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

  作者:三千有门颂略解  明真觉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續藏經 三千有門頌略解
 明 真覺略解
  

  三千有門頌略解

    明佛隴沙門 真覺 解
    靈峰後學 智旭 較
  大經云。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何有三千之頌耶。然亦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如其不說。何以知不可說。說不可說。二皆悉檀。是故陳忠肅公。乘一時可說之機。說不可說頌。此頌言簡意高。理深旨備。誠法門之關鍵也。行者幸以此為修心之要焉。
  萬曆甲申歲仲秋三日下筆故敘
  原夫三德秘藏。非有非空。雙非空有。而題稱有者。所謂秘藏不可思議也。若曰般若纖塵不立。則非此空。若曰解脫萬法悉備。則非此假。若曰法身不即兩邊。則非此中。何者。空有分張。是可思議。非圓三德。何名秘藏。故於圓有。有即是空。不唯即空。亦乃即中。故於圓空。空即是中。不惟即中。亦乃即假。故於圓中。不惟雙遮。而復雙照。所謂舉一即三。言三即一。若世伊三點。首羅三目。不縱不橫。非並非別。不可思議。是今秘藏也。故題稱有。意實在茲。豈同偏教所云有哉。釋此有二。一開釋。二合釋。開釋又四。一釋頌。二釋門。三釋有。四釋三千。釋頌又二。一孤應釋。二通別釋。孤應者。應。謂應頌。應長行而頌也。如諸經中。先長行。後偈頌。亦如此方先敘後銘之類。孤。謂孤起。有不頌長行而自起者。有無長文而自起者。俱曰孤起。此頌前雖無文。蓋頌止觀圓初門也。宜屬應頌。據今單行。亦孤起攝。應頌孤起。皆為通頌。有門所以。為別頌也。二通別釋者。頌之一字。為通。頌上四字。為別。通者。通經律論故。如示法華頌華嚴頌等。故通。別者。別在此頌。不通餘故。如云華嚴頌非法華頌等。故別。以別待通。無通不別。以通對別。無別不通。通別釋題。一家矩則。永殊他解。具如妙宗破斥云云。二釋門者。門隨教立。教隨理生。理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之異。教有藏通別圓四教之殊。教既有四。門豈一乎。故教教各有四門。門門各有一理。依門入理。理復隨多。理本是一。豈有十六。開會廢竟。其理自平。問。今之門者。何教何門何理攝耶。答。能詮所詮既非偏小。理合圓門。圓門初有。即無作理。故頌云。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又經說門多種。有以教為門者。即文字為門也。如大品四十二字門等。有以觀為門者。即觀行為門也。如釋論明菩薩修三三昧緣諸法實相等。有以智為門者。即智慧為門也。如法華經云其智慧門等。有以理為門者。即理為門也。如大品明無生法無來無去即是佛等。今圓初有。豈外乎是。何者。教故有觀。觀故有智。智故入理。理故圓妙。此頌三十六句。二百五十二言。非教乎。因教知有。知有者非智乎。知有故施功為真為俗為中。非觀乎。三諦理顯圓妙開敷。物物無拘。頭頭不礙。非理乎。或曰。教門通觀。觀門通智。智門通理。理復何通。曰。止觀有此問。彼答云。能依是門。所依何得非門。雖無所通。究竟徧通。是妙門也。故此初有。亦須四門。又復應知。不惟圓有用此四門。一十六門。須教須觀須智入理。但此圓有。故約大釋。三釋有者。有即究竟有。三千法是也。智者大師云。以有門為圓通之相。又云。此相四門皆妙無粗。頌云。不思議假非偏假。假。即有也。非偏。即圓也。豈非有即圓通且妙乎。或曰。有門既妙。三門亦妙。何偏稱有。曰。三門平等。有復何妨。若有為法界。攝一切法。則見思之假為法界。亦攝一切法。生死之有即實相有。亦攝一切法。所謂一法趣一切法。一切法趣一法也。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實相。出法界實相外。更無可論。此即立題為有之意。四釋三千者。有事有理。事者。事造三千。理者。理具三千。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荊谿釋云。言心造者。不出二意。一者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不出三世。今先明理具。次明事造。理具三千者。不二門云。心之色心也。謂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此一念心。具三千法。三千法者。謂念心若起。必屬一界。一界現起。九界冥伏。冥伏為理。現起為事。理事互具。成十法界。十法界者。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也。十界各各現起冥伏。互具成百法界。又百界各具十如是法。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若一界具十。十界則具百。百界則具千如是法矣。此千如是。五陰一千。眾生一千。此二千法。屬正報。國土一千。屬依報。依正共論。故曰三千。止觀云。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則三千具足。法華玄義云。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於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教觀二文皆譚理具。故引以證。若欲備知。須當啟彼。次明事造者。事造三千也。荊谿云。即心名變。變名為造。造謂體用。體用者。全體起用也。體者。三千之性。性即理具。用者。二千之相。相即事造。荊谿又云。並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修觀。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運攝得權實所現。又四句立法云。理則性德緣了。事則修德三因。迷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初句即理具三千也。二三四句即事造三千也。又事造中。初句謂順修事。名字等四即是也。第二句謂逆修事。理即是也。第三句究竟即。圓滿菩提是也。此初句并第三句。但約圓教順修而論。理而推之。前三教人俱名順修。故四教義俱判六即。但分證究竟不同也。若約收簡。收則俱名為順。簡則別修猶逆。豈藏通人而預其順。別教證道。方入順流。問。前云收則俱名為順。人天乘者為逆為順。答。人天在暫免三途苦邊。亦名為順。唯三惡道。無順純逆。故獨判其逆修者也。有人不許三惡六即。請觀修字。善惡雖異。其修豈殊。既稱修者。在因邊不無六義。故妙宗鈔云。三乘人天等下至蛣蜣。皆須六即判其初後。若不爾者。則十界不全。六即不徧。何名立法網法無餘。但順修趣上。逆修趣下。自殊冠履。故逆修者。置之理即。貶而不論。若細推之。理合併有。況情與無情。悉約十界。豈三惡道。獨不然哉。故三千法。一塵三千不少。剎海三千不多。縱亦三千。橫亦三千。三千自在。無法不徧。故題之曰三千有也。復頌之曰不思議有。事理三十。立題罄矣。問台。宗釋題。皆有五章。此釋論題。還例否耶。答。台宗釋經。五章悉例。釋諸論題。未見懸譚。若以義推。亦應具有。且題中門者。如以理為門。即單法為名。若以門為喻。即法譬為名。今能通即所通理。正以單法為名也。題中三千有者。即是理。理即法界。頌云。門門一一為法界。故知法界為體也。此法界體。從三觀入。若匪三觀。入則無由。頌云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故知三觀為宗也。三千之性為能具。三千之相為所具。能具即體。所具即用。頌云。若止觀心不觀具。則於一觀分二家。故知具字為用也。又云。一家觀門異諸說。既異諸說。不同偏小。故知大乘為教相也。辭義若此。故知應有。二合釋者。又為二。一會通總別。二具有十乘。會通總別者。題目是總。正文是別。以總總別。別無所別。以別別總。總無所總。總無所總。故總即是別。別無所別。故別即是總。故於總中領略。則於別中思過半矣。問。若曰總無所總。總即是別。用別何為。答。既曰別無所別。別即是總。不妨有別。愈彰總意。總有能通之門。所通之理。能即是所。所即是能。別亦例爾。能通之門者。問。別中四門齊觀。總中何獨稱有。答。皆不思議故。圓教初門故。門為能通。理為所通。所通之理。藉能通入。能通即四門也。四門寬廣。有門為要。若入有門。有門不可思議故。有即三門。若入三門。三門不可思議故。三即有門。故頌曰。初門即三三即一。既皆不可思議。何甞定三定一。故頌曰。非一非三又非四。所以別中四門。即總中之有。總中之有。即別中之四。別中雖四。意實在有。所謂圓門。所謂不可思議故。故頌曰。是故四門之初門。即是不可思議假。又曰。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故知一三雖異。總別無差。
  所謂所通之理者。問。總曰三千。別曰法界。法界似無。三千是有。總別何會。答。若曰法界似無。便同他說。非今性具。須知三千一一全體皆是法界。法界全體悉是三千。但全性成修。即三千之相。全修在性。即三千之性。三千之相。總中曰有。三千之性。別中曰一。一即是有。有即是一。故頌曰。豈知十界本來一。三千本一亦如是。又曰。非但空。非但中。既俱非但。中空有有。豈同他宗法界。擴然太空哉。問。他宗法界。亦有事事無礙。何同太空。答。彼但果上融通。何關眾生本理者也。故實不類。問。自宗他宗。簡別云何。答。有粗有妙。他宗云。法界之理。惟一清淨。不具通惑別惑事識業識煩惱結業三乘六道變易分段。迷中二法。理皆不具。理既不具。便成別有。別有之法。非二佛性。既非佛性。豈非佛性被迷中二法之所覆也。所覆之法。皆由真如不守自性。隨於染緣。作上迷中二法。法智大師立喻云。如淳善人。一切惡事。非本所能。為惡人逼。令作眾惡。故說善人為惡人所覆。今欲歸中。復用清淨真如。別緣真諦及以俗中。次第翻破一切迷中二法。是故能宗之人。所宗之教。悉成粗也。今家不爾。以知法界具染惡性。體染惡修。故通別惑等一切迷法。當處即是緣了佛性。既皆佛性。豈有佛性更覆佛性。法智大師立喻云。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或同惡人作諸惡事。則彰己能。何覆之有。故即二迷以為緣了。顯發於正。是故此宗。能宗所宗。悉皆稱妙。頌曰。惟一具字顯今宗。此歎所宗之妙也。頌曰。入此宗者甚希有。此歎能宗之妙也。頌曰。彼迷一心具諸法。此斥能宗之粗也。頌曰。墮在通別次第中。此斥所宗之粗也。自宗他宗。粗妙如是。
  所謂能即是所者。問。能即有門。所即三千。云何相即。答。能通之門。即修也。所通之理。即性也。所謂全修在性。全性成修。豈不相即。
  所謂所即是能者。問。若解能即是所。便悟所即是能。何翻覆耶。答。誠如所問。但前以境融觀。恐有境存。今乃以觀融境。仍恐觀在。故互融之。不留朕迹。又融則無二。不廢兩分。表不思議境觀。縱橫逆順。無不圓融。故作是說也。
  二具有十乘者。問。聞夫修有正與方便。今是何修。答。正修。問。正有十乘。頌還有耶。答。十乘理徧。況此頌也。略陳梗槩。一觀不思議境。謂觀五陰悉忘能所。故不思議。頌曰。不思議假非偏假。又曰。即是不可思議假。既曰假非偏假。則一假具足一切諸法。諸法即百界千如也。此法即空即假即中。廣大圓滿。橫豎自在。更不前後。豈非不可思議境。也。二真正發菩提心。既知前境。當發大心。發大心者。悲自悲他。上求下化也。上求。謂求佛果。下化。謂化眾生。悲自向不知此。方今始悟。悲他一向在迷。全不省覺。頌云。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此頌悲自也。又云。彼迷一心具諸法。墮在通別次第中。此頌悲他也。既悲自及他。豈不為他說此。故知此頌。不少菩提心矣。三善巧安心止觀。止。即三止。觀。即三觀。即止為觀。即觀為止。隨自隨他。或暗或散。稱機修治。故曰善巧。頌曰。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此頌三觀安心也。又云。色心絕處中體現。此頌三止安心也。四破法徧。法。即見思塵沙無明也。以三觀破三惑。非前非後。亦不一時。故曰破徧。頌曰。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空即是心者。破見思惑也。假是色者。破塵沙惑也。非色非心者。破無明惑也。此三頓破。故曰破徧。若稍有法存。則不名徧也。五識通塞。若根若塵。若一念心與道間隔。即塞也。若加觀照。即通也。知間隔。知觀照。即識也。頌曰。聞思修證無不妙。心能觀此體具故。此頌通也。又曰。若止觀心不觀具。則於一觀分二家。此頌塞也。若通須護。有塞須破。於通起塞。能破如所破。其斯之謂與。六道品調適。道品。即三十七道品。調適。即隨宜對治也。人若於此法門一一分曉。一一修治。雖止雖觀。彌暗彌散。或動或靜。隨境隨流。蓋未調適破惑故也。今乃隨其根性。一一調之。何者。或宜初門入法界。即修初門以至破惑。或宜三門入法界。即修三門以至破惑。若入初門。即入三門。若入三門。即入初門。故頌曰。初門即三三即一。是謂調適。七對治助開。以上道品對其根性。助修開發也。圓理開發。則不住初門。亦不住二三四門。門門俱遣。法界圓通。故頌曰。非一非三又非四。八知次位。次位。謂五十五位也。須判六即。何者。或有高推聖境。自鄙無分。或有以下劣人。濫齊極果。故以即而常六。簡下劣人。六而常即。收高推者。緩急得宜。入薩婆若。頌曰。凡夫心具即佛具。是為位次。九能安忍。安忍。謂有內外三術安忍於心。內三術。法也。外三術。人也。人法希有。安忍於心。故頌曰。惟一具字顯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十離法愛。前之九乘。或直達初住。或超至等妙。皆無著想。若生法愛。即墮信中。豈能前進到薩雲地。故頌曰取著不圓則不具也。須知初是上根所修。從二至六。中根用觀。自七至十。下根作功。雖裂三根。同觀一不思議境。即不思議境。具下九乘。九乘不離一境。一境不廢九乘。若不爾者。即非圓門修相。又非大白牛車。故凡修履。十乘具足。不可見此上中下說。便不修九。妄修上根。問。今釋頌題。用十乘為。答。若非十乘。即同破驢車。運載眾生入於惡道。故此十乘。經經皆有。論論不無。但昧者不知。修墮偏倒。能知具足。始為上乘。釋題竟。
  宋忠肅公陳瓘述
  陳瓘。字瑩中。官諫議。諡忠肅。述者。不敢當作。公之謙辭。公受法於中立法師。為法智大師五世孫。觀其所上師書。見其諄諄於教觀矣。
  △正文四。初能通門。二所通理。三觀即境。四境即觀。初中二。初明初門不可思議。二明四門圓融無礙。初又二。初明三觀圓融。二結不可思議。初又三。初明假觀。二明空觀。三明中觀。今初。
  不思議假非偏假  此假本具一切法
  不思議假者。圓教初門也。假即是有。有何所有。有三千法也。此三千法。即空即中。故曰非偏。既即空中。非三非一。故不思議。不思議假者。標也。非偏假者。釋也。下句出非偏所以。藏教以生滅觀。觀一切法。一一隔歷。故謂偏。圓教以無作觀。觀一切法。一一圓融。故謂非。一切法者。空中法也。此法天然。非今始有。故曰本具。下二觀例此應云真空不空非但空。此空本具一切法。中觀亦爾。文略意周矣。所謂具法者。假具空中法。空具中假法。中具兩邊法。問。假即空中。何獨稱假。答。有易修故。若入初門。三門齊故。
  △二明空觀。
  真空不空非但空
  但空者。小乘偏空也。小乘因滅苦集。顯偏真理。偏真不即諸法。故空為但。又因滅會真。滅非真諦。故空不真。圓空具足百界千如。故曰不空。具有之空。豈同偏小。故曰非但。非但空者。乃畢竟空。故曰真也。
  △三明中觀。
  圓中圓滿非但中
  但中者。別教中理。如雲外月。迴出二邊。不即空有。故謂之但。既不即邊。中理欠闕也。圓中即空即假。自異偏教。故謂之非。既即兩邊。中道圓滿也。出空中者。頌意恐人妄謂假為初門可也。空中豈亦初乎。故今以不空圓滿釋之。自彰空中有假。假非初門耶。初門是假。次門是空。三門是照。四門是遮。今置三門。且修初者。不思議故(初明三觀圓融竟)。
  △二結不可思議。
  是故四門之初門  即是不可思議假
  四門者。謂有門。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也。初門者。有門也。此有雖有。是不可思議。何者。有非偏有。有即中空。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是故結初。云不思議(初明初門不可思議竟)。
  △二明四門圓融無礙。
  初門即三三即一  非一非三又非四
  初門。謂有門。三門。謂空等。言有門即空等二門。空等三門即有一門也。問。即義云何。答。今以觀配。令義可見。且觀一念心有。即有門。即假觀。觀一念心空。即空門。即空觀。觀一念心亦有一空。即雙亦門。即雙照觀。觀一念心非有非空。即雙非門。即雙遮觀。初門既施三觀。三門豈不施三。施觀既同。門豈有別。故曰初門即三三即一也。或曰。施觀既同。門何四別答。天然之理故。入道不同故。悉檀因緣故。非一非三又非四者。在三望一。一即是三。一則非一也。在一對三。三即是一。三則非三也。三一互非。四門何在。門既不立。觀亦靡施。唯一法界。卓爾獨存。行者於斯盡心宜矣(初能通門竟)。
  △二所通理二。初理具。二結歎。初中二。初喻。二法。今初。
  一二三四指一月  四點似別惟一空
  四指者。如眾翳人不識天月。明眼者以指指之。翳薄者一指便識。稍厚者或二或三。甚者須四方見。四指似別。月則一也。故曰一二三四指一月。點空喻者亦爾。四指四點。以喻四門。一月一空。以喻法界。指點雖異。空月不殊。以喻門門不一。法界理同。故曰四點似別惟一空耳。須知法一喻二。意不徒然。月喻法界之圓明。空喻法界之常徧。圓明常徧三世十方。豎徹橫窮。豈可思議。指喻文出大經。義不同彼。彼以金錍刮目之後。示之以指。詢諸翳人。為見不耶。以至二指三指。指喻諦理。此指指月。指喻圓門。又楞嚴指月。指喻言教。所謂言同意別。理實天殊。
  △二法。
  門門一一為法界  攝一切法皆無餘
  門門。即四門。門門不為別事。一一皆為法界而設也。如喻中一指二指三四指。不為其諸。皆為月指。法界。亦云法性。亦云中道。亦云實相。一法異名耳。所謂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攝一切法皆無餘者。一切法。即三千法。攝者。不獨有門攝一切法。三門皆攝一切法。皆者。三門也。無餘者。不約三千。攝則不盡。今約一念具收諸法。故曰無餘。問。四門攝相云何。答。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則有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餘也。一念心滅。三千性相一時滅。則空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餘也。一念心亦起亦滅。三千性相一時亦起亦滅。則雙亦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餘也。一念心非起非滅。三千性相一時非起非滅。則雙非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餘也。若識一念攝法如此。則根根塵塵攝法亦如此。蓋此一念。為修行之要。故約此說。若廣說者。無法不攝也。問。具攝何別。答。約理曰具。約事曰攝。具如水具波性。攝如波還即水。問。若爾。水即體也。波即用也。波還即水。即攝用歸體。豈同理具耶。答。荊谿云。並由理具。方有事用。須知事用全體是理。何一用而非法界也。既皆法界。用用皆體。故攝即具。具還是攝。下文云誰知法界具足法。即結歎此文。故知法界攝法。即是法界具法也。若爾。何不言具而言攝耶。曰。表圓詮故。理自爾故(初理具竟)。
  △二結歎。
  不以妙假有門觀  誰知法界具足法
  假即是有。有即是假。假非偏假。故曰妙假。法界。即有門法界也。法者。三千法也。法界為能具。三千為所具。雖離四句。能所且分。故曰法界具足法。又所具三千。各各互具。皆名法界。俱曰三千。此理天然。情無情具。昧者不覺。故曰誰知。因修妙觀。洞達法界具足諸法。故曰不以等(二所通理竟)。
  △三觀即境。觀者。即前所謂能通門之觀也。境者。即前所謂所通理之理也。即者。能所互融之謂。何者。以由三德秘藏。為理為門為觀故也。前之門觀。與理自不相礙。今之所以復即者。恐有未悟。猶存能所。故今即之。泯前門理。門理既泯。獨一法性圓明自若也。然此先以觀即境。文二。初明修證妙。二明修證粗。今初。
  聞思修證無不妙  心能觀此體具故
  聞思修者。能修之慧。即三慧也。證者。所證之位。即地位也。體者。所觀之境。即三諦也。觀者。能觀之觀。即三觀也。全由三德秘藏之理。為諦為觀為慧為位。既皆三德。一一圓融。故聞思修證。無一不妙。聞無不妙者。聞即名字。即初隨喜品觀。師云。隨喜何法。所謂妙法。妙法者。即是心也。妙心體具。如如意珠。此心即空即假即中。普賢云。心聞洞十方。心既能聞。聞即圓聽。故無不妙。既曰隨喜。意必兼師。若無師者。聞從誰得。感應道交。師有宣道。其如不言弟子何知。不知屬理。知屬名字。又此聞慧。理合位位皆有。如解脫月請金剛藏說十地等。又讀誦等四。理合各說。聞慧語寬。隨喜文收。思無不妙者。思三千法即空假中。若中下之流。聞而不思。上根之者。必加思究。能思所思即心具故。思惟路絕。心雖無緣。三千實相炳然齊現。故無不妙。修無不妙者。以三觀慧觀心具法即空假中。即空故伏見思惑。即假故伏塵沙惑。即中故伏無明惑。五住頓伏。觀行位成。見思若斷。相似位證。分斷無明。分真位得。無明斷盡。究竟成佛。觀雖屬修。修全在性。全性起修。修還照性。修性不二。故無不妙。證無不妙者。如大品云四十二字門。阿字即具四十一字功德。字字之中。具具皆爾。故今圓位。亦復如之。所謂一證一切證。一切證一證。位若非性。何能位位相收自在若此。以其相收自在。故無不妙。或曰。大品止云四十二字以況四十二位。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豈二凡亦圓具耶。曰。若十信不具。何六根淨見大千界。若五品不具。何初隨喜便稱妙法。故知位位皆具。方曰圓乘。若前後有異。便同別教。心能下。答也。或有問曰。何故聞思修證皆稱為妙。即以此句答之。
  △二明修證粗三。初出非。二揀濫。三斥迷。今初。
  若止觀心不觀具  則於一觀分二家
  他宗但觀心性清淨。不觀心具諸法。心不具法。則心外有法明矣。心外有法。法不具心明矣。法不具心。心不具法。故於一心分心分法。豈非一觀而分二家。
  △二揀濫。
  一家觀門異諸說  諸說雖異觀自一
  大經云。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一家所譚。一曰性體。即正因佛性也。二曰性量。即了因佛性也。三曰性具。即緣因佛性也。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秪一法相。有茲三義。所謂會之彌分。派之常合。雖一一徧。亦無所在。不同他宗秪談真如隨緣作差別法。差別謂九法界也。不隨緣時則無差別。無差別謂真如一性也。今家則不然。三千之體。隨緣起三千之用。不隨緣時。三千宛然。故差別法。與體不二。是故一家觀門異諸說也。諸說雖異。法常法爾。法豈被談而隨乎談異也。故觀自一。
  △三斥迷又二。初斥迷墮。二出所以。今初。
  彼迷一心具諸法  墮在通別次第中
  他宗不知心具法故。墮通墮別。墮通者。惟知體一切法空。空不即假。故墮通也。墮別者。從假入空。從空入假。從空入中。中不即邊。故墮別也。
  △二出所以。
  次第而生次第斷  豈知十界本來一  三千本一亦如是  皆非世數可分別
  他宗謂真如不守自性。隨染淨緣。造十法界。故曰次第生。夫欲成佛。須壞九界。以次第觀翻破三惑。方成佛果。故曰次第斷。今家不然。以三惑全體是性惡法門。故不須斷。又九法界亦全體是性德。故不須壞。彼不知此。烏知十界本來是一。此宗灼然洞照千如。故用即體。三千相是世數。故可分別。三千性非世數。故不可分別。故云爾耳(三觀即境竟)。
  △四境即觀三。初明具體。二明具人。三明具宗。初中三。初境觀。二指示。三功能。今初。
  妙境元無空假中  而亦不離空假中
  境即三諦也。觀即境故。故曰元無。境即觀故。故曰不離。境觀不二。故稱為妙。有人掃蕩一切不立。即此上句也。無此下句。不墮偏倒與。
  △二指示。
  空即是心假是色  非色非心名曰中
  心。指一念心也。一念無相。並畢竟空。故空。色。指三千色也。無法不備。並如來藏。故假。中。指色心不一不異。並是法界。故中。此空假中。語似分張。並皆相即。
  △三功能。
  色心絕處中體現  於一一法體皆具
  色心絕。是雙遮。一一具。是雙照。雙遮故中體獨露。雙照故法相並彰。
  △二明具人。
  凡夫心具即佛具  取著不圓則不具
  一一法具。豈獨聖人。凡夫秪是佛心中十界之一。佛亦秪是凡夫心中十界之一。論其修證。則有分滿。論其心具。則無差別。故凡夫心具。即是佛具。但不可取著。取著兩邊及中。即非圓教。烏得而具。何則。前三教諦。分裂偏小。故不具法。若後圓教。無法不備。偏圓修證。不可同年而語也。
  △三明具宗。
  惟一具字顯今宗  入此宗者甚希有
  上句讚法。下句讚人。古師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故曰惟一具字顯今宗也。當知他宗惟談法性。法性之談。是今性體性量。彼闕性具。是故今宗超勝於彼。入此宗者。名為頓人。圓頓之人。言行直截。法輪轉處。誰嬰其鋒。如師子吼。誰不腦裂。故歎此人甚希有也。
  瓘公。宋人也。作有門頌。垂五百年矣。太史開之馮公諄諄於是。命余為之解。二公用心不殊。且五百年。將非再來者與。是月六日閣筆故敘。

  三千有門頌略解(終)
附瑩中居士與明智法師書

  瓘頓首再拜上啟南湖延慶堂上講主明智大師。人回伏奉書教。獲審道體安隱無惱。下懷良慰。向承寄示觀音玄義并記。且荷開發妙旨以袪愚蔽。深佩提獎之意。感德無已。有門頌。但隨順古意。過蒙采覽。仰見法師收簡自在。來諭云以有題之。恐鈍者不領。誠如所慮。然智者以有門為圓門之相。又謂此相四門皆妙無粗。若有門為法界。攝一切法。況復三門。法相平等。無復優劣。是故若論具足佛法。則見思假。即法界也。若論法性因緣。則第一義。亦因緣也。故此妙門。以有召之。即生死之有。是實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無可論。此即止觀有門之大旨。而前書妙假之意也。有未領者。亦當以妙假之義開曉之耳。智者解大經之語云。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即有門也。有門即是妙假。妙假即是有門。其或未領。則於此有門不能無惑。然而前病後藥。無兩有也。病去惑亡。則有門豁矣。一指二指三指。不待更說。然則有之一門。純妙無粗。具足萬善。豈非三千之性乎。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當有無。有無自爾。茲乃古師詮具之微言也。自非深領其旨。未易解此。夫三千也者。世間之數也。若三千性。則離世間矣。離而復即。即而復離。不一不異。非有非無。三千而一。一而三千。此不可思議數。即是不可思議境。若觀若智。俱不思議。此數即是止觀。故三千性即中理。此境即是此數。故中理即三千性。若但三千。則是一切一切法耳。一切法但有名字。何能具乎。若一切法性。則本具矣。故三千即是一切法。一切法性即是三千性也。此性不當有無。有無自爾。夫不當有無者。泯妙外之一執也。有無自爾者。開離執之一妙也。於有為妙有。於無為真無。真無則空而不空。妙有則有而不有。有無自爾。非有無也。在假則假具。在空別空具。在中則中具。無不在。無不具也。然則妙假之有。豈情有乎。假不待空。泯絕無對。說有說無。皆不待絕。今乃設有待之言。讚歎妙假之說。豈免為巧度之所訶乎。且一念心起。則有三千世間之相。國土一千。則山河大地是也。五陰世間一千。則染淨一切色心是也。眾生世間一千。則六凡四聖假名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一念心滅。三千性相一時滅。念外無一毫法可得。法外無一毫念可得。此乃本住不遷。不遷者。中理圓明之體。此體如理為念。其壽無量。非得命根。亦無連持。本無名字。而不失諸名。名其國曰極樂國。名其身曰阿彌陀。身土交參。融乎一妙。故能使說法之音。不離彼土。而廣長舌相。具足周徧。其具如是。是體具乎。是性具乎。是佛具乎。是眾生具乎。若有能知具彼之樂者。其有不願往生者乎。向實際之中。要在不往而往。於方便之內。何妨去已還來。機熟緣深。定須成辦。此瓘之有得於祖意者也。瓘屏迹丹丘。老病待盡。千里相望。淨願不隔。更祈慈蔭。以師法見攝而終教之。未由會面以究盡此旨。風臨但極瞻嚮之切。瓘頓首再拜上啟。
  鑰舊讀了翁集。見有門頌一篇。莫知其旨。有二沙門來扣門。袖出有門頌真績及與明智講主論此頌二帖。讀之恍然。因問天台教觀之說。始知智者大師所說四門。一曰有門。一曰空門。一曰亦空亦有門。一曰非空非有門。其實一可貫四。四實歸一。公之為有門頌。蓋謂此也。近世士大夫。用力不及前輩。秪如學佛。僅能涉獵楞嚴圓覺淨名等經及傳燈語錄。以資談辨。若唐之梁補闕諸公。本朝楊文公楊無為張無盡及了翁輩。皆留心教觀。深入其趣。讀此頌及書。可以知其所造之實。惟公忠言大節。照映千載。身罹百謫視生死如旦晝。平時學問自得之效。固自應爾。方在丹丘時。逆境尤多。而心地泰然。深入不二法門。公之學佛得力。豈易測哉。二沙門欲刊石以傳之人。謹書諸後。以歸之妙珣了怡二沙門之名云。

慶元二年中秋四明樓鑰題

  士大夫當患難則學佛。得志則有用夏變夷之說。蓋於佛無所得也。了翁有門頌。其於佛有所得歟。攻媿其知之者歟。
  景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台法照為四明學子可登題於月桂峯下

又附馮太史請解有門頌書

  武林一別。聞問杳然。不審比日道體何似。震旦國中天台種子。惟師一人。不可不自愛。倘藥餌之暇。望一思有門頌註惠教為感。即日秋序。涼風動幃。浮生過客閃眼無常。我輩幸受法熏。倘一蹉過。與庸人何異。願師珍重。作我輩津梁。尊恙良已。更祈振錫以慰渴想。風便馳此不多。
  七月一日弟子夢禎和南

又附有門頌略解序

  宋時天台之教盛行。無論僧徒。即號為士大夫者。類能言之。今觀陳瑩中先生所撰有門頌。抑何言約義辦也。今相去僅四五百年。而海內緇流。無能舉天台一字一義者。況士大夫乎。妙峰覺法師奮然為鳴陽孤鳳。幾二十年。講者或竊笑。斥為異物。而法師益精其說。不為動。今則稍習矣。海內賢士大夫。或有起而助法師者矣。惜余非其人也。因請法師出有門頌略解行於世。以聳動今之士大夫。台教中興。在此一舉。余日望之。
  萬曆甲申長至日翰林院編修教觀弟子馮夢禎謹撰

刻三千有門頌解後序

  北齊大師。得龍樹中論之道。一傳于南岳。再傳于智者。而後教觀始著。權實理明。解行俱妙真可謂傳佛心印。冠罩羣宗者矣。唐有荊谿。宋有四明。咸稱中興教主。故使居士宰官。同服甘露。梁肅陳瓘。皆其人也。元明以來。此道不振。或有教無觀。如貧數寶。或有觀無教。以凡濫聖。神廟初年。妙峰老人起而唱之。一齊眾楚。傳不勝咻。開之馮居士乃力請解有門頌以為士君子風。妙師辭達理瑩。遂使緇素翕然向化。于今又六十年。古板不可復覩。予念重闢草萊。實賴妙師開之二大士力。故復較梓以報法恩。并附瑩中上明智書。庶可互相發明。讀者苟知介爾有心。即是不思議有。即是妙假。即是圓教初門。即是法界。具足三千諸法無欠無餘。豈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豈非不思議境。圓具九法。成一大乘。不生退屈。不生上慢者耶。噫。苟不讀此。安知三大五小之妙。苟不精熟三大五小。亦安知此頌此解之妙也哉。
  古吳後學 智旭 拜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