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第1部分
  序
  从1998年回到中国起,我就非常关心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们的成长。在8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著名的高等学府,与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利用写给中国学生的“公开信”,讲述如何成长、成功的书,以及建立“开复学生网”,与更多的大学生分享自己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在这八年多的时间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用更加理性、更加智慧的眼光审视和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乃至新闻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一书的作者熊丙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尝试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为大学生学习、择业乃至人生规划提出指导和建议的有识之士。
  把大学生个人比作一家独立经营的企业,并把大学生在学习、择业过程中的诸多选择视作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各项抉择,这大概不是熊丙奇先生的首创;但能在一本书中,以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念为经,以大学生正在或即将面临的诸多困惑、压力乃至挑战为纬,将作者关于大学生成长的诸多思考组织成一个说理谨严、论述生动的文字体系,这恐怕就是《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的最大亮点了。
  既然是通过“经营”成就自我,就少不了动人的愿景、长远的企划,少不了对“投入产出”的细心评估,对“企业环境”的深入洞察,更少不了将宏伟目标落实为具体行动的“执行力”,以及在战略层面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力”。《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一书从大学生需要解决的诸多现实问题出发,用管理学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鼓励大学生们把自己放在企业领导者的位置上,为“自己”这家既简单又复杂、既充满生机又面临挑战的“企业”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经营策略来。 相信读者会从本书中得到不少收获。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如果每一个大学生所经营的“企业”都能适应21世纪的发展趋势,都能在稳健的“经营”过程中快速成长为满足全球化、信息化要求的成功“企业”,中国真正跻身于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行列的那一天就为时不远了。
  作者序
  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在本书成文付印之际,劳动部的负责同志出来“确认”,全国有120万大学生无法当年就业——这个数据,其实普通大学生都十分清楚,用2007年413万毕业生数量,乘以官方统计的30%未就业率数据(官方公布的大学毕业生70%就业率还被认为水分十分充足),就可得到这一结果。
  这个数据,其实还有增大的趋势——如果挤出“水分”,如果考虑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如果考虑大学生规模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大学生质量不断下滑,如果考虑每年“当年”未能就业毕业生的累积以及他们加入新一轮的就业——有专家出来说,未来八到十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会依旧严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今人叹息:“书中连馒头也没有。”
  但叹息显然无济于事,埋怨显然于现实无补。你可以指责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错误,你可以抱怨用人单位的用人歧视,你可以咒骂命运的不公与时运的不济,但如果没有改变的行动,你依旧可能伴着叹息声度日。其实,市场竞争的激烈,对于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总是隔了那么一层。也许我们见多了世界500强企业的风光,福布斯富豪的光鲜,却不知道即便这些大贾巨富,他们曾经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他们是怎样从最低层一砖一瓦建立起事业大厦;更不知道,在林立的企业中,有多少被竞争淘汰,被市场吞没。也许我们看多了大学毕业生的精英“气度”、骄子风采,却不知道世事变换,“风水”轮转。阅读本书的大学生,今后你们将同时与从大学校园走出的500万以上的同辈人进行竞争——这个规模,相当于以色列整个国家的人口。
  诚然,我们要呼吁社会为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经济发展、产业调整、教育改革、用人理念、社会保障,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局势。但是,在现实环境之中,直面竞争,是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做的事。我们要知道,顶尖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在其长远的战略、周密的计划、切实的执行、坚强的毅力;杰出的人生之所以能获得众人的喝彩,在于其从容面对、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大学生要成就杰出,必须像世界500强企业一般“经营自己”,要用长远的战略、周密的计划、切实的执行、坚强的毅力,在市场上驰骋;要用从容面对、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去赢得属于自己的掌声。今日的大学生,如果为“书中连馒头也没有”的现实所困,改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目标,以获得一个“馒头”为“最高目标”,那么,他们的未来人生,可想而知;但与此同时,今日的大学生,如果连“书中连馒头也没有”的现实紧迫也不顾,高谈人生理想,而手无缚鸡之力,那么,他们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以及挫折之后的迷失,也就不难预见。
  大学生要学会辩证看待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并由此发现自己的机遇,看到人生的挑战,在切实的人生目标指引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是在当前就业环境中,大学生理智的选择。相比于过往的大学生,今天的大学生,虽然有着市场竞争的压力,但同时有了可以实现自己选择的更大空间;虽然有着未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有了“一切皆有可能”的期冀;虽然时刻感受身份在“贬值”,但却能在更强的人才竞争中、更高的人才素质平台上,创造更为精彩的人生。而相比于几年前就业刚“市场化”时的大学生,今日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困难,已经有更充分的准备;对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已经有更主动的意识;对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中有的已经开始尝试去主动设计和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这样一本书,同样富有挑战性。它要直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却又不能受就业形势困惑而使叙述“急功近利”,把生涯规划指导演变为技巧指导;它要分析当前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若干问题,却又不能在分析之后“两手一摊”,告诉学生无能为力,而是要给予学生积极应对之策;它要结合各类学生的学业与就业表现,引导大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却又不能在共性指导中忽视个性职业发展规划。在这本书里,没有黄金,没有颜如玉,也没有现成的一堆堆馒头,但至少,它会告诉学生“蒸馒头”的技巧。
  沿着这样的思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综合了过去八年间先后出版的四本就业指导书——《迈向成功——大学生择业实用手册》、《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大学生创业》、《天下无墙——世界500强对求职者的11条建议》,以及两本教育研究著作《大学有问题》与《体制迷墙》,利用相关管理学知识,用新的体系撰写了眼下这本书。
  这本书,在于唤起学生直面竞争的斗志,树立经营自己的意识。
  这本书,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环境,进行个性职业发展规划。
  这本书,在于鼓励大学生能像世界500强企业一样,书写职业生涯传奇。
  以上的目标,能达到其中一项,我想,已经足够。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显然需要大学生的积极主动。事实上,主动接受职业发展的理念和知识,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正是当前大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十分有效的“一招”。
  第一章 你是自己人生的CEO
  大学生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的问题
  问题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你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样的理解?是简单地寻找一份职业吗?还是这是学业生涯结束后才考虑的问题?)
  问题2: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应该从高中开始?还是从初中开始?还是从小开始?还是从大一开始?或者从大学毕业才开始考虑?
  问题3: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职业问题的?(很多同学考虑职业问题可能是在大三,有同学甚至是在大学毕业时,才开始考虑职业问题,那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的?)
  问题4:你在学习过程中考虑过几年后的就业问题么?(这个问题,是想看你是不是把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
  问题5:你考虑过现在求职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么?你设想过五年后的你、十年后的你、二十年后的你,分别在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位和职务么?(虽然这种设想可能比较模糊,但是它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否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学生随机回答
  学生1: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你奔着心目中的工作目标,来自己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学生2:就我而言,是在上大学以后,慢慢进入职业规划生涯这个过程的。
  学生3:职业这个问题,以前就想过一点,觉得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后来就一直都没再去考虑。
  学生4:我是十八岁左右开始考虑职业问题的。那时候刚进大学,高中毕业。高中的时候是没有时间想这个问题的。
  学生5:我差不多是在大三开始考虑职业问题的。
  学生6:我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就业问题,我还要继续学下去。
  学生7:在学习过程当中,我考虑过就业问题。但是,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比如说,我的专业是材料化学,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就想,我自己将来要做研究,要做新型的材料,要做那种类似科学家的职业。但是,现在慢慢变现实了,我现在情愿去做公司的白领,就是所谓的OL,我情愿选择这样的生活。
  学生8:我怎么有空去想五年之后的自己啊?我能够想好一年之后的自己在什么地方已经了不起了。
  学生的困惑
  困惑1:不清晰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从大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每个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都有不同的理解。
  困惑2:职业生涯规划起步甚晚。有的学生说高中学习繁重,所以没时间考虑今后的职业问题;还有学生说,我是从大一或者大三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总体看来,同学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偏晚,甚至临到找工作时,才去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困惑3:对严峻的就业现实感到无奈。当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这使他们无法去自由选择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无法进行自主规划,于是,有的大学生就消极地选择逃避。事实上,无论就业形势如何,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而且,越是就业形势严峻,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就越显得重要。
  本章解决的问题
  ◎转变大学生对待职业生涯发展的消极态度
  ◎引导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概念
  ◎做到职业生涯发展与学业生涯发展一体化
  你是一家自主创业的企业
  你是一家企业——关于个人发展的新理念
  在很多场合,不少大学生对我说,他们很羡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学生。在他们看来,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到哪里都是抢手的香饽饽。最让他们羡慕不已的是,当时的大学生毕业时,根本不用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国家会把他的工作安排好。我对他们说,你们只知道那个时候的学生不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但是你们知道他们当时有多痛苦吗?——很多同学不想到“指定的”单位,但是政策要求他一定得去这一单位,他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同样,你知道当时用人单位的痛苦吗?用人单位觉得这个学生并不适合本单位,但是它也一定得接受,因为这是政策的安排。“计划”使得人才的配置效率似乎很高,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学生的痛苦、用人单位的痛苦,这也显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于是国家出台了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宗旨的,让大学生就业走向市场的就业政策。当年,很多学生欢呼这样的政策,认为这让大学生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能够在市场上一展身手。
  然而从“市场政策”出台到今天,在过去的若干年里,相当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树立起市场意识,甚至由于就业环境的严峻,而梦想着回到当年,回到不要自己“操心”工作单位的岁月。1999年,一位教育部的官员说,大学生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怎样去自主择业,他们还等待着自己的父母去帮他们找工作,还幻想着国家来包分配,还在埋怨为什么国家不包分配。这些正反映出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对自己进行规划的理念。
  事实上,一个人要发展,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树立起经营自己的意识。经营自己,就是让自己面对市场的竞争,积极规划自己的行动。而不能一味等待家人、等待学校、等待国家来为自己考虑未来,来帮自己“吃饭”。
  经营自己,就是每一个大学生,要把自己当作一家“自主创业”的企业来看待。什么是自主创业?——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一个时髦词汇——就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去某家公司应聘某一个职位,而是自己去创办一家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每一个同学,自己这一个体就是一家企业,一家自主创业的企业。
  你不能永远靠父母维持生存——“自主创业”的两种方式
  你这一个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生存状态、两种生存方式。
  第一种状态,是自己或家人掏钱办“企业”。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这种状态,一是“个人企业”处在培育过程中。在你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过程之中,你这一“个人企业”是靠家人掏钱来办,来对你进行投资的。二是学业结束之后,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失业了。这时,“个人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没有得到社会组织的认同,“企业”只有靠过去的积蓄或者家人的投资,以及社会的救济来维持生存——当然,我们很不希望自己的“企业”进入这样的境地。这是“个人企业”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一种状态,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一种方式、一种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依靠社会融资来办“企业”,也就是说“个人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社会的欢迎。社会组织要么把你接纳为它的一名员工,在组织为你提供的岗位上,创造对于组织的价值(这就是招聘,把你作为组织事业发展的一个帮手、一名人才);要么对你这家“个人企业”进行投资,让你自己创办一家企业(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自主创业);还有就是,你这家“个人企业”既不去某一组织担任某一项工作,也不是去获取组织的融资创办一家企业,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让其他社会组织来购买,这就是所谓的灵活就业、自由择业。
  你的未来在于你的选择——“自主创业”成功的条件
  一家自主创业的“个人企业”,能否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在于是否拥有三个条件:一是储备,二是产品和服务,三是战略。
  所谓储备,就是在“个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储备,储备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商业知识、法律知识,以及领导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储备,可以想象,我们怎么可能创造出优质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被各类社会组织所接纳呢。储备,是“个人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产品和服务,简单地说,假如你在一家组织工作,你在这家组织中承担的工作岗位,为组织作出的贡献,就是你这个“个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前文已经多次提及产品和服务的概念,每一家“个人企业”,一定要有它的产品和服务。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具有竞争力,这要由社会组织来评价,如果组织认为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与众不同的,你的产品和服务更优于其他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说更适合组织的需要,那么,你这个“个人企业”就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会引来社会组织“争相与你合作”。
  所谓战略,就是每个“个人企业”的发展,要有长远的计划、长远的战略,要计划自己这一“个人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社会组织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实现“个人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说一个“个人企业”,永远只满足于提供一种质量水平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这个企业是难以壮大、难以持续发展的。
  充分的储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合理的战略规划,这是“个人企业”立足社会,获得社会组织认同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没有充分的储备,将难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难以寻找合适的组织与自己“合作共享”;而合理的战略规划,将促使自己持续不断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使“个人企业”走向壮大。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个人企业”经营到中途的时候,成为一家破产的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然后自己无家可归。这就需要我们要有永续的“个人企业”经营规划,要尽力做到“个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永续经营。
  “个人企业”的永续经营规划,包括三方面:一是资源储备规划,二是战略发展规划,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计划。
  首先是资源储备规划。一个“个人企业”能否成功,资源的储备十分关键。资源储备规划在于为“个人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对“个人企业”进行能力储备,这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人才储备计划。很多企业在公司开张之前,都要找一支队伍,要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只有把人才队伍组织起来了,才能把这个企业开办起来。同样,我们的“个人企业”也是如此,要在走向市场之前,进行充分的资源储备,只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准备充分了,才能“开门迎客”。
  二是战略发展规划。“个人企业”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要选择好从哪个方向进行发展,包括选择与我们合作的社会组织,以及选择向这个社会组织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我们的“个人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可能将这一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某个组织,而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则可能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或者向另外的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变化、合作对象的变化,就是战略发展规划的内容。
  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规划。“个人企业”与一个社会组织合作,比如在某一个组织的某一个岗位,生产某一产品、提供某一服务。在这个社会组织中,如果岗位要变动,那么职位也会发生变化。靠什么来获得变化?必须依靠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来体现出对组织和社会的价值。如果个人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那么各类社会组织将难以与你合作。而另一方面,今天你对这个社会组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明天,组织可以为你创造更好的空间,让你产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或者,会有一个更有实力的社会组织,看中了你的产品和服务,并由此把你作为它的合作对象。这就是“个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你的选择离不开生活的“水”——“个人企业的成长环境”
  “个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每个“个人企业”的成长环境包括三方面:一是家庭环境,二是组织环境,三是社会环境。
  首先是家庭环境。前面曾经讲到,个人企业在某些阶段,是要靠家庭的投资才能生存、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分析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提供怎样的支持,尤其要分析家庭环境对个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客观地说,家庭环境对“个人企业”成长的最大影响,在于资源储备。“个人企业”储备了什么样的资源?将来有可能提供哪些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这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二是组织环境。“个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来支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么,谁来接纳这些产品和服务呢?是各类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对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什么要求,这必将对你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社会组织环境对于一个“个人企业”的成长,也很关键。社会组织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你成长的目标。如果当你可以创造产品,可以提供服务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社会组织,来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那你的“个人企业”,就不能得到认同,得到发展。
  第三是社会环境。任何一个“个人企业”,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如何,经济环境如何,文化环境如何,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都会对我们的成长、成才产生各种影响。如果不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人企业”的影响,最终将会影响到“个人企业”的成败。
  因此,“个人企业”必须注重与之相关的家庭环境、组织环境、社会环境,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才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你处在发展自己的哪个时期——“个人企业”的发展历程
  知道自己处在人生发展的哪一个时期,对于人生规划来说,十分重要。
  与社会企业一样,“个人企业”的发展,也分为四个时期: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培育期的“个人企业”,主要依靠家庭的投入,对资源进行储备,对能力进行培养。所谓培育期,就是指在我们人生中,零岁到二十一二岁的学习期——二十一岁,一般来说指大专生、高职高专学生;二十二岁,一般指本科生。这是针对专科、本科毕业马上就业的学生来说的,他们的“个人企业”在这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培育,可以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当然,有很多大学生还会将这个时期延长,比如延长到二十五岁、二十八岁,读研究生、读博士。
  “个人企业”基本完成培育期后,就进入第二个时期——成长期。我们把成长期定义为“个人企业”第一次走向市场,找到第一个合作者,开始向社会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个时期,是二十二岁到三十岁前第一次进入职场,以及随后在职场中进行适应和调整的时期。古人云“三十而立”,就是说在三十岁左右,我们要找到自己事业发展的比较稳定的方向。在这之前,可能会进行一些调整,在社会中不断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直到找到理想的合作对象,提供自己最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个人企业”经过成长期的发展之后,就将进入成熟期。成熟期的“个人企业”,将进行稳定的发展和提升。这个时期,是三十岁之后到退休前的职业、职位变化和职业理想实现时期。成长期的初入职场,以及初入职场后的职业调整、职位变化,是个人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多做各种尝试。但是到了三十岁之后,自己的发展方向要做到基本稳固。这个时期,职业依旧会不断发展,职位也会进行不断的调整,但这时更多的追求,是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任何一个企业,都会进入自己的衰退期。任何一个人,都将面对岁月不饶人的人生处境,到了退休年龄,我们要把舞台让给更年轻的人,让给更有活力的“个人企业”,这才可以做到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本书的讲解,将更多地关注“个人企业”的培育期和成长期。因为大学生们,正关注于自己的培育,关注于自己如何走向社会,走进市场,获得职业道路上的成长。
  怎样经营“个人企业”
  你应该做什么?——“做自己的老板”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营一个“个人企业”。那么,我们是谁?我们既是董事长又是CEO。我们要有“做自己的老板”的意识,要知道自己这个企业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要知道自己这个企业的未来在哪里,将走向何方,将发展到什么程度。
  做自己的老板,经营自己这个“个人企业”,要树立起以下概念——其实,在上述讲解中,已经谈及了这些概念——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生涯规划。
  学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企业”培育期的资源储备规划。要为未来进行充足的能力储备,就要从现在,在学业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有效的学业生涯规划。经营自己,应该从培育期开始。培育期的经营,主要是进行资源储备,为未来的成长期、成熟期做准备。如果培育期的资源储备没有做好,那么,我们就难以向社会组织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社会组织的认同。而培育期的资源储备规划,就是学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战略发展规划。从获得第一份职业(找到第一个合作伙伴)到退休之前所有职业的发展和变动,发展、变动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贡献以及个人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就是职业生涯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就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是“个人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良的规划。当“个人企业”完成“培育期”的培育,步入成长期时,将寻找第一份职业(第一个合作者),寻找这一次职业的行动和步骤,就是职业规划;之后,我们还可能换到这一组织的其他岗位,或者寻找其他合作者,每次获取——有的职位、职务变动是组织对你进行的规划——新的工作机会的时候,都要做一个规划,这一面向一次求职进行的规划,就叫职业规划。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个人企业”的产品在改良,服务在更新,“个人企业”可以向合作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要么在原有的组织进行职务的提升和变化,要么寻找更适合的合作者,完成变化的过程,就是职业规划过程。而连续不断的职业规划,就组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每一次职业规划,不应该独立进行,要有持续性、可发展性。
  生涯规划,这是整个人生的规划,通过规划,实现每个人的人生理想。生涯规划既涵盖了学业生涯规划,也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与此同时,一个人除了学习、工作,还有生活,有家庭生活,于是有家庭生活规划,有人生休闲,因此有休闲计划,等等。学习、工作、生活三者中,有的人十分注重学习与工作,而有的人则努力寻求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就导致每个人生涯规划的重点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都是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好坏会影响到人生的充实程度,影响到一个人人生理想的实现。而整体生涯规划的好坏,将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拥有充实、完美的人生。当然很多人,最后不能成就“充实”、成就“完美”,但至少追求“完美”和“充实”是他的人生理想,在这种追求过程中,个人会在学业、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会把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错开”,他们认为,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太相关的两码事,其实,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平行的。见下图。
  然而我们的教育也正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错位”。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学习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高考,每个学生都把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作为个人的学业生涯目标。这其实是不对的。学业生涯的目标,应该以未来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为导向,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爱好,要教育学生从小就树立健康的职业理念。我们的基础教育里,几乎没有这样的认识,相比国外教育,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是到了大学一年级,或者是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志愿时,才开始有职业的考虑,才开始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报考志愿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不知道自己该上哪一所学校、该读哪一专业。更有一些学生,报考志愿完全由父母包办代替,他们对爸爸妈妈说,你们帮我把志愿选好得了,选好之后,我只要签个字就行了。这些学生,基本上是在进行完全与职业生涯脱节的学业生涯。这也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再一个问题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能说,读完本科参加工作了,就再也不学习了。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会进行培训,甚至还会选择再上学读书,读硕士、博士。因此,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同步进行的,不应该有一个前后截然分开的顺序,说什么先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将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整个生涯规划充实、完善。
  在进行具体的生涯规划时,我们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一是理想因素,二是能力因素,三是环境因素,四是组织因素。
  理想因素,就是我们想干什么,想做什么。实际上,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还会有具体的讲述。有的同学说:“理想?小时候有,但我现在已经没有了。”是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家越来越现实,找到一份现实的工作,就成了大家的“理想”。让我们回到小时候,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梦想。那个时候,我们曾经对长大之后的自己有怎样的描述?找回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光有理想还不够,我们要分析自己的能力。光有理想,有时候会变成幻想,变成空想。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切实际。我们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理想,这就要培育能力,积累能力。因此,能力因素也是大家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就是环境因素。在整个生涯规划之中,必须考虑我们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学业生涯,还是职业生涯,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了对环境的分析,就离开了生活的水,没有了水,我们就会干渴而死。
  任何一个人,他所经营的“个人企业”,要找到合适的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必须分析“个人企业”周围的组织环境。组织有什么样的要求,值得我们关注。当然,大学生也会由此而感到迷惑,比如,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老是定位不准,就是由于受到社会组织的影响,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讲到社会组织的用人标准,有时它会使大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固执地认为社会组织要求高学历,于是不顾自己的现实,一心去攻读学历,而根本不关注这个学历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水准。还有的组织,则是一心希望某个同学具备怎样的素质——比如搞古文编辑的也提出严格的英语水平要求——但这些素质可能在工作中完全派不上用场,根本就不需要。这显然会导致个人的成长发生偏差。我们需要社会组织改变其人才观念,否则他们不正确的用人观念、用人标准,将对学生的学业规划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学生们要经营好自己,需要组织共同努力来改善社会的人才发展环境。同样,当学生们来到组织中,他们也会把自己好的理念和想法带到组织之中去,以此来更新组织的用人观念,这将会给以后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这其实也是个人企业应该为社会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
  经营自己的难题
  为什么会失败——找到自己的问题
  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在经营自己的过程中都会获得成功。对应于成功经营的三个要素——充足的资源储备、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永续经营的战略——我们可以看到失败经营的原因,同样来自于这三方面。一是资源储备不够,二是产品和服务缺乏竞争力,三是经营战略失误。
  一是资源储备不够。就是我们在培育期之中,没有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没有足够的能力准备,因此难以提供好的产品与好的服务。
  二是产品和服务没有竞争力。资源储备不够的问题,会让社会组织对你缺乏信心,无法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有一些学生,虽然被一个社会组织接受了,但是在工作岗位上却干得不是很好,他们无法给予组织满意的回报,因此被解雇了。这就是一些学生在大学毕业工作一两年之后失业的一个原因。由于产品和服务缺乏竞争力,你在组织提供的一个职位上,无法创造价值,无法发展自我,无法实现自我,就更不要说,会在这个组织中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是经营战略失误。经营战略失误问题在大学生身上频频发生,包括大学学业生涯规划的错位,比如放弃书本知识的学习,一味去积累所谓的实践经验;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错位,比如在一个单位里工作不到一年,就选择跳槽,把职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频繁跳槽上,而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这种对未来缺乏长远考虑的“规划”,会导致经营自己的失败。经营的失败,会使个体进入依靠家庭、依靠自己的积蓄来维持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谁都不希望出现。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组织的认同,能够与社会组织合作,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和职业理想。
  被别人经营——在“包办”中失去选择能力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两大经营难题困扰着他们。一是被别人经营,二是“老板没长大”。
  被别人经营,就是长期以来,把自己的“经营权”让给了家长、让给了学校,让学校和家长来代替自我进行规划。在老师、家长的规划下,大家没有了自己的兴趣。比如,有位同学小时候很喜欢玩汽车模型,但他玩汽车模型的时候,却被父母教训,说他是在“不务正业”,应该好好学数学、学外语、学语文,这才是他应该做的“正事”。在家长的如此管教下,大家渐渐习惯接受这样无奈的现实。曾经有一位同学,小时候特别喜欢摆弄家里的收音机,有一次把收音机拆烂,无法复原了,被爸爸发现之后,狠狠地挨了一顿揍,爸爸说家里就这么一件“电器”——以前我们社会的经济不发达,很多人家里很穷,收音机也是“珍贵”的——责怪他为什么把收音机给弄坏了,教训他不能这样破坏家里的东西。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动家里的任何东西了。后来,一直到上大学,他的动手能力都很弱,特别怕上实验课,他说这就是被爸爸妈妈打的结果。
  世界500强企业索尼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曾经告诉我,索尼公司在面试学生的时候,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小时候破坏了家里多少电器?”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奇怪。总监解释说,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可以看出这个学生是不是有好奇心,很多有好奇心的学生小时候都乐于探究,“破坏”家里的东西就是其中一个表现。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这是孩子的好奇心,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与潜能,反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措施,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的兴趣。把孩子的兴趣和追求,都转到“学业”——记背书本知识、培养考试技巧等上面来。如此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还谈什么职业理想呢?他们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都被自己的父母设计了、包办了。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自主选择,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老板没长大”——大学生中的“无所谓”一族
  “老板没长大”,就是没有对自己负责任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个人企业”的老板,但是很多时候,老板没长大,他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十分被动和消极,似乎“个人企业”经营的好坏完全与己无关。今天的大学生中,有“无所谓”一族。他们旷课迟到无所谓,面对批评无所谓,学习好坏无所谓,受到处分无所谓,甚至面临退学也无所谓……他们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学业之外。一个人,他对自己不负责,就难以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也很难对社会负责,对组织负责。“没长大的老板”使“个人企业”的成长面临困境。
  要解决经营的难题,首先需要我们树立起自我经营的意识,要把曾经失去的自主选择的能力重新培养起来,要把缺失的自主选择的意识树立起来。只有真正对自己负责,才可能主动设计、选择自己的未来,并根据自己的选择付出实际行动。
  一步步逼近你的目标
  从现在开始——不要哀叹“为时已晚”
  人生规划是对自我的经营,而经营的第一步是资源的培育。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对我说,我现在已经大四了,再谈学业规划已没有任何意义,我马上就要就业了,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职业规划,就是找到一份工作。
  事实上,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确实应该有不同的重点,但是不要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感到“为时已晚”。不管我们过去如何,关键在于“从现在开始”。
  对这名大学生,我告诉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曾写在我的另一本书《天下无墙》中。故事是这样的:画画和卖画。有两个画家,一个画家用一年的时间画了一幅画,而另外一个画家只用一天时间就画了一幅画。用一年时间画了一幅画的画家,之后只用一天就把画卖出去了,而且卖了一个好价钱。而另外一个只用一天时间就画了一幅画的画家,则用一年时间来卖他的画,而且怎么也卖不出去。有的人觉得很奇怪,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这么傻的画家,怎么可能用一天的时间来画一幅画,却用一年时间去卖呢?但是,这样“傻”的画家,在我们周围却有不少。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同学,他可能就是傻“画家”之一:他可能用整年的时间来找工作,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花一天的时间来积累自己的能力。有的同学,从三年级下学期就开始收集招聘信息,然后投简历,再接着去用人单位参加笔试和面试,第一次求职行动失败了,然后去找第二份工作,第二次又失败了,再去找第三份……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全花在求职上,连大四的课也顾不得上了,毕业论文更是马马虎虎。一次次失败之后,只听得他的哀叹:不行,我自己水平不够;或者埋怨:过分,用人单位怎么能这样对待我,等等。在哀叹和埋怨中,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用人单位说你英语口语能力不够,你为什么不回来参加一个口语培训班,用半年的时间,说不定口语能力就上去了?为什么不去做这样的准备呢?
  很多事情,不是为时已晚,而是应该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大一学生、大二学生,还是大三、大四学生,如果此前你没有规划,那么请马上从现在开始。只要有从现在开始的意识,你的规划都不会太迟——虽然我们说,学业生涯规划最好能从小就开始,但那是最理想的状态。所有的教育、所有的人才培养,不是在追溯过去,也不是在审视现在,而是着眼于将来。生涯规划的教育,就在于引导大家对自我的现状进行反思之后,确定自己的目标,迈出实际的步伐。
  正确的行动步骤——规划的一般程序
  进行规划,有以下几个程序:一是环境分析,二是现状分析,三是确定目标,四是制订方案,五是实施计划。
  第一步:环境分析。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包括家庭环境、组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环境进行分析,对环境的变化进行充分的把握,让我们知道自己将获得环境哪些方面的支撑,受到环境哪些方面的约束。
  第二步:现状分析。对环境的分析,一定要和自己的现实(个性、能力、素质等)结合起来,要分析环境对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应当怎样在当前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
  第三步:确定目标。基于环境分析和现状分析,就是在分析环境允许我、支持我做什么,我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什么之后,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
  第四步:制订方案。在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之后,要围绕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案,如果只有目标,而没有具体的方案来达到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是虚幻的、空想的目标。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只有目标,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当然,达到目标的方案不止一个,我们要设计若干方案,根据自己的情况优选出其中最适合自己的行动路径。
  第五步:实施计划。在具体的方案确定之后,就是落实计划。没有行动,前述的所有步骤,都是无用功,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之中,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反馈。计划实施得怎样,计划是不是靠近目标,都需要进行反馈,在得到反馈之后,要对目标进行修整,对具体的方案进行调整,使得整个规划更适合自己,并最终能得到实现。
  以上是规划的一般程序,任何一个规划,都必须严格经过这样的程序,不可随意跳过。离开环境分析、现状分析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目标,是妄想的目标。离开具体方案、具体行动支撑的目标,将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
  具体而言,我们要懂得如何进行培育期的资源储备规划,进而做好成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要懂得具体的每一步该怎样走,该怎样实施。
  培育期的储备资源规划,按照前述的规划程序,首先要对大学的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就读的学校怎么样,在什么专业,自己的学历层次如何?等等。
  接下来是现状分析,就是在这样的一所大学、一个专业、一个学历层次里,目前具备的知识、能力、经验水准如何?这样的环境,能对我的知识、能力、经验进行怎样的提升。大一的学生,要有这样的分析,大二的学生,也要做这样的分析,大三、大四学生,更要做这样的分析。
  第三是大学发展目标,根据对大学环境的分析以及个体现状的分析,要确定好大学发展的目标。有的学生认为,大学发展目标说出来很空,实际上,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选择自己未来准备发展的具体方向,作为自己的大学发展目标。有同学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说,“我现在没想到就业,我想考研”。那么,考研就是他大学的发展目标。每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有几条路径,一是考研(或升本),就是继续深造;二是出国,到国外留学,或者到境外就业;三是就业,到一家社会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等——谋求一份职业;四是自主创业,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大学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家公司。不同的目标,对大学发展规划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考研有考研相应的要求,出国会要求相应的能力与素质,而就业,不同的社会组织也有其相应的要求,对应不同的要求,就应有不同的学习规划。
  第四是大学发展方案,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求不同的方案与之匹配。实现目标的方案是多样的。比如出国,可以考GRE,可以考托福,还可以考雅思。你选择不同的考试,就选择了不同的学习路径。而即便是准备同一考试,方式也不一样,你可以选择自学,也可以选择到语言培训机构去学习,你可以选择这家机构,也可选择其他的机构,不同的培训机构可能对你的能力提升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所以,实施方案很多,你要优选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
  再就是大学的发展行动。当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确定之后,就要开始行动,用具体的行动去实现计划,同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不断检查、反馈效果,检查行动是不是支撑方案、支撑目标。
  以上是培育期的规划程序,按照以上程序,主动储备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发展期,能创造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获得社会组织的认同。
  成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是选择“产品和服务”的规划,是你选择在哪一家单位的哪一个岗位上工作(或者与哪一个社会组织进行哪一种形式的合作),并进而规划以后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你与哪一个社会组织合作,在哪一家单位的哪一个岗位上工作,你所做的工作就是产品和服务。如果你的工作有益于这家单位整体形象的提升,能够帮助打造这家单位的品牌,能够帮助提高这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是有效的。怎样才能使产品和服务有效?
  首先必须分析环境,分析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因为环境对你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很多时候,你希望到某一地方的某一社会组织去提供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但是相关环境约束了你去到这一地方、这一社会组织,所以,你必须分析环境,它要求你在何地、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
  第二是个体现状分析,你要分析你现在的知识、能力、经验。知道自己的知识优势在什么地方,能力优势在什么地方,经验优势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相对组织的要求而言的。对自我进行分析,才知道自己如何去发挥优势、避免劣势。
  第三是确定职业目标。在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之后,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环境允许你进行怎样的职业选择,你要进行合适的评估和定位。
  第四是择业的活动方案,要把择业的具体步骤、实施方案定下来。在确定职业目标后,要制订达到职业目标的行动方案。比如想成功应聘一家企业,就要向它展示自己的才能,制定被这家企业看中的方案。同样,方案不止一个,要优化方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作详细讲解。
  成长期的规划,是择业与职业发展规划。在这一阶段,我们开始具体的择业行动,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期冀职业生涯有一个好的开始。
  总之,不管你处在哪一个阶段,规划的程序是不变的,一定要按照这样的程序,对环境进行分析,对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最后实施自己的计划。
  蚂蚁的启示一:蚂蚁搬家
  小时候的夏天,突然而来的一阵雷阵雨,把家里正晒着的粮食全部浇湿,大家抢运粮食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个人仰马翻的情景,是我们与自然“斗争”的鲜活写照。
  蚂蚁要是遭遇这样的大雨,几乎要被冲得无影无踪了。但它们对困境说“不”。这个貌似弱小的种族,生命力却十分顽强,这是因为它们凡事都有提前准备的生活规划。
  要下雨了!快搬东西!天边还没有乌云,可蚂蚁凭着自己敏锐的触觉知道要下雨了。它们抬着食物的样子,让我们想起古时候的八抬大轿和现今的川江号子,大家步调一致,气势高昂,毫不含糊。
  我们都知道要对计算机文件存档“备份”,以防止电脑中毒,但还是时时会忘记。蚂蚁却备份了好几个洞,可谓杰出的“安全专家”——它甚至比狡兔“三窟”还厉害,有四窟、五窟,都是为了防备自己的家被水淹没。所谓适者生存,蚂蚁们要是看到人类下雨时抢收粮食的人仰马翻,肯定会嘲笑:那么“后知后觉”。
  蚂蚁搬家,就是要下雨了。这是很简单的生活常识。这一生活常识背后,反映了蚂蚁的生存之道——未雨绸缪。大雨来临之前,它们早已把食物和蚁卵运到地势高的家里;长期干旱时,它们又把食物和蚁卵运到低凹的家里。
  这当然取决于它们对天气的预测和感知,蚂蚁可谓世界上最棒的“气象专家”,老天爷的一举一动都在蚂蚁的监视之下,天气稍有变化,它就察觉到了。如果蚂蚁没有这样的本领,它们就无法把自己的食物及时搬运走。
  不但如此,蚂蚁也是杰出的“安全专家”,它们同时有好几个洞穴,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它的规划和准备,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划和准备,它可能把食物搬到一个洞里面,却没想到这个洞可能会被水淹了。
  就这样,被视为动物家族中“弱势群体”的蚂蚁,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弱小而使家族面临生存危机。
  职业发展训练一
  1.畅想你的人生,肯定地说出你最希望做成的几件事(可以与同学神侃,也可以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2.以现实为起点,想想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自己可能的状态,设想每个节点的最低目标、中间目标、最高期望,再把各节点依时间顺序连起来。
  3.以英语学习为例,按规划步骤,分析社会、学校对英语的要求,分析自己的英语能力现状,设计学习英语的目标,制订并优化选择学习英语的方案。
第2部分
  第二章 计算你的投入产出
  大学生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的问题
  问题1:大学是什么?
  问题2:大学学什么?
  问题3:大学做什么?
  问题4:你每个学期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参加学生会竞选、到某企业实习?
  问题5:你是否为这些目标制订过相关的实施计划?是否达到目标?(这个问题是与第一个问题相对应的,检验大家是不是围绕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问题6:你在大学生活中有制订每学期学习计划、每周学习计划、每日学习计划的习惯吗?(这反映出你每个计划的实施情况如何。只有能落实到行动中的计划,才是真正的可行的计划。)
  问题7:你有自我反省(反思、总结)的习惯吗?(每个人在执行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都存在好的方面,也存在不好的方面,那么,积极的自我反思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执行计划,达到目标。)
  问题8:遇到问题,你通常怎样解决?找父母商量?找老师或同学谈心?自己思考解决?或者回避?
  学生随机回答
  学生1:大学就是一个给你充分发挥、展现自己的舞台,如果你能在这里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话,就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如果你随波逐流,沉迷于游戏,还有去酒吧什么的,那就可能丧失自己。
  学生2:大学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的阶段,它两边的性质,我觉得都有,既有学校的性质,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又有社会的性质,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事,还有各式各样的人。
  学生3:在大学里,某些人如果希望在学术方面发展,成为这方面的人才,他会着重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些人喜欢活动、渴望社交,他就可能在大学里着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还有一些人,希望以大学作为一个跳板,以此获得更好的去国外深造的机会。
  学生4:来大学,俗一点说,就是为了一纸文凭、一个学位。首先,你要完成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其次,我觉得应该学一些自己想学的和感兴趣的东西,再就是要锻造自己的能力。
  学生5:首先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得适应,要有好的生活态度,好的学习方法。还有要读懂自己,要自知。我觉得,大学最大的收获,也就是在四年之后,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学生6:大学里,肯定要好好学习,要学会与人相处,最好能多积累一点工作经验。
  学生7: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我觉得目标应该有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的有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有一些培训,参加竞选等;长期的目标,就是整个学业生涯规划最终的一个目标吧。
  学生8:制订过相关的实施计划,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我觉得具体到日的计划倒是不需要,但月的计划、季度的计划、学期的计划必须有。
  学生9:我确实制订过学习目标,但也许是由于人的惰性吧,有的时候确实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学生10:大学里没有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计划,高中时有。
  学生11:自我反省、反思总结的习惯,这肯定是有的。我一般过一段时间就会碰到一些问题,就会想想自己在哪方面做得还不好,会由此反思并激励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更好一点。
  学生12:遇到问题的时候,以前是更多靠老师和父母解决吧,但现在,长大之后,一般的问题,就应该由自己来解决。
  学生13:比较简单的、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一般还是自己解决,也不会去请示老师、依靠父母;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比较重大的问题,就要求助同学、父母了。
  学生的困惑
  困惑1: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有的同学说,大学,前面接着高中,后面接着社会,它就是大学。还有同学说,现在的大学就是以前的大专,大专就是以前的中专,这是他对大学的定义。大学的功能是什么?本科学校与高职学院的差别是什么?很多人很难回答得清楚。最近,有一名记者采访我,他问中国的大学究竟应该怎么定位,大学是不是应该培养学生的技能?如果说大学要培养学生的技能的话,那么,高职院校干什么?这个问题,就反映出我们现在对大学的定位是很模糊的。大学,应该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还是注重学生的伦理教育、观念塑造和理想培养?实际上,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金斯说,大学不应是社会“服务站”,他反对“如果公众对新闻感兴趣,新闻学院就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如果商业发达,商学院就应运而生;如果政府机构膨胀,公共管理的训练就成了大学的第一要务”。“相应的,大学必须也帮助农民照顾他们的奶牛”。历史上,我国很多教育家也曾经说过,上大学不能是为了追求功名,上大学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在今天,很多人更加注重大学对人才的实用技能的培养,以便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困惑2:不知道大学该学些什么?是按照课程体系来学,学校的专业课程如何设置,老师怎样讲,于是就跟着怎样学?还是在专业课程内容之外,还可以学其他知识?是多学一些实用的知识好,还是多学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东西好?大学生对此是很迷惑的。
  困惑3:不知道大学该做什么?有的同学说,要参加很多社团活动,要去勤工助学,要去公司实习。这些对不对?大学生在大学里做什么,与自己对大学的定位,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困惑4:失去学习动力,找不到奋斗目标。每个大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过程中,如何制订学习计划,都很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比较典型的回答,高中时有学习目标,上大学反而没有学习目标。这样的回答是可以理解的。在高中时,他的学习目标就是高考,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上了大学之后,确实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目标,面临学习动力危机,这也就是当今大学生经营自己的困难之处。
  本章解决的问题◎用投入产出分析转变学习态度◎用“学习圈”改造自身学习环境◎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学业资源
  计算投入产出
  你注意过你的投入产出吗——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效率更高
  曾经有一名高职生,他中学期间成绩不错,但由于高考失误,进入了一所自己不喜欢的高职学校。而且不巧的是,也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他压根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英语专业的人才,却进到了英语专业。怀着沮丧的心情,他来到大学。开学典礼后,一位老师告诉他,未来三年,你可以在哀叹、彷徨中度过,也可以在振作、奋斗中度过。你可以不喜欢这所学校,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你不能不喜欢自己,不能不对自己负责。你现在不可能改变学校的处境,因为没有选择复读;也不能选择一个更好的专业,因为其他专业不能转过去。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试着去喜欢它,试着投入自己的热情,你就有可能真正充实有效地度过这三年,而且,你甚至可以比很多本科生更优秀。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他觉得未来并非想象中灰暗。他下定决心,要使未来的三年过得充实、有意义。他分析,高职学生在英语理论方面,可能比不上大学本科学生,但在实用英语方面,只要抓紧,不会相差很远,比如口语。于是,他制订了目标——大一结束,要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四级对很多本科生不是很大的难题,但对高职生来说,是很高的目标了),大二结束,要获得口译证书。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他制订了以下计划——背英语辞典,每周去参加一次学校英语角,找一个外籍人士与他进行英语交流,双休日参加英语口译培训班。他一步一步实现自己制订的计划,通过背字典掌握了大量词汇,坚持收听英语广播,坚持去参加英语角,以及与外教对话。后来,大二时,他考过了英语六级,同时获得了英语口译的中级证书。他突然觉得,我原来是如此喜欢这个专业,英语原来是这么美好的一个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投入产出率,同样是3年或者4年,同样在学校里学习,同样是花费爸爸妈妈的钱——一所民办学校一年的学费是1万元,加上每个月生活费400元(一个学年就是4000元),一年总共要花14000元甚至更多的钱——同样投入这么多金钱,同样投入美好的时光,大家应该知道自己该产出怎样的成果,要知道怎样的投入产出是最佳的,不要浪费了家庭对我们的投入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投入。
  我们希望大学生计算自己的投入产出,分析自己这个企业消耗了家庭多少投资,投入了父母以及自己多少心血,再分析自己目前“产出了”什么,是不是得到能力的提高,得到素质的提高,得到经验的积累。如果不是这样,就要问问自己的投入,是不是真正有效,是不是值得。需要强调的是,分析投入产出,不是要求大家“急功近利”,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高的投入产出率,不可能靠急功近利获得。道理很简单,我们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安心学习,不安心学习,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实则是对自己人生的浪费。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该用投入产出分析来唤起自己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要有学习的效益意识,学习的质量意识,更要有对自我负责的意识。
  下面以对待课堂、对待生活和对待实习为例,来分析该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投入和产出。
  课堂学习一定要计算投入产出。有的同学来到课堂,不是为了听课,而是为了“表示”自己来了,没有旷课。他们一般做两件事,要么戴着耳机听音乐,或者听英语听力;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花45分钟的时间,却不听老师的讲课。有学生说,现在的老师都不好,上课总跑题,还发牢骚,讲课不到位,内容很过时,还不如回去自己再看。其实,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投入产出大,还是上课睡觉回去之后自己再看书投入产出大。大学设置了这样的课堂,有专门的老师来上课,你却在上课的时间睡觉,很显然,你就浪费了学校提供的教师资源,更何况,睡觉的“事”离开教室照样可以“完成”,而且可以“完成”得更好。即便你在上课时是做有用的事,比如听英语,同样,你回到宿舍,不是照样可以听英语吗?为什么非要利用课堂时间呢?这其实很容易做比较,得出正确判断——与其在课堂上浪费45分钟时间,还不如认认真真听老师的讲解。很多时候,大学的课堂上,同学们总是抢着去最后一排,第一排全部空着,这是对自己的学业不负责的态度,在时间的利用上,大学生并没有做到合理、有效。
  在大学生活中,也要计算投入与产出,具体而言,就是课余时间该怎么分配。怎样利用时间,关系到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很多成功人士,并不在于比别人聪明多少,比别人有多高的天赋,而在于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对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有效的投入。
  再来看怎样进行实习,这也是一个关于投入产出的问题。在社会用人标准的影响下,如今很多大学生喜欢去寻找实习机会。但是在实习中,存在很大的误区:把工作经历等同于工作经验。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对我说他在大学时期有30段实习经历,也就是说先后到过30个单位去实习,他认为,经历越多,经验也就越多。这完全是对经验的误解,这样的实习经历怎么可能变成经验呢?经验是对经历的感悟,经验必须以经历为基础,但与经历的长短、次数并非一定是正比关系。有的人一辈子在一个工作岗位,都可能没有很好的工作经验,因为他只有经历,没有把经历上升为经验,但有的人可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只干了一年,就对工作体会很深,由此积累起了经验。那种一会儿换一个实习工作,认为实习经历越多经验越丰富的做法,最终将得不偿失。还有一点也令人匪夷所思,就是有一些同学会对实习单位负责人说,我报到之后不来上班,你能给我的实习证明盖个章吗?这个章能证明什么呢?实习单位能“证明”你来“实习”过,但是你的相关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用人单位会在乎这个章吗?显然不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会通过一定的程序,用他们的方法来检验你是不是具有工作经验,是不是具有工作能力——很简单,让你做一个项目就可以了。比如,你说有接待外宾的经验,那好,就请你参与接待外宾的工作,如果你没有积累相关的经验,在接待过程中就会屡屡出“洋相”;你说有安排重大会议的经验,那么,从整个会场的布置到迎宾的程序,你了解吗?其中有哪些问题要解决?等等。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容易就能被检验出来的。因此,要对待好自己的实习,要以经验的积累作为“产出”指标进行合理的投入。
  比学校更重要的概念:学习圈
  学业环境分析——环境坐标体系分析大学学业环境与资源环境,可建立四大坐标。一是学校坐标,二是专业坐标,三是学历坐标,四是地域坐标。
  学校坐标,就是要知道学校所处的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点、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等等。从层次上看,我国现在有985高校、211工程院校,还有一般本科,再接下来就是高职高专。从办学特色上看,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哪方面有优势,有哪些方面的不足,用人单位对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有什么评价,反映出这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总之,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地位,以及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专业坐标,具体而言,就是所学专业的冷热情况。在今天的高校,学生所读的专业,有“冷热”之分——层次高的学校里,有“冷门”专业,层次低一些的学校里,有“热门”专业。所谓冷热,在后面的章节里,将进一步展开讲解。大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专业”坐标在哪里,以确立最适合自己的学业之路。
  学历坐标,指的是学历的高低。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社会在向能力社会转型,不再注重人才的学历,但是,在现实中,学历对人才在社会上的成长和发展还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的用人单位怎样看待学历?不同的学历在就业中,会受就业观念、就业政策怎样的影响?大家有必要分析自己的学历层次。
  地域坐标,与你如何利用学校周围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产业资源,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资源、不同的教育环境,以及不同的经济条件,这些均可以为大学生利用,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比如说,一座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企业,都是可以被利用的,用来积累经验、拓展视野。不少大学生在选择报考大学的时候,就会考虑学校所在的地域,这其实就在于地域对大学学业以及今后的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
  分析大学学业环境与资源,需要大学生从以上四个坐标出发,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校的品牌、专业的冷热、学历的高低,可以建立如下十个不同的组合,而这十个不同的组合,就是大学生进行个性学业规划的环境分析,以及一定的自我现状分析的基础。
  这十种组合是:1.名校高学历热门专业2.名校高学历冷门专业3.名校一般学历热门专业4.名校一般学历冷门专业5.普通学校高学历热门专业6.普通学校高学历冷门专业7.普通学校一般学历热门专业8.普通学校一般学历冷门专业9.普通学校低学历热门专业10.普通学校低学历冷门专业学习圈如何利用大学学习环境与资源?就要构建大学学习圈,换句话说,我们要问自己,可以向谁学习?
  在这里,首先要建立“学习圈”的概念。很多同学对“学习圈”的概念并不熟悉。当今社会,有诸多“圈”,娱乐圈、文化圈,还有时髦的博客圈等等。“圈”是一个群体,娱乐圈是娱乐工作者的一个群体,文化圈是文化工作者的一个群体,而博客圈,则是有共同主题、共同爱好的一些博客的群体,它是思想、观点动态交互的网上平台。
  “学习圈”,是我们学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进行学业生涯的规划,必须立足一定的环境,而环境就是“学习圈”,同学、家长、老师以及朋友,都可能与这个“学习圈”发生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关系,这将影响到具体的学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
  教授是我们学习圈中学习的对象吗?当然是。有很多学生说,现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很少,或者上完课就走了,在一些学院里,根本就没有多少教授。实际上,教授资源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专业内的,也包括专业外的。只要你愿意去获取这些资源,就可以利用教授资源为自己的学业服务。
  其次,是同学资源。同学是重要的学习对象。很多人回忆大学生活,都提到同学间的相互学习,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同学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事方法,都会让你在与他的交往中受到感染,获得教益。大学生的同学,有哪些呢?实际上,在学分制下,在现代社会,同学的“范畴”可以放大:同班、同专业、同系、同学院、同社团、同社区,均可以是同学,均可以是你交往、学习的对象。不能把“同学”局限在一个小的班级概念中,就如不能把教授资源局限在一个学院的范畴中一样。大学里,有的同学的“同学圈”一直局限于几个同学之间的交往,这严重影响他们获取更多的信息。
  再就是朋友,朋友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结交怎么样的朋友,就会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除了结识一批朋友同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实习、社会实践,通过同学与朋友的介绍,以及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些朋友可能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网友会是学习的对象吗?有人说网友之间的交往,都是为了娱乐、消遣、寻求刺激,怎么可能向网友学习呢?其实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待这一资源。现在的学生几乎没有不上网的,也就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朋友。当然,网络交往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不少陷阱,有可能对方是一个男性,却伪装成一名女性与你进行交往。但是,如果你真的要扩大自己的学习圈,有着良好的上网习惯,网友也是一个好的学习对象。
  只有你才可以影响自己
  影响“学习圈”的三大要素
  什么会影响到大学学习圈的构建呢?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环境影响。在本章前面的讲述中,我们为大学环境设计了四个坐标,包括学校坐标、专业坐标、学历坐标,还有地域坐标。所在的大学、所读的专业,对学习圈的构建影响很大。比如,一名专科生,由于身处专科学校,身边的教授可能很少,能够利用的教授资源不多;还比如,如果所读的专业偏“冷门”,这不但将影响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影响到向身边一些优秀的同学学习。
  二是性格影响。同样在大学校园里,同样有这么多教授,同样有这样一些同学,但是,由于个人性格原因,将影响到与教授、与同学、与周围朋友的交往和学习。比如,有的同学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来自农村,会被同学看不起,于是不愿意与周围同学交往。有的同学很自负,认为周围的同学都很差,自己没有必要和他们交往。还有的同学,性格孤僻,把自己孤立起来,上课、自修、上网,都是单独行动,做任何事情都是形单影只,这显然影响到他向周围同学学习,向老师学习。这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老师找他谈心,他会接受,但是,他从不会主动去争取这样的资源。
  三是恋爱影响。很多人认为,恋爱对大学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其实,恋爱对大学生也有正面作用。为什么?如果恋爱的对象,他(她)努力学习,乐观上进,你就有可能在他(她)的影响下也变得积极上进。但是反过来,如果处理不当,恋爱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投入,同时会影响你的交往圈。很多大学生恋爱后,陷入两人世界,卿卿我我,没有办法再向周围同学学习,即便上自修,也黏在一起,这就忽视了与同宿舍同学、同班同学、同专业同学以及同社区同学的交往。这样的恋爱,使自己的“同学学习圈”局限在恋人身上,大大缩小了学习的范围。
  改变“学习圈”——在北京,你就可以是北大学生
  我们注意到环境、性格、恋爱对学习圈的影响,反过来,要打造自己的学习圈,就需要克服环境的影响、性格的影响,以及减少恋爱的影响,使自己的学习圈能够进一步扩展。
  改变自己的学习圈,实际上就是在改变自己的学业环境。有些学生可能在层次一般的普通高校,但是他可以利用名校的资源来完善自己的学业。现在在一些地方,比如北京和上海的高校,有一些跨校选课的合作组织。你在上海的某一所高校读书,可以到其他学校去选课,获得规定的学分后,还可以获得这所学校的辅修专业证书。你在北京的某一所高校读书,也可以到旁边的学校去学习一些课程,而且学分可以互认。如果大学生能利用学校创造的这些机会,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圈,不但可以向本校的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其他学校的老师学习。
  如果没有学校提供的类似的渠道,是不是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学习圈呢?答案是肯定的。之所以有的同学学习的圈子很狭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积极的心态,学习十分被动。即便你是一名专科生,你同样可以向名牌大学的教授学习,你可以到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借阅图书——现今不少高校的图书资源是共享的。另外,社会上有很多学术讲座,常常邀请一些教授、专家去讲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去听听这些讲座呢?去听这些讲座,就是向教授学习,就是在开阔视野。这就是在改变我们的学习圈。因此,上哪一所大学并不重要,个人心态最关键,如果说你的心态很积极,那么在北京上大学,你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你可以享受到北京大学的资源,只要你愿意这样去做,只要你愿意付出这样积极的行动。
  改变学习圈,需要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不管你处在哪一个环境里,千万不能自卑、不能自负、不能自傲,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你一定要乐观开朗,多与别人相处,减少抱怨。要懂得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到整个学校的大圈子,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大圈子中去。
  如下几个小圈子,是理想学习圈构建的大障碍。一是恋人圈子。前面已经讲述了恋人这一“微型”圈子对学习圈的影响。
  二是室友圈子,就是大学同宿舍的同学,每次都是几个人一起“行动”,一起打牌、一起游玩、一起去上课、一起自修。这样的室友圈子,有可能会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气氛,但同样也有可能滋长不良习气。另外,这个小圈子,可能使你放弃了与更多同学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再有就是老乡圈子,有不少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加入“老乡会”,热衷于参加老乡的活动,用自己的家乡话进行交流。寝室里面若来了老乡,就用自己的家乡话,大声谈论,招致其他同学不满,既制造同学矛盾,也影响了和其他地域同学交往的机会。大学生要走出这三个小圈子,把自己的学习圈营造得越大越好。
  打造学习圈,需要大学生具有耐挫力,并且懂得怎样去面对挫折。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也很主动地去打造自己的学习圈,拓展自己的学习圈,但是会遭到别人拒绝,这对于一些自视颇高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很大的挫折。举例来说,有位学新闻的大学生,他想给一家新闻媒体投稿,把自己的稿件给编辑e-mail过去,没想到这个编辑没有给他回信,或者他投了多次稿,都被编辑退回来了。这可以说是“挫折”。但是,如果我们重视这样的学习机会,就会把这一“挫折”当成一次锻炼。不能因为一位编辑的拒绝,就认为所有的编辑都不会理我,不能因为一位老师没有给自己积极的教诲,就认为所有的老师都不会帮助自己。应该认识到,只有具备足够的主动、足够的热情、足够的耐心,才可以打造出理想的学习圈。
  本章建立了学习圈的概念,主要目的是告诉大家,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育期,要积极利用周围的环境因素,利用相关的学业资源,建立并拓展学习圈。不管学校处在哪一层次,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目前的学历是高还是低,也不管学校所处区域发达还是落后,只要有积极的心态,善于交往,有耐挫的准备,那么,我们就可以拓展学习圈,有效利用周围更多的学习资源,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学习圈的概念,对于不是特别好的学校的学生,尤其重要。只要努力,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环境,把你所在城市任何其他学校的教师资源转变为自己的资源。
  一个农场里,养有很多奶牛,奶牛有奶之后,会主动跑到吸奶的地方,让奶流出来吗?显然是不会的。奶牛农场里面,一般都有专门的挤奶工,把牛奶挤出来。
  很多时候,大学生在抱怨,教授不来上课,不来回答学生的疑问。这当然有教授们的不对,有大学教育制度的不是。但大家是否想到过,自身怎样主动去利用学校的教授资源?
  曾经有一位教授对我说,你们不要老是批评教授不去为本科生上课,也不要说到了大学毕业时,四年都没见到学校的名教授、院士,你问过你们的同学没有,他们是不是主动利用了学校的教师资源。当然教授有教授的问题,院士有院士的问题,但是同学也有同学的问题。
  还有位教授对我说,你来看一看,看一看我的办公室,我的办公室大门一直敞开着,但是居然没有一个同学来找我,我就不清楚他们说从来没见过我,但是他们自己为什么不主动上门来呢?
  我还碰到过一位著名的指导人生规划的老师,他也说,很多学生找到他,从来不会跟他说自己的理想,从来不会讲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找他干什么?让他给签个名。他说,我感到很失望,我不应该是学生们羡慕的偶像,我应该是你们的朋友,你既然找到我了,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现状说出来,让我对你的人生进行指导、进行规划呢?
  我也经常到一些学校去讲课,听完课之后学生非常激动,说熊老师能不能留下你的e-mail,然后问,我给你写信好吗?我说,你只要有问题写信给我,我肯定给你回答。但是很遗憾,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收到任何学生的来信。类似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很多大学教授都曾遇到同样的情况。
  不少学生会说,我这所学校不好,周围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但他们其实是放着周围的资源不去用。资源就在你身边,等待着你去开发,等待着你去吸取,就是担心你不主动,就担心你在受到一次挫折之后,再也不敢迈开脚步。只要充当一个“挤奶工”的角色,就可以从教授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从周围的同学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从社会上获得更多的文化滋养。
  案例:出击
  有一名大学生,他在学校的广播台里当一名播音员。这是一所很小的学校,学校的广播台只不过是学生自娱自乐的小社团,一周播五次专题节目,他负责其中的一次。
  按照传统的观点与过来人的经验,在这个广播台,不可能锻炼什么能力,只不过普通话好一些,给大家读读报纸罢了。但他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可以在广播台做很多事,可以利用这个非专业的平台,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广播台内部是不可能的,可是广播台工作,给了自己联系外界、拓展自身的机会。现在不是有很多广播媒体希望在大学里发展吗?
  他利用学校广播台播音员的“身份”,联系了专业的广播台,对他们建议说,与校园广播台携手办一档节目。在很多人听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他提供的策划书,让专业广播台难以拒绝——不单这个学院有众多广播听众,而且,整个地区有二十多所高校近二十万学生,把这些高校的广播台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支撑起一档好的校园节目,而且可以走进校园与学生互动。
  专业广播台接受了他的建议,他非常投入地把其他学校广播台的负责同学全部召集起来,之后共同与专业广播台的人士进行合作。毕业之后,他没有做自己原来专业的工作,反而进入了专业广播台,成为一名电台主持。
  这就是利用学校提供的一个资源,抓住来到身边的一个机会,进行主动出击的例子。如果这位同学只抱着充实业余生活的想法,去从事校园广播台工作,那么,他就不可能有以后的想法,以后的行动,也不可能有以后的就业选择。
  当然,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这名同学可能特别喜欢广播,特别喜欢做媒体,并有比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交际欲望,这让他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台资源。
  同样,在大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中,为什么有的用人单位会看中一名学生,就是因为这名同学能抓住这一机会,主动出击,在实习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又全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蚂蚁的启示二:蚂蚁的勇气
  “动物保护主义者”读到这则小故事,估计会提出抗议,怎能如此无视蚂蚁的生命尊严,故意到蚂蚁的洞前放火——还好,幸亏蚂蚁不是珍稀动物,也不是宠物。
  这天蚂蚁们刚把粮食搬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门口却来了一团明亮亮的东西。蚂蚁小A靠近去,啪的一声,灰飞烟灭。蚂蚁们知道,大危机来了。
  扑火!否则是灭门之灾。放下手中的活计,蚂蚁打开自己的“灭火剂”阀门,向火团喷射蚁酸。乱作一团的蚂蚁,免不了有牺牲。在灭火过程中,“劈啪”之声不时传出,那是蚂蚁牺牲的哀号,也是蚂蚁勇士的“冲锋号”。经过大家的努力,火终于被扑灭了。
  真是无视蚂蚁的痛苦——没过多久,蚂蚁的家又遭遇了火灾,当然,这也是人类“纵火”的结果。这一次,蚂蚁不再像第一次那么慌乱,而是非常有序地组织灭火。火很快就被扑灭了,比第一次的时间短了很多。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一次没有一只蚂蚁死亡。蚂蚁说:“我们没法去查抓人类纵火犯,但我们让你们不能得逞!”
  “蚁巢连环纵火案”的主谋,是英国科学家。他们交代,这是在做实验——在一个事先没有进行过训练的蚂蚁的洞口,放一支火把,隔一段时间后,又把第二支火把放到它们的洞口,以此来看前后两次,蚂蚁不同的反应。科学家惊奇地发现,第一次面对火灾,蚂蚁勇气很可嘉,发现火后马上扑火,前仆后继死也不怕。而第二次,不但灭火时间很短,而且没有死亡。面对困难,蚂蚁变得很有组织性,这表明它们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
  同样的,我们遇到问题,要知道怎样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可能有的同学学校不理想,有的同学专业不理想,有的同学认为现在的竞争实在太激烈,这就需要大家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并通过解决困难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
  职业发展训练二
  1.计算从小到大学毕业,家庭对自己的投入,预计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后多少年内可以“还清”父母对自己的金钱投入。
  2.列出自己每周学习生活状态表,计算自己的大学生活,有多少时间是“有效”投入,即可说出明确的意图,对学习或者对身心发展有益;有多少“项目”是耗费时间、生命,却与自己发展无关的。
  3.回忆你过往岁月中,曾经遇到的好老师。评价你现在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4.立即行动,主动找老师(辅导员)谈一次心,尽可能说出对现状的所有困惑。
  5.在美食地图、交通地图之外,画一张资源地图,包括自己学校、周边学校(及其可利用资源)、文化设施(及其可利用资源)。
第3部分
  第三章 设计成长路径
  大学生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的问题之一(关于学校评价)
  问题1:你认为你所读的学校理想吗?(这反映学生对自己现在学校的认识,对自己所处学业环境的评价。)
  问题2:在你的认识中,用人单位看中你所在学校学生的哪些能力与素质?你是否针对这一问题做过相应的市场调查?你能概括出你所读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吗?(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我曾经问过一位大学校长,你能说出你这所学校的学生跟另外一所学校学生的不同吗?他想想,然后说,说不出来。这与当前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有关系,很多学校没有个性,学校没有个性,其培养的人才也就没有个性。但是,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自己所在学校学生的个性是什么。用人单位看重你所在学校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这就是你这所学校学生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也在做这样的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对这所学校学生的评价,并给学校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问题3:你最看不惯你所在学校学生的哪些行为?列举三个。(这些行为包括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如果你看不惯这些行为,那么,你就应该不会去做,你就应该杜绝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看不惯的事情。千万不能一边讨厌,一边实践。)
  问题4:你最欣赏你所在学校学生的哪些素质?列举三个。(你欣赏的学生素质,恰恰是你可以培养和仿效的,这些学生的优良素质,会对你的大学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问题5:你最佩服你所在学校的哪些校友?列举三个。(校友的事迹、校友的发展道路,往往会成为自己参照的一个成才模式,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讲解,怎样参照校友的成功,来实现自己的成功。)
  问题6:你认为学校品牌对大学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的展开是,学校的社会形象,对你学习生活有很重大的影响吗?它会影响你的学习定位吗?它会影响你的学习情绪吗?它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吗?它会影响你整个的学习生涯规划吗?
  问题7:你认为学校品牌对自己的就业影响如何?学校品牌是会使你增色还是使你减色?是让别人一看到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就对你肃然起敬,对你感兴趣,还是你的学校“出身”会让别人不感兴趣、不喜欢。
  学生随机回答
  学生1:我认为我的学校还比较理想吧。当初报考这所学校的时候,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对这所学校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我的成绩也只适合报考这所学校。
  学生2:我们这所学校,校训是提倡实践,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抓得比较紧。这方面,我想我们有一定优势。另外,我觉得咱们学校的同学,都比较勤奋,这不管在现在的学习,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是很重要的一点吧。
  学生3:我们学校的同学,有钻研学习的,也有兴趣爱好广泛的,还有善于交际的,各种类型都有。
  学生4:我觉得现在学生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没有礼貌,不讲礼仪,还有上网成瘾。
  学生5:大学品牌好,别人问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就比较有面子。另外,品牌好的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相对比较高,这对自己的学习也有好处。
  学生6:学校品牌对就业会有一些影响,比如,清华、北大的学生,学校招牌比较硬,一些企业一听是清华、北大的,心里就有一定的认同度。但是,我觉得现在一些企业、一些单位更看重的是人的能力,他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以选择适合他们的最优人才,这就为品牌不算太好的学校的学生,提供了与品牌好的高校的“牛人”一起竞争的机会。只要自身素质好,只要你展现出来的是优秀大学生的形象,学校品牌对就业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
  学生7:学校品牌对就业的影响应该比较大,好多公司要求进公司门槛,必须要有文凭,而进入这家公司之后,就应该靠自己的能力了吧。
  学生8:学校品牌对就业的影响,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企业在看你的简历的时候,就会看你是从哪所学校毕业的,然后就确定你是哪一个层次的人。
  学生的困惑困惑1:学校决定未来。片面夸大学校层次、地位、“品牌”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名校学生由此“自负”,而一般学校学生则由此“自卑”。“自负”不但导致学业的放松,也会导致就业定位不切实际地“拔高”;同样,“自卑”不但影响学习的情绪,也可能导致就业中主动放弃。
  困惑2:不了解学校。很少有学生认真分析学校、了解学校,于是也就无法确定自己可以利用学校哪些教育资源;也很少有学生认真分析周围的同学、自己的校友,于是也就无法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
  困惑3:学校个性缺乏与自己的个性缺乏。每个大学应该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有鲜明的学校个性;每个人才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个性与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一个学生的竞争力所在。
  我们的问题之二(关于专业评价)问题1:你所学专业是你自己选择的吗?你对你所学专业有兴趣吗?(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知道你可能具有的专业潜质,以及帮助你发现内心深处,究竟对哪一专业感兴趣。“你所学专业是你自己选择的吗?”与“你对你所学专业有兴趣吗?”并不是同样的问题,专业是否由你自己所选和你对所学专业有没有兴趣,不是划等号的。有的学生为选择这样的学校,只能选报这样的专业,因为他的分数达不到这个学校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分数线,所以,即便专业是自己选的,但却是无奈的选择、不得已的选择,而且,有可能这一专业恰恰是自己不喜欢的。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也是我们当前大学录取制度造成的一个负面结果。)问题2:你知道你所学专业,今后的职业领域吗?能列举这一领域最典型的几家用人单位,并说出它们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的要求吗?(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该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对应的职业发展领域进行深入了解,这关系到你今后是从事专业密切、专业相关还是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职业,并由此影响学业规划。列举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领域中最典型的几家用人单位,并说出他们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的要求,这对大学生是一个挑战。因为有不少学生对此是比较麻木和茫然的。事实上,职业领域的典型用人单位,代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它们对人才的要求,就可以成为你大学学业所追求的目标。大学生要尝试努力回答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那么请你把这一课尽快补上——获取这样的信息,只要自己主动,并非难事。网络、报纸、校友,等等,都是你的渠道。)问题3:你所学专业已经毕业的校友,你认为最佳职业发展楷模是谁?你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吗?列举三个。(这个问题,在于为你找到最佳的学习榜样。你这一专业的校友,他大学毕业时,有可能是专业密切型的就业,他的事业发展得很好;有可能是专业相关型的就业,他的事业发展得也很好;还可能是专业无关型的就业,他也获得很好的事业发展。那么,你认为最值得自己学习的最佳的方式是什么?你能从这个校友身上学习到什么?你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吗?)问题4:你觉得专业学习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专业学习的最大收获,有人说成绩合格拿到学位、学历;有人说是学习到具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有人说,具体学到怎样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不重要,因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快就会过时,关键在于通过学习,培养了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等。你是怎样看待专业学习的?你认为你想通过专业学习获取什么?)问题5:你认为你未来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有这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反映出你的专业兴趣,你的职业发展倾向,以及你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学生随机回答学生1:我大学所学专业,是自己选择的,应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学生2:我所学的专业,是高考时学校调剂过来的,没有太大的兴趣吧,但目前又无法换专业。
  学生3:我这个专业,有哪些用人单位,我不是特别清楚。它们对人才的要求,好像各个单位都不同,我还没去了解过。
  学生4:今后的职业领域?我大概想过吧,但是怎么想的?我也说不上来。这个专业,好像是会到模具、热流这样的行业吧。我们是朝鲜族,所以主要关注韩企,但韩企具体有哪些,说不上来,总归,学好外语没错。
  学生5:其实我将来不打算从事本专业工作。
  学生6: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这个要看以后各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吧,哪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不错,发展潜力比较大,我就可能转到这一行业去就业,反正现在跨专业就业已经很正常了。
  学生的困惑
  困惑1:对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为了能进这所大学才选择这个专业;二是本身并无明确的兴趣爱好,对大学学习缺乏激情。
  困惑2:“来不及”去了解未来的职业发展领域。从以上同学的回答中,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生实际上还“来不及”去了解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领域,对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的典型用人单位、这些用人单位有什么特点以及它们对人才有怎样的要求,几乎都没有进行任何考虑。这是大学生学习中一个很大的问题。试想,如果你对自己所读专业——即便你不准备在本专业就业,也应该了解其他自己希望就业的专业领域——对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领域、典型用人单位一无所知,你怎样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呢?当然,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不应对照一个职业来发展自己,我们不是直接可以供市场选择的椅子、桌子,而应是一块块好的木材,可以被社会组织用来做椅子、做桌子。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你要知道,自己这块木材,是可以作为木材的乔木还是难以派上用场的灌木。适当了解社会的需要,是必要的。
  困惑3:对专业学习的意义“似是而非”。很多学生并不能清晰地说出专业学习的意义何在,也不知道自己通过这样的专业学习,能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他们也就无法正确对待相关的课程学习与专业训练。
  我们的问题之三(关于学历评价)
  问题1:你对学历高低有何看法?学历对就业有很大影响吗?(每个同学对自己的学历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自己的学历太低了,自己根本没办法说出口。还有的说现在的专科生太“劣势”了,专科生还不如以前的高中生,对应的,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以前的大专生。还有的说我只有读到研究生,才能去就业,没读到研究生是找不到好工作的。)
  问题2:你对你的学历感到自卑吗?(读书本是一件好事,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完善自我的读书,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些同学选择读书,纯粹是为了一个学历、一个学位、一纸文凭。拿考研来说,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考研是为了今后从事学术研究,更多的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以使自己今后就业有一块更好的、更高级的敲门砖。)
  问题3:毕业之后你进一步深造(专升本、考研)的用意何在?(之所以要问大学生深造的用意,就在于让大家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不要到了再去读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目标是与现实相悖离的。这将影响大家进一步的学习计划,以及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学生随机回答
  学生1:我认为学历,在你就业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只有学历,本身没有能力的话,以后进入单位之后,发展也是不行的,所以学历不能代表一切。
  学生2:虽然大家的学历是一样的,都是本科学历,但是如果你的学校比较好的话,那么,用人单位肯定会更看好你。
  学生3:学历对就业肯定有影响,但是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还要看自己的性格,要靠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一些很好的大学中,不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找到工作吗?
  学生4:我觉得目前的本科学历,是比较低的。
  学生5:大学毕业之后,我肯定会进一步深造,因为我觉得当今社会,本科学历是完全不够的。
  学生的困惑困惑1:学历不够用。很多同学都认为本科学历完全不够,那么,对于专科生来说,就更会认为专科学历不够了。这种“不够”认识,会把大家的精力转移到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上,这就导致了大家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学历。这是学历社会必然导致的对学历的盲目追逐。
  困惑2:重学历超过能力。普遍看来,今天的大学生,对学历的追逐,远超过对能力的追逐。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成熟,将更看重人才学历背后的能力。能力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如果没有真实的能力,拥有再高的学历也是无用的,追逐过高的学历,则成为人生的浪费。即便学历很重要,但学历仅仅是“敲门砖”,换句话说,把门敲开之后,砖就派不上什么用场了。能派上用场的,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本章解决的问题◎分析不同学校学生的成长路径◎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路径◎分析不同学历学生的成长路径◎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
  “好”学校VS“差”学校
  名牌学校学生的发展路径
  名牌学校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有三类。
  一类路径——“高开高走”。就是起点高,而且今后的路也走得很顺,一直朝着一个很好的方向发展。这些大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自我规划能力也很强。他们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并清醒地认识到,考上名牌大学,并非已经到了学业的终点、完成了学业任务,而是可以利用更好的教育资源,利用更好的学习机会,为未来的发展储备更好的能力与素质。这类路径的学生,从高中一路走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对学业的正确定位,因此一直非常优秀,在大学里表现突出,甚至有的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因为实习表现出色,而被著名的外企提前录用了,还有的则被名牌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直接攻读硕士,或者硕博连读等等。
  二类路径——“高开低走”。一些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到毕业时,却难以与名牌大学学生的身份相符。这是由于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们的资源储备不充分,求职时无法让社会组织相信其能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于是在人才市场上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用人单位愿意给其Offer,最后流落街头。这样的故事,最近频频发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有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最后选择卖糖葫芦——其实在发达社会,这也十分正常——后被社会媒体广泛关注,靠舆论的力量,才被用人单位录用。关于这些事件的议论,我们不过多展开,但是,一些名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时的能力现状、素质现状,极不令人乐观,确实令人关注。据调查,表现平庸、整体能力与素质甚至低于一般学校毕业生的名校毕业生占到名校毕业生30%的份额,他们以高分进入名校,开始大学之旅,却因一般甚至较差的表现,难以完成大学学业。
  这类“高开低走”的学生,通常以如下几个步骤,完成整个“高开低走”的过程。
  第一步是“高开”。他们以高考的高分——高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素质情况,但目前的录取制度,是以分数高低为唯一依据——如愿以偿进入一所理想的名牌学校。他们大学学业的第一步,总体来说,应该是“高开”。
  第二步是“低走”。进大学之后,大学生会对学业进行重新的认识,会对大学进行重新的定位,还会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某种情绪。对于学业,有的学生认为,我终于读完高中并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进入了爸爸妈妈期望的好学校,我总算对家庭有个交代了,也终于可以轻松了,大学里不应该学习得那么累。这种对学业的错误认识,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误导所致——有的老师和家长,一直教育学生,考上大学就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而这种错误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大学学业目标的定位,使他们放松自己对学业的要求,在大学里大玩特玩。对于学校,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会对学校进行再认识,在“再认识”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大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想象中的大学优雅而迷人,浪漫而温情,而现实中的名牌院校,不但不过如此,而且有很多令人不满的地方,学术风气、教师水平都远非理想,功利盛行,人心浮躁。这种对大学的再认识,会让他们感到迷茫,感到困惑,从而使之降低学习的热情。对于专业,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专业情绪不稳定的占相当比例,有的学生虽然进了名牌学校,但是他所学的专业,可能既非自己感兴趣,又非社会需求旺盛的,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冷门专业。在一些名牌大学,在某些专业里,有80%以上的学生,本人并没有报这一专业的志愿,却被调剂进去。事实上,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有的同学就一直在“好学校冷门专业”或者“稍微差一些的学校热门专业”中进行选择。往往,出于对学校的向往,加之不少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怎样的专业兴趣,他们会选择好学校冷门专业,会选择服从好学校任何专业的调剂。对专业没有太强倾向的学生,还多能保持正确的心态。而那些为了能进入好学校,最终放弃自己的专业兴趣,而进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学生,就会出现专业情绪问题——即便当初他已经进行了反复思考,当面对现实时,他们的情绪依然会反复,并由此影响整个学业。以上几方面原因,对大学学业的错误认识,对大学梦想的失落,对专业的不满,导致这些学生“低走”。
  第三步是迷路。怀着失落梦想、游戏大学的心态,有的大学生在大学里“迷路”了。迷路中的大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没有了预习,更谈不上复习,上课也不认真,从最初的打瞌睡、迟到,发展到后来的旷课、逃课,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过着“朝九晚五”——早上九点上床睡觉,晚上五点起床——的黑白颠倒的生活。这样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大学学习规划。迷路的大学生,实际上会获得自己已经在大学迷路的信号——老师的警告。多次迟到、旷课,再不负责的老师,也会提出警告,要求你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次考试不及格,一门功课不及格,表明你可能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自己对这门功课没有积极投入。大学生尤其应注意第一次迷路的信号,千万不能视“迷路信号”而不见,任由自己发展下去。有的学生会出现一个学期八门功课中有六七个红灯,还有的学生因累积三分之二以上课程旷课而失去考试资格,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过程引导的原因,也是大学生自身不注意迷路信号的警示所造成的恶果。在一所名牌大学,大学第一学年,就有100多名学生因学业问题而被退学。
  注意到迷路信号,却不对自己进行改变,这就使一些大学生走到下一步——“执迷不悟”,在迷途中继续“滑行”。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强调大学生有没有反馈能力,有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就在于让大家意识到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反省,对自己的现实状态进行检查,并在反省和检查之后,采取实际行动去改变,不要等出了问题了,比如开除、退学,才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执迷之后,就变成“甘于平庸”。一般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些学生就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均处于班级的中下层次,学习成绩一般,在社会活动等其他方面,也没有突出表现。面对这种情况,他们选择甘于平庸和碌碌无为,其最大的期望,就是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追求优秀的想法已经远离自己。很多时候,他们还会以自己名牌大学的学生身份,安慰自己,对自己说,即便在学校里表现再差,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比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强,比他们更具备竞争优势,这实际上是受了“品牌”之累。还有的同学,则把平庸与平淡等同起来,认为自己不追求卓越,是为了平衡学习与生活,追求平平淡淡的“真生活”。这些想法,就会影响到他继续平庸。
  最后,也就是有的大学生无法在大学再“混”下去,面临退学,或者在走向社会、寻找社会组织的合作的时候,对自己的学业过程和学业现状,会发出一声叹息。他们会开始悔恨自己荒废了大学生涯,觉得当初如果不进入这样的学校,如果能对大学学业正确定位,如果没有那些消极的专业情绪,也许自己不会走到这步田地。这种悔恨,对个人是人生教训,而对其他大学生,尤其是其他即将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则是前车之鉴。因此,我对很多中学生建议,在报考大学时,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你有什么兴趣,有什么特长,要选择一所真正能发挥你的兴趣和特长的学校,而不能只在乎学校的外在品牌。
  三类路径——“曲折坎坷”。这些大学生在迷茫中最终找到自我,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在大学里,这些学生一度非常迷茫,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发展道路。这一类学生与第二类学生相比,变化在于第四步。他们的前三步跟第二类学生是差不多的,都有着对学业不正确的定位,对大学错误的认识,以及对专业的消极情绪,由此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在大学里走进迷途。但迷途之后,他们及时对自己进行了反省,或者由于受到外界的激励,而在自我觉醒和反省之中迷途知返,这就是他们的第四步,大学生活在这里发生重大的转折。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并不少见,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大一结束,或者在大二的时候,就感知到自己迷路的信号,接着开始对自己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心态,确定自己新的发展目标,由此步入真正的大学学习。
  第四步是大学生活的“分水岭”,我们希望迷途的大学生走到这里时,能改变自己。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解决。每个人在人生中,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遭受挫折,遇到障碍,感到迷茫,或因为自己的失误,自己的不努力,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变故,致使自己的事业、人生遭受打击。挫折和失败并不要紧,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在挫折和失败中重新站起来。你应该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不够努力。如果能在迷途之后,进行自我反省,并找到自己的正确道路,这并不会影响大学学习目标的实现。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大学生要经常对自我进行反省,就在于能时刻对自己的状态进行监控,尽早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到了大学毕业面对用人单位的时候,才开始反省:“哎,很讨厌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抓紧大学的时光……”这时的反省显然已经太迟了。当然,在这时如果真意识到后悔,再重新振作也是可以的,对整个人生来说,你还有时间来改变自己。
  第五步,就是振作。反省之后就应该振作。振作是重新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对自我进行分析,重新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并且实施这样的规划。
  最后是走向成功。
  第三类学生,在大学里占很大比例,所谓“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反映的就是这类学生。大学里“高开高走”的学生有,但为数不多,“曲折坎坷”的学生数量更多。我们不希望“二类路径”的学生太多。撰写此书的目的,也在于减少“二类路径”的学生,让这些“二类路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转变为“三类路径”学生,甚至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类路径”来发展——虽然这是不现实的。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你怎么样去面对逆境,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误入迷途之后要能够迷途知返。
  每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可能遭遇这样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做什么,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在自己的天空中,没有导航的北斗星,处于彷徨之中。这时,周围往往有很多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通过各种形式(当面对话,或者在电视里,在报纸上,在书本中)引导你、感召你、感化你。就像你现在正在看的这样一本书,也是在指导你、激励你,希望你能够顿悟,找到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
  但是,顿悟是需要条件的。很多励志书籍中都有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希望读者阅读之后,能顿悟做人的方法、成功的道路。但很多时候,读者读了觉得很受启迪,颇有收获,却无法激励自己摆脱固有的不良习惯,振作起来。要获得顿悟,首先,个人必须有潜在的愿望,渴望改变自己,至少在潜意识里如此。如果一个人“心已死”——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根本没有一种潜在的想被激发、想成功的愿望,又怎么可能“顿悟”呢?如果有的同学的想法就是,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也不想就业,就想这样一辈子被父母养着,也就是成为第一类靠家庭投资维持生存的“自主创业”的个人企业,那么,是没有任何事情能激励他的。因此,我们必须拥有改变自己、成就成功的愿望。
  其次是积极的心态。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困难,要看到困难之中的希望,看到危机中的机遇,要从不足中发现优势。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一时的挫折,就全盘否定自己,要知道,只要努力,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前面不是没有路可走,而是我们不肯走,或者已经迷路。
  最关键的是进行改变的实际行动。没有行动,所有的想法都只能停留在口头,都只能停留在想法,不可能对自己的现状有丝毫的改变。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并主动去接受各种指导和激励,最终将指导和激励转变为自己的切实行动。大学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同学们纷纷反映自己缺乏人生规划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希望从学校从老师那里获得相关指导,但往往令人不解的是,大学开设相关的课程之后,却很少有学生去选修。这就是我们只有想法,却不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实践,最终,依然抱怨自己缺乏规划的知识、能力、技巧,希望得到指点……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普通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
  同样,普通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也可以归为三类。
  一类路径——“低开高走”。在讲解名牌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时,我们说的是“高开高走”。这里,为什么说“低开高走”呢?确切地说,这里的“低”是不准确的,但我们姑且把它列为低。有一些同学,虽然按照自己的实力、按照自己的高考分数,能进到这样的学校,已经十分不错,但他们还是会认为普通学校的学生身份不够理想,这所学校与自己的能力是匹配的,但与自己对“好学校”的期望、憧憬是不匹配的。所以,姑且称为“低开”。这一类学生,他们对大学学业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把握今天,只要努力去奋斗,照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因此,他们有正确的大学发展规划和切实的行动。这样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有同学的想法是:在名牌学校里,竞争激烈,高手如云,我只能做“凤尾”,但是在这所一般的学校里,我却可以做“鸡头”,我这个“鸡头”可能会远比“凤尾”做得优秀。他们也确实如此,在大学毕业时,会比相当部分的名牌学校学生更有竞争优势。
  二类路径——“低开低走”。这一部分同学,由于对学业的错误认识,加之一直迷失在考试失误的情绪之中,对学业放松,对学校不满,对专业不满,也就谈不上制订正确的学业规划,在自暴自弃中,陷入迷茫,并且不对自己进行反省,任由自己迷失到底,最终要么面临退学,要么在毕业时红灯高挂。
  三类路径——“迂回前进”。这些学生,在大学前期,与二类路径的同学十分相似。后来,由于受到外界激励,结合自己的反省,终于在某一个阶段认识到,自己这样对待学业是错误的,这样花费精力、时间、金钱,获得的产出是“很不经济”的,对自己的家庭不负责,对自己也不负责,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开始重新树立自己学业的目标,落实学习计划。这类学生在普通高校中十分普遍。
  比较优势——各自的优劣势
  普通学校的学生,怎样与名牌学校学生谈“比较优势”?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个是软能力方面,另一个是硬能力方面。
  所谓硬能力,就是你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所谓软能力,体现在你的稳定性、协作的愿望、对未来的期望、可塑性上。
  有不少同学说,在知识基础、专业素养上,一般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与名牌学校的学生相比。毋庸置疑,名牌学校由于具有师资力量的优势,以及其学生在高中具有的学习能力优势,在硬能力上,确实普遍好于一般学校的学生。但这并不绝对。不少用人单位发现,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素养并不差。一家IT企业的老总,曾经比较过内地高校和沿海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结果发现,计算机行业不发达、师资力量不雄厚的内地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却高于计算机行业发达、师资力量雄厚的沿海高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沿海高校的学生,由于社会经济发达,经常去兼职打工,不太关心学业,结果造成专业素养较差,而内地高校的学生,却一心放在学习上,结果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另外,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学习知识,已经不再有学校的“墙壁”界限,网络的发达,让大家可以充分获取学习资源。这与本书上一章讲述的学习圈概念,其实完全相同。一般学校的学生,只要刻苦,只要积极主动,照样可以获得名牌学校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业服务。
  在软能力方面,普通学校的学生则更有优势。
  从稳定性上讲,为什么现在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名牌学校的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稳定性不强,缺乏职业道德和素养。几年前,曾经传出这样的消息,一家企业打出招聘海报,说北大、清华学生一律免谈。当然有人说,这样的一个招聘广告无非是炒作,无非是作秀,无非是为了宣传企业,但是,实际上这家用人单位这样做,有它的理由。并不是说北大、清华的学生不好,而是北大、清华的学生相对不稳定,它认为北大、清华的学生即便进了企业,也干不久,公司不过是他们临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期望值很高,眼界很高,工作半年一年之后,就会跳槽离开。名校学生往往是一边工作,一边想着找下一份更好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对企业不可能做出多少实质性的贡献。反过来,普通学校的学生,稳定性相对更强,他可以与用人单位一起奋斗,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产品与服务长久地贡献给这个组织。
  从协作的愿望和能力讲,名牌学校的学生,有可能自身的能力很强,却难以与其他同事进行协作,进行沟通。名牌学校的尖子生,也许不适合到企业里面工作,却适合搞科研,因为科研有时一个人单兵作战就可以了,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搞物理。但是,如果去做工程方面的研究也不行,因为工程类研究也需要大家形成一个团队,协同工作。相对而言,一般学校的学生,会有更好的协作性,他们的棱角要少一些。
  从对未来的期望讲,虽然总体而言,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都在下降,但实际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有一项对一所名牌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以上的学生,期望在三十五岁以前达到自己的职业高峰,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据。三十五岁之前就达到事业最高峰、人生最高峰,那么,以后的人生岁月怎么办?这实际上是过于急功近利的表现。对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讲究投入产出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急功近利,过于浮躁将影响到长远的事业产出,将影响“个人企业”的永续经营。
  再看可塑性,其实一个人的可塑性与他的个性有密切关系,个人如果愿意融入环境,愿意认同并接受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念,就是具有可塑性的。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开放的个性,是否认同并接受用人单位的价值观念。这个时候,一般学校的学生,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他们没有名牌学校学生那般“顽固”。
  以上的比较,无论对一般学校学生,还是对名牌学校学生,都是十分有用的。事实上,无论你是名校学生,还是一般学校学生,都要注重从硬软两方面来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名校学生要争取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而一般学校学生,则应该加倍努力,尽可能使自己在硬能力方面能够与名牌学校学生相比肩。同时,要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的稳定性、可塑性,展示合理的期望,展示合作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愿。
  蚂蚁的启示三:蚂蚁团队
  某一天,蚁巢被水淹了。蚂蚁们开始讨论,要是一个一个游出去的话,肯定全部淹死,唯一的办法是大家抱成一团,借水的力量冲出去。这是所有蚂蚁在遇到水灾时的一个共同反应,聚成一个蚁球,求生。
  在湍急的水流中,蚂蚁们抱在一起,形成一个蚁球,借助水的力量在水中滚动,在滚动过程中,外层有些蚂蚁掉进水中。虽然部分蚂蚁被淹死,但更多的蚂蚁得救了,它们安全到达岸边。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蚂蚁怎样面对来到身边的灾难与危机。水灾对蚂蚁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危机。它们怎样化解这一危机呢?就是靠每个团队成员的集体精神、牺牲精神。我们看到,在蚁球最外层的蚂蚁,它们面临最直接的死亡危机,但它们可以牺牲自己来维护整个集体的利益。
  团队品牌的构建,依靠的是每个成员的努力,我们不可能依靠已经毕业的校友为我们创造品牌,躺在他们的树阴下乘凉。我们要尽可能为团队的品牌增色,并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
  “热”专业VS“冷”专业
  专业冷热的三个维度——不同视角看专业
  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十分关心大学所学专业的“冷热”——还没进大学,就十分关心所读的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
  什么是专业的冷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三个维度。
  一是自我维度。所谓自我维度的专业冷热,就是自我意识中的专业冷热。专业的冷热是以个性为导向,依据个人兴趣、爱好或特长而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同学,他对某一专业有非常强烈的兴趣,那么,不管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如何,其未来的工作环境怎样,他都认定了这个热门,不会有改变与动摇。目前,我国大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用自我维度来选择专业的,因为相当多学生,要么经过应试教育的扭曲,已经没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要么由于报考大学的现实利益,已经顾不上自己的专业兴趣。相对而言,在国外的大学中,持自我维度的学生相当普遍。
  二是需求维度。需求维度的专业冷热,就是由社会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这一专业的人才供大于求,就是冷门。如果这一专业的人才是供小于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很旺盛,那么这一专业就是热门。根据这样的定义,社会供求关系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变化,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一个热门的专业,当前的人才供给少,社会需求很旺,但是,有的学校看到这一专业热门,于是就大规模扩招,几年之后,这一供求关系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可能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从热门转为冷门。这也就是为何一些前几年大家认为的热门,比如财经类专业、管理类专业,近年来学生却很难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因为高校对这些专业的大幅度扩招,已使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三是职业维度。职业维度的专业冷热,与个人的兴趣无关,与社会需求情况无关,只与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有关。专业的冷热、好坏,是以职业的薪资待遇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哪一种专业对应的职业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它就成热门,反之,则是冷门。比如,有的专业,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加工、前几年的物业管理等,社会需求很旺盛,人才供小于求,就业前景非常好,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些专业不是热门,是冷门,因为从职业角度看,其工作环境不优越,工作条件太艰苦,社会地位也不高。还比如说,有很多家长和学生,一直认为金融专业是热门,虽然金融专业毕业生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他们认为从事金融工作的,都是白领,都在高楼办公,工作环境很好,即便社会需求不旺盛,它依旧是一个热门专业。
  这三个维度的专业冷热判断,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你要知道自己在哪一个维度之中。如果你是“自我维度”,那么,你不会受周围环境影响,会坚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你是“需求维度”,那么,你必须经常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知道有多少同层次的人才在与你竞争,知道社会需求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你要对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好准备,对于目前感觉自己处在热门中的学生,更应如此。如果你是“职业维度”,那么,你应明白,只有具备过硬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通向理想的职业,因为你选择的专业,对应的社会需求从一开始就有可能非常旺盛,而且在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面临激烈的竞争。
  就业的专业类型——专业为未来就业的关系
  针对以上三个不同的专业冷热维度,有三种不同的就业类型。这就是在就业过程中,根据专业与职业的匹配情况,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密切型,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对口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大学的学习、学业是完全相通的。二是专业相关型,是指大学生选择从事的职业,与自己学习的专业不是特别的对口,但是与专业知识有一定关联。比如说学习的是工科专业,选择从事与工科相对应的一些行业;学习的是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到高校的机关部门工作,也有一定的相关度。三是专业无关型,所选择从事的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完全无关,完全不对口,这就是专业无关型的。比如你学的是文科专业,毕业后却去从事工科方面的工作,有人说这不可能,但是也有,比如在IBM公司里,就有在大学里学戏剧编剧的,成为了计算机架构工程师。更多的情况则是,大学学的是工科,大学毕业之后却选择从事文科工作,不少在新闻单位里做编辑、记者的,大学专业背景可能就是工科,这样的就业,就是专业无关型。
  具体是专业密切型、专业相关型,还是专业无关型,这要由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本人的能力决定。如果你本人的能力很强,而且你自己确实也十分渴望到某一个专业领域里就业,那么,你完全有可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已经不再强调自己招聘的人才是从哪个专业毕业的,而是要求这个人才,必须具有怎样的专业素养。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背景反映你曾经在某所大学的某一个专业学习;而专业素养,则反映一个人拥有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有可能你并没有读过这样的专业,但是你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比如说,前面列举的学工科的学生,大学学习的是材料系,由于他在大学里很喜欢写作,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学校报纸的编辑,并在假期中,去一些新闻机构担任实习记者,几年下来,他学到了新闻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时,他没有去应聘材料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去应聘做一名记者。这种情况就是没有专业背景,却拥有专业素养。如果以专业背景来评价他的就业,那么他是专业不对口的就业;如果以专业素养来评价他的就业,那么他显然属于专业对口的就业;更进一步,如果他应聘成为新闻记者后,从事科技新闻的采访,那么,他的工科背景可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也就可以称为专业相关的就业。
  事实上,没有必要拘泥于专业密切、专业相关或专业无关,关键在于你有何兴趣,有何突出的能力。
  专业规划路径——以专业为线索的规划
  大学生专业规划的路径一般来说,有三类。一是专业强化型;二是专业拓展型;三是专业改换型。
  第一类,专业强化型。这些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并由此确定本专业的学习计划,他们希望把本专业知识学好,并希望选择与专业密切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
  第二类,专业拓展型。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很优秀的同学,认为学好本专业,尚有余力,因此在学习本专业之外,再进行第二专业的学位学习,有的还跨校辅修其他专业,以使自己有更宽的知识结构;二是有的同学,对本专业不是特别认同,但也不是特别厌恶,或者他们想离开本专业到其他专业,但现实不允许,因此他们希望自己在本专业之外,能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
  第三类,专业改换型。这些大学生不认同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大学生当初考大学时,就制订“目标”,进大学之后一定要换专业。在一次高考咨询中,有一个家长问我,这所学校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可以换专业,我孩子报这所学校选这个专业,今后有多大的可能性换专业。我对他说,如果你早就确定了一定要换专业的目标,我劝你最好不要去报这个学校,也不要报这个专业,否则你会很失望的。你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专业,不认同这个专业,然后希望今后以换专业的方式来完成大学的学业计划,这可能导致整个学习的错位。这就是专业改换型,专业改换型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定位,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定位,更会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当然大学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同学们进行专业重选,这是希望同学们在大学里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然后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这是另外一回事。对学生来讲,不要把自己的未来发展寄托在有可能实现不了、变数甚多的一个选择上。万一改不了专业,那你是不是就一直不喜欢这个专业,一直带着一种消极情绪去开展自己的学业呢?因此,大学生对专业学习,要有客观的认识,专业学习其实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塑造的过程,远胜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如果你能有这样的观点,去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那么,你就可以在大学学习中,摆脱专业“冷热”的困扰,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要知道,你在某一专业领域发展,靠的不是专业的好坏,而是个人出众的能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出在什么地方,就出在自己的特殊才能、突出才华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你必须拥有让他们赏识的能力和素质,才可能被他们看中,而你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到出类拔萃,就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通俗地说,就是看家本领。
  因此,大学生要注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便你今后不从事现在所学的专业,那么,你也应该培养希望从事的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你要具有相应专业领域很好的专业素养——可能学的是工科,但是也可以培养文科的专业素养,同样学习的是文科,也可以培养计算机方面的过人本领。有了计算机方面的过人本领后,即便不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你照样可以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同台竞争,照样可以到计算机行业里一展身手。
  杰出的本领,是你领先一步的关键所在,在任何专业领域,均是如此。
  蚂蚁的启示四:蚂蚁特技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面,蚂蚁能够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搬运东西,然后顺利回到家里。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蚂蚁究竟有怎样的能力,使得它跑得再远,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有专家分析,蚂蚁是靠气味识路的,一边走一边留下气味,回家的时候一路找气味。但是,如果是靠气味的话,要是气味被其他动物破坏了、被水冲淡了怎么办?它不就找不到路了吗?也有专家分析,蚂蚁是靠记忆识路的,只要走过的路,哪里有一个坑,哪里有一块石头,哪里有草丛,蚂蚁全部都能记下来,但是,如果这样,蚂蚁的记忆也太超强了。
  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蚂蚁是利用先进的几何信息学方法来识路的——类似于指南针。蚂蚁这种杰出的识路本领,使它们能够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然后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家。
  可以想象,如果蚂蚁没有这么杰出的识路本领,离家远了,就找不到回来的路了,那么,当它们把自己洞口周围的食物吃光之后,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搬家。否则它们没办法生存。但是,正是因为它们有这样杰出的识路本领,它可以离开家很远去寻觅食物,这就扩大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高”学历VS“低”学历
  两种错误的观点——“学历至上”与“学历决定论“
  学历是当前大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学历高的学生,有时候会认为自己有就业的优势,而学历低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的现状是“一塌糊涂”。
  大学生对学历的认识,一直被学历社会的“学历至上”、“学历决定论”误导着,他们认为学历决定一切,要么觉得自己的学历很低,不够用人单位所用,要么觉得学历够高,仅用学历就足以获得用人单位青睐。
  学历决定论导致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学业时,有两大表现。
  一是专科学生“一味”地专升本。相当数量的专科生认为,读专科是没有前途的,自己一定要“升本”,只有读了本科才有前途。有了这样一个学业目标,他在专科阶段,就只瞄准“专升本”的考试科目进行准备,不学自己的专业了,更不可能在大学里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事实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也对学生采取这样的鼓励措施,有的学校,甚至统计出“专升本率”,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教育水平高,并以这样的“专升本率”去做招生广告,告诉考生可以把自己当作通向本科的跳板,这是学校教育的严重错位,也是对学生规划学业生涯的严重误导。
  二是本科“一味”考研。有的同学进入大学本科之后,一心想着今后考研,这本没有什么不对,但他们考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或者说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学校品牌、换一个热门专业。于是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围绕考研的科目来准备,把其他功课的学习定位在“通过则行”上,也不关注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拓展。在一些声名一般的普通高校,有的班级考研的学生占到80%,他们认为自己的学校不好、专业不好,唯有考研才是提升自己身份的捷径。以上两类同学,在大学里,把升学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业发展目标,提高了自己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自己全面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也降低了自己的就业能力。这些学生一旦升不了学,就面临很大的就业困难。这种对学历的错误追求,一方面导致考研热,专升本热,而另一方面,则加剧就业困难,这部分只关注考试的学生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比较优势——成材在于自身正确定位
  学历不是决定因素,能力才是最关键的。这个道理,大学生们都明白,但是他们有时不得不做出这样无奈的选择。有些低学历的学生说,你不要说我们一味追求学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就是如此,学历是进入公司必需的门槛,我们现在毕竟身在水深火热之中,学历确实比较低,有人说本科都很低了,那么专科更低,专科学生不追求学历,还能干什么呢?
  这是没有看到专科生“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
  低学历学生,相对于高学历学生,有“比较优势”吗?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才的能力。能力是用人单位择才至关重要的因素,学历再高,能力不强,照样不能被用人单位录用;你的能力很出众,学历不高,用人单位照样可以录用你。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来分析低学历者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实用技能,二是用人成本,三是期望值,四是稳定性。
  在实用技能方面,毫无疑问,低学历的高职高专学生要胜人一筹。当然,有人指责当前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希望所有人才一进公司就能“上手”,导致了关注学生技能的倾向,大学本应该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上岗的职业培训,是社会机构或者用人单位做的事。从一些高学历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在毕业前跑去参加灰领的培训班,就可以看出,如果关注实用技能的培养,低学历者可以受到要求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用人单位的欢迎。另一方面,读书“甚多”的高学历学生,有一部分可能适合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到公司里去,其动手实践能力明显不如低学历学生。
  在用人成本方面,很显然,低学历者相对于高学历者有着优势。一般情况下,低学历的人,在用人单位里起薪更低。按照我国的工资制度,用人单位根据学历高低给予不同的起薪,研究生是一个起薪,本科生是一个起薪,专科生是一个起薪。起薪低,也就意味着用人成本相对低。一个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样看待低学历和高学历者:如果两个应聘者按公司的测评体系测评下来,分数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综合能力、素质相差无几,公司宁愿要低学历的学生,而不愿意要高学历的学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低学历的用人成本低。第二个原因是,如果高学历的学生还没有低学历的学生那么优秀,就证明他的学习能力没有低学历学生的强,或者他在大学里的付出,没有低学历学生的多。所以公司更看重低学历的学生。当然,前提是两个人的能力、素质差不多,而低学历的用人成本低,这样,用人单位就觉得用你更合算——公司也是要衡量自己的投入和产出的。
  第三是期望值。低学历人才,相对来说,他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更加务实,不像有的高学历者那样好高骛远——他们总想着一年之后自己要到什么工作岗位,两年之后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三年之后又如何……有这样的规划,表明他们有强烈的成功的渴望,但若目标脱离现实就会让他们眼高手低,甚至是高不成低不就。高学历者,往往会作出偏离实际的评估,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不满足用人单位给自己提供的工作岗位。而低学历者在这一方面,要求就少一些,定位就务实得多,他们往往能勤恳地干好用人单位交办的不起眼的工作,且没有多少怨言,也很少动辄就产生另攀高枝的念头。这样一种务实的期望值,显然更加适合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这也是低学历人才具备的优势之一。
  再就是稳定性,与期望值对应的就是稳定性。对未来期望值高的人才,往往稳定性不强,而如果期望值不是特别高,不那么挑三拣四,就相对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每一个人才都是用人单位的合作伙伴,用人单位当然不期望在对你进行培训投入,在你适应单位工作氛围之后,你却将它抛弃。高学历者能力强,能动性大,相对应的,就不太稳定,有一些高学历者没有与用人单位同甘共苦创事业的精神。如果低学历者在这方面,能展现出与用人单位风雨同舟的精神,那么,用人单位无疑会更欢迎你。
  以上四方面优势,就是低学历同学应该注意培养、打造的。总体来说,你的稳定性、期望值、用人成本,与高学历者相比,处于优势,但关键在于,你要有用人单位看重的实用技能。没有实用技能,你的用人成本、稳定性、期望值都无从谈起。能力是基础,有了过硬的本领,才会有期望值、稳定性、用人成本等进一步考量。
  案例:低学历者的成功之路
  有这么一个故事,发生在我中学同学身上。这个同学,中学时成绩并不优秀,高考考入了我们当地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专科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进县城的报社。可以说,这是我们那一届学生中,分配工作最“差”的了,其余上大学的同学,毕业时最差也去到了地级市——在传统观念里,工作的城市越大,工作就越好。虽然工作不理想,但这个同学还是接受了分配并很勤奋地工作。记得当时有不少同学问他,你为什么不再读本科呢?他说,一方面,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报纸编辑工作的,虽然这家报纸很小,也不太正规,但是一个刚进去的编辑,往往就独当一面,这可以给人很大的锻炼;另一方面,自己的家庭情况不允许,家里还等着自己赚钱去供弟弟读大学呢。在报社工作四年之后——他的弟弟大学毕业了,而他也发现在工作中自己有多方面的能力不足——于是开始准备考研。他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编导系的硕士,并顺利考上了。就这样,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提升了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现在,他正在这所学校攻读博士,是我们当初高中班级同学中的两个博士之一。学习永无止境,学业生涯将持续整个人生,因此,不要因今天的现状,就把自己的未来看死。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是我见到的最有传奇色彩的总监——专科毕业的第六年,就当上了人力资源总监。心态积极、勤奋工作、主动规划、把握机会,就是他成功的经验。他很自信,当年专科毕业进到人力资源部时,他是唯一一名专科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低人一等,他几乎没有想过自己的学历是不是太低,他相信,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武器。他很勤奋,把握住每一个机会。第一年,他被录用到人力资源部工作,给他的工作仅仅是管理员工档案,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后,根据自己对企业的观察——这家500强企业当时进中国仅四年时间——对企业员工招聘流程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向上级主管提出建议,得到采纳。第二年,能力得到肯定的他,被派到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里,负责人力资源,他安心地来到这家工厂,一一分析了工厂员工的状况,对工厂未来的人力资源发展、调整,作出了长短结合、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同样,这一规划得到领导的赏识。在这家工厂工作两年之后,第四年,他被调回总部,公司让他负责几个工厂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这就让他从管理一个工厂的人力资源,拓展到负责几个工厂的人力资源服务,让他有了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员工培训、员工考评、员工交流,在他的管理下,做得有声有色,公司整个人力资源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在进公司的第一年,他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系统规划,而且几乎每一步,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划在走。实际上,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他也在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以自学考试的方式读完了本科课程,而且,在他升为总监的同年考上了MBA——他一直认为,学历对他的工作不产生任何影响,他继续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他的上级主管,在他职务变动过程中,从来就没有因为他的学历问题,受到任何影响,不因为当初学历低,而不用他,也不因后来学历提高了,而更加关注他,所有的考评,都围绕着业绩,围绕着对组织的贡献。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名专科毕业生,他到一家企业应聘。用人单位拿着他的简历告诉他,同学你不能来。这名同学问:我为什么不能来?用人单位说,你没看清我们的招聘要求吗,要求至少是本科学历,你只有专科学历,我们不要,你到其他单位看看吧。这名同学很生气地质疑用人单位:你们这样的要求,是完全错误的,凭什么你们认为我们专科生就不好了呢?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很吃惊——这个学生还敢来质疑我——同时他们很强硬地回答,这是公司制订的规定,我们只是来执行。在质疑之后,这名专科生依旧不依不饶——他心里想,我不怕什么,反正你们已经不要我,我质疑你有什么不可以——他对用人单位说,你们为什么就不看看我的实际能力呢?我的能力可能远远超过很多本科生,我有英语六级证书,我有计算机等级证书,我参加过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并获两奖,很多本科生都不一定有。边说着,他把证书递过去。用人单位的招聘官,不但被这名学生的勇气折服,更被他具有的实际能力所打动,他们“破格”给了他一个机会,而后来他也真的被录用了。这就反映出,虽然学历现在还被不少用人单位视为招聘学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很多学生说,学历是块敲门砖,求完职就派不上多大用场,但是即便只是敲门砖,也证明学历很重要,没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学历,门怎能被敲开呢?——但是真正打动用人单位的还是你的能力。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不管你的学校、专业、学历如何,要成功,首先得有成功的理念。三个故事的主人翁,都积极要求上进,没有被自己的低学历所困扰。第三个专科生质疑用人单位的勇气,以及货真价实的能力,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只有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才可能积极面对困难。
  再就是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机会。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的不同,往往在于对机会的把握。关注来到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利用这一机会,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不要让机会从身边轻易溜走,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位花六年时间就成为人力资源总监的专科生,正是用足了每一次工作机会,创造性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由此获得了自己职业发展更大的空间。千万不能在机会面前患得患失,更不能抱怨别人怎么给我这样的机会——工作岗位不好、工作环境不如意等等——而应该积极思考自己怎样把握机会,甚至把不是机会的机会,转变为机会,多想积极的一面,尽可能把自己的才华与现实机会结合起来,做到自己的最好。
  机会的把握与机会的创造,与正确的规划有密切关系。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善于规划自己,并切实实施规划的人。
  对于低学历的同学,要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不要把精力纠缠在自己的学历上,要抓住自己获得的学习机会——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1%,也就是说,有79%的同龄人还没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自己过硬的能力和素质。只有抓住了今天的机会,才可能为明天创造机会,否则,让今天的机会溜走,明天的机会,也就更加远离你。
  读大学,后悔吗?
  有不少大学生,在读完大学时,有一种后悔情绪:不管他来自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以及学历高低如何,都是在毕业时发出一声叹息。
  最近有一个调查,结果让人震惊——有超过30%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很后悔。为什么会后悔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学的问题。表现在:大扩招之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足;学校对教学不重视,教师对教学不投入;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理念落后。这些问题导致大学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大学生们虽然在大学里,主观上很努力,但努力之后却仍然学不到有用的知识。二是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学习缺乏动力,学习缺乏目标。在本章中,我们列举了名牌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的成长路径,可以看到,即便在名牌学校、热门专业、高学历学生中,依旧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是在迷茫之中,度过大学四年。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后悔:对于前者,后悔自己选择错了大学;对于后者,则后悔自己没有把握好大学时光,错过了自己成长的黄金岁月。
  对前者的后悔,除非你离开现在的教育环境,否则大家其实面临同样的教育资源,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就是改变自己对待学业的态度,要减少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后悔。
  调查还显示,这30%后悔的大学生,几乎有超过80%表示,如果人生再来一次,他还会考大学。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大学毕竟是每个人人生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更因为,这些同学,希望再来一次后,能弥补上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后悔,希望重来一次的大学生活会精彩、会圆满——要么在大学的选择上,减少后悔,要么在对自己学业生涯的规划上,减少后悔。
  于是,后悔大学生活不精彩、不如意的大学生往往会说如下两句话:第一句是“如果大学重来一次该多好”,第二句是“早知现在,当初应该……”。但是,人生是条单行道,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大学不可能重新再来一次。当然,你可以在接下来的又一段学习过程中——比如本科之后的读研,专科之后的读本——用更积极的投入,来实现自己新的学习理念。千万不能把这种“重来”像寒号鸟一样把“明天就垒窝”挂在嘴边,而不见实际行动。
  不少“早知当初……”的同学,目前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中。他们在求职的时候,开始后悔:早知道用人单位这样要求我们的英语能力,我该多注重培养自己英语的口语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早知道用人单位并不特别看重学历,我该多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早知道用人单位并不看重专业背景,而在乎专业素养,我该……很多同学在说“早知当初”时,往往会犯另一个错误,就是认为现在“为时已晚”,而没有任何积极改变现状的行动。我们一直说,认识到自己处于何种状态非常关键,在迷途中的学生,越早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越好,越早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越早进行改变越好,任何时候都不会“为时已晚”。虽然,相对于其他同学,你可能会走一段弯路,可能会暂时落后,但只要积极改变,就有可能奋起直追,否则我们会一直处在后悔中,并在后悔中难以自拔。阅读本书的同学,不管你已经开始择业,还是正在学业过程之中,都希望你能够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审视自己,面对未来,规划好自己的道路。

  职业发展训练三
  1.在你的Internet浏览器收藏夹或个人博客中,将本校、本专业著名校友的信息网页(个人、企业)作为固定链接。
  2.和五位成功校友(本专业两名以上),每人进行一次谈话,归纳出他们成功的“要点”。
  3.画一条自己的大学路线图,分析自己或升或降的状态,找出具体原因。
第4部分
  第四章节 离目标有多远
  大学生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的问题问题1:你最想实现的梦想是什么?列举三个。(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梦想,我们希望大家从现状出发,列举三个你在大学毕业时,或者在今后的人生过程中,想实现的梦想。)问题2:你最想去的用人单位是什么?列举三个。(梦想要具体化为用人单位,可能是政府机关,也可能是企业,还可能是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梦想,确定自己在大学毕业时最想去的用人单位,最想拥有的就业模式、发展模式。)问题3: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你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评价现实的自己,既要立足现实,也要结合未来的要求,找到优点是为了要发扬,而分析缺点,是为了能克服和改变。)问题4 :你最讨厌自己的哪一个缺点?(我们很多同学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是却没有办法去改变,即便很讨厌这一缺点,却一直与缺点共舞。)问题5:你最欣赏自己的哪一个优点?(自己最欣赏的优点,就可能是你与众不同,将来打动用人单位之处,也是你能把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拓展到未来期望目标的“坚实保证”。)问题6:周围朋友经常如何评价你?父母和老师曾经与你谈过你的缺点么?(任何一名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分析的时候,都有可能有盲点,那么,我们要依靠周围的老师、同学、朋友,对自己进行评价,把他们的评价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会帮助我们对自我进行更客观的分析。)学生随机回答学生1:我自己的梦想,第一是,我自己挣钱买自己喜欢的汽车宝马745,二是用我自己赚的钱在北京SOHO现代城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楼,第三是娶到我最心爱的人。
  学生2:现在大四了,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的问题,现在就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我最现实的梦想,就是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安定的工作。
  学生3:我最想去的用人单位,当然是一些外资企业吧,我觉得在那里发展潜力比较大。
  学生4:对于我自己来说,因为学市场营销,我觉得个人的专业能力,即销售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其实,只要我喜欢的东西,只要肯钻研,都会有不错的结果吧。
  学生5:我的优点就是上进,对朋友也很真诚。缺点就是,比较懒惰,还有点轻浮。
  学生6:我的优点应该就是喜欢看书吧,缺点就是太贪玩。
  学生7:我大多数朋友都感觉我比较讲义气,但是他们也说我比较傻,脑筋比较直,不太会转弯,喜欢钻牛角尖。
  学生的困惑困惑1:目标缺失。大学生们可以高谈自己想住豪华的别墅,开豪华的跑车,想一夜成为百万富翁,但这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尔·盖茨曾忠告过大学生,不要幻想大学一毕业就成为百万富翁——他们对于四年之后自己能进入哪一家企业,可以被哪一类用人单位聘用,这一“中短期”目标其实都欠缺考虑。
  困惑2:知“错”难改。在大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一位同学说,他最讨厌自己的缺点是懒惰。懒惰,是当前大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大学生的懒惰,使得他们自己懒于去思考自己的缺点,懒于去改变自己的懒惰。因此,在大学里,往往是勤奋的人,才可能得到知识、能力、经验的稳步积累、提升,而一些经常去游玩,不好好学习的同学,就可能在这方面与其他同学产生非常明显的差距。同样一所大学,同样一个专业,当初起点相同的同学,会由此分出高下,这就看你怎样利用大学时间,怎样在大学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本章解决的问题◎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寻找自己与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差距◎规划提高学业水平的路径◎规划人格完善路径
  谁是你的第一个合作者
  选择你想从事的五个职业
  任何一个自主创业的“个人企业”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都要寻找社会合作者,这个合作者要么来购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要么为我们提供一个合适的职位,让我们在这一职位上,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那么,在走向社会时,我们的第一个合作者将是谁呢?换句话说,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想从事的第一份理想工作是什么?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步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问自己,甚至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从小就问自己这个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说到了要寻找职业的时候,才开始想哪一家用人单位会要我,而是应该在学业规划的过程中,就设想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朝什么职业方向发展。
  给大家一条建议,就是在开始大学学习的时候,选择五个自己今后想从事、能从事、环境允许从事的职业。将这些职业,作为自己学业规划的目标。
  为什么要想从事、能从事、环境允许从事呢?因为大家知道,我们想从事的,不一定是自己有能力从事的,自己有能力从事的不一定是环境允许从事的。这三者是互相约束的。
  你想从事什么职业?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想从事的职业是不一样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长,随着自己对社会认识的改变,很多同学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小时候可能很崇拜科学家,那时候就想,长大后要做科学家。甚至有的同学非常崇拜解放军,于是希望长大后参军成为一名伟大的战士。还有的同学,非常羡慕宇航员,希望今后能遨游天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了初中,到了高中,到了大学,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实在,就会把那些很虚幻的梦想,逐渐现实为一个具体的可实现的职业。
  选择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与个性有关。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性格是什么?一直以来,有很多专家在研究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专家认为,一定的性格适合从事一定的职业。如果你的性格不适合从事这样的职业,就有可能影响到你职业发展的持续性。我们可以根据一些个性测试软件,来测试自己的职业发展倾向。当然,测试结果并不能就作为你选择职业的依据,它只是你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参考。
  每个同学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充分的了解。但是对于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也并不是仅仅依靠个性测试结果就可以决定的,即便个性测试结果充分反映了你的职业倾向性,你的职业发展选择还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因此,个性测试,只能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参考,而不能把个性测试的结果看得太重,以至于推翻自己原来对自我的认识,或者不顾现实能力与现实环境,一味去实践个性测试结果。
  我们可以把个性测试结果,当作周围朋友的建议,这一建议很重要,但是它必须与个人对自我的评价、自身的能力、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个性测试就如我们的朋友,当我们准备去从事某一职业,有的朋友会说,你从事这一职业非常好,而另外的朋友会说,你从事这一职业很不好。为什么呢?他们的建议可能都是正确的,认为从事这个职业好的朋友,他可能看到这一职业与你的优势相匹配的一面;而认为从事这个职业不好的朋友,他看到的是这个职业对你的未来发展不好的一面。他们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现在很多个性测试软件,由于开发的研究人员出发点不一样,设置的参数不一样,考量的指标体系不一样,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可能同一个人,用不同的软件进行测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不要一味相信测试,但是也不要轻视测试,把他当作一个朋友,多听一些朋友的意见,综合起来总会得到最优的方案。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测试更有现实的“参考”意义。受当今教育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因此,借助一些专家的咨询,借助一些软件的测试,会对他们把握自己的个性,选择自己的未来,提供有力的参考。
  你能从事什么?想从事和能从事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梦想很大,但是实际的能力可能不足以支撑我们去实现梦想,也就是说,能力将影响梦想的实现,能力越强,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越大,而能力不足,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就小。
  有两个概念,值得大学生关注。一是能力半径,二是能力拓展。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能力半径”就越大,这一能力半径所形成的能力圆周,其周长就越长,所触及的社会面就更宽,他的职业选择范围就越广。而能力拓展指的是,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由于学习积累不同,将具备不同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力半径将不断增大。因此,一个人能从事什么职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未来能从事什么职业,要依据现有能力,并分析自己潜在能力拓展空间,进行预测。而一旦确定未来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其对应的能力要求与自己现实能力之间的距离,就是自己在未来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拓展的。确立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目标,必须以现实能力以及发展潜力为基础,否则确立的目标,有可能太高,也可能太低。太高会导致无论如何努力目标均难达到,而使自己失去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太低会导致目标轻松即可达到,这不利于潜能的发挥。而为了使目标能更符合自己的能力(现有的和潜在的)状况,大学生有必要制订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这样可以在能力拓展过程中,对目标进行适时和适当的调整。
  必须注意的是,大学生的能力拓展,一定要与职业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毕竟今后你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如果社会不认同你的能力,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事业合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关门”办学的情况,丝毫不关注社会需求,这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依旧“关门”学习,不顾外面世界的变化,导致自己在走向社会时,才发现自己没有积累起任何社会所要求的能力。当然,一些学校“开门”办学、学生“开门”学习,也走到了极端面,他们只注意从简单的技能层面、实用层面去迎合社会的需求,却忽视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环境允许你从事什么?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会对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大学生今天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就业,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学业方面,社会环境会影响学业圈的构建,影响你在大学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学什么不能学什么,从而影响你能力的拓展。在就业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本来就在一定就业政策之下进行,如果就业行动不符合政策规定,那么有可能你付出了很大的劳动,最后却颗粒无收。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的用人需求,包括人才质量标准以及人才需求数量,社会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是与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环境密切关系的。
  以上三方面——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允许从事的职业——是我们确定职业方向的基本标准。用这样的标准,大学生可以列出五个自己想从事的、能从事的、环境允许从事的职业。
  上图即表明了想从事、能从事、环境允许从事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个性”圆圈代表“你想做什么”或者说适合做什么,“能力”圆圈代表你能做什么,再一个圆圈,是“环境”,即环境的支持与允许。“环境”圆圈,是与“能力”与“个性”相交的。能力越强,与个性的满足度就越大,与环境的交集就越大。也就是说,能力越强,目标职业范围就可能越大。另一方面,环境越宽松,也就是环境提供的支持、配合度越高,那么其与能力的交集也就越大,这也使目标职业的范围放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要分析周围的环境,给予学业发展、职业发展怎样的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确定适合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如果偏离了能力,脱离了环境,由此确定的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对于学业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根据这些职业发展目标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找到自己的差距,并由此确定学习路径。大学生会清晰地知道,经过几年大学学习,如果我要进到这样一家用人单位,必须积累哪方面的能力、素质。对应于五个“想从事、能从事、环境支持和允许从事”的职业方向,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出国、升学等等,都可以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选择,而且,这些选择还可具体化,具体到某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某一家外资企业、某一所大学、某一个研究所等等——大学生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素质拓展。
  它为什么选择你?
  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你什么素质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后,首先要问自己,它为什么要选择自己,也就是说,它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你就会明白,“未来自我”应该有怎样的学识、能力、经验。如下图:举例来说,如果你学的是化学专业,你希望大学毕业时,到相关的行业领域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如果选择去外资企业,这一行业领域的著名公司,500强企业有杜邦、巴斯夫等。选择杜邦,你就要去分析这家企业,它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它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什么?它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要求是什么?它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背景有何要求?对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有什么要求?等等。对应于这样的要求,你就会找到自己能力与素质发展的方向。这将减少你大学学业规划的盲目性。
  有同学会说,如果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并没有进到这家公司,这不是无用功吗?从功利的角度看,也许确实如此。但是,之所以要求你选择目标去发展、去奋斗,其目的在于围绕这一目标努力的过程,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建议你选择五个职业方向,就是希望你能结合这五个不同方向的职业素养要求,来进行全面准备。因此,重要的是你在大学里积累了知识、能力与经验,而不是能否与当初的规划完全吻合进入到自己的目标单位、目标岗位。
  在《天下无墙》一书中,笔者总结出世界500强企业对中国大学生不足之处的评价,反过来说,如果你恰恰在“不足”之外,没有这诸多的不足,你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不足便是:缺乏自信(遇事谨小慎微,没有独当一面的勇气,“我恐怕不行……”、“我担心……”总挂在嘴边)、缺乏沟通能力(包括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听的能力、说的能力以及沟通技巧)、缺乏耐挫力(遇事不顺时心急火燎、不知所措、灰心丧气)、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喜欢单干、不顾及周围、不关心自己工作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缺乏敬业精神(不稳定、不能与企业同舟共济)、期望值高(希望尽快获得组织更多的回报而自己却没有相应的表现)等等。
  差在哪里?
  你的学业奋斗目标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差距。无论你现在是大一新生,还是大二、大三,甚至是即将毕业,都要做这样的差距分析。分析现实自我与未来自我的知识差距、能力差距、经验差距,这些差距,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如下图:
  分析差距有三个角度,一是知识角度,二是能力角度,三是经验角度。
  知识角度的差距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很大程度是通过大学毕业时的一张学习成绩大表展示的——当然,用人单位也会采取笔试、面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每个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都会向用人单位提供一份成绩大表,这一份成绩大表,既包括了大学所有必修课的成绩,又包括所有指定选修课成绩,还包括参加公共选修课的成绩,可以反映出你具有怎样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在专业知识之外,是否对知识结构进行了拓展。那些在本专业之外,又辅修了其他专业的学生,显然就更具优势。
  能力角度的差距分析,主要分析如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大表不但能表现出一名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还能反映出他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一些用人单位关注学习成绩的重要原因。如果专业成绩一直位列整个班级或者专业前列,很显然,这名同学拥有的学习能力应该相对较强。二是以综合素质为主表现出的管理能力、影响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有一些大学生不理解,我去一公司应聘技术岗位,应该着重关注我的技术能力,公司为什么还考察我的管理能力呢?其实,你应该知道,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选择你,都是在选择一个合作者,如果这个合作者难以在这家用人单位持续成长,不但会影响到对这家单位所做出的贡献,而且也会影响到组织自身的事业发展,因此,它要考虑你是否具有在组织持续成长的可能。你的管理能力、影响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就是你持续成长的基石。不少用人单位,还十分关注你的影响力,就是你的话、你的决策,是不是有人听,你是否能影响、感染周围的人。曾经有用人单位要求前来面试的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你能否举例,在大学里成功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或者,你是否曾经遇到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大家议论纷纷,而你推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成功让周围的同学接受,并顺利解决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你是不是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往往可能“影响”到你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否成为组织的领导、公司的主管。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团队里非常重要,如果你只知道闷头工作,而不能与周围人沟通,那么在现代社会,在很多以项目为主导来开展业务的公司之中,你就难以紧跟团队的节奏,从而影响团队的效率。
  当然,不同用人单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要求。有的组织,比如科研机构,可能更强调你的技术水平、协作精神,而不关注你是否有管理能力;有的岗位,比如研发部门,可能更强调你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而另一些岗位,比如财务部门,则不关注你的创新精神,而强调你的纪律性、规范性、专业性。大学生有必要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关注这些目标要求的核心能力,寻找自己的现实差距,找到提升自己的空间。
  经验角度的差距分析,在于为未来发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与动手实践意识。虽然有一些用人单位太强调用人的“急功近利”,要求招聘的人才一进公司就能上手,就能派上用场,但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并不强调大学生要像有工作经历的人才那样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总体来说,相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拥有一定工作经验、有一定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有调查表明,超过60%的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后,需要用两年甚至两年以上的时间来适应职场对他的要求,这就是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所致。他们不知道怎样与人打交道,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怎样融入公司的文化价值观之中,做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士。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动手实践能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大学里从事过哪些勤工助学工作,二是在大学里参加了哪些社会实践,三是在大学里有哪些教学实践、生产实习。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一定程度地知道工作与学习的不同,职场与学校的不同,同事与同学的不同,并积累动手实践能力。
  我所在的单位,有几个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他们以“助管”的身份,来到办公室,帮忙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比如接听电话、值班、上网收集资料、剪辑报纸新闻、进行网络管理等。
  在这几个实习生里,有一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他长得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不是他的行为举止十分张扬,而是因为他很注重细节,会在完成交办的工作之余,让人感觉他完全融入这个集体,而且没有任何“别扭”的感觉。当有人来到我们办公室办事的时候,正看着报纸收集资料的他,会主动站起来,去迎接来到办公室的客人,说着请坐,然后送上一杯开水。几名实习生,只有他做这一动作,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来到办公室办事的每一个人,感觉受到礼遇——很多次,我到其他办公室,没有任何人来招呼,即便招呼之后,也只是叫你在沙发上等着,而不可能享受到一杯开水,冷落的感受自然漫上心头。
  还有很多次,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正忙得不可开交,这时,这位同学会主动来到我的办公桌前,问,熊老师,你是自己吃饭,还是我把饭给你打包带回来?这样一问,体现出关心与细心。很多次,我就请他帮忙把饭带回来——去食堂吃饭,来回路程确实花不少时间,而且食堂的队伍不折腾一刻钟是买不到饭菜的。
  至少在我看来,他给我带饭,显得极其的自然,就如他很自然招呼来宾并送上茶水一样。他这样的实习,就营造了一种好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可以想象,如果有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他所在专业的学生,我说不定就会主动推荐,他对环境主动的融入以及在实习中表现出的对周围人的关心和亲和力,展现了他身上的良好素质。
  实习,就在于与周围的老师、带教师傅很好地合作。你谦虚好学,懂得尊敬别人,懂得融入这样的环境,你就可以从老师、师傅那儿积累起丰富的工作经验。否则,再多的实习经历,也难以积累起工作经验,也难以得到经验的提高。
  在诸多的社会实践项目中,各大知名公司的暑期实习生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对现实工作环境接触和认识的机会,广泛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以联合利华为例,每年暑假,公司都有相当一部分实习职位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与普通的兼职工作不同,联合利华暑期实习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合申请的对象
  暑期实习生招募的对象为在校的大二、大三和研一、研二同学,即未来可能加入联合利华的潜在人才。联合利华的暑期实习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公司注重如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习岗位,重视对实习学生的在职培训和个人发展指导,从雇主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发展观。同时,作为勤工助学,公司也会更加关注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优越,但乐观向上、脚踏实地的同学。
  2.实习生的工作内容
  暑期实习生的工作内容有很多方面,有些是参与到公司的业务流程之中,全面了解公司的商业运作。例如在人力资源部实习,你不仅会负责收集简历、面试安排等后勤工作,还有可能与部门经理共同参与到招募过程中去,了解公司的选才标准和行业内的人才供需情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还有些是参与到公司的特定项目中去,例如在供应链部实习,你可能会作为某一个项目的成员之一,与专业的工程师们一起,对实际生产步骤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优化生产流程,并近距离接触公司的员工和实际项目的每个环节,培养脚踏实地、注重执行的工作作风。
  3.直接进入公司的机会
  对每一位实习生的表现,联合利华都会有严格的评估。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同学,公司会提供直接入选管理培训生的机会。另一方面从同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根据在实习期间对公司和整个行业的了解做出理想的职业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暑期实习生已经成为了企业校园招聘的延伸,成为了各大公司提前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假期时间参加暑期实习,来拓展眼界、积累经验,为将来择业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业水平与人格完善
  缩小差距的途径与行动
  差距分析为大学生找到了奋斗的空间,大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完善,就是把现实自我发展为未来自我——几年之后,在学业水平和人格上,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
  针对分析现实自我与未来自我的知识角度、能力角度、经验角度,相应的,提高学业水平,完善人格,我们需要进行三方面规划,即知识规划、能力规划和经验规划。通过知识规划缩小知识的差距,通过能力规划缩小能力的差距,通过经验规划缩小经验的差距,并由此达到未来职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准和经验水准。
  上图是我们设计的知识规划坐标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横坐标可按照本科八个学期来进行划分(专科同学可以按照六个学期来进行划分,研究生同学则可按照两年半或者三年来进行学期划分)。纵坐标即对应于每一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里,使自己的学业水平到达某一程度——表征学业水平的,可以有专业学习成绩、专业学习排名、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学习培训班、学业培训证书、学业竞赛活动、学业竞赛结果、跨校选课、跨专业辅修等。如果每部分学习都有这样的学业规划、学业目标,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大学全过程的个人知识成长图。大学生在毕业分析自我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四年之后的自己,比四年前的自己,多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角度进行了怎样的提升。如果把这张坐标图展示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也就能看到你对自己进行的知识规划,以及你现在拥有怎样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建议每个大学生,最好在每个时间段初期作出规划,同时在每个时间段末期进行规划小结,即反馈规划执行情况。比如,大学第二学期初,自己规划将参加英语口译培训班,可由于很多其他事务,在这一学期你并没有完成这一规划,那么你在学期末,就应指出,此计划没有完成,这也就为下一步制订新的规划打下基础。
  同样,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这套坐标图,画出能力规划坐标图、经验规划坐标图。
  能力规划坐标图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则可以标注为与能力相关的大学活动。比如培养管理能力,可以以参加学生会工作、参加社团活动为基础,以担任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组织一定的社会活动为表征;培养表达能力,可以以上讲台进行课堂作业陈述、参加演讲赛、辩论、学生干部竞选为基础,以上课回答老师提问、上讲台陈述次数、参与竞赛的准备和结果为表征;培养协作能力,可以以参与集体活动、团队项目为基础,以完成科研课题、项目研究、团队训练等为表征。
  经验规划坐标图的纵坐标,则可以表征为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教学实习、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在纵坐标上,可以标出在哪一个学期里,参加以上哪一类活动,以及参加这样的活动,对经验的积累有怎样的帮助。
  这三张坐标图画出来之后,就可以看到完整的成长过程,个人知识、能力、经验提高的过程。制订知识规划、能力规划、经验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知识规划中其实也包含能力规划、经验规划,而能力规划也有知识规划、经验规划的内容,经验规划也离不开知识规划和能力规划。另外,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大学生在规划知识、能力与经验发展时,要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以及精力的合理投入,否则,会导致顾此失彼、不堪重负的结果。
  除了学业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也非常重要,如果只关注自己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也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完善人格有以下途径:
  一是自我训练。这就是对自我进行积极的人生规划,懂得正确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并动态反馈行动的效果。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控制、自主调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格表现。没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就无从谈起。
  二是生存训练。现在在大学里,有多种生存训练的方式。比如,有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就是把大学生投放到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去考验他们是否能自如地面对各种险境。这种生存训练,不但要求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求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并懂得团队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还比如,有一些大学,会组织大学生到一座举目无亲的城市,去锻炼生存技能,他们身上只带几十元钱,却要在这个城市生活一周,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中,去找一份工作赚钱维持自己的生计,养活自己。也许在未来,我们永远不会面对这种生存考验,但是也难说今天培养的生存本领,会帮助我们在未来渡过难关。其实,这种生存训练,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让你能挑战自己的极限,学会在危机中化险为夷,学会坦然面对恶劣的人生处境。
  三是心理训练。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由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紧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大学推出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训练。包括具有普及意义的心理知识课程、心理健康讲座,专业性的团队心理训练、面试心理训练,以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知识普及、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保障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从关注自我心理出发,大学生应懂得心理知识,积极参与一些心理训练,以进行主动的心理调适,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是人格训练。大学里面现在也有很多方式进行人格训练。比如说一种封闭式的训练方式,叫做魔鬼夏令营,每个人在这里面突破自我,突破自我的极限,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种人格完善对同学们是非常有帮助的。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对自我进行人生规划,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学校里面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各种途径,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完善,对自我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
  蚂蚁的启示五——蚂蚁的勤奋
  号称世界第一懒的树獭——长期吊在树上,可以一个月不吃不喝,懒到即便后面有敌人追它,它也能够不紧不慢,从从容容。
  这天树獭与一只不停搬运东西的蚂蚁对话:“蚂蚁啊,你已经搬了很多趟东西了,你不累啊?”蚂蚁说:“天还没黑呢,我还可以多搬一趟。”蚂蚁,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清晨离开自己的洞口之后,就一直不知疲倦地劳作。
  树獭又问:“你这样辛苦干什么呢?一会儿把土衔进洞里,一会儿又把土衔出来。”蚂蚁是天气预报的专家,它会关注天气的变化,保护自己的蚁巢和食品。蚁巢非常小,天气一潮湿,就可能因土湿而倒塌,蚂蚁得赶紧把泥衔出来,而天气很干燥的时候,土的黏合度低,也可能导致蚁巢倒塌,这时候它又会把土衔进去。这就是它为什么会不断地把土衔进去,又衔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蚂蚁回答说:“你可以挂在树上一个月不吃不喝,我们可不行,不劳动就会被饿死被淹死。”
  蚂蚁的勤奋,对蚂蚁家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此弱小的蚂蚁,时刻面临生存危机,但这样一个弱势族群,却在自然界中生息繁衍。不少动物专家预测,蚂蚁是绝对不会灭绝的,因为它们非常勤奋。勤奋使得弱小的蚂蚁在自然界中永远有它的一席之地。
  勤能补拙,对于大学生来说,所有的不足,只要用心去克服、去完善,终将有所回报。在大学学习过程之中,我们找到自己的差距之后,就要面临一个弥补自己的差距、缩小自己的差距,向自己的目标靠拢的过程,靠什么?就要靠勤奋,只有勤奋地付出,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经验。前述的实习生,实际上在工作中,只是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勤奋。就是在别人觉得起身为来访者端一杯水很麻烦,不是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愿去做这种“服务员”的事的时候,他主动去做了,也因此赢得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的机会。
  职业发展训练四
  1.做一次面向100人以上的主题演讲。(课堂回答问题除外)
  2.参加一次学生会、社团竞选。(结果并不重要)
  3.干一件可以上校报、学生报头版的事。(要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而非负面的报道)
  4.在一次“重要事件”中起到主导作用。(当然不是捣蛋鬼角色)
  5.在舞台上表演一个节目。(再难看也无所谓)
  6.进行一次生存训练。(如果发展到找到洗碗工工作也很乐意最好)
  7.交一个教授朋友。(教授不都像想象中那样“忙”与“冷”)
  8.写一篇不图发表的大学生活真实感想。(说出你想说的一切心里话)
  后记
  有朋友告诉我,今天最有效、最受学生欢迎的职业发展指导,最到位的大学生求职心理咨询,就是帮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谓的职业发展理念和知识,在他们看来,是空谈,是无用的,至少,与找到一份现实工作相比,不是那么紧迫的事。很多同学一直诉说着自己缺乏职业发展概念,一直希望大学能给予职业发展指导,但是,当职业指导课就在身边开设,职业发展知识就在身边流淌,他们却视而不见。
  很显然,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逻辑,也是长期以来学生所接受教育的“结果”——习惯于被别人安排,习惯于被别人规划,并由此失去自我选择、自我规划的愿望和冲动——而这种结果,显然也正影响着同学们正在接受的教育和将来要接受的教育。
  本书期望能稍稍改变这种“结果”,要让大学生树立经营自己的理念,前提是,大学生要有改变自己的愿望,要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潜在渴望。相信在某个书摊、书店拾起这本书的你,正有这样的愿望和内心渴求。我们更期望,本没有多少强烈改变愿望的你,能在偶然之间看到本书,从而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新的思考。
  让一个人树立新的人生发展理念,那是很困难的事。但往往一件很困难的事,也是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大家挑战困难激情的事。与我一起做这件事的,有北京全脑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他们的网站(http://www.js519.com)上,我们——我与研究院的桂瀛、于禄涛及其他人员——还会与大学生互动,在线回答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有万语文化和我一起策划、出版过《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的朋友——金浩、徐维东、郑燕、姚荣——他们说,我们要给困境中的大学生以建议与引导,让他们在教育体制的困境中,看到自我发展的希望;还有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士——联合利华的戴青、马斐葭、高斌——给本书写作提出诸多建议。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诸多表达,由于水平所限,还有欠缺与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