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9-Fo专题

〔卷十五〕

青原下第四世一十七人—龍潭崇信禪師法嗣二人:德山宣鑑、泐潭寶峯。

朗州德山宣鑑禪師,劍南人,姓周。二十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厥後,訪尋禪宗,因造龍潭,問曰:久響龍潭,到來,潭又不見,龍亦不現。潭曰:子親到龍潭。師便休,辭去,龍潭留之。一夕,於室外默坐,龍問:何不歸來?師對曰:黑。龍乃點燭與之,師擬接,龍便吹滅,師乃禮拜,龍曰:見什麽?曰:從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至明日便發。師住澧陽三十年,屬唐武廢教,避難於獨浮山之石室。唐宣宗大中初,受請住德山精舍。師因疾,有僧問:還有不病者無?師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師曰:阿耶!阿耶!師告徒曰: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即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八六五)十二月三日。壽八十六,臘六十五。

性空禪師法嗣二人:歙州茂源、棗山光仁。

翠微無學禪師法嗣五人:平山令遵、投子大同、道場如訥、白雲約,四人見録。

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本州懷寧人,姓劉。幼歲,依洛下保唐滿禪師出家。初習安般觀;次閲華嚴教,發明性海;復謁翠微山法席,頓悟宗旨;由是放任周遊,歸旋故土,隱投子山,結茅而居。後梁·乾化四年甲戌(九一四)四月六日,示有微疾,大衆請醫,師謂衆曰:四大動作聚散常程,汝等勿慮,吾自保矣。言訖,跏趺坐亡。壽九十六。

道吾山圓智禪師法嗣三人:石霜慶諸、漸源仲興、禄清和尚。

潭州石霜山慶諸禪師,廬陵新淦人,姓陳。年十三出家,二十三受具。初於潙山法會爲米頭,次參道吾。後住石霜山二十年。唐僖宗光啓四年戊申(八八八)二月二十日示寂,壽八十二,臘五十九。

雲岩曇晟禪師法嗣四人:洞山良价、杏山鑒洪、神山僧密、幽谿和尚。

筠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録一卷,大藏四七册,卍續一一九册。

船子德誠禪師法嗣一人:夾山善會。

青原第五世十四人—投子大同禪師法嗣十三人:投子温、牛頭微、香山澄照、陿府天福、濠州思明、鳳翔招福、梁山遵古、襄州谷隱、九山和尚、盤山二世、敬慧禪師、岩俊禪師,十二人見録。

平山令遵禪師法嗣一人:三角山令珪。

〔卷十六〕

青原第五世七十二人—德山宣鑒禪師法嗣九人:岩頭全豁、雪峯義存、瑞龍慧恭、泉州瓦官、高亭簡、感潭資國,六人見録。

鄂州岩頭全豁禪師,泉州人,姓柯。少禮清原誼公落髮,往長安寶壽寺禀戒。唐·光啓之後,中原盜起,衆皆避地,師端居晏如,一日,賊大至,責以無供饋,遂倳刃焉,師神色自若,大叫一聲而終,聲聞數十里。即唐僖宗光啓三年丁未(八八七)四月八日。壽六十。

福州雪峯義存禪師,語録二卷,卍續一一九册。

石霜慶諸禪師法嗣四十一人,二十一人見録:南際僧一、大光居誨、廬山懷祐、九峯道虔、涌泉景欣、雲蓋志元、谷山藏、覆船洪薦、存德慧空、吉州崇恩、石霜輝、芭蕉和尚、肥田伏、鹿苑暉、寶蓋約、雲門海晏、文殊和尚、石柱和尚、中雲蓋、捿岩存壽、玄泰上座。

南岳玄泰上座,將寂,留偈曰:今年六十五,四大將離主,其道自玄玄,箇中無佛祖。不用剃頭,不須澡浴,一堆猛火,千足萬足!端坐,垂一足而逝。

夾山善會禪師法嗣二十二人,十一人見録:樂普元安、上藍令超、四禪和尚、逍遥懷忠、盤龍可文、黄山月輪、韶山寰普、海湖和尚、白水和尚、天蓋幽、同安和尚。

〔卷十七〕

青原第五世二十六人—洞山良价禪師法嗣二十六人:雲居道膺、曹山本寂、洞山道全、龍牙居遁,華嚴休静、蜆子和尚、九峯普滿、幽棲道幽、洞山師虔、白馬遁儒、越州乾峯、吉州禾山、天童咸啓、寶蓋山和尚、北院通、白水本仁、疎山光仁、欽山文邃,十八人見録。

洪州雲居道膺禪師,幽州玉田人,姓王。二十五,受具於范陽延壽寺。本師令習聲聞篇聚,乃嘆曰:大丈夫,豈可桎梏於律儀耶?乃去翠微山問道,經三載,聞洞山法席之盛,便往之。唐昭宗天復二年(九○二)正月三日坐逝。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録一卷,大藏四七册,卍續一一九册。

湖南龍牙山居遁禪師,撫州南城人,姓郭。年十四出家,嵩嶽受戒。歷參翠微、德山,然後依洞山。後梁·龍德三年癸未(九二三)八月示微疾,九月十三日,端坐而逝。壽八十九。

京兆蜆子和尚,不知何許人。事迹頗異,居無定所,自印心於洞山,混俗於閩川,不畜道具,不循律儀,常日沿江岸採蝦蜆以充腹,暮即卧東山白馬廟紙錢中,居民目爲蜆子和尚。華嚴静師聞之,欲決真假,先潛入紙錢中,深夜,師歸,静把住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遽答曰:神前酒臺盤。静奇之,懺謝而退。後静師行化京都,師亦至焉。竟不聚徒演法,惟佯狂而已。

明州天童山咸啓禪師,先住蘇州寶華山。(十一卷又收在徑山鑒宗之下,何也?)

青原下第六世—巖頭全豁禪師法嗣九人:瑞巖師彦,玄泉彦,靈巖慧宗,羅山道閑,香谿從範,聖壽嚴,六人見録。

感潭資國和尚法嗣一人:白兆山志圓。

思明和尚法嗣一人:鷲嶺善本。

大光山居誨禪師法嗣十三人:谷山有緣、潭州龍興、伏龍一世、白雲善藏、伏龍二世、龍峻山和尚、伏龍三世,七人見録。

九峯道虔禪師法嗣十人:新羅清院、泐潭神黨、南源行修、泐潭明、秋山和尚、泐潭延茂、同安常察、泐潭悟、禾山無殷、泐潭牟。

涌泉景欣禪師法嗣一人:六通院紹禪師。

雲蓋山志元禪師法嗣三人:雲蓋志罕、新羅卧龍、天台和尚。

谷山藏禪師法嗣三人:新羅瑞岩、新羅泊嚴、新羅大嶺。

雲蓋山和尚法嗣一人:雲蓋景。

〔卷十八〕

青原第六世—雪峯義存禪師法嗣上十四人:玄沙師備、長慶慧稜、大普玄通、龍册道怤、長生皎然、鵝湖智浮、報恩懷嶽、度師郁、鼓山神晏、隆壽紹卿、僊宗行瑫、永福從弇、龍華靈照、翠巖令參。

福州玄沙師備禪師,語録三卷,卍續一二六册。

福州長慶慧稜禪師,杭州鹽官人,姓孫。十三出家,歷參禪肆,唐·乾符五年(八七八)入閩中,謁西院,訪靈雲,尚有疑滯;後之雪峯,疑情冰釋。師來往雪峯二十九載,至天祐三年(九○六)住昭慶,兩處開法,法衆千五百,化行閩越二十七載。後唐長興三年壬辰(九三二)五月十七日寂,壽七十九,臘六十。

福州鼓山興聖國師神晏,大梁人,姓李。住鼓山三十餘年。

〔卷十九〕

青原第六世—雪峯義存禪師法嗣下四十二人:安國弘瑫、雲蓋歸本、林泉和尚、南院和尚、洞巖可休、法海行周、龍井通、保福從展、睡龍道溥、龍興宗靖、南禪契璠、越山師鼐、金輪可觀,福清玄訥、雲門文偃。南臺仁、東禪和尚、大錢從襲、永泰和尚、龍山守訥、夢筆和尚、極樂元儼、芙蓉如體、鶴山和尚、潙山棲、潮山延宗、益州普明、梁家菴永、保福超悟、孚上座、南嶽惟勁,三十一人見録。

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姑蘇嘉興人,姓張。初參睦州陳尊宿,發明大旨;後造雪峯。廣録見古尊宿語録卷十五至十八,卍續一一八册。

〔卷二十〕

青原第六世—雲居道膺禪師法嗣二十八人:杭州佛日、永光真、同安丕、歸宗澹權、池州廣濟、水西南臺、朱谿謙、揚州豐化、雲居道簡、歸宗懷惲、大善慧海、德山七世、南嶽南臺、雲居山昌、嵇山章、晉州大梵、新羅雲住、雲居懷岳、阾珏和尚,十九人見録。

曹山本寂禪師法嗣十四人:荷玉光慧、洞山道延、育王弘通、金峯從志、鹿門處真、曹山慧霞、華光範、廣利容、小谿行傳、布水巖、蜀川西禪、草菴法義、韶州華嚴,十三人見録。

龍牙居遁禪師法嗣五人:報慈藏嶼、含珠審哲,二人見録。

華嚴休静禪師法嗣三人,一人見録—紫陵匡一。

普滿大師法嗣一人:同安威。

師權禪師法嗣六人:韶州龍光、石門獻、襄州廣德、芭蕉和尚、石藏慧炬,五人見録。

遁儒禪師法嗣二人:青剉山和尚,一人見録。

北院通禪師法嗣一人:香城和尚。

白水本仁禪師法嗣二人:重雲智暉、瑞龍幼璋。

匡仁禪師法嗣二十人:疎山證、百丈安、黄檗慧、護國守澄、靈泉歸仁、延慶奉璘、大安省、百丈超、天王院和尚、正勤藴、後洞山和尚,三相和尚,十二人見録。

樂普元安禪師法嗣十人:永安善静、烏牙彦賓、青峯傳楚、中度和尚、洞谿和尚、卧龍和尚,六人見録。

懷忠禪師法嗣二人:福清師巍、白雲無休。

可文禪師法嗣五人:永安浄悟、木平善道、龍谿和尚,三人見録。

月輪禪師法嗣一人:桐泉山和尚。

寰普禪師法嗣二人:文殊和尚,一人見録。

〔卷二十一〕

青原第七世—玄沙師備禪師法嗣十三人:羅漢桂琛、安國慧球、天龍重機、僊宗契符、國泰瑫、南臺誠、白龍道希、螺峯沖奥、睡龍山和尚、雲峯光緒、契如菴主、永興禄、師静上座。

漳州羅漢院桂琛禪師,常山人,姓李。依無相大師披削、登戒、學毘尼。一日,爲衆升臺宣戒,布薩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依文作解,豈發聖乎?於是,訪南宗,入玄沙室。後唐·天成三年(九二八)寂,壽六十二。

慧稜禪師法嗣二十六人:招慶道匡、龍華彦球、保安連、報慈光雲、開先紹宗、報恩寶資、傾心法瑫、水陸洪儼、廣嚴咸澤、報慈慧朗、長慶常慧、石佛静、翠峯從欣、枕峯青换、東禪契訥、長慶弘辯、東禪可隆、僊宗守玭、永安懷烈、閩山令含、山和尚、龍須道殷、祥光澄静、鷲嶺明遠、報慈從瓌、龍華契盈。

道怤禪師法嗣五人:清化師訥、南禪遇緣、資福智遠,三人見録。

懷嶽禪師法嗣一人:妙濟師浩。

神晏禪師法嗣十一人:天竺子儀、白雲智作、鼓山智嚴、龍山智嵩、鳳凰强、龍山文義、鼓山智嶽、定慧和尚、鼓山清諤、浄德沖煦、報恩清護。

〔卷二十二〕

青原第七世—靈照禪師法嗣七人:瑞巖師進、六通志球、雲龍歸、功臣道閑、鎮境遇緣、報國照、白雲廼。

令參禪師法嗣二人:龍册子興、佛嶼知默。

弘瑫禪師法嗣九人:白鹿師貴、羅山義聰、安國從貴、怡山藏用、永隆彦端、林陽志端、興聖滿、僊宗明、安國祥。

從展禪師法嗣二十五人:昭慶省僜、保福可儔、白水如新、漳江慧廉、報慈文欽、萬安清運、報恩熙、鳳凰從琛、永隆瀛、清泉守清、報恩行崇、嶽麓和尚、德山德海、後昭慶和尚、梁山簡、建山澄、康山契穩、延壽慧輪、西明琛,十九人見録。

金輪觀禪師法嗣一人:金輪和尚。

道溥禪師法嗣一人:保福清豁。

雲門山文偃禪師法嗣上二十五人:白雲祥、德山緣密、南臺道遵、雙峯竟欽、韶州資福、黄雲元、龍境倫、雲門爽、白雲聞、披雲智寂、浄法章、温門滿、巴陵顥鑒、地藏慧慈、大容諲、羅山崇、雲門寶、臨谿竟脱、華嚴慧、舜峯韶、雙泉師寬、觀音和尚、林泉和尚、雲門煦、香林澄遠。

〔卷二十三〕

青原第七世—雲門文偃禪師法嗣下三十六人:般若啓柔、黄檗法濟、洞山守初、康國耀、谷山豐、羅漢匡果、滄谿璘、洞山清禀、北禪寂、泐潭道謙,天王永平、永安朗、潭明和尚、清涼明、奉先深、青城乘、妙勝臻、普通封、燈峯和尚、大梵圓、藥山圓光、鵝湖雲震、開元清耀、奉國清海、慈光和尚、保安師密,二十六人見録。

師彦禪師法嗣二人:横龍和尚、瑞峯神禄。

玄泉彦禪師法嗣五人:黄龍晦機、柏谷和尚、和龍和尚、玄泉二世、妙勝玄密。

鄂州黄龍山晦機禪師,清河人,姓張。唐·天祐中,遊化此山。

道閑禪師法嗣十九人:大寧隱徵、明招德謙、華光範、羅山紹孜、西川慧、白雲令弇、天竺義證、清平惟曠、金柱義昭、谷山和尚、道吾從盛、羅山義因、靈巖和尚、匡山和尚、興聖重滿、寶應清進,十六人見録。

志圓禪師法嗣十三人:龍山智洪、白馬行靄、大陽行沖、白兆懷楚、四祖山清皎、三角志操、興教師普、三角真鑒,八人見録。

藤霞和尚法嗣二人:藥山七世,一人見録。

雲蓋山景和尚法嗣三人:南臺藏、水從實、雲蓋證覺。

懷惲禪師法嗣二人:歸宗弘章,一人見録。

嵇山章禪師法嗣一人:雙泉道虔。

懷岳禪師法嗣五人:風化令崇、藥山中彦、龍泉和尚,三人見録。

道延禪師法嗣二人:上藍慶,一人見録。

處真禪師法嗣六人:崇真和尚、鹿門譚、谷隱智静、佛手岩行因,四人見録。

慧霞禪師法嗣三人:東汀和尚,一人見録。

法義禪師法嗣一人:洋慧忠。

審哲禪師法嗣六人:龍穴山和尚、大乘山和尚、延慶歸曉、含珠山真,四人見録。

匡一大師法嗣三人:廣福道隱、紫陵微、大浪和尚。

同安威禪師法嗣二人:石鏡和尚,一人見録。

石門山獻禪師法嗣一人:石門慧徹。

廣德義和尚法嗣三人:廣德延,一人見録。

守澄禪師法嗣八人:智門守欽、護國知遠、大安能、荐福思、延壽和尚、護國志朗,六人見録。

彦賓禪師法嗣三人:大安興古、烏牙行朗,二人見録。

青峯和尚法嗣七人:靈龕和尚、紫閣端己、開山懷晝、傳法和尚、浄衆歸信、青峯清免,六人見録。

〔卷二十四〕

青原第八世—羅漢桂琛禪師法嗣七人:清涼文益、清谿洪進、清涼休復、龍濟紹修、天龍秀、延慶傳殷、南臺守安。

昇州清涼院文益禪師,餘杭人,姓魯。後周·顯德五年戊午(九五八)七月寂,壽七十四。諡大法眼禪師。(法眼宗開祖)語録一卷,大藏第四十七册,卍續一一九册。

契符大師法嗣二人:僊宗洞明、福清行欽。

重機大師法嗣一人:高麗雪嶽令光。

國泰瑫禪師法嗣一人:齊雲寶勝。

道希禪師法嗣五人:廣平玄旨、白龍清慕、靈峯志恩、東禪玄亮、報劬玄應。

法因大師法嗣七人:報恩宗顯、龍光澄、北院可休、太平清海、慈雲慧深、興陽道欽,六人見録。

智静禪師法嗣二人:谷隱知儼、普寧法顯。

弘章禪師法嗣一人:普浄常覺。

慧徹禪師法嗣二人:石門紹遠、靈竹守珍。

同安志和尚法嗣二人:梁山緣觀,一人見録。

廣德延和尚法嗣一人:廣德周。

〔卷二十五〕

青原第九世——清涼文益禪師法嗣上三十人:天台德韶、報恩慧明、羅漢智依、章義道欽、報恩匡逸、報慈文遂、羅漢守仁、永明道潛、黄山良匡、靈隱清聳、報恩玄則、報慈行言、浄德智筠、高麗慧炬,清涼泰欽、寶塔紹巖、報恩法安、崇壽契稠、雲居清錫、百丈道常、般若敬遵、歸宗策真、同安紹顯、棲賢慧圓、觀音從顯、長安延規、正勤希奉、興善棲倫、新興齊、慈雲匡達。

天台山德韶國師,處州龍泉人,姓陳。母葉氏,夢白光觸體而有娠,及誕,尤多奇異。年十五,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受業。十八納戒於信州開元寺。宋太祖開寶五年(九七二)六月廿八日,跏趺而逝,壽八十二。

〔卷二十六〕

青原第九世—清涼文益禪師法嗣下三十三人:荐福紹明、古賢謹、興福可勳、上藍守訥、覆船和尚、奉先法瓌、化城慧朗、永明道鴻、高麗靈鑒、荊門上泉、大林僧遁、仁王緣勝、歸宗義柔,十三人見録。

洪進禪師法嗣二人:天平從漪、圓通緣德。

休復禪師法嗣二人:奉先慧同,一人見録。

紹修禪師法嗣一人:廣原和尚。

守安禪師法嗣二人:鷲嶺善美,一人見録。

無逸禪師法嗣一人:隆壽法騫。

道詮禪師法嗣一人:九峯義詮。

繼達禪師法嗣一人:第二世黄龍和尚。

梁山緣觀禪師法嗣一人:大陽警玄。

青原第十世—德韶國師法嗣四十人:永明延壽、大寧可弘、長壽明彦、五雲志逢、報恩法端、報恩紹安、廣平守威、報恩永安、光聖師護、奉先清昱、普聞智勤、雁蕩願齊、普門希辯、光慶遇安、般若友蟾、智者全肯、玉泉義隆、龍册曉榮、功臣慶蕭、稱心敬璡、嚴峯師、華嚴慧達、清泰道圓、九曲慶祥、開化行明、開善義圓、瑞鹿義安、龍華慧居、齊雲愚臻、瑞鹿本先,三十人見録。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延壽禪師,餘杭人,姓王。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宋·開寶八年乙亥(九七五)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衆,跏趺而逝。壽七十二,臘四十二。著宗鏡録一百卷。

慧明禪師法嗣一人:保明道誠。

道潛禪師法嗣三人:千光瓌省、鎮境志澄、崇福慶祥。

清聳禪師法嗣九人:功臣道慈、羅漢願昭、報恩師智、瀔寧可先、光孝道端、保清遇寧、支提辯隆、瑞龍希圓,八人見録。

行言導師法嗣二人:雲居義能,一人見録。

泰欽禪師法嗣二人:雲居道齊,一人見録。

法安禪師法嗣二人:棲賢道堅、歸宗慧誠。

延規禪師法嗣二人:長安辯實、雲蓋用清。

青原第十一世—永明延壽禪師法嗣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録。

朋彦大師法嗣一人:長壽第二世法齊禪師,婺州人,姓丁氏。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一○○)十二月十一日示滅,壽八十九,臘七十二。

〔卷二十七〕

禪門達者雖不出世,有名於時者,十人見録:寶誌禪師、善慧大士、慧思禪師、天台智顗大師、泗州僧伽和尚、萬法雲公、豐干禪師、天台寒山子、天台拾得、明州布袋和尚。

諸方雜擧徵拈代别語。

〔卷二十八〕

諸方廣語一十二人:南陽慧忠國師語、荷澤神會大師語、大寂道一禪師語、藥山惟儼和尚語、大珠慧海和尚語、大達無業國師語、南泉普願禪師語、趙州從諗和尚語、臨濟義玄和尚語、玄沙師備大師語、羅漢桂琛和尚語、法眼文益禪師語。

〔卷二十九〕

讚頌偈詩,誌公和尚大乘讚十首,十二時頌十二首,十四科頌,歸宗至真禪師頌一首,香嚴襲燈大師頌十九首,洞山和尚頌一首,龍牙和尚頌十八首,玄沙大師頌三首,真覺大師頌二首,羅漢和尚明道頌一首,勁和尚覺地頌一首,臨溪和尚入道淺深頌五首,法眼禪師頌十四首,白居易八漸偈,同安察禪師玄談十首,雲頂山僧德敷詩十首,僧潤詩三首。

〔卷三十〕

銘記箴歌,傅大士心王銘、三祖信心銘、牛頭禪師心銘、僧亡名息心銘、初祖入道四行、荷澤顯宗記、石頭大師參同契、澄觀答太子問心要、五雲和尚坐禪箴、永嘉大師證道歌、騰騰和尚了元歌、懶瓚和尚歌、石頭和尚草菴歌、道吾和尚樂道歌、一鉢歌、樂普和尚浮漚歌、蘇谿和尚牧護歌、法燈禪師古鏡歌三首、龍會道尋徧參三昧歌、丹霞和尚翫珠吟二首、關南長老獲珠吟、香嚴和尚勵覺吟、歸寂吟二首、韶山和尚心珠歌。—景德傳燈録竟

作者法眼之孫,故本書記青原諸宗特詳;其二十五、二十六兩卷,又皆法眼兒孫也。

總計本書記南岳法嗣者,凡八卷;記青原法嗣者,凡十三卷。其記臨濟,至汾陽善昭止;記法眼,至長壽法齊止。法齊者,道原禪師之侄禪師也。然本書記韶國師法嗣四十九人,獨無道原之名,何也?此與南齊書豫章王嶷傳記豫章王諸子,不載子顯之名,同一例耳。

天聖廣燈録卷二十七,於韶國師下,特補入「蘇州承天永安院道原」一章;傳法正宗記八記韶國師法嗣五十一人,亦於最末列蘇州承天道原名,以是始知道原爲韶國師之嗣也。

端拱元年(九八八),贊寧上宋高僧傳,卷十三有韶國師傳,其塔銘亦即贊寧撰,以同在吴越,相知易詳也。然禪宗五家,宋僧傳獨闕雲門偃傳,則以越粤不相接,而寧與偃又異宗也。

本書距宋僧傳不過二十年,於十九卷詳載雲門句語,於二十二、二十三卷又詳載雲門法嗣六十一人,可補宋僧傳之闕。此豈有黨於所親?亦以支派近,見聞真,史料易於搜集耳。而後世尚有謂此書非道原撰,實出於臨濟者,殊可笑也(史論)。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