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7-Fo专题

碧绿不生嗔恨

久远之前,鹿野苑中由梵施国王主持国政,当时举国上下人人快乐圆满。梵施王有一婆罗门大臣,此大臣有一子名碧绿,精通十八种学问,且素具信心与善心,恒喜自利利他,对父母双亲亦非常恭敬、孝顺,此碧绿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婆罗门夫妇年老之后,两人眼睛均已接近失明状态。他们对梵施王请求道:“我们现已年迈,请国王将碧绿扶植为大臣,我们二人欲前往森林中苦行。”国王答应了他俩请求:“他可以当我大臣。”但碧绿得知后却表示根本不欲在王宫为官,他说:“我看到可怜、衰老父母无人照顾,就下决心要到森林中承侍二老。”碧绿于是就像吐唾沫一般舍弃舒适家园,前往寂静地安住下来。

他每天早起之后就给父母供养好牙木,又用清水承侍他们洗漱,再作火供等上供下施,稍事休整,便上山采集水果、野菜。从山中回来时,就把水果、树根及凉水带来供养父母,自己则于另一僻静地开始坐禅,每日生活均以此种方式度过。

其后有一日早上起床后,碧绿在父母脚下顶礼后便向他们诉说了自己昨晚梦境:“昨晚我梦到一毒蛇啖食我躯体,在用黑绳捆绑我之后又将我带往南方。如此可怕梦境令孩儿心生怀疑,这是否意味着我要离开上师(指父亲)?会不会出现这等可怕违缘?”

父母好言安慰他一番,碧绿在面向太阳诵过经文后,就又拿着水罐上山挑水。

此时梵施国王正好因打猎而来至苦行森林,国王在森林中听闻到一阵杂沓脚步声,但又未发现发出声音者到底是何种生灵,只是隐约听闻到水罐与脚步交错零乱声,国王以为有野兽出没,便向发出声音地方急忙射出一只毒箭,结果这只箭恰巧射中碧绿心窝。碧绿被射中要害后当即倒地,但他此刻心中所挂念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而是年迈父母。碧绿内心难过不已,他悲伤说道:“一人射来之毒箭已将我刺伤,我之身根已经毁坏。不仅是我,父母与我已全部被这只毒箭射死。”

梵施王听到声音急忙赶上前去打探,他发现是碧绿中箭后便不解问道:“一只箭怎会射杀三人?”碧绿向他解释说:“若我被射死,我那可怜的失明双亲亦会因我而亡。”梵施王听到后十分害怕,他满怀内疚道歉说:“婆罗门子都是我错!我不知你在这里就随便乱射,结果弄成现在这种状况。求你劝阻你父母,让他们千万不要咒骂我。”

碧绿则以恭敬心安慰国王说:“对你这样具有慈心、又对众生具有悲心、且持有今生来世存在之正见的国王,我定会使父母不咒骂你。我只希望国王能将这罐水替我送至我父亲上师那里,告诉他们此为我最后一次为他们打来洗脚水,请代我以我所用之语言在他们脚下顶礼,告诉他们说我们三人可能即将于不久之将来分离。”

国王马上拿起水罐前往碧绿父母所在地,此时四方非人开始阻挠、扰乱国王。

而碧绿之失明父母则正在家中焦急等待。父亲说:“碧绿孩儿出去后可能呆在湖边,但他为何耽搁如此长之时间还不归来?”母亲也忧心如焚:“遍满莲花之湖泊有众多天鹅、野兽,他们可能在一起戏耍、生活。”此时国王已来至家门口,碧绿父母听到脚步声后误以为孩儿已经归来,父亲就兴奋不已又略带责备地说道:“我那可爱非常之碧绿已经回家,不过你父母实在太过可怜,我们已饥饿难耐,不知你为何要在外面耽误那么久?”

国王闻听之后非常难过,他惭愧、惶恐说道:“我不是碧绿,我乃国王。”碧绿父母听到后急忙热情迎接:“国王来了那更好,快请坐,不知你现在一切可好?碧绿到山上采摘水果兼挑水去了,他很快就会回来。我家碧绿真正是具有众多功德之人,他心地善良、本性慈悲,正因他慈悲力感召,这里才有众多野兽、飞禽自在生活。”

国王实在难以继续听闻下去,他便泪流满面在碧绿父母脚下顶礼,并用颤抖声音说道:“你们心爱儿子已在森林中被箭射中心窝,可能马上就会离开人间,生命垂危、系于一发。这罐水是他最后一次供养你二老洗脚之用。”碧绿父母听到这可怕、悲惨消息后立即昏倒在地,国王急忙给他们浇洒凉水,他们才清醒过来。二人痛哭哀号道:“大国王,如他死去,我们也会随之而亡。无论如何,请你将我们带往他中箭之地,他未死之前,我们一定要亲手抚摸爱子。”

国王于是将两位老人带往碧绿那里,到达之后,碧绿已气息奄奄。父母抚摸着儿子身体控诉道:“是谁如砍断好树良木一般将我们心爱儿子杀害?”国王在他们脚下顶礼忏悔道:“我真乃罪孽深重,是我到森林中去后,以箭将他射成这样。”

父母悲痛哭泣,他们边祈祷边说谛实语道:“好儿子,愿以你对父母承侍孝养之功德、对天尊进行火供之功德,息灭这毒箭所造成之毒害。”

此时帝释天天界震动,帝释天为观察原因便开始察看,结果得知是贤劫中之大菩萨因心间中毒箭而生痛苦。帝释天知道后就马上降临人间,用天人甘露为碧绿进行加持。最终,以碧绿父母真实语之力,再加帝释天所献甘露,碧绿疼痛当下全部消除。他的伤口很快愈合,毒性也随即消失,终于解脱一切痛苦。

碧绿不仅长时间承侍父母,大尊者在感受如是难忍痛苦时,对他人也无半点嗔恨心,始终都能以稳固之慈悲心对待。

仁慈熊猫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转生为一只熊猫住于山洞中。一次,当地有一贫苦人至山中砍柴,不料当日却遭遇狂风暴雨,整个大地都被大雨浇透。此人慌不择路跑到山洞中避雨时,看见熊猫在洞里便恐惧异常。他正准备逃跑,熊猫则急忙安慰他平静下来,并用自身体温温暖他,又为他取来水果、野菜充饥。

暴风雨之灾持续七日,这期间,此人一直受到熊猫精心照料与保护。第八日时雨过天晴,贫苦人吃罢水果就欲返家。临行前他对熊猫说道:“你对我恩重如山,我该如何报答?”熊猫只是叮咛他说:“切勿对别人提起我居住于此地之事,以此报恩已足够矣。”此人答应道:“我一定照办。”随即就在顶礼后离开山洞。

回家后亲友均感诧异万分,他们纷纷议论道:“大批飞禽走兽都死于此次水灾,你何能冲破巨大困难安全返回?”他便将此番历险经过全部向众人坦白。大家听后急切问道:“此熊猫到底在何处?你能否带我们到其山洞巡视?”此人犹豫说道:“我不欲再前往山林。”众人却怂恿他说:“如你带我们前去,我们杀死那只熊猫后,可将三分之二份熊猫肉送你。”经不住此等诱惑,这人最终便向众人指点了熊猫所在山洞。

这群人赶上山来,用烟将熊猫熏死。熊猫死时虽感受巨大痛苦,但它未生起丝毫后悔及嗔恨心,它深知此乃自己前世业力所致,于是就在平和心态中安然离世。众人则将三分之二熊猫肉送与这忘恩负义之人,而当他正准备接收时,两手却突然掉落于地。其他猎人目睹之后均感恐惧,他们放弃自己所应得份额,全都匆匆逃跑而去。

梵施王与一些对此事深感稀有之人后来全部来到现场,他们将熊猫皮带往一间寺院,并将前后经过告诉僧众。寺中有一阿罗汉比丘感慨说道:“这哪里是熊猫,分明是贤劫中大菩萨,我们实在应对之行供养。”

国王与眷属后将熊猫尸体火化,并在此地为之建造遗塔,且以宝伞等物做各种装饰,长期对其供养。最后,所有与它结缘之众生全部趋入善趣。

另外,有一贫穷之人为卖木材而到森林中砍柴,当时释迦牟尼佛也转生为一熊猫住于此森林中一山洞里。砍柴人在被老虎追赶,走投无路之时,无意中爬上树干,恰巧熊猫亦蹲踞其上。樵夫见之恐惧顿生,而熊猫则将他慈悲拉向自己怀中,好生抚慰一番。

饿虎贪著其食,它告诉熊猫说:“大尊者,这黑头恶人乃忘恩负义之徒,你应将之抛下。”它边说边因贪嗜血腥而一直徘徊于树下。

熊猫后来告诉樵夫说:“我现今稍感疲惫,你来巡视、监看片刻,我欲小憩一会。”因熊猫一直辛勤照料樵夫,此时则因太过劳累而很快沉沉睡去。老虎趁机对樵夫说道:“你为何要苦守此处?不如将熊猫扔下,这样我食毕熊猫就可离开此地,那时你亦可自由离去。”

毫无悲心之樵夫想到:我一直居于树上也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干脆扔下熊猫以图自保。想及此,他便将熊猫从树上抛下。熊猫坠落过程中,嘴里一直嘀咕十个左右、不大清楚之言词,落地之后便被饿虎吞食。

樵夫听到熊猫喃喃自语之后,总感觉熊猫好似在向自己说话一般,他便一直将此事系挂于心。结果他越思虑越理不出头绪,以致渐渐神志不清、头脑恍惚起来。他开始终日四处飘荡,口中不断重复熊猫落地时所发音声,就这么边走边说、一路絮叨不止。亲友们逮着他时,他也经常向他们唠叨这类令众人不明所以之言词。众人便向看相者、密咒士、比丘、婆罗门等人广泛探问原因,但他们也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鹿野苑附近森林中,住有一具五神通之仙人,亲友就将此人带往仙人面前。仙人最终道出此中原委:“这人本性实为凶恶,此恶人竟将对他功德利益最大之大菩萨抛至老虎眼前。大尊者本欲为此人传法,但他却将尊者突然扔下。尊者原想为他传授十偈,结果只来得及念出每偈头一字,此人所絮叨者正是每偈首字之集合。”仙人弟子闻言便问:“上师,你能否为我等宣说这十偈内容?”仙人便将十偈完整宣说道:

“第一偈:

    悲哉此世间,    非法实恐怖,

    恶劣狡诈者,    竟敢害密友。

第二偈:

    若杀自密友,    恒时不得乐,

    坐于坐垫上,    行住等皆苦。

第三偈:

    尊者以悲心,    低声殷殷道,

    恶劣之众生,    定遭燃烧痛。

第四偈:

    汝造大恶业,    来世受剧痛,

    以此痛苦因,    何能享安乐?

第五偈:

    极恶劣众生,    堕号叫地狱,

    感受猛烈苦,    大声惨哀号。

第六偈:

    业力深重者,    无恶不能做,

    所做恶事中,    竟有杀友者。

第七偈:

    汝已坏正法,    自心不善良,

    对熊猫与虎,    所做应能忆。

第八偈:

    愚者对好友,    忘恩不报答,

    即生杀害之,    未来定受报。

第九偈:

    汝遇老虎怖,    我长时护汝,

    睡时亦卫护,    汝无法行之。

第十偈:

    说法上师语,    害友过失大,

    恶人汝死后,    定会堕地狱。”

当时之熊猫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樵夫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大尊者变为旁生时,遇如是苦难亦不忘宣说佛法,对众生开示正道、非道道理;成佛之后,宣讲佛法之行持就更不用多说。我们明了释迦牟尼佛如是功德后,应对佛祖从内心生起恭敬心。

知恩图报与忘恩负义

久远之前,梵施国王当政时,有一人砍柴遇狮子追赶,逃跑之中落一深坑中,狮子因紧逼不舍,结果也同落坑堑。当时有一毒蛇正追赶一只老鼠,而鹞鹰又在蛇后穷追不舍,最终三只动物也跌落坑中。正当他们欲以嗔恨心互相残害时,狮子首先说道:“以我能力,我本可将你们统统杀死。但我们现在都遭遇痛苦困境,实不应再互相损害,大家理当团结和合。”

此时有一猎人恰好路过此处,他随随便便向坑里瞥上一眼,坑中众生立刻以可怜语气向他寻求庇护。猎人立即将狮子从坑中首先救出,狮子被救后于猎人脚下顶礼说道:“我定会报答你救命恩德,不过你最好勿救砍柴人,他绝不会报答你相救之恩。”狮子说完即转身离开,而猎人又将剩余众生全部一一救出。

狮子随后捕杀到一只野兽,就将尸体供养给猎人以为答谢。

后有一日,梵施国王与王妃一起前往乐园赏玩,梵施王玩乐当中先行睡下休息,而众王妃则将装饰品拿出后自行游历起来。结果鹞鹰将珠宝全部衔走,以之奉献与猎人以报答恩德。王妃们丢失饰品后连忙将之呈报国王,国王急令大臣负责调查出谁是元凶。从坑中被救上之人明白猎人身上携有珍宝,于是便急忙向国王告发。国王抓获猎人后问道:“是你偷走王妃所戴饰品?”

猎人就将前后经过完整讲述一番,同时又将珍宝交还国王,而砍柴人最终还是把猎人送进监狱。老鼠知道后就对毒蛇说:“我们好朋友猎人正被罪恶樵夫陷害,他已被关进监牢。”毒蛇就溜进监狱告诉猎人道:“我今日欲咬国王身体,我先教你一解毒药方与一句咒语,到时你即可凭此治愈国王被咬伤之处。”然后毒蛇就咬了国王数口。

猎人则依毒蛇所传咒语与药方治好国王蛇伤,国王便将之释放,还赠与他大量财富。

旁生亦如是知恩报恩,而有些恶人却忘恩负义,此种行为真值得谴责。

释迦牟尼佛如是变为猎人时,忘恩负义者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现在释迦牟尼成佛时,他依旧恩将仇报,但世尊依然像对待儿子罗睺罗那样慈爱待他。

此外,《律本事》中尚有老鼠、毒蛇、吐宝鼠之公案。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卖花之人,采花花园位于河对岸,每日均需过河采集花朵。一次,他于河中捡到被水冲走的一个芒果,就将之送给国王卫兵。卫兵又将之送与国王,国王又再送与王妃。王妃食之感觉味道非常鲜美,便向国王请求说:“望国王能时时赐我此等水果。”

国王就问侍卫:“你从何处得到此果?”如此一一询问下来,最后问到卖花者。卖花人讲明情况后,国王要求他务必再找到这种果实。国王命令他不敢不听从,自此之后,此人就准备好口粮沿河水一路找寻而去。

走过很远之地,他发现一山上有芒果树,但因此山陡峭,除了猴子外,无一敢攀。他为找到芒果,前后耽搁很长时间,已将口粮用尽,此时他想到:如再呆下去,我会困死于此,看来还得攀上悬崖。然后他就手抓岩石奋力向上攀登。结果芒果未得,人倒先坠深渊。

当时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猴王住于此山,看见有人坠崖后便欲搭救。它先试抬一块与落崖之人身量大小相差无几之石头,结果发现尚能抬动,然后它就将此人从深渊中救出。此刻它已非常疲惫,便用人言询问他为何来此。卖花者向其叙述经过、原委,猴王对其为找芒果而遭遇之痛苦艰辛深为同情,便不顾自己劳累,又跃上芒果树去采摘果实。它让这人先食用一些芒果,又将很多芒果为其装入袋中。

此时猴王已精疲力尽,而它对任何众生都非常信任,于是它便在卖花者面前休息起来,临睡前还叮咛他道:“我已非常疲累,欲在你面前休息片刻,请替我巡视一番。”说完猴王就睡着了。

卖花人却想:我口粮已用尽,而袋中芒果又为供养王妃之用,若食之如何向国王交代?不如杀死这猴子,以它身肉当作口粮。想毕,这毫无慈悲心亦不顾来世果报之恶人,就用大石块压死了猴王。

此时诸天人则宣说道:“若为真朋友,利他且报恩,恶人全不记,别人之恩德。”

当时之采花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他对猴王不知报恩,在释迦牟尼成佛后同样不知报恩。但释迦牟尼佛过去就如待儿子一般对他,成佛后就更不必多说。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森林中栖息于悬崖峭壁上的一只猴子。当时有一人为找寻水果而迷路入此山中,他爬上树干采摘水果时不慎掉入万丈深渊,虽侥幸未摔死但因遍体鳞伤而疼痛难忍,他一阵阵发出凄厉哀号、痛苦呻吟。猴子闻讯赶来后先为他送上水果,然后又试抬起一块与堕崖者身量基本相当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搬动此人时,猴子便拼尽全力将他救出深渊。结果因精疲力竭,猴子放下他不久,自己就于大磐石上进入睡梦。

此愚痴之人尽管已答应替猴子巡视,但他看到猴子沉睡模样后又打起歪主意:我要离开此地必得携带足够口粮,不如将此猴杀死充作粮食。不过猴儿太过伶俐,它醒时我肯定无法取其性命,干脆趁它熟睡时将它击杀。想到这,他便搬起一块大石头向猴子砸去。

结果石块只稍微接触到猴子皮毛,并未将猴子砸死。猴子从睡梦中惊醒后,连惊带怕跳到别处。那人看见后顿时傻眼呆望,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猴子眼见四下无人,心中明白刚才定是这人所为无疑,但它首先所系挂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安危,反而对行凶者生起悲心。它心中想到:这些不知报恩反而还要造恶之人,实在太过可怜。想及此,猴子便流出大悲泪水。它对被救者说:“你生而为人却居然做出这等恶行,到底有何利益、功用?若我有损害你利益之处,你尽可用各种方法对付我,但你却如此行事,以致毁坏今生来世善根,此等作为到底值不值得?不过如我现在不将你送出山,你根本就无法走出这危险森林。”猴子最终将其护送至城市边缘,为他指明道路后,劝说他以后再勿造作恶业,然后才离开此人,返回森林。

这人后来以造恶果报现前而罹患麻风病,身相竟如食肉魔鬼般丑陋,无论前往何处都被众人赶走。他最后只能躲进一森林中,有猎人见到后便询问他何以至此?他便向其详述自己因无慈悲心而致如此境地之经过。

又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雌燕,它所居之地有一兽中之王——狮子。狮子有一次食肉时,恰好被骨刺刺中嘴唇、痛苦万分。燕子向它询问原委,同时也看见狮子口中骨头正卡在那里。燕子便趁狮子睡着时探身其中为它取出骨头,然后对它说道:“你为兽王,将来肯定有能力报恩,方便时请多多饶益我。”狮子满口答应下来。

这只雌燕后被鹞鹰抓获,然侥幸又从其爪下逃脱。饥饿难耐时,恰逢狮子刚刚捕杀到一只野兽。眼见狮子正狼吞虎咽,饥肠辘辘之燕子便向狮子讨要肉食。谁料狮子不但不给,反而恶狠狠说道:“你当初能从我凶残利牙下活着出来,皆是我对你施恩所致,现在还来要什么肉食?”燕子听罢无奈说道:“堕入大海不可救,梦中希求无所得,忘恩者前去索取,空耗力气无意义。”说完就伤心飞走,不过心里却并未因此而对狮子生起憎恨及烦恼心。

当时之狮子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此外,久远之前,有四位王子娶有四位王妃。后因他们轻毁国王而被驱逐出境,四王子便带着王妃离开故土前往一偏僻地方。路途中因众人将口粮耗尽,几位王子便商议道:“我们现已粮尽水绝,不如干脆将我们妻子依次杀而食之,吃掉她们才能走出此地,就将她们身肉作我们口粮吧。”

四王子中有一萨嘎王子,他本为一宁舍生命亦不杀害其他众生之人。听到其他王子如此议论,他便想带自己妻子逃离此处。念头刚生,他便当机立断带着妻子踏上逃跑之路。

一路走来已无吃无喝,妻子有气无力说道:“我已体力难支,可能马上就会饿死。”王子闻言心中暗想:我定要救其性命,不让她死去。想毕就将自己大腿肉割下喂与妻子,又割破手腕脉管令其喝足自身鲜血。

待她体力恢复后,二人就居住于一山脚下,以净水、水果等饮食享受清净生活。

山下有条河流蜿蜒而过,河中有一盗匪整日凄惨哀号,因他遭受刑罚,手脚均已被砍断。被人扔进河中后侥幸大难不死,但因痛不欲生故而放声惨叫。

王子听到后心生悲意,他将盗匪从水中救出后,匪徒便将自己境遇向王子滔滔倾诉。王子就日日以水果、野菜精心调养盗匪身体,后又将照顾此人之责任交予妻子。在二人调养下,盗匪身体渐渐复元,王子对他非常关心,经常与他互相交谈,询问他身体状况。

因大尊者从本性说来就无多少粗大且猛厉之贪欲,故而除偶尔与妻子行不净行外,王子从不沉溺于情欲。因大尊者威力感召,当地野菜、水果生长茂盛,且富有营养。这几人享用后,盗匪和王妃便日益滋生出贪心。王妃对这位手脚已成残疾之人似乎多少产生些爱慕之意,她有一日竟欲令其与自己行不净行。盗匪不安回绝道:“你丈夫将我从死亡边缘救出,如我对你有不轨举动,他定会将我杀死。”而王妃则一直再三怂恿、请求,最终因自烦恼难以调伏,盗匪便与王妃做下不净行。

孰料王妃竟因此而贪心大长,盗匪一直想让王妃回到王子身边,但王妃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去。残疾盗匪对王妃说道:“所有仇恨中,因女人而起之感情上的仇恨最强烈。我们如此行为不轨,后果恐怕不堪设想。”王妃亦觉此人所说言之有理,但在贪心鼓荡下,王妃还欲为发泄贪欲另觅途径。

一日,王妃上山后便用衣服蒙住头,睡在王子回来必经之路上。王子看她以衣裹头,便为其拿来水果,同时问她原委。王子妻子此刻撒谎道:“我今日头痛欲裂、痛苦万分。”王子急忙问她有甚良药可治愈,王妃回答说:“我曾见崖窠内有一石蕊,以前我头痛时,医生说石蕊对治愈头痛有利益,得到它就能治好头痛顽疾。”王子急忙说:“既然石蕊能治愈头痛,那我们就快去寻找。”

这女人就以诈行将王子吊在绳子上,自己则拉住绳子一端,将王子慢慢向崖窠放下去。结果至一定高度快要接近石蕊时,她突然松开绳子,王子立刻坠入河流中。

王子后被水流冲至另一国家,当地国王虽已去世,但却无太子继承王位。众大臣便商议道:“具有福德之人才能继承王位。”众人便去一婆罗门看相者那里询问,看相者即通过占卜看到萨嘎王子正处于其国之中,萨嘎王子似乎显现为整个国家之庄严一般。婆罗门看相者马上了知此人乃有福德之人,于是便将详细情况告诉诸位大臣,让他们迎请此人当国王。

王子随即当上这个国家之新国王,登上王位后,众大臣、其他国家国王、富裕之人等等都将各自以珍宝装饰之女儿一一送来,请求能做国王王妃。但国王已对女人心生厌烦,他一个都未接受,并一直对女人持轻毁态度。

那忘恩负义之王妃在将丈夫摔下河中后,当地野菜、水果等食物便日渐萎缩。王妃与残疾盗匪因饥饿所迫便到别处谋生。王妃身背残疾者到处漂泊,后至一路口时,有人问她:“你背上是何人?”她回答说:“我背着我丈夫,对自己丈夫我一直如是精心照料。”二人不管走到哪里,众人都多少给他们一些布施。两人后来也漂落到王子当国王之地,有人看到一女人背着丈夫深觉稀有,便常常围观,且议论道:“我们国王轻毁所有女人,大概是未见到对自己丈夫如此疼爱之女人所致。”

此种议论渐渐传至王宫,国王便对手下说道:“如真有这种女人,请将她带过来。”于是二人就被带至国王面前。国王一见不觉微笑说道:“食我大腿肉,喝我身上血,现背残疾者,真爱丈夫否?为采集石蕊,将我抛下山,又背残疾者,汝真爱丈夫?”国王说完后,女人羞愧地低下头。

大臣不解此中缘由,国王就向他们解释一番,大臣听罢就用粗重言词将二人驱出城门。

当时之萨嘎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