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历史其实很娱乐-环地中海古文明 美索篇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历史其实很娱乐-环地中海古文明 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
  
   偶先来几句开场白,林语堂先生说过:精彩的演讲就象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偶现在当然不是在虾米演讲了,所以偶的开场白充其量也就是一裤衩。
    
    首先建议各位筒子在看此帖前,没听过Jay的《爱在西元前》滴,百度一下,整出来听一遍(多几听几遍也没啥问题);听过的筒子也甭跳,再听一遍,复习一下哈,关键是留意一下歌词,因为俺们此帖就是以《爱在西元前》的歌词为视角来八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儿滴。
    
    其次此帖不能算是完全的历史补给帖,更不是虾米Jay滴粉帖,纯粹是由歌词引申开去的历史八卦,还是long long ago的历史八卦。
    
    废话就说这么些个了,现在正式开八。
  
    第一句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疑问来鸟:这个古巴比伦王是谁捏?汉摩拉比法典又是虾米东西?这部法典到底距今多少年?
    
    这个古巴比伦王说滴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帝王汉谟拉比(即汉摩拉比),这伙计是个能人,他勤于朝政,关心农业、商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从公元前1792年到公元前1750年,做了43年的古巴比伦王国的一把手,政绩无数。
    
    这伙计有一大爱好,就是断案。从某村小两口吵架闹离婚到刑事,商业案件都要一一过问,刚开始新官上任,干劲十足,可爱情尚且只有14个月的保质期,更别说虾米断案滴热情了,还有个原因是申诉案件是在太多了,把一把手整的比总理还总理,那叫一个累啊,汉谟拉比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后世就将其称为《汉谟拉比法典》。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06:4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
  
    《汉谟拉比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其中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
  
    《汉谟拉比法典》还真是刻在黑色的玄武岩上头,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石碑的雕刻比较精细,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满了楔形文字,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有机会去卢浮宫游览滴的筒子千万不要错过这块石碑,看不懂楔形文字,看看精美的图案也是不错滴。
    
    筒子们可能对《汉谟拉比法典》没多大兴趣,不过大伙都听说这么一句话吧:以牙抵牙,以眼还眼。
    
    这句话其实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原则,也就是主要精神,不过对象只是自由民而不是奴隶。
    
    打个比方来说,俩自由民大胖和小强真人PK,大胖仗着自个人高马大,又练过几年散打,出拳既快又狠,最后揍暴了小强一个眼珠,打落了两个门牙,末了顺带把小强的一条腿也给打残了。小强也是个楞头,虽说打架不行,但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事是绝对不干滴,虽说PK双方都有责任,但毕竟自己损失也恁大了点,不行,得他娘的告大胖那个狗日的。于是小强来到了父母官那击鼓鸣冤,因为大胖和小强都是自由民,社会地位相等,所以以民事纠纷立案,经过一番调查取证(或许就把原,被告拉来问个话),最后判决如下:依据法典精神,大胖因故意伤人,判处被受害人小强打瞎一只眼睛,敲掉两个门牙,外带打折一条腿,不得反抗,立即执行。最后两人也算扯平了,谁也没得到什么好处,还落了个终身残疾,所以古巴比伦人3700多年前就知道打架是不好滴,是要付出惨痛代价滴。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08:0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
  
    接着往下八,第二句歌词: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这句跟美索不达米亚没什么直接联系,无外乎一个历史系或是法律系又或是学语言的漂亮MM因为信奉“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自费来到巴黎卢浮宫跟这块出土文物来个亲密接触。世上最怕什么?就怕个巧字,那会Jay正好在巴黎取MV的外景,收工之后闲来无事也晃悠进了卢浮宫,就在黑色的玄武岩的展台前,才子佳人相遇了,就那么惊鸿一瞥,一段悱恻的爱情诞生了。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此处删除800字),才子佳人在浪漫之都邂逅发生的故事偶们不就往下八了,要不得成娱乐花边了,跟本帖主题不符,就此按下不表。
  
   下一句: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於我的那画面。
    
    这句给偶们的信息量太大了,要解决的疑问也不少。我们就一个个往下八吧。
    
    先八祭司,祭司是神庙的侍奉人员,负责主持祭祀活动、节庆典礼,念咒祈祷,占卜等。他们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家一个最特殊的阶层。
    
    同是作为宗教的从业人员,美索不达米亚祭司的待遇要比中国的和尚尼姑,印度的比丘比丘尼强的多。和尚比丘之类大多数也就只能维持在温饱线,虽然他们并不需要很高的物质待遇,但一顿饭吃两棵青菜总比吃一棵好吧?喝龙井总胜过光喝PH>7的井水吧?美索不达米亚祭司那绝对是已经实现小康正往大康稳步迈进的一族。祭司是国家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他们控制和管理着神庙里的财富。由于宗教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庙聚敛的财富无以数计。
    
    祭司们不但经济地位高,政治地位那也是相当高的。在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王权受到三种限制:法律、贵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势力。国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权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这个代表跟特派员的性质差不多,都是遵照上级指示下来指导具体工作的,在广大美索不达米亚眼里,人君如果不从祭司手中获得权杖,就不能称之为名正言顺。有了这层关系,祭司的地位噌噌的往上窜,慢慢的就变成了特权阶层。
  
  
    祭司成为特权阶层还有个原因,他们多出于名门望族,职业是世袭的,其称号也代代相传。平民要从事祭司这个旱涝保收的抢手职业不是简单的考个大本,再读个研究生就成的。因为祭司还往往是国家少数垄断了文化知识的人。在神庙开设的学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师,通过教育对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垄断思想,控制舆论的阶层。说到底毕业留校的可谓凤毛麟角,平民要成为祭司难,难于上青天。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09:1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
  
    八完祭司接着八神殿,祭司的神殿那就是神庙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庙宇多得数不清。据统计,考古学家仅在苏美尔遗址就发掘出了3500座庙宇,美索不达米亚人注重现世的祈福和享乐,建造神庙是为了祭祀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关系(不但普通民众乐于跟神拉关系,帝王们拉的更欢,以后会八到),以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一国之中,庙宇往往是仅次于王宫的最好建筑。对修建神庙,各民族都舍得花大本钱。这么看来美索不达米亚那么多豪的华神庙不仅仅只是面子工程。
    
     “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战争总跟文明形影不离的,哪个文明没有战争了,那不是已经跨入共产主义了,而是已经蒙主召唤了。说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掐架史,我们不得不八一下史上最早的恐怖主义的亡灵---亚述民族。
  
    在美索不达米亚,亚述文明是同巴比伦文明齐名的古文明,所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亚述文明。但为什么同一地区齐名的文明的知名度会差那么多呢?一个赫赫有名,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唱,另一个相对显的默默无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亚述帝国最显赫的时期也不过仅仅维持了一百多年。
    
    在《圣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到底亚述人犯了什么事,惹得华哥拍桌子要灭了他们?
    
    指望军事的强盛带来权力和安全,到头来却招致灭顶之灾;因为尚武而忽视了国家经济和在政治事业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所抛弃。这样的结论,对古代亚述帝国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亚述是个尚武的民族,因为国土资源有限,又害怕被敌对的民族揍,于是整天挥舞个大棒敲这个打那个,对土地贪得无厌,一次次的征服成功刺激着亚述人贪婪的神经,不断的靠战争掠夺资源,最后惹得天怒人怨,其他民族群起而攻之,被人给活活给拍死了。
    
    亚述是个奴隶制的军国主义,帝国的一切都是为战争服务的,国家就是一架庞大的军事机器,军队将领迅速成为国内最富有权势的阶级。
    
    亚述帝国常备军的规模大大超过了近东任何其他民族,武器精良:铁剑,强弓,长矛什么的都,十八般兵器全的很,而且还有机械类的武器,什么战车,投石车之类:防具也同样优越:金属胸甲,盾牌,头盔等等,查点就把亚述大兵武装到了牙齿;亚述的军队兵种也是非常齐全的,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工兵等。
    
    八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前面对亚述帝国和军事的描述跟偶们春秋战国时的秦太象了,同样的尚武,同样的经济为战争服务,同样拥有强大的军队,主观的结果也差不过,但客观的成就可说是相去甚远。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10:2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
  
    既然八到了亚述那就不得不八一下尼尼微,一个被后世称为“血腥的狮穴”的城市,一个古籍和圣经都提到过的一座非凡的城市,也是上文有提到过的连上帝想猛拍的那个城市。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王辛赫那里布,将都城由萨尔贡城迁到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在犹太人的经典中,尼尼微被称为“血腥的狮穴”。
    
    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就已经形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
    
    尼尼微城建在山上,形状不规则,不方也不圆,占地约7.5平方千米。城墙长12千米,有内外两重,外墙带雉堞,间有城塔,内墙为土坯高墙。有城门15座,5座已经发掘。
    
    在成为亚述的首都之后,尼尼微开始了自己的鼎盛时期。这时的辛赫那里布老兄已经对整天打打杀杀不感冒了。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尼尼微这个安乐窝的建设方面。
    
    他兴建了一座每边长近200米的“盖世无双王宫”。这座王宫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辛赫那里布还在他的“盖世无双王宫”的西北,为他的后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他还加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加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并且从郊外60公里处的山上引水入城,以保证尼尼微城里的供水。
    
    辛赫那里布还挺重视绿化,在王宫周围载满了花花草草,整个宫殿都被花园环抱,上班累了跑出办公室,在花园溜达溜达,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是一种减压的好办法,辛赫那里布在着方面想的还是挺周到的。
    
    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没事就喜欢蒸个桑拿,泡个澡什么的,辛赫那里布也不例外,殿内的房屋设施舒适,由水井,滑轮,吊桶等物构成的一套精致的供水设施将水送到国王的澡堂,澡堂内有淋浴,格子窗和通风扇不断的向室内送入新鲜空气,一个带轮子的移动火炉在寒冷时为房间供热,这样便于国王不管在哪个季节随时都能享受沐浴带来的快感。
  
   辛赫那里布王的继承者阿萨尔哈东王在位时,仍继续扩建尼尼微,从而使它成为一座像《圣经·约拿书》中所描绘的有12万余居民的大都城。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11:0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
  
    阿萨尔哈东的继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述巴尼拔王。他除了大量收藏亚述人的图书——泥版文书外,还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
    
    亚述巴尼拔王是亚述的末代君主,自称为“伟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时不仅使亚述帝国的疆域达到了极限,而且也是一位尊崇文化、博学多才、爱书入迷的国王。
    
    在他统治期间,在尼尼微修建了著名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这也是已知的最早的图书馆。在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亚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MS这伙计没事就会跟人谈谈贵族精神。
    
    这座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的私人图书馆。这里的藏书多数刻有国王的名字,有的注明是国王本人亲自修订的,有的则注明是由他收集来的。亚述巴尼拔王的精神胜利法可了不得,泥版文书上往往还刻有“宇宙之王、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的字样。在一块泥版上,刻着这样一首诗:
    
    我是亚述巴尼拔,伟大的国王、非凡的国王
    
    宇宙之王、亚述之王、周边世界之王
    
    王中之王,亚述的统帅、无敌的君主
    
    支配着大海从高到低
    
    到公元前7世纪中叶,亚述帝国渐渐衰落。埃及首先摆脱了亚述的统治。随后,东北方的游牧部落接连兴起,也日益威胁着尼尼微。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加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述。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后,又被放了一把大火,一代名城尼尼微和庞大的亚述帝国一起,就这样OVER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11:5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
  
    这个尼尼微的地理位置就在现在伊拉克摩苏尔市,底格里斯河东岸,也就是伊拉克反美武装跟山姆大叔K的正欢那地方。
    
    考古人员在尼尼微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最有代表性的是一部在19世纪出土的名为《吉尔伽美什》史诗。
    
    这部史诗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学的典型代表,是两河流域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史诗。它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面,总共有3500多行,详细讲述了超级英雄的故事,他们在文明与野蛮之间冒险和撕杀,挑战痛苦和死亡,同时又成为他们文化价值的最好示范。
    
    史诗描述的是:在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有个叫乌鲁克的城邦。那里有一位国王叫吉尔伽美什,他三分之一是人,三分之二是神。他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在这里筒子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身高和腰围相等的话那个人并不是方的,如果硬要把人看成是个几何体,那么身高就代表高,而腰围则可以看成的地面的周长,所以高八尺腰围八尺只能相当与一个长二尺,宽二尺,高八尺的长方体罢了。
    
    接着八吉尔伽美什,他不但身材高大,而且膂力过人,英姿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那绝对是帅锅一口。他自恃天资不凡,总觉得在乌鲁克找不道用武之地,于是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欺男霸女,以此来宣泄,弄得怨声载道。
    
    人民忍无可忍,只得上访,向天神反映情况,祈求天神的帮助。天神收到人民来信,非常重视,马上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重点讨论了人民要弹劾吉尔伽美什的议案,最后一致通过吉尔伽美什必须受到惩罚,于是天神派了就派了一个半人半兽,名叫恩齐都的怪物,来和吉尔伽美什对抗。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13:0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
  
    吉尔伽美什生活在城市里,而恩齐都和羚羊一起奔跑在野地,但两人的所作所为却差不多。吉尔伽美什派了一个宫廷妓女去驯服恩齐都,为他效力。但恩齐都决定向吉尔伽美什挑战,两人展开撕杀,但结果是势均力敌,不分胜败,于是发誓成为朋友,从此两人形影不离,吉尔伽美什也决心从良了。
    
    吉尔伽美什与恩齐都结成好朋友后,两人为乌鲁克人民立下不少功劳。他们先杀死了沙漠中吃人的狮子,后来又除掉了森林中害人的怪物芬巴巴。这个芬巴巴神通广大,他的喊声就是暴风,他的嘴就是火焰,他的气息就是死亡,他还软禁了女神伊丝塔尔。吉尔伽美什在天神舍马什的帮助下,终于除掉了芬巴巴。
    
    在营救女神伊丝塔尔过程中,充满了危险,但吉尔伽美什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誓死也要完成这项艰险的事业。经过残酷的战斗,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终于取得了胜利。吉尔伽美什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敬佩,也赢得了伊什塔尔的爱情。
    
    美女爱英雄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女神伊丝塔尔初见吉尔伽美什立马惊为天人,加之英雄又救了自己,女神决定以身想许,于是充满激情地向英雄倾诉道:“请过来,做我的丈夫吧,吉尔伽美什!”女神觉得色诱的砝码还不够沉,便补充说,如果他接受她的爱情,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美色和金钱双管齐下,自信满满的以为很快就能俘获英雄那颗怿动的心了。
    
    不料,吉尔伽美什就是不从,以伊丝塔尔生活作风有问题拒绝了女神的求爱。女神的生活作风不检点只是吉尔伽美什一个表面上的理由,或是说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其实另有隐情。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14:1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
  
    先把隐情暂放一下,继续八史诗。因为遭到了拒绝,伊丝塔尔由爱生恨,觉得受了侮辱,于是向他的老爹——最高天神安努告状。
  
   安努派了一头力量巨大的无比的天牛到乌鲁克城,残害了好几百人。恩奇都把这头公牛给宰了,并将公牛的后腿扔到女神的脸上。于是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恩奇都生病12天后便死去。吉尔伽美什放声大哭,他爱他的朋友甚于世间任何人,他不能让他死去。于是他发誓,非把恩齐都救活不可。
    
    死是什么?人能不能不死?世间有没有人知道不死的秘诀?吉尔伽美什认为要找到答案必须要去找他的祖先乌特·纳比西丁。因为他是洪水过后唯一逃过死亡的人。吉尔伽美什历尽千心万苦,在海上经受了大风大浪,到第40天的时候,终于来到世界的另一端,找到了祖先乌特·纳比西丁。
  
   乌特·纳比西丁把如何由神指引得救,如何因保全人种而获长生的故事讲给他听。在他临走时,乌特·纳比西丁还把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药赠给他。
    
    吉尔伽美什拿着药欢天喜地地往回走。快要到家时,经过一条河,由于长途跋涉,他想先泡个澡去去疲劳,再回去救他的朋友。不料,在他洗澡时,他放在岸上的药被一条蛇偷吃了!
    
    吉尔伽美什失魂落魄地回到乌鲁克,见庙便入,见神便拜,惟一的请求就是让恩齐都还生片刻,因为他还有许多话要对他说。神被他的虔诚感动了,就让恩齐都复活了,两个好朋友终于又在一起畅谈。
  
   吉尔伽美什问:“死后是什么情况?”恩齐都说:“不能说。如果把我的所见所闻告诉你的话,你会吓昏过去的。吉尔伽美什坚持要听,恩齐都只好叙说起地狱的情况。整个史诗便在恩齐都的叙述中结束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16:2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
  
    现在回到吉尔伽美什拒绝伊丝塔尔地问题,做为一个生理正常的未婚男士,有MM倒追那绝对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更何况那个MM有貌又有米,即使不能做老婆最个情人也是不错地,但吉尔伽美什毫不犹豫的将伊丝塔尔PASS掉,不得不让人疑窦从生,唯一解释的通的那就是当时吉尔伽美什的性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已经有了爱人,并且那个他的爱人是个男的。
    
    那么吉尔伽美什的爱人到底是谁捏?这个疑问不难回答,他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提到的半人半兽的恩齐都。下面俺们八一八估计是有史以来第一对有记载的男同性恋的情爱史。
    
    在吉尔迦美什与恩奇都正式接触前,吉尔迦美什派一个宫廷妓女去招安恩齐都,美色当前,恩奇都没把持住,虽然跟派去的MM有了鱼水之欢,不过恩奇都还是决定向吉尔迦美什挑战,从这里可以看出刚开始恩奇都的性取向没任何问题。
    
    吉尔迦美什与恩奇都的初次相遇就是PK,在此之前吉尔迦美什的性取向也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是个每夜无女不欢的主,可当他遇到恩奇都的时候,情况戏剧性的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与其说他们的是英雄间的“不打不相识”,倒不如看成是两人的“一见钟情”。
    
    打斗时,他们俩个“像牤牛一样,狠狠地扭住对方。墙壁塌了,门坏了。吉尔迦美什弓起两腿、两脚撑在地上。”这时,文本话锋陡然一转,刚才怒目相对的两个人马上变成:“他的怒火平息了,他退到原来的地方。”
  
   恩奇那居然对吉尔迦美什大唱赞美式的“情歌”:“你的母亲生了你这个佼佼者,你这条猛牛中的强牛啊,真是力大无双!宁孙那啊!你的头可以高踞人上,众人之王的王位,是恩利尔让你承当。” 就这样,两个被对方的孔武深深打动的人,成了莫逆之交,马上并肩做战讨伐树怪。这样的突然的变化,这样深刻的吸引,不是“一见钟情”又是什么呢?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17:2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一)
  
    在讨伐树怪的过程中,两人互相勉励,互相支持,结成了深厚的情谊。其中我们多次看到英雄流泪的场面:第三块泥板的“二”中:“恩奇那的眼里噙满泪水,他的内心感到苦痛,于是重重地叹气唉声”第三块泥板的“六”中:“吉尔伽美什满面泪流…… ”第五块泥板的补充的“二”中:“他的眼里泪如涌潮……”两个无比坚强的猛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让眼泪肆无忌惮的流下呢?当然因为正面对的是最值得信赖,最亲密的人,这样的情况已经超出了同性间正常的友谊的范畴了,或许可以把流泪看成是毫无防备的爱人面前展现自己柔弱的一面吧。
    
    打败妖怪后,吉尔伽美什断然拒绝了女神伊丝塔尔的求爱,并且用一番长篇大论拼了老命地挖苦女神,这显然是因为吉尔伽美什已经有恩奇那相伴,为了表示对爱人的忠贞挖苦女神,并且他对美丽的女神MM提不起半点性趣。当受辱的女神弄来神牛惩罚吉尔伽美什时,恩奇那面对美丽的“情敌”自然分外眼红,他“掰下天牛的大腿,掷向她(女神)的脸”还说:“我若是抓到你,也要像治它这样,治你一番!我正要用它的肠子,把你的肚皮捆缠!”如此恶毒的语言,也只有在情人间争风吃醋时才说的出来了。
    
    遭受诅咒之后,恩奇那患上重病,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他“泪如瀑布一般”,说“弟兄啊,亲爱的弟兄!为什么不顾我们是弟兄,竟将我无罪从宽?”恩奇那也开始诅咒与他有七天非常恩爱的神妓,但后来受人提示,因为神妓,他才有幸得遇吉尔伽美什时,“他那颗烦恼的心”又“镇静如常”。这些都显示了两人关系的非比寻常。
    
    高潮是恩奇那死去之后,吉尔伽美什因为受到这样的刺激而走向了寻求永生的道路。他向女店主倾诉对恩奇那的眷恋:“和我一起分担一切劳苦的人,我衷心热爱的那个恩奇那,他和我一起分担了一切劳苦而今,竟走上了人生的宿命之路。日日夜夜,我朝着他流泪,我不甘心把他就此送进坟墓,也许我的朋友会由于我的悲伤而一旦复苏!七天七夜,直到蛆虫从他的脸上爬出。自从他一去,生命就未见恢复,我一直像个猎人徘徊在旷野荒途。……”
    
    这首同性恋爱的绝唱至此结束。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18:0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二)
  
   《吉尔伽美什》故事迂回曲折,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十分优美,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妄图长生8死),也表现了人们敢于跟神PK但最终难逃被拍的悲剧色彩。这部史诗跟中国古代后羿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的类似处,在这里偶们就不一一八了。
    
    尽管史诗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真实的历史过程。在巴比伦时期的泥版以及石刻中,许多是以吉尔伽美什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说明该史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透过这部史诗,有筒子看到了人类的反抗精神,有筒子看到了最古老的断背山,有些搞文学创作的筒子看到了优美地语言,搞历史的筒子们看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人文,地理,信仰等等。
    
    但黑色的夜给了偶黑色的眼睛,偶用黑色的眼睛最看到了这部史诗所透漏的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俩字无限循环)重要的信息,那是就关于史前那场毁天灭地,差点把人类一锅端的超级洪涝灾害的记载。
    
    《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的,并且是以一个亲身经历者,以第一人称
  来对这场大洪水进行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描述,并被刻在了《吉尔伽美什》的第11块泥板上。
    
    下面偶们就简单八一下乌特·纳比西丁的自传体回忆录: 《灭世之劫---我和大洪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0:1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三)
  
    回忆录是以吉尔伽美什以步代车,历尽百辛千苦,一路又是跋山又是涉水,鞋子磨破了N双,终于见到偶像乌特·纳比西丁为开头地。
    
    吉尔伽美什初见偶像那个激动啊,小心肝扑通扑通直跳,但毕竟吉尔伽美什也是见过大世面地,平静了一下心情,理了理自己的思路,直接了当的提出自己酝酿已久的疑问:“您老是怎么得到永生的捏?”
    
    乌特·纳比西丁直直的瞅了吉尔伽美什半天才慢慢悠悠的开口道:“事情是这样地..."
    
    从前,乌特·纳比西丁住在幼发拉底河边一个叫做什儿巴克的古镇里,他的固定资产的一个冬冷夏暖的芦苇棚,虽然乌特·纳比西丁只是个普通蓝领,不过在他那复古式的别墅周围却住了好些个神级的CEO,所以乌特·纳比西丁虽身处陋室,心态还是相当地平和。
    
    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有天他听到神对芦苇棚喊叫,说是洪水将临,叫他毁掉房子,主要把存折和现金带上就成,其他东西该送的送,该扔的扔,别婆婆妈妈的舍不得,要破碗破盆还是要命自个看着办。
    
    如果想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继续撒欢的往前蹦达,就必须建造一艘“宽度必须和深度一致”的航母(诺亚方舟?)并“将一切活物的物种运进船中”。
    
    乌特·纳比西丁对神级CEO的最高指示哪敢不从,二话没说就带着一大帮子人轰轰烈烈的造起航母来,历时七天,人类史上第一艘航母正式下水,没搞什么典礼,气氛隆重而热烈,上面搭载了乌特·纳比西丁的亲属,家眷,大量的野生动物以及全部的工匠。
    
    后来果然六天六夜狂风暴雨,洪水灭世,那六天对乌特·纳比西丁很是难熬,外面的雨下得昂昂的,他的心里是瓦凉瓦凉地。到了第七天,洪水和风暴终于停止了,他分别放出鸽子、燕子和乌鸦前去打探水情。
    
    最后还是乌鸦不负众望,带回了洪水退却的消息,得知水退后,乌特·纳比西丁从航行了没多旧就搁浅在尼什尔山上的航母上下来向诸神献祭。主神恩利尔来到船上,为他和他的妻子赐福,使他们得到了永生,并让他们在诸河入海口获得了永久居住权。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1:1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四)
  
    《吉尔伽美什》的第11块泥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给偶们详细描述了史前的那场特大洪涝灾害,很多筒子看过之后只会一笑了之,或许少部分思维发散的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神话故事到底是古人的臆想还是记录的一段模糊的历史?这,或许真是个问题。
    
    纵观全球,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发现。在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洪水故事文本,就有570多篇,涉及41个民族。这些有关洪水的传说几乎遍布了地球上每一处有人的地区,而且年代都比较久远,这是不是说明史前真有一场灭世大洪水呢?诺亚方舟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多说无益,列举部分。
    
    先从地中海那旮开八,《吉尔伽美什》已经八过,就不多了。美索发现的第二块洪水传说泥板,史称《阿特拉西斯史诗》。
    
    诗中说,人被创造之前,神一样得勤劳致富奔小康,由于神不愿只做个打工仔,就用泥土和一个被K死的神的血肉创造出人类来替代。那时的人们除了干活吃饭,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更别说什么夜生活了,太阳下山吃饱饭后就在自个家里造人玩,久而久之,人越来越多,又喜欢吵闹,使众神无法好好的去找周公,严重影响了众伸的睡眠质量,众伸于是就决定给人类点colour see see.
    
    于是众神发动瘟疫、遣来旱灾、饥荒和土壤盐碱,不过没起多大作用,人类反而用神给的几分颜色开起了染坊,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最后,众神怒了,得,一不做二不休,那就全灭了吧。他们决定发动一场灭世洪水摧毁人类。计划遭到了地狱之神恩基的反对,恩基得到的回答是反对无效,一切照计划进行,不能阻止还不能告密吗?于是恩基让阿特拉西斯(本诗主角)建造了一艘方舟(又见方舟),逃过了这场浩劫。顺便八一下,洪水过后,神创造了不生育的妇女和受禁忌的妇女,同时派出名叫帕西图的恶魔专门从母亲膝上夺走婴儿,解决了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还有诸如希拓本,埃利特抄本,费城大学藏本等泥书上都有关于洪水的记载或是传说,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大祭司用希腊文写下了他的国家的历史,名为《巴比伦尼亚》。其中的贝罗萨斯的洪水故事是在泥板书出土之前,唯一为人所知的美索洪水传说。除了鲜为人知的美索洪水故事外,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拉和丢卡利翁在大洪水后丢石头造人的故事,《圣经·创世纪》中的挪亚故事,《古兰经》中的努哈洪水故事,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文本。
    
    除了实实在在的文本,在希腊人、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中,洪水故事都有不少口头的传说存在。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1:5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五)
  
    再转到印度,最早的洪水故事出自《百道梵书》,约产生公元前10世纪前后。
    
    故事说摩奴在水池洗手,一条鱼忽然蹦到他手中,张口就说:“好好照料我,我将保佑你。”并透露给他洪水将至的信息。鱼都开口说人话了,这事还能错的了?于是摩奴将鱼养在陶钵,并随其长大而移至沟中,最后放入大海。
    
    后来在洪水果真来了,摩奴登舟,将舟系于鱼角,靠鱼力拖动到了北山,那里后来被称为“摩奴登陆处”,简称摩登。摩奴登陆后以黄油和牛奶、乳清、凝乳向神祭祀,突然大变活人,从祭品中出现一个漂亮MM,她自称是摩奴之女,逃脱了洪水又有MM从天而降,这么大一块馅饼把摩奴砸的晕晕忽忽的,就这么地摩奴和摩奴之女开始了造人大业。。。
    
    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森林篇》,《摩奴法典》,《鱼往世书》等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情节也都差不多,就不多八了,不过还有一个穆里亚人创世故事趣味性还是很强地,值得一八。
    
    穆里亚人创世故事说的是上古时候,蚯吲见什么吃什么,比蝗虫还猛,最后把大地都给吃掉了,世界只剩下水。所有人都OVER了,只有两个孩子幸存(水上漂?),神将他们藏在一个葫芦里,葫芦的蔓藤从水中长出一直伸到天上。
    
    蚯蚓排出泥土后,摩诃普卢勃摘下葫芦,发现了里面的孩子。他派乌鸦去找大地,看到林果与他的弟兄们正在海上推犁耙,犁过的地方都变成了陆地,这两个孩子于是被送到陆地生活。摩诃普卢勃要两个孩子结婚,但他们说自己是兄妹,结婚岂不成乱伦了,所以义正词严的拒绝了。
    
    人与神斗基本是人吃瘪,天花女神出马了,她将二人分开,让他们得天花脸上布满疤痕(什么招毒用什么),彼此不相识,这才结婚。但二人毕竟是小孩,青春期还不知道到了没有,生理卫生课自然没有上过,男女之事当然不知,光打雷不下雨那怎么成?神急了,咋办捏?用药,什么药?春药。用了药之后的效果那是立杆见影的,在第二天早上就成功造出了下一代。并且由于女人吃药多,所以性欲比男人更强。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印度咖喱的药就是猛,不但催情还能开发智力,不服不行啊。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3:0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六)
  
    东南亚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也有很多,而且几乎是那一地区所有国家所共有的一个故事话题。
    
    菲律宾伊富高人传说中洪水的起因完全是自造孽,说的是有一次发生大旱灾,多吃了几年盐的老人们不知道是灵光乍现还是怎么地,出了个主意,挖掘河床底下,找河的精魂。要开采地下水就明说,偏要拿找精魂做幌子,还非要在河床挖,其他地方还看不上。
    
    人民群众甩开膀子大挖了三天,水是出来了,不过流量似乎大了点,反应慢的,腿短的,职业围观的可就遭了难了,被动的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了。
    
    这边尸骨未寒,连个象征性的追悼会都还没开,那边倒开起了庆功会。正当伊富高人兴高采烈的举行盛宴庆祝得到水时,天突然变黑,狂风呼啸而至,衣服还没来得及收,大雨就倾盆而下了,河水迅猛上涨,原来挖水时把河神老家给挖穿了,河神焉能不怒?小样,不是要水吗,给你们,要多少有多少。除了money多多益善外,其他东西多了未必是什么好事,结果除了维甘和布甘这对兄妹外其他所有的人都被淹死了。
    
    维甘和布甘虽说是兄妹,起先还分居,分别住在阿穆崾和卡拉维坦山顶。水将大地全部淹没,仅剩下这两个山顶。洪水淹没了大地六个月。大水退后,兄妹重逢,就住在了一起。一天,布甘发现自己怀了孩子,羞愧之中(其实根本没必要,都见不着活物了还羞愧个什么劲?),她离开了自己的屋子溯河而去。
    
    后来马克龙甘神以一个慈祥的白胡子老人形象出现在她面前,开始做起了她的思想工作,告诉她是神要通过他们重新繁衍人类,既然是最高指示就那么地吧,于是维甘和布甘就心安理得的造起来。。。
    
    马来西亚Johor州土著部落Benua-Jakun人的传说倒有点特别,大洪水在人类被创造前就有了,所以洪水没淹着人。大神Pirman创造一男一女并不是人类的祖先,繁衍人类的是在女人左右两腿分别出生的一对男女,这也是为什么从同一个子宫生下来的后代不能结婚的原因。
    
    缅甸Chingpaws或Singphos人,越南Bahnars族,泰国西北部拉瓦人和北部克穆人的洪水传说,也是流传范围比较广的。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3:5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七)
  
    再把视角转到西半球,美洲印地安洪水故事历史也是相当悠久地,只是知道的人不多罢了。
    
    大约在1580年,基多记录的南美洲文本中提到,洪水毁灭人类后只有一对兄弟幸存。起初,他们只能找到树根和野草充饥,但过了段时间,他们每天干活回家都发现有人给他们准备好了食物。
    
    人的好奇心就是大,为了搞清真相,哥哥偷偷藏起来看那个神秘的管家是谁,他发现两只金刚鹦鹉进了屋子,脱掉它们的翅膀,料理家务。这个男人从藏身之处出来,把鸟吓飞了。但他还是抓住了一只。他和这只雌鸟结了婚,生了六个孩子,再殖了世界。另一个记录于1613-1653年间的文本更符合一般人的思维,其他都差不多,就是在结尾处有点不同:两个鹦鹉姑娘都留了下来,成为兄弟俩的妻子。他们的子孙还在瓦卡依纳山上建了一座神庙,将鹦鹉敬奉为主神。
    
    中美洲惠乔尔人传说是:一个人发现他砍下的树一夜之间又长了出来。他偷看到原来是他老爸的老妈纳卡维干的。她告诉他不久将有一场洪水毁灭世界。她指示他用树造一个箱子,装上谷粒、豆子和火具,还有五块压料的树根做燃料,还要带上一只黑母狗。箱子在洪水中飘了五年(这时间怪长的)。洪水退后箱子落在一座小山上。这个人象洪水没来之前那样回去干活。每天他回到自己住的山洞时,都发现有人已经给他准备好了玉米面饼。他暗中窥探才知道是母狗做的。她脱下皮变成女人给他磨谷子。他把她的皮扔进火里,于是她悲嗥不止。他用尼塔玛水为她洗浴,二人重新繁衍出了人类。
    
    加拿大印第安人也有此类传说。很久以前,由于人太多,不同部落的人为争夺狩猎地盘无休止的PK。一些先知梦到洪水将淹灭世界,他们商量将独木舟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木排。洪水来后,不相信梦的人被淹死,先知和他们的家人在木排上幸存。水退后,他们只得重建家园。后来人数又多起来,他们最终决定分开,迁徙到世界各地。
    
    太平洋西北岸印第安人当然也有此类传说,大神对塔克荷马山上的人和动物相互算计很恼怒,他叫一个好人往云端射了一箭,然后再向这箭的箭杆底部射第二箭,就这样一箭一箭地连成一条箭绳。大神叫好人与他的妻儿带着好动物爬上箭绳,登上云端。当他看到许多坏动物也爬在箭绳上时,就取下离他最近的箭,使坏动物跌到地下。大神开始不断下雨,洪水上涨一直淹到塔克荷马山最高的雪线,所有坏人和坏动物都淹死了。大神于是将好人和他的家人及好动物重新放回地面。
    
    从上面举的几个美洲的洪水故事可以发现跟东半球的幸存者有一些不同,东半球的一男一女到了美洲成人与兽了,美洲人还怪能想的。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5:0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八)
  
    洪水的神话传说不光北半球有,南半球也存在不少。大洋洲、非洲,也有许多洪水故事发现。还是老规矩,列举一些有意思的文本做具体说明。
    
    新几内亚瓦曼斯人的古老传说:一天,有个大善人的老婆看到一条大鱼游进了港湾,告诉了她的丈夫。这个大善人可能是个先知,或是思维比较跳跃,一听说这事就马上联想到那条鱼大有来头,于是嘱咐自己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要吃鱼去菜市场买,不要闲着没事去逮那条鱼吃。
    
    他家不逮并不代表其他人不去抓那条鱼,有便宜不占是傻×,其他人可不管那么多,捉住这条鱼拖到岸上,善人劝大家不要吃这鱼,不过可惜大善人口才不咋地,劝了半天没一个听他的,鱼最后还是被分吃了。神物被挂天必将大灾,善人掐指一算:洪水将至。造船是来不及了,急中生智,上树。善人忙将各种动物的一对赶到树上,树是椰子树,至于怎么赶上去的那就不知道了,反正连母猪都上树了,善人与家人随后也爬上了那棵相当于诺亚方舟的超级椰子树。果然,洪水从地下迅猛而至,所有人和动物皆被淹死。水退后,善人一家从树上下来,重建家园。
    
    澳大利亚有名的洪水故事有两个。一个是:有个叫伊奈提纳的,不好好的在海边叉鱼,却用鱼叉刺伤了一个蛤蜊人,蛤蜊人也是个不肯吃半点亏的主,与他争吵了起来,光吵不带劲,最后发展到了PK,伊奈提纳一气之下用一大块珊瑚将蛤蜊人直接KO了。蛤蜊人构造可不一般,其他不多就是血多,被砸碎的蛤蜊人血不断喷出,将海水染红,变为雾状,漫向陆地,淹死了所有的人与动物。只有两兄妹活了下来,神要他们结婚,以免整个部落灭绝。于是他们结为夫妻,成为强大的尤德瓦德部落的祖先。
    
    澳大利亚另外一个洪水故事就比较好笑了,远古时候,地球上只有神没有人,而且神的出生率极低,慢慢的神进入了老龄化。大洪水来了,将这些老神大多数淹死,少数没淹死的则被卷上天空变成星星。水退后,大神庞德吉尔的儿子贝沃兰德和女儿卡拉罗克返回世间,成为人类的始祖。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6:2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十九)
  
    非洲喀麦隆雅温得卡卡族的传说意义比较深远:一天下午, 某个村庄只有一个小女孩和她哥哥在家。女孩在屋外磨磨,一只公羊跑来舔她磨的粉。起先小女孩把公羊哄走了,但它很快又回来了。
  
   再赶再回,就这么折腾了几个来回,小女孩索性也不赶了,让它吃个了够。它吃饱后,对女孩说:“我要告诉你一件重要的事,今天将有一场大洪水,因为你对我很好,我才告诉你,我建议你和你哥哥赶快跑到另一个地方去。”靠,原来是个报信的。
    
    兄妹俩于是收拾了一些能带走的东西逃出村子,在他们逃跑时,回头看到一片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村庄。他们住了好多年也没有找到人,后来羊又出现了,告诉他们可以结婚,尽管他们是兄妹,不过,他们必须打破一个陶罐底,并把它挂在屋顶的尖顶部位,而且还得在它上面安上一个没头的锄柄,这表示他们曾是亲戚。这就是现在近亲结婚的时候,夫妇为什么要在屋顶上挂上一个破底罐和一个锄柄的原因。
    
    八了那么多其他地区的洪水故事也该八一下偶们中国的洪水神话了,偶们的神话也是非常精彩地。
    
    一说起中国的洪水神话,可能筒子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禹治水。不过这个故事跟大洪水的关系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谓大洪水说的是指席卷全球的,持续时间不长的,具有毁灭人类能力的特大洪涝灾害,大禹赶上的那场大水虽然猛,但还是在人力可控范围内,而且按时间推算(下文会具体八),大禹也没赶上那场灭世洪水,那中国的真正的洪水神话到底是什么呢?具体又是在什么时代呢?其中对洪水的描述又是什么样地呢?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7:4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
  
    中国的上古神话初看可能觉得很乱,不象其他地区诸如希腊之类成自成系统,想到哪就扯哪,MS彼此关系都不大,但偶们现在要八的关于洪水的神话恰恰就是一个比较完成的系统,那就是“天系列”神话。
    
    如果把“天系列”神话单独列出,筒子们会觉得很熟悉,诸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天梯,天倾西北等等,下面偶们主要关于大洪水的神话。
    
    首先是洪水的起因,相传劳动模范盘古大神开完天,劈完地,生物学家女娲娘娘用泥巴捏出人之后,有一年,天上出了一个坏神,他就是水神共工。
    
    这个共工长的实在不咋地,脸蛋还好一点,起码是个人脸,身子是蛇的,还把头发染成了红色(共工人面蛇身朱发),长的丑本来关系不大,大不了温柔一点,再包装包装,不走偶像路线改走实力路线一样会有MM喜欢,可共工不但不温柔反而极为残暴,这下不是把自个后路给堵了,以后再要泡妞把MM不是一个难字,那可是难上加难啊。
    
    都说郁闷的人不好惹了,偏偏帅哥火神祝融不信那个邪,一次两神就为了争吃一个鹅蛋大打出手。祝融仗着自己长的帅,粉丝又多,当然代表光明的火神实力也是不错地,把代表黑暗的水神共工揍了个下半身不能自理。
    
    本来就郁闷的共工被祝融揍倒后更郁闷了,那时候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还没有出现,不管神或人有心理问题只能自我调节,共工一口气闷在肚子里,又羞又恼,竟一头向支撑天地的巨柱——不周山撞去。只听“轰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不周山倒了。这下子可了不得了,天上立刻塌了一个大窟窿,地的一角也陷下去了,“天残地缺”,这就是著名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这个神话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另外一个是共工因与颛顼帝战不胜而触山,不管共工跟谁PK,结果都是放倒,因为想不开而撞柱(不周山),把天搞了个大窟窿,水就从这个窟窿往下漏,人间就这么地遭受了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29:3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一)
  
    洪水的过程和后果“天系列”神话记载的不是很详细,有直接关系的只有“女娲补天”,其对洪水的描写也不是很生动,所以偶们就找到了西南地区关于伏羲的著名传说,虽然这个神话跟上一个“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衔接比较困难,但好歹具体的描述了那场大洪水。
    
    在很久以前,山里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操劳着农活,一双儿女无忧无虑地玩耍。有一天,雷公可能磕了药,神智不是那么清醒,没来由的就要给人类降下大的灾难。天上乌云滚滚,暴雷一个接着一个,大雨像一条条鞭子,疯狂抽打着山川。
  
   随着一条金蛇般的闪电和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青面撩牙的雷公手持大斧从天上飞了下来。勇敢的父亲毫不畏惧,WHO怕WHO,逮着个空就用虎叉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向他叉去,也巧了,正中雷公腰部,把他叉进了一个大铁笼子里。
    
    第二天,父亲要到城里超市去买点香料,临走嘱咐两个孩子说:“记着,千万不要给他喝水。”狡猾的雷公用装病博取了善良MM的同情心,得到了几滴水,体力立马恢复到满值,挣脱了牢笼。为了感谢小女孩,雷公从嘴里拔下了一颗牙齿,交给两个孩子说:“赶快种在土里,如果有什么灾难,可以藏在所结的果实当中。”说完飞腾而去。
    
    父亲回来,得知雷公已去,知道大祸就要临头,赶快备好木料,连夜赶造木船。两个孩子把雷公的牙种到土里,转眼间就结出了一个巨大的葫芦。两个孩子拿来刀锯,锯开了葫芦,挖出里面的瓤,钻了进去。这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地底下也喷出了洪水,大水淹没了房子,又淹没了高山,一直淹到神仙住的天门。
    
    天神们害怕大水会最终淹没天国,所以让雷公赶快退水。大洪水来得快,退得也快,一下子就退到了海里,坐着船的父亲从空中摔下来给摔死了,只有两个小孩幸存活下来。哥哥叫伏羲哥,女孩叫伏羲妹(不是女娲)。长大以后,他俩结婚做了夫妻,人类这才又重新开始繁衍。这则神话传说直接记载了大洪水的暴发经过和毁灭整个人类的严重后果。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31:2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二)
  
    洪水神话就八到了这了,再八下去大伙就该审丑疲劳了,或许有筒子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八了这么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洪水传说想要说明的是世界上只要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有关于洪水的记载。
    
    而这些传说在叙述形式,故事构成、主人公的结局等有惊人的一致性。难道这些民族在编写本民族的神话时,互相打过电话或发过电邮?假象一下:一个中原地区的原始人,怀里抱着一些野兽的前肿骨,上面刻满了文字。他兴冲冲走进一座半地下的圆形房子里,拿起一个石头做成像电话样的东西,“哈罗!是南美洲的玛雅人吗?我们部落经过商量,决定编一个关于大洪水毁灭人类的神话,故事的梗概大约是这样的。”说着他举起了一片片甲骨,照本宣科起来。美洲的玛雅人说:“亲爱的,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就这样办吧!你再与澳大利亚那边联系联系。拜拜!”这可能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再结合史料和地质资料,偶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大洪水确实发生过,大致的时间是公元前8000年到14000年之间;
    
    二、洪水持续时间大概是120天,也就是3到4个月,高潮为40天,水位达到海拔1000米,导致平原文明被摧毁,在地势较低生活的人类几乎全部灭绝。
    
    三、一种巨大的能量的突然作用,导致了这次“史前大洪水”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史前全球性海浸事故”。而如此巨大的能量,直接原因应该是天体的异常运行,确切说就是地-月分离。
    
    四、这次“史前大洪水”造成了一个史前文化断层,就象传说中消失的“大西洲”和“太平洲”。
    
    洪水故事到此结束,接下来该回到美索不达米亚了,继续八美索的那些四儿。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32:5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三)
  
    上文曾经八到过大搞恐怖主义的亚述,既然有玩恐怖主义的那就必然有反恐的,光有T没CT那CS就没法玩了,在美索亚述可以和T划等号,但CT就多了,象把古亚述(古城邦时期)暴头的胡里特人,把中亚述(古亚述帝国)灭了的阿拉米人这些都能称为反恐精英,但能称为精英中的精英要属直接把新亚述(新亚述帝国)拍死,使其真正的在历史舞台谢幕的迦勒底人和米底人,其中以迦勒底人为主导。
    
    这个迦勒底人猛一看好象觉得挺面生,但他们干的事可一点也不陌生,迦勒底人建立的国家就是巴比伦,但为了区别公元前729被亚述彻底灭掉的古巴比伦,迦勒底人的国家就称为新巴比伦,两者相隔了100多年。
    
    新巴比伦王国的第一位元首叫那波帕拉沙尔,他最大功绩是搜罗了大批CS爱好者,组成了迦勒底反恐战队,自命队长,并联合了北部的米底战队,跟亚述战队在美索平原地图来了场漂亮的攻守战,最后以完胜告终。
    
    那波帕拉沙尔还有一大功绩就是生了一个好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那波帕拉沙尔的儿子叫尼布甲尼撒二世,他本人可不叫尼布甲尼撒一世,这个尼布甲尼撒一世另有其人,他是古巴比伦王朝被灭后的巴比伦尼亚出现的地方王朝(也可归属于古巴比伦)伊辛第二王朝的一位杰出一把手,于公元前1124-前1103年在位,一,二世隔了有四百多年,估计也没什么血缘关系了。
    
    新巴比伦王国的第二个一把手尼布甲尼撒二世少年时就跟随他老爸从事光荣的反恐事业,他老爸虽然自命为反恐队长,但由于年纪大了点,上阵冲锋手抖腿软的,不被人暴就谢天谢地了,所以那波帕拉沙尔的真正角色是教练,带领战队战斗在反恐第一线的是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给后世留下的不光是他的年少成名,英勇善战,人们印象的最深是他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制造了“巴比伦之囚”事件。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34:1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四)
  
    “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名字听着怪玄乎,莫不是飞在空中的花园,那岂不成UFO了?就算退一步讲,要跟“空中”这俩字搭上关系就应该是用什么吊在空中,所以“空中花园”也有“悬苑”一说,可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空中花园这个名字纯粹是出自对希腊文paradeisos 一字的意译。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其实,paradeisos一字直译应译作「梯形高台」,所谓「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來蛻变为英文paradise(天堂)。
    
    看到了吧,本来好好的平地而起的梯形花园楞是翻译成空中花园了,还引起了后世无限的YY,都是外语不好惹的祸啊。
    
    “空中花园”的建造者尼布甲尼撒二世不光仗打的好,哄MM也是一把好手,要不是他变着法子哄MM开心,那被称为“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可就不会在人类历史出现了哦。
    
    话说迦勒底战队联合米底战队把亚述拍死之后,两家为了更好的巩固关系就实行了古时非常流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联姻。就这样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战队队长的女儿,也就是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想想那时候一段婚姻可以维系两个国家的命运,而现在的一纸婚约却连两个人都守不住,难道时代真的变的那么不堪了吗?
    
    不扯现在这些破事了,继续八“空中花园”。
    
    尼布甲尼撒二世自从娶了美丽可人的米梯斯MM之后,整天乐颠乐颠的,打仗都多了几分力气,对MM也是百依百顺,要星星决不摘月亮,可好景不长,MM一天天消瘦下去,这可把尼布甲尼撒二世给急坏了,整天变着法子哄,可MM就是不开心,原因无他,MM害了思乡病,原来MM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端的是一个好地方,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MM非常渴望能再见到她老家的山岭和盘山小道。
    
    尼布甲尼撒二世一狠心一咬牙,为了搏MM开心,拼了,这里没天然的偶就给你造人工的,反正天然的和人造的一样是个看,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
    
    巧夺开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MM的欢心,尼布甲尼撒二世在爱情的里也取得完胜。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35:1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五)
  
     “空中花园”大约建成于公元前600年,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筑,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築物以拱顶石柱支承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空中花园旁边的人工河流下來,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位置在幼发拉底河东面,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大约50公里。
    
     这座建筑大约120米见方,高出地面20多米。据说它要由奴隶们转动机械装置从下面的幼发拉底河里抽上大量的水来灌溉花园里的花草。
    
     “空中花园”有那么大名气,主要并不是它那个大台阶似的外形,关键是它那套供水系统,能把取来的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这样不停循环才能始终保持台阶上植物的欣欣向荣。
    
    说到这个“世界七大奇迹”除了巴比伦“空中花园”,另六个分别是埃及金字塔,阿尔忒弥斯神庙、位于地中海的罗得岛太阳神铜像、亚历山大灯塔、希腊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像、土耳其国王摩索拉斯陵墓。
    
    这些所谓的奇迹差不多都在地中海沿岸,根本代表不了世界,主要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那个老小子腿短,以为沿着地中海晃悠了一圈就算来了个环球旅行了,而且他看到的这些“奇迹”中真正算的上是奇迹的也只有金字塔,其他的能拿个“奇迹”提名奖就可以烧高香了。
    
    在巴比伦还有一座建筑名气也是大大地,那就是让上帝华仔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36:1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六)
  
    据《圣经旧约》记载,人类祖先最早没有方言更没有外语,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并修建了城池。
    
    后来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小康也奔到了,好奇心害死人那,人们决定修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准备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去天上找华仔喝喝茶,打打牌,丰富一下业余生活,这座踏就是著名的巴别通天塔。
    
    人们用河泥和砖作为建筑材料,夜以继日的建造这座塔,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华仔在人们造塔那会眼皮老是乱跳,他也闹不明白到底是祸是福,乘有天打牌一缺三那会儿,决定从天国下凡界视察一番。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把华仔吓了一大跳:呀喝,小样胆肥了是吧,都敢搭个梯子跑偶家来晃荡了,华仔很生气,后果那是很严重地,你们不是很能吗?不给点颜色你们看看还真以为偶华仔是棵蒜?
    
    华仔认为人们修塔是虚荣心太强,说的又是同一种语言,那么高的梯子都造了以后还能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呢?于是华仔下定决心把人类的威胁扼杀在萌芽中,于是他让人时间的语言发生了混乱,人类从此多了很多语言,也多了很多的纷争。
    
    其实巴别通天塔本是巴比伦古城中,一座供奉巴比伦人的主神马都克的神庙,塔的顶端是神殿,有一条石梯直通神殿,本来作用就是祭祀用的,根本不关华仔什么事,编《旧约》的那老兄觉得“巴别”在古巴比伦文中的读音跟古希伯来语“混乱”相似。所以才把华仔惩罚人类跟通天塔扯上关系了。“巴别”在古巴比伦文中的原意为“神的大门”,跟“混乱”根本一点关系没有,那位编书的老兄还真是够八。
    
    最早的巴别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被恐怖分子亚述给K坏了,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了通天塔。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七层,总高90米,踏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当地塔顶少不了马克都主神的神殿。
    
    不过很可惜,这座雄伟的建筑存世时间不长,公元前539年,巴别通天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一起跟随仅仅存在88年(数字倒是挺吉利)新巴比伦王国见华仔去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37:3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七)
  
    尼布甲尼撒二世不光MM哄的好,打仗也不含糊,在做新巴比伦一把手之前他专注于反恐事业,登基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政策是一手抓国内建设,一手抓国外扩张,泡妞,PK两不误。
    
    如果说“空中花园”代表的是爱,那莫“巴比伦之囚”代表的就是恨,一种对背叛者彻骨的恨。
    
    新巴比伦王国最高元首尼布甲尼撒二世在登基后不久便拉扯了一大帮子人去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诸小国踢场子,把那些小国揍的是满地找牙,大马士革,西顿,推罗以及犹太的老大们在尊严和生命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虽然心里很不甘,但还是被迫承认了新巴比伦的领导地位,每年还得进贡好些美女和钞票,那个窝囊劲就甭提了。
    
    虽然都是被迫,但情况又分两种,一种是犹太人,虽然口里老大老大的喊个不停,但其内心是极其骚动的,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重新自立山头。另一种的除了犹太人外的其他小国,都被揍改了,都一心一意跟着新巴比伦老大混了。
    
    局势在公元前601年迎来了变化,尼布甲尼撒二世又一次跟埃及来了场PK。
    
    为什么要说“又”呢?让偶们来个时光倒流,原来在公元前605年,反恐精英尼布甲尼撒二世曾经跟恐怖分子亚述及其帮闲埃及在卡而克米什干过一架,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三回合之内就击倒了对方,那次PK也正式宣告了亚述的灭亡。
    
    在公元前601年的那场巴-埃对抗赛中,因为两队曾经交过手,彼此比较了解,再加上双方势力接近,终场哨响,两队战成0:0,谁都没占到便宜,场上队员伤了的倒是不少,于是这场对抗赛在双方并不友好的气氛中草草结束了。
    
    两老大搞对抗,小弟们即使不能帮忙,在下面喊喊加油那是义不容辞的,但偏偏在比赛进行的正激烈之时,本来应该为巴方摇旗呐喊的犹太突然掉转枪口,在他们老大约雅敬的带领下齐声高喊“尼布甲尼撒下课!巴比伦下课!”“埃及加油!”“埃及万岁!”之类反动口号。
    
    出来混的,讲的就是一个“义”字,对犹太人这种临阵倒戈的无耻行经,巴比伦国内各大报纸纷纷发文谴责,巴国家最高领导人尼布甲尼撒二世更是大发雷霆,发誓要踏平耶路撒冷。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39:0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八)
  
    公元前598年底,投降埃及的犹太国王约雅敬死去,他的儿子约雅斤即位。尼布甲尼撒认为进攻犹太王国的时机已到,亲自率领大军攻向耶路撒冷。
    
    经过两个多月的围攻,在犹太内部亲巴比伦派的推动下,犹太国王带着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本着“老子造反儿混蛋”的原则废黜了约雅斤,封约雅斤的叔叔为犹太王,并为其改名西底家,让他宣誓效忠新巴比伦王国,不得再朝三暮四。然后下令将犹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员和犹太的能工巧匠一起押往巴比伦。
    
    临行前,又下令部下对耶路撒冷的神庙进行洗劫。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该告一段落了,可埃及好死不死又打了过来,公元前588年,埃及向巴勒斯坦地区发动了进攻。
    
    这次犹太习惯性倒戈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们的这个毛病同时也感染了这一地区其他臣服于新巴比伦的小国,这时纷纷起来响应埃及人。
    
    革命不怕站错队,怕就怕做墙头草,这不,不久报应就来了。
    
    尼布甲尼撒又一次率新巴比伦军队对耶路撒冷发动了第二次围攻。这次围攻历时18个月。由于饥荒和内部分裂,耶路撒冷终于在公元前586年陷落。
    
    尼布甲尼撒对一反再反的犹太国王恨的牙痒痒,下令在犹太老大西底家的面前杀死他的几个儿子,然后又剜去了西底家的眼睛。当已经双目失明的西底家押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时,尼布甲尼撒对他说:“小样,反上瘾了是不?这就是你们背叛我的下场!”然后下令用铜链锁着西底家把他带到巴比伦去游街。
    
    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墙被拆毁,神庙、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烧。全城活着的居民几乎全被掳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40:29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二十九)
  
    既然八到了“巴比伦之囚”,那就有必要再八一八犹太人的历史,
    
    犹太历史虽然不属于美索文明的一部分,但跟美索文明有交集,这个交集就是挨揍,像美索的亚述和巴比伦,看不惯了就跑到巴勒斯坦把犹太人揍个鼻青脸肿,揍不过瘾的话再逮回去继续揍。后来诸如希腊,罗马之类也没给犹太人好脸色看,打骂那是常事,总的来说,犹太人的历史就是挨揍与反挨揍,相对而言挨揍占了很大比重。
    
    犹太人最早出现在阿拉伯半岛,他们同阿拉伯半岛极其附近地区的一些其他部落一起被称为“塞姆族”(又被称为“闪米特人”或“闪族”),在早期这些闪族人过着哪里有水草就往哪去的游牧生活。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个小小的闪族开始往阿拉伯沙漠的北方移动,他们看到在大沙漠的北方,有一块特别富饶的土地。它的形状象一弯新月,被称为“新月形沃土”(也称之为乌尔)。
    
    闪族人一看到乌尔,口水立马止不住的往下流:“乖乖,好地方啊,莫不是到了传说中地天堂?”
    
    闪族人十分想在乌尔定居下来,可每当他们赶着牛啊羊啊来到这里想滋润一下的时候,当地土著可不干了,招呼都不打,直接就拍,闪族人来一次当地人就拍一次,反反复复拍了多次,当地人早已没了当初倒闪的热情,可闪族人不管那么多,继续恬着脸来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当地人被闪族缠的实在没办法了,半推半就的从了他们,就这样闪族人正式在“新月形沃土”定居了下来。
    
    闪族中有一支部落,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当地人不合,平时没少挨揍,最后被揍的实在不行了,部落召开研讨大会,一致同意由族长亚伯拉罕带领族人搬家。
    
    这支闪族部落沿着幼发拉底河向西北开始了他们的搬家之旅,他们并没有进入广阔的巴比伦平原,而是沿着阿拉伯沙漠西走,他们并不是没有动过巴比伦平原的歪脑筋,只是那时统治巴比伦平原的大名鼎鼎的恐怖分子亚述,这支闪族部落本来就是逃难出来的,哪还有那个实力跟亚述叫板?
    
    惹不起那就只能躲着走了,一路的心惊胆战,最后这支亚述部落来到了“新月形沃土”中间的狭长地带,被他们称为“流着蜜和奶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41:56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
  
    这个巴勒斯坦可不是无主的土地,自古以来,巴勒斯坦就有人居住,据考古发现,巴勒斯坦最早的土著是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卡麦尔山的古人---卡麦尔人(约公元前10万--前4万年前)。
    
    大约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从阿拉伯半岛迁徙来的闪族人进入巴勒斯坦,成为了巴勒斯坦真正的主人,其中就有迦南人和亚摩利人。
    
    巴勒斯坦曾被称为“亚摩利人之乡”,但知名度更高的迦南人则早早的就有自己的文明,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加沙已经有了迦南人居住的村落,所以《旧约》把巴勒斯坦称为“迦南地”。
    
    那支进入巴勒斯坦的闪族部落被迦南人称为“希伯来人”,意思就是“渡河而来的人”。
    
    那时候,希伯来人中已经出现排斥多神信仰,专奉本部落主神上帝华仔的单神信仰,这就是犹太教的雏形。
    
    相传,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与神PK获胜,被神赐名为“以色列”,意为“同神角力的人”,所以希伯来人也被称为“以色列人”。
    
    希伯来人想做巴勒斯坦的地主,当地迦南人不乐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跟先前的乌尔土著对待盲流的态度一样,迦南人也操家伙把希伯来人一顿猛揍。
    
    希伯来人想发扬其前辈死缠滥打的精神,妄图把迦南人磨死,不磨死也得恶心死,可这回踢到了钢板,偏偏迦南人不吃那一套,见希伯来人一次就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狠,揍的希伯来人哭爹喊娘,到后来希伯来人被揍的实在不行了,没办法了只能又开会。
    
    这次会议规模相当之大,全部希伯来人统统列席,会上一位老人提请了一份“关于移民埃及的议案”,议案中把埃及描绘成一个遥远,牛羊遍地,年年五谷丰登的“天堂”。众人挨揍早挨够了,一听要移民外国哪还有不乐意的,所以全体通过此议案。
    
    会一散,也许是怕再被迦南人逮着猛K,希伯来人马上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去往“天堂”之路。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46:1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一)
  
    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被迦南人揍的鼻青脸肿的希伯来人在最高领导以色列的带领下,越过西耐半岛来到了“天堂”埃及,户口都没申报就在尼罗河畔的歌珊定居了下来,正式机成为了埃及公民。
    
    起先几百年因为埃及政府的宽容政策,希伯来人的生活还算稳当,不过好景不长,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由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要建造两座大宫殿,西伯来人被抓了壮丁,被迫从事开山挖石等危险性工种,而且还不发工资不买保险,就光管饭,而且伙食标准也不咋地,这下子西伯来人在埃及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了。
    
    拉美西斯二世挂了之后,埃及受到了来自西面八方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群P,那叫一个乱啊。这时西伯来人中出现了一位出生与尼罗河畔的名叫摩西的领导人。
    
    摩西是西伯来人的先知,不过按照出生地来看,摩西的国籍是埃及,而且他的名字来自埃及语而不是西伯来语,意思是“儿童”或“儿子”,是几个有名国王的名字的一部分。
    
    摩西是先知,那么先知到底是什么人,又是干什么的呢?
    
    《圣经》之中的“先知”一词,并不是在《圣经》里面也出现的预卜者和先见者这两个词的同义词,而是各有所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
    
    “先知”一词在希伯来语言之中就是指拉比,最先的意思是沸腾,其后借以描述那种人在心潮澎湃之中话语将脱口而出的特殊心理状态,然后引申为在此状态之下,将上帝的旨意传达给世人的人。
    
    这样,《圣经》之中的先知,也就具有了拉比的两重角色功能:上帝的代言人与进行预言的人。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上帝的特派员,顶着华仔的光环在人间指导一下具体的工作。
    
    先知作为特派员说话那就要注意具体的方式方法了,怎么才能人们认同自己说的话?先知想了一招绝的,那就是预言。先知的预言表面上跟那些算卦的江湖术士有区别,前者是传达上帝华仔的旨意,后者只是混口饭吃,不过本质上差别不大,就是把事情说玄。能大忽悠就不小忽悠,最终目的都是把人整晕。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56:2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一)
  
    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被迦南人揍的鼻青脸肿的希伯来人在最高领导以色列的带领下,越过西耐半岛来到了“天堂”埃及,户口都没申报就在尼罗河畔的歌珊定居了下来,正式机成为了埃及公民。
    
    起先几百年因为埃及政府的宽容政策,希伯来人的生活还算稳当,不过好景不长,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由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要建造两座大宫殿,西伯来人被抓了壮丁,被迫从事开山挖石等危险性工种,而且还不发工资不买保险,就光管饭,而且伙食标准也不咋地,这下子西伯来人在埃及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了。
    
    拉美西斯二世挂了之后,埃及受到了来自西面八方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群P,那叫一个乱啊。这时西伯来人中出现了一位出生与尼罗河畔的名叫摩西的领导人。
    
    摩西是西伯来人的先知,不过按照出生地来看,摩西的国籍是埃及,而且他的名字来自埃及语而不是西伯来语,意思是“儿童”或“儿子”,是几个有名国王的名字的一部分。
    
    摩西是先知,那么先知到底是什么人,又是干什么的呢?
    
    《圣经》之中的“先知”一词,并不是在《圣经》里面也出现的预卜者和先见者这两个词的同义词,而是各有所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
    
    “先知”一词在希伯来语言之中就是指拉比,最先的意思是沸腾,其后借以描述那种人在心潮澎湃之中话语将脱口而出的特殊心理状态,然后引申为在此状态之下,将上帝的旨意传达给世人的人。
    
    这样,《圣经》之中的先知,也就具有了拉比的两重角色功能:上帝的代言人与进行预言的人。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上帝的特派员,顶着华仔的光环在人间指导一下具体的工作。
    
    先知作为特派员说话那就要注意具体的方式方法了,怎么才能人们认同自己说的话?先知想了一招绝的,那就是预言。先知的预言表面上跟那些算卦的江湖术士有区别,前者是传达上帝华仔的旨意,后者只是混口饭吃,不过本质上差别不大,就是把事情说玄。能大忽悠就不小忽悠,最终目的都是把人整晕。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0:59:2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二)
  
    要成为先知,首先具备以下三点:
    
    第一:绝对的服从,具体来说就是听华仔的话,坚定不移的跟华仔走。
    
    第二:出身要好,最好是西伯来人原最高领导的直系亲属(摩西传说是西伯来原领导人,被称为“以色列”的雅各的孙子,不过大约四百年的时间雅各才有孙子这也太不着边际了)
    
    第三:经历要丰富(刚毕业的大本生或是研究生是不能成为先知的,原因无他,实际经验太少。)
    
    摩西正好符合以上三点,所以被选为华仔的特派员,不过虽然是华仔亲自指派,但毕竟没第三者在场目击,事后华仔和摩西也没有正式发表联合公报,所以摩西特派员的身份很难被大众接受。
    
    那时的希伯来人的生活就是混吃等死,连造人的兴趣都不大了,因为被抓壮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太多。搞革命那是想都没想过,都被揍成那个熊样了还怎么反?
    
    不能反那不能逃吗?就象老祖宗一样打不过就跑。这当时的大多数西伯来人在埃及的四百多年里过惯了安逸的生活,棱角都被磨平了,虽然被揍,但真想挪窝的人实在不多,所以摩西怂恿西伯来人再次搬家的时候的,一由于摩西身份不被人承认,再个原因摩西口才不怎么好,煽动了半天根本没人理他,摩西那个郁闷啊。
    
    摩西实在想不出其他招了,只能回去找领导。华仔亲切接见了摩西,并亲自传授摩西三个魔术,告诉他用这三招保管见效。这三招就是:牧杖变蛇、麻疯立愈、河水成血。
    
    摩西回去后立马召集大伙开会,会上演示了华仔所教的三个魔术,把其他人唬的一愣一楞的,就这样摩西的特派员身份正式被确认,摩西在会上还传达了的华仔的最高指示:搬家,搬回“流着蜜和奶的沃土”--迦南地。
    
    就这样摩西凭借魔术成功说服希伯来人逃出埃及,正式向下一站--巴勒斯坦出发。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01:2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三)
  
    以色列人(西伯来人)具体哪一年从埃及搬的家暂时还没确实的考古证据,模糊的时间倒是有“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有四百三年”,也就是以色列人在埃及暂住的第430年的某一天搬的家。
    
    这个某一天具体就是犹太历的1月14日,这天被称作逾越节,以纪念以色列人终于离开暂居地埃及。
    
    逾越节的真正含义则是那天上帝华仔越过以色列人而击杀了埃及人,说白了也就是华仔给他的小弟们找场子去了。
    
    出埃及在犹太人的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过这一出就出了40年,时间着实不短,在这40年里西伯来人从事了他们先人的老本行,畜牧业。
    
    在西伯来人搬家的旅途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是神迹?是历史?还是其他?
    
    据《旧约》记载,以色列搬家大军是一支庞大而杂乱的队伍:“除了妇人孩子,步行的男人约有六十万。又有许多闲杂人,并有羊群牛群和他们一同上去。”照这么算来总人数至少应该在200W,再加上随身牵着的牛啊,羊啊,这一行军的队列将形成一个宽200公里、长30公里的纵队,这哪是搬家啊,简直就是蝗虫过境嘛。
    
    不说西奈半岛的绿洲可不可能提供为这支蝗虫大军提供足够的水源与牧场,单说六十万的步行男子,把这些人组成一支军队,那还跑这P,直接就能去拍埃及人了,装备差点没关系,架不住人多啊,到时候还不是翻身奴隶把歌唱,土地,钞票都有了?
    
    可事实捏?
    
    6O万在希伯莱语言之中被写成600千,而表示“千”的名词“埃列夫”还有“家族”的意思。因而步行的男人并不是600千,而是来自600个家族。那么,600个家族的成年男性成员大约又有多少呢?
    
    如果按照以色列人每家都是高产的,以雅各他们家为例,雅各一家有他及12个儿子,照这么算来,步行的男人就应该约有7800人,再加上老人妇女小孩及一些闲杂人等,也就42000左右,也只能是这么个队伍才会被埃及军队追的满世界乱跑。
    
    当搬家大队被埃及军队堵在红海边的时候神迹出现了,摩西对着红海举起牧杖,华仔就很配合的刮起大风来,在一夜之间使海水退去,海底露出一条平坦的大路来,以色列人迅速走过,两边的海水如同高大的城墙。当法老的追兵也来到海底大路的时候,只见摩西又将牧杖一举,大路两边的海水突然合拢,埃及人全军覆没。
    
    虽然《旧约》把这事扯的玄之又玄,可埃及方面却不配合,MS埃及历史上还没哪支军队仗都没打就被海水给淹死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03:2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四)
  
    接着出现的一些所谓的神迹就不能用不可思议来解释了,因为这些神迹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野外生存技能,只要稍微有点这方面的常识,要做到其实不难。
    
    话说 “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到水。到了玛拉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玛拉。百姓就向摩西发怨言,说:‘我们喝什么呢?’摩西呼求耶和华,耶和华指示他一颗树,他把树丢在水里,水就变甜了。”
    
    苦水变甜很神奇吗?答案是NO,凡是在沙漠之中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怎样来使苦水变甜,以后要去沙漠做死亡探险的筒子们注意了,用一个简单的化学上的酸碱中和原理就能把苦水变成能直接喝的饮用水,苦水的苦是因为含有一定数量的硫酸钙所造成的,只要往里面放入一定数量的草酸,硫酸钙就沉淀了,而苦水也就会失去苦味儿。沙漠中有不少含草酸高的植物,所以这个“解药”也不是太难找。
    
    再接下来的神迹就该归于动物学了。
    
    以色列人在荒漠中跋涉,最大问题就是肚子问题,填不饱肚子还搬哪门子家啊,直接挖个坑把自个埋了得了,还省事。
    
    群众的吃饭问题把摩西这个带头大哥折腾的够戗,虽然找到了一种植物的分泌物,以色列人称为吗哪的东西能讲究填饱肚子,可时间长了群众又不答应了,嚷嚷着要改善伙食,要吃肉,摩西没办法了,只能去找领导。
    
    摩西从领导那给群众们带来一个喜讯,“肉马上就会从天上掉下来,大家张开嘴等着吧”。并说这都是领导给大伙的慰问品,只有相信领导,人民群众才能吃上肉。
    
    事实上以色列人不久还真吃上天上掉下来的肉了。
    
    从古至今,在西奈半岛上空,每年的春天都会出现大群大群的鹌鹑,这是从非洲内地飞往欧洲繁殖地的候鸟。这些鹌鹑由于在空中折腾久了,通常要在西奈半岛上歇一歇,喝口水什么的,其中不少的鹌鹑会因为体力消耗太大,一旦停下来之后,往往就一动不动地呆着,即使有人去抓它,也不能够一下子飞走。当地的居民常常在这个时候去抓鹌鹑,只需空手去抓,就可以收获不小。
    
    显然,当初的以色列人就遇见了这样的一次好时机。不过,当他们吃了一次鹌鹑以后,就再没有鹌鹑可吃了,因为活着的鹌鹑全都飞走了。
    
    象此类MS神奇,其实普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这就不一一八了,但在以色列人搬家过程中不能不八到的就是犹太教的产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04:59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五)
  
    在逃离埃及的行程中,西伯来人过的是苦不堪言,吃不饱穿不暖,睡觉还不塌实,最主要的每天还得在茫茫沙漠中行走,刚开始还有点热情,可时间久了当初的那股热情早被满眼的沙子给活埋了,不少人想返回埃及,宁可再做奴隶也不做盲流了。
    
    摩西心里那个苦啊,现在用魔术已经不管用了,又不能变吃的变喝的,最多就只能在篝火晚会上助助兴,要再忽悠大伙已经不可能了,新魔术华仔又没教,再加上自己嘴皮子又不利索,可把摩西给愁坏了。
    
    反正摩西自己铁定是不会回埃及的,理由并不是表面上的服从领导,其实摩西是埃及政府通缉的在逃犯,罪名是谋杀。
    
    摩西早年在埃及打工的时候,因为包工头太苛刻,轻则随意打骂,重则关黑屋不给饭吃,最最主要的是克扣农民工工资,终于摩西一发狠,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把包工头给做了,并且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逃亡生涯,一直逃到了外约旦的米甸,一个在逃犯回原籍那岂不是寿星公上吊---闲命长了?所以埃及那是万万回不得的。
    
    自己回不了埃及怎么的也得拖几个垫背的,摩西恍惚之间来到了西奈山上,这一待就是足足40天。
    
    这40天摩西虽然身体闲着可脑子一刻也没停转,满脑子想的就是用什么方法继续忽悠,再发明几个新魔术肯定是不行了,那就得另外找个行的通的法子。
    
    要笼络人心,让下属为自己拼命,实力强一点的老板就会先给一笔安家费,再许诺事成之后另行重赏。实力一般的老板虽然不给现金,但也会象征性的打一个白条,美其名约事后一块结算,总之不管什么方法,能忽悠到人的就是好方法。
    
    在那40天中,摩西想出了一个更绝的方法,那就是签合同,而且签的还是终生合同,画了押就不能再反悔了,算是把自个给卖了。
    
    这个合同就是《摩西十诫》,合同内容就是绝对服从最高领导华仔,天上除了华仔这个红太阳再无其他的神,并且得用华仔赐予的公正和律法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至于酬劳不是直接给,而是得自己去拿(拿到拿不到不管),这个酬劳就是在迦南地立足。
    
    这个合同就是最早的犹太教教意,摩西就以此成了犹太教的创始人。
  
  


作者:vasaro 回复日期:2006-12-14 11:05:13 
  支持一下,可惜这里不能发图啊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07:0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六)
  
    摩西从西奈下来之后召集大伙开会,再会上把合同发到了与会者的手里,当然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跟希伯来人签合同,而是把最高领导华仔给抬了出来,经过一翻洗脑,大伙都觉得签这合同虽然没现得的好处,但也没多大害处,签就签吧,说不定以后还真能有个地方按个窝,结束这挨千刀的盲流生活,签字画押之后,犹太教就算正式成立了。
    
    虽然签了合同,但想马上执行的基本没有,虽然知道迦南地是个好地方,但再好也得有命去拿啊,迦南人可不是食草动物,PK猛着呢,钢板可不是那么好踢的。
    
    另一边的摩西也不着急,反正目的已经达到了,不回埃及就成,去不去迦南地也没多大关系,于是摩西继续带领希伯来人过起了盲流生活。
    
    在盲流了四十年之后,新一代的希伯来人已经发育完全了,他们是有理想,有武力,有精神,有纪律的四有新西伯来人,这时他们的领导人也换了,摩西已经蒙华仔召唤,陪华仔打牌去了,接替摩西的新一代领导人约书亚。
    
    新一代四有盲流们在约书亚的带领下,希伯来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跟迦南人战斗,终于把钢板踢碎,渡过了约旦河,成功登陆了迦南地,并在迦南地定居了下来。
    
    约书亚的接班人一位名叫参孙的猛男,这位猛男力大无比,能空手套猛狮,相传就用一块驴肋骨为武器,就活活K死了1000个敌人,所以有参孙照着,希伯来人的日子过的相对还算稳当。
    
    参孙挂后,希伯来人乱成了一锅粥,分成了大大小小许多部落,据说有12个,相传他们的祖先是雅各的12个儿子。在这12部落中有两个比较大,一个叫以色列,一个叫犹太人。参孙挂后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西伯来人的一把手位置很长时间都一直空着。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部落中出现了一些被称为“士师”的部落首领。
    
    这些都是由希伯来人大代表选举产生的,他们集部落宗教总书记和军委主席于一身,不过他们并不能把自己的职位和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人死如灯灭,其他代表接着选,这是一种早期的军事民主制度,这个时期也就被称为希伯来人的“士师时代”。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09:0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七)
  
    正当希伯来人忙着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一个来自地中海的强大民族---非利士人(腓力斯人)逐渐霸占了沿海地区,并盯上了迦南地这块肥肉。
    
    非利士人称迦南为“巴勒斯坦”,意思是“非利士人的土地”,巴勒斯坦因此得名,并且这个名字后来一直沿用了下来。
    
    非利士人想要吃到巴勒斯坦这块肥肉,首先要扫除的就是希伯来人。于是非利士人对西伯来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怜当时希伯来人正处于分裂时期,战斗力不强,被恶霸非利士人K的不能自理,连传家宝“约柜”(承载旷野时期铭刻《十诫》的法板),也让非利士人给抢走了。
    
    正当希伯来人四分五裂,内外交困的时候,一个英雄出现了,他就是出身与便雅悯部落的年轻人扫罗,因为在一次跟非利士人互K中表现突出,被全体希伯来人推举为最高领导,于公元前1025年正式成为了西伯来各部落的一把手。
    
    扫罗成为希伯来一把手也标志着士师制度过渡到了君主制度,据说扫罗健壮,俊美,并且十分勇敢,是个标准的希伯来美男子,追他的希伯来MM海了去了,不过光美也不顶事,光有激情也不行,扫罗在一次与非利士人的PK中还是被放倒了,由于扫罗过于“肛裂”,当场就自了尽了。
    
    伟大的有产阶级革命战士美男子扫罗同志光荣牺牲后,又一位美男子成为了他的继任者,这个曾经当过强盗头子年轻人名叫大卫,此大卫就是著名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为其雕像的那个大卫。
    
    大卫大约在公元前1004年坐上了王位。希伯来人选领导可是不是光看外表,内在更重要,当然好看那是锦上添花,以后出访,接见外宾的时候人民群众脸上也有光。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10:36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八)
  
    大卫不但长的漂亮,政治,军事能力也相当强,他建立了一支希伯来以前从未有过的强大军队,征服了当地的当地的土著亚玛力人,以买土人,并在公元前1000年,将非利士人干倒,并从非利士人手中抢回了“约柜”。
    
    随后,大卫军队又从耶布斯人手中夺得了后来唯一一个被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共同尊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坐落与地中海东部的巴勒斯坦中部,最早被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此筑城定居的耶不斯人叫做“耶不斯城’,后来希伯来人的死对头迦南人把这个城市叫做”犹罗萨利姆“,意思就是“和平之城”,可这个“和平之城”不和平的时候远远多于和平的时候。
    
    最后希伯来人攻占下来之后,就把迦南人所起的城名西伯来语化,叫做“犹罗萨拉姆”,再翻译成汉语就是“耶路撒冷”,阿拉伯人习惯称之为“古德斯”意思就是“圣城”。看这弯绕的,累。
    
    仗打的差不多了,该揍的也都挨个揍了,接下来就该建国了。
    
    因为大卫出生于犹太部落,他就把自己建立的国家称之为犹太王国(又名犹大联合王国),国土面积大致包括了巴勒斯坦全境,大卫把首都建在了耶路撒冷,并在耶路撒冷大搞城市建设,修建了宫殿和耶和华神庙,将圣物“约柜”供奉在建造的圣殿中。犹太教成为了国教。
    
    建了国光享受可不行,跟非利士人的PK还在继续,不过大卫最后只取得了五分之一的胜利,因为非利士人最初建立的5个城市国家大卫只打下了一个---迦特国。
    
    大卫再猛也是个人而不是神,时候到了一样会挂,公元前963年,犹太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大卫同志蒙主召唤,他的儿子所罗门同志继承大卫的遗志,成为了犹太国第二代领导核心。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11:5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三十九)
  
    所罗门筒子从古至今都是一位人气天王,不光因为他继承的他老爸的优秀基因,也是帅锅一口,而且他的IQ也非常之高,在他的光辉照耀下,犹太民族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可以充分说明所罗门的高IQ,这就是“谁是娃他妈”地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有一天,一个司法部的行政官员带着两个妇女和一个孩子到了所罗门那里。递交了一份“谁是娃他妈”的报告,报告上说两妇女都说那娃是自个家里产的,司法官员对此民事纠纷无从判断,就把他们带到了最高法院院长所罗门同志那边。
    
    所罗门同志稍微思考了一下,转身对下属说:“既然都提供不出有力的证据,那就用个简单的办法,把那娃劈了,一人各领一半回家,既公平又合理,还有神马问题木有?”
    
    这时,其中一个妇女立马嚎啕大哭,她请求撤诉,娃也不要了,只要不伤害那个娃就成,另一个妇女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只是直楞楞的瞅这那个娃。
    
    所罗门哈哈一笑,招过那个司法官员:“小样,看到了没?现在知道哪个才是娃真正的妈了吧。任何一个母亲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让别人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至此,一场民事纠纷在所罗门的高IQ下完满解决。
    
    希伯来人经过长期的“前戏”,之后仗也打了,过也建了,其他各种POSE也摆了不少,但就是不见“高潮”的来临,直到所罗门这个G点的出现,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所罗门统治的四十年里,他通过跨国婚姻和签定一系列平等或不平等条约逐渐减少了与周围国家的PK次数,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并且建立了一些新的城镇。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12:5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
  
    所罗门同志在治国方面却得成功,同时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没有丝毫放松。
    
    据《圣经》记载,所罗门有700名妃子,另有300名妾,1VS1000,他也不怕累死,这1000个老婆中的很多人还不是本地产的,都是通过涉外婚姻娶来的。
    
    经济繁荣了,有钱了,所罗门也开始烧包起来,他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建造了一系列的城市建筑,怎么好看怎么造,钱不是问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所罗门从腓尼基等地招来的外籍劳工,在锡安山(即摩利亚山,后世又称之为神庙山或圣殿山)上,耗时7年(另有一说为15年)建成的犹太教圣殿。
    
    这座圣殿长200多米,宽也有100多米,周围筑有一座高大的石墙,有主殿和许多侧殿,雄伟壮丽,远近驰名,相传,犹太教的圣物“约柜”就放在主殿的圣堂里,这圣堂可不是是个人就能进的,只能由犹太教的总书记(最高长老即祭司长)才有资格一年进去探视圣物一次,其他人也就只能在外面过过眼瘾了。
    
    这座圣殿,在犹太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圣殿”,也叫做“所罗门圣殿”,这座圣殿是犹太人心中的圣地,从此,犹太教徒也开始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
    
    到了所罗门执政的晚期,由于无节制的享受和挥霍,王国的财政陷入困境,不过MS这个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后世一直流传着“所罗门宝藏”的传说,要是当初钱都花差不多,那还来哪门子宝藏的传说?据说所罗门每年都从附属国笑纳相当于666塔兰的黄金(1塔兰相当于150KG),所罗门不是一般的有钱,那是相当的有钱啊。
    
    所罗门同志与公元前930年逝世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位。
    
    这位罗波安筒子一点都不安,在他登上领导岗位后没多久,王国就因为一次反对赋税的叛乱导致了分裂,“黄金时代”也到此结束。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14:2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一)
  
    这次犹太王国的分裂可不是实行虾米一国两制,而是实实在在的分为了两个国家。
    
    一个是南方较小的犹大王国,由那个忠于帅锅大卫一脉的罗波安筒子继续领导,地方小人也少,只包括了犹大和便雅悯部落和利末部落的一部分了,首都仍然在耶路撒冷。
    
    另一个是北方较大的以色列王国,包括了西伯来人原12个部落中的10个,以耶罗波安为最高领导,定都在撒玛利亚,那时的以色列人又被称为撒玛利亚人。
    
    撒玛利亚人这个称呼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最早在巴勒斯坦北部建国的以色列人的称呼,这个称呼可不是只包括了地域的概念,主要还是宗教的概念,因为分裂后北部以色列人很少受到宗教的约束,有的甚至连红太阳华仔都不认了,转而做了其他其他民族偶像的FANS,这是做为正统的坚持两个“凡是”犹太人无法接受的,所以撒玛利亚人这个称呼含有贬义。不过在后来的基督教的《新约》中,用通过“好撒马里亚人”寓言、“撒马里亚打水妇人认基督”为撒玛利亚人平了反,承认了撒玛利亚人做为犹太人的合法性。
    
    关于撒玛利亚人第二阶段的称呼的历史,就要结合南方的犹大王国和北方的以色列王国的历史来八。
    
    分裂后,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由一家变成了两家,关系可想而知,由兄弟变成了仇人,时常为争夺耕地和牧场发生火拼,彼此对对方都看不顺眼,三天两头的PK,不过因为以色列王国没有宗教中心,所以祭司们都到耶路撒冷的圣殿献祭,犹太教徒们也仍然到那朝圣。
    
    分裂前的犹大联合王国虽然势力比较强,但也不是没有敌人,周围的大国如亚述,埃及都虎视耽耽的盯这这块肥肉,分裂后两国的实力就不行了,这就更引发了大国们的占有欲。
    
    北方的以色列因为个头大,比较引人注意,所以只存在了200年(公元前923~前722年),期间有19位领导干部轮番上阵,不过只有暗利王朝和耶户王朝相对有点搞头,其他的都是菜,原因无他,政变太多,谁都想过过一把手的瘾,仅200年的历史就曾发生过8次王位的继承危机,内外都乱成一锅粥了,离死也就不远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16:09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二)
  
    公元前772年,恐怖分子亚述在其头子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的带领下,把以色列王国给灭了,那时的亚述号称“亚中天”,指哪灭哪,如日中天。
    
    光灭国还不过瘾,恐怖分子亚述还来了个劫持人质,把包括国王在内的数万人押回其基地内,让他们都到一些遥远的地方去开荒,最后这些人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以色列原来有10个希伯来部落,以色列被灭国,人也不见了之后,就被历史上称为了“十个遗失的以色列部落”。
    
    其实捏,这些人压根就没丢,流放又不是死刑,哪那么容易全挂,开荒的在在亚述帝国内逐渐被恐怖分子们同化,逐渐成为了新一代恐怖分子。还有一些以色列人在国家遭受恐怖袭击的时候逃难到了隔壁的犹大王国,换了国籍继续生活。另有少数人留在了被亚述征服的北方地区,同征服者勾勾搭搭,最后发展成了一个新的部族---耶玛利亚人。所以耶玛利亚人第二阶段的称呼是特指这个新部族。
    
    反观南方的犹大王国,小日子就比以色列王国过的安逸,因为国土面积比以色列小的多,人口最多时候也没超过50万,最多时候也没超过北方的以色列人口的三分之一,正是因为小,其他大国一般都不正眼瞧犹大王国,使犹大王国比它块头的大的以色列多活了160个年头。
    
    犹大王国跟以色列一样,历史上也经历了19位最高领导,再亚述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的时候犹大王国也被牵连,要不是亚述部队发生瘟疫,耶路撒冷难保不被攻陷,犹大王国躲过这一劫凭借的就是运气。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当时的犹大王国一把手约西亚从圣殿里发现一部经卷(似乎与《旧约》中的《申命记》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这部经卷在约西亚看来根一本绝世的武功秘籍差不多,由此约西亚实行了一次积极的宗教改革,使得犹大王国有了“勃起”的迹象,甚至曾收复了北方的一部分地区。
    
    似乎犹大王国的运气都在那次跟亚述的PK中用完了,不久约西亚就在美吉多与埃及人的一次PK中,被埃及人暴了头,至此犹大王国就再没能“勃起”。
    
    在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在墙头草西底家的领导下,终于搭上了那班开往天堂的特快,被新巴比伦老大尼布甲尼撒二世带人把老家给操了,耶路撒冷变成了一片废墟,犹大王国的被删除,宣告了古希伯来人国家的正式终结。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17:5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三)
  
    北方的以色列王国被亚述来了个“亚述之囚”,南方的犹大王国也不甘落后,哭着喊着让新巴比伦来了个“巴比伦之囚”,除了很少一部分在乡村务农的,其他希伯来人都被当做俘虏押到巴比伦关了起来。
    
    除了西伯来人,被押到巴比伦的还有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王”字辈,象什么加沙王,推罗王,西顿王之流,他们倒没进班房,而是都被带到了王宫扫地抹窗了,苦活,脏活,累活他们全包了,还不能有半点怨言,要不就会连回收站都不进直接被删除。
    
    虽然同是被绑架,犹大王国的那伙可不像被亚述劫持的以色列王国的那十个部落那么不着调,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生猛了。
    
    在犹大王国被灭之前,希伯来人中的那些“先知”就摇头尾巴晃的做起了预测,他们“预言”了犹大王国将被毁灭,其中一位名叫耶利米“先知”甚至预测到了拍死犹大王国的就是新巴比伦。“先知”们还预测犹太民族将遭大难。
    
    其实这些哪还要什么预测,研究一下历史就全明白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已经先走一步了,犹大王国不跟上那还有谁跟上?块头那么大以色列都没K过恐怖分子亚述,体质明显不行的犹大王国能把反恐的新巴比伦揍趴下?
    
    当然预测嘛,跟算命一个道理,不能光说坏的,也的说点好的,就算没好的也得编点哄哄人,实在不行说点摸棱两可的,只要能把别人整晕就是胜利。
    
    “先知”们预测的好的方面就是:只要绝对服从华仔的领导,保持信心,最后的胜利还会是偶们犹太民族地。
    
    犹大王国被灭后,“预言”得到了证实,这下希伯来人被深深震撼到了,对“先知”们那个葱白啊,他们为过去的对领导的坚定,不虔诚做了深刻的反省,几乎每人都写了800左右的检查,同时还认为灭了他们国家的反恐队长是领导用来“惩罚希伯来人的工具”,没必要跟那个反恐队长多计较。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19:3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四)
  
    但不计较并不代表希伯来人甘愿以后以后一直做盲流,他们在巴比伦看到了高楼大厦,看到了各种各样富丽堂皇的建筑,心理开始不平衡了,结果是他们的最高领导华仔不再只是西伯来民族的领导,而成为了全世界的领导,全宇宙的领导。乖乖,就这么一会功夫华仔就连升了两级。
    
    领导升迁,部下们也跟着沾光,不过这些也都只是希伯来人的精神胜利,再沾光自己还不是盲流?老是被人揍终究是没前途的,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弥赛亚”预言。
    
    预言的大致意思是:上帝华仔会挑选(注意这个词,是挑选而不是自个“造”)一位帅锅大卫的后裔作为统治者带领广大盲流同志们摆脱压迫,重回老家,并且他还会让伊甸园重现。
    
    “弥赛亚”这个词英译文Messiah从希伯来文Masiah(有时写为mashiach)翻出来的,这是一个普通的形容词,意思是“受膏的”。希腊文把它翻成christos“受膏的”,由此引出“基督”(Christ)。
    
    受膏者是人而不是神。在犹太教中,受膏者可以是国王和大祭司。当大卫王接受了撒母耳的膏油礼,他就成了一个弥赛亚,这个称号也被用于大祭司,在犹太教中,大祭司也常常被称为“大祭司弥赛亚”(the priest Messiah) 。
    
    所以犹太教只是想找个条件优越一点的带头大哥领着大伙一起干革命罢了,木想到后来的基督教硬给整出了一个耶酥,说是什么救世主,还跟华仔是直系亲属,空降一个领导算哪门子规矩?这让犹太人怎么接受?所以犹太教和后来的基督教就为这闹起了矛盾。
    
    领导的升迁,预言的诞生使得希伯来人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也对后来的犹太人的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即使流散在世界各地也能保持强烈的凝聚力,仍然坚持对领导的信仰,对未来保持着信心和充满着希望。
    
    就这样,希伯来人抱着希望在巴比伦生活了40年后终于迎来了转机。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21:2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五)
  
    公元前539年,美索平原来了个狠角色,他就是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
    
    暴发户居鲁士手下马仔多,又通过理应外合,没花多大功夫就把新巴比伦给拿下了。
    
    居鲁士对征服的地区实行的是通行政策,公元前538年,居鲁士颁布赦令,允许那些他看着顺眼的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希伯来人)可以收拾收拾回耶路撒冷了,并把被当初巴比伦抢走的5000多件物品还给了他们。
    
    能回老家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不过一部分已经过上小康的生活的犹太人可并不这么想,他们已经在巴比伦立了足,而且大多功成名就,有房有地,并且繁衍生息了两代人,让他们抛下香车美女回老家去开荒,这跟要他们的命差不多,所以这部分人仍旧留在了巴比伦享受他们安逸的生活,从而使巴比伦成了古代除巴勒斯坦外的另一个犹太文化中心。
    
    大约有4~5万在巴比伦混不开的犹太人经过好几个月在沙漠中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阔别了40余年的老家。可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来点感慨什么的,就跟混居当地的居民发生了冲突(巴以冲突?),因为这时候犹太人成了外来者,当地人不K他们K谁?
    
    犹太人对重新在老家立足是相当看中的,所以对那些混居民也没什么好脸色,以暴制暴,一有机会也对着混居民猛K。
    
    当然PK不能当饭吃,犹太人在波斯人的帮助下修复了耶路撒冷城,并且花了20年时间重建了当年那个被反恐队长毁坏的犹太圣殿,最后在公元前516年(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建成了犹太第二圣殿。
    
    第二圣殿虽然没有原来的所罗门圣殿好看,但经过这次被巴比伦人的猛揍,又被一锅端的磨难,犹太人在精神上却得到了发育,远远比以前成熟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23:2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六)
  
    第二圣殿的建成也标志着犹太人的早期历史已经结束,进入了受希腊人和罗马人影响的“第二圣殿时期”(“第一圣殿时期”为所罗门王在位时期的公元前972~前932年)。
    
    从公元前538年到前331年,巴勒斯坦被波斯人攻下后,在200多年里一直是波斯帝国的一个省。
    
    领导广大犹太人民重建耶路撒冷的是曾是波斯王祭酒官的尼西米。他被任命为巴勒斯坦省省长后干劲十足,领导犹太人民PK,建设两不误,为犹太人的发展大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刚开始的情况却不那么乐观,刚从巴比伦回到老家的犹太人一度很消沉,对领导华仔也不是那么崇拜了。许多人娶了外族老婆,有的甚至连母语希伯来都不会说了,光TMD崇洋媚外了。
    
    这可愁坏了尼西米和另外一位从巴比伦返回的宗教领袖先知以斯拉,两伙计一合计,得,该采取点强制措施了。
    
    于是两人同其他犹太社团领袖一起联合发布《告全体犹太人民书》,命令娶了外族老婆的犹太人必须马上离婚。同时以斯拉再次向人们宣读《律法书》,要求人们学习和遵守教律。
    
    经过这么一整,虽然反对的声音也不小,但原本的目的还算达到了,犹太人对宗教的信仰又有所加深,又紧紧的团结在了最高领导华仔的周围。
    
    整顿完宗教问题,省长尼西米又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强迫有钱人放弃了债务,并把PK获胜得来的土地分给穷人,并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还重修了城墙,防止外族过来捣乱,这样,慢慢的犹太人又恢复了生机。
    
    在“第二圣殿时期”的前200年里,犹太人过的还算安稳,虽然还在波斯的控制范围内,但好歹也混了个自治,自得其乐小日子过的不错,民族意识和宗教思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26:1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七)
  
    公元前334年,绝世猛男亚历山大大帝带了35W马其顿和希腊的小弟跨过海峡来找波斯的麻烦,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有称亚历山大三世)和波斯当时的一把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城发生正面冲突,两个三世的PK以亚历山大的完胜告终,到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已经亚历山大彻底删除了。
    
    亚历山大放倒了波斯帝国,自然就成为了巴勒斯坦地区的直接领导,犹太人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希腊化时期”。
    
    跟波斯人一样,亚历山大也看着犹太人挺顺眼,继续让他们自治,还鼓励他们到欧,亚,非各地做生意。非常有经商头脑的犹太人把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远,因为嫌两边跑累,所以部分犹太人就开始移民,在移民的过程中顺道也把犹太教传播到了“希腊世界”。
    
    因为长期受到希腊文化的冲击,年轻的一代犹太人开始赶起了时髦,张口闭口就是希腊语,大学里也也很少开西伯来语言学这个专业了,平时没事的时候也跟希腊人一样去体育馆做做运动或是去公共澡堂洗个桑拿,有的犹太人甚至还以取希腊名字为荣,
    
    不过学习希腊语也完全是坏事,也就在这个时期,70个生活在巴比伦的犹太大学教授把犹太人的《西伯来圣经》(《旧约》)翻译成了希腊语,这个被称为《七十子希腊文本》的圣经译本很快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的畅销书籍,不管看不看的懂,反正买本放家里就觉得很体面。因此,这本畅销书对犹太宗教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筒子逝世后因为其没有指定接班人,他所建帝国解体,在帝国故地,经长期混战,形成了以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塞琉西王朝(统治叙利亚,巴比伦以及东部地区)和安提克王朝(统治马其顿)为主体的一批希腊化国家。
    
    其实没有指定接班人也不能怪亚历山大,谁让他33岁不到就因为发热病倒,撑了十天就挂了呢?
    
    巴勒斯坦在亚历山大死后最早归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前197年)管,后来塞琉西王朝眼谗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部地区,嗷的一声就跟托勒密王朝干了起来,史称“叙利亚战争”。
    
    终于在公元前200年,安条克三世干倒了托勒密五世,成功抢占了“犹地亚”(Judea)(自波斯时代以来,西伯来人就被称做“Judeans"「犹地亚人」,后来衍生出英文的“犹太人,Jew”一词)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27:5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八)
  
    到了安条克四世统治时期,犹太人的安稳日子算是走到了尽头。
    
    塞琉西王朝的这位一把手怎么看犹太人怎么觉得不顺眼,于是决定对犹太人实行全盘希(希腊)化,强迫犹太人做牛做马,让他们筑城修路。希腊士兵强迫犹太人放弃对他们原先领导华仔的崇拜,转而让犹太人接受多神教的偶像们的领导。
    
    希腊人或许觉得做这些还不够,于是对犹太圣殿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在圣殿里肆无忌惮的开起了Partey,甚至把犹太人最忌讳的猪放作为祭品放在了圣殿的祭坛上。统治者就连西伯来文的书都不让犹太人看了,而且还不准他们过犹太节日。
    
    这些做法终于激怒了充分发扬忍是美德的犹太人,公元前165年,犹太人在哈斯蒙尼家族的老祭司马塔提亚和他五个儿子的领导下打响了反抗塞琉西法西斯的第一枪。
    
    起义者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虔诚者”,表示他们绝对服从华仔的领导,生是华仔的人,死是华仔的死人,绝不跳槽。
    
    起义部队刚开始因为人少,所以上山打起了游击,不跟希腊人正面冲突,光在背后偷偷放冷枪,以骚扰为主,慢慢继续自己的力量。
    
    在起义开始没多久发起人老祭司马塔提亚急急忙忙的被华仔拉去打牌,他的第三个儿子犹大,绰号“马卡比”(锤子)继承了他老爸未完成的事业,带领起义军进行了长达20年的持久战,终于得到了外强中干的塞琉西王朝的书面认可,建立了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犹太人自己的独立国家。
    
    这个建于公元前142年的犹太独立国家在史上被成为马卡比王国,或是根据其统治家族称其为哈蒙尼斯王朝,又称为“第二次犹太联邦”。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29:19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四十九)
  
    马卡比王国首位国家元首名叫西蒙,他是老祭司马塔提亚五个儿子中的一个,经过20多年的抗战,西蒙他老爸和他其他兄弟就死绝了,原先起义军的那套领导班子就剩了他一根独苗,在他的领导下犹太人开始了回光返照。
    
    西蒙先猛抱新兴势力罗马的大腿,那时的他还只是个民族领袖,但他想玩大一点,弄个正式的国家元首当当,于是跑去找罗马,罗马那边也挺给面子,给了包括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内的新生的犹太政权一定的独立性。
    
    在马卡比王国80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还是狠狠的发了一回飙的,王国的版图最大时候甚至朝过了来年两个帅锅大卫和所罗门时期,犹太民族也有相当的发展,外族的不管长的怎么样,有没有文化,只要信犹太教就发绿卡。
    
    但在公元前6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强大的罗马不再让犹太人抱大腿了,派了大将庞培带了一大帮子人攻打耶路撒冷,恰好在此之前的前4年,马卡比王国意义上的最后一位一把手萨罗米·亚历山大(女)的两个不着调的儿子胡肯奴二世和亚里士多布鲁二世发生了内讧,使得本来就不强的马卡比王国的实力进一步减弱了。
    
    犹太人在抵抗了三个月后,耶路撒冷终于被攻破,城内的一万多抗战积极分子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另有一大批次抗战积极分子和摇旗呐喊的犹太人被压到罗马,沦为了奴隶,至此巴勒斯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附属国,也从此到1948年,犹太人再没有在巴勒斯坦建立起独立的国家。
    
    照理说国都灭了,犹太人也应该消停消停了,或是组织一些民兵,游击队什么的继续跟罗马人干,可偏偏这些事情他们都没放在心上,那两个不着调的家伙算是对上眼了,还在继续PK。
    
    胡肯奴二世和亚里士多布鲁二世两人之间的PK既是王位之争,也代表了法利赛派与撒都该派的纷争。
    
    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在“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内部逐渐分化为四派:
    
    一、撒都该派:该派的来头可不小,早先是所罗门建造圣殿以后逐渐形成的祭司贵族集团。从历史渊源上讲,所罗门立撒督为祭司,于是撒督子孙世世代代为祭司,后来称为撒都该派。
    
    这一派是由圣殿当权的祭司、贵族、富商等一批上层人士所组成,是犹太教中的元老当权派。此派主张只遵守摩西律法,不管后来发展的“口传律法”,他们属于无神论者,不信灵魂和复活,不信天使和鬼魔。
  
  


作者:王长兴 回复日期:2006-12-14 11:31:19 
  又是一片新天地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31:3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
  
    二、法利赛派:“法利赛派”的希伯来语动词词根意为“分离”,读作“法列德”(Phred),希腊文由此演变为Pharisaios,意为“分离者”。
    
    因此法利赛的成员是指一批与他人不同的“分离者”。此派是犹太教的中层人物,主要由文士与律法师组成。他们笃信律法,并遵守后来发展的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死和肉身复活,注重维护犹太教的传统与犹太生活规范,盼望“弥赛亚”降临。
    
    他们参加了马卡比起义,打起仗来不要命,是起义军里的重要力量,不过他们一直看不惯法利赛派,认为他们生活作风有问题,所以长期跟法利赛派抬杠。
    
    三、艾赛尼派:此派名称来源不详,根据希腊文Essenoi可能指“虔诚者”。这一派的成员主要为下层的人民群众,包括农牧民阶层,他们没什么钱,不过信仰虔诚,所以是马卡比起义的主要力量。
    
    当他们提着脑袋干完革命却发现成了其他人的一杆枪,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而且还受到领导们的迫害,所以他们觉得这样的日子没法再过下去了,成群的跑到偏僻山村和死海沿岸去了,整天等着盼着有“弥赛亚”能来帮他们一把。
    
    四、奋锐党人:也称狂热派,拉丁文称“西卡尼”意为“持匕首的人”,故西卡尼派也称短刀党。
    
    这些短刀党徒以暗杀、暴力为手段来对付敌人,他们属奋锐党中的左翼激进分子,奋锐党人包括社会下层的犹太无产者、贫苦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等,他们在宗教的观点上与法利赛派一致,强烈盼望并宣传救世主“弥赛亚”的来临。
    
    但在政治斗争上却他们和法利赛人走截然不同的路线,在罗马统治时期,以狂热派为首的犹太人不断进行武装的反抗斗争,狂热的奋锐党人认为忍受罗马统治是不忠于华仔,在圣殿中也可以杀死罗马人。他们反对纳税给罗马皇帝该撒、反对罗马的人口普查、主张革除亲罗马的祭司和圣职人员。
    
    胡肯奴二世和亚里士多布鲁二世两人之间的PK以有以土买人(又称为以东人,内盖夫沙漠北部的一个民族,在马卡夫王国第二代领导人约翰·胡肯奴时期被忽悠进了犹太教)安提帕特支持的胡肯奴二世的胜利结束。
    
    胡肯奴二世和安提帕特先是抱了庞培的大腿,后来眼见庞培不行了又转抱凯撒的大腿。公元前40年,凯撒在夺权胜利后,指派安提帕特为巴勒斯坦总督,胡肯奴二世为大祭司。
    
    因为安提帕特是军委主席,掌握着军权,所以实权落在了他的手中。安提帕特派了他的长子法撒勒、次子大希律分管耶路撒冷与加利利。
    
    公元前44年,凯撒被刺死,巴勒斯坦的控制者换成了安东尼,这两兄弟通过贿赂赢得了安东尼的欢心,原职务不做变动,继续管理犹太南、北两区的,胡肯奴二世因为舍不得放血,仍只做了没有实权的大祭司。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33:1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一)
  
    消停的日子才过了四年,巴勒斯坦又闹了起来。公元前40年,胡肯奴二世的侄儿安提贡勾结帕提亚人抢班夺权来了,没费多大劲就占领了耶路撒冷,并把胡肯奴二世和南区区长法撒勒关了起来。
    
    光把那两人关起来还不算完,入侵者还把胡肯奴二世的耳朵割了下来,这下子四官端正的胡肯奴二世就做不成大祭司了,因为华仔规定伤残人士的不能在宗教部门任职的。法撒勒倒是干脆,没等其他人动手就来了个自我了断,也忙着去见了领导。
    
    北区区长大希律跑的快,一觉察到情况有变就带着自家MM逃到了埃及,避了一阵子风头后又跑了罗马找他的老大屋大维和安东尼替他出头。
    
    小弟有麻烦当老大的也不能见着不管,罗马元老院开了个紧急会议,任命大希律为犹太王,并让他带了一大帮罗马小弟回巴勒斯坦找场子。
    
    公元前37年,大希律终于攻下了耶路撒冷,正式成为了犹太王,抢班夺权的安提贡也在破城后被罗马人给宰了。
    
    大希律上台后,对他的老大罗马政权可说是忠心耿耿,起先跟着安东尼混,安东尼被屋大维打败后,大希律二话没说就做了屋大维的小弟,并曾三次跑到屋大维那儿表忠心,老大的大腿抱的不可谓不紧。
    
    大希律实行铁腕统治,有不服他统治带头聚众闹事的,逮一个杀了一个。作为罗马的小弟,大希律对希腊,罗马文化非常推崇,在巴勒斯坦修造了许多希腊,罗马的式的建筑,但修造这类建筑除了少数人喜欢外其他人都不感冒,大希律为了讨好犹太人,同时也觉得那个被庞培搞的破破烂烂的犹太圣殿实在有碍观瞻,于是他从公元前20年开始重修圣殿,但犹太人还是对他不感冒,认为他这只是为了以前杀了那么多的犹太人的一种赎罪,做秀而已,当不得真。
    
    正因如此,大希律有了两个身份,在国外,人们把他当成犹太王,一些其他地方的犹太人遇到困难有时也会找他帮忙,但在巴勒斯坦就不同了,大大希律成了个实实在在的“犹奸”,因为他不但效忠他的老大罗马,而且对本国的犹太人实行非常残暴的统治。
    
    在大希律统治的后期,发生了一件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公元前7年6月前后的某一天,耶酥筒子在伯利恒降生了。
    
    在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占领耶路撒冷把犹太人的复国梦彻底击碎后,犹太人就逐渐产生了华仔会派出一位弥赛亚来作为“复国救主”。因为耶苏降生时候的动静太大(土木会合),再因为一个语言的误会(基督是对以犹太人惯用的弥赛亚一词的希腊语翻译,就这样“受膏者”就被整成了“救世主”),大希律非常害怕自己犹太王的头衔被耶酥夺走,于是下令把伯利恒地区2岁以下的男孩全部处死,那时耶酥早被他妈带到埃及去了,所以耶酥侥幸保住了小命,其他的小男孩却都做了冤魂。
    
    公元前4年,大希律因病医治无效,挂了,结束了他32年的年巴勒斯坦一把手的政治生涯。在此之后,君主制也被废除,巴勒斯坦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由罗马总督实行统治。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34:5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二)
  
    自从公元前586年反恐精英新巴比伦老大尼布甲尼撒二世带人打到了耶路撒冷,到后来的波斯,马其顿等王国相继侵占耶路撒冷,乃至公元后的十字军东征,他们都想方设法在犹太圣殿里寻找两件东西,底是什么东西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这一批又一批人不断寻找呢?
    
    确切的说他们寻找的只有一样,那就是传说中的“所罗门宝藏”,另外一件东西是古代犹太圣物金“约柜”。
    
    在外人的眼里金“约柜”的价值在于金,至于里面存放的《摩西十诫》和《西奈法典》都不是他们所考虑的,金的柜子再怎么说也值点钱,但里面的东西除了包装包装出几本畅销书换点小钱之外没其他任何用途,对他们吸引力最大的还是“所罗门宝藏”。
    
    相传“所罗门宝藏”就藏在放置金“约柜”的“亚伯拉罕圣岩”下面的“地下室”中。
    
    这块 “亚伯拉罕圣岩”长17.7米,宽13.5米,高出地面大概1.2米,是一块花岗岩,由大理石圆柱支撑着。别看这块大石头样子不咋地,来头不小。
    
    犹太教记载,华仔当初为考验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带着自己的独子以撒到摩利亚山上,在华仔指定的地方杀以撒献祭。“忠诚”的亚拉伯罕正要举刀杀自己的儿子时,华仔派使者阻止了他,并命他以一只公羊代替。传说当年亚拉伯罕捆绑以撒,就是把他放在这块石头上准备献祭的。因此这块长方形的岩石在犹太教中一直被视为"圣石"。
    
    基督教传说,这块石头则被视为华仔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
    
    伊斯兰教传说,这块石头是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踏脚石,当年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马由麦加到耶路撒冷后,就是脚踏这块巨石升天去听真主的启示的,据说这块石头上至今还留着穆罕默德升天时的脚印。
    
    这块“圣石”现在存放在伊斯兰教威严的清真寺中,伊斯兰教把放有这块“圣石”地方称为“尊贵的禁地”。这里也因此而成为伊斯兰教除麦加和麦地那之外的第三大朝圣地。
    
    “圣石”下面有个岩堂,到达30米,而且岩堂里确实有洞穴,完全可以把“所罗门宝藏”隐藏起来。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36:2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三)
  
    当年新巴比伦军队把圣殿毁了也没发现金“约柜”和“所罗门宝藏”的下落,据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新巴比伦打过来之前,祭司们早就把“约柜”和“宝藏”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了。二是“约柜”和“宝藏”放在了圣岩的地下室和秘密隧道里,因为结构实在是太复杂,巴比伦军队只在门口转了转,就高喊着“没有”回老家了,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现在仍旧无人知晓。
    
    新巴比伦是第一个找寻“约柜”和“宝藏”的,在其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但“约柜”和“宝藏”究竟被藏到哪去了呢?
    
    有一种说法,在公元前568年新巴比伦军队攻打耶路撒冷的时候,“约柜”和“宝藏”被转移到了“尤安布暗道”(尤安布通过暗道攻入耶路撒冷打败了耶不斯人,故名,又名“约亚暗道”)可谁都不知道暗道究竟在哪。
    
    直到1867年,英国军官沃林上尉在耶路撒冷近郊游览参观时,在一座清真寺的遗址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有石梯洞窟,他顺着石梯一直往下走,黑灯瞎火的在里面转悠的半天,偶然发现了他头顶上的岩石中还有一个洞,于是他借着绳子爬进了圆洞,又是一通转悠,要说他运气好呢,还真是,转悠着就发现了一条暗道。
    
    反正来都来了,那就继续吧,于是他沿着暗道又来到了另外一个洞穴,等他好不容易走出了洞穴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耶路撒冷城内,他宣称:古代“尤安布暗道”被他发现了。但暗道里没有“约柜”和“宝藏”。
    
    有学者测定这条暗道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并推测其就是“尤安布暗道”,但拍砖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沃林上尉的发现不是古代“尤安布暗道”,而是另一条暗道,但具体是哪条暗道又不名说,反正拍砖总比自己踏踏实实做研究来的轻松简单。
    
    有人就认死理,坚信它们还在地道里。上世纪30年代,美国两个冒险家----理查德.哈里巴特与莫埃 .斯泰布,俏俏地钻进“尤安布暗道”,在一处土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又一处暗道,暗道里还有被沙土掩埋的阶梯,两人想用随身携带的土锹把沙土挖开,不过运气不好,沙土越挖越多,路都被流沙给堵了,两人只好沿原路退回。后来二人逢人就说暗道里有多么恐怖,把其他人都给唬住了。1939年3月,理查德.哈里巴特乘小帆船在太平洋遇风暴,暗道的秘密跟随他一起沉入了海底。
    
    还有人想从古籍里寻找答案,据《圣经》及其它古籍记载,所罗门娶了一位埃及公主为妻后,他还与阿拉伯南部的示巴国联姻。这就又引出了两种说法:一说“约柜”和“宝藏”后来由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儿子偷了出来,运到阿拉伯南部或运到埃塞俄比亚古都阿克苏玛隐藏起来了;另一说是由埃及公主偷运到埃及隐藏起来了。信的人就跑到阿拉伯南部、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地去寻宝,结果连个毛都没捞着。
    
    另一些学者更为大胆,认为“宝藏”都被所罗门藏在一个岛上了,在茫茫大海中肯定有一个“宝岛”,公元1568年西班牙航海家门德纳率领一支考察队第一次踏上了一个海岛,看到土著居民都戴着黄金饰物以找到了黄金宝库。于是把这里命名为“所罗门群岛”。此后,欧洲很多人跑到这里来找“所罗门宝藏”。由于位于西南太平洋中,由6个大岛和900多个小岛组成,散布在60万平方公里的海岛上,岛上全境90%的面积复盖在森林丛莽之中,因此,寻宝活动很难展开。几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寻宝者在该岛上一无所获。
    
    “约柜”和“宝藏”到底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到底藏在哪?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38:5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四)
  
    继续回到歌词,还是“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这句,作为美索不达米亚最有代表性对战争最有代表性的亚述偶们前文已经粗略的八过了,但只是就亚述人的好战和那个著名的首都尼尼微对这些恐怖分子们来了个侧面的描述,接下来偶们就从前文的铺垫引申一下,对亚述来点实实在在的描述。
    
    亚述地处两河流域北部的山区(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东北靠扎格罗斯山,东南以小扎布河为界,西临叙利亚草原。属于商业要道,这里降水丰富,既然在山区,那么亚述的特产都应该跟山有关,象木材,石材,矿产品什么的亚述是不缺的。
    
    亚述最早的土著是胡里特人,后来一些闪族部落晃悠到了这个地区,慢慢跟当地土著融合,就成了亚述人,他们定居在阿舒尔城(胡里特语,又译亚述城)和尼尼微为主的一些城市里。
    
    早期亚述人的长相和打扮都比较特殊,他们长鼻厚唇,很象现代波兰犹太人中较常见的类型,他们蓄着长长的胡子(当然是男地),头发不但长而且还卷,戴着高帽,穿着长袍,用现代的审美观念,这些亚述人还颇有点艺术家的风范,不过他们的主要工作可不是写写诗,作作画,而是把生命里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伟大”的打架事业,当然单挑他们是兴趣不大的,群欧才是亚述人的最爱。
    
    亚述历史包括古亚述时期,中亚述时期和新亚述时期(又称亚述帝国时期)三个时期,最猛的当然是后来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强大帝国的新亚述时期。
    
    古亚述时期(又称古城邦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代末~前16世纪),亚述人建立起他们的城邦即亚述城,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离西亚的主要交通线很近,是西亚主要的商业中心之一,也是战略要地,城邦境内有广大的牧场,有木,石,铜等资源,并紧挨着小亚东北部的铜铁产地。
    
    最初的亚述城邦是贵族寡头的共和国,国家大权都掌握在长老议会手里,长老会都是巨商组成的,款小了还不让进,普通民众根本没有发言权,更别说什么人民代表大会了。
    
    长老会什么都管,象什么立法啦,仲裁啦,税收啦等等一切关于国计民生的问题几乎都归长老会会管。另外还有一位名叫“里木”的名年官,每年以他的名字命名年份,他还是城邦的财政部长,不过任期比较短,一年一任,干完一年不管政绩如何,等待他的都是下岗,而他的接班人则由长老会那些款哥先选定几个候选人,再抽签决定。
    
    跟长老会相比,城邦的领袖基本没实权,他们名为“鲁巴乌姆”或“贝鲁姆”意思是“亲王”或“主人”,虽然名义上是一把手,但只有宗教和礼仪方面的权力,也负责搞搞公共建筑,监督一下司法,或是召集一下款哥们开个会之类,总之名头不小,权力不大。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40:26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五)
  
    虽然亚述人好战,但早期亚述人并不是以打架起家的,他们大多都是做买卖的。
    
    这些亚述商人很早就把买卖做到了小亚,叙利亚,南部美索不达米亚,扎格罗斯山区,亚美尼亚等地,并在小亚东部,叙利亚东北部建立了商业殖民据点,做好了持久做买卖的准备。
    
    这些商业殖民据点都实行自治,不是独立的国家,政治体制亚述城差不多,实权都在大款手里,殖民地的商人从国外进口奴隶或对当地土著放债,然后加以奴役。
    
    殖民地的中心是科尼什,它们分为两类,即“卡鲁姆”和“沃巴吐姆”。前者是商业定居点,规模较大,后者则要寒碜一点,一般都是交通不便城市附近的小定居点,规模小,交通不便不说,而且还要接受前者的领导,而且除科尼什的“卡鲁姆”之外的所有“卡鲁姆”都必须服从科尼什的“卡鲁姆”的领导。
    
    这些商业殖民地虽然自治,但必须向当地政府纳税,而且还不允许进行走私活动,这些商人主宰小亚各城市之间的贸易。
    
    在“走出去”同时,政府还大力提倡“请进来”,政府极力吸引巴比伦尼亚的商人到亚述城邦定居,只要是商人,而且肯到亚述城,绿卡不是问题,商人家人的生活,工作问题政府也一并解决。
    
    就这样,亚述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双管其下,不断进行着原始积累,亚述的一些城市,比如尼尼微,亚述城,阿尔贝拉等都靠着贸易发了家至了富。
    
    公元前19世纪末,阿摩利王沙姆什·阿达德一世(公元前1813~前1871前)征服了亚述城邦后,把一把手的名称改为了“萨鲁姆”,即“王”的意思。
    
    那时候的亚述已经有了几个小钱,沙姆什·阿达德一世也开始烧包起来,骨子里爱好打架的本性逐渐显露了出来,看周围地区的人不顺眼就带了人过去踢场子,势力曾达到过地中海中岸,沙姆什·阿达德一世对自己的打架技术很是赞叹,自称为“天下之王”(“四方之王”)。
    
    虽然亚述早期在周围没碰到对手,但在沙姆什·阿达德一世死后,亚述的邻居巴比伦成长起来了,把亚述揍的不轻,虽说死不了,但内伤还是不轻的,要再揍人怕是有心却没那力了。
    
    到了公元前16世纪,来自伊朗高原西北部的胡里特人在两河流域的北部建立起米坦尼王国,趁着亚述病,要了亚述的命,从此亚述由全独立变成了半独立,古亚述时期到此也就宣告OVER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42:0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六)
  
    米坦尼最早由胡里特人建立的一系列城邦构成,这些胡里特人跟亚述的那一拨本来了一伙的,最先前在外高加索高原以北,以为那边的气候不断变坏,不得以搬到了伊朗高原西北部,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又南下进去了美索。
    
    这些胡里特人说着一种不同于闪族,也不同与其他的印欧语系的语言,而是说着至今人们都还没搞明白的一种语言,偶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胡里特人确实是来自北高加索,那么他们应该是属于暗白人种(浅黑发白种人),所说语言就是原始的雅利安语。
    
    在早期,说着闪米特语和说着雅利安语的人可以说是生活两个世界,见面连招呼都不打,因为说了也是白说,彼此都听不懂。语言都不通,那文化的交流就无从谈起了,就是想最个买卖也没那么简单,总不能老用肢体语言吧,本来简单一句话就能表达的意思要手舞足蹈的比划话半天,累人不说,意思能否表达到位还是另一码事。
    
    正因如此,或许还有其民族的固执,不肯开展外语教学,所以胡里特人定居美索不达米亚后,固执的在北部角落默默的生存和发育着。
    
    本来胡里特人小日子过的挺滋润,也不爱惹是生非,但胡里特人很不幸,摊上了一个好惹事的邻居古亚述,也不怎知么地,古亚述对老实的胡里特人就是看不顺眼,认为他们是蛮族,不爱搭理他们。
    
    在古亚述专心做买卖那会,虽然看不惯倒还没有肢体冲突,等到古亚述的腰包慢慢鼓起来后脾气也跟着大了起来,沙姆什·阿达德一世就曾经带人狠狠的把它的老实邻居狠很揍了几顿,那时的胡里特人没什么实力,被打落牙齿只能往肚里咽,不过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这个场子找回来。
    
    胡里特人暗暗发力,不再排斥学习外语了,虚心向先进的民族和王国学习,在吸收了先进的文化之后开始逐步的扩张,他们的疆域最大时从叙利亚以北一直延伸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传统势力范围的札格罗斯山脉。
    
    胡里特人的这一手做的很漂亮,虽然引起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大佬们的警觉,但他们还是凭借相当强的凝聚力和不错的发展势头慢慢赢得了大佬们的认可,逐步在美索占有了一席之地,再不是当年那个被古亚述揍的还不了手的小角色了。
    
    虽然胡里特人的发展势头不错,GDP也保持着不断增长态势,但终究这种发展只是量的积累,在汉谟拉比的儿子萨姆苏伊鲁纳执政古巴比伦时期,胡里特人终于赢来了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44:0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七)
  
    在伟大的汉谟拉比筒子死后八年,巴比伦发生暴动,带头的就是南部的城邦乌尔,萨姆苏伊鲁纳也不含糊,带着小弟就把叛乱扫平了,并且把带头闹事的乌尔揍了个稀烂,。
    
    无家可归的乌尔人不得不在王国境内流浪,因为曾经的履历不是那么光彩(造反嘛),所以没有哪个城邦收留他们,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乌尔人决定出国碰碰运气,说不定就能找个安身之地。
    
    乌尔人晃晃悠悠的来到了胡里特城邦碰运气,还别说,真让他们蒙对了,胡里特人亲切的接待了他们,宾主双方就乌尔人定居这一问题达成一致,至此,乌尔人结束了流浪生涯,定居胡里特城邦,同时给胡里特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
    
    反观巴比伦那边,萨姆苏伊鲁纳的统治越来越不着调,境内人员纷纷移民,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申领了迫切需要引进人才的胡里特城邦的绿卡。
    
    文化上的突飞猛进也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发展,胡里特人觉得不能再小打小闹了,于是松散的城邦不断联合,终于在公元前1550年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王国,这就是米坦尼王国。
    
    因为移民太多太杂,所以米坦尼王国的人口构成比较复杂:两个最为重要的种族是塞姆人(闪族人)和胡里特人。首都为瓦舒卡尼(Vashuganni),官方语言为印欧语系中的印度雅利安语。
    
    米坦尼王国强大之后第一个灭的就是以前揍过他们的古亚述,在控制了古亚述之后,其领土包括亚西里亚(以亚述为中心),东起扎格罗斯山,西至地中海的广大地区,米坦尼成为了一个强国。
    
    当埃及第十八王朝的著名国王图特摩斯三世率领埃及军队从南部推进到叙利亚的时候,米坦尼与其发生了冲突,为了争夺叙利亚,当时的两个大国米坦尼和埃及成为了竞争对手。
    
    米坦尼和埃及也不是从头到尾除了打架就不干别的,有时也签个和平条约或来个跨过婚姻还调和一下两国的关系。到了公元前15世纪末期,两个竞争对手不打架了,改成同盟了,因为又来了个狠的---赫梯,两国通过联姻从敌人变成了亲家,即把米坦尼的公主出嫁给埃及的法老,埃及是只娶不嫁地。
    
    不过就算米坦尼找了埃及这个帮手最后也没能K过赫梯,被赫梯揍得奄奄一息,连首都瓦舒卡尼都丢了,死亡已经再向米坦尼王国招手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46:0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八)
  
    当米坦尼南踢埃及,北踹赫梯,意气风发的时候,被米坦尼强压一头的亚述一直在寻找翻身的机会,而从这个时候开始,亚述进入了中亚述时期,又称古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15世纪~前11世纪)。
    
    公元前1419~前1411年,亚述城的领导们下令恢复被米坦尼搞坏了的城墙的时候时,米坦尼人因为太忙,没工夫搭理他们,亚述人一看到这情况,胆子越发大了起来,修完城墙后,直接绕过了米坦尼和他的老邻居巴比伦(加喜特巴比伦)勾搭上了埃及,为以后自己的崛起做好了准备。
    
    公元前1350年,亚述帝国的创始人阿舒尔乌巴里特一世(约公元前1365~前1330)联手赫梯把米坦尼狠狠收拾了一顿,亚述也由此摆脱了米坦尼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了新的国家。
    
    刚刚独立没多久,阿舒尔乌巴里特一世就对北部山区发动了进攻,战果颇丰,夺取了大量的树木,矿物和马匹。对他的老邻居--南方的加喜特巴比伦,他则采取了怀柔政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加喜特巴比伦当时的一把手布尔纳布里阿什二世,他们的儿子后来库里加尔祖后来成为了加喜特巴比伦的新一把手。
    
    反观米坦尼,被揍的不轻再加上亚述的独立,实力进一步减弱,由此伦为了赫梯的附属国,连名字都被改成了奴孜。
    
    亚述独立后发展势头很是凶猛,引起了赫梯人的严重不安。赫梯人想挑拨一下亚述和他的邻居加喜特巴比伦的关系,让他们来个两败俱伤,没想到两家对赫梯的离间根本没反应,赫梯自讨没趣,也就懒得再管了,又忙着跟埃及PK去了。
    
    阿舒尔乌巴里特一世的儿子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公元前1305年—前1274年)上台后,王权得到了加强。他给自己增加了里模的职务,即兼有了名年官和司库官两大职务。他还自称大“王”,贵族会议再也不能把国王当盘菜了,国王具有了专制君主的性质,国王成为了真正有实权的一把手。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士兵基本都是“国王的人”(通过服役而获得份地的人们),外加一些雇佣兵。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48:1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五十九)
  
    依靠这支军队,阿达德尼拉里一世连续对着北部山区的古提人,路路比人施以老拳。古提人,路路比人被揍其实是自找的,这些人放着好好的安稳日子不过非要做什么强盗,老是不定期的拦路,有时还入室抢劫彻底惹毛了亚述的老大们,被胖揍也就顺理成章了。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对待加喜特巴比伦跟他老爸一样,他老爸怀柔,而他一言不合就PK,收拾完后又重新跟加喜特人签定了新的边境协定。
    
    等他办完这两件事,又把枪口对准了老冤家米坦尼,开始了西征。他两次暴揍米丹尼,推翻了它的国王,将其部分国土并入了亚述,并控制了由两河流域到小亚的商路。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强有的力的军事行动不但巩固了亚述在美索的地位,不但给自己的“大众之王”称号正了名,而且还或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控制了由两河流域经叙利亚到地中海和小亚细亚的商路。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后,整个中亚述时期实力最强的萨尔曼那沙尔一世(公元前1274年——前1244年)上台执政,这也标志着还剩最后一口气的米坦尼王国迎来了死亡。
    
    乘着赫梯和埃及P的正欢,萨尔曼那沙尔一世带人一举铲平了米坦尼王国,这个存在了短短两百年左右的王国就这样不甘心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虽然米坦尼的历史很短,但它在文化的传播上的功劳还是大大地。他们采用楔型文字作为他们的文字系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借鉴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并把它们直接传播给赫梯人和希伯来人,间接传播给了希腊人。
    
    在军事上米坦尼的贡献也不小,早期的战车都是驴拉的,所以战斗力不怎么强地,米坦尼人驯化了马并且把马和马车应用到战争中,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不过虽说如此,最终还是没能斗过赫梯和亚述,弱肉强食这是个不变的法则,米坦尼的灭亡也正遵循了这一法则。
    
    摆平了米坦尼后,萨尔曼那沙尔一世向北进发,他决定给那伙揍不改的强盗来个彻底打击。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49:4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
  
    当萨尔曼那沙尔一世带着一帮子小弟来到的北部的时候,乌拉尔图的八国联军正等着他,不过乌合之众怎么会是正规军的对手呢,很快八国联军就被揍的找不着北,光揍还不算完,萨尔曼那沙尔一世又在那边建立了殖民地,派人看着古提人,防止这伙人再次走上抢劫这条犯罪的道路。
  
    萨尔曼那沙尔一世通过几次群K,逐渐把亚述的版图扩大到了幼法发底河右岸,直达北部的叙利亚地区。
  
    当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时(公元前1244—前1208年)上台后,延续了他先人们军事扩张政策,只要是跟亚述作对的一个都没放过,东,南,西,北各条战线都取得了胜利。
  
    首先干掉的是固执的重新走上抢劫这条犯罪道路的古提人和亡了国后一直跟亚述捣蛋的米坦尼人,在北部和东北部战线,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比他的前任猛的多,萨尔曼那沙尔一世是1VS8,而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更不得了,来了个1VS48,他K倒了联合了48个纳伊里部落领袖(“国王”)的亚美尼亚人。
  
    在东方和东南方战线K倒了埃兰人。在西方和西北方战线多次蹂躏了哈那,玛里等国,甚至还在北叙利亚跟赫梯过了过招,逮到了3W多俘虏,在南方战线战果就更辉煌了,公元前1223年,亚述进攻老邻居加喜特巴比伦,在强大的亚述军队面前,巴比伦人彻底没辙了,不但被亚述人搞坏了巴比伦城,连主神马都克的神像都被亚述人当作战利品扛走了,接下来的近八年时间里,巴比伦人都归亚述管。
  
    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也不小,他收藏了各种政府文件,宗教文献和大量的文学作品,并且努力提高亚述方言的地位,使得在亚述境内不再走哪都是一水的巴比伦味,亚述语逐渐取代了巴比伦语而成为了官方语言。
  
    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虽然贡献大,但他的领导地位却不怎么稳固,长老会议老是喜欢对他指手画脚,为了排除这些障碍,他决定离这伙只会动嘴皮子的人远点,搬家到了离亚述城不远的新建城市---“卡尔一吐库尔提一尼努尔塔城”。
  
    搬了家的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用再理会那些长老,贵族们了,可事情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这些长老,贵族也发了狠,看到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了就起来造反,当时的贵族实力还是比较强的,造反获得了成功,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的统治被推翻。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51:0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一)
  
    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同志一生打仗无数,敌人倒没能把他咋地,到后来却在自个家里却栽了个到跟头,连命都搭上了,冤,实是在是冤。
  
    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蒙主召唤后,两河流域突然乱了起来,以前被亚述很很修理过的各部落,各国家纷纷找上了当时内乱不乱的亚述,都争着抢着咬上亚述,再不济踹几脚心里也舒坦。
  
    经过一通乱战,亚述被揍的体无完肤,领土只剩下了一块狭长的沿河地带,上不到百英里,宽不到五十英里。
  
    被揍归被揍,亚述的主权却没有丢失,那时候的近东地区乱成了一锅粥,无论哪个民族或国家都没有绝对的实力把任何一个对手揍趴下,所以在其后的两个世纪里,亚述的领导人都出自同一个家族,虽说地方是小了点,但总比没有强吧,而且当时亚述军队的实力也还可以,也不是是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把它拉过去揍一顿的。
  
    公元前12世纪末,梯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继位时(公元前1115—1077年),国际环境对亚述就较为宽松了,这时的亚述来迎来了回光返照。
  
    在北线,他多次远征,最远到了今天黑海东岸的巴统;在南线,他两度入侵巴比伦尼亚北部,占领了杜尔—库利卡尔祖,西帕尔,巴比伦等重要城市。但占领的时间也没持续多久,公元前1089年,亚述被赶出了巴比伦。在南线,他远征到了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
  
    在梯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的时候,中亚述最大的敌人出现了,这就是被称之为中亚述终结者的阿拉米亚人(就是前文曾提到过的阿拉米人)。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52:0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二)
  
    被称为中亚述终结者的阿拉米亚人跟亚述还是近亲,最早的时候都是闪族的一支,不同的是亚述这支勾搭上了胡里特人,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日子过的时好时坏,揍过别人也被人追着揍过,总的来说亚述在美索的名气还是相当大地。
  
    阿拉米亚人这支的名气相对就要小一点了,但他们也不是默默无闻,再怎么说他们也是现代叙利亚人的先人,甚至还有可能是西伯来人的祖先。
  
    他们中的一支(另一支往埃及那边晃荡去了)原先住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主要工作是放羊,亚述嫌他们档次太低,看不起他们,把他们赶到了河西岸,主要工作还是放羊,公元前11世纪中期,阿拉米亚人不再对放羊感兴趣了,他们决定定居两河流域,顺便找一下亚述人的麻烦。
  
    这次麻烦足足持续了四个世纪之久,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终结了中亚述,并在其后的两百年里一直强压亚述一头。
  
    中亚述时期因为有赫梯这个狠角色在,亚述的跨国买卖也做不成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不得以只能流向农村,但资本的流入对农民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当时亚述本身的生产力不是很发达,有钱人不能投资建厂来赚钱只能把钱用于放贷。
  
    高利贷使得土地公有制走向了衰弱,私有制开始形成,农民失去了土地,而土地逐渐汇集到大家族手中,地主就这么炼成了。
  
    这个时期编成的《中亚述法典》反映了这种情况。改法典现存9表,其中3表保存的还算完整,另6表可就有点惨了,字体本来就难认,还缺这条少那块的,要识别确实不容易,也就只能领会法典精神而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了。
  
    《中亚述法典》不光反映土地的问题,其他诸如人民群众的婚姻纠纷,妇女同志的地位等问题也有涉及,这部法典在现代不光是一件出土文物,而且更是研究中亚述的一手资料,可说是相当的珍贵。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56:4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三)
  
    阿拉米亚人在两河流域站稳脚跟之后,加之跟当地人逐渐的融合,慢慢的失去当初一心想找亚述麻烦的激情,只是闲的时候把亚述提过去揍一顿,这就给亚述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公元前10世纪末,恢复了元气的亚述开始了反攻,亚述也由此进入了新亚述时期(公元前934年~前610年,又称新亚述帝国时期)。
  
    新亚述的奠基人是阿舒尔丹二世(公元前934年~前912年),在他执政时期,国际环境对亚述比较有利,埃及新王国的辉煌已经不在,当初不可一世的赫梯被“海上民族”揍了个全身不遂,巴比伦就更不用说了,没被彻底灭掉已经烧高香了,用一个形容就是“弱”,两个字就是“很弱”,三个字就是“相当弱”,成本不值一提。
  
    要说当时亚述的对手,也只有东北部的乌拉尔图算得上,当然还有那些喜欢找麻烦的阿拉米亚人也不容易对付。
  
    这时的乌拉尔图还不能称之为王国,只是亚述对一些小国的统称,这些小国还是部落的时候就已经跟亚述K过架,就是那个“八国联军”,亚述人最早就是把组成“八国联军”的这八个部落称为乌拉尔特里或乌拉尔图。
  
    乌拉尔图人是胡里特人的后裔,语言称凡语,属胡里特-乌拉图语系。文字为新亚述楔形文字系统的异种。
  
    公元前9世纪,萨尔杜里一世(约公元前840~前830在位)统一小亚东部的凡湖地区,仿照亚述政体建立中央集权的乌拉尔图王国,居民自称比亚伊尼里国,又名凡王国(“凡湖王国”)。定都于凡河东岸的吐施帕城(今土耳其凡城)。国王称“伟大的王、宇宙的王、众王之王”。
  
    因为乌拉尔图王国仿效了亚述的政体,所以在其后进行的亚--乌之战可以看成是师徒间的PK。
  
    到底是徒弟乱棍打死老师傅?还是师傅技高一筹呢?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1:59:1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四)
  
    师徒PK之前,亚述决定先把老找他们不自在的阿拉米亚人给解决掉。
  
    阿舒尔丹二世执政时期,亚述已经用上了当时档次最高的铁器,铁器不光在干农活时好使,用做武器装备那更没得说,就一个字形容--“猛”。有了铁器的武装,亚述军队的战斗力立马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阿舒尔丹二世把进攻方向定在了北方,哪里虽然是山区,人民也不是很富裕,不过北部山区靠近亚洲腹地和通往小亚的商路,地理位置很重要,没有不拿下的理由,亚述军队在那里卡德姆胡国,顺路又把阿拉米亚人结结实实的收拾了一顿。
  
    公元前911年,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公元前911年~前891年)上台,正式拉开了亚述再一次辉煌的序幕,也把“恐怖分子”这个称号深深的烙在亚述人的身上。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的出击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方向,而是向四方全线攻击,西线推进到了巴利赫河,南线主攻底格里斯河中游,北线到达了凡湖地区,东线则开进了扎格罗斯山区。但他的主要目标还是两河流域的上游,巴比伦地区和阿拉米亚人占领下的广大土地。
  
    虽然经过多次PK,阿达德尼拉里二世成功把亚述版图扩张到了两河流域的上游地区,但他在和巴比伦的两次PK中都吃了瘪,分别败于巴比伦王沙马什穆达米克和其继任者纳布苏马乌金,把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部分土地都给赔了,赔完地双方签署了一份保证两国和平共处八十年的和约。
  
    这份和约使得阿达德尼拉里二世把主要精力空了出来,下一个目标直指阿拉米亚人。
  
    公元前901年,阿达德尼拉里二世正式向阿拉米亚人宣战,这一战一打就是五年,经过艰苦的奋战,亚述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经此一战,阿拉米亚人对亚述的威胁基本被解除。
  


作者:winter699 回复日期:2006-12-14 12:00:31 
  学习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00:5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五)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和他的前任阿舒尔丹二世虽然进行的都是光复亚述故土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在对待统治区的问题上又有所不同,阿舒尔丹二世是给钱给物,开展的是扶贫工作,当然根本目的还是便于统治,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则是拿钱拿物,为的是以战养战,他还修建了一座大型军火库,进行长备的战争准备。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的以战养战政策造就了他的接班人热衷于战争的性格,也使得亚述的恐怖主义大行其道,征服和恐怖主义成为了亚述人的必修课。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的儿子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公元前890年~前884年)虽然执政的时期只有短短的六年,但他打开了通向盛产铁矿的小亚的门户,打败了凡湖东南的奈里国,获得了骑兵所需的大量马匹,最主要的是他彻底干掉了阿拉米亚人,为中亚述报了灭国之仇。
  
    吐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既是新亚述的复兴者,又是亚述军事扩张的发起人,虽然他打仗多,打仗猛,但跟他的儿子阿舒尔纳西帕尔二世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地。
  
    战争狂人阿舒尔纳西帕尔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他担任亚述一把手的25年里,至少发动了14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也是从他开始亚述和乌拉尔图的师徒之战正式打响。
  
    公元前883年,阿舒尔纳西帕尔二世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烧向了乌拉尔图王国。他沿底格里斯河北上,一路逮着不服的就揍,公元前886年,终于摆平了北部地区。
  
    在阿舒尔纳西帕尔二世北伐那会,达哈布尔河流域的阿拉米亚人又闹了起来,他二话没说,远征二百里,对作乱的阿拉米亚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解决完北部那些事之后,阿舒尔纳西帕尔又攻下了底格里斯河中部,横扫了叙利亚,踏平了巴勒斯坦黎巴嫩地区,把亚述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他所做的这些在亚述历史上并不是那么耀眼,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平凡,真正使他被后人记住只是因为他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爱好。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03:26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六)
  
    阿舒尔纳西帕尔的这个普通的爱好就是狩猎,他拥有高潮的狩猎技术,阿舒尔纳西帕尔二世时期的浮雕,最吸引人的不是战争的血腥,而是被他发挥的极致的狩猎技术,或许应该不能再称其为技术了,应该叫做艺术,狩猎艺术,让人为之倾倒的艺术。
  
    阿舒尔纳西帕尔爱狩猎那是不假,不过他也不是见了猎物就杀,远征和巡视的时候,他是娱乐节目不光是狩猎,对于珍稀的动植物,阿舒尔纳西帕尔只要见到就不会放过,统统收集,他的后世延续了他的的这一习惯,就是这一习惯,引发了关于“空中花园”到底是姓“亚”还是姓“巴”这一问题的探讨.
  
    一般的资料都把“空中花园”叫做“巴比伦空中花园”,偶也不例外,前面八“空中花园”的时候也让它姓了“巴”,不过在巴比伦历史上,基本没有“空中花园”及类似建筑物的资料,反倒是亚述,不光有收集动植物这一传统,而且拥有建造这类“花园”的技术和记载。
  
    想想也是,那么多的动植物总得有地方放吧,建些动物园,植物园什么的很合理,当然那些地方可不象现在,只要是个人买张门票就能进去随便参观的,那时候去动物园,植物圆可是身份的象征,是高级领导干部才有的待遇,估计门口还竖个告示牌:“闲人莫入”。
  
    还有一个原因,亚述的颠峰期跟新巴比伦时期是挨着的,而且持续的时间都不长,加起来也就两百多年,“空中花园“到底是谁建的还很难说,而且那个在古巴比伦城遗址发现的疑似“空中花园”也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在反恐获得胜利之前,巴比伦城的主人可是亚述。
  
    总之“空中花园”到底姓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在没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偶们还是把它称为“巴比伦空中花园”比较妥当,原因无他,叫顺口了呗,千年疑团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开的。
  
    现在转回阿舒尔纳西帕尔,他可以说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不光打仗,狩猎干的不错,在农业和建筑方面也是一个大牛,但他的这些特长不能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他产生敬重和喜爱之情,恐怖分子这个称号可是不是瞎喊的,对外实行恐怖主义,对内也不含糊,阿舒尔纳西帕尔的残暴统治留给他的人民的只有恐惧和憎恨。
  
    他的儿子沙尔马纳赛三世(公元前858~前824年)上台后,这一情况丝毫没有改善,反而给亚述的统治者们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04:29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七)
  
    沙尔马纳赛三世的好战比他老爸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担任亚述最高领导的35年中有31个年头都是在对外的PK中渡过的,只有到了晚年没力气打仗了才回到了王宫。
  
    从沙尔马纳赛三世开始,整整一个世纪亚述对外战争的主旋律就是跟乌拉尔图的师徒之争,虽然沙尔马纳赛对外宣称已经把揍老实了,可实际情况却没那么乐观,虽然乌拉尔图的国王被他赶跑了,但亚述也没占得多大便宜,对乌拉尔图的统治还是那么半死不活。
  
    东线的情况也差不多,沙尔马纳赛大吹法螺,说什么把新崛起的米底人和波斯人揍的找不着北,实际上米底人和波斯人不但方向感很好,而且生活的很安逸,根本没把亚述当回事,仍旧无拘无束的生活在伊朗高原上。
  
    在对叙利亚的早期战事中,沙尔马纳赛的精神胜利法更上了一个台阶,吹牛都牛出花来了。
  
    沙尔马纳赛曾经这样记载他卡尔卡拉与哈马,大马士革的“沿海十二王”联军(其实跟他PK的也就原先臣服于他老爸阿舒尔纳西帕尔二世的新赫梯人和阿拉米亚人)作战的情景:“我用剑杀了他们的勇士一万四千人。。。这个平原实在太小了,以至他们的尸体都无法躺倒,埋葬他们的尸体耗尽了广大乡村的土地,我用他们的尸体在傲伦特河上架了一座桥。”
  
    不过现有的史料表明,那时候不管的哈马,还是大马士革都没有被占领过,这次战役以沙尔马纳赛在地中海的一次小小的巡视草草结束,根本没他大开杀戒,尸横遍野那档子事。
  
    大吹了17年法螺,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沙尔马纳赛,公元前841年,大马士革爆发内战,沙尔马纳赛乘机捡漏,带兵把大马士革周围的果园都给砸了,并在海岸接受了推罗,西顿和以色列王的进贡,不过最终还是没能打下大马士革。
  
    沙尔马纳赛的好运气不光这一次,巴比伦内乱的时候他也捡了一次漏。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06:3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八)
  
    巴比伦内乱的时候,沙尔马纳赛受到邀请去巴比伦平定叛乱,沙尔马纳赛信奉“有漏就捡,有混水就趟”的原则,没做多少考虑,带齐人马杀向了巴比伦。
  
    这回沙尔马纳赛干的不错,不但仗打胜了而且还获得了比较丰厚的战利品---巴比伦国的宗主称号和靠近亚述的几个小城,不过这时北方的乌拉尔图又找上了沙尔马纳赛的麻烦,虽然构不成致命威胁,但被不断骚扰的滋味也不好受。
  
    在巴比伦晃悠一圈后沙尔马纳赛回到了国内,那时侯他已人到晚年,准备在他那个建于在位的第十三的年头(公元前845年)的豪华宫殿内安享晚年,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沙尔马纳赛的这座宫殿建在尼姆鲁得(亚述古城),占地约为12英亩,由200多个厅事组成,规模是周围建筑的两倍,里面住着国王,大臣,侍臣,嫔妃和奴仆,内部的装修也相当的豪华,走哪都能见着精美的壁画,而且这座宫殿不但是皇宫,更是一座堡垒,是亚述军队的大本营,安全方面有绝对的保障,在这样一座宫殿内安度晚年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能不说沙尔马纳赛的运气实在很糟糕,虽然捡过几次漏,在外的31年征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公元前828年,他的一个儿子实在忍受不了他的统治,带头造了反。
  
    这位王子还煽动了包括尼尼微和亚述城在内的27个亚述城市跟他一起造反,声势颇为浩大,那时的沙尔马纳赛身体已经不行了,不要说带兵打仗,能不能抗的动刀都是问题,他派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沙马什阿达德五世去平定叛乱,自己只能通过看看新闻,读读报来了解一下战况。
  
    正当反政府武装和政府军PK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沙尔马纳赛三世终于撑不住了,于公元前824年去见了华仔,沙马什-阿达德五世(公元前823年~前811年)接班,又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叛乱。
  
    叛乱虽然平定,但由于沙马什阿达德太无能,亚述从此进入了长达80年的中衰期。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08:1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六十九)
  
    沙马什阿达德不光执政时间不长,寿命也不长,再加上叛乱的影响和自己的无能,亚述被搞的一团糟,军事高能,政治低能的死后他的继承人阿达德尼拉里三世(公元前810年~前783年)还没有发育好,阿达德尼拉里的老妈即沙马什阿达德的老婆撒姆拉玛特(传说中的塞米拉米斯,有学者认为“空中花园”是她建的)做为摄政王统治了亚述5年。
  
    历史学家对这个塞米拉米斯一点也不感冒,亚述的古籍也没丝毫的记载,不过文学家们却对她十分感兴趣,传说故事和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关于她的记载,很多古典作家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人都是她的铁杆粉丝,在他们口中她的名字成为了所有逝去的美索不达米亚成就的象征。
  
    阿达德尼拉里三世成年后,在领导岗位上干的还不赖,在国内形势不是很好情况下,完成了他老爸的遗志,征服了叙利亚地区,攻下了大马士革,把新赫梯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等统统扫平,过着安逸日子的米底人和波斯人他也没放过,这时的亚述仿佛有了复兴的苗头。
  
    不过随着阿达德尼拉里的英年早逝这一苗头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亚述复兴的希望也暂时破灭。
  
    阿达德尼拉里死后,他的四个儿子相继上台,不过前三个都是草包,在他们统治的36年里,亚述毫无建树,反倒是北方的乌拉尔图又活跃了起来,乘着亚述的衰弱,不断的发展着自己,对亚述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亚述的末日仿佛就要到来了。
  
    幸运的是亚述的救世主在这个时候诞生了,公元前745年,梯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74年~前727年)对他哥哥们的统治实在看不下去了,一狠心,一咬牙,反了,通过政变梯格拉特帕拉沙尔成为了亚述的最高领导。
  
    这一次政变不但使得梯格拉特帕拉沙尔登上了王位,更使得亚述避免了覆灭,也是从此时开始,亚述真正走上了从中兴直到辉煌之路。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09:4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
  
    梯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上台后进行了军事改革,实行幕兵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改变了亚述一遇到战争就拉壮丁的传统(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军队的装备由国家提供,开销也由国家负责报销,这支常备军成为了梯格拉特帕拉沙尔横扫西亚的最大资本。
  
    常备军相当的正规,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工兵等不同兵种,特别是辎重兵和工兵,早先的这两个兵种都属于其他作战兵种的附属兵种,在军队中也不是那么显眼,正是由于梯格拉特帕拉沙尔才使得这两个兵种成为了独立兵种,辎重兵和工兵至此腰杆子也直了不少。
  
    有了明确的分工是第一步,要打胜仗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武器装备,玩过网游的筒子都知道,装备对于玩家的吸引力也不是一般的强,因为有时候级数并不是PK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要不谁还打装备啊,直接埋头猛练级得了,战争也是一样,不是人多,分工明确就能获胜,装备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弓箭的使用在古代军队中相当的普遍,作为冷兵器时代远程攻击的NO1,弓箭的作用无可替代。当然亚述也不例外,古代的弓还有一特点,那就是大,亚述的弓有4英尺长(约1.2米),弓用木料制成,亚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除了长弓,还有合成弓之类。
  
    虽然弓箭很猛,但亚述军队的标准武器是剑,具体来说是铁剑。早在公元前12世纪,亚述就开始使用铁制武器。亚述的剑也很有特点,长度适中,不但能刺,劈和砍也没问题,虽然用剑砍人不是那么潇洒,但在战争中的作用很明显,两军交战是生死之搏,一袭青衣,一把名剑,那是比武,在战场上只有一个目的,全力击倒对手,要潇洒还不如回家泡MM。
  
    除了弓箭和铁剑之外,一些常规兵器诸如刀,矛之类亚述军队也有使用,除了这些军队还配备攻城的冲城器(包有铁片的尖头大木桩)和投石机。特别是投石机。不但是亚述所特有,而且杀伤性相当大,不但能投出巨大的石弹,还能投出燃烧着的油筒,
  
    设想一下,被大石头砸中不死概率已经很低了,要是侥幸没马上断气,接着又被火一烧,那真是死的彻底了。
  
    战车在当时的亚述军队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在马鞍发明之前,骑兵总是不那么好使,所以战车发挥了巨大作用,不管是用驴拉还是用马拉,只要能杀敌就是好的。
  
    亚述军队不光武器先进,防具在那时侯也称的上是一流。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11:2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一)
  
    亚述的防具得从头开始说,先说头盔,一般分两种,尖顶式和鸟冠式。
  
    亚述尖顶式头盔呈圆锥形,底部有1一2个环,前额外一般有半圆的护罩,有的头盔挂有下垂的护颈,上覆金属片以保护额、颈、耳、后脑。这种护颈制做复杂,有时代之以简单的金属薄板,与头盔下缘相连,仅护住耳朵和两颊,呈半圆或半椭圆形。考古发现的亚述尖顶头盔是铁制的,其下部的环和前额护罩是铜的。
  
    鸟冠式头盔多种多样,制作材料为金属,盔本身呈半圆、大半圆形,头盔下缘连结下垂的护颈和耳盖。顶部有一马冠,有的为金属制、有的为一簇茸毛,样式有的向前弯曲呈勾状,有的向前后两边弯曲呈双勾状。据说鸟冠式的头盔后来为希腊人所采用.
  
    除了头盔,亚述军人身上穿的也是高档货。
  
    亚述人是最早使用铁铠甲的民族。亚述人的铠甲,按其长度一般分二种。早期的铠甲较长,有的能直达脚上,稍微短一点的到膝部。这一时期的铠甲只是把铁鳞片和铜片一排一排地缝在亚麻布或毡制的衣服上。后期的铠甲则比较短,长度不超过腰部,根据鳞片的长度可分为新、旧两种。鳞片的一端呈方形,而另一端呈圆形。鳞片是由铁和铜制成的。旧式的铠甲鳞片长约2一3英寸,新式的不超过1英寸。亚述人的铠甲通常有短袖,达于肩和肘的中间部位。
  
    头和身体都保护起来了,脚上也不能含糊,亚述军人脚上穿的是饰有花边的皮靴。
  
    亚述比较有名的防具还有盾,从早期的凸面盾到后来普遍使用的柳条盾和圆盾,亚述盾牌一直就是质量的保证,在远东地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公元前745年,梯格拉特帕拉沙尔带着他的这支分工明确,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开始了征服之旅。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12:5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二)
  
    梯格拉特帕拉沙尔的战略方针很明确,比较猛的敌人先放一边,集中兵力先把弱小的敌人打残。
  
    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了“邻居”阿拉米亚人身上。为什么说是邻居捏?因为这时的盲流阿拉米亚正霸占着巴比伦,广大的巴比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梯格拉特帕拉沙尔带着他的精锐部队(其实就一伙恐怖分子,不过是训练有素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底格里斯河,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阿(阿拉米亚)援巴(巴比伦)战争,最后结果,恐怖分子战胜盲流,巴比伦翻身得解放。
  
    解放完巴比伦,梯格拉特帕拉沙尔又嫌小打小闹不过瘾了,于是顺着底格里斯河南下,把尼普尔收拾了一顿,并将尼普尔划为了亚述的一个省。接着跑到叙利亚地区一挑二,干掉了新赫梯和阿拉米亚联军,这些地区也一并并入了亚述版图。
  
    公元744年,梯格拉特帕拉沙尔攻占米底部分地区后,亚述和乌拉尔图的“师徒之战”再次上演。
  
    从公元前743年~前735年,亚述和乌拉尔图你来我往的打了8年,亚述胜多负少,虽然没有把乌拉尔图彻底干掉,但已经把乌拉尔图的进攻能力都给揍没了,如果按照拳击比赛的规则,这场PK亚述以点数高而获得了胜利。
  
    其实乌拉尔图输的一点不冤,在“师徒之战”的间隙,梯格拉特帕拉沙尔还抽空去了趟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把那边大大小小的城市,部落挨个揍了一遍,有不服的再揍,只到揍服为止,等到跟乌拉尔图打完,亚述的版图又扩大了不止一点。
  
    梯格拉特帕拉沙尔对所征服的土地的原住民没有一点好脸色,恐怖分子就得要有个恐怖分子的样。人道主义可不是他们想玩的,所以对待那些原住民就五个字:卷铺盖滚蛋。
  
    至于滚蛋的方向,除了上山就是下乡,想去大城市打工那是做梦,能留着小命已经很不错了,亚述的这一政策的本意就是让这些人劳动改造,让他们放弃原先的信仰,屏弃原有的群体特征,能更方便的接受亚述的统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被征服者都得滚蛋,也有一部分留了下来,但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交税交的手抽筋,活的也没什么尊严,跟那些上山下乡的同胞比起来,生活水平基本持平,都是挣扎在贫困线的一族。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14:3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三)
  
    梯格拉特帕拉三世一生的战绩很是卓越,他以对巴比伦的收服为他辉煌的戎马生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公元前734年,巴比伦一把手拉布那沙尔归天,巴比伦内部为夺权发生内乱,国内一片混乱,这时巴比伦人民想到了当初解放他们的亚述志愿军,于是纷纷到梯格拉特帕拉那边上访,请求亚述派出维和部队进驻巴比伦。
  
    梯格拉特帕拉也不含糊,答应立马出兵维和,公元前729年,亚述维和部队正式进驻巴比伦。不过由恐怖分子组成的部队能干维和那挡子事吗?不久维和变成了征服,巴比伦正式并入亚述版图。
  
    但这个并入不是让巴比伦成为亚述的一个省,而是跟亚述联合,形成一个二元帝国,当然最高领导还是亚述的梯格拉特帕拉。公元前728年的新年庆典,梯格拉特帕拉正式称自己为巴比伦,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并以巴比伦之王的名义进行加冕。
  
    不过梯格拉特帕拉运气太差,领导瘾还没过足,加冕完第二年就挂了,但他留下了一个东达伊朗高原西部,西到地中海沿岸,南到波斯湾,北到两河流域上游的一个强大帝国。
  
    他的继承人沙尔马纳塞尔五世(公元前726年~前722年)打仗可以,不过治国就差了点,他曾两次西征,打败叛邦腓尼基城市推罗及其同盟者以色列.但由于他的某些经济措施触犯了贵族,大款和祭司的利益,遭致不满,结果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一军事将领萨尔贡取代。
  
    还有一个说法是沙尔马纳塞尔五世并不是在某次政变中下了台,而是在撒玛利亚围城战中挂了,萨尔贡在他死后才造的反。
  
    总之不管怎么样,萨尔贡二世(公元前221年~前705年)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当上了亚述的一把手,但他的才能还是相当出众的,更有史学军把他称为“亚述的拿破仑”。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15:5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四)
  
    萨尔贡二世本名叫什么不知道,萨尔贡只是他给自己取的一个假名,造反的总希望给自己找一个好出身,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不管挨不挨的上边,只要是名人就成。
  
    萨尔贡也不例外,他抱的是古代阿卡德-苏美尔的开国君主萨尔贡的大腿,为了跟巴比伦人套近乎,所以自称为萨尔贡二世。
  
    萨尔贡二世当政时期正是亚述鼎盛的时候,他仗没少打,人没少杀,钱也没少捞,他带领的亚述军队犹如蝗虫过境,打,砸,烧,抢样样在行,一时间恐怖主义大行其道,其他国家和民族由于自身战斗力有限,对这些恐怖分子是又恨又怕,时常联合起来跟亚述干架,不过效果不咋地。
  
    以色列王国因为对他有意见,被他来了个一锅端,10个部落全体被流放。乌拉尔图联合的23“国”联军也没讨到什么好,反恐没反成,差点把自个老本全部赔进去。其他地区的一些反恐联合战队(反亚述同盟)更是不着调,口号喊的响,战斗力低下,在亚述手上没过几招就统统趴下了。
  
    萨尔贡二世的感觉那叫一个好啊,打架难逢对手,钱包也越来越鼓,觉得自己还真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就下令建新都--杜尔沙鲁金(位于今伊拉克摩苏尔东北20公里的霍尔萨巴德村附近)。
  
    杜尔沙鲁金是庄严宏伟的宫殿与寺庙的整体建筑群,由200多间屋子和30多个院子组成。宫殿的各个角朝向四个方向采光,而宫殿本身则坐落在人工堆成的粘土平台上,平台比城高14米,平台中布满了排水管和通风口。
  
    萨尔贡二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府邸: “我之前曾有350位国王占领过亚述国,并使其日益强大,但是他们谁也没有留意过这个地方,也没有想过让它变得适合居住,更没有试图在这里挖一条渠……我日夜都在想着让这个地方能有人居住,让神庙、献给众神的祭品以及承载我的伟大的宫殿变得庄严神圣……”
  
    不过按照偶们国家的风水学来说,建都首先要挑的是风水好的地方,萨尔贡二世虽然打仗可以,但显然对占星术之类的一窍不通,虽然早先亚述被人揍的也不轻,但好歹没给人灭了,都城也一直都在亚述城,萨尔贡二世的这次迁都和他的接班人的迁都尼尼微都给亚述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后果。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16:5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五)
  
    萨尔贡二世迁都后不久,塔巴尔就发生了暴乱,那时的他信心极度膨胀,亲自带人前去镇压,结果镇压不成却把命丢了,他这一挂,巴比伦马上就起义,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也相继断绝了与亚述的联系。
  
    自萨尔贡二世后,亚述帝国仅仅维持了150年,亚述王族开始走了霉运,国王,王子大都死于非命,虽然征战还在继续,领土还在扩张,国力还在不断的增强,但这一切并不能挽回亚述华丽的走向死亡。
  
    萨尔贡二世的儿子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前681年)上台后,恐怖主义仍在继续,巴比伦首当其冲的成为了恐怖分子的牺牲品。
  
    辛那赫里布派了他的长子阿苏尔那丁顺前去镇压巴比伦迦勒底人的叛乱。刚开始进行的很顺利,叛乱分子被扫平,阿苏尔那丁顺也成为了巴比伦王。
  
    不过辛那赫里布被迦勒底人惹烦了,决定彻底扫除迦勒底人。公元前694年,他带兵攻打迦勒底人的根据地埃兰,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战绩,攻下了迦勒底人的一些殖民地和埃兰的一些城镇,顺路还搜罗了好些战利品。
  
    但他没想到,埃兰可没那么好惹,虽然实力跟亚述比起来还有差距,但对这些恐怖分子恨的要死,外加不久前又挨了亚述一顿胖揍,东西被抢了不少,埃兰一把手哈鲁苏越想越气,一拍桌子:“走,干那伙狗日的恐怖分子去!”
  
    哈鲁苏亲自带了一帮小弟攻占了巴比伦的门户西帕尔,巴比伦城内的反亚述分子乘机造反,拿下了阿苏尔那丁顺,并把他移交给了埃兰。
  
    阿苏尔那丁顺到了埃兰哪还有什么好果子吃,不久就挂了,辛那赫里布得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是又气又悲,地盘没了还能再抢回来,自己原定接班人的横死对他打击着时不小,但很快辛那赫里布就从失利和丧子的阴影中清醒了过来,因为他知道他要去做一件事,那就是报仇,疯狂的报复对手。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18:06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六)
  
    公元前693年,亚述军队干掉了盘踞在巴比伦附近的埃兰人,并且活捉刚上台没多久的新巴比伦王。
  
    埃兰人本身的实力不咋地,本来就只适合偷偷袭,打打游击,跟亚述正面对抗绝对没戏,可埃兰人并不这么认为,觉得自个很牛,连亚述的二把手都弄死了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恐怖分子还不是见一个灭一个?信心的极度膨胀导致了脑子进水,盲目的跟亚述正面PK导致了惨败,这一败被K死不少人不说,还导致了埃兰国内爆发了内乱。
  
    埃兰一内乱,辛那赫里布立马趁火打劫,带人把埃兰揍了一顿,神经衰弱的埃兰哪还禁得起折腾,挨揍之后内乱升级到政变,新元首乌曼米那奴上台,不过这位老兄神智不怎么清醒,国内还没安定下来就找上了巴比伦人,准备联合起来再跟亚述干一架。
  
    按实力来说,联军跟亚述军相差不多,公元前691年,两军在哈鲁城(底格里斯河附近)狠狠的干了一架,结果打了个平手,但损失都是巨大的,亚述方面曾经在铭文里声称干掉了对方15W人,不管这个伤亡数字的是否存在水分,有一点可以肯定,亚述死的人也不少,而且很多被K死的还是精锐。
  
    这一仗虽然打平,损失也差不多,不过亚述还有再战的资本,联军那边就没那么好条件了,公元前689年,埃兰又习惯性内乱,它一内乱可把巴比伦害惨了,失去了盟友的巴比伦顿时成为了一只待宰的绵羊,在一旁等待机会的辛那赫里布终于举起屠刀砍向了巴比伦城。
  
    这一刀着实砍的不轻,丧子之痛外加巴比伦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叛,激起了辛那赫里布无穷的怒火,“屠城”,这是他在攻下巴比伦城后下达的命令,城里的居民,不管男女老幼,对这些恐怖分子来说没任何区别,一律处死,杀完人就放火,千年古城把比伦城几乎被夷为了平地。
  
    而这一幕在77后再一次重演,只不过角色正好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执行人换成了新巴比伦(米底也有参与),地点则换成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20:3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七)
  
    为儿子报完仇之后,辛那赫里布把注意力转向了西方,经过一番对叙利亚,犹太的打砸抢之后,辛那赫里布弃武从文,恐怖分子开始从良了。
  
    因为辛那赫里布他老爸迁都后不久就挂了,所以杜尔沙鲁金被认为了是不详之地,没多久就荒废了,于是辛那赫里布把都城搬到了古城尼尼微,并且还大肆装修了一番,把尼尼微整成了一个绝对牛×的城市。与此同时,为了挽回屠城造成的恶劣影响,巴比伦城重建工程也开始启动。
  
    但是辛那赫里布并没有多长的时间去享受他的新都,公元前681年1月,辛那赫里布在纳布神庙做祷告的时候,被他的一个儿子给宰了。亚述官方发布的辛那赫里布死因是:他在祷告的时候一不小心被一尊倒塌的带翼巨牛雕象给砸死了,是天灾而不是人祸。
  
    不管天灾还是人祸,总之辛那赫里布是窝窝囊囊的死了,他的第二接班人(第一接班人是长子阿苏尔那丁顺,早挂了)阿萨尔哈东继承了王位。
  
    阿萨尔哈东(公元前680年~前669年),虽然是钦定的接班人,但他是幼子,他的几个兄长为争夺王位掐成了一团,阿萨尔哈东后发制人,把那几个争权的哥哥收拾后愉快的做上了亚述一把手。
  
    阿萨尔哈东的最大梦想的征服埃及,所以对其他敌人能联合的尽量联合,对亚述的老邻居巴比伦,他继续实行重建工程,这一举动深得巴比伦人民之心,使得巴比伦在他统治的时候再没造过反。
  
    对于其他地区,阿萨尔哈东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服的就赏,不服的就往死里整,就这样,阿萨尔哈东通过卓越的军事和外交手段取得了北部,西部和东部边境的暂时的和平后,他开始着手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征服埃及。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22:0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八)
  
    做为一个有理想没道德的恐怖主义先进分子,阿萨尔哈东干的确实不错,公元前671年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阿萨尔哈东把军队开到了埃及。
  
    埃及法老塔哈卡也想反一把恐,不过由于实力不行,禁不起恐怖分子的闪电战,生物战,间谍战之类的作战方式,虽然顽强还是被揍趴下了,当时的埃及都城孟斐斯也被恐怖分子攻破,一番烧杀抢掠自然免不了。这回恐怖分子在孟斐斯抢夺到的财物并没有用于自我挥霍,而是都被用于了巴比伦城的重建工程。
  
    实现了梦想的阿萨尔哈东很是得意,班师回朝,大大的庆祝了一番。不过被他揍倒的塔哈卡并不服气,两年后又卷土重来,准备再跟恐怖分子干一架。
  
    这回阿萨尔哈东可没上次那么幸运了,本来以为塔哈卡已经被淘汰了,哪知道历史这个导演嫌上次的“梦想埃及”收视率太低,又搞了个什么复活赛,要让阿萨尔哈东和塔哈卡再次PK。选手再横也横不过导演,没办法,阿萨尔哈东只能再次出征,一路还不停哀叹:“要实现梦想咋就这么难捏?”
  
    这次的出征可要了阿萨尔哈东的命了,还没过几招,阿萨尔哈东就因病医治无效,挂在了哈兰。男一号挂了不要说收视率就是节目能不能进行下去都成了问题,不过还好,替补队员发挥了作用,阿萨尔哈东的儿子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68~前627年)接过了老爸的枪,继续出演男一号。
  
    新男一号亚述巴尼拔在“梦想埃及”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把男二号塔哈卡撵的满世界乱跑,顺带把他老爸的梦想彻底实现,埃及被并入了亚述版图。
  
    征服埃及之后,亚述巴尼拔更是了得,埃兰,巴比伦,阿拉伯地区的隐患一个个被清除,亚述的帝国版图也扩张到了及至,囊括了土耳其东部,高加索以南地区,波斯西部,腓尼基和西奈半岛,从波斯湾延伸至地中海。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24:1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七十九)
  
    不过亚述的如日中天并没有持续多久,人民内部矛盾加上跟外族的矛盾,没过几十年,这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人民内部矛盾早已有之,就拿亚述巴尼拔那时来说,他是幼子,按照亚述原先的传统,一把手的位子都是传给长子的,要是长子挂了也得传给次子,前面的都挂了才能轮到幼子,不过这样是可能性不大,因为各亚述王的产量都不算低,他们在外打仗,除了收集财物,珍禽异兽之外也收集美女,有时还要和亲,老婆多了下一代自然就多,哪个幼子要是指望排前面的兄长们都死绝了轮到自己坐王位那只能说明这位筒子的脑子已经进水了。
  
    可阿萨尔哈东偏偏传位给了幼子亚述巴尼拔,亚述巴尼拔的兄长当然不会服气,老爸在的时候不能发表意见,老爸死后造反运动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带头大哥是阿萨尔哈东的长子也就是亚述巴尼拔的哥哥沙马什-苏姆金。
  
    沙马什-苏姆金被派往巴比伦做了那里的一把手,那时的巴比伦充其量也就亚述的一个省,从王子到省长的落差实在是太大,沙马什-苏姆金联合了一切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进行了造反。
  
    这一反就是三年,虽然最后被无情镇压,沙马什-苏姆金也自焚了,但内乱给亚述帝国造成了伤害是巨大的,平定判断花去了帝国的大部分精力,使得外族有了崛起的机会。
  
    亚述巴尼拔死后各地的叛乱是此起彼伏,不管是本国还是统治区,最流行的就是造反,造反成了一种时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公元前612年火烧尼尼微的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但这一次并没有彻底的灭掉亚述,亚述残余分子在哈兰成立了流亡政府,准备光复亚述。
  
    但流亡政府的反扑是徒劳的,公元前609年,亚述和埃及联军再一次败在了新巴比伦的手下,这回标志着亚述彻底死绝了,从此以后地图上再找不到亚述这个国家了,葬送这个强大帝国的正是亚述的最后一个名义上的国王(流亡政府首脑),亚述乌巴里特二世(公元前612年~前609年)。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26:0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
  
    亚述虽然玩完了,但亚述对后世的影响并有消失,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恐怖主义就不说了,就拿中亚述时期的禁食猪肉来说,对现在的阿拉伯地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早先亚述人养猪都不垒圈,都是散养,那时候在亚述的城镇,猪满大街乱跑,猪除了是食物的来源之外,更是处理垃圾的悍将,不过后来因为猪吃垃圾多了,病也慢慢多了起来,于是在公元前1400年后,禁食猪肉的禁忌逐渐发展了起来,而且开始的时候有可能还是政府发布的禁令,以后逐渐演变为禁忌乃至传统,直到公元7世纪被写入《古兰经》,所以说现在的穆斯林不吃猪肉虽然是因为教义,但这种禁忌存在的历史已经有差不多3400年的历史了。
  
    除了这类饮食方面的禁忌,还有诸如女筒子出门要蒙面的习俗在亚述时期也有,并且是以法令的形式(《中亚述法典》)颁布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女筒子出门都要蒙面,那是自由民才享有的待遇,可以理解为是身份的象征,出门必须的露脸的除了女奴隶之外,还有从事某种“服务性行业”的女筒子。
  
    古亚述时期的预测也很有意思。那时候最流行的不是占星,而是查看献祭动物的肝脏来寻找天机,当然这类肝脏可不是说有随时就能有的,所以有时就会用器官的黏土模型代替,要说直接看器官吧还有一定的可能,但光盯着一个土疙瘩就能搞预测这就有点玄了,不得不说器官预测是一门技术活,那不是一般人能玩的转地。
  
    亚述的丧葬比较有特点,特别是王室,习惯在后宫开挖地下室把死人埋里头,不过这也不是亚述所特有的丧葬习惯,这种传统美索由来已久。国王和他的老婆住上面,国王的祖宗们在下面躺着,还真是一家亲,死活都不分开。
  
    亚述的历史暂时就说到这里,接下来还是回到歌词继续开八。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2:27:2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一)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於我的那画面”这一句歌词的画面基本只可能出现在,道理很简单,古代美索没那么多人搞出什么人潮来,也就两军对K的时候人能多点。
  
    公元前的美索可不象我们现在黄金周旅游景点,走哪都是人,一般城市的人口也就几万,能上5W已经属于大城市了,就是亚述最鼎盛时期的首都尼尼微,城市人口最多时也不过12W,在那时候,12W人口的城市那就属于超级大城了。
  
    既然城市的人口就那么多,就是再把这些人掺和到一块,也不能形成人潮,遇上什么过年庆祝啦,祭祀啦这类全民参与的活动,放眼望去也就觉得人比平时多一点,远达不到潮的标准。
  
    下一句歌词“经过苏美女神身边,我以女神之名许愿,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等了大半天,美索不达米亚的最大腕出场了,它就是苏美尔文明,之所以把苏美尔的地位拔高,因为它是人类的起始文明之一,辉煌而神秘。
  
    现代人一说到美索文明,第一反应就是巴比伦文明,或许还有人会想到亚述,但这两个文明的源头都是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再辉煌,再令人着迷,也是从苏美尔文明发展而来,可以这么说,没苏美尔文明,也就没后来的巴比论,亚述文明。
  
    开八苏美尔文明,偶们不妨换个方式,先不从苏美尔人到底从哪来的,苏美尔人什么时候建立了王朝这类问题开始,而是以对苏美尔时期著名的古城吾珥(乌尔)的考古为开篇。
  


作者:Su27侧卫 回复日期:2006-12-14 12:29:02 
  haotie


作者:有趣之极 回复日期:2006-12-14 12:34:31 
  牛啊,2个多小时,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创煮酒纪录,呵呵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01:2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二)
  
    乌尔(Ur)虽然在美索的历史上不是最重要的城市(相对来说乌鲁克,尼普尔的名气要大一些),但它的来头也不小,传说中的希伯来人的祖宗亚伯拉罕的户口就在乌尔,《圣经旧约》上就有对乌尔的书面记载。
  
    当时的乌尔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注入波斯湾的入海口,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后来因为幼发拉底河(现位于乌尔约10km处)改道,乌尔不在是河畔城市。现乌尔的遗址位于伊拉克的内地,巴格达以南纳西里耶附近,幼发拉底河的南部。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0° 95'和东经46° 5'。
  
    最早对乌尔进行考察的是意大利人彼特罗·代拉·瓦勒 (Pietro della Valle),他在1625年发表了亲临两河流域的游记。那时的旅行家的旅行可不象偶们现代人出行,挎个相机跑哪个地方拍个照,再听听导游背背词就算完事了,他们的旅行主要是考察而不是游览,瓦勒不但找到了乌尔并且把在乌尔丘(沥青土墩)上发现的楔形文字铭文砖带回了欧洲。
  
    瓦勒虽然发现了乌尔,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发现的就是传说中的乌尔,没有更进一步,在那溜了一圈挖了点砖头就走了。这也不能怪他,那时候没人认识楔形文字,所以没把他的发现跟《旧约》联系起来,自然也就没什么反响。
  
    到了公元1854年,英国驻巴士拉港的领事级官员J·E·泰勒再次对乌尔丘展开考察,他的成绩还算不错,发现了一座苏美尔时期的大金字塔神塔的遗迹,并从他发掘出的铭文考证出他挖的那个土墩就是世界上最早城市之一的乌尔。但到此泰勒对土墩表面的考察也就完了,后面的考古没他什么事。
  
    在20世纪之前的考古严格说并不能算做考古,一些疑似考古学家的目的只为找到文物好卖钱,研不研究跟他们没关系,说白了,这些人跟盗墓的没啥区别,只不过盗墓是暗着干,而这些人是明着来,东一榔头,西一锹,挖到哪算哪,见着有金有银就两眼放光,见到破罐破盆就当是空气,结果就是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多了一些文物,而古墓和遗迹,遗址被挖的一团糟,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还有一些考古学家因为缺乏技术,考古的成果也不是很大。不得不说乌尔的运气实在是不错,在考古技术不成熟的年代没有遭受掠夺性的发掘,虽然在地下埋的时间稍微长了点,但到了20世纪终于能在条件,技术相对成熟的时候重见了天日。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03:1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三)
  
    公元1922年,大英博物馆和宾西法尼亚大学资助对乌尔进行发掘,英国人查尔斯·伦纳德·伍利(1880~1960)被任命为负责人。
  
    这次考古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文物,而是要运用在二十世纪早期发展的考古学原则去进行发掘。这些新技术包括地层学的应用,即是根据古代文物被埋藏的土层来确定这些文物的年代;以及分区标绘测定法,即在发掘遗址时以纵横线条形成格栅来复盖全部遗址,这样就可以使每一个被发现文物的位置都能精确地标绘在图纸上。
  
    对伍利来说这次考古也有特别的意义,当年他曾是一名神学院的学生,曾想继承他老爸的事业做一名神职人员,所以他对宗教有相当的了解(专业的嘛),当他看到有关于的早先乌尔的报道就立马联想到《旧约》中曾经提到的亚伯拉罕的出生地--“迦勒底人的尔”,并把这次考古视做是给《圣经》注入新活力的机会。
  
    伍利虽然是个考古新手,但他的态度很端正,知道自己在干嘛:“我们的目标是去获得历史,而不是要去找回各种混杂一堆的珍品用来充实博物馆的陈列架。”
  
    所以伍利打算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开挖,因为乌尔在公元前6世纪是新巴比抡王国的一部分,所以为确定尼布甲尼撒二世加建了围墙的神庙院落的界限,伍利下令按他推测的路线的开挖两条壕沟。不过刚开始挖到的除了泥土还是泥土,伍利不死心,号召工人筒子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继续往深了挖,这下子算了找着门了,用伍利自己的话来说:“刹那间一些历史文物就开始展现了”。
  
    这次挖出的东西很丰富,有用粘土和石头做成的罐子、铜制工具和念珠,有些念珠是用黄金制作的;另一些则用被称为光玉髓或肉红玉髓的红色宝石和深蓝色的天青石(青金石)所制成。这些东西古时的美索可是相当昂贵的,因为都是进口货,光玉髓要从印度河河谷进口,而青金石则要从伊朗东部进口。
  
    看到了这些东西的性质和分布,伍利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推测,他开挖的地方是一块墓地。既然是墓地那就继续挖,这是一般人通常的反应,可伍利却猛喊一声:“STOP!”下令暂停挖掘。
  
    下达停止挖掘的命令并不是因为伍利的脑子坏了不想继续考古,而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因为暂停不是随随便便喊的,是有原因的,就是这个“STOP”为伍利带来了永久的荣誉。
  


作者:果子鲤 回复日期:2006-12-14 13:03:44 
  写的不错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04:2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四)
  
    伍利之所以会嚎那么一嗓子,是因为他做出墓地的判定之后猛的想起了亨利·谢里曼对特洛伊的考古(关于特洛伊考古的是是非非会在希腊篇中做详细介绍),其实最主要的也就两点,一是工人的素质问题,二是工人的专业技能问题。
  
    在早期开挖的时候,伍利就发现工人有偷窃行为,偷文物跟在超市偷点生活用品的性质可不一样,经济价值不说,这些文物的考古学价值就无法估量,工人们的素质又不能一下子提高,所以伍利采取了暂停的办法,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工人们偷的最多的就是贵重金属,偷到后按重量直接卖给了当地的金匠,伍利为了追回这些失物想了一招绝的,他在周六发薪水那天当众宣布,每挖出一条金项链就给一大笔现金奖励,这下子可让那些工人郁闷的不行,有的连薪水都没拿就跑到了金匠那边赎东西去了,因为伍利给的报酬是金匠的3倍,没人跟钱过不去,上交了不但能落个好名声,说不定以后还能评个劳模什么的,又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到了第二天,伍利的面前就堆满了金项链,由此失物大部分被追回。
  
    解决完盗窃问题,伍利着手解决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工人和考古学家的技术和经验问题。大大小小的各类补习班办了无数,基本都是围绕考古展开的,有时候也对工人们进行“思想再教育”,毕竟提高素质是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补习班的时间是按照偶们一般专业的大本标准来到,学制四年,在这四年里工人们不用干活,光学习就成,薪水还照发,所以伍利的喊停一下子就让考古工作停止了4年。
  
    四年过后,工人们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在这4年中,工人们受到了细致入微地发掘技术培训。学会了使用小型手工工具、刷子,甚至还有牙医使用的凿子。伍利当然也没闲着,除了做代课老师之外,他还耐心的编构了乌尔历史的大纲。
  
    伍利的制定出的乌尔时间表大致是:公元前5500年左右,乌尔已成为幼发拉底河河岸上史前时期人民的聚居地。公元前4000年,乌尔被建造成为被现代学者称为苏美尔人的城市之一。之后乌尔经历了诸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等的统治,直到公元前400年,幼发拉底河改道,乌尔最终被遗弃了。
  
    经过四年的准备,伍利考古队伍的技术和作风都有了很大改善,成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1926~27考古纪从而正式拉开了序幕。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05:5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五)
  
    考古工作恢复后很快就发现墓地包括了不同时期的两片独立的坟场。
  
    上面的那片墓地的使用时间约为公元前2350年~前2150年的阿卡德时代。而下面的那片墓地的使用时间要比上面的早好几个世纪,大约在苏美尔早王朝的晚期。
  
    调查发现,早期(苏美尔早王朝的晚期)的墓地分为两种形式的坟墓:简单的长方形井穴和具有比较复杂的穹隆顶砖的石墓室。伍利认为,前者是普通平民的墓穴,而后者则是君主和贵族的坟墓。
  
    普通坟墓里面陈设属于简约型,尸体的姿势仿佛在沉睡,寒碜一点的就裹个席子,稍微上点档次的,尸体外面加个木质或土质的棺材,要不就是个芦苇编筐,陪葬品也有,就是不多也不高档,无非就是一些珠宝首饰和个人用品,基本都是地摊货。棺材外面还放了一些食物和饮料作为祭品,至于是不是代表苏美尔人的来世说就不得而知了。
  
    从1927年到1931年,伍利和他的工人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总共挖到了1850个坟,其中的16座被归入王墓。
  虽然坟墓主人的身份有高低,墓的档次也有差距,但在伍利筒子并不嫌贫爱富,对大大小小的坟头一视同仁,该怎么整就怎么整,它把所有的坟都细致的用皮尺和罗盘标绘了出来。
  
    但一视同仁指的是态度,对那些大坟伍利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不过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盗墓工作者下手可比他早的多,除了给他留了个安慰奖--几片金叶子之外,其他能走的都带走了,不能带走的也都被毁坏了,在开挖的第一座王墓里,盗墓的同志还把能断定自己所处时代的东西留给了伍利-- 一把出自13世纪阿拉伯工匠的精美匕首。
  
    盗墓工作者虽然能耐大,但毕竟干的是见不能光的工作,不能光明正大的来个地毯式搜索,所以难免会有漏网之鱼。经过1926~27考古季的失落,在新的一季,伍利的考古撞了大运,他终于发现了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王墓。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07:1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六)
  
    这个王墓的开挖是以发现一长串的尸体开始的,其实也不能说是尸体,马王堆出土的辛追老太太那才叫尸体,伍利他们挖出来的是骨架,通俗点来说就是骷髅,只不过这些骨架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基本没缺胳膊少腿,并且这些骨架排满了两间相邻的墓室。
  
    其中一间墓室主人是一具女尸,从代表她身份的印章考证出她的名字--王后普阿比(印章上刻了她的名字),另外一间墓室则躺着一具男尸--无名,周围并没有能代表他身份的东西,学者们猜测他可能就是国王,也就是普阿比的老公。
  
    墓室里面的状况还不是那么惊世骇俗,墓室外面就不一样了,在通往墓室的整条道路都堆满了被杀死后殉葬的卫兵,侍从和动物的尸体,还有一些精美的殉葬物品。
  
    在疑似普阿比老公的墓里,伍利又经历了一次从满怀希望到失望的过程,盗墓工作者又一次先下了手,墓室里除了无名的骨架外,没发现其他任何尸体和珍宝,除了盗墓的看不上眼而没带走的一个赌盘和一只银制的和现今伊拉克南部沼泽地区的阿拉伯人所用的船只一模一样的船模外再没有见着他们物品。
  
    说来也挺有意思,这些盗墓工作者的本职工作是专业挖墓的,挖墓的跟盗墓的可是两个概念,前者从事的丧葬事业,干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工种,属于正当职业。话说回来,盗墓工作者还得感谢一下这些丧葬从业人员,没他们就没坟墓,人都海葬,水葬或是天葬了,连墓都没了,盗墓的还上哪盗去?所以必须得感谢,还得是发自肺腑的感谢。
  
    这些挖墓本来好好的在给普阿比挖墓,一不留神挖到了无名的墓(据推测普阿比比他老公死的晚),由于禁不起巨额财富的诱惑,一冲动就把无名的墓给盗了,虽说盗墓这行当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是新手,可下手一点也不含糊,该拿的不该的拿的全都带走,因为盗墓的跟墓主人同处一个时代,所以赌盘和船模这种很常见的东西对他们一点意义没有,说不定地摊上就有的卖,所以没带走就很正常了,洗劫完之后盗墓工作者用一个木箱(可能是装有普阿比衣服的箱子)盖住了盗洞,大摇大摆的回家分赃去了。
  
    普阿比的墓则要幸运的多,历经好几千年,躲过了一批又一批的盗墓者,终于迎来的它真正的发现者--伍利。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08:1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七)
  
    普阿比被安葬在无名的隔壁,她交叉双手安详的躺在木头棺材里,一头一尾各有一位“照料”她死后生活的侍女,而在墓室上方发现的一枚青金石的印章上刻了她的名字“普阿比”和头衔“宁”(王后的意思),以显示她尊贵的身份。
  
    虽然普阿比的头饰和首饰跟墓中其他女性所戴的饰物风格类似,但档次明显要高很多。身披一件有贵重金属和珠宝装饰的斗篷,其他个人饰物还包括巨大的金耳环,一把纯金的梳子,青金石和金制的发夹,动物形状的护身符和10和金戒指。
  
    其中最吸引人也是最能代表普阿比王后身份的是她的头饰:它包括一圈圈的金带以及带子上面有金环和金叶子构成的三层环饰。而这件头饰实在太大,以至于只能戴在假发上。
  
    虽然墓里的物品很丰富,但似乎墓室外面那个被伍利叫做“死人坑”的大坑更引人注目一点。在1927~28考古季伍利挖到了另一个王墓的“死人坑”装下了不少于74具尸体,而其中的64具为穿着鲜红色礼服的女性,这些尸体排列的相当整齐,并且在这些尸体上没有发现任何暴力的痕迹,再结合其他墓的情况,伍利给偶们展示了一种古老而且鲜为人知的丧葬方式。
  
    首先,国王或王后以及他们的侍从(有多有少)的尸体被扛进墓室,安置妥当后墓室门被封死。然后墓室外面的小院落里,早已有死的觉悟的殉葬者们纷纷摆好了POSE集体殉葬,至于用的方法可能是服毒,因为曾经在殉葬者的尸体附近发现过小杯子。
  
    这还是人殉的第一拨,等这些自愿殉葬者都死完了,送葬的就开始填土,第一次填的比较多,得填到只有墓室的园顶露出,然后举行祭祀,举行完就埋一个在仪式中殉葬者(第二拨)的尸体,接着用土夯实,接着继续祭祀继续埋人,直到差不多把坑填满,最后找点砖在最上面做个造型才算正式搞定。
  
    虽然这种丧葬方式在现代人眼里看来很残忍,但对那时候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荣耀,而且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死在国王,王后旁边的,没点身份想死那地方根本是不可能的。
  
    其后的时间,伍利陆续又发现了一些王墓和遗址,并且挖大了大量的文物,另外还曾发现了一个厚达8英尺(2.4m左右的淤泥层),虽然伍利认为他找到了史前大洪水的证据,不过据考证那只是一场美索地区的区域性大洪水。公元1934年,伍利结束了在乌尔的考古。
  
    虽然伍利的考古的结束了,但偶们的美索早期历史才刚刚开始。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09:4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八)
  
    要说起美索的早期历史,偶们得考虑一下时间范围,要没个范围往上推那就该把恐龙推出来了,就是推到8到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属更新纪)把尼安德特人扯出来也不是个事,所以偶们就选择性失明一下,公元前5000年之前的那些事偶们就不管了,随它去吧。
  
    既然美索这地方早就有人晃荡了,那苏美尔人也就算不得是最早的居民了,要算也只能算做是美索地区最早的文明的建立者,不过这一点也是有很大疑问的。
  
    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苏美尔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埃及文明最多算个平行文明,早不过美索文明),但苏美尔人自己或许并不这么认为,谁都想弄个冠军当当那是不假,不过要当也得是个货真价实的不是,虚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至于为什么会把苏美尔判定为冠军那还得从欧倍德文化期(又名埃利都/欧倍德文化期)说起。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欧倍德人在前人(萨马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埃利都/欧倍德一期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4800年),一期完了当然有二期(哈吉·穆罕默德/欧倍德二期,约公元前4800年~前4500年)三期,四期(约前4500年~前4000年)。
  
    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的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前3200年)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只有在这个时候偶们才能真正的明确苏美尔文明这个概念。
  
    在近东,最早的城市是建立在伊拉克南部的低地平原和沼泽上的,这一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舒美伦(Shumerum),到了现代才被叫做苏美尔(Sumer)。旧约则把这旮叫做示拿,也就是诺亚他们在洪水后安家的地方。
  
    再回到上面那个苏美尔文明是不是最早文明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欧倍德人跟苏美尔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欧倍德人到底是不是苏美尔人的先人,最早人们普遍认为苏美尔人是搬家到美索地区的,跟欧倍德人没啥关系,但后来的考古又显示出陶器的发展都是渐进式的,没有发现哪个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有突飞猛进的显著变化,于是部分人又掉转话头,认为苏美人是美索地区早期的土著,不是外来者,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实际情况谁都不能非常肯定的说清楚,出土实物?那只能代表某一段时期,没办法代表整个时期,所以偶们只能综合各时期的资料和考古发现做一个推测。
  
    很多人都对各民族的创始神话津津乐道,偶们中国有大神盘古挥斧猛劈混沌,砍出了一个未来。希伯来有上帝华仔神神叨叨,说什么就有什么,末了还来个大变活人。苏美尔人当然也有,不过并不是那么完整。
  
    简单来说(具体的会在讲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的神话和宗教的时候详细讲)苏美尔人的最早创世神话是神群P,胜者把败者的身体一分为二,就有了天地,然后胜者又把人造了出来,其他后期的版本也有跟偶们的创世神话差不多的混沌说。
  
    这些苏美尔的创世神话虽然动听,但对于偶们探究苏美尔人的起源问题帮助不是很大,不过苏美尔的一个另类的创世神话或许能给偶们一点启示。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10:5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八十九)
  
    这个另类神话的其实非常的简洁,就一句话:自古就有埃利都。
  
    其实把这句话看成是神话还不如看成是苏美尔人对自己来历的自我表白,也就是说埃利都在苏美尔人之前就有了,虽然这话听着别扭,但换一种说法情况就很清楚了,那就是苏美尔人从某个地方搬迁到美索地区的时候,一眼就瞧见了埃利都城。
  
    埃利都(Eridu)在古代美索地区可是个名城,旧约和其他很多古籍都有对它的记载,它可是两河流域城市之中当之无愧的NO1,不管历史还是宗教地位。埃利都现今(当然是遗址了)位于伊拉克南部乌尔(就是上文提到那个考古遗址)西南约20公里。
  
    既然埃利都是确实存在的,苏美尔人说他们瞅见了埃利都,那么情况也应该属实了,也就是说苏美尔地区是先有埃利都然后才有的苏美尔人,而埃利都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那么苏美尔人只能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搬迁到了两河流域,是外来者而不是土著。
  
    当然光有苏美尔人的一句话,说服力还是不大地,但从苏美尔的象形文字或者说是象形图案又能发现一些苏美尔人非土著的证据。
  
    在苏美尔的象形图案中,代表日,也就是太阳的图案很有意思,它的造型就象一轮红日从山间升起,苏美尔地区除了平地就是沼泽,要找座山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找到了那也属于三等残废,海拔有限,不过倒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时间锻炼身体,要看到日出山头那种景观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不怎么人们喜欢登高山看日出呢?矮山要能看何苦还废那么大劲爬?
  
    苏美尔人只有在经常看到日出山头那种壮观是景象才会把所见到的变成自己是文字符号,那么什么地方才能经常看到这种景象呢?答案是山区,而且是自己生活是山区,上古的人民群众可没什么闲情逸致去观光旅游,所以不会大老远的从平地跑山上去看日出,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苏美尔人原先是住在山区的,是山民。
  
    那么苏美人到底发源于哪呢?那个地方是不是真是山区呢?
  
    有一个地方偶们得首先考虑,那就是传说中的伊甸园,找到了伊甸园,或许苏美尔人起源问题的答案也就有了,那么,就让偶们开始寻找伊甸园的探险之旅吧。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12:2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
  
    自从有了《旧约》,伊甸园的故事就开始为人所知,等到有了基督教,伊甸园更是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在人们(特别是西方人)的心目中,伊甸园俨然成了人类发源地的代名词。
  
    关于伊甸园是否真实存在,从古至今人们就没停止过互掐,有时候情况跟现在的某粉跟某黑掐架差不多,那叫一个热闹,不过掐到现在还没有个最终结果。
  
    大多数的伊迷都是教徒,因为信教所以认为伊甸园是真实存在的,至于伊甸园在哪,那就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了,不过他们还是很希望去那个“乐园”的。
  
    伊黑们的观点则很明确:伊甸园是神话中的东西,神话都是假地。是不足信地,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有部分伊迷的观点是非常值得偶们推崇的,这一观点不但在研究《圣经》中各类神话故事有效,对其他各类神话也具有同样效果,这个观点就是:
  
    神,是神化的人;神话,是神化的历史。
  
    只有抱着这种观点,才能更真实的认识神话及传说,有神论者的逮着就拜和无神论者的碰到就黑,对于揭开神话背后隐藏着的东西都是毫无益处的,只有本着“神即神划之人,神话即神化之历史”这一思维方式的人才能真正破译神话的密码。
  
    当然偶们现在说的是神话以及传说,对于诸如灵异事件之类暂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下面偶们就以这个观点来揭开伊甸园之迷。先看一段旧约·创世纪中有关伊甸园的描述:
  
  耶 和 华 神 在 东 方 的 伊 甸 立 了 一 个 园 子, 把 所 造 的 人 安 置 在 那 里 。 2:8
  
  耶 和 华 神 使 各 样 的 树 从 地 里 长 出 来 ,可 以 悦 人 的 眼 目 , 其 上 的 果 子 好 作 食 物。 园 子 当 中 又 有 生 命 树 和 分 别 善 恶 的 树 。 2:9
  
    就以上文字再加上其他有关伊甸园的传说,看起来伊甸园真是好地方,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14:0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一)
  
    旧约和其他传说把伊甸园夸的象朵花一样,要什么有什么,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不过不管怎么看都觉得不是象是说人类的发源地,而是像在给某疗养院或风景区打广告。
  
    说伊甸园风景好那是没错,不过风景并不能代替所有,就拿伊甸园里面的人来说,过的那叫什么日子,整个一混吃等死(当然在伊甸园死不了,那就更麻烦了)的典型,没善恶观念,理想之类的高档货就更不用说了,唯一能干的就是裸奔,还是那种持续性的,从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中间除了裸奔,这样的日子能有现在有谁喜欢去过?就算去了觉得闷了拉个宽带找人上网聊天,那也被称之为裸聊。
  
    所以说伊甸园MS天堂,实际却不是,去那疗养段时间倒是不错,要是长住就不行了。
  
    以上的这些都是从神话展开说的,是把历史经过艺术加工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嘛。可以理解,那么真正的伊甸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又在哪捏?
  
    很多人都对伊甸园的位置做出过判断,不过意见并不那么统一,说哪的都有,有说在非洲的,有说就在两河流域的,有说在中国新疆的,还有说是在某个火山岛上的,这些说法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还是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伊甸园位置的线索,还是得从旧约·创世纪中去寻找:
  
  有 河 从 伊 甸 流 出 来 , 滋 润 那 园 子 , 从那 里 分 为 四 道 。2:10
  
  第 一 道 名 叫 比 逊 , 就 是 环 绕 哈 腓 拉 全 地 的 。 在 那 里有 金 子 ,2:11
  
  并 且 那 地 的 金 子 是 好 的 。 在 那 里 又 有 珍 珠 和 红 玛 瑙。2:12
  
  第 二 道 河 名 叫 基 训 , 就 是 环 绕 古 实 全地 的 。 2:13
  
  第 三 道 河 名 叫 西 底 结 , 流 在 亚 述 的 东 边 。 第 四 道 河就 是 伯 拉 河 。 2:14
  
    也就是说只要找到四条河:一比逊,二基训,三西底结,四伯拉河,就能确定伊甸之地的位置,那么找到伊甸园的地址迷团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要按照旧约上的名字,这四条在现在的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原因就是河的名字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四条在旧约中出现的河现在的名字叫什么呢?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14:5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二)
  
    《旧约》在介绍这四条河的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从详细到简单,换个角度来说,是按照人们的熟悉程度的来介绍的,不熟悉的详细点,熟悉的那就简单点,就象介绍偶们的长江,黄河,一说人就知道,不用那么絮絮叨叨的把地理位置扯个没完,所以要确定这四条河,得先从最熟悉的入手。
  
    最熟悉的是哪条?当然是第四条伯拉河了,很多中东的古籍都提到过这条河,特别是《圣经》,提到的次数那就多了去了,只要稍微动下脑子就能猜出来,中东地区最有名的河是哪两条了(另外一条就是第三条西底结)。
  
    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两条河的名字就跃然纸上了,没错,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那么这两条河到底对应的《旧约》中的名字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有的英文版本中已经把这两条河的名字清清楚楚的写出来了,第三条河是底格里斯(Tigris),第四条则是幼发拉底(Euphrates)。而在另外一些英文版本中这两条河Hiddekel和Euphrates,还有的英文版本中的名称则Hiddekel和Phrat,那叫一个乱哦。
  
    归根到底都是翻译惹的祸,《旧约》最早是由希伯来文写成的,然后被译成了希腊文作为畅销书进行传播,后来随着基督教的扩散又被翻译成了其他很多国家的文字,就是因为早先是版本不少,所以在后来翻译的时候因为原始版本的不同,所以造成了大量文字不一的情况,这两条河就是这样。
  
    中文如果按照希伯来文音译,两条河译作“西底结”和“伯拉”,英文版本如果也是音译的话就是“Hiddekel”“Phrat”,但如果按照其他文字或是现代读音翻译的话那名字就多了去了,综合各版本可以确定:
  
    第三条河西底结就是底格里斯河,第四条伯拉河就是幼发拉底河。
  
    再从其他资料证明一下,伯拉河就不用说了,资料多如牛毛,再看下底格里斯,是不是“流在亚述东边”。偶们都知道亚述民族或是亚述帝国都是因亚述城而得名的,并且帝国的版图时大时小,非常的不确定,要确定位置是相当麻烦的,所以旧约中提到的“亚述”应该是亚述城,范围小定位才能精确嘛,很显然,亚述城就位于底格里斯河的西岸,也就是说底格里斯河在亚述东边没错。
  
    第三,四条偶们很熟悉的河论证好了,下面就该挑战难度高一点了,因为难度是从下往上地,第一条比逊河虽然介绍文字多一点,但无疑它是最难找到的,那偶们就从第三条基训继续往下论证。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17:3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三)
  
    后两条河,历来人们的争论就是不是很大,因为更方面的证据实在是太多,至于有发散性思维说这两条河在其他地方的,偶们还是应当鼓励的,谁都没百分之百的把握说自己的结论一定正确,因为偶们都不是亲历者,都是靠史料推断出来的。
  
    对于基训,偶们就不能像后两条河那样,用不同的《圣经》版本比较一下,或是参考一下现代的一些大众读物就能论证出来的,偶们还是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古籍资料的分析来得出结论。
  
    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一个特定的名词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再困难偶们还是得找不是,基训的答案就在早期的《圣经》词典和注释中,有一个名词非常值得偶们关注,它就是“基训-阿拉斯”(Gihon-Aras),这条信息非常关键。
  
    从这个词偶们可以看出,基训和阿拉斯不是同一条河就是两条靠的非常近的河,基训暂且不说,阿拉斯河是确实存在的,阿拉斯河,现在又被叫做阿拉克斯河(Araxes)或Araks,发源于土耳其东北部的宾格尔山,曲折东北流,构成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阿塞拜疆界河,在阿塞拜疆境内汇合库拉河后,注入里海。长1,072公里,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
  
    阿拉斯河既然流经伊朗,那肯定能和波斯扯上点关系,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波斯人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把阿拉斯河叫做“吉崇-阿拉斯”(Jichon-Alas)。到了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徒扫荡高加索地区那会,阿拉斯河被称做了“基洪”(Gaihun)。
  
  “基洪”(Gaihun)和“基训”(Gihon)两个词实在是太象了,而且中间又有过渡阶段(波斯人的叫法),再有一个原因,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关系是扯不清楚的,《圣经》中的一些人物或事物换个叫法就被写入了《古兰经》,所以“基洪”和“基训”有细微的差别很正常。
  
    经过以上这些论证基本可以认定阿拉斯河就是《旧约》中所提到的第二条河基训,不过光从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之间的联系并不能很充分的证明,这就要考虑另外一个线索了,那就是“环绕古实全地”,只要再把古实之地找不出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先寻找古实之地之前,偶们还是先把第一条河,也就是比逊找出来比较好,因为现在说的都是河,冷不丁的冒出个地来有点不突兀,再说比逊那边还有个“哈腓拉全地”,把河跟河搁一块,地跟地搁一块,看着就舒坦。
  
    现在四条河已经确定了两条,基本确定了一条,还剩最后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论证尚未成功,筒子仍需努力啊!
  


作者:至尊笨 回复日期:2006-12-14 13:17:58 
  此帖加精,列精品文章。请各大出版社联系探讨出书事宜。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19:1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四)
  
    比逊河,一条神秘的河流,除了《圣经》极其相关刊物外,其他古籍(已经发现且能读懂的)并没有这条河的记载,难道这条河人间蒸发了?答案是NO,这条河还健在。
  
    虽然健在,但要把它找出来还真不容易,这不有筒子就找到新疆去了,论证过程偶们先不谈,光说结论:比逊河=墨玉河,当然其他三条河也整新疆去了,不能不说这一结论相当刺激,不过刺激终究不顶事,考古并不是大话西游,想怎么扯就能怎么扯地。
  
    偶们还是回到先前是思路,从中东地区找线索吧,即使找错了也没多大关系,起码还靠点谱。
  
    既然古籍里面都找不到比逊河,那么百度,google之类更帮不上什么忙了,或许比逊的密码就藏在“比逊”这个词中。
  
    下面偶们来做个文字游戏,把比逊(Pishon)起首的辅音字母P去掉,剩下()ishon ,再用发音学的通常规律(即sh可由s或z代替,o可以由u代替),那么比逊就变成了()izhun ,再在括号中代放入一个元音字母U,一个新词就出现了,Uizhun(乌遵)。
  
    把唇元音U和唇辅音互换虽然牵强,但并非无例可考,在乌尔米耶湖(现伊朗境内最大湖,位于伊朗西北部的陷落盆地内,为内陆咸水湖)的古迹比斯德里(Pisdeli)就是从其古代名Uishteri变化而来的(U变成了P,t变成d,r变成l)。
  
    通过以上文字游戏,偶们知道了比逊在原来的名字叫乌遵,比逊河=乌遵河这个等式应该是成立的。
  
    知道乌遵河事情就好办了,因为乌遵河还有一个名字是偶们比较熟悉地,那就是克孜勒乌赞河(Kezel Uzun),意思是“长长的金子” ,这就跟《旧约》里是“金子”问题对上了,发源于萨罕德山(乌尔米耶湖东边的一座死火山)和伊朗库尔德斯坦省省会萨南达季附近的扎格罗斯山一带的几处泉水。
  
    转了老大一个圈终于把比逊河的真身找出来了,那叫一个累啊,至此,伊甸四河已经全部找到,它们是:克孜勒乌赞河(比逊),阿拉斯河(基训),底格里斯河(西底结),幼发拉底河(伯拉河)。
  
  


作者:ttttstttt 回复日期:2006-12-14 13:20:07 
  Mark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20:4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五)
  
    四条河都找到了,那么接下来该找“古实”和“哈腓拉”这两地了。
  
    《旧约》中提到的这四条河的源头的源头都在凡湖和乌尔米耶湖一带地区,这一地带的曾用名是“亚美尼亚”(Armenia)。
  
    筒子们注意了,这个“亚美尼亚”可不是现在的亚美尼亚共和国,而是一个广义的称呼,它东边是伊朗的阿塞拜疆省,南边是库尔德斯坦,西边是东土耳其,北边才是现在的亚美尼亚。这一地区的另外一个名字那偶们就很熟悉了,因为它就是亚述的死对头乌拉尔图王国所在地--乌拉尔图。
  
    既然四条河的源头都在这一地区,那么“两地”就也应该在这一地区或是离这一地区不远了,有筒子可能认为偶这纯粹是废话,就比逊和基训这两条河垫底,还怕不能找到这“两地”吗?问题恰恰就出在了“两地”之一的“古实之地”。
  
    “古实”这个词在《旧约》中出现的次数不在少数,并且除了《创世纪》中提到的“古实之地”略有疑问外,其他的“古实”指的就是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就因为这就有人认为伊甸园在非洲,尼罗河就是基训。
  
    不过就因为这就选择性失明,一秆子打掉另外三条河显然是不对地,也是不合逻辑地,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基训河围绕的“古实之地”和其他的“古实”根本不是一档子事,此“古实”非彼“古实”也。
  
    解决了两个古实的冲突的问题,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阿拉斯河(基训)围绕的是上文曾经提到过的乌拉尔图,确切的说,能称的上是环绕的就是现在的阿塞拜疆。
  
    要找哈腓拉,就得找出产金子,珍珠和红玛瑙的地方,根据地质资料,克孜勒乌赞河(比逊)上游广大地区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金矿当然少不了,并且很多地名,河名都带“金”,而这一带产宝石的是安古兰地区,虽然安古兰地区至今还没发现“红玛瑙”,不过只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旧约》显然是不合适的,“红玛瑙”到底是哪种石头现在还没定论,安古兰地区倒是出产了一种原先认为只有在阿富汗才有的青金石,人们对青金石的认识和利用显然是超过真正的红玛瑙的。
  
    所以偶们大致可以判断出《旧约》中的古实之地就在阿塞拜疆,而哈腓拉之地基本就在伊朗的安古兰山区。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22:2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六)
  
    虽然“四河两地”算是找着了,不过这些河啊地啊跟伊甸之地并没有位置上的位置关系,古实和哈腓拉在不在伊甸范围之内都没说清楚,不过还有一条线索提到的地方倒是跟伊甸有直接的位置关系,那就是《创世纪》中务农的该隐杀把他弟弟放羊的亚伯宰了之后被华仔赶出伊甸的那段:
  
    于 是 该 隐 离 开 耶 和 华 的 面 , 去 住 在 伊 甸 东   边 挪 得 之 地。4:16
  
    这段文字告诉偶们该隐被赶出了伊甸之地后住在了一个叫挪得的地方,为什么那么肯定是被赶出了伊甸之地而不是伊甸园呢?这是因为该隐的老爸亚当和老妈夏娃先前已经被赶出了伊甸园了,再往外赶肯定了出了伊甸的范围,所以说挪得之地的西边就是伊甸了。那么挪得之地又在哪呢?
  
    看一下中东地图,偶们会发现,先前找到的古实和哈腓拉,不管属不属于伊甸,再往东不远就该到里海,华仔总不能把该隐往海里赶吧,所以挪得之地应该在里海的西边。
  
    挪得(Nod),西伯来原文有漂泊的意思,跟英文中的“打盹”,“瞌睡”可是没多大关系地,既然挪得之地在里海的西边,那偶们就应该在里海以西找这个“漂泊之地”。
  
    在伊朗阿尔达比勒的北边还真有这么一个符合条件的地方--挪奎迪(Noqdi)区,那地方有几个村子就叫挪奎迪。阿尔达比勒的东边还有一个小镇叫挪阿迪(Noadi)。粗看这些地名只是和挪得有点象,说它们有直接联系似乎太牵强了。
  
    不过要是知道这些地名的意思再把他们联系起来就不会那么牵强了。偶们注意到,这两个地名最后都是以“i”结尾的,这个“i”在阿拉伯语中表示“属于...的”,比如说“伊拉克人”(Iraqi)就是属于伊拉克(Iraq)的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偶们能把这两个地名读做“属于挪奎得(Noqd)的”和“属于挪阿得(Noad)的”,现在可以看出这些地名和挪得(Nod)之间的联系了吧。
  
    所以偶们可以确定挪得之地就位于厄尔布鲁士西边的平原,阿尔达比勒城一带。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23:4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七)
  
    现在偶们有了“四河三地”,再确定伊甸之地的位置就容易多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偶们有理由相信,伊甸之地就位于偶们上文提到过的“亚美尼亚”地区,而它的中心则在乌尔米耶湖。
  
    伊甸地的范围大致确定了,下面偶们就该找正主了,就是那个传说中的裸奔之地--伊甸园。
  
    伊甸园顾名思义,就是伊甸之地上的一个园子,《旧约》上也是这么说地,再找那个园子之前,偶们先得整明白“伊甸”(Eden)这个词是咋来地,到底是啥意思。
  
    “伊甸”这个词要问基督徒。一般的回答都是“快乐”,“伊甸园”就被叫做“快乐之地”,那么就使得一个等式成立了:“快乐之地”=“裸奔之地”,再往下推,快乐就等于裸奔,所以有对裸奔这种行为艺术看不顺眼的筒子大可不必,人就图一个乐,没虾米可指责地。
  
    不过话说回来,把“伊甸”解释成“快乐”也是有一定道理地,因为在希伯来文有一个词“hadan”,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快乐”,有种观点认为“Eden”就是由“hadan”发展而来地,至于是怎么发展地那倒没说,不过这俩词长的也不是那么像,要按血统最多算个旁系,硬要等同起来太牵强了。
  
    既然希伯来那边靠不住,那偶们就得找靠谱的来解释“伊甸”的意思,要不先前找这个,寻那个,推理这个,论证那个的,到头来连“伊甸”是啥意思都没整明白那不白瞎了?所以偶们必须发扬有困难要上,没有苦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地精神把“伊甸”这个词的意思给整明白喽。
  
    不过很可惜的是,直到现在“伊甸”这个词在除《圣经》外的其他古籍中都没有发现,但发现了一个疑似的词,这个词苏美尔语中叫做“伊丁”(Edin),在阿卡得语中则被叫做“伊迪(Edinu),最早是在一篇描写俩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城市掐架的帖子中出现地,这个“伊丁”指的就是两城市之间的一片没有文明的荒原。
  
    “伊甸”(Eden)和“伊丁”(Edin)这两个词实在是太象了,就算不是同一个词,也应该是直系,所以“伊甸”最靠谱的解释是“开阔的平原”或是“荒原”,那么“伊甸园”就可以看做是“平原”或“荒原”上的一个区域。
  
    大致知道了“伊甸”的大致含义,对偶们探寻伊甸园的帮助是有一点,不过不是很大,要找还是得从《创世纪》中找线索,谁让伊甸园是《创世纪》整出来的捏。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24:5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八)
  
    先看两段《创世纪》中对“裸奔之地”的描述:
  
    耶 和 华 神 在 东 方 的 伊 甸 立 了 一 个园子 2:8
  
    耶 和 华 神 使 各 样 的 树 从 地 里 长 出来 , 可 以 悦  人 的 眼 目 , 其上 的 果子 好 作 食 物 。 2:9
  
    从第一段偶们可以知道,这个“裸奔之地”就在“伊甸”的范围之内;第二段说的是这地方还有树,先不管是不是华仔种的,反正有树是没错的,MS还有不少是果树,照这么看来这地方并不是一个露天运动场,好歹绿化的覆盖率还是不错地。
  
    光有这两段说明要找“伊甸园”的地理位置火候还差点,就目前这情况,要在伊甸之地找个果园难度着实不小,主要原因就是范围太大,不好找。
  
    整段整句的是说明文字找不到,偶们可以抠字眼,反正先前找河的时候已经有经验了。
  
    《创世纪》中并没有“伊甸园”这个名词,有的只是“园子”(Garden,英文版)这个词,在公元前4世纪的那本畅销书(就是“七十子文本”)中就把园子一词译做“paradeisos”,这个词看着熟吧?偶们在讲“空中花园”的时候就提到过这个词,当然“伊甸园”和“空中花园”可没什么亲缘关系,一个非人造,一个人造,再怎么扯也扯不到一块地。
  
    “paradeisos”这个希腊单词来源于波斯“pairidaeza”,意思是“被围住的公众地”,这么一来,这个“园子”可以看成是“一个用某种东西围起来的一片区域”。
  
    一般来说,要围住一片区域,不外乎两种方法,档次低点的用篱笆,高档次的则用墙,不过华仔什么来头,用那篱笆和墙太掉身价,再说也不现实,所以把这个“园子”围住的肯定不是人造的东西,要不也不会把华仔抬出来,那么这个“某种东西”最大的可能就是山,也就是说“伊甸园”是在一个山谷之中。
  
    现在范围又缩小了一点,起码知道该在山谷中找,“伊甸之地”是有山谷,不过不止一个,而“伊甸园”却只有一个,没听说还有“伊甸园Ⅱ”,“伊甸园Ⅲ”的,所以还是得再结合先前的一些论证(四河和一些地形特征)继续缩小范围。
  
    通过先前的论证,偶们在“伊甸之地”的东半部还真找到了一个符合特征的地方。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26:1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九十九)
  
    紧邻乌尔米耶湖东边有一个深谷,北,东,南三面都是白雪皑皑的群山,在谷地流淌着一条河,现在被叫做阿迪河或“苦水河”。
  这个谷不但土地肥沃,最关键的这地方还有大量的果树,但光地貌特征相似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好,从阿迪河的古名上偶们又找到了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阿迪河的古名叫“梅丹”,“梅丹”是波斯语,有“围住的园子”和“有墙的花园”的意思,这就把河名和地名整一块了,不说这个谷百分之百是偶们要找的“伊甸园”,可能性绝对超过九成。
  
    再看下地貌情况,大不里士北边的施库山把伊甸和古实分开,南边的萨罕得死火山又将梅丹谷和流经哈腓拉的克孜勒乌赞河(比逊)分开。
  
    所以说,“伊甸园”就在现伊朗北部的阿迪河谷(古称梅丹河谷),其中心为这一地区的首府大不里士。
  
    这个大不里士来头着实不小,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这条丝路可不是西汉张赓开的东起长安的那条,而是由四川经云南过伊洛瓦底江,至缅甸北部的孟拱,再渡亲敦江到达印度东北的莫帕尔,然后,沿恒河流域转人印度西北,至伊朗高原的“西南丝绸之路”,比西汉的那条要早的多。
  
    这地方(“伊甸园”)以前的气候要比现在湿润温暖的多,并且绿化覆盖率极高,又有野果和水源,那是相当适合人类居住地。
  
    该找的偶们都找到了,不过不能把偶们找“伊甸园”的最终目的忘了,偶们并不是要去“裸奔之地”旅游观光,或是没事来个解密《圣经》,偶们是要找出苏美尔人到底是从哪发源地,既然“伊甸园”找着了,接下来就该挖地三尺找遗迹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27:5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
  
    要在“裸奔之地”找点遗迹,遗址还真不容易,正应了那句话“前途光明偶看不见,道路曲折偶走不完”呐。
  
    就拿“裸奔之地”的中心大不里士来说,现在的发展的那叫一个盲目,古时那么有名的一个城市现在楞给整成一个毫无生气的工业城市了,不卖地毯改卖地砖了。该拆的都拆了,不该拆的也给拆了,再加这地方时不时还震那么一下子(特别是公元858年,1041年和1721年的三次大的),不要说史前遗址了,就连现代遗址都成渣了。再说又隔了好几千年,沧海都变工厂了,遗址就更没法找了。
  
    “中心”是这样,其他地方也没好哪去,偶尔找到个破罐烂瓦,对考古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在这样的条件下找遗迹,遗址,困难还真不小,既然找遗迹,遗址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那在史料中找找或许会有发现也说不定。
  
    在苏美尔的恩麦卡尔和卢加尔班达的史诗中,有一个王国引起了偶们的兴趣,它就是在扎格罗斯山那边,被苏美尔人称为“阿拉塔”(Aratra)的神奇王国。
  
    阿拉塔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因为它的神秘,另一方面就是它跟苏美尔人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苏美尔史诗中,阿拉塔被描绘成一个富的淌油的黄金国度,并跟苏美尔人在美索建立的国家保持着贸易关系。现在的伊拉克用石油换食品,以前的苏美尔国家可是用食品换奢侈品。弄几头中亚野驴拉几辆大篷车载点谷物到阿拉塔晃那么一圈,能换回大把的矿石和次贵重宝石。
  
    苏美尔人不光跟阿拉塔有经济上的往来,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也不含糊,MS两国还是同根生地,也就是说苏美尔人有很能就是从阿拉塔挪到美索的,不过没啥直接的证据,最多也就是个猜测。
  
    除了阿拉塔,在“亚美尼亚”地区还有一个疑似文明值得注意,那就是差点用乱棍把老师傅亚述K死的乌拉尔图的前身,先前活动于米道扬阿卜平原(阿拉塔王国)也在这个平原,后来又集体拆迁到凡湖地区的几个部落。
  
    不过这几个部落搞搞拦路抢劫这类没技术含量的粗活还行,要让他们孕育出真正文明或是文明的创始人就勉为其难了,所以这群文盲跟苏美尔人也不是一伙地。
  
    晃悠了半天,还是没整明白苏美尔人的原产地,看来在远东地区找希望不大了,有个叫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美国哥们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既然美国哥们那么热心的要把偶们中土跟苏美尔人扯上关系,那偶们不妨就在偶们家里转转,看看能不能找点靠谱的证据,没有的话也没关系,常回家看看是很应该的。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30:55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一)
  
    要说苏美尔人和偶们中国人的相似之处倒还能找出一些地,暂且不考虑那个美国哥们扯到的语言问题,因为苏美尔语怎么看怎么不象汉语,再说了光凭语言就把两者扯到一起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抛开语言,拿头发来说,苏美尔人自称是黑头人,偶们炎黄子孙头发的颜色那不用说了(少数民族暂且不论),不过暗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头发颜色都是黑的,而且苏美尔人是暗白种的可能性要大于黄种,所以用发色来拉关系显然不行。
  
    除了发色,还有一个重量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医术。苏美尔的医术跟后来的巴比伦,亚述的跳大神医病完全是两码事,跟偶们的中医倒是十分的相似。
  
    中医是属于偶们中国的,这一点除了哭着喊着要把中医申遗的泡菜们不承认之外,其他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但就在4,5千年之前,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掌握了类似于中医的医术,这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巧合吗?
  
    除了这两个相似之处,其他诸如出土文物之类的证据不管有没有,暂时都还没发现,所以说苏美尔人的原产地在中国的可能性有,不过不大,起码起“亚美尼亚”要小。
  
    这么一来,苏美尔人的身世还是一个未解之迷,在没确凿的证据出现之前,偶们只能以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千纪末,前3千纪初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并创建文明来作为苏美尔历史的开端了。
  
    美索早期的史事顺序误差是相当大的,用不同的计算法差几十甚至上百年那纯属正常,这就给偶们解读历史造成了困难,这还算好的了,要拿那个著名的《苏美尔王表》来做参考,那误差就海了去了。
  在大洪水之前(不是那场灭世洪水,只是一场地域性的大洪水,基本就是伍利在乌尔发现淤泥层的那场),阿鲁利姆(在位28800年,埃利都),阿拉勒伽(在位36000年,埃利都),(恩)门鲁安那(在位43200年,巴得提比拉),(恩)门伽勒安那(在位28800年,巴得提比拉),牧人杜姆兹(神)(在位36000年,巴得提比拉),(恩西)帕吉安那(在位28800年。拉拉克),(恩)门杜尔安那(在位21000年,西帕尔),乌巴尔图图(在位18600年,淑鲁帕克),五城八王,总共统治了241200年。
  
    暂且不论这八个一把手是否真实存在,就他们的统治的年数已经不在人力范围之内了,看来《圣经》里的人物活个几百岁已经很厚道了,不象苏美尔人动不动就活个几万年,生命力着实不弱。
  
    既然苏美尔人的王表太不靠谱,那偶们要确定时间只能寄希望于那个在苏美尔人到达美索之前就存在的城市--埃利都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32:0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
  
    埃利都(Eridu)的遗址现位于幼发拉底河西部,乌尔西南12英里处,大约建于公元前4500年,人口约有4000多,在当时属于超级大城,一般城市也就几百号人。
  
    埃利都早先是个港口城市,后来因为波斯湾的潮起又潮落,外加幼发拉底河闲着没事就改改道,搞的埃利都时废时兴,没个安稳,最后波斯湾只顾着潮落,幼发拉底河也撒了欢的越流越远,埃利都这个苏美尔人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城”被彻底报废。
  
    既然埃利都建于公元前4500年,那么苏美尔人到达美索的时间撑死了也就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紧跟着苏美尔人到达美索的是从叙利亚一路开过来的从事游牧行业的阿卡德人,他们是闪族的一支,长的跟现在的阿拉伯人差不多,长脸钩鼻,多须发,语言为阿卡德语。
  
    阿卡德人到达美索的时候(公元前3千纪初),苏美尔人已经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城邦),实力不是一般的强,阿卡德人一见是这么个情况,自知自己实力不济,话也不多,喊着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跟苏美尔人和平共处了6,7个世纪。
  
    除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以外,“和谐社会”的成员还有约在公元前2190年K掉阿卡德王朝的古提人,于公元前17世纪征服上美索不达米亚的胡里特人,当然还少不了建立古巴比伦王朝的亚摩利人和恐怖分子亚述人,因为当时的苏美尔人的强劲实力摆在那儿,其他民族也没怎么折腾,大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各忙各的,倒也相安无事。区别是苏美尔人忙掐架,其他民族则是忙发展。
  
    苏美尔国家(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城市周围有若干个村镇。但规模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各国的王有的称“恩(EN),或“恩西”(ENSI),还有的称“卢伽尔”(LU.GAL)。
  
    恩和恩西都是国家主神代理人的称号,职责为代神理财、管理神庙经济、主持修建公共工程等。此外,可能还拥有军权和司法权。卢伽尔原意为“大人”,后才有“主人”和“王”的意思。最初可能只是在发生战争等紧急情况时临时选举的“独裁官”,后来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而逐渐演变成常设职位。
  
    卢伽尔和恩西的职位一般都是世袭的。相比之下,卢伽尔的权力更大一些,只有强大的国家的一把手,才有资格称卢伽尔。
  
    这么多的国家一个挨一个的挤在两河流域南部的一方土地上,不出事那才怪呢,两口子过日子尚且不能避免吵架拌嘴,国家之间的掐架那就更避无可避了。
  
    这些苏美尔国家都是武大郎开店--见不得高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不自在,老爱犯红眼病,见到别人地盘大,粮食多,房子造的漂亮,心里就不平衡--“七十斤的妈妈生出一个三百斤的大胖小子,虽然也高兴,总觉得像妖怪!”
  
    刚开始还只是吵,立个“耻辱柱”什么的,后来一看光嚷嚷不管事,别人的人气照样噌噌往上串,脸也不要了,“排开两股一跃而上”,直接开打。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34:0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
  
    现实总是跟理想有差距的,并不是谁挑起矛盾去K别人一定就能胜利的,别人老老实实的自力更生,又没造假,凭啥挨揍?先是挨揍方希望和谈,把矛盾扼杀在萌芽中,可“红眼方”不干,仗着自己有点实力,非得打,既然对方就是找茬来的,矛盾无法调和,再费口舌也毫无意义,那就掐吧,WHO怕WHO啊!
  
    先是互掐,接着就是混战,哪天不不掐就觉得浑身不舒服,掐着掐着就掐出了经验,各邦都筑起了城墙,家家备有武器,马甲无数,平时安居乐业,挑刺拍砖不亦乐乎,掐时披坚执锐,那叫一个猛。
  
    掐架时利害一致的城邦还结成了攻守同盟,推出最强最强的国家为盟主,负责调节盟国之间的关系,其他国家紧紧的团结在盟主周围,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邦的拍砖掐架。
  
    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乌尔比较强盛,但实力也只是超出其他城邦一点而已,乌尔虽强却并没有能力统一美索,最多做个和事佬,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候其他城绑都会买乌尔的面子,所以各城邦日子照过,架照掐。
  
    就这么掐掐停停,好好坏坏,霸主换了好几茬,直到公元前25世纪,拉格什王国出了一个军事天才--国王埃那吐姆(Eanatum)。这哥们长的虎背熊腰,骁勇过人,PK时左手提剑,右手拿盾,不是冲锋就是殿后,士兵们跟着他指哪打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拉格什王国的实力由此在苏美尔各城邦中脱颖而出。
  
    公元前公元前2470年,乌玛国王乌什联合基什和阿克沙克,砸坏了公元前2600年,基什王麦西里姆以霸主身份出面调停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的边界争端时在两国边境立的界碑,入侵拉格什。
  
    埃那吐姆可不是好惹的主,他不去揍别人已经是好事了,哪还人轮到别人揍他?他立马召开全民大会,经过一翻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率兵把三国联军K了个满头包,取得了拉格什保卫战的胜利,这还没完,埃那吐姆越K越来精神,又带兵上乌玛旅游观光了一回,揍的乌玛哭爹喊娘,最后乌玛不得不割地赔款,并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加发表道歉声明,这才使的乌玛避免了直接被拉格什给KO掉。
  
    为了纪念这次大捷,埃那吐姆在边界竖起了一块高1.8m,宽1.3m的石碑,因碑上刻有飞翔的秃鹫叼走阵亡将士脑壳的场面,所以这块石碑就被称为了“埃那吐姆鹫碑”。
  
    经此一战,埃那吐姆掐架上了瘾,带了小弟在美索横冲直撞,谁不谁就揍谁,其中包括了当时最强的两个城邦--南方的乌尔和北方的基什,渐渐使拉格什王国成为了美索的霸主。
  
    就这样拉格什的好日子过了一百多年,卢伽尔安达(Lugalanda)(约公元前2384年~前2378年)坐上了拉格什一把手的位子,虽然当时的拉格什已成为地区性的强国,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人口也有15W,表面看上去很风光,国家内部却出现的致命的隐患。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35:2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
  
    在讲拉格什国内隐患的时候有必要介绍一下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经济体制。
  
    偶们已经知道,苏美尔城邦最高元首被称为“恩”或“恩西”和“卢伽尔”或是“丧佳”(sanga)(如乌玛的一把手),恩西和卢伽尔一般都是世袭的,不过后者的情况有点特殊,只有拥有绝对实力的国家一把手才能被称做卢伽尔,如果老子英雄儿混蛋,孙子,曾孙也是个草包,那对不起了您咧,卢伽尔这个光荣称号就被剥夺了,只能改称恩西了。
  
    不过无论是恩西还是卢伽尔,都不是专制君主。这时的苏美尔各国还有其他两个权力机构,即长老(abba)会议和公民(gulu )大会。两者合称为城邦会议(苏美尔语为unken,阿卡德语为puhrum)。
  
    长老会议由贵族组成,公民大会则由“成年男子”掺和,两会共同限制和制约着王权。
  
    有个故事很能体现这一点,根据苏美尔传说《吉尔伽美什和阿伽》(不是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基什王阿伽派遣使者跑到乌鲁克,命令乌鲁克一把手吉尔伽美什派人为基什挖井修渠,并威胁说,若不从就PK。
  
    吉尔伽美什虽是个半人半神的存在,但只有单挑的决定权,却没有群P的发言权,所以吉尔伽美什只能召开城市长老会议,以决定战与降,长老会议上一片投降投降论调。他又召开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则主张拒绝基什的要求,就算被K死也不能被吓死。吉尔伽美什最后遵循公民大会的决定。战事最后以和解结束(事件可能发生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
  
    虽然在乌鲁克公民大会的作用比较大,但在其他苏美尔国家情况就不一定相同,比如拉格什就由长老会操纵大权。
  
    在古时什么是最值钱,最可靠的财产?不是钱,不是财宝,而是土地。在苏美尔各国中,土地大致可分为三类:神庙土地、公社土地和私人土地。
  
    神庙土地又分为祭田(由全体神棍耕种,收入归神庙),份地(分给神庙管理人员,手工业者和失去公民资格的依附者耕种,作为其职田或服役份地)和出租地(出租给个人耕种)。因为神庙不但拥有的土地多,而且还从事诸如手工业,畜牧业,渔业和商业,所以神庙经济在苏美尔城邦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说完土地再说说苏美尔城邦的居民构成,由上至下分为四种:(1)奴隶主贵族,包括以神庙高级祭司为代表的氏族贵族和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新贵族,他们或者拥有大块地产,或者支配神庙地产,剥削失去公社份地的自由民和奴隶;(2)在公社中拥有土地的公社成员,他们拥有公民权,也负担相应的义务;(3)丧失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依附民,称为苏不路伽尔或古鲁什;(4)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
  
    了解完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经济体制,偶们就开讲拉格什国内隐患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37:1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
  
    因为苏美尔城邦的一把手的权力不是很大,更没有什么家国天下的概念,所以卢伽尔安达上台后使出了吃奶的劲捞钱,没有权能捞点钱也是很不错地嘛。
  
    卢伽尔安达捞钱的第一个手段就是侵占公有土地,虽然卢伽尔安达一家子已经拥有好几百亩土地,高出了一般平民几十倍,但卢伽尔安达并不知足,本着“不捞白不捞,捞了不白捞”的宗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开始了他的“公地私有”活动。
  
    卢伽尔安达还是很有脑子的,一开始并没有明目张胆直接对土地下手,而是先把公仓的粮食拉回了自家粮仓来观察一下社会各界的反应,结果另他很满意,除了几个知情人发了几句牢骚外,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试验成功,卢伽尔安达胆也肥了,是时候对土地下手了。
  
    拉格什有两大神庙,主管务农和PK的主神宁吉尔苏神庙和他的老婆巴乌女神庙,卢伽尔安达先是把宁吉尔苏神庙的地产归入自己名下,接着又把巴乌女神庙地产划到了他老婆的名下,末了还替自己儿子侵占了宁吉尔苏神儿子神庙的地产,就这样卢伽尔安达一家三口侵吞了宁吉尔苏神一家三口的土地,对外还宣称是神对他的赏赐,这哥们还不是一般的会扯啊。
  
    光拉粮食占土地并不能停下卢伽尔安达捞钱的步伐,这位欲求不满的哥们又想出了另一个损招--增税,这下字可捅了马蜂窝了,人民群众不答应,这情就难办了。
  
    要说拉粮食吧,人民群众不知道,当然也不会有反应了,再说占神庙土地,因为跟广大人民群众关系不大,所以只是有些看不惯的筒子发发牢骚,骂骂娘,也没引起多大反应。增税就不一样了,涉及到了人民的基本利益,增税令一发布,全国一片沸腾,随处都能见着骂街的,有地方甚至出现了暴力抗税。
  
    因为当然还有职业军人,卢伽尔安达手头只有一些贵族军队,要是有地方发生叛乱,不要说是镇压,能不被人K死就烧高香了,人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可把卢伽尔安达郁闷坏了,吃啥啥不香,干啥啥不灵,急的他班也不上了,整天在家满屋子乱窜,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到卢伽尔安达那个郁闷样,他的老婆伊拉苏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转移矛盾--把神棍们的负担转移到老百姓头上,这样老百姓就会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神棍们身上,当神棍和老百姓K起来,就没人会管卢伽尔安达的那些破事了。”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提高丧葬费。按照苏美尔人的丧葬习俗,死了人,就是砸锅卖铁,死者家属也得找神棍做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敬,原先只要给少量的食物和一些衣料就行,数量不定,有钱的多给点,没钱的少给点。丧葬改革法令一出台,每一次的费用变成了7大杯酒,320块面包,72容量谷物,一件衣服,一只正在长角的羊羔和一张床,而这些东西又都是付给神棍们的。
  
    那时的人生的多,死的也早,新法令一出台,穷人家死一次人非得倾家荡产不可,对富裕家庭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时间民怨冲天,老百姓可不傻,知道是谁在搞鬼:“想转移矛盾,窗都没有,更别说门了”,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卢伽尔安达。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38:4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六)
  
    因为卢伽尔安达是国家最高元首,能治的了他的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反应又慢了半拍,广大人民群众也懒得上访了,直接绕过“两会”,暗地里准备好了军火,准备在大祭主神宁吉尔苏日发动武装起义,用暴力手段推翻卢伽尔安达的统治。
  
    虽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过毕竟不是专业的,对造反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工种经验毕竟不丰富,计划难免不被泄露,卢伽尔安达听到风声,着实吓了一跳,还好他反应不慢,立马召集了一帮马仔保护王宫,准备跟造反派好好干一架。
  
    干架前总要准备一下的,不过卢伽尔安达这一准备可让拉伽什国内乱了套了,马仔们都被抽调去进行战前培训了,警察局被迫歇菜,小偷,强盗之类不安定分子乘机混水摸鱼,刑事案件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吓的普通老百姓天刚黑就把屋门关的死死的,也再没人敢晚上在大街上乱晃了。
  
    反应慢一拍的贵族们这下子终于有点反应了:内战还没开打,国内就乱成这样,那还得了。要是卢伽尔安达和造反派真K起来,不管哪方得胜,自己都没好果子吃。卢伽尔安达一旦获胜,自己的利益就会遭受很大损失,比起这个,造反派K胜了后果更严重,不但利益没法保证,自己的特权也会玩完。
  
    这对贵族阶层来说还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中立肯定是不行了,不过向两方中的任何一方靠拢也不合适,怎么办?开会呗!不管开会顶不顶用,起码对大多数领导人来说这是个好办法,即使最后没结果,联络联络感情也是好的嘛。
  
    贵族们把开会地点选在了乌鲁卡吉那筒子的家里。这个乌鲁卡吉那来头可不小,出生名门(贵族阶级),要按辈分排的话,卢伽尔安达得管他叫“姑父”,不过这个“姑父”为人却很正派,疏财仗义,并且疾恶如仇,早就看不惯他那个不着调“大侄子”的所做所为,时不时会找“大侄子”聊聊天,谈谈心,规劝一下。
  
    “大侄子”表面上还是很诚恳地,每当“姑父”找他谈心的时候总是鼻涕一把泪一把,赌咒发誓再也不干那些狗B倒灶的事了,可一转身就把誓言象抹布一样扔掉了,该怎么捞钱还怎么捞钱,气的正直的“老姑父”捂着胸口蹦着骂:“作孽啊!真TMD作孽啊!”
  
    就因为这个原因,贵族大会决定弹劾“大侄子”并且要拱“老姑父”上台的时候,“老姑父”连客套都省了,当即答应,他对“大侄子”实在是太失望了,哀莫大于心死:“大侄子”干的不好,那就让“老姑父”来替你干吧。
  
    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就该研究把“大侄子”赶下台的方法了,会议继续。
  
    当即有好战分子提出:干脆以贵族的名义拉一支队伍反了得了。这个提议响应的人还真不少,这时候德高望重的元老沙穆西发话了:“筒子们,筒子们静一静(底下正在热火朝天的掐架事宜,乱成了一锅粥),偶们要文斗不要武斗!”
  
    “虾米?”
  
    看到自己的底下人对自己的发言有了反应,沙穆西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偶们要以德服人。以德服人知道不?就是以合法并且合乎道德规范的方法来达到偶们的目的。虽然掐架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一时管不了一世,再说了,要是掐起来,手足必定要相残,一旦结下仇怨,世代都是难消地,这事就大发了。偶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不知当讲否?”
  
    “当讲,当讲,您老就使劲讲吧。”
  
    “既然筒子们都认可了,那偶就讲了,我的意见是这样地,偶们可以召开已经很久没开过的公民代表大会,按照祖制,公民大会有选举和弹劾一把手的权力,到时候偶们摆事实,讲道理,加那么一把火,‘大侄子’下台,‘老姑父’上台就都合天意,顺民意了。”
  
    底下筒子一听这话,纷纷议论:“领导水平就是高啊,不掐架就能达到目的,而且还立了块“为国为民”的大牌坊,高,实在是高。”当场拍板,就这么着了,于是分头派人挨家挨户通知群众,让他们把跟“大侄子”PK的事先放一放,第二天清早到宁吉尔苏神庙前开个会,讨论一下再说。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40:2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七)
  
    第二天,天还没亮,宁吉尔苏神庙前已经开始有人溜达了,按照国际惯例,开会嘛,一般离的远的都会先到,为啥?怕赶不上呗。这些天没亮就到会场的都是从大老远拖家带口的赶来的,一路死赶活赶,有的还自备干粮,日夜兼程,为的就是占个好位子。
  
    因为这次会议事关重大,离的近的也不敢含糊了,虽没有摸黑前进,不过当太阳冉冉升起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已基本到齐,宁吉尔苏神庙前的空地上足足挤了3K多人,虽说是公民大会,但是贵族们还是有一定特权的,这个特权就是贵族可以站在台阶上,不用去跟普通群众挤着开会。
  
    此次会议由长老沙穆西担任主席,会上,沙穆西进行了一翻慷慨激昂的演讲,痛斥了卢伽尔安达误国误民的一系列恶劣行经,认为卢伽尔安达已经不适合在拉伽什一把手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了,说到高潮处,声泪俱下,博取了大把同情。
  
    煽情过后就该进入正题了,沙穆西朗读了由贵族们连夜拟订出的决议:“宁吉尔苏神将拉伽什的王位交给乌鲁卡吉那,并树立他在3600人中的权力。。。”
  
    不出所料,决议顺利通过,“大侄子”卢伽尔安达被撸了下来,被迫搬出了王宫,移居郊外务农去了,“老姑父”乌鲁卡吉那正式接任拉伽什一把手。
  
    乌鲁卡吉那(约公元前2378-2371年)新官上任,猛放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减税和反腐。特别是把差点引发内战的矛盾焦点--丧葬费,改为了3大杯酒,140块面包,1只羊,1张床。并明令禁止各级官员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老百姓财产。
  
    第二把火:提高人(指自由民,奴隶在当时属于财产,不算是人)权。恢复失去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公民地位,并把轻装兵的口粮供应增加了一倍。
  
    第三把火:进行国内建设。乌鲁卡吉那在平民的支持下修筑了两条河,一条是开凿的新河,另一条是疏浚的旧河。第二年,拉伽什国内的一些基建项目又在乌鲁卡吉那领导下陆续上马。
  
    这三把大火再加一些小火,比如推行一夫一妻制,在史上被称做乌鲁卡吉那改革,记载这次改革的传世铭文《乌鲁卡吉那铭文》已被发现,分别记载于三块坨式泥版和由五块石片组成的椭圆形石板上,用苏美尔语写成。
  
    拉伽什经过一系列改革,国力与日俱增,其他的城邦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红眼病又犯了,又是“极富正义感”的乌玛挑头,于乌鲁卡吉那执政的第四年向拉伽什发难,两国死掐了4年,公元前2371年,乌玛找了三个帮手乌鲁克,乌尔,扎巴拉,联手把拉伽什做了。
  
    K倒拉伽什后,乌玛丧佳卢伽尔萨吉自信心暴棚,先跟战友乌鲁克翻脸,把乌鲁克照死里猛K了一顿,接着又把乌尔,拉尔萨,基什等国K了个下半身不能自理,并出兵占领的全苏美尔的宗教中心尼普尔,眼看着就要称霸苏美尔地区,这时,北部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城邦横空出事,把乌玛的一统梦毫不留情的击了个粉碎。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41:5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八)
  
    这个北部新兴的奴隶制城邦的建立者就是几百年前跟苏美尔人共同建立“和谐社会”的阿卡德人。
  
    虽说阿卡德人在北部建立城邦,不过这也是以苏美尔人的聚集地为坐标来说的,按照地理位置,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都在两河流域的南部活动。
  
    当年苏美尔人风风火火的创立文明社会的时候,阿卡德人还没脱盲,文化水平低不说,人心还不齐,平时就靠给苏美尔人打打工,赚几个小钱混日子,所以常常被自身优越感极强的苏美尔人瞧不起,人前人后都被叫做“老冒”。
  
    这些“老冒”虽然土点,但还是有理想地,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老冒”们积极参加扫盲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冒”们渐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建立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国家,比如基什,欧庇斯等。
  
    “老冒”们虽然把国家象模象样的建成了,不过实力不咋地,苏美尔城邦互掐那会,“老冒”只能做做墙头草,哪边强就猛抱哪边大腿,所以被“误伤”是家常便饭,谁看不顺眼都能把“老冒”们提出来揍一顿,但就是这样,“老冒”们还是没统一,照样在各个苏美尔称邦的夹缝中混日子,直到公元前24世纪,“老冒”中一个传奇英雄的诞生,“老冒”们这种混吃等死的日子才告结束,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个传奇英雄就是萨尔贡一世(公元前2371~前2316年)。萨尔贡一世本名叫啥不知道,“萨尔贡”是他登上王位才给自己取的名字,阿卡德语为“沙鲁金”,意思是“真正的王”。
  
    先前人们普遍认为“萨尔贡”仅仅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语言中用以表示“合法国王”的一个称号,但是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还是个猛人。不过萨尔贡筒子的出身不咋地,身世的传说版本也有好几个。
  
    最通用的版本是萨尔贡是一高级女祭司的私生子,萨尔贡刚出生还没喝上一口甘甜的乳汁就被她老妈扔到了河里(可能是幼发拉底河),后被一个善良的汲水工收养,成为园丁,以后成为基什乌尔萨巴巴的近臣。
  
    为什么说这个是通用版本呢?一是因为这个版本流传范围广,二就是这个版本跟希伯来先知摩西如出一辙,都是弃婴,后被人收养,再就是进宫,最后建立不世伟业。连遗弃方式和方法都极其相似,都是扔进河里任其自生自灭,当然萨尔贡要比摩西早生一千多年,要象也是摩西象萨尔贡,所以后世摩黑们在研究摩西生平的时候就认为摩西是生事是假托萨尔贡的,历史上没摩西这个人,虽然偶既不是摩黑也不是摩蜜,但对于历史是否有摩西其人还是持肯定态度地。
  
    这个通用版本还有一个神话版:萨尔贡的老妈是处女,生下他以后,他妈就把他放在罐里,用沥青封口,然后放在河里漂走。他被河神阿齐救起养大,成为园丁,后来女神伊什塔尔(这个神猛,以后在讲美索神话的时候会重点介绍)使他成为国王。看吧,神话就是这么炼成地,主角不变,把原始版本中的其他人用神替换,这么一折腾,历史就变神话了。所以说大多数神话绝对不是YY,而是神化的历史。
  
    但是通用版虽然传的广,知道的人多,可信度却不高,结合史料,偶们对萨尔贡筒子的生平有了一个不同于通用版的新的阐述。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43:5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九)
  
    据有关史籍记载,萨尔贡“母卑,父不知所在”,也就说萨尔贡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老爸是谁,他是个私生子,这点倒跟通用版一致,不过“母卑”这两个字就跟通用版有矛盾了。
  
    在古代美索地区,从事宗教行业的祭司的地位是不低的,虽然算不上贵族阶级,但起码不会用“卑”这个形容词,所以说通用版中的“母是高级祭司”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卑” 这个字如果用来形容古代美索女同胞,有两种解释,一是身份卑贱,称呼奴隶就用 “卑”,二就是从事的职业的低下,就女性来说,一般指的是“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一行在当时虽然合法同时也很低贱,所以萨尔贡的老妈最大的可能是一个人见人欺的女奴或是一个人见人骑的“小姐”。
  
    萨尔贡出生在基什,他老妈在生下他之后,因为无力抚养或是有难言的苦衷,把小萨尔贡放在一个用芦苇编结的篮子里,并用松香糊住蓝口,遗弃在了幼发拉底河的河滩上。英雄了得的萨尔贡刚出生就得直面死亡,还真不是一般的衰。
  
    一般英雄人物虽然童年命运坎坷,但就是再不堪也不会中途挂掉(那些英年早逝的少年英雄除外),萨尔贡筒子也不例外,第二天清晨就被一个贵族家的花匠拣回了家,虽然花匠自己并不富裕,家里孩子多又没什么余粮,可还是把萨尔贡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般,只要家里有吃的总少不了他的,就这样,萨尔贡在这个虽然清贫却很温馨的家庭慢慢长大。
  
    童年的萨尔贡时常因为出身问题被同龄人嘲笑,每当遭受嘲笑,小萨尔贡并不反驳,而是用拳头说话,不管对方块头是大是小,冲上去就猛拍,不管揍的过还是揍不过,死不松手。依靠这种玩命的打法,渐渐的也就没人再敢嘲笑小萨尔贡了。
  
    为了能补贴一些家用,养父把萨尔贡调教成了一名出色的花匠,接着又把他推荐到基什国王乌尔萨巴巴的充当园艺工和厨工,这类仆役在王室中有个专门称呼,叫做“献杯”或是“执杯者”。
  
    进宫后,萨尔贡工作勤勤恳恳,因为花种的好,饭烧的香,得到了乌尔萨巴巴的赏识,被提拔为近身侍卫,由此,萨尔贡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宫中,萨尔贡不段积累着自己的政治经验,培植着自己的势力,等待着机会,等待一个能够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
  
    机会不久就降临了,本来基什在乌玛和拉伽什PK时恪守中立,本还指望着能混水里摸几条鱼,没想到乌玛在K死拉伽什后转脸就把基什猛拍了一顿,战败后的基什国内一片混乱,萨尔贡逮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武装政变,一举拿下了基什的王位。
  
    不过萨尔贡并没有在基什呆多久就拉扯了一帮阿卡德“老冒”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帝国----阿卡德王国,可惜的是这个阿卡德王国的都城阿卡德城的位置至今还没确定,据记载阿卡德城可能就在底格里斯河和迪亚拉河的交汇处。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45:4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
  
    虽然萨尔贡带着阿卡德人自立门户,建立了阿卡德王国,但在名义上,他还是基什的一把手,自称为基什--阿卡德之王,所以萨尔贡并不能算是白手起家。
  
    有了基什的武力和财力垫底,外加当时的苏美尔城邦互相掐的都只剩了半口气,萨尔贡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他的一统大业。
  
    要打仗,首先得要有兵,在基什拉壮丁的难度太大,因为萨尔贡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基什国内不服他的大有人在,不造反已经要烧高香了,要征兵还不如抱个枕头做个梦来的实在,不过萨尔贡何许人也?活人还能给尿憋死?基什拉不到人阿卡德王国还能少的了人?
  
    回到阿卡德王国,萨尔贡很快组建了一支由清一色阿卡德人组成的“萨家军”,人数为5400,做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军队,“萨家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是十分恐怖地,萨尔贡正是靠“萨家军”横扫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不世伟业。
  
    “萨家军”的人数问题历来就备受争议,虽然大伙都认可“5400”这个数字,不过“5400”到底代表了多少实际的数字那就见仁见智了,而引起这一矛盾的“元凶”就是60进制。
  
    “60进制”做为苏美尔人对人类历史做出伟大贡献之一至今偶们仍然在使用,一小时有60分钟,一个圆有360度等等,都是苏美尔人搞出来的,“老冒”阿卡德人肚子里那点墨水又都是从苏美尔人那鼓捣来的,所以“5400”这个数字到底代表多少实数还是值得研究一下地。
  
    “5400”这个数字非常有意思,如果阿卡德人使用的是“60进制”,那么“5400”就代表一个整数加上它自身的一半,就如5400秒等于1个半小时一样,只要找出这个整数到底代表多少,那么“萨家军”的真实人数也就能确定了。
  
    再结合苏美尔城邦当时的战争情况,两个城邦掐架,各自出动的兵力也就只有那么几百口子,与其说是战争还不如说是群P,一次战役,连将军带士兵也就是一千来人混战,有时甚至不足千人,所以这个整数最大可能就是“千”,也就是说“萨家军”实际人数为1000×1.5=1500。
  
    从一个侧面也能说明“萨家军”人数不会太多,一块出土泥版文献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天都有5400名士兵在他的宫殿(直译:面前)吃饭”。如果每天真有5400人同时进餐的话,那个食堂得盖多大啊?就是1500人在一块吃饭,那规模也已经相当惊人了。
  
    有了“萨家军”为后盾,萨尔贡底气足了不少,接下来就该找找乌玛一把手卢伽尔萨吉的晦气了。
  
    那时的卢伽尔萨吉正蹦的挺欢,胜仗一个接一个,眼看着就要完成美索的一统,冷不防萨尔贡带着他的“萨家军”从斜刺里杀将出来,一个要南上,一个要北下,恰巧在平原地区碰到了。
  
    两军相遇,一起联欢那是不可能了,反正都瞧着对方不顺眼,萨尔贡还是故意找茬,那就甭废话了,开打吧,此战也是“萨家军”在历史舞台上的处男(“萨家军”都是男地,木有女兵)之战。
  
    萨尔贡方面有他的“萨家军”,实力超强,卢伽尔萨吉方面实力也不弱,号称“50国联军”,大大小小的城邦一把手到了50来个,虽说整体实力不如“萨家军”,不过人数上不但没落什么下风,而且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47:2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一)
  
    “50国联军”虽然人多,但都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跟萨尔贡的正规军没法比,联军还没摸到“萨家军”的衣角,就被一通乱箭射个半死,等到近身搏斗那就更不行了。
  
    “萨家军”什么素质?一伙吃饱了就练,练累了就睡,睡醒了继续吃,吃完了还练,除了训练打仗不需要干其他活的主,肉搏还不是小菜一碟,直K得联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一看情况不对,转身就跑,先是小部分跑,接着就是大溃败。
  
    联军总司令卢伽尔萨吉因为腿短跑的慢,当场被俘,接着又被萨尔贡象牲口一样牵回了阿卡德城,末了又被当作祭品献给了阿卡德大神恩利尔。
  
    “萨家军”一战成名,萨尔贡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乌玛,之后又经过34次的胜利战争,萨尔贡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第一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
  
    在此基础上,萨尔贡兵锋远指埃兰,略取苏萨、阿凡和巴拉西等城,还征服了苏巴尔图王国,占领埃勃拉和巴勒斯坦,领土“从日出处”(即东部埃兰)到“日落处”(即西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即地中海)到“下海”(即波斯湾)。从而把阿卡德王国建成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
  
    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和民族不断被并入,萨尔贡对帝国的统治变的越来越无法控制,为了能有效的控制帝国,萨尔贡改革了政治,建起了两河流域第一个君主专制政权,明令“国家只能有一张嘴”,帝国只能有他一个人发号施令,其他人只有听令的份,各地方一把手全部由阿卡德人担任,直接听命于他,并且极度嚣张的称自己为“天下四方之王”。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力,还自称为“最高女神伊什塔尔所宠爱之人”,主神“恩利尔不许敌人统治的国家之王”。
  
    此外,萨尔贡还对度量衡,文书,历法和档案方面做了统一,并且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乌尔城的月神南娜的女祭司,用以改善和苏美尔人的关系,不但宗教方面如此,对苏美尔人的文化,萨尔贡也一并继承。
  
    萨尔贡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使自己建立的帝国能够千秋万代(偶们的秦老大跟他很象),不过因为国家大,民族实在太多太杂,各方面矛盾必然很多,萨尔贡处理矛盾的方法倒很干脆,就一个字--“杀”,处理起来毫不手软。
  
    依靠暴力手段解决矛盾终究不是一个好办法,虽然当时可以唬住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和仇恨会越积越深,直至最后的爆发。
  
    萨尔贡统治末期,矛盾终于被激发,苏美尔人和埃兰人因为不堪忍受被虐待,爆发了起义,刚开始萨尔贡没把这茬放在心上,没想到引发了帝国全境大起义--“全国各地都起来反对他”,义军差点就把萨尔贡的老窝阿卡德城给一锅端了。
  
    这下子萨尔贡终于坐不住了,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亲自披挂上阵,带着自己的“萨家军”荡平了由农民组成的起义军。
  
    虽然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位传奇英雄最后一仗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子民,不知道当时萨尔贡的心里是什么感受,有些愤怒?有些感慨?亦或有些失落?或许最大的感受还是无奈和讽刺吧。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49:1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二)
  
    公元前2316年,阿卡德大神恩利尔因为打牌三缺一,就把萨尔贡叫了去,这位美索历史上的传奇英雄由此结束了他的光辉岁月。
  
    虽然萨尔贡生的不伟大,挂的也不光荣(不过是善终),但他作为美索历史上第一个一统者,被永久的载入了史册。作为一个先行者,为后世的美索历代杰出领导人树立的榜样。萨尔贡还是一位超人气偶像,以至于后来的亚述领导人萨尔贡二世都要抱他的大腿来聚集人气。
  
    萨尔贡挂后,他的小儿子里姆什(Rimush,公元前2315~前2307)继位,这个阿卡德王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在位九年,其他事没干,就光忙“救火”了。
  
    在萨尔贡还在世时,造反派就已经跟王室撕破脸猛K了,还差点把萨尔贡做了,因为萨尔贡实在太猛,最后功亏一篑。萨尔贡一挂,造反派又开始抛头露面了,这边反来那边和,造反逐渐成为了阿卡德公民的一项时髦活动。
  
    “救火队员”里姆什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四处“灭火”,灭了九年也没灭出个所以然来,国内建设还被耽误了,经济没搞上去不说,版图扩张也被迫减缓,只在“灭火”的空隙带人去埃兰那边过了把瘾,顺带到波斯湾晒了把日光浴。
  
    潇洒完了就该他倒霉了,公元前2307年,阿卡德王国发生政变,最于“政变”这种造反活动中最高级的项目,“救火队员”里姆什一点办法没有,不但没搞定,还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
  
    里姆什挂的那叫一个蹊跷,有一个神秘文本把他称为“被其仆用泥板文书杀死”的君主。里姆什又不是纸糊的,就是再硬的泥板也不能把他拍死,所以偶们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里姆什的死因。
  
    那么神秘文本的这段话就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里姆什受不了舆论的讨伐,自己结果了自己,是自杀。二就是里姆什被他的文臣用夹圆筒印章的长别针给刺死了,是他杀。不管是自杀还是他杀,反正里姆什死于非命。
  
    运气不好的“救火队员”里姆什挂了之后,他的老哥玛尼什吐苏(Manishtushu,公元前2306~前2292年)决心把“救火事业”进行到底。
  
    作为大哥,玛尼什吐苏比他的“救火队员”弟弟能力要高出一筹,虽苦虽累,但还是把国内的“反火”尽数扑灭,不过玛尼什吐苏对造反运动还是很后怕的,于是他颁布了一些法令,规定了各城邦还有一定独立性,国王不能随意把各城邦的土地据为己有,这样一来,国内矛盾有了一定缓和。国内的那些事儿暂且高定,腾出了手的玛尼什吐苏开始搞起了扩张运动。
  
    和他弟弟一样,玛尼什吐苏也把目标锁定在了波斯湾,狠狠的把波斯湾沿岸的12国联军揍了顿。除了PK,玛尼什吐苏还热衷于商业活动,在他的领导下,发展了同阿卡德王国梅露哈(古代印度)、马干(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帝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成了款哥后的玛尼什吐苏投身于地产业,“玛尼什吐苏方尖碑”就有记载:玛尼什吐苏曾向四个城市公社的居民点购买8项土地的地契,其中七项(一项数字缺漏)总计合3158公顷。
  
    在他的带领下,阿卡德王国的地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私人土地交易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时,一般的土地卖主已经不再是公社,而变成了贵族家长,女筒子们也义无返顾的投身这一行。买主通常以银、铜、大麦和其他实物支付地价,有时也以奴隶支付。
  
    玛尼什吐苏再能耐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该挂谁也拦不住(又有文本称他为“被其宫殿杀死的君主”,在他之后,他的儿子战争狂人纳拉姆辛(Naram-sin,公元前2291~前2255年)继位,阿卡德王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纳拉姆辛做了36年一把手,同时也跟人掐了36年。
  
    在这36年中,纳拉姆辛在西线攻占的一个城邦引起了偶们的注意,这个城邦就是早先他爷爷萨尔贡曾经占领过,后又趁乱闹了独立的古国--埃勃拉(Eybla 或 Ibra),一个神秘而伟大的国度。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0:3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三)
  
    说它神秘是因为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不过大都语焉不详,刚开个头就没下文了,有的甚至只是一笔带过。说它伟大是因为埃勃拉曾经“阔过”,而且不是一般“阔”。
  
    本来埃勃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存在,人们对它的兴趣并不大,也没人专门花时间研究它,更别说去找它的遗址了,不过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埃勃拉得以重见了天日,并且这一惊人发现引发了一场全球美所索不达米亚学术成就版块的强烈地震。不光这样,有人还把它喻为“上古世界第八奇迹”(“世界”这和词实在不恰当,说“环地中海”比较靠谱),有人甚至认为与“上古世界七大奇迹”相比,埃勃拉古国的“吨位”还要更重一些。
  
    时间退回到公元1964年。
  
    这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尔博士率领罗马大学考古队来到了叙利亚,保罗·马蒂尔既是一位艺术史学家又是叙利亚专家,他当时到叙利亚进行考古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丰富一下极其有限的古叙利亚人的活动资料,说白了就是想碰碰运气,能捡个“钱包”就算赚了,没想到“钱包”没捡到,却挖出了个“大金矿”。
  
    其实保罗·马蒂尔并不是第一拨到叙利亚进行考古的人,早在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盖率先开始了对叙利亚大沙漠的考察活动。
  
    作为先行者之一的戴沃盖,在他的那次短期考察中发现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筑物遗迹。这些建筑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墙较宽,殿堂较大,柱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戴沃盖的工作没能继续,他的发现也没招徕多少人气。
  
    此后近百年间,叙利亚沙漠区再度被考古学家们选择性遗忘,几乎没人再往这个漫天黄沙,环境恶劣的地区跑,挖不到东西事小,把小命丢了那就事大了。
  
    直到1964年,保罗·马蒂尔带着他的“公费旅游团”来到这里,埃勃拉才有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这一天,埃勃拉默默的等待了3000多年。
  
    马蒂尔能开挖的地方有好几十个,因为在叙利亚到处都分布着好几百年都无人问津的土墩,并且叙利亚政府热衷于证实自己这个现代化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见到马蒂尔和他的“公费旅游团”,政府官员都笑的跟朵花一样,说什么考古断代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马蒂尔一路大开绿灯:“哥哥你大胆的往下挖!”“想挖哪就挖哪!”
  
    有了叙利亚政府的大力支持,马蒂尔的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啥都别说了,开挖!
  
    马蒂尔选择的开挖点是距叙利亚阿勒颇以南约56km的马尔迪赫丘。
  
    马蒂尔之所以选择马尔迪赫丘,一是因为它高出地面10米,并且占地面积约有57公顷,中央还有一块凸地,后来考古队把它命名为卫城。二是在1955年,叙利亚的一个农民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狮子和一个圣盆,盆的周围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
  
    虽然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不过马蒂尔却是有心人,半靠推断半靠蒙,马尔迪赫丘的挖掘工作开始了,一个惊世古城即将被发现。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2:3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四)
  
    等待了好几千年的埃勃拉这会反倒不急了,它不急马蒂尔也不急,靠着每年仅有的6个星期的挖掘时间,马蒂尔就这么不紧不慢的挖到了1968年。
  
    当然这段时间里马蒂尔也不是一无所获,考古队挖到了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几座神庙和一座纪念门,不过在中东那个地区,挖出3,4千年前的东西或是遗址之类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所以也就没引起外界的多大关注,马蒂尔可不管这些,反正有时间有后盾,挖就是了。
  
    公元1968年,马蒂尔在卫城遗址(就是那块凸地)挖到了一个公元前2000年的无头玄武岩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上刻着26段楔形文字铭文。
  
    这也是马蒂尔他们首次挖掘出铭文,中有一段铭文特别引人注目,尽管马蒂尔很谦虚的说他对楔形文字是外行,不过他还是初步判断出这座雕像是“埃勃拉君主”的一个儿子献给女神伊什塔尔的还原品,原文是:“因为埃勃拉之王和伊什塔尔女神的缘故,将水槽献给大神庙。”
  
    由此,马蒂尔认为铭文里提到的“埃勃拉”就是萨尔贡和纳拉姆辛在铭文中宣称的附属国,以及一些古埃及史料中提及的神秘城邦--埃勃拉。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马蒂尔找到了意大利学者--美索学家乔万尼·佩蒂纳托。
  
    佩蒂纳托严格说来是个只顾埋头研究古代闪族语言和文字的专家,对现场考古并不在行。1969年,佩蒂纳托在罗马证实了马蒂尔对铭文的阐述,后者也不含糊,立马认命佩蒂纳托为考古队的碑铭专家,不过在其后的5年里佩蒂纳托却成了挂名专家,没有铭文出土,佩蒂纳托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眼巴巴的在意大利等了5年。
  
    虽然佩蒂纳托空了5年,马蒂尔他们却没闲着,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发现了一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王宫废墟,经过对陶器碎片的判定,废墟的一个清晰破坏层的年代可上溯到阿卡德王朝时期,基本是萨尔贡和纳拉姆干的,此外,对与城市的规模,马蒂尔也有了惊人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埃勃拉的鼎盛时期,城内原住民大概有3W,这在当时的中东能算的上是大城了。
  
    时间到了1974年的8月,无所事事的佩蒂纳托收到了一封发自叙利亚的电报,电报上说马蒂尔又有了惊人发现,他们在王宫区域的一间被发掘过的房间的地板上发现了40块泥板书,虽然王宫被烧的一塌糊涂,泥板却历经4000多年不坏,依然完好无损。
  
    得知这一消息,佩蒂纳托激动的急忙飞往大马士革,并在凌晨2点到达了发掘现场,虽然到的时间不那么适当,考古队员们还是立刻拿出了泥版,两眼放光的佩蒂纳托也不废话,立即开始了解读工作。
  希望很美好,但现实总是很残忍,观察完泥板的佩蒂纳托很光棍的对充满企盼的马蒂尔和他的队员说了句:“我一个字也看懂!”
  
    叉的,原来是“天书”。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4:0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五)
  
    显然,“天书”并不属于已经破译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埃兰语和古波斯语中的任何一种。
  
    接下来的几天,佩蒂纳托废寝忘食,整天抱着泥版猛瞅,可瞅了半天也只辨认出了几个苏美尔动词形式,破译“天书”不但是个技术活而且还是个体力活,“工地”上的条件显然不行,于是佩蒂纳托给泥版都拍了照,回罗马专心致志的研究去了。
  
    公元1975年4月,辛苦了大半年的佩蒂纳托有了鉴定结论:“天书”中的大多数是用一种尚不为人知的闪米特语写成的,跟阿卡德语有关但并不相同。因为这种新发现的语言跟举世瞩目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后来的语言--希伯来语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所以佩蒂纳托把它命名为“古迦南语”。
  
    佩蒂纳托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过迟怀疑态度者居多,那些习惯定向思维的古板学者们怎么也不相信公元前2000年前的叙利亚土著会有自己的文字,不过真理一般都是站在少数人这边的,因为大多数人只是把谎言重复再重复,直到把谎言忽悠成真理。这次也不例外,马蒂尔和他的队员们不久之后的发现给了佩蒂纳托强有力的支持。
  
    不得不说马蒂尔筒子的运气实在是不错,不过运气一贯都是实力的一部分,就在下一个发掘季,马蒂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运气是一部分,但马蒂尔的执着才是关键。
  
    因为王宫废墟遗址的范围比较广,挖的时候是浅尝辄止到处碰运气还是执着的逮住一个点照死里挖,这是马蒂尔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谁都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挖出有价值的东西,“广种薄收”应该是个好办法,不过马蒂尔却不按常理出牌,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一次他又对了。
  
    经过坚定不移的深挖,马蒂尔终于在因大火倒塌的泥砖墙中发现了近千块泥板书。
  
    佩蒂纳托义的不容辞接过了破译泥板书的重任,再次从罗马飞到了叙利亚,这回跟上回可不一样,鸟枪换大炮了,不光是数量上,在质量上也有了飞跃,佩蒂纳托可能做梦都没想到,他这次赶上的是近东考古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起先发现的泥板基本都是残本,佩蒂纳托难免有些失望,完整的要破译已经是高难度了,要破译残本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正当佩蒂纳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考古队的考古专家把他仅剩的一点残存的希望之火变成了熊熊烈火。
  
    原来这位经过狂奔连气都顾不上喘的考古学家告诉佩蒂纳托的消息是:马蒂尔在毁坏的王宫廊柱下面发现了一个装有海量泥板书的房间。
  
    这以惊世发现彻底激发了考古队筒子们的热情,虽然已经是晚上,大家都等不及到天亮,迫不及待的要佩蒂纳托对这一发现做出评价。
  兴奋的佩蒂纳托毫不犹豫的点着了煤油灯亲自下到了那个房间,他回忆说:“我下到8米深的地方,小心翼翼的走进房间,开始浏览被数百年(实际上都埋了好几千年了)的尘土半掩着的,半露出地面的第一块泥板文书。”
  
    这次那个差点令马蒂尔和他的队员们“当机”的声音(“我一个字也看不懂!”)没有重现,佩蒂纳托能清楚的读懂它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5:18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六)
  
    第一块泥版是一份城市的一览表,城市名虽多,熟知的却没几个,不过一个词的不断出现刺激了马蒂尔和佩蒂纳托的神经,这个词就是“恩埃勃拉”(意思就是埃勃拉一把手)。
  
    这一重大发现就象给考古队打了一支兴奋剂,哥几个也顾不上进行“休息睡觉”这类浪费生命的活动了,拿起铲子奋战一个通宵,到次日凌晨终于让此次考古的最大发现重见了天日。
  
    经过考证,这个房间被认定为埃勃拉王室的档案馆(又称“埃勃拉的图书馆”),里面存有近2W块泥板书和残片,甚至还发现了当初堆放这些泥板的木架痕迹。
  
    档案馆的发现使得近一个世纪出土的公元前2150年之前的文本数量大大增加,接下来的10天,考古队不再跑其他地方乱挖了,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一门心思的搞起了目录编纂,还对每块泥板书在发掘现场是位置做了详细记录。
  
    目录编纂虽苦虽累总有个头,考古队把目录编好后,就轮到佩蒂纳托进行艰苦的抄录和高技术含量的破译工作了。
  
    在众多的泥板书中,佩蒂纳托发现了这样一段话:“人类创始以来,众王之中没有人夺取过阿尔马纳和埃勃拉,纳加尔之神为坚强的纳拉姆辛拓宽道路,赐予阿尔马纳和埃勃拉,又赐予纳那拉姆、杉树之山和大海。”纳拉姆辛就是阿卡德帝国奠基人萨尔贡一世的那个好战的孙子,大海指的就是“上海”(地中海)。
  
    由此,考古队终于认定他们所挖到的就是消逝了数千年的埃勃拉王国的遗址。
  
    埃勃拉城邦的主城“埃勃拉城”平面大致呈菱形,最宽处约1000米,辟有4个门,遗址总面积56万平方米,城址中央是近似圆形的卫城,直径约170米。在卫城中发现的王宫,宫墙高达15米,宫殿鳞次栉比,千门百户,结构复杂多变,阶梯走廊曲折相通。在城墙和卫城之间是普通居民的生活区。
  
    虽然马蒂尔已经挖到了不少,不过埃勃拉城邦的确切边界仍无法最终确定,但有一个文本称,该城邦有26W人,其中大约有2.2W人住在城内。埃勃拉城邦有专业行政管理人员1.17W人,其中的4700人在4座巨大的宫殿内就职,其他人员则在边远地区和殖民地就业,这些公务员控制着以纺织品个金属的生产和出口为主体的先进的工业经济。
  
    佩蒂纳托对埃勃拉泥板文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他认为,有些泥板文书至晚是写于公元前2500年,而早期泥板文书是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2500年以前。
  
    这些泥板书中大约有80%是用苏美尔语写成,剩下的约20%是用佩蒂纳托命名的“古迦南语”写成,为了引起其他专家的思维混乱,佩蒂纳托正式把“古迦南语”命名为埃勃拉语。
  
    马蒂尔的幸运是人所共知的,佩蒂纳托的运气也着实不赖,在众多的泥板书中,他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翻译词典,这部词典把“埃勃拉语”的词汇译成对应的苏美尔语词汇。正是有了这部翻译词典,佩蒂纳托的破译工作才得以进行,不用撞哪算哪了。
  
    工具书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埃勃拉文书”没有被破译,不过已破译的大量文本已经能大致勾勒出这个神秘国度的概况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6:13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七)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埃勃拉已经有了土著,这些土著是闪族的一支。
  
    经过千八百年的艰苦创业,土著们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进入了奴隶制初期阶段,当时的国家一把手由选举产生,任期为7年,可以连选连任。
  
    后来,人民的意志不再管用,一把手变成了世袭。为了表示国王是“天神之子”,国王在登基时要举行奇特的涂油礼,作为一国之主与众不同的特殊荣誉礼仪,这样给王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以“王权神授之说”来作为维持政权的精神支柱。
  
    这时的国王成了有了无限权力的专制君主,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都由他一手掌控,他的意志高于一切。
  
    国王为了自己享乐,不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役使战俘和本国劳动人民建造豪华的宫殿。即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也继续享受国家俸禄。有一块泥板书记载王宫内的饷金名单上有11700个人名。
  
    埃勃拉王国经济方面的特点之一是王室奴隶制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王室庄园(包括农庄、牧场、种植园和各种作坊)遍布于全国各地。从中央到地方有严密的管理体制,拥有众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监督。另外的土地私有者是神庙和世袭贵族,神庙的土地财产主要归神庙僧侣所有,不能自由买卖。神庙拥有众多的奴隶,奴隶除了耕种神庙田地、放牧神庙的畜群外,还在神庙的手工作坊从事各项劳动。
  
    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无地或少地的贫民不得不依附于神庙或贵族,或沦为佃农,或沦为雇农,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在埃勃拉王国晚期,贫富悬殊巨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除了压榨奴隶提高GDP外,埃勃拉的商业也很猛,埃勃拉的货物曾经运抵近东的大多数城市,其中就有美索北部著名的大城市--亚述尔,有些商品甚至运到了北部的安纳托利亚和南部的巴勒斯坦,主要的海运货物也运达了黎巴嫩海岸的比布鲁斯,据推测,比布鲁斯可能还是一个中转站,货物由那还被出口到了埃及(在埃勃拉王宫的地板上曾经发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铭文)。
  
    经济搞上去了,埃勃拉的军事也没落后。埃布拉长期实行募兵制,拥有一支兵种齐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常备军,国王凭借军事力量,对内加强统治,对外频频发动侵略战争。
  
    泥板文书中有500多处提到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个名叫马里(Mari)的城邦。马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埃勃拉统治之下的一个附属国。据说,埃勃拉国王曾将公元前2480年称为“征服马里之年”。
  
    开战的原因是由于马里国王伊布鲁尔·伊尔(Iblulrl)没有按期向埃勃拉王国上贡,并且卡断了埃勃拉的商路,于是两国翻脸,战争爆发,埃勃拉国王派大将恩那达根讨伐马里,迫使其投降。
  
    结果可想而知,马里城邦的实力可没它嘴上喊的那么强硬,恩那达根没费多大工夫就收拾了马里。
  
    埃勃拉军队的强劲实力一方面是由于其军事体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胜后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拿战胜马里来说,埃勃拉总共获得了总值为2193米纳(古时巴比伦,希伯来,希腊等国的计量单位,有1-2磅不等)白银,134米纳和26谢克尔(古巴比伦或希伯来的衡量单位,为1米纳的很小一部分)黄金的战争赔款,其中的15%归打了胜仗的将军自行分配,剩下的归埃勃拉一把手。
  
    随着军事侵略的胜利和王国版图的扩大,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流入埃勃拉国内,不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财富和军事实力导致了埃勃拉的覆灭。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7:2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八)
  
    埃勃拉国家虽富但也不是全民皆富,“买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的待遇只有“埃勃拉之子”才能享受到,也就是说拥有埃勃拉国籍的公民才有钱,才能享受到一切权利,旅居埃勃拉的外国人虽然是自由民,但享受权利这挡子事也就只能想想,好事怎么着也轮不上他们。
  
    埃勃拉的富慢慢的引起了两河流域的强国阿卡德王国的注意,而埃勃拉的军事实力又是阿卡德最看不惯的,于是萨尔贡对埃勃拉发动了一场抢劫外加拔钉的战争。
  
    埃勃拉可以不把马里放在眼里。想怎么揍就怎么揍,不过对手换成强大的阿卡德后,埃勃拉只有挨揍的份了,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后就宣布投降了。
  
    由于埃勃拉表现良好(没激烈抵抗,选择投降),萨尔贡也没怎么为难,把能抢的全部抢走,外加埃勃拉领导层的给一大笔回扣,并没有对埃勃拉施行什么激烈的措施,埃勃拉城算是逃过了一劫,暂时保住了,不过这时的埃勃拉名义上已经是阿卡德王国的一部分了。
  
    萨尔贡没难为埃勃拉不代表其他人也是这样,由于阿卡德对埃勃拉的一再压榨,当地居民被迫走上了“反阿复埃”的不归路。
  
    公元前2275年,纳拉姆辛亲自带人扫平了埃勃拉,一翻打,砸,抢之后,纳拉姆辛下令纵火,埃勃拉城被焚毁殆尽,不过王室档案库中的大量泥板文书幸免于难,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研究西亚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烧完埃勃拉后,阿卡德军队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得意洋洋的班师回朝之后,坚强的埃勃拉人掩埋了亲人的尸体,擦干眼泪,在废墟上重建了家园,修筑了宏伟壮观的大神庙等建筑,古城一度恢复了昔曰的繁华和喧哗。
  
    本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埃勃拉人怎么都没想到,安稳日子才过了两百多年,又遭大劫。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当时还在从事放牧工作的亚摩利人开到了埃勃拉,当年的悲惨一幕再次上演,亚摩利人抢完后也放了把火,埃勃拉又被烧了。
  
    这回埃勃拉人有经验了,烧了就再建,动作比上一次麻利不少,不过由于被外强狠狠揍了两顿,埃勃拉虽然重建但国力已不复往日,挥金如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人民也就勉强能混个温饱,美索那边的大佬还时不时会到埃勃拉来个武装演习什么的,搞的埃勃拉人整天躭惊受怕,心脏病成了埃勃拉的国病。
  
    半死不活的日子过了大约五百年,埃勃拉人终于迎来了彻底的解脱。
  
    公元前15世纪中叶,来自小亚的剽悍的赫梯人彻底摧毁了埃勃拉,所用的方法依然是抢完放火,伴随着这场大火,埃勃拉人也突然人间蒸发了。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9:09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九)
  
    埃勃拉人到底去哪了?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埃勃拉人融入了胡里特人,起其文化也被胡里特人继承,后来被巴勒斯坦诸民族继承下来。
  
    不过这个推论有个缺陷,据考古发现,埃勃拉在第二次被烧后,重建了的埃勃拉文明已经不同于先前,而参与重建的可能就是胡里特人和迦南人。
  
    也就是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埃勃拉人已经消失了,如果他们只是搬迁到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而并没有跟胡里特人,迦南人融合的话,那么胡里特人和迦南人就一典型一“借壳上市”,顶着埃勃拉的名头忽悠了五百多年,最后因为赫梯的介入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埃勃拉人的消失”。
  
    不管怎么说,埃勃拉人在这样一个严重干旱,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的沙漠地区,曾经建立过一个繁荣的国家,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明,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有份参与毁坏“奇迹”的纳拉姆辛不光在西线摆平了埃勃拉,还在南方波斯湾上又重征了马干,在东北山区与卢卢卑人互掐。北达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山脉,东至扎格罗斯山。此时的阿卡德已到达极盛。
  
    纳拉姆辛和他的爷爷不同,他总是自命为神(萨尔贡最多称自己为“某某之王”),在他铭文中他的名字后面通常都是代表身的星状楔形文字符号,纳拉姆辛最喜爱的称呼就是“神纳拉姆辛,伟大的人,阿卡德之神,四极的君主。”
  
    对于自命为神,除了纳拉姆辛自个得意之外,其他人都不感冒,阿卡德王国土崩瓦解之后几百年出版发行的长篇叙事诗《阿伽德的诅咒》就把纳拉姆辛狠狠涮了一把。
  
    诗的开篇就大吹法螺,极力赞美阿伽德(就是阿卡德)的全盛时期,什么城市富庶又不缺乏智慧啦,人民过着富足,和平的生活啦,估计就是照着“伊甸园”的版本吹的。
  
    接着就开始拿纳拉姆辛说事了,说他带着马仔在尼普尔跟人PK的时候得罪了神恩利勒(美索第二主神,地神),怂恿马仔砸神像,在“禁伐树木之门”砍树木,拆“和平门”,并把战利品运回首都。
  纳拉姆辛这样干使得“阿伽德由智慧变的愚蠢”,恩利勒也迅速展开报复,从山上释放出“一个无法无天的民族”,直到“他们象蝗虫一样遍布大地”。
  
    不久,阿卡德乱成了一锅粥,瘟疫,盗匪横行,国内“信使无法赶路,航海者无法行船”,为了平息领导(恩利勒)的怒气,一群低级别的神决定让整个阿卡德被黑锅,诅咒到:“阿伽德,你竟敢攻击埃库尔(神恩利勒在尼普尔的圣区),你藐视恩利勒,愿你的树木堆积如尘土,愿你屠宰自己的孩子顶替要屠宰的样,愿你的穷人被迫淹死自己的孩子。阿伽德,你那快乐中建成的宫殿,将化为令人沮丧的废墟。”
  
    结果这些都“神奇般”的灵验了(事后诸葛亮嘛),虽说这首长诗有很浓重的神话色彩,但是剥除神话元素之后,展现在偶们面前的其实就是真实的历史。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
  
   不过这段真实的历史还是稍微打了点折扣,象阿卡德内乱,王国被蛮族做了之类是不争的史实,而最大的争议就是纳拉姆辛到底有没有带人把埃库尔神庙给砸了?
  
   根据对尼普尔的考古发掘,发现埃库尔神庙并没有被砸过的痕迹,纳拉姆辛非但没砸反而重建了埃库尔神庙,这一点在乌尔第三王朝再一次重建埃库尔神庙的铭文中可以得到旁证,该铭文压根没提过纳拉姆辛砸庙那档子破事。
  
   那为什么后世会给纳拉姆辛栽赃呢?
  
   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后世无意识的讹传。纳拉姆辛重建神庙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推倒了重来。这一推就推出问题来了,知道的是“破而后立”,不知道就以为纳拉姆辛发狠把庙给砸了。
  
   不过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不厚道的,把写《阿伽德的诅咒》的哥们的IQ忽悠的也太低了,虽然事青隔了好几百年,但“砸”跟“建”还能分不出来?砸完走人那才叫“砸”,“砸”完了再盖个新的怎么着也不
  不能算是搞破坏吧?所以这一观点太离谱。
  
   另一个观点就比较靠谱了,那就是后世有意识的造谣。
  
   纳拉姆辛老是自命为神,把自己整成天上有地上无的。如果他光自己喊喊,过过嘴瘾也就罢了,反正自娱自乐别人也管不着,可他非得让别人发誓的时候都带上他的名字,把大神们都扔在了一边,大神们有没有意见不知道,反正祭司们的意见大了去了。
  
   祭司们的传统是只拜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神,无缘无故的空降了一个看的见也摸的着还时不时指手画脚的“神”,祭司们就如同猛啃了一顿苍蝇,那叫一个恶心。
  
   从纳拉姆辛自命为神的那一天起,纳黑也随之诞生,其主力就是祭司阶层。
  
   阿卡德时期的纳黑们的不满还只是写在脸上,毕竟纳拉姆辛是个狠角色,得罪了他基本就只能去地狱旅游观光了,后世的纳黑们就无所顾及了,阿卡德都没了,还怕个毛,所以明目张胆的造谣,栽赃,于是就有了《阿伽德的诅咒》里的“纳拉姆辛狂砸大神庙”。
  
   虽然纳拉姆辛后来被人栽了赃,但在当时他还是很滋润地,阿卡德人民不但不敢当面发表不满言论,反而大拍马屁,谁让纳拉姆辛是王国一把手呢?
  
   还别说这马屁还真拍出花来了,正是因为对纳拉姆辛的歌功颂德,使得美索的艺术事业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5 23:11:27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一)
  
   阿卡德的工匠们为了能活的更滋润,想着法的哄纳拉姆辛开心 ,这一时期私人艺术品已经没多大销量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颂扬君主的艺术品。
  
   此类艺术品小到拇指般大小能挂在身上的印章,大的则有比真人还大的石雕。
  
   印章开始的作用是表示某物的可靠性和归属性,表示某人参加了某项合法交易或是起防盗作用,实用性比较高,后来又有了非实用性的印章,用来表达心中的某些愿望或是颂扬君主,纳拉姆辛时期的印章大多是此类,这样的印章被称为“奉献印章”。
  
   印章作为古代美索文明的象征性物件,其历史是非常悠久地。
  
   大约在公元前7千纪出现了平印,即平面印章(stamp seals)。公元前5千纪则出现了“滚印”(cy-linder seal)。后期还出现了“平滚印”(stamp-cylinder seal)。
  
   “滚印”又分两种,一种是圆柱印章,另一种是圆筒印章,“柱”在前,“筒”在后,两者是同一物品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为了携带方面就把圆柱钻成了圆筒,这样一来印章的重量减轻了,某些赶时髦的女筒子就把圆筒印章做成了耳环,还别说,戴上怪好看的。
  
   早期的印章只刻有图案,“盖”出来的也是图案,在一定的范围内起文字的作用(一般是平印),文字被发明后,印章才被刻上了文字,不过图案印章并没有因为文字的出现而消失,有些印章是纯图案,有些是纯文字,而有些则是既有图案又有文字。
  
   印章上的图案或文字一般都是凹雕(凸雕也有,只是不常见),因为美索的印章都不用印泥,而是直接印在可塑性极强的软陶泥上,所以印迹就自然成为了浮雕或是凹雕,不加任何颜料已经很清晰了。
  
   平印跟偶们现在的图章差不多,都是用盖地,一次只能盖一个图案或一组文字,“滚印”就猛了,不是用“盖”而是用滚地,一滚就是一组重复或部分重复的图案,重复部分一般都对称,十分美观。
  
   虽然平印比“滚印”出现的要早的多,不过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延续性,也就是说“滚印”并不是由平印发展而来的,这一点跟圆柱印章和圆筒印章不一样,它们只是出现时间有早晚而平行发展的两种物品。
  
   相比较而言,“滚印”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平印,因为“滚印”的出现是苏美尔人到达两河流域的重要标志。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5 23:52:31 
  小小说明:
  
  历史其实很娱乐,但娱乐并不是胡扯或是恶搞,将现代元素和演绎手法融入历史只是为了拉近历史跟普通大众的距离,让历史不再枯燥,不再神秘...
  
  本文是《环地中海古文明》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写古埃及,第三部写古希腊和古罗马),着重介绍美索不达米亚极其相邻地区公元前发生的那些事,包括史前的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赫梯文明,波斯文明等等.
  
  关于本文的时间线索,因为是由歌词引申出历史,所以时间顺序会有点乱(主要是巴比伦和亚述),请大家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