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Fo专题

飲酒戒五十一

飲酒戒五十一。三緣。一是酒。二無重病緣。三飲咽犯。律云。若以我為師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內酒中滴口。因說酒有十過。五分以降龍故。得酒醉衣鉢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著衣臥於床上。令頭向佛。須臾轉側伸脚蹋佛。佛集僧言。昔日敬佛。今不能敬。昔伏毒龍。今不能降蝦蟇。因說漸斷酒制。乃至嗅酒器。多論云。此戒極重。能作四逆除破僧。又能破一切戒。及餘眾惡故。四分中。但使是酒。乃至草木作者。無酒色香味。若非酒。而有酒色香味並不合飲。若酒煮酒和合食飲一切墮。若甜醋酒食麴酒糟一切吉羅。十誦若飲似酒醋酒甜酒糟。若麴能醉人。咽咽墮。多論麴犯墮者。謂和酒麴乾持行者。若餘麴不犯。四分若酒作酒想。若疑若無酒想皆墮莫非取境犯。謂前有方便。十誦為恐冷發。和酒與之。不看即飲故制。若看知非而是者。如上開之。律不犯者。若病餘藥治。不差以酒為藥。若用身外塗創。一切無犯。五百問。若醫言。必差得和藥服。不得空服。彊勸人不飲吉。飲犯墮。善見若酒煮藥。故有酒香味犯吉。無者得飲。僧祇一切果漿。令人醉越。若麴飯和食者提。啖蘖者越毘尼。

水中戲戒五十二

水中戲戒五十二。多論四意。一佛法尊重。理宜敬奉。入水遊戲損壞不輕。二動越威儀招世譏過。三妨廢正業。四又失正念故。三緣。一是水。二無緣。三入中戲犯。律中戲者。放意自恣。以手畫水。或水相澆灒。乃至以鉢盛水弄一切墮。除水已。若漿若酒弄者吉。僧祇水陸互澆灒越。俱水中者提。五分摶雪。及草頭露弄者吉。伽中乃至水滴地亦吉。律中不犯者。若道行渡水。沈水取沙石諸物。若學知浮法而浮。掉臂畫水灒者不犯。

擊攊戒五十三

擊攊戒五十三。四緣。一大比丘。二作惱意。三手脚十指。四觸著便犯。僧祇以指指比丘亦提。五指指五提。乃至差會以指某甲去者亦墮。沙彌眠喚覺當挽衣。五分若擊攊沙彌。乃至畜生亦吉。四分若以餘物擊攊者吉羅。不犯者。不故作。若眠觸令覺一切開。

不受諫戒五十四

不受諫戒五十四。五緣。一已欲作非法事。二他如法設諫。三知已所作非。前人諫者是。四拒諫不受。五隨作犯根本違諫波逸提。此謂諫時不受犯吉。後作六聚通犯墮也。不犯者。如僧殘末戒開之。

怖比丘戒五十五

怖比丘戒五十五。五緣。一大比丘。二作怖彼意。三以色聲等六塵事一一示說。四者一一相現。五見聞便犯。不問前人怖以不怖皆墮。律中不了者吉羅。不犯者。或闇地無火。或大小便處。謂是惡獸便怖。乃至行聲謦咳聲等而恐畏。若以色示人不恐意。餘塵亦爾。若實有是事相。或夢中見當死罷道失物。和尚父母重病。若死語彼令知。若戲若誤一切不犯。

半月浴過戒五十六

半月浴過戒五十六。五緣。一曾前洗浴。二未滿半月。三無緣。四更浴。五洗半身犯。四分除熱時。春後四十五日夏初一月。病者下至身體臭穢。作時下至掃屋前地。風雨二時。下至一旋風一滴雨著身。道行時。下至半由旬來往皆開。無者過洗半身墮。方便悔吉。多論天竺熱早。從三月初至五月半聽洗。隨國土早晚熱用此限洗。十誦大雨空中立洗亦得。若有緣不語餘比丘輒浴者吉。不得共白衣同浴室。知善好無口過者聽。入比丘揩白衣吉。若頭陀不用他揩。編繩自揩身者善。五分共白衣浴室中浴者偷蘭。多論凡露覆處浴。要不共白衣如論者好。要著竭支。一當有慚愧。二喜生他欲。因說羅漢身耎。有凡見便起染失男根。乃至還悔得本身。五分已浴師及病人。身體已濕。因浴不犯。僧祇隨數滿十五日。若洗時料理湯火訖。然後打木作聲。令一切僧次第入。若無緣者作陶家法。先洗兩髀兩脚。後洗頭面腰背臂肘胸腋。餘如下卷。

露地然火戒五十七

露地然火戒五十七。四緣。一是露地。二無緣。三然草木有焰者。四然便犯。五分為炙身然火。焰高四指者墮。多論若他已然。後隨作何事皆墮。四分病者須火便身也。得自然若教人謂在死上石及餘物上也。若無緣燒草木糠糞一切墮。若半焦然炭。及不云知是看是一切吉羅。僧祇旋火作輪。或火中有草木。撥聚一切墮。若壞生二罪。一壞生二然火在生地理又一墮。僧祇若抖擻火炬在灰上瓦上。不得在生地。律不犯者。語言知是看是。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緣看病人。為病者煮糜粥羹飯。若在厨屋中浴室中。熏鉢煮染。然燈燒香一切並開。

藏他衣鉢戒五十八

藏他衣鉢戒五十八。三緣。一大比丘衣鉢。二驚動意。三取藏便犯。多云。若五大色衣不淨衣吉羅。未熏鉢鍵衣鉢作淨畜者皆墮準此五大色非佛開。律不犯者。若實知彼人物相體悉而取舉。若在露地風雨漂漬舉之。若物主為性慢藏衣物狼藉。為誡勅故藏之。若借他衣而彼不收故舉。若因此衣鉢有命梵等緣故藏。一切不犯準此今官不許私度在道行。有衣鉢自藏應不犯持罪也

真實淨不語取戒五十九

真實淨不語取戒五十九。四緣。一是己物。二作真實淨。三不語主。四取便犯。戒本列五眾者。以明犯不犯義。辨相具解。展轉淨施。問不問俱得。

著新衣戒六十

著新衣戒六十。四緣。一是三衣。二是己物。三不染壞。四無緣輒著犯。善見若遭賊緣等。得權著五大色衣。四分新衣者。若是新衣若初從人得。十誦得他故者。初得故亦名新衣。四分云。壞色者。若青黑木欄也。彼得衣不作三種壞著者墮。若重衣若輕衣。不作淨而畜者吉羅。若非衣鉢囊革屣囊針線囊。及諸巾不作淨畜者吉羅。若未染衣。寄白衣家者吉羅準此言淨者。謂以成色衣。或以餘物貼。或以點著名淨。而並須染壞。非謂三衣須染餘者但淨而已。若準文中。一切不染皆提。一切不淨皆吉羅。五分所以淨者。異外道故令與俗別。三種記故失則易覓。多論五大色衣不成受。黃者欝金根黃藍染。赤者落沙染。青者藍黛染。若自染吉羅。不成受。應量不應量一切不得著。若點著吉羅此律犯墮。更改如法色則成受。若先如法色。後以五大色者不成受。若以五大色點淨者吉。還用青黑木欄三種。更互作點。若衣先已作淨。後更染色不須更點。先已作淨。後洗脫不須更淨。故紫草柰皮柏皮地黃絳緋色黃櫨木。皆不如法色。以如法色覆即成受也。僧祇憍奢耶衣。欽婆羅衣細耎者。染汁麁澁損壞。佛言。如是好衣二種淨。一割縷淨二點淨。餘衣三淨加一染法。青者銅器覆苦酒甕上。著器者是。藍澱青石青硿青不持是等作淨。黑者諸果汁合一鐵器中作泥。若池井泥亦爾。水欄者。用上果生鐵上磨作點淨。餘如衣法中分別。十誦作淨色者。謂以別色相點。如青衣以泥棧淨。餘互淨亦爾棧者赤黑。猶同四分木欄皮。多論除靴履一切並點淨。十誦若衣不淨試著吉羅。五分得革屣。令本主著下至五六步。僧祇作淨者。極大齊四脂。極小如豌豆善見如麻子大。不得並作。或一三五七九。不得如華形作。若浣褻有泥污。鳥足污。即名為淨。若新僧伽梨趣一角作。乃至一切衣新細揲亦爾。若眾多碎衣。一處合補者一處作。別者一一作淨。

奪畜生命戒六十一

奪畜生命戒六十一。多論一出家之人四等為懷。乃加殺害違慈非憫。二自損惱他。生死根本障道惡業故。三為長信敬息誹謗故。五緣成同前大殺戒。

飲蟲水戒六十二

飲蟲水戒六十二。前戒限分。此是深防。不待命斷。五緣。一是蟲水。二作蟲想。三不作漉法。四飲用。五隨咽犯。鼻柰耶律說。二比丘向佛所。一人渴死。生天見佛得道。一人飲蟲水後至佛所。佛問其故已。脫憂多羅僧示黃金身。汝癡人用觀是四大身。為純成臭處。其見法者則見我身。僧祇比丘受具已。要畜漉囊應法澡鑵。無者用袈裟一角。同伴中。都無者舉眾有罪。若卒無水洗手著衣。可用樹葉拭然後著衣。多論舍利弗。以淨天眼見水中空中蟲。如水邊砂器中粟。無處不有遂斷食。佛言。肉眼所見漉囊所得。乃至三重猶有者捨住處去。十誦不持漉帒行二十里犯罪。若清流大河泉水。從此寺至彼寺者得。僧祇若漉水得已。不得厭課看暗眼人看。能見掌中細文者看。看時如大象載竹車。一迴頃知無應用。若施主請比丘食。應問漉水未。若未者自看漉。或使可信人應教漉。不可信者自應漉蟲。不得語莫殺傷。蟲水著器中。還送本水來處瀉中。若來處遠者。近有池七日不消者。以蟲著中。若知水有蟲。不得持器繩借人。若池汪水有蟲。不得唱云此水有蟲。若問者答言。長老自看。知友同師者語言。此中有蟲。當漉水用。此戒人亦喜犯。與澆用戒同故具抄出。餘如衣法中。

疑惱比丘戒六十三

疑惱比丘戒六十三。五緣。一大比丘。二故生惱意。三以六事一一說告。四言辭了。五前人聞知。律中六事惱者。若以生時若年歲。若受戒若羯磨。若犯六聚。若犯聖法。隨一一事皆墮。僧祇當受時應語令知。受後不得恐疑悔若即用語者如律開。律不犯者。其事實爾不故作。彼非爾許時生。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便語言。汝非爾許時生。若實無爾許歲。恐後悔受利養敬奉。語言。未爾許歲。若實年不滿二十。界內別眾。作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別眾恐後疑悔受利養禮敬。語彼令知。還本處受戒故準此欲重受戒。佛令遷本處。勘問得不故。若實犯波羅夷乃至惡說。恐後悔恨受利養。受持戒比丘禮敬。欲令如法懺悔。語知犯六聚者。又為性麁疏不知言語。便語汝所說者自稱上人法等。若錯若戲一切皆開。

覆他麁罪戒六十四

覆他麁罪戒六十四。五緣。一大比丘。二知犯二篇已上。三作覆心。四不發露。五經明相。善見覆他罪百千共覆一人俱得提十誦子注云。向一人說便止。僧祇向善比丘說不得趣說。若犯者凶惡恐有難緣。應念彼人行業自有果報。猶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餘事。時與護根相應不犯。多論若疑未了不須說他。律中若知他犯麁罪。小食知至食後說吉。食後知初夜說。初夜知中夜說一切吉羅。若中夜知至後夜。欲說而未說。明相出墮。除麁覆餘罪。自覆罪。除尼覆除人罪者一切吉羅。不犯者。先不知不麁罪想。若向人說。或無人向說。若發心向說明相已出。若諸難緣者並開。

與年不滿戒六十五

與年不滿戒六十五。四緣。一是年未滿二十。二知。三與受具。四三法竟犯。多云。六十已去不得受大戒。設師僧強授亦不得。以不任堪苦行道。心智鈍弱。聽為沙彌。七歲已下亦不許度。未滿二十不得受者。以其輕躁為寒苦所惱。若受大戒人多訶責。若是沙彌人則不訶。僧祇若減七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是則不許。過七十減七歲不應與出家等。廣如上下二卷。律論言有牟盾。二情兩通無損。律中不犯者。先不知信受戒人語。若旁人證。若信父母語。若受戒後疑者。當數胎中年月。數閏月一切十四日布薩。以為年數。滿者不犯。開和尚墮餘人吉羅。今取諸部會通。勘餘曆術。總括明練廣如大疏。但鈔者為末學之流。余雖明委具張。終恐後人不曉。但通略舉一句。以定昔來謬解。謂取極小沙彌。臘月三十日生。年滿二十正月一日受者。實年十八歲二日。便以胎閏等緣增之。則正年二十。猶長五月一日也。此長含虛增月。約實退減年十九歲。年月俱不滿者。至八月九日。前受是不滿二十。是罪無戒。九日後受無罪有戒。然諸國用曆不同。此唐國內亦有六七家曆法。且據一家如上略述。自餘易緯律曆故不重申。至如諸部不滿得戒。具如戒疏所述。

發諍戒六十六

發諍戒六十六。五緣。一是四諍事。若餘私諍律得吉羅。二僧如法滅。三知。四輒發起。五言了結。

與賊期行戒六十七

與賊期行戒六十七。六緣。一是賊。二知。三期。四同一道行。五不離見聞處。六過限犯。祇中與負債人行越。十誦共惡比丘期行吉。

惡見違諫戒六十八

惡見違諫戒六十八。五緣。一是惡見說欲非障道。二屏諫。三不受。四僧如法諫。五三諫竟犯。

隨舉戒六十九

隨舉戒六十九。四緣。一是惡見被舉人。二知是。三隨順同事。四隨一一事結。

隨擯沙彌戒七十

隨擯沙彌戒七十。犯緣大同前戒也。

拒勸學戒七十一

拒勸學戒七十一。五緣。一作止不學意。二前人如法勸。三知己非前人諫是。四不受勸意。五言辭了便結。十誦說四事一一乃至七滅諍。言我不學此一一墮。五種人不應為說毘尼如後卷中。

毀毘尼戒七十二

毀毘尼戒七十二。多論為尊重波羅提木叉故。二為長養戒故。三為滅惡法故。又多論云。以十二年前常說一偈。今說五篇名為雜碎。五緣。一是毘尼。二前比丘誦戒時。三作滅法意不令久住。五分令人遠離毘尼。不讀不誦而毀訾墮。十誦何用說為令人疑惱熱惱不樂。若說隨經律一切墮。多論若誦一一戒一一訾一一墮。通訶一墮。戒序中說二百五十戒義故亦墮。律中毀毘尼墮。阿毘曇及餘契經吉羅。不犯者。先誦毘曇然後誦律。餘契經亦爾。若病者差已誦律。若勤求方便成四沙門果。後當誦律。不欲滅法者開。

恐舉先言戒七十三

恐舉先言戒七十三。四緣。一是廣誦戒時。二在眾中。三作不聽之意。四說過五篇即言我始聞結犯。祇云。隨中間一一戒不聽吉。一切不聽墮。受具已應誦二部毘尼。不能者誦一部。又不能當誦五眾戒即五篇也。四三二眾如初句。不能誦二眾當誦一眾及偈。若布薩時。廣誦五眾乃至四三二。無者乃誦一眾及偈。餘比丘。不得坐禪作餘葉。應專心聽。

同羯磨後悔戒七十四

同羯磨後悔戒七十四。四緣。一是僧得施物。二同羯磨賞他。三輒反謗僧。四言了便犯。

不與欲戒七十五

不與欲戒七十五。五緣。一是如法僧事。二知。三不與欲。四輒去。五雙脚出戶結。五分有事與欲去。不與欲應三羯磨。屋下隨出一一提。露地去僧一尋提。若不羯磨私房斷事。一一吉羅。僧祇若僧集說法毘尼。有緣不訖座。不白去者越。若大小便。須臾還不廢僧事不犯。若疑來晚應白與欲。乃至聽他人讀誦受經。皆須白之。中間止作餘語者無犯。五分不羯磨斷事沙彌在中。若起亦吉。律不犯者。若與欲去。若為非法。同師作損減。不與欲而去者開。

與欲後悔戒七十六

與欲後悔戒七十六。四緣。一如法羯磨。二如法與欲。三輒反悔言不成。四言了結。多論若僧作非法羯磨。當時力不能轉。默然不訶。後言不可無犯。若順法毘尼者墮。王制不順吉羅。

屏聽四諍戒七十七

屏聽四諍戒七十七。五緣。一先起四諍。二前人屏量。三作鬪亂意。四往彼盜聽。五聞便結犯。不待向說。律中若二人闇地共語。隱處共語。前在道行共語。若不彈指謦欬驚者吉羅。不犯者。若恐作無利故聽者開。

瞋打比丘戒七十八

瞋打比丘戒七十八。四緣。一大比丘。二生瞋心。三作打意。四著便犯。律中打犯重者亦墮。若以手石杖等墮。若餘戶鑰拂柄挃者吉羅。十誦如一把沙豆散。眾多比丘。隨著一一墮。伽論欲心打女人僧殘。僧祇若惡象馬牛羊。來入塔寺。觸突形像。壤華果樹得。以杖打木石。恐怖令去不得。杖擬畜生一一吉羅。律不犯者。有病須人椎打食噎椎脊。共語不聞。觸之乃至誤觸不犯。撿諸經律。無為訓治故開比丘行笞杖者。釋迦一化並無。末代往往見有。前卷已明故。是法滅之相。大集經云。若道俗等。打破戒無戒比丘。罪重出萬億佛身血。何以故。以能示人出要道乃至涅槃故。智論律中結戒。為世間事為攝僧故。為護佛法故。有人有眾生。隨逐假名而結戒。不觀後世罪多少。如道人鞭打。殺牛羊罪重而戒輕。歎女人戒罪重。後世罪輕等。

搏比丘戒七十九

搏比丘戒七十九。前是限分。此戒深防擬便是犯。伽論舉手向眾多比丘一一提。

無根僧殘謗戒八十

無根僧殘謗戒八十。略同第二篇罪墮。

為別突入王宮戒八十一

為別突入王宮戒八十一。四緣。一是剎利王。二王共夫人同處。三王未出寶未藏多論采女著寶衣眾具未藏舉本處。四入王宮門限便犯。律中若入粟散小王。豪貴長者門限內吉羅。

捉寶戒八十二

捉寶戒八十二。此是捉寶戒。多論明文。因拾遺為緣起。不用舊語具五緣。一是重寶通自他。二及莊飾具。三非住處及宿處。四無心盜取擬還主。五捉便犯。多論七寶捉者墮。七名如三十戒中。若似寶銅鐵雜色珠等。取得吉羅。不取如法說淨不犯。若捉金薄金像舉藏。若捉他寶自說淨寶得墮。似寶入百一物數者得。不須說淨。僧祇中。乃至知佛僧事人有寶不得自取。若四月八日。及大會供養時。浴像金銀塔及菩薩像。供養具有金銀塗者。使淨人捉。若倒地者。佐助捉無金銀處。若塗遍者裹手捉。若浴金銀菩薩使淨人洗。乃至使淨人持。比丘佐助。若已先捉不得後放。多論若似寶。作女人莊飾具捉者吉羅。男子莊嚴具。除矛矟兵器樂器。餘一切捉無犯。若使比丘捉寶亦墮。律中開。若是供養塔寺莊嚴具。為牢固收舉不犯謂無淨人處開。故五百問云。知事人。不得捉佛法金銀錢亦墮。四分云。若在寺內奇宿處。有寶自捉教人舉。當識囊相器相開解看。幾方圓幾新故。有索者問。相貌同者還。不相應者云。我不見此物。若二人同來取。語同者持物置前。各自取去。不作如是方便吉羅。若餘處捉遺落物者墮。僧祇若見遺衣物者。當唱令之。無主者懸高顯處令人見。若來取問。何處失。答相應者與。無來者停三月已。若塔園中得者作塔用。僧園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貴價物金寶等。不得顯露處。屏看相。已有認相應對多人前與。教令受三歸。語云。佛不制戒者。眼看不可得。無人來者。停至三年。如上處所當界用之。比丘若失物先生心言。後知處當取。後知得取無罪。客比丘遺衣鉢。主人徙著餘處藏犯重。彼衣主憶來取者無罪。若掘地得寶藏者。淨人不可信當白王。淨人可信。停至一二年應作塔用。若王覺者答言。已用作塔。若索者應以塔物。若乞還之。若王問律中云何答云。佛言。隨塔僧地得者。還作塔僧用之。若寶藏上。有鐵券姓名。亦得直用。進退如上。成論有人言。伏藏屬王。取此物犯盜者。答云。但地上屬王。不論地中。何以故。給孤獨等聖人亦取此物。故知無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盜。僧祇入聚落中。有遺物不得取。有人取與比丘者得。即是施主。若曠路無人處有者得取。若衣有寶。以脚躡斷。露捉使人見。至住處見有寶者。與淨人掌作衣藥直。五百問云。寄白衣物過期不來。白衣持來施比丘不合取。若活是有主。若死屬僧物。

非時入聚落戒八十三

非時入聚落戒八十三。五緣。一非時分。二無啟白喚緣。三不囑授。四向俗人舍即寺內淨人家院是。五入門結。十誦若入聚落僧坊尼寺須白。入蘭若處入本住處無犯。四分非時者。從中後至明相未出。不囑授比丘初入村門墮。若僧塔寺事病事。當囑比丘。若獨處一房當囑比房。十誦無比丘白者。四衢見應白。又無者發心已去。無者應白尼三眾。僧祇食雖早竟即是非時。作白言長老。我非時入聚落。前人言可爾。若道從聚落中過。村中有塔天祠者。當順行直過。若下道左右旋去者墮。智論一切白衣舍皆名聚落。準此寺內淨人房院何為不白。慎之哉慎之哉。五分若路所經暮須往宿。八難起等並不須白。多論若總白隨到所至處。若別相白亦善。若先不白見異寺比丘白無犯。明了論。若有緣須入先簡擇此事。謂白同戒觀察正行。律中威儀者得。不者不合。律不犯者。若道由村過。若有所啟白。若喚若請。皆不囑授直往。有三寶緣者。開囑如上。

過量床足戒八十四

過量床足戒八十四。五緣。一是床。二僧床及已。三過量。四自作使人。五作成便犯。本為截者不截方犯。律云。高如來八指。多論木床高大悉犯。俗人八戒亦同。八指者。一指二寸。姬周尺一尺六寸。唐尺一尺三寸彊。五分得高床施。先作念截却得受。不爾者墮。僧祇僧床亦犯。恐施主嫌者。木筩盛脚埋之。乃至截脚木還搘床脚亦犯。隨坐起一一墮。若下濕處。用八指木搘脚得準此下濕處搘床者應開得。在上禮佛。若搘高者不合也。若俗家高床不犯四分亦同。十誦云。截竟僧中懺罪。八指者用我指量上開搘脚木。用人八指量。第三分入梐。準此十誦疏家以八寸為量。四等分之。又云。長床極小容四比丘坐處。臥床過三肘。降四歲共坐。若減不得坐。床長一肘半。得二人共坐。床搘不得過八指。四分不犯者。去地八指。若減若脫脚無犯。

兜羅貯床褥戒八十五

兜羅貯床褥戒八十五。五緣。一是兜羅綿律云。白楊華柳華蒲臺也。二貯床褥。三為己。四自作使人。五成便犯。五分隨坐結墮。要先棄後悔。

骨牙角針筩戒八十六

骨牙角針筩戒八十六。五緣同上。多論云。以是小物故不入三十中。又應破故。若反還主不受。若與他主生惱。若入僧則非法。故須毀棄。律不犯者。若銅鐵鉛錫鑞竹木葦舍羅草用作針筩。若以牙角作錫杖頭鏢子管反傘蓋子斗頭鏢纏蓋斗。若作曰鉤刮舌刀如意玦鈕匕杓鉤衣眼刮汗刀揥齒物挑耳禪鎮熏鼻筩。一切不犯。

過量尼師壇戒八十七

過量尼師壇戒八十七。五緣成。一作坐具。二過量。三為己。四自作使人。五作成便犯。律中長姬周尺四尺廣三尺。緣外廣長各增一尺。此是定量餘如衣法廣明。又云。若過量。若互減互過自他作成皆墮。若不成為他作成不成一切吉羅。不犯者。應量減量作。若從他得已成者。截割如量。若作兩重者不犯今有通量而作者諸部不許。四分七百結集中亦不許。僧祇若欲懺悔截却量外謂初量外。非是增者。依法懺之。餘者說淨。若已曾過十日。如長衣法捨之。準多論衣法。

覆創衣過量戒八十八

覆創衣過量戒八十八。律云。用覆身上種種創。上著涅槃僧。得用大價細耎衣作。長姬周尺八尺廣四尺也。不犯略同前戒。十誦乃至創差後十日過者結墮。

雨衣過量戒八十九

雨衣過量戒八十九。文相如三十中不解可知。

與佛等量作衣戒九十

與佛等量作衣戒九十。多論云。佛量丈六常人半之。衣廣長皆應半也。十誦云。長佛九磔手。五祇二律亦同。有本十磔手者錯也。長姬周尺丈八廣丈二。常人九尺六尺也。事希故無暇廣述。須知。

四提舍尼。

初戒名在俗家從非親尼取食也。五緣。一俗人舍。二非親尼。三無緣。四自手取食。五咽結。四分食者正不正也。無病自取咽咽結。文中不論自他二食。約緣通之。五分在巷中犯。家內不犯。緣起如此。律不犯者。受親里尼食。若有病。若置地與。若使人授。若在僧寺與。若在村外。若尼寺內一切皆得。

在俗家偏心授食戒。四緣成。一白衣舍。二偏心越次指授。三大眾默受不訶。四隨咽結。五分第一上座應訶。不用語者。乃至新受戒者亦得。僧祇三訶不止。食者無犯。十誦若二處僧別坐別食。亦須別問。已約勅未。未者不得食。後坐人亦爾。律不犯者。若語言。大姊且止。須待食竟。若尼自為檀越。若檀越設食令尼處分。若不故作偏為彼此者。

學家過受戒。事希不迷。今諸有信家。亦五眾繁踐無度受供。準此自約。豈非明斷。

有難蘭若受食戒。五緣。一是蘭若險處。二先不語檀越。三無病難緣。四自手取食。除置地使人。五食咽犯。

眾學戒中。威儀之要。具在諸門。略收將盡今撮摘數十。人之喜犯故復緝敘。

初齊整著涅槃僧者。律云。不齊者。或時下著繫帶在臍下。高者褰齊膝。象鼻者垂前一角。多羅樹葉者垂前二角。細襵者繞腰細襵皺。此之犯相。故作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突吉羅。尼等四眾亦吉羅。乃至篇末並同此。不犯者。或臍中生創下著。若膝創高著。若僧伽藍內。若村外作時行道者。

二齊整著三衣者。律云。不齊者。下垂過肘露脇。高過脚上。象鼻者。垂前一角。樹葉者。垂前兩角後褰高。細襵者。襵已安緣。不犯者略同前戒。

三反抄衣者。謂左右反抄著肩上也。若脇有病在寺中。道行作時者得。

四反抄坐戒。文相可知。已後約略而解不復記數。大途可知。

律云。衣纏頸者。總捉衣角著肩上也。開緣同上。

覆頭者。若以樹葉碎段物。若衣覆也。不犯者。有病患寒頭上生創。命梵難覆頭走者。

跳行者。雙脚跳也。不犯者。有病為人打。有賊惡獸。若棘刺度渠坑而跳過者。

蹲坐者。若在床在地上。尻不至地也。不犯者。有病尻邊創。若有取與。若禮若懺悔。若受教誡者。又腰者匡肘也。開緣如纏頸戒。

搖身者。左右戾身趨行也。不犯者。病若為人打避杖。度坑搖身過。著衣看齊整者。

掉臂者。垂臂前却也。不犯者。病為人打。及餘緣舉手遮。浮渡水。若以手招喚伴者。

覆身者。處處身露也。不犯者。病被繫風吹衣。離身者。

左右顧視者。在村落處處看也。不犯者。有病若仰瞻日時節。若難緣伺求便道走者。

靜默者。謂無高聲也。不犯者。病若聾須高喚囑授。若高聲施食。若二難高聲走者。

戲笑者。露齒而笑也。不犯者。病脣痛不覆齒。或念法歡喜而笑者。

用意受食者。非棄羹飯也。不犯者。有如是病。或鉢小故棄。或還墮案上者。平鉢受食者。非溢鉢也。不犯如上戒。平鉢受羹者。非溢出流汗也。不犯如上。羹飯等食者非飯。至羹盡羹至飯盡也。不犯者。有病若正須飯。世須羹日時欲過。二難疾食者。以次食者。非謂鉢中處處取食食也。不犯者。病或患熱挑取冷處。若日欲過難緣者。不挑鉢中者。置四邊挑鉢中央至鉢底。不犯者。有病患熱開中央令冷。日過難緣者。開自索食。不犯者。病為他他為己。不求而得者。飯覆羹不犯者。有病若請食。或正須羹正須飯者。視比座者。誰多誰少也。不犯者。比座病。若眼闇為看。得食不得食。淨未淨。受未受。若自病者。繫鉢想食者。謂非左右顧視。不犯者。有病比座眼闇如前戒。日過難緣者。不大揣者。非口不容受也。不犯者。病時欲過二難疾食者。張口待飯者。謂飯揣未至先張口也。不犯者如前戒。含飯語者。飯在口中語不可了。令不解也。不犯者。有病或噎索水難緣者。遙擲口中食。不犯者。病被縛而擲口中者。遺落食者。半在手中半入口中。不犯者。啖薄餅焦飯瓜果菜者。頰食者。令兩頰鼓起如獼猴狀也。不犯者。病時欲過難緣疾食者。不嚼飯作聲中。除有病乾餅焦飯瓜果者無開菜文。噏飯者。張口遙呼吸食也。不犯者。有病口痛。食羹乳酪苦酒者。不舐食者。吐舌舐飯也。除病被縛手。有泥垢膩汗舌舐而取者。振手食中。除病食中草蟲。或手有不淨振去之。有未受食。手觸污手振去之者。把散飯食者。散棄飯也。開如前戒。不污手捉食器者。有膩飯著手也。除病或草上受葉上受。若洗手受者。洗鉢水者。雜飯水也。除病若澡槃承取棄之者。生草不得大小便中。除病故不堪避。若流墮上鳥銜墮者。水中不大小便唾中。除病或岸上大小便流墮。餘如前戒。不立大小便中。除病被縛脚垢膩泥污並開。不恭敬說法不得中。除病若為王王大臣者。不佛塔中宿戒。除病為守護故止宿。強力所執二難緣宿者。不藏物塔中戒。除病為堅牢故藏。餘難緣如上。著革屣下諸塔邊戒。除有如是病。或強力喚入塔中者。塔下坐留食戒。除一坐食及不作餘食法比丘病比丘聽。聚著脚邊一處出時持棄者。塔下擔屍等戒。除有病須此道行。彊力呼去者。持佛像大小便處三開亦爾。向塔舒脚坐。除病若中間有隔強力所持。携手道行戒。除病或眼闇須扶接者。餘戒或有病緣通開。不恭敬聽法者。唯開王及大臣也。良由佛法廣流天下者。必假王力故也。初雖開聽為在通法被及黔黎。後必虔仰。故無開法。自餘通。諸外部非不要須。意在即披即行。且依律述。此若遵之無缺者當更括撿。如威儀決正法中別卷流用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