4642-Fo专题

一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二三三—二四○)。宋·沙門元敬、元復同述。明·蓮池大師袾宏重梓

三藏理、玉泉超、下竺觀、中竺千歲、徑山欽、虎跑中、下竺標、圓澤、韜光、鳥窠林、招賢通、無著喜、白雲翊、長耳相、永明潛、智覺壽、五雲逢、孤山圓、慈雲式、明教嵩、真悟堪、功臣山政、海月辨、辨才浄、南屏臻、大智照、三藏道、妙行浄、僧統寧、晉水源。

一七、 續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二四○、二四一)。明·蓮池大師袾宏輯。

性原朗、楚石琦、空谷隆、毒峯善、雪庭某。

一八、 皇明名僧輯略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四册(二○二—二一九)。明·蓮池大師袾宏輯。

楚石琦、毒峯善、空谷隆、天琦瑞、傑峯英、楚山琦、性原明、雪庭、笑巖寶、古音琴。

附録:古鼎銘、雪窗光、南堂欲、徑山悦空、佛光普照、璧峯金、東溟日、孤峯德。

又附:高麗普濟。

—皆明代禪德。

一九、 緇門崇行録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八册(四○○—四一六)。明·蓮池大師袾宏輯。

清素之行、嚴正之行、尊師之行、孝親之行、忠君之行、慈物之行、高尚之行、遲重之行、艱苦之行、感應之行,共十門。

二○、 三國遺事

五卷。大藏第四十九册(九五四—一○一八),卍續藏第一五○册(二七二—三三八)。高麗沙門一然撰。

收録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遺聞逸事。

文分九章:紀異第一、興法第三、義解第五、神咒第六、感通第七、避隱第八、孝善第九。(第二、第四題缺。)前有三國遺事年表。

二一、 海東高僧傳

二卷。大藏第五十册(一○一五—一○二三)。高麗沙門覺訓撰。

順道、亡名、義淵、曇始、摩羅難陀、阿道(黑胡子、元表)玄彰、法空、法雲、覺德(明觀)、智明(曇育)、圓光、安含(胡僧曇和漢僧安和)、阿離那跋摩、慧業、慧輪、玄恪、玄遊、玄大梵。

二二、 東國僧尼録

一卷。卍續藏第一五○册(三三九—三五二)。

名僧四十六人。尼一人。詩僧十九人。逆僧、奸僧各一人。—既逆且奸,豈可稱「僧」?汙慢甚矣!

東國,謂高麗、新羅。不載作者。

二三、 比丘尼傳

四卷。大藏第五十册(九三四—九四八)。梁·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 〔卷一〕 晉:浄撿、安令首、智賢、妙相、明感、曇備、慧湛、僧基、道馨、道容、令宗、妙音、道儀。
  • 〔卷二〕 慧果、法盛、慧玉、道瓊、道壽、玄藻、慧瓊、普照、慧木、法勝、僧端、光静、善妙、僧果、静稱、法相、業首、法辯、道綜、慧濬、寶賢、法浄、慧耀。
  • 〔卷三〕 法緣、曇徹、僧敬、僧猛、妙智、智勝、僧蓋、法全、浄暉、曇簡、浄珪、慧緒、超明、曇勇、德樂。
  • 〔卷四〕 浄秀、僧念、曇暉、馮尼、慧勝、浄賢、浄淵、浄行、令玉、僧述、慧暉、道貴、法宣。

起晉咸和(或作升平),訖梁普通(或作天監),凡六十五人(知津)。

二四、 居士傳

五十六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三九六—五○六)。清·彭際清述。

計二百二十七人。

二五、 善女人傳

二卷。卍續藏第一五○册(一○六—一二六)。清·彭際清述。

計一百四十人。

三、 地 理

一、 高僧法顯傳

一卷。大藏第五十一册(八五七—八六六)。東晉·沙門法顯,自述遊天竺事。

二、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

一卷。大藏同上(八六六、八六七)。

三、 大唐西域記

十二卷。大藏同上(八六七—九四七)。唐·三藏法師玄奘,記往還共一百三十八國中風土及佛法靈跡。唯摩竭陀國最詳。

四、 釋迦方志

二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九四八—九七四)。唐·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撰。

序云:「……昔隋代沙門彦琮,著西域傳,一部十篇,廣布風俗,略於佛事,得在洽聞,失於信本。余以爲:八相顯道,三乘陶化,四儀所設,莫不逗機,二嚴攸被,皆宗慧解。今聖跡靈相,雜沓於華胥,神光瑞影,氤氲於宇内。義須昌明形量,動發心靈。洎貞觀譯經,嘗參位席,傍出西記,具如别詳。但以紙墨易繁,閲鏡難盡。佛之遺緒,釋門共歸,故撮綱猷,略爲一卷,貽諸後學。」

封疆篇第一—即以大千鐵圍而爲封疆之域。謂佛之化土。

統攝篇第二—謂此大千内皆爲佛之統攝。

中邊篇第三—以五義定中邊,謂:名、黑、時、水、人。

遺跡篇第四—具明五印度百五十餘國中佛事。並是西域記中録。

遊履篇第五—略明十六人往西域求法。

㈠ 前漢張騫。㈡ 後漢明帝時,蔡愔、秦景等。㈢ 後漢獻帝時,成光子。㈣ 晉時,竺法護。㈤ 釋寶雲。㈥ 東晉姚秦時,釋智猛。㈦ 後燕·曇猛。㈧ 後秦·法顯。㈨ 智嚴。一○ 劉宋·沙彌法勇。一一道泰。一二 慧叡。一三 後魏·道藥。一四 宋世·道普。一五 後魏·燉煌人宋雲,及沙門道生等。一六 大唐·玄奘。

通局篇第六—歷敘佛降生乃至教傳華夏,此土種種靈異之事。(此篇知津缺)。

時住篇第七—明佛法住世時刼。

教相篇第八—記歷代所立寺數,所譯經數,所度僧尼之數。

末云:「大唐永徽元年,歲維庚戌,終南沙門道宣,往參譯經,旁觀别傳,文廣難尋,故略擧其要,並潤其色,同成其類,庶將來好事用裨精爽云。」

五、 遊方記抄

一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九七五—九九四)。

  • ㈠ 往五天竺國傳,新羅慧超記。
  • ㈡ 悟空入竺記,唐·圓照撰。
  • ㈢ 繼業西域行程,宋·范成大撰。
  • ㈣ 梵僧指空禪師傳考。
  • ㈤ 西域僧鎖喃嚷結傳。
  • ㈥ 南天竺婆羅門僧正碑,日本修榮撰。
  • ㈦ 唐大和上東征傳,日本元開撰。
  • ㈧ 唐王玄策中天竺行記並唐百官撰西域志逸文。
  • ㈨ 唐常愍遊天竺記逸文。

六、 燉煌録

一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九九七、九九八)。

七、 洛陽伽藍記

五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九九九—一○二二)。元魏·楊衒之撰。

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萬九千餘。廟社宫室府曹外,方三百步爲一里,里開四門,門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八、 寺塔記

一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一○二二、一○二三)。唐·段成式撰。

九、 梁京寺記

一卷。大藏同上(一○二四)。

一○、 天台山記

一卷。大藏同上(一○五二—一○五五)。唐·徐靈府撰。

一一、 古清涼傳

二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一○九二—一一○○)。唐·沙門慧祥撰。

一二、 廣清涼傳

三卷。大藏同上(一一○一—一一二六)。宋·沙門延一編。

一三、 續清涼傳

二卷。大藏同上(一一二七—一一三四)。宋·張商英述。以上三傳,卍續皆在一五○册。

一四、 廬山記

五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一○二四—一○五一)。宋·陳舜俞撰。

一五、 南嶽總勝集

三卷。大藏同上(一○五五—一○九二)。宋·陳田夫撰。

一六、 補陀洛迦山傳

一卷。大藏同上(一一三五—一一四○),卍續一五○册(二五五—二六○)。元·盛熙明述。

四、 感 應

一、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

三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三八—五五)。唐·孟獻忠撰。

救護篇第一 延壽篇第二 滅罪篇第三 神力篇第四 功志篇第五 誠應篇第六

二、 金剛經鳩異

一卷。卍續同上(五六—五九)。唐·段成式撰。

序、張齊丘等二十一人。

三、 金剛經受持感應録

二卷。卍續同上(六○—七三)。摘録宋太平廣記報應部。盧景裕等七十二人。

四、 金剛經感應傳

一卷。卍續同上(七三—八三)。

琰法師等四十人。

五、 金剛新異録

一卷。卍續同上(八三—九○)。明·王起隆輯。

拘僧見塔等四十章。皆明代感應。

六、 金剛經靈驗傳

三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九二—一一三)。日本浄慧集。

五祖大師等一百零七人。

七、 金剛經持驗記

二卷。卍續同上(一一四—一四三)。清·周克復纂。

從魏、梁、隋至清代,一百四十九人。

八、 金剛經感應分類輯要

一卷。卍續同上(一四四—一四九)。清·王澤泩編集。

分爲:延壽、愈疾、生子、登科、免溺、止焚、却鬼、避邪、伏虎、化賊、脱難、還陽、免畜、如願、度禽、濟幽、生天、歸西等十八類。

九、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一七六—一八五)。宋·沙門常謹集。

集感應事蹟三十二人。

一○、 觀世音經咒持驗記

二卷。卍續藏第一三四册(四七七—四九五)。清·周克復集。

從晉至清一百二十人。

一一、 觀音慈林集

三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二九一—三二三)。清·沙門弘贊輯。

諸經,十一種。感應,一百五十四人。

一二、 兜率鏡集

三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二六六—二九○)。清·沙門弘贊輯。

應化垂迹,二十五位。上生内院,四十六人。經咒願文,十一種。

一三、 集神州三寶感通録

三卷。大藏第五十二册(四○四—四三五)。唐·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撰。

〔上卷〕 明舍利表塔,有二十。

〔中卷〕 列靈像垂降,有五十。

〔下卷〕 明聖寺、瑞經靈教、神僧。聖寺十二,瑞經有三十八,神僧從安世高至寶誌、慧達,共有三十位。

一四、 道宣律師感通録

一卷。大藏第五十二册(四三五—四四二)。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宣律師,持戒精嚴,感天童送供,天神護持。此書記宣律師與韋將軍等諸天神將問答諸事。

一五、 釋門自鏡録

二卷。大藏第五十一册(八○三—八二五),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一五○—一七六)。唐·藍谷沙門懷信述。

自序、業繫長遠録一、勃逆闡提録二、輕毁教法録三、妒賢嫉化録四、忿恚貪鄙録五、俗學無裨録六、懈慢不勤録七、害物傷慈録八、飲噉非法録九、慳損僧物録十,十科所收,凡七十三條(雅誥二章,事蹟七十一人,附見十四人)。

一六、 三寶感應要略録

三卷。大藏第五十一册(八二六—八五六)。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一八六—二一七)。宋·釋子非濁集。

上卷五十事,中卷七十二事,下卷四十二事。

一七、 心性罪福因緣集

三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二一八—二三九)。宋·沙門智覺註。

觀三身功德、圍碁二老僧、呵懈怠比丘、隨心爲行、常作詩比丘、沐浴之法、念佛、比丘外相内法、法空比丘言、彌留越比丘、神護觀心人、善寂意聖人、明惠沙門、跋陀三藏、祇須彌耶主言、觀佛相好事、南海岸二比丘事、鬱頭比丘、智光弟子、明智問、神示比丘、法崇誡弟子、攝忍比丘、法志和尚。

一八、 重編諸天傳

二卷。卍續藏第一五○册(一二七—一四二)。宋·沙門行霆述。

大梵天王、帝釋尊天、多聞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金剛密迹、摩醯首羅、散脂大將、辯才天女、功德天女、韋駄天將、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天子、月天子、娑竭羅王、閻摩羅王。

一九、 六道集

五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三二三—三九五)。清·沙門弘贊輯。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鬼神道、畜生道、地獄道。

二○、 冥報記

三卷。大藏第五十一册(七八七—八○一),卍續藏一五○册(一—一五)。唐·唐臨撰。集三十五人。

二一、 冥報記輯書

七卷。卍續同上(一六—二九)。日本佐佐木憲德輯。輯冥報六十八人。

二二、 見聞録

一卷、卍續藏第一四九册(二三九—二四四)。明·蕅益大師智旭隨筆。

見聞隨録,有六十事。

二三、 現果隨録

四卷。卍續同上(二四五—二六六)。明·沙門戒顯筆記。

筆者親見聞之因果事實,録一百零三事。所録皆明末清初因果報應之事。親自聞見,故曰現果隨録。

戒顯俗名王瀚,字原達。太倉人。崇禎甲申(一六四四)國變後,慟哭别文廟,棄諸生爲僧,改今名。字願雲,號晦山。得法於三峰法藏之弟子具德弘禮,爲密雲悟三傳。少與陸桴亭、陳確菴、吴梅村爲友,故各家詩集,皆有與願雲和尚詩。閻爾梅白耷山人集,錢澄之田間集,有與晦山大師詩,亦此人。

康熙六年具德禮寂,顯師繼住靈隱;此書題「靈隱罷翁晦山樵筆記」,記事至康熙十年止,當是住靈隱時撰。(史籍概論)

—感應竟。史地類竟。

彙 集 類

一、 法 彙

一、 經律異相

五十卷。大藏第五十三册(一—二六八)。梁·沙門寶唱等集。

天地部、佛部、菩薩部、聲聞部、國王部、太子部、長者部、優婆塞夷部、外道仙人部、居士庶人等部、鬼神部、畜生部、地獄部,並引大小諸經中事相,以示勸誡。

二、 法苑珠林

一百卷。大藏第五十三册(二六九—一○三○)。唐·西明寺沙門道世撰。

宋高僧傳卷四,有「唐京師西明寺道世傳」。師字玄惲,姓韓。避太宗諱,以字行。

此書卷百傳記篇述意言:「吾少習周孔之文典,晚慕黄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猶淪火宅;可久可大,其爲佛教,遂乃希前代之清塵,仰羣英之遠跡,歸斯正道,拔自沉泥。」似道世之出家在暮年,然僧傳明云:「道世年十二出家。」述意云云,乃託詞耳。

本書爲類書體,將佛家故實,分類編排,凡百篇。篇各有部,部又有小部,均以二字爲題。總六百四十餘目,引經、律、論分隸之。

每篇前有述意部,述意猶言敘意,以儷體行之。每篇末或部末有感應緣,廣引故事爲證,證必出典,與其他類書體例同。除引經論,必以書名在前,曰「依某經某論曰」。引傳記則書名或在前或在後,在後則註曰「出某書」或「見某書」;數條同出一書者,則云「右若干條同出某書」。間有失載,則傳寫脱落也。

凡於作者耳聞目撃之事,無記載可述者,亦必註明某人所説。如卷五阿修羅部引西國志云:「余見玄策具述其事。」玄策者,王玄策也。又引玄奘法師云:「其人具向奘法師述此。」皆表示其説有徵,不爲虚構,甚合史法,故清代漢學家特重其書。(以上節録史籍概論)

篇目如下:

一、 刼量篇。二、 三界篇。三、 日月篇。四、 六道篇。五、 千佛篇。六、 敬佛篇。七、 敬法篇。八、 敬僧篇。九、 致敬篇。一○、 福田篇。一一、 歸信篇。一二、 士女篇。一三、 入道篇。一四、 慚愧篇。一五、 奬導篇。一六、 説聽篇。一七、 見解篇。一八、 宿命篇。一九、 至誠篇。二○、神異篇。二一、 感通篇。二二、 住持篇。二三、 潛遁篇。二四、 妖怪篇。二五、 變化篇。二六、 眠夢篇。二七、 興福篇。二八、 攝念篇。二九、 發願篇。三○、 法服篇。三一、 然燈篇。三二、 懸幡篇。三三、 華香篇。三四、 唄讚篇。三五、 敬塔篇。三六、 伽藍篇。三七、 舍利篇。三八、 供養篇。三九、 受請篇。四○、 輪王篇。四一、 君臣篇。四二、 納諫篇。四三、 審察篇。四四、 思慎篇。四五、 儉約篇。四六、 徵過篇。四七、 和順篇。四八、 誡勗篇。四九、 忠孝篇。五○、 不孝篇。五一、 報恩篇。五二、 背恩篇。五三、 善友篇。五四、 惡友篇。五五、 擇交篇。五六、 眷屬篇。五七、 校量篇。五八、 機辯篇。五九、 愚戇篇。六○、 詐僞篇。六一、 惰慢篇。六二、 破邪篇。六三、 富貴篇。六四、 貧賤篇。六五、 債負篇。六六、 諍訟篇。六七、 謀謗篇。六八、 咒術篇。六九、 祭祠篇。七○、 占相篇。七一、 祈雨篇。七二、 園果篇。七三、 漁獵篇。七四、 慈悲篇。七五、 放生篇。七六、 救厄篇。七七、 怨苦篇。七八、 業因篇。七九、 受報篇。八○、 罪福篇。八一、 欲蓋篇。八二、 四生篇。八三、 十使篇。八四、 十惡篇。八五、 六度篇。八六、 懺悔篇。八七、 受戒篇。八八、 破戒篇。八九、 受齋篇。九○、 破齋篇。九一、 賞罰篇。九二、 利害篇。九三、 酒肉篇。九四、 穢濁篇。九五、 病苦篇。九六、 捨身篇。九七、 送終篇。九八、 法滅篇。九九、 雜要篇。一○○、 傳記篇。

印光大師云:法苑珠林一書,詳談因果,理事並進。事跡報應,歷歷分明;閲之,令人不寒而慄!縱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對佛天,不敢稍萌惡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印光大師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

三、 法門名義集

一卷。大藏第五十四册(一九五—二○四)。唐·李師政撰。

諸法門名數分位要略,總爲七品:

身心第一 過患第二 功德第三 理教第四 賢聖第五 因果第六 世界第七。

身心明四大、六大、五陰、六根、九識、十二入。

過患明二邊、三毒、五欲、六賊、八倒、四倒、五蓋、四惑等。

四、 釋氏要覽

三卷。大藏第五十四册(二五七—三一○)宋·沙門道誠集。

姓氏、稱謂、居處、出家、師資、剃髮、法衣、戒法、中食、禮數、道具、制聽、畏慎、勤懈、三寶、恩孝、界趣、習學、説聽、躁静、諍忍、入衆、擇友、住持、雜紀、瞻病、送終,計二十七篇。

五、 大藏一覽

十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八十三册。明·陳實編,姚舜漁重輯。

〔第一門〕 首標大覺先容,俯爲衆生作則。

先王品 因地品 示生品 出家品 成道品 度生品 入滅品 常住品。

〔第二門〕 次辯教門究竟,庶使學者知歸。

原道品 教興品 優劣品 究竟品 釋疑品 證驗品。

〔第三門〕 果於此道可入,豈離自己本來?

託胎品 五藴品 煩惱品。

〔第四門〕 良由善惡二途,故使升沉六道。

三皈品 十善品 布施品 持戒品 忍辱品 精進品 禪定品 般若品 方便品 造像品 事親品 雜緣品 十惡品 懺悔品 臨終品 報應品。

〔第五門〕 天堂延以少歡,地獄待其劇苦。

賢刼品 諸天品 四洲品 有情品 地獄品 三災品 刼量品 大千品。

〔第六門〕 欲超三界輪,是假三乘修證。

四衆品 入道品 聲聞品 緣覺品 菩薩品 等覺品。

〔第七門〕 功成未登正覺,相好妙用神通。

法身品 相好品 神足品 十號品。

〔第八門〕 四十九年苦口,末後一笑收功。

教相品 持誦品 唐梵品 宗眼品 正傳品 旁出品 分派品 散聖品 流通品。

此書爲類書體,分八門,六十品,凡千一百八十一則,每則以七言二句標題,有如歌訣,而雜引經典以釋之。

六、 大明三藏法數

五十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十三、二十四册。明·沙門一如等集註。

從一數至八萬四千。

七、 教乘法數

四十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三十册。明·沙門圓瀞集。

法數列表解釋,一至八萬四千。

八、 釋氏蒙求

二卷。卍續藏第一四八册(二七四—二九二)。沙門靈操撰。

於高僧傳中,略採靈異之事,撰爲蒙求;志欲勉誘後進童儒,繼聖賢之蹤。

九、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二氏部彙考

二卷。卍續藏第一五○册(一六八—一八六)。

一○、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釋教部紀事

二卷。卍續同上(一八六—二一○)。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