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医生解剖世界历史: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作者:,从购买正版图书开始


  相关信息

  医疗工作者阿澈解剖世界历史

  文/ 佚名
  阿澈是一个医生,没想到他居然同时干起了解剖历史的勾当。
  刚认识阿澈的时候,只感觉他是个平和、阳光的大男孩儿,有着清澈的笑容和一双医疗工作者特有的温暖的双手。当突然有一天,他把飘着墨香的著作放在我面前时,才惊叹他对历史的挚爱与执着。
  虽然一直以来,自己也有读书的习惯,可小女子的情怀,让我比较偏重于文笔婉转柔美的书籍,对史书的爱好也顶多是痴迷于唐宋如百花般灿烂的诗歌词赋,现在,透过阿澈的眼睛,站在他的高度上,给了我一个了解世界的机会。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以其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实的笔触评说着历史。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百位帝王站在同一星空下,展示着自己的政治智慧、推动历史进程的过程。在君主制渐渐淡出的年代,回首看这些帝王的功与过、是与非,实在是一大盛事。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100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这种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历史进程中有重要影响的每一页。
  当每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一种阶段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位能改变现状的领袖人物出现,这是历史的宿命,也是一种政治的需要,于是,动乱。动乱培养出无数有野心而时刻准备踩着别人上去的人,这些人站在历史的最前端,左右着历史的轨迹,是一种统治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我认为,之所以改变,也是一种精神危机的暴露——不仅是道德危机,而且是智力方面的精神危机。虽然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三大宗教,可通过阿澈笔下的各个呼风唤雨、显赫一时的帝王身上皆可以看到这三大宗教其萌芽、发展、推广的艰难历程。排名第一的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能名列前茅,我想也与其在统领罗马帝国的同时,推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土地可以征服,民族可以歼灭,唯独思想却好似烧不尽的野草,纵然只是星星之火,同样可以燎原。站在历史颠峰处的帝王们,除了要具有较高的军事能力、社交能力外,其灌输和引导的理念也同样重要。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他们的人生轨迹湮灭之后,是否还影响着世人,应该也算是本书中另一条隐性的排名标准吧!(^○^只是小女子的一丁点儿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本人的立场。)
  阿澈在这本史著中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结合他涉猎历史的深度、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识见统治文化和尊重历史的诚信,让我以及广大读者有幸可以站在另一个高度,透过他的眼睛,清晰地体验到历史苍桑的巨变。细心的人们或许还可以从中觅得人性的弱点与内心的柔软,以及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用这种方式撰写历史,简直就像一大盛宴,而每一个章节都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大餐,滋养着诸如我这样对历史近乎“文盲”的人的精神世界。
  透过另一双眼睛看世界,将会是另一番风景。这是一本隽永的书籍,值得细细品味。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榜单(1)

  在这里列出的对世界影响最大的100帝王中,他们的称谓可能是皇帝、国王、天皇,也可能是法老、哈里发、奥古斯都,只要符合本书前言中设定的条件,即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终身制的统治权和某种形式的世袭或确定继承人的权力、在当时和后世都被广泛认可为帝王,都可以被列入本排行榜中。而历史上还有一些对世界影响很大的统治者,如穆罕默德、黄帝、曹操、克伦威尔、希特勒、腓特烈大选侯等,因为不符合本书前言所设定的帝王的条件,没有被列入本排行榜中。
  1、君士坦丁大帝(罗马皇帝)2、秦始皇(中国秦朝皇帝)3、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4、成吉思汗(蒙古大汗)5、欧麦尔一世(阿拉伯哈里发)6、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7、拿破仑(法国皇帝)8、彼得一世(俄国沙皇)9、大流士(波斯皇帝)10、查士丁尼(拜占庭皇帝)11、屋大维(罗马元首)12、查理曼(法兰克国王)13、汉武帝刘彻(中国西汉皇帝)14、汉谟拉比(古巴比仑国王)15、恺撒(罗马元首)16、美尼斯(古埃及法老)17、明治天皇(日本天皇)18、居鲁士(波斯皇帝)19、萨尔贡(阿卡德国王)20、伊莎贝尔一世(西班牙女王)21、奥托大帝(德意志国王)22、伊丽莎白一世(英格兰女王)23、阿克巴大帝(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24、路易十四(法国波旁王朝国王)25、征服者威廉(英格兰国王)26、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法老)27、乌尔班二世(罗马教皇)28、威廉一世(德国皇帝)29、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唐朝皇帝)30、奥斯曼一世(土耳其帝国苏丹)31、萨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32、帖木儿(帖木儿帝国君主)33、穆阿维叶(阿拉伯倭马亚王朝阿里发)34、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法老)35、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明朝皇帝)36、康熙皇帝(中国清朝皇帝)37、威廉一世(荷兰执政)38、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仑国王)39、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女沙皇)40、苏莱曼大帝(土耳其帝国苏丹)41、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42、古斯塔夫二世(瑞典国王)43、迦腻色迦(贵霜帝国君主)44、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意大利国王)45、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俄国沙皇)46、曼苏尔(阿拉伯帝国哈里发)47、威廉三世(荷兰执政、英国国王)48、爱德华一世(英格兰国王)49、若昂大帝(葡萄牙国王)50、隋文帝杨坚(中国隋朝皇帝)51、沙普尔二世(波斯萨珊王朝皇帝)52、卡洛斯一世(西班牙、德意志国王)53、英诺森三世(罗马教皇)54、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国北魏皇帝)55、海护王(印度笈多王朝君主)56、图拉真(罗马帝国元首)57、巴西尔二世(拜占庭皇帝)58、宋太祖赵匡胤(中国北宋皇帝)59、汉高祖刘邦(中国西汉皇帝)60、亨利八世(英格兰都铎王朝国王)
  61、亚历山大二世(俄国沙皇)
  62、戴克里先(罗马皇帝)
  63、哈拉尔蓝牙王(丹麦国王)
  64、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亚述国王)
  65、穆罕默德·阿里 (埃及帕夏)
  66、腓特烈二世(德意志、西西里国王)
  67、路易九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
  68、矮子丕平(法国加洛林王朝国王)
  69、武丁(中国商朝国王)
  70、伊本·沙特 (沙特阿拉伯国王)
  71、阿尔弗烈德大帝(英格兰国王)
  72、维多利亚(英国女王、印度女皇)
  73、利奥波德二世(比利时、刚果国王)
  74、查理四世(德意志国王)
  75、穆罕默德·杜尔(桑海国皇帝)
  76、希拉克略(拜占庭皇帝)
  77、利奥三世(拜占庭皇帝)
  78、忽必烈(蒙古大汗、中国元朝皇帝)
  79、月护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80、旭烈兀(蒙古帝国伊儿汗)
  81、李成桂(朝鲜李朝国王)
  82、朱拉隆功(泰国曼谷王朝国王)
  83、西蒙大帝(保加利亚国王)
  84、梅什科一世(波兰国王)
  85、克洛维(法兰克国王)
  86、推古天皇(日本女天皇)
  87、亚历山大一世(俄国沙皇)
  88、查理七世(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
  89、伊凡雷帝(俄国沙皇)
  90、红胡子腓特烈(德意志国王)
  91、腓力二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
  92、阿拔斯一世(波斯萨非王朝皇帝)
  93、武则天(中国女皇)
  94、戒日王(印度戒日朝国王)
  95、 玛丽娅·特蕾莎(奥地利女皇)
  96、厄查纳(阿克苏姆国王)
  97、大卫王(犹太以色列国王)
  98、克努特大帝(丹麦、英格兰国王)
  99、亚盖洛(立陶宛、波兰国王)
  100、乾隆(中国清朝皇帝)

  前 言

  当一百个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头戴皇冠的巨人,带着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齐刷刷地排好队列站在你面前等着你检阅之时,你会是什么感觉呢?如果想体验这种快感,那就打开这本书吧。
  20多年前,美国人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出版,立即引起了热烈反响,成为20年来全球长盛不衰的畅销书。几年前,美国人丹尼尔.S.伯特所作的《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也同样引起了热烈反响。我十分喜欢这种排座次的方式来写人物传记,排座次可以使作者更深入地思考一些细节问题,也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着兴趣和好奇。相对而言,对帝王影响力的估量有一些更容易掌握的标准,比如统治面积、人口、在位时间、开创了什么制度等。于是,我鼓起勇气,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
  排除历史时代和地理区域的限制,以最广阔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历史,将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帝王放到同一平台上来分析,这是一种尝试。一种不同寻常的乐趣驱使我完成了这个尝试,也希望这种乐趣能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每个读者。
  在这本书中,我从世界各国历史上的数千帝王中,挑选了我所认为的影响最大的100个,按影响大小排出座次,并每人写一篇传记,内容包括该帝王的生平、经历、功过是非等方面,并论述他们所排位次的理由。在这其中,既包括一些家喻户晓的君主,也包括部分国内读者比较陌生,但确实深刻影响了历史的帝王。本书排名的依据不是名气或荣誉,而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叠加。一般来说,影响的区域越大的,或具有开创性、变革性影响的会排在前面。当然,部分影响基本只及一国之内的帝王,也出现在本书中,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所引用的史事均为正史所明载,少数有争议的也会在文中注明。本书不属于学术著作,不涉及深入的考证。本书代表的是作为历史爱好者的作者个人观点,因为影响的大小缺乏一个量化的标准,当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性。欢迎不同意见,通过争议而使大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正是本书的生命力所在。
  对某个领袖人物是否属于帝王可能会引起争议。我认为,作为一个帝王,应符合以下标准:1、他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2、他的统治权是终身制的,并且有某种形式的世袭或确定继承人的权力;3、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为帝王。因此,传说时代的神化帝王、原始部落的首领、各类诸侯王、摄政王、近现代共和制度下的国家元首,均不在本书收录的范围之内。
  笔者不是一个帝王中心主义者,认同人民大众为创造历史的主力。不过,由于本书讨论的主角为帝王,难以避免会将某个时代的集体努力归之于帝王一身,从而拔高其实际作用。
  当今,君主制在许多国家已永远划上了句号,在另外一些国家也早已淡出政治舞台的中心。君主制度下的特殊产物——帝王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我们的时代,正好处在对之进行全面观察总结的绝佳角度上。让100颗巨星在同一天空下璀璨发光,这对每个观察者来说,都是一大盛事。
  在这里列出的对世界影响最大的100帝王中,他们的称谓可能是皇帝、国王、天皇,也可能是法老、哈里发、奥古斯都,只要符合本书前言中设定的条件,即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终身制的统治权和某种形式的世袭或确定继承人的权力、在当时和后世都被广泛认可为帝王,都可以被列入本排行榜中。而历史上还有一些对世界影响很大的统治者,如穆罕默德、黄帝、曹操、克伦威尔、希特勒、腓特烈大选侯等,因为不符合本书前言所设定的帝王的条件,没有被列入本排行榜中。


  第一部分

  第1位 君士坦丁大帝(1)

  Constantine the Great(280—337年),罗马皇帝(306—337年在位)
  自此以往,就我们现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创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纪的耶稣基督,而是公元4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美】马恩
  公元312年一天夜里,罗马附近的米尔维亚桥,忧思满腹的君士坦丁正在对第二天即将到来的大战感到发愁,当他眺望星空之际,突然看到苍茫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四个硕大无朋的火红色的十字架,伴随着这样的字样:依靠此,你将大获全胜。这个被后人广为传诵的遥远而虚幻的情节,实际上预示了世界历史上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变化即将发生。
  公元280年,君士坦丁出生于今塞尔维亚的尼什。他来自世家大族,但据说是他父亲君士坦乌斯和他的旅店女仆的私生子。当时正值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乌斯成为西部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的副手,年轻的君士坦丁很快便成长为帝国上层建筑的重要人物,他曾到东部帝国的皇帝戴克里先军中服役,并在对埃及和波斯的战争中靠自己的勇敢和才干升任高级军官。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连同时退位,君士坦乌斯成为西部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回到他的身边,随父转战不列颠等地。306年,君士坦乌斯病逝,君士坦丁在军队拥立下继位为西部帝国的皇帝。但是,帝国的部分将领不服,于是内战爆发。经过6年的征战,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上述的米尔维亚桥战役中,据说在基督的佑护下击败了挑战者马克森提,统一了西部帝国。
  与此同时李锡尼也控制了东部帝国的政权,形成了两帝并立的局面。两人在初期曾密切合作,包括在313年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等。但统一帝国的野心终于使他们水火不容,323年,君士坦丁进犯并击溃李锡尼,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但据说内心极其虚弱和怯懦,不得不用珠光宝气来掩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轻度人格分裂者。他颇具仁爱之心,但曾毒死过他能干的亲生儿子。他曾经施行过仁政,给贫困人口以救助,但很快就变本加厉地成为贫苦人的压迫者。他颁布法令,规定奴隶主有权鞭打奴隶至死,对奴隶逃亡者加重处罚。更重要的是,他严禁隶农逃亡,规定隶农及其后代必须固着在主人的土地上,对逃亡的隶农应带上镣铐解归原主。这就开启了中世纪农奴制的先声。此外,他还将手工业者进一步固着在他们所属的公会里。他规定造币、面包、屠宰等行业为终身和世袭行业,这对中世纪的城市行会制度也有很大影响。
  君士坦丁统一罗马帝国之后,致力于加强皇帝本人的独裁权力。他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统治各地;废除了近卫军,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宫廷亲卫队来代替它,并降低边疆驻军的实力;同时进一步神化皇帝本人。自屋大维时代开始不断强化和神化的皇权,到了君士坦丁时代,终于达到了它的顶峰。
  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疆域扩大,拜占廷的地理位置显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罗马帝国时代,它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君士坦丁重建并扩建了拜占廷,并于330年宣布迁都拜占廷,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从此,这个城市开始了它辉煌的千年历史,君士坦丁的名字与这个城市溶为一体,直到1453年。
  因为上述种种举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进世界历史上有影响的帝王之列。但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变化,使得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罗马帝国前期的信仰是综合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邸的多神教,罗马人基本上处于信仰自由的境况。在此之中,笃信一神论的基督教显得特别另类。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贫苦人之中传播,信徒之间平等互助,患难相恤。由于他们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罗马旧神,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早在尼禄时代,年轻的基督教就遭到历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后在三世纪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亚努斯(253—260年)时代,又一次遭到残暴迫害。到了戴克里先(284—305年)时代,自称罗马旧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视基督教为异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运。在此之间,也有一些皇帝对基督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基督教在公元1—3世纪中仍呈迅速发展之势,到3世纪已有教徒600多万人,罗马境内已有教堂1800多个。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徒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大地主、富有工商业者和官吏,甚至皇族也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的仪式逐渐变得复杂,教义也更趋向于顺从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也开始了解基督教。这就是君士坦丁时代到来之前基督教的状况。

  第2位 秦始皇嬴政(1)

  (公元前259—210年),秦国国王(公元前246—221年在位),秦朝皇帝(公元前221—210年在位)
  自今之后,除去谥号,朕自为始皇帝,后世子孙,以次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诏书
  秦始皇,不但是中国,也是西方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帝王。而他对中国影响之深远,也确实足与他的名气相匹配。
  秦始皇嬴政出生在战火纷乱的年代,关于嬴政是吕不韦珠胎暗结之产物的说法流传很广,但可信度不大,不过嬴政出生于异国,且幼时差点被杀,直到懂事之后才被送回秦国却是历史事实。但他是幸运的,他13岁便成了最强大的秦国的最高统治者,而上天又偏偏赐予他一颗永不知足的野心。
  与东方六国相比,秦国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僻处西方一隅的局面,使秦国统治者有着天生的进入中原逐鹿的强烈愿望,而且没有受到产生于复杂国际环境的势力均衡思想的制约。秦国在其西部没有强有力的挑战力量,使它不用像其他国家一样遭遇几面受敌的处境,“秦中自古帝王关”,依山靠河的优势,加上商秧变法所带来的蒸蒸日上的气象,使秦国成为屹立在中国西部的霸权。
  到秦始皇即位之时,秦国在七雄中的优势已经很明显,具有摧毁其中每一个国家的实力。但这并不表明秦始皇统一天下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首先,六国在其各自的地盘都有着漫长的历史传统和稳固的根基,其次,如果六国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秦国的话,秦国也未必能占优势,而且,列国并立早已成为人们的思维惯性,若非有非凡胆略的帝王,绝难有勇气去改变它。秦始皇即位之时,秦国最需要的已不是一个能够大规模提升综合国力的君主,而是一个有着非凡胆略去改写历史的帝王。
  所幸的是,秦始皇的个性非常适合他的历史角色。在清除了权臣吕不韦的势力,完全掌控了朝政之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蓝图在他的心中就越来越清晰。一纸《谏逐客令》使秦始皇得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助手——李斯,在这对君臣的策划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发生了。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将王翦、王贲的雄师横扫中原大地,韩、魏、楚、赵、燕、齐六个庞然大物,在几乎没有多少招架之力的情况下,就被永远从地图上抹去了。它们留下的空间,变成统一种颜色,写上了一个巨大的“秦”字。
  秦始皇的武功还不限于此。他派兵攻取岭南,两广和海南岛第一次成为中央王朝的领土。他还派大将蒙恬进攻匈奴,夺取河套之地。
  武力上统一了全国,并不代表大一统国家的真正形成。随后在李斯支持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才真正奠定了长期统一的中国。
  就在统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便作出了他的改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决策:“废分封,设郡县。”全国被分为36郡,每郡又设若干县。郡县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随时调换。统一国家由此大大加强了,不过这也许也是秦短命的原因之一。自秦以后,分封制曾在不同时代以各种形势复活过,但郡县制(元以后还包括行省制)始终是地方权力组织形式的主流。对分封制的衰落有着重要作用的另一位帝王是汉武帝。
  秦始皇在确立长久统一方面的功绩还有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大多是以原秦国实行的为标准,向被征服地区推广。此外,还广泛修建通往各地的驿道。这样,秦帝国在各个方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但是,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的目的是自私的,是为了让他及他的子孙后代永远统治这个国家。他将“王”的称号改称皇帝,向臣民灌输皇权神秘的概念。他将全国的兵器集中起来销毁,铸造成十二个巨铜人(不过,此举对铁兵器取代铜兵器起了重要作用)。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
  秦始皇在多方面推行统一,而世间最难统一的是思想,为此,秦始皇发动了一场浩大的运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规定民间不得私藏书籍,除了《秦史》和种树医药的书籍外,民间所藏书一律焚毁。第二年,因为儒生有毁谤之言,又将其中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杀,此即“焚书坑儒”。这对中国古籍保存和学术流传是一场浩劫,也或许正因为这场浩劫,为其后许多新思想的产生腾出了空间。
  秦始皇时代的重大举措还有修建了万里长城。他将战国时代北方各国抵御匈奴入侵的长城连接起来,横贯中国农业区域的最北端。这个浩大的工程,并没有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蹂躏中原,但终究起了一定作用。而秦始皇的另两大工程: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得到的则只有骂名。
  秦始皇延续了秦国自孝公以来的传统,推崇法家,以严刑峻法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秦代法律的苛严难以想像,也正是由此引爆了后来的大泽乡起义。短短十几年时间,秦始皇一场场急骤的变革,一项项浩大的工程已经耗尽了这个时代的国力民力,也为他的王朝掘好了坟墓。他死后第二年,全国性农民起义爆发,仍有实力的六国贵族乘机起而响应,在全国的齐心协力中,如爆竹一般的秦王朝终于烟消云散。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秦始皇的许多举措是功是过,至今仍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秦始皇在本榜中的排名,因为本书排名的依据是,正影响和负影响绝对值的相加。
  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在本榜中的排名都比不上秦始皇。因为,无论是居鲁士、凯撒还是亚历山大大帝,他们建立的帝国早已不复存在了,而且即使在他们在位的时代,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小于秦始皇。而秦始皇创立的帝国(中华帝国),尽管历经变迁,却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之久。
  秦始皇基本上只是个影响了中国的帝王,但他在本榜中位居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帝王之前。这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对中国影响之深远和时间之长久,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麦克·哈特语),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君士坦丁大帝。
  成功贴士: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七国并不具备发展为独立民主国家的条件。具备强烈的冒险心和征服欲望,又能够与历史大形势相结合;以长期累积的实力作为后盾,敢行前人所未行之事,走前人所未走之路,并以此为荣,这造就了秦始皇的成功。但当他的野心超出了实力的范畴,变成了不顾客观条件的随心所欲,就埋下了灾难性的地雷。

  第3位 亚历山大大帝(1)

  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323年),马其顿国王(公元前336—323年),亚历山大帝国皇帝
  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她将带给我无穷无尽的财富。——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永远是一个迷。十多年前,他的帝国仿佛从天而降,十多年后,一切又都烟销云散。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似乎是上天赐予,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却又如此快地夺去了他正当盛年的一切。
  亚历山大的母亲据说是古希腊大英雄阿喀琉斯的后裔,这个说法与阿喀琉斯的传说一样飘渺,但他的父亲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在位)是马其顿王国一代雄主却是真真切切的。腓力二世夺取马其顿王位之后,加强王权,改革兵制,建立舰队,采用新币制等,一系列改革进行得有声有色,他创立的马其顿方阵更是威力无比,很快成为伫立在希腊诸城邦北端的小霸主。对于在相互之间的斗争中耗尽了力量和勇气的希腊诸城邦,腓力二世采用既打又拉的手段,在取得了几次决定性的胜利之后,于公元前337年在科林斯城召开了全希腊会议,自任“希腊联盟”的最高领袖,并全权统帅军队。就在他准备远征波斯帝国的时候,突然遇刺身亡。
  腓力遇刺一直是一个迷,是否与亚历山大有关也有争议。但不管怎么样,亚历山大终于站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端。他从小就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酷爱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良好的教育同马其顿人固有的蛮悍气质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父亲带给他的坚强意志和无穷野心,便是他未来惊世霸业的根源。他16岁就跟随父亲四出征战,等到他20岁即位时,已是一个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事统帅了。
  亚历山大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以底比斯为首的希腊城邦起义,将底比斯夷为平地。稳固了后方之后,便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东方征服活动。波斯帝国是希腊城邦多年的仇敌,进攻波斯,也是巩固希腊团结的最佳办法。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步兵3万,骑兵5000进入小亚细亚(在当时的东方,这实在算不上一支庞大的军队)。在格拉尼科斯河畔击败了四倍于己的波斯军队,并通过外交手段使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不战而降,顺利进入叙利亚。公元前333年在伊苏斯城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40万大军狭路相逢,大流士第一次领教了这位军事天才的厉害,在中军被击溃的情况下仓皇逃脱,波斯军队全线溃败,连他的母亲、妻女都成了亚历山大的俘虏。
  接着,亚历山大进军腓尼基的推罗,在这里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经过七个月的围攻终于奏捷。这期间,大流士曾提出分一半国土给亚历山大,以换取他的母妻和两国的和平,被亚历山大拒绝。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军进入埃及,当地祭司和贵族不战而降,并授予亚历山大以“埃及法老”、“阿蒙神之子”的称号。对于亚历山大时代的任何一位统治者来说,埃及都是个意义非凡的粮仓。在埃及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继续向东进军。
  公元前331年,在今伊拉克北部的高加米拉平原,两国统帅再一次相遇。这一次,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号称百万,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面前仍然溃不成军,大流士又一次带头逃跑。此后,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的角逐只剩下追逐与逃跑,直到大流士被他的部下所杀,波斯帝国彻底覆灭。
  但亚历山大的征服并没有到此为止。他进军中亚,在阿富汗地区转战三年后,又进入印度西部。如果说在中亚的征战还是为了消灭波斯帝国残余力量的话,那么进军印度则已经具有了探索世界边界的意味,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世界最远边界。在印度西北利用当地各土邦的矛盾顺利占领了大片土地,但亚历山大的士兵的身心疲惫也已经达到了极限,反对继续前进。亚历山大不太情愿地返回巴比仑。
  “亚历山大的军队可以打败火器普遍装备之前的任何一支军队”,这个判断尽管遭到不少质疑,但亚历山大在他的时代从未被战胜过却是事实。
  但亚历山大伟大之处还不止于军事成就,他的征服之所以进展顺利,还在于他对被征服地区的招抚也很有成效(不过,他对少数顽强抵抗的地区也进行过屠杀)。他成了所征服地区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在各地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在此过程中,他的思想也有了突破,不再认为希腊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文明,而开始对东方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大量招募波斯人进入他的军队,还举行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婚礼。在这场以波斯礼仪进行的婚礼中,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的女儿结婚,而他的80多名战友分别与当地贵族女子结婚。
  亚历山大在所征服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希腊移民城市,现今已发现的有20多座,被称为亚历山大城,最远的达到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而最有名的是则是埃及港口亚历山大里亚,在此后两千年间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一大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希腊移民城市成为传播希腊文化的中心,使中东地区在此后几百中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当然不是简单的“希腊化”,而是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步入中年的亚历山大对世界仍然充满了好奇心和征服欲望。他派人考察阿拉伯半岛,在巴比仑建立码头,甚至还设想沟通里海和印度洋。在他计划中要征服的地区可能还包括印度东部、意大利、西班牙、迦太基等。但在公元前3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恶性疟疾夺走了他的生命,年仅33岁。也许这场疟疾同亚历山大的征服活动一样,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亚历山大没有指定继承人,他死后帝国被几个将领瓜分。
  亚历山大对于历史的影响,首先在于使世界历史版图发生的变化。他使庞大的波斯帝国在地图上消失,他建立的帝国虽然在他死后瓦解了,但由他的几个将领分而治之,希腊人仍然是被征服地区的主导力量,这仍然是他影响的延续。而更深远的影响是,他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他所建立的数十座亚历山大城正是这一进程的见证。
  将亚历山大与拿破仑、成吉思汗这些伟大的征服者作一比较。拿破仑征服的领土不及他大,而且拿破仑以失败者的身份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他在版图和制度上的影响相当部分都被刻意地推翻了。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征服的领土比他大(但相当部分是成吉思汗的后继者征服的),但蒙古人在文化上的落后决定了他们在所征服的地区只能接受被同化的命运,而亚历山大是以先进的希腊文化去同被征服地区广泛交融。因此,亚历山大的影响应在此两人之上。
  成功贴士:亚历山大大帝作为有世界眼光的征服者,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军事遗产,利用先贤留下来的希腊文化遗产,把自己极具冲击力的冒险性格发挥到极致,永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他作为有世界眼光的统治者,所到之地,以包容的态度,移植希腊文明,使希腊文明植根于中东的土壤。

  第4位 成吉思汗(1)

  (1162——1227年),蒙古大汗(1206——1227年在位)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你的敌人,侵略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然后听他们妻子儿女的痛哭声。——成吉思汗
  蒙古人当之无愧地将13世纪命名为“蒙古世纪”,这个世纪,草原风暴席卷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政治版图和文明进程。而成吉思汗,正是这场世纪风暴的发起者,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征服者。
  成吉思汗之名为铁木真,出生于蒙古尼伦部落勃儿只斤氏族的一个首领之家。当时,蒙古高原上有上百个部落,相互间纠缠在没完没了的仇杀中,而金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使他们成为臣属。
  但这一切因为铁木真的横空出世而彻底改变了。铁木真幼年坎坷,9岁时父亲为仇家毒死,他也一度身陷敌囚。侥幸逃脱之后,投靠曾同其父结盟的克烈部首领王罕,并被王罕收为义子。他利用自己为氏族首领后代的条件,在王罕的帮助下,召集了本族的旧部,逐渐发展成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这支队伍在部落争战中遇强愈强,不断发展壮大。铁木真不但是一个天才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策略家,这突出体现于他在部落争战中采取联合多数重点打击个别的策略,先后征服了札答喇惕、塔塔尔、克烈、乃蛮等部,成为蒙古高原上战神选出来的霸主。
  1206年,召开了铁木真一生中,也许也是蒙古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会,确立了铁木真为蒙古所有部落的共主,上尊号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人停止了内战,兵锋一致对外。
  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成吉思汗逐渐摸索到一套治国的方法,在统一蒙古之后,便使这套方法成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固定了下来。他将蒙古人民划分为近百个千户,以千户作为国家行政的基本单位,每个千户同时也是军事和畜牧生产合一的组织,千户之下又划分为百户、十户,有的千户之上还设有万户(但千户不一定代表一千户人家,只不过是一个通称而已,百户、万户也同理)。成吉思汗将各千户分封给他的子弟,他实行的实际是一种军事封建制度。成吉思汗挑选全蒙古最善战和忠诚的青年组成一支大汗本人直接指挥的护卫军(称怯薛),是大汗统治和征战的支柱力量。
  蒙古人原来没有文字。成吉思汗鼓励贵族子弟学习回鹘文字,并用回鹘文字来拼写蒙古语,逐渐形成了蒙古文。成吉思汗将他历次大会所颁布的法令、军令编辑成《札撒大典》,是蒙古第一部成文法。有了文字和法典的蒙古民族更加强大了(不过蒙古相对于周边许多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野蛮”民族)。
  成吉思汗对外征战的第一个目标是实力相对弱小的西夏,迫使西夏臣服之后,就对曾长期奴役他们的金国开刀了。成吉思汗亲率大军,举着为祖先复仇的旗号,于1211年发动了战争,如猛虎下山之势的蒙古大军势不可挡,进展十分顺利,会河川一役全歼金军主力,直逼金国首都中都(今北京)。金国皇帝仓皇迁都南下,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很快落入蒙古人手中。
  接着,成吉思汗将野性的目光投向了西方。正处于内乱之中的西辽显然不是朝气蓬勃的蒙古国的对手,成吉思汗的铁骑很快踏平了这个国家。接着,中亚大国花刺子模成了下一个目标,1219年,成吉思汗以其杀害蒙古商队和使臣为名出师20万大举进攻,正处在强盛时期的花刺子模的40万军队在成吉思汗大军面前竟不堪一击,几年间这个帝国就灰飞烟灭了。蒙古军队在这次征服中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一个野蛮民族的残忍,所到之处必成荒无人烟的废墟,所破之城必洗劫一空,甚至水掩火烧。
  控制中亚对蒙古的征服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此为基地,蒙古人向更遥远更广阔的土地发起了一次次冲锋。就在征服花刺子模的同时,有一支蒙古远征军沿里海北上进入东欧平原,征服了相互间纷争不断的罗斯诸王公。但成吉思汗的夙愿是征服世仇金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又将主要目标放在东亚。要灭金必先断其右臂——西夏。西夏军民顽强抵抗近两年终于被迫接受亡国的命运,但在攻灭西夏的同时成吉思汗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因斑疹伤寒病死于军中。

  第5位 欧麦尔一世(1)

  Umar ibn al-Khattab(586—644年),阿拉伯哈里发(634—644年在位)
  任何行为都取决于动机.每个人都可获得其动机所导致的结果.一个一心为获取现世享受或为娶得一位妇女而努力者,其努力不会付诸东流。——欧麦尔转述圣训
  公元7世纪刚刚开始它在历史上的印迹的时候,一位伟大的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使阿拉伯半岛这个一直很接近世界文明的中心,却相对默默无闻的贫瘠地区成为最具活力的沸腾之地,他在向世界传播真主福音的同时,冲出贫瘠的阿拉伯半岛,征服了半个世界,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也永远改变了古典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
  但本书没有将穆罕默德列入排行榜之中,原因在于他作为宗教领袖(而非帝王)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他去世之时,虽然势力已经影响到整个阿拉伯半岛,但他领导的区域实在还很难说具备一个国家的特征,不符合本书前言所说的帝王的标准。到了他的第二位继承人欧麦尔手里,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就呈现在世人眼前了。
  欧麦尔一世,全名为欧麦尔·伊本·哈塔卜,来自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莱氏部落哈希姆族,是早期追随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实的信徒。欧麦尔拥有铁一般的意志,与先知共同经历过“出走麦地那”、“壕沟之战”等重要考验,常常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扭转局势。他和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被称为“先知的两大辅弼”。
  632年先知去世之后,在欧麦尔的支持下,同属哈希姆族的阿布·伯克尔击败了“辅士派”、“阿里派”、“倭马亚派”等派系的挑战,顺利成为第一任哈里发(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在阿布·伯克尔的培植下,欧麦尔也顺利成为继任哈里发的人选,并在634年阿布·伯克尔去世后当选为第二任哈里发。这两次平稳过渡,维护了阿拉伯人的团结,阿拉伯人的国家大厦终于坚实地屹立在地球村的中心附近,为他们接下来的大幅扩张打下了基础。
  欧麦尔一世即位之后发动了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征服运动,这些征服运动灭亡了波斯帝国、打垮了拜占庭帝国,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也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古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这是欧麦尔一世在本排行榜中排名如此靠前的主要原因。欧麦尔一世发动这场大征服运动的动机何在,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但有几点是所有研究者都认同的:阿拉伯半岛诸利益集团表面上统一在新月旗帜之下,实际上彼此间的部落、氏族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贝都因人剽悍善战但厌恶纪律的天性也为新生的国家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些矛盾,最佳方案就是发动对外战争,让叛服无常的各部落各氏族同麦地那统治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在同仇敌忾中巩固和发展阿拉伯人的联盟。同时,对外战争打着传播伊斯兰教的旗帜,符合让更多的人皈依在真主之下的教义。
  635年,阿拉伯人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东路大军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将军的率领下,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雅穆克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的扩张欲望。叙利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此东进可以进军波斯,北上可以进军中亚,本身也是富庶的膏腴之地。
  占领叙利亚以后,阿拉伯人乘胜挥师东进,由赛尔德担任东征总司令,面对腐朽如枯竹般的萨珊波斯帝国,其势几如秋风扫落叶。637年,卡迪西亚一战,力挫波斯军队,占领伊拉克。嗣后进入伊朗高原,深入波斯腹地。642年,尼哈温战役彻底击溃了最后的波斯大军主力,一举消灭了具有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国(从萨珊王朝算起,也是400多年的帝国)。与此同时,由著名统帅阿慕尔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是捷报频传。640年攻入附属于拜占庭的埃及,641年攻陷亚历山大港,642年占领开罗,将埃及这个“拜占庭帝国的粮仓”收归哈里发所有。
  欧麦尔为何能够取得这么辉煌的战绩?首先是冷兵器时代下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传统优势,而一直欺压着阿拉伯人的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当时刚好在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彼此间均已筋疲力尽。但宗教因素更为重要,伊斯兰教这冉冉升起的新月使刚刚由统一的信仰组织起来的阿拉伯人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此外,欧麦尔一世个人出色的领导能力也是一大因素,欧麦尔极具战略天才,总是能将军队在恰当的时机投入恰当的地区,在他统治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军事统帅得到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哈立德、阿慕尔、赛尔德等,成为帝国扩张的骨干。欧麦尔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组织动员者,充分发掘了广大部落民的作战能量,宣布为安拉战死,可以直接升入天堂,在物质上则以丰富的战利品作为刺激。欧麦尔给予新征服的地区的人民以相对的宗教宽容,这使得阿拉伯人比较能得到征服地区的接受,但规定改信伊斯兰教者可以免除人头税,则有利于伊斯兰教的传播。
  说到此,还必须说说欧麦尔的国内政策。他可以说是阿拉伯帝国内政体系的真正奠基人。他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铸货币,全国流通;置金库,平衡收支;设年俸,按等级分配;置法官,以健全司法。在新领土上,凡波斯和拜占廷两国王公贵族的土地,逃亡者、阵亡者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成为穆斯林大众的土地,当地居民则仍操旧业,耕种土地者缴纳土地贡税,不奉伊斯兰教者,还要征收人丁税。禁止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外夺取或购买土地。为保持阿拉伯人的战斗力,规定官兵必须远离城市,驻扎在郊外的兵营,后来伊拉克的库法城和巴士拉城,埃及的福斯塔特城,都是由“帐幕兵营”发展起来的。欧麦尔还首创伊斯兰历法(希吉莱),以穆罕默德迁麦地那之年(公元622年) 为伊斯兰纪元起始之年。这些政策,与阿拉伯成功的征服活动密切相关,许多都成为阿拉伯帝国长期的根本制度。
  644年,正当欧麦尔的事业如日中天,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之时,欧麦尔被一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奴隶刺死。但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扩张并没有随着欧麦尔的心脏一起停下来,这场大扩张运动一直延续到750年前后。
  在欧麦尔一世的手中,阿拉伯帝国真正形成了。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欧麦尔一世的影响仅次于穆罕默德,而显然要大于阿里、穆阿维叶等人。作为确立一门世界性宗教历史地位的帝王,欧麦尔一世足以在本榜中同君士坦丁大帝、阿育王处于相似的位置。
  成功贴士:以圣战的名义,凝聚阿拉伯的民心,在对外扩张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皈依真主,这是伊斯兰教的教义决定的,也是欧麦尔作为先知继承人的身份决定的。欧麦尔不仅仅是一位宗教领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从他成功的土地、税收、司法制度,以及他的军队中的人才济济都可以看到。可以说,穆罕默德的事业不能没有欧麦尔一世。

  第6位 阿育王

  A'soka,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236年在位)
  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阿育王敕令
  阿育王之名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第7位 拿破仑·波拿巴

  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年在位)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起——拿破仑.
  伟大的统帅应该每日自问数次,如果面前或左右出现敌人该怎么办?他若不知所措,就是不称职的。——拿破仑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这也是他后来被反对派称为“科西嘉怪物”的原因。在拿破仑出生前一年,法国刚刚从热那亚购得科西嘉岛,但这并不影响拿破仑对法国的国家认同。

  第8位 大流士一世(1)

  Daruis I(公元前558—486年),波斯皇帝(公元前522—486年在位)
  这是波斯土地,阿胡拉赐给我,这是一块吉祥的土地,有好马,有好男人,承阿胡拉的恩典和个人品格,大流士王不怕任何敌人——大流士
  我祈求诸神的保佑,保护这个国家及这片土地不受仇恨、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没有坏年成、没有仇恨、没有敌人,没有谎言侵扰它——大流士
  “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万邦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这是大流士在平定波斯帝国各地割据力量之后,志得意满地地刻在石头上的话。如果没有大流士的话,波斯帝国的历史完全有可能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与马萨格泰人的战争中阵亡之后,由他的儿子冈比西斯继位。冈比西斯与其父的宽容大度完全不同,他性格暴虐,据说还有癫痫病,为巩固帝位,他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巴尔狄亚。冈比西斯发动了征服埃及的战争,并获得成功,但在随后征努比亚的战争中受挫。与此同时,僧侣高墨达假扮巴尔狄亚(也有人认为他就是真实的巴尔狄亚)在国内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冈比西斯急忙返回平息事变,但在半路上神秘死去(其死因有多种说法)。这时,波斯国内分崩离析,自封为王者不计其数,居鲁士奋斗一生打下的江山处在解体的关口。
  就在此时,阿契美尼德家族的旁支,原波斯安息省省长的儿子大流士正住在首都,意识到一个巨大的机遇正摆在自己眼前,就联合其他六位贵族密谋了一次政变,杀死了高墨达及其亲信。随后又设计了一些圈套使众贵族相信自己就是神指定的继承大位的人选,终于在公元前522年成为波斯皇帝。
  大流士随后的表现向世人表明了,他确实就是继承居鲁士事业的最佳人选。他在继位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打了十八次大战役,铲除了八大割据势力的首领,诺大的波斯帝国重归一统。大流士功成身就,踌躇满志,并巡行各地。在巡行至一个叫贝希斯敦的小村庄时,他让人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上了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为自己歌功颂德,以便流芳百世。
  作为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大流士为波斯帝国又开拓了更多的地盘。他在公元前517年将印度河流域纳入波斯版图,公元前513年,又进一步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前锋直指希腊诸城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在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中,已征服了其中三个,逼近了第四个。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第一次联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君主的统治之下,大大加深了相互的交流和渗透,但也给原来简单的波斯统治制度带来了众多问题和挑战。
  大流士承继了居鲁士的传统,让各被征服地区在承认波斯皇帝最高权威的基础上,维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即“大一统,小自治”。他首创了行省制,将全国分成20多个行省,行省的总督由皇帝直接任命,通常由波斯贵族担任,而非波斯的本地贵族也可在行省中担任要务。在军事方面,大流士将全国分成五大军区,军区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帝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军队分为负责保护王室的近卫军、负责全国防务的常备军和负责各地驻防的地方部队,前两者由波斯人和米底人组成,地方部队则由各地方民族组成。皇帝还拥有一支“万人不死队”,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人员出现空缺时迅速补足,始终保持一万人的规模。行省长官和军区长官互不统属,军政分权。
  在法律方面,大流士强化了“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东方君主制传统,设立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波斯法律主要由过去的部落习惯法演变而来。但允许各自治地方不同法律传统的存在,埃及的法律没有多大变化,巴比伦和犹太地区分别保留了《汉谟拉比法典》和《摩西五经》的法律内容。
  赋税方面,波斯人享有部分特权,只交实物税,不需交纳货币税。而其他地区的实物税的内容则视其特点而定,如埃及偏重于粮食,亚美尼亚要交纳马匹,米底交纳羊,印度河地区交纳象牙等,这正是大流士所津津乐道的,波斯帝国地大物博的体现。在货币方面,大流士规定帝国流通三种合法铸币,金币只能由中央铸造,各行省可铸造银币,各自治市可铸造铜币。金币流通全国,银币和铜币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大流士还以两河流域的度量衡为基础,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大流士时代修建了贯通全国主要地区的交通网络,称为“御道”。沿途设置许多驿站和旅店。据说这最初是大流士为满足其尽快吃到爱琴海鲜鱼的愿望而设立的,但对于全国经济却是意义重大。由于交通发达,沿途又有驿站接济和士兵保护,全国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通了御道之后,从小亚细亚海岸到首都只需要3天时间,在张骞通西域之后,这条大道便成了丝绸之路的西段。他执行促进帝国海上商贸的政策,开辟海上航路,派舰队探索印度洋,打通从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线,还开通了从尼罗河到苏伊士的运河。他是第一个将印度洋和大西洋两大水系联为一体的君主。
  大流士的时代,拜火教迎来了它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拜火教又称祆教、琐罗亚斯德教,
  其创立者琐罗亚斯德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和他如何获得真知目前仍有多种说法。拜火教教义集中在其经典《阿维斯陀》中,教义的核心是善恶二元论,善神(光明之神)马兹达和恶神(黑暗之神)阿赫里·曼长期对立和斗争,在不停的对抗中此起彼伏,最终善必然战胜恶。火是善神的标志,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必须坚持对火的崇拜。信徒必须坚持“三善原则”,即善思、善言和善行,死后灵魂才能获得拯救升入天堂。大流士时代之前,拜火教已在波斯和米底得到广泛的传播。大流士是各坚定的拜火教信徒,在他的倡导下,光明之神随着波斯疆域的扩大而不断向更远的地区传播他的威力。不过,大流士并没有去做宗教迫害之类的蠢事,在他的国土之内,各地区的神仍安详地在各自的地盘上传播自己的福音。
  大流士统治波斯帝国37年,他晚年逐年变得固执昏庸。他发动了两次对希腊诸城邦的侵略,第一次主要败于风暴,第二次(公元前490年)则真正体验到了民主政体下希腊城邦的战斗力,在马拉松一战中惨败而归。他的儿子薛西斯继续了对希腊城邦的战争,同样无功而归,徒然损耗了波斯的国力。大流士一生近乎完美的事业因为晚年的两次失利留下了遗憾。不过,由于大流士发动的希波战争。使得希腊各城邦进入了战争状态,备战从此成为各城邦的主要职能,在没有波斯人入侵的时候,希腊城邦之间就混战起来,最终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这也是大流士带给历史的影响。
  大流士在本排行榜中位居前十。之所以将大流士排在居鲁士之前,原因是波斯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更多在于它的制度而不是它的疆域。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帝国,如何统治这样一个大国,前代没有经验,全靠自己摸索。大流士以“大统一,小自治”的原则为宗旨,使这个帝国长期延续。他所建立的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如行省制、军区制、货币税收制度等,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世界性大帝国。他建立的发达的水陆交通制度,大大加强了古代诸文明之间的交流,使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大流士一世不愧为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帝王。
  成功贴士:作为一个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帝王,大流士不是历史上第一位所向无敌的征服者,但他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统治者。他的全部政策的着力点就是将广大土地上风采各异的诸文化纳入一个有效运转的系统,他对各被征服文明的同化是渐进而有力的。中东的政治版图诡谲多变,但大流士留下的遗产始终不乏继承者。

  第9位 彼得一世

  Пётр Ⅰ(1672——1725年),俄国沙皇(1682——1725年)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彼得一世
  我不生气!决不生气!——彼得一世
  俄国最需要的是海域——彼得一世
  彼得身材魁梧,精力充沛,性格粗暴,这同他的罗曼诺夫家族前辈的病弱形成鲜明对比。1682年,彼得的异母兄费多尔三世去世。在其姐索非亚和米格斯拉夫家族、纳雷什金家族三方的激烈较量中,10岁的彼得和他的患有坏血病不能理事的哥哥伊凡五世一起成为沙皇,彼得只是第二沙皇,实权操纵在索非亚公主手中。

  第10位 查士丁尼一世(1)

  Justinian I (482—565年),拜占庭皇帝(527—565年在位)
  法的准则就是:诚实地生活,不伤害他人,各得其所——《查士丁尼法典》
  每个人为保护自己而做的一切均被视为合法的——《查士丁尼法典》
  我们都是法律的奴隶。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是自由的。——西塞罗
  查士丁尼,像许多平民出身的罗马皇帝一样,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大大扩展了罗马国土,但他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全盛之愿仍不能说成功,真正让他名垂千古的,是那部《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出生于南斯拉夫一个农民家庭,后来随着他的叔父查士丁走上罗马的仕途,在战场上经受血与火的考验。后来,查士丁靠卓越的战功被拥立为罗马皇帝,由于没有后嗣,就将查士丁尼培养为继承人。527年查士丁尼正式登上了最高宝座。
  当时的罗马帝国,已不是屋大维、图拉真、君士坦丁等人统治下的那个将地中海当成内湖的牛气冲天的大帝国。395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所灭,而查士丁尼治下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也面临多方面的危机。查士丁尼终其一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渴望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全盛局面,并将正统的基督教义传播到这个帝国的每一寸土地。在他执政早期,他为此勤政到不知疲倦,被形容为一个喜欢与黑夜为伴的恶魔。
  但他在实现夙愿之前还得经受若干考验,首先是与波斯的战争,打得相当漂亮,还使他发现了以贝利撒留为首的将才,532年以有利于拜占庭的和约而告终。
  查士丁尼虽成长于军旅中,但其性格中优柔寡断的一面仍时而显露出来,他一生中最危难的关头是532年的“尼卡起义”。赛车会一向是君士坦丁堡的一大盛事,查士丁尼也出席了大会,但这一天群众对赛车的狂热突然演变成对专制、贪污和苛税的强烈不满,形成汹涌的浪潮起来武斗并围攻皇宫。在皇后狄奥多拉的鼓动下,躲在皇宫中的查士丁尼重新鼓起了勇气,依靠贝利撒留的雇佣军血腥镇压了起义,屠杀了3万多人。
  从533年开始,查士丁尼终于开始实践他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梦想了,并在这条路上走了22年之久。贝利撒留率1.6万军队从海路进攻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势如破竹,当年就攻下了其首都迦太基城,534年完全灭了这个昙花一现的国家。535年,贝利撒留的兵锋指向了昔日罗马的心脏——意大利,在西西里岛登陆,由南到北进攻占据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并在536年底攻克罗马,540年攻克东哥特首都拉文那。但哥特人剽悍顽强的特性并未虽着时代的变迁而湮没,他们在新国王托提拉的领导下发起了反攻,并一度围困罗马城达一年多。经过长期艰苦的拉锯战,拜占庭帝国终于在552年塔地那大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由大将纳尔西斯在554年最后灭掉了东哥特王国。同年,还利用西哥特王国的内讧,出兵占领了今西班牙的沿海地区。在这些征服战争中,查士丁尼充分暴露了他作为一个“善变的朋友,不变的敌人”的狡诈一面,拜占庭帝国外交上灵活多变的特征,也许正是发源于查士丁尼。
  但查士丁尼终究没有完成罗马帝国的旧业,不但是因为高卢、不列颠、西班牙的大部等地并未进入他的版图中,而且因为他竭力要在旧地恢复罗马的旧制,如大奴隶主所有制等,但遭到强烈反抗,引起局势混乱,最后不得不以妥协而告终,社会制度的发展演进终究是不可逆转的。
  贝利撒留为查士丁尼打下了大好河山,最后却因功高震主而遭到查士丁尼的疑忌迫害,最后被弄瞎眼睛并沦落为乞丐,历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以此为最烈矣。一个穷兵窦武的君王除了要有若干良将之外,还需要若干善于敛财的干臣,以应付庞大的支出,而约翰·卡帕多西亚显然充当了这一“光荣”的角色,他以善于搜刮民财而著名。
  还有另一个人物也为查士丁尼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那就是他的皇后——狄奥多拉。狄奥多拉曾做过妓女和演员,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邂逅了查士丁尼,最终成为他的另一半。她以她丰富阅历带来的机智和果决弥补了查士丁尼时而出现的优柔寡断,并参与到查士丁尼的法律编制工作中。查士丁尼的功业中有多少来自于她的成分,已无法估量。
  查士丁尼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的最大贡献,则莫过于《罗马民法大全》了。查士丁尼为何会对编撰法典有如此高的热情,这已无从考证,不过他对于青史留名,对于恢复旧日罗马雄风的热心肯定是原因之一。查士丁尼即位第二年,就成立了《罗马法编撰委员会》,由著名法学家特里波尼亚领导,通过对400多年来罗马历代元老院的决议和皇帝的诏令进行编辑,终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由把历代解释法律的著作整理成《学说汇编》,又编成《法理概要》作为学生学习法律的教材。565年,又将查士丁尼时代的法令编辑成《查士丁尼法典》的《新律》,以上四部被后人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自始至终关注和过问编撰委员会的工作,有时亲自参与讨论并裁决分歧。他被后人称为“法律之父”是当之无愧的。这些法典总的来说,创新不多,主要作用是汇集和编辑。
  查士丁尼时代另一项伟大的创造是屹立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晚年的查士丁尼,作为神学家的一面更多地显露出来,逐渐厌倦政事,沉迷于在宫廷中过着僧侣般的生活,同主教们谈论基督教义的细微差别,津津有味,直至深夜而不歇。565年,查士丁尼去世,据说君士坦丁堡的百姓一片欢腾。当然,历史这个公正的裁判还是给了查士丁尼很高的评价。
  还有一个人物为查士丁尼的盛名起了很大作用,他就是著名史家普罗科厄斯。普罗科厄斯写了《战争》和《建筑》两部书为查士丁尼歌功颂德,却又留下了一部《秘史》揭露查士丁尼宫廷的黑暗。查士丁尼因此成为形象最为丰满的帝王之一。
  查士丁尼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帝王之一,主要由这两点体现:他为拜占庭帝国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这个帝国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后来一度成为亚欧大陆西部文明世界的唯一火种。二是《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的法典在拜占庭帝国衰亡后一度失去其影响力,但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查士丁尼的法典重新焕发出它的热力,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法律大全。近代欧洲各国的法律,除了英国自成体系之外,多深受罗马法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到亚非美等国家的法律。因此,在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帝王中,查士丁尼一世可以当之无愧地进入前10。
  成功贴士:利用人心对旧日罗马帝国的全盛的向往之情,也许是查士丁尼全部成就的关键。大军西征,是打着恢复西罗马帝国的旗号;编撰《罗马民法大全》,则透着保留罗马文化精髓的热情。对被想像完美化的梦之国度的景仰,成为改造弊病丛生的现实王国的动力,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然,不管罗马帝国的真面目怎么样,查士丁尼的法典永垂不朽。

  第11位 屋大维(1)

  Octavianus(公元前63—公元14年),罗马元首(公元前27—公元14年),被授予“奥古斯都”的荣誉称号
  我接受的是一座砖做的城市,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屋大维
  在这场被称为“人生”的戏剧中,我的表演还不错吧。戏剧结束了,请鼓掌送我回家吧——屋大维
  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罗马。他的继承人、年仅18岁的屋大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来到罗马展开了他生命中新的一页。
  屋大维出生于骑士家庭,他的父亲曾为元老院成员,在他4岁时去世。但他很快就得到了另一个父亲,成为舅公恺撒的养子,并得到了恺撒大部分财产的继承权。恺撒遇刺之后,他意识到他想继承的不仅是恺撒的财富,还有恺撒的权力和尊荣,这促使他告别了宁静的家乡,进入到艰险莫测的罗马权力竞技场中。
  初到罗马,他面对的是恺撒心腹大将安东尼轻蔑的脸,安东尼自视为恺撒当然的继承人,不把这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但屋大维很快就显示出了恺撒继承人的风范,利用元老院的力量,对安东尼宣战,在穆提那和波伦西亚战役中打败了安东尼。此战不仅使屋大维得到了罗马执政官的地位,还使他赢得了安东尼的重视。
  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恺撒另一心腹大将雷必达结成了“后三头同盟”,除了规定互相支援外,还划定了势力范围,屋大维得到了阿非利加、西西里和撒丁。“后三头同盟”和“前三头同盟”一样,由几个渴望独裁但力量暂时不足的野心家组成,它的形成必然导致元老院力量的削弱,而它的结局必然是在几个野心家之间的火拼中解体,直到产生一位最后的胜利者。
  “后三头同盟”成立之后,第一个举措就是追究刺杀恺撒的人,实际上是借此机会清剿共和派之中的强硬分子。结果,以元老院领袖西塞罗为首的300余名元老为他们的共和制信仰付出了生命,死于“后三头同盟”的刀下。接着,屋大维和安东尼亲密合作,率28个军团攻入希腊,在腓力比一战中击溃共和派主力,刺杀恺撒的主要策划者布鲁图和喀西约被迫自杀。恺撒的刺杀者中几乎没有在恺撒死后能活过三年的。
  在这场共和派的大劫难之后,罗马走向独裁政体已不可避免,唯一的悬念是谁将成为独裁者。屋大维返回罗马,认真经营自己的势力,并夺取了原为安东尼势力范围的高卢。而与此同时,安东尼却流连在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的温柔乡中不能自拔。此后,三头曾于公元前40年和37年重新会晤,延长同盟期限,并重新划定势力范围,屋大维分得意大利和高卢。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娅嫁给安东尼为妻。
  公元前36年,三头密切合作,打败了桀骜不驯的馁克斯都·庞培。接着,在屋大维引诱下,雷必达的军队倒戈,屋大维趁势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只给他保留了大祭司长的职位,雷必达算是比较体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终于剩下屋大维和安东尼之间的两强决战了。公元前32年,两人公开决裂,安东尼正式遗弃了屋大维娅,屋大维则在元老院公示了安东尼准备将罗马的土地赠送给克里奥帕特拉及其子的遗嘱,引起罗马人公愤。罗马元老院对克里奥帕特拉和安东尼宣战。屋大维和安东尼大战于亚克兴海角,屋大维大获全胜,进军埃及本土。公元前30年,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先后自杀身亡,埃及正式被纳入罗马领土。对埃及的征服,同样是罗马至关重要的大事,对当时任何统治者来说,埃及是一个天然的粮仓国库。
  公元前27年接受了罗马元老院赠予的“奥古斯都”(意为“至尊者”)的称号,这一年通常被视为罗马帝国建立之年。经过15年的奋斗,屋大维终于成为罗马独一无二的统治者,但与他的义父恺撒不同的是,他还有40年的时间来经营影响他的帝国。
  从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屋大维断断续续地担任罗马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等职务,但无论他担任何职,他都一直牢牢地掌握着军政大权,公元前2年,他又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
  屋大维同他的义父恺撒一样,上台后的首要大事就是改组元老院,不同的是,屋大维缩小了元老院的规模,但不管是扩大还是缩小,他们都在改组中达到了清除异己,安插亲信的目的。屋大维还设立了元老级咨询会议,由元首的亲信、执政官和少数德高望重的元老组成,后来逐渐成为成为凌驾于元老院之上的决策机构。屋大维还建立了“元首金库”,给自己手下的文官发放工资。
  屋大维改组了行省,完善了税收制度。他自掏腰包大兴土木,兴建神庙、大剧场、大浴池等有公众意义的设施,并改善了交通设施。他自豪地说“我接受的是一座砖做的城市,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屋大维改组了军队,将军队分成军团和辅助部队,还创设了近卫军,建立了一支职业常备军队,并使这支军队常靠近前线,这也是他对罗马体制的一大贡献。他在位前期花费最大的军事行动是对西班牙西北山地部落的征服战争,最终获得完全胜利。他对扩张罗马领土的主要贡献有两个,一是在日耳曼和多瑙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众多行省,不过因此被拖入了潘诺尼亚大起义中,另一个则是在东方,利用亚美尼亚和安息的矛盾开展外交斗争,同时以武力为后盾,夺得了幼发拉底河以西土地。不过,屋大维并非穷兵窦武之人,当政时期的战争不算多,相反,从他开始罗马进入了200余年的大体上和平的局面。
  公元14年,这位罗马世界的“奥古斯都”在一次旅行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地位由其养子、已确定的继承人提比略继承。确立了帝位交接的王朝法则,这是他对罗马历史的又一大影响。
  不妨将屋大维与他的义父恺撒作一比较。通常认为屋大维的个人魅力难以同恺撒相比,不同的是,恺撒的历史印记主要在于登上罗马最高位之前的奋斗上,而屋大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影响在于获取最高权力之后实行的措施。不动声息地削弱元老院的作用,拒绝有形的王冠,但不拒绝无形的王权,使国家机构向着元首的办事机构的方向发展,他为罗马打开了条条通向帝国的道路。恺撒去世之时,罗马的历史通向何方尚为未知数,而屋大维去世之时则大局已定矣。
  关系到屋大维排名的重要因素是在罗马帝国的建立中他的个人作用有多大。罗马帝国不像某些帝国一样,深深地打上了个别英雄的烙印,但屋大维的个人作用也不小,毕竟罗马共和的传统是非常强大的。作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在本榜中理应名列前茅。
  成功贴市:屋大维为什么能一路走向成功?综观他的奋斗生涯,他总是巧妙地站在人气的一边,先是利用群众对恺撒遇刺的愤怒铲除了元老院中的共和派,接着又利用元老院对安东尼“通埃及卖国”的仇视而灭了安东尼一派,后来又利用民众对连年内战的反感而“顺应人心”建立了独裁统治。对于热衷于权力斗争的人们来说,屋大维确实是一本好教材。

  第12位 查理曼

  Charlemagne(742—814年),法兰克国王(768—814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800—814年在位)
  你拥有了另一种语言,就拥有了另一个灵魂——查理曼
  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查理曼同教皇结盟的宣言
  查理曼是骑士时代的一名典型的骑士帝王,他出身贵胄、身材魁梧、精力充沛、剽悍善战,而且对上帝有着高度的虔诚。他是加洛林王朝第二代国王,被后人尊称为“查理曼”(意为“查理大帝”)。

  第13位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56—87年),中国西汉皇帝(公元前141—87年在位)
  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汉武帝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汉武帝对大将因报忿除害擅自杀人的宽恕
  乃者贰师败没,军士死亡,离散悲痛,常在朕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军备而已。——汉武帝晚年《轮台悔诏》表示不再轻言兵事
  汉武帝同秦始皇一样,是个影响远超一朝一代的帝王,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疆域的影响延续了两千年。

  第14位 汉谟拉比

  古巴比仑国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脚还脚,以灼伤还灼伤,以鞭痕还鞭痕——《汉谟拉比法典》
  仅仅就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巴比仑王国的功绩而论,汉谟拉比就足以跻身于最有影响的帝王之列。他具体的排位,取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影响。《汉谟拉比法典》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上古中东地区的法律体系,但随着古巴比仑文明失去了光彩,《汉谟拉比法典》也在历史上一度湮没。

  第15位 儒略·恺撒

  Gaius Julius Caesar the Great(约公元前100—44年),罗马终身独裁官(公元前44年)
  我宁愿在一个小渔村里面当首领,也不愿平庸地走进罗马——恺撒
  我来到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恺撒
  突如其来的死是最好的死法——恺撒
  儒略·恺撒,这位罗马的终身独裁官,也许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统治者了,他凭借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罗马梦”的成功实践典范。

  第16位 美尼斯

  Menes,古埃及法老(公元前3100年前后)
  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希罗多德
  在今天留下赫赫大名的上古时代帝王中,古埃及的美尼斯恐怕是年代最早的一个了。他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是古埃及国家统一的奠基者。古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而美尼斯正是站在这一切开端处的特殊人物。

  第17位 明治天皇

  (1852—1913年),日本天皇(1867—1913年在位)
  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明治天皇登基誓言
  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明治天皇登基誓言
  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明治天皇登基誓言
  明治天皇是倒幕运动的象征力量,是维新运动的总后台,全国精神力量的源泉,而他本人也很出色的扮演了这一角色,使维新运动少了许多波折和不确定因素。
  居鲁士过惯了马背上的生活,已经“乐此不疲”了,即使他到了花甲之年也壮心不已。他可能准备攻打埃及,但为了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必须先解除中亚游牧部落的威胁。公元前530年,居鲁士亲率大军攻打里海东岸草原的马萨格泰人部落,开始进展顺利,擒杀了马萨格泰王子。但随后与马萨格泰主力军的决战进行得异常惨烈,有东道主优势的马萨格泰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波斯几乎全军覆没,居鲁士阵亡,他的头颅被马萨格泰女王割下来,放在盛满血的革囊里。以中国传统的观点,居鲁士算是“不得善终”,但对于一个一生不知疲倦的战士来说,马革裹尸是对他的一生的最高奖赏。
  波斯帝国的壮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在居鲁士的后继者冈比西斯、大流士、薛西斯手中继续扩展并达到顶峰,完全改变了古代世界的政治格局。波斯帝国的崛起还有另一个历史意义,就是确立了印欧语系人种在中东地区的统治,曾经辉煌的闪米特等其他人种不得不接受长达12个世纪的印欧人的统治。
  波斯帝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称得上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帝国,它的每一项制度都对后世有很大的意义,这是居鲁士在本排行榜中居显要位置的原因。不过,波斯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实体在世界上早已不复存在,而它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各项制度主要由大流士所确立,这是居鲁士在本榜中的位置居于大流士之下的原因。
  成功贴士:在历史上,当某一个国际格局长期处于平衡状态,并在平衡中集体消沉腐化下去的时候,一个新生力量突然出现,在原来格局中打开一个缺口,就极容易形成多米诺牌效应,原来格局中的国家会一个接一个地到在新生力量的脚下。波斯帝国崛起的过程就是最早的这种例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种例子还将不断出现。

  第19位 萨尔贡(1)

  Sargon,阿卡德国王(公元前2371—2316年在位)
  他们国家只有一张嘴——外国人对萨尔贡在国内的绝对权威的描述
  主神恩里尔不许敌人统治的国家里的国王——萨尔贡自我描述
  位于今伊拉克南部的两河流域一直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随着考古学发现的增加,古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比古埃及文明还久远的,对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世界上古文明的中心。因此,作为统一了两河流域的第一位帝王,萨尔贡理当为本书的重要角色。
  萨尔贡的发迹史是一个近乎神话的辛酸故事。他出身于两河流域南部偏北的基什城邦,可能是一个私生子,被狠心的母亲丢弃在幼发拉底河边。这个弃婴后来被一个好心的园丁收养,长大后继承了养父的职业。他以其出色的技艺,被征用为宫廷园丁,并兼做国王的厨师。两河流域南部诸城邦的争霸战争把这个臣仆推上了历史的最高峰。
  其时,两河流域南部(又称巴比仑尼亚)逐渐又分化成南北两个部分。南方称为苏美尔,最强大的城邦有乌尔、乌鲁克、拉格什、乌玛等;北方后被称为阿卡德,最强大的城邦就是萨尔贡所在的基什。公元前24世纪初期,各城邦之间的争战不断升级,眼看非决出一个霸主不可。乌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看来很有希望成为这个霸主。他打败了拉格什等城邦,大有统一南方之势,又出兵北方的基什。
  面对强悍的乌玛军队,基什的贵族们手足无措,很快就吃了败战,国家危在旦夕。于是,公元前2371年,宫廷园丁萨尔贡乘机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刚开始,根基尚未稳固,他仍沿用基什国号。后来,他新建了阿卡德城,并迁都于该城,国号也就改为阿卡德王国。
  萨尔贡登基后很快显示出了他的军事天才。国家在他手里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于是,两河流域南部形成了两大强权对恃的局面,萨尔贡同对手卢伽尔扎吉西举行了多次会晤以解决国家边界和势力范围问题,均未获成果。一场战争终于不能避免,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苏美尔多数城邦都卷入了这场战争,萨尔贡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一代枭雄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被活捉,并被用套狗的绳索牵到神庙前献祭。乌玛国倒下之后,其他苏美尔的城邦已无力同萨尔贡对抗,乌尔、乌鲁克、拉格什等城邦先后被阿卡德王国所征服。除此之外,萨尔贡还远征东方的埃兰,北方即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甚至小亚细亚和黎巴嫩山脉地区。萨尔贡先后出征34次,所向无敌,被称为“真正的王”,“宇宙四方之王”。
  除了战功无敌之外,萨尔贡还有一个为历代帝王所难以企及的优势——在位时间长达55年,有足够的时间来经营他的庞大王国。萨尔贡的终身事业和爱好就是征战,在此过程中组建了一支5400人的核心军团由自己直接指挥,这是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在这个国家机器支持下,萨尔贡建立了两河流域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自称是女神伊什达尔宠爱的人,“使全国只有一张嘴”。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以王族子弟为总督,阿卡德贵族为统治骨干,并吸收一些归顺的当地贵族担任官吏,以缓和与被占领区之间的矛盾。这已具备了行省制度的雏形。园丁出身的萨尔贡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建立了规模巨大的灌溉网络。他还十分重视商贸,统一了王国内的度量衡,他发动的一些战争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商路的畅通。他的时代贸易已达到印度河流域。
  通常认为,萨尔贡时期的国家机构尚不完善,中央集权制度还未最后完成。但他的实践,为后来者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但苏美尔诸城邦素来缺乏统一的传统,作为一个颠覆了原有政治格局的人物,萨尔贡的统治并不稳固,许多原有的地方贵族都在蠢蠢欲动。萨尔贡晚年,国内曾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这位“宇宙四方之王”被围困在首都,虽然最后镇压了起义,但已元气大伤。阿卡德王国在萨尔贡死后又延续了110多年,最后被游牧民族库提人所灭。
  阿卡德王国的历史不长,但作为第一个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国家却意义深远,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要求有大型水利灌溉系统的出现,而这只有统一的国家才能完成。在它之后,每一个雄心勃勃的君王都把统一两河流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个又一个统治范围不断扩大的帝国出现在这块古老的文明中心上,直至后来洲际大帝国的出现。
  不妨将萨尔贡同古埃及第一个统一者美尼斯作一比较。美尼斯的统一发生在古埃及文明的特性尚未形成之前,他的统一对古埃及的国家观念、集权统治、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文化观念的影响更为明显。而萨尔贡统一之时,两河文明已相当成熟,他改变的主要在政治势力范围和国家机器方面。另一方面,古埃及的统一长期而稳固,两河流域则经历了太多的变迁。基于这些原因,萨尔贡在本榜中的排位居美尼斯之下。
  成功贴士:历史上的地域性统一战争常常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个大国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在区域中形成压倒性优势,顺理成章地统一了整个区域。但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外,园丁出身的萨尔贡白手起家,被动地被赶上了统一战争的战场,在原本不占优势的战争中最终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萨尔贡的奋斗生涯更多地体现了“英雄改变时势”的一面。

  第20位 伊莎贝尔一世

  Isabel Ⅰ(1451—1504年),卡斯特女王(1474—1504年在位),西班牙女王(1479—1504年在位)为了某些理由和目的,我们派遣高贵的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率领三条装备良好的帆船,携带一些礼物飘洋过海,走向印度地区——伊莎贝尔一世夫妇发给哥伦布的通行证公元1492年,西班牙仿佛突然之间成了世界的中心。这一年,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降临到这个伊比利亚半岛上饱经沧桑的国度。而这一切,显然应归功于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和其夫斐迪南二世的努力。
  对于历史上每一对夫妻国王来说,很难将各自的作用严格划分开来。她与斐迪南二世是“强强组合”,不过传统上认为她的作用要更加突出。在这中间,斐迪南二世的许多努力可能也被归到了伊莎贝尔的名下。
  单就赞助哥伦布远航这件事而论,她就足以排进世界最有影响的帝王的行列。目前,已有旧大陆的人在哥伦布之前到达美洲的几种假说,但无论如何,只有哥伦布的壮举才开辟了新航线,将新旧大陆连为一体。另一方面,是西班牙而不是其它国家率先占有了美洲,这使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打上了西班牙的烙印,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21位 奥托一世,被尊为奥托大帝

  Otto the great(912—973年),德意志国王(936—973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973年在位)
  如果今天我在圣彼得教堂祈祷,那就有一支剑悬在我头上。我很清楚,我的诸位先王都对罗马的忠诚表示怀疑。明智之举是,尽管敌意也许还在远处,但要考虑抢先行动,方能避免我们可能遭到的突然袭击——奥托一世论述他对教皇的不信任
  他像一头狮子抓住他所占领的各个国家,而对我,他的儿子,却一点也不给——奥托一世之子对奥托一世的评论
  公元10世纪,正当德意志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位伟大的人物应运而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奥托大帝。

  第22位 伊丽莎白一世(1)

  Elizabeth I(1533—1603年),英格兰都铎王朝女王(1558—1603年在位)
  我已经嫁给了英格兰整个国家——-伊丽莎白一世
  我只是妇道人家,但是我有着囊括四海的帝王胸怀,一个英格兰王应有的胸怀——伊丽莎白一世
  1533年,伊丽莎白刚出生的时候,也许没有感受到她的周围在笼罩在肃杀、冷酷的环境之中。宗教改革问题使伦敦充满了杀气,她3岁时母亲安妮·博林被父亲亨利八世处死,她也沦为什么都不是的“私生女”。
  亨利八世当年为了达到与原配妻子、来自西班牙的虔诚天主教徒凯瑟琳离婚,从而与安妮·博林结婚的目的,不惜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英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教运动。但这一偶然的诱因却成就了必然的结果,新教得到了多数英国国民的拥护,而且从以后的历史看,这场宗教改革也是符合英国发展的潮流的。
  1553年,伊丽莎白的异母姐玛丽一世继位,玛丽同其母凯瑟琳一样,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并且她一度沦为私生女并被软禁的经历与新教推行的过程密切相关,这使她对新教恨之入骨,在位5年间将300多名激进的新教徒推上火刑柱,因而被称为“血腥玛丽”。此外,她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婚姻,使英国被卷入与法国的战争中,结果丧失了欧洲大陆上最后一个领地—加莱港,也使国人深为不满。在这一时期,英国国内剑拔弩张,像法、德那样发生大规模宗教战争的厄运,有可能降落到英国头上。
  逆境可以磨练人的心性,加上伊丽莎白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她显得少年老成。在其姐“血腥玛丽”在位期间(1553—1558年),她因为被卷入一起政变阴谋,一度被关入伦敦塔之中。好在苦日子不长,1558年,玛丽去世,根据她们的父亲亨利八世生前确定的继承顺序,伊丽莎白成为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即位之后,实行稳妥的宗教政策,在恢复圣公会、《至尊法》、《单一法令》等新教的标志的同时,也对天主教较为宽容,终于赢得了多数国民的支持,开始了漫长而稳定的“伊丽莎白时代”。
  威廉·纳西尔是她执政期间政治上最主要的顾问,推行积极的外交经济政策。伊丽莎白在位期间,与荷兰和北德意志汉萨同盟的羊毛交易不断增长,成为英国经济的一大增长点,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国内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继续发展,导致流浪人口的不断增多。政府对圈地的禁令抓得很松,而针对流浪者的“血腥立法”却抓得很严,每年均有三四百名无家可归者被推上绞刑架。尽管这一过程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步骤,但显然是极不人道的。
  伊丽莎白眼看西班牙的海上霸业如日当天,她也不甘落后,决心分一杯羹,但前期英国海上力量尚难以同西班牙抗衡,伊丽莎白便利用海盗霍金斯、德雷克等人的冒险,从西班牙人手中虎口夺食,其中后起之秀德雷克在1577年完成了一次历时三年的环球一周的海盗活动,收获巨大,得到女王的嘉奖,堪称海盗活动的经典之作。到了伊丽莎白时代后期,随着海军力量的增长,便开始了同西班牙的正面战争。但从他们开始了臭名昭著的贩奴活动,是伊丽莎白时代抹不去的一个污点。
  伊丽莎白一生保持处女之身也是她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她面对来自法、德、西、瑞等国王室的众多求婚者,一直巧妙的周旋着,最后终于以宣布“我已经嫁给了英格兰整个国家”来宣告求婚者的全军覆没。她与宠臣达德利勋爵的不寻常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但也是只开花,不结果。也许她不结婚是明智的,无论与外国的天主教王室联姻,还是与国内的新教贵族结婚都会使她和她的国家陷入到复杂的权力斗争中。
  但不结婚带来了继承人的难题,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是距离最近的亲戚,她因为得罪国内贵族被迫流寓英格兰,实际上被伊丽莎白软禁,由于玛丽·斯图亚特是天主教徒,使她被卷入英格兰保守天主教势力企图推翻伊丽莎白的一系列政变之中,最终于1586年被伊丽莎白“不情愿”地判处斩首。但伊丽莎白去世后还是让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已任苏格兰国王的詹姆士继承了英格兰王位。选择了詹姆士,而不是其他继承王位的竞争者,这也许体现了伊丽莎白的高瞻远瞩。因为詹姆士的继位,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合而为一,结束了不列颠岛上源于领土野心的自相残杀和互相威胁,不列颠人从此得以集中精力于海外扩张。
  1570年,伊丽莎白被罗马教廷开除教籍,这使她的宗教政策逐渐变得严厉,处死天主教的玛丽·斯图亚特就是一个标志,对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的镇压,也进行得异常艰苦。爱尔兰战争进行了9年,加深了两国之间的裂缝,为后世棘手的爱尔兰问题埋下伏笔。
  伊丽莎白鼓励的针对西班牙人的海盗活动,以及从贸易和宗教考虑而介入荷兰独立战争反对西班牙人,大大触怒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他开始利用玛丽·斯图亚特来反对伊丽莎白,在玛丽·斯图亚特被处死之后终于坐不住了,决心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伊丽莎白。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入侵英国,结果被船体轻灵、火力射程远的英国海军打得大败而归,此战可谓伊丽莎白执政生涯的光辉顶点。此后两国海军交手互有胜负,但昔日的偏僻小邦英格兰能够与海上霸主西班牙抗衡,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伊丽莎白对历史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她对新教的恢复和稳妥的策略,使英格兰通过了宗教改革这一“瓶颈”,避免了像法、德那样爆发大规模宗教战争,甚至导致国家分裂的命运。其次,她在位期间羊毛生产和贸易取得长足发展,这是后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同时海上冒险活动增加、海军力量迅速增长,这两点为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和海上霸主准备好了条件。伊丽莎白在位期间英格兰的相对稳定、繁荣,也使得像莎士比亚、培根、哈维这样的杰出人物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才。不过伊丽莎白的影响比较缺少开创性、变革性的成分,这使她不能被排到更高的位置。
  成功贴士:伊丽莎白一世并非一个富有创造力、锐意改革的君主,但她取得了比许多著名改革家更好的政绩。综观她的政策,恢复新教地位、鼓励海上贸易和探险、加强海军力量、对圈地的宽容、通过王位继承使大不列颠统一等,无一非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之举。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国家需要的只是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君主。

  第23位 阿克巴大帝

  Akbar the Great(1543—1605年),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1556—1605年在位)
  任何人不得干涉宗教信仰……如果人们希望建立礼拜堂、祈祷室、偶像庙、拜火寺,不得干扰——阿克巴大帝
  莫卧儿王朝是印度最后一个王朝,同它以前的统一北印度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相比,它的历史意义更大。莫卧儿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建立在民族和解,宗教宽容基础上的统一王朝,它的治国精神和疆域版图对今天的印度仍然有很大影响。奠定了这一切的阿克巴大帝,在本排行榜中的印度帝王中,排名仅次于阿育王。

  第24位 路易十四

  Louis ⅥⅩ(1638—1715年),法国波旁王朝国王(1643—1715年在位)
  朕即国家——路易十四
  构成国王的伟大和尊严的不是他的手中的权杖,而是他的手执权杖的方法。——路易十四
  只有君主才有权利思考、决策,其它人只有执行的义务——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是上帝的宠儿,他在父母结婚23年未有生育的情况下,突然来到了人世。他是法国波旁王朝的第三任国王,他的祖父亨利四世为波旁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他的父亲路易十三时代,在政坛高手黎塞留的操控下,开始致力于争夺欧洲霸权。1643年,5岁的路易十四被母后安娜抱上了国王宝座,开始了他72年漫长的帝王生涯。

  第25位 威廉一世

  WilliamⅠ(1027—1087年),英格兰诺曼王朝第一任国王(1066—1087年在位),绰号“征服者威廉”
  看,我的主啊!凭着上帝的荣耀,我已经用我的双手握住英格兰了,英格兰是我的了。凡是我的东西,也就是你们的东西。——威廉一世登陆英格兰时的演说
  胆小鬼,看,我威廉在此!——威廉一世在战斗中给部下打气
  英国国王威廉一世以“征服者”闻名于世,他一生其实只做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后来被称为诺曼征服,他的动机也许只是来源于自己的野心,但却对英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26位 图特摩斯三世

  Tuthmosis Ⅲ(公元前1514—1450年),埃及法老(公元前1504年—1450年在位)
  他是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他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剑桥古代史》对图特摩斯三世的评价
  图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先进的中东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图特摩斯三世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26,影响图特摩斯三世在本排行榜中排在更高的位置的,一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强盛是经过许多代人的积累而成的,图特摩斯三世只是其中一个中间环节,二是他在内政建设方面留下的记载不多。


  第二部分

  第27位 乌尔班二世(1)

  UrbanⅡ(1035—1099年),罗马教皇(1088—1099年在位),教皇国世俗君主(1088—1099年在位)
  不要因为爱家庭而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因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为有财产而拒绝前往,因为更大的财富在等待着你们。——乌尔邦二世煽动十字军东征
  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揭开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千年对抗的序幕。此后,富饶文明的中东对野蛮落后的欧洲一直呈进逼之势,直到一场场飓风似的反攻的到来,这就是十字军东征。
  1171年,塞尔柱土耳其人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他们建立的国家分裂而混乱,同时对基督徒充满了敌意,使得前去朝圣的西欧人受到较多骚扰,通往圣地之路似乎成为一条绝路。从耶路撒冷回到西欧的基督徒将他们所受的艰苦经历散布到西欧各地,宣传穆斯林对圣地和基督徒的迫害,一时间在西欧点燃了狂热的宗教复仇火焰。
  与此同时,随着塞尔柱土耳其人的扩张,拜占庭帝国节节败退,几乎丢失了整个小亚细亚,君士坦丁堡也危在旦夕。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谢一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向曾经的敌手罗马教皇和西欧的国王们求援。
  这时,西欧发动一场宗教反击战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但还缺少一位煽风点火的人物,而且需要将各方的乌合之众汇聚成一股力量。教皇乌尔邦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扮演了这一关键性的角色。
  乌尔班原名欧德·德·拉尼,1042年出生于一个法国贵族家庭,年轻时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出众的演讲技能则是他的特长。凭借着自己的优势,他由修士到副院长到红衣主教,沿着教阶一级一级地往上攀登,1088年当选为罗马教皇。
  当上教皇之后,他曾于1089年组织法兰克人十字军攻打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但效果不显著。这时,西欧人的宗教热情持续高涨,他决定推波助澜,于1095年离开罗马前往法国,沿途鼓吹十字军东征。
  1095年9月,他以上帝代理人的身份在法国南部的克莱芒郊外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有六七百名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他在会上发表的演讲大概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演讲之一了:
  “不要因为爱家庭而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因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为有财产而拒绝前往,因为更大的财富在等待着你们。”
  “死者必将升入天堂,生者倍受上帝恩宠,去分享其荣耀奖赏吧!幸运在向你们招手!”
  "教民们,那东方的国家,遍地是牛乳、羊奶和蜂蜜,黄金宝石随手可拾。谁到那里不会成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红,作为你们的徽号,你们就是'十字军',主会保佑你们无往而不胜!"
  这真是一次技术高超的演讲。他从耶稣的降生、成长、受洗、在圣地的游行、教导与行善说起,严厉的谴责异教徒对圣地的亵渎,以及对朝圣者的虐侍,利用当时西欧人本身狂热的信仰,保证只要为圣战而死均可上天堂、赎罪。而他夸耀东方的繁华富裕,则是充分利用了人在现世的欲望。信仰的激情,对上天堂的期待,加上牛乳、羊奶和蜂蜜的强刺激,满足了各种各样的动机,使得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时代很快就开始了。
  1096年秋,来自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西部的骑士队伍从各地分路出发,会聚于君士坦丁堡,向小亚细亚进发,1098年攻占安提阿,1099年攻占耶路撒冷,对当地的穆斯林进行了屠杀,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就在基督教世界扬眉吐气的这一年,这位倡导者也离开了尘世,到他的上帝那里报告去了。
  在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十字军东征又进行了许多次,通常说法是八次,但十字军东征实际上是川流不息,很难用多少次来概括的,直到1291年为止。
  十字军东征无疑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和中东的历史。首先,它带来的一次次战争和血腥屠杀引起了新的敌意,加剧了两种文明的矛盾,使得这种矛盾历经上千年仍然是如此尖锐;而伴随战争加大的是两个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给双方都注入了新的文化,比如现在西欧的语言仍能找到一些来自中东的词汇;其次,许多西欧的领主在战争中破产死亡,或者农奴没有回归,这对西欧封建农奴制的衰落起了作用,许多土地收归国王,加强了王权;而随着新奇的纺织品、食物、香料流入西欧,加速了贸易活动,意大利商业城邦热那亚、威尼斯因此兴起,也刺激了西欧人的野心,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埋下了伏笔;十字军带回的金银多于支付战争的费用,增加了西欧的货币供应,提升了经济。从历史来看,西欧在11世纪是个转折点,之前是漫长的黑暗时代,但从这个世纪开始,在经济文化多方面呈现出每个世纪都有明显进步的趋势(只有14世纪除外),逐渐成为世界文明的领头羊。这种转变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十字军东征也是一个促进因素。
  在十字军东征的鼓动者中,作为超国家的权威和上帝的代理人,乌尔邦二世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仅凭克莱芒郊外那次震慑人心的演说,他就足以跻身于改变了历史发展大势的人物之列。
  成功贴士:利用圣城被穆斯林攻占的时机,乌尔邦二世将自己天才的演讲能力发挥到极致,是攻心、利诱和煽情三者的完美结合,其结果也是一举三得:提高了教皇在西方世界的地位,提高了欧洲人的宗教热情,也扩大了基督教的势力范围。

  第28位 威廉一世

  Wilhelm I(1797—1888年),普鲁士国王(1861—1871年在位),德国皇帝(1871—1888年在位)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重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著名的“铁血演说”
  我甚至始终把获胜的战争本身也视为坏事,治国之术必须努力使各国人民免遭这一不幸——俾斯麦
  霍亨索伦王朝,这个曾经的欧洲历史上最幸运的世系,带领普鲁士从一块贫瘠的沙丘平原上悄然崛起,沿着腓特烈·威廉大选侯、腓特烈大帝等人的辛勤足迹,使普鲁士精神成为一个令欧洲人畏惧而钦佩的名词。19世纪中期,这个幸运世系又诞生了一个无比幸运的帝王,在他的手中,德意志近千年来的统一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尽管人们谈起德国统一之路,总是首先想到铁血宰相俾斯麦或军事改革家毛奇,但站在统一的最高荣誉宝座上的,毕竟是他这位德国皇帝——威廉一世。

  第30位 奥斯曼一世(1)

  Sultan I.Osman(1258—132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1300—1326年在位)
  要公正,仁慈,珍视学者,保护人民——奥斯曼一世
  奥斯曼也许是历史上名声最响的帝王了,他的名字成为土耳其帝国的国号延续了600多年,这个庞大的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扼住大陆交通的咽喉,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帝国之一。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中的一支,一个在世界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中饱经沧桑的民族,从中国北部到中亚大草原再到伊朗高原东部,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他们成为真主安拉的子民。后来在“上帝之鞭”蒙古人的逼迫下,他们之中大约400户人家在首领厄尔图格鲁尔的带领下迁到了小亚细亚,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找到了安家之地。当时,控制小亚细亚大部的是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罗姆苏丹国,罗姆苏丹给予同种的奥斯曼人以慷慨的待遇,将小亚细亚西北部同拜占庭帝国接壤的索古德地区封给了厄尔图格鲁尔,作为藩属以拱卫罗姆苏丹国。厄尔图格鲁尔就是奥斯曼的父亲。
  1290年厄尔图格鲁尔死,32岁的奥斯曼继承了首领之位。当时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奥斯曼的国家蒸蒸日上的同时,他的宗主国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一再打击下分崩离析,1308年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在关键时刻,奥斯曼接过了土耳其的大旗,1299年宣布独立建国,自称埃米尔,1300年又自称苏丹(意为最有权威的人),这就是600多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源头。
  奥斯曼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组织者,在他领导下奥斯曼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他成功的原因除了个人出色的才能之外,还有以下几点:1、他高举圣战的大旗,以神的名义,将宗教的和半宗教的团体凝聚在自己旗下,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2、他对圣战中立功的人慷慨地赐予土地,从而赢得人心;3、他胸怀广阔,除了土耳其人之外,还接纳了大量其他民族的穆斯林战士,甚至能容纳非穆斯林。而当时奥斯曼国家处在两大宗教的交界点上,成为伊斯兰教进攻基督教的急先锋,也就成为穆斯林寄托宗教情感的对象,使它能够得到各地穆斯林勇士源源不断的支援,与此同时,欧洲正好开始了分裂和衰退的14世纪,抵抗能力大为下降,这是奥斯曼国家崛起的客观原因。
  奥斯曼以其才能和气度得到德高望重的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谢赫的赏识,娶了谢赫的女儿马勒哈。这场幸运的婚姻大大帮助了奥斯曼的霸业,因为谢赫的声望,更多的穆斯林战士投奔到奥斯曼旗下。谢赫在奥斯曼即位之时,曾向他赠送了宝剑“胜利之剑”,此剑后来成了奥斯曼帝国历代君主即位时受赠的圣物。
  奥斯曼一直避免向他的前宗主国罗姆苏丹国开刀,罗姆苏丹国灭亡之后,由于国力尚不够强大,出于策略,他又承认统治波斯的伊儿汗国为宗主国,曾代表小亚细亚各公国向这个蒙古朝廷纳贡。奥斯曼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异教徒的拜占庭帝国。千年古国拜占庭此时已如身患痼疾的老人,它的军队主要是雇佣军,又不再有东征的十字军给它支援,在真主名下团结一致的奥斯曼人攻击下节节败退。
  奥斯曼先后占领的拜占庭城市有厄斯基色希尔、莱夫凯、卡加希萨尔、伊内格勒和耶尼谢希尔等地。他因为在1301年在巴法埃农战役中击败拜占庭军队,而赢得了“贝伊”的称号。他占领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美朗诺尔城之后,将该城改名为卡加希萨尔,并迁都于此,作为进一步前进的据点。
  接着,奥斯曼将目标指向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最后的据点——布鲁沙,只要拿下了布鲁沙,通向欧洲的马尔马拉海峡便展现在眼前。这场围攻战进行得非常艰苦,前后持续了9年之久。在即将破城之时,奥斯曼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1326年,奥斯曼给他儿子乌尔汗留下了“要公正,仁慈,珍视学者,保护人民”的遗嘱之后,就撒手人寰了。乌尔汗攻占了布鲁沙,并迁都至此,将奥斯曼的遗体葬于此城,布鲁沙从此成为奥斯曼人的圣城。乌尔汗在位时期,奥斯曼国家继续发展壮大。奥斯曼帝国从创始人奥斯曼到第10代苏丹苏莱曼大帝,300多年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中间虽曾被帖木儿打败过,但强势不改),他的后继者中乌尔汗、穆拉德一世、穆罕默德二世、谢里姆一世、苏莱曼一世都是不世出的优秀统帅,使帝国“像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直至灭了千年古国拜占庭,傲视三大洲。
  奥斯曼统治期间,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从游牧走向定居生活。
  从历史来看,在奥斯曼时代,他的国家尚为一个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小国,而且刚刚进入稳定的国家阶段。那个地跨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他的后继者们不断努力的结果。但这并不能否定奥斯曼的影响,没有奥斯曼这个开创者,就没有后来的这一切。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使自阿拉伯帝国崩溃以来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又有了主心骨,而且由于奥斯曼帝国堵住了东西方交通的陆路,使西欧人不得不从海上寻找新的交通线,于是有了后来的大航海时代。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的巨大影响,奥斯曼显然应在本排行榜中居显要位置。
  成功贴士:奥斯曼的国家处于两大宗教交界处,是四战之地,但奥斯曼将劣势化为最大的优势,他高举“圣战”的旗号,使自己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瞩目的英雄和寄托宗教情感的对象,既扩充了领土,又凝聚了穆斯林的人气和精英,且能容人用人,厚待人才,使本国愈战愈强,愈强愈战。

  第31位 萨拉丁

  salah-al-din(1138—1193年),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1171—1193年在位)我拿了一枚金币, 给了他一枚银币——萨拉丁讽刺同他交换阿勒颇城的赞吉萨拉丁睿智、勇敢、慷慨无比。……要赢得下属的心,没有什么比慷慨的赏赐更有效的手段了——萨拉丁的敌人评价他萨拉丁在他死后的800年中,为全世界穆斯林所崇拜和基督徒所尊重,他的人格和功业,也确实不愧于英雄的称号。
  萨拉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主要是夺取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这里的争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此外,他在埃及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并使埃及重新回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大家庭之中,夺取了叙利亚等地,使埃及和西亚广大地区重回到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

  第32位 帖木儿

  Timur(1335—1405年),帖木儿帝国君主(1370—1405年在位)
  当上帝要什么事情发生时,他会提供种种理由,由于这些理由,该事情就会按天意而产生。上帝已注定把亚洲帝国给予帖木儿和他的子孙,他预见了帖木儿温和的统治,它将给他的臣民们带来幸福——《武功记》对帖木儿的成功的解释
  帖木儿,是中东历史上最有名的征服者之一。关于他的出身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一个突厥化的蒙古人,另一种认为他是个突厥人,只不过自封为成吉思汗的后裔。

  第33位 穆阿维叶

  Muawiyah(600—680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哈里发(661—680年在位)
  奉真主之名,你是其中一位大声疾呼反对奥斯曼、其中一位杀害他的人,我希望你也将是其中一位为了此事被真主杀害的人——穆阿维叶攻击阿里及其部下
  穆阿维叶是将宗教领袖、军事家和政客三重角色结合得最好的一代枭雄。作为宗教领袖和军事家,穆阿维叶将阿拉伯帝国的霸业和伊斯兰教的精神事业发扬光大,而作为一位政客,穆阿维叶在夺权和维权中显示出了高明的手段。公心和私心,往往是一位成大事者必备的两个方面。

  第34位 拉美西斯二世

  RamessesⅡ(公元前1314年—1224年?),埃及法老(公元前1290—1224年在位?)
  赫梯国家的伟大君主赫吐什尔,通过自己的使者送给法老银板副本,……为的是向统治者的金牛,拉美西斯二世陛下,求得和平,请按照自己愿望确定每一个国家的自己的边界。--《埃及-赫梯和约》
  拉美西斯二世,也许不是古埃及文治武功最盛的法老,但很可能是名气最大的一个。

  第35位 明太祖朱元璋

  (1328—1398年),中国明朝皇帝(1368—1398年在位)
  礼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朱元璋
  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朱元璋
  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焉——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从乞丐、和尚到皇帝的故事,如此大的人生落差,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若干从奴隶到帝王者能与之相比了。

  第36位 康熙皇帝

  (1654—1722年),中国清朝皇帝(1661—1722年在位)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眹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康熙皇帝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皇帝
  前代治河之书,无不翻阅,泛论虽易,实行则难。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康熙拒绝将治河谕旨编撰成书时说
  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习惯上以年号称之为康熙。他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代皇帝,因为缔造了“康乾盛世”,以及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为,成为中国最受景仰的帝王之一。拜当代影视传媒所赐,他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帝王。

  第37位 威廉一世

  WilliamⅠ(1533—1584年),荷兰执政(1559—1584年在位)如果人民不再信任我,我愿远远离去,甚至到世界的另一端。——威廉一世他本来可以像那个时代的大贵族一样,在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中体面地过完富足的一生。但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命运之神又把他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尼德兰革命的发生也许是历史的必然,是那个时代群体意志的表达,但如果没有威廉的种种活动,荷兰后来的历史轨迹也许还会有很多的不同。

  第38位 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rezzar(约公元前630—562年),新巴比仑国王(公元前604—562年在位)
  我将把财富和荣耀带给你,我讲把四方征服带给你,我将使神的子民成为你的臣民————-尼布甲尼撒二世登基时的演说
  新巴比仑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历史上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帝王,他的著名除了“巴比仑之囚”之外,还因为那座虽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中,但仍令后人浮想联翩的、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他那原为米底公主的王后思念家乡的山林景色,不喜欢巴比仑的平原水乡,终日愁眉不展,这位善解人意的君王便仿照米底特色,为她建造了这座“空中花园”,以搏美人一笑。

  第39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1)

  Екатерина II(1729—1796年),俄国女皇(1762—1796年在位)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叶卡捷琳娜二世
  如果我们不同意减少残酷性和改善人们不可忍受的的生活状况,那么尽管我们反对,他们自己迟早也会这么做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治理俄罗斯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只能用专制君主制,舍此皆为下策。——-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非亚,出身于一个德国小公爵家庭,自小曾随其母游历过欧洲许多城市,并到过不少德国诸侯的宫廷,但她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744年,这一年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为她的继承人彼得(即后来的彼得三世)挑选妻子,叶卡捷琳娜作为候选人被邀请到俄国宫廷之中。
  当叶卡捷琳娜与其母的马车奔驰在东欧平原的驿道上时,可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当从小熟悉宫廷倾轧的她,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复杂的宫廷生活显然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到莫斯科之后,叶卡捷琳娜很快就被定为皇储的配偶,但接下来的18年对她来说并不轻松。叶丽萨维塔女皇对她时冷时热,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个身体嬴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宠爱自己的情妇,经常羞辱叶卡捷琳娜。在这期间,叶卡捷琳娜自称“无时没有书本,无时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在书本中积累知识,同时偷偷组织了一个小团体,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奥尔洛夫五兄弟为首的近卫军青年军官,成为支持她的铁腕力量。
  1762年,女皇叶丽萨维塔去世,正在怀孕的叶卡捷琳娜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地看着她的丈夫兼死敌彼得登上了皇位,成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后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动,终于将自己逼上了绝路。他下令在“七年战争”中形势大好,胜利在望的俄罗斯军队停止战斗,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还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在国内,他要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东正教的人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结果,自然是人心思变。在奥尔洛夫兄弟和哥萨克首领拉祖莫夫斯基的帮助下,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几天后,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经过18年的忍辱负重,叶卡捷琳娜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大帝国的主人。
  叶卡捷琳娜二世最大的成就在俄国的领土扩张上,这也是她对历史的主要影响。包括三次瓜分波兰,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和一次对瑞典的战争。
  在波兰问题上,叶卡捷琳娜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纵波兰选王会议,将她的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波兰王位。1772年,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得到了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波兰爱国人士进行了灭亡前的反抗,1791年,爱国党通过了《五三宪法》,宣布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结果遭到俄普两国的联合打压。叶卡捷琳娜的军队攻占华沙,宣布《五三宪法》无效,并与普鲁士一起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议,得到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叶卡捷琳娜军队的刺刀下,1793年波兰的最后一次议会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过了这个被宰割的协约。叶卡捷琳娜本来可能想为她的情夫保留一个傀儡王国,但1794年波兰救亡起义风起云涌,在联合普奥两国镇压了波兰起义后,为免夜长梦多,决定第三次瓜分波兰,使这个国家彻底从地图上消失。三次瓜分波兰,贪婪的北极熊共分得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没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愿望,土耳其始终是沙俄的头号假想敌。但叶卡捷琳娜时代对土耳其的战争进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1768年,在俄国挑逗下,土耳其对俄宣战,本来被认为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却呈现出俄国一边倒的优势,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爱琴海四条战线大获全胜,在1774年的和约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被迫承认克里木汗国独立(后为俄国吞并),并承认俄国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耳其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双方都在备战。1787年两国战争再次爆发。这一次,俄军在苏沃洛夫(此君后来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还要大显身手)率领下赢得更加彻底,著名的伊兹梅尔一战中歼敌2万多。土耳其再次以失败者的身份签订和约,割让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并承认克里木纳入俄国版图。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沦为任人宰割的西亚病夫的过程中,叶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剂。
  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还有个小插曲,瑞典“演员国王”古斯塔夫想乘机偷袭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结果大败而归。瑞典、波兰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国在欧洲扩张的三个主要对象,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取得全胜。
  望着大大扩张了的俄国版图,叶卡捷琳娜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叶卡捷琳娜早年曾读过许多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开明专制”的时代,她也使自己成为这一时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后与伏尔泰有过密切的书信联系,还曾资助过“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她兴办各类学校,提倡文学创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取消对贸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这个专制主义宝座上坐热之后,她的思想逐渐改变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持续了一年多就被镇压了下去,而且未占领过战略意义重要的大城市,但还是使女皇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如改“省,州,县”三级制为“省,县”二级制,并给予贵族更多更大的权力,1787年颁布的《俄国贵族、自由和特权诏书》是集中体现,她也因此被称为“贵族女皇”。对此,虽然短期内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从长期来看加剧了贵族农奴主和农奴两个阶级的矛盾对立,农奴所受的剥削和压迫进一步加深。农奴制一直是俄国社会的一大痼疾,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剧了它并将这个棘手的难题推给她的后代去解决。
  另一方面,由于给予了贵族更多的自由,使其中的先进分子能够充分接触西欧的自由主义思想,为俄国的现代化打开了一道门缝。俄国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第一声呐喊就是从进步贵族中发出的。
  叶卡捷琳娜据说很风流,她的情夫之中著名的有格里哥利??奥尔洛夫、波将金、波尼亚托夫斯基,他们在不同时期使叶卡捷琳娜的事业更加辉煌。不过同她之前的三个女沙皇相比,她也许还算不上荒淫无耻。
  总而言之,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使国际格局和版图发生的变化。她使波兰消失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时,使俄国更加强大,统治力量进一步逼近欧洲心脏地带,并在即将到来的拿破仑战争时代立于不败之地。这位不可一世的女沙皇在本排行榜中居第39位。
  成功贴士:叶卡捷琳娜二世早年失意时期曾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有过极大的热爱,但当她执掌大权之后,却成了一个维护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贵族女皇”。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她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以及她同时代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身上。他们都是很有见识的优秀政治家,但他们最终都加强了最有利于自身统治的专制形式,这也许说明了,帝王终究难以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

  第40位 苏莱曼一世

  Kanuni Sultan Süleyman (1494—156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1520—1566年在位)
  他猛击、毁坏和消灭一切当道的东西——外国使者评论苏莱曼大帝
  占据大陆咽喉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祚长达600多年。它漫长的岁月可分成两部分:从开国到苏莱曼大帝时代为上升阶段,此后为走下坡路的阶段。而苏莱曼大帝则是站在帝国最高峰处,“猛击、毁坏和消灭一切当道的东西”的杰出帝王。

  第41位 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Ⅱ(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
  即使遇到狂风暴雨,随时有颠覆的危机,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个国王的样子。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人不需要什麼,名字就够了。——-腓特烈二世
  一个君主真正的信仰是他的兴趣和光荣。——腓特烈二世
  在我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获得灵魂的安慰——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全力支持着一支的代表国家荣誉的庞大军队。“普鲁世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发展到了它的极点,这个国王也以“战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第42位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1)

  Gustavus Ⅱ Adolphus(1594—1632年),瑞典国王(1611—1632年在位)
  王国福祉,一靠上帝,二靠海军——古斯塔夫二世
  炮火要猛烈,集中,切忌分散,炮兵要与其它武器兵种协同作战。——古斯塔夫二世的炮兵战术。
  以写了一本《诸世纪》的预言集而闻名于世的法国占星家诺斯特拉达穆斯曾经预言,16世纪末、17世纪初,北欧将出现一头狮王,傲视欧洲大陆,作出惊天动地事业,可惜英年早逝,将命断德意志。事实上,在他去世45年后,这头北方雄狮就发出了他第一声怒号。
  古斯塔夫·阿道夫有着瑞典王室固有的智力早熟和疯狂爱冒险的血统特征,幼时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勇气,是瑞典人眼中的神童。当然,他最感兴趣并精通的是历史和军事,他崇拜的对象是领导荷兰独立战争的军事天才——奥兰治亲王毛里斯。
  1611年,随着他父亲卡尔九世,17岁的古斯塔夫就成为瑞典国王。然而,年轻的古斯塔夫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形势。他的堂兄,时任波兰国王的西吉斯蒙德一直宣称自己才是瑞典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得到一些瑞典贵族的支持。而从他祖父古斯塔夫·瓦萨时代就结下瑞丹矛盾,和从他伯父约翰三世时代结下的瑞俄矛盾,此时仍剪不断,理还乱。瑞典与上述三国之间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而在国内,因他父亲卡尔九世对西吉斯蒙德的支持者进行了清洗,制造了“林雪平惨案”,使得国内的贵族反对势力强大。而丹、波、俄三国的连年战争,已使得瑞典国内民穷财尽。总之,用“危机四伏”来形容古斯塔夫继位时的处境,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古斯塔夫首先摆平了国内的贵族,这中间,一位重要人物——奥克森斯蒂耳那发挥了重要作用。奥克森斯蒂耳那是个非常杰出的人物,28岁已经成为参政会头号人物,在他的作用下,贵族和国王之间签订了史称“古斯塔夫·阿道夫宪章”的一系列条款,规定国王不得掠夺贵族的领地和财产、不得随意逮捕贵族等,以换取贵族对国王的效忠。古斯塔夫的妥协一方面是形势所迫,但另一方面也与他将事业的重心放在对付国外的敌人有关。奥克森斯蒂耳那后来成为一代名相,当古斯塔夫在外搏杀时他负责内务,古斯塔夫战死后他接管军队继续作战,为君臣相得的典范。
  甫一即位,便遭到世仇丹麦、俄国先后的袭击。但总算损失不大,特别是迫使俄国签订 “斯托尔波沃”条约,以放弃俄国皇位为代价(约翰三世时代曾对俄国皇位提出过要求),确保了瑞典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占有,俄国仍然没能获得出海口。咬紧牙关挺过去的刚刚即位的缺兵少银人心不稳的6年之后,古斯塔夫终于长长舒了口气,1617年10月,他在乌普萨拉大教堂举行了迟到六年的加冕仪式。从这一年起,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将瑞典推上了欧洲强国的地位。
  瑞典人口稀少,资源短缺,远离欧洲商道,是当时欧洲的穷国。古斯塔夫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人(主要是荷兰人)来瑞典开办企业,开采瑞典丰富的铜、铁矿藏,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坚实的军火工业。为增加收入,古斯塔夫将当时的税收从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收入增加以后,古斯塔夫就开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军事改革,他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军事之父。
  首先是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各国军队都是雇佣军,纪律性和忠诚度很差,古斯塔夫实行征兵制后,战斗力明显加强了,纪律也明显好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古斯塔夫还是最早让士兵统一军装的。其次,他对作战时的方阵进行了改造,将作战面拉长,纵深减少,有利于火器密集地发挥威力。他还使炮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同时提高炮兵作战的机动性,减小炮身重量,使炮兵能够与骑兵、步兵更协调地联合作战。当然,这一切还依赖于古斯塔夫对军队高效的实战操练。
  当古斯塔夫的改革初见成效之时,波兰首先撞在他的枪口上。从1621年起,古斯塔夫几度进军当时隶属波兰的立沃尼亚,夺取了首府里加,1626年取得关键性的沃尔霍夫会战的胜利。在这些战斗中,古斯塔夫的战场指挥技术渐趋成熟,当他的能力和经验达到颠峰状态的时候,终于在德意志三十年的战争中为他自己,也为瑞典取得了空前的荣誉和威望。
  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是一场欧洲新教与天主教势力的大搏杀,实际上也是一场德意志统一与分裂势力的大搏杀,在前两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4年)和丹麦阶段(1625——16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杰出军事家华伦斯坦和提利的领导下,新教联盟均遭到惨败。这时,欧洲各个新教国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瑞典,年轻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扮演德意志新教救世主的时机已经成熟。
  1630年,古斯塔夫仅率领1.3万瑞典军,在德国登陆,正式开启了叁十年战争的 第三阶段——瑞典阶段。此时帝国军队总司令华伦斯坦已经被迫辞职了,古斯塔夫的对手是接任总司令的提利伯爵。战争开始阶段,古斯塔夫采取稳打稳扎的策略,巩固波罗的海河岸地区作为后方基地,然后沿着奥得河一步步上溯,在一些小的战役中打败帝国军队。
  1631年,因形势所迫,原来保持中立的德意志新教国家勃兰登堡和萨克森先后倒向瑞典一边,使得古斯塔夫十分有利,开始放胆攻入德意志心脏地带。是年9月,瑞典和萨克森联军主力同提利的帝国军队主力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莱登菲尔德相遇,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会战。这场战役中,双方的左翼都被对方击溃,但古斯塔夫的军队显示出更高的战术素养,在左翼萨克森军队溃散之后,迅速填补了缺口,稳固了阵地,最后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1632年4月的列克河战役,古斯塔夫在一支实力与自己差不多的军队面前强渡过河并击败了对手,提利伯爵也在这场战役中丧生。接着,古斯塔夫进军天主教联盟的大本营巴伐利亚。
  在这种情况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得不重新任用心存顾忌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华伦斯坦复出后打败萨克森军队,进军萨克森,准备切断古斯塔夫的退路。于是,古斯塔夫被迫回师萨克森,双方均在莱比锡附近集结军队,又一场决战到来了,这就是著名的吕岑战役。这场大战是在大雾中展开的,一开始瑞典军进展顺利,但当古斯塔夫从战线右翼回援中央过程中与队伍脱离,结果在与帝国军队的格斗中阵亡。瑞典军队在伯恩哈德的率领下继续奋战,仍然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后来,瑞典在法国介入战争的情况下,终于坚持到了三十年战争的胜利。瑞典成为除了本土外,还拥有芬兰、德意志北部沿海地区、芬兰湾、里加湾的北欧大国。
  古斯塔夫一直以战神的形象被后人记住。他的军事改革及他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军事的发展,并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这也是他被排在本榜中的主要原因。当然,古斯塔夫并非仅仅是一个雄赳赳的武夫,他在内政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北方雄狮”在这个帝王排名中列第42位。
  成功贴士:三十年战争是德意志人的噩梦,但对于寒冷孤僻、远离商道的北欧半岛上的瑞典人来说,则是一次全面展示自己实力、提升自己国际地位的绝佳机会。古斯塔夫二世的战争动力,与其说来自于对新教的热情,倒不如说来自于古代北欧海盗冒险精神的冥冥召唤更为恰当。

  第43位 迦腻色迦

  Kaniska,贵霜帝国君主(78—102年在位?)
  昔贵霜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大唐西域记》
  迦腻色迦,贵霜帝国全盛时代的君主,不但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佛教的保护人和发扬光大者。在佛教的护法名王之中,他的作用仅次于阿育王。

  第44位 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

  Victor Emmanuel II(1820—1878年),撒丁国王(1849—1861年在位),意大利国王(1861—1878年在位)
  我们是遵守条约的,但我们对来自意大利四面八方的痛苦呼喊不能无动于衷。——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论政府必须支持意大利各地的反奥运动
  一提起意大利独立运动,人们就会想起意大利开国三杰马志尼、加富尔、加里波第的丰功伟绩,当然,作为他们的后盾,开国君主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的作用也不容忽略。与几乎同个时代的德国独立运动相比,意大利独立运动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因此也出不了像俾斯麦这样可以一力擎天的人物,“三杰”的努力缺一不可,而国王维克托·艾曼努尔在其中的作用也更加微妙。

  第45位 伊凡三世

  Иван Ⅲ(1440—1505年),莫斯科大公(1462—1505年在位),全罗斯君主。
  他连一口樱桃都要分两次吃——史书对伊凡三世处事谨慎的形容
  从中世纪的蕞尔小国莫斯科公国,到极盛时代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俄罗斯扩张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上一道刺激眼球的风景线。“钱袋”伊凡一世、“顿河王” 季米特里、伊凡三世、伊凡四世(雷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亚历山大一世等等,一代代野心勃勃的君主将扩张的接力棒不懈地传递下去。在俄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漫长量变过程中,也有着若干关键性的质变,伊凡三世在位时期就促成了几个关键性质变的发生。
  伊凡三世在众多大胆泼辣、作风凶狠的俄国沙皇中显然是一个异类,他被形容为“连一口樱桃都要分两次吃”,其谨小慎微可见一斑。在不变的扩张决策中,他抱紧住“稳打稳扎”的四字诀,终于一路走向了成功。当然,幸运之神的多次眷顾,也是成就这位“全俄罗斯最高统治者”的一大原因。

  第46位 曼苏尔(1)

  Manzur(707—775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754—775年在位)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以曼苏尔为奠基者,以麦蒙为中兴者,以穆耳台迪德为结束者——-史学家阿里比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评价
  曼苏尔原名艾卜·哲尔法尔·阿拔斯,曼苏尔是他功成名就之后获得的“胜利者”的美称。他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实际奠基人,他因为营建了巴格达这座“神赐予的城市”而名垂千古。实际上,神赐给他的不仅仅只有巴格达这座都会,还有高贵的出身和绝好的历史机遇,使他比较顺利地摘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荣誉。
  曼苏尔出身于显赫世家,来自于古莱氏族哈希姆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五世孙,在伊拉克拥有大地产。阿拔斯在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之后归顺了这个生机勃勃的政权,但经过近百年的变迁,这个政权逐渐变得腐朽、残暴,哈里发一代不如一代,穷奢极欲,不断加重税收负担。于是,这个帝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教派矛盾被唤醒了。
  倭马亚王朝出自原本同先知敌对的家族,强夺了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及其子侯赛因的地位,成为世袭统治者。阿里的后代认为哈里发之位应由他们继承,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什叶派,一直在伊拉克、波斯等地从事反倭马亚王朝的活动。在四大哈里发时代还形成了一个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也是倭马亚王朝统治者的死敌。而倭马亚王朝不成熟的宗教政策也为之造就了众多的民间反对派。他们原本许诺不分民族只要皈依伊斯兰教就可获得与阿拉伯人同等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未兑现,波斯广大民众在成为穆斯林之后仍然被迫缴纳各种高额捐税。而异教徒在帝国之内的命运则更加悲惨。这样,在阿拉伯人、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中,形成了推翻倭马亚王朝的合力。
  最先发难的是中亚的粟特人,他们的反抗持续了10年之久,接着哈瓦立及派在北非发动起义,也持续了两年。给了摇摇欲堕的倭马亚王朝致命一击的正是阿拔斯派。一个出身微贱的波斯释奴艾卜·穆斯林成为他们的代理人,在呼罗珊地区积极煽动波斯人起来反抗,747年以减轻捐税为号召发动了起义。曼苏尔及其兄艾卜·阿拔斯、其叔父阿布杜拉等阿拔斯家族的成员逐渐走上了前台,成为起义的领导者。749年,艾卜·阿拔斯在库法被拥戴为哈里发。
  在阿拔斯派、哈瓦立及派、什叶派等众多敌对势力的分进合击之下,倭马亚王朝终于在一声叹息中结束他们的统治。艾卜·阿拔斯成为帝国新的统治者,是为阿拔斯王朝的开始。艾卜·阿拔斯十分残暴,被称为屠夫,对已穷途末路的倭马亚家族成员斩尽杀绝。他的残暴看来将引起新一轮内乱,幸而在位四年就死去。
  这样,年已47岁、拼杀一生的曼苏尔终于熬到了哈里发的位置上,但他同许多王朝第二代君主一样,还要面对一系列的考验之后才能安享太平。首先是他的叔父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在王朝建立中的功绩与曼苏尔不相上下,也一直窥伺哈里发之位,但曼苏尔有他的王牌:首义功臣兼王朝头号猛将艾卜·穆斯林。艾卜·穆斯林在尼西宾战役中打败了阿卜杜拉,终于助曼苏尔坐稳了大位。
  艾卜·穆斯林对曼苏尔可谓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艾卜·穆斯林,就没有他曼苏尔的阿拔斯王朝。艾卜·穆斯林累官至呼罗珊总督,他还曾于751年在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高仙芝的军队,确立了阿拉伯帝国的中亚霸权。但历史上功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宿命还是掐上了这位奴隶出身的高傲将军。当他被曼苏尔强令移驻埃及时不愿从命,于是曼苏尔以此为由杀害了他,除去了最大的心腹之患。艾卜·穆斯林的被杀还引发了辛巴德派反抗运动,但很快被曼苏尔镇压。
  曼苏尔有其兄艾卜·阿拔斯残忍果决的一面,但更擅于谋略,充满智慧。他并没有因为除去了两位开国元勋而陷入困境,这充分显示出了他的实力。他采用武力为主,招抚为辅的办法,先后平定了辛巴德派、波斯拉万派、什叶派、哈瓦立及派等的反抗。与曾经的同盟者什叶派的斗争进行得十分残酷,最后斩杀了阿里的两位玄孙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可怜的什叶派徒为他人作嫁衣裳,只能继续以民间反对派的身份延续下去。
  于是,曼苏尔在这场群雄逐鹿中成为笑到最后的人,“曼苏尔”原意就是“胜利者”。曼苏尔向历史这个公正的裁判表明了,他不仅是一个打天下的高手,也是一个治天下的能手。他奠基的阿拔斯王朝持续了500余年,延续到1258年。这个王朝的长寿,同曼苏尔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
  曼苏尔果断地剪灭了众多异教派,使它们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再兴风作浪。坐稳大位之后,曼苏尔竭力培植哈里发本人的绝对权威。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已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真主安拉在人世间的代表。全国必须在星期五的聚礼日为哈里发本人祈福。还有众多的御用神学者到处宣传阿拔斯王朝万世长存,不可更易。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同波斯有莫大的关系,这个王朝的政体也更接近于波斯的专制主义。哈里发本人除了拥有绝对专制权力之外,还拥有全国最大的地产。官僚体系更加完善;常备军制度也发展成熟,不再以阿拉伯人为主,而是以波斯呼罗珊人为核心的多民族的军队;税收方面从倭马亚王朝时的以人头税为主改为以土地税为主。但一个权力过大的首相(维齐尔)的存在,为后世哈里发的权力被架空埋下了伏笔,从这一点看来,阿拉伯的君主不如中国的君主精明。阿拉伯帝国的法制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法律条文要根据《古兰经》来确定。
  曼苏尔给后人留下的制度上的遗产大多已经不再具有价值了,但他主持下营建的巴格达至今仍是两河流域的大都会。巴格达原来只是底格里斯河畔一个村庄。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废弃了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大马士革,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新都。曼苏尔看中了巴格达这个位置,从758年开始,就在这里营建新都。总共动用了10万工程人员,花费480多万第尔汗和四年的时间终于大功告成。巴格达之名意为“神赐予的城市”,而它的崛起也确实有如神助,不到半个世纪,巴格达便从一座村庄摇身一变而成百万人口的大都会,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还获得“博物之城”的美称。
  历史上有一些帝王对于某座城市的兴旺发达有着巨大作用,如君士坦丁大帝对于君士坦丁堡,彼得大帝对于圣彼得堡等,但曼苏尔对于巴格达的作用更为突出,因为在758年之前,并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因素预示这个地区会兴起一座都会。
  虽然就算没有曼苏尔,阿拉伯帝国的改朝换代也在所难免。但作为500余年阿拔斯王朝的奠基人,伊斯兰文化的发扬光大者,巴格达的创建者,曼苏尔的历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他被排在这个排行榜的第46位。
  成功贴士: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伊斯兰教思想同波斯专制传统的结合物。利用各派势力打下江山,然后又果断地铲除功臣,同时还加强专制集权的制度并神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是大部分东方专制王朝的开国君主的共同经历,而曼苏尔是其中做得极为完美的一位。

  第47位 威廉三世

  William Ⅲ(1650-1702年),荷兰执政(1673-1702年在位),英国国王(1689-1702年在位)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权力法案》
  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仅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权利法案》
  你可以想像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感受,我至死不渝地爱恋着她,从她身上你会懂得拥有一个贤妻的全部意义。——威廉三世追念亡妻
  威廉三世被列入世界最有影响帝王的行列之中主要因为两点,一是他使荷兰度过了被英法两国夹击的艰难岁月,维持了“海上马车夫”的独立和强盛;二是他接受了《权利法案》,使英国跨入了稳定的君主立宪制。而后者对世界历史更为重要。

  第48位 爱德华一世(1)

  EdwardⅠ(1239—1307年),英国金雀花王朝第五任国王(1272—1307年)
  我们必须确定,凡是我们的都应该归于我们,凡是别人的都应该归于别人——爱德华一世谈立法原则
  我的竖琴奏出哀伤的歌,她活着我热烈地爱她,她死了我也不能不爱她。——爱德华一世纪念亡妻
  说到爱德华一世,人们可能更熟悉他的绰号“长腿”爱德华,实际上他的绰号还有很多,且多数均为雅号,如“全世界的伟大长矛”、“威尔士的征服者”、“苏格兰铁锤”、“英国的查士丁尼”等,绰号之多为英国国王之最。此人对英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可不能小视,他的文治武功主要可分成两个部分,对内使议会制度逐渐成熟(史称模范议会),并加强立法,对外征服威尔士,试图征服苏格兰,并因此与法国对抗。
  爱德华一世是亨利三世的长子,从小喜欢骑马、追逐打仗的游戏,他身躯高大,双腿修长,能紧紧夹住马鞍,绰号“长腿”。他英勇善战,有铁一般的意志,使他成为金雀花王朝诸多“战士国王”中有分量的一位。
  但爱德华年轻时代并不安稳,属于“生于忧患”的一类。英国自他的祖父“无地王”约翰以来,国王和贵族就权力分配问题纷争不断,一时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问题。他父亲亨利三世时代,以蒙特福特为首的贵族迫使国王实行改革,召开议会(此为议会诞生之始)后来双方的矛盾终于发展到兵戎相见,爱德华与亨利三世曾一度被俘,1265年5月,爱德华乘打猎之机逃脱,并开始组织反攻,当年八月,他在伊夫舍战役中获胜,杀死了蒙特福特,使他父亲复位,已自感力不从心的亨利三世遂将权力交给爱德华。但年轻气盛的爱德华实行极端的报复手段,又引起暴乱,后来在教皇等人的敦促下,转而实施温和政策,才得以将暴乱平定
  1270年8月,爱德华受邀参加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起的第8 次十字军东征。据说他被敌方伪装议和的使者用毒剑刺伤,医生为他割肉疗伤时,他都不呻吟一声。但是远征一路无功,只好返回。在途中得知亨利三世死去,遂加冕为爱德华一世。
  当爱德华即位之时,他已是一位经过历练的比较成熟的指挥家了,有领导才能,善于吸引人才并选拔使用人才。他善于使用权力,要求在他的国土上所有的人都要执行他铁一般的纪律。
  在谈判中,他善于忍让,愿意听从忠告。
  1255年,爱德华曾试图在他的威尔士领地上实施英国的政制,引起威尔士人民的不满,引发了战争,爱德华失败。1267年,路埃林自封为威尔士亲王。卧塌之侧岂容他们酣睡,爱德华一世准备充分之后,于1277年集结万余大军,采用壁垒战术向威尔士腹地挺进。
  路埃林自知不敌,被迫乞降,但5年后趁爱德华在苏格兰之机复叛,爱德华再次进攻威尔士,毕竟实力悬殊,路埃林不久败死。爱德华答应威尔士贵族必定选一个“出生在威尔士,不会说英语和法语,从未冤枉过任何人”的人为威尔士亲王,然后派人将即将分娩的王后接到威尔士,刚出生的小王子就成了符合条件的威尔士亲王。从此形成惯例,每个英国王储都被封为威尔士亲王。
  爱德华在威尔士的征服进行得很顺手,但苏格兰则令他吃尽了苦头。1290年,苏格兰王室绝嗣,爱德华以仲裁者的身份指定巴列奥为苏格兰国王,实则由自己操纵。但巴列奥和苏格兰贵族不堪沦落为爱德华的傀儡的地位,便暗通爱德华的夙敌法国人,与英格兰对抗。爱德华问讯大怒,于1296年率兵攻入苏格兰,迫使巴列奥退位,爱德华自任苏格兰国王。爱德华这把铁锤在苏格兰砸出了重重火花,威廉·华莱士以勇敢之心召集了苏格兰人民大起义,坚持了五年多而败亡,但布鲁斯家族的罗伯特一世接过接力棒,继续与爱德华的军队作战。与苏格兰的战争同时牵涉到同法国的对抗,爱德华从中耗尽了精力,终于在1307年死于征讨苏格兰的途中。
  爱德华是在与“议会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但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没有因此视议会为“洪水猛兽”,反而充分认识到议会作为民意的橱窗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议会制,结果是将他对手“议会派”和蒙德福特的未竟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其实际目的是利用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加强王权,并通过了解民众的意见,以实行更有效的统治。在1275—1307年期间,他以各种方法吸引骑士和市民代表进入议会,使议会的代表性逐渐扩大,已不再是类似于“贤人会议”之类的机构。在1295年的一次有各郡、各自治城市和下层教士代表参加的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回顾英国历史,可以发现,议会真正成为英国政治生活固有的一部分,是在爱德华一世的时代。
  爱德华一世还是英国自亨利二世以来最伟大的立法者。他将条目不清,且未成文的普通法重新修订,在1275—1290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主要有“格洛斯特条例”、“权力令状”(限制贵族特权)、“温彻斯特条例”(加强警察制度,维护公共秩序)等。他制定的土地法延续了六百年,主要内容是规定没有他的许可,任何人不得把土地转让给教会。爱德华一世决心从贵族手中夺回王室的权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但他立法的原则却是罗马法中“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看似矛盾的两者,在爱德华一世时代却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但说起爱德华的功业,还不能不提他的王后埃利诺,埃利诺来自西班牙,1254年结婚,他们的婚姻可算欧洲王室的经典婚姻之一,她对他的性格有很大影响。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大臣伯内尔,他信任他们,并能听从他们的意见。因此在1294年以前能取得的辉煌的政绩。后来这二人先后死去,在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得力的辅佐后,他性情变坏,逐渐变得独断专行。
  爱德华的征战历来褒贬不一,但使“联合王国”在联合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却是无人否认的。而“模范议会”和一系列的立法,是英国千年宪政之路上的坚实一步,而且向世界传播了议会制度和法治精神。爱德华一世无疑是影响了世界的重要帝王之一,他在本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
  成功贴士:作为一个伟大的立法者、议会制的积极推动者,爱德华一世同时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和镇压异己者,这两者能够如此协调地在同一个人身上相结合,实属罕见。也许可以这样理解爱德华一世:他是一个富有进取心和统治欲的理性睿智的统治者。

  第49位 若昂一世

  Joao I(1357—1433年),葡萄牙国王(1385—1433年在位)
  他是从古希腊文明中窃得一只火炬照亮大西洋海岸的普罗米修斯;他是用科学武装了头脑的早期殖民事业的领袖,又是敢于向世界之谜挑战的探险事业的英雄——《世界五千年》评价航海者亨利
  若昂一世,是葡萄牙阿维什王朝的建立者,被称为“若昂大帝”,可能是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他在位时期,葡萄牙确立了向海上发展的国策,并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吹响了前奏。若昂一世从诞生到登上葡萄牙的王位,是由一系列浪漫而又血腥的故事构成的。

  第50位 隋文帝杨坚

  (541—604年),中国隋朝皇帝(581—604年在位)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隋文帝论必须伐陈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是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法——-隋文帝论法不恕子普天之下,皆是朕臣,朕之抚育,俱存仁孝。——隋文帝隋文帝杨坚,因为将历经二百多年分裂的中国重新统为一体而名垂千古。实际上,他无论夺取政权还是统一天下,都属于水到渠成的事件,而他在宝座上实行的一系列改变了中国政治结构的改革,才真正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远见卓识。
  位帝王事迹连载待续……


  第三部分

  后 记(1)

  在这100个给人以巨大震撼的名字里面,总结一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很有意思的。100位帝王中,距离我们时间最远的是古埃及法老美尼斯(公元前31世纪),距离我们最近的是沙特国王伊本·沙特(20世纪),他们发挥影响力的时代,以19世纪为最多(10位),诚如麦克·哈特所言,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容易出巨人的世纪,从最有影响帝王的名单来看,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这100位帝王统治的中心区域,有52位在欧洲,41位在亚洲,7位在非洲。其中又以西欧最多,占了36位,这也印证了西欧在地理大发现、近现代工业革命、民主宪政等方面对世界的带动作用。具体到国别的话,则以中国的帝王入选最多,共有13位。因为中国的人口在历史上长期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而且绵延不绝,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影响力量,还因为中国3000多年间一直是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历史上帝王的作用,要超过多数国家历史上帝王的作用。而另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印度入选的帝王则不多(6位),这也因为在印度历史上世俗统治者的作用比不上宗教信仰和种姓制度的影响。在这100帝王之中,男性占了93位,女性则有7位,女帝王数量虽少,但很好地证明了“杰出帝王”不是男人的专利,排名最靠前的女帝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一世(第20位)。
  在这100个帝王中,统治面积最广的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其领土和殖民地面积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此外,若将名义上臣属于蒙古大汗的四大汗国加上去,则忽必烈的蒙古帝国的势力范围也达到3000万平方公里以上(具体数字,史学界还有争议)。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国王宝座上总共坐了72年,在位时间超过60年的有7位,分别是路易十四(法国国王,72年),沙普尔二世(波斯皇帝,70年),拉美西斯二世(埃及法老,66年),维多利亚(英国女王,64年),巴西尔二世(62年),康熙(中国皇帝,61年),乾隆(中国皇帝,60年)。在位时间超过50年的有13位,在位时间超过40年的有38位。在位时间不足10年的只有4位(恺撒、汉高祖、旭烈兀和李成桂),他们的影响大多发生在正式登基之前。拥有头衔最多的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德意志国王查理五世),他拥有一个皇帝、八个国王、八个公爵、六个伯爵和二个侯爵的头衔(他的全部头衔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人的国王,西班牙、西西里、耶路撒冷、巴利阿里群岛、加那利群岛、印第安群岛和大西洋彼岸大陆的国王,奥地利大公、勃艮第、布拉班特、施蒂里亚、克恩滕、克莱恩、卢森堡和林堡公爵,哈布斯堡、佛兰德和蒂罗尔伯爵,勃艮第、黑诺高和罗西隆行宫伯爵,阿尔萨斯和士瓦本侯爵,亚洲和非洲的君主”)。
  在这100人之中,寿命最长的是桑海国皇帝穆罕默德·杜尔,他活到了95岁,活到80岁以上的共有9人,分别是穆罕默德·杜尔(95岁)、德皇威廉一世(91岁)、拉美西斯二世(90岁)、乾隆(88岁)、查士丁尼一世(83岁)、维多利亚女王(82岁)、武则天(81岁)、穆罕默德·阿里(80岁)、穆阿维叶(80岁),而只有3位在40岁之内英年早逝(亚历山大大帝、古斯塔夫二世和魏孝文帝)。在本排行榜中86位生卒年可考的帝王中,平均寿命达61.6岁,远高于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也远高于古代帝王的平均寿命。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是中国女皇武则天(66岁),其次是德国皇帝威廉一世(64岁),即位时年龄最小的是波斯萨珊王朝皇帝沙普尔二世,他一出生就成为皇帝。100位帝王中,有22位在不满18周岁时就继承了王位。
  在这100位帝王中,属于开国帝王(包括创建了帝国,或开创了王朝)的有41人,属于帝王或王朝第二、三代君主的有18人。这100人中,死于非命的有14人(这个比例也远高于普通人),其中4人死于战事,7人死于刺杀,2人死于意外,1人死于自杀。
  在这100人中,终身未婚的有3人,未留下子嗣的有6人,而生育最多的则是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他一共有100多个儿子和50多个女儿。有意思的是,这个排行榜中,有几对父子(女)、兄弟、叔侄,是祖孙关系的有9对,有其它亲戚关系则更多。
  本排行榜的排名依据是对世界历史影响的大小,包括正影响和负影响的绝对值的叠加。不过通常正面的影响适合历史发展趋势,往往意义更为深远,影响持续的时间更长;而负面的影响通常会比较快被历史淘汰,所以出现在本榜中特别是位居前列的,还是以正面贡献大者占大多数。
  也许应该列入正榜中的帝王下列这些帝王都是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雄主,他们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在编写《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正榜》中,我曾考虑过将他们列入,但由于名额限制等原因,最终放弃了。我为此感到很不安,因此列了一个“也许应该列入正榜中的帝王”的名单,共22名帝王,作为正榜100帝王的替补。
  1、胡夫(古埃及法老)2、阿提拉大帝(匈奴王)3、亨利二世(英格兰国王)4、“狮心王”理查一世(英格兰国王)5、亨利四世(法国国王)6、马蒙(阿拉伯帝国哈里发)7、拜伯尔斯(埃及奴隶王朝苏丹)8、明成祖朱棣(中国明朝皇帝)9、雍正(中国清朝皇帝)10、奥朗则布(印度莫卧儿王朝君主)11、塞尔维乌斯(罗马王)12、腓力二世(马其顿国王)13、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埃及女王)14、腓特烈三世(萨克森选侯)15、弗拉基米尔一世(基辅大公)16、曼萨·穆萨(马里国王)17、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18、阿奴律陀(缅甸蒲甘王朝国王)19、哈奄·武禄(印度尼西亚国王)20、天智天皇(日本天皇)21、拔都(金帐汗)22、穆罕默德二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1、胡夫Khufu(古埃及法老 前2590年-前2568年在位?)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独裁者之一。他的盛名主要来自于他修建的金字塔。作为埃及金字塔群中最宏大的一个,胡夫金字塔花费了3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用工达10万,总共用了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在那个机械不发达的时代,实在是个匪夷所思的奇迹。胡夫金字塔的神奇还不止于它的宏伟壮大,更离奇的是胡夫留下的咒语,至今仍在考验着科学家们的智慧。
  胡夫可能是古埃及早期最强有力的法老之一,他发动了远征西奈半岛和努比亚的战争,并大获全胜,在记功铭文上被尊为“伟大的神”。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他的事迹留传下来的不多,但从他能役使如此多的民工为他建造金字塔来看,他的时代国力无疑是十分强大的。
  胡夫没有进入这个帝王排行榜正榜中,主要原因就是他的事迹过少,而且他的功业不像美尼斯那样明确。也许随着考古学发现的不断增加,胡夫对世界史的影响会更多地被后人认识到。
  2、阿提拉大帝 Attila(匈奴王 433—453年)匈奴民族在亚欧大草原上的几百年飘荡也许是世界史上最悲壮的史诗,而阿提拉的活动则是这部史诗的压轴大作。他早年曾在罗马为人质,433年同兄长布勒达一起继位为匈奴王,445年在布勒达神秘死亡之后,成为疆域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独一无二的统治者。447年,阿提拉兵临拜占庭郊外,迫使东罗马帝国纳贡求和。451年,阿提拉入侵高卢,在沙隆会战中被埃提乌斯率领的罗马—日耳曼联军击败,以双方投入的兵力而论,此战的规模是欧洲古代史上空前的。第二年,阿提拉的大军经过北意大利,占领了一系列城市,但在教皇利奥一世的劝说下没有进攻罗马。453年,阿提拉在婚礼后暴死,匈奴王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也从此在历史上消失。
  阿提拉在历史上威名虽大,但他的军事行动除了在欧洲引起一系列骚乱之外,并没有建立真正有价值的新秩序,也未改变各民族的分布,甚至几乎没有扩张匈奴人的国土,这是他没有被列入正榜之中的原因。
  3、亨利二世 Henry II(英格兰国王1154—1189年)
  英格兰金雀花王朝(也称安茹王朝)第一任国王,在英国乃至欧洲久负盛名的“法律之父”。他原为法国安茹公爵,后以武力胁迫其表舅、英格兰国王斯蒂芬立他为继承人,开创了英格兰金雀花王朝(也称安茹王朝)。他在位期间尽管与教会的纠纷不断,而且治家无方,几个儿子都起来反叛他,但仍不妨碍他以一个伟大的立法者的身份成为最受敬仰的王者。他在法律体系方面的改革有一下几点:1、建立完备而固定的司法系统,由王座法庭、普通诉讼法庭、财政署和各地的巡回法庭组成;2、发展令状制度,以国王颁发令状的方式,进行了地产、债务等方面的立法;3、确立了刑事审判程序,建立陪审团制度,取消了“神裁法”,代之以重视证据的司法精神。
  亨利二世是英国宪政的奠基人之一,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由于英国法律体系来自于习惯法,而不是成文法,因而自成一体(与深受罗马法影响的欧洲其他地区相比),并随着英国对外扩张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之所以没有把亨利二世列入张正榜之中,主要是因为英国千年民主宪政之路毕竟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亨利二世虽然开了个头,但真正的质变发生在他的后代。
  4、“狮心王”理查一世 Richard the Lionheart(英格兰国王1189—1199)
  即大名鼎鼎的“狮心王”,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第二任王,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国王”,在10年国王生涯中,有9年零2个月的时间在国外征战。他即位后将内政交给坎特伯雷大主教,自己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途中以嗜杀而闻名。他一度在阿卡和雅法等战役中打败了“伊斯兰守护神”萨拉丁的军队,最后因为国内出现变端急于赶回而没有攻下耶路撒冷,临走前与萨拉丁达成了和议,由十字军控制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穆斯林控制圣城和巴勒斯坦内陆地区,基督徒可自由往返耶路撒冷进行朝拜。但他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俘虏,最后缴纳了15万马克才得以释放。此后,又亲赴法国领地,同法王腓力二世打了五年仗。1199年,他在一次与封臣的战斗中受伤而死。
  “狮心王”的名气很大,但实际影响除了与萨拉丁的战争与和约改变了地中海东岸的政治格局之外,留下的只是骑士精神和浪漫传说,这是他屈居于副榜之中的原因。
  5、亨利四世 HenryⅡ(法国国王 1589—1610年)
  法国波旁王朝第一任国王。原为法国南部又小又穷的纳瓦拉王国国王,是法国瓦卢瓦王室的远亲。在1562年由顽固天主教分子挑起的胡格诺宗教战争中以新教领袖的身份参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善于利用敌方矛盾,成为这场内战中笑到最后的人,在1589年加冕为法国国王,开始了波旁王朝。称王后的表现更加证明了亨利四世的远见卓识。考虑到法国还是一个以天主教徒为多数的国度,1593年,亨利四世宣布改宗天主教,5年后颁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同时给予新教徒充分的信仰自由,体现了在那个时代很难得的宗教宽容精神,结束了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充分收获了民心。亨利四世以他的名言“要使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而流芳后世,他也确实在经济恢复上取得不错的政绩。他任用苏利整顿财政,成效显著。1610年被一个"弑君妄想症"患者刺杀。
  亨利四世是法国史上难得的人格和政绩都十分完美的国王,在长期混乱之后,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且蒸蒸日上的法国。在亨利四世之后的百余年里,是法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几乎称霸欧洲大陆。由于世界史上像亨利四世这样的杰出帝王还有很多,而亨利四世缺少一些更长远的影响因素,因名额限制,没有排进100个最有影响的帝王之中。
  6、马蒙 Ma'mūn(阿拉伯帝国哈里发 813—833年)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他成长在阿拔斯王朝国势如日中天的时代,其父哈伦·拉西德是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一代雄主,迫使拜占庭帝国纳贡称臣。809年,哈伦·拉西德死于征途中,马蒙与其兄阿明分别占据帝国东西部,上演了一场东方专制国家常见的兄弟 墙之战,马蒙以呼罗珊为基地,经过4年斗争,击败了阿明,成为整个帝国的统治者。
  即位之后,马蒙派大将法德勒征讨中亚地区,势如破竹,再度确立了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马蒙时代,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国,衰落中的拜占庭和中国唐朝均难以与之相比。不过,马蒙时代的帝国也出现了与全盛局面不相和谐的音符,比如愈演愈烈的宫廷铺张浪费之风,比如816年爆发的巴贝克“红衣军”起义,被认为是导致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的开始。
  马蒙对世界文明贡献主要在于文化学术方面。他对知识和学者的渴求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他所排遣的搜求知识典籍和学者的使者奔驰在帝国四通八达的大道上,足迹遍及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他让学者把希腊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付给译者以同译稿相同重量的黄金(这也许是世界史上最昂贵的稿费了),许多珍贵而湮没已久的古希腊典籍因此得以复活,后来,这些希腊典籍传回欧洲,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大知识源泉。马蒙本人多次以学者的身份主持学术会议,参加其中的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马蒙将几代哈里发搜求到的学术瑰宝,集中存放在一所规模宏伟的学术中心,名之为“智慧馆”。智慧馆集图书管理、科研、翻译和教育的功能于一体,实际上是世界最早的大学,受它影响,后来在西亚北非等地,出现了许多“智慧馆”的仿制品,如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大学、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等,从公元12世纪开始,创办大学的热潮在欧洲开始蔚然成风,追根溯源,马蒙的智慧馆当居首功。
  马蒙没有被列入100帝王排行榜之正榜中,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较小,而大力扶持学术文化是阿拉伯帝国前期的基本国策,先知穆罕默德就发出过“向世界求知识”的号召,马蒙是其中的登峰造极者,但毕竟不是首倡者。
  7、拜伯尔斯 Baybars (埃及奴隶王朝苏丹 1260—1277年)
  埃及“奴隶王朝”的主要奠基人,被后人尊为“胜利王”、“宗教的支柱”。曾经是一个“做奴隶都没有资格的人”,后成为由突厥奴隶组成的近卫军的将领,1260年在抗击蒙古大军的艾因·札卢特战役中立下大功,阻止了蒙古人西征的势头。同年,拜伯尔斯杀苏丹库图兹,登上了苏丹的宝座。拜伯尔斯善于运用“远交近攻”,同金帐汗国和欧洲一些基督教国家结盟,集中力量打击伊儿汗国和地中海沿岸的十字军国家。他积极向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领地发动进攻,占领了不少战略要地,为后继者最后消灭十字军政权打下基础。他还西征利比亚、南征努比亚,积极修缮河渠驿道,是中世纪埃及继萨拉丁之后最出色的统治者。拜伯尔斯将被蒙古人逐走的巴格达哈里发阿拔斯王室后裔迎立到开罗,借哈里发之名,在伊斯兰世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
  拜伯尔斯以他的圣战和赤诚的伊斯兰情感被后世穆斯林广为推崇,他的事迹在野史传说中极为丰富。这位奴隶出身的杰出统治者没有出现在正榜100帝王之中,主要是因为中世纪中东的政治版图变化太过频繁,拜伯尔斯所建立的政治秩序大多没有能够长期延续下去。
  8、明成祖朱棣(中国明朝皇帝1402—1424年)
  明朝第三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初被燕王,1398年起兵,经过四年内战夺了侄子的皇位。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以明成祖在世界上的名气而言,足以排进帝王百强之中,但他没有出现在本榜正榜中,是基于以下两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炫耀国力,既没有开辟新的航路(实际上,横跨印度洋的航线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就已畅通),也没有显著促进中国同南洋各国的贸易发展;明成祖一死,他的大部分政策就被后继者抛弃了,航海事业也夭折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显然不是明成祖治国思路的延续。
  9、雍正(中国清朝皇帝1722—1735年)
  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世宗,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经过众多兄弟激烈的竞争后取得了皇位,以统治手段严苛而闻名。他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他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使“康乾盛世”得以维持和发展。
  不妨将雍正皇帝和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的影响作一比较。雍正的政绩主要集中体现为对“康乾盛世”的维持,而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没落之前的回光返照,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的作用有限;而乾隆长期稳定的统治强化了中国统治阶层“天朝上国”的思维定势,也更严厉地禁锢了知识阶层的新思想,这正是造成中国在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原因,乾隆被列入最有影响的百大帝王之中,而雍正则被排除在外。
  10、奥朗则布Aurangzeb(印度莫卧儿王朝君主 1658—1707年)
  印度莫卧儿王朝第六任君主,自称“世界主宰”。他成长于莫卧儿王朝的“盛世”时代,在激烈的皇位继承战争中击败了3个兄弟,并囚禁了父亲,终于成为帝国的总舵手。他在位早期采用招抚为主武力为辅的手段,将帝国版图扩大到除最南端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但晚期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德干战争,亲临前线20多年,但始终未能完全征服印度南方,反而耗尽了国力。
  奥朗则布舍弃了阿克巴大帝以来的宗教宽容国策,对国内的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并把他们从官僚机构中驱逐出去,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莫卧儿帝国在他死后很快就分崩离析,从此在英国人的紧逼下一步步走向灭亡。
  奥朗则布是印度殖民化之前最强盛时代的君主,而且可能是最能干的君主,他拥有巨大的野心和魄力,且十分勤政节俭,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上,印度有土邦自治的传统,缺乏中央集权的国家观念,而且已面临欧洲殖民者的步步紧逼,奥朗则布的政策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也许只是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和殖民化,而不是改变了历史进程。
  11、塞尔维乌斯 Servius(罗马王 公元前579—534年)
  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位王。他在位期间,根据罗马社会的发展和阶层的分化,实行了几项改革,使罗马真正成为一个国家。1、他按照地域建立了4个城区部落和15个乡村,取代了原来以血缘为基础的3个氏族部落,以地域而不再以血缘来划分人群,打破了氏族的藩篱。2、他进行了财产普查,将全部自由民按财产多寡划分为5个等级,规定每个等级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个等级提供数目不等的百人队(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这一点是适应了罗马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3、创设百人队大会,使其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胞族大会,成为新的公民大会。由于财产较多的等级拥有的百人队也较多,他们在公民大会上也有较多的表决权。
  塞尔维乌斯死后24年,他的继任者“高傲者”塔列文被推翻,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罗马共和制的产生主要源于罗马人的政治传统,不能看出塞尔维乌斯的改革对罗马共和制化有作用,这是他没有被列入正榜之中的原因。但塞尔维乌斯的改革对罗马国家体制形成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即使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仍然在发挥作用,他的历史地位仍不容低估。
  12、腓力二世 Philippos Ⅱ(马其顿国王 公元前359—336年)
  作为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的历史影响也不应被儿子遮盖住。
  马其顿虽不属于传统的希腊城邦,但与希腊城邦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腓力早年就曾在希腊的底比斯城邦为质。腓力回国之后,于公元前359年夺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王国。他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作为。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训练了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马其顿方阵”,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他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在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中大胜希腊联军,第二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以马其顿为主导的科林斯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诸城邦的控制。公元前336年,他在准备进军波斯的前夕死于刺杀。
  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间,马其顿由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累计了巨大的潜力,已经为其子亚历山大的大征服准备好了充分条件。当然,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征服运动毕竟需要一位非常有胆识和魄力的出色统帅,血气方刚的亚历山大是绝佳人选,而腓力二世假如晚死几年的话,是否能担当这一角色,属于没有发生的历史,没有人能作出回答,这正是杰出的王者腓力二世没有被列入排行榜正榜中的原因。
  13、克里奥帕特拉七世 Cleopatra(埃及女王 公元前51—30年)
  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也被称为“埃及艳后”。她于公元前51年与异母弟托勒密十二世为埃及的共治者,后在与托勒密十二世的宫廷斗争中失败,被迫流亡国外,后成为罗马执政者恺撒的情妇,借助恺撒的力量夺回埃及统治权。恺撒遇刺之后,她又找到了新的靠山,成为恺撒死后的“三巨头”之一安东尼的妻子,
  最大限度地为自己和埃及谋取利益。但因为她与安东尼的协议触怒了罗马人,屋大维以此为由发动同安东尼的战争,在安东尼战死之后,她也被迫自杀。从此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部分,直接隶属于元首本人。
  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活动左右了罗马和埃及两国的政局,她统治时期是埃及的一个鼎盛时代,但也正是她加速了埃及古国的灭亡。埃及艳后尽管名气很大,但她自身的政治实力其实很有限。鉴于在罗马大扩张的背景下,埃及被纳入其中只是时间问题,埃及艳后没有被列入这个排行榜的正榜之中。
  14、腓特烈三世 Friedrich III(萨克森选侯 1486—1525年)
  被称为“智者腓特烈”,是萨克森公国第二任选侯,以富有学养、尊重学者著称。1502年创建了维滕堡大学,吸引了施陶皮茨、马丁·路德等学者。曾在1519年谢绝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当选,充分体现了智者的风范。
  1517年马丁·路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屡次受到教皇和皇帝的迫害,但在腓特烈三世的庇护下安然无恙,得以在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条件下继续传播他的新教思想,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保存了一个主心骨,路德新教后来也成为萨克森和一些德意志诸侯的国教。考虑到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思想文化格局的影响,对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的作用,腓特烈三世同马丁·路德一样,应该是经常被后人提起的名字。
  严格说来,萨克森选侯只是德意志邦联中的一个诸侯,由于不是主权国家的君主,不符合前言所设定的条件,“智者”腓特烈三世没有被列入正榜之中,但他对历史的影响显然要超过正榜中许多帝王。
  15、弗拉基米尔一世 Βладимир I(基辅大公980—1015年)
  是蒙古人入侵之前最有作为的罗斯君主,对罗斯国家的版图、宗教、文化、法制等方面影响很大。他在位期间,攻打波兰和立陶宛,向西扩展了国土,并以个人威望加强了大公对全国的控制力。987年,弗拉基米尔应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的要求,帮助镇压了小亚细亚的暴乱,迫使巴西尔二世将其妹嫁给他。随后,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带领基辅臣民皈依基督教,成为罗斯第一位基督教君主,后来被俄国教会封为圣徒。罗斯所信奉的基督教同拜占庭一样,属东正教分支,从此开始,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的影响,后世拜占庭衰亡后,罗斯的统治者便以拜占庭的继承人自居,“沙皇”这个称号也源于拜占庭。
  弗拉基米尔还颁布了罗斯第一部法典,并积极发展教育。他没有被列入正榜中的原因同“智者”腓特烈三世,不符合前言所设定的帝王条件。
  16、曼萨·穆萨 Mansa Musa(马里国王 1307—1332年)
  靠向北非出口食盐、黄金和奴隶而繁荣起来并在西亚称雄了300余年的马里王国,其巅峰期是曼萨·穆萨统治时代。继位之后,曼萨·穆萨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开疆拓土,打开通向世界其他地区的绿洲大道。凭借西非最庞大的常备军,他志得意满地享受“众王之王”的尊号,而挥金如土的排场,则令他被外国人称为“金矿之王”。1324年开始的洒满黄金的麦加朝圣之行,使欧洲和中东人充分认识到这个西非国家的繁华,大大促进了跨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和文化交往。而他留下最大的遗产是廷巴克图,这座城市在曼萨·穆萨的经营下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大文化中心。
  马里王国在经济文化上的成就,为后来桑海帝国全盛打下了基础。同样为西非广大地区留下难以磨灭的文化遗产和制度遗产,但桑海帝国的全盛之主穆罕默德·杜尔时代国力更为强盛、影响范围更为广泛,而且他个人改革的作用更为明显。曼萨·穆萨在本排行榜中屈居于穆罕默德·杜尔之下,只列入副榜中。
  17、腓力二世 Philip Ⅱ(西班牙国王1555—1598年)
  腓力二世在位期间位于西班牙世界霸权的后段,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天主教的狂热,而这种狂热同当时西班牙强大的国力结合在一起,就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555年,他从父王卡洛斯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手中接过西班牙、尼德兰地区和辽阔的美洲殖民地的统治权。他试图让尼德兰成为“铁板一块”的天主教地区,以及他一直把尼德兰当作经济奶牛,导致了尼德兰独立运动的发生,最终在欧洲产生了一个有影响的新国家—荷兰。他还同当时另一超级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多次冲突,过多的战争损耗终于将西班牙拖至全国总破产,成为西班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在1580年乘葡萄牙王位空缺之机吞并了葡萄牙,但60年后被历史证明了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闹剧。他的“无敌舰队”在1588同英国的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此战通常被视为西班牙海上霸权的终结。
  腓力在位期间,西班牙对世界“未知地带”的探索仍在发展,1565年,西班牙将东南亚的吕宋岛及附近群岛纳入殖民体系中,他的名字成为这个群岛国家的名称(菲律宾)。
  腓力二世的帝王生涯,有着两个鲜明的对比:他的勤政在欧洲帝王中是少见的,但他的国家却在他手中逐渐衰落;他在西班牙得到很高的敬仰,但在外国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没有被列入正榜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海上帝国的衰落同西班牙的小环境和当时国际的大环境密切相关,腓力二世的失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18、阿奴律陀 Anawrahta(缅甸蒲甘王朝国王 1044—1077年)
  缅甸蒲甘王朝的建立者。原为缅甸西部小国蒲甘的国王,后来发动了对骠国和北阿拉干等地的战争,并迫使各地土司臣服,成为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缅甸的帝王。后来,统一的缅甸曾长期是东南亚的一小霸。他巩固边防,重视贸易,将叫栖地区发展成缅甸最重要的产粮区,从内政来说,也是一个出色的帝王。
  阿奴律陀在佛教高僧信阿罗汉的影响下,将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定为国教,并在全国积极推广。他在缅甸兴建了大量的佛寺,使缅甸成为名副其实的佛国。从此上座部佛教成为缅甸文化的精神内核,一直延续到今天。后来,上座部佛教随着缅甸向泰国扩张而传播到泰国,又通过泰国影响到柬埔寨、老挝,缅甸的僧团还曾帮助斯里兰卡复兴上座部佛教。为了方便翻译佛教经典,阿奴律陀还下令创制了缅甸字母。
  作为一个在政治统一、农业商贸、文化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了缅甸并在宗教传播反面影响了东南亚很多国家的王者,阿奴律陀无疑应在影响世界的重要帝王名单占有一席之地,只是由于缅甸对东南亚以外的地区影响太小,使他屈居于副榜之中。
  19、哈奄·武禄 Hayam Wuruk(印度尼西亚国王 1350—1389年)
  印度尼西亚满者百夷王朝第四任王。他在满者百夷前代国王的基础上,在首相卡查马达的强力辅佐下,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进行大规模扩张,基本征服了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势力范围甚至达到马来亚和菲律宾群岛。南洋各国都必须向爪哇岛纳贡,否则会遭到征伐。此外,在哈奄·武禄时代,国家在经贸、文化等方面也达到全盛。
  哈奄·武禄是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尼西亚的帝王,他也是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印尼最强有力的君主。当然,他的功业很大程度建立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且明显带有首相卡查马达的烙印,考虑到他的国家对东南亚以外的地区影响很小,他只被列入副榜之中。
  20、天智天皇(日本天皇668—671年)
  以“中大兄皇子”之名著称于世。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他未即位之前。他在南渊清安等海归的“遣唐使”的影响下,成为立志学习中国唐朝革新旧制度的改革派。645年发动政变,清除了专权半个多世纪的苏我氏势力,拥立孝德天皇,实际掌握了权柄,开始了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有:将土地收归国有,使所有部民成为国有公民,建立户籍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新税法;废除世袭氏姓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大化改新是日本由落后的部民奴隶制国家向中世纪封建国家的质变的最关键一步,是日本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中大兄王子661年起摄政,668年正式即天皇位,成为天智天皇。671年,颁布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将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663年,他曾派军队援助百济,进攻新罗,但在白村江一战中完败于中国唐朝军队。晚年思想渐趋向于保守。他死后,他的弟弟、激进的改革派大海人王子击败他的儿子,夺取了天皇位(成为天武天皇),使改革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天智天皇在本榜中屈居于列入正榜中的另两位改革派天皇(明治和推古)之下。大化改新对世界史的影响无法与明治维新相比,但与推古朝改革当不相上下,考虑到推古朝改革的开创作用和文化精神信念层次的影响更为持久,以及推古本人在天皇制发展史上的作用,天智天皇在本排行榜中屈居于他的曾祖母之下。
  21、拔都Batu(金帐汗 1243—1256年)
  金帐汗国(又译钦察汗国)的建立者。他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以对部下将士宽厚而著称。1235年受命率诸王长子西征,势如破竹,蹂躏罗斯各公国,前锋直抵捷克、匈牙利,在给东欧各地带来巨大浩劫的同时,也改变了东欧的历史进程。1243年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中心,建立金帐汗国,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多瑙河,南达高加索山,北抵亦的勒河上游,是蒙古诸汗国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在东欧的霸主地位一直延续到1480年。拔都因与窝阔台系有矛盾,于1251年拥戴蒙哥夺取大汗之位,蒙古帝国由此转到拖雷系之手。
  拔都与他的两位堂兄弟忽必烈、旭烈兀相仿,都是以出色的统帅能力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但忽必烈、旭烈兀分别在东亚和西亚摧毁了一个长达数百年稳定存在且有着很高权威的旧秩序,相比之下,拔都西征前东欧地区本身就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拔都摧毁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难度要小于忽必烈和旭烈兀,这是拔都两位堂兄弟被列入正榜之中,而拔都屈居于副榜的原因。
  22、穆罕默德二世 MohammedⅡ(土耳其帝国苏丹 1444—1446年,1451—1481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君主,被称为“征服者”、“两地两海的主人”。是一位典型的马上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26次远征,最大的成绩是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终结了千余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此外,他横扫巴尔干半岛,吞并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地;击败威尼斯人,夺取了爱琴海上众多岛屿;打败波斯的白羊王朝,吞并了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各公国;使克里木汗国称为土耳其的附庸。在内政方面,他倡导宗教宽容,适应了不断扩大中的帝国,并组织编撰了奥斯曼帝国史上的第一部法典。晚年被其子遣御医毒死。
  但是,穆罕默德二世最主要的成就——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影响不应该被过高估计(这也是穆罕默德二世没有被列入正榜中的原因)。因为其一,千年拜占庭帝国早已衰弱不堪,13世纪以后,实际上是一个只拥有君士坦丁堡及附近地带的小国,能延续到1453年本身已是一个奇迹;其二,在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不到半个世纪,西欧人便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君士坦丁堡基本上失去了一千多年来沟通东西方枢纽的重要地位。尽管如此,凭借辉煌的文治武功,穆罕默德二世仍不失为世界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代雄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