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

  作者:律宗新学名句  宋惟显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續藏經 律宗新學名句
 宋 惟顯編

  

  律宗新學名句卷上(并引)

  毗尼中具列增一之文。而不兼通諸部。夫己宗雖廣諸乘法數。而但局據一家。是使吾宗晚進輩。昧於披撿。致多闕如。予以時習之暇。輙恣討論。統括諸部文句。搜羅一宗名言。總成三卷。用貽新學。雖不能發明大義。庶有補於遺忘云爾。
  旹紹聖改元前安居日 沙門懷顯於法華蘭若集序
  律宗新學名句卷上

一律
  事鈔四分一律宗是大乘。

一人
  羯磨序意唯拯拔一人。

一師
  戒本同一師學如水乳合。

一心
  律云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一念
  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事
  事鈔每於一事之下廢立意多。

一乘
  法華十方佛土唯有一乘。

一多羅樹
  七仞。

一燈
  僧祇看病賞勞下至然一燈。

一字
  涅槃經善解一字名曰律師。

一理
  羯磨序指歸為顯一理。

一子
  涅槃等視眾生同一子想。

一部
  事鈔持犯之門貫通一部。

一化
  多論六物通諸一化並制服用。

一易
  心念說淨捨故受新十日一易。

一髮
  僧祇影過一髮即是非時。

一仞
  小雅云四尺謂之仞。

一鉢
  智論一鉢之食作夫流汗。

一體
  戒疏一體三寶。

一義
  律云如來出世為一義故。

一目
  了論戒者如人一目愛之甚重。

一識
  業疏不妄緣境但唯一識。

一方
  僧網篇一方行化立法須通。

一供養人
  四分六十頭陀。

一瞬
  僧祇二十念為一瞬。

一尋
  小雅云倍仞謂之尋。

一閏
  戒疏此國用曆三年一閏。

一品
  戒疏金銀各三錢唯一品。

一來
  五百問我不滅度半月一來。

一生
  壇經心無聖法徒喪一生。

一磔手
  人一尺佛二尺。

一業
  俱舍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

一弓
  七尺二寸。

一文
  事鈔統明律藏本實一文。

一指
  人一寸佛二寸。

一亂
  戒疏即戒與善混然一亂。

一段
  大集夢[疊*毛]一段後分為五。

一粒
  僧祇一粒之米百工乃成。

一葦
  壇經跨關河如一葦。

一夏
  戒疏八十誦律一夏之功。

一偈
  四句為一偈。

一拘盧舍
  雜寶藏經五里多論二里。

一僧
  壇經一僧結已經六萬之延年。

一世
  受戒云虗受廢功唐勞一世。

一剃
  律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

一彈指
  二十瞬。

一襲
  章服儀一襲三衣何容昏曉。

一里
  三百步。

一轉
  戒疏胎中七日一轉。

一浴
  戒疏半月一浴數受過制。

一佛
  戒疏世唯一佛故永是定。

一戒
  妄語戒云此之一戒人多喜犯。

一尺
  唐令一尺二寸姬周十寸。

一盃
  持世云不除我倒不聽受一盃之水。

一宗
  戒疏獨斯一宗未懷支派。

一戶
  戒疏房戒小房石室兩房一戶。

一返
  戒疏妄語吐言一返追不可得。

一鈞
  三十斤。

一由旬
  智論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一步
  六尺。

一肘
  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

一槃陀量
  二十八肘。

一犯
  事鈔一犯尚入刑科多犯理須長劫。

一衣
  多論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等。

一切
  受戒云一切百遮不應出家。

一統
  事鈔神州一統約受並誦四分之文。

一揣食
  不受益頭陀。

一報
  事鈔犯化教但受業道一報。

一食
  一食頭陀。

一眾
  僧網猫犬舉眾同畜一眾無戒。

一丈
  智論如來身光一丈。

一須臾
  僧祇二十羅預俱舍三十鑞縛。

一兩
  二十四銖。

一麥
  律云爪長一麥破戒之相。

一味
  律云海水盡醎同為一味。

一時
  多論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

一夜
  僧祇護衣一夜通會四分唯對明相。

一絲
  五分經緯共布中穿一絲亦通制斷。

一分
  佛藏如來白毫相中一分供諸出家弟子。

一月
  迦提有衣五月無衣一月。

一本
  事鈔顯行世事百無一本。

一紀
  十二年。

一家
  業疏即今一家依本直誦。

一往
  受戒云不同外道一往頓受。

一劫
  調達出血墯獄一劫耆婆出血生天一劫。

一坐食
  不食小食頭陀。

一錢
  雜心未來捨輪王位易現在不取一錢難。

一形
  釋相受中無作懸擬一形。

一受
  事鈔一受己難不宜再造。

一說
  受須白四捨唯一說。

二持
  一止持二作持。

二犯
  一止犯二作犯。

二非
  一非色一非心。

二請
  一僧次二別請。

二鈔
  一事鈔二義鈔。

二疏
  一戒疏二業疏。

二衣
  一制衣二聽衣。

二諦
  一真諦二俗諦。

二乘
  一聲聞乘二緣覺乘。

二行
  一自行二眾行。

二報
  一總報二別報。

二種師
  一德戒和尚二依止闍梨。

二同界
  一同一住處二同一說戒。

二淨施
  一真實淨二展轉淨。

二無間(經音義)
  一身無間二苦無間。

二寶戒
  一畜寶戒二[賀-力+夕]寶戒。

二世教
  一在世二未來。

二種戒
  一性戒二遮戒。

犯重二義(諸佛威神所不能救)
  一受業定二作業定。

捨戒兩出
  一出婬戒二出受法。

二種智(增二)
  一常見犯二犯已能懺。

二種癡(增二)
  一不見犯二犯而不懺。

二種涅槃
  一有餘依二無餘依。

鈔有二義
  一採摘義二包攝義。

佛有二身(五百問)
  一內身二法身。

二法能護世間(雜含)
  一慚二愧。

二儀(周易)
  一天二地。

二序
  一通序二別序。

二縛(寶積)
  一見縛二利養。

二綺戒
  一身綺二口綺。

二種難
  一梵行難二命難。

二謗
  一無根謗二假根謗。

二死
  一分段二變易。

二種房
  一有主房二無主房。

二部律
  一上座部(窟內)二大眾部(窟外)。

二種破僧
  一破轉法輪僧二破羯磨僧。

沙彌二衣
  一縵安陀會二縵鬱多羅僧。

二種坐(善見)
  一跏趺坐二踞坐。

二殺(四分)
  一自作二教他。

說戒二略
  一略取二略却。

二種戒
  一作戒二無作戒。

二麤戒
  一麤語二歎身。

因散緣(兩出)
  一出戒本二出德衣。

二界
  一作法界二自然界。

布薩長養二義(泥洹)
  一清淨戒住二增長功德。

部有二義(了疏)
  一成就根本義二隨順根本義。

二種護師
  一法護二衣食護。

事鈔二繁
  一繁廣二繁濫。

二受食
  一身受二口受。

二滅
  一已滅擯二應滅擯。

二吉羅
  一惡作二惡說。

二種僧
  一羯磨僧二說戒僧。

二時
  一小食時二大食時。

二理
  一玄部生空理二假宗法空理。

二種凡夫為知事(大集)
  一能淨持戒二畏後世罪。

二種聖人為知事(大集)
  一阿羅漢果二須陀洹果。

稱佛犯蘭二義(伽論)
  一世間一佛更無第二二異於世人無人信受。

著割截衣二利(戒疏)
  一毀全相離自貪二不為王賊之所剝故。

二種屏處
  一見屏謂塵霧黑暗二聞屏乃至常語不聞。

二種懺法
  一大乘懺二小乘懺(二共通事理)。

二種法塵
  一心法謂諸心數法二非心法過未色法。

二種小教
  一當分小教即多宗二過分小教即四分。

二種跪膝(善見)
  一長跪(兩膝足指著地)二互跪(右膝至地)。

二種時(智論)
  一迦羅時(此云實時)二三摩耶時(此云假時)。

二種病(善見)
  一惡業所致二四大違反。

弟子執作二事
  一修理房舍二補浣衣服。

二種境
  一情境二非情境。

二種殺
  一故殺二誤殺。

二種瘡(寶積)
  一求見他過二自覆己罪。

二毒箭(寶積)
  一樂好衣鉢二邪命為利。

二漫心
  一小漫心二大漫心。

式叉二淨
  一六法淨心二二年淨胎。

在家二戒
  一五戒二八戒。

出家二戒
  一十戒二具戒。

二種執(業疏)
  一法執(以假名宗出有部體弘心多論出四分體)二迷執(光願河北江南斯竝宗骨顛倒理味)。

二種法身(資持)
  一理法身即所證理二事法身即五分德。

雙持雙犯二意
  一心用通一切戒二教行唯二十六戒。

二師立作戒體(業疏)
  一初師色心為體二次師色聲為體。

二種無明(戒疏)
  一迷事無明善覺三趣二迷理無明覺法實性。

二種覺義(戒疏)
  一覺察義對煩惱障二覺悟義對所知障。

涅槃二種戒
  一性重戒二息世譏嫌戒。

涅槃二種戒
  一受世教戒(十善)二得正法戒(具足)。

智論解大品分二道
  一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

兩種五人僧法(業疏)
  一自恣五德白二威儀白召白。

二種和
  一初果已去名理和二內凡已還名事和。

捨戒二義
  一為不成波羅夷二為來去無障。

二種施
  一財施二法施。

二種食
  一正命二邪命。

二種蘭若
  一有難蘭若二無難蘭若。

二種聚落
  一可分別二不可分別。

羯磨開二人立秉(事鈔)
  一威儀師二說戒師。

別眾食餘二緣
  一衣時出五分二僧次出多論。

二種木叉(善見)
  一教授木叉二威德木叉。

智論天眼有二(指歸)
  一禪定力得二先世行業果報得。

有宗眼有二根
  一浮塵根(謂眼耳鼻等)二勝義根(謂覺知分別)。

三阿僧祇
  一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二從尸棄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三從然燈至毗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

三惡道(亦曰三塗)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

文章三易(沈休文)
  一易見二易識字三易讀誦。

事在無作除三因緣
  一前事毀破二此人若死三若起邪見。

比丘三衣
  一僧伽梨上衣(九條至二十五條總衣品)二鬱多羅僧中價衣(七條)三安陀會下衣(五條)。

彌勒三會度人
  初會九一六億第二會九十四億第三會九十二億。

三皇
  一伏羲二神農三黃帝。

三王
  一夏禹王二殷湯王三周文王。

三慧
  一聞慧二思慧三修慧。

四分三慧
  一修(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二慧(法智比智等他心智)三見(見四諦得天眼等)。

涅槃三迦葉(法華有四加摩訶)
  一優褸頻羅迦葉二那提迦葉三迦耶迦葉。

三我
  一見我二慢我三名字我。

三界(亦白三有)
  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

三學
  一戒學二定學三慧學。

弟子事師三義(事鈔)
  一自調我慢二報恩供養三護法住持。

僧殘三義(正量部)
  一僧殘二救三勝。

衣鉢受戒三義(多論)
  一威儀故二生前人信敬心三表異相顯內德亦異。

宿欲不被所為三義(資持)
  一欲濟卒緣義無長久二欲是開教開必須制三前緣若在容可再傳。

事鈔結界不得受欲三義
  一結界是眾同之本理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勝羯磨三令知界畔護夏等。

三行
  一眾行二自行三共行。

三均(戒疏)
  一名均二體均三究竟均。

三苦(從三受生三苦)
  一苦苦(有漏五蘊性常逼迫名苦又與苦受相應即苦上加苦)二壞苦(謂樂相壞時苦相而至)三行苦(謂有漏之法四相遷流也)。

坐夏離三過(事鈔)
  一無事遊行妨脩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寔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

三觀
  一性空二相空三唯識。

序有三訓
  一端序二次序三由序。

三解脫門(亦曰三空)
  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作解脫門。

羯磨三解(業疏)
  一至結文(古解)二至說字(雜心)三至竟字(今解)。

大乘三賢
  一十住二十行三十迴向。

三舉法
  一不見罪二不懺罪三說欲不障道。

三光
  一日光二月光三星光。

三根
  一見根二聞根三疑根。

三座(母論過五十臘名耆舊長宿)
  一從無臘至九臘名下座二從十臘至十九臘名中座三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名上座。

三才
  一天才二地才三人才虗霑在三之數 一君(義重)二父(恩重)三師(義恩共重)。

受戒三師
  一得戒和尚二羯磨闍梨三教授闍梨。

三時
  一正法二像法三末法。

三時無作(業疏)
  一因時無作二果時無作三果後無作。

出家三時
  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冬時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春時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夏時。

婬戒三時
  一始入時二入巳時三出時。

四分弟子事師日別三時問訊
  一清旦二日中三日暮。

四句成無除三事
  一事輕小二無緣起三無乞詞。

十誦比丘三事決定知毗尼相
  一本起二結戒三隨戒。

智論三事因緣生檀布施
  一信清淨二財物三福田心有三一憐愍恭敬(如施貧下羅漢支佛)二恭敬(如施佛菩薩)三憐愍(如施貧下及諸畜生)。

三色染
  一青色二黑色三木蘭色。

有宗三色
  一可見有對二不可見有對三不可見無對。

三種作法界
  一大界二戒場三小界。

三種大界
  一人法二同界二法食二同界三法同食別界。

三種小界
  一難事受戒小界二難事自恣小界三難事說戒小界。

三種德
  一斷德二智德三恩德。

三聚戒
  一攝律儀聚二攝善法聚三攝眾生聚。

三聚攝法
  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

三種劫心(伽論)
  一強奪取二軟語取三施已還取。

三種標(事鈔)
  一戒場外相自然界內標二自然界外大界內相標三大界外相標。

三種戒法
  一別解脫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

三種安居法
  一四月十六日為前安居二十七至五月十五為中安居三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

三種思惟(略教誡經)
  一思惟五欲二思惟嗔害三思惟欺誑。

三種和合
  一應來者來二應與欲者與欲三現前得訶者不訶。

三種攝護界
  一攝僧二攝衣三攝食。

三種身
  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

三種盡形
  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形。

三種機
  上機四依頭陀等中機百一供身下機一切聽畜。

三種語言(智論)
  一邪心中語(尸夫具三)二慢心中語(見道學人有二)三名字語(聖人唯一)。

三種依止法
  一請師法(作法)二相依住法(起心)三請教授法(起心)。

三種衣已竟(戒疏)
  一三衣體足竟二三衣加持竟三三衣同體足竟。

三種欲法
  一與欲二受欲三說欲。

三種受心
  一苦受二樂受三不苦不樂。

三種所被事
  一情事受戒懺罪等二非情事結界解界等三二合事離衣造房等。

三種二形(善見)
  一能自受胎復能令他受胎二但能自己受胎三但能他人受胎。

三種金(銀同)
  一已成金二未成金三已成未成金。

三焦
  一從頂至心上焦二從心至腰中焦三從腰至足下焦。

三種淨肉(增三)
  一不見二不聞三不疑。

三種次第乞食法(多論)
  一一日到一家得食則食不足則止二次第到七家得食則食不得亦止三次第從家至家食足則足不限多少。

淨人三種授食法
  一火淨二別藥體三施心授與。

食有三種對治(了疏)
  上食起貪墯地獄下食生嗔墯餓鬼中饍起癡墯畜生。

比丘三種受食法
  一仰手受二或加記識三分體分。

諸戒三種通緣(戒疏)
  一是比丘簡餘三眾雖同犯婬但吉羅故二制廣後以未制廣但違業行故三無重病以不自知無負心故。

屏有三種
  一見屏二聞屏三見聞俱屏。

楞伽三種識
  一真識(真如)二現識(亦名藏識)三分別事識(亦名轉識)。

二師三種行德
  一年十歲已上二須具智慧三能勤教授。

式叉尼三種學法
  一學大尼法二學六法三學行法。

師資三種別行法(事鈔)
  一凡作事當白師量可二受法謂受誦經等法三報恩法三時問訊等。

本宗三種受日
  一七日法二半月法三一月日法。

四分三種僧物(迴僧物戒)
  一是已許僧物二為僧故作未許僧物三已與僧者已許僧已捨與僧。

本律三種行籌(業疏三種格量是也)
  一顯露二覆藏三耳語。

善見三種偷形(受戒)
  一但偷形無師自出家不依大僧臘次不受他禮不入僧法事一切利養不受二偷和合有師出家受十戒已往他方言十夏次第受禮入僧布薩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者總上二種。

業疏三宗
  一實法宗二假名宗三圓教宗。

三性
  一善性二惡性三無記性。

統攝佛法(諸雜要行篇)
  一勝鬘經一卷攝一切佛法根本盡二戒本一卷攝一切止持行盡三羯磨一卷攝一切作持法盡。

三障(亦曰三道)
  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

三乘(或名三聖)
  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

受戒三心
  上品心令得究竟大菩薩中品心以得開導小菩薩下品心不害物命二乘人。

安居三心
  一為自行二為利他三料理三寶。

三秦
  一章邯封雍王二司馬忻封塞王三董翳封翟王。

三世
  一過去二現在三未來。

三誓受戒
  一斷惡二修善三度生。

衣有三賤
  一刀賤(割壞故)二色賤(不正染故)三體賤(糞掃物故)。

孟子三遷
  初近屠居二近商賈三近讀書。

三善道
  一天道二人道三脩羅。

三藏
  一律藏二經藏三論藏。

三族(莊子)
  一父族二母族三妻族。

三轉四諦
  一示相轉二勸修轉三引證轉。

俱舍人命終時三大次解(地大堅重不能解也)
  火大解時令心躁悶翻睛吐沫水大解時形體洪腫筋脉爛壞風大解時瞥爾命終不知不覺。

教被三誅
  初赫連勃勃號夏國時二魏大武時三周武帝時。

年三長月(智論)
  一正月二五月三九月。

三長
  一長衣二長鉢三長藥。

後漢三張
  一張陵二張魯三張衡。

三塗
  一刀塗二血塗三火塗。

三通鳴犍搥(亦曰三下)
  一虗揩十下二漸稀漸大二十七下三最後大打三下。

三田
  一三寶敬田二父母恩田三貧病悲田。

三道
  一見道(初果)二修道(二三兩果)三無學道(四果)。

三德
  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脫。

食有三德(涅槃)
  一輕輭二淨潔三如法。

三毒
  一貪毒二嗔毒三癡毒。

五分三日
  一八日二十四日(說法)三十五日(布薩)。

說恣通三日(四分)
  一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十六日。

食不過三匙(事鈔)
  初匙斷一切惡中匙修一切善後匙度一切生。

弟子被罰三不失法
  一不失請法二相依住法三請教授法。

三不應禮(三千威儀)
  一己在高處上座在下二上座在前己在後三自在座上不應禮下座。

關中三輔
  一左馮翊二右扶風三中京兆。

三方便(戒疏)
  一遠方便如行婬時先起欲心未動身口二次方便動身就彼口陳欲作三近方便至彼人邊身未交前。

捨墯三法
  一僧法二眾多人法三對首法。

三報
  一現報(今身即受)二生報(後生方受)三後報(生報已後通及未來)。

化相三寶
  釋迦世尊佛寶流布諦教法寶五拘隣等僧寶。

住持三寶
  形像塔廟佛寶紙素所傳法寶戒法儀相僧寶。

一體三寶
  照理覺了名為佛寶至理無滯和合僧寶體離名言名為法寶。

理體三寶
  五分法身名為佛寶滅理無為名為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僧寶。

三品禮法(智論)
  一口禮(言相問訊名下禮)二屈膝(即跪立名中禮)三頭至地(即稽首名上禮)。

三品人受持戒法(事鈔)
  上品高徒能受能持中品之徒善不自發下品小人能受能破。

三品狂人
  上品不憶不來中品或憶或來不來下品常憶常來。

三品蘭罪
  上品界內僧懺中品界外四人懺下品一人前悔。

三品鉢量
  上鉢三斗中鉢上下間小鉢斗半。

三品由旬(了論)
  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比丘三名
  因中三名怖魔乞士破煩惱○果上三號殺賊應供無生。

律教三名
  一毗尼此云滅義翻為律二尸羅此云戒三波羅提木叉此云別別解脫。

三明
  一天眼二宿命三漏盡。

三無為
  一虗空二擇滅三非擇。

三罵
  一面罵目對而說二喻罵比類而毀三比罵我非汝是。

七日藥三判
  一正七日捨與餘比丘食二過七日捨與守園人三減七日捨聽自用。

一心三用
  一能憶二能持三能防。

三律戒體(涅槃疏)
  一多宗計色二僧祇計心三成宗非色悲。

西土論議三量
  一現量(現義顯然)二比量(舉事相並)三正教量(三藏明文)竪標三量 一界標即唱者之所據二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界體即作法之依地。

三輪
  一身輪二口輪三憶念輪。

三輪施物
  一能施人二所施者三中間物。

安師制僧尼三例
  一行香定座上經上講法二常日六時行道餘食唱時法二布薩差使悔適等法。

四阿含經
  一增一阿含(人天因果)二中阿含(明深義)三雜阿含(辨禪定)四長阿含(破邪見)。

四位戒
  一五戒二八戒三十戒四具戒。

減年四位筭法
  一胎數二閏月三頻大四布薩。

四分四位僧
  一四人僧二五人僧三十人僧四二十人僧。

四不壞信
  一者佛二者法三者僧四者戒。

西天四韋陀典法
  一億力韋陀說事火懺悔法二耶爰韋陀說布施祠祀法三阿他韋陀說一切闘戰之法四三魔韋陀說知異國闘戰法。

受隨二作四異
  一受總斷隨別斷二受是本隨是條三受是懸防隨是對治四受一品定隨不定。

受隨二無作四異
  一受總發故頓隨別發故漸二受擬一形故長隨中事止故短三受通三性故寬隨局善性故狹四受為根本隨為枝條。

四依制外四種開教
  一衣開檀越衣割壞衣二食開僧別等請三坐開別房小室等四藥開酥油蜜等。

法四依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依義不依語四依智不依識。

人四依
  內凡為初依初果為二依二三兩果為三依四果為四依。

行四依
  一糞掃衣二長乞食三樹下坐四腐爛藥。

四王生八子
  一淨飯王生(一悉達二難陀)二白飯王生(一調達二阿難)三斛飯王生(一摩訶男二阿那律)四甘露飯王生(一跋提二提沙并女甘露味)。

四恩
  一國王二父母三師僧四檀越。

四河
  一恒伽 二辛頭 三婆叉 四私陀波。

四海(爾雅)
  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

四戒得重犯(戒疏)
  一浣衣二擔羊毛三擗羊毛四雨衣。

四諫戒
  一破僧違諫二助破違諫三汙家[按-女+(眉-目+貝)]謗四惡性不受語。

毗尼四義(多論)
  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住一切眾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

受捨法異四義(多論)
  一受戒如上高山多緣多力捨戒退道如高墜下故不須多二不生前惱若制緣多便言佛多緣惱受須多人捨何須也三受如入海採寶捨如失財王賊水火須臾蕩盡四受容預心捨對境情逼喜帶戒行非一語開成捨尚不依行況多緣也。

四境來差(戒疏)
  一人二非人三畜生四[杭-〦+一]木。

摩觸四境
  一覺二睡三新死四少壞。

四礙
  一染礙二隔礙三情礙四界礙。

弟子去住四句(僧祇)
  一不問而去(無法無食)二問而去(有食無法)三苦住(有法無食盡壽不應去)四樂住(有食有法雖遺不應去)。

足別四句(業疏)
  一是別非足應來不來不與欲人二是足非別善比丘身參眾侶三亦足亦別得訶人訶四非別睡定瘂聾等。

人處分別聚落四句(資持)
  一人處俱可分(隨分齊集)二人處俱不可三人可處不可四處可人不可(自二至四六十三步集)。

說戒不成四句
  一聞而不見二見而不聞三俱見聞四俱離。

制業罪四句分之(三千威經)
  一或有犯佛法罪非世界罪如制戒後畜財離衣等二是世界罪非佛法罪謂未制前行殺盜等三俱是者制廣教後犯婬欺等四俱非者未制廣前殺草木等。

破戒和尚四句
  一問汝知和尚破戒否答不知得戒二復問汝知不合從此人受不答不知得戒三又問汝知從此人受不得不答不知得戒四問如上三問並答知不得戒。

四弘誓願
  一煩惱無數誓願斷二法門無量誓願學三眾生無邊誓願度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無色四空定
  一空處定(捨色緣空)二識處定(捨空緣識)三無所有處定(捨識處故心無所有)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捨二邊想故)。

四果
  一須陀洹(此云入流)二斯陀含(此云一來)三阿那含(此云不來)四阿羅漢(此云無生)。

食離四過(了論)
  一離食醉過二離喜樂過三離好過四離莊嚴身過。

如來證犯四過(多論)
  一不順諸佛常法二違自言治法三令眾生怖不安之相四逆說人過非大人體。

凡夫感戒具有四過(多論)
  一忻下下有羸二容退道法三容變二形四邪見斷善。

四家戒本
  一依梵本(文旨互乖力言未融)二寫隸文(得在宗歸失於辨相)三以義求(能有深會未靜論端)四以緣據(似是具周止存別見)。

四家立戒體(業疏)
  一光師依理為體二願師以五緣為體三河北師反以色為假宗體四江南師用非色為實宗體。

四家攝教分齊(戒疏)
  一三輪攝法二化行二教三制聽兩教四化制二教。

四家羯磨
  一單翻出(即古本曹魏所翻者)二依律本(即今一家依本直誦)三準義用(即光師所述首云三藏者)四引緣據(即願師後述廣子注者)。

四羯磨法
  一訶責二擯出三依止四遮不至白衣家。

內凡四堅固(多論)
  一戒不羸二不捨戒三不變根四不斷善根。

沙門四患(本律)
  一不捨飲酒二不捨婬欲三不捨手持金銀四不捨邪命自活。

日月四患(本律)
  一煙二雲三塵四霧并阿脩羅。

僧祇佛四牙
  一牙在帝釋宮一牙在健陀國一牙在羯陵迦國一牙在海龍王宮。

世尊四牙在世(茶毗經)
  一牙在忉利天(帝釋所收)一牙為羅剎盜(獻南山者)一牙亦羅剎盜一牙不說所止。

本律四廣說(十誦謂之四墨印)
  一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佛聞二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僧中上座前聞三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知法眾多比丘所聞四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知法比丘所聞 受持不忘此是法此是毗尼是佛所教若聞彼說不應嫌疑亦不應訶應審定文句已尋究法律若相違者應語彼言汝所說者非佛所說或是長老不審佛語不須後誦亦莫教餘人今應棄舍若與法律相應者應語彼言是佛所說應善誦習教諸比丘等。

四事供養(本律增四)
  一飲食二醫藥三衣服四是所須者。

自恣得作四事
  一解界二還結界三受迦絺那衣四受敷具。

倒說四事
  一破戒言不破二破見言不破三破威儀言不破四破王命言不破。

佛臨滅度阿難請問四事
  一問佛滅後依何而住二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三問佛滅後以誰為師四問惡口車匿如何治之。

四時食(毗羅三昧經藏錄云此疑偽經不入藏收)
  一早起諸天食二已時三世諸佛食三日西畜生食四日暮餓鬼食。

四時祭名(爾雅)
  一春祭曰祠(祠之言食)二夏祭曰礿(新菜可汋)三秋祭曰甞(嘗新穀)四冬祭曰[蒸-丞+豕](進品物也)。

四時之祥(爾雅)
  春為青陽(氣清而溫陽)夏為朱明(氣赤而光明)秋為白藏(氣白而收藏)冬為玄英(氣黑而清英)。

釋門四時(僧祗)
  一二月八日成道時二二月十五日涅槃時三四月八日降生時四八月八日轉法輪時。

在家四時(爾雅)
  一春為蒼天(萬物蒼蒼然)二夏無昊天(言氣的旰)三秋為旻天(旻猶愍也愍萬物彫落)四冬為上天(言時無事在上臨下而已)。

懿摩王四子
  一面光二象食三路指四莊嚴。

四那(僧網)
  一方邪通使四方為求衣食二仰邪上觀星象盈虗之相三下邪耕田種植種種下業四四維口食習小小呪術以邀利活命。

盜分四主
  一三寶二人三非人四畜生。

非人通四趣
  一天二修羅三餓鬼四地獄。

四種安居法
  一對首二心念三忘成四及界。

四種食
  一叚食二觸食三思食四識食。

食四種淨
  一不周淨二檀越淨三處分淨四作法淨。

四種隨舉
  一供給所須二共同羯磨三止宿四言語。

四種互用
  一三寶互二當分互三像共寶互四一一物互。

四種師
  一與法不與食應住二與食不與法不應住三法食俱與應住四法食俱不與不應住。

四種不成惡觸(事鈔)
  一為受而捉二遇緣失受三持戒悞捉四破戒故觸。

四種汙家(四分)
  一依家汙家(從一家得與一家等)二依利養汙家(如法得利與他)三依親友汙家(依王大臣與他)四依僧伽藍汙家(取僧物與他)。

四種分齊(持犯篇)
  一賊分齊諂媚邪命二罪分齊恐墯三途三福分齊欲生天受由樂四道分齊縛著解。

四種糞掃衣(十誦)
  一塚間褁死人衣二褁死人已持來施比丘衣三無主衣四土衣謂巷陌塚間棄物。

四種歲名(爾雅)
  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時一終)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載(取物終更始)。

四種人數犯罪(十誦)
  一無羞二輕戒三無怖畏四愚癡。

四種邪婬(俱舍論)
  一他妻二自妻非道(大道口道)三非處(非房室中)四非時(懷胎乳子受八戒時)。

四種捨戒(雜心)
  一作法捨二命終捨三二形生捨四斷善根捨。

四種盜心(五分)
  一諂心二曲心三瞋心四恐怖心。

四種不禮(四分)
  一不應禮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不應禮後受戒三不應禮十三難三舉二滅四不應禮一切說非法語者。

四種麤惡意犯罪
  一濁重貪嗔癡心二不信業報三不惜所受戒四輕慢佛語。

四種佛物(法物準同)
  一佛受用物二施屬佛物三供養佛物四獻佛物。

四種僧物
  一常住常住二十方常住三現前現前四十方現前。

比丘四種受用施物(善見)
  一盜用謂破戒受施二負債用不念施物三親友用謂七學人四主用阿羅漢。

戒有四種(標宗)
  一戒法二戒體三戒行四戒相。

受戒四種別答
  一差教授師二召沙彌入眾三對眾問難四受具足戒。

隨戒四種(業疏)
  一專精不犯二犯已能悔三無心護持四能犯無悔。

鼻柰耶四種衣
  一大衣為五日衣二七條為四日衣三五條為二日衣四長衣為一日衣。

如來四種塔
  一出家二成道三轉輪四入涅槃。

秉結具四種法
  一能秉法二所秉事三能秉人四所集界。

剃髮四種次第(多論)
  一上座二髮長三先洗頭四有緣欲行。

僧祇造房(四種人未成指授)
  一越年二異界三作私房者多四妨難二處。

南洲四種別緣
  一見佛二聞法三出家四得道。

夢有四種(善見)
  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故夢三天人與夢四想心故夢。

四洲
  一東弗婆提(此云勝身)二南閻浮提(此云勝金)三西瞿陀尼(此云牛貨)四北鬱單曰(此云高上)。

道俗四眾
  一僧二尼三士四女。

四聚攝法
  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四無為聚。

四住惑
  一三界見惑二欲界思惑三色界思惑四無色界思惑。

善戒經四重戒
  一貪利自讚二慳悋不施三瞋恨不息四受學非法。

僧祇四重制戒次第(戒疏引)
  初戒佛成道後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後一人半影為耶舍犯故制初戒則當此間十月二十七日也第二戒六年冬分第二半月十日食後二人半影則當此間九月十日也第三戒同是六年冬分第三半月九日食前一人半影制則當此間九月二十四日也第四戒同年冬分第四半月十三日食後三人半影制則當此間十月十三日也。

結有戒場(四處集僧法)
  一在戒場二在空地三在大界四在界外。

人身四處得死(了論)
  一者腦二者咽三者心四者腰。

四正勤
  一未生惡不生二已生惡令斷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

四正受(即四禪支)
  初禪五支(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二禪四支(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心)三禪五支(一捨二念三惠四樂五一心)四禪四支(一不苦不樂二捨三念四一心)。

四生
  一胎生二卵生三濕生四化生。

西土四姓
  一剎帝利(王種)二婆羅門(淨行)三毗舍(商賈)四首陀(農人)。

此土四姓(漢書)
  一仕(學已居仕)二農(闢土植穀)三工(作巧成器)四商(通財貨鬻)。

建壇四聖
  一豆田邪菩薩二樓至菩薩三馬蘭邪菩薩四澄照祖師菩薩。

四攝法
  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

四諍
  一言諍二覓諍三犯諍四事諍。

四心
  一識謂了別所緣境二想謂取領之相三受謂領納所緣四行謂造作之心能取果。

一境四心相
  一人見為水二天見為瑠璃三鬼見為膿河四魚見為窟宅。

兒想四心(四分)
  一匠成訓誨二慈念三矜愛四攝以衣食。

父想四心(四分)
  一親愛二敬順三畏難四尊重。

多論四心通得戒
  一善心二不善心三無記心四無心。

四山臨逼(涅槃)
  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

色界四禪定(亦曰四弘)
  一慈無量心(能與他樂)二悲無量心(能拔他苦)三喜無量心(慶他得樂)四捨無量心(無憎愛他)。

四相
  一生二住三異四滅。

食時四相(多論)
  一打犍搥二吹貝三打鼓四唱。

室有四相(同宿戒)
  一四周上有覆二前敞無壁三雖覆而不徧四雖徧而有開處。

四相遷摩(各二十劫名一大劫)
  一者成二者住三者壞四者空。

盜戒聚落四相
  一四周墻二柵籬三籬墻不周四四周有屋。

自然界四處六相
  一聚落(一可分別二不可分別六十三步)二蘭若(一有難三十八步四尺八寸二無難五里)三道行(二里)四水界(一十三步)。

四藏
  一律藏二經藏三論藏四雜藏。

四諦(審實而有故名諦也)
  一苦諦(逼惱為義)二集諦(招聚為義)三滅諦(滅無為義)四道諦(能通為義)。

四大
  一地二水三火四風。

四天王
  一東方提頭賴吒天王(此翻持國)二南方毗婁勒叉天王(增長)三西方毗婁愽叉天王(雜語)四北方毗沙門天王(多聞)。

如來四答
  一依四念處住二安如是我聞等三令以戒為師四梵壇法治之。

涅槃四德
  一常二樂三我四淨。

四瀆(爾雅)
  一者江二者河三者准四者濟。

尼四獨戒
  一獨渡水二獨入村三獨宿四獨後行。

四如意足
  一欲二精進三心四思惟。

四人應起塔(增一)
  一四輪王二阿羅漢三辟支佛四如來。

四分經通四人說(智論加化人)
  一者佛二者弟子三者仙人四者諸天。

四念處法
  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四輩
  一人二天三龍四鬼。

調達四伴
  一三聞達二騫茶達婆三拘婆離四迦留羅鞮舍。

根本四譬
  一婬譬斷頭二盜譬斷羅樹心三殺譬針缺四妄譬石裂。

佛為純陀說四比丘(涅槃)
  一者畢竟到道(無學)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外內兩凡)四者汙道(薄地)。

四分(戒疏云四度傳文盡所詮相故云四分)
  初分二十卷(從序至第二十比丘戒本) 第二分十五卷(二十一至二十八尼戒本并二犍度)受戒犍度一(二十一至三十三)說戒犍度二(三十四三十五) 第三分十四卷(總十六犍度)安居犍度三(三十六)自恣犍度四(三十七)皮革犍度五(三十八)衣犍度六(三十九四十)藥犍度七(四十一四十二前半)迦絺那衣犍度八(四十二後半)拘睒彌犍度九(四十三前半)瞻波犍度十(四十三後半)訶責犍度十一(四十四)人犍度十二(四十五前半)覆藏犍度十三(四十五後半)遮犍度十四(四十六前半)破僧犍度十五(四十六後半)滅諍犍度十六(四十七)尼犍度十七(四十八)法犍度十八(四十九) 第四分十一卷(前二揵度後結集等四段)房舍犍度十九(五十)雜犍度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百結集(五十四前半)七百結集(五十四後半)調部毗尼(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毗尼增一(五十八五十九六十)。

乞食分四分(寶雲經)
  一與同梵行人二與乞人三與鬼神四自食一分。

阿難滅度分身四分(付法藏)
  一與阿闍世王二與毗舍離王三與娑竭龍王四與帝釋天王。

如來四辯
  一義無礙辯二法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

毗尼有四法(善見)
  一本二隨本三法師語四意用。

不知四法盡形依止(僧祗)
  一不善知法二不善知毗尼三不能自立四不能立他。

具四法方得請依止(事鈔)
  一作請彼攝我我當依彼慈念矜濟二取道法資神乞令教授行成智立三自申己意我能依止愛敬如父四能遵奉供養慚愧二法在心。

常坐不臥頭陀四法(決定王經)
  一於眾生中不在嗔心二不使睡眠覆心三引導眾生得阿練若功德四晝夜不離念佛。

四魔
  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天魔四死魔。

四滿句(四分)
  一得滿不得呵四羯磨人二不得滿應訶欲受戒人三不得滿不應訶二十八人四得滿應訶善比丘。

四無畏(業疏記三上引)
  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比丘有四馬(雜含)
  一見鞭影即便驚悚隨御者意二觸毛然後始驚三觸肉然後乃驚四徹骨然後方覺。

多論制戒四益
  一先作無罪得除憂悔二滅將來非法不起三決疑網四有十利謂攝取於僧等。

四藥
  一時藥二非時藥三七日藥四盡形藥。

四遊增獄
  一煻煨二屍糞三鋒刃四烈河。

四律
  一四分律二五分律三十誦律四僧祇律。

四輪(成論)
  一依善處二依善人三發正願四植善根。

四輪王
  一金輪王統四世界二銀輪王除北洲三銅輪王除西北四鐵輪王除東西北。

四流(大集經)
  一者欲流二者有流三者無流四者見流。

  律宗新學名句卷上 四明傅家重開印行
  律宗新學名句卷中
佛親集結戒五意(多論)
  一現佛不自專輙故二眾量結戒犯者心伏故三凡事眾和令法久住故四為肅將來倣佛成規眾量不重故五諸佛法爾於法有儀故。

十誦聖人無五畏
  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大眾畏。

五陰(能覆出世真明之慧亦名五眾)
  一色(有形質礙之法)二受(領納所緣)三想(能取所領之緣)四行(造作之心能趣於果)五識(了別所緣之境)。

律中五陰五相
  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過未現色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比丘尼五衣
  一覆肩二椅支三安陀會四鬱多羅僧五僧伽梨。

願師受戒五緣(資持引)
  一是大比丘二有所對境三有心四心境相當五律成究竟。

大乘事懺五緣(業疏)
  一請十方佛二誦經呪三說已罪四立誓願五如教明證。

小乘事懺五緣(業疏)
  一能懺二所對三懺心四相應五究竟。

受日五緣
  一三寶境界緣二道俗病患生善滅惡緣三父母大臣緣四求為衣鉢緣五和僧護法緣。

受戒五緣(業疏)
  一能受有五(一是人道二諸根具足三身器清淨四出家相具五得少分法)二所對有七(一界二僧三數滿四盡集五白四法六資緣具七佛法時中)三發心乞戒四心境相當五事成究竟。

五緣留大衣
  一恐怖若疑怖二雨若疑當雨三經營大衣四浣染五藏舉。

捨戒五緣(戒疏)
  一體是比丘二所對人境三有捨心四心境相當五一說便成。

五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五蓋(能覆蓋清淨善心為名)
  一貪欲(引取無厭)二嗔恚(忿怒強恨)三睡眠(意識惛熟名睡五情暗真曰眠)四掉悔(邪心動念曰掉退思憂悴曰悔)五疑(癡心乖理猶預不決)。

五岳(戒疏記引)
  一東岳泰山兖州二南岳衡山衡州三西岳華山華州四北岳恒山恒州五中岳嵩山洛州。

五毀辱法(增一)
  一頭髮長二爪長三衣裳垢圿四不知時宜五多有所論。

又生五過
  一人不信言二不受其教三人不喜見四妄言五闘亂彼此。

毗尼五義(了論)
  一能生種勝利謂引生世出世善二能教身口二業清淨及正直三能滅罪障四能引勝義在家者引令出家及到天住梵住聖住無餘涅槃五勝人所行事謂佛乃至凡夫皆行其中。

戒有五義(善生)
  一名制能斷諸惡法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惡故三名清涼遮煩惱熱故四名為上至無上道故五名為學調諸根智故。

分通五義(業疏)
  一沓婆厭無學知非牢固也二施生成佛道知餘非向也三相召為佛子知無異乘也四捨財用非重知心虗通也五塵境非根曉知識了義也。

沓婆營福五義(戒疏)
  一為報恩故二為長養法故三滅少修自高者四折伏弟子憍心五起來世福業故。

儒家五經
  一春秋二易三書四禮五詩。

五行
  一金二木三水四火五土。

五逆罪
  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法輪僧五出佛身血。

羯磨五句法
  一大德僧聽(綱骨)二緣本雙牒(緣兆)三誰諸長老忍(綱骨)四單牒根本(緣兆)五者默然誰不忍者說(綱骨)。

單白五句法
  一大德僧聽(綱骨)二緣本雙牒(緣兆)三若僧時到(綱骨)四單牒根本(緣兆)五白如是(綱骨)。

持律得五功德(四分)
  一戒品牢固二善勝諸怨三於眾中決斷無畏四有疑悔者能開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多食五苦(增一)
  一大便數二小便數三多睡數四身重不堪修業五多患食不消化。

五拘隣(受戒犍度)
  一阿若憍陳如(亦云拘隣)二阿濕卑(亦云阿陛)三摩訶摩南(亦云摩訶拘利)四婆提(亦曰跋提)五婆敷(亦名十力迦葉)。

僧祇五果種(壞生戒)
  一裏核種(桃杏棗柿)二膚果種(梨奈林檎)三殼果種(胡桃榴栗)四[禾*會]果種(松栢子)五角果種(山澤諸荳)。

破戒五過(四分)
  一自害二為智者所訶三惡名流布四臨終生悔恨五死墯惡道。

安居離五過(事抄)
  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業三多蚊蟻難四無可依人五無施飲食湯藥。

喜往白衣家五過(四分)
  一不囑比丘入村二在欲意男女中坐三獨坐四在屏覆處五與女人說法過限。

歌聲說法五過(四分)
  一自生貪著二令他生愛三令他習學四俗人生慢五以亂定意。

不嚼楊枝五過(四分)
  一口氣臭二不善別味三熱陰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漏失戒五過
  一惡夢二諸天不護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於夢中失精。

受施五觀(事鈔)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多減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業疏五家僧體
  一五陰實法為體二四人假用為體三一多四人為體四但取四人為體五六和德用為體。

古五刑(尚書)
  一墨二劓三剕四宮五大辟。

古五刑(戒疏引)
  一墨(墨額)二劓(截鼻)三宮(去勢)四割(截耳)五刖(斷足)。

今五刑
  一笞二杖三徒四流五死。

五現前(出藏諍)
  一云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諍者是二云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諍者是三云何人現前言議往返者是四云何僧現前應來者來等是五云何界現前作羯磨唱制限者是。

五眼
  一肉眼二天眼三法眼四慧眼五佛眼。

五五百年(大集)
  一五百年解脫堅固二五百年禪定堅固三五百年持戒堅固四五百年多聞堅固五五百年闘諍堅固。

男五黃門(四分)
  一生二犍三妬四變五半。

女五黃門
  一螺二荕三鼓四角五脉。

五穀
  一黍二稷三菽四麥五稻。

五穀(輕重儀)
  一房穀(粟林)二散穀(床穄)三角穀(諸荳巨勝)四芒穀(稻麥)五[禾*會]穀(麻荏)。

五根
  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弟子事師五事(六方禮經)
  一當敬難之二當念其恩三所有言教隨之四思念不厭五從後稱譽之。

弟子不承事五事訶責(四分)
  一我今訶責汝去二莫入我房三莫為我作使四莫至我所五不與汝語。

持律五事利益(僧祗)
  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四僧尼犯罪者為作依怙五欲遊化諸方而無有礙。

邊方曲開五事(四分)
  一持律五人受大戒二著重革屣三數數洗浴四敷羺羊皮等五長衣數滿十日。

成論迷名生法癡隨文增五失
  一不信二退勇猛三誑人四謗法五輕於聖法。

五邪(僧網)
  一改常威儀詐現異相二說己功德三高聲現威四說己所得激動令施五為求利故強占他吉凶。

調達五邪
  一盡形常乞食二糞掃衣三露坐四不食蘇鹽五不食魚肉。

五種三歸(母論)
  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戒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具戒三歸。

五種村相(盜戒)
  一垣二墻三柵四籬五屋。

五種正食
  一飯二乾飯三麨四魚五肉。

受通五種
  一善來二三語三破結四八敬五羯磨。

五種作器(輕重義)
  一鐵作器(鑪冶鉗砧錯等)二陶作器(論繩袋博鍬钁等)三皮作器(盆瓮牀桄刀剗熨鐵)四竹作器(刀鋸等)五木作器(斧鋸斤剗等)。

五種律師
  一誦戒至三十二誦戒至九十三誦廣戒四誦二部戒五誦二部律。

五種脂(四分)
  一熊脂二羆脂三猪脂四驢脂五魚脂。

五種床
  一鏇脚二直脚三曲脚四入梐五無脚。

五種失受食(事鈔)
  一往不受徑捉觸二膩勢相連三任運失受四遇緣失受五決意捨失。

二五種受食法(羯磨)
  一身與身受二衣與衣受三曲肘與由肘受四器與器受五置地與受一手與手受二手與物受三物與手受四物與物受五遙過與墯。

五種闍梨(四分)
  一出家闍梨二羯磨闍梨三教授闍梨四受經闍梨五依止闍梨。

五種蘭若
  一盜戒蘭若二離衣蘭若(二里)三僧界有難蘭若(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四僧界無難蘭若(五里)五提舍蘭若。

尼五種受(業疏)
  一八敬二二十眾三遣信四小年曾歸五邊方義立十人。

五種不失界(事抄)
  一非法惡心解二僧尼互結三中邊不相解四失界相五空本處。

五種不須答(十誦)
  一試問二無疑三不為悔所犯四不受語五詰問。

五種說欲(受欲篇)
  一我說欲二與汝欲三為我說欲四現身相五廣說。

五種界形(善見)
  一方二圓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

藥有五種(了論)
  一依時量二依更量三依七日量四依一期量五依大開量。

五種儀
  一偏露二脫屣三禮足四胡跪五合掌。

四分五種村(輕重儀謂之五生種)
  一根種(蘿蔔薑芋)二枝種(亦曰莖種柳榴及菜)三節種(蘿勒蓼芹)四覆羅種(此云雜種蔗竹荻蘆)五子子種(荽桂)。

五種尺量
  一南吳尺(短周二寸)二姬周尺(十寸為定)三唐尺(加周二寸)四東山尺(加唐二寸)五潞州羅柯尺(加東山二寸)。

五種長物(多論)
  一重寶二似寶三若衣衣財(應量已上)四一切不應量(衣及衣財)五一切穀米。

五種僧物不可賣(五八)
  一也二房舍三須用物四果樹五華具。

五種非法(僧祇)
  一身口習近住二數犯五眾戒三惡人為友四好諍訟有五(一自高二麤弊此性三無義語四非時語五不親附人)五恭敬年少比丘。

善生五種
  一眾生無邊戒亦無邊二大地無邊戒亦無邊三草木無量戒亦無量四海水無邊戒亦無邊五虗空無際戒亦同等。

五種臥法(三千威儀)
  一當頭向佛二不臥視佛三不雙申兩足四不向壁及伏臥五不竪膝。

五種受寶犯捨(多論)
  一以手受二以衣取三以器取四言著是中五若言與是淨人。

五種分別不得戒(俱舍)
  一於某眾生我離殺等二於某分我能持三於某處能持護四於某時謂年月日五離某緣除闘戰等。

五種疾滅正法(四分)
  一有比丘不諦受誦律喜忘文句復教他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二為僧中勝人上座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後正倣習放捨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終令法斷滅四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餘善比丘捨置五互相罵詈互求長短。

五種緣令法沉沒(雜含)
  一於大師所不敬二不重三不下意四不供養五不依止。

四分五種盜取
  一決定取二恐怯取三寄物取四見便取五倚託取。

四分五種盜心
  一黑暗心二邪心三曲戾心四恐怯心五常有盜他心。

師教弟子五事(六方禮經)
  一當令疾知二令勝他人弟子三令知己不忘四有疑悉解五欲令智慧勝師。

和尚五種非法弟子懺謝而去(四分)
  一我如法和尚不知二不如法和尚亦不知三我犯戒和尚捨不教訶四不犯亦不知五若犯而懺亦不知。

說戒五種時節(事鈔)
  一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同二食前食後三若晝若夜四若增若減五時與非時。

袈裟五種功德(悲華經)
  一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見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若眾生共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若在兵陣持此少分恭敬尊重當得解脫。

滅後五種令法久住(善見)
  一毗尼是汝大師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五種應顯露行籌(業疏謂之撿勘)
  一諸比丘作念眾中非法人多彼和尚闍梨如法二諸比丘作念眾中多非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律持摩夷如法三諸比丘不知如法語多非法語多然和尚闍梨如法四諸比丘不知如上然上座智人持法律等應顯露行五諸比丘知此諍事法語人多即顯露行。

十誦有二五種怖畏  一自不修身戒心慧復度人令不修身戒慧二畜沙彌三與他人依止四與淨人沙彌共住不知三相謂掘地斷草溉水五雖誦律藏前後雜亂。
  一不修身戒心智無欲鈍根二與尼相近捨戒還俗三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等無憐愍愛樂心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法故正法疾滅四為衣食故捨練若入聚落五為衣食故多所求覔擾亂。

心論後諸無作五種名(業疏)
  一彼一切惡戒對治故名律儀二入七眾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善作故名妙行四名業業者作所起故五名尸羅尸羅者淳善義。

智論五種不淨(各有偈詞戒疏殺戒)
  一種子不淨(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寶物不由白淨生但從穢道出)二依處不淨(是身為臭穢不從華間生亦不從薝蔔又不出寶山)三當體不淨(地水火風質能變餘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四外相不淨(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淨(審諦觀此身終歸必死處難御無反覆背恩如小兒)。

比丘無五受(四分)
  一善來二破結三三語四邊方持律五人五中國十人。

五宗(或名五部五師)
  一曇無德(亦云曇摩毱多此云法正法密法護等)二薩婆多(亦云薩婆諦婆此云有)三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四迦葉遺(亦云迦葉毗此云重空觀)五婆麤富羅(亦云婆蹉富羅此云著有行)。

五住煩惱
  一三界見惑二欲界思惑三色界思惑四無色思惑五無明。

毗尼引生五住(了論)
  一在家引令出家二引至天住三引至梵住四引至聖住五至無餘涅槃。

五熟(輕重儀)
  一蒸熟二煑熟三煿熟四炙熟五炮熟。

女人五障
  一不得作梵王二不得作帝釋三不得作魔王四不得作輪王五不得作佛。

非心五證
  一心是慮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廣略五心是報法。

非色五證
  一色有形段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種別三色可惱壞四色是質礙五色是五識所得。

儒五常
  一仁二義三禮四智五信。

五乘
  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辟支佛乘五菩薩乘。

五辛
  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興渠。

五神通
  一神境二他心三天眼四天耳五宿命。

犯戒五衰(中阿含經)
  一求財不遂二設得衰耗三眾不愛敬四惡名流布五死入地獄。

善見五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一初一千年得三達智二復千年得愛盡羅漢三復千年得阿那含四復千年得斯陀含五復千年得須陀洹。

了論能知五相(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一緣起處二緣起人三立戒四分別所立戒五決判是非。

失衣五想心
  一奪想二失想三燒想四漂想五壞想。

五藏
  一長阿含藏二增一阿含藏三中阿含藏四雜阿含藏五雜藏。

五大精舍(聖賢錄)
  一給孤獨園二鷲嶺三獼猴江四菴羅樹園五竹林精舍。

五大河(四分說戒犍度)
  一恒河二閻摩那三薩羅四阿夷羅五婆提摩訶。

善見五大賊(釋相)
  一非梵行自稱是梵行受諸施者二惡比丘偷善比丘法求名利養三謗諸賢聖偷竊聖法四以僧重物餉致白衣妄取其意五盜取僧物物如己物與人蘭若盜心取隨直多少結。

唐末五代
  一梁朱全忠二後唐李克用三晉石敬塘四漢劉知遠五周郭威。

五長戒
  一十日衣二月望衣三急施衣四長鉢五長藥。

五停心
  一多貪修不淨觀二多嗔修慈悲觀三多散修數息觀四愚癡修因緣觀五多障修念佛觀。

五濁(亦曰五滓)
  一劫濁(下四聚在此時)二見濁(五利使)三煩惱(五鈍使)四眾生(攬利鈍果報而立名)五命濁(摧年促壽)。

五帝
  一金天二高陽三高辛四陶唐五有虞。

受隨二作五同
  一者名同二者義同三者體同四者短同五者狹同。

受隨二無作五同
  一者名同二者義同三者體同四敵對同五多品同。

沙彌五德(羯磨)
  一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委棄身命遵崇道故四永割親愛無適莫故五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掃地五德(撰集百緣經)
  一自除心垢二亦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

自恣二種五德
  初自恣五德一不愛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癡五知自恣不自恣二舉罪五德一知時不以非時二如實不以虗妄三利益不以損減四柔輭不以麁獷五慈心不以瞋恚。

安居依止人具五德(了論)
  一求聞令聞二已聞令清淨三能為決疑四能令通達五除邪見得正見。

五鈍使(能驅心神流轉三界)
  一貪(引取無厭)二嗔(忿怒強恨)三無明(迷感不了)四慢(自恃輕他)五疑(迷心乖理猶疑不決)。

五人開心念背請(十誦)
  一獨住二蘭若三遠行四長病五飢時依親里。

經通五人說(智論)
  一佛二聲聞三弟子四諸天五化人。

僧祗五奴(受戒)
  一家生二買得三抄得四他與五自來。

卑姓有五(本律)
  一拘湊二拘尸婆蘇晝三迦葉四阿提梨夜五婆羅墯。

單五百年(母論)
  一初百年解脫堅固二二百年禪定堅固三三百年持戒堅固四四百年多聞堅固五五百年布施堅固。

五兵
  一戈二殳三戟四酋矛五夷矛。

丈夫五病(羯磨)
  一癩二癕疽三白癩四乾痟五顛狂。

非女五病(羯磨)
  一二根二道合三道小四常漏便利五涕唾常出。

五不正食
  一枝二葉三花四果五細末磨食。

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佛本行經)
  一惡能燒人善根二從惡更起惡三為聖人所訶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惡道。

五敷具
  一蠶緜二黑毛三白毛四減六年五不揲坐具。

掃佛地得五福(無垢清信女問經)
  一自心清淨他人見已亦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道。

五分法身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知見。

五篇罪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

五方正色
  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黑。

五方間色
  一緋二紅三紫四綠五碧。

入眾五法(四分)
  一修慈愍物二謙下自卑三善知坐處四說於法語五見過修默。

入俗舍五法(毗尼母論)
  一入時語小二斂身口意三攝心卑恭而行四收攝諸根五威儀庠序生善。

請依止須具五法(僧祗)
  一愛念二恭敬三慚四愧五樂住。

二種五法與人依止(增一)
  一言善哉二言好三言起四言去五言與依止一若言能二若言可三若言是四言善自修行五言不放逸。

五法與看病人衣物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物四能經理湯藥至死若差五能為病者說法。

受戒多歲不知五法盡形依止(十誦)
  一者不知犯二者不知不犯三者不知輕四者不知重五者不誦廣戒。

三千威儀事師二種五法
  一旦往問訊二師呼即著袈裟往不單身三當掃地具澡水拂拭床蓆四若有所作若出入行止當報五受經問解得不得不應有恐意一當數往二至戶當三彈指三入當頭面禮四長跪問消息五當還向戶出。

為在家人作師二種五法(毗尼母論)
  一非親舊不往返二不求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共竊語令家中生疑四不教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過度所求一不應檀越舍止住二不繫心貪利三為別別說法等四不與共娛樂五不用不常欲相見。

母論能諫之人五法不須受
  一無慚愧二不廣學三常覓人過四喜闘諍五欲捨道。

世間五寶難得(四分)
  一值佛出世二聞佛說法三聞而解之四如法而行五得信樂心。

梵語五翻(續高僧傳)
  一祕密故二多含故三此方無故四順古故五生善故。

五無間業(成論)
  一趣異無間捨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皆徧滿故。

像法時有五滅法(十誦)
  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謂己聖二白衣生天出家人入地獄三有人捨世間業而出家破戒四破戒多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

經行五益(四分)
  一堪遠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飲食五得定久住。

昔人五藥對五篇(資持)
  一滅擯二僧法懺三對首三說四對首一說五責心悔。

涅槃經羅剎乞浮囊五喻
  一全乞喻犯四重二乞半許喻犯僧殘三乞少許喻犯蘭四乞指許喻犯提舍五乞微塵許喻犯吉。

五欲(亦名五塵)
  一色欲二聲欲三香欲四味欲五觸欲。

五利使(使以驅役為義)
  一身見(於五陰中妄計為身)二邊見(互執一邊總六十二)三邪見(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四戒取(於非戒中謬取為戒)五見取(謬計非法生心而取)。

安居五利(事鈔)
  一畜長財二離衣宿三背請四別眾五食前食後至他家。

佛行房五利(僧祗)
  一我諸弟子不著有為事二不著世俗言論三不著睡眠妨行道四看諸病人五為年少出家見佛威儀起歡喜心。

五力
  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資持五例
  一定宗二辨教三敘引用四明破立五示闕疑。

六位羯磨受戒
  一中國十人二邊方五人三尼中二十人四尼中義立十人五小年曾嫁六遣信。

受欲六緣(事鈔)
  一佛二法三僧四塔五看病六病人。

歸命三寶六義(戒疏)
  一荷恩二加護三生信四表敬五顯勝六開眾生佛法僧念。

寶有六義(寶性論)
  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詩有六義(毛詩序)
  一風(刺上化下)二賦(布義)三比(取義)四興(感物)五雅(政事)六頌(成功)。

儒宗六經
  一春秋二易三書四詩五禮六樂記。

六群比丘(戒疏)
  一難途二跋難陀三迦留陀夷四闡陀五馬師六滿宿。

親近惡人六過(資持)
  一壞名聞二障學道三喪德行四失正信五伐善根六墯惡道。

俗中六藝
  一禮二樂三射四御五書六數。

六根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意。

六國
  一韓二魏三燕四趙五齊六楚。

六齋日(智論)
  一初八日(天王使者下)二十四日(天王太子下)三十五日(天王自下)四二十三日(天王使者下)五二十九日(天王太子下)六三十日(天王自下)。

六師持律(事鈔)
  一唯執四分一部不用外宗二當部缺文取外引用三當宗有義文取外引用四此部文義具明而是異宗所廢五兼取五藏通會律宗六終窮所歸大乘至極。

外道六師(涅槃經)
  一富蘭那迦葉二末伽梨拘賖梨子三刪闍夜毗羅胝子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五迦羅鳩馱迦旃延六揵陀若提子。

六識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意。

相宗六釋
  一持業二依主三相違四帶數五隣近六有財。

六趣(亦號六道)
  一天二人三脩羅四地獄五餓鬼六畜生。

六種成就
  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

六種神通
  一神境二他心三天眼四天耳五宿命六漏盡。

六種蘭若(集僧篇)
  一頭陀即上行所依二寄衣即恐怖離衣戒三盜戒即閑靜處四僧界即有難無難五衣界即九十離衣戒六難事即提舍尼戒。

犯殘六種不懺清淨(十誦)
  一上座犯殘諸人生慢心念不作即得清淨二大德多知識三多慚愧四病重不能跪懺五住處不滿二十道路遇賊死六眾不清淨往至他方道路遇賊。

十誦六種盜心
  一苦切取二輕慢取三以他名字取四觝突取五受寄取六出息取。

目連問罪報經六聚墯六獄(事鈔)
  一吉羅墯等活地獄九百千歲二提舍尼墯黑繩地獄三億六十千歲三波逸提墯眾合地獄二十一億四十千歲四偷蘭遮墯嘷叫地獄五十億六十千歲五僧伽婆尸沙墯大叫喚地獄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六波羅夷墯焰熱地獄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六親(漢書)
  一父二母三兄四弟五妻六子。

六塵
  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六法。

自然六相
  一可分別聚落隨相二不可分別六十三步三無難蘭若五里四有難蘭若五十八步四尺八寸五道行界二里六水界十三步。

六足阿毗曇論(發智論為身論)
  一法蘊足論二集異門足論三施設足論四識身足論五品類足論六界身足論。

鈍根羅漢待時解脫有六(婆沙論)
  一須好衣服二須好飲食三須好臥具四須好處所五須好說法人六須好同學。

盜戒六大
  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識。

華梵六度
  一檀(秦言布施)二尸羅(秦言好善)三羼提(秦言忍辱)四毗梨耶(秦言精進)五禪(秦言思惟修)六般若(秦言智惠)。

制教六念
  一念知日月二念知食處三念知受戒時四念知衣鉢有無五念同別食六念康羸。

化教六念
  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

汙家戒六比丘走入王宮迴避
  一聞達  二摩醯沙

改過伏從
  三迦留陀夷  四闡陀

現在拒諫
  五阿濕[(白-日+田)/廾]  六富那婆嗟
六府(贍病中資持)
  一大膓二小膓三胃四膀胱五三焦六膽。

此方翻譯六別(輕重儀)
  一單翻二重譯三失譯四雜錄五疑經六偽引。

六方禮佛(六方禮經)
  一東方父母事二南方師長事三西方夫婦事四北方親屬朋友事五下方奴婢事六上方沙門道人事。

式叉尼六法
  一摩觸二盜四錢三殺畜生四小妄語五非時食六飲酒。

數息六法(戒疏)
  一數(攝心在息從一至十)二隨(細心依息知入知出)三止(息心靜慮)四觀(分別推扸)五還(轉心反照)六淨(心無所依妄波不起)。

食有六味(涅槃)
  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鹹六淡。

比丘六物
  一僧伽梨二鬱多羅僧三安陀會四鉢多羅五尼師壇六漉水囊。

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三夜摩天(此云善時)四兜率天(此云知足)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

六和相和
  一身同住  二口同默  三意同忍

體和
  四見同解  五戒同遵  六利同均
七覺支
  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念。

阿難結集時懺七吉罪(五百結集)
  一不合於佛法中先求度比丘尼二世尊三反請作供養人不作三為佛縫僧伽梨不合脚躡四世尊涅槃三反告之不請住世五世尊索水不與六如來在世時不問雜碎戒七不遮尼令汙佛足。

出家學本七科(業疏)
  一出家功由菩薩二有益超世三障出有損四明出已乃行凡罪五出已乃行凡福六出家行聖道行七大小相決同異。

小乘七賢
  一五停心(多貪不淨多嗔慈悲多散數息愚癡因緣多障念佛二別想念三總想念心無常法無我身不淨受是苦)四煖(如人鑽火前煖後火令修見道已得前相)五頂(在煖忍之間如山之頂一云如人之頂)六忍(此善根決定更無退動)七世第一(於此世間異生有漏位冣第一)。

儒宗竹林七賢(史記)
  一阮藉二嵆康三劉靈四阮咸五向秀六山濤七王戎。

七支業
  一媱二盜三殺四妄語五綺語六兩舌七惡口。

然火七事無利(僧祇)
  一壞眼二壞色三身嬴四衣垢壞五壞臥具六生犯戒緣七增世俗話。

盜戒七主(事鈔)
  一掌護損失主二寄附損失主三被盜物主四賊施比丘物主五收囚縛賊主六狂人施物主七守視人作主。

七種僧
  一一人僧二二人僧三三人僧四四人僧五五人僧六十人僧七二十人僧。

七種僧界
  一人法二同界二法食二同界三法同食別界四戒場界五受戒小界六自恣小界七說戒小界。

七種自恣
  一對五德三說(廣自恣法)二對五德再說三對五德一說四難事作白三說五難事作白再說六難事作白一說七難事驚急直去(略自恣法)。

七種衣不作淨施(十誦)
  一僧伽梨二鬱多羅僧三安陀會四坐具五雨衣六覆瘡衣七百一供身具。

七種稱量前事
  一人二法三事四人法五人事六法事七人法事。

七種不損財施(雜寶藏經)
  一眼二色三言四身五心六床座七房舍。

七種闕緣方便(戒疏)
  一闕比丘緣二境強三緣差四境差五想差六疑心七善心白。

七聚罪
  一波羅夷聚二僧伽婆尸沙聚三偷蘭遮聚四波逸提聚五提舍尼聚六惡作聚七惡說聚。

善見七種精
  一青色轉輪聖王二黃色輪王太子三赤色犯媱色多者四白色負重人五黑色輪王大臣六酪色須陀洹七漿色斯陀含。

師資七種共行法(事鈔)
  一師被治罰弟子當如法料理二師犯僧殘弟子勸令悔露三師病弟子瞻視乃至差及命終四師不樂住處弟子當移五師有疑事弟子當以法律教六師惡見生弟子教令住善見七弟子當以法食二事將護。

心論初念無作七種名(業疏)
  一彼一切惡戒對治故名律儀二入七眾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善作故名妙行四思願道故名業道五彼最初隨順解脫故名波羅提木叉六名業業者作所起故七名尸羅尸羅者淳善義。

尼七種受法(羯磨)
  一八敬二善來三破結四遣信五小年曾歸六二十眾七邊方義立十眾。

食具七罪
  一非時提二殘宿提三不受提四內宿吉五內煑吉六自煑吉七惡觸吉。

持犯七種通緣
  一是五眾出家二了知是比丘三期心當境四無命難五無梵行難六稱本境七進趣正果。

七眾(亦號七部)
  一優婆夷二優婆塞三沙彌尼四沙彌五式义摩那六比丘尼七比丘。

言語風觸七處(智論)
  一項二齗三齒四肩五舌六咽七胸中。

四分親厚七心
  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作三難忍能作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

俗中父祖七世
  一高祖二曾祖三禰祖四父五己身六兒七孫。

七善律儀(成論)
  一五戒二八戒三十戒四具戒五禪戒六定戒七道共戒。

文七非羯磨
  一非法非毗尼羯磨二非法別眾羯磨三非法和合眾羯磨四如法別眾羯磨五法相似別眾羯磨六法相似和合羯磨七訶不止羯磨。

義七非羯磨
  一人非二法非三事非四人法非五人事非六法事非七人法事非。

華梵七佛
  一毗婆尸(此云廣說)二尸棄(此云火)三毗葉羅(此云一切慈)四拘留孫(此云金仙人)五拘那含(此云金色仙)六迦葉(此云飲光)七釋迦牟尼(比云能仁寂默)。

涅槃經七分(天親涅槃論)
  一不思議通返示分二成就種性遣執分三王法實義分四方便修成分五離諸放逸入證分六慈光善巧住持分七顯相分。

善見事師七法
  一太遠恐不聞二太近恐踏師影三上風恐臭氣熏師四高處恐成憍慢五當前礙師觀望六當後迴顧喚難七立於十尺計。

七寶(多論)
  一金二銀三摩尼(亦曰毗瑠璃即須彌山寶)四珊瑚(亦曰頗離即水精也)五硨磲(青白間色之寶)六碼碯(其色如馬之碯)七赤真珠(佛地論云赤虫所出一云體赤故也)。

七品慈(涅槃經)
  親三品上親(師僧父母)中親(兄弟姉妹同學)下親(惠我財物或朋友等)怨三品上怨(奪我父母性命等)中怨(奪我兄弟性命財物)下怨(奪我朋友性命等)不怨不親為一品。

七滅諍
  一現前二憶念三不癡四自言五多人語六罪處所七草覆地。

持犯篇七門
  一知犯名字二解體狀三明成就四明通塞五明漸頓六明優劣七雜料簡。

七耀
  一日二月三南熒惑四北辰星五東歲星六西太白七中宮土宿。

了論戒護八緣
  一如王太子後紹王位二如月光明漸漸圓滿三如如意寶珠隨願皆果四如王一子愛惜紹位五如人一目愛之甚重六如世貧人愛少資粮七如國王三事具足(一財二欲塵三正法)八如病人得好良藥。

行覆藏八緣失宿行法(懺篇)
  一往餘寺不白二有客比丘來不白三有緣自出界外不白四寺內徐行者不白五病不遣信白六二三人同一屋宿七在無比丘處住八不半月半月說戒時白。

四分八位法
  一但心念二對首心念三眾法心念四但對首五眾法對首六單白七白二八白四。

如來八音
  一極好二柔輭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六不悞七深遠八不竭。

八戒
  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華香瓔珞香油塗身七不坐高牀及聽伎樂八不非時食。

八寒獄(智論)
  一頞浮陀二尼羅浮陀三訶羅羅四阿婆婆五睺睺六漚波羅七波頭摩八摩訶波頭摩。

海有八奇特法(四分)
  一漸入漸深二潮不過限三不宿死屍四百川來會無復本名五萬流悉歸而無增減六出眾珍寶七大身眾生所居八同一醎味。

比丘尼八敬法
  一百歲尼禮初夏比丘足二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四從僧受戒五從僧出罪六半月求教授七依僧安居八依僧自恣。

破戒受持戒禮得八輕法(寶梁經)
  一作愚癡二口瘖瘂三顏貌醜陋四其面側戾見者蚩笑五轉受女身作貧窮婢使六形體羸瘦夭損壽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惡名八不值佛世。

水有八功德
  一清淨二不臭三輕四冷五輭六美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患。

八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盛苦。

毗舍佉母八願
  一與客比丘食二與遠行比丘食三與病比丘食四與隨病藥五與看病食六食粥七給比丘雨衣八給尼雨衣。

八解脫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身作證四虗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有想非無想八滅受想。

八事失德衣(五分)
  一時竟二失衣三聞失四遠去五望斷六衣出界七人出界八白二捨。

師以八事量宜聽弟子出外(師資篇)
  一伴是處非二處是伴非三事是伴非四伴處是事非五伴事是處非六事處是伴非七事處伴俱非(已上不聽去)八事處伴俱是(聽去)。

儉開八事
  一內宿二內煑三自煑四惡觸五僧食六俗食七水果八陸果(五已下不作餘食法)。

比丘八事隨身(善見)
  一大衣二七條三五條四鉢盂五坐具六漉水囊七針線八斧子。

八識
  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傳送識八阿梨耶識。

足食八遮相(僧祇)
  一自恣足二少欲足三穢汙足四雜足五不便足六諂曲足七停住足八自己足。

八邪
  一見邪二思惟邪三語邪四業邪五命邪六精進邪七念邪八定邪。

八種塔(十二因緣經)
  佛八重二菩薩七重三支佛六重四四果五重五三果四重六二果三重七初果二重八輪王一重。

八種錢(四分)
  一金二銀三銅四鐵五白鑞六鉛錫七木八胡膠。

八種樂(輕重儀)
  一金(鐘鈴)二石(磬)三絲(琴瑟)四竹(笙笛)五匏(箜篌)六土(塤)七革(諸皷)八木(柷敔)。

八種漿
  一梨二酸棗三甘蔗四蕤果五蒲萄六舍樓伽七閻浮果八波樓伽果。

八種比丘(注戒)
  一名字二相似三自稱四乞求五著割截衣六破結使七善來八受大戒。

八種標相(善見)
  一山二石三林四樹五路六江七螘封八水。

八種因緣(捨功德衣四分)
  一去二竟三不竟四失五望斷六聞七出界八共出。

八種勝床(阿含)
  一金床二銀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師床七父床八母床。

八種失德衣(了論)
  一竟二成就三出離四失五聞六過位七望斷八共拔除。

八種集僧法
  一量影二破竹作聲三打地作聲四作煙五吹唄六打鼓七打犍搥八唱說戒時到。

多論八種無作
  一作俱無作二形俱無作三事在無作四從用無作五異緣無作六助緣無作七要期無作八隨心無作。

本律八種說戒
  一我等得廣說應廣說二不得廣說可至九十三不得說九十可至三十四不得說三十可至二不定五不得說二不定可至十三六不得說十三可至四事七不得說四事可說戒序八不得說序即從座起去。

八種不須依止(事鈔)
  一樂靜二守護住處三有病四看病五滿五歲行德成就六自有智行住處無勝己者七飢儉世無食八行道稱意。

捨界八種心(戒疏)
  一有欣厭心二作捨心三決定心四住自性心五久思心六歡喜心七自有心八寂靜心。

八正道
  一正見二正思惟(慧)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戒)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定)。

如來八相成道
  一下兜率二託母胎三降生四踰城五降魔六成道七說法八涅槃。

八藏
  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

八大地獄(阿含)
  一想二黑繩三埠壓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燒炙七大燒炙八無間。

八珍
  一米二麵三鹽四醋五李六柰七芥八薑。

八難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長壽天五北州六佛前後七世智辨聰八諸根不具。

八難餘緣聽略說戒(四分)
  一王二賊三水四火五病人六非人七惡虫八人難謂有人欲執縛比丘。

八熱獄(智論)
  一炭[塚-豖+凡]二沸尿三燒林四劒林五刀道六鐵刺林七醎河八銅橛。

比丘尼八波羅夷
  一婬二盜三殺人四妄語五摩觸六八事(一捉手二捉衣三入屏處四共語五共立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七覆藏八隨舉。

圖經八輩
  一初果二初果向三二果四二果向五三果六三果向七四果八四果向。

八不淨財(事鈔)
  一田宅園林二種植生種三貯積穀帛四畜養人僕五養繫禽獸六錢寶貴物七氈褥釜鑊八象金師床。

天龍八部
  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那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思益經八風
  一利(順)二衰(違)三毀(違)四譽(順)五稱(順)六譏(違)七苦(違)八樂(順)。

八福田
  一佛田二聖人田三和尚田四闍梨田五僧田六父田七母田八病人田。

戒本八篇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二不定四尼薩耆五波逸提六提舍尼七突吉羅八七滅諍。

具八法比丘(將被治人徃俗家懺悔僧網)
  一多聞二能善說法三說已自解四能解人意五受人語六能憶持七無有闕失八解善惡言議。

受前八法
  一請師二安置立處三差威儀師四出眾問難五單白召入六對眾乞戒七戒師白和八對眾問難。

八物相貿(僧祇)
  一時物二夜分物三七日物四終身物五隨身物六重物七不淨物八淨不淨物。

別眾食九緣
  一病時二施衣時三作衣時四道行時五船行時六大會時七沙門施時八衣時(五分)九僧次(多論)。

佛世舍衛九億人(智論)
  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不見三億家不聞不見。

毗尼九義(了論)
  一比丘毗尼如故出不淨等三比丘尼毗尼如獨行戒等三二部毗尼如所學婬等四罪毗尼如八緣起等五惑毗尼如三界三品惑等六有願如沙彌十學處七無願如白四竟諸戒並起八時處毗尼如邊地受五等九一切處如殺盜等一切時處皆應共學。

七九治罰法(僧網)
  一訶責二擯出三依止四遮不至白衣家五不見罪六不懺罪七說欲不障道八惡馬治九默擯。

九結
  一愛二忿三慢四無明五惱六[病-丙+(ㄙ/木)]七癡八見九取。

九次第定
  一初禪定二二禪定三三禪定四四禪定五空處定六識處定七無所有處定八非有想非無想定九滅受想次第定。

九事不應俗家坐
  一雖為禮拜心不恭敬二雖往迎逆心不殷重三雖讓令坐而心不實四在不恭敬處令坐五有說法言心不採錄六雖聞有德不信受之七知有甚多若求與少八知有美食反設麤者九雖供給與如市易法。

三三合九種(十住婆沙)
  一身二口三意四自作五教他六見作隨喜七現報八生報九後報。

九種失依止(四分)
  一死二遠去三休道四犯重五師得訶責六八戒場上七滿五夏八見本和尚九還來(和尚目下住)。

九種非法
  一自闘諍二闘亂他三前後非一闘諍四親近惡友五與惡人為伴六樂自為惡七破戒八破見九親近白衣。

九眾生居(阿毗曇論)
  欲界人天善趣色界前三地及無想無色前三地及非想。

戒本九處三問
  一戒序二波羅夷三僧伽婆尸沙四二不定五尼薩耆六波逸提七提舍尼八眾學法九七滅諍。

九想
  一張想(肪脹如韋囊盛風)二青瘀想(皮肉黃赤瘀黑青黤)三壞想(風吹日[暻-京+恭]裂壞在地)四血塗漫想(膿血流溢汙穢塗漫)五膿爛想(虫膿流出皮肉壞爛)六噉想(虫蛆唼食鳥挑其眼狐狗虎狼咀爵爴裂)七散想(筋斷骨離頭手交橫)八骨想(白骨筋連分散狼藉)九燒想(爆裂煙息薪盡形滅同於灰土)。

九瘡(亦名九孔九入九漏九流)
  (一二)兩眼(三四)兩耳(五六)鼻兩竅七口八大道九小道。

九代
  一漢二魏三晉四宋五齊六梁七陳八隋九唐。

九道
  一畜生一餓鬼三地獄四修羅五人六天七聲聞八緣覺九菩薩。

跪坐制九法(三千威儀)
  一脚前却二闊脚三搖動四豎五交六空三衣覆足七□□八累脚九累[月*坒]。

病人九法橫死(僧祇)
  一知非饒益食貪食二不知籌量三內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摘吐五已消應出而強持六食不隨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怠九無慧。

九品拜(周禮)
  一稽首(拜頭至地)二頓首(頭叩地)三空首(頭至手謂拜首)四振動(戰栗而拜)五吉拜(拜後稽顙吉事而致)六凶拜(稽顙後拜三年服者)七奇拜(一拜答臣下拜)八褒拜(再拜)九肅拜(俯下手拜)。

九品大衣
  上三品(上上品二十五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下品二十一條)中三品(中上品十九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下品十五條)下三品(下上品十三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下品九條)。

九品受戒
  五戒十戒具戒(各有上中下三品)。

九品羯磨法(業疏)
  心念三法(眾法心念法對首心念法但心念法) 對首三法(小眾對首法眾法對首法但對首法) 眾生三法(白四法白二法單白法)。

持通九品之流(業疏)
  上根三品(上上根上中根上下根)中根三品(中上根中中根中下根)下根三品(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

十誦安居得九利  一十夜(長衣)  (二六夜)(三一夜)(二離衣)  六數數食  七別眾  八食前後不白入聚  九非時不白入聚

俗中九流
  一道流(修身治國)三儒流(宗周孔教)三陰陽流(曆象日月)四法流(賞善罰惡)五名流(正萬物名)六墨流(軌度祭祀)七縱橫流(受命轉福)八農流(播種百穀)九雜流(學通上八)。

九精舍
  一祇桓二開眼林三東方四東林五西林六王園七受籌八塔婆九還林。

  律宗新學名句卷中
  律宗新學名句卷下
十惡業(十善反之)
  一殺二盜二邪婬四妄語五綺語六兩舌七惡口八貪欲九嗔恚十邪見。

十回向位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二不壞三等一切諸佛四至一切處五無盡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隨順八真如相九無縛無著解脫十入法界無量。

作法十緣(四分)
  一稱量前事二法起託處三集僧方法四集僧約界五應法和合六簡眾是非七說欲清淨八正陳本意九問事端緒十答所成法。

受戒十緣
  一得法已不二請師三教發戒緣四安置立處五差威儀師六出眾問難七單白入眾八正明乞戒九戒師白和十正明對問。

頭陀比丘十緣(聽入塔寺十住婆沙)
  一供給病人二為病人求藥三為求看病人四為病人說法五為餘人說法六聽法教化七為供養大德八為供給聖眾九為讀誦深經十為教化令讀誦深經。

沙彌十戒
  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花鬘香油塗身七不歌舞及作倡伎等八不坐高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寶。

十界
  一佛二菩薩三緣覺四聲聞五天六人七修羅八地獄九餓鬼十畜生。

十行位
  一歡喜二饒益三無違逆四無屈撓五無癡亂六善現七無著八難得九善法十真實。

僧傳十科
  譯經第一義解第二習禪第三明律第四護法第五感通第六遺身第七讀誦第八興福第九雜科聲德第十。

殺生十過(智論)
  一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眾生憎惡眼不欲見三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眾生畏之如見虵虎五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常有惡夢七命終之時狂怖八種短命業因緣九身壞命終墮地獄中十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偷盜十過(智論)
  一物主常真二心常多疑三非時出行而不籌量四朋黨惡人遠離賢善五破善相六得罪於官七財物沒入八種貧窮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若出為人求財勤苦。

邪婬十過(智論)
  一為所婬夫主欲危害之二夫婦不睦常共闘諍三惡法增長善法損減四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財產日耗六有諸惡事常為人疑七親屬知識所不喜八種怨家業因緣九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若出為女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妄語十過(智論)
  一口氣常臭二善神遠之惡鬼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用四智人謀議不得參預五常被誹謗惡聲遠聞六雖有教勑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飲酒十過(四分)
  一顏色惡二少力三眼視不明四現嗔恚相五壞業資生六增疾病七益闘訟八無名稱九智慧少十命終墮三惡道。

十使(五鈍五利)
  一貪二瞋三無明四疑五慢六身見七邊見八邪見九戒取十見取。

十地位
  一歡喜二離垢三發光四焰慧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

丈夫十事
  一能忍寒二能忍熱三能忍飢四能忍渴五能忍風六能忍雨七能耐蚊蝱毒虫八能忍惡言苦事九渴消十大小便調適。

如來十號(智論鈔記道俗篇引)
  一如來二應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調御丈夫八天人師九佛十世尊。

新至比丘十事與之(三千威儀)
  一當避與房二當給所須三朝暮問訊四語以習俗五當教避諱六語請到處七語僧教令八當語某事可食九示縣官禁忌十語以盜賊處所。

跋闍子擅行十事(鈔記二衣篇引)
  一應兩指抄食(足食已得)二得聚落間(足食已兩村中間得)三得寺內(得別眾羯磨)四後聽可(別眾羯磨已後與欲)五常法(如儉開八事得常開)六得和(足食得酥油等和一處食)七得與鹽共宿八得飲闍樓羅酒(諸果釀酒)九得畜不截坐具十得受金銀。

十種衣(衣犍度)
  一拘舍衣二劫貝衣三欽跋羅衣四芻摩衣五叉摩衣六舍菟衣七麻衣八翅夷羅衣九拘攝羅衣十嚫羅鉢尼衣。

十種糞衣(四分)
  一牛嚼衣二鼠嚙衣三火燒衣四月水衣五產婦衣六神廟衣七塚間衣八求願衣九王軄衣十往還衣(至塚返將來)。

十種正行(了疏)
  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六無貪七無嗔八無癡九身護十口護。

分衣十種取
  一糞掃取二現互死三同見取四功能取五二部取六面所向取七入和尚八入所親白衣九隨所在得十在眾中死羯磨取。

十種捨功德衣(僧祇)
  一衣竟捨二言可三言是四言善自修行五言不放逸六言善哉七言好八言起九言去十言與依止。

楞伽經十種不應食肉
  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常為六親故二狐狗人馬屠者雜賣故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四眾生聞氣悉生怖故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凡愚所習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七令呪術不成就故八以食肉見形起識以染味著故九諸天所棄惡夢虎狼聞香故十由食種種肉遂噉人肉故。

十種布施無福(十誦)
  一施女人二戲具三畫男女合像四酒五非法語六器仗七大刀八毒藥九惡牛十教他作如是施。

四分十種淨法
  一火二刀三瘡四鳥啄五不中種(已上淨種)六皮刺七[利-禾+皮]皮八腐九破十瘀燥(已上淨相)。

十種須依止(事鈔)
  一和尚命終二和尚休道三和尚決意出界四和尚捨畜眾五弟子緣離他方六弟子不樂住處更求勝處七未滿五夏八不諳教網九數犯眾罪十不誦戒本。

戒師十種答法
  一言能二言可三言是四言善自修行五言不放逸六言善哉七言好八言起九言去十言與依止。

十種非儀不應禮
  一大便時二小便時三裸身四剃髮五說法六嚼楊枝七洗口八飲九食十噉果。

破戒比丘十種勝想(十輪)
  一應作念佛想二應思惟聖戒三當起施心四柔和質直常行忍辱五不生卒暴心無狂亂六喜樂正法七常好閑靜阿蘭若處八欲入涅槃無畏之城九共輭語十禮足。

四分十種賊心
  一黑暗心二邪心三曲戾心四恐怯心五常有盜心六決定取七寄物取八恐怯取九見便便取十倚託取。

比丘十種非法(十輪)
  一若僧不和於國王前訶二於婆羅門前訶三於王眷屬前訶四於大臣前訶五於白衣前訶六於婦女小兒前訶七於僧淨人前訶八於比丘尼前訶九於本怨嫌人前訶十嗔恚心訶。

十住位
  一發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貴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頂。

梵網十重戒
  一殺戒二盜戒三婬戒四妄語五酤酒六說他人過七自讚毀他八慳悋財法九嗔罵不解十謗毀三寶。

十信位
  一信二念三精進四慧五定六不退七迴向八護法九戒十願。

沙彌十數(僧祇)
  一一切眾生皆依仰食二名色三痛痒想四四諦五五陰六六入七七覺意八八正道九九眾生房十十一切入(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黃七赤八白九空十識)。

佛滅時十仙(涅槃)
  一闍提首那二婆私吒三先尼四迦葉氏五富那六淨梵志七犢子八納衣梵志九弘廣婆羅門十須跋陀羅。

尼摩觸戒十相
  一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觸二若捉三若摩四若牽五若推六若上摩七若下摩八若舉九若提十若捺。

佛十大弟子
  一舍利弗翻身子智慧第一二目揵連翻採菽神通第一三迦葉翻飲光頭陀第一四須菩提翻空生無諍第一五富樓那翻滿慈子說法第一六迦旃延翻扇繩論義第一七阿那律翻無貧天眼第一八優波離翻近執持戒第一九羅睺羅翻障蔽密行第一十阿難陀翻慶喜多聞第一。

勝鬘夫人十大受(勝鬘經業疏記三上引)
  一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此一句貫下九句)於所受戒不起犯心二於諸尊長不生慢心三於諸眾生不起恚心四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五於內法不起慳心六不為自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七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礙心攝受眾生八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穩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后乃捨九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弃捨我得力時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法久住十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若忘大乘則忘波羅蜜。

教尼具十德
  一具持戒行二多聞三誦二部戒本利四決斷無疑五善說法六族姓出家七顏貌端正八堪為尼說法令尼歡喜九非為佛出家被三法衣而犯重法十二十夏若過。

有十法疾滅正法
  一有比丘無欲鈍根雖誦句義不能正受二亦不能令他解了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儀四有說法者不能如法教闘諍相言五不樂阿練若法六不隨法教七不隨忍法隨不忍法八不敬上座無威儀者九令後生不受學毗尼十致令放逸失諸善法。

上高座十法(三千威儀)
  一鳴鐘集二禮三寶三昇高坐四打磬靜眾五贊唄六正說七觀機進止八說竟迴向九復作贊唄十下座禮辭。

寺有十名(靈裕寺誥)
  一寺二淨住三法同舍四出世舍五精舍六清淨園七金剛剎八寂滅道場九遠離處十親近處。

事鈔十門(或云十意十條)
  一序教興意二制教輕重意三對事約教判處意四用諸部文意五文義決通意六教所詮意七道俗七部立教通局意八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九下三眾隨行異同意十鈔者引用正文去濫傳真科酌意。

制戒十利(四分)
  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未信令信五已信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令正法久。

糞衣十利(十住婆沙)
  一慚愧二障寒熱毒虫三表示沙門儀法四一切天人見法衣專敬如塔五厭離心著染衣非為貪好故六隨順寂滅非為熾然煩惱七由著法衣有惡易見八更不須餘物莊嚴故九隨八聖道故十我當精進行道不以染汙心於須臾間。

著糞衣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非法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八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麤衣數中(謂入糞衣頭陀中故)十不為人所貪著。

受毳衣有十利(十住婆沙)
  一在麤衣數二少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則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虫壞八難壞九更不受餘衣十不失求道。

但三衣人十利(十住婆沙)
  一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二無守護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所著為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體輕便八隨阿練若處住九處處住無顧惜十隨順道行。

乞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四順佛教行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修善法者效我九不與男子大小有諸緣事十次第乞食於眾生中起平等心。

僧祇粥十利(戒疏)
  一色二力三壽四樂五詞清辯六宿食除七風除八飢消九渴十大小便調適。

不受非時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多食二不滿食三不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禪誦身不疲極。

一坐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有所用疲苦四食前無疲苦五入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快樂。

隨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因十不奪他所用。

塚間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常得無常想二得死想三得不淨想四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精進十能除怖畏。

樹下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臥具疲苦三無有所愛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闘諍事七隨順四依法八易得無過九隨順修道十無眾閙行處。

常坐不臥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睡眠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脇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具衣服心薄。

露地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三無有訴訟四若餘去無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毒虫寒熱七不為音聲荊棘所刺八不令眾生嗔恨九自亦無有愁恨十無眾閙行處。

練若比丘十利(十住婆沙)
  一自在來去二無我我所三隨意無障四心樂習空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為具功德七遠離閙語八雖行功德不求報恩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十處於空處易生無礙想。

十力
  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十一支(毗曇)
  一身念處二定慧三有覺觀定無覺觀定三空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五根五力六六念七七覺支八八正道九九次第定十十一切支(亦名十一切入)十一十一解(亦名十一切智)一法智二比智三他心智四世智五苦智六集智七滅智八道智九盡智十無生智十一如實智。

自恣不同受衣共十一人(資持)
  一與欲人二有難三無大衣四異界五中後安居六破七不結八犯殘九別住十學悔十一擯人。

十二因緣
  一無明二行(過去因)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現在果)八愛九取十有(現在因)十一生十二老死(未來果)。

十二時打犍槌法(三千威儀)
  五種常用法一常會時總五十四下二旦食時八下三晝食時一通即五十四下四暮投槃時亦一通五無常時多少隨時七種卒緣法一縣官二大火三大水四賊盜(自一至四多少隨時)五會沙彌三下六會優婆塞二下七呼私兒一下。

十二頭陀(事鈔)
  一納衣二但三衣(衣)三常乞食四不作餘食法五一坐食六一搏食(食)七阿蘭若八塚間九樹下十露地十一隨坐(處)十二常坐不臥(威儀)。

僧祇別眾四儀互作共十二人
  (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作羯磨(行住坐臥)則別眾。

十二入(根塵相對涉入為義此十二從所入受名)
  一眼能見色處二耳能聞聲處三鼻能聞香處四舌能知味處五身能覺觸處六意能知法用(內六根入)七色對眼所見八聲對耳所聽九香對鼻所聞十味對舌所甞十一觸對身所覺十二法對意所知(外六塵入)。

十二部經(華梵二音)
  一素咀纜(契經)二祇夜(重頌)三和伽羅那(授記)四伽陀(諷誦)五憂陀那(無問自說)六尼陀那(因緣)七波陀那(譬喻)八伊帝目多(本事)九闍陀伽(本生)十毗佛略(方廣)十一阿浮陀達磨(未曾有)十二優波提舍(論議)。

十二部律十二部律
薩婆多共分出四部
婆差部又分出三
  一法上  二賢胄  三六成
迦葉遺分出二部
  一僧伽提  二淺摩提

彌沙塞分出一部
  中間見

  僧祗不分  曇無德不分
十二類生(楞嚴)
  一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無色生七有想生八無想生九非有色生十非無色生十一非有想生十二非無想生。

四分盜戒十三處
  一地中二地上三乘四擔五空六架七村八阿練若九田十處所十一船處十二盜水十三私度關塞。

十三難
  一邊罪二汙尼三賊住四破內外道五黃門六殺父七殺母八殺阿羅漢九破法輪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

十四種色
  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塵)六眼七耳八鼻九舌十身(五根)十一地十二水十三火十四風(四大)。

十五種略說戒(增三)
  一說序已餘者僧常聞二至四事已三至十三已四至二不定已五廣說(此五三十已下)六說四事已七至十三已八至二不定已九至三十已十廣說(此五九十已下)十一說十三已十二至二不定已十三至三十已十四至九十已十五廣說(此五提舍已下)。

十五種默然(雜犍度)
  一若作如法羯磨二若得同意伴三若見小罪四為作別住五在戒場上(不應默)六見他非法七不得伴八犯重九同住十在同住地(應默然)十一如法十二默任之十三與欲十四從可信人聞十五先在眾中默然而坐(應和合)。

十五自然界
  一僧伽藍界二村界三樹界四場界五車界六船界七舍界八堂界九庫界十倉界十一蘭若十二道行十三洲界十四水界十五井界。

三界五品惑總十五部(發智論)
  一見所斷結二集所斷結三滅所斷結四道所斷結五修所斷結(各通欲色無色三界)。

十六遮
  一不自稱名二不稱和尚名三年不滿四衣不具五鉢不具六父不聽七母不聽八負債九奴十官人十一丈夫十二癩十癰疽十四白癩十五乾痟十六顛狂。

十六枚器(鉢器篇一)
  一大釜二釜蓋三大盆四杓五小釜六釜七小盆八杓九洗瓶十瓶蓋十一盆十二杓十三水瓶十四瓶蓋十五盆十六杓。

西土十六國(長阿含經)
  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薩羅五跋祇六未羅七支提八跋沙九尼樓十槃闍羅十一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蘇羅十四乾陀羅十五劒浮沙十六阿槃提。

此方前代十六國
  一前涼二後蜀三前趙四後趙五前秦(六)前燕(七)後秦八西秦凡後凉(十)後燕十一南凉十二南燕(十)三西凉(十)四北凉(十)五夏起(十)六北燕。

住世十六羅漢(住法圖贊)
  一賓頭盧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跋梨墯闍四蘇頻陀五諾矩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闍羅弗多羅九戌愽迦十半託迦十一羅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託迦。

十七種別住(了論)
  一長園二四角三水波四一山五一嵓六半月七自性八圍輪九一門十方土十一四廂十二二繩十三比丘尼十四優婆塞十五垣墻十六圓十七顛狂。

僧祇十七種穀(壞生戒)
  一稻二赤稻三小麥四穬麥五小荳六大荳七胡荳八踠荳九粟十黍十一麻十二薑句十三闍豉十四婆羅陀十五莠子十六脂那十七俱陀婆。

成論非色非心聚十七名
  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命根四無想果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生八住九異十滅十一名身十二句身十三字身十四老十五死十六凡夫法十七無作。

十八界(各有別體義無渾濫界別為義)
  一色塵二聲塵三香塵四味塵五觸塵六法塵七眼塵八耳根九鼻根十舌根十一身根十二意根十三眼識十四耳識十五鼻識十六舌識十七身識十八意識。

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滅八精進無滅九念無滅十慧無滅十一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八部律十八部律(戒疏引古三藏)
薩婆多分出四部
婆差部又分出三
  一法上  二賢胃  三六成
迦葉遺分出二部
  一僧伽提  二淺摩提

彌沙塞分出一部
  中間見

僧祇分出六部
  一遺跡  二彌沙  三施設  四毗陀  五施羅  六上施羅

  曇無德不分
真諦疏十八部律
  一大眾部出十一部一說一切有二雪山僧三可住子弟子四法上五賢乘六說度七善歲八法護九正地十密林十一正量二上座部出七部一一說二出世說三灰山僧四得多聞五別說六支提山七北山。

又文殊問經出十八部律
  摩訶僧祇分別說有七(此翻大眾即窟外部)一執語(所執同僧祇故)二出世間語言(稱替詞也)三高拘梨柯(人姓)四多聞(有多聞智)五只底舸(山名)六東山(山名)七北山(山名)體毗履分別說有十一(此翻老宿即窟內上座部)一一切語言(執三世有可言說故)二雪山(居所)三犢子(人姓)四法勝(人名)五賢(人名)六一切所貴(人所重故)七芿(山名)八大不可弃(人名)九法護(人名)十灰山僧十一得多聞。

瑜伽論十八變
  一振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類往趣十一隱十二顯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辯才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八放大光明。

四分調達九邪破佛九正共十八法
  一法二非法三律四非律五犯六不犯七若輕八若重九有殘十無殘十一麤惡十二非麤惡十三常所行十四非常所行十五制十六非制十七說十八非說。

僧祇式叉尼十八法(事鈔尼眾別行篇)
  一在大尼下沙彌尼上坐二式叉不淨食大尼淨大尼不淨食彼亦不淨三大尼得與三宿自與沙彌尼三宿四得與大尼授食除火淨五生種取金銀錢自從沙彌尼受食五尼不得為說七聚名六得語云不婬盜殺妄如是等憶持七八至布薩自恣日入僧中互跪合掌云阿梨耶僧我某甲清淨僧憶持三說而退九十十一十二後四波羅夷犯者更從始學十三十九僧殘已下若犯一一作吉羅悔十四不非時食十五不停食食十六不捉錢寶十七不飲酒十八不著華鬘。

七滅諍十八品圖
  

二十種色
  十二種顯色一青二黃赤四白五光六影七明八暗九煙十雲十一塵十二霧八種形色十三長十四短十五高十六下十七方十八圓十九斜二十正。

西土傳法二十四師
  一迦葉二阿難三未田地四商那和修五優婆毱多六提多迦七彌遮迦八佛陀難提九佛陀蜜多十脇比丘十一富那奢十二馬鳴十三毗羅十四龍樹十五提婆十六羅睺羅十七僧伽難提十八僧伽耶舍十九鳩摩羅馱二十闍夜多二十一修槃陀二十二摩奴羅二十三鶴勒那夜奢二十四師子。

二十五有出阿毗曇論  四有四惡趣(東勝身 西牛貨 南瞻部 北俱盧 修羅趣 地獄趣 餓鬼趣 畜生趣)。
  梵王六欲天(大梵天 四天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
  無想五淨居(無想天淨居天俱舍名五那含即三果所居凡五天一無煩二無熱三善見四善現五色究竟)。
  四空及四禪(初禪天 二禪天 三禪天 四禪天 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非非想處)。

大灌頂經出護五戒二十五神一不殺生五神
  一荼芻毗愈他尼神  二輪多利輸陀尼神  三毗樓遮那波神  四阿陀龍摩坘神  五婆羅柤尼和婆神

二不偷盜五神
  一坘摩阿毗婆駄神  二阿須輪婆羅陀神  三婆羅摩亶雄雌神  四婆羅門地[鞥-合+(白-日+田)]哆神  五那摩呼哆耶舍神

三不邪婬五神
  一佛馱仙陀褸哆神  二[鞥-合+(白-日+田)]闍耶藪多婆神  三涅坘醯馱多耶神  四阿邏多賴都耶神  五波羅那佛曇神

四不妄語五神
  一阿提梵者珊耶神  二因臺羅因臺羅神  三阿伽風施婆多神  四佛曇彌摩多哆神  五多賴又三密陀神

五不飲酒五神
  一阿摩羅斯兜嘻神  二那羅門闍兜帝神  三薩[鞥-合+(白-日+田)]尼乾那波神  四茶[鞥-合+(白-日+田)]闘毗舍羅神  五加摩毗那闍尼佉神
教行雙持二十六戒
  

二十八天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十八天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  四禪九天(無雲天廣果天無煩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福生天無想天無熱天善現天)

無色界四天
  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非非想處
戒壇二十八星
  東方七星一基粟底抲二虜喜尼三麋梨伽尼羅四阿陀羅五不奈那波脩六弗沙七阿沙離波南方七星一柯可二兩頗三求尼四訶莎多五質多羅六莎底七毗釋珂西方七星一訶[少/兔]羅他二莎沙他三牟藍四弗婆莎他五鬱多羅莎他六阿毗止七沙羅波那北方七星一陀薾他二捨多毗沙三弗婆跋陀羅四鬱多羅跋陀羅五離波底六阿雖尼七婆羅尼。

涅槃經明如來三十二相
  一足下平如匳底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指纖長四足根長五身方直六網縵指(如白鵝王)七手足輭八節踝傭滿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腨十一身圓滿(如尼拘陀樹)十二立手過膝十三頂有肉髻十四無見頂十五陰藏相十六皮膚細輭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金色十九常光明曜二十七處滿(肩臂脚合二及頸)二十一柔輭聲二十二缺骨充滿二十三師子上身二十四臂傭纖二十五四十齒(白淨青密)二十六四牙相二十七師子頰二十八味中上味二十九廣長舌三十梵音聲三十一睫紺色三十二白毫相。

三十四心斷(三)界見思(三)惑
  

事鈔僧網篇列三十五事  初五奪眷屬一不應授人大戒二不應受人依止三不應畜沙彌四不應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應往二五奪智能一不應說戒二若僧中問答毗尼義不應答三若僧差作羯磨不應作四若僧中簡集智慧者共評論眾事不在其例五若僧差作信命不應作。
  三五奪順從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偪暮還三親近比丘四不應近白衣外道五應順從諸比丘教不應異語四五奪相續後犯一不應更犯此罪餘亦不應犯二若相似若從此生三若復重於此四不應嫌羯磨五不應訶羯磨人五五奪供給一若善比丘為敷坐具供養不應受二不應受他洗足三不應受他安洗足物四不應受他拭革屣五不應受他揩摩身六五制恭敬一不應受善比丘禮拜合掌二問訊三迎逆四持衣五持鉢七五奪證正他事一不應舉善比丘為作憶念作自言二不應證他事三不應遮布薩四不應遮自恣五不應共善比丘諍。

智論酒有三十五失
  一現世財物虗竭二眾病之門三闘諍之本四裸形無耻五醜名惡聲六覆沒智慧七所應得物不得已得即失八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廢業不成十醉為愁本十一身力轉少十二身色壞十三不敬父十四不敬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敬婆羅門十七不敬尊長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黨惡人二十二疎遠賢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無慚無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二十八親眷擯棄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棄捨善法三十一人不信用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種狂癡業三十四命終墮獄三十五當來狂騃。

大灌項經出護三歸三十六神  彌栗頭不婆羅門  彌栗頭婆訶娑神  彌栗頭婆邏波神  彌栗頭抗陀羅神  彌栗頭陀利奢神  彌栗頭陀樓呵神  彌栗頭伽婆帝神  彌栗頭悉坘哆神  彌栗頭菩提薩神  彌栗頭羅婆那神  彌栗頭鉢婆馱神  彌栗頭三摩陀神  彌栗頭戾禘駄神  彌栗頭波利陀神  彌栗頭婆利那神  彌栗頭虔伽伽地神  彌栗頭毗梨陀神  彌栗頭支陀那神  彌栗頭提婆羅神  彌栗頭呵婆帝神  彌栗頭不若羅神  彌栗頭苾闍伽神  彌栗頭伽麗婆神  彌栗頭羅闍遮神  彌栗頭修乾陀神  彌栗頭檀那波神  彌栗頭友多那神  彌栗頭伽林摩神  彌栗頭阿留伽神  彌栗頭闍利馱神  彌栗頭阿呵馱神  彌栗頭阿呵娑神  彌栗頭娑和邏神  彌栗頭波利那神  彌栗頭固他那神  彌栗頭軍陀羅神

智論身有三十六物成身十二
  一髮二毛三爪四齒五薄皮六厚皮七筋八肉九骨十髓十一血十二心

內性十二
  一脾二腎三膽四肝五肺六小腸七大腸八胃九胞十肪十一[月*冊]十二腦膜

外相十二
  一屎二尿三垢四汗五淚六洟七涎八唾九膿十黃痰十一白痰十二癊
三十七道品一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
  未生惡令不生  已生惡令滅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

三四如意足
  欲  心  進  思惟

四五根
  信  進  念  定  慧

五五力
  信  進  念  定  慧

六七覺支
  擇法  精進  喜  除  捨  定  念

七八正道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精進  正定  正念  正命
本宗他部受欲不成四十九人本宗二十八人
十八人體非失
  十三難人  三舉人  二滅人

七人遇緣失
  命過  餘處行  罷道  入外道眾  入別部眾  至戒場上  明相出

三人相乖失
  神足在空  隱沒  離見聞
他部二十一人
僧祗五人
  與欲人  覆露隔障人  半覆露隔障人  半覆露伸手不相及人  露地伸手不及人

五分八人
  屋中若露地倒出  比丘尼  式叉尼  沙彌  沙彌尼  狂人  痛惱人  亂心人

僧祗五人
  界外與欲  持欲出界  能與出界  能與至僧中默然還出  因難驚起

十誦三人
  覆藏  別住  六夜

男子八處五十六戒 女人九處六十三戒
  

前代章記解釋事鈔共六十家  京兆大慈律師(未詳記號)  泉州弘景律師(末詳記號)  荊州曇勝律師(當陽記)  蒲州融濟律師(末詳記號)  泉州道深律師(未詳記號)  湖州崇福律師(酉河記)  湖州靈[山/咢]律師(未詳記號)  湖州智海律(未詳記號)  湖州法琳律師(未詳記號)  蘇州道恒律師(未詳記號十卷)  志明律師(今古記十卷未詳州郡)  智蟾律師(圓成記十卷未詳州郡)  杭州法儼律師(富陽記一十卷)  蘇州法興律師(支硎記)  潤州朗然律師(慈和記)  志相律師(會昌記未詳州郡)  清法律師(闕要記十卷未詳州郡)  潤州惟倩律師(集正記)  越州曇一律師(發正記)  常州義超律師(折中記)  杭州辯常律師(未詳記號六卷)  慧超律師(記六卷未詳題號州郡)  杭州大覺律師(華嚴記十四卷)  越州玄儼律師(輔篇記一十卷)  杭州義威律師(靈山記)  常進律師(通玄記未詳州郡)  乾素律師(記六卷未詳題號州郡)  曇慶律師(記四卷未詳題號州郡)  蘇州志鴻律師(搜玄記二十卷)  清徹律師(後堂記)  曇清律師(有記未詳題號州郡)  廣雄律師(有記未詳題號州郡)  智璀律師(記十卷未詳題號州郡)  楊州省躬律師(順正記)  京兆玄暢律師(顯正記)  京兆從志律師(繼宗記)  秀州德圓律師(未詳記號)  湖州仲平律師(未詳記)  丹甫律師(有記未詳題號州郡)  京兆慧則律師(集要記十二卷)  越州元表律師(未詳記號)  秀州全禮律師(長水記)  台州景霄律師(簡正記二十卷)  杭州無外律師(持犯四果章記)  婺州德殷律師(手鏡記)  慧密律師(上元記未詳州郡)  徽猷律師(龜鏡記未詳州郡)  杭州覺熙律師(指志記五卷)  洪州清儼律師(集義記)  越州崇義律師(述鈔音訓)  立律師(有記未詳題號州郡)  杭州處雲律師(拾遺記三卷)  越州普齊律師(集解記十二卷)  溫州希覺律師(增輝錄二十卷)  杭州贊寧律師(音義指歸三卷)  昇州德明律師(正言記十卷)  杭州擇梧律師(義苑記七卷)  台州允堪律師(會正記十二卷)  溫州文溥律師(簡正記)  杭州元照律師(資持記十二卷)

六十二見  
  (下四陰改色字作句則一陰有四見四五則成二十歷上三世則為六十矣)。

事鈔本宗他部不足數四位共六十五人一體是事逮三十一人
四分六人
  所為作羯磨人  神足在空  隱沒  離見聞  別住  戒場上

十誦十一人
  睡眠  亂語  憒閙  入定  瘂人  聾人  瘂聾人  狂人  亂心人  病壞心  樹上

伽論三人
  重病  邊地  癡鈍

僧祇九人
  與欲人  隔障人  半覆半露中間隔障  半覆半露伸手不相及  露地伸手不相及  行作法住坐臥  住作法行坐臥  坐作法行住臥  臥作法行住坐

義加二人
  醉人  白語前人不解
  二體境俱非二十三人三體非緣是二十三人
四分二十二人
  比丘尼  式叉尼  沙彌  沙彌尼  十三難(邊罪汙尼賊住破內外道黃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法輪僧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形)  三舉(不見罪不懺罪說欲不障道)  滅擯應滅擯

十誦一人
  白衣
四緣有礙十一人
四分八人
  訶責  擯出  依止  遮不至白衣家  覆藏  本日治  六夜  出罪

十誦三人
  覆藏竟  本日竟  六夜竟

如來八十種好  一無見頂相  二鼻高好孔不現  三眉如初月紺琉璃色  四耳輪輻相埵成  五身堅實如那羅延  六骨際如鉤鏁  七身一時迴如象王  八行時足地四寸而印文現  九爪如赤銅色薄而細澤十膝骨堅著圓好  十一身清潔  十二身柔輭  十三身不曲  十四指長纖圓  十五指文藏覆  十六脉深不現  十七踝不現  十八身潤澤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二十身滿足  二十一容儀備足  二十二容儀滿足  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  二十四威振一切  二十五一切樂觀  二十六面不長大  二十七正容貌不[泳-永+撓]色  二十八面具滿足  二十九脣如頻婆果色  三十言音深遠  三十一臍深圓好  三十二毛右旋  三十三手滿足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三十六手文長  三十七手文不斷  三十八一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  三十九面廣姝好  四十面淨滿如月  四十一隨眾生意和悅與語  四十二毛孔出香氣  四十三口出無上香  四十四儀容如師子  四十五進止如象王  四十六行法如鵝王  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  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  四十九四牙白利  五十舌色赤  五十一舌薄  五十二毛紅色  五十三毛軟淨  五十四廣長眼  五十五孔門具足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花色  五十七臍不出  五十八腹不現  五十九細腹  六十身不傾動  六十一身持重  六十二其身大  六十三身長  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  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長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六十七等視眾生  六十八不輕眾生  六十九隨眾生音聲不增不減  七十說法不著  七十一隨眾生語言而說法  七十二發音報眾聲  七十三次第有因緣說法  七十四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  七十五觀無厭足  七十六髮長好  七十七髮不亂  七十八髮旋好  七十九髮色青珠  八十手足有德相

正從七十二品衣
  

八十一品思惑
  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識無所有非非想(各有九品)三界分為九地每一地中有九品惑九九成八十一品也。

八十八使見惑  
  
  (欲界苦諦具十使集滅除身邊戒三道諦唯除身與邊四諦共成三十二色無色界四諦下作句還同欲界中但除嗔使異於前一界但有二十八一界單列二十八二界合則五十六揍前欲界三十二是則總成八十八)。

今師安居法二百一十種  
  (業疏云用前七法下約三時則二十一種將此數法以約兩界自然作法合四十二種將此約人人有五眾則合二百一十種)。

古師安居法一百六十種  
  (業疏云有人言前之二法既有聖教可通三時忘成及界此之五法作法開成本無言說故中安居所不開也如此約數則一百六十種以前二法歷三時兩處及以五眾則六十種以後五法依前二時則一百也)。

如來成道終至涅槃說八萬四千法門  
  (真諦云佛始成道終至涅槃經三百五十度說法一一皆具六波羅蜜成二千一百皆破四大六塵十法成二萬一千又配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

長衣戒中八門通不相染轉降句法  
  
  
  
  

俱舍論三種得戒圖
  

本宗他部百一受戒通局圖
  

五戒  
  對境有七(四十九戒) 殺盜婬口婬大婬小妄酒
  就業非情(為八(五十六戒)為十(七十戒)) 殺盜婬口婬大婬小妄語綺語兩舌惡口酒。

八戒  
  對境十二(八十四戒) 殺盜婬口婬大婬小妄酒花歌床過中。
  就業非情(十二(八十四戒)十四(九十八戒)) 殺盜婬口婬大婬小妄綺語兩舌惡口酒花歌床過中。

十戒  
  對境十二(八十四戒) 殺盜婬口婬大婬小妄酒花歌床過中捉寶。
  就業非情(十二(九十一戒)十五(一百五戒)) 殺盜婬口婬大婬小妄綺語兩舌惡口酒花瓔歌舞高床過中捉寶。

具戒約文二百五十戒對境就業則無量(一千七百五十)
  

實法宗六位分別二戒圖
  

四三色本報方便分別
  

業疏有對有三
  

諸師立祖不同三衢法明律師立五祖
  一波離  二法正  三覺明  四智首  五南山

霅谿仁岳法師立十祖
  一法時  二法正  三覺明  四法聰  五道覆  六慧光  七道雲  八道法  九智首  十南山

錢唐守仁法師立七祖
  一波離  二法正  三覺明  四法聰  五智首  六南山  七增輝記主

天台允堪律師立七祖
  一波離  二法正  三覺明  四曇諦  五法聰  六智首  七南山

餘杭元照律師立九祖
  一法正  二法時  三法聰  四道覆  五慧光  六道雲  七道洪  八智首  九南山

錢唐懷顯律師立五祖
  一法正  二法聰  三道覆  四智首  五南山
  律宗新學名句卷下(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