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道德真经注

  作者:唐  李荣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道德真經註(六)
  經名:道德真經註。唐高京時道士李榮撰。原本二卷。現存兩種殘本。一、《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收錄原書序及道經三十六章註,分作四卷。二、敦煌殘抄本,卉原書德經四十四章及道經第三十七章註文。兩本合並,仍略有殘抉。今以《道藏》本及敦煌本合校,並據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慕疏》(簡稱強本)參校補缺,合成完本。原書經文未分章,今據通行本分別章次。
  道德真經註序
  道士臣榮言:榮聞冥寂先天,絡天無以昭其景;混成有物,周物不足洞其微。此則超繫象而玄玄,邈荃蹄而杳杳。運陶鈞之邃跡,理歸虛應;恢匠導之幽路,義在靈圖。是以瀨鄉仙籙,神交帝象之先;苦縣真宗,慶發皇靈之首。五千垂裕,玄風表於配天;雙柱流禎,紫氣彰於御極。伏惟陛下玉宸纂聖,金闕應圖,榮光泛皎鏡之波,祥烟霏獻壽之嶽,嬉神汾水,撫洪鈞而獨化,問道河濱,施上仁而不宰。靈洞真文,躬勞聖敬,仙都祕牒,親紆睿覽。凝黃庭而體妙,浴玄牝以流謙。故得霓裳息有待之風,鯤海截無為之化。謹案經文,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前後靈證,有若合符。今古師資,不詳幽旨,當由皇靈未睹聖德凝寂。今天啟之心,昭然顯著,實所謂兆太平之玄化,發揮百代之前,勒無為之至功,摛祥千載之後。豈止河圖錄籍,空傳漢后之名,昌戶丹書,纔表姬文之字。其言澹而妙,其理幽而遠。亦猶仰之於羲和,六虛均照,濡之於上善,萬物斯洽。是以往之賢俊爭探深隱,魏晉英儒滯玄通於有無之際,齊梁道士違懲勸於非迹之域。雷同者望之而霧委,唯事談空,迷方者仰之以雲蒸,確乎執有,或復但為上機,則略而不備,苟存小識,則繁而未簡,遂使此經一部,注有百家,薰猶亂警於仙風,涇渭混流於慧海,佐時導俗,時有闢於玄關,徹有洞空,乍未開於虛鑰。臣榮迹齒玄肆,名叅丹籙,漱清流而心非止水,抗幽石而鑒殊懸鏡。淹留丹桂,夙徹耳於薰風,舞詠青溪,空曝背於唐日。猥以擁腫之性,再奉渙汗之言,遂得揮玉柄於紫庭,聽金章於丹陛,亟叅高論,未展幽誠。以夫巨壑三山,泛麟洲而未測;通泉九井,仰龍德以如存。敢罄庸愚,輒為注解。自惟夕惕,竊憙朝聞,然纖蠡議海,信阻量於鼇波,而嶽鎮干雲,庶成功於蟻壤。寧髣髴於眾妙,希罔象於玄珠。塵黷旒扆,懼深水谷。無任惶恐之至,謹奉表以聞謹言。
  道德真經註卷上#1
  元天觀道士李榮注
  一章#2
  道可道,非常道。
  道者,虛極之理也。夫論虛極之理,不可以有無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格其真。是則玄玄非前識之所識,至至豈俗知而得知,所謂妙矣難思,深不可識也。聖人欲坦玆玄路,開以教門,借圓通之名,目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人間常俗之道,貴之以禮義,尚之以浮華,喪身以成名,,忘己而徇利。失道後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義之華,取道德之實,息澆薄之行,歸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名者,大道之稱號也。吾強為之名,曰大哉。名非孤立,必因體來,字不獨生,皆由德立理體,運之不壅,包之乃無極。遂以大道之名,詔於大道之體,令物曉之。故曰名可名也。非常名者,非常俗榮華之虛名也。所以斥之於非常者,欲令去無常以歸真常也。名有因起,緣有漸頓,開之以方,便拾無常,以契真常。陳之於究竟,本無非常之可拾,亦無真常之可取。何但非常,亦非無常。既非無常,常亦無常,亦非非常,非無常也。
  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道玄德妙,理絕有無。有無既絕,名稱斯遣。然則虛通之用,于何不可。是以非無而無,無名為兩儀之本始也。非有而有,有名為萬物之父母焉。故道生德畜,其斯之謂乎。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人之受生,咸資始於道德,同稟氣於陰陽,而皎昧異其靈,靜躁殊其性。若也夷心寂路,濯志玄津,可欲不足亂其神,紛銳無能滑其意,靈臺皎而靜,玄鏡湛而明,則可以照希微,通要妙,此無欲行也。若未能遺識情在有封,馳騖於是非,躁競於聲色,但歸有為之事跡,豈識無為之理本,此有欲行也。徼,跡也,歸也,來也,此謂依道德以為行,觀妙理以入環中,失虛靜以為非,染麤法而流徼來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近而言之,有欲,無欲,兩者也。此謂人也。共受五常之質,俱懷方寸之心,同也。黜聰明而恬憺,洞徹道源,則稱於妙。競前識而紛紜,迷淪俗境,則稱於徼。此異名也。遠而言之,聖人欲暢清虛之理,遂以道德為宗,是以此之一章,盛明斯義,雙標道德。故言兩者混沌理一,則所以云伺。自靜之動,從體起用,故言出。道生之功,著道也。畜養之義,彰德也。道德殊號,是曰異名也。
  同謂之玄。
  虛寂之道,深妙之德,悅惚非易測,冥默本難言,無能名也,寄曰同,玄玄之妙也。無物可建,唯道與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遠,至道玄寂。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杳冥,理超於言象。真宗虛湛,事絕於有無。寄言象之外,記有無之表,以通幽路,故曰玄之。猶恐迷方者膠柱,失理者守株,即滯此玄,以為真道。故極言之,非有無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無,有無既遣,玄亦自喪,故曰又玄。又玄者,三翻不足言其極,四句未可致其源。寥廓無端,虛通不礙,總萬象之樞要,開百靈之戶牖。達斯趣者眾妙之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美,樂也。言人之稟性,咸不能以道為娱,而以欲為樂,樂不可極,樂極則哀來。欲不可縱,縱欲則傷性。故曰人皆以色聲滋味為上樂。不知色聲滋味,禍之大樸,既為禍樸,復為哀本。滅性傷身,斯惡已也。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地上,君子小人,並寡能虛心虛己,而各縱欲縱情。情性之愛,雖復不同,各任情情同有愛。愛名則以名為善,愛利則以利為善。以利為善,求利不以其道;以名為善,徇名以致亡身。稱情雖以為善,亡身是為不善。故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上,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下。此斯不善已也。
  故有無相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從無出有,自有歸無。故曰相生。
  難易相成,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難起於易,易成難也。易由於難,難成易也。
  長短相形,
  夫物離之則無大無小,聚之則有短有長。太山秋毫之相殊,白鶴青鳧之脛異,故知忌之則無大無小,存之則有短有長也。
  高下相傾,
  傾,危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高以下為基,下亦危於高也。下之賤也,猶乃危高,高之貴焉,誠能滅下。失道則高下相危,得道則君臣俱泰。
  音聲相和,
  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下之從上,猶響之應聲。譬之宮商,更相唱和。夫調高則絃絕,上躁則下急。是知五聲和則八音克諧,其政和則其人歡悅。故曰王者人之師,而下取則。
  先後相隨。
  君先而臣隨,父先而子隨。故為君父者,不得輕躁而失道心,宜重靜以契德也。
  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
  緬觀萬古,或澆或淳。遐覽百王,時步時驟。未有紀尊號於金簡,照聖錄於王篇。皇上應千年之運,隆七百之基,不用干戈,樂推無厭,是以宗聖遠彰於未兆,先定於無形。故言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也。猛士上將,承威以定四方,宰輔阿衡,論道而清百揆,化不以言。故云行不言之教也。作者云云,動作也。四民各安其業,萬物不失其真,任化自然,無所辭謝。
  生而不有,
  付之於獨化,日用而不知也。
  為而不恃,
  以萬物為芻狗,不恃德以為功。
  成功不居。
  雖有榮觀,宴處超然遠之。問道軼於襄城,凝神邈於姑射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至道彌綸於宇宙,上德範圍於兩儀。雖忌功用,百姓戴之。垂拱而清九野,無為而朝萬國,凝神常湛。故言不去也。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争。
  王道蕩蕩無偏無黨,貴賤將玉石同塗,賢者與愚人共貫,此大道之化,無争者也。夫賢當於位,賞須以功,愚受於役,罰須以過。若賞賢過度,則極以驕奢。役愚越分,則困於貧寠。驕奢必欺侮,獸窮者亦能鬥,則忿争生也。是以日月曜彩,不為賢不肖易光;天地覆載,不輕仁為善不善改度也。
  四章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棄十城之璧,擲千金之珠,視如瓦礫。豈有盜乎?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耳不聞鄭衛絲竹之聲,眼不見褒姒妲己之色,洗心潔己,遺情去欲,豈有亂乎?
  是以聖人治,
  皇一積德積仁,盡善盡美,老君欲重揚聖德,故亦言之也。
  虛其心,
  除嗜慾,絕是非,遺萬慮,存真一。
  實其腹,
  道實於懷,德充於內。
  弱其志,
  心志柔弱,順道無違。
  強其骨。
  唯道集虛,虛心懷道。道在物無害者,得成仙骨自強。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上扇無為之風,下行淳樸之化。下從於上,上下皆安,則無不化之化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中也。盈,滿也。道非偏物,用必在中。天道惡盈,滿必招損,故曰不盈。盈必有虧,無必有有。中和之道,不盈不虧,非有非無。有無既非,盈虧亦非,借彼中道之藥,以破兩邊之病。病除藥遣,偏去中忘,都無所有。此亦不盈之義。
  淵兮似萬物之宗。
  海深,故百谷朝而歸之。道深,故萬物宗而奉之。
  挫其銳,
  前識傷性,長惡害人,銳也。虛懷忘己,以道折之,挫也。
  解其紛;
  可欲亂正,得失滑心,紛也。遺彼忘我,遠欲制情,解也。
  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光而不耀,涅而不緇,和而不昡於體,同而不累其真。故知湛然清靜而常存也。
  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道深甚奧,虛無之淵,迎隨之所不能知終,惡乎而可定。故言不知誰子。開自然之治,闢之以三才,運造化之功,羅之以萬有,考之事用,在天帝之先,象天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長短相形,是非相對,理自然也。仁,愛也,有愛則有憎。天地無心,絕於憎愛,以無愛故,故曰不仁。芻狗者,結草為狗,古人祝所用,已而棄之。言人於芻狗,用之不以為愛,棄之不以為憎。喻明天地暖然若春氣之自和生者,不以為仁,凄然若秋霜之自降殺者,不以為義。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無心,與天地合德。不仁,芻狗義可知矣。雖恩霑草木,澤被豚魚,宣風闡化,必先於人,故云百姓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排橐。籥,樂管。屈,竭也。間,中也。夫橐籥中空,故能出聲氣而不竭。天地中空,故能生品物而無盡。言人若能虛心空身,運用智德,無窮極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窮,困也,若言當理滿天下而無過。言而不中,亦出口而禍入,禍云入也,是困窮。然禍福在當與不當,得失非多。今言多則數窮,欲戒多言之失,勸以守中之得,使無滯教內契忘言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河上以為,養神乃是思存之法。輔嗣言:谷中之無,此則譬喻之義。雖真賢之高見,皆指事之說也。今則約理,嘗試言。谷,空也。玄,道也。牝,靜也。夫有身有神則有主,有生有死不可言道,流動無常,豈得言靜?若能空其形神,喪於物我,出無根氣,聚不以為生,入無竅氣,散不以為死,不死不生,此則谷神之道也。生死無常,浮動之物也。幽深雌靜,湛然不動,玄牝之義也。
  玄牝門,是為天地根。
  道之靜也,無形無相。及其動也,生地生天。氣象從此而出,名之曰門。天地因之得生,號之曰根也。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綿綿,微妙也。玄牝之道不生不滅,雌靜之理非存非亡。欲言有也不見其形,欲言亡也萬物以生。不盛不衰,不常不斷,故曰綿綿也。勤者,苦也。得玄牝之道,運用無窮,無為逸樂。故曰不勤也。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日月迴薄,虧昃之運難停。陰陽慘舒,寒暑之期易往。萬物於焉不足,兩儀所以獨長。故摽天地之德,問乎長久之由,莫不彼無心,不自營生也。言人若能法天地以無心,不自營以厚養,仙骨冠金石以長存,惠命絡方圓而永固。若不能泯是非以契道,遺情欲以凝真,聲色聾盲於耳目,香味因爽於鼻口,形勞於外,心疲於內,則百年同於朝露,千金齊於暮擭。故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忌情息機者少,逐欲乖真者多。唯聖人能知能行。此行謙退以居物,後德尊所以居先,存道於是外身,身存自與道合也。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凡情幽滯,靈識疏通。無至公之心,有偏私之行,尊已而加物,厚身而薄人,欲先而不能超物,須存而報體已亡。聖人無心欲居物先,自然在先無情欲得存,固自然存。故曰成其私也。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理本深遠,難可測知,善人修道,行亦微妙。故借於水以為喻焉。水能潤物,道能濟人,故言善利水則决壅。任人道則大順平等,故言不爭。物多惡下,人多愛上。今水流趣下,道行謙退,故言處惡。幾者,近也。水性與道相近,故取以為譬焉。
  居善地,
  水不擇地,隨處俱流,行道之人,所居皆善也。
  心善淵,
  水,心靜而明。人,心虛而鑒也。
  與善仁,
  水洽於物,仁惠於俗。
  言善信,
  水之鑒物,妍醜不失其形。仁者為言,終始不乖其實。
  正善治,
  太平莫盛於停水無偏,不越於善人。
  事善能,
  水之無用不成,君子何為不可?
  動善時。
  水冬凝夏溢,不差其節。君子相時而動,不失其宜也。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本無心,人能虛己,不與物争,自然無過也。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欹器滿而必傾,奢侈極而必敗。若欲不傾不敗,唯有不驕不盈。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尊則議,廉則挫,銳意出羣,為人所辱,難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無趾,自爾流行。水火之灾,莫之能却。盜賊之來,難可固守。是
  知貪而聚者失理也,積而散者合道也。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積貨不能散,乘貴以陵人。咎自內生,非自外得。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陰陽遞代,凉燠推遷,物無恒理,天之常道。若貪榮不退,必致危亡,二疏所以見機。四皓於焉長往,達於物理。合於天道也。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運也。營,護也。魄,身神也。一,道也。人者神之車,故言載。身清則魂魄安,心濁則真神遠,絕慮以守神,故言營。灰心無有二,故言一。智將道合,神與形同,故曰無離。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一身心則純和不散,專氣也。得長生之道,致柔也。未識陰陽之合,無復是非之情,能嬰兄也。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浴玄流以洗心,滌也。蕩靈風以遣累,除也。內外圓靜,同水鏡之清凝。表裏貞明,絕珠玉之瑕類也。
  愛人治國,能無為乎?
  居上不能自化,叉藉於人。化物理人,事資安靜。但有為而躁動者,傷物也。無為而安靜者,愛人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有四時之門。青門開而暄,赤門開而熱,白門開而凉,黑門開而寒。今之小人,暑雨祁寒,皆生怨嗟,此不能靜也。闔,閉也。一門開三門閉,雌靜也。聖人神凝於太漠,智寂於虛玄,死生否泰不能驚,水火寒熱不能動。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聖人智周萬物,明齊兩曜,四方皆照,為四達也。照而常寂,光而不曜,遺識混心,能無知也。
  生之畜之。
  道生之,德畜之,聖人同道德之生畜,長黔黎於淳化,養庶類於自然。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忘功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忘德之德,深而且遠,故言玄也。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外也。轂,內也。內轂空,故外輻凑之。聖人虛心,億兆歸之。無者,空虛也。車形雖有,賴無為用。若車無空處,其用不成。今用本由空,故曰當其無有車之用。借此為譬,以况理教。教具文字為有也,理絕名言為無也。教之行也,因理而明。理之詮焉,由教而顯。理因教顯,無教,理無所寄;教藉理明,無理,教何所說。既知理教之相由,足體有無之為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作器必須知泥,泥調則器可用。修身理宜鍊行,行潔則道可成。埏,和也,埴,土也。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為室內不空虛,外無戶牖,其為用也,不亦難乎?為道內既闇昧,外復聾瞽,以此求道,理非易乎?室開戶牖,有用也,人生慧解道成之。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單有而無無,有不得為利。單無而無有,無不得為用。明有因無以為利,無因有以為用。既識有無之相因,自知麤妙之相籍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目雖能見,躭色不已,喪其明。耳雖能聞,淫聲無倦,失其聽。口雖能嘗,察味而後,乖其養。爽,失也。然盲以不見為義,聾以不聞為義。有目而不見,真人大聖盲也。有耳不聞希聲之廣樂,微妙之靈音聾也。口以知味為用,若貪俗味失於道,味故言爽也。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縱之於畋漁,太康失業,獵之於名聲,張毅發病,狂之大也。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美色重寶,難得也。以此亂心,傷行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虛心而內實,為腹也。反聽而不盲,不為目也。有累之業遣去也,無為之道來取也。
  十三章
  寵辱若驚,
  官高而慮危,賤極而多恥,皆懼也。
  貴大患若身。
  夫外其身者,得失難駭。貴其身者,寵辱易驚若也。貴身即有大患,故言貴大患若身也。
  何謂寵辱?起問寵為下。
  釋,答也。寵為貴應言上,辱為賤應言下。令說寵則知有辱,言下自明於上,不能具出,略舉也。若依文而解,俗愛榮華,以寵為上,居上近危,榮來辱及,寵乃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寵則榮來,辱便枯至。得之與失,並悉皆驚。唯虛澹之人,不駭其慮。
  是謂寵辱若驚。
  此結上義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問也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
  解也。有身帶榮悴之病,兼生死之灾,故云大患也。
  及我無身,吾有何患。
  虛己忘心,無身也。是夫患累起在於身。身苟忘也,則死生不能累,寵辱不能驚,何患之有□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
  太上貴德,不貴身。明王愛人不愛己,苟能知此,則可以長久也。若貴身而賤物、愛己以憎人,不能同天地之不仁,齊日月而均照,則寄託而已。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道遠乎哉,眼所不見,聖人體之,獨見曉焉。名之曰夷。夷,平也。大道甚夷,坦然善謀也。
  聽之不聞,名曰希;
  大音希聲,耳所不聞,聖人洞之,獨聞和焉。名之曰希。玄教難遇,希言自然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象無形,難可搏觸。聖人玄悟,了達虛無。故言微。微者,機也,無也。動而應物,機也。妙絕有名,無也。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希、微、夷,三者也。俱非聲色,並絕形名,有無不足詰,長短莫能議,混沌無分,寄名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則無三,一不成一則無一○ 無一無三,自叶忘言之理,執三執一,翻滯玄通之教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乘乘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皦,明也。昧,闇也。乘乘,猶泛泛也。乘物以遊,而無繫也。言乎至道不皦不昧,不可以明闇名;非色非聲,不可以視聽得。希夷之理,既寂三一之政,亦空以超羣有,故曰歸無。無,無所有,何所歸,復須知無物,無物亦無。此則玄之又玄,遣之又遣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超有物而歸無物,無物亦無色,視聽而契希夷,希夷還寂,恐迷塗之未悟,但執無形,示失路之有歸。更開有象無狀之狀,此乃從體起用,無物之象,斯為息應還真。息應還真,攝迹歸本也。從體起用,自寂之動也。自寂之動,語其無也,俄然而有。攝迹歸本,言其有也,忽爾而無。忽爾而無,無非定無,怳然而有,有非定有。有無怳惚,無能名焉。
  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
  有也,有前可接。無也,無後可追。迎之不見,非有,隨之不見,非無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正也。古道無為正也,今道有為邪也。聖人持無為之道,以正有為,息澆薄之風,反淳和之化也。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玄古之道難知,無為之風罕悟。上御下以正,下從上以敬。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昔之道者難行也,古之智士能修也。道乃機微要妙,玄寂虛通,行亦極細窮微,不滯無壅。行與道合,不測難知。不可以言言,言之者非道;不可以識識,識之者乖真。故云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容,相貌也。夫道既難思,行亦叵識,恐來人無因體道,學者不知立,行,下文略舉容相,以勸勖也。
  豫若冬涉川,
  履薄冰者,恐陷在浮,生者慮危,兢兢不敢為非,勤勤唯知進道也。
  猶若畏四鄰,
  處俗行惡,驚鄰保以覺知,志道從善,懼幽明以彈糺也。
  儼若容,
  為容唯事安然修道,不宜妄動。
  渙若冰將釋,
  春日麗而冰釋,玄風舉而累銷。
  敦兮若樸,
  厚而不薄,實而不華。
  曠兮若谷,
  谷之虛也,容物而應聲。心之虛也,懷道而濟俗。
  混兮其若濁。
  心無分別,混也。與俗和同,濁也。懷玉無染,握珠自明,似濁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安,靜也。徐,漸也。夫息動於心而神自靜,莫撓於水而濁自清。行之者少。故曰誰能。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上來廣陳道行以勸學人,人能守之,自得清靜,義存謙退,不事滿盈。
  夫唯不盈,能弊復成。
  立身者不志滿盈,匡輔務存忠正,雖老而還少,在弊如更新。學道者虛心遺於聲色,澡慮蕩於紛累,雖於朽身弊俗,復得成於真道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其性靜而貞,其行清而遠。守之厚者,可得虛極之道。
  萬物並作,
  凡物常人不能守無為,以安靜為情之動作,去真以從偽,失本而逐末也。
  吾以觀其復。
  復,本也。凡人失本而逐末,離淳以入澆。聖人抑末而崇本,反澆以還朴也。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物,亦人也。根,亦本也。言人以一心攀緣萬境,其事非一,故曰芸芸。聖人皆勸以反本,故言各歸其根也。
  歸根曰靜,
  在末所以輪迴反本,寂然不動也。
  靜曰復命。
  近而為語,強梁不得其死,名之中夭。虛靜保其天年,是謂復命。遠而言之,動則有生有死,失於真性。靜則不死不生,復於慧命也。
  復命曰常,
  有死有生,故斷。不死不生,故常。
  知常曰明。
  迷斯理者闇,悟此道者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信道,所行皆善,天祐人助,故云吉。背道從邪,縱情任意,觸塗妄作為失當,人誅鬼責,故云凶也。
  知常容,
  知常達理,等虛空,無所不包,故曰容也。
  容能公。
  正而無私。
  公能王,
  偏私不堪宰物,公正自可君臨也。
  王能天。
  無心廣覆,運行以時。
  天能道,
  與天地合德,共道齊真,疏通無滯,動皆合理。
  道能久。
  道則自古以固存,聖則永享無期壽也。
  沒身不殆。
  沒,終也。與天為期,與道同久,終於此身,永無危殆也。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謂上德之君。德既不德,名亦難名,但以大人在上,寄言太上,而上懷道德於下,無所須下,皆自足於上,無所奉,君臣上下知有而已。
  其次,親之譽之。
  下德之君有為迹起,未能忘言。上則親信於臣下,下則稱譽於君上。
  其次,畏之侮之。
  不能因萬物之化,任自然之性,設刑法以威之,故言畏。令繁而下欺,故言侮。此下古之化也。
  信不足,有不信。
  夫為上也,化之以道,示之以信。上能信下,下亦信上。上若不能信下,下亦不信於上。
  猶其貴言。
  此中古之時也。未能忘言,借言傳意,更相親譽,是以重言。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帝皇之道隆,功成也,無為之風著,事遂也。前歷明三古,言失道後德,自淳至澆,後重結之,欲示絕仁棄義,反澆還淳也。道淺易睹,德高難見。今聖化既深,神功莫測,日用不知,故言自然。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夫重玄之境,氣象不能私。至虛之理,空有未足議。迎隨不得,何始何終乎?盛衰無變,何廢何興乎?純粹之日,彼此不隔於親疏,靜恭之辰,上下不彰於貴賤。自然符會,未待結繩,蹈乎大方,寧資書契。時冥至一,故言道興。行偏愛之仁,用裁非之義,澆薄斯作,不能行道,故言道廢。時有澆淳,道無興廢。
  智慧出,有大偽。
  昏昏默默,道之極也。昧昧晦晦,行之至也。未能光而不耀,故知飾智慧以驚愚,競是非以先物,是非迭起,姦巧互生,盜跖履之以為盜,田成乘之而竊國,斯大偽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
  父子、兄弟、夫妻,六親也。彼此相須,是非不作。長短相形,好惡斯起。和以不和標稱,孝因不孝立名也。
  國家昏亂,有忠臣。
  羲農之時,未聞股肱之節。桀紂之日,始稱關比之賢。故知旭日麗天,星宿無以照其景;時雨降矣,浸灌無以著其功。若君昏於上,臣亂於下,有能內輔其君、外靜於寇,忠名顯矣。
  十九章
  絕聖棄智,人利百倍;
  聖者,人情之所仰;智者,愚人之所求。非智無以照機,非聖何能宰物?今言棄絕,所未聞也。夫聖人合道,道本無名,名生而物迷,言聖不及於忘聖,智出而偽起,用智不及於忘智。故須絕棄也。然聖生則盜起,智用乃賊來。今言棄絕,盜賊不起,其利實多,略言百倍也。
  絕仁棄義,人復孝慈;
  仁以愛物,義以讓人。雖曰立人之道,實亦矯人之情。今棄矯情之仁義,歸天性之孝慈也。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攦工倕之指,息機械之心,絕巧也。擲玉毀珠,棄利也。但盜賊之行規之以利,棄寶無利,寧有盜乎?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文,教也。屬,繼也。夫大人之設教也,莫不修凡以成聖,從愚以歸智,去害而之利。今皆棄之,於教不足。未知學者何所措心,是故繼以後文,示令立行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樸,本也。萬境無染,見素也。守一不移,抱樸也。公而不黨,少私也。以性制情,寡欲也。
  二十章
  絕學無憂。
  夫志無為之道,則學無所學,混之以愚智,則得失未聞,懷忘之進退,則榮悴不驚。抱自然合道,寧有憂乎?存有為之業者,學非為己,懸頭刺股而競者名,映雪聚螢所争者利,懼榮名之不立,驚厚利之未來,以此存心,憂患生矣。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禮對為唯,野應曰阿。稱心為善,乖意為惡。幾何,言不遠也。體道則百慮俱遺,任真則萬塗皆適,實亦無逆無順,不美不惡,然有為強生分別偏私,妄起愛憎,不留心於道德之鄉,唯責人以華薄之禮,悅心謂之為是,不問賢與不賢;潤己稱之曰能,未論智與不智。此則智者翻闇於不智,賢者倒愚於不賢。故曰相去幾何也。亦言人性自然己足,益之則憂。夫進智以徇美,與飾偽以為惡,事雖不同,失性均也。故曰相去幾何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水火可畏,不畏又遭燒溺。豺狼可畏,不畏終遇於損傷。故知人行愛憎而不已,歸玆損敗;貪名利而無息,致此危亡。今流俗滯之有年,溺之忘反,悠悠莽莽,欲出無期。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熙熙,悅樂也。太牢,味也,春臺,色也。言流俗眾人,務學以規名聲,縱情以昏色味。悅之以色,不知盲之有時;適之以口,不知爽之有日。逐慾老而愈溢,勞形困而不休,仍自欣欣,以為悅樂。
  我獨怕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聖人言眾人馳騖於有為之境,為聲色之所動,我澹泊於無為之端,香味不能惑。猶如赤子未識牝牡之合,不知淫泆之情,心無所在,豈定有歸也。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俗人於清虛而不足,在昏濁而有餘,積財貨以為外累,肆情欲以增內垢。聖人塵埃無染,俗事都捐,故曰若遺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俗人愚也,自以為智,惑於情慾,穢亂日以至。聖人大智若愚,形神虛靜,純白日以生也。
  俗人昭昭,
  不知強言知,內明於心,外曜於物,自言了了,故曰昭昭。
  我獨若昏。
  知如不知,如將闇也。
  俗人察察,
  銳情於是非之境,專心於得失之路也。
  我獨悶悶。
  遺心識,自無分別,忘善惡,故曰悶悶。
  淡若海,漂無所止。
  德宇恢恢,心臺淡淡,猶如大海風動波隨,漂泊東西,終無定止。
  眾人皆有以,
  用有為也。
  我獨頑似鄙。
  若愚人之無知,同賤者之不飾。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食,用也。母,道也。人皆得意,未假以言。物既失理,聖人設教。自春臺已下,並是眾生有為之病。聖人隨病救之,皆用無為之藥。有病有為,有無不同,故言異也。凡夫滯俗,聖人用道,故言食母也。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甚也,大也。道,理也。德物無不包,故言容也。動皆順理,故言從也。亦言大德,不由他至,唯從道來也。
  道之為物,唯怳唯惚。
  未知道是何物,而令德從明矣。大道幽玄,深不可識,語其無也,則有物混成;言其有焉,則復歸無物。歸無物而不有,言有物而不無,有無非常,存亡不定,故言怳惚。
  怳惚中有象,惚怳中有物。
  非有非無之真,極玄極奧之道,剖一元而開三象,和二氣而生萬物也。
  杳冥中有精。
  至理唯一,故言精。妙體無變,故言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寂乎無象,感而遂通。福善禍淫,影響斯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閱,簡也。甫,始也。愚者無知,凡情有滯,謂杳冥之理,本絕因緣,怳惚之中,元無果報,遂令行善者有怠,長惡者不悛,未識精而有靈,豈知真而有實,言其中有信,欲照理非虛,為救眾生開方設教,從終至始,簡其善惡之因。自古及今,閱其邪正之行。忠孝者賞之以爵,過忒者罰之以刑,含貫空有,彌羅宇宙,體既獨立,而常存名,亦湛然而不去。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以此哉。
  我何以得知大道自古及今,從終至始,簡閱於物,分別於人,度脫四生三代不失,但以觀之於見在,足知過去未來也。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外順於內,內養於神,物我無傷,全也。屈己從人,身不失道,直也。謙退處下,室也。混而不濁,新也。理本是一,故言少。忘言契理,故言得。有為為境羣典百端,多士逐欲情亂,滯教生迷。故言惑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道也。聖人懷道,故言抱一。動皆合理,可以軌物,故言式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去分別而遺識,智慧自明。捐物我以全真,道德自彰。取其功而反失,誇其德不長也。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爭。
  以我為是,指他為非,不能順人,唯知逆物,起於爭。聖人屈曲從物,豁蕩是非,不争功名,與物無競,故天下雖大,誰能爭乎。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聖不自專,寄言古昔,枉正少得,不是虛言,誠全歸身,皆為實錄也。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少也。多言數窮,少言合道,故曰自然。道則非無非有,理亦非少非多,欲明多言之失真,故借少言而合道。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迅風暴雨,尚不竟日終朝,輕躁多言,豈得全身遠害?少言合理,則十日雨五日風也。多言有損,則狂風暴雨也。
  孰為此,起問天地。解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此舉大以明小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道者,清虛無為,救人濟物,若舉事皆從於道,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德者,畜養於物,潤益於人,人能行同於德,德亦得人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不能行同道德,體存化義,共惡者之為非,同罪人之受罰也。
  信不足,有不信。
  同於道者道得之,信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也。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跨,越也。徐行緩步,其行久也。企踵越分,行不久也。喻明謙卑退讓者可久長也。跨企矜伐者,自危自亡也。
  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
  此非君子之行,豈是忘懷之士。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殘餘之食,不可以薦饗。跨企之行,不可以進道。昏亂者愛斯行之為是,乃安之。達理者惡此道之為非,故不處也。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者,道也。名之曰道,故言有物。然道之為物,唯怳唯惚,不可以有無議,不可以陰陽辯,混沌無形,自然而得,故曰混成。自然之理,運之以變化,無形之內,開之以氣象。原其本,則先天地生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混成之道,先天地生。聽之不聞,則寂寥無響,搏之不得,則澹漠無形,喪偶而無對,故言獨立。湛然而常存,故言不改。無處不在,周行也。用之不勤、不殆也。覆載生畜,母之義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天有形者立稱,無象者絕名,約通生而為用,字之曰道。無一法而不包,名之曰大。理無名,無名而名,謂之強也。
  大曰逝,逝日遠,遠日返。
  逝,往也。即大求之,而不得往也。就往追之,而不及遠也。體之近在於身,故謂之返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尊德貴,彌羅無外。天能廣覆,無隔於貴賤。地能厚載,不擇於妍媸。帝王控制,通貫於遠近。字育普均於貧富,用各有主,歷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寰宇之表,自可絕言。形象之中,理生稱謂。雖具萬品,究之唯有四大。大名既一,用義難殊,欲勸帝王抱式於道德,取則於天地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為人主者,靜與陰同德,其義無私,法地也。動與陽同波,其覆公正,法天也。清虛無為,運行不滯,動皆合理,法道也。聖人無欲非存於有事,虛己理絕於經營任物,義歸於獨化,法自然也。此是法於天地非天地以相法也。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大小俱輕,不能為於根本。上下皆躁,未可為於君主。是以一輕一重,輕者以重為根。一躁一靜,躁者以靜為主。故無為重靜者,君之德也。有為輕躁者,臣之事也。上下各司其業,為君必須重靜也。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有道之主,君人子物,務於重靜,不為輕躁,舉不失道,動不離靜。是以行必輜重,居必攝衛。不至危亡,由重靜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聖人所貴者,大道所寶者,重靜。雖有瑤臺瓊室之麗館,身之所託者,虛寂。孋姬飛燕之美,御心之所遊者,無為。情欲不足以累身,華屋未能以惑己。物無累者,故曰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萬乘之君,豈宜妄動。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前明重靜,則超然無累,今明輕躁則必致有損。無累則上下俱安,有損則君臣皆失也。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七香流水之車,動之者有轍。千里浮雲之馬,躍之者有跡。不疾而速,雲軿不蹍地。不行而至,鳳鳥本無跡。言聖人垂拱,廟堂不遍周至之轍。賢士銷聲,丘壑不削孔丘之跡也。
  善言無瑕謫,
  言必有中,千里應,非法不言,有何過也?
  善計不用籌策,
  籌策者,以筭物數。以道觀之,物無不盡道,非於數,寧用籌策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門以關,亦有閉有開。若能以道制
  之,無閉無閉。是以理國者以道百姓,無以窺窬。修身者以道聲色,無由開鑿。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用繩之者,有縛有解。以道控制於四方,善結也。萬國共戴於一人,不解也。修身者必契於道,故言善結。抱一無離,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一物失所,慮軫納隍,視人如子,寧有棄乎?真聖演經以開化,赴感以導凡,以道濟之,曾無遺棄。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始終用道,故言常。慶及萬方,故言善。德能廣濟,故言救。通言一切,故言物。
  是謂襲明。
  善行五者,人物兼濟。承道而用,是謂襲明。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行與道合,德能利物,善人也。人之儀表,物之楷模,師也。闇者求明,明者不求於闇,受之以作役,具之以束脩,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尊師重道,貴也。仁惠善誘,愛也。資之義當貴愛也,若師不愛於資,壅玄流而不潤,資不貴於師矣。惠路而難反,悟之者要妙,昏之者大迷也。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不諂不驕,在於中平,君子之行也。不靜不躁,處於中和,入道之基也。故知懷雄猛之心者,未可全真。抱雌柔之性者,不能志道。今知性雄而守雌,則不躁不速,亦知性雌而守雄,則不靜不遲,不滯兩邊,自合中道。然行雄猛者眾,守雌柔者少。故喻明漢壑處下,眾流歸之。人士謙退,道德歸之。
  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內無分別絕是非,赤子之行也。若常能守靜,恒與德合,是不離也。小則無情,大則有欲,去大時之有識,反小日之無知,故曰復歸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大白若辱,大智若愚,晦以安身,斯為法式。
  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忒,差也,不以智耀人,不為名害己,內雖潔白,外實同塵。立身者受祿無窮,修道者成真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有官有爵,榮也。無位無名,辱也。能知居顯不驕而守卑辱,可謂包含一切,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在貴如賤,處榮若辱,真常之德,自然滿。常德反歸,故言復樸也。
  樸散為器,聖人以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
  一氣未分,樸也。三才有位,器也。自無形以關有象,故言散樸以為器。天尊地卑之體既著,君貴臣賤之體亦明,樹之以君,故云官長。統御萬國,故言大制。上能子育,下獲不傷,故言無割。亦明聖人開不言之教,此即散樸為器也,作真仙之主為官長也,以道攝物,物無不歸,大制也。慈能被物,物得以全,無割。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夫無為無事,可以攝天下也。若以有事有為,吾見其不得已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若乃與天下之善,不私其利,除天下之害,不處其功,四海沐德以飲和,萬物從化以樂俗,可以安大寶,守神器。若不知有為之非,而執之以為是,則敗失也。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接或隳。
  夫有為之法,有前可行,有後可隨。一溫一寒,一盛一衰,聚之則接,散之則隳。若行有為,雖成必敗。若用無為,能弊復成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奢泰者,即有為之事也。逐欲為甚,心存侈靡為奢,極樂無厭曰泰。聖人虛心知足,去甚也。見素抱朴,去奢也。忘歡而復樂足,去泰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忠臣輔於君上,賢相理於陰陽,以道勝於海內,不以兵強天下。下之事上,猶以道佐,上自有道,寧專用兵。以道則彼此各安,用兵則互相侵伐。一來一往,故曰好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嘉禾不得植,荊棘所以生。此亦用兵之過也。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能用為善殺敵,為果。賊來侵我,所以除之,不以國大兵強專用,為是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
  自大為矜,取功為伐,好勝不已,示賢於敵,謂之驕。故曰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死,驕兵滅。善用兵者决定果敢,不矜不忿,不貪不驕,迫不得已,從後應之,義在除敵救人,亦非恃力好戰矣。
  是果而勿強。
  心定能不驕不矜,行不得已者,是果而勿強也。
  物壯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少而必長,盛而必衰,此物壯則老也。明以兵為強者,兵敗而必弱,故言非道也。是道可以常行,非道理宜先止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精飾為佳。祥,善也。兵者,動有亡國失人之患,故言不善。存者,人之所愛。亡者,物之所惡。有道之主不處好兵也。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經天曰文,止戈為武,其為用也,彼此實齊,禮樂所以並行,水火故宜難廢。用須得理,動叉以時。是以平居好生,以左為重;行兵主殺,以右為貴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兵雖可用,多有損傷。是爪牙之所司,非元首之器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恬淡,靜也。王者用師,有征無戰,動不失靜,故言恬淡。不好用兵,不以為美也。
  若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君者,人父母。美兵,好殺,非謂養人。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陽道貴生,所以吉。陰道貴殺,故云凶也。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偏將副軍不當殺,故居左。上將閩外以行誅,故居右。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兵之所用,義在救人,哀失道,悲其過殺。古者以慈用兵,貴之以德,賤之以器,克敵之後,將軍素服主喪,行禮受弔也。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有名之物,並悉無常。今謂無名,理。歸常道。樸,本也。臣,賤也。常道妙本,非大非小。非大而能大,雖大不可貴;非小而能小,雖小不可賤也。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王諸侯若能抱道,遐邇人物自然賓服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守道則功格四表,無為則乾坤交泰。非唯天地相合,抑亦德合天地。德合天地,既知甘露降,亦知醴泉出,此有道之化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上如標枝,人如野鹿,不須教令,自然太平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始制有名也。既得其子,以知其母。子之依母,天之理也。故言知止也。
  知止所以不殆。
  子依母,物無傷害;人依道,理無危殆。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川谷上源而不竭,鈴以江海為本。以江海為本,復本而歸江海。明人從道而生,還須歸道。今不知歸,失於本也。亦言人有道,物歸之,如川谷歸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聞而知之謂之聖,見而知之謂之智。然則外難知者,人也;內難知者,己也。今鑒人而知善惡,智也;照己而知得失,明也。知善就君子,如染芳蘭,知惡遠小人,如去鮑肆;知得盡之以忠貞;知失除之以悔恡。此乃明智也。若乃清重玄之路,照虛寂之門,知人者識萬境之皆空,自知者體一身之非有。一身非有內,豈貪於名利。萬境皆空,外何染於、聲色。內外清靜,故曰明。物我皆通,
  故言智。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夫用力者,力大則勝人。用德者,德高則伏物。進德修業,自強不息,不溺於非,斯自勝也。修道者忘懷,則外物無害,故曰勝人。虛心而仙骨日強,故言自勝也。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分之人,樂一瓢而為富。貪利之者,積百萬而為貧。飾躬勵己,強行信道,彌篤為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上乘所說,本以教人。依教修行,不乖其理也。欲言不失其所。理國者用之,則國祚長久。修身者用之,則性命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
  國王有道,天清地靜,人安神泰,無復傾危。設令時遇灾衰,運逢屯否,居危而得安,處否而常泰,以保於萬壽,故言死而不亡者壽。修道者以百年將盡之身,獲萬劫無期之壽,此亦死而不亡也。然物則百生有死,人則有存有亡者,皆為天也。道則不生而能示生,雖生而不存。不死而能示死,雖死而不亡。不存不亡,故云壽也。但存亡既泯,壽夭亦遺。
  三十四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夫虛舟汎而不繫,大道汎而玄通。不繫者,無滯於西東。玄通者,寧封於左右。是以入毫芒而遺小,彌宇宙而忘大,影見非一,靈化難常,物無不應,何為不可也。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物之得生,皆賴大道。道則信之以獨化,物則稱之於自然。能生者不以為功,所生者不以為德。真之至理,不相辭謝也。
  成功不名有。
  道之生物得以生,成功也。能所皆忘,故不名有也。
  衣被萬象不為主,可名於小。
  生育普均,覆載無二,衣被也。長而不宰,不為主也。可言於小,言不小也。
  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萬象輪迴,不出無形之表。品彙終始,會依虛寂之中。故曰歸之。可名於大,言不大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同大道之停育,齊至理以忘功,不滯空有之端,寧拘小大之域,必定忘於小大,故言終不為大。執則成小,亡心則為大。不大而大,故言成其大也。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無形。無形者,虛無之大道大。執,專也,持也。能持身庇玄德之影,專心駐幽寂之門,有道則物歸,故言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油雲布而萬物潤,膏雨降而百草滋。但以被微物而有益,是知歸大道而無害。無害之理,其致云何?身神不動曰安,死生泯然曰平,彼此玄通曰泰也。
  樂與餌,過客止。
  五音之聲,樂也。八珍之味,餌也。百年寄身,過客也。止,留也,依也。歸往於道,可以平物情,不悟少能依止,乃留心於絲竹,以此暢情,依身於蘭桂,用茲適口,不能執象,欲泰難乎。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繁華者,物情之所悅。虛寂者,人性不能安。情悅謂之為美,不安呼之為淡也。
  視不足見,聽不足聞,用不可既。
  既,盡也。目所見者色,炫之於青黃;耳所聞者聲,惑之於宮徵;心所貪者利,昏之於珍寶。寶雖為利,用有盡也;聲雖可悅,聾不遠也;色雖可愛,盲在近也。故知止樂餌者,有斯患也。然恬澹無為之道,視雖不能見,致之者洞視無不明;聽雖不能聞,契之者洞聽而更聰;心雖不能計,會之者運用而不盡。道
  俗之好如彼,利害之塗如此。
  三十六章
  將欲嗡之,必固張之。
  將欲塞兌而閉門,愚夫不服,縱其開兌而濟事,困而後已。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息其雄猛之心,縱其剛強之志,柔弱生徒,剛強死行,苦至當止也。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欲衰而更盛,物極而自反。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欲奪其惡,惡行不除,惡積滅身,臨時自悟。
  是謂微明。
  上之權道觀之,則未似施教。究理則極有濳資,甚自微妙,分明歷然有益,故謂微明。八十一章廣陳化道,而凡情有繫,所執不同,以實示之,而不從將權化之,令知返玄教,深遠左右宜之。權釋辯於前,實解彰於後。欲噏斂之,開經化之;欲弱俗情,強其仙骨。欲廢邪志,與之正道;欲奪惡行,與之善業。
  柔弱勝剛強。
  權道順之而不違,故言柔弱必竟能制於剛強,故言勝也。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脫,失也。魚之游泳,事藉於江湖。聖人大寶,理資於利器。魚不可以失水,失水則魚亡。利器不可以示人,示人則危殆。故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知執權之道不易其人。
  (後文元闕)#3
  老子道經卷上#4竟
  #1 按《道藏》本原將老子道經李榮註分作四卷。現據敦煌本合併為一,改題『道德真經註卷上』。後文卷題亦刪去。
  #2 按《道藏》本原未分章,僅題篇名『道經』二字。現據通行本分章,列出章次,以便閱讀。下同此。
  #3 《道藏》本原止於此。以下第三十七至八十一章缺。據敦煌本及強本補。
  #4 此行係整理者補。下卷敦煌本尾題『老子德經卷下』,可證上卷尾題應作『老子道經卷上』。
  道德真經註卷下#1
  元天觀道士李榮注
  三十八章#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明古之皇道,宅太虛以為心,凝至一而為體。不言均天地之化,無事成萬物之功,未規揖讓之名,豈有干戈之争。雖復處宗處極,而乃非爭非名,無為自然,故云上德。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養萬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內明德與道合,厥義可尊,故云上德。道既無象,德亦虛玄,韜光藏用,故云不得。雖藏於用,無用之用用矣。乃韜於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光,濟人濟物,故云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德之風幾乎將失,仁義之化殆欲斯興,文字既彰,澆漓漸矣,故云下德。以德為德,以功為功,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執言有德,不及無為,故云是以無德。內明體同虛寂者德之上,事有紛累者德之下,封執在心故云不失德。執者失之,是以無德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以,用也。上用無為以化下,下用無為以事上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用有為以導下,下亦以有為以事上,何者?草則逐風以西東,影則隨形而曲直,故知君海內者不可以多事,理歸虛靜,訓弟子者不可以非禮,義存忠孝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兼愛博施仁也,賞善罰惡義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澆淳之化有殊,無為有為明得失之政斯別。下德之稱有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之稱無為者,是上義之優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上禮經三百,威儀三千,以此教人,故曰為之。禮煩則亂,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應,可謂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則生忿争,是以揮拳攘臂,更相牽引。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
  玄古淳和,物情誠實,人皆自足,不假仁義以煦濡,家悉無為,各懷道德以游泳,爻象不作,教迹未興,混親疏,忘貴賤,此則太上下知,大道之化也。此風既散,謐號乃興,畜養之義行焉,成濟之功見矣。聖人濳被,黎首自安,此上德之化也。親惠情生,泛愛功起,親則有所不普,愛則有所不同,澆風以漸也。親愛不足以化俗,賞罰于是以理人。又喪賞罰之義,廢仁義之禮,教之以折旋,行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誑于下,淳源已遠,澆浮孔熾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人皆敦厚,各懷忠信,亦無煩曲禮,但忠信已薄,澆浮更厚,惑亂滋甚,以禮理之,賤質貴文,轉增邪亂,故言亂始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始。
  道德者,道之實也。仁義者,道之華也。先知仁義者,識華不識實也。夫明者自然合理,暗者方俟師教,知禮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云去彼取此。
  散樸以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道而後德,要其終也澆薄。是以仁非本性,義異自然,信不由衷,禮飾於外,是非戰争,奸巧紛紜,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義之道,于是大聖老君痛時命之大謬,愍至道之崩淪,欲抑末而崇本,息澆以歸淳,故舉大丈夫經國理家,修身立行,叉須取此道德之厚實,去彼仁義之華薄,則捐俗禮,歸真道。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靈#3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一,元氣也,未分無二,故言一也。天地雖大,所稟者元一。萬物雖富,所資者冲和。王侯雖貴,所賴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廣覆,寧靜以厚載,變化以精靈,虛豁以盈滿,安樂以全生,無為而正定,何以致其然?皆得一於道。
  其致之,
  道無興廢,物有得失。得之者益如前,失之者損如後。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將恐蹶。
  真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於破裂,成形恐之於動發,不測將恐以絕歇,虛間將恐以枯竭,生靈將恐以死滅,尊貴將恐於顛蹶。
  故貴以賤為本,
  此則國以人為本,亦言從賤以至貴也。
  高以下為基。
  九重之臺起於累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孤寡不穀,王侯之謙稱,此亦不忘於本也。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言貴實以賤為本也。
  故致數譽無譽。
  王侯實貴而以賤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謠頌德,不以為譽,此則數譽。懸謗從諫,不以為數,此則數毀也。明體道君子外寵辱,得失不驚,心忘毀譽,喜慍不形色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玉琭琭少故貴,而石#4落落多故賤,賤者人所惡,貴者物可政,俱不安也。處貴而謙退,不欲如玉之被致。在賤而惡齊,不欲如石之被奔。得之以一,處之以中,唯上與下無不安。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以柔弱為用,動皆反俗,以剛強在心,舉皆失道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者,天地有形故稱有。天覆地載,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無,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虛,故曰無。天地從道生,有生於無也,故曰虛者天地之根,無者萬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識本元。聖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道超生死而出有無,必其昏俗,淪有無而繫生死。形神合而見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無體,故言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
  信道彌篤,強行有志,寒暑變而不革其心,金石銷而不移其操,始終常一,確乎不拔。勤行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素絲無恒,逐玄黃而改色。中士不定,隨好惡而異心。聞真道,存身以安國,則存道而忘俗。見財色,悅性以娱情,則存俗而亡心道。
  下士聞道,大笑之。
  心迷得失,知近不知遠,情昏真偽,識淺不識深,但悅塵垢之小行,反笑清虛之大道。
  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深甚奧,下士#5之所難知。微妙玄通#6,下愚故非易識。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濁,適足彰道之清遠也。
  是以建言有之:
  物情不一#7,取捨異心。聖人設法,無教無不教,凡情向背,有信有不信也。
  明道若昧,
  智無不周,明。光而不耀,昧。勤行,進,大成若缺,退也。
  夷道若類,
  緬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塵,若類。
  上德若谷,
  無不容也。
  大白若辱,
  廉而不穢,大白也。混若於濁,若辱也。
  廣德若不足,
  大滿若冲。
  建德若偷,
  潜行密被。
  質真若偷。
  偷,變也。性無潔濁,體實常存,質真也。亡死生,合變化,若偷也。
  大方無隅,
  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無形,無隅也。
  大器晚成,
  積習生常,美成在久,故知脩心脩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
  大音希聲,
  鳴鐘應節而鳴,玄教隨機而作。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虛無羅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無象,故曰無形。不可睹,故言道隱。絕於稱謂,故曰無名也。
  夫唯道,善貸生。
  夫進而若退,進無進也。若退而進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進非退,非明非昧,無色無聲,無形無名。雖復無名,亦何名而不立?雖復無象,亦何象而不見?是故布氣施化貸生於萬有,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
  四十二章
  道生一,
  虛中動氣故曰道生。元氣未分,故言一也。
  一生二,
  清濁分,陰陽著。
  二生三,
  運二氣,稱三材。
  三生萬物。
  圓天覆於上,方地載於下,人主統於中,何物不生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陽氣熱孤,亦不能生物,陰氣冷單,亦不足成形,故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氣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
  抱冲和之氣,無好無惡。失一元之道,有愛有憎。但敦富貴之名,不悅孤寡之稱。唯有道王公,卑以自牧,義存謙退,以為名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有道以富貴而稱孤寡,損也。謙光日新,益也。無德處貴,自以為益。材下位高,必至傾覆,損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
  人間所行之教,理歸仁義,事剛強。然剛強者死之類,仁義者道之華。亦我義教之者,欲使去剛強而存柔弱,遠仁義而安道德也。亦言聖人是於能教眾生,是於所緣教得宜。義者,宜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不從君父之命,不順聖人之教,貪榮而守勝,尊己以陵人,強梁也。違科犯法,不盡天年,中道而夭,不得真死也。物皆合道,聖人無不設教。凡情失理,化主所以興言。由仁義之華,彰道德之實,因強梁之性,演柔弱之法。父,本也,以強梁為教本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有象之至柔者,水也。無形之至柔者,道也。水至柔而能消金穿石,破彼堅強。道至柔而能貴彼忘我,破玆固執。言人若能鑒之於水,體之於道,足然洞之於人我,經之於丘山,微妙玄通,都無滯礙,此謂馳騁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水無有礙,道無有形。有間無間,無處不入。
  是以知無為有益。
  道無形,物得成;聖無為,人得化。此乃無為之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前稱無為之益,未知何曰無為。行不言之教,教即忘言。任因循之事,事即無事。吾安於上,臣悅於下,此為之益也。
  天下希及之。
  行有為者多,及無為者少。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者,外之稱譽。貨,俗之財帛。身為忠孝之本,抑德之基,理須外名利,存身神,反無為,脩至道,而弱喪者不反,逐欲者失真,遂為名以殺身,因財而害己#8。迷淪者眾,聖人懷之,故詳問云為得利為病,為失名失利為病。俗以得名利為善,而得之則身亡;失之為惡,亡之則己立。得失病利,誰然定乎?亡,失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
  為名以殺身,斯大費。
  多藏必厚亡。
  為財以傷己,斯厚亡。
  知足不辱,
  不分外以求名,遠恥辱。
  知止不殆,
  不非理以規財,無危殆。
  可以長久。
  外之於名利,遠之於危殆,理國可以長存,脩身可以久視。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圓德備,名曰大成。備如不足,故云若缺。然大壑酌之而不竭,明鏡應之而忘疲,不弊。
  大滿若冲,其用不窮。
  四達是方而俱照,六通無幽而不燭,斯大滿。不以照為照,不以盈為盈,若冲也。用不以心,故無極。
  大直若屈,
  直同正道,大直。以欲從人,若屆也。
  大巧若拙,
  匠成萬物,大巧。似不能為,若拙。
  大辯若訥。
  談天暢理,大辯。言即無言,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
  陰陽二氣,遞相為用。陽氣躁而熱,陰氣靜而寒。陽氣盛則靜勝而躁劣。此則氣序遷移,平為勝劣。夫大成若缺,大滿若冲,則盛無盛也。其用不弊,其用不窮,則衰無衰也。不盛不衰,不寒不熱,遺成而不敗,忘勝而無劣。
  清靜為天下正。
  為陰陽之所寒熱,未清也。為生死之所流動者,不靜也。明聖人生死無變於己,寒熱不累於身,清靜也。有輪轉處,生死皆為耶也。無輪轉,絕死生,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馬。臣下無為,糞桑田之業。修真者去馳騁之浮情,糞身神以道德。務學者絕飄蕩之懈惰,糞心虛以藝文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生,起也。不用道而脩文,專飾兵而好武,四郊多壘,五兵斯起,戎馬生於郊也。內明心王無道,馳六識之馬,遍萬境之中,得失紛紜,是非#9交争也。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10。
  有道之人,遺情去欲,禍自除。無識之徒#11,縱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積成慶,幽顯咸享。惡積成殃,存亡俱累。罰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孫,禍也。上誤先祖,咎。
  知足之足,常足。
  除可欲則外無所求,清本性則內無所乏,故言知足,動皆合道,事無不圓之足也。無不足之時,常足也。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觀之以道,則理無不達,照之以智,則事無不知,所謂不行而知者。
  不窺牖,見天道。
  二景麗天,五星耿漢,寧須窺牖,方始見乎內明。窺牖者,穿鑿求解也。天道者,自然之理。不假筌蹄得魚兔,無勞言教悟至理,此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跡周於宇宙,未識山川,覽遍於經籍,寧知至理,此謂無知。
  是以聖人不行而行,
  獨悟也。
  不見而名,
  玄覽也。
  不為而成。
  自內就也。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增之以卷軸,長之以見聞,利之以名聲,加之以嗜欲。
  為道日損。
  行不言之教,文理雙忘。體虛玄之道,物我同遣。為無為百為兼喪,事無事萬事都損。豈惟憍盈奢侈也。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捨有歸無,損之者也。有去無忘,又損之者也。有去,無也。理冥真寂,至無為也。
  無為無不為。
  夫欲去有累,所以歸無為,而惑者聞無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為大道,土塊為至心,理恐其封執無為不能懸解,故云無為而無不為也。不為非無為也,有為而歸無為,非有為也。此則為學為道,道學皆忘,唯動與寂,寂動俱息者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攝也。忘則無捨無不拾,用則有可有不可。若以無為攝天下,無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無有而不可皆不可也。
  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君上無心於有為,任百姓之自化。聖人無情以分別,逐萬有而感通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若有心分別,有善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12。今既無心分別,非唯善於善,亦善於不善,善與不善皆善,是以謂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信,順也。物情既有可有不可,從事則有順#13有不順。有順有不順,不得以為俱順。今聖人無可無不可,皆可;無順無不順,皆順,是以名為大順。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混其心。
  惵惵,不住也。凡情分別,見善見不善,信有信不信。聖人惵惵不住,泛泛隨機,混其分別之心,齊其是非之意也。
  百姓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百姓不能以性制情,而乃縱心逐欲,注耳目於聲色,專鼻口於香味,因玆惛惑,以此聾盲。聖人逐病行醫,隨機演教,因心救物,說己化他,乃云我止如嬰孩赤子,不知聲色悅於耳目。
  五十章
  出生入死。
  從幽至顯名出生,自有歸無稱之入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九竅四關為十三也。若能絕欲則為生之類,必其放蕩,則為死之徒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所以流死地者,由十三種造過。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為得至於死地?言用之九竅,運之四關,多取有為之生業,愛養無常之生死,後(厚)過其分,動之死地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不能養性,內為情欲之所傷,外為毒蟲之所害。善攝者不躭染,性不傷,無毒心,物無害。
  兕無所駐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言養生以道,積善以行,是故前顯不與惡遇,今明雖遇無傷。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夫生我者神,殺我者心。我殺由心,心為死地。若能灰心息慮,不構有為,無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孰成之。
  至道運而無壅,何適而不能。玄德動而不滯,何事而不可。今約事分用,通生則理歸於道,長畜則義在於德。生畜於物,物各有形。既秀而不實曰孰,生畜具全曰成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父母所生,天地覆載,誠可尊也。今道德恩隆於父母,功蓋於天地,理當尊貴人也。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虛忘,自然尊貴,非由爵命方見敬重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育之,成之孰之,養覆之。
  此廣明道德生畜之義也。進益曰長,撫恤曰育,構立曰成,圓足曰孰,資給曰養,衣被曰覆。
  生而不有,為而不侍,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夫伐其功者,非至功也。恃其德者,非大德。今既生既長,不恃不宰,深妙之德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道為物本,故云始。德能畜養,故云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其子。
  道德生畜,母之義也。物從道生,子可知也。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子從親生,必須孝於親;物從道生,必須守於道。子孝於母,母慈於子,通天地,感神明,物無傷也。人守於道,道愛於人,積功行,著幽顯,物無害者,故言不殆也。此明母子相守,本末相收。能行此者,家國安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掩目閉口,外患不生。既無疲勞,又絕勤苦。會無名之始,歸有名之母,修身之道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失道滯俗,去本行末,通六情之兌,開五欲之門,雖成有累之事,終失無為之道。亡沒此身,難可救拔。
  見小曰明,用柔曰強。
  禍亂初起為小,預能防患曰明,順道無違曰柔,始終不損曰強也。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智能照機,以之防禍,用其光也。睹見未萌,皎然無失,內視反照,復歸其明。以不罹患,無與身殃也。
  是謂襲常。
  放情極欲,遣本徇末,患難斯至,歸無常也。塞兌閉門,守母依始,潔身入道,襲真常也。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甚畏。
  老君傷時王不從夷路,唯履險途,服文綵而帶利劍,厭飲食而積貨財,農田荒穢,倉凜空虛,此乃誇盜之人,豈純粹之行。若使我微知政事,必行無為之大道,不涉有為之小徑,有所施為事,尤畏不行。
  大道甚夷,其人好徑。
  正道平而易,邪徑險而難。理國者多履其難,修身者少從其易。斥無道。
  朝甚除,田甚蕪,
  雕墻峻宇,除故造新。下人妨農,良田蕪穢。殉名好利,棄少求多。道業不修,丹田荒廢也。
  倉甚虛。
  年登則稟實,農廢則倉虛,行薄則業虛,德充則道實。
  服文綵,帶利劍。
  捐素以事華,賤文而貴武。修真者內不存於道德,外唯飾以威儀,毒意末松,帶利劍也。
  厭飲食,資貨有餘。
  夫味無味者,飲和浴德。為無為者,禮士愛賢。鄙芻豢,以簞食為樂,散貨財,以不貪為寶,此則內外無不可也。而厭之以芳鮮,積之以珠玉,是盜誇之行,非家國之基。
  是謂盜誇。盜誇非道。
  取不足積有餘,盜之謂也。愛文綵,事貪侈,誇之義也。唯盜與誇,俱非道行。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能立行於至道之境,則根深而不拔。妙樹功於玄德之鄉,則蒂固#14而不脫。為國則百代宗廟而常安,為家則萬葉蒸嘗而不絕。師資結影於真氣,授繼響於玄風。
  修之身,其德能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能長;修之國,其德能豐;修之天下,其德能普。
  夫道不可不修,德不可不立。立德修道,自家形國,何往不安。死生無變曰真,慶及後昆曰餘,邇安遠至曰長,物皆自然曰豐,惠無不周曰普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至道之源,實自無善無惡;建德之始,理須知是知非#15,知非者則去惡慮不遠,知是者則就善恐不及。察邪察正,照存照亡。修道之身則歸真,不修道者則入偽。修道之家則有餘,不修道者則不足。修道之鄉則久長,不修道則短促。修道之國則豐大,不修道則窮儉。修道之天下則周普,不修則缺少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如何得知修道者昌,不修道者亡?觀一身則百身可知矣,觀一國萬國斯睹矣,豈唯三代乎也。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懷道抱德,積行深厚,氣專精固,絕欲無貪,不散真童,類於赤子也。
  毒虫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以毒曰螫,以足曰據,以爪曰博。孾兒所以無害者,一為內無毒意,二為慈母加護,故不傷也。含德之人,既其無復惡心,又以天靈垂祐,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猛獸無以施其猛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孾兒筋骨弱而握拇指牢固者,非由力也,本為心專,人雖欲開,不可得也。含德之人,屈身以順物,柔心以從道,可欲不能開,全真自然固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祖雷反之作,精之至。
  牝牡之合,即陰陽之會也。竣,小兒陰也。作,動也。赤子未知男女之禮而動作者,至精不散也。精散則身枯,身枯則命竭。含德之人外情欲而愛其精,去勞弊而寶其氣。無心於動,動不妨寂,虛己於寂,寂不妨動。寂不妨動,雖動而非動;動不妨寂,雖寂而非寂。非動非寂,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嘎於葛反之,和之至。
  啼極無聲曰嘎。赤子旦夕恒啼而聲不嘎#16者,和氣未散也。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無絕,此抱冲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亡精損氣歸無常,知和不死保#17真常。含德既知和理,人體常義,物無不可,故曰明也。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祥,善也。強,盛也。此明流俗有為之徒,不能同赤子之握固,似含德之知和,逐欲喪其精,運力傷其氣,益生以滋味,補氣以藥石,中心欲使氣盛而不衰,體善而不惡,其可得乎?故曰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物壯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物極則反,體盛則衰。此時俗塵之怛累,豈虛寂之常道。老君痛眾生未解知常,不能受氣,以有為益生,益之損。既乖至理,戒以止哉也。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得意忘言,悟理遺教。
  言者不知。
  多言則喪道,執教則失真。
  塞其兌,閉其門。
  杜欲路,絕禍源。
  挫其銳,解其忿。
  折貪欲之鋒,釋是非之争。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争得失則或可或不可,競是非則一彼一此。今和光則無知無分,同塵亦共愚不別,通萬有而齊致,亦何法而不同人。
  故不可得親,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貴,不可得賤。故為天下貴。
  天有遠近則親疏明矣,存得失則害利生矣,定上下則貴賤成矣。今解忿挫銳,和光同塵,愛憎平等,親疏不能入,毀譽齊一,利害不能干,榮辱同忘,貴賤無由得。能行此者,可以為天下貴也。
  五十七章
  以政理國,
  養百姓者,妙在於平均。宣風化者,要歸於正直。此所謂諸侯牧宰導德齊禮,文之教之也。
  以奇用兵,
  奇,變詐也。臨難制變,兵不厭詐。三略六奇,九政百勝,上將軍師靜難息寇武之功。
  以無事取天下。
  明君之攝化天下,論道宣風則賢相,守方討逆則名將,垂旒坐朝於萬國,塞耳凝神於九重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何以得知無事可以取天下?即以此下文云我無為人自化,我無事人自富也。
  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
  忌諱多端,政煩納密。煩則人勞,密則人懼。從法妨業,焉得不貧也。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機權不可多與人,兵器不可家皆有。家有兵器思為賊,人多執權恐至亂也。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多奇巧,異物生。上玩物,下起欲也。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珍好之物為法物也。多貴金玉,盜賊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盜盜更多,禮所以整亂而亂作。
  故聖人云:我無為人自化,我無事人自富,我好靜人自正,我無欲人自朴。
  前忌諱下是四種有為之病,是故聖人說四種無為之藥,欲令除亂得化去動之靜,家安俗樂,無事無為。付自然之運曰化,人皆知之曰富,無偏曰正,遺華處實曰朴也。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
  其政寬,其人悅。上恬靜,下淳一也。
  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其政急而煩,其人困而乏。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
  倚,用也。伏,匿也。言人在苦而思樂,改惡而從善。因禍以得福,若處樂而荒;在貴而驕縱,則禍匿於福中矣。
  孰知其極?
  行善惡之因,得禍福之果,輪迴苦樂之境,來去誰知窮極也。
  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訞。
  奇,異也。訞,惡也,善惡往還之業,此並是邪?寂寞立之真始乃正,言人多積塵垢之行,少有清虛之基,故云其無正事耶者。眾從正者,寡設命為正。正不常正,俄然變異,故曰為奇。並皆行惡,不肯修善,設令為善,善不恒善,還即造惡#18,故曰為訞也。
  人之迷,其日故久。
  迷禍福之源,惑邪正之路,此非旦夕,其日故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方,正也。割,傷也。邪行則物我俱傷,正道則彼此無割也。
  廉而不穢,
  凡情貪而濁,聖道廉而清。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不顯正以示人。
  光而不耀。
  明道若昧也。前標得失之政,次指禍福之門,而沒溺者既多,昏迷者已久#19,訞奇則繫累之境,倚伏悲懸解之場。是以廉而不穢,始體清虛之道;光而不耀,方識惠源之路。冥得失,何禍何福乎?混是非,孰邪孰正乎?泛兮無繫無不繫,蕭然無可無不可也。
  五十九章
  治人及天,莫若式。
  下理於人,上事於天,莫過以道用為法式。
  夫唯式,是以早伏。
  以道為式,物先以歸。
  早伏謂之重積德。
  道輕德薄,人不依重。積深厚,物自伏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德重仁深無不勝。克,勝也。
  無不克莫知其極。
  四夷賓伏,國無邊,與道玄同,有何窮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境土無邊,德、無際,始可以有於家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有道則國安,無道則國危。國由道生,道為國母。以道為母,所以久長。
  是以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夫根枯則拔,蒂朽則落。今理國以道為根則根深,修身以德為蒂則蒂固,蒂固則長生,根深則久視。天人之式,家國之要也。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鮮,魚也。烹鮮不撓,撓則魚爛。故曰理國煩則下亂,修身煩則精散也。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君上用道臨下,鬼不見其精靈以害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鬼無精靈而不害人,由上用於正道,所以邪不為害。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非其神鬼不能害人,但聖人在上,德被幽明,鬼神無害,由聖不傷也。人能利物,亦自不傷。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
  鬼神聖人,兩者也,俱能利物,不相傷也。聖人慈善鬼正直,慈善處顯而光潤,正直在幽以濳資,俱以德澤
  交歸眾人。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會也。海在乎眾流之下,百川於是交歸。理國者自視缺然,萬國所以同會。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
  牝雌而靜,牡雄而動。夫靜可以制動,陰可以屈陽,故知謙撝伏跨企,柔弱勝剛強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以謙為德,則可以容人。未能卑退,不可取聚。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結二國也。
  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入事人。
  國之大也,又欲遠扇於皇風。境之小焉,不過遐欽於道化也。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扇皇風者,遠覃於聲教。欽道化者,來服於禮儀。俱稱所懷,各得所欲。衣冠是一,文軌大同,仍恐大者蔑小,貴者陵賤,重誠大者以為下也。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所不寶。
  寶,重也。道本無形,理唯虛寂,無形苞之於有象,虛寂納之於動殖,故言萬物之奧也。淑人君子體正,可以重真,不肖下愚從邪,於焉輕道,故有寶不寶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體道忘言,信言不美。飾非之辯,未可契真。喪實之言,豈足稱道。華辭惑眾,飾偽以為真。浮說亂人,以惡而善。適為可用之於市肆,焉能達德而懷道也。達至德者,忘之於彼我。悟自然者,混之於和同。豈可尊己而卑人,是我而非彼,自加於物上也。
  人之不善,奚棄之有?
  聖教所設,本以開曉於無知;妙道遐通,亦乃匠成於未悟。欲使善不善而皆善,知不知而共知,常善救人,寧容有棄#20。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上古至淳,賢愚平等,身不失道,行合自然,人皆寶道也。逮乎三五已降,物漸澆漓,無君不可導人,有主方能化物。故上樹垂拱之君,下設論道之官,示之以好惡,誡之以禮,化彼不善,陶此淳風。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徵士,先進以璧,次進以馬,故言以先駟馬也。夫倒置之徒,必須發之以蒙蔽。抱愚之者,亦宜耀之於智矩。作君上之心腹,為元首之股肱,義在匡救其惡,易宣風教。然而尚名者不安其分,妄規非次之榮。好寵者不以其道,唯希高貴之爵。驕奢自貽伊戚,遂並危亡之禍,未若增修至道,寵辱不驚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
  自昔至今,重於此道者何謂也?求之非一日而得,行之,免百年之禍,保於福祿,絕於危亡,今古同尊,天人並貴也。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息躁動,凝神於安靜。絕繁務,虛己於自然。除嗜欲,躭之於玄妙。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怨之生,或大或小。仇之起也,乍少乍多。涉有事之境,即拘斯累,怨怨相報,無有盡期。若能歸無為之大道,保自然之無累,遺玆混濁,味此清虛,咎過不生,怨讎不起,此報怨德也。
  啚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作,起也。事之起也,必自易成難。物之生也,亦因小至大。所謀欲除難罪,必息於易。所慮欲除大惡,先折於小。根本若除,枝葉自喪也。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定辭必必信,輕諾必虛。難於所為罪業,生死皆易為。非法#21之事,終始皆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輕為惡事,動入罪因。聖人叡哲聰明,猶尚難於有為之事,故得終始無難。况盲瞑之徒,不能重慎,欲免禍難,其可得乎也。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安,靜也。未兆,機不動也。患難防,惡難止。思除其惡,制之於未動。慮息其患,持之於安靜。惡兆無由得起,不謀自然無患,此謂上士防患。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罪小易滅,惡長難除。不能防之於未動,必須制之於微脆,此中士#22除患也。
  為之於未有,
  所謂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亂。
  所謂微脆易破。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合抱之木,自小而成大。九重之臺,因下以至高。千里之行,從近以及遠。若制之以靜,毫末之罪不生,止之於微#23,一簣之基易破。安然不動,千之行無至,若不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有為而不已,必至敗亡。執惡行以為是,終歸喪失。此謂下土闇於成事,以至敗亡。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凡庸闇之於即事,故有敗失之非。聖人玄鑒於機前,無復有為之患。
  人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幾,近也,凡人為惡,不能早除,惡事近成,自然已破。若能伺聖,去危求安,始不為非,終不獲罪,無得無失,何敗何成。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備眾人之所過。
  凡情逐欲,賤道貴財。聖人不食,沉珠擲玉若也,修不為己,學乃為人。貪利則過生,争名則咎至。聖人無欲則遣利,絕學則忘名,不耀一己之能,防備眾人之過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愛累真,學者以分別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顯,至道之性難明,不入於無為,但歸於敗失。聖人顯自然之本性,輔萬物以保真,不敢行於有為,導之以歸虛靜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
  欲教今俗,先引古人。古人用道修身理國,不將奸智役心眩物,此非以明人也。含光藏耀,全真抱朴,分別智息,將以愚之也。
  人之難治,以其多知。
  君上守質,臣下歸淳。未假威刑,自然順化。若也不行虛寂道德,唯明奸巧智慧,智多亂甚,故難理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
  智慧奸巧傷害人深,國之賊也。質朴無知,任物自化,各事其業,俗樂家安,物我無傷#24,君臣俱泰,國之德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迺至大順。
  用智不用智,兩者也。用之則賊害,不用則無傷。能知百姓無傷,此知理國楷模法式也。能知法式,本固邦寧,德之妙也。德妙不測曰深,尋求不逮曰遠。人皆用智,此獨用愚,學與物反也。不逆物性,任之自然,斯大順也。亦言道本虛玄,俗使滓穢,順俗求道,失之於真,反俗修德,入之於妙。入妙則無可無不可,歸真則無通無不通#25。既其虛應無方,故能大順平等。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此舉喻也。但海處卑下,故能為百谷之王。明聖人謙虛,為萬國之主也。
  是以聖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謙居物下有德,故推之以為上。退身度人懷道,故尊之以在先。百姓樂戴不以為重,人皆忠孝,誰有害心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無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無德,物所同厭。有道,人皆樂推。行揖讓之風,順萬物之化,誰當與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以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其細。
  老君道尊德貴,誠可以為大也。然晦迹同塵,隱顯不測,不似於智,不似於愚,故言不肖不似。唯當大聖之人,故無所似。若形有定質,智有常分,的有所似,道有所對,此乃細碎之小人,豈是虛通之大聖也。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俗存於利,貴之以七珍。道在於真,重之以三寶。三寶之義,未是外求。若能仁惠於萬物,好生而惡煞,慈之義。薄賦輕傜,謙身節用,不奢不侈,儉之義也。忘己濟物,退身度人,不敢為天下先。持行修身,用此三者,安國寧家,寶之大。
  夫慈,故能勇;儉,故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心於物,物無害身。物既無害,自無前敵,以無敵故,故言勇也。用之奢侈,於事不足,行之儉約,處理有餘,周於遠大,故言廣。尚之於謙退,守之於雌柔,其德能普,謙光日新,為物所尊,故能成器長也。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前明得三寶者,處慈而得勇,守儉而致廣,居後以至先。今明失三寶者,必竟不能行慈,苟且後知好勇;節行不能履儉,無度但當廣費,未解卑身處後,銳意欲在物先。好勇而不仁則亡,用#26廣而不節則困,無德而居物先則危,故云死矣也。
  夫慈,以陣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慈為用,不失其道。在於戰陣,必克前敵,故勝也。以之守固,無復傾危,遂言固也。以慈為心,玄天所以加護,故曰救之。至道於焉保守,故曰衛之。內明是非交戰為陣,解能破惑為勝,身不失道為守。與道同久曰固。自然無害,天將救也。外物不傷,道之衛也。
  六十八章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
  以慈來物,以德伏人,無鬥以力,不好以勇,無為而化,斯不武也。
  善戰不怒,
  能息寇亂,善戰。救物用慈,不怒。
  善勝敵不爭,
  道濟天下,四海來王。德綏寓內,五兵不作。物則靡之而不刃,故言勝敵。無心自然自受推,故言不争。
  善用人為下。
  使人不失方員之器,任物各得文武之村,善用。寬則得眾,謙則無咎,故言為下也。
  是謂不争之德,
  此結上不武不怒而能勝敵也。
  是謂用人之力,
  此結善用人為下,人為之盡力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懷物以道,來遠用文。不戰而自勝,無争而獨尊。其德高大,近之上天。其化淳和,比之極古。內明虛心實腹,坐忘合道,不假威權,無勞勇猛,故言善為士者不武。泯是非之情,除愛憎之見,善戰不怒。物無害我,順而不逆,善勝敵不争。心王既靜,志在沖虛,耳目無擾,手足不勞,善用人為下。合自然之理,故曰配天。契首之真源,古之極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引古兵法。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在國先舉為主,在陣先動,為主。先舉先動憍盈必危,今欲保全,故云敢為主。和而不唱,後而不先,故言而為客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不以兵強外侵,故云不進寸。而以
  積德內守,故云退尺也。
  是謂行無行,
  兵由彼起,我實不行,應物而行,無心而動,行無行也。
  攘無臂,
  怒而行兵,用兵所以攘臂,為客退尺,不假臂以攘之,故言攘無臂。
  執無兵。
  傷彼無道,為此執兵。兵以息兵,刑期無刑。未失慈義,慕道自歸,無兵可執也。
  禍莫大於侮敵,侮敵則幾亡吾寶。
  於煞不可常行於有事,道貴幽靜,是故制物以無為,務在安人,不令有害。若退失無為之道#27,進無靜寇之兵,輕侮前敵,國破人亡#28,禍之大也。國實人富,主聖臣賢,是名得寶。人亡粟盡,臣辱主危,近失吾寶。
  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
  兩邊舉眾,名曰抗兵。多少均齊故云相若。輕敵無備,貪而好煞者,劣也。靜必依道,動皆以律,不失於慈,慈能制物,哀者勝也。內明煩惱多端,非智不破,欲陳其法,故云用兵有言。為主必雄強,作客多雌弱。行人欲息動歸靜,知雄守雌,故云不敢為主而為客也。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學無所學,修無所修,不敢進寸而退尺也。識因緣之皆假,達理教之俱空,行無行也。非唯萬境虛寂,抑亦一身空淨,攘無臂也。內忘智慧,執無兵也。外絕情塵,仍無敵也。放情極欲,失道喪身,亡吾寶#29也。智慧煩惱,二種恒隨,抗兵相若也。方便於智慧,微妙不失慈悲,漏盡或祛,蕭然無累,哀者勝。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聖人設教,詞約理舉,照然義見,易知也。抱一#30絕於多或,無為斷於有累,故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凡情不遵於玄教,守愚未開於智慧,不識此道,莫能知也。迷倫有欲,弗習無為,棄正從邪,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宗,本也。君,主也。以道德為本,其實易知。以無為為主,其實易行。失本逐末者多矣,不禮真宗,放情違性者眾焉。寧知君舉眾并皆如此,故云天下莫能知行。
  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
  物皆闇或,內無一豪之鑒,故云無知。迷理失道,外無萬境之智,故不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役役之輩,所重者名。喪眾之徒,所愛者利。少能體道,故言知我者希。若喪不歸,歸之由於正路;漂浪不返,返之入彼真源,道也。
  是以聖人披褐懷玉。
  順俗同塵,外示粗服,披褐也。玄德無染,純白光生,懷玉也。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慧徹空有,智通真俗,知也。所照之境,觸境皆空,能鑒之智,無智不寂,能所俱泯,境智同忘,不知也。照然
  知如無照,知如不知,此為上德也。不知強知,多知多失,傷身損命,知之病也。
  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本遺知,是以不病。痛彼眾生有強知之病,以其病病也。痛惜眾生雖為軫慮而分別,塵累不染,聖人是以不病。亦言以其病病者,言眾人為分別之病所病也,故言是以不病也。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威,刑法也。若不畏於小罪,積惡不休,犯綱觸羅,亡身損命,大威至也。內明不懼塵累,縱欲不止,歡縱則精散形穢,形穢則神離,神離則形敗#31,精散則體枯。入真道而無緣,為生死之所害,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人以所生為樂,愛為真,不能閑居以養生,修善以防死,流宕失鄉,愛他處為廣大,以本鄉為狹陋,此狹其所居也。長惡傷行,縱欲傷身,動之死地。不存久視,厭其生也。勸言無者,莫令如此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道生由道,成形藉神。若能愛道存神,故云夫唯不厭。除垢止欲,志靜形清,神既附人,道亦愛己,放言是以不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凡情失道,乃為無識。聖智達理,故曰自知。忘於人我,泯於聞見,故曰不自見。寶神惜氣,固精志道,不輕此生,故云自愛。不自貴大以賤小,不尊行以忘於高下,故言不自貴。自知自愛者悟理,自見自貴者迷方。聖人說己化物,使物知皈,去彼自見自貴之忓物,取此自知自愛以全真。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煞,勇於不敢則活。
  不懼為勇,心果為敢。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列士之勇也。然智非計策,力異驍雄,貪利而前,必喪身命,故言則煞。義不争,必以慈,或以道德來人,或以智策伏物,於物無害,在我全身,故言則活。內明勇於聲色者煞身,不敢於倩塵者活己。
  此兩者,或利或害。
  謂煞活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言天道好生惡煞#32,人多不能就利遣害,此乃不識天之意故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天道無心,與物不竟,自然尊貴,而居物先。
  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春生冬謝,寒往暑來,往者既非所遣,來者亦非命召。
  坦然而善謀。
  大道甚夷,故曰坦然。圖人之得失,嘗罰無差,鑒人之善惡,灾祥不爽,
  故曰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羅之以太虛,網之於有象,既寬且大,故曰恢恢。罪有么私,僣之大小,微著皆盡,疏密無遺,故言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時逢有道,物皆愛生,代屬無為,人咸惜死。若不能綏之以至德,而制之以嚴刑,人不聊生,故言人不畏死。人不畏死,本由罰酷,宜須在宥用德忘刑。如何還以酷法理人,欲懼之於死,此嘆當時#33之失。
  若使常不畏死而為奇,吾執得而煞之,孰敢?
  奇者,詭異亂群也。若時王用道,人盡全生,名為畏死也。其有強梁之者,亂群之人為於罪業,彌更奇異,天不長惡,故執得煞之。懼死自無為過之人,修生孰敢為非之者也。
  常有司煞者煞。
  司,主也。賞罰之理是.常,生煞之官有主,不可以為非#34,犯法者合死,而欲擅代煞之。
  夫代司煞者,是代大匠斲。代大匠斲,希不傷其手。
  天道雖遠,玄鑒孔明,賞善罰惡,著在於冥司。春生夏長,鄣之於見代。時政不能任之以天理,而代之以人功,亦失之於道也。然則頑人少能從化,奸黠多有難防,隨時定宜,制之法令,自有司刑之職、主煞之官。若推之不以其司,煞之不由其主,而擅煞者猶拙夫之代巧匠,必有傷手之憂,少有不傷,所傷多矣也。
  七十五章
  人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百姓飢窮,四民困乏,非他由也,稅重賊多。
  人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
  有為撓物,所以難理。無為正身,自然易化也。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重生之人,利浮情於正性,輕死之士,溺邪識於愛流。取彼有生命#35,以養虛假之生身,故言生生之厚。厚者積也,多也。事積則亂心,味多則爽口,不能重慎以保長生。縱欲喪身,輕死之地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夫以生為有,而厚養過其分,遂致傷生,此未能重生也。達至道者,視身非有,悟理無生,不見虛假之形,自祛染愛之累,與虛净而合德,共至道而同根,雖不養生而生自養,此所謂能重生也。賢,能也。貴,重也。
  七十六章
  人之生柔弱,其死堅強。
  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莫柔弱於道。是以人之受生,必資道氣,氣存則屈申由己,道在則動靜任神。順心無逆,從事靡違,故言柔弱。不能保氣,氣竭則身亡,未解怡神,神逝命殞。命殞身亡,不能轉動,故曰堅強也。
  萬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無情之物,有氣故生,無氣故死,是知有識之類,得道於焉柔弱,失道所以堅強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結上有識無情,生死二理,各有徒類。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不以德而固,乃恃兵為強。暴於天下好煞,物之所惡。聚寡為眾,扶弱為強#36,反共攻之,則有不勝。是以木之強也,枝葉共生其上;柱之強也,梁棟鎮之於下。以下以斯曉喻,欲令務脩德以柔弱,不飾兵以堅強。
  故堅強居下,柔弱處上。
  生者人之所欣,柔弱者生之徒,豈非上耶?死者物之所慼,堅強者死之徒,寧非下耶?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
  人事近而淺,面之而不測其情;天道遠而深,仰之豈觀其理。迷徒莫曉,正道難明,故借彼張弓以為之喻。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用弓之道,高者恐過,故抑之令不高。下者不及,故舉之令不下。不高不下,中前期也。為國之者,損有餘之富,益不足之貧,貧被益而不貧,富經損而不富,不貧不富,中於為國之政也。太高恐於邈空,抑之令不空也。極下慮之滯有,舉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於中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釋天道以合喻。
  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言人為行與天道反,未能損強#37益弱而乃减貧增富。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法天道以為行,損盈益謙,唯有道之君當能知此。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成功不處,斯不貴賢。
  聖人為德不賴其報,成物不處其功。所以爾者,欲隱其聖德,晦其賢才。上既如此,下自法之。争名之患自除,尚賢之憐不作也。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
  觀之於一切,總之於萬有,柔弱之至者,水之為最也。銷之金石,破之丘陵,無能過水,水最勝也。破堅強法水,既為勝,故不可易之。理國者若能以謙為德,以道為用,必可破之於強敵,摧之雄而道最為先,故無易於道也。修身者能守唯柔之至道,自破剛強之人我,解宅虛靜之至理,妙絕是非之交爭。唯道為勝,無以代之也。
  故柔勝強,弱勝剛。
  此結上文。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多好剛強,少存柔弱,不能謙退,競處物先。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天下王。正言若反。
  體柔弱之道,則物無不苞。悟幽玄之境,則事無不納。含非遏惡,受國之垢也。罪己責躬,受國不祥也。適可以為物主,故言天下王也。此言反於俗而合於道,故云正言若反也。垢,穢也。祥,善也。修身者,雖復歷之於穢淨,净穢兼忘,經之於善惡,惡善同捨。照一理之元寂,達萬境之皆空,可以成道,為法王也。俗以垢净善惡,咸以為有,以道觀之,並悉是空,故云反也。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物我齊一,則是非不起。彼此紛紛,則怨讎斯作。故禮有報怨之義,法有償死之刑。怨往怨來不可息,思欲息怨和之,令去逆以順平之,使反惡而為善。然口善而心不善,面從而意不從,不善不從餘恨,此則更起於惡,何得用之為善?欲得為善,未若元不為怨。元不為怨,何須和順,亦無忤逆。逆順斯忘,怨讎自息。不知善之為善,始可名為至善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
  古者聖人刻木為契,君執於左,臣執於右為信,合之符契,不復制之以法律,於物無罰,故言不責於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司,主也。契,合也。徹,離也?有德之所主,上合無為之道,混然冥一,下為萬物所歸,信之符契。若其無德,不能行善,非唯不契於道,抑亦眾離散也。內明有德合理,故云司契。無德乖真,故云司徹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平等,無有親疏,惡人遠道,致有疏名。善者近真,故生親稱。至理為語,不疏不親,但以善人行善,天乃福之#38,故云與善人也。然善不與不善,是知輔德不輔無德。若能行於德善,善德自然歸之也。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聖人理國,用無為之道,所有軍戎器械或少或多,若伯若千皆悉不用。小國猶爾,况大國乎也。
  使人重死而不遠徙。
  政有事,物乃輕生。化屬無為,人皆重死。父既保子,妻不失夫,各得樂業安居,無復流亡遷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夫水行用舟?陸行用輿,無為之代,山無蹊隧,澤無舟梁,本絕去來,何乘之有#39。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兵以討逆,武以靜亂。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從化,何事陳兵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古者書契未作,結繩為政。文字既興,澆薄滋甚,人設聖教,義在無為。欲使反澆還淳,去華歸實。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物情不悅,食玉衣錦不以為美;人心既適,飯蔬被褐足可為甘。今陶聖化過大鈞,人無貴賤,所食者皆甘也。服無好惡,所衣者皆美也。家無貧富,所居者皆安也;鄉無豐儉,所住者皆樂也。既無遠徙之者,自絕弱喪之人也。
  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使人至老死,不相往來。
  兩國為鄰,望之在目,雞鳴狗吠,聽之耳聞。從始至終,以少及老,不相往來,人人皆自足,家家俱有。故曰人相忘道術,魚相忘於江湖,其斯之謂者也。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以宣心,非關妄作,務存實理,不在華詞,故云信言不美。甘言失真,輕諾寡信,故云美言不信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大辨若訥,無勞詞費,善者不辯也。偏詞過當,多言數窮,辮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子能知一,萬事畢,知者不博也。文滅質博,博溺心迷,至理不知也。
  既以為人己逾有,既以與人己逾多。
  日月流輝,照臨萬嵎,物得以見,轉益光華,猶聖人智徹於物,法施無窮也。江海灑潤,善利萬物,物得以生而源流不竭,亦猶聖人財施不盡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天道施生,利也。常善救人而不害#40也,争由心起,為因事生。聖人無心,自然無#41事。事既無事,為亦無為也。
  三十七章#42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至道玄寂,真際不動,道常無為也。應物斯動,化被萬方,隨類見形,于何不有,種種方便而無不為也。無為而為則寂不常寂,為而不為則動不常動。動不常動,息動以歸寂;寂不常寂,從寂而起動。寂既動也,不成於寂;動復寂焉,不成於動。至理為語,不寂為化。眾生能動能寂,須知動與不動,非動非不動。宣識此為非為,非為非不為也。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均。
  德能伏物,道在則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懷德,不嚴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作,起也,言有不能從化,欲起有為之心。當以無名之樸鎮之,有為之心自息。保道畜常,見素抱樸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理本空靈,體非無有。無真無真,無俗何捨。但以起有之心者是病,以聖人將無名之朴為藥,藥本除病,病去藥忘,故云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也。亦言與名之朴者,何裁不欲是也。
  無欲以靜,天下自正。
  用智理國國之賊,有為撓物物恒動。在上若能無欲守靜,百姓不須整理而自齊,萬國無煩教令而自正也。內明若捨茲有累,歸彼無名,有歸還成有欲。若其有欲則非安靜,則失正道。今不見有累之可捨,不見無名之可取,取捨既忘,則情欲不起。情欲不起,自然安靜。無心欲合於道,云將正道相合,故云天下自正也。
  老子道德經卷下
  #1 此卷題係整理者擬補。案本卷經注以敦煌P.2594、P.2864、S.2060、P.3237、P.2577、P.3237 號抄本為底本。此六件抄本原為一卷,拼合後尾部完好,首部仍略有殘缺。殘缺部分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經注及三十九章部分經句,以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以下簡稱強本)補足。敦煌本不分章,經注連書,注小字雙行。今並改動。
  #2 此章經注據強本補。
  #3 敦煌本始於『地』字下。
  #4 石:該字原脫,據強本補。
  #5 下士:原作『上士』,據強本改。
  #6 玄通:原作『玄道』,據強本改。
  #7 不一:『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8 遂為名以殺身,因財而害己:原本『教』作『殺』,『割』作『害』,據強本改。
  #9 是非:『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10 咎莫甚於欲得:『甚』字原脫,據強本補。
  #11 無識之徒:原作『無之識徒』,據強本改。
  #12 此句強本作『若有心分別,有善有不善。有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
  #13 有順:『有』字原脫,據強本補。
  #14 蒂固:原作『華固』,據強本改。
  #15 知非: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16 嘎:原作『極』,據強本改。
  #17 保:原作『深』,據強本改。
  #18 造惡:『惡』字原脫,據強本補。
  #19 已久:『久』字原脫,據強本補。
  #20 常善救人,寧容有棄:『人』、『棄』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21 非法:『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22 中士:『中』字原脫,據強本補。
  #23 微:此字原脫,據強本補。
  #24 物我無傷:『傷』字原脫,據強本補。
  #25 無不通:此三字原脫,據強本補。
  #26 亡,用: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27 無為之道:『為』字原脫,據強本補。
  #28 國破人亡:『亡』字原脫,據強本補。
  #29 亡吾寶:『亡』字原脫,據強本補。
  #30 抱一:『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31 神離則形敗:『神離』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2 惡煞:『惡』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33 當時:原作『當地』據強本改。
  #34 為非:州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35 取彼有生命:強本作『取彼有生之生命』。
  #36 為強: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7 損強:『損』字原脫,據強本補。
  #38 天乃福之:『福之』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9 之有:原作『乘有』,據強本改。
  #40 救人而不害:『人而不害』原脫,據強本補。
  #41 無:『無』字原脫,據強本補。
  #42 敦煌本以《道德經》上卷第三十七章附於下卷第八十一章後,按唐人對老子書篇章有不同看法。或以為八十一章象征陽九之數。道經象天,德經法地。天有四時,故道經三十六章。地有五行,故德經四十五章。為此將三十七章移置德經之後,以應天地之數。參見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