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鲁迅相关评论36-季进《李欧梵和其鲁迅研究》

  作者:待补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
李欧梵和其鲁迅研究

季进

  虽然多年以来鲁迅研究的论著汗牛充栋,但并没有使人真正认识
一个真实的鲁迅。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真正切近鲁迅创
作实际与精神世界的研究。鲁迅研究的这一转折一方面归因于内地学
界日益开放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也归功于海外鲁迅研究的推动作用。
其中李欧梵先生的《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岳麓书社,1999)
就是在海内外鲁迅研究界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经典之作。李欧梵提供了
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个体形象,而他与社会、历史、民族的丰富联系则
通过个体独特的精神品格呈现出来。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
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
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
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
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
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作者的一个基
本结论就是“鲁迅并非一位有体系的,甚至也不是前后一贯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的‘发展’也并非顺着一条从社会进化论到革命马克思主义
决定论的路线。在我看来,他是一位高度‘思想化’(
intellectualized)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的鬼)转
化为艺术的意义结构(structures of meaning),这种意义结构是决不
能肤浅地仅仅理解为抽象的‘革命意图’的。 鲁迅最终完成了自己
在文学方面的使命,经历了许多的考验和错误,他的心智成长的过
程其实是一系列的以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一次又一次灵魂探索为
标志的心理危机的过程”。书名中所使用的“铁屋”隐喻,是一个双
重隐喻,既指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鲁迅所反抗的古老社会与传统的象
征,也指鲁迅本人复杂的精神状态,那存在于其心底深处的绝望与期
待。

  这种充满矛盾与悖论的鲁迅形象,建立于作者细腻入微的文本分
析。作者把鲁迅作品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之中来审视其作为艺
术家的独创性,说明在前人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文学传统中进行创新的
努力,才是鲁迅的“现代”和“伟大”之处,也才是鲁迅的现代性之
所在。李欧梵认为鲁迅的文学创新及其深刻的“现代性”与他对中国
文学传统的继承不可分割,甚至对西方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艺术技
巧的借鉴也由此而触发。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与其说体现于象征、反讽、
叙事等形式层面,不如说体现于这些形式层面所表达的主观的内心的
精神活动。因此,李欧梵对鲁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对鲁迅复杂精神世
界的探寻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即以《野草》而论,以往论者往往有意
无意地忽略其中的抑郁情绪,而李欧梵却认为《野草》是一次形式试
验与心理剖析的完美结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对《野草》各篇
相类形象的细读,李欧梵寻绎出文本背后的意蕴,以求重建作者叙述
的寓意:诗人的内心自我正处于矛盾绝望之中,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
对意义的求索。但他又意识到,在其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没有什么至
高的目的,只有死亡与坟。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
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
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的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
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极
找到的都是虚空;就在这最虚无的时刻,他决定依靠着从身内看向身
外,依靠着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走出这绝境。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中的形象,也就是鲁迅在小说散文中一
直着力描写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鲁迅自
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面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
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
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意义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
有悲剧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空虚与充实、沉默与言说、生长
与腐朽、生与死、明与暗、过去与未来、希望与失望,永远处于互相
作用、互相补充和对照的永恒链环中:腐朽促进了生长,但生长又造
成腐朽;死肯定了生,但生也走向了死;充实让位于空虚,但空虚也
会变成充实。这种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正隐喻了鲁迅在希望与失
望之间的心理的绝境。李欧梵所揭示的鲁迅的矛盾与悖论,已越来越
为后来汪晖、钱理群等人的鲁迅研究所印证,这一切都是由鲁迅的
“中间物”意识所决定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出鲁迅一种深刻的内省精
神或自我意识,意味着鲁迅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
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悲剧命运的洞察,标志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
寞、绝望、反抗、悲剧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达到的充分自觉。
中间物意识更是一种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自我要求,就是鲁迅所说的
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人把自身投入了必然
的历史进程,既然是“必然”或无可选择,那么即使是“绝望”也无
碍于人坦然地走向未来(汪晖语)。《铁屋中的呐喊》及其后来者所
重塑的鲁迅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而深刻的鲁迅,怀疑、
否定、探索、创造、自我牺牲、矛盾痛苦,这一切才共同构成了鲁迅
基本的历史文化品格和实践性品格的精神现象。

中华读书报2000年0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