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至言总卷

  作者: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至言總
  經名:至合二總。題會稽禹穴道士范倫然撰。五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參校版本:《雲夏七籤》,收入該書第三十五卷。
  目錄#1
  卷一
  齋戒六種
  朝真
  解穢沐浴
  卷二
  養生
  卷三
  禁忌
  卷四
  運氣
  卷五
  補導
  老子按摩
  法功過
  #1至言總目錄:此目錄原無據本書正文標題輯補。
  至言總卷之一
  會稽禹穴道士范脩然撰
  齋戒
  夫入靜修真,要資齋戒;檢口慎過,其道漸階。
  《南華真經》云:顏回曰: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顏回曰:回家貧,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可以為齋乎?曰:是祭杞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又孔子問至道。老子曰:汝齋戒,疏淪而心,澡雪而精神,拮擊而智。夫道官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玄元皇帝聖紀》云:按諸經齋法,略有三種:一者設齋,以精。德解愆。二者節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斯謂祭之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齋,論疏淪其心,除嗜慾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拮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元慾則樂道,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日一志焉。蓋上士所行也。夫齋者,齊也;齊整三業乃為齊矣。若空守節食,既深識未齊,又唯存一志,則口無貪味。謂玆二法,表裹相資。
  《大誠經》云:夷心靜默,專想不二,過中不味,內外清虛是也孔子雖薄閑節食,未解調心,故示齋法令其受道,而末學之徒孰能虛心一志哉!夫鄙乎祭祀之教,自謂得心齋之理,蓋嘖嘀怠慢之夫矣。雖口談空寂,無解其自#2,是自務也。
  六種
  第一,上清齋。有二法#3:一、絕群獨宴,靜氣遺形,三.清壇肅倡,依太真儀格,二、心齋,疏淪其心,澡雪精神。
  第二,靈寶齋。有六法:一、金錄齋=,教度國王;二、黃錄齋,救拔世祖;三、明真齋,懺悔九幽;四、三元齋,首謝違犯科戒;五、八節齋,懺洗宿新之過;六、自然齋,為百姓析福。
  第三,洞神齋。精簡為上,絕塵期靈。
  第四,太一齋,以恭肅為首。
  第五,旨教齋,以清素為貴。
  第六,徐炭齋,以勤苦為功。
  此諸齋自古及今,登壇告盟,啟誓玄聖,或三日、七日、九日、十五日,皆晝夜六時行道,轉經禮懺,儀格甚重,條列上清,絕群獨宴,靜氣遺形。心齋之外,自餘皆是為國王民人、學真道士拔度先祖、己躬謝過、禳災致福之齋。此時移代異,不無詳略。於靈寶齋中,或為半景之齋,既無宿請,亦無言功,唯只一時或兩時懺悔,亦不三時上香,步虛禮經並闕,或小小齋中三禮嘆願,隨時去取,逐便制宜,既非大集,心達而已。
  《三元品戒經》云:正月、七月、十月,天地水三官檢勾之日,可修齋。
  《聖紀》云:正月七日,名舉遷賞上會齋。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齋。
  十月五日,名建生下會齋。此三會齋,三官考核功過,依日齋戒,呈章賞會,可析景福。
  《明真科》云: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歲六齋月。能修齋上三天帝,令太一使者除人十苦。
  《八道秘言》云: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此九真齋月。一日、十五日、二十九日,此月中三齋日。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臘日名王侯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杞先祖。
  《明真科》云:月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偶、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此為十直齋日。庚申、甲子八節,太一八神下司察人過咎。修齋,太一歡悅。庚申日,人身中三尸上天言人罪過。本命日,受法人身神吏兵上天計人功過。又甲子日半夜時,甲戌日黃昏時,已上天星真官下日。甲申日哺時,甲午日日中時,已上地星真官下日。甲辰日食時中,寅日平日一時,已上人星真官下日。其日,五嶽四讀神君各依方位糾察善惡,無不上聞。又丁卯日日出時,丁丑日鸚嗚時,已上天皇真官下日。丁酉日日入時,丁亥日人定時,已上地皇真官下日。丁未日日哺時,丁巳日禺中時,已上日人皇真官下日。其日修齋,五岳真人各遣五神營衛,記名仙錄。
  《三洞奉道科》云:正旦為獻壽齋,初七日為延神齋,二月八日為芳春齋,四月八日為啟夏齋,五月五日為續命齋,六月六日為清暑齋,七月七日為迎秋齋,八月一日為逐邪齋,九月九日為延算齋,十月一日為成福齋,十一月十五日為啟福齋,十二月臘日為百福齋,二十八日為迎新齋,立春為建善齋,春分為延福齋,立夏為長善齋,夏至為朱明齋,立秋為遐齡齋,秋分為謝罪齋,立冬為遵善齋,冬至為廣慶齋。如此等齋,各具本經儀格。故學道不修齋戒,徒勞山林矣。
  夫齋者,正以清虛恬靜,謙卑恭敬,戰戰兢兢,如履冰谷,若對嚴君,丹誠謙苦,必祈靈應。檢劫內外,無使喧雜。行齋之人,特忌斬衰孝子、新產婦人、月信未斷、及害瘡疥諸廢疾等,並不得升齋堂庭壇驅使,如願苦求預齋,乞解過咎者,任投詞為其陳懺悔謝,不得雜壇堂宇應行法事等,仍遷令別坐,兼忌六畜。蓋此等人穢觸真靈,賢聖不降,乃修齋無功也。
  凡修齋,主虔誠,齋官整肅。至如香燈不備,亦曰疏遺。啟聖析真,莫先於此。香貴在沉水旎檀,依上清香珠丸合和,不得用甲麝。招真致靈,務存精志。如寒棲學真,道士修齋,單貧不可致者,亦宜以少為信,無令頓闕。若雜以乳頭,非道家所用也。初登齋,靜看焚香氣向東南西北直上者,五帝依向而至。
  《登真隱訣》云:香者,天真用玆以通感,地衹綠斯以達言,非論齋潔。祈念、存思必燒香,左右侍香金童必為招真達意。
  《登真隱訣》云:真人攝日暉以通照,役月精以朗幽。故然九光之微燈,晃八方之靜夜。
  《四極明科》云:立春、春分然九燈於庭,立夏、夏至然八燈,立秋、秋分然六燈,立冬、冬至然五燈,本命日十二燈。自此陳乞謝過,祈恩,用燈於庭。法與修諸齋,自有燈數於庭記。依訖四時向王,唯本命向太歲,叩齒二十四,通祝日:
  高上太真萬聖帝皇五帝四司總仙監真,今日吉辰,八節開陳。陽罪陰考,絕滅九陰。於今承此,拔釋七玄。免脫火鄉,永離刀山。三塗五苦,不累我身。得同天地,長保帝晨。五願八會,靡不如言。畢,解巾叩頭百二十過,當令額向地而已,勿令痛,竟復巾,仰天,心念:我身今日上享天恩.賜反形骸,受生飛仙。畢,仰咽二十四氣,止。如此三年,宿愆並除,身與真同。
  《初真誠》:天真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獨拔常倫。若慎終如始,精至修煉,當福七祖,慶流一門。所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昇天。故於開度之時,宜受初真之戒。其有十爾,當而受之。
  第一戒者,不得陰賊密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第二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三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元缺犯。
  第四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邕和。
  第五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六戒者,不得飲酒過差,食肉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七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詞,以道德為務。
  能保此十戒,始終無虧,則天道佑之,神明輔之,欲求凶橫不可得也。若朝為夕替,泄慢正真,自貽其殃,無怨咎於高靈也。凡初入道之子,可不勗之。
  朝真
  《 朝真儀》 云:每月一日、十五日、三元日中。庚申、甲寅、甲子、八節、三會、本命等日,並須朝禮。若與戊辰、戊戌、天父、天母殺害日、帝日殺同者,即不可為之。凡朝禮,先一日以桃湯澡浴。法在解穢篇中。並不得食蔥、韭、蒜、乳酪等。至其日,更潔衣服,執香爐,至靜戶,叩齒三通,微祝曰:
  守靜玉女,四明功曹,今欲朝禮,願通達上聞。
  便開門,先前右足,至香案前,置爐案上,執簡平立,臨月叩齒三通,存思玉童玉女在香案上左右,即長跪,三捻香。訖,起,平立,又微樓身,發爐祝七曰:
  太上玄元,五靈老君,當召功曹使者、左右龍虎君、捧香使者、三氣正神,急上關啟三天太上玄元道君,臣今正爾燒香朝真,願得九天正真生氣,降臣身中,令臣所啟速達,逕御太清紫微官至真玄元大道君几前。
  畢,起,存心若至今闕前,再拜訖,又長跪,叩齒二十四通,祝曰:
  正一盟威,弟子某稽首,歸身、歸神、歸命。太清玄元無極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天帝丈人、九老仙都君、九氣丈人等百千萬重道氣,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臣幸資宿慶,得奉道真,竊不自揆,輒希長生,誓以立功改過修德,乞願赦臣積生已來至於今日所犯元惡重罪,咸賜蕩除,許臣自新,補復前咎。令九祖父母幽魂苦爽皆下拔九幽,上昇天衢;令臣修道,克合誠請,削除死籍,注上玄錄,闔門之內共保元吉,生成之惠,實在於此。臣某叩頭,便以簡即叩頭。謹啟。若更有他事,任隨意言之,但不得煩之矣。訖,又再拜,便於禮處伏地,以簡叩頭搏頰。訖,復爐祝曰:
  香官使者、左右龍虎君、捧香使者、三氣正神,當令朝真之所,自然降金液、丹玉、芝英,百靈眾真交會在香火前,令臣修道,克合至真,闈門受福,天下蒙恩。仙童玉女,侍衛香煙,傳奏所啟,徑御至真帝前。燒香時勿反顧,顧則誤真氣置衰應,又勿令囂喧,使至平明須了矣。
  解穢沐浴
  夫神氣清虛,真靈所守。身心混濁,邪氣害人。入靜思真,要須清潔。不履眾惡,吉祥止焉。道士女冠,受法已後,特忌腌穢。諸不宜者,不在履限。
  《玄都律》曰:民家掩污,不過晦朔不得入,治哭亦三日穢。三年之喪未滿,百日並不得書符奏章,朝真入靜。違,奪算一紀。
  太極法師曰:道士女冠,先無掩穢,哭亦不掩,唯須佩錄著身,被懸系臂。出後,香湯沐浴解腌穢。三日已後,始得入靜。
  《三元品戒》曰:常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平日一、中夜沐浴,束#5向以杓回香湯,左轉三十二過,閉目思日光在左目上,月光在右目上,五星纓絡、五雲蓋體,四靈侍衛。訖,便叩齒三十二通,祝曰:
  天澄氣清,五色高明。日月吐暉,灌我身形。神津內澳,香湯煉精,光景洞曜,煥照上清。氣不受塵,五府納靈。罪滅三徒,禍消九冥,惡根斷絕,福慶自生。今日大願,一切告盟。身受開度,升入帝庭。
  畢,仰咽三十二通止,便洗沐。畢,冠帶衣服,又叩齒十二通。祝曰:
  五濁以清,八景以明,今日受煉,罪滅福生。長與五帝,齊真上靈。便出戶入室,依法行道。夫每經一掩,皆須沐浴。修真致靈,特宜清掙,不則多病。侍經真官,計人罪過。
  沐浴香湯,用竹葉、桃枝、柏葉、蘭香等#6分內水中,煮十數沸、布囊濾之去滓,加五香,用之最精,解穢。夫掩忌臨屍、產婦、喪家齋食。產家三日並滿月食之。喪車、靈堂、見六畜生產、抱嬰兒、胎穢、哭,不得言死亡事及不祥事。
  午前忌之,不得見血肉、死禽獸。寢臥、櫛髮、飲食、便曲,並不得向北。便曲,不得視三光。
  餐十二辰肉、魚躁、五辛並忌言。
  婦人有經通不得近,亦不得與同房戶寢臥,並造醮食及近道場。
  如夢泄亦須解穢。
  若見死屍、喪車,速存火從己心中直下,往燒之赫然,死柩喪車並為灰燼,便想烈風吹之。又閉目內視,令火自焚,舉體潔白,見穢氣消滅即解矣。
  又存一真官頭戴錄中九鳳真官,口中含水噴灑,穢亦消解。
  又朱書解穢符,書時三叩齒,穢合明天帝日閉氣書之。置水中,以刀子左攪水三匝,想見北斗星存水中,咒曰:
  百掩之鬼,速走萬里,不走斬死。西方白童子,急急如律令。則含水噴灑,穢氣都散。
  歲除日勿得浴,元日勿得沐,尋常五日一浴,十日一沐。皆用桃竹。
  至言總卷之一竟
  #1精:《雲笈七籤》作『積』。
  #2自:《雲笈七籤》作『因』
  #3二法:原文奪心齋援,今據《雲笈七籤》擬補。
  #4三:疑為衍文,《雲笈七籤》無。
  #5東:原奪,據《雲笈七籤》補。
  #6等:原奪,據《雲笈七籤》補。
  至言總卷之二
  會稽禹穴道士范脩然撰
  養生
  嚴君平《老子指歸》曰:遊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計於不為,故能違生延命,與道為友。
  《神農經》曰:食草者壯健多力,食肉者勇悍輕疾,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者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黑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良藥與天相畢,日月列導,中經地不滅。
  《孔子家語》曰:食水者善浮水而耐寒,謂因水而食也。食土者無心而不息,蚯蚓之類。食木者多力不治,熊象駱駝之類也。《準南子》曰:多力而拂之,戾戾不治之類也。食桑者有緒而蛾,是也。食氣者神明而壽,仙人是也。食穀者智慧而夭,人是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無思慮。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鍾焉,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愈塞年愈損矣。
  《道機經》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泱無度,作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而病萌生,故不能終其壽也。
  老子謂文子曰:理身者太上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肚腹,開嗜慾,養生之末也。人能養其本者,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己者,得而邪黑無由入。飾其外者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爹。是以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神得其安,其謂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經年,可謂體道焉。
  《玄妙內篇》:老子曰,木黑至則骨節強,土黑至則肌膚充,金黑至則齒爪嚴,火為至則五體溫,水黑至則潤澤豐,風黑至則氣息流通旋行體中;風黑退則氣息逝,水黑退則潤澤竭,火黑退則溫暖歇,金炁退則齒弱,土炁退則肌膚虛,木炁退則骨節弊。勤導炁養性,以保六合者也。老子《西昇經》曰:偽道養形,真道養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飛形,並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
  又曰:人愛人不如愛身,愛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故神生於形,形成於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愛人,人不愛神。故絕聖棄智歸元為也。
  又曰:聖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而所不安矣。蓋天道惡盈滿補虛空J毀強盛益衰弱,損思慮歸童蒙,塞邪智。聖人之樸也,是以天下上孝,可謂養母,常愛其母,身可長久。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地者凶,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老無窮。
  《洛書·寶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潤以炁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藏,繫在心肺,終身無患。
  《小有經》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多語則炁爭,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即百脈不定,多好即專迷不治,多惡即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唯無多者,幾近真人矣。
  《大有經》曰:或疑者云:始同起於元物,終受炁於陰陽,載形魄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於胎炁充實,生而乳哺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炁虛耗,生而乳哺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而合足,加之以道養,年未可量也。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弊。神形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所託者,形也。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聖人重之。夫養生之道有都領大歸,未能動而曲會,但思與之俗反,與俗反則暗勝徹,獲過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歟?
  青牛道士封君達曰:其養性之,法即可施用。其大略: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元過虛,去肥膿,節鹹酸,靜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施瀉,秋冬閉藏,則可幾於道矣。
  穎川胡昭字孔明,曰:常人不得元欲,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約念,靖身損物,先去亂神犯性者,此嗇神之一術。
  《黃帝中經》曰:夫稟五常之炁,有靖有躁,剛柔之性,不可易也。靖者不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靖。靖者躁者,各有其性,違之則失其分,恣之則害其生。故靖之弊在不開通,躁之弊在不精密。治生之道,慎其性,因其分#1,使抑引隨宜,損益以漸,則各得適矣。然靖者壽,躁者夭。靖而不能養喊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靖易御,躁難將,盡慎養之宜者,靖亦可養,躁亦可養也。髮者,血之窮也;齒者,骨之窮也;爪者,筋之窮也。千過梳頭髮不白,朝夕啄齒齒不齲,爪不數截筋不替。
  《中經》曰:語笑欲令至少,不欲令聲高。當虛心下黑,與人不競,若過語笑,損肺傷腎,精神不定,一二。語過多則肺傷口燥,笑過多則腎轉腰痛,此其效驗者也。射獵捕搏,喜而大笑者,絕藏黑,或有即惡
  者,設令當時未覺,一二年後發病,良醫所不能治。夫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切口。切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若延年者,道之所寶。
  《素問》: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及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血氣而壯。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衛數,房中交接之法也。飲食有節,起居有度,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年度百歲。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元節,故度半百而衰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別藏府,正絡脈,經#2合遇六合,各從其經,黑穴所發各有處所,各有分部逆順,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裹,其信然乎?岐伯曰:夫上古聖人之數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3,避之有時,恬淡虛無,其心真黑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其心閑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黑順欲從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4相慕,故日其民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賢愚不能懼於物,故合於道數。故能年
  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德全而不危也。
  黃帝箴經曰:願聞邪淫浮衍之道奈何?岐伯曰:邪從外襲內,而來有定舍也。反淫於藏,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外不得安而夢。黑淫於府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黑淫於藏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陰黑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黑盛則夢涉炎火而墦媾,陰陽俱盛則夢相救。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肝盛則夢怒,肺盛則夢恐怕飛揚,心黑盛則夢喜笑恐畏,脾黑盛則夢歌樂、體重而不舉,腎黑盛則夢腰脊兩不屬。厥黑客於心,則夢見山丘煬火。厥黑客於肺,則夢見飛揚,見金鐵之黑奇物。厥黑客於肝,夢見山林樹木。厥黑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厥黑客於腎,則夢見臨淵沒於水中。厥黑客於膀胱,則夢見行。厥黑客於胃,則夢見飲食。厥黑客於大腸,則夢見田野。厥黑客於小腸,則夢則聚邑街衢。厥黑客於膽,則夢見鬥訟自剖。厥黑客於陰,則夢見接內。厥黑客於頂,則夢斬首。厥黑客於鉼,則夢見行走而不前,及居深地棄中。厥黑客於股肱,則夢禮節拜跪。厥黑客於胞,則夢見搜便。
  黃帝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黑之應也,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於肝,夏為寒為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黑交,萬物華實,夜外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元怒,使英成秀,使黑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黑之應也,長養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疚瘧,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黑以急,地黑以明,早臥早起,與鸚俱興,使志安寧,以緩利形#5,收斂神黑,使秋黑平,無外其志,使肺黑清,此秋黑之應也,養收之道也。逆之傷肺,冬為餐泄則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匪,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無使黑極奪,此冬黑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則奉生者少。是以聖人順之,故身元其疾,萬物不失,生黑不竭。逆春黑則少陽不生,而肝黑內變;逆夏黑則太陽不長,心黑內洞;逆秋黑,則太陽不收而肺黑焦滿;逆冬黑,則少陰不藏而腎黑濁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黑也。是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藏陰,以順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肝色青宜食鹹,大豆、豕肉、栗皆鹹也;心色赤宜食酸,麻、犬肉、李皆酸也;肺色白宜食甘,稻米、牛肉、棗皆甘也;脾色黃宜食苦,麥、羊肉、杏皆苦也;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鸚肉、桃皆辛也。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濡。
  凡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黑味合而服之,精黑長益。此五味者,辛甘苦鹹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堅,或濡。此四時五藏所病,五味所宜也。久視傷血,久臥傷黑,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是謂五勞所傷也。凡貴脫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死亡。非妖禍外至,直由冰炭內結,則傷崩中嘔血而亡者也。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屈筋,委辟,內為率。貧富之於人,利害猶輕於權勢,故疾病止於形骸而已矣。
  夫養性者,欲使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而無不利也。性既自善而外病皆悉不生,禍亂不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食霞,其在於五常俱全,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玉酒金丹,未能延年壽。故《老子》日陸行不畏虎兕者,此則道德之祐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聖人所以和藥者,以救無行之人也。故不悟過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病沒齒,終元悔心。此其所以岐和長遊,彭附永歸,良有以也。
  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不徙,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免夭其年。五者元於胸中,則信順日濟,道德日全,不祈禱而有神,不求壽而延年。此亦養生之大經也。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奉之累者,抑亦亞乎!曰: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養,陰黑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年六十陰委,黑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則強,不知之則老。故曰:同出而異名。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年老須壯,壯者益理。是以聖人為無為,事無事,樂恬淡虛元之境,縱欲快志,得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始,此聖人之理身也。
  真人曰:雖當服餌而不知養性之衛,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外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欲少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堪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循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勞動故也。人不可夜食,食畢但當行步,計使十數里往來,飽食即外生百病,不消散,久成積聚。食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善養性者,先飢乃食,先渴後飲,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上數百遍,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食元病。暮外當閉口,口開即失黑邪入。外欲屈膝側臥,不欲如屍,慎之!夫欲快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正,極情肆力。不營持久者,聞此言雖風之過耳,電之經目,不足喻也。雖身枯於流連之中,黑絕於綺執之問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性哉!匪唯不納,反謂妖訛也,而望彼信之,所謂明鏡給於矇瞽,絲竹娛於聾夫者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黑,猶民也。故能理民,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黑,以全其身。民散國亡,黑竭則形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元事之前,不追之既逝之後。民難養而易危,黑難清而易濁。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慾所以固血黑,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壽延焉。人年五十至於一百,美藥勿離手,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恆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慎勿詐善,以悅於人。
  《道基經》云:枕高則肝縮,枕下則肺騫,以四寸為平,枕席令軟,其息乃長。《道林品》及《觀門經》:行黑,枕高二寸半。
  《太清經》曰:下卷,神枕法云:五月五日,若七月七日,取山林柏為枕,長一尺二寸,高四寸,空中容一斗二升,令廣三寸五分,柏心赤者為蓋,厚四分,蓋上為三行,每行四十孔,凡百二十孔,孔容一黍粟,乃取藥內中用之也。
  芍窮、當歸、白芷、辛夷、杜衡、山蘇、藥本、木蘭、肉徒蓉、柏實、蒼芭人、簾蕪、款冬花、白鮮、秦椒、桂心、乾薑、飛廉、防風、人參、桔梗、白斂、刻實、蜀椒
  右二十四味以應二十四氣,又加八毒藥以應八風。
  烏頭、附子、華蘆、皂莢、茵草、譽石、半夏、細辛
  右共合三十二味。皆吹咀,以毒藥居草香下,按次滿枕,中為布囊以衣枕。枕之百日,筋骨勁強,面有光;一年,身盡香;四年,白髮黑,落齒生。常別作一章囊,臥起輒盛覆之,勿令黑泄。年易新藥,令三十二種藥,令得一斗二升者。一種轉取屑三合七圭八撮五分之四也。且藥有體重虛實,又應·飄兩率取之。今按大散家品藥一石:木十兩六銖得一升四合,乾薑三兩二十銖得五合,桂心三兩十四銖得五合,防風二兩四銖得四合,桔梗二兩九銖得四合,人參一兩二十銖得三合,黃苓十七銖得一合,細辛一兩二十一銖得三合,附子十九銖得一合,狹苓十八銖得一合,譽石一兩六銖得一合,牡蠣十六銖得一合。此並諸藥之舊率,合應至分等,枕藥先各各依式量之也。
  至言總卷之二竟
  #1其分:此二字原倒,據文義乙正。
  #2經:《素問》無此字。
  #3夫上古聖人之數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素問》作『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
  #4不:原奪,據《素問》補。
  #5利形:《素問》作『秋刑』。
  至言總卷之三
  會稽禹穴道士范脩然撰
  禁忌
  王泯山人《養生方論》云:病由口入,節宣方也;生勞敗靜,養道性也;酸鹹以時,禮醫具也;補瀉以性,草經明也。性調乎食,命延乎藥,斷可識也。蕨寥害筋,蒜韭傷血,生葷損氣,蔥躁炙神,理生之明戒也。白蒿芣音下苗地黃苗也、惡實、牛勞、苜蓿四物,濟身之要也。
  退與不退,寡之於思慮;進與不進,在秉之常志。
  凡一切五辛皆害於藥力,又薰人神氣。
  凡桃、李、芸、薹、蒜、韭等,不宜丈夫,亦宜少食漸斷。
  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補丸散,為陰氣尚未足,陽氣尚盛之故也,特宜慎之,就補中有延緩和通者可矣。
  酉後不飲食。若冬月夜長及性熱,少食溫軟物,食訖,搖動令消,不爾成腳氣。
  入春,宜#1晚脫綿衣,令人傷寒霍亂,不消食,頭痛。
  衝熱汗出,不宜洗身漱口,令人五藏乾,少津液。
  外不用著燈及被覆頭面,兼不用開口。冬夏不用枕玲物鐵石等,令人眼暗。
  《抱朴子》曰:或問所謂傷之者,色慾之間乎?答曰:亦何獨斯哉?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之道。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壯,而知還陰丹以補腦,採七液於長谷者,不能服藥物,不失三百歲,但不得仙耳。不知其術者,古人方之於冰逐之拒盛湯,羽苞之中蓄火者也。且又才所以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以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患,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憂,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外,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陽至盡,至盡則亡,非道也。是以養性之方,唾不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疲,臥不至慎,慎,居致反,冀;強也,直也。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不欲渴而飲。食不過多,凡食過多,即結積聚,飲過多則成痰癖。不欲甚勞,不欲甚逸,不欲甚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玲,不欲飲酒當風外,不欲數沐浴,不欲廣志遠求,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種溫,夏不欲極凍,不欲露星下,不欲外中見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露,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即傷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凡言傷者,亦不便覺,謂久則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外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而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杜#2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盡於此矣。
  黃帝曰:一日之忌,夜莫飽食。一月之忌,暮莫大醉。一歲之忌,暮莫遠行。終身之忌,暮莫燃燭。行房勿得起恨於常以息怨仇#3。一切溫食及酒漿,臨上看不見物影者,勿食,成卒病。若已食腹脹者,急以藥下之。諸熱食鹹物竟j不得飲食玲水、醉漿水,令失聲也。
  酒可以和諸藥物,服氣辟穀兼先有宿疾應下藥,所須飲三二盞,可通暢。傷多則暢極醉,有腐腸爛脾潰髓蒸筋之毒,傷損壽命,五情昏亂,特宜忌之。穎川韓融字元長,曰:酒者,五穀之華,味之至也,亦能益人,亦能損人。若服散藥過飽滿失,飢虛,犯風寒觸霧露者,節其分劑而飲之,宣消邪氣卻風禦寒。藥之效驗,莫過於酒。血脈養性者,所宜慎也。又酒令人假健,醒時所以不欲不能,醉皆強為之。積習轉久,升量轉多,酒熱不腹為用,體氣漸弱,精神昏亂,害性喪生之所由也。
  凡人不得北首而外,外之勿留燈,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亦不可北向吃食,北向尿。北向久坐思惟不祥。起勿北向唾罵,犯魁呈神。勿北向冠帶。勿怒目視日月光,令人失明。
  凡大汗勿脫衣,得偏風半身不遂。凡熱食汗出,勿盪風,發痙,頭痛,令人目泄饒外。
  睡,勿歌,不祥起。外勿大語,損氣力。臥時頭邊勿安爐火,火氣蒸人目赤及鼻乾、目暗。
  冬日溫足凍腦,春秋足腦俱凍,此聖人之常道。日一起勿慎志,日一下林勿叱呼,勿惡言,勿舉足向火對鼇罵晉,勿咨嗟吁奈何聲,此名請禍,特忌之。勿堅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髮覆面,皆不祥。清日一聞諸善事;聞惡事,即於所來方唾之,吉。惡夢旦不用說,以含水向束方噴之,云:惡夢著草木,好夢成寶玉。即無咎矣。
  凡上林,先脫左足履,或遠行乘車馬不用回顧,則神去人。
  凡一切鄧飛蠢動,不可故殺傷損。至於龜蛇,此二物有靈,異於他族,或誤殺他有靈者,或陰精害人,探宜慎。
  慎勿陰霧中遠行也。
  凡行來坐外,常存北斗魁呈星在人頭上,所向皆吉。
  勿食父母兄弟及自身本命等肉,令人魂魄飛揚,家出不孝悌子息。
  凡旦起,著衣誤翻著者,云吉利,便著,無苦也。衣有光,當三振之,云:殃去,殃去!則無害。
  勿塞井及水溝漬,令人目盲。向午後陰氣起,不可沐髮,令人心虛、饒
  汗、多夢、頭風也。
  諸應渡溪水,溪中先有沙虱水弩者,勿在水中浴,欲渡時待驢馬渡後而渡。有射公者,射人影即死。先以物打水,水弩即發,發後急渡無妨。
  夫山有烏土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瘦病,人不得喜,發卒瘡。
  諸山有孔,曾採銅寶者,唯三月九月可,餘月山閉氣,入者卒死。
  老子《養生經》曰:人飲食,慎勿伏食,凶。熱食勿令汗液流入食中,傷人。食玲物令齒痛,食熱物令灼唇。食畢當摩腹二三百下以來,除去百病。水銀不得近牙齒,發斷腫,善落齒。
  礬石不生入藥,食之中破人心肝。
  凡服仙藥,常向本命服。畢,勿道死喪事、凶事,犯傷胎神,徒服無益也。服神藥勿北向,亥子日勿服藥。
  沈義口訣云:道士結頭理髮及飲食施為,履屐枕褥皆勿令非道者見而
  干犯之。
  陳安世口訣云:服食藥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猜肉、犬肉。
  黃石公口訣云:桂不可日日嚼之,損骨壞筋。
  空腹不用見臭尸,尸氣入脾,令舌上生白膜起,口常臭,宜飲少酒見之稍可。終不如不見。
  觸寒來寒未解,食熱食成刺風。
  飽食竟沐髮,作頭風。
  凡銅器蓋食,汗出入食中,發惡南陽張衡,字平子日:冬至陽氣歸,內中熱物入胃易消化,夏至陰氣潛,內物入脾難消化。距四時不欲食迎節之物,所謂不時傷性,損年。
  穎川陳紀字元方日:百病橫生,年命橫天,多由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大,為惡且切。審滋味百品,或氣勢相代,觸其禁忌,便成疹毒。緩者,積而疹,急者,交而暴。至於飲酒啖棗,令人昏悶,此甚驗也。
  高平王熙字叔食曰:食不欲雜,雜則有相犯者,當時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又夏至迄缺分節,食肥膩餅躍之屬,此物與酒水放果相妨,當時不必皆病,入秋節變陽消陰,寒氣總至,輒多諸暴卒病厲,由於涉夏取玲太過,飲食不節故也。而惑者,以病至之日便謂是受病之始,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
  至言總卷之三竟
  #1宜:《雲笈七籤》『宜』上有『不』字。
  #2杜:《抱朴子》『杜』下有『疾』字。
  #3於:《雲笈七籤》『於』下有人字。
  至言總卷之四
  會稽禹穴道士范脩然撰
  運氣
  混元之氣,自無而生有。有日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既分,四象昭晰,陰陽變化,萬物生焉。然後形質成立,而愚智不同,生靈之涯短長區別,蓋因受納元和,清濁損益也。世人多不能順時和氣,理藏安神,信其老衰,任其亡滅,甘為壽命之限,良可悲哉!
  夫身之有氣,若川之有水。水能覆舟,亦能載舟;氣能生身,亦能滅身。運深厚之水,則能載非常之舟;積深厚之氣,則能持非常之命。水積深厚,必成泉源;氣積深厚,必達精田。精田者,神明也。神存則身立,神去則身亡。故須積運氣力,存養精神,長生之道也。
  老子《西昇經》曰:身之虛而萬物至,心之無而和氣歸。故善養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見。故君子之治也,必先死於國。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充也。若能知常,施行返。眾人歡樂,用生生也。動而失之,壽命竭也。夫天下大物甚綿綿,冥冥.混沌不可知。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之。是以聖人非託於天下,非托於鬼神,亦非託於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元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黃老經玄示》曰:天地施化,與物無窮;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轉神施化,精竭故衰。形本生於精,精生於神。不以精施,故能與天合德;不以神化,故能與道同域。
  又曰:道者,氣之率;氣者,體之充。善充者,遂其志;惡充者,喪其形。故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因輕而上之勿過失,突復而還之,其狀若煙。正體正形,心意專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閑,神周形骸,滌,暢四溢,修守關元,滿而且實,因而推之,眾邪自出。
  《老子》曰:食氣咽精,受明玄經;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雲門,下固靈根;如雲無足,如水無根。元氣混沌,變化太清;審而握之,久久自靈。知之甚易,行之甚難矣。夫修生之人,德以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目為戶。形動德散,氣越道叛,精消魂損,目動魂亂。是以聖人靜形閉氣,畜精愛視,道德虛凝,魂魄堅固,守形一神,萬道乃成,就道變化,臨危不懼。子能修之,得道大要。
  夫生不再來,故道之以氣也,保氣得道則長生。神者,精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
  氣行之則為道也,精存之則為寶也。行氣一名煉氣,一名長息。法正偃外,握固漱口,咽之三咽。行氣鼻但內氣,口但出氣,徐縮鼻引之,莫極滿,極滿則難還。初為氣之時,入五息己一息,可吐之也。每口吐氣欲止,轉一吐之,乃復鼻納之,不爾或令人咳逆。
  欲行氣先安其身,和其氣,無與息爭。若不和且止,和乃為之。當守之勿倦,氣至形安。鼻息和則氣來至,自覺形熱則汗出,且勿起,安養務欲久,久則三蟲自去,意相分明也。常夜鸚嗚祝曰:
  束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三咽止。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飲以丹池,三咽止。
  中央戊己昂昂,服食精氣,飲以醴泉,三咽止。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三咽止。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三咽止。
  如此三十日,蟲皆死。正神正氣自安定,伏尸不復還心中,子自仙矣。
  《老子玉曆中經》曰:養生之術絕俗事,約歸清淨養元氣。和精蓄神還返生,審欲修道守自然。慎無導引勞爾形,辟穀不食餓子精,六甲陰陽勿擾傾,心狂意亂神去形,枯骨獨立歸黃泉,靜處冥室養爾神,精熟思之道自然。其三一之篇,乃元氣之祖,酌自然之和,其要在於抱一而無離矣。
  《漢武帝內傳》:西王母謂帝曰:《太上真經》所謂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行益易者,謂常思靈寶。靈者,神也;寶者,精也。子但愛精握固,閉氣吞液,氣化為血,血化為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為之一年則易氣,二年則易血,三年則易脈,四年則易筋,五年則易骨,六年則易皮,七年則易貌,八年則易髮,九年則易形。易形則變化,變化則道成,道成則位為仙人,吐納六氣口中甘香,飲食靈芝存得其味,則自然輕舉矣。凡人為之亦得延年。
  山人廖庠《服氣訣》曰:凡學服氣,先二時齋食,燒香左右,經二七日臧一食,每了良久即安坐閉氣,息慮凝神。若不用心刻意,徒勞服氣,終無益也。凡言閉氣者,外氣不入,內氣不出,是於其中問自便調息,無令煩悶,·稍覺悶熱,以口微微噓出口中氣也,日久月深,氣如雲行。氣既行矣,亦自長久,從此宜令斷穀。服氣之法,臨時口訣所古。閉氣靜慮,然後鼓口咽氣,以飽為度也。不愈,再宿真氣便行,更無飢渴。若自看經方必有疑誤耳。先須入精思定門,不然者,縱得氣皆濁而不精也。若氣與心俱煉,一得真氣永不失也。設使在官,理據都無所妨,神情不撓,信益清虛。如覺四體贏弱,即吃一頓美食補之,明日即止。服餌如初、常須作意忌鹹酸之物、大蒜等,餘淡味任吃,仍不得多也。每飲酒無令極醉。鍾乳、雲母等分,胡麻、地黃、枸杞、麥門冬、狹苓、黃精諸藥煎酥蜜棗栗,俱可助氣也。縱不俱備,但常得一味藥,食即無虛損也。夫真氣入口,便不覺飢。其初學之人,未得要妙,以不飢故成,即欲斷穀頓絕麻麥,乃不知速受風虛,竟無所成,卻招諸疾也。每食飽良久,即閉氣,飢即服氣,行住坐外,不妨修習。事須腹中常有藥,食時時飲少許藥酒,以助氣也。所謂年月未足,飢肉常疏。若勤著功夫,四五年問穀精方盡,氣精漸凝,久久真氣自成。若願住人問,自知道氣成就,容顏不衰,志願兼廣,與俗有綠者,長年在人寰,物不能損也,遇食便吃無妨也,不食尤清虛。若速求昇仙,必歸名山修行道業,永絕攀綠,不過十年,白日輕舉,昇仙之日,使夫時人知見,無涉暗行之議,可謂真仙矣。
  夫金漿、玉液並口中唾,名日華池,漱而作之,非求所致,亦名日自然金液玉泉也。語曰:煉氣成真,識能通神。胎息守一,與天相畢。還丹胎息,延年無極。穀氣實而腹虛,胎氣虛而腹實。然初服氣之人,語不高聲,恐傷和氣,三年之外,精氣不少用,動無妨。若陽道輒起,慾想便生,未可近房室,且須正外,冥目閉氣,嗜喪萬物,須臾精氣流布,悉遍骨髓及血脈、毛髮以來。此賢聖至人忍力成就,能行此法也。然房中之術,學道先須知此為要,既此漏身必資陰陽之事,安可不知耳?恣色想慾動或於夢寢中失精,若能時時行之還卻補腦,即能制得夢邪魅及玲熱蓄滯及諸漏泄也。故《南華篇》云,聖人貴精,是其義也。
  又晦朔外未起,即閉氣,使氣通流,猶如江河不暫停擁,擁則病生。常須作意閉精氣,煉訖,即咽氣液三五度補之,直至昇仙之日,行氣方伏。故《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斯之謂矣。
  夫行氣百日以來,腸猶有糞,宜作湯餅吃,半碗不足,更加,但勿極飽。勿向廁中,先拳兩手當腹四邊授捺之,乃閉氣良久,宿糞自下。每日吃藥食及胡麻緬,常依前法下之,去腸中積聚也。常含棗核,取津液數數吞之,其唾亦永不奔之。所謂涕唾為上精,上精不脫,下精不泄,自得長生。然睹一切色相,常須抑挫身心,無令慾情輒起,如覺起即作意安神定志,若能行心遍定,睹相不起,是謂得道者。當思氣時,氣清心湛,不求輕舉而得飛仙,不求成道而道自然也。證學者尋此理,無以徒行哉!
  臥取氣者,微息兩股,仍動兩足指鉤下,乍急乍緩,便縱四體,凝神寂慮,一如前法以送氣。雖言送氣,不必使心,心寂氣融,其理自妙。氣行之際形相顯,如急有病處及諸毒所損,須微弩腸,握固閉氣,作意長息以心服而攻其病處,良久即愈,不能為患也。每平明未起,即於被底熱摩手熨面動目神光,挽耳及兩鬢,鬢前後髮際直至頂上以來,總須將手拔之,使血脈通流,能止白髮也。
  若氣煉息長習為內息。為內息者,氣不由於玄牝也一口嘗不可入氣,若鼻出入俱順也。口入氣者名為逆氣,極損人,慎勿令氣從口入也。若四體煩擁,五藏不調,閉煉訖即須導引,按摩噓呵,了即須飲少藥酒排風,於是息慮坐良久,任性所適。
  夫學道服氣之人,未得精妙,不得妄傳受人,彼此俱損矣,殃及先亡耳,故亦先隕本壽,屍乃便求長生爾!
  每朝先叩齒,吐故納新二七遍,然始閉氣服氣也。日一夕氣法曰:每日旦,旦夕者陰陽轉換之時。凡旦五更初,暖氣至,名日陽息而陰消。暮日入後,玲氣常出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六畜、草木一切萬物體中,代謝往來,無一時休息。然一進一退,如晝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朝夕,天地消息之道也矣。展兩手於膝上,徐捺支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凡吐者,去故氣,亦名死氣。納者,取新氣,亦名生氣。故《老子經》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言口是天地之門,可以出納陰陽死生之事云云。良久,徐徐乃以手拓上拓下,拓前拓後,瞠目,張口,叩齒,摩眼,押頭,拔耳,拔髮,戾腰,咳嗽,發揚震動也矣。雙作隻作,反手為之,然後掣手足仰展,數九十而止。抑下也。徐徐定心,精思內觀,想見空中太和元氣,下入毛髮之際,漸漸入頂,如雨暗雲行入山川間而入皮肉,至骨腦,漸漸下入腹中,四支五藏皆受其潤,如水深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汨汨然,意專存思,不得散亂。斯須元氣達於氣海,轉達涌泉,若徹則覺身體振動,兩腳踡屈,亦令林有聲拉拉然,則若一通、兩通,乃止,日別得三通,則覺身體滑澤,面色光瑩,膚毛潤悅,耳目精明,令人美食力健,百病皆去。年五十歲,長存不忘。得滿千通,則仙道不遠。
  調氣治病法曰:夫調氣治病乃至大患,調氣百日,眉鬢便生,余病不足言也。凡言調氣之法,夜半後日中前則名生氣,可調服之。日中後半夜前名為死氣,不可調服之。調氣之時,仰臥,林席厚軟,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腳,兩手握固,去身四五寸,兩腳相去四五分,引氣從鼻入,至足即止,有力更取。久住氣悶,從口細細吐出之。盡,還從鼻細細引入,出氣,一准前法。若患寒熱及卒患癱腫,不問日中夜後,患未發前一食問,即如調,未差來日更調之。若患心玲病,氣即呼出之;肝病,氣噓出之;肺病,氣咽出之;腎病,氣吹出之;脾病,氣嘻出之。鸚嗚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食時四十五,巳時三十六。
  陶真人《握中訣》服三氣法:常以日一。日一向日臨目,存青氣、白氣、赤氣各如棧從日下來,直入口中,抱之九十過,自飽便止。此當一吸一咽,令三氣入臟腑分明,流貫徹,數畢氣歇。云:此童初府範監幼沖所受高元真君太素內景之法,事鮮而易驗。
  鄭元明服氣之法:氣者,長生之術也。不患於無益,患不能行施,於俗之士則始矣。苟能行之,容彭之壽可捨而取之也。故禽蟲之墊藏不食而自全者,蓋用此道。夫欲有意,必俟其人游心於淡,合氣於漠,少私寡欲,去智離形。六體未足存其形,萬物安得干其慮?克意在位,從而修行,然後熊經烏伸,龜息鶴變,視松喬之儔蔑如也。故序其法列之於後。
  訣云:初服氣,偃臥閉口,鼓腮令氣滿口,即咽。咽之法,作意蹙,向後吞之,猶如食入。喉有三通,津液入腎中,一道氣入腹胃中,一道氣從五臟中出。若上熱下玲,即先服暖氣。暖氣者,以口蹙氣。春夏宜服玲氣。初仰臥服,便之後無問行住坐外,咽鼓腮之時齒須開,氣即下,若牙齒相著,氣不下,唯宜審之。
  凡服氣,五更食盡消則為之,至食時乃忘飢。忘飢即是得力,得力之後覺飢即服,亦無時節。若覺得力即決定莫食,初覺體氣稍虛,以酒茶蜜杳子湯及鼓汁等,任情量多少以助氣氣勢。秋冬要暖服,勿令過熱,春夏玲飲無妨。服氣至七日,或五日,即有三數行痢,勿怪之,或有沫,或無沫,少頃赤色不須怪。七日之後,氣漸通徹,方得體氣安穩。七日已前,終有少弱,為氣未通也。七日已後覺調和,加服氣耳,不必更須吃物。七日內陽動,此量通之候,勿怪也。服氣常莫使腹中欠,若欠不相續,即恐力弱。如服氣過多,即令人噫,上噫下欲泄,亦非事耳。凡服氣至三日以來,慎不用吃食及果子之屬,欲得湯水而已,若吃諸物相兼,氣即不行,後亦無成矣,為腹中泄穢故耳。凡服氣氣入腹中或上欲噫下欲泄,皆須抑遏之,無令出。若不能禁止,隨泄隨添,計數添之,亦以意運令散之。
  初服氣,必須心意坦然無疑,勿畏不得懼,若有懼氣,即難行,必須欣樂,自不羨一切然,日勝一日,歡快無極。
  凡初服氣,未成,不得過勞乏,即損氣,仍時時步少地,令氣脈勻調也。夫以精於此道,央在丹誠無不得者也。
  夫服氣之人,先令內無攀綠,心與道契然,服之諸病盡愈,覺四體不和適,存氣令向病處攻之,當自除耳。通成之後,永無疾病,體中輕健,行及走馬,氣力甚強,不殊吃食,行日至二三百里。
  或云服氣入觸穢即損,此亦謬矣。
  但清虛自守,不觸穢惡為佳耳。
  又《服氣十日訣》云:一日之道,朝飽暮飢。謂未能頓斷食者,以朝飽暮飢也。一月之道,不失盛衰。謂論其盛衰者,述房中意,若保息其精,則骨髓滿,滿則盛,盛則長生。貪欲即其精盡,精盡則骨枯,骨枯則衰死。一歲之道,夏瘦冬肥。謂其和氣之長短節度,喻若胎息以成腹,似嬰兒在母胎中,無出無入,自然肥悅也。百歲之道,節穀食棗。言其未能頓斷食,故以藥物食之。棗能益氣,所以食之也。千歲之道,孤男無女。謂保其精,絕其淫色,永保長生之道,孤男也。
  凡服氣之法,呼吸咽之三百六十咽,積數以滿十益佳,即不飢也。半夜後九九,鸚嗚八八,日出六六,食時五五,禺中四四,平旦七七此在第三。凡此六服應節二十四氣,春秋冬夏四時氣皆備矣。
  服氣法:須正偃臥,散髮,兩腳相去一尺五寸,兩臂各五寸,瞑目合口,徐以鼻內氣,啄齒,蹴舌漱醴泉咽之,滿二三咽止,須臾復為九咽為成,訖,竟瞑目咒曰:飲食醴液,百病除索。以養五神,保藏魂魄。無離己身,常在玄宅。長生久視,壽蔽金石。位為真一,太一奉籍,上名天君,昭然明白。
  至言總卷之四竟
  至言總卷之五
  會稽禹穴道士范脩然撰
  補導
  夫學道之人,皆閑安少事,不明補導,何以資生?是以知六籍娛神乃至人之役性;彈棋騁妙實王公之替勞。今撰彭老正經一十二首,用去眾病,以俟津涯。
  老子按摩法
  兩手相叉相杳,共按陛,左右同。
  兩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兩手作拳,向前築虛三五度。
  兩手如拓石法。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歌,如排山狀。左右同。
  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以手反槌背,左右同。
  大坐,申腳三,用相當手反掣,手向後,左右同。
  立地,反覆三舉,起立,以腳踏前後,左右同。
  大坐,申腳用相當手勾所申腳,著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
  兩手捺陛,左右同。
  捩身二十遍,兩手捺陛,左右同。
  抽脅二十遍。
  兩手抱頭,左右抽腰二十遍。
  左右拋頭二十遍。
  一手挽頭,一手拓膝三折,左右同。
  兩腳拓頭,三舉之。
  一手拓膝,一手拓頭,從下至上三過,左右同。
  兩手舉頭向下,三頓之。
  兩手相叉,反著心上,三過,曲腕築助,挽肘,左右亦三過。
  反手著膝,手挽肘,覆手著膝上,挽肘,左右三過。
  舒手挽項三過,左右捩身,前後三過。
  摸肩,從上至下,便三遍,左右同。
  外振手三遍,又內振手三遍。
  兩手相叉,反覆攪,各七遍。
  兩手相叉頭上過,左右申脅十遍。
  兩手拳反背上,屈脊上下三遍。屈者,指也。
  《 指訣》 云:導引則氣宣,氣宣則神暢。內形於外,所以無應無方。自導引過一月後,百病並除。百日不報,眉鬢生。於靜室中燒香,不散亂,然後為也。
  一、兩手相捉,紐捩如洗手法。注云:左手為天,右手為地,天地和合,鼓動生化,則六府開通,百神歸附。
  二、兩手淺相叉,翻向外覆向胸三過。注云:天地交泰,化生萬象,反覆其道,自內形外,所以神同,通暢合德而不困也。
  三、兩手相重,共按陛上,徐徐捩身,左右同。注云:萬物祖乎天,人祖乎氣。陰陽交泰則流通,所以覆手向胸,捩身徐轉,歸本之義,於焉在玆。
  四、以拳卻去,此則開胸,左右同。注云:日月卷舒,順時息慮為靈府,開則通神也。
  五、兩手抱頭,宛轉陛,左右同。注云:上黃庭與下丹田通也。
  六、兩手拒地,回頭反顧如虎視,左右同。注云:拓地戶,營目虎視則生神,通脈節,宣元氣是也。
  七、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左右同。注云:踏手中者,取其中和之義,和暢骨節之神明歟。然則人法天,以成形,氣與道以合體。天有六氣,以造達萬物;人有六府,以度一身。動靜適宜,用不過極。是以天道左轉,日月右回,鼓之以風雷,通之以山澤,節宣不應,蓄則病生,邪氣外侵,妄病內擁,夭折之理與清淨之性交喪矣。是以君子黃中通理,順時變通,安則閑居以存神,用則習妙以布氣。反窮天理,胎息下元,身不病則形神安,道養適則妙物應,可以飛行自在與太虛齊其終始者也。
  功過
  夫功過者,謂濟生度死,自我惠彼者也。
  《列紀經》曰:夫學道之人,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艱危,度人厄難,輕財重道,施惠布德,不吝寶賄,投之窮地,啟誓真聖,虛心跪請也。
  《本願經》云:學昇仙之道,當立三十善功,故曰:功滿三千,白日昇仙者也。
  《洞神經》曰:夫人有十善者,必生福子。二十善,神明護己。三十善,辟除惡鬼。四十善,人不枉死。五十善,一身無罪。六十善,道君自存。七十善,得與五嶽相連。八十善,脫名太山。九十善,必為神仙。百善,必昇九天。鯈然曰:此可謂自少及老,積行累功,無有分毫缺犯,純白之人耳。若延三千善功,則未當之一毛之正矣。
  太虛真人曰:飯百凡人不如飯一善人,飯千善人不如飯一學道者。
  《老子》曰:道者,百行當備。故也千善者,當若息墮,雖有九百九十九善,不滿中為利動,皆被折過,遂失前功。若治身關念,守戒不廢乃得度世。
  《太上科》云:令教可三過為一勤。勤謂心,常濟物,孜孜不倦也。勸化三戶為一功。功謂三戶,舉家敬信,道法長幼,孝慈也。濟施路窮孤寡三人為一勤,愛推讓財帛,有瞋不爭,滿三為一勤。凡如此等,以類求之。
  元君曰:夫一切含氣,未有無欲者。欲雖無數,大略有六:一曰五色,二曰五音,三曰五味,四曰五香,五曰五柔,六曰五達。達者,皆能辨明,悉如無礙。次能忘之,乃保長生。以此理身,身必成真,理家家和,理鄉鄉豐,乃至天下,其德乃普。是知求生必先行善,三業清淨則萬善備矣。
  人有一善則心定體安,十善則氣力強壯,二十善則無諸疾病,三十善則所求皆得,四十善則昌熾富樂,五十善則子孫繁息,六十善則遭厄得過,七十善則天神護之,八十善則得地之利,九十善則尊賢顯榮,一百善則寶瑞降,二百善則後代名布,三百善則後代大富,四百善則後代清貴,五百善則後代壽長,六百善則後代貴孝,七百善則後代智慧,八百善則後代道德。九百善則後代賢聖,一千善則後代神真,二千善則身為眾人師聖真仙靈將吏,三千善則為國師聖真仙曹局,四千善則為天下師聖真仙主統,五千善則為鬼靈師聖真仙魁師,六千善則為神明師,聖真仙卿大夫,七千善則為諸天師聖,真仙卿公,八千善則為三千師聖真仙皇帝,九千善則為元始五帝君,一萬善則為太上玉皇帝。
  元君曰:萬善之甚在於三業。三業,十善生萬名也。以類相從,明者自照矣。凡行善益算,行惡奪算,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毛無失。自覺有善,與上相應,彌加精進,勿犯前功,則計日而仙也。故上士學真無倦過,謂己躬不謹,動違科禁者也。以此將前功而補後過,玆獲延齡。若以過而能改,善莫大矣。
  《玄都律》曰:人身中常有神,隨時上天曹白人善惡。人滿百二十過為一病;病者,令人多凶少利。百八十過為一耗;耗者,六畜不蕃。一百九十過為一漏;漏者,善致疾病。五百三十過為一凶;凶者,破胎傷子。七百二十過為一吹;吹者,無男多女。九百二十過為一殃;殃者,暗啞聾盲。千八觔十過為一禍,禍者,暴夭死亡。千二百過為一殘,殘者,出逆亂之人。千二百六十過為一咎;咎者,絕嗣無子佺。千四百過為一基;基者,殃流於五世。千六百二十過為一謫;謫者,斷無後嗣,千八百過為一患;患者,主為奴婢。千九百八十過為一橫;橫者,出顛病狂癡。二千一百七十過為一暴;暴者,家出兵刃逆死。二千三百四十過為一虐;虐者,家出反逆,父子兄弟自相攻伐。二千五百二十過為一曾;曾者,家出死肥惡病。二千七百過為一害;害者,家出男現女巫。二千八百過為一災;災者,家出骨肉中內亂淫悖。二千九百二十過為一暴;暴者,家出癮殘。三千四十過為一變;變者,家出訟獄死,門戶誅族。三千四百二十過為一悻;悻者,家出都市乞丐,人既死骸骨棄捐。三千六百過卻為一病;病者,滿定應死者也。
  《妙真經》云: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惜。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殘家。天下有富貴者三:貴莫大於無罪,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知足為足,天遺之祿;足不知止,害乃及己。失之而憂,得之而喜。夫有排門之禁,必有折關之咎。身死名滅,歸流子孫,事大以德,不以慢於人也。故《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元真曰:夫重長生,寶貴一身,身及家鄉至於天下,為子盡孝,為臣盡忠,為上盡慈,為下盡順。色味調和,音聲不滯,怡神和志,與道合真也。若真藏一身獨願長生,久住無為,逃避上下,不營忠孝,不存兼濟,背善乖道,自是失德,縱令棄吾我之歡,忘色味之適,即同枯木死灰,復何足貴乎?夫道所貴在適而無累,和而常通,永劫無窮,濟度一切。此之長生乃可為重。又長生難得,得由忠孝仁義立者生自然長。無此德者,獨守山林,木石為偶,徒自喪生!或先罪未釋,今又無功,遂失人道,深可悲乎?
  以能習善,生樂常存,運之涉惡,死苦無極。是以上士勤精勇猛,積善舍惡,永久長生,號為真人。天地有壞,真人無毀,超出三界之上,逍遙三清之中。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人能學之,必得成真人。有一惡則心勞體煩,十惡則血氣虛盈,二十惡則恆多疾病,三十惡所求不得,四十惡則撼軻衰耗,五十惡則絕無子孫,六十惡則數得非禍,七十惡則鬼物害人,八十惡則水火墦漂,九十惡則貧窮賤困,一百惡則刑獄凶怪,二百惡則後世無名,三百惡則後代道路乞活,四百惡則後代為奴婢,五百惡則後代殘夭,六百惡則後代不孝,七百惡則後代癡狂,八百惡則後代癲愚,九百惡則後代破家,一千惡則後代妖逆,二千惡則身充兵廝,三千惡則六病孤窮,四千惡則惡病流徙,五千惡則為五獄鬼,六千惡則為二十八獄囚,七千惡則為諸方地獄徒,八千惡則入寒冰地獄,九千惡則為入邊底地獄,一萬惡黝墮薜荔獄。夫萬惡之基,特由三業,一一相生至千萬惡,墮薜荔獄,永無原期,眇眇延康,無由解脫,不可古哉!夫人覺己有惡,急宜改之,則去道近矣。如有魔物亂人,當即清潔,夕夕悔過,自咎自責,乃可矣。老子稽首曰:當勗之焉。
  裴君傳支子三元八節謝過法:
  立春日日中時,太極真君會諸仙人於太極宮,刻玉簡記仙名也。立夏日日中時,五帝會諸仙人於紫微宮,見四真人論其求道者之功罪。夏至日日中時,五嶽諸真人詣黃老於黃房雲庭山,會諸仙官於日中定天下神圖靈藥之事也。秋分日日中時,上皇天帝君登廣寒上清虛宅太空之朗丹微紫臺長綿玉樓,群真集於太微之觀,上開九天之門,詣九天之真皇,中要太上三老君、北極諸真人及八海神下命五岳名山諸仙者靈尊萬萬並會於陽寥之殿,共集議天下萬人罪福,記欲學道求仙者之勤解疏記功過、日月行善惡刑罰之科,生死之簿,必隨所屬條列。又地上乘奸吏部境諸官並糾奏所在道士之功過,及萬民有罪應死生者根源,條列副命之司,命書乎皇錄,罪福纖芥列於丹誠之籍,伏匿之犯惡,陰德之細功,無不一二縷引而察之焉也。立冬日日中時。眾真仙方諸宮詣東海青童君,定眾仙論金書內字。
  右其日,日中夜半當出中庭,若於諍室北向脫巾再拜,長跪上啟:
  太上北極天尊大帝君,密自陳立身以來有罪多少,伏乞得原赦,從今日改往修來之言,言必使誓於丹心,盟於天地,不敢復犯萬惡之行。畢,乃云所願:
  太上皇帝,削某罪名,移書三官,使神仙之錄某廁玉扎,長生久視,通達諸靈。畢,又叩頭四下,再拜而還,深自克責,並存念三元中神,令上啟:
  太上助己,自陳求恩赦也。又云八節之日,眾仙極會,天命眾真,皆當畢集。對未節一日萬靈詣關,節日日中尊卑入謁,節後一日,罪福分別。三日三夕,大事乃畢。子其慎罪,務為功德,名可上真,列編太極。又云秋分日,日最重於七節。此日謝罪,罪必得除,而不可更犯十過,天地弗赦,不可復改。若未離人,則或恐涉普者,宜便秋分日誓改之,辭必須肅然,自掙乃可爾。君子曰:誰人無過,過而不改者是謂過矣。唯秋分眾聖並會謝過之後,不可再犯也。
  至言總卷之五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