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莺莺传2-莺莺传里的女性悲剧

  作者:元稹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我是一个喜欢读文本的人,想从沉寂了千年了虽然泛黄的文字读出自己的东西。用鲁迅的话,就是追寻古源,别求新声。总是感觉现在的很多古代文学的研究是偏离了文本,以红楼梦研究为首的红学届为最甚,我们是研究作者,要和作者生活的时代结合理解文本。但绝不能陷入考据之风。文学是一种历史性的叙事方式,但这种叙事方式和真正的史学又是很大不同的,决不能在考据索引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偏。 

    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这是张生开场的自白,张生也是喜欢美女的,但只是他意义上的美女是比较少见的。张生意义上的美女,应该是诗书礼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典型的大家闺秀。这种审美取向是谁给他的呢?是他的交往的士子朋友,这是也是朋友的逼问他才透露自己的心声。张生是和其他的士子不一样的,其他士子看来,女子只是奏唱取悦的工具,张生却渴望在其中找到一份真挚的感情的。这就是起初的张生。莺莺传写的就是渴望在谈诗说词的奏唱的娱乐中找到真挚爱情的张生到和其他士子一样的将盈盈之辈用则招之,不用则丢之的张生的历程。 

    张生解救崔莺莺一家,母亲让莺莺走出闺房来拜谢张生,当然有答谢之意,同时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丈夫去世的郑姨母是很难维持住这个家庭的长久的。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对以前的结婚年龄进行了修改,规定: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而现在莺莺已经十七岁,已过谈婚论嫁的年龄。郑姨母的第二个考虑就是促成张生和莺莺的。 

    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这是对莺莺出场时的描写。没有具体的肖像描写,但却让张生甚是难忘。这是传统小说的肖像描写的一贯手法,或是具体的物象表达出的美总不能长久。莺莺第一见面时冷漠,和她对感情特有的敏感,以及她十七岁的年龄,可以看的出她经历过恋爱,只少是有过自己倾心的男子,但结果一定是可想而知的。 

    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张生要和莺莺交往的,但却不愿意走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条路。可以看的出张公子和莺莺的交往不是以结婚为目的的,这时的张生二十三岁,莺莺十七岁,考虑到唐朝的结婚年龄。也就会明白莺莺给张生回复: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将张生引到西厢,给张生希望,之后给他上一堂德育课,又将他打会原形的。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这一段话足以见莺莺之聪明才智和胸襟气魄。 

    刚对张生,进行了一番道德教育,之后又与红娘敛衾携枕而至,与张生住在一起。虽然莺莺也说母亲并不知道这事。但莺莺为什么会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断和决定,只有一种可能是迫于母亲的压力。毕竟,莺莺的年龄也不小了,崔家需要一个人来支持门面,还有救郑姨母和张生的母亲是同氏。看一些古代的禁忌的小说,相识的情节很多。与莺莺生活在一起,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是不是更可以看得出和他相似的士子对情人的态度的,我们只是他生活的驿站。 

    只是驿站,终究是要分别的。最初的印象可能只是自己张生的疑想,但真的要分别时,就是梦破了,心碎了。不仅是莺莺的梦破了,郑姨母也没梦了。等到再次见面,琴声,只能是很萧瑟。莺莺能拒绝的,也只有着琴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终弃之的悲剧在始乱之时已经埋下。悲剧不仅在莺莺,也是在张生。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你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的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告诉那个女孩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个爱上加一份期限:我想是一万年。虽然这是周氏的无厘头话语,但一辈子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真的很不易,相遇了又没有好好珍惜,这就不可原谅的悲剧。我不想说,悲剧是某个人的原因所造成的,但知识分子式的对审美女子的审美情趣是很难成就伟大的爱情和婚姻的,几千年的历史,知识分子间,伟大的爱情和婚姻又有几何? 

    莺莺在与张生真正的决绝之后,为什么又会写“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这样的句子呢?是不是莺莺还真的爱张生呢?绝对不是,只是莺莺母女和弟弟已经面临生活上的很大的困难,否则,莺莺是不会放下自己的头颅的,这也莺莺又很快嫁人的原因吧。 

    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是悲剧的,当下是同样是悲剧的,希望大家谈婚论嫁不要找知识分子性格的人吧。圣贤不死,大盗不止。传统的知识分子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当下的历史需要的是平民知识分子。只有超越传统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才可能成就平民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