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鲁迅新闻6-永恒的瞬间———沙飞拍摄鲁迅的最后留影

  作者:待补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
  永恒的瞬间———沙飞拍摄鲁迅的最后留影(附图片1张)

  容祖礼

  60年前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虽然他永远地走了,
然而,其崇高形象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在为数不多的鲁迅生前照片上,我们仍可
目睹这位文化斗士的风采。《鲁迅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1936
年10月8日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所表现的鲁迅形象尤为栩栩如生。这组照片
是鲁迅生前的最后留影,它记录了鲁迅对中国未来新兴木刻界的扶助、关怀和友谊
,记录了鲁迅这位伟大新文化旗手的风采和毅然面对困难而无所畏惧的气概。由于
历史的误会,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这张照片的摄影者鲜为人知。抓拍这永恒
的瞬间的摄影者就是沙飞。

  沙飞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1936年9月,沙飞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
画系就读,学习美术绘画和木刻。由于从事木刻,沙飞结交了一批木刻界的进步青
年朋友,与鲁迅相识,并得到鲁迅在摄影及木刻方面的指导。

  1936年10月2日,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的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
动展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展出了全国近百名作者600多幅作品。10月
8日,中国新木刻的倡导人鲁迅,避开特务的跟踪,支撑着疲惫的身躯,带病出席
展览会的闭幕式。据沙飞后来在《我最后见到鲁迅先生的一天》文章中描述,鲁迅
于12时到达会场,身着高领深色长袍,在有扶手的藤椅上坐下来。他摘下了呢帽
,点燃了一根纸烟,用关怀的眼睛,绕望四周的人和画。随后,鲁迅带着愉快的微
笑,去浏览每一件作品,从画面的主题、选材以至表现的技巧,都一一说出许多宝
贵的意见。在鲁迅与青年木刻家林夫、曹白、陈烟桥、黄新波、记者白危和沙飞亲
切交谈的时刻,沙飞悄悄地掏出摄影机来,抓拍下这难忘的场景。据木刻家陈烟桥
回忆,当时按动快门的响声使鲁迅投来警戒的一瞥,同时流露出怀疑及厌恶的表情
,话语也止住了。见这贸然行动者是沙飞,鲁迅的警觉释然,还关心地问沙飞:“
你最近拍了些好照片吗?”并说“基础打好才能产生好作品啊!”这一激动人心的
时刻,沙飞凭着其深厚的摄影功力、敏锐的摄影视角,捕捉鲁迅每个独特的瞬间神
韵。这一次摄影,沙飞为鲁迅拍照达9幅之多,这是鲁迅一生中在同一场合下,拍
照最多的一次。这一次摄影,竟然也是鲁迅生前的最后留影。

  10月19日5时20分,鲁迅先生与世长辞!数小时之后,噩耗传来,沙飞
立即带上摄影机,忍着极大的悲痛赶到鲁迅的身边,在鲁迅生前的工作室兼卧室内
,拍摄了鲁迅的遗容。此后,在上海人民和文化界向鲁迅的遗体告别并结队游行、
为鲁迅送葬的时候,沙飞又是当时最活跃的非职业摄影记者,他用自己购买的摄影
材料,与吴宝基、沈振黄及明星公司、良友画报的记者一起,拍下了上海各界向鲁
迅遗体告别、千万人殡仪送葬,蔡元培、章乃器致悼词和墓前演说,要求举国一致
抗战,挽救民族危亡等历史性的悲壮场面。

  沙飞关于鲁迅逝世的摄影报道,第一次以“沙飞”署名,在《良友》、《时代
》、《生活星期刊》、《中华图画杂志》等刊物上广泛刊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慌。上海美专当局勒令沙飞退学,把他赶出了校门。

  这次为鲁迅摄影,改变了沙飞以后的一生的命运和事业。沙飞从这次业余摄影
起步,奔赴抗日前线,走上了革命新闻摄影的道路,成为我国新闻摄影界建功立业
的摄影家;沙飞对鲁迅怀有一种特殊的热烈而深挚的爱和崇敬,他所拍摄的鲁迅照
片底片被存装在一个金属盒子里,被沙飞视同自己的生命,时刻带在身上;沙飞曾
在鲁迅的肖像背面写下誓言:“我们要继承鲁迅先生对恶势力誓不妥协的伟大精神
奋战到底”———这种特殊的情结以及受鲁迅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使沙飞成为我国
人民革命摄影报道的开创者之一。

  图片:

  鲁迅先生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沙飞摄)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61023№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