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道德经篇章玄颂

  作者:宋  宋鸾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道德經篇章玄頌
  經名:道德經篇章玄頌。北宋 宋鸞撰。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讚頌類。
  道德篇章玄頌序
  新授郢州防禦判官將仕郎試大理司直兼監察御史宋鸞
  伏聞淳朴之性本乎自然,機智之源生于習作。乃知結繩闡化,可行於太古之時。染素興悲,漸變於中和之氣。既揚文字,乃別賢愚。干戈起堯舜之前,尚循正道。弔伐見湯武之際,竟薄真風。其後磐石分封,剪桐錫寵,匡君有志,求霸潛功,閑思周室之衰,始自河陽之狩。
  晋文為踐土之盟,天王赴會,《春秋》諱之,日狩于河陽。周室漸微。
  因有得士失士之論,昌國亡國之談,皆運巧心,竟搖辯舌。受黃金而不媿,取白璧以非難。蘇秦則佩印以榮家,張祿則強邦而刷耿,不韋立躋於顯位,李斯休歎於寒門。一時之遊說逢人,萬倍之貴榮入手。殊不知損傷顥氣,馳逐浮雲,初遊崇盛之鄉,終入危亡之域。及已獲走鹿,別有飛龍。秦祚告終,駕海之橋嘛碧浪。漢皇啟運,斬蛇之劍倚青天。綿絕既興,文物斯盛,束西南北見車書而混同,動植飛沉感生成而優泳。縣是鏡清八海,塵靜九州,詐偽之說不行,真厚之風復振。乃有楊子雲、東方朔、酈原、袁安,並星辰鍾秀,蘭苣馳芳,淫於典墳,緩其進取。蓋洞知前事,別固後圖。是知蘇秦佩印以榮家,不如楊子雲執戟而仕漢;張祿強邦而刷恥,不如東方朔割肉以韜名;不韋顯位爰躋,不如郵原常辭於厚祿;李斯寒門休歎,不如袁安靜守於衡茅。匪生虛妄之心,但賦窮通之分,用之則如珠還浦,自有輝華;捨之則似玉藏山,孰知溫潤。進退得理,逍遙固躬,察玄元上善之言,師《大易》隨時之義,無興躁競,有近沖和。遐想四賢流芳千古,但念燕臺罷職,渭水謀居。自揣鄙愚,敢言述作,直以仰窺聖旨,方扇真風,弘四善以靜寰區,用三寶而撫黎庶,咸歸朴素,盡去浮華。因敢強味道經,輒編巴唱,隨其篇目,詠其指歸。或一句以分吟,或全章而紀事。雖非騷雅,但慕玄虛,唯剖丹心,上塵洞鑒。
  道經篇章玄頌卷上
  道可道章第一
  莫將常道同真道,難把常名污大名。
  《道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欲始能全皓素,有為終是恨聰明。
  《道經》注云:人常能無欲,則可以
  觀道之要。要謂一心。
  心源直要澄虛靜,情地偏宜耨坦平。
  但且勤行須洞曉,未分清濁已萌生。
  《道經》云:無令,天地之始。始者,道本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增修德者遺榮貴,卻與伊姜盛業同。
  為善匪矜分至善,成功不伐是殊功。
  《道經》注云:不敢寧居而增修德者,忘功而功存,不居而不去。
  若能養素三丹靜,直到無言萬事通。
  《道經》云:行不言之教。
  名立身全堪羨處,扁舟難滯五湖風。
  《道經》云:夫唯成功,不居其位。范蠡功成名遂,遁跡五湖。
  不尚賢章第三
  為革浮華不尚賢,
  《道經》云:不尚賢。
  却將金玉委山泉。
  《道經》注云:人主不御好珍奇,黃金棄於山,珠玉棄於泉。
  功名不伐歸淳素,嗜慾皆銷合自然。
  《道經》注云:不爭功名返自然。又云:除嗜慾,去煩亂。
  吉士既能宗澹泊,佳人難更街嬋娟。
  《道經》注云:放鄭聲,遠佞人。
  虛心實腹勤修習,
  《道經》云:虛其心,實其腹。
  得到無為是洞天。
  道沖章第四
  韜藏名譽貴全身,不把閑愁撓正真。
  《道經》注云: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也。
  為吏漆園明挫銳,守關函谷是同塵。
  《道經》云:挫其銳。又云:同其塵。莊子為漆園史,尹真人為函谷關令。
  湛然混俗如澄水,邈矣延齡出大椿。
  先象帝生保安靜,恰同琪樹鎮長春。
  《道經》云: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又注云:道至今在者,以能安靜湛然,不煩勞,欲使人修身法道也。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垂恩均萬物,目為黃狗似無恩。
  《道經》注云:天地生萬物,人最貴。
  天地視之如英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
  空虛不滯生成在,情欲俱忘皓素存。
  《道經》注云:天地之問空虛,弘氣流行,故萬物自生。人能除情欲,節滋味,清五藏,即神明居之。
  愛氣養精宜守德,保身銷患誠多言。
  《道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又注云:不如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氣希言也。
  因思玄默探微理,須覓修心靜者論。
  谷神章第六
  圓清厚載窮根本,玄牝門為不死鄉。
  《道經》 注云:不死之鄉,道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口也。
  猛出囂塵無得喪,靜調真氣覺舒張。
  六情銷處如冰釋,五性圓時助橘芳。
  《道經》注云:五性其鬼日魂,六情其鬼日魄。若去六情而清五性,即了玄牝之門。煙蘿子云大如彈丸黃如橘,出彼玉池入金室者也。
  應用若存功行畢,自分岐路見虛皇。
  《道經》注云:虛牝之用,綿綿微妙。應用若存,其用無心,故不勤勞也。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地綿長理甚微,自除矜伐是玄機。
  《道經》注云:天地生物,德用甚多,而能長久者,以其資察於道,不自矜其生成之功也。
  外身卻得遐齡固,後己翻成衆善歸。
  《道經》注云:先人而後己。又云:外身則心忘,澹泊故身存。
  蠖屈沉泥韜遠勢,玉藏深岫祕通輝。
  若能宗尚無私化,莫遣行心與道違。
  《道經》注云:聖人無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上養若水章第八
  上善無如水性柔,
  《道經》云:上善若水。
  難將夷餓礙清流。偶穿積靄離幽壑,
  豈為垂楊向御溝。利濟既能均萬物,
  環迴終不滯孤舟。
  《道經》云:水善利萬物。
  方圓用智修行處,全勝秦皇駕海求。
  《道經》 注云:於事善能因任,亦如水之性,方圓隨器,不滯於物。
  持而盈之章第九
  虛白為心最忌盈,莫因高貴變常情。
  《道經》注云:盈,滿也。已,止也。持滿必傾,不如止也。又經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耳。
  孫弘延鈉全身祿,昊茵兢持後嗣榮。
  公孫弘開闇延賓,敦尚謙遜,終得富貴。長沙王吳芮因梅鋗有功而受封,故兢持榮祿,相傳子孫也。
  秪見乘軒縈萬慮,寧知敵桃夢三清。
  范蠡張良雖乘軒冕,豈忘於道。
  泛湖絕粒皆能退,無玷奇功顯盛名。
  范蠡泛湖,張良絕粒。
  載營魄章第十
  抱一歸身莫暫離。
  《道經》云:抱一能無離乎?
  愛民興國要無為。
  《道經》注云:愛養萬人,臨治國政,
  能無為乎?當自化矣。
  三魂安靜還增壽,四達分明卻不知。
  《道經》注云:魂靜道氣不亂,魂安得壽延年。又經云: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專守精神全浩氣,若生分別失嬰兒。
  《道經》注云:專一沖氣,使政柔和,能如嬰兒,無兩分別之也。
  功成不宰彰玄德,始是孫謀萬代基。
  《道經》注云:道長養萬物,長大不宰割,以為器用。又云:既不為主宰,人君能如此者,謂深玄之德也。
  三十輻章第十-
  空虛一轂同玄理,三十輻賡功用深。
  《道經》注云:古者車三十輻,法月數也。共一轂者,轂,有孔,衆輻奏之。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治國者貴能總衆共扶強也。明證其理。
  埏埴顯就器能受,戶牖俱明道可尋。
  《道經》 注云:埏埴者,和土為飲食之器。又云器中空虛,故得有所受盛。又云:戶牖空虛,人得以觀出入,並比沖用之方。
  不染是非潜養素,暗嗟貪欲靜調琴。
  一心無用衆心服,始是逍遙出世心。
  《道經》注云:虛無制有形。
  五色章第十二
  如能賤目六情銷,為腹常應氣馬調。
  《道經》云: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為腹則去六情,賤目則無妄視也。
  口爽直綠耽玉膳。
  《道經》云:五味令人口爽。爽,妄也。嗜於五味,則口妄言,失於道。
  心狂還似騁金鑣。
  《道經》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又云:馳騁世務,耽著有為,如彼田獵,唯求煞獲,自以心闕逐境奔馳,靜而思之,是發狂病。
  出塵好繼聞天鶴,溺俗須驚截道颼。
  捨欲全真宗澹泊,不居巖谷自逍遙。
  寵辱若驚章第十三
  老君垂誠甚分明,寵辱來時盡可驚。
  《道經》云:寵辱若驚。
  無玷何妨居下位,有勳須更讓殊榮。
  干湯負鼎匡明主,遁越扁舟惜令名。
  伊尹負鼎干湯,蓋弘利濟。范蠡扁
  舟遁越,永保功名。
  能戢世塵弘利濟,功成身退保前程。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希夷微竟同為一。
  《道經》云:希夷微,此三者混而為一也。
  運動繩繩不可名,休把玄黃憑有色,莫將音律比無聲。
  《道經》注云: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黃赤白黑別之。非一聲也,不可以官商角徵羽聽之。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
  除情去欲真風集,執古同今至化清。
  《道經》注云:執古無為之道,以御今有為之事,則還返淳朴。
  弘道不曾分繳昧,周通上下自光明。
  《道經》云:其上不嗷,其下不昧。又注云: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
  古之善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士守玄通,
  《道經》 注云:玄,天也。言其志節玄妙,能與天通。
  道德弘深不可窮。
  《道經》云:道德深遠,不可識知。
  內視若盲,返聽若聾,能知其長。
  豫若川行真性在,
  《道經》云:豫若冬涉川。又注云:豫,閑豫也。善士於代間法如涉冬川,衆人貪著,故畏懼。今我不染,故閑豫也。
  換然冰釋俗塵空。
  《道經》云:涣若冰將釋。又注云:涣者解散,釋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似空虛,有若春冰之將釋。
  徐清既得無人識,
  《道經》 注云:水濁則止而靜之,徐徐乃自清。
  比濁還能與衆同。
  《道經》注云:渾者守本真,濁者不照鑒也。與衆合同不自尊。
  保志不盈松執滯,守其弊薄暗成功。
  《道經》注云:保此徐徐生長之道,不欲奢大盈滿。又云:當須無所執滯,若執清求生,是謂盈滿,將失此道。又云:夫唯不盈滿之人能守其弊,不為新成。能弊者匿光榮,新成者貴功令。
  致虛極章第十六
  能清襟素臻虛極,
  《道經》注云:得道之人,損情去欲,
  五內清靜,至此虛極。
  靜篤弘持出世塵。
  《道經》注云:守清靜,行厚篤。
  萬物更生明指諭,一身甘老自因循。
  《道經》注云:萬物無不枯,各復返其根,而更生也。
  心如空谷含容廣,
  《道經》注云:知守真常則心境虛靜,如彼空谷無不含容也。
  德合中天覆載均。
  《道經》注云:德與天通,則與道合同也。
  道乃久長延福祚,
  《道經》注云:與道合同,乃能長久。
  永元危殆顯修真。
  《道經》注云:同天行道則終投其身,長元危殆之事也。
  太上章第十七
  治化須同太古時,照臨如日朗元私。
  《道經》注云:太上謂太古元名號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見事朴淳。
  功成事遂世方靜,鑿井耕田人不知。
  《道經》注云:功成而不執,事遂而無為,百姓日用而不知,謂我自然而成遂,則太上下不知也。
  遠體朴淳恢正道,察常畏侮保宏規。
  《道經》注云: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則驅以刑罰畏之,懷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若能君信長均足,豈到臣寮有面欺。
  《道經》云:信不足有不信。又注云:君之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大道廢章第十八
  不宗大道分仁義。
  《道經》云:大道廢,有仁義。
  綠失家肥別孝慈。
  《道經》云:六親不和,有孝慈。
  馭索未能忘有作。
  人槍治政,如朽索馭六馬。
  結繩方得合無為。
  上古用結繩之政。
  才高八斗時情偽。
  《道經》云:智慧出,有大偽。
  忠殉三良國祚衰。
  《道經》云:國家昏亂有忠臣。秦穆
  公以三良殉葬也。
  直到衆星皆斂耀,日華還普照天涯。
  《道經》注云:大道之時,仁義沒,孝慈滅,猶日盛明,衆星失光。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聖智俱捐浩氣清,
  《道經》云:絕聖棄智。
  修身何處用聰明。守玄出俗師莊叟。
  莊子逍遙任性,絕聖棄智,全真法道,著《南華真經》行於世。
  背道矜文笑彌衡。
  橋衡字正平,自恃才謀,常多踞傲。
  曳尾汎龜終遂性,不才山木保長生。
  塗中靈龜,曳尾全性,山木發地,不才保生。
  少私寡欲還淳素。
  《道經》云:少私寡欲。
  秪向丹臺是玉京。
  丹臺,心也。苟積功行,玉京蓬山自心而見矣。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若能絕學即無憂。
  《道經》云:絕學無憂。
  善惡萌心亦自由。
  《道經》云: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以諭俗絕學即無憂,不絕則生息。
  察察興謀何日靜。
  《道經》云:俗人察察,立其法制。
  熙熙多欲幾時休。
  《道經》 云:衆人熙熙。熙熙,淫樂多情欲也。
  情田靜默尋常樂。
  《道經》注云:容貌忽然若昏昧,而心寂兮絕於俗學。
  智水環迴分外愁。
  《道經》云:俗人昭昭。矜巧智。
  明示鄙頑潜了悟。
  《道經》云:而我獨頑似鄙。又云:頑者無分別,鄙者陋不足。而心實了悟,外若不足。.
  卻勝駕海訪瀛洲。
  秦皇欲駕海求瀛洲,卻涉虛妄,豈能入道也。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垢濁能容是至人,卑謙和眾內修真。
  《道經》注云:有大德之人,無所不容,能受垢濁,處卑謙也。
  雖開青眼向時態,潛固丹心出世塵。
  《道經》注云:大德之人,不隨時俗,所從於道也。
  恍惚無形成物象。
  《道經》注云:道唯恍惚無形,其中獨為萬物作法象。
  窈冥難狀寶精神。
  《道經》注云:道唯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居,陰陽交會。
  須知至道休天在,如秀莊椿碧洞春。
  《道經》注云:從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己修身即自全。
  《道經》注云:曲己從衆,不自專則全。
  財多成惑誠通賢。
  《道經》注云:財多者惑於守身。
  機深始借張良筋,功就終搖范蠡船。
  《道經》云:不自伐,故有功。
  能絕是非寧街美。
  《道經》注云:聖人不自以為是而非人,故能彰顯於世矣。
  不辭窪枉豈爭先。
  《道經》 注云:枉己以伸人。又云:地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
  如宗弊薄修陰德,瓊樹瑤臺在眼前。
  《道經》注云:人能長守弊薄,不自矜街,則人推其長。夫如是,則瓊樹瑤臺之遊,自心而去矣,非假外求也。
  希盲自然章第二十三
  若解希言道德同,
  《道經》注云: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志言而云希者,明自言以詮道,不可都忘。悟道則言忘,故云希爾。若能因言悟道,不滯於言則合自然矣。
  深嗟失者昧玄功。
  《道經》 云:失者同於失。謂任己失人。
  縈纏世網猿糜鑠,了悟天機鶴出籠。
  《道經》 注云:執言滯教,無由了悟。又注云:體道者悟道,忘言即同於道。
  竟夕未聞延暴雨,終朝長不盛飄風。
  《道經》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蓋言暴不能久。
  能嫌用壯持安靜,心比無雲月在空。
  《道經》注云:人為事當如道安靜,亦不當如飄風疾雨也。
  跛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自賞光容露俊才,秪知揚己運梯媒。
  《道經》注云:人自見於形容以為好,自見所行為應道,殊不自知形之醜,操行鄙,露才揚己,動而見尤,故不明也。
  如能昧跡見真性,若惡貪名遠禍胎。
  《道經》 注云:貪權慕名,進趁功榮,則不可久立身行道也。
  須怯是非成怨府,
  《道經》注云:是己非人,乃為怨府。堪防矜伐清靈臺。《道經》云:自矜者不長。靈臺,心也。
  莫教害物人還畏,免到巢由去不迥。
  《道經》注云:若自是自矜之人在位,動欲傷害,故物無有不畏惡之,乃有道之人不居其國。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蓬瀛難去海濤深,徐福狂疏妄擬尋,四大須知恢世法,
  《道經》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蓋法地則天。
  三天非遠繫人心。
  《道經》注云:妙用無方,強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則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則遠不及矣。若能了悟,則返在於身心而證之。
  秦皇用壯空尋藥,漢武勞神枉鍊金。
  要識真源安靜理,拂衣高謝入煙岑。
  《道經》注云:人當法地,安靜和柔。要窮安靜之理j 非絕俗遁跡之人莫能參預。
  蠶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道同輜重莫離身,持躁明知靜是君。
  《道經》注云:輜,車也。重者,兩載之物也。輕躁者貴重靜,亦由行者之守輜重。故失輜重則遭凍餒,好輕躁者則生禍亂。《道經》云靜為躁君。
  多欲衆人愁似織,少私高士跡如雲。
  漢文儉素延宗社,殷紂荒淫污典墳。
  《道經》注云:宮闕,妃后所居,超然遠避而不處。漢文帝儉素,慎夫人衣不曳地。殷紂惑姐己之容,恣於淫蕩。
  須到無心齊萬物,不驚江上白鷗群。
  無心於物,物自歸之。古有人入島,無機,鷗不驚去。及有心取鷗,鷗飛不下。
  善間行章第二十七
  了悟玄機不下堂,須知心是白雲鄉。
  《道經》注云:善行道者,不下堂,不出門,於諸法中體了真性。
  燒金鍊藥世皆惑,涉水登山人自忙。
  不下堂,可了玄機。堪嗟昧理之人,烹鍊五石,周流四海,何契於道。
  五善若能韜密用,三天必得見虛皇。
  《道經》云: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譴,善計者不用籌算,善閉者無關鍵,善結者無繩約。是謂五善也。
  枉教漢武勞宸宸,風入茂陵搖夕陽。
  漢武帝雖有慕仙之志,且無出俗之心,費寶玉以妄求,想蓬瀛而不到。豈知心若了悟,不假外尋,竟為李少翁、樂大所惑,終成虛妄。茂陵則武帝所葬之陵也。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雄雖易守雌難,
  《道經》云:知其雄,守其雌。
  得似嬰兒浩氣安。
  《道經》云:復歸於嬰兒。
  若悟昭明勞萬慮,爭如暗昧靜三丹。
  《道經》注云:人自知昭明,當復守之以暗昧,而無所見。
  不辭污濁潛丁鶴,須怯光榮陸漢壇。
  《道經》注云:知己之有榮貴,當復守之以污濁。
  治國治身弘大制,積功成日自膠鸞。
  《道經》注云: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割。治身則以大道制御情欲,不害精神。
  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神器來歸去有為,
  《道經》注云:欲以有為治民也。
  聖人因築太平基。始能無執終難失,
  《道經》云:執者失之。
  若惡恃強還不贏。
  《道經》注云:有所強大,必有贏弱。
  漢帝宮闈嫌綺繡,
  漢文帝儉素,慎夫人衣不曳地。
  堯君堦砌惜茅茨。登臨大寶何兢畏,
  言出如綸萬國隨。
  《道經》 注云:上所行,下必隨之。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二
  八賢臣輔相時,不窮兵勢惡危機。
  《道經》云: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也。
  田疇先廢宜關慮,
  《道經》云: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農事廢,田不修也。
  勝負未知須慎微。
  《道經》注云:勝負之數,未可量也。
  去伐無驕三令肅,安民和衆四方歸。
  《道經》注云:善輔相者,果於止敵。蓋在安民和衆,必不敢求勝取強。雖果於止敵,不為寇,慎勿矜功伐取,以自驕盈,驕則敗亡,故為深誡。
  謀深止敵裨元首,何必推功耀鐵衣。
  夫佳兵者章第三十-
  用武爭如靜勝謨,
  《道經》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陶唐明德握靈無。義高隱逸淳風遠,
  儉惜茅茨瑞氣敷。
  堯讓天下於許由。
  銷劍戟時恢帝道,垂衣裳處闡皇圖。
  望夷宮禍秦無祀,空築長城匝海隅。
  唐堯闡化,弘清靜之風。不佳兵以定四方,唯垂衣而臨萬彙,蒼生受福,鴻業益昌。諧不萬於茅茨,器盡銷於劍戟,萬古為則,豈不休哉?秦始皇背道任智,平一寰區,志不滿而禍胎萌生,識忽聞而長城遂築。殊不知嗣傳胡亥,政委趙高,劉項起於山東,章酆敗於河北。趙高懼罪,遂弒胡亥於望夷官。悲夫。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朴小雖知孰敢臣?
  《道經》云: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也。
  侯王守一撫需民。
  《道經》注云:侯王若能守一精道,無為而化,則萬物將自賓伏。
  德彰有道川歸海,
  《道經》注云:譬道之在天下與人相應和,如川谷之與江海相流通。
  政演無為物自賓。
  《道經》云: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澹蕩薰風分煦嫗,涵濡甘露顯平均。
  《道經》注云:侯王若能抱守精一,則天成地平,交泰致和,故乃致甘露之降,蕭蘭俱澤,不煩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稱物平施,薰風之化。
  如何認得羲軒化,日月貞明萬國春。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能分善惡方為智,
  《道經》注云:能知人好惡為智。
  自別賢愚始是明。
  《道經》注云:人能自知賢不肖,是為返聽無聲,內視無形為明。
  街己勝人因勢盛,除情去欲見心清。
  《道經》注云: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又注云:人能自勝,除去情欲,則天下無有與己爭者,故為強。
  袁安知足貧勝富,鍊廣忘機退愈榮。
  《道經》注云:知足者富。又注云:人能強力行善,則有志於道,道亦有志於人也。
  密用成功應不識,休天長在福群生。
  《道經》 注云: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積氣,則可以長久也。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廣被生成均萬物,
  《道經》注云:萬物皆得道而生。
  莫將繩墨世機同。來歸造化不為主,
  《道經》云:萬物歸之,而不為主也。
  直到蕃昌匪恃功。
  《道經》 注云:萬物恃頗沖用而生化,而道不辭以為勞,功用備成,不名己有。
  匿德藏名忘滿大,
  《道經》注云:聖人法道,匿德藏名,
  不為滿大。
  檢身宗道致穹崇。
  《道經》注云:是以聖人法道忘功,終不自為光大,故能成光大之業。
  有虞演政調琴後,草木咸蘇煦嫗風。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人歸至道比朝宗,德契垂衣演大功。
  《道經》云:執大象,天下往。
  象外觀時非彩繪,
  《道經》云:視之不見。又注云:無形非若五色,有青黃赤白黑可得見。
  世間開處是絃桐。
  《道經》云:聽之不足聞。又注云:道非若五音,有宮商角徵羽可得而聞。
  潛將夢寐通三島,不降恩榮向六宮。
  國富民昌成寶祚,用之無既蕩淳風。
  《道經》注云:用道治國則國富民昌,治身則壽延長,故無有盡時。又注云:以道鎮靜,初無言教,故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淳風大行,萬物殺阜。歲計有餘,故用不可既。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先極貪心要息心,微明垂教理還深。
  《道經》注云:故將歙斂衆生情欲,則先開張極其侈心,令自困於愛欲,則當歙然。
  須知柔弱無人競,直勝剛強有患侵。
  《道經》云:柔弱勝剛強。
  名遂留侯能絕粒,
  漢留侯絕粒,從赤松子遊。
  功成越相鑄黃金。
  越相范蠡功成遁去鑄其形,晨入朝之。後越王思之,金
  行權制物昌鴻業,美溢青編萬古尋。
  《道經》注云:巽順可以行權則能制物。行權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無不為,
  《道經》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
  侯王師法衆心移。
  《道經》注云:萬物已化,效於已復,欲作巧偽者,侯王將身鎮撫以道德也。
  神州先廣朴淳後,下國盡同清靜時。
  《道經》注云:侯王若能守道無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淳朴矣。
  雨露報功清德水,茅茨彰儉秀靈芝。
  侯王若演無為之化,天必降河清芝秀之瑞也。
  寰區自正恢皇化,
  《道經》注云:如能無為,天下將自正。正,安定也。
  高築興隆萬代基。
  道經篇章玄頌卷上竟
  德經篇章玄頌卷下
  新授郢州防禦判官將仕郎試大理司直兼監察御史宋鸞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須知上德寧求報,求報還嫌量有涯。
  《德經》注云:上德之人施不求報,下德之人施必望報。
  應道持心常處厚,
  《德經》注云:應道之君有非常拯技生靈之功,功行圓備,感化潛通,是能處道德之淳厚,不處禮義之華薄。
  無為弘志不居華。
  《德經》注云:有為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聖人處無為之事,居其厚,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去其華,自居其實矣。
  三皇淳朴真堪慕,六國澆釀未足誇。
  《德經》注云:論禮於淳朴之代,非狂則勃。忘禮於澆醉之日,非愚則誣。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返淳朴,則上德之無所為。
  治國陰功功最大,卻勝金鼎鍊丹砂。
  羲皇畫卦以興文,軒后懸鏡以靜亂。陶堯垂衣,虞舜舞羽,大禹治水,成湯開網,咸有治世大功,政生民於化壽之域。豈鍊丹獨善,可齊其道德乎。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侯王得一撫寰瀛,
  《德經》云:侯王得不為天下正也。
  法道精靈萬物生。
  《德經》注云:萬物法道精靈,故能生成而不滅。
  顯諭無輿忘大號,因徵不穀自為名。
  《德經》注云:輿者,車之別名。全而言之,即謂之輿,散謂數之,乃輪轅轄輻,其名各異,則無輿矣。亦如王侯自謂孤寡不穀,散其尊大之名,歸於以賤為本。是謂深得謙沖之道。
  高天虛靜群星朗,
  《德經》注云:天法道之清虛,故能尊高,不為萬物污濁。
  厚地安寧九野平。
  《德經》注云:地法道之柔順,故能安寧,久載萬類而不傾動也。
  功想軒皇弘濟活,維山輕舉獨修行。
  軒皇平蚩尤之難,濟活萬彙,蒼生受福,永播盛美。王子晉雖吹笙感鳳,度世乘龍,獨善其身,顧塵埃而不染,垂恩及物,實拯技而無施。
  返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君扣玄關莫倦勞,出塵靈跡顯松喬。
  赤松子、王喬,並前古得道度世之人。
  安寧地軸生成廣,運動天機氣序調。
  《德經》 注云:譬如天之剛健,晝夜運動日月,四氣往返周行,常不休息。以諭修道之人,若能清心,運動身中之氣,日夜往返,常不休息,亦同天長。又注云:天地之物,乃萬物也。有即道也。道能生成萬物,是知天地之物生於有也。言萬物若得天地元和剛柔動用之道,則當長生速化。故云天地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
  賢相謀猷方濟治,
  《德經》注云:行權者貴返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即輔相濟治之理也。
  至人修習正逍遙。
  修身之人黜去聰明,韜光修習,潛樂逍遙,固不知輔相匡濟之道。
  治身治國陰功足,自有途程絳闕朝。
  若治身全氣,治國成功,必繼赤松王喬,同朝絳闕。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
  上中下士皆聞道,取捨萌心即不同。
  刻志勤行分了悟,迷心大笑是愚蒙。
  《德經》云:上士聞道,動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進如舉步臨深谷,
  《德經》云:進道若退也。
  明似浮雲映遠空。
  《德經》注云:明於道者,蒙昧其跡,以養於正,乃聖功也。
  修德若偷功行足,姓名潛紀玉皇宮。
  《德經》注云:德行內修,外若偷竊,不欲人知,立功而不街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教人柔弱貴身全,
  《德經》注云:人君所欲教人者,當以柔弱謙虛之義教之也。
  須信強梁失自然。
  《德經》云:強梁者不得其死也。
  損志持謙高德嶽,
  《德經》注云:王侯能以孤寡為名,卑以自牧,豈非損之而益乎?
  益情多欲亂心田。
  《德經》注云:愚者貴冒以求進,財復苟得,豈非益之而損乎?
  月懸秋色澄千里,江沸濤聲動百川。
  越相芳塵輕世事,清風明月五湖船。
  范蠡辭榮遁越,遂性五湖,可謂道符先覺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至柔馳騁至堅時,
  《德經》注云:天下至柔者,正性也。若馳騁世務,染雜塵境,情欲充塞,則為天下至堅,是時至柔馳騁至堅之問,即顯彰至堅不及至柔之性。
  塵境難迷獨守夷。
  《德經》注云:無有者不染塵境,令心中一無所有,獨守希夷清靜,妙體混成,一無間阻,不為可欲所亂也。
  須信不言非杜口,
  《德經》注云:所謂不言非關杜口,在理既即有即無,在教亦即言即默。亦如言滿天下,無口過之教也。
  始明有益自元為。
  《德經》注云:吾是知元之有益。
  霜前唳鶴聞天韻,雪際貞松出俗姿。
  《德經》注云:吾身心清靜,則能合道。
  身靜心清忘嗜欲,玉京存想是前期。
  若能宗道,必見玉京之岐路也。
  名與身孰親章第四十四
  最痛多藏必厚亡,
  《德經》云:多藏必厚亡。
  若能知止即賢良。
  《德經》注云:知止不殆。
  貪名觸患身如喪,潤屋豐財事可傷。
  《德經》注云:徇貨者將以求財,財得身亡,身貨孰多?故令擲玉毀珠以全其和也。嗟乎,苟食財身喪,縱積玉于家,又何貴乎?
  風過未央搖茂草,
  未央官,蕭何所修,千門萬戶,為天下壯麗。今則鞠為茂草,基址空存,睹此廢興,足誡貪欲。
  水流金谷帶斜陽。
  金谷園,昔之貴盛,備載簡書。今則野水穿流,倏為廢塢,斜陽一照,能不悲乎?
  全真法道心無欲,應笑隋侯寶夜光。
  《德經》注云:名者實之賓,而代人徇名以亡身。欲令去功而全其真也。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躁靜不關懷抱者,須弘齊物出塵心。
  《德經》云:躁勝寒,靜勝熱。又注云:唯有清靜無為之人,心安志定,方能躁勝不寒,靜勝不熱,泯其躁靜,乃為天下正。
  直思汲黯無人繼,
  《德經》注云:大直若屈。汲黯,漢之真素亮直之臣,發論匡正,無避忌諱,孰能繼之,
  辯想蘇秦有患侵。
  《德經》云:大辮若訥。蘇秦,六國遊說之士。興智巧,尚浮偽,後至齊國遇刺客而頂,徒愛佩六國印,且不懼一朝禍,矜辮任智,可不畏乎?
  白玉潔身如玷缺,
  《德經》注云:學行大成,常如玷缺也。
  清江同志昧深沉。
  《德經》注云:沖虛其懷,乃持滿之道。滿而不溢,則長守富貴,用不窮矣。
  唐虞退讓英風遠,信史編芳好重尋。
  《德經》注云:人君政化大成,而更謙虛退讓,若有虧缺。日新其德,用之不弊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梁冀無才恃禁闈,不能知足贊成規。
  《德經》云:禍莫大於不知足。今以梁冀為論,且無才恃寵,可謂不知足矣。
  方當炎漢顛危日,獨盛朱門跋扈時。
  後漢桓帝之時,國祚凌夷,人方澆薄。梁冀處貴極之位,而不能匡君以忠,律己以儉,乃更一門驕貴,成跋扈之臣,福過災生,成滅身之禍。悲夫。
  孫壽正迷矜綺繡,
  孫壽,梁冀之妻。迷蕩正性,耽惑美容。
  張綱徒恥問狐狸。
  漢發八使,以探天下風俗。張綱埋輪不發,云: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奏梁冀之罪。
  禍盈覆鍊殲三族,事污青編萬古悲。
  桓帝以粱冀奢借罪深,遂令單超等圍其宅,誅之。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勞窺牖見天道,
  《德經》云:不窺牖,見天道也。
  內鑒身明象外心。
  《德經》注云:聖人不出戶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以己家知人家。
  秦漢戰爭矜妙略,唐虞清靜朗宸襟。
  《德經》 注云:人君清靜,天氣自正,多欲則煩濁。
  九疇書出波瀾闢,萬歲聲高洞壑深。
  人君若能法道清靜,必至河出九疇,山呼萬歲。
  六國澆釀徒敵血,漫為盟誓互相侵。
  嗟乎,六國之王不尚清靜之化,但弘機智之風,徒成敵血之盟,互有相侵之志也。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負岌尋師貴藝成,詞鋒將淬敵青萍。
  格高自票江山秀,才贍何關筆硯靈。
  莫見愛昤矜白雪,豈知耽學聚飛螢。
  若能日損無情欲,方悟有為勞我形。
  《德經》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又注云:為學者日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為修學之漸,損功行為悟道之門。故因益積功,功忘而體道,可不休哉。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出震無常心,
  《德經》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也。
  應物推恩煦嫗深。
  《德經》注云:聖人之心,物感而應。應在於感,故無常心。
  存撫嬰孩分帝德,
  《德經》注云:聖人念彼蒼生,猶如慈母。故凡視百姓,皆如嬰孩。
  指明善信顯君臨。
  《德經》 注云:欽善信者,吾因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
  喜聞藥石還宗道,惡見笙竿恐嗜音。
  《德經》注云:聖人廣大,包荒納污,法道象天,自行善信,皆感德港化,暗合無為之功。人君若納諫去惑,自成善信。
  萬國悅隨歸洞鑒,靜如明月朗宸襟。
  《德經》注云:百姓皆注耳目。又注云:緬被百姓,化聖德為善,故傾耳目觀聖人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達識迷根共一途,
  《德經》注云:了悟則出生,執迷則入死也。
  若論清濁理還殊。積功累德沖青漢,
  溺俗貪名歎白鬚。能想蓬瀛分了悟,
  不嫌情欲認凡愚。維山略住雲頭處,
  應笑紅塵蔽九衢。
  王子晉得道維山,乘彼白雲,舉袂謝時人而去。
  道生之章第五十-
  萬類皆因道始生,
  《德經》注云:道始生者,一也。一生陰與陽,陰陽生萬類,是知衆類非道不生也。
  聖人弘德法圓清。
  《德經》 注云:天之於萬物也,生則不有,為則不恃,長則不宰,任其自然,是謂天之德也。亦同人君治世矣。
  無為闡化寰區靜,
  《德經》云:道德本無為,豈有情於尊貴。但萬物自當尊貴之,是明自然之爵命。
  不宰推功日月明。
  《德經》云:長而不宰。
  雨露恩深蘇草木,絲綸言出福黎陀。
  《德經》注云:道之於萬物,非但生畜之而已。乃復長育成熟,養之覆之,全其性命。人君若能法此,治國治身,當符道尊德貴之位,亦同天然爵命,而自歸之。
  直綠被物皇風遠,四海傾心自太平。
  《德經》注云:道德之尊,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貴爾。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密用修行挫六根,
  《德經》注云:不縱六根,自無禍患。
  竟無危殆保終身。
  《德經》注云:若開張六根,矜其視聽以濟其愛悅之事,則常有禍患,故終身不救。若挫其六根,則終身必無危殆之事。
  能嫌口爽熊繙美,須怯心迷鳳髻新。
  《德經》注云:江在人身,為患最大,是非生焉,滋味攻焉。又云:眼耳鼻之門,若不為嗜欲所牽,則終身無動勞之息。熊蹯,味之珍者,所宜戒之。
  鍊氣永應塵不染,
  《德經》注云:常守沖和妙氣,不令離散,則修治其身,長無危殆之事。
  守柔長與道相親。
  《德經》云:守柔日強。
  問他溫樹無言對,
  漢孔光處之崇貴,有人問溫室前樹,終無言答之。蓋慎密,不洩禁中事。
  方見韜光吉善人。
  《德經》注云:慎言節食,鍊氣韜光。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須信元為道甚夷,莫由邪徑失宏規。
  《德經》云:道甚夷,而人好徑。注云:夷,平也。徑,邪道也。言非無為之道不平,而自入有為之邪徑。夫小徑險而難,大道安而易也。
  閑思峻宇雕牆事,爭似卑宮菲食時。
  《德經》注云:崇其宮殿,飾其廊宇,則百工並作,田畝焉得不荒?田既蕪,倉庫焉得不虛也?
  文德若修搖木鐸,武功還偃外征旗。
  《德經》注云:文德不修尚武備,即失無為之化。
  如能治國常居大,似日高明照海涯。
  《德經》注云:聖人之道,其明如日,不在天則無以照六合。聖人不居大,則無以濟天下。
  善建者不拔草第五十四
  鴻基不拔伺天在,
  《德經》注云:善以道德立身立國,不可引而拔之。
  匪輾蒸嘗社稷延。
  《德經》云:子孫祭祀不輟。蓋社稷延洪不絕。
  君信臣忠豐至德,
  《德經》注云: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七義自生。
  重尊矜幼顯通賢。
  《德經》注云:修道於鄉,尊重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最長,為不可及也。
  水還滄海垂衣日,琴引薰風煦物年。
  《德經》注云:修道之國,觀不修道之國,故可以唐虞之德,鑒桀紂之罪,必能政理康時也。
  法道無為臨大寶,碧空長有壽星懸。
  若能法道清靜,以臨大寶,必有壽星之瑞。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全真同赤子,
  《德經》注云:至人含懷道德之厚者,其行比於赤子也。
  始教三毒潰淳和。
  《德經》云: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注云:含德淳厚之人,萬應不干於心神,可以比赤子者,淳和全於外,至德懷於內。以毒蟲喻咦,猛獸喻癡,攫烏喻食。絕此三毒,故不為其所傷。
  張良絕粒遺軒冕,許邁修身隱薜蘿。
  漢張良絕粒,從赤松子道。晉許邁修道,周遊山水之勝境,不遠萬里。
  了悟真常宗道少,縈貪爵祿益生多。
  《德經》注云:人能知和氣柔弱有益於人,則為深知道德真常之用。又云:衆人以爭競爵祿,榮達日增,不知守常而求道,益生過分,動之死地。
  莫矜物壯強粱志,衰老相隨事若何。
  《德經》注云:物壯極則衰老,故戒之矜壯。恃強之人,是謂不合於道也。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綠了悟,碧鷄強辯豈能知。
  《德經》注云:道無形象,蓋非言說所及,唯證悟者知之。
  親疏匪得垂蕾買鶴,
  《德經》注云:玄同無私,故不可得而親。又注云:泛然和衆,故不可得而疏。
  利害難侵曳尾龜。
  《德經》云: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
  箕岫堅辭神器處,桐江還應客星時。
  《德經》注云:體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貴。許由隱於箕山,堯讓天下於由,堅辭不受。嚴陵與漢光武有舊,素不樂客星之貴,卻還釣渚之時,蓋不可得而貴。
  銷除愛染清襟素,
  《德經》注云:既無愛染,則嗜欲之門閉矣。
  道德尊高出世姿。
  《德經》注云:既不可得親疏,又不可得利害。不可得貴,不可得賤,是為天下貴,道德自更尊高也。
  以政理國章第五十七
  垂衣治國固元事,
  《德經》云:以無事取天下。
  哲后忘情化自清。
  《德經》注云:聖人之道,嗜欲不干於心,則奢溢綺靡之物安所用之?以此化人,自朴淳矣。
  去盜不因刑網密,
  《德經》云:法令滋章,盜賊多有也。
  安時須是賦輿輕。
  《德經》云: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注云:謂禁令多端,山澤所資有無,皆禁止之,悉加繁稅,而焉得不至彌貧也。
  淳如堯酒皇風遠,
  《德經》注云:政教无為寬大,則民應之淳朴也。
  靜似昊江素月明。
  《德經》云:我好靜而民自正。
  何必使民成缺缺,萬機寬大慰蒼生。
  《德經》云: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又注云:若政寬大,則人淳然朴素也。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禍福同途分倚伏,
  《德經》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
  聖人明德內含光。
  《德經》云:光而不耀。又注云:聖人雖有獨見之明,常自晦昧,不以耀亂於人。
  山棲一旅翻強盛,臺築九層俄敗亡。
  越王為吳王所敗,勢窮,以餘兵棲於會稽山,用范蠡計釋越而還。吳王既勝越,築九層之臺,悅西施之貌,况伍員之屍,會趙鞅之盟,仁德不修,尋為越報仇。一旦敗亡,俄成丘墟也。
  謫去長沙甘退跡,
  漢賈誼,文帝叔用,為絳灌所不容,出為長沙王傅。
  詔歸宣室出殊鄉。
  後文帝徵誼於長沙,對於宣室。
  因尋 賦深微理,天地為鑪不可量。
  賈誼初謫長沙之時,以失志之際,湘
  中地多卑濕,方有疑懼,而有 集合。鶴乃南中怪烏,人皆深忌。誼以勢窮道塞,遂製《 賦》,定以生死之分,達於窮通之理。賦中有天地為鑪之句。蓋欲明委心於天,莫測倚伏之理。後果出殊邦,卻還丹闕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世莫如宗嗇愛,
  《德經》云:治人事天莫若嗇。注云:音,愛也。人君將欲治人事天,莫若愛費,使倉康實,人知禮節,三時不害,則天降之嘉祥。
  德弘卑服保皇居。
  《德經》注云:聖主賢臣,常以卑服,悉從音愛之道也。
  惜狐裘處身元玷,
  《德經》注云:晏子狐裘三十年,此明賢臣音愛之道。
  罷露臺時儉有餘。
  漢文帝檢德,聞築露臺,帝曰:可比十家之產。尋令罷之。
  損己敷恩人景附,
  《德經》注云:聖人損己有餘,以奉人之不足也。
  窮奢黜武國空虛。
  恃四海一家,兵力強富,遂窮軍勢於雲中,繼訪神仙於海上,帑藏空虛,生民疲療也。
  探根固蒂長生理,
  《德經》注云:音愛克己之行,以成治人事天之德。帝王流而行之,非惟深根固蒂以有其國,亦乃長生久視,乘彼白雲,至于帝鄉。黃帝其人也。
  不假文成自獻書。
  漢武之時,有李少黃自上書言有神仙之衍。遂拜文成將軍。後以飾書於牛腹,詐令剖出,驗其偽跡,因乃誅之矣。
  治大國章第六十
  道蒞寰區絕妄求,鬼神無害服皇猷。
  《德經》注云:以道蒞天下,不求無妄之福。故鬼元以見其神明。
  秦矜虎視廳三輔,禹鑿龍門護九州。
  《德經》注云:《周書》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所謂聖人至治之德,莫急於拯救生靈。明德之馨香感動神明天地,非惟富壽不極,抑亦景祚無疆。秦虎視關東,不修文德,終為劉項所滅。禹鑿龍門,導百川歸海,活九州生民,可謂契拯救之旨。
  月助嗚琴調永夜,雨籠圓沼湛高秋。
  《德經》注云:此章立意,當以至治靜正為宗。今以琴諭守正,秋諭澄靜,取事證理。
  化成兩不相傷後,自有卿雲瑞氣浮。
  《德經》云: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也。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東瞑善下百川歸,
  《德經》注云:大海卑下,百川自歸。大國謙下,萬邦自附。
  柔靜心持出世機。
  《德經》注云:工人君守於柔靜,則天下交歡而歸之。
  大國謙卑昌帝道,諸侯傾矚向皇闈。
  《德經》云:大國執謙德而下小國者,不過兼畜小國為臣妾。小國取大國,為勢援也。
  晉文報楚終成霸,鄭忽辭齊自失機。
  晉文公未入國,嘗遊於楚。楚禮之,楚王問文公,他日將何報不穀。文公曰:若遇楚師,請避三舍。後歸國,遇楚師,不失其信,終為盟主。鄭太子忽有功於齊,齊欲妻之。忽辭以小國不伴大國,拒而不受。後為蔡仲所逐,無諸侯之援,蓋失機也。
  无怠無荒弘至德,納隍心不忘宵衣。
  《德經》注云:大國者常戒滿盈。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能依玄域窮深奧,須認襟虛己出塵。
  《德經》云:道者,萬物之奧也。
  弘有道心分達士,佐無為主是賢臣。
  《德經》注云:若非至道大善之人,豈能重寶深奧,救人之志也。又經云:故立天子置三公,共教不善之人也。
  要均救物甘言教,曲誘迷根不善人。
  《德經》注云:聖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靜之行,以化不善之人。
  罪累永銷港體悟,玉京丹鶴自相親。
  《德經》注云:道在於悟,不在於求。既悟則自无罪累,必契沖虛也。
  為无為章第六十三
  至人因事自塵機,
  《德經》注云:衆人因事以生事,道者因事以息事。
  道味无貪靜所思。
  《德經》注云:道之味非俗問滋味,且道之味尚不可貪,何况俗間之味?
  但固謙心敦信諾,
  《德經》云:輕諾又寡信也。
  未嘗閑恨記瑕疵。
  《德經》云:大小劣少,報怨以德也。
  要蘇萬彙調風處,永格三苗舞羽時。
  《德經》注云:聖人製作有為,而使無為。有虞雖調薰風,舞干羽,因有為成無為之化也。
  負宸凝旎弘大化,穆王何必會瑤池。
  虞舜凝蔬,自臻至道。何叉周穆王會於瑤池,車輪馬跡將周四海,徒有虛妄之求,且非清靜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安靜修身易守持,
  《德經》注云: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
  始分情欲要崩瞋。
  《德經》注云:情欲禍患,未有形兆之時,則易謀止也。
  木成干霧萌芽處,臺築參雲覆簣時。
  《德經》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又云: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趙主不能輕國寶,董生須至重文辭。
  《德經》云:不貴難得之貨。又注云:衆人乃學俗學,所謂攻乎異端。聖人法道元為,故學於不學。豈非備復衆人異端之所過患歟?趙王令蘭相如送璧於秦,求其連城之價,是貴於難得之貨,昧於道旨。安可使董仲舒不下帷讀書,以求世利,斷可知矣。
  慎終如始還無敗,愛惜精神忌有為。
  《德經》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又注云:有為於欲,廢於精神。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善誘時人盡守愚,總銷情欲似枯株。
  《德經》注云: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不環智水瞋三惑,唯蕩真風靜四隅。
  《德經》注云:上人賢君,善以元為之道化人,常任質朴。愚古之士,不使功智點慧之徒,惑人真性。又經云:民之難治,以多智。
  負宸有心宗大道,凝旎無事闡丕圖。
  軒皇治國能如此,功就乘雲出鼎湖。
  《德經》云: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軒皇宗道無事,濟治四隅,後於鼎湖乘彼白雲,至于帝鄉。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尊為百谷王,下流無逆水茫茫。
  征帆乍展搖風勢,杲日初昇蘸曉光。
  搓犯星辰仙浪闊,路通昊越碧波揚。
  人君能法謙卑德,萬國樂推興運長。
  《德經》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無馱。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非智非愚如不肖,
  《德經》云: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注云:不似於智,不似愚,與物不同,故言不肖也。
  常持三寶蕩真風。
  《德經》云: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也。
  儉成濟物無多費,慈救群生有大功。
  已在上注中。
  仁德既均中土洽,道情還與上玄同。
  《德經》注云:夫慈仁者,百姓親附。又注云:人君能行此三寶,則天地神祇固合為助護也。
  強秦捨此平區字,纔築興基一旦空。
  《德經》云:今拾其慈且勇,拾其儉且廣,拾其後且先,死矣。秦始皇拾三寶,任智力,社稷不延永。悲夫。
  善為士者章第六十八
  弘道何嘗恃武威,
  《德經》注云:貴其道德,不尚武力,但用虛柔化物,不以剛武伏人也。
  非因忿怒展征旗。
  《德經》云:善戰者不怒。
  羽干演化終無戰,帷喔用賢方出師。
  《德經》云: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虞舜舞干羽於兩階,三苗自格。周武尊太公於帷惺,全師始行。
  項籍不虞奔去夜,
  項籍兵敗垓下,聞楚聲四合,知楚兵悉為漢有。遂別美人於帳中,夜遁而去。當恃強肆志之時,豈知奔敗之夜乎?悲夫。
  符堅寧慮卻來時。
  符堅以百萬之衆伐東晉,拒王猛之諫,忘水影之灾。及瀝水之敗,卻來之時,聞風聲鶴唳,以為晉軍至矣。寧不慎歟?
  須知軍旅難輕舉,四善還能靜九夷。
  《德經》云:善為士者不武,善為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為客持謙常守退,
  《德經》云: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也。
  攘能無臂慎兵符。
  《德經》注云: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故無臂。
  仁慈興慮是全策,輕侮萌心失遠圖。
  《德經》注云:以慈為主。又注云:禍莫大於輕侮敵人。
  空仗貌琳凌越國,豈知麋鹿走姑蘇。
  吳王自恃兵強,憑凌越國,不思勢窮國破,姑蘇臺側麋鹿空遊。
  莫教喪寶違深理,
  《德經》云:侮敵幾喪五。寶。
  應物行機靜四隅。
  《德經》注云:彼曲主兵而攻之,直不先,執兵以應之,雖則執持其兵,本無害物之意。
  吾言悶甚易知章第七十
  上聖玄言理甚明,
  《德經》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不能知又不能行。
  《德經》云: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者。
  目盲傾國綺羅色,耳績迷人鄭衛聲。
  躁欲未銷形易濁,寵榮如縛志難清。
  《德經》注云:惑於躁欲,故莫能知也,迷於榮利,故莫能行也。
  被褐懷玉沉潛者,內鑒真常徇世情。
  《德經》注云:被褐者昧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也。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
  知似不知分上德,
  《德經》注云:道者內知於道,外若不知,乃德之上也。
  不知知者病虛言。
  《德經》注云:不知道而妄言知,乃是妄言之病也。
  衆人雖昧真常境,諸聖恆開利濟門。
  守得恬和全浩氣,憫方貪欲指迷根。
  隨機救拔群生意,還比高天廣覆恩。
  《德經》注云: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憫衆生皆有此病,是以自不能病也。
  人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人不畏威成憲網,
  《德經》云:人不畏威即大威至。
  使心虛白即神居。
  《德經》注云:神所居者,心也。除情去欲,使虛而生白。
  是非自見身無咎,
  《德經》注云:聖人自知己之是非於內,不見其德美於外也。
  精氣常全道有餘。
  《德經》注云:自愛身中精神和氣。
  安寢既翻莊叟蝶,忘情還樂惠施魚。
  《德經》注云:自知其身,防可畏之事,自愛其身,無馱神之咎。夫如是,則莊蝶惠魚,遂出塵之樂。
  能嫌驕貴韜藏者,三逕雪深關弊廬。
  《德經》注云:不自驕貴榮名於世,袁安遇雪,閉戶高外,不干於人。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殺逆神明,
  《德經》注云:勇於果敢,有所作為者,豈同自殺其身。何也?夫不仁之人,不懼神理應報之禍,始能賈勇果敢,以殺於物。既殺必報,故知當同自殺其身,明矣。
  常抑剛強是保身。
  《德經》云:勇於不敢則活。
  畏害若能心去惑,
  《德經》注云:敢與不敢,自活其身為利,自害其身為害。
  不言還有善來親。
  《德經》云:不言而善應。
  世情尚惜持謙士,天網寧矜用壯人。
  《德經》注云:天之網羅雖恢恢疏遠,刑淫福善,毫分不失。
  看取烏江臨岸處,拔山威力謝埃塵。
  項籍有技山之勢,盡刎頸於烏江。
  人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恩深祝網獨殷湯,好殺終難定紀綱。
  《德經》云:人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注云:縱於情欲,動之死地,習以為常,嘗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誅殺常恐懼也。
  文帝惡刑循五聽,
  漢文帝之時,以黃老治國,幾至刑措,可謂循於五聽。
  高皇寬法約三章。
  漢高祖先入關,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史民皆安堵。
  順天治物人從化,
  《德經》注云:若人君導以寡欲,靜 以無為,則人懷其生,咸皆畏死。
  代匠掄材手自傷。
  《德經》注云:人君代天理物,若行刑罪不中,亦猶拙夫代匠新木,豈唯方圓不得其法,希有不傷其手矣,可不慎之?
  鑄鼎成功分道德,攀龍髯去白雲鄉。
  軒皇治世,弘濟活之心,非惟四方清靜從化,抑以鼎成功就,天垂龍髯,乘彼白雲,至于帝鄉。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人君奢侈即民饑,
  《德經》注云:天下之人所以饑乏不足,以其君上食用,賦之太多。
  難治還綠政有為。
  《德經》云:人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也。
  居位厚生求富盛,窮途輕死轉疲羸。
  《德經》注云:居位者不能抑損有為,因之損下益上,百姓窮竭,無以供輸,既不重生,使成輕死。
  逼身爵祿無心後,
  《德經》注云:夫獨無以生為務者,爵祿不在意,財利不入心,任運虛懷。
  滿院蓬蒿養性時。
  《德經》注云:雖貧賤,不可以利害生。張仲蔚所居,蓬蒿滿院。
  直到垂衣分至化,自然難拔太平基。
  若人君垂衣闡化,需民自足,鈴固太 平之基矣。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草木敷榮展厚陰,
  《德經》云: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和 氣存。
  因知枯槁雪霜侵。
  《德經》云:其死也枯槁,和氣去。
  直如合抱藏幽澗,卻被纖枝出衆林。
  《德經》注云:根本強盛,故處於下;枝條柔弱,故生於上。蓋取其柔弱在上,強梁在下。
  柔弱全生堪用意,強梁失性可驚心。
  《德經》注云:生之柔弱和氣全,死之堅強和氣散。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梁者亡身失性也。
  符堅輕敵亡師旅,氾水不流冤氣深。
  符堅恃富盛之勢,恣強梁之性,敗於淝水,瀝水為之不流,終喪其身。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須知天道諭張弓,
  《德經》云: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舉下抑高分至公。
  《德經》云: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也。
  自損有餘嫌屋潤,常嗟不足見途窮。
  《德經》云:損有餘而補不足。
  雖恢皇業猶藏德,
  《德經》注云:聖人不欲天下知己之賢,是匿其功德之名,畏天之道,以損有餘。
  廣福蒼生匪恃功。
  《德經》云:功成而不處。
  涿鹿罷兵真氣在,便迴鑾轄訪崆峒。
  黃帝罷戰泳鹿,訪道崆峒,見廣成子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方圓似水分柔弱,
  《德經》云:柔弱莫過於水也。
  能勝剛強理甚明。
  《德經》云:柔勝剛。
  受垢推恩同渤懈,責躬成化服寰瀛。
  《德經》注云:人君若能象水之德,納污受垢,無所忌諱,置誹謗之木、敢練之鼓,是謂社稷明主,得道賢君也。
  縱知深旨誰宗信,各蔽常情孰肯行。
  《德經》注云: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莫不知者,知有此道而不能行。
  干木德風難繼踵,杜門高臥息秦兵。
  段干木居魏高外,秦不敢加兵於魏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天道無親福善人,
  《德經》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也。
  若持左契即全真。
  《德經》云: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既無公正徒施惠,不慮仇偉欲害身。
  《德經》注云:居位者不能持執契信,致令過有所生,且奢侈在己,常檢於人,邪枉在內,求正於外,患禍生我,要福於天,過不責躬,施刑於物。是與人子居而殺其父,與人兄居而戮其弟,方欲厚與玉帛,廣酬爵位,擬求解釋,其可得乎?
  忍見陳君忘大寶,信知江總匪忠臣。
  後庭基跡分明在,玉樹翻生野草春。
  陳後主不能執信臨人,唯恣奢侈,植後庭玉樹,為天下勝遊。江總乃最奉恩榮,不能匡救,復於三閣以預狎客。飛棧走筆,搜物象於八絃,鐵翁金甌,恃堅牢於一水。殊不知隋君演德,陳主迷心,俄至敗亡,為千古悲欺。豈非江總負於平昔恩寵?悲夫。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舟車雖有未嘗乘,
  《德經》云: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顏子簞瓢道德弘。
  《德經》注云:道在身,雖顏子草瓢,適足為甘也。
  喜見生民歸壽域,
  《德經》注云:寰宇廓清之朝,致蒼生於仁壽之域也。
  笑將兵甲護金陵。
  《德經》云: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江南六朝皆都金陵,但將兵甲以固江濱,且非蕩蕩巍巍之德。
  無心固是安殊俗,
  《德經》注云:道在身,雖子欲居九夷,亦足為樂也。
  返朴終還用結繩。
  《德經》注云:國政還淳,人皆返朴,結繩而用之,固合元為。
  知有永嘉懷愍禍,不詢良策向何曾。
  西晉武帝初以勤檢之德,平定寰區。滅蜀之後,唯餘吳國。允羊祐、張華、杜預之策,尋滅於吳。六合既清,萬邦傾向,固可弘清靜之化,復淳朴之風。而乃惑孫皓之美人,愛惠帝之弱質,迷於目前,不思遠大。何曾謂其子曰:吾荷國重恩,常思獻替,每見帝不詢經久遠圖,但說平生常語。指其孫曰:汝後必罹其禍。及永嘉之際,劉聰、劉曜為逆, 併陷懷愍二帝。悲夫。
  信一實不美章第八十一
  莫愛美言終不信,信言不美益人多。
  《德經》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心匿耀真修習,辯口矜能詐唯阿。
  《德經》云:善者不辮,辮者不善。唯阿者,諂徇之辭。
  朴質忘機齊抱瓷,縱橫違性薄懸河。
  抱翁無機勝懸河有辮。
  聖人利濟民歸德,
  《德經》云: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玉燭須調物象和。
  德經篇章玄頌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