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4-Fo专题

一五、 佛説法滅盡經

一卷,八百餘字。大藏第十二册(一一一八),中藏第一輯第四集(線裝第二十六册)。失譯人名,附劉宋録。

佛在拘夷那竭國,當般涅槃,默無所説,光明不現。阿難三問,佛爲説末世衆魔比丘不如法事,致法壞滅,乃至袈裟變白。

佛告阿難:「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不修道德;寺廟空荒,無復修理,轉就毁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衆生,無有慈心。奴爲比丘,婢爲比丘尼。無有道德,婬妷濁亂;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半月、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説。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爲強言是,不諮明者。貢高求名,虚顯雅步,以爲榮冀,望人供養。衆魔比丘,命終之後,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一六、 般泥洹後灌臘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十二册(一一一四),中藏第一輯第四集(線裝第二十六册)。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祇園,阿難預問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浴佛陳供之法。佛誡: 不得口許而負其物。(謂不得口許供僧而不施與。)此物衆僧應分,或施貧窮孤老。(知津)

一七、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一卷,一千二百餘字。大藏第十二册(一一一四),中藏未見。失譯人名,附西晉録。

阿難請問佛滅度後荼毗之法,佛言: 應如轉輪聖王。又懸記佛鉢顯神變事。

一八、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二册(一一一五),中藏第一輯第七集(線裝第五十五册)。東晉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般涅槃,迦葉奔赴,悲哀説偈。

一九、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一卷,二千六百餘字。大藏第十二册(一一一六),中藏第一輯第七集(線裝第五十五册)。失譯人名,附秦録。

佛入涅槃,力士哀戀,帝釋慰止。

二○、 正法念處經

七十卷,七品,五十三萬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一—四一九),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三十八册)。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

般若流支,此云智希。生於中印度波羅奈城之婆羅門族。以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五一六)遊洛陽。以孝靖帝元象元年(五三八)至武定元年(五四三),於金華、定昌二寺譯經一十八部九十二卷。此經於興和元年(五三九)譯。(開元録六)

十善業道品第一(卷一—二) 因外道説佛法與彼無别,新學比丘不能答,告舍利弗,舍利弗令問佛,佛爲具説十不善業道果報差别及説十善業道世出世果。

生死品第二(三—五) 説比丘應觀察生死過患,次第修十地行等,謂: 觀十八意行,得上初地;知六界,得二地;知五受根,得三地;觀觸因緣生受,得四地;觀十一種色乃至十色入,得五地;解四居致,得六地;清浄持戒,得七地;修不浄觀等,得八地;觀三界無常、苦、空、無我,得九地;修八聖道,得十地。

地獄品第三(五—一五) 説十惡因,感得種種地獄苦報差别。善能觀察,乃至得十三地。

有八大地獄: 一、 活地獄,二、 黑繩地獄,三、 合地獄,四、 叫唤地獄,五、 大叫唤地獄,六、 燋熱地獄,七、 大燋熱地獄,八、 阿鼻大地獄,八獄各有十六别處。

餓鬼品第四(一六—一七) 説三十六種餓鬼因果差别,觀察得十五地。

一切餓鬼,皆以慳貪嫉妬因緣,生於彼處。

畜生品第五(一八—二一) 説畜生品類差别最多,及説修羅與天鬥戰事。觀察得十七地—上來觀地獄有一百三十六;餓鬼無量,略説有三十六種。今次觀畜生: 畜生種類差别,有三十四億;於五道中,畜生種類,其數最多。次觀諸龍。經云:「四天下中,閻浮最勝,以有佛出世故。」次觀阿修羅,略有二種: 一、 鬼道攝,二、 畜道攝。

觀天品第六(二二—六三) 觀察四王及三十三天,得十八地。又觀夜摩天有三十二處,隨業受果,樂盡苦生。有夜摩天王,及鵝王、孔雀王、諸天鳥等,説種種訶放逸法。

身念處品第七(六四—七○) 説内身觀,四大調與不調,户蟲行業,諸風作用等。作外身觀,四洲衆生苦樂因果,生死不斷。觀已厭離。

别譯一種

⑴ 〔 妙法聖念處經〕 

八卷,二萬九千餘字。大藏第十七册(四一九),中藏第一輯第八集(線裝第六十四册)。宋·沙門法天譯。

説十善法,及厭離行等。訶酒過失,及十惡等。讚歎護戒,及説天上諸偈。大意與正法念處經同。

佛告比丘:「若復有人,於境起貪,應作觀想,可以對治: 若於珍寶起於貪欲,如火輪想,及破壞想。世間貪愛,無量無邊,由斯觀想,皆悉遠離。貪著世間,如冤家想。見於海水,作漂淪想。見於刀劍,滅煩惱想。降雲雨時,作普益想。見諸佛時,作解脱想。見國王時,起尊重想。見父母時,起親愛想。起慳貪時,如毒藥想。見眷屬時,暫止息想。趣圓寂時,起平等想。持浄戒時,起光明想。見金寶時,起破壞想。見破戒者,起救護想。財散失時,非究竟想。住三界時,如牢獄想。見日輪時,起智慧想。修静慮時,求功德想。……於諸順情妙觸之境,而起染者,恒非捨離,應作堅硬苦澀等想,無常敗壞,體不究竟,如電、如夢,自性非有,於諸妙觸,皆悉遠離。比丘應知,於諸欲境,勿起貪著,及諸世間過去、未來所有可愛,染欲塵境,應當捨離。」

二一、 生經

五卷,有五十五經,共四萬七千餘字。大藏第三册(七○),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西晉竺法護譯。

  • 佛説那賴經第一,佛於往昔曾爲仙人,名爲「那賴」(此云無樂),説法令方迹王斷愛;今復説法斷比丘欲想,令證聖果。
  • 佛説分衞比丘經第二,分衞比丘昔爲鼈時,亦曾係意獼猴,而不遂所願;今係意婬女,亦不遂心,反被折辱。
  • 佛説和難經第三,和難釋子輒度人出家受戒,欲得眷屬,不顧後患,因度凶惡人博掩子,衣物皆被竊去。佛説和難往昔亦曾受博掩所欺的因緣。
  • 佛説邪業自活經第四,和難釋子説法時,常説衣食等事,而不論道,佛訶責之,並説其往昔因緣。
  • 佛説是我所經第五,慳鄙長者昔曾爲鳥,名爲我所。
  • 佛説野鷄經第六,往昔有一野貓,巧誘野鷄,佛説其因緣。貓,即旃遮比丘,鷄,即佛的前身。
  • 佛説前世諍女經第七,説佛與調達最初結怨之由。
  • 佛説墮珠著海中經第八,説佛往昔抒海因緣。
  • 佛説闍摩暴志謗佛經第九,暴志比丘尼,以木魁繫腹謗佛,帝釋化爲小鼠,齧繫魁繩,魁即墮地。佛因説其往昔因緣。
  • 佛説鼈獮猴經第十,暴志尼昔爲鼈婦,調達爲鼈,佛爲獼猴。鼈誑獼猴,欲取其肝,獼猴謂: 肝掛在樹上。因即放還。
  • 佛説人仙經第十一,往昔有五仙人共住,一仙侍奉四仙人。侍仙即釋尊,四仙即過去三佛及當來彌勒佛。
  • 卷佛説舅甥經第十二,説佛及舍利弗、調達往昔因緣。
  • 佛説閑居經第十三,爲梵志説出家閑居之行。
  • 佛説舍利弗般泥洹經第十四,尊者舍利弗雖入滅,五分法身不滅。人宜自求皈依,處於法地,皈命於法;不處他地,不皈餘人。
  • 佛説子命過經第十五,爲喪子墮愛者説法,令悟無常。
  • 佛説比丘各言志經第十六,内容與中阿含「牛角娑羅林經」(上)同。見中含卷四十八。
  • 佛説迦延無常經第十七,迦旃延爲諸比丘説身無常之義。
  • 佛説和利長者問事經第十八,佛問長者四大諸法,長者一一能答。
  • 佛説佛心總持經第十九,説大乘法—佛心總持之法。有呪。
  • 佛説護諸比丘咒經第二十,諸比丘爲非人等所嬈,佛爲説呪護之。
  • 佛説吉祥咒經第二十一,説吉祥呪,護諸衆生。
  • 佛説總持經第二十二,佛初成道,普賢等諸大菩薩圍繞,諸菩薩心念佛不思議事,蓮華藏菩薩説佛示生等十法。大似華嚴經中略出少許。
  • 佛説所欣釋經第二十三,説所欣釋子今昔粗獷事。
  • 佛説國王五人經第二十四,舍利弗、阿那律、阿難、輸輪等自歎智慧、工巧、端正、精進爲第一,佛因説其往昔因緣。
  • 佛説蠱狐烏經第二十五,調達與拘迦利,昔爲狐烏,互相謬歎,今亦復然。
  • 佛説比丘疾病經第二十六,佛躬自看病比丘,並説其往昔因緣。
  • 佛説審裸形子經第二十七,審裸形子外道,遣人覓佛之短,反受佛化,得見道迹。因説其往昔因緣。
  • 佛説腹使經第二十八,阿難勸波斯匿王於飢世供佛及僧。佛説其往因: 曾以腹使之語(謂以人民腹飢之故,使其求乞於王),利益衆人。
  • 佛説弟子命過經第二十九,有弟子命過之後生天,見佛、聞法得道;其師憶之,佛安慰其師,爲其説法。並説昔時仙人愛小象緣。
  • 卷佛説水牛經第三十,昔時有水牛王,能忍獼猴之辱,獼猴後爲梵志所殺。
  • 佛説兔王經第三十一,説兔王捨身奉仙人事。仙人,即定光佛,兔王,即佛前身。
  • 佛説無懼經第三十二,昔時有人勤修道業,死時無諸懼怖,得生内院。
  • 佛説五百幼童經第三十三,五百童子,於江邊以沙造塔,遇水厄,後生内院,親近彌勒。
  • 佛説毒草經第三十四,説大林毒草喻,警人勤去三毒。
  • 佛説鼈喻經第三十五,喻三界無安。
  • 佛説菩薩曾爲鼈王經第三十六,釋尊往昔曾爲鼈王,爲護五百商人命,雖受衆苦,而安忍之。
  • 佛説毒喻經第三十七,有行毒(謂以毒藥害人)家,其媳不肯行毒,爲其媳故,因止行毒之業。以喻人不宜行毒,宜去三毒,行六度等行。
  • 佛説誨子經第三十八,説母善誨子之事。嘆後世爲人子者,對於母教,有從不從。
  • 佛説負爲牛者經第三十九,有牛將被殺,佛分衞(托鉢)時,牛來求救,會衆怪問,佛説往因。
  • 佛説光華梵志經第四十,維衞佛時的光華梵志,即是今佛;衆眷屬,即今衆會。
  • 佛説變悔喻經第四十一,有一居士發心出家,後又變悔,樹神現尼身以覺悟之,乃得證道。
  • 佛説馬喻經第四十二,馬能調良,則受快樂;佛調衆生,亦復如是。
  • 佛説比丘尼現變經第四十三,差摩、蓮華鮮二尼現神變,化度惡人。
  • 佛説孤獨經第四十四,昔時有一孤獨之人,而能作福;有子,反受其累。以喻迷心而生五陰、六衰之患。
  • 佛説梵志經第四十五,佛爲梵志一家説法,令各獲益。
  • 佛説君臣經第四十六,調達昔爲大猶王,佛爲密善財大臣。
  • 佛説拘薩羅國烏王經第四十七,説四將昔爲四烏事。
  • 佛説密具經第四十八,有一梵志不信佛,佛化令信,梵志以滿鉢蜜供佛及僧,佛與授緣覺記,並説其往因。
  • 佛説雜讚經第四十九,有一比丘尼,其在家時之子亦出家,不順道法,母誨不從,父教不聽,後受大苦。佛説其往昔曾爲鳥時,亦遭此苦。
  • 佛説驢駝經第五十,有一比丘,與一舉動不端的新學客比丘作依止,新學比丘取其衣鉢等物,並加打辱而去。佛因説草驢駝梵志往因。草驢,即主比丘,奴,即客比丘。
  • 佛説孔雀經第五十一,往昔孔雀令烏無光,今佛令外道失彩。
  • 佛説仙人撥劫經第五十二,説往古撥劫仙人觸女失通事。
  • 佛説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經第五十三,父不喜其子,子他出後,方思之,唤不肯歸,佛因説昔時獼猴師事。
  • 佛説夫婦經第五十四,夫不喜其妻,妻出家證果,後方唤之,佛説其夙緣。
  • 佛説譬喻經第五十五
    • 一、 昔時有一比丘,化油供佛。比丘,即然燈佛;老母施油者,即今釋尊。
    • 二、 説大魚救荒結緣事。
    • 三、 昔日首達因謗惟先而墮地獄。首達,即今釋尊;惟先,即今阿彌陀佛。
    • 四、 梵志與儒童争座,結成深怨。梵志,即調達;儒童,即釋尊。梵志發惡願已,大修功德,乃得世世與佛相值。
    • 五、 驢隨馬,則與馬相似;隨驢,則仍似驢;誡人宜隨善知識。
    • 六、 天像以金作頭,盜者稱南無佛,即得取去,人方知天不如佛。
    • 七、 狗伏牀下聽經,轉生得爲比丘尼,證果。
    • 八、 貧人乞得天帝瓶,墮地破之,便無所堪。喻人初聞佛法,能行精進,所願必得;後小懈怠,忘失經戒,譬如瓶破。

此經雜有大乘法,大似後人彙集諸經屬本生事者,合爲一部,故名生經。生,即佛本生之事也。

二二、 佛説義足經

二卷,有十六經(或作十六章而不稱經),一萬七千餘字。大藏第四册(一七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吴·支謙譯。

卷上

  • 桀貪王經第一,有一梵志,因田禾被雨雹致損,一女亦於是夜死亡,憂愁悲哭,無人能解,佛爲説法解其憂悲,令得見諦,因説梵志於往昔爲桀貪王事。
  • 優填王經第二,優填王遊山,見一比丘,長髮、鬚、爪,住石室中,王恚,欲害之,山神化豬,以解比丘之厄。
  • 須陀利經第三,佛弘大教於舍衞國,諸梵志因失利養而生妒心,便殺一女人埋於祇園以謗佛。
  • 摩謁梵志經第四,摩謁梵志死於講堂,諸梵志説彼功德,佛因説義足經。
  • 鏡面王經第五,即説盲人摸象喻。
  • 老少俱死經第六,佛於乞食時,見老梵志及長者子死,因説義足經。
  • 彌勒難經第七,彌勒難問象舍利弗,又於佛前説偈。
  • 勇辭梵志經第八,勇辭梵志欲難佛,見佛威儀而不敢語。
  • 摩因提女經第九,説摩因提梵志以女與佛事。
  • 異學角飛經第十,佛現神變降伏六師外道。

卷下

  • 猛觀梵志經第十一,梵天説偈。猛觀梵志説偈。
  • 法觀梵志經第十二,梵天説偈。法觀梵志説偈。
  • 兜勒梵志經第十三,二鬼説偈。化佛爲兜勒梵志説偈。
  • 蓮花色比丘尼經第十四,佛從忉利天下,蓮花色比丘尼化作轉輪王,最先見佛。
  • 子父共會經第十五佛與父王相見,説法令王證果。
  • 維樓勒王經第十六,即瑠璃王害釋種事。

右十六經,各有義足偈,故總名義足經。譯文艱澀,甚爲難曉。

二三、佛説大安般守意經

二卷,一萬三千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一六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越祇國、舍羈瘦國,説六行: 數息、相隨、止、觀、還、浄;四諦,十黠法門。

此經行文的體例,與諸經異。知津謂:「大似論體」,諒是西域先賢依安般六行之義而造此論;或是後人書寫之誤,謂經文與註釋不分而連書之耳。

二四、 禪秘要法經

三卷,三萬八千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二四二),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姚秦弘始年間,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遥園譯。説不浄觀等三十種觀法。

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一、 爲迦絺羅難陀説繫念觀左脚大指法(即不浄觀)。次、爲大衆説: 第一、 繫念額上。第二、 觀白骨。第三、 津腻慚愧觀。第四、 肨脹膿血及易想觀。第五、 觀薄皮。第六、 厚皮蟲聚觀。第七、 極赤、淤泥、濁水、洗皮雜想。第八、 新死想。第九、 具身想。第十、 節節解觀。第十一、 白骨流光觀。第十二、 四大觀,亦名九十八使境界。第十三、 結使根本觀。第十四、 易觀法,及地大觀,又觀外四大,亦名漸解學觀空。第十五、 四大觀。(以上卷上)。第十六、 四大觀。第十七、 身念處觀。第十八、 一門觀,具見七佛等。第十九、 觀佛三昧(佛在祇園,禪難提比丘,請佛説除罪法,佛因説此觀佛三昧)。亦名灌頂法。第二十、 數息觀(以貪婬多者,雖得此觀佛三昧,於事無益,不能得道,故説數息觀)。第二十一、 煖法觀,爲槃直迦説。並説槃直迦愚鈍因緣。第二十二、 觀頂法。第二十三、 觀助頂法方便。第二十四、 火大觀。第二十五、 火滅觀。(以上卷中)。第二十六、 正觀,得須陀洹道。第二十七、 真無我觀,滅水大想,向斯陀含。(缺第二十八。觀其文意,似非有缺,或是後二數目有誤。)第二十九、 水大觀。第三十、 風大觀,成阿那含。

次爲阿祇達多(大迦葉的弟子)説往昔因緣,教修慈心。及説賢聖空相應心境界,分别十一切入相。

阿難請問經名。並示四法,及囑修者,慎勿輕與人知。(四法者,謂: 欲學此法,當離四種惡法: 一者、 當浄持戒,威儀不犯;若有犯者,懺悔令浄。二者、 遠離憒閙,獨處閑静,繫念、少語,修頭陀行。三者、 掃塔、塗地,作諸苦役,以除罪障。四者、 晝夜六時常坐不卧。)

末記佛滅度後,四部弟子修無常觀,得道漸減,謂: 初百年,與佛在世無異;二百年時,二分之中,一分得道;乃至九百年時,千萬分中,一分得道;千年之時,億分之中,十人百人得道;千五百年後,若有讚説無常觀者,多有衆生懷嫉妬心,反加打駡,百千人中,無有一人修無常觀。此相現時,法幢崩,慧日没,釋迦佛雖有弟子,所著袈裟,如木頭旛,自然變白。……此相現時,佛之正法,永没無餘!

二五、 治禪病秘要經 (或稱「治禪病秘要法」)

二卷,一萬二千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三三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劉宋(或作「北涼」)·沮渠京聲譯。

京聲居士,乃北涼河西王蒙遜的從弟,安陽侯也。魏併涼後,南奔于宋。以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公元四五五),於揚都竹園寺及鍾山定林寺,譯經二十八部,此經即其中之一。

此經説禪觀時所生諸病之對治法,有十二章。

卷上

  • ㈠ 治阿練若亂心病七十二種法 雜尊者舍利弗所問。出雜阿含阿練若雜事中。
  • ㈡ 治噎法
  • ㈢ 治行者貪婬患法
  • ㈣ 治利養瘡法
  • ㈤ 治犯戒法 念七佛;念三十五佛;念諸菩薩;念大乘心;觀於空法;想佛捉澡灌水灌頂;復想墮獄,稱三寶名,蒙光救拔;然後作八百日苦役,七日觀白毫相。又教作毒蛇觀,更作苦役,更觀一佛,更修不浄觀成。又誦戒經八百遍,然後復浄。

卷下

  • ㈥ 治樂音樂法
  • ㈦ 治好歌唄偈讚法
  • ㈧ 治水大猛盛,因是得下法
  • ㈨ 治火大頭痛、眼痛、耳聾法
  • ㈩ 治入地三昧,見不祥事,驚怖失心法
  • 十一 治風大法
  • 十二 初學坐者,鬼魅所著,種種不安,不能得定,治之之法(尊者阿難所問)

此經雖云出阿含部,而多有大乘法要。

二六、 陰持入經

二卷,約一萬多字。大藏第十五册(一七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後漢安世高譯。

説五陰、六入等法相,及説三十七品等。

註疏一種

① 〔 陰持入經註〕 

二卷,約二萬多字。吴·陳慧註。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九),頻伽藏「宿」字函第六册。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