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2-Fo专题

乙二、因示舍戒

如果有不得已的情况,例如可能有破戒因缘,或者无法长期受持的话,是可以舍戒的。

为什么前面一再赞叹持戒、守戒的功德,在此却提到舍戒呢?实际上这也是出于对戒法的恭敬、尊重,如果带戒犯戒,甚至破戒,那因果是非常重的。所以出于畏惧因果,以及对戒法的尊重,如果某条戒实在守不住,佛陀是允许我们舍戒的,等到以后有因缘再受。

否则,一旦破戒,虽然理论上可以修取相忏来灭罪,但取相忏中要得见好相才能灭罪,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还是不要造这种业才好。

此外,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都可以分受。五戒就是在受戒时,就可以选择某条戒受与不受。

而八关斋戒、菩萨戒一般习惯都是在受的时候全受,出了受戒场后,如果有哪些戒条,觉得可能做不到,或是肯定做不到,而且会常犯的,就可以舍掉部分做不到的戒条。

▲《戒疏》云:“泛列经论舍相不同:如《杂心》说:‘若舍、命终、断善、二形生’也。《善生经》:加受恶戒时,舍善戒。《俱舍论》:八戒期心尽夜分终故舍,且列如此。”

关于舍戒的方法,在此广泛列出经论当中的舍相,有种种不同,第一根据《杂心论》所说的有四种情况:

一、舍:也就是做法舍,后面会谈到做法舍的方法。

二、命终:死亡后,戒体自然舍去。为什么呢?因为受戒时,是发心: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以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戒体自然舍掉,变成阿赖耶识中,普通的善种子。

有人问:“受五戒时,可不可以念‘我某甲尽未来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答案是:五戒不开许尽未来际受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有隔阴之迷,如果发心尽未来际都受五戒,那下辈子隔阴之迷,哪里还记得受五戒之事。如果那时还有戒体的话,岂不是很容易就破戒了。所以佛陀只允许尽形寿受戒,生命结束后,就自动舍掉戒体了。

三、断善根:若起邪见而远离三宝,称为断善根,这时与当初受戒时的本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相违背,所以戒体就自动消失了。

四、二形生:这个主要是约出家比丘(尼)戒,五戒、菩萨戒等就没有这个限制。

所谓二形生,是指一个人本来是男众,突然生出女根;或者本是女众,却突然生出男根,一个人同时具足男根女根。就比丘(尼)戒来说是不允许的,因为出家人的形象很重要,关系到众生对佛法的信心。

接着看《善生经》的说法:“加受恶戒”,例如因为工作的需要,开始发心要天天做杀生等恶行(如做屠户等),就是加受恶戒,会自动舍去善戒。或者又去受外道的戒法,也会自然失去戒体。

最后是《俱舍论》的说法:“八戒期心尽夜分终故舍”,就是受八关斋戒时,根据实法宗的规定,一次只能受一天。所以当夜分终了,第二天明相出来时(到户外没有灯光的地方,可以看到手掌上的粗纹为准),戒体就自动消失了。

以上列出种种舍戒的方法。以下是弘一大师的补充说明:

“断善即起邪见者。邪见语通,未能的指。考《行宗》别文,云:断善失戒,四舍之一,即生邪见,远舍三宝。”

起邪见就是断善根,邪见语通:关于邪见的定义比较广泛。未能的指:《戒疏》并没有很明白地说明,怎样的邪见,才会自动舍戒。

考《行宗》别文,弘一大师参考灵芝律师《行宗记》(道宣律祖《戒疏》的批注)内有提到,所谓“断善失戒,四舍之一”,断善根而失去戒体,是《杂心论》所说的,四种舍戒方法之一。

“即生邪见,远舍三宝”,我们归依时,心念口诵:“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以遇到一些障碍,而起邪见,不再信仰三宝,而信仰外道时,或是远舍三宝时,就违背了当初受戒时的誓言,戒体就自动舍掉了。

接着,讨论一个问题:舍戒后,有两种业是否也被舍掉了呢?

《戒疏》云 “问: 今舍戒者,为舍已生随行为因之业;为舍初愿,本受无作体耶?
答: 因业不失 已生为因,不可舍也。得圣无漏,方倾善习。
无作体失 今所舍者,止是本体。更不相续。
引证 故《杂心》云:言舍戒者,戒身种类灭也。”

“今舍戒者,为舍已生随行为因之业”?“已生随行为因之业”,是指我们受戒后的随行,可以感召未来快乐的果报。所以这随行为因,他所生起的业,也就是已生之业。舍戒后,这种业是否也被舍掉了呢?

“为舍初愿,本受无作体耶?”舍戒后,当初登坛受戒时,因为发愿而纳受的戒体,这个无作业,是否也被舍掉了呢?

简单说就是问:“舍戒是否连受戒后因为随行所生起的福报都舍掉了?还是只舍掉当初所得到的无作戒体呢?”

回答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因业不失”。在随行的因中所造的善业,是不会失去的。因此“已生为因,不可舍也”,我们透过持戒所修的已生的善因,为将来快乐果报之因,它是不会舍掉的。即使舍戒了,因为过去持戒所修的福报依然存在,不会全部枯萎、灭除,因此不用担心。

“得圣无漏,方倾善习”。这善种子直到我们成佛,得圣人无漏的境界时,方倾善习,才全体转识成智。本来因为持戒所产生的,只是人天有漏的种子。但当成佛后,全部转识成智,将有漏的种子,全部都转成无漏、清净的种子。因为这清净的种子,而成就佛身、佛净土的无量功德庄严,这就是“方倾善习”。它的功德不会消失,只会更加增上而已。

第二段“无作体失”,说明舍戒只是戒体失去它无作的功能而已。“今所舍者,止是本体,更不相续”,现在所舍的,就只是戒体本体无作的功能而已,更不相续。也就是说,戒体其任运防非止恶、无作的力量不再相续,而转成阿赖识中一种纯粹的善种子而已。这善种子虽然失去了无作之力,但是构成了金刚种子,毕竟不销,成为我们未来解脱的因种。

最后是“引证”,引《杂心论》的证明:“言舍戒者,戒身、种类灭也”。所谓舍戒,第一是舍掉戒身,也就是戒体。第二是舍掉戒体的种类,也就是随行。因为随行是依着戒体而发起的,所以与戒体是相随顺的种类。

舍戒之后,未来即使修不杀生等,它的本质也就只是人天善业而已,不再称之为持戒了。

下面介绍作法舍,舍戒的方法:

▲《戒疏》云:“作法舍中,具缘有五:

初、是住自性者。

二、所对人境。如《多论》云:‘若无出家人,随得白衣外道,相解者成’。

三、有舍心。

四、心境相当。如《律》:‘中边不领,前人不解,并不成舍’。

五、一说便成。”

初、是住自性者:作法舍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住自性,也就是住于有戒体的自性。如果没有戒体,所谓舍戒也就没有意义了。

二、所对人境:必须对一个人说要舍戒。“如《多论》云:‘若无出家人,随得白衣外道,相解者成’。”舍戒时要对人说,如果一时找不到出家人来作对首法,在家居士(白衣),甚至是外道也都可以,只要他能够理解你所说的话就可以了。而且也不需要对方同意,只要告诉他,想要舍戒就可以了。

三、有舍心:有决定舍戒的心,不是开玩笑、或是被逼迫,而没有真正想舍的心,犹豫也不算,所以要自己内心决定要舍戒,这是重点。

四、心境相当:舍戒时的心境必须相当,也就是说如果:“中边不领,前人不解,并不成舍”。例如中国和边地,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听你说话的人并不理解你所说的话。或者并非语言不通,而是讲得太含糊,或者对方只是小孩子,或者对方有智力、听力等障碍,因此不理解你所说的话,同样不构成舍戒。

五、一说便成:例如原本是受五戒满分的优婆塞(夷),要舍掉不杀生戒,就跟对方说:“我某甲舍不杀生戒,作五戒多分优婆塞(夷)。”

如果原本就只受了一条戒,那就说:“我某甲舍某某戒,作三归优婆塞(夷) 。”

如果连三归也要舍掉,那就说“我某甲舍三归依,作外道”等等。

修行就像爬山,上山很累、很艰难;但若从山上滚下来那就很快了。所以受戒时要缘境发心、如理作意,才能纳受戒体,很不容易;但是如果要舍戒,说一次就好了。可见,成就善业不容易,但是要舍掉却是很快的。

接着解释,为什么佛陀要开许舍戒:

《戒疏》云 叙机劣 “所以开者。凡夫退位,知何不为?带戒犯非,业则难拔。
显开意 故开舍戒,往来无障。
结叹权巧 即是大圣善达机缘,任物垂教,号法王也。”

第一段是“叙机劣”,叙说开许舍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使根机比较陋劣的人,也能慢慢地发心学戒。“所以开者。凡夫退位,知何不为?带戒犯非,业则难拔”。之所以开缘允许舍戒,是因为凡夫心不定,进进退退,就像空中的羽毛一样忽上忽下,一时道心强了想持戒,过几天起烦恼,戒又守不住了,所以凡夫都处在可能退转的阶位。失去正念时,哪里还知道何者不当为呢?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起烦恼时就都顾不上了。如果这时候带戒犯非的话,所结三恶道的业,则难以拔除。

第二段“显开意”,说明佛陀因此开缘之用意。“故开舍戒,往来无障”。所以佛陀慈悲开缘,使初学者可以舍戒,未来依旧可以往来无障。往,就是舍戒。来,就是受戒。无障,就是可以多次的舍戒、受戒,这都可以的。

在家五戒、菩萨戒,没有限定来去几次。但是男众出家人受比丘戒,规定只能七次往返。为什么是七次呢?根据律上记载,有位比丘出家之后起烦恼而回家,之后又出家,但是又再起烦恼……这样的往来六次,到了第七次出家才成功,而证得阿罗汉,所以佛陀就规定可以来回七次。

但是女众只能往来一次。所谓男众的七次、女众的一次,其判断标准,是根据受比丘(尼)戒才算。像现在短期出家,只受沙弥戒等,就不算一次。

在家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为什么不限次数呢?因为就像一般在家人,愿意暂时舍弃尘劳,来到佛寺短住几天。只要他守规矩,即使来来去去的,佛寺也都很欢迎一样,在家居士就像客人,因此佛陀允许在家戒来来去去的,没有次数限制。

有的人认为受戒之后不要舍,感觉好像缘起不好,实际上如果此事缘起不好,佛陀就不会开许了。再者,也要看众生的根机,正念强的人,固然不需要此法;但有的人受戒时,没有考虑清楚,或者受戒后正念薄弱,这样与其破戒,还不如先舍戒,以后有因缘再重受还好些。

因此,只要心态正确,并非由于轻慢,而是出于对戒法、因果的尊重而暂时舍戒,就不至于构成不好的缘起。就像前面说到的,第七次出家才证果的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段“结叹权巧”,总结、赞叹佛陀慈悲智慧的权巧方便。“即是大圣善达机缘”,这是由于大圣佛陀,善巧通达众生的根机,以及每个人修行的因缘不同,才制定舍戒之法。

“任物垂教,号法王也”。任就是随顺,物就是事物的机缘。佛陀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进行教化,因此号为法王,于法自在也。

因此,舍戒之法,也可以说是佛陀鼓励大家受戒的另一个方便了。

以上戒行的部分,就全部介绍完了。

甲二、戒相

根据《行事钞》的定义,戒相是“为行有仪”,也就是透过持戒,会表现出来的清净庄严的仪表。下文是详细的定义:

▲《事钞》云:“戒相者,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故名戒相。”

所谓戒相,就是修行人在四威仪中,因为戒行成就,所以能清净地持守戒法,对境不犯。随着他所施造,任何举动都称合戒法。因此美德光显于外,故名戒相。

就像当初舍利弗尊者,就是因为看到马胜比丘的威仪非常庄严,因此对佛法产生很大的信心,而随佛出家的。

我们看古代高僧大德的画像,也能感觉到那种美德光显,特别的清净庄严,就是因为高僧大德们都持律精严,因此表现出庄严的相貌,这就是戒相。

接着是弘一大师对戒相两种定义的解说:

戒相有二义:一约行为相,二以法为相。

《事钞》<标宗显德篇>中,约行为相,即此略文也。

《事钞》<随戒释相篇>中,以法为相,即今编《持犯篇》所引据也。

一、约行为相:就是上文所述:“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因为持戒而表现出的庄严美好的相状,称为戒相。

二、以法为相:以戒法的开遮持犯,为其相状,也就是《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所讨论的内容。

以上就是戒相二义,于此宗体篇中所述,即是“约行为相”。我们若能持戒清净,必然能使身心彻底改变,自然显现出清净庄严的相貌,众生见了欢喜、恭敬,这就是对佛法最好的宏扬、护持了。

甲三、结劝

我们学了戒法之后,就要好好持戒,那么我们的努力,应当归心何处呢?在此结劝文中,引古德的开示,作为我们持戒时,内心究竟的归宿处:

▲《芝苑》云:“每以两端开诱来学:一者入道须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终。 

言有始者,即须受戒,专志奉持。令于一切时中,对诸尘境,常忆受体。著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不可暂忘也。”

宋朝的灵芝律师,在《芝苑遗编》中开示,他老人家常常以两个法门,来开示诱导来学之人:第一就是入道必须有好的开始,因此必须受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受戒是第一步。

受戒之后必须随行,所以应当专心致志地奉持戒法。使令我们于一切时中,面对一切六尘的境界时,都能常常忆念所受的戒体。也就是说面对烦恼境界时,要常常忆持我们的戒体,而且主动以戒行来保护它。

不论是着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都不可暂忘,要随时去保护戒体。

“言其终者,谓归心净土,决誓往生也。”

固然持戒最终极的目的,是为了要成佛,但是也必须有个中程的目标,那就是往生净土,以持戒的力量,来加持我们往生净土。尤其对于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目标。

为什么呢?以下解释:

“以五浊恶世,末法之时,惑业深缠,惯习难断,自无道力,何由修证。”

我们生长在五浊恶世,又是佛法的末法时代,可以说是恶上加恶。会生长在这样的环境,自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因此,由于过去生所带来的等流习气很重,我们都是惑业深缠,烦恼、恶业深深的缠缚着我们的心。惯习难断,不好的习惯很难断除。

“自无道力,何由修证”。我们的道力很薄弱,因此要谈今生修行,乃至证得无生,了生脱死,是没有办法的。不说别的,解脱的基础——禅定,就很难生起。要生起开悟的智慧,一般人也是办不到。福报就更不用说了,生长在这时代的众生,都是福报不足的。

我们阅读《佛说无量寿经》下卷,佛陀对末法时代,五恶五痛五烧的描述,就可以感受到,处于这样的环境,面对自己的根机,今生要靠自力断惑证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故释迦出世五十余年,说无量法,应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所以释迦牟尼佛出世,说了无量法门,那些生长在佛陀在世时代的众生,自然都是善根、福德特别殊胜的人,都是今生可度之人,佛陀皆已将其分别度脱了。没有得度的众生,世尊也慈悲地为他们留下了种种法门,作为他们未来得度的因缘,因此在正法、像法时代,还是陆续有佛弟子依法修行,今生得以度脱。

“因缘虽多,难为造入。”

但是到了现在末法时代,可令众生得度的因缘虽多,也就是法门虽多,但是大多难为造入,也就是说众生的根器已经达不到那标准了。因为解脱的基本要素,除了有甚深的禅定之外,还要有开悟的智慧,甚至还需经多生多劫的积功累德。一个人会生长在五浊恶世、末法时代,那就代表他已经不具足这样的条件了。

“唯净土法门是修行径路。”

所以唯有净土法门才是修行的径路。净土法门仰仗佛力,不需要断惑证果,却可以带业往生,今生超出轮回,岂非径路!

要想靠自己的力量超出轮回,是很困难的。如果只是研究经典的理论,或许感觉还没那么强烈,但如果有因缘做一段长时间的精进加行后,就会深刻地感受到,不要说断惑证果,一个人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用功,一生都精进办道,这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而从古德的传记当中,我们知道,这也还只是修解脱道的基本条件而已。

例如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禅师证果后,当下发起神通,在神通中见到他过去七生,都在现在所住的山洞中,一生精进用功,不禁感慨万千,这多不容易啊!

不仅长时间安住办道不容易,即使长时间闭关用功后,再出来面对世俗的环境,依旧多少会动念,可见,要断惑证果,确实不容易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中也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他老人家说他也是累劫不断地修行,才能够开悟证果,因此,只有真正用过功,才知道此间的困难,所以净土法门实在是修行的快捷方式啊!

“故诸经论,偏赞净土。佛法灭尽,唯《无量寿佛经》百年在世。”

因此在大乘的诸多经论中偏赞净土,特别地称扬赞叹净土法门。在《佛说无量寿经》中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佛陀特别加持,在未来佛法灭尽之后,让《无量寿经》又多住世百年,因为这是末法时代,众生唯一得度的希望。

“十方劝赞,信不徒然。”

在《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劝修、赞叹净土法门,相信绝对不是徒然的,因为这真是我们末法时代,超越生死大海的津梁。

所以我们学戒、持戒的目的,是希望假借戒法之力,作为往生净土的助缘。因为往生净土,必须有信、愿、行三资粮。这当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愿,如果没有戒的基础,内心躁动不安,又怎么能够成就,而作往生资粮呢?

同时,三资粮的“行”,就是要能念念相续地守住佛号。如果没有戒的力量,心就像风中的蜡烛一样飘摇不定,持名之行也是没有办法成就的。所以信愿行三资粮,都要以戒作基础。

所以对于末法众生来说,我们要知道“入道须有始,期心必有终”这两端,以戒律作为我们入道的开端;以求生净土,作为我们一切修行的目标。

《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就扼要地介绍到此,希望对于刚迈入戒学、或者有志于研究《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的人,会有些许的帮助。

了解了戒学的大纲,未来在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时,就能掌握其宗旨,而圆满地契入戒法“波罗提木叉”之真实义!

2014年3月 于净律寺普贤院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