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Fo专题

第七品 四无量心

第七四无量心品分十:一、宣说承接文与修四梵住;二、宣说差别;三、宣说所缘境之差别;四、不清净所缘境之过患;五、宣说真实所缘境;六、宣说意相;七、宣说修持方法;八、宣说其他修法;九、宣说修行之果;十、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承接文与修四梵住:

    如是已具皈依者,    慈心大地开悲花,

    喜心凉荫舍净水,    为利众生修自心。

此处以极为舒心悦意的林间比喻来加以说明。在众生喜爱的休息处绿草荫荫的慈心大地上,到处盛开着形态各异的悲心鲜花,并有喜心的凉荫遮阳,还有许许多多鸟类野兽生存着,湖泊池塘中流淌着、瀑布飞泻着舍心的净水。三有中疲惫的众生在这里得到安慰,自心也得到休息。这以上是运用形象化修饰法形象化修饰法:用比方摹拟被比事物性状,加以形象化后,不用同、似等词,使二者形成一体以修饰其词句。分为二十类:省格、不省格、省或不省格、全部、支分、总体、一支、相应、不相应、参差、提高、相违、原因、双关、同况、异况、否定、平分、双重与歪曲。来说明四无量心。《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菩萨大菩萨当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甲二、宣说差别:

    若与解脱道脱离,    则四梵住三有因,

    灭道所摄此四者,    越过有海四无量。

《胜藏经》中云:“舍利子,未真实发心或未随真实发心之慈悲喜舍四者即是四梵住,现行于三有中;若是真实发心或已随真实发心之慈悲喜舍则是四无量,行于涅槃道之故。”

甲三、宣说所缘境之差别:

    缘无量众为有缘,    周遍法性为无缘。

四无量心的所缘境若是一切众生则生起有缘四无量心,如果所缘境是诸法之真如法性,则生起无缘四无量心。《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本书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次摄释分。藏籍说为无著所著,汉籍说为弥勒所说。唐玄奘译,共一百卷。汉籍五分次第,本地分、摄抉择分之后,次摄释分、次摄异门分、次摄事分,与藏籍次第有异。云:“依于众生与法性分别生起有缘与无缘四无量心。”

甲四(不清净所缘境之过患)

分二:一、宣说不净所缘境之过患;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乙一、宣说不净所缘境之过患:

前者有限量,缘于少量众生,

    不清净之所缘境,    有缘之故梵天因。

四梵住之所缘境为一两个等有限的众生,生起有相慈心等四心,没有被解脱之心所摄持,如母女二人同过恒河时,相互生起了慈心,因此死后转生于梵天中,这样的四梵住只能成为三有之因,就是《入行论》中所说“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的道理。

乙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先了知差别后再修四无量心:

    此为无缘入解脱,    具悲心者当修学。

欲求解脱者唯一应当修学真实所缘境与四无量心。

甲五、宣说真实所缘境:

宣说四无量心之所缘境:

    不具快乐之有情,    痛苦所逼可怜者,

    幸福贪亲嗔疏者,    慈悲喜舍之对境。

缘于众生之四无量心的所缘境:不具安乐者、痛苦可怜者、快乐富裕者、贪亲嗔疏者分别是慈、悲、喜、舍之对境。《经庄严论》中云:“寻求安乐者,痛苦可怜者,安乐具惑者……”

甲六、宣说意相:

    许相得乐离痛苦,    不离欢喜心堪能。

愿慈心对境的众生具足安乐、悲心对境的众生无有痛苦、喜心对境的众生不离欢喜、舍心对境的众生舍弃贪嗔后一视同仁。《经庄严论》中云:“合心及离心,不离利益心,怜愍诸众生,利乐尊前礼。”四无量心之本体即远离各自之违品。彼论又云:“舍梵天违品,具无分别智,趋入三所缘,成熟诸众生。”

舍弃各自之违品即是指《经庄严论释》中所云:“不分别他境,缘快乐者、痛苦者、中等者三对境而利益众生。”

如何趋入所缘境呢?以三种心态趋入不具苦乐之中等对境,痛苦可怜或具有贪嗔苦因苦果之痛苦对境,幸福快乐之安乐对境这三种对境。

缘法之四无量心是通过听闻论典而生起的。缘法性之四无量心是指证悟了彼等无生之自性。或者,与未证悟无我、证悟一个半无我以及证悟二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分别是缘众生、缘法、缘法性之四无量心。《菩萨地论》中云:“缘众生与诸外道共同;缘法与诸声缘共同;无缘与彼等皆不共。”也就是说,有依靠众生、依靠正法、依靠无缘三者而生起的四无量心,也有依四种对境而生的四无量心以及现见六度之六种违品而生的四无量心。《经庄严论》中云:“慈饥慈蛮者,慈惑放逸者,慈为他转者,慈生邪见者。”还有说由十种对境而生的四无量心。如《经庄严论》中云:“为烦恼敌转,苦逼黑暗障,入于难行道,真具大束缚,贪杂剧毒食,弃舍正道者,力微入歧途,所慈之众生唐译:炽然及怨胜,苦逼亦暗覆,住险将大缚,食毒并失道,复有非道住,及以瘦涩者,如此十众生,大悲心所缘。。”此中宣说了初学菩萨修学四无量心的十种对境:烦恼如烈火般炽盛者,虽已入道却被魔制造违缘者,三恶趣众生,不知业因果者,入于颠倒途者,为烦恼结紧紧束缚者,享受禅定乐味者以及入声缘道者。

四无量由四种缘产生,自性存在的佛性或界性称为因缘;宣说四无量教言之善知识称为增上缘;各自现前的对境称为所缘缘;了知修四无量之利益以及不修之过患,修前前之因称为等无间缘。《经庄严论》中云:“菩萨之慈心,苦乐因中生,智者之悲心,因师自性生唐译:苦乐不苦乐,因力及善友,自体相续流,大悲四缘义。。”《俱舍论》中云:“四缘生诸心心所,以三缘生二种定,他法则由二缘生。”意思是说,一切心及心所是由增上缘等四缘而生,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三者产生二灭定即灭尽定与无想定;一切无情法是由因缘及水肥等增上缘所生。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

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一(修舍无量心)

分十三: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三、忆念众生之恩德;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十、舍无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

    修法次第虽不定,    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    亲疏平等修余三。

从相续中容易生起的舍心开始修。若未对一切众生平等,则难以生起其余三种无量心,因此首先修舍无量心。阿阇黎智藏在《中观庄严论》中云:“舍心辽阔大地上,遍开慈心之鲜花,严饰悲心之凉荫,喜心净水无混浊。”此外,《二观察续》中所说“初当修慈心,其次修悲心,尔后修喜心,最终修舍心”的次第,是从结合内在本尊之真如而宣说的,这也是因为一开始慈心等三者容易生起的缘故。

丙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

    彼所缘境诸众生,    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    汝之此心极恶劣。

每一位众生无有不曾成为亲人与怨敌的,所以对他们不应该有贪嗔之心。

丙三、忆念众生之恩德:

    无始无终漂泊时,    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    岂能恩将仇报耶?

对于往昔曾经饶益过自己的众生,以损害回报实在不应理。《毗奈耶经》中云:“于饶益者当报恩,不应加害或漠然。”

丙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

再者,许多生世中,

    此友亦成敌加害,    如今亦感彼痛苦,

    回报利益岂应理?    中者亦成亲非亲,

    利益损害不一定,    贪恋嗔恨不应理。

如果因为受到怨敌加害而不行饶益,那么亲友也曾经于前世加害过自己并且现在也令自己感受痛苦,仅以此对他们生起贪嗔有何利益呢?中等者从前、以后对自己有利有害都不一定,所以他们不是该贪恋、该嗔恨的对境,要对所有的人都无贪无嗔,生起亲、疏平等之心。《般若二万颂》中云:“须菩提,汝当于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

丙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

    初当于诸亲友方,    观成中者断贪恋,

    后将怨敌观中者,    断除嗔恨无亲疏。

如是将亲怨二者平等观成不亲不怨之人而修舍无量心。

丙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

    于诸中等者之心,    亦为应断愚痴故,

    如是观修离三有,    同遣有情烦恼心。

将任何众生都观为不亲不怨的中等者之心也属于痴心,所以但愿彻底消除亲怨为主一切众生的烦恼,永远不再生贪嗔之心,但愿一切众生彼此之间心皆调顺。

丙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

    众欲离苦得安乐,    然不知此行苦因。

如同自己实在不想受苦一样,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怎能对他们怀有加害之心呢?虽然他们想得到安乐,却因愚昧而行痛苦之因——十不善业,自己应当竭力制止他们行不善业。

丙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

    愿可怜兮烦恼众,    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猛贪嗔所恼众,    无有亲疏离贪嗔。

愿众生息灭一切烦恼,尤其熄灭贪嗔之烈火,从而无有贪嗔,自心堪能。

丙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

    观众从一至二三,    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三千界,    直至一切世间众。

初学者观修舍无量心时,先从自己的亲友怨敌开始,在没有达到熟练(即修量)之前一直观修。尔后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等直至自己的城镇、区域,一直修到南赡部洲之间。再后,从东胜身洲到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直至所有世间界的众生。最初观修人类,之后同样观想旁生等一切众生。

丙十、舍无量心之修量:

    舍无量心之修量,    自他亲怨皆平等。

达到对自他亲怨皆平等之心境,并且对谁也不生嫉妒、嗔恨,一视同仁。(这就是舍无量心的修量。)

丙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

如是有缘修舍无量之座间,

    后得无缘舍对境,    诸众唯心心如空,

    胜义无生空性中,    自心离戏中安住。

所观修的对境——所显现的这些众生也如影像般无而显现,自性无生。于如是忆念中安住。我们虽然对所取境——蕴及蕴以外的他法有我与我所的贪执,但实际上,此二者都是虚妄的自性,如同将镜中的影像妄执说“这是我的面容”一般,是无而显现,依蕴而存在的。《宝鬘论》中云:“犹如依明镜,虽显自面影,然彼真实性,少许亦非有。如是依诸蕴,我执成所缘,犹如自面像,真性中毫无。犹如不依镜,不现自面影,不依于诸蕴,我执亦同彼。”

如若将自性的诸蕴执著为我,就会有业,业中有生,一直到老死之间。如果无有蕴执,也就避免了这一切。《宝鬘论》中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于彼自他二,三时亦未得,故能尽我执,业与生亦尔。此见因果生,彼等泯灭已,不思真实中,世间有无性。”

因此,我们应当了知诸法如影像般无有我执与我所执的对境。

丙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

    如是舍心之修量,    生起深寂之证悟。

舍无量心的修量,即相续中生起诸法自性本来无生之等性证悟。《普作续》中云:“无二住于无所思,法性菩提中生智。”

丙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果无亲疏垢染心,    任运自成实相义。

从世俗谛来说,达到无有自他亲疏之境界;就胜义谛而言,证悟无二法性。如是精进修习舍无量心完以后当观修慈无量心。

乙二(修慈无量心)

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    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    亦皆如是而思维。

若已对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则当如敬爱父母般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而观修慈无量心。《般若八万颂》中云:“当修不为声闻、缘觉所动之慈心。”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    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    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    一切众生而观修。

当见到不具安乐的有情时,心里要想:但愿他们暂时获得人天之安乐,究竟获得佛陀之安乐。从一个众生直至尽虚空际的一切众生观修。《中般若经》中云:“见不具安乐之众生时当如是思量:愿此等众生获得天境诸天人之圆满安乐。”

丙三、慈心之证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    胜过慈爱独子母。

也就是说,无论见到任何众生,都以满心喜悦、无限怜爱之情想利益他们。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    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    慈空双运为验相。

这样观修:其实,修慈心对境的众生也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积聚而形成的。如若加以观察,则粗大的物质可分为微尘,无分微尘与无分心识也如虚空般不存在。《宝鬘论》中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士六界聚故,非为真实有,如是一一界,聚故真性非。蕴非我无彼,蕴我非互依。”又云:“尔时不得实,岂能成无实?色法唯名故,虚空亦唯名,无大岂有色,故唯名亦无。由此当思维,受想行识蕴,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众生到底怎么不存在呢?对于众生显现时身体之界,无论如何观察都不存在,心识的能依所依也见不到。所以说我与我所不可得,因为详细观察分析时本体皆为空性。《宝鬘论》中云:“犹如芭蕉干,尽析无所有,倘若析诸界,士夫亦同彼。诸法称无我,是故诸佛说。”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显现分也是非真非假,因为真实虚幻都是心安立的法。彼论云:“佛说见闻等,非真亦非妄。”又云:“世间离实妄。”可见,诸法超离真实与虚妄,如同芭蕉树一样。《三摩地王经》中云:“如人剥开湿芭蕉,欲从中得实有果,然而内外皆无实,当知诸法亦如是。”

慈无量心之证相:自己生起慈无量心的同时,就证悟了众生如芭蕉树般无有自性、无我的体性。

丙五、修慈心之果:

    修习慈无量心果,    令人见而心愉悦。

如是修习慈心,将令一切众生见而悦意,自己见到众生时也是心情舒畅,无有贪嗔等垢染。《般若八千颂》中云:“多修慈心并得稳固者令众生见而愉悦,无有嗔恨。”修慈心可获得无量福德。如《十方广大解脱经》中云:“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谁于此世间,身语意造罪,纵定堕恶趣,依慈令速净。”

乙三(修悲无量心)

分七:一、思维众生痛苦;二、宣说悲无量心之修法;三、真实宣说悲无量心;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丙一、思维众生痛苦:

    慈心周遍众生后,    如心不忍父母苦,

    思维一切众生苦,    生起强烈大悲心。

观想曾经做过自己深恩父母的这一切众生为了我们而造下罪业,如今正在遭受三恶趣等痛苦的逼迫,他们实在太可怜了,我应当竭尽全力拯救这些苦难的众生。《中般若经》中云:“若见苦难众生,愿彼等远离痛苦之心即是悲心。”

丙二、宣说悲无量心之修法:

    我之大恩诸父母,    为我而造诸罪业,

    遭受寒热与饥渴,    残害役使所逼迫,

    溺于生老病死河,    受多种苦真悲惨!

一切老母有情为了我们而造罪,尤其如今仍旧在感受各自的痛苦,真是可怜!

丙三、真实宣说悲无量心:

    无欲解脱寂灭心,    无示正道善知识,

    漂于轮回诚可悲,    现见此等岂忍舍?

应当这样来思维:轮回中的一切众生虽然在受苦,却不知道从中解脱的方法,而且善知识也是仅仅摄受少数人,而并没有为所有的众生指引解脱道。如今仍然在轮回中受苦的这些众生,往昔无不成为过自己的父母或亲友,舍弃这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实不应理。《致弟子书》中云:“父母若得空闲而住时,满怀慈爱抱子于怀中,除非极为下劣愚痴者,谁愿舍弃无依苦恼众?”

丙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

    故当诚心而思维,    愿以吾身及受用,

    三世善根令诸众,    瞬间远离一切苦。

诚心诚意深深思维:愿我的一切安乐与善根转移给众生从而使他们远离痛苦,恒时享受无量安乐。《般若八万颂》中云:“当修不同于一切声缘广大无量之悲心。”

丙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

    修习悲心之证相,    无法堪忍众生苦。

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之间修悲无量心达到修量时,对于别的众生遭受痛苦比自己遭受还难以忍受的心态会油然而生。

丙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

修有缘悲心的结座,修无缘悲心。

    无缘悲心后入定,    空悲双运为验相。

若详细观察悲心对境的众生,如同本无水而显现为水的阳焰一样无而显现。《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春季正午时,干渴之人向前行,见到阳焰误认水,当知诸法亦复然。”《宝鬘论》中云:“阳焰现似水,非水非真实,如是蕴似我,非我非真实,阳焰思谓水,是故往彼处,设执谓水无,此即愚痴者。如是似阳焰,世间说有无,此执乃愚昧,有痴不解脱。”又云:“二者真实中,无有去来住,故世间涅槃,实有何差异?”复云:“是故诸佛说,无死甘露教,甚深离有无,当知乃特法。”

通过如是修行而了达诸法之自性,进而才是行持空性大悲双运之胜道。大悲与空性二者其中一者不具备也是歧途。《道情歌集》中云:“何者离悲修空性,彼人未得殊胜道,相反仅仅修悲心,亦住轮回不解脱,何人二者能双运,轮回涅槃皆不住。”

丙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果离损恼心堪能,    成就本来清净性。

如是修悲无量心之果:获得无有损害之心,内心堪能,成就正等觉菩提。《胜藏经》中云:“修习大悲令心堪能,无有损害,获得为喜心所严饰之妙果。”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