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史讳举例

  作者:  陈垣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史讳举例
  陈垣著
  
  序
  序
  卷一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一避讳改字例
  第二避讳空字例
  第三避讳缺笔例
  第四避讳改音例
  卷二避讳之种类
  第五避讳改姓例
  第六避讳改名例
  第七避讳辞官例
  第八避讳改官名例
  第九避讳改地名例
  第十避讳改干支名例
  第十一避讳改经传文例
  第十二避讳改常语例
  第十三避讳改诸名号例
  第十四避讳改物名例
  第十五文人避家讳例
  第十六外戚讳例
  第十七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第十八宋金避孔子讳例
  第十九宋禁人名寓意僭窃例
  第二十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第二十一恶意避讳例
  卷三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避讳改前人姓例
  第二十三避讳改前人名例
  第二十四避讳改前人谥例
  第二十五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第二十六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第二十七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第二十八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卷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第三十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第三十一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第三十二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例
  第三十三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
  第三十四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例
  第三十五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第三十六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第三十七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第三十八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例
  第三十九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
  第四十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第四十一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第四十二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
  卷五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第四十三避嫌名例
  第四十四二名偏讳例
  第四十五已祧不讳例
  第四十六已废不讳例
  第四十七翌代仍讳例
  第四十八数朝同讳例
  第四十九旧讳新讳例
  第五十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
  第五十一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例
  第五十二避讳经后人回改未尽例
  第五十三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卷六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第五十四不知为避讳而致疑例
  第五十五不知为避讳而致误例
  第五十六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官名例
  第五十七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地名例
  第五十八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
  第五十九已避讳而以为未避例
  第六十以为避讳回改而致误例
  卷七避讳学之利用
  第六十二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小注误入正文例
  第六十三因讳否不画一知有他书补入例
  第六十四因讳否不画一知书有补版例
  第六十五因避讳断定时代例
  第六十六因避讳断定二人为一人例
  第六十七因犯讳断定讹谬例
  第六十八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
  第六十九因犯讳或避讳断为伪撰例
  第七十据避讳推定而讹误例
  第七十一避讳存古谊古音例
  卷八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秦汉讳例
  第七十三三国讳例
  第七十四晋讳例
  第七十五南北朝讳例
  第七十六唐讳例
  第七十七五代讳例
  第七十八宋讳例
  第七十九辽金讳例
  第八十元讳例
  第八十一明讳例
  第八十二清讳例
  
  
  序
  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是与欧洲古代之纹章相类,偶有同者,亦可以法识之。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避讳学亦史学中一辅助科学也。
  
  宋时避讳之风最盛,故宋人言避讳者亦特多。洪迈《容斋随笔》、王楙《野客丛书》、王观国《学林》、周密《齐东野语》,皆有关于历朝避讳之记载。清朝史学家如顾氏《日知录》、钱氏《养新录》、赵氏《陔馀丛考》、王氏《十七史商榷》、王氏《金石萃编》等,对于避讳,亦皆有特别著录之条。钱氏《廿二史考异》中,以避讳解释疑难者尤多,徒因散在诸书,未能为有系统之整理。嘉庆间,海宁周广业曾费三十年之岁月,为避讳史料之搜集,著《经史避名汇考》四十六卷,可谓集避讳史料之大成矣。然其书迄未刊行,仅《蓬庐文钞》存其叙例,至为可惜。今肆上所通行专言避讳者,有陆费墀《帝王庙谥年讳谱》一卷,刊历代帝王年表末,黄本骥《避讳录》五卷、周榘《廿二史讳略》一卷,分刊《三长物斋》及《啸园丛书》中。此三书同出一源,谬误颇多,不足为典要。如开篇即谓“汉文帝名恒,改恒农曰弘农;汉和帝名肇,兼避兆、照 ”之类。人云亦云,并未深考。其所引证,又皆不注出典,与俗陋类书无异。其所记录,又只敷陈历代帝王名讳,未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上发人深思,所以有改作之必要也。
  
  兹编所论,以史为主,体裁略仿俞氏《古书疑义举例》,故名曰《史讳举例》。为例八十有二,为卷八:第一避讳所用之方法;第二避讳之种类;第三避讳改史实;第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第五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第六不讲避讳学之贻误;第七避讳学之利用;第八历朝讳例,凡八万余言。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束,而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纠谬拾遗,以俟君子。一九二八年二月十六日,钱竹汀先生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日,新会陈垣。
  
  卷一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一避讳改字例
  
  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
  
  改字之例显于秦,《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正义》曰:“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又《秦楚之际月表》端月注,《索隐》曰:“秦讳正,谓之端。”《琅邪台刻石》曰:“端平法度”,“端直敦忠”,皆以端代正也。然《史记李斯传》,赵高诈为始皇书赐公子扶苏,有曰“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是不讳正。李斯狱中上二世书,有曰“北逐胡貉”,是不讳胡。
  
  汉承秦制,亦有改字法。《汉书高帝纪》注引荀悦曰:“讳邦之字曰国。”师古曰:“臣下所避以相代也。”其后各纪均引荀悦说。《后汉书》各纪注,自质帝以前,则引伏侯《古今注》说,各讳皆有一同义互训之字以相代。故《史记》恒山作常山,微子启作微子开,盈数作满数。《隶释》十四引汉石经残碑:《论语》“邦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书》“安定厥邦”,皆书邦作国。又《周易》蹇卦:“以正邦也。”《释文》曰:“荀、陆本作正国,为汉朝讳。”荀、陆,荀爽、陆绩也。《张迁碑》:“诗云旧国,其命维新。”《开母庙石阙》,以开为启,则避讳改字之见于现存汉碑者。然《隶释》引汉石经《尚书》残碑,保字志字仍不避,其他东汉碑中之邦、盈、恒、启等字尤数见,犹可谓建武以前,亲尽不讳也。今将建武以后诸讳字之见于现存诸碑者列下:
  
  建宁四年《孔碑》曰“睿其玄秀”,光和四年《逢盛碑》曰“苗而不秀”,中平五年《张纳功德叙》曰“旌甄秀异”,是不避秀。
  
  和平元年《严訢碑》曰“兆自楚庄”,延熹三年《孙叔敖碑》曰“庄王置酒以为乐”,中平元年《郭究碑》曰“严庄可畏”,是不避庄。
  
  延熹六年《平舆令薛君碑》曰“我君肇祖”,建安十年《樊敏碑》曰“肇祖宓戏”,是不避肇。
  
  元嘉元年《丁鲂碑》曰“隆平”,永寿二年《韩敕碑》阴曰“袁隆”,光和二年《华山亭碑》曰“大华优隆”,是不避隆。
  
  建宁二年《史晨奏铭》曰“玄德焕炳”,是不避炳。
  
  熹平四年《帝尧碑》曰“缵尧之绪 ”,熹平六年《尹宙碑》曰“克缵祖业”,中平三年《张迁碑》曰“缵戎鸿绪 ”,是不避缵。
  
  建宁四年《刘脩碑》曰“志曒拔葵”,熹平三年《娄寿碑》曰“岐嶷有
  
  志”,中平二年《曹全碎》曰“先意承志 ”,是不避志。
  
  建宁元年《衡方碑》曰“揽英接秀”,曰“肇先盖尧之苗”,曰“ □隆宽慓”,曰“保障二城”,于秀、肇、隆、保四字皆不避。
  
  则汉时避讳之法亦疏,六朝而后,始渐趋严密耳。马衡曰:“《开母庙阙》,亦庙名因避讳而改,后人因之,非书碑者避讳改字也。”然则《张迁碑》之“诗云旧国”亦所据传本如此,非书碑时避讳所改。
  
  第二避讳空字例
  
  有因避讳,空其字而不书,或作空围,或曰“某”,或径书“讳”字,其例亦古。《书金縢》曰:“惟尔元孙某。”《孔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谓景帝启也。《史记》《汉书》于汉诸帝纪皆不书名。许氏《说文》于禾部光武讳、艸部明帝讳、火部章帝讳、戈部和帝讳、示部安帝讳,皆注曰“上讳”,空其字不注。
  
  《南齐书》为梁武父顺之讳,凡顺字皆改为从,遇顺之名则空之。汲古阁本犹存其旧,于《豫章文献王嶷传》宋从帝下,注 “北雍本作顺,宋本讳”,其下载嶷《上武帝启》,有“前侍幸□宅 ”语,□下注“顺之,宋本讳”,此乃幸萧顺之宅,故子显直空其字耳。《鱼復侯子响传》,萧顺之则作□,而其下注一顺字,又加一圈云“宋本讳”,凡此今本皆直书,盖据《南史》改。
  
  《宋书武帝纪》,于书檄诏策等,称刘裕名曰刘讳,而其间亦有称裕者。
  数行之中,忽讳忽裕,皆后人校改。又永初元年六月,书 “立彭城公义隆为宜都王”,八月则书“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义隆,文帝也。忽称义隆,忽称讳,亦后人校改。
  
  《文帝纪》,元嘉十三年九月,书“立第三皇子讳为武陵王”。第三皇子,即孝武帝骏。《孝武帝纪》,孝建二年正月“以冠军将军湘东王讳为中护军”。湘东王即明帝彧,皆讳而不名。
  
  《顺帝纪》,升明三年正月“新除给事黄门侍郎萧讳为雝州刺史”,谓文惠太子长懋也。同年三月“以中军大将军讳为南豫州刺史”,谓齐武帝萧赜也。《萧思话传》“南汉中太守萧讳”,萧讳者,萧道成之父承之,追谥宣帝者也。《略阳清水氐传》“思话使司马萧讳先驱进讨”,亦谓承之。
  
  《旧唐书睿宗纪》“临淄王讳”,临淄王即玄宗。《旧唐书》于太宗、高宗、中宗纪,皆直书高、中、睿三宗之名,此纪于玄宗独称讳。盖五朝之史,成于玄宗之世,后史承袭其文,未及改正耳。
  
  《金石萃编》摹刻碑文,遇清讳,辄书“庙讳”二字,令人暗索,有如射覆,甚不应也。
  
  第三避讳缺笔例
  
  避讳缺笔之例始于唐。唐以前刻石,字多别体,不能定何者为避讳。北齐颜之推《家训风操篇》,言当时避讳之俗甚详,亦只云“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可见当时尚无缺笔之例。今将唐碑中之与避讳有关者列下:
  
  贞观三年《等慈寺塔记》,称王世充为王充。
  贞观四年《豳州昭仁寺碑》,用世字凡五处。
  贞观五年《房彦谦碑》,有世字民字,惟书虎贲为武贲。
  贞观十四年《姜行本碑》“慜彼苍生
  ”,避太宗讳,借慜为愍。
  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碑》,文内王世充不避世字。
  贞观十八年《盖文达碑》,有“世子”字。
  永徽二年《马周碑》“持书侍御史”,改治为持。
  显庆四年《大唐纪功领》,王世充俱作王充。
  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公碑》,两引“生民以来”,俱作生人。“愚智齐泯”,泯作汦。此为唐碑避讳缺笔始见,以后缺笔之字渐多。
  乾封元年《于志宁碑》,“世武”世字作卅。
  仪凤二年《李勣碑》,本名世勣,因避讳但名勣。而王世充世字特缺中一笔,未去世字。
  万岁登封元年《封祀坛碑》,虎字不避,葉作。据右表,避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世。《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门》,载显庆五年正月诏曰:“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范,嫌名不讳。比见钞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其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籍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之本意。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
  
  由此可见显庆初年已有避讳缺笔之事。《旧唐书高宗纪》:“显庆二年十二月,改昬葉宫。”《十七史商榷》七十,疑“宫”字为“字”字之讹,谓:“必是以昬字之上民字、葉字之中世字犯讳,故改昬从氏,改葉从云。”其说近是。宫字盖承上文洛阳宫而讹也。
  
  《野客丛书》十七云:“世谓昬字合从民,今有从氏者,避太宗讳故尔。仆观《唐三藏圣教序》,正太宗所作,褚遂良书,其间‘重昬之夜’则从民,初未尝改民从氏也。谓避讳之说谬矣,盖俗书则然 ”云。然此正可证其时尚无缺笔
  
  之法,不得谓昬之从氏,为非避讳。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下云:“往在武昌,于杨星吾舍人许,见所藏古写本《春秋集解》桓公残卷,舍人跋称是北齐人书。然观桓公十八【当作十六】年传,冬城向,注引诗‘定之方中’及‘此未正中也’,二中字作,缺末笔之下半,避隋讳,乃隋写本,非出北齐,舍人未之知也。”又跋敦煌本《文选》云:
  “《王文宪集》序内,衷字缺笔作哀,为隋代写本,尤可珍。”是须先考定唐以前有无缺笔之例为主,似不能以六朝别体,或一时讹误之字,为避讳之证也。
  
  第四避讳改音例
  
  避讳改音之说,亦始于唐。然所谓因避讳而改之音,在唐以前者多非由讳改,在唐以后者,又多未实行,不过徒有其说而已。
  
  《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曰:“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九,孙奕《示儿编》十一,均为是说。然正本有征音,《诗齐风》:“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释文》:“正音征。”《小雅节南山》,正与平宁为韵,《大雅云汉》,正与星嬴为韵,其非为秦讳明矣。
  
  昭有韶音,唐人以为避晋讳,亦非也。《汉书韦玄成传》,颜师古注:“晋室讳昭,故学者改昭为韶。”李涪《刊误》下云:“按《礼记》:昭,明也,穆,美也。盖光扬先祖之德,著斯美号。至晋武帝以其父名昭,改为韶音,历代已远,岂宜为晋氏之讳,而行于我唐哉!今请复为昭穆。”郭忠恕《佩觿》上则曰:“李祭酒涪说,为晋讳昭,改音韶,失之也。案《说文》自有佋穆之字,以昭为佋,盖借音耳。”《说文系传》佋字下亦云:“说者多言晋以前言昭,自晋文帝名昭,故改昭穆为佋穆,据《说文》则为佋。”音作韶,非晋以后改明矣。《诗魏风汾沮洳》《释文》亦云:“昭,绍遥反,《说文》作佋。”然段玉裁乃信避讳说,至欲删《说文》佋字,实为武断。
  
  甄之有真音,宋人以为避孙坚讳,亦非也。庄绰《鸡肋编》中云:“甄,三国以前未有音之人切者。孙权即位,尊坚为帝,江左诸儒为吴讳,故改音真。”《示儿编》十八则云:“甄有二音,学者皆押在先韵,独真韵反未尝押。《文选》张华《女史箴》云‘散气流形,既陶且甄,在帝包羲,肇经天人。’则已押入真韵矣。”张澎《姓氏辩误》九驳之,谓:
  “《女史箴》在三国后,孙氏未详考”云。
  今考《晋书张华传》:“华,范阳方城人。始仕魏,司马炎谋伐吴,华与羊祜实赞成其计。及吴灭,封广武县侯。”诚如《鸡肋编》言,则华固北人,与江左何涉!《女史箴》以甄与人为韵,则河北早有是音,非为吴讳矣。
  
  《宋史》一○八《礼志》:“绍兴二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言:渊圣皇帝御名【桓】见于经传义训者,或以威武为义,或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
  
  为姓氏,当各以其义类求之。以威武为义者,今欲读曰威;以回旋为义者,今欲读曰旋;以植立为义者,今欲读曰植;若姓氏之类,欲去木为亘。又缘汉法,邦之字曰国,盈之字曰满,止是读曰国曰满,其本字见于经传者,未尝改易。司马迁,汉人也,作《史记》曰:‘先王之制,邦内畿服,邦外侯服。’又曰: ‘盈而不持则倾。’于邦字盈字,亦不改易。今来渊圣皇帝御名,欲定读如前外,其经传本字,即不当改易,庶几万世之下,有所考证,推求义类,别无未尽 ”云。宋人苦于避讳之苛例,欲为改读之法,以救改字之失,其立意本善,然奈不能实行何。乃至曲解汉法以护其说,过矣!
  
  《茶香室续钞》三引叶名沣《桥西杂记》云:“雍正三年上谕:孔子讳理应回避,令九卿会议。九卿议以凡系姓氏,俱加阝为邱;凡系地名,皆改易他名;
  
  书写常用,则从古体作。上谕:今文出于古文,若改用字,是未尝回避也。
  
  此字本有期音,查《毛诗》古文作期音甚多,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阝为邱,地名亦不改易,但加阝旁,读作期音,庶乎允协。按加阝作邱,至今通行,至读期音,则世鲜知者。”可见避讳改音之例,始终未尝实行也。
  
  卷二避讳之种类
  第五避讳改姓例
  
  避讳改姓之例甚多,俗说相传,有不尽足据者。《通志氏族略》云:
  
  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
  奭氏避汉元帝讳,改为盛氏。
  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
  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
  姬氏避唐明皇讳,改为周氏。
  弘氏避唐明皇讳,改为洪氏。
  淳于氏避唐宪宗讳,改为于氏。
  啖氏避唐武宗讳,改为澹氏。
  按《元和姓纂》一,弘氏避高宗太子弘卒谥孝敬皇帝讳,改为洪氏,非避唐明皇讳也。
  
  《梁溪漫志》三云:“闽人避王审知讳,沈字去水为尤,二姓实一姓也。”然《吴志陆逊传》有鄱阳贼帅尤突,则尤姓由来远矣。
  
  《闻见后录》廿一云:“文彦博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晋讳,更姓文,至汉复姓敬。入宋,其大父避翼祖讳,又更姓文。”
  
  《挥麈前录》三云:“宋高宗中兴之初,蜀中有大族犯御嫌名,而游宦参差不齐,仓卒之间,各易其姓。仍其字而更其音者句涛也;加金字者鉤光祖也;加丝字者絇纺也;加草字者苟谌也;改为勾者勾思也;增而为句龙者如渊也。繇是析为数家,累世之后,将不复别。”
  
  第六避讳改名例
  
  避讳改名之例有三:一改其名,二称其字,三去其名一字。
  《汉书孔光传》:“孔霸曾孙莽,元始元年封褒成侯,后避王莽,更名均。”
  《晋书邓嶽传》:“本名岳,以犯康帝讳,改为嶽,后竟名为岱。”
  《南齐书萧景先传》:“本名道先,建元元年乃改避上讳。”上谓萧道成也。
  《魏书李先传》:“字容仁,本字犯高祖庙讳。”盖本字宏仁也。
  《魏书尉羽传》:“名犯肃宗庙讳。”盖本名诩也。
  《魏书高祐传》:“本名禧,以与咸阳王同名,高祖赐名祐。”右改其名。
  《宋书王懿传》:“懿字仲德,睿字元德,兄弟名犯晋宣元二帝讳,并以字称。”
  《宋书孔季恭传》:“孔靖字季恭,名与高祖祖讳同,故称字。”
  《宋书向靖传》:“字奉仁,小字弥,名与高祖同,故称小字。”祖下漏一祖字,应云“名与高祖祖同”。
  《宋书王景文传》:“名与明帝讳同。”明帝名彧也。
  《魏书崔玄伯传》:“名犯高祖庙讳。”高祖,孝文帝宏也。《北史》作“崔宏字玄伯”。
  《北齐书赵彦深传》:“本名隐,避齐庙讳,故以字行。”高欢六世祖名隐也。
  《北周书萧世怡传》:“以名犯太祖讳,故称字焉。”太祖,宇文泰也。
  《隋书文学传》:王贞字孝逸,与齐王启,自称字而不名,曰“孝逸生于战争之季”,避隋文帝祖名祯也。
  《新唐书刘知幾传》:“刘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右称其字。
  《南齐书薛渊传》:“本名道渊,避太祖偏讳改。”太祖,萧道成也。
  《旧唐书裴行俭传》:“父仁基。”《裴光庭神道碑》避讳去基字。
  《新唐书裴矩传》,《宰相世系表》作世矩,盖入唐后避太宗讳去世字也。
  唐开元三年,《巂州都督姚懿碑》云:“公后娶刘氏,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以《唐表》考之,则懿三子,曰元景,曰元之,曰元素,其单
  称崇及景者,避玄宗尊号耳。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黔南节度使王肇。”本名建肇,避蜀主王建讳,止称肇。右去其名一字。
  
  第七避讳辞官例
  
  有避正讳,有避嫌名。避正讳者,唐宋定制;避嫌名者,当时风尚也。
  
  《南史齐文惠太子长懋传》:“宋末转秘书丞,以与宣帝讳同,不就。”宣帝,萧道成之父承之,长懋曾祖也。范晔为太子詹事,以父名泰,辞不拜。当时习尚如此,非定制。
  
  《北史叙传》:“李延实授侍中太保,以太保犯祖讳,抗表固辞。”延实祖名宝,而辞太保,亦一时风尚。
  
  《唐律职制篇》:“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疏议》云:“府有正号,官有名称。府号者,假若父名卫,不得于诸卫任官,或祖名安,不得任长安县职之类;官称者,或父名军,不得作将军,或祖名卿,不得居卿任之类。皆须自言,不得辄受。”
  
  《旧唐书懿宗纪》:“咸通二年八月,中书舍人卫洙奏状称:‘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按洙父名次公】,请改授闲官。’敕曰:‘嫌名不讳,著在礼文,成命已行,固难依允。’”《旧唐书贾曾传》:“拜中书舍人,以父名忠,固辞。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与曾父名音同字别,于礼无嫌,乃就职。”《新五代史刘昫传》:“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唐人风尚,相沿如此。李贺父名晋肃,时人谓贺不得举进士,皆此类也。
  
  第八避讳改官名例
  
  《春秋左氏》桓六年传,申繻对问名曰:“名不以官,以官则废职。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杜注:“僖侯名司徒,废为中军;武公名司空,废为司城。”此避讳改官名之最显著者。后世有为国讳改者,一朝定制也;有为人臣家讳改者,则一时权宜之制也。
  
  《晋书职官志》:“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晋初以景帝讳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
  
  《通典职官篇》:“隋改中书为内史,侍中为纳言,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注:“隋氏讳忠,故凡中皆曰内。”
  
  又:“唐永徽三年,避皇太子名,改中允为内允,改中郎将为旅贲郎将。”当时太子名忠也。
  
  《旧唐书高宗纪》:“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七月,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治礼郎为奉礼郎。”
  
  《金史》五五《百官志》:“大宗正府,泰和六年避睿宗讳,改为大睦亲府。”右以国讳改官名者也。
  
  《新唐书》六七《方镇表》:“天祐二年,赐昭信军节度,号戎昭军节度。”
  据《旧唐书哀帝纪》:“天祐二年十月,金州冯行袭奏昭信军额内一字,与元帅全忠讳字同,乃赐号戎昭军。”盖全忠祖讳信也。
  
  《五代会要》十三载《唐长兴四年九月敕》:“冯赟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此文有关官制,而《欧史》不及,略也。赟父名璋。
  
  右以人臣家讳,致改官名以就之者也。
  
  第九避讳改地名例
  
  《晋语》:“范献子聘鲁,问具敖之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盖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故申繻对鲁桓公曰:“名不以国,不以山川,以国则废名,以山川则废主,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也。其后秦避始皇父庄襄王子楚讳,改楚为荆;汉避文帝讳,改恒山为常山,其例至夥。
  
  《十驾斋养新录》十一,有“避讳改郡县名”一条可参据。唯其中避清讳,弘作宏,玄作元,胤作引,颇令人迷惑。如后魏献文帝名弘,改弘农曰恒农,今《养新录》弘写作宏,则与献文之子孝文混矣。因献文名弘,孝文名宏也。
  
  又北魏献文以前,只有弘农,无恒农,而《廿二史考异》以避清讳故,于《续汉郡国志》、《百官志》,《三国志法正传》,《晋书地理志》、《何无忌传》,《宋书州郡志》等各条下,弘农字皆作恒农。《三史拾遗》于《汉书枚乘传》亦然,不可不正。
  
  朱希祖曰:“胡钦华《天南纪事》,昊三桂帝滇,讳襄为厢,讳三为参,讳桂为贵,遂改桂林为建林府,桂阳为南平州,桂东为义昌县,又遥改襄阳为汉南府。”此书传本尚少,附记于此。
  
  第十避讳改干支名例
  
  唐高祖之父名昞,故唐人兼讳丙,凡丙多改为景。如万岁通天二年《石刻浮图铭》,丙申作景申,丙寅作景寅,是也。晋、梁、陈、北齐、周、隋、南、
  
  北八史,皆修于唐,丙皆作景。今本多回改为丙。其未回改者,《晋、隋书》、《北史》本纪仍作景,《陈、周书》、《南史》本纪则作丙,《北齐书》景丙互见,《梁书》皆作丙,而纪中大通四年二月景辰仍作景,则回改未尽者也。
  
  《新五代史梁本纪》,开平二年三月戊寅注:“梁尝更戊曰武,旧史悉复为戊。”《容斋续笔》六云:“十干戊字,与茂同音,俗辈呼为务,非也。吴中术者又称为武。偶阅《旧五代史》:‘梁开平元年,司天监上言:日辰内戊字,请改为武。’乃知亦有所自也。今北人语多曰武。朱温父名诚,以戊类成字,故司天谄之。”吴任臣《十国春秋》亦同其说。
  
  今《重修墙隍庙碑》,碑末书:“大梁开平二年,岁在武辰。”《金石文字记》五谓:以城为墙、以戊为武者,全忠父名诚,曾祖名茂琳。城,诚之嫌名;戊,茂之嫌名。《容斋续笔》谓以戊类成故改,其说非。
  
  第十一避讳改经传文例
  
  据《隶释》所引汉石经残碑,《论语》、《尚书》邦字,多改为国,避汉讳也。
  
  《梁书刘孝绰传》:“众恶之必监焉,众好之必监焉。”此引《论语》,改察为监,姚思廉避其家讳也。
  
  又《萧子恪传》:“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代。”思廉修史在贞观之世,于太宗偏名可不回避。此文改世为代,或高宗以后人转写迻易也。
  
  《北史宇文恺传》:“堂脩二七,博四脩一。”此引《考工记》,改广为博,避隋炀帝名也。下文引胡伯始注《汉官》,亦避广,称胡广字。
  
  《唐石经》:《毛诗》“洩洩其羽”,“桑者洩洩兮”,“无然洩洩”,“是絏袢也”,“俾民忧洩”,皆避世旁。“甿,刺时也”,“甿之蚩蚩”,“甿六章”,皆避民旁。
  
  《新唐书》三四《五行志》:“乃取其五事,皇极庶證。”證即徵字,宋人避仁宗嫌名改。
  
  宋高宗御书石经,避讳字多缺笔,唯《论语》“钦事而信”,“温良恭俭逊”, “商因于夏礼”,“得见有常者”。《孟子》“无辞逊之心”,“掊克在位则有责”, “用下钦上”,则敬改为钦,让改为逊或为责,殷改为商,然亦有不改者,盖随意所至,无定例也。《孟子》无唐以前石刻,此碑“有小民之事”,与今本作“小人”异,想唐以前古本如此。
  
  第十二避讳改常语例
  
  《颜氏家训风操篇》:“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脩短之目。”
  
  《后汉书曹褒传》:“父充,持《庆氏礼》。”《蔡邕传》注:“太伯端委以持《周礼》。”《郅恽传》:“理《韩诗》、《严氏春秋》。”或持或理,本皆治字,章怀避讳改。若《侯霸传》“治《穀梁春秋》”,《吴良传》“又治《尚书》”,则校书者转改。
  
  《后汉书应劭传》:“夫时化则刑重,时乱则刑轻。《书》曰‘刑罚时轻时重’,此之谓也。”注:“犯化之罪固重,犯乱之罪为轻。”据《汉书刑法志》: “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为轻也。”说本《荀子正论篇》,此传及注中化字,本是治字,章怀注改。《张奋传》、《曹褒传》“化定制礼”,《王符传》“乱生于化”,“化国之日舒以长”,《仲长统传》“乱世长而化世短”,“君子用法制而至于化”,“或以之化”,《爰延传》“尚书令陈蕃任事则化”,皆是也。世改为代,或改为时,此传“时轻时重”是也。
  
  《史通因习篇》云:“范晔既移题目于传首,列姓名于卷中,而犹于列传之下,注为列女、高隐等目。”范史本题《逸民》,此云《高隐》者,避唐讳,非误记也。
  
  《续汉五行志》:“建光元年,京都及郡国二十九。”京师作京都,避晋讳也。《百官志》间有作京师者,乃后人妄改。
  
  《三国魏志文帝纪》:“黄初元年,京都有事于太庙。”或称京都,或曰京邑。
  
  《晋书刑法志》,“令景”即“令丙”,避唐讳。
  
  《南齐书王俭传》:“天应民顺。”民顺宋本作民从,盖避梁武帝父顺之讳。
  
  《南史到撝传》:“随王子隆带彭城郡,撝问讯,不修部下敬,为有司举免官。”按《三国蜀志》八,秦宓与太守夏侯纂书称:“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晋人法帖,多有自称民者,《南齐书撝传》本称民敬,《南史》避唐讳,故改称部下。《刘凝之传》:“临川王义庆、衡阳玉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凝之答书曰顿首,称仆,不为百姓礼,人或讥焉。”《宋书凝之传》本作民礼,亦是避讳改民为百姓。
  
  《隋书卢恺传》“于是除名为百姓”,亦避唐讳改。《隋书》成于贞观之世,其时二名不偏讳,而此传及《酷吏田式传》,并云“除名为百姓”。
  
  隋《赵芬残碑》,《文馆词林》卷四五二全录其文。以《词林》与碑互校,多有异同。碑“十一世祖融,字稚长”,《词林》作“十一祖融”,无“字稚长”三字。碑“公炳灵特挺”,炳,《词林》作资。碑“治夏官司马”,治,《词林》作领。或改或省,皆避唐讳。
  
  隋开皇十三年《东阿王庙碑》,“黄中”作“黄内”,避隋讳。
  
  《旧唐书肃宗纪》:“上元二年,上不康。”本云不豫,避代宗讳,改豫为康。《礼仪志》“上元年圣躬不康”,《文宗纪》“圣体不康”,“上不康”,皆豫字改。
  
  《旧唐书源乾曜传》:“恐代官之咸列。”代官谓世官,避讳改。
  
  《通鉴》唐大中二年六月:“王皞曰:‘宪宗厌代之夕,事出暖昧。’”厌代,本用《庄子》厌世语,唐人避讳改,《通鉴》因之。
  
  《老学庵笔记》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遂书榜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今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源于此。
  
  第十三避讳改诸名号例
  
  《通鉴》唐景云元年十二月:“上以二女西城隆昌公主为女冠。”隆昌,《新唐书诸公主传》作崇昌,史家避明皇讳追改。
  
  唐显庆二年,河南偃师县《三藏圣教序碑》,末云“奉敕弘福寺为招提寺”,盖避太子名改。
  
  《新唐书》七十《宗室世系表》:“代祖玄皇帝讳昞。”代祖即世祖,避太宗讳。唐之代宗即世宗,宋之真宗即玄宗,皆避讳改。明有代宗,又有世宗,其意义与唐殊。
  
  《宋史》一○二《礼志》:“加上五岳帝后号,中曰正明。”正明本是贞明,史家避仁宗嫌名改。《石刻中岳中天崇圣帝碑》本作贞明,可据。
  
  《宋史》一○三《礼志》:“秦将王翦镇山伯。”镇山当是恒山,避讳改。
  
  《宋史方技传》:“贺兰栖真始居嵩山紫虚观。景德二年,真宗作二韵诗赐之,号宗玄大师。”今石刻作宗真,则后来避始祖玄朗讳追改。
  
  《朱子四书集注》,引白水刘勉之致中说,称为刘聘君。【乃和案:见《论语雍也篇》“宰我问仁”章。】聘君即征君,避仁宗嫌名改称。
  
  第十四避讳改物名例
  
  《左传》桓六年,申繻对问名,有“名不以畜牲,不以器币”之条,曰: “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史记封禅书》:“野鸡夜雊。”注:“雉也。吕后名雉,改雉为野鸡。”
  《邺中记》:“邺中为石虎讳,呼白虎幡为天鹿幡。”
  
  《颜氏家训》八《勉学篇》:“蔡朗父讳纯,遂呼莼为露葵。”
  
  《隋书刘臻传》:“臻性好啖蚬,以音同父讳,呼为扁螺。”
  
  《旧唐书哀帝纪》:“帝讳柷。天祐元年九月,中书奏太常寺止鼓两字乐器,敔上字犯御名,请改为肇,从之。”
  
  《野客丛书》九:“钱王讳镠,以石榴为金樱。杨行密据扬州,扬人呼蜜为蜂糖。”
  
  《本草纲目》廿七,薯蓣因唐代宗名豫,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曙,改为山药。
  
  有避讳改物名致二物混为一物者,《四库全书礼记义疏》考证,椇榛注: “罗氏:枳椇子一名木密。”说本《古今注》“枳椇子一名树蜜”,而木密则生南方,别是一种。罗愿宋人,避英宗嫌讳,改树为木,遂与木密相混。
  
  亦有避物名而改名者,《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诏曰: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使太师光奉太牢告祠高庙。”注:“孟康曰:平帝本名箕子,更名曰衎。箕用器也,故云通于器物。”
  
  又《三国魏志》:“甘露五年五月,北迎常道乡公璜嗣明帝后。六月太后诏曰:古者人君之为名字,难犯而易讳,今常道乡公讳字甚难避,其朝臣博议改易列奏。”遂改名奂。此皆避物名而改名者。
  
  第十五文人避家讳例
  
  司马迁父名谈,《史记赵世家》改张孟谈为张孟同,《佞幸传》改赵谈为赵同。范晔父名泰,《后汉书》改郭泰为郭太,郑泰为郑太。
  
  淮南王安父名长,故《淮南子齐俗训》用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语,为“高下相倾,短脩相形”。
  
  《新唐书肃宗纪》:“上元元年,山南东道将张维瑾反。”颜真卿书《元结墓碑》作张瑾,避父讳维贞,省维字也。
  
  《新唐书司马承祯传》:“承祯谥贞一。”颜真卿书《李玄靖先生碑》作正一。玄靖先生父孝威,私谥贞隐,见张从申所书碑,颜书亦改作正隐。皆避其家讳,不得执碑以疑史。
  
  《宋史韩维传》,字持国,而司马光《传家集》称其字曰秉国。光父名池,与持同音,故易之,不得据集以疑史。
  
  《齐东野语》四:“王羲之父讳正,故每书正月为初月,或作一月,馀则以政字代之。王舒除会稽内史,以祖讳会,以会稽为邻稽。李翱祖父名楚今,故为文皆以今为兹。杜甫父名闲,故杜诗无闲字。曾鲁公父名会,避之者以勘会为勘当。蔡京父名準,改平準务为平货务。”眉山苏氏讳序,苏洵文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改用叙字。
  
  沈括《梦溪笔谈》二十五述王君贶使契丹事,称混同江为混融江,括世父名同故也。
  
  然《史记李斯传》“与宦者韩谈”,《滑稽传》“谈言微中”,《司马相如传》 “因斯以谈”,不避谈字。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天论》“三者错”条及下一条,两引《荀子》原文,皆作“三者错,无安邦”。王氏父名安国,因家讳而改古书也。
  
  第十六外戚讳例
  
  蔡邕《独断》上云:“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父大司马阳平侯名禁,当时避之,故曰省中,今宜改,后遂无复言之者。”
  
  《晋书虞预传》:“本名茂,犯明穆皇后母讳,故改焉。”
  
  《新唐书地理志》:山南道夔州,本名信州,武德二年改,盖避唐高祖外祖独孤信名也。又垂拱初,避武氏祖讳,改华州曰大州,华阴县曰仙掌,华原县曰永安,华容县曰容城,江华县曰云汉,华亭县曰亭川。
  
  《旧唐书崔玄暐传》:“本名曅,以字下体有则天祖讳,乃改为玄暐。”《韦思谦传》:“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则天父名士彠也。《魏元忠传》:“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又《外戚传》:“窦怀贞少有名誉,韦庶人干政,怀贞委曲取容,改名从一,以避后父讳,自是名称日损。”后父,韦玄贞也。
  
  《宋史石元孙传》:“始名庆孙,避章献太后祖讳易之。”《李继隆传》:“继隆子昭庆,改名昭亮。”盖章献明肃刘皇后祖名延庆也。而徽宗时有保安军人刘延庆,为镇海军节度使,死于靖康之难。又后父名通,天圣初改通进司为承进司,诸州通判为同判,通事舍人为宣事舍人。又改淮南之通州为崇州,蜀之通州为达州,通利军曰安利,通化县曰金川。
  
  《宋史滕元发传》:“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而字达道。”《邓润甫传》:“字温伯,尝避高鲁王讳,以字为名,别字圣求,后皆复之。”高鲁王,英宗高后父遵甫也。《哲宗纪》:“元丰八年三月,令中外避太皇太后父遵甫名。绍圣元年二月,又诏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罢避高遵惠讳。”惠为甫之讹,遵惠,遵甫弟,见《外戚传》,遵甫《宋史》无传。《避讳录》四以
  
  滕元发、邓润甫之改名为避元懿太子旉名者,误也。
  
  第十七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宋史夏国传》:“李彝兴本名彝殷,避宋宣祖讳,改殷为兴。”又:“李克睿初名光睿,避宋太宗讳,改光为克。”
  
  又李元昊以父名德明,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范仲淹与元昊书,亦称后唐明宗为显宗。
  
  《续通鉴长编》一四二;宋庆历三年八月,西头供奉官、閤门祗候丁亿,贺辽国主生辰;閤门通事舍人李惟贤,贺辽国母正旦。诏惟贤权更名宝臣,亿为意,以避北讳。
  
  《宋史地理志》:绍兴十二年,避金太祖讳,改岷州为西和州。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名,改光州为蒋州,光山县曰期思。
  
  《金史章宗纪》:“明昌四年,遣完颜匡使宋,权更名弼,以避宋讳。”并见《匡传》。
  
  第十八宋金避孔子讳例
  
  《宋史》八五《地理志》:“大观四年,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避孔子讳。
  
  《至正直记》三:“丘字,圣人讳也,子孙读经史,凡云孔丘者,则读作某,以朱笔圈之,凡有丘字读若区,至如诗以为韵者,皆读作休,同义则如字。”
  
  《金史章宗纪》:“明昌三年,诏周公孔子名俱令回避。”“泰和五年,又诏有司,如进士名有犯孔子讳者避之,著为令。”
  
  宋又尝避老子名字,《能改斋漫录》十三:“政和八年八月御笔,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名耳,字伯阳,及谥耽。见今士庶,多以此为名字,甚为渎侮,自今并为禁止。”然南渡秦相子熺字伯阳,当时不以为非,则政和之禁,亦具文耳。
  
  第十九宋禁人名寓意僭窃例
  
  《容斋续笔》四:“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于是毛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乐天作但名作,句龙如渊但名句如渊,卫上达赐名仲达,葛君仲改为师仲,方天任为大任,方天若为元若,余圣求为应求,
  
  周纲字君举,改曰元举,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瑀亦字伯玉,改曰伯禹,张读字圣行,改曰彦行。”
  
  《能改斋漫录》十三:“政和八年七月,迪功郎饶州浮梁县丞陆元佐上书: ‘窃见吏部左选,有徐大明者为曹官,有陈丕显者为教官。大明者文王之德,丕显者文王之谟,又况大明者有犯神明馆御殿,臣故曰有取王者之实,以寓其名。窃见饶州乐平县有名孙权者,浮梁县有名刘项者,臣故曰有取霸者之迹,以寓其名。昔皇祐中,御笔赐蔡襄字曰君谟,后唱进士第日,有窃以为名者,仁宗怒曰:“近臣之字,卿何得而名之!”遂令改。恭睹政和二年春,赐贡士第,当时有吴定辟、魏元勋等十余人名意僭窃,陛下或降或革。’奉御笔,陆元佐所言可行,下逐处并所属令改正禁止。”然大程子之殁,文彦博题其墓曰“大宋明道先生程君之墓”,《十驾斋养新录》七谓:“明道,仁宗年号也,不当为人臣之私称,而潞公以题墓,伊川受而不辞,皆所未喻,后人亦无议及此者。”
  
  第二十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谕内阁:“朕览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每作空白,又或改易形声,如以夷为彝,以虏为卤之类,殊不可解。揣其意盖为本朝忌讳,避之以明其敬慎,不知此固背理犯义不敬之甚者也。嗣后临文作字及刊刻书籍,如仍蹈前辙,将此等字样空白及更换者,照大不敬律治罪。其从前书籍,若一概责令填补更换,恐卷帙繁多,或有遗漏,著一并晓谕,有情愿填补更换者,听其自为之。”
  
  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丙子谕:“前日披览《四库全书》馆所进《宗泽集》,内将夷字改写彝字,狄字改写敌字,昨阅《杨继盛集》内改写亦然,而此两集中又有不改者,殊不可解。夷狄二字,屡见于经书,若有心改避,转为非礼,如《论语》夷狄之有君,孟子东夷西夷,又岂能改易,亦何必改易!且宗泽所指系金人,杨继盛所指系谙达,更何所用其避讳耶!因命取原本阅之,则已改者皆系原本妄易,而不改者原本皆空格加圈。二书刻于康熙年间,其谬误本无庸追究。今办理《四库全书》,应抄之本,理应斟酌妥善。在誊录等草野无知,照本抄誊,不足深责。而空格则系分校所填,既知填从原文,何不将其原改者悉为更正!所有此二书之分校复校及总裁官,俱著交部分别议处。除此二书改正外,他书有似此者,并著一体查明改正。”此谕载《四库提要》卷首,可以鉴定清初版本。
  
  第二十一恶意避讳例
  
  避讳有出于恶意者,唐肃宗恶安禄山,凡郡县名有安字者多易之。试以《新唐书地理志》核之,凡至德元二载所改郡县名,皆因其有安字也。表如下:
  
  安定郡改保定,安化郡改顺化,安静县改保静。
  
  右至德元载改。
  
  安邑县改虞邑,安边郡改兴唐,安康郡改汉阴,尚安县改万全,咸安郡改蓬山,同安郡改盛唐,同安县改桐城,绥安县改广德,唐安县改唐兴【此条据《元和志》】,洊安县改洊水,宝安县改东莞,遂安县改晋康,安南县改镇南,保安县改保宁,齐安县改恩平,万安郡改万全,安城郡改岭方,安城县改保城,安京县改保京,安昌县改义昌,安乐郡改常乐,始安郡改建陵,始安县改临桂【此条据《元和志》】,兴安县改理定,安仁县改容山,安义县改永业,安海县改宁海,崇安县改崇平,军安县改军宁,福禄郡改唐林,安远县改柔远,安定州改宜定。
  
  右至德二载改。
  
  沈德符《野获编》二言:“宋南渡后,人主书金字俱作今,盖与完颜世仇,不欲称其国号也。至高宗之刘贵人,宁宗之杨后,所写金字亦然,则宫阃亦改用矣。”
  
  《野获编补遗》一又言:“明初贸易文契,如吴元年,洪武元年,俱以原字代元字,盖民间追恨元人,不欲书其国号也。”《野获编》二又言:“明世宗晚年苦虏之扰,厌见夷狄字,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此与唐肃宗之恶安禄山,南宋人之恶金人,同一心理。
  
  《宋史王子融传》:“融本名皞,字子融。元昊反,请以字为名。”此则耻与同名者也。《朱谔传》:“初名绂,以同党籍人姓名,故改名。”崇宁二年十二月诏,臣僚姓名有与奸党同者,并令改名。奸党谓元祐党人也。
  
  《文献征存录》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鲒埼亭集》十四《南岳和上退翁碑》:“退翁,扬之兴化县人,姓李氏。父嘉兆,甲申之变,贻书其子曰:‘吾始祖咎繇为理官,子孙因氏理,其后以音同,亦氏李。今先皇帝死社稷,而贼乃李氏,吾忍与贼同姓乎!吾子孙尚复姓理氏。’先是中州李鬯和上书请改理氏,嘉兆适与之合,天下传为二理。”此则耻与同姓,亦避讳之别开生面者也。
  
  卷三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避讳改前人姓例
  
  避讳改姓,淆乱氏族;避讳改前人姓,则淆乱古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邽巽,《索隐》曰:“《家语》作選,《文翁图》作国選,盖亦避汉讳改之。刘氏作邽巽,邽音圭,所见各异。”然古本必作邦字,不然,何以避讳作国;且《索隐》谓《家语》作選,而不云作邽選,则《家语》亦作邦可知。今家语作邽者,后人以误本《史记》改之也。
  
  《汉书叙传》,称庄子为严子,又称“老严之术”。师古曰:“老,老子,严,庄周也。”盖避汉明帝讳。
  
  《宋史》一○五《礼志》:“封后魏商绍为长乐子。”商绍即殷绍,避宋庙讳改。《艺文志》五行类有商绍《太史堪舆历》一卷,《旧唐志》作殷绍。目录类又有商仲茂《十三代史目》一卷,别集类有商璠《丹阳集》,商文圭《从军稿》,皆本殷姓,避宋讳追改为商。
  
  第二十三避讳改前人名例
  
  避讳改前人名之例亦有三:一改其名,二称其字,三去其名一字。
  
  《汉书古今人表》“左公子泄”,即《左传》“左公子洩”,陈洩冶,《表》亦作泄,盖古本《左传》如此,《唐石经》避讳改为洩,遂相沿到今。
  
  《汉书蒯通传》:“本与武帝同讳。”师古曰:“本名为彻,其后史家追书为通。”
  
  《三国吴志韦曜传》注:“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
  
  《魏书萧衍传》:“衍将萧昞寇淮阳。”《梁书》有吴平侯萧景,即此萧昞,唐人避讳,追改为景。
  
  《北齐书卢叔武传》,《北史》作叔彪。唐人讳虎,史家多称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盖名叔虎。
  
  《周书赵文深传》,深本作渊,避唐讳改。北周天和二年十月《华岳颂》,即赵文渊书。
  
  《隋书韩擒传》:“擒本名豹。”唐人讳虎,多改为武,或为兽,或为彪,此独改为豹者,欲应上文“黄斑”之谣也。
  
  《北史长孙幼传》:“孝文以其幼承家业,赐名幼,字承业。”本赐名稚,据《魏书》可证。史避唐讳,李稚廉改为幼廉,孔稚孙改为幼孙,谢稚改为孺子,皆以稚治音同也。
  
  《旧唐书列女传》:“宋庭瑜妻魏氏,隋著作郎彦泉之后也。”彦泉当是彦渊,避唐讳追改。
  《宋史艺文志》,别集类有《恭翔集》,即敬翔也。总集类有许恭宗《文馆词林诗》,即许敬宗也。避宋讳追改。
  《辽史穆宗纪》:“讳璟。”李焘《长编》:“开宝二年,契丹主明为帐下所弑。”明即穆宗,后周避庙讳改,宋史臣因之。
  《金史刘玮传》:“唐卢龙节度使仁敬之裔。”仁敬即仁恭,史臣避金章宗父讳追改。
  右避讳改前人名。
  
  《后汉书党锢传》:“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何顒传》亦云;“郭林宗、贾伟节。”范晔避家讳,故郭泰不书名,并伟节亦字之。《岑晊传》:“郭林宗、朱公叔等皆为友。”亦因郭及朱也。《朱穆传》:“近则邴吉、张子孺。”子孺,张安世字,章怀所改也。世皆改代,人名不合改,故称其字。
  
  《晋书宣帝纪》:“青龙四年,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公孙渊称字,避唐讳。
  
  《晋书载记》,刘渊称刘元海,石虎称石季龙,皆避唐讳称其字。
  
  《魏书》慕容皝称元真,石弘称大雅,冯弘称文通,皆避魏讳称其字。
  
  《梁书宗夬传》“祖景”,景即炳。《南史》则称宗炳字少文,而不名。
  
  《宋史艺文志》,职官类有蔡元道《祖宗官制旧典》三卷,本名惇,避讳称其字。又别集类有《司空文明集》一卷,本名曙,亦避讳举其字。包幼正本名佶,避徽宗讳称字。李泰伯本名觏,避高宗讳亦称字。
  
  《通典》一五一《兵篇》,晋镇南将军杜元凯,避豫字嫌名,故称字。右避讳称前人字。
  《续汉书天文志》:“河南尹邓万。”万下脱世字,唐人避讳去之。《后汉书爰延传》亦作邓万。
  《魏书天象志》:“齐将陈达伐我南鄙,陷澧阳。”陈达即陈显达,唐人避讳去显字。
  《南史何尚之传》:“义宣司马竺超。”按南郡王义宣、张畅、畅子融等传,俱作竺超人。《宋书》作超民,《南史》避唐讳,改民为人,或去下一字。
  
  《北史张奫传》:“本名犯庙讳。”盖本名大渊,避讳连为一字。
  
  《新唐书儒学传》:“元行冲少孤,养于外祖司农卿韦机。”即韦弘机,避讳去上一字。
  
  《新五代史后赞传》,后赞,《通鉴》作后匡赞,避宋讳省上一字。《王景崇传》“永兴赵赞”,亦本名匡赞,赵延寿之子也,亦避宋讳去一字。《吴越世家》 “子佐立”,本名弘佐,避宋讳止称下一字,弘倧、弘俶皆仿此。《南唐世家》: “燕王冀为太子。”亦本名弘冀,避讳去弘字。
  
  《宋史艺文志》,李遵《天圣广灯录》三十卷,本李遵勖撰,避讳去勖字。
  
  右避讳去前人名一字。
  
  第二十四避讳改前人谥例
  
  《新唐书杨纂传》:“赠幽州都督,谥曰恭。”《唐会要》恭作敬。宋人避讳,往往改敬为恭。今《旧唐书杨纂传》亦作恭,则后人据《新书》改也。
  
  《旧唐书柳亨传》“谥曰敬”,《唐会要》同,而《新书》“谥曰恭”,亦宋人避讳追改。
  
  《新唐书韦虚心传》:“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正。”据《唐会要》,虚心、李乂父辈皆谥贞,今《新史》于李乂则谥曰贞,于虚心则谥曰正,盖避宋仁宗嫌名,改贞为正。其或改或否者,杂采他书,未及订正耳。《旧唐书牛僧孺传》 “谥文贞”,《唐会要》同,《新书》曰“谥文简”,疑亦宋人避讳追改。
  
  《五代会要》十二:“赠太子少傅朱汉宾谥正惠。”太常博士林弼议曰:“按谥法:中道不挠,保节扬名曰正。”今考新旧《五代史》,朱汉宾实谥贞惠。而《唐会要》谥法解,则云:“直道不挠,清白守节曰贞。”可知朱汉宾本谥贞惠,《五代会要》避宋讳改为正惠也。
  
  《旧五代史张承业传》“谥贞宪”,而《五代会要》及《新五代史》则谥正宪,亦宋人避讳改。
  
  《新五代史罗绍威传》“谥贞壮”,而《五代会要》则谥正懿,疑亦避讳追改。
  
  《疑耀》三云:“宋时谥文正者,惟吕蒙正、王钦若、司马光、王曾、范仲淹、郑居中、蔡卞、陈康伯八人。若李昉、王旦,谥法通纪亦曰谥文正者,非也。二公原谥文贞,后避讳,世遂呼为文正耳。”今考《宋史》吕蒙正、王钦若本传,则谥文穆。
  
  第二十五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或改前人官名,或以后代官名加诸前人,皆非史实也。
  
  《后汉书刘焉传》:“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书曰理头。”《魏志》本作治头,章怀避唐讳改。
  
  《北史牛弘传》:“晋秘书监荀勖。”本名中书监,避隋讳改。
  
  《北史李德林传》:“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是时隋未受禅,不当避中字。下文云:“授丞相府从事内郎。”皆史家追改。
  
  《北史程骏传》:“祖父肇,吕光人部尚书。”人部本是民部,避唐讳改。
  
  《南史褚贲传》:“左户尚书。”《南齐书》本作左民,作户者避唐讳。
  
  《旧唐书韦挺传》:“以人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唐初民部为六部之一,高宗即位,始避太宗讳,改为户部。此人部亦史臣追书。《段平仲传》云:“隋人部尚书段达六代孙。”隋不名人部也。
  
  《宋史宰辅表》一:“太平兴国四年正月,石熙载自枢密直学士迁签书枢密院事。”签书本作签署。张齐贤、王河、杨守一、张逊、冯拯、陈尧叟、韩崇训、马知节、曹玮、王德用诸人,皆除签署,或同签署,史家避英宗讳曙,追改为书。
  
  宋天圣四年《萧山县梦笔桥记》,记文为太常寺奉礼郎、签署苏州观察判官厅公事叶清臣撰。《宋史》本传作签书,避讳追改。
  
  宋皇祐二年《重修北岳庙记》,韩琦题衔“充定州路都部署兼安抚使”,《宋史职官志》乃作“定州兼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部署改为总管,系从后追改。
  
  《宋史孙洙传》:“寻干当三班院。”《王师约传》:“同管当三班院。”《曾孝蕴传》:“管干发运司粜籴事。”以干代勾,以管代勾,皆南渡后避高宗嫌名追改。当时称管勾、勾当,不称管干、干当也。
  
  宋政和三年《御制八行八刑条碑》称管勾,而《文献通考》五二称主管,亦后来追改。
  
  第二十六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避讳改地名,系一朝掌故;避讳改前代地名,则失史实矣,因当时并无此地名也。
  
  《汉书》廿八《地理志》:“东郡:须昌,寿张。”寿张前汉本名寿良,光武避赵王良讳,始改良为张。此云寿张,班氏追改。
  
  《晋书》十四《地理志》:“阳平郡清泉县。”本清渊,避唐讳追改。又:“侨立河东郡,统大戚八县。”大戚即广戚,史避隋炀帝讳追改,晋时不名大戚也。
  
  《晋书刘敬宣传》:“军次黄兽。”《宋书》:“达遂宁郡之黄虎。”此作黄兽,避唐讳追改,当时不名黄兽也。《南史》又作黄武。
  
  《梁书何点传》:“隐居吴郡兽丘山。”兽邱即虎丘,史避讳改,梁时无兽丘之名也。
  
  《隋书》廿九《地理志》:“敦煌郡常乐县。”注:“后魏置常乐郡,后周并凉兴、大至、冥安、闰泉,合为凉兴县。”大至即广至,避隋炀帝讳追改;闰泉即渊泉,避唐讳追改,周时不名大至、闰泉也。
  
  《隋书》卅一《地理志》:“宣城郡绥安县。”注:“梁末立大梁郡,又改为陈留,平陈,郡废,省大德、故鄣、安吉、原乡,四县入焉。”按《陈书高祖纪》:“永定二年,以广梁郡为陈留郡。”即此大梁也。又《陈详传》:“割故鄣、广德置广梁郡。”盖在梁敬帝之世,故云梁末。志改广梁为大梁,盖避隋炀帝名追改,梁时不名大梁也。大德即广德,亦避隋讳追改。
  
  《北史张湛传》:“敦煌深泉人也。”深泉即渊泉,避唐讳追改,唐以前不名深泉也。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五年,贬礼部尚书裴士淹为处州刺史。”按德宗即位始避嫌名,改括州为处州,此在代宗朝,应为括州,史臣追改也。
  
  《旧唐书》卅九《地理志》:“临清,汉清泉县。”清泉,汉本名清渊,唐人避讳追改。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石鉴镇将董昌。”《新唐书》四二《地理志》作石镜,此避宋讳追改。
  
  《宋史张鉴传》:“建议割瑞州清江。”瑞州当作筠州,南渡后避理宗嫌名,始改筠为瑞,此时无瑞州之名也。
  
  第二十七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晋简文郑太后讳阿春,故《晋书后妃传》数引《春秋》,均改为《阳秋》。孙盛、檀道鸾等著书,亦名《阳秋》。
  
  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引荀勖《中经簿》、改为《内经》,曹宪注《广雅》,改为《博雅》,均避隋讳。唐人注《史》《汉》,引《世本》改为《系本》,避唐讳。
  
  《隋书经籍志》,《白虎通》六卷,《礼仪志》引作《白武通》。《经籍志》亦本作武,后来校书者改。
  
  又《诗神泉》一卷,后汉赵晔撰。本名神渊,唐人避讳改。
  
  又《宋征士宗景集》十六卷。宗景即宗炳,避讳改为景。
  
  《旧唐书经籍志》,《帝王代记》十卷,皇甫谧撰。代本世字,避讳改。郭颁《魏晋代语》、何集《续帝王代记》、《虞茂代集》、《郑代翼集》,皆以代为世。
  
  又《四人月令》一卷,崔寔撰,此与贾思勰《齐人要术》,皆避讳,改民为人。《新书》则贾思勰书称齐民,李淳风续书称齐人。
  
  又《江智泉集》十卷,本名智渊,《丘泉之集》六卷,本名渊之,避讳改。
  
  《宋史艺文志》小学类,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四卷,本名《龙龛手镜》,宋人避庙讳嫌字,改镜为鉴。
  
  又兵书类,陶弘景《真人水照》十三卷,《唐志》本作水镜,亦宋人避讳追改。
  
  邵瑞彭曰:《北山录》注解随函卷上,引牟子《理惑论》作《治惑论》,可知理字是唐人避讳改,原书当作治惑也。《崇文总目》,李文博撰《理道集》十卷,《隋书李文博传》本作治道,《宋志》亦作治道。
  
  第二十八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旧唐书经籍志》编年类,有《崇安记》二卷,周祇撰,又十卷,王韶之撰。崇安本隆安,晋安帝年号也,避唐玄宗讳,改隆为崇。
  
  《新唐书艺文志》起居注类,有《晋崇宁起居注》十卷,《旧志》亦作崇宁,晋时无此年号。钱竹汀先生谓:“崇宁当为崇安,即隆安也。唐人避玄宗讳,往往改隆为崇。【唐肃宗时恶安禄山,又或改安为宁。】以《晋史》考之,隆安纪元,正在太元之后,元兴之前,此卷又有《晋崇安元兴大享副诏》八卷,足明崇宁当为崇安矣。上文有《晋隆和兴宁起居注》五卷,仍书隆字,则史驳文也。”【乃和案:此条见《廿二史考异唐书五》】
  
  《旧唐书》三十《音乐志》:“明庆中,皇后亲蚕。”明庆即显庆,唐人避中宗讳,易显为明。《旧史》俱改从本号,惟此志及《职官、刑法志》,三见明庆字。《柳奭传》亦有“明庆三年”之文。
  
  《旧唐书太宗诸子曹王明传》:“永崇中,坐与庶人贤通谋,降封零陵王。”永崇即永隆,史臣避玄宗讳追改。
  
  《新唐书兵志》:“玄宗以万骑平韦氏,改为左右龙武军,皆用唐元功臣子弟。”唐元即唐隆,温王年号也,史避玄宗讳改。《崔日用传》云:“唐元之际,日用实赞大谋。”亦唐隆改。
  
  宋人书贞观年号为真观,或为正观,书贞元为正元,避仁宗嫌名改。
  
  辽天庆二年《释迦定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记》,叙重熙十五年铸铁塔事,以重熙为重和。《老学庵笔记》一云:“政和末议改元,王黼拟用重和,既下诏矣,范致虚间白上曰:‘此契丹号也。’故未几复改宣和。然契丹年名,实曰重熙,后避天祚嫌名,追谓重熙曰重和。”乃知改熙为和,实以避讳故。
  
  亦有改前朝年号以故犯其讳者,元泰定五年《赠宁海州知州王庆墓表》文云:“父生于扩庆庚申,妣生于扩庆丙辰。”丙辰,宋庆元二年,庚申,庆元六年。元时江浙行省有庆元路,未尝更名,何独于宋之年号而更之?此盖直斥宋宁宗名,而配以年号上一字也。
  
  卷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后汉书刘表传》:“初表之结袁绍也,侍中从事邓义谏不听,义以疾退,终表世不仕,操以为侍中。”侍中从事,当作治中从事,章怀避唐讳,改治为持,校书者不达其旨,适其下有侍中之文,遂妄易持为侍。
  
  《通鉴晋哀帝纪》,兴宁元年,司马纶骞注:“纶姓也。《姓谱》曰:《魏志》孙文端臣纶直。”《魏志》无纶直事,纶直事见《晋书宣帝纪》:“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将军纶直等苦谏,文懿皆杀之。”文懿即公孙渊,唐人避讳称其字,后人遂误懿为端,又将公孙复姓讹为单姓。
  
  《南史隐逸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上渊字亦当为深,后人回改。《宋书》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甚显白。《南史》原文必与《宋书》同,但避讳改渊为深耳。后人校《南史》者不察,遂传写颠倒如此。
  
  《宋史艺文志》易类,史文徽《易口诀义》六卷。《崇文总目》云“河南史证撰”;晁公武云“唐史证撰”;陈振孙云“避讳作证字”。则此志“徽”字当为“徵”之讹,徵为宋仁宗嫌名,因避讳改字而致误。
  
  《崇文总目》总集类,有《正元制敕书奏》一卷,本作贞元,避宋仁宗嫌名作正,《通志艺文略》乃误作王元。
  
  第三十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诗小雅》:“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思百忧,祇自疧兮。”疧本作,与尘为韵。唐人避讳,缺笔为氏,遂误为疧。《小雅白华篇》:“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此疧字正从氏,与卑为韵。字缺笔,则与疧字混。
  
  《续汉郡国志》,敦煌郡有拼泉。拼泉即渊泉,因避唐讳淵字,缺笔作,遂讹为拼。
  
  《旧唐书穆宗纪》:“元和十五年,恒王房子孙改为汦王房。”恒王当是恒山愍王,汦王即愍王之讹,因避讳,民旁改氏而误汦。
  
  《新唐书后妃则天皇后传》:“前锋左豹韬果毅成三朗,为唐之奇所杀。”
  三朗幽州人,赠左监门将军,谥曰勇。《旧史》入《忠义传》,作成三郎。盖宋人避讳缺笔,书朗为,遂讹为郎。
  
  两《唐书姚班传》称:班曾祖察,撰《汉书训纂》,班乃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发明旧义。《汉书绍训》,《旧唐志》不载,《新唐志》作姚珽撰。珽或作庭,宋初避讳缺末笔作,后遂讹为班。据《旧书姚思廉传》:“思廉子处平,处平子璹、珽,别有传。”班传即珽传也。
  
  第三十一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说文》:“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竹汀先生曰: “氐与民,音义俱别,依许例,当重出昬,云或作昬,民声。今附于昏下,疑非许氏本文。戴侗《六书故》云:‘唐本《说文》从民省,徐本从氐省。晃说之曰:因唐讳民,改为氏也。’然则《说文》元是昬字,从日民声,唐本以避讳减一笔,故云从民省。徐氏误认为氐省,氐下之训,亦徐所附益,又不敢辄增昬字,仍附民声于下,其非许元文,信矣。《汉隶字原》,昬皆从民,亦从昬。
  
  民者冥也,与日冥之训相协。谓从氐省者,浅人穿凿傅会之说耳。”【乃和案:钱说见《十驾斋养新余录》上。】唐人作《五经文字》,其愍字下注云:缘庙讳偏旁准式省从氏,凡汦昏之类皆从氏。然段玉裁《说文》昏字注,则反对是说。
  
  《梁书沈约传》:“贵则景魏萧曹。”景魏谓丙吉、魏相也。《许懋传》:“汤不应传外景至纣三十七世。”外景即外丙,思廉避唐讳,改外景。今本有回改为丙者,而景魏仍为景魏也。
  
  《隋书高祖纪》:“文置文深之柱,非止尉佗之拜。”此用马援铜柱事。援字文渊,避讳改为深。
  
  《魏书地形志》,平阳郡禽昌县注:“世祖禽赫连昌置。”《旧唐书》三九《地理志》:“襄陵,后魏擒盛县。”改昌为盛,史避后唐庄宗祖父国昌讳,而擒昌之意义不明矣。
  
  《南史刘秀之传》:“时定人杀长吏科。”《宋书》人作民。民杀长吏谓部民杀官长也。《南史》避民字改为人,时议者谓“民杀长吏,会赦,宜以徙论”。秀之以为“民敬官长,比之父母,若遇赦而徙,便与悠悠杀人,曾无一异,宜长付尚方,穷其天命”。人、民义异,而文相混,义遂不明。
  
  唐文明元年乾陵《述圣纪》,有云:“齐萌。”齐萌者,齐民也。即喋字,改世为云,避太宗讳。今《礼记曲礼篇》“葱处末”,当作渫。《玉藻篇》“为已卑”,当作偞。唐人刻石经,避讳改易本文,后来刊板者不能订
  
  正,遂相沿至今。
  
  第三十二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例
  
  《南齐书柳世隆传》“辅国将军骁骑将军萧讳”,汲古阁本注鸾字。今以《宋书沈攸之传》考之,乃梁武帝父萧顺之,非齐明帝萧鸾也。
  
  《北史周本纪》:“魏永熙三年十一月,遣仪同李讳与李弼、赵贵等,讨曹泥于灵州。讳引河水灌之。”“大统四年,开府李讳、念贤等为后军。”“及李讳等至长安。”《李弼传》:“陇西郡开国公李讳。”《王盟传》:“赵青雀之乱,盟与开府李讳辅太子出镇渭北。”皆谓李虎也。《本纪》:“天和六年,以大将军李讳为柱国。”此谓李昞也。校书须检元文,《周书》【汲古阁本】于李讳字皆改为虎,并天和六年李讳亦改为虎。《新唐书》称:“周闵帝受禅,虎已卒,乃追封唐国公。”安得至天和时犹在!且虎在西魏时,已为八柱国之一,岂待周天和中始授柱国乎!
  
  第三十三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
  
  《南、北史》于官名治书侍御史及治中从事,多脱去治字,今本有治字者,皆后人增入也。《四库全书通志》考证,于梁吴平《侯景传》及梁《伏曼容传》,均云:“治书侍御史,刊本沿唐讳,删治字,今据《梁书》增。”疑当时实系空而不书,后人连写,遂脱一字耳。
  
  后晋天福八年,《义成军节度使匡翰碑》,匡翰,建瑭之长子也,碑于建字下,空文以避石敬瑭讳,此其例也。
  
  《容斋三笔》卷十:“鄂州兴唐寺钟题志云:唐天祐二年铸,勒官阶姓名者两人,一曰金紫光禄大、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陈知新;一曰银青光禄大、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杨琮。大字之下,皆当有夫字,而悉削去。杨行密父名怤,怤与夫同音。是时行密据淮南,故将佐为之讳。”于夫字皆空而不书。其后建国曰吴,乃改大夫为大卿。因此疑避讳去人名一字者,亦多元本空字,特后人连写耳。
  
  第三十四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例
  
  《史记郦生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索隐》引《管子》云:“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今本正文,皆作民人,盖唐人避太宗讳,民作人,后人于人旁注民,其后遂将民人二字连写,致衍人字。
  
  《隋书高祖纪》:“开皇元年三月,和州刺史新义县公韩擒虎。”本文不当有虎字,盖后人于擒下注虎字,校刊时遂并虎字增入。汲古阁本无虎字,是也。又《北史》韩擒虎,亦但称韩擒。《南史》鲁广达、任忠、樊猛传,称隋将韩擒者,延寿本文也。瓣《陈本纪》及太子深、孔范、王颁传,作韩擒虎,皆后人旁注,因而连入。今本《鲁广达传》亦或有加虎字者,皆缘校书之人,不知当时史臣避讳,以意改易,又不能尽改也。
  
  《通典食货篇》:“荆河豫州,厥土惟壤。”豫,唐代宗讳。代宗时改豫州为蔡州。杜佑于古豫州不得改为蔡州,又不得直称为豫州,于是用《禹贡》“荆河惟豫州”一语,称古豫州为荆河州,后人于荆河旁注豫字,抄书者遂并荆河豫三字连写,成此衍文。
  
  晋孙盛著《晋阳秋》,《文选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李善注两引孙盛书,均作《晋阳春秋》。盖因阳字旁注春字,后遂连入正文。
  
  又《新唐书艺文志》,有晋邓粲撰《晋阳秋》三十二卷,《旧唐志》及《宋志》均作《晋阳春秋》。
  
  第三十五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汉书儒林传》,《春秋公羊》有严彭祖、颜安乐二家,《公羊》疏引《六艺论》云:“眭孟弟子庄彭祖及颜安乐。”彭祖本庄氏,史避讳追改。
  
  《三国蜀志刘二牧传》:“并州杀刺史张益。”《后汉书灵帝纪》及《刘焉传》均作张懿,史避晋讳,改懿为益。
  
  《隋书贺若弼传》:“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陈书》作鲁广达,《隋书》避讳去一字;蛮奴本名忠,亦避隋讳称其小字。
  
  《通鉴》唐武德二年:“窦建德执逆党宇文智及孟景。”上年宇文化及谋逆,有鹰扬将孟秉同谋。景即秉,因避昞嫌名改。《通鉴》杂采诸书,故或景或秉。
  《隋书》亦作孟秉。
  
  《新唐书王敬武传》:“遣部将卢弘攻之。”《新五代史刘鄩传》作卢洪,宋人避讳改。
  
  《新五代史周本纪》:“诏镇宁军节度李弘义。”《宋史》作洪义,云:“本名洪威,避周祖名改。”据此则本名弘威,改弘义,入宋又改名洪义也。因此知李业本弘义之弟,亦当名弘业,史家避讳,省一字耳。
  
  又《罗绍威传》:“逐杀其帅乐彦贞。”《新、旧唐书》皆作彦祯,而此作贞者,宋人避仁宗讳改。
  
  又《楚世家》:“与行军司马何景真等。”《通鉴》作敬真,史避宋讳改。
  
  又《楚世家》:“拓跋常为仆射。”《通鉴》作拓跋恒,史作常,避真宗讳。
  
  《辽史太宗纪》,天显十二年三月,晋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广,即《新五代史》之范延光,辽避讳改。
  
  《辽史历象志》:“司天监马绩奏上乙未元历。”《新五代史》作马重绩,盖避晋出帝讳重贵,去一字。
  
  《金史》六十《交聘表》,天德二年三月,宋参知政事余唐弼,《宋史》及《系年录》俱作余尧弼,盖《金史》臣避世宗父讳宗尧追改。
  
  宋使辽诸臣,据《续通鉴长编》所载人名,每与《辽史》不同,其因避辽讳改者如下:
  
  一天圣四年,辽太平六年,七月,贺国后生辰,龙图阁待制韩亿,以名犯北朝讳,权改名意。然《辽史》乃作韩翼,盖辽太祖阿保机汉名亿也。
  
  二天圣八年,辽太平十年,八月,贺国后正旦,开封府判官侍御史张亿,《辽史》亦作张易。
  
  三天圣九年,辽太平十一年,十月,贺国主正旦,西染院副使王克忠,《辽史》作克善,盖避辽圣宗宗真嫌名也。
  
  四明道元年,辽重熙元年,贺国母生辰,内殿承制閤门祗候王德基,《辽史》作德本;贺国主生辰,客省副使王克基,《辽史》作克纂,盖辽道宗名洪基也。
  
  《南史》与《宋、齐书》,《北史》与《魏、齐、周书》,亦多同人异名,皆因讳改。不明乎此,则欲检对二史难矣。略表其卷数如下:
  
  褚叔度《宋书》五十二褚裕之《南史》二十八
  谢景仁《宋书》五十二谢裕《南史》十九
  张茂度《宋书》五十三张裕《南史》三十一
  庾炳之《宋书》五十三庾仲文《南史》三十五
  王敬弘《宋书》六十六王裕之《南史》二十四
  王景文《宋书》八十五王彧《南史》二十三
  宗炳《宋书》九十三宗少文《南史》七十五
  褚渊《南齐书》二十三褚彦回《南史》二十八
  薛渊《南齐书》三十薛深《南史》四十
  孔稚珪《南齐书》四十八孔珪《南史》四十九
  贾渊《南齐书》五十二贾希镜《南史》七十二
  邓渊《魏书》二十四邓彦海《北史》二十一
  长孙稚《魏书》二十五长孙幼《北史》二十二
  刘昞《魏书》五十二刘延明《北史》三十四
  李叔虎《魏书》七十二李叔彪《北史》四十五
  侯渊《魏书》八十侯深《北史》四十九
  张渊《魏书》九十一张深《北史》八十九
  李稚廉《北齐书》四十三李幼廉《北史》三十三
  张雕《北齐书》四十四张彫武《北史》八十一
  郑孝穆《周书》三十五郑道邕《北史》三十五
  郭儁《隋书》七十二郭世儁《北史》八十五
  王充《隋书》八十五王世充《北史》七十九
  裕、彧者宋讳,故《宋书》避之。邕者周讳,故《周书》避之。虎、炳、渊、世、稚者唐讳,故唐史臣避之。因所避不同,而二史称名遂异。
  
  第三十六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汉书艺文志》,儒家有庄助四篇,纵横家有庄安一篇,赋有庄匆奇赋十一篇,严助赋三十五篇。师古曰:“上言庄匆奇,下言严助,史驳文。”盖庄为汉讳,故列传改作严助、严安、严匆奇。《志》之或庄或严,则录自《七略》,避改有未尽,或后人回改也。
  
  《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九年,越骑校尉赵世。”《西羌传》作赵代,《赵熹传》亦作赵代,盖章怀避唐讳改。《纪》作世,则唐以后人回改也。
  
  《后汉书献帝纪》:“兴平二年,杀光禄勋邓泉。”《五行志》作邓渊,此作泉,章怀改。
  
  《梁书》刘霁、刘杳、刘歊,昆弟三人,霁在《孝行传》,杳在《文学传》,歊在《处士传》。《霁、歊传》云:“祖乘民,宋冀州刺史。”《杳传》云:“祖乘人,宋冀州刺史。”或民或人,避唐讳改。
  
  《南史文学传》:“贾希镜祖弼之,父匪之。”《王僧孺传》:“贾弼子匪之,匪之子长水校尉深。”希镜即深字。本名渊,史家避讳,或举其字,或易为深。
  
  《新唐书许景先传》:“景先曾祖绪。”《裴寂传》附许世绪事,作世绪。此避太宗讳,去世字。
  
  《新五代史韩逊传》:“天成四年李宾作乱。”《康福传》作李从宾,盖避后唐讳,犹杜重威避晋讳称杜威也。《通鉴》则作李匡宾。
  
  《金史宗道传》:“承安二年为贺宋正旦使。”《交聘表》作崇道,盖避金世宗父睿宗讳,改宗为崇也。
  
  第三十七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晋书罗尚传》:“乃使兵曹从事任锐伪降。”李特《载记》作任明,《华阳国志》八作任睿。睿为本名,晋人避元帝讳易之。锐取同音,明取同义也。
  
  《梁书邓元起传》:“萧藻将至。”上云萧深藻,此云萧藻。本名渊藻,以避讳,或改为深,或省一字。
  
  《北齐书后主纪》:“武平四年,杀侍中张彫虎。”《儒林传》作张雕,《北史儒林传》作张彫武,汲古阁本虎作唐,尤误。盖本名彫虎,避唐讳,或改或省也。
  
  《隋书经籍志》:“《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野民即徐广,避隋讳称其字,后又避唐讳,称为徐野人。
  
  《新唐书姚崇传》:“崇字元之,始名元崇,以与突厥叱刺同名,改以字行,后避开元尊号,更今名。”是姚崇始名元崇,后名元之,最后名崇,皆有所避也。
  
  《宋史刘廷让传》:“刘廷让字光乂。”《太祖纪》:“乾德二年十一月,江宁军【当作宁江军】节度使刘光义,出归州道以伐蜀”光义,即廷让也。《长编》亦作光义。《新五代史后蜀世家》作刘光乂。光义,廷让名,后避太宗讳,改以字行。《曹彬传》、《曹翰传》、《刘福传》又作光毅,皆避讳改。
  
  唐李匡乂撰《资暇集》三卷,旧本或题李济翁撰,盖宋刻避太祖讳书其字;或作李乂,亦避讳省一字。《文献通考》一入杂家,引《书录解题》作李匡文;一入小说家,引《读书志》作李匡义。《陆游集》有此书跋,亦作李匡文。《野客丛书》作李正文。然《读书志》实作匡乂。《新唐书艺文志》有李匡文《两汉至唐年纪》一卷,注曰:“昭宗时宗正少卿。”盖即匡乂,因避讳一人数名也。
  
  第三十八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例《新唐书昭宗纪》:“天复二年九月,武定军节度使拓跋思恭叛,附于王
  
  建。”《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作思敬。思敬为夏州节度思恭、保大节度思孝之弟。思孝致仕,以思敬为保大留后,遂升节度,又徙武定军。《新唐书党项传》: “思恭为定难节度使,卒,弟思谏代为节度。思孝为保大节度,以老,荐弟思敬为保大留后,俄为节度。”思恭为兄,思敬为弟,本是两人,宋人避讳,改敬为恭,遂与思恭二名相溷。并《新五代史李仁福传》夏州破黄巢之思恭,后人亦误为思敬矣。其实镇保大镇武定者乃思敬,而夏州破黄巢者自为思恭也。
  
  南宋有两曾宏父。朱氏《曝书亭集》四三所引绍兴十三年知台州事者,乃曾纡之子,避光宗讳惇【《四库提要》误宁宗】,以字称宏父者也。与《石刻铺叙》之曾宏父,字幼卿,非一人。《南宋杂事诗》径题此书为曾惇撰,则又承朱之误者也。竹汀先生曰:朱氏考稽,号称精审,犹有此失,校书之难如此。
  
  杨树达曰:“柳宗元有弟名宗玄,见柳著《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若如清讳,玄改为元,则二人同名矣。”今考《全唐文》乃作宗圆,粤雅堂本《韩柳年谱》则作宗糸。盖一则以玄不可作元,而改为圆;一则因玄写作,而刻本又误为糸也。
  
  《柳河东集》九《陆文通墓表》注:“陆淳字元冲,避唐宪宗讳,赐名质。”今《通志艺文略》于淳著《集传春秋微旨》、《集传春秋辨疑》,题陆淳撰;于淳著《集传春秋纂例》,则题陆质撰,一若淳与质为二人者,应著明之。
  
  《宋史侍其曙传》:“祥符二年,黎州夷人为乱,诏曙乘驿往招抚,其酋纳款杀牲为誓。曙按行盐井,夷人复叛。曙率部兵百馀,生擒首领三人,斩首数十级。”《蛮夷传》:“大中祥符元年,泸州言江安县夷人为乱,诏遣閤门祗候侍其旭乘传招抚。旭至,蛮人首罪,杀牲为誓。未几复叛,旭因追斩数十人,擒其首领三人。”此明一人一事,其易曙为旭,避英宗讳也。黎泸异州,音近讹也。
  
  《南史范云传》:“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范泰传》:“泰,顺阳人。”泰为汪之孙,云为六世孙,而籍贯互异者,南乡即顺阳,梁代避讳改也。以《南史》之例言之,云亦当类叙于《泰传》之后,而今不然者,盖不知南乡本顺阳,故一族误为二族也。
  
  第三十九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
  
  《金史》廿四《地理志》,蓟州县五,注:“旧又有永济县,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济务置,未详何年废。”据元至元七年孙庆瑜撰《丰闰县记》云:“金大定间改永济务为县,大安初避东海郡侯讳,更名曰丰闰。”《史》不知丰闰即永济之改名,而分而为二,乃以丰闰为泰和间置,又谓永济已废,而未得其年,皆误之甚也。
  
  《元史刘秉忠传》:“其先瑞州人。”此辽金之瑞州,非宋之瑞州也。秉忠自曾祖以来,皆家邢州,足迹未抵江南。而江西之瑞州,本名筠州,宋末避理宗嫌名,始改筠为瑞,已在金南渡之后矣。《雍正江西通志》七一乃收秉忠入《人物》,何耶!
  
  第四十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宋史艺文志》,经解类有颜师古《刊谬正俗》八卷,儒家类又有颜师古《纠谬正俗》八卷。此书本名《匡谬正俗》,宋人避讳,或改为刊,或改为纠,其实一书也。
  
  又农家类,前有刘安靖《时镜新书》五卷,后又有刘靖《时鉴杂书》一卷。
  注云:“杂一作新。”当亦宋人避讳,改镜为鉴,实一书也。
  
  别集类,前有《廖光图诗集》二卷,后又有《廖正图诗》一卷。本名匡图,宋人避讳,或改为光,或改为正,其实一书也。
  
  别集类有商璠《丹阳集》一卷,而总集类又有殷璠《丹阳集》一卷。宋人避讳,改殷为商,实一书也。
  
  地理类,前有达奚弘通《西南海蕃行记》一卷,后又有达奚洪【一作通】《海外三十六国记》一卷。疑即一书,一作洪者,避讳改也。
  
  又地理类,前有曹璠《国照》十卷,后又有曹璠《须知国镜》二卷。宋人避讳,往往改镜为照,疑亦一书也。
  
  《崇文总目》道书类,有吴筠撰《真纲论》一卷,其后又有《元纲论》一卷。《东观馀论》校正《崇文总目》云:“此前已有所谓《真纲论》即此,盖避圣祖名也。”圣祖,即宋所谓始祖玄朗。一改玄为真,一改玄为元,其实一书也。
  
  第四十一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通典》廿四《职官篇》:“大唐永徽初,以国讳改持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按隋以前皆曰治书侍御史。汉《孔彪碑》、晋《郛休碑》、苻秦《重修魏邓太尉祠碑》,皆有治书侍御史,其见诸史传者尤众。今因叙述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之故,乃先避讳写为持书,果为持书,又何所谓国讳!《金石萃编》四七《马周碑跋》,不考前史,仅据《通考》沿袭《通典》之文,谓魏晋以下,皆作持书,竟不知有治书之名,其去史实远矣。
  
  《宋史》一六七《职官志》:“太原府、延安府、庆州、渭州、熙州、秦州,则兼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按《嘉泰会稽志》三云:“国初节度使,领马
  
  步军都部署。英宗即位,避御名,改称都总管。其后守臣兼一路安抚使者,皆带马步军都总管。”以此推之,河东陕西诸路经略安抚使,皆置于仁宗朝,当为都部署。史称都总管者,据后来改名也。然其中实脱漏原名都部署一节。至史与碑刻,时有不同,倘无碑刻,则竟不知原名为都部署矣。
  
  第四十二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
  
  《元和郡县志》卅二:“金水县,本汉广汉郡之新都县地。东晋义熙末,立金泉戍。后魏平蜀,置金泉县,隶金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益州。武德元年,以避神尧讳,改为金水县,属简州。”按本由金渊县改为金水县,若本为金泉县,则何必改。今欲叙述改金渊为金水之由,乃先将渊字改为泉字,遂遗却本名矣。
  
  《新五代史职方考》:“惠,南汉。
  ”按南汉析循州置祯州。宋天禧五年,避仁宗讳,始改祯州为惠州。今《新五代史》著惠不著祯,失纪实之体矣。惠为宋名,南汉时有祯无惠,今因避宋讳故,以宋时州名名南汉州,中间脱去南汉祯州历史五十余年,考地理沿革者,于何征之!且有惠无循,亦为脱漏。又潮州之程乡县,南汉尝立为敬州,此考亦应列入,乃并失之,皆因避讳故耳。
  
  《宋史地理志》六:“梅州,本潮州程乡县,南汉置恭州,开宝四年改。”
  据《九域志》九:“梅州伪汉敬州。”宋初削平群雄,州县皆仍故名,此敬州亦以犯讳改,若本恭州,则无庸改矣。《史志》作恭,乃当时史臣回避,后竟失于改正。王象之《舆地纪胜》一○二云:“伪汉刘氏割潮州之程乡县置敬州,皇朝以敬州犯翼祖讳,改名梅州。”此为得之。
  
  又《宋史地理志》一:“滑州,太平兴国初,改武成军节度。”按本由义成军节度,避太宗讳改为武成。今《志》不书义成军,是直由滑州改也。此亦因避讳而脱漏义成一段历史。
  
  又《宋史地理志》二:“中山府,太平兴国初,改定武军节度。”按本由义武军节度,避太宗讳改为定武。今《志》不书本义武军,似直由中山府改也,亦脱漏。
  
  又《宋史地理志》三:“陕州大都督府,太平兴国初,改保平军。”按本由保义军节度,避太宗讳,改为保平。今《志》不书本保义军,似直由陕州大都督府改也,亦脱漏。
  
  《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门》:“唐穆宗讳【同于真宗】初名宥,元和七年,立为皇太子,始更之。十五年即位,改尝岳为镇岳,尝州为镇州,定州尝阳县为曲阳县,尝王房子孙为泜王房。”按《册府》成于宋人,同于真宗者,讳恒也。因是之故,恒岳、恒州、恒阳、恒王房,恒字均写为常。《册府》刻于明末,避明光宗讳常洛,又改常为尝。此本欲叙述唐人避讳改地名,乃先避宋讳,
  
  又避明讳,而后避唐讳。甚矣古书之难读也!
  
  卷五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第四十三避嫌名例
  
  《曲礼》:“礼不讳嫌名。”郑注:“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陆氏《释文》十一谓:“汉和帝名肇,不改京兆郡;魏武帝名操,陈思王诗云‘脩阪造云日’,是不讳嫌名。”
  
  嫌名之讳,起于汉以后。《三国吴志》二:“赤乌五年,立子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此讳嫌名之始也。然《吴志》三:“永安五年,立子为太子。”裴注引《吴录》载休诏:“为四男作名字,音湾,音觥,壾音莽,音褒。”则吴时仍不讳嫌名。果讳嫌名,则壾之字虽易避,而湾觥莽褒之音仍难避也。今既制新字,以为易避,则其不讳嫌名可知。
  
  然讳嫌名之俗,实起于三国。《晋书羊祜传》:“祜卒,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嫌名之讳,遂浸成风俗。其后晋简文帝名昱,改育阳县为云阳。桓温父名彝,改平夷郡曰平蛮,夫夷县曰扶县,夷道县曰西道。后魏道武帝名珪,改上邽县曰上封。皆避嫌名实例也。
  
  至北齐《颜氏家训风操篇》有曰:“凡文与正讳相犯,当自可避,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之子,倘不作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
  
  据此则当时嫌名之讳,渐趋繁数,故隋文帝父名忠,兼避中,唐高祖父名昞。兼避丙。韩愈《讳辨》,专辨嫌名,而谓:“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不知《南史沈约传》,称约先世浒为仲高,即讳虎之嫌名浒。贞观廿三年,改兴势县为兴道,即讳世之嫌名势。《南史》十三《刘秉传》,称彦节而不名,即讳昞之嫌名秉。德宗《九日赐曲江宴》诗“时此万枢暇”,即讳基之嫌名机也。
  然因愈之言,足证唐时嫌名之讳,尚未垂为定制。至宋始颁布所谓 “文书令”,应避嫌名,有一帝至五十字者,其繁极矣。此等“文书令”,见当时《礼部韵略》卷首。
  
  或谓秦始皇名政,兼避正字,故《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称正月为端月,此避嫌名之始也。不知政与正本通,始皇以正月生,故名政。《集解》引徐广曰: “一作正。”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避正非避嫌名也。
  
  《史记天官书》:“气来卑而循车通。”《集解》曰:“车通,车辙也。避汉武帝讳,故曰通。”亦非也。汉不避嫌名,车通,《汉书天文志》作车道,《集解》不得其解,故以讳解之耳。
  
  《史记荀卿传》,《索隐》曰:“后亦谓之孙卿子者,避汉宣帝讳也。”《汉
  
  书艺文志》孙卿子注、《后汉书荀淑传》注皆谓“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亦非也,此唐人说耳。《荀子议兵篇》,自称孙卿子。《后汉书周燮传序》有:“太原闵仲叔同郡荀恁,字君大,资财千万。”《刘平传》作郇恁。西汉末人,何尝避荀!荀之称孙,犹荆卿之称庆卿,音同语易耳。
  
  《后汉书陈纪传》:“不复办严。”或以此为避庄嫌名,故称办装曰办严。
  不知装妆古通作庄,故《续汉祭祀志》称妆具曰严具;《魏志田畴传》称治装曰治严,非避嫌名也。嫌名之讳,实起于汉以后。
  
  第四十四二名偏讳例
  
  《曲礼》:“二名不偏讳。”郑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
  
  《日知录》廿三谓:“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是二名不偏讳之证。
  
  自王莽禁二字为名后,单名成俗者二三百年。其时帝王既无二名,自无所谓偏讳。宋齐而后,二名渐众。南齐太祖名萧道成,《南齐书薛渊传》云:“本名道渊,避太祖偏讳改。”是二名偏讳,南齐已然。
  
  《旧唐书太宗纪》:“武德九年六月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以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据此,则唐以前两字兼避,已成风俗,至太宗时始禁之。然禁者自禁,唐时二名仍偏讳。《日知录》廿三谓:“高宗永徽初,已改民部为户部,李世劫勣已去世字单称勣。阎若璩谓太原晋祠有《唐太宗御制碑》,碑阴载当时从行诸臣姓名,内有李勣,已去世字。是唐太宗时已如此,不待永徽初也。”
  
  《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门》载后唐明宗初名嗣源。天成元年六月,亦曾敕:“文书内二字不连称,不得回避。”然此制并不通行,宋金以来,二名无不偏讳者。
  
  第四十五已祧不讳例
  
  祧者,远祖之庙,迁主之所藏也。王制:天子七庙,气昭三穆,与太祖庙而七。除太祖为不祧之祖外,大抵七世以内则讳之,七世以上则亲尽,迁其主于祧,而致新主于庙,其已祧者则不讳也。
  
  《册府元龟掌礼部奏议门》:“唐宪宗元和元年,礼仪使奏,谨按《礼记》云:舍故而讳新。此谓已迁之庙,则不讳也。今顺宗神主升祔礼毕,高宗、中宗神主上迁,依礼不讳。制可。”
  韩愈辨讳,本为嫌名立论,而其中治天下之治,却犯正讳。盖其时高宗已祧,故其潮州上表曰“朝廷治平”,曰“为治日久”,曰“政治少怠”,曰“治未太平”,曰“巍巍之治功”。《举张惟素》曰:“文学治行,众所推与。”《平淮西碑》曰:“遂开明堂,坐以治之。”《韩弘神道碑铭》曰:“无有外事,朝廷之治。”
  所谓已祧不讳也。
  
  《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门》:“唐敬宗宝历元年正月,太常寺礼院上言:玄宗庙讳,准故事祧迁后不当更讳。制可之。”
  
  《十七史商榷》八四,《旧书》避唐讳条:“刘昫以唐为本朝,故避其讳。而亦有不讳者,此乃后人所改。如《林士弘传》持书侍御史,持本治也,而《封伦传》仍有治书侍御史。《唐临刘文静传》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原本无基字,而《长孙顺德传》刘弘基,原本仍有基字,弘基本传及《长孙无忌传》同。至《马燧、浑瑊传》赞云‘再隆基构,克殄昬氛’,连用隆基二字,不可解。”盖未注意元和宝历故事,高宗玄宗,主已祧迁,则不讳也。
  
  《宋史》一○八《礼志》:“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钦宗袝庙,翼祖当迁,以后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诏恭依。”翼祖讳敬,南宋孝宗以后,敬字可不讳。然其实不尽然者,则习惯已成,不易改革也。
  
  第四十六已废不讳例
  
  凡太子外戚之讳,皆不久即复。其不复者,特沿而不改,非久为之讳也。
  
  《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民字缺末笔,弘字不缺,《金石萃编》以为异。考《新唐书》四七《百官志》:“弘文馆,神龙初避太子追谥孝敬皇帝讳,改昭文,二年改修文,开元七年,复为弘文。”是孝敬之讳,避于神龙,废于开元。此碑以天宝十三载立,孝敬之讳,不避固已久矣,所谓已废不讳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前后序,不著年月,《新、旧唐书》亦无传。竹汀先生据《索隐序》题衔“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谓贞除学士,当在开元七年修文馆复称弘文馆以后。则利用已废之讳,而知其年代者也。
  
  《宋史》九十《地理志》:“静江府义宁,本义宁镇,马氏奏置,开宝五年废,六年复置。”冯集梧曰:“宋避太宗名,当时地名有义字者,多所更革。而此县仍为义宁,当亦如婺州义乌武义之县,镇戎军张义之堡,避之容有未尽尔。”竹汀先生曰:“张义堡熙宁五年所置,其时固不避义字,婺州在吴越管内,当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犹未纳土,故不在改避之数也。”【乃和案:此条见钱著《诸史拾遗》四。】《大金集礼》二三引《宋国史》:“太宗本名光义。太平兴国二年春二月诏曰:制名之训,典经攸载,矧乃膺期纂极,长世御邦,思稽古以酌中,贵难知而易避。朕改名灵,除已改州县职官人名外,旧名二字不须回避。”凡此皆一朝之讳,短时即废。
  
  宋天圣元年,王渎题名,在虎丘剑池石壁,文云:“大宋天圣元年癸亥,九月十□日,太常丞同判福州王渎。”同判者,通判也。天圣初,章献刘太后临朝,避其父讳,凡官名地名通字皆易之,后崩即复旧。
  
  第四十七翌代仍讳例
  
  一朝之讳,有翌代仍讳者,不能据此定其年代。《日知录》廿三前代讳条: “孟蜀所刻石经,于唐高祖太宗讳皆缺书。《石晋相里金神道碑》,民珉二字皆缺末笔。南汉刘岩尊其父谦为代祖圣武皇帝,犹以代字易世。至宋益远矣,而乾德三年《卜諲伏羲女蜗庙碑》,民珉二字,咸平六年《孙冲序绛守居园池记碑》,民珉二字,皆缺末笔。其于旧君之礼,何其厚与!”
  
  《日知录》廿三又云:“杨阜,魏明帝时人也,其疏引书协和万国,犹避汉高祖讳。韦昭,吴后主时人也,其解《国语》,凡庄字皆作严,犹避汉明帝讳。唐长孙无忌等撰《隋书》,易《忠节传》以诚节,称符坚为符永固,亦避隋文帝及其考讳。自古相传,忠厚之道如此。”
  
  今考蜀石经《毛诗》残本,《行露》序注,世作,后凡世仿此。《摽有梅》
  
  笺“所以蕃育人民也”,民作,后凡民仿此。《江有沱》笺“岷山导江”,岷作。“维丝伊缗”,缗作緍。“其心塞淵”,淵作。“土国城漕”笺“或修治漕城”,不避治字。“不我活兮”笺“军事棄其伍约”,棄作弃,后凡棄仿此。“泄泄其羽”,作洩洩。“匏有苦葉”,葉作,后凡葉仿此。以上皆仍开成石经元文,未及改正,不足为忠厚之证。善乎魏王肃之言曰:“汉元后父名禁,改禁中为省中,至今遂以省中为称,非能为元后讳,徒以名遂行故也。”语见《通典》一○四《礼篇》。今俗书玄弘宁贮等字,犹多缺笔,岂为清讳,因仍习惯,视为固然,忘其起于避讳矣。
  
  五代丘光庭撰《兼明书》,书中世字皆作代,沿袭旧制,与《孟蜀石经》同。
  
  第四十八数朝同讳例
  
  有一字而数朝同讳者。汉文帝名恒,唐穆宗、宋真宗亦名恒。汉灵帝名宏,后魏孝文帝亦名宏。汉殇帝名隆,唐玄宗名隆基。后魏献文帝名弘,唐高宗太子亦名弘,宋太祖之父名弘殷,清高宗名弘历。晋讳炎,唐武宗后名炎。石赵讳虎,唐亦讳虎。北齐讳泰,北周亦讳泰。隋讳祯,宋亦讳祯。隋讳忠,唐永徽初太子亦名忠。石晋讳敬,宋亦讳敬。宋讳玄,清亦讳玄。因是之故,古书
  
  传写,或改或阙,极不易读。一弘字也,常与宏混;一玄字也,常与元混,不知谁当为弘,谁当为宏,谁为宋讳,谁为清讳矣。又如弘农恒农,恒山常山,时废时置,备极纠纷。今试以此为例,根据史实,为简表如下:
  
  一恒山汉高帝置。
  二常山避汉文帝讳改。
  三恒山后周置恒州,隋大业初复置恒山郡。
  四恒州隋义宁初又置恒州。
  五常山唐天宝元年改为常山郡。
  六恒州唐乾元元年复为恒州。
  七镇州唐元和十五年避穆宗讳,改为镇州。
  八真定宋庆历八年置真定府,此节非关避讳。
  九正定清雍正初兼避真字,改为正定。
  一弘农汉武帝元鼎四年置。
  二恒农后魏献文时避讳改。
  三弘农隋末复置。
  四恒农唐神龙初避太子弘讳改。
  五弘农唐开元十六年复。
  六恒农宋建隆初避太祖父讳弘殷改。
  七虢略宋至道三年避真宗讳改。
  自此恒农弘农之名皆废,宋人称古弘农恒农曰常农。
  
  第四十九旧讳新讳例
  
  《日知录》廿三云:“唐文宗开成中刻石经,凡高祖太宗及肃代德顺宪穆敬七宗讳,并缺点画。高中睿玄四宗,已祧则不缺。文宗见为天子,依古卒哭乃讳,故御名亦不缺。”竹汀先生曰:“唐人避上讳,如章怀太子注《后汉书》,改治为理,正在高宗御极之日,初无卒哭乃讳之例也。文宗本名涵,即位后改名昂,故《石经》不避涵字。亭林失记文宗改名一节,乃有卒哭而讳之说,贻误后学,不可不正。”【乃和案:此条钱说见《日知录》黄氏笺释引。】
  
  《避讳录》三云:“文宗名昂,《开成石经左传》‘文公宣公卷’内昂字不
  
  缺笔,以生则不讳也。”生不讳说,本《日知录》;《左传》“文公宣公卷”内昂字不讳说,本《金石萃编》,皆误。竹汀先生曰:“九经无昂字,设有之,亦必缺笔。亭林偶未检唐史本纪,以意揣度,遂有此失。”【此条钱说见《潜研堂文集》三十跋《金石文字记》。】
  
  《十七史商榷》八七云:“裴炎请还政豫王旦,为御史崔察诬奏死。《新、旧书》同,其事甚明。孙樵可之文集第五卷云:‘崔察贼杀中书令裴者【商榷者误老】何,诡谀梯乱,肇杀机也。’裴字下注云:‘名犯武宗庙讳。’案武宗讳瀍,孙氏云云未详,其书法之妄不必论。”今考《新、旧唐书武宗纪》,开卷即云 “帝讳炎”,西庄偶未检两书本纪,徒记武宗旧讳,忘其曾改名炎,遂反讥孙氏。
  
  《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门》:“武宗讳炎,初名瀍。会昌六年三月制曰:‘王者炤临万寓,名岂尚于难知;敬顺五行,理宜避于胜伏。昔炎汉之兴,雒傍去水,所都名号,犹乃避之,况我国家祚昌土德,所以宪宗继明之初,贵以舍水。【宪宗初名淳,改名纯。】朕远追大汉之事,近禀圣祖之谋,爰择嘉名,式遵令典,宜改名为炎。其旧名中外奏章,不得更有回避。’”孙氏云云,盖谓炎,非谓瀍也。
  
  《十驾斋养新录》十九云:“予向见宋椠本,有避亶字,注‘从从旦’于下,未审其故。顷见岳倦翁《愧郯录》,有一条云:‘绍兴文书令,庙讳旧讳正字皆避之。故哲宗孝宗之旧讳,单字者三,【哲宗初名佣。孝宗旧名瑗,又名玮。】皆著令改避。唯钦宗旧讳二字,一则从亠从回从旦,一则从火从亘,今皆用之不疑。’乃知亶字回避,由于钦宗旧讳。但倦翁著此书在嘉定甲寅,其时尚未避亶烜二字也。”此事并见《宋史》一○八《礼志》。唐人不避旧讳,宋人则有避有不避,不能执此以为断定时代之据。
  
  第五十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
  
  《通典州郡志》,避唐讳,改豫州为荆河州。马氏《舆地考》承杜典旧文,而改荆河为豫,得其当矣。乃于《古扬州篇》云“分置南充州、南荆河州”;又于寿州下云“荆河州刺史祖约”,云“齐因之,兼置荆河州”,云“梁置南荆河州”,云“寻改为南荆河州”。此数处犹沿杜氏本文,时失于检照故耳。
  
  又《通典》廿四《职官篇》:“御史中丞,旧持书侍御史也。初汉宣帝元凤中,感路温舒尚德缓刑之言,季秋后请谳,时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持书。持书御史,起于此也。”“魏置持书执法,掌奏劾,而持书侍御史掌律令。”“晋太始四年,又置黄沙狱持书侍御史一人,后并江南,遂省黄沙持书侍御史。及太康中,又省持书侍御史二员。宋齐以来,此官不重。自郎官转持书者,谓之南奔。隋又为持书侍御史。大唐永徽初,高宗即位,以国讳故,改持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通考》五三《职官考》全袭其词,不知持应作治。
  
  《续汉百官志》、《宋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皆作治书。汉宣斋居决事云云,三书所引皆同,然并无元凤字。因元凤系汉昭年号,非汉宣年号,杜氏误添,马氏亦沿袭不改。《金石萃编》四七《马周碑跋》,又沿《通考》之误,且谓:“魏晋以下,皆作持书,别无治书之名。即高宗避讳,亦避嫌名,改持书为中丞,非改治为持。”诚可异也。
  
  《晋书成恭杜皇后传》:“后母裴氏,王夷甫外孙。”本避晋成帝讳衍,于王夷甫字而不名。此史家旧文,唐史臣乃因而不改。
  
  《南齐书王融传》:“字元长。”而《梁书》柳恽、徐勉二传,于王融皆字而不名。盖当时避齐和帝宝融讳,唐史臣未及更易也。
  
  《通鉴》晋义熙四年:“秃发傉檀以世子武台为太子。”注:“武台本名虎台,唐人修《晋书》,避讳改虎为武,《通鉴》因之。”今考《通鉴》第百十六卷,称虎台者十二;第百十九卷,称虎台者五,俱不作武字。盖杂采他书,未能一一改正也。
  
  又梁天监元年:“左户侍郎刘鬷。”左户当作左民,亦唐人避讳追改,《通鉴》未及厘正。
  
  又梁天监九年:“法曹参军萧轨,兼左右户都。”户亦当作民。天监十八年: “魏左民郎中张始均。”此则当时本称也。
  
  第五十一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例
  
  六朝以前,避讳之例尚疏,故马班之于汉讳,陈寿之于晋讳,有避有不避。然其间亦有后人回改者。《史记周本纪》“邦内甸服,邦外侯服”,《封禅书》 “五岳皆在天子之邦”,犯高帝讳。《殷本纪》“盈巨桥之粟”,《乐书》“盈而不持则倾”,犯惠帝讳。《封禅书》“北岳恒山也”,《田齐世家》“以为非恒人”,犯文帝讳。《夏本纪》及《殷本纪》、《孝文本纪》、《燕世家》等,皆有启字,犯景帝讳。此非避讳未尽,即后人以意改易者也。
  
  《汉书高后纪》恒山王三见,《外戚传》恒山王二见,《周勃传》恒山王一见,《郊祀志》恒山字四见,《五行志》恒雨、恒旸、恒奥、恒寒、恒风等字屡见,犯文帝讳。《韦贤传》“实绝我邦”,犯高帝讳。《刑法志》“杀人盈城”,犯惠帝讳。《文帝纪》“夏启以光”,《武帝纪》“见夏后启母石”,《古今人表》有漆雕启,犯景帝讳。《景帝纪》“省彻侯之国”,《贾谊传》“列为彻侯而居”,《百官公卿表》彻侯字两见,犯武帝讳。《楚元王传》“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犯光武讳。《高帝纪》有庄贾、项庄,《地理志》“庄公破西戎”,《艺文志》有庄子、庄夫子、庄助、庄安、庄匆奇,《郑当时传》庄字只见,《南粤传》庄字一见,《西南夷传》庄字三见,《叙传》庄字一见,犯明帝讳。非后人改易,即元文避讳有未尽。
  
  《三国魏志明帝纪》:“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陈寿书称司马懿,多云宣王,惟此称名,盖述帝语不得云宣王也。《蜀后主传》“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李严传》“平说司马懿等”,《吴主权传》“闻司马懿南向”,皆后人追改。又《后妃传》“不本淑懿”,《高堂隆传》“留其淑懿”,《吴主王夫人传》“追尊大懿皇后”,《步夫人传》“有淑懿之德”,以至太师、军师、昭烈、昭献、昭文、昭德、昭告、段昭、董昭、胡昭、公孙昭、张昭、周昭之类,不胜枚举。《蜀后主传》:“景耀六年,改元炎兴。”炎字亦未回避,惟诸臣传但称景耀六年,不书炎兴之号。《魏三少帝纪》,书中抚军司马炎者二,书中垒将军司马炎、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炎、晋太子炎者各一。可见晋时避讳之例尚疏,其孰为后人所改,不可辨矣。
  
  《南齐书武帝纪》,永明十一年:“孝子顺孙。”梁武帝父名顺之,故子显修史,多易顺为从,如《天文志》“五星从伏”,“太自从行”,“荧惑从行”,“岁星太白俱从行”,“辰星从行”之类。宋顺帝亦作从帝,今汲古阁本,惟《祥瑞志》、《豫章王嶷传》、《王琨传》各两见,《刘休传》一见,余篇多作顺帝,盖后人所改。监本于此数处,亦改为顺字矣。《百官志》汉顺帝,宋本亦作从。《州郡志》从阳郡、从阳县,汲古阁本改为顺阳,唯监本尚是从字。而《张敬儿传》、《陈显达传》中,仍为顺阳,《陈显达传》:“南乡县故顺阳郡治也。”宋本作从阳。今《武帝纪》及《明帝纪》俱有顺孙字,元本必作从孙,后来校书者以意改易耳。
  
  《旧唐书昭宗纪》:“景福二年三月,王镕感匡威援助之惠,乃筑第于恒州,迎匡威处之。”按穆宗以后,恒州已改名镇州。此卷前后俱称镇州,独是年再见恒州字,可为避讳未尽之证。
  
  第五十二避讳经后人回改未尽例
  
  《后汉书光武纪》:“民无所措手足。”《章帝纪》及《梁统传》仍作“人无所措手足”。《张纯传》、《荀爽传》“安土治民”,《郎传》仍作“安上理人”。《逸民传》章怀改为逸人,今虽回改,而《法雄传》仍作逸人。皆回改未尽者也。《明帝纪》注引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佗主宗庙,王孙贾主军旅。”《论语》三治字,章怀皆改为主。今上治字,盖后人回改,下两主字,则回改未尽者。
  
  《晋书陆机传》《辨亡论》,三称张昭,皆作张公,盖机避晋讳。今《文选》其二改为张昭,其一仍作张公,亦后人回改未尽者。
  
  《隋书高祖纪》:“汉太尉震八代孙”,“风骨不似代间人”,“代称纯孝”, “不代之业”,“精采不代”,“弘道于代”,“祖考之代”,【以上卷一。】“代俗之徒”,“德为代范”,“与代推移”,“干戈之代”,“行歌避代”,【以上卷二。】皆避世作代。而卷中“风流映世”,“貌异世人”,“世子世孙”,“世禄无穷”,以及韦
  
  世康、王世积、虞世基等,皆仍作世。
  
  又:“生人之命将殆”,“人黎慕义”,“托于兆人之上”,“事上帝而理兆人”,【以上卷一。】“毒被生人”,“启人可汗”,“利益兆人”,“安上治人”,“抚临生人”,“不得劳人”,“人间疾苦”,“人庶殷繁”,【以上卷二。】皆避民作人。而卷中“民间情伪”之民字,则回改为民,“民部尚书”之民字亦屡见。
  
  又卷一之虎牢作武牢,虎贲作武贲,卷二之虎符作兽符,而卷中韩擒虎之名屡见。
  
  《北史穆传》:“从太武田崞山,有虎突出,搏而获之。帝叹曰: ‘诗云有力如武,凯乃过之。’”《魏书》二七《穆传》作“有力如虎”。《北史》避唐讳,两虎字皆改为武。后人校者,乃将前武字回改为虎,而后武字仍之,以致一行之中,虎武并见。
  
  《南史宋少帝纪》:“景平元年闰四月,魏军克虎牢。”《宋文帝纪》:“元嘉七年十一月,魏克武牢。”
  
  《梁敬帝纪》:“太平元年十一月,起云龙神武门。”《陈宣帝纪》:“太建七年六月,改作云龙神虎门。”《傅亮传》:“见客神兽门。”
  
  《齐高帝纪》:“索白虎幡。”《王昙首传》作白兽幡。
  
  《沈攸之传》:“建安王休仁屯虎槛。”《邓琬传》作武槛。
  
  《刘怀珍传》:“虎贲中郎将。”《阮佃夫传》作武贲中郎将。
  
  凡此皆经后人回改而未尽者。
  
  又《王莹传》:“时有猛兽入郭,上意不悦,以问群臣,莹曰:‘陛下膺箓御图,虎象来格。’帝大悦。”一行之中,虎兽并见。
  
  第五十三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晋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曰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徽之子桢之,献之嗣子静之。祖孙父子,皆以之为名,不以为嫌也。
  
  宋王弘子僧达,孙僧亮、僧衍,从子僧谦、僧绰、僧虔,从孙僧祐。叔侄皆以僧为名,不以为嫌也。试表二家行辈如下:
  
  此南北朝风也,或者不察,则以为异矣。《避讳录》二曰:“《魏书》称前秦苻宏为永道。宏为坚长子,坚字永固,其子不应又字永道,疑《魏书》永字误。”不知此当时风尚也。前燕慕容皝字元真,其子恪又字元恭;南齐萧道成字绍伯,其父承之字嗣伯,父子字同一字,不以为嫌也。且萧道成父名承之,而其第六子暠又封安成王,父子祖孙不避嫌名也。不知此例,则易起纠纷矣。校《南史》者以僧达僧衍同排,遂妄改达为衍弟。武英殿本《王弘传》考证,又误以僧亮与僧达同为弘子。《史姓韵编》于王操之献之,亦误以为桢之弟。石印小字本《韵编》,更误以操之为桢之子,愈理愈棼矣。
  
  《廿二史考异》廿八,谓魏宗室多同名,列举同名者凡五十九人。有同父而同名者,景穆子,阳平、济阴二王,俱名新成,至称济阴为小新成以别之。《魏书安同传》:“同父名屈,同长子亦名屈。”此北俗也。然后魏献文帝名弘,其子孝文帝名宏;宋明帝名彧,其子废帝名昱,父子不避嫌名,而同在西纪四六五年至四七六年之间,固无分南北也。
  
  卷六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第五十四不知为避讳而致疑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温氏,大雅字彦弘,彦博字大临,彦将字大有。”
  欧阳《集古录》七疑其事,谓: “兄弟义当一体,而名大者字彦,名彦者字大,不应如此。”洪氏《容斋四笔》十一始考正之,谓大雅昆弟,皆以彦为名。大雅名犯高宗太子讳,故后人改称其字耳。
  
  《宋永兴军文宣王庙大门记》,有“因开元之旧封,增玄圣之新号”语。《金石萃编》一二七谓:“大中祥符元年,封禅回跸,幸阙里,加封玄圣。至五年十二月,改谥至圣,《宋史礼志》,谓以国讳改谥。按宋代历世无讳玄者,或因是时加号北岳为安王玄圣而改之”云。不知宋人以玄朗二字为其始祖名,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诏内外文字不得斥犯,事详《续通鉴长编》七九。《金石萃编》未之注意,故谓宋代历世无讳玄。
  
  《新唐书纠谬》,有数条实因避讳,而吴缜以为谬者:
  
  卷四“《杜求仁传》舛误”条,谓: “《杜求仁传》云,求仁与徐敬业举兵,为兴复府左长史。据《徐敬业传》,求仁为匡复府右长史,与《求仁传》不同。”不知二传一称匡复,一称兴复,史臣避讳改耳。《新书》于宋讳,或避或不避,初未画一。
  
  卷六“程昌裔名不同”条,谓: “《杨贵妃传》作程昌裔,《公主传》作程昌胤。”不知此史臣避讳,改胤为裔,《公主传》偶未及改耳。
  
  卷十一
  “常山及薛谭字误”条,谓: “《公主传》明皇帝女常山公主下嫁薛谭,《薛稷传》作恒山公主嫁薛谈。”不知恒避穆宗讳改为常,谈避武宗讳改为谭耳。
  
  卷十二
  “独孤怀恩、唐俭、刘世让传事状丛复”条,谓:“刘世让,《独孤传》作刘让;《独孤传》唐俭为内史侍郎,俭本传作中书侍郎。”不知世字避唐讳省;中书避隋讳改内史,唐武德初复改中书。两传前后不同,系据其所历,当时史实如此,非误也。
  
  卷十九
  “覃王字可疑”条,谓: “古之封一字王,彭王之类是也。而其内有封覃王者,不知此国名耶?州名耶?或潭之误耶?若是州名,亦莫知其何在。”不知顺宗子经封郯王,会昌后避武宗讳,改郯作覃,有何可疑。
  
  卷二十
  “岑文本等传不经字”一条,谓《岑文本、路隋、杨炎传》愍字为不经。不知愍避唐太宗讳,阙民字末笔,非误也。
  
  伦明曰:张廷骧《不远复斋见闻杂志》云:“国初,山海卫人穆维乾,字介公,由教授升翰林院典簿。时修《四书》满汉讲义,至 ‘羔裘玄冠不以吊’,掌院叶文霭以犯御讳商于同僚,乾谓: 小注改元字以避讳。
  
  ‘大字当仍原字以尊经,’掌院询何所本,曰:‘《中庸》慎独乃原字,小注改谨字。’掌院大悟曰:‘余自幼疑此,今始知朱子为避讳也。’”
  
  第五十五不知为避讳而致误例
  
  《后汉书儒林传》:“孔僖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刘攽注曰:“按古语皆云画虎不成,此误。”《野客丛书》三十谓:“此非误,盖章怀太子避唐讳所改尔。正如令狐德棻《后周书》引韦祐语,古人称‘不入兽穴,焉得兽子’同意,亦避虎字,非误也。”
  
  《三国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三年,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注:“《吴录》曰:晋改休阳为海宁。”按《太平寰宇记》一○四引邑图云: “吴避孙休名,改休阳为海阳。晋平吴,改为海宁。”《吴录》不知休阳之改,为吴避讳也。
  
  《金石屑》有《郭麐撰王夫人墓志铭跋》,称: “碑无纪元可考,字画古茂恬厚,有西晋风。碑云:长子珣,即《桓温传》中所称短主簿。”《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十云:“其文有云‘西北七里武丘山’,晋人不当预避唐讳。然验其字迹,似非宋以后所为,当是唐人志石。”
  
  《北史崔仲方传》:“谨案晋太康元年,岁在庚子,晋武帝平吴,至今开皇六年,岁次庚午,合三百七载。”庚午当作景午,开皇六年,岁在丙午,唐人避讳称景午也。自庚子至丙午,恰三百有七年。《隋书》本作景午。下又云:“陈氏草窃,起于庚子,至今庚午。”按陈霸先以丙子岁自为丞相,录尚书事,明年受禅。此庚子庚午,亦景子景午之讹。校书者不知景即丙字,为避唐讳,疑庚与景声相近,遂妄改之。
  
  第五十六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官名例
  
  《史记吴王濞传》:“岁时存问茂材。”案汉初本称秀才,东京避光武讳,乃称茂材。《史记贾生传》:“闻其秀才。”《儒林传序》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此当时本称也。此传茂才字,盖后人依班史妄改。
  
  《后汉书蔡邕传》:“补侍御史,又转侍书御史。”侍书当作持书。范书本是治书,章怀改治为持,校书者不达其旨,妄易为侍。汲古阁本尚作持书。《四库全书通典职官篇》考证,乃谓:“持为讹,据《后汉书》改为侍。”
  《隋书韦师传》:“于时晋王为雍州牧,盛存望第,以司空杨雄、尚书左仆射高顺,并为州都督,引师为主簿。”州都下督字衍。魏晋以后,诸州皆置大中正,以甄流别品。隋时避讳,改为州都,而去中正之名,详《通典》卅二《职官篇》。校书者不达州都为何语,妄加督字。《隋书》既然,《北史》亦尔,所谓以不狂为狂也。
  
  唐景云二年,《司空苏瓌碑》,《文苑英华》八八三曾载其文,以石本校之,颇多异同。如云:“大父,隋职方郎中。”石刻无中字。隋文帝父讳忠,诸曹郎皆去中字,不当称郎中,此石刻之可信者。《文苑英华》妄增中字,非史实。
  
  又《隋书百官志》:“上中州,减上州吏属十二人。”王懋竑《读书记疑》十云:“隋文帝父名忠,并中字亦讳之。中书省改为内史省,殿中改为殿内,中舍人、中常侍、中谒者,俱改为内,皆显然可考者。而上中州、中上州、中中州、中下州之类,仍作中。此必非当时本文,或史官以其不辞而改之也。”
  
  第五十七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地名例
  
  《后汉书张奂传》:“敦煌酒泉人也。”注:“酒泉县名,地多泉水。今永州晋昌县东北。”【考《新唐书地理志》晋昌县属瓜州,永字误。】按酒泉,郡名非县名,当作渊泉。胡三省注《通鉴》云:“奂,敦煌渊泉人。”【乃和案:见《通鉴》五十六《汉纪》永康元年十月条。】胡所见本,尚未讹也。《汉志》敦煌郡有渊泉县,《晋志》作深泉,盖避唐讳。章怀本亦当作深,后人习闻酒泉之名,妄改为酒耳。
  
  《新唐书》四三《地理志》:“思唐州,武郎。”郎当作朗,史臣避宋讳缺笔,后人讹为郎。《元和郡县志》卅六正作武朗。
  
  第五十八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
  
  《潜研堂文集》八:“问:《士昏礼》,父蘸子辞云‘勖帅以敬’,《荀子》书勖作隆。惠松崖谓当由避殇帝讳改为勖,如《毛诗》隆冲为临冲之类,信有之乎?曰:礼家传闻,文字不无异同,要当从其长者。勖帅以敬,于义为长。且信诸子,不如信经。若云避讳更易,则无是理。《士冠礼》称‘弃尔幼志’,志为桓帝讳;‘受天之祜’,祜为安帝讳,皆未改易。即以《毛诗》征之:‘四月秀葽’,秀为光武讳;‘思皇多祜’,祜为安帝讳,亦未改易也。临冲,《韩诗》作隆冲,《韩诗》在汉时立于学官,何尝避隆字!”
  
  沈兼士曰:《五经异义》谓:“汉幼小诸帝皆不庙祭,而祭于陵。不庙祭,故可讳可不讳。”《说文》于殇帝之讳隆字,不注上讳,殆以此故。段玉裁注既引《异义》以为说,又云:“书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以前未及讳。至安帝建光
  元年许冲上书时,不追改,故不云上讳。”按永元十二年,为许君草创《说文》之年,而非成书之年。段氏《说文叙》注与隆字下注,自相矛盾。且考两汉诸帝避讳所改之字,皆为同义互训,而无一音近相转者。《古今注》谓:“殇帝讳隆之字曰盛。”是也。《汉书地理志》,隆虑,应劭注:“避殇帝名改曰林虑。”疑非事实。盖隆虑之作林虑,亦犹《毛诗》隆冲之作临冲,皆是双声转语,恐无关于避讳也。
  
  《容斋三笔》六云:“《辋川图》一轴,李赵公题,其前一行云‘元和四年八月十三日弘宪题’。弘宪者,吉甫字也。其后卫公又跋云:‘乘间阅箧书,得先公相国所收王右丞画《辋川图》,实家世之宝也。太和二年李德裕恭题。’洪庆善作《丹阳洪氏家谱序》云:‘丹阳之洪,本姓弘,避唐讳改。有弘宪者,元和四年跋《辋川图》。’”是误认李吉甫为洪氏祖宗也。
  
  正之有征音,非为秦讳;昭之有韶音,非为晋讳;甄之有真音,非为吴讳。说已见前。
  
  準之作准,相传以为避刘宋讳,亦非也。《野客丛书》十四云:“今吏文用承准字,合书準。说者谓因寇公当国,人避其讳,遂去十字,只书准。仆考魏晋石本吏文,多书此承准字。又观秦汉间书,与夫隶刻,平準多作准,知此体古矣。”刘宋顺帝名準,改平準令曰染署令,未尝以準之作准为避讳也。
  
  汉碑中秀作,《避讳录》二以为避光武讳;庄作作壯,以为避明帝讳;
  
  肇从殳,以为避和帝讳;隆作作,以为避殇帝讳;缵作纉,以为避质帝讳;
  
  志作,以为避桓帝讳,皆非也。汉隶之变体多矣,岂得以避讳解释之。
  
  《避讳录》又谓“汉文帝名恒,改恒农郡曰弘农”,“北魏献文帝名弘,复弘农郡为恒农”,“唐穆宗名恒,改恒山恒农作常”,“宋真宗名恒,改恒山为常山”,亦非也。弘农汉武时置,文帝时未有恒农,从何而改!此盖沿陆费墀《帝王庙谥年讳谱》之误。北魏以前,既无恒农之名,则献文之改,又何所谓复!唐神龙初改弘农为恒农,开元十六年已复故名,穆宗时安得恒农而改之!恒山,唐穆宗时已改为镇州,宋真宗又安得恒山而改之!应参看数朝同讳例。
  
  《避讳录》又谓“晋愍帝名业,改建业为建邺”,“北魏太武帝名焘,改平陶县为平遥”,亦非也。晋愍改建业为建康,邺之从邑,与避讳何涉!《册府元龟》三且谓“晋愍名邺,改邺为临漳”也。《魏书》一○六《地形志》,济阴郡有定陶,阳平郡有馆陶,巨鹿郡有廮陶,与廮遥并列,南安阳郡有中陶,皆不避讳,何独平陶避讳。且《魏志》《隋志》,均无是说,是说出《旧唐志》,臆说不足据。
  
  第五十九已避讳而以为未避例
  
  《避讳录》三谓:“刘知畿《史通》不避世字,其论李百药《齐书》曰‘变世祖为文襄,改世宗为武成’,是讥百药不应避时讳也。其他征引书目,则世本、世说,屡见于篇。其第五篇以世家标目。书中泛言世字,如春秋之世,高惠之世,不下二十余处。又曰民者冥也,两言民无得而称焉,民到于今称之,皆一以人代民,一则直言民字,是太宗二名皆不讳也。其引古人,则石虎、刘昞、邓渊、张渊、石显、萧子显、韩显宗、高堂隆、卫隆景,皆直言其名;崔伯渊、季彦渊,皆直书其字。其泛言虎渊等字,则曰画虎不成,虎踞龙蟠,临朝渊默,治国字人,旦行不臣之礼,基业未彰,而用显微、显晦、隐显、幽显等字,亦不下十余处,皆不用同义字代。是于祖宗庙讳,明皇御名,皆所不避,又不独太宗偏讳也。然《史通》称鲁庄公曰严公,称楚庄王曰严王,远避汉明之名,而于本朝不讳,殊属怪谬。且知畿以明皇嫌讳,改以字行,嫌且改避,隆基正名,绝不顾忌,是谨于问安小礼,而不顾父母之养,恶得为孝子!”
  
  唐以前避讳,多用改字法;唐以后避讳,改字缺笔,二法兼用。既有缺笔之法,则临文较前方便。然古书辗转传写雕板,则原文缺笔与否,无由得知。《避讳录》讥《史通》不避唐讳,安知非后人校改,而必断定今所传本为知畿原文耶!
  
  《日知录》廿三引谢肇淛曰:“宋真宗名恒,而朱子于书中恒字独不讳。盖当宁宗之世,真宗已祧。”竹汀先生曰:“此说非是。朱文公注《论语》《孟子》,正文遇庙讳,则缺笔而不改字,注则无不避者,其注《易》亦然。见于赵顺孙《四书纂疏》及吴革所刊《易本义》,班班可考。谢在杭未见真宋本,故有此言,岂可依据!考宋宁宗之世,太庙自太祖至光宗,九世十二室,亦未尝祧真庙,顾氏偶未审耳。”【乃和案:钱说见《养新录》十四。】
  
  《十驾斋养新录》三,有“《朱子四书注》避宋讳”一条,云:“《论语》《孟子》注,皆避钦宗讳,桓改为威,今世俗本皆改桓字矣。唯《论语》‘谲而不正章’,‘召忽死之章’,《孟子》‘敢问交际章’注,于桓字俱未回避,盖刊《纂疏》时,校书人妄改,犹幸改有未尽耳。”
  
  第六十以为避讳回改而致误例
  
  章怀注《后汉书》,避太宗讳,民字皆改为人。如《光武纪》“兆人涂炭”, “为人父母”,“祖宗之灵,士人之力”,是也。今本有作民者,则宋以后校书者回改。然有不当改而妄改者,如:“建武七年,诏郡国出系囚见徒,免为庶民。” “十一年,诏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十二年,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县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十三年,诏益州民自八
  
  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十四年,诏益、凉二州奴脾,自八年以来,自讼在所官,一切免为庶民。”“殇帝延平元年,诏宗室坐事没入宫者,今悉免遣,及掖庭宫人,皆为庶民。”此庶民悉当作庶人,校书者不知庶民与庶人有别,而一例改之。然“建武五年,诏郡国出系囚见徒免为庶人。”“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此两处仍未改也。凡律言庶人者,对奴婢及有罪者而言,与他处泛称庶民者迥乎不同。今本有改有不改者,由当时校书,不出一手故尔。又《崔寔传》引景帝诏曰:“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民。”此亦不当改而妄改者也。
  
  又《宦者传论》:“三世以嬖色取祸。”注:“夏以末嬉,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世当为三代。章怀注,凡世字皆改为代,宋以后校书者复改之。此三代字,乃范氏本文,校书者以为章怀避讳所改,而回改为世,致有此误。
  
  《南史范晔传》云:“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征北将军衡阳王义季、右将军南平王铄出镇,上于虎帐冈祖道。”考之《宋书》,本作武帐冈。《通鉴》一二四《宋文帝纪》亦作武帐冈。《汉书汲黯传》,上尝坐武帐见黯。应劭曰:“武帐织成帐为武士象也。”《通鉴》廿四《汉昭帝纪》:“将废昌邑王。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元嘉武帐,取此义也。后之校《南史》者,误以为李延寿避唐讳改作武,实当作虎,遂奋笔改之。而初不知其本当为武帐,并非因延寿避讳改也。
  
  卷七避讳学之利用
  第六十一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后人增改例
  
  《史记高祖纪》于孝惠不书名,《文帝纪》于景帝不书名。乃文帝名再见于《高祖纪》,一见于《吕后纪》,此必后人所加。《景帝纪》:“四年,立皇子彻为胶东王。”“七年,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亦后人所加。
  
  杜佑撰《通典》,在唐贞元中,故称德宗为今上。而一七八《州郡篇》书恒州为镇州,且云“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此后人附益,本书于恒字初不避也。一六五《刑制篇》“十恶”:“六曰大不恭。”注云:“犯庙讳,改为恭。”按唐诸帝无名敬者。前卷即有大不敬字,此条必宋人添入,非本文也。《州郡篇》改豫州为荆河州,或称蔡州,改豫章郡为章郡,括苍县曰苍县,皆避当时讳。今本或于荆河下添豫字,又有直书豫州、豫章者,皆校书人妄改也。书中虎牢,皆避讳作武牢,而《州郡篇》汜水县下,直书虎牢,且有获虎字,皆后人妄改,又改之不尽也。
  
  《通鉴稽古录》,于古人姓名犯宋讳者,往往易以他字,或二名减一,或以字易名。然其中如刘弘、桓玄、徐圆朗、许敬宗、敬晖、马殷、朱守殷、李匡威、乐彦贞之类,又直书不避。而李敬玄作李敬贞,于玄字敬字,一避一否。末卷书仁宗建储事,于英宗庙讳皆称“讳”,而卷中陈曙一人凡三见,恐出后人擅易,非本文矣。
  
  第六十二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小注误入正文例
  
  《后汉书郭太传》,称郭太为郭林宗,唯传末一段,忽书太名,曰:“初,太始至南州,过袁奉高不宿而去,从叔度累日不去,或以问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泛滥,虽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顷之陂,澄之不清,挠之不浊,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闻天下。”竹汀先生曰:“蔚宗避其父名,篇中前后,皆称林宗,即他传亦然,此独书其名;且其事已载《黄宪传》,不当重出;叔度书字而不书姓;前云‘于是名震京师’,此又云‘以是名闻天下’,
  词意重沓。后得闽中旧本,乃知此七十四字,本章怀注引谢承《后汉书》之文。叔度不书姓者,蒙上‘入汝南则交黄叔度’而言也。今本皆儳入正文,惟闽本犹不失其旧。”【乃和案:钱说见《后汉书考异》三。】此则因讳否不画一,而知其有小注误入正文也。
  
  第六十三因讳否不画一知有他书补入例
  
  《魏书肃宗纪》,及《景穆十二王彝兄顺传》,李崇、崔光、辛纂、贺拔胜、儒林、文苑等传,俱有广阳王渊,而《太武五王传》作广阳王深。盖《魏书太武五王传》已亡,后人取《北史》补之,《北史》避唐讳,校者不知追改也。《通鉴》一五○梁普通五年,亦作广阳王深。《考异》云:“《魏》帝纪作渊,今从列传及《北史》。”此则误从避讳之名者也。
  
  《北齐书》纪传中,于齐诸帝或称高祖、世宗、显祖、肃宗、世祖,或称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晁公武谓:“百药避唐讳,不书世祖世宗之类。”不知百药修史在贞观初,其时世字并不必避。《梁、陈、周书》皆不避世祖世宗字,百药与思廉、德棻同时,何独异其例?盖《北齐书》久已残阙,后人取《北史》补之,其称世祖世宗者,百药旧文;其称文襄文宣者,《北史》之文也。然此非关避讳,晁氏以为例有不一,非也。
  
  《北史高熲传》:“俄而上柱国王积以罪诛。”即王世积也。王懋竑曰:“《北史》例不避世字,此卷世室作代室,王世积去世字,与他卷例异。《李德林传》称晋王讳而不名,亦与他传异。每卷末各有总论,而此卷无之。”疑《北史》阙此卷,后人别据他书补之。
  
  杨守敬《跋隋太仆卿元公墓志》云:“六世祖遵,高祖熹,曾祖忠,并见《魏书》及《北史》。唯祖昺,徐州刺史,《魏书》、《北史》无昺名,而有忠子寿兴,亦徐州刺史,为其兄晖所谮死,临刑自作墓志铭曰:‘洛阳男子,姓元名景,有道无时,其年不永。’”竹汀先生云:“寿兴名景,不见于史,当由名犯唐讳,故书其字。此铭作韵语,不可称字,乃以景代之。”【乃和案:钱说见《北史考异》一。】今证以此志,实由李延寿避唐讳,以景代昺。《魏书》多阙,后人取《北史》补之,故仍以景代昺,而以寿兴标目也。然《魏书崔亮传》:“徐州刺史元昞,抚御失和,诏亮驰驿安抚。亮至劾昞,处以大辟。”即此元景。《北史崔亮传》同。《北史》避唐讳,不应作昞,此昞字又后人据《魏书》回改也。
  
  第六十四因讳否不画一知书有补版例
  
  《十驾斋养新录》十三《东家杂记》条云:“卷中管勾之勾皆作勹,避宋高宗嫌名。间有不缺笔者,元初修改之叶。辨宋板者当以此决之。”
  
  又卷十三《论语注疏正德本》条云:“首叶板心有正德某年刊字,但遇宋讳,旁加圈识之。疑本元人翻宋板,中有避讳不全之字,识出令其补完耳。若明刻前代书籍,则未见此式,必是修补元板也。”
  
  又卷十四《颜氏家训》条云:“淳熙中,高宗尚在德寿宫,故卷中构字,皆
  
  注太上御名,而阙其文。前序后有墨长记云‘廉台田家印’。宋时未有廉访司,元制乃有之。意者元人取淳熙本印行,间有修改之叶,则于宋讳不避矣。”
  
  又卷十四《韦苏州集》条云:“后有拾遗三叶,其目云:‘熙宁丙辰校本添四首,绍兴壬子校本添三首,乾道辛卯校本添一首。’验其款式,当即是乾道椠本。而于宋讳初不回避,盖经元人修改,失其真矣。”
  
  第六十五因避讳断定时代例
  
  《潜研堂文集》卅四《答卢学士书》:“读阁下所校《太玄经》云:向借得一旧本,似北宋刻,末署右迪功郎,充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张寔校勘。大昕案:宋时寄禄官分左右,唯东都元祐,南渡绍兴至乾道为然。盖以进士出身者为左,任子为右也。而建炎初避思陵嫌名,始改勾当公事为干办公事。此结衔有干办字,则是南宋刻,非北宋刻矣。《宋史》遇勾当字,多易为干当,此南渡史臣追改,非当时本文也。”
  
  又卷廿五:“《宝刻类编》,不著撰人姓名。考其编次,始周秦,讫唐五代。其为宋人所撰无疑。宋宝庆初避理宗嫌名,改江南西路之筠州为瑞州。此编载碑刻所在,有云瑞州者,又知其为宋末人也。”
  
  又卷廿八:“《宋太宗实录》八十卷,吴门黄孝廉荛圃所藏。仅十二卷,有脱叶。每卷末有书写人及初对复对姓名,书法精妙,纸墨亦古。于宋讳皆阙笔,即慎、敦、廓、筠诸字亦然。予决为南宋馆阁钞本,以避讳验之,当在理宗朝也。刘廷让避太宗讳改名,《宋史》阙而不书,亦当依《实录》增入。”
  
  又卷廿八:“《大金集礼》四十卷,不知纂辑年月,要必成于大定之世,故于雍字称御名,而不及明昌以后事。独补阙文一叶,有明昌、承安、泰和及世宗庙号,盖后人取他书搀入,非《集礼》元文也。”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十四:“程闳中等题名凡七行,文云:‘程闳中点青田常役,廖君宪漕台校试还,摄永嘉管勾,邂逅游,己卯闰月二十三日。’何梦华自青田石门山拓以见赠,并贻书询己卯系何年号。予考漕司校试起于宋时,若今之乡试,此题当是宋刻。南渡后避高宗嫌名,易管勾为干办,而此刻称管勾,则必北宋刻矣。”
  
  又卷十一:“《祈泽寺残碑》,寺在江宁通济门外三十里,碑已碎裂,仅存中间一段。有云:‘保大三年起首,迄于四载兴功。’又云:‘升元岁末,保大惟新。’知其为南唐碑也。予初见碑中有宋代字,疑为宋初刻,及读元僧伯元所撰记云: ‘寺建于宋营阳王义符景平元年。’始悟碑云宋代,乃追叙之词,谓刘宋,非赵宋也。观碑文匡字并未回避,其为南唐石刻无疑。”
  
  又卷十三:“《石林亭诗》,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军府事刘敞作。次其韵者,
  
  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苏轼也。嘉祐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守凤翔府麟游县令郭九龄建。按签署改为签书,本是避英宗嫌名。嘉祐七年之冬,英宗尚未即位,无缘先为改易,殆刻于次年三月以后也。”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下,《跋敦煌本残道书》云:“文中‘民归于主’,民字改作人,避唐太宗讳。而治字屡见不讳,盖书于贞观之世也。书法清健,有钟薛风。唐室肇造之初,崇尚道术,至祖老子,而以明老之学诏天下,故此书写于是时。
  ”然考唐之崇尚道术,莫甚于会昌。高宗讳,元和元年以后已不讳,安知此卷不出于晚唐耶。
  
  又《跋唐写本卜筮书残卷》云:“卷中别构字甚多,与六朝碑版合。凡丙丁之丙皆作景,白虎皆作白兽,而隆字不缺笔,乃初唐写本之证。”然考玄宗讳,宝历元年,准故事已祧迁不讳,见《册府元龟》卷二。隆字不缺笔,似亦不足为初唐写本之证。
  
  第六十六因避讳断定二人为一人例
  
  《周书后妃传》:“文帝元皇后,魏孝武帝之妹。初封平原公主,适开府张欢,遇后无礼,后诉之于帝,帝乃执欢杀之,改封冯翊公主,以配太祖,生孝闵帝。”太祖,宇文泰也。张欢《北史》无传,惟《张琼传》:“琼子欣,尚魏平阳公主,除驸马都尉、开府仪同三司,与公主情好不笃,为孝武所害。”欣,《北齐书张琼传》作忻,避北齐高欢讳改为忻,或为欣,实即《周书后妃传》之张欢也。惟公主封号,一为平原,一为平阳,不免牴悟耳。
  
  钱氏旧谱有钱让,不见于史册。《养新录》十九据郑樵《氏族略》:“汉哀平间,钱逊为广陵太守,避王莽乱,徙居乌程。而让亦官广陵太守,意让逊本即一人,夹漈避宋濮安懿王讳,改让为逊耳。”
  
  句容县城南,有元至正二年五月《重建达奚将军庙碑》。将军名字事迹无可考。碑称殿东楹帖,数字可辨,云:梁承圣初,洪逊为国子祭酒,似洪逊即将军之名。《金石文跋尾》二十:“据《南史周弘让传》:‘承圣初为国子祭酒,二年为仁威将军,城句容以居之,命曰仁威垒。’今达奚庙正在仁威故垒。宋人避讳,往往改弘为洪,让为逊,殿楹帖必宋人所题,洪逊即弘让耳,于达奚何与!”
  
  第六十七因犯讳断定讹谬例
  
  《通鉴》七:“秦始皇二十四年,虏楚王负当,以其地置楚郡。”注:“秦三十六郡无楚郡,此盖灭楚之时暂置。后分为九江、鄣、会稽三郡。”按《史记楚世家》,有“灭楚名为楚郡”之文,故《通鉴》从之,其实秦未尝置楚郡也。
  
  秦始皇父名子楚,当时称楚为荆,岂有转以名郡之理。《集解》引孙检云:“灭去楚名,以楚地为三郡。”其说是也。《史记》楚郡之楚,盖三字之讹,后人因此谓三十六郡之外有楚郡,固谬;胡氏谓暂置而后分,亦非也。
  
  《汉书游侠传》:“陈遵祖父遂,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乃赐遂玺书曰:‘制诏太原太守,官尊禄厚,可以偿博进矣。’”师古曰:“进者,会礼之财也,谓博所赌也。史皇孙名进,而此诏不讳之,盖史家追书,故有其字耳。”刘攽曰:“颜云史家追书,妄也。诏书本字,史家何苦改之。盖进音赆,自不犯讳也。”但荀悦《汉纪》十八“数负进”作“数负遂”,“可以偿博进矣”作“可以偿遂博负矣”。则悦所见《汉书》乃遂字,而非进字也。然《汉书宣帝纪》,地节四年七月诏亦有进药之文,则进字当时似可不讳。
  
  《说文》鉊字引张彻说一条,竹汀先生谓:“汉人不当以武帝讳为名,疑是张敞。”【乃和案:钱说见《养新录》十二。】
  
  《三国魏志少帝纪》:“景元元年,故汉献帝夫人节薨,追谥为献穆皇后。”陈景云曰:“《武帝纪》注引《续汉书》,曹腾父名节,于献穆为高祖,不应献穆命名乃犯祖讳。”《艺文类聚》九四引《续汉志》:“曹腾父萌。”与裴注异。当以萌为正,因字形相似而讹也。
  
  《魏书景穆十二王中山王英传》:“衍中军大将军临川王萧宏。”按《魏书》于诸帝讳皆回避本字,如崔宏称元伯,慕容恪称元恭是也。今纪传于萧宏之名多不回避,当非魏收原文,皆后人据《南史》追改。《岛夷传》则作萧密。
  
  《新唐书武后纪》,长安五年正月,讨乱诸臣有检校司农少卿兼知总监翟世言。世为太宗讳,唐人不应以为名。据《忠义 李憕传》后附载功臣,有殿中监兼知总监汝南郡公翟无言,则世实为无字,以形似而讹。
  
  《新五代史蜀世家》,知祥父名道。《蜀梼杌》下云名。据《蜀毛诗石经》残字,道字屡见,皆不避讳,知《欧史》误。或先名道,后名也。
  
  《宋史仁宗纪》:“景祐二年正月,置迩英、延义二阁。”义为太宗旧讳,阁名不应相犯。据卷八五《地理志》则为延羲阁,义字讹也。
  
  《宋史光宗纪》:“绍熙二年二月,金遣完颜亶来告哀。”金熙宗名亶,金使臣不应与金先帝同名。据《金史》六二《交聘表》,实作完颜。为廪本字。
  
  《辽史道宗纪》:“寿隆元年。”竹汀先生谓:“洪遵《泉志》有寿昌元宝钱,引李季兴《东北诸蕃枢要》云:契丹主年号寿昌。又引《北辽通书》云:
  天祚即位,寿昌七年改为乾统。”【乃和案:钱说见《辽史考异》及《养新录》八。】今史作寿隆,不云寿昌,或疑《泉志》之误。然辽时石刻,称寿昌者多矣,无有云寿隆者。《东都事略》、《文献通考》,皆宋人书也,亦称寿昌。其以为寿
  
  隆者,《辽史》误也。辽人谨于避讳,光禄卿之改崇禄,避太宗讳也;改女真为女直,避兴宗讳也;追称重熙为重和,避天祚嫌名也。凡石刻遇光字皆缺画。道宗者,圣宗之孙,而以寿隆纪元,犯圣宗之讳,此理之必无者。黄本骥见慈悲庵幢作寿昌,乃谓:“年号不避祖讳,民间讳之,何耶!”此过信《辽史》之误也。
  
  《元史》五九《地理志》:“陕州,宋为保义军。”按义为宋太宗旧名。保义军节度,唐末置,治陕州。宋初避太宗名,改军名曰保平,陕州之名仍旧。今《元志》云“宋为保义军”,可以犯讳知其讹谬也。
  
  《元史》六三《地理志》:“郴阳县,倚郭,旧为敦化县,至元十三年改今名。”湖南旧为宋土,敦字犯宋讳,敦化之名,必非宋所立。《舆地纪胜》五七引《寰宇记》云:“晋天福初,避庙讳,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汉初,州县名悉复旧。”是敦化之名,乃石晋所改,未几即废。《元史》谓至元十三年改敦化为郴阳,谬也。
  
  凡此皆可因其犯讳而得之。
  
  第六十八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
  
  《晋书后妃传》:“成恭杜皇后讳陵阳,改宜城陵阳县为广阳县。”若以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之例例之,则阳字不生疑义。然晋时后讳甚严,陵阳既因讳而改,则是否改一字即为满足,须有待其他之证明。据《宋书》卅五《州郡志》:“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则后本讳陵,曰讳陵阳者,因涉所改县名,误衍一字,可因其犯讳而知也。
  
  《北齐书神武纪》,高欢考名树。《北史齐纪》及《魏书高湖传》,作名树生。二史不同,何所适从?据《北齐书杜弼传》:“相府法曹辛子炎咨事,云须取署,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杖之。弼进曰:‘礼,二名不偏讳,孔子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子炎之罪,理或可恕。’”若单名树,则弼言为无稽矣,唯名树生,故弼言此。此可因犯讳而知其有脱文也。
  
  第六十九因犯讳或避讳断为伪撰例
  
  《容斋随笔》十四曰:“李陵诗‘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盈字正惠帝讳。汉法,触讳者有罪,不应陵敢用之。”《野客丛书》五曰:“仆观《古文苑》所载枚乘《柳赋》,曰‘盈玉缥之清酒’;《玉台新咏》载枚乘新诗,曰‘盈盈一水间’。梁普通间,《孙文韬所书茅君碑》谓:‘太元真君讳盈,汉景帝中元间人。’观此二事,知惠帝之讳,在当时盖有不讳者。然又怪之,当时文字间或用此字,出适然,犹为有说,至以庙讳为名,甚不可晓 ”云。
  
  《日知录》廿三以为:“李陵、枚乘二人,皆在武昭之世,而不避讳,可知其为后人拟作,而不出于西京。”然以汉碑临文不讳之例例之,不能遽断为伪撰。
  
  《避讳录》二采《日知录》说,而亦以茅君之以庙讳命名,为不可晓。不知道家最喜杜撰,《茅君碑》为梁普通三年道士张绎立,道士孙文韬书。其文云:“太元真人司命君,讳盈,字叔申,咸阳南关人。以汉景帝中元五年太岁丙申诞生,茅氏之胤。年十八,弃家学道入恒山。”【《茅山志》廿。】汉文帝讳恒,此曰恒山,犹可曰从梁时称也。茅君居近西京,非边鄙可比,果名盈,则必非景帝时人;果为景帝时人,则必不名盈。道士不学,任意杜撰,其伪显然,不得以临文不讳之例例之。
  
  隋末王通,谥文中子,著书名《元经》,名《中说》,自来考古书者皆以其书为伪。陈振孙《书录解题》四曰:“河汾王氏诸书,自《中说》之外,皆《唐艺文志》所无。其传出阮逸,或云皆逸伪作也。唐神尧讳渊,其祖景皇讳虎,故《晋书》戴渊、石虎,皆以字行。薛收唐人,于《传》称戴若思、石季龙,宜也。《元经》作于隋,而大兴四年,亦书曰若思,何哉!”今考《元经》,于隋讳坚广等字皆不避。而于唐讳渊虎等字,则大兴四年、永昌元年,均称戴渊为戴若思。太宁二年、咸和三年、八年、九年,均称石虎为石季龙。唯永兴元年、永嘉二年,刘渊不避,咸和九年十二月以后,石虎不避,则有后人回改,而又未尽者。为表如下:
  
  晋永兴元年乐广刘渊永嘉二年刘渊
  大兴四年戴若思永昌元年戴若思
  太宁二年石季龙咸和二年广陵
  咸和三年石季龙咸和八年石季龙
  咸和九年四月石季龙十二月石虎
  咸康元年赵虎咸康四年石虎
  咸康五年广州石虎建元二年虎
  永和五年石虎石虎升平元年苻坚
  咸安二年苻坚宁康三年神兽门
  太元九年苻坚太元十年苻坚
  周大定元年杨坚
  
  《四库提要》谓:“宁康三年书神虎门为神兽门,显袭《晋书》,无所置辨。且于周大定元年直书杨坚辅政,通生隋世,虽妄以圣人自居,亦何敢如是。”
  
  《元经》之伪,既以避讳与否断定,然《中说》之伪,则鲜有以避讳考之者。
  
  隋文帝父名忠,兼避中字嫌名。故《隋书》谓《忠义传》为诚节;周帝禅位诏,改允执厥中为厥和;凡官名地名有中字者,多改为内。今文中子乃谥文中,著书名《中说》。《中说》中隋讳如忠,如中,如勇,如广,屡见不一见。而温大雅独称大雅,不称彦弘,其出自中唐以后人伪作无疑。今试考温大雅名称之由来:
  
  温大雅本名彦弘。《容斋四笔》十一据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有云:
  “炀帝遣使夜至太原,温彦将宿于城西门楼上,首先见之,报兄彦弘,驰以启帝。帝执彦弘手而笑。”以为温兄弟名皆从彦,后避高宗太子追谥孝敬皇帝讳弘,始追称大雅。同时改弘农县为恒农,开元十六年复旧。彦弘固生在孝敬之前,文中子何由称彦弘为大雅耶!
  
  今《中说》二《天地篇》称诸弟子,有“徵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语。徴,魏徴。诸弟子皆称名,何彦弘独称字?且既称字矣,缘避孝敬讳,何以“深而弘”又犯孝敬讳?一句之中,讳否不一,可见称大雅者,循当时习惯,忘其为避讳也。曰“深而弘”者,开元以后,唐人已不讳弘也。即此一名,已足证明《中说》伪撰之时代,实在中唐以后。今将《中说》中隋讳列表如下:
  
  《天地篇》徵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问牛弘。
  《周公篇》或曰广,子曰:广而不滥。愿广者,狭之道也。子曰:我未见勇者。弼也戾,焉得勇。李密问勇。杨玄感问忠,子曰:孝立则忠遂矣。
  
  《问易篇》广仁益智。非明君孰能广问。人能弘道。未忘中国。以明中国之有代。
  
  《礼乐篇》温大雅能之。
  
  《述史篇》大哉中国。中国有一,中国有并。非中国不敢以训。
  主中国者,将非中国也。江东中国之旧也。有复中国之志。中国之礼乐安在。中国之遗人也。
  
  《魏相篇》抗帝而尊中国。不广求故得。
  
  《立命篇》人能弘道。大雅或几于道。
  
  《关朗篇》中国失道。斯中国失道也。尊中国而正皇始。广大悉备。
  
  其中勇字或可不避,而忠、中、广三字不应不避。弘为唐讳,欲解释“大雅深而弘”句,故并著之。
  
  《桯史》十三“冰清古琴”条云:“嘉定庚午,余在中都。有士人携一古琴
  
  至李氏鬻之,其名曰冰清。断纹鳞皴,制作奇崛,识与不识,皆谓数百年物。腹有铭,称‘大历三年三月三日,蜀郡雷氏斲,凤沼内书正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元字上一字,在本朝为昭陵讳,沼中书正,从卜从贝,而贝字阙其旁点,盖今文书令也,唐何自知之?正元前天圣二百年,雷氏乃预知避讳,必无此理。是盖为赝者不知阙文之熟于用而忘益之。”《桯史》所谓正者,贞也,宋人避仁宗嫌名,改曰正。而此伪琴之贞,则避讳缺末点也。
  
  第七十据避讳推定而讹误例
  
  有据后人追避之讳字,而疑其书为伪作者。《容斋三笔》十五疑扬雄《方言》为伪书。其言曰:雄《答刘歆书》,称庄君平为严君平,汉讳庄,故改曰严。《法言》于庄字不讳,此何独讳。戴震《方言疏证》十三驳之曰:“洪迈不知本书不讳,而后人改之者多矣。此书下文蜀人有杨庄者,不改庄字,独习熟于严君平之称而妄改之。”此不得因有避讳字而速下断语者也。
  
  《四库全书汉隶字原》考证云:“武梁祠堂画像,《金石录》但称武氏,此题武梁,从《隶释》也。考武梁碑立于桓帝元嘉元年,在明帝后,而画像题鲁庄公,不避明帝之讳。又有李善像,以《后汉书独行传》考之,善为东汉初人。则此祠乃武梁先世,非武梁也。”夫东汉碑不避庄字者多矣。因碑有庄字,而疑为明帝以前所立,甚不稳也。
  
  《宋史》八九《地理志》:“达州本通州,乾德三年改。”《嘉泰会稽志》八云:“天圣初,以章献明肃太后家讳避通字改。仁宗亲政,皆复故,惟达州至今不复。”据此,则达州改名在天圣矣。然《续通鉴长编》六亦载此事于乾德三年。盖因淮南有通州,避重名而改,非至天圣初乃因避讳而改也。《会稽志》臆说不足据。
  
  元于钦《齐乘》三云:“金初,刘豫割章丘之标竿镇及临邑封圻之半,置济阳县。大定六年,避金主允济讳,改曰清阳。允济遇弑,复旧名。”《廿二史考异》八四云:“卫绍王事迹,史失其传。以济阳、永济之例推之,则济南府名亦当改易。”然《金史》廿五《地理志》,济阳注中无明文。若果因讳改,则下文济州,与曹州之济阴、清州之兴济、孟州之济源,亦应在改例,然皆无之。允济为世宗第七子,大定十一年始封薛王。则大定六年,允济是否已生,尚为疑问。因大定六年丙戌,去允济即位之年己巳,凡四十四年,岂有预为允济避讳改县名之理。惟允济于章宗时避显宗讳,改为永济,即位后有“自今于朕名不连续及昶咏等字不须别改”之诏。永济务、永济县,二字与御名全同,故改为丰闰,济阳不在此例。《金史详校》三谓:“《考异》引此,并疑及济南,未免过信《齐乘》臆说。”
  第七十一避讳存古谊古音例
  
  避讳有足存古谊古音者。《南史》好采稗官小说,《王彧传》:“长子绚,年五六岁,读《论语》至周监于二代,外祖何尚之戏之曰:‘可改耶耶乎文哉。’绚应声答曰:‘尊者之名安可戏!宁可道草翁之风必舅。”,六朝人呼父为耶,此以父名戏之也。《说文》:“,有文章也。”《论语》“郁郁乎文哉”,本当作,后人省去有旁,隶变为彧。荀彧字文若,王彧字景文,皆取斯义。读此传,知六朝时《论语》本为彧字,今以郁夷字代之,音同而义别矣。《论语》“草上之风必偃”,今曰“草翁之风必舅”,盖上尚嫌名,故改为翁。尚之子名偃,于绚为舅。《宋书》作偃,乃校书者妄改耳。
  
  《南史谢传》:“尝与刘悛饮,久之,悛曰:‘谢庄儿不可云不能饮。’
  
  曰:‘苟得其人,自可流湎千日。’”刘悛父名勔,流湎音与刘勔同,因悛斥其父名,故亦以是报之。读此传知《晋书张协传》:“倾罍一朝,可以流湎千日。”汲古本作沉湎,非也。
  
  《南史王亮传》:“亮迁晋陵太守,有晋陵令沈巑之,好犯亮讳。亮不堪,遂启代之。巑之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若为攸字,当作无骹尊傍犬?为犬傍无骹尊?若是有心攸?无心攸?乞告示。’”竹汀先生曰:“无骹尊者,酋也。酋傍犬为猷,犬傍酋为猶。有心为悠,无心为攸。攸悠猷猶,四字同纽同音。亮父名攸,巑之佯为不知,问是何字,频触其讳,且以犬傍戏之也。世俗读攸悠二字如忧音,而史文遂难通矣。”【乃和案:钱说见《南史考异》二。】
  
  《旧唐书萧复传》:“以复为统军长史。复父名衡,特诏避之。”盖本为行军长史。由此可见当时衡行二字音同,而今音则不尽同也。
  
  《新唐书韦皋传》:“皋兄聿,迁秘书郎,以父嫌名,换太子司议郎。”据《唐文粹》六十权德舆《南康郡王家庙碑》,皋父名贲。可见当时贲秘二字音同,而今音不尽同也。
  
  卷八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秦汉讳例
  
  前篇所举诸例,以类区分,参伍错综,期无馀蕴。兹更以时为主,列举历朝讳字,俾便检照。各朝讳制,顺附及焉。并记其世次者,所以便于计算已祧之庙也。
  
  秦初避讳,其法尚疏。汉因之,始有同训相代之字。然《史记》《汉书》于诸帝讳,有避有不避。其不避者固有由后人校改,然以现存东汉诸碑例之,则实有不尽避者。大约上书言事,不得触犯庙讳,当为通例。至若临文不讳,诗书不讳,礼有明训。汉时近古,宜尚自由,不能以后世之例绳之。
  
  汉宣帝元康二年诏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此上书不得触讳之说也。灵帝时诸碑,远不避光武讳,近不避桓帝讳,此临文不讳之说也。惟汉讳有一定相代之字,后世无之,即有亦非一定,斯为独异耳。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代字举例
  
  秦一始皇赵氏政一作正谓正月为端月。
  
  父庄襄王子楚子楚谓楚为荆。
  
  二二世始皇子胡亥
  
  汉一高祖刘氏邦国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
  
  二惠帝高祖子盈满《史记》引《左传》
  “万盈数也”为满数。
  高后雉野鸡《汉书杜邺传》用雉升鼎耳事,改雉为野鸡。
  二文帝高祖子恒常恒山郡改常山。
  三景帝文帝子启开称微子启为微子开。
  四武帝景帝子彻通改蒯彻为蒯通。
  五昭帝武帝子弗初名弗陵不
  七宣帝武帝曾孙询初名病已谋
  父史皇孙进
  八元帝宣帝子奭盛
  九成帝元帝子骜俊
  十哀帝元帝孙欣喜
  父定陶共王康
  十平帝元帝孙衎初名箕子乐
  父中山孝王兴
  后汉一光武高祖九世孙秀茂改秀才为茂才。
  叔父赵王良良改寿良县为寿张。
  二明帝光武子庄初名阳严庄助改严助,庄安改严安。
  三章帝明帝子炟著
  四和帝章帝子肈或误作肇始
  五殇帝和帝子隆盛伏隆《东观记》作伏盛。
  五安帝章帝孙祜或误作祐福朱祜《东观记》作朱福。
  父清河孝王庆庆庆纯改为贺氏,见《吴志贺齐传》注。
  六顺帝安帝子保守
  七冲帝顺帝子炳明
  七质帝章帝玄孙缵继
  父渤海孝王鸿
  六桓帝章帝曾孙志意赵戒字志伯,《孔庙置守庙卒史碑》作意伯。
  父蠡吾侯翼
  七灵帝章帝玄孙宏大
  八献帝灵帝子协合
  
  第七十三三国讳例
  
  三国时祚短促,各处偏隅,其讳法亦有足考者。魏儒王肃有《已迁主讳议》,载于《通典》一○四。其所主张,以为诗书,临文,庙中,乃至言事,皆不必讳,唯臣民不得以为名字耳。吴臣张昭则有《驳应劭为旧君讳议》,载于本传注。劭之言曰:“起元建武已来,旧君名讳,五十六人,后生不得协也。”昭则以为: “亲亲有衰,尊尊有杀,属绝则不拘于协。”协,谓同其名也。两国之臣,其言论如此,其事实则何如:
  
  《魏纪》:“甘露五年诏曰:古者人君名字,难犯易讳。今常道乡公讳字甚难避,其博议改易列奏。”常道乡公即陈留王。初名璜,即位后改名奂。奂为燕王宇子。景元元年有司议奏事,上书,文书,及吏民,皆不得触王讳。此魏故事也。
  
  《吴志》:“赤乌五年,立子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是为历代避嫌名之始。《孙休传》永安五年注,引《吴录》载休诏:“礼,名子欲令难犯易避。孤今为四男作名字,太子名,音湾,字,音迄。次子名,音觥,字,音礥。次子名壾,音莽,字昷,音举。次子名,音褒,字,音拥。此都不与世所用者同,庶易弃避。”此吴故事也。
  
  孙皓时,后父滕牧、司空丁固,皆名密。滕避丁,改名牧;丁避滕,改名固。此时人之互避,为三国时特俗。
  
  孙皓字元宗,而吴令孟宗改名仁。刘备叔父字子敬,孟达亦字子敬,刘备赐刘封死,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子度即孟达,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避名而及字,此又三国时之特俗也。
  
  《韦曜传》有“误犯皓讳,辄见收缚,至于诛戮”之言。或以此为吴时讳禁特严,不知所谓皓讳者,忌讳耳,非名讳也。《孙皓传》称“皓粗暴,多忌讳,好酒色”是也。皓既暴戾若此,谁尚犯其名哉!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魏一武帝曹氏操
  
  二文帝武帝子丕
  
  三明帝文帝子睿
  
  四齐王明帝养子芳芳林园改华林园,见《文帝纪》注。
  
  四高贵乡公文帝孙髦
  
  父东海定王霖
  
  三陈留王武帝孙奂初名璜
  
  父燕王宇
  
  蜀一先主刘氏备
  
  叔父子敬
  
  二后主先主子禅
  
  吴一大帝孙氏权
  
  父坚
  
  太子和和禾兴县改嘉兴。
  
  二废帝权子亮
  
  二景帝亮兄休休阳县改海阳,晋平吴,又改海宁。
  
  三归命侯权孙皓或从日。孟宗改名仁。字元宗,一名彭祖,字峼家。
  
  父和
  
  第七十四晋讳例
  
  避讳至晋,渐臻严密。《通典》一○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其所议者:一、七庙讳字议;二、上书犯帝讳,及帝所生讳议;三、山川与庙讳同,应改变议;四、上表称太子名议;五、父讳与府主名同议;六、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及官位犯祖讳议。固已讨论綦详矣。然晋时讳制,并不如唐宋之繁,其特异者,为东晋皇后讳,比历代特多。《通典》帝所生讳议,即当时因吴兴郡上事,有春字犯郑太妃广讳,下制书推之,众官多以为小君之讳,列于讳榜,故天下同讳;所生之讳,不列讳榜,故天下不同讳。可知晋时后讳,实列讳榜。故《晋书后妃传》:“成恭杜皇后讳陵阳【阳字衍】,改陵阳县为广阳。”《毛穆之传》:“字宪祖,小字武生,名犯哀靖王后讳,故行字。后又以桓温母名宪,乃更称小字。”至郑太妃讳,虽经朝议,多数以为不应讳。然君之所讳,臣无不讳之说,亦极有力,故凡春字地名,悉以阳字易之,如富春曰富阳,宜春曰宜阳之类,是也。又当时议礼之臣,引《春秋》必曰《阳秋》,如《郑太后传》曰“《阳秋》之义,母以子贵”,又曰“依《阳秋》二汉故事”,是也。孙盛、檀道莺辈著书,亦曰《阳秋》,如《晋阳秋》、《续晋阳秋》,是也。《褚裒传》则
  
  曰“季野有皮里阳秋”,后世至传为美谈。赵宋时葛立方著诗话,乃名曰《韵语阳秋》,则已忘其为避讳者矣。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晋一宣帝司马氏懿懿改益,或改壹,《蜀志》称张懿为张益,《宋书》王懿称字仲德。
  二景帝宣帝子师太师改太宰,京师改京都,或改京邑。
  二文帝景帝弟昭昭阳县改邵阳,张掖昭武县改临泽,建安昭武县改邵武。《吴志》称韦昭为韦曜。
  三武帝文帝子炎《魏志》称孙炎字为孙叔然。
  四惠帝武帝子衷
  四怀帝武帝子炽
  五愍帝武帝孙业一作邺建业改建康,邺县改临漳。
  父吴孝王晏
  东晋五元帝景帝曾孙睿《宋书》王睿,以字元德行。
  父琅邪恭王觐
  六明帝元帝子绍
  七成帝明帝子衍《杜皇后传》称王衍为王夷甫。
  七康帝成帝弟岳邓岳改名嶽,后竟改名岱。
  八穆帝康帝子聃
  八哀帝成帝子丕
  八海西公哀帝弟奕
  六简文帝元帝少子昱育阳县改云阳。
  七孝武帝简文帝子曜
  八安帝孝武帝子德宗
  八恭帝安帝弟德文
  
  第七十五南北朝讳例
  
  南北朝父子不避同名,已见前条,似南北朝之讳禁甚宽也。然据《颜氏家训风操篇》所述,并谓:“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无僇赖焉。”则当时之讳禁又甚严也。
  
  北齐高祖高欢,父名树生,《北齐书杜弼传》称:“相府法曹辛子炎咨事,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杖之。弼进曰:‘礼,二名不偏讳,子炎之罪或可恕。’高祖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
  此北朝事也。
  
  《南齐书文惠太子长懋传》称:“长懋转秘书丞,以与宣帝讳同,不就。”宣帝,萧道成之父承之,长懋曾祖也,丞其嫌名耳。然道成之成不避承,秘书丞何为避承。《南齐书百官志》,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司农、少府,皆有丞,尚书有左右丞,皆不讳。《武帝纪》永明六年有“宕昌王梁弥承”;《州郡志》南琅邪有承县,正名亦不讳。《州郡志》又有安成郡,及夷道、僰道、利成、绥成、始成诸县,于道成之名亦不讳。此则南朝事也。
  
  综观种种史实,南北朝避讳,实无定制,宽严随人意而异,故矛盾之事,并见于一时。入隋则讳禁稍严,渐开唐人风气矣。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宋一武帝刘氏裕王敬弘名裕之,谢景仁、褚叔度、张茂度名裕,皆以字行。
  祖靖靖向靖改称小字弥,孔靖以字季恭行。
  父翘
  
  二少帝武帝子义符
  二文帝武帝子义隆
  三孝武帝文帝子骏
  四前废帝孝武子子业
  三明帝文帝子彧王彧以字景文行。
  四后废帝明帝子昱
  四顺帝明帝子准平准令改染署令。
  南齐一高帝萧氏道成薛道渊改名渊,萧道先改名景先。
  
  父承之
  
  二武帝高帝子賾或作颐
  
  四郁林王武帝孙昭业
  
  父文惠太子长懋
  
  四海陵王郁林王弟昭文
  
  二明帝高帝兄子鸾
  
  父始安贞王道生
  
  三东昏候明帝子宝卷
  
  三和帝明帝子宝融《梁书柳恽传》、《徐勉传》,于王融皆称其字元长.而不名。
  梁一武帝萧氏衍
  父顺之顺之《梁书》称顺阳郡为南乡,《南齐书》
  
  顺字多易为从。
  
  二简文帝武帝子纲
  
  二元帝武帝子绎
  
  三敬帝元帝子方智
  
  陈一高祖陈氏霸先
  二世祖高祖兄子蒨
  父始兴王道谭
  
  三废帝世祖子伯宗
  
  二宣帝世祖弟顼
  
  三后主宣帝子叔宝
  
  北魏一道武帝拓跋氏珪上邽县改上封。
  二明元帝道武子嗣
  三太武帝明元子焘
  五文成帝太武孙浚
  
  父景穆帝晃晃《魏书》称慕容皝字曰元真。
  
  六献文帝文成子弘弘农郡改恒农。《魏书》称冯弘字曰文通,石弘字曰大雅。
  
  七孝文帝献文子宏《魏书》称崔宏字曰玄伯,苻宏字曰永道,李宏仁字曰容仁。
  八宣武帝孝文子恪《魏书》称慕容恪字曰元恭。
  九孝明帝宣武子诩尉诩改名羽。
  八孝庄帝献文孙子攸
  
  父彭城王勰
  八前废帝献文孙恭
  父广陵王羽
  八前废帝太武五世孙朗
  父章武王融
  九出帝孝文孙脩或作循
  
  父广平王怀
  
  西魏九文帝孝文孙宝炬
  父京兆王愉
  
  东魏九孝静帝孝文孙善见
  父清河王亶
  北齐一神武帝高氏欢欢改为欣,《周书文帝元后传》张欢,《北齐书张琼传》作张忻。
  六世祖隐隐赵隐以字彦深行。
  高祖泰泰北齐人称宇文泰小字曰黑獭。
  父树生树生《北史隋文帝纪》树颓县,《魏书地形志》作殊颓。
  二文襄帝神武子澄
  二文宣帝神武子洋
  三废帝文宣子殷殷州改赵州。
  二孝昭帝神武子演
  二武成帝神武子湛
  三后主武成子纬
  四幼主后主子恒
  周一文帝宇文氏泰小字黑獭萧泰以字世怡行。黑水改乌水,见《元和志》。
  二孝闵帝文帝子觉
  二明帝文帝子毓
  二武帝文帝子邕《北史》郑道邕,《周书》作郑孝穆。
  三宣帝武帝子赟
  四静帝宣帝子阐初名衍
  
  隋一高祖杨氏坚
  
  祖祯祯李孝贞以字元操行。
  父忠忠兼避中字,凡中皆改为内,中书改内
  史,中牟县改内牟。
  二炀帝高祖子广一名英广改为大,或为博,广川县改长河,广武县改雁门。
  四恭帝炀帝孙侑
  父元德太子昭
  
  第七十六唐讳例
  
  唐制,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故唐时避讳之法令本宽,而避讳之风尚则甚盛。武德九年,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之令。显庆五年,有 “嫌名不讳,今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
  ”之诏。然唐人注《史记》、《两汉书》、《文选》,撰晋、梁、陈、北齐、周、隋、南、北八史,于唐庙讳,多所改易,古籍遂至混淆。其中一部分士夫,则雅不以广避为然。《会要》廿三言:宪宗为太子时,王纯以与同名,请改名绍,君子非之。时韦纯为监察御史,独不请改。既而下诏以陆淳为给事中,改名质。纯不得已,乃上疏改名贯之。【《日知录》以为韦淳事,非,淳不为监察御史。】开成元年,崔龟从奏前婺王府参军宋昂,与御同名,十年不改,宜殿两选。咸通十二年,侍御史
  
  李溪以奏状内讼字与庙讳音同,罚俸。溪抗疏,《职制律》诸犯嫌名不坐,免之。据此,则唐时讳法,制令甚宽。李溪既可抗疏力争;宋昂并可十年不改。非如宋之《淳熙文书令》,广避嫌名;清之乾隆字贯案,罪至枭首也。今唐人撰注诸史中之所以广避者,习尚使然,实未遵贞观、显庆时诏令。故韩愈《讳辨》,力斥讳嫌名之非,至比之宦官宫妾。可见法令为一事,习尚又为一事也。
  
  唐时避讳,有可特纪者,为缺笔之例,自唐时始。既有此例,则古籍文字,可以少所更易。故开成石经缺笔多而改字少,经典元本,赖是保存焉。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唐一高祖李氏渊渊改为泉,或为深。
  祖虎虎虎改为兽,为武,为豹,或为彪。
  父昞昞昞、炳、丙、秉,皆改为景。
  太子建成建成建城县改高安,晋城县改晋安。
  二太宗高祖子世民世改为代,或为系,从世之字改从云,或改从曳。民改为人,或为甿,从民之字改从氏。
  三高宗太宗子治治改为持,为理,或为化。稚改为幼。
  太子忠忠中郎将改旅贲郎将。
  太子弘弘弘农县改恒农,弘静县改安静。
  武后曌诏改为制,李重照改名重润。
  四中宗高宗子显中间曾显政殿改昭庆,显德殿章德。
  改名哲
  
  四睿宗高宗子旦初名旭旦改为明,张仁亶改名仁愿。
  轮又名轮
  
  五玄宗睿宗子隆基隆州改阆州,大基县改河清。
  
  六肃宗玄宗子亨初名嗣
  升改名淩
  又名玙又
  名绍
  七代宗肃宗子豫初名俶豫州改蔡川,豫章县改钟陵。
  八德宗代宗子适括州改处州,括苍改丽水。
  
  九顺宗德宗子诵斗讼津改斗竞律。
  十宪宗顺宗子纯初名淳淳州改睦州,淳于改姓于,韦纯改名贯之,韦淳改名处厚。
  十一穆宗宪宗子恒初名宥恒州改镇州,恒岳改镇岳。
  十二敬宗穆宗子湛郑茂湛改名茂休。
  十二文宗穆宗子昂初名涵郑涵改名澣,《旧唐书》作瀚。
  十二武宗穆宗子炎初名瀍李躔字昭回,改名回,字昭度。
  
  会要作澧
  
  十一宣宗宪宗子忱初名怡
  十二懿宗宣宗子漼初名温
  十三僖宗懿宗子儇初名俨
  十三昭宗懿宗子晔初名杰
  又名敏
  
  十四哀帝昭宗子柷应作祝
  
  初名祚
  
  第七十七五代讳例
  
  五代承唐之后,讳例仍严。读《旧唐书哀帝纪》:“天祐二年七月敕,全忠请铸河中、晋、绛诸县印,县名内有城字,并落下,如密、郑、绛、蒲例,单名为文。九月又敕,武成王庙宜改为武明王。”十月十一月以后,又敕改凡有成、城、信等字县名。其时朱全忠尚未称帝也,而其祖若父之名,已不可犯如此。称帝而后,又以己名全忠,为唐所赐,且异帝王之称,特下令改名晃,其旧名不得回避。不然,则终梁之世,图书金石,无诚无信,复无忠也。历唐、晋、汉,皆出异族,讳法稍宽,至周而又密。《五代会要》四载:“后唐天成三年诏曰:本朝列圣及新追四庙讳,近日章奏,偏傍文字,皆阙点画。凡当出讳,止避正呼,若回避于偏傍,则亏缺于文字。此后凡庙讳但避正文,其偏傍文字,不必减少点画”云。同时十国有讳者,并附如后: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梁一太祖朱氏晃本名温
  
  唐赐名全忠
  
  曾祖茂琳茂琳茂州改汉州,慕化县改归化,
  
  戊改为武。
  祖信信信都县改尧都。
  父诚诚成德军改武顺,城门郎改门局郎,城隍改墙隍。
  二末帝太祖子瑱初名友
  贞又名锽
  唐一庄宗唐赐李氏存勖
  祖国昌国昌孝昌县改孝感,昌乐县改南乐。
  父克用
  一明宗庄宗宗属亶初名嗣
  源
  杨檀赐名光远。
  曾祖敖敖郑遨以字云叟行。
  二闵帝明宗子从厚
  三末帝明宗养子从珂
  晋一高祖石氏敬瑭竟陵县改景陵,唐改姓陶,钱唐县改钱江,行唐县改永昌,福唐县改南台。
  父绍雍
  二少帝高祖从子重贵
  父敬儒
  汉一高祖刘氏暠本名知远鱼崇远改名崇谅,折从远改名从阮,赵远以字上交行。
  二隐帝高祖子承祐祐
  当作祜
  周一太祖郭氏威张彦威改名彦成,李洪威改名洪义,
  马令威改名令琮,郭彦威改名彦钦。
  高祖璟璟南唐李璟改名景。
  曾祖谌
  祖蕴
  
  父简简孙方简改名方谏,王易简止名易。
  
  二世宗太祖养子荣李荣改名筠。
  本姓柴
  三恭帝世宗子宗训向训改名拱,张从训改名崇诂。
  
  十国讳例
  
  国名姓名举例
  
  吴杨行密滁人呼荇溪曰菱溪,扬州人呼蜜曰蜂糖。
  
  父怤御史大夫改大宪,又作大卿。
  
  后蜀孟知祥《蜀石刻诗经》残本知字不避。
  祖察《蜀石刻诗经》残本察字缺末三笔。
  父道《蜀石刻诗经》残本道字不避。
  吴越钱镠元金履祥先世本刘氏,改为金。
  子元瓘
  孙弘佐凡官名左者悉改为上。
  闽王审知闽人沈姓去水为尤。
  
  第七十八宋讳例
  
  宋人避讳之例最严。《容斋三笔》十一云:“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宋史》一○八《礼志》言:“绍熙元年四月,诏今后臣庶命名,并不许犯祧庙正讳,如名字见有犯者,并合改易。”此已祧之讳仍不许犯也。“嘉定十三年十月,司农寺丞岳珂言:国朝之制,祖宗旧讳二字者,皆著令不许并用。既而礼寺讨论,所有旧讳,若二字连用,并合回避。”此旧讳仍不许犯也。《楼钥传》言:“钥试南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故今所传宋《绍定礼部韵略》,卷首犹载淳熙、绍熙时应避旧讳及诸帝嫌名,真有过五十字以外者,此实空前绝后之例也。特附载之,以备参考。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宋一太祖赵氏匡胤匡改为正,为辅,为规,或为纠,为光,为康。匡国军改定国,匡城县改鹤丘。胤改为裔,胤山县改平蜀,吕馀庆名胤,以字行。
  
  始祖玄朗玄朗玄改为元,或为真。玄鸟改鳦鸟,玄武县改中江。朗改为明,朗山县改确山。
  
  远祖轩辕
  
  高祖眺
  
  曾祖珽珽《唐书》姚珽,缺笔误作姚班。
  
  祖敬敬敬改为恭,为严,为钦,或为景。
  镜改为鉴,或为照。敬州改梅州,王居敬改居安。
  
  父弘殷弘殷弘改为洪,殷改为商,为汤。弘农县改恒农,殷城县改商城,钱俶本名弘
  俶,赵文度本名弘。
  
  一太宗太祖弟炅初名匡义改为毅,义兴县改宜兴,富义监乂又名光改富顺,杨美本名光美,祁廷训本名义廷义。
  
  二真宗太宗子恒初名德恒改为常,恒山改镇山,恒农县改虢昌改元休略,毕士安本名士元。
  又改元侃
  
  三仁宗真宗子祯初名受祯改为真,为祥,贞改为正,祯州改益惠州,永贞县改永昌,谥文贞者称文正。
  
  四英宗仁宗从子曙初名宗曙改为晓,为旭,树改为木,署改为实院,签署改签书,都部署改都总管。
  张孜初名茂实。
  
  父濮安懿王允让允让让改为逊,或为避。
  
  五神宗英宗子顼初名仲顼改为玉,勖改为勉。旭川县改荣德,针李遵勖撰《天圣广灯录》,《宋艺文志》去勖字。
  六哲宗神宗子煦初名佣
  六徽宗神宗子佶
  七钦宗徽宗子桓初名亶桓改为亘,为威,或为魋。齐桓公改又名烜威公,桓魋改威魋。
  
  南宋七高宗徽宗子构姤改为遇,勾当改干当,管勾改管干。
  
  八孝宗太祖七世孙窅初名伯慎改为谨,慎县改梁县。
  琮更名璦
  又名玮
  父秀王偁
  九光宗孝宗子惇惇改为崇,或为孝。蔡惇撰《祖宗官制旧典》,《宋艺文志》称其字为蔡元道。
  十宁宗光宗子扩
  十一理宗太祖十世孙昀初名贵筠州改瑞州,李伯玉初名诚。
  
  诚
  
  父荣王希瓐
  
  十二度宗理宗从子禥初名孟
  启又名孜
  父嗣荣王与芮
  
  十三恭宗度宗子
  
  附:淳熙重修文书式据《绍定礼部韵略》
  
  玄胡涓切悬县泫訇胘眩獧等二十字。
  朗卢党切悢烺狼阆浪等二十字。
  匡去王切筐眶恇劻迋等十八字。
  胤羊晋切酳靷引等十七字。
  炅古迥切熲炯耿扃憬等十六字。
  恒胡登切峘姮等四字。
  祯陟盈切桢贞侦征旌症等十三字。
  曙常恕切署抒藷薯树殊遇切竖澎赎属等二十六字。
  顼呼玉切旭勖等七字。
  煦吁句切昫酗休呴咻等十三字。
  佶极乞切姞郅鲒吉其吉切咭等十一字。
  桓胡官切完丸院洹汍纨綄芄莞萑鹳苋狟皖垣等四十九字。
  构古候切遘媾觏购冓篝韝姤诟逅鸲句雊钩岣榖彀搆够等五十五字。
  窅时认切慎蜃等九字。
  惇都昆切敦墩邨鹑錞等二十四字。内鹑錞二字并系殊伦切,与淳字同音,不合回避。若作都昆切,即系与今庙讳同音。合各从经传子史音义避用。
  扩阔镬切廓郭鞹鞟等十七字。
  昀俞伦切匀畇驯巡尚书巡守徐邈读等七字。
  
  绍熙重修文书令
  
  诸犯圣祖名、庙讳、旧讳、【旧讳内贰字者连用为犯,若文虽连,而意不相属者非。】御名,改避。餘字【谓式所有者】有他音,【谓如角徵之类】及经传子史有两音者,许通用,【谓如金作赎刑,其赎字一作石欲切之类。】正字皆避之。若书籍及传录旧事者,为字不成,御名易以他字。
  
  诸犯濮安懿王讳【让】者,改避。若书籍及传录旧事者,皆为字不成,其在真宗皇帝谥号内者,不避,应奏者以黄纸覆之。【按真宗谥号,有让德二字。】诸文书不得指斥援引黄帝名,经史旧文则不避。【如用从车从干,冠以帝字,或继以后字,合行回避。自馀如轩冕、轩轾、轘辕、车辕之类,即不合回避。】
  
  第七十九辽金讳例
  
  辽金起自朔漠,其始本无文字,无所谓避讳。《辽史文学传》,重熙十三年萧韩家奴上疏,谓:
  “天皇帝之考夷离堇的鲁,犹以名呼。”其不避讳可知也。既占河朔,始习汉文,兼用汉文名字。《廿二史箚记》廿八谓:“金一人二名,其国语之名,便于彼此相呼;汉名则用之诏令章奏。其避讳之法,则专避汉名,而国语之名不避,盖国语本有音无正字也。”然汉名之俗,辽亦有之,不过金自灭辽而后,与宋人接触频繁,适当宋人避讳极盛之时,故金亦受其熏染,其避
  
  讳遂比辽为盛。《大金集礼》廿三载:“大定九年正月省奏,检讨到《唐会要》云:古不讳嫌名,后世广避,故讳同音。今御名同音,已经颁降馀救切二十八字,合回避。”所谓馀救切者,世宗初名褎也。然此犹为御名同音及汉名。据《金史章宗纪》:泰和元年三月,乃并避始祖以下庙讳小字。七月,又禁庙讳同音字。《孙即康传》:“泰和六年,上问即康,睿宗讳改作崇字,其下却有本字全体。
  
  即康乃拟熙宗讳亶字从从旦;睿宗讳宗字从未、尧字从垚;世宗讳雍字从系;
  
  显宗讳允字斜书。”自此不胜曲避矣。不意宋人避讳之毒,乃中于金人。下表所列,限于汉名,其国语之名从略。辽疏而金密,亦可于二表见之。金盖于诸帝之外,并避其所出也。
  
  世次帝号所出汉名举例
  辽一太祖耶律氏亿宋庆历三年贺国主生辰使丁亿,更名意。
  二太宗太祖子德光改晋天雄军节度范延光为范延广,改光禄大夫为崇禄。
  三世宗太祖孙阮
  父义宗倍
  三穆宗太宗子璟
  四景宗世宗子贤宋庆历三年贺国母正旦使李维贤,更名宝臣。
  五圣宗景宗子隆绪
  六兴宗圣宗子宗真改女真为女直。
  七道宗兴宗子洪基宋明道元年贺国母生辰使王德基,《辽史》作王德本。
  九天祚帝道宗孙延禧改兴宗重熙年号为重和,姚景禧改名景行。
  父顺宗浚
  
  金一太祖完颜氏旻宋绍兴十二年,改岷州为西和州。
  一太宗太祖弟晟
  三熙宗太祖孙亶
  
  父徽宗宗峻宗峻皇统八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史》误作避宗隽改。
  
  三海陵太祖孙亮
  
  父辽王宗干
  
  太子光英光英改鹰坊为驯鸷坊,改英国为寿国,应国为杞国。
  
  三世宗太祖孙雍初名褎改雍丘县为杞县,雍国为唐国。
  
  父睿宗宗尧初宗尧改宗氏为姬氏,宗州为瑞州,宗安县名宗辅为瑞安,宗国为莱国。
  
  五章宗世宗孙璟张燝改名炜,改景州为观州,改景国为邹国。
  
  父显宗允恭允恭卫绍王允济更名永济,尹安石改姓师,侯师尹改名挚。恭改为敬,宗室思恭改名思敬,白彦恭改名彦敬,改共城县为河平,龚县为宁阳,武功县为武亭。
  
  四卫绍王世宗子永济改永兴县为德兴,永济县为丰闰,济国为遂国,张永改名特立,《中州集》阎咏改名长言。
  
  五宣宗世宗孙珣改郇国为管国,梁询谊改名持胜。
  
  父显宗允恭
  
  太子守忠守忠张行忠改名行信。
  
  六哀宗宣宗子守绪初贾守谦改名益谦。
  名守礼
  第八十元讳例
  
  避讳之繁,至宋金而极,至元则反之。《廿二史箚记》廿九有元帝后皆不讳名一条。一部《元史》,惟《程钜夫传》言:“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余无所见。钜夫盖生宋世,犹习宋人之遗风,其实元制不全用御名不避也。元武宗名海山,武宗时以海名者至多,试检《武宗纪》已得七人:
  
  一、海都叛王凡八见
  二、朵儿朵海太傅
  三、塔刺海中书右丞相凡十五见
  四、塔海中书右丞凡三见
  五、塔失海牙江浙行省河南省平章政事凡三见
  六、火失海牙仪凤司大使
  七、海刺孙平章政事
  其官名之有海字者四:
  一、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
  二、海口屯储亲军都指挥使司。
  三、称海也可扎鲁忽赤。
  四、海外诸蕃宣慰使都元帅,领海道运粮都漕运万户府事。
  
  其他地名及章奏之有海字者,如:靖海县、宁海州【凡二见】、海潜【凡四见】、海道【凡三见】、海东、海贼、海口、海舶、下海、海外诸国等,不一而足,皆见于《武宗纪》。武宗即位诏,开始即有“以文德洽海内”之言,何曾有讳海之事。《元史曹元用传》:“武宗时,元用迁礼部主事,时累朝皇后既崩者,犹以名称,而未有谥号。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直称其名。”则当时帝后之不讳名可知也。
  
  唯《元典章》廿八载至元三年表章回避字样,凡一百六十余字。是时去宋之灭,尚十有余年,此等字样,必沿自金人,非元人所创。观其所记注,有“某字系旧式”,“某字近用不驳”之文,则其来历必非一朝。元初诸帝不习汉文,安知有忌讳!
  
  《元典章》廿八又载:“延祐元年十一月,行省准中书省咨,科举事件,送礼部约会翰林院官议得:称贺表章,元禁字样太繁,今拟除全用御名庙讳不考外,显然凶恶字样,理宜回避。至于休祥极化等字,不须回避。都省请依上施行。”
  
  又:“延祐三年八月,中书省札付,礼部呈翰林国史院议得:表章格式,除御名庙讳,必合回避,其余字样,似难定拟。都省仰钦依施行。”此则延祐设科以后,效宋金人之所为。其定制亦只限于全用御名庙讳。若程文海与武宗之名仅同一字,当然可不避。且元帝名皆译音,又不如辽金诸帝之兼有汉名,故元世文书上避讳之例甚少也。
  
  第八十一明讳例
  
  明承元后,避讳之法亦甚疏。据《明史》,随从太祖诸人,有丁玉初名国珍,吴良初名国兴,吴祯初名国宝,胡美初名廷瑞。《胡美传》云:“避太祖字易名。”然终明之世,太祖名字,并未尝避。
  
  沈德符于万历间撰《野获编》,其卷一云:“古帝王避讳甚严,本朝则有极异者。如懿文太子,既有谥号,少帝仍名允炆。建文年号,音同御名,举朝称之凡四年。建文二子,长名文奎,次曰文圭,其音又与炆字无少异,其后章谥号,又犯太祖御讳,抑更异矣。”
  
  《野获编补遗》二又云:“避讳一事,本朝最轻。如太祖御讳下一字,当时即不避。宣宗英宗庙讳下一字,与宪宗旧名新名下一字,士民至今用之。”又《补遗》三:“今禁城北门名厚载,二字俱犯世宗穆宗庙讳上一字。今上皇贵妃郑氏所居宫曰翊坤宫,上一字即今上御名。而内外所称,章疏所列,俱公然直呼,恬不为怪,亦无一人议及之。”
  
  按明律虽有上书奏事犯讳之条,然二字止犯一字者不坐。明诸帝多以二字为名,故不讳也。
  
  《野获编》十三又言:“谥以易名,惟金尚书忠谥忠烈。其后林文俊乃谥文修,陈文德亦谥文恭。若洪熙元年,英国公张辅,其勋号有辅运二字。宣德二年,后父孙忠,其勋号有宣忠二字。隆庆初,给新建伯王守仁诰券,勋号亦有守正二字,则以二名不偏讳也。”
  
  万历而后,避讳之法稍密。故明季刻本书籍,常多作尝,洛多作雒,校多作较,由字亦有缺末笔者。
  
  《日知录》廿三言:“崇祯三年,奉旨颁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庙讳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庙讳,正依唐人之式。”又言:“崇祯二年,兵部主客司主事贺烺,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寿。而光宗为太子,河南府洛阳县及商州洛南县,并未尝改。”据此,则明讳之严,实起于天启崇祯之世。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明一太祖朱氏元璋字国瑞胡廷瑞易名胡美。
  
  父世珍
  
  三惠帝太祖孙允炆
  
  二成祖太祖子棣改沧州之无棣曰庆云,乐安州之无棣曰海丰。
  三仁宗成祖子高炽
  四宣宗仁宗子瞻基
  五英宗宣宗子祁镇正统丁卯,山西乡试经题“维周之桢”,犯楚王讳,考官罚俸。
  五代宗宣宗子祁钰
  六宪宗英宗子见深初名见淩
  七孝宗宪宗子祐樘
  八武宗孝宗子厚照
  八世宗宪宗孙厚熜张璁正德十六年登第,嘉靖十年始避嫌改名孚敬。
  父祐杬
  九穆宗世宗子载垕
  十神宗穆宗子翊钧钧州改名禹州。
  十一光宗神宗子常洛常作尝,洛作雒。
  十二熹宗光宗子由校校作较。
  十二毅宗光宗子由检检作简。
  第八十二清讳例
  
  清之入据中原,与拓跋耶律完颜诸氏同。明人译其景祖曰教场,或曰叫场,清人自书曰觉昌;明人译其显祖曰他失,清人自书曰塔克世;明人译其太祖曰奴儿哈赤,清人自书曰努尔哈赤。译音无定字,无所庸其讳也。入关久,始效宋明人避讳。清之避讳,自康熙帝之汉名玄烨始,康熙以前不避也。雍乾之世,避讳至严,当时文字狱中,至以诗文笔记之对于庙讳御名,有无敬避,为顺逆凭证。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人王锡侯字贯案,即因凡例中列康雍两朝庙讳及乾隆御名,未将其字分折,如所云“上一字从弓从厶,下一字从厤从日”者,固已照例缺笔矣;又因庙讳御名,列在孔子讳后,以此大遭乾隆之忌,遽兴大狱焉。当时上谕有曰:“阅其进到之书,第一本叙文后凡例,竟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开列,深堪发指。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律问拟,以申国法而快人心。”以讳杀戮多人,真“从来未有之事”。
  
  恽敬《大云山房杂记》二乃云:“陈弘谋乾隆三十二年三月授东阁大学士,始奏请将原名改用宏字。前此扬历数十年,一切奏折书名,均与御名上一字同。”以此见清朝之宽大。俞樾《茶香室续钞》八谓:“御名无不避之理。前此当已改写宏字,惟部册尚未追改,至授东阁大学士,始请将部册改作宏字耳。”俞说是也。
  
  乾隆时,不特清朝庙讳有禁,李廌《济南集》有“汉彻方秦政”之句;《北史文苑传叙》有“颉颃汉彻”之句,馆臣亦遭痛斥,饬令改为汉武。并将此谕载之《四库提要》卷首,使天下知皇帝之尊,百世下犹可为厉也。道咸而后,讳例渐宽。前此二名皆讳,道光后上一字与亲王同者不讳。今故宫中门号有宁字者,当时亦未尽改易,盖国力至此已衰矣。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清一世祖爱新觉罗氏福临第二子名福全,其始固无所谓避讳。
  二圣祖世祖子玄烨以元煜字代,称范晔为范蔚宗,玄武门改神武。
  
  三世宗圣祖子胤禛胤以允字代,明史张佳允、申佳允、
  
  堵允锡,进士题名碑本作胤。改王士禛为士正,又改士祯。
  
  四高宗世宗子弘曆以宏歷字代,改明弘治年号为宏治,改时宪曆为时宪书。
  
  太子永琏永琏《论语》“瑚琏也”,试场不以命题。
  五仁宗高宗子颙琰初名永琰简明目录改宋俞琰为俞琬。
  《韵目》上声二十八琰改为俭。
  六宣宗仁宗子旻寧初名绵寧寧以甯代。
  七文宗宣宗子奕
  八穆宗文宗子载淳淳写作湻。
  八德宗宣宗孙载湉
  父醇贤亲王奕譞
  九末帝宣宗曾孙溥仪唐绍仪改名绍怡,后复之。
  父醇亲王载沣
  征引书目略
  廿四史廿二史考异三史拾遗
  诸史拾遗廿二史箚记十七史商榷
  荀悦汉纪通鉴通鉴稽古录
  续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史通
  新唐书纠缪金史详校东都事略
  十国春秋华阳国志邺中记
  蜀梼杌齐乘元和郡县志
  元丰九域志嘉泰会稽志舆地纪胜
  孙庆瑜丰润县记雍正江西通志通典
  唐律疏议唐会要五代会要
  通志通考礼部韵略
  大金集礼元典章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东观余论
  四库提要四库全书考证元和姓纂
  黄本骥避讳录韩柳年谱帝王庙谥年讳谱
  文献征存录姓氏辩误说文
  说文系传佩觿唐石经
  宋高宗御书石经蜀石经隶释
  石刻铺叙集古录跋尾宝刻类编
  金石文字记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金石萃编
  金石屑邻苏老人手书题跋方言疏证
  蔡邕独断崔豹古今注经典释文
  李涪刊误兼明书梦溪笔谈
  容斋随笔示儿编野客丛书
  能改斋漫录老学庵笔记疑耀
  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读书记疑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挥麈前录鸡肋篇
  游宦纪闻梁溪漫志闻见后录
  桯史齐东野语至正直记
  野获编大云山房杂记茶香室续钞
  老子庄子荀子
  淮南子颜氏家训元经
  中说朱子四书集注本草纲目
  艺文类聚册府元龟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司马光文集
  济南集渭南文集曝书亭集
  鲒埼亭集潜研堂文集文选
  文馆词林唐文粹文苑英华
  全唐文东华录南宋杂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