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奥巴马凭什么赢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奥巴马凭什么赢》[美]埃文·托马斯
奥巴马凭什么赢

奥巴马凭什么赢 第一部分
权威推荐

埃文·托马斯把多年来对美国大选的观察思考浓缩于《奥巴马凭什么赢》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对美国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者阅读思考。
——林宏宇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知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8年美国大选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新”:第一是总统候选人新,第二是选民新,第三是竞选方式新。本书的特点是材料新,故事新。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次大选是几十年来他们最为关注的一次。因为奥巴马当选可能代表美国新时代的开始,因为它象征一种种族团结,象征一种希望,象征着过去保守主义政策、内外政策的否定。奥巴马获胜的关键是适应时代的潮流。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著名美国问题专家
中央电视台《直击华尔街风暴》特邀评论员

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关注毫无疑问是特别突出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今年的大选对未来美国的命运很重要,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动向对世界其他各国很重要;第二个原因是今年美国大选的故事性很强,一个老人、一个女人、一个黑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有新闻价值,对中国新闻界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第三个原因是美国政府和新闻界深知美国的选举是推广美国软实力的最佳产品,所以也特别注意向外界推销这个产品。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导

《奥巴马凭什么赢》这本书是太平洋彼岸迎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的第一束烟花,它不仅庄重宣告竞选时代已成过去,奥巴马时代真的到来了!更重要的是,本书为有着奥巴马梦想的中外读者们提供尽快入眠的甜点。
——魏宗雷
中国著名智库研究员
美国问题专家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学者
2008年大选期间赴美考察采访

美国前任总统发动了战争,犯的不仅一个错字了得;继任者说要改变,一句口号成就一位总统。人们就这样把希望寄托给奥巴马,美国的责任就这样排解推脱,一推六二五了。美国实在是高,奥巴马真的会玩。
——吴 戈
北京《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新华社《世界军事》杂志评论员

不要指望奥巴马能真的改变美国什么。他可能因为经济衰退的拖累而分身乏术,但不管谁当选都改变不了美国的霸权性质。
——韩东屏
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教授

奥巴马的历史想象力从上上个世纪林肯到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嘎然而止。而他的竞选又从争取二战后婴儿潮一代开始。就这一点来看,他似乎是自相矛盾。他当选总统靠的是变革的口号,他号称要带领美国走向未来。奥巴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总统? 将把美国带往何处? ……他将决定今后世界的走向。本书也许会提供一些线索。
——乔恩·米查姆(Jon Meacham)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主编
著名政治评论家
畅销书《罗斯福与丘吉尔》作者

巴拉克·奥巴马不仅激发了世人对总统选举政治的空前热情,也引来了滚滚商机、收藏热,以及大批出版合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新闻周刊》组织策划、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埃文 托马斯这本《奥巴马凭什么赢》。
——《洛杉矶时报》

人们感兴趣的是奥巴马以及他赢得胜利的极其独特的方式。
——《纽约时报》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新闻周刊》编辑托马斯与大家分享从竞选前线发回的第一手内幕故事,分析了人格和事件是如何影响选举结果的,也为奥巴马新政府中的主角和议程埋下了伏笔。
——美国《鲍威尔书评》
译者序 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
  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
  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
  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
  早就听说美国《新闻周刊》有一个连续20多年的传统,即每届总统大选揭晓的第一时间即由大腕记者埃文·托马斯等人推出一本胜选总统的书。如2004年的选题成书是《2004年大选:布什如何取胜以及会干点什么名堂》。之所以要等到11月大选日之后才能推出,是因为就连美国人事先也不能十分有把握地断言谁必能当选。策划者做两套方案,对两个候选人都分别做跟踪记录,谁赢了就出版谁的获胜秘籍。
  2008年与往届不同,作者似乎早早地把宝押在奥巴马身上。早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前,奥巴马凭什么赢的序幕就已悄悄掀开。各路新闻媒体的大肆宣传、网络上奥巴马支持者人气爆棚的视频短片,数以百万计的各地志愿者挨家挨户的敲门,进行地毯式拉票,以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为首的一干好莱坞明星的加油助阵,在柏林演讲受到20万民众的追捧……美国大选似乎占据每天的新闻头条和百姓话题,而奥巴马的名字也毫无疑问地成为这场竞选风暴的绝对中心。
  这还只是国外的场景。在国内,虽然没有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但媒体对奥巴马的报道也可谓铺天盖地。随便打开电视,任何一档整点或不整点的国际新闻中,你必定会看到奥巴马的身影,有关他竞选的话题也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的共同谈资;更有学校将奥巴马的胜选感言整理成中英对照样式,发给每个学生,人手一份,要求熟读熟记;再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你会发现,扑面而来的必定是关于奥巴马的各类图书:有自传,也有专家评析;有写他的身世经历,也有专门选取他的经典“语录”,但都无一例外地在封面印上了他的大头照,摆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书店的销售人员会告诉你,只要跟奥巴马沾上边,全都是今年的畅销书。
  到目前为止,谁也称不上奥巴马专家,因为奥巴马闯入政界闯入视野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在半信半疑中关注着奥巴马从国会山的一位新科参议员快速走向白宫宝座。为了翻译本书,我们从各个侧面更多地“接触”奥巴马。这其中有美国著名的网络分析专家,通过网民的搜索偏好和点击率来透视奥巴马的网上支持率;有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高级顾问,在他扬扬洒洒长达50多万字的回忆录中,不但对奥巴马赞赏有嘉,更是为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再有就是这本书,出自美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埃文·托马斯的纪实追踪——《奥巴马凭什么赢》。
  本书以纪实报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奥巴马起伏迭宕、波澜壮阔的竞选历程。他从强手云集中脱颖而出,面对的是两大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手越强,挑战越大,也就越衬托显示出他的卓越才能。
  翻开《奥巴马凭什么赢》,你会发现这里面的内容既围绕着奥巴马,又不只围绕着他。这并不是一本单纯对奥巴马歌功颂德的赞美诗合辑,也不是对他的言行进行纯粹纪录的综合报道。只要看一眼目录,你便会发现,这里面也不乏对希拉里、麦凯恩和佩林的描写,甚至分别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他们都是作为奥巴马强而有力的竞选对手出现的,但最后都在竞选中败下阵来。作者并没有就此贬低他们的价值,或做出任何的负面报道,而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中立的立场,坦白地记录了在这场竞选大战中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些内容之前或者不为人知,或者被歪曲报道,但在埃文的书中,它们都原原本本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奥巴马凭什么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通过对奥巴马及其对手的跟踪报道,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的逐步变化,看清整个竞选的来龙去脉: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一波三折,悬念丛生,扑朔迷离,跌宕起伏,使读者在全方位多角度了解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阅读快感。
  奥巴马到底凭什么赢?有人说他赢在他的政治创新务实、迎合了当下美国人求新思变的心态;有人说他赢在竞选手法高超,懂得借助网络时代的潮流;还有人说他赢在掌握了时政年轻人的心态,动员了那些未曾参加投票却规模庞大的有潜力群体;也有人认为奥巴马竞赢在他有一支具有坚定信念和超强执行力的竞选团队。作为译者,我们读了这本书,译了这本书,觉得这些说法都对,但也都只说出了“奥巴马凭什么赢”的一个侧面。我们相信,您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当您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时,你得到的就不只是审美享受,更有智慧和心灵等方面的收获。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将以美国新总统的身份站在国会山前,面对数百万美国民众以及全球各国的观众,庄严宣誓,成为第四十四任美国总统。那个时刻,历史的新篇章将就从此揭开,号称求新求变的奥巴马时代就真的到来了。
  就像奥巴马竞选总统要组成精兵强将的团队一样,翻译关于奥巴马的这本书也需要团队精神。本书由著名美国问题专家、高级翻译魏宗雷领衔主译,张宁、刘娜携手翻译。为了抢在第一时间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中文读者,我们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特别感谢我们那位足智多谋的“幕僚长”聂乐乐,如果没有她竭尽全力的帮助和鼓励,也许我们不会坚持到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们那些能力卓越的战友和伙伴,她们是邵蓓蓓、方慧倩、蔡月、仉进、田野、张悦、刘丽、孙远波,感谢她们为这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奥巴马在发表胜选演说时,曾感叹“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太久”。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A Long Time Coming 也包含着漫漫长路,来之不易,让人“等得太久”的意思。这也是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为《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唱的主题曲。
  是的,在许多时候人们都“等得太久”——政治家的胜利,有缘人的爱情,能打动人心灵的文字作品,都常常让人等得太久。
  但这种等待来之不易,但值得期待。
  中雷 宁娜2008年12月20日
前 言 奥巴马时代(1)
  乔恩·米查姆著名政治评论家美国《新闻周刊》主编畅销书《罗斯福与丘吉尔》作者他本来是个十足的外来户。巴拉克·奥巴马25年前才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白宫,即 1984 年。那时,他还只是纽约城市学院黑人社区的一名志愿组织者。当时,里根政府正打算削减学生的补助金,而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奥巴马,便邀集学生会干部将共同签名反对削减补助金的请愿书递交到了国会山的纽约代表团手中。这群学生大多是黑人,他们有的来自波多黎各,有的来自东欧,家里几代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大学生。后来奥巴马在《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一书中写道:这群请愿的学生穿过宾夕法尼亚大道,来到华盛顿纪念碑,然后前往白宫,在那里他们伫立于栅栏外,瞪大好奇的双眼朝里望。
  这次活动算不上是真正的请愿活动,冥冥之中似乎注定奥巴马会再次来到白宫。果不其然,2009 年 1 月 20 日,奥巴马真的就要宣誓就任第四十四届美国总统了,他将继承共和党人尼克松(Nixon)、里根(Reagan)和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的衣钵,继续他们多年前在这里开启的事业。就如同奥巴马本人一样,这个故事复杂得超乎想象。民主党在 2008 年大选中的胜利,不是左派戏剧性的反攻倒算那么简单。许多虔诚的信徒声称:这象征着一个进步的新纪元已经打开,一个反叛自由主义(其实是在众多方面反思)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最刺激的东西一定包含最强烈的希望。同时,通过福克斯新闻(Fox News)我们看到,顽固的保守派似乎看法一致,他们都认为奥巴马时代意味着美国历史灰暗时刻的到来——国内大洗牌,国外大削弱。
  但是,如果奥巴马的执政风格一如他的竞选一样走中间路线的话,那么自由派和保守派都会大失所望。左派可能会觉得上当受骗,而右派出于本能会持续不断地猛攻新政府,他们很可能会发现奥巴马与里根截然相反,甚至让人难以捉摸、令人沮丧。
  这一历史时刻意义之大无与伦比。任何历史较其似乎都有生拉硬扯、过时守旧之嫌。在一个宪法明确容许蓄奴制的国度里,许多人有生之年还经历了黑人投票权等基本民权被剥夺的岁月;而今,竟然选出一位非裔美国总统。即使要对选举进行夸大描述也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但 2008 年 11 月 4 日,即美国大选投票日的这一时刻,人们要求变革的力量恐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是一个梦想皆可成真的地方,如果还有人猜想先辈的理想能否依然长存于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质疑民主的强大威力,那么,此时此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答。”
  这是奥巴马胜选当晚,对挤满芝加哥格兰特公园(Grant ParK)的拥护者们发表的胜选感言。他间接地提到了这次胜出的历史性意义——“这次选举开创了许多先例,也终将被后世所传颂。”除此之外,他真的无需多言,因为他所讲的足以证明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竞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雄辩地证明:他的资质超越了种族(或许可以这样说吧)。有不少人相信,他独特的肤色、奇怪的名字和不寻常的背景会让他在大选中败下阵来。但结果是他赢得干脆漂亮,是民主党候选人中罕见的壮举。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现在不存在种族歧视了呢?不,但我们较一年前已经进步了不少。奥巴马的胜利,无论其政治派别如何,都意味着拯救一个国家于危难中的时刻的到来。谁都不会忘记,美国的种族问题被直接且完全地称为“美国的困境”。
前 言 奥巴马时代(2)
  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也是一位爱国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尽忠,为民效劳。不过,在 2008 年这一历史时刻,他却站错了队。与希拉里·克林顿一样,他也是位令人敬佩的国家公仆,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在这条势不可挡的政治道路上扮演了“拦路虎”的角色。这个时代最大的迷思就是,如果他在 2000 年南卡罗来纳州的初选中击败了布什而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那么 8 年后的今天世界将变成什么模样?外部力量所创造的这种大环境——主要是秋季爆发的金融海啸以及总统布什持续低迷的支持率,都预示着共和党的胜利之路异常艰难,再加上对手奥巴马无可争辩的政治才能,共和党的胜算就更加渺茫了。
  如同 1932 年的富兰克林·D. 罗斯福(Fran lin D. Roosevelt)和 1980 年的里根一样,奥巴马在 2008 年赢得大选,将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巨变。也许现在下结论有些为时过早,但不妨试想一下——奥巴马上任前后,美国的政治会有何变化?当然,众多奥巴马迷早已勾勒出了这一前景。出口民调(指选民投票后,一些机构会在出口处访问他们把票投给了谁,从而做出一个预测。——译者注)显示,每 10 个选民中就有一个是首次参与投票,而且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和年轻人,其中,18 岁~ 24 岁的年轻人占了全体选民人数的 17%,与 2004 年的比例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当年有40% ~54%的人投票给了约翰·克里(John Kerry),而今年有 30% ~ 68% 的人投票给了奥巴马,相差高达 24 个百分点,这是目前为止任何年龄组中差幅最大的一个。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战争与我们的父辈那个年代完全不同。奥巴马曾向他熟识的一位“资深政界人士”请教过一个问题,即与战后相比,为什么华盛顿在 21 世纪的头十年里感觉更艰苦更难熬呢?“时代不同罢了!”那人回答道,“在过去,几乎每一个在华盛顿有些权力的人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我们在某些问题上激烈交锋过,甚至我们中的许多人还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交际圈子、不同的政治哲学,但是通过战争,我们都找到了彼此的共同之处。这个共同的战争经历使得大家都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从而使得大家可以克服隔阂、通力合作。”这个版本的历史观经反复修改而面目全非:乔·麦卡锡(Joe McCarthy)就是这样一名退伍老兵。
  时过境迁,但道理始终没变——共同的经历创造共同的价值观。甚至近年来震撼人心的事件,比如“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经济危机,都无法像二战那样为奥巴马提供一个缓和两党对立、建立协作同盟的环境。选民们分享的是坚定的信念,而非经验。这些信念中最为有力的是要求对布什政府进行变革的激情,以及对奥巴马不加掩饰的追捧。
  就此看来,奥巴马与里根之间的共同点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多。里根的支持者相信他的观念,或至少他的一个观点,而且对他心悦诚服。如今,在这个民心动荡、经济混乱的特殊时期,他们渴望对现任政府做出改变。这种鲜明对比昭示着未来的 4 年或 8 年与众不同的特点。像里根一样,奥巴马是一个最佳的表演家、神话的缔造者和讲故事的高手;像里根一样,奥巴马的朋友和敌人都清楚地知道,他既是纯粹意识形态的精神旗手,又是具备实干家倾向的典范;像里根总统一样,他是信徒的领袖核心,他们坚信他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即使他做出妥协退让,也是情有可原。
前 言 奥巴马时代(3)
  奥巴马得到了真传。“里根深知美国对秩序的渴望。”他写道,“我们要坚信:我们不受任何盲目力量的支配,只要我们重新找回踏实肯干、爱国敬业、富有责任、乐观自信的传统美德,我们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和集体的命运。”
  奥巴马的语言生动又富有历史想象力,尽管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但他无疑更是一个梦想家。作为一名参议员,他看到的不是事物的现状,而是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深意。
  “有时,站在参议院议事厅中,我可以想象保罗·道格拉斯(Paul Douglas)或者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umphrey)坐在其中的一张桌子前,再一次敦促议会采纳和通过民权法案;或者是在几张桌子开外,乔·麦卡锡正在翻阅着长长的名单,随时准备为其中的一些名字作政治定性;或者是林登· 约翰逊(L J),徘徊在过道上,通过游说来拉选票。有时,我也会徘徊在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曾经用过的桌子边,想象着他勇敢地站出来,在挤得水泄不通的议会旁听席和同僚们面前,强烈反对分裂势力,奋力维护联邦的完整,他的眼中闪烁着熊熊的火光。”
  成为参议员,来到华盛顿,奥巴马在参观了白宫后写道:“白宫不像你从电视和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光彩夺目。它看上去管理得不错,但是显得有一些陈旧,有如人们想象中的一幢苍老的房子,在寒冷的冬夜中,风凉萧瑟。我伫立在前厅,目光循着走廊闲游,过去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仍旧无法释怀——约翰· F.肯尼迪和罗伯特· 肯尼迪(Robert Kennedy)埋头苦干,以应对古巴导弹危机;富兰克林·罗斯福字斟句酌,在电台演讲前对稿件做最后一分钟的修改;林肯(Lincoln)肩负重担,独自一人在大厅里踱步。”
  这无疑说明了奥巴马的历史想象力截止于上世纪60年代——一个与随后的十几年完全不同的年代,而他的竞选又要开展于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就这一点来看,他似乎是在自相矛盾。在总统竞选中,他给人以温和的中间派印象,是一个可靠的自由主义者,且没有令人“津津乐道”的投票记录。问鼎白宫后,奥巴马会以何种形象示人呢?是新晋的新派民主党?还是之前来自芝加哥的社区组织者——一个可靠的自由主义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要扮演雄辩有力的沃尔特·蒙代尔(WalterMondale,美国政治家,据称是卡特当政时期最有实权的副总统。——译者注),或是精于谋略的迈克尔·杜卡基斯(MichaelDukakis,1988年参加总统竞选,最后败给老布什。——译者注),那他绝不会赢得这场胜利。他扮演的是一个更加务实的中间偏左的政治家,而非大社会的自由主义者,但他继承了比尔·克林顿的传统,坚信能够用中间派那偶尔保守的文化思想追求进步的目标。从某种程序上来说,麦凯恩和佩林试图用“社会主义者”的称号来攻击奥巴马,这非但没有挫伤他的气势,反而加重了选民对他们的信任。
  如果奥巴马未能在他所许诺的情人节前呈现出一个进步的“瓦尔哈拉殿堂”(北欧神话主神兼死亡之神奥丁接待英灵的殿堂。——译者注),那些为他欢呼雀跃的自由主义者的理想恐怕就要破灭了。但里根的例子为奥巴马的竞选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更加接近的可能。由于奥巴马在群众中享有盛誉,这或许能使他成为一个罕见的政客——他可以侥幸做成一笔生意而不被视作出卖民意。里根的增税计划并没有成为攻击的目标,甚至都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奥巴马很有可能成为新世纪的“特富龙”人(Teflon,美国杜邦公司对其研发的所有碳氢树脂的总称,由于其独特优异的耐热、耐低温、自润滑性及化学稳定性能等,而被称为“拒腐蚀、永不粘的特富龙”。——译者注)。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奥巴马深知华盛顿的游戏规则,尽管他不屑一顾,但他对此了若指掌。事实上,他令每一个选举中的预言都充满悬疑,而且对政治、心理和历史都有所研究。他深知,耐心已成为美国人身上少有的美德,而迷失方向又是如此地轻而易举。他写道:“曾经有一些民主党人士在集会上冲到我面前叫喊说:‘我们正处在政治上最困难的时期,因为有一只渐渐壮大的法西斯主义之手正在扼住我们的喉咙。’这时,我会提起罗斯福政府对日裔美国人的拘押,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执政时期颁布的《客籍法和镇压叛乱法》(Alien and Sedition Acts),或者盛行长达百年、历经数十任政府的私刑,然后告诫大家要保持冷静。”
  在面对格兰特公园的群众时,奥巴马承认未来任务的艰巨性:“两大战争、一个处于危险中的星球、本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他没有鼓吹未来的希望,而是用他那种特有的严肃沉着的口吻,试图对美国的政治采用一种十分新颖的方法:他(基本上)对我们如实以告——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将会是什么。“前方的道路将很漫长,我们攀登的脚步会很艰辛。我们可能无法在一年甚至一个任期内实现这些目标,但我从未像今晚这样满怀希望,因为我们的目标终将实现。”紧接着他又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会遭遇挫折,并且起步艰难。”同时,他又做出承诺——“我将会始终向你们坦陈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为了安邦治国,奥巴马需要具备他曾经呼吁的所有领袖的精神——罗斯福、肯尼迪、林肯,同时,他也需要通情达理的民众。两年前,在他竞选总统的前夕,奥巴马曾对美国人民说道:“我猜想他们正在盼望着一个足够成熟的政治,这个政治能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能分清什么可以妥协、什么不可以妥协,同时,也得承认自己的政治对手也可能有对的时候。”
  现在他终于得到了将这一政治理想变成现实的机会。在大选前夕,奥巴马从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城(Akron)返回芝加哥的家,途中他走进竞选专机的随行记者团,向各位记者致以感谢——尤其是那些从始至终一路同行的记者们。奥巴马边向专机前方点头致意边说:“大家要是看到故事是如何结尾的话,一定会非常开心。”
  是的,当选总统先生,的确如此。
  
感悟成功(1)
  2008年美国大选创下了多个第一,开启了奥巴马时代,一个我们一起亲历、目睹和承受的时代终将被后世所记起。
  巴拉克·奥巴马深知自己有一种天赋,他能够让那些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人感到帮助他是明智之举。就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当哈佛法学院卷入到“政治正确性”(politcal correctness,为了避免对某一性别、种族或特定人群的歧视或冒犯而在言语和行为上表现出的谨慎、禁忌或对传统言语行为方式的改变。它最初兴起于美国各高校校园,即所谓的“校园战争”。——译者注)之争中的时候,奥巴马的这种天赋便已经显露出来了。他赢得了哈佛大学真正的荣誉:当选为《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 Law Review)的主编。这可是首位获此殊荣的非洲裔美国人。尽管奥巴马一如既往地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路线,但仍有保守主义者支持他。
  美国人需要一个救世主奥巴马是位好听众,专注并且用心,他能用他那过人的智慧从条理混乱的长篇大论中归纳出逻辑缜密的统一观点,但他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他是一位黑人,一位置身种族政治纷争之外并跳出狭隘的既定利益集团的黑人。他似乎对身份政治和种族怨恨总是淡漠的;同时,对于人们的追捧或是打击,他也表现得很淡然。奥巴马内心也雄心勃勃,却能用一种超越雄心的方式来表达。在对地位与成就的贪婪的追逐中,在哈佛这种地方竞争非常惨烈,但是,奥巴马能够让成功的精英管理者停下来并且时刻记得先人后己——这似乎是个神话,但听起来仍然令人怦然心动。
  格雷戈里·克雷格(Gregory Graig)是华盛顿特区的一名律师,也是众多重新燃起梦想的美国人之一。但他绝非等闲之辈,他的大半生都在尽心竭力地服务和工作,并且常和权势人物打交道。他曾在 80 年代担任过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的助手;曾当过克林顿政府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曾作为受雇律师,代表克林顿出席了 1999 年参议院的弹劾案听证会。他身处高层,并与他们私交甚笃;他熟知权势的弱点,看透了人性的种种虚弱。但是,像许多美国人一样,他也厌倦了党派间喋喋不休的纷争,渴望有人能为美国的政治带来新气象。出生于美国生育高峰期的克雷格,现在是位 63 岁的老人,他很是怀念那段往昔的岁月——60 年代就读于哈佛,后来又在耶鲁法学院学习,并且在那里,他结识了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2003 年秋末,他被邀请去听一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年轻参议员竞选国会参议员的演讲,克雷格立即被那个年轻的参议员奥巴马吸引住了。克雷格回忆说,“他讲了 20 ~ 30 分钟,我发现他是一个风趣幽默、聪明睿智、知识渊博的州参议员。”很显然,克雷格被当晚的主角打动了。华盛顿资深的政界人士弗农·乔丹(Vernon Jordan)取笑他说,“克雷格坠入爱河了。”
  事实的确如此。克雷格阅读了奥巴马的书《无畏的希望》,后来在飞往华盛顿的航班上他偶遇了奥巴马,并对他说:“我深受感动。”他又读了奥巴马早期的自传《父亲的梦想》(Dreams of My Father),后来他回忆说:“我被征服了。” “依我所见,他所展示出的洞察力和成熟度,比 60 岁的比尔·克林顿更深刻、更成熟。” 克雷格又如是说。2005年11月,在奥巴马的另一次演讲上,克雷格坐在罗伯特· 肯尼迪家族的一个老朋友乔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身边,史蒂文斯靠向他说:“你认为这个家伙当总统怎么样?自从罗伯特 ·肯尼迪之后我还没见过像这样的人呢。”克雷格立即说道:“英雄所见略同。”演讲结束后,史蒂文斯和克雷格走近奥巴马问:“2008年你打算做点什么?”奥巴马咧嘴一笑说:“哦,先生,情况不容乐观。”但是不久之后,史蒂文斯和克雷格开始为奥巴马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募集资金,奥巴马也为能获得两位肯尼迪家族老成员的援助而感到高兴。之后,奥巴马每次见到他俩都会风趣地说:“嗨,酷毙助理(the Kool Aid Boys)来了。”
感悟成功(2)
  2006 年 12 月,奥巴马告诉克雷格和史蒂文斯说:“暂时别工作了,我得和米歇尔(Michelle,奥巴马的妻子。——译者注)谈谈。” 后来,奥巴马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去夏威夷度假。“我想,我们完了,”克雷格回忆说,“他不想继续下去了。”克雷格感到悲观不无道理。奥巴马是可以按照他律师的严谨计划去获取成功的,因为,此时国家正处于一个“转折关头”,而他正是带来转机的最大希望。在 2008 年春季《新闻周刊》的一次采访中,奥巴马一反常态,竟然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十分看好自己的口才。”但是米歇尔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卷入这个危险、敌对的事件当中,虽然或许会振奋人心或创造历史,但也很可能会给她的家庭带来潜在的威胁。特勤局的特工给她的孩子起了两个可爱的名字——“深粉袭人(Radiance)”和“蔷薇花蕾(Rosebud)”,这正如她们看起来的那样,但是,她们的生活也将从此改变。
  奥巴马也曾遭受过警告。那是 2006 年 11 月,在华盛顿的一家精美的意大利饭店里,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汤姆· 达施勒(Tom Daschle)向奥巴马提了个醒。“我告诉他,应该考虑一下当他的妻子受到攻击时应该如何反应——这可是需要情绪管理的。”达施勒回忆说。几乎与此同时,奥巴马也与他的竞选伙伴伊利诺亚州参议员理查德·德宾(Ri hard Durbin)谈到了可能遭受的人身伤害。感恩节前,在芝加哥政党联盟俱乐部举行的政治活动中,奥巴马告诉德宾说,他的许多非洲裔美国朋友都劝他不要参加竞选,因为他们担心他可能被谋杀。德宾同他们一样担心,于是他开始游说议员将奥巴马置于特工保护之下。5 月,也就是初选之前的 8个月,奥巴马已经开始受到特工的保护。过去可从未有任何一位总统参选人能这么早就受到严密保护的。
  “米歇尔很担心丈夫的安全,同时也被一种举棋不定的不安所困扰。” 德宾回忆说。即使在她同意奥巴马参加竞选后,她仍然要问德宾:“他们没陷害他吧,是么?”当然,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所有力劝奥巴马竞选的人——米歇尔怀疑他们的动机。
  奥巴马理解妻子的担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也一样有所顾虑,但是,他有一种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信念的能力。“她最初的直觉是不同意,”奥巴马回忆道,“她知道对我来说远离女儿是多么的困难,她也知道当我不在身边时她会多么的孤独,所以她的第一反应是不让我参选。同时,我想她也感觉到希拉里确实十分难对付,我也会因此而招致许多攻击的。” 2006 年圣诞,米歇尔和奥巴马去夏威夷看望他的祖母,两人沿着海滩走了很久。“我们谈了很多,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奥巴马说,“我想她之所以同意,部分原因在于她知道自己有否决权——她和女儿们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我竞选的野心,如果她说不行我就放弃。”后来,米歇尔要求他作出一个承诺:如果参选,奥巴马就要戒烟。
  从某方面来讲,让一名只当过两届州立法委员、仅仅在美国参议院工作了两年的人去竞选总统,着实有点荒谬。但是,奥巴马,一个有着独特经历、行事谨慎的后起之秀,能洞察风云变幻、斗转星移。这个国家正饱受伊拉克战争之苦,在众多候选人中,他是唯一一个从开始就“顽固抵制”战争的人。奥巴马明白这点,保守主义浪潮正在消退,选民不断从共和党阵营中抽身而出。人们对模式化的政客们感到厌倦,期待着有一个全新的、真正与众不同的人出现。另一个有着超常时局预感的政治家比尔·克林顿,十分清楚奥巴马碰到了一生中可能只出现一次的黄金机遇。这位美国前总统相信,主流媒体对自己之前的丑闻不时的大量曝光,将为奥巴马漫长的竞选旅程保驾护航。“如果有人把一辆劳斯莱斯停在我面前,并对我说,‘伙计,上车。’那么,”克林顿可能会带着羡慕或一点点嫉妒地说:“我也应该上车。”
感悟成功(3)
  奥巴马应该为自己的明星魅力感到骄傲。就在 2004 年民主党大会的前夜(那次演讲让他成为民主党未来的希望之星),他和朋友马蒂·内斯比特(Marty Nesbitt)在波士顿的大街上散步,身后跟着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伙计,你看起来像个摇滚明星。”内斯比特对奥巴马说。在后来的一个采访中内斯比特回忆说,“他看着我说:‘马蒂,今天还不怎么样,你等到明天再看看。’我问‘什么意思?’他说,‘我的演讲绝对精彩。’”
  奥巴马在 2004 年的演讲使他很快被推到了陌生的名流圈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把一位长着大耳朵的瘦弱的学者型男人当成一个性感偶像的特殊氛围。尤利卡·吉尔基(Eureka Gil ey)——奥巴马的一名助手,回忆起了奥巴马参加竞选不久后她跟随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做讲演时的情景。当时,奥巴马被人群围在了盥洗室的外面。“他们是民主党成员,他们似乎对政客们厌倦不已。”吉尔基回忆说,“他的衬衣差一点就被撕开了。我记得那晚回家后,我男朋友还就我背上的紫色伤痕责问过我。我告诉他,我是被那些拼命向前推挤、试图靠近奥巴马的人擦伤了后背的……我奋力抓住那些妇女的手,因为她们要把他的衬衣从裤子里拉出来,真是难以置信。”
  奥巴马越来越习惯于受到恭维。乔治·克雷格不是唯一器重奥巴马的肯尼迪家族的老成员,2006年初,在科雷塔· 斯科特·金(Coretta S ott King )的葬礼上,艾瑟·肯尼迪(Ethel Kennedy),也就是罗伯特·肯尼迪的遗孀,转向他低声说道:“火炬传递到你手中了。” “我感觉脊背发冷,”奥巴马告诉他的一名副手说,“葬礼相当吓人。”
  奥巴马知道他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屏幕,上面投射着美国人的希望与恐惧、梦想与挫折。也许这样的人从未真正存在过,也不可能存在,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需要一个救世主。正如他在畅销回忆录中缔造的传奇人物一样:一位名叫奥巴马的男人通过努力追求,克服种种困难,在公共服务事业上找到了归属感和使命感。奥巴马回忆起他经常与他的团队开的玩笑——“这个奥巴马听起来像是个大人物,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那个奥巴马,对么?”他又强调说,“这不是一个玩笑。”
  2007 年第一季度,当他获得 2 480 万美元的资金时,引起了政界的注意,因为这么一大笔数字,比其他任何一个民主党人士筹集得都要多,并且在早期的宣传集会上还吸引了一大批群众。但是在 2007 年春季到夏季的民主党无休止的辩论中,他表现得小心翼翼、不善言辞,甚至还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让人看起来总觉得他缺乏一种角逐总统职位所具备的近乎病态的执著。竞选战略专家戴维·阿克塞尔罗德(David Axelrod)告诉过奥巴马,他的这种表现对于总统竞选来说太过于平凡了,奥巴马也开始怀疑自己。他错过了看电影、读书和陪孩子们玩耍的机会,他担心与这些要紧的事情渐行渐远失去关联。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说:“我不想说我是个不情愿的候选人,显然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但是在我内心深处还是很紧张。”在一场辩论中他显得如此心烦意乱,以致他的对手——前参议员约翰· 爱德华兹(John Edwards),在休息时走到跟前责备他说:“巴拉克,……你该集中精力了。”
感悟成功(4)
  奥巴马鄙视有线电视新闻上偶尔表现出的愚蠢的陈规陋习,以及国家政治选举那高人一等的架势。他愤怒地向《新闻周刊》表达了他所感受的压力——你们“想要把某个人炸到地狱!”以此来表现对恐怖主义的强硬。当他宣布竞选后,有次在参议院楼里,希拉里 ·克林顿竟然拒绝和他握手,这让他感到无比震惊。当一个低层职员在新闻采访中提到有些印度裔美国人正打算给予克林顿夫妇财政上的支持,并称希拉里为“旁遮普邦(Punjab)参议员”(旁遮普为印度一个省。——译者注)时,奥巴马变得心神不宁。“我不想你们这帮家伙为所欲为、胡说八道,或者做什么事都瞒着我。”他告诫他的幕僚们,“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这里没有动摇,更没有屈服。”他对那些闻所未闻的拙劣下流的诡计感到愤怒不已,“我看着你们每一个人,如果你们觉得事关重大,那你们应该做的是向我询问而不是对我隐瞒。”
  作为政治家,奥巴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自知之明。2007年5月末,在几次早期与对手的辩论中他出了错,他对自己的“反复无常”感到迷茫。“一部分是心理上的。”他告诉他的助手,“当我以一种方式做事的时候,我还得费力思考其他的对手会不会也这么做。我的性格里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喜欢孤芳自赏,那是我成为一名不错的作家的部分原因,可这点在总统竞选中却派不上用场。”
  这些坦率的言论在华盛顿一个法律机构举行的辩论前期会议上被录了下来。这段被一位当事人提供给《新闻周刊》的谈话录音,奥巴马与顾问间你来我往得相当直率,也记录了这名候选人与他的对手站在同一舞台时的真实想法。
  在录音里,先是奥巴马又得意又迷茫地评判自己这种矛盾性格的利弊,之后又出现了杂乱的谈话声和笑声,然后阿克塞尔罗德突然说,“你可以保存这些以便写下一部自传。”奥巴马继续说:“你不得不时刻表现得兴高采烈并且努力表演,像……(录音不清晰,奥巴马似乎是在开他对手的玩笑),我确信部分原因与紧张和焦虑有关,还因为以前从没尝试过。依我之见,这不是一个适合我的模式,这只会使我更加谨慎。当我要做某些事时,却常会想‘这不是我擅长的。’同时,我还发现自己经常被各种对自身的疑问和看法所困。‘你看,这是多么愚蠢的一个问题,但还是让我……回答它吧。’不合时机地……(录音混乱了)。所以当布赖恩·威廉斯(Brian Williams)问我私下做了什么时(不够老练),我说,‘哦,我种了一排树。’然后他说,‘我指的是私人的。’以我的理解是,‘噢,事实上,布赖恩,我家里更换了电灯泡对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毫无益处,这需要大家共同来完成。’”
  奥巴马对他的助手们坦诚相待,他们也为他的评价感到高兴,但是他不是一个快乐斗士(取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快乐侠客的品性》。——译者注),他的超脱使他的职员们感到有点泄气。位于芝加哥北密歇根大街 233 号的竞选总部是一座高科技建筑,里面满是平面荧幕,手机多过座机,而且里面的人一丝不苟还带点书呆子气。在盥洗室的门上贴着手写的告示:此处回收宾馆的洗发精和肥皂并捐赠给收容所。一位前克林顿政府职员已经习惯了克林顿作战室内的嘈杂 [ 据说,作战室内的詹姆斯·卡维尔(James Carville)舍不得脱掉他的那件幸运衬衣 ] 他发现这里士气有些低下。2007 年 9 月份新来的职员贝齐 ·迈尔斯(Betsy Myers)——前克林顿政府新闻秘书迪迪·迈尔斯(Dee Dee Myers)的妹妹,她自己也是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白宫职员。也很希望晚上在城里的奥巴马能够亲自来这里鼓舞士气。“但是他没有来,”秋季末她回忆道,“他反而去了健身房。”她停下来,沉思了一会儿说,“几个月他都不在总部,这里很多都是年轻人,都是发自内心尊重他的,如果他能够顺便走访一下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她又停了一会儿说,“以前从来没有人会希望比尔 ·克林顿到这里走访,尽管他离这里只有两条街区之遥,你会不由自主地希望他离开这里。”
感悟成功(5)
  据奥巴马回忆,9月和10月他的支持率很低,在全国民意调查中落后希拉里20到30个百分点。他的职员抱怨说他缺乏“活力”,但是奥巴马并不担心。他相信他的首席战略家阿克塞尔罗德,那个曾做过新闻记者,有着忧郁的外表、冷峻的神态和敏锐的感知能力的家伙,可以左右竞选的变化,也可以让希拉里 ·克林顿淘汰出局。52 岁的阿克塞尔罗德对各州情况、当地及全国的选举了若指掌,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业余时间他喜欢读老罗伯特 ·肯尼迪的演讲,但他更是一个精通如何玩转政治的现实主义者,带有典型的芝加哥风格。阿克塞尔罗德的个人生活却饱受痛苦,他父亲自杀身亡,一个孩子又患有严重的癫痫,对于这些,他都比较看得开。他是一个谦和、威严、颇有绅士风度的人,而不是那种恨不得把对手赶尽杀绝的冷血政治幕僚。他之所以喜欢奥巴马,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发现这个候选人异常聪明,尤其还是从伊利诺伊州出来的政治家;因为奥巴马对新式政治选举中愚蠢的针锋相对不感兴趣,也不追究;还因为阿克塞尔罗德像奥巴马一样,也是一个内敛独立的人。他不占用总部的华丽舒适的办公室,而宁愿在自己装饰低调的办公室里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一间名叫“曼尼”的熟食店里。阿克塞尔罗德虽然没有广受欢迎也未引起议论,但他是一个预言者和好听众。
  在具体的运作方面,奥巴马则依靠戴维·普罗菲(David Plouffe),这是个冷静并且有点书呆子气的人(职员们私下里戏言他只有好与坏两种表情)。普罗菲表现出了奥巴马的冷静和自我约束力,也像奥巴马一样展示出了竞选的气质,所以,私下里职员们称之为“不搞噱头的奥巴马”。普罗菲的方案清晰明了:在早期的 4 个州——艾奥瓦州、新罕布什尔州、内华达州和南卡罗来纳州下功夫。希拉里可能在全国的民意调查中领先,但是奥巴马并未因此而气馁,他知道他正在得到大量的资助;更令人高兴的是,这些资助有一部分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这就意味着捐助者通过因特网汇出的捐款绝不会在少数,同时也让捐助者们感到自己没有被置身事外。竞选团队在艾奥瓦州设了 37 个办公场所,而其他的候选人都没有组织得这么有效。
  在 2006 年中期选举结束当天,奥巴马就设计了他的竞选蓝图。在议会上,民主党也采用了共和党的方针,而且奥巴马也意识到,凭借选民的觉醒展开一场非同寻常的选举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不仅对共和党人是这样,对整个美国政治来说也都是如此。在位于芝加哥阿克塞尔罗德的顾问公司里,奥巴马和他的核心成员在一间狭小、昏暗的会议室内碰了头,这些人包括:米歇尔、马蒂 内斯比特、阿克塞尔罗德、普罗菲、负责新闻的罗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普罗菲的副手——史蒂夫· 希尔·德布兰德(Steve Hildebrand)、促进会会长雅莉莎·马斯特蒙科(Alyssa Mastromonaco)、汤姆·达施勒的前国防安全事务部长和国会山行政官员——佩特· 劳斯(Pete Rouse)。瓦莱丽·贾勒特(Valerie Jarrett)——这位与芝加哥市长理查德 .戴利(Richard·M. Daley)关系密切的、奥巴马家族的亲密朋友,开玩笑说这里的环境很是一般。那里有甜点、瓶装水和罐装苏打,“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各种喝的都有。”贾勒特后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笑着说,“这位是戴维·阿克塞尔罗德。”
感悟成功(6)
  奥巴马首先向大家做了介绍。“我只记得奥巴马说如果他参加竞选,他要确保这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竞选,这和他依靠群众而非自上而下的政治哲学相一致。”贾勒特回忆道。作为 80 年代社团的组织者,奥巴马深受索尔·阿林斯基(Saul Alinsky)教育的影响,那是一名激进的现实主义者,他曾说过,“任何革命性的变革都要经历从被大多数人漠视到肯定,从顺从到改变。”奥巴马知道自己有办法让群众接受变革却又不感到畏惧,那就是首先接受他的肤色。正如贾勒特回忆的那样,奥巴马坚持按照他的草根模式进行选举,因为作为一个团队的组织者他觉得这种方式行得通,他要采用这种模式并且在全国推广。资深政界人士劳斯,对这次会议的回忆略有不同:草根模式并非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要。希拉里 ·克林顿背后有当权派在撑腰,那意味着她能及早获得赞助(或许正如大家认为的那样)。她背后不仅有支持者还有一个国家机构。
  针对这次会议,劳斯准备了 6 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你是否被逼迫着成为自由世界的领导人?”奥巴马迅速回答道,“有谁不是呢?”
  这样,在芝加哥一个阴暗的屋子里,美国政治史上一个最让人叹服的政治运作诞生了。但是谁也不知道这项运作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奥巴马对自己前期活动的表现感到担忧,特别是他不稳定的辩论技巧。“比我想的糟糕。” 奥巴马在看完 2007 年一段记载自己沉闷表现的视频后,对阿克塞尔罗德如是说。但是,他觉得自己在演讲中的表现还是有所提高的,这样,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风格进行了。奥巴马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学习者。“我是最严厉的自我批评家。”他对《新闻周刊》记者说。其实,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需要退居人后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当然,他并不是个冷酷的人,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具有惊人的自控力,因此也显得与人疏远。他觉得他的下属对他的保护过了头,他们经常从大厅的后面向他发信号,使得他只有回答民众一个或两个问题的时间,而根本没时间回答报社的问题。后来,奥巴马开始不去理会他的通信负责人吉布斯发的那些信号,而是回答 3 ~ 4个群众的提问,尽管他离记者们还是很远(奇怪的是,虽然奥巴马获得了大量友善的公共宣传,甚至使对手都感到不安起来,但他就是得不到记者们的喜爱——许多记者觉得他过于冷漠和谨慎。倒是编辑们更欢迎他——他们认为他很特别)。
  在巡回演讲时,他决定试着放松一些。11 月 2 日,在南卡罗来纳州曼宁市( anning)对非洲裔美国人演讲时,他开始即兴表演,并使用了一种黑人传道者呼喊与回应般抑扬顿挫的韵律。针对一些黑人存在的这个国家是否已经做好了向一个非洲裔美国人投票的疑问,奥巴马说:“我想让你们都清楚这一点——如果我没有赢的自信我就不会来参选!”
  听众们突然振奋起来,激动地齐声高呼“阿门!”
  “我对其他位置不感兴趣!”人群又欢呼起来,奥巴马咧嘴大笑,他能感受到群众的热情。
  “我不想当副总统!我不想当什么部长,还有其他的那些!”奥巴马和群众看起来像老朋友一样——这实在是太有趣了!
  但是另一方面,奥巴马过于自我沉迷,触犯了黑人社团讨厌自夸的大忌:不要自夸,不要过于趾高气昂。
感悟成功(7)
  “在我参加总统竞选之前我一直做得很好!我已经是美国的一名参议员了!”
  人群立刻安静下来,那应该是给他的一个暗示。但是奥巴马又继续说,“每个人都早已知道我!”奥巴马在人群中独自喊道,“我已经卖了许多书!我不需要靠竞选总统上电视或上广播……”
  群众依然沉默。
  “我参加过奥普拉节目!”这似乎挽回了群众的兴趣,但是奥巴马知道他差不多已经失去他们了。
  幸好奥巴马能够及时反省并提高自己。每年 11 月 10 日的杰斐逊·杰克逊晚宴(即民主党筹款晚宴。——译者注)是正式竞赛前,也就是1月3 日召开的干部会议前最关键、最盛大、最壮观的活动。奥巴马在艾奥瓦州的组织机构将礼堂装修完毕,并且驱散了其他候选人的支持者。由于候选人不允许使用讲词提示机,奥巴马花了好几个小时去记讲稿,不停地完善自己的演讲风格。演讲非常出色,这让乔治·布什很是吃惊,也让希拉里有些灰心。当奥巴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令人不快的早上,在南卡罗来纳州的绿林市,当他面对一小群无聊的人们演讲时,人群中的一个黑人妇女感受到了他的精神状态正在逐渐下滑,她强烈地响应到——“点火!准备出发!”
  一段平稳流畅的讲述引发了全场热血沸腾的呐喊,在挤满人群的杰斐逊 杰克逊晚宴上挤满了人群,奥巴马煽起了听众激情。“我有一件事要问你——你心中的那团火点燃了么?你准备好出发了么?那么,请点火,准备出发!”《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记者、著名政治专栏作家戴维·布罗德(David Rroder),看到这个场面,知道奥巴马已经渐入佳境了。这个演讲也成为奥巴马标准的巡回演说词,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从没让他失望过。布罗德这样描述奥巴马慷慨激昂的演讲尾声的影响力:“然后,当喊声越来越大,几乎听不到他说话的时候,他用这 5 个词囊括了所有的内容,让那些选民纷纷跑回家中穿上冬衣涌上街头。‘让我们去改变世界!’——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布罗德在12月23日,也就是艾奥瓦州干部会议前的一周半报道说:“我所看到的每一个听众都被这样的结束语中的纯粹的力量震撼了,有些人泪流满面,有的则像是被惊呆了。”
  希拉里无缘重返白宫对那个觊觎白宫多年、与丈夫长久密谋以图重夺总统之位从而续写克林顿家族统治的希拉里·克林顿来说,她正式宣布提名的动作有些迟缓。“就她竞选总统这件事来说,我们错过了 2005年和 2006 年。”希拉里的一个顾问回忆道。对于一个以坚强不屈而闻名的人来说,希拉里在面对困境时确实毫无畏惧,有些奇怪地超然物外,并不是很愿意去当老板。有时候,她似乎不愿意放弃作为美国参议员的安稳、舒适的生活,而像被媒体和前总统认为的那样去为了克林顿家族的命运而战。2007 年 1 月的一个寒冷的上午,希拉里坐在她那温暖舒适的起居室里(这房子在华盛顿大使馆区附近的怀特黑文大街,她和妈妈住在这里,有时候她丈夫也来),和助手一起,正为参加在艾奥瓦州举行的第一次大型的竞选活动做着最后的政策准备。沉默了一会,她看了看起居室,自言自语说:“我太喜爱这个房子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些?”
  她的政策主管尼拉·坦顿(Neera Tanden)和媒体关系负责人曼迪·格伦沃尔德(Mandy runwald),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希拉里继续说,“我在这里很舒服,为什么还要做这些?”
感悟成功(8)
  坦顿说道:“白宫也不错啊。”
  “我已经去过那里了。”希拉里说。
  不论是在以前的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还是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希拉里·克林顿都是一个顽强的斗士。她是一个很有才干的立法委员,而且,在参议院她实际上比奥巴马更称职更有影响力。但是,那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甚至她都不能有效地控制她的职员,这在与奥巴马阵营的第一次冲突中,他们决策上的失误和彼此间的猜忌就暴露无遗。
  2007 年 2 月底,《纽约时报》的莫琳·多德(Maureen Dowd)做了一期引人注目的专栏,他采访了好莱坞一流的电影制片人戴维·格芬(David Geffen)。按照过去的惯例,好莱坞通常都会将赞助资金投向希拉里一方,这次格芬却将大量的赞助投给了奥巴马。格芬用了大家都能理解的话语解释其原因——“我想人们都不相信在过去6年中,比尔·克林顿会突然转变,变成另外一个人。”
  格芬这番话给希拉里阵营中温和的保守派带来了震动。“其实我们都在祈祷比尔的言行举止不会出乱子”,希拉里的一个职员对《新闻周刊》记者说,并双手合十拜了几下。其他职员还说了些无聊的话,比如超市巨头的私人飞机、花花公子罗恩·伯克尔 (Ron Burkle)、比尔·克林顿的资助者以及旅行伙伴——“空军一号”。
  没到中午,格芬与多德的谈话就在政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对希拉里竞选团队的第一次真正考验。希拉里的发言人霍华德·沃尔夫森(Howard Wol son)早上5点看到了这个栏目,6点钟与希拉里通了电话,7 点钟就召开了一个紧急电话会议。就在大多数美国人准备去上班的时间,沃尔夫森已经发表了一份声明,要求奥巴马谴责格芬的言论,并退回格芬的捐赠。奥巴马阵营对此的回应并没有含糊其辞(not so subtle),而是表示要卖掉比尔·克林顿管理的林肯卧室。这让希拉里阵营感到高兴——事情就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奥巴马阵营已经吞下诱饵并落入了圈套。沃尔夫森发表了一篇新闻稿:“奥巴马接受政治烧烤:拒绝人身攻击。”这是个蓄势待发的时刻,希拉里的每名职员都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以图全力推进这个故事。
  太令人兴奋了!战斗开始了!第一次流血!但是由于在杂乱的谷歌、搜索和聊天短信上失利,网络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反应过度, 希拉里阵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对前总统行为的不安上,以及奥巴马作为一个合法的竞争者可以从克林顿阵营中刮走大笔竞选资金的问题上。奥巴马冷静地对待这些攻击,并告诉记者:“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因其他人的言论而道歉。我感觉是格芬先生与希拉里阵营有分歧,但那和我们的阵营毫无瓜葛。”
  不久以后,真相在希拉里阵营内部被揭露了,于是指责便开始了。相对于其他职员来说,马克·佩恩(Mark Penn)——希拉里的首席战略家,一直以来都是他在负责组织发动对奥巴马的攻势,但是,当他看到事情出现逆转的时候,他竟然跟比尔·克林顿说这是沃尔夫森的错误,而与自己无关。佩恩给希拉里·克林顿的建议是,由于沃尔夫森在媒体中扮演了《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中杀手的角色,因此他也就不再适合做总统竞选阵营的发言人了。佩恩对选举阵营首要的宣传负责人格伦沃尔德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自己才是选举阵营真正的形象制作人。“你一定要处理好这事。”希拉里对佩恩说道。佩恩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然后阴沉着脸说:“我们要让他觉得该为与外界交流负责。同样的,我们也要让曼蒂觉得该为广告宣传负责”(后来佩恩又否认了这个说法)。
感悟成功(9)
  这是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也是这个阵营所处现状的真实写照好莱坞的一个大人物通过媒体揭露了候选人丈夫的老掉牙的通奸故事后,候选人阵营便立马惊慌失措了,他们唯恐事态扩大。这时,阵营的首席战略家想要全盘操控局势,当候选人告诉他去“处理好这件事”的时候,他却发现了削弱其他两个高级幕僚的好机会,而根本没有去处理这件事。
  批评、混乱、欺诈、推诿,在克林顿白宫度过的 8 年时间里,希拉里对此一清二楚,这就是她勇敢地为之奋斗而不是反对的地方,这就是她所了解的真实世界。
  希拉里选举财大气粗,花钱如流水:比如在拉斯韦加斯(Las Vegas)的百乐宫大酒店和全球连锁四季大酒店这样的高档宾馆里消费;购置大量的鲜花和缴纳数额不菲的停车费,特别是在得梅因(Des Moines)一个超市里就有 10 多万美元的杂物账单。只要可能,希拉里是不会在艾奥瓦乡下的汽车旅馆里呆上一个晚上的,她宁愿整晚呆在得梅因市的使馆套房里;或者不带记者和顾问,常常一个人坐着私家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她的竞选经理是前白宫的日程安排人帕蒂· 索利斯·多伊尔(Patti Solis Doyle),她创造了“希拉里地带”(Hillaryland)这个词来形容希拉里身边那些忠心耿耿的妇女,而用“白宫小子”(White Boys)来形容克林顿身边的那些顾问。首席“白宫小子”就是神秘的幕后顾问佩恩,他是在 1994 年克林顿政府艰难的时刻,与迪克·莫里斯(Dick·Morris)一起来到白宫的。佩恩与多伊尔两人很少说话,佩恩似乎更重要些,负责民意调查的数据分析,并常常与比尔·克林顿一起分析结果,但是,他常常不会让多伊尔和其他顾问知晓。(这些人当然会认为他在隐藏那些与他的策略不符的结果)。
  佩恩尤其与白宫幕僚长哈罗德·伊克斯(Harold Ickes)相处得不好,两人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且,佩恩的社会经验也明显不足。另外一个经验老到的助手是保罗 贝加拉(Paul ·Begala),他私底下开玩笑说佩恩患有“阿斯佩尔吉尔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也称为“孤独症心理病变”,是孤独症中的一种形式。——译者注),因为佩恩往往小事精明大事愚蠢。至于身为劳工法律师的伊克斯,其言谈又过于恶劣了,即使是在激烈的竞选对抗中。在春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华盛顿邮报》就刊登了一篇描述佩恩与伊克斯互相尖叫着骂娘的文章。竞选经理多伊尔似乎快要崩溃了,她常常闭门不出,甚至有时还不回电话,而《新共和党》(New Republic)还散布竞选流言,说她整日躲在办公室里看肥皂剧(实际上,早上的几个小时她一直在回复电子邮件)。
  竞选似乎在要采用哪种策略上犯难了,因为佩恩想打击奥巴马,而沃尔夫森、格伦沃尔德和伊克斯想要“美化”希拉里。“她不打算四处去讲她的感受。” 佩恩讥笑着说。为此,喜欢给人起绰号和喜欢用简写的多伊尔便称佩恩是“希拉里竞选首席终结者”。在这种情况下,希拉里对两种意见真可谓是左右为难了。当攻击奥巴马和美化希拉里的宣传交替出现时,她的顾问常常会发生口角,之后这一切又被束之高阁。最初,规则委员会为希拉里制定的蹩脚的竞选口号是:“我来了,为胜利而战”(伊克斯对一名《新闻周刊》的记者喃喃低语道)。
感悟成功(10)
  克林顿喜欢借用多丽丝 ·卡恩斯· 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的书名——“政敌团队”(Time of Rivals)——来形容自己的阵营。该书写的是亚伯拉罕·林肯如何以他那顽强的意志和雄辩的口才获得最终的胜利,并把对手请入内阁的故事。有一名高级顾问可能对希拉里阵营的精神实质把握得较为准确些,他在对《新闻周刊》的记者发表评论时说道:“这真不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的工作环境——早上有 7个人面对着一个来电,所有人都希望接听电话的人被炒鱿鱼,也知道打来电话的人都希望他们这帮人被炒鱿鱼。这可不是一个打造有凝聚力的团队的好方法。”
  2007 年整个秋季,多数报刊都认为希拉里已经胜券在握,即使这样,她的团队里还是充满着一种愤懑,因为奥巴马正在坐享其成,而且记者们也想抓住她和她丈夫的失误。10 月底,在费城的一次辩论上,希拉里面容憔悴,神情疲惫,在躲躲闪闪和对手周旋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她被一个问题绊住了。当她被问及是否支持纽约州总检察长埃利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允许非法移民申请驾驶执照的政策时,她竟然回答说:“是。不是。可能是。” 之后,参议员克里斯· 多德(Sen. Chris Dodd), 以及约翰 ·爱德华兹便对希拉里发起了攻击。希拉里阵营发布了一个称为“一拥而上”的视频——快速播放辩论中这些男人攻击希拉里的剪辑镜头。报刊指责她是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可这就是希拉里阵营想努力营造的——他们就是想要这个让人感觉到,对待妇女比男人更加苛刻的双重标准使希拉里成为最严重的受害者,特别是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黑人男人。这种感觉持续了好几个星期,直到奥巴马在另一场辩论中,笨拙地修补了同一个移民问题而没有被报界所批评才告结束。
  希拉里阵营面对的也不完全是媒体问题。在 11 月 13 日艾奥瓦州的最后一轮辩论中,奥巴马被问到他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代表变革的候选人,以及他对自己的职员有那么多是克林顿政府时期的顾问时有何感想,他习惯性地清了清嗓子:“噢,你知道,我……”希拉里阵营里突然爆发出了笑声,有人呼喊:“我就想听这个!”奥巴马开玩笑说:“哦,希拉里,我正期盼着你也能为我工作呢!”此时,在新闻区内的现场记者们也开始议论开来了——希拉里阵营里的笑声是真的“笑声”呢,还是一些不尊重对方的“风言风语”。
  奥巴马开始找到点自信了,甚至还有些狂妄。11 月份,他带着奥普拉一起举行了一次热身活动,那天,成千上万的人不顾初冬的寒冷走出家门。温弗瑞谈到了自己读过的《简·皮特曼小姐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Miss Jane Pittman),该书讲述的是被奴役的皮特曼如何去寻找能给孩子们带来自由的救世主。
  “哦,我相信,在 2008 年,我已经找到了皮特曼小姐问题的答案。我已经找到了答案!这也是我们国家同样面临的问题!‘非他莫属’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他就在这,他就是……巴拉克·奥巴马!”
  奥巴马站在后面,凝视着 3 万多人,和米歇尔一起挥手。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大型集会上,奥巴马抛弃了他一贯的矜持,声嘶力竭地大声高呼以致他的声音都变了,“我想知道,你点火了么?准备出发!点火,准备出发……”一遍又一遍,直到史蒂维·旺德(Stevie Wonder)出来高喊:“亲爱的,我在这儿!签名、密封、邮递。我属于你了!”
感悟成功(11)
  奥巴马不习惯表露情感,但是,在辩论接近尾声时他被问到一个无伤大雅的问题——新年愿望。当时他立刻抛开了模式化的官方语气说:“一个更好的父亲、更好的丈夫。我想时刻提醒自己这些与我无关,啊,我今天都做了什么啊。我的家庭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并并并且…… ”他停住了,之后调整了一下嗓音继续说:“你知道,昨天我和我的女儿们一起买了一棵圣诞树,我只陪她们呆了大约两小时,因为我不得不飞回华盛顿参加竞选……”这家人的朋友瓦莱丽·贾勒特,也是他最亲密的政策顾问之一,她猜想此刻奥巴马恐怕要痛哭起来了。她以前看到过一次,那是在 2006 年为《无畏的希望》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当奥巴马说到他为在竞选参议员期间离开家那么久感到愧疚时,哭得都说不下去了。奥巴马具有不同寻常的自控能力,但是一涉及家人,他也会明显地表露出激动。贾勒特知道他违背了向米歇尔做出的回家看她和孩子们的承诺,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在奥巴马的语调中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愧疚之情。
  2008年 1月3日晚上6点,也就是艾奥瓦州预备会议的当晚,奥巴马、贾勒特和普罗菲驱车去了民意调查现场——一所得梅因市的一所中学。
  贾勒特回忆道:“当时,我们 3 个人惊讶地相互看了看——停车场里挤满了车,白人来了很多,而且占了大多数,他们穿着印有奥巴马的 T 恤,围在我们身边。奥巴马来到了一名年轻的亚裔男孩面前(这是该男孩第一次参与选举),并对他前来投票表示感谢,就在奥巴马转过身去的那一刻,男孩的脸上挂满了热泪。奥巴马看起来似乎相当地轻松。随后,他又出席了宴会,但是他的职员们并没有怎么注意他,因为他们都在埋头盯着黑莓手机,以希望能早些得到选票回应。”
  在希拉里阵营总部,特里·麦考利夫(Terry McAuliffe)——该阵营长期的资金赞助者,表现得相当地乐观,他预计希拉里可以赢10个百分点。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告诉佩恩的,但是密切关注着民意调查结果的佩恩还是不敢完全地相信。晚8点的时候,麦考利夫站在人声鼎沸的选举大厅内大喊:“我们现在怎么办?”发言人沃尔夫森走过去拿了一片比萨说道:“我们完蛋了,我们被人踢了。”
  希拉里阵营对到场人数严重地估计不足。佩恩最初预计在这个雪夜艾奥瓦州将会有 9 万人来投票,而民意调查及统计显示,最后人数升至15万人。在1月3日晚,325万名选民把体育馆挤得水泄不通,随后,他们被领到各自拥护的候选人阵营前。
  其中22%的人是25岁以下的年青人,这个比例对那些不热衷选举的人群来说已经是很高的了。然而,希拉里仅仅赢得了这些选民中5% 的支持。
  一名助手跑到麦考利夫跟前说克林顿想要见他。随后,麦考利夫由国家安全局护送到了克林顿的套房,他发现比尔·克林顿正在电视机前看保龄球比赛。前总统看起来轻松愉快。
  “先生,”麦考利夫说,“你听到消息了么?”
  “什么消息?”克林顿问道。
  “我们输了!”麦考利夫说道。
  “什么!”克林顿大叫到,然后大声地叫唤:“希拉里!”
  希拉里从卧室里走出来。
  麦考利夫回忆说:“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克林顿原本是打算和我喝啤酒观看比赛的。”
感悟成功(12)
  突然间,外面吵极了——格伦沃德和佩恩来了,随后多伊尔、沃尔夫森和政策主管尼拉 ·坦顿也来了。
  “发生了什么事?” 希拉里问。
  当格伦沃德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向大家展示那些莫须有的负面宣传的时候,大家顿时议论纷纷。佩恩认为,奥巴马强调反战立场的策略,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而格伦沃德所做的宣传报导本身就存在着问题。现在,比尔·克林顿也要为竞选宣传造势了。
  “我们出发吧!”克林顿竖起大拇指说。
  但是希拉里问道,“你要去哪里?只要把宣传贴满墙就行了。”
  乘坐午夜返回曼彻斯特的航班真不舒服。
  “马克,我们失去了妇女们的支持。”麦考利夫说。佩恩听了耸了耸肩。在早上举行的高级幕僚电话会议上,才睡了不到一小时的希拉里向大家征求意见。她面对的是一阵尴尬的沉默,暂停了一会,她又继续开始询问,又是沉默。
  “那好吧,我感谢大家,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重要的会谈。”然后,她挂断了电话。距离1月8日星期二这天在新罕布什尔州举行民意调查不到24小时的时候,她还坐在曼彻斯特商业街的一个咖啡厅里,与16名选民会谈。
  这时有人问:“我想问个私人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也就是说,你是怎么保持如此乐观和优秀的?”
  希拉里回答说:“这确实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我不满怀激情地相信我所做的都是正确的选择,我就不可能做到,而我的国家给了我那么多的机会。”她的声音嘶哑了,“我不想看到自己落后于人,你们知道的,这对我来说是十分痛苦的。”
  在回去的车上,她对一个助手大声叫嚷,“我们不该去艾奥瓦,我敢打赌,我们去艾奥瓦是绝对错误的!”其实,她是担心自己将成为另一个“马斯基时刻”。1972年,来自缅因州的参议员埃德·马斯基(Ed Muskie),曾经在竞选中遥遥领先,但由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竞选中失利而终结了总统竞选。佩恩曾告诫她不要表露出弱点,可她说:“我在担任‘散军统帅’时就已经很受伤了。”那个下午她呆在曼彻斯特的竞选总部,职员们纷纷议论着她在咖啡厅里哽咽得说不出话的情景,他们让她相信自己表现很好,希拉里感谢了他们,然后又毫无气力地说道:“不会再有下次了。”
  当听说希拉里感情失态时,正在竞选车上的奥巴马的战略专家戴维·阿克塞尔罗德感受到了某种回落。奥巴马的一些支持者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马斯基时刻而欢呼,但是当阿克塞尔罗德浏览网页观看这段录像时,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每个人都说,‘哦,马斯基时刻又到了’。” 阿克塞尔罗德后来回忆说,“但是我根本不是那么理解的,因为那将作为一次能够充分展现人性的时刻而被人们所牢记。”
  当奥巴马在各州举行胜利大游行的时候,那些曾经认为希拉里必胜的媒体此刻感受到历史正在被这位第一任黑人总统候选人改写。有几名记者为了亲眼见证这一时刻,竟然还带着他们的家属一起支持奥巴马的竞选。在1月5日举行的最后辩论中,当有人问希拉里,为什么奥巴马在选民心中更受欢迎时,她回答说:“这让我十分不好受,但是我会尽力进行下去。他十分讨人喜爱,这点我也赞同,但是我也不认为自己有那么糟糕。”奥巴马正在埋头作记录,抬头看了一眼答道:“你也很让人喜爱,希拉里。”
  在选举当天,犹豫未决的妇女选民们几乎都放弃了支持希拉里的立场。当晚,在新闻发布中心,《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的作家瑞安 ·利兹(Ryan Lizza)正在赶写一万字的关于奥巴马风驰电掣般的获胜故事。“我想我完了。”他说,“我得写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消息传来时,奥巴马正坐在一所大学体育馆的教练室内。当阿克塞尔罗德来敲门的时候,奥巴马站起来走到外面的走廊。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阿克塞尔罗德说。
  奥巴马闭上眼睛,靠着墙,他做着深呼吸,然后问道:“这得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么?”
  “的确如此!”阿克塞尔罗德答道。
  

奥巴马凭什么赢 第二部分
持久围攻(1)
  克林顿在他执政期不断给予非裔美国人安慰与帮助,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所以一些黑人称他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他也深深为此自豪。如果奥巴马在竞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一位真正的黑人总统,怎么能不引起他的嫉妒?
  贤妻从新罕布什尔州的竞选中险胜归来,比尔·克林顿却是满腔义愤。在竞选中,奥巴马阵营说了许多对希拉里不公平甚至是污蔑性的话,克林顿把这些事情一一列举出来,足足达81页之多。克林顿向每位愿意倾听的人抱怨道——媒体总是把奥巴马视为宠儿。这位前总统敦促道,如果记者没有紧跟着奥巴马,那么希拉里的竞选团就必须这么做。200年1月13日星期天,克林顿在与唐娜·布拉齐儿(Donna Brazile)的电话交谈中情绪激动。唐娜·布拉齐儿是一位直率且意志坚定的非裔美国女性,她曾担任过艾尔·戈尔(Al Gore)的竞选经理,后来她也不时地给克林顿夫妇提供些意见及见解。在和布拉齐儿的电话中,克林顿吼了一个多小时,他喊道:“如果巴拉克·奥巴马成为提名候选人的话,那将是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最大诋毁。”随后,布拉齐儿问道:“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很明显,前总统克林顿性情十分暴躁,表现得焦躁不安。准确地说,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会让他做一些猜谜游戏了。他似乎在担心他妻子会丧失克林顿家族重返白宫的机会。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前总统克林顿再也无法重登总统宝座,所以他在嫉妒她。
  或者说得更奇怪点,他可能是在嫉妒奥巴马。由于克林顿在他执政期不断给予非裔美国人安慰与帮助,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所以一些黑人称他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他也深深为此自豪。如果奥巴马在竞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一位真正的黑人总统,而使他相形见绌的话,怎么能不引起他的嫉妒?更令人恼火的是,奥巴马在对内华达州记者的回答中赞扬罗纳德·里根总统是真正的变革促进者,而比尔·克林顿只不过偶尔才那样做。克林顿总是能成为人们的焦点,他总是能吸引别人的目光,《克林顿传》的作者戴维·马拉尼斯(David araniss)曾经把他描写为“班级中最有智慧的孩子”。克林顿想成为他妻子竞选中的主要参与者,他将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办公室作为克林顿竞选指挥部。这个指挥部离华盛顿不远,有时战略顾问马克· 佩恩或形象顾问曼迪·格伦沃尔德会住在这里。但包括竞选经理帕蒂·索利斯·多伊尔在内的工作人员,以及情报局的人员都发现比尔·克林顿的存在会令人很不舒服,甚至有时会有压迫感。当他在路上或者去收集情报时,人们才会觉得开心,可他不在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比尔·克林顿1月19日在内达华州核心会议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在赌场用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方式工作,还用魅力吸引下班的女服务员及赌场总管。最后,在内达华州的竞选中,希拉里以微弱的优势险胜,这使她恢复了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势力。随后,克林顿要去南卡罗来纳州为1月26日的民主党党内初选做准备。他信心十足地表示,他与非裔美国人的接触将会大大挫伤奥巴马的天生优势(在南卡罗来纳州,几近一半的选民是黑人)。但竞选团的工作人员不认为他能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所以只安排他进行了短暂的访问。当希拉里听到要在该州取得胜利所需的最低人数时,她极力支持丈夫的做法。她说:“这太疯狂了,比尔需要去南卡罗纳州了。”
持久围攻(2)
  但他像个灾难一样,当被问到尖酸恼人的问题时,居然对记者们大喊大叫。他还尖锐地把奥巴马比作杰西·杰克逊(Jesse Jakson),因为杰克逊曾在1984年和1988年的南卡罗来纳州的竞选中直接要求黑人选民投票给他。自由派人士被克林顿这样笨拙的举动吓坏了,他们没想到他会打种族牌阻止奥巴马成为“黑人总统候选人”,黑人同胞们也没想到他会这么做。最后,希拉里·克林顿以14∶86输掉在南卡罗来纳州的非裔美国人的竞选。随后,希拉里阵营就这次竞选中出现的问题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得出这样的结论:绝不可能因为任何种族问题击败奥巴马。与此同时,一名竞选密使还秘密地拜访了杰西· 杰克逊,请求他写封信公开说明一下——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大事情发生。杰克逊也表示,克林顿的话并没有冒犯到他,但委婉地谢绝了写一封公开信的要求。克林顿夫妇发现,这些年来他们小心、诚恳地建立在黑人中的良好基础正在逐渐瓦解。那些一直维护公民权利的老一代人也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作为黑人同盟中的一员,纽约州的格雷戈里 ·米克斯(Gregory Meeks)对哈罗德·伊克斯说:“你不会理解这是一个什么状态,就因为我们支持了希拉里,选民们称我们是‘房子中的黑人’和‘手帕领袖’。”同样,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一位维护人权英雄,曾在20世纪60年代因策划非暴力游行抗议而被打伤。——译者注)作为示威运动中的英雄(在60 年代,他曾在南方示威运动中再三受到袭击)和民主党的忠实代表,也转而支持奥巴马。
  参议员爱德华· 肯尼迪与比尔·克林顿进行了一次艰难的电话会谈,指责他们在分裂竞选。克林顿对肯尼迪说:“是他们先开始的。”肯尼迪反驳说:“我认为那不是事实。”1月28日,参议员肯尼迪和他的侄女卡罗琳·肯尼迪——或许她的身份更重要——美国前总统约翰· 肯尼迪之女,在华盛顿召开记者会表示支持奥巴马。为此,克林顿竞选团的助手们非常恼火,还曾就此责备过希拉里没有争取获得肯尼迪家族的支持。尽管工作人员多次催促,希拉里最后还是没有给卡罗琳打过电话以求获得她的支持。看到希拉里在舞台上那华丽的演讲和不屈不挠的个性,就知道她不愿意私下和捐赠人及支持者们联系。她也不喜欢以一对一的模式向别人施加压力。哈罗德· 伊克斯认为,希拉里不是林登 ·约翰逊。
  卡罗琳·肯尼迪从未支持过除肯尼迪家族以外的候选人,这次她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位如同先父般的总统》的专稿。索利斯·多伊尔看了这篇文章后,拍案而起:“哦,天啊!我们完了。”
  鉴于竞选记录,奥巴马竞选团并不担心种族问题会左右竞选结果。戴维·阿克塞尔罗德表示:“我们可能损失一些选票,但我们也会因此得到一些选票,我认为种族问题不会决定最后的结果。”尽管如此,当谈到种族问题时,奥巴马竞选团的工作人员还是表现得格外敏感和谨慎,就像种族的问题是一个最好不要去碰的话题。事实上,他们确实有理由担心种族偏见会成为影响竞选的一个因素,因为种族歧视往往表现得不明显,并且经常和其他偏见夹杂在一起。但对于奥巴马来说情况还算乐观,毕竟他是后种族人。尽管奥巴马本人总是对这个乐观的观点避而不谈,但不可避免的是,还有些人存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
持久围攻(3)
  众所周知,就种族问题做民意调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几乎没有人会承认他们存有种族偏见。民意调查显示,有10%到30%的选民认为种族问题将会是竞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人中一部分是愿意投票给奥巴马的黑人选民,还有一部分是白人。几乎没有白人是完全的种族主义者,所以大部分人都会投给共和党人。从纽约州上部到南部偏远地区,这一带被称为阿巴拉契亚(Appalachia),这里的老年人和工人阶级对非裔美国人存有恐惧和愤恨。他们投票的动机往往复杂而难以理解。还有像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这样的一些地区,他们没有明确的态度,且常常摇摆不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选民存在,才能使竞选达到力量上的平衡。这些地区的人曾经非常忠诚于民主党的新政政策,但同时又在19世纪80年代的总统竞选中不支持里根,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一定要抓住机遇让他们绝对忠诚。奥巴马的工作人员认为,无论是希拉里·克林顿还是秋季大选中的共和党提名者,他们都不会单单在种族问题上纠缠。就另一方面来说,他们也应该清楚,一个聪明的政治家不会去触及奥巴马的“异类”问题——这个来自异国的黑皮肤人和他的外国背景。他们只会用稍加遮掩的方式指出问题。奥巴马并没有分享他们的文化价值——他们可以把他塑造成一个哈佛杰出的人物,一位看不起私藏武器的专家,并且想把美国带向一个混血儿民族的人。奥巴马中间的名字是侯赛因(Hussein),他父系的穆斯林祖先也成为竞选中的问题。无论他澄清了多少次他是基督教徒而非回教教徒,但民意调查显示,从始至终有超过10% 的选民认为奥巴马信奉穆斯林教。
  阿克塞尔罗德认为,比尔· 克林顿是通过对杰西·杰克逊进行评论的方式来引出种族问题的。在1月末的时候,他曾告诉记者:“克林顿这么做是有企图的。”虽然阿克塞尔罗德有些偏执,但他完全相信当克林顿指出种族问题时,他们夫妇也非常担心其引发的后果。他告诉记者,希拉里的竞选就像大白鲨一样,水面看上去风平浪静,但……
  对于这些,奥巴马看起来似乎仍不在意。11月下旬,他约见了在公众生活中非常成功的黑人女性,他们自称“黑人女孩俱乐部”。这次午餐约会是由唐娜·布拉齐儿准备的。布拉齐儿不仅仅向克林顿夫妇提供意见,同时还会给奥巴马一些忠告。奥巴马说:“就我个人来看,我不认为种族问题会成为一个话题,我也不想搞个人政治。”在南卡罗来纳州,奥巴马拒绝参加那些由来已久的、在黑人社区分发“零花钱”给竞选中的积极分子和牧师以便他们帮助笼络人心的活动。因为他认为那是见不得人的勾当。相反,克林顿夫妇却在不停地散发他们的好意和金钱。结果是奥巴马不仅赢得了黑人压倒性的支持,同时他还以高出对手 30% 的得票率赢得了南卡罗来纳州的胜利。媒体再一次把他当做是最有希望获得民主党内提名的人选。阿克塞尔罗德注意到,当奥巴马看到比尔·克林顿在南卡罗来纳州初选中的支持率在一周内下降了17个百分点时,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摇了摇头,然后微微一笑。
  那是柴郡猫(常露齿嘻笑的猫。——译者注)似的笑容,但奥巴马不是一个幸灾乐祸的人。他没有表现出过分的兴奋或是幸灾乐祸。当阿克塞尔罗德看到他时,奥巴马也没表示出他有多高兴。奥巴马为人谨慎,如果为此就开始幸灾乐祸,那将是对他时间上和情感上的浪费。
持久围攻(4)
  奥巴马小心翼翼地保存他的实力,他不会像比尔·克林顿那样当托盘经过时什么糖果都拿。相反,他是个食欲不振的人,他做什么都很有节制。事实上,在跟随他的记者看来,他几近厌食。大多数候选人都会赢得十场胜利(或者十五场)。对于希拉里来说,她会在闹市区的酒吧里大口大口地喝啤酒,也会在白人选民的酒吧里狼吞虎咽地吃那些油腻腻的香肠汉堡,现在她正和自己的腰围作斗争。而奥巴马似在减肥,他总是很有规律地吃一些鲑鱼、米饭和绿花菜。在波特奇(Portage)的一家汉堡店里,他会边大口嚼着薯条边点 4 个汉堡打包带走。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的一家煎饼店中,他仅仅点了几张煎饼准备打包。一位美联社记者质疑:谁会带着煎饼走在街上啊?当时一个服务员一口气说了许多口味丰富的顶级煎饼,但奥巴马走到家常酸奶前说:“我是个很传统的人,简单就好。”曾有记者开玩笑说,如果奥巴马吃一口那些汉堡或煎饼的话,他会马上关上他那辆运动型多功能汽车的门,回家吃自己准备的黑莓。记者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找一些他的“丑态”,这着实使他沮丧,所以奥巴马不愿意面对媒体。当他处理完记者们无穷无尽的问题后,他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这时他也会表现得像在乡下的老爸一样,耷拉着肩膀去倒垃圾。
  对他来说真正的放松和消遣就是打篮球了。在 2 月初的时候,一位记者也加入了奥巴马的篮球活动中,发现他的球队中有许多篮球好手,其中包括他妻子米歇尔的哥哥——克雷格·罗宾逊(Craig Robinson),他曾经是普林斯顿队的球手,现在就任于俄勒冈州立大学当篮球教练。还有一位是雷吉·莱夫(Reggie Love),他可谓是奥巴马的“替身”,是个万能的随从,他高 6 英尺 4 英寸,并且曾经在杜克队打过球。打球时只有奥巴马穿着长运动裤,似乎是在掩盖自己精瘦的腿。在篮筐下,奥巴马表现得完全不像平时的自己,他不会和其他人一样跑动要球,而且他的动作毫无规律,有时他在运球中会突然来个高难度的反弹传球,有时会在跑动中来个胸前传球,就好像一个陆军新兵在走队形一样。但是,奥巴马也会突然变得动作敏捷,他会抓住防守队员疏忽的一霎那来个胯下运球,然后闪过他们直接带球上篮。他常常做出这种机智、从容不迫的动作。
  奥巴马的球队虽然不全是精英成员,但却是最富战斗力和竞争力的团队。为此,他的一位在伊利诺伊州做出纳的朋友亚历克西·吉娜力艾斯(Alexi iannoulias),在艾奥瓦州政党核心会议的前几天在球场上和他大吵了一次。吉娜力艾斯回忆到,那次他的球队输得很惨,所以他就发疯似地对奥巴马大喊:“我也想赢球!”奥巴马听他这么说,也生气了,他用少有的发火的语气说:“我不在乎和谁打球,我和谁打都行!你想调换球队是吧?好,如果你愿意我们就换!”吉娜力艾斯非常生气,没有说话。他回忆说:“然后奥巴马就给我他那招牌微笑。”吉娜力艾斯边说着,边模仿奥巴马的笑容——露出闪光的牙齿,眼角堆出些皱纹,下巴还微微地向内收着。奥巴马的这种笑容给人一股温暖的感觉,也让人解除了戒心。
  虽然奥巴马本人在竞选活动中很少出场,但他那务实的妻子弥补了这点不足。米歇尔有她自己的行程安排,并开始在《观点》(The view)这类女性节目中频频露面。这样她可以通过节目来展现她是位有魅力的母亲,也是个普通的女人,同时,如果情况需要的话她还是个时髦优雅的女性。虽然她魅力四射,但对于一些选民来说,他们还是不能对她产生足够的信心。
持久围攻(5)
  米歇尔不像她丈夫那样是个禁欲主义者,相反,她经常光临芝加哥那些顶级时装店。在芝加哥,她最亲密的朋友拉克·惠特克(Rucker Whitaker)(惠特克的丈夫埃里克曾是奥巴马哈佛求学时的朋友,现在也常常和他一起打球)说:“米歇尔会在心血来潮时吃下整个芝士汉堡;她最喜欢香槟;她喜欢衣服,所以她总会买很多时装,同时她还喜欢各式各样的手提包和钱包;她还会去指甲店修指甲,去理发店做头发。总之,她女人味十足。”当她穿着 soignée,站在胜利的舞台上时,那高挑的身材和美丽的容貌引起了一阵骚动,让人想起了 60 年代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米歇尔先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法学院,她不仅美丽优雅,而且聪明睿智、幽默风趣。如果说她丈夫是个严肃认真的梦想家,那么米歇尔就是个善于开拓的实践者,并常常喜欢开些玩笑、戏弄一下别人。毫无疑问,他们两个都富有无限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为此,记者常常开玩笑地问奥巴马到底经过多长时间战胜了多少对手才赢得了他的妻子?
  奥巴马的妈妈是白人,他在夏威夷和印度尼西亚长大。不同于奥巴马,米歇尔可谓是个地道的美国黑人。对此,奥巴马的工作人员们都不太谈及。因为她的黑人本性使那些位于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这些工业衰退地带(Rust elt)的、摇摆不定但对竞选结果产生重要作用的为数不多的人感到不安。米歇尔来自于芝加哥南侧,芝加哥由白人统治的政治机构特意将芝加哥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视为白人区,另一部分视为黑人区,并由一条公路将该州隔开。所以在米歇尔成长的地方,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她就读的普林斯顿大学在二战结束后就开始招收黑人学生,但是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米歇尔上大学时,这个人才辈出的学校还在排斥着黑人。她的社会学系的毕业论文,就是讨论普林斯顿的非裔美国毕业生是否也认为“白人社会”更优等。在完全的学术形式主义下,她的论文写得很糟糕。她曾明确希望在毕业后被划分到白人的世界里。尽管如此,她最后还是这样写道:“我希望自己仍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周围,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完全的参与者。”事实上,她成为了芝加哥一家很有名气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奥巴马就读于哈佛时暑假在这家事务所实习,两人在此相识,后来奥巴马成了她的丈夫)。后来她又成为一家高级医院的主管人员。她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当一些非裔美国人开始向她抱怨她丈夫不是一个彻底的黑人时,米歇尔会直接坦率地回答这个问题,告诉那些芝加哥南侧的人们“停止荒唐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米歇尔·奥巴马是一位自信稳重的竞选者。但在 2 月末,当她丈夫在竞选中赢了一场又一场、一切顺利的时候,她却犯了一个错误。她曾对一位来自密尔沃基(Milwaukee)的观众这样说道:“这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对我的祖国感到自豪,因为我的人生又充满了希望。”共和党人迅速谴责她“从前不为她的祖国感到自豪”。第二天,米歇尔在集会上表示:“我为我的国家感到自豪,如果你们之前听说过这些话,我不知道你的想法如何,但是我为我的国家骄傲。”右翼电台把米歇尔报道成是现代的安吉拉· 戴维斯(Angela Davis)——一个60年代典型的黑人激进分子。但是主流媒体还是以种族问题作为诱饵,克林顿竞选团亦是如此。3 月份,马克·佩恩建议希拉里阵营把奥巴马“缺乏美国根基”作为攻击目标,同时在希拉里的竞选场地以尽可能多的美国国旗为背景。这更加巧妙地突出了奥巴马的“异类”的特点。面对希拉里阵营的这种做法,奥巴马只是一笑置之。
持久围攻(6)
  和奥巴马团队相比,希拉里·克林顿竞选团队的工作人员似乎更愿意相互中伤。为此,帕蒂 ·索利斯·多伊尔于2月10日被解雇,由玛吉·威廉斯(Maggie Williams)接替她的竞选经理一职。这次职位变动曾引起过一片混乱的局面。
  希拉里·克林顿竞选团队的工作人员都想认真工作,不愿再去听从竞选总发言人霍华德 ·沃尔夫森办公室里传出来的声音。只听沃尔夫森的助手菲尔·辛格(Phil Singer)大喊:“他这是要毁了竞选!”没人确定“他”指的是谁,但大家都推断是指佩恩,因为作为策略长的佩恩总是和希拉里竞选团中的其他重要顾问产生冲突。之后沃尔夫森说了些什么,但不是很清楚。接着辛格口无遮拦地说道:“霍华德,都是你!”然后气冲冲地离开了办公室。政策主任尼拉·坦顿非常不幸正站在过道上,辛格对他也大声地喊道:“还有你!”谭德回应到:“你也一样。”就见辛格站到椅子上,用整个作战室都能听到的声音说:“这整个就是个阴谋!”当辛格一两周后从外地回来时仍在生气,并不断地咒骂着。为此沃尔夫森这样向威廉斯解释说:“如果屋子着火了,你是请一位精神病消防员,还是干脆就不请消防员呢?这件事和这个道理差不多。”威廉斯曾经是比尔·克林顿的高级助手,她在政治上相当成熟,所以这次邀请她担任竞选经理。由于威廉斯曾远离政治,和她丈夫在长岛过了一段相当安逸的生活,所以当一位记者在后期遇见她时,她表示自己并不想参与到 2008 春季的争战中来。后来当新闻记者们不断地谴责希拉里试图以白人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竞选时,作为非裔美国人的威廉斯表现得很丧气,她担心这种人种偏见的做法会对美国年轻人(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在经费方面,尽管这次竞选活动在到达艾奥瓦州之前就筹集了1亿多美元的资金,但克林顿竞选团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哈罗德·伊克斯在新罕布什尔州竞选结束后召开的会议中宣布:“我们已经没有钱了。”虽然大家曾常常开玩笑说希拉里对四国集团商用喷气式飞机很感兴趣、马克·佩恩总是用民意调查和直接邮件为由报上大笔的账单,但是似乎没有人知道钱究竟花到哪里了。克林顿的一位高级助手告诉《新闻周刊》记者说:“我们的捐赠人大失所望,尤其是对比尔·克林顿。针对他那些疯狂的举动,人们都说,如果希拉里在竞选中不能控制克林顿的话,她怎么能在白宫中控制住他呢?我们为此受到很大的打击。”竞选助手们建议克林顿夫妇在 2 月 5 日的超级星期二前用他们的私人财产贷款500 万美元,比尔· 克林顿立即表示同意,但索利斯 ·多伊尔在希拉里的声音中感觉到她还在犹豫。当她四处奔走时,有消息传出说她正在用一些妇女们捐献的钱。
  威廉斯接任竞选经理一职后不久,召开了一次全体高级工作人员会议。佩恩被邀请就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做一个报告。他不断重复希拉里的竞选口号——“美国的解决方案”,“美国已准备改变,希拉里准备带头”,“只要你选择我,当前一切问题都会解决”。佩恩就这样列举着那些长长的口号,但突然被卡住了,好像忘了词。“嗯,嗯,‘为了变革,为了你们’……”只见下面一片寂静,然后便是低声窃笑,因为佩恩试图记起希拉里在各个州的竞选口号,想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但听起来如此的荒谬、混杂不清。“嗯、嗯……我认为希拉里……”佩恩的声音渐渐淡下,会议继续进行。
持久围攻(7)
  最后,也是佩恩提出在 3 月初的俄亥俄州和得克萨斯州竞选前夜做一次宣传,因为那时对希拉里阵营来说是决一死战的时刻。宣传过后,电话就响个不停。伴随着那不祥的音乐,这次宣传活动使那些没有安全感的母亲变得更加担心,因为这些人曾因受到“9·11”事件的影响,而在 2004 年大选中鼎力支持乔治·布什。
  佩恩把这次的宣传活动称作“变革的 3 点钟国家安全热线”。 曼迪·格伦沃尔德是希拉里的形象顾问,也是此次竞选活动的宣传活动负责人,他曾极力反对佩恩的做法。所以当有人在高级员工会议上说“真棒的宣传”时,正在用免提听电话的格伦沃尔德会立即挂断电话说:“这是马克·佩恩做的,不是我的宣传。”
  3 月初,希拉里阵营的士气一直处于低潮期。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次竞选在奥巴马的龟兔策略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希拉里在超级星期二那天赢得了包括纽约、加利福尼亚、新泽西和马萨诸塞州在内的一些大州的选票,而奥巴马在一些较小的州内赢得了代表选票,这些州一般都召开了核心会议而且他做足了准备。在超级星期二那段时间召开的一次会议中,伊克斯再一次讲解了比例代表制的一些理论。前总统克林顿说:“哦,这真是地狱,我1992年竞选时就没有这个东西。”伊克斯后来说:“我几乎从椅子上掉下来,因为这个制度在那时就已经存在了。”伊克斯还向记者们抱怨说,佩恩甚至不知道加利福尼亚并不是一个胜者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而佩恩却否认此事。
  虽然过程艰辛,但希拉里最后还是取得了俄亥俄州和得克萨斯州的胜利,这使她再一次逃过被淘汰的危险。对于奥巴马来说,这样的结果却困扰着他。因为他在 2 月份时已经去过工业化的威斯康星州,并且赢得了当地老年人和蓝领爱好者的支持,这其中有黑人也有白人。但在俄亥俄州的竞选中,他和希拉里票数的差距又出现了,希拉里成为了老年人和白人工人阶级的宠儿。虽然希拉里本人和她阵营中的高级工作人员及顾问都极力避免“种族迫害”这个问题,但奥巴马阵营怀疑克林顿竞选团指使其他人做了这种肮脏的事,也怀疑他们操纵了一些代理人和底层媒体做小动作。其中一张奥巴马穿着索里马人衣服的照片被泄露给了《德拉吉报道》。克林顿的代理人俄亥俄州的斯蒂芬妮· 塔布斯 ·琼斯(Stephanie Tubbs Jones)(一个非裔美国人)用讽刺的口吻说,奥巴马不用感到惭愧,因为他穿的是他“本国的衣服”。在俄亥俄州的扬斯顿市,国际机械师工会主席表示支持希拉里。工会主席汤姆·布丰巴尔格(Tom Buffenbarger)给予奥巴马重击,他在希拉里的集会上大声宣布:“我已从拿铁咖啡、普锐汽车及柏肯鞋的信托基金宝贝得到消息,他们都将前去听奥巴马的演讲,看他怎么公开针对机械业!”记者发现在浴室中张贴了很多抨击性的打印版的“奥巴马是穆斯林人”电子邮件。奥巴马不是一个会责备别人的人,至少他从不明显地大声责备别人。他的团队花了 2 000万美元争取得克萨斯州获胜,事后,奥巴马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却没有特别责怪某个人。他的竞选总部在密歇根大道上,当他站起身准备走出会议室时,转过身说:“我没有吼你们。”他继续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说:“当然,在两周内花了2 000万美元,我确实应该对你们大吼,但……”他顿了一下,继续说:“我并没有吼你们。”他笑了笑,然后走了出去。
持久围攻(8)
  面对3月中旬播出的赖特牧师(Rev. Jeremiah Wright)对美国政治的一些批评,奥巴马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此事。此事引起了不少争论,当人们的争议渐渐平息后,奥巴马给出了他对此事的看法,他看起来有些迷茫失望并略有防备。奥巴马的顾问们意识到赖特牧师是奥巴马总统道路上的一个严重威胁。对于奥巴马,这位脾气火爆、虚荣的牧师确实成了他烦恼的源泉并深深触痛了他。
  奥巴马告诉《新闻周刊》的记者,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赖特牧师会成为他竞选道路上的障碍。奥巴马回忆,当 2007 年 2 月他宣布参加竞选时,赖特牧师就在《滚石》杂志 上发(Rolling Stone)表过一些具有煽动性的言论。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想与赖特断绝关系,因为长期以来奥巴马一直视这位神父为他的“叔叔”,而且也是赖特神父把奥巴马引进基督教,让他认识到了教堂作为一个社会组织者发挥了怎样巨大的作用。赖特还是奥巴马夫妇的证婚人及他两个女儿的受洗礼牧师。奥巴马又说到,虽然他成为“三一联合基督教会——赖特教区”的居民几乎 20 年了,但他周日经常和家人们一起做些其他的事情,而不是去做礼拜,所以错过了很多赖特牧师的布教活动。
  2007 年 2 月初,当奥巴马在《滚石》杂志上读到赖特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奥巴马的根》为标题,谈美国种族歧视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奥巴马意识到“情况不妙了”。按照原计划,赖特几天后要在斯普林费尔得州州议会大厦内就奥巴马竞选发表会典礼上作开篇祈祷词。奥巴马不希望赖特的教会卷入政治中,所以他打电话给赖特说:“今天的发表会将有500名记者到场,如果不想被记者的话筒打伤的话,你应该知道祈祷词里该讲些什么不该讲些什么。”虽然赖特总是喜欢发表各种言论,但这次他倒乖乖地听话了。奥巴马后来回忆说:“我知道那次的事情令他很失望,可能因此他才生气的。”
  赖特牧师并没有安静多久,他随后就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讲述了他和奥巴马之间的事情。他回忆道,一位顾问曾说服奥巴马取消对赖特牧师的邀请,奥巴马的确和他说过这样的话:“你传教布道已经很辛苦了,所以经过我们讨论决定,你最好不要再出现在公众面前了。”赖特并没有听从奥巴马的话,而是继续作些评论、发表一些言论,为此奥巴马虽略有怒气,但并未立即与他决裂。奥巴马向记者回忆说:“因为他马上要退休了,并且我也向社区教会保证过……我只是本能地想让他远离政治,以免成为众人的焦点。”奥巴马曾这样告诉过他的工作人员:“我们得密切关注赖特牧师的每一次布道活动,因为这可能成为一个大家争议的焦点,也可能成为对我们有利的言辞,至少我们得知道要面对什么问题。”后来他又说:“但我们从未这样做过。”
  平日里小心谨慎的奥巴马阵营这次可犯了个大错误。阿克塞尔罗德对《新闻周刊》的记者说:“我负责跟进赖特牧师的每次布道活动,但我没把这个任务完成好。”他不断地责备自己没有检查好赖特的布教活动。结果,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的晚上——那大概是在得克萨斯州和俄亥俄州竞选两周后——美国广播公司播出了赖特布道的视频剪辑,当时奥巴马阵营都傻眼了。录像显示,在“9·11”事件后周日的布道会上,赖特宣称美国遭受“9·
持久围攻(9)
  11”恐怖袭击是罪有应得。他还宣称:“上帝诅咒美国!《圣经》里就这样诅咒那些杀戮无辜百姓的人。上帝诅咒美国!”
  当赖特布道的视频播出时,奥巴马正在处理另一个混乱的局面——他和托尼·雷兹科(Tony Rezko)之间的事情。托尼· 雷兹科是一位地产商,但最近因贩毒和敲诈贿赂立法人员等几项罪名被裁定有罪。奥巴马必须解释清楚和雷兹科之间的关系。奥巴马说他于2006年向雷兹科买了位于他芝加哥家附近的一块房产——这完全合法。虽然奥巴马也付了一个非常合理的价钱——但就像他表示的,任何人和雷兹科这样有影响力的商人交易看起来都不是好事,尤其是他这样变革的政治家。所以,3 月份赖特牧师布道的视频在有线电视台无限循环播放的那个晚上,奥巴马正计划前往芝加哥就雷兹科事件向媒体解释清楚。3月14日,他到达了《论坛报》大楼后,在近 3 个小时的盘问中,他表现出了极度的耐心,可谓有问必答。
  奥巴马当天已经筋疲力尽了,但当晚他还是对戴维·阿克塞尔罗德说:“我想就种族问题发表一个演说。”阿克塞尔罗德的本能反应就是让奥巴马离赖特牧师越远越好。其他的高级工作人员也提醒他不要做任何关于种族问题的声明。奥巴马阵营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阵营内部都尽量避免涉及种族问题,其中只有瓦莱丽·贾勒特偶尔会提出在竞选中应该具备阶级意识,她坚持认为奥巴马应该在艾奥瓦州的竞选宣传中加入一些黑人和白人的照片。其他人也认为,如果奥巴马能发挥得当,他那黑人和白人的特殊背景将是他的一大长处。如果黑人选民把他当黑人候选人固然不错,如果选民认为他是具有双人种的候选人那更是再好不过。但竞选经理戴维·普罗菲认为种族问题只会使人分心,现在奥巴马的主要任务是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获得更多代表们的支持。他不想奥巴马的竞选过程被定义为种族政治。
  奥巴马对于自己什么时候强调是黑人、什么时候不这样强调似乎有着天生的直觉。当他面对黑人选民时,他会用低沉的声音说话,这样看起来更亲切随和;而面对白人选民时,他则多用鼻音,充满了赞扬之意,给人深思熟虑从容不迫的感觉。他知道怎样表达那些对种族问题含沙射影的话。他借用了马尔科姆·艾克斯( al olm X)的话提醒黑人选民们不要相信网上的谣言(其中一则是说他用《古兰经》发过誓)。1月份,奥巴马在南卡罗来纳说:“那些谣言只是在迷惑你们,是坑蒙拐骗的老把戏,你们都知道坑蒙拐骗吧?……他们想尽办法隐瞒事实,想尽办法欺骗大家。”他好像突然发现自己说错话了,然后就转移话题说:“我在这里过得很愉快。”奥巴马也知道什么时候和黑人民主人士保持距离。面对瓦莱丽·贾勒特的反对(她担心他会因此疏远黑人选民),奥巴马在秋季竞选的一次辩论会上公开指责穆斯林领导人路易·法拉克汉(Louis Farra han)。而赖特的一系列布道问题也需要面对,并给出圆满的解决方法。但是怎么解决呢?奥巴马阵营内部工作人员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没有人真的知道该怎么做,但奥巴马本人知道。追溯到11月份,尽管他当时轻松地和唐娜·布拉齐儿及她的“黑人女孩”们说他不会提及种族问题,但事实上他自己的身份本身就是问题的中心,他也清楚自己早晚要和选民们讨论这个问题。近几个月来,奥巴马一直在思考着就种族问题发表一次讲话,现在时机终于来了。奥巴马自己会掌握好时机并明确此次演讲的目的,他知道赖特的言论会引起种族忧虑,而这很可能成为此次竞选的“肿瘤”,除非切除它才能保证一切顺利进行,而他自己是这个手术唯一一位技术精湛的医生。
持久围攻(10)
  接下来,奥巴马用了整整三个晚上写了这篇演讲稿,演讲地点定在费城的美国宪法博物馆。这个长达半小时的演讲只有奥巴马才能完成得如此出色。他吸取了他母亲真诚的建议——以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要看到人们好的一面。奥巴马就有这样的能力,通过演讲,他使白人和黑人消除了彼此的愤恨——他可以唤起黑人在多年压迫下的恐惧之情,也可以讲出白人(包括他祖母)在街上看见年轻黑人的内心恐惧以及白人对黑人在工作和学校得到更好机会的怨恨。最后他以一位黑人老人和一位年轻白人姑娘和解的感人故事结束了这个演讲。
  当他走到宪法博物馆后台时,他发现他的妻子、朋友及那些坚强的助手们都泪流满面。只有他自己还保持着冷静。就连他的随从人员阿克塞尔罗德和前副检察总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也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在接下来的整个周末,奥巴马都表现得非常镇定,有时他也会参加些不太刺激的娱乐活动。当奥巴马一家和他的助手们吃饭的时候,他的球友兼好友马蒂·内斯比特打来电话说:“我说伙计,你这真是因祸得福啊!”奥巴马把电话拿开,然后对着正在吃饭的伙伴们说:“内斯比特说这真是因祸得福。”在电话的另一头,内斯比特可以听见大家的笑声,然后激动地说:“真的,我们真的是因祸得福。”奥巴马答道:“好吧……”然后内斯比特听见更多沙哑的笑声。
  这次演讲的成功确实让他们因祸得福。赖特实在是为奥巴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对那些让底层民众在背后风言风语的议题做出直接回应;同时他还提供了一个捷径,让奥巴马可以将一个难以让人诚实面对的问题(这里指种族问题。——译者注)推到了重要的国家议题的高度。而奥巴马也表现出了自己冷静而良好的判断力。尽管如此,在细读完这篇演讲稿之后我们还是会发现奥巴马有些个人夸张之嫌。他在演讲稿中给选民们一个这样选择的机会:他们可以继续停留在民族问题这个僵局中,或者选择跳出这个僵局——投票给他。在演讲稿中他说:“我们可以每天在每一个频道播放赖特牧师的布道情景,从现在直到大选继续评头论足……我们可以猛烈抨击希拉里一位支持者的某些失言之处,以此证明她在打种族牌,或者我们可以揣测,白人男子是否会在大选期间全体投向约翰·麦凯恩,不再考虑他提出的政策……我们可以这样做,不过,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我可以告诉大家,下次选举时,我们会谈论其他一些枝节性话题。于是就会有下一次,还会有再下一次。结果则是一成不变。”
  但此时此刻如果你把票投给他,奥巴马强烈地暗示到,那么白人和黑人就可以一起处理国家正在面临的巨大的挑战——一起讨论医疗、教育、内需和战争等各个问题。当说到这个的时候,奥巴马就表现出了如同奥普拉所狂热推崇的“非你莫属”的气派。虽然在整个演讲过程中,奥巴马想要尽量表现得谦逊:“我从来没有天真到以为单凭一届选举、单凭一名候选人参选,就能超越种族差异,更不用说是像我这样并不完美的候选人了。”但是这句话中所隐含的意思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非我莫属”——选择我吧,否则这历史性的一刻可能会一去不复返。
持久围攻(11)
  希拉里阵营小心翼翼地避免利用赖特与奥巴马的纠葛去攻击他。在克林顿的竞选总部,哈罗德· 伊克斯接到了《谈话要点备忘录》(Talking Points Memo,杂志编辑乔舒亚·马歇尔于2000年创建该网站专门揭露政治阴谋。——译者注)记者格雷格·萨金特(Greg Sargent)的电话。《谈话要点备忘录》是新一代的博客媒体,它有足以撼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格雷格·萨金特想知道赖特到底有没有和超级代表们进行过对话。超级代表是由党内领导和国会民主党党员组成的,他们是希拉里·克林顿最后的希望。从理论上说,至少他们可以保住希拉里候选人的资格,虽然这样他们可能违反选票的结果。伊克斯每天都和超级代表们联系,试图以此获得他们的支持。他告诉格雷格·萨金特说,超级代表们也非常关心赖特牧师的情况。而他却很快接到竞选经理玛吉·威廉斯的电话,她表示他们没有必要谈论赖特牧师的事情。
  希拉里·克林顿相信奥巴马和白人工人阶级选民的问题使他不能竞选成功。当她接到超级代表比尔·理查森(Bill Richardson)的电话说他被迫支持奥巴马时,希拉里对着电话大喊:“比尔,他不可能赢的!”比尔·理查森是新墨西哥州州长,非常受拉丁美洲移民的欢迎。克林顿夫妇曾努力培养和理查森的友谊,比尔·克林顿曾和理查森一起去看橄榄球超级杯大赛。摄像机曾拍到这样的画面——两位有些偏胖的中年男子正在看一场球赛,但两个人似乎都因为彼此的陪伴而感到不舒服。最后,理查森还是支持了奥巴马。作为克林顿忠实的支持着,詹姆斯·卡维列谴责理查森是个叛徒。
  克林顿夫妇重返白宫的梦想正在一点点破灭。但奇怪的是,直到 2008 年春季,希拉里·克林顿发现她的呼声依然很高。民主党的民意测验家吉夫·伽林(Geoff Garin)回忆说,党内都希望竞选可以以和平有序的方式结束,但支持希拉里的选民们表示“不要放弃”。在得克萨斯首府奥斯汀的辩论中,希拉里给那些比她还坚强的选民们一个感人的结束声明。尽管她声音沙哑,睡眼惺忪,但在全国的演讲中还是表现出了她的机智和优雅(这次她和她的工作人员及媒体记者包了一架普通的飞机——而不是私人商务喷气机)。4 月份,她吹牛说自己曾在她丈夫任职期间内在狙击手的保护下到达巴尔干半岛,想以此来证明她是位久经沙场的全球和平协调者。但是有录像显示,她到达巴尔干半岛的那天,当地小学生在柏油路上列队欢迎。为此,媒体大肆嘲笑她,她也因此丧失了扳回选票的机会。而奥巴马自己也出现了过失,他告诉旧金山的一些筹资者,宾夕法尼亚州的工人阶级有些人拥有枪械,他们渴望摆脱“困苦”。奥巴马这个即兴的话语有些是事实〔专栏作家麦克·金斯雷( i hael Kinsley)这样写道:对政治家来说,“出丑”的含义就是实话实说〕。但对于工人阶级中那些骄傲的忠实的武器拥有者来说,奥巴马是错误的而且是为了讨好那些富商。这个“困苦”的言论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人们都认为他是个讨厌的势利小人而使他和工人阶级分离。
  竞选就这样进入了僵持期,对于希拉里·克林顿来说她几乎无法战胜奥巴马,但她还没有放弃;而对于奥巴马来说,由于希拉里未宣布退出竞选,所以他不能得到最后的提名。在 4 月末的时候,奥巴马出现了他的低潮期,因为赖特神父再一次意外地出现了。首先,赖特在公共广播公司(PBS)接受了主持人比尔·默亚斯(Bill Moyers)的采访,接着抨击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最后在一群追捧者欢呼黑人牧师的情况下,赖特牧师在国民新闻俱乐部(National Press Club)进行了一次很过分的演讲。他使尽全力地把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拉到了他和他委屈困苦的状况上。《纽约时报》电视批评家亚莉珊德拉·斯坦利(Alessandra Stanley)评价他的演讲为“一部丰富的美国黑人史,包括许多圣经经典、赞美上帝和诠释学”。面对这次直播事件,微软全国广播公司( SN C)让戴维·阿克塞尔罗德发表评论,阿克塞尔罗德疲惫地说:“他做的一切都只代表他个人,我们对此毫无办法。”
持久围攻(12)
  埃里克·惠特克(Eric Whitaker)是奥巴马的好朋友,他在芝加哥看到了电视转播。惠特克说:“那天晚上我打电话给他(奥巴马),告诉他真的应该看看那段录像。后来他跟我说他不知道能否去看,因为那对他来说太痛苦了。”
  一周后,距印第安纳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竞选的日期没剩几天时,奥巴马参加了史蒂维 ·旺德的音乐会,然后转而去了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工厂工作到很晚。惠特克和另两位奥巴马的朋友马蒂· 内斯比特和瓦莱丽·贾勒特也去支持他。贾勒特回忆说:“那时他处于低潮期。”他们四个人站在细雨和泥水中等待这个工厂的工人。当时他非常痛苦,但还在苦苦挣扎。内斯比特发现他焦虑烦躁,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冷静。惠特克回忆着:“奥巴马当时好像是在竭力控制自己,但那时他也和别人一样发狂了。”三位好友尽力说着不算玩笑的笑话,想使奥巴马的心情好起来。内斯比特说:“我们只使他笑了短短一分钟,他只有笑的时候才能勉强使自己不哭出来。”接着阿克塞尔罗德来了,宣布说:“印第安纳州的民意调查结果相当相当地糟糕。”随后每个人都大声喊:“加油!”
  尽管在印第安纳州他以小比分输给了希拉里,但在第二天晚上的北卡罗来纳州的竞选中他以大比分战胜了她。被同辈们喻为圣人的国家广播公司(NBC)主持人提姆·拉瑟特(Tim Russert)宣布:“现在我们终于知道民主党的提名人是谁了,此事再也不必争论了。”但是直到希拉里·克林顿宣布投降,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希拉里决定竞争到底,因为她希望超级代表们会相信只有她才能战胜共和党候选人,从而转而支持她。很明显,奥巴马并没有陷入希拉里的理由中。在希拉里竞选总部有着“奥巴马没戏”这样的竞选标语:不要参与,不要激化,不说也不做任何暗示希拉里没有权利完成竞选的话。在一个电话会议上,有人说:“我们只要咬紧嘴唇,什么也不说。”宣传部的吉姆 马戈利斯(Jim ·Margolis)大声说:“好吧,但我的嘴唇已经破了。”
  奥巴马摆脱了他对赖特的失望情绪,继续他的竞选,赖特已经明显地不愿再向奥巴马投资,转而向麦凯恩阵营倒戈,这些钱本可以用来对付约翰·麦凯恩的。5 月 20 日,他站在艾奥瓦州的首府得梅因的社区历史博物馆的舞台上,因为那晚将进行俄勒冈州(在这个自由州他获得了全胜)和肯塔基州(这是阿巴拉契亚地区另一个让人气馁的结果,他上周在西弗吉尼亚以41票之差输给对手)的初选。尽管克林顿还没有放弃党内的初选,但结果已经很明显,所以他想回到他取得第一个胜利的地方作一篇非正式的演讲,作为他秋季竞选的开始。奥巴马淘气地对米歇尔说:“看,你这个皮带扣真有趣。”她假装生气地说:“我站在你旁边才更有趣。蓝西装、白衬衫外加领带,好搞笑啊!”奥巴马笑了一笑,然后弯下腰来直到他的眼睛对准她的腰,用他的手指戳了戳她的皮带扣,一副坏坏的表情。然后尖叫到:“锂晶体!把我送出去,斯考蒂。”(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台词。——译者注)接着对自己讲的蹩脚的笑话哈哈大笑,米歇尔翻了翻眼睛。
  6月3日是党内初选的最后一天,奥巴马最终获得了足够的代表支持而成为提名人。午夜时分,奥巴马的飞机离开了明尼苏达州,这个在11月份大选时将全力奋争的地方,他刚刚做完了一鼓舞人心的演说。如果需要开个聚会庆祝一下的话,那就应该选择现在。吉姆?
  马戈利斯对奥巴马说:“真是个不错的夜晚,你现在已经是提名人了,要不要喝杯啤酒?”奥巴马刚要说好,紧接着顿了下说:“我们喝三杯就醉了,我明早还要去‘美以公共事务理事会’(AIPAC),今晚就不喝了吧。”马戈利斯说:“那我就喝两杯得了。”奥巴马非常担心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的问题。在11月份的竞选中佛罗里达州会是一个摇摆不定的关键地区,在那里,一些年长的犹太人告诉记者说他们还没准备好投票给一个非裔美国人。
  真正的竞选才刚刚开始。
  
独家专访奥巴马(1)
  2008 年 5 月,在从俄勒冈州(Oregon)飞往芝加哥的竞选专机上,我采访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我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赢得这次采访的机会,奥巴马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推迟我为了写出此书对他进行专访的要求。我不想问那些竞选活动中意义不大的日常琐事,而是想谈一些正式的话题:奥巴马是如何决定参选的,他最初是怎么想的;他能打败希拉里·克林顿吗,最初的几个月,他和他的团队是怎样熬过去的。但我要问这些问题的请求被无情地拒绝了。他们总是告诉我,“我们正努力赢得提名”。我无可争辩,因为我直接看过奥巴马的竞选日程,从黎明到午夜,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最后,竞选团队终于开恩,接受我的采访。这其中的原因我想我还是能猜得出来的,就在几天前,随着预选竞争的逐渐减少,希拉里需要发起绝地反攻,才能反败为胜。奥巴马已经以领先将近15个百分点的选票拿下了南卡罗来纳,把希拉里逼到了印第安纳,而希拉里在那里只以1个百分点险胜奥巴马。“我们现在都知道谁才是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了,这是无可非议的。”NC的主持人提姆·拉瑟特当晚如是说。
  “来吧。”奥巴马的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站在奥巴马的竞选专机前向我挥手。从这个邀请中我可以看出奥巴马的竞选团队非常乐观。尽管奥巴马已经开始谈论大选,他政治演讲的矛头也从希拉里更多地对准了麦凯恩,但阵营里并没有明显的庆祝迹象,成员们只是像平时一样例行公事地进行着竞选活动。吉布斯陪同我来到奥巴马坐的头等舱,奥巴马正坐在靠窗的位置上读着一份《纽约客》。他抬起头,向我问了好并让我坐下。之前奥巴马的一个好友曾对我说,对于我这种以非传统方式进入新闻界的人奥巴马会非常配合。入座后,我开始介绍一些自己的背景,磕磕巴巴得说了几句,直到奥巴马打断了我,“我有个建议,你不如直接问我问题吧?这样你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不必顾虑我,如果我不信任你,是不会叫你到这里来的。”他的一席话让我非常震惊,同时也备受鼓舞。
  在此之前,关于奥巴马的采访我已经看过了几十次,他的回答我就算没听过上千次,也至少有几百次了。经过先前的历练,他已经精通了竞选演讲的技巧,对于任何问题都能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但当我们开始交谈,我很快就发现他此时此刻并没像竞选时那样严阵以待。这一次,面对每次电视辩论总是多角度追踪的摄像机,他没有显现出凌厉的眼神;对着在每个竞选站点捕捉发言或可能让他出丑的麦克风,他看起来比以往更加放松。他谈话很自然,完全不用顾问在旁指导,谈话中他多次停顿陷入沉思,而后详细地回答提问。在竞选的艰难旅程中,奥巴马一直要求他的团队要加倍努力,当我问及他对自己还有什么要求时,他停顿了整整17秒才回答我的问题。除了才华横溢、信心十足之外,奥巴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的优劣势,机智敏锐。我觉得这次采访非常成功,对于奥巴马进一步地了解,让我深信:他——奥巴马极有可能成为下届总统。
  ——达伦·布里斯科(Daren Briscoe)
  (为了使本书内容准确和清楚,一些问题经过了修改,无关的材料已经省去。)
独家专访奥巴马(2)
  问:回顾你的参选,我很好奇,当你跟朋友和顾问们坐在一起时,你想听到什么呢?你最希望他们说些什么?
  奥巴马:哦,首要的问题是我能赢吗?我希望听到一些客观的评价,因为我经常质疑那些围绕我进入美国参议院的大肆宣传。我要确认我们没被那些宣传所迷惑,我只相信我们自己的媒体,所以我想通过检验每个具体的细节条件来确认我们到底能不能赢。我们设想自己的强敌,这其中就包括希拉里· 克林顿和约翰 ·爱德华兹。
  第二,我要和米歇尔多多沟通,我们需要从有总统竞选经验的人那儿获得一些反馈,我们要知道这对我们的家庭有什么影响。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但只有我们赢得了选举,第二个问题才会开始讨论。如果我觉得我不会赢,那我就不会参加选举了。出于幸运而当4年总统,我对这种事情不感兴趣,因为我目前已经有令自己满意的收入了。如果在总统竞选中失利,那我所失去的将不仅是高额的收入。所以第二个问题是,竞选对我的家庭会有怎样的影响。我的日程安排、工作负荷、竞选节奏,复杂的审查,所有的这些会怎样改变和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要怎样保护家庭和我们的女儿?
  第三个问题是最值得深思的,也是最后我要问自己的:我应该赢得竞选吗?你能赢并不代表你就是此时国家最需要的人,事实上,我相信自己打的那个比方,我们正处在“转折关头”。回顾过去的那个年代是很难的一件事,那时我们国家曾面临着一系列更为严峻的抉择,如二战,随之而来的后果——大萧条,在此之前的南北战争……国家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所以我认为,只因为我自己的野心或只是时机很好而参选是远远不够的。我想要做一些其他候选人没做过的事,无论是使国家更加团结高效,或使舆论一致,都要重新树立起美国人对政府的信任。这是一系列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任何有责任感的人都要考虑的。我们可以通过投票来测量,“好吧,我们能赢吗?”但你是否是此时国家需要的人是很难辨别的。
  问:在与朋友、米歇尔及与你自己的谈话中,你还记得哪件事在你决定的那一刻特别令你印象深刻吗?思想上是怎样从“也许不能”跨越到“也许能”的呢?
  奥巴马:嗯,最关键时刻是米歇尔说她乐于参与时。
  问:米歇尔最大的顾虑是参选对你们家庭的影响,还是你的安全问题呢?
  奥巴马:她考虑最多的还是对家庭的影响。我将时常不在家,而且我们没有了隐私。米歇尔是不会用我的政治成就来定义我们的家庭和她自己的。她更关心的是我要做一个好父亲,给她支持,让孩子们做得更好,所以她想的是竞选给我们的家庭带来的压力和紧迫感是否值得。我认为米歇尔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能否赢得竞选,她的结论是虽然我不占优势,但我能努力摆脱困境。最后一点是她感觉到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我也许能冲破存在了20年的党派偏见,给政治带来新的繁荣,我们的国家很早以前就需要这种突破了。
  问:在米歇尔考虑这些问题、进行自我挣扎的时候,你扮演了什么角色?你给她留了足够的空间吗?她有问你问题吗?
  奥巴马:她有问,但她的第一反应是不同意。当时我们刚刚结束了美国参议员的竞选,生活才稳定一点,女儿们也逐渐长大了,米歇尔知道离开她们对我来说有多难。我不在的时候她会感到孤独,所以她的第一反应是我们不参加竞选。我觉得她也感受到了克林顿家族的强大,怕我会遭到很多攻击。她觉得我8年之后声势壮大了再参选会更好,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攻击。她不想看到自己的丈夫受到伤害。
独家专访奥巴马(3)
  问:现在你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人。你当时有尽力说服她吗,还是让她自己思考来寻找答案呢?
  奥巴马:我们透彻地谈论了这个问题,这对我来说可不像是扣篮那样轻松。我想她同意我参选的部分原因是她知道在这件事上她有否决权,她和女儿们比我的雄心壮志重要得多,如果她不同意,我也能接受。
  问:她是根据哪个原因决定同意的,你记得吗?
  奥巴马:不记得了,但我确信她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有人建议她这是我参选的最好时机,比以前的任何时机都要好。
  问:你亲近的人中一定会有意见上的分歧吧,有人认为这主意好有人认为不好,你能说说他们的观点吗?你怀疑你朋友们的一些观点吗?
  奥巴马:我想每个人都在尽力保持客观。我想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中立,这将会是一项令人畏惧的、困难重重的工作,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也许是值得的。所以我认为这是需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谁说好或不好的事情,我反复地权衡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我觉得每个人都认为有利有弊,而且大家都认识到我们没有太大优势,我们急需大量的竞选经费。
  问:你是怎样看待克林顿家族的呢,他们从哪些因素上影响了你的决定?你说米歇尔担心他们太强大,我猜你也认为他们很难对付吧,但你仍然决定参选,显然你一定下了决心打败他们。
  奥巴马:嗯……我觉得克林顿家族总是很受欢迎。就像我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比尔· 克林顿带领民主党走出荒野,他是很重要的人物。我觉得他就像我们有目共睹的那样,是个睿智、有魄力的政治家。你知道,他和我的观点很相似……这么说吧,我认为他本质上是实用主义者而非理想家,这点我们很像。我很尊敬希拉里,我觉得她很聪明、严格自律,是一位比大家所认为的更加讲求效率的交流者。我的直觉是,即使他们的历史很辉煌,也不能改变我们的国家,他们不能引领我们走出过去的争论。所以……我觉得克林顿团队不会胜出,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很难判断她是否能管理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我认为他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强大,因为他们自20年前就开始了政治运作,而且势态良好。
  问:既然考虑到这些,你还打算拼一下吗?
  奥巴马:你知道,它并不完全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有时只是一种感觉。我觉得国家正在寻找什么,我们能感觉得到。10月份时我签名售出了我的新书,在书中我描述了这种不寻常的、内在的反思,不止我有这种感觉,这更像是……我成为了一个新的象征。有些地方也许不该这么说,但我觉得人们确实在寻找一些特别的东西。我跟我的团队开玩笑——当然不全是玩笑,我确实是这么想的——国家在寻找巴拉克·奥巴马。目前,我还不清楚我是不是国家寻找的“奥巴马”,但他们是在找一个这样的人。我们要向一个新的政治阶段迈进,我们要摆脱存在很久的种族分歧,摆脱存在很久的那些意识形态的争论。我们正努力寻找一种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必须对美国人民坦诚。我总认为我就是这种思想的载体,虽然我也存在不足,但我有很强的预感,美国人民在这点上与我产生了共鸣。
  问:签名售书前就有这种预感了吗?
独家专访奥巴马(4)
  奥巴马:是的。
  问: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签售时证实了这一点吗?
  奥巴马:我是说,在我竞选美国参议员时就有这种直觉了。
  问:我们谈谈你参选后的那个夏天吧,当时你们团队的情绪都有些低落……
  奥巴马:让我想想……那之前发生了很多事。首先,我们成功筹到了经费,我记得我们在第一阶段超越了希拉里·克林顿,没有人预料到,尤其是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让大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想大家都吃了一惊,士气大震,突然觉得自己不是自认的失败者了。当时不知怎么回事,我们就创造了奇迹,而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大肆宣传——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很不明智,因为当时我还在探索学习。在我们的集会上同样的事发生了……我发布会后的几个月里,我们都没想到,在7℃的天气里会有1.7万人来参加。看起来前几个月我们进行得很顺利。发布会后,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Austin,Texas),我们有2.3 万名支持者。
  这证实了很多事,证明了我的直觉——国家在寻找一些新鲜的东西,另一方面,这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当时我们正在努力调整我们的组织,我也在努力整理我的演讲。我当时的竞选演说……大家可以看到,很多记者都写,“他的演说有点缺乏创新。”美国参议员的竞选已经使我的演讲有了改进,我不再将所有想法写进稿子了。我尝试用其他方式来改进我的演讲,很有效。但不同的是,参议员的竞选我可以准备6个月,与我周围的50个或100个人在客厅交谈,不会有摄像机对着我们。但总统竞选时,人们会认为 “希望他每次出现都比先前的演讲进步一点。”我只有三、四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我们对此不是很重视,因此放松了警惕。
  我记得第一次辩论前有一个服务业国际联合会卫生保健论坛(SEIU healthcare forum),每个候选人要就该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刚开始我们团队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虽然我很清楚自己的观点,但由于还没制定卫生保健的具体计划……我们有些放松,我假定我是查理?
  罗斯(Charlie Rose,美国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译者注 )或其他人,大概地谈了谈,你知道,这时希拉里站了起来,发表了一篇准备充分的演说。然后,爱德华兹带来了他的计划和具体的做法。于是,我们受到了报纸的批评,“看吧,连准备工作都没做到位,毫无经验可谈。”
  所以,事情就是这样的,我们成功筹款,有很多支持者,但第一次的表现太糟了,突然间所有希望都落空了(此时,奥巴马把左手放在了头上)。但我们很冷静,我们通往白宫的路上我们还有一种非百老汇戏剧界的心态:我们要迎头赶上,尽管希望过高过早。于是那个夏天我们尽全力为辩论做准备……如果你没参加过总统辩论,无论你是谁,你都会有一点紧张、笨拙、不安……当我被问到恐怖主义时,我没有立即回答我想拧断他们的脖子,不然那些专家会说:“看吧,这就是例子(显示了他的笨拙)……并不是我的回答有错,这样表达会让他们认为我没有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这纯粹是经验问题,我要先表示出对在恐怖袭击中受伤的人的关心。因此,在总统竞选中我要快速学习很多东西,并迅速融会贯通。
独家专访奥巴马(5)
  问:我记得你的书中有提到跟北卡罗来纳州的人打篮球。你出来休息时说,“这些人很强大,速度很快。”你要花一些时间来适应比赛的速度,这跟打球有相似吗?
  奥巴马:不,有一点儿不同,因为在竞选中我没有时间停下来看其他候选人,然后对自己说,“哦,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我们还处于训练阶段中,但报纸的观点是,比赛已经开始了。你知道,约翰·爱德华兹已经从事竞选活动两年了,希拉里也为竞选计划了很长时间。他们是拿来与我比较的两个人,我也是比赛中的一分子。所以对于我来说,不是坐在候选席上,“好吧,比赛开始了,他们领先,我们得赶上去。”
  问:就像那时你说的“嘿,我们要逐步赶上比赛”,我不确定是你第一个这样说,还是别人说过的。
  奥巴马:哦……我记不准时间了……我是从参议员竞选中明白这一点的,直到上个月我都还处在整个竞选排名的第三位。我明白,在政治上6~9个月就已成定局,所以我并不紧张。我保持学习进步的态度,每个人都要保持稳定。不需要很多口号,只是“每天进步一点,保持稳定。”
  问:这看起来是新标准,你们组织的决定是要采取……
  奥巴马:……我想我们在9月或是10月有了变动。直到那时我的感觉仍是我们在建立组织、筹款、竞争……劳动节后就看出了大的差距,希拉里开始领先20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报纸也开始陷进这个循环,你知道,每个故事都这么发展的:“为什么不起作用呢?”人们开始寻找答案,为什么你落后25个百分点呢,这意味着你一定是个不争气的家伙。还有人会试图寻找你做错了什么,然后投资者和支持者开始紧张,并提出建议。再接着,大家开始怀疑自己,我们有了负面情绪,10月可能是我们情绪最低落的时候。
  问:是那时筹款人开始抱怨了吗?
  奥巴马:是的,那段时间最难熬了。可事实上,那时我成长了许多……虽然很迷惑,但我更自信能赢得竞选,因为我们开始了有步骤地筹款,赢得了场又一场的辩论,在接下来的第四次和第五次辩论中我的表现进步了许多,我感觉自己超越了希拉里,尽管报纸没有那么报道。我开始觉得跟人沟通舒服多了,要知道以前这并不是我的强项。艾奥瓦州的团队给了我很多自信,原来我们拥有这么强的团队,这么多的优秀人才。而且艾奥瓦州的民意调查不止20个百分点,我很受鼓舞,开始冷静下来。
  在那个阶段,我见了筹款人,跟他们保证我们会赢得竞选,于是大家冷静了下来。那时我要求我的团队加快脚步……我们已经有所松懈,必须加倍努力。那时,我必须确信努力的方向,我意识到我们要使情况更加明朗、更加清晰。为什么我不能成为比希拉里·克林顿和约翰 ·爱德华兹更优秀的总统呢,我谈论着我要为国家付出,包括我的计划。
  (我们意识到)我必须很仔细地说,“我应该成为总统,因为我可以让国家团结,而不是因为某些特别的利益。我想这对于美国人来说是真诚的,这正是国家需要的。”
  问:现在你的团队可以放松一下了。
  奥巴马:……对了,这整个过程都始于杰斐逊· 杰克逊的晚餐,我觉得那是在艾奥瓦州真正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局面的转折点。
独家专访奥巴马(6)
  问:当时你对自己还有什么要求吗?
  奥巴马:哦,你知道,我觉得……(此时奥巴马看·着窗外,沉默了整整17秒种)。戴维 阿克塞尔罗德很早以前对我说过一些话,就是在我们决定要参选的会议上。他说,“巴拉克,对于你的竞选,我最担心的是你太正常地赢得竞选。”我觉得他的意思是——你也可以去问他是什么意思——但我认为他的意思是,我不仅仅是(这次他有停顿了12秒)……我从没想要通过赢得竞选来体现我的价值,我必须证实这个问题。我生命中有一个时刻曾经想过,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父亲或者总觉得没有希望——你可以分析我的心理,“为什么他是这么被动的人。”但是我爱我的孩子和我的妻子,我希望去看电影时不会引起轰动,我希望可以在沙滩上看书……所以,这只是开始……有时我想我让自己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被吞噬,我怕失去观点,失去接触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的机会。我不是说我是被勉强做的候选人,很显然这是我的选择,但我思想上总有压力。
  问:你是否想过“我将会有很多时间不能跟我的家庭在一起?”这是问题的所在吗?
  奥巴马:是,但不仅仅是这样,我喜欢我选择的路,如果不这样我会一直想着它。而且既然选择了,就不要退缩,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问:我们叉开一点话题。通常来说,政治上竞选的内在规律总是有原因的,你尽全力做的事尤其是进行得很顺利的事是很难改变的。只有发现你使所有人失望包括你自己,你才会想怎样能做的更好,有所改进。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会认为再提高会很困难吗?对于竞选,你有这种意识吗?
  奥巴马:不,我想我对自己要求很苛刻。我们需要更加努力,不止是赢得11月的竞选,我们还要管理国家。我深信习惯决定一切,如果你现在训练不足,将来也会一样。如果我们的组织现在有缺陷,会在我将来的表现中显露出来,所以……为了确保我们赢得提名,我们要重新安排很多事情。
  问:可以给我举个例子吗,你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奥巴马:……我想竞选开始时,大多数时候我想要躲避,尤其是开始的2~3个月,我会想很多事情,因为我不想当被问到政策问题时不知道说什么。我想与卫生保健、能源和教育方面的顶尖人物交谈,找到将来的发展方向,哪些能够从更好的方向引领我们,引领我们的国家。但我并没有做完所有的工作,因为我大部分时间在政治筹款,在艾奥瓦州的8个地区举行会议,我没有很多时间做这种系统的政策性工作。我想我们的政策制定团队做得很好,我的加入只是使他们更好,我会问一些更严格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政策能更好地解决我们的能源危机。我们并不知道是否做到了最好……
  问:你跟尊敬的赖特牧师谈过吗?
  奥巴马:没有。
  问:我明白你甚至不愿看有他出现的全国新闻俱乐部的录像,你是否介意回忆一下他们交给你的笔录?
  奥巴马:……我与赖特牧师和教会的关系……事实是,这变成了一件大事,让我很惊奇。也不全是,但有点儿,首先黑人教会有很多种方式,这有关黑人的自由神学和黑人的价值体系等。持黑人教会传统观点的人有个名字详单,他们布道社会福音,强调对社会的责任。赖特牧师的“9·10”的布道都没有引起任何的争论。在芝加哥,他不是唯一一个加入教会的公众人物,但他不像耶西(Jesse)和法拉克汉(Farra han)那样吸引大众的眼球。他不是事情的导火索,所有教会部门都是一样的。大多数的黑人教会成员与普通的教会成员没有什么不同。
独家专访奥巴马(7)
  我第一次得到暗示是发布会那天的问题,已经报道过的。在《滚石》杂志那篇文章里,我的团队给我的稿子有十分煽动的语言,是耶西或法拉克汉写的。事实是,像大多数忙碌的人那样,我并不是每周都去教堂,而赖特每周要布道3次。我从很多我的教会的朋友们那知道,“9·11”后赖特收起了很多花言巧语,他强烈批评布什,他的布道变得很激烈。所以我……当时……当我看到那页时,我想,“这听起来很不好。”但我关心的不仅是政治分歧,而是怎样使教会问题不变成政治问题。因为这点,我告诉赖特牧师说,“你知道吗,也许你不应该提到我,你不希望突然有500家媒体的麦克风在你面前,而你却没有任何准备和期待吧。”我知道这使他很难过,也有点生气。
  问:他表现出来了吗?
  奥巴马:我知道,乔迪· 坎托(Jodi Cantor)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描写了我们之间的对话。这使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张,我不欣赏我们的对话,可对话却突然出现在时报上。我的观点是他要退出团队,他自己也想这么做——从他的布道中退出,现在他将要离开了。所以我的直觉是让他简单地离开大家的视线,不要大肆宣扬。我第一次知道关于“9·11”的引言是在时报的一篇文章中。当时,从某个角度来讲,这对我和我的团队是个大问题。
  很快,在艾奥瓦州,我不记得确切的时间了……肖恩· 汉尼提(Sean Hannity)开始拿这个问题发起攻击,他关于黑人历史、传统、文化、教会的观点都很无知……他想把这个无害的陈述说成是黑人分裂主义,真是滑稽,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但是,跟你说实话,这是我们一个失败的例子,是我们竞选中的一个败笔。在《纽约时报》的文章出版不久后,我和我的很多亲戚,对我们的研究团队说,“让我们拿出赖特牧师的布道,至少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要处理的是什么问题。”但我们从没这样做过,所以当巡回开始时我们都很惊讶,被那种论调包围着,多冒犯啊,我想我们都没有了警惕。虽然我刚从华盛顿回来,但我必须立即起草一个陈述。那晚我必须在电视上出现,给他们一个说法,就在那个周末我写了竞选演讲稿,并将在费城做陈述。那时我不想有政治危害的任何问题出现,另一方面,我觉得肯定一个我认识很久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个对我很尊敬很亲切、对我的家庭也很好的人。我认为他是教会团体的中心人物,即使他有缺点,工作却做得很好。我的演讲主要想表达这个意思,这是人们都感到迷惑的问题,人都是好和坏的结合体。
  ……很多事情我都觉得奇怪(赖特牧师说过的),对于艾滋病我尤为奇怪,这明显是非裔美国人团体的共谋。这是不寻常的,但对于赖特牧师受的教育,我不应该有什么期待。所以我很惊奇。我在费城发表演说后,与赖特进行了交谈。我用确定的口气对他表明了我有多么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对我和美国人民是极大的冒犯,我希望他从本质上明白人们为什么会生气。同时,我看到他没有任何行动、没有任何忏悔,并且持续3天进行这种工作,更在全国新闻俱乐部上表现出了对美国人民敏感话题的毫不在意,对我的敏感的熟视无睹,为那种毫无辩论余地的陈述辩护,他从某种程度来说冒犯、嘲笑了观众,这使人很痛苦。
  问:你对于自己的社团或组织的根基感到很骄傲,因为没有脱离美国群众的日常经验。我确定你向我们每个人一样了解总统任期,它会把你与我们隔离开来。你想过这一点?你担心吗?
  奥巴马:当然,我每时每刻都在担心。米歇尔的家族就是这样,这确实让我有所顾忌。但大多数美国民众我的朋友——像马蒂· 内斯比特、埃里克·惠特克和瓦莱丽· 贾勒特,还有我在俄勒冈州刚见过的格雷格·奥玛(Greg Orme),和我一起旅行的朋友,我高中的同学现在是承包人——(事实是)我的大多数好友都不在政界,这使我在与从事政治的人打交通显得有些拘谨,我有些担心。但我最担心的是,我已经改变了我谈话的风格,人们已经不像5年前那样跟我交谈了,甚至是那些与我亲近的人。这些才是我总统任期间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书评:奥巴马的胜利与美国的危机(1)
  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的首位非洲裔当选美国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昔日奴隶的后代当选美国总统,让美国人和全世界人都大感意外。奥巴马的当选,至少有两方面的象征意义。第一,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自60年代的平权运动以来,确实有很大的提高,尽管每九个美国黑人青壮年中就有一人被关在狱中;第二,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失败了。大量的美国人面对严重的经济萧条,面对失业,面对丢失住房,饿肚子的前景下,顾不得种族情感,把选票投给了民主党的候选人,成就了奥巴马的总统梦。如果不是布什的八年总统任期让美国出现严重的内政外交问题,奥巴马要当选美国总统美梦未必能实现。
  埃文·托马斯的这本书主要是以美国《新闻周刊》记者的职业习惯和风格,较深入细致地记录了奥巴马竞选过程的细节,采访报道,内幕情况,以及赢得大选胜利的策略技巧。从可读性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也是有价值的美国政治运作实录。作者跟其他美国作者一样,有意宣扬美式选举政治的种种华丽外表,有志者事竟成的美国梦,民众有选择或抛弃领导的权力等。作者并没有也不可能深入分析美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及面临的种种危机。
  实际上美国的制度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成功,在很多情况下已经证明是失败的。除了平均六、七年一轮的经济周期外,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已经彻底击败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共和党统治者在大萧条面前,一筹莫展。罗斯福代表的民主党当选后,为了避免像俄罗斯那样发生革命,采用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措施,如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政府投资,提供失业保险和救济,以劫富济贫的方式提供社会安全保障,让每个人都享受退休金,为没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为单亲母亲提供社会保障,为贫穷儿童和老人提供免费医疗,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让贫困学童享受免费午餐等。这些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只不过是美国人不愿意承认这个标签罢了,说那是凯恩斯主义“新政”。从那以后,美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了。据我对美国社会20年来的亲身观察,美国成为美国今天的社会,主要是由于这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起的作用。许多人对此有所不知。
  美国的统治集团当时为什么甘心牺牲自己的集团利益,采纳社会主义的政策呢?这正是美国统治阶级变得聪明和成熟的地方。他们当时如果不采纳许多增加社会福利的一些政策措施,美国当时很可能就爆发革命了。如果发生革命,愤怒的美国工人和农民,就会把资本统治彻底推翻。采纳一些社会福利的措施,平息工农的怨气,释放了革命的能量,让资产阶级能够继续统治下去。所以我们才有今天这样的美国——包含大量社会主义成分的资本主义。在2008年美国大选过程中,麦凯恩曾指责奥巴马受到社会主义影响,实际在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可能不受到当时时代潮流的影响,那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正因为那股潮流,今天的世界或许更公正、更进步一些。
  美国今天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我认为仅仅是刚刚开始。苦日子还在后边。最后的结果将是更多的社会主义成分被采纳。除此之外美国没有别的自救办法。美国今天的经济危机,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失败,而这个失败是必然的,是毫无悬念的。二战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一极独大,掌握着全球75%的黄金,生产着全世界50%的产值。美国人垄断和操控着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当然也操纵着世界上除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人利用他们的金融霸主地位,剥削全世界。美国人发动朝鲜战争,被中朝人民打败,付出沉重代价。发动越南战争,又被越南人民打败,又付出惨重的代价。美国是二战后发动战争最多的国家。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还大量干涉许多国家的内政,推翻伊朗民选政府,推翻印度尼西亚政府,智利政府,光在中美洲就颠覆过11个民选政府。
书评:奥巴马的胜利与美国的危机(2)
  美国政府天天喊民主,其实那只是叶公好龙。真正民主的国家不需要美国保护,不会向美国低头。那美国就把你看作是眼中钉,就一定要颠覆你。然后换上离了美国支持就不能生存的政府。只要看看二战以来的世界历史,就不难看出美国统治阶级的本质。列宁当年说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一点没错。美国每年将其外援的一半给以色列,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是扶持以色列作美国在中东的代理人,维护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所以说,美国的所谓民主和人权口号是虚伪的,甚至滑天下之大稽。所以读者读美国选举政治的书,一定不要被投票、选战、演说、民调这种喧哗所迷惑。
  奥巴马当选让许多人,包括许多外国人,感到鼓舞。没有人会比布什更糟糕了。许多美国人骂布什白痴,他们忘记了是美国人两次选布什作总统。但谁对奥巴马抱过高的期望,是注定要失望的。奥巴马是美国的精英制度的产物。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受的教育,都注定他不会从根本上来改变美国的社会制度。所以也无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美国现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是资本生产关系自身所必然产生出来的。美国社会的运转生存,依赖人们不停地消费,而有些消费甚至是无意义的。到美国的超级市场里看看,里面的大部分东西都不是生活必需品。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不停地鼓励人们消费,借钱消费。但我们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信用卡债务也是有限度的。到了一定的界限,欠下大量信用卡债的人是要破产的,从而也会带动靠剥削信用卡债务人维持生活的银行等机构破产。以前美国靠其对世界金融体系的操控,可以掩盖其自身的危机,甚至转嫁自己的危机到别国。今天,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的负债国,这样做的能力很有限。当然美国还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战争机器,其发动战争,以转嫁其自身危机的能力还是有的。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最终从危机中脱身,除了罗斯福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新政,还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良机。
  这次奥巴马政府应战危机的方法也不外乎这两种。也是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的投入。但在美国政府大量负债的情况下,美国这样作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从理论上讲,美国可以大量的印钞票,并已经这样做了,但这样会造成通货膨胀,最终导致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崩溃。这也意味着以美元为标志的美国金融王国的崩溃。这个代价不是美国的统治集团愿意付的。所以,最终危机的解决可能还要靠战争来解决问题。尽管奥巴马反对伊拉克战争,在竞选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要从伊拉克撤军。但同时他又坚持要往阿富汗增兵。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此。美国不从伊拉克撤军,他就无法再发动其他军事冒险。从伊拉克撤军,因为伊拉克已经有了拥美政权。增兵阿富汗,则可以北约部队的名义,威胁巴基斯坦,伊朗,中国,尼泊尔等。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清醒的认识。
  奥巴马并没有解决美国经济的灵丹妙药,他提出的“改变”只不是一种竞选口号,不可能付诸实施。停止毫无意义的盲目生产和盲目消费,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但这种可能在目前看来还是很遥远的。真正漫长的不是奥巴马的白宫路,而是根本改变美国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的道路。
  于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2008年12月24日韩东屏 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教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