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8-Fo专题

苦行得禅定 方便度众生

无量时日之前,赐慰如来出世并为众生宣讲佛法,令众生得以摆脱老、病、畏惧之苦。他对贪欲炽盛众生宣说不贪法;对嗔心强烈众生宣说无嗔法;对愚痴众生宣说智慧法;对贪执禅定、灭尽处、次第等持众生宣说无贪法,并及心解脱及极为解脱法等如是八种解脱法门。释迦牟尼佛那时转生为摧敌国王,通令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之人,包括成千上万众生、大小六万国家民众全部前往如来前闻法。赐慰如来则为他们宣说八解脱法门,摧敌国王就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供养如来,然后又与其余人众舍弃俗家、赶赴寂静处出家,结果六万国家民众全部现前八解脱境界,国王反倒未现前此等境界。原来因他听闻八解脱法后,既不贪执世间,又不舍弃世间,他因对身陷生死轮回中之众生生出悲心,故而十八大劫安住轮回中,并为利益轮回漩涡中众生而精进努力。

佛陀后来自己说过:“目犍连,不住一切等持之诸菩萨,必能速得无上菩提果。”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智国王,以不放逸行为治理国家。他拥有八万王妃,各个美艳无比、煞是好看,她们全都早起晚睡,不仅貌如天女,功德更等同于离贪者。妙智国王即于八万妃子中入等持,并以入定之心如理了知禅定类别、烦恼与功德之差别,且通达女人心态、烦恼、功德等内容。女人中智慧微少、烦恼粗重者,他为她们宣说调伏烦恼、生起智慧法门;女人烦恼微少、智慧增盛者,他为彼等宣说灭尽微细烦恼之断根法门;贪心大者面前,他为其宣说不净及无常法;嗔心炽盛者前,他则宣讲慈悲及无常法;愚痴者面前,他又宣讲缘起及无常法;分别念旺盛者前,他为其宣说呼吸正念及无常法门;执相者前则宣说无相、无常法;执著我与我所者,他以空性及无常法对之;面对贪执世间之人时,就以无愿及无常法引导……如是面对众生种种烦恼,他皆能对症下药,诸如:被贪心驱使之女人,令其行禅定、修习梵住道,并因之而得以转生梵天天界;被嗔恨心驱使之女人,令其修四无量心及梵住道;执相女人令其修无相法及梵住道;贪执世间女人令其修无愿及梵住道……妙智即如是令八万女人皆远离欲界贪欲并进而转生梵天天界。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毁惑国王,以其福德力而致九十万女众相好端严,如是诸女众仅以眼目观望其他女人时,就能将对方烦恼及业果全部了知,同时亦将对方相续中不生烦恼或毁灭烦恼等情况也完全掌握。国王即如是凭其威力令九十万女人通达业及烦恼本性,并进而远离欲界贪欲及烦恼,且于死后均转生梵天天界。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善见国王时,虽享有长寿、富裕、安乐等世间荣华富贵,但却并不以之而生贪心,他又前往别处深入禅定,有关此等公案在律藏中有广说。

又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为森林中一苦行仙人,当时有五百强盗曾将一村落焚毁,并夺走许多饮食与财物。有一人前往该村落时,强盗立即抓获他并欲以之供祀夜叉。即将被当作供祭品之人深感恐怖,他随即就开始向仙人祈祷。有天人当即就将情况汇报与仙人,他便亲临村庄要求强盗释放此人,还为他们宣讲佛法。结果因其讲法感召,五百强盗全部在他面前出家,并终得四禅五通。

释迦牟尼成佛后,有次有一驼背要被五百强盗杀掉供祭,危难之时,驼背开始祈祷佛陀,释迦牟尼佛立即以天人装束、形象来至祭祀之地。众强盗见到他后各个心生欢喜,他们皆认为自己已看到天尊,于是纷纷合掌端坐其前。佛陀化现之天尊便谆谆开示:“从今往后再勿以人为供品,应尽快听闻正法。”他随即便视众人根基、意乐而宣示相应法要,并终使驼背者获无来果位,五百强盗得预流果位。

释迦牟尼佛随后现出真身,众人见之信心更加增上,他们全在佛前出家并皆证阿罗汉果位。此时那驼背者遗憾说道:“若我非为残疾,我也可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求道,并为渡过轮回江河而精进修持,但奈何我却……”结果当他刚言及此,他那驼背身躯瞬间就已恢复常态,且圆满完好、端正庄严。他在生起难以抑止之欢喜心后终于满愿出家,并终获阿罗汉果位。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国王种姓之大菩萨,财富圆满、相好庄严、对一切学问皆精通无碍,人们都对他喜爱、恭敬。菩萨看到在家诸过失后,等父母一去世即将万贯家财对沙门、婆罗门、贫穷者行广大上供下施,然后便毅然出家,到一寂静地苦修禅定,并终以如理如法之行为而名扬天下。

他父亲一亲友得知他境况后便对他说道:“在你青春年少之时,怎能舍弃富裕家庭前往寂静地过那穷困生活?你为何如此行事?还是呆在俗家居家过日为好!”

尊者便对他宣说困缚于家中犹如身陷囹圄般之过失,及森林中寂静清修之功德,此人听罢对他所言深信不疑。

又久远之前有一赞巴城,国王名为雪海天,太子名为海天,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海天太子对艺术、五明悉皆精通,经父王开许后就到森林中苦行坐禅,并最终生起四禅五通。

国王大臣有子五百名,对艺术等学问亦非常精通,他们不免内心日渐骄慢起来,众人自矜道:“我等学问、相貌已无人能比。”五百人之上师却对他们说:“海天太子现住于森林中,若与其相较,你们所拥有之才华、相貌、能力、智慧千万分不及其一。”众人闻言各个急于见到太子本人,他们便与上师一道来至太子禅定之森林。见到太子后,仅其外相就已令人赞叹不已,大家皆认为太子肯定更具有其他功德。于是众人就在他面前出家,并于他教导下亦获四禅五通之境界。

待释迦牟尼成佛后,原先那五百人之上师即成为具天箭师,他于广严城中教授五百人射箭技艺,那五百人即为当时之五百大臣之子。具天箭师先赞叹释迦牟尼佛箭法高超,然后便率五百弟子同在佛前出家,并皆获阿罗汉果位。

久远之前,有五百商人曾路经一茂密森林,当时夜叉兴风作怪,竟刮起漫天狂风。正当众人无可奈何之时,释迦牟尼佛那时即示现为具有五神通之威力无穷仙人,将商人及其财富全部从森林中解救出来,并使其顺利返回原先居住之地。众商人皆大欢喜,于是纷纷到仙人前出家求法,并终获四禅五通。

释迦牟尼佛以前曾示现为众多仙人,救度无数众生出离死亡恐怖,并令其皆获四禅五通。此种行迹数不胜数,这里仅能略叙而已。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山兔,当时久旱无雨、灾荒频出,在寂静地有一仙人此时便欲离开静处前往城市。山兔与此人历来关系友善,得知仙人心态后,它就到他面前广宣寂静地之功德及城市过患。山兔最终竟跳入火坑,以此恳请仙人勿离开静处。仙人急忙将山兔从火坑中救出,并感动不已地说道:“你既希望我能呆在寂静地,那在我有生之年,我发愿一定住于静处。”

待其发愿后,天降喜雨,草木复生。最终以仙人大上师山兔之恩德,仙人终获五通。(在《一切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也有类似记载,只是最后山兔为供养仙人牺牲了自己的身体。)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于莫特勒地转生为一大转轮王,一直以如理如法之方式主持国政。当其头发变白、年岁渐老时,他开始行持梵净行并最终出家,且为自己后代种姓开出家之先例,并要求后辈皆要随顺他出家抉择。

其后在莫特勒地方,有八万四千转轮王皆与他同样行持梵净行并出家求法。其中最后一位转轮王名为辐轮,已获与帝释天平分秋色之地位。但他不贪享乐,又重返故土弘扬善法、行持仙人梵净行道。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名为炽燃。当其坐禅时,有众多飞禽于其发髻中做窝,但炽燃根本不为之所动,始终如如不动、端坐禅定。

因此我等当知:以上行迹皆在宣示世尊于不可思议劫中,曾行持不可思议等持、禅定。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禅定之种种公案。

九 智慧品

镜面国王具超人聪慧

久远之前,有一大国王统领赡部洲,名为普喜,他拥有五百王子。大王妃随后又生一子,此子遍体金色、发呈碧蓝、手掌生有千辐轮相、左脚掌有宝马花纹、右脚掌有宝象花纹,因太子具有如是福德,故被命名为镜面。当普喜国王病危之时,诸大臣询问国王道:“如此众多太子中,我等将为谁行加冕大典?”

国王就将继承王位者所应具备之条件一一道来:“具备十相者方可继承我王位。何为十相?即:身为金色;头发碧蓝;双手生有千辐轮相、左脚掌有宝马花纹、右脚掌有宝象花纹;穿上国王衣服后正合身、坐上国王坐垫后颇具威德;深得小国民众恭敬、承侍;诸王妃、众眷属对其欢喜、赞赏;在天尊像前欲行顶礼之时,天尊像反对其顶礼恭敬;以其功德、福德力能令天降七宝雨以满众生所愿;为大王妃所生;了知外伏藏等六伏藏。如具备此等十相,则可为其行加冕大典。”国王言毕即离开人世。

诸大臣和众太子集中后,众人开始鉴别从大太子至最小太子之间到底谁能具足十相。结果除镜面太子十相皆具外,其余太子无一具足所提要求。众太子性格皆为粗暴、野蛮、鲁莽,唯有镜面太子性情调柔、寂静,特别是他非常擅长以智慧解开众人深深疑惑。普喜国王曾言能当上国王者必得了知六伏藏,而其余太子则对六伏藏全然不知。镜面便为众人解释道:“所谓外伏藏乃谓阶梯外面;内伏藏是指阶梯内部而言;内外伏藏则在阶梯下部;树顶伏藏即指中午时分、国王居所旁大树阴影所覆盖之地域;山顶伏藏即在国王沐浴水池中、一大石板下方;河边伏藏即位于家中排污管道出水孔处。”大臣们按其所言一一观察、验证,结果果然分毫不差。

众人便为其举行加冕大典,十五日这天,当太阳照耀大地之时,一由旬半大小之千辐金轮恰于东方开始出现。镜面国王立即发愿道:“如我能成为具福德之国王,则愿金辐轮现在我眼前。”刚刚言毕,金辐轮即从虚空来至国王面前。此金辐轮上拥有七宝:大象宝乃来自寻香山,背脊为如意宝所严饰,国王骑上它,半天功夫即走遍四大洲,若此大象宝步行行进,则其足踏之地皆变为金沙;绀马宝则呈现蓝色,马鬃、马尾又俱为红色,它本身就能降下七宝,国王骑上它,一顿饭功夫即可绕转整个四大部洲,且不会感到丝毫疲倦;如意宝则无论白昼、黑夜都散发光明,光芒遍达一百二十那由他距离,在此范围内,它可降下七宝雨以满众生所愿;玉女宝性格善良,美丽非常,能满国王所欲;施主宝则任何时候都可赐予众人所需,且享用不尽;大臣宝只需看上一眼即能将国王所需四种军队备齐,且令其具无比威力。

具足如是七宝后,镜面国王居安思危想到:此乃我前世福德所感,如今我更要好好继承王位、主持国政。想到这,他就穿上香水薰制过之崭新衣物,手捧香炉、膝盖着地,面向东南西北方恭敬顶礼,且祈愿道:“四方圣者,请接受我祈请并降临此处。”

如此祈祷后,四方缘觉每方两万、共八万名一时齐来王宫,国王与大臣即用四种资具供养、承侍,国王还下令让所有小国之人亦供养缘觉。以此供养善根,众人死后皆转生善趣天界。

镜面国王智慧超众,他曾成功解决过持棒婆罗门诸多疑惑。持棒为当地一贫穷婆罗门,某次曾向其他施主暂借过一头牦牛,役使完毕就欲将之再送还施主。当时施主正在用餐,持棒便将牛直接放于院中,结果牦牛最后却溜出家门逃跑而去。施主食毕,再找牦牛已是难觅踪影,于是他就找到持棒责难道:“我家牦牛现在何处?”持棒据理力争:“早已将牛送还与你。”施主自然不答应,理所当然一直追逼持棒不放,让他交出所借牦牛。持棒只得坚持说道:“牦牛并非我有意走失,我确已将其还给你。”

争执不下之时,二人便协商说此事必得到具智镜面国王那里寻求解决良策。

此时有一人正追赶一匹逃跑牝马,持棒正巧撞见。那人大叫道:“千万勿放走它。”持棒慌乱之中拾起石块就向牝马腿部砸去,结果因用力过猛竟将它砸死。那人怒斥他说:“你已将此马砸死,为解决此事,我们需前去国王那里裁决。”

被施主及马匹主人押送前往王宫途中,持棒准备逃脱。在他从墙头往下跳时,结果墙下一正在织布之人竟不幸被他压死。织布者妻子扭住他哭诉说:“我们去国王那里说个清楚。”

数人继续前行,路上又遇一条河横在面前。看到一樵夫嘴含一把斧头正在过河,持棒便问他:“请问此河水有多深?”那人刚张嘴说“极深”,斧头便掉落水中。樵夫不满说道:“是你发问才令我将口中斧头掉进河中,为解决争端,我们只得有劳国王。”

一路走来,持棒已是疲累不堪,他就走进一家酒店沽酒。卖酒妇人用衣物包裹住一小孩置于店中,结果持棒不注意,一下坐上去又将小孩压死。妇人当然不会放过持棒,她抓住持棒说道:“你杀死我孩子,我们一定要到国王那里将此事解决。”

一队人继续前行,途经一夏郭达嘎树时遇见一只乌鸦,它看到持棒后便说:“你欲往何方?”持棒无奈答道:“我哪也不想去,只是他们一定要扭送我去见国王。”乌鸦一听马上说:“你既欲前往国王那里,那就务必替我捎个口信,告诉国王此地有一夏郭达嘎树,树上有我这只乌鸦。我在此树上鸣叫时,声音呕哑啁哳难为听;一转移至别树,鸣音立即变得悦耳动听。这到底是何原因?请替我向国王打探打探。”

随后众人在一干枯之树上又遇到一鸟鸦,鸟鸦见到持棒后便问他欲前往何方,持棒就将上文回答内容再复述一遍。鸟鸦听后说道:“我有一口信烦劳你带与国王。别处有蓊蓊郁郁大树,怎奈我偏偏不欲呆在其处;在此枯树上生活倒令我心花怒放,请替我向国王询问到底为何?”

持棒后来在碰到一野兽时,野兽也烦他给国王捎口信说:“除此处绿草如茵之草地外,别处我皆不欲去,只喜恒时居于这里,请替我向国王打探一下此中原因。”

碰到羊角鸟时又听它说道:“在此地我能发出我们羊角鸟应发出之鸣音,在别处我则能发出别种禽鸟鸣叫,请替我询问一下国王个中究竟。”

而蛇因与吐宝鼠不和就请持棒给国王捎口信说:“我俩每日碰面时都对对方恨之入骨,各自满心不悦、争执不休,请代问国王这到底是何原因造成。”

接下来碰到的一毒蛇也要持棒捎口信道:“我在每次出洞时均心生欢喜,且出行极易;而每回要返洞时,内心就非常不悦,也很难进去,这到底为何?”

一刚成家之媳妇则要持棒向国王探问:“我在父母家中时想自己丈夫,在丈夫家中时又想念父母家,请国王替我决断此中原因。”

几位欲讨还公道者终将持棒押至国王面前,他们于镜面国王脚下顶礼后就端坐近旁。国王问诸人:“你们因何事到我这里?”众人便将各自与持棒之纠葛一一向国王倾诉。

待施主首先禀明情况后,国王问持棒:“你有无向其暂借牦牛?若确实借过,那借过之后送还与否?”持棒对此回答说:“我将牦牛置于他能看到之地域内即转身离开,不过确未曾向他讲明。”国王听罢就裁决道:“他实已归还牦牛,只是未说明而已。为示惩戒,应割下他舌头;而施主分明已看见牦牛,但却未将其拴住,为示公平,应挖去他眼珠。”施主闻言不禁说道:“持棒已抢去我一头牦牛,若我眼睛再被挖去实在太不合理、不划算。干脆就此撒手,让他讨个便宜,活命去吧。”

所养牝马被持棒砸死之人又接着对国王说:“大国王,他用石块将我一匹牝马打死。”国王便问持棒他打死马之详细经过,持棒说:“我正巧堵在路上,他叫嚷千万勿放过此马,我只好用石头向马砸去,谁知却将之杀死。”国王听罢就裁决道:“因马主人口喊千万勿放过此马,故而应将他舌头割下;而持棒除了捡起石块外更不知采用别种方式,以致用石块砸死牝马,故而应将他手砍断。”马主人闻言不禁说道:“我那牝马已被砸死,若我舌头再被割掉就太不合算。不如就此撒手,让他活命去吧。”

樵夫继续对国王说:“就因他问我水深不深,结果让我丢掉一把斧头。”国王便问持棒具体经过,待持棒叙述完毕,国王裁决道:“不论携带任何东西,放于肩上方为合理合度。你既口含斧子,却还要张嘴讲话,实在应该拔去门牙两颗;而持棒明明看见河水深度,却还要明知故问,故而理应将舌头割去。”樵夫闻言不禁说道:“我已将斧头丢失,若再被拔去牙齿实在太不合算。也罢,就让他活命去吧。”

卖酒女人向国王指斥持棒说:“这人杀死我孩子。”国王便问持棒具体经过,持棒说:“我当时太过劳累,根本不知垫下还有小孩,故而不经观察就将孩子压死。”国王听罢就裁决道:“你这卖酒女人怎能把孩子用衣物包裹置于店中?这岂不大错特错!而持棒不加观察就随意乱坐,这又是他错。兹判罚持棒从今往后当这卖酒女人丈夫,二人再共同生育一小孩。”女人闻已不禁说道:“我孩子已被他压死,再与他结为夫妻实不应理。不如就此撒手,让他活命去吧。”

丈夫被持棒压死之女人对国王说:“我丈夫正织布时被他压死。”国王便问持棒是否有此事,持棒说:“当时我被众人追赶,实在慌不择路,跳下时根本未注意织布机后面有人,所以才将那人压死。”国王听罢就裁决道:“持棒,你从今往后做这女人丈夫。”寡妇闻言不禁说道:“丈夫已被他压死,我再与他共同生活太不应理。看来只能就此撒手,让他活命去吧。”

镜面国王即以此种方式平息诸人争论,将持棒从一切困缚中解脱出来。

当时有两女人曾为争夺一小孩而来到镜面国王前要求裁断,两人均说此小孩为自己亲生骨肉。国王通过观察后便决断说:“你二人可拼命拉扯小孩,以能将小孩拽到自己这边者为孩子亲生母亲。”此时非为小孩真正母亲之女人,因无发自内心之悲心就开始用力将孩子拉向自己;真正母亲则心疼儿子,怕伤害他而始终不欲用力撕扯。国王即以此种方式将小孩判给其生母。

又两人曾为一些布匹而争执得不可开交,等他们来到国王面前时,国王还是令二人互相争抢布匹。此布真正主人自然不舍得将布白白毁坏,于是便不欲与对手争抢,国王就以此种方式发现布匹所属主人。

此次又以智慧一一解决完持棒与诸人争执后,国王还听持棒说路上尚有众多人与动物都有需国王解答之疑惑,国王便让持棒一一诉说。待他叙述完毒蛇所捎口信后,国王让他回复毒蛇道:“你居于洞中时不生嗔恨亦不饮食,故而心生安乐;至洞外吃过太多食物,又对飞禽等动物生起嗔恨心,因此身躯才会变得粗大,返回洞中时当然内心烦恼。希望你今后在外面饮食要适度,更勿对其它众生生起嗔恨心,如此行事才会保证日后远离痛苦、感受快乐。”

听完持棒所叙新嫁娘之困惑,国王令持棒对她捎口信道:“因你父母家有你新朋友,所以你在夫家时想回娘家,以慰思念新友之苦;真回到娘家时又对朋友生起厌烦心,故而又欲回到丈夫家。希望你能舍弃两地中之一处地方,只在一地认真生活,如此即不会再受损害与痛苦。”

国王又让持棒对乌鸦回复说:“你声音好听是因树下有黄金,声音不动听则因树下无黄金。”

对鸟鸦之回复则为:“你所在城边(藏文原意不明,请三思)有一枯树,树下埋有宝藏,若将之送与别人则会得到安乐。”

国王让持棒转送与野兽之口信为:“你所喜欢之绿油油草地上,从树上能滴落蜂蜜,所沾染之草地皆因此而充满甜蜜气息。但等你日后再欲享受时,这些蜜蜂未必还会存在于世。所以希望你勿要贪执美味,否则定会遭受非理痛苦。”

国王对羊角鸟之疑惑解答道:“你能发羊角鸟音声之地无宝藏,能出其它鸟类鸣音之处则有宝藏。你应把宝藏送与他人,否则感受不合理痛苦太不应理。你最好能离开那里,前往别处生存。”

对蛇与吐宝鼠则决疑说:“你们转生为人时曾为两兄弟,一人言应均分家财,另一人以吝啬心作祟而不愿均分。非常贪执之人现在转生为蛇,贪恋财物者则成吐宝鼠。所以你们俩每当拥有财富时,最好能将之供养沙门、婆罗门,如是才能令二位心得安乐。”

国王最后又对持棒叮咛道:“你自己犯下太多过错,但我愿将你释放。若你想摆脱贫穷痛苦,将树下金银珍宝取走即可。”

持棒返回途中,将国王回话依次传与相关众生,他们各个听闻受持。蛇与吐宝鼠及乌鸦向他指示宝藏,他在树下发现后便将珍宝取出带走,并因此而得以组建幸福家庭。自此之后,持棒婆罗门永离贫困,一生尽享富裕幸福生活。

对国王如此做法与答语,众多大臣都赞叹他无与伦比之智慧与无碍辩才。国王于真实四门又建造布施之屋以广作布施,十二年中在饥寒众生前行广大饮食布施。释迦牟尼佛如是转生为镜面国王时,即以其智慧、布施饶益无边无际众生。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