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伊藤正德:联合舰队的覆灭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联合舰队的覆灭

伊藤正德(日)



初版序



拥有 637余艘军舰,总吨位达 193万吨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太平洋战争结束时,
情形极为凄惨: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全部葬身海底,残存的舰只中仅有小型航空母舰
1艘,轻型巡洋舰 3艘,潜水母舰 1艘,特务舰 2艘,驱逐舰30艘,潜艇12艘,合
计49艘。这一悲惨的结局,日本人在开战之前恐怕连作梦也没有想到吧。

战争期间,据说是为了不使日本国民的意志消沉,大本营一味地夸大战果而对
败绩只字不提。但美英方面则迥然不同,他们如实地向国民公布胜败的实况以促使
国民奋发。相比之下,大本营就显得思虑浅薄,不甚高明了。结果,日本国民在茫
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混沌之中,迎来了战争的失败。针对如此惨状,国民无不惊讶万
分。许多人以不可思议的口气令人啼笑皆非地发问道:

“莱特湾海战?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海战?”

还有的人问:“马里亚纳海战是怎么回事?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也有的人百思而不得其解地瞪着吃惊的大眼睛问道:“听说 7万吨级的‘信浓’
号航空母舰在迎战的第一天就被击沉了,那么大的军舰竟然也会被打沉吗?!”

战后10年,为纪念 8月15日这一失败的日子,我以本书的题目试写了一篇简短
的海战记,万万没有想到,此举竟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为我在40年的记
者生涯中所未曾体验过。作为一名记者,我很清楚应该怎样对待这一反响,下一步
应该如何行动。于是,我相继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76回、在《产经时事》上发
表了41回的长篇海战记。我想,既然决意要将海战写下去,就应该竭尽全力地根据
正确的史实,综合地、把解说和批判交织在一起来进行写作。



对一个人的死,尚且在报纸上登登消息,甚或去看一看在本愿寺和青山斋场举
行的安葬仪式。然而,对于 410艘战舰葬身海底、26,000架飞机粉身碎骨、409,000
人抛尸异乡的“联合舰队的死”却置若罔闻,这未免太过分了吧!作为海军的朋友,
我没有忘掉这一切,我有责任来填补国防史上的—这一空白。为了当海军记者,我
只不过学习了 3年(从大正 3年到大正 6年,即1914年到1917年),而命运却安排
我从事海军记者工作达40年之久。

联合舰队的覆灭是悲哀的代名词。其惨状确实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有
的战争似乎不应该以失败告终,然终因被命运所抛弃,结果一败涂地。有的战争由
于一时的疏忽而失掉良机,从而兵败如山倒,导致最后的惨败。对于这种失败,无
不令人惋惜,令人深思。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战列舰葬身海底,世界上第一流的武器未能施展其威力,世
界上无可比拟的战术由于生产能力的不足也付之东流了,这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
情。如果不是由于政治上的错误,如果不是军阀统治日本,如果海军敢于旗帜鲜明
地反对开战,上述的一切将肯定不会发生。越是回顾就越感到痛惜。更何况,领土
无失,作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国依然存在。每忆至此,百感交集。



令人宽慰的是,这个小小的岛国在开国50年之后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五大强国
之一,而以迅速发展了雄厚的海军力量为自豪的历史仍然没有消失。

早在大正年代末期,我国海军就跻身于世界三大海军之列了。到昭和16年昭和
元年是1926年,昭和16年即公历1941年。后面出现的昭和年号可以以此类推。就更
加雄厚充实,几乎发展到可以和占世界第二位的英国海军相抗衡的地步。如此强大
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完全是日本人民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是日本民族智慧和财富
的结晶,那些被驱使作战的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他们是牺牲品,而决定这场战争
的少数战犯则罪该万死。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战争中牺牲的数百万人的精
神却是不朽的,应该永远载入日本民族的史册。

虽然日本联合舰队的身影已经永远消失了,但是,日本国和日本人仍然存在。
问题在于,他们能否还保留战争中阵亡了的日本人的爱国心和牺牲精神,并引以为
戒?如果要再现联合舰队的阵容,起码要花费 2兆 5千亿日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然而,日本人的这种精神是可以而且必须恢复的。我相信,这种精神的恢复已经为
期不远。

在我执笔撰写太平洋海战史的时候,日本民族的正确认识、宝贵的牺牲精神、
日本的希望、国民的矜持等等感想,情不自禁地涌向心头。以上所述只不过是我的
感情思潮中的几朵浪花。本书只是在尽可能地、正确地调查了海战实况之后,写出
的一个记者的批判。读过这本书之后读者将会有何感想,那是诸位的自由。

伊藤正德 昭和31年 1月

----------------------------------------------------------------


第一章 联合舰队的历程


01 回顾联合舰队——祭奠卓越的舰队及作战人员

作为海岛之国日本的守卫,联合舰队仿佛是一尊守护神,长期为日本国民所熟
悉。提起它,就会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安全感。联合舰队是一支居世界第三
位的海军力量,其雄伟而潇洒的战列舰则是世界第一流的巨舰,用“威容”这两个
字来形容这一支舰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它一直得到了国民的关注和信赖。

然而,如此强大的一支舰队竟然全军覆灭,尸沉大海,踪影消逝殆尽,这究竟
是什么原因呢?昭和16年12月 8日,从广岛湾出击的10艘大战舰中有 9艘被击沉,
只有“长门”号 1艘战列舰幸免。就是这艘“长门”号,据说后来被搁置在横须贺
码头,成了炮兵学校的教室。战败后不久,“长门”号又被拖到比基尼环礁,葬身
于原子弹试验——导致如此衰亡的境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战败后的第二年春天,《文艺春秋》杂志社最早得到了这一消息,并希望我执
笔写一下联合舰队衰败的真相。当时,我缺乏信心,加之眼前不时浮现出朋友们尸
体的影子,心绪极乱,因而拒绝了。假如那时硬着头皮写出来,想必也不会成功。

战败后一晃10年过去了,我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同时,我也发现对联合舰
队的顾念之情在国民的心目中已油然而生。于是,我就给《时事新报》写了篇仅有
四、五回的短篇海战记,接着,又继而将它扩展到长达80回的长篇海战记——这与
其说是我个人的意念,倒不如说是读者的希望更为恰当。

对联合舰队的憧憬与回顾,似乎深深地埋藏在国民的心灵深处……

1905年,在决定对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即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出击之前(即日本
海海战,世界上又称之为对马海战),东乡司令长官从镇海湾停泊地向大本营拍发
了电报,电文如下:

“接到发现敌舰的情报,联合舰队立即出动,决心全歼敌舰。今天天气晴朗,
但海浪很高。”——此电文后来成了国民所喜爱的名句。

东乡司令长官在自己的旗舰“三笠”号的桅杆顶部高高地升起了“Z”字信号
旗,该旗的含意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我全军将士务须全力奋战!”——这
“Z”字旗的含意和上述电文一样,成为国民难以忘怀的激昂的文字。

回忆也曾唤起了我担任海军记者时的欢悦。为了纪念“死”去的但没有举行葬
礼的联合舰队,10年之后,我站在新的祭坛上,被好友们寄来的吊唁信深深地打动
了。信的大意如下:

当我们团聚在一起的时候,恰好收到了挚友小泉信三感情洋溢的信,这封信的
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年人对海军的怀念之情。小泉在任庆应私塾塾长时,曾兼任过网
球部部长。在小泉60岁寿辰时,网球老友数十名聚集在小泉家中。此时正是昭和22
年,换言之,正是战败的心灵创伤还隐隐作痛,美国的占领政策更加严酷的时刻。
三杯酒下肚后,有人提议:“为了庆贺生辰并解除愁闷,大家一起唱支歌好吗?”
于是,在一片赞同声中,全体高声唱起了《军舰进行曲》。这是对美国占领日本最
大的反抗,也表现了国民对海军的怀念之情。雄壮的《军舰进行曲》,使热爱海军
的小泉先生热泪盈眶。


02 秘密建造“不沉战舰”——世界第一流的三大巨舰的由来

在世界上,有着关于日本海军的一系列传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超级
战舰“大和”、“武藏”、“信浓”三舰的建造。英美两国所拥有的最大战舰充其
量不过 3.5万吨,而这三艘战舰却大出世人意料之外,令海内外震惊——满载排水
量都是 7.2万吨。伴随着这三艘巨舰的建造,人们经历了若干悲伤和喜悦。

当时,日本国民对建造战舰一事全然不知,海军当局能够背着国民建造如此巨
大的军舰,足见用心之良苦,胆略之宏大。

对战舰的诞生和倾覆一无所知的日本国民曾向执笔中的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
题,这些问题都与回忆海军密切相关。他们的观点和疑问大体概括如下:

“建造世界上最大战舰的伟绩必定和日本民族的名字一起被永远载入世界历史
的史册。对惨败仅仅仰天长叹是无济于事的。虽说 7.2万吨的大战舰已经永远不会
重新再去建造了,但是,日本具有建造这种巨型战舰的能力却是千真万确的不容置
疑的事实,它将是日本民族复兴的一大精神力量。然而,从战略战术的角度来看,
为什么要制造如此巨大的战舰呢?几乎等于英美主力舰两倍的巨型战舰是怎样制造
出来的呢?‘不沉战舰’为什么终于葬身海底了呢?这确实是难以想象的。难道巨
舰存在某种缺陷吗?或者,它象相扑大力士一样,因为有某些闪失而招致失败?也
许,是由于战术运用上的失误而被敌舰击沉的吧?总之,我们很想知道事件的真相。”

上述疑问也正是日本海军官兵的疑问。

秘密建造超级大型战舰“大和”、“武藏”和超级巨型航空母舰“信浓”的本
身就能说明海军战略的真情,我们从中也能得到不少深刻的启迪。

三艘巨舰是在意欲废弃“华盛顿裁军条约”的企图下着手建造的。当时,恐怕
只有上帝才能知道它们注定要沉没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国家
为重新划分远东及太平洋势力范围,于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 2月 6日在华盛顿
举行了全称为“关于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及太平洋区域问题的华盛顿会议”,也称
“太平洋会议”。参加者有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等 9国。会议上,
曾于1922年 2月 6日签订了美、英、日、法、意的《五国公约》,规定了 5国海军
比例为 5:5:3:1.75:1.75,并规定了主力舰的吨位——最大排水量不能超过 3.5万
吨、大炮的最大口径等等。本书的“华盛顿裁军条约”即指此条约)

1936年以后, 3艘超级巨型战舰相继在长崎、吴港、横须贺的那围着大围墙的
船台上装上了龙骨(“信浓”、“大和”开始时是在船坞内建造的)。用围墙把实
情隐瞒起来,说明海军当局为了达到秘密造舰的目的,确实是绞尽了脑汁,但是,
“和平之神”的眼睛早就识破了日本企图废弃裁军条约的用心。

1936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当时,华盛顿裁军条约还仍然有效,根据这一条
约,日英美三大海军国必须限制建造军舰。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家们深知,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建舰竞争曾为
这一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火种,因此,他们十分担心日美海军之间的竞争将最终导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便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巧妙地制定了裁军条约,这是
历史上的一次成功之举。日本全权代表、元帅加藤友三郎(日本海军中最受尊重的
铁腕人物,后成为日本首相)在缔结这一协定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来自英美新闻
界的赞颂之词雨点似地向他扑来,从而也提高了日本海军的声望。

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华丽风采名列“世界三大国”之一的日本,无疑主要是依
靠国力的强大和大海军的威容。但是,加藤与英国的鲍尔弗、美国的休斯等世界著
名的政治家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还曾多次掌握了打开会议僵局的主导权,因
而,这与世界对日本高度评价不是没有关系的。笔者当时在华盛顿目睹的事实就证
实了这一点。

加藤元帅回国后,一举把日本海军裁掉了一半,他忠实地恪守华盛顿裁军条约,
甘心于世界第三位的海军力量,并期望在和平的日子里继续加强国家力量。当时,
在掌握了这种战略领导权的加藤面前,无论是海军中的强硬派还是陆军中的少壮派,
始终都是保持沉默的。

不幸的是,加藤在未彻底消除对华盛顿 5:5:3的海军比例的不满情绪之前就与
世长辞了,日本海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铁腕人物,于是,强硬派开始抬头了,他们
主张修订三国海军比例,如不能兑现,则干脆废除这一条约。1930年在召开伦敦裁
军会议时,加藤元帅的影响仍然存在。冈田(后为日本首相)、财部彪、野村、山
梨、堀等一些足智多谋的将官们解决了协定的关键条款。米内(后成为日本国首相)、
山本五十六等也成了他们的继承人。

但是,在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武装政变事件。1932
年 5月15日,少数陆海军“少壮派”军人闯入首相住宅,杀死首相犬养毅,同时还
袭击了警视厅等机关,企图迫使政府发布戒严令,成立军人内阁,强化军国主义体
制。暴乱平息后,成立了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所谓“举国一致”内阁,军部法
西斯势力进一步加强)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人武装政变
事件。1936年冈田内阁执政时, 2月26日,在军国主义势力的策划和指挥下,少数
“少壮派”军官率领1400名士兵举行政变,占领政府重要机关,袭击高级官吏住宅,
杀死了内政大臣、财政大臣和教育总监等人,并向陆军大臣提出“兵谏”,要求成
立“军人政府”,建立军事独裁。由于军阀集团内讧,政变未能得逞。 2月29日,
暴乱被平息。但其后执政的广田内阁却更为反动)标志着日本进一步法西斯化。以
后,强硬派掌握了左右政局的权力。

在这之前,原订在1935年召开的第二次伦敦会议,是决定华盛顿裁军条约命运
的一次会议。鉴于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协议国于1934年在伦敦召开了预备会。日本
方面,山本五十六以海军少将的身份被选为代表,出席了预备会议。当时,不论是
“条约派”还是“反对派”,都对山本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山本从会议返回后曾坦
率地对笔者说:“明年是没有希望了(指会议),必须考虑下一个良策。我和英国
首相麦克唐纳进行了接触,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同他对话,就好象与一
位亲切的老人在交谈一样。”

很清楚,山本是继承了加藤友三郎思想的一位将官。然而,那时他的身份还太
低(少将),他只能随和“强硬派”,并暗暗地思索着将其拖住的对策。

1935年的伦敦会议果然决裂了,对这一结局,可以说早就在日本海军的预料之
中了。剩下的仅有一件事,就是把原定的到1936年12月31日期满的限制建造军舰条
约向后延期 5年。在这期间,各方进行了几次妥协性的会谈,英美方面将此看作是
唯一可以指望的措施,并企图以此维持住和平的局面。他们认为,只要不再重新建
造战舰,海军竞争基本上是可以防止的。

1936年来到了。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日本的态度。这年秋天,日本单方面声明延
长华盛顿条约无效,并发出通告说日本决定退出这一协定。当时,这一决定在世界
引起的哄动是非笔墨所能描写的。总之,在世界政局布满阴云的时刻,如果日本同
意延长停止建造军舰协定,此举必将成为照亮东方的一道曙光,人们希望以此驱散
笼罩世界的阴云,争取光明的到来。但是,这一光明的憧憬被打入了失望的深渊。

如此重大的决策对日本来说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海军内部的“稳健派”
很早就倾注了努力,元老政治家们也因世界局势对日本不利而忧虑。然而,已经掌
握了海军权柄的“建舰竞争派”的怒涛之猛已经势不可挡了。

战舰“大和”在吴港造船厂安装龙骨的时间和日本退出条约的通告几乎在同一
时间到达华盛顿,就象奇袭珍珠港的消息同日本公布宣战诏书几乎也在同一时间到
达华盛顿一样。


03 建造战舰但不参战——米内海军大臣在会议上的断言

退出华盛顿条约的通告和开始建造“大和”战舰在时间上不谋而合,这真是神
仙也难以办到的事情。日本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是有其根源的:
1. 早在两年前日本就下了建舰的决心。
2. 各种设计图纸早已准备就绪。
3. 早在一年前,就已着手船台的准备和材料的集结工作。

如果没有上述的准备工作,建造巨舰与废弃条约在同一时刻发生是决不可能的
事情。更何况日本也同英美一样,停止建舰已达15年之久了,再说,日本方面也缺
乏建造 3.5万吨级以上军舰的经验。英美方面也不例外。因此,华盛顿条约把军舰
的吨位限制在 3.5万吨(唯一的例外是英国的战列舰“胡德”号,公认为是 4.2万
吨。遗憾的是“胡德”号被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于大西洋海底)。

可是,相隔15年之后,日本海军居然从 3.5万吨级一跃而能够建造 7万吨的大
战舰了。在过去,连英美的专家们也都认为, 5万吨级以上的军舰的建造是不可想
象的,可见,日本的造舰技术和胆量是出乎世人意料之外的。日本建造巨型战舰的
目的在于,一旦建舰竞争的局面再次出现,日本虽不能在数量上压倒英美,也要在
质量上高过他们一筹,因而决定建造英美完全想象不到的大型战舰。另一个重要考
虑是, 7万吨级的大型战舰是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所以,一旦将来美国仿造成
功,舰队要想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运动也将困难重重。

1936年11月,在退出条约的同时开工的“大和”战舰,实际上在条约有效期间
就已经设计完毕,在全世界都希望能够延长限制建舰条约的呼声中安装上了龙骨。
我在前面所说的上帝的“眼睛”早就注视着企图撕毁条约的日本,即指此而言。史
无前例的巨型战舰终于建造成功了,但是,如前所述,它终究未能摆脱其命中注定
的悲惨下场。

在此,为不使读者产生误解,我还想再补充一句,即,巨型战舰的建造纵然违
反华盛顿裁军条约的精神,但其目的决不是为了挑起战争。真正的用意在于借助大
海军的威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加藤友三郎的重大战略思想依然从根本上统
治着海军。 7万吨的巨舰宛如一座钢铁的屏障,指望其在和英美的交涉中发挥作用。
建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敢轻视日本的实力地位,这就是日本建造巨舰的指导思想。

昭和12年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在议会回答质问时说:“帝国海军不具备与英
美相抗衡的兵力,将来也不想这样做。”

米内这一明确的极为重要的发言表达了海军的信念。此时,战舰“大和”已经
进入船坞,“武藏”、“信浓”的建造也已经确定下来了,想起这件事,真令人感
慨万分。

不仅如此,当时海军大臣米内和次官山本五十六还坚决反对进一步加强日、德、
意防共协定。尤其是山本,他与陆军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毫不畏惧,终于埋葬了
协议案,并宣称:“我们决不干以英美为敌的蠢事。”表示即使建造了“大和”巨
舰,这一坚定的战略信念也决不改变。

但是,率先建造巨型战舰给世界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云,却是不容置疑的。从
1937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我在欧美进行新闻采访。在这期间,舆论界无一不对日
本建造巨舰提出了质问。英国隐居的著名记者古因(英国晨报前主编)是日英缔结
同盟时的记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亲日派。他对我说:“我认为,建造巨舰从海上
势力来说,对日本是有利的,但是,是否会给日本的国家局势带来不利呢?对此,
我深感忧虑。”

谈话结束时,我对他说:“英美为什么不允许日本拥有七成的海军呢?如果再
承认一成(当时规定美英日海军比例为 10:10:6)的话,一切问题就都容易解决了。
从大局来看,我希望英美能有这点政治风格。”

对我的话,古因回答说亦有同感,并对此深表遗憾(如果美英日海军比例能从
10:10:6改变成 10:10:7的话,日本海军中的不满情绪定会烟消云散)。

当我再次赴美时,又曾与《纽约时报》的世界著名海军记者汉森●鲍德温进行
了交谈。他说:“听说战舰‘大和’上的高射炮仅 5.5英寸( 1英寸等于 2.540厘
米)口径的就有12门。”——他竟然知道得这么详细,真使我大吃一惊。临别时他
又说:“相互之间都把裁军一事束之高阁了,看来非要打一仗不可了。让我们在战
争结束后的裁军会议上再见面吧。”

这是1938年 1月的事情,显然已经无裁军会议可言了。


04 对美作战能否取胜——陆军盲目相信,海军深表怀疑

即使建造了“大和”、“武藏”这样的巨舰,只要那种尽可能地回避战争的战
略思想在海军中占统治地位,战争也不会发生。重臣会议推选米内光政海军大将为
总理大臣是适时而得人心的。但是,陆军的不满情绪无论如何也是掩盖不了的。虽
然由于天皇陛下的美言,畑陆军大臣才终于上任。可是不久,畑就以身体状况不佳
为理由提出辞职,在这种情形下,陆军方面又拒绝了内阁推荐的继任人选——这也
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报米内在任海军大臣时严厉拒绝缔结日
德同盟这“一箭之仇”,另一方面也企图促使反对陆军思想的内阁垮台。这不仅为
东条代替米内开辟了通道,而且,青年将官们的“必须讨伐英美”的过激思潮左右
政局的动向也越来越明显。在军队的某些部门里,不了解世界动向的大佐以下的一
伙持亲德排美观点的人完全操纵了将级军官。于是,石原中将的集中兵力于满洲的
理论被排斥,亲英美派的岩畔、辰己等大佐级军官也被排挤出参谋本部,战争论如
滚滚洪流,从三宅坂流向全国。

当时,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正在海上。不论是哪一内阁,
如果山本任海军大臣,恐怕他一定会率领海军反对日德同盟,也一定会更强烈地反
对对英美作战。如果海军坚决反对,那么无论陆军怎样磨刀霍霍,然而毕竟是单枪
匹马,无力开战。也许是已经预料到会发生什么不幸,山本独自一人在旗舰“长门”
号的司令长官室内陷入了对前途的忧虑。

对于山本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事,有一位军事参谋说,这是对山本搞“海
上流放”。如果山本在东京的话,必遭暗杀,这对国家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就山本本身而言,因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职是武将的最高荣誉,他是没有任何理
由加以拒绝的。这样,他就完全置于诏书上规定的“军人不应干预政治”的那种境
地。

山本在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时,曾经对笔者说:“以后我要让吉田善吾来干。
关于吉田这个人你也许不了解,他比我坚强得多。如果让他来干,他一定会干得很
出色,你完全可以放心。”不幸的是,吉田在内外精神压力之下,健康状况日益恶
化,不久就离职了。从此以后,一些有智无勇的海军将领纷纷登场,被陆军牵着鼻
子走,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新任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的态度和米内、山本不一样,他与陆军搞妥协,对此,
近卫首相担心他会被陆军慢慢地拉下水。昭和16年秋初,趁山本司令长官来东京之
机,近卫首相与山本在荻市外的庄园里进行了密谈。近卫提出了日本海军若同英美
作战是否能够取胜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山本作了明确地回答:“如果在开
战后的一年之内,还满可以干一阵子,以后如何,很难预料。”换言之,就是说,
如果长期作战,将会招致失败。言外之意,还是不打为宜。因为他们二人清楚地知
道英国人的坚韧不拔以及不亚于大和魂的美国先驱者的顽强精神。因此,近卫暗自
断然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避免对英美作战。他随即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对美外交。可是,
这种作法招来了陆军的憎恶,终于导致了东条上台,

东条上台,危机到来,这样说并不过分。时局已经发展到无法抵挡陆军一意孤
行的地步。这里所说的陆军的一意孤行,指的是“必须讨伐英美”这一股思潮。这
个时刻,学者以及作家之中有的人也大写而特写什么“必须讨伐英美”、“大东亚
共荣圈”等等文章。战败后的今天,以和平论、中立论等论调向人民大众讨好的那
批人,也正是这一伙。在当时,他们向陆军讨好,大骂日美交涉是媚外外交。野村
和来栖的对美交涉只不过为好战分子准备战争赢得了时间。他们玩着台上握手台下
踢脚的把戏破坏了谈判,以奇袭珍珠港揭开了所谓“圣战”的帷幕。

退一步说,假若采取“必须讨伐英美”这一战略,实际上就会出现“被英美惩
罚”的局面,这是不堪设想的。判断是“讨伐”还是“被惩罚”唯一有资格者只能
是海军当局。为什么呢?因为英美是两个海军大国,是不可征服的,遭受攻击的危
险必然在日本一方。日本海军能否长期掌握太平洋上的海空权是胜败的分水岭,是
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关键。

当时的海军当权者是否直言不讳地把山本回答近卫首相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
东条?是否陈述了一旦陷入长期作战必然失败这一道理,从而反对进行战争呢?没
有!相反,他们妥协了。这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吗?有权威的评论家是这样说的:

“亡国的责任主要在海军,责怪鲁莽的、手持长矛的陆军是愚蠢可笑的。无论
是国家舆论还是天皇陛下都无法抑制这场战争,只有海军能够办得到。如果海军坚
决反对开战,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即罪恶在于日本海军的屈从。”

这是千真万确的。但问题在于是否对海军估价过高?关于这一点,在结论部分
中还将详述。

山本曾经说过,战争若延至一年以上是不可能取胜的。其他的舰队司令官是怎
么想的呢?总而言之,战争不是打棒球。如果打 9次能决定胜负的话,那么“大和”、
“武藏”拼死一战或许能为日军赢得胜利,如果无休止地打下去,“大和”无论如
何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遗憾的是经过多次反复,在海军最高当局方面,米内和
山本的勇气已经锐减。第二舰队参谋长海军中将小柳富次在所著《莱特湾海战)一
书的结论中写道:“海军虽然不赞成,可是一直犹豫不决,终于被拖入战争的泥潭
中去。对此,我为前辈当事者的优柔寡断深感遗憾。”海军中有识之士的这句话已
经被历史证实了。


05 称誉世界的造舰技术——官兵们的前途不堪设想

建造“大和”战舰所花费用是1500亿日元(平均每吨 200万元)。仅此一项即
可表明,日本永远也不会再建造这样的军舰了,因为建造一艘“大和”战舰,其费
用几乎等于今天日本国防预算的总额——这不能不说是一艘令人吃惊的巨舰。当时
日本能够毫不吝惜地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现在回顾起来,的确令人震惊。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 7.3万吨(准确地说是72,809吨)的巨舰上,装有18英
寸的大炮 9门,以巡洋舰“最上”号的 6英寸主炮为副炮的大炮12门。而且,巨舰
的时速为28海里。这种造舰的记录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也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说
其造舰野心之大以及技术之高超,简直是骇人听闻的。

实际上,日本先进的造舰技术早就称誉世界了,巨舰的建造决不是偶然的。追
溯起来,早在1907年,日本海军将巡洋舰“筑波”号的舰首冲角改造成渔船型时,
日本在世界造船界作为“前途不可估量的新人”,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在这以前,
战舰的舰首是从水平线尖入水中的,目的是以此撞击敌舰。但是,这种舰不适宜于
远距离炮战,并且影响舰速,因而一举将其改造成渔船型的舰首。这一步使日本的
造舰技术又走到了别人的前面。

过去,参加日本海海战(1905年)的日本联合舰队,包括旗舰“三笠”号在内,
全部都是进口舰只,与今天的汽车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然而,这一海战的第二
年,在日本开始建造战舰“筑波”时,立即进行了设计革新,从而在世界上处于领
先的地位。如果再次以汽车为例,就等于一跃而造出了超高级的新型汽车。这确实
令人惊叹不已。

大正11年(1922年)11月,在华盛顿的裁军会议上,日本的新型战列舰“陆奥”
一时成了会议的话题。休斯代表提出了“全部废除计划中以及正在建造的战舰”这
一方案。这样,新战舰“陆奥”自然也列入了应废除的战舰之列。由于“陆奥”是
10月间建成,刚刚完成了从吴港到横须贺的试航,因此,日本的全权代表加藤立即
对此提出抗议。英美无视加藤的抗议,结果,双方大约用了 3个星期的时间展开了
争论。当时,美国记者们曾这样写道:“陆奥”是明治天皇的名字,日本是一定要
力争到底的。

英美深知“陆奥”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美国同型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也
远远超过了英国的“威廉●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考虑到他们自己的利益,英美因
而极力主张把新建的“陆奥”也列入应废除的战舰名单之中。加藤友三郎的政治手
腕是相当高明的,他为了保存“陆奥”,提出英美可以各保存两艘舰只为条件,从
而打破了僵局。

进入昭和年代,日本的造船技术又有了新的飞跃。在 3千吨的轻型巡洋舰“夕
张”上面配备了和英美 6千吨级的战舰相匹敌的武器装备,使世界为之一震。在当
时有名的重型巡洋舰竞争中,“夕张”的续航能力也是凌驾于英美同类舰只之上的。
下面是万吨级巡洋舰装备的比较表:

国名 舰名 舰炮 鱼雷 速度 装甲钢板厚
日本 那智 8英寸炮10门 24英寸12枚 34.5海里 舷侧4英寸
4.7英寸炮6门 炮塔1英寸
英国 肯特 8英寸炮8门 21英寸8枚 31.5海里 弹药库4英寸
4英寸炮4门 其他1英寸
美国 彭萨科拉 8英寸炮10门 21英寸6枚 32.5海里 舷侧2英寸
5英寸炮5门 炮塔2英寸

各国舰艇的武力装备及其性能的优劣,从上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昭和初期,英国远东舰队的旗舰“肯特”(万吨级重型巡洋舰)来到横滨港。
应日本同型舰“妙高”的邀请,英舰将士登上“妙高”参观,曾无限感慨地说:
“我们今天才算第一次乘上军舰,我们以前所搭乘的简直是旅游船。”这既是半恭
维的言辞,同时也表达了英国海军将士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觉。

同样,1937年重型巡洋舰“足柄”参加英帝国的加冕礼时,《伦敦太晤士报》
记者在一篇观感评论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迎来了海上之狼。”这种描写实际
上并不过分。

“足柄”的风姿就是日本军舰的象征,它体现了当时日本海军军人的精神。战
舰“大和”决不是偶然之作,它是综合继承了“足柄”的设计特征,集一切技术经
验之大成而建造出来的。这恐怕是除日本人之外任何人也难以办到的吧!

但是,创世界记录的三大战舰都在敌机和敌潜艇的攻击之下,在短短的半年之
内相继沉没了。这不禁使人感到是不是三大战舰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沉没结下了不解
之缘?而实际上呢,主要的原因则是当时日本失败的趋势日趋明显,海军被迫进行
最后决战,从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无力自拔,最终导致覆灭。

与其他舰只相比较,巨舰本身是坚韧无比的。比如战舰“武藏”,在巴拉望岛
的近海虽然被 3颗鱼雷击中,但仍安然无事,继续航行,确实向世界炫耀了真正的
“不沉战舰”之神威(发生在昭和19年 3月),而且,两个月之后又重返战斗行列,
活跃在比亚克、马里亚纳海战的第一线。


06 举世闻名的“无敌舰队”——日本的“传统战术”破产

正如“无敌舰队”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一样,所谓“不沉战舰”也
不过如此而已。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沉战舰”首先沉没了,“无故舰队”
也徒有虚名,终于落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谓“无敌舰队”西王菲力普二世为了维护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和征服
英国,于1588年 5月末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里斯本出海远征英国,这支舰队被命
名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拥有舰船 134艘,船员和水手8766名,摇桨奴隶2088
名,还有士兵21,855名,教士 300人。 7月底该舰队与英国舰队交战,遭重创,后
又两次遇到大风暴,1588年10月败退到西班牙时,仅剩43艘残破舰船,“无敌舰队”
几乎全军覆灭。最先源于西班牙。作为“无敌舰队”的创始者——西班牙舰队,已
于1588年 8月在多佛尔海峡(加来海峡)海战中以失败告终。而“无敌舰队”的继
任者——日本联合舰队,也于昭和19年10月在莱特湾海战中折兵大半,从而一蹶不
振。在屡遭惨败之后,有人高喊:“还是不要以名字作为自豪的根据吧!”然而,
“无敌舰队”这个名字在当时日本国民中确实具有极大的魅力,它被视为国家安全
的保障。

平心而论,倘若不是由于战略战术上的某些失误,日本联合舰队也许会成为名
副其实的“无敌舰队”,英美也决不会轻而易举地长驱日本近海。因为“无敌舰队”
确实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武装力量。说实在的,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兵力
根本无法和“无敌舰队”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拿现在的海上自卫队
和当年的“无敌舰队”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讲,简直可以说是对“无敌舰队”的亵
渎。开战初期的“无敌舰队”曾向全世界显示出它自己非凡的神威,“无敌”之名
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巨舰“大和”、“武藏”暂且不提,单就其他舰只而言,如活跃于海战第一线
的“陆奥”、“长门”、“扶桑”、“山城”、“伊势”、“日向”,还有“金刚”、
“比睿”、“榛名”、“雾岛”等等舰只,都是威力极大的快速战列舰。这12艘主
力战舰舷侧炮火齐射的弹量与美国主力舰炮火的总兵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加
之由于“大和”“武藏”两艘巨舰参战,使美日主力舰队兵力之比从10:6一跃而超
过了10:8。

根据美国海军部图上作战拟定的计划,如若在浩瀚的西太平洋海面上用兵,失
败的可能性将是很大的。因此,美国改变了以主力舰为中心的“渡洋作战”的策略,
决定实行机动部队“游击作战”的战略战术。换言之,就是把航空母舰作为舰队的
中流砥柱,战列舰等舰只作为护卫航空母舰的警戒兵力,以巨大的海空力量对日本
主力舰队实施集中猛烈的打击,将其彻底击溃。

这一战术的作战方针是把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同时,有效地
使用潜艇,使其与强有力的机动部队相配合,以诱导和雷击来歼灭日本的主力舰。
细想起来,美海军的这一新的战略战术势必能够打破日本上述以主力舰为中心的舰
队优势。然而,在日方势力减弱,美方有可能取胜时,美军一举发动了掌握制海权
的反攻决战,这实际上是美海军运用日本海军的传统战术,反过来对付日本的一种
作战方法。

当华盛顿裁军会议上作出美日战舰的比例为10:6之后,日本海军便针锋相对地
提出了“消耗作战”的战术。其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派遣日本潜艇进入东太平洋,
对进击中的美国主力舰队反复进行频繁的鱼雷袭击,逐渐削弱其海上武装力量,待
日美双方势力大体相等时,再一举将美舰队歼灭于日本近海。根据这一战术,潜艇
部队便成为作战的前提,这样,潜艇部队的续航能力、雷击训练、舰艇数量将成为
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在1930年伦敦裁军会议上,日本极力主张潜艇部队的吨位要
保持在 7.8万吨,并为此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醉翁之意,亦即在此。

而英美方面,自1922年以来,极力宣扬潜艇是非人道的海上进攻武器,到处散
布“全面废除潜水艇”的论调,其用心所在,则是看穿了日本的“消耗作战”这一
企图之后而采取的对策。因此,伦敦会议上的“潜水艇之争”曾一度达到了白热化。
交锋结果,规定了日英美三国都平等地保持5.27万吨的潜艇吨位。

殊不知这么一来,在日本海军军令部内却燃起了愤懑的火焰。他们认为,日本
所需要的不是什么“平等”这个动听的名词,而是潜艇部队的实力。日方提出的潜
艇部队的吨位在 7.8万吨,是经过百余次图上演习之后精算出来的绝对数字。若以
5.27万吨的吨位来计算,日本方面将减少16艘潜艇(大、中型综合在一起)。也就
是说,要失去两支海底奇袭部队,这对至关重要的“消耗作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
打击。所以,日本军方认为伦敦条约将会招致日本国防的危机。

必须提到的是,1930年11月14日在东京车站上发生的谋杀滨口首相的事件,与
对伦敦条约的不满不无关系。在国内,甚至发展到了关于“统帅权问题”的斗争,
不久,又使议会处于不景气状态。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与减少潜水艇吨位密切
相关的。那么,日本的这一点点潜艇力量在后来的海战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07 “精锐”的潜艇部队有去无回——自鸣得意的“消耗作战”也遭破产

日本潜艇部队作为“无敌舰队”的一翼,确实在海战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
日本具有称誉世界的造舰能力,所以其潜艇性能也是优越的。举例而言,新式精锐
潜艇“伊号”型,无需补充燃料独自即可往返加利福尼亚沿岸。可以说它是今天轰
动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的祖先。另外还有“吕号”型潜艇,它拥有在夏
威夷海域作战的续航能力。最具雄姿富于传奇色彩的是“四〇一”号潜艇,满载吨
位超过4000吨,是以横渡太平洋前往炸毁巴拿马运河为目的而建造的(昭和20年 1
月完工,但未服役)。

日本在明治28年(1895年)2月(日清战争)用不满百吨的水雷艇穿越中国军
港威海卫的防线,击沉当时世界有名“不沉战舰”“定远”号。以此夜间奇袭为例,
日本潜艇部队反复训练,信心百倍地接受了“消耗作战”的方案。这是英美方面也
早已警觉到了的日本方面锐利的秘密武器。

在宣告日美开战的同时,64艘日本潜艇( 9.6万吨)便蜂拥地踏上了征程。在
战争过程中,日本潜艇的数目曾一度达到 126艘,然而战果却微乎其微。战争结束
时,只剩下大约50艘破烂不堪的潜艇在港内停泊着,早已失去了作战能力。曾一度
内外闻名被寄以厚望的潜艇部队,没有向日本国民奉献出任何战果,就无声无息地
长眠海底了(当然,在局部地区还是取得一定战绩的)。

对于失败的详细原因,我们暂且不去探讨。没有必要去追究因南洋群岛的海水
温度高,不适宜于潜艇训练;也没有必要责怪居住条件不佳(居住极为窄小,因为
把所有空间都集中到作战方面去了)而降低了长期作战的能力。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一句话,即:美国海军改变了以主力舰集体出击为主的海战战术,使得日
本潜艇失去了攻击目标。另外,潜艇结构比较陈旧,存有某些缺陷。其次,伴随美
机动部队出击的潜艇部队,从战争的中期就逐渐占了上风,明显地压倒了日本潜艇
部队。

实战中,当日本驱逐舰得知美潜艇接近时,美潜艇已向日舰发射了鱼雷,并迅
速返航了,就在日舰转向目标的一瞬间,灾难已经降临——舰身中雷,摇摇欲坠。
由此可见,任何战术也是难以取胜的,“精神力量”终于输给了“机械力量”。就
这样,潜艇战的“股票”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全部落到了美国人手中。

虽然,日本舰艇的机械性能也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事实上,雷达的发
明已经把1940年的“机械力量”置于半身不遂的状态之中了。因此,责怪一去不复
返的号称第一流的日本潜艇部队显然是不应该的,而只能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叹息。

同日本潜艇部队的失败一样,日本独特而高超的夜战战术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威
力。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中,曾在海军联合舰队的某一基地召开了参谋会议。会议
期间,全体参谋一边进餐,一边议论纷纷:“看来美国的机械力量确实是强大的,
据说他们用推土机建造机场,其速度比日本快10倍。看来,我们只有从视力方面大
作文章。‘蓝眼睛’在黑夜里是无能为力的,而‘黑眼睛’在夜晚却看得一清二楚,
因而,除实行夜战之外别无他法。”可见,当时日本海军以“夜战”自居竟达到了
多么愚蠢可笑的地步。殊料,雷达等电子武器简直象太平洋上的“原子弹”,日本
自鸣得意的作战方法也被美海军从根本上摧毁了。虽然日本军舰后来也安装上了雷
达,然而,同美国的雷达相比,其精密程度则是望尘莫及的。

与此同时,美海军又发明了雷控射击。夜间,美舰用雷达捕捉日本军舰,继而
用雷达调整炮位向日本舰队开火,致使炮弹在黑暗中如同长了眼睛似的,弹无虚发。
从而使“蓝眼睛”、“黑眼睛”之类的盲目自信与乐观成了纯粹的无稽之谈。

美国潜艇上装有精密度极高的雷达和水中测量仪器,它可以从水上、水下远距
离捕捉日本舰队。因而,以击沉美潜艇为使命的日本驱逐舰,反而成了美国潜艇有
效的打击目标。为巨型航空母舰“信浓”号送葬的就是短小精悍的美潜艇!在击沉
巨型“不沉战舰”“大和”号的来自四面八方的鱼雷中,谁能担保没有来自美潜艇
的“恩赐”。总之,美潜艇部队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大大出乎美海军部的预料。

日本海军自鸣得意的“消耗作战”的“股票”就这样悉被美海军掠走了,发行
“股分”的总额也被美海军独占了。岂止如此,日本的“消耗作战”只是以逐渐削
弱美国主力舰的实力为目标的,而美国的“消耗作战”则是扼向日本帝国的脖子—
—截断日方通过海上运送燃料和粮食的供应线。开战时的 650万吨威风凛凛的大舰
队(占世界第三位)结果全军覆灭,化为乌有,其中 63%被美潜艇击沉了。

关于日本潜艇的衰败状况和美国潜艇的活跃情形将在后面叙述。在此,先将遭
美潜艇截击而导致日本方面粮食、原料,尤其是燃料供应断绝的悲惨状况统计列表
如下:

原有船舶吨位 开战时日本海运船舶 590万吨
战争中新造船舶 410万吨
合计 1000万吨
损失船舶吨位 被击沉 861.7万吨
因进水而不能航行 93.7万吨
合计 955.4万吨
损失原因 遭美潜艇进攻而破损的比率 54.7%
被美空中力量攻击而破损的比率 30.9%
被舰载鱼雷或其他武器攻击而破损的比率 14.4%

上述统计中,完全被美潜艇击沉的日本舰船占63%。


08 超级航空母舰“信浓”号的悲剧——“不沉战舰”悉遭倾覆

作为第一章的结束,我想谈一下日本海军秘密建造的世界三大巨舰的命运。关
于“大和”和“武藏”两舰的情况,我将在后面几章具体研究每一个海战时再详加
叙述,这里仅重点叙述一下在未参战前就被击沉了的“信浓”号航空母舰的悲惨遭
遇。这艘日本国民一无所知的具有极大威力的“不沉航空母舰”是怎样葬身海底的
呢?

事实上,“不沉战舰”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幻影。虽然巨舰“信浓”那雄壮威武
坚不可摧的舰体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引以自豪,但是,该舰舰内结构却存在严重的
缺陷。回想在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时,英国就把“不沉战舰”“威尔斯亲王”号派
往远东,企图将日本咄咄逼人的南下攻势扼制于新加坡以北。然而,1941年12月10
日,这艘最新的精锐的英国战列舰遭到日本海空军的集中攻击而悲惨地沉没了。当
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获悉“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被击沉的噩耗之后,痛苦地挂上
电话,悲伤到了极点。

在这之前,1941年 5月27日,德国 5万吨级的“不沉战舰”——设施精良、武
备完善的大型战列舰“俾斯麦”号据有关资料记载,“俾斯麦”号排水量为42,500
吨,装有 8门15英寸大炮。被英国海军击沉在大西洋。当时,德国海军相当自负,
坚信“俾斯麦”号是世界上无可匹敌的、绝对不会被击沉的新型战列舰,企图以其
截击英国护航运输船队,切断英美海上交通线。英国海军集中了大小百余艘据有关
资料记载,当时英国方面抽调了42艘各类舰只参战。火力强大的舰艇围追堵截。在
途中的两次交战中,英舰遭到严重损失。但是,英海军不甘受挫,调整了部署,对
“俾斯麦”号尾追不舍。这一努力果然奏效。追歼中,“俾斯麦”号被打得变成一
堆废铜烂铁,最后被英国巡洋舰“多塞德西亚”连续发射的数枚鱼雷击沉了。

美国海军坚信,要想使日本的“不沉战舰”葬身海底,也必须采取这一战术。
他们深知,对“大和”、“武藏”来说,如果使用舰面炮火将其击沉是完全不可能
的。因为日本这两艘战列舰上都拥有18英寸的威力巨大的主炮,而英美战列舰的主
炮口径是16英寸,两英寸之差对决战的胜负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美海军极力避
免进行战舰之间的水面交战,而决定自始至终进行空中轰炸——使用飞机进行鱼雷
攻击。事实上正是如此。1944年10月和1945年 4月,美海军全力以赴地使用了大批
飞机对“武藏”和“大和”进行了凶猛的攻击。美军坚信,如果从空中毫不吝惜地
倾泻大批鱼雷、炸弹,即使是“海上堡垒”也难逃覆灭的命运。同时,他们还认为,
如果派遣为数众多的潜艇顽强地去接近日本巨舰,实施猛烈的鱼雷攻击,最终击沉
巨舰将是毫无疑义的。

早在超级航空母舰“信浓”号建造的过程中,该舰就被美国潜艇列入了主要攻
击的目标。“信浓”原计划在横须贺施工,建成与“大和”、“武藏”同类型的巨
型战列舰。由于横须贺船台靠近交通要道,无法用大型围墙掩蔽起来,因此特意为
它另外建造了 6号船坞(通称秘密船坞),“信浓”就是在这里建造的。但是,奇
袭珍珠港事件已经充分显示出了以航空兵为主要打击力量的战略思想的重要性,鉴
于海战中空中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海军才明智地决定把建造中的“信浓”
号战列舰改建成航空母舰。可以说,“信浓”号是一个“畸形儿”,它的下半身是
战列舰,上半身是航空母舰。尽管如此,它作为一艘雄伟而坚固的举世无双的航空
母舰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于改建的缘故,它的工程比“大和”迟延了近 3年,
直到昭和19年11月才宣告建成。

“信浓”号之所以被称为一艘举世无双的航空母舰,主要是因为它的吨位居当
时世界航空母舰之冠——标准排水量为 6.8万吨与“大和”战舰的标准排水量相同,
可搭载飞机47架(实际上一架飞机也没有搭载就沉入海底了)。该航空母舰的飞行
甲板是由20厘米和10厘米两层钢板合制而成的,上面铺设了由钢筋水泥、胶乳、锯
末合制而成的混合板,可以抵御 500公斤炸弹的直接命中。关于“信浓”号的设备
性能的细节,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该舰是最新技术设备的集大成者。其缺
陷是,由于急于让该舰参战,简易突击施工,质量低劣,水密性很差。尽管这样,
它的出现对美国海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围绕着建造大型航空母舰,数年前,在美国还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当时,
美国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决心建造一艘 6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并已设计完毕,马上就
要作预算了。不料海军内部以及议会内部分人对此强烈反对,两者各不相让,形成
僵局。福雷斯特终于辞职,后来病故了。詹姆斯●福里斯特尔,曾担任美国海军部
长、第一任国防部长。 6.5万吨的超级航空母舰“美国”号的建造计划是福里斯特
尔任国防部长时从议会争取到拨款批准建造的,安装龙骨之前福里斯特尔已因健康
原因辞职,继任者路易斯●约翰逊中止了建造计划。福里斯特尔本人并非病故,而
是在贝塞斯达海军医院跳楼自杀。可是, 3年之后,建造大型航空母舰的呼声又重
新占了上风,不久,终于建成了以福雷斯特命名的 5.9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并且很
快就服役了。而回想起来,日本早在15年前就能建造 6.8万吨级的大型航空母舰了。
日本海军在造舰方面的这一思想和技术,应该永远载入史册。

昭和19年11月11日,“信浓”建成并停泊在横须贺海港内。这一天正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26周年纪念日(在欧洲,1918年11月11日清晨 5时,德国外交大臣埃
尔兹贝尔格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此涅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
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可谓“和平纪念日”,应该是与战火无缘的日子。

此时,日本屡战皆失,太平洋战局日趋危急。日海军在马里亚纳和莱特湾两个
海战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航空母舰,因而海军方面正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信浓”问
世。但“信浓”由于突击建造而成,设备简陋,而且舰员也没有来得及很好地训练,
便匆匆忙忙地开往四国松山的联合舰队训练基地。11月28日,巨舰“信浓”紧急备
航,准备开往大阪湾作临时停泊。下午 6时,“信浓”在身经百战的驱逐舰“浜风”、
“矶风”、“雪风”的护卫下拔锚启航了。当晚,海面上刮着 6级北风,空中的星
月闪着寒光。

29日凌晨零时30分,观察员发现水天线上有一个黑影。是云朵,还是敌潜艇?
4名兵士为此发生了争执,意见不一,遂报告了值班军官和副舰长。两名长官交替
用望远镜观察了一阵,回答说:“是云彩。”由于判断错误,护航的驱逐舰没有提
高战斗警惕,“信浓”本身仍然保持蛇形航行路线,以20海里的速度继续破浪南下。

凌晨 3时12分,母舰观察员突然吃惊地报告:海面发现鱼雷航迹!据有关资料
记载:美潜艇“射水鱼”号在东京湾南面 100海里海域进行水面战斗巡逻,于28日
20点48分发现“信浓”,设法跟踪,于翌日凌晨 3点,占据了有利的发射阵位,于
3点16分向“信浓”发射了 6枚鱼雷, 4枚击中目标。只见 4枚大型鱼雷径直扑向
“信浓”号,而且第一枚鱼雷已经逼近到离“信浓”只有 100米了。晚了!一切都
晚了!这时,“信浓”本身已经没有回避鱼雷的余地了。 3时13分,第一枚鱼雷击
中母舰,紧接着其他 3枚鱼雷也相继几乎在同一部位上炸响,将“信浓”号左舷中
央水线部位洞裂,海水汹涌地灌入船舱,连最新式的排水设备在这个时候也无济于
事了。

在此万分危急的关头,舰长阿部俊雄海军大佐以及部下仍旧盲目自信(实际上
是自负):巨舰即使遭到三、五枚鱼雷袭击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信浓”仍以
第三战斗速度(时速20海里)继续向大阪方向航行。当时,如果驶进附近港湾或者
在沿岸搁浅,巨舰和全体人员也许有可能得救,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海水
凶猛地涌进水密性极差的船体,结果,在到达熊野海面——潮岬 100海里处海域时,
母舰舰体倾斜已达50度,至此,舰长阿部才不得不下达令人痛心疾首的命令:“全
体离舰!”

这时,身负重任的舰长阿部俊雄大佐登上舰桥。他的旁边站着一位用舰旗裹身
的年轻士官。这位士官是昭和18年毕业于军事学校的优等生安田督少尉。在“信浓”
被鱼雷击中一直到倾覆沉没,这位年轻少尉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海图,仍然象平
时一样镇定自若地记录着战舰的方位、时间、地点等,毫不慌忙,表现出高度的责
任感。在舰首弥留海面的刹那间,人们远远地还能依稀看到阿部和安田站在舰首处
的身影。后来,在侥幸得以活命的 900余名官兵的名单中,人们再也没有找到阿部
和安田。幸存的同僚们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无不流下敬佩的热泪。在“信浓”号
航空母舰沉没之前,泽本中尉发现了他们俩人的照片,并用帆布包好,系在救生圈
上,委托给一名水兵。后来他们俩人的照片终于漂到了驱逐舰“浜风”的舰舷旁边。

“信浓”号在被鱼雷击中之后又继续航行了 7小时42分钟。完全沉没的时间是
11月29日上午10时55分。本来,该舰进入伊势湾是轻而易举的,但是,由于盲目相
信“信浓”是“不沉战舰”,因而坚持向大阪前进,终于导致了巨舰倾覆以及大约
500名官兵葬身于熊野海底的悲剧。

“信浓”号被击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在29日凌晨点30分,对敌潜艇的
突然出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 3时12分发现敌鱼雷航迹时,为时已晚;中雷后排
水工作不得力;母舰本身设备简陋。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如果能派出
飞机直接在空中担任警戒,巨舰改为早晨出发,白天航行,恐怕就不会发生这种悲
剧。当局把炮弹难以击沉的航空母舰置于敌潜艇经常出没的海面,并选择夜间航行,
应该是这一悲剧的最主要的导演者。虽然我们不清楚这一行动具体是由谁决定的,
但在那时,上层决策者们判断失误,情报不灵的事,真是不胜枚举,因而事件的发
生决不是偶然的。

也许采取夜间航行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但总不应该忘记一个月以前进击莱
特湾时的教训吧!1944年10月22日夜晚, 2艘美潜艇发现了北进的栗田舰队,当夜
全速追击。23日凌晨,美潜艇发动了猛烈袭击,结果,日本海军 2艘重巡洋舰被击
沉, 1艘遭重创。这一重大损失为什么不应当牢牢记取呢?如果既已决定采取夜航,
那么也完全应当对“信浓”采取严格的警戒措施。实际上,整个行动没有认真采取
一点象样的措施,从而,完全葬送了日本海军最后的造舰尊严。

同年12月,当局建立了调查委员会。但由于巨舰的建造和沉没都列为绝对机密,
所以,该事件对社会上严加封锁,提交的报告书也在战争结束时被烧毁了。现在,
若就沉没的原因再度问起活着的委员们,他们认为“信浓”号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有二:一是该舰舰长及其部下迷信“不沉战舰”之说,巨舰中雷后继续以20海里的
速度航行;二是舰员采取向右舷注水以保持舰体平衡的急救措施迟缓。昭和19年10
月24日下午 7时35分,当战舰“武藏”连中数十枚鱼雷之后在菲律宾锡布延海下沉
时,舰体仍然是平衡的,前后炮塔在水面上几乎成一条线。这是和舰员们熟练的技
术分不开的。而“信浓”号则不然,据说1400名舰员中,有 850名是有生以来第一
次航海,因此,平衡注水的意识和方法都极为缺乏。中雷后的“信浓”在倾斜中连
续航行了 7.5小时,最后倾斜达到了50度,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巨舰“信浓”号没有发射一炮,没有载运一架飞机(原订在松山搭载飞机),
在竣工20天以后,不,正式服役出航后仅仅才过了17小时就悲惨地沉入了海底。在
大型舰只的寿命史中,它恐怕是最短的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了。 6年的苦心毁于一旦。
这不单单是一个悲剧事件,甚至可以说,这是上帝对日本海军破坏条约、秘密建造
大型战舰的诅咒和报应!

----------------------------------------------------------------


第二章 回忆珍珠港


01 举世无双的大奇袭——警惕现代原子袭击

珍珠港事件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在战前,关于奇袭珍珠港的秘密,只有
军队上层极少数人知道,日本国民则完全被蒙在鼓里。美国方面更不消说,朦胧之
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情的炸弹就落到了头顶。奇袭珍珠港是使用了当时最先
进、最具威力的武器——舰载机进行的。现今,最具神威的武器已经由舰载机转换
成了原子弹。不难想象,如果当今发生“珍珠港式”的原子弹奇袭事件,那么,遭
到毁灭的恐怕不仅仅只是一个美太平洋舰队,而必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毁灭。

实际上,美国对苏联倍加警惕,并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究其原因,想必于此。
就国防安全而言,任何人不得不考虑一旦发生“珍珠港式”的原子奇袭,后果将会
怎样?珍珠港奇袭轰炸发生在日美断交通告发表前的35分钟。这次奇袭如果是1000
架载有原子弹的飞机向美国各大城市同时出击,狂轰滥炸,战争的胜负无疑当场就
成定局。所以说,禁止使用核武器,军事上采取相互考查、进行空中摄影等等一系
列国际性措施,其根源就在于珍珠港奇袭事件——这样认为也许并不过分。

震惊世界的奇袭珍珠港事件的详细战况,现在已经众所周知了,在此,本书就
不再赘述了。我仅想就人们知道得不确切的地方以及奇袭的准备、当时联合舰队的
实力和有关的作战事项作—个简单的补充说明。

严格说来,奇袭珍珠港不能称之为战争。因为大凡战争,应该是敌对的双方共
同采取武力,而奇袭珍珠港只是日本海军单方面的突然袭击,美军一方毫无防备,
这样说难道太绝对了吗?不!奇袭珍珠港确实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奇袭,美太平
洋舰队毫无思想准备,措手不及,因此,很难恰如其分地写出两军在作战和技术方
面的胜败状况。这好象击剑一样,一方的武士还没有来得及拿起武器,而对方却不
顾一切地抢先进行凶猛的攻击,前者必定被击倒在地,赤手空拳地挨打,以致最终
丧命。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评论被打的一方具有何等实力。同样的道理,对实施
突然袭击的日本一方的力量也无法进行实事求是的估价。然而,实际上,日本一方
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评论对象了。对日本方面的评论主要有下列几点:
(1) 日本海军远航3000余海里竟然没有被发现,这一隐蔽的航行法秘密何在?
(2) 日本海军使用了什么样的鱼雷攻击技术?
(3) 为完成上述两种作战目的,联合舰队进行了怎样的训练?

当然,最后还要看一看采用这种奇袭战术开战的日本联合舰队是否得到了上帝
这里指开战时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的恩赐。但这一点并不一定仅仅与奇袭珍珠港
有关,而前面所提到的三点,确实是我们回顾已经覆灭了的日本联合舰队的极好线
索。

奇袭珍珠港是以必须绝对做到出奇不意为前提而得以实现的。其作战计划是航
空母舰机群从瓦胡岛以北 200海里处起飞,直到出现在珍珠港上空为止,无论如何
也不能被美军发现,如果在攻击前一旦被发现,日本的远征舰队就将被占优势的美
太平洋舰队歼灭,已经腾空的日本机群也难免被岛上的 600余架美机吃掉,如果这
样,在太平洋战争的第一天,日本联合舰队就将被一网打尽。可以说,奇袭之举确
实是一次大赌注。

当奇袭的作战计划付诸于行动时,日本舰只有的从佐伯湾,有的从吴港,也有
的从横须贺,悄悄地拔锚启航,分别取道航行,向单冠湾(位于千岛群岛的择捉岛)
集结。任何一艘舰只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即使是最富于想象力的舰长也料想不到
作战任务竟然是远征3000余海里去奇袭夏威夷。11月22日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其兵
力如下:

空袭部队,由南云中将直接指挥,拥有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
“飞龙”、“瑞鹤”、“翔鹤”。

增援部队,由三川中将指挥,拥有战列舰“比睿”、“雾岛”、重型巡洋舰
“利根”、“筑摩”。

警戒部队,由大森少将指挥,拥有轻型巡洋舰“阿武隈”、驱逐舰“谷风”、
“浜风”、“浦风”、“矶风”、“霞”、“霰”、“阳炎”、“不知火”、“秋
云”。

后备部队,由特务舰“远东丸”舰长指挥,拥有加油船“远东丸”、“健洋丸”、
“国洋丸”、“神国丸”、“东邦丸”、“东荣丸”、“日本丸”。有关资料记载,
还有“曙丸”。

同时,今泉喜次郎海军大佐的潜艇部队派 3艘潜艇担任航道警戒,派小西要人
海军大佐的 2艘驱逐舰前往破坏中途岛空军基地。

奇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直至11月23日才开始向全体出征将士们公开。获知奇袭
计划之后,年轻的飞行员都高兴得跳起来,恨不得一枚炸弹就把美国大型军舰炸沉。
他们为日本男儿的志愿即将得以实现而狂欢乱叫,然而,从司令以至参谋们,在欣
喜之余,也不免忧心忡忡。

他们反复担心和忧虑的是:“3000海里的秘密航行”、“海上的燃料补充”、
“潜入美海军警戒圈”等诸项关键性的问题,能否一切如愿,顺利进行?据10年来
的统计,12月份的北太平洋,暴风雨天气多达24天,而风平浪静的日子只有 7天。
在向夏威夷进击的12天内究竟能否碰到有利于海上加油的好天气?在这期间倘若途
中碰到航船,又将如何是好呢?如果恰恰碰到美国的舰船或渔船,那该怎么办呢?
假若在到达夏威夷的前一天碰到美国舰船或渔船,只要他们发一个无线电报,岂不
就万事皆休了吗?那就完全只能听天由命了!

真是上帝保佑!舰队出发的那一天,竟然遇到了十几年来少有的好天气,途中
也没有碰到任何一条舰船。更可庆幸的是,舰队一直到星期六深夜仍然没有被美军
巡逻侦察机发现,航行队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12月 8日黎明成功地到达了夏威
夷近海的预定海域。

对奇袭珍珠港方案,海军军令部认为这是一个大赌注,开始是持反对意见的。
军令部自己提出来的关于第一阶段的作战方案是首先集中兵力进行南方作战,打一
个阶段之后,再采取近海伏击战的方式歼灭美国海军。这是日本海军坚持了30余年
的传统作战方针,即明治42年(1909年)通过的“帝国国防方针”,根据这一方针,
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假想敌国。此后,在内南洋群岛一线(从马里亚纳群岛到马绍
尔群岛)决战成为日本国基本的作战方案,并根据这一方案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
的训练。但是,山本司令长官是坚决主张奇袭珍珠港方案的。争论历时 1个月,最
后,军令部总长永野终于在11月 3日签署了进击珍珠港的作战计划。针对上述三个
关键性问题,山本司令长官曾经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天助在我方,则奇袭大有希
望;若中途失败,说明我们失去天助,应该立即放弃全部作战方案!”所谓“放弃
全部作战方案”,其意义极为深长,或者说,这里面甚至包括放弃全部战争。山本
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坚定的不妥协的信念和决心。


02 策划大奇袭的内幕——严酷的战前训练

关于奇袭珍珠港,还有一件要提及的重要事情,就是这一作战计划直到昭和16
年,即开战当年的 5月底为止,在日本海军中还是全然不存在的。在这之前,日本
海军所采取的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以逸待劳的战术,意欲进行“邀击作战”。

美国的方案是采取海面突袭作战的方式,实施“渡洋作战”,并制订了“环行
队列”

这一海上航行法。对此,日本采取的方针是用潜艇进行“消耗作战”,在双方
兵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以战术的高超和舰艇性能的优越歼灭美国海军。在最初的
28年间,日本海军把战场假设在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一带;山本五十六上任
以后,又把战线向前推进到马绍尔群岛一带;到昭和15年 7月,山本又打算把战线
进一步扩大到夏威夷。山本进行这种考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当时日本海军的
航空力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而且,通过昭和15年上半年的军事演习,他坚信
日本海军的航空兵力作为舰队作战的主力能够在战争中出色地发挥作用。

昭和16年 1月,山本极为秘密地召见他的心腹大西泷治郎(大西当时担任第11
航空舰队参谋长),面授机宜,让他研究一下运用航空兵力攻击夏威夷的可能性。

同年 4月,大西向山本递交了关于使用舰载机攻击夏威夷的完整的作战方案。
山本看完奇袭方案之后,更加坚定了打夏威夷的决心,并于 5月将此作战方案作为
舰队的正式研究课题提交给联合舰队有关的高级将领。然而,对此作战方案持异议
的大有人在,就连奇袭方案的制定者大西少将本人也向山本进言道:

“此案成败各占一半,是否再慎重考虑一下。”但山本此时的信念已坚如磐石。

同年 7月,联合舰队就根据这一方案,向航空作战部队发出了进行秘密训练的
命令。

这一命令实际上就是舰队的训练方针,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应尽的职责,目的
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航空兵战斗力。自从昭和12年的渡海轰炸(日本航空母舰空袭
南京)以来,日本海军便对航空兵充满了信心。以后,航空舰队年复一年地进行更
加严酷的训练,无论是超高空轰炸,还是超低空鱼雷袭击,都取得了在世界上遥遥
领先的优异成绩。昭和15年夏初,坐镇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的山本大将,从航
空兵所具有的高超技术方面得到了用航空兵力对夏威夷进行突然袭击的启示。

这一启示意味着万一发生战争,必须抛弃以往的积极防御的基本战略——邀击
作战,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势作战”,并以此为目标进行作战训练。这实质上是
一个“进攻防御”的战略。采取航空奇袭的手法,将战线扩展到夏威夷海域,这确
实足一个惊人的创举。

按一般常规,作战目的在每年的 1月初由军令部总长下达给舰队司令长官,然
后由舰队司令长官根据命令考虑完成该作战目的应采取的手段以及训练方法。20余
年来,作战目的——即歼灭美国舰队——丝毫没有改变,只不过这到该作战目的的
手段改变罢了。到昭和16年,由马绍尔海战改变为夏威夷空战。就是说,提出奇袭
珍珠港这一方案决不是意味着要挑起日美战争,相反,山本五十六是极力反对进行
日美战争的。笔者也曾不止一次地从他的口中听到过关于他反对进行日美战争的言
谈。山本曾对近卫首相断言说:“如果在开战后的一年之内,还可以干一阵子,以
后如何,很难预料。”这说明了他是不主张进行日美战争的。另外,他在给他的一
个朋友的信中写道:“如果和美国作战,则必须有在华盛顿结城下之盟的思想准备。”

这句话实际上意味着对美作战方针是极为愚蠢的。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山本
是反对进行日美战争,那就是在开战20天以前,山本去东京和永野见面时,听到了
野村大使关于日美交涉大有好转的消息后,两人高兴得为此举杯痛饮。

那么,联合舰队在作战训练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按照山本的命令进行的空袭夏威夷的模拟训练一直延续了 5个月。训练中他们
牢牢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只有优秀的技术才能在一瞬间彻底歼灭庞大的美舰队,
若技术拙劣,肯定要吃败仗。正因如此,海军才开始了严酷而猛烈的训练。

鹿儿岛的市民们把航空兵的训练叫做“海鹫杂技”。极为惊人的飞行训练情况
是这样的:飞机从城山城山是位于鹿儿岛市的一个丘陵,标高 107米。上空一下子
降入岩崎山谷岩崎是位于岗山市北部的一座山。,然后穿过峡谷,在山腰中盘旋,
当飞抵海岸时,再一次降低飞行高度,在超低空下降的同时发射鱼雷。令人啼笑皆
非的是,这些亲身参加训练的飞行员,根本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搞这种极端危险的
魔术般的训练。

原来,作战实地的地形是很复杂的。位于瓦胡岛上的珍珠港,背山面水,且水
面极为狭窄,飞机若从背面山上下降,面临着林立的高层建筑,一旦到达海面,必
须立即对停泊的军舰展开攻击。而日本航空部队的这种类似特技表演似的严酷的训
练就是以适应上述作战地形而进行的。参加这种危险、激烈而高超的战前训练的鱼
雷机,数量达 100架以上,但是,没有一架发生过事故,可见日本航空兵的技术水
平是相当高超的。

1941年10月,军令部给第一航空舰队的旗舰“赤城”送来一个大而神秘的东西,
这是个啥玩意呢?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大小超过一坪( 3.305平方米)的美太平
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的模型。担任制定奇袭珍珠港计划的参谋源田中佐每天坐在模型
前面冥思苦想。被指定担任战前飞行训练的空中攻击队队长渊田美津雄中佐为适应
实际作战地形,带领鱼雷机队队员昼夜苦练。由于参加训练的各类日机总数多达
400架以上,所以,除在鹿儿岛之外,还在出水、鹿屋、佐伯等 8个地方夜以继日
地进行战前训练。

除进行飞行训练以外,一些关键性武器的研制工作,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
成了。为了能够洞穿舰体装甲钢板,对特殊穿甲弹的研制以及有效高度的试验也颇
费了一番苦心。尤其是为了攻击停泊在水位较浅的珍珠港里的舰只,还专门进行了
浅海鱼雷的研制及其发射方法的研究。因为以前的鱼雷对于近距离浅海作战是无能
为力的。

经过精心的反复研究,认为鱼雷攻击机使用下述两种方式可以达到 80%的命中
率。

方案 发射高速 初速度 机头角度
A 10-20米 160海里 水平(零度)
B 7米 100海里 四、五度

按照上述方式,必须配备下沉度小的新型浅海鱼雷。于是,在苦心研讨的基础
上,直到 9月中旬才着手制造这种新型鱼雷,由于出征日期已到,这种鱼雷尚未如
数交清,只好把航空母舰“加贺”启航前往集结地的时间延长到18号,等待所欠的
那部分鱼雷装载完毕后,才驶往单冠湾,在那里再进行分配。


03 出色的攻击——配合默契,作战从容

12月 2日,御前会议作出了开战的决定。同日,远征舰队收到了山本五十六发
来的作战命令,这就是有名的“攀登新高山”密码电报——意即:按预定计划行动,
开始进攻。为确保机密,各舰之间用暗语电报进行联系。至此,海上风平浪静,舰
队将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珍珠港以北 230海里海域。

昭和16年12月 7日上午 6时(东京时间凌晨 1时30分),第一攻击波的 183架
飞机(俯冲轰炸机51架,攻击机89架,战斗机43架),竞相从各艘航空母舰上起飞
了。按照常规,在舰载机起飞时,航空母舰摇晃度不得超过10度,否则难以起飞成
功。可是,当时海面上波涛汹涌,母舰产生15度的大倾斜,尽管如此,经过严格训
练的飞行员全部安全地起飞了。 1小时后,第二攻击波的 167架飞机(俯冲轰炸机
78架,水平轰炸机54架,战斗机35架)也顺利地咆哮入空,扑向珍珠港。

在这里,还要提及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日本攻击机群从起飞直至抵达珍珠港
上空,需要 1小时50分钟左右。在瓦胡岛,美警戒部队部署了 6座雷达。这种雷达
可以捕捉到几百海里处的机群(原书中为50海里。有误)实际上,在开战之前,有
一座雷达于 7时30分左右(应为 7时 5分)。突然发现在北方海空有大批飞机向珍
珠港接近,他们马上将这一紧急情况报告了情报中心。当时,美军一名中尉正在床
上呈似睡非睡状态,接到报告后,半信半疑地从朦胧中起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当
时中尉知道这天早晨将有一队B-17飞机从美国西海岸飞来,误认为这是自己的飞机,
遂将这个报告搁置起来了。后来,美B-17机群果然按预定时间到达了珍珠港上空,
但立即遭到日本战斗机的围歼——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当然,对B-17机群来说,这
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深重的灾难。

奇袭珍珠港事先制定了两种攻击方案,一是“奇袭”,一是“强攻”。计划中
规定,若机群一旦被美军发现,无法施行“完全奇袭”,便进行“强攻”。

此两种进攻方案各有不同。“完全奇袭”的战斗攻击顺序是由鱼雷机队打头阵,
由它们率先冲入敌阵,短兵相接。因为假若轰炸机抢先动手的话,那么爆炸产生的
烟雾就会将停泊的美舰遮掩,使鱼雷机看不清攻击目标。之后,紧接着由水平轰炸
机和俯冲轰炸机大显身手。

与之相反,“强攻”的战斗顺序是:首先由战斗机进行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清
除空中进攻的障碍,接着由轰炸机群突进。当珍珠港美军陷入一片混乱时,鱼雷机
队乘隙实施鱼雷攻击。

当然,这两种方案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效果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究竟采取哪
一种袭击方法,这要等到机群到达珍珠港 1万多英尺( 1英尺等于 0.305米)的上
空时,才能最后决定,各攻击队一旦接到命令,迅即展开攻击。

当渊田中佐率领机队到达珍珠港上空时,但见晴空如洗,珍珠港呈现出星期日
早晨那种特有的平静安谧的气氛,在此千载难逢、千钧一发的时刻,渊田毅然发出
了攻击令。此时,正是夏威夷时间 7日清晨 7时40分,东京时间 8日凌晨 3时10分。
从 7时55分开始到 8时零 5分之间,各攻击队按照预定的计划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在历时 1小时的时间里进行了反复轰炸。

第二攻击波于上午 9时前后展开,与此同时,珍珠港又呈现出决死激战的场面,
将士们作战之勇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有的飞机下降到十数米的低空掠海飞行
实施轰炸,其飞行高度之低,竟使机尾挂断了电线。

参战的 350架飞机中,平安地返回母舰的有 321架有关资料为 324架。(日机
损失29架),袭击轰炸取得了惊人的战果,这一战果充分显示了经过严酷训练的空
中勇士们的战斗技术是无与伦比的。同时,完全可以这样说,奇袭珍珠港作战给日
本作战史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从战略上看,奇袭珍珠港的是非问题另当别论)。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美国方面的损失情况。

美太平洋舰队被击沉的舰只有:战列舰“西弗吉尼亚”、“亚利桑那”、“加
利福尼亚”、“俄克拉何马”、“内华达”以及巡洋舰 1艘。“内华达”号并未被
击沉,在日机第二攻击波中,由于它急于夺路逃走,在霍斯皮特尔角搁浅。根据日
本大本营12月18日发布的战果公报,被击沉的美舰只是:战列舰 5艘(加利福尼亚
级 1艘、马里兰级 1艘、俄克拉何马级 1艘、亚利桑那级 1艘、犹他级 1艘)、重
巡洋舰 2艘、轻巡洋舰 2艘和油船 1艘。

被重创的舰只有:战列舰“马里兰”、“田纳西”以及巡洋舰两艘;其余多艘
舰艇都有某种程度的损伤。根据上述日本大本营战果公报,被重创的舰只是:战列
舰三艘(加利福尼亚级一艘、马里兰级一艘、内华达级一艘),巡洋舰两艘和驱逐
舰两艘。

综合各类损失,如果说美太平洋舰队水面舰只的主力遭受全歼,也并不为过(
航空母舰没有停泊港内,因而免遭损失,这是美太平洋舰队的幸运,这给以后的海
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当时,大本营发表的战果公报和美国方面发表的损失报告
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雄辩地说明了在激战中将土们是何等的沉着冷静,命中率是
何等的惊人(从这以后,日方所发表的战果大半都是谎报)。据美军报道,日机命
中率大体如下:鱼雷攻击是 55.3%强;水平轰炸是 24.4%强;超低空轰炸是 49.2%
强。统计表明,日机在实战中发挥了比演习时还要高的水平,投弹精密度之高,确
实令人赞叹。奇袭轰炸使 219架敌机遭到破坏。由于美空中力量全部被摧毁,所以,
日本航空母舰全部得以安全地撤离战场。


04 特种潜艇参战——开战第一天的特攻精神

关于奇袭珍珠港的详细战况已经有了很多论著,在此就不作重复了。本节仅就
特种潜艇的参战情况重点加以叙述。

航空母舰出色的攻击以及受过严格训练的机上人员在大奇袭中所取得的辉煌战
果恐怕读者还记忆犹新吧!然而,铭刻在日本国民心头的“特种潜艇”的进攻却因
战果不明而有可能被人们遗忘。但是,“特种潜艇”的进攻决不是一件非同小可的
事情。莱特湾的拼死决战,最后的菊水特攻战以及神风特攻、回天作战等一系列的
战术思想在奇袭珍珠港第一天的战斗中就已经初露端倪,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特
种潜艇”的参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特种潜艇”实际上是一种自杀性的进攻武器。这种潜艇长24米,直径近 2米,
排水量为46吨,载鱼雷 2枚,采用电池推进器,可潜航 5小时,可以说是一个水底
怪物。开战时,计划用潜水母舰把它们运到珍珠港湾附近,使其从水下悄悄地接近
敌舰,然后施放鱼雷,袭击目标。这一作战构思和方案是由当时的中尉岩佐直治、
松尾敬宇等立志舍身报国的青年军官提出的。看起来,这和“九死一生”(请参照
莱特湾海战一章)的思想是不相容的。山本司令曾以出击后将无法回返为理由一度
驳回了这一提案。但是,到 9月底,在进一步研究了回收方法之后,他们又一次提
出了申请,山本司令官又以出击人员活着回来的希望极为渺茫为理由再一次驳回了
这一提案。可是,这两名中尉并没有死心,他们又多次向山本司令陈述这一方案,
最后终于用热诚打动了山本司令长官,于是,山本终于允诺了,并把它称之为甲种
潜艇——海军是这样命名的——同时,下令进一步研究能够活着回来的可能性,在
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后,至11月中旬终于如愿以偿,至此,“特种潜艇”的续航时
间增大到16小时。

实际上,“特种潜艇”并不是一种新式武器,上述两个中尉的构思来自“载人
鱼雷”——日俄战争时曾使用过。昭和14年,日本海军终于决定着手制造。昭和15
年,“特种潜艇”第一号服役,取名为“小潜艇”,开战的当年日本已拥有近20艘
这种潜艇,都是以“甲种潜艇”命名的。这种潜艇是以在舰队决战前后的混乱情况
下进行袭击为目的而制造的(一旦动力耗尽也可以逃脱),而不是为潜入严密警戒
的敌军港去冒险作战而制造的。一旦真需要潜入敌军港作战的话,无疑那是需要过
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技术。然而,士兵们燃烧着的爱国心使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
这种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就连山本司令长官也料想不到。现在,当人们冷静地回顾一
下的时候,谁都会认为那样做简直不可想象,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事实。对这一自杀
性的作战方案,许多人毫不畏惧,踊跃自愿报名参加,最后决定了如下10名队员:
岩佐直治大尉、古野繁实、横山正治两位中尉,广尾彭、酒卷和男两名少尉,佐佐
木、横山薰范、上田定、片山义雄、稻垣清 5名军士。他们分乘 5艘“特种潜艇”
(一艇 2人),于12月 8日上午 3时开始,每隔 3分钟启航 1艘,依次向珍珠珠挺
进。计划里应外合,与空袭机群同时发起对珍珠港的进攻,攻击结束后,分别驶向
在拉奈岛以西 7海里处接应的潜水母舰。

珍珠港入口处附近浅滩密布,在唯一的一条深水航道入口处,美军设置了防潜
艇网,这个防潜艇网只有美潜艇通过时才打开,因此,“特种潜艇”唯一的办法就
是在入口处待机,一旦有美潜艇通过,即刻尾随潜入港内。据美军战报报道,凌晨
3时50分左右,扫雷艇“秃鹰”号发现水面有一个黑黝黝的近似小型潜艇的舰只与
之向港口同行,便立即展开了搜索,搜索结果,报告说黑影消失了。从上午 5时到
8时,恰好有美扫雷艇进港,日本“特种潜艇”就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潜
入港内。

在珍珠港空袭中,当美舰连续发出“注意鱼雷”的警报时,人们才想起了“特
种潜艇”的进击这件事情。大概炸沉敌舰的鱼雷中也混杂着“特种潜艇”的45厘米
的鱼雷吧。

然而,水底奇袭的结局却很悲惨。有的潜艇机件发生故障,导致搁浅。参战者
除不省人事的酒卷少尉被俘之外,其他全部阵亡。

主张使用“特种潜艇”进攻方案发起人之一的松尾中尉,因战前去夏威夷视察,
回国已晚,未被选入10名敢死队员之列,心中极不平静,不久,终于在次年 5月对
悉尼港强行进行的潜艇战斗中,一命归天。

在奇袭珍珠港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以“特种潜艇”方式作战而
光荣牺牲的勇士们。


05 “战略性失败”之说——假如进行第二次进攻,后果将会如何

从战术上来看,珍珠港一战作为世界性的大奇袭所取得的成功,永远写进了人
类历史的史册。这一惊人之举是与山本五十六司令长官的战略思想分不开的。山本
很早以前就是一名航空兵力的倡导者,他在任海军大佐的时候就担任过航空兵方面
的指挥官。1940年 3月,他在观看联合舰队进行空中演习时,更奠定了他运用航空
兵力袭击夏威夷的决心。

另外,英国地中海舰队利用舰载机夜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主要是鱼雷攻击),
从而给处在停泊状态中的意大利军舰以沉重的打击这一事件,使山本更坚定了上述
信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方面也对“塔兰托事件”极为关注。昭和16年 1月,
海军部长诺克斯在给史蒂文森陆军司令的关于夏威夷防御计划的提案中写道:

“我们一定要以英国成功地轰炸停泊中的意大利军舰为借鉴,一旦日美战争爆
发,必须警惕敌人奇袭珍珠港。其中,首要的危险就是航空战斗队的鱼雷袭击。因
此,必须增加战斗机,强化防空炮火,并要优先加强对空雷达设备。”

史蒂文斯回答说他也有同感,并把诺克斯的这番话传达给驻地警戒部队。然而,
由于日本在宣战诏书公布之前就发动了奇袭,预防措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悔
恨和悲痛交织在一起,凝成了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珍珠港事件。”这句话强
烈地激起了美国国民的复仇心。毋庸置疑,这对美国决心同日本血战到底起了不可
估量的作用。因此,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断然作出这样的结论:奇袭珍珠港是日本战
略上的失败。去年这里系指1940年。罗斯福曾在他有名的竞选演说中说过:“我要
反复,反复,再反复地向诸位宣誓,决不把诸位的子弟送到海外战场上去。”奇袭
珍珠港就意味着打开了罗斯福这一“反复”演说的锁链。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华盛顿方面发生的事情。按日本最初的计划,日军将在
野村大使把《对美备忘录》(又称《最后通牒》)递交给国务卿赫尔 1小时以后对
珍珠港发动奇袭,因为这样做就不会违背国际法。后来,日本方面又把时间差改为
30分钟。由于这份备忘录是洋洋5000字的、被分成14部分分别发出去的长篇文件,
原计划必须在华盛顿时间12月 7日下午 1时由日本大使亲手递交给美国政府,但是,
由于翻译和打印工作迟误,待到野村大使赶到美国国务院会晤赫尔时,已经是下午
2时20分了,珍珠港事件已经在25分钟之前爆发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在52分钟前
爆发了。当日本大使亲手向赫尔递交《最后通牒》时,赫尔正在收听日本飞机袭击
珍珠港的战况广播。就这样,日本犯下了不宣而战的罪行。

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幕后发生的事情。日本的《最后通牒》的密码电报于12月
7日上午 8时整被美海军破译,于 9时15分报告给海军部长,并于10时左右送到了
国务院。虽然《对美备忘录》并不等于就是宣战诏书,但事实上,美国方面,总参
谋长马歇尔于上午12时就已给海外各武装部队的司令官发出了“战争警报”的告急
密电。此时此刻正是夏威夷清晨 6点,美太平洋舰队完全有可能摆脱遭受日本突然
袭击的命运。然而,电报到达夏威夷时,日本的空袭已经结束了。

美国方面采取的对策是否奏效姑且不谈,作为日本,已经在发表战争通告前的
半小时发动了战争,事已至此,美国又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最后通牒》按原计划送到的话,奇袭珍珠港可谓作战史上的一大杰作。
成功的奇袭还导致了既定的南方作战以出乎意料之外的辉煌战果与神奇的速度圆满
地结束。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所说的“彩虹作战计划”已经确立,计划
主旨是:一旦开战,菲律宾以下各基地听任命运摆布,而美舰队主力在 6个月或 9
个月内进击马绍尔群岛或西加罗林群岛一线,以便对日作战。如果日方在战前侦探
到美国这一作战计划的话,恐怕山本五十六就不会冒奇袭夏威夷这个风险了。只有
在马绍尔群岛近海进行伏击作战,才是30余年来朝夕训练的日本海军战略的真谛。
然而,在开战前夕,日本海军判断,战争一爆发,美太平洋舰队就会立即从侧面威
胁牵制日本的南方作战。在这种判断的支配下,日本毅然决定奇袭珍珠港。这也可
以说是一场由判断错误而引起的悲剧。

最后,再探讨一下奇袭事件的本身。有人说南云舰队只进行了一次空袭(分两
波),就匆匆收场了,这真是莫大的遗憾。也有人说既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战果,
当机立断急速返航,是符合兵法的;否则,贪欲者必失。但是,如果当时断然执行
第二航空母舰战队司令山口多闻少将所主张的第二次攻击(飞行队已准备就绪),
即轰炸珍珠港巨大的燃油库、海军造船厂,并将其摧毁,日本方面固然会为此付出
一定的代价。但是,可以肯定,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复苏无疑将会大大地向后拖延。

美国战史学家们极力主张上述观点,并说,日本海军安于小成,还说,如果换
成美国海军的话,不论冒多么大的风险,定会反复进行攻击轰炸。至于以后的战争
评论家将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那是评论家们的自由。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出动
数架飞机去炸掉美国的油库,恐怕奇袭珍珠港就会成为世界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奇袭
战了。

----------------------------------------------------------------


第三章 初战告捷


01 马来亚海面之战——“威尔斯亲王”号出战

世界海战史风云2000年,战斗形式几经变迁。昭和16年12月10日,一个完全新
型的海战在马来半岛的关丹海面爆发——日本飞机与英国战舰在这一海域展开了一
场以鱼雷轰炸对舰面炮击为主要形式的殊死激战。

这一划时代的海战,由日本海军陆基航空部队的95架飞机担任主角;英国方面
参战的是威名赫赫的新型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以及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另
外,还有护卫驱逐舰 4艘)。交战的双方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英国号称“不沉
战舰”的“威尔斯亲王”号终于悲惨地沉没了,全世界为之一震。日本方面所取得
的这一辉煌战果不禁使各国评论家万分惊异,目瞪口呆。

在海战中,主力战舰与飞机相比较,究竟哪一方更具神通,能在激战中稳操胜
券呢?对此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得出肯定的回答。如果两者
的阵势是一对一的话,恐怕胜负难分,但倘若出动数量相当可观的战机展开进击,
胜负将如何呢?对于这一点,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综合敌对双方进攻的阵形、环境、
作战情绪及有关的其他因素,一决雌雄,方知高下。

马来亚海战,成败已定,举世皆知。以其战斗形式而言,完全可以说这是一场
划时代的海战。坦率地说,日本海军对自己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也是始料未及的。英
国方面,祸从天降,恐慌至极,自不必说,而盟友美国,突闻噩耗,亦无不震惊万
分。美海军在惊恐之余,立即着手研究对策。于是,世界海战史上空中打击的新时
代终于来到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史无前例的马来亚海战的详情吧!

12月 2日,日本御前会议作出了对英美开战的决定。几乎就在这一决定颁布的
同时,担任进攻马来亚方面的部队就全副武装,于 4日拔兵南下,向海南岛方向挺
进。预定的作战计划是12月 8日发动攻势,实施奇袭登陆。担任增援和护送任务的
是近藤中将的第二舰队和小泽中将的第三舰队。但是,南下马来亚海面作战与奇袭
珍珠港部队北进太平洋又有所不同。此行途中与外国商船相遇的可能性很大,如果
航行中万事如意,未与外国船只相遇,自然求之不得。但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一旦
被侦察巡逻的英国飞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果然不出所料,12月 6日下午,日
本南下部队在法属印度支那南端的卡莫海角海面被英国大型侦察机发现,奇袭登陆
的企图显然已经暴露,情形极其危险( 5日黎明曾与一条挪威轮船相遇),于是,
小泽命令击退一切前来接触的飞机(只击落 1架),舰队继续向目的地航进。从12
月 8日凌晨开始,日军除在哥打巴鲁登陆时遭敌机空袭略有损失之外,在宋卡等 6
处登陆都获成功,而且,令人忧虑不安的敌机再也没有露面。

在此之前,11月 2日,英国发表公告,宣告英国远东舰队组成,主力舰就是
“威尔斯亲王”号和高速战列巡洋舰“反击”号。英国远东舰队的组成对日本舰队
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在这以前,英国在远东只是以万吨级的重型巡洋舰“肯特”号
为旗舰的巡洋舰队,这次一举派遣英国海军的至宝、新式快速战列舰“威尔斯亲王”
号到远东来,显示了英国遏制日本南下的决心,也表明了英国力图加强它在远东防
卫力量的信心。原来,在南洋日本习惯上把包括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
林群岛和帛琉群岛的广大海域称为内南洋,而把包括菲律宾、苏拉威西、婆罗洲(
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的广大海域称为外南洋。日本海军并没有足以能
够与英国这一强有力的战舰相抗衡的军舰。具体地说,在日本海军的主力战舰中,
能与“威尔斯亲王”号相匹敌的不过是“长门”和“陆奥”这两艘战列舰;即将竣
工的“大和”战舰虽说炮火凶猛,足以压倒它,但在“威尔斯亲王”号14英寸的主
炮面前,很难断言能够轻而易举地取胜,更何况,当时日本海军的南方部队是以近
藤中将的第二舰队为骨干的,其主力是第二流的战舰“金刚”和“榛名”,这两艘
战舰虽然也拥有14英寸的大炮,但其火力之猛,远远不如“威尔斯亲王”号。另一
方面,小泽中将的机动舰队中没有航空母舰(航空母舰调往珍珠港),其主力仅是
“鸟海”、“熊野”、“铃谷”、“三隈”、“最上”这 5艘重巡洋舰。因此,日
本海军深深地意识到,在南洋,自己在兵力上明显地处于劣势,如果和英国这样的
2艘大舰相抗衡,后果将不堪设想。

12月 9日下午 2时10分,日潜艇“伊-6”号发来紧急报告:在昆山群岛以南(
法属印度支那)海面发现 2艘英国战列舰。此时,南下登陆的各支日本运输船队获
悉情报后大惊失色,纷纷急速转向,逃往暹罗湾避难。与此同时,近藤长官向驻守
在泰国基地的空军部队发出了战斗命令,机群正在匆忙地做着进攻英舰的准备,近
藤则亲率该舰队的主力舰只毅然向英舰队进发,详细的战斗计划当晚便拟定就绪:
第七舰队(重巡洋舰 4艘,驱逐舰 3艘)和第三水雷战斗队(驱逐舰10艘),应首
当其冲挑起夜战,然后从10日黎明开始,第二舰队(战列舰 2艘,重型巡洋舰 2艘,
驱逐舰10艘)配合发动白昼决战。日本人估计其舰炮的威力与英国人相比虽然略有
逊色,但是,在这南下关键的第一仗,他们不甘示弱,企图以高超的战术,数量上
的优势以及高昂的斗志,力求首战告捷。然而,倘若一旦形成白昼作战的局面,将
是一场远距离的舰炮激战,这样一来,英国的 2艘战舰必将充分发挥威力,估计炮
战胜利的可能性有60% 在英国一边。在此情况下,在海面上整整熬了一夜的日本海
军官兵如欲挽回不利战局,唯有依赖准确而高超的炮击技术。

决战之初,天助显然在日本一方,因为英国舰队折而快速南下,日本舰队没有
追上,但却被重型巡洋舰“熊野”号派出的侦察机一度发现,接着,“伊- 59”号
潜艇也曾发现了英国舰队,只因海面风大浪高而丢失了目标。看来,决战的可能性
只能放在10日的空战方面了。


02 海军航空兵惊人的战果——日英空战实况

昭和16年11月,威名赫赫的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先头部队在法属印度支那建立了
3个飞机场,即西贡机场西贡,今越南的胡志明市。,土龙木机场和薄寮机场,摆
开了南下作战的阵势。由元山、美幌、鹿屋 3个航空部队选出的 4支航空队,拥有
侦察机 6架、战斗机39架、攻击机99架,合计 144架(称之为第一航空部队),组
成了空中打击力量。

日本航空部队接到发现敌目标的情报是在12月 9日下午 5时10分,此时出击显
然为时已晚。然而,充满斗志的战鹰决心冒险进攻。当天下午 6时,日航空基地派
出侦察机 4架,15分钟之后,又起飞了轰炸机18架, 7时,鱼雷攻击机15架又咆哮
入空。日机在茫茫夜空中南下反复搜索,直到12月10日凌晨 1时仍然没有发现英国
舰队。黎明时分,日本方面又重新整顿力量,于上午 6时25分派出侦察机 9架,兵
分两路,出击距离分别为 600海里和 250海里。接着, 7时55分,34架轰炸机又凌
空起飞, 1小时35分之后,又有50架鱼雷机振翅腾空,前往攻击。

日机风驰电掣般地向新加坡方向扑去,沿途精心搜索,并未发现敌舰,飞行队
员们个个垂头丧气,悻悻地踏上了返航的路程。搜索并攻击英舰的希望眼看着落空
了——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日本的水上运输部队将面临着英国战舰的严重威胁。
就在这紧急关头,日本侦察机终于捕捉到了猎物——第三号侦察机在返航搜索中突
然发现了距关丹50余海里的海面上正在南下的“威尔斯亲王”号等 6艘英国军舰。

日本各攻击机队在获悉发现英舰的报告之后,立即掉转机头高速扑向预定海域。
可是,从发现敌舰的时间、方位以及日空军所带燃料的状况来看,此战要想取得令
人满意的战果是非常困难的。发现英舰的时间是上午11时56分,即日机群飞离基地
5个半小时之后。据记载,首先飞临英舰上空的白井部队(美幌航空部队)是12时
14分开始轰炸的,鹿屋航空队的 3支鱼雷轰炸机队是最后参战的,当时已接近下午
1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日机此次获胜来之不易,并且是极其偶然的。

当激烈的海空战开始的时候,“威尔斯亲王”号一边笨拙地闪避着飞窜而来的
鱼雷,一边以它的大大超过日本战列舰的对空炮火向日本攻击机射击,在3000米高
度上的第一攻击队的 8架日机在瞬间就有 5架中弹。第二次突击扑过去的石原部队
的鱼雷攻击机,置身于“威尔斯亲王”号防御炮火和炸弹的猛烈爆炸中,由于战斗
十分激烈,机队几乎与从对面船舷突入的友机失去配合。更令人吃惊的是,在空袭
的尾声中,武田部队的 8架飞机在对奄奄一息、摇摇欲坠的“威尔斯亲王”号进行
最后的致命轰炸时,竟然仍有 5架飞机在3000米高空中弹负伤。

据统计,在参战的75架鱼雷攻击机中(有一个轰炸机小队没有参战), 3架被
击坠, 1架由于受重伤而迫降, 2架遭重创,26架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 2艘英国
战舰对空炮火的命中率平均是 41%强,这一命中率确实令人吃惊。它的性能优越的
8联发炮和20联发机关炮在海战中给予日机极大的威胁。

但是,英舰舰面炮火在对付鱼雷机时,显然不如对付轰炸机那样得心应手。估
计这与英舰平素训练不足有关。因为,英国笨拙的剑鱼式鱼雷机是在时速90海里乃
至 100海里的时候发射鱼雷的,英舰上的炮手们习惯于这一机速。而日本的鱼雷机
是在时速为 150乃至 190海里的时候发射鱼雷的,这一惊人的速度导致英国战舰的
炮手们在激战中校时不准,动作慌乱,收效甚微。

如图所示,英国战列舰主要是遭受鱼雷袭击才导致沉没的,这与日本鱼雷机在
架数上占了优势(鱼雷机50架,轰炸机34架)不无关系。还应当指出的是,日本鱼
雷机充分利用了英舰面炮火对其无能为力这一弱点。

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鱼雷攻击所取得的成果大体如下:有15架鱼雷机对“威尔斯
亲王”号出击,共发射鱼雷15枚,其中有 7枚中的,命中率为 46.7%;有35架鱼雷
机对“反击”号进行了攻击,共发射鱼雷34枚,其中有14枚中的,命中率为 41.2%。
实战中都超过了平时训练的成绩。英舰被命中的部位请参照上图。

英国高速战列巡洋舰“反击”号遭到日机发射的14枚鱼雷袭击后翻转倾覆,葬
身海底了,但是,对这艘英国战舰坚韧牢固的结构还是值得在此一提的。

记得在改造日本战舰的时候(华盛顿条约之后),需要在军舰的炮塔上打一个
洞,当时使用了日本造的钻孔机。可是,轮到要在英国造的“金刚”号战舰上穿孔
时,这种钻孔机无论如何也钻不透钢板,对此,从造船工人直至海军将士,无不对
英国钢材的坚硬而感到震惊。坚硬的钢材加上现代化的技术,使得舰龄已有20年的
“反击”号在遭受了14枚威力强大的鱼雷之后才倾覆沉没。

“威尔斯亲王”号是一艘体现了英国现代先进造舰技术的坚韧无比的战舰。它
是以“不沉战舰”那种威风凛凛的非凡姿态第一次出现在新加坡的。海空战中,一
枚接一枚的鱼雷飞也似地向它扑来,其中有 5枚连续击中该舰的要害部门。当受伤
的“威尔斯亲王”号的速度减少到 6海里时,日机又凌空投下了 500公斤的炸弹 3
枚(其中 1枚落到舰舷旁的水中),导致“威尔斯亲王”号的火药库爆炸,据有关
资料记载,“威”舰左舷首遭 2枚鱼雷攻击,舰船左倾,12点22分,右舷又中鱼雷
4枚,13点10分,左横倾急剧增大,经过10分钟后翻倒沉没。没有谈到火药库爆炸
这一情节。从而,该舰陷入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尽管这样,遍体鳞伤的“威尔斯亲
王”号仍然在海面上艰难地漂浮了30多分钟,直到下午 2时45分,才完全在海面上
消失。

对“威尔斯亲王”号展开围歼的日本飞机共25架,它们使用鱼雷攻击的战术致
使世界上威名赫赫的“威尔斯亲王”号葬身海底,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震惊,同时也
导致了世界海战方式的一大变革。当时,一部分评论家说:英国舰队没有直接的空
中掩护而单枪匹马闯入敌人掌握制空权的海域之内,这纯粹是铤而走险。从后来了
解到的事实证明:英国托姆●菲利普中将对此次出击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是一清二
楚的。换言之,在这两艘战舰出击前,参谋人员曾经向新加坡总司令部再三申述,
要求皇家空军务必在作战时提供空中掩护,总司令部以飞机数量不足为理由没有给
予积极的配合。就这样,菲利普不得不编成由 6艘原著中为 5艘,应为 6艘英舰。
快速军舰组成的攻击舰队冒险出击,企图进行一次牵制性的短暂突击。激战之后,
在“威尔斯亲王”号即将沉没时,参谋人员劝告菲利普离舰,但他仅说了一句:
“不,谢谢诸位!”便与“不沉战舰”同归于尽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是英
国海军的瑰宝,是英国海空军的权威人士。如果他的灵魂尚存的话,他恐怕也会对
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勇猛顽强以及航空兵至上的作战方式不吝赞美之词吧。


03 泗水海战——盟军舰队一败涂地

倘若打开太平洋战争史的巨卷,不难看到,卷首的前50页关于日军作战的记载,
确实被染上了绚丽的色彩。在陆战方面,“攻陷××作战”、“取得预期成功”之
类的捷报纷沓而至;海战方面,大小 5个海战相继在凯歌声中结束。由于陆军大部
分兵力都在满洲和中国大陆作战,所以参加南方作战的只有11个师, 700架飞机、
390万吨(陆海军总和)的船舶。海军方面,由于山本司令长官的第一舰队驻在广
岛湾,南云中将的航空母舰开赴珍珠港,所以南下作战只派遣了第二流的兵力。尽
管仅用上述兵力,日本却实现了50天占领菲律宾、 100天占领马来半岛、 150天占
领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作战计划,真可谓势如破竹,旗开得胜。

日本海军的南方作战,与其说是寻找敌舰队厮杀,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增
援登陆作战。当时,海军奉行以护送为主决战为副的指导方针。因此,海战一般是
在敌船队向日本运输船队发动进攻时才爆发,并未专门制订进行海上扫荡的作战计
划。当时,近藤中将指挥的主力舰队编制如下:

战列舰 2艘:“金刚”、“榛名”;重巡洋舰12艘:“爱宕”、“高雄”、
“鸟海”、“熊野”、“铃谷”、“三隈”、“最上”、“妙高”、“羽黑”、
“那智”、“足柄”、“摩耶”;轻巡洋舰 7艘:“川内”、“鬼怒”、“神通”、
“长良”、“那珂”、“球磨”、“由良”以及驱逐舰40艘和潜艇15艘。

上述兵力并不是编为一体进行的,而是分为主力部队、法属印度支那部队、护
卫部队、 4支突击部队、空袭部队和鱼雷部队等 9支部队,目的在于支援南洋登陆,
而并不是一支以海上作战为主的舰队。日本在南方作战的海军部队与其对手——美
国亚洲舰队、英国远东舰队、荷兰远东舰队、澳大利亚舰队——相比,在昭和16年
11月的形势下,其势力并不在盟军之下。更何况,盟国舰队中没有一艘能够和“金
刚”、“榛名”这 2艘战列舰相抗衡的。然而,就在这种兵力对比有利于日本的形
势下,“威尔斯亲王”号和“反击”号 2艘战列舰突然出现在远东战场,这对日本
极为不利。如果以这 2艘战列舰为中心编成盟国在南洋的联合舰队,恐怕连以勇猛
著称的近藤信竹中将也将丧失克敌制胜的信心。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在马来海
面一举击沉英国巨舰的海空军的功勋,就在于它一日之间挽救了南方作战的整个战
局。在没有英国两大战舰存在的南洋海面上,日本没有布署“金刚”级战列舰的必
要了,以重巡洋舰为主力的舰队就完全可以驰骋南洋,胜任战斗任务了。

昭和17年 2月26日,护卫着41艘运输船向爪哇挺进的日本海军第五舰队(拥有
重巡洋舰“那智”、“羽黑”、第二及第四水雷战斗队),在泗水即今印度尼西亚
的苏腊巴亚市。西北60海里处发现了出击的盟舰队——太平洋战争中首次出现的敌
对双方之间的舰队海战,正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开始时,双方都显得谨慎而恐惧,
只是进行远距离炮战。交战不久,盟舰队见势头不妙,首先匆匆逃遁。不一会,盟
军发现日军只是小部队作战,便于傍晚时分又卷土重来。双方又进行了两个回合的
炮战和鱼雷战,激战直至深夜。

在这次海战中,日本使用了九三式高爆鱼雷。这是日本海军最具威力的秘密武
器,这一高爆鱼雷的使用使交战双方都大感震惊。这种秘密武器的特点是:射程远。
英美鱼雷速度为32海里时,射程仅达8000米,而九三式高爆鱼雷能达到 4万米。而
且,如果射程定为 2万米时,九三式鱼雷速度可达50海里,并兼有鱼雷航迹隐蔽的
特点。据估计,该鱼雷的威力是英美同类武器的 5倍(原著此处有误)。关于此鱼
雷威力的大小,后面也曾提到,倍数各异。

26日夜间12点,日本海军利用这种高爆鱼雷一举击沉了荷兰巡洋舰“德罗特”
和“爪哇”、英驱逐舰“伊勒托拉”以及荷兰驱逐舰“喀登涅”等 4艘军舰。据判
断,其他侥幸逃脱了的盟舰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雷击。

这次海战一般称为“泗水海战”,也有人称它为“高爆鱼雷海战”。激战中,
日本海军将士云集在舰桥甲板上,眺望远方海面上腾起高高的浓烟而缓慢下沉的盟
国军舰,就像在观看节日焰花一样,其喜悦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28日,日本第七舰队(重巡洋舰“熊野”、“铃谷”、“三隈”、“最上”、
第五水雷战斗队)护送56艘舰船准备在巴达维亚即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市。地区
登陆,航行途中,美国亚洲舰队的旗舰“休斯敦”、澳大利亚巡洋舰“伯斯”、荷
兰驱逐舰“厄佛仙”等 3艘军舰突然杀出,向被护送的日本运输船团展开了猛烈的
袭击,然而,却在瞬间被日舰用大炮全部击沉。这显示了训练有素的日本重巡洋舰
拥有的 8英寸大炮在 2万米左右的距离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命中率。海战中的炮击战
就好象平时的演习在实战中再现一样。“巴达维亚海面海战”也同“泗水海战”一
样,捷报飞传,大获全胜。

3月 1日上午11时,日本第七舰队在爪哇海面巡航时,又发现了英国巡洋舰
“厄克塞特”号、驱逐舰“英康特”号以及“教皇”号,一场海面激战显然又不可
避免。见此情景,第七舰队的日舰迅速与在附近海面上的日本第三舰队的“足柄”、
“妙高”号取得了联系,将盟军逃舰包围,并施以猛烈的炮火,最后终于将 3舰击
沉爪哇海底。

在爪哇海面相继发生的这 3次海战,给了英美荷澳联合舰队以致命的打击。盟
舰队中除美国的 4艘驱逐舰成功地突破巴厘海峡逃往澳洲以外,其他全部被击沉。
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制海权,为南下进攻打开了大门,解除了后顾之忧。另外,在
珍珠港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南云中将的机动部队(航空母舰“赤城”、“苍龙”、
“飞龙”,战列舰“比睿”、“金刚”、“榛名”、“雾岛”,重巡洋舰“利根”、
“筑摩”,轻巡洋舰“阿武隈”以及驱逐舰 8艘、供应舰 6艘等舰只于 2月19日空
袭了达尔文港澳大利亚北部的港口之后,于 2月底又杀气腾腾地出现在爪哇方面,
借助其奇袭珍珠港的余威,彻底扫荡了盟军残余舰只。

从珍珠港到马来亚直到荷属东印度,仅仅在百日之内,就爆发了 3大海战,激
战结果,日本海军将盟舰队从远东战场上一扫而光了。至此,日军战果辉煌,士气
高涨。可是,谁能预料到在 3年半之后,日本竟会无条件地举手投降呢!


04 珊瑚海战术上的胜利——海空军的成功和攻击告终

此时,日本联合舰队斗志正盛,气势逼人。大本营为了间接地支援缅甸战争,
决定给已进入印度洋的英国舰队来一个迎头痛击。

3月 9日,南云的第一航空舰队奉命带领第二舰队的部分兵力,向印度洋出击。
同时与美英两个海军大国开战,这种战争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但眼前这场战争
确实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

就象扫帚打扫庭院一样,南云舰队在印度洋北部海域出师告捷,扫荡战硕果累
累。 4月 5日,日机袭击科伦坡,追击仓惶逃跑的英国重巡洋舰“多塞德尼亚”号
和“康沃耳”号,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击沉。这是“苍龙”飞行队长江草海
军少佐指挥的53架舰上轰炸机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精确而猛烈的攻击使
前者在13分钟内倾覆,使后者在18分钟内沉没。其命中率达到88% ,确实是一次斗
志和技术都十分过硬的进攻。接着,在 4月 9日,舰载机又突袭了亭可马里即当时
的锡兰(今斯里兰卡)东岸的英国海军基地,将停泊在基地上的大批飞机、船舶和
设施化为灰烬。同时,又向正准备逃往西兰岛东岸的英航空母舰“竞技神”号发动
了进攻并将其击沉,命中率达到 82%,从而显示了日本海军的高超的战斗技巧。就
这样,印度洋海战在日本人的辉煌胜利中宣告结束。

海军将士未及喘息,发动MO作战的命令又下达了,这是攻破莫尔兹比、那乌尔、
图拉吉、奥祥各地的攻坚战,主要目的是想在东新几内亚的要冲莫尔兹比港建立航
空基地,然后从这里去轰炸澳大利亚。其兵力部署是以原忠一海军少将指挥的航空
母舰“瑞鹤”、“翔鹤”为中心,外加重巡洋舰 6艘、轻巡洋舰 3艘、驱逐舰15艘
(此外还有小舰数艘、陆战队、工程部队的船舶14只)。

当时,笔者孤陋寡闻,不知内幕。实际上,这个进攻计划日本海军早在战前就
已经酝酿了。这种远征虽然使得日本的外围防御圈能够向东南方面有一定的扩展,
但是,正如策划从莫尔兹比轰炸澳大利亚一样,实际上是拉长了战线,等于使自己
丧失了安全性。但由于第一阶段作战取得了辉煌胜利,加之现有兵力情况允许,所
以日军认为这一远征是完全可能的,将不费吹灰之力。珊瑚海之战的胜利就证明了
这一点。

日本的MO作战对美澳具有相当大的威胁。美国方面此时拥有航空母舰 2艘、重
巡洋舰 6艘、驱逐舰13艘,同时,还有澳大利亚的巡洋舰 2艘。他们决心竭尽全力,
遏制日本海军的这一新的进攻。

5月 8日黎明,双方的侦察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的机动部队,随即爆发了开
战以来的第一次舰队之间的海空战。日方的“瑞鹤”、“翔鹤”,美方的“列克星
敦”、“约克城”都是新式精锐的航空母舰,可以说,交战双方势均力敌。

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技术大大超过了美国。日方在战斗中丧失
飞机38架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记载,珊瑚海海战中日方实际损失77架飞机;美国方
面损失飞机66架(美方公布的数字)。日本的舰载机还击沉了美国主力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号(该舰与日本的“赤城”号相同,排水量为 3.8万吨),并击沉油
船“尼奥肖”号和驱逐舰“西姆斯”号。此外,美航空母舰“约克城”号也被炸伤。
而日本失掉的只不过是驱逐舰“菊月”和 3艘小艇。改装的轻型航空母舰“祥凤”
号在前一天担任护卫运输船时在退却中遭受袭击而沉没。综合上述战果,日本取得
珊瑚海海战的胜利是不言而喻的。

袭击“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的日本轰炸机共投下19枚炸弹,有10枚命中目标
(命中率为53%),发射的14枚鱼雷中有 9枚中的(命中率为 64%)。顺便提一下,
由于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美国的“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才和“萨拉托加”号一起
由战列舰改装成母舰,它完全可以与日本的“赤城”、“加贺” 2艘母舰相媲美,
其甲板和防御钢板的坚韧程度几乎与战列舰不相上下。从激战状况来看,美机动部
队的炮火之猛大大超过了印度洋上的英国战舰,从这一点来看,也足以证明日本海
军航空兵威力之强大。

在海空激战中,假若日本机动部队再进行一次攻击,美航空母舰“约克城”号
就完全有可能被送进海底,如果真如此,它就没有资格再参加即将开始的中途岛海
战了。在第一次所罗门海战1942年 8月 8日发生,又称萨沃岛海战中,当三川舰队
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匆忙撤兵(如果再发起一次攻击,就可以击毁敌人的30余艘
运输船)的时候,将士们就曾为“没有坚持到胜利”而深感惋惜,这与珊瑚海海战
情况类似。但是,激战结果,美航空母舰“列克星敦”被击沉,“约克城”号又处
于举步维艰的状态中,面对这一胜利,日本舰队鸣金收兵也是不足为怪的。

经此一战,日本进攻莫尔兹比的运输船团被迫中途返航,从而使日军不定期地
中止了东南方向的海上进攻战。所以,美国方面认为,珊瑚海海战是美国取得了战
略上的胜利。即战术上虽然失败了,而在战略上却取得了相反的结果。这种观点也
是不无道理的。

----------------------------------------------------------------


第四章 中途岛海战


01 太平洋战争惨败的主要原因——舰队急于决战

从整个战局进行分析,军事专家们早就对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持怀疑态度,对马
里亚纳海战几乎也丧失了信心。事实果然如此,正是这两个规模宏大的航空母舰之
间的大决战,使联合舰队的航空兵力丧失殆尽,也使得原寄以极大期望的“大和”、
“武藏”的威力化为乌有,更何况还有那所罗门消耗战的溃败。总之,导致战争最
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此原因日本国民一无所知)无疑与这两个大海战有密切的关系。
尽管大本营接连不断地向日本国民发表辉煌战果,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可以说,
亡国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此。同时,这两个大海战的惨败也决定了联合舰队覆灭的
命运。

昭和17年春天的局势是这样的:日本国民仍旧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奇袭珍
珠港的辉煌胜利大大地挫伤了美国海军的战斗力,因此,从菲律宾到印度洋,每一
个大型战役都是以日本一帆风顺地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终的。日本舰队往往是威风
凛凛地凯旋回归自己的港口,在激战中几乎无重大损伤。如果战争到此结束,那么,
毫无疑问,日本一定会高呼“万岁!万万岁!”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对美英来说,
战争不是已进入尾声,而是刚刚拉开了战幕。如同日本一样,美英两国也不是那种
束手就擒、甘心失败的国家。可以说,美英日都是具有不获全胜决不罢休这种斗争
精神的国家。以美国先驱者的英灵以及英国人坚韧不拔的毅力,两国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经过 4年苦战,终于击败了初战获胜、势力相当雄厚的德国,这一使人记忆
犹新的历史事实,对于日本海军来说,仍然历历在目。

关于这一点,凡熟悉美日两国国情的评论家们都十分清楚。日本海军只不过是
屈从于压力而被迫同意对美作战,但一直抱有抵触情绪,其原因就在于此。日本军
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大将在昭和16年 9月 6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和与战之会议)针
对对美作战能否取胜一事作了这样的回答:“对美作战看来能坚持 2年, 2年以后
如何,则很难预料。”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于同年10月初也曾对近卫首相
说过:对美作战如果只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是满可以对付一阵子的。但是,一
年以后如何,尚无信心。

这一番话充分表达了山本五十六具有知已知彼的战略家的眼光。山本所说的那
个“一年左右”的“上半年”,已经在胜利中过去了,决定命运的“后半年”已于
昭和17年的 5月来到了,那么,山本五十六在这“后半年”里将决定如何行动呢?
当时,在朝野都为一时的胜利而昏昏然的时候,远见卓识的山本五十六一直保持着
清醒的头脑。他冷静地意识到,奇袭珍珠港时那些没有受到攻击的美航空母舰以及
新服役的若干艘战列舰,对他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这一现实如同一块大石头一样压
在他的心头。尤其是山本一贯重视以航空兵力克敌制胜,因而,美国的第一流航空
母舰“萨拉托加”、“企业”、“约克城”、“大黄蜂”的存在确实是他的一块心
病。鉴于美国海军引以为自豪的机动部队的核心仍然完美无缺地存在着,而且不久
完全有可能切断日本从北到南蜿蜒3000海里的战线,因此,千方百计地设法歼灭美
机动部队,已成为日本海军的当务之急。

昭和17年 4月18日,美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载机空袭了东京。空袭机群突破
了由海军保卫的日本的“前大门”,造成日本的“后院”惨遭战火破坏,致使东京
市民惊恐万状,失魂落魄。此时,身为联合舰队司令的山本五十六,深为犯下了惊
动天皇陛下之罪而诚惶诚恐,忧心忡忡。

虽然为防止敌人空袭而预先设置了大量保卫日本海域的警戒船,但是,在敌人
高速航空母舰(速度30海里)面前,这些小船上的官兵们除了发挥忠勇精神之外,
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关于这一点,山本的心中是十分清楚的。

日本雷达通讯技术落后,加之在领土正东 600余海里时太平洋海面上担任警戒
的是些小舰艇,因而,只要遭到美高速航空母舰的攻击,随时都有被摧毁的危险。
空袭事件说明,如果不给美快速航空母舰以沉重的打击,东京市民将不得安宁,对
此,山本长官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甚至有一丝绝望的感觉。但是,山本执意
进行中途岛海战的理由并不完全于此。其主要理由是,从战略上看,开战后一年内
的用兵方法应该放在舰队作战方面。换言之,需要再挑起一次“珍珠港式”的海战,
并以此取胜,稳操海上战争的胜券。具体地说,凭借珍珠港大获全胜的余威,以秋
毫未损、威势显赫的舰队一举歼灭美海上残余兵力。从作战思想方面而言,若以我
之长攻敌之短,必定百战不殆。问题就看准备如何。


02 缺乏长期作战之信心——期待对方妥协,急于早期决战

如果海上作战能获得胜利,那么,后面的事情只消由政治家们去处理了。但是,
一旦出现长期作战的局面,日本是不可能取胜的。即使是势力雄厚的美国,也难以
坚持到三、四年之后。这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以妥协达到和平的可能性。对此一
点,永野和山本两位司令官都抱有一线希望。他们两人都曾担任过驻华盛顿的海军
武官,对美国人的国民性和战斗意志了如指掌。因此,他们两位是不会轻易放弃自
己的观点的(而陆军却错误地认为可以说服他们)。

如果日本方面掌握绝对有利的战局,那么,双方达成妥协也许不无可能。这也
就是永野和山本对此抱一线希望的原因所在。另外,如果海军只是眼睁睁地坐等敌
人恢复元气,东山再起,那将是最大的失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在海上寻敌作
战即便是个赌注,也是符合战略部署的,舍此将不会有其他良策。

问题是,海上决战的战场应选择何处为宜呢?也就是说,是选择所罗门群岛呢,
还是夏威夷群岛的前哨、西部的中途岛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所罗门决战论。其主要内容是,在腊包尔和瓜达尔卡纳尔之间建
立日本舰队的根据地,如果从这里向东南进击去切断美澳海上运输线的话,美国决
不会置若罔闻,一定会出动舰队进行对抗。也就是说,把美国舰队诱至对日本有利
的海域,然后一举将其歼灭。

这是对日本海军非常有利的一个决战方案。但是,美国舰队究竟能否全力出击
还是个未知数,因而,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很难预料。如果美军深匿不出,而让日
军无限期地等待下去,日本所梦寐以求的早期决战计划就会落空,这样,势必要陷
入困苦不堪的长期作战的危险之中去。这一作战方案虽然成功的把握较大,但机会
难逢。这是军令部方面的主张。

第二个作战方案是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所极力提倡的中途岛决战。这个方案是
针对上述所罗门决战方案而提出来的。主要目标是攻陷中途岛,然后占领阿留申群
岛。对于关岛、威克岛,美国也许可以暂时忍耐一下。然而,对于日军向中途岛进
攻,美国必将无法容忍。再说,如果日本的进攻锋芒越过了 180度线,恐怕美国国
民也是不会答应的。这样,美国海军就会在国内民众的愤慨情绪中发起进攻。换言
之,这个方案是强行把美国拉向战场,与所罗门决战方案相比较,成功的希望较大。

但是,中途岛作战方案的危险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再说,即使能够占领中途岛,
但今后能否坚守住,也是一个疑问。因为,从濑户内海到中途岛之间的距离是从珍
珠港到中途岛之间距离的 2.5倍,也就是说,美国海军能够较日本海军 2.5倍的速
度轻易抵达中途岛。假若日本一旦占领该岛,那么,给这个孤岛的守卫部队补充给
养虽说并不是不可能,但肯定是相当困难的。如果美军使用飞机或舰炮进攻该岛,
岛上的守卫部队必将孤立无援而陷入迅速崩溃的境地,中途岛就有可能被美军重新
夺回。总之,中途岛决战是一个相当冒险的方案。

关于中途岛决战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山本五十六也是有充分认识的,但是,他
认为,要想完成早期决战的战略目标,不作出一定的牺牲也是不可能的。他还认为,
假如一旦登陆中途岛成功,那就立即实施阵地争夺战,而敌人企图为夺回中途岛而
进行的赌注,对日本来说,恰是一个决战的好机会,有希望达到早期决战的战略目
的。至于对守卫中途岛的部队如何处置则是无关大局的。简而言之,中途岛作战方
案即是:首先占领中途岛,如果美国舰队胆敢前来增援,立即将其歼灭。可以预期,
此次决战必将收到一箭双雕的辉煌战果。山本五十六对这一作战方案是坚定不移的。

另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中途岛决战固然有利可图,但这毕竟是一次佯攻作
战方案,决战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歼灭敌航空母舰这一点上。然而,这要比奇袭珍
珠港困难得多。就航空母舰作战以及空战战术而言,美国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只有
歼灭美航空母舰才能达到中途岛决战的战略目标。所以,必须通过占领中途岛把美
海军吸引过来,然后全力以赴地将美舰队歼灭。

关于中途岛作战方案,还有一点值得忧虑的,那就是日本机动部队此时已经相
当疲劳。南云部队从珍珠港凯旋返回后,又迅即南下作战,征尘仆仆地刚刚返回日
本,又要即刻出征。而那些身经百战的飞机驾驶员差不多有一半转向了陆地,当上
了飞行教官,从事训练飞行员的工作。鉴于上述情况,如果舰队在两、三个月以后
稍事休整,待锐气恢复之后再重新出击,方为上策(草鹿参谋长提出了这一意见)。
或者,至少也要有四、五十天的时间来重新整顿武器装备和鼓舞将士斗志。然而,
从中途岛作战的详细计划来看,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03 联合舰队全力出击——不料美军已获悉情报

军令部制定了“早期决战”的战略计划,但是,其具体方法、手段则由联合舰
队司令长官来掌握。诚然,军令部的方案必须得到尊重,可是,当联合舰队司令长
官对自己所提出的方案持强硬态度时,军令部酌情与其达成妥协,也是符合常理的。
例如,奇袭珍珠港事件就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一手导演的。而中途岛决
战又是出自山本的主张。

那是昭和17年 5月 5日发生的事情。当时,根据“陆海军中央协议”,发布了
如下作战命令(即《大本营海军部第十八号命令》):“攻陷中途岛,封锁从夏威
夷方面向我本土发动进攻的敌机动部队,同时,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舰队。”

另外,根据协议,海军的作战要点如下:“海军以联合舰队主力支援攻略部队
作战,并于登陆前使用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空袭中途岛,空袭的主要目标是敌驻岛航
空兵。”

从上述的命令来看,很明显,占领中途岛是首要目的。当然,山本大将的内心
深处还有他的最终目的,那就是以中途岛决战为诱饵把美国舰队引向这方面来。所
以,只要是同这一作战有关的行动,都要以先占领中途岛为目的,第二位的目的有
两个:一是歼灭敌机动部队,二是把日本本土的防御圈推进数百海里,以便防止敌
空袭日本本土城市。

进攻中途岛定于 6月 7日(东京时间),这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一个月决定的。
后来,实战证明这一攻击存在许多问题,但在当时,日本方面还是相当自信,并作
了战斗编队,以为这次进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当时,日本陆海军出动的全部兵
力如下:

陆军 1个大队(一木支队,3000名士兵)、海军陆战队2800名士兵分乘16艘运
输船出击(此外,还有工程兵2500人)。

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乘坐旗舰“大和”指挥全军,其舰队编制情况是:

第一,航空母舰部队(南云忠一海军中将),拥有航空母舰“赤城”、“加贺”、
“苍龙”、“飞龙”,战列舰“榛名”、“雾岛”,重型巡洋舰“利根”、“筑摩”,
轻型巡洋舰“长良”,驱逐舰16艘。据有关的资料记载,还有两种说法,一为11艘,
一为12艘。

第二,主力部队(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拥有战列舰“大和”、“陆奥”、
“长门”、“伊势”、“日向”、“扶桑”、“山城”,载雷轻巡洋舰“北上”、
“大井”,轻巡洋舰“川内”,轻型航空母舰“凤翔”,潜水母舰“千代田”、
“日进”,驱逐舰12艘。

第三,中途岛攻略部队(近藤信竹海军中将),拥有战列舰“金刚”、“比睿”,
航空母舰“瑞凤”,重型巡洋舰“爱宕”、“鸟海”、“铃谷”、“熊野”、“最
上”、“三隈”、“妙高”、“羽黑”,轻型巡洋舰“那珂”、“神通”,驱逐舰
28艘,轻型航空母舰“千岁”、“神川丸”,运输船16艘。

第四,阿留申部队(细萱戍子郎海军中将),拥有重巡洋舰“那智”、“高雄”、
“摩耶”,轻型航空母舰“龙骧”、“隼鹰”,轻型巡洋舰“木曾”、“阿武隈”、
“多摩”,驱逐舰13艘。

这是一支拥有百余艘舰只的实力雄厚的精锐部队。其中,除了向阿图岛和基斯
卡岛出击的阿留申部队的17艘舰只外,其余80余艘的主攻方向都是中途岛。

5月27日和29日,航空母舰部队和主力部队分别从广岛湾拔锚启航了。航行途
中,令人吃惊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联合舰队主力从柱岛锚地向丰后海峡进发途
中,舰队被 1艘美潜艇发现了。当继续向前行驶时,又发现了 1艘美国潜艇。更加
令人不安的是,30日这一天,攻略部队发现在它的前方有美潜艇向中途岛拍发冗长
的紧急电报的迹象。接着,在途经威克岛的航路上又发现了美潜艇 4艘。综合起来
看,总计约有12艘乃至16艘潜艇从日本本土至中途岛形成一个侦察网,向中途岛不
断传送情报。

然而,当时联合舰队完全沉醉在自己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无敌舰队的幻觉中,
认为出现几艘敌潜艇“算不了什么!”仍旧按既定航线继续前进。当时,美潜艇奉
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实施攻击,只是收集、报告日本舰队运行的情报。但是,
在风驰电掣般杀向中途岛的日本舰队看来,美潜艇之所以不进攻,则是因为它们胆
怯而已。这是一种何等单纯而荒谬的推论啊!如果冷静地分析一下,既然美潜艇向
中途岛呼唤并发回了急电,不就说明了日本的这一秘密作战计划早已完全暴露在美
国海军面前了吗?

实际上,并不仅仅如此。大约在 3个星期以前,美太平洋舰队就已获悉了日本
的中途岛作战方案,舰队司令尼米兹已经命令弗莱彻的机动部队火速从珊瑚海海域
返回,以加强中途岛的战备。可以说,美国为迎接这一战役的到来,早已加紧布署,
正严阵以待。


04 密码被破译——日军骄横,掉以轻心

众所周知,山本司令长官的座机被截击而抛尸荒郊就是因为密电被破译而造成
的。美海军的密码破译能力、精明强干的情报网以及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的雷达侦
察能力是何等的高超啊!可以说,先进的科学技术早已决定了日美战争的胜负。

正因如此,美海军在两、三个星期以前就对日本的中途岛作战计划了如指掌了。
如果说,日本海军临战前的一切准备除大本营之外要算美国海军最清楚,恐怕并不
为过。

更令人惊讶的是,就连有关奇袭珍珠港的部分绝密电报,也被美海军情报机关
猎获。也就是说,在日美交涉期间,美国就几乎能够正确地掌握日本舰队的动向,
甚至还破译了各军舰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就连昭和16年12月 1日日本海军新更
换的密码都未能逃脱被美国破译的命运。12月 2日,美海军情报部曾经向太平洋舰
队司令金梅尔拍发了紧急电报,电文是这样的:“今天没有获悉关于日本航空母舰
的情报,根据新更换的密码判断,在 200余艘舰只中,没有一艘航空母舰,连日来
日本航空母舰的行动十分诡秘。”

金梅尔对此深感忧虑,并把他的想法写在自己的日记中。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焦
虑不安的电报,但是,不管怎样忧虑,眼下毕竟还是和平局面。为了空袭珍珠港,
日本机动部队秘密驶向单冠湾,这一行动恐怕连神仙也难以想象出来。总而言之,
没有发现一艘航空母舰是令人吃惊的,如果当时日美战争已经爆发,金梅尔肯定会
立即采取一切措施搜索日本航空母舰的动向。

而今,战争已经爆发半年之久,所以,美情报机关从因为胜利而放松警惕的日
本海军那里事先获知中途岛作战计划,是不足为奇的。

那么,中途岛之战的结果如何呢?

战斗中,南云海军中将的机动部队单枪匹马地孤军作战,最后导致惨败。山本
大将的主力部队一炮未发,当获悉机动部队溃不成军的消息后,不得已只好忍痛收
兵,狼狈地向濑户内海退去。近藤海军中将的中途岛攻略部队也不战而退。其结局
就好象上帝故意捉弄日本似的。

中途岛海战的作战概要大体如下:

5月27日,南云的机动部队首先踏上征途,满怀信心地向中途岛进发。途中于
6月 2日遇到前所未见的海上浓雾,因而,舰队只得排成一列纵队行进,并在每一
艘舰的尾部拖上浮标,利用浮标扬起的浪花作目标,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可是,由
于雾气越来越大,这种方法也无济于事了。至于鸣笛、探照灯信号等更是丝毫不起
作用。预计浓雾在一两日内即可消失,在大雾消失之前舰队可以缓行待机,但是,
如果这样,那就无法在 6月 7日这一规定的日期发动攻势,不得已,南云终于决定
用无线电进行舰与舰之间的联系。

当时,南云认为,如果用长波进行舰队之间的联系,恐怕远方的敌人是不会截
收到的。而恰恰是这“恐怕”二字,使南云舰队丧失了它的隐蔽性。哪里知道,这
种舰与舰之间的无线电联系竟连 600海里之外的“大和”战舰也收到了。毫无疑问,
它对正在搜索日本海军情报的美国海军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恩赐。当时,美国特混舰
队离日本机动部队只有几百海里,完全有侦听到日舰电报的可能性,但实际上美舰
队没有能够收听到这个电报。

事出所料,第二天,海面雾开云散,竟是一个万里晴朗的好天气。自称是世界
第一流的航空母舰、曾在奇袭珍珠港战斗中威震四海的“赤城”、“加贺”、“苍
龙”、“飞龙” 4艘航空母舰按预定计划,向右方转向疾驶。 6月 4日下午 2时,
日舰在近处截收到美侦察机的无线电波。 4时40分,“利根”号派出的侦察机、晚
11时半,“赤城”号母舰的观察员也都先后发现了敌机,日机动部队立即派出战斗
机,但没有搜索到美机。

激战的时刻就要来临了,离空袭中途岛只有两三个小时了。原订 6月 7日为登
陆日,但为了击溃中途岛防御部队时抵抗势力,日军决定提前 2天发动攻击,因而
把进攻日期定为 6月 5日此指东京时间,中途岛时间为 6月 4日。日军把战役成功
的希望寄托在这黎明前的进攻上。

在出击的前夕,机动部队司令官南云海军中将对敌情的判断,无论是作为一个
需借鉴的经验,还是作为一个应该批判的对象,都有必要告诉日本国民。南云海军
中将对敌情的判断由下列 7项组成:

“敌人缺乏战斗意志,敌舰队大概会在我中途岛攻略作战开始后出来应战。”

判断美海军缺乏作战意志,显然是盲目自信,掉以轻心。相反,美海军却一方
面加紧为战争作着充分的准备,一方面迅速进入临战状态,时刻准备给予前来进犯
的日本海军以决定性的打击。这恐怕是导致日本作战失败的一大原因。

战况判断的第四项(第二、三两项从略)南云的第二判断是:中途岛敌空中巡
逻主要是向西和向南,面不是向北和北西。南云的第三判断是:敌空中巡逻半径估
计约为 500海里。更显得乐观可笑:“敌人尚未察觉我军计划,可以确信至少到 5
日晨为止我军不会被敌人发现。”这是何等孤傲自信、荒唐可笑的判断!其实, 4
日下午 4时40分和夜晚11时30分,日机先后 2次发现敌机踪影,但经过追击侦察未
能如愿。如果南云的情况判断报告写成“有可能被敌机发现”,那么作为思想上的
一种准备,岂不是更好吗?事实是,美海军已经非常清楚地探知了日本机动部队的
企图并作好了反击的准备。

战况判断报告第五项更具危险性:“没有迹象表明敌航空母舰在中途岛附近海
面。”日本机动部队司令官南云中将的这种判断是建立在盲目推测之上的,是没有
任何根据的想象。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日本舰队事先根本没有派出侦察机
去搜索美航空母舰的行踪。直到进攻中途岛的飞机起飞之际才派出侦察机,并且是
抱着敌航空母舰不可能前来袭击的想法去执行任务的。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侦察,
是导致这次海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对战况判断的第六项是,登陆作战之后,“如果敌机动部队敢来反击,我们可
以转过头来迎击并有可能将其歼灭。”

战况判断的第七项是,“若敌基地空军敢来袭击,我截击机和对空炮火能够将
其全歼。”

大本营对战况的判断也是过于乐观的。例如,大本营判断中途岛的美军守备部
队兵力不过 750人,而实际上却是5000人;陆基航空部队约有飞机60架,加上刚刚
增援的最多不会超过 220架,而实际上却是 285架有关资料记载,中途岛上美军拥
有飞机 120余架。由于错误地判断美守备部队为 750名,所以,大本营只派遣了
一木支队的2800名士兵出击登陆。2800名士兵与5000名相拼杀,难免遭到毁灭性的
打击。

临战前,上述七项对敌情的判断,真令人无法相信竟是出自半年前指挥奇袭珍
珠港的足智多谋的南云司令官之手。不幸的是,战局结果恰恰与南云司令官的判断
相反,遭到歼灭的不是美军而是日军。就当时日本拥有如此精锐的舰队而言,作出
全歼美军的估计也是理所当然的。一切都应归罪于盲目自满和对敌人的“伏击”一
无所知。


05 将士骄傲自满——侦察不慎,遭敌暗算

6月 5日凌晨 1时30分(日出时间为东京时间 2时东京时间 2时即中途岛时间
4日 5时,南云部队到达中途岛西北 230海里的水域。 1时45分此为日本东京时间。
中途岛时间为 6月 4日凌晨 4点45分,空袭中途岛的战斗开始了,只见第一攻击
波的战斗机36架、水平轰炸机36架、俯冲轰炸机36架,总计 108架飞机,在友永大
尉的指挥下,气势威武、有条不紊地冲向黎明前充满朵朵白云的海空,向中途岛扑
去。日机驾驶员都是奇袭珍珠港的勇士,虽然计划实行的是“强攻”方案,但个个
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机群腾空后不久,在友永机队的上空就出现了数架美 PBY“卡塔林纳”式水上
飞机,它们尾随在友永机队上空,在距离中途岛30海里处,突然投下巨大的照明弹
——这是给中途岛上的美机发出的起飞信号。于是,美战斗机立即出击迎战,其余
的全部飞到空中避难。

在日机群到达中途岛之前,从凌晨 3时45分到 4时10分,双方进行了25分钟的
激烈空战,空战打乱了日机群空袭中途岛的作战计划。然而,连美国方面也不得不
承认,空战中的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性能和飞行员的技术远远凌架于美“格拉曼”
式战斗机之上。这次空战,日方仅仅损失飞机 2架,而美国却损失了40余架据有关
资料记载:美26架水牛式战斗机被零式机击落了17架,击伤 7架,只有 2架在战斗
后安全返航; 108架日本飞机只有 6架被击落。确实显示了日本战鹰的高超技术。

空战的成功,打开了轰炸中途岛的通道。当日机飞抵中途岛上空时,只见机场
上空空如也,没有一架美机!美地面部队也全部进入防空壕,唯一能够看到的只不
过是砂地、机场和一些临时木板房。第一攻击波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于是,永友
发出了“请求进行第二次攻击”的电报,随即率机踏上了归途。空袭收效甚微的原
因就在于美军早就作好了充分的迎击准备,这不是作战技术造成的,而是作战指挥
官们思想麻痹造成的结果。

如前所述,南云海军中将错误的判断是:“没有迹象表明敌航空母舰在中途岛
附近海面。”即便如此,为保证万无一失,他仍然派出了一批侦察机。作为一位深
谋远虑的司令官,他理应再派出第二批乃至第三批侦察机,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其
原因,一是对协助作战的增援部队寄以希望,但主要还是临战前疏忽大意,结果使
极为重要的战前侦察搜索徒具形式。

原来,在进攻中途岛的日机群出发的同时,南云海军中将就向东北方向海面派
出了 5路、向西南方向海面派出了 2路侦察机成扇面进行搜索侦察。它们是:“利
根”、“筑摩” 2艘重巡洋舰上的零式水上侦察机各 2架(搜索距离 300海里,左
侧向60海里),“榛名”上的九五式水上侦察机 1架(出航距离 150海里,左侧向
40海里)派往东北方向。航空母舰“赤城”、“加贺”上的攻击机各 1架,派往西
南方向。但是,“利根”、“筑摩”的水上侦察机在关键时刻因弹射器发生故障,
比预定的出发时间晚了30分钟。这是一个严重的非同寻常的失误。“筑摩”的六号
机在搜索途中由于气候恶劣,不得不于 3时35分中途岛时间为 6时35分。返航。这
一系列现象表明,日军的战前侦察是相当马虎草率的。相反,美军的 3架水上侦察
机于凌晨 2时30分就发现了日本的航空母舰,并把日本航空母舰的动向迅速电告美
机动部队。很明显,美国获取了先发制人的重要情报。

南云长官并不是海战的外行,再说,草鹿和源田参谋也都是极其精明的海战专
家,所以,他们在派出向中途岛进攻的第一攻击波和第一批侦察机之后,立即布置
了第二攻击波以对付有可能出现的敌航空母舰,其兵力除了由36架战斗机组成的空
中巡逻队之外,还准备了36架99式俯冲轰炸机,36架97式鱼雷轰炸机,静候侦察机
的情报。这确实是一个万全之策,如果“利根”、“筑摩”的侦察机按时出发的话,
那么最迟到清晨 5时,这些智勇双全的侦察先锋(分别由久经战场的板谷、江草、
村田等指挥),就一定能发现美特混舰队据有关资料记载。“筑摩”号的搜索机按
计划本应该正好从美特混舰队上空飞过,然而,它由于起飞时的失误(据分析,也
可能途中偏离了飞行航向),恰恰错过了这一良机。“利根”号的搜索机在回程搜
索时才发现了美特混舰队。如果两机搜索时周密细致,或者搜索机能按时弹射起飞,
后来发生的南云舰队的劫难是有可能避免的。结果,误时30分,造成千古恨。

如果南云长官进行第二次侦察搜索,譬如说,在派出第一批侦察机之后,隔30
分钟乃至 1小时再派出第二批侦察机作补充搜索(这是进行严格搜索的常规),恐
怕在清晨 3时30分左右就会首先发现美国的一支特混舰队(航空母舰“约克城”,
巡洋舰 5艘,驱逐舰 5艘)。“利根”号的侦察机第一次发现美特混舰队是在它返
航的途中,并立即向南云司令官发回了第一号报告。接着,又于 5时25分(中途岛
时间 4日 8的25分)发回了判明美舰队中拥有航空母舰的第二号报告。也就是说,
日本失去了命运攸关的宝贵的 2小时,这 2小时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日本失去了 4艘
大型航空母舰。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舰队作战的状况吧。

当时,在各艘日本航空母舰上整装待发的另一支由 108架飞机组成的机队,因
为尚未接到发现美特混舰队的报告,显示出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就在这个时候,
空袭中途岛的第一攻击波于清晨 4时10分(中途岛 7时10分)发回急电:

“请求进行第二次攻击。”这是成功与失败的第三个关键。在这关键的时刻,
南云终于下令对中途岛进行第二次攻击。尽管参谋之间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结
果,还是不得不服从“进攻中途岛是第一目的”这一作战指令。可以这样说,正是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所作出的决策,导致了南云长官最终在塞班岛自杀身亡。

这一命令将引起连锁反应。首先,飞机的武器装备必须全部撤换,因为在第二
次进攻之前,除战斗机以外,其余72架战机都已换装成鱼雷和轰炸军舰用的重磅炸
弹,而要作陆地进攻,就必须将鱼雷和炸弹全部卸下来,然后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用
的80号炸弹。道理很简单,从高空投掷鱼雷攻击地面上的军营、士兵、飞机是无法
奏效的。 4时30分左右(中途岛时间 7时30分左右),弹药换装工作匆匆忙忙地开
始了。就在换装工作即将顺利地结束的时候,来自中途岛基地的美机对南云部队展
开了空袭。由于日机英勇作战,航空母舰巧妙躲闪,舰面炮火凶猛还击,终于击退
了美机的顽强进袭。但是,当每一个人都想趁此机会松一口气的时候,如前所述,
凌晨 5时25分,又传来了一个震惊人心的消息——“利根”号上的侦察机发回来的
发现美航空母舰正在运行的报告。这时,出击中途岛的第一攻击波的机群已陆续返
航,舰上正匆忙进行飞机的回收工作。另一方面,美特混舰队正在逼近,情形万分
危急。南云手下的参谋们张皇失措,神经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大家七嘴八舌,纷纷
建议:“准备就绪的攻击机应该立即起飞!”“陆用炸弹不顶用了,必须重新换装
鱼雷!”刹那间,参谋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结果,决定立即先将舰
载机上用于轰炸陆地的炸弹,改换成轰炸军舰的炸弹和攻击军舰的鱼雷。命令一下,
母舰舰面上乱成一片,就象蔓延的火舌眼看要烧到自己身上似的,人人惶恐不安,
个个手忙脚乱。而在一个半小时以前,忙于把机翼下的鱼雷换成陆用炸弹的疲惫不
堪的地勤人员,毫无怨言地再次拼命地给鱼雷机重新装雷换弹。

5时45分(中途岛时间 4日 8时45分),南云中将向山本司令长官拍发了如下
的电报:“ 5时30分,发现敌航空母舰 1艘,巡洋舰 5艘,驱逐舰 5艘。位于中途
岛10度, 240海里处。我们将驶向敌人。”

同时,南云又向各战舰命令:“收机作业完成后,我部队暂时向北挺进,捕捉
并歼灭敌机动部队。”此时,日本航空母舰正全力以赴地作着进攻美舰队的准备。
进攻的兵力编队如下:“赤城”、“加贺”各派出战斗机 3架、鱼雷攻击机27架;
“苍龙”、“飞龙”派出战斗机各 3架、鱼雷攻击机18架,总共准备出击的战机达
到 102架。

但是,要全部完成武器换装这一繁重的任务,最快也得需要 2个小时。 6时20
分,当武器换装工作正在手忙脚乱地进行之际,美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渐渐逼近了。
事态越来越险恶,只是由于日机顽强地进行了空中拦截,舰队才暂时摆脱了危局。
此时,在炮火硝烟中拼命地进行着起飞准备的攻击队,到 7时35分此时即中途岛时
间 4日10时35分。据有关资料记载,准备就绪的时间是10时25分。,已经万事准备
就绪。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从“赤城”号母舰上起飞了第一架飞机。

然而,就在日机起飞的一瞬间,美俯冲轰炸机突然冲破云层,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向母舰扑来。刹那间,大型炸弹呼啸着径直向“赤城”、“加贺”、“苍龙”
三舰飞来,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整整齐齐排列在飞行甲板上的日机,瞬间被裹
罩在一片火海之中,并引爆了母舰甲板上停放的鱼雷和炸弹。只见舰内舰外,大火
蔓延,舰员使用灭火器拼死奋战,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美机这一致命的轰
炸发生在舰载机全部离舰之后,这一空前浩劫也许能够幸免。当时,假如再有 5分
钟,舰上准备就绪的 102架飞机就能全部腾空。因此,后来人们说“ 5分钟之差”
使日本大型航空母舰化为灰烬。而实际上,“ 5分钟之差”只不过是众多的原因之
一。中途岛海战的惨败,并不仅仅是“ 5分钟之差”造成的,而是由于骄横自信、
疏忽大意和缺乏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造成的。

日本的三大航空母舰在转瞬之间全部报废完蛋了,唯有“飞龙”一舰完好无损。
为了挽回败局,“飞龙”孤军奋战。 7时58分中途岛时间是10时58分。有关资料记
载为:10时40分,“飞龙”号上的小林道雄大尉率领战斗机 6架、轰炸机18架,向
美航空母舰“约克城”展开了进攻。结果, 3颗炸弹准确无误地命中该舰,使“约
克城”遭到了重创(日方有18架飞机未返回)。进而,10时30分中途岛时间是18时
30分。有关资料记载为:12时45分,友永大尉率战斗机 6架、鱼雷攻击机10架奔赴
预定海域,对美航空母舰“企业”号发动了决死进攻,致使该舰连吃 3枚鱼雷,失
去了战斗力,最后沉入大海(后来判明,这艘航空母舰是“约克城”号)。日机队
指挥官友永以及日机 8架再也没有回返。

航空母舰“飞龙”为日本航空兵争得了荣誉,立下了丰功伟绩。然而,就是这
样一艘象阿修罗(阿修罗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鬼神,常与天神作战)一样活跃的
航空母舰也未能幸免,终于在下午 2时30分(中途岛时间 5时30分)遭到13架美舰
机袭击,中弹后舰面燃起了冲天大火。舰员们眼看母舰已不可救药,便纷纷含泪离
舰。 5日深夜中途岛 6日凌晨。,日本主力部队轻型航空母舰“凤翔”号上的一架
侦察机发现了仍然冒着浓烟,在海面上漂流的“飞龙”号母舰。南云海军中将立即
派驱逐舰“谷风”前去营救,但“谷风”到达预定海域时,在茫茫大海上再也没有
见到“飞龙”。

就这样,日本海军精锐的 4艘大型航空母舰在短短的 1天之内被彻底葬送了。
与美国的“萨拉托加”、“列克星敦”并驾齐躯闻名世界的、被日本国民引以自豪
的“赤城”、“加贺”、“苍龙”、“飞龙” 4艘大型航空母舰,在奇袭珍珠港战
斗中立下了丰功伟绩之后仅 7个月,就匆匆地与世长辞了。这是做梦也料想不到的
惨败。这一失败给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对今后的战局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无怪乎南云长官以及二、三位参谋决心以身殉职(因多数人劝说才打
消了自杀的念头)。

不仅如此,日方除了丧失 4艘大型航空母舰之外同时,日重型巡洋舰“三隈”
被击沉,“最上”号受重伤。,还损失飞机 322架,大量身经百战的优秀航空兵指
战员也在这次战斗中死于非命。与日本遭到的巨大损失相比较,日本舰队击沉美航
空母舰“约克城”号、驱逐舰“汉曼”号、击毁美机 172架据有关资料记载,美方
公布自己损失飞机 147架;日方公布美方损失飞机 179架。的战果,只不过是一个
小小的自我安慰而已。

关于战果报道,美日双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美国方面,报纸上用了和报
道珍珠港事件一样大小的铅字向国民报告了美舰队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整版都充满
了已经报仇雪恨了的那种喜悦。而日本报纸没有向国民报道自己丧失 4艘航空母舰
的真情,仅仅报道了日本海军击沉美航空母舰 1艘,击伤航空母舰 1艘,击沉重型
巡洋舰 1艘,击落敌机 200余架——不仅对国民隐瞒了失败真象而且夸大了海战战
果,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为防止把失败的真象泄漏给日本国民,日本方面采取了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
即把被击沉了的 4艘航空母舰上的人员(包括将官和士兵)集中在各地的海军学校
以及其他驻地,全部与外界隔绝,一旦海上有了任务,就从这些地方把他们直接送
到海战战场。日俄战争中,东乡舰队的 6艘主力舰中有 2艘在旅顺口港外触雷沉没。
这件事一直隐瞒了半年之久。此次中途岛海战中丧失的 4艘航空母舰被列为“绝密”,
一直隐瞒到战争结束。

在探讨中途岛海战失败的原因时,特别应强调的一点是,由于被奇袭珍珠港的
胜利冲昏了头脑,产生了骄傲情绪,对美国海军的势力及战斗意志的估计过于乐观,
从而在战况判断时疏忽大意。就笔者所见所闻,近半年内,日本海军也和陆军一样
到处逞威风,举止言谈,傲慢至极。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导致了中途岛海战的惨败。

----------------------------------------------------------------


第五章 所罗门消耗战


01 奇袭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美军对日反攻的第一步

瓜达尔卡纳尔岛——这个南洋上默默无闻的小岛之所以最终成为“大日本帝国”
溃败的致命点,就在于美军在此出奇不意地进行了成功的登陆。关于这一点,日军
在当时真是作梦也没有想到。

昭和17年 8月 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登上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
瓜岛),这是美国向日本本土进攻的漫长征途上的第一步。遗憾的是,直到该战役
进行了一半,日本军队中那些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军事专家们还没有完全觉察到这
一点。综观全局,美军登陆瓜岛是有其深远的战略目的的,他们没有把征服日本的
道路放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和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方面,而是首先在南太平洋
摆下战场,以长期作战为其战略方针,以瓜岛为出发点,以所罗门群岛为北进的踏
脚石,逐渐向北推进,然后占领菲律宾,控制台湾和冲绳,最后挥戈逼进日本本土
九州。这一慎重周密、宏大博深的战略反攻计划,始于瓜岛战役。对此,鲁莽急躁
的日军在最初的日子里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此时,日军将士们还没有从胜利的幻梦中彻底清醒过来。虽然在中途岛海战中,
日本丧失了 4艘精锐的航空母舰,难免为此痛心疾首,但是,他们对胜利的前景仍
然没有失去信心。如果从永野海军大将的“作战二年学说”这一观点来看,中途岛
海战只不过是在四分之一的时间里遭到的一次挫败,显然,作战时间还相当长。从
兵力上来看,仅有半年舰龄的最新式航空母舰“瑞鹤”、“翔鹤”雄风犹在,轻型
航空母舰“隼鹰”、“飞鹰”、“瑞凤”仍完好无损,“龙骧”号尚能征战,新型
精锐航空母舰“大凤”号( 3.2万吨,常备飞机52架,备用飞机若干架)预计 1年
后便可建成,战舰“伊势”、“日向”已决定改装成航空母舰, 6.8万吨(标准排
水量)的超级航空母舰“信浓”号可望在 2年后服役。

另一方面,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联合舰队的水上兵力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伤,
其实力几乎等于美太平洋舰队的两倍。如果在广阔的太平洋海域进行角逐的话,日
本海军赢得胜利并不是没有希望的。因此,日本海军并不悲观,相反,却焦急地期
待着进行海上决战。

在日本军队迅速向南推进的同时,军队指挥官们却热衷于对政治经济政策的研
究。在众参谋的头脑中,占据很大位置的竟然是一些诸如经济开发、稳定民心、政
治控制等问题。简直可以说正处在从军人向政治家的过渡之中。当时曾经出现了这
样一个引人注目的骚动事件,即东京的大报社以及地方上影响较大的10个报社把转
轮式印刷机运到南方各主要城市,在那里发行报纸。就在发生这一事件的同时,美
军开始了登陆瓜岛的军事行动——真可谓日军在搞政治,而美军却在搞战争。

瓜岛位于所罗门群岛南端的要冲,是一个被丛林覆盖着的美丽的岛屿,拥有一
个风平浪静的泊地隆加湾。这样一个美丽的岛屿竟然会变成一个残酷拼杀的战场,
确实是大出世人意料的。正是由于美日双方经过近 6个月的殊死争夺战,才使瓜岛
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岛屿。

最初,日本军队占领这个岛屿完全是一个偶然的行动,因而仅仅从形式上派遣
了以冈村少佐为队长的一支陆战队担任守备任务。这支为数不大的部队配备有小口
径旧式山炮两门,机枪 3挺。这点少得可怜的武器严格地说,只不过是为了向当地
居民示威罢了(与其相邻的图拉吉岛上的情形大体也是如此)。

瓜岛实际上是位于所罗门群岛最前沿的军事要地,如果日方决心坚守该岛的话,
完全应该部署必要的兵力,以极快的速度建造飞机场,进驻大批战机,掌握制空权,
并认真加强空中搜索,连续进行不间断的侦察。然而,日军迟迟没有采取这些措施,
等到日方一旦认识到对该岛进行武装增援的必要性时,美军已经迅速地登上了这个
岛屿。

大本营的轻敌思想确实令人愤懑。首先,大本营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瓜岛会成为
美军大反攻的一张起跳板,反而目光短浅地认为这仅仅是一场局部的登陆战,并认
为击退敌人在该岛登陆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与大本营相比,日本海军方面
还是比较重视瓜岛在战略上的地位的。他们认识到,如果美军一旦在这个岛屿上建
立起空军基地,美国的强大的空中优势定会给日本海军在这一地区的制空权带来极
大的不利。再者,如果美国在中途岛大获全胜的特混舰队与瓜达尔卡纳尔的航空兵
力量相配合而行动的话,必将给日军南方海战战略带来重大的威胁。因此,山本五
十六海军大将断然决定联合舰队第二、第三舰队进驻腊包尔,并指令提尼安基地的
航空兵部队也向腊包尔靠拢。


02 海战迭起——血腥的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

8月 7日,美军突然登陆瓜岛,日本海军闻讯大惊失色。山本司令长官即刻命
令第八舰队(三川中将率领,拥有重型巡洋舰 5艘,轻型巡洋舰 2艘,驱逐舰 1艘)
进行反击。 8月 8日深夜,三川率舰队出奇不意地向在隆加泊地海面警戒的美澳联
合舰队发动了夜袭战。美澳舰队措手不及,惊慌失措,无力应战,惨遭攻击。夜袭
战仅仅进行了30分钟,三川舰队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在这次短暂而成功的夜战中,
美海军重巡洋舰 3艘、澳大利亚重巡洋舰 1艘被击沉,美澳轻巡洋舰各一艘遭到攻
击后燃烧起火,遭受重创。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三川舰队进击途中,该舰队曾一度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敌
侦察机发现,但是,幸运的是,这架澳大利亚侦察机上的飞行员却把情况报告给澳
军司令部,当澳军司令部将情报转发给美军司令部时,为时已晚,战机已失,致使
美澳舰队在毫无戒备的状态中遭到了三川舰队的沉重打击。日本第八舰队以其凶猛
而神速的进攻取得了上述辉煌战果。这一海战被称之为“第一次所罗门海战”即萨
沃岛海战。。遗憾的是,当第八舰队凯旋返航之际,才觉察到没有乘胜对敌运输船
队(约40余艘)展开攻击。此时,是重新返回再次发动攻势呢(作战参谋的主张),
还是为躲避次日清晨美机可能发动的空袭而就此逃脱呢(此为长官的嘱托)?最后,
三川舰队终于返航了。

关于三川舰队没有进而围歼敌运输船队就撤离了战场,有人批判说这是日本海
军安于小成。在美澳的护卫舰队几平被全歼的情况下,如果三川舰队掉头杀向敌人
的运输船队,最多再用 2个小时就能将停泊在隆加湾内的敌运输船只一网打尽。然
而,三川却失掉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为此,三川遭到了非议。其实,这无
须进行指责,因为日本舰队的作战指导思想一直是以歼灭敌军舰队为目标的,向船
舶进攻仅仅放在第二位,这恐怕就是三川未能回戈猛击敌运输船队的主要原因。再
说,中途岛之战惨败的阴影还历历在目,三川深知,不配备飞机掩护的舰队一旦遭
到敌机空袭,难免覆灭的下场,因此必须随时提高警惕。

日本陆军对假想敌国苏联的陆军部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美陆军的情况却一
无所知,日军作梦也没有想到会同美国陆军作战。但在瓜岛争夺战初期,他们却自
信地认为,一旦同美陆军作战,必能轻而易举地将其击败。总之,认为美国兵是不
堪一击的。所以,在战役之初,日军对美军在瓜岛登陆毫不介意,甚至断言不费吹
灰之力,即可将美军一扫而光,因此,一木支队(两个月前曾计划派往中途岛而未
实现登陆的那支部队)接受了登陆瓜岛反击美军的命令后,斗志旺盛,干劲十足,
声称一天之内即可夺回瓜岛机场,随即生擒登陆美军。 8月21日,争夺瓜岛机场的
血战打响了,一木支队在美军的顽强抗击面前陷入了绝境,全线崩溃,大败而逃。

首次进攻战出乎意料地遭到了惨败,一木支队残部和陆战队狼狈不堪地在舰队
掩护下于25日撤离瓜岛。就在陆上激烈争夺的同时,日本联合舰队正期待着同敌机
动部队进行一次海上决战。近藤中将的第二舰队和南云中将的第三舰队同时出击。
8月24日,日舰队发现了美航空母舰舰队,双方爆发了一场凶猛的海空激战,这就
是所谓“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又称“东所罗门大海战”)。激战结果,日本海军
损失了轻型航空母舰“龙骧”。美海军方面,航空母舰 1艘、战列舰 1艘遭受重创。
这场瓜岛海域首次航空母舰之间的战斗,双方不相上下,胜负难分。

进入 9月份,瓜岛的敌航空兵部队更加强大了,经过修复的机场发挥了巨大作
用,形势对日军越来越不利了。

在胶着争夺的形势下,日美舰队之间爆发了数次相当规模的海战。 9月15日,
“伊- 19”号潜艇创造了潜艇作战的新纪录,一举击沉了美“黄蜂”号航空母舰,
立下了战功。10月13日,“金刚”、“榛名”突入瓜岛近海水域,以其猛烈的炮火
轰击了美军机场,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是,就在这一天之前,由于美海军采用了新
式雷达控制射击,致使日本重巡洋舰“古鹰”号在海战中即埃斯佩兰斯角海战。被
击沉,“青叶”身负重伤,五藤存知司令当场毙命。这些海战是根据大本营的作战
方针所展开的陆海军协同作战夺回瓜岛的一环,是与陆地作战紧密配合的。

日本陆军不断向瓜岛增援兵力,输送弹药武器和物资以及供应品,屡遭美海军
拦截,从而双方爆发了多次遭遇战。在瓜岛争夺战的半年之内,连同小型海战计算
在内,约有百余次之多,如果把担任输送任务的驱逐舰和敌鱼雷艇交战的次数也统
计进去的话,作战次数则达到 150余次,其中,几次较大的海战更是惊心动魄。诸
如“南太平洋海战”即圣克鲁斯大海战。、“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亦即瓜达尔卡纳
尔海战。等等。这些残酷激烈、规模宏大的舰队交锋,永远被载入了战争史册。

半年来,日本陆军在这个孤岛上经历的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真是难以用语言来
形容。海军浴血奋战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并不亚于陆军。以大小海战为 150次来
计算,几乎每天都有一战。

这些海上战斗都是以30年来海军在训练中所未曾学过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对
于日本海军来说是相当生疏的。随着战役的深入发展,战斗越来越艰难了。例如,
在供应救援方面,日本海军不得已采用被称作“老鼠运输”的方式,这对于军人来
说,不可不谓悲凉可怜之至(后述)。从此,日本走向了失败的深渊。


03 太平洋上的“旅顺口”——坚不可摧的瓜岛机场

在瓜岛,美军建造飞机场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建造临时木板房的速度,因为建造
机场是机械化施工,主要工具是推土机。这种大型机械在日本战败后美国占领日本
期间多次出现,曾一度使日本国民惊叹不已。其实,早在开战后不久,日本军队就
见过推土机,当时他们为之惊讶万分。

开战之初,日本军队向威克岛进击,并且顺利地占领了这个小岛,将美守岛部
队全部缴械。攻占威克岛后,日军为了修复机场,指令敌军队长派 300名士兵参加
劳动,当这位队长搞清楚交给的任务是修复机场时,他回答说:“仅用 3名士兵就
足够了。”结果,只见他们使用一种安装在大型汽车上的机器,仅用了短短的 1天,
就把机场修整完毕。当时用的就是推土机,它与铁锹、铁镐相比,工程效率提高了
百余倍。

仿造能力很强的日本人曾经为没有能够向国内运回一台推土机进行仿制而深感
悔恨。而现在,当美军占领瓜岛一周之后便能够从瓜岛机场频频起落飞机的时候,
日军官兵为美军修复机场的神奇速度而吃惊,深为忘掉威克岛那羞耻的一幕而追悔
莫及。

美国以其巨大的生产能力将大量飞机倾注瓜岛,连日来不断挑起空战,到 8月
底,日本的航空兵基地一度陷入绝境,50架飞机全部报销了,日本海军急急忙忙派
飞机前往增援,这样,著名的“所罗门消耗战”就此拉开了战幕。

瓜岛被称为是太平洋上的“旅顺口”,而且终于成为无法攻陷的“旅顺口”。
在此笔者不打算就时间和作战顺序去描写这一争夺战的全过程,只想对那些激烈的
空战和舰队交锋的情节重点加以评述,把这一战斗的特殊性和“想象不到的重要性”
告诉读者。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军队在旅顺口浴血奋战的壮烈情景,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这里,仅三言两语地回顾一下有关的几点。

日清战争时,山路将军指挥下的日本精锐部队在一日之内就攻克了要塞旅顺口。
而在日俄战争中就不同了,原计划一、两天内拿下旅顺口,结果事与愿违。在发动
第一次进攻的时候(明治37年 8月24日),新闻记者们甚至通宵达旦地守在陆军省
的院内,等待着播发诸如“旅顺口陷落”一类的特大号外。但是,战局的进展使得
记者们失望了,日军的攻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在历时 4个月的攻坚战中,指挥第
三次总攻的乃木大将曾激昂地说:“若进攻失利,我将亲自持刀站在敢死队的前列。”
在这次旅顺口攻坚战中,日军伤亡官兵达 5.9万余人,直到第二年 1月才历尽了千
辛万苦攻入旅顺城。

瓜岛并无坚不可摧的工事,但却拥有至关重要的机场和航空兵部队。 8月21日,
一木支队信心十足地决心在一日之内拿下瓜岛,结果在进攻中一败涂地,他重蹈了
陆军前辈藐视旅顺口攻坚战的覆辙。之后,日本陆军又厉兵秣马,扬言此次一定要
拿下瓜岛,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总攻击。川口少将率领4000人马,激战 1昼夜,结果
又溃不成军,以失败告终。这同第二次进攻旅顺口时惨败的情形完全一样。

日军连续两次进攻失利,使大本营陆军部终于改变了对瓜岛美军的看法。10月
24日,由丸山中将率领的以仙台第二师团为骨干的一个半加强师,配备了重炮及其
他武器,发动了第三次进攻,并发誓以决死之精神一举歼灭美军。日本海军也出动
了第二、第三舰队,随时准备截击胆敢前来增援的美特混舰队。殊料瓜岛上的美军
早已以10倍于日本的兵力严阵以待。激战结果,日军又遭惨败,这与旅顺口第三次
总攻击的命运相同。

战局至此,大本营内被一派忧闷的气氛笼罩着,甚至对能否在瓜岛与美军相抗
争也产生了疑问。因为这一次担任主攻的仙台师团非同一般,它在日俄战争中曾一
度夜袭弓张岭师团,大获全胜,可以说是具有世界水平的精锐部队,早已威名大振。
但是,由于美军精良的装备和顽强的作战意识,一日之内将赫赫有名的仙台师团击
溃了。为了避免类似的败局再次发生,日本陆军决定使用重型武器进行正面进攻,
发动针锋相对的争夺战。10月底,组成了以今村中将为司令的第八方面军,并决定
派遣第三十八、第五十九两个师参战。这次瓜岛进击与第四次进攻旅顺口一样,天
皇也下达了诏书。然而,在美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日本的运输早已陷入绝境;
再说,如果第四次进攻一旦失败,大日本陆军必将声誉扫地;何况,再加上有人认
为,这一战役本来就不该打,于是,昭和18年 1月 4日,东京断然决定从瓜岛撤退。
旅顺口要塞虽然历经艰难,最终还是攻陷了,但日军在瓜岛却落得了个一败涂地的
下场。

美国陆军少将安德森在总结这次战斗时曾说:“日军在发动第二次进攻时,如
果能够投入象第三次进攻时所使用的兵力,美军便有可能吃败仗。通过日本的第二
次进攻,美军摸清了日本夺回瓜岛的意图,于是,立即进行了大规模增兵,终于防
御成功。

然而,日本军队为争夺瓜岛所付出的巨大的血的代价已成现实,安德森事后所
说的这一席话又有什么用呢?


04 两败俱伤——南所罗门海面诸海战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海战的情形吧。就在瓜岛陆战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连
日来,海面上也炮声隆隆,爆炸声此起彼伏。

首先,大本营频频地指令海军要振作精神,军令部也十万火急地催促舰队重整
军威,以便一举歼灭在中途岛海战中逃避打击的敌特混舰队,同时协助陆军夺占瓜
岛。由于联合舰队预感到这一作战计划确实要冒几分风险,遂决定先由机动部队南
下,到瓜岛近海发动截击作战。为避免盲目性,山本司令长官没有亲自下达作战命
令,只是通知参谋们与军令部加强联系,并把决战之重任托付给南云和草鹿两位将
军。鉴于瓜岛登陆作战的困境、大本营的阴郁气氛以及联合舰队的声誉等等,两位
将军决心南下大干一场。

由第三舰队的航空母舰“翔鹤”、“瑞鹤”、“瑞凤”、“隼鹰”,战舰“比
睿”、“雾岛”,重型巡洋舰“熊野”、“铃谷”、“利根”、“筑摩”,轻型巡
洋舰“长良”以及 6艘驱逐舰组成的机动部队,在尚未获悉敌舰队情报的情况下就
拔锚启航了。这是多么令人心悸的冒险之举啊!

10月24日晚11时左右,南云舰队被美侦察机发现,并于凌晨 0时30分遭到攻击。
美侦察机一向是携带着炸弹外出执行任务的,而且往往是在返航的一瞬间实施高空
轰炸。结果,有一颗炸弹落到了“瑞鹤”和“翔鹤”之间,掀起了高达百余尺的水
柱。凌晨 4时许,美侦察机投掷的一枚炸弹击中航空母舰“瑞凤”号的甲板。美侦
察机采用的战术是:进行投弹攻击,若击不中,也给对方制造恐慌,若击中目标,
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总之,日本舰队意欲寻敌作战,不料却被敌机首先发现,惊
慌之中,只好立即退到作战圈外。

凌晨 3时30分,日机动部队开始了第二次侦察搜索,充分借鉴了中途岛失败的
教训。

凌晨 4时50分,日机终于在东南 250海里处发现了美特混舰队,南云立即派出
了由67架飞机组成的第一攻击队,由関少佐率领,径直扑向美特混舰队所在海域。
上午 6时,第二攻击队的48架飞机在村田少佐的指挥下也腾空而起。这两支攻击队
的成员都是身经百战的空中勇士,他们抱着不获巨大战果决不轻易返航的信念踏上
了征途。果然,不久便传来了胜利的消息——机队先后命中了美航空母舰 3艘、战
列舰 1艘、重巡洋舰 5艘、驱逐舰 4艘。敌舰有的被击沉,有的受重伤。因为这一
天正是美海军纪念日,所以,美国方面没有公布损失的确切数字,只报道说“在某
种程度上”受到损失。其中,遭到猛烈轰炸的美国舰只中有大型航空母舰“大黄蜂”
号(1942年 4月18日曾载机空袭东京的航空母舰),当它拖着浓浓的黑色烟雾在海
上漂流时,山本五十六曾下令将该舰“拖到特鲁克去”,但因该舰烈焰熊熊,无法
靠近,不得已只好命令日驱逐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对日本来说,“大黄蜂”号的
沉没总算报了空袭东京的一箭之仇,使日本官兵欢喜若狂。

另一方面,日本舰队的损失也是不小的。旗舰“翔鹤”的飞行甲板被炸得残缺
不全,母舰“瑞鹤”受中等程度的损伤,损失了70架飞机以及全部技术熟练的飞行
员;而美方的损失除上述数字外,还有约80架飞机尸沉大海。从双方胜败的比例来
看,可以说70% 的胜利在日本一方。

与此相反,在随后爆发的“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 70%胜利则在美国一方。
这时,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已经回到濑户内海,增援瓜达尔卡纳尔战斗的重任,已由
近藤中将指挥的第二舰队承担。日本方面计划在瓜岛隆加泊地进行“舰队杀入”式
的作战,以舰炮同美护航舰队进行一决雌雄的遭遇战。11月12日,战列舰“比睿”、
“雾岛”率水雷战斗队在进入隆加泊地的途中同美舰队相遇,双方爆发了一场惊心
动魄的夜海炮战,结果美方被击沉了 4艘舰只,日本方面损失了战列舰“比睿”号。

11月14日,为补充瓜岛兵力而必须强行向该岛运输日本陆军第三十八师团的行
动开始了。如要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海军必须派遣强有力的舰队进行护航。于是,
近藤长官亲自指挥,率领由战列舰 1艘、重巡洋舰 2艘、轻型巡洋舰 2艘、驱逐舰
9艘组成的护卫舰队迅速出动了。美军为阻止日本海军的这一行动,派出了以 2艘
新战舰(“爱达荷”级16英寸炮舰)为骨干的特混编队北上迎击。经过数回合残酷
激烈的夜战, 3艘美舰被炸沉,日本战列舰“雾岛”也被美舰击沉海底。三川率领
的护航运输船队也未交上好运气,11艘之中有 7艘丧命,舰队的重型巡洋舰“衣笠”
号也被敌舰击沉了。

在这场被称作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之中,就双方的损失来看,日方较大,约占60
~70%左右。

海战之后,美机动部队撤离了瓜岛海域,日本联合舰队的主要舰只也返回内海
修整。这时,美军的飞机完全能够从瓜岛基地起飞,并以此实现空中增援。相反,
日本的基地空军只能从遥远的布干维尔岛起飞(仅拥有战机30架,而陆军飞机对越
海飞行是无能为力的)。在美军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日军无论如何也无
法同美军相抗衡了,可以说,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05 驱逐舰的狼狈相——瓜岛海战的悲剧

11月18日黎明,根据日本水上侦察机发回的情报进行分析,确认美国在瓜岛南
部建立了 6个飞机场,配备了数百架飞机,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推测,表明
美航空兵力量得到了迅速加强。

日本海军方面以强行运送陆军部队为目的,计划重新组编一支新的舰队,但是,
在美军掌握制空权的形势下,日本军舰和运输船只若向瓜岛接近,就意味着自取灭
亡。而且,哈尔西的特混舰队中的航空母舰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势力日趋雄厚。
至此,所罗门群岛中的大部分岛屿已置于美国制空权之下,日军向瓜岛进行运兵增
援已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全部用高速驱逐舰输送,要么隐蔽地从海底用
潜水艇进行运输,二者必居其一,别无其他良策。如果动用驱逐舰在夜间担任运送
任务,那就意味着包括巡洋舰在内的日本军舰全部在所罗门群岛销声匿迹了。

就这样,日本海军的驱逐舰群白天就象出租汽车一样全都集结在布干维尔岛的
肖特兰湾内,一俟夜幕降临,立即出动增援。白天,美机每天都来轰炸,日本海军
称它为“班机”。当美机空袭时,日本的驱逐舰就在海面旋转航行,进行躲避。若
美机投弹,日舰就左避右闪,巧妙地与美机周旋。此种状况,每天如此,反而练就
了驱逐舰高超的避弹技能。有些操舰技术高明的舰长竟饶有兴致地在等待着敌机的
到来。当时的水面舰队司令官小柳在他的著作《太平洋海战史论》中描写驱逐舰的
回避动作时,称它为“盂兰盆舞”(在日本,从旧历 7月13到16日,盂兰盆会期间,
男女合着歌曲和音乐跳的民间舞蹈)。联想起血腥苦战中这一滑稽可笑的场面,
人们忍不住要笑起来。

然而,驱逐舰每晚的运输任务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的任务是强行向瓜岛
的守备部队运送粮食,岛上接近 1.5万名官兵完全依靠驱逐舰运来的粮食维持奄奄
一息的生命,海上有上千名官兵身患营养不良、疟疾、慢性痢疾等疾病,全军将士
整日都潜伏在热带原始森林中,躲避美机致命的空袭,可以说,战火中的瓜岛就是
人们的活地狱。

粮食运送的方法确实令人震惊——首先把粮食装进类似汽油筒一类的圆筒中,
100多个为一组,用麻绳系在一起,把它们吊在舰舷两侧。当驱逐舰靠近海岸时将
粮食筒投入海中,在万籁静寂的夜晚,由瓜岛日兵数人游到粮食筒处,抓住绳子拖
到岸边,其方式就象运动会上的拔河比赛,只不过这是在默默无声中进行的比赛。
然后,必须在黎明前把粮食全部运抵热带森林处隐蔽起来。有时候,由于水流过激
而把粮食筒冲走,必须赶紧组织水上敢死队进行抢救。

更困难的是,这一系列深夜海面上的“激战”,原则上必须在15分钟之内完成。
这是突破美机、鱼雷艇、驱逐舰的警戒而采取的冒死之举,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和
计算的。对日军官兵来说,为维持万余名生命的这一友爱精神和应尽义务的观点就
是排除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

想一想吧!在驱逐舰舷两侧吊着上百个粮食筒的那副姿态,再回顾一下停战后
两手搭肩,背着粮食在车站上飞跑的老太太,人们会有何感想呢?曾经先后担任过
28次运输任务的一位驱逐舰舰长这样感叹地说:“我到底为什么要参加海军自己始
终也搞不清楚,但是,每当我想到拴在这粮食筒上的绳子就是瓜岛将士们的生命线
时,我只好忍耐着干下去。”当昭和18年 2月 1日20艘驱逐舰分 3次先后把 1.3万
人从瓜岛运出,在接受热泪盈眶的日军官兵感激的行列中,就有这位出色的舰长。

最后的瓜岛大撤退,日军是分 3次由20余艘驱逐舰担任运输的,在运送过程中,
虽然每次都遭到美机猛烈轰炸,但是,并无一艘损伤,这大概是因为驱逐舰目标小,
速度快,敌人很难捉住目标的缘故。尽管这样,能够安全地将 1.3万人撤离瓜岛,
也是因为两个半月来日舰官兵夜复一夜地在频繁运输中提高了航行技巧和机动灵活
性的缘故,否则,决不会在敌人猛烈的空袭下成功地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最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估计完成这一撤兵任务可能要损失半数左右的驱逐
舰,若将此估计与实际战况相对照,把这一撤兵视为大获全胜的海战而加以庆贺,
恐怕也并不为过。

但是,很早以前就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即把驱逐舰用于运输并打算失掉它,必
将会给今后的海战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近 3个月以来,驱逐舰大量被用于运送
粮食及其他物品而损失甚少。从这一事实出发,有人提议要建造不装鱼雷和大炮的
“专门用于运输”的驱逐舰,就在要着手对此进行设计时,因决定从瓜岛撤退而停
止了。

细想起来,脱离了舰队海面决战还算什么海军军人。这种怀疑态度和士气的沮
丧,不能不对海军战略产生严重影响,甚至,这种不良影响也蔓延到潜艇部队。


06 出动潜艇运输——瓜岛悲剧的结论

日本驱逐舰不仅扮演着跳“盂兰盆舞”的角色,还被作为“出租汽车”指利用
夜间快速定时运送兵力及物资增援瓜岛的日本驱逐舰。美军称其为“东京快车”。
而驱使,对此,即使外行人也能看得出来——战局的前景一片暗淡。

同驱逐舰一样,将潜艇部队现有大部分兵力专门用于瓜岛运输又是一大失误。
38艘潜艇接受潜送任务,成为一支“潜水运输队”,其中有 6艘被敌舰击沉。由于
潜艇上的全体人员无一幸免,因而潜艇被击沉时的详情不得而知,但是,损失了当
时潜艇部队有生力量的 30%以上却是一个事实(在这期间,所罗门海域丧失潜艇总
计共达20艘)。如果说丧失 2艘战舰和为数甚多的官兵一事暂时尚可忍耐的话,那
么,从根本上颠倒潜艇的真正用途,如同用剃刀来砍柴一样,把潜艇用于运输所犯
下的错误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就这样,日本潜艇卸下了鱼雷装上了罐头,对此,官兵们神态沮丧地说:“哎,
今天又是运输。”然后慢腾腾地钻进了潜艇。官兵们深知保国之责重大,但是,他
们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要把用鱼雷攻击敌航空母舰为使命的潜艇改为满载着罐头去
大搞运输工作,更何况敌人的潜艇就在眼皮底下逞威风,正在凶猛地截断日军运输
线。目睹这一现实,日舰官兵们又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呢?

因为大本营企图倾注陆海两军的全部力量来进行瓜达尔卡纳尔作战,所以,潜
艇和上述驱逐舰的情况一样,对自己所担任的工作没有表示异议,即使有人抱有不
满情绪,也必须忍气吞声、全力以赴地去干。对潜艇部队丢掉“本行”而被迫忙于
“副业”,官兵们只能感到遗憾。

所谓“本行”,系指切断美国和瓜达尔卡纳尔之间的海上运输线,或者是攻击
澳大利亚和瓜岛之间的交通线。美军在瓜岛上驻扎的兵力达 3个师以上,常备飞机
数百架,因而美国要向这个岛屿进行弹药和粮食的补充供应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
事情。这同日本从布干维尔向瓜岛补充供应相比,因供应量大且距离远而加大了难
度,这是对美国方面极为不利的。在此情况下,如果对其交通线不断发动袭击,肯
定会陷敌于严重的困境之中,而且,只有这种攻击才是日本潜艇部队应该倾其全力、
符合其主要使命的作战。

如上所述,在瓜岛西岸巡逻的 3艘潜艇中的 1艘用鱼雷击沉了美航空母舰“黄
蜂”号,看来,如果给潜艇部队这种作战自由的话,无疑将取得相当大的战果。现
在,潜艇部队之所以战绩甚微,主要原因是采取了错误的作战方针。

仅从瓜岛争夺战来看,如果当时动用全部潜艇兵力(拥有潜艇30余艘),在该
岛以东或以南海面撒下截击网,狙击敌运输船队,肯定会给敌人造成相当大的威胁。
这一设想通过日海军潜艇部队(第六舰队)从协助基地作战的战斗中解脱出来(昭
和20年),转向对海上敌船舶进行攻击战之后,马上多次击沉敌舰船,获得较大战
果一事,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反过来,让我们再冷静地分析一下瓜达尔卡纳尔的战局。为了避免岛上作战人
员病死、饿死,确实已无力顾及作战是否合理。虽然明知这种作法是不符合作战方
针的,是不科学的,但不得已仍把海军力量倾注于去搞粮食运输。从这个角度来说,
潜艇用于运输似乎又是无可非议的。

说到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点,那就是,连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氧气鱼雷”
的日驱逐舰都在竭尽全力地从事运输工作,那么,潜艇部队又有什么理由愤愤不平
呢?导致这种局面只能用“作战失败”这一句话来概括。实际上,迫不得已而进行
这种不合理的作战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失败。

局部失败如果继续下去,就将扩大为全面失败。昭和17年的除夕,失败的迹象
越来越明显,停止瓜岛作战的论调一时在最高统帅部蔓延。昭和18年 1月 4日,在
最高统帅部会议上,大本营终于决定从瓜岛撤兵。大本营把撤退称之为战略“转移”。
当时,笔者以“战略撤退”这一军事术语给大学生作了一个报告(笔者当时担任庆
应私塾大学国防论课程),为此,后来还受到宪兵队的警告。在这次战斗中,军队
的神经变得十分脆弱。作为军事术语,确有“战略转移”一说,但是,日本位于北
方,向北方挺进就是撤退,所以,对“战略转移”这个词,凡是有一点地理常识的
人,都不会苟同的。

“瓜岛撤退”于昭和18年 2月中旬结束,海陆军都从历时 6个月的艰苦作战中
解放出来了。然而,这种“解放”只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美军反攻的步子没有停
止,他们以更加迅猛的气势以所罗门群岛为踏脚石,开始向北长驱直入。因此,确
切地说,吸取日本血液的著名的“所罗门消耗战”,倒不如称之为“所罗门吸血战”
更为恰当。


07 惊人的航空消耗战——盲目进击所罗门的严重后果

所谓的所罗门消耗战,指的是自昭和17年 8月美军从瓜岛登陆开始,到昭和19
年 2月日军放弃腊包尔为止,大约历时 1年半的日美双方在所罗门群岛进行的争夺
战。这次战斗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美军登陆瓜岛至日军从瓜岛撤离历时 6个月的激
战为第一阶段;日军在瓜岛争夺战中失利后至日本航空兵从腊包尔撤离历时 1年的
战斗为第二阶段。对于日本来说,以第二期的空战所造成的伤亡最为严重。

在瓜岛争夺战的 6个月中,日本丧失飞机 893架、驾驶员2362名。在战役的第
二阶段中,残酷的海空战总共使日本丧失飞机6203架,驾驶员4824名。在整个所罗
门航空消耗战中,日本合计损失飞机7096架,相当于开战初期所拥有的2172架飞机
的 3倍以上,可谓损失惨重。虽然日本的工厂日以继夜地进行大规模的飞机生产,
但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前线的损失。再说,即使生产的飞机能够弥补损失的一大
部分,但飞机驾驶员配备不上也无济于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7000余名飞行员的
牺牲的确是一个难以补偿的重大损失。那些在奇袭珍珠港事件和印度洋战斗中曾大
显身手以及在中途岛海战中幸存的空中勇士们,在这一期间几乎都把鲜血洒在所罗
门群岛上空。 1年半以来,日本损失飞机数目如下表。

机种 损失数 战死飞行员
战斗机 3264架 1581名
舰载轰炸机和攻击机 1119架 1292名
陆用轰炸机和攻击机 1087架 3115名
水上侦察机和战斗机 557架 568名
飞艇 113架 385名
其他 956架 245名
合计 7096架 7186名

对于美国来说,所罗门战役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消耗日本空中力量为其目的。但
是,结局却出乎意料之外,美国竟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战果。美国北上进攻的战略耳
标是收复失地和进攻日本本土。美军对于进击目标采取的战术是:首先发起空袭,
然后利用舰面炮火轰击,一俟日军抵抗力量大部被摧毁之后,便乘机登陆。在占领
的同时抢修飞机场,站稳脚跟后以此扩大空中攻击圈,为占领下一个岛屿打下基础。
当时,美国空中力量之强大,海军官兵之勇猛确实使日本相形见绌。停战时,美海
军飞机的总数竟达到了 40893架。日本与之相比,简直可以说霄壤之差。战争中,
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以及加上改装了的航空母舰的数量曾达到了60余艘,因此,日
军在战争中也曾一度在空中占了优势,在所罗门战斗中,日本航空兵也曾大显身手。
然而,在空中力量的对比是 100架对30架这一情况下交战,如果双方在第一天都损
失飞机30架,那么第二天的战斗便是在70架对 0架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力量的差
别造成的后果,恐怕连小学生也会算得非常清楚。

日本不惜大量耗费国民用以维持生命的血汗钱,拼命制造飞机运往战场,但是,
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前线的需求,不得已只好再次动用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可是这
样一来,那些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的飞行员却白白地把性命丢到原始森林之中去
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损失啊!这时,美军凶猛的攻势以及日本空中力量的严重
损耗,使得战局愈来愈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不久,日本统帅部终于承认日本
的军事力量不如美国。其实,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力量,日本方面望尘莫及,这一
点在战前连中学生都知道。

总之,日本军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出击过猛,用军事术语说那就是“超
越了进攻极限”。笔者曾于昭和17年 5月在《中部日本新闻》上分数次发表了题为
《进攻极限》的论文,拐弯抹角地劝阻不宜向南方进击。在名古屋车站,一位购买
《中部日本新闻》的大阪实业家对笔者说:“我的担心得到了理论上的证明,对您
的文章,我深有同感,我想把论文从头至尾细读一遍,因此,我愿成为该报的定期
的读者。”当我知道这位实业家是持反法西斯立场的时候,我立即毫不犹豫地把两、
三份简报送给了他。不久,我从一位陆军朋友那里得到劝告,说如果再热衷于写这
种论文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请慎重考虑(这位陆军朋友是谷获大佐,后来他升为
中将)。

“进攻极限”指的是进攻军队若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导致攻势减弱,给败退之师
以得势之机,使其转退为攻。细想起来,事实确是如此。一支军队如果在侵入作战
成功之后仍继续发动攻势,必将逐渐拉大后方供应线的距离,使弹药、粮食的供应
更加困难,同时,部队在燃料方面的供应也将陷入危机。加上对地形不熟悉,在敌
占区又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协助,这样,军队便面临着重重困难,逐渐成为疲惫之师,
毫无疑问,战斗力将大大削弱,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有利于敌军,因此,反过来又
遭到对方的攻击,使一度以破竹之势迅猛进击的军队有可能陷入败退的局面。

从战史上来看,任何具有优势的进攻部队在作战到达某一地点时,都必须暂停
进攻,进行休养补充,再整阵容,以便发动第二次举攻。笔者认为,这种理想的暂
停线就是“进攻极限”。


08 超越进攻极限——责任归罪于最高统帅部

关于“进攻极限”的判定,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却十分困难。“进攻极限”究
竟应该定在哪里?一旦决定,又将怎样马上落实,这都是些难题。无论是哪一国家
哪一支部队,大概都免不了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在前线乘胜追击的将士们无论如何
不会放弃仓惶逃遁的敌军,作战指挥部要想阻止这种追击也是相当困难的,往往是
战局已陷入走投无路之际才不得不加以考虑。更何况,发现“进攻极限”是一般的
具体作战指挥官们难以做到的,只有具有相当洞察力的著名指挥官才能正确判定。

以近代战争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马恩河会战”时,德国部队超越
了“进攻极限”,遭到法国军队的反击,不得不实行战略总退却,从而失去了企图
进行短期决战的机会,陷入了长达 4年的长期战争之中,最终遭到失败。当时,自
命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德国军队的右翼部队,连续进行了22天的进攻,经历了16次战
斗,于 9月 5日到达马恩河。但从战略上来看,在 8月末德军就应该在埃纳河北面
停止攻势,进行休整,以便恢复战斗力。这就是所谓“进攻极限”的问题。从当时
德国公开的战史报道来看,德国军队司令部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已达到“进攻极限”,
但是,当战斗进入 9月份时,对此已有所觉察,并于 9月 6日下达了:“第一集团
军立即在马恩河和埃纳河之间地区停止前进”的命令。然而,第一集团军司令克鲁
克大将却无视这一命令,继续追击退却中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和英国军队,远远地超
越了马恩河一线。就这样,德国军队拉长了战线,被法国军队杀了个回马枪,爆发
了著名的 200万大军激战的马恩河战役。激战 5昼夜,结果,德军不得不退却,从
而永远失去了一次早期决战的大好机会。

在此,让我们再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三个例子。1940年,意大利墨索里
尼的军队越过埃及国境侵入了西迪巴腊尼,超越了“进攻极限”,被英军将领韦维
尔击败。但后来,韦维尔在与德军交战中又追击 700余公里,也超越了“进攻极限”
(班加西附近),遭到德国将军隆美尔元帅的反击而败退。然而,在后来的战斗中,
隆美尔元帅又长驱进击,在托布鲁克一带超越“进攻极限”,结果遭到溃败,宏伟
的作战计划从此付之东流。另外,在德苏战争中,双方都有因超越“进攻极限”而
遭失败的教训,关于这一点,人们恐怕也记忆犹新吧!

因此,作为一员名将,首先必须善于发现第一“进攻极限”,然后再作第二次
进攻的准备。这期间一般称之为“作战间隔”。即使是世界上有名的将领,在处理
这种“作战间隔”时也深感棘手。这是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的。如果在作第二
次进攻的准备中敌人实施反扑,此“作战间隔”将会遭到破坏。但是,如果能正确
估计自己的实力,发动进攻,设定“间隔”,是能够正确判断出“进攻极限”的。
日俄战争中,日军从得利寺到辽阳、沙河、奉天各作了 2个月的“间隔”,重整了
兵力,把“进攻极限”预定在奉天,然后,在战略上采取进攻防御的方针,向着结
束战争的目标迈进。

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是不允许日本有“作战间隔”的。瓜岛撤退后,
美军不容日本有一丝一毫的喘息,继续进攻,而且攻势不断加强。另外,从所罗门
战役后半期开始,日本企图搞一年的作战间隔,以谋求恢复其空中力量。但是,就
在整顿工作尚未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美国又向马里亚纳群岛(以塞班岛为中心)出
击,给日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不难看出,美国的“作战间隔”非常短,而且“进
攻极限”相当长。

“进攻极限”是由该国的兵力、供应能力以及进击速度不同而各异的。美国方
面特意把“进攻极限”设定在很远的地方。相反,日本却一直把“进攻极限”设定
在短距离上。此次南进作战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是出自如果没有石油则不能进行战
争这样一种考虑。然而,日本的石油运输能力(包括其他物资)在昭和16年12月已
经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日本决定用掠夺来弥补不足。开战时,每当舰
队在印度洋击沉 1艘船舶时,军令部就严厉地训斥道:“不能击沉,一定要设法捕
获。”

从上述情况来看,可以说日本方面从战争一开始就忽视了“进攻极限”这个大
问题,而仅仅抱着既然战争已经打响,只好竭尽全力干下去的信念。

按理说,日军应该以确保油田地带和交通安全为最大限度的战场为前提,及时
汇集兵力,停止进攻,早日制定“进攻极限”,重新考虑战斗区域。把敌人赶向远
方看起来似乎是安全的,然而实际上随时都有拉大作战间隔的危险。

腊包尔就已经处于“进攻极限”的边缘,由于岛屿、港湾和陆地有所不同,所
以战斗区域稍有超越也难免的。实际上,战争一开始就应该考虑到将所罗门战役控
制在北端的腊包尔,而将瓜岛以北诸岛置于决战战场以外。然而,就当时情况来看,
要求大本营能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和勇气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对于前线的司令官和将
军们来说,这又是他们权限以外的事情。所以,所罗门消耗战战略失败的责任应该
归罪于最高统帅部的无能。


09 反攻战略之争——对日反攻战及其意见分歧

如上所述,自昭和17年 8月到19年 2月之间,日美在瓜岛以及所罗门群岛历时
整整一年半的战役概况,已经基本上清楚了。战役之后,西南太平洋海空暂时平静
了(美军发现在马绍尔群岛的夸加林岛上建有日本飞机场则是在昭和18年12月的事
情),看来,决战战场似乎移到了南方各岛,人们怀疑舰队主力的海上决战才刚刚
敲响了锣鼓就匆匆地收场了。

如同在日本人们难以摸清联合舰队的行动一样,美国方面也捉摸不透日本舰队
的动向。除了仅能推测两国舰队总有一天会交战之外,其他一无所知。再说,自美
国对日反击的第一步——攻占瓜岛以及图拉吉岛之后;海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那
种大舰队从正面进攻的作战方式已经无影无踪,而以登陆作战以及支援登陆作战为
主的陆海空战斗成了主要的作战形式。

事实上,在昭和17年(日版原文是昭和18年,1943年。有误),美国的战争最
高领导者就决定要逐渐踏上“占领东京的道路”,并在 7月 2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
上通过了“瞭望台”战役计划。该作战方案规定:
(1) 预计在 8月 1日夺取图拉吉岛以及附近各军事要点,战役由美太平洋舰
队司令尼米兹负责指挥。
(2) 占领所罗门群岛的其他各岛以及萨摩亚群岛(疑原文有误。据分析,这
里应指俾斯麦群岛)战役由麦克阿瑟将军负责指挥。

根据这一计划,出现了相同海域和同一攻击目标的战斗却分属于美海陆两军指
挥这一奇怪的现象。例如,进攻图拉吉、瓜岛主要由美海军承担;进攻布干维尔、
腊包尔主要由美陆军承担。这样,美国陆海军之间一面同日本进行着殊死决战,一
面进行着激烈的权力争夺。因此,在瓜岛和所罗门群岛战斗中,日本若能攻其不备,
不能说没有成功的把握。如前所述,美陆军少将安德森所说的“日本军队在第二次
攻击时,如果能投入第三次攻击时所拥有的兵力,一个半师,美国一定会遭到失败”
这一席话就将成为事实。日本方面,虽然陆海军首脑之间也存在着对立与不和,但
是,在战斗中还是发挥了互相协作的精神。正如在马来亚作战中山下奉文和小泽治
三郎协调一致一样。在瓜岛作战中,参战的将领们也能够相互协作。而美国军队即
使在远征方面也没有达到相互之间的谅解。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日本军队对瓜
岛的反击出乎意外地猛烈,使美国守岛部队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 9月 4
日,美国在努美阿召开了海陆军首脑紧急会议,研讨对策。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
兹、空军参谋总长阿诺德、南太平洋舰队司令戈姆利、远东陆军参谋长萨札兰多、
登陆部队指挥官特纳等出席了会议。但是,麦克阿瑟将军却拒绝参加会议,不仅如
此,当尼米兹提出需要 1万名陆军向瓜岛增援时,麦克阿瑟却以新几内亚作战吃紧
而拒绝了尼米兹的要求(当时,麦克阿瑟将军拥有兵力 5.5万名)。不久,麦克阿
瑟将军又向尼米兹提出请求增援其一个水兵师,包括 2艘航空母舰的一支舰队、一
个大队的大型轰炸机,以便沿所罗门群岛北上进击,对此要求,尼米兹也借口作战
频繁而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

鉴于美陆海两军首脑的矛盾日益严重,瓜岛的战况对美不利,10月24日,罗斯
福总统以合众国陆海空总司令的名义向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出了紧急命令:“立即
采取行动,迅速增援瓜岛。”遵照美国总统的指令,陆海两军才勉强达成协议。然
而,此时此刻的日本军队却失去了天赐良机。如果日本陆军对美陆海两军的状况有
一个充分的估计,并能以强大的兵力进行反击的话,日军便有可能夺回瓜岛和图拉
吉岛。一旦成功之后,美国陆海军之间的对立有可能进一步激化,无疑,对日本来
说,战局将会变得光明起来。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冤家对头,后来,在“进攻东京的路线”
上,两人又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但是,在必须加强对日作战的兵力这一点上,两人
的意见却是一致的。然而,与其说是他们两人的一致意见,倒不如说是美参谋长联
席会议在企图让盟国充分认识太平洋战争的艰难性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

当时,盟军方面确立了以欧洲战场为重点的方针,把太平洋战场列为第二战线,
在兵力部署的比例上,欧洲战场占 85%,太平洋战场仅占 15%。美国对此极为不满,
要求在太平洋方面至少要占 30%,以便加强对日本的压力。美国认为,在德国败退
之际,日本的军事力量也在显著地衰退,意欲一举把日本置于举手投降的地步。

在1943年 1月14日至25日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美英法首脑以及各军种参谋
长的聚会)上,美国就提出了上述主张。会议期间,美罗斯福总统提出“以船舶消
耗战迫使日本屈服是一个非常经济的作战方法,因此,首先应该发挥潜艇的作用,
同时,以中国为基地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这一提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是一个很理想的方案)。马歇尔和金海军上将两位军事首脑也极力主张“在太平
洋上要确保决定性的兵力”。总之,看不出有进行大舰队作战的迹象。


10 双管齐下直捣东京——舰队决战终将在日本近海爆发

日美舰队经过一系列海上决战,特别是日军从瓜岛撤离之后,美海军完全掌握
了西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并截断了日本军队的海上运输线,一时士气大振,信心
倍增。昭和18年 5月12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罗斯福- 丘吉尔会谈即1943年 5月12日
到25日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三军参谋长随同参加)以及 8月19日召开的魁北克会
议上,盟军决定对日作战以登陆战为中心,并决定将“进攻东京的路线”分为两路:
(A) 第一反攻路线:马绍尔群岛->特鲁克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硫黄岛->日
本(即中太平洋反攻路线)。
(B) 第二反攻路线:新几内亚->棉兰老岛->吕宋->台湾->冲绳->日本(亦即
西南太平洋反攻路线)。

围绕这两条反攻路线,尼米兹(第一反攻路线总指挥)和麦克阿瑟(第二反攻
路线总指挥)之间又发生了激烈争执。但是,关于以航空母舰舰队为核心,展开逐
岛作战的思想并没有产生任何疑义。在同年11月22日召开的“开罗会议”上,在确
定了上述两条进攻路线的同时,也制定了1944年对日作战的设想,其大体内容如下

(1) 攻占日本重要据点,强迫日本无条件投降,应视为盟军作战的重点。
(2) 若一旦掌握战机,便全歼日本舰队,以潜艇和飞机封锁日本本土。
(3) 途经菲律宾的大反攻(指上述第二反攻路线)应和西南洋进攻(指上述
第一反攻路线)同时并举。
(4) 为实现对日本本土的战略大轰炸,在塞班、关岛、提尼安各岛建立能够
使用“超级空中堡垒”B-29式机的空军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美海军司令金海军上将公开宣称,美海军力量日趋雄厚,确信
昭和20年春季来临之前能够击溃日本舰队。一贯不善于说大话的金海军上将这一席
话给三军将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昭和18年12月28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发出指令,明确
下达了迅速从两条路线对日进行大反攻的战略计划。麦克阿瑟将军对从两条路线反
攻日本的作战方案一直心怀不满,认为反攻东京的捷径在自己一方,而尼米兹一方
的进攻路线则是个死胡同。因此,麦克阿瑟将军于昭和19年1月 中旬派参谋长萨札
兰多少将去华盛顿申述意见。但是,尼米兹对此也不甘示弱,立即派参谋长薛尔曼
少将去华盛顿进行力争(当时的兵力部署是:麦克阿瑟将军方面拥有美陆军四个师,
澳大利亚陆军六个师;尼米兹海军上将方面拥有陆军两个师,海军陆战队六个师)。

因此,在华盛顿,由威尔逊(海军) 、恩毕克(陆军)、法阿查尔德(空军)
三方代表进行协商,决定从反攻的第一路指中太平洋反攻路线中撤销特鲁克群岛,
从第二路指西南太平洋反攻路线中撤销棉兰老岛,并强调在尽量减少牺牲的前提下
完成战役目标。为达此目的,对双方进行了调解,仍旧强调了塞班岛的重要性。然
而,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激烈,因此,罗斯福总统于 7月27日、
28日 2天把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两位指挥官召到夏威夷的某一王宫,经过三方会谈,
两位将军终于言归于好,达成协议(根据此次会谈,尼米兹以航空母舰部队增援麦
克阿瑟;麦克阿瑟部队北上大反攻时将越过台湾岛)。

以上所谈的是从瓜岛作战到所罗门作战的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军制定战略决策的
扼要概括,在决策的背后,则隐藏着美陆海两军指挥官激烈的争执和固执已见的分
歧。

在日本方面,由于进行了所罗门航空消耗战,海空军损失飞机7000余架。正当
举国上下竭尽全力生产飞机以补充海空军力量不足的时候,日本陆军却说:“也要
分给我们一半。”于是,航空器材便被分成两份,实际上,陆军在所罗门一战中并
没有损失飞机,因此,全部器材理所当然地应该分给海军。

想当年,陆军部部长田中义一和忙于建造“八八舰队”的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
的步调是何等的一致啊!田中曾将陆军的扩充费拨出一部分给海军,这种“高姿态
的理解和协作”在东条陆军大臣方面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日本海军对以东条为
首的日本陆军首脑的反感几乎达到了沸点,同时,谴责海军大臣屿田懦弱无能的怨
声传遍海军部内的每一个角落。在美国,是中央和谐而前线争吵,在日本,则是前
钱和谐而中央争吵。

在这期间,美海军按照尼米兹的进攻方案,开始了对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
岛的反攻。与此同时,麦克阿瑟的部队也开始了对新几内亚的进攻。到底“哪一面
是美军的主攻方向”呢?日本军队大为迷惑,于是,不得不停止所罗门战役,放弃
外围防御圈,退到内南洋- 菲律宾内侧防御线。这种“不得已的后退”只是应付危
局的权宜之计。如果战争开始时就计划把帝国的生存寄托在这条线上,那么,战局
也许会相当理想。

----------------------------------------------------------------


第六章 马里亚纳海战


01 寄希望于第一机动部队——两位司令长官阵亡之后

日美海军海上舰队决战的日期比日本方面的预料整整晚了两年。这期间,由于
疲于所罗门消耗战,日本把下一次的决战日期定在昭和20年春天,以期求得理想的
所谓“作战间隔”,得以重整阵容(指空中战斗力)。然而,美国却不允许日本这
样做,他们早在一年前就决定进攻塞班岛(昭和18年12月),就这样,双方的舰队
决战在美国选择的时机和地点上拉开了战幕。

在两年中,日本海军方面发生了几起不幸的事件,其中最大的不幸是失去了两
名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这是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悲惨事件。第一任联合舰队司令长
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为了激励在所罗门前线苦战的日本官兵的士气,决定乘飞
机去布干维尔岛。昭和18年 4月18日,山本和宇垣参谋长分乘两架飞机出发,在到
达目的地15分钟前,遭到20架有关资料记载是16架。美战斗机的伏击。山本座机被
击中坠毁(山本大将的座机由 6架战斗机护卫),山本司令长官当场阵亡。这一悲
剧的发生是由于山本视察行动的密码电报被美军破译而造成的。这一悲惨事件给日
本全军的士气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山本大将阵亡后,古贺峰一海军大将继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此时,日本海军
处于防御作战的困境中,古贺为了振作海军士气,亲自率全军 2次向马绍尔群岛一
线出击,可是由于美舰队行踪莫测,日本舰队没有抓到战机。就在古贺出击马绍尔
群岛之际,美海军利用空中优势发动的逐岛进攻不断取得进展。因此,古贺决定把
作战防线后撤至马里亚纳群岛--西加罗林群岛--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一线,企图
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并决心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昭和19年 3月27日,日本海军侦察机报告说在新几内亚北部发现美特混舰队正
向西挺进,同时,来自大本营的情报说,敌人的大批运输船正在同一海面向北移动。
因此,古贺决定和福留繁参谋长以及全体参谋分乘两架大型水上飞机,由帕劳群岛
即今帛琉群岛。根据地飞往新的指挥地达沃。不料在飞行途中遭到强低气压的袭击,
飞机坠毁,古贺身亡。在山本阵亡时,乘坐 2号机的宇垣参谋长得以幸存(宇垣受
重伤),而在古贺司令蒙难时,也是乘坐 2号机的福留繁参谋长大难不死。两位司
令的身亡如同一层阴影笼罩着日本海军,显示出一种不祥的征兆。

古贺司令长官生前对整个战局的形势进行了判断,认为舰队决战的时机已经为
期不远。于是,重新对部队加以整编并决定按照下列路线退却:
(1) 以机动部队为主力建立新的编制;
(2) 把协助机动部队作战的基地航空部队扩大到内南洋的提尼安岛。
(3) 把联合舰队司令部撤到塞班岛,并决定死守塞班岛(古贺司令长官 3月
1日的指示)。如果古贺不是根据大本营的错误电报(电报告知美大批运输船向北
移动)而决定飞向南方,从而导致以身殉职的话,塞班岛就不会轻而易举地被敌人
夺去。从这个时期开始,不幸事件接踵而至,似乎战争之神从此将日本帝国抛弃了。

美军趁古贺司令长官战死之际,从 4月开始,加速了反攻步伐。 1日,美机再
次空袭特鲁克, 3日空袭荷兰迪亚,27日占领荷兰迪亚。 5月 1日美机第三次空袭
特鲁克,27日又在要塞比亚克登陆。从上述敌人的攻势来看,其进攻的主要矛头是
指向澳大利亚北部,还是菲律宾群岛一线(从比亚克登陆分析)?是在内南洋塞班
岛方面(从空袭特鲁克分析),还是在中间的帕劳海域?日本军队一时无法对美军
的作战意图作出正确的判断,而美军的战略高明之处就在于使对方难以搞清其作战
动向。因此,日本在用兵上是何等地费尽心机就可想而知了。

决战的时刻渐渐逼近了,日本方面不得不做好迎击的准备。 5月 2日,日本大
本营动用海军全部兵力进行决战的所谓“阿号作战”阿为日本语50音图第一个字母
的音译。计划秘密下达了,其内容是“动员全部兵力对付敌人的正面反攻,一举歼
灭敌舰队,挫败其反攻企图”。总之,预料日美海军将展开全面冲突,海军官兵都
相信这是“最后的一战”,因而,日本方面竭尽全力,倾其囊底,以期“必胜”。
此次决战计划之周密、用心之良苦,与中途岛一战全然不同,甚至对一旦失掉战机
将如何应付都事先进行了筹划。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已故古贺大将所组建的“第一机动部队”。这支
舰队集结在婆罗洲北方的塔威塔威岛待机。该舰队的特点是以航空母舰为主力,以
舰载机为主要的攻击武器,将战列舰置于警戒护卫的地位。新的编制与山本司令长
官时代相比已有明显不同,因为战争至此,海战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编的“第一机动部队”的兵力状况如下:

第一机动部队(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指挥)

第三舰队(小泽中将直接指挥):
第一航空战队——“大凤”、“瑞鹤”、“翔鹤”。
第二航空战队——“隼鹰”、“飞鹰”、“龙凤”。
第三航空战队——“千岁”、“千代田”、“瑞凤”。
第十水雷战队——“矢矧”、驱逐舰15艘。

第二舰队(栗田健男中将指挥):
第一战队——“大和”、“武藏”、“长门”。
第三战队——“金刚”、“榛名”。
第四战队——“爱宕”、“高雄”、“摩耶”、“鸟海”。
第五战队——“妙高”、“羽黑”。
第七战队——“熊野”、“铃谷”、“利根”、“筑摩”。
第二水雷战队——“能代”、驱逐舰14艘。

这一“阿号作战”实际上是水上部队主力和航空母舰部队主力攥成一支铁拳,
在同一战场上共力出击。这一战斗将是双方大规模的首次交锋,也将是一次最后的
决战。


02 用于决战的基地空军——参战飞机仅占 20%

随着美军的攻势日趋猛烈,一场命运攸关的海上决战的爆发已经为期不远了。
为此,日本方面除组建了小泽机动部队之外,又立即着手准备了另一支重要的作战
力量——大规模的陆基航空部队。这就是以提尼安岛(塞班以南20海里)为根据地
的基地空军(名称是第一航空舰队),属大本营直接管辖,由空军专家角田觉治中
将为指挥官,总兵力为飞机1644架,分别配备在提尼安岛、关岛、塞班岛、罗塔岛、
硫黄岛、雅浦岛、帕劳群岛等各个机场。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企图使用陆基航
空兵打击美军的内南洋登陆作战,同时,有力地支援小泽中将的机动部队(拥有飞
机 445架),二是根据情况,充分发挥这一比航空母舰部队还要雄厚优越的空中决
战力量。

如果这一精心制定的作战方案得以顺利进行,马里亚纳海战大获全胜不是不可
能的,全歼塞班岛登陆的美军也毫无疑问。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作战计划遭
受挫折,结果,1644架飞机中只有 20%能够起飞参战。而且,在美军大规模空袭之
下,除取得了微乎其微的一点局部胜利之外,基本上没有收到什么成效。据说,主
要原因在于飞行员的技术不过硬。然而,难道失败的责任仅仅让飞行员来承担吗?

不难设想,如果不给飞行员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他们怎么会拥有高超的飞行技
术呢?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驾驶员的情况也正是如此。总之,将技术低劣的驾驶员
投入战场,这确是事实,飞行员们未能得到基本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也是事实。因而,
失败之罪责不应该由他们承担,而应该由无休止地驱使他们作战的陆海军首脑负责。

回顾中途岛海战,由于筹划失策而损失了无数的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在所罗
门消耗战中,海军也同样遭到很大的损失。当然,海军为加强和扩充空中兵力曾付
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时间不等人。大本营估计,要恢复上述“基地航空部队”
的实力,需要 1年的时间。在日益紧迫的战局面前,一年的时间是多么令人感到悠
悠漫长啊!然而,从当时日本军队处于严重的“营养失调”这一现实状况来看,用
一年的时间来恢复实力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况且,补充战机以及训练作战人员使
之战斗化又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早在昭和18年 7月,即所罗门消耗战的末期,日本就制定了加强空中力量的计
划,但是,进展一直不理想。直到进入昭和19年,这一计划才好不容易初见曙光,
战斗机数量比称雄一时的零式战斗机(该机曾使美军心惊胆颤)增加了一倍(零式
“52”型战斗机、“紫电”型、“雷电”型飞机),至于“彗星”轰炸机,“天山”
鱼雷攻击机的性能则大大超过了美国,并已着手大批制造。如果有足够的技术熟练
的飞行员来掌握这批性能优良的战机,日军也许不至于败给美军。总而言之,战局
成败与提高生产力、加强对飞行员的训练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就象联合舰队的战
舰不得不常驻南方的石油产地一样,飞机如果不去南方,飞行训练也无法实施。虽
然从 3月初开始,航空母舰就已经南下了,但是,由于美军的空袭十分猛烈,加之
美潜艇活动相当猖獗,航空母舰无法在海面上进行训练。更有甚者,进入 5月以后,
整整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停止了训练,就连操作熟练的飞行员们的技术也有所下降,
真可谓祸不单行,两头损失。这比停止训练 1个月的体育运动员产生的后果更为严
重,这是关系到在激战中是击沉敌舰还是自己首先坠机而亡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如果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拼死下一番功夫苦练,或许对战局有所补益。但是,
美军的进攻速度之快大大出人意料,至少比日本所预期的时间要早半年。正因为如
此,为了应付迅速降临的战神,从昭和19年 2月中旬开始,日本方面便急如星火地
将大批飞机运往内南洋基地(并不是成批地运输,而是陆陆续续地进驻),把它们
分配在内南洋的12个基地,如上所述,总计1644架飞机。这是一支相当强大的空中
打击力量。但是不久,鉴于战况紧急,一部分被调到澳大利亚北部,这是由于后面
将要叙述的对“决战海面”判断错误而造成的。当时,日军作战陷入极其混乱的状
态中,飞机刚刚抵达比亚克岛,又立即返回帕劳,然后再转战至哈马黑拉,最后又
匆匆忙忙地飞回提尼安和塞班岛。就这样,在连续西移东调之中多次发生飞行事故,
又损失了一批飞机,这种转战飞行,对于飞行技术低劣的日本驾驶员来说也是一个
大灾难。


03 决战战场判断错误——美军乘虚而入,塞班岛失陷

美军“反攻的主要矛头究竟指向何方”?换言之,捕捉实施主攻任务的美国舰
队进行决死一战的战场到底在哪里?为了充分作好迎击作战的准备,必须要求对此
进行正确的判断。然而,正确地进行判断,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因为作战的
主导权在美国而不在日本一方。根据侦察能手千早少佐 6月 1日深入侦察的结果判
明,美军首先从比亚克登陆,然后空袭塞班、提尼安、硫黄岛,大舰队集结于马绍
尔群岛的马朱罗基地。从上述情报进行分析,美军主攻方向可能是澳大利亚北部,
可能是塞班,也可能是帕劳。对于这三个方面,日本军队即使搞清其中之一处,恐
怕也难以确定应重点准备的重点海面。因此,“阿号作战”的指挥者不得不指示主
要战场应该是“从中部太平洋起,直到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海域”。

不客气地说,上述这个关于主要战场的指示简直等于零。换句话说,这道指令
就意味着要部队做好能够适应上述 3方面的各种作战准备,这实际上是根本无法做
到的事情。未能向部队明确指出重点作战战场,这完全是联合舰队首脑们的责任。

美舰队主攻海域究竟在哪里?舰队首脑们在旗舰“大淀”上曾进行了反复的研
究,结果认为,帕劳方面有 50%的可能性,澳大利亚北部方面有 40%的可能性,塞
班岛方面的可能性最小,只有 10%。当时,认为塞班方面的可能性最大的唯有情报
参谋中岛亲孝中佐一人。然而,从眼下的战局来看,美军已经登陆比亚克,这自然
就成了争夺的重要地点,如果美军在这里建起飞机场,菲律宾岛南部、帕劳都将进
入美B-24飞机的轰炸范围之内,作战区域便由 2个变成 1个,因而,日本应该首先
投入比亚克争夺战,这样一来,美军的机动部队也有可能参与这一争夺战,如果作
战成功,那么,帕劳方面和菲律宾方面就有可能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日方采取的具体步骤是:把小泽的航空母舰部队和栗田的战舰部队集结到婆罗
洲北端的塔威塔威(该点与帕劳、比亚克两岛等距离),然后进一步从提尼安方面
抽调舰队的一部分和基地航空部队的飞机 480架,向哈马黑拉(该岛也和帕劳、比
亚克等距离)前进,旨在挑起比亚克争夺战,这就是所谓的“浑作战”。此次作战
于 6月 3日发动,13日截止,其间日军曾 2次出击,先后都以失败告终,遭到美军
的耻笑。

就在日本海军主力向比亚克岛发动“浑作战”的同时,美军机动部队主力从比
亚克岛调转矛头,于 6月11日突然出现在关岛以东 170海里海域,对马里亚纳群岛
中的塞班、提尼安、关岛、罗塔岛 4个基地同时发动了空袭。 6月12日,空袭进一
步加剧,日本基地空军遭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损失飞机不下
500余架。角田基地空军势力大减、士气不振是与“对战场的误判”密切相联的。
至此,可以说只有中岛中佐一人的判断是正确的。

6月13日,美军向塞班实施猛烈的舰炮轰击,证明了敌人确实有在塞班岛登陆
的意图,于是,指挥部立即命令尚在遥远的3000海里之外的小泽舰队北进出击。同
时,指挥部也向提尼安基地航空部队下达了紧急动员令,可是,由于 2天前惨遭美
机空袭,基地空军已支离破碎。目前,唯有塞班岛上的守备部队在顽强地进行抵抗。
指望小泽舰队抵达战场以及基地空军再次转进,显然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然而,噩耗已经传来,位在日本生命线北端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塞班岛(后
来该岛成了美B-29超级轰炸机基地),由于受到舰炮长达 7个小时的轰击,第一道
防线已被击溃,美军轻而易举地登陆成功,日本守备部队拼死抵抗也无力扭转败局。
仅仅 3个星期,塞班就被美军完全占领了。面对这种惨局,纵然把抵抗不力等等罪
名全部加在陆海军头上,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以参谋总长东条对坚守一事已下了绝对保证”为理由而把罪名加给日本
陆军的话,那么海军判断主要战场在帕劳和比亚克,从而听任美舰队轻松自如地炮
击塞班岛,不也是难逃罪责吗?

当然,陆军在塞班岛修建的防御工事也是相当敷衍的。原来,他们悲观地认为,
无论是多么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敌舰炮火面前必将是不堪一击的,所以,防御工事
仅仅使用了土堤和木材。有的陆军参谋曾经扬言说:“倘若敌人进攻塞班岛,定叫
他有来无回。”从这点来看,日本陆军仍然相当轻视美陆军的进攻能力。至于战败
的责任究竟应该由哪一方承担,在此,笔者就不加评述了。

进攻塞班岛的设想早在1943年 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
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在同年 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对此作出了决定。1943年10月25
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把反攻塞班的时间定在第二年 7月,并预定在占领塞
班岛之后于10月 1日建成B-29式轰炸机基地。面对这些事实,日本大本营竟然象个
聋哑人似的,一无所知。而实际上,美军的这次进攻可以说是按照一年半以前就制
定了的反攻方案进行的。


04 全力以赴,讨伐敌舰——实施“外围歼击”战术

只要舰队决战能够取胜,即使塞班岛一时失陷,重新夺回来也是大有希望的,
如果真能这样,或许还可以给日美战争的大局带来一线光明。小泽舰队在连夜装填
重油10,800吨之后,在 7艘加油船伴随下,立即向北进发了。途中,小泽舰队的主
力又同参加“浑作战”的“武藏”、“大和”等舰只会合。航行中,日舰编队 2次
排除美潜艇的威胁,于 6月18日下午 3时到达塞班岛以西 500海里处,这对于因燃
料不足而尽量控制其作战半径的舰队以及将塞班岛列为第三位的决战战场的日本海
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成功之举。

同中途岛海战时南云舰队的作法已大不相同,在马里亚纳海战开始之前,小泽
毫不各啬地向广大海域慎重地派出了 3批侦察机,它们是:水上侦察机16架、舰载
攻击机13架、舰载轰炸机13架。不久,日本侦察机回电报告说,美国舰队在海面上
几乎集结了全部兵力,其兵力的分布是:
第一舰群,大型航空母舰 2艘,战舰15艘。
第二舰群,大型航空母舰 3艘,军舰20艘。
第三舰群,大型航空母舰 2艘,军舰16艘。
第四舰群(第四舰群是日本基地航空兵在南方发现的)航空母舰 4艘,各种军
舰30艘。

把上述侦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知美舰队除了 7艘大型航空母舰之外,还配
备了轻型航空母舰 8艘以上,护卫航空母舰10艘以上,其他军舰总计达80艘。后来
得知,当时美舰队的总兵力实际上是:大型航空母舰 7艘,轻型航空母舰 8艘,护
航航空母舰14艘,战列舰14艘,重型巡洋舰10艘,轻型巡洋舰11艘,防空巡洋舰 4
艘,驱逐舰86艘,合计 154艘——显然,这是一支势力相当庞大的舰队。美国海军
在同一海域集结这么大的兵力,其目的是在马里亚纳群岛海面挑起一场日美海军的
大决战。当时,美军全力以赴地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进行登陆作战,庞大的舰
队担任海空护卫,配合登陆作战,并不是企图主动进行一次大规模海战

当时,日本侦察机所发现的只是美军第一线兵力,另外,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兵
力在 100海里以外的后方海域上待机,其用意是当两军厮杀之后各俱伤亡时,以此
精锐的力量再发动第二次会战,以期最后歼灭日本舰队。由此可知,美舰队实力之
雄厚是相当惊人的。日美之间的兵力为 1:3。

美国企图以此强大的兵力彻底击溃日本军队,这简直可以称其为“美国式的中
途岛决战”。其作战方案是:首先占领塞班要塞,并把日本舰队诱至塞班海面之后
予以歼灭。如果美国不再重蹈日本海军在中途岛作战中的覆辙,彻底获胜恐怕是没
有什么疑义的。正如同其他若干战役一样,日本传授给美国不少战术,而美国正是
使用从日本学来的战术,再加上精锐的机械化装备,使其完善。一旦时机成熟,以
其雄厚的物质力量作后盾,向日本发起致命的进攻。

塞班作战和中途岛作战就其兵力而言,恰恰相反。这一战,美海军在马里亚纳
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屏障——大小航空母舰方面,日本是 9艘,而美国是15
艘(加上护航航空母舰的数量,双方母舰数量是9:29);舰载机数量,日本是 430
架(实际只有 380架);美国则拥有1496架。面对如此强大的兵力,日本海军怎么
能够取胜呢?这岂不是在拿着鸡蛋去碰石头吗?

令人吃惊的是,小泽中将态度安然,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原来,在此次海战中,
他计划以不损失日本航空母舰一根毫毛而将美航空母舰,尤其是大型航空母舰吃掉
一半,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真可谓胆量如斗,斗志如火,计谋周全。原来,小
泽中将心中早有自以为万无一失的作战方法,那就是“外围歼击”战术。

按一般常规,等距离的相互厮杀,敌我双方的损失应该是相同的(如果其他条
件都相等的话)。如果真如此,日本舰队不仅不能取胜,反而因势力逐渐减弱而最
终导致失败。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须从对方火力达不到的位置上全力杀出,而
且,日方还必须首先发现敌人。如果具备这两个前提的话,日本舰队取得海战的胜
利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幸运的是,日本“五二型”战斗机和“彗星”、“天山”轰炸机以及鱼雷攻击
机都已把战斗半径成功地扩大到 400海里。据推断,美国的各种类型的飞机由于
“格拉曼”战斗机续航力的限制,往返行程仅达 220~280海里。因此,日本决定采
取的战法是:从 380海里的距离上实施第一次进攻,给美舰以先发制人的打击。在
敌人混乱之际,再发起 200乃至 250海里的相互攻击(第二波进攻)。


05 举杯祝贺已成泡影——佳音来到,疑窦大起

18日下午 3时30分,当空战专家、第三航空战队司令大林少将接获发现美 3群
航空母舰编队的消息时,主张立即发起进攻,并下令航空母舰“千代田”号的舰载
机迅速作好出击准备。此时,居然已有几架飞机迫不及待地起飞了。然而,小泽指
挥官却非常镇静,并当即制止了这一行动。原来,他决定于19日凌晨再全力以赴地
发起攻击。小泽长官认为:如果在下午 3时半发动攻势,那么,日机返航的时间恰
好是夜晚,难以安全返回母舰,势必被迫在关岛着陆。这样一来,就会给第二天的
战斗造成很大影响。

小泽的这一从容不迫的镇静态度,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统帅大军的指挥官所
具有的胆识。他以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构想着如何进行第二天的总攻击。结果,一个
完整的作战方案逐渐形成了,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外围歼击”战术。

能够暂时稳住大有一触即发的勇士们激昂的求战情绪,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唤
起军队官兵们的战斗热情,与敌人决一死战,这才是主帅非凡的指挥才能。可笑的
是,美航空母舰部队长官估计日本机群可能于18日晚展开攻击(按照以前的惯例,
如果 3点半发现对方侦察机,那么, 2个小时以后,就会有攻击队出现),于是,
做好了迎击准备,谁料事与愿违,空等一场。

日本母舰上的飞机之所以没有立即出击,或许是慑于 3:1的兵力之差,尽量争
取撤离到对方打击圈之外,然后寻找各个击破的机会这一缘故吧。而要达此目的,
就必须向关岛方向移动,这样,第二天早晨即可派遣机队飞向关岛,在空袭关岛日
军阵地的同时,搜索日舰编队,一旦发现目标,立即给予猛烈攻击,力争全歼之。
为此,美舰队从容地驶向塞班岛以西 200海里海域待机。

19日凌晨(日出时间是 5时22分),决战的时刻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海空乌
云低垂,海面时而风雨交加,作为攻击日,气候极不理想。凌晨 3时30分,小泽派
出了第一批侦察机(水上侦察机16架); 4时15分,又派出第二批侦察机(舰载攻
击机13架,水上侦察机 1架); 4时25分,第三批侦察机(彗星机11架,水上侦察
机 2架)又腾空而起。战幕尚未拉开,日舰 3批侦察机已先后振翅向东方 380海里
远的海空扑去。

6时34分,第一批搜索机在塞班 264度、160海里处发现了由美大型航空母舰
5艘、战列舰 4艘、其他军舰10余艘组成的一支特混舰队。第二批侦察机也在其他
海域发现了另一支美舰群。第三批侦察机的15号机在关岛以西70海里处又发现了美
大型航空母舰 3艘、战列舰 5艘、其他军舰10余艘。这样,美军全部兵力的分布状
况几乎全被日舰队掌握了。

当时,已被发现的美第一舰群与日舰队前卫群(第三航空母舰战队)的距离约
300海里,与小泽的主力舰队(第一航空战队)的距离是 400海里,这真是极其理
想的攻击距离。更令日军满意的是,日本方面首先发现了美舰队,而对方似乎还没
有发现小泽舰队。

战斗按照小泽中将的作战计划顺利地层开了。清晨 7时30分,经过一夜充分准
备的第一攻击波机群的引擎发动了。这支攻击队是由战斗机48架、轰炸机54架、鱼
雷攻击机27架,合计 129架战机组成的。当全部飞机成功地起飞完毕,旗舰上的小
泽司令官、古村参谋长、大前首席参谋等,人人面带喜色,确信好久没有进行“举
杯祝贺”的机会终于来到了。江幡大尉等各攻击队队长还特意跑到小泽司令官面前,
信心百倍地说:“这次一定要报中途岛一箭之仇。”这时,设在木更津海面上的联
合舰队司令部也同样在作着“举杯祝贺”的美梦,人人喜形于色,个个笑逐颜开。

几乎与此同时,第二航空母舰战队的战斗机16架、轰炸机 7架、战斗轰炸机26
架,第三航空母舰战队的战斗机14架、轰炸机 8架、战斗轰炸机46架,共 117架组
成的机队又腾空而起,向美舰队扑去。此情此景,令人振奋!

机队出击之后,日舰上的指挥官们焦急地看着手表。上午10时……10时半……11
时……等啊等啊,简直是望眼欲穿。可是,一直没有接获攻击机队发回的战果报告,
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按照原来的估计,此时此刻,诸如“我鱼雷正袭击敌航空母舰”,
“我炸弹命中敌航空母舰”,“我鱼雷击中敌舰”等捷报应该雪片似地飞向指挥部。
但是,11点钟过去了,仍旧音讯皆无。此时,参谋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外呢?难道 380海里的出击距离对技术不过硬的飞行员来说
太远了吗?奇袭珍珠港时出击的距离才 230海里,中途岛海战时也是 230海里,而
且,那还是由技术熟练的飞行员实施的。这一次,派遣技术不过硬的飞行员飞越
380海里进行远距离进攻,是否太勉强了呢?

不!决不是!一方面,日机的性能与以前相比已经大大提高,其续航力已经延
长了 50%,这一良好的性能是美机所望尘莫及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日机的这一
特长,岂不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吗?只有利用这一性能优良的飞机才是日军以少胜多
的唯一途径。再说,经过深思熟虑而制订的“外围歼击”战术也是极其高明、绝对
有把握的。总之,最重要的是飞行距离,只要飞机性能能够耐得住这一距离的考验,
即使飞行员的技术并不高超也能够马到成功。

参谋们忧虑重重,焦急万分。有的想,是不是恶劣的气候在作祟?有的说,是
不是美舰先进的雷控高射炮的密集火网阻挡了攻击机队前进的航线?总之,在如此
有利的条件下作战,竟然得不到一点战果报告,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06 作战上空乌云密布——若有雷达,能否取胜

尽管指挥官心中忧虑重重,但战机仍继续频频出动。上午10时,小泽司令官又
派出了第二航空母舰战队的第二攻击波机队(护航机20架,轰炸机36架,战斗轰炸
机26架)。第一航空母舰战队的第二攻击波机队因旗舰“大凤”遭受鱼雷攻击而耽
误了起飞时间,直到12时30分,这支由战斗轰炸机10架、鱼雷攻击机 4架、轰炸机
4架组成的攻击队才向着第三支美航空母舰群飞去。就在这时,第一攻击波机队的
少数飞机狼狈不堪地飞回来了。

据报告,由于浓云低垂,很难发现敌人舰群,而且,在美舰群前方30海里处的
海空中,美战斗机群已经张网待机,大部分日机成了它们的饵食。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怀着必胜的信心出击的第一攻击披机队的 246架飞机岂
不是在没有取得任何战果的情况下大部分被击落了吗?(其中49架在进攻途中改变
方向,把美第二航空母舰群作为进攻目标)这难道不是空前的惨败吗?

假如美军事先已经获悉日本发动空袭的情报,因而在自己舰队的前方30海里处
布下空中防御的罗网进行迎击的话,这从战术上分析,正是把日本置于外围歼击战
之中。面对这一高明的战术,日军只好甘败下风。那么,美舰队是否以此战术——
首先待机迎击,然后再乘胜追击——来对付日本的呢?大本营是否事先估计到美军
这一巧妙的战术呢?少数返航的飞机的报告是否正确呢?所有这一切暂时都是些问
号。

果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最初来自日本少数返航机的报告大部分是不正确的。
美机击毁大批日机这是事实,但美机群并没有事先布下防御圈严阵以待,只是在空
袭关岛后被紧急召回时,在返航途中与日本攻击机队遭遇。

原来,美机依照前一天晚上制定的作战计划,于上午 8时许起飞前往关岛空袭。
关岛与美航空母舰编队南端的那一舰群相距不过60海里,与其北端的一群也相距不
到 100海里。美国舰队通过雷达得知日本空军正向他们袭来,于是,慌忙下令机队
从关岛方向返回,就在返航途中日美双方机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空战,大约有半
数日机尸沉大海。

用战斗机在近空中迎击日本机队是美军早在中途岛战役中就想采取的战术。此
次,美军一定数目的飞机在舰队前方警戒待机并不足为奇,美大型战斗机编队在舰
队前方30海里处布下防御网,首先拦截日本的空中攻击队,然后反过来再袭击日本
舰队,这是美海军预定的战斗计划。但是,美机在当天并没有这样干。看来,这似
乎不是美军固定的战术设想。但是,不管怎样,现实情况却是十分严重的:美国舰
队用先进的雷达在 150海里的远距离发现了日本空中攻击队,这确实令人大为惊讶。
正因为这样,美舰队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出动舰载机实施拦截作战,也可以及时地调
动在关岛上空作战的机群。因此,当日本空中攻击队在尚未达到美舰群上空时就被
美机拖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使日机群面临着极其不利的局面。

日机群在攻击中,还有一段十分令人痛惜的事情。一位美国航空母舰舰长曾回
忆说:“当时,一部分日本攻击机在美舰队上空盘旋,是眼睁睁地等候挨炸呢,还
是坐等鱼雷袭击?我们只好准备火炮,惊恐地等待厄运降临。然而,日本飞机只是
投下少数几枚炸弹就返航了。这可能是由于浓云低垂,日机没有发现我们的缘故。
根据这一事实判断,日本的飞机肯定没有装备雷达。”

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了。浓云密布大大有利于美舰编队,而对日本舰队来说却
极其不幸,日舰队虽然做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企图以鱼雷轰炸达到先发制人
的目的,但是,由于浓云作祟,终于失掉了机翼下的绝好目标。必胜的大好时机被
恶劣的气候葬送了,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虽说浓云给日本机队带来严重的不利,但是,如果日本攻击队能够巧妙地加以
利用,不能说没有取胜的希望。因为,日机完全可以利用密云作掩护,穿越缝隙,
急剧下降,实现突袭。但是,遗憾的是,日机没有安装雷达,很难判明自己的攻击
目标究竟在哪里。完全可以这样说,从战术上而言,日本达到了置美舰队于外围歼
击战之中的目的,而从机械能力上看,则完全被敌军置自己于外围歼击战之中了。


07 旗舰“大凤”号倾覆沉没——塞班海面惨败记

战况表明,日本的外围歼击战非但没有成功,反而给日本舰队带来了灾难。最
可悲的是新式精锐旗舰“大凤”号,在遭到美潜艇的鱼雷袭击后,在数小时内爆炸
沉没。

19日上午 8时10分,“大凤”在送走攻击队最后 1架飞机时,不幸被美潜艇
“大青花鱼”号发射的 1枚鱼雷击中。“大凤”号航空母舰的排水量为 3.2万吨,
是 1个月以前才服役的最新式大型航空母舰,曾被日本海军自豪地称之为“不沉航
空母舰”。一般地说,两三枚鱼雷对该舰的攻击简直是隔靴搔痒,不起作用。但是,
也许是疏忽大意,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母舰中雷后猛烈的爆炸将母舰上的升降梯
毁坏了,为了封闭该处,无意中将通风口堵塞,使得从油管中渗漏出大量的可燃气
体聚集起来,由于电火花作祟,引起了大爆炸(下午 2时32分,即被美潜艇鱼雷击
中后大约过了 6个小时)。当日下午 6时28分,在夜幕降临之际,旗舰“大凤”终
于在塞班以西 500海里处沉没了。

在这一沉没事件中,还有一件使日军官兵们永生难忘的事情。上午 8时10分,
当旗舰“大凤”正在忙着送走一架又一架战机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枚鱼雷以迅雷不
及掩耳之势径直向母舰扑来。这时,母舰转舵闪避显然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着一场
被敌鱼雷击中,母舰倾覆沉没的悲剧就要发生了。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只见
1架刚起飞的由小松笑雄驾驶的飞机在跃跃上升的时候,突然急剧下降,冲向海面。
原来,当小松驾机从“大凤”号上起飞时,吃惊地发现了这条鱼雷正向“大凤”冲
去,在这万分危急之中,他毅然驾机冲撞鱼雷来拯救旗舰“大凤”。这种舍身救舰
的忠勇赤诚之心深深地感动了日本广大官兵。

实际上,在广阔的海底世界,美潜艇一直在巧妙地运动着,小泽舰队一直面临
着美潜艇的威胁。早在 6月15日,美潜艇“飞鱼”号就在圣贝尔海峡发现了小泽舰
队,“海马”号潜艇于同一天下午发现了日本第一航空战队。而且,美“棘鳍”号
潜艇于 6月17日晚10时又发现了日军海上供应船。就这样,它们于19、20两天在附
近海域游弋,寻机准备发动攻击——这才是正确使用潜艇的上策。在这一点上,美
军指挥官显然远远超过了日本海军首脑。

在“大凤”号航空母舰遭到美潜艇攻击后数小时,即11时20分,另 1艘大型航
空母舰“翔鹤”号又遭到雷击。据说有 4枚鱼雷命中该舰,造成“翔鹤”起火,并
于下午 2时沉入海底。至此,日本当时拥有的 3艘大型航空母舰中的 2艘就这样在
顷刻之间死于非命,剩下的一艘母舰“瑞鹤”号也负弹累累。

“大凤”沉没后,小泽指挥官只好转移到重型巡洋舰“羽黑”号上。悔恨和恼
怒曾使他一度想发动第三次攻击,但是,眼看着舰上剩余的飞机不满百架,而且又
适值夜晚,成功的把握不大,不得已只好作罢。

日舰第二攻击波机队虽然在广阔的海面上进行了搜索,但始终没有发现美国舰
群。因此,其中的第二航空母舰战队所属的50架飞机于下午 3时11分飞向关岛,不
料途中遭到美国战斗机群的伏击,33架被击落,剩余的17架虽然勉强着陆,但已遍
体鳞伤,不能使用了。这一天,日本机动部队的舰载机共损失 380架,这是美军对
日本舰队的一次致命的打击。

当晚,根据联合舰队司令部的命令,小泽决心率舰撤退。20日晨,各舰船补充
燃料,然后撤往中城湾(位于冲绳)。下午 5时10分,在后方 200余海里处发现美
航空母舰 2艘,其他舰只10余艘。小泽怀着侥幸取胜的心理,决心回头捞一把,遂
派水上部队(第二舰队)的全部兵力展开夜战。进攻命令于晚上 7时下达。不料事
与愿违,小泽部队反而遭到了美机群攻击,机动部队中的母舰“瑞鹤”、“隼鹰”、
“龙凤”、“千代田”各舰均遭到敌机的直接轰炸,母舰“飞鹰”也遭美潜艇的鱼
雷袭击,身负重伤,在漂流中被美机击沉。

另外,栗田舰队中的“大和”、“武藏”两艘巨型战列舰在接到反击命令之后,
立即派出了10架搜索机、轰炸机向东方追击 2小时,至夜晚 9时,仍未发现美舰队,
威风凛凛的18英寸的巨炮未发一弹,不得已扫兴而归。此后,完全与敌舰队脱离了
接触。日本机动部队遍体鳞伤,于 6月24日回到了濑户内海柱岛泊地。

就这样,满怀信心发动的决心全歼美机动部队的最后决战,却以自己的惨败而
告终。经此一战,日本若想再发动一场海上舰队作战,没有半年时间的修整是绝对
不可能的了。这次战斗,日本方面损失大型舰空母舰 2艘,轻型航空母舰 1艘,损
失舰载机 380余架,虽然不能说日本从此失去了重建机动部队的能力,但是,要想
恢复机动部队原有的规模将是相当困难的。此次惨败,使日军统帅陷入了困苦的绝
望之中,日本方面在这一战斗中虽说并非一无所获,但战果却寥寥无几。据美国报
道,美军损失飞机 9架,战舰“南达科塔”舰面中弹 1颗,重型巡洋舰“明尼阿波
利斯”、航空母舰“邦克山”遭日本飞机近弹袭击而起火——这对日军来说,是一
次可耻的惨败!


08 惨败原因浅析——“突入作战法”萌芽

包括小泽在内的日本海军指挥官们,在马里亚纳海战开战之初,曾满怀信心地
准备为此战的胜利而举杯祝贺,可他们作梦也没有想到会败得如此之惨,其失败的
原因究竟何在?

关于失败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认为作战计划过于脆弱,有的认为是飞行员技
术不过硬,也有的认为是飞机的数量不足,还有的人把失败原因归结于没有雷达装
置,更有甚者,则认为在海战中没有发挥潜艇的作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上
述种种原因作进一步的探讨,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意义。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失败原
因应该归结为以下两点:
(1) 当时日本海军的军事力量已经日趋衰弱。
(2) “天助”已经不在日本一方。

具体地说:
(A) 企图使日方在不损失一艘军舰的情况下全歼美舰队的作战计划(外围歼
击战术),是在兵力之差为 3:1、兵员补充困难的状况下强行实施的;
(B) 错误地决定让第二航空母舰战队老练的飞行员用旧式飞机(九九式舰载
轰炸机),而让第一航空母舰战队技术不熟练的飞行员使用新式飞机(彗星机)。
结果,飞机损失太大,而当时飞机的生产远远弥补不了战斗损失;
(C) 由于起用了技术不熟练的飞行员,飞行中违反了飞行规则,致使第一航
空母舰战队的飞机从前方 100海里的第三航空母舰战队以及水上部队的上空通过,
导致了自相残杀的悲剧;
(D) 没有雷达(日本已经研制成功,只是生产落在美国后面),因此,没有
及时发现美舰编队。

在这一决定日本命运的大海战中,笔者对没有充分利用潜艇这一说法持有异议,
在这里有必要加以说明。

事实上,日本潜艇(共21艘,即第六舰队的全部可以调用的兵力)是全力以赴
地参加了战斗。司令官高木中将并把司令部从吴港移到塞班岛,表示以决死之精神
来指挥战斗。海战中,潜艇奉令在岛的周围巡视,其目的是击沉美航空母舰和战舰。
这样,日本方面从空中、水上、水下三个方面为歼灭敌机动部队作好了准备。

然而,日本潜艇设施陈旧,不仅没有雷达装置,而且通讯设备也老朽不堪,往
往首先被美舰所捕捉——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美国的对潜攻击法是以装有雷达的
飞机为主体,连驱逐舰、巡逻艇都备有性能良好的探测器和收发报机。而且,还装
有特殊防潜炮和高速鱼雷发射器,在这一方面,日本的老式的攻击方式和它是无法
相比的。

因此,把潜艇投入局部战场,并限制在一定的形式内作战,势必会被敌人摸清
底细而遭到痛击。不允许潜艇在广阔的塞班海域自由地出击,而控制它的活动区域
(原考虑为了避免日本舰队追击时产生相互误杀),也是导致潜艇没有获得战果的
原因之一。结果,移向塞班岛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的高木中将在战斗中阵亡,13艘
潜艇再也没有回返。就这样,潜艇虽然对敌舰编队发动了攻击,却没有取得一点象
样的战果。

日本舰队大败而归,塞班岛的命运也危在旦夕了。即使有坚固的工事,但来自
海上的供应线已被切断,孤岛的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海军,为了维持内南洋的生命线,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由于马里亚纳海
战的溃败,日本海军失魂落魄,束手无策,唯一的最后一招,就是让“山城”、
“扶桑”两艘战列舰急速突入塞班海域,以其主炮轰击美登陆部队,配合岛上的守
备部队进行反登陆作战。

这一作战方案就是以主力舰为骨干的“突入作战”法的开端。但是,在当时,
由于这种作战法是置主力舰于死地,实际上是逼迫官兵前去自杀的一种作战方法,
所以未被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海军大将采纳。同时,企图使用飞机携带炸弹
与敌舰相撞的特攻方案也没有被采纳。把上述两种作战方法见诸于行动,始于后来
的莱特湾海战,从而证实当时日本海军已经陷入了孤注一掷的困境之中了。

尽管如此,“山城”和“扶桑” 2艘战列舰也没有摆脱覆灭的命运。就象在穷
途末路的塞班战斗中提出作战方案时所注定的那种命运一样,当把这一设想在莱特
湾海战中付诸于行动时,“山城”和“扶桑” 2舰便在这一场残酷的大厮杀中葬身
海底了。

虽然日本国力衰竭几乎达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遭到惨败的机动部队仍必须
重建,这是当时日本统帅部首脑们的愿望。这样,在剩下的唯一的 1艘大型航空母
舰“瑞鹤”号上又扬起了舰旗。旗舰在“隼鹰”、“瑞凤”、“龙凤”等改建的航
空母舰以及“千代田”、“千岁” 2艘轻型航空母舰陪同下,再加上马上就要竣工
的由战列舰改装的航空母舰“伊势”、“日向”,告别了栗田中将的水上部队,进
驻到新加坡的林加锚地。这是由于燃料运输困难而不得不靠近石油产地的缘故。这
样,日本海军又开始着手加强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装备和对飞行员的训练。然而,对
前途命运的悲观情绪时时袭向官兵的心头,官兵们的斗志实际上就象沙丘上的建筑
一样从根本上崩溃了。尽管这样,小泽的航空母舰舰队并未知难而退,他们正在为
航空力量的振兴而拼命。但是,当舰队刚刚重建到一半的时候,就被全部投入到了
台湾近海空战之中,最后在规模宏大的恩加诺海面海战中全军覆灭了。

----------------------------------------------------------------


第七章 莱特湾海战


01 “舰队突入作战”法——“捷一号作战”的背景

莱特湾海战对于日本联合舰队来说是最后的、也是决定性的海战。这一海战的
惨败,使日本海军从此丧失了作战机能,从而使第一流的、一度实力雄厚的日本联
合舰队起码在今后几十年内不可能再现本来的面目了。因此,莱特湾海战的史实资
料极为宝贵,在此,也有必要对此海战加以详述。

莱特湾海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关于联合舰队覆灭的话题,虽然战败至今已经10
年了,但此战在英美海战史专家中,仍旧争论不休。这一海战从昭和19年10月22日
舰队出击直到完全脱离战场,前后历时 6天,日美双方舰队在不同的 4个海面展开
了殊死激战。当时,日本方面也已经充分估计到此战关系重大,其结果必将不是鱼
死,就是网破。激战中,出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残酷厮杀的场面,给后世的史学家
提供了意义深远的研究题材。在这一点上,莱特湾海战恐怕要凌驾于日德兰大海战
(1916年 5月,英德主力舰队之间的海战)之上。

不言而喻,“大舰队突入”作战战术必将意味着这一决战是前所未有的。当时,
海军首脑们几乎都称它为“突入作战”,这是清水次郎长时间的构想,其代号为
“捷一号作战”。这是日本在自己陷于全面崩溃的昭和19年秋天,抱着一丝成功的
希望,力图挽回败局而制定的作战计划。

当时,日本军队把美军的反攻方向估计为 4个方面,并决定在这 4个区域分别
布署相当的兵力以利反击。这一总的防御作战称之为“捷号作战”。详细地说,
“捷一号作战”是指在菲律宾群岛方面;“捷二号作战”是指在台湾和九州方面;
“捷三号作战”是指在日本本土方面;“捷四号作战”是指在北海道方面。昭和19
年10月,麦克阿瑟将军把反攻大军的矛头指向了莱特湾,17日,美军在苏尔安岛登
陆——菲律宾争夺战并没有等到昭和20年春天,就这样出人意料地迅速拉开了战幕。
在美军反攻作战的后半期,所向无敌的进攻者提出了跨越一岛或数岛展开攻击的新
的作战方式,即跨越那些为抵抗对方反攻而固守的日本海军的防御据点,迅速向前
推进的作战方式。结果,美军跳跃特鲁克群岛杀向塞班岛,再跳越台湾岛直插冲绳。
正是运用这种“越岛进攻”的战术,美军跳越了日本人精心设防的腊包尔基地,进
攻锋芒抵达菲律宾群岛海域。

10月17日晚,日本军队发布了“捷一号作战”的指令。早在10月10日前后,日
本侦察机就已发现美军在荷兰迪亚集结,并正加紧作战准备。这种种情形,就好象
在日德兰大海战时,英国海军部已经获知德国舰队在作出发前的大集合,并即刻用
电报同苏格兰基地司令部联系,制定了海上会战地点,指出了进攻方位和舰队速度
一样。但是,万无一失、令人满意的作战部署往往是很难办到的。10月14日,当美
军舰船队从基地出发的,日本大本营就曾想发布“捷一号作战”命令。可是,等到
“捷一号作战”命令正式下达时,麦克阿瑟的60余艘登陆运输船只已经抵达莱特岛,
登陆作战已经开始了。当日本舰队从新加坡对岸的林加泊地拔锚启航,长途跋涉到
达莱特湾海域时,麦克阿瑟的大队人马已经登陆完毕。正在全力以赴地向日本陆军
最后的防线发起猛攻。


02 溃败恰似“平家”——被迫南下

(这里指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平清盛。1180年富士川之役,平清盛为源赖
朝所败,次年抑郁面死,平氏势衰)

太平洋战争爆发至今已近 3年,同一个人一样,日本的“耳朵”和“眼睛”连
同它的“肉体”日渐衰老了。日本联合舰队也一蹶不振,因为决没有国家衰弱而舰
队兴旺这样的道理。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当日本方面获悉了敌人的下一步行动之前,
自己的作战企图早就被敌人所掌握了。“耳目”(无线电、雷达、情报技术)的优
劣,是导致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途岛海战的惨败,山本司令长官的战死,
都是日本的密码电报被美军破译从而遭到伏击的结果。在摸不清敌人的作战动向的
情况下盲目进攻,决不会有成功的希望。

塞班海面惨败后,日本联合舰队也身患“耳目”失灵之症,这是任何“五官科”
名医也无法医治的疾病。在医治“耳朵”方面,日本终于采取了应急措施(即指下
文要叙述的使用雷达装置一事),而“眼睛”方面犹如患了无法再作手术的白内障
一样,陷入了不可救药的绝境。

早在昭和19年 6月19日,栗田舰队在收拾马里亚纳海空战残局,准备脱离战场
时,忽然发现在战舰“大和”的上空有一架敌机在跟踪。原来,这架美国飞机一边
在日舰队上空飞行,一边用无线电向后方 100海里处的舰队司令官报告着日本舰队
的动向。通讯联络中一直是用英语对话的。“大和”和“武藏”上的能说一口流利
英语的二世指生在美国取得美国公民权的日本移民。在特别参谋室里获悉了该机发
回的一系列报告。内容如下:

“目前,战舰‘大和’‘武藏’等20余艘舰只正在高速南下,地点在提尼安岛
以西 X海里处。”

“左方 5海里处有航空母舰 1艘,正在燃烧。”

“另外,有驱逐舰 2艘正在收容被击沉的舰艇上的官兵。”

“日本主力舰队后方10海里处,高雄型重巡洋舰 3艘正在南下。”

由于美机是从高空俯瞰,所以,对战局的观察甚至比日舰队司令官掌握的还要
准确。对此,恼怒也是无济于事的。最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军舰上已经不存在追击美
机的飞机了。

耳聋眼瞎的日本舰队同时还在不断地失掉自己最重要的、也是依赖其进行最后
决战的重要武器,即战争开始时,在珍珠港和马来亚海战中,日本海军用以取得
“赫赫战果”的锐利武器——飞机。在美国方面,仍然源源不断地将大批飞机供应
前线,而日本却已面临消耗殆尽的危险。日本国内飞机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前线的需
要,飞行员也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时间。在各类战斗中,再也没有比战舰与飞机作
战更残酷的了。就象盲人挥舞着拐棍向持手枪的凶汉进攻一样,虽然日舰上的高射
炮也许能够击毁几架敌机,但是,敌机的炸弹和鱼雷雨点般地袭来,终于把日本战
舰一艘接一艘地送入海底。所以,一支舰队如果没有能够驱逐敌机群的从事直接护
卫的战斗机,是根本无法与对方较量的。

无论是B-29战略轰炸机空袭东京,还是向广岛投掷原子弹,如果日本拥有足够
数量的歼击机的话,敌机想必也不会如此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由于日本陆军方面
的战斗机已经无能为力,所以,美机飞行员甚至可以一边抽着烟一边进行轰炸。不
具备战斗机的舰队也同遭到敌B-29袭击的日本各大城市一样,已经只有招架之功没
有还手之力了。

昭和19年12月前后,日本城市完全被置于美机疯狂轰炸的铁翼之下。而早在10
个月以前,联合舰队的舰只也和日本各大城市的命运一样,只能在敌机的肆意轰炸
之下苟延残喘了。

舰队在海面上遭到空袭时的情景是相当残酷的,而在港湾停泊中遭到空袭时的
状况更是惨不忍睹。此时,日本军队中的混乱、悲惨状态达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

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联合舰队已经没有躲避鱼雷袭击的招式了,只能
眼巴巴地任凭战舰被击沉。要想摆脱这种绝境,唯一的办法是向远海逃跑,彻底地
把港湾基地转移到南方。

昭和19年 2月17、18日两天,当联合舰队刚刚撤离不久,特鲁克基地就遭到了
美机空袭,日本损失了被视为珍宝的 325架飞机。昭和16年12月 8日,日本海军航
空兵在珍珠港使用的作战方法,两年后却落到了自己的头上。这里顺便补充一句,
日本在珍珠港使用的超低空俯冲发射鱼雷的作战方法是昭和初年美军将官米切尔的
部下发明的,日本只不过是从那里学来的罢了。

日本联合舰队在夜幕笼罩之中启航,急速南下,在帕劳建立了自己的新基地。

这是走向沦落的“平家”的第一天。特鲁克基地是山本司令长官在世时联合舰
队的根据地,是指导海上作战的中枢。所以,继任的舰队司令古贺大将尽量选择在
特鲁克附近一带建立司令部,宛如“平家”从京都向福原移动似的。然而,美军侦
察机不久就发现了这一新情况,并于 3月30日和31日两天,用1200架飞机对帕劳进
行了大空袭。这一次,日军损失军舰合计达 8万吨,飞机 200余架。在这次敌机大
空袭的前一天,已经预料到美军有可能进行空袭的古贺司令长官为了把司令部转移
到菲律宾的达沃,在抢先一步乘坐水上飞机向达沃转移的途中机毁人亡。舰队由栗
田中将率领向达沃驶去。这是联合舰队的第二条逃亡小道。但是,达沃也并非是联
合舰队安全的久住之地。如果要想在美机空中打击圈之外寻求基地的话,就必须远
远地向西南方向移动,在新加坡海的周围建立基地。就这样,在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海面上又飘起了日本军舰的舰旗。


03 斗志宛如“源氏”——奋起制造雷达

(指建立日本镰仓幕府的源氏家族。1180年赖朝与其岳父北条时政举兵,败平
氏军,以镰仓为根据地聚积力量,1185年灭平氏)

如前所述,当小泽、栗田两支舰队获知美军在塞班岛登陆的消息时,从南方迅
速驱舰前往。决战结果,日舰队失利,不得不又重返广岛湾,暂时锚泊。然而,战
局的发展不允许日本海军在自己国家的海湾内长期休憩,何况来自南方的石油运输
通道已被切断,长期滞留,战舰将变成不能移动的一堆废铁。因此,联合舰队必须
停泊在盛产石油的地方,就象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这样,当联合舰队主力回返日本
本土仅一个星期之后,便于昭和19年 6月下旬又拔锚启航了。舰队官兵们目送着渐
渐沉没在山阳道群山之中的夕阳,默默地告别了日本。恰似“平家”又回到首都,
那些身着金边将军服的将军们见此情景,也不禁感慨万分。

虽说都是一样的逃亡,但是,舰队的将士们却与“平家”的诸王有着根本的不
同,这就是舰队上下仍旧充满着不屈的斗争精神。如前所述,联合舰队从特鲁克逃
到帕劳,后又逃到达沃,最后逃到婆罗乃,在日本近海打了一仗之后,沦落到最南
端的泗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舰队虽然沦落到这般境地,但在将士们之中却没有
产生失败的情绪,相反,仍然斗志高昂,复仇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将士们以刻骨的
仇恨、愤怒的语气不断地咒骂着美海军机动部队司令斯普鲁恩斯、哈尔西、米切尔、
金凯德的名字——就象浅野浪士咒骂吉良上野一样。对日本海军来说,美机动部队
司令官的名字已经变成仇恨的代名词。

对战士们来说,世上再也没有比疆场喋血的精神更为宝贵的了。怀着这种心情
的 3万将士的斗志,同在昭和16年12月百万吨大舰队在一片《军舰进行曲》声中出
航吴军港时的情形完全一样。

在此,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务请读者记住,即整个舰队将士们高昂的斗
志,强烈的复仇决心和“莱特湾海面栗田舰队的回撤”之间不能说没有一定的联系。
如果对这个海战史上已成为最大争论点的“舰队回撤”不加以阐明的话,莱特湾大
海战的疑问也是难以解开的(后面详述)。

一般地说,被敌人空袭所驱赶,失魂落魄地 4次抛离舰队根据地,甚至无法在
自己祖国的基地上停留,不得不流落南洋边陲、异国他乡的舰队,竟没有一点失败
的沮丧心理,确实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是不是言过其实,虚张声势呢?

不,决不是!事实确是如此。

原来,在将士们的协同努力之下,日本舰只已全部配备上了雷达。

在装备雷达方面,日本比美国整整晚了两年。如果日本舰队在两年前就安装上
了雷达,太平洋海战(大小共15次)的局面将会是另一番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雷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安装雷达是在塞班海战之后,军舰集结在吴港时进行
的。当时,凡主要舰只都安装上了雷达。

在这之前,大本营曾为舰队缺少雷达装备而忧虑过,并领导创建了“雷达本部”,
施行了技术材料的特别分配制度。不久,雷达终于制造成功了。陆军和海军曾为相
互争夺雷达器材发生过长时间的争吵,当最后决定军舰优先使用雷达时,陆军才终
于作了全面的让步。

战舰装上了雷达,日军官兵们的喜悦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为日本人
的“黑眼睛”压倒美军的“蓝眼睛”这一得意的夜战——日本的传统作战法,曾在
一夜之间遭到破产。就起因于美军发明了雷控射击的技术,这当首推雷达的威力。

此事发生在昭和17年10月11日晚。当时,五藤存知少将率领的第六战队(以 3
艘重型巡洋舰为骨干),在进袭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夜战中出乎意外地遭到美舰队的
齐射(事先丝毫未能发现敌舰),五藤司令战死,重型巡洋舰“古鹰”被击沉,
“青叶”号受重伤,幸而由于“衣笠”拼死插入,进行炮火援救,“青叶”才得以
从战场逃脱。这就是令人震惊的萨沃岛海战一般将1942年 8月 8日的海战称作萨沃
岛海战。此即指埃斯佩兰斯角海战。,此战之后,日本海军大为恼火,于第三天半
夜(13日)乘美军懈于戒备之机,以优势兵力发动了突然袭击,派遣战列舰“金刚”、
“榛名”等突入瓜达尔卡纳尔海面,第一次使用三式36厘米的燃烧弹向美军陆地进
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攻击,美机场顿时化成一片火海,飞机、兵营、弹药、粮食几乎
全被焚烧一空。此次舰炮奇袭可谓是硕果累累(如果日本陆军能够趁机发动总攻击
的话,瓜达尔卡纳尔岛当时是有可能被夺回来的)。

但是,美军竭尽全力拼死对该岛进行物资、兵力的补充,并加强了雷达搜索,
动员所有的雷达炮加强警戒。然后,又多次从海面上捕捉突入瓜岛海域实施夜战的
日本舰队,企图阻止日本燃烧弹的攻击。历时 8个月(原文为 8个月,有误。应为
6个月)的攻防战,终于以日本的失败宣告结束了。

其所以失败,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军使用了雷达而日本没有雷达。然而,
现在,包括巡洋舰在内的军舰都装上了梦寐以求的雷达。当时,将士们高兴得热泪
盈眶,高呼“万岁”的声音响彻吴军港。有的舰员禁不住高声嚷道:“这下子可好
了!米切尔、哈尔西,有种的就来吧!”就这样,舰队在一派磨拳擦掌的气氛中连
夜离开日本基地。虽然舰队普遍装备了雷达,但联合舰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
就是舰队中没有一艘航空母舰。说来也巧,航行途中没有碰到美军潜艇,也没有同
美机遭遇,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了南方的目的地。


04 林加锚地猛烈训练——企图夜袭美航空母舰

日本联合舰队在林加(新加坡对岸)锚地进行了极其严酷的猛烈训练。接近赤
道的盛夏的太阳把林加湾的海水烤得仿佛要沸腾了似的,周围数海里的沙滩热得使
人难以行走,除了稀疏、散乱分布的椰子树之外,没有其他植物,到处是火一般炎
热的世界。想起战争初期,每当取胜后舰队进入新加坡各港口休憩和狂欢时的情景,
再看看目前在林加湾拼死训练的情形,真是昔日在天堂,今日在地狱。

官兵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帝国海军最后的训练。要求歼灭美哈尔西、米切尔、
金凯德舰队的斗志丝毫没有松懈。为了能够出色地实施夜战战术,士兵们放弃了在
凉爽的夜间休息的机会,把心血全部耗费到短暂的夜间训练上。如果这次训练是在
内地进行,不但有休息的机会,而且还能提高训练的效果。但是,如上所述,若在
内地训练,就无法得到来自南方的石油,从油船在中途全部被击沉、供应的通道被
截断这一情形来看,也唯有在接近赤道的炎热的林加锚地进行训练了。但是,战士
们对此次训练没有一点不满情绪,每一位战士的心情都象南方大自然的守护神——
暴风雨冲洗过的椰子树叶一样清新。人人专心致志地反复磨练技术,丝毫也看不出
有任何沮丧情绪,到处都呈现出斗志高涨、迅猛苦练的生动场面。

训练中,以战舰“大和”为旗舰的一支舰队(甲军)半夜突然闯入林加湾,以
战舰“武藏”为旗舰的另一支舰队(乙军)正在待机,两支舰队一经接触,激战就
开始了,于是战斗的炮声响彻海岸——这是“突入莱特湾”作战命令下达前两、三
个月的事情,当时还没有考虑到要为“捷一号作战”作准备,只是为了适应今后将
要发生的“突入作战”而加紧训练的。

以栗田长官为首的大部分官兵在瓜达尔卡纳尔战斗中都亲自参加过“突入作战”,
由于缺乏雷达装备,尽管苦战数月,终于败退瓜岛。现在,舰队装上了具有决定性
意义的武器——雷达,从以往的“盲目突入”而转变为现在的“雷达突入”,为此,
官兵们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由此而产生的对今后战斗的自信心随着夜晚的猛烈训
练正在不断地高涨。

然而,“突入作战”不过是第二位的作战,联合舰队的根本使命仍然在于进行
海上决战。经过50年苦练的日本海军主力舰队以及航空兵的正统的作战法已经不起
作用了。现在,要对付哈尔西、米切尔、金凯德所指挥的美国舰队必须采取新的战
术,即在海上加以捕捉,全力歼灭之。这一决战正是全军上下所希望的,因此,训
练的确是相当猛烈的。

为了打击美快速航空母舰部队,日本方面假设了以迅速接敌,或远距离进行炮
战,或以鱼雷为主展开攻击的各种作战法。连日来,根据上述作战法,舰队作了多
次捕捉“敌舰队”的演习。历史上,曾经在美保关现岛根县八束郡的一个港口城镇。
过去,曾置卫兵在此监视船舶出入,故称之为关。进行过猛烈训练的日舰队所发生
的夜间冲突事件,现在又以南洋泊地为中心变本加厉地重演了。不知为什么日本海
军对夜战如此感兴趣。不!实际上,并不能说是感兴趣,因为只有亲身参加过夜战
的人才能感受到其残酷的程度,尽量避免夜战是海军官兵们的希望。然而,为了扭
转劣势而以勇猛精神和刻苦训练为前提,企图进行一场桶狭间桶狭间在今爱知县爱
知郡丰明町。日本战国时代初期,大领主今川义元率领大军攻击另一领主织田信长。
织田于1560年以少数兵力,在暴雨后乘虚攻击今川于桶狭间东北的田乐峪,取得奇
胜。式的决战,日本舰队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作战方式。进行夜战本来是水雷战斗
队所采取的作战方式,日本自创建海军以来就作了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战方式
取得了战果。现今,驱使“大和”、“武藏”两艘巨舰奔赴海上进行夜间决战,其
原因何在?一是最近( 6月下旬)日本战舰安装上了雷控射击装置,18英寸的巨炮
可以进行自动瞄准射击;二是为了避免在敌人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作战可能产生的
不利因素。如果巨舰在白天遭到那些穿过云层的敌机的袭击,就要反复进行曲折航
行,以闪避鱼雷的攻击。这样,巨炮就无法瞄准目标。在此种情况下,日本夜间决
战的传统作战法又占据了主要地位。留在日本历史上的成功之例说明了“夜袭的成
功在于参战官兵的勇猛”。明治28年(1895年) 2月 2日,日本水雷战队突入威海
卫击沉 4艘军舰的夜袭特攻战就曾经在世界上引起过较大的反响。夜袭特攻战的成
功是日本海军的骄傲,栗田决心继承先辈的传统,依靠全体将士之勇猛,在最后的
战场上决一死战。


05 舰队孤军作战——不得已进行神风特攻战

在战争过程中,日本舰队能够有机会展开“百日练兵”,真是天助神佑。昭和
19年10月18日,为了在今后的战争中挽回濒于衰亡的日本帝国的命运,大本营向重
新振作起来的联合舰队下达了发动有名的“捷一号作战”的命令。

“捷一号作战”的概要是,当美军向菲律宾群岛发动进攻时,日军将从海空两
个方面发动攻势,全歼进攻之敌。主要作战内容可以归纳成以下 4点:
(1) 陆基航空兵部队要在大约 700海里处搜索敌人,并不断使用鱼雷和炸弹
进行消耗作战,一旦敌舰队接近,再协助陆军飞机将敌军歼灭在近海水域。
(2) 舰队集中在婆罗乃(婆罗洲北部)待机,根据情报决定出击与否,目的
在于捕捉并歼灭海上敌人的护航舰队和其他船队。
(3) 万一出击迟误而敌人已经开始登陆,日本舰队要全力以赴地强行突入港
湾内,歼灭敌船队。
(4) 小泽中将的航空母舰编队将从濑户内海出发南下,把敌机动部队诱至北
部海域,以此掩护栗田舰队突击。

在具体的兵力安排上,上述第 (1)作战任务由第五基地航空部队(大西中将
指挥,驻菲律宾)和第六基地航空部队(福留繁中将指挥,驻台湾)来承担。第
(2)、第 (3)作战任务交给栗田中将的主力部队来完成。

恰巧,当时第六基地航空部队在10月12日到17日的 5天时间内,与空袭台湾的
美机群展开了一场殊死激战。据报道,日机取得可喜战果。然而,实际上,不仅无
战果可言,反而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这一台湾近海空战的失利,对增援菲律宾作战
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其详细经过,在分析小泽舰队失败原因时详述),那么,
被寄以希望的驻菲律宾的第五基地航空部队的实力又将如何呢?

当大西泷治郎中将走马上任时,第五基地航空部队仅仅才剩有 150架飞机(在
特鲁克和帕劳遭敌空袭,分别有 325架和 203架被击毁,可见日机损失之大!)。
而且,飞机的性能极差,飞行员低劣的驾驶技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大西中将是山
本大将的心腹,是日本海空军的权威人士。据分析,他是不会赞同“捷一号作战”
计划的。但是,结果却与估计时相反,大西中将最后终于下了决心,挥泪同意进行
肉弹特攻战,“神风待攻队”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特攻作战是自下而上地自发产生
的,而不是自上而下按命令执行的)。于是,那些年轻的飞行员脖子上围着白围巾,
抱着为国捐躯的必死信念扑向决死的战场。

实际上,“神风特攻队”是从冲绳战役开始才取得一定程度的战果的,而作为
莱特湾海战的一翼所进行的特攻战,由于战况对日本不利,加之初次进攻缺乏经验,
未能取得理想的战果。当时,如果不采用神风特攻这一非常手段,栗田舰队就得不
到空中支援。实战表明,就连这支敢死队也无能为力。因此,栗田舰队是在没有空
中掩护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地浴血苦战的。

在舰队出击之前,还发生了一个严重事件,即联合舰队被迫把仅有的32架侦察
机全部交付给基地航空部队使用。当时,菲律宾基地航空部队的力量相当薄弱,搜
索侦察能力更是弱得可怜,因此,作战规划上第 (1)要点上的“要在大约 700海
里处搜索敌人”的设想,对它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不要说 700海里,恐怕连
200海里也难以保证,这样,作战的第 (1)设想无疑将要落空。而唯一可以救急
的就是这批有熟练技术的舰队搜索机。如果能充分发挥这批搜索机的作用,把获得
的情报迅速通报给舰队,想必也不会失掉战机。另外,在舰队交战中,也应该将搜
索机派往战场上空,听从舰队司令的命令和指示,至于舰队方面,考虑到航行在敌
潜艇出没的海域,很难从事海上收容工作,又考虑到有遭敌机轰炸被击毁的危险。
因此,也同意与基地航空部队共同使用。于是,搜索机群先行进驻圣何塞基地(民
都洛岛),也就是说,32架搜索机并不只是应大西中将的要求才转移到陆地的。而
且,在必要的时候,这支机群也应该听从栗田司令官的指挥。但后来在实战中这一
构想未能实现。

不配备侦察机的舰队远航出击,这在现代战术上是不可想象的,这就好比是瞎
子走路一样。为此,整个舰队卷起了风暴般的不满情绪。如果要保证上百名瞎子在
银座大街上安全行走,就必须有明眼的正常人带路,否则,上百盲人在大街上就会
产生混乱乃至发生危险。不配备侦察机的舰队不正是和失去带路人的瞎子一样吗?

因而,舰队官兵非常气愤地说:“说不定战舰被敌潜艇击沉了,我们还蒙在鼓
里呢!”32架飞机默默地同弥漫着愤懑情绪的舰队告别了,闪光的机翼下留下了离
别的悲哀。果然,在大舰队出击的第二天凌晨,旗舰“爱宕”号首先遭敌潜艇袭击,
中雷后仅20分钟就沉入海底了。接着,重型巡洋舰“摩耶”在 4分钟内被炸沉,与
此同时,“高雄”也遭受重伤不得不返回基地。真是出师伊始,便遭祸灾,谁能说
这与调走全部搜索机没有关系呢?当时,一名落水的参谋一边在巴拉望岛海面划游,
一边气愤地说:“我们被敌潜艇干掉了,可事先竟然丝毫也没有察觉到!”


06 不满情绪蔓延全军——放弃“八四舰队”以来的训练

现在,让我们综观一下“捷一号作战”的各项具体计划。作战方案中的第 (1)
要点,即基地航空兵的情况,前面已有叙述。对于作战方案中的第 (2)要点,将
士们普遍认为这是主力舰队应该采取的方案,无人表示异议。对于第 (4)要点,
同样也没有什么意见,一致认为对主力舰队进行掩护作战是非常必要的;认为如果
小泽舰队进展顺利,将对栗田舰队的作战大有裨益。然而,第 (3)点却引起整个
舰队官兵的不满,对此指挥官甚感恼怒。这里不妨再重复一下作战方案中第 (3)
点的内容,即“万一出击迟误而敌军已经开始登陆,日本舰队要全力以赴地强行突
入港湾内,歼灭敌船队”。在瓜达尔卡纳尔激战中,曾反复10余次发生小型舰队夜
间“突入作战”的战例。但是,此次的“突入作战”与瓜岛争夺战时的情况截然不
同。这一次,日本主力舰队要倾其全力在光天化日之下突入敌人港湾之内一决雌雄,
这的确是世界海战史上闻所未闻的作战方案。开始,舰队官兵对此只是嘲笑,继而
则暗暗地咒骂起来。

作战方案中的第 (2)要点是联合舰队的基本使命。为了实施这一命运攸关的
夜间决战,舰队进行了 3个多月的猛烈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夜间突
入敌港湾的歼敌作战进行了充分训练,这就是“对敌港湾进行突入袭击,在短时间
内尽最大努力展开猛烈的炮击,然后迅速脱离战场”的作战方针。此作战方案亦可
称其为“敏捷杀入”。决战中,“大和”、“武藏”的18英寸的大炮只消齐射两三
次,海湾内的敌人阵角必将大乱,然后再择机迅速脱离战区,这就是“突入作战”
的精髓之所在。但是,如果执行作战方案中的第 (3)要点,在光天化日之下长驱
直入敌港湾,长时间地袭击敌船舶和登陆部队,这哪里是什么“突入”,简直是
“静坐”,而“静坐”是为提高工资而进行斗争的一种手段,决不是舰队作战所应
采取的方式。

总之,与敌运输船团相拼杀,是主力舰队作战史上所没有记载过的。突入港湾
作战更是如此。1910年,日本海军把自己假想的作战海面转移到太平洋(在这以前,
由于把俄国作为假想敌国,海战演习地点从东中国海转移到日本海方面,俄国舰队
被全歼后,日本自然而然地又转向太平洋的东大门)。假设英国或者美国舰队一旦
从太平洋发起进攻,日本将与之决一死战。以此为前提,加强了海上主力舰队的力
量,日以继夜地进行艰苦的训练。

在日本,今天能记起“八八舰队”这一名称的人恐怕已经寥寥无几了,而以创
建“八八舰队”为前提的“八四舰队”却多为人知。在世界三大舰队的势力比较表
和年鉴照片上是这样记载的:称英国的主力舰队为“大舰队”,称德国的主力舰队
为“公海舰队”,称日本的主力舰队为“八八舰队”。美国和法国为争取世界第四
位的海军而竭尽全力,但其实力远远达不到世界“三大主力”舰队的水平。

所谓“八四舰队”,即指拥有战列舰 8艘、战列巡洋舰 4艘、巡洋舰24艘、驱
逐舰84艘、潜艇60艘组成的实力雄厚的威风凛凛的大舰队。世界上的军事评论家曾
赞誉它为力量均衡的标准舰队。

日本海军正是在拥有这一舰队的情况下,在波涛汹涌的西太平洋海面上日以继
夜地进行作战演习的。早在1922年,在华盛顿裁军协定诞生之际,日本为了弥补兵
力不足,就采取了发挥单舰作战能力和以高超技术取胜的方针。并勇于革新创造,
每年都在造舰技术和海上训练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在战略上主张“进攻防御”和
“消耗作战”。因此,在运用水雷战斗队进行奇袭作战以及提高主力舰巨炮的命中
率方面,绞尽了脑汁,倾注了心血。而且,为了加强近海作战的优势,在造舰设计
时,最大限度地缩减舰内居住位置,挖掘一切潜力,集中一切力量,把着眼点放在
提高速度和增强炮火威力方面。

20多年来,日日夜夜,主力舰队官兵所进行的训练都是以舰面炮战和舰队海面
机动为中心的训练,至于杀入敌港湾内进行所谓的“突入作战”的演习,不仅一次
没有做,甚至连这种战术的名称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多年来,搜索并袭击敌运输船
队是属于潜水艇和驱逐舰的作战范畴,而不是主力舰队所肩负的使命。这也就是说,
“捷一号作战”命令中所采用的战术是在联合舰队的官兵闻所未闻,更未曾进行过
演习的状况下提出来的,是在最后决战中强行推行的一种作战方式。

更何况,当时谣传说作战命令的重点是盲目进入莱特湾歼敌。因此,全军上下,
官兵们的不满情绪犹如大海的怒涛。再者,在赤道附近,在高温与寂寞的锚地度过
100天强化训练的战士们,在煎熬之中神经受到很大冲击,恐伯也是引起不满情绪
的原因之一。


07 长官训戒众将士——出击前“爱宕”舰上的夜宴

虽然全军弥漫着不满情绪,但是舰队的指挥官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捷一号作战”
计划的实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他们为决战的到来,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深入地研究战术,反复地进行训练。例如,在发现敌人运输船队时舰面炮火应如何
分配?同时打击敌运输船队和护航舰队有何要领?突入港湾时应采取什么方式?究
竟是一队突入好呢,还是两队一起突入有利?或者是三队间隔突入为上策?突入攻
击后应如何快速脱离——即如何撤离在宽阔的正面展开炮击的舰队?针对这些问题,
日本舰队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多次演习。

作战训练之艰难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幸运的是,在残酷战争中能够进行这样完
整的“百日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作梦也没有想到的机会。这期间进行的训练(即
突入港湾的作战技术),可以说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而百日之后,就大学毕业
了。但是,舰队训练的重点仍然放在“歼灭敌机动部队”上面。

翻开历史,海战名将纳尔逊在海战中就曾亲自率领全军突入港湾,给法国舰队
以毁灭性的打击。类似这种战术,在历史上还可以举出许多战例。另一方面,在历
史上,主力舰队以敌人运输船队为主要歼击目标的作战时代,也延续了一个相当长
的时间。在欧洲,在英、荷、法、西(班牙)四大海军进行海上争霸的时代里,名
将特鲁普(荷兰)、德雷克(英国)之所以威名赫赫,也是和“突入作战”分不开
的。但是,从20世纪以来,这种海战方式在海战中已经销声匿迹了,而主力舰队之
间的决战,成了争夺制海权的主要海战方式。可是,谁能预言海战史上的这一现象
不再重现呢?在太平洋战争中,在敌我双方舰队进行角逐的舞台上,因护送船队而
导致海上激战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由于登陆攻防战引起的港湾突入战也曾几度
发生。总之,海战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制海权”的重要性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即使船队登陆成功,但如
果后方的海上联络一旦被切断,也只有束手待毙。扭转这种局面的唯一的方法只能
是“歼灭敌机动部队”。从这一点来看,日本海上主力舰队的使命就非常清楚了。

当把突入港湾作为最后的,也是最主要的作战目的下达后,联合舰队官兵强烈
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高潮。这种不满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以此为主要形式的作战。“捷
一号作战”的命令是在昭和19年10月17日深夜下达的,舰队离开林加锚地是18日凌
晨 1时,于20日中午到达婆罗乃湾。出击的时间是22日上午 8时。此后,无论采取
什么应急措施,在25日以前到达莱特湾显然已经不可能了。然而,麦克阿瑟军队已
于17日傍晚开始登陆(18日傍晚日本守岛部队已经丧失了第一道防线),估计在22、
23日前后,美军全部装备能够向陆地卸载完毕,如果这样,那么留在湾内的将只有
60艘空船。当时,麦克阿瑟将军动用的舰只总数达到 600余艘。那么,与美舰船总
数相比,击毁留在港湾内大约十分之一的空舰船又算得了什么呢?若以巨型战舰
“大和”“武藏”同空船相厮拼,在海战史中将永远成为后世的笑柄。日舰队的将
士们意见纷纷,很多意见书堆在指挥官的桌子上,甚至有的将士去和参谋长针锋相
对地进行争执,他们说:“我们并不吝啬自己的生命,然而,我们爱惜帝国海军的
名誉,如果帝国大海军的最后一战是与敌人的空船相厮拼,那么,东乡元帅、山本
权兵卫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息。”

事态非常严重,因此,10月21日,栗田长官把战队司令和参谋召集到旗舰“爱
宕”号上,举行了出击前的晚宴。宴席上,栗田一反常态,用非常严厉的口气训戒
道:“看来反对意见很大,但是,战局实际上比在座的诸位想象的还要严重的多。
如果国家灭亡了而舰队尚存,那将是我们的一大耻辱。我想,恐怕大本营也打算把
本舰队置于‘死地’。战局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但莱特湾的突击是义不容辞的,
是会在世界上创造奇迹的。谁敢断言我舰队一旦出击不会取得挽回败局的军功呢?
诸位!歼灭势不两立的仇敌哈尔西、米切尔、金凯德的机动部队的机会来到了!我
希望诸位努力奋战!”

训戒结束,全体三呼万岁,以示顺应长官意志。有的参谋下酒数杯,便耍起酒
疯,不时地引起哄堂大笑。埋在心底里的不满就这样一时云消雾散了。夜深,万籁
俱寂,仰天而望,星斗满天,其中,天狼星泛着青白的寒光散落在海面上,宛如要
同即将出征的官兵们永别一样。


08 威势显赫的大舰队——1000海里远征突击战

不一定是向四条啜位于大阪府北河内郡的一个城镇。正平 3年(1348年),在
四条啜,南朝军楠木正行和足利一方的高师直作战,南朝失败,正行和其弟正时自
杀。出征,但可以肯定高级参谋中有半数人是怀念凑川的楠公的。大部分官兵仍然
斗志旺盛,焦急地期待着打响歼灭哈尔西舰队的最后一战。虽然因缺乏航空部队而
产生的不安尚未完全消失,但是,当看到大舰队威风凛凛的非凡阵容时,官兵们心
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决心一举挽回衰败的局势。看到这种情形,谁能料到10个
月之后日本会无条件投降呢?

眼下,日舰队出击的阵容是:

第二舰队(司令栗田中将)
第一战队:战列舰“大和”、“武藏”、“长门”。
第三战队:战列舰“金刚”、“棒名”。
第四战队:重型巡洋舰“爱宕”、“高雄”、“摩耶”、“鸟海”。
第五战队:重型巡洋舰“妙高”、“羽黑”。
第七战队:重型巡洋舰“熊野”、“铃谷”、“利根”、“筑摩”。
水雷战队:轻型巡洋舰“矢矧”、“能代”、驱逐舰15艘。

第五舰队(司令志摩中将)
第二十一战队:重型巡洋舰“足柄”、“那智”。
水雷战队:轻型巡洋舰“阿武隈”、驱逐舰 4艘。

西村部队(司令西村中将)
第二战队:战列舰“山城”、“扶桑”。
水雷战队:重型巡洋舰“最上”、驱逐舰 4艘。

机动部队——第三舰队(司令小泽中将)
第三航空战队:航空母舰“瑞鹤”、“瑞凤”、“千岁”、“千代田”。
第四航空战队:战列舰“伊势”、“日向”。
水雷战队:轻型巡洋舰“五十铃”、“大淀”、“多摩”、驱逐舰 8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舰队的名称在联合舰队司令部转移到陆地的同时被废除了,
另外,小泽中将的舰队是从内地参战的,其战况另述。

栗田的主力舰队分成两支,相互间以 6公里的间隔前进。10月22日上午 8时,
舰队从婆罗乃湾启航踏上了征途,以18海里的速度破浪北上,为了躲避敌潜艇,舰
队实行“之”字航行法。第二天(23日)拂晓,当舰队沿巴拉望岛北进时,遭到敌
潜艇鱼雷袭击,旗舰“爱宕”及其他两艘军舰遭难。这对出击者来说确实是一次沉
痛的打击,对士气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一事件的发生,使舰队全体官兵意识到,
在到达目的地以前的遥远征途中,必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栗田司令官转移到巨型战舰“大和”号上并以“大和”为旗舰,重整阵容,继
续北上。24日黎明,舰队沿民都洛岛的南方向东迂回进入了锡布延海。锡布延海就
象日本的濑户内海一样,把菲律宾群岛分成两部分(海面宽度是漱户内海的两倍以
上)。突破锡布延海面向东进入太平洋,然后南下杀向莱特湾,这就是栗田舰队(
主力舰队)的进军路线。此一路沿途海面上航路狭窄,岛屿迭嶂,毫无疑问,这也
是敌潜艇和飞机埋伏待机的最佳海域。但是,若南下突入莱特湾,此乃必经之险路,
非突破不可。

从婆罗乃基地突入莱特湾的航路有两条。第一条是从婆罗洲北部进入苏禄海,
横穿棉兰老海,经过苏里高海峡进入莱特湾亦称南路。第二条是沿巴拉望岛西北而
上,从民都洛海角进入锡布延海,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沿萨马岛海面南下,进扑
莱特湾亦称北路。第一条路线距离短,估计险情少,所以栗田把它让给了劣势的西
村舰队。栗田主力舰队则沿第二条路线进击。从全局来看,这是一个从东面即指上
述的北路。由北面而下从东面攻入莱特湾。和南面同时突入莱特湾的战斗计划,该
计划于21日最终商定完毕。

栗田主力舰队到达莱特湾的距离若算直线航程,大约有1000海里之遥,若采用
警戒航行法或中途遇敌回旋的话,便可达1500海里。而且,前半程是敌潜艇待机的
海面,后半程则进入了敌空袭圈。“舰队杀入”作战的征途既险恶又遥远,而且,
整个航程都充满着敌舰潜伏奇袭的危险。栗田舰队成功地抵达莱特湾究竟能有几分
把握呢,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也无法准确估计。此战如果将日美的地位加以颠倒,
由美海军以栗田舰队之势进行攻击,日本海军以美军兵力处于守备地位的话,那么,
日本海军将会把美军的大部分埋葬于海底。这不仅仅是一个假想,不久在后面叙述
锡布延海和圣贝纳迪诺海峡附近的战斗时,读者肯定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09 主力舰遭敌空袭——巨舰“大和”“武藏”的厄运

栗田舰队小心翼翼地前进,并在航行中夜以继日地警惕着敌潜艇可能发动的袭
击。当舰队主力结束了第二天的航程之后,便分成两支舰群,一支以战列舰“大和”
为中心,一支以战列舰“金刚”为中心,两者间隔12海里,摆成环形阵列(周围由
驱逐舰包围,摆成一个圆形队列,请参照插图)向锡布延海驶去。

24日黎明时分,旗舰“大和”上的雷达在东方海空发现了敌人的舰载机。上午
7时30分,令人恐惧的大批美机编队终于出现了。“敌空袭接近,全体各就各位!”
的命令传遍各舰,杀气顿时笼罩了整个舰队。这时,早起的已快吃完早饭,晚起的
正在把饭团塞进口中,听到命令之后,全体舰员即刻甩掉饭碗,各自奔向战斗岗位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给以后的战斗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饿着肚皮的
官兵是无法坚持长时间作战的,此时,舰面上林立的炮口一齐指向了天空。

没有直接配备空中掩护的舰队在遭到敌机空袭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自己战舰
上的高射炮。然而,用舰面高射炮火阻击敌机俯冲轰炸是难以奏效的。激战中,往
往在击落几架敌机的同时,自己的战舰也被敌机击沉了——日美双方对此都有深刻
的体会。可是,在缺乏护卫机的情况下,高射炮毕竟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没有办
法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尽量加强舰面的防空炮火。

看吧!此时此刻,“大和”巨舰上装备的对空高炮、机关枪(总共 150余门)
和每艘巡洋舰上拥有的上百门高射炮,随时准备开火歼灭来袭的敌机,林立的炮管
就象发怒的刺猬一样。其他警戒舰只的大炮也以90度的仰角凝视着天空。

上午10时40分,激烈的海空战战幕拉开了,日舰所有的大炮凶猛地喷吐着火舌,
舰队上空顿时织出一张张密集的弹网,大有将胆敢来袭的美机一网打尽的架式。这
称之为密集炮火。但是,如果各战舰为了躲避鱼雷而不得不进行闪避运动的话,高
射炮的角度将失去统一,其结果必定使炮火分散,破坏了空中弹网的编织。因此,
面对敌人的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猛烈空袭,密集炮火实际上也会渐渐失去威
力。

美军的第一次空袭出动了舰载鱼雷轰炸机25架。首次空袭持续约一小时,虽然
有数架美机被击坠,但是,日本重型巡洋舰“妙高”(第五战队旗舰)因遭鱼雷袭
击而脱离编队,被迫返回婆罗乃基地。空袭中,美机把主要目标对准了巨型战列舰
“武藏”和“大和”——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是,“武藏”和“大和”那坚韧
无比的甲板却把大部分命中的炮弹反弹到大海中去了,舰体几乎未受任何损伤。虽
然两舰各自遭到一枚鱼雷的袭击,但并没有影响巨舰的航速,“不沉战舰”仍然威
风凛凛地破浪前进。可是,好景不长,在被第二枚鱼雷击中的同时,又有几颗大型
炮弹在“武藏”的舰桥附近爆炸,致使该舰18英寸的大炮的方位盘不能转动了,据
推测,这与鱼雷爆炸造成的震动有关。尽管如山一般的巨舰仍以27海里的速度破浪
前进,但曾经一度在官兵中燃起的、用18英寸(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的巨炮
打通突入莱特湾的道路、给予敌航空母舰以致命一击的雄心顿时遭到了挫伤。

当美第一攻击波机群刚刚飞离战场、栗田舰队正欲重组队形时,中午12时,美
军又出动了大型鱼雷轰炸机24架,发动了第二次空袭。因此,那些连早饭都没有吃
饱的日舰官兵们又只好把午饭也耽搁了。这一次,美机把攻击的目标重点指向战舰
“武藏”,准确地说,这次敌人出动的24架飞机,其中12架专门对付战舰“武藏”
和“大和”,其余的12架则向栗田编队的其他舰只扑去。美机主要采取鱼雷攻击的
方式。此时,“大和”和“武藏”两舰分别位于环形阵列的中央和内侧右端,左边
近处“羽黑”、“长门”两舰并驾齐躯。把两艘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型战列舰置于死
地,这是美机首要的作战使命,采取的方针则是各个击破。因此,巨舰“武藏”、
“大和”首当其冲地遭到了美机的攻击。


10 “武藏”号巨舰倾覆——中鱼雷10余枚,炸弹20余颗

美机以必死的决心向“武藏”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充分显示了美海军将士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凶猛的空中攻击确实使日本舰队难以招架。

在战争期间,凡在报道中提到美军时,一律要称“美国鬼”,若对美国稍加称
赞,马上就被戴上卖国贼的大帽子而受到制裁。但尽管这样,在海上作战的日军将
士们对美军官兵的英勇顽强还是不乏赞赏之词的。

例如,在栗田舰队出击的第二天早晨,旗舰“爱宕”及其他两艘战舰被击沉时,
日本海军官兵中就发出了对美军的赞扬声。当“爱宕”号处在摇摇欲坠的生死关头
时,该舰还发出了“敌潜艇灵敏度相当好”的信号,就在发出上述信号的同时,
“爱宕”又在没有发现任何鱼雷航迹的情况下,被敌 4枚鱼雷击中,紧接着,“高
雄”、“摩耶”也遭到进攻。后来,参战的参谋们在回忆“高雄”、“摩耶”被袭
击的情况时,交口称赞美潜艇的作战技术,他们说:“虽说是敌人,但不能不令人
佩服,此等高超的攻击技术在日本海军方面是罕见的。”

美鱼雷机实施高速俯冲轰炸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不仅具有勇敢精神,还具有高
超的技术。这同在开战不久的12月10日日本战鹰在马来海面击沉英国“不沉战舰”
“威尔斯亲王”号的技术几乎如出一辙。美国为了取得象日本击沉“威尔斯亲王”
号战舰一样的战果,除了苦练作战技术之外,其官兵还具有同当时的日本海军不相
上下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空袭过程中,美鱼雷机队冒着日本舰队前所未有的猛烈的对空炮火,拼命地
实施俯冲轰炸,直到把炸弹和鱼雷全部丢光后才飞离战场。日舰官兵手忙脚乱地抵
抗美机的殊死进攻,而在敌机返回之后,官兵们便在甲板上议论纷纷,有的说:
“真没想到敌机干得如此漂亮!”

下午 1时25分,第三次袭击又开始了。美军出动了29架飞机,主要的攻击目标
仍然是“武藏”号。只见几乎半数的美机向该舰迅猛扑来,纷纷投弹,然而,一枚
又一枚的炸弹被“武藏”的甲板弹了出去,有10几枚炸弹在“武藏”的近处爆炸,
战舰的前后左右掀起了百余尺高的水柱,将整个巨舰笼罩起来。官兵们一直担心着
“武藏”的命运,有的战士甚至说:“这下子可完蛋了!”可是,当水柱消失之后,
“武藏”黑黝黝的巨体依然象一座巍峨的小山耸立在海面上——真不愧“不沉战舰”
的称号啊!确实令人惊叹。

可是不一会, 3枚飞窜的鱼雷几乎同时击中了“武藏”号右舷的舰首,巨大的
爆炸致使舰首外钢板被撕裂而翻卷起来,从而使“武藏”陷入了不能自由航行的困
境之中。当旗舰发信号前来询问“武藏”的情况时,该舰则回答:“完全可以保持
22海里的航速前进。”于是,栗田立即命令整个舰队的速度一律降为22海里(在这
以前是25海里。由于是远征突击,速度应该愈快愈好),以期能够带领“武藏”一
同前进。几乎就在栗田下达上述命令的同时,下午 1时55分,栗田又向大本营和菲
律宾基地航空部队发出了如下的紧急电报:“第一游击部队正在锡布延海苦战,预
计敌空袭将更加激烈。请求基地航空部队以及机动部队迅速向可能位于拉蒙湾方面
的敌航空母舰舰队发起积极的进攻。”

这是一封语调冷静的请求电。但是,从电文的字里行间却能隐约看出舰队官兵
们心中的愤懑情绪。当锡布延海面上的苦战已达 5小时之久时,无论是大本营方面,
还是菲律宾基地航空部队,都没有获悉丝毫关于美舰队的情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呢?更不能令人容忍的是,日本基地航空兵至今没有向位于菲律宾群岛东岸拉蒙湾
或在莱特湾附近的敌机动部队发动进攻,而是任凭敌航空母舰部队为所欲为。对来
自美航空母舰机群的凶猛袭击,竟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那么,从舰队抽调出去的
那32架远距离水上侦察机,此时此刻跑到哪里去了呢?它们的预定使命不是把美舰
队的情报逐一及时地通报给各舰,同时负责基地航空兵击毁美航空母舰编队的导航
工作吗?然而,在此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日本水上侦察机并没有完成上述两个重
要的使命,结果造成眼下栗田舰队处于困苦的境地。这实际上就等于把日本舰队全
部奉献给美军,为美舰队提供了进行鱼雷轰炸试验的靶子。对此,栗田舰队的官兵
自然是大为不满的。但是,眼下还不是相互追究责任的时候,此刻,严酷的现实摆
在面前:美机发动的大规模空袭正一波紧跟一波,接连不断,栗田舰队的处境极其
危急。从后来所公开的战史资料得知,上述水上侦察机来能完成侦察任务的原因在
于基地通讯能力薄弱,敌人对通讯联络的干扰、日方旗舰的变更以及未能将侦察结
果及时通报出去而造成的。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战舰“武藏”的险恶处境。该舰由于遭到 3枚鱼雷袭击,
舰首钢板向外翻卷,这对“武藏”来说确实是一大不幸。在此之前,数枚鱼雷或炸
弹都没有使“武藏”受到严重损失, 4个推进器依然安全无恙,但是,舰首外钢板
的弯曲增大了巨舰航进的阻力,给“武藏”号的航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就象游
泳运动员头上顶着木板向前游一样。虽说栗田已下令将前进速度减慢到22海里,但
“武藏”用尽气力还是追赶不上,渐渐地落在了编队的后方。而且,为保持舰身平
衡而大量注水导致了舰首下沉。就在舰上全体官兵心焦如焚之际,下午 2时30分,
美50余架飞机又发动了第四次空袭。

日本海军航空兵素以“猛鹫”著称,但是,在这次锡布延海激战中,这个称号
被美海军航空部队夺去了。此时,只见美军“猛鹫”30余架,气势汹汹地向孤独地
落在日本编队后方缓缓蠕动的“武藏”号扑去,并以其令人憎恨和恐惧的俯冲轰炸,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劈头盖脸地向失掉机动能力的“武藏”号进行决死攻击。此时,
虽然“武藏”前甲板已经漫进大片海水,但巨舰后半部的高射炮仍在弥漫的黑烟中
喷吞着火舌,战士们在大难临头的危急时刻仍然竭尽全力争取多击落 1架敌机。果
然,又有 2架大型美鱼雷轰炸机拖着浓黑的烟团栽入大海,在护卫“武藏”的驱逐
舰“清霜”号的两侧掀起了高大的水柱。由此而掀起的巨浪,使“清霜”号不得不
把36海里的速度一下子降至20海里。在日舰官兵还未来得及为这一个小的战果欢呼
的瞬间,“武藏”又被一枚鱼雷击中,速度顿时减至12海里。下午 3时,栗田命令
“清霜”、“浜风”两舰在后面伴随“武藏”退出编队,自己率领舰队继续前进。
这时,其他战舰上的官兵们默默地伫立在甲板上,目送着巨舰“武藏”的孤影在海
面硝烟里悄然隐没。“武藏”退出战斗行列,给身经百战的勇士们的心头涂上了一
层黯淡的不祥阴影。就在日军将士痛惜哀叹之际,美机又发动了第五次空袭。

下午 3时10分,美军以战斗机、鱼雷轰炸机 100余架的庞大阵势,向栗田舰队
发动了第五次空袭。狼狈不堪的日本舰队在遭到美机纵横交错、接踵不断、迅猛异
常的轰炸之后,连伤员都来不及收拾,哪里还有还手之力呢?面对美机大规模的猛
烈空袭,巨舰“武藏”束手无策,奄奄一息,生命处在垂危之中。随着一声声惊天
动地的爆炸声,在连续遭到10余枚鱼雷和炸弹的袭击之后,“武藏”舰首下沉得更
加厉害,战舰只能以 6海里的速度蠕动。为避免巨舰沉没,舰长决定将“武藏”开
向岸边搁浅,可是,由于操舵过急,几乎使巨舰倾覆。此时,舰首仍在继续下沉,
左舷倾斜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猪口舰长决心破釜沉舟,他下令将 4个机房中的 3
个都注入海水,仅留一机运转航行。这时,与其说“武藏”还在航进,倒不如说象
婴儿在爬行更为恰当。为力图保持军舰平衡,全体舰员都集中到右舷,可以搬动的
东西也已全部移到右舷。 6时50分,舰首完全沉入海水中,只有前部两座炮塔象小
岛似的浮在水面,所有机械也全部停止了。

这时,舰长猪口少将把主要军官集合起来,举行告别仪式,并委托副舰长向联
合舰队司令长官发出如下的诀别电报:“我本人曾是大舰巨炮主义的信奉者猪口少
将是炮战权威。,但是,在事实面前,现在我承认自己大错特错了,我诚心向国家
和人民请罪。”猪口少将与主要军官告别完毕,便一人独自留在倾斜的舰桥上与巨
舰同归于尽了。

下午 7时35分,“武藏”的舰首全部埋入水中,庞大的躯体左倾翻转,向海底
深渊沉下去,在此一刹那间,炮塔附近又传来一声巨响,炽热的火柱冲天而起。这
一巨大的火柱可能是战舰上的炮弹碰撞而引起的诱爆,这一巨爆声就好象是“武藏”
在薄暮中向再次退却的舰队(细节请参照下节)作最后的告别似的。(“武藏”号
的2200名舰员中大约有半数得救)。


11 栗田长官真的会放弃进攻吗——美军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

美机第五次空袭终于将巨舰“武藏”击沉了。除此之外,巨舰“大和”也吃了
几颗炸弹,战列舰“长门”被两枚鱼雷击中后速度被迫减至20海里。快速轻型巡洋
舰“矢矧”被炸后速度也减到了22海里以下。其他各舰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栗田
舰队的速度只好减少到18海里——这是半个世纪以前舰队在海面上进行决战的速度。
如此缓慢的速度怎么能够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之险呢?

如果此时美军发动第六次空袭,栗田舰队很可能会折兵大半,如果第七、第八
次空袭接踵而至,谁能担保日本舰队不会就此而全军覆灭呢?特别是到下午 3时30
分,如果按照在此以前的空袭频率,美机在日落前完全可以再发动三次空袭。然而,
出人意料的是,美机停止了空袭,栗田舰队得以继续东进,现在已迫近锡布延海东
端的海域。在航线的前方,隐隐约约闪现着星罗棋布的岛影,舰队已经进入了无法
自由行驶的狭窄海面。

连续 5次遭到美机空袭,栗田舰队连“喘一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此时,日舰
官兵不但在拼命忙于修理,做应急的战斗准备,而且,在这一东进航行中,还要加
倍警惕美军潜艇可能发动的袭击。目前的现状是舰队为了躲避敌潜艇的潜望镜,不
得不进行曲折航行;就连驱逐舰“秋霜”也不顾一切地猛进,向可疑目标投下鱼雷。
途中,发现鱼雷航迹的报告也有二、三次之多。

在出征的第一天, 1万吨级的巡洋舰“爱宕”、“摩耶”、“高雄” 3舰被美
潜艇击沉击伤的惨状(“高雄”号受重伤退出战场),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而眼下,
在锡布延海面散落的岛屿背后,谁敢说没有美潜艇待机呢?相反,完全应该估计到
会有大量的敌潜艇在此潜伏(事实上,日舰队未遇到敌潜艇,如果美军把 1个战斗
队的潜艇派到这里的话,栗田舰队将会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

此时此刻,日舰全体官兵显得异常紧张,神经如同绷紧了的弓弦一样。正在这
个时候,联合舰队司令部发来了警告电,内云:“据推测,在到达圣贝纳迪诺海面
时敌人使用潜艇的可能性很大,要加倍警惕。”栗田立即回电说:“感谢司令部关
怀,我们已经拼上了。”

栗田举目四望,但见海面一片白浪,深感要想发现并辨认出潜望镜和鱼雷航迹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用于护卫舰队和攻击敌潜艇的宝贵的驱逐舰只
剩下了11艘。

出征时所拥有的15艘驱逐舰数量本来就相当不足,而且途中又派了 2艘(“朝
霜”、“长波”)去拖航“高雄”号。护卫“武藏”号又占用了 2艘(“清霜”、
“浜风”),结果,现存驱逐舰只剩下了11艘,薄弱的实力令人深感不安。不仅如
此,舰队的速度已经减到了18海里,这种航行速度大大有利于敌舰进行鱼雷攻击。
在如此众多的不利因素之下,促使日本舰队能够继续东进的,除了官兵们所具有的
英勇精神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

但是,栗田并没有失掉理智。他已经意识到,锡布延海峡航路狭窄,敌潜艇伏
击的可能性很大。更重要的是,当时他估计美军很可能发动第六次空袭,于是,下
午 3时55分,栗田突然向整个舰队下达了“全军返回”的命令。

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一道命令呢?原来,栗田自有他的打算。他计划整个编队
一面退到锡布延海海面,一面观察战局形势,待日本基地航空兵出击敌机动部队取
得成功之后,再发动攻势。如果栗田不下达上述命令,继续按照原订计划突进的活,
全舰队就有葬身菲律宾内海海底的危险。

同时,栗田还向大本营(确切地说是向驻在日吉台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发
电,申述了暂时退却的理由和意图。该电全文如下:“从 6时30分至15时30分,我
军连续 5次遭到敌舰载机的袭击,损失甚大。敌机袭击的频率和架次正在逐渐增加,
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强行进击,我方的损失将不可估量,也很难如愿突入目的地。因
此,暂决定退到敌空袭圈之外,待友军指日本基地航空兵以及机动部队。攻击成功
后再举进攻。”

与此同时,栗田再次向基地航空部队发出了希望能积极配合进攻美舰编队的请
求电,自己掉头脱离战场向西方驶去。此时,时钟正指向下午 4时,那么,基地航
空部队能够即刻发动掩护攻击吗?栗田舰队调转方向,卷土重来,进行强攻的可能
性到底有多大?一时不得而知。

栗田舰队的回撤,作为批判栗田作战的主要议题一直争执不休。尤其是对最后
一次在莱特湾海战中撤离战场掉头返回,长期形成了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的尖锐对
立。舰队回撤作为一个疑问恐怕会永远留在世界海战史上了。舰队“返回”一共有
4次,每一次都被涂上了疑问的阴影。

对于第一次返回,联合舰队司令部认为是“怯弱无能”,然而,美国海军司令
官们却认为此乃“聪明”之举。观点相差之远,真可谓天壤之别。关于栗田返回的
理由,前面已经有所叙述,除此之外,还要再加上一点,这就是:“原订的与西村
舰队同时突入莱特湾的协定,由于美机空袭已经整整晚了 6个小时,这就势必导致
栗田不得不单枪匹马地出击,而单独出击要想获胜,不具备强大的实力是根本不行
的。”——对此赞成与否,由读者自己去思考吧。

在这里,还有一点应当指出的,就是:栗田舰队回撤对美军来说竟然意想不到
地起了将计就计的作用,从效果上来看,回撤是战略上的一大成功。

24日下午 3时35分,美机第五次空袭结束后,仍有 1架飞机在日本舰队上空时
隐时现,极力保持接触,这也是以往海空战中的惯例。但是,到下午 4时20分左右,
这架美机突然向东方飞去,从此再也不见踪影。与此同时,美军的空袭也停止了。
原来,美机动部队旗舰接到了美机发回的情报,电文说:“敌军舰队正向西撤退!”
于是,美机动部队司令官向该机发出了“立即归舰”的命令,就这样美机中止了与
日舰队的接触。

美机停止了空袭,其结果等于美方主动放弃了将栗田舰队一网打尽的大好时机。
正是因为美军后来取得了海战的胜利,此一失误才没有形成重大问题。如果此次美
舰队在莱特湾海海战中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话,那么,美舰队司令官哈尔西决不能逃
脱军事法庭的制裁。因为正如后面将要叙述的那样,美侦察机飞离后 1小时,栗田
舰队又勇敢地卷土重来,向圣贝纳迪诺海峡挺进了。美国舰队没有识破栗田舰队智
杀回马枪的战术,实在是一个罕见的失误。

到此为止,综观战争全过程,美军在敌情侦察方面,早已远远地将日本抛在后
面,致使日舰队捉襟见肘,狼狈不堪。但是,在此次莱特湾大海战的重大关头,美
军为什么自动放弃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造成如此重大的失误呢?这确实是
值得探讨的。

第一,它说明了担任诱敌任务且被称之为“囮舰队”的小泽中将指挥的机动部
队终于开始给美哈尔西舰队以应有的迷惑和压力。小泽治三郎中将的任务是以他的
航空母舰部队引诱美机动部队于北方海面,来减轻美军对栗田舰队的空袭。24日,
小泽舰队到达菲律宾吕宋岛以北 150海里处(小泽舰队从濑户内海出击),并频频
发出电波,成功地吸引了美军的注意力。美舰队哈尔西司令立即决定快速北上歼灭
小泽舰队。如果进行舰队之间的大决战,由于日美力量之比为3:10,美军获胜是毫
无疑问的,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哈尔西又接到栗田舰队退却的报告,他在没有作
周密思考的情况下,就匆匆率领整个舰队全力以赴地北上进击了。

第二,美舰队骄傲情绪以及自以为是也是造成失误的原因之一。锡布延海一战,
美舰队大获全胜,如以棒球比赛来比喻,美舰队则是以10:0取得了压倒的胜利。而
日本却损失了战列舰 1艘、重巡洋舰 4艘、驱逐舰 4艘。对美军来说,最大的战果
是击沉了日本的巨型战列舰“武藏”号。这一成果决不亚于开战初期日本海军击沉
英国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可以说,日本引以自豪的主力舰一下子损失了一半。
虽然美机没有当场看到“武藏”的沉没,但是对该舰的舰首已经没入水中以及该舰
仅以 6海里的速度蠕动的狼狈相却是亲眼目睹的,这与目送“武藏”下沉没有什么
两样。当天晚上美军还在舰内举行了鸡尾酒会以示庆贺。

在沉醉于辉煌战果的同时,哈尔西还判断栗田舰队肯定已溃不成军,正在狼狈
逃窜,并坚信凭栗用舰队那一点残余力量,绝对无力再发起新的进攻。如果美舰队
处在这种地步,毫无疑问也是要退却的。此刻,美军已经获得了栗田舰队败退的情
报,锡布延海面就此平静了,因此,哈尔西解除了圣贝纳迪诺海峡的防御,美军从
而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歼灭日本舰队的良机。


12 卷土重来——“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

再让我们回头看一看栗田舰队。在没有得到关于美军任何情报的情况下,该舰
队在夜幕掩护之下开始了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的进军。当时栗田意识到在海峡的出
口处必定有一个不亚于莱特湾的决战战场,分析判断后认为:
(1) 为数不少的美潜艇可能正将鱼雷发射管对准海峡两端狭窄的航路,等待
日舰出现。
(2) 美战舰群可能已测定了射程,调转了炮口。
(3) 10余艘航空母舰可能已动员1000余架鱼雷轰炸机正在海面随时准备出击。

这是一般的战术常识。究竟最终能否突破这一关键的海峡要道,仍然是个未知
数。此时,栗田已经设想了三大战场:第一,锡布延海;第二,圣贝纳迪诺海峡;
第三,莱特湾。而且,日本舰队已经预感到在圣贝纳迪诺海峡,美航空兵、海军、
潜艇部队早已对精疲力尽的栗田舰队设下了立体包围阵列,企图打一场歼灭战。由
于栗田司令估计哈尔西的机动部队有可能在这一海面出现,因而不厌其烦地再三要
求日本基地航空兵发动积极的进攻。如果这一要求能付诸于行动,栗田舰队便能够
以凶猛的炮击压倒美战舰群的火力。对于美潜艇,栗田则寄希望于勇猛善战的驱逐
舰。倘若一旦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日本舰队便可以迅速南下,向最后的决战战场
——莱特湾挺进。

24日下午 4时半之前,正如栗田预想的那样,美军确实在此布下了歼灭日本舰
队的天罗地网。然而,在这之后,由于发现了小泽舰队,美机动部队又解除了这一
道防线,转而向北挺进,潜艇也回撤到莱特湾。25日拂晓,当栗田率舰队突破圣贝
纳迪诺海峡时,却发现附近海域一片肃静,全军将士无不为之惊异和恐惧。这对日
本舰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天助神佑,而对美舰队来说,确实漏掉了一条丰腴的大鱼。
究其原因,如果与栗田舰队接触的那架美国侦察机再继续跟踪飞行 1个小时,恐怕
战局就会向着有利于美军的方向发展。可是,美舰队却过早地断定栗田舰队已经退
却,从而轻率而匆忙地改换了战场。那么,栗田舰队又是如何成功地反戈一击的呢?

栗田曾判断,如果美国再进行第六次空袭,日本舰队无论如何是经受不住的,
于是,他决定向西方撤退。一个半小时后,与日舰队接触的美侦察机一去不复返了。
这时,从以前的攻击间隔来推算,栗田明确得出这样的答案:敌人坚信胜局已定从
而中止了空中追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栗田司令突然下令整个舰队再次转向东进。
对此,幕僚们大吃一惊,并一再追问道:“对于下午 4时的电报,大本营尚未回电
呢!”这时,沉默寡言的栗田司令据说只回答了一句话:“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
对于再次使舰队返回决死的战场这一道命令,栗田未加丝毫说明。舰队根据“没关
系,我们干我们的!”这一信条行事,调转 180度,向魔鬼海域圣贝纳迪诺进击。
于是,“捷一号作战”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楚地定在莱特湾了。如果进攻中途能够避
免无谓的伤亡,尽最大可能排除危险因素,那么,这一进击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栗
田不可动摇的决心。此时,恰好是24日下午 5时15分。

在舰队东进后 2个小时,即下午 7时15分,栗田舰队接到一封重要的训令,电
文如下:“仰仗神明庇佑,全军猛烈突击!”

在没有搞清实际上是栗田独自断然决定再次转向的事实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是
大本营这一“激励电”给栗田舰队增添了必胜的信心,重新唤起了官兵的勇气。但
事实上恰恰相反。舰队是在“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这一最简单明了的命令的激
励下再次转向突击的。早在两个多小时之前,栗田舰队就按照“对不起,我们先行
一步了”这一信条行事了。所以,当公布大本营的上述训电时,官兵们讽言讽语地
说:“请把战斗托付给我们吧!从陆地上指挥海上实战,就是鬼斧神功也是难以办
到的。”“不了解这种惊人的空袭,才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什么‘神明庇佑’,
倒不如换成‘全军覆灭’”。

就这样,官兵们连讽带刺但却斗志昂然地向海峡进军了。美国的詹姆斯●费尔
少校评论日本舰队的这一进军时说:“在这种情况或在战争的其他情况下,日本海
军显示出来的一大特征是:具有越过绝望难关的勇气和能力。”(选自:《莱特湾
的日本舰队》)这是非常中肯的语言。正在这时,栗田又收到西村中将的电报,内
云:“我舰队可望于25日上午 4时突入莱特湾东岸中部。”和西村同时突入莱特湾
显然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孤军铤而走险的西村舰队的命运将如何呢?


13 西村舰队驶向死地——莱特湾最悲壮的一幕

在叙述西村舰队悲惨的战况之前,为了搞清这支舰队为什么要单枪匹马地呐喊
着冲入绝境,首先必须把莱特湾海战的基本内容简单地概括一下:
(1) 战斗海面之广创造了世界记录——作战是在东西 600海里,南北2000海
里的广阔海域进行的。
(2) 战斗时间之长创造了世界记录——从10月22日到27日,实战时间长达 3
昼夜半。
(3) 全部兵力的一次大赌博——是日本海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竭尽全部力
量、起死回生的一场大规模的最后决战。
(4) 多元海战——日德兰、特拉法尔加、对马等三大海战是一元海战,而莱
特湾海战则是多元海战。它是由栗田舰队、西村舰队、志摩舰队、小泽舰队等 4支
舰队分别在不同的海域、在相近的时间进行的海上决战。

美国海战史专家将上述海战分别进行了命名:把栗田舰队参加的两次作战称之
为锡布延海海战以及萨马岛海战,把西村舰队和志摩舰队从南路进攻莱特湾的战斗
称之为苏里高海峡海战,把小泽舰队与哈尔西舰队的交战称之为恩加诺海面海战。
而日本方面则将上述各战斗概括为“莱特湾海战”。正确地说,此次海战还要加上
另一支战斗队,即神风特攻队——基地航空部队——参加的多次进攻。由于本文主
要叙述水面舰队作战,故把上述 4支舰队的作战作为叙述的重点。在此,先叙述一
下当栗田舰队正在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时,西村舰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突向莱特湾海
面时孤军奋战的情形吧。

西村中将指挥的舰队拥有战列舰“扶桑”和“山城”,重型巡洋舰“最上”。
此外,还拥有中级驱逐舰“满朝”、“朝云”、“山云”、“时雨”,这是一支力
量薄弱的舰队。“扶桑”、“山城”两舰是日本“无畏”型战舰的第一、第二号战
列舰,其舰龄已超过30年。如果用人来打比方的话,该舰便是已接近70岁高龄的老
朽之辈了。虽然其14英寸的主炮还健在,但该舰的航速低、耐久性差,防御能力十
分薄弱。所以,自开战以来,该舰一直在濑户内海专门用于海军训练,殊料此战竟
连此等老朽的军舰也拿了出来。由此可见“捷一号作战”的本质之所在,即“捷一
号作战”是在“倾海军全部力量,打一场最后的决死之战”这样悲壮的决心下动员
起来的。当然,“扶桑”和“山城”两舰都进行了某些改装,无疑显得年轻了几岁,
但是,正如给70岁的老人注射了荷尔蒙一样,其结果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年青小伙
子。

假如说,突入莱特湾的战斗要求舰队必须具备神速果断机动灵活的特点,那么,
西村舰队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只有实施突入莱特湾、将14英寸炮
弹全部打光后再自身沉没这一自杀性攻击计划时,“扶桑”和“山城”两舰才能起
到它能够起到的作用。

栗田司令把西村部队作为一支别动队,让它沿着不同于“大和”、“武藏”为
首的主力部队的另一条航路向莱特湾突击,就是出自上述的原因。同时,西村中将
欣然接受沿另一条路线突击的方案,也是由于上述原因决定的。为不给主力部队增
加麻烦而决定单枪匹马突入绝境的悲壮之举能够在栗田和西村两位司令之间顺利地
达成协议,这显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从任职以来,从未踏过“红砖”(日本海军省的绰号)的大门,只凭海上工
作一步步提升为中将的西村,据说是一位具有典型武士风度的海军将领。大约在决
战前一个月,他被任命为如前所述的第二流、第三流的舰队司令。对此,西村毫无
怨言,而且,当他被指令参加莱特湾战斗时,简直就象武士得到了极为理想的死地
一样,欣然奔赴林加泊地。西村部队到达林加泊地的时间是10月10日深夜,即出击
前的12天。

在这之前,西村中将在菲律宾战场上失掉了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祯治。祯治是海
军学校的高材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军官(当时是大尉)。尽管西村努力克制自己
失掉爱子后的那种悲痛心情,但是,留在心灵深处的创伤是无法弥合的,这也是人
之常情。西村中将曾怀着依恋之情对爱子的亡灵轻轻地说:“好吧,我也要光荣地
战死在沙场上。”

因此,在出击前的宴会上,西村中将曾恭恭敬敬地和所有在坐的司令、舰长一
一碰杯,亲切地话别。不难看出,在他那洋溢着微笑的表情后面,隐藏着决心战死
的夙愿。栗田司令和小柳参谋长已经暗中看出了西村这一视死如归的抉心。如果历
史学家(目前为数不少)不去了解西村的心情和他的处境,不分析他的部队的实力,
一味地批判指责西村司令突入莱特湾的作战,那是非常错误的,也是不公平的,甚
至可以说是对一贯正直的西村司令的污蔑。

从南路奔赴决死战场的西村舰队于10月24日上午 8时一帆风顺地进抵到棉兰老
海西口,在那里,舰队不幸被美侦察机发现,不一会,西村舰队就遭到20余架美
“格拉曼”战斗机的袭击,然而,美机的这次空袭仅仅是接触性攻击,炸弹从高空
中直坠而下,西村舰队伤亡不大,仅战列舰“扶桑”号上的飞机发射器和舰载机起
火,与两小时后美军转移目标重点向锡布延海的栗田舰队展开攻击相比,其损失是
微不足道的。由此看来,美军的作战意图是集中机动部队的舰载机猛攻栗田舰队,
而把从棉兰老海方向前来的西村舰队视为弱敌,仅仅把歼灭西村部队的任务交给了
美鱼雷艇。美军确信,当西村抵进莱特湾的时候,一定会成为自己餐桌上的美味佳
肴。

鉴于上述动机,美机对西村舰队只进行了一次空袭,所以,西村舰队得以平安
地继续东进。半夜时分,舰队已经到达离莱特湾还有 4小时航程的海域,比预定的
突入时间提前了整整 3个小时。这与栗田舰队恰恰相反。栗田舰队由于在锡布延海
进行苦战耽搁了行程,比预定突入莱特湾的时间晚了 6个多小时(根据24日傍晚的
情形计算)。西村舰队在下午两点左右与敌人鱼雷艇进行了小规模交锋,作了一次
回旋航行,除此之外,前进中没有碰到任何障碍,进击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因此,
西村曾下令把舰队的航速减到13海里,后因低速航行有遭鱼雷袭击的危险,不久又
恢复了原来的航速。

在这一阶段,栗田曾连续拍发了 3封电报,一是由于自己正在锡布延海苦战,
要求基地航空兵出击;二是通告自己的舰队暂时退却;三是下令舰队再次回转。但
是,从南路进击的西村是否收到上述 3封电报了呢?在不久展开的夜战中,西村舰
队除驱逐舰“时雨”号之外,全部阵亡,因而,西村是否收到了上述电报从而调整
了自己的作战步伐,已经无法考证了。

关于这次战斗指苏里高海峡夜战,如果询问熟知西村中将性格的海军将领们,
得到的回答是:“西村为了尽量减轻栗田苦战的困境,才决心尽早地突入莱特湾,
以便牵制敌人的注意力。”这和美国海军费尔在他的论著中谴责西村是“由于独断
专行造成的战术上的过失”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现在回想起来,军舰按预定的计划汇合,这在平时训练中并不困难,但是,在
与敌人激战中欲达此目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象与朋友在火车站相约那样
轻而易举。尤其是在敌人空袭、敌潜艇出没、日方军舰破损并需进行回避航行的非
常时刻,早早地预定下军舰汇合的具体时间,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25日
拂晓从莱特湾东南两面同时突入”这一作战指令,完全是一纸空文,即使是来自发
布这道命令的人,如果他是一位身经实战的司令官,也一定会认为上述的预约是难
以行得通的。如果仔细了解分析一下西村舰队沿途进击顺利,而栗田舰队却整日连
续苦战的情况,就不会否认在婆罗乃湾预先约定舰队相会的时间是多么荒唐至极,
更何况,栗田舰队准备在当天晚上(24日半夜)穿过的圣贝纳迪诺海峡的海流,正
以 7海里至 9海里的速度翻卷着旋涡,其航行中的困难程度就象用木伐渡过鸣门海
峡一样。再加上栗田舰队在夜航中实行灯火管制。可以断定,栗田与西村两支舰队
99% 是不会如约相会的。

至此,西村舰队只好单独承担向莱特湾头美军进攻的重担,这就必须勇猛地冲
入海湾内。对于这种自杀战术确有可以谅解的一面。此时,在日本海军的末期期望
天助神佑的西村,毫不犹豫地突入海湾内是不足为奇的。


14 葬身在莱特湾口——慎重前进,然后突袭

西村中将实施决死进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千万不要误解,他本人并不是急
于去白白送死。如果把西村看成是执意求死的鲁莽汉,那是极不公道的。西村认为:
(1) 首先,一定要突进到莱特湾;
(2) 在莱特湾和敌人展开积极的战斗,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莱特湾就是自己
的葬身之地。尽管如此,他仍然做了比其他 3支舰队更加周密、细致的作战准备。

从婆罗乃湾启航之后,西村考虑到在婆罗洲北部海面将有遭遇敌潜艇的危险,
于是,向西北方向迂回前进。傍晚时分,又调转航向向东进入苏禄海,为了能够逃
出摩罗泰岛美航空部队的搜索圈,西村又重新率舰北转,日落后又再次转向东驶,
于24日拂晓到达棉兰老海入口处。

在这里,西村立即下令向莱特湾上空派出侦察机。清晨 6时50分,从重巡洋舰
“最上”号上起飞的侦察机到达莱特湾上空,并发回如下情报:“据侦察,莱特湾
南部水面有敌战列舰 4艘、巡洋舰 2艘,登陆点海岸海面有敌运输船80艘。苏里高
海峡有敌驱逐舰 4艘、鱼雷艇若干。莱特岛东南40海里处有敌航空母舰12艘、驱逐
舰10艘。”

这是日本海军获得的唯一的、极为重要的关于莱特湾内美舰船情况的情报。决
战前,关于突袭目的地的美军兵力的部署情况,都是从这个报告中得知的。当天下
午 2时10分,西村将这一情报通报给了栗田舰队。栗田舰队的参谋长小柳中将曾说
过:“这是整个作战过程中栗田舰队收到的关于敌情的唯一的一份情报。”

莱特湾内美舰队的实际兵力是:战列舰 6艘、巡洋舰 6艘、驱逐舰30余艘。西
村舰队的侦察机超高空侦察的结果,基本上是真实的。从明确报告莱特湾内有美舰
队、港外约 2小时航程处有美航空母舰这一点来说,不能不认为西村的侦察报告是
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

根据情报,西村中将得知美军在莱特湾拥有 3倍于自己的优势兵力,那么,西
村将采取什么战术击溃敌舰队?他取胜的信心如何?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清楚,
我们只知道西村并没有退却。

不久,西村中将便向栗田司令作了如下的报告:“本队预定于25日上午 4时突
进到莱特湾东岸中央部。”这个报告是24日晚 8时30分发出的。此时,栗田在估计
了自己舰队抵达莱特湾的可能性之后,于当日晚 9时45分向西村司令发出了如下的
电报:“栗田本队预定于25日上午11时进入莱特湾,贵队应按照预定时间突进,于
上午 9时在斯里安岛(莱特湾外侧)东北10海里处和本队会合。”

这是一封非常重要的电报。但是,栗田司令究竟是否预料到西村中将能成功地
突进到莱特湾并得以生还?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叙述本海战结局时再详加评述。

至于西村中将是否及时收到栗田司令的这一重要电报,迄今已无法得知。但是,
不管怎样,西村没有改变“ 4时突进莱特湾”的作战计划。事到如今,他已无法推
迟原订的进攻时间了。

不久,西村部队遭到了美鱼雷艇凶猛的攻击。25日凌晨 2时20分,在鱼雷艇的
集中攻击下,“山云”、“满潮”两舰被鱼雷击中而沉没,“朝云”身负重伤脱离
编队。然而,西村却毫不畏惧,他把剩下的 4艘军舰排成单纵队继续前进,于凌晨
3时20分下达了准备突击的命令。

西村中将站在舰桥上,举目东眺,前方仍然漆黑一片,不一会,日舰雷达捕捉
到目标,发现敌驱逐舰以及鱼雷艇数艘正向西村舰队逼近。

25日凌晨 3时23分,西村发出“发现敌舰踪影”的电报; 3时30分,他又发出
如下电报:“在苏里高海峡北口两侧发现敌驱逐舰和鱼雷艇,我驱逐舰遭到鱼雷攻
击,‘山城’中鱼雷 1枚,但无发生任何故障,继续航行。”

这是西村中将向栗田司令发出的最后的两封战况报告。就在发电后不久,第二
枚鱼雷又扑向旗舰“山城”。“山城”失去了自由航行的能力。于是,西村立即向
自己指挥下的残余舰只发出了如下的命令:“我舰遭受鱼雷袭击,各舰不要管我,
继续前进,攻击敌人。”

笔者对西村的上述命令是永远难以忘怀的,这是西村留下的最后的一句话。就
在西村命令刚刚下达完毕的一瞬间,“山城”又被一枚鱼雷击中,引爆了炸药库,
“山城”被彻底葬送了。10月25日上午 3时40分,“山城”载着全舰勇士们不屈的
英灵在苏里高海峡恶浪滚滚的海面上消失了。

此时,“扶桑”号舰长、海军少将坂匡身立即接任指挥官,率领剩余舰只继续
前进,并向前方拦截的敌舰继续进行雷控射击。可是,美舰发射的炮弹象雨点似地
从左右两边向日本军舰扑来,刹那间,“最上”号蔓起大火,“扶桑”被敌炮弹击
中多处,舰身被无法扑灭的烈焰裹罩,处境垂危。尽管这样,在蒙蒙硝烟中,日本
海军14英寸的大炮直到最后也没有停止过射击,美国人写的《海战记》中曾描写了
日本海军这一英勇战斗的情景。

然而,胜败大局已定。“扶桑”于上午 4时10分翻转着它那燃烧着的躯体摇摆
着沉入海底。“最上”就象浮在海面上的一团火,缓慢地向南方漂泊(后来该舰被
友舰击沉)。这一悲剧完全是由美战列舰的炮击所造成的。但是,这些炮弹是从哪
里飞来的呢?读者对此也许无法想象,说来确实令人感到吃惊:这些炮弹都是从埋
伏在莱特湾口的 6艘战列舰(美第七舰队)上发射的,其中的 5艘战列舰是开战初
期在珍珠港被日本海军击伤,尔后又修复起来的。

这 5艘战列舰是:马里兰、西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加利福尼亚、田纳西。
它们已成为第七舰队奥尔登多夫中将指挥下的战列舰群的主力(加上“密西西比”
号)。这些战列舰以誓报珍珠港之仇的决心汇集到这里,参加了夜间大厮杀。在莱
特湾,这 5艘战列舰重新露面,是日本国民万万没有想到的。其实,回想起来,日
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已经整整 3年了,就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来看,从珍珠港将这 5
艘战列舰拖回去大修,完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就这样,西村部队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就被彻底歼灭了,唯一剩下的一艘驱逐
舰“时雨”号踉踉跄跄地返回了婆罗乃基地(10月27日到达)。但是,全军覆灭的
责任由谁来负呢?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西村中将之死并不仅仅是他一人之死,而是意味着整个舰队的死亡。还有,为
协助西村并与之英勇牺牲了的性格刚强活泼的“山城”舰长筱田少将、“扶桑”舰
长坂匡身少将,他们决死奋战的情况现在已无从得知,对此,笔者深感遗憾。唯一
逃脱性命的驱逐舰“时雨”号舰长西野中佐后来对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讲述战况时
说:“西村祥治司令在林加锚地进行舰队实战训练时并没有倾注心血,而只注重舰
队的精神训练。”

西野的这番话透露出西村中将早已意识到死亡的来临,从而在训练时重点启发
官兵们的觉悟这一实情。西村舰队的全体官兵早在图上演习时就非常清楚自己即将
奔赴的这场战斗是除了“死”别无他途的“切腹作战”,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承担
了这一决战使命,所以,可以说西村舰队全军覆没,是在预料之中的。


15 特遣舰队出现——志摩舰队溃败记

不可思议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日本海军方面又有一支舰队进入了置西村舰
队于死地的战场。西村舰队唯一幸存的驱逐舰“时雨”号在逃窜中惊慌地用日语向
突进的舰队呼唤:“你们是哪国的军舰!”对方立即用日语回答:“我们是‘那智
’。”原来,这一支步西村后尘突向莱特湾的舰队是以重型巡洋舰“那智”为旗舰
的志摩中将的舰队,时间是凌晨 4时30分。为什么又有一支舰队沿此航路突入而来
呢?它们与西村舰队之间有什么作战协定吗?对此,英美历史学家曾耻笑不已,认
为这是日本海军指挥失调,作战混乱的一大“杰作”。但是若知其真相,不但不应
耻笑,反而应该寄予同情,为之惋惜。

志摩中将的舰队是受命从南路向莱特湾进击的第二游击部队,是由重型巡洋舰
“那智”、“足柄”,轻型巡洋舰“阿武隈”、驱逐舰“曙”、“霞”、“潮”、
“不知火”等 7艘战舰组成的,并冠以“第二游击部队”的美名(这是与被称之为
“第一游击部队”的栗田舰队相对而言的)。实际上,该舰队无论从舰只数目上还
是从质量上都大大逊色于栗田舰队。原来,该舰队本来并不是用于进行这种类型作
战的舰队,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就能对这支舰队为什么在突入莱特湾的
作战中半途而废加以谅解。为了使读者了解当时作战的混乱情况,有必要在此暂时
对该舰队的情况作一简短的回顾。

志摩清英中将的舰队在莱特湾海战中,既不属栗田司令的管辖,也不属小泽机
动部队的编制,这是一支“户籍不明”的舰队。虽然他也接受日吉台司令部的指挥,
但是,在突入莱特湾的作战中,他没有从任何人那里得到命令,可以说是日本舰队
中的“自由演员”。从编制上来看,它虽然隶属西南方面舰队司令三川中将指挥,
但它在出发前 5分钟却接到了免除令,可以看出,它是一支受排斥的舰队。

“请不要如此歧视我们吧!”假如志摩清英这样大声地呼喊的话(志摩是一位
十分文雅的人),也是应该同情的。这是一支随意被玩弄着的舰队。它曾是东北方
向警戒部队的主力,如果在昭和19年 8月,在塞班失陷后重建舰队时将其编入第一
机动部队(小泽中将指挥)的话,其境况也许会好得多,或者,加强其与航空母舰
协同作战的训练,把它安置在内海一线,也是满不错的。

问题出在10月中旬指1944年10月。,当时,哈尔西指挥的舰队航空兵空袭了台
湾,爆发了台湾近海空战。日本方面集中了飞行员们错误的战果报告,发布了取得
“辉煌胜利”的特大号外。在一般情况下,因为不宜否定实战者的报告,因而把战
果报告集中起来发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台湾近海空战这一仗错报的战绩太惊
人了,它被夸大为:日本海军击沉敌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12艘,受重伤起火
者达23艘,可以说给予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日本方面判断敌人暂时无力再
发动新的进攻——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错误判断。实际上,日本海军航空兵仅仅重
创 2艘美巡洋舰,而美军击毁日本飞机达 174架,并且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撤
离战场的。

基于这一荒谬的战果,志摩中将的舰队奉命驶离濑户内海,为“扫荡残敌并营
救迫降的日本飞行员”而被匆忙派往台湾南方海面。本来,做“辉煌胜利”后的善
后工作自然是愉快的,志摩中将欣然率领快速部队向南方追击也是理所当然的。但
是,令人惊异的事情发生了,在遥远的南方海域,志摩舰队发现由10艘航空母舰为
中心,20余艘战列舰、重型巡洋舰组成的大型美国舰队正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地破
浪行进。当时,志摩舰队官兵吃惊的程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他们意识到倘若自
己一旦被美舰队发现,毫无疑问, 5分钟之内就会被对方全部吃掉。“那智”和
“足柄”为了避免无渭的牺牲,便以32海里的高速头也不回地一口气逃往奄美大岛。

10月18日,志摩舰队接到了改编的命令——也许是为了掩饰 5天前根据谎报的
大战果贸然命令志摩舰队向台湾南方海域进击的错误行动(有的参谋这样评论)—
—这次,忽然把志摩舰队作为海上机动反击的主力,使之担任“反登陆”作战的任
务,编入“西南方面舰队”,立即进驻台湾海面的重要港口马公待机。

但是,志摩一直没有从三川司令那里得到任何有关反登陆作战的指令。没有接
到作战指令倒是合乎情理的。所谓“反登陆”作战,不消说,指的是夺回被美军占
领的岛屿而进行的登陆作战。从10月中旬的战场形势来看,为预防被美国重新夺取
新的岛屿而全力以赴进行的所谓登陆作战,简直成了天方夜谭(但莱特湾岛则另当
别论)。

三川中将的“西南方面舰队”包括大西中将的第五基地航空部队和福留中将的
第六基地航空部队(前者称之为第一航空舰队,后者称之为第二航空舰队)。从其
兵力部署上来看,这是一支具有一定威力的舰队,但是,作为海上的正式舰队,其
力量却是相当微弱的。所以,只有志摩舰队才是其海上第一主力。当志摩正在等待
命令的时候,10月21日中午,却出乎意料地收到原封不动地从三川司令那里转发来
的联合舰队参谋长的电报。其电文如下:“命令第二游击部队南下。从苏里高海峡
以南突入莱特湾,协同第一游击部队作战。”

这封电报实际上也是志摩再三进言要求的结果。志摩深知莱特湾作战将是海军
破釜沉舟的最后一战。因此,坚决不肯再承担诸如运输任务之类的二线作战任务,
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参加莱特湾决战。为此,再三进言请求,结果终于被接收了。21
日晨,志摩舰队中的“若叶”、“初春”、“初霜” 3艘驱逐舰参加了高雄—马尼
拉之间的军需运输,从而使该舰队中驱逐舰的势力失去了七分之三。然事态紧迫,
已经无法顾及兵力大小了。21日下午 4时,志摩舰队从马公启航,急速向科隆湾(
民都洛岛的对岸)驶去。就在这次航行中,才向其通报了栗田舰队和西村舰队的作
战企图。

由于大本营作战指挥混乱,直到美军登陆后才迟迟下令向莱特湾突进。因此,
志摩舰队与栗田舰队以及西村舰队之间并无作战协定,也不仰赖哪一位司令进行全
盘指挥。仅仅由于志摩司令本人的主动,才紧接着西村舰队的脚印进入海峡。他以
我之力量虽然微薄,但也甘愿拼死协力的战斗意志于24日晚10时向棉兰老海进军了。

无论从指挥系统来说,还是从资历方面来讲,志摩都不会接受西村的指挥。而
西村方面认为,自己既然是向苏里高海峡突击的主力,自然也不会接受中途加入的
志摩中将的命令。就这样,在同一战场同时使用这两支部队,而且又没有任命担任
统一指挥的司令官,这是大本营作战指挥混乱的典型一例。就在这种情况下,西村
舰队单枪匹马地前进了,在西村舰队突进后约 1小时,志摩舰队也擅自决定开始向
苏里高海峡进击。

24日晚10时左右,志摩截收到栗田司令发给西村中将定于25日上午 9时在斯里
安岛东北10海里处会师的电令,他为了赶上栗田命令中规定的时间,提高了航速,
计划在凌晨 4时许突入苏里高海峡,因此,志摩舰队恰好闯入了西村舰队全军覆没
的海战战场。

对参战经过的叙述显然有点长,但战斗的实况却非常简单。志摩舰队没有经历
林加锚地的猛烈训练,而且本身又是一支小规模的轻装部队,适合边打边退。其战
斗的简况是这样的:轻型巡洋舰“阿武隈”在海峡入口处遭到美舰鱼雷袭击而脱离
编队,但“那智”和“足柄”仍以接近30海里的高速前进。 4时30分,发现在前方
8海里处有敌人舰队。与此同时,又在自己的右前方发现了正在燃烧的日本重巡洋
舰“最上”号。在此关键的时刻,志摩下令各舰一齐向右转,发动鱼雷攻击。 5分
钟后,攻击完毕,当“那智”掉转船头的一瞬间,不幸与“最上”号相撞,将该舰
左舷侧撞开了一个大洞。“最上”的官兵见此状况,不禁破口大骂:“慌什么!瞎
眼了,看不见着火的军舰吗?”相撞的原因是双方面的,“那智”在施放鱼雷完毕
后急于返回,“最上”一方忙于灭火,顾不得躲闪。结果两舰终于相撞。但是,一
般认为,发生事故的过错还是在“那智”一方。

志摩舰队在发射鱼雷后 5分钟,一边施放烟幕,一边向南方撤退(美国记者说
这是溃败),由于是快打快逃,所以“拳头”根本没有打到敌人身上,这又能责怪
谁呢?实际上,大本营的作战命令已从根本上失掉了战机。后来,制订作战计划的
参谋曾对调查团说:“这一仗只不过是捷一号作战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16 “诱饵”舰队——徒有虚名的航空母舰

从三方面向莱特湾突进的日本舰队,有的被全歼,有的因失败而逃走,有的带
伤前进。就在这个时候,由小泽治三郎中将率领的第一机动部队,在另一海面也与
美舰队展开了激战,同样遭到了惨败。第一机动部队的溃败实际上是日本帝国海军
航空兵彻底衰亡的标志。关于小泽舰队的使命,如前所述,主要是“引诱并牵制敌
舰队于北方,间接地掩护栗田舰队突进莱特湾”,同时,大本营的命令中还加上了
这样一条,即“抓住一切机会,捕捉、歼灭敌舰队”——这简直象“恭贺新年”的
明信片,不,其语言比明信片还空洞虚无。就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大本营这一虚伪的
谎言吧。

就结论而言,上述大本营的追加令对于小泽舰队来说,实际上就等于“被敌舰
队捕捉,被敌舰队歼灭”。因为,每一位日本海军官兵都清楚,舰队一旦同哈尔西
遭遇,甚至连千分之一获胜的可能性都没有。战争结束后,美舰队司令宫们讽刺地
说,想不到小泽舰队竟是那么软弱无力。有的说:“把小泽舰队看得过重了。”也
有的说:“我们受骗了,”等等,总之,一切都想说明小泽舰队的势力太薄弱了。

也可以这样说,劣势的小泽舰队和进击苏里高海峡的西村舰队差不多,并同样
被推向了和西村一样的决死的战场。所以,对小泽的惨败,如果读者认为是由于小
泽的软弱,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小泽舰队的出击是以失败为目的的,是以
失败来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它是莱特湾决战一系列悲剧中最悲惨的一幕。

本来,只有小泽舰队才是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当时,海上兵力的新体制已经
发生了变革,战列舰已经被航空母舰所取代。也就是说,海上决战的主要兵力已经
是航空母舰和飞机,战列舰和巨炮已经退居到次要位置,成了护卫航空母舰的警戒
力量。因此,小泽舰队完全可以以其世界上新式的舰队编制而自豪。昭和19年 6月
上旬,小泽舰队的实力如下:

然而,到了 7月,众所周知,栗田舰队被迫与小泽舰队“离婚”,独自南下到
林加锚地。10月,志摩舰队被编入了西南方面舰队,因此,小泽舰队就象失掉了丈
夫和儿子的老妇人一样,陷入了凄惨的境地。且不说两支护卫舰队被调离已成事实,
就是舰队本身也因遭挫折而濒临卧床不起的地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10月
13日至15日,台湾近海海域爆发了一场海空战,小泽舰队不得不“供出”自己大部
分航空兵力。这样,舰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被迫调到了陆地方面(台湾)。

在台湾近海海空战中,大本营误信第一天的“辉煌战果”,信心十足地企图乘
胜一举歼灭美舰队,因此,从小泽部队的航空母舰上抽调了第三、第四两航空战队
的大部分兵力,将其投入到台湾海面,致使小泽舰队空中力量被大大地削弱了。如
前所述,日方所取得的“辉煌战果”纯粹是一派谎言,第三、第四航空战队在激战
中也蒙受了巨大损失,再也没有回到小泽身边(美国报刊讽刺说,该作战是丰田大
将赌注的一次大失败)。为便于读者参考,现把 8月10日编成的小泽舰队兵力状况
列示如下:

第一机动部队(小泽中将)

第一航空战队:“云龙”、“天城”,该两舰正在建造中;第 601航空队,拥
有各种飞机共 130架。

第三航空战队:“瑞鹤”、“瑞凤”、“千代田”、“千岁”;第 653航空队,
拥有各类飞机共 182架。

第四航空战队:“伊势”、“日向”、“隼鹰”、“龙凤”;第 634航空队,
各类飞机共 130架。

在上述各战队中,第一航空战队正处在编制过程中,起码要到昭和19年底才能
完成。可以使用的仅是第三、第四航空战队,然而,该两支战队大部分兵力已被调
到台湾。这样,第一机动部队就沦落成了“病中孤妇”,如果同一年前曾与哈尔西
舰队交锋时那样的势力相比,现在的境况就好象富翁迁到了陋巷茅屋里似的。小泽
治三郎的智勇已经博得了好评,因此,1944年 3月被任命为主力舰队的司令官。但
是,不管是哪一位当司令,率领如此零落的舰队在莱特湾决战中要想起到积极的作
用,完全是白日作梦。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出击莱特湾的小泽舰队的力量和他的决心吧。上面所说的
第一航空战队(“天城”、“云龙”)正在装备之中,已来不及参战。将剩余力量
拼凑而编成的“第一机动部队”的兵力如下:

第三航空战队(小泽中将直接指挥),拥有航空母舰“瑞鹤”、“瑞凤”、
“千代田”、“千岁”。

第四航空战队(松田少将指挥)拥有战列舰“伊势”、“日向”。

第三十一战队(江户少将指挥),拥有轻型巡洋舰“五十铃”、“大淀”、
“多摩”,驱逐舰“杉”、“桐”、“槇”、“桑”、“霜月”、“秋月”、“初
月”、“若月”。

从以上兵力来看,可视作一般的舰队。前面曾经将它评论为陋巷茅屋,现在不
妨也可以说是开有一个小门的单间房。然而,进家门一看,却令人大吃一惊,原来
它有名无实,一幅倾家荡产的样子——在上述 4艘航空母舰上没有一架象样的飞机,
就好象是一个又一个空空荡荡的衣柜似的,简直寒怆到了极点。

就在这种情况下,大本营却下令要“捕捉、歼灭敌舰队”,但是,没有空中武
器,怎样来完成这一使命呢?所以,小泽中将绞尽脑汁,到处收罗战机。

除“天城”、“云龙”(第 601航空战队)正在加紧准备之外,小泽又千方百
计地将上述已经“供出”去的舰载机的残存部分收集起来,总算筹措了部分作为机
动部队主力的舰上兵力,仿佛一位住在简陋茅屋里的贫穷主妇,为了某件喜庆之事,
好不容易拼凑了一桌饭菜似的。但是,这桌饭菜也是相当低劣乏味的。请看下表。

航母 战斗机 战斗轰炸机 轰炸机 攻击机 合计
瑞鹤 24 16 8 12 60
瑞凤 8 4 0 4 16
千代田 8 4 0 4 16
千岁 8 4 0 4 16
合计 48 28 8 24 108

虽然拥有航空母舰 4艘,但是,全部飞机仅仅才 108架!“伊势”和“日向”
的情况又怎样呢?这两艘 3万吨级的战列舰已从后甲板上撤去了14英寸大炮 4门,
将其改成了飞行甲板,各装载不同类型的飞机24架,成为“第四航空战队”的主力。
并自称是可以进行炮空两战的“双刀名将”。但是,可悲的是,撤除 4门主炮是得
不偿失的,因为两舰实际上已经没有可装载的飞机了(飞机供给了台湾基地)。按
大本营的指令,即:“‘伊势’、‘日向’两舰作为战舰使用!”另外,还有“隼
鹰”和“龙凤”两艘轻型航空母舰,因为它们没有装载飞机,便被调到濑户内海值
班去了。小泽中将纸上拥有的兵力是航空母舰 8艘,飞机 312架,而实际拥有的兵
力是航空母舰 4艘,飞机 108架。 108架飞机正是美国一艘大型舰队航空母舰所载
的飞机架数。把如此低劣的舰队命名为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奔赴南海决战战场,该是
多么不自量啊!不但如此,还有更加可悲的事情。航空力量,无疑是由飞机和飞行
员两部分组成的。可是小泽所拥有的驾驶员绝大部分都是些技术不熟练的练习生,
连在海上作 200海里的空中作战,然后返回航空母舰这种极为简单的训练都没有经
历过。更何况,倘若能够在恶劣的天气里,或在航空母舰急驶中安全地返回甲板这
一技术并不是三、五个月或半年内所能掌握的,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才
能做到在甲板上自由地起飞和降落,才能有效地对敌舰实施鱼雷攻击,而小泽舰队
中恰恰缺乏具有这种技术的优秀的驾驶员。

曾经在珍珠港事件和马来亚海战中大显身手的既勇敢又机智的海军航空兵的勇
士们,以中途岛海战为分水岭,先后在激烈的海空战中丧命,至昭和19年10月,幸
存者已寥寥无几。在这期间,日本方面虽然也曾努力地进行了训练和补充,但是,
不幸又在 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此战日舰队丧失 3艘航空母舰)和台湾近海海空战
中折兵大半,现有的飞行员中有 90%是技术不过关的实习生,更何况飞机本身的性
能也十分低劣。虽然那些燃烧着爱国之心的年轻人纷纷志愿参加空中作战,令人钦
佩不已,但是,“大和魂”和空战技术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啊!

在10月24日中午的首次海空大会战(后面详叙)中,小泽舰队出动的58架战机
中只有 3架返回航空母舰,而且,这 3架飞机仅仅是由于没有发现敌舰队而不得不
返回的。面对此情此景,英勇善战的小泽中将还打算继续战斗下去吗?


17 精神抖擞的“牺牲品”——痛心送走仅有的30架飞机

战后,小泽中将曾对美国调查团的人员说:“扮演诱饵角色是我舰队的全部使
命”,这决不是在战后重新大作文章。早在出击前夕,小泽对丰田司令就陈述了自
己的作战方针并得到了丰田司令长官的默许。小泽对丰田说:“本舰队的使命是把
自己暴露在敌机动部队面前,并把敌舰队诱向北方海域从而减轻栗田舰队的损失。
为此,本舰队宁愿置蒙受特大损失于不顾”(10月19日)。

按照丰田的原作战方案(捷一号作战计划),小泽舰队从北方海域径直南下,
策应栗田舰队突入莱特湾的行动,并实施突进。而小泽则认为,势力薄弱的日本机
动部队成功地突进莱特湾可以说仅有1%的希望。鉴于此种考虑,他提议,既然等待
也是死路一条,不如“有价值”地去死。于是,提出了“作为牺牲品被吃掉”的作
战方案,并得到了丰田的批准。

此种作战方案虽不甚高明,但却是十分悲壮的。牺牲品就是悲惨的代名词,在
美国出版的书中也曾使用“ all sacrifice”这个词,也是牺牲品之意。牺牲品的
使命是把敌舰队引诱出来,战斗到直至自己被全歼为止。当然,因为是战争,如遇
敌人,迅即发动进攻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小泽舰队来说,打,并不是目的,
相反,挨打才是真正的目的,边打边退并吸引敌人追击,把敌人引向和莱特湾相反
的方向,待自己被全歼时,栗田舰队恐怕就会控制莱特湾了——小泽就是抱着这种
目的投入到作为“牺牲品”的战斗中去的。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种自杀性的作战。

这一自杀性的作战以及作战目的并没有向全体官兵宣布,因此,官兵认为作战
的目的肯定是设法把敌机动部队引向菲律宾北方海域,然后歼灭之。那么,亲眼看
到自己舰队的航空兵力如此薄弱的官兵们,果真能够相信自己舰队具有歼灭敌人的
能力吗?事实说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前线,官兵们的心目中决不会怀疑自己
的力量。他们仍旧被胜利的信念所驱使着,更何况小泽治三郎得到了全体官兵的信
赖。当出击的信号从旗舰“瑞鹤”号的桅杆上高高升起的时候,全体官兵精神抖擞
地纷纷启锚开拔,25日日文版原文是25日,有误,应为20日。下午 5时半,舰队离
开了丰后海峡。

早在21日清晨,小泽就下令向西南方向派出搜索机,但是,有 3架飞机始终没
有返回,这是因为平时训练不足以及通讯装备不完善而造成的恶果。当天,小泽舰
队顺利南下,22日又派出搜索机,结果,仍然有 3架没有返回。在平安无事的海面
上飞行都不能全数返回,一旦进入战场,飞机的返航能力将会如何糟糕,便可想而
知了。对此,小泽大为不安。这时,小泽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一个念头,即,如
果战斗在菲律宾吕宋岛的飞行范围内进行的话,舰上飞机由于不能着舰而将徒死于
大海——与其如此,倒不如让飞机到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着陆,以期得救更为适宜
(这样做也有利于把战斗力留给其他部队)。

24日上午11时15分,侦察机送来了确切的情报:“在西南 160海里处发现一支
敌舰队,正在全速北上”。接报后,小泽立即下令出击,同时,又补充了一条重要
的命令:“因天气不佳确实不能归舰的攻击机,可以飞向尼科尔斯机场或其它陆地
基地,在着陆的同时,必须与本舰取得联系。”这道命令实质上把小泽的上述作战
意图付诸于行动了。飞机如果飞向陆地,小泽的机动部队将失掉战斗力,这就好象
从战舰上丢掉大炮一样,关于这一点,小泽是相当清楚的。但是,他的战略构想是
打击敌舰队并把敌舰队吸引到自己一方,如能这样,那么,此次作战的目的就算达
到了。

11时45分,小泽一声令下,由58架舰载机组成的攻击机从勇敢地起飞了。其中,
战斗机30架,战斗轰炸机19架、鱼雷攻击机 4架、攻击机 5架。将士们认为,只要
有高超的攻击技术,再加上旺盛的斗志,一定会给可僧可恶的美航空母舰编队以沉
重的打击。然而,当小泽送走了上述58架飞机之后,却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因为,
上述58架飞机是由七、八种不同年代和型号的飞机组成的,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
日机群在奇袭珍珠港战斗中那威武显赫展翅齐飞的雄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从
四面八方搜集来的型号各异的陈旧飞机,小泽又怎么敢对其寄以很大的希望呢?幸
好,日本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威力强大的高爆鱼雷,而且, 250公斤的炸弹也
具有世界第一流的威力。如果日机命中率高,攻击效果好,那么,美航空母舰也难
以逃脱被击沉的命运!


18 美舰扑向“诱饵”——无穷的悔恨,栗田对此一无所知

58架舰载机分为两支攻击队,飞向最后的决战战场。从“瑞凤”、“千代田”、
“千岁”起飞的第一攻击队在交战海域同敌人的“格拉曼”式飞机进行了激战,随
后飞往菲律宾克拉克飞机场(它们没有发现敌舰队)。从“瑞鹤”号上起飞的第二
攻击队(战斗机 6架、轰炸机11架、攻击机 1架)向美舰队发动了进攻,自认为击
中了航空母舰、轻型航空母舰各一艘并使之起火燃烧(该战果未被证实),然后也
飞往克拉克机场。就这样,只有 3架飞机没有发现敌舰队,扫兴返回了母舰。

当时,小泽中将也已暗自预料到,这是帝国海军机动部队舰载机最后一次攻击
敌舰的战斗。对于书写这一战况的笔者(读者恐怕也同样如此)来说,难以相信这
凄凉的空中进攻,竟是日本海上“猛鹫”作战的终结。此情此景,令人深感悲痛。
这场战斗,其斗志可打95分,飞机性能可获20分,飞行员技术熟练程度只能给 5分,
3项平均起来,能否及格,这是不言而喻的。

更令人遗憾的是,日本舰载机与美机动部队会战的报告没有到达正在苦战的栗
田司令手中。当时,锡布延海上的栗田舰队正遭到美机群第二次空袭,他曾焦急地
期待着远方的小泽舰队能将敌舰队吸引过去,可是,栗田迟迟未能接到小泽打来的
诱敌成功的电报,相反,小泽却得到了栗田舰队正在苦战的报告。原来,这是由于
小泽的旗舰“瑞鹤”号上的无线电发报机性能低劣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泽
中将还以为是诱敌于北方海域的作战计划没有成功,因而命令前卫司令松田千秋少
将率领“伊势”、“日向”两舰高速南下寻敌作战,与此同时,他自己也率舰队向
吕宋岛海域急驶。

25日,小泽司令已经预感到当天与美舰队交锋已势在难免,因而,与其把那些
数目甚少驾驶技术低劣的舰载机白白地当作敌人的饵食损失掉,倒不如把它们送往
基地,也许它们今后会对海军的整个战局起到某些有益的作用。清晨 6时10分,除
留下直接护卫航空母舰的战斗机之外,小泽把用于攻击的全部战机,即战斗轰炸机
5架,攻击机4架,轰炸机 1架派往菲律宾图格加劳基地。只见10架舰载机颤颤巍巍
地扇动着翅膀,在空中发此了“再见”的信号,凄惨惨地飞走了。至此,可以清楚
地看出小泽舰队存在的真实价值了。

果然, 8时15分左右,美舰载机 120架,分成两路向小泽本队(“瑞鹤”、
“瑞凤”,“伊势”、“大淀”,驱逐舰“桑月”、“秋月”、“若月”、“初月”
和松田支队“日向”、“千代田”、“千岁”、“五十铃”、“多摩”,驱逐舰
“霜月”、“杉”、“桐”、“槇”)杀来。日本舰队立即派出仅有的13架战斗机
前往迎战。 9时30分,13架日机全部被击落。这样,失去空中掩护的小泽舰队只好
任凭敌机攻击轰炸,舰队的舰只一面作着“之”字形运转,躲避着劈头盖脸而来的
炸弹以及飞窜的鱼雷,同时引诱纠缠着敌机,上演了“牺牲品”惨遭攻击的悲壮的
一幕。

此时,栗田舰队正在同美军 3个航空母舰群中最南端(当时是这样判断的)的
一支舰队激战。栗田急不可待地想首先歼灭这一支美舰群,然后再向其他美舰群展
开追击。当时,栗田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被 3支乃至 4支敌航空母舰群所包围,他
在旗舰上眺望西方仅仅相距60海里的莱特湾,轻率地决定先打一场突围战,然后攻
入莱特湾。

小泽中将并没有忘记随时报告战斗状况,当激战刚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向栗田
司令发出了令人鼓舞的电报。电文如下:“敌舰队已被我诱至北方,目前敌人正集
中火力向我机动部队进攻。”——这实际上就等于向栗田报告了诱敌作战计划正在
不断取得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极为重要的电报居然没有到达栗田手中。所以,栗田仍
旧感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依旧按照自己的错误判断,企图以拼死的孤军奋战来扭
转危局(请参照以下各章)——真是祸不单行!小泽舰队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在
自我牺牲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却没有被栗田利用到作战的危局当中去。

下午 3时,美舰载机的空袭又开始了,它们在日舰对空炮火网中从容不迫地进
行了长时间的狂轰滥炸。虽然美机命中率较差,但是,经过长时间轰炸,包括“瑞
鹤”号在内的全部日本航空母舰以及轻型巡洋舰“多摩”、驱逐舰“初月”等 7艘
战舰全部被击沉了。“瑞鹤”是参加偷袭珍珠港后剩下的唯一的一艘精锐航空母舰,
在“瑞鹤”号下沉时(下午 2时15分),司令官小泽治三郎执意不肯离舰。这不由
使人想起了英国不沉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在开战之初被日本航空兵击沉时,英国
远东舰队司令托姆●菲利普上将在参谋们恳切劝其离舰时,仅说了声“不,谢谢诸
位”,便从容随舰消失在波涛滚滚的马来海面那种崇高的精神。

然而,在大前参谋再三劝说之下,小泽被扼腕转移到驱逐舰“若月”号上,不
久便在轻型巡洋舰“大淀”上升起了司令旗,率剩余舰只又继续北撤了。

可是,待到晚 7时,小泽又下令全军返回,意欲让“伊势”、“日向”打头阵,
用14英寸的大炮与美舰队展开夜战。不料南下追击两个半小时后,才感到自己的舰
只速度太慢,无法胜任这一任务,不得已于深夜集合残余舰只,返回了奄美大岛基
地。就这样,以引诱哈尔西舰队主力于恩加诺海面的“诱饵”作战,以其本身的
“成功”而告结束了。


19 海天线上发现美国舰队——突破魔鬼海峡后的猎物

向莱特湾突进的主力栗田舰队,在没有从其他舰队得到任何情报的情况下,独
自沿锡布延海东进。24日下午 6时,栗田向联合舰队司令部发报,电文曰:“本队
将置一切损失于不顾,决心于25日上午11时突进莱特湾。”夜间11时半,栗田舰队
接近了举世闻名的圣贝纳迪诺海峡。

关于“鞭声肃肃过夜河”的诗句,只有参加过夜战的军人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
在军舰上,一般的说话声,不,即使大声说话敌人也决不会听到的。但是,在突破
圣贝纳迪诺海峡的夜航中,军舰上却寂静无声,战士们个个蹑手蹑脚,屏住呼吸,
充满了紧张感——人终究是人,这是因为正在悄悄地接近敌人的阵地而自然而然地
产生的一种恐怖心理。由22艘战舰组成的大舰队以单纵队阵式突进了漆黑一片的海
峡,此时,两岸无一灯影,整个舰队也早已实行了灯火管制——完全是一片黑暗的
世界。当时,海潮速度是 8海里,海峡的最窄处不满两英里,两岸很可能还有浅滩。
然而,经过良好夜战训练的舰队充分发挥了官兵们神奇的眼力,终于在25日零时35
分顺利地突破了海峡,这是陆地上指挥作战的司令官绝对办不到的事情。一位美国
调查团的军官曾经感慨地说:“能在漆黑的深夜出色地越过海峡,真是了不起!”
这是富有实战经验的海军军官发自肺腑的感叹。

虽然栗田舰队越过了魔鬼海峡,但如果就此高枕无忧,那也是极其危险和愚蠢
的。相反,就在越过海峡的一刹那,身经百战的栗田司令凭自己丰富的战场经验,
已经充分意识到,一场大决战,而且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严酷的大决战即在眼前。
正如本章第十一节所述,美舰队只有在这个时刻,也只有在这个海面上,才能得到
歼灭栗田舰队的天赐良机。如果美军在海峡出口两岸配备上潜艇部队,并将分布在
海面上的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所拥有的巨炮瞄准待机,哈尔西的机动部队再不失时
机地迎面杀来,栗田舰队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全军覆灭的命运。

且不说美机在拂晓之后有可能展开大规模的正式的空袭,就眼下而言,当排成
一字长蛇阵的栗田舰队从海峡中出现,重新编成战斗队形的时候,倘若一旦遭到敌
舰队从两面展开的进攻,那就会为美军展开“丁”字形作战提供好条件。当然,日
本海军是擅长夜战的,由此而断言,栗田舰队必将会给美舰队以沉重的打击。可是,
这样一来,既定的栗田舰队向莱特湾突击的作战计划必将成为泡影。

目前,以放弃了圣贝纳迪诺海峡这一绝妙战机为中心议题,美哈尔西、金凯德
两位当年的舰队司令官仍旧争执不休,而且,著名的军事评论家汉逊●博尔特威也
积极参与了这一争论,并为之推波助澜,使得很多舰队司令卷入了论战的漩涡,这
是不足为怪的。总之,当时栗田司令曾因海峡出口处没有任何美军舰只警戒而感到
非常震惊。

栗田司令惊讶万分是完全有道理的。日军将士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此时此
刻正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为慎重起见,栗田舰队没有立即南转,而是继续向东
急驶。大约前进了20海里,栗田才下令向南转向(前往菜特湾的方向),并把舰队
编成夜间搜索队形,挥戈直下莱特湾。其阵形从左至右的顺序分别是“矢矧”队、
“熊野”队、“羽黑”队、“能代”队,各队保持 5公里的间隔,展开了一个大约
25公里的进攻面,在其 5公里的后方,有战舰“大和”队和“金刚”队,该两支战
队并列前进。因距目的地较远,加之为经济起见,栗田将舰队的航速控制在18海里,
沿萨马岛以东10海里的海面南下。

美舰队将什么时候出现呢?他们真的不知道栗田舰队正在向南逼进吗?配备先
进的雷达,具有相当高的搜索能力的美舰队,不知道以莱特湾为目标的日本舰队正
在逼进,而且已经到达距目标 100海里的海域,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由于这种恐
惧感笼罩着整个日本舰队,直到25日天将放亮,舰队官兵们还一直没有合一下眼,
他们预感到一场比锡布延海海战还要激烈的大空袭就要来到。

日出时间是 6时27分。黎明时分,但见乌云低垂,视野朦胧,偶尔从云间可以
看到一线蓝天。海面上,风速 4米,一片白浪。栗田意识到,必须立即将舰队变换
成防空队形。凌晨 5时,他就已经下达了这一命令。当各舰正以“大和”为中心调
整航速,变换阵形,扑向莱特湾时,突然,在东南方向的海天线上,栗田舰队了望
哨发现了 4根军舰桅杆。时间正是 6时45分。

也就在同一时刻,在远方的天空中也发现了美舰载机。见此情景,日舰官兵们
的复仇之火顿时燃烧起来。从发现的 4根桅杆来判断,它们确实是敌航空母舰:这
就是自吉尔伯特海空战以来,连续攻陷日本海外领土,猖獗一时的美机动舰队!这
支舰队实际上是金凯德指挥下的美第七舰队属下的护航航空母舰,这一点,本书后
面对海战进行分析时将要提到。也是在林加锚地进行艰苦的百日训练时一直当作日
舰队“决战目标”的哈尔西指挥下的航空母舰群。这时,决心“取下他的首级”的
2万余名日舰官兵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当时的情景,时至今日,还仿佛就在眼前!


当时,栗田司令的下述命令,确切地表达了海军官兵精神抖擞,摩拳擦掌的心
情。该命令如下:“抓住天赐战机,保持现有阵形,立即全速突进!首先封闭敌航
空母舰上的飞机,使之无法离舰,然后一举歼灭敌机动部队!”这确实是“天赐战
机”,在萨马岛海面能得到和敌机动部队交锋的机会,难道不是上帝的恩赐吗?因
为,只有这支部队才是栗田舰队的“真正的敌人”。而且,当时还判断这支舰队是
美航空母舰群中最南端的一支,从而为栗田舰队提供了各个击破大好机会。

“保持现有阵形,立即全速突击!”这句话并非多余—— 6时40分,栗田舰队
正在调整队形,尚未来得及完成理想的阵列,如果继续整编队形,有可能失掉这一
千载难逢的战机,所以,栗田当机立断,下令舰队进攻方向定为 110度,以现有队
形全面进攻!这样,就形成了各战队散乱在广阔的海面上,对敌舰急起直追的局面。

“封闭敌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使之无法离舰”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发射三式燃
烧弹导致敌航空母舰燃起大火呢?还是指使用舰面巨炮摧毁对方机动的能力呢?对
此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实践已经证明,在“飞机对军舰的海上
战斗”中,军舰是难以取胜的。如果不集中炮火抢先对敌航空母舰进行当头一击,
战局对日本海军来说将是危险的。相反,敌航空母舰抵御舰炮攻击的能力是相当薄
弱的。因此,必须以密集炮火轰击敌航空母舰,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这也就是栗
田之所以要争分夺秒地突进舰炮射程圈的理由之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栗田舰队的这一轰击,是日本帝国海军最后的一次海面炮战,
恰似前一天小泽舰队的空中攻击是日本海军“猛鹫”最后的一次出击一样。或者说,
莱特湾海战这一天可以算作是日本海军的“海战忌辰”,因此,有必要把这次海战
情况作详细记述,以便使日本国民了解。特别是在这一海战中,日本海军引以自豪
的18英寸的巨炮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挥了它的威力(战舰“武藏”18英寸的大炮
一弹未发便被击沉了)。


20 萨马岛海战——18英寸巨炮终于开火

6时59分,战舰“大和”拥有的 9门18英寸的巨炮一齐向美航空母舰开火。在
第二次齐射之后,舰桥上的观测兵立即报告:“敌舰腾起大火!”果然,敌航空母
舰“冈比亚湾”被炮弹击成两截,火焰冲天,旋即沉入海底。

据美军战地记载,该母舰是由战舰“金刚”的炮弹击中的。但不管他们怎样讲,
用 1发炮弹便可击沉 1艘敌舰,勿庸置疑是战舰“大和”18英寸巨炮的威力。

然而,不幸的是,海面上的狂风巨浪遮挡了日舰炮击的视线,再加上敌驱逐舰
施放的烟幕成功地遮盖了匆忙后撤的美航空母舰群,致使“大和”和“长门”舰上
的巨炮无法施展威力。这时,当“大和”接近美舰22公里时,在阵列后面督战的栗
田司令突然发现 6条鱼雷正向“大和”袭来。驾舰高手、“大和”舰长森下少将巧
妙地转向闪避。只见鱼雷 3枚为一组,飞驰在“大和”巨舰的两侧。事有凑巧,这
6条鱼雷的速度几乎和“大和”航速相同(26海里),因此,“大和”号无法折回,
不得已只好同鱼雷结伴行驶了大约10分钟,躲过鱼雷后才又重新转舵扑向美舰。战
后回忆起这一情节,仍然为此惊险场面捏着一把汗。

由于上述原因,双方舰队又把距离拉大到30公里以上。栗田下令发射军舰弹着
观测器进行侦察,侦察结果表明,敌舰队正向南方逃窜,栗田立即下令全体急追,
时值 8时20分。栗田坐镇的“大和”战舰一面进行雷控射击,一面向南急驶。突然,
在烟幕的隙缝中隐约发现 1艘近似巡洋舰的美舰只,“大和”立即用副炮将其击沉,
事后才知道,这就是前来实施鱼雷袭击的美驱逐舰“霍埃尔”号。

此时,栗田舰队的横向追击面绵延达15海里,各舰根据自己的判断,凶猛地扑
向美舰,这种异常混乱的局面是由于联络的不畅通而造成的。重型巡洋舰“羽黑”
和“利根”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把美舰群向西南方向压去,成功地为日本海军水
雷战队的进攻创造了条件。然而,不幸的是,如作战略图所示,栗田司令对此全然
不知,令人深感惋惜。

此刻,美航空母舰沿内线退却,而栗田舰队沿一个外圆弧追击,所以,如欲迅
速缩短双方的距离,并非易事,何况,敌驱逐舰从上风头大量施放烟幕,模糊了栗
田舰队的视线,并在日本舰队追击的航路上发射鱼雷,进行了相当出色的回击。追
击中的日舰一面竭尽全力地应付逃窜中的敌舰的炮击,一面向持续不断地展开殊死
攻击的美机群开火——一场相当残酷的海空激战的场面出现了:日本重型巡洋舰
“筑摩”、“鸟海”在炮火中穷追不舍,不幸中弹落伍,栗田立即向“鸟海”派出
了驱逐舰“藤波”,向“筑摩”派出了驱逐舰“野分”,前来收容沉舰上的船员。
如果美机空袭进一步加剧的话,那么,用于进攻的日本驱逐舰的数目将会更加减少。

从 8时半左右开始,美机的空袭逐渐加剧,波浪式的空袭一浪高过一浪,随之
栗田舰队的损失也在逐渐加大。至此栗田司令才如梦初醒似地说:“是啊!我必须
立即进击莱特湾!”

栗田舰队尾追自己最大的对手——美机动部队如前所述,此乃为美第七舰队所
属的护航航空母舰群。整整两个小时。由于整个追击过程都是全速前进,因而栗田
“担心燃料不足”,再说,虽然应不惜一切代价设法歼灭美航空母舰,但是,若如
此没完没了地追逐下去,是难以奏效的(栗用舰队误判敌航空母舰群的速度是30海
里)。如果无限期地追击下去,势必要延误进攻莱特湾的时间。因此,栗田决心暂
时放弃追击,即刻转向,突击莱特湾!于是, 9时11分,栗田发出全舰队集合的命
令。

与其说这场萨马岛海战辉煌的胜利属于栗田舰队,倒不如说它属于为奠定最后
胜利而成功地退却的美国海军更为恰当。因为,栗田错误地判断对方的兵力为“大
型舰队航空母舰 5至 6艘、战列舰两艘、巡洋舰、驱逐舰10余艘,舰队速度为30海
里以上”——这是不配备侦察机的“盲人舰队”的必然后果(美舰编队实际兵力是
:护航航空母舰 6艘、驱逐舰 8艘,航速是18海里)!

纵观海上歼灭战,如果双方剑拔弩张,迎面交战,则有成功的可能性,倘若激
战中一方以逃窜的状态出现,那么所谓的歼灭战是难以成立的。战术上所说的“有
效地利用敌方的取胜心理”,道理就在这里。只有敌方抱着胜利的信心主动进攻时,
才能形成包围歼灭的战局。萨马岛海战中,美舰从已经通过侦察机提前发现了栗田
舰队,并马上做好了迅速退却的准备,日本海军万万没有想到在此能与美国舰队相
遭遇,因此,狼狈周章是不足为奇的。

在这次交锋中,美国海军失去了护航航空母舰“冈比亚湾”、驱逐舰“休斯敦”、
“霍埃尔”、“罗伯兹”等 4艘军舰。日本方面,损失 4艘重巡洋舰, 3艘驱逐舰。
从比例上来看,还是日本方面损失较大。但是,从日本不具备飞机这一致命弱点来
看,指挥官们决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

上面谈到,栗田司令在率舰追击中突然下令全舰队集合。但是,舰队所有舰只
若到达栗田指定的集合地点,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铃谷”号在集合途中被敌炸沉)。那么,栗田舰队能否按照预定的时间突进莱
特湾呢?


21 海战史上的难解之谜——栗田擅自下令全舰队回撤

25日上午11时20分,栗田舰队将阵形调整完毕,遂将航向定为 225度,开始向
莱特湾直线挺进。 3天前,从婆罗乃湾出击时栗田舰队的32艘军舰,现在已经减少
到15艘,颇令人有些秋风扫落叶之感。但是,将士们对这一殊死的突击战没有丝毫
踌躇不前的样子,舰队摆成如图所示的环形队列,俨然结成一支信心十足,斗志昂
然的生力军,向莱特湾杀去!11时40分,美“宾夕法尼亚”型战舰 1艘和驱逐舰 4
艘远远地认出了栗田舰队,迅速转舵向南逃窜,由于这是一支小股舰队,栗田未加
理睬,仍然径直向目的地挺进。

然而,当栗田舰队东进航行了一小时之后,一个意外的、在世界海战史上永远
是一个难解之谜的重大事件发生了——栗田司令突然下令全军停止向莱特湾突入,
转向北进!

此令一出,全军愕然。12时 5分时,栗田中将还在作战报告中写道:“我军的
作战目的不在于攻击敌航空母舰,而是决心完成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那么,
为什么仅仅在短短的30分钟之内,他又突然改变主意,把企图进行决死攻击的战场
抛在一边,反而调头北进了呢?连续两天来,先后遭到美机七、八次空袭,兵力损
失几乎达一半的栗田舰队,仍然冒死顽强地向预定的目的地突进,可是,当历经千
辛万苦终于抵达离莱特湾还有40海里的大门口时,却又突然调转船头不战自退,这
究竟是为什么呢?看来其中必有缘故。

这一决定,不单单是海军中将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日本海军的重大问
题。同时,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深入敌军虎口进行的最后一场大决战——停战前的菊
水特攻作战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战价值——毫无疑问,其中包含着关于帝国海军的
荣誉问题。这位曾在日本海大海战中,为歼灭敌舰队而断然在敌舰面前进行 180度
转向突击的东乡平八郎的继任者,现在竟然一反常态在敌军面前来了一个90度的转
向退却,这究竟是为什么?如果要回答这一质问的话,那么,就有必要把当时的真
相搞清楚。更何况,这种质问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反响,而“陆战指挥官”对此质问
也会随声附合,所以,问题并不简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航海记录和栗田舰队那时所面临的状况。当时,再过两
个半小时,栗田舰队就能够到达莱特湾口海域,日舰上所有的大炮、鱼雷都已装填
完毕,处于一触即发的临战状态。将士们个个斗志旺盛,人人摩拳擦掌。可是,就
在这个时候,栗田突然下达了“舰队全体舰只左满舵!北上突击!”的命令,全军
不由为之一震。就在官兵们纷纷猜测发生了什么意外的时候,旗舰“大和”的桅杆
上升起了战斗信号:“本舰队决定同位于苏禄安岛灯塔 5度 113海里处的敌机动部
队决战。”

“舰队转向北进”的决策完全是栗田司令在瞬间独自决定的。此道命令事先无
一人知晓(栗田自己陈述)。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大和”战舰的照片就会清
楚——这艘巨型战列舰的舰桥是由圆形及椭圆形的铁块铸成的,指挥官在上层坐阵
指挥全军。在其下面的作战室里,参谋们收集、整理所有的情报,通过参谋长送交
给指挥官。

栗田中将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实干家,除了一些无可置疑的情报外,他往往都是
自己亲自加以处理,亲自作出决断。此刻,就在日舰编队向莱特湾进军途中,栗田
分析了各种情报,向小柳参谋长说明了“转向北进”的作战意图,小柳参谋长对此
表示赞同。正如前一天在锡布延海采取的“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这种非常简
明果断的方式一样(本章第12节),栗田断然决定整个舰队调头北上。

不一会,在先导巡洋舰“能代”上发出了一片“万岁”的欢呼声,想必在其他
舰上也同样涌起了“万岁”的欢呼声吧!

但是,请不要误会,这并不是日军官兵因得以回避死亡而发出的欢呼声。实际
上,“死亡”之神已经在另一个战场上以同样大的可能性在等待着他们,只是“死”
的意义不同罢了。

“喂!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推迟了!”“先干掉敌机动部队!”“就这么干!
就这么干!”激动的呐喊声此起彼伏,笼罩了整个舰队。


22 焉能与空舰船同归于尽——剖析栗田对战况的判断

栗田司令敢于下如此大的决心转向北进,其根据是多方面的。他是在综合了一
切主要的、复杂的因素之后,经过分析断然作出这一决定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那么,一贯严谨、勇猛的栗田中将决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大本营制定的作战目标就在
眼前,作战计划即将实施之际,又突然全部放弃了既定的作战计划。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栗田中将至此为止究竟收到了哪些情报?

当天上午,在追击敌航空母舰编队的途中,栗田曾多次截听到美舰队司令官频
频发出的“请求紧急增援”的电报,在10时30分左右,又截听到美主力舰队指哈尔
西指挥的美第三舰队。的回电:“两小时后即可到达”,这是判断美舰队动向的重
大线索。如果美主力舰队按上述计划前来增援,那么,一支强有力的机动部队在中
午过后不久就可能在萨马岛以南数十海里的海域出现。

第二个情报是,发现美航空母舰飞机(曾在 3个小时以前参加过战斗的飞机)
正集中飞往美军在莱特岛新设置的机场,而且,正在准备从该基地向其发动波浪式
进攻。栗田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且,据判断,塔克洛班机场已经被
美军占领(因为美军登陆已经进入第七天了),因此,栗田预感到,如果美机从这
个仅距二、三十海里的机场向其进行反复空袭,那么,他的舰队必将遭受毁灭性的
打击。

第三个情报表明,美第七舰队已经出动,并正向南方基地集结。该舰队的两艘
如同日本“长门”级战列舰和 4艘“伊势”级一样的战列舰决非寻常,实难对付。
(如前所述,栗田于11时48分已经证实在南方海域有一艘美战列舰)

从第四个情报中得知,美军强有力的机动部队正抵达苏禄安岛灯塔 5度 113海
里处洋面。

上述情报是25日中午过后不久提交给栗田的全部“战况情报”。根据上述情报,
栗田在苦苦思索下一步的作战行势应如何进行。如果仍旧按照预定计划,不管三七
二十一,贸然突进莱特湾的话,可以说问题并不复杂。

但是,眼下突入莱特湾是否有利可图呢?是否能取得预想的战果呢?是否会毫
无代价地死去呢?会不会把日本海军的耻辱永远遗留在莱特湾呢?虽然损失几艘舰
只问题不大,但是,倘若发生以击沉敌舰 1艘而日方丧失10艘这样使联合舰队丢脸
的事,栗田司令敢于承担这一严重的后果吗?虽说这一结局是由于遵循大本营的作
战指令而造成的,但是,突入注定要失败的战场,将得不到任何战果而白白损失掉
1.2万名战士,栗田有这样的权利吗?面对这一切,粟田内心暗想:“且慢,必须
三思而后行……。”

栗田深思熟虑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根据以上各种情报,栗田得出这样几个判
断:

第一,在舰队到达莱特湾途中的两、三个小时之内,在敌基地航空部队和航空
母舰飞机的联合空袭之下,舰队必将遭受到比锡布延海还要凶猛的打击;第二,栗
田的袭击目标是停泊在莱特湾中的敌船团,但是,由于美军已经登陆 6天了,从以
往美军登陆卸载的能力来看,所有船只想必现在已经成了空船。再加上栗田舰队的
突进计划早已被对方识破,所以,美舰船目前决不会集结在一个地点为日舰队提供
饵食,恐怕早已迅速地疏散待机了。

即便决定四处去寻找敌舰船并将其击沉,又能对战局有何补益呢?这不是用牛
刀去杀鸡吗?不!杀这只“鸡”并非易事——如果用舰面炮火对准敌空舰船开火,
炮弹一定会成功地击中目标,但充其量只能在船舷开几个和炮弹口径大小差不多的
洞,不易将其击沉。对这一攻击方式,两年前,栗田舰队的部分官兵已经在印度洋
上亲身经历过并一直成为官兵的笑柄。此时此刻,这一回忆是否在栗田的脑海里油
然而生呢?虽然对此不得而知,但是,“同敌人的空舰船作战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
这一观念不光栗田本人有,而且,在全体官兵的头脑中也占据重要位置,这是一个
无可辩驳的事实。

空舰船本身也是敌人的一支力量,所以,上述的看法并不全面。那么,假若不
遗余力地向其发动攻击,舰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毫无疑问,舰队将会被敌
人全歼。如果这样,就等于战舰“大和”与“第三海运丸”互相攻击,共同毁灭一
样。相反,“和空舰船同归于尽,恕不从命!”这是自进入林加锚地以来“舰队全
体官兵的意见”,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也不会允许栗田一人单枪匹马地突入莱特
湾吧!


23 炮口指向敌机动部队——粉饰败局,孤注一掷

在这关键的时刻,是西进突入莱特湾呢?还是北趋迎击敌舰队?如上所述,坚
决主张不与敌空舰船同归于尽的“舰队思想”终于把栗田中将引向了北方海域。

大本营的命令是突入莱特湾。但此时此刻的栗田,对此令却突然陷入了迷惑不
解的境地。他暗暗地自问道:大本营的目的是让舰队“自杀”呢,还是期待舰队取
得成果?

大本营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指挥作战的机关,细想起来,无论他们怎样糊涂,也
不至于下令让栗田舰队去“自杀”。实际上,大本营的本意肯定是要求栗田舰队以
自杀的精神去夺取海战的胜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显然,栗田舰队 99%没有取胜
的希望,相反,却有 99%被全歼的可能。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栗田司令把攻击目
标转向美海上机动部队,也不一定就是什么抗命,恰恰相反,这一攻击目标的转换,
正是一个舰队司令官应尽的职责。

栗田司令从迷惑到作出决断,自始至终都是从“舰队有被全歼”这一危险因素
来进行考虑的。我们从下面的一个事实和一个设想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一个事实是,栗田舰队全无友军协助,按大本营郑重其事地制定的作战计划应
该前来增援栗田舰队的基地航空兵,至今连个影子也没有看见。栗田舰队期待从福
留和大西那里得到强大的空中援助,可是,眼下他们竟连一架飞机也没有派出。不
仅如此,甚至没有提供一份情报,栗田为此极为愤慨。由于天气不佳以及技术低劣
等等其他原因,福留和大西延误了参战时间,到栗田舰队撤离战场的25日下午 4时
左右,日机群才出现在天空。在这期间,曾有两架日机错把“大和”当作敌舰而投
下了炸弹,这足以说明飞行员的技术是何等糟糕。

另外,肩负引诱美主力舰队即美机动部队于北方海域的小泽舰队的情况又怎样
了呢?——至今仍然杳无音信。无论是小泽还是大本营都没有发来一封电报,从这
一事实来看,小泽那徒具形式、有名无实的脆弱的舰队,也许在中途遭敌舰袭击而
大部分沉入海底了吧?(如上所述,在栗田决定转向北上的时候,小泽舰队正在为
完成引诱和牵制美机动部队的使命而浴血奋战。只是由于旗舰“瑞鹤”号上的无线
电通讯设备效率太低,发出的情报没有被栗田舰队截收到)

就这样,三位一体的莱特湾决战计划当中的两支部队至今动向不明,只有栗田
舰队在孤军奋战。而且,23日凌晨与敌潜艇遭遇,24日一整天同美空袭部队纠缠,
25日又和美航空母舰部队激战。就在这种兵力已减少了大约半数的情况下,又奋力
拼死向最后的战场突进。栗田舰队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尽管这样,舰队将士
仍然丝毫没有气馁,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此时,一个设想对栗田舰队的转向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设想就是,舰队有可
能已经处在美机动部队的包围之中——刚才被追击到南方海域的两群航空母舰有可
能在 100海里的安全圈位置上发动攻击;这时,“两小时后即可到达”的那支美舰
援军按理说也该逼近了。至此,栗田舰队被美舰队发现已经过了 5个半小时。昨天
在锡布延海痛击日舰队的美航空母舰部队自不必说,其他的敌机动部队也一定会全
力以赴地向莱特湾杀来,这恐怕连不懂作战的外行人也不难想到吧!

如果日本舰队不折不扣地按照既定路线向莱特湾突进的话,那么,一旦进入莱
特湾,舰队势必完全陷入敌机的包围圈,其结果只能是葬身于海底而别无它途——
这是栗田、小柳、森下各位将军不约而同地埋藏在心底里的“舰队必遭全歼”论。
如果上述假设正确的话,很明显,“舰队必遭全歼”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在这个时
候,在栗田的头脑中象闪电似地掠过一束希望之光,那就是必须狠狠打击已经逼近
的美机动部队。也就是说,即使进军莱特湾不存在被全歼的危险,也应该放弃突入。
因为,与其突入莱特湾炮击空舰船,倒不如歼击海面上的美航空母舰舰队更有价值。
栗田认为,向深恶痛绝的美机动部队出击的时刻来到了!宁可把尸体沉入西太平洋
海底,也不让它曝晒在莱特湾的沙滩上,这难道不正是日本海军军人的夙愿吗?

如果在这最后的殊死突击中能够击沉敌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
为中途岛一战的惨败报仇雪恨,那么阵亡的山本司令长官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这
与给莱特湾内的“第三海运丸”开个大洞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贤愚之差,一
目了然。从战斗的意义上考虑,更是不能相比的。是的,只有这一条出路了!这就
是舰队本身的使命!就这样,栗田司令才毅然下令:“本舰队决定同位于苏禄安岛
灯塔 5度 113海里处的敌机动部队决战。”于是,舰队遂取零度航向,沿萨马岛东
岸向北航进。


24 搜索敌机动部队——珍惜有生力量的海军传统

在此以前,还发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从婆罗乃湾到莱特湾的1000海里的征途
中,如果同强大的敌机动部队遭遇,应该如何行动呢?是否可以放弃突入莱特湾的
作战计划而同敌机动部队进行决战呢?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栗田
舰队的参谋长小柳少将早在 8月下旬,在同司令部参谋神大佐(该参谋为传达“捷
一号作战”计划从日吉台飞来)为主对马尼拉作战计划进行讨论的会议上,就对此
提出了疑问。当时,神大佐回答说,当然可以!但是,与会的西南方面舰队首脑们
却强烈主张,与其说当然可以,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带有先决性的重大问题。就这样,
同美机动部队决战的作战方针便轻而易举地通过了。

战舰“大和”共携带18英寸( 460毫米)炮弹1080发,至今为止仅使用了81发。
现有炮弹的数量还足够应付四、五次大型海战。不论是如何威武坚韧的航空母舰也
经不住巨舰“大和”的一发炮弹。至于敌人的警戒舰只,如果连续遭到“大和”巨
舰的二、三发炮弹,必将粉身碎骨——栗田舰队全体官兵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雄
纠纠气昂昂地向东北方向破浪疾驶。

25日下午 1时15分,大约由70架美机组成的大编队又向栗田舰队袭来。与中午
时分的空袭相比,这次袭击的时间较短,而且攻击技术也不太高明。下午 2时,美
机第三攻击波,下午 3时,美机第四攻击波接踵而至。幸运的是,栗田舰队尚无任
何伤亡。从舰载机频繁地前来空袭的情况判断,毫无疑问,美航空母舰舰队就在偏
东北方向不远的海域。可是栗田舰队没有配备侦察机,所以,要想捕捉住这支美舰
队是不可能的。美机动部队利用其强有力的侦察能力,经常进退于栗田舰队巨炮的
攻击圈,并从日舰攻击圈以外自由自在地派舰载机前来空袭,但是,严格地说,这
不能称之为战争,就象棒球比赛一样,只有一方代表队连续地打,连续地得分,而
另一方代表队(指日本舰队)则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中,根本没有击球的机会,这
怎么能称之为比赛呢?此刻,距日落只有 3个小时了,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地迫使敌
人进行夜战呢?夜战是日本海军的拿手好戏,但是,这必须在天黑以前查明了敌舰
队的动向及其阵形之后才能进行。可是,直至25日晚,日舰队仍没有获得下手的机
会。在这之前,下午 4时15分,日本基地航空兵的大编队(约60架)曾第一次出现
在日本舰队上空,并向栗田询问了敌舰队的方位。可是,栗田向日机报告的美舰方
位仅仅是个推测的地点,不一会,日机群又返回舰队上空,通报说没有发现敌舰队,
就扬长而去了,栗田舰队空喜一场。

此时,栗田已经意识到,在自己的侦察力量如此薄弱时情况下,要去追击敌机
动部队,确实是一个失策。看来,捕捉敌舰队并将其歼灭显然已经不可能了。既然
这样,那么,摆在栗田司令面前显然有两条道路:是再度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返回
基地呢,还是重新南下,突入莱特湾拼杀一阵之后,再突破棉兰老海返回基地呢?
面对这两条道路,栗田司令终于抛弃了后者而选择了前者。

回顾以往,在日本海军中关于如何对待生命的思想流派有二。一派认为:“在
进退无路之际,便应毅然走向死亡”;另一派认为:“即使明知要死,也要慎重地
去死,要死得有价值。”英勇善战的航空兵指挥官山口多闻中将属于前者,而栗田
健男中将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虽说两者之间仅有毫厘之差,但实际应用起来却有
所不同,而且是相当难以掌握的。此刻,栗田并未指望追击美机动部队以求得生还。
但是,倘若一旦迎击敌舰队的计划未付诸于行动,夜间再次折回作战价值甚微的莱
特湾而招致全军覆灭,这毫无疑问是愚蠢的,栗田对此无疑持否定态度。本来,栗
田是一位强烈反对以死为目的进行作战的教官。准确地说,他是一位非常冷静而且
勇敢地推行“九死一生主义”的司令官。产生这一流派的思想根源完全是基于这样
的一个事实:对于海军来说,要培养一名优秀的战士,需要花 5年乃至10年的时间,
一天之内是绝对办不到的。因此,必须十分珍惜战士们的生命,那种大搞人海战术,
无限制地投入大量兵力的作战方法,在海军中只能算作低能战术而成为笑柄。海战
是质的战争,一个水兵就要发挥出一份战斗力。一门大炮或者一架飞机一个月就可
以造出来,而培养一名合格的水兵起码要两、三年的时间。失掉一名水兵,若想在
频繁的海空战中再补充上一名同等质量的水兵,将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必须尽一
切努力爱惜战士们的生命。当然,战争不可避免是要死人的,但不能无价值地去死,
在军舰被击沉时,他主张竭尽全力设法营救船员,特别是大军舰在即将沉没时,栗
田总是不惜派出自己为数不多的驱逐舰前去救援,这已成为他不可动摇的必须实行
的信条。

另一方面,在军舰即将沉没时,日本海军还有一个可贵的思想,这就是与军舰
同归于尽的思想。这是和“转移到其他战舰再行决战”的思想相对立的。这两种对
立的观点一直并存着。但是,即使有一线活命的机会,也应该全力营救,这是维护
整个战争大局所必须的。回顾历史,日本海军一开始就对不珍惜战士生命的作法持
否定态度,这已经成为日本海军战争思想的主流。

日俄战争时期,就连袭击旅顺口的敢死队也为自己准备了小艇,计划一旦自己
的舰船沉没,便立即换乘小艇返回。而且,还向某一预定的海域派出了用于收容的
舰只。在奇袭珍珠港的战争中,就连潜入珍珠港的特种潜艇也为袭击后能够返回潜
水母舰而带足了燃料之后才启航的。明知有 90%的战死的可能性,但是,当下达出
击的命令时,仍是以有 10%生还的希望为前提的。至于派出“神风特攻”飞机,使
用“回天”载人鱼雷,那是因为战争末期日本海军为挽救彻底失败的命运而孤注一
掷,才放弃了这一传统的战术思想的。


25 九死一生——栗田作战履历一览

如果不是由栗田司令亲自指挥,日本舰队恐怕早已在莱特湾内全军覆灭了。栗
田从九死一生论的原则出发,故没有贸然突入莱特湾。这令人感到,也许是栗田的
性格在起作用。在此,不妨让我们略举二、三例,从栗田过去的战斗经历中观其一
二,想必不无益处。

昭和17年10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进入白热化,战局形势垂危,日本陆海两
军协同参加了这一战略要冲的争夺战。这时,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提出一
个方案,即:海军也要全力以赴地率舰队突入瓜岛海域。其方法是,以势力强大的
战队乘黑夜“杀入”隆加湾,用密集的舰面炮火摧毁美军瓜岛机场。同时决定采用
三式燃烧弹向敌阵地发动进攻。这种炮弹(14英寸炮弹)一旦在空中炸开,瞬间会
变为 600余个小型燃烧弹,落到地面后,其威力之猛,大有将万物烧毁殆尽之势。
当时,联合舰队还在特鲁克基地进行了数次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炮弹威力大,效果
好,遂决定采用这种炮弹袭击美军机场。为了保证射击的准确性,军舰必须在预定
的炮击线上严格地成直线航行,即使中途与敌舰遭遇,也不得改变航线,目的只有
一个,那就是保持直线往返(锚地正面10余海里),要最大限度地把密集的炮弹倾
泻到瓜岛上的美军机场上去。预定发射炮弹数目为1000发,即60万个小型燃烧弹,
其威力即使美B-29巨型轰炸机也是望尘莫及的。

然而,乘黑夜潜入敌港湾内,在10余海里的正面成直线往返,并要连续炮击约
1个半小时(发射1000发炮弹所需的时间),这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之所以这样
说,是因为估计到战士们安全返回的可能性很小。其次,若冒险前往,日本舰队有
遭全歼的可能性。当时,第三战队司令栗田少将奉令杀向瓜岛,他所率领的战列舰
是“金刚”和“榛名”。“金刚”的舰长是小柳少将(肩负杀入莱特湾使命的栗田
和小柳,在杀入瓜岛隆加湾时也是同行)。

当时,栗田在接受杀向瓜岛隆加湾的命令时,曾向山本司令长官提出了一个条
件,即必须给舰队的全体官兵配备陆战用的武器——机枪、步枪、钢盔、手榴弹等
等。其理由如下:“此次作战,我舰队几乎有百分之百被敌全歼的可能性,在海湾
内肯定要遭到敌炸弹和鱼雷的袭击。我不能接受将使全体官兵溺死的战斗任务。因
此,如一旦遭到敌人的致命打击,我将把军舰驶向岸边,把舰队全体官兵变成陆战
队进行战斗。战斗中如遇良机,便有可能和我方陆军将士会师。我们只有经过这种
争取活路的努力,才能把部下引向决死的战场。”

山本司令长官听完栗田的上述意见和要求,不禁拍手叫好,立即把海军原来打
算支援陆军的陆战武器迅速回收起来,全部提供给了栗田舰队(可能有的读者已经
观看了最近公演的电影《太平洋战争》。电影中瓜岛美军机场火光冲天的场面就是
当时突入海湾的敢死队取得的惊人战果。这对美国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次苦战。这
部电影的前前后后记录了瓜岛战斗中日军最辉煌的胜利)

上述插话雄辩地说明了栗田是“九死一生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说明
了那种认为放弃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是栗田缺乏勇气的结果这一说法是不恰当的。
在舰队即将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时,断然决定舰队回返的诸多因素中,笔者认为其中
重要的一条应归于栗田本人的性格。

下面再举一个与他有关的实战例子来加以说明。

当瓜岛失守,战场移向布干维尔岛的时候(昭和18年11月),为支援日本陆军
反登陆作战,栗田奉命率重型巡洋舰前往腊包尔港增援。栗田对古贺司令长官申述
自己的意见时说:“仅仅出动驱逐舰不是已经足够了吗?”古贺回答说:“是的,
的确如此,但是,有人批判说重型巡洋舰无所事事,长期待在特鲁克基地游手好闲。
因此,现在为了否定这一说法,请您执行吧!”栗田接受了古贺的意见,并申述说
:“我要求有充足的战斗机掩护。”随后便率舰径直向腊包尔驶去。不料,在进入
腊包尔港的当天早晨,在给舰只补充燃料的时候遭到了美机大规模空袭,刚刚抵达
的日本重型巡洋舰纷纷向港外逃窜,舰队损失惨重。在此危难的时刻,天空中竟没
有一架从事掩护的日本飞机。预定进行掩护的战机为什么没有出现?结果,重型巡
洋舰舰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在空袭中遭到惨重损失。于是,栗田在向司令部发出了
紧急电报:“请允许我编队立即返回!”之后,率领支离破碎的舰队于第二天返回
了特鲁克基地,古贺微笑着迎接了栗田。

一年半之后,在同样条件下,栗田的这一性格丝毫没有改变。

另外,还需向读者介绍一下重巡洋舰“爱宕”号舰长中冈信喜大佐战死一事。
如前所述,10月23日凌晨,在与美潜艇的遭遇战中,栗田的旗舰“爱宕”号多处中
弹。中冈舰长在舰桥最上层指挥作战,激战中,恰巧有一大块弹片从侧面飞来,把
中冈的部分肢体炸掉了。当他被扶上担架顺梯而下的时候,回头望着在第二舰桥指
挥战斗的栗田,说道:“司令,祝你一切顺利。”

鲜血从中冈的伤口迸出,很明显,伤势是致命的,然而,他仍然微笑着向战友
告别。当躺在医务室病床上的时候,他恳求军医长:“喊一声万岁可以吗?”军医
长安慰他说:“你的伤势不要紧。”过了一会儿,中冈又催促军医长道:“现在喊
万岁行了吧?”于是,他不断地呼喊着万岁,含笑离去。这件事在栗田的心灵深处
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刚毅磊落、忠贞不渝的部下一个接一个地战死在沙场,进一步增强了栗田对派
遣重型巡洋舰出击的不满以及对日本战斗机失约的愤怒情绪。“司令,祝你一切顺
利”的话时时在栗田的耳际萦绕着。在这种情况下,栗田司令是否还有决心把 1.2
万余名部下带到莱特湾决死的战场上去呢?

西村中将也是如此,在这里,不妨让我们也回顾一下。10月24日晚 9时45分,
栗田曾电告西村道:“栗田本队预定于25日上午11时进入莱特湾,贵队应按照预定
时间突进,于上午 9时在苏禄安岛东北10海里处和本队会合。”这个命令意味着什
么呢?西村中将在从婆罗乃出击时就已经下定了必死的决心,而且,当接近苏里高
海峡时又向栗田报告了突进时间。可是,从西村所报告的突进时间算起,又过了 6
个小时之后,栗田却又命令在莱特湾对面海域会师,这种微妙的变化,颇使人不可
思议。

难道这是栗田打给西村的激励电吗?不!这样认为显然是不正确的。恰如其分
的解释是:这是司令官对自己部下发出的“一定要活着回来”的指令电。大本营的
命令固然必须服从,但是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主动地去送死呢?早在军校就读
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就流传着“不要白白地去送死”这样的警句。但是,西村却按
照“突进”的电文行事,决心毫无顾忌地突入莱特湾。栗田曾把横贯莱特湾海口、
前进中用舰炮轰击湾内敌目标这一作战方案称之为“出色的突进”。实际上,数次
举行的突进莱特湾的演习都是相当出色的。而在湾内拖延时间、静等弹尽粮绝是不
符合作战原则的。所以,把栗田的命令理解成“炮击莱特湾,然后迅速向东撤离”
也是可以的。其实,当时栗田率舰队也正在以突进莱特湾为目的衔枚冒死突破圣贝
纳迪诺海峡。可能栗田是这样考虑的:上午10时与西村舰队会师,集中火力一齐炮
击莱特湾,然后经棉兰老回到婆罗乃。总之,从西村发给栗田的关于突进时刻的电
文以及从他平素的思想性格来分析,栗田已觉察到西村正以“死”为目的采取行动,
因此,拍发了劝阻西村的电报。

栗田是一位不折不扣地执行海战规则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总是不
忘教育部下要重视人的生命。试想,当舰队在敌人四面包围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具
有这样思想和性格的一位司令官,能否在已经开拓了一条逃脱的血路之后再重新返
回必死无疑的战场上去呢?

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形,即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参战者反而出乎意料地将死置之
度外,然而,一旦战斗结束,回到和平安谧的环境中来,反而深深地感到了死的可
怕。这种心理不但军人有,一般的人恐怕也不例外。昭和19年末到昭和20年间,日
本人在国难面前对死无所顾忌,甚至在停战后,在美军占领日本时,不少日本妇女
团体在美军面前也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

战争宣告结束,和平得以恢复,方知人的生命之可贵。回顾今天的这一现实,
对于同一个国家的国民变化如此之大简直难以理解。为国捐躯,宁可把自己的生命
比作轻微的鸿毛,但是,人们怀疑,这样的国家还存在吗?现在,在日本,连杀人
犯的生命都受到珍惜,可以说是出现了个强盗的天堂,这样的比喻难道过分吗?

话题再回到莱特湾大海战。放弃突入莱特湾,把生的希望寄托于和敌舰队进行
决战的栗田司令官,在上述军人心理的支配下,难道再也没有重新回顾一下死亡的
战场吗?作为一个军人,之所以能够面临死亡毫不畏惧,面临活路渴望生存,心理
学家认为,前者是战士在激烈战斗中的高度兴奋,从而陷入精神异常状态之中。

但是,栗田却不尽其然。他曾以能够经常保持冷静在海军中著称。当然,在军
内也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感觉迟钝的闲话。我个人认为,栗田采取舰队“转向北进”
这一重大步骤的原因,不外乎是对激战中种种战况的判断、九死一生主义、对部下
的爱护、对无友军及日机配合掩护产生的愤怒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一推
论是否符合莱特湾决战的历史事实呢?这一点,归根到底,只有会见栗田本人才能
得以证实。


26 询问栗田本人——“疲劳过度,产生误判”

栗田司令是一位沉默寡言然而却善于回答各类问题的海军将官。关于莱特湾海
战,10年来,他只字未提,好象是要故意忘掉那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似的,俨然持
一种败将不言兵的姿态。但是,因为笔者与他是老相识,终于从他那非常简洁的回
答中了解到一些重要的情况。

首先,笔者问道:“当你的舰队已经逼进到莱特湾附近梅面时,你却突然下令
舰队返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栗田简单明了地回答说:“当时,我认为那样做
是最好的办法。但现在回想起来,已经认识到这完全是我自己的过错。不管怎么说,
突入莱特湾是上级的命令。作为一个军人,没有奉令而行事,这只能说是一个错误。”

如果仅从不能违犯军纪方面来说,谈话可以就此结束了。但是,舰队放弃突入
目的地,转向返回,难道仅仅用一句“那样做是最好的办法”就解释得通吗?于是,
笔者又问:“你现在是如何看待当时那所谓的‘最好的办法’?”栗田回答说:
“现在看来,那种判断是不全面的。虽然当时认为北进是最好的办法,但现在细想
起来,那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就算作错误的判断吧。”

之后,笔者又接着问道:“当时果真是那么疲劳吗?”回答说:“当时,并没
有感到疲劳。然而,实际情况是,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神经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身体和大脑都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

读者已经知道,10月23日,旗舰“爱宕”号被美潜艇击沉,因而,整整一天,
栗田舰队都处在对敌潜艇高度警戒的状态中,24日,又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锡布延海
大空袭,当晚,又突破了恐怖的圣贝纳迪诺海峡,25日,又与美护航航空母舰进行
了一场生死鏖战,至此,身心疲劳,只是靠精神力量支撑着躯体。

笔者又问栗田:“根据掌握的情报召开参谋会议,然后舰队才转向退却,事情
的真相是这样吗?”栗田回答说:“当时没考虑退却一事。也全然没同参谋们商谈,
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决定的,责任应有我负。实际上,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分析情报
是否准确,归根到底,相信敌机动部队就在眼前,这确实是一个错误。”

笔者接着又问道:“敌机动部队确实不在附近吗?当时不是已经遭到敌人舰载
机波浪式空袭了吗?”栗田回答说:“当时我认为能够捕捉到敌机动部队,这是判
断失误。事实是,敌人舰队尚在 100海里以外的远方作战,无论怎样追击也不会立
刻捕捉到的。所以,企图捕捉敌机动部队并将其歼灭的想法也是错误的。总之,当
时一味要去歼灭敌航空母舰是一种偏见,而且,一直被这一偏见所驱使着。”

笔者又向栗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没有突入莱特湾,从而挽救了一万多
名海军将士的生命,从这一结果来看,放弃突入岂不是更好吗?对此,栗田只说了
一句话:“这也是一个问题呀!”是的,从大局分析,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于是,笔者又向栗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下午 4时半左右,当发现捕捉敌
机动部队已是不可能的时候,你有没有重新返回莱特湾的念头?对此,栗田作了明
确的回答:“那个时候,莱特湾已经在我的头脑中不复存在了。就我个人的记忆而
言,当时只担心明天将如何应付不可避免的锡布延海的大空袭以及舰队的燃料不足
问题。”

接着,笔者又问:据说一旦从死里逃生成功,就再也不会重新返回死地了,你
当时是否也有这种心理状态。栗田回答道:“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到还要返回,所以,
有无那种心理,我不清楚。”接着,栗田又追加了下述一段话:“如果有人批评说,
莱特湾是固定不动的,而敌机动部队却在不断地运动,因此,与敌舰队相遇终究是
个未知数。命令总归是命令,率领舰队向未知数方向进击,无疑是拙劣的做法。对
此,我是无法解释的。”

最后,对作战命令本质的批判以及日本联合舰队最高司令长官不在前线指挥,
只会从神奈川的日吉台用电报下命令一事,让栗田谈谈感想,对此,栗田只是沉默
不语,随即付诸一丝苦笑。

会见结束时,栗田说:“我就象一名棒球比赛中失败的投手。”并且,接着又
加上一句:“听说你喜欢了解各种记录,那么,我告诉你,我的舰队就是经受敌空
袭的世界记录的创造者,‘大和’连续遭到敌机19次空袭……。”


27 遍体鳞伤返回基地——“大和”进水5000吨

25日下午 4时至 6时,栗田司令已经完全失去了与美舰队决战的信心,他一心
所想的只是如何避开敌机动部队的空袭,以便顺利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在这之前,
是日本舰队追击敌舰队,可是在顷刻之间,栗田舰队便将陷于被敌舰队追击的境地
——整个海战攻守的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时,栗田舰队仍旧采取向东方追
击的阵势行进。黄昏之际,确切地说是 6时30分,栗田舰队向着圣贝纳迪诺海峡急
驶,并于 9时30分一举顺利地穿过海峡。

话分两头,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的情况。当设立在日吉台的
司令部收到栗田发出的已决定放弃突入莱特湾的报告(下午 4时收到)之后,海军
首脑们面面相觑,一言不发,陷入沉默之中。显然,他们也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4时47分,司令部向栗田发出了如下的命令:“若今晚有机可乘,当进行夜战,若
无夜战希望,由司令官决定向补给基地前进。”栗田于 7时25分收到了该电令。但
进行夜战一事显然已是不可能的了,整个舰队仍旧继续匆忙地向圣贝纳迪诺海峡驶
去。仔细分析一下,司令部的命令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强打精神在形式上敷衍一下而
已。

当晚,栗田中将向菲律宾岛基地航空部队(大西、福留两位中将)发出了如下
的建议和请求支援的电报:“根据可靠情报分析,估计敌增援部队舰上飞机26日可
能向我发起报复性攻击。这支敌舰编队估计在莱加斯皮半岛位在圣贝纳迪诺海峡的
北面。的东部或北部海峡。我认为这是贵队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夺回制空权的大
好机会。”发报完毕,栗田率舰队沿着24日通过的锡布延海航线,继续向西驶去。

果然不出栗田所料,26日上午 8时34分,30架美舰载机气势汹汹地向栗田舰队
袭来,巡洋舰“能代”号被鱼雷击中,无法航行,处境垂危。战舰“大和”也被两
颗炸弹击中。10时40分,美机队又发动了第二次空袭。这次空袭使用了当时最大的
B-24“解放者”式重轰炸机30架,主要目标是巨舰“大和”。其凶猛逼进的气势仿
佛在说:“你的兄弟‘武藏’号已经葬身海底,这次该轮到老兄你了!”美B-24重
型轰炸机拥有 500公斤威力极大的炸弹。在美机猛烈的袭击轰炸中,“大和”的锚
室首先进水,舰体外部被炸出个大洞(因此,“大和”便不能抛锚了,即使回到婆
罗乃湾,也只能在港面漂泊)。接着,又一枚炸弹击中了“大和”第一号炮塔左前
方的水线部位,炸开了一个黑乎乎的大洞。不一会,美机队又发动了第三次空袭。
这次轰炸终于将“能代”号送进了海底。“大和”也连续被 3枚炸弹击中,涌入的
海水达3000吨。为使战列舰保持平衡,舰员们在“大和”的后部注水2000吨,这样
一来,“大和”总共进水5000吨——等于 1艘巡洋舰的重量。即便如此,“大和”
仍旧带着5000吨海水,航行了大约1000海里之遥,返回基地。真不愧为“不沉战舰”!

空袭中,由于“大和”被几颗近弹击中,巨大的舰体就象遭到地震的建筑物一
样摇晃起来,炸弹激起的水柱有大楼的一、两倍高,纷纷涌落下来的海水数次溅到
了在舰桥上指挥作战的司令官身上。由于长时间置身于浓浓的硝烟中,直到返回港
口之后,舰员们衣服上仍然散发着硝烟的臭味。战舰“长门”也没有逃脱被攻击的
厄运(总计遭到 9次近弹的轰炸,又被 4颗炸弹命中),它同“大和”战舰一样,
后来成为被人们传诵的惊险的海战故事中的主角。

栗田舰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锡布延海逃脱出来。此时,各舰舰尾都拖着长
长的重油尾迹。原来,经过 3昼夜连续激战,各舰遭受了很大损失,舰体铆钉松动,
造成重油遗漏。这种情形产如同陆军官兵带着血迹踉踉跄跄地败退到营地时的情形
完全一样。更糟糕的是,回返的航路还相当远,途中难免不再遭到敌潜艇的伏击。
3天前舰队一踏上征程,就失掉了三艘重巡洋舰,由此看来,对于这支已经疲惫不
堪的舰队来说,处境将更加险恶。为防万一,栗田舰队穿过巴拉望海峡(于下午 6
时),转过新南群岛,曲折通过连敌潜艇都望而生畏的布满岛屿和暗礁的海域,从
中国南海迂回前进,终于在28日下午 9时30分回到了婆罗乃基地。

回顾 6天以前,婆罗乃湾海面上,象征着决战必胜的太阳旗迎着晨风抖动,威
风凛凛的大舰队宛如巨龙。它是由 7艘战列舰,11艘重型巡洋舰,两艘轻型巡洋舰、
15艘驱逐舰共计35艘军舰组成的实力雄厚的舰队。然而,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仅
剩战列舰 4艘、重型巡洋舰 2艘,轻型巡洋舰 1艘,驱逐舰 8艘,共计15艘。而且,
幸存舰只中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损伤。只有驱逐舰“雪风”号极其幸运,浑身竟无一
丝伤痕。

就一般的战斗常识而言,遭受如此惨重损失的舰队恐怕再也没有勇气重返战场
了。然而,日本海军却不然。在军舰的甲板上,官兵们这样相互谈论着:“最近,
听说,‘云龙’和‘天城’的索具装备即将完成,而且,‘葛城’很快也要竣工了,
只要有这 3艘航空母舰,我们是决不会失败的。”——足见年轻的海军官兵们仍旧
信心百倍。然而,舰队决策机关的首脑们却深深地痛感到,正是由于莱特湾大海战
的惨败,帝国海军已濒临末日了,只不过没有说出口而已。

总之,在莱特湾大海战中,日本海军所遭受的损失之大是难以形容的。恐怕日
本国民谁都想知道导致如此惨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吧。


28 剖析萨马岛海战——日美双方皆失良机

萨马岛海面海战是“莱特湾大海战”这一多元海战中的一场激战。其战斗的规
模并不大,但却耐人寻味,别具一格,要点有三:
(A) 战舰“大和”拥有的世界上最大口径的18英寸大炮终于向敌舰开火了,
这是空前绝后的事件。
(B) 日美两军都没有料想到能在海面上突然遭遇。双方一接触,便立即展开
了退却战和追击战,海战结果,胜负难分。
(C) 日美两军在这场海战中都失去了取胜的机会,并给后世留下争执不休的
课题。尤其是在美国,两位舰队司令为此而进行的论战,甚至10年后仍然没有完结。

关于失掉取胜的机会一说,在日本方面被有些人指责为“让敌舰漏网了”。首
先,就让我们从这一点入手,对萨马岛海战认真地剖析一下吧!

笔者认为,一切都是由于缺乏搜索能力的舰队在对战况进行判断时经常失误而
造成的。正因为这样,当已经给美舰队以重大打击,海战能够取胜的唯一的机会出
现在萨马岛海面时,栗田舰队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从战术上分析,下述
三点是不容忽视的。
(1) 栗田舰队应该再继续追击 1个小时。
(2) 日本驱逐舰出击不力。
(3) 日舰队缺乏统一的指挥,各战队和各舰追击混乱,没有发挥出集中攻击
的威力。

关于 (1)点。25日上午 9时25分左右,美护航航空母舰队以18海里的速度沿
内线迅速南逃,当时,正被日本重型巡洋舰追赶得走投无路,如果日舰再坚持追击
30分钟,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美护航航空母舰一定会被击沉——这是美军战史专家们
的评论。日本海军也确信这一点(尽管同美舰最接近的“羽黑”号所剩炸弹已寥寥
无几)。当时,日本海军的驱逐舰也已经进入鱼雷攻击的射程圈内。然而,就在这
个时候,栗田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虽然放掉的只是由 5艘商船改建的护航航空
母舰,但这也是令人惋惜不已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对美舰编队的情况缺乏清楚的了解。如前所述,栗
田司令错误地判断对方是速度为30海里以上的大型航空母舰舰队,所以,认为肯定
追赶不上,遂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如果栗田舰队搜索敌舰的力量很强,判断准
确,那么,再继续追击一个小时的话,恐怕美国护航航空母舰就会被全歼。意外的
遭遇(下文详述)挽救了狼狈逃窜的美舰编队的性命。尽管这样,美军护航航空母
舰上的舰载机比起不堪一击的母舰来却显然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一追
击中,日本海军方面有 4艘重型巡洋舰被击毁。

关于 (2)点。在发现美舰队的同时,栗田下达了驱逐舰停止追击的命令。栗
田的想法是,这次战斗,仅利用炮战足以击溃敌舰队,驱逐舰以备后用。如果允许
驱逐舰全速追击,那就将面临燃料耗尽的危险,而此时此刻,燃料则是最最重要的
因素。所以,栗田命令驱逐舰要跟随在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的后面,把可以达到35
海里以上的速度降低到22海里的经济速度(消耗燃料最低)南下追击。而实际上,
美舰只的速度仅有18海里,毫无疑问,栗田舰队肯定能够追上目标。 9时 5分,日
舰一齐向追击中的美舰只发射了鱼雷(因只发射了一次,没有命中美舰,这也是不
足为奇的)。

关于 (3)点。追击战中日舰队形混乱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早晨 6时40分,
栗田舰队在将夜航队形转换成白天防空队形时发现了敌人,不得已只好以尚未调整
完毕的队形展开追击。对此,美国的战史专家评论说,日本舰队为什么不以有利的
追击队形浩浩荡荡地扑向美国军舰呢?问题不难回答,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根本
没有时间重新调整队形。实际上,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是日舰争分夺秒地进入舰炮
攻击圈的关键时刻,因此,各战队散开急追,仍不失一个应急的好方法。

不料,由于高大的风浪以及浓烈的硝烟作祟,海面上视线模糊。本来,在3000
米左右的距离内是实施雷控射击的大好时机,可是,雷控射击是在林加锚地从头学
起的,这一次是首次用于实战,因此,由于技术不过关,结果产生了不少失误。从
理论上说,雷控射击应该达到百发百中的效果,它是在瞬间利用本身发出的电波碰
击敌舰,利用反射所需的时间,自动地、准确地测定距离再实施射击的。这是雷控
射击的一般常识,这同用测距仪测定距离、先用炮火把敌舰夹在中间,一旦得手,
便炮击其中央部以求击毁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总之,雷控射击要有熟练的机械操作
技术,同时,还必须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但是,日本的雷达设备是当年 6月才匆忙
赶制出来的,这同两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雷达射击技术的美海军是不能相比的。

根据来自美海军方面的报道,栗田司令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放弃了突
入莱特湾的预定作战计划,从而使从事登陆战的美军得以幸免遇难。换言之,虽然
莱特湾海面上有美军第七舰队(拥有战列舰 6艘)护卫,但是,由于大部分兵力已
与西村舰队进行过激战,炮弹消耗殆尽,正处于爱莫能助的境地。这时,如果日本
舰队突入莱特湾,美舰船将有被全歼的可能。据说,莱特湾内的美军商船大部分没
有卸载完毕,而且,麦克阿瑟将军也正在莱特湾指挥作战,因此,美军当时的处境
是极其危险的。

然而,上述这种看法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说美第七舰队的炮弹已
经消耗殆尽是不妥当的。第七舰队时 6艘战列舰仅在当天黎明时分向“扶桑”和
“最上”发动了短时间的雷控射击(对此,美舰准备得相当充分),炮弹肯定还有
剩余。“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号战列舰上的16英寸大炮以及其他 4艘战列舰
上的14英寸大炮还能出色地投入战斗,因此,美军决不会如此疏忽大意。上述说法,
只能使人认为,这是一种夸大敌军失败的报道。这些胜败之论都是假设的。总之,
日本方面的批判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虽说对方是势力薄弱的护航航空母舰编队,
但也应该将其全歼以解心头之恨。

与此相比,美国一方对此问题的争论则更为激烈。


29 美军将领至今仍争执不休——中计的哈尔西司令

栗田舰队在萨马岛海面突然出现,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栗田认为,美军对
日本舰队的动向是了如指掌的。而事实恰恰相反,美军对此却一无所知。这一严重
的过失在美国已经成为海军作战失败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争论课题。

原来,同栗田舰队突然相遇的是斯普拉格少将的护航航空母舰编队,该编队误
认为栗田舰队是美国舰队而悠然自得地向萨马岛方向驶去。即便不知道日本舰队已
在锡布延海海面被击退,但是有一点他们是清楚的,这就是,有哈尔西在,日本舰
队是绝对不会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的。换句话说,假设日本舰队一旦试图穿越圣贝
纳迪诺海峡,立即会遭到美国海军的鱼雷、炸弹、炮弹的三重攻击,因此,日本舰
队是不可能进入菲律宾群岛东部海域的。

也就是说,舰队司令金凯德已经和哈尔西司令达成了协议,圣贝纳迪诺海峡由
哈尔西负责警戒,自己则专门从事莱特湾的兵力输送和给养的补充工作。然而,当
护航航空母舰编队航行至莱特湾附近海面时,远远看到的不是哈尔西舰队而是栗田
舰队,因此,斯普拉格见状后自然气愤至极,而且这一气愤逐年增长,直至今日。
(斯普拉格的护航航空母舰是金凯德舰队的一支)

栗田舰队能够突进莱特湾,无疑使美国海军大为丢丑。如上所述,栗田舰队已
经在锡布延海受到相当惨重的打击,终于决定返航退却,在这种情形下,就美国人
的一般常识而言,即便美机空袭已经停止,栗田也决不会再次反戈,向充满危险的
目的地进击。但是,对于经常违背军事常识而作战的日本军队,美方有丰富经验的
将军应倍加小心才是,当时,如果向栗田舰队5000米的上空进行持续两小时的跟踪
侦察,在接近黄昏时机,就完全可以抓住反戈一击的栗田舰队的动向,或许,会将
栗田舰队的重新反扑行动延迟到第二天,直到日本基地航空部队前来协助为止。但
是,当美军侦察机飞走之后,空袭已经停止了一个多小时,栗田据此判断,美机动
部队肯定已在相当遥远的海面,且栗田又深感到自己突进莱特湾的责任重大,因此,
毅然决定全军调头再次进击。至于美国海军方面,竟然不相信栗田舰队能够卷土重
来,从而放松了对至关重要的海峡进行警戒,这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大的失误。

另外,当夜幕降临之后,海峡一线完全应该使用潜艇进行巡逻警戒。从昭和18
年年底开始,美海军使用潜艇作战的技术已经大大地提高了。进入昭和19年,日本
的驱逐舰不断遭到美潜艇袭击而葬身海底,为此,日本海军官兵议论纷纷,认为这
简直是老鼠捉猫,心中愤恨不平。在 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的潜艇部队也遭
美潜艇攻击而支离破碎。在日本舰队突进莱特湾这一重大战役中,美国海军没有使
用潜艇,尤其是在锡布延海海面以及圣贝纳迪诺海峡海面竟丝毫没有发挥潜艇威力,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失策。

关于美国舰队因麻痹疏忽而造成的失误,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即从单方面来看,
可以认为小泽舰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成功。这也表现了美军作战上的失策。
在这个问题上,从美军方面而言,美舰队指挥官对下列两点是应该承担责任的。
(1) 对日本机动部队实力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2) 率舰队倾其全力进行远距离迎击战,结果在光天化日之下使栗田舰队获
得了12小时纵横驰骋,自由行动的时间。

美军搜索机曾于24日下午 3时左右报告:“日本强有力的机动部队正在南下”,
对报告中的“强有力”这一点,恐怕哈尔西司令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在当时的情
况下,日本究竟有无可能拥有“强有力”的航空母舰舰队呢?若冷静地对此稍加分
析,无疑应该持否定态度。 4个月前, 6月19日,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美国舰队击
沉了新式精锐航空母舰“大凤”号,进而炸沉了“翔鹤”、“飞鹰”,日本的航空
母舰仅剩下了“瑞鹤”一艘。对此,哈尔西应该是一清二楚的。即使日本方面加上
几艘速度不快的由战舰改装的第二流的航空母舰,哈尔西也没有必要将其主力孤注
一掷,全线出击。再说,派遣他麾下的 4群航空母舰中的一半力量远距离北上迎战,
也是一种浪费。

按照作战常规,完全应该分出一半兵力,以莱特湾为基点在萨马岛海面游弋警
戒。这种对复杂的海战实施简单的作战,不能不认为这是美军的一个失败。

“栗田舰队失之交臂”这一来自美国方面的评价,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换
言之,即“栗田舰队突击莱特湾未遂而退却,客观上帮助了美军。假如栗田真的按
预定时间突进莱特湾,美国陆海两军蒙受的损失将是难以估计的,甚至,美军的整
个登陆作战也许会遭受挫折——哈尔西几乎铸成大错”。

另一方面,按哈尔西的话说,栗田舰队没有配备航空母舰,没有配备航空母舰
的舰队不能算作主力舰队,主力舰队应该是机动舰队。所以,全力以赴地歼灭小泽
舰队是符合一般作战常识的。至于说到小泽舰队的实力,那种认为侦察机可以接近
到能够辨认出日本机动部队甲板的程度,也是外行人的想法,是要遭到有海战经验
的人嘲笑的。而且,认为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建造了的日本航空母舰已经竣工也
在情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击溃了日本的机动部队,那么太平洋上的制空权
和制海权无疑将百分之百地掌握到美国海军手中,因此,恩加诺海面海战是千载难
逢的绝好机会,这将会自然而然地使美军把握住“主要目标”,并向着“主要目标”
长驱直入。对其他小股敌舰队置而不顾是美国海军的一贯战术思想。况且,美国的
航空母舰群正注视着没有突进莱特湾的栗田舰队。如果栗田舰队真的突进莱特湾,
一定会把它全部消灭,等等,真是不一而足。

双方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恐怕10年以后,仍旧是无休止地争执的题目。但是,
哈尔西的主力舰队被小泽的“诱饵”舰队所引诱,放弃了对要塞圣贝纳迪诺海峡的
警戒,这在莱特湾海战史上却是永远也抹不掉的事实。结果,美国虽然在战略上以
强大的优势兵力压倒了日本,但是,在战术上美国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战胜日本舰
队,这样说,并不是日本方面在强词夺理。


30 回顾莱特湾的失败——“是否作战方法不当”

莱特湾海战,日本方面的损失是相当惨重的,栗田舰队和小泽舰队的损失总计
如下:

战列舰 3艘、航空母舰 4艘、重型巡洋舰 9艘、驱逐舰13艘、潜艇 5艘,大小
共34艘舰只。

美海军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只损失了 4艘一般舰只综合有关资料,莱特湾大
海战日美双方的损失是:日本——损失母舰 4艘、战列舰 3艘、重型巡洋舰 6艘、
轻型巡洋舰 4艘、驱逐舰11艘和潜艇 6艘,损失飞机约 400架,伤亡人员7400余人。
美国——损失轻型母舰 1艘、护航母舰 2艘、巡洋舰两艘和驱逐舰 3艘,损失飞机
100余架,伤亡2800余人。。其悬殊之大令人吃惊。这是在战争中罕见的奇怪现象,
就好象西村舰队在莱特湾入口处遭到美海军报复性的炮击一样,日本海军全盘承受
了美海军为雪珍珠港之恨而进行的沉重打击。而且,珍珠港是日本海军采取突然袭
击的手法对美军进行的出其不意的攻击,莱特湾海战也是由日本发起的攻势,结果
却复仇不成反遭溃败,准备充分的进攻结果却一败涂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
过充分训练之后进行远征的“棒球队”,以34:4大败而归,真可谓前所未有的“大
溃败”,帝国海军竟会是如此软弱无能的部队吗?

不!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归罪于以必败为结局的战争本
身。从这点来看,日本海军在莱特湾的失败又是不足为奇的。正如读者已经知道的
那样,该作战命令就曾明确地指出了这次战斗的战场就是“舰队的葬身之地”。让
大舰队赤手空拳地驶向1000海里的敌军阵地,最后全军杀入,这是从一开始就违背
作战常识而制定的自杀性的作战。如果栗田司令过于认真的话,恐怕日本舰队连一
兵一舰回返的可能性都没有。

昭和24年,天皇陛下对海军首脑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莱特湾海战中帝国海
军水上舰队的使用方法是否不适当?”

这“不适当”一词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与通常所说的“是否适当”一词有
所区别。在质问中把此海战之用兵说成是“不适当”,潜在着深刻的含意。使用
“不适当”这个词,说明了莱特湾大海战的详情已经传到了天皇陛下的耳朵里。这
是从当时的侍从武官那儿传出来的秘密话。据说,天皇陛下为莱特湾海战为什么会
遭如此重大的损失一直悬念在心。

针对天皇陛下的质问,海军首脑们诚惶诚恐,无言以对。在战争中,驱使国家
人民的战舰突入绝境自杀,恐怕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想象。倾覆一艘战舰就将葬
送2000人的生命,但只要不是进行盲目轻率的作战,这在战争最高指导者的权限之
内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就断然命令进行自杀作战,如果不
是利令智昏,便只能是自暴自弃了。

原陆军大佐种村在自己的著作《大本营机密日志》中曾这样写道:无意中翻阅
莱特湾作战的各项决定,发现加油船方面存在问题,但陆军首脑们却把这次作战视
为毫无道理的自弃作战加以否定,海军方面则极力辩解,因此,不得已只有听任大
本营进行处理(大意)。

再说,陆军方面在作战中也不无鲁莽之处吧。从陆军方面在作战中所表现出的
一系列粗鲁轻率的作法来看,莱特湾作战混乱的根源便可得到明确的解释。按下达
命令的丰田大将的话说(回答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的询问),就是:“如果我们在
菲律宾战役中失利,即便是舰队保留下来,向南行驶的运输线会被完全切断,因此
舰队即便撤回日本领海,也得不到燃料供应。舰队如果留在南面海域,它就得不到
弹药和武器的供应。当时是进退维谷,因此,才豁出去进行最后的决死一战。”这
恐怕也是理由之一吧。这样,他便为发出“舰队究竟都干了些什么?!”这样怨声
载道的日本国民作了某种程度的回答。当时,虽然最后失败已成定局,但是,也许
国民还对“无敌舰队”的最后一招寄托一线希望吧。遗憾的是,此一海战结束后,
日本海军既没有为下一次作战准备所需的港口,也无力解决燃料供应的来源问题,
在此状况下,把整个天空皆被美机垄断封锁的海面作为战场,从而导致了不堪设想
的严重后果。

出乎意外的是,栗田却心甘情愿地承担了莱特湾这一敢死突击。栗田说:“在
陆地上制定作战计划的年轻参谋当中,有人认为,从实战的角度来看,莱特湾突入
作战确实是相当鲁莽的。然而,在仔细地审议了作战计划之后,我却意外地感觉是
可以实行的。虽然莱特湾作战是非常勉强的,但我暗暗下定决心,非大干一场试试
不可。”这对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大将来说也许是一个最大的福音。以大干一场
试试看的决心去冒全军覆灭的危险,结果,还是以“暂且就干到这里吧”而狼狈撤
回。写到这里,还必须再附加一句,那就是,当时如果有空军协助作战,栗田舰队
起码不致于败得那样惨,因此,至今回思,深感遗憾。


31 “神风特攻”亦无回天之力——潜艇战队也徒劳一场

在莱特湾 4天的海战中,栗田竟然没有得到航空兵部队的任何援助,为此,他
深感愤懑。这主要在于:如果舰队一旦能得到飞机的协助,起码能够歼灭敌机动部
队一至两个战舰群(从而给企图进攻日本本土的敌军以沉重的打击),也有可能横
扫莱特湾的登陆美军(栗田并不是一位吹牛皮的海军将领,所以,这种可能性是很
大的)。栗田另外希望得到的,一个是直接护卫舰队的机群,一个是侦察机队。关
于这两个要求,正如前面已经讲过的那样,都未能如愿。当驻菲律宾的日本航空基
地的指挥官们首先得知大舰队在没有战斗机直接护卫的情况下开进敌占区域的鲁莽
行动之后,无不痛心疾首。原来,10月23日,大西泷治郎中将曾向舰队司令部拍发
了如下的请求电:“必须给栗田舰队配备战斗机进行直接的空中掩护。但是,马上
配备战斗机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请求将向莱特湾突进的作战计划推迟两、三
天。”可是,当时栗田舰队已经踏上了出击的征程,正在进军航行之中,如果中途
停止前进,在海面上游荡两三天,一则没有那么多的燃料,二则又因为小泽、西村
舰队也早已出动,因此,栗田不得已只好在没有一架飞机掩护的情况下向锡布延海
进发。

栗田舰队的作战海面本来是日本基地航空兵活动的最佳区域,基地航空兵协助
舰队作战也是莱特湾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即使把全部机种都集合起
来也只不过才 100余架飞机,况且,驾驶员技术非常低劣,虽然动用了驻台湾福留
繁中将的第五基地航空部队,但驾驶员无力胜任海上攻击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大
西终于毅然决定采用“特攻”战术。

所谓“特攻作战”指的是实施自杀性攻击的作战方法。起初,这种作战方式在
日本海军中是不允许的,海军的作战指令是以九死一生为前提的,无论战士们具有
多么旺盛的斗志或激昂的请求,都应尽量取消这种毫无生还希望的作战方式,这是
日本帝国海军传统的作战方针。同年 6月19日,日本海军在马里亚纳吃了大败仗,
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官兵之间就曾以此自杀性攻击为话题,议论纷纷,因此,
关于采用这种非常战术——肉弹攻击战术,已经在一部分将领的头脑中萌生了。

在同一时间,飞机驾驶员发生的飞行训练事故与日剧增,因训练着舰技术发生
事故而导致死亡的年轻士兵,每天竟达四、五名之多。目睹这一惨状的飞行员逐渐
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同样都是死,与其做着舰训练而死,还不如一头撞到敌舰甲
板上与敌舰同归于尽更好。独自一人携带着炸弹实施攻击,不是还可以炸沉一艘敌
舰吗?”此种想法,逐渐在官兵中蔓延开来,终于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这
种情况下,第三航空战队司令大林少将,“千代田”航空母舰舰长城大佐一起向小
泽司令献计献策,要求把年轻的飞行员编成特攻部队投入到作战中去。

但是,丰田大将坚决不允许,结果,形成了相持的局面,不得已只好等待时机。
这时,有马少将沉不住气了,就在台湾近海海空战中(10月14日),决心以自己的
肉体去撞沉敌航空母舰。激战中,有马少将进行自杀攻击,将一敌战舰炸伤(大概
是重型巡洋舰“休斯敦”号),自己也在舰舷侧阵亡了。不言而喻,有马将军的这
一举动,给部下正在如火焰般燃烧的特攻精神一个非常强烈的刺激,于是,大西中
将含着眼泪终于答应了执意要求参加自杀攻击的志愿者的请求,并于10月21日从宿
务基地派出了第一神风特攻队“大和队”的两架飞机,23日又从同一基地同一战斗
队派出了另外两架,这 4架飞机出击后无一架归舰,从此杳无音信。于是,24日和
25日,大西又派出了由“敷岛队”的 5架、“山樱队”的 2架、“大和队”的 7架、
“若樱队”的 4架、“菊水队”的 2架、“朝日队”的 2架组成的22架飞机,以歼
灭敌航空母舰为目的,向着莱特岛- 塔克洛班方面出击了,结果,通过无线电获知,
只有“若樱队”的 1架突进莱特湾内并向敌舰进行了攻击,其他音讯皆无。

只要在空中看不到直接护卫的战斗机,就无法获知“神风特攻队”的战果。结
果,连直接护卫机也投入了以自杀为目的的特攻作战,所以,战果除从美方获知一
二之外,别无他法。在这一期间,还有一个有关战术方面的惊天动地的报告没有传
来:

24日上午 9时38分,日本的神风特攻队向哈尔西舰队中的一群——“埃塞克斯”、
“朗格莱”,“列克星敦”、“普林斯顿” 4艘航空母舰发动了袭击,结果用炸弹
击沉了“普林斯顿”,同时,前来救援的美巡洋舰“伯明翰”因“普林斯顿”的最
后大爆炸而遭受重伤,失去了作战能力,上述情况皆为战后获悉。

大西中将并不罢休,除了在26、27日派出了“大和队”的 7架自杀飞机之外,
又分别从第二神风特攻队的“忠勇队”、“义烈队”、“纯忠队”、“诚忠队”各
派遣了 3架自杀飞机,拼死出击,可是仍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又白白地葬
送了若干飞机。这样,在莱特湾之战中,日本基地航空部队杀身成仁的特攻作战一
无所获,而均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即使是特攻,也需要高超的技术。发现敌舰,
发动奇袭,回避炮火,力求命中,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此后不久,由于美
航空母舰“埃塞克斯”号被击毁,其他敌舰只也不同程度地遭受伤亡,从而使“神
风特攻”成为日本海军的“最有效的战术”,但这已是莱特湾大海战以后的事情了。

至此,日本海军方面终于承认由于基地航空力量极其薄弱,从而在莱特湾海战
中无所建树这一铁的事实。那么,这一结局是不是因为潜艇在这一海战中没有发挥
作用而造成的呢。美国方面当时以“ Where is submarine?”(潜艇在哪里?)的
通栏大字充斥着每天的报纸版面。

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的状况是,开战时拥有64艘,战争中又增加了 126艘,合计
190艘,约25.4万吨。这一实力雄厚的潜艇部队,至莱特湾海战爆发之际,究竟还
拥有多么大的实力呢?

在历时 3年的战争中,大本营报道部没有发表任何关于潜艇部队的消息。潜艇
部队是否还健在呢?这一不解之谜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其实,这个谜并
非难解,一句话,潜艇部队仍然健在!这就是以三轮义茂中将为司令的第六舰队。
然而,这支舰队的实力与上述潜艇数目相比,已经是秋风扫落叶之势了。三轮义茂
和部下大和田、石崎、鱼住、工藤等专家(司令、少将)常常聚集在一起,为该舰
队日益枯竭下去而叹息不已。目前,剩余的潜艇数仅有32艘(除20艘老朽不堪的之
外)其中有两艘专门用于运输,有 4艘用于破坏印度洋交通线,13艘正在修建过程
中,换言之,能够参加莱特湾海战的仅仅只有13艘潜艇。

本来,“捷一号作战”是日本海军集中全部力量,进行决死拼搏的一场战斗,
对潜艇部队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大显身手的机会,因此,即便是由13艘潜艇组成的
小规模舰队,也应该抢先一步在莱特湾战场待机。可是,潜艇部队出击的时间比小
泽舰队还要晚,这似乎可以证明联合舰队司令部已经对潜艇部队不抱多么大的希望
了。由于发生了一些事故,最终只有11艘潜艇出击成功。按计划,应该于24日在拉
蒙湾布下 3艘,在萨马岛海面布下 4艘,在苏里高海峡布下 4艘。但是,由于拖延
了航期,潜艇在25日到26日间才布置妥当。在这期间,日潜艇发现了许多舰只,也
许是栗田舰队在激战,也许是美机动部队在激战。可惜的是,由于担心发生误伤,
只有“伊- 56”号潜艇发射了几枚鱼雷,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接到关于日潜艇的攻
击报告。来自潜艇的关于美军一方损失的报告,除美护航航空母舰受轻伤这一消息
以外,几乎等于零(“伊- 56”号潜艇攻击了敌运输船 1艘,航空母舰 1艘)。而
结果却有 5艘日本潜艇没有返回,这个数目也不亚于参加莱特湾海战的其他舰队所
蒙受的损失。

潜艇的败局似乎早在袭击珍珠港那一天就预料到了。在奇袭珍珠港时,日本海
军曾计划以27艘精锐潜艇封锁夏威夷海面,并准备用鱼雷攻击在空袭后幸免逃脱的
美军舰只。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潜艇部队袭击敌舰的计划不仅没有成功,反而遭
到敌方的暗算,结果遭到惨败。潜艇部队曾在报告中说:“要封锁已经被严加警戒
的港湾和攻击敌军舰只是非常困难的。总而言之,潜艇的主要作战目标应该是敌运
输船而不是军舰。”对此,日本海军首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为
“消耗作战”的失策而反省。然而,却丝毫没有改变多年来对潜艇因循守旧的使用
方法。强迫潜艇进行不适宜于其特点的作战,结果白白地损失了兵力。

另一个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美军潜艇警戒和攻击战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日本
潜艇的战术及其装备一直处在陈旧落后的状态中。带有雷达的潜艇和不具备雷达的
潜艇交战,就象大炮同长矛作战一样,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海军本以为莱特
湾海战是为自己恢复名誉的绝好机会,不料却更加使自己声誉扫地。导致这种恶果
的罪责不在于人而在于机械技术。被称作“水鬼”,默默地潜入水底浴血苦战的潜
艇部队的官兵们真是可怜之至!

当时,德国兵器专家在仔细地检查了日本潜艇之后,发现存在两三处大的缺陷,
随即向希特勒作了报告,希特勒赠给日本两艘德国潜艇,以便于日本人模仿制造,
当其中一艘到达吴军港时,这场战争已近尾声,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当时的
情况下,把潜艇用于这种作战,收不到任何战果,也是不足为怪的。

总之,莱特湾大海战是种种谬误的集大成者,实战证明,正是由于这种种谬误,
终于导致了这场海战的彻底失败。

----------------------------------------------------------------


第八章 两个特攻作战


01 断然决定实施“菊水作战”——力排众议,一意孤行

日本的末日来到了!昭和20年 4月,樱花凋谢,满地飘落,仿佛在为即将覆灭
的日本海军吊孝。 4月 4日原文为 6日,疑误。,日本第二舰队——当时尚存的主
力舰队接到了被称作“菊水作战”的战斗命令。这一天,日本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
中将怀揣着丰田司令长官的指令,来到旗舰“大和”号上,会见第二舰队司令伊藤
整一海军中将。草鹿在向伊藤整一递交命令的同时,详细地阐明了应该进行特攻作
战的理由,并以此激发伊藤中将的斗志。该命令全文如下:“第二舰队应于 4月 6
日原文为 4日,疑误。拂晓突进冲绳岛嘉手纳海面敌舰停泊地。决定仅向你队提供
单程燃料,并请理解这是一次特攻作战。”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决死的进攻。假如
日舰官兵一旦能够在冲绳岛登陆的话,也许有机会参加陆战,从而为后世留下军人
的荣誉。然而,即使对战争一窍不通的人也不难看出,此次“特攻”完全没有取胜
的可能,而只不过是一次自杀性作战。

伊藤中将(战死后升为大将)早在开战时就身居军令部次长的要职,是海军中
屈指可数的重要将领。所以,从海军所处的立场出发,他对这一极为鲁莽的作战也
只好压抑住自己内心的不满而默默地表示同意。其实,在命令下达之前,对这一作
战决定(联合舰队司令部的筹划),就连军令部也没有轻易同意,并几次促请重新
考虑。有人认为,只供给单程燃料的作战是逼迫官兵走向死亡之路,虽说日本已经
濒临全线溃败,但这样干的话,难以逃脱官兵们对这一违背人道行为进行的谴责。
既然明知不可能到达冲绳,那么,官兵之死又将何益之有呢?对此,司令部的回答
是:“冲绳的丧失将决定日本帝国的彻底失败,对于此战,只有海军给予协助,才
是唯一的最后的措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即使不能到达冲绳,也会将敌人空中力
量的半数吸引过来,如果真能如此,当天冲绳岛陆战方面便有可能减轻敌机的空中
压力,从而取得陆战的进展,战役的成功不是没有希望的。”也就是说,要用战舰
“大和”去吸引威力强大的敌机。这不由使人想起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从前,
有一贫苦人家,由于买不起蚊帐,儿子为了尽孝道,往自己身上涂上酒,想以此把
蚊子吸引过来,以保证父母能够安睡。上帝被这一尽孝行动所感动,便驱逐了蚊子。
但是,强迫官兵实施自杀攻击的“菊水作战”恐怕不会感动上帝吧?

果然,当天在“大和”号上召开的各战队司令及舰长联席会议上,除“大和”
号舰长有贺大佐始终沉默微笑之外,几乎全体与会者对此特攻战都持强烈的反对意
见。一贯以冷静闻名的“朝霜”舰舰长杉原中佐大声叫喊道:“此一战我们肯定在
中途就会被敌机击沉,因此,我否定这次作战,坚决反对无故抛弃日本国民这一笔
最后的财产。”一向温厚的新谷大佐猛地站起身来嚷道:“这次作战,我们必将死
无葬身之地,只有同在本土登陆的敌人相拼杀而死,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什么特
攻作战,简直混蛋透顶!”驱逐舰战队司令小泷大佐是一位血气方刚的男子汉,说
话时往往连讽带刺,他在会上大声叫喊:“联合舰队司令部设在日吉台的防空洞里,
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他们究竟在想什么?看看东乡元帅,看看纳尔逊,我
们请他们从防空洞里出来直接指挥作战!”

类似这等激烈争论的会议,在日本海军方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关于战斗
方法的争论固然难免,但是,绝对服从作战命令的原则是不容动摇的。在半年前莱
特湾作战时,舰队内部也曾经弥漫着不满情绪,但是,尚没有达到在会议上爆发出
如此激烈争论的程度,说明了“菊水作战”本身太过于冒险。细想起来,官兵们的
反对意见确有一定的道理。没有直接空中掩护的舰队向制空权完全掌握在敌方手中
的海面发动进攻,其结果必遭全歼。如果趁着黑夜悄然突进数小时,也可另当别论,
可是,根据作战命令,日本舰队却必须在光天化日之下实施突进,这样,舰队将全
部暴露在海面上,因此,美机队决不会放掉这个大奸时机的。实际上,美B-29式飞
机几乎每天都来日舰队锚地侦察,而且,在丰后海峡敌潜艇也常常神出鬼没。司令
部之所以只供给单程燃料,就足以说明作战命令本身一开始就承认了舰队必遭全歼
的结局。

日本舰队的基本方针是:“无论多么英勇奋战,也没有必要去白白地送死。”
这就是珍惜战士生命的思想。中途岛海战的失败使整个战局发生急转,从此日本海
军胜运已尽,其最大的心灵上的创伤倒不是因为失去了 4艘航空母舰,而在于失去
了以山口少将为中心的大批训练有素的空战勇士。以后,虽然也补充了一些飞机,
但是,其战斗力仍不足以前的二分之一,而第二年又丧失了四分之一。当然,其程
度也是因人而异。如第二舰队曾长时间由栗田健男中将率领,这支舰队虽然也曾损
失掉不少战舰,但是,当战舰被击沉时,一向珍惜战土生命价值的栗田则竭尽全力
进行营救人员的工作。因此,该舰队较多地保存了有生力量,这是第二舰队引以自
豪的。所以,大多数指挥官对“菊水作战”的命令都持针锋相对的反对态度。然而,
当在“大和”舰上召开第二次会议时,草鹿参谋长和伊藤司令详细地说明了舰队出
击的必要性。在两位指挥官面前,与会者终于垂下了头。“那么,就干一下试试吧!”
说着,十几位指挥官一齐站了起来,悻悻地返回了各自的战舰。


02 决死一战的前夜——悲壮场面令人难忘

“大和”上的作战会议结束后,舰队的各级指挥官匆忙回到自己的战舰上。以
心传情,各舰的官兵军此已经预感到出击决战迫在眉睫,并猜测到出击的方向必定
是冲绳。“决战已定,目标是冲绳!”只此一句话,战舰官兵们立即着手战斗准备。
当舰长巡视战舰时,看到舰员们甚至都准备好了刺刀——不消说,这是企图在冲绳
登陆后与美军展开肉搏战时使用的格斗武器。他们相信必定会爆发白刃陆战,为此,
斗志昂扬。至于在途中将面临被飞机击沉一事,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久,各舰又接到命令:最近新到舰上的海军学校毕业的后补少尉全部返回陆
地。然而,这批人此刻求战心切,决不答应,他们请求道:“我们以能为国捐躯而
自豪,在这面临最后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怎么能把我们从队列中赶走呢?对此,我
们感到万分遗憾,一旦回国,我们拿什么脸去见自己的父兄?请务必让我们参战吧!”

见此情景,各舰长含着激动的热泪劝说道:“这次战斗,决定只让有实战经验
的人参加,你们都没有战斗经验,对作战将是一个累赘,因此,才决定下令让你们
上岸。”在各舰长的劝说下,他们终于勉强地接受了回返陆地的命令。不久,他们
分乘各舰的内燃机小艇,手臂挽着手臂,垂头丧气地黯然离舰而去。最后,他们在
对岸列队站立,两眼呆呆地望着舰队,直到太阳落山才恋恋不舍地悄然离去。

夜晚,舰队举行了告别酒会。以水雷战队司令古村少将为中心,该战队旗舰
“矢矧”号的舰长原为一,各驱逐舰舰长吉田、新谷、小泷、寺内、酒甸、杉原、
前川、板谷、广濑等围坐在一起,尽情地说,尽情地唱,以此来度过似乎是一生中
最后的一个夜晚似的。他们一口气喝光了30余瓶酒,但是,却无一人醉倒。他们都
是在多次战斗中出生入死的骁将,但在这天晚上,他们的心中却萦绕着“令人痛心
的回忆”。晚上11时左右,酒干人散,各舰长回到自己的战舰上,又参加了在军官
室举行的另一个告别宴会。此时,舰上的官兵们充满着战斗的激情,尤其是年轻的
中、少尉,对明天的殊死之战毫无畏惧之感,正在无忧无虑地谈笑风声,开怀畅饮。
不一会,《同年级的樱花》一歌的合唱声,仿佛一阵春风似的在内海静寂的水面飘
荡回响。面对着如同初绽时樱花一般纯洁的战士,想到在明天他们就要“凋谢”,
舰长们个个抑制着夺眶而出的泪水,难过地低下了头。此时此刻,舰长们多么希望
日本国民也能置身于这一崇高的、感人的场面,让他们也为日本青年战士非凡的气
概流下激动的热泪。

深夜,“矢矧”号舰长原为一大佐在走向自己休息室时途中,又见到一个感人
肺腑的场面:只见山本一等机械兵身着满是油污的衣服,脸庞漆黑,在给发电机加
油。原为一走到他的身旁,询问他为什么不去喝酒,他却平静地回答说:“今晚非
同寻常,万一发电机出了故障,造成停电事故,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啊!所以,
我与爱喝酒的战友换了班,自愿来承担发电机房的值班任务。”听完这一席话,原
为一大佐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向他致礼。实际上,类似这样的
官兵并不仅仅在“矢矧”号上才能找到,在舰队行将灭亡的时刻,献身精神尤为重
要。满载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日本舰队在明天就要奔赴最后的战场!


03 仅有10艘军舰的第二舰队——执意冒进,破釜沉舟

被纳入死亡之列的日本海军“特攻舰队”的舰只是:战列舰“大和”、巡洋舰
“矢矧”、驱逐舰“冬月”、“凉月”、“雪风”、“矶风”、“浜风”、“霞”、
“初霜”、“朝霜”,合计共10艘战舰。难道整个日本海军就只有这几艘可以出击
的军舰吗?不,还有几艘,只不过由于燃料的关系,现正锚泊在南洋。

上述10艘军舰就是莱特湾海战失败后栗田中将率领的第二舰队的全部实力。此
外,战舰“金刚”于11月末在台湾海峡的暴风雨之夜被美潜艇击沉(官兵大部分死
亡),“榛名”正在修理过程中,“长门”泊在横须贺,两艘重型巡洋舰留在南洋。

笔者曾在莱特湾海战的结论中写道:“日本海军已经丧失了作为海军的机能。”
这实际上就是指上述的实力状况。

也许读者会感到奇怪,既然称作联合舰队,为什么只有第二舰队而没有第一舰
队。这是由于丰田副武大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之后,在昭和19年 5月把联合舰
队司令部从海上撤离转移到陆地上去的结果。关于这件事,将在结论中加以说明。

这支集中日本海上作战的全部力量而拼凑的残存舰队于昭和20年 4月 6日下午
3时从濑户内海的三田尻海面拔锚启航了。此时,春意正浓,彩云朵朵,海面上撒
下淡淡的春光,真是个出征的大好时机。然而,当舰队航行队列刚刚编排就序,美
B-29式巨型高空轰炸机就对舰队展开了轰炸攻击,这种高空轰炸就象宣战通告一样,
蓦地拉开了海空战的序幕。

美B-29式机紧紧地咬住日本特攻舰队不放,把它的行踪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监
视网内。对这种严密的空中监视,日本特攻舰队将如何突破呢?

夜晚10时,特攻舰队沿丰后海峡南下,第二天(指 7日)凌晨 2时,当舰队通
过大隅海峡的时候,隐约发现两艘敌潜艇正向特攻舰队逼进,伊藤舰队的处境十分
险恶。白天,美B-29式机在高空出没,跟踪监视,夜间,有敌潜艇紧追不放,由此
看来,特攻舰队要想成功地突入预定目的地,恐怕连1%的把握都没有。但是,这种
可能性在决定进攻时就已经预料到了,因此,舰队仍硬着头皮全速前进。事至如此,
正确意义的作战已经不存在了,盲目前进,一意孤行则成为舰队行动的唯一宗旨。


04 “大和”终于葬身海底——令人痛惜的官兵和战舰

当夜,特攻舰队越过种子岛和屋久岛。清晨 6时,舰队驶经冲永良部岛向九州
西南海面进发。这时,航行队形改变成以巨舰“大和”为中心的环形队列,并以 5
分钟为间隔,采取了“之”字形航行法,目标冲绳,高速前进。环形队列是昭和 4
年(即公元1929年)美国海军进攻太平洋时所采取的渡海作战航行法,原名叫作
“Ring formation”,日本人把它译成“环形队列”介绍过来,作为作战阵形的术
语保存至今。拙著中曾几处提到“环形队列”,而这最后一次的“菊水作战”尽管
十分凄惨,但舰队还是采取了这一航行法。然而,这与前一章所述的栗田舰队在锡
布延海面的那种环形阵列相比,其败落悲凉的情景已大大令人叹息不已。

不一会,日方10余架护航机出现在舰队上空,为舰队略助军威,但又马上返回
了。为了保卫日本本土,必须珍惜那些有可能被敌人击毁的飞机,因此,特攻舰队
又把“大和”、“矢矧”舰上仅有的几架飞机打发到鹿儿岛基地。日舰队虽然没有
侦察机,但也清楚地知道,在航线约 1万米的后方海域,有敌潜艇尾随,而空中则
有敌侦察机在云层中盘旋跟踪。事到如今,舰队已经没有隐蔽的必要了,日本舰队
的出击行动已经完全暴露,美军对此已了如指掌。在特攻舰队的后方,敌潜艇截断
了退路,前方,美航空母舰部队主力的数百架满载鱼雷和炸弹的舰载机正严阵以待,
至此,空中和海底都布满敌军,特攻舰队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此时,日本特攻舰队并没有考虑退却,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明天拂晓突进冲绳,
用“大和”那引以自豪的18英寸大炮的巨型炮弹轰击登陆美军的阵地。也许威力巨
大的、可以穿透16厘米厚钢板的巨弹能够一举击毁敌桥头堡,也许一发这样的巨弹
就可以干掉敌军一个大队——官兵们内心就是这样想着、期待着,作着美梦。

巨舰“大和”上带有这种巨型炮弹1000余发。特攻舰队的官兵们在默默地祈祷
:上帝呀!给我们一条出路吧!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奇迹,显然都难以打开通往
冲绳的道路。果然,中午12时30分,从舰队左方 2万米空中发现敌机 2架,紧接着
又发现了 5架,进而,由10架、20架、30架美机组成的机群从特攻舰队前方穿过,
不一会,又出现 100架以上的美机大编队以波浪队形迅速将环形队列包围起来。日
舰以5000米的间距迅速疏散开来,并以30海里的高速继续南下。海空战的战幕拉开
了!

美军对“大和”巨舰的攻击(进行空中轰炸和鱼雷袭击),真可谓是不遗余力。
这次是美海空军第四次袭击“大和”。第一次是在锡布延海(1944年10月24日),
第二次是在萨马岛海面(1944年10月25日),第三次也是在锡布延海(1944年10月
26日)。在这 3次袭击中,虽然有10余颗炸弹直接命中巨舰,同时该舰又遭到无数
近弹的攻击,但“大和”始终未被击沉。这一次,美海空军立誓“一定要击沉它”!
遂动用百余架飞机向“大和”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对此,“大和”只有招架之功,
无还手之力。激战中,只见 150余门高射炮和高射机关枪向空中喷吐着火舌,刹那
间在上空织出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火力网。虽然相当数量的美机被击毁,但是,不一
会,又有一批美鱼雷轰炸机向“大和”扑来,继续进行鱼雷轰炸。日舰上所载的炮
弹是有限的,摆在“大和”面前的严重问题是:这一钢铁巨体还能支撑多久?

12时40分,美机第一颗炸弹坠落到“大和”甲板上,12时50分左右,巨舰首次
被鱼雷击中。在这之后的短暂时间里,10余枚炸弹以及15枚鱼雷直接命中“大和”。
巨舰挨打暂且另当别论,单就能够经受如此沉重的打击而言,足以证明“大和”不
愧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坚韧无比的战舰。然而,再坚固的战舰也经受不住连续数小时
的狂轰滥炸。美机的轰炸持续不断地进行了 3小时之久,“大和”终于陷入摇摇欲
坠的境地。

情形万分危急,可是参谋们坚持待在舰桥,决心与舰共存亡。

伊藤司令大声喝斥他们说:“年纪轻轻的,怎么能抛弃报效祖国的机会去白白
送死呢?马上下来!”参谋们这是第一次听到中将的喝斥声,不得已,大家只好从
高高的舰桥上走下来,就在这个时候,“大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逐渐向
海底下沉,多数人都被困在舰廊中与舰同归于尽了。此时,在舰桥上尚能看到副舰
长正在用绳子将“大和”号舰长有贺大佐捆绑在罗盘上。原来,在此危急的时刻,
有贺大佐微笑着坦然地对副舰长命令道:“我的命运和‘大和’是分不开的,我无
论如何不能离开这艘同我命运相联的战舰。我的游泳技术好,说不定我还会浮在水
面上,或许幸存下来。这儿有一束绳子,请你用它把我10圈20圈地捆绑在罗盘上吧,
请满足我这最后的愿望,这也是上级对你的命令呀!”副舰长是深知有贺大佐的性
格和为人的,他平时爽朗豪放,此时,确知舰长决心已下,于是,终于服从了有贺
大佐的命令。

有贺大佐在被捆绑之际,转向了伊藤中将,恳切地请求他说:“阁下是难得的
舰队司令,我恳求您安全离舰,你看,我不是在作您的替身吗?”司令官伊藤整一
中将象往常一样面带亲切的笑容,向他点了点头,但是,伊藤中将仍旧选择了英国
远东舰队司令托姆●菲利普在马来亚海战中和“威尔斯亲王”号共存亡的道路。伊
藤中将在舰上饮弹自杀。

伊藤中将也和菲利普上将一样,都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海军最高指挥官的候选
人才,也都是从军令部次长一类的职务提升为舰队司令的,同样是乘坐“不沉战舰”
出征的,也同样死于航空兵的炸弹和鱼雷的攻击,同样是令人惋惜的。

无疑,有贺舰长是与“大和”号同时沉没的。而另一艘巨舰“武藏”号的舰长
猪口以及大型航空母舰“信浓”号的舰长阿部,都无一例外地一一阵亡了。世界 3
大巨舰先后都走上了彻底覆灭的道路,难道这是命中注定的吗?昭和20年 4月 7日
下午 3时,在坊之岬以南90海里处,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巨型战列舰“大和”终于沉
没了,永远消失了!人们用双手建造起来的“大和”应该成为一件人类的纪念品,
例如,可以由联合国加以保管。但是,如此雄伟庞大的战舰由于奉令参加“菊水作
战”而永远葬身在九州南方海域的深渊之中。此次特攻,日本海军没有取得任何战
果,只不过使得冲绳岛本身的战斗在这一天多少显得有点轻松。以后,从联合舰队
司令部发来的战功嘉奖令中写道:“由于第二舰队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
神,致使我‘菊水特攻机’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当天,日海军航空兵在冲绳海域
上空实施了“特攻”进击)。出击的第二舰队仅有 5艘驱逐舰得以生还,接此嘉奖
令的 5位舰长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地付诸一丝苦笑。


05 两千余名特攻队员死于非命——“神风”不灵

昭和19年10月21日,这一天,走向死亡之路的神风特攻机两架(久纳中尉、国
原少尉等)从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宿务基地起飞了,这是“特攻”的嚆矢。

紧接着,23日两架,24日10架,25日22架,26日16架……,就这样,由 110名
机上人员、总计共55架自杀飞机组成的敢死队,满载着高爆炸药,怀着一颗用自己
的肉体与敌舰同归于尽的坚强决心展开了进攻——这是莱特湾大海战中惊心动魄的
事件。不幸的是,尽管自杀机克服了重重困难,但仍然没有发现美机动部队,起飞
的绝大部分自杀机由于长时间持续航行,燃油耗尽而白白地送掉了性命。可是,神
风特攻这一战术在以后的马尼拉战斗中以及冲绳岛海空战中都取得了相当的战果,
毫无疑问,它给美军以沉重的打击,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

从战争的势态来看,日本海军要想取得战局的主动权已经完全不可能了,然而,
当时那种被广泛宣传的所谓“七生报国”以七次回生效忠祖国,意即永远报国的意
思。的舍生精神却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恐怕它就是慰藉“思念祖国之年轻人”的
亡灵的主要供品吧!

战争结束后,美空军司令曾向驻横须贺基地的飞行员询问道:“你们如何看待
日本的神风特攻机。”10人中有 7人回答说:“表示敬佩”,剩余的 3人则对日本
航空兵的神风特攻行为持否定态度。在美国方面,思想上根本不存在自杀战术。但
是,在国家面临灭亡的紧要关头时,战斗在第一线的日本军人对舍身赴国难的牺牲
精神有70% 的支持者,其意义还是相当深远的,连美国人都如此评价爱国心之可贵,
那么,在日本人中间,想必不会没有支持者吧!

立教大学足球队主力植村真久少尉驾驶神风特攻第三号机阵亡了。学生应征入
伍并志愿参加特攻的人数竟达数千人。日本人应该以凭吊沉没的军舰那种同样的心
情,去为这些献出宝贵生命的牺牲者祈祷。参加神风特攻而战死的人数,实际上是
2198名,损失掉的自杀飞机数目是1192架。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神风特攻的战果虽然不如预期的那么大,但也是相当可观
的。在菲律宾群岛和台湾近海海空激战中,日本方面确信取得了如下战果:击沉敌
航空母舰 4艘、击伤航空母舰14艘、击沉战列舰和其他舰只 9艘、击伤12艘,合计
共39艘。美国方面的统计更加详细:遭受日本神风特攻机攻击的美大型航空母舰是
“勇猛”号,“富兰克林”号、“埃塞克斯”号、“列克星敦”号 4艘,轻型航空
母舰有“独立”号、“贝劳伍德”号、“森德鲁”号 3艘。此外,受伤的军舰达40
余艘。其中,被炸沉的有 5艘、遭受重创的有23艘,受轻伤者12艘。关于冲绳一战,
日本方面取得的战果,在美国金海军上将的报告中有所透露,报告写道:“从 3月
24日冲绳敌军第一次展开反击开始,到 6月21日完全停止抵抗为止,在这一期间,
美国方面总计有 250艘舰只因日本航空兵袭击而遭受损伤,舰种包括航空母舰、战
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登陆艇,其中大部分损伤是由神风特攻机造成的。不幸的
是,有34艘舰艇(包括驱逐舰)被击沉。”

可以说,日本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是,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够把这种异
常特殊的攻击方式作为“航空战术的一个形式”固定下来呢?投掷炸弹,施放鱼雷,
然后飞行员和战机一起返回,这是空战的常规,而神风特攻却把这一常规改变成将
飞行员和飞机一起当作炸弹投下去,因此,肯定会招致人们从经济力量方面和非人
道方面的批判。当然,尊重战士们的爱国心,尊重年轻人为国捐躯的精神是无可指
责的,但是,把送死作为一种战术形式而固定下来的指导思想,在世界舆论严酷的
批判面前,能够站得住脚吗?

实际上,当时已经无暇进行这种种考虑了。军事当局把现在想起来还令人不寒
而栗的“本土决战”是作为“必然的结果”而进行策划的,因此,进一步加强了神
风特攻战。昭和20年 7月,当局把3500架特攻飞机分散隐匿在九州各地,为反击美
军本土登陆作好了战斗准备,这并不是不可理解的。这3500架自杀机都是日本海军
的,另外,日本陆军方面提供了1300余架自杀机,隶属海军指挥,因此,总计大约
有5000架自杀机准备在“本土决战”中实施神风特攻。当时,军事当局估计,假若
5架自杀飞机中有1架能够命中目标,敌军舰队中就可能有1000余艘军舰遭受损失,
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阻止敌军在九州登陆。拿冲绳战役来说,有特攻机 902架,
按上述估计就应有 200架自杀机命中敌目标。

然而,美国舰队的对空射击火力日益加强,从这一实际情况考虑,恐怕10架自
杀机中有 1架命中目标也是相当困难的。更加严重的是,假如日本海军把能够调集
起来的航空兵力全部投入一次战斗的话,那么,对美军发动的第二次、第三次本土
登陆战又该用什么兵力去御敌呢?然而,军事当局对这一严重的问题并未加以考虑,
而是已经着手计划把全部飞机投入到如同阻击元寇指日本镰仓时代侵略日本的蒙古
军队。于多多良海滨的战斗中去一样,企图在本土决一死战。


06 昭和二十年为“特攻年”——外国也有载人鱼雷

一位老舰队司令远望着特攻机队的影子,心中阵阵作痛。这位老舰队司令就是
当时的首相铃木贯太郎。铃木大将在综观了接近失败的战局之后,对把大量的有前
途的青年推上自杀的道路一事,是否从无法忍耐的心境中摆脱出来了呢?对此实难
断言,但是,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在冲绳激战中的一天,他把海军军令部的参谋
们召到自己的官邸,在商谈结束之际,他强调说:“全然没有生还希望的用兵,在
严格意义上很难说是作战。日本海军用兵的惯例是将九死中求一生作为限度,关于
这一点,应予以考虑。”

早在日清战争时,铃木曾是日本海军突进威海卫的水雷艇艇长,日俄战争时,
他已经成为个名勇敢的颇有声望的驱逐舰队司令了。现在,面对首相这样一位举足
轻重人物的指令,参谋们照理说完全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然而,在危局面前,军
事统帅机关早已把正统攻击战术置之度外,加速迈入了特攻战的轨道。这是因为,
一是资源和国民生产力已经枯竭,二是飞行员技术非常低劣,所以,明知是非人道
的作法,也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

就这样,昭和20年就成了“特攻之年”了。当时,日本的“秋水”式战斗机、
“烈风”式战斗机是专门为捕捉和攻击敌人B-29式机而设计的,但是,就在试制工
作完毕时,战争也就结束了。“樱花”弹和“震洋”艇也曾在冲绳战场上出现,同
神风特攻机队一起,向美军展开了殊死的进攻。之后,为进行决死的抵抗,日本海
军曾大量准备了“樱花”弹和“震洋”艇等这类自杀性的进攻武器。

“樱花”弹是一种“滑翔机”,它是日军寻求清白地、壮烈地战死于疆场这一
思想的产物。它装有 800公斤高爆炸药,在空中由大型攻击机运载,当接近目标时,
脱离大型母机,由驾驶员操纵着以其惯性和滑翔能力命中敌舰。虽说采用这种攻击
法击中目标相当困难,但是,据记载,在 4月16日(指1945年)发动的第三次“菊
水特玫”中,“樱花”弹曾炸沉敌舰 1艘;使用“樱花”弹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比一
般飞机制作起来要简单得多,但是,如果没有载运它的大型攻击机,那么使用该弹
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震洋”更为简单,它是在汽艇前部装上炸药,由人操纵着去碰撞敌舰的一种
自杀武器。这种自杀武器简单得几乎连小学生都会制造,制造使用“震洋”这一自
杀武器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动用大批“震洋”去袭击敌舰,当在敌舰猛烈的炮火
面前遭受攻击时,也许会有一、两艘能幸免遇难,因而有希望利用间隙,突破火网,
攻敌成功。“震洋”艇虽然攻击力弱,但便于大量生产,所以,日本制造了相当多
的“震洋”艇,将它们保存在山洞里,尽管“震洋”弱小,但总比“伏龙”要好得
多。所谓“伏龙”,是蛙人携带水雷在水中潜行,游至敌舰底部时实行爆破的一种
攻击方式。当日军组织起“伏龙”攻击队并正在加紧训练时,战争便结束了。在战
争濒临尾声时,日本海军绞尽脑汁想出了这种种不顾及人的生命的攻击方法,这也
许是当时的战局形势所迫吧。

但是,“人操鱼雷”奇袭敌人舰艇这一作法并不仅仅发生在日本:
(A) 英国曾制造过 2人乘坐的“小潜水艇”,企图潜藏在挪威海岸的海湾去
炸沉德国小型战舰;
(B) 意大利海军曾用“人雷” 7次攻击英美舰艇,并取得一定成绩。

1941年,意大利用人操鱼雷潜入直布罗陀军港,炸毁了英国军队的油船“殿比
台尔”号等 2艘及 1艘货船。同年12月19日,人操鱼雷又潜入亚历山大军港炸毁了
英国战舰“瓦利安德”号和“客因●埃里萨布斯”号英国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
号和“勇士”号,使英国海军这两艘主力军舰一时陷入无法航行的困境。其进攻敌
舰的方法是:两人骑在一枚鱼雷上(由潜艇运送,在港外发射),在处于停泊状态
的敌舰底部用金属卡系上鱼雷头(鱼雷头能与鱼雷分离),用定时导火线(定时一
般为 2.5小时或 3小时)实施爆炸,两名雷乘人员或潜入港外逃跑,或登陆作俘虏。
这是以能够避免牺牲生命为前提实施的特攻战术。上面提到的在亚历山大军港进行
的特攻战中,意大利的两名雷乘人员在游到英国军舰一侧时被英海军捉住,但由于
这两名雷乘人员在水雷爆炸之前拒不开口讲话,终于达到了爆破的目的。

另外,1943年,意大利袭击直布罗陀军港的特攻方法是:由战士身背带有浮囊
的炸弹,游进港内,将炸弹系在敌舰船底,然后利用救生圈脱离险地,也是利用定
时雷管实施爆破。这与日本的“伏龙”确有兄弟之缘。日本利用此种方法击沉了美
舰“奥基斯”号,并炸伤其他两艘。类似这种方式的自杀攻击一共进行了 7次,击
沉或炸伤敌舰船14艘。据记载,日本特攻人员有 3名战死, 3名被俘。

这种人操鱼雷,巡航距离为16公里,速度仅有 3海里,驾驶者象一名骑士似的
骑在鱼雷上面,看起来就象儿童在做游戏一样,这是以期待出击人员能安全生还为
前提而设计的,与此相比,日本在战争后期所采用的“回天”特攻是何等的可怕,
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的话,这一攻击方式将被认为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是用轻巧
无比的载人鱼雷,以必死为前提的进攻方式。


07 世界第一流的日本鱼雷——“回天”的来龙去脉

停战不久,日本外务省有关人员和海陆军代表被召到马尼拉,举行关于进驻问
题的协商会议。会议上,萨查●兰多参谋长开口就问:“海上还有‘回天’吗?”
当回答说还有 7艘载运“回天”的潜艇在海上时,他马上催促道:“这太危险了,
请马上电令他们立即缴械。”

日本海军代表由此方知自 6月以后,“回天”攻击又突然取得了可喜战果。他
们从萨查●兰多的催促中又一次认识到“回天”确实给了美军以巨大的威胁。“回
天”以及运载“回天”的潜艇在短时间内曾不断地击沉包括美军搭载过原子弹的重
型巡洋舰“印地安纳波利斯”号在内的舰艇27艘。此时,正是日本各大城市遭B-29
式机狂轰滥炸的时候,日本人民正处于极端困苦之中,已经对“战果”之类的东西
漠不关心了,因此,“回天”的丰硕战果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埋没了。

昭和20年 5月 6日晚 8时,大本营在好久没有出现的《军舰进行曲》的乐声中
发布了战时新闻,其新闻概要如下:“最近一个月内,折田少佐、管昌少佐率领的
2艘潜艇,在太平洋击沉敌轻型巡洋艇 1艘,驱逐舰 2艘,大型运输船 5艘,并击
伤其他战舰 3艘。”

回顾一下日本方面的战果报道,还是颇有兴味的。上述的战果报道是“大本营
发表的真实新闻”之一,如同真实报道奇袭珍珠港、马来亚海面海战等战争初期的
海战战果时一样。然而,在战争中,大本营连续 3年作了不真实的、夸张的战果报
道,只有在战争初期和末期才老老实实地作了真实的报道。就这样,在战争濒临结
束时,“回天”攻击却又意想不到地取得了战果。

在向读者叙述“回天”载人鱼雷的同时,还应介绍一下日本制作使用的“氧气
鱼雷”——这是非常值得记述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战后美国海军对这种
“九三式鱼雷”评论说:“只有这种武器才是美国方面望尘莫及的。”言下之意,
这种攻击武器是相当高超的。老实说,假如“回天”不是以“九三式鱼雷”作基础,
也是制造不出来的。总之,后者在其精神方面堪称可贵,而前者在创造和技术方面
则是位居世界第一流的。

当年,日本海军称誉世界的各类武器都不留痕迹地消灭殆尽,准确地说,除具
有日本特色的一部分武器还保留以外,绝大部分都由于生产不足无力进行补充而消
耗干净,唯一保留的便是“九三式鱼雷”。这是一种由高压氧气为动力的特殊鱼雷,
如果时速为50海里时,最大射程达 2.2万米,如果时速为36海里时,最大射程达 4
万米。这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进攻武器。

如果我们将其性能同美英两大海军国有代表性的鱼雷相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
有很大的差别,完全可以说日本“九三式鱼雷”的威力是美英两国鱼雷威力的两倍。
具体数据请参照下表。

国名 直径(厘米) 速度(海里) 射程(米) 炸药(公斤)
日本 61 36 40000 500
美国 53 32 8000 300
英国 53 30 10000 320

日本鱼雷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其根源就在于它是以氧气为动力的,此
外,它还具有鱼雷航迹十分隐蔽这一优点(其他以别的燃料为动力的鱼雷,排出的
气泡出现在海面上)。

氧气动力的设想最初起源于法国海军,后来,因其具有较大的爆炸性危险而被
迫放弃了。接着,英国海军又接过来试制,囚频繁发生爆炸事故不得已中途停止。
后来,日本着手研究,也曾发生过二、三次事故,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由
朝熊利英中将、岸本鹿子治少将研制成功了,从而发明了这种安全而威力巨大的高
压氧气鱼雷,取名“九三式”(日本纪元2593年,即公元1931年)。并坚信在对美
主力舰进行决战时,使用这种鱼雷一定能够取胜。因此,朝熊、岸本两位将军受到
天皇陛下的特别嘉奖,分获三等旭日中勋章和二等瑞宝勋章。

鱼雷能够在舰炮所达不到的远距离上施展威力,甚至能在舰队决战中发挥决定
性的作用,因此,日本海军中有人认为,减少火炮,增加鱼雷发射管是十分必要的,
结果,在日本的巡洋舰中,攻击性武器大部分都换成了“九三式鱼雷”,甚至在巡
洋舰、驱逐舰上都安装上了巨大的氧气制造机。

假设潜艇的“消耗作战”能够奏效的活,那当然是求之不得。但是,在潜艇无
功可建的战场上(事实上使用潜艇进行反复攻击的用兵法是错误的),如果拥有
“九三式鱼雷”,哪怕与美舰兵力之比为10:6,日舰也有可能击退敌人。“九三式
鱼雷”威力之大,在战后也得到了客观的证实。

然而,不幸的是,在海空大战中,主要的进攻武器转换成了飞机。飞机是带眼
睛的大炮,是长眼睛的鱼雷,因此,舰队决战的距离,从鱼雷射程的20海里,一下
子改变成飞机航程的 200海里以上,与此相适应,所谓舰队决战(系指战前的舰面
炮战)的态势完全消失了。历经千辛万苦研制成功的高性能远程鱼雷,未能理想地
发挥其惊人的威力。


08 “回天”出击——关于潜艇的使用方法问题

由于主战武器改为飞机,日本海军成功的希望——威力强大的“九三式鱼雷”
就象一具具尸体一样被收藏在各个基地的弹药库里。

在此,有两名年轻的军官必须向读者介绍一下,这就是所罗门消耗战中曾为日
本海军建立功勋的黑木中尉和仁科少尉。他们俩人首先提出:为达到百发百中,必
须改装“九三式鱼雷”,制造单人乘坐的“载人鱼雷”,与进攻珍珠港的特种潜艇
相比,它具有相当高的命中率和较大的破坏力。

昭和19年初夏,日本海军完成了“载人鱼雷”的试制工作。但在当时,制造自
杀性的进攻武器是绝对不允许的。然而,到10月下旬,神风特攻队的志愿参加者得
到了允许,“载人鱼雷”随之也同样被接受了。前者以飒爽的英姿冲向云空,但却
白白地溅落海面。后者以必死的决心潜航突进,却悲惨地尸沉大海。但是,战士们
仍以“我们决不甘落后”的豪言壮语,纷纷志愿报名参加到“载人鱼雷”进攻的行
列中。

现在,已不是自暴自弃的时代,也不是全然不怕死的时代。纵然在战争年代里,
这也仍然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志愿者如愿以偿,便说一声“谢谢!”,然后勇敢地
去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开始时,将这种自杀武器称之为“救国武器”,接
着,又称其为“零六”,后来才改称“回天”。这期间,要求参加“载人鱼雷”的
志愿者从未间断过。

在德山湾大津岛海面,连日来都可以看到鱼雷艇掠起白浪追赶潜航训练中的
“回天”载人鱼雷。昭和19年11月20日,从“回天”第一号开始出击以来,到冲绳
战役结束为止,因训练而殉难者达 7名,牺牲者48名,遗憾的是,这一阶段的“回
天”攻击在没有获得确切战果中结束了。

这是多么惨重的损失,又是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错误估计。但是,失败的原因
不在“回天”本身,而在于使用方法不当。联合舰队司令部使用潜艇时,仅将其限
制在以突进基地为中心的局部区域内作战,而完全忽视了其在广阔的海洋上打击敌
交通线的根本使命。《孙子兵法》中写道:“攻其谋,攻其交,攻其人,攻其城。
而攻其城是下策之下策。”强令潜艇从事“下策”之作战,让其攻击在港湾内外戒
备森严的舰艇,因此,日本潜艇成了具有高超反潜能力的敌舰的牺牲品,终究未能
逃脱葬身海底的命运。

“回天”不是一般性的武器,它是日本海军更高水平的“九三式鱼雷”。如果
使用方法得当,决不会让年轻人的纯洁火热的鲜血自流。“回天”——改装的“载
人鱼雷”的技术状况大体如下:长14.7米,直径 1米,总重量为 8吨,乘坐 1人,
头部装填 TNT炸药1.25吨,续航力方面,当时速30海里时为23公里,当时速为12海
里时可达78公里。这种自杀武器可以潜航、上浮、改变航向、自由变速。如果加以
调整,可以保持一定的深度、速度、航向,能够以30海里以上的速度进击。

这简直就是一艘出色的小型潜水艇!而且,在“回天”进击时,敌舰很难发现
其踪迹。所以,萨查●兰多参谋长在进驻会议上开门见山地提出让海面上的“回天”
缴械是理所当然的。

一艘潜艇可以装载 6艘“回天”出击,在确认将接近敌舰时,立即做好“回天”
的发射准备工作。此时,“回天”的驾驶员通过交通筒乘坐到“回天”里,然后关
闭甲板升降口,作好脱离母艇的一切准备。潜艇艇长一边用电话传达敌情,一边驾
艇接近敌目标,当认为最佳时机到来时,立即发射“回天”鱼雷。在发射时的一瞬
间,“回天”立即启动自己的引擎,每航行2000米,就将潜望镜(可以自由屈伸,
最高为 1米)露出水面 2~3秒钟,一边观察海面情况,一边高速前进。在大约四、
五百米的地方决定突击的路线,并在深度为 4米左右时全速突进。结果,在敌舰毫
无察觉的情况下百分之百地击中目标,发生爆炸而将敌舰击沉。

“回天”特点有三:一是敌舰难以发现它;二是带有1.25吨重的炸药,足以将
敌舰击毁;三是由人操纵着精密的机械,实行与敌舰共同毁灭的肉体进攻。因此,
只要使用妥当,无疑对敌舰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神风特攻”是由自杀机一边冒着
敌人炮火一边实施突入攻击的一种自杀性的作战方式,“回天”是小潜艇在敌人神
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与敌舰同归于尽的一种作战方式,然而,两者的作战效
果却有霄壤之别。

有人问,这种作战方式为什么在莱特湾决战中没有采用?可能是因为当时还没
有这种意念,也许因为潜水母舰数目太少,但不管怎样,这都已是“马后炮”了,
再说,日本海军从来没有正确地使用过潜水艇。


09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悲剧——“回天”大业化为乌有

昭和20年 4月,日本方面对潜艇的使用法渐趋正规,然而为时已晚。实际上,
发挥日本潜艇良好的续航能力和隐蔽性,摒弃其脆弱性的最佳方案则是不应该将其
用于攻击敌舰或突进港湾,而应该令其到广阔的海域待机,伏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
奇袭敌舰船。然而,联合舰队司令部却反其道而行之,偏把潜艇用于前两者,而置
后两者于不顾,就这样,迎来了战争的失败。

在“回天”作战时,把“回天”集中使用在与“神风特攻”展开攻击的同一个
方向上,毫无价值地让敢死队的年轻人送掉了宝贵的生命。因此,潜艇部队(属第
六舰队)、水雷参谋鸟巢建之助中佐冒着被革职的危险奔走劝说,费尽了九牛二虎
之力,才决定派两艘潜艇在海面上待机,以尝试一下伏击敌运输船团的作战。“伊
- 47”号、“伊- 36”号两艘潜艇各载“回天” 6艘从光基地出击,时间分别是 4
月20日、 4月23日。

前者在冲绳--乌利西(美舰队基地)一线上待机,后者在冲绳--塞班一线上待
机,以此来威胁美军的交通运输线,实施所谓的“攻其交”的作战方案。果然,在
4月27日拂晓,“伊- 36”号潜艇发现了开往冲绳的由30艘船只组成的大型美运输
船队,当接近到7000米时,潜艇发射了 4枚“回天”载人鱼雷(驾驶员分别是八木
中尉、安部、松田、海老原军士)。约12分钟后,管昌舰长用潜望镜看到了目标处
腾起了凶猛的火焰和高大的水柱,接着听到了 4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其爆炸后的
波击力量将日本潜艇都摇晃起来了。

“伊- 47”号潜艇(艇长折田)于 5月 1日同样发现了敌大型运输船队,迅速
向其发射了 4枚“回天”,其中 3枚中的,炸沉了“利伯蒂”型万吨运输船 3艘。
第二天, 5月 2日,日潜艇又利用剩余的两枚“回天”,击沉了敌驱逐舰 1艘,另
一艘敌驱逐舰遭受重伤(前后 6枚“回天”的乘坐人员是柿崎、前田两位中尉,山
口、古川、横田、新海 4位军士)。

面对“回天”取得的这一丰硕战果,大本营、联合舰队司令部都哑口无言。就
这样,改变了以往使用潜艇的方法而采纳了第六舰队的主张。因此,日本舰队把自
己的全部能够调动的兵力——说全部未免有点可怜—— 9艘潜艇派遣到西太平洋,
以便择机实施“回天”作战。在停战前的 3个月间,它们取得的战果是:击沉敌油
船或运输船15艘、巡洋舰 2艘、驱逐舰 5艘、水上飞机母舰 1艘,不明舰种舰 6艘,
合计共29艘;同时,重创 2艘敌舰。

如此有来,“回天”进行的攻击几乎是百发百中,它往往是以奇袭的方式发挥
其拥有的全部破坏力,给美舰只以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击沉了美军曾载运过原子弹
的重型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一事,使日本国民欢欣鼓舞。击沉美军这艘重
型巡洋舰的日本潜艇是“伊- 58”号,艇长是桥本以行中佐。这一事件发生在1945
年 7月29日夜晚11时27分,地点在莱特--关岛一线和帕劳--冲绳一线的交叉点上。
其战斗状况是这样的:“伊- 58”号潜艇的观察哨在航行途中发现在月光反射的海
天线上有一浮动的舰影,于是该艇高速向舰影驶去,在接近到1500米时,日本潜艇
以两秒钟为间隔连续发射了 6枚鱼雷,终于将该舰击沉。战后才知道,原来它就是
曾运输过在广岛、长崎爆炸的原子弹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被击沉确属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下述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战后,击沉“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伊- 58”
号潜艇艇长作为证人在华盛顿召开的秘密调查委员会上被传讯,并让其叙述了“伊
- 58”号潜艇的警戒情况以及攻击方法等。在一般情况下,一艘重巡洋舰被击沉,
是不会把舰长提交到军事法庭上进行查问的。

不管怎样,“回天”特攻取得了巨大的战绩(到 8月10日又击沉10艘美舰船),
这对于殉国的年轻的忠灵(牺牲98名)将是一个很好的慰藉。参与“回天”攻击的
潜艇是 7艘(后勉强增至10艘),之后,再也没有继续派遣潜艇。因此,“回天”
的大业化为乌有了。

特攻战取得的辉煌战果,恐怕与天助神佑没有什么联系吧?

8月15日,战争结束了。就在这一天,在太平洋上坚持最后一战的,只有以
“回天”为武器的 7艘日本潜水艇。

----------------------------------------------------------------


第九章 结论(一)


01 联合舰队登上陆地——对“楠公未抵凑川”的疑问

“楠公未抵凑川”——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日本国的重要历史就要重新
来写。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未抵海上”——如果这是真实的话,日本海军的光辉历史
恐怕也要颠倒过来。

事实上,昭和20年 4月 7日,日本海军的历史居然被颠倒过来了,至少,英勇
的日本海军的传统被玷污了。此时,不满的呼声从四面八方涌来,笔者对此深有感
触。

日清战争时期的黄海大海战,伊东司令长官乘坐旗舰“松岛”进行战斗自不必
说,就连桦山军令部长也乘坐“西京丸”轮船奔赴战场,身先士卒,激励和指挥全
军。

日俄战争中,乘坐“三笠”号旗舰的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也是颇有声望的,当
敌舰炮弹向“三笠”号倾泻下来的时候,参谋长加藤热切地恳求东乡司令到舰内去
指挥作战,东乡元帅平静地笑着说:“加藤君,我可不能从命呀!”仍然屹立在甲
板上,凝视着前方的敌舰。

加藤(后任元帅、日本首相)对东乡的为人是了如指掌的,正因为这样,加藤
参谋长再没有去劝阻他。加藤说,当时他突然想到,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
恐怕也是以这种姿态指挥战斗的吧。只有当确信胜利已成定局时,他才同意返回司
令室(纳尔逊在确信海战能够取胜之后不幸遭流弹袭击而身亡)。

在这里,让笔者顺便提及一件发生在大正12年(1923年) 4月的事情,这是加
藤和笔者(在汤河原)作长时间交谈时的一段话。当时,加藤对笔者说:“英国为
了永远记住这位拯救国家的海军司令,特地在伦敦建造了特拉法尔加广场,我希望
能在东京建造东乡广场。”

东乡元帅亲临前线使对马海战(日本称之为日本海海战)大获全胜,迫使俄国
不得不最后认输。后来,在华盛顿的裁军会议上,美国提出了美日海军比例为10:6
的提案。当时,加藤打算接受此案,为下最后的决心,他又私下给东乡打了电报,
征求他的意见。东乡马上回电,电文简单明了:“只好承认10:6的比例。”——只
此一句。这充分说明了东乡具有何等的远见卓识啊!于是,加藤友三郎放心地在文
件上签了字。海军专门委员们对此一无所知。加藤怀着对10:6方案的不满情绪回到
了日本,立即拜访了东乡元帅,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事实真相,一方面也为自己的
努力不足而表示内疚。东乡听完后,以训诫的口气说:“尽管如此,但是,在训练
方面是不会有比例限制的吧?”海军委员们为之铭感。从此之后,海军的训练就更
加日趋猛烈了。

在具有这种勇气和见识的名将指挥下,日本联合舰队日益被国民熟悉,被国民
称赞。然而,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联合舰队是个什么样子呢?是由几个人率领指
挥,又如何进行战斗的呢?最后,又是怎样走向覆灭的道路呢?可以说,山本五十
六海军大将确实仿效了先辈们的作法,古贺海军大将也不愧是继承先辈光荣传统的
司令长官。问题是在这以后,即日本联合舰队的踪影从海上消失而退向陆地以后。
在战争的后半期,联合舰队在实际上究竟是否还存在呢?在此,笔者想就所知作一
简要的回答。

如前章所述,昭和20年 4月 7日,日本联合舰队剩余的舰只几乎全部投入“黄
泉”——冲绳海战之中,这就是以巨舰“大和”为中心,外加轻型巡洋舰“矢矧”
以及 8艘驱逐舰——“冬月”、“凉月”、“雪风”、“矶风”、“浜风”、“霞”、
“初霜”、“朝霜”——合计10艘舰只组成的舰队。

正确地说,这已经不是什么联合舰队,而仅仅是第二舰队。此外,还有少数零
星舰艇。第二舰队作为水上部队的主力留在濑户内海,事实上成为联合舰队的最后
兵力。但是,联合舰队司令部却安设在神奈川县日吉台的庆应大学的校舍及其地下
防空壕里,他们在那里发号施令,将第二舰队置于全军覆灭的战场。

此次作战被称之为“菊水作战”,这是模拟凑川的楠正成。但是,因指挥官躲
在日吉台的防空壕内,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不满。令人可笑的是有这样的一段叙述
:“联合舰队司令部在防空壕中指挥‘菊水作战’是不妥当的。具体指挥‘菊水’
之战的重任落到代理舰队长官伊藤中将的肩上,而司令长官却在陆地,这岂不是咄
咄怪事?这不是成了楠正成未抵凑川而在千早城的地下室中指挥战斗一样了吗?”

用“楠公未抵凑川”的说法来比喻冲绳战役中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所作所为
未免太过分了,但从形式上来看,确实如此。出击冲绳就宛如进击凑川,又恰似相
当于楠木正成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不在舰上而在陆地上。但是,这样做必定有某种
理由,对此完全有必要来解释清楚,对这个问题,笔者将放在本书的结束部分加以
解释。


02 “旗舰临阵指挥”观点的分歧——关于指挥中心固定之说

昭和18年 4月,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阵亡。第二年,古贺司令长官殉职。他们
的死不可避免地给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作战参谋们为此忧心忡忡:如果联合
舰队战时的第三任司令长官丰田海军大将也突然阵亡的话,日本海军的前景就更加
黯淡了。昭和19年 4月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离开了海面。

古贺司令长官之死对战局的影响的确相当大。那时,古贺坐镇旗舰“武藏”号,
统帅联合舰队。当时,他拟定的作战计划(昭和19年 2~3月)是这样的:缩小日本
的海上防御圈,在马里亚纳群岛、帕劳群岛、菲律宾群岛内侧一线设防,并将其称
之为“内防御圈”。为此,他精心准备,计划飞到达沃指挥所,在该地建立联合舰
队司令部。然而,就在从帕劳飞往达沃的途中,古贺因飞机坠毁而身亡,因此,建
立内防御圈的准备工作整整拖延了一个月,从而为美军进行反攻提供了大好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海军内部爆发了一场“旗舰临阵指挥”是否妥当的争论。

战争至此,海战的作战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海面上
决定胜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海上战斗在多方面展开,其作战范围直径可达3000海
里以上。其间,重大的战斗不仅仅局限于海上,陆地和空中都可能是发生激战的战
场,因此,面临这样的战争,单单在一支舰队的旗舰上坐镇指挥,显然已经鞭长莫
及了。

例如,当发现美海军主力舰队出现在马绍尔群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立即出击
的时候,敌人的大队人马或在莱特湾登陆,或在马尼拉湾登陆,在这种情况下,如
果仅仅由在马绍尔方面活动的旗舰来指挥,肯定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舰队在作
战中是必须严格实行无线电静默的,如果不使用无线电,则完全不可能进行指挥。

换言之,全军总指挥官乘坐舰队中的某一艘战舰,一边不断地移动,一边进行
战役指挥,这是极不高明的。司令官必须置身于能够总揽全局的中心点,能够分析、
理解来自各方面的情报,着眼全局,发出指令,实行统一的、连贯的指挥。另外,
自昭和19年以来,联合舰队的指挥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了,由以前的只是指挥外战,
改变成现在的指挥内外战的全部部队(例如各镇守机关、警备机关乃至陆军航空部
队的一部分都列入了联合舰队的指挥之下),随着战局的复杂化更加繁忙起来了。

鉴于海战方式业已发生了变化,同时,指挥的对象以及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用
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手忙脚乱接应不暇。因此,旗舰在海面上飘荡不定是不可能成
功地完成指挥战争的使命的,这好比一台机器,轴子转动了但机器不转。所以,联
合舰队司令部这个“轴”必须位于一个不动的点上,才能目光远大,胸怀全局,更
好地指导战争。面临战争中急剧变化的形势,若依然采用旧的指挥方法,就如同坐
等失败一样。

上述这些见解确实是非常出色的。然而,反对派的意见也非常强烈。其理由是:
既然联合舰队存在,旗舰就是舰队的中心,司令长官若不在舰上指挥全军,非但不
能鼓舞士气,关键时刻也无法直接指挥决战。这样,关系到帝国生死存亡的决定性
一战将有谁来负指挥之责呢?

以往,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直接率领第一舰队,就象使用自己的手脚一样,一边
向全军发布命令,一边观察着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不失时机地下令前进或后退—
—这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司令长官应该采取的姿态。假若司令长官置身在1000海里、
2000海里的远方,依靠电讯下达作战命令,这岂不是愚蠢可笑?如果海上决战的一
切行动都由参战舰队的司令官来指挥,那么,联合舰队司令部岂不成了无用之物了
吗?如果这样的话,单有军令部不就足够了吗?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弃瞬间变化的战
局于不顾,也不分析现实战场的状态和动向,却频繁地从远方发出各种指令,不仅
会给战斗增添累赘,还将给舰队带来损失。一句话,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应该在舰队
中,应该成为整个舰队可以信赖的核心。这种主张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追溯起来,这种观点早在昭和12年(即1937年)联合舰队作图上演习的时候就
产生了。当时,赞成与反对各半,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因为海军将领们作梦也没有
想到会真的爆发日美战争。所以,也就没有认真地去研究这个问题,就这样,“旗
舰临阵指挥论的是与非”作为一个尚待解决的悬案被锁进抽屉里。直到昭和19年 4
月,才成为一个极需解决的问题。


03 为何不在战场就近指挥——从“大淀”到“日吉台”

在“旗舰临阵指挥”论和“指挥中心固定”之说争论的同时,又冒出了一个东
京湾内“旗舰孤立主义”。昭和19年 4月30日晨,“大淀”号巡洋舰在千叶县木更
津海面抛锚了,舰桅杆上升起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将旗。

“大淀”号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锚泊下来了。虽然它没有一艘护卫的驱逐
舰,但它却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通过作战室指挥全军。“大淀”浮在海面上,置
身舰群中,然而,这只不过是登上陆地的一个阶梯而已。“大淀”作战室的设备同
前旗舰“武藏”号相比,相差甚远,无线电收发报力量也孱弱不堪,因此,无力指
挥舰队在远方决战。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因为有上述弱点,所以,在马里亚纳海战
前后,联合舰队司令部从东京湾出发到广岛湾,在广岛湾临时指挥。

假若丰田司令长官、草鹿参谋长等人把“大和”作为旗舰,活跃在塞班近海的
第一线,那么,关系到日本生死存亡的马里亚纳海面海战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
果呢?这可以作为读者们带着兴趣去想象的一个问题。

不管怎样,从那时开始,第一舰队的名字就消失了,因为这个舰队原本就有联
合舰队司令长官直接率领的传统,而当司令长官撤到东京湾,这个舰队便成了无主
舰队,所属各军舰归属了第二舰队,其实体也就不复存在了。马里亚纳海战、莱特
湾海战、菊水作战之所以没有出现第一舰队的名字,其原因就在这里。

联合舰队司令部设在巡洋舰“大淀”上仅仅才 5个月。当年 9月中旬,又无视
反对意见,将司令部移到了日吉台的庆应大学校舍,从此,舰队指挥机关完全回到
了陆地,并在高岗上构筑了房屋。这个高岗的地下防空壕和庞大的作战室直到昭和
30年(1955年)还保持着原状,其设施恐怕连原子弹也难以摧毁。

问题是,在这样的地下设施中能否成功地指挥海上战斗?正如孩子们批评打雪
仗的指挥者一样——钻在温暖的被窝里是无法指挥打雪仗的,主将必须站在野外的
雪地上亲自指挥。

当然,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为了指挥台湾海面的空战也曾经飞到台湾。这一
空战(昭和19年10月12日 ~15日)是美国机动部队的主力为彻底击毁日本驻台湾的
航空兵基地而发动的,但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歼灭美舰队主力的大好
时机。因此,丰田大将投入了日本海军航空兵力的全部力量并亲临前线指挥。然而,
激战结果,不仅一无所获,反而丧失了大量的航空兵力,只得狼狈不堪地回到日吉
台。

不久,更严重的事情又发生了。这就是在防空壕内指挥莱特湾作战。莱特湾决
战是联合舰队司令部制定的“捷一号作战”的中心战斗。关于这次战斗的前因后果,
笔者已经在前面叙述过。总之,为了这次战斗,当时动员了日本海军所拥有的全部
兵力,决心一举将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歼灭于莱特湾滩头。为实现这一极其重要的
作战目的,在兵力安排方面,水上部队出动“大和”、“武藏”自不必说,小泽的
机动部队也全力参战。另外,还投进了西村舰队、志摩舰队以及潜艇部队的大部分,
进而,基地航空兵部队还动员了大西中将的第五军、福留繁中将的第六军等精锐部
队出击。因此,以其作战规模而言,是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

这次海上战斗是在三个不同的海面上展开的,它不但要求各舰队之间要有密切
的配合,还迫切地期望能够得到基地航空兵和潜艇部队的协助。因此,要做到统一
指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然,最理想的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战况来决定各
舰队和各部队如何前进或后撤,如果指挥官们能够依靠肉眼观察战局,迅速下达命
令,自然是美不胜言。然而,由于战场广阔,肉眼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若
能及时进行电讯联系,抓住时机果断行动,肯定能够奏效。而实际上,各支舰队在
根本不掌握友军行动的情况下,盲目行进在数天前所制定的作战路线上,这样,怎
么会取得理想的战果呢?

再说,当时小泽的机动部队已经巧妙地把敌机动部队诱至北方海域——完全实
现了预订的作战目的——以减轻栗田舰队的压力,协助栗田突进莱特湾。遗憾的是,
栗田舰队对此一无所知。昭和1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这两天的激战中,如果栗田
得知小泽舰队诱敌成功的消息,他也许会采取更加理想的作战行动。结果,正因为
小泽的旗舰“瑞鹤”号的桅杆过低,通讯能力薄弱,关于“诱饵”已经成功地吸引
了哈尔西舰队的重要情报没有到达神奈川的日吉台,因而,日吉台方面没有通报给
栗田舰队,这也是很自然的。同时,栗田在两天的苦战中也没有从驻菲律宾的日本
航空兵基地那里得到任何情报和支援,它完全是一支孤立无援的舰队,只好自行其
事,因而导致一败涂地的结局。


04 美军指挥官坐镇陆地——海上指挥还是陆地指挥

鉴于上述战况,加之一般的军事常识,专家们极力申述,认为在马尼拉或达沃
建立司令部直接指挥海战才是正确的途径。于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准备飞往菲律
宾群岛。

当时,海上有 4位中将,陆地有两位中将,他们作为司令长官肩负着指挥莱特
湾决战的重任。10月25日战斗进入白热化的那一天,这些司令长官都位于直径为
200海里的圆内各点,但他们相互之间却无任何联络,各自为战。而作为战斗指挥
中心的联合舰队司令部却在离开战场2000海里以上的日吉台发布作战命令。在这种
情况下,要想进行统一的指挥,不失时机地发布切实可行的命令,是完全不可能的。
据闻,丰田大将曾一度准备亲自飞往菲律宾指挥战斗,但是,参谋们苦口婆心地向
丰田说明日吉台拥有有利的通讯条件(此事发生在丰田从台湾回来不久)。就这样,
丰田被劝阻了。从丰田本人的斗志来看,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莱特湾作战采取的方式是驱使整个舰队“杀入港湾”,实施史无前例的
鲁莽作战。为此,在栗田舰队官兵中发生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司令部把剩余的全
部力量——战列舰 9艘、航空母舰 4艘、重型巡洋舰11艘、轻型巡洋舰 6艘,驱逐
舰35艘、潜艇 9艘——拼凑起来,以“沉没”为前提下达了这一道最后的战斗命令,
企图使负有盛名的日本舰队“光荣地去死”。因此,舰队司令长官说,如果是那样,
就应该让将旗高高地飘扬在全舰队的旗舰上,做好果断地战死沙场的思想准备。

虽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在当时,官兵们的认识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作为
全军的指挥,不论是乘坐第二舰队的“大和”还是第三舰队的“瑞鹤”都将是片面
的。大多数主张还是以进抵马尼拉,掌握全面战况为最佳方案。然而,到昭和20年
4月的“菊水作战”时,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尚能称作“舰队”的仅有第二舰队,
其阵容是:战列舰 1艘,轻型巡洋舰 1艘,驱逐舰 8艘——可谓衰败不堪,这就是
“联合舰队现有的全部作战实力”。他们奉司令部之命参加冲绳之战,而这一战实
际上就是最后的自杀。以军事常识来判断,只供给单程燃料,要想到达冲绳之后再
返回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一旦到达了冲绳,“大和”必定陷入与数十艘敌舰作战
的困境,“大和”除被击沉之外,别无他途。实际上,这一战只不过是为帝国海军
的最后覆灭举行葬礼。只有海军将官们乘坐“大和”光荣地战死于第一线,这才是
粉饰帝国海军覆灭的最好途径。象这样的议论当时在海军中几乎沸腾了,至今尚有
余音。“正成未抵凑川”的讽刺之语至今还在流传着。

起初,丰田、草鹿(参谋长)并没有同意这一自杀作战。之后,鉴于冲绳一战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那些强调冲绳之战重要意义的主要参谋们持强硬态度,
这才不得不点头同意。而且,丰田一再主张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但是,由于参谋们
的劝阻,终于作罢,最后,丰田决定在九州指挥——这就是当时的内幕。而战场的
现实情况是,被称之为“菊水作战”的“菊水”之旗没有飘扬在“凑川”的战场上,
没有激发起官兵们的斗志。

说起“菊水”之旗,它和“Z旗”有类似之处。众所周知,“Z旗”的含意是:
“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我军将士务必全力奋战”。这对年轻人来说也可能是第一
次听说,这是在日俄战争中,双方舰队在对马海峡的激战中,东乡元帅挂在联合舰
队旗舰“三笠”号桅杆上的战旗。这面颇负盛名的旗帜象征着日本海军官兵英勇顽
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奇怪的是,这面“Z旗”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一次也没有在联合舰队的旗舰上
出现过,而代之挂“Z旗”的方法是打电报。战争中,联合舰队司令部曾在下列海
战中拍发过 3次电报,命令舰队挂“Z旗”,即奇袭珍珠港、马里亚纳海战、莱特
湾海战。奇袭珍珠港时,山本五十六司令长官正在广岛湾;马里亚纳海战时,丰田
司令长官在孤舰“大淀”上;莱特湾海战时,丰田司令长官在日吉台。

以电报命令悬挂“Z旗”,给人的感觉就宛如联合舰队司令部在陆地上一样。
当然,如果接到司令部挂“Z旗”的电报,收报舰队的司令官将以代理人的身份在
旗舰上挂起“Z旗”,但是,如果在“Z旗”下面凝视敌人的指挥官不是东乡元帅
的继承者,那么,要激起官兵们奋起作战的斗志,也许并不那么容易。这作为人的
感情,也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敌方。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在夏威夷的司令部里指挥作战,
美国海军司令金上将经常在华盛顿坐镇,在前线,美机动部队的司令官不是以航空
母舰为旗舰,而是乘坐护卫部队的战舰。这样看来,日本海军把司令部设在日吉台
是采取了美国海军的作法,这倒是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战争指挥方式。因此,似乎还
是不要太拘泥于联合舰队的盛名及其历史为宜。


05 世界第一流海军的崛起——加快步伐,急起直追

回顾过去,日本竟然能够建立起居世界第三位的海军。不!所谓第三位,只是
从平均数的角度来计算的,实际上,在海军战斗力的各项中,日本海军保持着若干
项“世界第一”的纪录。仔细分析起来,就日本国力而言,在“生产力”、“持久
性”、“资源”这三大方面均处于劣势。因而,就其海军实力而言,落后于英美,
但日本在“造舰”、“武器”、“战术”等方面则比英美要高明得多。

假如在一年内便可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也许日本海军能获全胜,至少也能打
个平局。在昭和16、17年的战局中,日本还稳坐胜利者的宝座。然而,当战争打了
3年零 9个多月的时候,上述三大要素对于日本来说,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方面,日本海军早在开战前的两年就准备研制雷达了,甚至在开战
前不久峻工的航空母舰“瑞鹤”号上,就已经装上了试验性的雷达(在昭和17年 5
月的珊瑚海海战中就是用雷达捕捉敌机的),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进行批量生产
的设备,再加上当局对此毫不热心,事情也就被搁置起来了。回想起来,真是悔恨
莫及。另外,在战前,有的青年技术军官曾信心百倍地申请建造喷气式飞机、火箭,
不料被有关当局驳回,方案被葬送了。

关于建造原子弹一事,日本早在昭和16年就以进行“ B研究”为名开始了。昭
和17年,由本部门以外的人员加上仁科芳雄、长冈半太郎等权威人士组成了委员会,
并着手向缅甸和朝鲜购买铀矿石,使研制工作走出了可喜的一步。该委员会会费年
额仅2000日元(原文如此,疑误)。在当时,这笔费用是不成问题的。只是由于上
级机关态度冷淡,加之财力毕竟有限,试制工作终于在进退维谷中告吹。由此看来,
日本对于发展科技并不是反应迟钝,只要给予重视与引导,是完全能够做出成就的。

与此相反,就现实而言,作为海军势力最主要的标志——军舰、大炮、飞机、
鱼雷等武器,不夸张地说,基本上是凌驾于美英之上的,尤其是日本的“九三式”
高压氧气鱼雷,同美英的鱼雷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威力。无论是军舰、大炮、飞机、
炸弹,其性能与英美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超大型战舰“大和”“武藏”以及超
大型航空母舰“信浓”,则是首屈一指,举世无双的。若将日本与美英同类型舰只
相比较(譬如万吨重型巡洋舰),则有明显的差别,这在绪论中已经有所介绍,但
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在此,列表供读者参考。

国名 舰名 炮数 鱼雷数 速度 防御性能
日本 那智 8英寸炮10门 24英寸 14万马力 舷侧钢板厚4英寸
4.7英寸炮 6门 12枚 35海里 炮塔钢板厚3英寸
英国 肯特 8英寸炮 8门 21英寸 8万马力 弹药库钢板厚4英寸
4英寸炮 4门 8枚 31海里 其他为1英寸
美国 彭萨科拉 8英寸炮10门 21英寸 舷侧钢板厚2英寸
5英寸炮 5门 6枚 32.5海里 炮塔为2英寸

从上表不难看出,日本的战舰(指重型巡洋舰)在攻击、防御、速度三方面都
超过了美英。这不能不说是日本在造舰事业上的成功。甚至当时的造舰总指挥平贺
让博士也崇之为海军的至宝。这种先进于英美的造舰技术,不久就成为建造“大和”
巨舰的基础了。当然,在 1万吨重巡洋舰惊人的战斗力的背后,是以牺牲了舒适的
居住条件和续航力为代价的——官兵们舰上住室特别狭窄,燃料的载量也减少了 2
至 3成。尽管如此,如果没有大铜板无铆钉焊接以及许多经过精心钻研的先进技术,
日本的上述性能优越的战舰是制造不出来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明治 5年(即1872年)日本海军初建时,14艘木制军舰集合
于品川湾时的情景吧。那时,日本还没有摄影技术,所以其情景今日已无法得知了。
但根据记载,其中 9艘是英国制造, 2艘是美国制造, 1艘是法国制造, 1艘是荷
兰制造,剩下的 1艘是石川岛造船厂建造的 135吨级的“千代田”型舰(都是从幕
府和旧诸侯那里收纳过来的)。从此以后,在连续33年的时间里,日本的主要军舰
都是由外国制造的,在明治38年即1906年 5月27日,在被称誉为世界三大海战之一
的“对马海战”中,东乡司令率领的联合舰队的主力舰也都是进口舰。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保卫国防的重要武器是外国人制造的,
这简直是日本的耻辱!因此,明治 9年即1876年,日本在横须贺港建造了军舰“清
辉”,但其性能无论如何也不及外国制造的优越,所以,曾一度中止制造。以后,
又于明治21年即1888年建造了“桥立”号军舰,但军舰的性能仍然比外国制造的要
差得多(“桥立”是日清战争时日本 3艘主力舰中的 1艘)。所以,从此以后,日
本海军奉行凡主力舰皆从国外购买的方针。在这期间,自己只建造轻型舰艇,并以
此试制、摸索造舰技术。

日本决心建造大战舰(指当时的标准)始于明治38年(1905年)。这是指排水
量为13,750吨的“筑波”和“生驹”两舰。从此以后,日本增强了自信心,以至达
到了全部军舰实现国产化的夙愿。

看来,在世界海军国家的建舰史上日本确实是一个后起之秀,它在建造万吨重
型巡洋舰的竞争中创造了世界纪录,不久,日本又建造了巨舰“大和”,世界军界
为之一震。现在,同中国和朝鲜的兵力相比,日本海军是落后的,但回顾它当年称
雄世界的日子,以其具有的素质和实际成绩而言,也可以说是世界海军三大名门之
一,因此,日本也不必自卑。


06 策划建造10万吨的大战舰——从“大和”到“纪伊”

优良的战舰是日本国民的财富,占世界第三位的日本海军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高压氧气鱼雷、零式战斗机,重型巡洋舰“那智”、战舰“大和”等等都是日本人
民用双手和血汗制造出来的。

明治中叶以后,日本国势急剧增强,海军的实力已经开始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换句话说,在国势迅速增强的情况下,同其他部门相比,海军的发展已经居于首位。
无论在财力、智力以及精神方面,日本都以最高的比例投入到建设海军的事业中去。
日本国民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是,他们慢慢地发现,在海上,有自己民族的骄傲。
就这样,不知不觉之中,世界三大海军之一的日本海军的雄姿便出现在太平洋海面
上。

然而,昭和16年12月,日本海军究竟拥有多大的势力,确切地知道这一点的人
恐怕不会很多。在开战初期,日本联合舰队拥有 193万吨强大的海上兵力,而战争
结束时,能用于作战的剩余舰只仅有 8万吨,这一惨遭全歼的悲惨情况,笔者在结
论中还要详述。关于这一点,就连海军官兵中知道的人也为数极少,至于日本国民
就更无从知晓了。这个历史应该让所有的日本国民知道,而作为了解这一问题的前
提,首先必须清楚开战时占世界第三位或世界第二位的日本海军的威容。开战时,
英美日三大海军国的兵力据美国方面的调查统计,如下表所示(单位:千吨):

国别 战列舰 航空母舰 巡洋舰 驱逐舰 潜艇 合计
日本 357 178 299 154 107 1095
美国 534 135 329 237 117 1352
英国 433 161 471 268 55 1388

从上表中可以知道,日本海军是美国海军实力的 74%,从这个数字来看,日本
海军在战略防御方针之下,展开迎击作战是有可能取胜的,更何况,美国已经把 4
艘战列舰、 4艘重巡洋舰、 1艘航空母舰、第十水雷战队派到大西洋去了,所以,
实力的对比对日本更加有利(美国的军舰数字和日本的数字之所以稍有差别,据认
为是由于舰龄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一跃而成为海上主要作战武器的航空母
舰,在日本方面已明显地凌驾于对方之上。日美英三国的大型舰队航空母舰数量,
如下表所示:

国别 昭和12年 昭和14年 昭和16年
(1927) (1929) (1941)
日本 4艘 6艘 8艘
美国 5艘 6艘 6艘
英国 3艘 3艘 7艘

认真地分析这些数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英国是不希望同日本发生战争的,
美国也想尽可能地同日本之间达成“外交上的妥协”——这正体现了帝国海军存在
的作用。另外,日本海军也确信自己是理想的国防力量。

然而,在入侵南方的作战中,军部的步伐失去了控制,终于把“保障和平的兵
力”推进了亡国战争的深渊,对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令人深感遗憾的。
事到如今,望洋兴叹也已无济于事。下面,再让我们看看军舰方面的情况吧。

关于“大和”战舰,已经出版了不少书,而且还搬上了银幕,所以,这艘满载
排水量为72,800吨的巨峰一般的大战舰的雄姿恐怕早已家喻户晓了。可是,对建造
“大和”的海军造舰技术,不,与其说建造,不如说创造,显然应该引起人们的关
注。

大正10年即1921年,战舰“陆奥”问世,它是一艘 3.5万吨的世界第一流的战
列舰。以后,缔结了限制建舰条约,在此后的15年里,再没有建造一条战列舰。一
俟限制建舰条约期满,日本迅速奋力一跃,建造出了比“陆奥”大一倍的 7万吨的
巨舰。

在“大和”的建造过程中,美英按照当时的造舰常识,已经估计到它是一艘巨
舰,并推测它充其量不过是一艘 5万吨的战列舰。但是,他们作梦也没有想到,
“大和”竟然是两倍于“陆奥”的超级巨舰。同时,他们估计“大和”的主炮口径
很可能是16英寸,计12门。可是,实际上却出现了前所未闻的18英寸的巨炮(口径
约合46厘米),这使美英两国大吃一惊。的确,只要不具备高超的造舰、造炮技术,
建造如此庞大的“大和”是无法想象的。

殊不知,在日本海军中,还隐匿着一个更令人吃惊的秘密,那就是日本当时正
在计划建造比“大和”“武藏”还要高一个级别的超级巨型战舰“纪伊”和“尾张”。
计划中“纪伊”的排水量是10万吨,比“大和”还多 3万吨,而且,其主炮口径是
20英寸,其威力之大可以在 5万米的距离内穿透16英寸厚的钢板。

当该计划正要在吴工厂进行试制时,突然接到了停止建造的命令,这使紧张工
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失所望(“纪伊”是由军令部暂定的名字,在是否有必要建造
10万吨级巨舰的争论中,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就停止了)。

如果按原订计划进行下去,10万吨的超巨型战舰“纪伊”、“尾张”预计将于
昭和20年春天进入太平洋,那么,它将会以真正的“不沉战舰”之殊荣在战史上留
下引人注目的一页。

很久以来,在海军内部就存在着“大舰巨炮主义”和“航空母舰至上主义”之
间的对立和争执,而停止建造“纪伊”、“尾张”的决定则是后者在争论中获胜的
结果。珍珠港和马来亚海战的辉煌成绩,就是由于日本及时地将作战方式从使用战
列舰转向使用航空母舰的结果。战败后10年的今天,日本连建造1500吨级的驱逐舰
都感到吃力,但是,曾几何时,日本海军的造舰造炮技术几乎达到了能建造10万吨
级、20英寸巨炮的超巨型战舰的水平,这段历史对于当今的日本人来说,难道不是
用之不竭的自信的源泉吗?


07 大海军终于覆灭——400余艘战舰沉入海底

当太平洋战争结束时,联合舰队已经不复存在了。开战初期那威震太平洋的日
本联合舰队在弹指之间几乎全部葬身海底。对此惨状,除了望洋兴叹之外,又有什
么办法呢?

开战时,威风凛凛地出击的 254艘舰只、吨位达 106.8万吨的庞大兵力,加上
开战后新建造的 383艘军舰、吨位达85.8万吨,合计战舰为 637艘、 193万吨的所
向披靡的帝国海军,到战争结束时,其情景已不堪入目:被击沉 410艘,合 138万
吨,而且,受重创不能航行的舰只计有大小 559艘,达22万吨以上。也就是说,
637艘战舰中的 469艘被击沉或被击伤,吨位合 160万吨,剩下的军舰还有 168艘,
吨位约32万吨。它们之中80艘是海防舰或其他舰只,43艘是旧式军舰以及未曾使用
一直停泊的潜水艇,14艘是进入船坞待修的旧式驱逐舰,这总计 137艘军舰一般都
是不参加海上决战的舰只。

换言之,剩余的尚能作战的军舰仅有43艘。按舰种分列如下:战列舰 0艘、航
空母舰 1艘、巡洋舰 3艘、各种类型的母舰 3艘、驱逐舰16艘、潜艇 7艘。至此,
读者完全可以相信,笔者前面所说的“联合舰队已经不复存在”决非过分夸张之语。
若再具体一些,除了驱逐舰和潜艇以外的 6艘军舰舰名如下:
航空母舰:“凤翔”。
巡洋舰:“八云”、“酒白”、“鹿岛”。
潜水母舰:“长鲸”。
布雷船:“箕面”。

战舰中,“长门”遭中度损伤,停泊在横须贺码头,这是唯一能够浮在水面上
的一艘战列舰。“榛名”、“伊势”、“日向”被炸破损,歪斜在濑户内海的小岛
后面。航空母舰中,“隼鹰”、“海鹰”、“天城”相伴搁浅,“葛城”的甲板被
洞穿,残废般地停泊在柱岛。巡洋舰中,“妙高”、“高雄”两舰在莱特湾海战中
遭受重伤,正在新加坡修理。“青叶”、“磐手”、“利根”、“出云”、“大淀”
等 6艘正分散在各地,已经失去了航行能力。水上飞机母舰“能登吕”,布雷舰
“若鹰”’、“常磐”也已经搁浅。以上所述的是舰身尚存但已经无法航行的舰只,
其他则全部长眠海底了。在此,将日本联合舰队全部舰只的数量列表如下(括号内
是吨位数、单位千吨):除表内所列之外,还有 272艘小舰艇被击沉。

舰种 开战时 战时建造 击沉 伤残未沉 可用于作战
战列舰 10艘 2艘 8艘 4艘 0艘
(301) (144) (323) (122) (0)
航空母舰 10艘 15艘 19艘 6艘 1艘
(153) (254) (319) (88) (9)
巡洋舰 41艘 6艘 36艘 11艘 3艘
(285) (36) (233) (88) (24)
辅助舰船 14艘 3艘 11艘 6艘 3艘
(61) (17) (44) (34) (21)
驱逐舰 111艘 63艘 133艘 41艘 30艘
(168) (112) (219) (60) (27)
潜水艇 64艘 126艘 131艘 59艘 12艘
(96) (158) (186) (68) (15)
海防舰 4艘 168艘 72艘 100艘 --
(3) (137) (59) (81) --
合计 254艘 383艘 410艘 227艘 49艘
(1067) (858) (1384) (541) (96)

飞机损失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军舰。战前,任何一个国家恐怕也没有预料到,战
争中航空母舰和飞机已成为主要的打击力量并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日本方面曾
以基地航空兵部队的1469架飞机、 730架舰上飞机,合计2199架飞机投入了战争。
美国方面,开战时的海空军只不过拥有3598架飞机。根据战争的需要,日本海军在
战时,飞机的生产数量超过了 3万架。据统计,日本方面损失的飞机总数是26,285
架。

另外,属于联合舰队的各类船舶(专门征用的)合计有3516艘, 3,369,049吨,
其中,被击沉的有大中型船舶1835艘,合 2,913,601吨。剩余的1068艘主要是沿海
用的小型船只,共合 455,448吨,也就是说,舰队征用的船舶几乎全部被歼,如用
吨位计算,损失约 75%。就整个日本而言,船舶丧失的总数为2568艘,合 843万余
吨。开战时船舶总吨位接近 600万吨,战争中建造 230万吨,合计 930万吨,总损
失占全部船舶的 90%强。根据美国方面的调查,日本损失了1100万吨(包括生擒和
打沉的船舶)中的 954万吨(损失了 87%)。


08 一将功不成万人尸骨堆——惨痛的教训与不死的忠魂

日本联合舰队的战舰几乎全部葬身海底,只有司令部孤零零地残留在日吉台。
丰田大将被天皇亲自提升为军令部总长之后又离开了日吉台。后来,小泽中将升任
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然而,他只不过是一位光杆司令而已,因为此时的联合舰队
已经没有什么象样的战舰了,小泽只能无可奈何地长时间置身于高岗之上,呆呆地
凝视着天空中倾斜的月亮。

此时此刻,在小泽的脑际中萦回着什么呢?是那些与战舰同归于尽的同窗?是
那些和飞机一起沉入海底的战友?是那些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几十万官兵?一将功
不成,万人尸骨堆!这种种感慨时时袭向心头,刺痛着“无舰司令长官”的心房。
在日吉台,他默默地在核对着究竟失去了多少将官级战友,究竟失去了多少英勇善
战的官兵!

阵亡的山本、古贺两位司令长官、第二舰队司令伊藤以及南云、高木、西村、
山口、五藤、猪口、坂、筱田、中冈、有贺等将领的名字,本文在前面曾多次提到,
但是,除遗属之外,还有许多为人们所不知姓名而战死的舰长,如果把他们的名字
一一列举出来,恐怕非本书所能容纳得了。

元帅 2人,大将 5人,中将56人,少将 252人,合计 315名海军将官葬身于波
涛汹涌的太平洋,这是一个极其令人悲痛的数目。一场战争,一个国家的将级军官
竟有 300余名战死,这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恐怕将来也不会再发生吧!

除了将级军官战死之外,大佐以下军官的死亡数目之大,就更不难想象了。据
统计,大佐以下的战死者达 312,613名之多,这恐怕大大出乎读者们的预料吧!另
外,海军的文职官员有96,533名死于战争,因此,海军战死者合计达 409,146人。
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数字啊!这40余万人是为谁而抛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呢?他们
都是为自己的祖国日本而献身的,然而,这40余万人希望战争吗?不!他们之中任
何人也不愿意看到战争!

主张进行战争的只是军队中的领导阶层(主要是军队领导层中的骨干),而国
内的言论、政治等方面都屈从于他们的威压之下,唯一能够阻止这种压力的对抗力
量可以说就是海军了,可是,海军最后也不得不让步。日本终于贸然走上了这场极
欠斟酌的战争道路,从而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既然走向了战争,日本就不希望看到
失败,正因为如此,40余万人才白白地丢掉了生命。

一位乘载人操鱼雷出击的军士在给他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妈妈,每当我想
起我死后不知由谁来赡养您老人家时,心中不禁隐隐作痛。可是,在我出征时,妈
妈您曾告诚我,为了祖国,要光荣地战死。每当我想起在车站上母亲的这一叮嘱时,
我就决心作拼死的战斗。望妈妈多多保重。”“伊- 36”号潜艇副舰长看到这位军
士的遗书后,本想再说几句话安慰他一番,可是,这位军士已经乘“回天”出发了。
这位副舰长只好等待着他自杀攻击敌船团的消息。不一会,强大的轰鸣声震撼了该
潜艇,远远地看到了直冲云霄的火柱。见此情景,这位副舰长急忙奔回室内,两眼
呆呆地看着这位军士的遗书,眼泪象雨点似地溅落在上面。

40万人之中,虽然战死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心却和这位军士一样。
40万亡灵是不应该负任何战争责任的,因为战争已经爆发,他们仅仅是出自一片赤
诚的爱国之心才挺身而出的。恐怕每一个日本人都不会忘记这段宝贵的历史。记住
自己保卫祖国的义务,这就是结论。

当时,日本的国力是相当有限的,不但国力薄弱,且又没有真正的盟友,在东
亚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因此,失败便是它唯一的必然的命运。

尽管日本帝国海军掌握先进的造舰技术,拥有巨舰“大和”、高压氧气鱼雷以
及高超的战术,并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军事训练,但经过 3年半之久的孤军奋战,最
后还是以惨败而告终了。就这样,日本联合舰队彻底覆灭了。

回顾历史,日本是以美英的文化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而且,不论是日清战
争,还是日俄战争,日本方面都曾得到了英美的援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
是同英美并肩作战的战友。

另外,日本海军的基础也是来自英国。如果说真的存在某种共同命运的话,那
么,按照命运的安排,日本确实应该同英美站在同一营垒之中,硬行打破这种格局
违背命运的安排,结果只能招致自己的灭亡,这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联合舰队曾一度跻身于世界第一流海军的行列,很明显,不可辩驳的历
史事实是:它解除了外国入侵的威胁,从而理想地保障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但是,
威力强大的帝国海军一旦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终于导致了彻底覆灭的下场,这已成
为惨痛的历史教训,这一事实和教训,应该永远存留在日本国民的记忆之中。

日本海军是一支纯朴正直的武装力量,它具有良好的风格,得到日本国民的爱
戴。海军的全体指战员都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英俊潇洒。可以说日本海军是由出
类拔萃的指战员、精良优越的战舰组成的。不幸的是,海军的力量虽然雄伟强大,
但却缺乏坚决阻止军部侵略暴行的勇气,后来,竟然屈从于军部,成了其侵略计划
的支持者,结果,花了70年时间建设起来的联合舰队覆灭了,甚至连人带舰都无影
无踪了。然而,战士们的忠魂却是永存的。

至此,联合舰队的灭亡过程,笔者已向读者作了简单的叙述。但是,为了使读
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联合舰队是怎样战斗的”,同时,也有必要更进一步了解“可
以避免灭亡的联合舰队开战时的秘密”,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一章分六节加以
说明。

----------------------------------------------------------------


第十章 结论(二)


01 残存军舰及其命运——美军战利品的归宿

在 3年零 9个月的漫长的激战中,联合舰队的损失是相当惊人的,现列表如下:

开战时 254艘 1,067,870吨
战时建造 383艘 858,250吨
合计 637艘 1,926,120吨
击沉 410艘 1,383,950吨
受伤 59艘 284,520吨
残存 168艘 257,650吨


残存舰只,除扣除不满千吨的巡逻艇70余艘、停泊的旧式潜水艇50艘、入坞中
的驱逐舰两艘之外,对那些“尚有战斗能力的军舰”,现分列如下:

航空母舰:“凤翔”。

巡洋舰:“八云”、“酒勾”、“鹿岛”。

辅助舰船:“长鲸”、“箕面”、“圣川丸”。

驱逐舰:“雪风”、“汐风”、“夕风”、“宵月”、“响”、“波风”、
“神风”、“冬月”、“竹”、“桐”、“春月”、“夏月”、“花月”、“杉”、
“荻”、“桦”、“槇”、“樫”、“栗”、“楠”、“柿”、“莲”、“榧”、
“枫”、“茑”、“董”、“椎”、“雄竹”、“初樱”、“初梅”。

潜水艇:“伊- 14”、“伊- 36”、“伊-201”、“伊-203”、“伊-400”、
“伊-401”、“伊-402”、“伊-500”、“伊-501”、“伊-502”、“伊-505”、
“伊-506”。

(注)另外,还有小型摩托艇 8艘,小型运输潜艇10艘,蛟龙(60吨潜水艇)
150艘。

清点的结果表明,幸存的 1万吨左右的军舰只有 6艘,加上驱逐舰和潜水艇总
共是49艘,这是一本多么凄惨的“军舰登记簿”啊。在这里,仅把残存的只有躯壳
而无战斗力的主要军舰列表介绍如下:

舰种 舰名 所在地 状况
战舰 长门 横须贺 中伤
战舰 榛名 吴港 重伤
战舰 伊势 吴港 重伤
战舰 日向 吴港 重伤
航空母舰 天城 吴港 倾覆
航空母舰 海鹰 别府 重伤
航空母舰 龙凤 吴港 重伤
航空母舰 葛城 吴港 甲板中等伤
航空母舰 隼鹰 佐世保 中伤
潜水母舰 驹桥 尾鹫 浸水搁浅
巡洋舰 妙高 新加坡 中伤
巡洋舰 高雄 新加坡 中伤
巡洋舰 青叶 吴港 重伤
巡洋舰 磐手 吴港 全部浸水
巡洋舰 出云 吴港 倾覆
巡洋舰 利根 吴港 重伤
巡洋舰 大淀 吴港 倾覆
巡洋舰 北上 吴港 轻度伤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幸存舰只中的多数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濑户内海。由于缺
乏燃料,无法作机动航行,军舰只好停泊在岛屿后面。不料, 7月21日,又遭到敌
舰载机群猛烈的轰炸,停泊中的日舰又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剩余舰
只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呢?

潜艇方面,除有 5艘被美国接管之外,其余全部自己处理掉了——45艘中的大
部被自沉到九州五岛海面,其他都沉到伊予滩、纪伊海峡、若狭湾。战舰“长门”、
轻型巡洋舰“酒勾”被拉到比基尼环礁供试验原子弹去了。剩余的舰只分配给美、
英、苏、中四大国,其分配情况列表如下:

国名 驱逐舰 海防舰 其他小艇 合计
美国 6 16 11 33
英国 7 15 10 32
苏联 8 16 10 34
中国 7 17 10 34

上述四大国心安理得地分得了战利品。苏联没有参战(苏联于1945年 8月 8日
对日宣战)。只因当时(昭和20年12月)四大国结成联盟,从而平等地分得了战利
品。遗憾的是,改变了国籍的28艘驱逐舰,至今不知已分散到哪里,在作何用。但
是,中国分到的月级优秀驱逐舰(2000吨级、速度38海里)即使到现在,也是世界
上高水平的军舰。战后,据访问台湾的人说,该舰已被拆除了鱼雷发射管(因为24
英寸的鱼雷只有日本一国能制造),停泊在近海海面。

而日本方面,真是可怜之至!为了日本的海上安全而留给日本安全厅的仅有巡
逻艇 5艘(“生名”、“竹生”、“鹈来”、“新南”、“志贺”)、辅助舰 1艘
(“宗谷”)、驱潜辅助舰艇35艘、海上警戒辅助舰艇若干艘(为50吨木制艇) 。
而且,这些舰艇却在忙于运送复员军人以及处理港湾和海峡的水雷。另外,修理中
的航空母舰也被用于运送复员军人,完成运输任务后,也被处理掉了。到昭和21年
元旦,当和平的晨光照射到太平洋上的时候,辽阔的海面上已经没有一艘象样的日
本军舰了。


02 怎么会击败对手呢——日美在建造和补充舰只方面的差别

日本海军元帅加藤友三郎认为,联合舰队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行战争。如
果它的存在能够阻止对方国的侵略意图,那就达到了应有的目的,这是因为它的存
在保障了和平。

然而,一旦战争爆发,联合舰队也决不应坐以待毙。在这种情况下,它则是为
击沉敌舰而存在的。下表所示的战果 数字就足以说明它存在的必要性。

战舰 4艘(美 2艘、英 2艘)
航空母舰 10艘(包括护卫航空母舰 5艘)
重型巡洋舰 9艘(美 7艘、英 2艘)
轻型巡洋舰 6艘(美 3艘、英 1艘、荷 2艘)
驱逐舰 65艘(美56艘、英 2艘、荷 7艘)
潜水艇 57艘(美52艘、荷 5艘)
其他 36艘(母舰、炮舰、小舰艇)
合计 187艘(全部击沉)

需要说明的是,在奇袭珍珠港事件中,被击沉的 4艘战列舰已经修复,故不包
括在此表内。另外,表中还不包括那些受重伤而需拖航的其他军舰,如果加上这些
舰只,那么总数可超过 200艘。上述的统计数字和大本营在战争期间谎报的战果有
很大的出入。表中的数字全部来自美英公报上公开发表的确切数字。据统计,潜艇
以上的作战舰只,日本方面被击沉了 340艘,而击沉敌舰只有 150艘,战舰被击沉
的比例是 44%。这一作战记录真应该用偌大的金字镶刻在日本联合舰队的墓碑上。

上述统计数字说明了军舰只不过是一种消耗品。与拥有战舰 600余艘、吨位达
190万吨的联合舰队最强盛的时期相比,日本现在的海上自卫队简直就好象是一种
海上玩具。

被击沉的舰只的数字本身就是一个教训。但同时,关于“开战后新造战舰的数
量”,也不能忘记。

日本在战争期间建造的军舰的数量是不小的:战列舰 2艘、各种航空母舰15艘
(其中有 1艘未服役)、巡洋舰 6艘、潜水母舰 3艘、驱逐舰63艘、潜艇 126艘、
巡逻艇 168艘,合计 383艘,达85万吨。这一数字之大,恐怕除美、英两国之外,
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望尘莫及的。日本有理由自豪地认为,亚洲任何一个大国充
其量也仅能造出这个数字的几分之一。

一方面在进行着殊死的战争,一方面为补充战场损失而建造了如此大批的军舰,
这充分显示出10年前日本所拥有的生产力的水平。若把这种生产力运用于和平建设
事业,同样能起巨大的作用。现在如果再恢复其他条件(当然,这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日本国民所希望达到的这种生产力水平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当然,决不能因拥有如此巨大的生产力而忘乎所以,世界之大,无所不包,天
外有天,楼外有楼。其实,日本在开战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产力水平远远不如
美国,这种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如何表现在建造军舰上的呢?美、日两国在战争期间
造舰数量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舰种 日本 美国
大中型航母 7艘 26艘
护卫航母 7艘 110艘
战列舰 2艘 8艘
重型巡洋舰 0艘 15艘
轻型巡洋舰 6艘 32艘

另外,美国的驱逐舰和潜艇建造数字都是日本的两倍,例如:把停战时具有作
战能力的潜艇作一比较,日本是 9艘而美国是 107艘。在造舰方面,美国的建造工
程速度快,能保证不误期。例如,美国新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舰中的 7艘及时地参加
了昭和18年的战争,而日本的舰只拖到昭和19年后半期才建造完毕。而且,“信浓”
号航空母舰刚刚服役,在航行途中就被击沉了。“云龙”号( 2万零 400吨)在昭
和19年年底第一次出击就被击沉了(在舟山群岛附近遭敌鱼雷袭击),在关键时刻
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战斗作用。只要有海战,就难免有军舰被击沉,建造军舰的目的
在于补充或加强自己的战斗力。海战的关键就在于掌握时机以及具有一定的量。能
否及时地补充或加强自己的海上实力,决定下一次战斗的胜负。与美国相比,由于
日本在建造军舰方面“速度慢而且数量少”,因而,无论在战术上还是在精神方面,
都被美海军所压倒。

在太平洋海战中,美国采用的战术是以军舰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为基本前提而发
动攻势的。当军舰数量上的对比与自己不利时,则避开战斗,一旦数量上占优势,
就毅然发起进攻。例如,被称之为日美海军海上决战的马里亚纳海战(昭和19年 6
月19日)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舰别 美国 日本 日方占比
大中型航母 15艘 5艘 33%
护卫航母 14艘 4艘 28.5%
战列舰 14艘 5艘 36%
巡洋舰 25艘 13艘 52%
驱逐舰 86艘 21艘 25%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战斗实力方面,日本大体上是以 30%的劣势参战的。
就双方的飞机数量而言,日本是 450架,美国是1496架,美日双方空中力量的比例
也是10:3。至于依靠作战方法和精神力量对战争发挥作用,毕竟是有限度的。由于
日美双方兵力悬殊,相差太大,难怪“外围歼击战”战术也未能奏效而最终失败。

拿莱特湾海战中的恩加诺海面海战为例,日美两军机动舰队的空中力量的对比
也是极为悬殊的,美国方面拥有1280架飞机,而日本方面只有飞机 108架。所以,
“诱饵舰队”的惨败在交战之前就已经注定了。纵然是诱敌,但在兵力不到对方十
分之一的劣势之下作战,根本无胜利可言。

总之,日本的失败应归结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03 开战及当时海军的立场——海军首脑由刚到柔

从全局来回顾一下日本海上失败的历史,有识之士恐怕会持这样的疑问:日本
海军同时把美英这样两个海军大国作为敌对国,究竟有多大的把握?

长期以来,美日力量对比处在10:6的状况。如果仅仅对付美国一国,10:6的比
例全然不成问题。假如日本的力量是美国的七成,日本就有在战略防御的形势下施
展“攻势防御”的余地。但是,昭和16年时的现实情况是日本占六成以上,还没有
达到七成。即使按美国的统计,日本占七成强的话也是不行的,因为当时除美国之
外,还要同时把比日本强大的英国当作对手。所以,无论怎样乐观地去估算,日本
所占的比率也还达不到四成。还有一点必须考虑到,即虽然当时英国正在欧洲浴血
苦战,但是,一旦它在对付了德国、意大利的弱小海军之后,一定会把其海军兵力
的一半调到东方来。

所以,假如日本海军仔细地、冷静地进行分析的话,日本决无获胜的希望。关
于对美作战,军令部总长永野海军大将在 9月 6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海军大将在10月曾分别作了如下的发言:“两年以后如何,尚不清楚。”“充其量
能坚持一年至一年半。”这是针对“如果发生对美战争……”这一问题而作出的回
答。无疑,如果有人问起“对美作战是赞同还是反对”的话,回答必定是“反对”。

对此,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次官山本五十六、军务局长井上成美以事实进行了
力争。昭和14年 1月,平沼内阁成立后不久,板垣陆军大臣提出了加强日、德、意
三国防共协定的方案,并将其作为国策的重要一项而上呈内阁会议。这一方案为后
来建立军事同盟埋下了伏线。于是,米内光政坚决反对,而陆军大臣则顽固坚持,
出现了陆海军严重对立的局面。在内阁会议上,双方争论达70余次,其间,社会上
曾流传说米内、山本被暗杀,并为之引起一时的骚动。就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米
内、山本等寸步不让,为自己的立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同年 8月即1939年。,德
国突然摇身一变,同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为此,平沼内阁大丢面子,被迫辞
职,阴云似乎暂时被驱散了。

米内、山本、井上三人极力反对的真正理由是,如果同德国缔结同盟或进行协
商,不久将有诱发日美战争的危险。如果日本一旦卷入对美作战的漩涡,则是相当
危险的,也是日本海军难以忍受的。因此,无论从国策上还是战略上考虑,都必须
反对与德国缔结同盟。米内、山本经过 8个多月的旗帜鲜明的反对,阻止了加强日
德协定提案的进一步升级,暂时将日本从陷阱中拯救了出来。

继短命的阿部、米内内阁之后,紧接着,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了(昭和15年 7
月)。不久,日德意三国同盟案又粉墨登场了。这一次,提案者一开始就提出了缔
结军事同盟,同时也估计到,美国站在英国的一边,参战的可能性很大。这一次,
军事同盟诱发日美战争的危险将比前一次要大得多。近卫首相预计海军对此必然会
坚决反对,因此持乐观态度。殊料,海军当局最初表示沉默,接着开始倾向赞成。

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次官丰田贞次郎、军务局长冈敬纯一派和一年前米内、
山本、井上一派在这个问题上有完全不同的考虑。丰田向近卫坦率地说明了海军对
这一问题的立场:“作为海军,内心深处是反对三国同盟的。但是,如果海军仍旧
一味地坚持反对意见,则为国内政治形势所不允许,因此,不得不赞成(略)。但
是,海军仍缺乏同美国作战的信心……”(摘自《近卫手记》)

换言之,此时,海军当局已经失掉了同外界势力相抗衡的勇气;同时,也缺乏
控制内部少数少壮派的能力。因此,最后终于屈从了内外势力的压力。在昭和15年
9月的决定帝国国策的关键时刻,米内是预备役,山本作为舰队司令长官在吴港。
虽然山本参加了最后的会议,但是,由于发言被制止,他便愤然离会归舰了,军令
部不得不走上妥协退让的道路。

后来,三国军事同盟建立起来了,危机在一步一步地加深。目光短浅、不知内
情的群众,就象在街头上抬着神轿子齐声欢呼一样为即将发生的战争喝采。对这种
现象,内阁置若罔闻。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只有日美交涉
才是拯救这一危机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松冈外相出于名利之心,对未经他手而进行
的日美交涉表现了极其冷淡的态度,但是,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却积极支持这一日美
交涉,因而,开始了野村和赫尔的会谈。东条当时的忧虑是,由于中日战争爆发,
日本正在竭尽全力地应付战局,如果再发生对美作战,对日本则是非常不利的。出
自这种考虑,东条才对日美交涉采取了积极赞成的态度。但是,就是这位东条,从
8月份开始,突然转变了态度,由赞同渐渐地转向反对。东条之所以这样做,是有
种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已经不能够统治年轻的军官了。

因此,日美交涉的前景突然变得黯淡了。交涉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同和与战相联
系的。不幸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占据海军宝座的是一年前赞成缔结三国同盟的那三
个人,虽然缔结三国同盟对于导致日美战争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间接的,但是,日
美交涉的成败对于战争的爆发却在起着直接的作用。事态越来越严重了。既然对日
美战争没有把握,那么,海军当局就应该明确地阐明,主张继续进行日美交涉以及
对美作战无把握的态度。


04 海军避而不作肯定回答的真象——陆军等待海军明确的答复

在这关键的时刻,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一派采取的是和上述的赞同三国同盟一
脉相承的方针。人没有变,而事态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昭和16年10月12日召开的
荻窪会议是决定是否开战的一次重大会议,近卫首相在海军的拥护下曾一度表示愿
意回避战争。

就在会议召开的当天早晨,及川派冈敬纯军务局长到近卫官邸事先向近卫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即海军不希望交涉破裂(当时日美交涉正在进行),就是说,要尽
量避免战争。然而,作为海军,这个意思不能明说,关于这一点,在今天的会议上
将由海军大臣向您述说,至于和与战,全由首相一人决定,因此,事先让您了解一
下。

就这样,在下午召开的五位大臣的会议上,海军大臣首先发言,内容如下:

“海军希望把和与战的决定权交给首相一人。如果以和为方针,就应该坚持到
底,也就是说,即便作出一点让步也一定要坚持推行对美交涉的方针。如果交涉了
一半或交涉了两、三个月以后,认为行不通而转和为战的话,将会给海军带来困难。
如果要打,现在就应该当机立断。最后的时刻已经来到了,如果不打算开战,务必
请首相下决心以交涉到底为原则,坚决地进行下去。”

这番话不是来自速记,而是出自《近卫手记》和军令部总长永野的话,内容肯
定是确切无误的。

现在,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味这一段讲话时,读者恐怕会认为,当时海军大
臣是出于不希望战争,而希望使日美交涉继续下去这一意图而发言的,那么,人们
不禁要问,为什么缺乏这种勇气,即勇敢地再向前走一步,不,再走半步,明确地
讲明:“完全应该将对美交涉进行到底”、“应该回避对美战争”呢?实际上,近
卫首相也满怀着期望,希望日美和谈能够成功,对美作战能够避免,只是个人缺乏
当机立断的勇气。他是唯一的一位掌握全局能够对和与战作出决定的显赫人物,但
是,他却没有这样做。其原因之一是怕追查最高领导者的责任。同时,要想从公卿
近卫家族的血统中寻求这种勇气,事实上也是办不到的。对近卫来说,他唯一可以
依赖的就是海军,他希望海军能够进一步讲明“一定要坚持推行对美交涉的方针,
即使作出一点让步,也要使日美和谈成功”这一观点。使日美交涉能够达成协议的
条件之一,就是日本从中国本土撤军。关于这个问题,当时陆军部里的一部分人也
提出了要洗净已经陷入泥谭的双脚,从中国本土撤兵现在正是时机这一看法。所以,
对于日本来说,促使日美交涉成功的外交可获一箭双雕的效果。首相把成功地实现
日美交涉的希望寄托于海军的发言,但是,海军始终避免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

其实,希望海军能够公开讲明“应该回避对美作战”的不仅仅只是近卫首相一
人,就连陆军部某些引人注目的人物,内心也在暗暗地期待着海军能够公开否定对
美作战这一决策。东条英机早已归天了,现在已经无法从他那里得到任何证词了,
因此,无法来证实一下当年陆军是否曾有这种想法。事实上,就是陆军方面,也不
会轻而易举地即刻挑起对美作战。东条曾问过近卫:“海军大臣为什么不清楚地阐
明他们反对对美作战的观点呢?”另外,军务局长武藤曾经去询问过海军的真实意
图。这并不是一种姿态,可以说这是去寻求一条最后解决问题的渠道。

如果是对苏作战,因为主要战斗责任由陆军承担,所以,行还是不行,陆军自
己是可以决定的(事实上也不能作最终决定)。美英是世界上两大海军国,尤其是
把美国作为敌对国,肯定将是海军之间的战争,能否取胜,陆军是很难预料的。当
时(昭和16年夏季)曾有两位陆军军官认真地向我问道:“海军对美作战真的会有
胜利的希望吗?”——这两人中的一人就是松村中将(当时是大佐)。

事实上,在军部中,主战者也并不是占压倒的多数,少数有见识的军官对日美
战争的前途一直是忧虑的,就是东条英机,对无条件地进入战争也曾犹豫不决。不
过,事到如今,战争的病菌已经侵入了大多数人的肌体,陆军对自己点燃的战火只
好自己再去煽风,在无可奈何之中,只好让熊熊蔓延的火焰烧遍自己的全身,他们
又怎么能够亲自扑灭这场烈火呢?

日本军队中以下克上的作法是颇有名气的。当时的形势已经发展到对战争如痴
如狂的地步。那些战争狂热分子认为,如果觉得重庆太遥远,就把矛头指向苏联,
如果认为出击苏联有危险,可以在法属印度支那的土地上燃起战火。总之,战争狂
们不把炮口对准世界上某一地方是决不罢休的。面对里里外外到处弥漫的战争气氛,
陆军认为,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力上来看,采取“和平的方针”已经是断然不可
能的了。

在此,还应提及一下,即陆军方面是希望海军能公开说明“海军对美作战胸中
无数”这一观点的。然而,海军没有这样做。如果海军表明对美作战没有希望,想
必陆军方面不会不相信。很明显,这样做有可能回避这场失败的战争,而海军也不
会承担多大的风险。也就是说,假如海军公然以“海军无力打赢战争”为理由,并
以此理由去扑灭战争狂热分子点燃起来的战争烈火,则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这也是
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若将此作为避免恐怖战争的一个手段,可以说是一个相当
不错的设想。

可是,海军却采取了“不能明说”的立场。问题很简单,是谁挑起了“满州事
变”?是谁扩大了“日中事变”?是谁迫不及待地要求缔结三国同盟条约?是谁进
驻了法属印度支那?是谁把日美交涉说成是“媚外外交”?又是谁得意洋洋地唆使
大批学者、评论家、作家大写而特写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以及“与美英不共戴
天”、“屈辱外交”等等,煽起了国民的战争情绪呢?应该承担战争责任的人把身
体藏到了自己点燃的战火后面,而企图把战争的火盆一古脑儿全部扣到海军头上,
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无论多么自鸣得意的谋略也应该有个分寸。要想扑灭狂热的
战争之火,首先应该由陆军去干,而海军的方针是,决不干置身于烈火中蒙受损失
的蠢事。


05 天皇陛下也寄希望于海军——山本权兵卫恼怒于九泉之下

如前所述,对外制造战争危机,在国内煽风点火,掀起战争狂热的责任在陆军
一边,这是舆论界一致的看法。然而,这并不是说海军方面全然没有责任。早先发
生的干涉统帅权问题、五·一五事件都曾是引起危机的导火线,而且,海军还违背
自己的意志,在缔结三国同盟条约方面助了陆军一臂之力。进入昭和16年以来,海
军支持少壮派“应该讨伐英美”这一谬论,也都是事实,只不过没有达到陆军那种
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已。相比之下,沽名钓誉的学者、一部分评论家煽动性的文章,
亦难逃其应有的罪责。海军的责任仅仅在于应该同丧失自尊心的政治家们进行最大
程度的力争,如果将“反战妥协”的一切责任都推到海军身上,就未免太不公平了。

昭和16年秋,军令部的部长们劝及川海军大臣说:“你就坦率地说一说和美国
作战没有把握可以吗?”针对这一劝说,及川的回答是:“我现在并没有说号称无
敌舰队的帝国海军不能与美国交战而必须让步啊!我们怎么能够忍受海军是怯弱无
能的这种指责呀?如果这样的话,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海军不是失去自己的立足
之地了吗?”

事情就是这样。对及川海军大臣确实有应该同情体谅的一面,然而,与海军的
利益相比,国家利益则更为重要,显然,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被忽视。这样说
也许过于刻薄。

正是由于海军的懦弱,才导致日本在昭和16年时屈服于美国——如果当时的历
史是这样写的话,对帝国海军来说则是抹不掉的污点,海军当局中的多数确实是难
以忍受的。尽管后期历史已公正地证明海军的这种软弱是正确的。但是,昭和16年
的历史却是由军部中的御用文人和帮闲记者们写的,正确的舆论被压制下去了,可
以想象到他们当时是会怎样大写而特写海军的所谓软弱以及对美屈从的了。

当时,战争的狂热如同风暴一样越刮越凶猛,和平的大门摇摇欲坠,汽车满载
着导致亡国的炸药不断地顺着三宅坂的半坡急驰而下,就当时而言,要想制止这一
风暴,无论是什么力量也是不可能的了。

眼下,就连天皇陛下,哪怕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很难制止这场猛烈的战争
风暴了。关于天皇曾企图避免对美作战、祈求和平解决的说法,在战后所见的大量
的记载上得到了证实,这一努力未能成功,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在昭和16年
9月 6日的御前会议上,天皇曾高声咏诵着明治大帝的和平之歌“四海之内皆兄弟,
人世间为何要起风波”,以此来暗示要采取和平的方针,但对军人来说,这简直如
同耳边风。相反,这次会议却为战争作了准备,人们似乎看到,一个“幕府”正在
形成。

虽说已具有“幕府”的势力,但陆军有一件无能为力的事情,那就是海战。因
为“幕府”是没有军舰的。据说,为了准备在战争中能够自由地飞到自己想去的地
方,日本陆军甚至也设计了小型航空母舰,但是,若以此同美国进行海战,那真是
异想天开。所以,如果海军说声“不行”,陆军就只好退下来。如果海军说与美国
开战“胸中无数”,那么陆军也未必就敢说:“非干不行,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军令部总长永野曾经说过:“日本能够支撑两年,但以后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于是,好战的人们便断言说:“如果在两年内能大获全胜,美国人的战斗意志肯定
会被挫伤。即使美国人不屈服,那么所谓两年后的情况不明,实际上可以视为一场
赌博,而战争本身就是赌博,干吧!”

永野的“两年”之说显然是不确切的,它被人们批评为不科学的说法,也就是
说,永野的说法过于乐观了。就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以及其发达的生产力而言,两年
之后,美国的发展将会更加惊人。而陆军对此却是难以作出正确的预料的。面对这
一严酷的现实,除了海军说声“不行”之外,其他任何人也无法制止满载炸弹行驶
在三宅坂道路上的卡车。天皇也好,有识之士也好,对此都无能为力,除了希望海
军说声“不行”之外,毫无他法,只能在霞关的红砖房中空喊所谓救国。令人叹息
的是,默认取代了海军“不行”这一明朗的回答。

关于这一点,值得深切回忆的是联合舰队的建设者山本权兵卫大将(四次任海
军大臣,两次担任首相)的勇气。

明治33年即1900年。山县内阁时代,陆军在得到出兵厦门的应允之后,召开了
寻求山本海军大臣谅解的会议。在外相官邸,首相山县、参谋总长大山、陆军大臣
桂、外相青木等出席了会议。首先,由陆军大臣桂说明出兵的理由和经过。桂刚一
开口,就立即遭到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的坚决反对,相互争论达数小时之后,山本
投下了一枚“炸弹”:“当海军发现行迹不明的轮船载着军队在海面上运行时,完
全有可能将其作为海盗船予以击沉,这在战时是符合国际法的,希望各位能意识到
这一点。”一弹落地,满座惊愕。参谋总长大山马上进皇宫请求取消出兵计划,问
题在一月之内便解决了。另外,明治36年(即1903年)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又坚决
阻止了陆军出兵朝鲜,从而挽救了国家危机,一直被传为佳话。他的远见卓识和宏
大气魄被编入了海军的教科书。

把山本权兵卫的言行和在决定对美作战会议上海军大臣的言行相对比,读者会
有何感想呢?如果当时的海军大臣的勇气有山本权兵卫的一半,太平洋战争也可能
不会发生。即使为此国内发生暴乱,总不至于达到亡国的地步,至少日本也不会成
为失掉一半领土的跛子。另外,如果当时的海军首脑拥有山本权兵卫四分之一的内
部控制力的话,也同样可以避免惨剧的发生。

顺便提一下,山本不仅有勇气,而且还有智谋,他具有勇气,但决不鲁莽。他
能从大局着眼,看准现实,然后决定实施方针。在日俄战争之前,他经常告诫海军
说,不能依靠天助神佑,海战要立足于科学,首先要精密地计算数量上的优劣,然
后再考虑战术。就这样,在他前后 9年担任海军大臣时期,曾以世界第一流的水平
成功地配备组建了拥有 6艘战列舰、 6艘重巡洋舰、 8艘轻型巡洋舰、30艘驱逐舰
的舰队,同时,还装备了相当数量的预备舰,委任东乡为第一舰队司令官,上村为
第二舰队司令官,片冈为第三舰队司令官,并把它们统一成联合舰队。因此,现在
为联合舰队的覆灭而悲伤,也为开战时的优柔寡断而愤怒的只能是在九泉之下的山
本权兵卫。


06 自取灭亡——假如有加藤友三郎的智勇

除山本权兵卫之外,为联合舰队的全军覆灭而在阴间哭泣的另一位是加藤友三
郎(四次出任海军大臣,后成为首相)。还有一位是东乡平八郎,东乡元帅是武将
的表率,他一贯以全然不问政治为准则,假着问他对美作战有什么看法,恐怕得到
的回答只能是他的微笑。加藤友三郎对东乡最信赖,事事都言听计从。这里,对加
藤进行简短的回顾是适宜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昭和16年秋,如果加藤还在任的话,他一定会非常镇静而果断地回答说:“不
行!”然后,不怕任何威胁利诱,再去说服陆军中的主战分子。回顾到这里,笔者
想起了这样一件事。田中义一大将(原内阁陆军大臣,和加藤是同僚)曾以钦佩的
口气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加藤友三郎是不久就能够成为总理大臣的男子汉。在华盛
顿裁军会议上,加藤(时任首席全权代表)就已颇有名气了。美国的漫画记者画得
非常有趣,把德川家达画成马铃薯,而把加藤友三郎画成蜡烛。这时,美国费城的
一家报纸的外电部部长得知加藤的非凡才能之后,便写道:“加藤大臣的烛光经常
照亮危机的会场。”当时,记者代表团无不对加藤表示敬意。

作为海军的全权代表参加那次会议的有加藤宽治、未次信正、山梨胜之进、野
村吉三郎等杰出人物(山本五十六当时还只是个大尉),他们反对美国提出的美日
兵力之比为10:6的提案,并为达到10:7而作了顽强斗争。代表们虽然进行了10余次
辩论,但仍未获成功,最后,会议终于通过了美国提出的10:6的方案。当晚,加藤
宽治少将(以后升为大将,军令部总长)同日本代表团首席全权代表加藤友三郎进
行了交谈,并把“既然争取不到 70%,那就只好卷旗回国”作为海军全体代表的意
见,对加藤友三郎作了慷慨激昂的陈述。加藤友三郎彻底向加藤宽治进行了耐心细
致的说服工作,讲明了接受10:6这一方案在大局上的必要性,第二天早晨,加藤友
三郎微笑着对笔者说:“宽治真够热心,我算服了。”而加藤宽治也苦笑着对笔者
说:“讲了一个晚上也无济于事。我想,至少应该争取到 65%,但 1分 1厘也不让,
真是一位沉着勇敢(这是对日本海海战时的加藤友三郎的评价)的家伙。”

加藤友三郎认为,如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到七成,但是,他早已预料到这将
是不可能的。会议的第一天,他就暗暗地下决心要早一天接受10:6的方案。11月11
日晚(大正11年,即1922年),加藤友三郎在肖拉姆饭店与笔者谈话时问道:“你
看今天会场上的气氛怎么样?会议上的掌声表达了美国全体国民的意志,说明了美
国国民是支持这一方案的,这是一股可怕的力量。”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他是那
样委婉地向我说明了不得不接受10:6这一方案的理由。

回顾大正10年(即公元1921年)为“八八舰队”所提供的海军费用实际上达到
了国家经费的三分之一(陆海军费用合计占国家年支出的 48%),以后,又有大幅
度增加,所以,财政上面临着危机,因而,从大局着眼,即使作出相当的牺牲,也
要把同美国之间的裁军协定达成协议,这对日本是有利的。这样,经过四代海军大
臣的艰苦努力建成的“八八舰队”,又在亲自参与制定的裁军协定的限制下,削减
了大量的官兵,从而把海军费用削减了一半,使军费总开支下降到国家经费的 28%。
如果没有加藤友三郎的沉着勇敢,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加藤友三郎在说明海军存在的作用时,对“海军防御论”是这样解释的:“因
为有海军的存在,使外国侵略者不敢悍然进攻我们,这就达到了目的。假如我们拥
有勿需付出多么大的牺牲就可以阻止外国入侵这样一支力量的话,那就足够了。我
们海军的目标就是对付对方的轻蔑和侮辱,而其他方面则由政治外交家们去处理。”
总之,他主张“由于对方慑于我们的力量,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与和平,这就是国防的宗旨。”

以此战略观点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结果怎样呢?当时的事实是,美国意识
到了日本海军的强大,并为尽可能地回避和日本的冲突而作出了努力。在昭和16年
11月20日(开战的18天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制定了如下的妥协方案,并责成国
务卿赫尔通知了英国、荷兰和中国,方案如下:
(1) 美国重新开放对日本的石油输出。
(2) 美国将促成日本和中国的直接会谈。
(3) 日本不再向国外派兵,而且,即使美国参加欧洲战争,日本也将不履行
三国同盟条约。

此方案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英国首相丘吉尔开始赞成该方案,中途又改变主
意支持中国的立场,因此,美国总统不得已只好撤回自己的方案。就这样,暂时把
它换成包括使中国满意的持强硬态度的《赫尔备忘录》,并注明这是试行草案,送
交给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将该备忘录视为最后通牒)。在这期间,日本总该看清美
国的真面目了吧!

在昭和16年 2月以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上将曾两次否决了为牵制日本
而制定的美舰队的巡航方案。这个方案的内容是,把由 1艘航空母舰、 4艘巡洋舰、
若干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派到马尼拉或新加坡一带巡航。否决这一方案的理由据说
是该方案有刺激日本海军的不利的一面。接着,英国外交部长艾登(以后成为首相)
巧妙地说:“美国舰队之所以驻在夏威夷,那是因为在他们本国的领土上,属于正
常现象,不会构成牵制。”对此,美国也以同样的理由没有轻举妄动。

加藤友三郎的“海军防御论”在太平洋的一边放射着异彩。如果日本海军一直
老老实实地恪守这一信条,坚决否定对美作战方案,那该多好啊!遗憾的是,日本
海军始终缺乏说一声“不行”的勇气,终于被卷入了一场愚蠢的战争中去,百战而
无功,最后以惨败而告终。

啊!大舰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曾几何时那强大的日本海军,现在已经变成了
历史。如果以中国古代诗人叹息阿房宫的笔法来结束这篇文章的话,那就是:导致
日本联合舰队覆灭的不是敌国,而正是日本自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