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鲁迅相关评论24-郜元宝《买〈鲁迅文献图传〉记》

  作者:待补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
买《鲁迅文献图传》记

郜元宝

  最近购得鲁迅博物馆编、大象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鲁迅文献
图传》一册,主体是从北京鲁博数万件鲁迅文物中精选400多件翻印的
图片,均匀分布于鲁迅一生几个重要阶段,另有专家撰写繁简适中的
文字说明。文献、照片、说明合起来,构成鲁迅遗产的一种直观展示,
亦可谓洋洋大观。

  书买回来,自然先看照片。许多平时不易得见,有五幅尤其喜欢。
第一是1927年11月16日在上海光华大学赴讲演会场,路上不知何人偷
拍的全身侧照:左脚抬起,右手挥出,下颌前伸,双眼平视前方,极
富动感,但迈步刹那,身体重心略微下挫,显得特别沉稳,心无旁骛、
奋然前行的武者气象,呼之欲出。第二、第三幅为1928年3月16日摄,
其一坐书桌前藤椅里,挑衅地逼视摄者,嘴角又分明含着亲切,是正
面照神情最饱满的一幅;另一全身,背靠书架,叉手而立,是我见到
的唯一笑容可掬的一幅。第四为1933年应杨杏佛之邀而摄,双手卡腰,
右脚伸出,略往后仰,满脸病容,然须发俱张,暖袍松散,无风而摆,
宛如挺枪而立、随时准备接战的斗士。第五幅是及膝半身侧照,依稀
可知正在点烟,若有所思,双眼眯缝,凝视前方,并不在意手上的动
作;画面有些模糊,但凛然之气正在摄者有意或无意的模糊中通过更
其凸现的浓黑的须眉眼色倾泄出来。这幅原刊1933年4月《现代》杂志
2卷6期,与《为了忘却的纪念》配发,意境略似“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我觉得是鲁迅照相中近乎完美的一帧。

  略一披览,颇惊于他拍照之勤,效果之好,更可据以推测他和摄
者较理想的合作。中国发达的相面术固为鲁迅所哂,但他并不废绝一
种精神的相面术:他曾认真研究过“中国人的脸”,无聊看客遗忘自
身存在而拉开大嘴呆看热闹的蠢相,在他看来不啻全民族的耻辱。作
为对这耻辱的洗刷与反抗,他照相一律双唇紧抿。至于摄者,则多次
指责他们技术拙劣,浪费被摄者的精神,偏爱抓取被摄者疲敝烦躁拘
谨忸怩的瞬间———他认为那简直就是作恶(《论照相之类》)。

  鲁迅是深通美术的文学家,极讲究照片和肖像画,自己做模特儿,
自然更加经心。但他的讲究并不全出于美术的考虑,也是争取文字以
外为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另一种传达精神的权利。他常感叹自己的文章
容易招致误解,或许正是这种表达的困境引起了他对照相的重视?他
力劝中国报刊多翻印外国作家的照片,希望读者可直接感得外国作家
的精神。他曾亲手为法国作家安德列·纪德的头像配译了纪德的短文
《描写自己》。纪德害怕公共空间扭曲私人话语,鲁迅对此深表同感。
公布自己满意的照相,就为了反抗他人的扭曲,真实地“描写自己”;
后人得之,或宣传,或赢利,但对自己而言,也还不失为“现身说法”。
从这角度欣赏时下仅仅为“露脸”或“广告”而揭载的装腔作势、欲
盖弥彰、欲彰弥盖的各种玉照,不亦妙乎?

  但我无意暗示现在的人比那时候的丑,也不是说,对于鲁迅,看
照片就够了,不必再读他的书。现在聪明人挺喜欢装傻瓜而傻瓜又特
爱装聪明人,所以这点申明非常必要。

中华读书报2000年07月0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