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戒律宗

  作者:梵网经忏悔行法  明智旭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續藏經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 智旭述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 菩薩戒弟子 藕益智旭 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便得滅罪。此金口明訓也。故知法華方等大悲占察等種種行法。雖各有滅罪得戒功能。而於犯十戒者。仍須別依梵網行法。方使標心不泛。所謂如從地倒。還從地起。又此經所明千里無師。像前自受。但云當以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而不云苦到禮三世千佛。葢大意與瓔珞地持之自誓受戒同耳。故向年已曾述學戒法。今則特為受菩薩戒之後。犯十重者。別明懺儀。俾依三世諸佛出罪。既見好相。則戒體完復。雖於比丘法中。不任僧用。而或為菩薩沙彌。或為菩薩優婆塞。可無慚德。且密默進道。直證無生。亦非分外事矣。其或八戒五戒。及沙彌戒破根本者。依此懺法。見好相已。既得菩薩大戒。亦仍可許進比丘戒。若小乘比丘破根本者。依此懺悔見好相已。密達無生。或仍可附與學之科。縱令障深。未成感應。而永斷相續。懇惻求哀。必能閉惡趣門。植出世種也。略為十意。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三香華供養。四讚禮歸依。五陳罪悔除。六立誓誦戒。七苦到禮佛。八重修願行。九旋遶自歸。十坐念實相。

  一嚴道場

  擇取閒靜堂室。掃灑清淨。中安盧舍那像。或釋迦像。更安諸菩薩像亦得。但須有佛像為主。懸設幢蓋。及繒綵旛華。種種莊嚴。須傾竭己財。盡心盡力。至誠為之。勿得苟簡。亦勿輙化施主。必其貧窶無措。方可隨緣求辦。

  二淨三業

  行者自念繇夙善故。今生幸得受戒。繇惡障故。而復毀犯。我既毀犯三世諸佛所設淨戒。現今即是地獄中人。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如處溷廁。一心求出。如繫牢獄。一心求脫。不得剎那念世間事。沐浴清淨。著新潔衣。秉志虔誠。口無雜語。如捧滿油。懼其滴墮。獨自專精。勿求伴侶。設有一二同犯戒者。慚懼專志決定是一。方可同修。必以得見好相為期。不論一七。二七。乃至一年。乃至畢世。心無中懈。

  三香華供養

  行者初至像前。緣想十方一切三寶。性同虗空。無所不在。我罪障故。不見不知。然諸佛菩薩。於我向所作罪。今所修行。悉知悉見。無有遺餘。譬如盲人。在大眾中。所作所為。盲不見眾。眾皆見盲。今我亦爾。無明所覆。妄於清淨法界體中。違犯禁戒。造極重罪。早為諸佛菩薩所見所知。今日覺悟。慚懼悔過。諸佛菩薩。亦必現前。知我見我。先起如是深信解已。於十方三寶。如對目前。敷具竦立。口當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
  總一禮已。燒香捧華。胡跪唱云。
  嚴持香華。如法供養。
  願此香華雲  徧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尊法諸菩薩  無邊聲聞眾  緣覺獨覺仙  無邊佛土中  受用作佛事  普熏諸眾生  皆發菩提心
  以手散華。次復想云。我此香華徧十方。以為微妙光明臺。諸天音樂天寶香。諸天肴饍天寶衣。不可思議妙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礙互莊嚴。徧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皆有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徧法界。彼彼無雜無障礙。盡未來際作佛事。普熏法界諸眾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想已起立。唱云。
  供養已。一切恭敬(一拜)。

  四讚禮歸依

  行者修供養竟。一心緣念三寶真實功德。哀慕眷變。誓不捨離。胡跪合掌。口出梵音。作是讚歎。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善調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  到不思議地  故我今敬禮
  知諸爾燄法  智身無罣礙  於法無忘失  故我今敬禮
  稽首過無量  稽首無倫等  稽首法自在  稽首超思惟
  哀愍覆護我  令法種增長  逮及最後身  常在如來前
  我所修福業  此世及餘生  由斯善根力  願佛恒攝受
  (偈出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第四十八)。
  讚已。一叩首。起立唱云。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拜下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常珠。一切諸佛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至禮賢聖即以諸佛二字改作賢聖二字。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尊法。
  想云。真空法性如虗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
  一切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各一禮已。胡跪唱云。
  我弟子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僧。歸依正法戒。
  三說已。一叩首。隨俯伏想云。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但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眾生。同為一切重罪所障。今對舍那。十方佛前。普為眾生。歸命懺悔。惟願加護。令障消滅。

  五陳罪悔除

  行者歸依及運想竟。次應胡跪合掌。作是唱云。
  普為法界。一切眾生。悉願斷除三障。至誠懺悔。
  唱已。五體投地。復作是念。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一)。外加惡友(二)。不隨喜他一毫之善(三)。惟徧三業。廣造眾罪(四)。事雖不廣惡心徧布(五)。晝夜相續。無有間斷(六)。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惡道(八)。無慚無愧(九)。撥無因果(十)。故於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慚愧(二)。生大怖畏(三)。發露懺悔(四)。斷相續心(五)。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六)。勤策三業。翻昔重過(七)。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九)。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徧斷眾惡。(十)。惟願盧舍那佛。一切世尊。慈悲攝受。聽我懺悔運此順逆十心已。次應胡跪合掌。發露犯戒之罪。求於十方。現住世間諸佛菩薩。以大慈悲。為我洗滌。令得還淨。涕淚號泣。作如是說。
  我弟子某甲至心懺悔。我及眾生。自性清淨。無明所覆。不自覺知。以是因緣。長淪生死。今者。幸逢正法。秉受律儀。煩惱亂心。復違學處。造作如是(應隨所犯。或殺生。或偷盜。或邪婬。或妄語。依事說之)。無羞恥法。於佛法海。便為永棄。應墮阿毗。大地獄中。猛火熾然。受無量苦。乃至備歷惡趣。無解脫期。如是罪障。因果不虗。
  諸佛菩薩。悉知悉見。我今發露。不敢覆藏。起正直心。離謟曲行。奉對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不惜身命。悔過求哀。普與眾生。洗滌往業。從前所作。願悉消除。自今以後。誓不更造。惟願諸佛。諸大菩薩。以大慈悲。憐愍於我。拔我罪根。施我淨戒。
  應須具足三說竟。起立唱云。
  懺悔已。禮三寶(一拜)。

  六立願誦戒

  行者發露悔除已竟。應想罪無實性。既從緣生。還從緣滅。罪惡既滅。堪住菩薩三聚淨戒。胡跪合掌。作如是白。
  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從今日。盡於未來。誓不退捨。大菩提願。誓不遠離。三聚淨戒。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我某甲。重願受持淨戒律儀。咸為作證。
  白已。至誠展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法。於朗誦時。心緣文義。勿令散亂。若一時不能全誦者。分作二時三時。乃至六時共誦一周。亦可。

  七苦到禮佛

  行者隨誦戒經多少竟。叩首起立。添香致敬。一心緣念三世諸佛。如對日前。殷重懇切。一一頂禮。
  一心頂禮梵網教主盧舍那佛(三禮)。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次即頂禮三世三千諸佛。一佛一禮。或每時百拜。或八十五十。或四十三十拜亦可。隨力多少。但令相續無間。禮一部已。未獲好相。再禮一部。乃至十部百部。直以得見好相為期。又行人色力若康。能於七日中。禮三千佛一周。如是每七一部。相續無間。彌善。設不能者。二七日方得一周。亦可。如是次第。隨意多少禮竟。次復總禮一拜云。
  一心頂禮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微妙尊法(三禮)。
  一心頂禮大小乘毗奈耶藏。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玄通華光主菩薩。華光王大智明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一生補處彌勒菩薩。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持律大師優波離尊者。及一切聲聞緣覺賢聖僧。
  觀想偈如前應知。

  八重修願行

  行者禮三寶竟。添香致敬。胡跪合掌。隨順彌勒菩薩往昔所修微妙勝行。奉對三寶。如在目前。作是唱云。
  我今歸命禮  十方一切佛  菩薩聲聞眾  大仙天眼者
  亦禮菩提心  遠離諸惡道  能得生天上  乃至證涅槃
  若我作少罪  隨心之所生  今對諸佛前  懺悔令除滅
  我今身口意  所集諸功德  願作菩提因  當成無上道
  十方國土中  供養如來者  及佛無上智  我今盡隨喜
  有罪悉懺悔  是福皆隨喜  我今禮諸佛  願成無上智
  十方大菩薩  證於十地者  我今稽首禮  願速證菩提
  得證菩提已  摧伏於魔軍  轉清淨法輪  饒益眾生類
  常願住世間  無量俱胝劫  擊於大法鼓  度脫苦眾生
  我沒於欲泥  貪繩之所繫  種種多纏縛  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重  諸佛不厭捨  願以大慈悲  度脫生死海
  現在諸世尊  過去未來佛  所行菩薩道  我今願修學
  具足波羅蜜  成就六神通  度脫諸眾生  證於無上道
  了知諸法空  無相無自性  無住無表示  不生亦不滅
  又如大仙尊  善了於無我  無補特伽羅  乃至無壽者
  於諸布施事  不執我我所  為安樂眾生  施與無慳悋
  願我所施物  不假功用生  觀察了知空  具施波羅蜜
  持戒無缺減  得佛淨尸羅  以無所住故  具戒波羅蜜
  忍辱如四大  不生分別心  以無瞋恚故  具忍波羅蜜
  願以身心力  發起大精進  堅固無懈怠  具勤波羅蜜
  以如幻如化  及勇猛精進  金剛等三昧  具禪波羅蜜
  願證三昧智  入於三脫門  了三世平等  具慧波羅蜜
  諸佛妙色身  光明大威德  菩薩精進行  願我皆圓滿
  (偈出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云彌勒名稱者。勤修如是行。具六波羅蜜。安住於十地)。
  說已起立。作如是唱。
  迴向發願已。歸命禮三寶(一拜)。

  九旋遶自歸

  禮竟起立。整理衣服。手執香爐。立定少頃。緣想三寶賢聖。畟塞道場。各坐法座。以次旋身。一一徧遶。安詳而轉。口作梵音唱云。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三世三千佛  南無梵網經菩薩心地品  南無彌勒菩薩摩訶薩
  如是稱名。或三或七。旋遶畢。還至像前。結三自歸。
  自歸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十坐念實相

  行者禮懺竟。次應別就坐處。端身正坐。閉目合口。調和氣息。如止觀前方便中廣明。次即諦觀向所犯罪。為因心故犯。為因境故犯。為亦因心亦因境故犯。為不因心。不因境故犯。若因心故犯。彼境不現前時。何以無犯。若因境故犯。境自犯罪。不應我犯。又若我因境犯。則聖人於境。何以不犯。若亦因心亦因境故犯者為是心境各有犯性。待合方犯。為是心境各無犯性。合乃生犯。若心境各有犯性者。何須待合。又合時便有二犯。若心境各無犯性者。合何能犯。如一砂無油。眾砂豈能出油。如是因心。因境。雙因心境。尚自不得犯之生處。況復不因心不因境而生犯耶。當知犯性。本自不生。我迷倒故。於無心無境無持無犯性。妄計有心有境有於違犯。如是違犯。本性空寂。非滅故空。作是觀已。於心無所得。於境無所取。不見罪生相。不見罪滅相。但以虗妄顛倒因緣故。非生似生以覺悟虗妄顛倒因緣無性故。非滅說滅。是名觀罪性空。此觀若得相續現前。自然煩惱漸薄。慧性漸開。即是得戒之先容也。又觀此罪。為在內。為在外。為在中間。為在過去。為在現在。為在未來。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有。云何有罪。又觀此罪為身造耶。為心造耶。若身造者。地大造耶。水火風大造耶。空大造耶。若心造者。心復云何。青黃赤白耶。長短方圓耶內外中間耶。過現未來耶。心尚無形。安能造罪。如是觀已。不得能造。不得所造但以無明熏習。虗妄顛倒因緣。於無能無所性中。幻見能造所造。今以正智如實觀察。身心既空。罪福無主。如彼霜露。慧日能消。如久闇室。一燈能破。又觀此心。雖復本性空寂。無能無所。無罪相。無福相。繇無相故。無礙無際。不可思議。橫徧豎窮。無法不具。無法不造。隨其所造一法。仍復即是全體大用。還具一切法。還造一切法。無有一法而非所造。亦無一法而非能造。如是觀已。即於罪相深達實相。實相即是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此觀若成。必發戒體。是故經云。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也。如上事儀。名福德莊嚴。如上理觀。名智慧莊嚴。有事儀而無理觀。不能清罪之源。有理觀而無事儀。不能竭罪之流。譬如舊井。忽墜穢觸。宿水臭濁新泉不來。理須汲盡。并撤汙泥。則泉脉泠然。不改渫冽也。問曰。經中制令要見好相。坐時何不諦觀諸佛相好乃令。推簡入空耶。答曰。欲觀諸佛相好。須是戒根清淨。及了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方可修習。今戒既有缺。解未必圓。若作意觀相。恐招魔事。故必以空觀洗滌罪塵也。問曰。經云觀佛相好。滅無量劫生死重罪。豈不能滌破戒垢。答曰。觀相好者。實能滅罪。然須利智上根。方堪修習妙觀。而惟簡性空。則是大乘初門。正治破戒心垢。問曰。彼韋提希及五百侍女。何必盡是利智上根。答曰。梵語韋提希。此翻思惟修。豈非利智。生值佛世。親感佛臨。豈非上根。問曰五停心中。多障眾生應修念佛觀。豈反招魔答曰。報障重者。令念佛功德以除夙罪。亦未必單念相好。若現罪未拔輒求好相。戒慧俱劣。魔必得便。問曰。若爾。則經中不應令得好相。答曰。夫好相者。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今但深觀罪性本空。罪既拔已。自成感應。譬如磨鏡。垢淨像現。方超有心無心二過。問曰圓覺經明修三觀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今既觀罪性空。設復得見好相。豈不境觀相違。答曰。此事理二懺。秪期滅罪。原無著意求相之心。惟其空觀既深。罪根永拔。感應道交。好相斯現。雖見好相。仍了性空。故無喜動擾心。亦不驚愕亂意。如此方是罪滅戒復之相。若見好相時。不與空觀相應。或復喜動擾心。不能寂靜。或復驚愕亂意。不得輕安。當知即是魔事。切須諳識。勿被境迷。爾時仍須深入空觀。但念惟心。若是魔事。必漸隱沒。若實好相。倍復增明。而能助發空慧。令無取著。故知推簡法門。於滅罪障。有大功能。初心易入。令蕩無始虗妄我法二執。頓達大乘實相正理。行者若能如是事理二懺。精進勤修。不惟滅罪。亦有三根證相不同。下根先獲戒品清淨。復有三品。一下品者。得諸好夢。并覺諸根明淨。四大輕安。道心增長。二中品者。於坐禪中。見諸靈瑞。光華。異香。善聲稱讚等。得法喜樂。三上品者。於靜心中自見身相端嚴。威儀無缺。篇聚戒相。次第現前。安隱無怖。中根證得定品清淨。或發世間淨禪。或發亦世間亦出世禪。或復發出世禪。是為三品。上根證得慧品清淨。或發觀行。或階相似。或入分真。具如法華。三昧等廣明。

  梵網經懺悔行法(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