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4-Fo专题

(43)殊胜的福田

——农夫供佛 庄稼变金

一时,佛在舍卫城。祇陀园附近有一位贫穷勤劳的农夫,每天都是早早地起来,准备犁锄等种庄稼的工具去距祇陀园不远的田地里做农活。因田地离家甚远,他妻子总是把午饭送到田里一起吃。他们每次见到佛陀及僧众著衣持钵去城中化缘返回时心中都数数欢喜,赞叹不已:“不可思议!佛陀如此庄严!僧众如此之多,个个威仪具足!”

一日夫妇发愁:“我们前世肯定没造什么善业,才致今生福报微薄,如此贫穷,若再不供养布施,来世会更可怜。”农夫略加思索后问:“贤妻,我们家中有没有可以作布施供养的物品?”妻子说:“尽管家里没有太多物品,但供养不在于供品多少,只要发心清净,就算对世尊供养微少之物,功德也很大。为今世来世不再受贫穷之报,我们应该好好地供养世尊。”妻子所说与丈夫所想不谋而合。然后妻子回去准备了家中最精美的饮食,次日带到田野恭候佛陀应供。

佛陀具足种种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众生的苦乐,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世尊观察到调化农夫的机缘已成熟,即著衣持钵前来化缘。夫妻俩远见世尊走来,欣喜不已,跑上前亲近世尊并祈求:“世尊能否接受我们的供养?”世尊默许。他们为世尊敷座,亲承供品。饭食讫,世尊观察他们的根基,传予相应之法,之后返回祇陀园。夫妇俩当下发愿:“以此供养世尊的善根,愿我们从此不再受贫穷之苦,愿我们田里的庄稼变成黄金。”以其清净心供养之功德力和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田地里的庄稼立即全部变成了黄金,夫妻二人欣喜若狂,贤慧的妻子对农夫说:“庄稼变成黄金的愿望果真实现了,这固然很好,但我们应该先得到萨迦国王的开许,否则不一定能享受这些黄金。您先去宫中禀告国王并献上一份黄金比较好。”农夫去王宫如实禀告国王,并请国王纳受供奉。国王半信半疑:“真有这样的事?”农夫说:“确实是事实,陛下若不相信,请亲自去查看。”国王派专人观察真假,可所派的使者怎么也不见黄金,只看到一般的田地庄稼,他如实回禀国王。农夫又祈求:“国王陛下,请您亲自去看一下,在我们的眼前庄稼确确实实已变成市上流通的黄金。”对世尊很有信心的萨迦国王问农夫:“你是造了极大的福报,还是遇到了很殊胜的福田?”农夫说:“我遇上了殊胜的福田。”国王方觉可信,随农夫去田地里看见果然如此。农夫献给国王一块,国王仔细鉴定诚觉稀有,问道:“是何等因缘令你能现前这样的福报?”农夫如实回答:“中午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并至诚发愿而得。”明达的萨迦国王听后告诉农夫:“这是你供养发愿的功德力所得的福报,你自己有权享用,不过,我希望你上供下施。”【译者:由此大家要知道,对上师三宝以清净心供养少少的食物,其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农夫想到国王所说颇有道理,现在的富裕全是世尊加持所致,自己应该上供下施以报佛恩。于是他在三个月中以饮食供养佛陀及僧众,并供养其他物品。世尊为他传了法,他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证得预流果位,复于世尊前祈求出家,守持清净的比丘戒,尔后勇猛精进,摧毁三界烦恼,证得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祈问:“世尊,以何因缘农夫的庄稼变成黄金,最后他又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惟愿为说,吾等欲闻。”

世尊告曰:“这是他前世和今世的两种因缘。贤劫人寿两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他是一位婆罗门的儿子,长大后出家,临终时发愿:我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境界,但愿我来世在释迦佛的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证得罗汉果。以此往昔的愿力成熟,今在我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位。这是前世的愿力。现世的因缘是他做农夫见到我时数数心生欢喜,并以清净心对我供养,以他清净心供养的功德力、愿力和我的加持力,使其庄稼变成了黄金。”

(44)生天的先父

——先父生天 引子证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婆罗门与妻子共享着美好生活,后生一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饼等喂养。他如海莲般很快地长大,精通许多世间学术。婆罗门对三宝极具信心,皈依了佛门,受持居士戒,经常供佛及僧,世尊也亲自对他宣说法要。不久婆罗门生病,家人想尽办法终因医治无效去世,结果转生到三十三天。婆罗门儿子把父亲遗体送到灵鹫山附近的大尸陀林准备火化时,万分悲痛,不停地叫着父亲哭喊。极度的悲伤使他精神失常,从此四处流浪,日日悲唤父亲,看上去很可怜。

他的父亲转生后按天人的规矩作三观察,即从何处来、以后到何处去、以何因缘而来,观知自己从人道来,因皈依佛门、亲闻佛陀之法要而得生三十三天。他深感世尊恩德极大,决定在未过夜之前去拜见世尊以报佛恩,于是身着天衣,佩带项链、耳环、臂环、手镯、头饰等璎珞珠宝,手持青莲、白莲、曼陀罗等各种天界鲜花来到佛前供养顶礼,右绕三匝。世尊观其根基传授相应之法,他获证预流果,绕佛三匝,准备返回天界。他见前世的儿子到处哭喊,上前劝道:“你何必这么悲伤?”“您是谁?”“我是你的父亲。”“您在哪里?”“我已转生三十三天。”“您以何善业转生三十三天?”“我在人间皈依佛陀,受居士戒又于佛前闻法,以此善根转生三十三天。希望你不要悲伤,我现在很安乐,你好好皈依三宝,将对你以后有极大利益。”先父如是教导解除了他心中的烦恼,随后他去世尊前恭敬顶礼,世尊传予应机法要,令他摧毁萨迦耶见,获得预流果位。之后他再三祈求:欲在如来教法下出家,受比丘戒。世尊开许并以‘善来比丘’之方便言词使他立刻纳受了比丘戒体。尔后,他勇猛精进,灭尽三有诸烦恼证得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启问佛陀:“世尊,以何因缘婆罗门之子初于佛无信心,后来依其先父之教导生信随佛出家证得罗汉果?唯愿演说前后因缘。”世尊告曰:“婆罗门子今生依先父开导而对佛生信出家,往昔也是如此。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婆罗门的儿子对世间的十八明、八观察无不通晓。婆罗门对迦叶佛具足极大信心,在佛前皈依受戒。死后转生天界。儿子丧父悲痛欲绝,每日哭喊,其父见此便显现于彼前开导:‘你不必如此痛苦,我因于迦叶佛前皈依受戒,死后已转生天界,你也应该皈依迦叶佛,将对你以后有利。’儿子闻言即于迦叶佛前皈依出家,临终时发愿:我在迦叶佛教法下一生出家没有得到什么境界,愿我将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得证罗汉果位。以他当时的愿力成熟故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当时的父子即现在的父子,当时儿子依靠先父的开导而出家,今生也是依靠先父的开导及前世愿力和合得以出家证罗汉果。”

(45)果嘎勒嘎比丘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一时,佛在王舍城。果嘎勒嘎比丘【提婆达多的眷属之一】住在萨嘎玛山,此山环境幽雅,鸟语花香,清静宜人。附近的施主与婆罗门十分恭敬果嘎勒嘎比丘,经常供养衣物药食。时舍利子和目犍连一同游方到了萨嘎玛山,住在一个寂静的山林中。【师言:舍利子和目犍连生生世世关系甚密,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也是一对密切的道友,圆寂时也在一起,平时都是形影不离地在一起。】果嘎勒嘎比丘闻知二位尊者驻锡本地,即前往顶礼迎请二位尊者并许诺供养一切资具。二尊者因彼处人多不易修习,希望在附近一寂静处安住,婉言谢绝果嘎勒嘎比丘的善意。他遵从二位尊者的意见并说:“二位在我们附近森林中修习,我非常随喜,期间我可以一直供养。”二位尊者答应住下来,要求不要告诉任何人,一旦有许多人来即会不辞而别。果嘎勒嘎比丘满口答应。二位尊者安住下来后,果嘎勒嘎比丘也应诺一直供养,一晃多年过去了,未遇任何违缘。果嘎勒嘎身边一个很虔诚的大施主家生下一子,稍大便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信心,跑到果嘎勒嘎那里皈依受戒并请求出家。果嘎勒嘎问知其父母尚未同意,告诉孩子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必须通过父母同意,否则自己不敢摄受。孩子回去请求父母开许自己在如来教法下出家,父母坚决反对:“除非我们死了不得不离开你,而今我们在世,你别想离开我们。”他只好顺从父母暂时不出家。

果嘎勒嘎比丘供养二位尊者多年,大施主的儿子亦长大成人。一日,果嘎勒嘎比丘准备出游,临行前把弟众全部交给二位尊者并请求为彼等传授教言,应机调化。二位尊者观察他们的根基,觉得堪为法器,并跟自己很有法缘,于是显示神变,传授相应法要。他们勇猛精进,全部获证阿罗汉果位。时大施主的儿子恳求父母同意后来到经堂准备出家。比丘们告诉他:“果嘎勒嘎比丘外出,舍利子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在此住持,带我们闻思修,你若在尊者前出家亦非常殊胜。”施主之子听了欢喜地在尊者舍利子前出家。尊者传授相应法要后他即证得预流果,再受比丘戒,更加精进修持,摧毁三界烦恼,证得罗汉果位。之后他对父母传法,父母也证得圣果并作广大布施以酬报三宝的恩德。

久而久之,萨嘎玛山的天人为二尊者德行所感而告诉本地居民:“今萨嘎玛山上的目犍连和舍利子二位尊者是真正的善知识,你们为何不去拜见?”之后前来拜见者络绎不绝,两位尊者每月受众人恭敬供养,因恐琐事虚耗时光,于自修习无益,便决定离开此山。他们告诉已得罗汉果的果嘎勒嘎的弟子们:“以前在此幽静森林中安居非常殊胜,我们曾与果嘎勒嘎约定,来人太多将不辞而别,现在众人来往,我们打算离开此地,你们最好去王舍城,大家好各自办道。”寺院里的全部僧众、施主依言去了王舍城,二位尊者也另去他方。途中遇雨,越下越大,二位尊者见前面有个山洞,想进去避雨,也见先进去一牧女又进去一个男子,不一会儿,那个男子离去。两位尊者未多观察便走进山洞避雨。

果嘎勒嘎出游回到萨嘎玛山,不见两位尊者和众位弟子,心中又急又恼,东打听西询问,闻人告知是两位尊者把自己的弟子、施主等全带走了。他马上生起大嗔恨心,到那位大施主家闻施主说儿子跟舍利子出家,现在不知在哪里,更觉得是火上加油:不但把自己的眷属带走,还把施主的儿子也带走。有些不明事理的人在旁边添油加醋:“当初你对他俩蛮好,现在反把你的眷属全带跑了……”他怒不可遏,一刻也难以平静,决定无论如何要把弟子眷属带回来。打听两位尊者的去向后立刻起身追赶,恰在山洞相遇,他强压心中的怒火,至二位尊者前仍然恭敬顶礼,言说悦耳敬语。

那位先进山洞的牧女在洞深处闻人说话,悄悄溜出来探视。果嘎勒嘎看到一个行为不轨的女子从洞深处走出,心生怀疑,再仔细观察女子是刚做完不净行的眼神,想到洞里只有他们三人,【师言:当时,以一般凡夫之见,好像果嘎勒嘎有一个相似的因,后来对二位作诽谤。以后,我们平时在评论判定一个人、一件事时,千万不要以凡夫之见去洞察断决,一定一定要谨慎!】心里生起邪见,加上原有的怒火,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当面恶口辱骂:“你们已经犯了戒,行为不如法……”两位尊者见他恼羞成怒恶语不堪入耳,即缄口不再解释。

然后果嘎勒嘎追往王舍城,凡见比丘就说舍利子和目犍连是怎样怎样的与女人有关系、持戒不清净等,【师言:我们学院的六千僧众中,若现量见到他人的过失,要再三观察是不是自己的眼根不清净、耳根不清净而看错了听错了。若不是管家负责人在很有必要的时候,最好不要举他人之过,否则自背因果。不要说无因诽谤,即使是有因诽谤也要堕入地狱的,佛陀也是无法救度,这里的果嘎勒嘎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现在,我们学院所有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可以说都是因地菩萨,若是对菩萨诽谤,其罪是大于诽谤罗汉的,将不知比果嘎勒嘎之苦要长、要重多少倍?所以,各位徒众,你们为了究竟的自利,千万千万莫察他人之过,多观自心自身自口为要!要“守身如玉莫妄举,守口如瓶莫妄言,守意如城莫妄念”,切记!切记!】如是散布谣言,妄加诽谤。诸比丘闻之前白佛陀:“世尊,果嘎勒嘎比丘逢人便说舍利子和目犍连的过失,如何处理?”佛陀特意找到果嘎勒嘎语重心长地劝说:“果嘎勒嘎,请不要诽谤两位尊者,他们戒律很清净,你如是诽谤,将来会恒常遭受大苦。”果嘎勒嘎执意对佛陀说:“世尊,我对您的信心很大,但舍利子和目犍连确实是恶性比丘,不是清净比丘。”他继续诽谤,佛陀再三劝说:“果嘎勒嘎,请不要诽谤舍利子和目犍连,他们戒律清净,若你继续如是诽谤,将来恒时遭大苦报。”他固执己见对世尊说:“世尊,我对您的信心很大,但这两位比丘确实是恶性比丘。”仍然照旧诽谤两位尊者。

后来果嘎勒嘎生病,身上长出许多大如芥子的虱子,再长到大如芝麻,再大如青稞,再大如碗豆,最后遍满全身,口吐鲜血,浑身滚烫,忍不住大声喊叫:“很烫啊!我的身上很烫啊!”【译者:“很烫”在藏文中是“阿察察”。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一个老乡在文革时期当民兵排长。当时,多芒寺经堂里面全都毁完了,剩下一个空空的房子,里面放一些牦牛冬天吃的饲料。一天,他悄悄地去把饲料点燃了,整个经堂都烧成了灰烬。过了五六年,那个老乡浑身发烫,烫得他受不了,翻来滚去地,几十个人都压不住,大哭大叫:“阿察察!阿察察!”就这样痛死掉了。他就是这样现世造业,现世受报。】惨叫声中他的身体流下脓血,于很大的痛苦中死去,马上堕入最底层的地狱,身长一由旬,业力显现的狱卒们拉出其舌作大地,五百农夫拿着燃烧的犁锄铁耙在上面耕犁,整个舌头上燃火,痛苦得无法忍受。农夫和耕牛的脚每踏一处都立即燃起火焰,令他整个身体成为一个燃烧的火团,一个身体烧尽了马上又复活一个重受新的痛苦;业力显现的铁嘴大狮子、恶狗、大熊、豹子等张开大口撕咬他的身肉,铁嘴老鹰、鸱鸮、乌鸦也竞相啄食,浑身痛得无法忍受,大哭大叫。【译者:这里大家想一想,果嘎勒嘎现在还在地狱受苦,何时他才能解脱?这是他诽谤二位尊者的果报。所以,若对因果有诚信的人,从现在开始忏悔以前所造的业,注意以后不要再造业,否则,一旦业果成熟,那将会后悔莫及。】

时有三色三天子一起飞来佛前恭敬顶礼,一位天子禀白:“世尊,提婆达多的眷属果嘎勒嘎已病故。”另一位白曰:“世尊,果嘎勒嘎因诽谤二尊者已堕入地狱。”最后一位以偈白佛言:“无论是何人,说过毁己因,勿赞恶人德,不讥毁正士。【译者:本来佛陀具足智慧与神通,无所不知,但为了利益众生,需要这样的缘起,不请而说的极少。像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对我们学院的一切了如指掌,但为了利益众生,有人向他老人家反映后,才对众人宣说。】【师言:对恶人不要赞叹或者不是大德而奉称大德。对大德不应讥毁或者以凡夫之心去妄加推测而诽谤,经中有明确的宣讲。我的上师托嘎如意宝自我亲近他老人家起,无论任何人对他说功德或过失,他仅仅是应一声“哦呀,哦呀”,从来没有随人而讥毁他人。我的上师人格是如此的稳重,但为什么他老人家的传承弟子中竟出现你们中有些没有主见的人?简直像水上的浮萍、墙上的草,随风飘动随风倒,无论新来一个什么样的人,马上围过去摸顶什么的,这是哪位上师给你们传下的规矩?你们有没有头脑和智慧?我本人于石渠求学六年,除了托嘎如意宝、诺巴上师和观音上师以外,再没有依止过任何一个人。我的托嘎如意宝对大成就者心存恭敬,一般也不轻易表态的。一次,一个成就者的儿子在石渠学院附近打獐子开了一枪,按学院的规矩敲锣打鼓集众,对杀生者念经降伏。我心想看看上师对大成就者的儿子是什么态度,就去偷听。上师只是说:“如果你是成就者,我也不敢说不让你打猎,但若是一个凡夫,杀生没有意义吧。”仅此而已。】【译者:在汉族四众弟子中,有些人的头脑和智慧好像没有,经常口中轻易奉承恶人、讥毁正士,身更是不稳重,这个上师今天依止得好好的,明天丢掉他,又找另一个依止,真像大熊猫抱竹子,抱一个丢一个。《二规教言论》中是如何教我们稳重的,《格言宝藏论》是怎样教我们观察善恶的?真正的圣者教言,依此奉行者极少,随他人凡夫见而行者反多,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说:“于此浊世末法时,若说真实语则无人听,若说诳语,则反以为真实……”希望大家平时多用圣者的教言来熏习自己的三业,不要轻举妄动,不要人云亦云,要三思而后行。对上师三宝要用心去恒时依止,不但是今日、今生、而且是生生世世依止一位上师。】倘若如是行,唯口徒造业,永离于安乐,尤其于圣者,若生嗔恨心,百千万劫中,地狱受痛苦。”说偈毕,三天子隐身不见。

次日世尊告于大众:“昨晚来三位天子分别告诉我:‘提婆达多的眷属果嘎勒嘎已病故;他已堕入地狱,因诽谤舍利子和目犍连之故;另一个以偈曰:无论是何人,说过毁己因,勿赞恶人德,不讥毁正士。倘若如是行,唯口徒造业,永离诸安乐,尤其于圣者,若生嗔恨心,百千万劫中,地狱受痛苦。你们要知道果嘎勒嘎已堕入地狱受大痛苦。地狱痛苦难忍,时日漫长,如若‘果萨拉’【印度城市】地方遍满芝麻,百年取出一粒,取完全部芝麻的时间是最上层地狱受苦的时间,每下一层将增加二十倍,以此类推到最下一层,果嘎勒嘎即在此地狱中受大痛苦。若未得如我之境界,则难以了知别人的根基,故不可说人过失。欲真正了知一个人,要通过种种观察:观察行为、行境、道友、生活、听闻、身业和口业。如是多方面综合观察才能真正了知一个人,切莫以偏概全轻断善恶。诸比丘,对一般的木头也不能生嗔恨心,何况对有情众生,以后要多注意口业,精进修行。”

舍利子和目犍连到地狱欲救果嘎勒嘎,在很远之地已见他正受极大痛苦。果嘎勒嘎看到他们复生大嗔恨心:“你们在人间加害于我,如今在地狱里你俩还不放过我,还想再做什么?”因他嗔恨心增盛,故所遭之苦更加猛烈,身上的火更加炽燃。两位尊者见无法救他便回到王舍城,【译者:大家知道众生业力成熟受报时,圣者也是无法救度的,太可怕了!有的人在依止恩师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业障所碍,当时不能对恩师生起信心,不知忏悔自己的业障,反而对恩师无因诽谤。后来,再求恩师原谅。当然,作为一位善知识,肯定是不会计较的,但是以后的因果会不会原谅,那很难说。】对众人如实宣讲现量见闻到的果嘎勒嘎之苦,众人闻后对因果不虚生起诚信,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已堪为法器。舍利子给他们传了相应的法,有些得加行道的暖、顶、忍、胜法位;有些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罗汉果;有些得梵天、帝释天之位;有些得独觉、辟支佛位;有些得金轮王位;有些种下了无上菩提的因;余者亦对佛法生起诚信并皈依佛门。

时诸比丘启问:“世尊,以何因缘果嘎勒嘎比丘对二尊者生嗔心作诽谤死后即堕地狱?唯愿开示,吾等欲闻。”世尊告诸比丘:“不仅是现在,以前也因诽谤他们堕入地狱。久远以前,无争城市有一位大自在部国王,手下有一位精通世间一切学问的婆罗门大臣,人人对他恭敬如对圣者罗汉一般。森林中一位具五百眷属的仙人精通一切学问,后因森林生活不太方便而迁到无争城近郊结茅安住,受很多人恭敬。久而久之,国王、大臣和施主们全到仙人前恭敬供养。婆罗门大臣得不到以前那样的名闻利养和他人的尊重,心生恶念,欲害五百仙人。当时,仙人座下有精通一切学问守持净戒的两大弟子,婆罗门大臣到处造谣说仙人的两位大弟子持戒不清净,做不净行,不是梵净行者等等。后来五百仙人也得不到供养。仙人劝说婆罗门大臣:‘你不要诽谤我的两位弟子,他们的戒行很清净。’三番五次地劝诫他,他还是不听,仙人就警告:‘你再这样下去,以后要堕地狱受极大痛苦。’大臣满不在乎,死后即堕入地狱受很多痛苦。诸比丘,当时的老仙人就是现前菩提的我,两位弟子即舍利子和目犍连,婆罗门大臣即现在的果嘎勒嘎比丘。当时他以无因诽谤而堕入地狱,现在亦复如是。”

众比丘复又启问:“世尊,以何因缘舍利子和目犍连已是罗汉仍受如是诽谤?惟愿为说。”世尊复告曰:“诸比丘,一切众生的业不会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往昔俱尘城中有两位苦行者,各有五百眷属,当地居民对他们很恭敬。距城较远的森林中有位具足五神通的慈悲婆罗门带着五百眷属修行,因林中生活不太方便,就迁居到城郊。时城民们多转依婆罗门,在其前出家并得到些神通。苦行者觉得自婆罗门来后,供养等大不如前,为得到供养就开始无因诽谤婆罗门,又令弟众常去城市路口对人散布谣言。婆罗门自觉此非久留之地即返回森林,之后苦行者的供养又恢复如初。当时的两位苦行者即今之舍利子和目犍连,因说别人的过失死后堕入地狱千百万劫,从地狱出,生生世世都遭人诽谤,以至得罗汉果位,仍受果嘎勒嘎的诽谤。”

诸比丘启问“: 世尊,果嘎勒嘎在地狱中受种种痛苦,被铁嘴乌鸦、狮子等啄食,此因从何而来?”“此是他亲口诽谤舍利子和目犍连的果报。”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