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世界中世纪军事史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 Page 1-----------------------



----------------------- Page 2-----------------------

内容提要

本书叙述了以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西方战争舞台和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
心的东方战争舞台在中世纪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拜占庭帝国在军事制度、
战略战术和作战指挥诸方面都继承了古罗马的传统,军事实力一度十分强
大。但在与波斯和阿拉伯帝国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衰弱。代之而起的是欧洲各
封建国军事力量。中国在此期间几度分裂,但最终都通过战争走向统一。随
着在军事力量在大漠草原上崛起及其远征亚欧大陆,东、西方战争舞台长期
隔绝的状况得到改变。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被传入西方,使整个世界从此
开始跨入火器时代的门槛。

----------------------- Page 3-----------------------

一、中世纪的世界形势与战略格局

476年,历史悠久的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被手下的日耳
曼族将军奥多亚克废黜。这个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
的。它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制社会的开始,也使一些昔
日鲜为人知的、社会形态落后的游牧、半游牧民族登上文明历史的舞台,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斗争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东方,强大的中国
历代中原王朝虽然一次又一次进行统一战争,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大规
模内迁仍持续不断,在宋代更形成了宋、辽 (金)、西夏鼎立的局面。
随着当时世界上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和分化组合,其战略格局也呈现出
不同于古代的新变化,围绕着中国诸中原王朝和拜占庭帝国,分别形成
了东西两大战争舞台。

1.以拜占庭为中心的西方战争舞台

疆域辽阔的古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众多民族和政治势力都曾在它的
废墟上显示过自己的力量。但持续时间长、统治地域广、影响范围大的
主要有3支力量:一是自诩为古典罗马文明继承者的拜占庭帝国 (亦称
东罗马帝国)。它以原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后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为
首都,拥有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及埃
及等地。在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查士丁尼在位期间,一度将领土向西扩展,
先后灭亡了汪达尔、东哥特等国。它从364年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立时
起,到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时为止,存在了1000余年。其间几经
兴衰变迁,却都顽强地维持下来,这与其具有较完善的军事组织体制和
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无关系。二是阿拉伯帝国。8世纪至9世纪,随着拜占
庭和萨珊波斯帝国的衰落,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思想指导下,建立起一
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东起帕米尔高原及印度河,西迄直布罗陀海
峡的庞大帝国。它历经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法帖梅王朝,直到最
后一个麦木鲁克王朝时,仍占领着埃及和叙利亚,控制着圣城麦加,并
成为阻遏蒙古西进的坚强力量。三是西欧各国。从3世纪开始,许多落
后的日耳曼部落不断越过莱茵河,多瑙河边界,迁入古罗马帝国境内。
罗马帝国灭亡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先后建立了东哥特、西哥特、汪
达尔、勃艮第以及法兰克、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萨克逊等一系列国家。
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过程里,正是以法兰克王国为中心,孕育出以基督教
为主体的西欧封建文明。
由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横亘欧亚非三洲交界之处,
阻挡了阿拉伯帝国征服叙利亚、埃及,进入西欧的道路,也阻挡了西欧
各国封建骑士进攻耶路撒冷和地中海中部沿岸地区的必经之路,中世纪
许多战争都是围绕着拜占庭帝国来进行的。在东方,强大的阿拉伯骑兵
充分发挥其英勇善战、不畏艰苦、行动迅速、补给方便的特点,积极开
拓疆土。634年,阿拉伯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派兵进攻叙利亚,企图夺回
伊斯兰教圣地之一的耶路撒冷。在其后的艾只那代因和雅穆克河战役
中,拜占庭军队先后大败,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叙利亚全境被征服。462
年,阿拉伯军队又逐走驻埃及的拜占庭军队,占领全埃及。在阿拉伯伍

----------------------- Page 4-----------------------

麦叶王朝时期,强大的阿拉伯海军甚至每年都出现在君士坦丁堡城外水
面,只是依靠著名的“希腊火”这一新式武器和海军的浴血奋战,才将
阿拉伯战舰击退。717年,阿拉伯海军遭到暴风雨袭击,1800艘战舰几
乎全部沉没。从此阿拉伯海上力量一蹶不振,其从水路进攻拜占庭的势
头受到遏制。在西方,西哥特曾为重新夺回被查士丁尼所夺取的西班牙
地区斗争多年。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入侵,也使拜占庭帝国丢掉了意大
利北部和巴尔干半岛。11世纪,西欧封建骑士以收复圣地为名发动了著
名的“十字军东征”,他们也没有忘记侵略和掠夺自己的“基督教兄弟”。
在第4次东征 (1202—1204)时,骑士们掉转进攻矛头,占领了君士坦
丁堡,肆意抢劫珍宝钱财,并在征服拜占庭大片领土的基础上,建立起
拉丁帝国。但无论是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是西欧诸国的自身统治
都极不巩固,需要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镇压内部叛乱和民众反抗上
面,军事实力随之不断衰落,自然无力彻底消灭对方。只是当13世纪蒙
古旋风横扫亚欧大陆时,这一僵滞不变的战略格局才被打破。

2.以中国唐宋王朝为中心的东方战争舞台

同西方世界一样,5世纪以后中国历代王朝也面临着游牧民族大举内
迁的问题,突厥、回鹘、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兴衰,都给唐、宋
等中原王朝带来严峻的考验,而内地分裂与统一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
也此伏彼起,接连不断。唐代实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度,由
中央政权控制的武装力量在数量上有所扩大,战斗力有所提高。加上唐
太宗实行文德与武备并重的民族政策,对表示臣服的边疆民族,实行羁
縻、和亲政策;对侵扰不止的突厥人,采取积极防御、适时出击给予彻
底打击的方针,保障了唐朝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安全。面对强大的唐朝军
事力量,突厥民族的一部分接受唐朝的封爵,成为中央政权统辖下的少
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一部分迁往中亚,与阿拉伯人建立的中亚各国混
战争夺。宋朝建立以后,崛起于大漠草原的契丹、党项人和来自白山黑
水的女真人构成了对中原王朝的直接威胁。契丹人所建立的辽朝占领了
燕云地区的大片土地,使宋朝失去依据长城防御体系抗击北方牧游民族
侵扰的可能性。党项武装力量在西北边疆的不断蚕食进攻,也耗费了宋
朝巨额军费,牵制了其相当一部分兵力。但最为致命的却是女真铁骑挟
灭辽之余威,大规模南下,攻破宋都汴梁(今开封),灭亡北宋。此后,
赵构在江南重建南宋政权,女真人占领黄河流域以为金朝根基,中国历
史上再一次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这一历史时期,朝鲜半岛由分裂走向统一,新罗和高丽先后两次建
立起统一的中央政权。朝鲜半岛所发生的战争,不少是内部分裂与统一
的战争,也出现过隋唐攻打高句丽的军事行动。这些战争时间并不持久,
东亚地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和平的局面。

3.蒙古力量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前、中期历史上,东、西两大战争舞台之间
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如果说有的话,也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如北

----------------------- Page 5-----------------------

匈奴被东汉击败后,举族西迁,经乌孙、康居等地,终于在4世纪出现
在黑海北岸,不断向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发动进攻。在与隋朝、唐朝军
事力量斗争中失败的突厥人,亦掉头向西发展。公元11世纪,塞尔柱突
厥人进入巴格达,掌握了阿拉伯血统的阿拔斯王朝的大权,使哈里发成
为十足的傀儡。只是当13世纪蒙古军事力量从漠北草原崛起以后,这种
东西隔绝的现象才被最终打破。
1206年,铁木真经过多年的混战之后,统一了蒙古诸部落。他被推
举为成吉思汗,拥有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抵阴山的广袤土地,
并组建起包括70余万骑兵和部落民众的强大武装。1218年,蒙军在灭亡
金朝一时不能如愿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扩张。成吉思汗先后灭亡西辽、
花刺子模,攻入俄罗斯各地。成吉思汗死后,由拔都担任统帅的蒙古西
征军再次出发,攻克梁赞、弗拉基米尔、基辅,进入波兰、匈牙利境内。
其中一支蒙古军还越过多瑙河,抵达维也纳城下。由旭烈兀率领的一支
蒙古军队也是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巴格达、大马士革,直抵巴勒斯
坦海岸。在东方,蒙古军亦先后灭亡西夏、金和南宋,建立元朝。后又
派兵渡海入侵朝鲜、日本、缅甸、爪哇等地,均遭到失败。在半个多世
纪里,蒙古铁骑驰骋亚欧大陆,灭亡了许多威名显著的国家,建立起世
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使当时的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当然,蒙古帝国仅靠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统治并不巩固。很快,它
就在各地人民的激烈反抗和自身的内部纷争中土崩瓦解。二、拜占庭、
波斯、阿拉伯帝国
的军事与战争

1.拜占庭军事概况

4世纪初,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重修旧拜占庭城,将它建成为一座三
面环海,一面靠陆,城墙高耸的坚固堡垒,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但拜
占庭帝国几经兴衰,支撑了近千年的时间,并不是因为城墙牢固,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拥有一支在几个世纪内堪称是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军
队。

(1)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
同拜占庭独裁的皇权体制相适应,其最高军事统帅即是皇帝本人。
在他之下的是两个称之为军队长官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君士坦丁堡的
卫戍部队,同时也是全国军队的最高首长。为了管理遍布全国各地的军
队,拜占庭实行一种叫“宅姆制”(即军区制)的制度。7世纪末,全国
共划分为13个军区。其中7个集中在安纳托利亚,3个在巴尔干半岛,3
个在地中海和爱琴海诸岛及沿岸地区。10世纪时,军区数量增加到 30
个。军区的最高长官是将军,此外还有总管 (即参谋长)、兵站官等。
军区又分为若干军分区,由军分区司令官管辖,其下再设专区和小区。
由于每个拜占庭军区特别是地处边疆的军区通常建有若干位置险要的要
塞,其间有良好的道路网和烽火台等迅捷的通讯设施,并驻有2至3个
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联队,加上可以动员当地民兵利用游击战来抵抗和
击溃侵略军,支持正规军作战,这种军区体制在对付外来进攻时还是非

----------------------- Page 6-----------------------

常有效的。
拜占庭的军队包括陆军和海军两大军种。
陆军中又分为重步兵(亦称圆盾兵)、轻步兵(即弓箭兵和标枪兵)
和重骑兵。重步兵往往依靠军团和方阵的力量进行缓慢而坚决的冲击,
因此他们头戴圆锥形头盔,身披从颈项一直覆盖到大腿的锁子甲,并有
保护手和腕部的铁手套,保护小腿的胫甲,手持圆盾,投枪和剑。作战
时,重步兵被部署在阵形中央,靠轻步兵和骑兵保护翼侧和背后。他们
排成纵深为16人的作战队形,向敌人猛冲过去,不等靠近便将长枪投出。
如果攻击未能奏效,就穿过第二梯队的间隔向后移位,由第二梯队重步
兵继续进攻。轻步兵具有较大的机动性,所披戴的盔甲也比较少。他们
通常穿戴皮制戎装。携带弓、箭袋和长枪。作战时,轻步兵被部署在阵
形的翼侧,担负掩护重步兵和用弓箭支援重步兵的任务。拜占庭军队中
最基本的力量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他们装备的盔甲和兵器与重步兵大
体相同,只是增加了弓箭和铁履,而且战马的头、颈、胸等部位也都披
挂盔甲。作战时,重骑兵组成纵深8至10列的中队,位于阵形的后面,
靠实施远距离包围敌人的翼侧和背后来进行攻击。
拜占庭军队中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其基本战术单位都是由300至
400人所组成的中队,每5至8个中队编成1个联队,每2至3个联队编
成1个纵队。一般说来,纵队的指挥官就是军区的将军,他统率部队驻
扎在各自防区内,以对付任何外来的进攻。
拜占庭的海军也颇具规模。同陆军一样,海上防务也设立海上专区
加以管理。例如划分小亚细亚沿岸部分为吉维利奥海上专区,划分爱琴
海诸岛和小亚细亚东岸部分地区为爱琴海上专区。每一个专区都设立一
位司令官。整个海军拥有5支强大的舰队,分别驻泊爱琴海、地中海、
黑海,并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央基地,由海军司令指挥。虽然当时的战船
多属单层甲板木船,靠船首金属撞角、弹射机和弩攻击敌船,但它两次
击败强大的阿拉伯舰队对君士坦丁堡的攻击,保卫了西西里领土,立下
很大功劳。

(2)兵役制度与武器装备
拜占庭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实行的是全民性兵役制度。最初,社会的
各阶层如元老、大地产所有者、中等土地所有者都有义务服兵役。但 6
世纪末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元老们便不再参加军队,手工业者和商人
都要向国家交税和服各种劳役,因此也不能服兵役。这样兵役就落在平
民的身上。平民加入军队后,生活很艰苦,待遇菲薄,服役期限长。而
且新兵都必须在身上打下烙印,宣誓服役20至25年,直到年老力衰为
止。军人虽然可以结婚,但其孩子必须加入军队,世世代代当兵。在各
个军区,军队则由世袭份地的军人组成。份地的价值不等,其所有者需
要服的兵役也有区别。例如价值5至4个金磅份地的所有者可以当骑兵,
价值3个金磅份地的所有者可以当普通步兵。军人的份地可以由孩子承
袭,但必须象帝国的其他臣民一样交纳自己份地的地租。作为服兵役的
回报,他们可以免除运输、修架桥梁、填修道路和构筑工事等各种劳役。
由于拜占庭本国人越来越不愿意服兵役,帝国中后期的统治者只好
靠大量招募异族人入伍来补充兵员。在狄奥多西一世在位时,先后征召

----------------------- Page 7-----------------------

了40万哥特人当兵,并给予他们优于本国土著军队的待遇,提拔日耳曼
人担任高级军事职务。他虽然多次利用哥特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的军队打
败敌军,取得了辉煌战绩,却也给自己的统治体系埋下隐患,为其后异
族军队长官干涉拜占庭政治创造了条件。
拜占庭军队的军官,通常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他们年轻时就被征
召到士官训练队里,学习掌握武器的方法、骑术及士兵的基本勤务知识,
研究军事著作,参加演习等。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要被分配到各纵队
的参谋部里,担当文书或通信员,协助参谋军官起草作战命令或制订作
战方案。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他们逐渐积累起较多的实战经验,经严
格考察后才被正式提升为军官。由于拜占庭的军事教育制度比较完善,
其军官通常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拜占庭军队所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枪尖为三棱或四棱钢尖的长枪,
由较重的枪头和轻而短的枪管所组成的投枪,长斧和剑等。与2至4世
纪的罗马帝国军队相比,他们很少使用抛石机和弹射器等攻城利器。即
使偶然一用,也主要用来达到防御的目的。拜占庭军队最有特色的武器
是一种被称为“希腊火”的燃烧剂。相传在673年,叙利亚人凯林尼科
斯从西里西亚逃至君士坦丁堡,提供了“希腊火”的配方及配制方法。
674年,拜占庭首次将这种威力较大的武器用于作战。717年又用它击退
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舰队。但拜占庭帝国君主将其配方及制法视
为秘不示人的至宝,所以很快就失传了。根据今人研究,它的主要成份
大概包括硫磺、沥青和松脂等物,平时被装在包有黄铜的木质管壳或管
状容器内。作战时将水用高压打入容器,易燃材料便燃烧起来,依靠自
己的膨胀力和水的压力使火焰从喷嘴中喷射出去,在烧毁敌方舰船和士
兵的同时,产生大量烟雾,发出很大的声响,威力是十分惊人的。

2.波斯、阿拉伯帝国军事概况

波斯帝国是由农牧部落波斯人建立的国家,因此与同样属于游牧民
族的阿拉伯人在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上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阿拉伯军
事力量在崛起之初,人数较少,武器装备落后,无法与称雄欧亚1000余
年的波斯军队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军队
编制更加成熟、合理,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发展,很快取代衰落的波斯,
成为与拜占庭军队、西欧各国军队相抗衡的强大武装。

(1)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
从公元前52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取得统治权以后,他便积极从事军
事改革,力图建立起一整套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他自任军队
最高统帅,在全国各行省中,分别设置不受行省总督辖制的军事长官。
他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军区,负责管理驻守当地的军队。军区长官要直
接听命于国王本人,向他汇报并听取指示。他统一全国军队的编制,将
军队分成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4级,按十进制编组。他还
有一支号称“不死军”的御林军部队,人数达到1万人,士兵勇敢强悍,
战斗力很强,足以用来镇压各地的反叛势力。这种军事体制一直延续到
中世纪。

----------------------- Page 8-----------------------

在波斯军队中,骑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重骑兵主要用来从
正面突击敌人的队形,他们通常都头戴头盔,手持长矛,身披锁子甲,
以防御敌射来的箭簇、石块和轻型白刃兵器的击打。配备了弓箭而盔甲
较薄的弓箭骑兵由于自身重量轻,行动起来更灵活,常常被赋予迂回、
包抄和追击等机动性较强的战斗任务。波斯步兵包括手执长及足部木盾
牌的重甲步兵,也包括只拿一面小型藤盾的轻盾兵,以及射击技术娴熟
的弓箭兵。此外,为了增强突击能力,每支波斯军队都拥有相当数量的
滚刀战车,以便在地形适宜的情形下用来冲掠敌阵。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部,起初航海并不是波斯人的特长。
但他们利用懂得航海的腓尼基人组建起强大的海军,与海上力量强大的
希腊进行过长期的角逐。可惜在与希腊作战失败后,波斯海军力量逐渐
萎缩,进入中世纪以后,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舰队了。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神权统治的国家,政教合一。哈里发既是国家元
首、宗教领袖,也是军事总指挥。在伍麦叶王朝时代,哈里发曾将全国
分为5个行省,各省置总督,管理当地驻军。但受氏族社会全民皆兵传
统的影响,阿拉伯常备军一直不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哈里发的禁卫军及
一些雇佣军,其他大量的军队是归部落首领指挥的部族军。哈里发的禁
卫军最初由阿拉伯人中的青壮年组成,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后阿拉伯人
成份逐渐减少,波斯人大量涌入其中。到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耳台绥木
在位时,更把由中亚等地贩运来的突厥奴隶编入禁卫军,并从中挑选军
官。9世纪以后,禁卫军统领的权势进一步增大,取得了大元帅的尊号,
而哈里发则成为其监视下的十足傀儡。帝国军队的统率权完全落入到禁
卫军统领的手里。
阿拉伯军队包括骑兵、步兵、海军等不同的军兵种,其中骑兵占大
多数。早期阿拉伯骑兵几乎全部是不披盔甲的,手中的兵器有长枪、剑
和弓箭。在与拜占庭军队的长期战争中,阿拉伯人也逐渐认识到护身盔
甲的功用,让骑兵披上了锁子甲。但他们很注意保持轻骑兵机动灵活的
特点,不肯让盔甲过于沉重,以致妨碍士兵和战马的机动能力。阿拉伯
的海军力量也比较强大。尤其是为了夺取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多次组
建庞大的舰队,年复一年地发起进攻,数次兵临城下,却都被著名的“希
腊火”和拜占庭海军击退。717年,阿拉伯舰队作战失利后撤退,不幸遇
上了暴风雨,1800余艘战舰几乎全部沉没,阿拉伯海军也从此一蹶不振。

(2)兵役制度与武器装备
波斯帝国的军队最初多由自由民组成。他们平时耕种土地,养家糊
口,战时自备武器,随军出征,国家一般不给津贴。服兵役对他们来说,
既是每一自由民的权利,也是他应尽的义务。由于自由民通常经济实力
有限,仅可自备步兵所需要的长枪、盾牌等,编组成步兵。而由经济实
力较为雄厚的贵族采买盔甲马匹,组成冲击力更强的骑兵部队。随着波
斯帝国经济上的发展变化,贫富差别日益悬殊,大批自由民因债务沉重
而破产;贵族和御林军军官却靠着掠夺被征服国家的财富大发横财,使
得军队中步兵数量迅速减少,骑兵数量激增,整个常备军日趋腐败残弱。
在这种情况下,波斯军队不得不大量招收雇佣兵来弥补军队数量和质量
的不足。雇佣兵大多为外国人,如米底人、奇西亚人、叙尔卡尼亚人、

----------------------- Page 9-----------------------

亚述人、印度人、希腊人等。他们以赚钱谋生为目的,对同谁作战并不
关心。但也因此缺少爱国热情的激励,存在着被金钱收买而阵前倒戈的
危险性,其战斗力不能不受到很大限制。
波斯军队的武器与拜占庭军队大体相仿。步兵多持木盾、藤盾和长
枪、弓箭,骑兵则披挂甲胄,携带弓箭和短兵器。滚刀战车是其最重要
的突击兵器之一。这些战车将宽刃大刀装在车轴或车身下,以便能把它
所碰到的一切都统统割碎。作战时,波斯军队往往以滚刀战车为先锋,
藤牌兵、重甲步兵、骑兵、弓箭兵排成方阵依次相随,整个队伍步伐缓
慢而整齐,逐渐向敌人逼近。见到这种阵势,许多斗志不坚的军队不由
得发生骚动,未等接战便一溃而散了。
早期阿拉伯军队大多由本民族战士组成。按惯例,全体成年男子都
有出征打仗的义务。他们平时即按氏族关系编组起来,携带家属住在军
营中,依靠掳掠和瓜分战利品维持生活。由这些战士组成的军队具有英
勇善战、不畏艰苦,行动迅速、补给容易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军纪不佳,
胜则四处劫掠,败则四散逃跑,不复能战的弱点。到阿拉伯帝国中后期,
阿拉伯贵族生活日益腐化,不愿再承担艰苦的作战任务,而更多地依靠
波斯或突厥雇佣兵组成常备军。由政府按月给雇佣兵发放薪饷,并进行
集中训练与指挥。有时阿拉伯帝国政府也从贝杜因人、城市平民和农民
中间召募一些临时性的军队,在服役期间发给薪饷,战事完结后立即遣
散。
阿拉伯军队的武器装备与拜占庭和波斯军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比
较有特色的是他们使用的短弯刀。它不仅灵活方便,适宜骑兵在马上使
用,而且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刀的锋利程度和韧性都有很大提高。阿
拉伯海军虽然发展历史不长,其帆缆战舰也颇有特色。它通常有上下两
层甲板。下甲板每边最少有25个座位,每个座位上坐两个人,每只帆船
上的这100多名划手都是武装的。在上甲板,还专门配备有擅长格斗的
战士,准备与敌舰进行接舷战。

3.拜占庭与波斯、阿拉伯之战

拜占庭帝国在建立之初,即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帝
国内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奴隶、隶农和贫苦农民不断起义,
各地也频频出现反叛事件。波斯帝国为了争夺两河流域平原,也同拜占
庭帝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7世纪,新兴的阿拉伯军队替代波斯人成为拜
占庭帝国的主要对手。11世纪中叶以后,塞尔柱突厥人兴起,继续向拜
占庭发动进攻。在一连串失败以后,拜占庭失去了其东方各省和小亚细
亚的土地,成为局限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1)拜占庭与波斯战争
527年,农民出身的查士丁尼继位成为拜占庭皇帝。他是一位精力过
人的政治家,上台伊始,便着手整治帝国内部,加强立法措施,野心勃
勃地打算重建罗马帝国,恢复西罗马已经丧失的土地。为了实现这一计
划,查士丁尼首先要对东方的敌人波斯开战,消灭其军事力量,以免拜
占庭军队征服西方时他们在背后骚扰。查士丁尼挑选了年仅25岁的贝利

----------------------- Page 10-----------------------

撒留出任东方波斯战线的统帅,负责打败长期以来总是不断保持进攻态
势的波斯军队。
530年,一支约有4万人的波斯军准备围攻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达拉斯
要塞。鉴于达拉斯的重要地位,贝利撒留决定带兵迎击波斯军。但当时
查士丁尼将进攻的重点放在西方,仅留给他1万名步兵、500名骑兵及
7000名近卫军,其中步、骑兵主要由游荡于帝国各地的日耳曼和匈奴雇
佣兵组成。他们大部分未经过训练,对军队统帅也不忠诚,随时有倒戈
相向的危险。尽管如此,贝利撒留还是决定冒险同波斯人进行一场会战。
他选择要塞的南面为预设阵地,命令士兵在离城墙不远的地方挖掘
一条又宽又深的战壕,战壕两端又挖掘两条稍短的战壕,然后把骑兵隐
蔽在其中。波斯军队看到这种形势,怀疑贝利撒留有什么圈套,便避开
中央,首先向贝利撒留的左翼发动进攻,迫使其部队节节后退。这时,
隐蔽的骑兵突然冲出,从后方和侧翼向波斯骑兵展开攻击。与此同时,
贝利撒留的右翼正受到另一股波斯骑兵的猛烈攻击,一步步退却到达拉
斯要塞的墙脚下。但贝利撒留却机敏地发现这股波斯骑兵与处在中央阵
线的步兵部队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于是他下令骑兵迅速冲入这个缺
口,切断步兵与骑兵的联系,从侧后攻击波斯骑兵。左右翼的波斯骑兵
受到前后夹击,队形散乱,互相践踏,纷纷逃离战场。剩下的波斯步兵
被贝利撒留的部队包围,拜占庭骑兵从侧翼攻击,步兵利用战壕为掩护,
向波斯人发射箭石、弩炮和木炮,很快将数量占优势的波斯步兵彻底击
败。
达拉斯一战的胜利,挫败了波斯军队的进攻势头,以后,查士丁尼
为了实现其征服意大利的梦想,避免两面作战,花重金与波斯签订了和
约。在战略上,也开始奉行防守方针,在国境线上修筑了一连串的寨堡
和工事。
查士丁尼死后,继任的几个皇帝转而奉行东进西守战略,重新向波
斯开战。双方在争夺战略要地亚美尼亚的几次会战中互有胜负,谁也没
有占上风。直到589年,波斯帝国发生内乱,拜占庭乘机收回亚美尼亚
的大部分土地。几年之后,拜占庭内部也发生了内乱,军队普遍对政府
不满,到处都发生暴动。波斯人抓住了这一良机,在边境上发动了大规
模进攻。609年,波斯骑兵经过小亚细亚突进到哈尔其顿以及首都的近
郊,其后又占领了大马士革、埃及。直到630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
带兵击败波斯军并在其国内造成政变以后,波斯人才撤出他们夺占的广
大领土。

(2)拜占庭与汪达尔、东哥特之战
拜占庭军队虽然在达拉斯一战中大败波斯军队,但查士丁尼皇帝对
波斯帝国的领土和财富并没有多大胃口,他朝思暮想的是在罗马废墟上
赶走一系列“蛮族”王国,恢复昔日帝国版图。为此,达拉斯战后不久,
他就将杰出的军事统帅贝利撒留召回,集中全力准备实现征服西方的计
划。
当时位于拜占庭西方的国家有东哥特王国、盎格鲁——萨克逊王
国、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其中尤以地
处北非的汪达尔王国统治最不牢固,军事力量也比较弱。531年,汪达尔

----------------------- Page 11-----------------------

国王希尔德里克被他的侄子格里梅尔推翻,并投入监狱。查士丁尼便以
自己同希尔德里克年青时代是盟友,要帮助他恢复王位为借口,向汪达
尔王国宣战。
533年6月22日,拜占庭远征军从君士坦丁堡出发。这支远征军总
共只有1万步兵、5000骑兵,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由著名将领贝
利撒留指挥。他们分乘500艘战舰向西驶去。在西西里岛停留期间,贝
利撒留探听到汪达尔新国王格里梅尔正忙于镇压属地撒丁岛人民起义,
还不知道拜占庭军队到来的消息。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命令将士立即
上船,扬帆直驶非洲海岸。9月初,贝利撒在距汪达尔首都迦太基仅9
天路程的地方登陆。他一上岸便四下张贴布告,说拜占庭军队是为了讨
伐格里梅尔来的,决不会威胁人民。随后他挥兵向迦太基城挺进,前锋
很快抵达城下。
格里梅尔听说拜占庭远征军到来,大惊失色。他一面派人火速调回
远在撒丁岛的主力部队,一面下令杀死狱中的希尔德里克及其亲友。然
后,调集迦太基的所有部队,打算在离城几十里的阿德西缪母隘路歼灭
敌人。他分兵3路:一路正面阻击拜占庭军队,一路打算从左翼攻击,
而他自己则率主力绕至敌人背后发动进攻。
不料贝利撒留的行动极为迅速。当实行侧击和背后攻击的两路汪达
尔军队仍在路上跋涉时,拜占庭军队的主力已与正面阻击的汪达尔部队
交锋了,并很快杀死了指挥官,击溃了整个部队。接着,实行侧翼攻击
的汪达尔部队又赶到战场,同样由于人数有限,战斗力差,被迅速击溃,
此时,格里梅尔率领的汪达尔军主力因迷路还在山中盘旋,丝毫不知道
两路兵马被击溃之事。等他率军赶到战场时,遇到的只是贝利撒留的先
头部队。格里梅尔依仗人多势众,拼命厮杀,终于将这支拜占庭军队击
败,许多人丢下辎重武器纷纷逃走。可惜,汪达尔军队并没有乘胜追击,
而是四散开来,到处搜寻战利品。格里梅尔也因弟弟战死,抚尸大哭,
顾不上整顿军队,发动攻击。
贝利撒留见此情景,遂重新组织队伍发动反击,一举击溃了汪达尔
人。9月15日,拜占庭军队在没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开进迦太基城。
格里梅尔战败后,重新集结力量,当远在撒丁岛的汪达尔部队主力
赶回来时,他手下已聚集了大约为对方10倍的力量。格里梅尔打算发动
反攻,将拜占庭军队逐出迦太基城。但贝利撒留已指挥士兵将原来荒废
的城防工事修补起来,攻打很不容易。格里梅尔只好领兵退到离城几十
里的特里卡梅伦,静等拜占庭人出击。
贝利撒留这时因内部变乱而陷入困境。原来,他手下的一部分匈奴
雇佣军由于长期不打仗,失去了劫掠战利品的机会,都对贝利撒留表示
不满。他使用种种手段进行安抚,最后终于使这些雇佣兵答应暂不叛变,
下次会战时保持中立,等看清哪一方获胜再下手。有了这个保证,贝利
撒留决心拼死一战。他鼓励手下的士兵说:尽管我们的兵力在数量上越
来越少,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数量,而是精神和勇气。
12月中旬的一天,贝利撒留率2000名骑兵和全部步兵向特里卡梅伦
出发。两军隔着一条小河对阵。贝利撒留首先派一小队骑兵佯攻汪达尔
人的阵形中央。汪达尔人进行还击,却不进行追击。他第二次发动佯攻,
汪达尔人仍很谨慎,不进行追击。他当机立断,将所有骑兵派出,发动

----------------------- Page 12-----------------------

真正的攻击。汪达尔人抵御不住,阵脚动摇起来。这时,拜占庭军队的
主力全线出击,在一旁观战的匈奴雇佣兵也加入到攻击者的行列中,汪
达尔人全线崩溃。格里梅尔顾不上指挥残余部队实施反击,当夜悄悄地
溜走了,几天后被拜占庭士兵俘获,押往君士坦丁堡。
特里卡梅伦之战的胜利,结束了拜占庭征服罗马非洲属地的战争。
查士丁尼被轻易到手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匆忙召回了贝利撒留,制定了
从东哥特人手中夺回意大利的计划。
还在拜占庭人攻打汪达尔军队时,地处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发生了
政变。新任国王提尔达哈德杀死了实际执掌权力的姨母阿马拉苏沙。而
这位阿马拉苏沙曾私下与查士丁尼往来,请求他的支持和保护。查士丁
尼借此机会,向东哥特人正式宣战。
535年冬,查士丁尼决定分兵两路向意大利进军。一路由大将孟德领
兵3000人,侵入达尔马提亚,然后沿海岸北进,吸引敌人主力,同时以
金钱为诱饵与法兰克人结成联盟,协助进攻东哥特人。另一路,由贝利
撒留领兵7500人,乘船攻占西西里岛。他为了不引人注目,一路扬言路
过西西里暂停,真正目的地是迦太基城。这一着果然奏效,西西里各城
市丝毫没做防守准备,听说拜占庭军队到来,大部分都惊慌失措,个别
城市打算抵抗,也被很快制服了。
东哥特王提尔达哈德听说西西里岛陷落的消息,十分害怕,派人向
查士丁尼求和。谈判刚刚开始,贝利撒留就被调到北非去镇压汪达尔人
起义。恰巧另一路拜占庭军队在达尔马提亚作战失利,统帅孟德阵亡。
提尔达哈德闻讯兴高采烈,立即改变初衷,拘捕拜占庭使节,打算重新
开战。查士丁尼只好又将贝利撒留派来攻打东哥特王国。536年5月,贝
利撒留进入意大利半岛。当时东哥特王国发生内讧,顾不上组织防御,
使贝利撒留在意大利南部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临意大利中部的战略要
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驻有重兵,修有坚固的城墙,拜占庭军队一时攻
打不下。贝利撒留心急如焚。他仔细观察城墙,偶然发现一条废弃不用
的水道直通城内,东哥特士兵却没有注意防卫它。于是,他决定出奇制
胜,派一支小部队,顺着狭窄的水道摸入城内。入夜,城内外里应外合,
终于夺占该城。随即,贝利撒留乘胜向罗马城进军。
那不勒斯的陷落,促使东哥特人废黜无能的提尔达哈德国王,拥戴
将领维提吉斯登上王位。维提吉斯认为,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应当
避免两线作战。他提议,留下少量部队守卫罗马城,主力则由他率领北
进,先结束对法兰克人的战争,然后全力对付拜占庭人。谁知罗马城的
居民早就被贝利撒留的威名所震摄,没有信心协助军队守城。536年12
月10日,拜占庭军队开抵罗马城下时,守军弃城而逃,教皇等人开门迎
降,使贝利撒留顺利地占领罗马城。
第二年3月,维提吉斯将高卢境内的领土割让给法兰克人,平息了
战火,立即调转头来围攻罗马城。东哥特军队人数多达15万,贝利撒留
的守城兵力只有1万。但他利用战前的3个月时间修整工事,调集粮食,
做好长期固守的准备。对方围攻时,他也不是凭城死守,而是不断组织
骑兵出击,用弓箭远距离杀伤敌人。东哥特骑兵大多只装备长枪和短剑,
在与拜占庭骑兵交锋时往往吃亏。所以,维提吉斯围城一年,毫无所获,
只得退而采取封锁政策。

----------------------- Page 13-----------------------

538年3月,查士丁尼又派两支援军来到意大利。一支由大将约翰指
挥,有步、骑兵5600人,占领了亚得里亚海西岸的里米尼城。该城距东
哥特首都腊万纳不到100里,对东哥特王国威胁极大。另一支由查士丁
尼的亲信纳尔塞斯率领,有兵7000人,在意大利东部沿海登陆。维提吉
斯听说拜占庭援兵到来,遂放弃围攻罗马的企图,领兵北上围攻里米尼
城。
为了解救被围困的约翰所部拜占庭军,贝利撒留与纳尔塞斯会师
后,分兵3路:一路从海上,两路从陆上浩浩荡荡地开进,夜间还虚设
营火,显示出一副声势浩大的样子。围困里米尼城的东哥特士兵听到贝
利撒留的到来,大都吓得望风而逃,里米尼之围也不战自解。
维提吉斯眼看贝利撒留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便决心借助外力来帮助
自己打败拜占庭人。他写信给法兰克和波斯帝国,请他们共同对抗拜占
庭帝国的扩张。法兰克国王最先响应这个建议,率领一支10万人的军队,
从北方攻入意大利。但法兰克军队以步兵为主,使用的多是手持短兵器,
往往受到拜占庭骑兵弓箭的远距离射杀,损失惨重,加上当地粮食有限,
瘟疫流行,法兰克大军侵入意大利北方不久便匆匆撤走了。
但波斯人出兵的意图却使查士丁尼害怕起来。他急忙派使臣来到意
大利,准备与维提吉斯议和,条件是波河以北全部意大利领土归东哥特
王国,波河以南,包括西西里岛,归拜占庭帝国。贝利撒留不同意这样
做。他认为腊万纳指日可下,故不让拜占庭使臣进城谈判。
不久,腊万纳城内饥谨严重,维提吉斯被迫议和,并请求贝利撒留
做东哥特人的国王。贝利撒留将计就计,答应了这个要求。540年春,贝
利撒留将军队开进城后,拘捕了维提吉斯和其他高官显贵。意大利东北
部大部分城市听说首都陷落,纷纷启门投降,只有少数城市仍在坚守。
就在这时,查士丁尼听信谗言,害怕贝利撒留对他不忠,将其打发
到幼发拉底河一带去对付波斯人。而东哥特人趁机活跃起来,到处袭击
拜占庭占领军。在新国王托提拉的率领下,东哥特人收复了意大利大片
土地,攻下那不勒斯,并准备再次围攻罗马。
544年春,查士丁尼再次派贝利撒留到意大利,给他的兵力却只有
4000人。这位一向以“以少胜多”著称的名将这次也感到为难了。他一
再请求查士丁尼增兵,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没有援兵派来。548年,眼
看战局毫无起色,贝利撒留决定辞职,并很快得到批准。
贝利撒留第二次离开意大利后,东哥特人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拜
占庭军队节节败退,只能苦守腊万纳等几个孤零零的城市。查士丁尼决
心挽回败局。他派自己的亲信、宫廷总管太监纳尔塞斯出任统帅,在兵
员、经费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极力满足其要求。
552年春,2万名装备精良、军费充足的拜占庭远征军沿亚得里亚海
岸向意大利北部进兵。他们一路毫无阻挡,很快与腊万纳守军会合,进
而寻找东哥特国王托提拉会战。
拜占庭军与东哥特军最后在托斯卡那地区狭窄的塔吉那平原相遇
了。
为了夺取有利地位,拜占庭军抢先占领自己左前方的独立小高地,
并决定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看东哥特人采用什么阵势。
东哥特国王托提拉按照习惯,将骑兵配置在第一线,步兵配置在第

----------------------- Page 14-----------------------

二线,打算用正面攻击的战法,让骑兵一次冲破对方的中央队形,赢得
会战的胜利。拜占庭军统帅纳尔塞斯针对敌人的阵势,命令各部族的杂
牌骑兵8000人通通下马,排成中央方阵,手持长矛对敌;同时在两侧配
置4000名弓箭手,在高地一侧埋伏1000名精锐骑兵,等敌人的步兵投
入战斗后,绕至其后方实行攻击。
战斗一开始,东哥特骑兵便一直向中央方阵冲去,但他们很快便被
两侧拜占庭弓箭兵发射的“箭雨”所笼罩,许多骑兵纷纷中箭落马。他
们企图从拜占庭中央方阵处冲出一条活路,遭到密如猬刺的枪林阻击。
黄昏时分,东哥特骑兵伤亡惨重,开始向后撤退。纳尔塞斯抓住这个机
会,将骑兵投入战斗。东哥特骑兵纷纷逃跑,而后面的步兵互相践踏,
挤成一团,成为拜占庭人大屠杀的对象。塔吉纳一战,东哥特人约有6000
人被杀,东哥特国王因重伤被拜占庭人杀死,其军事力量受到毁灭性打
击。
战后,纳尔塞斯乘胜横扫东哥特残余力量,逐走意大利境内的法兰
克人。至554年,拜占庭终于占领整个北非、达尔马提亚、意大利、西
班牙东南部、西西里、撒丁岛等地,实现了查士丁尼变地中海为罗马帝
国内湖的梦想。

(3)拜占庭与阿拉伯之战
634年,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国家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继位。他眼看拜
占庭帝国在长期内外征战中已耗尽钱财,国力空虚,遂派兵向拜占庭夺
取土地。听到阿拉伯人入侵的消息,起初拜占庭皇帝并不在意,以为边
疆地区会组织有效抵抗。不料阿拉伯军队在哈里德的率领下,以闪电般
的速度从幼发拉底河推进到大马士革城墙脚下。636年,哈里德以 2.5
万兵力全歼两倍于他的拜占庭军队,占领整个叙利亚。
结束拜占庭帝国在叙利亚的统治,这仅仅是阿拉伯军队一系列胜利
的第一步。637年,他们又在卡地西亚击败了波斯大军,乘胜占领伊拉克;
641又攻占了艾克巴塔那,控制了波斯湾;695年,攻占迦太基,结束了
拜占庭帝国对北非的控制。到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亚、
非、欧3洲的庞大王朝,在西方达到了大西洋海岸,在东方深入到印度
彭嘉普河上,在中亚则与唐王朝为邻。但历代哈里发及阿拉伯将领的最
大愿望仍然是攻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阿拉伯军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行动始于669年春天。当时一支经过
小亚细亚的阿拉伯远征军曾出现在君士坦丁堡高耸的城墙下。可是这些
阿拉伯骑兵并没有发动激烈的进攻。3年后,哈里发又派了一支舰队企图
从海上切断君士坦丁堡与外界的联系,在占据优势的拜占庭海军面前始
终没有能够成功。更不幸的是,这支阿拉伯舰队在撤退途中遭遇到风暴,
大部分战舰沉入海底,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起来。
715年,阿拉伯军队发起一场新的进攻。其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马
斯拉马率领,另一路由苏莱曼率领,进入小亚细亚,打算攻击君士坦丁
堡。此时的拜占庭帝国由于领土被分割,人口逐渐减少,陆军和舰队不
断发生叛变,国势已经衰落到最低点。但职业军人利奥三世成为拜占庭
皇帝后,经过积极的战前准备,拜占庭军队重新恢复了生气,准备利用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进行一场持久的防御战。

----------------------- Page 15-----------------------

利奥三世利用该城向陆的一面双重城墙组织起多道防线,并在城墙
上安装了大量城防器械,修建了屯满粮食的谷仓和大量兵器制造工场。
但他最担心的,还是能否使该城向海的一面不被攻破,并使海上交通线
畅通无阻。为此,他在海湾的出口处悬挂起一条粗大的铁链,连接在两
个守望塔上,可以自由升起或放下。拜占庭舰队就驻泊在铁链之后,随
时准备出动去攻击敌舰。
阿拉伯军队的兵力远远超过拜占庭军队。据说其陆军大约有8万人,
海军则有1800艘战舰。阿拉伯军统帅马斯拉马负责指挥陆军,海军则交
给苏莱曼将军指挥。一开始,马斯拉马打算在陆上发起总攻,在遭到拜
占庭守军使用城防器械的顽强抵抗后放弃了这个计划,改用长困久围的
方式封锁该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命令苏莱曼将军把舰队分成两
部分,分别切断君士坦丁堡通往爱琴海和黑海的水道。
717年9月,阿拉伯舰队的先头部队在西拉格里阿角突然遇到了强海
流的冲击,作战队形发生混乱。利奥三世抓紧这个战机,放下拦海铁链,
让舰队出战。拜占庭战舰冲到阿拉伯舰群中,乘其队形不整,把“希腊
火”喷注在他们的战舰上。这种由硫磺、石油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东西,
见水即着,很快烧毁了20艘阿拉伯战舰,其余的战舰则被俘获。不久,
阿拉伯海军主力赶到,拜占庭军舰仍退回港湾。但阿拉伯人封锁海上通
道的企图却被打破,各国商船仍可源源不断地开来,为君士坦丁堡补充
急需的粮食和商品。
由于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只能进行部分封锁,对利奥三世的威胁
并不很大。而习惯于沙漠炎热气候的阿拉伯人却被欧洲寒冷的冬天所困
扰,包括苏莱曼将军在内的数千名将士因之病死。718年春,阿拉伯帝国
又派埃及舰队、非洲舰队前来支援马斯拉马,派陆军预备队替换在战壕
中备受饥饿寒冷之苦的阿拉伯陆军。这些新生力量的到来并没有帮助马
斯拉斯夺取唾手可得的胜利。一些埃及水手跑到利奥三世那里,报告了
援军的真实情况。拜占庭舰队决定趁其立足未稳,发动攻击。他们放下
铁链,驾驶军舰直扑敌舰。被驱赶来作战的埃及和非洲其他国家水手见
状,纷纷跳水逃跑,战舰无人驾驶,相互碰撞,或被希腊火焚毁。继海
战之后,利奥三世又派兵击溃了阿拉伯陆军预备队。
718年8月,阿拉伯军队在遭到一连串失败之后,又惧于保加利亚人
和法兰克人的步步紧逼,只好撤兵回国。阿拉伯舰队在归途中又遇上了
大风暴,全军覆没。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一共调集了2560艘
战舰,陆军20万人,战后却只剩下5艘战舰和不到3万名陆军士兵。
君士坦丁堡之战改变了拜占庭和阿拉伯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
720年以后,拜占庭军队开始向阿拉伯军实施战略反攻,将其势力逐至小
亚细亚以东;在其后的200年间,又次第收复两河流域、克里特岛和塞
浦路斯等地,重新获得了在东方的优势。

(4)拜占庭与塞尔柱突厥之战
1040年,力图恢复昔日东方疆土的拜占庭帝国遇上了一个强大的对
手——塞尔柱突厥人。
塞尔柱突厥人原来居住在中亚北部的大草原上,后来不断迁徙,在
呼罗珊地区建立王国,史称“塞尔柱王朝”。塞尔柱军队以轻骑兵为主,

----------------------- Page 16-----------------------

战士手持弓箭、长矛和剑。作战时由各部落头领率领,勇敢不畏死,惟
战法过于单调。他们在向伊朗和东方各国大肆入侵的时候,正碰上阿拉
伯帝国极度衰弱,拜占庭皇亲贵族花天酒地,耗尽国库钱财,军队离散,
城塞工事荒废,因而一路势如破竹,不仅取代阿拉伯帝国统治伊朗,攻
克巴格达城,而且进入亚美尼亚、耶路撒冷、卡帕多西亚,威胁着拜占
庭帝国对小亚细亚的统治。
1067年,军人出身的罗马拉斯继位成为拜占庭皇帝。为了逐走塞尔
柱人,他在叙利亚境内的腓尼基组建了一支由马其顿、亚美尼亚、保加
利亚、法兰克等不同国家的士兵组成的部队,率领他们向塞尔柱人进攻。
塞尔柱人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始终不与拜占庭主力正面交锋,害
得罗马拉斯东奔西走,却无法彻底消灭塞尔柱军事力量。1071年初,罗
马拉斯领兵来到叙利亚,分兵两路,准备同时夺占曼西克特城和基拉特
城。当时塞尔柱苏丹正在叙利亚,他集结了主动退出曼西克特城的军队
及其他援军计4万人,在基拉特城准备与拜占庭军队决战一场。苏丹听
说罗马拉斯已占领曼西克特,并且召集拜占庭重装步兵前来,决定设法
分散其兵力。他派一些塞尔柱骑兵袭击拜占庭重装步兵,将其引诱到相
反的方向去,自己则率主力迎战罗马拉斯。
罗马拉斯对眼前的危险毫无警觉,直到前卫部队与塞尔柱人仓促遭
遇,才想起派人调集步兵立即赶来。但此时拜占庭步兵主力已被引诱得
越走越远,罗马拉斯不得不以2~3万人的劣势部队与塞尔柱人的优势兵
力相对抗。不过罗马拉斯并不担心。他认为塞尔柱人一贯奉行游击战原
则,绝不会有勇气进行正式会战。这次也不例外。
1071年7月4日,双方在曼西克特附近列阵交锋。罗马拉斯将战斗
力最强的近卫军部队部署在中央,左右两翼为骑兵部队,后方还保留了
一支由雇佣兵骑兵组成的强大预备队。塞尔柱人以骑兵弓弩手为主,他
们没有什么阵势,往往由首领率领冲锋。塞尔柱苏丹对这样一支组织性
不强的军队与拜占庭人交锋,心里也很不托底。为了激励士气,他把指
挥大权交给手下的将军塔劳格,命令他:“不胜利则砍头!”他本人则
把自己的弓箭抛弃,换上剑和锤茅,并把马尾巴编成小辫,穿上一件白
袍,涂上香粉,然后告诉身边的人:“假如战败了,这里就是我的坟墓。”
在苏丹的激励下,塞尔柱骑兵一接战便发起进攻,以弓箭射杀拜占
庭人。配置在两翼的拜占庭骑兵首先抵挡不住,开始退却。阵形中央的
拜占庭骑兵在雨矢之下也伤亡损失很大。罗马拉斯命令重装步兵出战,
以挽回局势。这些重装步兵排成16列纵队,高举防护盾牌,一步步向敌
人紧逼。塞尔柱人眼看射箭无效,趁着茫茫夜色,很快撤出了战斗。
罗马拉斯打算后退,找到一处水草丰美,适宜宿营的地方过夜。可
当他刚刚下令撤退时,来去如飞的塞尔柱人又前来进攻。他立即命令部
队停止后撤,准备调过头迎击敌人。岂料由雇佣兵组成的预备队拒不听
命,偷偷撤走,从而使步兵失去掩护。塞尔柱人立即集中兵力攻击左翼
的步兵,很快将其击溃,并使右翼步兵不战而溃。最后,占据优势的塞
尔柱人骑兵将位于中央的拜占庭精锐部队团团围住。罗马拉斯和手下将
士虽然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罗马拉斯也受伤被俘。
曼西克特会战使拜占庭军队大伤元气。它从此丧失了最佳兵源地—
—亚洲军区,也失去了东方各省和小亚细亚海岸的大片土地,其称雄欧

----------------------- Page 17-----------------------

亚非三大洲的历史从此结束。

----------------------- Page 18-----------------------

三、欧洲各国的军事与战争

正当拜占庭军队与波斯、阿拉伯军队在东方战场上厮杀的时候,在
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各国也在逐渐积蓄军事力量,并成长
为足以与波斯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相抗衡的强大武装。

1.欧洲各国军事概况

受社会制度的影响,欧洲各国的军事制度与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有
较大差别,其士兵惯于使用的单面锋刃战斧和十字弓,也与其他军队有
明显的不同。

(1)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
中世纪欧洲各国盛行“采邑”制度。封建主在分封土地时,连同居
住在上面的农民一起封给受封者,而受封者要为封主尽一定的义务,其
中就包括战时领兵为封主作战。上述政治从属关系使得欧洲早期军队主
要由各封建主的卫队和独立分队组成,相互之间平时并无统属关系,仅
在战时聚集在一起,临时听从国王指挥。10世纪以后,才出现较大的独
立武装。比如基辅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城,拥有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的团,
而这个团的首领,是由市议会选出的督军。
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军队,主要由陆军和海军组成。
陆军的主力是骑兵。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在同阿拉伯
人、拜占庭人交锋过程中,认识到骑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了组建
费用高昂的骑兵部队,他将国家土地分封给听命的部属、有功的士兵和
中小贵族,规定受封者必须服骑兵兵役,战时自备武器、战马跟随国君
作战。从此,欧洲各国争相仿效,骑兵数量大大增加。欧洲各国骑兵主
要是重骑兵,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采邑之中,较少进行集中训练。但
欧洲各国每年都要举行骑士比武,由国王和各级封建主主持,令骑士成
双成对地进行对抗竞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以此鼓励骑士们提高个人
的作战技能。
步兵也是陆军中十分古老的兵种。欧洲封建制刚刚建立之初,缺少
马匹的法兰克人曾一度以步战称雄。从7世纪以后,骑兵在欧洲战争舞
台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决定会战结局的唯一兵种,
而在步兵部队中服役则被鄙视为奴隶和农奴的事。后来欧洲各国的步兵
虽说人数总是超过骑兵,但他们多为奴隶和农奴,本身并不愿意打仗,
也很少掌握起码的作战技能。即使有一部分尚未沦落为农奴的自由民充
当步兵,也常常因家境贫寒,无法提供起码的兵器,不得不手持一根木
棍走上战场。到十字军远征时,欧洲各国将领才认识到,一支骑兵和步
兵组成的多兵种军队,作战能力远比单纯由骑兵组成的军队强。为了完
成掩护骑兵和扼守制高点的战斗任务,许多将领常常把一部分骑士和重
骑兵改成步兵,但步兵真正成为战场上的主力,还是在射击武器出现在
战场之后。
欧洲各国在中世纪初期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海军。8—9世纪,生活
在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长年维持着一支大型船队,

----------------------- Page 19-----------------------

但主要是用来到英、法、意大利、基辅罗斯等地进行海盗式的劫掠。9
世纪末,盎格鲁——萨克逊国王阿尔弗烈德建立了英国第一支舰队,并
用它打败了诺曼人。10世纪末,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都
建立了自己的海军舰队。基辅罗斯组建的拥有数百艘战舰的区舰队,为
了争夺海上霸权,甚至远征到波罗的海。当然,在整个中世纪前、中期,
海上战场主要是拜占庭人、波斯人、阿拉伯唱主角,欧洲各国海军的崛
起则是15世纪以后的事。

(2)兵役制度与军队编制
欧洲各国在中世纪早期,大多沿袭公民兵制。公民兵制是建立在农
村公社基础上的兵役制度。按照惯例,村社内的土地属于大家所有,每
个村社成员可世袭使用土地,但必须同时服兵役,遇到战斗时,则需要
随部落酋长出征。其后,村社土地制度逐渐解体,公民兵制仍保存下来。
比如,法兰克王国曾规定,身体健康者必须服兵役,每户应出1人,自
备干粮和武器。随着封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自由民大多数破产沦为农
奴。有的虽然仍保持自由民身份,在天灾和瘟疫的袭击下,生活艰难家
徒四壁,也无力自备干粮和武器,担负繁重的作战任务。面对村社土地
制度解体所带来的兵源枯竭现象,欧洲各国君主和大臣们不得不尽快寻
求新的征兵办法,这就是在欧洲盛行一时的骑士制度。
骑士制度是与公民兵制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差别的一种特殊兵役制
度。它以采邑分封制为经济基础,以受封的大贵族和中小贵族为征集对
象,以骑兵为主要服役兵种,以封主与受封者的依附关系为维系纽带。
它最早创立于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手。按照他及后
来欧洲各国政府颁布的法令,国家可把土地分成若干块,封给受封者,
后者必须随时应召服骑兵兵役;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域,不得临阵脱逃;
必须携带自备武器装备及其他物品服役。如果受封者违背上述要求,就
要受到惩罚,包括罚款、收回采邑土地、没收财产、判处死刑,等等。
骑士制度的实行为国家提供了一部分稳定的兵源,也因此把相当一
批无力服骑兵兵役的农民排斥在军队之外。欧洲各国的一些城市为了弥
补军队数量的不足,开始用金钱召募一些无地骑士。但雇佣兵成为国家
主要的军事力量,则是15世纪以后的事情。
中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的编制还基本上没有摆脱氏族社会的领夫制。
它们通常按10进位的原则,编为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等战术单位。
在西欧一些实行骑士制度的国家中,最基本的战术单位是小队,由骑士
和跟随的佩剑侍卫、骑步兵弓箭手和长矛兵等组成,每25—80个小队组
成一个旅,若干个旅组成一个骑士军。

(3)武器装备
欧洲中世纪前期和中期,各国武器装备仍停留在冷兵器阶段。与古
代相比,他们所使用的较新式的兵器有十字弓、长弓和戟。
十字弓在公元前的中国和公元初年的罗马帝国军队中就曾使用过。
11世纪初,它在欧洲重新流行起来。十字弓因有一个较小但十分坚固、
弹性大的弓架,它与箭杆在顶端交叉成十字形状而得名。它通常以木材、
角材或复合材料制成。弓架上有一槽口,用来卡夹弓弦,并安有扳机装

----------------------- Page 20-----------------------

置,以便瞄准后发射箭簇。与普通弓箭相比。它具有发射初速快、射程
远、穿透力强等特点。由于张开十字弓比较费力,人们通常采用用脚蹶
张,用曲柄卷绕机拉张等办法。它所使用的箭有两种,一种是叶状箭簇
的短杆箭,主要用来杀伤人和马的无遮护部位;另一种是方簇箭,主要
用来穿透铠甲。
长弓是13世纪在英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投射兵器。它通常用榆木、榛
木、罗勒木和紫衫木制成;弓身中间用手握住的地方较宽,向两端部分
逐渐变细;弓架前端为圆形,后面是平的。长弓的射程最远可达400码,
为十字弓的两倍,射速也要快得多,而且更加轻便,适于散兵射击和齐
射。所以它出现以后,很快便取代了十字弓在战场上的主宰地位。
就是在长矛头上加上一柄战斧而形成的一种新兵器,除了固有的刺
杀功能外,它还可以用来劈砍,比较适宜步兵使用。
此外,欧洲士兵的盔甲也有所改进。为了增强锁子甲的防护能力,
在锁子甲内又加了一层结实的皮衣或毡衣,并设计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和
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为了减轻甲衣重量,将锁子甲衣改短,原先拖长
的下摆改成铠甲马裤。13世纪末,更试图用金属片铠甲部分代替沉重的
锁子甲。为了避免敌人从正面刺砍,减少头盔打烂后嵌入脸部的可能性,
还发明了一种与头形结合得更好,正面向前突出的头盔。在穿戴上述盔
甲之后,欧洲士兵们可以浑身中箭而安然无恙。其沉重的负担也极大地
限制了他们的机动能力,即使是骑乘健壮的马匹,也只能用小跑和慢跑

进行冲锋 。
欧洲中世纪海军装备仍停留在单层甲板木船时代,比起拜占庭和阿
拉伯海军来要落后。例如7世纪威尼斯的大桡战船长60米,宽7.5米,
每舷各有26~32把桨,每桨配置4~6名桨手。同时在船上还竖有1—3
根桅杆,有风时可挂帆行驶,无风时桨划速度为7节。船上的作战武器
主要有船首金属撞角、弹射机、弩等。

2.普瓦蒂埃与哈斯丁斯之战

法兰克王国是由克洛维于481年建立起来的国家。到7世纪初,王
室力量已相当衰弱,贵族们大都聚集在握有实权的宫相周围,形成统治
整个王国的核心。732年,入侵西班牙的阿拉伯军队在西班牙总督阿卜杜
勒·拉赫曼的率领下,从北方入侵法兰克。当时的法兰克宫相是查理·马
特。他迅速征集了一支由中小贵族和农民组成的军队,迂回到阿拉伯军
队的侧面,威胁其交通线。拉赫曼闻讯后,将军队收缩后撤,于是双方
在普瓦蒂埃城附近相遇了。
法兰克军队以步兵为主,查理·马特将其排成密集方阵队形,配置
在战线中央,两翼则是由中小贵族组成的重甲骑兵,在战线的前面还有
一些由弓箭手组成的散兵线。阿拉伯军队在战斗开始时,仍按照老习惯
派轻骑兵发起猛烈的冲击。但法兰克人坚强的步兵方阵“像墙壁一样屹
立不动,他们好象是被冻结了一样,当他们用刀剑砍杀阿拉伯人的时候,

① 参见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82~104 页。

----------------------- Page 21-----------------------


也不会解散。” 黄昏时分,阿拉伯骑兵斗志已衰,法兰克重甲骑兵才迂
回到阿拉伯人的侧翼,向其营地进攻,混战中杀死了阿卜杜勒·拉赫曼,
阿拉伯人不敢再战,趁着夜色撤走了。
普瓦蒂埃会战遏制了阿拉伯军事力量向西欧扩张的势头,也促使查
理·马特加紧实行军事改革,推行骑士制度。75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
著名的“矮子”丕平在当了10年的宫相之后,终于废除了年幼无能的国
王,自立为王,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也像他的父亲一样重视军事改革,
但在这方面最有成就的还是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从登基的那天起,就梦想建立起一个包罗所有西方民族
的基督教大帝国。为此,他建立起一支以重甲骑兵为主力的部队,编练
了以刀剑、长矛、弓弩为武器,训练有素的步兵,组建了专门的攻城部
队和补给部队。带着这支强大的武装,他四出征伐,积极扩大法兰克王
国的疆域。774年,他击败伦巴第人,占领意大利北部;随后又进行了长
达数十年的征服萨克森人的战争,终于迫使其改信基督教,接受法兰克
王国统治。778年,查理曼大帝还率军攻入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占领
巴塞罗那城。其间几经失败,最终在埃布罗河以东建立“西班牙边区”。
到800年前后,他已经拥有从波罗的海到第聂伯河,从易北河一直延伸
到比利牛斯山的广阔国土了,其版图大致与当年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
相合。
查理曼大帝靠武力建立的庞大帝国并不巩固。他死后,子孙们不断
举行叛乱,国家分裂成许多独立的政治实体。从9世纪开始,马扎尔人、
诺曼人的频频入侵,最终使法兰克国家完全瓦解。在其废墟上,逐渐形
成法兰西王国、德意志王国。
1066年,在欧洲的战争舞台上,又爆发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
战争——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不列颠。
威廉大约出生于1027年,是诺曼底老公爵罗贝特一世与一个制革匠
女儿的私生子。他从20岁起就领兵征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当时
不列颠岛上由盎格鲁——萨克逊人建立了一些小国,相互之间不断兼
并。其军事力量并不强,主要是少数征募来的民兵和私人卫士。当时修
建的城堡也十分简陋,大多数是在山丘上建筑一些栅栏而已。威廉决定
选择不列颠作为自己的征服对象。
1066年9月27日,威廉率兵数千,乘船向英国出发,两年后到达哈
斯丁斯,这里有一条大路直通伦敦。他在哈斯丁斯建立起一座木寨,并
四处劫掠粮食,为即将到来的会战做准备。
听到威廉登陆的消息,英格兰王哈罗德从其休息的约克匆匆赶往伦
敦。他刚刚指挥了一次会战,消灭了入侵的挪威国王哈尔德拉达的军队,
自己也遭受到很大损失。尽管如此,他仍然以最快的速度召集各地的武
士和民兵,准备给威廉一个迎头痛击,又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封锁敌
人的退路。
哈罗德是个性急的人,10月11日,他不等各地征集来的军队全部到
齐,就领着已到的数千人马向哈斯丁斯进发。14日清晨,哈罗德占领了
离目的地还有几里之遥的一座小高地。他把自己的军旗插在山脊的最高

①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1 卷,军事译粹社1968 年版,第363 页。

----------------------- Page 22-----------------------

处,将战斗力最强的亲兵部署在阵线中央,民兵安排在两翼,摆出一副
防御的架势。
威廉听说哈罗德的到来,一大早就带着军队赶往战场。他将部队分
为3部分:中间是由他亲自指挥的诺曼士兵,左右翼为各国雇佣兵。其
中排在第一线的是弓弩手,第二线为重装步兵,第三线为骑士。
上午9时,随着号角的鸣响,威廉所部缓缓向山坡上的英军进攻。
双方挥舞着长矛、标枪、战斧厮杀在一起。由于英军肩靠着肩,盾靠着
盾,构成一道坚强的盾墙,威廉的士兵长时间没能突破其防御,攻击队
伍的左翼、中央和右翼兵力相继溃退。威廉也在混乱中落马倒地。这时,
他奋力跨上另一匹战马,大声呼唤手下人振作起来,并将处于中央位置
的诺曼人重新组织起来继续进攻,让骑士们分成小队冲锋,企图用长矛
来突破盾墙。
双方激战了很久,威廉仍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于是,他决定佯退,
将敌人诱下山来。哈罗德的将士们果真上当。他们欢呼着冲下山坡,准
备对失败者穷追猛打,其队形因此散乱开,也失去了居高临下的地形优
势。这时,威廉的部队突然调转身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并将其团团
围住。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罗哈德受到致命的攻击,被砍翻在地。英军左
翼接着开始动摇,并引发整个阵线的崩溃,骑兵、步兵纷纷逃走,英军

主力被彻底击溃 。
哈斯丁斯之战的胜利,扫除了通往英格兰王位的障碍。威廉在镇压
各地的小股反叛之后,终于在1066年圣诞节继承王位,建立中央集权的
统一王国。

3.十字军东征

(1)十字军东征战争的缘起
11世纪,当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军事力量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
西欧的封建主、城市商人和天主教会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打着收复宗
教圣地的旗号,对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发动了一场前后延续200年之久的
入侵。因出征者都要在自己的衣服上缝有红十字标记,所以历史上称之
为“十字军东征”。
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占了基督教发源地耶路撒冷。这一历史事
件给当时的欧亚各国带来很大的影响。它削弱了西欧和东方商业上的联
系,激化了基督教和东正教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经过宗教改革后强大
起来的教廷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增加财富收入,而因实行长子
继承制穷困潦倒的骑士们 (他们大多是贵族除长子外的其他儿子)、渴
望暴富的商人都狂热地支持教廷。于是在“拯救东方教胞,解放圣地”
的宗教旗帜下,对东方的侵略活动开始了。
1095年9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参加
者中间有六七百名主教和修道院长。他在会上发表了狂热的演讲,劝人
们到东方去夺取财富,并且声称:“死者必将升入天堂,生者倍受上帝

① 参见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一卷,第十三章,军事译粹社1968 年版。

----------------------- Page 23-----------------------

恩宠。去参加这场斗争吧!去分享其荣耀奖赏吧!幸运在向你们招手!”
1096年2月,那些希望通过参加十字军来改变自己贫困状况的法国
和德意志农民首先响应。他们聚集了8万余人,在隐士彼得的率领下,
沿莱茵河、多瑙河东进。但这些人缺少武器装备和足够的训练,又没有
给养,只能靠沿途劫掠过活,受到所经地区的强烈反抗。在小亚细亚,
又遭到塞尔柱骑兵的袭击。最后彼得狼狈逃回君士坦丁堡时,只剩下区
区数千人。这一年秋天,西欧各国封建主、骑士和农民又组织起一支10
万人的十字军,分4路从法国的里昂出发,进入小亚细亚。1097年5月,
他们攻下比提尼亚地区的尼西亚城,两个月后又在多里列击败了塞尔柱
骑兵的主力。由于塞尔柱帝国已分裂成相互之间不结盟的众多势力,他
们在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多少有力的抵抗。最大的敌人反而是炎热的天气
和自身战法的苯拙。
十字军骑兵通常穿着数十斤重的锁子甲胄,这在气候凉爽的欧洲不
会带来什么不便。在气候炎热、少粮缺水的小亚细亚地区,就足以使终
日劳顿的骑士们精疲力尽,生病,甚至死亡。同时,十字军骑兵只会在
野外会战,攻城并不在行,一个很小的城堡往往要费时数月才可攻克。
尽管如此,在黄金白银的诱惑下,十字军仍费时两年,渡过幼发拉底河,
占领叙利亚,建立起埃德萨伯国、安提俄克公国两个十字军国家。1099
年6月,十字军抵达耶路撒冷城下。
一路攻城掠地的征战,使原先不重视攻城战法的十字军开始学习东
方的攻城战术。他们用木材造成3层攻城塔,推到城下,企图利用它帮
助士兵攻城。守军拼命固守,投掷石块,抛撒沸油,一次次将进攻者击
退。直到7月15日,由于逆风突起,守城者发射的火箭没有击中十字军,
反而在城头燃起熊熊大火。十字军趁机登梯爬入城内,开启城门,才使
耶路撒冷城陷落。
十字军骑士来到东方的目的并非是“拯救”遭受苦难的教胞,而是
垂涎于传说中的巨大财富。他们每到一地,每占一城,都要大肆劫掠。
耶路撒冷被攻陷后,这种暴行更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疯狂的骑士们到
处搜寻“圣城”宝物,血腥屠杀伊斯兰教徒和城市居民。上述暴行遭到
东方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大部分十字军骑士带着掠夺来的金银
宝货返回故乡,仅留下数千人守卫被征服的领土。塞尔柱人遂卷土重来,
向十字军建立的据点发起进攻。由于缺乏当地伊斯兰教居民的支持,这
些据点纷纷陷落。1144年,十字军最重要的据点埃德萨陷落,安提俄克
等城也是危在旦夕。于是,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不得不策划新的“十
字军东征”。

(2)哈廷会战
1147年,在德皇康德拉和法王路易第七的率领下,欧洲骑士又发动
了第二次十字军远征。这次远征的结局相当糟糕,一连串的失败、饥饿
和瘟疫给梦想发财的骑士们带来沉重的打击。两年后康德拉等人返回欧
洲时,身边的士兵已经所剩无几了。
与此同时,东方穆斯林在埃及首相萨拉丁的率领下,重新集结力量,
开始了摧毁由十字军建立的耶路撒冷国的战争。
1187年,萨拉丁率兵6万进攻太巴列城。该城是耶路撤冷国摄政雷

----------------------- Page 24-----------------------

蒙德妻子的领地,城防相当坚固,惟兵力有限,难以长久支持。萨拉丁
是打算以此为诱饵,迫使敌人前来增援,然后发挥穆斯林骑兵机动性强
的特点,用主力打击增援之敌,演一出围敌打援的好戏。
接到求援信后,耶路撒冷国的领主、专以抢劫商旅船队而臭名昭著
的累诺德等人极力主张出兵。雷蒙德却很镇静,反对出兵。他说,这是
萨拉丁的诱敌之计。现在天气炎热,萨拉丁控制着唯一的一条小河。而
我军缺少饮水是难以支持的,从远处运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另
一方面看,敌人还具有数量多、机动性强的优势。所以应当采取守势,
待发现有利时机后,再发动进攻。但耶路撒冷国王被累诺德等人包围,
没有听从雷蒙德的意见。
7月3日,耶路撒冷十字军的主力,包括1200名重甲骑兵,2000名
轻骑兵和将近1万人的步兵出现在距太巴列约40里的山区。干枯的土地
和裸露的岩石,在烈日的暴晒下散发着热量,满天扬起的灰沙使人睁不
开眼睛。口干舌躁的十字军士兵拼命地喝水,还不到中午,就把携带的
水全部喝光了。担任前卫指挥官的雷蒙德见此情景,赶紧劝国王尽快行
军,赶到约旦河或加利利湖。国王听从了他的意见,可是已经晚了,萨
拉丁的骑兵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国王不敢再走,下令精疲力尽的主力
部队在哈廷村附近的高地上宿营。当天晚上,穆斯林骑兵不断发动袭击,
搅得十字军不得安宁,一夜不能入睡,体力也没有恢复过来。
第二天一早,萨拉丁首先派出弓箭骑兵向十字军步兵进行猛烈“射
击”。耶路撒冷国王为了保护步兵,下令将步兵调到中央来,派骑兵向
穆斯林军队发动反击。谁知这样一来,十字军队伍发生混乱,步兵、骑
兵、弓箭手挤成一团。
萨拉丁乘机发动进攻。他看到十字军中箭纷纷倒下,最后连国王的
帐幕也倒下了,才下令将所有的兵力投入战场,从四面八方将十字军团
团包围起来。十字军士兵眼看无法冲出重围,纷纷投降。那些不愿意投
降的,很快死在箭和剑的攻击之下。至哈廷会战结束,十字军计有上百
名骑士和成千步兵阵亡,耶路撒冷国王、累诺德等人则成了萨拉丁的阶
下之囚。
战后,十字军主力消耗殆尽,各城守卫力量不足,纷纷开门迎降,
再也无力进行抵抗。1187年10月2日,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城,正式宣
告十字军所建立的最重要国家从此灭亡。

(3)洗劫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崩溃的消息传到西欧,令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们大吃一
惊。在德国皇帝红胡子弗里德里希一世、英王狮心查理一世、法王腓力
二世的率领下,又进行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他们各怀鬼胎,自行其是,
整个队伍混乱不堪。其中德国皇帝没有走到耶路撒冷,在小亚细亚渡河
时即被淹死。英国狮心王和法王攻占阿克城后,已无力向前推进。1192
年,萨拉丁与十字军签订条约,允许十字军占领巴勒斯坦沿海的狭长地
带,允许西方朝圣者和商人3年之内访问“圣地”,但耶路撒冷城要由
埃及统治。
教廷显然不满意这个结局。1198年,英诺森三世一登上罗马教皇的
宝座,立即着手策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与前几次战争不同的是,这次

----------------------- Page 25-----------------------

参加远征的西欧各国封建主和威尼斯商人们打着进攻埃及的旗号,实际
上却把眼睛盯在同样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身上。
1202年,3万余名十字军出发了。这些贪婪的强盗现在完全剥下了
“圣战”的外衣,首先攻打信仰基督教的萨拉城。他们冲进城内,掠夺
财物,屠杀市民,将昔日繁华的商业城市变成一片废墟。1203年4月,
十字军又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原来,当时君士坦丁堡正发生政变,国王
伊萨克二世被废,被刺瞎双眼关到监狱中。为了帮助父亲复位,皇太子
跑到十字军中,请求以20万金马克为代价,帮助父亲复位。十字军开到
君士坦丁堡,使伊萨克二世重新掌权。但到付酬金时,无论怎样搜刮也
只能拿出10万金马克。城中市民忍受不了他的搜刮,发动起义又把他赶
下台。十字军发现另一半酬金无法到手,决定攻打君士坦丁堡。
1204年4月9日,十字军发起第一次攻击。拜占庭人组织起民兵,
凭着高大的城墙,发动多次出击,将十字军的第一次进攻击退。这次防
御战也暴露出君士坦丁堡的两大致命弱点:一是交了酬金后,国库一贫
如洗,无力给雇佣军发薪金,而战斗力最强的雇佣军没有薪金是不肯作
战的。二是城内的富有者认为纳税之后有权拒绝服兵役,使武装市民的
计划完全破产。显然,在缺少足够兵员的情况下,要想长期坚守是不可
能的。
4月12日,十字军发动第二次进攻。他们把战舰一对对联结起来,
集中攻打一段较窄的城墙。军舰上的抛石机首先将濒海的一座碉楼上的
守军击退,然后架起一座桥,顺着桥冲入碉楼,开启城门。守军退入内
城防守,十字军开始四处放火,焚烧皇宫和教堂。由于守军纷纷逃散,
雇佣军又索饷不肯投入战斗,内城的防守没有有效地组织起来。第二天,
十字军在镇压了各处的零星抵抗后,彻底占领全城。
早已对君士坦丁堡的财富垂涎欲滴的十字军,在占领全城后,开始
有计划的3天大抢劫。他们屠杀手无寸铁的市民,强奸妇女,贩卖儿童
为奴隶,酗酒,抢劫,毫不留情地毁坏许多有价值的古代艺术纪念物。

在一片废墟中,十字军建立了拉丁帝国 。

(4)楚德湖会战与十字军运动的破产
从第四次东征开始,十字军的强盗面目已暴露无疑。西欧各国封建
主为了达到他们劫掠的目的,不惜组织12岁以下的儿童来从事这个罪恶
的勾当,因此到处散布说,无罪的儿童比起有罪的成年人更能得到上帝
的庇护,可以神奇地从穆斯林人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在他们的盎惑
下,1212年组织起一支由3万余名儿童组成的“儿童十字军”。他们在
法国的马赛登上商人的大船向东方驶去。途中,强烈的风暴吹翻了其中
两艘船,另5艘船勉强抵达埃及。不料,阴险的船主却把这些小十字军
当成奴隶在市场上出售,“儿童十字军”东征的闹剧也就草草收场了。
西欧各国封建主决不会用自己手里的武装来干这种荒唐事儿。他们
以传播基督教为名,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欧大片的土地。特别是德国十
字军,联合丹麦、瑞典的封建主以极快的速度向东推进。1241年初,他
们相继攻占乔索沃、路加,兵锋已达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

① 参见列夫臣柯《拜占廷》,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307 页。

----------------------- Page 26-----------------------

诺夫哥罗德公爵亚历山大是一位很能干的战将。他组织了拉多加
人、伊若尔人和卡累列阿人的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袭击了德国十字军
盘踞的波里耶堡并夺取了它。波里耶堡的胜利,遏制住了德国骑士军进
攻的势头,鼓舞了东欧各城市反侵略的信心。1242年初,在各城市军队
的支持下,亚历山大夺回了战略重地普斯科夫城。
德国十字军对亚历山大的反攻相当恐惧。他们募集起一支1.2万人
左右的强大军队前来迎击亚历山大。双方在冰封的楚德湖岸边相遇了。
德国十字军采取古老的楔形阵势。最前面是重甲骑兵,紧接着是手
持矛剑的步兵,两翼和最后是善战的德国骑士。亚历山大根据敌人的兵
力部署,将轻骑兵、弓箭手和投石手放在最前面,步兵配置在中间和两
翼,最精锐的骑兵则埋伏在左翼后侧,准备一旦交战时,从两翼夹击敌
人。
4月5日拂晓,德国十字军首先以重甲骑兵冒着矢石向俄军冲来,很
快突破俄军的前卫部队,向中央步兵猛扑。俄军位于中央的步兵战斗力
较弱,抵挡不住,被迫后退到楚德湖岸边。
这时,尾追而来的德国重甲骑兵突然发现他们已陷入俄军两翼步兵
的夹击。强悍的俄军步兵用钩子将战马拖倒,用大斧将马腿砍断,使德
国重甲骑兵遭到打击。不久,俄军骑兵也投入战斗,将德军主力团团围
住。经过长时间的拼死博杀,大部分德军受伤、死亡或被俘。一些重甲
骑兵突出重围,向湖面退去。谁知重甲骑兵的装备过于沉重,一些人掉
入冰湖中淹死。
此战,德国十字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再也无力东侵,被迫与俄罗斯
缔结和约,放弃所侵略的领土。
楚德湖会战的失败,对本来已走向衰落的十字军战争来说,无疑是
雪上加霜。在此之前,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曾组织过第五次、第
六次十字军东征,皆如强弩之末,没有取得什么象样的战果。相反,拜
占庭等地民众的反抗浪潮却此伏彼起,持续不断。1261年,君士坦丁堡
民众趁统治者出兵增援威尼斯的机会,发动起义,推翻了延续达57年之
久的十字军国家——拉丁帝国。此后,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为挽
回颓势,发动了针对埃及和突尼斯的第七次、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均毫
无结果。1291年,十字军势力被从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赶走,十字军运
动也归于彻底失败。

----------------------- Page 27-----------------------

四、中国隋朝时期军事与战争

1.隋朝统一战争

(1)隋初战略形势
自西晋末年起,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次大分裂时期,南北对峙,政
权林立,朝代更迭频繁,争战攻伐连绵不断。到南北朝末期,中国境内
除北周、突厥和陈3个主要政权外,尚有一些小的地方割据势力。
突厥是中国北部地区一个游牧民族,兴起于金山(阿尔泰山)南部。
6世纪中叶,征服了许多部落和民族,占有东至辽河,西达里海,西南到
阿姆河南,南到今内蒙古沙漠以北,北越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区。其牙庭
(可汗所在地)介于都斤山(杭爱山)与今鄂尔浑河上游之间。当时,
突厥拥兵数十万,乘北齐与北周争战不休、争相与其和亲之机,不断向
南扩展和袭扰。佗钵可汗曾骄狂地宣称:“我在南两儿(指北齐、北周)

常孝顺,何患贫也!”隋朝建立后,停止向突厥输送金帛,因而突厥经
常南下侵扰,威胁隋王朝的统治。但是,突厥政权内外也存在矛盾。它
袭扰高丽,驱逐契丹(居于今辽河上游一带),引起他们的仇视。同于
阗(今新疆南部)、嚈哒(今帕米尔地区)、铁勒(今贝加尔湖以西地
区)、奚(今沙拉木伦河流域)等被征服的民族也有尖锐矛盾。佗钵可
汗死后,突厥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汗位展开了激烈斗争。摄图 (沙钵略
可汗)夺得汗位后,虽以其叔玷厥 (达头可汗)统治今阿尔泰山以西地
区,以弟处罗侯(突利可汗)统今兴安岭以西草原,以其从兄弟大逻便
(阿波可汗)统治今阿尔泰山以东草原,但内部矛盾并未消除。
陈朝传至后主陈叔宝时,其疆域比不上东晋、宋、齐、梁任何一朝,
仅保有长江以南、西陵峡以东至沿海地区,内部政治腐朽,剥削残酷,
人民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陈企图凭长江天险阻止隋军南下,但除
保有个别江北要点外,巴蜀及长江以北均为隋占有,长江天险已不足恃。
北周武帝死后,大权落入大臣杨坚之手。581年2月,杨坚夺取北周
政权,自立为帝,建立隋朝。当时隋的疆域大体包括长江以北、汉代长
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隋文帝杨坚夺取政权后,即
“有并吞江南之志”,并多次与将帅讨论灭陈及对付突厥的方略。但因
隋王朝新建,实力不强,又屡遭突厥南下袭扰,便决定先巩固内部,充
实国力,待实力雄厚边防巩固后,再南下灭陈,然后北击突厥,统一天
下。后因突厥举兵南下的规模越来越大,隋文帝被迫改取南和北战,先
北后南的方针。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增强实力。
经济方面,颁布均田令和租调令,把荒芜的土地拨给农民耕种,减
轻赋税和徭役,发展生产,储粮备战。政治方面,强化中央统治机构和
完善官制,把分散的权力集于中央,选拔一批有能力的官吏和将帅,加
强军政效能。外交方面,联络高丽和百济等,孤立分化突厥,不断派人
去陈朝,明为表示友好,实则探听虚实,使陈麻痹,疏于戒备。军事方
面,改进了府兵制。府兵制原是西魏宇文泰所建。初置6军,由6柱国
分领,下设12大将军,24开府。府兵另立户籍,称军户,专事训练和征

① 《隋书·突厥传》。

----------------------- Page 28-----------------------

战。北周时,府兵称军人或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不属柱国,以加强
皇帝对军队的控制。隋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通过改革,增强了军力,
把军权集中于皇帝,防止将领拥兵专擅。隋文帝提倡讲武,训练出一支
较有战斗力的军队。为了对付突厥,多次派大批丁壮加固长城北部西部
地段,在东北、北、西北诸方向设15个州,命阴寿、窦荣定等担任总管,
负责该地的军政。在并州(今山西太原)设河北道行台,派次子杨广主
管北境防务。在长城附近和河西等地屯田,解决部队的供给。改进武器
装备,打造战船,训练水军,又派有才领的将帅贺若弼、韩擒虎坐镇江
北要地广陵 (今江苏扬州)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委以平陈之事”。

(2)隋攻突厥之战
隋文帝代周后,对突厥不再沿袭送礼怀柔的办法,而采取防御和抗
击的方针,引起摄图的怨恨。因此,摄图不断派兵南下,威胁隋朝。
隋朝虽然在北部加固了长城,增筑了不少城寨亭障,并在幽州、并
州等地屯兵数万加强防守,但仍不能阻止突厥南进。这时,曾经出使突
厥并深知其内幕的长孙晟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突厥四可汗之分立,摄图
为大可汗,玷厥实力最强,而位在摄图之下,心怀不满;处罗侯曲意收
揽人心,为摄图所忌,心怀疑惧;大逻便力量较小,畏惧摄图,采取左
右逢源的态度,谁强就依靠谁。长孙晟认为,突厥内部虽互相猜忌,但
各拥强兵,实力尚强,“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建议采取“远交而近
攻,离强而合弱”的谋略,然后再“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
杨坚采纳了这一建议,派人结好玷厥,由西面牵制摄图;联络奚、契丹
等部及处罗侯,争取他们站到隋一边,从东面牵制摄图,从而孤立分化

削弱了摄图的力量,使其“首尾猜嫌,腹心离阻”,为军事进攻造成了
有利的形势。同时,为了避免在北攻突厥时两面受敌,杨坚采取先打后
拉的策略稳住陈朝。581年9月,派兵分路攻陈,陈叔宝被隋的威力所震
慑,割地求和。杨坚见目的已经达到,便顺风转舵,许结盟好,下令班
师。陈叔宝慑服于惰军的声威,又满足于暂时的苟安。因而在后来隋攻
突厥期间,陈军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582年5月,摄图以40万人马,突入长城,分道南进。杨坚增调部
队加强防守。12月,突厥在击败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临洮(今甘
肃岷县)、幽州等地隋军后,进至武威、金城、天水、安宁 (今甘肃泾
水北)、延安等地。摄图主力10万与隋军战于周■ (今甘肃庆阳南),
直接威胁隋都城长安。摄图正欲继续深入,玷厥因与隋已有联系,借故
率部西归。长孙晟乘机散布“铁勒等反,欲袭其牙(庭)”的假消息,
摄图害怕铁勒袭其后方,慌忙撤军回师。此次虽由于分化政策生效,制
止了突厥的继续深入,解除了长安之危。但在军事上并没有给突厥以有
力的打击,故仍不能制止其再度南下。
583年春,摄图统率大逻便等部又大举南下。但这时整个形势已发生
了有利于隋而不利于突厥的显著变化。突厥内部矛盾尖锐,其境内发生
了严重灾害,水草干枯,疾病流行,加上连年征战,引起被征服的奚、
契丹等部的猛烈反抗。隋经过几年的准备,实力增强。于是对突厥由防

① 《隋书·长孙晟》。

----------------------- Page 29-----------------------

御转为反击,决定乘机分路出塞进击,“使其不敢南望”。其进攻部署
是:秦州总管窦荣定出凉州(今甘肃武威);河间王杨弘出灵州(今宁
夏灵武西南);夏州总管豆卢勣出夏州 (今陕西横山西);卫王杨爽率
军出朔州(今山西朔县);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
左仆射高颍出宁州(今甘肃宁县);右仆射虞庆则出原州(今宁夏固原)。
以杨爽为元帅,节制各军,总共兵力20余万。隋军的作战意图是:在河
套地区集中杨弘、豆卢勣、杨爽等7万为主力,形成优势兵力,打击图
摄军;以窦荣定军在河西牵制大逻便,使其不能与摄图配合;以阴寿军
向盘踞在和龙(今辽宁朝阳)的高宝宁进攻,配合主力行动;以高颍、
虞庆则军为战略机动部队,策应主要方向行动。隋军集中兵力于中央,
两翼配合,以摄图为主要打击目标。
583年夏,隋军开始反击。阴寿军顺利击败高宝宁,攻克和龙。杨爽
率主力出朔州,在白道 (今内蒙呼和浩特西北)同摄图军相遇。杨爽乘
摄图屡胜轻敌,以精骑5000袭其不备,大败突厥军,俘虏千余人,摄图
潜伏草中逃走,部属“死者极众”。杨弘率部出灵州,击败摄图另一部。
窦荣定部出凉州,几次击败大逻便,使其不能东援。隋军这次出击,重
创摄图,使突厥内部因战败而互相指责,矛盾更深,演成尔后的自相残
杀。
大逻便本与摄图不和,又屡遭挫败,深惧摄图加罪。长孙晟乘机规
劝大逻便依附隋朝,连结玷厥,免为摄图所图。大逻便于是归附隋朝,
使摄图完全陷于孤立。摄图北逃后,怨恨大逻便归附隋朝,率兵袭其王
庭,杀死大逻便之母。大逻便愤而投奔玷厥,得其援助,率众10余万进
攻摄图。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均派人向隋朝求援,杨坚均予拒绝,使他
们继续残杀,互相削弱。584年,玷厥投降隋朝。摄图自遭隋军打击之后,
力量大为削弱,又屡为大逻便击败,被迫于同年秋向隋投降。杨坚对他
们均予安抚,此后10多年间,突厥未再南下袭扰,隋保持了北部地区的
安宁,为南进灭陈创造了条件。

(3)灭陈之战
隋在取得突厥作战的胜利后,即积极谋划和准备南下灭陈,统一中
国。经过几年的整治,国力日强。587年,尚书左仆射高颍、虢州刺史崔
仲方等纷纷提出灭陈之策:在江南收获季节,调兵佯攻,误其农时,并
不断迷惑麻痹陈军;在长江上游打造战船,准备水战;派人潜入陈境,
破坏其储备物资;待陈疲惫懈怠时,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击破。
杨坚采纳了上述方略,在战前多方误敌,疲敌,并大量散发揭露陈后主
罪行的诏书,争取人心。
588年10月,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
元帅,高颍为晋王元帅长史,发水陆51.8万大军,由杨广节度,分8路
攻陈。其具体部署是:杨俊军出襄阳,杨素军出永安(今四川奉节东),
荆州刺史刘仁恩军出江陵,此3路由杨俊指挥,直指江夏 (今武昌),
阻止长江上游陈军东下增援;杨广军出六合(今属江苏),贺若弼军出
广陵 (今扬州),韩擒虎军出庐江(今合肥),蕲州刺史王世积军出蕲
春 (今湖北蕲春),青州总管燕荣军出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此5
路由杨广直接指挥,指向陈都建康 (今南京)。12月,隋各路大军集结

----------------------- Page 30-----------------------

于长江北岸。
陈朝统治者对隋军即要渡江南进的形势熟视无睹,疏于戒备。隋师
大兵压境,沿江守军相继告急,但陈叔宝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照
常纵酒赋诗,寻欢作乐。同时因春节即临,命令镇守江州(今江西九江)、
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两个儿子率战舰回到建康,导致江防更加薄弱。
位于长江上游的隋军首先发起进攻。杨俊率水陆军 10余万进屯汉
口,陈将周罗■率兵数万据江夏与之相持。杨素率水师沿三峡东下,刘
仁恩率军由江陵西进,两军配合袭占狼尾滩 (今湖北宜昌西北),后又
攻破西陵峡口岐亭和延洲(今湖北宜都西北)等要点,击败陈将吕忠肃,
继续顺江而下。陈荆州刺史陈慧纪见势不妙,率军从公安东撤,被杨俊
军阻于汉口以西。
589年大年初一,长江下游隋军利用陈军欢度春节之机,分路渡江。
贺若弼从广陵率军南渡;韩擒虎率军由横江 (今安徽和县东南)夜渡,
袭占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接着,杨广也率大军进屯六合南之
桃叶山。陈叔宝此时始觉事态严重,下诏调兵抵御。隋军渡江后积极向
前推行。贺若弼军于6日占领京口后,以一部进至曲阿(今江苏丹阳),
牵制吴州(今苏州)的陈军,主力西进;韩擒虎军于7日攻占姑孰(今
安徽当涂)后,沿江直下,与贺若弼钳击建康。17日,贺若弼进据钟山
(今南京紫金山),屯于山南白土冈之东。韩擒虎与总管杜彦合军2万
进屯新林 (今南京西南),同时隋行军总管宇文述也率军3万渡江,占
据石头 (今南京城西),对建康形成包围态势。在此期间,在两翼配合
隋军主力进攻建康的王世积军,大败陈将纪瑱于蕲口(今湖北蕲春西
南);燕荣军沿海南下,入太湖,拟攻吴州。
时陈军在建康附近尚10余万人,陈叔宝弃险不守,也不采纳部将有
关建议。20日,仓促下令诸军出战,在白土冈一带摆成南北长20里的阵
势,但缺乏统一指挥,首尾难以相顾。贺若弼率8000甲士与陈军初战不
利,后奋力攻陈军薄弱部位,陈军一部败退,随即全军瓦解。同日,韩
擒虎自新林进至石子冈 (今南京雨花台),陈镇东大将军任忠投降,引
韩擒虎经朱雀门进入建康城,俘陈叔宝。当日夜,贺若弼也从北掖门进
城。22日,杨广入建康后,命陈叔宝以手书诏谕上游陈军投降。2月,
陈朝所属州郡悉数归隋。至此,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
以来近300年长期分裂的局面。
隋王朝之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自西晋末年以后,中
国南北长期陷于分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
统一成为时代的要求。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
发展经济,因而比内部分裂的突厥政权和腐败的陈王朝,在政治上较为
巩固,经济上较为雄厚,军事上较为强大,加上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准备,
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实现了南北的统一。

2.隋朝对外战争

(1)隋文帝远征高丽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3国。其中,高丽实力最
强。高丽又称高句丽,据传为汉元帝时扶余人朱蒙所建,以高为氏。东

----------------------- Page 31-----------------------

晋时,高丽入据辽东,奚、契丹、靺鞨等族均受其控制。北周时,高丽
统治者高汤曾遣使朝贡。被武帝封为辽东郡公、辽东王。隋朝建立后,
改封高汤为高丽王。隋灭陈后,高汤害怕隋以兵力相加,遂“治兵积谷,
为守拒之策”。高汤死后,其子高元继位。598年2月,高丽王高元率靺
鞨万余人进攻辽西郡,被隋地方军击退。
隋文帝接到奏报后,任命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左仆射高
颍为长史,周罗■为水军总管,率30万水陆大军分路进攻。6月,隋文
帝下诏黜高丽王官爵,汉王杨谅部出临渝关(今山海关)后,正值大雨
连绵,洪水泛滥,粮运不继,军中乏食,后又遇疾疫流行,因此无功而
返。水路由周罗■指挥,自东莱 (今山东掖县)横渡黄海,进攻平壤,
途中遇大风袭击,船只大半沉没,只得回师。隋军这次远征高丽,以失
利告终。但高元慑于隋的声势,遣使谢罪。文帝便顺水推舟,宣布班师
回朝。

(2)隋炀帝三征高丽
604年7月,晋王杨广弑父自立,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在位期间,统
治残暴,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好大喜功。为了显示武力,不断发起对
外战争。607年,隋炀帝巡幸突厥启民可汗牙帐时,高丽使臣也在其所。
隋炀帝于是下诏让高丽国王来朝。高丽国王甚惧,迟迟不敢奉诏。隋炀
帝对此怀恨在心,积极准备进攻高丽。
首先,调河北百余万士卒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今北京西南),
以利转输军需。610年2月,下诏征讨高丽。集结军队,征发物资,以东
莱和涿郡为水陆进攻基地,下令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全国
各地的步兵,不分远近,都要到涿郡集中。成百万的农民被征调来从事
后勤保障,民间的牛马车船也大量被征用。612年1月,各地兵将云集涿
郡。隋炀帝不顾臣下谏阻,亲率24路大军共113.38万从涿郡出发,号
称200万人征讨高丽。分海陆两路进击,企图会师平壤,一举灭亡高丽。
3月14日,隋陆路军至辽水(今辽河)西岸布阵,高丽军阻水拒守。
3月19日,隋炀帝指挥军队渡辽水发动进攻,高丽军自东岸迎击,隋军
不能登岸,伤亡惨重。4月,隋军架设浮桥成功,陆续通过辽水,歼灭对
岸高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 (今辽宁辽阳)。高丽军在辽东城顽
强防守,隋军久攻不下。6月11日,隋炀帝亲临辽东城,一面严令诸军
继续攻城,一面令宇文述等9军共30万人,自怀远(今辽宁黑山)渡辽
水向鸭绿江挺进,与水军协同进攻平壤。
6月底,大将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自东莱出发,“舳舻数百里,浮海
先进入至浿水 (今平壤大同江)”,与高丽军遭遇,首战告捷,接着进
抵平壤。副将周法尚建议等陆上诸军抵达后合兵进攻,但来护儿不听,
企图乘势攻夺平壤,指挥4万精兵攻城。高丽兵佯败,引来护儿进入空
城,然后伏兵四出,击败隋军,逃回海中船上的只有数千人。宇文述等
陆上9军抵达鸭绿江西岸时,粮已用尽,宇文述欲还师,于仲文等则坚
持继续前进。高丽将领乙支文德见隋军缺粮,决定进一步疲敌以拖垮隋
军,每战即退。宇文述一日7捷,轻军直入,进抵距平壤仅30里处扎营。
乙支文德遣使诈降,声称隋军若肯班师,愿将高元送往长安谢罪。宇文
述等因将士饥疲已极,平壤城又险固难拔,答允还师。高丽军乘隋军后

----------------------- Page 32-----------------------

撤,从四面抄袭,隋军且战且退。7月24日,半渡萨水(今清川江)时,
高丽军猛击隋后军,担任后卫的隋将辛世雄战死,于是诸军皆溃,失去
控制,一昼夜狂奔450里,高丽军乘胜追击。宇文述等退至辽东城时,
仅剩下2700人,军需储备丧失殆尽。这时,辽东城亦未攻下,隋杨帝遂
于8月25日下令撤退。屯驻于平壤南面海上的来护儿得知陆上败讯,也
率军撤回。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丽,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隋炀帝不甘心此次兵败,于613年1月留代王杨侑留守长安,越王
杨侗守东都洛阳,又征天下兵集于涿郡,准备发起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战
争。3月,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再度率军亲征。4月27日,隋炀帝的车
驾渡过辽水。一面派宇文述、杨义臣、王仁恭率部直趋平壤,一面命诸
军猛攻辽东城。隋军使用飞楼橦、云梯等攻城器械,从四面围攻辽东城,
昼夜不息长达20余天。但由于高丽守军顽强防守,隋军强攻未能奏效。
6月,隋炀帝见辽东城久攻难拔,命做布囊100余万个,里面装满泥土,
欲筑一道高与城齐的所谓“鱼梁大道”,登而攻城。同时又作八轮楼车,
高出城墙,夹鱼梁大道,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已告完成,辽东城破
已经在望的时候,突然传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后方发动兵变的恶噩。隋
炀帝见后院起火,无心再征高丽,遂于6月28日午夜密令诸将还师。隋
军慌忙撤退,遗弃的军资堆积如山。趋向平壤的王仁恭部正在新城(今
辽宁抚顺北),击败数万高丽兵,接到隋炀帝诏书兵也立即班师。隋炀
帝第二次东征高丽,又是无功而返。
隋炀帝在平定杨玄感叛乱后,于614年2月召集百官商讨征伐高丽
事宜,数日之内无人敢言。隋炀帝一意孤行,于23日下诏第三次东征。
4月27日,隋炀帝抵达北平(今河北卢龙),由于各地农民起义使道路
阻绝,军队多不能按期到达,士卒也纷纷逃亡。但隋炀帝对此熟视无睹,
只令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负责镇压各地反叛,仍自率大军往征高丽。
7月17日,隋炀帝进至怀远镇。来护儿率水师由东莱启航,渡渤海,在
辽东半岛南端登陆,攻打卑沙城 (今辽宁复县西北),击败高丽守军,
然后直赴平壤。高丽因连年用兵,已困敝不堪。见隋军又来,十分恐惧,
只得遣使求和。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自身朝不保夕,加上
高丽请降,算是挽回了前两次损兵折将的面子,于是下诏班师。
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三征高丽,不仅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
反而劳民伤财,消耗了国力,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了天下大乱。
伴随着三征高丽的进行,隋王朝也走向了覆亡的深渊。

----------------------- Page 33-----------------------

五、中国唐朝时期的军事与战争

1.唐朝统一战争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统治残暴,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好大喜功,
对外连年发动战争,造成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不安。在沉重的压迫和剥
削之下,民众无法生活下去,被迫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农民起义的怒
火,燃遍神州大地。到1617年初,形成了李密、窦建德、杜伏威3支强
大的起义军,分别活动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和江淮一带,大量歼灭隋
军,隋统治集团及其军队主力被阻隔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洛阳、
长安(今陕西西安)三个据点。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看到隋已分崩离析,
也乘机而起,占领州郡,建立割剧政权,称王称帝。其中有朔方 (今陕
西横山西)梁师都、马邑 (今山西朔县)刘武周、金城(今甘肃兰州)
薛举、武威(今甘肃武威)李轨、巴陵(今湖南岳阳)、罗川(今湖北
宜城)的萧铣等等。原来臣属于隋的突厥也趁机夺取隋王朝的北部地区,
整个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在这种形势下,隋朝大贵族、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于617年5月15日
在太原起兵。为了迅速发展壮大势力,夺取隋政权,采取了以下军政谋
略:以拥隋举义为旗号,北联突厥,东结李密,乘虚入关,“据险养威”,
占据形胜之地,积蓄力量,然后伺机夺取天下。其着眼点首先在于夺取
关中。关中是隋都长安的所在地,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进可攻,退可
守,是“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的战略要地。夺取关中既便于代
隋自立,又利于东向以争天下。而当时关中隋军兵力空虚,使李渊有机
可乘。为此,北联突厥,可以牵制刘武周南下晋阳(今太原);东结李
密,可以使洛阳王世充隋军主力被牵制于崤函以东不得西援。由此可见,
这是一个适合当时形势的积极进取而又比较稳妥的战略决策。
617年4月,李渊决定进军关中,以长子李建成率左军,次子李世民
率右军,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隋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派将宋老生率兵2
万屯于霍邑 (今山西霍县),屈突通率精兵数万扼守河东(今山西永济
西)以阻止李渊西进。李世民率部击败宋老生,攻占霍邑。然后进围屈
突通。由于屈突通凭坚固守,李渊屡攻不下,于是采纳部下建议,留一
部兵力继续围攻,自率主力从龙门渡过黄河,进入关中,隋朝官吏纷纷
献地归附,会集于长安周围的李渊父子兵力达到20万人。10月27日,
李渊下令各军攻城,11月9日占领长安。12月又迫使河东的屈突通军投
降。李渊父子起兵不到半年,就攻下了隋都长安,占据了关中和河东广
大地区。
李渊入据关中以后,分兵出击,迅速拓地至秦、晋、蜀广大地区,
并使之连成一片。618年3月10日,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大将宇文化及
所杀。5月20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建立之初,专注于巩
固关中,把用兵重点放在对其威胁较大的朔方梁师都和陇西的薛举,而
对洛阳方面则暂取守势。
占据朔方的梁师都多次向唐军进攻,因力量不大,均被击败。对唐
威胁最大的是占据陇西地区的薛举。618年6月10日,薛举率军进攻泾
州 (在今甘肃泾川北),李渊以李世民为元帅,令其率8总管兵迎战。7

----------------------- Page 34-----------------------

月,薛举进逼高塨 (今陕西长武北)。因李世民得病,部将违背深沟高
垒坚壁不战的方针,轻率出战。7月9日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展
开激战,唐军8总管皆败,士卒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被迫率兵撤回长
安。此时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8月17日,李渊又派李世民为元
帅进攻薛仁杲,进驻高塨。李世民认为唐军新败,士气尚未完全恢复,
决定坚守高塨,养精蓄锐,待薛军恃胜而骄,然后出战破敌。双方相持
60余日,至11月,薛军粮尽,士气低落,李世民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派
兵一部布阵于浅水原引诱薛军,自率主力直捣敌后。薛军受到两面夹击,
大败而逃。唐军乘胜追击,将薛仁杲包围于折塨 (今甘肃泾川东北)。
11月8日,薛仁杲被迫投降。不久,李渊又迫降了河西的李轨,控制了
秦陇大部分地区。
唐统一关陇地区不久,刘武周率兵南下进袭太原,威胁唐军后方基
地。李渊立即命令李世民率师东进,迎击刘武周军。驻守太原的李元吉,
整日里畋猎游乐,置战事于不顾,导致战事接连失利。619年9月16日,
李元吉在刘武周的不断进击下,弃城逃往长安,太原遂被刘军占领。刘
武周占领太原后,派大将宋金刚继续向西南进军,攻陷唐不少州郡,一
时关中震动。11月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过黄河,屯军柏壁(今山西新绛
西南),与宋金刚相持。鉴于宋金刚悬军深入、兵锋甚锐等情况,李世
民决定采取养精蓄锐、分兵袭扰、待敌疲粮尽再伺机攻击的方针。宋金
刚同唐军在柏壁相持半年,馈运不继,军中缺粮,于620年4月14日向
北撤退,唐军跟踪追击,穷追猛打,宋金刚部伤亡殆尽。刘武周、宋金
刚逃往突厥,后均被突厥杀死。柏壁之战的胜利,使唐全部收复了被刘
武周攻占的河东太原等州郡,控制了太行山以西至黄河间腹地,对屏障
长安,巩固关中,并为尔后争夺中原奠定了基础。
唐军收复太原击败刘武周后,李密的瓦岗军已经解体。这时剩下的
有河北窦建德和洛阳王世充集团,占据黄河、淮河间的广大地区;江淮
地区为杜优威的起义军所占;萧铣集团则控制了长江中游及粤、桂等地。
李渊为夺取中原,采取远交近攻,先王后窦,各个击破的战略,一面拉
拢窦建德,使之保持中立,一面令李世民率军出潼关进攻东都洛阳。620
年7月1日,李世民率总管25将约10余万众进击东都,王世充闻讯,
不断加强洛阳城廓和外围要点的防守。9月,各路唐军先后攻克洛阳外围
要点,形成了对洛阳的包围。10月初,王世充见唐军围洛阳益急,遣使
求救于窦建德。窦建德一面许以发兵,一面劝说李世民解围,李世民置
之不理。由于久攻不下,唐军改用掘壕筑垒,围困洛阳。621年3月,在
王世充的连连告急下,窦建德亲率10万大军西援洛阳。李世民决定攻城
打援,将兵力一分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继续围洛阳,自率精兵屯驻
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窦军被阻于虎牢东月余不得西进,
几次交战又都失利,士气开始低落。5月2日,窦军在汜水东岸布阵,北
依大河,南连鹊山,正面宽达20余里,摆出进攻虎牢的阵势。唐军严阵
以待,使窦军无隙可乘。窦军列阵,自辰至午,士卒饥疲,皆有归营之
意。李世民见机派兵一部前往挑战,自率骑兵先出,主力继进,过汜水
后直扑窦建德大营。窦军措手不及,被迫向东撤退。唐军追击30余里,
俘获5万余人,窦建德负伤被俘,其余部队大部溃散。唐军虎牢获胜后,
主力回师洛阳。王世充见窦军被歼,意欲突围,南走襄阳。但诸将信心

----------------------- Page 35-----------------------

已失,5月9日献城投降。
虎牢之战后,唐夺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区。同年9月,又派兵从巴蜀
顺江东下,消灭了萧铣军。623年,镇压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的起义军,
占领了全部河北地区。624年,又镇压了杜伏威部将辅公祏的起义军,占
领了江南地区。至此,唐统一了全国。

2.唐同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

(1)唐初的军政形势
唐朝初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举兵骚扰中原,其中对唐朝威
胁最大的是突厥。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被隋文帝战败,
纳贡称臣;西突厥也一度衰落。隋末中原大乱,东西突厥乘机复振,一
跃而成为雄据漠北、力控西域、势倾中原的强大军事集团。所谓“薛举、
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俱
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东尽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

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唐初也不例外,以“财帛金宝入
突厥”,“引以为援”。唐初连续向突厥启民可汗的3个儿子,即始毕、
处罗、颉利分别称臣纳贡。但他们“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
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而突厥不时大举南下,
掳掠中原。626年8月,颉利乘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国内政局动荡之
机,亲率精骑20万大举入侵,前锋攻破武功(今陕西武功),唐将尉迟
敬德虽奋勇挫败颉利于泾阳 (今陕西泾阳),但突厥主力未受损失,继
续进攻唐都长安。颉利陈军于渭水北岸,派使臣对唐廷进行讹诈,唐太
宗扣留使节,亲率数骑到渭水之南,指斥颉利背信弃义。继尔唐大军赶
到,军容严整,士气旺盛,颉利知唐军有备,不敢挥师过河,于是在渭
桥上同太宗“刑白马设盟”而还。
唐太宗对以前称臣于突厥,“未尝不痛心疾首”,对突厥的威胁,
更是“坐不安席,食不甘味”。因此在即位以后,为彻底解除突厥的威
胁,除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革弊兴利以增强国力外,在军事上积
极备战,打算一举击败突厥。
唐承隋制,实行的是府兵制。唐太宗为了有效地抗击突厥,扩大府
兵兵源。唐太宗即位时,唐军除晋阳起兵时的旧部外,还有统一战争中
归附的军队。为此,唐太宗实行点丁男为府兵,从而大大扩充了府兵队
伍。有了充足的兵源,并不等于军队有了强大的战斗力。唐太宗为提高
部队的作战能力,加强军事训练,他认识到“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
来侵,莫能抵御”,因此,亲自教习卫兵练习骑射,并对优异者给予奖
励,由此“士卒皆为精锐”。为了激发军队的积极性,推行军功政策。
凡立军功的战士,不分贵贱,皆可升官授田,跻身军功地主的行列。这
一政策收到了显著效果。一些士兵把参加战争作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门
路,战争胜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故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
是唐初府兵能发挥威力的重要原因。
唐在统一战争中,多以骑兵奇袭取胜。在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战争

① 《通典》卷一九七。

----------------------- Page 36-----------------------

中更是如此。因为广阔无边的沙漠,决定了长距离的行军和作战,必须
依靠速度快突击力强的骑兵。由于当时构成唐边患的突厥、吐谷浑等都
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要击败他们,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建设骑兵的前提是必须有战马。李渊太原首义时,来不及养马,战马只
能靠缴获而来。“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
将这些马匹徙于陇右设监牧养。太宗朝曾大规模养马,其数量不仅能自
给,而且还赐与邻国。养马是为了组建骑兵队伍。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
即着手建设精锐的骑兵。随着养马的发展与平定东都,骑兵队伍迅速扩
大为“铁骑万匹”。李世民即位后,骑兵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可以防御
突厥入扰。但他的目标是击溃突厥,统一边疆,自然不会满足已有的骑
兵队伍,而是加速骑兵建设,提高骑兵的数量与质量。大体上到629年
底,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具有足够数量与高度质量的骑兵队伍,故能以“众
合十余万”的规模分道出击突厥。当时高昌境内有首童谣:“高昌兵马

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 。反映了唐初铁
骑经过唐太宗的精心建设,已成为雄踞亚洲大陆的劲旅了。
经过唐太宗的不懈努力,到贞观年间,唐已具备了由防御转向进攻,
对突厥实施反击的雄厚实力和条件。而这时突厥的由盛而衰,又给唐军
提供了反击的良好时机。突厥依靠强大的军力,先后征服了薛延陀、回
纥、契丹、吐谷浑、高昌等政权,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军政联盟。但这个
联盟的基础极不稳固,完全是建立在军事威慑和武力恫吓的基础之上。
到贞观初年,铁勒部的回纥、薛延陀等等相继反抗,大大削弱了东突厥
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东突厥内部也出现裂痕,其东部地区的突利为
争夺权利,同颉利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唐太宗利用他们的矛盾,分化
瓦解,拉拢突利。628年突利背叛颉利,约唐出兵,使唐赢得了里应外合
的有利战机。此外,由于颉利连年用兵,对内滥施刑罚,部属民众不堪
其虐。再加频年大雪,牲畜冻死,民众生计艰难,而颉利不加存恤,反
而重敛诸部,“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总之,突厥集团由于上
层分裂,下层反叛,内有心腹之患,外有腹背之敌,因此势力大为衰落。
唐太宗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对东突厥实施反击。

(2)反击东突厥
629年11月,唐太宗任命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
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
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
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共率兵10余万,都受李靖节制,分6
路出击突厥。
630年1月,李靖率3000精骑自马邑(今山西朔县)直趋恶阳岭(今
内蒙古和林格尔南)。驻扎于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的颉利可汗未料
到唐军突至,李靖乘其无备,夜袭定襄,大破突厥,颉利匆忙北逃,打
算撤至碛口 (今内蒙二连浩特市西南),但途中必经白道(今内蒙呼和
浩特市西北)。白道为河套东北通往阴山以北的要隘,自云中 (今山西
大同)出兵的李勣早已率部埋伏在此,颉利逃至此地时,被李勣杀得大

① 《新唐书·五行志》。

----------------------- Page 37-----------------------

败,“由是酋长率部落五万降于勣’。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
博一带),经此惨败,已难以同唐正面抗衡,只得遣使至唐,请求举国
内附作为缓兵之计,拟待草青马肥,撤至漠北。唐太宗将计就计,派唐
俭为使者前去谈判,使颉利放松戒备;同时诏令李靖率兵进击。此时李
靖、李勣两军已会师白道,他们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
往漠北,则很难追歼;今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2
月初,李靖挑选精骑1万,携带20日干粮,于夜间进发,李勣军随后跟
进,军至阴山,俘突厥千余帐。然后督师疾进,前锋部队乘雾而行,直
到距其牙帐7里,颉利才发觉唐军前来,仓皇逃走。李靖率主力军至,
突厥军溃散。唐军大获全胜,斩首万余,俘众10余万,牲畜数十万头。
颉利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勣堵截,只得调转马头,西逃吐谷浑,
途中众叛亲离,部众纷纷投降,终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唐
军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一举征服曾骄横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把西起阴
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纳入了唐版图,此后,唐朝北边数十年没有发
生大的战事。

(3)平定吐谷浑
吐谷浑,是中国境内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唐初,占据今青海等地。
东突厥败后,吐谷浑渐趋强大。634年,吐谷浑可汗伏允依其臣天柱王之
谋,进袭唐廓州 (今青海化隆西南)、兰州,使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
廊受到威胁。并拘留唐朝使节。同年6月,唐派段志玄率军出击,吐谷
浑携众远遁。11月,吐谷浑复掠凉州(今甘肃武威),唐太宗于是决定
大举进击。12月,起用已退休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辖兵部尚
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岷州都督李道彦、利州
刺史高甑生等诸道行军总管和归唐的东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
浑。
次年闰4月8日,李道宗部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
伏允为阻追兵,沿途烧尽野草,轻骑逃往沙漠,为唐军追击制造了不少
困难。多数将领认为,途无野草,马易饥疲,骑兵难以深入,不如撤军,
以待马肥时再相机进攻。侯君集等人认为,吐谷浑败于库山,如“鼠逃
鸟散,取之易于拾芥”,应该乘胜追击,“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
靖采纳了他的意见,兵分两路,分进合击吐谷浑。李靖亲率李大亮等部
由北道切断吐谷浑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
湖西);以侯君集、李道宗等部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
5月,北道唐军先后在曼头山、牛心堆(今青海湖沿岸)、赤水源,
蜀浑山等地连败吐谷浑军,俘斩其名王数十人。南道唐军历经无人之境
2000余里,在乌海 (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俘其名王,余众西逃。
李靖督率诸军,经积石山 (今青海阿尼玛卿山)河源(黄河源)穷追至
且末 (今新疆东南部)。伏允逃至图伦碛(且末西),打算逃往于阗,
契苾何力闻讯,率精骑千余直趋图伦碛,袭击伏允牙帐,歼数千人。伏
允狼狈逃窜,众叛亲离,为手下所杀。其子慕容顺被部众立为可汗,斩
天柱王,率部归唐。至此,唐击败吐谷浑,保障了唐陇右道的安全,解
除了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

----------------------- Page 38-----------------------

(4)统一西域
唐太宗平定吐谷浑,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取得了统一西域的前
哨阵地;于是,又把矛头指向了西域高昌、焉耆、龟兹等割据政权。
高昌处于天山南路的东部,辖境相当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是通向
天山南路、北路的出口,古代中西交通的孔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630年,唐败东突厥,伊吾(今哈密)归附,高昌王麴文泰亲至长安,打
开了唐与西域的通道。随后,吐谷浑与西突厥的崛起,使通道受阻,于
是臣服于西突厥的高昌垄断了西域的商路,阻隔西域诸国与唐通商,对
途径高昌使唐的西域贡使,任意加以拘留,抢夺贡品,还侵扰唐的伊州
和属国焉耆,致与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639年,唐太宗为打击麴文泰的
分裂割据活动,决定出兵高昌,统一西域。任命大将侯君集为交河道行
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麴文泰闻讯,不以为然,认为
高昌距唐7000里,其间2000里尽为流沙覆盖,地无水草,寒风如割,
热浪似火,大军很难安全抵城下。即使顿兵城下,粮运不继,“食尽当
溃,吾且俘而虏之”。但是,次年夏,侯君集大军出其不意神奇般地达
到碛口,麴文泰得悉,惊惧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为王,加强城防,力
图固守。唐军包围其都城,发起猛攻,麴智盛被迫投降,唐军仅用半年
时间就平定了高昌。唐太宗在高昌置州,号西昌州。后“改西昌州为西
州,更置安西都护”,任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西州刺史。
收复高昌,为唐恢复在西域的统治建立了据点,也为此后打击西突
厥在焉耆、龟兹的势力奠定了基础。焉耆位居高昌之西,贞观初年曾遣
使入唐。西突厥崛起后联合高昌,共攻焉耆,焉耆为求自保,声援唐军
攻击高昌。高昌灭后,西突厥势单力孤,极力拉扰焉耆,共拒唐军。644
年,焉耆王突骑支叛唐归附西突厥欲谷设可汗,安西都督郭孝恪奏请太
宗同意,以西州道行军总管的身份,率步骑3000绕出银山道,夜袭王庭,
生俘突骑支,平定焉耆,设置焉耆都督府。
龟兹在焉耆之西,贞观初与唐时有使节往来。不久,西突厥乙毗咄
陆可汗勾结龟兹诃黎布失毕与唐为敌。644年郭孝恪出兵焉耆,龟兹派兵
援助突骑支。648年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等率军讨
伐龟兹。次年,阿史那社尔攻破龟兹都城,龟兹王逃走,据大拔换城固
守,阿史那社尔围攻40天才攻克,生擒龟兹王,平定龟兹。
唐军平定龟兹后,西突厥慑于唐军威力,亦“争犒师”。西域各族
首领乘机摆脱了西突厥的统治,服属唐朝。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
治,设置龟兹 (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
田)、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托马克城附近)4镇,合称“安西四镇”。
并将安西都护移至龟兹。至此,唐基本上完成了西域的统一。

(5)平定西突厥
唐太宗在统一西域的过程中,平定了高昌、焉耆、龟兹,斩断了西
突厥的双臂,初步将其制服。加上此时西突厥内讧,互相攻战,势力衰
落。阿史那贺鲁叶护兵败后归附唐朝,奉唐命招讨尚未服唐的西突厥各
部。651年,他击败宿敌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10姓诸部皆来归附,遂
拥兵数十万,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双河 (今新疆温泉境内)、千
泉 (今托克马克西)。他与乙毗咄陆可汗连兵,征服西域许多小国。7

----------------------- Page 39-----------------------

月,进攻唐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陷金岭城与蒲类县(今新疆奇
台东南)。唐曾数次派兵进击,均未获全胜。
657年闰1月21日,唐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
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唐兵与回纥骑兵万余人,自北道攻
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又遣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
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部众。12月1日,苏定方率军
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北击败处木昆部,其俟斤嫩独禄等率万余帐投降。
唐采纳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泥孰部共袭沙钵罗,至曳咥河 (今
新疆额尔齐斯河)西,苏定方被沙钵罗10万众包围。苏定方命步兵持矛
环据南原,自率骑兵列阵于北原。沙钵罗军3次冲击南原未能得逞,苏
定方率骑兵乘势反击,大败沙钵罗军,追击30里,斩获数万人。次日,
唐军继续,追击,沙钵罗率数百骑西遁。10姓部落相继归降唐军。
苏定方命萧嗣业率骑兵向邪罗斯川(曳咥河南)方向追击,自与任
雅相率新附之众继后。时遇大雪,深约2尺,诸将建议待天晴再行动。
苏定方说服部众,利用沙钵罗以为唐必然休兵的侥幸心理,昼夜兼程,
继续追歼。进至双河与南路军会师,又长驱200里,直抵金牙山 (今塔
什干东北)沙钵罗牙帐,乘其无备之机,突然发起攻击,斩获数万人,
沙钵罗逃往石国 (今塔什干一带)西北的苏咄城。苏定方命萧嗣业率军
继续追击,自引军还。不久,石国人擒获沙钵罗,送交萧嗣业,西突厥
被平定。唐朝分置昆陵、濛池2都护府于西突厥故地 (今中亚巴尔喀什
湖东南及我国新疆一带),分统其10姓各部。
唐王朝经过东征西讨,其版图“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

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
成为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国力十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庞大封建帝
国。

3.唐朝的对外扩张

唐朝的对外扩张主要是征服朝鲜半岛。唐初,朝鲜半岛上乃是高丽、
百济、新罗三权鼎立。唐初期曾5次大举东征,先后平定了百济、高丽。

(1)太宗时的东征
高丽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百济位于西南部,新罗位于东北部。西晋
时期,高丽侵占了辽东地区。隋炀帝曾3次进军高丽,企图收复辽东失
地,并进而兼并高丽,均未成功。唐初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624年,唐
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642年11月,高丽国内发生
政变,大将盖苏文杀建武,立藏为王,自任莫离支(相当于唐兵部尚书),
专擅国政,并且频频发兵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求援,唐太宗诏谕高丽罢
兵,盖苏文置之不理。于是唐太宗决定亲征高丽,收复辽东故土。
644年7月唐开始进行准备。令将作大匠阎立德在洪(今江西南昌)、
饶(今江西鄱阳)、江(今江西九江)3州造船400艘,以运载军粮。太
常卿韦挺为馈运使,节度河北诸州,以供陆军之需。太仆少卿萧锐督运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

----------------------- Page 40-----------------------

河南诸州粮入海,以供水军之需。行军总管姜行本在安萝山打造武器。
同时加固北方国防线,派亲信重臣留守长安、洛阳。然后遣营州都督张
俭等率幽、营两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作为试探。唐进攻高
丽的基地与隋朝大致相同,以幽州 (今北京大兴西南)、营州(今辽宁
朝阳)为陆军基地,莱州为水军基地,在乌湖岛 (今山东蓬莱东北250
里海中)储粮以供军需。11月,唐军开始行动,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
道行军大总管,率兵4.3万,战船500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李勣为
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6万趋辽东,拟从水陆两路合击高丽。太宗
同时发布手诏,历数盖苏文罪过,以鼓励士气。12月,诏诸军及新罗、
百济、奚、契丹分道进攻。
645年2月,唐太宗从洛阳出发,3月抵达定州(今河北省定州)。
4月,李勣声称由怀远镇出兵,而暗地里悄悄渡过辽水。高丽大骇,城邑
皆闭门拒守。李勣攻拔盖牟城(今辽宁沈阳市南50里的陈相屯塔山),
进逼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与此同时,由张亮率领的水军渡渤海海峡,
在今旅顺口登陆,攻克卑沙城 (今辽宁金县东)。接着张亮水军又与陆
军张俭部合破高丽军于建安城(今辽宁盖县东北)。随着,张亮派总管
丘孝忠率领一支水军直趋鸭绿江,以威胁高丽前线诸军的侧背,并阻其
增援辽东。5月初,高丽步骑4万赴援辽东,被李勣击败。李勣挥军进抵
辽东城下,连续12天不分昼夜猛攻,高丽兵顽强抵抗。这时唐太宗也渡
过辽水,亲至辽东城下督战,指挥部队攻城,高丽守军力不能支,城池
终于被攻破,高丽伤亡万余人,4万余人被俘。唐太宗接着下令进攻白岩
城 (今辽阳市东),歼灭从乌骨城(今辽宁本溪市南)出援的万余高丽
军,迫使白岩城守将孙代音投降。
唐军初战告捷,于6月20日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县南)。高丽
北部将领高延寿和南部将领高惠贞率兵5万来援。唐太宗将高延寿诱至
安市城东南8里处依山而列,然后命李勣率步骑1.5万阵于西岭,长孙
无忌率精兵1.1万作为奇兵,从山北狭谷潜出,袭敌阵后,自己则率步
骑4000人悄悄登上敌营北的高山,下令诸军以鼓角为号发起进攻。高延
寿集合所部准备向李勣发动进攻,但长孙无忌率部首先从敌背后杀出,
唐太宗看见后即击鼓举旗,诸军鼓噪并进,高丽兵惊慌失措,阵脚大乱,
被杀2万余人。高延寿收拾残部依山继续抵抗。唐军四面围攻,并毁东
川桥梁截断其归路,高延寿走投无路,率3.68万人投降。唐军在消灭援
军后,继续向安市城发起攻击。但该城险固兵精,特别是城中听说李勣
曾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的消息后,抱定必死的决心,拼死固守。唐
军久攻不下,直到9月,辽东天气已寒,军粮将尽,士马难以久留,唐
太宗遂下令9月18日班师。第一次东征高丽至此结束。
鉴于第一次东征无功而返的教训,唐军改变攻坚难以速下的战法,
采用“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然后“不战而取”。
于是,唐军不断派遣非主力部队广泛袭击辽东各城。647年3月,以牛进
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万余自莱州浮海攻辽东,以李勣为辽东道
行军大总管,率兵3000人会同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攻辽东。李勣渡过
辽河经过南苏等城,败高丽兵,焚罗郭城而还。7月,牛进达攻克石城(今
丹东市石城县),再攻积利城 (今辽宁宽甸县南的鸭绿江北岸),得胜
后引师而还。648年1月,薛万彻任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3万余自莱

----------------------- Page 41-----------------------

州泛海,渡鸭绿江,进攻泊灼城,败高丽援军3万人,然后胜利返航。4
月,乌湖镇将古神感率兵浮海击高丽,首战勿山得胜。当晚,高丽军万
余人偷袭唐军,被古神感设置的伏兵击败,唐军完成预定任务后返航。
通过一系列的袭扰,高丽已是疲困不堪,唐太宗认为收复辽东,攻打高
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648年下诏剑南道 (今四川)伐木造舟舰,以为
征战之用,同时,拟命长孙无忌为大总管,于次年率兵30万往攻高丽。
但是,由于第二年唐太宗病逝,遂暂“罢辽东之役”。

(2)唐高宗时的东征
唐高宗即位以后,继续执行收复辽东和东征高丽的国策。655年 1
月,高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北境,攻占33城,新罗王春秋向唐求援。
2月,唐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5月,
程名振等渡辽水,杀获高丽兵1000余人,焚新城外廓及村落而还。658
年6月,程名振和薛仁贵再次出击高丽,在赤烽镇(今辽宁海城)击败
高丽军3万人。660年3月,百济依恃高丽的支援,数次侵扰新罗。唐高
宗决定先下百济,次屠高丽,然后灭亡新罗,占领朝鲜半岛,于是命左
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0万讨伐百济,又以新罗
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其本国士兵5万人助战。
8月,苏定方自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百济凭据熊津江口(今锦
江)相拒,被唐军击败。唐军乘胜水陆俱进,直趋其都城俱拔城 (今朝
鲜全州)。百济倾国来拒,被唐军击败,损兵万余,俱拔城外廓陷落,
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逃往北部,次子泰自立为王,据城固守。太子隆的
儿子文思率左右越城投降,泰也被迫出降,百济平定,唐在百济设熊津
等5都督府。661年百济旧部起兵反唐,唐将刘仁愿、刘仁轨坚守熊津城,
唐高宗发淄、青、莱、海诸州水军7000人渡海增援。百济王引倭国(今
日本)人拒唐军。663年8月,倭国遂以援助百济为名,倾全国精锐2.7
万人进攻新罗。刘仁轨所部水军在熊津江口与日本水军展开激烈海战,
唐4战4胜,焚毁倭兵船400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倭军几乎
全军覆没,百济王逃到高丽的两个王子率余众和倭军残部投降,百济再
次被平定。
唐击败百济后,形成了对高丽的夹击态势。于是决定乘胜灭亡高丽。
660年12月唐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今朝鲜义州)行军大
总管,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
总管,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4路进击高丽。次年1月,唐招募河南北、
淮南67州士兵4.4万余人趋平壤,以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
率回纥等部兵趋平壤。4月,唐高宗又以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与诸
将率35军水陆分道并进。7月,苏定方首战告捷,在浿江(今大同江口)
击败高丽军。继而屡战皆胜,围平壤城。9月,盖苏文遣其子男生率数万
精兵守卫鸭绿水,契苾何力渡水进击,高丽兵溃奔,损失3万人,余众
降唐,仅男生逃脱。662年2月,唐将庞孝泰与高丽战于蛇水,军败身殁。
苏定方久围平壤不下,又值大雪,解围而还。
666年5月,盖苏文死,长子男生任莫离支,由于兄弟争权,斗争激
烈,男生向唐乞援。唐高宗以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庞同善、高
侃为行军总管,同讨高丽。9月,庞同善大破高丽,男生率兵来会。12

----------------------- Page 42-----------------------

月,唐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诸将。次年9月,李勣拔高丽
军事重镇新城后,向金山(今辽宁海城东)进军,同高丽军在金山展开
会战,斩杀高丽军5万余人,进拔南苏、木底、苍岩3城。668年2月,
李勣攻占扶余城 (今朝鲜成川),杀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皆降唐。
高丽泉男建遣兵5万反扑,在薛贺水 (今辽宁亮子河)被击败,损兵3
万余,唐军进拔大行城 (今辽宁凤城)。各路唐军会师,李勣率诸军在
鸭绿栅大败高丽兵,追奔200余里,占领辱夷城 (今朝鲜永柔),继而
围平壤城。9月,高丽王出降,高丽平定,唐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不
久,唐又将新罗纳入版图。
唐经过长期征战,终于收复了辽东故地,征服了朝鲜半岛。

4.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代出现了鼎盛局面。但到
了他统治的后期,沉湎声色,不问政事,骄奢淫逸,任用奸佞,导致朝
政日非,政治腐败。在军事上,“内重外轻”的兵力布局逐渐被“外重
内轻”所取代。当时掌握边镇军队的官员称节度使(藩镇或方镇),全
国共有10个节度使,所辖兵力49万,而中央和内地所控制的兵力只有8
万人。节度使不仅领兵,而且还统管当地的民政、财政,独霸一方,很
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在这些节度使中,以安禄山的势力最
大。
安禄山,营州柳城人,出身于杂胡,从军后受到平卢节度使张守珪
的提拔重用。因善于奉承钻营,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赏识。10余年间,
他一身兼作平卢 (今辽宁辽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3
镇节度使,拥精兵18万余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他看到唐日益腐败
和衰落,便蓄志灭唐以代之,因此积极准备,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在
经过长达10年的准备后,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是在755年,利
用朝野上下痛恨杨氏兄妹专横的心理,伪称奉玄宗密旨讨杨,率兵15万,
于11月9日自范阳起兵,大举南下,正式扯起反唐叛乱的大旗,安史之
乱就这样爆发了。
唐由于承平日久,各地毫无戒备,在安军突然到来时,河北诸城大
都非降即弃。玄宗急派程千里为潞州长史,赴河东募兵御敌;任封常清
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至洛阳募兵迎战;任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去陈
留(今开封)阻止安军南下;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尹,
加强关中屏障。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兵5万出潼关,
又募兵11万保卫长安。12月2日,安军渡过黄河,占灵昌(今河南滑县),
陈留。安军田承嗣、安守忠率步骑一部直趋洛阳。封常清率兵6万在虎
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等地阻击,连战皆败,与高仙芝会合,退守潼
关。12日安军入洛阳。安军崔乾祐西攻潼关不下,还屯陕州(今河南三
门峡)。安军另一路由高秀岩率领进攻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北),
企图配合主力夺取关中,为郭子仪击败,退保云中 (今大同)。
但玄宗听信谗言,枉杀高仙芝、封常清,引起军心动摇。玄宗急忙
起用病废在家的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兵8万进驻潼关,稳定局
面。756年1月1日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此后,唐河北、河南诸州

----------------------- Page 43-----------------------

郡在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真源令张巡等人的领导下,抗
击安军,牵制了其大部兵力。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率朔方军先后
出井陉,入河北,屡败安军史思明部,一度切断了洛阳与范阳的交通。
玄宗见战局好转,过高地估计了唐军的实力,拒绝了凭险固守,疲惫安
军的建议,强令哥舒翰迅速收复洛阳。6月8日,哥舒翰只得举兵东进,
进入灵宝(今河南灵宝北)以西的隘路时,遭安军崔乾祐部伏击,18万
之众仅剩下8000人。潼关失守,哥舒翰被部将胁迫投敌。玄宗闻讯,决
定放弃长安,携带少数宫眷和近臣仓惶逃往四川。至马嵬驿 (今陕西兴
平西)时,随行将士愤怒杀死杨国忠,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留下
太子李亨收拾残局,自奔成都。
安军占领长安后,忙于抢劫,滞留不进。6月16日,李亨率步骑2000
至平凉 (今属甘肃),7月12日在灵武即位(即肃宗)。9月,以长子
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任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757年1月,
安军史思明、蔡希德、牛廷玠、高秀岩分别自博陵(今河北定县)、上
党(今山西长治)、范阳、大同发兵共10万会攻太原。李光弼率众不满
万人,顽强抵抗,杀敌数万,挫败安军的进攻,守住了太原。当时,叛
军内乱,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而代之,把进攻方向指向江淮,先后调
兵数十万攻南阳和睢阳(今河南商丘),进攻睢阳的兵力近13万人。张
巡率众6800人防守睢阳,在民众支援下,顽强坚守,积极出击,经大小
400余战,杀敌12万,坚守了10个月,最后城破殉难。南阳唐军在顽强
抗击后退保襄阳。太原、睢阳两地的防卫战,保护了南北两翼,牵制了
安军的进攻,对唐积聚反攻力量起了重大作用。
756年11月,唐军在陈涛斜(今陕西咸阳)反攻失败。次年2月,
肃宗决定先攻长安。4月,任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指挥收复两京的
作战。5月,唐军先锋进至长安西之清渠受挫,退回武功。经数月准备后,
李俶、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兵4000人,于9月12日再度反攻,
27日在香积寺(长安南)北、沣水东岸展开激战,杀伤安军6万余,次
日,安军东走。唐军入长安后停留3天,才继续东进,一部趋武关,连
克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武关等地。安庆绪令严庄率洛阳兵马与
退据陕州的张通儒部会合,共步骑15万与唐军决战。10月15日,两军
战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唐军与回纥兵两面夹击,安军大败,
溃向洛阳,安庆绪闻讯仅率步骑1300人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肃宗
停兵洛阳,没有乘胜追击,却忙于迎太上皇玄宗还都,从而使安庆绪得
以整军再战。
安庆绪至邺后,收集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部共6万人据守邺
城。757年12月底,安庆绪又派人至范阳调兵,史思明囚禁来人,率所
属13郡、兵8万降唐,但次年6月又叛。肃宗在收复洛阳一年之后,才
令郭子仪等9节度使兵共20万北攻安庆绪,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
处置使,监督诸军行动。唐军在卫州(今河南汲县)围城打援,大败安
军,进围邺城。安庆绪急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发兵13万南下,派李归
仁率万人进驻邺城北60里的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史思明自率
主力攻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按兵观望。759年1月1日,史思明自称
大圣燕王。李光弼建议鱼朝恩在围邺的同时,分兵逼魏州,以便分而歼
之。但鱼朝恩拒不采纳,置史军10万在背后于不顾,将唐军猬集在邺城

----------------------- Page 44-----------------------

周围达4月之久。唐军因久围不下,军食不继,军心涣散。史思明乘机
向邺城前进,威逼唐军。3月6日,他亲率精兵5万与李光弼等激战,双
方伤亡甚众。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忽然狂风大作,对面不能相
见,两军各自后撤。而唐军一退不可收拾,全部溃散。史军集结后,入
邺城,杀安庆绪,兼并其军。史思明留其子朝义守邺而自回范阳。
4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9月,统兵南下,渡黄河,占汴州(今
开封),西向洛阳。这时,唐李光弼正巡营河上,急速西归,因兵力不
足,决定放弃洛阳,移军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北连泽、潞两州,欲
威胁史军侧翼,使之不敢西进。史思明恐侧后被抄袭,不先入洛阳,屯
兵白马寺,筑城与李光弼相持。史军多次进攻,均遭失败,遂退据洛阳。
761年2月,肃宗听信鱼朝恩之言,不纳李光弼关于敌兵尚锐,不可轻进
的意见,强令李光弼收复洛阳。在一再催促下,李光弼进至邙山,被史
军击败,退守陕州和河东。3月,史思明令朝义乘胜攻潼关,在陕州为唐
军击败。史思明欲杀朝义,反为朝义所杀。由于史军内部动乱,唐军于
邙山新败,因此双方均采取守势。
762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4月,李俶即位(即代宗),10月以
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调集兵力,
并再借回纥兵进讨史朝义。23日,仆固怀恩出陕州,另以李光弼等分出
渑池、河阳、陈留,合攻洛阳。30日,在洛阳城北击败史军,史朝义率
主力10余万出城救援,在昭觉寺展开激战,双方死伤甚众。接着,史军
又连败于石榴园、老君庙等地,共伤亡6万余,被俘2万余人。史朝义
率轻骑数百东逃,唐军收复洛阳。仆固怀恩留回纥兵于河阳,派其子仆
固率万骑乘胜追击,连克郑州、汴州。11月初,在卫州击败史朝义、田
承嗣部4万余人。史朝义部将薛嵩、安忠志等降唐。史朝义、田承嗣退
守莫州(今河北任丘北),随之被唐军包围。763年春,史朝义率5000
骑突围去范阳调援,田承嗣以莫州降唐。史朝义至范阳,因守将李怀仙
已归唐,只好逃到奚、契丹境,至温泉栅(今河北卢龙西),因追兵临
近,自缢而死。唐安史之乱至此平定。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余患未消。战乱波及整个北方地区,人民流
离失所,死者达700余万,国库因之枯竭,强大一时的唐王朝由此走向
衰落。在平叛的过程中,为了争取叛将的归附,“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
并对内地掌兵的将领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叛乱过后,“方镇相
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

三四” 。造成了以后方镇割据称雄、军阀争霸混战的局面,连绵持
续200年之久。六、中国宋辽金时期的军事与战争

1.宋初统一战争

(1)宋初的形势和战略决策
从907年朱温篡夺唐政权建立后梁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割
据分裂的时期。一时间,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军阀混战连绵不断,王朝
更迭迅速频繁。在中原地区,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5

① 《新唐书·兵志》。

----------------------- Page 45-----------------------

个朝代更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
吴、南唐、南汉、吴越、闽、南平 (荆南)、楚(后为武平)。在今山
西还有北汉共10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此外,在广大的边疆地区,
还有契丹 (辽)、回鹘、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依靠手中掌握的兵权,建立北宋,但藩镇割
据的局面依旧。当时,南方尚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的武平,
据有两川、汉中的后蜀,据有岭南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
两浙地区的吴越。这些政权已处没落状态,政治腐败,上层不和,军队
衰弱不堪,战守不定,指挥无方。北方有占据河东 (今山西)的北汉,
内有精兵,外有强援,是北宋的劲敌。此外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疆域辽阔,军力强大。但在宋建立前后,内部纷争不断,这种情况一方
面使辽无暇南下,为宋进行统一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另一方面其实力
依然雄厚,不容忽视。
赵宋政权据有的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战乱连绵,社会生产遭到严
重破坏,经济实力远非雄厚。面对“卧榻之侧,皆他人家”的严峻局势,
宋要完成统一大业,其战略方针是否得当便成为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赵匡胤在充分估计自己军事、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经过再三权衡,最后
确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的着眼点
是先弱后强,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
为此,选派宿将,率领重兵,守卫北部各要点,以防备契丹和北汉。待
北面的防御加强后,再挥戈南下,击灭南方各割据政权。

(2)作战经过
962年9月,武平统治者周行逢病死。幼子周保权继位,部将张文表
乘机发动兵变。武平统治者遣使向宋求援。11月,南平统治者高保■也
病死,侄高继冲继位。久已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这两个割据政权接
连发生丧乱,认为有机可乘,遂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以借道为名灭南
平,以救援为名灭武平。963年1月7日,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等
率10州兵南下。于2月9日兵临江陵城下,高继冲见大势已去,举城投
降。宋灭南平后,分兵两路,水陆并进,直趋武平。于3月初在澧州(今
澧县)击败武平军,接着占领朗州 (今常德),生俘周保权。宋并灭荆
湖的胜利,使宋势力伸入长江以南,占领了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切断
了后蜀和南唐两大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为尔后入川灭蜀,进军岭南和
东灭南唐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占领荆湖后,后蜀东北两面均处于宋的瞰制之下。赵匡胤于是开
始谋划攻蜀事宜。后蜀也感到了宋军的威胁,决定严兵拒守,以抗宋军。
同时派兵约北汉举兵夹攻宋朝。正欲伺机攻蜀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
于964年11月2日发兵两路攻蜀,北路由王全斌军率步骑3万出凤州,
沿嘉陵江南下;东路由刘光义等率步骑2万出归州 (今秭归),溯长江
西上。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两路宋军一路势如破竹,进展顺利。
于次年正月初包围成都,后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
宋灭后蜀后,南汉屏障已失,岌岌可危。但犹临危不察,不断骚扰
宋境。970年9月,赵匡胤命潘美等率10州兵,避开五岭主要险道向南
汉进军,其基本意图是:由南汉中部突入,诱歼敌军,稳定翼侧,然后

----------------------- Page 46-----------------------

东击南汉都城兴王府(今广州市)。宋军按既定计划推进,于次年2月4
日夜在马迳(今广州北)击败南汉军主力,追踪而至兴王府。第二天南
汉主刘■出降。
宋灭南汉后,据有了长江上中游及下游江北地区和珠江下游地区,
从战略上形成了对南唐的三面包围,于是积极准备消灭南唐。974年10
月,宋发动进攻,以曹彬为统帅。具体部署是:曹彬率荆湖水军顺流而
下,攻取池州 (今安徽贵池)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率军自和州与
采石(今安徽马鞍市西南)间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攻南唐都城金陵(今
南京);京师水军自汴水而下取道扬州入长江攻润州 (今镇江);以王
明率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江西唐军东下赴援。11月宋军包围金陵,
为避免伤亡,采用长围久困的办法,劝说南唐主刘煜投降。在遭到拒绝
后,于次年11月27日发起总攻,李煜被迫投降。
赵匡胤在灭亡南唐后不久去世,赵光义继位后,迫使吴越王钱俶和
割据福建的陈洪进献出所辖土地,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开始集中力量
准备消灭北汉。979年1月,宋军发动进攻,其部署是围城打援:由潘美
统率大军攻北汉都城太原;由郭进率军阻击辽援兵。4月中旬,宋军数十
万包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被迫于 5
月5日出降,北宋统一战争至此结束。
北宋王朝自963年开始至979年,经过16年的战争,结束了自唐中
叶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
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宋辽战争

(1)宋辽军政概况
辽是雄踞于宋朝北方的强大政权。辽拥有总兵力约30余万,其中精
锐部队10万左右。辽军的骨干是禁军,主要为契丹人组成的3万骑、属
珊军2万骑、宫卫骑军10万,由皇帝直接指挥。禁军之外还有汉军、部
族军、宫分军、属国军和军等。辽兵役制度是征兵制,兵农合一,“民
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皆得从军。士兵有正军和家丁之分,奴隶只
能当家丁,不能充正军。辽军骑兵众多,剽悍轻捷,长于野战,每正军
一名,配马三匹,武器、马匹等装具自行装备。
宋是高度集权制的封建政权。枢密院是中央最高的军事行政机关,
但不直接指挥军队,另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即三衙掌管
军队的指挥。待到用兵作战,又临时指定官员作为统兵将领。宋为防止
武将专权,将兵权一分为三。虽然避免了将帅发动兵变,但由于军权过
于集中,造成了种种弊端,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
936年辽从后唐叛将石敬瑭手中割取燕云16州后,为扩张土地,掳
掠人口和财物,即凭借其强盛军力,以燕云16州为基地,多次南下骚扰
中原。燕云16州地处今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势险要,在战略上具有重要
地位。赵匡胤在宋朝建立之初,即有收复燕云地区的打算。但为了集中
力量统一南方,对辽军的袭扰只采取来则备御,去则即止的态度,以免
影响南征。待初步完成统一中原战争后,宋朝便倾其全力收复燕云地区,
于是宋辽在幽州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 Page 47-----------------------

(2)第一次幽州之战
979年5月6日,宋军灭亡北汉后,在太原集结了数十万部队。宋太
宗赵光义企图挟战胜的余威,一举夺取燕云地区。因此不顾臣僚的反对
以及粮匮兵疲等困难,决意发起攻辽战争,其战略方针是以幽州(今北
京)为主要作战目标,迅速自太原转移兵力东进,越过山丘重迭、沟壑
纵横的太行山,乘辽无备,实施突然袭击,一举夺战幽州,然后全部收
复燕云地区。 22日,宋军回师河北,29日大军云集镇州(今河北正定)。
6月13日,宋太宗率军数十万兼程北上。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为阻止宋
军北进,率军迎战于沙河(今河北易水),被宋军击败。23日宋军兵临
幽州城下。
幽州城坚垒固,方圆30余里,由辽南京留守韩德让等率兵8万驻守。
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军屯于得胜口 (今北京昌平西北),得知奚底军战
败,为避宋军锋锐,遂以奚底军旗置于得胜口诱敌。宋军轻敌冒进,斜
轸设伏兵袭其后,宋军受挫。25日,宋以少数兵力与斜轸相持于清沙河
(今北京清河),集中主力四面围攻幽州城。在宋军强大攻势下,城中
人心浮动,时屯兵燕山后的辽将耶律学古率兵赶来救援,协同守军顽强
防守。宋军攻城不下,遂于26日转至城北攻打斜轸军,斜轸军不支败退。
30日宋军再次攻城,被学古击退。
直到6月30日,辽景宗耶律贤才得知幽州被围,于是急令耶律沙往
救,并令耶律休哥率五院精骑增援。7月6日,耶律沙军进抵幽州城外,
与宋军战于高梁河 (今北京城西北),被宋军击败。宋军乘胜追击,时
近黄昏,休哥部人持两炬突然由间道赶到,宋军不备,休哥与斜轸合军
分左右两翼向宋军猛烈反击,城中的学古军闻援军至,也开城出击。宋
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宋太宗乘驴车逃走,宋军沿途丢弃
的兵器粮秣无数,辽军追击至涿州 (今河北涿州)乃止。宋军第一次进
攻幽州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3)第二次幽州之战
982年,辽景宗去世,由12岁的幼子隆绪(圣宗)继位,其母萧后
摄政。早欲图谋洗刷高梁河失败之耻的宋太宗,决定乘辽主少国疑,再
次向燕云地区发动进攻。986年1月,宋军兵分3路:曹彬、米信为东路
主将,率兵10万由雄州攻幽州;田重进为中路主将,率兵数万由定州出
飞狐(今河北涞源)向蔚州(今河北蔚县)方向进攻;潘美为西路主将,
杨业为副,王侁为监军,由代州(今山西代县),出雁门关,向云州(今
山西大同)方向进攻。宋太宗的作战计划是:令曹彬声言取幽州,持重
缓行,吸引辽军主力于幽州以南,牵制其西援;待潘美、田重进攻占山
后诸州后,再合兵攻幽州。辽得知宋大举进攻,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固
守城池,阻止宋军北进。耶律斜轸率山西兵马阻止潘美、田重进军。辽
圣宗和萧太后亲率精兵增援幽州。
战初,宋军进展顺利。潘美、杨业军攻占寰 (今山西朔县东)、朔
(今山西朔县)、应(今山西应县)、云4州。田重进军克飞狐、灵丘、
蔚州。而曹彬部因求功心切,违背战前持重缓行的指令,连克新城、固
安、涿州。休哥因兵少避免同曹彬军对战,而是昼出精锐,以张声势,

----------------------- Page 48-----------------------

夜则以轻骑袭扰疲惫宋军,并在宋军后方设伏,断其粮道。曹彬因粮饷
不继被迫后撤,补足粮饷后再攻涿州。这时辽圣宗和萧太后率领的援军
已抵达涿州东,与休哥军形成钳击态势。曹彬见势不利,引军冒雨撤退。
休哥乘机率轻骑猛追。5月3日,追至岐沟关,大败宋军。曹彬军继续南
撤,在夜涉拒马河时又被辽军追及,宋军在慌乱中人马相踏,死伤过半,
损失惨重。
辽在击败曹彬军后,兵力迅速西移,对宋中、西路军实施反击。宋
太宗为避免全军覆没,急令全线撤兵,并令潘美、杨业掩护云、应、寰、
朔4州之民南迁。潘美、王侁逼杨业军出击,又不按约定予以接应,致
使杨业全军覆没于陈家谷口 (今山西朔县南)。
宋第二次攻打幽州之战,又遭惨重失败,仅中路田重进军安全退回。
从此,宋君臣再也不敢发动对辽的进攻。而辽则由守转攻,不断对宋发
动进攻。1004年同9月,辽圣宗和萧后集中全力南下,孤军深入至澶州
(今河南濮阳)。最后双方订立“澶州之盟”,宋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
万两,绢20万匹,辽军撤走。
澶洲之盟后,辽无力南下,宋无意北进,于是双方维持了一种较为
和平的局面,直到辽朝灭亡。

3.金辽战争

(1)金的建立及军事概况
11世纪末、12世纪初,在辽、宋开始衰落时,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
族却迅速崛起。
女真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很早就聚居在今东北黑龙江流域和
长白山一带。公元8世纪时,女真族建立渤海国。926年,被契丹统治者
耶律阿保机灭亡。契丹统治者为了巩固对女真族的统治,把一部分较为
强大的氏族迁徙到辽阳以南,编入辽的户籍,称为“熟女真”,而留在
原地未编入辽户籍的,称为“生女真”。11世纪中,女真首领乌古乃被
辽任命为生女真节度使。1113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继任女真节
度使,逐步统一了邻近诸部落。
在女真崛起之时,辽已十分衰弱。到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时,内部争
权夺利,统治者骄奢淫逸,朝政废弛,军政腐败,剥削严重,阶级矛盾
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阿骨打利用女真族对辽残酷统治的不满,秣马厉
兵,发展生产,积极准备起兵反辽。1114年9月,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
相继取得宁江州 (今吉林扶余东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大捷,
接连重创辽军。1115年1月1日,阿骨打正式称帝建立金朝,年号收国,
定都会宁 (今黑龙江阿城县南)。
女真实行“壮者皆兵”的军制,平时从事渔猎,有警则征调出战。
其部族的首领分别称“孛堇”、“忽鲁”,而在战时则称“猛安”和“谋
克”,负责指挥作战。猛安为千夫长,率千人;谋克为百夫长,率百人。
后来又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女真军队还具有原始军事
民主的性质。其军出征,上自首领,下至百户长,“饮酒会食”,“画
灰而议”,由下而上提出意见。有大的军事行动,“使人献策,主帅听

----------------------- Page 49-----------------------


而择焉” 。战胜而归,又举行大会,论功行赏。因此女真军队颇具战斗
力,有“兵若满万则不可敌”之称。女真初起时,以骑兵为主,通常是
轻重骑兵混编。“每五十人分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三

十人轻甲操弓矢” 。到后来的宋金战争中,号称“铁浮屠”的重甲金装
骑兵突出发展起来,成为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

(2)金灭辽战争
1115年1月5日,阿骨打称帝后不久,即率兵攻陷辽东北军事重镇
黄龙府(今吉林农安),然后回师。辽天祚帝闻讯,即令都统耶律讹里
朵等人,率领号称20万骑兵和7万步兵,向金反扑。阿骨打率军至达鲁
古城 (今扶余东)迎战。他发现辽军虽众,但队形不整,遂于高阜列阵,
令完颜宗雄率右军击辽左军,令左军迂回辽右军阵后,令大将娄室、银
术可率部直冲辽中军。金军初战受阻,阿骨打急令完颜宗斡设疑兵以分
辽军之势,宗雄抓住战机转兵猛攻辽右军。辽军大败,退入达鲁古城,
次日黎明突围北逃,金军跟踪追击,全歼其步兵,然后回师。8月,金再
次出兵,9月攻陷黄龙府。
11月,辽天祚帝亲率数十万大军分两路夹击黄龙府,企图一举消灭
金军。但因都监耶律章奴叛乱,天祚帝匆忙率军回撤。阿骨打乘机率领
轻骑2万追击辽军。当追至护步答冈 (今黑龙江五常西)时,同辽军相
遇。金军集中力量冲击辽天祚帝所在的辽中军,辽军不备,大败而逃。
金军连续重创辽军主力,逐渐改变战略态势,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116年1月,渤海人高永昌拥兵自主,占据辽东50余州。天祚帝令
宰相张琳率军前往讨伐。高永昌向金求援,阿骨打乘机派兵出击辽东,
先在沈州 (今沈阳)击败张琳军,然后乘胜进军,击灭高永昌,占领辽
东京(今辽京辽阳)。1117年4月,天祚帝命秦晋王耶律淳率军向辽东
反击,被金军击败。9月,天祚帝为阻遏金军向西发展,命耶律淳招募辽
东流民2.8万人组成所谓“怨军”,企图固守中京(今内蒙宁城西)、
上京 (今内蒙巴林左旗南)。12月,金军西攻显州(今辽宁北镇),击
败耶律淳军,攻克显州。乾、徽、懿、成 (今辽宁阜新南北一带)等7
州相继降金。此后两年,辽金双方议和,经过不断的讨价还价,最后未
能达成协议,金军于是转入大举进攻。为了最后消灭辽朝,1120年2月,
金与宋订立“海上之盟”,夹攻辽朝。5月,金军3路出兵奔袭辽上京,
仅用半天时间,就攻入外城,辽上京留守挞不野率兵投降。
1121年,辽都统耶律余覩降金。阿骨打得知辽内部空虚、兵源枯竭
的情报后,命完颜果为内外诸军都统,完颜昱、完颜宗翰等5人为副都
统,耶律余覩为先锋,大举南下。次年1月,占领辽中京,进据泽州(今
河北平泉西南)。2月,占领北安州(今河北承德西),前锋进至松亭关
(今河北迁西喜峰口)、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一带。天祚帝见金
军有直取南京(今北京)之势,留耶律淳等守南京,自率军至鸳鸯泺(今
河北张北县安固里淖)。完颜宗翰命耶律余覩率前锋军疾驰鸳鸯泺,天
祚帝逃往西京 (今山西大同)。金军跟踪追击,西京降金,天祚帝又逃

① 《大金国志·兵志》。
①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 Page 50-----------------------

往夹山 (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不久西京辽军复叛,金军在分兵
追击天祚帝的同时,主力回师再攻西京。辽将耿守忠率军7000人来援,
金军在城东设伏,一举歼灭耿军,接着攻破西京。6月,阿骨打亲至鸳鸯
泺,听说天祚帝在大渔泊(在今大同北),遂遣轻骑4000人为先锋,追
天祚帝于石辇驿(今大同西北)。此时辽军尚有2.5万人,而金军赶到
的仅有千余人,被辽军包围。天祚帝登高观战,被金军发现。金军直冲
天祚帝,天祚帝弃军逃跑,都统萧特末等被擒,辽军大败。
1122年3月,辽秦晋王耶律淳在南京称帝。12月,金分兵两路攻南
京,一路入得胜口 (今北京昌平西北),一路入居庸关,时遇地震,辽
军不战自溃,金军轻取南京。1123年8月,阿骨打病逝,其弟完颜晟继
位。1125年2月,金军在应州(今山西应县)境内俘虏天祚帝,辽朝至
此灭亡。

4.宋金战争

(1)金灭北宋
在金兴起时,南边的宋政权也走向衰落。待到宋徽宗赵佶在位时,
统治集团骄奢淫逸,政治极其腐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为挽救自己垂
亡的统治,欺骗人民,转移人民的视线,宋徽宗企图凭借金军的力量收
复燕云诸州。1120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决定联合攻辽,并约定
由金攻辽中京(今内蒙宁城大明城),宋攻辽南京(幽州)。但由于宋
军衰弱不堪,屡次进攻都被辽军打败。因此,在辽朝灭亡后,金根本不
愿意依照事先约定将燕云诸州归还宋朝,几经交涉,在宋答应每年向金
交纳大批财物后,才将幽州空城交给宋朝。
金在灭辽战争以及同宋的交往过程中,看出宋朝软弱无能,因而在
灭辽以后,不断派兵南下攻宋,掠夺土地、人口和财物。1125年10月金
军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今山西
大同)攻太原;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南京(今河北卢龙)
攻燕山府 (今北京)。战争伊始,金西路军相继攻克朔(今山西朔县)、
武 (今山西神池)、代 (今山西代县)等州,继而围攻太原,但遭到宋
军顽强抵抗,金军久攻不下,遂改为长期围困。金东路军进抵燕山府时,
宋守将郭药师投降。宗望以郭药师为向导,直扑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
宋徽宗见形势危急,忙令各地宋军入援,同时遣使向金求和,并传
位于太子赵桓 (即钦宗)。1126年1月初,金东路军迫近黄河北岸,进
攻浚州 (今河南浚县),宋军梁方平部奔溃,南岸守桥的何灌部也焚毁
桥梁,不战而溃。金军进占浚州后,用几条小船从容渡过黄河。宋徽宗
闻讯南逃,钦宗也欲弃城逃走。由于李纲等人力谏,才决定留在东京,
并任命李纲为东京留守,负责开封城防。李纲积极营造战具,整饬军备,
抚励民心。1月初,金东路军6万人兵临东京城下。李纲率军民日夜坚守,
重创金军。不久,宋各地援兵20万人齐集城下,金孤军深入,形势对金
不利。宋钦宗急于求战,派军夜袭金营,由于事先消息泄露,结果失利。
金乘机迫使宋钦宗接受屈辱的和议条件,然后撤军北归。西路宗翰除留
兵一部继续围攻太原外,也退回西京。
金军撤退后,宋徽宗返回东京。宋廷轻信和议,不修战备,朝廷被

----------------------- Page 51-----------------------

主和派所控制,而李纲等主战大臣相继被贬官。8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
宗翰率西路军自西京攻占太原,宗望率东路军自保州 (今河北保定)攻
占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急忙遣使求和,金一面佯许和议,一面遣
军直趋东京。11月,金西路军进占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宋廷令折彦
质统兵12万、李回率骑兵万余在黄河南岸拒守,阻止金军渡河南下;令
范讷统兵5万驻守滑州 (今河南滑县)、浚州,以阻击金东路军。金东
路军见宋有备,转兵恩州 (今河北清河),趋大名(今属河北),在李
固渡(今河北魏县西)过河。西路军则虚张声势,吓退守河宋军,从孟
津、河阳等地,相继渡河。宗翰、宗望会师于东京城下。钦宗惊恐万状,
急忙遣使求和。金不予理会,继续攻城。闰11月25日,金军攻破东京。
12月2日,钦宗投降。1127年4月,金军掳徽、钦二帝北还,历经168
年的北宋王朝至此灭亡。

(2)金对南宋的进攻
1127年5月1日,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
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宋高宗即位后,对金的态度仍然是力
求议和,意在以黄河为界,维持残局。由于大臣和将领的激烈反对,高
宗不得不起用主战派李纲为宰相,并根据李纲的推荐任命宗泽为东京留
守,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略副使,以联络当地义军抗金。
宗泽在开封安置流亡人民,整顿军队,部署战事,并联合河东、河北抗
金义兵,众至百余万人。但高宗既怕人民,又怕将领掌握重兵,更怕抗
金胜利后徽、钦两帝回来,自己当不成皇帝,因此不愿依靠军民力量抗
金。1127年10月,以金军南逼为由,从南京逃往扬州。
金太宗闻高宗南逃,遂令金军分3路南下,向南宋发动大举进攻。
中路军由宗翰(粘罕)率领,自河阳南渡黄河,攻河南;东路军由宗辅
及其弟兀术 (宗弼)率领,自沧州渡河攻山东;西路军由娄室率领,渡
河由同州 (今陕西大荔)方向攻陕西。金军3路南下,在不到3个月的
时间内,迅速占领西自秦州(今甘肃天水),东至青州(今山东益都)
一线的许多要点。只是由于宗泽在汴京的坚强抗击,才使金军东西联成
一气、3路并进的计划未能全部实现。在金军南下过程中,一些坚持抗金
的将领,收集亡散,坚持战斗。特别是河东、河北、河南地区的民众,
纷纷武装起来,保家自卫,英勇抗击金军,有力地牵制了金军的南下。
金军慑于南宋军民的威力,害怕宗泽和各地义军联合起来南北夹击,遂
先后退兵。
宗泽曾先后20余次上奏要求北上收复失地,但都遭到投降派的阻
挠。1128年7月1日,宗泽忧愤成疾,抱恨而终。金太宗闻宗泽已死,
决定再次南下攻宋,8月作出如下部署:命娄室率兵攻陕西,为西路,掩
护主力东下;粘罕率主力与原宗辅的东路军在黎阳津 (今河南滑县北)
会合南下,为东路。其作战意图是东西并进,以扬州为主要进攻目标,
穷追宋高宗,一举摧毁南宋政权。11月,金开始大举进攻。
金西路军相继攻破延安府、晋宁军(今陕西佳县)、鄜州(今陕西
富县)等地。东路军由黎阳渡河,连下澶渊郡、濮州(今河南范县南)、
相州(今河南安阳)、德州(今山东陵县)、东平、济南(今山东历城)、
大名、袭庆府 (今山东兖州东北)、徐州,在宿迁(今江苏宿迁)击溃

----------------------- Page 52-----------------------

南宋韩世忠部,乘胜占领楚州(今江苏淮安)、天长(今安徽天长)等
地。1129年2月,宋高宗仓猝南渡长江,逃往杭州。金军攻陷扬州,追
至瓜洲渡 (今江苏江都南),因无舟师,停止追击。粘罕军在南下途中
受到淮西军民的袭击,人疲马困,遂在大肆掳掠后向北撤军。
宋高宗逃至杭州后,升杭州为临安府。在主和派的影响下,决定放
弃淮河一线,退守长江。1129年10月,金军乘南宋江防尚未巩固的时候,
在兀术的统帅下,分东西两路渡江南下。西路由黄州 (今湖北黄冈)附
近渡江入江西;东路由和州 (今安徽和县)渡江攻江、浙。西路军在10
月攻占黄州后,开始渡江。江州(今江西九江)宋将刘光世不战引兵逃
往南康 (今江西南康)。于是金军从大冶直趋洪州(今江西南昌),11
月金军攻占洪州,继续南下进攻抚州(今江西临川)、吉州(今江西吉
安)、太和(今江西泰和),然后西攻潭州 (今湖南长沙)。兀术统率
主力东路军于10月攻陷寿春(今安徽寿县),11月1日攻占庐州(今安
徽合肥),4月占和州。然后从马家渡(今和县南长江西岸)渡江,击溃
南宋杜充部数万守军,顺利占领建康(今南京),镇守镇江的韩世忠急
忙率部退保江阴。宋高宗在越州 (今浙江绍兴)闻讯之后,决定“航海
避敌”。12月,金军由溧水南下,进陷临安。宋高宗逃到定海(今浙江
定海),金军跟踪追及,迫使宋高宗逃往海上,飘泊于温州 (今浙江温
州)、台州 (今浙江临海)濒陆海区三四个月之久。
金军深入长江以南地区后,大江南北的人民到处集结山寨、水寨,
打击金军;中原和北方的义军乘金军后方空虚,也纷纷出击,使金军处
处受到严重威胁。金军累遭打击,感到孤军深入的危险,因此大肆烧杀
掳掠之后,于1130年2月被迫北撤。韩世忠预见金军不能久踞江南,便
大量制造战舰,准备在金军北撤时在长江中进行截击。当得知金军从镇
江北撤时,韩世忠急率水军8000人先期赶到镇江,在江心焦山、金山间
截击兀术10万大军,给金军以重创,逼使金兀术退入死水黄天荡(今江
苏南京东北)中,达40多天之久,直到4月25日才得以渡江北撤。在
金军撤退途中,岳飞所部在建康附近不断打击金军,并乘势收复建康。
进攻陕西、企图进入四川的娄室军,也在南宋军民的抗击下未能得逞。
金统治者在多次全面进攻失败以后,看到南宋抗战力量不断增长,
短期内难以灭亡南宋,于是采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策
略。1130年9月,封刘豫为“大齐”傀儡皇帝,统治今山东、河南和陕
西地区,一方面作为金宋缓冲地带,另一方面借以巩固在北方的统治。
为了从内部破坏南宋抗战力量,又于同年10月把降金的秦桧遣回南宋作
内奸。在军事上则将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命宗辅往洛阳治兵,将兀
术率领的10余万主力西调,企图集中力量,进攻四川,控制长江上游,
为从江南迂回灭亡南宋创造条件。1130年9月到1134年4月,金军在这
一战略指导下,在陕西方向先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进攻。
陕西是南宋战略要地,守可屏障四川,攻可取河南、河东。1129年
10月,张浚治兵兴元(今汉中),调整部署,加强防务,使川、陕的防
御渐趋稳定。宋高宗为了减轻金军对江淮的威胁,命令张浚出师关中,
以牵制金军,张浚也急于转守为攻,遂于1130年9月调集熙河路刘锡、
秦凤路孙渥、泾原路刘錡、永兴路吴玠、环庆路赵哲等5路兵,拟分道
由同州(今陕西大荔)、鄜延(今陕西延安)出击,以捣其虚。金也调

----------------------- Page 53-----------------------

集重兵集结于富平附近迎战。24日金军先行发起攻击,双方自上午激战
至下午,胜负未分。正在这时,环庆路赵哲临战擅离,将士惊逃,影响
全军,宋全线溃退,惨遭失败。金军乘胜追击,宋军撤退到兴州 (今陕
西略阳)、和尚原 (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及阶州(今甘肃武都)、
成州(今甘肃成县)等地,重行设防,以阻金军。1131年10月,兀术率
领10万余人,从宝鸡渡渭水进攻和尚原。宋将吴玠坚守秦岭要隘,以精
兵强弩阻击金军,并和义军配合,出奇兵袭击金军侧背,断其粮道,激
战3天,大败金军。兀术中箭负伤,狼狈逃走。兀术军遭此打击,“自
此不振”。以后,金军在进攻饶风关(今陕西洋县东)、仙人关(今陕
西凤县西南)等地的作战中,由于吴玠、吴璘兄弟所率部队的顽强抵抗,
加上当地人民的积极支援,金军又连遭失败,被迫放弃了进入四川的企
图。吴玠乘胜于1134年4月收复了凤州(今陕西凤县)、秦州、陇州等
地。南宋川陕的防务趋于巩固,金军的重点进攻又遭到失败。

(3)南宋对金的反攻
金军数次南下和进攻陕西,夺占了黄河两岸许多地区,并曾一度前
出至江西、浙江。金军所过之处滥施杀戮的野蛮行径,激起了黄河两岸、
江淮地区和长江以南数千里内广大民众的坚决反对和顽强抗击,从而形
成了人民抗金的高潮。南宋军队在抗金战争中,不断得到锻炼,战斗力
大为增强。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将帅,坚决主张和积极指挥抗金
作战,并屡次取得作战的胜利,极大地打击了金军的气焰。因此,宋金
力量的对比,已出现有利于南宋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一些主战将领
开始对金实施反击。
1133年,名将岳飞受命负责江陵至江州地段的防务。岳飞坚决抗金,
善于用兵,所部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同时连络黄河以北义军,积极准
备收复中原。1134年春,金统治者指使刘豫袭占襄阳、唐、邓、随、郢、
信阳6郡,对南宋构成极大威胁。从这年5月起,岳飞指挥所部,仅用
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尽数收复6郡,然后移屯鄂州,在襄阳等地进行营
田,将此地建成了反攻中原的战略基地。刘豫不甘心襄阳之败,向金请
兵再战。9月,金派宗辅、兀术与刘豫联军向淮河以南地区进攻,韩世忠
部在大仪 (今江苏仪征)击败来犯之敌,12月岳飞部将牛皋又败金兵于
庐州,迫其退兵。
1135年,南宋主战派张浚当宰相。次年2月,即部署反攻,其作战
企图是:以刘光世依托淮河沿线有利地形,牵制金与刘豫军,屏障建康,
主力由两翼向北实施钳击,一举收复中原。岳飞按计划进驻襄阳后,即
令牛皋部至蔡州 (今河南汝南);王贵、董先部攻虢州卢氏(今河南卢
氏),入河南西部地区;杨再兴收复长水县 (今河南洛宁西南)。在收
复豫西地区后,又收复商州(今陕西商县)。岳家军挺进豫西,不仅从
战略上截断了豫、陕间金与刘豫的联系,使其难以互相支援;同时进抵
黄河南岸,与河北义军取得了联系,为以后收复中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
条件。
刘豫听到南宋准备反攻,加之岳飞深入豫西,威胁开封,急忙向金
求救,金仅派兀术屯兵黎阳以为声援。9月,刘豫以乡兵30万号称70
万分3路南下:中路由寿春攻合肥,东路由紫荆山出涡口攻定远,西路

----------------------- Page 54-----------------------

由光州攻六安。宋军首先击败刘豫东路军,其余两路望风而逃。这时,
金统治集团为集中力量镇压北方的义军,巩固其统治地区,对南宋采取
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提出以“刘豫之地”归宋作为议和的诱饵。1137
年11月,金废黜刘豫。宋高宗见有此妥协议和的大好机会,于是拒绝了
岳飞反攻中原的建议,不顾主战派的激烈反对,向金“甘臣服,贬称号”。
1139年1月1日,宋金双方达成和议,宋向金称臣纳贡,自降于属国地
位,金则将河南、陕西地区归宋。
金的所谓和议本来就是权宜之计,待其把后方稳定之后,即撕毁和
约,乘南宋麻痹不备时发起进攻。1140年5月3日,金调集大军,分4
路向南宋发起进攻:聂尔孛堇攻山东,完颜杲攻陕西,李成攻洛阳,兀
术亲率金军主力10余万人进攻开封。战争开始时,完颜杲自河中渡过黄
河,入同州,陕西州县有许多原是金、齐官吏,纷纷迎降。5月15日完
颜杲军攻占长安,一直西进至风翔。5月16日李成攻占西京洛阳,兀术
于5月13日入东京开封,14日又进占南京商丘,并乘胜继续向淮西进攻。
这时,南宋朝廷正在为和议成功而弹冠相庆,封官进爵,对金军的进攻
毫无戒备。因此,金军进攻初期气势汹汹,但不久即遭到南宋各地军民
的顽强抵抗,从而遏制了金军的进攻。其中以刘錡在顺昌(今安徽阜阳)
的保卫战最为出色。
当金军南下时,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錡正率1.8万人前往东京赴任。
1140年5月15日进抵顺昌时,金军已占领距顺昌300里的陈州(今河南
淮阳)。顺昌北濒颖水,南有淮河,东接濠州(今安徽凤阳)、寿州(今
安徽寿县),西接蔡州,陈州,是屏障淮河的要点,通往汴梁的要道。
刘錡因此决定停止北上,坚守顺昌,阻击金军进一步南下。5月25日,
刘錡指挥军队击败进逼顺昌的数千金军游骑,接着经过4天的连续奋战,
击败了金3万余人对顺昌的第一次围攻。兀术在开封得知金军进攻失利
的消息,率兵10余万,从东京急趋顺昌。刘錡采用骄敌之计,派人散布
自己贪图安乐、无所作为等假情报,以麻痹金军。兀术中计,骄傲轻敌,
下令留下攻城器械,轻装急进。6月9日,抵达顺昌城下,开始围攻顺昌。
刘錡以逸待劳,抓住金军远来疲惫、骄傲轻敌的弱点,积极出击,以攻
代守。特别是充分利用金军不习惯酷暑、阴雨,疾病流行的弱点,轮番
袭击,连续重创金军。金军既不能速克城恒,又不能长围久困,在遭到
重大伤亡后被迫于12日全部撤离顺昌回到东京。
当顺昌之战正在激烈进行时,金完颜杲军攻凤翔,为宋吴璘军击败;
金李成军攻西京,为宋岳飞军所败;韩世忠军也在淮阳军南击败聂尔孛
堇军。金军再次发起的全面进攻,又以失败而告终。而顺昌保卫战的胜
利,有力地打击了金军主力,策应了宋军在东西两翼及西京地区的作战,
从而全线抑制住了金军的攻势,为南宋的大举反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宋军各路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岳飞按照其以襄阳为基地,连结河
朔,直捣中原,恢复故疆的既定方针,派遣王贵、牛皋、杨再兴、李宝、
张宪、傅选等人,分向西京洛阳、汝州、郑州、颖昌 (今河南许昌)、
陈州、蔡州等地,展开猛烈攻势,并分别派兵接应东、西两面的宋军;
同时派梁兴等人北渡黄河,联络太行山义军,相机收复河东、河北失地,
以便南北呼应。此时,韩世忠军自淮阳、张俊军自庐、寿间北进,吴璘
在陕西方面的作战也有进展。岳飞所部在一个多月中,连战皆捷,收复

----------------------- Page 55-----------------------

了洛阳至陈、蔡间许多战略要地,形成东西并进,钳击汴京金军主力的
态势。岳飞为诱使金军主力南下决战,集结主力于颍昌地区,自率轻骑
驻守郾城 (今河南郾城)。
中原是宋金必争之地,谁控制中原,就可从中央突破对方的战线,
造成对敌分割的有利战略态势。因此岳飞挺进中原,使驻扎于东京的兀
术惊慌失措。他认为,南宋诸路军均易于对付,独岳飞军“将勇而兵精,
且有河北忠义响应之援,其锋不可当”,因而决定诱岳飞军孤军突进,

然后集中主力,“并力一战”。7月8日,兀术率大军直趋郾城。岳飞
率部奋勇激战,重创金军,歼灭金军精锐牙兵和拐子马。10日兀术增兵
郾城北五里店,准备再战,结果又被击败,岳飞军取得了郾城大捷。
兀术不甘心失败,又集中了号称12万人马的兵力,进至临颍。7月
13日又被岳飞部杨再兴、张宪击败,兀术连夜逃走。岳飞估计金军虽屡
战失败,必回军进攻颍昌,便令岳云急速增援驻于颍昌的王贵。7月14
日,兀术果然率步兵10万,骑兵3万向颍昌进攻。王贵、岳云率精骑同
金军展开血战,大败金军,歼其5000余人,俘2000余人,兀术被迫退
回东京。岳飞率军乘胜追到距东京仅有45里的朱仙镇,兀术集结东京兵
10万迎战,同宋军对垒,结果溃败,撤回东京,准备北逃,岳飞反攻中
原,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岳飞反攻中原的同时,宋军在其它战场上也都打败了金军,收复
了许多重要城镇。梁兴等北渡黄河,联络义军,活跃于中条山,收复了
不少州县,切断了金军后方交通要道。河北、河东地区的民众纷纷响应,
约期起义,准备迎接岳飞军的到来。燕京以南,金的号令已无法推行,
金军内部也呈分裂状态,不少将领打算投降。兀术哀叹:“自我起北方

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准备尽弃辎重,
渡河北撤。南宋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形势一派大好。
但是,一贯坚持妥协投降政策的宋高宗和秦桧,把岳飞乘胜反攻视
为他们妥协投降的障碍。在岳飞胜利进军之际,竟丧心病狂地密令韩世
忠、张俊、刘錡等从淮北撤退,又令陕西方面停止作战,陷岳飞军于孤
立突出的境地。然后以“飞孤军,不可久留”为辞,强令岳飞班师。1140
年7月20日,岳飞被迫撤军,致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刚收复的
中原州郡,又悉数被金军占领。1141年4月,岳飞被剥夺兵权。不久遭
秦桧诬陷入狱,12月29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宋高宗赐死。宋与金
订立和议,南宋初期的抗金战争至此以宋称臣纳币、订立屈辱的和议而
告结束。此后,宋金双方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长期维持了南北
对峙的局面。七、中国蒙元时期军事与战争

1.蒙古统一漠北

9世纪中叶,中国北方的回鹘汗国和黠戛斯部相继失去对漠北草原的
控制,原来居住在俱轮泊 (今呼伦湖)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一带
的室韦——达怛各部陆续西迁。到12世纪下半叶,在东起哈剌温山(今

① 《金伦粹编》卷八。
① 《宋史·岳飞传》。

----------------------- Page 56-----------------------

兴安岭),西到阿勒台山 (今阿尔泰山),南至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
广大地区,分布着许多不相统属的大小部落。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中
上游和不儿罕山 (今肯特山)地区游牧的蒙古族,东面有占据捕鱼儿海
子 (今贝尔湖)周围地区的塔塔儿部;西面有控制漠北中心地域(今杭
爱山和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的克烈部,以阿勒台山地区为中心的乃
蛮部,以及游牧于薛良格河 (今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北面和西
北是斡亦剌、豁里、秃麻等“林木中百姓”,分布在今贝加尔湖和额尔
齐斯河之间的森林地区;南面是驻在阴山地区的汪古部。在这些大的部
族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小部落。
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草原上出现了阶级分化。各部统治者为了夺取
财富和奴隶,展开了无休无止的掠夺和战争。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
力量雄厚的部族首领大多组织起以自己为汗的部落联盟。但这些部落联
盟很不稳固,在残酷的战争中不断分化组合。加上在中原立国的金朝,
也以分化和镇压并用的手法介入草原各部的争战,使形势更加复杂。结
束纷争统一各部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出身于蒙古族贵族的铁木真 (1162
—1227)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这一使命。
铁木真少年时,蒙古部因权力争夺而分裂。1189年,铁木真依靠克
烈部首领王罕的帮助,建立了蒙古乞颜氏贵族联盟,同札木合的势力和
蒙古泰赤乌贵族联盟在答兰版朱思 (今克鲁伦河上游支流臣赫尔河附
近)的“十三翼之战”中,铁木真战败。但他很快集合残余力量东山再
起,继续参加草原各部的角逐。1196年,金大举北上进攻塔塔儿部。铁
木真联合王罕从背后进攻塔塔儿部,袭破塔塔儿人在斡里札河 (今蒙古
乌勒吉河)的营寨,杀死其首领蔑兀真笑里徒。从此,铁木真和王罕同
金朝拉上了关系,在草原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占据了有利地位。
斡里札河之战后,铁木真清除了本联盟内部的反对势力,巩固了自
己的地位。1200年同王罕联合,在斡难河大败泰赤乌军,杀其首领,泰
赤乌联盟因而解体。次年,塔塔儿部和一些被蒙古部击败的部落推举札
木合为首领组成一个新的联盟,向铁木真进攻,结果被击溃,新联盟随
即解体。1202年铁木真率军东进,在兀鲁回失连真河 (今内蒙乌珠穆沁
旗境内)消灭了塔塔儿部。当年秋天,乃蛮部联结蔑儿乞部、斡亦剌部
和札木合部,进攻王罕和铁木真。王罕和铁木真南退至金界壕,将乃蛮
联军击败。
铁木真和王罕结盟本是互相利用,双方早存戒心,矛盾不断激化。
1203年春,王罕曾设计谋杀铁木真未果,随即率军向铁木真进攻。铁木
真在哈兰真沙陀 (今内蒙东乌珠穆沁旗北境)同王罕激战,结果惨败,
铁木真仅率19骑逃往班朱尼河(今克鲁伦河下游)。但不久铁木真又恢
复壮大起来,于1203年秋向王罕发起攻击,尽降克烈部众,王罕只身逃
走,被乃蛮人杀死,克烈部灭亡。
塔塔儿、克烈部的相继败亡,引起了草原各部的恐慌。自恃强大的
乃蛮部太阳罕将所有反铁木真的势力联合起来组成联盟,于 1204年春率
军东进,篾儿乞、斡亦剌部和札木合等随后跟进。铁木真闻讯后,先在
合勒合河 (今哈拉哈河)旁的建忒该山整顿部众,然后挥军逆怯绿速河
西行,在土兀刺河畔的纳忽昆山同乃蛮联军展开决战。乃蛮军大败,太
阳罕受伤被擒,札木合逃走,依附乃蛮的各部纷纷投降。铁木真乘胜进

----------------------- Page 57-----------------------

军阿勒台山,收取太阳罕的部众,擒杀札木合。接着铁木真又进攻蔑儿
乞部,降其大部。1206年,铁木真正式建立了大蒙古国,自号“成吉思
汗”。此后,铁木真继续进行统一草原的征战,将乃蛮、蔑儿乞部彻底
消灭,招降了斡亦剌部等“林木中百姓”。到1208年,基本上统一漠北
草原。其辖境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阿尔泰山,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阴
山。
成吉思汗立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军政措施,以加强其统治,他设立
刑法机关,制定法典。把土地分给亲属和功臣,把民众按万户、千户、
百户、十户进行编组。实行兵民结合、军政一体的制度,规定男子“十

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其编制是:十户为最基本单位,
其长称牌头,依次为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高级长官称怯薛。成吉
思汗时期,除经过精选的1万人作为他的侍卫军外,还拥有军队10余万
人,蒙古军队行军作战,是且行且牧,家属随军队行动,有水即足自给。
官兵的战马及武器均由个人自备,并携带账篷、锅碗等生活用具。畜群
跟在军队后面,供军队食用。这种把行军作战同游牧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生活方式,有利于野战和远征。蒙古族游牧的生活方式,狩猎的民族习
惯,吃苦耐劳的品质,使每个牧民都擅长骑射,惯于征战。蒙古战马矮
小精悍,行动快速,耐力久,冲击强,为金朝及中亚东欧各国战马所不
及。这是蒙古骑兵在几乎整个13世纪中称雄广大亚欧地区的一个重要原
因。

2.蒙金战争

在成吉思汗兴起时,金王朝已经衰落。蒙古原来臣属于金,世世纳
贡。金对蒙古族一直采取分化、压榨和屠杀的政策,激起了蒙古人民“怨
入骨髓”的仇恨和接连不断的反抗。成吉思汗被推举为汗后,就“始议
伐金”。但由于条件尚不成熟,“未敢轻动”。随着漠北草原的统一,
不仅扩大了成吉思汗的势力,也为其大举南下攻金建立了较巩固的后
方。为了进攻金朝,成吉思汗采取了这样的战略方针:巩固后方,翦金
羽翼,避开金朝防御较强的东部地区,以金防御较弱的西北面为主要进
攻方向,相机攻取金中都 (今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此,多次进攻金
的藩属西夏,终于迫使西夏屈服,翦除了金西北羽翼。
随着蒙古势力的日益强大,金朝也不断加强北部边境的防御。在东
起嫩江左岸的布西城(今内蒙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境),西南经庆州
(今内蒙昭乌达盟林西县西北)北境,经化德沿阴山直达河套以北,修
起了一道长达3000里左右的边堡线,分兵把口,企图以此阻挡蒙古骑兵。
但对成吉思汗进攻西夏,却没有觉察到是攻金的准备步骤。西夏虽屡次
请援,金都未予理睬,以致自断羽翼。
1211年2月,成吉思汗“誓师伐金”,自龙驹河(今克鲁伦河)率
军南下,越过阴山,袭击金朝边地。同年秋,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大
举攻金。成吉思汗亲率东路军,袭取乌沙堡、乌月营(今河北张北西北),
迫降金军30万人。又攻取抚州(今张北县境),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

① 《元史·兵志》。

----------------------- Page 58-----------------------

西北)击败金将完颜承裕率领的30万军,然后跟踪追击,歼灭金军精锐,
前锋抵达中都。因中都城垣坚固,金又屯有重兵,蒙古军攻城失利,被
迫撤围。与此同时,由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的两路蒙军,攻掠云
内(今内蒙托克托东北)、东胜(今托克托)、朔州 (今山西朔县)等
地。金西京 (今山西大同)守将纥石烈胡沙虎闻讯弃城而逃。两路蒙军
大肆掳掠后北撤。
1212年,金将耶律留哥在辽东起兵叛金,成吉思汗派兵应援,先后
击败约百万金军。这年秋天,成吉思汗率军围攻西京,同时在西京东北
的密谷口设伏,歼灭金援兵。攻城时,成吉思汗中箭负伤,遂撤围北归。
12月,蒙将哲别率军攻打金东京(今辽宁辽阳)未克,便佯装撤走,使
东京守军放松戒备,然后一举袭克。
1213年7月,蒙古军在怀来(今属河北)、缙山(在北京延庆)大
战中,击败金将完颜纲、术虎高琪,乘胜直抵居庸关北口 (今北京八达
岭)。金加强居庸关防守,冶铁封固关门,布铁蒺藜百余里,以阻碍蒙
古骑兵行动。成吉思汗避实击虚,只留少部兵力在北口牵制金军,自率
主力迂回南下,袭取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攻克涿州;另派哲别
率军一部走小道袭取南口,南北夹击,夺占居庸关。此时,金廷内部发
生政变,宣宗完颜珣即位。成吉思汗得知金内地兵力空虚,遂兵分3路
深入中原、辽西等地。至次年3月,除中都等少数城池未克外,几乎扫
遍黄河以北广大地区。蒙古军回师中都城下,迫使金宣宗奉献子女、金
帛后,退出居庸关。5月,金宣宗因害怕蒙古军再攻中都,下令迁都南京
(今开封)。6月,金北方部族人组成的乣军在良乡(今属北京)一带哗
变,投降蒙古。成吉思汗乘机命部将石抹明安、三摸合拔率军从古北口
(今属北京)南下,会合乣军攻中都。蒙古军采取围城打援之策,击溃
了金援军,尽获其所运粮饷,使中都陷于粮尽援绝的困境。与此同时,
成吉思汗为策应进攻中都,令大将木华黎率军进攻辽东。1215年5月,
金中都留守、都元帅完颜承晖服毒自杀,蒙古军终于攻占了金中都。
1216年秋,成吉思汗令三摸合拔率军由西夏绕过潼关,奔袭金南京,
兵至京西杏花营,因金援兵赶到,被迫渡过黄河北归。1217年8月,成
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授权他统率蒙古军及降蒙的乣、汉诸军
攻金。木华黎改变以前肆意杀掠和夺地不守的一贯做法,招降和重用汉
族地主武装首领为其争城夺地。史天倪、刘伯林、张柔等人在他的重用
下,攻取了辽西、河北、山东、山西大片土地。1222年冬,木华黎率军
攻长安 (今西安)、凤翔(今属陕西),未克。次年3月病逝,其子孛
鲁袭职,继续指挥攻金。木华黎父子在任期间,把势力范围由河北、山
东、山西扩至陕西,进一步削弱了金朝的力量。金为集中力量抗蒙,停
止对宋战争,同西夏和好,以全力西守潼关,北沿黄河重兵布防。于是
蒙、金军隔河对峙。
1227年4月,成吉思汗由西夏挥师南下,准备一举攻灭金朝,但不
久病逝。他临终遗嘱:“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
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
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敝,虽至弗能战,

----------------------- Page 59-----------------------


破之必矣” 。提出了借道于宋、联宋灭金的战略决策。1229年8月,窝
阔台即蒙古大汗位,次年率军攻金,1230年2月,攻克军事要地凤翔,
为实行远程迂回战略创造了条件。5月,窝阔台在官山(今内蒙卓资北)
召开诸王百官大会,决定遵父遗旨,借道南宋进攻金南京。这年秋天,
蒙古军兵分3路出师:东路由斡陈那颜率领,出山东济南;中路由窝阔
台亲率,从白坡(今河南孟津东北)南渡黄河;西路由拖雷率领,为主
力,从凤翔南下,绕道宋境,由金州(今陕西安康)沿汉水东进。金哀
宗完颜守绪闻讯,急调黄河沿岸守军20万,至邓州(今河南邓县)禹山
地区阻击蒙古西路军。拖雷避开金军主力,兵分多路北上。金军又匆忙
由邓州驰援南京。拖雷将主力置于钧州(今河南禹县)三峰山附近待机,
另派3000轻骑袭扰金军。金军主力且战且行,数日不得休息,又逢连降
大雪,将士精疲力竭。1232年1月16日,蒙古军在三峰山发起进攻,全
歼金军精锐15万,俘杀金帅完颜合达、移剌蒲阿。随之,潼关金将李平
献关投降蒙古,河南10余州均被蒙古军占领。
3月,窝阔台遣大将速不台率军3万围攻南京。金守城军民奋勇抗
击,经16昼夜激战,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蒙古军停止攻城。8月,蒙古
军在郑州附近击败金援军10余万人。至此,金军主力已所剩无几,南京
城内粮尽援绝。金哀宗于12月自率少数官僚和将士逃往归德(今河南商
丘)。1233年1月,南京守将崔立向蒙古军献城投降。6月,金哀宗逃
往蔡州 (今河南汝南)。蒙古军大将塔察儿率部进围蔡州。11月,南宋
应蒙古之约,遣大将孟珙率军2万与蒙古军会师蔡州城下。1234年1月,
宋军、蒙军相继攻入城内,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3.蒙古西征

(1)蒙古军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击灭突厥乃蛮太阳罕后,太阳罕之子屈出律投奔西辽,并
乘西辽国势不稳,招集旧部,培植本族势力,于1211年袭占西辽国都虎
思斡儿朵 (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以东),灭西辽而代之。屈出律进而谋
复乃故国,乘蒙军正与金朝作战之机,派人赴乃蛮旧境招集旧部。1217
年成吉思汗得知消息,恐其死灰复燃,决定遣兵西征。次年,蒙将速不
台、者别、术赤大破屈出律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屈
出律向西北逃遁,被者别追杀。蒙古尽得西辽之地,遂与花剌子模接壤。
花剌子模是占据中亚阿姆河下游的一个强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其疆域东
北至锡尔河,西南至波斯湾,东南至印度河,西北至阿哲儿拜占,拥兵
40万,积极准备向东扩张。成吉思汗致书其国王阿拉丁,表示希望修好,
通商互利,阿拉丁回书表示同意。但当蒙古商人携带大量货物到达锡尔
河附近的讹答剌城时,被花剌子模将领全部杀害。成吉思汗闻讯极为震
怒,当即决定率蒙军主力西征。
1219年秋天,蒙军主力经乌鲁木齐至伊犁,直趋锡尔河。成吉思汗
决定先分兵攻取各处城堡,然后会师花剌子模都城撒马尔干 (今乌兹别
克中部撒马尔罕)。蒙将察合台和窝阔台率部围攻位于锡尔河畔的讹脱

① 《元史·太祖纪》。

----------------------- Page 60-----------------------

拉耳,由于该城兵精粮足,久攻5个月未下,后由于守将哈伊尔汗和哈
拉札汗不和,遂被蒙军攻克。与此同时,蒙将术赤率军沿锡尔河北进,
攻屠昔格纳克及八儿真、额失那斯等城。蒙将阿拉黑在10月底攻陷伯纳
克特城后,转攻浩罕城,浩罕守将弃城逃往乌尔达赤。蒙将拖雷率领主
力军,以速不台为先锋渡过锡尔河,逼降赛尔奴克。1220年3月,拖雷
进攻布哈尔,布哈尔守将率军突围,在阿姆河畔被歼。成吉思汗在焚毁
布哈尔后。率全军东趋撒马尔干。
花剌子模国王阿拉丁得知蒙军前来,仓惶逃离撒马尔干。成吉思汗
乃命者别、速不台各率万骑追击,同时令拖雷率部作为后援,进攻呼拉
商,平其未平之地。成吉思汗自率大军合围撒马尔干,花剌子模将领被
迫出降。成吉思汗在此整军数月,然后来到特尔米城下,攻破该城。并
于秋天令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军往攻花剌子模旧都乌尔达赤。1221
年2月开始,蒙军在经过6个月的进攻后攻克乌尔达赤,然后纵火焚城,
并决开阿姆河将城淹没。
花剌子模国王阿拉丁从撒马尔于逃至哥疾宁,又经巴尔黑逃往伊剌
黑(今伊拉克)的可疾云城。者别、速不台闻讯,从合耳拉耳(今伊朗
德黑兰东)率军急追。阿拉丁最后逃到地中海的一个岛屿上,病死在那
里。者别与速不台转而扫荡高加索山南北地区,攻掠库木、哈马丹等,
逼使亚赛尔拜然国王请和。这年冬天,者别和速不台率军屯驻黑海沿岸
的木罕,不久突然进攻亚赛尔拜突国西北的乔治亚国,重创乔治亚军,
然后转攻马剌合国。1221年3月底攻破其城。蒙军北还途中,攻破阿尔
塔比勒、撒拉卜、拜勒寒等城,通过阿儿兰国都城干札,回攻乔治亚,
全歼乔治亚军3万人,尔后东掠设里汪国,破其都城沙马乞,并进拔打
耳班城。乘胜北逾高加索山,进击奇卜察克。奇卜察克国王联络阿兰国
合兵抗拒,蒙军先击灭阿兰国军队,然后攻入奇卜察克境内。奇卜察克
人逃往乞瓦 (今基辅),蒙军尾随追击至斡罗思(即俄罗斯)界上。斡
罗思迦里赤王密赤思老与南部诸王组成联军进至的涅培儿河畔,向蒙军
发起攻击,者别和速不台分兵两路,一路过端河 (今顿河)从正面迎击
斡罗思联军,一路至亚速海东南往黑海方向进击。蒙军为诱敌远离其境,
示弱后退,在孩儿桑重创联军,继而将其包围,全歼联军近10万人。然
后乘势直入斡罗思南境,进掠克里米亚半岛。年底,者别、速不台奉命
班师,归途中击破窝勒迦、哈马两河上游的不里阿耳部,取道撒速惕城,
击败康里部,与成吉思汗大军会合。奉命攻取呼拉商的拖雷部,于1220
年11月进攻呼拉商都城你沙不耳城不克,转攻撒卜咱瓦儿城。次年1月,
进逼塞尔柱克国故都蔑而甫,屠城后回师你沙不耳城,破城后大肆屠杀。
接着攻克海拉特城,东返塔里堪,与成吉思汗会师。
这时,花剌子模国王阿拉丁之子札兰丁联络各部六七万骑兵,向巴
鲁安方向前进,成吉思汗令失吉忽突忽率军3万迎战。蒙军初战失利,
成吉思汗急率全军驰援,札兰丁被迫向印度河方向逃跑,成吉思汗追至
印度河畔,札兰丁军大溃,本人凫水而逃。1222年6月,成吉思汗因西
征目的已基本实现,设官监治占领土地,班师返回和林(今蒙古鄂尔浑
河上游)。第一次西征至此基本结束。

(2)蒙古军第二次西征

----------------------- Page 61-----------------------

1234年,蒙古窝阔台汗召开诸王大臣会议,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事
业,继续西征。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决定派强大
的西征军增援,由术赤之子拔都总领诸军。1236年秋天,拔都率大军抵
达窝勒迦河下游草原地带,拔都得知斡罗思布里阿耳部在其右方,奇卜
察克部在其左方,而波而塔斯、毛而因等部则杂处于蒙军与布里阿耳部
和奇卜察克部之间,遂决定先进击布里阿耳部,然后席卷整个斡罗思。
速不台率部迅速击败布里阿耳部。迫其请降。接着拔都令蒙奇进击奇卜
察克部,也大获全胜。窝勒迦河沿岸斡罗思诸部皆为之震慑,向蒙军投
降,整个里海及高加索山以北地区相继落入蒙军手中。
1237年12月,蒙军进逼物拉的米儿国,破其勒也赞、克罗姆纳两城,
并由此进迫莫斯科,一举将其攻占。然后蒙军东趋该国首都物拉的米儿
城,1238年2月将其攻破。蒙军接着北趋与物拉的米儿、斯摩棱斯克为
邻的诺夫果特国,后因春暖雪融,转趋西南水草丰美之地休兵。不久,
拔都分兵进取郭尔在斯科,遭到该国国王瓦西里的抗击,拔都又命哈丹、
不里两将率部前去助攻,两个月后占领郭尔在斯科。蒙军继续向窝勒迦
河、顿河下游前进,于秋天再败奇卜察克,迫其余众逃往匈牙利。这年
冬天,拔都率军至乌拉尔山西北麓,分兵扫荡靠近黑海的蔑里姆部和阿
速部,至1239年初,蒙军已将斡罗思东南诸部全部讨平。1240年拔都率
军进逼斡罗思南部最大的城市乞瓦,乞瓦守将弃城逃走,经匈牙利逃向
波兰。斯摩棱斯克国王入守乞瓦,后被加里西亚国王驱逐。12月初,蒙
军攻破乞瓦,由此进至加里西亚,其国王亦逃往匈牙利。至此,斡罗思
全境均为蒙军所控制,拔都于是准备对波兰和匈牙利发动进攻。
为了一举击溃波兰、波希米亚、日尔曼及匈牙利各国,拔都作出如
下部署:以一部直趋波兰,先击破波兰、日尔曼、波希米亚,以阻止它
们对匈牙利的援助,尔后向多瑙河方向进击,同主力军会合于匈牙利首
都布达佩斯附近;以一部牵制东罗马帝国,以防备其可能对匈牙利的援
助,并向匈牙利东南方向推进,尔后亦指向布达佩斯;主力军则径向布
达佩斯突击。1241年3月,蒙将贝达尔所率的右翼军突入波兰克拉克和
森的米儿,击溃波兰军队,进而攻取拉迪贝尔,沿奥得河西北行进,至
西里西亚都城布累斯劳,因该城防守严密,贝达尔舍城不攻,继续向西
挺进,在里格尼志城下全歼西里西亚、日耳曼、波兰、波希米亚联军 3
万人,然后经拉迪贝尔、莫利维亚至波希米亚、奥地利边境,转向匈牙
利与主力军会合。拔都亲率的主力军侵入匈牙利境后,匈牙利国王急忙
征集各地军队布防都城。拔都将主力分为两路,一路由速不台率领,从
罗马尼亚达兰西勒宛尼亚山隘前进,一路由其自率直往布达佩斯。布达
佩斯城内发生动乱,一些将领率军奔向保加利亚。拔都与速不台会合后,
乘机发起进攻,在赛音河畔全歼匈牙利军,尔后攻入布达佩斯,焚城后
离去。蒙将哈丹率领的左翼军,此时亦攻克鲁丹城,完成了对匈牙利全
境的占领。次年4月,正当拔都准备在欧洲展开新的攻势时,窝阔台汗
去世的消息传来,拔都于是下令全军东返。历时6年的拔都西征,至此
结束。

(3)蒙古军第三次西征
蒙哥汗即位后,决心继承先辈的事业,再次下诏西征。1252年,任

----------------------- Page 62-----------------------

命拖雷之子旭烈兀为统帅,率军远征西亚伊斯兰教国家。当时伊斯兰教
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国,一是立国于麦
门底斯的木剌夷国。1252年7月,旭烈兀派乃蛮人怯的不花率1.2万人
先期出发。1253年10月,旭烈兀率数万大军西进。次年夏天,旭烈兀先
平定土耳其斯坦。1256年1月,旭烈兀率军渡过阿姆河。这时,怯的不
花所率的先锋军已与木剌夷军交战多年,攻夺数城,先后歼灭木剌夷军5
万人。旭烈兀进至撤瓦,命部将库喀伊尔喀率军助怯的不花,会攻秃温
城。攻克该城后,旭烈兀经徒思城至哈不衫城,遣使赴麦门底斯城劝木
剌夷国王投降。木剌夷国王鉴于蒙军压境,无力自保,于5月向蒙军洽
降,请求宽限一年。旭烈兀认为其缺乏诚意,从11月上旬开始攻城。10
多天后,木刺夷国王被迫投降。旭烈兀命其下令全国各部投降,对拒守
不从者则予以屠杀。
旭烈兀灭亡木刺夷后,将大军集结在哈马丹附近略事休整,进而谋
伐黑衣大食国。1257年9月,旭烈兀遣使赴巴格达,劝黑衣大食国王投
降,遭到拒绝,旭烈兀遂率军向巴格达疾进。12月中旬,蒙军分3路进
迫巴格达,先击败前来阻击的黑衣大食军,然后完成对巴格达的包围。
黑衣大食眼见难以抵御蒙军,被迫出降,历时500余年的黑衣大食王朝
灭亡。此后,旭烈兀又西行千里,进至天方(今阿拉伯地区),攻下18
座城池,大肆蹂躏巴尔苏丹、叙利亚等巴尔干半岛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1259年冬天,当旭烈兀进至亚洲西南端欲进攻埃及时,得知蒙哥汗去世
的消息,乃命怯的不花驻守叙利亚,大军立即东归。
从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通
过3次西征,先后征服和占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今咸海以西里海以
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
了察合台汗国;在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了窝
阔台汗国;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地,
建立了钦察汗国;在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等地,建立了伊
利汗国,合称4大汗国,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4)蒙军武器装备的进步和火器的西传
蒙古军队连续征战,驰骋亚欧,横扫万里,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
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以战养战、取用于敌,十分注意吸收其他民
族和地区的先进技术,改善自己的武器装备等措施。正如《多桑蒙古史》
所称:“蒙古所以常胜者,恃北方之马力,资中原之技巧”。
蒙古在13世纪初,还是比较落后的游牧部落,地不产铁,矢用骨镞,
后来向金和西夏购买了一些铁,才开始有了金属兵器。蒙古军队为了对
外扩张,实行了两项发展兵器的基本政策。一是注意掳掠被征服者的器
物和工匠,以补充自己。成吉思汗规定,在征战中凡屠城,“惟匠得免”,
这项政策以后成为定制。 《黑鞑事略》说:“灭回回后,始有物产,始
有工匠,始有器械。……灭金虏,百工之事,于是大备。”蒙古将俘虏
的工匠,集中起来,分配到各个官营手工场,强迫他们制造军器、军用
物品。在元帝国,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有总管府、提举司、局、院署、
场所等单位,总数在300个以上,遍设于全国各地,所辖管的工匠数以
百万计。二是实行奖励政策,不惜高官厚禄,以鼓励发明创造。这两项

----------------------- Page 63-----------------------

政策的推行,使蒙古兵器能很快从落后状态发展到当时的先进水平。在
蒙古利用和吸取先进民族技术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提到的是它对金、宋
火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火器的产生,来源于火药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火药最早的国
家。早在西汉时,已开始把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磺应用于医学。经过炼
丹家的无数次实验,没有发现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从中发
明了火药。隋唐时期的炼丹书籍中,已经有了火药制法的明确记载。10
世纪初。火药在中国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北宋时,火药武器有了较快
的发展。仁宗时(1023—1063年)编纂的《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火
药的3种配方,并记述了10余种火器。但北宋时期的火器,尚处于初创
阶段,基本上还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并参杂一些发烟和毒性药物,
用以焚烧敌人的防御物和物资,对人马主要起震慑和阻碍作用,杀伤力
不大。使用时一般是利用弓弩、抛石机抛射或人力投掷。
在北宋时的燃烧性火器中,已经有了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雳火
球,是用火药、瓷片和竹子裹制而成,燃放时发出霹雳声响。1126年金
军围攻汴京,宋军曾发霹雳炮,可能就是由霹雳火球发展而来。南宋在
对金战争中,曾多次使用霹雳炮。同时,统治北方的金朝,也极力发展
火器,金军在1125年至1126年侵宋时,得到宋人的火器,以后就开始
使用。北宋灭亡后,当时制造火药火器中心的汴京和产硝的泽州 (今山
西晋城)、大名等地,均为金所占据,从而为金生产和发展火器提供了
有利条件。大约在13世纪初,金人发明了用铁制外壳内装火药的爆炸性
火器,称为震天雷。南宋也大量仿制,叫做铁火炮。这种爆炸性火器的
威力相当大。如1277年蒙古军队进攻静江时,宋军在坚守3个月后,将
领娄黔辖率250人用一具大铁火炮集体殉国。《宋史》记述当时的情形
时说:“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城皆崩,烟气涨天,外兵(指城外的蒙
古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
南宋初期,还产生了管形火器。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
发明了一种火枪。它是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药,临阵点放,喷出火焰
来烧人的一种管形火器,可称作是管形火器的鼻祖。1259年寿春府 (今
安徽寿县)人制造了一种叫做突火枪的管形火器,也用巨竹做枪筒,内
装火药和“子窠”,燃放时先放出火焰,火焰尽后,“子窠”发出,响
声如炮。这种“子窠”,类似于后世的子弹。由此可见,这种枪虽然很
原始,但它已经具备了射击性管形火器的基本要素:身管、火药和子弹,
因此,它是真正的射击性管形火器。
元代的火器,在宋、金的基础上,续有发展。在1211年至1215年
之间,蒙古通过几次对金作战和占领金中都,掳获了金军的火药、火器
和制造火器的工匠,便开始使用和生产火器。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
曾使用毒火罐、火箭、火炮等。灭金以后,又获得了金人制造震天雷的
技术。1258年蒙军进攻巴格达时,曾使用铁瓶,可能就是震天雷之类的
爆炸性火器。1274年和1281年,元兵两次东征日本,均使用过铁火炮。
到14世纪初,元在南宋发明的突火枪和火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金
属管形火器。1332年制造的一具铜火铳,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一
具金属管形火器,它比欧洲现存的最古老的火铳要早约半个世纪。金属
管形火器的产生,是兵器发展史上一项革命性的进步,从此火器逐步代

----------------------- Page 64-----------------------

替冷兵器,并向近代枪炮方向发展。
火药是军事革命的先声。火药的发明和在军事上的运用,改变和发
展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
代,同时相应地改变、影响、决定了军队的编制体制,使战争的样式、
规模、强度都有了新的变化。虽然这种影响是缓慢和渐进的,但却是深
刻的广泛的,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
出的:“在十四世纪,火药与火器传到了西欧和中欧。现在,任何一个
小学生都知道,这种纯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革命。”它首
先促使军队的编制装备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使用火器人数逐渐增多及
火器操作技术专门化,炮兵脱离了原来步炮混合编组而成为独立兵种。
由于爆破战术的广泛应用,军队中又相应出现了工兵兵种,并不断发展
壮大。第二,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战场范围的扩大,战斗指挥方式相
应地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冷兵器战斗要求指挥员亲自率领所属军队与敌
人短兵相接、临阵厮杀。但火器大量应用于战斗后,其杀伤力和破坏力
大大增强,而日益增多的不同火器,其性能和用途又各不相同,如何组
织运用这些威力不同的火器去争取胜利,就成为战斗指挥员的重要职
责。在此形势下,周到的司令部工作和强化通讯系统,保障作战指挥,
便益发重要了。第三,火器应用于军事,杀伤力和破坏力的加强,使战
斗队形由大阵趋向小阵,由密集趋向疏散。在战场运动方面也不再是双
方军队“如墙而进”,一往直前,而是适应地形情况,采取低下姿势,
利用敌人火力间隙,逐步跃进了。第四,火器应用于军事,使对城塞的
强攻战斗增多。在冷兵器时代,对城塞大都采用奇袭、围困、计取等方
法,而很难强力攻取。但火器发明后,可用于爆破,因此对城塞的进攻,
往往采取强攻的方法,且成功的次数也较多。攻防手段总是互相竟进的,
进攻手段的进步,客观上促进了防御手段的发展,各类型的坚固筑城随
之产生,各种野战筑城也随之出现,从而使攻防战术都进入了一个新的
历史阶段。第五,火力准备、火力突袭和拦阻射击等战法初步出现,火
力战斗成为整个战斗过程中的首先和重要阶段。冷兵器时期的战斗,一
般是由一次或几次冲击解决战局,冲击就是战斗的全部过程。而火器应
用于战争后,战斗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以冲击代表全
过程,而是由火力战斗开始,以冲击结束,成为火力战斗与冲击相结合
的新型战斗。由此可见,火器应用于战争,引起了战争史上革命性的变
化。
恩格斯在1857年发表的著名文章《炮兵》中写道:“现在几乎所有
的人都承认,发明火药并用它朝一定方向发射重物的是东方国家。……
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
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典礼中。”当10世纪火药火器在中国战场上雷
鸣般轰响的时候,西方国家对火药尚一无所知。直到13世纪时,欧洲的
学者首先是西班牙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了火药。至于火
药兵器在欧洲战场上崭露头角,已经是14世纪的事情了。火药由中国传
到西方,是经过阿拉伯人完成的。早在8至9世纪时,硝和关于医学及
炼丹术的知识一起,从中国传入阿拉伯,当时阿拉伯人把从中国传去的
这种药,称为“中国雪”,开始只是作为药物使用,以后随着中国和阿
拉伯间的贸易往来,烟火及火药制造方法由南宋传入阿拉伯地区。成吉

----------------------- Page 65-----------------------

思汗西征时,蒙古军队使用了各种火器,火药兵器由此传入阿拉伯。据
一种阿拉伯兵书的抄本说,当时所能制造和使用的两种火器,一是“契
丹火枪”,一是“契丹火箭”。“契丹”,正是13世纪至14世纪西方
对中国的称呼,直到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里,仍把中国称为“契丹”。
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和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欧洲国家至此
才接触至火药兵器,并开始学习制造和使用。
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传入欧洲后,不仅对欧洲军事产生了巨大影
响,而且对欧洲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兴起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
展,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火
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
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挡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
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
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
装备着威力强大的火炮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马克
思则认为,中国的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西传,是欧洲资本
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预告。英国近代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也认为:“这
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没有别的东西“能比这
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4.蒙 (元)宋战争

(1)窝阔台攻宋
窝阔台即位以后,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约南宋一同攻金,答应灭
金之后将河南地归宋。腐朽衰弱的南宋王朝深感无力对付金朝,企图借
用蒙军灭金,于是同蒙古结盟。宋蒙联合灭金后,蒙古并未按原先的盟
约行事,只将陈、蔡两州的东南地区划归宋朝。蒙古毁约是早有预谋的。
还在灭金之后不久,窝阔台即有继续南下灭宋的打算,后因时令暑热,
蒙军畏暑,故暂未付诸行动,将主力撤回黄河以北,待机再举。南宋王
朝对蒙古没有履行盟约极为不满,于是决定乘蒙军主力北撤之机,出兵
收复商丘、开封、洛阳3京,然后守河(黄河)、据关(潼关),阻止
蒙军渡河南下。1234年6月,宋军相继收复汴京、洛阳,蒙军闻汴、洛
失守,迅即南下攻洛,宋军因缺粮退兵。蒙军决黄河灌城,汴京宋军死
伤惨重,溃败南归,蒙军后续部队随之跟进,宋蒙双方40多年的争战从
此揭开序幕。
蒙军打破宋军收复3京的计划后,遣使责备南宋违背盟约,随即于
1235年6月决定大举南下灭宋。蒙军兵分3路:西路由窝阔台次子阔端
率领,由巩昌(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进攻四川;中路由三子曲出指挥
南攻荆襄;东路由大将口温不花率领进军江淮,在东起淮河流域、西至
四川绵亘数千里的战线上,向南宋展开全线进攻。其企图是西路军占领
四川后,顺江而下,会合中路军占领两湖,然后再会合东路军合取临安,
灭亡南宋。南宋过去在同金的长期对抗中,逐渐形成了四川、两湖、两
淮分区防御格局。金灭亡后,对蒙军南下企图也有所觉察,并作了一些
防御准备。在荆湖、四川、两淮地区屯驻军队,控扼险阻,以防蒙军南
下。

----------------------- Page 66-----------------------

蒙发起全线进攻后,在四川战区,1235年12月,阔端军自凤州(今
陕西风县)南下攻克沔州(今陕西略阳),包围退守陕蜀咽喉青野原(沔
州北)的南宋赵彦呐军。利州 (今四川广元)守将曹友闻率援军击败蒙
军,又击败转攻大安(今陕西宁强)的蒙汪世显安,收复川陕接壤的仙
人关等隘口。1236年9月,蒙古集中号称50余万的大军先攻武休关(今
陕西留坝南),击败李显忠军,占领兴元(今陕西汉中)。接着在鸡冠
隘(今陕西宁强东北)包围宋曹友闻部,曹友闻兵败战死。10月蒙军长
驱入蜀,相继攻下利州、成都、潼川(今四川三台)等广大地区,旋因
蒙中路军统帅曲出死,阔端弃成都北撤。1239年8月,阔端又率兵进攻
成都,前锋抵达重庆,企图出三峡,入两湖。12月南宋派孟珙率军增援,
孟珙分兵屯峡州 (今湖北宜昌)、归州(今湖北梯归)、松滋(今湖北
松滋)、施州 (今湖北恩施)等地,并在江中分布战舰,严密防守。不
久在归州大垭寨一举击溃蒙军的进攻,并收复了夔州。以后,蒙军虽多
次袭扰,由于四川军民的抵抗,蒙军始终不能东出夔门。
在两湖战区,1235年7月,蒙将口温不花自洛阳攻唐州(今河南泌
阳)被击退。10月,曲出又派兵攻枣阳、郢州(今湖北钟祥),并亲率
主力直攻襄州(今湖北襄阳)、邓州(今河南邓县),蒙军进攻受阻,
迟迟不能前进。1236年2月,窝阔台派兵南下增援,3月,由于南宋守
军叛变,使襄阳陷落。4月,蒙军攻克随(今湖北随县)、郢两州。10
月曲出死于战场,11月蒙古又派特穆尔岱指挥中路军进攻江陵,被宋将
孟珙击败。1239年3月,孟珙连胜蒙军,收复郢州、襄阳等地。以后近
10年间,蒙军屡图攻取襄樊,终未得逞。
在两淮战区,1236年10月,口温不花率东路军发起进攻,攻占固始
(今河南固始)。11月进入淮西蕲(今湖北蕲春)、舒(今安徽庐江县
西南)、光 (今河南光山)地区,接着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1237
年10月,口温不花攻合肥不克,其部将史天泽攻陷光州,进攻寿春(今
安徽寿县)。口温不花先后转攻黄州(今湖北黄冈)、安丰(今安徽寿
县西南),均遭失败。1238年9月,蒙将察罕统兵号称80万增援口温不
花,进围庐州,被宋将杜杲击败。东路蒙军难以再进,被迫北撤。1241
年窝阔台病死,蒙古统治集团为争夺汗位斗争激烈,对南宋战争暂时停
止。

(2)蒙哥攻宋
南宋在同蒙军的作战中,逐步掌握了蒙军的作战特点。为了防止蒙
军再度南下,宋军凭借江淮天险,采取守汉淮以蔽长江,守上游以固下
游的防御方针,加强了两淮、荆湖、四川3个战区的设防,并设制置使,
统一军事指挥。同时扩建水军,阻止蒙军渡江。还根据蒙古骑兵和各战
区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两淮是临安的屏障,因
此,南宋竭力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在军事重镇和要点,加筑城寨,增
加兵力,挖掘壕沟,以限制蒙古骑兵的长驱奔袭。荆湖地处南北要冲,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蒙军一旦突入,宋长江防线必被拦腰切断,整个
防御体系即遭破坏。所以宋廷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防御,派孟珙坐镇于
此。孟珙提出“藩篱三层”的防御部署,形成3道以点控面的防线,加
大了防御纵深。四川是南宋重要的财力、物力供应基地,战略地位也很

----------------------- Page 67-----------------------

重要。蒙军一旦夺占四川,即可出三峡,顺流东下,直逼江东。因此,
自窝阔台起一直把四川作为争夺的重要目标,南宋也作为重要的设防地
区。1242年余玠就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后,采取守点控面的防御配置,并
采纳幕僚修筑钓鱼城(在今四川合川)的建议,以重庆为中心,在嘉陵
江、渠江、涪江和长江两岸险要的山隘及交通要道,修筑了20余座耕战
结合的山城,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枢纽,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防
御体系,对于后来防止蒙古骑兵多路突破和长期抗击蒙军围攻发挥了重
要作用。
蒙哥汗即位后,积极准备对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他吸取窝阔台
全线进攻兵力分散难以突破长江防线的教训,决定采取“绕道西南,攻
其腹背”的战略方针,其计划是先派一军绕道云南、广西,迂回南宋侧
后,再北上进攻,接应主力;然后合兵东下临安,一举灭宋。为此,1252
年7月,命忽必烈率师征讨割据于今云南、四川西南部的大理政权。1253
年9月,忽必烈率军分西、东、中3道自临洮 (今甘肃临洮)南下,经
四川西部向云南进攻。蒙军行经山地2000多里,于10月渡大渡河、金
沙江,12月攻占大理,又招降吐蕃诸部,然后留兀良哈台继续攻占云南
各部,自率主力北归。1256年兀良哈台自云南北攻重庆,大败宋军。次
年又南下攻占交趾 (今越南北部),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迂回。
1258年2月,蒙哥亲自率军南下攻宋。其部署是:忽必烈率中路主
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以兀良哈台为南路,率军经云南、广西北
进,攻取潭州 (今湖南长沙),与中路军会师鄂州;西路为蒙军主力,
由蒙哥亲自率领,攻四川,然后东出夔门;东路由李璮率领,攻海州(今
江苏连云港)等地,以为配合,企图先占四川、荆湖,再与南北两路会
师鄂州,然后顺江东下,夺取临安。
西路蒙军发起进攻后,进展顺利,至1258年12月,攻占川西、川
北、川中大部地区,对南宋重庆、合川等川东军事重镇形成了夹击态势。
蒙哥在取得上述胜利后,企图夺取重庆,东出夔门,但被阻于重庆西北
的钓鱼城下。钓鱼城三南临江,屹立于陡峭的山上,易守难攻,由知州
王坚率兵防守。1259年1月蒙哥在劝降遭到拒绝后,命汪德臣率部进围
合州。2月派纽璘兵到涪州之蔺市(今四川涪陵西)造浮梁,以阻长江下
游宋军增援,并亲率各军渡过渠江进抵钓鱼城下。王坚力战固守,至 3
月底,蒙军连续发起多次进攻,都被击败。到4月,连续大雨20多天,
使蒙军攻势顿减,加之蒙军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战斗力大为减低。南
宋为确保上游,派吕文德率军自岳州逆长江而上,增援四川。吕文德在
涪州冲垮蒙军浮粱,突破蒙军封锁,于6月初到达重庆。然后又率战舰
千余只,溯嘉陵江而上增援钓鱼城,结果被蒙军击败,退回重庆。蒙哥
打退宋援军后,又督促前锋大将汪德臣攻城,汪德臣被宋军飞石击毙。
蒙哥亲自到城下督战,遭宋军炮击,蒙哥身中飞石,重伤而死。进攻四
川的蒙军,随即撤军北归。钓鱼城保卫战的胜利,对改变宋的不利处境,
打破蒙军会师鄂州、顺江东下的战略计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58年11月中旬,忽必烈率中路军南进,企图南取鄂州,与从云南
北上的兀良哈台军会师,配合蒙哥所率西路主力,东攻临安。忽必烈军
先后经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于次年8月渡过淮水,经黄陂到达长江
北岸。9月,忽必烈接到蒙哥死讯和率军北返的命令,但他企图立功后争

----------------------- Page 68-----------------------

夺汗位,拒绝北返。9月3日在阳逻堡(今湖北黄冈西北阳逻镇)击败江
上宋军后渡过长江,进围鄂州。宋廷得知消息,令各战区派兵援救鄂州,
由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一督率诸路援军。忽必烈军渡江后,于
11月进至鄂州城下,随即发动猛烈进攻,鄂州军民顽强抗击,坚守城池。
此时,宋各地援军陆续到来,贾似道率两淮军也进驻汉阳,诸路重兵亦
集结于鄂州附近。南路兀良哈台所率蒙军在潭州遭南宋军民的阻击,一
时难以与忽必烈会师。在这种有利形势下,贾似道不仅不积极打击蒙军,
反而密派使者至蒙军“请称臣,输岁币”。忽必烈因蒙古统治集团内部
争夺汗位而急于北还,在得到贾似道求和后遂撤军北归。1258年李璮率
领的东路军由益都南攻海州、涟水。次年8月在中路蒙军进围鄂州时,
也发动攻势予以配合。蒙哥死后,两淮战事也停了下来。

(3)忽必烈灭宋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他在平定内乱,稳定后
方,巩固政权后,即扩充军队,修造战船,训练水军,准备南下灭宋。
忽必烈总结以往攻宋战略的得失,制定了以主力进攻襄樊,实施中间突
破,然后顺江东下,直趋临安的战略方针。1268年,命中路阿术、刘整
备师进攻襄阳;命西路汪良臣等攻重庆、嘉定等,东路董文炳于淮西筑
城备战,以配合进攻襄阳。
襄樊位于南阳盆地南部,为鄂、豫、陕交通要冲。樊城居汉水北,
襄阳居汉水南,两城隔水相对,有浮桥相连,互为犄角,是荆湖地区抗
元的战略要地,由吕文焕率重兵防守。1268年,忽必烈下令攻襄阳时,
决定采取围城阻援待其自困而后夺取的作战指导,修堡筑垒,步步进逼,
切断其同外界联系,阻击宋各地援兵,以保障对襄阳的长期围困。独揽
军政大权的贾似道,没有采取任何援襄的措施。直到1270年1月,才任
命抗击蒙军有功的李庭芝督师援救襄阳,但军权却掌握在贾似道之婿范
文虎手里。范文虎不肯出兵。1271年4月,在朝野一片呼吁下,范文虎
不得已率军增援,在湍滩(郢州西北)被元军击败而归。6月,范文虎又
率10万军沿汉水北上,再次被元军击败。襄樊被围已久,形势日益危殆。
李庭芝不得已在均 (今湖北均县)、房(今湖北房县)制造轻船,招募
民军3000,以张顺、张贵为将领,于1272年5月趁汉水上涨,乘舟百艘,
顺流而下,冲破元军重重封锁,到达襄阳。张贵主动派人突围到鄂州与
范文虎联系,约定南北夹击元军,打通襄阳与鄂州的交通。9月,张贵率
部按期出战,冲破元军江上封锁,到达约定会师地点,但范文虎违约退
兵,致使民军孤军奋战,全部战死。元军包围襄樊长达5年不下,元将
张弘范向阿术建议,截断江道,阻其援兵,水陆夹攻,攻破樊城,襄阳
不攻自下。阿术从其计,于1273年1月初,派水军焚毁襄阳通往樊城的
浮桥,切断襄阳与樊城的联系。接着用大炮轰烈猛击,然后水陆夹攻,
突入城内。1月11日,樊城陷落。2月27日,元军从樊城移师直攻襄阳,
吕文焕投降元军。元军经过6年之久,终于攻取了这个屏蔽江、汉的战
略要地,为尔后沿江东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1274年宋度宗死后,贾似道为了专权,立年仅4岁的赵■为恭帝。
元军夺占襄阳后,忽必烈决定水陆并进,“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6
月,忽必烈增兵10万南下,其部署是:四川方面元军进攻川东、川西各

----------------------- Page 69-----------------------

要地,以牵制南宋军东援;左丞相伯颜率领主力,以吕文焕为前锋,由
襄阳沿汉水攻鄂州,然后顺江而下,直趋临安;东路由博罗欢指挥,进
攻两淮,牵制宋军南援。9月,元军20万主力沿汉水南下。南宋急调淮
西水军战船万艘,由夏贵率领,到达鄂州附近,分扼长江要隘,阻止元
军由汉入江。元军发动突然袭击,击败南宋水军,搭起浮桥,大军渡江,
攻克长江要塞阳逻堡,南宋鄂州、汉阳不战而降。元军攻占鄂州后,伯
颜令阿里海牙率兵4万留守此地,然后用吕文焕作前导,沿长江水陆并
进。南宋沿江守将多是吕文焕旧部,纷纷投降。1275年1月,贾似道在
朝野舆论的压力下,勉强督诸路兵13万、战舰2500艘出师西上。在求
和不成的情况下,于2月派孙虎臣率兵7万屯于丁家洲 (今安徽铜陵东
北)大江两岸,派夏贵率战舰横亘江中,自己指挥后军驻于鲁港 (今安
徽芜湖西南)。伯颜指挥步、骑兵夹岸前进,设置巨炮轰击宋军。宋水
军望风披靡,不战而退,岸上步兵也一触即溃,贾似道、孙虎臣乘小船
逃往扬州。元军乘胜前进,于3月2日占领建康。然后分兵四出,以一
部兵力继续攻取建康周围各要点,主力准备进攻临安。同时派阿术渡江
攻扬州,以切断两淮与临安的联系。
南宋为保都城,在临安外围各要点布置军队,同时命令由郢州、丁
家洲撤回的张世杰等在镇江方面反击元军。1275年7月2日。张世杰等
集结战船万艘于焦山水域,以10船为组,用铁索相联,抛锚江中,阻止
元军前进。元将阿术采取火攻,继而猛攻宋军,宋军溃不成军,惨遭败
绩。10月,伯颜至镇江,统率元军主力分兵3路会攻临安。文天祥与张
世杰等人一面集中军队在临安准备决战,一面在闽、粤安置后方,以备
万一决战不胜,将朝廷从海道转移到福建、广东。1276年1月,元军进
至临安东北皋亭山。以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已丧失抵抗意志,
接连遣使乞降。2月,元军进入临安,俘宋恭帝及太皇太后等送往燕京。
至此,腐朽的南宋王朝偏安局面宣告结束。元军进占临安后,在东起闽、
粤,西至四川的广大地区内,南宋军民仍拒绝降元,继续坚持了长达 3
年的英勇抗战。1279年1月,元军以水军大举进攻南宋的最后基地崖山
(今广东新会以南海岛)。2月,元将张弘范以战舰300艘与张世杰战舰
千艘、兵民20余万对阵于海上。元军先用火攻,被宋军击退。元军从广
州等地调兵增援,2月3日,先以水军发起猛攻,并用炮石、火箭作掩护,
经殊死激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负卫王赵昺投海自尽。张
世杰率少数舰船突出重围内,因遭飓风袭击,覆船而死。至此,维持了
300多年统治的赵宋王朝最后灭亡,元朝统一了中国,确立了将近90年
的统治。

5.元朝的海外扩张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继承了祖父辈的传统,仍把对外扩张,视为蒙
古应有的崇高事业。在蒙古贵族和军队势力的推动下,忽必烈在攻灭南
宋的同时和在此以后,不断对周边国家发动了频繁的征战。

(1)东征日本
元军东征日本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274年,日本史书称为文永之

----------------------- Page 70-----------------------

役;第二次是在1281年,日本史书称为弘安之役。
1259年,蒙古迫使高丽投降,其势力遂与日本隔海相望。当时,与
蒙古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欧亚,只有日本不与蒙古通好。忽必烈自
然不能容忍这种状况继续存在下去。1266年忽必烈遣使持国书出使日
本。行至巨济岛时因遇风暴而返。次年6月,又派人将国书送至高丽,
责成高丽国王再派使者转送日本。9月,国书送抵日本。忽必烈在国书中
以“大蒙古国皇帝”的身份,要求日本“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但日
本当局对这一要求未予理睬。忽必烈怀疑高丽使者未去日本,又于1268
年9月派黑的去日本,日本人拒而不纳。次年6月,再命高丽使者持中
书省牒文赴日,仍无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于1270年11月,在
高丽设置屯田经略司,随后诏谕高丽准备兵马、舰船、物资,以备经略
日本。与此同时,仍未放弃外交努力,1271年9月和1273年6月,两次
派使到日本,逼日本臣服,否则将以武力相加。这一最后通牒,仍未使
日本屈服。于是忽必烈决定发兵征日。
1273年4月,忽必烈派驻守高丽的元军统帅忽敦等人率军攻入耽罗
岛,在岛上设招讨司,从而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1274年8
月,忽必烈任命忽敦为征东都无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
统帅蒙汉及高丽军共3.2万余人东征日本。10月3日,元军从高丽合浦
(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航,驶向对马岛,6日,元军在对马岛登陆,
全歼日本守护军,占领对马岛,14日,过对马海峡。傍晚,元军先头部
队在壹岐岛登陆,与日守护军激战,日军战败,元军攻入城内。16日元
军逼近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肥前守护军惨败。元军没有在肥
前登陆,而是转向博多湾。
日本朝廷及幕府事先对元军发动进攻毫无察觉,直到20日才得知对
马陷落。日本的抗登陆作战,是在大宰府西守护所少贰兼任“三前二岛”
守护藤原经资的指挥下进行的。藤原经资得知元军转向博多,一面部署
防御,令九州各地武士向博多集结,一面上报幕府。10月19日,元军在
博多湾登陆,占领今津地带。由于这一带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
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元军撤回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20日
晨,元军分两路分别在博多湾西部的百道原和东部的箱崎方向登陆。在
百道原登陆的一部元军,上岸后遭到日军前线指挥藤原经贸率领的 500
名骑兵的抵抗。元军战鼓齐鸣,杀声震天,弓矢齐飞,火炮齐鸣,日本
武士心惊胆战,战马惶恐不前,被元军分割包围,“伏尸如麻”。在百
道原登陆的另一部元军,进入西部的赤坂高地,受到日军的殊死抵抗,
被迫向展原方向后退。在箱崎方向登陆的元军,击退守军的抵抗,占领
岸边松林,从背后突击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抵
挡不住,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元军紧迫不舍,由于刘复亨中箭受伤,
追击势头有所减弱,加之天色已晚,元军遂停止进攻。
当晚,元军统帅忽敦召集将领讨论进止。经过一天的战斗,元军登
陆成功,并占领了一些地域,但伤亡不小,兵疲矢尽,统帅受伤,对日
军的作战能力颇有惧意,加上对日军数量估计过高,遂决定全军撤回船
上,翌日班师。当夜,狂风暴雨大作,元军船只触礁的甚多,忽敦连夜
冒着风雨撤军回国,第一次东征日本就此结束。据史料记载,在这次征
战中,元军损失兵力1.3万余人,主要是死于风暴。

----------------------- Page 71-----------------------

元军首次渡海东征日本,因受风暴袭击,主动撤兵。日本朝野认为
这是神风天佑,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祈神活动,酬谢神灵
庇佑,祈告神灵不要让元军再次入侵。同时为防御元军再次来攻,日本
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时宗大力加强备战,增加日本西部的防御兵力,并费
时5年在博多湾沿岸筑起了一条10余公里长、6尺高、1丈宽的石坝。
还令大宰府西守护所少贰准备入侵高丽。日本武士从此经常侵扰高丽南
部沿海。高丽请求忽必烈发兵进攻日本,以保障边境安全。忽必烈第一
次发兵东征,旨在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日本臣服,并不想占领日本。忽
敦利用忽必烈这种心理,以“入其国,败之”掩饰元军败退的实情。因
此,忽必烈以为日本受到打击后,可能改弦更张,与元通好。于是派杜
世忠等人持国书出使日本,以建立友好关系。但北条时宗认为这是对他
的侮辱,拒不接受国书,并将元使一行30余人全部处以斩刑。元灭南宋
后,忽必烈注意到杜世忠使日4年,音信全无。南宋降将范文虎以自己
的名义,再派使者赴日,又遭杀害,忽必烈于是定下了以武力征服日本
的决心。
1279年,忽必烈即着手准备第二次征日,任命忽敦和洪茶丘为元军
统帅。第二年,又设征东行中书省,任命范文虎、忽敦、洪茶丘为中书
右丞,行中书省事,以统一领导东征战备工作。同时命范文虎去江南招
集10万人、战船3500艘组成江南军,拟从庆元 (今浙江宁波)启航,
东渡日本,令洪茶丘、忽敦等组成东路军共战船900艘、4万人取道高丽,
过对马海峡,进攻日本。两路元军由阿剌罕统一指挥,择期出发,定于
1281年6月15日会师壹岐。
1281年5月3日,东路军从合浦起航,开往巨济岛。5月21日,直
驶对马岛登陆。守岛日军顽强抵抗,全部战死。26日,东路军攻入壹岐
岛。按照作战部署,东路军应在此等候江南军前来会师。但忽敦自恃有
上次征日的经验,又想争夺头功,因而无视壹岐会师的计划,贸然率军
从壹岐出发,驶向博多湾。日本北九州镇西守护所辖部队,得知元军占
领对马、壹岐后,在藤原经资率领下,立即进入沿海石坝阵地,严阵以
待,6月6日,元军进入博多湾后,发现沿海滩头筑有石坝,难以登陆,
又得知志贺岛和能古岛防御薄弱,忽敦遂令舰船靠近志贺岛锚泊。当夜,
日军小部队乘小舟偷袭元军纵火烧船,给元军造成一些损失。7日晨,洪
茶丘率军占领志贺岛。志贺岛狭长,退潮时露出的海滩可直通陆地。元
军力图夺占海滩,以便从侧后进攻博多的守军。于是双方对海滩展开了
激烈争夺。元军善于集团进攻,在狭长地带作战难以发挥这一特长,因
此元军损失颇大,被杀千余人。由于日军顽强抵抗,战斗持续到6月13
日,元军未能前进一步。时值盛夏,疏菜饮水供应困难,士兵长期在海
上生活和战斗,疲惫不堪,疫病流行,病死者多达3000余人。在这种情
况下,抢占博多湾的计划已难以实现。忽敦军遂决定于6月15日从志贺
岛撤退,驶向壹岐岛,与江南军会师。
但江南军并未按事先计划如期抵达壹岐岛,这是因为阿剌罕侦知日
本平户岛守军均被调至大宰府,遂决定将两军会师地点改为平户岛。6
月初,阿剌罕病死,接替指挥的阿塔海尚未到任,无人负责。早在6月
初江南军曾派出先遣舰队前往壹岐岛与东路军联系。范文虎鉴于先遣队
早已出发,不宜久等,遂在阿塔海尚未到职的情况下,令江南军于6月

----------------------- Page 72-----------------------

18日分批开航。7月,“范文虎、李庭以船三千五百艘,兵十万余至次
能、志贺二岛,忻都(忽敦)、洪茶丘率所部会之。舳舻相衔而进,屡
为日本人所却,招讨使忽都哈思等战没,诸将以略失利,乃移于肥前鹰

岛” 。7月27日,元军在开往鹰岛途中,先头部队受到日本水军攻击。
范文虎与忽敦“欲先攻大宰府,迟疑不发”,在海上停留了一天。
8月1日,台风袭来,元军船毁人溺,丧师大半。江南军张禧所部和
也速儿所部见天气恶劣,将战船疏开锚泊,避免了台风袭来时互相碰撞,
所以损失不大。台风过后,他们命部属立即救援遇难的元军将士,落水
的范文虎也被救起。张禧向范文虎建议,江南军士卒未溺死的尚有半数,
且都年轻力壮,如果将他们组织起来,强行登陆,背水一战,或可取胜。
但范文虎置士兵生命于不顾,率先乘船逃跑。其他“诸将各择坚好船乘
之,弃军士十余万人于山下”,大部分战死,“余二、三万人为其所虏,
至八角岛悉杀之”。元军第二次东征日本,以惨败而告终。
忽必烈没有从两次东征日本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是一意孤行,准备
第三次征日。从1283年至1290年曾一再下令征日,但因大臣谏阻或忙
于镇压人民的反抗,未能实行。1294年1月,忽必烈去世,征日计划也
随之中止了。

(2)进攻占城
占城,宋以前称林邑、占婆或环王国,即今天越南的中南部地区,
汉、唐以来即为中国友好邻邦,忽必烈时,占城国王“岁遣使来朝,称
臣内属”,“屡贡方物”。补的继承王位后,不甘受制于元朝,扣押元
朝派往马八儿国途经占城的使者。1282年,忽必烈调江浙、福建、湖广
兵5000人,海船100艘、战船2500艘,由唆都率领,循海道进攻占城。
11月,唆都率水军自广州浮海至占城港,依岸驻屯。占城沿木城四
面约20里处起楼栅,立炮台百余座防御,占城国王于木城西10里设行
宫,率重兵屯守。唆都在多次招降失败后,于1283年1月15日半夜发
船攻城,以1600人攻城北,300人攻城东吵咀,3000人攻城南。攻城北
的部队,在进攻途中遇到风涛,损失不少战船,至天明始泊海岸登陆。
占城打开木城城门,以象队为前锋,出动万余兵力,抵抗元军的进攻。
经过苦战,最终失败,木城为元军所破,占城军伤亡数千人,数万人溃
散。补的弃行宫,率余部退入大州西北的鸦侯山。17日,元军进入大州。
补的一面遣使求和,作为缓兵之计;一面派人去交趾、真腊、阇婆等国
借兵,并征集宾多龙旧州兵马,准备与元军决战。但交趾等国慑于元朝
声威,为求自保,拒绝了占城的请求。
2月16日,元军进攻占城国王所在地境,占城军奋勇抵抗,并抄袭
元军归路。双方相持到6月,唆都在大朗湖大败占城水师。占城国王避
居深山,指挥军队继续抵抗。次年2月,忽必烈再派江淮兵1.5万人,
船200艘循海路增援,但仍然没有取得预期战果。唆都只得于3月6日
引军回国。同年7月和11月,占城国遣使入贡元朝,双方又恢复了正常
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

① 《新元史·日本传》。

----------------------- Page 73-----------------------

(3)进军安南
1253年,兀良哈台率蒙军平定云南,1257年出兵安南,攻破其王都,
安南国王逃亡海岛。因天气炎热,蒙古兵不能久留,遂还师。后来,安
南国王陈光昺被迫称臣入贡,接受忽必烈的册封。1267年,忽必烈宣诏,
以“君长亲朝”、“子弟入贡”、“编民数”、“出军役”、“输纳税
赋”、“置达鲁花赤”等条款相约束,企图进一步控制安南。陈光昺不
愿接受这些苛刻条件,上书请免。1277年,光昺死,子日烜继位。忽必
烈曾多次召陈日昺入朝,日昺托致不至。1282年,元军征占城,要求假
道安南,又遭拒绝。忽必烈于是决定进军安南。
为了防御元军进攻,陈日烜从兄兴道王陈峻屯兵边境拒守。1285年,
元军在脱欢率领下,分6路进攻,击败陈峻军,渡过富良江。陈日烜亲
率10万人来援。沿江部署兵船,立木栅拒守。元军进攻,日烜退守天长、
长安。这时,唆都率领远征占城的元军北返,与脱欢军会合,分水陆两
路追击,日烜屡败,退至安邦海口。但这时安南援军渐集,而元军师老
兵疲,加上暑雨疾疫,死伤甚众,只好放弃京城,撤兵回国。在撤退途
中,屡遭安南军追击和伏击,将领李恒中毒箭死,唆都部在乾满江被歼,
脱欢逃回思明州 (今广西境内)。
1286年,忽必烈下诏罢征日本,集中力量进攻安南。次年,忽必烈
发江淮、江西、湖广3省7万兵、船500艘;云南兵6000人以及海外四
州黎兵1.5万人共计9万余人分道进攻安南,所有部队均受脱欢节制。
11月,脱欢率军到达思明州,然后命程鹏飞、孛罗、合答儿率万人由西
道水平出击;命孛罗齐率万人随脱欢由东道女儿关北进;阿巴齐率万人
为前锋,乌讷尔、樊楫率水军由玉山、双门、安邦口进攻。途中,与安
南战船400余艘遭遇,元军歼安南军4000余人,获战船100艘。元水军
乘胜直逼安南。程鹏飞、孛罗、合答儿经老鼠、陷沙、茨竹3关,连战
17次,均获胜利。12月,脱欢进抵茅罗港。接着,乌讷尔率水军,阿巴
齐率陆军,水陆并进,攻破安南城,陈日烜逃至敢喃堡。1288年1月,
陈日烜败退入海,脱欢命诸军追击,不及而返。元军此次远征,虽连连
获胜,但由于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又不服水土,多染疾疫,加之安南
军民奋勇抵抗,已夺取的险隘纷纷失守,元军损兵折将,只得撤退回国。
1290年,陈日烜死,子日燇立。1293年7月,忽必烈又令刘国杰等第三
次远征安南。次年3月,忽必烈病逝,元朝才罢征安南。

(4)南击爪哇
爪哇国即今天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古称阇婆国。元建立后,与爪
哇互派使节,保持着友好的关系。1280年和1286年,爪哇杜马班国王哈
只葛达那加剌先后两次遣使入元,忽必烈对爪哇王室成员未能亲至深为
不满。1292年2月元派使出使爪哇,被爪哇王黥面,忽必烈认为这是对
“抚有四夷”的大元帝国的莫大侮辱,遂决定出征爪哇。
同月,忽必烈任命史弼为统帅,亦黑迷失和高兴为副帅,率兵2万
人,战船千艘,渡海进攻爪哇。11月,军队在泉州集结。12月,船队由
后渚港启航,经七州洋(南海北部)、万里石塘(今西沙群岛)、高趾、
占城,于次年正月至东董山、西董山(今纳士纳群岛),入混沌大洋(今
南海南部),再经橄榄屿(今加里曼丹岛坤甸西面海中)、假里马答(今

----------------------- Page 74-----------------------

加里曼丹),到达勾栏山(今加里曼丹岛西南端附近)。然后驻兵伐木,
造小舟,准备用于登陆。2月元军进抵吉利门(今马威安岛),并在爪哇
中部北岸的杜并足(今爪哇锦石西北)登陆成功。然后兵分两路,史弼
等率水路由戎牙路(今苏腊巴亚)港口顺泗水航行至八节涧(在泗水南),
高兴、亦黑迷失则率马步军循陆路前往八节涧会师。
当时,爪哇与邻国葛郎关系恶化,爪哇国王被葛郎国王哈只葛当所
杀。爪哇国王女婿土罕必阇耶攻打哈只葛当失败,退保麻诺八歇,得知
元军到来,遂遣使迎降并求救。史弼允其所求,领军进击葛郎兵,哈只
葛当失败回国。3月15日,史弼分3路进军,东西两路分别由高兴、亦
黑迷失指挥;另一路为水军,溯流而上;土罕必阇那所部为后续部队,
预定19日进攻葛郎国首都答哈。19日,元军到达答哈,哈只葛当指挥
10余万人迎战,结果葛郎军大败溃入河中,被死者数万人,被杀死者5000
余人。哈只葛当退至城内据守,元军一面围攻,一面招降。当夜,葛当
国王出城投降。
4月2日,土罕必阇耶要求回国,以便更换正式降表。史弼同意所求,
派兵护送他回国。途中,土罕必阇耶背叛,杀害护送的元兵,并率部突
然向元军发动进攻。元军毫无准备,边抗击,边退却,步行300里,于
24日到达海边,登舟返航。经68昼夜航行,回到泉州。元军远征爪哇,
以失败而告终。 1294年忽必烈去世,随后中国和爪哇恢复了传统的友
好交往。

----------------------- Page 75-----------------------

八、中世纪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学术

世界中世纪军事思想与军事学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
况。在欧洲,受封建割据、经济发展缓慢、神学和经院哲学盛行等不利
因素的影响,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一时期军事
理论的代表作仅有 《将略》、《战术》等寥寥几部,而它们又主要是继
承和发展古罗马军队建设和作战思想的产物。在中国,兵学发展出现第
二次高潮,不仅撰写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军事著作,出现了系统教授军
事理论的武学,填补了许多军事理论的空白;同时在发明火药、火器并
将其应用于战争之后,对火器时代的战术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可贵的
实践。中世纪还是中国兵学迅速向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向朝鲜半岛
和日本等国迅速扩展的时期。由遣唐学生带回国的中国兵书在日本兵学
界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日本兵学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参考读物。

1.拜占庭及欧洲军事思想与军事学术

(1)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概况
拜占庭帝国自诩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在军事思想上自然也不例
外。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军事著作《将略》、《战
术》在内容上明显继承了古罗马人的军事理论,尤其是韦格蒂乌斯《论
军事》一书的内容。
《将略》(又译《战略法》),6—7世纪初由拜占庭一位不知名的
作者伪托莫里斯皇帝之名写成。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战术范畴的问题。
按照那位不知姓名的作者的说法,该书是在总结6世纪拜占庭军队的作
战经验,并利用《论军事》一书的观点写成的。重点论述了军队的编制、
武器装备、训练、队形编成、作战方法、战斗保障和各民族进行战争的
特点,以便为拜占庭那些军区指挥官们提供作战理论上的指导。
遵照拜占庭帝国重视骑兵的传统,《将略》首先极力主张建立更为
强大的骑兵队伍,并装备精良的防护器具和武器,认为优良的骑兵才是
克敌制胜的重要力量。其次,该书强调作战的突然性,认为战争胜败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攻击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其三,该书特别重视将帅的
个人素质和指挥才能,认为将帅应当关心武器,更应当讲求指挥艺术。
就像离开舵手不能把船从大海领入海港一样,离开高超的指挥艺术就不
能战胜敌人;与其与敌人直接战斗,不如用计谋打败敌人。
《战术》,通常被认为是拜占庭皇帝利奥六世撰写的,或者按他的
指示由大臣们撰写的。利奥六世于886年即位,911年死去,写过许多有
关神学的著作和诗歌。在这部与《将略》差不多齐名的军事著作中,作
者论述了罗马军队的组织、战略战术问题,并提倡针对敌人战法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击败敌人。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西欧各国也都进行了频繁、长期的战争,
涌现出许多卓越的指挥官,却没有象样的军事著作流传后世。人们要想
了解其作战指挥艺术,只能到记载战争过程的史书中去搜寻总结。

(2)军队建设思想

----------------------- Page 76-----------------------

拜占庭的将帅和军事理论家大都极为推崇古罗马军团的建军方针和
编制体制,主张继承其基本特点,如纪律严明,组织严密,武器精良,
战术巧妙,精诚团结等。
根据主要敌人为阿拉伯骑兵的状况,他们都主张把骑兵 (尤其是重
装骑兵)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骑兵部队的基本编制单位是中队,约有
200—400人;中队之上为大队,约2000—3000人,必要时还可以建立预
备队。他们强调平时要对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士兵熟悉如何编组战
斗队形,如何相互配合进攻和在各种不同的地形上实施战斗机动;要训
练指挥官和士兵懂得如何根据不同路线和敌情编组行军队形,以保障粮
秣的供应和军队行动与驻止的安全。
他们强调战争中的精神因素。例如,拜占庭名将贝利撒留认为:“在
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是数量,而是精神上的勇气。”在中世纪社会里,
激励勇气的最主要办法莫过于使战争带上宗教的色彩,将人们的宗教献
身精神转化为战场奋斗精神。同时也依靠金钱财物的困惑,用犒赏士兵,
分发战利品的手段来刺激人们的战斗热情。如果说拜占庭帝国的建军思
想与其兵役制度相适应的话,在西欧骑士制度上产生的建军思想则具有
不同的特点。西欧封建主的军队通常不是常备军,无法进行经常性的系
统训练,其编制也受到封建主财力大小的影响,不能强求一律。这样,
中世纪西欧各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保障兵员按时应召集结,如何制止
其临阵脱逃上面。当时各国都颁布了关于服兵役的法令,对拒不应召者、
临阵脱逃者都有严厉的处罚。有的法令还规定了应征者必须自备甲胄、3
个月的粮食和半年的衣服、长矛、盾牌、弓箭等十分详细的内容。这些
规定基本上保证了士兵可以不赤手空拳走上战场。

(3)故略战术思想
欧洲中世纪的军事战略以拜占庭帝国所奉行的最具有典型性。
为了维护帝国广阔的疆土,拜占庭统治者长期实行防御战略。他们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区,每个军区又都修筑了数道坚固要塞、良好的军
用道路和烽火报警系统。对敌国的入侵,由各军区指挥官组织防御,必
要时从其他军区抽调兵力增援,以便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奋力将入侵
者压迫至自己设防坚固的山口或河流渡口,运用优势兵力向心攻击,将
敌人彻底击溃。拜占庭在查士丁尼时代奉行过积极扩张的政策,此时通
常采取抽调精兵,长驱直入,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敌国的战略要地和首
都,以最小的代价,用最短的时间占领敌国。对敌国主力,则往往使用
诱敌深入,断其粮道,包围聚歼的方式,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
巧妙选择战机,是拜占庭战略计划往往奏效的重要因素。拜占庭帝
国将帅和军事理论家们十分注意分析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的主要特点,认
为隆冬时节是进攻斯拉夫沼泽地区居民的最好机会,因为拜占庭军队可
以滑冰接近他们的居住地,而斯拉夫人则无法在水中和芦苇荡中找到他
们的藏身之处。2月和3月份匈奴人和塞西亚人的骑兵常会遇到饲草匮乏
的困难。秋、冬、春三季,对山区部落的敌人来说,大雪会暴露他们的
行踪,植物也掉光了叶子,使他们全无掩蔽之物。寒冷和阴雨的天气是
进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极好时机。因为此时,他们往往情绪低落,战
斗力大为下降。

----------------------- Page 77-----------------------

拜占庭帝国的将帅和军事理论家们还发现,经济、政治和心理的因
素也会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在敌国或邻国的
宫廷里收买、安插自己的间谍,探听其重要情报,以重金贿赂边疆野蛮
部落的酋长,不失时机地与邻国结成同盟,以减少国家安全方面的压力。
他们甚至经常利用宗教手段来达到军事目的,使国内居民普遍坚持基督
教信仰来抵御阿拉伯人的入侵。
具体作战时,拜占庭军队总是喜欢野外进攻。其基本战术队形主要
由5部分组成:中央第一横队、中央第二横队、预备队及后卫队、负责
近距离包围和掩护侧翼的卫队、负责远距离包围和掩护的部队。作战时,
走在最前面的是骑兵,骑兵之后为重步兵。重步兵“排成十六列的纵队,
第一列在前进时把防盾连锁起来,以后各列再把防盾顶在头上,好像罗
马人的龟形阵一样。在重步兵的后面就是弓弩手。他们的箭要从前列的
头上发射过去。一旦当敌人为骑兵的冲锋所突破,扰乱或分散时,重步
兵即以纵队实行突击,投掷他们的枪矛,并用剑斧实行肉搏,而由矢箭
所构成的弹幕则在他们的头上飞过。所以在他们的战术中,骑兵与步兵,

突击和投射之间都有密切的配合” 。
拜占庭军队也很重视城寨防御。他们在行军时继承了早期罗马军队
的传统,每到达一个新的目地的,都要赶在天黑之前用随身携带的锹镐
挖好战壕,筑起栅栏,防止敌人夜间的袭击。拜占庭的城堡多属同心圆
式,其中最典型的要属君士坦丁堡。它有多道由巨大石块砌成的围墙环
绕,墙体上修建了许多守卫塔。这样,在抵御敌人进攻时,守军可以以
守卫塔为支撑点,相互支援,又可以形成较大的防御纵深,长期坚守城
垒。君士坦丁堡在抵抗阿拉伯人、十字军的进攻中多次获胜,主要原因
即在于其完善的城防体系和有效的城守战法。不过,相比较而言,拜占
庭军队更喜爱野战,即使在守城时也总是将城堡作为野外防御战和进攻
战的基地,从而使其城垒防御作战具有浓郁的积极防御色彩。
以轻骑兵为主体的阿拉伯军队采用的是远古以来常用的那种轻骑兵
战术,即让轻骑兵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锋,反复地袭击敌军,直到在敌人
阵线上打开缺口,然后实行各个击破。当他们所面临的是拜占庭等较为
强大的军队时,也采用夜战袭扰的方式,疲惫敌人,削弱敌人,然后伺
机予以歼灭。有时,他们还采取佯败战法,退却以诱敌深入,然后返身
将前来追赶的突出孤立之敌包围消灭。
由各野蛮民族建立起来的西欧各国军事力量崛起之初,战术水平并
不高。法兰克人仍像其祖先那样,排成密集的队形等待敌人骑兵冲过来,
然后在停下来的骑兵周围或马下挥剑将战马和士兵砍倒。英国的盎格鲁
—萨克逊人作战时也只是以大致平行的序列将士兵排起来,然后便是一
场混战,直至一方抱头鼠窜为止。随着军事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向当时战
术最先进的拜占庭军队学习的结果,西欧各国军队的战术水平也在不断
提高,出现了栅栏式和楔形两种骑兵战斗队形。
栅拦式战斗队形通常由若干长矛手组组成一个标旗,在封建领主的
带领下排成一列横队与敌交战。每个长矛手组包括一名骑士、佩剑待卫、
骑兵弓箭手、步兵弓箭手、少年侍卫等。作战时,骑士在最前排,每名

①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一卷,第十四章,军事译粹出版社1968 年版。

----------------------- Page 78-----------------------

骑士之间相隔5米。后面一排则是佩剑侍卫等侍从。这种横队与敌人一
接触,就变成了捉双成对的单骑会战,谈不上什么整体的战术配合。
楔形战斗队形源于希腊罗马时代的楔形阵,在中世纪通常被十字军
所采用。作战时,由重甲骑兵组成的突击集团位于最前列。阵线中央为
步兵,步兵的两翼和侧后由少数重甲骑兵掩护。作战开始后,由重甲骑
兵首先完成分割和打乱敌军队形的任务,继以步兵歼灭敌人。这种战斗
队形用来进攻步兵方阵最为有效。
欧洲中世纪各国步兵数量不多,步兵战术的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
目前所知道的主要有基辅罗斯采用的墙式战斗队形。该队形主要由持矛
及大盾牌的步兵组成,纵深约10—20列横队,队形密集,可以实施强有
力的正面冲击,抗击敌军骑兵的正面冲击。但它也有调动不灵,翼侧和
后方易受袭击的弱点,通常需要骑兵加以保护。

2.中国兵学与战法(上)

(1)兵书和兵学发展概况
中国兵学自先秦秦汉时期出现百家争鸣,人人议兵的兴盛局面之
后,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据统计,先秦秦汉时期有存世兵书103部,
存目兵书147部,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时间里,存世兵书仅有88部,
存目兵书87部。其中受到兵学界重视的仅有《三略》、《曹注孙子》等
寥寥几部。进入唐宋时代,情形就大不同了。据统计,隋唐五代有存世
兵书50部,存目兵书166部;宋代有存世兵书229部,存目兵书352部,
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者,质量上也大大提高。如 《李卫公问对》、《卫
公兵法》、《太白阴经》、《武经总要》、《守城录》等书都在中国兵
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代,兵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唐宋以前
的兵书主要是私人著述,理论传授也以设帐授徒的方式进行。唐、宋王
朝建立以后,都比较重视兵学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曾与兵学家李靖长
期研讨兵学问题,留下了著名的兵书《李卫公问对》。宋朝皇帝也很注
意用兵书来提高将帅们的指挥艺术,著名的《武经总要》、《武经七书》
都是奉圣旨由官方出面编修而成的。唐、宋时期专门培养军官所设立的
武学、武举,也对兵学理论的发展和传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宋时代,文人论兵的现象日益普遍。从先秦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撰写兵书主要是统兵将帅们的事。自唐宋以来,越来越多的文
人士大夫登上兵学讲坛。例如一生未直接领兵作战的唐代兵学家李荃,
兵学著作甚丰;著 《长短经》的越蕤,也是未上过沙场的平民百姓。宋
代不仅有许多一生从事兵书注释校勘的武学博士,更有以陈傅良、叶适
为代表的注重兵学研究的永嘉学派,有苏轼、陈亮、辛弃疾等念念不忘
研讨兵学的一代文豪。他们在兵学典籍的校刊、注释、解说方面贡献极
大,对战争性质、建军治军和战略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推动唐
宋兵学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兵书是兵学的主要载体。其数量种类的多寡是兵学发展与否的重要
标志。唐宋时代的兵书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著、疏、辑、译4大类。
一类是著述兵书。如综合性兵书 《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

----------------------- Page 79-----------------------

《虎钤经》等;专门论述城邑防御的《守城录》;专门论述边防守备和
兵要地理的《靖边备要》、《边防龟鉴》;专门论述谋略战法的《百战
奇法》;专门论述兵制的《历代兵制》;专门论述军事人物的《何博士
备论》、《中兴十论》、《百将传》等。许多著述样式是前代所没有的。
二是注疏兵书。兵书注疏始于汉代,在唐宋时代进入第一个高峰期。
唐代先后有李荃、贾林、杜牧、陈皞、孙镐等人为 《孙子》作注;宋代
注解《孙子》的更多达10余家,其中成就较大者有《梅圣俞注孙子》、
《张预注孙子》、郑友贤《孙子十家注遗说》等。其他注释《素书》、
《三略》、《司马穰苴兵法》、《尉缭子》、《管子》、《阴符经》的
也很多。宋代兵书注疏的最显著特点,是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零散的单部
兵书注释,而要对古代兵学的经典之作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整理,或将前
人兵书注释的成果汇集起来。其明显标志便是《十一家注孙子》和《施
氏七书讲义》。前者几乎汇集了唐宋及以前历代重要《孙子》注家言论,
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后者将官方颁布的《武经七书》作系统地注疏讲解,
也开了后世以标题讲章的方式疏解兵书之先河。
三是汇辑兵书。汇辑军事史料的做法始于唐代。杜佑编纂《通典》
一书时,曾分门别类编入大量的兵学史料。宋代出现了较完整意义上的
汇辑类兵书,如分门别类辑录前代兵学内容和军事资料的《武经总要》,
完整汇辑古代经典兵学著作的《武经七书》等。
三是翻译兵书。唐宋时代,中原与边疆各民族军事文化融合日益密
切,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将古代兵书译介给边疆民族。辽初东丹王
耶律倍曾译有《阴符经》,金代则有女真文《孙子兵法》、《三略》、
《六韬》等书问世,西夏刊有西夏文《六韬》、《三略》、《孙子兵法
三注》等书。如此大规模地翻译介绍兵书,在中国兵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它对中原军事文化在东方的广泛传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军队建设思想
唐代前中期主要实行府兵制,与这种制度相适应,唐朝统治者和兵
学家们把建军治军的重点放在加强平时的军事训练和选将任将上面。他
们明确规定,担负作战任务的士兵要专门施以训练,“用整兵威”,不
得让他们承担繁重的杂役劳动。治理军队要贯彻刑赏制度,“赏无私功,
刑无私罪”。拣选将领要选拔智勇兼备的“通才”,同时也不忽视具有
某种专长的“偏才”。考察将帅要全面,要先察后任,做到“不以一恶

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
鉴于唐前期主要是对突厥军队实行战略进攻,唐朝统治者特别注重
骑兵部队的建设。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集团,深入草
原大漠腹地追击,终于使突厥全军崩溃。
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唐中叶至五代时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大权旁落
的历史重演,力主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
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宋朝以募兵制为主,其
宗旨是在灾区大量招兵,以达到“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

① 《帝范·审官》。

----------------------- Page 80-----------------------


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的目的 。中央集权和大量招兵固然有防止武
夫拥兵割据和缓解社会矛盾的有利方面,也给军队带来兵将分离、兵员
素质低、教育训练差等种种弊端。为此,宋代兵学家有针对性地提出:

“师不必众也,而效命者克;士无皆勇也,而致死者胜。”对弊病丛生
的募兵制也主张加以改革,仿唐府兵制,使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边疆民族如契丹、女真、党项等建立武装力量之初,尚处在由军事
民主制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其统兵思想也由“兴兵合议”向中
央集权方向转变。但他们处在生机勃勃的上升时期,在选将任官上通常
都可以做到任人唯才,在治军方面也继续发扬昔日严格治军的优良传
统,例如金军“队伍之法,什、伍、百皆有长。伍长击柝,什长执旗,
百长挟鼓,千长则旗帜、金鼓悉备。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
伍长皆斩。百长战死,什长皆斩。负战士之尸以归者,则得其家赀之半。”
正是倚仗着如此酷烈的军纪,他们“骑者骑,步者步,回顾者斩,所以

每战必胜也” 。

(3)战略战术思想
唐宋时代的战略思想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
一是积极防御战略。以唐朝为代表的积极防御战略强调争夺战争主
动权,平时要在边疆“守要害,堑蹊隧,垒军营,谨禁防,明斥候”,
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对边疆各民族推行和亲、团结、德化

的政策,做到“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二者都不偏废。对待
其游牧贵族势力的军事入侵,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对其主力实行致命
打击,以求长久安定。唐太宗时,即是奉行这种积极防御战略,次第平
定了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等部族,统一了西北边疆。
二是“专力而守”,“以战求和”的消极防御战略。宋朝是实施这
一战略的主要代表。宋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对北方边疆各民族怀有深
深的恐惧心理。他们不敢对契丹、党项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而往往采
取筑寨坚守,等待别人进攻的消极态度。宋代防御战略中也有些值得肯
定的地方。如在宋元战争中依靠江河湖泊、崇山峻岭、高城深池实施的
大规模防御战略,具有各防御要点之间相互支援,凭借大邑巨城长期坚
守,陆战与水战有力配合等特点,成功地抗击了蒙古大军的多年进攻。
三是契丹、党项、女真等北方边疆民族所奉行的积极进攻战略。这
些游牧民族在与宋王朝的战争中,大都善于发挥自身骑兵行动迅速的优
势,或远道增援,或长途奔袭,总能在战场上适时集结起强大的重兵集
团,打击以步兵为主,行动不便的宋军。
契丹、党项和女真在建立政权以后,逐渐开始采用筑墙置戊的防御
方针,这与他们逐渐由游牧业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但在对付外来强敌时,除西夏军队采取凭墙固守的方针外,辽金两军大
都对其主要作战对象过于轻视,不是利用自身的城垒工事和擅长的城守

② 《邵氏闻见录》卷一。
③ 《何博士备论·汉光武帝论》。
①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② 《全唐文》卷十《全镜》。

----------------------- Page 81-----------------------

战法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而是贸然发动进攻,寄希望于一两次野外会战
就全歼敌军。后来的历史表明,这种战略设想是完全错误的,最终要带
来国破家亡的结局。
在战术思想上,唐宋时代也有很大发展。
对于野战,唐代名将李靖在古代阵法的基础上,结合唐军的七军编
制,创造了“七军六花阵”(其中有方阵、圆阵、雁行、直阵等战斗队
形)。李靖所采用的最基本战斗队形是锥形之阵 (楔形队形),它便于
突破、分割敌人阵势。还有一种是由弩手、弓手和战锋队相间竖排的竖
阵(纵队战术),用它将兵力直接投入战斗,比横队更易于保持自身的
队形,因此更容易指挥。
宋军野战战术中较有特色的是抗击骑兵集团进攻的内容。如宋金战
争中发明的叠阵,即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层配置,以骑兵居于侧后。
当敌军进攻时,阵中弓弩手轮番发射,连续打退敌军的反复进攻,乘其
退却,派骑兵追击。还有一种以分队制骑兵的战法,即利用西北地区沟
壑纵横,不利于骑兵展开和集团冲击的特点,控制要隘,分别派遣部队
从不同方向,灵活机动地袭扰敌人骑兵,迫使其四处分兵,接应不暇,
然后伺机反击,消灭敌人骑兵。
契丹、女真和党项民族素以弓马见长,其野战战术主要是指骑兵战
术,以楔形阵的正面冲击和两翼包抄战术最为常见。后者又称为“三生

阵”,即“布围圆阵当锋,次张两翼,左右夹攻”。为了抵御宋军弓弩
手的射击,女真、党项军队通常把重甲骑兵放在最前面,”遇战则先出

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 ,用来对付步兵集团还是颇
见成效的。
对于城塞攻防,宋代战术水平较高。宋军将筑城修垒,以步兵守长
垣视为抵御敌人骑兵冲击的良策。为此,宋朝将领和兵学家强调要建立
重城重壕的防御体系,扩大防御纵深,以利于守军相互支援,与敌逐城
争夺,长期坚守;强调要有效使用抛石机,杀伤敌军攻城力量;强调不
可闭门死守,要“守中有攻”,多设暗门、突门,以便多路出击,主动
消灭敌人。

3.中国兵学与战法(下)

蒙古民族在中世纪驰骋亚欧、威震世界,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
但由于他们的本民族文字产生较晚,文化不够发达,其统兵将帅多年的
战争实践经验也很少被总结归纳,著成兵学专著传之后世。

(1)兵学著述概况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曾颁布了许多称之为“札撒”
的法令,内容涉及军官职责、作战方法及战场纪律等。历代蒙古君王出
征作战之前,总要阅读札撒大典,按其规定行事。蒙古将领也有自著兵
书的。据说清时赵勇王成衮札布曾珍藏有蒙古名将木华黎所著兵法,时

①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
② 《宋史·夏国传》下。

----------------------- Page 82-----------------------

时阅读,故谙熟用兵之道。不过,今天人们据以了解蒙古兵学的资料,
主要还是《蒙古秘史》、《圣武亲征录》、《元史》、《金史》、《蒙
鞑备录》、《黑鞑事略》、《世界征服者史》等史书。元朝的《兵机便
览》、《剿寇阵书》等兵书著作今天大部分散失,仅存目录而已。

(2)军队建设思想
成吉思汗起兵之初,即要建设一支听命于他的强大武装。他十分重
视怯薛军 (护卫)的建设,将其扩充至万人,用以维护自己的权威,镇
压反叛的部落。针对当时有的部落分崩离析,终至败亡的惨痛教训,他
向部下灌输忠汗思想,让族人、将士、奴隶对他保持绝对忠诚。对不忠
者或卖主求荣者要予以处罚甚至杀掉。拣选将领,把忠诚放在第一位,
同时也很注意量才使用。他将部下分成几种类型:勇猛耐劳,但不知士
卒饥渴疲劳者,不可以为将;活泼矫捷者可使之看守辎重;愚钝者则付
之以鞭,看守牲畜。只有智勇兼备,遇事同部属商量,知己之疲,知己
之饥渴而后推之于人者,才可以付之以方面重任。
在治军方面,他强调绝对服从,令行禁止,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虽宗亲宿将,也不例外。同时他也很关心士卒疾苦,“衣人以己衣,乘

人以己马” ,在军政大事的决策上,每每与族人、部属商议而定,择善
而从,因此受到将士们的齐心拥戴。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一方面继承了成吉思汗思想好的内容,另一
方面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如,他从儒家思想
出发,反对一味屠戮掠夺,主张“得其地亦得其民”,推行镇戍屯田制
度,且耕且战。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的军队领导体制,倡议并建立了枢
密院、行枢密院统领全国军队。在军兵种建设上,改变了以往偏重骑兵
的思想倾向,增设炮军、水军,迅速改变了蒙古军队攻城乏术,水战不
习的状况。

(3)战略战术思想
蒙军将帅十分注意发挥自身骑兵集团的优势,在战略上主张实行大
纵深迂回包抄,远程奔袭,速进速退的方针,力图以野 外会战的方式
消灭敌国的有生力量。成吉思汗在亚欧大陆上几次歼灭作战以及“假道
灭金”,远攻四川等较大的战略行动,都是充分发挥骑兵战略集团优势
的典型例子。
蒙军战法比较丰富。在野战方面,有三五成群,四面围裹的“鸦兵
撒星”战法;有反复冲击一点,力求使敌全阵溃败的“更迭驰突”战法;
有面对优势敌人,派骑兵绕阵袭扰,直到其疲惫不堪方实施攻击的“疲
敌”战法;有示败佯退,诱敌进入埋伏圈的“诱伏”战法;也有舍却正
面,派主力迂回包抄的作战方法等。在攻城方面,则采取锁城迫降、昼
夜穴城、抛石 (火)攻击,乃至引水灌城等多种方法,在对中亚和欧洲
各国的战争中,堪称所向披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身处火器时代前夜的蒙古军队已经有意识地创
造火器战术了。他们曾将火炮野战、攻城和守城的基本 方法带到了阿

① 《元史·太祖本纪》。

----------------------- Page 83-----------------------

拉伯人那里,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各国。在中国,火铳使用的原始
战术已露出萌芽。1364年,元军在大都设防,“纠集丁壮苗军,火铳什

伍相联” 。这段文字虽然对火铳的编组和运用说得不太详细,但它与后
来盛行的火器轮番轰击战法,连环进步法有某种渊源关系,则是毫无疑
义的。

① 《元史·达理麻识理传》。

----------------------- Page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