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9-Fo专题

九一、 大莊嚴法門經

二卷,一萬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二五)。隋· 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五百比丘、八千菩薩俱。文殊化現殊勝身色衣服,度淫女勝金色光明德,令得順忍。此女化現死壞惡相,使上威德長者恐怖,詣佛聞法,亦得順忍。佛爲二人次第授記。

異譯一種

⑴【佛説大浄法門經】

一卷,一萬一千餘字。大藏同前。西晉· 竺法護譯。

九二、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一卷,六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八三)。隋· 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成道未久,大衆雲集,佛入寶塔三昧,出無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猶如一會。勝分菩薩説偈問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問所疑。佛爲決疑。遂發大願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發願;佛悉授菩提記。復出舌相,説持經功德。仍以此經囑累文殊菩薩。

異譯一種

⑴【第一義法勝經】

一卷,五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七九)。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譯。

九三、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一卷,一千六百多字。大正藏第十四册(九四○)。唐· 沙門菩提流志譯。

佛在鹿林,與彌勒入城乞食。有德問所轉法輪,佛以十二緣生答之。仍致難問,佛乃爲説:第一義諦無有諸業,亦無諸有而從業生,及以種種苦惱之事;譬如諸佛所作化人,化人復更化作種種諸物。於是有德女稱歎供養,佛爲授菩提記。

異譯一種

⑴【佛説梵志女首意經】

一卷,二千多字。大藏第十四册(九三九)。西晉· 沙門竺法護譯。

九四、 佛説大乘流轉諸有經

一卷,八三三字。大正藏第十四册(九四九)。唐· 義浄三藏譯。

佛在竹林,影勝王問:云何有情先所造業久已滅壞,臨命終時皆悉現前?又復諸法體性空無,所造業報而不散失?佛以夢見美女、覺後憶現影像答之。智者當觀察:眼不見於色,意亦不知法,是名勝義諦。

異譯二種

⑴【佛説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一卷,七○六字。大藏同前(九四八)。元魏· 菩提流支譯。

⑵【佛説轉有經】

一卷,六八六字。大藏同前(九四九)。元魏· 沙門佛陀扇多譯。

九五、 佛説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一卷,二千六百多字。大藏第十四册(九六二)。失譯人名。

佛在祇園,應供於長者婆私膩迦家,其女不出,佛遣化女以殘食與之;女念其夫,其夫即至,乃同見佛。與舍利弗及文殊師利菩薩問答,明生以不生生爲生義等法。

九六、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九三四)。宋· 沙門法天譯。

因外道問,爲説一切法如夢如幻;菩提心相,自性清浄。

九七、 佛説大乘智印經

五卷,一萬六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四七四)。宋· 西夏沙門智吉祥等譯。

佛在迦蘭陀林,入城乞食而還,眉間放光,勸諸大衆安住如來所知境界,愍一切有情受差别相,乃入如來智印三昧,放光徧照,妙香莊嚴。釋尊十方分身諸佛示同一身,各各入城乞食,至林中同入三昧。所有菩薩及他方佛,各遣菩薩與諸大衆普集,諸聲聞入定觀察,不知如來所在。佛出三昧,震動世界。舍利弗請開導悟入,佛以離一切分别答之。舍利弗重問色身三昧,佛宣偈重答。因廣勸修。大衆獲益,得記。先獨囑文殊守護此經;次囑彌勒,以七種發心,兩番五種不退轉法,答彌勒修習之問。五種覆障法,答彌勒不愛樂之問。又記王夫人及修此法者,同生安樂國。又料簡善根多少,以判信心差别,而勗修行。

異譯二種

⑴【佛説慧印三昧經】

一卷,八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四六○)。吴· 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⑵【佛説如來智印經】

一卷,八千多字。大藏第十五册(四六八)。失譯人名。

右二經皆同上經。雖後譯稍勝,而皆不及上經之尤爲詳明;且缺乞食及分身佛來集二事。

九八、 佛説不增不減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册(四六六)。元魏· 沙門菩提流支譯。

佛在耆闍崛山,舍利弗問:衆生界爲有增減爲無增減?佛爲廣訶增減邪見。次示如來藏不思議三無差别義。

九九、 佛説入無分别法門經

一卷,近二千字。大正藏第十五册(八○五)。宋· 沙門施護譯。

佛自説大乘無分别法而爲發起,加無分别光菩薩問入無分别法門,佛爲答之。亦説一喻。

一○○、 力莊嚴三昧經

三卷,一萬六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七一一)。隋·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在祇園,於後夜入力莊嚴三昧,文殊師利等二十童子,各禮佛足,分往十方佛土,各同十方菩薩來集。佛從定起,坐師子座。文殊先問佛十種智難信,佛以六喻明之。智輪菩薩問十智義,佛爲釋十智因緣,得成十力。次明三世諸佛皆觀菩提樹七日七夜,如此方便,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如來甚深境界。次種種問答,明諸佛不思議境界即一切衆生境界。是一境界,無二無别;依六根六塵而示平等無差别義。

一○一、 無極寶三昧經

二卷,一萬四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五○七)。西晉· 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竹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九十億菩薩俱。竹園四面周帀,地生文陀般華,華上各有佛坐,各有菩薩,皆如文殊,問法。百日之中,六道受樂。佛入寶如來三昧,感通十方諸佛,各遣菩薩來會;及天龍八部皆來集會。舍利弗與寶來菩薩及文殊、彌勒等,種種問答法要。羅閲祇王,請諸菩薩受供説法,與佛遥相酬唱。

異譯一種

⑴【佛説寶王如來三昧經】

二卷,一萬七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五一八)。東晉· 沙門祇多密譯。

一○二、 佛説金剛三昧本性清浄不壞不滅經

一卷,四千多字。大正藏第十五册(六九七)。失譯人名。

佛在毘耶離大林精舍,與五千比丘,萬八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佛自詣法座,敷尼師壇,次第入十三昧而起,放徧身光,入面出頂。彌勒問法,佛言:入首楞嚴三昧,修百三昧,乃入金剛三昧成佛。

一○三、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一卷,五千九百多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七二三)。唐· 玄奘三藏譯。

佛在靈山,海衆駢集。賢護菩薩問法,佛答以寂照三摩地,能令菩薩一切諸法皆得圓滿。經來未盡。

一○四、 大方廣師子吼經

一卷,二千多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九○)。唐· 沙門地婆訶羅譯。

佛在日月宫中,與九十百千俱胝比丘,無量菩薩俱。遣勝積菩薩往北方歡樂世界法起佛所聽法,勝積至彼禮佛足已,卻住一面。法起如來故問:汝從何來?勝積默無言説。大衆生疑,法起如來微笑放光,十方雲集。電髮菩薩問笑因緣,法起如來略説諸法實相本無言説。浄身菩薩問言:若無所説是真説者,瘖默不言皆應説法。佛言:瘂默不瘂默,亦皆説法,而不知法。如生盲人處日光中,而不見日。衆生所有音聲語言,皆入四無碍智;欲求法者,於自身求。欲求菩提,於五藴求。於是大千震動。佛更出廣長舌相已,普告大衆:釋迦牟尼,即我法起。

異譯一種

⑴【如來師子吼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同前(八八八)。元魏· 沙門佛陀扇多譯。

一○五、 佛説出生菩提心經

一卷,五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九一)。隋· 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竹林精舍,迦葉大婆羅門,夢大蓮華中有月輪,又見丈夫放光普照,次日問佛,佛爲説一切智利,及説偈勸發菩提心。次分别三種菩提。次示四攝法。次示天行、梵行、聖行。次説破魔衆會陀羅尼。

異譯一種

⑴【佛説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二卷,六千餘字。大藏同前(八九六)。宋· 沙門施護譯。

一○六、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一卷,近三千字。大正藏第十四册(四八一)。姚秦· 鳩摩羅什譯。

佛初得道,在伽耶山,與千比丘,萬菩薩俱。入諸佛甚深三昧,諦觀諸法性相。文殊知之,即問云何發心,佛以無發是發義答之。月浄光天子問言:緣何事故行菩薩道?文殊答以大悲爲本;大悲以直心爲本;直心以等心爲本;等心以無别異行爲本;乃至正觀以堅念不忘爲本;共十六句。又四心能攝因、能攝果:初發心,行道心,不退轉心,一生補處心。廣作種種譬喻。次有定光明主天子問菩薩略道,文殊答言:一者方便,二者智慧。又一助道、二斷道等。次有隨智勇行菩薩問菩薩義、菩薩智,文殊答言:義名無用,智名有用。復語天子:菩薩有十智、十發、十行、十思惟、十治法、十善地、二隨法行。

異譯三種

⑴【伽耶山頂經】

一卷,四千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四八三)。元魏· 沙門菩提流支譯。

此經註疏一種

①【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論】(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二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二十六册(三二八)。元魏· 沙門菩提流支譯。

有經、有論。

⑵【 佛説象頭精舍經】

一卷,四千字。大藏第十四册(四八七)。隋· 沙門毘尼多流支(滅喜),北印度烏萇國人。於開皇二年,譯經二部,此其一。

⑶【大乘伽耶山頂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四八九)。唐· 沙門菩提流志譯。

此經註疏一種

①【大乘伽耶山頂經講記】

民國· 太虚大師講,塵空法師記。見虚大師全書第七册。

一○七、 佛説文殊尸利行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四册(五一二)。隋· 沙門闍那崛多譯。

文殊巡行諸比丘房,見舍利弗坐禪,後至佛前,互相問難,顯示阿羅漢義。五百比丘不忍,起座而去。文殊更説法要,五百還來,四百證果,一百墮獄。佛言:此百比丘,若不聞此法,應墮地獄一劫;今聞法故,暫墮即出,生兜率天,至彌勒成佛時,初會便得證果。是故,不聞此法,雖得四禪四定,不能解脱煩惱生死;聞已疑惑,猶勝不聞。

異譯一種

⑴【佛説文殊師利巡行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同前(五一○)。元魏· 沙門菩提流支譯。與前經同,文義小異。

一○八、 佛説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四册(五一四)。宋· 沙門天息災譯。

佛爲文殊説大乘四諦及三十七品法。

一○九、 佛説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三卷,一萬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九二二)。宋· 沙門施護譯。

佛住法界光明菩薩宫,與五十萬苾芻衆,萬二千菩薩,及諸天子俱。佛入普徧光明三摩地,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各有殑伽沙數菩薩雲集。妙吉祥菩薩,在東方寶幢佛刹,勸慈氏菩薩同來聽法,慈氏不來,辯積幢亦不來,妙吉祥乃入無垢普光三摩地,現大神變,而來佛所。普華幢天子問修何法、得如妙吉祥神通事業?佛以四種四法答之。又問妙吉祥發心久近?佛舉過去本事答之。次有徧照藏菩薩現瑞入會,與大迦葉互相問答。次普華幢再問妙吉祥最初發心事,佛具答其最初發心轉女成男因緣。普華幢又問菩薩行法,佛令問妙吉祥,廣爲解説四念處、八正道、五根、五力、七覺支法門。

一一○、 商主天子所問經

一卷,七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一一九)。隋· 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耆闍崛山,商主天子請文殊師利説法,文殊爲説一百十九智。又作種種問答。又説種種菩薩行。又問佛無生忍義,佛爲授菩提記。

一一一、 佛説魔逆經

一卷,八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一一二)。西晉· 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祇園,大光天子問文殊師利曰:云何菩薩魔事?文殊具答之。又問善哉無善哉法,亦具答之。魔來亂法,文殊令其身被五縛,又令變像如佛,説諸妙法,開示五百弟子。次有須深天子,與文殊問答。

一一二、 佛説超日明三昧經

二卷,二萬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五三一)。西晉· 清信士聶承遠,於惠帝時,譯此經及越難經。

佛遊柰園,與二萬八千比丘,八萬菩薩衆俱。講大乘業無極之慧。善寶長者與千人俱,以七寶華供佛,佛令成蓋,光照十方,集諸大衆。普明菩薩偈讚佛已,問三昧法,佛言:行八十事,逮得超日明定。離垢目菩薩問三乘學,佛分别答之。浄教長者子問菩薩行,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唱十三昧名字。正見居士請問法要,佛答以有四事法常不離佛。離垢目菩薩廣問十三昧義,佛一一細答;每一三昧,各一嘉瑞,各與一波羅密相應,即是十地之義。慧施長者女,共五百人發無上心,轉成男子,授菩提記。慧英菩薩與文殊菩薩及佛問答深義。阿難問佛菩薩道本,及問遲疾,佛言:亦有亦無。因述本生,精進不懈,致先得佛。日天子請佛次日受供,佛還柰園,解法長者、調意菩薩、蓮華浄菩薩、解縛菩薩、寶事菩薩、恩施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大導師菩薩、龍施菩薩、大光菩薩,各各問法,佛各各答之。

一一三、 佛説須真天子經

四卷,十品,一萬九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九六)。西晉· 竺法護譯。

問四事品第一

佛遊祇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一萬菩薩及諸天四衆俱。須真天子共發三十二問,佛一一答以四事。

答法義品第二

須真復以三十二事問於文殊,文殊一一答之。

法純淑品第三

亦須真問,文殊答。

聲聞品第四

須真勸諸大弟子,各與文殊問答。

無畏品第五

亦須真問,文殊答,明菩薩得無所畏。

住道品第六

亦須真問,文殊答,明菩薩得住於道。

菩薩行品第七

亦須真問,文殊答。

分别品第八

亦須真問,文殊答。明菩薩得持法要,得入四果三乘,亦得入凡夫三毒等法,亦得入生死入滅度等法。

頌偈品第九

亦須真問,文殊偈答智慧相、善權相。

道類品第十

亦須真問,文殊答。答竟,佛囑彌勒、阿難、受持流通。

一一四、 佛説成具光明定意經

一卷,九千八百多字。大正藏第十五册(四五一)。後漢· 沙門支曜譯。

佛在迦維羅衞國,勅阿難集一切衆。有貴姓子善明,與同輩五百人見佛,發心請佛,佛受其請。次問:佛之妙德,從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常浄行百三十五事。及爲説往因,爲授道記。

一一五、 悲華經

十卷,六品,八萬九千餘字。大正藏第三册(一六七)。北凉· 沙門曇無讖譯。

轉法輪品第一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菩薩四百四十萬,及梵天、六欲天等。時彌勒等上首菩薩,向東南方,稱揚蓮華尊佛功德。寶日光明菩薩問佛因緣,佛答其故,謂:蓮華尊佛,昨夜初成正覺,作大佛事。

陀羅尼品第二

説彼東南世界相貌,及説過去日月尊佛授現佛記,授與解了一切陀羅尼門。説此事已,十方菩薩同來崛山,聽受陀羅尼門,皆得見彼蓮華佛刹。次有解脱怨憎菩薩,問修習陀羅尼法,佛答以四法、五法、六法,七歲中修。彌勒自言:於十恒河沙劫前,已從娑羅王如來處,得聞、得修;以本願故,久在生死,待時成道,求佛授職。佛爲説諸章句,令衆獲益。又入徧一切功德三昧,度三惡道衆生,令生天人,爲諸天人示宿世因緣。

大施品第三

寂意菩薩問佛出此濁世因緣,佛備述恒沙阿僧祇劫前事,謂:删提嵐世界,善持劫中,無諍念輪王,有大臣名寶海,生寶藏佛,王及千子諸小王等,皆悉供養,未發大心。寶海求夢,知彼志劣,以夢白佛,勸彼諸人發無上心,各取浄土。

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

寶藏如來授輪王記,即無量壽佛。第一太子,即觀世音;第二王子,即得大勢;第三王子,即文殊師利;第四王子,即普賢佛;第五王子,即今蓮華尊佛;第六王子,即法自在豐王佛;第七王子,即光明無垢堅香豐王佛;第八王子,即普賢菩薩。次授十千懈怠人記。次記第九王子,即阿閦佛;第十王子,即香手菩薩;第十一王子,即寶相菩薩。又授五百王子記。又授四百王子記。又授八十九王子記。又授八萬四千小王記。又授寶海八十子記。又授寶海三億弟子記,千童子記,侍者五人記。最後寶海發大悲願;諸菩薩等皆悉讚歎,六方諸佛送華供養,寶藏如來摩頂授記。并説菩薩四法懈怠,四法精進:一、 願取清浄世界;二、 願於善心調伏白浄衆中施作佛事;三、 願成佛已,不説聲聞辟支佛法;四、 願成佛已,壽命無量;是名四法懈怠。一、 願取不浄世界;二、 於不浄人中施作佛事;三、 成佛已,説三乘法;四、 成佛已,得中壽命,不長不短;是名四法精進。

檀波羅密品第五

寶藏如來爲大悲菩薩説諸三昧門助菩提法清浄門經。大悲菩薩歷劫行諸難行苦行。

入定三昧門品第六

十方諸佛皆我釋迦所化度者,皆遣菩薩來會供養。佛入三昧,令諸大衆皆入身毛孔中。復説十專心發於菩提,能入一切行門。乃至結名,結益,勸持。無怨沸宿大仙夜叉,發願流通。

異譯一種

⑴【大乘大悲分陀利經】

(大正藏作“大乘悲分陀利經”)八卷,三十品,八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册(二三三)。失譯人名。

一、 轉法輪品,二、 入陀羅尼門品,三、 入一切種智行陀羅尼品,四、 勸施品,五、 勸發品,六、 離諍王授記品,七、 三王子授記品,八、 四王子授記品,九、 第八王子授記品,十、 十千人授記品,十一、 第九王子授記品,十二、 諸王子授記品,十三、 八十子授記品,十四、 三億少童子授記品,十五、 千童子授記品,十六、 大師立願品,十七、 立願舍利神變品,十八、 歎品,十九、 感應品,二○、 大師授記品,二一、 大師立誓品,二二、 莊嚴品,二三、眼施品,二四、 身施品,二五、 寶施品,二六、 醫寶施品,二七、 現伏藏施品,二八、 菩薩集品,二九、 入三昧門品,三○、 囑累品。

一一六、 方廣大莊嚴經

十二卷,二十七品,九萬三千餘字。大正藏第三册(五三九)。唐· 沙門地婆訶羅譯。

序品第一

佛在祇園,於中夜分,入佛莊嚴三昧,放頂髻光,照浄居天,説偈開發,浄居天子遂來問法,佛受其請,晨朝爲衆説法。

兜率天宫品第二

勝族品第三

法門品第四

將下生時,爲諸天説衆法門有一百八。

降生品第五

處胎品第六

誕生品第七

入天祠品第八

寶莊嚴具品第九

示書品第十

觀農務品第十一

現藝品第十二

音樂發悟品第十三

感夢品第十四

出家品第十五

頻婆娑羅王勸受俗利品第十六

苦行品第十七

往尼連河品第十八

詣菩提場品第十九

嚴菩提場品第二十

降魔品第二十一

成正覺品第二十二

讚歎品第二十三

商人蒙記品第二十四

成道十七日,始受商人供。

大梵天王勸請品第二十五

轉法輪品第二十六

囑累品第二十七。

異譯一種

⑴【佛説普曜經】

八卷,三十品,七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册(四八三)。西晉· 沙門竺法護譯。

一一七、 大方便佛報恩經

七卷,九品,五萬七千餘字。大正藏第三册(一二四)。失譯人名。

序品第一

佛住耆闍崛山,阿難聞外道譏佛非孝,以是白佛,佛放面門光明,照十方界,集諸菩薩。

孝養品第二

佛坐寶華,現浄身中五道色相,明一切衆生互爲親屬,如來皆念報其恩德。并説須闍提太子以身肉濟父母難事。

對治品第三

説轉輪王身剜千灯以求半偈。

發菩提心品第四

佛爲喜王菩薩説:發心、乃名知恩;勸人發心,乃名報恩。及説昔於地獄初發心事。

論議品第五

佛昇忉利爲母説法,外道造諸誹謗,佛從天下,現往昔忍辱太子寶塔,并説摩耶夫人得爲佛母本緣。又説沙彌均提本緣。

惡友品第六

佛以光照地獄,并説調達諸事,亦爲發其巧便。

慈品第七

説舍利弗先入涅槃本緣。及説如來種種慈善根力。

優波離品第八

佛勅尊者問戒中義。半與薩婆多毘婆沙初卷同。

親近品第九

説佛往昔殺一惡賊救五百人。現在救惡瘡比丘。并説知恩報恩種種法要。亦説三十二相。亦説相好之因。然後囑累一切菩薩;一切菩薩各各發願。

知津云:係結集家手筆。

一一八、 佛説菩薩本行經

三卷,二萬一千餘字。大正藏第三册(一○八)。失譯人名。

説往昔精進之行,以策懈怠。 爲波斯匿王説檀度事。 授婆羅門辟支佛記。 授牧羊人辟支佛記。 舍利弗度師質大臣出家,被弟遣賊斷臂證果因緣。 婆多竭梨尊者自説夙因。 佛説往昔剜身求法事。 爲貧士須達説施田差别。 説如來降毒龍除國疫事。并説三千寶蓋夙因。 説讚佛功德。 度輔相婆羅門夫婦證果,并説其往因。 共有十一節。 别譯一種

⑴【金色王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正藏第三册(三八八)。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譯。

説佛昔爲金色王,遇十二年大旱,僅存一食,轉供辟支佛,天即雨飲食衆寶以濟閻浮提。出菩薩本行經第二段。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