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太平御览道部

  作者:宋  李昉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太平御覽
  經名:太平獅覽.道部。宋李昉等奉校編。二十一卷。底本出處:原書總一千卷,第六百五十九至六百七十九卷為道部,計二十一卷。《正統道藏》正一部,原轉錄其三卷(第六百七十四至六百七十六卷),今据影宋本道部全文輯錄。參校本:《正統道藏》本。
  目錄
  道部一
  道
  道部二
  真上人
  道部三
  真人下
  道部四
  天仙
  道部五
  地仙
  道部六
  尸解
  道部七
  劍解
  道部八
  道士
  道部九
  齋戒
  道部十
  養生
  道部十一
  服餌上
  道部十二
  服餌中
  道部十三
  服餌下
  道部十四
  仙經上
  道部十五
  仙經下
  道部十六
  理所
  道部十七
  冠
  積
  帔
  褐
  褵
  袍
  裘
  衣
  珮
  綬
  板
  笏
  帬
  鈴
  杖
  節
  履
  烏
  帷帳
  席
  道部十八
  簡章
  道部十九
  几案
  輿輦
  闕
  殿
  堂
  臺
  閣
  樓
  觀
  宮
  室
  房
  舍
  窗
  戶
  門
  庭
  壇
  府
  道部二十
  傳授上
  道部二十一
  傳授下
  道部一
  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虛極之妙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者,妙本也,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天地之閒,其由崇龠乎?玄牡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絕聖弃智,民利百倍。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曲則全,謂曲己以應務則全也。枉則直,謂枉己以伸人則直也。窪則盈,謂執謙則常盈也。弊則新,謂守弊薄則日新也。少則得,謂抱一不離則無失也。多則惑,謂有為多門則惑亂也。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希言自然者,謂因言悟道不滯於言,合自然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曰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謂王者人靈之主,萬物繫其興亡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善行無轍迹,謂體了真性行無行相,則心與道宜也。善言無瑕摘,謂遣象求意,理證心忘也。善計不用籌筭,謂一以貫之不生他見也。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謂心無逐境之迷,境無起心之累也。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謂心與道合,雖無約束,其不可解也。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弃人。常善救物,故無奔物,是謂襲明。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謂含德內融則復歸於朴,常德聽用則散而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麤。聖人用之,則為群材之官長矣。故大制不割,謂聖人用道大制群生。萬物不謝,於自然曾不割傷也。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死而不亡者壽,謂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折之數。壽者一期之盡,夫知足力行者得天常也,死而不亡是一期之盡,可謂壽矣。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於太平。化而欲作,吾將鎮之無名之朴。謂道也。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明德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謂虛泌而容物也。大白若辱,謂能潔而含垢也。廣德若不足,謂大成而執謙也。建德若渝,謂立功而不街也。體真若渝,謂淳一而和光也。大方無隅,謂不小立圭角也。大器晚成,謂且無近功也。大音希聲,謂不飾小說也。大象無形,謂能應萬類也。道隱無名,謂功用不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故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也,謂不縱六根愛悅,則禍患之門閉矣,終身不勤勞也。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謂開縱視聽以成其愛悅之事,故有禍患不救也。無遺自殃,是謂襲常,謂不為身灾,是謂密用真常之道也。
  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聞,譬如知音者,識音以絃,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也。太上日知者不言,言能以救物。
  又曰:上士學道,受之以神,中士受之以心,下士受之以耳。以神聽者通無形,以心聽者知內情,以耳聽者聞外聲。
  又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修之於身,天下自化。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道者萬物之奧,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太上經》曰:混茫之氣變化為真人,與時翱翔,有名無體。
  《仙經》曰:神仙輕舉謂之天仙,列位太清,度名祕籍。
  《祕要經》曰:五岳洞府,瞬處地仙,保其神形,遠其憂患。
  又曰:太清九宮皆有僚屬,其最高者稱太皇、紫皇、玉皇,其高總稱大道君,次稱真人、真卿,其閒有御史。
  凡稱太上者,一宮之尊也,德高無瑜,故日太上。
  又曰:仙者,川也。身者,舟也。濟川得岸,何假舟焉?
  《太真科》曰:《玉皇譜錄》有百八道君,草仙隨業以補其職。三善道者,聖、真、仙也。上品日聖,中品日真,下品日仙。三清之閒,各有正位。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玉清有大帝宮殿,皇帝、王公、卿大夫、吏民率以聖呼之,如聖皇、聖帝之類是也。男女貴賤,各有次第。上清有玄都、玉京、七寶、紫微,率以真呼之。太清有太極宮殿,率以仙呼之。其上清、太清之品位,男女次第之統數,與玉清同。
  《大洞經》曰:從生得道,從道得仙,從仙得真,從真得為上清君。
  《五符經》曰:二十四真圖,五岳之靈寶也。能得之,必能仙去,飛步太清。欲得道法,先沐浴去穢,當得《東井圖》。欲定五帝、役山精,當得《岳圖》。欲通神靈、法仙訣,當得《八史真形圖》。欲通五行廚,當得《六甲通靈圖》。欲存吾身、致天神,當得《九宮紫房圖》。欲奉道法,當得《太清圖》。欲奉順道,當得《混成圖》。欲通道機,當得《西昇保錄圖》。欲通變化,當得《靈化圖》。欲躡大道,當得《九天圖》。欲脫身形,當得《九變圖 。欲隱存守身神,當得《養身圖》。欲定身守神寶,當得《含影圖》。欲恬泊守一以存身,當得《養身圖》。欲寂默養志,當得《精誠守志圖》。欲清淨潔白致其芝英,當得《芝英玉女圖》。欲騁六丁,當得《六陰玉女圖》。欲致仙錄,當得《九九道仙圖》。欲食道氣當得《導引圖》。欲治道術,當得《洞中皇寶圖》。欲為變化,當得《偃息圖》。欲臨爐定九丹金液,當得《太一圖》。欲登五岳求神仙芝藥,當得《開山芝藥圖》。欲保神形、別邪精,當得《明鏡圖》。
  《上清經》曰:氣之所守,隨神所生。神在則氣在,神去則氣去。氣散則為雲霧,合則為形影。出之為仙,化入之為真一。上結三元,下結萬物,靜用為兆身,動用為兆神。
  《洞真經》曰:凡讀《太丹隱書洞真玄經》,能研精密,感通玄達,雲迴釋玄元味景太清者,得為玄中法師也。
  葛洪《神仙傳》曰:自伏羲至三代,顯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蓋得道尤精者也,內實自然,欲正定本末,當以史傳為據,并仙經、祕文以相參會,其他俗說,文多虛妄,其後道士,私有增益,非真文也。著《道德》二篇,尹喜行其道。至漢竇太后好黃老言,孝文帝及外戚諸竇皆令讀之,故莊周之徒以老子為宗。
  《太上玄一真人經》曰:眾真高仙皆有師也,奉受《上清三洞寶經》。為學無師,則道不成,八景、龍輿焉可得乘?太極、玉闕焉可得登?凡學上清之道,豈肉飛之舉?若慢於師道,則失投夜光也。以是言之,道固難知也,至於聖賢,皆尊其師,所以耐道也。
  《太上太霄琅書》曰:天地布氣,師教之真。真仙登聖,非師不成。心不可師,師心必敗。
  《寶玄經》曰:裁制偏邪,必歸中正。能及流末,還至本源。道本無形,假言立象,雖言沖用,用實無物。
  《道典》曰:制殺生者,天也。順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殺也。非逆人者,勿伐也。為政如是,蓋道之極也。
  《七聖紀》曰:南岳赤君下教變迹為道士,與六弟子俱顯姓名。
  《太一帝君經》曰:求道者使其心正,則天地不能違也。捨色累而不顧,避榮利而自遠,甘寒苦以存思,樂靜齋於隱垣,則學道之人始可與言矣。
  《太上三五順行經》曰:天者,道之應形也。應有時漸,交以引之,玄象虛文,莫過三五。三五順行運周,則變通不窮,三才合度。太一者,天也。天之受一氣,蕩蕩而致清。道者,天之積靈也。
  《昇玄經》曰:道之玄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彌綸無外,布神化氣,淡然無上,制御諸天。
  《玄妙內篇》曰:大道起於無為,萬物之祖也。
  《正一真人經》曰:道之淳真,非有言也。借言通意,因置玄都,正一之化,去真近矣。
  《寶玄經》曰:正則道合,合則言志,志言在正,正以絕邪。齋戒通經,仙道自成,成仙之大,莫過太上,太上無言,言以應感,感應之道,表信成經也。
  《三皇經》曰:求索自然,脫身當道,三光發明,天地常然。
  《智惠經》曰:與人君言則惠於國,人父言則慈於子,人師言則愛於眾,人兄言則悌於行,人臣言則忠於上,人子言則孝於親,人友言則信於交,人婦言則志於夫,人夫言則和於室,人弟言則恭於禮,野人言則勸於農,道士言則止於道,異國人言則各守其域,奴婢言則慎於事。
  《太上經》曰:親近賢智,博問善道,賢者論議,不可專執。
  又曰:末世道士講經說法,儀軌云何?若說五千文者,亦依靈寶。
  《太上三洞寶經》曰:三洞傳法之師一人度世,勝黃衣道士千人也。
  又曰:大茅山有銅鐵鼎,可容四五斛,刻甚精好,在山最高處,入土八尺余,上有盤石掩鼎。每吉日,遠近道士咸登山瞻視,無復草木。壘石為小壇,昔有小瓦屋,為風所倒。兩鉉法日月也,三足法三才也,羽山之銅所作,神變隱顯。
  《真誥》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謂之方山。其下有洞室,名日方臺。洞有兩口見於山外,與華陽通,號為別宇幽館矣,得道者處焉。
  又曰:脩於身,其德乃真。君子立身,道德為任,清淨為師,太和為友、為玄、為默,與道窮極,治於根本,求於未兆。為善者自賞,為惡者自刑,故不爭無不勝,不言無不應。
  又曰:能以至心學道,當以道授學者。斐君曰:我師南岳赤松子為大虛真人。昔太上以德教老子以得道,松子以道授我而得仙。
  又日:仙道十上試觀之法試皆過,然後授之。經此十二事,大試也。皆太極真人臨見之,可不慎焉?昔彭祖弟子青烏公受明師之教,審仙妙之理,入華陰山學道。積年十二試,有三不過。後服金液而升太極,道君以為試三不過,但仙人而已,不得為真人。
  又曰:斐君云學道者有九患,若審之,則仙不遠也。患人有志無時,有時無友,有友無志,有志不遇其師,遇師不學,學師不勤,勤不守道,或志不固。一心如此,則不須友而成,亦不須感而動,此學仙之廣要也。師有憂戚,弟子出入無善。為學無師,道則不成,心存目想,見師如經,學非師授不可以教人,恐疑悟後學,故不得傳求法。事師莫擇貴賤,勿疑長幼。言我年大而彼年小,彼是賤而我是貴,此是未解正真平等之要。人無貴賤,有道則尊,所謂長老不必耆年,要當多識多見以為先生。不得言彼學在我後,云何更反師。彼作此念者,非學道也。當謙下推能讓德,惟善是從,不得獨是非彼。得道度世,莫不由師也。學之有師,亦如樹之有根也。太智既成,復能成就小智,由樹根生子,子復能生根,展轉相生,種類不絕。從師變道,道過於師,還教於師,所謂道貴人賤,義類如此。先師並須尊異,所以爾者,本師者,學之根也,譬為山,一簣之土漸得高大。本師者,發蒙之基也。後師者,備成也。諭如嚴裝服飾,眾事已辨,惟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也,妄生下想,所以然者,論議言說,為人模範,師不明道,焉能解疑難也?古者賢聖上學,得其師名為更生,不得其師名為亂經,無其師,道不自生也。
  《太平經》曰:上士學道,輔佐帝王好生之德也。中士學道,欲度其家。下士學道,才脫其身。
  又曰:言則道不成,多言則為害,閉口不言,萬歲無患。
  又曰:人得善師,乃使凡賤之人成善。人善不止更賢,賢不止次聖,聖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不止乃得仙,仙不止乃與天比其神,神不止乃得與元氣比,其得元氣乃包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是善師之功也。不得其善師,失路矣。故師師相傳迺堅於金石,不以師傳之名為妄作則致邪矣。叛去其師,是去其真道,自窮之術也。道有宗師、祖師。
  《定真玉錄》曰:治心之最不忘須臾,心神乃定,定則入道,其狀在外。慎其言語,懼觸物也;節其飲食,慮貪叨也;衣粗而靜,在素淡也;居陋而隱,守靜篤也;恭謹一切,避凌辱也;不敢為先,兔嫉謗也;始終淳信,潜化導也;進止和光,密行教也;挫銳解紛,明道有時也;出處變化,見神應之速也。
  又日:九宮真人出入皆從黃闕,絳臺中問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臺闕者,以司非常之氣,伺迎真人之往來也。
  《道基經》曰:服藥食麥為善,麥有甘始,道士御氣,食麥而度世也。
  又云:合道不言,得無之真,晝夜不臥,日月合光,不饑不渴,龜龍胎息也。
  又云:食穀者,名之穀仙,行之不休,則可延久長也。不食穀者,可以度世。
  又曰:無賣吾道以行求錢,無街吾道強授豪榮,無損吾道以與讒佞。
  《黃庭經》曰:仙人道士服氣,非有神也,養生所致,和氣專也。若道士恐畏存神,可嗚天鼓,聲聞太極。
  《太真科》曰:道士脩經習業,以五千文為先。
  又曰:道有寂動,氣化之有形,智化之有聲。
  又曰:皇教道也,帝教德也,王教仁也。
  《抱朴子》曰:求師必須深博,猶涉滄海、造長洲,獨以力劣為患,豈以物少為憂哉?夫虎豹之所餘,乃狸鼠之所妖,陶朱之所奔,乃原憲之所無,專心憑師,依法行道,濟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師盡敬,得道為期,承閒候色也。不盡力明其師道,則罪不可除也。學道得師,明事之,害亂不得發也。
  《三無真一經》曰:有大洞守一經者,則為師也。《太清經》云:天地以道資,聖人以道師也。資者,持道以養育當生也;師者,以教人不知而當成也。
  又曰:有大洞守一經者,則為師也。所以崇建本末盡善,明天戒之苦至,期神靈之所宗,託階級以自始,所以師友,垣其外三一鑑其內。帝君忻其口,赤子悅其宅。《老子》云:天地以道資,聖人以道師。資者,持道以養育當生也;師者,以教人不知而當成也。
  《上清紫宸經》曰:經不師受,竊天之寶;受無盟信,忽天之道。
  《太上八素真經》曰:太上玄人所以與天地等者,貴其能相教導也。先覺悟於後覺,反流歸於一源也。
  天真皇人曰:此口 諸君皆積學滅度,道業垂成,而得受此文以還生人中,皆超虛步空,上昇金闕,受號自然也。其並悠遠,人世所不能明。考其延者,羨門子師夜光,高丘子師石公,洪崖先生師金母,並受靈寶滅度五煉之法、昇天之傳。
  又曰:《正一法文》曰:若街法求利,不明正典,傳非習謬,迷誤後生,後生綠薄,率爾逐易,不尋高德。苟貪愛名,名而無實,望福得禍,禍加深也。傳授苟非其人,道不虛授;常恐浮淺之輩,亟生誹謗,貽災致罪,為累不輕,所以立信效心因以為施,授受之中,有以分別。
  《洞真經》曰:修太一之道,忌見血穢之類,亦不可泣。
  《大有經》曰:受上清寶經者,不得哭泣。
  《玄母八門經》曰:存金華雌一之精,深戒哭泣令身多戚擾。
  道部一竟
  道部二
  真人上
  《太上經》曰:大微天中有二十四氣混,黃雜聚結,有名無氣,變化為真人。道之積成,托形立影,與時翱翔,有名無體,謂之真人。
  《八素真經》曰:若精勤得道者,皆當書以蕊簡,刻以瓊文,位為上清左真公。
  又曰:龍衣,鳳被,虎帶,皆是軍真所獻於帝皇。
  《真誥》曰:中皇君者,天帝君之弟子也。生知長生之要,天仙之法,夙會玄感,於是太上授以帝君九真之經、八道秘言之章,道成授書,為太極真人。
  又曰:清虛真人於太素真人受三奔之道,桐柏真人脩解劍之法,有太上奔日之文,得為下元真人。
  又曰: 不知迴元隱道者,不得刻名上真。迴元者,太上更新之日也,常以其日思存吉事。
  又曰:虛妄者,德之病;華街者,身灾;執滯者,失之由;恥辱者,行之玷。遣此四者,然後可以問道耳。有淫街之心,不可行上真之道也。昨見清虛宮正除落此輩人名,又考付三官,推之可不慎乎?紫微真仙之才內明外知,錄名太極,金書東州,內累既息,積之勿休。
  又曰:審道之本,則為上清真人。仙真妙方能盡梗槃之道者,便為九官真人。若各備具其道.-則為太極真人。
  又曰:練形於太陰,易貌於三官,受學化神,濯景易氣,俯仰四運,得為真人。
  《金根經》曰:天圖玉關,主監眾真遊宴之所也。
  又曰:天關上有六層玉臺,太上真人集宴之處也。
  又曰:玉保青官北殿上有金格,格上有金章、鳳璽、玉札、丹青、羽蓋、升仙法服,以給成真之人。
  《大有經》曰:玉華青宮有寶經、玉訣二應有為真人者授之。
  又曰:《太上素靈洞玄經》上化三真。
  又《大洞真經》云:道有三真,不可去身。紫霞變景,三光映真。
  《大洞玉經》曰:太無山中有洞宮玉戶,在峨媚之上,諸得道真仙之名刊列此宮也。
  又曰:云上清有宮,門有兩闕,左金闕,右玉闕,有羽衣守士。內有玉芝流霞之泉,刻金題眾真飛仙之號。又云玉清中有太暉殿,玉真遊宴之所也。
  又曰:九真仙伯,上帝司禁之君。濯纓,帝川之池也。
  又曰:太一上元君者,萬仙之司主。方岳真氣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以致降于室。
  《大洞真經》曰:赤城朱窗上清絕境,乃帝一內宅三真寶堂。
  又曰:上清真人總仙大司馬長生法師,登大帝滄浪山洞臺中雙玉穴,酣飲紫明芝液。
  又曰:長生存神者好山水之人,仁知動靜所依也。依仁者靜而壽,依智者動而樂,當投簡送名,俾崇仁智,朱書白簡移籍太清,發爐拜手用青紙青絲裹絡巖石上,詣水泛舟,中流讀簡,以名係之,必能降真也。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曰:有玉保公太素遣下迎九真之人也。
  又曰:欲行九真之法者,齋戒爭室,並為天帝君所見記錄也。
  《太真科》曰:羽仙侍郎上都官典格列其職位,都統玉真、太上真人,在五岳華房之內,非有仙籍,不得聞見,丹簡校定,名入南宮。
  又曰:虛皇金闕,玉帝最貴最尊,號日自然,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和光於人,似同而異,惟得道者乃能知之。
  又曰:上清禹餘天有三官真人,主治過刑殺伐、陰賊不軌、嫉害賢哲、心懷進退、穢慢真人之罪者。
  《玉清隱書》曰:玉名金格當為上真三天真皇佩神虎之符,在太極上位。上真則飛龍翼轅,中真則紫毛持節,下真則太極參軒。
  又曰:太微,天帝君命太微,上真勸使群靈。
  又曰:上皇玉帝命玄羽真人出迎太微天帝,又命太上真人開瓊珠之筐,出玉真隱書玄羽之經,以傳太微天帝
  之君。
  《內音玉字經》曰:真人散香於玉廷。
  又云:飛散百和之香,流五雲之華,以觀飛天真人。
  又曰:四極真人主人命籍,常乘蒙真之車校人罪錄。
  又曰:九華真人治於南上宮中,校人功過善惡,三官列言。
  又曰:天真皇人曰: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其大梵隱語,上帝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足以開度天人。
  《登真隱訣》曰:崑崙瑶臺,刊定真經之所也。上品居上清,擬帝皇之尊。中品處中道,皆公卿之位。下品居三元之末,並大夫之流。三真品經,各有條次。
  又曰:三昧真人乘風雲龍車,下衛齋戒之士。太素真人辟始學者惡夢之法,金華真人刻大洞上經於天帝紫微宮玄琳玉殿束壁牖上,太虛真人說鴻烏之經,太極真人誦王母之辭,典禁真人察人之善惡,妙行真人推劫會之數。
  又曰:太極真人常以立春日日中會諸仙人於太極宮,刻玉簡記仙名。至春分之日日中,崑崙瑶臺,太素真人會諸仙人刊定真經也。崑崙瑶臺是西母之宮,所謂西瑤上臺,天真祕文盡在其中矣。太素真人治白水沙洲之上,定其真經也。至立夏日日中,上清五帝會諸仙於紫微宮,見四真人論求道之功罪。至夏至日日中,天上三官會于司命河候,校定萬民罪福,增減年籌。至立秋日日中,五岳諸真人詣中央黃房,定天下祀圖靈藥。至立冬日日中,陽臺真人會集列仙,定新得道人,始入《名仙錄》。至冬至日日中,諸仙詣方諸宮,東海青童君刻其仙錄金書內字。凡學道之人常以夕半日中謝罪,罪名自除,尅身歸善,以求長生神仙。秋分之節,氣處清虛,太和正日也。眾真諸仙,是日聽訟,又刺姦吏,及部內諸仙官並糾奏在處道士之功過及含生有罪應死生者,故《仙忌真記》曰:子欲升天慎秋分,罪無大小皆上聞。此朱火丹陵宮仲陽先生之要言也。又云:此辭出《列紀》,是青童君述古真人之言,以傳龔氏,言罪福纖介刻于丹城之籍也,伏匿之,善惡陰德之細功無不縷陳也。
  又曰:上真人之道有七:第一太上鬱儀奔日文,二太上結鄰奔月章,三太上八素奔辰章,四太微飛天上經,五高上太洞真經,六金闕靈書紫文,七九真中經也。上真之位為諸天帝,行則三七色節,萬真前導。中真之道有六:大丹隱書、九真玄文、太上金策、方諸上經、三皇內文、紫書訣籙。中真之位,上清卿相之列也。紫毛持節,玉帝參轅。下真之道有八:上清七變、
  隱地八術、玄皇玉書、神州洞經,紫庭中方、降籙黃道,素奏中章、上元玉書。下真之位,上清大夫之流,五色節旄,飛行倒景。
  又曰:有得見聖列紀者,玄線書名,奏之上清,位為仙卿。若能行金闕真事,則拜為大夫。此謂列紀重於紫文也,既見之,非真受佩而已,謂知其中經目之輕重,求道之梯級,依此尋學,故勝於守紫文之單事也。
  《上皇玉籙》曰:二十四真人有佩玉錄以行山川者,則河海上神奉迎啟道。
  《靈寶隱書》曰:中極真人主人命籍;九華真人主九幽之下宿對生死;太元真人受天之符,度長夜之魂;太極真人治赤城玉洞之府,司校太山死生之錄;三元真人主紫微行道。
  《赤書玉訣經》曰:凡月十四日,上帝真皇勸太一使者下與北鄭都伯使者同行天地,司察人神功過探淺,列言上官。又劫太一八神使者下,與三官司察天人善惡列言也。又遣九部刺姦周行五岳三宮水府,條正鬼事,司人功過,列言上天。
  《白羽經》曰:太真丈人登白鸞之車,駕黑鳳於九源,自天已下莫不範德。又太極真人有仙真相好者,要在慈心觸物以輔相好,然後得仙矣。不能忍性,則仙相敗矣。故修道會真,必以精思為本,神為本,存神入觀,尅以靜念為先。
  《大劫經》曰:上景真人將天下力上元洪水母决逆萬川。
  《海空經》曰:何監者,天人之隱名處,玉樓之上列真仙之館,又高真者,體有真氣玉眸談談。
  《南真傳》曰:昨與叔甲詣清虛宮,校定真仙得失之事,近頓除落四十七人,復上三人耳。內明真正乃良材也。九宮真人出入皆從黃闕絳臺,中閒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臺闕者,以伺非常之氣真人往來者。
  《太上正法經》曰:九真者,九天之真氣凝而成也。上、中、下三真生於太清,是元始之澄氣也。各置宮室次第,上清宮衛之官,太上大道君,萬真之主也,居玉殿,造上帝之章,以為寶經,於玉清官中,以度後學得真之士。
  《三元品戒經》曰:紫微宮有延生之儀格。又云赤帝玉司君玉景度治南方朱陽之臺,總統上真之士。
  景林真人曰:勤感累世,念真期靈,皇鑒其用思太極,注名玉割,於是細書紫虛之宮,朱書東華之閣,刻名上清,丹文錦籍。
  《空洞靈章》曰:真人彈璈,吹九鳳之簫,神州之笙,其音逸響,流激千尋。
  《後聖列紀》曰:上清金闕後聖君少好道,樂真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宮,賜紫藥剛丹鳳璽,得在上清中,遊太極,下治諸天,封掌兆民。
  《仙誌》曰: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拜,但心拜而已,不形屈也。思真行道,通而無窮,顯驗應期,登真必速也。
  《黑籙上篇》曰:聖真仙者,共行道德,俱宗太玄。
  《戒文經》曰:太上真人居仙府中,世人得仙者皆先過此。
  《自然玉字經》曰:七寶林中有上真之遊圃,真人之戲園。
  《太霄琅書》曰:元皇玉靈之胄位,登太真,理二儀,於玄圃掌玉籙,於萬仙總地可,於五岳領上真,於三關上統無涯,下攝洞源,自天以下,莫不咸隸。
  又曰:太素三元君稟靈和玉宸上氣,故結生虛無含真秀景機洞妙無神齊廣暉道周九玄呼吸未兆,觸物對應,太上之凝結也。
  《太上四明玉經》曰:真仙之道以耳目為主,淫色則目間,廣愛則耳閉,此二病從中來而外奔也。非復有他,今令其聰明益易耳,但不為之,當洗心絕念,放奔淫貪,所謂嚴其始矣。保利雙闕,啟徹九門,朝液泥丸,列為上真,視徹甚遠,聽於絕響,此真仙之高,不但明耳目而已。
  《三洞珠囊》曰:高上玉清刻石隱銘曰:鄧都山在北,內有空洞,洞中有六宮,書此銘於宮北壁,制檢群凶,不使橫暴,生民學者得佩此刻石文,則北酆落名,南宮度命,為其真人。
  《太平經》曰:後學得道,各有品階,至于指極聖真仙人。
  《定真玉籙經》曰:凡欲定心,當受上皇民籍定真玉籙,此至要為學之先也。先能定心,仙名乃定,是三天正一,先生所佩,以定得仙之名。
  《太上經》曰:玉清者,如玉堅不可毀,諍不可污也。堅淳無變,穢累都盡,一而無雜,故名為真人。
  《太上丹簡》曰:凡學道居真人之位者,名入南宮。
  《三五順行經》曰:合德入道,號曰真人。太上遣四極真人來迎,授三天靈錄之文於上清宮。
  《上清八景經》曰:精思百日,真人降形也。
  葛玄《五千文序》曰:精思遠感而上遠,則太上遣真人下授希微之旨。
  又云: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內觀形影,則神氣長有;體洽道德,則百神震服。
  《大洞雌一篇》曰:金姿曜於東華,玉形悅於帝門,神映五老,騰躍三元,頂負寶曜浮遊九晨,分形散景,位為上真。
  《昇玄經》曰:惟須忠直尋道求真,改惡從善,得為真人。
  《三元玉檢經》曰:歲庚寅九月九日甲辰,元始於上清宮告盟,授三元玉檢,使付後學。有玄名應為上清真人者。
  道部二竟
  道部三
  真人下
  《集仙錄》曰:王母者,龜山金母也。西華至精之氣化而生金母,生而飛翔,處極陰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所居宮闕在舂山崑崙之圃,閬風之苑,有城千里,樓十二,非颱車羽輪不可到也。蓬髮虎齒,非西母之真形,蓋金方之神也。元始授以萬天元統龜山九光之籙,使制召萬靈,統括眾真,總諸天之羽儀,天帝朝宴之會,上清寶經,三洞玉書,凡所授度,咸所關預。黃帝在位,王母遣使乘白鹿集帝庭,授以地圖。其後舜在位,遣使獻白玉環及益地圖。遂廣黃帝九州為十二州,又遣獻舜玉琯,吹之以和八風。
  又《尚書帝驗期》曰:王母之國在西荒。凡得道授書者,皆朝王母於崑崙之闕。· 王褒字子登齋戒三月,王母授以瓊花寶曜七晨素經。茅盈從西城王君詣白玉龜臺,朝謁王母,求長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經,又授寶書童散四方。泊周穆王駕黿鼉、魚鼇為梁以濟弱水,而升崑崙玄圃閬苑之野,而會于王母,歌白雲之謡,刻石紀迹于弇山之下而還。
  漢武帝好長生之道,元封元年,登嵩岳築尋真之臺,齋戒思道。王母於七月七日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龍,帶天真之策,佩金剛靈璽、黃錦之服,金光奕奕,結飛雲文綬,戴天太真晨纓之冠,躡方瓊鳳文之履,天姿奄藹,真絕世之人也。下車扶二侍女登床,東向而坐,命侍女取桃,以玉盤盛至七枚,四與帝食,母自食三。帝欲收核種之。母曰:此桃三千歲一實,中土地薄,種之不生。問長生之道,母曰:賤榮樂卑,自復佳爾。養性之道,理身之要,在不息耳。欲長生者,先取諸身,堅守三一保靈根,青白分明適泥丸,三宮備衛在絳宮,黃庭戊己无流源,此所謂呼吸太和,保守自然,真要之道也。至若太上靈藥,上帝之奇物也。下陰生重雲妙草,皆神仙之藥也。得上品者,後天而老,乃太上之所服,非中仙之所寶。其中品者,有得服之,後天而遊,乃天真之所服,非下仙之所及。其次藥有九丹金液、紫虹華英、太清九轉五雲之漿,玄霜絳雪,騰躍三黃,東瀛白香,玄洲飛生,八石千芝,威喜九光,西流石膽,東滄青錢,高丘餘根積石瓊田,太靈還丹,盛以金蘭、長光絳草、雲童飛于,此飛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聞也。其下藥,狹苓、昌蒲、巨勝、黃精之類,服之可以延年,雖不得長享無期,亦以身生光澤,得為地仙。求道者要先憑此階,漸而能致遠勝也,若能呼吸服御,保固神氣,此上品自然之要道也。且夫一人之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形,道付之以氣,萬物草木亦如之。身以道為本,豈可不養神固氣以全爾形也?形神俱全,上聖所貴。王母命上元夫人出八會之書、五岳真圖、五帝六甲靈飛之符,凡十二事以授帝,不能用其道而多所惑焉。後三祠王母復下降所授之書,置柏梁臺上,為天灾所焚。李少君解形而去,巫蠱事起,帝愈悔恨。
  又: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元壽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諸葛青童並從王母降於茅盈之室。又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第茅固、茅衷太霄隱書。其後,紫靈元君魏華存齋戒於陽洛山隱元之臺,王母與金闕聖君降於臺中,乘八景之輿同詣清虛上宮,傳玉清隱書四卷以授魏夫人。時太虛真人等歌太極歌,王母曰:逍遙玄精際,萬流無暫停。一辰此去留會,劫盡天地傾。當尋無中景,不死亦不生。體被自然道,寂觀合大冥。南岳挺真幹,玉映耀穎精。有任靡其事,虛心自受靈。嘉會絳河曲,相與樂未央。王母復還龜臺。
  《 三一經》曰:黃帝遊靈臺青城山絕巖之下,見天真皇人以蒼玉為屋,黃玉為林,翠羅之帷,侍者皆天人。
  又曰:高丘子,商時人也,好道,入六景山。積年,但讀黃素道經,服餌木。後服鴻丹,得陸仙,遊行五岳。復飲金液,為中岳真人。
  又曰:郭崇子,商時人也,彭真人弟子。嘗山行,盜困崇,諸子弟欲追擒之,崇不子曰:縱去。其盜後仕官,而崇子譽之。數數往,彼謝之曰:我昔盜也,不可受大君子之譽。遂自殺。後崇子得道,太極真人以為有殺人之罪,不得為真人。此為善之過,尚致人自斃,況為惡乎。
  又曰:楚莊公時,市長宋萊子常灑掃一市。久時,有一乞食翁入市,經日行歌道中曰:天庭發雙華,山源彰陰邪。清晨案天馬,來詣太真家。真人無奈隱,又以滅百魔。常歌此乞食,市人無解此者,獨萊子悟疑其真人,然未全解其歌耳。遂師此翕而去。積十余年,翁遂授以中仙之道。萊子今在中岳也。乞食翁者,西岳真人馮延壽,周宣王時人也。天庭,任兩眉之下,是徹視之津梁,亦謂之華庭也。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側在鼻下,小入谷中也。天馬,手也。以手按鼻下,則杜絕百邪。
  又曰:真人尹喜,周大夫也。為關令,少好學,善天文祕緯,鬼神無以匿其情狀,瓖傑不檢,榮戚不形於色。志懷逍遙,天性玄湛。忽登樓四望,見東極有紫氣西邁,喜曰:夫陽數度盡,九星度值,合歲月並,正應有異人過此。乃齋戒掃道以俟之。及老子度關,喜先誡關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車者,勿聽過,止以白之。果至。吏白,願少止。喜帶印綬,設師事之禮,老子重辭之。喜日:願為我著書,說大道之意,得奉而行焉。於是著《道德經》上下二篇。喜於是俱去玄洲上卿。
  《蘇林傳》曰:林字子玄,濮陽曲水人也。父秀,含德隱曜,居於恒山。林少稟異操,至趙師琴高先生,授鍊氣益命之道。又師華山仇先生,授還神之術,曰子真人也。當學真道,乃致林於涓子。未遂,告林真訣。先生曰:必作地上真人,當先去三尸。林後授紫陽真人道訣凡二百餘事。至于守玄丹洞房,三元真人具標上焉。林為中岳真人。
  《 茅君傳》曰:盈字叔申,咸腸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稟奇操,嬌俗抗邁,不求聞達,不交非類。入恆山,讀老易餌木,濳影在山中六年。精思念道,誠感密應,夢太玄玉女持玉割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為師。明發乃尋求至西城,齋戒三月,果見王君。盈乃叩頭再拜,勤懇乞長生之術。乃得在西城洞臺之中,金玉上宮,親侍旦夕,執巾屨之役。積十七年,專一不懈。復二年,王君命駕造白玉龜山,謁王母於青琳宮,將盈同行。王君見西王母,稽首於前。盈乃叩頭再拜,自陳於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行其事歸家數十年,以漢元帝時,天官下迎來渡江束治句曲山。於是天皇大帝遣授黃金紫玉,策為太元真人束岳上卿,司命神君仗紫毛之節,十絕靈幡,巾藕華冠,繡羽紫被,丹青飛草,斑龍輿素,虎耕曲晨,寶蓋瓊帷,綠寶執神,流火雙珠,月明錦旌,白羽玄千,金鐘玉磐,紫琳之腴,玉漿金嬰二治赤城山玉洞之府,上編上清,下宴太極,
  封掌昊越,司校太山死生錄,朝籍眾真,定策金名,領授學道,試校群仙。時茅君弟吏二千石,當之官,鄉人多送之,茅君亦在座,曰:余亦有職,某月日當之官。賓客曰:願奉送茅君。言不須有所損費,吾有以供帳。至期大作宴會,皆青縑,帷喔,下鋪重白氈,奇饑異果,羅列妓樂合奏,聞數里,從者千余人。文吏則朱衣素帶,武吏則戎備曜日,茅君乃登羽蓋車去。以晉興寧三年七月四日夜,初降楊君家,著青錦繡裙,紫毛被巾芙蓉冠。侍從七人入戶,一人執紫毛節,一人執十絕幡,一人帶綠章囊,一人握流金鈴,三人奉白牙箱並朱衣。以後數數來降,弟子迎候。仙人李遵撰傳,光顯於世間也。
  《三洞珠囊》曰:王褒字子登,前漢王陵七世孫。服青精她飯,趁步峻峰如飛烏,無津梁直度積水。又服雲碧晨飛丹腴,視見甚遠。太上大道君遣正一左玄執蓋郎,封璋音,賜王君素明瓊訐、丹紱綿旌,號清虛真人。
  《真誥》曰:赤松子,黃帝時雨師,號太極真人。
  又曰:九疑真人韓偉遠,昔師中岳宋德玄。德玄者,周宣王時人也,服靈飛六甲得道,能遠行,數變隱,得玄靈之道。今在嵩山。偉遠久而隨得其道九疑真人。
  又曰:裴玄仁,右扶風陽夏人也,漢文帝二年始生焉。裴君得道,將入室,弟子鄧雲亦得道,將鄧登太華山,入西洞玄石室中。積三十二年,忽見五老人賜裴君神芝之衛,亦號清虛真人。
  又曰:中岳真人王仲甫,少好仙道,常吸引二景及餐霞法。四十餘年都不覺益,其子亦服之,十八年仙去。後南真人忽降仲甫家而教之曰:子腦眾虧臧,津液不注,雖接真景以餐霞,故未為身益。仲甫遂因藥治病,兼修真道。又積年方成。今在玄洲受書,為中岳真人,領九玄之司。
  又曰:範伯慈,桂陽人也,家本事俗,忽得狂病,經年不愈。聞沈道士治病多驗,乃奔家求療。五十日病愈。後入天目山,餌胡麻,精思十七年。又服丹砂得道,為玄一真人。
  又曰:許謐字思玄,一名穆。晉簡文皇帝以為護軍長史,雖外混俗務,而內修真學,得為上清真人。
  又曰: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玉清虛弟子,名華存,楊司命之師也。任城人晉司徒文康公魏舒之女,年二十四,適南陽劉幼彥。幼彥為汲縣修武,夫人齋戒念道,入室百日。十二月夜半,青童君及王君四真人同降,授上經三十一卷。至洛陽亂,夫人渡江居豫章,隨於璞往江州安城郡,因居彼。年八十三,以成帝咸和九年,青童清虛又降,授劍解之道,稱疾
  隱化,乘車往陽洛山。明日,有四十七真人降,教道法。積十六年,西母與金闕南極同降迎夫人,北詣上清宮玉闕下,受神鳳章龍,衣虎帶,丹飛裙,十絕華幡,流金火鈴,九蓋芝餅,九色之節,雙珠月明,神虎之符,錦旅虎旌,給西華玉女,八景飛輿,玄景九龍。又受扶桑大帝君玉割金文,位為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主諸學道,死生圖籍,攝御三官,關校罪考。又受金闕聖君青瓊板丹籙文,位為南缶夫人,給曲晨飛蓋,治天臺大霍山洞臺中。下訓奉道教授當為真仙者。一月再登玉清,三登太素,四謁玉晨,遨宴扶桑,仰招天真,總括神籙,刊書九天,佐命束華,吁翼帝晨,飛步太霞,參轡九虛,以興寧中降揚君。又授許緣上經。自此後,數數來降也。玉清虛令弟子範邈作內傳顯於世也。
  又曰:紫清上宮九華安真妃,晉興寧三年,年十三四,着雲錦裙,上丹下青,腰絲繡帶,右帶係十餘小鈴,鈴子青色。又黃色相閒,左帶玉珮,指著金鐶,白珠約臂,作髻在頂中,餘髮垂至腰。一侍女朱衣帶青章,襄長尺餘,以盛書。書可十餘卷,白玉檢囊,口上刻字,玉清神虛內真紫元丹章。一侍女赤衣,捧白玉箱,絳帶絡之,年並十七八。自此後數數來降,授書作詩。
  《真人傳》曰:馬明生者,齊國臨淄人也。本姓帛,名和,字君賢。為縣吏捕賊所傷,遇太真元君,與藥即愈。隨至太山石室中,金床玉几;珍物奇偉,人跡所不能及。事之勤亦至矣,太真乃授以長生之方,曰:我所受服太和自然龍胎之體,適所以授三天真人,不可以教始學者。後隨安期先生服餌仙去,為真人。裴真人弟子三十四人,其十八人學真道,餘學仙道。
  道部三竟
  道部四
  天仙
  《天仙品》曰: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
  《神仙眾真戒經》曰:大方諸山,對會稽之東,上有天仙宮室,金玉雜為楝宇。
  《金根經》曰:天闕上有層樓玉臺,主眾仙出入之所也。
  《玉清刻石隱銘》曰:佩玉帝隱文者得為上仙。
  《戒文經》曰:天西北有仙堂,差次職署則度名,著九宮五斗仙府。中天上有東西南北及中央也,皆有石城,應其方位,百官曹局皆在斗中列紀。
  《後聖列紀》曰:若斗中有玄玉籙籍者,皆為上仙。
  《登真隱訣》曰:三清九宮,並有僚屬,例左勝於右。其高總稱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諸小號,官位甚多也。女真則稱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夫人亦隨仙之大小,男女皆取所治處,以為署號,並有左右。凡稱太上者,皆一宮之所尊。又有太清右仙公,蓬萊左仙公,太極仙侯,真伯仙監、仙郎、仙賓。
  《皇民譜錄》曰:自三象明曜已來,至于累億劫會,天地成敗,非可勝載。數極唐堯,是為小劫。丁亥之後,甲申之年,陽九百六之氣離合,壬辰之始,數有九周。至庚子之年,赤星見于東方,白彗見于月窟。唐堯之後四十六丁亥,是小劫之;周又五十五丁亥,至壬辰癸巳,是大劫之;周也六合冥一,二道盈虧,時運周劫,始轉一仙階。
  《金根下經》曰:有學仙品目進叔退降簿錄,侍仙玉晨之典祀。
  《 集仙籙》 曰:後漢南陽公主降駙馬都尉王咸。公主素尚至道,屬漢末亂離,謂咸曰:但當自保,必可延生。若碌碌隨時,與世進退,恐不兔乖離之苦,奔迫之患也。咸眼倪世利,未從其言。公主遂入華陰山長往。咸入山追之,無見。忽於嶺上見朱履一雙,前取之,化為石,謂其山為公主峰。
  又曰:張正禮,漢末在衡山學道,服黃精,受西城君虹景丹。患藥之難得,至廣州為道士,遂得內外洞徹砂,兼修守一之法。仙去。
  《真請》曰:章震,南郡人,少學經晝,周幽王時人,而常嘆曰:人生世閒,日失一日,去生轉遠。乃著道書百餘篇。精於五行,演其微妙,以養性治病為旨。後入崆峒山仙去。
  又曰:王遠字方平,東海人。舉孝廉,除郎中,累遷至中散大夫。博學,尤明天文圖讖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漢桓帝嗣位,聞之,連詔不出,使郡國逼載以至京師,但低頭閉口不苔。詔乃題宮門板四百餘字,皆說方來。帝惡之,歸鄉里,同郡故太尉公陳耽為方平駕道室,日一夕事之。方平在耽家四十余年。後語耽云:吾當去。明日日中發。至明日果卒。耽知仙去,日:先生舍我矣。
  又曰:嚴青,會稽人,家貧,常於山中作炭。忽有一人與青語,不知其異人也。臨別以一卷書與青曰:汝得長生,故以相授,當以潔器盛之,置於高處。青受之。後得其術,入霍山仙去。
  又曰:張陵,字輔漢,沛國豐人也。本大儒,晚學長生之道,得九鼎丹經。聞蜀中多名山,乃入嗚鵠山,著道書二十餘篇。仙去。
  又曰:趙廣信,陽城人。魏末來渡江入剡小白山中。學道,受左慈玄中之道,并徹視法。如此積年,周行郡國,或賣藥,人莫知也。多來都下市丹砂,作九華丹。仙去。
  又曰:郭景世,晉初學道於廬江濟山中,受孟德然口訣,兼服胡麻玄丹,仙去矣。
  又曰:趙伯威,東郡人也,少學於鄲郢張先生。晚在中岳,受玉珮金璫經。道成,仙去。主仙籍,并記學道者。
  又曰:李方回,晉武帝時人也。學道在華山,受管成子蒸丹餌木法。又受蘇門周壽陵丹霞之法。五十年清心內視,仙去。
  又曰:李脩著書四十篇,名曰《道源》。其書曰:弱能制強,陰能蔽陽。常若臨深履危,御奔乘朽,長生之道也。年四百歲,顏色不衰。後仙去。
  劉向《列仙傳》曰:馬師皇者,黃帝馬師。後數有病,龍出於水治之。一旦仙去。
  又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嗚。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仙去。
  葛洪《神仙傳》曰:蘇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時人也。家濮陽曲水。林少孤,以仁孝聞。貧,常自牧牛。得道,母食思鮮,仙公以匕著置器中,携錢去即以鮮至。母曰:便縣有魚,去此百餘里,汝欺我哉!仙公跪曰:不妄。明日舅至,云昨見仙公便縣市鮮。母方駭其神異。後仙去。有白鶴來止郡城束北樓,以爪畫樓板,似漆書,云城郭是人民非。于今仙公故第猶在,丁令威亦如此。
  又曰:沈文泰者,九疑人,得紅泉神丹法,去土符還年之道,服之甚效。欲之崑崙,留息積年,以傳李文淵曰:土符不去,服藥行道無益也。文淵遂受其祕要,後亦仙去。令以竹根汁煮丹及黃神去三尸法。
  又曰:沉羲,昊郡人,學道於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後遇羽衣持節人,以白玉版青玉丹書授羲,羲不能讀。須臾大霧,霧解失其人。羲還,後仙去。
  又曰:陳安世,京兆人,為灌叔本傭,稟性慈仁,叔本好道,有二道人託為書生,從叔本遊,以觀試之。叔本不知其異人也,久而益息。書生乃問安世曰:爾好道否?曰:無綠知之。曰:審好道,明日早會道北大樹下。安世承言,早往,無所見。曰:書生詐我哉?三期,安世輒早至,乃以藥授安世,後仙去。
  又曰:昊睦,長安人,少為縣吏,掌局枉尅人。民訟之,睦逃去入山林。飢累日,行至石室,遇孫先生,令學種黍及胡麻,掃除驅使。經四年,先生遂授其道,後服丹仙去。
  又曰:董威輦,不知何許人,晉武帝末,在洛陽白社中,寢息土上。衣服籃縷,常吞一石子,經日不食。或市乞傭作,人或往觀之,亦不與言。時或著詩,莫知所終。
  又曰:蕭史,秦繆公時人,善吹蕭,能致孔雀白鵲。公女字弄玉,好之,以妻焉。遂教弄玉作鳳嗚,居十數年,鳳凰來止,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數年仙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雍宮,世有蕭聲。
  又曰:河上公,莫知姓名也。漢孝景時,結草菴於河上。帝讀老子經,景帝好其言,有所不解,聞公以問之。以素書二卷與帝曰:讀此析疑,勿示於非人。公後仙去。
  又曰:黃子陽,少知長生之道,隱博落山中九十余年,但食桃,飲石泉。後逢司馬季主。季主以導仙八方與之,遂度世仙去。
  又曰:王生,陽城人,居壺谷中,不知時。漢武帝登蒿山,東方朔等從,忽見一神人,長丈餘。帝禮而問之,曰:某,九疑山人也,聞中岳有石菖蒲,一寸九節,食可長生,故來採之。忽失神人。帝遂採服之。帝性熱煩悶不快,從官皆服,皆能遲久。.惟王生聞神人教服,遂採食之,仙去。
  又曰:劉根,字君安,京兆長安人。少明五經,漢成帝時人也。入嵩山石室峻絕之處。嘗曰:上藥有九轉還丹,太一金液,次有雲母雄黃之屬,亦可長生。次乃草木之藥,能治病益氣。上可數百歲,下即全其所稟而已。必欲長生,即先定心志,除嗜慾,乃可授神方五色篇根。後入鷄頭山,仙去。
  又曰:陰長生,新野人,後漢陰皇後之屬籍也。少居富貴,不好榮利。知馬明生得度世之術,乃尋求之,遂相見,執御者之禮事之。十餘年不懈。明生曰:子真得道矣。乃入青城山授以太清神丹經,告別,後於平都山仙去。
  《風俗通》曰:漢明帝時,尚書郎王喬為葉令。月朔,常詣朝堂。明帝知其來而無車騎,密令太史候望。言其臨至時,常有雙亮從東南飛來,使因見鳧,舉羅得一舄,使尚方識之,乃四年所賜尚書官履也。每朝,葉門下鼓不擊自嗚,聞於京師。後天上乃下一玉棺於廳前,喬曰:天帝召我。沐浴寢其中,蓋便上覆,葬於城東,土自成墳。百姓為立祠,號葉君祠。
  《三洞珠囊》曰: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藥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飢凍者。費長房為市令,知其人。後詣公,公携長房去,授以治病之術,令還。士亞公後仙去。戴公柏有太微黃書十餘卷,即壺公之師也。
  又曰:樂子長,齊人也,少好道,到霍林山,服巨勝赤松散,方去仙。
  又曰:衛叔卿,中山人,服雲母。子度世入山見父,叔卿語曰:吾齊書室西北塘大柱下有玉函,中有書,取而按合服之。度世歸,果如言。餌五色雲母,仙去。
  又曰:魏伯陽者,昊人也。好道不仕,封己養高,後入山,餌神丹,仙去。撰《參同契》,其說以周易爻象論作丹之意,而世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旨。
  又曰:尹軌,字公度,太原人。博極草書,晚乃學道,常服黃精,年百餘歲,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嘗不效。入太和山,仙去。
  又曰:東郭延年者,山陽人也。服靈飛散,能在暗室中夜書。又身生光,遠照小物,見其釆色。一旦,數十人乘虎豹來迎之,延年遂詣崑崙山,仙去。
  又曰:王真,上黨人,七十九乃學道,徐行若飛,有兼人之力。郵元節事真十餘年,真以蒸丹小餌法授之,容常不衰。鄉人計真之年,以四百餘歲。後登女几山,仙去。
  又曰:平中節,河東人,晉以羯胡亂華,遂隱蒼梧山,受宋君存心之道。積四十五年,精思不懈,體有真氣,後仙去。
  又曰:葛玄,善於變幻,拙於用身。初在長山,近入蓋竹,亦能乘虎使鬼,但未得受職耳。常與謝稚堅、黃子陽、郭聲子相隨也。葛玄是抱朴子從祖,即鄭思遠之師也。時人莫測所處,傳言東海中仙人寄書,呼為仙公。
  又曰:魯妙典者,九疑山女道士也。生而好道,忽謂母曰:人之上壽所傳,得者稀。喜樂悲哀,日以相害,況埋沒真性,混于流浴乎?有道士過其門,授以大洞黃庭經,謂曰:所患人不能知,知不能修,修不能精,精不能久。不惟有玄科之責,亦將苦報無窮也。妙典奉其言,入九疑山,累有魔試,介特不撓。山上一石盆中有泉,用之不竭。又有大鐵臼,不知何處來。今並在山中石壇上,宛然有仙履跡及古鏡一,廣三尺。古鍾一,形如偃月,在無為觀中,妙典後仙去。
  又曰:謝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詞氣高異,其家在大方山下,頂有古像,老君其形。自然因拜禮,不願下山。母從之,乃遷居山頂。自此常誦《道德經》、《黃庭內篇》,於開元觀受紫虛寶籌,於金泉山居之。山有石壇,烟籮脩竹。一十三年,晝夜不寐,兩膝上忽有印,似小於人閒官印,四壖若朱,有古篆六字,集如白玉。忽於金泉道場有雲氣遮匝,一川散慢彌久。仙去。其《金泉碑略》曰:天上有白玉堂,壁上列高仙、真仙之名,如人閒壁記。時有朱書注其字下日:降世為某官某職。又自然於所居堂束壁上書數字,皆道德之意,真跡有焉。
  又曰:王奉仙,宣州當塗縣民家女也。得其道,嘗以忠孝正直之道、清掙儉約之言,修身密行之要訓于人,故遠近瞻仰,金玉委前,奔而不顧。後入洞庭山,無病而化。有雲鶴異香之瑞,仙去。
  道部四竟
  道部五
  地仙
  《史記》曰:蓬萊、方丈、瀛洲,左渤梅中,去人不遠,蓋常有至者,諸仙及靈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未至,望之如雲。
  《祕要經》曰:立三百善功,可得存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
  《抱朴子》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太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益勞苦耳。故不切於升騰,而止乎人問者八百年。
  《述異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盈尺,俯眄而杳不見底。晉咸康中,江州刺史庚亮迎昊猛,將弟子登山遊覽,因過此梁,見一爺坐桂樹下,以玉枉承甘露,與猛,猛分賜弟子。又進至一處,見崇臺廣廈,金玉房宇,器物不可識。與猛言,若舊設玉膏終日。
  《裴君傅》西玄三洞周千里,西山有柑連各一宮,金城九重,濳通洞道,距玄洲崑崙,非人跡所及。裴君、周君分處其內。
  《五岳圖》曰:青城山洞周二千里,蜀郡界黃帝拜五為岳丈人。
  又《名山記》曰:北接嶓塚,南接峨媚,東至成都,山形似城。其山有赤壁,張天師所治處,今遺跡猶存。
  《魏夫人傳》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有日月仗根,三辰之光照洞中。《五岳圖》云:此山在會稽羅江,其西北有赤城。按《茅君傳》云:霍林司命治赤城丹山玉洞之府。齊永明中,忽有大羣鴿從西北來,下集霍門溪,溪谷填塞,彌漫數里,多所踏籍。狀如為物所驚,一夕還飛向西北,計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羅浮山山洞周五百里、真誥呼為層城。葛洪交州遠停此解化。
  《茅君傳》曰:句曲山洞周一百五十里,秦時名為句金之壇。漢時三茅君得道,來治此山。
  《五符》曰:林屋山周四百里,一名苞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潛通五岳,號天后別宮。夏禹治水,平後藏五符於此。吴王闔閭使龍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
  《真誥》云:包山下有石室銀房,方圓百里。又有白芝隱泉,泉水紫色。
  又曰:城玉山洞周三千里,周司命先在恆山中。太玄玉女語令往西城師王君,於是往焉,即此山也。
  又曰:厚載之中,有洞天三十六所。又八海中,諸山亦有洞宮。或方千里、五百里,非三十六洞天之例也。五岳名山皆有洞宮,或三十里二十里,並舍神仙,又非小天之數也。
  《名山記》曰:岳洞方百里,在終南太一閒。或名桂陽宮,多諸靈異。王屋山洞周迴萬里,名曰小有清虛天。按《王君內傳》云:在河內沁水縣界,濟水所出之源也。北有太行,東南有北郁嵩山,內洞天口,日月星辰,雲氣草木,萬類無異矣。宮闕相映,金玉鏤飾,皆地仙所處,即清虛王君所居也。
  《真誥》云:此諸天所謂陽臺也,諸得道者皆詣焉。委羽山在海中,司馬季主所處也。
  又曰:括蒼山洞周三百里,東岳佐命也,在會稽東南,群帝之所遊。山多神異,又有縉雲堂,孤峰直聳,巖嶺秀傑,特冠群山。山中茅玄嶺獨高處,有司命埋丹砂六千斤,深二丈,盤石填上。其山左右泉皆小赤色,人飲之壽。茅山天帝壇石正當洞天之中央,玄窗之上也。昔東海青童君乘風飛輪車,按行洞天,曾來於此。
  劉向《列仙傳》曰:赤松子,神農時雨師,服水玉。至崑崙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仙去。
  又曰:渥佺槐山,採藥父也,好食松實,體生毛,目方瞳,能飛行。
  又曰:廣成子,古仙也,居崆峒山石室中。黃帝聞而造焉,問其道要,廣成子曰:帝治天下,雲不待族而飛,草木不待黃而落,何足語至道?黃帝退居三日,順風再拜。廣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靖必清。吾將去無窮之門,遊無極之野。
  又曰:白石先生者,中黃道人弟子也。常煮白石為根,因就白石山居,亦食脯飲酒食穀。日行三四百里,容貌不衰。
  又曰:黃山君者,脩彭祖之術,百餘歲有少容。彭祖去,乃追論其言為經。
  又曰:《上清六甲經》曰:宋玄德,周宣時人也。服六甲靈飛符,得真靈之道,止嵩高山。
  又曰:李意期,蜀人也,世常見之。衍道行於人,於蜀城角穴土居之。當劉備欲東伐昊,報關羽之怨,使迎意期到,甚重之。問其伐吴,不苔,而求紙畫兵馬器仗萬數,乃一一裂壞之。又畫一尊官,掘地埋之,乃徑去。備不悅。後果為吳所破,大敗,十餘萬眾纔數百人還,器甲軍資略盡。備患怒病,終於永安宮。意期少言,人有所問,不對。蜀中人有憂患,往問之,曰:吉凶自有常候,但占其顏色慘悅耳?後入琅琊山,不復出。
  又曰:封君達,隴西人,服黃連五十年餘。入烏鼠山中,服練百餘歲,往來故里。常騎青牛施藥愈病人,惟呼青牛道士。居人問積年,後入虎丘山,仙去。
  又曰:王仲都,西漢人也。少修道德孝文,以積寒之日,令仲都單衣載四馬於上林昆明,環水而馳。御者原衣狐裘而寒慄垂死,仲都色曾不變,體和氣溢如焰。及盛暑,圍以烈火,體亦不汗。後不知所之。
  又曰:有稷丘公者,太山下道士也。漢武帝東巡狩至泰山,稷丘公乃冠章甫衣黃,擁琴來迎。上曰:陛下勿上也,恐傷足。帝必欲上,及數里,果如言,但諱之。故但祠而還,為稷丘公立祠,復百戶使奉承之也。
  又曰:戴孟本姓燕,名濟,字仲微,漢明帝時人。入華山及武當山,受裴君玉佩金璫經及受石精金光符。復有太微黃書,能周旋名山。
  又曰: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明五經,通星氣,見漢祚衰微,乃學道精思於天柱山,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經,是太清中經法也。師李仲甫。又葛玄師於慈,曹操聞而召之,問學道之由。慈不苔,操怒,欲規殺之。乃為置酒,俄失慈。建安末渡江,尋山入洞,在小括山,顏色甚好。
  又曰:王遙,字伯遼,鄱陽人也。頗行治病,皆愈。遙有筐長數寸,一弟子姓錢,隨遙十數年,未嘗見開之。夕,天雨晦冥,遙使錢以九節杖負此篋,將錢出行,所道非所曾經。度行十數里,登一小山,入石室中。先有二人,遙見既至取篋發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三人各鼓一簧,良久,復內篋中,辭石室中人。及還家,着奮葛單衣及自負竹篋而去,遂不復還。後三十,弟子見遙在馬蹄山下,顏更少,蓋地仙也。
  又曰:陳子皇,濟陰人也,得餌術方,服之絕穀。初,年七十餘,衰老。及服餌,反少。在民閒積年,入霍山去。
  又曰:葛洪,字稚川,琅邪人。不好榮爵,閉門卻掃。尚神仙道術,未嘗交遊。於餘杭山見何多道、郭文舉,目擊而已,各無所言。從祖玄,昊時學道得成,以其煉丹術授弟子鄭隱,字思遠,洪就隱學,悉得其法。
  《道學傳》曰:鮑靚,字太玄,以太興元年八月二十日步道上京。行達龍山,見前有一少年,姿容整茂,徒行甚,而去殊疾。說垂名馬,密逐數里,終不能及,意甚異之。及問曰:視君似有道者。少年答曰:我中山陰長生也。
  又曰:介像,字元則,會稽人也。學通五經,能屬文。後學道,聞有《還丹經》,周疑天下,求之不得。其師乃入山精思,遇一人授以《還丹經》,告曰:得此便仙,勿復他為也。乃辭歸。像嘗往弟子駱延雅舍帷下,平牀中,有諸生論左氏義不平,像傍聞為辨正。諸生知非常人,密表薦於昊主。像欲去,吴主詔至武昌,甚尊異之,稱為介君。為賜第供帳,黃金千斤。像後告病,须臾便死。詔葬之,為立廟。先生時躬祭,常有白鶴集座上,徘徊而去。
  又曰:李根,字子側,許昌人也。昔往壽春吴太文家,弟子知根有道術,窮竊視其器,見《素書》一卷,自記學道,服藥時日。又太文說根自瞳子方,根乃地仙耳。
  又曰;伯山甫者,雍州人也。入華山中二百年,不到人家,即言人先世以來善惡功過,有如臨見。又知方來吉凶。
  又曰:劉政,沛人也,高才博物,尋考異聞。茍勝己,雖隸奴必師事之,求養生之術餌丹,年四百餘歲。
  又曰:王烈,字長休邯鄲人也。常黄精及鉛二百餘歲,行歩苦飛,博極群書,嵆甚重之數數學,共入太行山,見山裂,有青石髓流出。烈取髓,丸之成石,氣如米飯,嚼之亦然。烈因携少歸,欲遺康。取而視之已成青石,擊之。康即與往視斷山,山已如故。烈入河東抱犢山,見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素書》两卷,莫識其字。暗記數十字以示康,康盡識之。烈喜,乃與康共往讀之。至其所,失其石室。烈私語弟子曰:叔夜來合得道故也。按《神仙經》云:神仙五百年山輒一開,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壽老。烈後莫知所之。
  又曰:步正者,字玄真,巴東人也。說秦始皇時事,了如目前。漢末,將數十弟子入吴,授以服氣及石髓方小丹法,年四百歲。
  又曰:焦光,字孝然,河東人也。常食白石,煮如芋。每入山伐薪,負之與人。魏受禪,與人別去不知所適。
  又曰:孫登,不知何許人,常止山門,穴地而坐,彈琴讀《易》。冬單衣,天大寒,人視之,被髮丈餘,自覆身。歷世見之、顏色如故。更無餘資,亦不食。時楊駿為太傅,使迎,問之不苔,駁遺布袍,登出門借刀斷袍,上下異處,置駿門下,知駿當伏誅。時會稽、嵇康曾詣登,登不與語。康乃扣難之,登彈琴自若。久之,康退。登曰:康才高識寡,劣於保身。
  又曰:帛和,字仲理,遼東人也。入地肺山,事董奉。奉以行氣服木法授之,告和曰:吾道盡此,不能得神丹金沙,周遊天下,無山不往。汝今少壯,廣求索之。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君語和《大道訣》曰:此山石室中,當熟視北壁。當見壁有文字,則得道矣。視壁三年,方見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圖,皆著石壁。和諷誦其萬言,義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訣日:作地仙在林慮山。
  又曰:宮嵩,琅邪人也,能文,著道書二百卷,服雲母為地仙。
  又曰:李常在,蜀郡人也,少治道衛,世常見之在虎壽山下。陶潜《桃源記》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魚,從溪而行,忘路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芳華鮮美,落英繽紛。林盡得山,山下有一小口,初極狹,行四五步,豁然開朗。屋宇連接,鷄犬相聞,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父驚,為設酒食。云先世避秦難,率妻子來此,遂與外隔。問今是何代,不知有漢、魏、晉。既出,白太守,遣人隨往尋之,迷不復得。
  《真誥》曰:劉憑,沛人也,學道於稷丘子,常服石英,年三百餘歲,有少容。嘗到長安,諸貴人聞憑有道,乃往拜見之。又有百餘人隨憑,語賊曰:汝輩作人,何豺狼其心。相教斷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饗烏鳶之法。一賊忽頓伏駭去。憑後入太白山,數十年歸鄉里,顏色更少。
  又曰:尹思,字少龍,安定人。晉元康五年正月十五日夜,坐屋中,遣兒視月中有異物否。兄曰:今當有大水,月中有一人披蓑帶劍。思自視之曰:月中人乃帶劍伏矛當大亂,三十年復當小清。思後不知所之。
  又曰:皇初平者,丹谿人,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不復念家。其兄初起尋索,歷年後,見市中一道士言其處。初起即隨去,得見。語畢,問羊何在,曰:近在東耳。初起往視之,但見白石。初平乃往叱石,為羊數萬頭。初起知得仙道,便奔家共服松脂狹苓,至五百歲。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赤魯班。
  又曰:呂恭,字文敬,於太行山採藥,忽逢人授以仙方。得道,因遣恭去,曰:可視卿里。及孫呂習者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恭傳言到習家,扣門問訊。奴出,問公從何來,恭曰:此是家。習聞,驚喜出拜。恭乃以神方授習而去。習時已年八十,服之還少。至二百歲,乃入山中,子孫世不復老。又曰:沈建,丹陽人,世為長吏。建好道不仕,學服餌之衛,能治病飛行,或去還。如此三百餘年,乃絕跡不知所之。
  又曰:許遠遊第三男名口,字翔,小名王斧。糠枇世務,居雷平山下,修業精勤。常願早遊洞室,不欲久停人世。遂詣北洞,以梁太和六年於茅山舊宅,年三十而告終,即居方隅山洞方園館中,常去來四平方臺。後為上清仙去。
  又曰:馬明生,臨淄人,為縣吏,逐賊被傷,遇太真以靈丸得差。後師安期生,受服太清丹,在世五百年,漢靈帝光和中去世。
  《集仙錄》曰:楊平,不知名姓,在楊平山居,多變化之術。或問之,乃曰:我楊平洞中仙人耳。稱每歲三元大節,諸天各有上真下遊洞天,以觀其善惡,人世死生興廢,水旱風雨,預開報洞中。其龍神祠廟血食之司,皆為洞府所統。洞中仙曹,如人閒郡縣聚落耳,不可一一詳記也。言訖而去。
  道部五竟
  道部六
  尸解
  《西城王真人傳》曰:解化之道,尸不不能俱神化者也。
  《寶劍上經》曰: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頭斷從一旁出者;有形存而無骨者。
  又曰:夫尸解者,本真之鍊蛻也,五屬之隱適也。雖仙品之下第,其稟受亦不輕也。所謂隱回三光,白日陸沉者也。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返望故鄉,此謂上解之道也。名配紫簡,三官不得復窺其閒隙,雖獲隱運,世志未厭,又不得返歸,故遊柄不定也。
  又曰:以丸藥和水而飲之,又并抱草而臥,則傷死於空室中,謂之兵解。
  又曰:上品惟八素列紀,受而不行,餘皆白日尸解,得為飛仙。
  《登真隱訣》曰:尸解者,當死之時,或刀兵水火,痛楚之切,不異世人也。既死之後,其神方得遷逝,形不能去示。
  又曰:董仲居,淮南人也,少時服氣鍊形,年百餘歲不老。常見誣繫獄,尸解仙去。
  又曰:清平吉,沛人也,漢高祖時卒也。至光武時故不老,後尸解去。
  《真誥》曰:顧歡,字玄平,吴郡人。齊永平中,卒於剡山,葬鹽官樂附里。木連理生墓,縣令江山圖表狀,歡尸解而去。
  又曰:辛玄子,字延期,隴西定谷人。好道,行渡秦川長梁津,致溺水,解而去之。
  又曰:張祖常者,彭城人,吴時北來,行入方山洞室中,託形墮車,隱化幽館而修守一之業。
  又曰:劉平河者,無名字,漢末為九江平河長。行醫術,有功德,救人疾患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時,授以隱存之道。居於方山洞室,常服日月晨氣,顏貌甚少。後尸解而去。
  又曰:受大戒者死,滅度鍊神,上補天官,謂之尸解。
  又曰:人死,必視其形。如生人,視足不青,皮不皺,目光不毀者,皆尸解也。白日尸解,自是仙也,非尸解之例,其用藥得尸解,非是。用靈丸之解化者,皆不得返故鄉,三官執之也。白日去謂之上尸解,夜半去謂之下尸解,向晚暮之際去者謂之地下主者也。
  《瓊文四紀篇》曰:得九真中經者白日尸解。或曰:飛行羽經輕也。又《六紀篇》曰:靈書紫芝或五老寶經有之者尸解。
  《神仙傳》曰:介象字元則,會稽人也。吴先主甚重之,常謂曰:介君象速求去。先主不聽。象言病,先主使左右賜美梨一奩。須臾,象死解去。
  又曰:紫清上宮九華安祀謂楊君曰:可尋解劍之道,作吉終之術。自盡出嘿之,會隱顯之跡。
  又曰:葛玄,字孝先,從左慈受九丹金液經,常餌木,語弟子張奉曰:當尸解去,八月十二日時當發。至期,玄衣冠而外,無氣而色不變,尸解而去。
  又曰:士亞公謝元,歷陽人也,費長房師之。及道士李意期將兩弟子去積年,長房及兩弟子皆隱變解化。
  又曰:鮑說,字太玄,琅邪人,晋明帝時人。葛洪妻父陰君授其尸解法。一說云:靚,上黨人,漢司隸鮑宣之後,修身養性,年過七十而解去。有徐寧者,師事說。寧夜聞說室有琴聲而問焉,苔曰:嵇叔夜昔示迹東市,而實兵解耳。
  《晋中興書》曰:葛洪赴岣嶁令,行至廣州,其刺史鄧岱留不聽去。洪乃止羅浮山中,鍊丹積年。忽與岱書,當遠行尋藥。岱得書徑往別,而洪已亡。年八十一,顏色如平生,入棺輕如空衣,尸解而去。
  《道學傳》曰:吴猛,字雲世,有道術。庚亮聞其神異,厚禮迎之來武昌。尋求歸,辭以算盡,請具棺。庚公閔然,即日發遣。未達家五十里而終,形狀如生。
  又曰:若六行未通,宿植尚少,入中品,以為尸解遁變也。降此以下,是正服御。功行淺劣,則入階下階。勝者則滅度更生。更生之後,修道隨功多少,方始得道。
  《太上太霄琅書》曰:修學上法,時入山林,服餌靈藥,因綠應過,雖復尸解和光世,禮與世大異者,不棺不槨,拂山平之上,掃深樹之下,單衾覆於地。
  《太上太真科》曰:若祠祀先人,應知歸否者。有功德升度得道,子孫仁孝,則化形來遊,故所設也。亦尸解之類。
  《金闕聖君傳》曰:靈書紫文者,或日《五老寶經》,有之者尸解,行之者成道。
  《東海青童傳》曰:《保洞觀經》曰:蕾買靈上玄品有之者,白日尸解。
  《抱朴子》曰:道林中有五種尸解符,今太玄陰生符及是一病解者。
  《列仙傳》 曰:寧封,黃帝時為陶正,以火自燒而隨煙上下。《真誥》云:寧生服石腦而火則是作,火解也。
  又曰:司馬季主,漢文帝時人,受西靈子都劍解之道。在委羽山大有宮。服明丹之華,抱扶晨之暉,貌如女子,鬚長三尺。一男名法育,一女名濟華,同得《道真訣》。云季主服靈散潜升,猶首足異處。此語似作劍兵解法。兵解則不得在太極,而其女尚讀《洞經》,便是別修高法也。
  守玄白衛隱居太茅山東,守玄白能隱形,亦數見身介琰者,白羊公弟子也。今在建安方山。琰初為孫權所殺,解化而去。
  又曰:愕綠華者,女仙也。顏整,晋穆帝昇平三年己未,十一月十日,降於羊權家,自云南山人。權字道學,即晋簡文時黃門侍郎羊欣之祖也。權及欣皆潜修道要,耽玄味真。綠華云:凡修道之士,視爵位如過客,視金玉如瓦礫,則得長生。因授權尸解法,亦隱景化去。
  又曰:中侯王夫人於兄子晋處受飛解脫綱之道。
  又曰:蔡天生,上谷人,少賣香於野外。性仁好道,逢河伯少女市香天山。
  又曰:韓崇,字長季,吴郡人也。漢明帝時人,少好道,林屋仙人王璋玄曾授以流珠丹一法,崇奉而修之。太有驗後,璋玄授以隱解而去,入大霍山,度世為右理中監。
  《漢起居注》曰:李少君之將去也,武帝夢共登高山,見使者稱太一之命召請· 。既覺,語左右曰:少君將去。數日,果病死,解去。
  《靈寶赤書》曰:《三元王符》與靈寶五篇真文 同出太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宮。此文禳陽九百六劫,會之數,度學者之身。玄都有此經,佩之得為聖上朝太清,功德未滿,即得尸解。
  又曰:社契,字廣平,京兆人。建安初,來江東依孫策。後遇介琰先生授之。以稱異人。再拜,奉其香火,少女乃教其朝天帝王皇之法,尸解而去。隱存方臺。
  《老君傳》:九真五石,並日暫入太陰。權過三官者,始得上解之法。
  又曰:紫陽公傳西城劍解之法。修佩神劍七年,朱書符解化去。若以曲晨飛精題之者,立能變遁隱化,太一遣吉光寶衣來迎。
  又曰:王遠,字方平,見蔡經骨相,當尸解,且告以要言。方平冠遠遊冠,朱衣虎頭鞶囊,五色綬帶,劍黃色,少髭,長短中人也。乘羽車,駕五龍,異色綬帶,前後麾節幡旗,自天而下。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之。召麻姑,姑報先被詔,按行蓬萊,今便往願,還來即去。如此兩時,聞麻姑來,先聞人馬聲,從官當半於遠姑至,經舉家亦見之。是好年才如姅,於頂上作髻,餘髮散垂至腰。衣有文彩,又非錦繡,光彩曜日,不可名狀,皆世所無也。入拜遠,遠為之起立,各進行廚脯行雲,是麟脯遠去。經父母怪私問經,經曰:王君常在崑崙山,往來羅浮等山。山上有宮室,王君出,唯乘一黃麟,十數侍者。每行,山海神皆奉迎拜謁也。遠有書與陳尉,其書廊落,大而不正。先是,無人知方平名,遠用此知之。陳存錄王君手書於小箱中也,經後尸解而去。
  又曰:張微子,漢詔帝時將作大匠張慶女也。微子好道,得尸解。
  又曰:蘇子訓者,齊人也,人莫知其有道。在鄉里行信讓,積年,顏色不老,人追隨之不見。所常服餌,好清談,常閑居讀《易》,為文皆有意義。京師貴人聞之,莫不虛心謁見,不可致之。後至適出門,諸貴人冠蓋塞路,諸生具言適去矣,東陌上乘驢者是也。各奔馬逐之,不及。子訓至陳公家言曰:吾明日當去,不復還也。陳公以葛布單衣一送之,至時,子訓死,解化仙去。
  又曰:陰長生,新野人也,後漢戚里專務道術,聞馬明生得度世之道,乃造焉。明生但日夕別與之高談,論語當世之事,治田農之業。如此十餘年,長生不懈。同事明生者十二人皆悉歸,唯長生彌肅。明生曰:子真得道矣。乃將入青城山,以太清神丹經授之。丹成仙去。著書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但漢興以來四十五人,連餘為六矣。三十人尸解,餘並白日仙去。
  陰君自序曰:漢延光元年,新野山北之子受仙君神丹要訣,道成去世,付之名山。於是陰君裂黃素,舄丹經。一通函以文石,置嵩高山;一通黃櫨簡漆書之,函以青玉,置太華山;一通黃金之簡刻而書之,函以白銀,著蜀經山;一封縑書合為一篇,付弟子,使世世當有所傳付。又著詩三篇,以示將來也。
  又曰:成仙公名武丁,桂陽人也。後漢時為縣小吏,少言大度,博通經學,不從師授,有自然之性。時先被使京,還過長沙郡,投郵舍不及,遂宿於野。忽聞樹上人語云:向長沙市藥。平旦視之,乃二白鶴。仙公異之,遂往市,見二人張白蓋相從而行,謂仙公曰:君當得地仙耳。令還,仙公病卒,尸解。
  又曰:龍伯高者,後漢伏波將軍馬援戒其兄子,稱此人之美可法者也。伯高後從仙人刁道林受服胎氣之法,又受服青□方醉亡。隱處方臺師定籙君。伯高名述,京兆人,漢建武中為仙都長,至零陵太守。馬援戒兄子嚴書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公廉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又曰:漢期門郎程偉妻,得道者也,能通變化。偉逼求術,妻不傳,逼之不已。妻蹶然而死,尸解而去。
  《南岳魏夫人內傳》曰:清虛真人王子登與東華青童君來降,授夫人曰:隱遷白翳神散一劑。又與白石精金化形靈丸,使頓服之,稱疾勿行,尅期有定,俱會丹瓏之南陽洛山陽洛宮。言畢,二真人去。即服藥,因稱腳疾,閉目寢息,飲而不食。夜半之後,太一玄仙遣颼車來迎,駕氣騁御,徑入帷中。其時弟子侍疾,眾親滿側,莫之覺也。陽洛山,昔夏禹巡諸名山刻石於
  此,下有洞臺,神仙學者萬餘人。
  又曰:王晋賢,晋王夷甫女也,為愍懷太子妃。洛城亂,劉曜略晋賢,欲妻之。晋賢大罵曰:我皇太子婦,司徒公之女,胡羌小醜敢欲干我乎?言畢投河,其侍婢名六出,投河死。時遇嵩高女真韓西華出遊,遂俱獲內救,外示其死,體實密濟胖入嵩高山,今華陽內洞中。六出,年二十餘,體貌脩整,有節操。姓田,漁陽人,魏故浚儀令田諷之孫。諷有陰德,以及六出耳。
  又曰:董奉,字君異。候宮人也。吴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不知有道,罷官去。後五十餘年,復見他職行經候官,諸故吏人皆往見之,奉顏貌一如往日。奉居山不種田,為人治病亦不取錢。愈者使栽五株杏,數年計十餘萬株,令人將穀一器,自往取杏。一器貨杏,得穀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餘斛,乃尸解去。
  裴君曰:尸解之仙,不得御華蓋,乘飛龍,登太極,遊九官也。諸有單用曲晨飛精劍解者,得八素列紀,惟奉寶祕不修行,皆白日尸解。其有作水火兵病及用大刀竹杖解去者,先詣名山,並為太清尸解。凡修劍解之道,並紀名紫簡,上隸高仙諸有宿功善業陰德信仙,其神得詣朱火丹陵宮,受學仙道,為九宮真人,諸有用大極尸解之道,夜半去者,職為地真,應尸解者,或學功淺深,志尚頹廢,或為祭酒精,勒救治者,並得為三十六洞天。文解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一轉侈.武解鬼師二百八十年一轉。凡有三等,乃得進補仙職。
  《九天生神章經》曰:夫學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者,終歸仙道。神化則同,不相逢雜,俱入道真。
  《明真科》曰:生世好道精功,布德名書上清者,得尸解。下仙遊行五岳,後生人中,更受經法,為人宗師。
  《太微經》曰:諸尸解者,按四極真科,云一百四十年乃得神中真官。.於是始得飛華蓋,乘輦龍,登太極,遊九宮也。
  《雌一五老經》曰:夫仙之去世也,或絕跡藏往而內柄事外,或解劍遺杖,飄然雲霧,延神寄玄,莫知其端緒也。
  又日:若有此五老經,雖不齋戒存思,與俗混雜,故不失隱存下神,白日尸解。及命過太陰,地下主者,或遺骨胎變,受化南宮,是必宿有骨綠也。
  《上清經》曰:元始天帝以上清變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授南極元君。
  《太清真人內傳》及《名山記》曰:羅浮山洞周五百里,在會稽南,行三十里,其山絕高,葛洪解化處。《真誥》謂之增城山。
  《集仙錄》曰:張天師道陵隱龍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得黃帝龍虎中丹之術。丹成服之,能分形散景。夭師自鄱陽入嵩高山,得隱書制命之術。
  又曰:周爰友者,汝南安城人也,漢河南尹周暢女也。暢平生多陰德,爰友小好道,餌伏苓。四十年後,遇石先生教其遁化及隱景之道,解形而去。
  又曰:唐廬眉娘者,生而眉綠,性機巧。南海太守進至闕,順宗嘆其在宮內謂之神姑,但食胡麻飯一三合。至元和中,憲宗嘉其聰惠,因賜金鳳環,以東其腕。久之,不願在宮掖,乃度為女道士,放歸南海,賜號逍遙。數年不食,尸解化去。
  道部六竟
  道部七
  劍解
  《太極真人石精金光藏景錄形神經》曰:制劍之法,上宰總真西城王君,昔授之於紫陽公,施行道成。總真昔用劍解之道,又授九轉丹方於長里先生,此即周人也。
  《東鄉序》云:漱龍胎而死決,服瓊英先師王西城,此是飲丹後,用劍解而不言服九轉者當是。雖授而不遂合用,後以付門弟子。茅君亦是受而不用,故云付耳。《茅君傳》南岳魏夫人傳楊君,故安妃云可尋劍解之道,但不知遂用不耳。許長史既服腴石,或當不必為其事,緣從鎮南夜解,則又非此法。緣許長史子也。若是太清解,及單用劍者,應不得反望故鄉。而緣遊處方臺,還本居邦也。神劍用之而解化,則能遊宴太極,採五星之靈軌,煥七元之威光,以範儀烈映真氣故軒轅喬山之葬劍烏在焉。王子渤海之家,劍嗚空槨;王喬有京陵之墓,劍飛沖霄,斯實真驗九玄精,應太靈神方靈,致威劍之妙化也。諸以劍尸解者,以劍代身,五百年之後,此劍皆自然還其處。諸以劍解者,不必止是。用丹書者,空劍亦可幽響,無問恍惚難尋,不可得言矣。不可得為之者,見之者惟當應之於心耳。神奇欻怳,變動無方,非復物理所期,正當心任化,即事從宜耳。為之者亦不覺其所以見之者,固莫測其所然。軒轅採百山之銅以鑄鼎,虎豹百禽為之視火參爐鼎,而軒轅疾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寶劍赤舄在焉。一日一又失。王子喬者曾詣鍾山,獲《九化十變經》以隱遁日月,遊行星辰。後一旦疾終,營冢渤海山。夏襄時有發王子墓者,一劍在北寢上,自作龍嗚,人無敢近。後亦失所之。王子喬墓在景陵,戰國時復有發其墓者,見一劍,人適欲取,視其劍忽然上飛去。王子喬事,舊說浮丘公携與乘鶴,共登嵩山。此事不同,解化時年五十五六耳,故戴遠遊冠者。昔葛洪云陰君授鮑靚尸解之法,後死,埋石子崗。有人發其棺,見一大刀,冢左右有人馬之聲,遂不敢取。此似劍解法而不能飛去,此是用靈寶太玄陰生符朱書刀矣。太清之下,故得生者而已。按玉清靈傳說,總真帶劍,揚君說桐柏帶劍,此並應是先解劍化也。真人用寶劍以尸解,蟬蛻化之,上品也。夫尸解之法,多如蟬蛻。今此劍非蛻也,故云上品,明變遁之高道。營造劍之時,先齋戒百日,乃於幽隱處,近清泉,立西向屋,作鼇口亦西向,善鍛人鍊好鐵,生蜓合鍊成,令得八斤為足也。若欲窮其精理,當用竹炭。又以銅錫柔澳,如此用歲月功夫殊多,所以古人作劍,三年然後成也。薛燭云:甌冶鑄劍赤鍾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今以此合燒,則鍊多而不燥,剛利而銷。其鍛人亦須溫良,新衣沐浴,造劍之日,尤不得飲酒食肉及遊履淹穢用。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使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厚三分半,謂背脊上近柄閒,令厚三分半也。至兩刃際,可減一二釐耳。又向刃邊,先殺背二分,乃立刃至杪,亦以漸令薄也。杪九寸,為左右刃處,當從鐶項定度,整三尺刻背為刀亦廣三分八釐,必使中脊餘六分也。杪九分,合殺兩邊,令尖殺杪,鋒令有兩稜如戟,杪殺鋒也。其柄用長短適令鐶高二寸四分,身長二尺四寸,則餘一尺二寸六分以為柄。鐵因當中央,令廣九分,厚二分,與鐶相連。柄操梓材,近環圍四寸九分,刃圍三寸九分,皆以釦竟為正。若作劍裝,則促扁於此也。劍頭可安錄鐶謂發始鍊剛,仍使鍛身相連勿別作模合作釘連之,都使外形大小厚薄相似,乃鑿除應空之內,亦可先鑽作數孔鑿為易,其伏基處鑿饅之。都畢,令大鐶高二寸四分,橫分廣處,對中徑二寸八分,內方員徑四分,鍛形古今多法,或正圓,或狹長,或如鼎耳,乃有十許種。今此經中所圖,亦是顯其左右法耳,非正定形也。謹准製古,今取其合度立圖如右。又環之內不得正圓,如竹亦不得正方。如界尺,當令內面小方,而外落稜角,必令得刻己刃字,不甚邪轉,惟使長三尺九寸耳。尺寸、度數、厚薄、形制並備。如別圖尋,古今尺長短不同,九章算法皆積毫釐之度。晋中書監苟劻善音律仗藝,常恨八音不調。後有人掘地得一玉律,銘題周世,短晉尺四分半,以改定音律聲鈞合度。今宜用此尺為准,所以示者,總真桐柏並以周時作劍用周尺也。
  籙鐶者,鏤刻劍鍛,鐶左右面刻之,作刃字,面有九刃字也。鐶背上刻作九已字也,深刻字皆從刃背而下,順刃謂兩邊刃,及己字皆對;從刃皆邊起俱下就刃,故日順刃也,順鐶而刻之,隨鍛曲轉,故日順環也,謂刻處得以金銀閒之,益分明佳也。劍身刻象,鐶中央復有堅起,如小手環者,名之日伏基。伏基之義,謂為日月之基隱秋光景也。內鐶左面為日字。內鐶者,即小鐶之中伏基也。刻右面為月字,先又圓,刻日月之外為郭也。五百年還出,以揮五岳,入以藏無閒,謂潜靈遁跡,隱影藏形也。下以制九陰,謂可以攝召九陰之神也。上以承玄冥,謂北斗玄冥星主隱變也。衛足以逐邪魔,威足以鑒七精,謂控威秉勢,鑒照七星也。仰以映五氣,謂五行之氣常柄映也。俯以代身化形矣。欲知劍之左右內外,以劍正指南,使劍背在上,使劍刃在下也。於是以東面為右,西面為左,東為內面,西為外面。此劍尺度、長短、廣狹、厚薄、刻鏤文字,乃太極四真人靈劍之模範也。上清真人亦皆帶劍,上清之劍並是太極所造耳。故此經為太極之法,乃四真人定範,何必須昆吾之金、割玉之鋌耶?此蓋明不必須精鐵所存者,模範而已。王子喬劍乃凡下之鐵耳。喬山尸解之劍,非昆吾之流金也。此太極真人紫陽公詞以告王君也。軒轅駕龍玄圃,是步綱之衛為解化後,乃行前真,多有此例。此劍經前章也。太極上化符,以飛精書紙,盛以紫係劍鐶右,以曲晨飛精書劍左面,令至劍抄也。又太極藏景符飛精書紙,盛以絳囊、欲去時以係劍鞘右,以曲晨飛精書劍右面,令至劍杪也。又太極籙形符以飛精書紙,臨去之日服之,身生七色之雲,自有電光。右以曲晨飛精書劍背,令皆兩刃之際也。又太極解化符,恒日服一符,七年化去,朱書竹中帛祕要也。是合曲晨丹成,臨欲解化時以題劍。七年以後,朱題劍亦能解化。
  陶隱居曰:晋永嘉中,劉憎呼麥切多奇識亦云是異人作此劍乃方佛符字殊細設婁羅鍛日大乘法而鐵甚快利宋來便恒供御衛名曰劉憎鈸尚千牛刀,同寶女已易去鐶麾刻處,亦漸漸欲滅。又見有四五故鐶,並相似如一,不知其劍身何在。東山顧居上亦造此劍。諸人有同時共製者,今猶存焉。大抵違謬不可具說,乃有銅鑄作環以釘鑄著故刀。如此並可以類推。今此儀式,惟是陶隱居所匠深搆,心解亦謂理極,未知必同太極模範不耳。凡試刃之利鈍,取中形芒數枚,急束以一髮懸其抄,繫於杖頭,令一人執之。乃以刃一斫,芒斷而髮猶連,計芒多少為優劣。
  劉憎鈸千牛刀皆舊斫十三芒。又有一百鍊剛刀斫十二芒,國中惟稱此為絕。而近造神劍,斫十五芒。觀其鐵色青激,光釆有異,蓋薛燭所謂換如冰之將釋者矣。頃來有作者十餘人,皆不及此。作剛朴是上虞謝平,鑿鏤裝治平聲是石尚方師黃文慶,並是中國絕手。以齊建武元年甲戌,歲八月十九日辛酉,建於茅山,造至梁天監四年乙酉,歲劫令造刀劍形供御用,窮極精功,奇麗絕世,別有橫法剛。公家自作百鍊,黃文慶因此得免隸役,為山館道士也。《周禮》制劍長三尺,柄居五寸,是六之一也。內刃廣二寸半,重古秤一四兩,今秤三斤十兩也。今公家劍長四尺七寸,柄居一尺五寸,是三分之一小臧也。刃廣一寸六分,輕重不定。此寶劍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而經有刀劍兩名。晉武帝大始十年,中書監荀勖及張華等校定鐘律八音,不與古樂相諧,由漢來用尺漸長,乃更依周禮積黍法制,尺以量鑄新器,慕求古物,得周世正玉律,比之毫釐無差。因擊古鐘,以律命之,亦皆響合,兼以七種古物相課皆會。又得汲冢竹簡,亦長二尺四寸。於是施用,謂之古尺。阮咸聽荀樂聲,以為高功非興國之音。成亡,後有人掘地,得銅尺長荀尺,古尺之四分半。時人以阮咸之解音,遂復施行,謂之官尺,令司農相承以制五尺,並取積寸以作斗斛也。宗元嘉中,大將軍彭城王義康製物,每欲廣大,又加官尺寸半。民閒復有相與用之,至今謂之為尚方。御府都水材官用尺,乃復長民一分,推如眾例,則以古尺為。鐘律宮商,自然響會,是合神精冥目。周世又二真製劍之時,兼荀張,窮極精功。時又有束哲、雷煥之徒,妙貫神鬼,阮咸雖善音樂,而性度縱誕,不能清切,故以單緩為好耳,掘地銅尺猶應是後漢時物也。梁天監四年,又更校尺以調正鐘律,定用張荀古尺半分,於事合衷,今施用名曰法尺。
  又曰:若欲潛遁名山,隨時觀化,不願真官,隱浪自足者,當修劍尸解之道,以曲晨飛精書劍左右面,先逆自託疾,然後當抱劍而外也,謂先偽稱疾。寢外數日,乃密脫劍青囊,拔出題書及擊符。都畢,於是抱之,而祝須天馬迎至,解衣而遊,勿令人知覺也。又以飛精藥密拭劍鐶,呼劍名字。祝畢,忽見太一以天馬來迎於寢外之前,於是上馬。若女子,則以輜軿來迎。古來諸仙多有託以餘物,或用竹杖,或巾屨惟鮑靚用太清刀法,此神變欻怳,假類會形,不可以理趣相求,真奇事矣。天馬者,吉光騰黃之獸也。古畫圖有此獸形,皆昔真人所顯相傳示也。吉光似鹿,騰黃類馬,男則單騎,女則駕軿也。太極真人命太一使者責馬執控,並迎以寶衣。欻忽而來,不知所以然也。太一主仙變也,馬去之時,雖眾醫侍疾,子孫滿側,則我易服束劍,流景變跡而不覺,我之云為也。所謂化遁三辰,巔徊月精,呼吸萬變,非復故形者也。
  又曰:極上化符以飛精書紙,盛以紫囊。欲去時,以係劍環,藏景符以飛精書紙,盛以絳囊。欲去時,以係劍鞘。諸仙人多以竹杖,不必盡得劍法。或是太清術耳,假物變化,不可一類求之。
  又曰: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反望故鄉。上解之道名配紫簡,三官不得復窺其鄛,但畜神劍,與之起居相隨。十三年自能化形,不必須藥書之,若不辨作藥,七年之後,但以丹書劍,亦能潜化也。單行此法,似不得反故鄉矣。自不及曲晨之妙精,吉光騰黃之延控也。雖單此,猶賢於太清雜法,兼得改形練化,遊宴太極,其用他藥得尸解,非是靈丸之化者,皆不得反故鄉。反故鄉,三官執之也。太清尸解之法,那得比太極之化遁乎?太清尸解法,五符中有太玄陰生符。又用牛脂煎錫藥丸兩事耳,無復餘方也。佩用制劍之法,具在符圖訣中。其後用解化之道,又非常修之事,故並不載。
  道部七竟
  道部八
  道士
  《太霄經》曰:人行大道,謂之道士。又云:從道為事,故稱也。周穆王因尹軌真人制樓觀,遂召幽逸之人,置為道士。平王東遷洛邑,置道士七人。漢明帝永平年,置二十一人。魏武帝為九州置壇,度三十五人。魏文帝幸雍,謁陳熾法師,置道士五十人。晉惠帝度四十九人,給戶三百。
  《真誥》曰:劉栩,字子相,後漢人也。世居穎川,家富,以濟貧為事,為陳留太守。後去官,入山為道士。
  又曰:淳于斟,字叔顗,會稽人。漢桓帝時為縣令,入山修道。
  又曰:劉寬,字文饒,後漢南陽守,年七十三入華山,服丹棗。
  又曰:王朗,字法明,太原人也。入茅山,師陶隱居。以梁大通三年正月十四日化。隱居為制銘誌,并設奠云:□冕豈榮,隨璜非寶。萬里求真,緘玆內抱。
  又曰:陶弘景父真寶,清辯有才學,工草隸,閑騎射、藥術。而陶隱居亦善隸書,雖效王書而別為一法,文章尺牘為世所重。
  又曰:孫韜,字文藏,會稽剡人也。入山師潘四明,叅受真法,學摹寫,遂大巧妙。後學王書,殊有深意,當時稱之。南洞大碑及許長史壇碑,並是韜跡也。陶隱居手為經題,握中祕訣,門人罕能見之。惟傳孫韜與桓闓立曰開二人而已。
  又曰:朱仲嘗於會稽賣珠,漢高俊時人也。仲以素書倚酒於女几家。几盜寫,學其術。
  又曰:道士不欲臨喪損神壞氣,所以去世不仕,而獨存焉。懼父母及師,不懼性命之傷,必臨其喪,以此而傷是無傷也。
  《抱朴子》曰:薛旅,字季和,燕代人。周武王時,學道於鍾山北河。經七試而不過者,由淫佚鄙滯敗其試耳。
  又曰:郭文舉,河內朝縣人。入陸渾山學道,獨能無情意不生也。又曰:吴大帝時,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累世見之,號八百歲翁。人往問事,阿無所言,但占阿顏色。若欣然則事吉,若慘戚則凶,若含笑則大慶,微嘆則深憂。如此之候,未曾不審也。一旦忽去,不知所之。
  又曰:范零子,少好仙道,如此積年。後遇司馬季主,季主同入常山中。積七年,入石室北。東角有石甕,或作石牖。季主出行,懇戒之曰:慎勿開。零子忽發視之。季主還,乃遣歸。後復召至,使守一銅匱。又戒勿發。零子復發之,季主乃遣之,遂不得道。
  又曰:馮良者,南陽人。少作縣吏,年三十為尉佐史。迎督郵,自恥無志,乃毀車殺牛,裂敗衣積,去從師受《詩》、《傳》、《禮》、《易》,復學道衛占遊候,十五年乃還。州郡禮辟不就,詔特舉賢良高第。半道委還家,年六十七奔世,東度八山,在鹿跡洞中。
  又曰: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長陵人也。修尚黃老,漢成帝重其道德,常宗師之,愈自損退。成帝請之,若值望之章醮,則待事畢,然後往。《老子章句》有安丘之學,望之忽病篤,弟子公沙都輿於庭樹下,望之曉然有痊。時冬月,鼻聞李香,開目則見雙赤李著枯枝。望之仰手承李,李自墮掌中。因食李,所苦盡除,身輕目明,遂去,莫知何在也。
  《道學傳》曰:燕濟,字仲微,漢明帝時人也。少好道德不仕,周遊名山。後居武當山,寢息無常所。或因積石,或倚大樹,四時衣服不變。恒散髮,亦有練巾。
  又曰:鮑靚,字太玄,上黨人也。漢司隸鮑宣之後,稟性清慧,學通經史,修身養性,蠕而允切動不犯。聞人之惡,如犯家諱,人多從受業。揚道化物,號日儒林。
  又曰:王嘉,字子年,隴西人也,在東陽谷口鑿岸穴居,其徒數百,各自穴處。為人貌短陋而聰察滑稽,有問世事善惡,終不直說,過率有驗。
  又曰:嚴遵,字君平,蜀郡人也。修道自保,與人子言孝,與人臣言忠,與人弟言順,各因其發,導之以善。
  又曰:王遠,字方平,常降蔡經家。須臾,麻姑至,騎從半於方平。麻姑手爪如烏,經私心曰:時背癢,得搔之佳也。方平曰:姑神人,汝何遽此。遂鞭之。經願從方平學道,方平使背立,從後觀之曰:心邪,不可教之仙道。乃與度世術。
  又曰:庾承仙,字崇光,穎川人。明老莊,隱文江縣白水臺。立廬舍講肆,儒士釋老受其學。隱居江南,累詔不出。後來始興講《道德經》,剖析凝滯。
  又曰:薛玉寶,字延世,沛國人也。梁時師玄圃先生,以文章見美。善書翰,嘗書一章於崇靈觀道正省壁上-,見者骯之也。
  又曰:東鄉宗,超字逸倫,高密黔陬人也。嘗露壇行道,奩中香盡,自然滿縊。一又爐中無火,而烟氣自生,氤氳周遍,久之不歇。
  又曰:張裕,天師十二世孫,起招真觀植名果,盡山柄之趣。梁簡文為製碑。
  又曰:晋陵人錢妙真,於茅山騖口洞得道,門人立碑於茅山。邵陵王為觀序,今具存焉。
  又曰:梁武帝天監二年,置大小道正。平昌孟景翼,字道輔,時為大正,屢為國講說。四年,建安王偉於座問曰:道家經教,科禁甚重,老子二篇,盟誓乃授,豈先聖之旨,非凡所說耶?景翼曰:崇祕嚴科,正宗妙化。理在相成,事非乖越。
  又曰:劉法先,彭城人也。時顧歡著道經義於孔德璋,多有與奪。法先與書,討論同異。顧道屈服,乃苔曰:吾自古之遺狂,水火不避。得足下此箴,始覺醒悟。既往狂言,不足在怪。又云:法先每見道釋二眾,亟相是非,乃著息爭之論。顧歡又作《夷夏辯》。或及三科,論明釋老同異。
  又曰:張談,吴郡嘉興人也。善玄言,屢講老子,修行上道,討論上經,人自遠來集也。談尋求真祕,甚識宗尚。
  又曰:陳景尚,吴人也。善講誦,道釋中皆不可及。制靈書經,大行於世。梁邵陵王甚重之,召景尚隨王之郢,終於江夏。
  又曰:桓闓字音舒,東海丹徒人也。梁初,崑崙山渚平沙中有三古漆筍,內有黃素寫千君所出太平經三部,村人驚異於經所起,靜供養,先呈陶隱居。隱居云:此真千君古本。聞將經至都,便苦勞瘧,諸治不愈。陶隱居聞云:此病非餘,恐取經為咎,何不送經還本。即依,二日送,尋愈。
  又曰:曹寶,字世珍,丹陽人。善為步虛,兩凍冠絕貴,遊見者皆稱賞焉。
  又曰:嚴智明,字惠識,晋陵人也。受性有善聲,幼工誦詠聲。明帝有疾,每引法眾於內殿行道,聞智明詠經,甚懷賞悅,云疾為之愈。及法席既解,智明還外,帝中夜不安寢,勁呼智明對御轉誦,即覺歡。
  又曰:徐師子,字德威,東海人也。陳武帝立宗靈大觀,引德威為觀主。後卒,文皇劫責祕器葬焉。
  《太平經》曰:嚴寄之,字靜處,丹陽句容人也。為道士,事親至孝。住石渚觀,母老,不敢遠離。乃迎母於觀,邊立小屋,以盡溫清。母終,毀瘠過禮,識者嘉之。
  又曰:都惜,字方回,高平金鄉人,為晋鎮軍將軍。心尚道法,密自遵行。善隸書,與右軍相坍。手自起寫道經,將盈百卷,于今多有在者。
  又曰:張孝秀以王元規筆跡妙巧,頻相請屈。元規但翫泉石,終日撫琴嘯詠,了不執筆。臨還,止為行書數行而已。孝秀雅相推憚,弗敢固祈。今簡寂館長膀猶有筆跡也。
  又曰:許思玄者,許遠遊之弟也。生而好道,儒雅知名。晋簡文帝為俗外之交也。
  又曰:任敦尚,博昌人。永嘉中,投茅山講道集眾,敦竊嘆曰:眾人雖云慕善,皆外好耳,未見真心可與斷金者。
  又曰:晋陸納為尚書令,時年四十,病瘡,告杜恭云:弈世短壽,臨終皆患此瘡。恭為奏章,又與雲飛散謂納曰:君命至七十。果如其言。王右軍病,請恭。恭謂弟子曰:右軍病不差,何用吾。十餘日果卒。
  又曰:蔣負芻,義興人也。與晋陵薛彪之為俗外之交。去來茅山,有志柄託。齊永明中,暫下都。陶隱居一遇便盡素契。陶後解紱結宇中茅中茅山也,仍請負芻度嶺相就經典藥術,常共論之。
  又曰:楊超,字超遠,東海人也。出入事陶隱居,往復與陶論難,得為入室。
  又曰:諸慧開,字智遠,吴興烏程人也。每以戒行自修,拯濟為務。齊大明八年,天下飢饉,慧開有少穀實,乃悉分賑,鄉邑賴之。有三人積飢食飽而致死,其家訴縣,稱慧開飼殺餓人,苦相誣謗。邑令笑曰:乞食飽死,反怨主人,法無此科。遣而不問。
  又曰:濮陽者,不知何許人。事道專心,祈請皆驗。鄭鮮音帝女足跛,陽療之,尋差。晉簡文廢世子,無嗣,時使人祈請於陽。於是中夜有黃氣起自西南,遙墮室,爾時李皇後懷孝武。
  又曰:許邁,字叔玄,少名映,後改名遠遊。志求仙道,入臨安西山,經月不返,人亦不知其所之。先娶散騎常侍吴郡孫宏女為妻,邁居臨安山中,為書謝遣其妻,云:欲聞懸雷之響,山烏之嗚,自為簫韶《九成》,不勝能也。偶景青蔥之下,柄息巖岫之室,以為殿堂廣廈,不能過也,情願所終,志絕於此。吾其去矣,長離別矣。
  又曰: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錢塘人。早慕沖虛,年十八,父為娶婦,入前門,伯玉後門出往刻,居瀑布山。性耐寒暑,在山三十餘年,隔絕人事。一說云:伯玉初遊南岳,路入閩中,飛湍走險。伯玉泊舟晚瀨,衝飆忽起,山水暴至,激船上巔,崩落絕蟑。徒侣以為冰碎,綠阻尋求,見伯玉自若,以小杖撝舟,涉不測之泉。吳眾以駭伏。入霍山而去。初隱瀑布山,齊高祖欽其風,欲與相見。辭以疾而去。帝追恨,詔瀑布山下立太平觀,孔稚圭立碑。
  又曰:張陵博學,及河洛天文,悉窮其妙。靜處衡門,不求聞達。彈琴詠詩,順志而已。
  又曰:龍威丈人,山中得道者也。時人莫知其名,號日山隱居。傲然不群,高絕人世。
  又曰:陶弘景,字道明,魏郡平陽人也。自號華陽隱居,常謂人曰:我心恆如懸鏡,觸物不遺。好行陰德,拯濟困窮,合施諸藥,遠近賴之。平生未嘗晝眠,看書必至半夜。好聞松風之聲,少絕肥羶。晚惟進驅音餃苔、紫菜、生薑,飲酒能至一斗而斷不醉也。
  《老氏聖紀》曰:神醫中岳仙人成公與以姚氏泓十五年七月六日仙化,門徒欲厚葬之。興忽然重起曰:道士絕累,與俗有殊,胡為哀哭厚葬。但建修齋功,此乃合太古淳真人法也。言訖而化。明日中時,有叩石室者,門人出視,見兩童子引入戶,公與欽起去,葬於鞏縣界潔素里。
  又曰:孟道養字孝元,外名援,平昌人。少時聞有法席,不問遠近,往觀聽焉。及長,性沉靜,學專為己,不求聞達。閉戶開窗,披書玩古。及入室,讀誦聲纔出口,有劉緩、戴說相造,研論窗玄理,各歎伏,以為邁絕。
  又曰:吴猛字世雲,豫章人也。性純孝,夏夜在父母側,不敢驅拂蚊蚋,恐去己而集親。年三十,邑人丁義士奉道以術傳之,鄉人隱銅為設酒,既去,酒在器中不耗。道士舒道雲病瘧此年,猛授以三皇詩使諷之,頓愈。嘗還豫章,以白羽畫江而渡。縣東有石筍,歷代未嘗開。猛往發之,多得簡牒,古字不可識。縣南有峻石,時立千仞,暖狖不能上,猛仗策登之。縣令新蔡千慶好畋獵,猛屢諫不聽。後慶大獵,四面引火烘天,而猛坐草中自若,鳥獸依附左右,火不能及。慶大駭,因是悔。王敦於坐收猛,俄失之,敦大怒。是歲敦敗。猛登廬山,見一叟坐樹下,以玉枉承甘露授猛。又有玉房金室,見數人與猛語,若舊相識,設玉膏終日。猛又乘鐵紅於廬山頂。
  又曰:錢妙真,晋陵人也。幼而好道,便欲離俗,親族逼以適人,泣涕固兔,遂居大小二茅山。後往騖口洞,手裁書并詩七章與陶隱居。
  又曰:孔靈產,會稽山陰人也。遭母憂,以孝聞。宴酌珍羞,自此而絕。饘蔬布素,志畢終身。父見過毀惻然,命具饌。靈產勉從父命,咽以成疾。父以人有天性不可移,遂不復逼。深研道幾,遍覽仙籍。宋明帝於禹穴之側立懷仙觀,詔使居之。遷太中大夫,加給事。高帝賜以鹿巾猿裘竹素之器,手詔曰:君有古人之風,賜以林下之服,登泛之日可以相存也。
  又曰:張繹字士和,吴郡人也。獎勵學徒,整肅法事,屢講眾經,理致深密,詞端華辯,當時所宗。梁武帝雅相欽賞。時陶隱居著《法檢論》,明釋老二教。繹往復討論,甚有條理,隱居嘉焉。專心道法,居貧守約,善八體書,別制雲篆。作《茅山南洞碑》,甚工。
  又曰:宋文同,字文明,吴郡人也。梁簡文時,文明以道家諸經莫不敷釋,撰《靈寶經義疏》,題日謂之通門。又作《大義》,名日《義淵》,學者宗賴,四方延請。長於著撰,訥於口辭。
  又曰:王遂起,太原人,為集真觀主。性少眠,縱外熟,猶覺人語。言論相涉,即領其辭,莫不嘆其清寤。
  又曰:晝夜不外,日月合光。
  道部八竟
  道部九
  齋戒
  《太上經》曰:思神、錄氣、習法、登階,名之為齋。
  太極真人曰:齋莫過乎靈寶,其法高妙,不宣於世。仙聖口訣,祕而不書。太一齋法,玄之又玄。
  《指教經》曰:奉道不齋戒,如無燭夜行,失道自苦耳。
  《太真科》曰:修三守一齋為本,基學道以齋戒為本。太上所重,老氏所營,仙真所賴。
  又曰:道士能日中一食,不餐穢惡。隨月齋戒,晝夜不息。不害一切,拔度蛆飛,當得至道。
  又曰:道士修經習業,以《道德》二篇為先,齋戒受之,度人濟己也。
  又曰:救解父母疾病,當齋官露臺。齋中奏子午章,苦到必感。
  又曰:玄清玉皇之道,上皇天帝授太微天帝君、三元紫精君、真陽元老君,後以付太上道君,以傳金闕李君。李君傳太靈真人南岳赤君,又紫元夫人以傳清靈王君。王君傳南岳魏夫人,夫人傳楊君,使授許長史及緣。授受者齋戒七日。
  又曰:眾真授道,先齋戒百日,或三十日,或十日。又當先告齋一日,以洗素心。三千年六傳尋上經,齋戒無如此者。行之十四年,太上迎以玉輸,登上清為上真。
  《三皇經》曰:凡齋戒,三事,以定心口身之業也。
  又曰:凡齋戒,講讀元譜大經服內文,以成其道。
  又曰:凡齋者佩服三皇內文,以成隱顯道。
  《登真隱訣》曰:道齋謂之守靜,謂齋定其心,潔靜其體,在乎澄神遣務,檢隔內外心齋者也。
  又曰:修道之人須齋戒,禮謝七世之愆。
  又曰:上清每以吉日會五真,凡修道之人,當其吉日,思存吉事心願,飛仙立德施惠,振救窮乏,此太上之事也。當須齋戒,遣諸雜念,密處靜室。
  《真誥》曰:齋戒不可雜處,必亂正道也。凡甲寅庚申之日,是尸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當齋戒不寢,遣諸可欲。凡五卯之日,常當齋戒,入室東向,心拜在神念氣,適意所陳。
  又曰:漢建安中,左慈聞句曲山在金陵,通峨眉羅浮,故渡江尋之。遂齋戒三月而登此山,乃得其門入。茅君受以三種神芝,宿啟功儀,曰:捧香仙女下衛齋戒之人。
  又曰:太極真人受太上口訣,千歲五傳,依隱書之制,齋戒五日,乃授立約。
  《珠囊》曰:凡入五岳,以甲子上旬之日沐浴,齋戒七日乃行。若名山有芝英奇藥者,奉之作素奏丹書。其文乞登仙度世飛行,上清再拜。放自鷄犬各一於石上而去,然後求芝英奇藥,所欲必獲。惡鬼老魅不敢試人,若學道不知此衛,入山多厄。
  《抱朴子》曰:家有三皇圖,必先齋戒百日,乃召致天地五岳社稷之神,後聖君命,清虛小有真人撰集上仙真錄,總名為上真正法,以慴萬邪。百年再授于人,須齋戒方得。
  《三元品經》曰:學道之本,當先修中元。齋戒之法,贖罪謝過於太真,則書名玄圖。
  《靈寶赤書》曰:元始五老諸天帝皇帝,以歲六齋之月,會於上三天靈都宮,元陽紫微之臺,集筭天元,推校運度。又云:紫微宮舊格丹書白素,齋戒百日誦之。
  《太素玉籙經》曰:齋戒存思,誦習此經。精進無息,神通智達,位為太素真人。
  《太平經》曰:真人云:人之精神常居空閑之處,不居污濁之問也。欲思還神,皆當齋戒香室中,百病自除。不齋戒則精神不肯返人也。皆上天共訴人,所以人病積多,死者不絕。《八素奔辰訣》曰:七曜五星,審識形色,見之早晚,於庭伺之。若晦冥之夕,皆於寢室存念,齋戒修行,如存奔日月之法。日中赤氣紫芒者,為曜靈九神華芒也。月中黃氣白光,八朗之芒,是為月華夜精,道人皆知。服日月之氣而吸九華靈芒,能修存奔日月之道。安妃授楊君書二卷,皆是奇法。日月之道,甚多高妙。
  《上清金闕靈書》曰:太上之吉會日者,高真集宴慶獻之日也。迴元者,太上之更始日也。甲子陰陽之首氣,月晦改度之。初萌,故為新日也。不知此日者,不得解罪除過,不得刻簡。上真當須齋戒,於是日思存吉事,此迴元訣也。
  又曰:《黃庭內景經》一名《太上琴心文》 ,又名《大帝金書扶葉》,大帝君官中盡誦此經。金簡刻書之,故日金書,又名《東華玉篇》。東華者,方諸宮名,東海青童君所居也。其中仙曹多齋戒誦詠,刻玉書之。
  又曰:《太極左真人曲素訣辭》,一名《九天鳳氣玄丘大真書》。太上授太極左真人,真人傳東海方諸宮,青童大君使傳道士宿有名應神仙真人者。佩之二十年,得見三元君齋戒青金之誓,以代盟約。
  《八道祕言》曰:欲行九真之法者,齋戒靜室,至須專寂心禱,飛仙上登紫庭。
  又曰:九天鳳氣,玄丘真書,玄都丈人,仙科授佩,齋戒三日,佩之者得仙。
  《道德經序訣》曰:尹喜知紫氣西邁,齋戒想見道真。及老子度關,授二篇經義。
  《靈書經》曰:十部妙經金字玉簡,諸天真仙齋戒,月日上詣玉京誦其文。
  《威儀經》曰:齋戒景福,度人先為,先人後己,與志玄同。一本行書日,授靈寶赤書者,必先齋戒。
  《東卿司命經》曰:先師王君昔見授太上明堂玄真上經,齋戒休根,存念日月,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此上真道也。太上玄真經先盟而後行,行之然後可聞,玉佩金璫之道耳。季偉昔長齋三年,竭誠嬋思,乃能得之。神光映身,然後受書,此真玄之道,要而不煩,吾常祕寶藏之囊肘,故以相示慎密者也。好道者欲求神山,宜先齋戒登山。昔左慈齋戒三月,拜禮靈山,竭誠三年,然後二茅君引前。
  又曰:《黃庭內景玉經》曰:扶桑太帝君命暘谷神王傳南岳夫人,授受齋戒九日。
  又曰:《三元真一經》,金闕帝君所守,東海小童以傳滑子,涓子傳蘇君,蘇君傳周君。授受齋百日,或五十日,或三十日,或七日。四十年傳一人,十人止。後聖道君命清靈小有天王修集上仙真籙總名。紫元夫人傳王君,王君傳南岳魏夫人,夫人傳楊君,楊君傳許緣,授受齋三日,或七日。鳳真之文大上授太極左真人,真人傳東海方諸君、青童君,此亦眾真相傳,授受齋三日,佩之九年,得見二元君於上清金闕。
  又曰:《太上智慧經》太上付上相。又紫元夫人傳王君,而王君傳南真南真傳楊君。今授許長史緣,授受齋戒五十日。
  又曰:太丹隱書飛真之道,存想之法也。此蓋楊君止抄一經誦,以與長史耳。亦獨九真之龍書也,未見齋戒之法,不可遵行。《真誥》有朝太素法云:受洞央旋行,太丹隱書存三元洞房者,即謂此也,但不具耳。世有周君學注洞房事,亦是抄耳。此經語而注之,為施修之法,未見真本而事旨不具。
  《名山記》曰:大茅山有小穴口,石填之,但精心齋戒,可得而遊中。茅山東亦有小穴,穴口如狗竇,劣容人入耳。愈入愈闊,外以盤石掩塞穴口,故餘小穿如杯大,使山靈守衛之。此磐石亦時開發,若勤懇齋戒尋之,得從而入,易於常洞口。好道者欲求神仙,宜預齋戒,則三茅君於句曲見之,授以要道。入洞門句曲,有五門,立志齋戒三月,尋登此門者可入矣。
  《九天經》曰:玉輔上宰齋戒建節,侍於太清。
  《法輪經》曰:仙公齋戒,未及歲年而感召天真下降冷室。
  又曰:念真齋戒,緘口慎言。
  《靈寶大戒經》曰:不受大戒,徒為長齋。
  《 四極明科經》曰:凡學上清之道,奉其宗師,入室齋戒。
  《 太上科》 曰:凡經從師受,皆真官侍衛,須齋戒講誦。
  《雌一五老經》曰:長修善行,日中乃飯,齋戒亡一年,乃得受《太洞真經》。
  《 太上丹簡墨籙》曰:道之去聖日已遠矣,傳寫科戒謬誤者眾。若有所疑,師不能解者,可齋戒一月,求靈應之審。靈仙感降,報語於人。
  《傳授經》曰:齋者,簡素為上,神先映身。
  《集仙錄》曰:崑崙玄圃見正一真人,勤苦齋戒,讀經崇道。
  《太宵琅書》曰:立三本書,一為長鎮,一為供齋,一為研習者。常自隨所住室中,別置格上,躬自出入,勿使委非。其所寫經之時,須先齋戒。經中有圖,圖或別卷,各有侍官典圖。真吏請問經,曰:道不存師,齋誦無感。
  《玉佩金璫經》曰:眾真登太瓊臺,齋戒三月。
  《崆峒經》曰:太上道君齋戒於西那玉國羅浮之岳。
  又曰:青精□□方太極真人傳王君。授受之際,齋戒十日。二千六百年傳十人,蕾買牙玉方王君傳南岳魏夫人,齋戒五日,服之可以絕穀,去尸虫。王君遊觀天下,詣龜山,齋三月。又齋戒三年,詣太素。還西城,又齋三月。受書周君,少遇中央黃老君遊丹城,乞長生度世之道。授以上真之道,乃還,登常山石室中,齋戒念慮,久歷歲時,後仙去。
  《道學傳》曰:左敦字尚隱,蕾買陽人。雲陽山即茅山也。敦所居山舍西十五里,有一石室,西南二里,復有一石室,皆容數十人。西南室父老傳云:有銅牛出,皆銅蚓銅卷,相傳號為銅室,曲入至深,立北通演池,而洞崑崙。每三元齋戒之日,敦往二室祈鑄,皆髻佛真形。
  又日:陸修靜,字元德,吴興人。太始七年,率眾建三元露齋。
  《太真上倉元上錄經》曰:凡有生之域,清少濁多,穢障相纏。行善不立,邪氣來侵,強魔守試。上學之人,齋戒存思,禁隔囂塵。非類之物,唐突去來,皆是穢濁。當擇日齋戒,佩破淹之符,以昇玉清。
  道部九竟
  道部十
  養生
  《太平經》曰:養生之道,安身養氣,不欲喜怒也。人無憂,故自壽也。
  又曰:一者數之始也,生之道也,元氣所起也,天之大綱也,故守而思一也。子欲養老守一最壽,平氣徐外,與一相守,氣若泉源,其身何咎。是謂真寶,老衰自去。
  又曰:古者三皇之時,人皆氣清,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學真道,乃復得天地之公。求道之法,靜為基先,心神已明,與道為一,開蒙洞白,類如晝日。不學其道,若處暗室而迷方也。故聖賢遑駭。
  《太上經》曰:守一則諦定心源,守靜則存神忘形,定氣通無,道成真降。
  《三元真一經》曰:體百神者,耳為帝君之窗門,目者太一之日月,鼻者三元之丘山,口者絳宮之朱淵,眉者白元之華蓋,髮者明堂之林精,舌者元英之龍轅,齒者胃宮之威力,手者膽神之外援,足者腎元之靈關,陰極者洞房之真機也。
  又曰:涓子授蘇林守三真一之道,後林復詣涓子寢靜之室,無復之矣,留一紙書置臥內,以與林也。其文曰:五斗三一,大帝所秘,精思十二年,三一見相授子書矣。但有三一長生不滅,況復守之乎?能守三一,名刊玉札,況與三一相見乎?加存洞房,為上清公;加知三元,為五帝君後。金闕帝君,所以乘景迅雲?周行十天者,皇由洞房,三元真一之道也。世之學者,皆尊守一,當令心朴神凝,體專誠感,所以百念不生,精意不散,但有三月內視注心,一神繫念,不散專氣,致和由朴之至也。得之速也,自朴散真離,華偽玄起,爭競亂生,故一不卒感,神不即應,非不欲往存之者。不專思之者不審,故起積年之功,絕有髻佛耳。三一之法,上清真書之首篇,高上之玉道,神仙之津途,眾真之妙訣。子能守一,一亦守子;子能見一,一亦見子。一須身而立,身須一而生。守一之戒,戒於不專,專復不久,久不能精,精不能固,固而不恒,則三一去矣,身為空宅。
  《五符經》曰:知一者,無一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一者至貴,無偶之號。必欲長生,三一當明;思一致飢,一與之粮;思一至渴,一與之漿。一能成陰生陽,推行寒暑。其大不可以六合隱,其小不可以毫芒兆。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存一至勤,一能通神。少飲約食,一乃留息。知一不難,難在於終。知真不為,與不知同,求之不已,登彼玉清。
  又曰:養其氣,所以全其身。
  又曰:食氣者,常有少容。
  《老子》曰: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其樞略,慎戒勿失。先損諸欲,莫令意逸。閑居靜處,精細齋室。丹書萬卷,不如守一。當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血,思慮兼忘,宜想內視,則身神並一;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道。
  又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太上真經》曰:一乃無像,求之難得,守之易失。易失由識劣,貪欲滯心戶廓然無為,惟在守一。積而未極,皆由漸升,當在三元諦識神氣,狀貌名字,出入有無,生鎮三宮,尸毒自去,聖真仙經,隨因授之。
  《八素經》曰:凡學至道,諦定其心,除患清身,知變革慮正。身清然後心定,心定則道成,道成則真降。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正化由定心,心定則識清,識清則會于道。
  又太極真人曰:古人為道也,玄寂靜神,念真存元,示漸引末,歸識源神,知而能見,見而能從,從而能習,習而能堅,堅而能成,成而不居。善人在於.天下如橐籥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以其謙虛無欲也。欲者凶害之根也,無者天地之元也。莫知其根,莫知其源。聖人者,去欲入無,以輔其身也。
  《太一洞真經》曰:兩耳名為六合之高窗也。
  又云:齊中名日受命之宮也。
  又曰:養生之道,耳目為主。雜視則目間,廣聽則耳閉。
  《裴君內傳》曰:夫求道者, 要先令目清耳聰為主也。且耳目是尋真之梯級,綜靈之門戶,得失繫之。《仙經》曰: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
  《太清真經》曰:一切含氣,莫不貴生。生為天地之大德,德莫過於長生。長生者,必其外身也,不以身害物,非惟不害而已。乃濟物忘其身,忘其身而身不忘,是為善攝生者也。真道養神,神能飛化。
  《太上三元經》曰:養生之道,必愛氣存神,不可劇語大呼,使神勞氣損。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納以和六液。
  《玄示經》曰:夫形體者,特生之具也,非所以生生也。生生乃以素朴為體,以氣為元,以神為形,· 此乃生之宮庭也。以無為育其神,舒釋玄妙之門,往來無形之問,休息於無鄰,此所謂得玄明之生源。又云:外想宜絕,內注玄真,然後長生可保。
  《妙真經》曰:道人謀生,不謀於名。胸中絕白,意無所傾。志若流水,居若空城,積守無為,乃能長生。
  《眾真戒》曰:性躁暴者, 身之劇賊,求道之散梯也。用之者真去,改之者道來。每事觸類,皆當柔遲而盡精潔之理。如此幾乎道也。神者天地之所馳也,頤神養性,行生道氣,以度難也,此乃上聖真人達識也。夫為道者當行此,以載其身。
  《太一帝君經》曰:若能常行九晨照洞房泥丸之法者,檢魂魄,制萬邪,清淨行.之,以致靈仙之氣降于寢室,所謂引三光九星,以照百神者也。
  《上清列紀》曰:胎閉靜息,內保百神,吞景咽液,飲食自然,身必壽考,可得陸仙矣。
  《太上真人祕要》曰:夫氣者神明之器,清濁之宗,處玄則天清,在人則身存, 夫生死虧盈,蓋順乎攝御之問也。
  《太洞玉經》曰:食玄根之氣者,使人體中清朗,神明八聰,身有日映,面有玉澤,服餌朝液,懸粮絕粒,道要於金醴,事妙於水玉,所謂吐納自然之太和,御九精之靈氣者也。
  《抱朴子》曰:長生之要,在乎還年之道也,延年除病其次焉。有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壯,而知還年陰丹以補腦,釆七益於長谷者,不服餌藥,亦不失一二百歲。凡傷之道有數焉:才所不達而困思之,力所不勝而張舉之,深憂重怨,悲哀喜樂,汲汲所欲,戚戚所息,寢息失時,沉醉吐嘔,飽食即臥,跳走喘息,歡呼哭泣,陰陽不交,積傷至盡,乖養性之方。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不欲甚勞,不欲多汗及多唾;奔車走馬,極目遠望,多食生玲;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凍;大寒,大熱,大風大霧,不欲冒之;五味不可偏多。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久則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外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衛;流衝營胃,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然後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後服金丹以定無窮。長生之理,盡於此矣。若有欲央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端極情,不營久生者,安可告養生之言哉。
  《登真隱訣》曰:方諸青童云:人學道亦苦,不學亦苦。二苦之始,乃同為苦之終,則異為道者,綠苦得樂,不為道者,從辛苦而已矣。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獲身至死,其苦甚矣。心腦積罪,生死不絕,其苦難說,瓦復不終其天之年老哉。此不為道之苦也。為道亦苦者,清諍存真,守玄思靈,尋師勞苦,歷試數百,用志不墮,亦苦之至也。此為道之苦,數十年中,為苦之理,乃有甚於彼得道之日,乃頓忘此苦,猶百日之飢,一朝而飽,豈復覺向者之餒乏耶?非道則不可。
  《右英真人》曰:夫內接家業以自羈,外綜王事以雜役,此亦道之不專也。夫抱道不行,猶無道也,握寶不用,猶無寶也。
  《紫微元君》 曰:疾之所生,生乎念多;邪之所兆,兆於心散。念多則事廣,事廣則累繁,浮泛莫撿,紛竟不息,內煎萬慮,外勞百役,形神弊矣,眾病安得不興?高塘重關,猶恐寇至,況常闢扉去防,自我致寇也。智以無涯傷性,心以為惡蕩真。形來在眼,聲發入聽,其為開意屬想,實有增羨。魂者正神,神貴明信;魄者邪鬼,鬼尚狂悖。飛仙之想觸見,必念慈護之情,遇物斯極,以此為心,心即道矣。
  《九華經》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磨鏡決牖,則能徹洞萬靈,眇察絕響。面者神之庭,髮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髮素,所以精氣內喪,丹津損竭。精者體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所以老隨氣落,耄已及之。
  《真誥》曰:富貴者破骨之斧鋸,載罪之舟車,適足誨愆要辱,為伐命之兵,非佳事也。是故古之高人覽罪咎之難,豫知富貴之不可享矣。遂肥遲長林,柄景名山,欲遠此跡,自求多福,保全至素者也。裴君曰:三關常調是長生之道也:口為天關,手為人關,足為地關。調則五藏安,安則無病。又存五神於體,謂兩手、兩足、頭也。頭想但青,兩手俱赤,二足常白者,則去仙近矣。昔徐季道學仙於鵠嗚山中,亦時時出市道問,忽見一人著皮褲褶,柱桃杖。季道乃拜之,因語季道曰:欲學道者,當巾天青,詠大歷,踏雙白,徊二赤。此五神之事,其語隱也,大歷三皇文也。此即太素五神事,別有經品。
  《黃老經》曰:士能遺物,乃可議生。生本無邪,為物所嬰,久久易志。志欲外無,能守以道為貴生。
  《太上太真科》曰:一在人身,鎮定三處。能守三一,動止不忘。三尸自去,九虫自消,不假藥餌,不須禁防。久視之要,守一為先,次行師教。授職隨才,依功進位,積德居尊,宣楊妙氣,開導後生。
  《三皇經》曰:天能守一,覆而不舉;地能守一,靜而能處;岳能守一,不避寒暑;海能守一,流而不還,人能守一,必得真仙。
  《昇玄經》曰:道有大法,得之立得,是謂三一之道,當有將軍吏兵,斷絕惡道。
  《上清玉皇》曰:三真者,兆一身之帝,君百神之內,始變化離合,與真洞靈,微哉難言,非仙不傳。
  《太上素靈經》曰:三一者,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是以胃池體方而受物,腦宮圓靈而適。
  《真太上》曰:真人所以貴一為真者,一而已。一之所契,元氣造化。一之變通,天地冥合。是以上一為身之天帝,中一為絳宮之丹皇,下一為黃庭之元主。而三之一,真並統身內二十四氣以授生,生立一於身。上應太微二十四氣真,真氣徊和,品物流形,玄神渾分,紫房杳冥。上一真帝之極也,中一真皇之主也,下一真王之妙也。天皇得極,故上成皇極;地皇得主,故上成正一;人皇得妙,故上成眾妙。三皇體真而守一,其真極也,得一而已。
  《集仙錄》曰:凡動作視息,飲食語言,好惡是非,人各有歲月日時,隨其所屬,以定其分,此物理之常數也。身有應敗之患,神有應散之期,命有必盡之勢。夫神在則人,神去則尸,蓋由嗜慾亂心,不能忘色味之適。夫修其道者,在適而無累,和而常通,善惡各在報應之理,毫釐無失。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人生天地問,各成其性。夫氣清者聰明賢達;氣濁者凶虐癡愍;氣剛者高嚴壯烈;氣柔者慈仁淳篤。夫明者伏其性以延命,暗者恣其欲而傷性。性者命之原,命者生之根,勉而修之,所以營生以養其性,守神以養其命。人之生也,皆由於神,神鎮則生,神斷則死。所以積氣為精,積精為神。故仙者內求,內密則道來;真者修寂,修靜則合真。神者須積感則靈通,常能守一,則仙近矣,則與天地共寄於太無中矣。又能洞靈體,無則太無,共寄於寂寥中矣。能洞寂則聽視不聞見,與道冥矣。道者靈通之至真也,術者變化之技玄也。道無形,因術以濟人;人之有靈,因修而契道。道之要者,在深簡易功。術之祕者,惟藥與氣也。上士服之,升為仙官!中士服之,柄集崑崙;下士服之,長生人問。於是太一元君述還丹金液之要行於世。
  又曰:木公金母者,二氣之祖宗,陰陽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氣成真,與道合體,且氣之彌綸天地,經營動植在人。為人在物,為物發大,蘊散無窮。性發乎天而命成乎人。立之者,天行之者。道玄老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將自復,復謂歸于道而常存也。長久之要者,天保其玄,地守其物,人養其氣。
  又曰:商王聞彭祖有道,拜為大夫。每稱疾閑居,不預政事。服雲母粉,麋鹿角水挂。常有少容,性深靜,不自言有道。王詣問,莫之告。王於掖庭立華屋紫閣,使祖居之。問延年益壽之道,答曰:欲登天上補仙官者,當服元君太一金丹。此道至大,其次當愛精養神,服食草藥,可以長生;其次陰陽運氣,導養屈伸,使百節氣行,關機無滯。此可以無使病所侵。思神念真,坐忌鍊液,皆可以令人長壽。若訴流補腦之要,此甚難行。有懷棘履刃之危,又非王之所為也。吾所聞淺薄,道止於此,不足宣傳人生於世,但養之得宜,可至百餘歲。不及此者,是皆傷之也。大醉、大喜、大怒、大溫、大寒、大勞、大極,皆傷也。至樂至憂,至畏至怖,至撓至躁,至奢至淫,皆傷也;甚飢甚渴,甚思甚慮,皆傷也;久坐、久立、久外、久行,皆傷也。寒溫得節,飢飽適宜,無思無為,惟清惟靜,此可與言修身耳。已得其壽,復養之得宜,則宜長壽,但要莫傷也。冬溫夏凍,不失四時之和者,所以適身也。美色曼態,不至思欲之感者,所以通神也。車服威儀,知足不求者,所以一其志也。八音五色,不至耽溺者,所以導心也。凡此之物,本以養人,人之不能斟酌得中,反以為患。故聖賢垂戒,懼下才溺之流遁,忘返用之失所。故修道之士,皆令禁之,欲以檢制之易也,亦由水火用之過當,反為害耳。人不知經脈損,血氣不足,內理空疏,髓腦不實,體已先病,故為外物所犯,因風寒酒慾以發之。若本充實,豈有病邪。凡遠思羨願傷人也,憂恚悲哀,人情過樂,忿怒不解,汲汲所愛,戚戚所患,寒溫失節,陰陽不交,皆所傷也。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以導養神氣使人不失其和。天地晝離而夜合,一歲三百六十交,故四時均而萬物生,生成不知窮極,所以天不失其動,地不失其和,物不失其生而能長久也。人不能法天地而有常,減衣絕食,自取死病,愚之甚也。去此修攝節宣之,外則有服元和之氣得其道則邪不能入,此理身之本也。其餘含景思神,歷藏導引,吞餌服御之事千七百餘條。及四時首月,責己謝過,臥起早晏之法,可以教初學之士引進向善之門,漸正其心而徐息其罪咎,非便能致人得道也。若血脈枯竭,神氣凋敗,豈鬼神念真而能守之,固未知其益矣。此由凡人為道而求其末,不務其本也。
  又日:內不養神,外勞其形,元精漸虜,神氣困竭。而晝夜服勤,讀誦經訣,此亦無益也。諸經萬三千,首皆示以始涉之門庭耳。商王具受諸要,行彭祖之亦壽,但不能戒其淫慾耳。
  《集仙籙》曰:女凡者,陳市上酒婦也。作酒美,有仙人過其家飲酒,即以素書五卷貫酒。凡開視之,乃仙方養性長生之術也。凡私寫其要訣,依而修之三年,顏色更少。數歲,貫酒仙人復來,笑謂之曰:盜道無師,有翅不飛。女凡隨仙人去,不知所之。
  又曰:太陽女失翼得吐納之道,事絕洞子李脩。脩著書四十篇,名日《道源》。常行之,道以柔勝剛,弱制強,如臨深履危,御奔乘朽,差之毫釐,喪爾之策,勤而行之,可以長壽。
  又曰:太陰女盧金學道未成,當道沽酒,密訪其師。會客過,使問客土數為歲,但南三北五束九西北中耳。一還報曰:客大賢者,至得道人也。我始問一知五矣。遂問長生之道,得補導之要,蒸丹之方。
  又曰:太玄女顓和常曰:人之處世,一失不可復得,一死不可復生,屍壽限之促,非修道不可延也。遂洗心求道,而得其術。
  道部十竟
  道部十一
  服餌上
  《神農經》曰: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又云:餌五芝丹砂曾青雲母太一禹餘粮,各以單服,令人長生。中藥養性,下藥除病。此上聖之至言,方術之實錄也。仙藥之上者丹砂,次者黃金、白銀、眾芝、五玉、五雲、明珠也。黃精與術,餌之卻粒。或遇凶年,可以絕粒,謂之米脯。
  《四極明科》曰:上清金液丹經九鼎神圖太一九轉大丹等,凡一百四十卷。
  《 五符經》 曰:胡麻本生大宛,又名巨勝,服之不息,與世長存。五穀之長也,服之可以知萬物,通神明。
  又曰:真人謂黃精獲天地之淳精,依山寄居神化者也。天仙名此為戊己芝。
  《玉訣經》曰:元始五常氣以陽光道之大忌,仙法之所嫉也。莫若知而不為,為而不敢散,此仙之要道,生生之本業也。欲得延年,當吞日華。食物多飲,慎便臥多,則生病。臥則蕩心,心蕩則失性,病生則藥不行,學道者慎此。
  劉向《列仙傳》曰:務光,夏時人,好琴服蒲韭根。又彭祖多服水桂雲母。中岳人蘇林字子玄,本衛人,靈公末年,師仇公,教以服氣之法。又尹喜之長沙,服巨勝實。
  又曰:劉奉林,周時人也。學道嵩高山,積年,後之委羽山,能閉氣三日不息,但服黃連已。及千歲,不能有所役使。
  又曰:董威輩,不知何許人,晋武帝末在洛陽白社中,藍縷不蔽,怛吞一石子,終日不食。
  《南岳魏夫人內傳》曰:夫人名華存字賢安,任城人也。晉成帝時,服金屑得道。
  《太元真人茅盈內傳》曰:金闕聖君命太極真人使正一玄玉郎王忠鮑丘
  等與茅盈四節燕胎、流明、神芝、長躍雙飛、夜光洞草,使拜而食之。佩璽服衣正冠,北首帶符握鈴畢,四使者告盈曰:食太極四節隱芝者,位為真卿;食金闕燕胎玉芝者,位為司命;食東宮流明金英者,位為司祿;食長躍雙飛者,位為真伯;食夜光洞草者,位為主總左右御史之任。子今盡食之矣,壽畢天地,位當為司命上真東岳卿,君都統吴越之神仙。
  《真人周君內傳》曰:紫陽真人周義山,字季通,汝陰人也。漢丞相勃七世孫,父浚官至陳留內史。君年十六,隨浚在郡,為人沉重,喜怒不形。好獨坐靜處,精思微密,常以平日一出日之初面東,嗽日服氣,旦旦如此。
  《真誥》曰:衡山張正禮漢末受西城君虹景神丹方,患丹砂難得,去廣州為道士,仙去颼室為上仙。
  又曰:張玄賓,定襄人也,魏武帝時曾舉茂才。歸鄉里,師事西河薊公,受服餌木方。後遇真人樊子明於少室,授以遁變隱景之道。昔在天柱山,今來華陽內為理禁伯。
  又日:廬江潜山中有學道者鄭景世、張重華,並以晉初受仙人孟德然口訣,以入山行守五藏含日法,兼服胡麻,又服玄丹。
  又曰:平仲節,河東人也,劉聰亂中夏,仲節度江入括蒼山,體有真氣,服餌仙去。
  又曰:趙廣信,陽城人,魏末渡江入刻小白山,受李法服氣,又受左君守玄中之道。如此積年,或賣藥人問,多來都下,市丹砂作九華丹,仙去。
  又曰:虞翁生,會稽人也,受仙人介君食日精法。吴 時來隱狼伍山,兼行雲氣迴形之道,精思積久,仙去。
  又曰:朱孺子,吴末入赤水山中,服菊華及木。後遇西歸子從乞度世西歸,子授以要言,仙去。
  又曰:明星王女者居華山,服玉漿,山中頂上有石龜,其廣數畝,高且三仞。其側有梯,磴達龜背,見玉女祠前有五石,日號曰玉女洗頭盆。其中水碧綠澄澈,雨不加溢,旱不減耗。內有玉女馬一疋。
  又曰:華陰山中有學道者尹受子、張石生、李方回,並晋武帝時人。受仙人管成子蒸丹餌木法,又授蘇門周壽陵服丹霞之法。
  又曰:范幼沖,遼西人,恒服三氣法,青白赤氣各如綖。服之十年,遂得仙。此高元君太素內景法,日一旦為之,視日益佳。其法簡,其事驗。
  又曰:姜伯真在大橫山服石腦。石腦如石小班,色而軟。又大茅山東亦有形狀,員小如曾青,而色似鐘乳。繁陽子昔亦服此。
  《裴君內傳》曰:佛面道人支子元,裴君授以長生內術。又云:尋藥之與存思;雖致道同津,而關源異緒。服藥所以保形,形康則神安。存思所以安神,神通則形保,二理乃成,相資而有。
  《道學傳》曰:許邁,字叔玄,少名映,後改名遠遊,與王羲之父子為世外之交。羲之亦辭榮養生,每造遠,彌日忘歸。詩書往復,多論服餌。
  又曰:上清左卿黃觀子學道,服金丹,讀大洞經得道。東府左卿白玉生有煮石方,文德石仙監張叔隱受青精方。太清右公李抱祖,岷山人,受青精鎚飾方。
  葛洪《神仙傳》曰:劉京從郡鄲張君受餌雲丸。
  又曰:封君達,隴西人,入烏鼠山服餌,年百餘歲,常乘青牛。
  又曰:衛叔卿,中山人也,服雲母。
  又曰:孔元,許昌人,常服松脂伏苓。
  又曰:焦先,字孝然,河東人也。常食白石以分人,熟如煮芋。
  又曰:靈壽光,扶風人,年七十餘乃得未央丸方,服之,年二百餘歲不老。
  又曰:中候上仙范邈,字度世,舊名冰。服虹景丹得道,撰《魏夫人傳》。
  又曰:清虛真人王褒,字子登,前漢安國侯王陵七世孫,主仙道君以雲碧陽水晨飛丹腴二斗賜褒,服之視見甚遠,坐在立亡,役使群神。
  道部十一竟
  道部十二
  服餌中
  《真誥》曰:七月十五日夜,清虛真人與許玉斧言曰:五公石腴,彼體所便,急宜服之,可以少顏,木散除疾,是示所宜。次服□□兼穀,勿違。
  又曰:明大洞,為仙卿;服金丹,為大夫;服眾芝,為御史。若得太極隱芝服之,便為左仙公。
  又曰:性幾乎道,用之真來。紫陽真人云:可令許玉斧數沐浴,濯其水疾之氣,消其積考之瑕,此致真之階也。學養生之道不可泣淚,涕唾所損甚多。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納咽味以和六液。
  又曰:昔漢成帝獵於終南山中,見一人無衣,身生毛,飛騰不可及。乃圍得之,問之,乃秦宮人。說秦王子嬰朝道之事,因宮室燒燔,驚走入山,飢無所食,垂當餓死。有一老人令食松葉松實。其獵者將歸,以穀食之,歐吐累日乃安。一年餘死,向不為人獲,即仙矣。
  又曰:龍述,字伯高,京兆人也。後漢從仙人刀道林受胎氣之法。又受□□方,託形醉亡隱處。
  又曰:武當山道士戴孟者,本姓燕名濟,字仲微,漢明帝時人也。少修道德,不仕,入華山,餌芝木、黃精、雲母、丹砂,受法於清靈真人王君,得長生之道。又裴真人授以玉佩金璫經并石精金光符。
  又曰:食草木之藥,不知行氣導引,服藥無益也。終不得道。若志之感靈所存必至者,亦不須草藥之益也。若但知行氣,不知神丹之法,亦不仙也。若得金液神丹,不須他術也。若大洞真經,不須得金丹之道而仙也。人生有骨籙,必有篤志,道使之然。故不學而仙,道自來也。過此以下,皆須篤志。
  又曰:東海玉華妃青童君之妹降授張微子服霧之法。
  又曰:栢成納氣,腸胃三腐。
  《三五順行經》曰:廣平真人頂負圓光,執華幡於上帝前,問修鍊之法。
  又曰:羅江大霍山洞臺中有五色隱芝,華陽山亦有五種夜光芝,良常山有螢火芝,其實似草,其在地如螢狀,大如豆,如紫華,夜視有光。得食之者心明,可夜書計。得食四十七枚者壽。
  又曰:包山中有白芝,又有隱泉,其色紫。華陽雷平山有田公泉,且玉沙之流津,用以洗衣佳。
  又曰:服九靈日月華者,得降太極之家玄真之法也。
  又曰:郎宗字仲綏,北海安丘人;少士宦,後漢時人也,為吴令,學精道衛,占候風氣。後一旦有暴風庭起,占知洛陽大火,燒長夏門。遣人往參問,果示。朝廷聞之,以博士徵宗。宗耻以占術就徵,夜解印綬,負岌遁去。居華山下,服胡麻得道,今在洞中。
  又曰:傅禮和,漢桓帝外孫傅建安也。常服五星氣,得道,為含真臺主。
  《抱朴子》曰:餘祖鴻臚少時嘗為臨抗令,云此縣有民家皆壽考。後徙去,子孫轉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又累世眉壽。疑其井水殊赤,乃試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况餌丹砂
  者乎!
  又曰:上黨趙瞿者,病癩歷年,眾治之不愈。垂死,其家興載奔之,賚糧送置山谷中。瞿自怨不幸,晝夜悲歎,涕泣你月。有仙人行過穴口,見而哀之,具問訊,瞿知異人,乃叩頭自陳乞哀。於是仙人以囊藥賜之,教其服法。瞿服以病愈,顏色豐悅,肌膚玉澤。仙人又過視之。瞿謝之,乞其方。仙人告曰:此松脂耳。此山中多,汝鍊之,可以長生。瞿乃歸家,家甚駭,問得愈狀。瞿年百七十歲,齒髮豪健,在人問一一百餘年,入抱犢山去。
  又曰: 要於長生去留,各從所好耳。服還丹金液之後,若且欲世問者,但服其半。若求仙去,當盡服之。昔安期先生、龍眉寧公、修羊公、陰長生皆服金丹半劑者也。其止人問,或近千年,然後去耳。
  又曰:按《玉鈐經》中篇云:立功為上,除過次之。為道者,以救人危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也。行惡事大者奪紀,小過奪筭。積善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餘覽養生之書,莫不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蓋仙道之極也。昔左慈字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積久,乃神人授以金丹仙經。會漢末大亂,不遑修鍊,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從祖仙公。又從元放受之。凡授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金液經一卷。予師鄭君者,仙公之弟子也。又於從祖受之,而家貧無用買藥,予親事之。灑掃積久,乃於馬跡山中立壇盟受之,并具諸口訣之不書者。江東先無此書,出於左慈。慈授從祖仙公,仙公授鄭君,鄭君授予。故它道士了無知者。此益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
  復有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元君
  者,老子師也。太清觀天經有十篇云。其上七篇不可以教,授其下三篇世無足傳,當沉之三泉也。下三篇者,正是丹經。其經曰:上士得道,昇為天官;中士得道,柄集崑崙;下士得道,長生世問。近後漢末新野陰君合此太清丹,其才有才氣,著詩及丹經讚序,言初學道,隨師本末列,已所知識之。光丹與九轉異法,又有岷山丹法。道士張盍踏精思於岷山石室中,得此方
  也。至於諸丹法各別也。金液者,太一所服而仙者也。
  又曰: 長生制在大藥,非祠醮之所定也。秦漢二代,大興祈檮,所祭太一五帝陳寶八神之屬,動費億萬,絕無所益,况疋夫無德,欲以三牲妄祝以祈延年,惑亦甚矣。
  又曰:合金丹之大藥,鍊八石之氣英者,尤忌凡俗聞見,則仙物不成。或云:上士得道於軍旅,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此謂仙藥已成,未欲輕舉,雖三軍兵刃不能傷,都市凶禍不能加。下士未及於此,故上山林耳。· 古之道士,飛鍊神藥,必入名山。又按入山經可以精思,修餌其藥,有太華、恒霍、嵩少、太白、終南、女凡、地肺、王屋、抱犢、安丘、衡灊青城、峨媚、蕾買台、羅浮、陽駕、黃金、大小天臺、蓋竹、括蒼、四望山,皆是正神在其中。其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水,不但中以合藥也。若有道者登之,則此山之神必助之為福。其藥必成若不登此諸山者,海中大島嶼亦可合藥。
  又曰:餘師鄭君年出八十,先鬢髮班白,數年問復黑。又顏色豐澤,能引強弩,日行數百里,飲酒二斗不醉,上山又體力輕便,年少追之不及。飲食與凡人無異又不見其絕穀。餘問先生隨之弟子黃章,言鄭君常從豫章還於浦中,連值大風,遇盜。君推根以給諸人,己不復食,五十日亦不飢。又不見其所施為,不知以何事也。燈下細書過少年。性解音律,閑夜鼓琴,侍坐
  數人,口答咨聞,其言不輟,響,而耳益料聽左右操弦者,數譴長短,無毫氅得逃。餘晚為鄭君門人,請見方書,告餘曰:要道不過尺素,上足以度世。
  又曰:君所知者,雖多而未精,又意存於外,學不能專一,未可以經探涉遠耳。自當以佳書相示也,久許漸得見。短書縑素所寫者,積年之中,合集所見,當出二百許卷經,不可頓得了也。
  又曰:語餘曰:新書卷卷有佳事,但當校其精粗,擇所施行。若金丹一成,此書等一切不用也。亦或當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從淺始,以勸進學者,無所希准階由也。鄭君亦不肯悉令人寫其書,皆當訣其意,雖久借之,然莫有敢盜寫一字者也。鄭君本大儒,晚而好道,由以《禮記》、《尚書》教授,不絕其體。望高亮風,格方整接,見者肅然。每咨問,怛待其溫顏,不敢輕脫也。門人五十餘人,惟餘見受《金丹之經》及《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不得一觀此書首題者。
  《集仙錄》曰:夫茂實者,翹春之明珠也;巨勝者,玄秋之沉靈也;丹棗者,盛陽之雲芝也;伏苓者,絳神之伏胎也。五華含烟,三氣陶精調安,六氣養魄護神。
  又曰:太玄玉女者,帝少吴時人也。居蜀之長松山,修長生之道,遇山中人授以八天隱文,使之修佩,謂曰:修道之要,以無為為本。八天之書,真無為也,而道自成。然而琅玕曲晨之液,八瓊九華之丹,使鍊而餌之,即太極所祕,可以入侍帝宸,下覽萬化,授九華方,於江上鍊丹。江畔有金砂泉,是其遺跡。
  又曰:高辛時有仙人展上公常說,昔在華陽下食白李異美,憶之未久,而忽已三千年矣。
  又曰:李脫居蜀金堂山龍橋峰下修道,蜀人歷代見之,約其來往八百餘年,因號日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時來居廣漢,柄玄山,合九華丹成。去遊五岳十二洞,二百餘年於海上,遇紫陽君授水玉之道。又來龍橋峰,作金鼎鍊九丹,丹成。三於此山學道,故世號此山為三學山,亦號為柄賢山
  又曰:南陽文氏說其先祖漢末大亂,逃壺山中,飢困殆絕。有一人教食木,遂不飢。十年來歸鄉里,顏色更少。身輕欲飛,履險不倦,行冰雪內,了不知寒。木,一名山薊,一名山精。
  又曰:薛女真者,不知何許人也。晋室亂離,人多柄寓林藪,服餌避世。因居衡山。尋真臺外,出行常有黃烏、白猿、白豹隨之,不知所修何道。
  又曰:玉姜者,毛女也。居華山,自言秦人。始學食松葉,不飢寒。止巖中,其行如飛。今號其處為毛女峰。
  又曰:涓子,齊人,子餌木,著三才經。淮南王劉安得其文,不解其旨。又著琴書三篇,甚有條理。
  又曰:張微子,漢昭帝時將作大匠張慶女也。微子好道,常服霧氣。自云霧是山澤水火之精,金石之盈氣,久服之則能散形入空,與雲氣合體。微子自言受此法於束海東華玉妃淳文期,青童君妹也。微子亦以此霧法教諸學者。 
  《九真華妃》曰:日者霞之實,霞者日之精。人惟聞服日實之法,未見其知霞之精也。夫餐霞之經甚祕,致霞之道甚易。此謂體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
  道部十二竟
  道部十三
  服餌下
  《登真隱訣》曰:太極真人昔以神方一首傳長里先生。先生姓薛,自號長里,周武王時人也。先生以傳西域總真王君,即金闕聖君之上宰也。按□飯方受西梁真人所傳,時在大宛北谷。今長里傳九轉,乃周初間,是為受服□飯,三四百年後乃合此丹。蓋司命劍經序也。總真王君傳太元真人,即東卿司命茅大君也。以漢武帝天漢三年受之,時年四十八。後又以付二弟,并各賜成丹一劑。司命既傳二弟而不載於此,當以王命君使付,非正次傳授也。自二君以後,惟定籙與楊君使示許長史并緣,乃至於今。故漢晋之世,諸學道人各六合服金液昇仙,無言九轉,則此真人方下授以來,未有營敢宣之約敢不敢也前盟,則金龍玉魚後代止布帛而已。違盟負信,三祖獲考於水官,謂妄傳非人也。傳授須齋盟,用金玉偃環,以代剪髮歃血之誓也。欲合九轉,先作神釜,當用滎陽長沙豫章土釜,謂瓦釜也。昔黃帝火九鼎於刻山,太清中經亦有九鼎丹法即是。丹釜從來咸呼為鼎,用穀糠燒之,當在名山探僻處,臨水上作鼇屋,屋長四丈廣一一丈,開南東西三戶。先齋戒百日,乃泥作神釜。釜成搗藥。令計至九月九日,平旦發火。按合諸丹,無用年歲好惡,惟日月中有期限及吉凶。琅玕以四月七月十二月中旬問發火,曲晨以五月中起火,太清九丹起火。雖無定月,而云作六一五月七月九月為佳。自齋以始,便斷絕人事,令待丹成也。合丹可將同志及有心者四五人耳。皆當同齋。戒齋起日,先投玄酒五斛於所止之流水中。若地無流水,當作好井,亦投酒於井中,以鎮地氣。令齋者皆飲食此水也。合丹法又令以青石亟盛好龍骨十斤,沉於東流水中,名曰青龍液。飲食之,以通水靈也。取東海左顧牡蠣,吴郡白石脂雲母屑,蚯蚓土滑石礬,凡六物等分,太極真人以太上天帝君鎮生五藏上經,刻于太極紫微玄琳殿東殿墉上。此乃上清八龍大書,非世之學者可得悟了也。南岳赤松子受而服之,求其注釋於太極真人。
  又青童君云:五公之腴,鎮生五藏,鍊白易軀,可以少顏色。須齋戒泥鼇修鍊也。云腴之味香甘異美,強血補骨,守氣凝液,鎮生五藏,長養魂魄,真上藥也。真人云:此愈於鍊八石餌雲母也。真人鍊形於太陽,易邈於三官者。此之謂也。
  又曰:太極真人青精□飯方。按《彭祖傳》云:大宛有青精先生,能一日九食,亦能終歲不飢,即是此矣。真上仙之妙方,斷穀之奇靈也。清虛真人說霍山中有學道者鄧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飯吞日景之法,能夜中書。又仙人龍伯高受服青她方,醉亡隱處方臺。又定錄君命告掾云:次服她飯,兼穀勿違,益髓除患,肌膚充肥。又掾書告長史覓米藥來山染作飯,恐草燥。又長史與大掾書,令餉小緣白米,是染作飯。凡此六事,有書者也。太極真人青精十石□飯,上仙靈方,王君注解其後。大書者是太素本經及西梁口訣,墨注者是清虛王君所釋,南岳魏夫人敷撰而使司命楊君書之。五真共成一法,足稱靈妙矣。
  《上元寶經》曰:子食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此之謂也。此太素所傳,太極所撰,上真靈仙之至要,不同餘術也。服□飯,百害不能傷,疾疫不能干,去諸思念,絕滅三尸,耳目聰明,行步輕捷,能隱化遁變,長服益壽。茅司命大君語二弟云:宜服四扇散。昔黃帝授風后,卻老還少之道也。我昔授之於高丘先生,今以相付耳。又語小弟保命君曰:卿宜服
  王母四童散,此反嬰之祕道也。體中少損,宜服此方,以補腦耳。按小茅君服時已一百二十歲也。夫此二方,皆妙法也,當齋戒修制。
  又曰:裴君受支子元服食狹苓之法。焦山蔣山人所傳,能長生久視,修合之際,須謹密齋戒。裴君又受支子元胡麻之法,蔣先生惟服此二方,位為仙真。此二方書與世少異一裴君所祕用者,驗而有實。凡服狹苓胡麻之方甚眾,此法既真人所經,用真人手所書記,必當最神勝於諸法。若能常服,仙道可期。但患人服未覺甚益,便不服之。故少有尅終之效。若體先不虛損,及年少之時,當服伏苓。若年三十歲,當服胡麻。蔣先生曰:此二方是大有之要法,長生神仙之祕寶也。大有者,謂委羽山洞天大有官中之書法,彼人當有服之者。《寶玄經》雲:伏苓治少,胡麻治老,合以齋戒,服以朝早,卉醴華腴,密也百卉之花以成腴醴。五公謂為卉濛華萸。火精水寶火精,伏苓也,性熱而合火,伏苓則其精矣。水寶,胡麻也,性玲色黑而含津澤,故謂之水寶。和以為一,還精歸寶。此之謂也。裴君以年少時所用,故服伏苓也。清虛真人年十二便受此方,于時未必虧損,所以云服伏苓,夜視有光也。二方伺耳,皆長年之奇方也。若合二物倍用密共煎搗為丸乃佳。按青精方伏苓禁食酸,此專用伏苓,不必禁酸味。
  又曰:清虛王真人授南岳魏夫人穀仙甘草丸方,魏夫人少多病疾,王君於脩武縣中告夫人曰:學道者當去病,先令五藏充盈,耳月聰明,乃可存思服御耳。按王君初降真之時,是晋元康九年冬於汲郡脩武縣察內。夫人時應年四十八也。夫人按而服之,及隱影去世之時,年八十三歲也。此晋成帝咸和八年甲午歲,則夫人從服藥已來三十五年矣。其間或不必常相續也,了無復他患。先疹都愈,髮不白,齒不落,耳目聰明,常月中書道家章符。夫人既為女官祭酒,故猶以章符示跡耳。存思入室,動百日數十日,了不覺勞。既在俗世,家事相亂,欲修齋研誦,便託以入室也。食飲通快,四體充盈,即甘草丸之驗也,謂之穀仙方。脾胃既和則能食而不害,膚充而精察,起居調節,無澀利之患矣。食穀而得仙,故謂之穀仙也。此本九宮右真公郭少金撰集此方,諸宮久已有之。至郭氏更撰集,次第序說所治耳,猶如青精乃太素之法,而今謂太極真人也。學仙道者,宜先服之。昔少金以此方授介象,又授劉根、張陵等數十人,亦稱此丸為少金丸。宜齋戒修合,並無毒無所禁食,一年大益,無責旦夕之效也。俗人亦皆可服之。
  又曰:雲芝英不擇日而修,合治三尸,伏疾服食一劑,則穀虫死,則三尸枯。若道士固食穀者,乃宜服也。穀虫既滅,使人食穀而無病,過飽而不傷。去尸虫之藥甚多,莫出於此。昔修羊公、稷丘子,東方朔、崔文子、商丘子,但服此藥以協穀而皆得仙也。漢景帝及武帝求索東方朔、脩羊公祕方,終不傳。
  又曰:北海公涓子,名姓不顯,青童君弟子蘇林之師也。少餌木黃精,授守一玄丹之道,在世二千八百年。玄洲上卿蘇林字子玄,涓子弟子也。同紫陽之師,濮陽曲水人,年二十餘。辭家學道,後授三元真一,遊變人問。
  又曰:太清正一真人張道陵,沛國人,本大儒。漢延光四年始學道,至漢末於烏鴿山仙官來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教,施化領民之法,號天師。即《真誥》云奉張道陵正一平氣者是也。天師靈寶伍符序及太清金液丹序並佳筆,別有傳已行於世。
  又曰:服五石者亦能一日九食,百關流淳,亦能終歲不飢,還老反嬰。遇食則食,不食亦平,真上仙之妙方,斷穀之奇靈也。陶隱居注云:雖一日九食,而吸饗流變,不為滓,終歲不飯而容色更鮮。又云:吸引之易感,無貴於七曜;修行之早成,不過於九道;保守之堅固,莫瑜於鎮生;衛用之急防,無起於渾神;藥石之速效,豈勝於青精;祈拜之感,孰賢於朝謝也。
  又曰:服五石鎮,五藏不壞。
  又曰:九苞鳳腦,太極隱芝,丹鑪金液,紫華虹英,太清九轉,五雲之漿,東瀛白香,滄浪青錢,高丘餘精,積石飛田,能使人壽考。琴高先生受鎮益命之道,又行補腦反丹之法。
  《寶劍上終》曰:太極曲晨八景丸服之,能飛行太虛。
  又曰:太虛真人服四極雲牙也。
  又曰:飛龍雲腴方鍊五石之華膏,身有玉光,能夜書。此藥愈於八石之餌。
  又曰:服日月之華者,欲得桓食竹笋。竹笋者,日華之胎也。一名太明。又欲桓食松葉。松者木之秀也,欲服日月,當食此物氣以感運也。
  太虛真人云:松柏者,木之秀。
  又曰:真人抱五方元晨之暉,食九霞之精注曰:謂清晨之元氣,始暉之霞精曰陽數九謂之九霞。本文云神光內耀朱華外陳。
  《太上黃素經》曰:凡道士臨食常上饗太和。
  《太平經》曰:青童君採飛根吞日景。《空洞靈章》云:朝餐五雲氣,夕嗡三晨光。又云:食黃琬紫真之飴。
  《真誥》日:崑崙有絳山石髓玉樹之實。
  又曰:上清金闕靈書紫文採服陰華吞月精之法,昔授之於大微天帝君,一名黃氣陽精藏天隱月之經也。
  又曰:諸為道者,酒肉最為大忌。酒之為物,能使人識慮昏迷,性懷亂僻。案諸藥中,惟口口四童丸云用酒,亦可以水。又木丸以酒和煎之,其餘不云酒服餌。
  又曰:後漢左慈就司命乞丹砂,得十二斤,以合九華丹。
  又曰:治明期與後漢末人張正禮,在衡山中受服王君虹景丹,積三十餘年。
  又曰:趙廣信,陽城人也。魏末來刻山,受服氣法,守玄中之道。後服九華丹。
  又曰:朱孺子,吴末人,入赤水山服菊花餌木,又受西歸子入室存泥丸法三十三章。
  又曰:鄭景世與張重華俱晉初人也,在灣山受行守五藏含日法,服胡麻及玄丹。
  又曰:馬明生,臨淄人。為縣吏,逐賊被傷。太真夫人以靈元救得。差後師安期生受服太清丹。
  又曰:王玄甫,沛人,與鄧伯元俱在霍山,受服青精石飯吞日丹景之法。
  又曰:《黃山訣》云:養性服食藥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道士自不可食。
  《列仙傳》曰:赤將子舉者,黃帝時人。不食五穀而食百草華。
  又曰:天仙偓佺者,槐山採藥人也。好食松實,體生毛,目方,能飛行及走馬。
  又曰:務光夏時人,耳長七寸,好琴,服蒲韭根。
  又曰:涓子齊人,好餌木,著天地之經三十八篇。後釣於澤,得符鯉中,隱岩山,能致風雨。吉伯陽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也。其《琴心》三篇有旨焉。
  又曰:劉景,前漢時人也,從那鄂張君受餌雲母,知其吉凶。
  《抱朴子》曰:修道餌藥及隱居入山,不得入小。法者多遇害,萬物之老者悉能為怪,常試人耳。惟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已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或有來試人者,則當顧視鏡中,是列仙山神者如人形。是鳥獸邪鬼亦見。昔人有於蜀雲臺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黃練單衣葛巾至其前。於是人顧鏡中,乃鹿也。因叱而成鹿徑去。又林慮山下有一亭,每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十數人,衣或白或黑,或婦人男子。後那伯夷過宿,明燭而坐。夜半果見,密以鏡照之,乃草犬也。伯夷乃執燭起,詐誤以燭燼落其衣,聞燎毛,遂以刀刺殺一犬,餘駭去。每入山,須擇吉日。
  《抱朴子》曰:天地之情狀,陰陽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難詳也,吾亦不必謂之有,又亦不敢保其無,然黃帝呂望皆所信伏,近代嚴君平、司馬遷皆所據用而經傳有歷剛日吉日有自來矣。王者丘太史官封拜置,丘有事宗廟社稷郊祀天地皆擇其日也。
  按《 玉鈴經》 云:欲入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祕木而不為人委曲說其事也。
  道部十三竟
  道部十四
  仙經上
  《仙經》曰:九轉丹、金液經、守一訣皆在崑崙五城內,藏以玉函,書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
  《抱朴子》曰:餘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岳真形圖。古者仙官志人尊祕,此道非有仙名者不授也。受之,四十年一傳。傳之訣朱而盟,委信為約。諸名山五岳,皆以此書,但藏於石室幽隱之地。應得道者入山,精誠思之,則山神自開,令人見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是也。有此書者,當須清潔。每有所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經曰:有三皇文者,辟邪惡鬼,瘟疫橫禍。又次有玉女隱微一卷,可化形為飛龍、雜獸、金玉、木石,興致雲雨之類,亦大術也。其淮南鴻寶萬畢之書不能過也。鄭君博極五經,知道者也。兼綜九宮三棋,推步天下河維與洛同讖緯。太和元年,知季辰之亂,江南將鼎沸,負笈將仙藥,東入霍山,莫所知之。
  又曰:家有五岳真形圖辟惡,人不能害。
  又曰:黃老玄聖深識獨見,開祕文於名山,受仙經於神人,蹶埃塵以遣累,凌太遐以高躋,金石龜鶴與之等壽。念有志於將來,愍信者之無聞,垂以方法,炳然著明。淺見之徒,區區所守,甘於寥而酣於醨,知飲食過度,而速病,而不能節,知極情恣欲而致.殞而不能割。神仙可得,安能信乎?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察。故胎育之中,已含道性及其有識心好其事,必遇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夫百年之壽,三萬餘月,幼弱則未有所知,衰
  邁則懼樂並廢。童蒙昏老除數十年,而險厄憂病又相尋焉。居世之年,略銷其半,人凡得壽,不過五六十咄丁骨切嗟咸盡,除哀憂昏耄,六七千日耳。顧眄已盡,况於全百年者,萬無一焉。諦而念之,亦無笑夏蟲朝菌也。蓋知道者所至悲也。
  《太上太宵琅書》曰:道本無形,應感生象。大象無象,象妙難明。故見真文,結空成字。
  又曰:太上真人靈寶祕文內符者,九天真王、三天真皇以授帝譽,藏於鍾山北阿。夏禹治水,畢詣鍾山。鍾山真人以授之。禹還會稽,更撰定為二通。一通藏苗山山□,須萬年劫會乃出。一通絹寫付雲水洞室,須甲申期至,令與理水傅伯長等。
  又曰:吳王闔聞十二年正月,使龍威丈人入包山洞庭取之以出,有符而無說。又齊人樂子長受之於霍林仙人韓眾,乃敷演服御之方,藏於東海北陰之室。太一金液經者,按《劍經序》云:高丘子服金液水,長史書云:欲合金掖,意皆是此方。今有葛洪注是郗愔黃素書,又有別訣一卷。此亦太清上丹法也。
  《登真隱訣》曰:楊君許長史共書洞房經於小碧牋紙。又云篆書白麻紙。
  又曰:八素之經,是聖君以白素之繒、八色之彩筆自書也。
  《靈書經》曰:昔龍漢之年高,上大聖以紫筆書空青之林,撰出妙經靈寶真文出法度人也。
  《金根經》曰:太陽金童、太陰玉女侍紫書上法。
  又曰:西華玉女在仙都守衛藏天隱月之經,《龍飛尺素隱訣》云:天帝君命羽仙侍郎執金案以請經。
  《真誥》曰:上清九真中經內訣是太極真人赤松子撰。
  又曰:華陽中玉碣文云:養存三元洞,我玉文領理八老二十四真,不眠內視,此仙之要言也。
  又曰:寶神經,裴清虛裴真君也錦囊中書也。侍者常所帶者。裴昔從紫微夫人受此書也。
  又曰:玄圃北壇西瑤之上臺也,天真祕文盡在其內。
  又曰:九華真妃與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同降真妃坐良久,乃命侍女發檢囊中,出二卷書付楊君:一上清玉霞紫映內觀隱書;一上清還晨歸童日暉中玄書。此是三元八會之書。楊君既究識真字,令作隸字顯之耳。道有八素真經,太上之隱書也。
  又有九真中經,老君之祕言也。黃書亦要長生之訣也。青要紫書,金根眾文,玉清真訣,三九素言丹景道精,隱地八木,白簡青籙,紫度炎老,此皆道之經也。
  又有飛步七元,天綱之經,七變神法,七轉之經。
  又大洞真經三十九篇,太丹隱書八稟十訣,天關三圖,七星移度,九丹金液神丹,太極隱芝,五行祕符,曲素辭訣,黃水月華,徊水玉精,水陽青英,絳樹青實,琅玕華丹,天皇象符以合元氣,白羽紫蓋以遊五岳,三皇內文以召天地神靈,玉佩金璫以登太極,素奏丹符以召六甲,金真玉光以映天下,八景之輿遊行太清,飛行之羽以超虛空。
  劉向《列仙傳叔》曰:《列仙傳》,
  漢光祿大夫劉向所撰也。初武帝好方士,淮南王安亦招賓客,有枕中鴻寶之書。先是安謀叛伏誅,向父德為武帝治淮南獄,得其書。向幼而讀之,以為奇。及宣帝即位,修武帝故事,向與王褒等以通博有俊才,進侍左右。向又見淮南鑄金之木,上言黃金可成。上使向與典尚方鑄金,費多不驗,下吏當死。兄安陽成侯安民乞入國戶半贖向罪,上亦奇其材,得減死論詔為黃門侍
  郎,講五經於石渠。至成帝時,向既司典籍,見上頗脩神仙事,遂修上古以來及三代秦漢博採諸家言神仙事。
  《穆天子傳》曰:升崑崙之墟以觀黃帝之宮,具齋戒以祀登舂山,即玄圃也。崑崙之山,地方二千里,有曾城九重,是謂闈風玄圃。
  《山海經》云:明明崑崙,玄圃其上。穆天子勒銘於玄圃,以昭後世。天子與王母觴於瑤池之上,王母為謠白雲在天,於是天子升於崦嵫日入處山也,乃紀跡於崎山。
  《茅盈傳》曰:王母謂茅盈曰:玉
  珮金璫之道,太極玄真之經,能之者皆飛行太虛。王母命西城王總真一一解釋玄真之經。又自敷演金璫之經,口授於盈曰:金璫者,上清之華蓋,陰景之內真玉珮者。太上之隱玄洞飛之,寶章得其道者,上陸雲漢,宴寢太極,元始太常之言。是太宵二景隱書玉珮金璫之文章也。
  又有陰陽二景內真符,與本文相隨。太上法惟令授諸司命,子玉札玄挺,綠字刊金,黃映內曜,素書上清,與當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矣。然不先聞明堂玄真之道,亦未由得太宵隱書也。玄真之道,是食日月之法,鍊五神之術耳,其經曰:太上玄玄,雙神四明,玄真內映,明堂外清。吞息二暉,長生神精。上補司命,監御萬靈。六華充溢,徹視黃寧。凡四十字,太上刻於鳳臺南闕也。非總真弟子而不教,非司命之挺而不傳也。太上真官用日霞之道,抱二景之法,使通靈致真,體生玉映,役命萬神,上昇帝房。昔鍾山真公用此玄真法耳,王君乃將盈歸西城依承真訣按而行之三年之中,面生玉澤,後王君又賜盈九轉還丹及方一首,立壇結盟,約不得傳泄。乃遣令歸,告曰:復百年求我於南岳,將授汝仙官於昊越。盈後得仙居句曲山,邦人因改句曲之名為茅君之山。時茅君二弟聞盈,方信有仙矣,奔官而去,渡江求兄。相見,告二弟真訣。一十八年,道成。因使更齋戒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氣盈乃啟王君,自說二弟得為地仙之法,要當受籙佩帶真極之符。王君賜玄水玉液,絳日丹芝,可使二弟齋戒三月而服之。盈命車與二弟詣青洲請書名金簡,又詣西城洞宮朝見總真上宰,次南詣衡山之朱臺謁太虛赤真人,歸方諸請地仙二真之策,造赤城受真變神符。又之羅霍求華旌繡幡,又上登九宮,詣金闕之下,受聖君之書,頓首於闕下三月。於是聖君命九微太真上相王大司命,高晨師青童君,使上詣太上,請朱冠使者下拜二弟於金闕下,授二弟真簡而還。
  又曰:神仙經黃白方二十五卷,
  千有餘首。然率多深微難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許耳。世人多疑此事為虛誕,與不信神仙者正同耳。餘昔從鄭君受九丹及金液經,因復求授黃白中經五卷。鄭君言曾與左慈於廬江銅山中試作,皆成也。然齋潔禁忌之勤苦,與合九丹神仙藥無異也。俗人多譏餘好攻異端,謂餘欲強通天下之不通,若方諸所得水火,豈與常水火別哉。皆自然之所感致,非窮理盡性不能究其指歸,非原始要終不能得其情狀。成都內史吴太文博達多知,亦自說昔事。道士李根見根木有所成,不得其木,令百日齋戒。太史文連在官,終不能得,恒歎息,言人問不足處也。
  《太真科》曰:清虛小有天王,撰三天一正法經。
  《金液經》曰:太初混元皇經以陳上真絳晨,封之玉篋。至道之大,合符天圖,三丹要言。太皇所紀,祕之玉堂,勿傳其旨。太真玄丹經刻於清虛之堂,太皇君之寶章也,命日紫蘂明珠之丹。開元迴化,混示而分。陰陽屢變,其道自然。玄圖七轉,至九而還。大黃首篇,是日玉虛。上真保之,命日元經。上清洞真玉經曰太上八景,章皆刻於東華仙臺,不宣於世。其受帝君九陰訣盟,用素絲絳幣,此日暉之誓也。其受太上結鄰章,盟用碧幣,此月華之誓也。
  《太一帝君洞真玄經》曰:有玉女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內侍衛太丹隱書。
  《馬明生內傳》曰:靈寶天書封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西華玉女金晨紫童典衛之。
  《玉光八景經》曰:金華之玉晨晨童,侍衛玉光八景之經。
  《太上黃素經》曰:凡讀太丹隱書金華洞房及雌一寶章者,是能餐味玄真,觸類無滯,感召太素,陸降九真,得稱為三元丹法師總領上真。
  《九真中經》曰:西玄山洞臺中有《鬱儀》《鄰結》二經,王簡金字玉檢日青筆,書三元玉檢上元檢。
  《後太洞經》曰:西靈玉童在當寒臺,侍衛八景玉籙經。
  《後聖君列紀》曰:龜母按筆,玉童結編,名曰靈書紫文上經。三皇經內音曰:凡書此內音之符,以黃筆為文成篆隸科斗之字,記造化人倫之始。
  《酆都六宮下制北帝文》曰:人之死生,玉帝刻石隱銘,以書六宮北壁,制檢掌凶。
  又云:刻石隱文以未書青繒三尺,佩之萬神朝已,此玄古之道也。
  又云:鄧都山洞中,玉帝隱銘凡九十一言,刻石書鄧都山洞天六宮。北壁六宮,萬神之靈也。
  又云:玉清隱書洞景金玄之章,刻石隱銘,此音發於自然之篇。九天玉章,其詞幽奧,非始學凡夫所可竟鳥通,非大帝下降不得演究此銘也。
  又《金根經》云:凡修金玄當珮隱銘。
  《玉帝七聖玄記》曰:列名上清者,皆刻注於玄圃,得為太平之真也。故太上誥命記乎玉文,非以簡札翰墨所能宣也。
  《玉清隱書》曰:玄羽玉郎以玄羽太玉經授太素三元高上玉賢之賓。
  又曰:景玉童在靈景之闕,瓊霞之房,侍衛上皇玉惠玉清之隱書。
  道部十四竟
  仙經下
  《玉帝七聖玄記》曰:舊文有十萬玉言,自非上聖莫能意通。題崑崙之堂,北洞之源。
  又曰:崑崙之室,北洞之真,源迴九乙天宵,白簡青錄在其內也。
  《本行經》曰:九都之上,金格玉書並題得道人名,展轉劫數。
  又曰:紫蘭臺瓊文紫字在其中。
  《四極明科》曰:龜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經備足也。
  又曰:玉清洞房三氣,金章封於玉京紫戶之內。
  又曰:玉籙寶章,藏紫房九戶之內。
  《大洞雌一經》云:有玄琳玉殿五老鎮生上經藏在其中。
  又曰:四極明科封於金闕紫臺。
  又曰:華耀景真經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金映七寶臺。又有三寶玄臺,上清隱書祕其中。
  《登真隱訣》曰:上清仙臺,金書在其中;太極九玄臺碧,簡文在其中;玄真皇龜臺明堂,玄真經在其中。
  又曰:崑崙瑤臺,西母之宮,所謂西瑤上臺天真祕文在其中。
  《金書玉字上經》曰:西玄洞臺有金書洞房經。
  又曰:骨命已定於玄閣綠字,已有生名仙籍故也。
  《洞玄經》曰:有始陽臺在阮樂天中,內音書在其上。
  又曰:三層玉臺在九天闕之上,臺上有太清寶經三百卷及真人學仙簿錄簡目,大帝監真玉司郎典之。
  又曰:瑤臺者高上帝藏金玄羽章,萬神隱音在其內紫書。
  《金根經》曰:凡學者勤尚苦志,則玉皇三元東華太上當遣真人授其真經,後聖眾真莫不先奏金簡於東華,投
  玉札於上清,然後得授大洞真經,而或青宮無金簡之籙,玉格無玄編之名,則神經亦不可得而授也。
  《金根經》曰:開雲鳳之蘊,紫錦之囊,出紫書真訣玉篇。
  《太有經》曰:帝卿執大洞真經,盛以紫玉函。
  又曰:太一君執素靈洞玄大有妙經,盛以黃玉函。
  又曰:大有經金縷玉字,以明其篇。
  又曰:大有妙經九真科檢校祕於金藏玉匱。
  《大洞雌一篇目》曰:大洞真經在九天之上,大有宮太玄靈臺。
  又曰:華玉堂仙母金丹在其內,奔日月二景。
  《 隱文》曰:西玄山下洞臺中,有鬱儀結鄰經也。王屋山清虛中亦有此經也,而不備。惟太上玄官高上臺及蓬萊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此,並備。
  《八素經》曰:太上曰:諸學真人而受玄清八素經,皆有太帝篇目。西華宮有玉簡藻書,當為真人者,乃得此文也。
  又曰:西龜之山,玄圃之上,積石之陰,八素真經在其內。
  《龜山元錄》曰:龜山丹皇飛玄紫文,西母常所寶祕,其旨隱奧,自無仙名不得陌其篇目,得者皆九天書錄名題龜山。
  又曰:玉華之室,丹景玉文在其內。
  《飛行羽經》曰:峨呢山金臺之室,飛玄羽經祕其內。
  又曰:太上飛經,藏於玉清上宮七映紫臺。
  《五寶經》曰:靈寶紫文祕在九天之上太玄靈臺。
  又曰:神州七轉舞天經祕於紫天元臺。
  《三元玉檢》曰:九天三關之門,九天龍書三元空洞玉檢飛玄之文,刻題其內。
  又曰:三玄臺,玉檢紫文、九天真書在其內。
  又曰:西沙方臺,上真三元之檢在其中也。
  又曰:晨燈之臺,飛天檢文在其中,明照九天之上。
  又曰:金牖臺,三元玉檢刻題其中。
  又曰:鳳生臺,太真金書在其內。
  《金簡玉字經》曰:有洞天陽臺,玉佩金璫經在其內。
  《洞景金玄經》曰:自非真仙之名,帝圖玉籙者不得聞見此經。得見此經者飛仙上清。
  《法輪經》曰:太上玄一真人曰:吾昔受無極太上大道君無上八門經,道成,位加真人。此文與元始同生,包含天地,億劫長存,自非仙鈴,不得妄傳。
  《天地綱記經》曰:太上玉經隱書皆盛以別笈。
  《道邊經》曰:東井華林堂元洞天中,內音玉書置其上。
  《大有經》曰:太玄靈臺,玄都九真明科在其內。
  《飛龍隱訣》曰:飛行羽經封之峨媚山金臺室。
  《道學傳》曰: 洞室中有金城玉屋,真文所在。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曰:太上官高上臺有太上玉晨鬱儀奔臼赤玉文及太上玉晨結鄰奔月黃景玉章,此二經刻以玉簡金字。
  《內音玉字經》曰:內音封於南河洞室石匱之中。
  《五符經》曰:九天靈書,封於石匱。
  《玉訣經》曰:南圃丹霍之河,三元洞室,封題玉匱。
  《消魔經》曰:仙經一藏於荒山,觀試凡心也。
  《像天地品》曰:後漢順帝時,曲陽泉上得神仙經一百卷,內七十卷,皆白素朱界青標朱書,號曰太平青道陰行品。日度代君司馬生以白玉板青玉界丹玉字以授吴郡沈羲。
  又曰:上清以丹金書,之,紫金為界。
  《三元真一經》曰:琳霄之室者,三元真一之法藏在其中也。
  《玉光八景經》曰:金輝紫殿,金真玉光八景經藏其內。
  《上清經》曰:南極藏上清經於瑶臺。
  《茅君傳》曰:金臺者,上真內經封其中。
  《三道順行經》曰:南洞之室,王君封三道經在其中。
  《玄真經》曰:高玄之妙道,玉清之祕篇,皆授金名玉字高仙之人。
  《九真中經》曰:奔日月之道,太上上清,太極九皇,四司真人之所寶祕,玄元君之玉章也。自非有金闕玉名及東華紫字,皆不得聞見。此《鬱儀奔日》、《結鄰奔月》二章之篇目。
  《三元布經》曰:南極上上寶祕玉檢之文,自無玄名,帝圖不得見其篇第也。
  又金羽玄章經,此文隱藏不傳於世,自無蘭臺丹字不得見聞。
  《靈賓真一訣》曰:洞玄自然經,本文出乎太上道也者,你綸無極,微妙無形。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氣,氣莫柔弱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苞乎天地萬物。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從生者乎?是故,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人能以自然為道真,則道可得而通也。
  《太上經》曰:道實無形,隱為化本。經有文字,顯為教端。師有形言,出處為法。語默隨時,為存為最。期至乎道,白經與師。師經及道,號為三寶。
  又云:化本有三道經師也,大道無形,須經為階;經文玄妙,非凡所知;聖降為師,示人旨訣。《老子》云: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賢者得之以為真寶,愚者得之不敢失道。道無常術,德無常方;神無常體,和無常容;道為中主,與靜為友。
  又曰:龍景九文、紫鳳赤書經舊文藏在大上六合紫房之內,天人侍其經。
  《太微黃書經》曰:天真三皇藏八會之文於委羽山,太微天帝藏一通於
  龜山。其靈書八會,字無正形,趣究乎奧,難可尋詳。得為天書,自然至真。斯八會之氣,全五和之音,非淺近者所能洞明。天真皇人竭其所見注解其意。八會多文者,生天立地,開化人神。萬物之本,主召九天。上帝校定神仙圖籙,政天分度,安國息民,攝制鄧都,降魔伏鬼,劫命水帝,召龍上雲。論天地劫期,辨聖真名氏。所理城臺種種,因綠廣宣,區別五方元精,服御求仙化形之法,皆演玄妙自然,虛無正真,妙趣明了具足也。又有玉訣者,天真上聖述釋天書八會之文,以為正音。又有靈圖者,玄聖表化,示以靈變像形述理,令物易悟也。玉皇譜籙者,眾聖紀述聖君名姓,宗本繼嗣神官位緒也。誠律者,玄聖製劫,詮量罪福輕重科條,防檢過失也。威儀自然經者,具示齋戒,奉法俯仰,進止容式,軌範節度也。方法者,眾聖著述丹藥祕要,神草靈芝,柔金水玉,修養之道也。術數者,明辨思神,存真念道,齋心虛志,遊空飛步,餐吸元和,導引三光,仙度之法也。記傳者,眾聖載述學業,得道成真,證果眾事之跡也。
  《昇玄經》曰:太上靈寶內教經者,咸信著萬民,乃可傳授。奉戒完具,內無毀滅,賑恤孤弱,遠惡修善,不求名譽,稱毀如一。幽僻之處,勤行其道,使人信之。如四時不欺,與賢者論議,不自專執者,可傳授也。又有好求勝法,從善如流,好近賢智,無猜疑行。聰明而賞別真偽,謹慎而言不過行,柔弱而無過惡,能師勝己而無悖慢,重其師教如貧之得寶。尊奉師長而不辭勤勞,請益之心,夙夜不懈。如此之類方可授經。
  又曰:有上清列紀經者得為太極仙人。益能誦之者,遂為上清之君也。有玉清隱書者,日一夕當致真仙,論道講妙。有四極明科經者,則玉帝遣五方神兵,左右三官檢制靈文。
  《靈寶經》曰:元始洞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者,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無祖無宗,靈文間藹,乍存乍亡,二儀待之,以分太陽,待之以明,靈圖革運,玄象推遷,乘機應運,於是存焉。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發光,靈文鬱秀,洞映上清,發乎始青之天而色無定方,支勢曲折,不可尋究元。始鍊之於洞陽之館,冷於飛火之庭,鮮其正文,瑩發光芒,洞陽氣赤,故號赤書。天寶之以致浮,地祕之以致安。五帝賞之,以得鎮三光,乘之以高明。上聖奉之以致真,五岳從之以得靈,天子得之以致治,國享之太平,皇靈文之妙德,標天地之玄根。威靈恢廓,普加無窮,蕩蕩大化,為神明之宗。其量莫測,巍巍太空,生天立地,開化神明。上謂之靈施鎮五岳,安國長存;下謂之寶靈寶玄妙,為萬物之尊。
  又曰:太上八威策文今靈寶五符後有一符,名太上八威策以制虎豹山精也,太上隱書金真玉光經即太上玉晨傳也。素靈洞
  玄大有妙經,即西王母傳也。玉佩金璫太極金書,即扶桑大帝君傳也。飛行羽經,即中央黃老君傳也。太宵隱書瓊文玉章,即太帝傳也凡諸傳並有真經,或人高而法下,或衛重而位輕,此傳雖有新法,以黃庭內經為主,是為太極經也。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經此似紫文服日精法,天皇象符,以合元氣,黃書赤界,長生之要。
  《洞真玄經》曰:無太一金閣,五星隱錄,後聖七符,空山石函,丹臺章玄黃,五行天母抱圖者,皆不得聞見至道也。
  《洞真經》曰:玉室者,三九素語,玄丹上化三真洞元之道,藏於內。
  又曰:高上藏三元玉撿三元布經於其內曲室者,太微天帝君祕九丹上仙文之所也。元始五老又祕五篇真文於其內。
  又曰:東海青華小童治玉革青宮內,其東殿架上有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主學仙簿籙,應為真人者授之。玉晨監仙侍郎典之。
  又曰:玄靈臺五老寶經及玄母八門金臺玄丹三真洞元之經藏其內。
  又曰:九天關臺上有上皇太真高帝玉名及後聖真人簿籙,太處玉晨監典之。
  《太洞玉經》曰:玉晨延以金華之堂,太上書以明玉之札。
  又曰:龍山是玉清天中高臺名也,天帝玉字在其中。
  又曰:萬華宮有上帝寶經,玉清隱書。
  《大洞經》曰:有玄雲羽室,黃老元君經封在其中。
  又曰:黃老元君經封在素瑶臺及北寒金臺。
  又曰:有聞風玉臺總司學道仙籍。
  又曰:雌一玉檢,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名太玄靈臺。
  又曰:有混成玉堂大洞真經在其中。
  又曰:大洞真經者,三五之祕號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極章,並玉清之禁訣,高上之祕篇也。又太上九真明科經云:大洞真經雌一寶經素靈妙經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寶篇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官,太玄靈臺玉房之中也。三籙者,眾經之端也。金籙、黃籙、玉籙也。夫靈寶經者,有內外。外教雜.教,隨人所悟,說之不必盡言也,趣令前人受悟為限也;內教者,真一妙術,發自內心,行善得道,非從外來。若道可假外而得者,便應以道,授至真不變,湛然常存也。三皇經者,玉清洞真,上清洞玄,太清洞神。又太極隱注寶訣經云:受三洞經,當絕人事而行之也。總三洞名太上洞一,高上之經矣。
  《大洞真經》,或日《太真道經》,或日《太清上道觀天內經》,上清之高旨,極真之微辭,飛仙之妙經也。
  《靈寶經》,或曰洞玄,或云太上,《昇玄經》曰:皆高仙之上品,虛無之至真,大道之幽贊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豈中仙之所聞哉。
  又《金籙簡文經》 曰:三洞寶經,自然天文也。
  又《太上太真科,經》云:大化始立,人風真淳,故三寶度三品人。洞神名仙寶之道,按三皇之世。洞玄名靈寶之道,明三才度五帝之世。洞真名天寶之道,紀清正之方濟三代之後。
  又《太上倉元經》云:三洞經者洞真上清也,洞玄靈寶也,洞神三皇也。
  又《靈書經》曰:元始以龍漢之年撰十部經,告西母曰: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有妙經,其篇目今以相示,皆刻金為字,書於玉簡,題其篇目於紫微宮南軒。太玄都玉京山亦具記其文。
  《道君列紀》曰:若三元宮有珠札青書者,則紫腦錦舌北為仙相也。
  道部十五竟
  道部十六
  理所
  《五岳山名圖》曰:性命魂神之所屬,皆有理所。
  《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其高凌雲,所謂天柱。圍三千里,員曲如削,下有仙曹九府治所。
  又曰:崑崙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名日聞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日玄圃臺。其一角正東,名日崑崙宮。上有玉樓十二,景雲映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治所,真官仙靈之所宗。
  《登真隱訣》曰:上清之境,九天之門,上皇太皇,帝君玉尊,集群神于其中,以定天下萬民之罪福。
  又曰:西華堂在上清,王母所居。
  又曰:文德宮,張叔隱處之。
  又曰:八景城在上清,玉晨道所居。
  又曰:赤城太元,真人所居。
  又曰:上清有楊寥殿,上皇太帝玉尊集群真于內。
  又曰:希琳殿在上清東海八停山上,太帝君所居。
  又曰:琅玕殿在上清金闕,聖君所居也。
  又曰:上清之境有丹城紫臺,上皇大帝君玉尊集處。
  又曰:七靈臺在上清境,玉晨道君所居。
  又曰:明真臺在上清境東海八停太山上,帝所居。
  又曰:郍弗臺在上清境方諸東華山上,青童君所居。
  又曰:上清境有希林臺,太帝道君居之。
  東方朔《十洲記》曰:有光碧堂,西王母所處也。
  《三九素語》曰:蘭臺宮,赤桂玉女處之。玉房宮,黃帝之女處之。
  《十洲記》曰:滄浪海島上有積石室,多石象,八石腦石桂英也。
  又曰:紫石宮室,九老仙都治處也。
  又曰:崑崙山一名昆陵山,一名玄圃臺。上有積石圃、大冶井,王母宴會之所也。
  又曰:崑崙有瓊華室,西王母處之。
  又曰:玄洲在北海亥地,有太玄仙都伯真公所治也。
  又曰:聚窟洲在西海中,北接崑崙,上多真仙官,弟有辟邪天鹿之獸。洲上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而芳華聞里。
  又曰:神仙島有紫石宮室,九老仙都治處,仙官數萬人。
  又曰:方丈在東海中,三天司命所居處,群仙皆往來其上。
  《太洞真經》曰:太素三元山有中黃太一,上帝之館。
  又曰:玉晨大道君治蕊珠貝闕。
  又曰:玉皇道君居青雲之城,玉階文陛。
  又曰:玉容堂者,虛無真人之逸宅,亦真氣之明堂。
  又曰:玉容-堂者,太上之明堂也,得道符籍之所在。
  又曰:萬華宮在小有玉真之天,小有先生之所治。
  又曰:絕空之宮在玄洲之北,九真仙上帝司禁君會仙處也。
  又曰:圓華宮,黃老之所處。
  又曰:太霞之中,太虛元君之所處也。
  又曰:秀華山太極真人呼日圓明丹室,五靈真君處之。
  又曰:青精君登紫空之山,化玉室之內。
  又曰:崑崙山有金丹流雲之堂,上接遊璣之輸,下在太室之中,西王母所治,真仙之女所處也。
  又曰:玉,室,青精君之所處。
  又曰:王華三元君處流逸之室。
  又曰:太虛有太霞之室,合九雲而立宇,太虛元君之所處也。
  又曰:青華之室,青童君乘玉雕之餅,御圓珠之氣而入山室。
  又曰:大老之室,在上清八皇,老君乘廣琅車而入。
  又曰:流剛山上有暉景之室,西王母治所也。
  《金根經》曰:青要帝君在丘玉國,黃金紫殿,青要帝君所處。
  又曰:八闕天人散香其問,闕上有金臺,九層臺上玉晨鎮君所進居也。有金輝紫殿,後聖金闕,帝君所居處也。
  《上清經》曰:上清南極長生司命君瑶臺丹靈宮,又在蘭庭雲臺,又登絕空之中紫碧玄臺。
  又曰:有紫微玄琳殿中央,黃老君居之。
  又曰:協晨虛觀產層之室,太上大道君閑居處也。
  又曰:元始居紫雲之闕,碧霞為城。
  又曰:有黃房之室,一石玉容之堂,真晨道君治其中。太真科崇玄臺,天師朝禮處。
  又曰:有燕仙室,天師教化處也。
  《南真說》曰:西王母女媚蘭字申林,治滄浪山,受書為雲林夫人。
  又曰:北元中玄道君李慶賓女受書為東宮靈昭文人,治方丈臺第十三朱館中。
  又曰:閬野者,閬風之府是也。崑崙上有九府,是為九宮太極,為太宮諸仙,皆是九宮之官僚耳。至于真人,乃九宮之公卿也。
  又曰:大方諸宮,青君常治處也,其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極公卿,諸司命所處。有服日月芒法,雖已得道為真,猶故服之,霍山赤城亦為司命之府,惟太元真人南岳夫人在焉。李仲甫在西方,韓眾在南方,餘三十二司命當皆在束華。東華青童為大司命總統也。楊君亦去東斡執事,不知當在第幾耳。
  又曰:句曲山漢三茅君治其上,各乘一白鵠集于處所,時人互有見者山生黃金。漢靈帝時,詔勑郡縣採句曲之金,以充武庫。至孫權時,又遣宿衛人採金,常輸于官。
  又曰:方丈西北有陰成大山,滄浪西南有陽長大山,其山多真仙之所處,是陽九百六應數之標揭也。秀華山有玉堂,乃五靈真君所處也。
  又曰:金華山上有五宮,太一所處。
  又曰:玄洲之上有景暉之室,西母之治所。
  《神洲七轉七變經》曰:西隴濛氾之濱紫微玉堂,王母請誥靈素章之處也。
  《飛龍隱訣 曰:北極真公治于北極廣虛之室。《大洞雌一篇》曰:三元君在元虛之室。元始序曰:寒靈丹殿在上清太玄,王都道君請真文之處。又有玉寶之殿,帝尊所處也。
  《王君內傳》曰:紫清太素、瓊闕太素,三元道君之所治也。
  《洞玄經》曰:太極紫瑶之闕,太極玄元真君所治之處。自天地已來,人之生死簿籍在其中。
  《玉清書》曰:玉戶瓊門,九皇上真在其中。
  《茅君內傳》曰:玉清天中有散華臺,是四斗七晨道君之所治也。
  《列仙傳》曰:太虛瓊臺,太平道君處之。
  《上清八景飛經》曰:玉寶臺,三元君所登處也。
  《三元真一經》曰:黃闕紫戶玄精之室,身中三一尊君常柄息之所。
  《神祝經》曰:太上玄堂,天人所止。
  《本行經》曰:有三元洞室,妙真之所處也。
  《道學傳》曰:茅山鷰口,洞女冠錢,妙真登壇處也。
  《定志經》曰:天尊靜處玄都元陽七寶紫微宮。
  《太一洞真經》曰:有太極紫房宮,天帝寶神所處也。
  《玉清經》曰:玉清宮,高真玉皇出入處。
  《洞冥記》曰:宜都崇堂,在紫泥之海,東方朔宴息之所也。
  《洞真經》曰:大老寢堂,八皇老君居處也。
  《三元玉檢經》曰:廣靈之堂,太素三元君處之,在上清天。
  《玄母八門經》曰:五通仙堂者,五通帝君在其內。
  又曰:散花玉室,三素元君在其內。
  《玉清隱書》曰:瓊琳堂,上皇玉帝寢宴處也。
  《道學傳》曰:洞室中有太陰堂,龍威丈人所見真文之所處也。
  《龜山元錄》曰:文龜洞室,上元君坐之處也。
  葛洪《神仙傳》曰:金華山有石室一所,丹溪人皇初平之隱處也。
  《清虛真人王君內傳》曰:委羽山洞周迴萬里,名日大有空明,天司馬季主在其中。
  又曰:西域玉山洞周迴三千里,名太玄,總真天司命君之所處也。
  《名山記》曰:益州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郡山,形似城。其山有崖舍,赤壁張天師所治處。南連峨媚山,山遥望唯見兩青嶺。山如蠶蛾之眉,亦有洞天諸靈書所藏,不知當是第幾洞天也。
  又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名日上清玉平天。此山下洞臺方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
  《玉京經》曰:玄都玉京山有七寶城,太上無極大道虛皇君之所治也,高仙之玄都焉。
  《大有經》曰:太清極玄宮在元景之上,太上君居之。
  《三元布經》曰:上清玉景宮,佩三元布人在其中。
  《道邇經》曰:秀華玉堂,五靈真之所處也。
  又曰:洞真堂,元始天王太高聖君說觀身大戒之所也。
  《昇玄經》曰:玉清臺,仙聖遊衍之所。
  《七星移度經》曰:帝君上登太極瓊臺。
  《上原經》曰:眉竺仙公住南岳。
  《五符經》曰:皇人在峨媚山北,絕巖之下蒼玉為屋。
  《龜山元線》曰:紫閣西華,玉女居之。
  《神祝經》曰:九合之室,太上在其內。
  《王晨明鏡經》曰:有太玄玉晨金華之室,三素元君處之。
  《真誥》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呼為方山,其下有洞室,名日方臺洞,與華陽通號為別宇幽館,得道者處之。
  又曰:方偶山下有洞室,名曰方源館,幽人居之。
  又曰:包山下有石室銀戶,方圓百里。
  又曰:有天市壇,范丘林受口訣處。
  又曰:存方臺,仙人蔡天生隱其內。
  又曰:清虛宮,司馬季主隱處也。
  又曰:積石臺,朱孺子居之。
  又曰:寢靜之室,涓子處之。
  又曰:蓬萊仙公洛廣休治蓬萊山。
  又曰:許玉斧居方山洞,為上清仙公。
  又曰:羨門今在蒙山大洞黃金之庭,受書為中元仙卿。
  又曰:廣漢郡綿竹縣束九里有山昔,韓眾于上得仙。有大石銅為誌,治應箕宿。
  又曰:廣漢郡新都縣去成都一百五十里,山有芝草神藥,前有池水,中有神魚五頭。昔王方平于此與太上相見,治應斗宿。
  又曰:越隽郡那都縣有小山,大山名蒙治山,其高無逾。伊尹於此學道。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度世,洽應奎宿。
  又曰:雲臺山有桃一樹,三年一花,五年一實,懸絕無底之谷。唯趙昇乃自擲取得桃子,餘者無能取之,治應胃宿。
  又曰:天柱山有玉女乘白鶴,仙人乘白鹿,在雲臺治前有兩碑。
  又曰:玉局治在成都南,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太上乘白鹿,張天師乘白鶴,來至此坐局腳,玉狀即名玉局,治應鬼宿。
  又曰:鍾山在北海子地隔弱水,自生神草,仙家種芝,課計頃畝,如稻狀。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官,主領天下水神。
  又曰:扶桑在碧海中,大帝官,太真東王所治處也。
  又曰:蓬萊山上有九天真宮,蓋太真仙人所居。
  《玉凍仙山經》曰:方諸宮,青童君治之;太丹宮,南極元君治之;白山宮,太素真君治之;西城宮,總真王君治之。
  《太真科》曰:有無央宮,高上太真居之。
  《龜山元錄》曰:金華宮,西華玉女處之。
  《上清經》曰:
  啟金宮,玉寶九宵丈人居之;七映宮,紫映九霄真人居之;
  玉清元寶宮,高上虛皇君處之;金靈宮,紫虛高上元皇道君居之;
  朱靈宮,上皇虛君居之;洞雲宮,皇上帝君處之;
  金輝宮,紫皇君居之;靈映宮,高亭君居之;
  變化宮,玉皇先生居之;玉寶官,紫精君居之;
  飛玄宮,玄一君居之;玄上宮,玉皇先生居之;
  變雲宮,太帝君居之;金門宮,皇上帝君居之;
  陽明宮,洞真君居之;元景宮,太素君處之;
  紫瑶宮,北玄君居之;納靈宮,南朱君居之;
  音光宮,西華君居之;靈金宮,中元君居之;
  紫微宮,東明君居之;鳳生宮,高上君居之;
  朗範宮,元辰君居之;七瑶宮,九元君居之;
  鬱森宮,大明君居之;雲森宮,元靈君居之;
  洞霄宮,三元君居之;返香宮,元昭君居之;
  長命宮,太極元君居之;高虛宮,紫元君居之;
  飛玄宮,上真老君居之;瓊容宮,洞景君居之;
  耀瓊宮,大陽君居之;明真宮,景元君居之;
  紫曜宮,司命君居之;通妙宮,天皇君居之;
  金華宮,黃房君居之;天皇宮,太一君居之;
  閑清府,九天丈人居之又有丹府,三天玉童居之;
  又有
  重冥府,玉寶九霄丈人居之;鳳生府,九霄真人居之;
  金府,靈皇君居之;丹神府,上皇元道君居之;
  生真府,玉虛君居之;金魂府,萬始先生居之;
  務虛府,皇帝君居之;紫曜府,紫皇君居之;
  神變府,中元君居之;九合府,玉皇先生居之。
  又曰:有產層之室,玉晨道君處之。
  又曰:幃綠之室,太元真人處之。
  《漢武內傳》曰:有紫桂宮,太上丈人居之。
  道部十六竟
  道部十七
  冠
  《真誥》曰:有一老人着繡裳,戴芙蓉冠,倚赤九節杖而立。芙蓉冠即禮之爵弁,粗欲相似,但不知真人以何物作之耳。自非已成真,不得冠此。
  又曰:遠遊冠,桐柏真人戴此冠。女真已笑者亦戴冠,惟西王母首戴玉勝。又女真未筭者,則三環角結。或飛雲編結,餘髮垂兩肩至腰中也。龍冠金精巾、虎巾、青巾、虎文巾、金巾、此天真冠巾之名,不詳其製。
  又曰:男真口冠真,並飛天交結。
  《道學傳》曰:王母二玉女侍王母上殿,戴太真晨纓之冠,履玄瓊鳳文之烏。
  又曰:孟景翼字輔明,義嘉構難,景翼星夜往赴,經行失道。時一人黃衣黃冠,在其前引路。既得道,乃失所在。
  《海空經》曰:真仙道士,並戴玄冠,披翠帔。
  《太真科》曰:解褐披絳銷之衣,釋巾著遠遊之冠。
  又曰:人皇著七寶珠冠。
  《上清經》曰:元始皇上丈人戴紫曜之冠,佩九色自然之綬。
  又曰:高靈九天建金華七曜之冠。"
  又曰:王真九天丈人建飛精百變之冠,佩九元道真之策。
  又曰:上三天玉童,建三華寶曜洞天玉冠。
  《四明科》曰:凡脩上清道經、大洞真經,入宣之日,當身冠法服。
  又曰:凡女子學上清之法,受寶經玉訣,修行大洞,皆元君夫人之位,入宣之日,當冠元君之服,萬真束帶,玉童玉女各二十人。其掌法服,無此服不得昇於上清。
  《洞神經》曰:受道之人皆玄冠草履。
  《傳授經》曰:老子去周,左慈在魏,並葛巾單裙,不著褐。
  又曰:陸先生云:對上下接謂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
  又云:冠戴二儀,衣被四象,故謂之法服。
  《道學傳》曰:西母結大華之髻,戴太真晨纓之冠,履玄瓊鳳文之烏。
  《上清變化經》云:紫映玉霄真玉建,建華天冠帶交金之鉤。
  又曰:上皇玉靈君建七曜華冠,佩舟文紫綬。
  又曰:皇上帝君建七色朱精華冠。
  又曰:太素高虛上極紫皇建七寶冠,帶神精交蛇之綬。
  又曰:虛明紫蘭中元高婷君建三華之冠,帶流金紫章。
  又曰:太素真君建紫晨巾,乘青龍紫羽蓋。
  《玉珮金璫經》曰:元始天王披九色離羅之帔,帶寶冠。
  又曰:太帝建七氣朱冠。
  又曰:太岳君建三寶九光夜冠。
  又曰:華山君建六元通神飛冠,佩交靈之綬。
  又曰:嵩高君建中元黃晨玉冠,佩黃神中皇之章。
  又曰:玉佩帝君建紫冠。
  《真誥》曰:上元夫人服赤霜袍,披青毛錦裘,頭作三角髻,散髮至於腰,戴元晨夜月之冠,帶六山火玉之佩,腰鳳文琳華太綬,執流黃揮精之劍。 
  《上清變化經》曰:太元真人巾芙蓉冠。
  《上清元線》曰:九天元父戴寶天之冠。
  《太上五帝內真經》曰:青帝君建九天通天冠。
  又曰:赤帝君建三氣玄梁寶冠。
  又曰:白帝君建七氣明光寶冠。
  又曰:黑帝君建五氣玄晨之冠。
  又曰:黃帝建黃晨通天冠,佩黃晨越元之策,帶靈飛紫綬。
  《太上飛行羽經》曰:九晨君建飛精玉冠,衣九色之鳳帔。
  又曰:元晨君建飛天玉冠,衣九龍天衣。
  又曰:蓋晨君建三晨寶冠,衣丹錦飛裳。
  又曰:上晨君建玄精玉冠,衣玄羽飛裳。
  又曰:華晨君建飛晨寶冠,衣青羽飛裳。
  《太上飛行羽經》曰:靈妃元皇夫人建晨纓寶冠。
  《昇玄經》曰:仙人定子明著黃褐玄巾。
  《大洞玉訣》曰:皇初紫元天中真人披朱錦之服,巾綠霞之冠。
  《山西經》曰:玉女建白冠。
  《洞神經》曰:天皇君戴九元冠,地皇君戴二晨玉冠,執元皇定籙策。人皇君戴七色冠,執上皇保命玉策。
  又曰:上清瓊宮南極玉真赤帝君建進賢之冠。
  又曰:北極玉真黑帝君建玄寶之冠,西極玉真白帝君建通天寶冠,中極玉真黃帝君建通元五氣之冠。
  《玉精真訣》曰:東方九靈真人戴九氣冠,南極真人戴進賢冠,衣絳章之衣。西方素靈真人戴三寶玄冠,北方玄靈真人戴玄冠,中央總元三靈真人戴黃晨玉冠。
  《玉光八景經》曰:東元景道君冠七色耀天玉冠,躡九色之履。
  《金根經》曰:九天元父戴七色朱玉之積,無極進賢之冠。
  又曰:九天玄母著青寶神光錦繡霜羅九色之綬,戴紫元玄黃寶冠。
  《大有經》曰:玉清之母戴七神朱玉之髻,巾無極進賢之冠,著玄黃素靈之綬,在太極朱宮。
  又曰:九天真女戴玄黃七,稱進賢之冠。
  又曰:上清真女戴玉冠,著九色之綬,居太幽宮中。
  又曰:太極帝妃冠無極進賢之冠,衣五色鳳文之綬,在太清極玄宮中。
  又曰:太上君戴三寶玉冠,著九色之綬,在無極真宮中。
  又曰:啟明天君冠青精進晨玉冠。
  《太一洞真玄經》曰:三素老君服錦衣,建龍虎冠。
  又曰: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皆著朱衣絳巾,典主符籍,在太微紫房宮中。
  《登真隱訣》曰:太玄上丹霞玉女戴紫巾,又戴紫華芙蓉巾及金精巾、飛巾、虎文巾、金巾。
  《龜山元籙》曰:元始皇上丈人冠九氣紫曜之冠,衣九光錦袍,佩九色無縫自然之綬,帶六山火玉,在上清之上。又帶九天仙鍊之劍,衣九色斑文袍,常乘十二飛麟,帶金虎鳳文之綬。
  《金真玉光經》曰:元景道君曳玄黃之綬,建七色玉冠。
  又曰:元景道君衣丹錦之綬,戴進賢玉冠,乘玄景綠與參駕鳳凰。又太陽上府紫微宮中,道君曳絳錦丹綬,戴玉冠,躡九色之履,執制魔之章。又元景太一君曳玄黃素綬,戴七寶冠,執命神之策,乘玉輦,五釆蓋,紫雲車,驂駕六龍。
  又曰:桐柏山真人王子喬年甚少,整頓非常,建芙容冠,著朱衣,以白珠綴衣縫,帶劍,多論金庭山中事,言於眾真。
  《太上素靈經》曰:太上神仙戴飛晨寶冠,又戴青精辰玉冠,遊雲寶冠,玉精寶冠,通天玉寶冠,三玄寶冠。上清仙公並建扶華杳霞大冠,道君冠九德之冠。
  《太極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錫仙公芙蓉晨冠。
  《靈飛六甲經》曰:上清瓊宮東極玉真,建九氣通精之冠;玉京真人戴通陽玉晨冠;少陽真人戴通曜之冠;太素三元君建寶琅扶晨羽冠;紫素元君建太真晨纓之冠;三角髻餘髮散之於腰。
  《太極金書》曰:元始建洞天之冠;上君建青精天玉之冠;太真丈人建三寶玉冠;三天童建三華寶曜洞天玉冠。
  《太洞玉經》云:紫元真人被朱錦之服,巾綠霞之冠。
  《五岳真形圖》曰:東岳太山戴倉碧七稱之冠;南岳衡山戴九丹日精之冠;中岳嵩山冠黃玉太玄之冠;西岳華山建太初九流之冠;北嶽恒山建太冥靈陰之冠;青城丈人戴蓋天之冠。
  《昇玄經》曰:昔有仙人豆子明建黃褐玄巾。
  帻
  《紫書金根經》曰:九天元父戴七稱珠玉之幘。
  《敷齊經》日:正一功曹冠朱陽之幘
  帔
  《太極金書》曰:元始天帝被九色羅帔丹絳之鋸,珠繡霞帔。
  《太極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錫仙公丹錦繡帔。
  《靈書紫文經》曰:青童大君衣飛青翠羽龍帔。
  《雌一五老經》曰:太素三元君服紫氣浮雲錦帔,又紫繡毛帔,又鳳文錦帔。
  《無上真人內傳》曰:九色錦繡,華文之帔。
  《太元真人茅君內傳》曰:繡羽紫帔。
  《九真中經》云:青玉、錦帔、絳玉、素玉、玄玉、黃玉、錦帔。
  又云:青華丹蕊玉白琳,四出龍帔,玄玉九道,雲錦被黃,雲山文錦帔。
  褐
  《仙公請問經》曰:太極真人曰:夫學道當潔冷衣服,備巾褐制度,名日道之法服。
  《靈寶真一自然經訣》曰:至具已得道人披九光七色法服。
  《靈飛六甲經》曰:南極玉真著緋羅法服。
  《上清紫宸經》曰:修七轉之道者,上皇君以法服飛仙羽章授之,仍戴以紫元飛霜七色之冠。
  褵
  《上清經》曰:高上玉皇衣玉文明光,飛蕾買之褵。
  《龜山元錄》曰:九天玄母衣霜羅九色之褵,又衣青羅之褵。
  《五岳真形圖》曰:五岳使者服緋褵。
  《三元布經》曰:紫素元君衣紫錦挾褵。日素元君衣白錦光明之褵。
  《龜山元籙》 曰:九色飛雲錦褵;九色自然之襢;玉文明光飛錦之褵;九色珠絳雲光錦褵;丹錦七色文光之褵。
  袍
  《太極金書》曰:元始披霜珠之袍
  《上清經》曰:三天玉童衣青黃錦袍。
  《五岳真形圖》曰:東岳君服朱光袍。
  《龜山元籙》曰:有明光飛錦珠袍,五色雲羅之袍,七色鳳雲之袍,九色斑文羽袍。
  《茅君內傳》曰:有赤霜之袍。
  裘
  《大洞玉經》曰:司禁真伯乘日月之餅,披虎文之裘。
  《八表經》曰:白素元君衣黃綠曜光雲文之裘。
  《五帝內真經》曰:有玄文明光之裘九色斑裘。
  《龜山元籙》曰:有雲文丹錦之裘。
  衣
  《三道順行經》曰:玉景真人衣玄蕾買錦衣。
  《老子歷藏中經》曰:東父者,清陽之氣,萬神之先,衣五采衣。
  《龜山元籙》曰:有明光錦九朱飛文法衣,三素飛文錦衣,五色斑衣,九色龍衣。又有青黃紫三色羽衣。又有九色鳳衣,亦有九天鳳衣。
  珮
  《大戒經》曰:太極真人曰:凡謹事法服則者冠冕玉珮。
  《三元布經》曰:六山大玉之珮。
  綬
  《八素經》曰:太素元君衣流光雲文綬,始素元君衣紫光雲文素綬,玄素元君衣飛雲九變綬,紫素元君衣玄黃九色素羅之綬,黃素九君衣飛雲素錦之綬。
  《三元布經》云:紫素元君交帶靈飛大綬,白素元君珮文琳華之綬。
  《太上飛行羽經》曰:九鈴之綬,飛靈紫綬,六山飛晨之綬,九光之綬。
  《金真玉光經》云:紫青之綬,丹錦之綬,絳丹綬,玄黃素綬,白文素靈之綬,玄靈五色之綬。
  《元始經》曰:九天玄母帶流蘇紫綬。
  又曰:九元光延紫綬,靈飛紫綬,交靈素綬,九色自然之綬,金虎鳳文之綬。
  又曰:太上九氣命靈之章帶翠羽文靈之綬。
  板
  《昇玄經》曰:太上日:十方奉經,真官五帝,真事符童,傳言謁者,皆冠帶垂纓,齊執玉板,羅列鹵簿,對我前後左右。
  笏
  《昇玄經》曰:太上勸陵陽監受教稽首而起,執笏戶束面西而立。
  帬
  《太上飛行羽經》曰:上君衣鳳衣斑文虎帬。
  《太上素靈經》曰:太上神仙衣青錦單帬,青綾帬,雲錦絳章丹帬,絳衣飛幫,黃雲錦帬。
  《三元布經》曰:太素三元君服九色龍錦羽帬,紫素元君衣飛霜羅帬。
  《太極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錫仙公絆羅帬。
  《龜山元籙》曰:有丹錦飛帬,九色龍錦羽帬。
  《太上飛行羽經》曰:七色夜光雲錦帬。
  《九真中經》曰:蒼華飛羽帬,丹華飛羽帬,白羽飛華帬,亦有黑羽黃羽飛華帬。
  又曰:翠龍華文飛羽幫,朱華鳳帚,素羽寫章帬,黑羽龍文帬,綠羽鳳華繡帬。
  鈴
  《移度》曰:南方真皇君垂靈霜鳳華,龍鈴帶虎書,建玄晨之冠,飛青錦衣,乘丹霞絳輿。
  《龜山元籙》曰:有玉鈴,又有晨光明月之鈴。
  《列仙傳》曰:北元中玄道君李慶賓女為靈昭夫人,着紫錦衣帶神虎符,握流金鈴,有兩侍女。侍女年可二十許,夫人年可十三四。聞呼一侍女名隱暉。侍女皆青綾衣,捧赤玉箱二枚,青帶絡之,題白玉檢,日太上章。一撿日太上文夫人帶青玉色綬,如世人帶章囊狀,隱章當長五丈許,大三四尺。
  又曰:太極有四真人,中黃君處其左,佩神虎之符,帶流金之鈴,執紫毛之節,頂金精之巾。
  又曰:仙道有紫繡毛被,丹青飛帬,翠羽華衣,金鈴青帶,曲晨飛蓋,御之自飛。
  杖
  《龜山元籙》 曰:冬三月,三天玉童化為老人,手把九節金杖,洞耀玉清之中。
  《聖紀經》曰:有老人握青竹杖,與老子談天地之數。
  《赤書玉訣上經》曰:當取靈山向陽竹,令長丈有七節,作神杖,使長上下通直。甘竹乃佳印,以元始之章動息坐起,恆以自隨,有五帝真符吏輔翼上真。
  《茅君傳》曰:朱官使者把綠節杖瓊干羽旄。
  又曰:太素真人把八景飛杖,九色之節,出入上清。三天玉童頭連三角黃巾,手把九節金杖。
  節
  《列仙傳》曰:太元真人杖紫毛之紫微王夫人與一神女俱降,神女着雲錦褵,上丹下青,文釆相照,腰有綠繡帶,帶係十餘小鈴,鈴青色黃色更相參廁。左帶玉佩,佩如人間佩,佩但幾小耳。衣服倏倏有光,昭映室內,如日中視雲母也。蕾買髮鬚鬢,整頓絕倫。髻在頂中,垂餘髮至腰。指著金環,白珠約臂,視之年可堪十三四。左右兩侍女,其一侍女著朱衣,帶青章囊,手中又持一錦囊,囊長尺餘以盛書十餘卷,以白玉檢上刻字云玉清神虎,內真紫元丹章;其一侍女著青衣,捧一白箱,以絳帶絡之。箱似象牙箱形。二侍女年可堪十七八,整飾非常。
  又曰:裴真人從者持青毛之節,一童帶繡囊;周君從者持黃毛之節,無囊。二君各有六童。又曰:東卿大臣見降侍從七人,一人執紫毛節;一人執華嬸,一名十絕靈嬸;一人帶綠章囊;三人捧牙箱;一人握流金鈴。侍者並朱衣。東卿形甚少於二弟,二弟著青錦繡帬,紫毛被巾,芙容冠。二弟並同來倚立,東卿命坐,言語良久。時乙丑歲,晋興寧三年七月四日,降於楊君之家也。
  履
  又曰:以給仙人。先道有三十七種色之節,
  《九真中經》曰:凡學道者,勿令人犯屐。履行道尤多禁忌。
  《金真玉光經》曰:有五色、九色師子之履。
  《玉光八景經》曰:東北始陽宮,牛元景足躡五色履。
  舄
  《龜山元籙》曰:領仙王奉元始命,使資晨纓玉冠,鳳雲之舄,給上真仙母。又有神蕾買鳳舄。
  《列仙傳》曰:安期先生賣藥海邊,時人言千歲翁。秦始皇召見,與語三日,夕賜金璧數千萬出於息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量舄報,曰:後千歲求我蓬萊山下。始皇即遣使者入海,未至蓬萊山,輒風波而還。
  《上真元籙》曰:九天元父曳神雲鳳烏,帶素雲之綬。
  帷帳
  《神州經》曰:九河帝君坐玉林,五色帷帳,內外光明,玉佩千垂。
  席
  《玉珮金璫經》 曰:仙人鄭段者坐玉華之席。
  道部十七竟
  道部十八
  簡章
  《玉帝七聖玄記》曰:七聖定簡,五帝記名。
  《登真隱訣》曰:小有天王太素清虛真人登白空山,詣紫虛太真三元君,受流金火鈴豁落七元八景飛晨策玉璽。
  又曰:太一有玉璽、金丹、虎符。
  《玉清隱書》曰:有太上飛行九晨玉經金簡內文。
  又曰:玉璽、鳳函、金真、玉光、紫文、單章在其內。
  《九幽經》曰:帝尊在三元宮中,總校圖籙。
  又曰:善功注名黃籙,金格玉簡,陳列三清四極。
  《明科經》曰:若有玄名帝圖紫簡綠字,千年得傳也。
  又曰:五老寶經,青綠為字,以書其章。又八素真經,太上之隱書也。八色釆筆,金闕帝君自書之,為致真之法,以付太虛真人。南岳赤松子使下授學道,宿有真金玉字刻在金閣。當為真人者,不得越傳地仙。又五符經一道通書以南和丹繒,封以金英之函,印以玄都之章,付震水洞室之君。又靈寶真自然經。眾真佩此經者,以黃錦為地丹金書之,永谷道真享之無期也。元始說經中所言並是,諸天上帝內名隱韻之音,非世之常辭也。
  又曰:雌一玉檢五寶經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太玄靈寶臺玉房之中,紫金為素,以撰其文:青綠為字,以書其章。
  又曰:有妙經刻玉為簡,傳於天帝君。
  《太上八素真經》曰:司命著藉,玉簡丹書,編以金縷,纏以青絲,千億萬年,無所復疑。
  又日:太上吉日即以三元之章,又印以太玄之章,又印以高皇之章,又印以中黃之章。
  又曰:西華官有琅簡蕊書也。
  又曰:太上以白玉為簡丹玉書,亦用青碧玄玉黃金為之。
  《八素經》曰:八素真經玄文生於太空之內,見于西龜之山,玄圃之上,積石之陰。高玄羽章,眾真宴禮稱慶上清。
  《上清經》曰:三天玉童帶朱精禁天之章,高玉皇佩丹皇玉章。
  又曰:紫映九霄真玉佩金鳳璽。
  又曰:太素三元君有雲瓊之板,九變虎書。
  又曰:高靈九帝帶元光紫綬,流精飛瓊之章。
  又曰:三天玉童帶九天之章。
  又曰:高上虛皇君佩丹皇玉章。
  又曰:玉真九天丈人佩九元通真之策。
  又曰:紫靈皇上元皇佩封靈召真玉策,帶流光鳳章。
  又曰:上皇玉虛君佩丹文紫綬。
  又曰:三元大明上皇君帶神虎紫章。
  又曰:皇上萬始先生佩金虎鳳文,帶丹皇紫章。
  又曰:皇上帝君帶神虎玉章。
  又曰:上極紫皇君佩六山玉帶,神精交蛇之章綬。
  《太霄琅書》曰:太微天帝君以紫簡結紫度經篇目也。
  又曰:有帝章之印。
  又曰:瓊文帝章當刻書棗心之木,受於絕巖之中。
  又曰:太霄琅書乃九天飛霄之典瓊,文帝章乃上文也,並以元始生於自然空洞之中,靈皇玉帝受於九玄,鑄金為簡,刻玉結篇,金縷玉字,以明寶文祕於九天之上。
  《洞神經》曰:有三都印、三皇印、九天印鉅天下。
  又曰:有三皇玉券,一名金契。
  又曰:受三皇法須玉簡,長一尺二寸,廣一寸,厚三分。無者槿桐准也。
  又曰:通謁三皇之簡,以青玉作之,赤金為字。
  《金根經》曰:金簡玉札出自大上靈都之宮,書以朱文,編以朱繩。
  又曰:有神華玉門真人投金簡之處。
  又曰:領仙玉郎齎金簡紫籍,來於東華青宮校定玉名。
  又曰:玉皇刻降丹精、玉芝、金璽、鳳章也。玉寶青宮之內,有金章鳳璽。
  又曰:青宮北殿上有金章、鳳璽,真人得之。
  又曰:青宮之內北殿上有仙格金架也,格上有學仙簿籙及玄名,年月深淺。金簡玉札有十萬篇,領仙玉郎之典也。
  又曰:青官無金簡之籙,玉格無玄編之名,神經亦不可得披。
  《大洞玉經》曰:讀玄一洞經者,神臺刊名于福連之簡。太上金簡玉札名為福連之書也。
  又曰:真陽者上清之宮名,福連之簡刊其內。
  《五符經》曰:真一食五牙天文,
  又曰:西華官有琅簡蕊書也。
  又曰:太上以白玉為簡丹玉書,亦用青碧玄玉黃金為之。
  《八素經》曰:八素真經玄文生於太空之內,見于西龜之山,玄圃之上,積石之陰。高玄羽章,眾真宴禮稱慶上清。
  《上清經》曰:三天玉童帶朱精禁天之章,高玉皇佩丹皇玉章。
  又曰:紫映九霄真玉佩金鳳璽。
  又曰:太素三元君有雲瓊之板,九變虎書。
  又曰:高靈九帝帶元光紫綬,流精飛瓊之章。
  又曰:三天玉童帶九天之章。
  又曰:高上虛皇君佩丹皇玉章。
  又曰:玉真九天丈人佩九元通真之策。
  又曰:紫靈皇上元皇佩封靈召真玉策,帶流光鳳章。
  又曰:上皇玉虛君佩丹文紫綬。
  又曰:三元大明上皇君帶神虎紫章。
  又曰:皇上萬始先生佩金虎鳳文,帶丹皇紫章。
  又曰:皇上帝君帶神虎玉章。
  又曰:上極紫皇君佩六山玉帶,神精交蛇之章綬。
  《太霄琅書》曰:太微天帝君以紫簡結紫度經篇目也。
  又曰:有帝章之印。
  又曰:瓊文帝章當刻書棗心之木,受於絕巖之中。
  又曰:太霄琅書乃九天飛霄之典瓊,文帝章乃上文也,並以元始生於自然空洞之中,靈皇玉帝受於九玄,鑄金為簡,刻玉結篇,金縷玉字,以明寶文祕於九天之上。
  《洞神經》曰:有三都印、三皇印、九天印鉅天下。
  又曰:有三皇玉券,一名金契。
  又曰:受三皇法須玉簡,長一尺二寸,廣一寸,厚三分。無者槿桐准也。
  又曰:通謁三皇之簡,以青玉作之,赤金為字。
  《金根經》曰:金簡玉札出自大上靈都之宮,書以朱文,編以朱繩。
  又曰:有神華玉門真人投金簡之處。
  又曰:領仙玉郎齎金簡紫籍,來於東華青宮校定玉名。
  又曰:玉皇刻降丹精、玉芝、金璽、鳳章也。玉寶青宮之內,有金章鳳璽。
  又曰:青宮北殿上有金章、鳳璽,真人得之。
  又曰:青宮之內北殿上有仙格金架也,格上有學仙簿籙及玄名,年月深淺。金簡玉札有十萬篇,領仙玉郎之典也。
  又曰:青官無金簡之籙,玉格無玄編之名,神經亦不可得披。
  《大洞玉經》曰:讀玄一洞經者,神臺刊名于福連之簡。太上金簡玉札名為福連之書也。
  又曰:真陽者上清之宮名,福連之簡刊其內。
  《五符經》曰:真一食五牙天文,西母刻以黃金之札封以丹芝光草,印以太上中章。
  《茅君內傳》曰:茅盈在恒山內,夢太玄玉女把玉札携之。
  又曰:天上道君有玉輿鳳璽。
  又曰:太元真人有一人帶錄章囊,又一人帶繡章囊,一人帶錦囊書。
  《金真玉光經》曰:有昭靈之章,保生玉章。
  又曰:此經高妙,眾經之尊;總御萬真,匡御群仙;玄符流映,洞明紫晨;祕於九天之宮,鑄金為簡,以撰靈文;刻玉丹書八,明其篇也。
  又《靈寶自然經》曰:太上諸仙真以黃金為簡,丹玉書之。又太真科以玉牒金書七寶為簡玉帝。
  《七聖玄紀》曰:刻以白銀之簡,結以飛青之文。
  又曰:廣靈之堂,迴天九霄白簡青線刻其內。
  《太真科》曰:丹簡者,以朱漆簡明火立陽也。墨籙者,以墨書文,明水主陰人學長生,故名丹簡、墨籙,祕不妄傳。
  又曰:天皇執飛仙玉策;人皇執上皇保命玉策;地皇執元皇定籙之策。
  《三華寶曜內真上經》曰:太帝靈都宮中有二十四萬上真仙人,皆鑄金為簡,白銀結編,紫華書文,誦詠此篇。
  《三天正法 曰:三天九微玄都大真靈錄者,祕在太上靈都之宮,刻以紫玉為簡,黃金為文,付五老上真仙都左公,封以紫蕊玉笈,盛以雲錦之囊。
  《南岳夫人內傳》曰:白簡素線,以白玉為簡,以青玉為字,故謂之白簡青錄,皆記得道之人名姓。
  《道學傳》曰:金簡有王元規之筆跡。
  《太上素經》曰:凡受太上黃素經者,傳盟用玉札一枚,長一尺五分,廣一寸四分。
  又云:有三元秀簡。
  《真誥》曰:清虛真人詣三元君受玉璽金真。
  《龜山元籙》曰:丹文紫章,神虎玉章,七元交光之章,流金紫章,太上命神之章,夜光寶章,九色離羅之章。
  《靈書紫文經》曰:靈書紫文上經刻以紫玉為簡,青金為文。
  《黃籙簡文經》曰:投金龍一枚,丹書玉札青絲纏之。以關靈五帝昇度之信封於絕巖之中,一依舊法。
  又曰:丹書玉札,一枚金龍,一以青絲擊石沉三河,以關水帝昇度之信,一依玉訣舊文。
  《太洞玉經》曰:太上經簡玉札,名為福連之書。
  又曰:太上書以彤玉之札,則玉映之堂可見,四明之門可入也。
  《後聖道君列紀》曰:刻以紫玉為簡,青金為文,龜母按筆,真童拂筵,玉童結編,名之日靈書。
  《龍飛尺素隱訣》曰:太微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捧金按以請飛行羽章。
  《太一洞真玄經》曰:白元司命五人,朱衣絳巾,各捧一白玉案,上有所主簡。
  《紫度炎光經》曰:龜母捧筆,太一拂筵,天妃侍香,玉筆結綸,以白玉為簡,金書保仙上符仙都也。左公封以玉笈雲錦之囊。
  《變化經》曰:金光立空之案雲:錦之囊封九赤斑符於玄元之中,南極長生司命君得之。
  《玉珮金璫上經》曰:九老仙都捧金精立空之案,上請寶文以授眾真。
  《空洞靈章經》曰:白簡度品,青籙定仙。
  《太元上上經 曰:非有瓊籙玉名刻簡三清者,不得金虎內符。
  《靈書經》曰:東方九氣天中靈寶度命品章,出自元始束華青童君,封之青玉寶函之中,印以元始九氣之章。
  《神仙中經》曰:老子度關時,為尹喜著五千言,解五十五章,是手所書也。能行此道,知元氣、父母、天地之先,不知此者,徒自苦耳。太微天帝君以紫簡注紫度炎光經篇目,金簡書其正文,玄章在焉。
  《玉皇譜錄》曰:高上眾真,結自然之章。
  《金玄羽章經》曰:玉清八景隱書金玄內文生於元始之先,即天之書也,以威百神諸天。
  《內音經》曰:天有飛玄自然之氣,合和五音以成天中無量洞章。
  《赤書玉訣上》曰:無始靈寶告水帝削除罪簡,上聞九天金龍驛傳在朱書銀木簡,以投三河之淵。初用金鈕九雙,連簡沉之於清泠之泉,埋本命之岳,三官九府,書人功過,其理甚明。
  《隱元內文經》曰:青童君延萬帝於曲宇,講寶訣之妙章。
  《洞真經》曰:六層玉臺在九天圖之上,臺上有金簡玉札及紫鳳丹章十萬篇。太上真文玉郎典之。
  《玉光八景經》曰:玉寶臺太空之章封其內。
  《飛行羽經》曰:上皇九轉之道絳簡紫書,祕於紫天元臺。
  《二十四生圖》曰:披九光玉蘊,出金書紫字玉文丹章三部,八景二十四生圖,置白玉案上。
  《靈寶隱書》曰:玉誕者,曇誓天十都名也。上有大洞之章,紫書玉字,煥乎上清。
  《玉京山齋》曰:諸高仙真人人會太上玄都,披空洞歌章。
  《靈書經》曰:東方九氣天中,靈書度命品章出自天元始,東華青宮、青童君封之,青玉寶函之中,印以元始九氣之章。又南方三氣丹天靈書度命玉章出自元始,朱陵上宮、南極上元君封之,赤玉寶函之中,印以太丹三氣之章。又西方七氣天中,靈書度命玉章出自元始,西華宮中金母封之白玉寶函之中,印以太素七氣之章。又云北方五氣天靈書度命玉章,出自元始,北
  上宮中玉晨君封之,玄玉變之中,印以太玄五氣之章。
  《三元布經》曰:高上三元經者,乃三清真書也。上真玉撿飛空之篇,上元撿天大籙,中元撿仙真書,下元撿地玉文,如是寶篇高上皆刻金丹書,盛以自然雲錦囊,封以三元寶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金臺玉室,九曲丹房。
  《靈寶赤書》曰:元始命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鑄金為簡,刻書玉篇,五老賞籙,祕於九天靈都之宮。
  《迴天九霄經》曰:於是大一拂筵,天妃侍香,玉華執巾丹書紫字,刻於白金,隱起靈顏,結於玉篇,題以青籙得道之名,龍景九文。
  《紫鳳赤書經》曰:太上命太極真人授以玉簡金書寶洞飛霄絕玄之章。
  《玉帝玄記》曰:中皇元年九月七日,七聖齋靈清長宮記其得道之篇,刻以白銀之簡,藏於雲錦之囊,封以啟命之章,付以五老仙都,左公掌錄瓊宮。
  又曰:古空洞之中,有迴天上文,四司所保,五帝所詮,七聖定簡,舉形合先。
  《大有經》曰:太上玉章,刻玉為簡,總御萬真。
  《真經》曰:東方歲星,青帝勾芒,佩通明之印;南方熒惑,赤帝太昊,佩太陽之印;西方太白,白帝少吴,佩通陰之印;北方辰星,黑帝顓頊,佩通神之印;中央鎮星,大帝文昌,佩方神之印。
  《本際經》曰:有十二法印。
  《紫書金根經》曰:有青精玉璽。
  《金房上經》曰:大帝靈神都官中,有金房度命延年之訣,鑄金為簡,刻白銀之編,紫筆書文。
  《消魔經》曰:發九天之朱匱,望上清之瓊札。玄書既刻於玉章,絳名始刊於靈闕。
  《大洞真經》曰:八景玉籙,藏於太素瑶臺,玄雲羽室,封以鬱森之笈,玉清三元之章。簡札品曰青童君,曰無金簡者,銀木亦可當也。無玉札者,桐木亦可當,但令精好也。真理無有間節,當取札於雲錦之囊。此上真之至號,玉帝之靈篇也。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有玄靈元君寶祕奔日月之玉章。
  《神州七變經》曰:大陰玉晨,九天真妃,紫晨君受流精飛景寶章。
  《太清中經》曰:有天一八極璽。
  《龜山元條》曰:有流金鳳璽。
  又曰:天皇太帝遣繡衣使者冷廣子期授茅盈以神璽玉章金闕,聖君命太極真人使正一上玄玉郎王忠鮑兵等與茅盈佩璽。
  《太上飛行羽經》曰:太真丈人衣九色飛雲曜光羽章。
  《靈飛六甲經》曰:玉真青君帶流金鳳章,太上九赤斑符。
  《五帝內真經》曰:封靈制魔之章,黃神中皇之章。
  《三皇經》曰:三皇自然之文,皆以金玉為用。天皇所授,玄玉為簡,青玉為文;地皇所授,黃玉為簡,白玉為文,綴以金鉤,聯以金鑠,置以玉案覆以珠巾、寶蓋、珍林,安之青宮,閉之紫閣,芬以五香,侍以十華也。
  《神州七轉七變經》曰:流金鳳璽紫宸,上皇先生所佩。
  《三皇序目》曰:九天印文以召九天校事也。
  《上清變化經》曰:高上虛皇君佩丹皇玉章。
  又云:三元大明上皇君帶神虎紫章。又有皇上帝君佩金虎鳳文,帶神虎玉章。
  又曰:九霄真玉佩金鳳璽。
  《歷藏經》曰:天王侯帶紫綬金印。
  《五岳真圖》曰:太山君佩通陽大明之印;衡山君佩夜光天真之印;嵩山君佩神宗陽和之印;華山君佩開天通真之印;恆山君佩長津悟真之印;青城丈人佩三庭之印。
  《後聖列紀》曰: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君遣八景瓊輿來迎聖君,以登上清宮,賜蕊剛丹玉鳳璽。
  《後聖九玄道君列紀》曰:太陰法有死生,有黑籙白簿,真青丹編簡,受生先後之相次也。
  《後聖道君列紀》曰:玉清.君賜道君玉鳳需
  《飛行三界經》曰:下有太一紫綬金印,威喜天帝信璽,修靈寶飛行三界之道,真人所佩。
  《五稱符上經》曰:五星通靈之印,印五星靈符。
  《道學傳》曰:吴王闔問得真文不解,封以黃金之檢,印以玉皇之章,以問魯大夫孔子。
  又曰:禹封五符以金英之函,檢以玄都之印。
  《神仙傳》曰:衛叔卿語其子度世云:可於室西北桂下取我仙方,按而服之,令人長生。度世握得玉函,封以飛仙之印,取按之服五色靈母,仙去。
  《北帝經》曰:鄧都祕印用救世問,攝制鬼神。
  《集仙籙》曰:杜蘭香,女仙也,於洞庭包山降張碩家。碩蓋修道者也。授以飛化之道,留玉簡玉唾盂。又資黃麟羽被,此上仙之所服,非洞天之所有也。
  道部十八竟
  道部十九
  几案
  《十洲記》曰:瀛洲金巒觀中,有青離玉几,覆以雲執之素,刻水碧為倒龍之豚。
  《玉光八景經》曰:眾真宴禮,大帝屈節於几前。
  《太一洞真玄經》曰:太微紫房中有一童子,名于景精,字會元。當帝君之前,捧赤玉案,上有所主命籍。
  又曰: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皆著朱衣絳巾,各捧一白玉案,上有所主簡。
  《玉清隱書》曰:太微天帝君進拜於帝皇之几。又曰:上皇帝君乃推几偃詠,虛眺太空,吟玉清之隱書,歌元景之靈章,揚音霞際清微玉根。
  《太洞經》曰:太微小童五符命籍捧持玉案,帝君所臨,主通諸神。
  《變化經》曰:有金光立空之案。
  又曰:元始拊几,高詠嘯朗太空。
  《玉珮金璫上經》曰:九老仙都捧金精之案,上請寶文以授眾真也。
  《洞神經》曰:拂拭几案,置經於前也。
  《像名經》曰:東方上尊托七寶鳳文之曲几,敷說道要真經。
  《法輸經》曰:三真立空之案,以七寶懸覆經上。
  《眾篇經》曰:元始上尊凝真遐想,撫几高抗,命召五帝,論定陰陽,推數劫會,移校河源,檢籙天度。
  《洞神經》曰:有局腳案以置經符也。
  《太上黃素經》曰:凡修受大洞真經雌一奇文者,恆置經於几格潔靜之處。
  《九幽經》曰:帝尊在九清妙境三元宮中,御三氣之華寶,雲玉座總校圖籙拔濟諸苦。
  《二十四生圖》曰:披九光玉蘊,出金書紫字玉文丹章三部。
  《八景二十四生圖》盛以白玉立空之按,九色之中,飛文錦蓋,懸覆經上。
  《龍飛尺素隱訣》曰:太微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捧金案,以請飛行羽章也。
  《上清真文王經朝文》曰:有流明大靈侍言玉案十二枚。
  《文始內傳》曰:諸天各奉蓮華座以寶蓋覆之。
  《神仙傳》曰:黃老遣仙官玉女持金案玉杯,盛藥以賜沈羲。
  又曰:淮南王為八公進金玉之几,執門弟子之禮。
  《四極科》曰:凡寶經之具几案,巾秩不可妄借於人。
  《太玄經》曰:老子傳授經戒籙儀注訣曰:以局腳小案,置經綵巾覆上。
  《洞真玄經》曰:太一洞真玄經者別為囊笈,封以寶器,盛之几上。
  《無量經》曰:太上座高三丈,又於紫臺之宮,布一高座六尺。
  《金真玉光經》曰:九天之帝施玉几`金肺。
  《山海經》曰:西母悌几,戴勝悌托也。戴者,戴其玉勝也。
  他說西母頭類戴勝,甚失之。
  《本際經》曰:元始上尊在長樂舍寶飾高座,雖有座形,不障於物,人所往來,亦無隔礙。復有小琉璃座。行列兩邊,悉高五尺。
  《茅君內傳》曰:白玉龜山連玉林帳,西母處之。
  《太上黃素方》曰:青精執在紫巫之山,化王之室,內有玉案也。
  《洞真七聖玄記》曰:左仙上疏九天帝王七聖几下。
  《飛行羽經》曰:修存三一道法,坐金狀玉几,金爐玉匕。
  《太真人詩》曰:太微啟玉案。
  《列仙傳》曰:太室山中,有地仙那疏臥狀几案。
  《真誥》曰:鹿跡山中,有絕洞,洞中自有石林、石榻、曲夾。
  輿輩
  《太上飛行羽書》曰:玉清則上清之高真,上清則太清之高神,太清則飛仙之高靈。凡行玉清之道,出則諸天侍衛,建七色之節,駕紫雲軒,十二玉輪,六師啟路,飛龍翼轅行。上清之道,出則五帝侍衛,建紫毛之節,駕飛雲丹車,位准上清,左右仙卿行。太清之道,出則五帝侍衛,建五色之節,駕龍輿白虬,啟道太極叅軒。
  又曰:王總真為茅盈,召朱冠使者二人,乘流景之輿。蒼蛇把綠節,仗瓊竿羽旄,橫日朱雲翳景。使者並繡衣,芙蓉冠,持紫素之書各百字,以付茅盈二弟固衷。是以固有地真上仙定籙神君之號,衷有司三官保命仙君之位,各依紫素之命,封往所任神宮上府,亦隨事而資給二君焉。漢平帝元壽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西城王君、龜山王母、方諸青童君並乘綠景之輿,駕神虎之軿,同造茅盈於句曲之山,金壇之陰。
  又曰:飛仙祕道,招五辰之晨,常能行之。十五年則南極老人、丹陵上真迎以綠雲之輩;西極老人、素靈子期迎以黃之車;北極老人、玄上仙皇迎以玄景之龍;東極老人、扶陽公子迎以青軿之輦;中元老人、上玄子迎以曲晨之蓋。五老會合,俱升紫虛,此五老蓋五星之真人也,非如裴君星中五帝之公文,異乎雲牙五方之老上學之法。順之者,飛仙也。
  又曰:八道祕言者,道有八條,其言高妙,閑心靜室,廖郎虛真,亦將得見丹景之氣,三素飛雲,八輿朱輦,紫霞瓊輪,上清靜陌迴轡,三元高皇秉節,靈童攀轅,太素擁蓋,南極臨軒。於是瞑光外映象燭,太虛子能見之不煩,凝霜濯華,玄腴金丹也。一道祕言曰:以八節日清朝北望,清朝小早於清旦也。有紫綠白雲者,是為三元君三素飛雲也。其時三元君乘八輿,上
  詣天帝玉清君也。子候見當再拜,自陳乞侍輪轂。二道祕言曰:以八節日夜半東北望,有玄青黃雲者,是為太極天帝君乘八景之輿,上詣高上玉皇。三道祕言曰:以甲子上旬戊辰己巳之日清旦西北望,有紫青黃雲者,是為太極真君三素雲也。其時太極真君及上真人乘玄景綠輿上詣紫微宮。四道祕言曰:以甲戌上旬戊寅、己卯之日清旦東南望,有赤白青雲者,是為扶桑太帝君三素雲也。其時扶桑太帝君乘光明八道之輦,上詣紫微宮。五道祕言曰:以甲申上旬戊子、己丑之日清旦正西望,見白赤紫雲者,是為太素上真白帝君三素雲也。其時太素上真人白帝君乘脩條玉輦,上詣玉天玄皇高真也。六道祕言日:甲午上旬戊戌、己亥之日清旦正南望,有青赤黃雲者,是為南極上真赤帝君,其時乘絳琳碧輦上詣閬風臺。七道祕言曰:以甲辰上旬戊申、已酉之日清旦西南望,見綠紫青雲者,是為上清真人。時乘玄景八光丹輦,上詣高上天帝。八道祕言曰:以甲寅上旬戊午、己未之日清旦正東望,有朱碧黃雲者,是太虛上真人。其時乘徘徊玉輿上詣大帝君。八節日見三素雲者,紫雲在上,綠雲次之,白雲在下,共相沓也。子謹視之。
  《移度經》曰:真皇叅駕黃霞,周行四方,飛蓋綠耕,上造金闕。
  《靈寶赤書》曰:詣天真人乘碧霞玉輿。
  《太洞真經》曰:太上乘一景之輿,受九暉太晨隱符。
  《上清隱書龍文經》曰:王母乘九蓋華輿,眾真侍衛。
  《紫文經》曰:方諸束玄東海青童大君,齋戒於丹闕黃房之內,三年乘碧雲輿。
  《太元真人傳》曰:有班龍之輿。
  《金真玉光經》曰:有玉輦,又上清三天列紀,有紫輦。
  《太洞玉經》曰:青童君乘雕玉之軿,司禁真伯乘日月之軿。
  又曰:太極元君乘陵羽之車。
  《太上經》曰:有白鸞之車。
  《茅君內傳》曰:束海青童君乘車。
  《葛玄傳》曰:鶴嗚山石室中設自然座,有金華蓋。
  又曰:五帝真人並乘八景玉輿。
  《二十四生圖經》曰:後聖李君遊西河,歷觀八方。值元始乘八景玉輿駕玄龍而來,李君問天書玉字未究妙章。元始俾極道真,於是吐洞玄內觀玉符以授之。
  《變化經》曰:景輿丹軿紫軒九天帝王所乘也。
  《上清訣》曰:玄母乘三素之輿。
  又曰:元父所控赤羽飛車,左御絳鸞,右駕紫鳳。
  《尸素訣》曰:太微天帝君登白鸞之車,駕黑羽之鳳,遊碧水之境。
  《大洞玉經》曰:皇上帝乘明玉之輪,轉宴於日中矣。
  《茅君內傳》曰:無上道君成給八景瓊輿,鳳璽金真,曲晨飛蓋。
  又曰:青華小童道君乘碧霞之輿。
  又曰:上真君赤帝乘絳琳碧輦。
  又曰:太清真君乘青龍紫羽蓋。
  又曰:太元真人杖紫雲之節,乘班龍之輿,白虎之耕,曲晨寶蓋。
  又曰:太素真君乘虎旗虎輦,金蓋玉輪,仗九色之節,出入太清。
  《金真上光經》曰:太上大道君乘瓊輿碧輦,和太道君乘白雲之車。
  又云:玄和道君,縿駕玄龍。
  《太洞玉經》曰:八皇老君乘黃琅之車,把紫鳳之節,入太老之室。萬華先生乘三素之景羽明之軿,宴寢萬乘之室。
  《八素章》曰:四老迴錦軿,萬仙朝帝房。
  《茅君內傳》曰:朱官使者駕蒼此,把綠杖。
  《真誥》曰:紫元夫人乘羽寶雲車,駕九龍,女騎九千,披錦服,青羽裙。
  《自然經》曰:龍轡昂昂,雲蓋巍巍;仙童玉女,與我昇龍。
  《太上真經》曰:東方青帝,九龍雲輿。
  《空洞經》曰:元始天尊從諸天人並乘玉輦瓊輪。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序》曰:太上道君十方至真,乘五色玉輪,九色龍;妙行真人乘象雲玉輦,上詣玉都;中極真人常乘象輪車;上飛真人常乘九色龍遊玉清雲中;飛天之神乘碧霞之輦,遊於玉隆之天;黑帝君乘四景之輿。
  《三元布經》曰:元始上尊乘紫輦。
  《茅君內傳》曰:王君乘九蓋之輦。
  《洞天經》曰:靈景道君乘赤雲車。
  《太上飛行羽經》曰:中和之真駕錦輿。
  《茅君內傳》曰:王母乘綠景輿。
  《玉光八景經》曰:東方始景道君乘青雲之車,駕蒼龍。
  又曰:南方玄景道君乘五色雲車,駕鳳皇。
  又曰:南方靈景道君乘赤雲車;西南方元景道君乘紫雲車,駕六龍;西方明景道君乘白雲車,駕白虎;北方玄和道君乘珠玉之車。
  《金根經》曰:玉帝君乘碧霞九鳳飛行之輿。
  《玉清隱書》曰:太微君登八瓊之飛天之神乘輦,傾蓋霞城。
  又曰:東北方道君葛獻乘八輿飛龜車,下治人泥丸宮。
  《登真隱訣》 曰:太元真人乘白虎輿,有八色雲軿。
  《真誥》曰:仙人許玉斧乘一新青犢車。
  又曰:王眉壽小妹中候夫人,乘白牛車。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曰:南極老人丹陵上真迎以綠雲之輿蓋;西極老人素靈於斯迎以黃車;人元老人中央上玄迎以曲晨之益;五老一合俱升紫靈。
  《王君傳》曰:王君乘虎輦,金蓋玉輪,出入上清,受事太素。
  《南岳魏夫人傳》曰:夫人乘虎輦玉輿隱輸之車。
  《真誥》曰:南岳夫人駕九蓋之軿。
  《 搜神記》 曰:玉女成智瓊駕輜軿車,從八婢。
  闕
  《五符經》曰:鐘止上有金臺七寶,紫闕元氣之所舍,天帝君所治處也。
  殿
  《太洞玉經》曰:大暉者,玉清天中殿名也;上皇王真之所遊處也。
  《太平經》曰:大空瓊臺洞真之殿,金華之內,侍女眾真之所處。
  《靈書紫文上經》曰:有太空瓊臺,丹玕之殿。
  《靈寶赤書》曰:妙行真人詣元始受赤書五篇真文。於是元始命眾真入太定金臺,玉寶之殿,九光華房。
  《紫書金根經》 曰:有黃金殿。
  《玄妙內篇》曰:有七寶殿。
  堂
  《太洞玉經》曰:有羽景之堂,在太無之庭。玉容者,太上之明堂也。
  《洞景金玄經》曰:玉帝命太微天帝君坐萬靈於房軒,散華香於玉宇,留連八瓊之室,曲宴九琳之堂。
  《外國放品經》曰:有光碧之堂。
  臺
  《大洞玉經訣》曰:西田之瑤臺,大帝所處,有玉清臺也。又有散花臺。
  《太上玉京經》曰:玉京有七寶宮,宮有七寶。玄臺即太上治所,又有天寶臺。
  《上清經》曰:有紫碧玄臺。
  《大洞真經》曰:上清真人總仙大司馬長生法師,登太常滄浪山洞臺中雙.玉穴,酣飲紫明芝液。
  《真誥》曰:有玉華室,有刻石真人。
  《五勝文》曰:駕飛龍於西華之臺,謁拜帝真赤書。
  《玉訣經》曰:太玄上宮太素真人常以春分之日,會諸仙官於崑崙瑶臺,校定靈寶真經。
  又曰:陽臺真人常以立冬之日,會諸仙官玉女於靈寶陽臺之上,校定學道簿籙。
  《本行經》曰:有尋真玉臺。
  《眾篇經》曰:帝尊引眾真人集太空金臺內音。
  《玉字經》曰:九層之臺處乎玉京之山,煥乎玄都之上,有太真玉印。
  又曰:馥朗天中玉京玄臺之別號,西靈真人常誦無量洞章,遊行其上。
  《大洞玉經》曰:九天之上有明真臺。
  《茅君內傳》曰:辰中真人帶廷生符於滄浪之臺。
  《導引三光經》曰:定光真人在皇曾天絕觀臺中,導引元氣。
  又曰:九變真人在玉完天誥陽無臺中。
  又曰:導仙真人在何童天華林蔭雲臺中。
  又曰:雲華真人在平育天玄唱寶蓋臺中。
  又曰:陽王真人在太真臺中。
  又曰:法氣真人在飛臺中。
  又曰:澤嬰真人在越衡天無極觀臺中。
  《真誥》曰:白玉龜臺,九靈太真元君封此。
  閣
  《三皇經》曰:人皇所受皇文帝書,赤玉為簡,黃玉為文,安之青宮,閉之紫閣。
  《太洞真經》曰:凡天縱仙才名刊金閣。
  《金玄羽章》曰:紫閣之下,受事於玉清九有玉閣、黃閣、青閣。
  樓
  《歷藏中經》曰:崑崙山有金城九重,玉樓十二,神仙所治也。
  《龜山元籙》曰:龜山上有十二玉樓,峨峨曜景;太清有金華樓,諸真仙玉籙皆在金樓之中。
  觀
  《靈書經》曰:有洞靈之觀,金字題觀四面。又有九靈之觀,紫陽之觀。又紫微上宮有通陽之觀,主得度之人功德輕重。
  宮
  《三元品戒經》曰:九氣始凝,三光發明,結青黃白之氣,置上元三宮。
  《太洞玉經》曰:太初有華陽之宮,會方之宮。小有真天中有萬華之宮,玉君之治所。玉晨宮中有玉映之宮,又有元君六淵之宮,黃老圓華之宮,上清真陽之宮,太極上宮,主眾仙誦詠。
  室
  《大洞玉經》曰:太霞之中有白雲之室,太虛元君所處。
  《三皇經》曰:蜀郡西峨媚山石室,舊有三皇文。此文不與天下眾文同,百萬人中未有一人得者。
  《龜山元籙》曰:有瓊瑶之室。
  《外國放品經》云:有瓊華之室。
  《洞景金玄經》曰:八瓊之室。
  又《 三華寶曜內真上經》曰:玉室上清經有碧室。
  房
  《大洞玉經》曰:三華城者,玉清之房名也,在玉城之中,陽安元君所處。
  《無上真人內傳》曰:有流雲九色之房。
  《仙公內傳》曰:崑崙山上有積石瑶房。
  《太上紫書線》曰:白玉母入於龜山王闕,處於青玉宮中朱紫之房。
  《靈寶赤書》曰:有九光華房。
  《外國放品經》曰:紫翠丹房。
  舍
  《道典》曰:道之清今者,吾舍也。道因天清而清之,因地靜而靜之,因日月之光而明之,因星辰之行而正之,因萬物之性而消息之,萬物中人為貴,能使形無事,神無體,以清爭致無為之意,即道為舍也。
  窗
  《諸天內音經》曰:天真皇人開寒靈之窗。
  又曰:南極玄窗主諸得道人受鍊口叩目。
  戶
  《諸天內音經》曰:九玄丈人封於玉京紫戶之內。
  《洞景金玄經》有玉戶。
  門
  《大洞玉經》曰:太素在幽玄之上,九宮列金門於太素之天。瓊羽之門,蘭室上清宮中門戶名也。大上有瓊羽之門。四明門者,上清玉帝之南門也。
  《紫書金根經》曰:東華方諸青童宮有六門,門內周迴三千里,東有青華門,西有玉洞門,北有瓊門,東北有寒水門,東南有天關門。
  庭
  《二道順行經》曰:洞陽之官下有、流火之庭。
  《 大洞玉經》 曰:廣寒宮中有寒。庭,太一之所處。又有雲珠之庭。
  《太上真文》曰:上帝朝真金童,楊烟流薰紫庭。
  壇
  《二十四生圖》曰:元始敷五色金為壇。
  《玉皇譜線》曰:元始丈人登玉虛之壇,受九天譜籙上皇寶經,玉符祕章。
  府
  《龜山元錄》曰:元始丈人在上清瓊天府、大清府、開清府、玉寶洞元府、金融府、丹明府、重冥府、鳳生府。
  道部十九竟
  道部二十
  傳授上
  《五岳真形圖經》曰:若道士得祕聖之經,皆當杜祕於一人之口者,即真靈之文將墜於獨見,何緣得存於永代乎?傳授但當必得其人,豈可祕而不出,是斯文永翳也。
  《太極經》曰:太上玉經隱注寶訣,眾經之祖也。太上令傳太極諸侯公王卿伯,未得此位,不得之矣,道士有見此書,則皆應為仙公也。玄籙宿名將定焉。
  《靈寶真一經》曰:太靈真人告太極左宮仙公曰:吾昔授太上靈寶洞玄自然太真上寶經,為太極真人依太上法傳授於人。
  《定志經》曰:元始告右玄一真人曰:汝授此經可擇其人傳之,彌布無外。
  《三皇經》曰:百萬人中,或有一人應得此文者,皆有仙錄宿命者也。欲有所授,當擇其人,入諸名山,八極周流,天下鬼神無敢犯之者。太清元始天中之王母,初學道之師也。
  又曰:皇人者,太帝所使在峨媚山。黃帝往授真一五牙法。
  《抱朴子》曰:黃帝東至青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以劫召萬神。南至圓蔭,建木觀百靈。西至中黃子,受九加之方。過崆峒,從廣成子授自然之經。北至洪隄上具茨,見大院君黃蓋童子,受神芝圖。還陸王屋得神丹注記。至峨媚山,見黃人於玉堂,問真一之道曰:夫長生仙方,惟有金液,守形卻惡獨有。真一之道,古人尤重也。黃帝自然體道者也。猶復陸王屋而受丹經,登崆峒而問廣成,往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咨子心,論道養而證玄素,精推步而授雷岐,窮神姦記而白澤,相地理而書青烏,救傷殘而綴金冷。故能畢該祕要,窮盡道真。按《神仙經》云:昔黃帝老子奉事元君,元君以受要訣,瓦乎不建彼二君者,安能自得仙度世者乎。按《刻山經》及《龍首記》皆云黃帝服神丹。
  又曰:彭祖八百年,安期千年,斯其壽之過人遠矣。若果有不死之道,彼何不遂仙乎?豈非稟命受氣偶得其多者乎?按彭祖經云:佐堯曆夏,至商為大夫,商王從受還年之術,行之有效,欲殺彭祖以絕其術。祖覺而逃去。去時年八百。
  又曰:紫微玄宮玉飛天真書,太清元始授西母佩之,位登仙宗,真人衛從。
  又曰:玄洲仙伯關天萬仙真書,東海小童授以得道人佩之。一名仙人道籙,一名鳳真線太玄登仙盟文。又崑崙塘臺靈飛太真大上丈人以授得道者佩之,周行五岳,山神授職。一名五岳兵符,佩之,金石為開。
  又曰:蓬來高上真書成,青天上皇以傳寧封,佩此真符,橫行江海。一名蓬萊太玄玉札,一名九流真書,北陵文人授以馬師皇致龍來。又天帝文人黃上真書佩之,知吉凶未兆之事。
  《上清經》曰:上清真人登大帝滄浪山,諸太極真人授以丹青玉爐,鍊雲根經。
  《三元布經》曰:昔寧玄甫受此經於皇上真人,九年祕藏白空山。齋戒百日,忽見其巖有王文銀簡,今封一通於白空山中。
  《本行經》曰:丹靈真人遇玄和先生,受靈寶赤書、五氣玄文、黑帝真文一篇。
  《高玄經》曰:昔上元以隱文授太和玉女,玉女授幼陽君以文,封於九疑洞室。
  《登真隱訣》曰:太極帝君寶章者,東海青童君授涓子,以封掌名山。涓子剖鯉所獲,是太上召三一守形也。以朱書素佩之左肘,勿經履污穢,佩之八年而三一俱見矣。三一者,三元真一君也。授其封掌之教。
  又曰:李翼字仲甫,以七變法傳左慈。慈修之,以變化萬端。此經在《茅真人傳》,後道士以還丹方殊祕,故略出別為一卷。
   《茅君傳》曰:太真元君西母授說明堂玄真經云:太上立玄雙神四明。玄真內映,明堂外清。吞息二暉,長生神精。上補司命,監御方靈。六華充溢,撒視黃寧。此四十字即玄真之本經也。其後王母總真更演說行事之法,猶如九真中經惟以龍書為主也。太上刻於鳳臺南軒,非總真弟子不教,非司命之玄挺不傳。
   又曰:西母携王君茅盈以詣固衷之宮。固衷,盈二弟也。西母撫背告之曰:汝道雖成,所聞未足。我有所授,汝乃遣侍女郭密香與上元夫人相聞云:但不相見四千餘年,天事勞我,致以罕面,可暫來否,當此相待。上元夫人遣一侍女答曰:阿環再拜上問起居,遠隔絳河,擾以官事,遂違顏色近五千年。仰戀光潤,情係無違。密香至,奉信承降尊於茅固處。聞命之際,即當飾駕,先被太常君救,使詣希林校定三元之籙,正示暫往。如是當還,還便東帶,願暫少留。茅固因問王母,不審上元夫人,何真也,曰:三天真皇之母,上元之高真,統領十方玉女之名錄者也。及上元夫人來,聞雲中簫鼓聲,龍馬嘶嗚。既至,從者甚眾,皆女子,齊年十六七,容色明逸,多服青綾之衣,光彩奪目。上元年未羿,天姿絕艷,服赤霜之袍,披青錦裘。頭作三角髻,餘髮散於腰。戴九晨夜月之冠,嗚六山火藻之佩,曳鳳文琳華大綬,執流黃揮精劍,入室向王母拜。王母坐止呼之,與同座北向。上元夫人設廚,王君勸茅盈二弟。固衷起拜,稽首而立,命坐復席。上元乃劫侍女出紫錦囊,開綠金之笈,三元流珠經,丹景道精經,隱地八術經,太極綠景經,凡四部以傳固衷。西王母勁侍女李方明出丹瓊之函,披雲珠之笈,以玉珮金璫太霄隱書、洞飛二景內真符,以傳司命茅君。上元曰:阿母隱書之妙,上真內經天仙所寶,封之金臺,佩入太微。動則八景玉輿,靜則宴寢金堂。此文妙矣。阿環太極綠經等可以致明月黃華,得白日之赤精也。及西母上元俱去,惟王君獨留經日。於是盈與二弟訣別,而與王君俱去,到赤城玉洞之府,告二弟曰:吾今去便有局任,不得復數相往來,句曲山是治所也。漢光武建武七年三月丁已,遣使者吴倫責黃金五十斤置於茅三君廟下,四時祠以太牢。至明帝永平二年,語丹陽句容茅真人廟,使營護脩守。時邑人通呼此廟為白鵠廟。句曲之洞宮有五門:石階曲山以水,其門令得往來上下也。句曲洞天東通林屋,北通岱宗,西通峨媚,南通羅浮,皆大道也。其問小徑新路阡陌沙潧,非一處也。漢建安之末,左慈聞江束有此山,故尋之,齋戒三月而登山,乃得其門,入洞虛造陰宮。二茅君授以神芝三種,慈周旋洞室經年,制度甚肅,歎曰:不圖天下復有如此之異乎!至於地中洞天,有三十六所,王屋、委羽、西城、西玄、青城、赤城、羅浮、句曲、林屋、括蒼、崑崙、蓬萊、瀛洲、方丈、滄浪、白山、八停之屬也,五岳及諸名山皆有洞室,或三十里、二十里、十里,岳洞方百里也。句曲山,秦時名為句金壇,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因以致名也。漢靈帝時,敕郡縣採句曲之金,以充武庫。孫權時又遣宿衛人採金,常輸官。句曲山每至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東卿司命茅君當是日,請總真玉君、大虛真人、東海青童君會于句曲之上。好道者欲求神仙,宜先齋戒,俟此日登山陳乞也。茅君即授以要道,得入洞門。
  又曰:紫微、元靈、白玉、龜臺、九靈、太真、元君即西王母也。上宰總真王君,東卿司命茅君之師,右莢紫微夫人之母也。居崑崙塘臺,別治白玉龜山青琳之宮。朱紫之房,首戴華勝腰帶虎章,葆蓋沓映羽旌癮庭以漢平帝時來降句曲華陽宮授司命茅君玉佩金璫經。又獎教中小二君。至晋成帝時,與金闕聖君同降陽洛隱元臺,授魏夫人玉清隱書四卷。又《穆天子傳》 所載詣西王母,及降漢武者皆是也。別有傳紀名《靈鏡洞玄上經》,或曰《大有妙經》即今所存中元輔卿手執者,是未顯於世,主訓教天下學真之人。
  又曰:西極總真君者,茅司命之師也。生於商末,服青精□飯,九轉丹,用曲晨劍解之道治西城山宮。年三十,着繡衣,芙蓉冠,把鈴帶劍一。漢元帝時降陽洛山,授玉清虛上經三十一卷。晋時又降魏夫人於陽洛臺,每以三月十二月亦同來句曲,推校學仙別有傳,未顯於世。《神仙傳》云降蔡經家者,是此君也。
  又曰:清虛王真人總真王君弟子,南岳魏夫人師。漢元帝時,辭家人,華陰山。九年,太極真人降授二法。後入地胏山終南山一名地胏,又登陽洛山。平帝時,南極夫人、西城王君同降授上經三十一卷,王君共詣玄洲請書真名。乃還西城,修行道成,於是乘飛楓車遊行天下。後登白空山,詣紫清太素三元君,受流金、火鈴、豁落、七元、八景、飛晨、神策、玉璽畢,又還西城。太上遣賜繡羽晨蓋、雙珠月明、素羽瓊干、丹□錦旌。太素又遣賫成命之書,以為太素清虛真人,治玉屋山,主領寶經。乘虎篩虎輦,金蓋玉輪,八景飛輿,杖九色節,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寢宴太極,南岳魏夫人師之,撰傳顯於世。
  《南岳魏夫人內傳》曰:夫人姓魏,諱華存,字賢安,任城人,晋司徒文康公魏舒女也。少讀老莊、春秋三傳、五經、百子事,常別居一園,獨立閑處,服餌胡麻。父母偪之強適太保公椽南陽劉幼彥。疇昔之志,存而不虧。後幼彥為修武令,隨之縣舍。閑齋別寢,入室百日,所期仙靈。季冬月夜半,四真人來降于室:太極真人安度明,東華青童君,碧海景林真,清虛真人王子登。於是夫人拜乞長生度世。青童君曰:此清虛真人者,爾之師也,當受業焉。景林真曰:爾應為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封南岳夫人也。夫人謝曰:此是婢子有幸賜以性命。自陳畢,東華小童指而笑曰:丹心苦哉。於是清虛真人王君乃命侍女華散條、李明瓷等川披雲蘊,開玉笈,出太上寶文、八經隱書、大洞真經、靈書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三十一卷,即手授夫人也。王君昔學道在陽洛山,遇南極夫人西城王君授此三十一卷經,行之,成真人。今所授者,是南極西城之本經也。陽洛山有洞臺,是清虛之別官也。王君當授魏夫人經之時,起立北向而誓曰:太上三玄九皇高真太帝,太帝使教子魏華存於是。景林真又授夫人《黃庭內景經》,一名《太上琴心》,一名《大帝金書》,一名《東華玉篇》,令晝夜誦之。王君又告曰:子若不在山中隱身齋戒,則大洞真經不可妄讀也。至于虎經龍書八素隱文之屬,奇祕玄奧,若不齋戒,絕世不可施行。子今且可誦黃庭內經,步躡七元,存五星之神而已。人問行之,亦足感通變化。欲成際會,我有以相迎矣。方諸青童怡然,小留四真吟唱,乃命北寒玉女宋聯涓彈九氣之傲,東華玉女煙景珠擊西盈之鐘,雲林玉女賈屈庭吹鳳戾之簫,飛玄玉女鮮于靈金拊九合玉節。王君乃語夫人曰:訣諸要訖。乃別去。夫人守靜日進,在世八十三年,以晉成帝咸和九年,王君與束華青童來降時,歲在甲午。二真人與夫人藥,題日隱遷白醫川神散,石精金光化形靈丸,使稱疾忽行,尅期有定,俱會陽洛宮。言畢,二真人去。夫人即服藥,因稱腳疾,閉目寢息,飲而不食。到七日,其夜半之後,太一玄仙遣車來迎,駕氣騁御,徑入帷寢。其時子弟侍疾,眾親滿側,莫之覺也。夫人遂用藏景之法,託形劍化,徐登輸,徑之陽洛。居隱元之臺,志柄上元。誠感九天,丹心真契,澄神太素夫人遂北詣上清宮,太微天帝遣九宮太真侍玉元晨郎李明期,授夫人神鳳之章,使封山。召雲中央黃老君遣正一羽晨侯公陽子明,授夫人龍衣虎帶,丹青飛裙,十絕華幡,使川登行上清,攝真命仙。三素高元君遣左華九成夫人范定英授夫人流金火鈴,九蓋之軿,使彈制方魔。飛輸太無太上玉晨大道君遣繡衣使者孟六奇授九色之節,雙珠月明,神虎之符,錦旅虎旌,使位主羣神,以威六天。太素三元君遣保禁仙都衷文堅、右嬪元姬趙約羅授夫人西華玉女三百、八景飛輿、玄景九龍,使侍衛執巾上詣三清。扶桑太帝君遣八玄仙伯柯原首、五方天帝君簡肅正等授夫人玉札金文,位為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使主諸學道死生圖籍,攝御之官,關校罪,考金關。後聖君命仙伯牙叔平授夫人青瓊之板,丹綠為文,位為南岳夫人,比秩仙公,給曲晨飛蓋以遊九宮,使治天台大霍山洞臺之中,主下訓奉道,教授當為真仙者。令月再登玉清,三登太素,四謁玉晨官宴、扶桑之高臺。於是夫人授王母之命,且還王屋山小有之中,更齋戒三月。九微元君、龜山王母、西城真人王方平、太虛真人赤松子、桐栢真人王子喬並降小有清虛上宮絳房之中,各命侍女金石發響。於是西母徘徊起立,折腰俯唱曰:哀此去留會,劫盡天地傾。嘉會絳阿內,相與樂未央。歌畢,須臾司命神仙諸隸屬及南岳神靈迎官並至,西母等與夫人同去,詣天台霍山臺。
  《登真隱訣》曰:太微天帝金虎符。太上玉真保皇道君以授於太上太微天帝君。
  又曰:太一有玉璽金真虎符,方丈臺昭靈李夫人治方丈臺,弟十三朱館中,以晋興寧中降。楊君曳紫錦衣,帶神虎符流金鈴,帶青玉色綬。有兩侍女年二十許,著青綾衣。一侍女名隱暉,捧赤玉箱二枚,青帶絡玉,檢文題檢,一日太上章,一曰太上文。自此後數數來降,授書作詩。
  《集仙錄》曰:驪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石室中,得黃帝陰符經本絹素書,緘之甚密,題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謙之藏之名山,用傳同好。筌竟不曉其義,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髽髻當頂,餘髮半垂、弊衣扶杖,神狀甚異。路傍見遺火燒樹,因自語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尅。筌聞之,前謁曰:此黃帝陰符經祕文也。母曰:吾受此經已三元六周甲子,少年從何而得知?筌稽首再拜,具告得經之所,因請問玄義,盡得之。俄失姥。
  道部二十竟
  道部二十一
  傳授下
  《金簡玉字經》曰:黃帝受襄城小童步六紀之法。
  又曰:黃累小童受步三綱之法也。
  又曰:廣成受東中元童步六官之法也。
  《文始內傳》曰:太上遣繡衣使者傳命尹喜。
  《玉帝七聖玄紀》曰:七聖撰上玄之章,以付五老。上真仙都左公藏於紫藥玉笈,封以啟命之章。西龜定籙,東華校名。
  《三天正法》曰:太真靈籙祕在太上靈都之宮,付五老上真仙都左公。
  《四極明科》曰:帝譽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臺,授帝此真文也。
  又曰:凡授上清寶經皆當備信,信以誓心,以寶於道。無信而受經,謂之越天道;無盟而傳經,謂之泄天寶。
  《玉清隱書》曰:有帝簡金書,玄玉綠籍,可以傳玄羽玉經。玄羽玉經付玄羽玉郎以授上清真人。
  又曰:傳授上皇玉慧玉清之隱書,金玄隱玄之羽書。經者皆五老校圖,太一式觀。
  又曰:上皇玉帝命太老真人開瓊珠之筐,出玉清隱書玄羽玉經,以傳太微天帝君。
  《二十四生圖》曰:元始天帝於長桑碧林園中,聞帝尊普告元聖尊神洞玄天文靈寶玉奧也。
  又曰:依舊典府仰之格,付度道君,女青律云太真玉帝上宮府仰之格,舊經億劫不傳也。
  又曰:帝尊在協晨靈觀,登白玉座,具宣祕要,開闡妙門。
  《太玄經》曰:老子傳授經戒籙儀注訣曰:以局腳小案置經,綵巾覆上。
  《明真經》曰:元始尊在香林園中說明真經。
  《太清中經》曰:道曰:慎無賣,吾以求寶也。慎無傳,吾非其人也。慎無閉,吾絕吾學也。
  又曰:《太真經》曰:師之傳授,選其上有仙相,中有仁孝,下有才能篤志者,然後授之。
  《太上真經》曰:太上曰:成道歸本,混同無初,出三界外,濟九天中。接生與善,授記德人。
  《玄羽經》曰:元嬦金為簡刻玉篇,授葛玄。
  《金根經》曰:太上以《大洞真經》付上相青童君,掌籙於東華青宮,使傳後聖應為真人者。此金簡玉札,出自太上靈都之宮,刻玉為札結金為簡,書以朱文,編以朱繩之結。
  《太真科》曰:太上告張陵天師曰:內外法契與天地水三官,折石飲丹為誓也。張陵受命為天師,命弟子扶翼為嗣師,上崇虛之堂,登白虛之壇,醮奏太一傳授口訣,傳命嗣師承代基業,行教天人。
  《真誥》曰:裴君曰:大洞真經讀之者輕舉。昔中央黃君隱祕此經,世不知也。若知之,祕而不傳。
  又曰:紫陽真人受蘇君三一玄丹之道。
  又曰:有北海公涓子受守一玄丹之道!
  又曰:東宮中候真夫人受桐栢真人飛解脫綱之道。
  又曰:昔周君學道常山中,積年精思,忽見老人,知是神異,乃叩頭請道。老人出素書七篇,令誦之。周君仙去。
  又曰:趙叔期學道王屋山,時出民間,聞有卜者在市肆,叔期曰:欲入天門,調三關,存朱衣,正崑崙。叔期知神人,因拜乞要訣。因出一書與之,是《胎精中記》。拜此書,入山誦之。後合神丹,服而升天。
  《王君內傳》曰:王子登得太上丈人授以瓊蘊隱書并雲碧陽水飛丹法。君服之,絕見遠物,坐在立亡,役使群神。
  又曰:太素三元君遣西華靈妃甄幽簫資成命之書,以雲瓊為板,紫金刻之,以授王君子登後聖。
  《道君列紀》曰:道君命五老上真開紫藥玉笈雲錦囊,出靈書紫文上經以付青童君。
  《八素真經 曰:若精勤皆當書以藥簡,刻以瓊文,位為上清左真公。
  《昇玄經》曰:張道陵曰:不敢以身傳此教。太上曰:何得顧難廢不通法?汝當建意,無謂不可傳。若世有道士得此仙經,
  披尋着尾,知是真要,無師可授,便得奉行。
  《天戒經》曰:葛玄告弟子鄭隱云:吾昔所授善道,太上所貴。今為師友,是以相授。吾去世也,將有樂道慈心居士來生吾門者,子當以今道業事一通付之,法應世世傳授也。子以一通依科傳付弟子佳者也。若無其人,一通封五岳名山可也。
  又曰:劉翊字子朔,穎川人,有道德。家世子仁感濟於人,遇師皇先生,告翊曰:子仁感天地,陰德鬼神,太上嘉子之用心,使我授汝以長生之道。吾仙官也,示能從我去否?翊曰:願從教。乃特入桐栢山中,授以隱地八術,服五星之華。而今度名東華,來在洞中,為定籙府右理中監。
  又曰:淳于斟字叔通,會稽人,漢桓帝時為徐縣令。好道術,數服餌胡麻黃精。後入吴烏目山中隱居。人授以虹景丹經,修行得道,在洞中為典相執法郎,主誠有道者。
  又曰:桃俊,錢塘人,少為郡吏。漢末入增城山中學道,遇東郭幼平。幼平秦時人,久隱增城,得道者也。幼平授俊服九精練氣輔星存心之術。俊修之道戒在東華宮中,為北河司命。
  又曰:張奉字公先,河內人也。太傅袁隗常歎其高操,後入剡山,遇山圖公子,授奉九雲水強梁鍊桂法,在東華宮為太極仙侯。
  又曰:夏馥字子治,陳留人也。少好道,服木餌和雲母。後入吴山,從赤須先生受鍊魂法。又遇桐栢真人,授以黃水雲漿法。得道,在洞中為明晨侍郎。
  又曰:後漢劉寬字文饒,少好道,為司徒太尉。年七十三,遇青谷先生,降於寢室,授其杖解法。入太華山,行九息服氣。及授以爐丹方修之。道成,在洞中作童初府上師至始學者。
  又曰:劉少翁數入太華山中,遇西岳丈人授其仙道。
  又曰:黃景華,司空黃瓊女,韓眾授以岷山丹,服得仙法。
  又曰:趙威伯,東郡人,少好道,師鄧鄂張先生。晚在中岳,受玉珮金璫經於丘林,乃漢樓紅將軍衛行道婦也。遂受行抱日月之景,又服九靈明鏡。華遂得道,在華陽內為保命承主仙籍并記學道者,並主暴雨水,領五芝金玉章。
  又曰:張玄賓,魏武帝時人也。遇真人樊子明於少室,授以道變隱景之道,在天柱山。
  《靈寶經》曰:迦羅山樹下,有三天人講《元陽經》。
  《明真科》曰:元始尊在香林園中,與眾教化諸法。
  《內音玉字經》曰:大梵隱語西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於洞室下教以授清虛真人王君,傳於夏禹,封文於南浮洞室石匱。故《五符經》云九天靈\書猶封於石匱是也。
  《玉訣下》云:五老真人封題玉匱亦其例也。《孔靈符》云: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石俗呼為石匱,壁立於雲累梯然後至焉。昔禹治洪水,其功未就,乃齋於此山,發石匱得金簡玉字,以知山河體勢,於是疏導百川,各盡其宜。
  《上清經》曰:元始天帝與南極元君登太空瓊臺,五老上真仙都公開鬱林之笈、雲錦之囊、上清變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三元布經以授於元君。
  《道學傳》曰:王母云此靈光生經聽四千年得傳一人。元其人,聽八千年頓傳二人。授非其人,是為泄天道。可傳而不授,是為閉天寶。不計限而妄授之,是為輕天老。受而不敬,是為慢天藻,泄、閉、輕、慢四者,延禍之事也。同道謂之天親,同心謂之地愛,傳授當相親愛,共均榮辱。
  又曰:漢武帝自撰西王母所說,集為一卷,及所與經圖之屬,盛以黃金之几,封以白玉之函,安著梧梁臺上。
  《像名經》曰:東方上尊托七寶鳳文之曲几,敷說道要真經。
  《太上黃素經》曰:凡修受大洞真經雌一奇文,常置經於几格潔冷處。
  《法輪經》曰:夫欲授經,皆當資金寶之信,詣師請受道,貴法重道,非言不行,輕傳則為非寶,空修則為賤道。
  《眾篇經》曰:古人非心不仙,末世非財不度,所以示者,末世貴財賤道也。以黃金方斤,仙經一部,施於窮山末世,乃取金奔經,黃金刻,為身患,仙經刻得長生。公知如此,不能免貪也。非道弘人,此之謂也。
  《大有經》曰:大上寶章傳太帝君,太帝君傳天帝君,天帝君傳太微天帝,太微天帝傳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傳束海青。受之,以金為盟,長九寸,廣四寸,厚三分,刻而書之,以封山川五岳之真精也。
  《三元真一經》曰:盟誓三官,委帛血壇,割革大約,乃得授付受者。盟者,保神以堅心,故萬物不能犯,天地不能違。以素絲一兩,齋百日,或五十日,或三十日,或二十日十日也。法以四十年得傳一。
  《受玄丹玉經》曰:青布三十二尺,朱帛三十二尺,明鏡二枚,告誓,為不泄之約。
  《八術神虎隱文》曰:欲受八衛隱文者,資金龍玉魚盟誓而受之。受大洞真經亦用此。
  又曰:上金十兩,以為神真之信也。錦九十尺,以誓九天。青繒四十尺,以盟其文。好道樂真、勤心注玄、輕物貴道者始可與言。
  又曰:受三天虎書者,實金虎、玉鈐、素錦、玄羅各四十尺,以為金真之誓,盟于天地,不宣之約也。
  《太一洞真玄經》曰:古者傳經盟誓,皆歃血斷髮,立壇盟天。今自可以金青代髮膚之體。又云違此者失兩明。
  《玄母八門經》曰:琅玕、華丹、五石、玄腴之法皆結盟。
  《真一修檢經》曰:受太一法二十四年得傳。
  又曰:東海玉華妃停文期青童君之妹,降授張微子服霧之方。
  又曰:主仙道君即命侍女范運華、趙峻珠、王抱臺等發瓊笈、披綠蘊,出上清隱書龍文八靈真經二卷,授范襄平。
  《太行經》曰:仁安遠遊山林,於寒靈洞穴遇玄和先生,授靈寶黑帝真文。
  又曰:西方有九光靈童,以白帝真文授皇妃。
  又曰:央有無生童子於色之國,授元君信然靈寶赤帝真文。
  《三元經》曰:元始於明霞觀以上真玉檢,下授三天玉童。
  《馬明生內傳》曰:龔仲陽受嵩高小童步紀之法。
  《珠囊》曰:陸元德,吴興東遷人。宋文帝召入內,服膺尊異。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后之尊,執門徒之禮。
  又曰: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陽人也。自云華陽隱居,梁高祖太子從而受道。梁簡文邵陵諸王,謝覽、沈約、阮忻、虞權並服膺,師事之。
  又曰:劉法先,彭城人也,為宋明帝崇靈館主。帝先師陸元德,元德卒,又師事法先,盡北面之禮。
  又曰:薛彪之,晋陵人也。煙爐神鼎之法,无不辯其精粗,究其難易。門人有所請益,必誨示勤懇,隨量而退。
  又曰:謝暄字元映,陳郡陽夏人也。年十二,辭親入高壽山,師朱天賜菜食長齋,專務修道。朱性嚴厲,入室者惟暄一人也。隱虞山雖居幽寂,遠近歸向,林谷常滿。
  又曰:庾承仙字崇光,穎川鄢陵人也。幼聰悟,博極群書。時處士劉弘碩學,尤明老莊,隱於荊州之沙洲。承仙師之講習,多所該究。家貧無書,每事假借,一覽便誦。
  又日:孫遊岳字玄達,束陽永康人也。宋泰始中,陸元德自廬岳下都闡揚至教。遊岳乃出京師,問道親侍,惟席預入室之流。其宏言奧旨,非遊岳不傳。
  《太一記》曰:裴君精思五年,五帝曰:君登八極城明真靈臺,授揮神九有之術。
  《玉皇譜籙》曰:元始丈人登玉虛之壇,受九天譜籙。
  葛洪《神仙傳》曰:嚴青者,會稽人也。居貧,常於山逢一人與青語,臨別贈素書一軸。但以潔器盛之,置高處,并教青服石腦法。
  道部二十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