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3-Fo专题

不为美色逾越法规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西吾地方国王,他对一切众生均如父亲待子一般饶益、关怀。国王手下一位大臣育有一美似天女般女儿,凡有贪心之人一见到她,立刻就会陶醉在她美色诱惑之下,故而此美女也被众人唤作陶醉姆。

陶醉姆父亲一日对国王说道:“如国王下属中有人欲奉献玉女宝,不知国王是否愿意接受?请国王对此问题再三思维一番。”国王立刻明白大臣此话含义,为探知臣子女儿能否充任王妃,便派出一些婆罗门先行观察、了解有关情况。

当婆罗门来至陶醉姆家中,陶醉姆开始招待他们饮食时,这些婆罗门一见美女如花美貌,立即被其吸引,他们目光专注于她,以致废食忘饮。大臣看见后便将女儿藏匿起来,自己亲自为婆罗门端去饮食。

众婆罗门离开美女家门后,均再三感叹此番艳遇。他们一致认为陶醉姆实在太过靓丽,简直如幻化一般令人难以置信。他们心中思维道:此女人真乃名不虚传,即便仙人见之也会受其引诱。国王若遇之,亦必沉醉情欲之中而无法自拔。如此发展下去,国王恐连佛法及世间重要事务都会统统放弃。如是思维后,他们在向国王汇报时就说:“此女人虽外表看来闭月羞花,但内里实具恶相。故国王见她都不应该,更遑论娶其做王妃。”

闻听手下如此言论,国王也对陶醉姆从此再无希求心。而大臣在得知国王不欲纳自己女儿为妃子之心态后,便将女儿嫁与另外一大臣。

国王后到王宫外睡莲花园赏玩,陶醉姆得知后心想:就是这位国王说我具足恶相而舍弃我,不纳受我为王妃,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想不到他今日倒送上门来。想到这,陶醉姆便巧施脂粉,后直上屋顶端视国王。

国王不经意间抬眼望见后,立刻目不转睛盯住美女。他心下暗想:此女人是天女还是非天女?为何长相如此令人惊魂?国王虽欲无有知足地一直观看下去,怎奈马车却不得不驶过此地。回到王宫后,国王内心一直不感安乐,日夜都将陶醉姆容颜翻来覆去浮现于脑海回味。后来他问驾车者:“屋顶上女人到底是谁?”驾车人答言:“此乃大臣阿布巴嘎妻子,名陶醉姆。”国王于是当即知道此女人正乃原先被其父欲送与自己当王妃者,不过现已成为别人之妻。他心中甚是失望。失落之余不免想到:所谓陶醉姆看来真可谓名实相符。

从此之后,国王贪心愈发增上,心一直强烈贪执、系挂陶醉姆,就如不自由之人一般被情欲捆缚。由于心不安乐,天长日久,国王脸色日益萎靡不振,形容渐渐枯槁、憔悴。而陶醉姆丈夫乃为一非常精通看相之人,他一望便知国王实是因为贪执自己妻子才日渐消瘦。他原本对国王就十分敬佩、关心,此时便将国王请到一寂静地告诉国王说:“臣下今晨供养天神时,一夜叉告诉我道:‘国王爱恋陶醉姆,难道你竟无耳闻?’夜叉说完即隐身不见。既然如此,国王为何不向我挑明,我非常愿意将陶醉姆供养与你,请国王务必笑纳。”

闻听此言,国王顿时因羞愧难当而低头不语。虽然心中一直对陶醉姆贪恋不舍,但大臣这番话却勾起国王深深思索,他马上警诫自己万不可因执著美色而轻舍人间法度,这实是国王历来串习善法之所引发,使他悬崖勒马,不再逾越世间善法轨道。他随即对大臣说道:“此事极不应理,如此行事定会毁坏福德。我必定会死,而因果报应却如影随形,你亦会因离开妻子而感受痛苦,故我不欲做此等事情。无论今生来世,这种作为都只会令自他受损。此乃愚者行为,智者实不应效法。”

而大臣则劝解国王说:“这样行事怎能违背正法?这一点请国王勿需顾虑。若你能纳受我妻子,这是对我布施提供帮助,是培植我福德之善因;如不接受,则是对我布施制造违缘,亦在增长臣下非福德之过。况且无有任何人会对此事造谣,国王也绝不会因为此事而落恶名,因除你我两人外,实无第三者知晓,别人如何会讥讽嘲笑?”

国王则坚持说道:“你虽对我关心异常,但也不能如此做事。即便无人知晓,不过只要是在作恶为非,那就好似让我吃下毒药一般,我心定不快乐。何况天尊及一些瑜伽士又怎能视而不见?再者说来,让你舍弃妻子也会令你痛苦不堪。”

大臣还在继续劝说国王:“你是君主,我为臣子,这个女人你当然有权享用,这样做并不违背世人教条与规范。对我而言,此女人可谓珍贵、可爱,但若我舍弃珍贵东西,将来则可凭此布施功德尽享更大快乐,亦必因之而得珍贵无比之来世善果。所以祈请国王一定接受陶醉姆。”

国王依旧拒绝道:“希望你不要这样讲话,即使我能获得如是利益,但如对布施者本人造成损害,则我宁肯自身被武器砍杀或跳入火坑也不愿享受此种所谓最大快乐。”

大臣还是不放弃向国王奉献妻子之努力:“如果国王不愿接受陶醉姆,我就令其去当妓女,这样人人都可尽情占有她。故而国王还是接受为妙。”

国王不觉诧异说道:“你这大臣是否有些疯癫?她从未做过坏事及对不起你之亏心事,你为何定要用我来惩罚她?如你定要这样做,则人人都会呵责你,你也会将自己今生来世之善根全部毁坏无疑。因此请勿如此行事,不要勉强自己去行恶举,你应喜欢公正合理之事。”

大臣还未死心,他又对国王说:“如果国王心生欢乐,我心也会相应快乐起来。不管有无违犯法规,也不管众人呵斥与否,我皆能忍受。除你以外,国中再无比你更重要之人,因此请一定答应我请求以令我福德不断增上,再次请国王接纳。”

国王耐心对大臣解释道:“既然你对我如此关心,我更不能舍弃你不顾。不管别人讥讽与否,也不管今生来世果报之人,世间、天人都会远离抛弃他。因此即遇命难,亦不应喜行非法,并令大过失因之而生。此等过失均无些微利益,且致人顾虑重重。此外,智者如做引起别人呵责或引生他人痛苦之事,则自己安乐亦难获取。因此,我才不会损害任何人,只如理如法规范自己行为。”

大臣还不放弃向国王敬奉妻子的念头,他持续不挠地说:“为国王利益,属下本该为你竭诚奉献,这又有何非法之处?我们本地臣民又怎会对你产生非法议论?臣下还是衷心希望你能接受陶醉姆。”

国王仍继续对他晓之以理:“如你真想合法行事,我们两人不如找西吾地方精通世间法规之人评判评判,询问一下他们对此事之看法、态度。”

大臣连忙说:“诸位长辈都恭敬你,因你广闻、具智,精通一切大小事务,无人能比。”国王紧随其话头答道:“你既如此承认,我更不会欺骗你。国王一般都会对有理、无理之世间事了如指掌,对臣民来说,国王十分关注民生疾苦,知疼知暖,又如何能欺惑民众?既如此,臣民也理应随国王教言努力去做,正如牛群本该随牛王足迹一样,臣民亦该如是随顺国王。再说如我自己不能管束、调伏自己,又怎能管理国中百姓?因此我关心民众、遵守法规、维护自己清净名声,绝不随顺自己贪心。”

大臣听到国王如是所言后,深感国王毅力顽强、立场坚定,于是便在国王前顶礼道:“能在你这样的国王治下当民众真乃大福报。你守护法度、不喜世间贪爱。如你一般之国王,在森林中苦行之仙人都难以相提并论,看来国王名声确实真实不虚、掷地有声,理应值得赞叹。”

世尊在因地时,如是感受痛苦,但也不入违规劣道,始终住于清净戒律道中。

饮酒过失

释迦牟尼佛以前为帝释天时,虽具天人圆满安乐,但以大悲心非常猛烈之故,故而利益世间之心行从未间断,他常常光顾人间,并以天眼遍观人间疾苦。

有次他照见扎沃国王因依止恶知识而致上行下效,国中臣民全都喜欢饮酒,且从不知嗜酒过失。大尊者当然明白喝酒有极大过患,他于是在心中思虑:有何妙计可救度国王?应先帮国王改掉恶行,再劝导其眷属仿效。帝释天就变幻成一身呈金色、相好庄严之人,头发稍显粗硬,并自然形成右旋发髻。他身着树皮与安滋那野兽兽皮所成衣物,就好似梵天一样身具威严。

当他左手拿着容量不多不少、内盛满酒之酒瓶出现时,国王扎沃正与眷属边痛饮边聊天。他们面前所摆各种酒类包括米酒、果酒、蜜糖酒、葡萄酒等,正酒酣畅谈之时,忽见一人出现在面前虚空中,众人皆感稀有,便纷纷恭敬合掌。

帝释天此时则用雷声一般清晰、威严声音说道:“你们有谁愿买我手中以鲜花装饰瓶颈之器皿?”国王深觉罕见难闻,就恭敬合掌说道:“具足整个世间如日、月般美妙身躯的你,到底是谁?世人都欲了知你身份,你真应该告诉我们你是谁?我猜想你肯定具有稀有功德。”

帝释天所幻化之人回答说:“我是谁,你将来定会了知。只是如果诸位不怕毁坏今生来世功德利益的话,则可随意买走我所捧之瓶。”国王顿觉稀奇:“我从未见过你这种卖东西方式,因世间惯例,卖东西者历来只赞叹自己物品功德,从不讲述过失,你倒不说妄语,直言你携带之瓶能败坏今生来世事业。这等直人直语、直陈过失之行为,表明你确实心地善良。不过此瓶中到底装有何物?若我买来又能得到何种利益?你为何要动员我们买?这些疑问都希望你能解释明白。”

帝释天随即应答道:“大国王你仔细聆听:这瓶中所装不是水,也非酸奶、珍珠水、香花之水,酥油、乳汁也不是。瓶中盛满恶性之水,你若真欲了知,实在应听我详述一番,我会细数其中原委。如你喝下此水,你定会沉迷难醒,以致走路颠颠倒倒,经常不明所以漂转至陌生之地。且必定会丧失正知正念,再不能如理观察取舍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之东西,你会将它们统统吞食下去。如你欲买我瓶中之水,这水中就饱含如上所述之种种恶劣品性,你们不妨直接买去。

自己享用过后,连自己心都摸不着边际,简直与旁生就无两样。敌人更会讥讽你,因你已丧失理智地在他们面前跳舞、捶胸。喝过此水之后,你们会无惭无愧;裸衣狂奔;毫无目的奔往城中,呕吐不止;野狗会舔食你嘴,而你却毫无顾忌;你自己会丧失智慧与正念,在道路上颠来倒去,晃晃悠悠不辨东西。若喝过此水,必会自甘沉沦,父母、亲友、施主都会轻毁你,而你自己却还无知无觉地经常与人争辩、争斗。这样的东西我要卖,恐怕只有愚人才愿买。如还要贪执此水,纵令身处高位也会败坏自己权势。不仅如此,富裕财产、高贵种姓都会因之而败坏,如此之水现正装于我手中之瓶里。

喝过此水之后,你会突然大笑不止,也会突然痛哭不已。就如着魔一般,泪流满面、情绪不定。而这能引导自己趋向被众人谴责、轻毁、心识错乱境地之恶水,现正装于我所捧之瓶里。这里是一切痛苦之根本、一切罪业之来源、一切争论之焦点、一切痴暗之源泉。你们难道还欲将之买去?

你这个大国王理应了知,你所嗜饮者正与我瓶中之水无有二致。你所欲买者,完全具足上述过失。如沉醉、依赖此等能带来无穷过患之劣酒,众生都将尽堕恐怖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到那时,又有谁愿承受此等痛苦?

再说饮酒后又能令人失毁清净戒律;引发各种谣言、诽谤缠身;导致自己愚昧顽痴、毫无惭愧。这样说来,还有谁欲再饮酒?国王实在应该三思到底该喝还是不该喝下这酒?”

听罢这些话语,国王深感获益良多,对饮酒过患也能透彻明了,并自此之后打消心中嗜酒念头。他衷心感谢帝释天道:“你与慈悲父母、调伏弟子上师、知理与非理之智者无有区别,我今后必按你所说身体力行,绝不辜负你殷殷教导,一定要让你心生欢喜。为报答你恩德,我今供养你五座大城市、一百名仆人、五百乘骑、与骏马配套之十驾马车,请你一定收下。你乃真正予我利益之上师,切盼上师将来也能关照弟子。”

帝释天趁机又对国王开示道:“五座城市等供养物我皆不取,我真实身份实乃帝释天,想你现在应该已经明白。若你真欲报恩,就当以我所言切实实行。如此行事,不但能获取今生福德、名声,来世亦可安享快乐。故而希望你能力断饮酒,如理如法治理国家。”帝释天说完即隐身而去。

从此之后,国王、大臣及国中所有民众都不再嗜饮狂喝,他们全部断除了饮酒恶习。

来世存在之理由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精进修习禅定,后以此功德而转生梵天天界成为天界仙人。虽在梵天尽获禅定大乐,但以悲心强烈之缘故,他一直未忘利益众生,并恒常关照欲界中心不快乐、蒙受痛苦之可怜众生。

一日,天界仙人照见东胜身洲一国王名为支施者,因依止恶知识而致执持无有来世、因果断灭等邪见,所言所行均与正法背道而驰。大尊者天界仙人内心明白此国王将来必堕恶趣,悲悯众生之情感使他对支施立即生出悲心,于是便从梵天来至人间。

国王见到仙人如灿烂明日般庄严身相时,不由自主就起身恭问道:“你这位具太阳般美丽形象者到底是谁?”仙人回答说:“我乃梵天天界仙人。”国王不觉连声叹曰:“善哉!善哉!”随后就呈上供品,并亲自为仙人端水洗足,同时又以羡慕语气问仙人道:“你所拥有之大神变是以何种方式得到?”

仙人回话说:“此神变乃通过禅定、持清净戒律、守护根门、前世修持等方式而得。”国王听罢不觉满面疑惑:“多有众人言说前世来生,未审此事是否确有其实?”仙人于是循循善诱道:“大国王,前生来世确实存在不虚。”“既然存在无疑,我如何才能生信?”国王以略带不屑口吻说道。

仙人便顺势将来世存在之理由详述一番:“你欲了知后世决定存在之理亦非难事,可借助现量见到,或以可靠推理,以及依凭自己智慧观察等方法,都可渐得定解。此外,依太阳、月亮、群星装饰之天空、一些畜生之经历等方式亦可了知来世之真实存在并非虚诳假说,望你从此再勿对存在来世抱有怀疑、顾虑态度。

另外,有些修习禅定之人亦可回忆起前世景象,故而人之前后世实属决定存在。再以你观察心识而言,前一刹那心诞生后一刹那心,前前后后无有穷尽,因此来世存在实为天经地义。又比如住胎之时,众生当下心识全赖前此心识为因,以理推之,前生又何能倏而隐灭?我们所谓之眼识绝非依靠眼根、外境而有,心识更是有从未间断之来来去去流转过程。众人凭依前世持戒、信心之不同,今生天生就有持戒、具信等现象产生,这等行为实与父母并无多少因缘,又非无缘无故突然产生,除却前生之因,又能有何种解释?

再看不论聪颖或愚笨众生刚刚降生之时都会吮吸乳汁、寻觅饮食,这种现象依然可证明众生前世就有此等习气;如果前世有串习并恒常勤修,则今世即生当中也会拥有相应智慧。因此可知,前世串习力可引生后世明显成熟。不承认来生之人,所持唯一理由便是:正如莲花之盛开与闭合一样,此间并无前后世关系;刚降生之众生不经学习就会吸吮乳汁,也与前世无有干系。此种认识实乃不知定时与不定时、有勤与无勤差别所致。

与莲花不同者在于:莲花开合均需依赖日光,所以有定时差异;众生天生就会喝奶,并不需依其他因缘,故而属于无定时。又莲花开闭乃无勤发生,因无心故;而众生吸吮乳汁却属有心勤作举动。因此这二者怎可相提并论?真希望国王善加观察,能承认来世存在才如理如法。”

而支施国王因邪知邪见非常深重,且屡屡造恶,因此一听仙人宣说来世存在之理,内心就深感不安。他又问仙人道:“大仙人,你不应似哄小儿一般告诉我存在来世。若后世真实存在,我当然可以相信。如真是如此,则希望你能赠我五百两黄金,我来世将之变成一千两再送还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仙人严肃对国王说:“一般而论,将财富当作利润、赚取利益之人,大多本性低劣、贪欲炽盛、愚痴懈怠。对这种人如何能将财物拱手相送?即便赠其钱财,也会被他们很快耗尽。而具惭愧心及智慧之人,若以财布施,反而更会令财富节节增上。你刚才所谓来世还债之说纯属邪见,将财物送与此类执邪见之徒真乃了无实义。何况你因持恶见之故必会被业力拖向地狱,如此一来,谁又肯堕地狱去向你讨还那一千两债务?”梵天仙人马上又向支施国王宣说了地狱种种惨痛。

国王闻听地狱中令人不敢目视、耳闻之恐怖景象后,终于舍弃原有邪见,他开始对来世存在之道理确信不疑。他向仙人顶礼道:“我过去随顺恶见流转,如今听到地狱痛苦后心生恐惧。如此之可怕痛苦不知何时就会降临我身?我如今担心、恐惧不已,希望你快快为我宣说能免堕地狱之方便道。”仙人于是安慰他道:“你从此之后当护持正见,并劝请众人也厉行善道,同时还要以大悲心断除吝啬,且戒掉一切非法行。望你能常行布施、守持清净戒律、严护根门,以此广积福德,令自己不堕恶趣,并感受转生善趣后之快乐。”天界仙人说完即消失不见。

支施国王与眷属从此之后均能守持正见,并广做布施、持戒、积集福德资粮等善举。

不贪美色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梵施国王太子时,名为嘎西美男。以前世精进修持之智慧串习引发,王子正当青春韶华之时,就对美女等一切能引生贪欲之对境无有丝毫贪执。他还把国王王位当成大过失之源泉,并因此而舍弃自己继承王位机会,前往一寂静山林专修禅定。

一次从禅定中出定后,王子前往山野园林,途中见一美丽非常之人非人美女。美女一见王子,立即就被其相好端严吸引,她便主动跑到王子面前搭讪。为引诱王子,美女打妄语道:“我有一朋友也为人非人美女,她之美色即便天人见之也难免生贪。今日她见到你后,立刻就倾心于你,我正是她派来传情达意者,希望你也能对她心生喜爱。”

王子不动声色地回答说:“这位美女若与你相较,是比你更端妍,还是与你一模一样?”人非人美女答道:“她当然比我更妍丽。”王子则平静回答说:“不论你或那位美女,所拥有之美色均会瞬间消失。不管生为人非人还是天人,众生容颜全部短如白驹过隙。你应谛听:所有众生之躯体无一不是储藏不净粪之臭皮囊,若贪执于它,将来必成感受痛苦之因。”王子将不可贪恋美色之理如是宣说一番。

人非人美女闻听之后即刻息灭贪心欲火,她也愿意从此精修禅定。而王子则又平静回到自己所居茅棚,继续实修禅定。

世尊如是在因地苦修时,任何美女也无法损害王子清净戒律。后当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莲花色舞女曾到世尊前极尽展示种种歌舞之能事,世尊同样也为其宣说佛法,并因之而摧毁莲花色舞女之青春倨傲心理,使其获证阿罗汉果。

另外,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对一切论典均精通无碍,对火供等一切事业也娴熟掌握,因而人人对他都十分恭敬。

他后来了知在家诸多过失后便心生厌离,于是就前往一森林中苦行。因其慈悲力感召,有四只动物汇聚到他面前,宛如四位弟子一般。它们是:蛇、鸽子、乌鸦、野兽。四动物经常与他交往,后有一日,野兽对他说道:“大仙人,于此整个世界,恐怖实乃最大痛苦。”而乌鸦则认为:“饥饿才是世上最大痛苦,不知大仙人有无免除饥饿方便法?”黑蛇发表意见说:“嗔恨心能焚毁自他所有功德,如有息灭嗔恨法门,实为稀有、善妙、殊胜。”鸽子最后说道:“贪欲大火猛烈炽燃,贪心之火一旦燃起,用皎月之清辉或清凉之水也无法浇灭。故而贪欲才为世上最大痛苦,能息灭贪心方为最佳法门。”

此婆罗门于是对它们因势利导说:“这四大痛苦之根本乃在于无明,如无明灭尽,行等其他苦蕴也会全部灭尽无余。”四动物又说:“既然痛苦之源存在于生,那如何才能断尽生之根本?”

婆罗门则对它们开示道:“欲斩断生死流转,必须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诸不善业,这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生之大树。”

四动物闻已均赞叹道:“善哉!”随后便回各自地方,按婆罗门教言努力修持,严守不杀生等戒律。后来这些众生均在死后转生为人,并最终得寂灭果位。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