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5-Fo专题

第四分六種

⑴【道行般若經】

十卷,三十品,九萬餘字。大藏第八册(四二五)。後漢· 月支沙門支婁迦讖譯。

與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法涌二菩薩事。

⑵【 大明度無極經】

六卷,三十品,四萬餘字。大藏第八册(四七八)。吴· 月支居士支謙譯。與道行經同。

⑶【 摩訶般若鈔經】

五卷,十三品,四萬餘字。大藏第八册(五○八)。苻秦· 天竺沙門曇摩蜱(法愛),以苻堅建元十八年(三八二),譯此經一部。佛護傳譯,慧進筆受,安公校定。(開元録第三)亦同道行,而文來未盡。

⑷【 小品般若波羅密經】

十卷,二十九品,七萬四千餘字。大藏第八册(五三六)。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亦同道行。

⑸【 佛説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密多經】

二十五卷,三十二品,十二萬餘字。大藏第八册(五八七)。宋· 北印土沙門施護譯。亦同道行,而文順暢。

⑹【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經】

三卷,三十二品,約萬餘字。大藏第八册(六七六)。宋· 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即佛母般若三十二品之攝頌也。

道 行 大 明 度 小 品 佛 母 出 生 寶 德 藏 般 若 鈔 經
一道行品
二難問品
三功德品
四漚惒拘舍羅勸助品
五泥犁品
六清浄品
七歎品
八持品
九覺品
一○照明品
一一不可計品
一二譬喻品
一三分别品
一四本無品
一五阿惟越致品
一六恒竭優婆夷品
一七守空品
一八遠離品
一九善知識品
二○釋提桓因品
二一貢高品
二二學品
二三守行品
二四強弱品
二五累教品
二六不可盡品
二七隨品
二八薩陀波倫菩薩品
二九曇無竭菩薩品
三○囑累品
三一
三二
行品
天帝釋問品
持品
功德品
變謀明慧品
地獄品
清浄品
悉持品
覺邪品
照明十方品
不可計品
譬喻品
分别品
本無品
不退轉品
恒竭清信女品
守空品
遠離品
善友品
天帝釋品
貢高品
學品
守行品
強弱品
累教品
不盡品
隨品
普慈闓品
法來闓品
囑累阿難品
初品
釋提桓因品
塔品
明咒品
舍利品
佐助品
廻向品
泥犁品
歎浄品
不可思議品
魔事品
小如品
相無相品
船喻品
大如品
阿惟越致相品
深功德品
恒伽提婆品
阿毘跋致覺魔品
深心求菩提品
恭敬菩薩品
無慳煩惱品
稱揚菩薩品
囑累品
見阿閦佛品
隨知品
薩陀波崙品
曇無竭品
囑累品
了知諸行相品
帝釋天主品
寶塔功德品
稱讚功德品
正福品
隨喜廻向品
地獄緣品
清浄品
歎勝品
讚持品
惡者障法品
顯示世間品
不思議品
譬喻品
賢聖品
真如品
不退轉菩薩相品
空性品
甚深義品
善巧方便品
辯魔相品
善知識品
帝釋天主讚歎品
增上慢品
學品
幻喻品
堅固義品
散華緣品
隨知品
常啼菩薩品
法上菩薩品
囑累品
行品
帝釋品
持無量功德建塔品
功德品
福量品
隨喜功德品
地獄品
清浄品(此品攝
第九品)
稱讚功德品
魔品
現世品
不思議品
譬喻品
天品
如實品
不退地祥瑞品
空品
昻誐天姉品
善解方便品
魔業品
善友品
法王品
我品
戒品
幻化品
妙義品
散華品
聚集品
常歡喜品
出法品
善護品
道行品
問品
功德品
善權品
地獄品
清浄品
本無品
阿惟越致品
恒架調優婆夷品
守空品
遠離品
善知識品
釋提桓因品

第六分一種

⑴【 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

七卷,十六品,五萬餘字。大藏第八册(六八七)。陳· 月婆首那(高空),中印度優禪尼國王之子。從魏之梁,譯業無輟。以梁太清二年(五四八)六月,見于闐沙門求那跋陀(德賢),因得此經。以侯景作亂,未及翻譯。至陳文帝天嘉六年(五六五)七月廿九日始譯,至九月十八日成。(開元録七)與大般若第六分同。

一、通達品, 二、顯相品, 三、法界品,四、念處品,五、法性品,六、平等品,七、現相品, 八、無所得品,九、證勸品,十、述德品,十一、現化品,十二、陀羅尼品,十三、勸誡品,十四、 二行品,十五、讚歎品,十六、付囑品。

第七分二種

⑴【 文殊師利所説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二卷,九千餘字。大藏第八册(七二六)。蕭梁· 扶南國沙門曼陀羅仙譯。與大般若第七分同,又收入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

⑵【 文殊師利所説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九千餘字。大藏第八册(七三二)。蕭梁· 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與第七分同。

第八分一種

⑴【 佛説濡首菩薩無上清浄分衞經】

二卷,一萬餘字。大藏第八册(七四○)。劉宋· 沙門翔公,於南海郡譯。與大般若第八分同。

第九分五種

⑴【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五千餘字。大藏第八册(七四八)。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與大般若經第九分同,而舉世流通。

⑵【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六千一百多字。大藏同前(七五二)。元魏· 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⑶【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六千四百餘字。大藏同前(七六二)。陳· 優襌尼國· 沙門真諦譯。

⑷【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

一卷,七千一百多字。大藏同前(七六六)。隋· 達摩笈多譯。文拙甚!

⑸【佛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五千一百多字。大藏同前(七七一)。唐· 義浄三藏譯。

—大般若經别譯竟

大般若經註疏四種

①【大般若經關法】

六卷,約五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七册。宋· 天台沙門永隆排定。

②【大般若經綱要】

十卷,約二十萬字。卍續同上。清· 崑山葛提綱。後附般若義同文異。

③【大慧度經宗要】

一卷,六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三册(六八),卍續藏第三十八册。唐· 新羅沙門元曉撰。

六門分别:初、述大意,次、顯經宗,三、釋題名,四、明緣起,五、判教,六、消文。

④【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

三卷,近六萬字。大藏第三十三册(二五),卍續藏第三十八册。唐· 大慈恩寺窺基法師撰。 四門解釋:一、敘經宗旨,二、顯經體性,三、彰經勝德,四、釋經本文。釋大般若經第十分。

别譯大品經註疏三種

①【大智度論】

一百卷,一百零三萬餘字。大藏第二十五册。龍樹菩薩造,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大品般若經。緣起論,半卷;釋初品,盡三十四卷—惟初品具譯全釋,故有三十四卷。餘皆什師十倍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已。

②【大品經遊意】

一卷,七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三册(六三),卍續藏第三十八册。隋· 沙門吉藏撰。

般若義有五重:一、釋名,二、辨宗,三、會教,四、明緣起,五、出部儻。

③【大品經義疏】

十卷,二十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八册。隋· 沙門吉藏撰。

十門:一、釋經題,二、序説經意,三、明部儻多少,四、辨開合,五、明前後,六、辨經宗,七、明顯密,八、辨教,九、明傳譯,十、釋文。

别譯金剛經註疏

凡七十二種 西土註疏八種,此土註疏六四種

一、 西土註疏

①【 金剛般若論】

二卷,一萬三千餘字。大正藏第二十五册(七五七)。無著菩薩造,隋· 達摩笈多譯。(不列經文)

此據麗藏本。與明本大異,藏中把明本刊後,謂之别本。明本,經論合刻,三卷,近二萬字。筆記據别本。

論曰:成立七義句:

  • ㈠ 種性不斷,謂護念付囑。
  • ㈡ 發起行相,謂問答住降。
  • ㈢ 行所住處,有十八種,略爲八種。
  • ㈣ 對治,謂十八住中,各有二種對治:一、 邪行,二、 共見正行。見即分别。
  • ㈤不失,謂離增益、損減二邊,如經中處處云即非、是名等。
  • ㈥ 地,謂十六處,顯示信行地;十七證道住處,是浄心地;十八是上求佛地。
  • ㈦ 立名,謂金剛能斷義。

㈢ 行所住處,謂發起行相所住處。有十八: 一、 發心,二、 波羅密相應行(不住相布施),三、 欲得色身(相成就見如來等),四、 欲得法身(頗有衆生於未來世等),五、 於修道得勝中無慢(須陀洹作是念等),六、 不離佛出時(於然灯佛所等),七、 願浄佛土(莊嚴浄土等),八、 成熟衆生(有人身如須彌等),九、 遠離隨順外論散亂(恒河中沙等),十、色及衆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行(大千微塵等),十一、 供養如來(三十二相見如來等),十二、 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等(恒沙身等),十三、 忍苦(忍波羅密),十四、 離寂静味(受持讀誦等),十五、 於證道時遠離喜動(云何發心等),十六、 求教授(於然灯佛有法得等),十七、 證道(大身等),十八、 上求佛地(莊嚴佛土不名菩薩等)。

略八種者:一、 攝住處,二、 波羅密浄住處,三、 欲住處,四、 離障碍住處,五、 浄心住處,六、 究竟住處,七、 廣大住處,八、 甚深住處。

釋經文中,經文全同魏譯,或是後人據魏本增入。

菩薩有七大:一、 法大,二、 心大,三、 信解大,四、 浄心大,五、 資糧大,六、 時大,七、果報大;故名摩訶薩。

須菩提問,有六因緣:一、 爲斷疑故,二、 爲起信解故,三、 爲入甚深義故,四、 爲不退轉故,五、 爲生喜故,六、 爲正法久住故。

經云“應云何住”者,謂欲願故。應修行者,謂相應三摩鉢帝故。應降伏心者,謂折伏散亂故。欲者、正求也。願者、爲所求故作心思念也。

檀那有三:一、 資生施,即檀度;二、 無畏施,戒、忍度;三、 法施,後三度。若無精進,於受法人所,爲説法時,疲倦故,不能説法。若無禪定,則貪於信敬供養,及不能忍寒熱逼惱故,染心説法。

無智慧則顛倒説法,多有過故。

若求未來果故行施,爲有所住行施。

②【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

一卷,一五四八字。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八八五)。無著菩薩造。唐· 義浄譯。(七十七頌)

③【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

三卷,二萬多字。大正藏第二十五册(七八一)。天親菩薩造。元魏· 菩提流支譯。釋經及無著頌斷二十七疑。(經論頌合刊)

善護念者,依根熟菩薩説。善付囑,依根未熟菩薩説。

妄取五陰差别是我相;見身相續不斷是衆生相;一報命根不斷住是命者(人)相;命根斷滅復生六道是壽者相。

或謂如來以比智知,故云悉見;或謂如來以肉眼見,故云悉知。

應化非真佛,亦非説法者。

佛有三種:法、報、化。釋尊是化。

一切聖人,依真如法清浄得名,以無爲法得名故。

以有積聚義故,名福德聚;不能進趣菩提故,名非福德聚。

菩提名法身,彼體實無爲。受持、演説,能作了因,不能作生因。

無諍三昧—依彼善吉者,説離二種障:一煩惱障,二三昧障。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

④【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

三卷,一萬二千餘字。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八七五)。無著頌,世親釋。唐· 義浄譯。與上同本,而不列經文。

界是因義,即是世之因也。

鄔波尼殺曇,譯爲因字,如芥子種,將比松柏。

⑤【金剛仙論】

十卷。大正藏第二十五册(七九八)。元魏· 菩提流支譯。金剛仙論師釋天親金剛經論。

⑥【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

一卷,一一八九字。大藏同前。義浄三藏述。

西域相承云:無著菩薩,昔於覩史多天慈氏尊處,親受此八十頌,開般若要行,順瑜伽宗理,明唯識之義,遂令教流印度,義闡神州。能斷金剛,西土多釋,此頌最先。世親作般若七門義釋,那爛陀寺盛傳其論。師子月、東印月官,亦有論釋,皆符三性,不同中觀。更有别釋,但順龍猛,不會瑜伽。瑜伽則真有俗無,以三性爲本;中觀乃真無俗有,實二諦爲先;般若大宗,含斯兩意。

末後一頌:一切有爲法,如星瞖灯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據此作頌讚述其義。

⑦【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二卷,一萬四千餘字。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八八七)。功德施菩薩造。唐· 地婆訶羅譯。

應者、諸煩惱怨已永害故。正者,不顛倒義。等者,遍及滿義。故名正等覺。

應云何等:云何住者,於何相果心住願求。云何修行者,當修何行而得其果。云何降伏其心者,降何等心使因清浄。

有色,攝欲色二界。無色、無色界。有想,空、識處。無想,無所有處,離少想故。非有想非無想,有頂天。

不住事者:自身此身常有苦樂等無邊事故。不住,謂於是中心無愛著。無所住者,不望報恩。不住色等,心不希求可意諸境。

仍約問答遣疑以釋經文。

後五十歲者:人壽百齡,開爲二分,初分五十,教力增強,後漸衰減。佛涅槃已,名未來世,此中正法將滅之時,教力漸微,是故説爲後五十歲。

供養有三種:一者給侍左右,二者嚴辦所須,三者詢承法要。

能守護故,名曰尸羅,謂能善守六情根故。彼復有三:一能離尸羅,離於十不善業故;二能作尸羅,作於菩提分業故;三能趣尸羅,趣於第一義諦故。

有主宰用,名之爲我,諦觀諸蕴,無彼體相,故無我想。安住常性,名曰衆生;諸藴無常,相續流轉,無有一法是安住性,故無衆生想。如有經説:汝今刹那亦生亦老亦死,故無命想。諸藴循環受諸異趣,名爲取者;是中無人能取諸趣,捨於現蕴而取後藴,如去故衣而著新衣;然依俗諦,譬如因質而現於像,質不至像而有像現。由前藴故後藴續生,前不至後而後相續,是故菩薩無取者想。此謂了知生無我性。

第一義法本不生故無法想;以不生故亦無有滅,故無非法想;法非法分别離故無想;此言無想,但顯想無,非謂有法而名非想。復次、雖第一義離一切想,而隨世間言語想説,是故菩薩亦無非想。此謂了知法無我性。

起我等想有何過失?因此生於我等執故。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捨二邊故。法有性相尚不應取,何況非法本無性相?復次、無分别者,善如法尚不取,況不善非法?

或念言:不善不應取,何故不取善?若善法亦不取者,佛何故三無數劫積集資糧?以是義故,而説筏喻。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捨而去之。……至涅槃已,樂因尚離,何況苦因?

菩提無生故……無生者,非是法,亦非非法。法非法,分别境故。

無爲者,無所得義。無爲相者,無所得自性義。聖人者,見真實義。—經云:以無爲相説名聖人。

預於無得流,故名須陀洹。於色等境皆無得故。

無諍者,謂離於煩惱,名無諍定。

實想者,謂聞此法門是無邊福因,以爲實故。復次、謂聞難得同於佛興,以爲實故。復次,謂聞此説一切法無生無所得等以爲實故。若一切法無生,何故言當生實想?雖生實想,不壞無生,如經:實想者,即是非想。

説歌利王割截身體,已明被虐害時攝持忍辱;復欲顯示餘時攝持,故又説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爲要遠離我住、我修,我降伏心,故重復問應云何住等。

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生,現在心不住,故不可得。

此經西土論釋,皆作斷疑解,而功德施釋,文相易了。

⑧【 金剛般若論會釋】

三卷,八萬餘字。卍續藏第七十四册。唐· 窺基法師撰。釋天親菩薩造論,菩提流支譯本。

一部分三:初、敬所師,敘標作意;次、科宗義,正釋經文;後、嘆愚深,法成隱滅。

二、 此土註疏

①【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注】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第三十八册(二百八)。姚秦· 釋僧肇注。

此經本體,空慧爲主。略存始終,凡有三章:初訖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語境,未言於慧。第二正名辯慧,即明慧空;但語慧空,未及行人。第三重問以下,明菩薩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現,前後相似,意不同矣。

奉持:尊脩爲奉,任弘爲持。

散爲微塵,合成世界。無性故非,假名則是。

②【 金剛般若經疏】

一卷,一一九四一字。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七五),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十册(四三○七)。隋· 智者大師説。

法譬爲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爲體;約實相之慧,行無相之檀爲宗;破執爲用。

正宗爲二:前半爲實智道,重問去爲方便道。

摩訶止觀釋五眼:雖有五眼,實不分張,秖約一眼,備有五用,能照五境。

③【 金剛般若經義疏】

四卷,約五萬字。大正藏第三十三册(八四),卍續藏第三十八册(二百十九)。隋· 吉藏法師撰。

玄意十重:一序説經意,二明部儻多少,三辨開合,四明前後,五辨經宗,六辨經題,七明傳譯,八明應驗,九章段,十正釋文。

因果爲此經正宗。

開正説爲二周:第一周,爲利根人廣説般若;第二周,爲中下根未悟略説般若。

東方虚空下,假虚空爲喻,有二義:一、 虚空無相無爲,無住相施,無依無得,是故假此爲喻;二、 虚空包含廣大,無住相施,果報亦大,故假喻也。

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者:不可以生住滅三相見如來無爲法身也。即非身相者,非是法身無爲相也。舉持戒、修福,則指出家,在家二人以統括一切人。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魏本:不應取法,非不取法:以得理忘教,得月捨指,故云不應取法;而藉教悟理,因指得月,故非不取法。如到岸捨筏,故不應取筏;爲欲渡河,故非不取筏。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明有是物情所安,尚應須捨;無非六情所對,豈可執也?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别,成上非法非非法非有非無義也。以一切賢聖皆體悟無爲,無爲無有無無,是故當知諸法實相非有非無,豈可取説?……既言同悟無爲,則衆聖無異,便無十地階級、四果淺深?今釋云:雖同悟無爲,所悟不同,故有三聖爲異。三鳥出網,三獸度河,而昇空有近遠,涉水有淺深,即是其事。

般若未曾福慧;爲衆生故,作福慧名説。

格量中:前明般若體,此明般若用。

前三云果,羅漢稱道:果道之名,皆通四人;羅漢德極,簡異上三,故偏云道。又、羅漢已得盡智無生智(菩提),前三未得,故獨稱道。

人中第一:有三:一、 人第一,二、 離第一,謂離煩惱障、離定障,三、 得第一,得無諍定及斷煩惱障智斷定障智。

阿蘭若者,此云無事,即是優遊任放,不爲塵累所拘。

財施不及法施,具有多義:一、 法施能施者多是聖人、智人,財施不爾,故劣;二、 受法施者亦必是智人方能領受,財施不爾,故法施勝;三、 法施、則能所二人並皆得福,財施則唯能施得福;四、 法施則能所皆得而不失,財施則所得能失;五、 財施但益肉身,法施益法身;六、 法施能斷惑,財施正伏慳;七、 法施能出有,財施是有流;八、 財施果有盡,法施果無盡;九、 法施一時得,財施則不能;十、 法施具四攝,財施但唯一。

大品中:滿十方舍利爲一分,般若爲一分,天王寧取般若,則經所在處,應過於塔廟,但世間敬塔以爲尊極,故借爲喻耳。

佛説般若者:此是佛般若、佛金剛也。則非般若者,非是二乘智慧、非二乘金剛也。

—大體依天親論釋。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