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作者:松浦弥太郎
内容简介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是松浦弥太郎成名作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笔记三部曲中的第一本,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囊括了松浦对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的观察,对如何拥有让心灵丰富的生活的思考。 松浦弥太郎列举了许多自身的经验,说明如何与生活中一件件的大小事面对面,一一深思。不只是用脑袋,而是以自己的全身全灵来认真看待。松浦也介绍自己的做法,分享他是如何让因忙乱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而失焦的心,矛头能继续对准自己。 此书一经出版,在日本、台湾引起极大的反响,里面的众多语录至今被无数人分享、收藏,是一本生活美学方面的教科书。

前言 起床后的深呼吸



小时候,我们看到什么都会发问。



“为什么小狗会摇尾巴?”



“因为它觉得高兴,所以摇尾巴。”



大人回应后,小孩又不断抛出新问题。



“小狗为什么高兴呢?”



“能和大家在一起,天气又这么棒,它当然高兴了。”



“那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天气棒,它就高兴?”





你是否也曾这样问个不停,让大人头疼?



人总会长大,会在不知不觉间从“发问一方”转变为“被质问一方”。虽然解惑是“大人的任务”,却总教人有些落寞。



然而,要永远保持问“为什么”的好奇心,非常困难。



当你脸上一旦习惯了大人的表情,每天的生活就只剩下日复一日地单调重复。



“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不深入思考,将一切囫囵吞枣。



“反正,还不是这一套。”嘴上这么说着,什么事都敷衍对付。



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人的心立刻就会变得像放了两三天的面包,硬邦邦的。身体随着年岁衰老很自然,可是心不同。心如果也变硬了,是件很悲哀的事。



在看不到的地方也保持天真——我认为这就是让生活保持新鲜的方法。“没有成长也没关系,只希望常保新奇。”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





长大成人后,仍能保有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该是多棒的一件事。小时候那些异想天开的问题,若能自己探究,想必会得到无穷尽的发现吧。



我想,这时解答就不再是“大人的任务”,而是“大人的乐趣”,甚至可以说是“生活的目的”。



本书蕴藏着的,便是借由发问“为什么”,使每天都不同寻常的窍门。我试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如何与生活中的一件件大小事面对面,一一深思,不只是用脑袋,而是以自己的全身心来认真对待。



我还介绍了几个自己的做法,分享我是如何让因忙乱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而失焦的心,矛头能始终对准自己。





我曾高中辍学,去美国旅行。回国后一边干些体力工作一边在路上卖书。现在的我经营书店、写稿、担任《生活手帖》的总编辑。我的角色可以说是往好的方向大大地转变了。



不过,正因为我一直保持着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即便角色有所变化,我还是原来的我。



用心为每个提问寻找答案,生活中便处处可见巧思与发现。能像品尝美食,或是喝一杯让人放松身心的热茶一样品味每一天,这就是幸福。

CHAPTER ONE 1 健康的早餐



调整自己,打好生活的根基

每天“自我改造”



“自我改造”也就是自己发现问题、思考答案的
一门“独学”,要保持每天都学习一项新事物的心境。





再渺小、再微乎其微也罢,“喜悦”总是越多越好。我正是抱着这种心情,迎来每个早晨。



一天之中只要累积无数微小的喜悦,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只要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来,人生在世就乐趣无穷。



而我保持喜悦的方法,就是“自我改造”。



“自我改造”所指的,绝不是被人指着鼻子说“去做!”的事。



也不是硬逼自己“不得不去做”的事。



工作上的事也行,每天生活中的小事也未尝不可,“如果学会这件事,一定很棒、很好玩。一定能有新的收获!”



准备几项这样的小企划,然后花心思去实现,全心投入挑战,并一一完成,这才是“自我改造”的真正用意。



换句话说,“自我改造”也就是自己发现问题、思考答案的一门“独学”。要保持每天都学习一项新事物的心境。



要学新事物,必定要下工夫,要去发现。也因为没有老师,得独力完成,过程会比较辛苦,不过这就是挑战的乐趣所在。



举例来说,“泡出美味的花草茶”是我的自我改造计划之一。喝花草茶,是我早上的习惯。



日本茶、红茶、中国茶,不管是哪一种,随便一冲和仔细冲泡的成果截然不同。



把泡茶当作早上的例行公事,随便用热水冲一冲,喝了一口发现不对味,将大半剩下——即便如此,对生活也不会造成损害。



但若把“泡出美味的花草茶”的计划,当作“自我改造”来认真对待,又会怎样呢?泡茶的五分钟,转变成巧思与发现的时刻,每天的生活也会多一份充实。



“今早的茶太浓了”,有时难免会有这样的失误,那也没关系,计划本就伴随着失误,而从中必定会有收获。



“太好了,调整热水温度,香味就出来了。”随着失败的经验累积,总能找到改进的方法,也能增长自信。



“泡出美味花草茶的方法”——对我而言,这就是了不起的“创新”。



“不过就是泡茶嘛”,就算遭人讥笑也别在意,只要你从中有所得,渐渐就能掌握每天的节奏,工作也能顺利推进。



当然,“自我改造”也可以是更大的计划。



像是我自己的改造计划之二,就是“练习吉他”。



具体来说,就是:挑首衷爱的曲子,然后花上二十年左右练习,直到了然于心。像这样的计划,持续时间比较长。



那首曲子我其实已经掌握了。不过距离我心目中“了然于心的状态”还差很远,所以我仍一再地、反复地练习。



我没有要登场表演,也并非想当职业乐手,更没人给我时间限制,只是单纯地希望能一直练习到自己认可为止,这就是“自我改造”。



大型计划虽然比泡好喝的花草茶要花上更多时间,但享受的时间也会相对地被拉长。一想到等我七十岁,有了闲暇或是孤独的时候,如果能轻松地弹奏吉他,一定很快活吧。单是这样想象我就兴奋不已。



想要花时间做好的事,如果一下子就熟练了,反教人怅然若失。



不管是谁,不作任何思考、随波逐流地过日子,都会变得很寂寞。



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再苦闷不过。



这种时候,只要为自己定下许多“自我改造”计划,就有动力迎接每个新的早晨。



等习惯养成,除了在生活与兴趣上花心思,也试着在工作和人际关系领域“自我改造”吧。如此一来,你就能凭自己的力量,来掌控你的人生。





○请尽可能多想一些“自己改造”计划。



○将计划记在纸上,并放在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

“早安”的功效



如果是让你头疼的对象,不如试着主动接近对方。
如果觉得某人讨厌自己,就主动和那人交谈吧。





有些人总害怕那些容易遇见某个特定人士的时刻,像是上下班的路上或小区丢垃圾的早晨。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遇上合不来的死对头吧。



你也有像这样的对象吗?和他在车站检票口偶遇,一起走到公司的短短几分钟都浑身不自在;午休或购物时,会刻意与对方错开出门时间。



不过很奇妙,这种尴尬的感受即便不说出来,也会传染给对方。



“难不成,那人很讨厌我?”一旦你这么想,对方也会有同样的疑问。如此一来,双方都散发出不自在的情绪,相处起来就更尴尬了。在检票口远远地看到对方,便赶紧跑向自动贩卖机好避开,这样的小动作不但折腾人,也挺可悲的。



如果是让你头疼的对象,不如试着主动接近对方。如果觉得某人讨厌自己,就主动和那人交谈吧。



这也是一种“自我改造”计划,十分值得一试。



我在纽约的时候,曾向二房东租过公寓。



那女孩平时大都留宿男友家,想把房间租给我,赚些零用钱。和酒店比,我更喜欢住公寓,正求之不得。不过自始至终这只是我和她的私人协议,按规定是不允许的,更何况我又是外国人。结果导致每次进出,在入口站岗的管理员总是恶狠狠地瞪我。



“你又不是房客,为什么成天出入这里?”他一定觉得我行迹可疑。即便我向他解释“我借住在朋友家”,他也不为所动。次数一多,我便开始躲着他,偷偷摸摸地出入,到最后进出公寓竟成了一种压力。



虽然只是小事,但因为每天都要经历,影响愈来愈大。若处理不当,这小小的“不自在”可能会引发双方之间的误解,甚至惹出纠纷。



我下定决心,既然无法指望对方自己改变,那就由我主动敞开心胸亲近他吧。某个特别炎热的日子,我去超市买了可乐回来。然后,我对公寓入口的管理员笑了笑,说道:



“你好。看今天特别热,替你买了可乐。”



结果他开心得不得了,频频道谢。自此以后,每天早上我们都从容地互道早安。



我想打动他的不是可乐,而是我主动亲近的心意吧。如此说来,问候就像魔杖,能使人际关系产生戏剧性的转变。



我和管理员虽然有了互打招呼的交情,但并不表示我们成了朋友。和谁都能变成好朋友,当然不太现实。



尽管如此,我的世界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是打个招呼,仅凭最基础的礼节,就能维系适意的人际关系——仔细想想,这不是很厉害吗?



只是一句“早安”,竟能消解人与人之间的芥蒂。



就算是合不来的对象,也主动向对方道早安吧。如此一来,不只是对方,就连自己的心情也会改变,早晨的时光也会变得美好。





○不知如何相处的对象,就主动向对方搭话吧。没有人会拒绝想要亲近自己的人。



○即便独处,也把“早安”说出声。接下来的一天,会因此变得闪闪发光。

让自己从容的一小时



我们每天都得面对一连串的时间竞赛,
如果有“一小时的缓冲时间”,就能从焦虑中解放。



比平时提早一小时起床,早晨时间就能悠闲度过。



可以仔细洗脸,从容享用早餐。平常得搭巴士的路程,也能慢慢走。



上班时间是九点十五分,但我平时八点就会到公司。比其他人早到的这一小时,便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早一步起跑,使我能沉着地进行当天的工作。



这段能让我从容工作的时间,再珍贵不过了。自己一个人的工作,我就在其他人还没抵达的时间先完成。如此一来,上班时间一到,就能更好地与陆续到达的同事互动。



我们每天都得面对一连串的时间竞赛,如果不懂时间管理,往往会陷入要把花三十分钟完成的工作赶在十分钟做完的窘境。不过,若有“一小时的缓冲时间”,就能从焦虑中解放。



提早一小时,就等于多了一小时。



有缓冲时间,就能沉着应对。有缓冲时间,就有余力下工夫。



“不如试试看这么做”,若能以这种心态对手头的工作多花点心思,再无聊的工作也一定能找到新乐趣。



提早一小时就能多享受一小时,这么做实在很划得来。



“早一小时就寝,早一小时起床”说得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但我希望生活中能多一些乐趣和游刃有余,所以即便如此,我仍是循序渐进,尝试在各种场合实行“提早一小时”计划。夏天自不用说,就算是秋冬,我也会实施“自我的夏令时间”。



与其多睡一小时,早起一小时的生活更惬意。





○将闹钟的设定时间提早一小时吧。早晨的一小时,珍贵如金。



○花上一小时,品尝用心烹调的早餐,这才是真正的奢侈。

发现快乐,用心下工夫



越是艰难的处境,
就越应该下工夫制造一些让自己愉悦的契机。



“最近,有遇上什么好玩的事吗?”遇到这样的问题,常有人随意应付:“嗯,好像也没什么。”每当这种时候,我都禁不住为他可惜。因为,乐趣得靠自己去发现。我也相信,快乐是从下工夫中诞生的。



忙得喘不过气、心情烦躁、工作难缠——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应该去挖掘乐趣所在。若不然,压力会像座高山横在眼前,要翻越过去只会痛苦加倍。



体认到这一点,是我在登真正的高山时。为了《BRUTUS》杂志的工作,我走了一遍美国的登山道。目的地是“约翰·墨尔径”(John Muir Trail),走完全程得花上一个月时间。



这条登山步道连接优胜美地山谷(Yosemite Valley),标高三千至四千米,而且沿途会经过数座国家公园,自然环境受到了严密的保护,旅途艰辛。



我向来不喜欢这种没法天天洗漱、自讨苦吃的户外活动,上路前虽然抱着期待,想见识在山上才能看见的风景,但仍是提不起劲。在这种状况下,要如何振奋自己的心情,便是首要的准备工作。



既然这次旅行的主旨是步行,最重要的工具自然是鞋子。因为出发时间在夏季,初春时我特意去了一趟旧金山。在远离市区的山中,有间制鞋铺“Murray Space Shop”,他们做的是全世界最好穿的鞋。



店主人法兰克先生是我的朋友,我告诉他今年夏天的行程,让他用石膏制作登山鞋要用的脚模,然后打道回府。订购之后鞋子会全程手工制作,完工需要一个月。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的此举可笑之极,不过是为了一双鞋,居然特地搭飞机到旧金山,租车又开了三小时山路,订了鞋子便回国。朋友也笑我未免太疯狂。



但这双世上绝无仅有、与我的脚掌完全贴合的鞋,成了我这趟严苛的登山路上的护身符。



“他爬山时绝不会为了脚的事烦恼。”



这双鞋是法兰克先生怀着这份心意,使出工匠的看家本领做出来的。穿上后,每踏出一步,都加深了我对他的信赖。



我一边走一边想:“下山后,就去找法兰克先生吧。告诉他这双鞋是如何忠实地陪伴我,并向他道谢。”请人做鞋——通过这件事,我和法兰克先生一同品尝到了旅行的乐趣。订制登山鞋,在徒步这样一个单调的行为中加进一些让人愉悦的巧思,支持我走完这趟艰辛的路途。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另一项功课,带了一个桧木制的漆碗到山上。



在山上吃饭,往往是使用铝制或铁制餐具吃罐头或冷冻干燥食品。“大抵如此”,一旦接受现状,对吃饭这件事就不会有期待,往往也食不知味。因此,那时我灵机一动,决心要带个轻巧、上好的碗上山。



我曾听人说,以前真正高级的碗都是桧木制的。然而,在桧木上加工需要手艺人高超的技巧,如今坊间贩卖的碗,就算是高级品,也是以榉木而非桧木制成的。



“有没有师傅能帮我用桧木做出以前那种碗呢?”



我拼命调查,总算找到一位师傅,一直坚持延用古法制作桧木碗。听说从前和尚不管是吃饭或喝茶,都是用同一个碗。我也带着“要用上一辈子”的心情,请师傅帮我做了一个上好的碗。第一次使用,我就决定要带到山上。我很好奇:



“席地而坐,用最高级的碗,不知道饭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果不其然,后来在山中使用桧木漆碗和汤匙所喝到的汤,风味绝佳。



越是艰难的处境,就越应该下工夫制造一些让自己愉悦的契机。不管是公事还是日常生活,只要有好奇心,都能度过生活为我们设置的种种障碍。用不着特意上山,在每一天的日常中找到巧思与发现,我想这样的机会应该俯首即是。





○就算在别人眼中只是小事,如果能替自己带来莫大的愉悦,那就去做吧。



○挑战前以“失败也正常”为前提,思考如何能开心地进行吧。

发现全新自己的捷径



去思考“其他的路”“别的做法”,也就是否定现在的自己。
否定自己,那正是发现全新自己的捷径。





“希望可以一直发现新的自己。”



这是我对自己的期望。因为我并不完美,甚至还远不及理想中的自己,所以每个早晨、每一天,发现新的自己总让我很开心。



当然,生活中的小事也好,与人交往也好,工作上的事也好,一直以来我都尽可能地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走,带着“这条路,百分之百没错”的信念启程。



尽管如此,我还是可能会犯错。即使方向正确,也并不代表那条路就是完美的。所以在相信自己的同时,我也无法不去想“有其他更好的路吗?”“还有别的做法吗?”



去思考“其他的路”“别的做法”,也就是否定现在的自己。



否定自己,这说法或许给人的印象很消极,但那正是发现全新自己的捷径。



今天和昨天没什么两样,大同小异的明天又会到来,岁月在不经意间流逝,一去不返。维持这样的现状,等于毫无进步,这再无聊不过。而且,没有变化的日子一旦过久了,心就会渐渐失去柔软度。



没有比思想定型更危险的事了。“这么做绝对没错!”人在顽固坚持某一主张的同时,也会停止成长。



“我一定得这么做!”如果染上动不动就武断认定的毛病,想发现新的自己,也成了一种奢望。



正所谓“温故知新”,我们的确能从旧事物和先人的智慧里学到很多,但换个角度想,在自己身处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发现,不也是我们活着的一种证明吗?



正因如此,我总是试图打破自己,试图反复地否定自己,甚至粉碎自己,并热切地期望能从而保持心的柔软,不断更新自己的状态。





○要软化自己的心,就先将“绝对”“普通”等词列为禁语吧。



○今早试着做一件不同以往的事吧。

清洁的自信



如果能珍视自己所处的环境,
至少能获得虽微不足道但实实在在的自信。





打扫卫生是我经营的古书店“COW BOOKS”一项重要的工作。



自从八年前开店以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咛员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保持干净。”



三十分钟就能打扫干净的空间,我们每天会花上两小时清洁。有人觉得这么做很傻。因为卫生工作店里每天都会进行,常常是干净得找不到需要擦洗的地方。大部分的员工可能都会想:“怎么每天早上,都要我们做这种没意义的事。”



不过,我注意到有几个人在做清洁工作时总是一脸愉快,向其中一人询问了原因,对方是这么回答的。



——既然每天要打扫卫生是铁定的事实,我决定不再去埋怨“好麻烦”,或去想“有什么意义?”,干脆开开心心地干活。日积月累下来,这变成了我的自信,使我能够抬头挺胸地对顾客说:“欢迎光临。”



他的回答给了我启发,让我思考:是不是优秀的人才,差别就在于对待被指派的工作的态度上。



至于我执着于清洁工作的缘由,也和他们相似。“COW BOOKS”和以往的古书店概念截然不同。最初创办时,不论是经营管理还是待客方式,我都得自己摸索。老实说,当时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于是我想到,如果能珍视自己所处的环境,至少能获得虽微不足道但实实在在的自信。“每天打扫,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持之以恒,自己就有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即使那只是一件小事。



这一点至今未变,我在《生活手帖》的办公室也在做一样的事。



认真擦洗,精心整顿,每天坚持打扫。只要守住这项原则,就算偶然发现一粒尘埃,也不过只是寻常的小失误,不至陷入“啊啊,他千万别翻那个柜子啊”之类的窘境,做起事来能够昂首挺胸。



每天坚持打扫,保持环境整洁,你一定会变得更强。





○不论是在自己家还是身处职场,都把自己的环境整理干净吧。



○让干净的地方变得更干净,这也是一种创造。

起而行的行动家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
最终不了了之的风险就越大。





去发想。去思考。去找好点子。



对我而言,不思考就无法工作,没有收入。所以,我常在动脑筋。



好点子固然重要,但付诸实践的行动力也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再好的想法都会像手抓不住的沙子般溜走。



有些人嘴上喊:“我想做这件事。”可是说了很多,却始终没有着手进行,最终成了光说不做的空想家。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最终不了了之的风险就越大。最终,很多人就在无意间被自己的梦想绑架了。发想,斟酌,到处和人说,但还没进行就做了结论。这种事情都还没开始,就已经完结的无趣生活,我想尽可能避免。



所以,我立志要做一个起而行的行动家。



一旦有了好点子,不要光想,不妨动手试试看。就像发明经过一连串的实验才会进化,试着去做之后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



要行动其实并不难,每天早上写下当天计划要做的事,做成条列式的清单就行了。



工作任务、自我改造计划,抑或只是“陪女儿去游泳”,就算这样的小事也要记下。人是健忘的动物。就连一时兴起想做的事,如果不做成清单也可能会忘记。



清单做好之后,先从容易完成的事开始。如果没能全部完成,那就留待明天。明天没做,就再延到后天。



有时候,想做的事全都不容易完成,以致明日复明日。这也没关系,只要自己意识到“这只是延期”,就和“停滞不前”决然不同。



因为人的心似乎有把“没做到的事”当作“没这回事”的倾向,往往一不小心就把自己还没做的事给忘了。这时候,关键就在于一一确认“这件事我想做,但还没开始做”。



十九岁在美国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系统笔记。那是本六孔的活页笔记本。



众所周知,系统笔记内页纸有各种式样,而当时最让我惊奇的是“things to do”的格式。



“〇月〇日,今日待办事项”,在记入栏的左端还印上了小的四方格,那是用来回头确认自己记下的事是否办妥了。这设计实在太合乎人心,教我惊叹不已。



我虽然没有使用系统笔记,不过每天早上都会列下“things to do”清单,随兴地在本子上记下,当作备忘本使用。



列下“本日的things to do”“本月的things to do”清单,是成为起而行的行动家的第一步,不管是生活或工作,都能从高处鸟瞰,一目了然。





○只要看一眼清单,就能大致了解一天的行程,令人安心。



○比起重要的事,先从简单的事做起,比较不易受挫。

自在的节奏



循序渐进地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前进,
是一种对生活的诚实。





与其随波逐流,我更想以自己的节奏度过一天。



每一天的行程我都想作为“自我改造”计划安排,所以对我而言,自在的节奏尤为重要。



将今日要做的事逐一列成清单,除了方便思考优先顺位和提高效率,也是为了调整出令自己自在的节奏。



人难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我希望自己做每件事的动机都是自发的,与自己有关的事都能自己掌控。



对我而言,最自在的节奏是三拍子。我的生活总是以“一、二、三”“一、二、三”的节奏进行。



完成“一、二、三”之后,不是继续进行“四、五、六”,而是转而进入下一组“一、二、三”。不管是“自我改造”计划,还是工作,我都是以三拍子来进行。



举例来说,《生活手帖》要开始一个新特辑,内容希望能“令年轻读者印象深刻”。



像这种时候,我不会采取一次就大幅改变风格的方式,而是搭上“一、二、三”的节奏,将目标分成三期来达成。



第一期,实验性地尝试新风格。第二期,活用从前一期中得到的反馈,做出接近完美的作品。第三期,则以达成百分之一百二十为目标,进行挑战;我一般会遵循以上三个进程。



变化固然重要,但突然大幅转变风格,读者很可能无法适应。若是分成三期逐步转变,读者就能跟上我们的脚步。



除此之外,第三期一旦做出成绩,编辑部的战斗力也会跟着向上提升。等到再开始下一个新企划的“一、二、三”时,就不只是单纯地重新来过、简单地重复,而是进入更高水准的“一、二、三”。



我举出工作上的例子,希望能方便大家理解。其实,循序渐进地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前进,是一种对生活的诚实,也可以说是为了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踏实迈向目标的有序之道。



此外,不管对象是家人、朋友,还是恋人,与人交往尤其需要重视节奏与速度。自己单方面冲得太快,硬是将感情交出去,如果对方还未适应变化,不仅无法理解你的感情,还可能产生困惑。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只顾着自己拼命往前冲,想要一口气到达终点是不可能的。能以这种蛮横的方式达成目标的人,基本上并不存在。着急行事,可以想见,一定会招致失败。



不如遵循自己的节奏,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吧。如此一来,人际关系与生活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也会变得顺利,进而心绪也能稳定下来。



自在的节奏因人而异,你的节奏可能是“一、二”“一、二”,也有人喜欢遵循起承转合的“一、二、三、四”;遇到不同的情境时,节奏也可能改变。



无论如何,事情都有先后顺序。人生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不要企图在短时间就做出成绩,而是有节奏地、阶段性地,朝终点努力。



其实这本来是运动员的思考模式。离开高中前,我一直认真从事运动。那时我就明白,肌肉不可能一朝一夕就练出来,不管是哪一种运动都不是突然有一天就能让自己变强。要先锻炼腰力和脚力,进而锻练上半身的肌力,提高心肺机能。通过运动,我自然而然学会了跟着节奏,循序渐进。



服装品牌Minä perhonen的创办人皆川明先生以前是马拉松选手,他曾告诉我:“虽然Minä接下来的计划大致定出来了,但我不认为执行了成效就会立刻显现。现在我看得到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就像在练习一样,只能循序渐进地逐渐累积,接近终点。”



我想,皆川先生一定也有他自己觉得自在的节奏。



工作也好,生活也好,请找出你自己的节奏。这就是诚实而又踏实地一步步接近终点的秘诀。





○就像音乐一播放,工作也能顺利进行,侧耳倾听你身体里的节奏吧。



○有时也要意识到合作伙伴的节奏,有如合奏一般,享受一同共事的过程。

用心吃饭



将忙碌作为借口,总是以机器做的食物果腹,
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让人觉得很可怜。





吃饭是人生大事。



一天基本的三餐,每天都要重复。人不吃东西就无法活下去。



自己或家人亲手做的菜肴也好,店家卖的三明治也罢,只要是做的人用心烹调的食物,我都想细细品尝,并对享用抱有感激之心。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方式做成的食物,我想恐怕近似于毒药。如果将忙碌作为借口,总是以机器做的食物果腹,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会让人觉得很可怜。



有人会以“没时间做饭”为借口。



有人则喊着“没钱”,拒绝去饭店用餐,总是在便利店解决。



的确,如今城市里充斥着能轻易入手的食物,可那些难道不应该是逼不得已时用来救急的吗?吃的时候,也应该清楚“这些食物对身体不好,可是现在没其他选择”,勉为其难地接受。



如果早餐总选择便利店的三明治,午餐吃泡面,晚餐以百货公司超市卖的熟食解决,人的味觉会渐渐变得迟钝。



这其中除了要担心食品中的添加物,更重要的是“吃下敷衍生产的食物,人不会感到满足”。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吃完饭团或泡面后,往往会觉得不过瘾,最终又多吃了甜面包和零食。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不只是身体,就连心灵的健康都会受损。



但我并不是要提倡“一天三餐,全自己做”。



也不是要说:“如果要在外面吃饭,就上有机餐厅或高级馆子!”



我想建议的是,你应该在衡量到当天的身体状况、地理环境、忙碌程度和钱包状况等条件后,仔细思量“在目前可能的几个选项中,哪一种最佳”,然后才作决定。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料到当天工作可能会很忙碌,没时间出去用午餐,那做早餐时就顺便做个饭团,带到公司去。



如果没时间做早餐,也不要条件反射地冲进便利店,找一家提供现做三明治的咖啡店吧。



只要仔细想想,其实有许多方法可以不花大钱、不必每天自己下厨,也能吃到用心烹调的餐点。



此外,要切记,就算只有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要做菜给别人吃的时候,我会用心做,可是自己一个人的话,吃泡面解决就行了。”



听到厨师朋友这么说时,我很生气。因为如果希望别人吃你做的菜能感到幸福,首先你自己一定得觉得幸福才行。一旦起了“反正只有自己一个人,随便搞搞”的念头,美味与幸福感也会瞬间逃逸无踪。



早餐,是一天的开始。不管你是一个人住,还是与家人同住,不管生活忙碌或悠闲,早餐请务必一定要有精神地说:“我开动了!”





○无论是哪一餐,都请选择制作时看得见厨师的脸,用心烹调的餐点。



○就先从简单的早餐开始,试着为某个人、也为自己下厨吧。

优雅的握筷方法



当你即使一个人用餐,也能优雅地握筷、享用美食,
你的生活一定也会有所改善。





与其添购一件很少有机会穿的华服,我觉得每天穿一双上好的鞋更能显现出一个人的品味。



“只要穿(戴)上这个,什么状况都能迎刃而解”,至于那是什么,因人而异。其实,除了物品,还有两个不管对谁都适用的“护身符”。



那就是问候和握筷的姿势。



“早安”、“午安”这类问候语的作用,前文已经提过。除此之外,优雅的执筷姿势对日本人来说也是强而有力的加分点。



用餐礼仪规矩繁琐,不过最基本的,就是筷子的使用。



不管是简朴的早餐,还是形式考究的怀石料理(1),吃日式料理时一定会用上筷子。如果能正确无误地使用筷子,不管遇到什么场面都不用担心。



常听见有人说:“不好意思,我不太会用筷子。”正因如此,如果筷子用得好,能提升一个人的格调。



筷子每天都会用到,练习机会也相对很多。有人教给我了一个秘诀,让我茅塞顿开。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握筷时手要执持在筷子的上方。



听说一般人手习惯放在筷子中段一带,而筷子使得差劲的人,往往握在下方,越差劲的握得越往下。相反,如果握筷时尽可能执持在上端,仪态看起来就会很优雅。



单是改变握筷位置就能得优雅许多,这便是成为用筷高手的第一步。以后和人一起用餐,不用再担心失礼,也能增加自信。何况,用餐场合并不只限正式的宴会,还有“在荞麦面店垫垫肚子”这样的日常情境。如此想来,优雅的执筷方式可有不少派得上用的机会。



当你即使一个人用餐,也能优雅地握筷、享用美食,你的生活一定也会有所改善。





○时时审视自己的握筷方式吧。



○不管是什么事,只要操练好基本中的基本,人自然就会有自信。

干净的姿态



要保持干净的姿态,就意味着即便年岁增长,
经验不断累积,也不能丧失初心。





开始一件事之前,首先要注重整洁。保持干净,是一种礼貌。



在我看来万物的基础,就在于洁净。比起“会做什么事、有什么资产”,气质干净的人,我认为更值得尊敬。



对我而言,保持干净就是守住那条“这原则一旦破坏,自信就会丧失”的底线。不管是多聪明、多有能力的人,一旦因为习惯而邋遢的话,就彻底完了——我没法不这么认为。因为,正是在干净的前提和基础之上,自在的生活、好工作和新点子才能孕育而生。



要保持干净的姿态,就意味着即便年岁增长,经验不断累积,也不能丧失初心。对新事物感到兴奋,遇到开心的事会手舞足蹈,不失去这种真率的气质,这是长大成人后需要小心留意的事。



做错事了就干脆地道歉,失败了就大方认输,绝不说谎,永远抱着一颗正直亲切的心。这些,就是保持心的洁净之道。



每件事都很简单,可是要做好也很不容易。所以,我时不时会问自己:“这么做干不干净?”干净,不仅是生活的态度,人的外在同样也必须保持整洁。尤其是姿势,格外重要。



就算穿高级的衣服,仪态不好,只是糟蹋了衣服;相反的,简朴的衣服穿在仪态好的人身上,看起来也像高级品。



走路时总低着头,站立时身体总往一边斜,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萎靡不振。姿势不好还会对脊骨和心脏造成负担,使人思绪混沌。



为了不使生活和工作也跟着扭曲,请重视自己的健康,留心保持端正的姿势吧。不必刻意昧着良心迎合谁,不用矫饰,就保持端正的姿势和率真的心,过干干净净的每一天吧。





○如果你总是低头走路,坐下时有前倾的坏习惯,请尽快改过来吧。



○脚跟和耳后等平时不容易看见的身体部位,也要保持清洁。

遇见“老师”



从温婉的人身上我们学得到东西,
从狡诈的人身上,也有东西可学。





我常去的一个停车场,有个令我很头疼的管理员。他人过中年,说话很啰唆。每次我去停车,都得重复一番相同的对话。



“后视镜要合上嘛,这个停车场,后视镜不合上没办法停。”



“对不起,我车子的后视镜坏了,动不了。”



“那是你自己的事,后视镜请合上,不要超出白线。”



“可是之前几次,我后视镜没动也停得进啊。”



同样的对话上演了好几回,教我不胜其扰,不过那个停车场的位置对我来说最方便,只好忍耐。由于每次都得进行同样的争论,不久我连管理员的长相都记住了。



就在前阵子,我们起了争执。之前总是勉强通融的管理员,那天用手硬是合上我的后视镜。



虽然后视镜没坏,但被人如此冒犯心里不可能舒服。事实上,我很气愤。



但车都停好了,只好忍下这口气,继续购物的行程。可能是我说话时忍不住提高了音量,对方似乎也感觉到了我的怒气。



真讨厌啊,我心里这么想。一想到回来付停车费时,还要和那个管理员打照面,心里就不爽快,但又不能把车留下。



苦恼之际,我想起一件事:如果希望今日的自己能比昨日成长,有所改变,我必须向周遭事物学习,而这其中最好的“老师”,就是人。



我们每天会接触的事物数不胜数。各种事件或经历,书本、艺术和音乐……人会受到各种刺激,并做出不同应对。我也不例外。



但一直以来影响我最深的,始终是人。



影响我的人之中,有值得尊敬的、很优秀的人,也有极具魅力的人物。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只有特别优秀的人才是我的“老师”。



就算是过着超乎寻常的悲惨生活的人,或是吊儿郎当的骗子,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东西。



即便是来自一个连朋友都谈不上、只是萍水相逢的路人的笑容,也是我人生长河中一个虽小但确实存在的部分。



从这层意义看,停车场的管理员也能是自己的老师。



“那他能教我什么呢?”



我思索着这件事,回到停车场,并向管理员打招呼,还向他道了歉:“刚才真是对不起。”



结果,他接受了我的让步,像忘了后视镜的事一般,对我说:“多谢时常惠顾。”甚至微笑着送我离开。从那一刻起,“有个令我很头痛的管理员”便成了“有个曾令我很头痛的管理员”了。



尽管如此,指望所有的相遇都是美好的,不过只是奢望。



现实庸常的生活中,你既可能遇到让人难堪的尴尬事,也不免会遇上让你气愤至极的事。但正因如此,时时去反思“从这次邂逅中,我能学到什么?”,才有意义。



只要想着自己今天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能带给自己某种启示的老师,你便不会再去计较对方的容貌或是服饰,性格是好是坏,因为从温婉的人身上我们学得到东西,从狡诈的人身上也有东西可学。



只要尝试以这个观点来看待他人,想说“谢谢”的感恩之心会油然而生,更不会忘却人必须仰赖他人才得以生存的真理。





○试着把每个有机会接触的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吧。



○从好体验中学得到东西,同样,从坏体验中也能有所收获。

让笑容为生活保鲜



只要不忘记微笑,大抵的难关都能度过。





最高级的礼物,人生的护身符,让每一天的生活变得美好的秘诀。



笑容,便是能兼顾以上三者的魔杖。



在电车上看到邻座的婴孩天真无邪地绽放笑容,我想不管是谁都会心生暖意。不只是婴孩,家人朋友也好,同事、车站便利店的店员也好,每个人的笑容都有相同的魔力。



只要不忘记微笑,大抵的难关都能度过。



即使人在国外语言不通的环境下,只要微笑,也能沟通;在工作上遇到瓶颈,不忘以笑脸面对便能顺利排除万难。陷入困境的时候,比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的笑容。



笑,可以让生活熠熠生辉。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面带笑容,就如同手里拿着一把魔杖,生活也好工作也好,都会变得丰富而充实。



笑容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皮笑肉不笑”,那就只是演技,一点意义也没有。



所以,请好好想一想,如何才能让自己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微笑是谁都办得到的、最简单的事之一。



“和他们在一起,我总是笑逐颜开。”



“做这件事的时候,笑意打从心底源源不绝。”



思考过了,清楚自己微笑的原因了,就尽可能努力达到那种状态吧。



此外,状态不好时,不管是谁笑容都会减少。如果发现自己无法打从心底笑了,那就是你必须审视自己内心的时候。



你可以在睡前回想“今天我笑了几次?”,或者在早上起床时,誓言“我今天一定要笑口常开!”,这也同样有效。



特别是在和从未谋面的人初次相见时,你更要有意识地保持笑容。当彼此摸不清对方的想法时,笑容便是双方之间的润滑剂。





○说“谢谢”时请搭配“笑容”,如此一来,便能自然地传达心意。



○发现笑容变少了,就想办法独处一段时间,试着找回自己吧。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即使明天生命走到尽头也不觉遗憾,能够安详辞世的方法,
那就是每天都要带着敬意对待生活。





“如果明天我就要死去,今天若没有好好珍惜地度过,我一定会恨死自己。”



这是我的个人想法,但并不代表“什么时候去死我都无所谓”。



起床,工作,看电视,一天结束。如果这就是我人生在世的最后一天,我一定会死不瞑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希求每天都发生梦幻般的邂逅或是充满惊奇的冒险。



如果要我说即使明天生命走到尽头也不觉遗憾,能够安详辞世的方法,那就是每天都要带着敬意对待生活。我认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要怀有对生活的敬意,你必须制造一个契机,能够用来提醒你那一天的重要意义。这契机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没关系,试着给日常生活添加一些新意吧。



今年夏天,我在《生活手帖》编辑部制造的一个小小的新鲜事,就是扇子。



夏日炎炎,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我一直在思考要怎么做才能享受炎夏。最后,我决定送每位员工一把扇子。



“各位,让我们用扇子打败高温吧!”



我一说完,每个人都笑了。或许有人会想“与其扇一把小小的扇子,开冷气不是更能解暑吗?”。殊不知,仅仅是在日常中丢进一把扇子——以往不曾有的新意——这年夏天就变得不同以往。



每次看到这扇子,有人或许就会想,“今年夏天好好努力吧”;大家一起扇着风时,扇子也仿佛成了“齐心协力”的象征。



一把扇子这样微不足道的变化就能让每一天都变得新鲜。就像使用全新的笔记本时会特别珍惜,只要日子过得新鲜有趣,人就有用心过生活的动力,对生活肃然起敬。



然而扇子不过是物质方面的契机,要使每天都过得新鲜有趣,最好的方法,其实是保持好奇心。好奇心能够帮助你找到潜藏在庸常的每一天里的新鲜点,妙用无穷。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吧。



发现新鲜事的早晨即将展开,但愿你的今天也是无可取代的一天。





○不管多小的事都没关系,每天调整一次新尝试。



○年纪越大,越要鼓起勇气挑战新事物。





————————————————————


(1) 怀石料理,原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请客人品尝的饭菜。现已不限于茶道,成为日本常见的高档菜色。

CHAPTER TWO 2 上乘的午餐



逆风强的时候,



更有自己在前进的真实感

分享喜悦



和人分享美食,共享美味,
在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中孕育而生的乐趣有种特别的滋味。





《生活手帖》编辑部办公室附近是韩国街,有好几家韩式餐馆,其中有一家小巧的韩式餐馆味道特别棒,是一个老奶奶开的。一个人用午餐的时候,我经常去光顾。



尤其是她家免费提供的韩国泡菜,我非常喜欢。因为实在是太美味了,有一天,我带了一个大密封罐去吃午餐。



“店里的泡菜实在太好吃了,我想买点带回去,可以吗?”



因为老奶奶听不懂日文,我只能靠打手势表明来意,结果老奶奶开心得不得了,或许是很高兴自己亲手做的泡菜味道受到肯定。她说“泡菜是免费提供的,喜欢尽管拿回去”,大方地替我装了一大罐。托了泡菜的福,老奶奶和我都很开心。有机会和人这样坦诚地交流,竟也让我有一点幸福的感觉。



回到公司后,我开始收集办公室里的果酱空瓶和密封罐。因为同事们偶尔会在编辑室做菜试吃,我顺利找到了八个大小不一的空瓶。



我马上动手分装老奶奶给的泡菜,在大罐子上贴上有家庭的同事名字,在小容器上贴一个人住的同事名字,然后对大家宣布:



“我带了超好吃的泡菜回来,放在冰箱里。我已经在罐子上标好各位的名字,请大家带回去品尝吧。”



一个编辑部同事立刻去打开冰箱,纳闷道:



“咦,怎么没看到松浦先生你的罐子。”



我回答说自己不用了。因为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美味的泡菜,才跟老奶奶分些泡菜回来。和人分享美食,共享美味,在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中孕育而生的乐趣有种特别的滋味。



不只是美味,就连喜悦的心情也可以分享,并促成一顿美好的午餐。





○好吃的食物,如果有人可以一起说“好吃”,则美味加倍。



○吃饱后别忘了和店家打声招呼,“我吃饱了,东西很好吃”。

“给予”的规模



即使不懂什么人生智慧,可是你知道要如何逗人笑,
安抚人心,那就这么去做吧。





人生不是靠你做了什么、从事什么工作、做出什么东西来决定的。关键在于,你给予了别人多少。



不过我所说的给予,给的并不是物品,而是指生存的智慧、舒心的方法、对新事物的认识。去发掘许多像这样的见解和思考,并尽可能与人分享,我认为这也是使自己幸福的方法。



我已经年过四十,正好走到人生的中段。



人生已经走过一半,因而累积了许多经验,能够传授给其他人。人生才走过了一半,因而还有勇气摧毁既有的功与过,从零开始追求更美好的新事物。



所以,我决定先从身边的人开始,希望能传授一些什么给他们。不是只藏在自己的抽屉里,而是不吝啬地分享出去,我认为这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负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不管身处什么年代、什么立场,人都不得不给予。



“为了让我更好成长,公司应该怎么栽培我?”“为了改善社会,国家应该怎么做?”



如果只是像这样一味等待别人的好意,只知要求,那你什么都得不到。你必须自己先付出,回馈必然会到来。



“可是我没有足以教人的本事”,不用去烦恼这件事,因为不管是谁一定都有可以传授给别人的东西。你要做的,只是先找到那是什么。



即使不懂什么人生智慧,可是你知道要如何逗人笑,安抚人心,那就这么去做吧。所有的事都虚心、奋力地去做,展现你纯洁真诚的心。



等到你办到了,接下来请去思考授予的规模,你只能让眼前的人笑吗,还是你能够让世上无数的人笑?因为授予的规模愈大,你得到的回馈也会愈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如果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先让给别人。



○就算只是小东西也没关系,准备好自己能够给予他人的东西,以便随时都能拿出来。

在破裂之时,才真正开始



所谓丰富,指的并不是眼睛看得到的表相,
而是隐藏在其中的故事。





收音机也好,皮包也好,自行车也一样,世上没有不会坏的东西。



“反正已经用很久了,换个新的更划得来”,或许这就是当今的世道。东西直接丢了比较省事,也不会有人说闲话。



不过我的话,还是更倾向于把坏的东西修了之后继续使用。东西总有用坏的那一刻,有了这个大前提,我认为东西坏掉的那一刻正是开始的时候。东西坏了,不丢弃、不添购新品,下决心修好它,并花时间修缮,我认为直到那一刻,那才真正成为你的东西。



与人交往也一样,经过冲撞、摩擦、破裂、产生嫌隙,然后才正式开始。



始终保持和睦气氛的交往很肤浅,一直要到产生纠葛,彻底发泄,互相伤害,一直以来的情谊破裂的那一刻起,你才算与那个人产生关系。



人心比物品更脆弱,而且可能会破碎好多次。每一个这样的关头,我们都像是站在分岔路口。



是选择一心想从纷争中脱身,甚至不惜舍弃与那人的关系,还是选择不退怯,袒露真心,努力地、用心地修补彼此的关系?



我总是选择后者。这就跟修理东西一样,不,应该说是更胜于它的艰苦考验。需要你放下身段,不惜颜面,将说不出口的、羞于告人的事化作言语吐露,甚至有时像个孩子般嚎啕大哭。心情绝不容许一丝敷衍。



尽管过程痛苦,但是当伤口和裂痕被细心修补之后,双方的关系一定会更加深刻、丰富,体会到平静与满足的心境。



所谓丰富,指的并不是眼睛看得到的表相,而是隐藏在其中的故事。



就像不断修修补补之下穿了十年的鞋,对我而言,它已不再是一双寻常的鞋。最初磨坏鞋跟的那趟旅程的回忆、几年后使得鞋尖绽线的那场意外,以及每次都细心替我修补鞋子的修鞋师傅的心意,使得那双鞋成了一项凝聚心意的宝贝。就算别人不知晓,但上面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就比任何昂贵的新品都更有价值。



与人的交往也是一样,“我们曾碰上那种事,不过一起克服了”,有越多共同的回忆,双方的友情也会变得越充实。



听到有些夫妇自从交往以来一次也没吵过架,总让我觉得落寞、难以理解。难道有这种感觉的只有我一人吗?



物品经过长年耗损也会逐渐消磨,与人相处,熟悉之后如果不起摩擦反而危险。



只要把毁坏当作前提,你就能直截了当地与对方沟通。人数不用多,这样的对象只要有几个,人生就能变得丰富充实。





○只要抱着即便坏损也要修复的打算,有话就无需隐忍不说。



○认真地看待每段关系,就不需要过多的朋友和物品。

人际关系的养成



要构筑一段双方能在其中成长的关系,
培育的心意不可或缺。





我房间里有个小巧的常春藤盆栽。



盆栽很小,炎热的日子只要受日照太久,叶片就会变得干巴巴的。可是靠墙放,又正对冷气的出风口,也会妨碍叶片的生长。



“到底要放在那里,才对这株植物最好?”我苦苦思索后终于确定了放置的地点。直到那一刻,我才有资格抬头挺胸地说:“我在照顾这个盆栽。”



爱情、友情在内的任何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不是靠制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培育的。



从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开始,历经反复的毁损和修复,交情逐渐加深。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培育的那份心意。要构筑一段双方能在其中成长的关系,培育的心意不可或缺。



所以朋友和家人自不用说,就算是因工作而接触到的人,我也会像照顾小小的盆栽那般照料与他们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培育,不是要你一一提点朋友“你应该这么做”或是“不要做傻事了”,而是尽可能从对方的立场来思考。最危险的就是,不好好观察对方,而把自己的意见放在最优先。



“对方现在处在什么状况?什么事能让他感到幸福?他讨厌别人怎么做,又喜欢被别人怎么对待?”——能知道答案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详细地观察对方,二是具备揣测对方心理的想象力。



当然,人不是一株植物,人会说话,不知道的事能发问。另外,交心对话也很必要。不过,语言并不是万能的工具。



因为,人不是一株植物,人还有耳朵。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忘却这个能力,不去听对方倾诉,而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朋友身上。正因如此,与人交流时,请先仔细观察对方,并抱持着想象力对话吧。只有穷尽自己的能力,你才能长久地珍视与对方的关系。





○不能借口为对方着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对方身上。



○用照料不会说话的植物的细腻心思,来揣摩对方的感受吧。

马卡龙沟通法



对人发自内心地萌生想说“谢谢”的念头时,
就必须将感谢的心情明确地传达给对方。





像喝水一样咕噜一声把害臊咽下,只往前踏出一步,世界就会全然改变。



人与人的沟通一旦跨越那条线,也就能和睦相处。



柔情在心里萌生,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而这样的喜悦,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勇气就能得到。



那天,我到一家味道不错的面包店用餐。那家店有个醒目的红屋檐,店内可见香喷喷的法式面包、香甜的丹麦面包、加了大量黄油的牛角面包,香味四溢。



我在二楼的用餐区点了面包和咖啡后,六七种果酱和蜂蜜送了上来。店里的女服务生这么交代:



“果酱都可随意享用,不过请不要使用挖果酱的小汤匙涂抺面包。”



我这下头疼了。考虑到卫生,将果酱先舀到盘子上再以面包沾取的作法的确比较妥当,可是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



因为跟面包一起送上来的盘子只有一个,但果酱种类很多,覆盆子、蓝莓、小红莓,我都想尝一尝。还有无花果、橘子、苹果口味,以及莲花蜂蜜,我全都不想错过。



可是,如果把果酱舀到同一个盘子,味道会混在一起,就会变得很奇怪。不得以之下,我甚至出动了咖啡碟,可惜还是不顺利。看到咖啡碟被弄得黏糊糊的,我很过意不去,想着至少不能连桌子都弄脏,因而陷入了苦战。这时,女服务生看了我一眼。



感觉像是受到了谴责,我赶紧道歉:“对不起,果酱不方便沾取,我只好连咖啡碟都用上了,弄得这么脏,真不好意思。”



结果女服务生说:“啊,真对不起,我应该多帮您准备几个小盘子的。”



说完,她送上几个盘子,还微笑着对我说:“请不用客气,慢慢享用。”



本以为她一定会在心里暗骂“这客人也太不上道了”,气得上前阻止,没想到她竟如此亲切地招呼我,我也松了一口气。



紧张纾解后,我注意到她一直在看摆在我旁边的那本杂志。那一期碰巧是面包特辑。我们因此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她是因为喜欢面包才在这家店工作,她很喜欢面包刚出炉的味道。



不过也只是交换了三言两语,我虽然不至于再被看成是“弄脏盘子的麻烦客人”,但我们客人和店员的关系并没改变。



这时,我知道只要再踏出一步,就能建立起比这更近一层的关系,于是便鼓起勇气。



我把行李留在座位,下楼去买要带回公司吃的三明治,并多买了一包马卡龙点心。回到座位后,我把马卡龙送给她。



“谢谢你的好意,方便的话,请收下。”



我并不是别有用心。毕竟礼物不过只是两百日元的马卡龙,而且还是她工作店里的商品。



只不过,我一直认为对人发自内心地萌生想说“谢谢”的念头时,就必须将感谢的心情明确地传达给对方。



这个被我称作“马卡龙沟通法”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旅途地点,我常对陌生人做一样的事。就算不是以送礼的方式,我也会想方设法表达自己的感谢与好意,将其化为行动。



“可是,这简直就像搭讪嘛。”有朋友这么调侃我。



的确,虽然我的本意只是想送个小礼物,但有时候会吓着对方,甚至引来反感。



转念一想,每个人的行事作风都不同,希望所有人都乐意收下我的礼物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不过,就算有一半的人拒绝,至少还有一半的人觉得高兴。



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各色场所,制造互道“当时,真谢谢你”的机会——这不是很美好的事吗?



我相信这也是为了丰富一天生活的“冒险”。



你要不要也试着鼓起勇气行动呢?





○除了“谢谢”这句话,也一起附上小礼物吧。



○与人一起分享害羞和犹豫之后的“喜悦”吧。

成全对方开口的艺术



如果察觉某人有话想对你说,就自己主动制造谈话机会吧,
这也是在传达“你的事我优先考虑”的信息。





哪怕第六感不那么强,只要用点心,就能察觉某人是否有话要说。



你应该也有类似的经验,有时候面对公司的后辈,感觉得到对方似乎有话想说,但是看我在忙,在找时机开口。



尤其当对象是家人或恋人时,你更能清楚感受到对方“有话想说”的信号。



如果察觉某人有话想对你说,就自己主动制造谈话机会,成全对方吧。这也是在传达“你的事我优先考虑”的信息给对方。



况且,如果你一味地等着对方开口,而对方又一直在寻找说话时机——这种无声的交流,不可能有多愉快。



再加上你都知道对方有话想说了,却因为“今天很累”等理由摆出无视的姿态,次数一多,很可能会导致对方爆发不满的情绪,也难保双方关系不会生变。



倘若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视”,不管是谁都会不好受。对方有话想说你却不予理睬,就等于在说“你对我而言不算什么”。



拿我自己来说,不管是职场还是私生活,我都会选择主动开口。



“如果是我误会的话就算了,但你是不是有话想说?”



不要让气氛僵得像警察问话,而是友善地制造机会,抛出话头。



有些时候,对方或许是想要关心你。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容易发生,常常是在你要开始做一件事、考虑换工作,或是生活发生变化的时候。当你的心情起了变化,家人、恋人和朋友自然会有所察觉,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难免会在心中揣测:“到底他要到什么时候才跟我说啊?”



然而,在面对生活中自己信任的朋友时,我们往往不会把心情化作语言,总是认定很多事即便不一一相告,对方也能理解。



即使如此,如果不被主动询问便迟迟没有表示的结果,可能会使对方受到伤害。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会主动制造机会,请对方给我一些提示。



“我是不是忘了什么事,记得有件事要跟你说,对吧?”



有时候,可能反而是你把对方的问题给搁置了,欠人家一个回复。比如你在准备新的方案,却忘了向大家说明;或是自己提议要搞家族旅行,却迟迟没有行动……



就算事实上只是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对在等待回音的一方而言可是大事。



自己主动接近,不仅可以减轻对方的负担,对自己而言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比起被动地承受别人的揣测,自己主动说明心意会轻松得多,不是吗?





○如果注意到某人有话想说,就若无其事地帮他制造机会,成全对方吧。



○请好好回想,是否曾在无意间忽视了重要的人。

干脆地道歉



能够认错,也代表拥有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





没有人不会犯错,也没有人不会失败。即便开始前谨慎考虑,用心去做,还是经常可能犯错。



工作上的事也好,家里的事也好,与朋友的交往也好,我们难免会犯下错误。这种时候,关键就在能否认错,能否坦然接受犯错的事实,干脆地道歉。



不管有没有恶意,给周围的人造成不便是事实,立刻道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能诚恳地说出“对不起”,一定也能重修旧好,也能好好自省,早一步重新开始。



最不可取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了却不敢承认。大部分的失误和错误,谁都能一眼看出,可即便如此,有时候我们却还是找借口推脱,耍小聪明掩饰,最终往往后悔莫及。



后悔,我认为就是指在事后对于做了无可挽回的事感到悔恨。原本只是道歉就能解决的小事,如果一直逞强坚称“自己没错”,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能够认错,也代表拥有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所以不要一味地一个人钻牛角尖,也要向周围的人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做判断时的正确度,日后自然也就不容易再犯同样的错误。



再者,如果能虚心地仔细分析失败的缘由,还可以从犯下的错误中学到很多。





○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坦然承认,立刻道歉吧。



○承认错误,改正过失,人便能从失败中成长。

凛然的诚实



以轻率的态度给予建议,不过只是不诚实的温柔。





如果是仅只一次的关系,那就不要太过深入。这是我与人交往的原则。



举例来说,有很多人会来找我。



“我在画插画,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我是新人摄影师,请给我的作品一些批评指教。”



而我的回答总是一样。



“我不会给你建议,也不会评论你的作品,但我会看你的作品,记得有你这个人。”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的反应太过冷淡,但这就是我的诚实原则。



不管是工作,还是恋爱或人际关系的烦恼,有人找你商量而你要给对方意见时,你必须做好要看顾对方一辈子的觉悟。



“你的作品,如果这方面再加强一些如何呢?”一旦我给了某人建议,就算只是抱着轻松的态度发言,我也必须一辈子与那人来往。如果那个人说“我依松浦先生的建议做了调整,请看一下”,跑来找我商量,那就算是排开工作行程,我也必须会见他,这是我的义务。



这份义务会伴随一辈子,中途放下是卑怯的行为。所以一开始就不要轻易跨过那条线,这样对双方都好。



要给家人、朋友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建议时,我也秉持与之相应的觉悟与热情。我希望给别人建议时,都能严肃以待,而我的能力有限,所以才无法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以轻率的态度给予建议,不过只是不诚实的温柔,是没有脊柱、软趴趴的温柔,嘴上说起来虽然好听,可是并不会长久。



遇到别人找你商量恋爱或工作的烦恼时,如果你不先考虑自己的负荷能力以及与对方的关系就给建议,到最后可能会连要为真正重要的人付出的热情都被耗尽。





○有时候对所有人都温柔,反倒是不温柔的表现。



○事先定下原则,设好自己的底线,人际关系就能清爽许多。

留有余地的约定



人与人的关系就像跷跷板,角度随时会变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但我们总是容易忘记。





约定一旦达成,就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暧昧。



要严肃看待,以“绝对要遵守”的心态许诺。正因为约定牢不可破,与人定下约定时,一定要替对方留有退路。



不管那项约定有多重要,绝不能以命令的措词来表达。尤其当对方是你的朋友或工作伙伴,是你重要的人时,更是如此。



就算对方遵守了约定,如自己所愿,但如果因此把对方逼至极限,那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定下约定呢?



与人约定时,首先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点。为此,你可以先试着想象这项约定是否有替对方留下退路。



其次,如果是个人的事,叫约定;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就是契约。那时需要的,就是“变通的余地”。



契约因牵扯到金钱交易,必须比个人约定更严格执行。举个例子,在几家同性质的公司里,要选择和哪一家公司签约时,有人会以“价钱最便宜、可以帮忙赶交货日”的理由作为选择基准。



如果只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这或许是妥当的作法,可是在这个契约中,对方可能答应得很勉强。将不利条件全推给一方承受,强硬定下契约,这种合作无法长久。强忍到最后,对方甚至有倒闭的危险。



何况,从不公平的契约中,不可能产生伙伴意识。不仅如此,当己方遇到困境时,对方甚至可能毫不犹豫地中止契约。



相对的,如果契约条件是自己能接受,而对对方也有利和变通余地时,双方之间才会萌生信赖关系。只要多缔结几个发生分歧时不会为难自己,愿意伸出援手的合作对象,公司就能稳健经营。特别是处在变动的时代,今天己方虽然处于优势,但说不定哪一天立场会逆转。



我认为,与所有在工作上接触到的对象最理想的相处模式,就是像家人的关系。所以在要求合作厂商配合时,我会这么问自己:



“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妹妹,我还会提出如此不合理的要求吗?”



如果答案是“不”,那就是自己的要求不合理。



不只是公司对公司,上司对部下、前辈对后辈、在私生活参加社团与人一起担任干事时也一样,万不可以将负担强加在对方身上。



人与人的关系就像跷跷板,角度随时会变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但我们总是容易忘记。



给对方留退路或变通的余地就像是用来缓冲的软垫,不只能够解救对方,有一天还能回过头来帮助自己。





○所谓的公平,是为了能够心平气和地做判断而设立的基准。



○即使硬逼对方说出“YES”,这个承诺里也没有情分。

谎言的尾巴



与某人交往,就是要百分之百地接受那个人。
就连那人的谎言,以及他不得不说谎的理由,我也会全盘接受。





“他在说谎吧?”



虚张声势、虚荣,前言不搭后语,闪烁其词……不管对方如何巧妙地掩饰,谎言时常会露出尾巴。每当这种时候,我会选择干脆受骗。



不管是交友或工作,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谎言,我觉得这很正常。所以就算知道对方在说谎,我也能坦然接受,绝不会质问对方:“你在说谎吧?”也不会对说谎的人感到失望或嫌恶。



我虽不是圣人,但也能想象对方一定有他不得不说谎的理由。有些状况,确实会让人不得不采取欺瞒的方式,想尽办法伪装遮掩。



与某人交往,就是要百分之百地接受那个人。所以,就连那人的谎言,以及他不得不说谎的理由,我也会全盘接受。



不管对象是工作伙伴还是朋友,如果把接受对方当作主要枝干,那谎言不过是枝叶,只是一闪而过的尾巴。



比如说在听下属报告时,听出了其中的谎言。这时如果当即怒斥“这怎么可能!没有事可以躲过我的法眼”,这只会耽误了正事,对事态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与其发一通脾气,不如接受对方的谎言,转而去想接下来要如何进行,或去思考厘清问题本质的方法。



与家人和恋人相处也是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质疑不断,戳穿、责难对方,那彼此的关系永远无法深入。特别是在生活中,由于对方是自己重要的人,选择接受他们的谎言,自己也会更轻松。与其说是原谅对方,我想更贴切的说法是让事情顺利过去,然后忘记它。我并不是指要做到“故意上当”的地步,只是我觉得体贴对方的处境,选择不去在意,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请去思考戳破谎言和为对方留余地,哪件事比较重要。



○请去想象谎言背后的理由,如果能有这份心,自然能够体贴对方。

让百步,又何妨



先倾听对方的想法,说声“你先请”,礼让对方之后,
你就能依据自己的步调,悠哉地走自己的路了。





有一种说法叫“让你一百步”,不过是一百步,随时都可以让。毕竟又不是要退到世界的尽头,百步不过只是短短的距离。



以前,我曾把这件事写成随笔,当时虽然被当成笑话,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是抱持同样的想法。



当然,我也曾经有过一段怎么都不肯退让的时期。



人是讨厌认输的生物,不过是有些意见不合,就忍不住否定对手,想驳倒对方。虽不至于大打出手,但口水战没完没了。



唇枪舌战一番,吵得不可开交,结果结论还没出来,双方就战得筋疲力竭——像这样争吵,未免太愚蠢了。



于是,我在心底立下一个原则,那就是:不与人争战。如果因此变得能够轻松地退让一百步,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要做到不与人争战,最重要的是要仔细听对方说话。先请对方发言,让他畅所欲言,就算他表示“无话可说了”,还是请他继续说明,这期间自己则专心聆听。



听着听着,不禁会开始觉得“嗯,他的意见虽然跟我不同,不过也有道理……”,就算依旧无法认同,也能具体理解对方是依据什么理由来发言的。



自从我立下不与人争战的原则以来,即使是与人意见相左的时候,也不再一味否定对方“你想错了吧”。如果只是小事,当场就能退让。



尽管如此,我并不是要你抺杀自己、改变自己的主张。先倾听对方的想法,说声“你先请”,礼让对方之后,你就能依据自己的步调,悠哉地走自己的路了。





○不用在一个地方固执己见,能够宣扬自我主张的机会多得是。



○不与人争战,也就不会输,这也是事实。

对闲言碎语深呼吸



逆风强的时候,我更有自己在前进的真实感。





我刚上任《生活手帖》杂志的总编辑时,每天都会收到来信。



“内容一点也不像我喜欢的《生活手帖》了!”



“还我以前的《生活手帖》来!”



一天之内会收到好几封不满杂志改版的抗议信。三天两头收到这种信,心情多少会受影响,可是身为杂志总编辑,我必须接受这些意见,并且去思考要如何回应这些声音。



过去我从不曾隶属于一个组织,始终独立工作。负面评价与反对声浪、谣言和中伤,对我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甚至曾发生交情不错的朋友在背地说“松浦那家伙不行”之类的事,对于中伤我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了。假使“COW BOOKS”所在的中目黑地区的半径一公尺以内,“喜欢松浦弥太郎的人”有一百个,那么“痛恨松浦弥太郎的人”大约也有一百个吧。



要站在前线做事,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倒是逆风强的时候,我更有自己在前进的真实感。



最让人灰心的,是赞扬和批评声全都听不见,读者没反应、毫不关心。从这层意义看,那些对《生活手帖》当面提出抗议的反对声浪,甚至称得上是让人开心的消息。实际上,就职到现在的这两年,回信给抗议的读者一直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功课。



遭人否定,代表有人正在关注你,而这正是开始的机会。不限公事,日常生活也一样,我就是以这种心态来调适自己。



如果你也十分在意别人的中伤或闲言碎语,不妨这么想吧。



第一,别人并没有你以为的这么在意你,并不会二十四小时都在想你的事。你以为“现在,那人一定在说我的坏话吧”,其实那人早就忘了你的事,现在搞不好在约会呢。



第二,负面的声音容易听见,但正面的评价往往隐晦,不容易听闻。如果批评与中伤你的工作表现或行事风格的人有十个,那在背地赞许你的工作表现,欣赏你的人也会有十个。只不过他们没有说出来,而你没察觉到罢了。



如果以上两个方法仍无法平复你的心情,那我来告诉你一个秘密武器吧。那就是深呼吸。



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十分显著。只要深呼吸,心就会不可思议地平静下来,人会变得冷静。



而过度在意他人眼光时,呼吸也会变得浅薄。下次当你被一些冷静下来后发现不过是小事的问题影响,一时反应过度、情绪激动时,就试着深呼吸吧。



深呼吸不仅能让你忘记蜚短流长和中伤,在讨论大事的关键时刻,或者想喘一口气的时候,也能派上用场。只要你深呼吸的次数多过在意他人眼光的次数,我想那天一定会过得自在适意吧。





○察觉内心不淡定时,就试着端正姿势,来个大大的深呼吸吧。



○吸进好气,吐掉恶气。深呼吸是转换心情最简单的方法。

一个人的奢侈



要获得独处的机会,
关键在于你也要给身边的人独处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我会尽力在中午之前完成工作。事务工作和会议排在早上进行,午餐则尽可能和同事一起吃,那之后一直到回家的时间,原则上我都是一个人度过;一个人处理公司的事。



有时候因为受限于采访和拍摄工作,无法尽如己愿,但我还是会尽可能确保独处的时间。而一个人独处,并不是指丢下一切一个人躲起来,而是想要回归最纯粹的自己。



不管是谁,都在生活中扮演着某种角色。在公司里的自己,在家庭里的自己,为人家长的自己,为人子女的自己。我也扮演着总编辑、古书店老板、父亲等角色,可是有时候我会希望做回最纯粹的自己,而不是为了某人而活。



如果能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可以赤祼祼地做回什么也不是的自己,人就有机会找回真正的自我,获得喘气的机会,从而获取与他人认真交往的力量,能够用心投入地与别人交流。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一个人的时间,不管是总编辑、父亲或是其他任何角色,我都无法胜任。



身处社会,我们每天都置身在各种事物之间,永无止境地受到外来的影响。追求变化和成长的同时,有时候会变得一点都不像自己,感到哪里不对劲。像这种时候,只要试着独处来找回自我,就不会觉得只是在随波逐流,而是以自己独到的泳姿在前进,在发生正面的变化。



要获得独处的机会,关键在于你也要给身边的人独处的时间。因为要确保一个人的时间,来自周围的协助不可或缺。



尽管不能明目张胆地宣传,但我私底下对下属们说:“如果实在不想进公司,不来也没关系。”只要自己能掌控工作进度,下午可以借口拜访客户离开,或者找适当的理由打电话请假。毕竟,人是活生生的血肉,不是机器齿轮。



我的妻子晚饭后会读读书或看看电视,习惯一个人度过;一个月也会找两天自己去旅行。我清楚拥有一个人的时间对她很重要,所以并不会干涉,也会担起照顾女儿的责任。



而我之所以能拥有独处的时间,也都是有赖同事和家人配合。没有他们的协助,我是绝对办不到的。



认可彼此需要独处的时间,理解独处的好处,相处的时间则好好沟通;彼此之间既能相互理解,又能相互协助。我想和重要的人建立这样的交往模式。



我曾经独自出去旅行了一个星期,期间没有和任何人联络,并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而我之所以能这么做,不是因为任性,而是我周围的人理解并接受这件事。



不管是结婚,或是归属于某个团体,只要忘了一个人的时间,我们往往就会产生依赖感。一旦依存着什么而生,人就会丧失自我。



所以,哪怕时间很短也没关系,尽力挤出一个人的时间吧。这么做时也不要忘了另一件重要的事,坚定地对身边的人说“你也可以找时间独处”吧。





○保有独处的时间,你才能好好享受与他人共处的时光。



○咖啡店也好,公园也好,事先挑几个能够让自己舒服独处的地点吧。

CHAPTER THREE 3 圆融人生的香料



要懂得生活的智慧与乐趣

香味的功用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





我的“记忆关键词”,就是香气。



或许是事情发生当下常伴随着芳香,所以香气常常成为我回想起某件事的关键。



我对气味很敏感,所以想调剂心情时也常利用香味。芳香,便是我用来调整自己的工具。



芳香精油是我生活的必备品,我最喜欢闻起来清凉的迷迭香,也喜欢同属性的尤加利;比较累的时候,则会使用胡椒薄荷(peppermint)或洋薄荷(spearmint)之类的薄荷调。如果是女性,我想应该会喜欢熏衣草、玫瑰、橙花之类香甜迷人的味道。



Aromatherapy,在法语中是“芳香疗法”的意思。精油的用途很广,可作香氛焚烧、保养皮肤、防虫等,效用多多。我平时会在房间使用扩香器,搭飞机时也会点几滴精油在口罩上,既能放松心情,也有保湿和预防感冒的功效。



香味,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我想大家都有过经验,踏进花店,被馥郁的花香包围的瞬间,心情立即变得舒畅;房间只要装饰一朵小花,气氛就变得舒适宜人。秋天草木的香味、刚煮好的米饭香,以及雨后街道上的味道等,弥漫在生活中的各种香味,丰富了我们自身。



不管食物多有营养,如果没有香味,就一点也不觉得好吃。香草茶或咖啡如果除去了香味,就变成了另一种东西。



人生也一样,绝不能轻视那些能变成香味的事物。



如果说人生目标、工作与梦想,爱、信任和伴侣,是人生的滋味和养分,那么嗜好与学习就像生活的香气,即韵味吧。



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我认为香味正是一种看不见的珍宝。





○请思考你人生的香味,即可以增添生活韵味的事物是什么。



○那便是眼睛看不见却可以丰富人生的财富。

“不知道”的箱子



承认自己“不知道”,
就等于收获了学习的机会。





不知道的事,就说不知道。



这毫无疑问是人生最好的智慧。



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含糊其辞,如果不知道,就老实说“不知道”。



承认自己“不知道”,就等于收获了学习的机会。



说出“请指点迷津”,请教他人,绝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就算对方没有全教会你,你只习得部分的知识,那也没关系。因为你可以利用那些知识的碎片作为契机,靠一己之力进一步学习。



除此之外,在表明不知道的同时,不放过那些疑问也很重要。



我在《生活手帖》编辑部的办公桌抽屉,准备了一个箱子。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在阅读书本或报纸,又或者与人谈话时,我们一天之中常会遇到几个陌生的字眼。



有时候当场请教就能得到解答,不过在工作上有些场合并不方便发问。



“不好意思,这方面我不大懂,可以麻烦你简单说明吗?”有时候你可以直接发问,但像是多人参加的会议,就很难开口。如果会打断其他人的工作,也最好避免。再说,有些问题是自己调查一下就能知晓的事,一一请教会给对方造成困扰。



遇到这种时候,我会把疑问写在纸上,然后把那一小块撕下,放进抽屉里的盒子。



像是遇到不知道读音的字,或是在报纸上看到不懂的字词,“‘视为有效利息之债务清偿’,那是什么意思?”,我便会一一记下问题,把小纸条放进那个叫作“不明所以”的盒中。



然后,一个月大约一次,等工作告一段落时,再定定心心地把盒子打开。如果一天一张,一个月大约也有三十张左右,数量很可观。



不必用到潘多拉的盒子,通过“不知道”的盒子便可明了自己哪些事不清楚,什么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拿我来说,我就因此发现,盒子里有好多关于经济用语的问题,看来这方面是我的弱点。



当然,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你可以上网搜索,可以找书阅读。“什么嘛,‘视为有效利息之债务清偿’的意思原来那么简单”。有些问题很容易就能得到解答,但有时也可能引发更多的疑问,带给你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就开启了货真价实的自学,让人兴味盎然。



在这过程中,我甚至还动了这样的念头:“等我五十岁就去上大学吧。我想系统性地学习经济方面的事,念经济学应该不错。”我的世界也因此一步步地拓展开来。



这并不是小学生的作业,没有解开所有问题的必要,就算一年只打开盒子一次也没有关系。



总而言之,“不知道”的盒子里面,便是挖掘你新的可能的种子。





○在手边能找到的纸张随意记下你的疑问,全都放进盒子吧。



○“不明所以”的盒子是用来了解自己的工具。

散发树木香气的地图



我想知道自家附近是什么样的地、有什么种类的植物生长,
然后尽可能花心思与自然和平共处。





如果要你指明从最近的车站到你家的路线,你会怎么表达呢?



“出了检票口,在车站前的银行左转,接着直走,在第三个红绿灯右转,然后你会看到一间便利商店,那栋大楼隔壁的咖啡色公寓就是了。”



大部分的人应该都会像这样说明吧。的确,这样的指示简单易懂,不过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这种时候,不如将花草树木画进心里的地图吧。



先仔细观察平日看惯的风景,然后从中精心挑选出几个自然景物,像是行道树、陌生人家阳台种的花等等,依此画出一张散发树木香气的地图。



“沿着夹道的樱花树直走会看到一座小小的花坛,在那里右转。”



“那里有棵高大的菩提树,以那做地标。”



如果能如此帮人带路,我想一定很棒。



生活中时常会经过的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兴致多看一眼,总是无意识地经过它们。不过,只要去意识“自然”,细心地付出关怀,一定可以发现能用来做地标的树木。



就算居家环境被柏油路包围,但土壤就在柏油底下,即便外观不一样了,我们依旧生活在自然之中。



因此,我想知道自家附近是什么样的地、有什么种类的植物生长,然后尽可能花心思与自然和平共处。



去发现自然,绘制一张散发树木香气的地图,只要这么做,你就能更贴近丰富多彩的人生。



找个有空闲的下午出去散步,画下你的新地标吧。





○如果发现花草照顾得特别美丽的住宅,就悄悄记下来当作自家的范本吧。



○如果有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寻常的林荫道也能变成特别的场所。

历史上的小事情



世事总在轮回更迭,不断重演,
从先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研究历史,对我而言是莫大的乐趣。



不过我的意思,可不是指光背背年号。举例来说,像是探寻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打造梦幻图书馆的壮阔历史、小堀远川是如何从争乱不断的德川幕府时代死里逃生……调查这些史事,对我而言是最高级的享受。



人生在世,一定会遇到未知的事,以及各种考验和烦恼。像这种时候,历史便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因为世事总在轮回更迭,不断重演,从先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咦?那个时代也发生了类似的事呢。那么,当时的人是如何去克服的?他们是怎么想的?”



每每回看历史,常有这种感受,真是不可思议。



除此之外,研究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历史上的小事,也很有乐趣。



就拿“COW BOOKS”所在的中目黑地区来举例。



沿岸种有樱花树的目黑川,是本地区的象征。河水流经市中心,河畔绿意盎然,水流平稳。然而,其实在距今不久的江户时代,沿岸还未兴建堤岸工程,河水时常泛滥酿成水患。一直到一九八〇年代,展开大型的护岸工程之后,才演变成今日平稳的潺潺小溪。



中目黑后来因此再度开发,兴起了许多新潮的店,大型超市也应运而生。听说昔日车站对面还有座小丘,小丘上有一座牧场。



再往前追遡,据传从与目黑川并行的山手通路,一直到下游的青山通路一带,从前是一片汪洋。出土的化石中,竟曾发现鲸的骨骼。



昔日的大海,现在变成了河川;原本是牧场的山头,如今公寓大厦坐落。遥想着这些过去,任思绪奔驰,再有趣不过了。既能成就一场小小的探究,也能感觉自己与所在地区之间的联系,获得归属感。



夸张一点,甚至还可以告诉别人:“我家的公寓,以前曾住了一头鲸呢!”如果有机会这么做,不是很好玩吗?



探究悠长的历史,是我打算要用一生钻研的兴趣。为此阅读大量的书籍,花点心力,我都乐意而为。



如果你只是想调查城市的历史,倒是有更简单的作法。图书馆里有相当齐全的乡土历史书,各地的区公所和市政府也能找得到相关资料。



那些过往,事件虽小但连绵不断。你愿不愿意也试着从中挖掘出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那一小部分呢?





○调查一下自己居住土地的历史,比较看看不久之前与遥远的过去有何变迁吧。



○可以将从历史中学习到的先人智慧,当作解决问题的线索。

轻松写信



断断续续的字句,墨色的浓淡,字里行间为文者的心意自然流露。
信,本来不就应该是这种东西吗?





有天我在“COW BOOKS”附近的代官山遇到了一个熟人。



由于我当时有事在身,对方也在赶时间,双方只是匆匆打了照面。还没好好聊一聊,便各自走散。



双方似乎都有话要说,至少我很想问候一声,了解对方最近过得好不好。于是,我写了一张明信片。



“那天赶着办事,不能好好聊聊,真不好意思。不过能见到面,我很高兴。”



也可以直接打通电话或写封电子邮件给对方,但我总觉得亲手写下的文字比较能够传达心意。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种小事,何必特地写信”。不过,我时不时会捎封短信给亲友。



如果坚持信要写得讲究、端正,写信就成了一件麻烦的事。



我觉得与其如此,不如把想到的事短短写成一行,然后尽可能多寄几封。



曾经在《生活手帖》杂志介绍过,我很喜欢野口英世(1)博士母亲的家书。



不识字的野口鹿女士请人教她写字,拿起笔,写信给远赴美国研究医学的儿子,一心期盼他早点归来。



快回来啊。
快回来啊。
为娘的这辈子唯一的恳求。
朝西边,拜一拜。
朝东边,拜了拜。
朝北边,我拜拜。
朝南边,我拜拜。



即便文章不通顺,用法有误、字句有缺漏,可是阿鹿女士的心情痛切地传达出来。断断续续的字句,墨色的浓淡,字里行间为文者的心意自然流露。信,本来不就应该是这种东西吗?



我虽然以摇笔杆为业,不过写信时我不会像写文章那般慎重。季节的招呼语用得不规范,字句不讲究,内容也没有脉络。有时不过是支离破碎的文字,就像写便条一样随意。



即便如此,我还是深信书信能够传达心意,更何况,我自己最喜欢收到信了。那些以年份区分装箱收藏的书信,是我的宝贝。



可能是某个人的生日,可能只是突然一闪念,或者是很久没和某人联络的时候,这些情况我一般都会写信代替问候。



如果每天都写一封信,大约每隔两天就可以收到一封回信;如果出去旅行也不忘写信,还能收到来自其他国家、在旅途认识的朋友的来信。



就算是公事也一样,去除直接见面的情况,我喜欢打电话胜过电子邮件,喜欢写信胜过打电话;这便是我与人沟通的基本模式。



信件翩翩,轻松往来,这样的世界该有多美好。





○如果在美术馆的礼品部看到了喜欢的明信片,就买下来夹在记事本里备用吧。



○如果在旅行地的邮局买到当地限定的纪念邮票,就立刻寄张明信片吧。

阅读旅行



为了获得知识而翻开书本,不是阅读,而是念书。
读书的乐趣在于“当下阅读的时间”。





只要花上五分钟,就能上路。我一直是以这种心态来进行阅读。



旅行和阅读,或许是同样的事情。



觉得自己的内心空间逐渐变小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旅行。与之类似的,当我想要稍微转换一下心情的时候,会选择阅读。



不管是旅行的途中,还是阅读的时候,人都是脱离现实沉浸在孤独中,处在全然独处的状态,就算那只是段短暂的时间。



只不过去旅行需要做行前准备,也需要换洗衣物,相较之下,阅读的旅行实在轻便多了。只需翻开书页,就能一脚踏入目的地,而且无需搭飞机,只要花上几分钟就能回归日常。



我因为既经营古书店,又写文章,还担任编辑,很多人都对我说“你一定对书很熟悉,读过很多书吧”,这其实是误解。



阅读量远比我大的人比比皆是,而且那些人脑中储备的庞大学识也是我完全无法匹敌的。



至于我,常常才读完书就连故事大纲都忘了。读完书的感想以及书中的内容,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我觉得读书的乐趣在于“当下阅读的时间”。



在我的认知里,为了获得知识而翻开书本,不是阅读,而是念书。



所以,请试着以更轻松的心情来阅读书本吧。



不必立下雄心壮志,“我一天要读完一本书”“我一定要读完××本书!”,与书的交往其实可以更自由。



请大家务必也体验一番这轻松美妙的阅读之旅。





○喜欢的书,请试着多读几遍。每次重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请试着把一本书当成一个人,如此看待便能发觉新的阅读角度。

亲身经历的笔记



去亲眼目睹,然后用自己的手记下,那会比任何网站都来得可靠,
成为你个人的数据库。





实际接触而来的真实体验,是一种帮助你看清事物本质的训练。



所以,出去旅行吧。上美术馆去吧。去和人见面吧。



踏出家门,用双眼去看看世界。花一些时间,让双脚踏入陌生的土地。



时时保持去亲眼目睹实物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



诚然,不管是遥远异国的沙漠尽头,还是世界名画,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何况现在只要利用网络,什么都检索得到。



媒体的发达使人即使不曾接触过实物,依旧可以获得相关知识,但那些内容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概要,只是大略的轮廓,虚幻的缩影。“我很忙,只要知道个大概就行了”,像这种快餐式思维,既贫乏又让人失落。



我并不是在否定网络的作用。我对这个新媒体也保持着兴趣,甚至还想利用这个载体做些什么事,并当作必要的工具利用。



但与此同时,我也铭记在心:网络不过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不能当成主要的信息来源。因为网络实在是太方便、太好用了,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让所有信息的获取来源都变成了网络。一想到自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我就充满警惕。



如果不接触实物,学习全仰赖快餐知识,自己的感觉机能也会开始一点一点钝化。



此外,如果是网络,记录数据时只需要咔咔地操作几下鼠标,就可以轻松复制画面,这也令我有些心忧。



因此,我的皮包里总是备妥记事本和铅笔,以便能在看到实物的当下、听到某句话的瞬间,随时都能用笔记下。认为如果是重要的事就一定不会忘记,这根本就是想当然,直接的感想和闪过的灵光如果不用笔记下来,没多久就会散落。



去亲眼目睹,然后用自己的手记下,多收集一些“亲身经历的笔记”,因为那会比任何网站都来得可靠,成为你个人的数据库。





○网络讯息常见谬误,请先具备这个认知。



○请在包包里常备喜欢的记事本和笔。

轻柔的举止



人的举止透露出来的不只是修养,
还能反映出那个人的心的状态。





把杯子搁在餐桌。关上门。摁电梯按钮。



这几个再寻常不过的举动,有人做起来优美,有人做起来却显得粗鲁。



再举个例子,放下电话听筒时,不要咔擦一声地重重放下,而是等到确认对方已经挂断了,再缓慢地轻声放下听筒。这种轻柔和缓的举止,可以催生出美。



具备良好电话礼仪的人并不少,那么生活中的每一个行动,何不都以同样文雅的举止来完成呢?



毕竟,重重地放下杯子这样的举动,一定不会发生在什么愉快的场合;相反地,看到杯子和缓地、轻柔地被放在面前,人才会感到备受礼遇。



我偶尔会在车站观察人群,目的是想知道人们在通过检票口的时候,会如何出示交通卡。



我发现有的人是使劲敲击,有的人只是轻轻触碰一下。机器机能优良,其实不管以哪种方式都感应得到,但乘客的举止因人而异,而且还反应出那人的性格,让我大开眼界。



那些通过检票口会猛敲车票夹、弄出巨响的乘客,上车后常常一屁股就重重坐在空位,座椅的震动惊吓到隔壁乘客,引人侧目;有些女乘客看似娴静,但举止却粗鲁不堪,也让人看了难过。



所谓礼节,也就是面对社会时的礼仪成规。虽然没必要做到心口不一过分殷勤的地步,至少也要在心中对邻座乘客说声“打扰了”,并安静地落座。只要这么做,不管是男性或女性,看上去都会优雅许多。



礼节和规矩不该是受制于人的事,而应该由自己来制定。譬如说法律并没有禁止在电车上嚼食口香糖,但你并没有那么做,可能是因为你觉得自己“都是大人了,还在别人面前把口香糖嚼得咂咂作响,太失礼了”,于是选择自律。



除此之外,人的举止透露出来的不只是修养,还能反映出那个人的心的状态。因为人会无意识地做出粗鲁的行径,往往是在身体疲劳、精神焦躁的时候。



其次,观察的对象也不限世人,我反倒是时常仔细观察自己。



在险些被工作和心事压垮的夜晚,我注意到自己竟敲打着公寓的电梯按键,赶紧喃喃地制止自己:“不能这样,不能这样。”



把自己的举止是否文雅,也列入自我检查的指标吧。如果发现自己举止变得粗鲁,就温柔地引导自己回归正轨吧。



在人前人后都做到彬彬有礼,是极为困难的事,但这也是件美丽至极的事。



如果每一个人的举止都能彬彬有礼,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公共规范的存在。





○敲计算机键盘时、开关门时、在房间里走动时,都请放轻力道。



○轻声与优雅都是一种修养,关系密切。

双臂交抱是大忌



双臂交叉抱在胸前,其实也象征了自己的精神状态,
代表自己的心正处于封闭状态。





不过是一个细微的小动作,就可以改变对一个人的印象。



只要重新审视自己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动作,全新的世界就会为你展开。



对此我最近有一个发现,就是不要双臂交抱。



双臂交叉抱在胸前,其实也象征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代表自己的心正处于封闭状态。



当你双臂交抱示人,你就是对眼前的对象、对自己以外的世界,关上了心门。如果每天都摆出这种姿态,不久甚至会产生“不可能有什么好事发生”的想法。



另外,与抱着胳臂一样,跷脚的习惯最好也改正过来。因为这看起来傲慢,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在场的人是很失礼的事。



在人前抱着胳臂和跷脚,都是很要不得的行为。在讨论重要的事情时,如果有人摆出这样的姿势,就算他的遣词用字再有礼貌,都已是抛弃了最基本的谈话礼仪。



其次,跷脚是种装腔作势的举动,而矫揉造作,是一种不正直的表现。更重要的,跷脚还是造成骨盘移位的原因之一。



“不过,一个人的时候要抱胳臂还是跷脚,都是个人自由吧?”或许有人这么认为,但同样不应该那么做。



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私底下的态度代表了他的本性。如果独处的时候摆出傲慢的姿态,就连你的存在本身也会变得傲慢。



从前我也会不知不觉就抱起胳臂,跷起脚来。直到有一天,我惊然发现这些动作的可怕之处,在那之后我便时时留心,戒掉那些小动作。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浑身不自在,静不下心来。



不过忍耐一段时间之后,我总算如愿摆脱无意识双臂抱胸的坏习惯,现在甚至就连想跷个脚都做不好了。





○如果你有子女,请作为教养的一项规矩,禁止孩子双臂交抱或跷脚吧。



○听人说话时不将双臂抱在胸前,对方的话才能直抵你的心。

爱护你的手脚



即使是眼睛看不见的地方也打理干净,
这份用心能为我们打造出精致的生活和人生。





“手脏的人,不可信任。”



这句话或许有些以偏概全。不过我常觉得,手脏了却还不以为意,是一件很粗野的事。



手在身体里肩负与人互动的重任,负责执行“触摸”这个动作。手会触摸到食物、交给客人的商品、其他人的手和脸颊,自然是越干净越好。



而且,问题不在实际上有没有触碰到。如果引起别人有一丝“不想让那双手碰”的感受,我一定会嫌恶自己,甚至觉得就连不会说话的动物、书本或水果,都在散发“不想让那双手碰”的信号。



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象,保养这双暴露在别人视线之下的双手这件事的重要性就能理解了吧。



此外,不只有污秽、不干净,才会被视为“肮脏”。伤痕遍布、被啃得坑坑疤疤的指甲、肌肤干裂,也会给人“肮脏”的印象。“肮脏”就是指没有受到妥善的照顾。就算因为工作需要会伤到手,只要保养得当,手就能恢复美丽。所以,请时时不忘仔细洗净双手,修剪指甲,抹上护手霜,好好保养它们吧。



爱惜手,就是在爱惜自己的身体。留心健康,如字面所示地“动手”去保养。同样的,就像保养手那样,也不要忘了保持脚的清洁。即使是眼睛看不见的地方也打理干净,这份用心能为我们打造出精致的生活和人生。



另外,从男性的角度来看,有时看到打扮入时、脸上彩妆美丽的女性,脚跟却干燥脱皮,总不免感到失望。



当然,不管是男性女性,都应该重视自己的身体。



不重视身体和健康这攸关性命之事的人,不可信任。开头那句话如果这么说,或许就不至于太过偏颇。





○得了感冒晚上不能泡澡的时候,如果洗净手脚再休息,身体会轻松许多。



○如果拥有一双保养得当的手,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都能拥有自信。

生活中的减法



不管是拥有一个东西,还是培养一项兴趣,
都必须抱持着跟谈恋爱一样的心态。





有东西增加,就相应地做些减法。



这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过生活的秘诀。



如果入手一件新东西,就丢掉屋里的一件旧东西。这么一来,你便能永远过着保有空间的生活。



“不管是拥有一个东西,还是培养一项兴趣,都必须抱持着跟谈恋爱一样的心态。”



听到我这么说,有人不以为然地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如果有新欢,就和现在的情人分手”这种真挚的态度,能应用到生活中的大小事上头。与其和多个情人展开肤浅的交往,不如将自己的心交给一个人。这样的心意,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对兴趣,可说都是一样的。



因为,如果拥有的事物有一定的限额,就能把每一个都当作宝贝来珍惜。



所以当我开始学吉他,就把一直以来很喜欢的脚踏车给卖了。虽然常有人说“兴趣是多多益善”,但并不代表这就是普世的通则。



实际试试看之后,我发现如果不被塞得太满,自己的体内就有容纳新事物的空间。物品和兴趣虽然不会说话,但只要你真心相待,一定也会对你有所回馈。



此外,从自己当下的状态开始做减法,也是增加生活空间的方法。



就拿干洗做例子。有一天,我突然想起自己早已戒掉了每季添购新衣的习惯。将近有一年的时间,我几乎什么都没买,只穿旧衣过日子,结果非但没有造成不便,反倒觉得轻松自在。



在那之后,除非必要,否则我不买衣服。而且我还下定决心“不买需要干洗的衣服”。这么一来,我的生活就减去了“干洗”这个要素。



考虑到环保问题,坚持购买有机棉的衣物或许是好事。不过如果需要拿衣服去送洗,反倒会使用上许多药品,而且还很浪费电。



只买可以自己手洗的衣物,愿意花时间动手整烫,我想这应该才是真正地在守护自然吧。



每天都好好检查自己的生活,试着进行生活中的减法吧。



很多人也提倡过,电视是个应该减去的家电。毕竟新闻可以从报纸上知道,靠着看电视得来的心情调剂和趣味,我相信一定也可以靠你自己的力量获得。



有东西增加,就相应地做些减法。即使没有东西增加,也减少点东西。



如果自己的心保持通风良好,脚步也会变得轻盈起来。





○不只是房间,你的心是否也被不必要的东西给占据了呢?



○与其追逐流行,不如买一件质量保证,能够穿上很久的衣服吧,你说呢?

医治“不够的病”



如果跟寻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却“没钱也没时间”,
那只能解释成他得了一种病,一种叫“不够的病”。





有两句话,我无论如何都不想说出口。



那就是“没钱”和“没时间”。



“我想培养兴趣,可是我没钱,而且我很忙,根本没那个时间”,或许你的朋友里就有人曾这么说。



没钱买菜、学习、出去旅行。



没时间做菜、休息、学习。



我觉得能够若无其事说出这种话的人,根本早就放弃了维持健全的身心。



因为如果跟寻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却“没钱也没时间”,那只能解释成他得了一种病,一种叫“不够的病”。



当然,除非是遇上突如其来的状况或疾病,或是家人发生意外,“因为花了大笔急用金,所以没钱;因为要看护病人,所以没时间”,那还可以理解。



可是,如果是像寻常人一样生活却没钱也没时间,那状况就不一样了。



均衡的饮食,娱乐放松,学习——要做到以上几件事,并不需要花上庞大的金钱和时间,我认为如果处在身心健全的状态,一定可以筹措出这点钱,也能腾出这点时间。



可以说“没钱”的,只有还没有工作的学生。



有资格说“没时间”的,只有因为特殊理由而无法抽身的人。



只要你是已踏入社会的成年人,“没钱”“没时间”这两句话就绝不能说出口。



倘若,你脑中闪过一丝这样的念头,那就是你检视自己状态的好机会,去确认自己是不是生了“不够的病”。就像感冒时会重新检讨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一旦你觉得“不够了”,就去探究根源。只要你能找出病因,一定能够痊愈。“不够的病”并非是不治之症。





○说“不够”就像是把过错推给他人,是种可怕的行为。



○只要把“不够”一词列入禁语,就能看见新的解决之道。

金钱的种子



我不想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储蓄,
而是希望能把钱用在能让自己更加富裕的事情上。





钱这种东西,是会越用越多的。



“这个月花了不少钱”,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不过我并不是指像投资人那样运用资产,增加财富。



只要用钱,存折的存款数字就一定会减少,可是对自己而言,那些换来的东西应该要比钱本身有价值许多。



换个说法,我不想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储蓄,而是希望能把钱用在能让自己更加富裕的事情上。这才叫真正的运用资产,在种下金钱的种子。



当我还年轻,还在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的时候,来往的几个成年人都告诫我:“你一定要学会怎么花钱。”



我因此清楚知道,钱必须无时无刻不谨慎使用。



虽说最好尽量花钱,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欲望,那就只是纯粹的消费。



就像肚子饿的松鼠,狼吞虎咽地吃光了金钱的葵花子,最终饥饿致死。相反地,如果把那颗种子播种在肥沃的土地上,就能开出硕大的向日葵,而向日葵又会结出许多种子。



花了十几万元去旅行,虽然未必能留下什么实质的纪念,可是如果你获得了经历和体验,增长了见闻,那就是一种培育金钱种子的投资。



买下精美的高级手表,如果只是因为“想要”的任性,或是为了弥补某个无法满足的欲望,那就像是吃掉了金钱种子,只是一种消费行为。



至于股票投资,那又是另一个问题,我并不感兴趣;房租和电费则是排除在消费或投资行为之外的基本开销;我想学习的,是运用资产来培育种子的方法。



“啊啊,真是失策!”虽然有时候也会犯错,但失败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



至于午餐费要如何花,仍然是一种运用资产的行为。如果买的是能够满足身心健康的食物,那就是投资;如果只是随便买泡面果腹,那就跟把钱丢在水沟里没什么两样。





○切记,储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和把钱存在银行比起来,把钱投资在对自己有价值的事物上,利息要高出许多。

自己的决算表



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家庭主妇,
我们都是“自己”这间公司的经营者。





“对我而言,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



我认为花钱这个行为,就是对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拷问。



价值观因人而异。



就像有人就算花一千万买稀有的进口车也不觉得贵,但要他花一千日元买本旧书,他却觉得价钱高得不合理。有人买便利商店一个一百五十日元的饭团觉得贵,可是却愿意为现采西红柿付三百日元,还觉得很划得来。



只不过重点在于,千万不要满不在乎地花钱。不管是一百元或一百万,完全不去想“这东西对自己而言到底有多少价值”就打开钱包,是很危险的一件事。觉得“似乎还不错”就买下一件衣服,根本就是无视与金钱打交道的基本观念。



其次,等到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确立了基本的金钱观之后,每半年一次,审查自己的财务收支情况吧。



长久之来我都自己一个人开店,所以对账务工作很熟悉。如果不定期确认收支情况,掌握财务状况,店根本就经营不下去。



不过,确认收支状况,其实对所有人都是必要的工作。为什么?因为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家庭主妇,我们都是“自己”这间公司的经营者。如果不事先掌握自己的经济状况是“财务赤字,需要向人借贷”,还是“虽然赚不了大钱,但一直都有稳定收入”,就无法掌控人生。



“不过就这点小钱,应该没关系吧”,无论是像这样凭感觉花钱;还是“真不行的话,再忍个一两个月吧”,像这样凭感觉勒紧钱包,其实都是在过走钢索的人生。



“自己现在的生活情况如何?房租多少?餐饮费呢?娱乐费和学费呢?”



像这样定期进行检查,而且每次都安心地确认自己“没问题”,就代表你过着健康的生活。





○每半年决算一次自己的财务收支情况吧。



○能掌控金钱,就能掌控自己。





————————————————————


(1) 野口英世(1876-1928),日本细菌学家,拥有“医圣”美誉。二〇〇四年起,取代文学家夏目漱石,肖像被印制在日本新版千元纸币上。

CHAPTER FOUR 4 平和的晚餐



每一个今天,都要过得很用心

用触摸表达珍重



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时间摸摸自己重要的东西,
也就是代表每天都一点一滴地错失了重要的东西。





珍惜物品,珍爱自己,就是在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珍惜的方法,就是一天一次的触摸。方法非常简单,但却意义重大。



就像在“COW BOOKS”书店,每天我都会把店内的商品,包括摆设在店内的椅子的椅脚,全都摸上一回。



只要触摸,就能清楚了解书本或桌椅的状态。如果有灰尘就掸掉,有损伤就修理,还可以顺便整理商品的排列顺序。



就算触摸后发现没有异状,但摸与不摸,结果截然不同。通过触摸,宛如给物品注入了生命,使其也变得熠熠生辉。



另一方面,被人不屑一顾、被丢置不管的东西,不用多久便会失去生气。



我的书本和衣服都不多,因为我知道自己每天能看顾的东西有限。而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只拥有少数几样且经过精挑细选的物品,就有可能每天都摸上一回。



触摸,也就是在检查。



所以,自己的手脚和头发、身体的细部,也像触摸物品般一天好好摸上一回吧。仔细检查,去确认是否健康无恙。



如果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时间摸摸自己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代表每天都一点一滴地错失了它们。



摸一摸自己重要的东西,向它们打声招呼吧。为了迎接明天,今天也郑重地道声“晚安”。





○如果发现有些东西一年都没碰过一次,就考虑把它们处理掉吧。



○晚上睡前帮脚掌涂上乳液,按摩一下。说一声“今天辛苦了”。

孤独是基本条件



唯有拥有在黑暗中也能一个人毅然决然行走的力量,
我们才能与擦身而过的他人构筑深刻的联系。





如果是三人以上的聚会,我便尽可能不去参加。



派对之类的活动一概婉拒,接到喝酒和饭局邀请,同样是谢绝回避。也就是说,我是个“非常不上道的人”。



我的体质对酒精过敏,也想遵循自己早睡早起的原则,所以晚上的时光我大都是和家人一起享用平和的晚餐,一个人阅读、思考,然后平静入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



不过我不爱交际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我原本就不善社交,要和一群人见面令我很头疼。而且,我一直认为孤独是人活着的基本条件。



人生在世虽然免不了会与他人产生关联,但不管是恋人还是家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与自己完全契合,视为一体。人的想法决定了其行动和生存方式,而思考这件事情也无法和谁一起完成。



感受、想法、思考、选择、决定——这些形成人生本质的过程,本来就只能独立完成。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个事实。



所以,我把孤独当作基本条件坦然接受。



我不会为了掩饰孤独而与人会面或与朋友狂欢作乐。相反的,我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学习,期望尽可能朝自己目标的方向前进。



当然,尽管我再习惯独处,孤独也并非永远都是我的伙伴。我也经常被寂寞、害怕、不安等恐惧情绪俘虏。



特别是工作,那是一场与孤独的战争。如果没有以一人对抗百人,与世界对峙的觉悟,就不可能完成理想的作品。



有时候,即便是独自蒙受众人的批评与反对,也必须毫不退却地抵挡下来。希望顾虑到每一个人的情绪,听取所有人的意见,在气氛温馨的讨论中做出好的企划——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我并不会像悲剧的男主角,陷在“我是如此不幸,必须一个人努力”的情绪。而是认知到人生来孤独,转而去思考要如何与孤独共处。



这种态度不只存在于面对工作的时候,在生活中的各种场面都适用。



“你如何看待寂寞和孤独?”



这是一个可能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生的问题。



其次,我也时常问自己:“我还能够独处吗?”



年轻时一个人在国外的生活,让我知道与孤独对峙的过程有多严苛,并从中获得极其重要的成长与锻炼。即使是一直到了现在,我仍是不断告诫自己“要保有能够独处的坚强与勇气”。



有时候,我甚至会斩断一切与他人的联系,就算被当成“怪人”遭朋友排挤,就算被批评“那家伙太不上道,真难约”,全都坦然接受。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做之后双方之间反倒有机会进行真正的沟通。因为难以启齿的事一般绝不会在酒席上提起,所以我反倒有了能够正面对话的机会。



依赖淡薄的表面关系过日子,不是比一个人独处更寂寞吗?



因为寂寞所以想亲近他人,这是依存,是依附对方的心而生。这样的关系不可能孕育出信赖、爱与友情。更何况,成群结党也不符合人类的生活习性。



或许你也抱着这种想法:出门旅行最好有人结伴同行,希望在熟悉同伴的包围下,生活在“舒适圈”里。但何不鼓起勇气,毅然决然地放手来一次一个人的旅行呢?



“这么说一定会惹对方讨厌,觉得我很烦人吧”,如果因为总是担心着这些事,染上凡事都说“随便”的坏习惯,就赶紧努力矫正过来吧。



要接纳孤独,并贯彻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要拥有不畏磨擦与风浪的坚强。



这样的态度,能够为我们守护安稳的生活。唯有拥有在黑暗中也能一个人毅然决然行走的力量,我们才能与擦身而过的他人构筑深刻的联系。





○偶尔就豁出去一个人出发吧,你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试着减少一个可有可无的聚会吧,具备拒绝的勇气也很重要。

慢慢延烧的暖意



体贴与亲切,在从前是理所当然的情感,
但是对现代人却成了必须努力才能收复的东西。





我小时候很容易发烧。因为扁桃腺经常发炎,幼时我动不动就感冒、喉咙痛,时常得向学校请假。



这是发生在我小学二年级的事。那天我一如往常又发了高烧,在家中裹在棉被里休息。



由于双亲都有工作,姐姐也有事出门,以致同学都在学校准备上课,我一个人落了单。



空荡荡的家中本是早已熟悉的环境,但此时竟显得陌生,甚至有些可怕。电视也看不进去,只觉得越来越无聊。但我又还在发烧,身体使不上力,也没办法爬出被窝去玩。



就在无聊的空档,我早已不陌生的寂寞和不安又趁机跑了出来。这下子,就算尝试看书或做白日梦,也无法顺利调适心情。



就在我一个人躺在床上时,门铃响了。原来是级任导师来探望我了。



我穿着睡衣去应门,与其说高兴,更多的是紧张。因为来的可是全校最可怕的男老师。在教室里,老师总是板着脸让人难以靠近,在校外看到他感觉更是严肃,让人紧张。



然而那天,从老师身边传来鸟儿的叫声。声源的主人原来是只绿绣眼。老师单手提着一只小小的鸟笼。



“松浦君,身体还好吗?这只鸟暂时寄在你这里,等你身体好一点了,就根据这张说明书帮我照顾它吧。”



接过来的纸张上有老师棱角分明的字迹,详细记载着要如何给饲料、供水,以及清理粪便的方法。原来他是担心不能去学校的孩子一个人在家会觉得寂寞和无聊,特地带着自己心爱的宠物来探病。



当时年纪还小的我看到绿绣眼来探病,简直兴奋极了,甚至连自己还在发烧都忘了。



绿绣眼十分小巧,羽毛就像莺饼(1)一样呈黄绿色,有一圈白色眼环,体形圆滚滚的。平常时候啾咿啾咿地叫,不过在繁殖期时有时会拉长音调,变成“唧——啾咿唧——啾咿唧——”。



撑开羽翼的模样也可爱极了,我看得入迷,怎么都看不厌。



明明看电视觉得无聊,但观察绿绣眼却对年幼的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等到身体好了一点,我便仔细照料它,还为它作了画。



不久等我退了烧,能够去上学,我便把画送给老师。当天傍晚,绿绣眼就被带回了老师家。



即便没说什么慰问的话,但老师把自己心爱的宠物带来探病,还留下它陪伴我。那份温情,直至今日回想起,仍在我心里升起暖意。虽然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但绿绣眼粪便的味道、它那圆溜溜的眼瞳,至今依然让我记忆犹新。



人对于自己讨厌的事情很容易遗忘,可是受到过的亲切对待和温柔记忆,却始终不会褪色。不过,与其将这份温情原原本本地回报给老师,我更希望自己能像老师那样亲切地对待他人。



我想要让这份温柔与真诚在生活中日复一日地循环。



如果大家愿意这么做,就算不靠金钱与得天独厚的环境,一定也能以其他的方法找到幸福。体贴与亲切,在从前是理所当然的情感,但是对现代人却成了必须努力才能收复的东西。



听说有个大富豪在借钱给一个穷学生时这么说了:



“你不用还钱给我,等你进了社会,有能力借钱给别人时,再把那些钱借给需要帮助的人。”



他的这番话说得实在太好了,不是吗?



数十年过去了,我在同学会上与老师再会,并郑重地为了绿绣眼的事道谢。我告诉他当时自己有多高兴,得到了多大的安慰。结果老师对我这么说:



“那只绿绣眼已经死去了,不过你小学时画的那幅画,现在还裱在画框挂在我家墙上呢。”



又一次,我的心接收到了温暖的礼物。





○受到亲切的对待不一定要报答对方,你可以将那份恩情回报在其他人身上。



○真正的亲切是不求回报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真心为对方着想。

做选择的训练



做选择的特训,也能培养直觉,磨练自己的想象力。





点菜总在瞬间决定,东西要买与否总是当下定夺。



刚认识我的人,常被我这一点吓一跳。



在餐厅点菜我从不犹豫,逛街选衣服时也从不曾迟疑。在看到的瞬间,我便知道该怎么选。这不仅是我私底下的作风,在公事上也是一样。



这个提案是要做或不做,那个人要不要与他交往,下次休假是要去旧金山还是纽约;不管什么事,我总是瞬间做出决定。



养成这个习惯大概是童年的时候。我小时候很喜欢画画,母亲每次带我去百货公司的美术展便会这么对我说:



“来吧,就想象成是要买回家装饰家里用的,选一幅你觉得最适合的画。”



当然,那些画作的金额不是我们家负担得起的,不过只要想成是要装饰自己房间用的,看画时就忍不住认真起来。比起毫无头绪地看完一百张画作,以要选一张画给自己的角度来欣赏,就能跳出喜好的层次,进而磨练判断力。



至于逛完美术展后要请爸妈买哪一张明信片给自己,这又和选画的角度不一样,但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看待的选择。



去玩具店也一样,每次我都在想要选哪辆玩具车好,非常认真地做了选择。虽然父母很少买东西给我,往往最后都来一句“下次再买吧”。不过为了那个下次,我还是会认真挑选。



在不知不觉间,父母为我进行了做选择的特训,这成了我踏入社会后的资本。常有人说我工作效率高,但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我动作快或下笔快,而是我下判断的速度快吧。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是一连串的选择。如果就连要不要和某人去吃午餐这种小事都犹豫不决,不管对自己或对方都会造成负担。一直同时抱着“YES”和“NO”钻牛角尖,想以自在的节奏过生活也成了难事。



特别在工作上,如果迟迟不给答案,总是要求别人“再给一点时间”,那势必会打断工作的节奏,给一起合作的人添麻烦。



一直到现在,我都持续在进行做选择的特训。



譬如说搭电车的时候,我会环顾四周,然后在心中设想:“如果在这节车厢中挑一个人做朋友,我会选谁?”;假日看到中古屋的夹报广告,就算没有要买的打算,我也会试着去想:“我要买哪一间?决定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这些不但是做选择的特训,同时也能培养直觉,磨练自己的想象力。



或许是特训有了成果,当我站在一家像极了仓库的美国古书店,面对眼前庞大的书山时,我总能迅速找出自己中意的书籍。因为我能瞬间看出“在眼前这座书山的哪一个角落,一定挖得到宝”。



阅读的时候也一样,我总能立刻就在整本书里找到自己需要的那句话。



不过比较令我头疼的是和人一起用餐的时候。因为我总是一不小心就连对方的份都擅自决定好,这点我得好好注意才行。





○请务必切记,如果不决定是“yes”还是“NO”,会造成对方和自己的负担。



○生活中处处可见做选择特训的题材,试着找出来并练习看看吧。

舍弃“苟且”的态度



每个人都会遇上特别忙碌的日子。



像是提交资料的截稿日,或是在一天之内必须清洗大量的衣物、完成衣柜的换季等状况。



遇到这种情形,恐怕你会将全副精神都集中在眼前“最忙的那件事”吧。把那件事视为最优先,至于其他的事则敷衍了事。



想象一下,你忘我地在电脑前飞速打字,同事苦着一张脸来找你时也只是随便答复;或是你一门心思地整理衣物,不管孩子问什么都心不在焉,一味敷衍应付。然而,这么做真的好吗?



或许你会觉得“总比置之不理要好吧”。况且,乍看之下,苟且了事似乎不会造成什么重大后果。



可是,究竟对你而言,整理资料和你的工作伙伴,哪一边比较重要?



对你来说,替衣柜换季是应该比照顾孩子更优先的事情吗?



越是忙碌的时候,越应该认清真正重要的事是什么,养成确认优先顺位的习惯,否则事态渐渐会演变成可怕的局面。“苟且”的次数逐渐积累,一点一点地侵蚀你的生活,不知不觉间你的世界可能全变了样。



与其苟且应付过去,我倒宁愿自己因为埋头工作和同事起了争执,或是孩子受到忽视哭闹起来。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你便有机会放下手边的工作,痛苦地意识到:“这下麻烦了。”



如果顺利敷衍过去,表面上虽然好似安然无恙,但水面下却已经开始受到侵害,这才是可怕的事。



就拿书店“COW BOOKS”的例子来说,有时候店里一忙,员工可能顾不得抬头,低着头就向顾客打招呼。



“欢迎光临,谢谢惠顾。”



虽然依旧出了声,可那已经不是“问候”,不过是“声音”。如果接受苟且行事,有出声或许就算了事,可是我们想打造的应该不是这种随便的书店才对。



假使索性完全不出声,待客不周的缺点便会浮上台面,相反,如果嘴巴上念得若有其事,过失便会被模糊和掩盖。



人每天都被各种事情推着走,要时时不忘重要的事确实很难做到,所以,我时不时会放下手边的事,去思考应该要怎么做。



要改掉苟且行事的毛病,最好先暂停一下手边的事。



像在“COW BOOKS”,全体员工会针对工作方式进行讨论。



而我们得出结论,对店里而言最重要的事,不是顾及员工整理商品的方便,而是要打造出一个让顾客得以与书本相遇的环境,以及服务客人。



于是我们便很认真地设想在工作忙碌时要怎么做才不会轻慢客人,并尝试去执行。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顺利改正了一个个苟且的行为。



不管是家庭或职场,我想都是一样的。请时时去检查,自己是不是以苟且的态度来对待真正重要的事物。人与人的纠纷大都能靠沟通解决,所以,请一起停下脚步好好聊聊吧。





○请重新审视自己是否把重要的事当成理所当然来对待。



○寻常小事也用心做好,就成了特别的事。

不把“麻烦”挂在嘴边



我们必须有所自觉,
为了追求效率和便利自己失去了什么。





如果想活得快乐、幸福,就不要说麻烦。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却常常容易遭遗忘,而我希望大家都能时时记起。



接到重要的工作时,回答“麻烦”是绝不被允许的一件事。大部分的上班族在工作上都能遵守这个原则,可是为什么换成是其他更重要的事,却能简单以一句“麻烦”回绝呢。



“麻烦”这个词,我觉得不只是工作上,在生活中的大小事上头都不可以说,甚至连想都不能想。



这个社会已经没有麻烦的事,变得越来越便利。大部分得花时间做的事情,都已经发明了新方法,得到了改善。不断的进步,也造就了社会的潮流。



然而,便利是把双刃剑。大家应该也要注意到了,便利的东西用得越多,乐趣也会逐渐溜走。我们必须有所自觉,为了追求效率和便利自己失去了什么。我们或许正面临这样的时刻。



所以请每一天都用心地生活吧。好好思考要花时间做什么事来度过那一天的时光。不要因为麻烦而作罢,尽管去花费劳力和时间吧,如此一来你一定可以找到虽小但最纯粹的喜悦。



不是发电子邮件,而是选择写信。写信虽然麻烦,却是快乐的事。



不要买现成的菜肴回来,而是自己做饭。做饭虽然麻烦,但却是快乐的事。



不搭直升机而是自己爬上山,虽然麻烦,但能看见只有用自己的脚登上山顶才能目睹的特别景致。



去克服“麻烦”这件“不容易的事”。日复一日的积累,便有最棒的奖励在等着你。





○不要把打扫、做菜、问候、留意仪容当作麻烦的事,请用心地去做好。



○用心地去做好麻烦的事,那便会成为你那天最重要的事。

想做的事与应该做的事



你是想要一瞬间的短暂快乐呢,还是想朝着理想的自己前进呢?
你的选择将会改变你。





想做的事,就尽管去做。一般人普遍认为这是好事,但真的是这样吗?



“想做的事”虽然是从自己内心涌现的真实感受,但我不认为那一定就是重要的事。请试着想象看看。



在一张大地图上,拇指大小的自己正走在其中,然后你从外侧旁观。看得到整张地图的你能够看到终点,可是地图中拇指大的自己却只看得见眼前的路。



途中看到了一串美丽的紫色葡萄,拇指大的你想吃,便停下了脚步。吃完葡萄,再次迈出脚步,然而这回右手边又出现一座看起来很好玩的游乐园,拇指大的你想小玩一会儿,便又靠了过去。



一路上不断闲晃逗留,虽然玩乐的瞬间很快乐,却迟迟无法抵达终点。



就如同以上的状况,在“想做的事”当中混杂了许多和终点没有关系的欲望。喝酒、狂欢、血拼——这些虽然是自己的心涌现的念头,但并不是重要的事。



另一方面,“应该做的事”则是为了迈向终点、帮助自己成长必须要做的事。自始至终都应是你自主的行动,不应该是工作指标或有人强制你“不得不做的功课”。回到大地图的例子,拇指大的你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有时即便没有船你也必须游过去,否则无法接近终点。对我而言,“应该做的事”就像是这种情况。



要做一件事之前,你最好先清楚认知那个行动对你而言是“想做的事”还是“应该做的事”。



此时此刻,你是想要一瞬间的短暂快乐呢,还是想朝着理想的自己前进呢?你的选择将会改变你。





○请试图体会简单得来的快乐和付出辛苦之后的乐趣有何不同。



○消遣就像偶尔得到的点心,并不能当成每天的正餐。

自己的用途



不要抱着“想做什么”的预设想法,把自己单纯当作工具,
以看待他人的冷静视线来审视自己。





“我想做的事,都不让我做。”会撅着嘴这么抱怨的,并不只有小孩子。从成人嘴里吐出的不满和牢骚,布满世界的各个角落。



还有人会抱怨“都遇不上能够让我成长的机会”。



然而,不管是工作还是人生的各种场合,做起来有成就感,又能使自己成长、适合自己的工作,本来就不可能自己送上门来。



如果只是等着别人吩咐你“做这、做那”,希望那件事碰巧是适合你的工作,可能性当然很低。



说起来,等待机会就像在等待一个能够完美操控自己的人。这种“等待的时间”自然不会愉快。



但是,也不是自己主张说“我想要做××”就行得通。



“想做的事”和“真正能做好、能帮得上忙的事”是不一样的。



尽管对“我想做那件事”怀抱憧憬,但实际尝试后很可能你并不喜欢。



哪怕想着“这件事我能做好”,但这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你。



你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把自己看作一件工具。



不要抱着“想做什么”的预设想法,把自己单纯当作工具,以看待他人的冷静视线来审视自己。



举例来说,你觉得自己是平底锅呢,是砧板,还是土锅?



仔细地观察,然后尽可能正确地理解自己。要做到这件事,你最好试着去想在家庭、公司、小区、社会,在与所有人的关系之中,你自己这件工具能派得上什么用场,能做出什么贡献。



当只平底锅或许感觉光鲜又帅气,可是如果自己只是土锅,自然无法担负平底锅的任务。



别人命令你“当把菜刀”,但你只是双筷子,自然当不成菜刀。



工具如果搞错用途,不仅无法派上用场,如果勉强使用,甚至可能导致工具损坏。



化身工具的自己,去找寻“如果是这件事,我派得上用场”的工作。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自我主张。



当然,就像土锅除了可以用来煮饭,还能用来和大家一起吃火锅,自己这个工具也不只限一个用途。就像有人“既可以当菜刀,也可以当砧板”。



其次,看你是在生活或在工作,你身处的环境也可能决定你变身成什么工具。再说,每个人都处在“朝终点迈进的途中”,随着时间过去,从前是汤勺的人现在也可能变成了烤箱呢。



比起想做的事,不如去做能帮助到别人的事吧。



此外,也请尽可能积极地去思考不同工具的用途。





○好好观察,缜密思考,仔细推进。没有比这更好的作法。



○为了使自己这个工具能够被选中,要时时保养不要懈怠。

了解你的构造



每个人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超出负荷的要求,
正确的判断,既能保护你自己的生活,也能保护对方。





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力大无穷的大象,所以不可能搬得动数吨的货物。



但究竟自己搬得动多重的货物呢?事先知道自己的负荷量,是非常重要的事。



举例来说,交友的负荷量,持有物的负荷量,工作的负荷量。



在前文也已经提过,人不应该胡乱与太多的人交往,建立随便的人际关系,也不要拥有数量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



相同的,在工作上也是一样,绝不能当自己是永不会损坏的机器。



譬如说,如果自己只配备了一千五百CC的引擎,却想方设法地试图跑出二千CC的速度,结果只会给自己的心和身体施加超越承受能力的重压,最后落得生病的下场。在责怪公司和其他人之前,或许应该再一次确认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自己的负荷能力,是否管理好了自己的健康。



更何况,人本来就是一种被要求的生物。



公司会要求你做许多工作。家人以及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各自要求你配合扮演各种角色。在各个方面,每个人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超出负荷的要求。



至于要如何响应、是否要响应——正确的判断,既能保护你自己的生活,也能保护对方。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去了解自己的构造吧。这么一来,你也能清楚自己的负荷量,不用再勉强。冷静地观察自己身体的设计、能力的设计,然后,用心去理解。



我常做一个练习,就是仔细盯着镜子。因为脸色和体形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心情状态。



而我观察自己的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不过剩”的状态比较适合我。常有人说吃饭只要吃八分饱,而我决定不管是睡眠、工作或是人际关系,都只要做到八分就好。我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自在。



不暴饮暴食,不废寝忘食地工作,不贪睡;就算玩得再开心,也要有所节制。



这样的秩序,替我调整出一个最适合我这个人的构造的生活。



偶尔,也花点时间了解你自己的构造,去找出与你最契合的生活习惯吧。





○二十多岁时勉强得来的事,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便可能行不通。自己的构造是会产生变化的。



○不只是照脸,请准备一面照得进全身的镜子,然后时不时去确认自己的构成。

彻底的休息



事情总有能够克服的一天。
等到克服了,人便会不可思议地变得更强大。





沮丧的时候,我会让自己沮丧到底。



带着要坠落到深渊的觉悟,一个人躲起来。有时候为了隔绝外界的纷扰,还会逃到“避难所”展开一趟避难之旅。



很多时候,人会想哭。甚至有些时候,人会想死。我是一个成人、一个父亲,是社会上的一分子,但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如此。所以,痛苦时根本不必去粉饰太平。



觉得闷闷不乐,就放自己休假去吧。



也许要花上一星期,也许要十天,就当作身患重病,名正言顺地给自己休假吧。人要活着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自己”,所以以自己为优先、去珍惜自己,并不是任性自私的举动。



心理疾病有药可医,周遭的亲友也会提供关怀打气,然而最后能救你的,终究只有你自己。掉到地狱深渊的那一刻,除了自己,没人能助一臂之力。



所以沮丧的时候,不要借酒消愁狂欢解闷。



伤心的时候,不要忍住眼泪强颜欢笑。



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是成人了,就摆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什么都强忍下来。



哀叹吧。悲伤吧。放声号啕大哭吧。



就像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强忍吐意也无济于事,把积压的苦闷一口气吐出来吧。然后等到眼泪干了,再与最害怕的那件事——内心怀抱的黑暗——面对面,事情总有能够克服的一天。等到克服了,人便会不可思议地变得更强大。



每次看到朋友遇到了烦心的事迟迟无法看开,我便会这么对他说:



“那是你还没哭够吧,你是不是在勉强自己什么呢?”



对了,那你呢?最近,你好好哭过了吗?





○先找好一个沮丧的时候可以躲进去的避难所吧。不管那是一本书,还是附近的公园。



○要正视自己是件可怕的事,但是绝对有鼓起勇气一试的价值。

不“顺便”为之



不贪心,不“顺便”为之,
是我为了保持心的洁净所做的努力。





如果有人要分东西给你,你会拿两个还是拿一个?在生活中,常会遇到这种状况。



举例来说,现在眼前有看起来很美味的甜馒头,你要拿两个也不是不行,但也可以只拿一个。遇上这种情况,我会尽可能留心只拿一个就好。因为如果连对不是真心想要的东西都起了贪念,我想可能会遭报应的。



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也禁止自己“顺便”做某些事。



具体地说,像是为了杂志的采访工作到国外出差的时候,其实大可顺道一起处理其他事。尤其像我同时在做好几种工作,很多人认为不必想得那么死脑筋,甚至还有人这么说:



“就算是采访工作,又不是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如果是去美国,不是可以顺道逛书店淘一些二手书吗?”



然而,那次的采访是出版社出钱,我是为了出版社的任务专程去的。所以就算有多余的时间,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顺便”去做其他工作,我认为是很不可取的。



在那种情况,我会选择不踏进书店半步直接回国——这便是我不贪心的态度,也是我为了保持心的洁净所做的努力。



现在举的是我自己的例子,不过我想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状况。像是要赶赴一件紧急的工作时,并非出于必要,只是因为自己累了一天就选择搭出租车前往,却向公司申请报销出租车费;或者,为了小区活动向居民募捐,却从募得的款项中拨出慰劳工作人员的果汁钱。这些虽然都只是小事,可是如果为了这些小便宜而变得贪心,甚至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品格。



基于同样的心态,如果很多人都伸手去拿馒头,我会选择等到最后再出手。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不过反过来说,那也是因为能让我做到那种程度的事并没有那么多吧。





○你能确实做到公私分明吗?以严格的态度来约束自己吧。



○不要贪心,礼让他人,你便能得到真正想要的东西。

愿望这种魔法



强烈的意愿搭配上均衡的执行能力,
我想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





有时就算准备一百万种手段,也没办法完美做好某件事。



常常发生一种情况,工具、方法、执行力都齐备了,可是事情就是不能向前推进,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或者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完成。



像这种时候,我会许愿。



“这件事绝对想要做好!”



深刻地、强烈地、铭刻在心底般许下心愿。不过与其说是向神许愿,我觉得更像是希望激发潜藏在自己心底的那股未知的力量。



许愿这个举动,能够催生出巨大的力量。只要有强烈的意愿搭配上均衡的执行能力,我想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相信许愿就是一种魔法。



在我至今为止的生涯中,只要是真心想做的事,大致都能如愿。“许下心愿,然后行动,一切都能尽如己意”,许愿就是有这种魔力。



我这么说,可能会让有些人误解成坊间流行的“只要许愿就能心想事成”的风潮,不过我认为愿望是有洁癖的。



譬如说,如果对“想赚大钱、想得到名画、想受异性欢迎”这类单纯的欲望用上许愿的魔法,我觉得根本是一种许愿的亵渎。



就算是再无稽、再细微的事,只要诚心许愿,展开行动,一定就能实现。正因如此,如果把魔法用在“希望今天晚餐吃牛排”这种根本用不着许愿的无聊小事上头,同样不可原谅。



你或许在想“何必那么偏执、那么死脑筋”呢?但我想不管是谁,都会觉得心中珍贵的祈愿是神圣的才对。



为了重要的事,请好好珍惜使用魔法。“为了达成这个心愿,请让我使用一下魔法”,许愿时在心中抱持这份谦虚的心意,这就是使魔法永保魔力的秘诀。





○将你真心盼望能够实现的心愿,明确地写在纸上吧。



○强烈的心愿会转变为魔法,激发出让你行动的能量。

纯粹的爱恋



与某人相遇,产生好感,觉察到自己的情感日渐升温,
在向对方传达自己心意之前的昂扬感,有时甚至会超越表白的瞬间。





喜欢上一个人,就叫恋爱。



我觉得人应该永远都保持恋爱的感觉。



不管你几岁,是否结了婚、有没有生小孩,或是拥有恋人和伴侣,只要你对人动了心,就不要压抑那份感情。



“这个人真有魅力,好喜欢啊。”



听到自己的心如此喃喃告白,我认为不必按捺节制。自己的心还能感觉得到悸动,反倒要珍惜、怜爱。如此一来,每一天的生活也会过得更开心吧。



当然,如果你有进一步行动的打算,那又另当别论了。



假使,把男女之间的交往定义成“有肉体关系”,不管这是过程还是目的,都是一个阶段的终点。而“向对方表白”,应该也可以定义成一种终点。



并不限于男女关系,过程比抵达终点更有趣的事,其实要比你我想象得还要多。就像开车兜风,乐趣是在抵达目的地前的路程;做菜常做到一半就感觉饱了,那也是因为切菜、调味的过程与品尝同样意义重大。



基于同样的道理,与某人相遇,产生好感,觉察到自己的情感日渐升温,在向对方传达自己心意之前的昂扬感,有时甚至会超越表白的瞬间。



两人单独见面、谈话,希望更熟悉、亲近对方,怀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对方说话时的那份纯情与悸动,或许比缔结肉体关系的那一刻还要灿烂。



当然,恋情在两人交往、建立肉体关系之后,还有更快乐的后续在等待着,可是如果你这时已经有了伴侣,希望更进一步就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像这种情况,何不选择既不扼杀自己的感情也不以肉体关系的终点为目标,只是单纯享受那种状态呢?



没有终点的恋情,和不求回报的爱很相似。没有吸引对方注意或希望对方爱上自己的欲望,就像不要求任何“抵押品”的交易,是种纯粹的感情。



我喜欢这个人,他好棒,只要想到他自己就心跳不已,精神百倍。这种心情就像馥郁的香气,会弥漫在你生活的每个角落。



无法传达给对方的,不,甚至连表白的念头都不存有的百分之百的单恋,也就是百分之百纯粹的爱情。



长大成人后,要在生活中找到无偿、纯粹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难。就把那份感情视为唯一不去染指的“纯粹事物”,把它当作自己的财富也不错。



健全的恋情可以为人生增色,带来莫大的愉悦,本应是件值得期盼的事不是吗?



不过也不必为此特意去找对象,只要在遇见时不要抹杀自己的感情就行了。如此一来,即便对方是电车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可能和他谈场纯纯的恋爱呢。





○不管你是否结了婚,年纪多大了,恋爱都是件美好的事。



○请珍惜那种雀跃不已的心情,并将之转换成平日行事的勇气吧。

变身空无的练习



拥有自己独门的放松方法,
便可以增强自信。





我不喜欢思绪被日常琐事给占满,我喜欢自己的心随时都留有一定程度的空间。这是我的基本状态,也是我放松心情的方法。



读了介绍冥想法的书后,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想象引导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做法,并且常在睡前执行这个动作。



这个方法可以平复纷乱不已的心,温和地清理出心的空间,请容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如果是白天,你也可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进行。



首先,躺进被窝,闭上眼睛。然后,开始想象自己心里的风景。



一天之中,一定会有许多事进驻到你的心里吧,像是工作或生活中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事情。就趁这个时候,一一去检视。



“心里的房间是塞得满满的?还是留有空白?”



如果有空白,心情应该很轻松,想必很快就能入睡。不过当没有空间的时候,问题就来了。精神受到压迫时,心里的房间会被塞进很多东西,变得乱七八糟,甚至分不清到底放进了什么。这种时候,就试着这么问自己:



“我是不是把应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给搞混了?”



“是不是被某人或某件事影响过深,以致自己的节奏和秩序被打乱了?”



“是不是忘了自己这个人的构造,再超负荷地勉强自己?”



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后,就转而切换心中的画面。



一开始,先想象自己在一座高山的山顶,坐在一处略微凹陷的洼地。你处在非常高的位置,不低头就看不见云气。那些云气在遥遥的下方,缓缓地、轻飘飘地流动。



只有你一个人坐在那里,四周万籁俱寂。



视野里是一片云都看不见的天空。你能感觉到的,也只有屁股下山顶的洼地。



渐渐地,感觉开始消失了。首先是与地面接触的臀部感觉消失了。臀部一点一点地浮了起来,身体也变得很轻,飘上了天空。



在空中飘啊荡的,身体完全放松,感觉很舒服,索性就躺在天空休息吧。



横躺着伸展手脚,闭上眼睛,你已经看不见天空。感觉到的,只有舒服地飘浮在天空的感觉。



接下来就好玩了,请想象你的手脚开始脱离你的身体。一点都不疼,宛如被风吹散的云一般,想象你的手和脚轻飘飘地自身体飞离。脱离的手脚轻柔地飘动着,不久化作了细小的碎片被风带往远方,融化在天空中,消失无踪。



手脚消失后,身体变得更轻,你还是轻飘飘地浮在空中,觉得很惬意。然后,这次轮到了身体,腰部以上和腰部以下同样轻轻地分了开来。身体之后,轮到头部脱离。



你的身体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成了一块一块。不久,就变得像雪白的洋葱末般细小,然后又缩成一片雪花大小,又变得像云的微粒,然后,不知从哪里吹来了一阵风,把你吹得不见踪影。终于,身体全部消失了。不过,飘浮在天空中那种舒畅的感觉还残留着。就感受着那份舒坦,进入梦乡吧。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化身空无的练习。





○一开始或许无法进行得很顺利,不过只要持续练习,就能抓到快乐的诀窍。



○如果拥有自己独门的放松方法,便可以增强自信。

无我的幸福



虽然现在得每天汲汲营营过日子,
但人生最终的目标并不在这里。





我虽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并非无神论者。



宗教传授众生幸福的方法,不管是佛教、儒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教义说法虽不同,但我认为他们宣扬的或许是同一个真理。



我身为日本人,最熟悉的宗教是佛教,而佛教教义中的最高境界“开悟”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或许这也是其他宗教追求的境界。



为了学习先人的智慧,我时常会阅读佛法书籍。从佛陀留下来的智慧中,与我最契合的佛法是“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以及正定。



除此之外,深深铭记在我心的,则是佛陀即将圆寂前,弟子聚集前来听师父最后说法的故事。



当佛陀坐下来准备开示时,那些与他一路奔波的弟子纷纷围上前来,包围住他。为了不听漏师尊开示的一句一字,众人莫不拼命地挤近师父座下。



但是,佛陀叱责了那些弟子。



“你们全挤在我身旁,那些站在远处的寻常百姓不就听不见我说法了,我想说法给他们听,他们或许也想听我讲。你们要先学的,应该是自制,看看能除去多少我执。”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在每一天仔细过生活的日子里,我期待未来有一天自己也能了悟这个教训。



人活在这世上,总是在心中祈愿“想做这、想做那”。



与人相处的时候,人也难免会提出自己的主张,自我意识会不自觉地抬头。



活出自我,表现自己,实现自我,一般人都认为这就是人生。就拿我来说,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深山僻地,或许可以说,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虽说不想与人竞争,但有时不得不竞争。



虽说不想与人争战,但有时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挺身反抗。



然而,就算现在得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但在未来会有个更宽广的世界——无我的幸福——在自己面前展开,这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吗?



我希望知道,虽然现在得每天汲汲营营过日子,但人生最终的目标并不在这里。而且,如果有个更值得一探究竟、自己未知的崇高精神世界会在遥远的未来为我们打开大门,以那个更加开阔的美好世界为目标,我们不就可以再次振奋地踏上旅途吗?



为了认识自己而努力活着,未来则带着无我的幸福。那无垠的未来,或许就在明天等着我们。





○要做到屏除自我是件困难的事,但突破之后一定能看见唯有亲身经历才能见到的风景。



○如果想要用心地度过长长的人生,那就先从用心地度过今天的此时此刻做起。





————————————————————


(1) 莺饼,一种日式甜点,以糯米皮包红豆馅,表面再撒上青豆粉。

后记 想以等不及明天到来的心情,说“晚安”



我父亲收集了许多彩票。



全都是没中奖的彩票。父亲似乎是把数十年没中奖的彩票给珍藏起来了。



感到不解的我有一次问父亲原因,他如此回答:



“如果把没中奖的彩票轻易丢掉,感觉以后永远都中不了。”



或许那些没中奖的彩票,对父亲而言就像是护身符一般的存在。



我不买彩票,我的护身符则是一直以来吞下过无数次的、许许多多可耻又可悲的失败。



而我把失败和成功全都收集起来,并一直在寻找“下一个大奖”。



直到好长一段时间过去,我才发现人生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没中奖的彩票,因为失败和成就互为卡片的正反两面,二者其实相辅相成。



举个例子,我高中辍学后在美国流浪过几年。在当时,这是“失败”,甚至称得上是我人生的灰暗时期,可是没想到就在不知不觉间,这段经历竟成了构成现在这个我而必不可少的宝物。



将表面是“失败”的卡片翻开,就露出了哪怕成就虽小但显示着“成功”的另一面。在人生的旅途上,点点散落着一张张的卡片,就将那些卡片连成一条线吧。



用心地度过今天,就是将卡片翻转过来的方法。



也是将一张张散落的卡片连成一线的方法。



更重要的,我认为这也是使自己日日更新的方法。





我很不喜欢被贴标签。被人以头衔称呼,感觉就像被人强行当作零件似的,令我想拔腿就逃。我希望自己不是父亲,不是总编辑,不是经营者,什么都不是。只是原原本本的“松浦弥太郎”。



没有商品名,也没有华美的包装和品牌,我想当“今早现采的产地直送商品”,不贴上标签,直接将最赤裸的自己送到明天。



为了办到这点,我希望自己每一天都崭新如初。淌着汗水努力生活,我希望由此找到为自己打气的方法。我不想只是听从伟大的人的意见,我想用自己的双脚去找,用自己的双手去抓住。我想,有这种想法的应该不只有我才对。



从这层意义看,这本书里的内容不过是我个人的见解。



或许,在你心中也有一本相似的秘笈。这次虽然由我代表出书,但下一个将内容加工、催生出更好的作品的,或许就是你。





据说美味的料理最早是经过口口相传的,这过程中风味渐渐改变,变得越来越美味,最后味道才臻至完美。



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头摆着各有差异的美食,你招待我到你的餐桌,我招待你来我的餐桌,这样你来我往。如果,人生的智慧、巧思与新发现也能趁此机会得到交流的话……



看来,今天我也能以等不及明天到来的心情道“晚安”了。



松浦弥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