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皇朝经世文续编_1

  作者:清  葛士浚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皇朝经世文续编跋
光绪丙戌长沙王益吾先生视学江苏刻劝学琐言分送士子中及贺氏经世文编谓当世必有高才能续之者子源是书因此而作方初作时鬯期以十年娄邑张君且曰终身君必执三载当成今不及三年且成矣君少承 先德恪庭先生之教家学甚伟又克自奋励与同志诸子日夕讨究好谈经济不屑屑为章句诂训之学宜其撰述博大可观如此顾其成之速有足奇者书中六政之外别立洋务一类则鬯与君商定者其他去取皆君自主闲出臆见君或然或不然惟鄙着亦入数篇鬯执不可君曰必不愿列亦不强顾不可无一言以赠且引姚春木魏默深故事以相解相与抚掌曰才是知己虽然君今之默深也若春木予未敢当之抑予于君书亦与春木于默深有闲也戊子五月南汇于鬯香草

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前

皇朝经世文续编序
自贺耦耕先生用前明陈卧子之例辑 皇朝经世文编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几于家有其书自后江右饶新泉氏又有经世文续集之辑自道光至咸丰同治间名臣奏疏私家着述凡有涉于世道者亦略具矣然饶氏之书一循贺氏之旧而近来风会日辟事变益如洋务为今日一大事非原书海防所能尽也奉天吉林新疆台湾各设行省因地制宜非原书吏治所能尽也开矿自昔有禁而今则以为生财之大道非原书钱币所能尽也军国之用取给抽厘非原书榷酤所能尽也有轮船以行江海近又有轮车以行陆非原书漕运所能尽也中西算学日新月盛 朝廷辟馆以造就人材且宽其格以取之非原书文学所能尽也此葛君子源所以又辑续编乎其书凡一百二十卷为文千数百篇其志可为盛矣其力可谓勤矣愚尝谓孟子之书言法先王荀子之书言法后王二者不可偏废法先王者法其意法后王者法其法孟子曰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此法其意也荀子曰欲观圣王之则以其灿然者矣后王是也此法其法也马贵与着文献通考其自序引荀子语以发端然则士生今日不能博观当世之务而徒执往古之成说洵如吕氏春秋所讥病变而药不变矣语云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皇朝经世之文贺氏饶氏相继编纂而今又有葛氏之书并行于世凡经国体野之规治军理财之道柔远能迩之策化民成俗之方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不可胜用于学术治术所裨匪浅而我 国家闳规茂矩亦略具于斯荀子所谓灿然者不于此可见乎光绪戊子夏四月曲园俞[樾](越)序
皇朝经世文续编例言
善化贺氏经世文编成于道光丙戌迄今六十余年世局既有变迁论议因之日积东乡饶氏阳湖盛氏皆有赓续饶编出于光绪壬午盛编迄今未出夫难莫难于创始之作备莫备于晚出之本古来撰述大抵若斯故是编之作订舛于已往待删正于将来万不敢忘东乡先路之导后或可备阳湖葑菲之采八纲六十三目均仍贺编之旧惟自道光壬寅后中外交涉益繁有非海防塞防所能者 京师总署之设既与六官并重往廷臣恭纂 穆庙实录亦闻洋务别为卷帙兹师其意立洋务一纲系以七目曰洋务通论曰邦交曰军政曰教务曰商务曰固圉曰培才惟刑法之类华夷虽时有牵涉而其要领条目所存则视他务稍简今汇为律例下卷仍以隶诸刑政
贺编学术文学类于经子史学大纲暨诸儒论文采取略备而仍不及算学殆例言所谓务非当急人难尽通者欤然天文乐律实古圣治法之本原而制器测地尤近今经纶之要务非可以一艺目之况其致用尚不止此阙而莫载遗憾实多蒙未习畴人术不能妄有选辑吾宗湘乡心水氏从事此学二十余年别辑各篇辱以见贻析为三卷附列文学类备学者观览焉
会典户部职掌疆理居首盖周官地域广轮掌于大司徒之义也贺编以顾氏日知录州县界域陈氏分县议沈氏议覆分立州县书入吏政官制类以龚氏西域立行省议入兵政塞防类殆以篇目不多故未别设专门耳今自奉吉新疆台湾改设行省建置益繁且风会日开舆地一门成专家之学若仍贺编分隶各类非但散裂难稽且多无可附丽兹故别辑疆域二卷冠户政十二目之首其言攻守形势者仍入兵政地利类
贺编着例纪述之作虽工勿登然亦间有自乱其例者非止蛮海各防已也夫典制事蹟之不明则议论安所附丽贺编实出魏氏彼其 圣武之记已有专书会典提纲又蓄奢愿意藉另编辅翼自可汰削从严今自道咸以来变故之迭更政事之张弛不知凡几而会典重修之举观成尚远平定粤匪之外方略未编则甄录之宜或殊往日故章程案牍采列较伙要于贺编本旨仍不相悖至其他取舍一秉前规惟学识浅失当必多末由仰希曩哲耳
贺编生存姓氏着作续出尚伙今兹选辑自不可遗故松文清伊犁总统事略张氏履原名生洲宗法通考暨陶文毅姚氏莹章氏谦存管氏同并贺魏之文悉加搜讨又如张氏穆马氏树华沈氏垚姚氏椿等皆与贺魏同时文行甚着又如吴氏骐延陵居士集陆氏锡熊宝奎堂集之类时代并远出贺氏之前而贺编均未之及择要增入云何得已至若吴氏定全氏祖望毕氏沅张氏士元贺编已列专集姓名而是编亦间有采及盖浏览所得未敢拘限断而悉从割爱也又康熙中俄定界贺编已录徐记定界碑文而是编又录黑龙江外纪译出分界盟约清文盖既有异同详略即不敢避复出之嫌也夫是编之作意在网罗道咸后掌故故干嘉前载籍博收览实所未遑右所举者特偶随所见录之以云补贺氏之阙则吾岂敢
贺编所录专据椠本而生存姓氏已五十余家是役年代较近并难以椠本为限故所列生存着作视前编多至倍蓰若从旧例止注集名虚其氏字则既未必人人皆有专集而非是又无以别为谁氏之文故今所纂辑无论曩哲时贤均各书其姓氏不避嫌疑用示大公匪标声誉
是编经始丙戌四月至丁亥十月而稿定自后略有增续以戊子四月为断伏处孤陋见闻有阻姑出稿本求正当世两载以来乡里同志若姚君子让于君醴尊艾君谱园张君心一项君莲生秦君砚畦沈君肖或商搉义例或分任校录磨错交资俾得集成巨帙今备书简端以附风人弗谖之义
光绪十四年六月上海葛士浚识

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 目录

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
目录:

例言
卷一 学术一 原学
养源篇 宗稷辰
与曾子植书 刘蓉
致刘孟容书 曾国藩
答刘孟容书 曾国藩
答刘孟容书 罗泽南
求阙斋日记一则 曾国藩
拙修书室记(节录) 吴廷栋
求放心说 刘蓉
原学(仪顾堂集) 陆心源
学论(寄村居集) 葛学礼(张坚填讳)
移建上海县学记(代蓝观察蔚雯)
量随识长论 瞿庆贤
论语说 李元度
答友人论异教书 李元度
重修遂邑文庙序 徐赓陛
卷二 学术二 儒行
原才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曾国藩
船山遗书目录序 邓显鹤
汉学商兑重序(仪卫轩集) 方东树
诗文存草自序 葛学礼(张坚填讳)
复贺耦庚中丞书 曾国藩
与高伯平论学案小识 鲁一同
书学案小识后 曾国藩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曾国藩
汉学商兑书后(卧庐文稿)
敦艮斋遗书序(寸心知室存稿补录) 汤金钊
卷三 学术三 法语
与左逸民书 鲁一同
与左君第二书 鲁一同
与陈颂南书 张穆
与蒋瀛海书 罗泽南
遗书日记二十二则 倭仁
求阙斋日记二则 曾国藩
塾言三十七则 刘熙载
劝诫浅言四则 曾国藩
修绠山房日记二十则 瞿庆贤
省心迩言十六则 朱树新
金壶醉言三则 黄钧宰
卷四 学术四 广论
天地 罗泽南
复性二则 孙颐臣
仪宋堂后记 邵懿辰
明说 艾畅
病说 龙启瑞
习说 刘蓉
火喻 史善长
天论 汪能肃
与郭筠仙中丞论通志体例书 李元度
复何补之书 张文虎
积善积不善说(补录) 汤金钊
卷五 学术五 文学一
玩易阁记 刘蓉
诗序汇说序 葛学礼(张坚填讳)
孟子要略序跋 曾国藩
新定鲁论语题辞 钟文烝
今文孝经十八章为定本说 艾承禧
就度誉究畜五字分训五孝说(卧庐文稿)
复李眉生书 曾国藩
与朱仲我书 曾国藩
风俗通义篇目考 陆心源
淮南子高许二注考 陆心源
六朝经师宗派所着经注经说考 姚文
拟汇刊宋人及国朝人补历代史表志序 姚文
国朝文录自序 姚椿
唐十八家文录序 张文虎
续古文辞类纂序 王先谦
书法言后 方东树
文论(卧庐文稿)
答东洋近出古书问 姚文栋
瀛环志略自序 徐继畲
日本国志凡例(甲申九月) 姚文栋
卷六 学术六 文学二附算学
新译几何原本序(代曾文正公) 张文虎
象数一原序一 项名达
象数一原序二 项名达
对数简法跋 项名达
对数简法识 戴煦
续对数简法 戴煦
论对数根 戴煦
论用数 戴煦
论借数 戴煦
割圜连比例术图解序 董佑诚
割圜连比例后序 董佑诚
少广缒凿 夏鸾翔
截球解义 徐有壬
四元解序 顾观光
对数探原序 顾观光
数学跋 顾观光
卷七 学术七 文学三附算学
五星岁轮与伏见轮之不同 顾观光
几何原本六和六较解 顾观光
圆锥三曲记 顾观光
静重学记 顾观光
动重学记 顾观光
流质重学记 顾观光
天重学记 顾观光
代微积拾级序 李善兰
代微积拾级序 伟烈亚力
谈天序 李善兰
谈天序 伟烈亚力
割圜八缀术序 左
缀术释戴序 左
缀术释明序 曾纪鸿
卷八 学术八 文学四附算学
圜率考真图解跋 曾纪鸿
对数序 刘彝程
论对数根 刘彝程
代数术序 华蘅芳
论四元相消之理 汤金铸
九减法及任用他数减试说 沈善蒸
论海洋深浅之理 沈善蒸
质点 韩应陛
极说 韩应陛
繙译航海通书原本 金楷理
航海通书改率说 贾步纬
表算日食法 贾步纬
对数尺以量代算(或作量法代算) 贾步纬
中西历学源流异同论 叶耀元
更定测北极出地简法 胡惟德
近代畴人着述记 华世芳
卷九 学术九 师友
座师门生辨 康乃心
寄鲁裕珊同年 俞德渊
潘四农手札书后 朱琦
与黎樾乔编修书 成毅
复曾制军书 胡林翼
量交 王柏心
答人论先生书 袁翼
送江岷樵同年归新甯序 邓瑶
欧阳生文集序 曾国藩 .
友说 姚文栋
十三间楼校书记 张文虎
卷十 治体十 原治
远见篇 宗稷辰
崇简篇 宗稷辰
论治篇一 孙鼎臣(或记为俞樾作)
论治篇二 孙鼎臣(或记为俞樾作)
说治上 俞樾
说治下 俞樾
复陈诗议 冯桂芬
导俗 王柏心
论课良吏 舒化民
崇俭尚勤札 贺长龄
禁言祥瑞疏 边宝泉
应诏陈言疏 王凯泰
苏省设局刊书疏 丁日昌
上沈中丞书(节录) 陈宝箴
卷十一 治体二 政本
原灾 管同
切务五事疏(咸丰二年) 胜保
三渐宜防疏(咸丰二年) 徐继畲
奏陈时事艰难疏(咸丰二年) 陈坛
请求直言疏(咸丰二年) 吕贤基
敬陈治本疏 倭仁
条陈时政疏(附倭仁陈豫省官民情形疏) 李棠阶
杜渐防微疏 倭仁
请进日讲疏 倭仁
金陵告捷请益加敬惧疏(甲子) 吴廷栋
请修实政疏 倭仁
请饬廷臣直谏疏 钟佩贤
敬抒愚忱疏 贾铎
请除蒙蔽以迓和甘疏(光绪 年) 余上华
吁恳慈恩暂缓归政以懋圣学疏(光绪十二年) 伯彦讷谟祜
卷十二 治体三 治法上
封建郡县说 俞樾
郡县论 刘沛
壹权量议 冯桂芬
与魁荫庭太守言新甯善后事宜书 邓瑶
覆潘四农书 鲁一同
与友人书 黄式度
治平六策 薛福成
敬陈管见疏 欧阳云
请整饬吏治疏 周恒祺
卷十三 治体四 治法下
奏请禁烟第二疏 郭嵩焘
请整饬治理疏 张之洞
接办各项缘由疏 奎斌
缕陈新疆地势民情未尽事宜疏 刘锦棠
敬陈地方利弊请酌量变通疏 翟伯恒
缕陈陕省利弊拟筹兴除大略疏 叶伯英
变法 薛福成
卷十四 治体五 用人
士说 梅曾亮
公黜陟议 冯桂芬
论公孙宏传赞武宣诸名臣 黄恩煦
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元年) 曾国藩
应诏陈言疏 倭仁
应诏陈言疏 曾国藩
请起复曾侍郎督师疏 胡林翼
致两司书 胡林翼
复张石卿中丞启 胡林翼
致官秀揆帅书 胡林翼
变通回避以重伦纪疏(同治十二年) 王文韶
择吏 王柏心
记蠍 管同
仵作马快请免禁锢疏 沈葆桢
卷十五 治体六 臣职
臣事论 梅曾亮
军机故事补遗(节录) 姚文栋
老安司纪事诗序 路德
书强忠烈公遗墨后 林则徐
与余小坡书(道光乙巳二月) 姚莹
与朱干臣书 管同
李东阳论 李元度
奏病势日增恳恩赏假调理疏(光绪二年) 崇实
奏请训责枢臣疏光绪四年 何金寿
沥陈前抚臣功德在民疏(光绪八年) 林肇元
卷十六 吏政一 吏论
厚养廉议 冯桂芬
许自陈议 冯桂芬
州县养廉摊扣太多请酌量变通疏(附片) 贺长龄
条陈东路情形 胡林翼
敬陈湖北兵政吏治疏 胡林翼
复张石卿中丞(亮基) 胡林翼
直隶清讼事宜十条 曾国藩
劝诫州县四条(上而道府下而佐杂以此类推) 曾国藩
劝诫委员四条(向无额缺现有职事之员皆归此类) 曾国藩
杜绝苞苴示 张树声
整饬官常示 张树声
救时刍言二则 张焕纶
卷十七 吏政二 铨选
裴行俭知人论 陆锡熊
免回避议 冯桂芬
请禁书吏捐保知县疏 于淩辰
职官不准报捐流寓省分疏 骆秉章
请道府州县四项无庸减成疏 阎敬铭
遵旨整顿吏治缘由疏 岑毓英
满御史保送升迁请饬部酌改章程疏(光绪九年) 乌拉喜崇阿
奏为知县外补壅滞恳恩量予变通疏(附片) 张之洞
请饬议改调改选县缺疏 何璟 张兆栋
酌议补署各缺章程疏(附片) 刘锦棠
敬陈管见疏(光绪十三年) 刚毅
卷十八 吏政三 官制
汰冗员议 冯桂芬
复乡职议 冯桂芬
变捐例议 冯桂芬
请裁河道总督疏 乔松年
安插就抚陕回请增设平凉通判都司疏(同治十年正月) 左宗棠
酌拟新设厅营应办事宜疏 谭钟麟
变通奉省吏治章程疏(光绪元年) 崇实
拟变通奉省官制片(节录) 庆裕
新设各官廉俸役食请赏给实银疏 岐元
围场事宜办理完楚拟请设官分治疏(光绪五年闰三月) 岐元
谨拟变通官制改设郡县章程疏(光绪四年) 铭安
据实直陈请旨断理片 刘锦棠
新疆省会请改设各官以专责成疏(光绪十一年) 刘锦棠
新疆南路拟设佐杂各缺疏(光绪十一年) 刘锦棠
边要员缺亟宜裁改疏 刘锦棠
酌裁各城回官并恳赏给出力回目顶戴疏(光绪十一年) 刘锦棠
卷十九 吏政四 考察
密陈司道府考语疏 林则徐
择尤参劾以图整顿川省吏治营务片 骆秉章
密陈西藏情形请旨权宜疏 骆秉章
请敕贵州抚臣将劣员撤省查办片 骆秉章
请严旨详申京察旧章疏(光绪七年) 宝廷
请整顿八旗人才疏(光绪八年) 宝廷
请将现任候补卫官仿照文职章程分别考察疏(光绪十一年) 吴元炳
酌拟奉省未尽事宜疏(光绪十一年) 庆裕
酌拟河工出力人员保奖并预防流弊疏 锡珍
卷二十 吏政五 大吏
名实说 朱琦
奏请核实疏(咸丰元年) 焦友麟
与曾涤生侍郎书 刘蓉
复吴竹如方伯书 舒化民
上皖抚王清苑中丞书 胡林翼
奏为故抚臣忠勤尽瘁缘由疏 曾国藩
谨陈故督臣忠勋尽瘁大略疏(幕府代拟) 李鸿章
密陈革员捏控与历年办事本末片(光绪六年) 丁宝桢
啸亭杂录二则 礼亲王
书张振之师遗事 李元度
卷二十一 吏政六 守令
石瑶臣传书后 梅曾亮
谕州县亲民札 贺长龄
整吏治以清政本札 贺长龄
州县宜照例久任以专责成札 贺长龄
上各大宪请留温太守启(丁巳六月) 徐鼒
致广顺但云湖十二则 胡林翼
札麻城吴令(咸丰十年) 胡林翼
复温邑宰书 刘蓉
清本源(剿捻十议之一) 葛士达
今之牧令要务策 姚文
到任地方情形禀 徐赓陛
覆本府条陈积弊禀 徐赓陛
缕陈整顿捕务并勒限严催禀 朱之榛
卷二十二 吏政七 吏胥
胥吏论一 鲁一同
胥吏论二 鲁一同
胥吏论三 鲁一同
胥吏论四 鲁一同
胥吏论五 鲁一同
省则例议 冯桂芬
易吏胥议 冯桂芬
致鄂垣司道言差役 胡林翼
请惩治贪残吏胥疏 游百川
敬陈清苑蠹役需索之害疏 田翰墀
请饬严禁书差肆扰疏 谭承祖
卷二十三 吏政八 幕友
幕友说 陈必甯
幕学说 宗稷辰
拟策七(以刑名钱谷补县属) 杨象济
致左季高 胡林翼
请查禁谋荐幕友片 何桂芳
请饬严禁查拿片 何桂芳
覆督署某幕书 徐赓陛
卷二十四 户政一 理财上
筹国用议 冯桂芬
务本论自叙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一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二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三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四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五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六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七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八 徐鼒
务本论罄辨篇第九 徐鼒
覆奏部议陕甘捐输经费再行详核疏 林则徐
沥陈湖南筹饷情形疏(咸丰八年) 骆秉章
与陈秋门给谏(光亨)论军饟 胡林翼
派员督办粤厘疏(同治元年) 曾国藩
请停东征局片(同治四年三月) 曾国藩
造报军需款目疏(同治六年二月) 曾国藩
奏拨二成洋税片(同治六年四月) 曾国藩
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 目录

卷二十五 户政二 理财中
请禁盐务河工侈靡锢习疏 贺熙龄
请除近日流弊疏 孙翼谋
请将外省陋规名目分别裁定疏 黄体芳
陈明湖南办理厘金照旧章疏 毛鸿宾
遵旨厘定章程以除积弊疏(光绪六年) 徐宗瀛
奏请设局办理清查疏(光绪八年) 张之洞
筹款裁抵摊捐疏(光绪八年) 张之洞
请动支厘金抵补铁价片(光绪八年) 张之洞
设局办理科场裁免行户支应缘由夹片(光绪八年) 张之洞
裁减公费禁止水礼各缘由疏(光绪八年) 张之洞
请派大臣查办片 奎斌
统筹新疆全局以规久远疏(户部)
卷二十六 户政三 理财下
奏陈开源节流章程疏(户部)
开源节流事宜二十四条(户部)
查明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疏 林则徐
遵饬核详稿 程国熙
请开粤西矿利条陈(光绪十一年) 谢光绮
闽省请开办铅矿疏(光绪十一年) 杨昌浚
请开禁出口硫磺片(光绪十二年) 刘铭传
筹议矿务拟招集商股延聘东洋矿师疏 唐炯
遵议漠河金厂开办事宜疏(总署王大臣) 唐炯
卷二十七 户政四 养民
收贫民议 冯桂芬
书李寅庵大令育婴堂碑记 邓瑶
乡民来局求赎酌拟情节申请赈抚总局转饬办理乞通饬请示由 金福曾
办理收养幼孩片 曾国荃
咨行沿海各省招工章程(总署王大臣)
戒粤民出洋谋生示 张树声
酌裁糯米杂粮厘捐片(光绪元年) 吴元炳
津郡创设广仁堂收恤妇孺分别教养疏(光绪八年) 李鸿章
请严禁种植莺粟片(光绪八年) 张之洞
卷二十八 户政五 疆域上
兴安州升府疏 毕沅
绘地图议 冯桂芬
论贵州境插花情形启 胡林翼
请琅筑城设官疏(同治十三年十二月) 沈葆桢
台北拟建一府三县疏(光绪元年六月) 沈葆桢
酌改土司夹片(光绪元年) 刘长佑
奉省边务南北路均应添设地方官以资治理疏(光绪三年) 崇厚
昌图厅拟请升为府治添设厅县教佐各官疏(光绪三年) 崇厚
请续设民官暨升改各缺疏(光绪七年) 铭安
拟请仍旧改设协领片(光绪七年) 铭安
卷二十九 户政六 疆域下
会勘奉吉两省围场荒地界址疏(光绪七年) 岐元 铭安
边疆紧要请添设道府厅县以资治理疏(光绪八年附片) 铭安
遵旨拟设新疆南路郡县情形疏(光绪八年) 刘锦棠
请归并省分以垂久远疏(光绪八年) 刘锦棠
伊屯务防务均关紧要谨陈拟办情形疏(光绪十二年) 刘锦棠
拟请添设移改疏(光绪十年) 何璟 张兆栋
台湾骤难改设省分谨陈管见疏(光绪十二年) 刘铭传
筹议台湾郡县分别添改裁撤以资治理疏(光绪十三年) 杨昌浚 刘铭传
卷三十 户政七 赋役上
邑侯王公编审碑记 李建
黔记序 梅曾亮
稽户口议 冯桂芬
均赋税议 冯桂芬
改土贡议 冯桂芬
革除漕务积弊并减定漕章密疏(咸丰七年) 胡林翼
办理漕务大概情形片 胡林翼
札各州县论钱漕吏胥(咸丰八年) 胡林翼
请革除湖北钱粮积弊片(光绪十年) 屠仁守
奏酌拟征收钱粮各条片 屠仁守
议减杭嘉湖三府减漕疏(或作议减杭嘉湖三属漕粮疏) 左宗棠
会奏杭嘉湖三府酌减漕粮分数疏(同治四年) 左宗棠 马新贻
核减绍兴属浮收钱粮疏 左宗棠
核减漕南浮收并禁革陋规疏(同治四年) 马新贻
请豁免嘉善县摊赔银米疏(同治五年) 马新贻
卷三十一 户政八 赋役中
均赋说劝官 冯桂芬
均赋说劝绅 冯桂芬
均赋说劝民 冯桂芬
均赋议 冯桂芬
请减苏松太浮粮疏(代作) 冯桂芬
代拟归并科则片 冯桂芬
拟请再减赋额疏 冯桂芬
致姚衡堂书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或作江南减赋记) 冯桂芬
核定钱漕科则疏 丁日昌
江甯垦熟田地酌减科则疏 李宗羲
拟请援案减漕疏(光绪三年) 沈葆桢 吴元炳
代邑绅请减漕项银两禀稿(环溪文集) 周保珪
会奏酌减嘉宝二县漕米疏 吴元炳 谭钧培
援案吁恳酌减漕米疏 刘坤一 谭钧培
卷三十二 户政九 赋役下
遵查江西征收丁漕疏 刘秉璋
确查江西丁漕积弊并设法整顿疏(光绪十一年) 德馨
晋省疮痍难复胪陈目前切要事宜疏 曾国荃
沥陈川陕差徭苦累亟宜变通恤农疏 阎敬铭
上当事书 熊祖诒
奏减五路差徭情形片(光绪八年) 张之洞
口外各厅编查户籍无碍蒙古游牧疏(光绪十年) 张之洞
勘办清丈请暂免田房税契片 张之洞
苏省续办沙洲清丈现已完竣疏(光绪八年) 左宗棠
谕办台湾地方清文章程示 刘铭传
缕陈丁漕利弊户口耗伤情形疏(光绪十年) 王邦玺
晋省钱粮遵照部章并征信册量为变通举办疏(光绪十二年) 刚毅
新疆通省田赋户籍清册咨部立案疏(光绪十三年) 刘锦棠
卷三十三 户政十 屯垦
营田总局章程 刘蓉
清查荒地议 刘汝璆
上左季高中丞论清粮开荒书 刘汝璆
定严属垦荒章程并招棚民开垦记 戴盘
筹办湖团疏(同治五年) 曾国藩
筹办大东沟善后事宜疏(光绪元年) 崇实
甘肃垦荒民户请变通入籍应试疏(光绪三年) 左宗棠
请核实征额片(光绪三年) 丁日昌
奏委员查垦荒田缘由疏(光绪四年) 刘长佑 杜瑞联
派员查丈荒地缘由片(光绪四年) 铭安
查明朝鲜贫民占种边地拟请一律领照纳租疏(光绪七年) 铭安 吴大澂
晋省未垦荒地尚多请宽起征年限疏(光绪八年) 张之洞
办理皖省垦务片(光绪九年) 裕禄
筹办开垦呼兰所属通肯地方事宜疏(光绪十三年) 恭镗
筹办新疆屯垦及清查隐赋各情形疏(光绪十三年) 刘锦棠
卷三十四 户政十一 八旗生计
记武隆阿秀八旗生计疏及双城堡屯田始末 孙鼎臣
旗户分居议 李祖陶
请筹费移屯兼舒国用疏 沈桂芬
请变通旗民交产章程疏 刘长佑
请量为变通调济宗支疏(光绪五年) 戈靖
援照成案拟请拨给旗员随缺地亩片(光绪八年) 铭安
请厘剔八旗积弊疏(光绪九年) 英煦
请饬会同筹议疏 文绪
续陈安插移拨旗丁并请加兵额疏 文绪
卷三十五 户政十二 农政上
务本论条法篇第一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二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三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四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五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六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七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八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九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十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十一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十二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十三 徐鼒
务本论条法篇第十四 徐鼒
杵臼经(并序) 翁广平
稽旱潦议 冯桂芬
劝树桑议 冯桂芬
论治旱(易言) 李东沅
广种桑棉兼教纺织情形疏(道光二十年) 贺长龄
劝民蚕桑诗说序 管同
种桑议 刘汝璆
试办蚕桑渐着成效疏 涂宗瀛
卷三十六 户政十三 农政下
重修懋功屯利民渠记 强望泰(或记为张琛作)
葭州宜凿井记 张琛
金衢严三府疏浚堰坝陂塘并设立筒车记 刘汝璆
捐助新安渑池水利银两业已开工试办并拟章程请示禀 金福曾
致金苕人观察书 谢家福
覆谢君书 金福曾
东淀水道清理完竣疏(光绪十一年) 李鸿章
请饬筹款开井疏 夏同善
遵旨禁种莺粟请将查禁各员分别参撤疏(附片) 左宗棠 刘典
查禁晋省莺粟各项请分别劝惩疏(光绪十年) 张之洞
省垣重地宜筹足食之经疏(光绪十年) 李用清
请禁作践妨农禀(光绪八年上范邑尊) 秦荣光
卷三十七 户政十四 仓储
读市籴考 黄式三
拟筹积贮书(代作) 管同
请京师办积谷片 沈葆桢
酌议整顿仓务章程疏(光绪十一年) 兴廉 游百川
奏指定拨款及时买谷还仓疏(光绪五年) 曾国荃
奏查明存款银两悉数建仓积谷疏(光绪八年) 张之洞
奏各属捐建社仓已有成数疏(光绪八年) 冯誉骥
道府禀拟广仁仓各条批 胡林翼
震泽镇积谷仓记 庄庆椿
重建长沙府仓记(光绪元年) 涂宗瀛
积谷章程 魁联
卷三十八 户政十五 荒政上
宝山筹赈事略 章谦存
与乡耆约减粜弭乱议 邓显昌鸟
备荒议 陈庭经
酌筹平粜量抚极贫疏 林则徐
缕陈苏省连年灾歉地方凋敝情形片(道光十三年) 林则徐
覆奏查办灾赈情形疏 林则徐
书张武昌救荒事 杨士达
与尚邑侯论收蝗蝻书(邑侯名宗康汉军人) 邓瑶
晋省被灾现在筹办情形疏(光绪三年) 曾国荃
严禁莺粟办法片(光绪四年) 曾国荃
请暂停晋省东南各府州县应征牲畜税片(光绪五年) 曾国荃
请旨严禁就近采买平粜米石疏(光绪三年) 张观准
请将顺直王庄遇灾酌减分数并佃租归官征解疏(光绪六年) 朱以增
蠲缓恩旨地方官任意延搁沥陈弊端疏(光绪十年) 郑训承
遵旨会议疏(光绪四年) 荣禄
请饬烧户捐赈片 李鸿章
卷三十九 户政十六 荒政下
筹办陕省荒政情形疏 谭钟麟
通筹豫省赈款拟浚利源以备归补疏(光绪四年) 袁保恒
致南中书(戊寅三月二十七日) 熊其英
致南中书(戊寅五月二十五日) 凌淦
致南中书(戊寅六月二十五日) 熊其英
致南中书(戊寅八月初四日) 凌淦
致南中书(戊寅八月十五日) 熊其英
致南中书(戊寅九月初三日) 赵翰
致南中书(戊寅九月二十四日) 凌淦
致南中书(戊寅十一月十七日) 熊其英
豫行日记 潘少庵
晋豫赈荒末议(卧庐文稿戊寅三月作)
荒政全策 彭世昌
恤民示(光绪十年) 于荫霖
备荒说(摘录) 赵元益
卷四十 户政十七 漕运上
折南漕议 冯桂芬
漕粮开屯议 李祖陶
筹画漕务疏 林则徐
严禁旗丁刁难示(道光七年) 贺长龄
复吴仲宣漕帅 曾国藩
江省新漕仍难改征本色疏(同治二年) 沈葆桢
会议海运交米疏 曾国藩
漕项无从划拨海运难以议分疏 沈葆桢
借黄济运徒耗经费拟请暂行海运疏(光绪二年) 沈葆桢
筹抵海运经费疏(同治四年) 马新贻
筹备运道以利漕行疏 吴元炳
官剥船户苦累仍请照前贴给疏(光绪十二年) 李鸿章
卷四十一 户政十八 漕运下
请复河运刍言(附地洞八辨) 丁显
复河运议 范本礼
海运河运议 李庆恒
卷四十二 户政十九 盐课一
駮长芦盐价改用银桩疏(道光七年) 贺长龄
会同两湖督抚筹议楚省鹾务疏 陶澍
敬陈两淮盐务积弊附片 陶澍
再陈淮鹾积弊疏 陶澍
会同钦差拟定盐务章程疏 陶澍
覆奏课归场之说未敢遽行疏 陶澍
附奏获私变价按引提课片 林则徐
整顿鹾务摺 林则徐
疏通盐引疏 贺熙龄
盐不设官议 李祖陶
呈贺耦庚师 俞德渊
上贺耦庚制府书 俞德渊
再呈贺耦庚师 俞德渊
卷四十三 户政二十 盐课二
复赵菊言方伯 俞德渊
复陆心兰方伯 俞德渊
谕淮商 俞德渊
致前徐州守张丹村 俞德渊
与王御史论淮盐第一书 杨士达
与王御史论淮盐第二书 杨士达
变盐法议 姚莹
论盐二 孙鼎臣
论盐三 孙鼎臣
利淮鹾议 冯桂芬
采买淮盐济食分岸纳课济饷疏(咸丰五年) 骆秉章
奏陈楚省盐法乞酌拨引张疏(咸丰七年) 胡林翼
卷四十四 户政二十一 盐课三
请整顿盐法疏 刘毓楠
整理淮北票盐疏(同治三年) 曾国藩
整顿淮南盐务疏 曾国藩
条陈长芦盐务疏 曾国藩
楚岸盐引淮川分界行销疏 曾国藩
与刘星房都转书 曾国藩
请收回淮南引地疏 曾国藩
复李少荃中堂论轮船运盐书 李宗羲
收回淮南引地应遵部议迅速举行疏(光绪二年) 沈葆桢
两淮盐价仍难议增疏(光绪二年) 沈葆桢
淮商遵完川鄂饷银恳立限收复楚岸疏(光绪二年) 沈葆桢
卷四十五 户政二十二 盐课四
沥陈闽省鹾务积弊请改行票运厘课并抽疏(同治四年) 左宗棠 徐宗干
闽省盐务改行票运厘课并抽章程 吴大廷
整顿场务官帮章程禀 吴大廷
查覆下游各县场产盐额数并设卡各要隘禀 吴大廷
变通海运以及分别担私船私抽收课厘禀 吴大廷
沥陈闽盐试行票运情形疏 左宗棠
请免现商带输银两疏 左宗棠
会奏减免兼征帑息疏 左宗棠 徐宗干
会奏票运一年期满征收课耗厘等项银数疏(同治五年) 左宗棠 徐宗干
裁革陋费禀 吴大廷
请由道筹给西浦二关薪俸工食禀 吴大廷
卷四十六 户政二十三 盐课五
晋省官盐滞销私盐充斥请照旧章归官运疏 邓庆麟
沥陈川省盐务积弊疏 丁宝桢
拟请仍照前奏 饬部铸颁关防疏 丁宝桢
现拟整顿盐厘片 崇厚
辽海榷盐私议 胡传
川引筋两过重请饬部减川配淮疏(光绪七年) 刘坤一
遵查部议指询各节据实覆陈疏(光绪七年) 刘坤一
为黔滇官运局还清原借帑项及四纲支存各款作为运本疏 丁宝桢
两淮议减济楚川盐引张事多窒碍难行疏(光绪八年) 彭祖贤
盐务积弊太深宜妥筹良法疏 桂霖
粤省潮桥盐务废弛拟委潮郡守兼办片 张之洞
致陈孝廉(乔森)书 徐赓陛
卷四十七 户政二十四 榷酤
罢关征议 冯桂芬
重酒酤议 冯桂芬
酒课考 陆心源
南宋浙江酒课考 陆心源
召见恭纪 吴廷栋
请禁直境烧锅片(光绪四年) 李鸿章
请将台属各项杂饷分别豁除疏 丁日昌
会商整顿关务疏(光绪九年) 穆图善
会查税课酌拟章程疏(光绪十年) 庆裕
酌拟崇文门税务章程疏(光绪十一年) 宝鋆
查明梧关病商实情并厘剔一切弊端疏(光绪十二年) 张之洞
请饬禁抽收赌款疏 邓承修
卷四十八 户政二十五 钱币上
钞币议 王
卷四十九 户政二十六 钱币下
筹议银钱出纳陕省碍难改易疏 林则徐
陛见恭纪(丁巳) 吴廷栋
平定州专用铁钱流弊议 黄辅辰
银币论一 马敬之
银币论二 马敬之
用银利弊论 姚文
请派大员查办疏(光绪六年 或作请派大臣查办疏) 张楷
请将年终应解物料变通办理疏(光绪九年) 张之洞
请将晋省例解绸绢纸张折价解部片(光绪八年) 张之洞
奏陈整顿滇省铜政事宜疏(光绪九年) 岑毓英
请变通鼓铸疏(光绪十一年) 张之洞
请开炉铸钱疏(光绪十一年) 杨昌浚
闽省试铸制钱改由机器局筹办疏(光绪十二年) 杨昌浚
卷五十 礼政一 礼论
请崇俭疏 倭仁
绎礼堂记 刘蓉
复曾相国书 刘蓉
复刘中丞蓉书 曾国藩
笔记一则 曾国藩
书仪礼释官后 曾国藩
礼理说 俞樾
经义杂说二则 俞樾
四礼搉疑自序 顾广誉
燕寝考序 张文虎
卷五十一 礼政二 大典上
历朝郊祀分合考 姚文
遵议大礼疏(道光三十年) 曾国藩
谨献升祔大礼议(附片) 张佩纶
续陈会奏未尽之意疏 钟佩贤
遵旨覆议升祔典礼疏 李鸿章
以一死泣请懿旨豫定大统之归疏 吴可读
阐明圣意疏 翁同龢 徐桐 潘祖荫
遵旨妥议疏(附片) 宝廷
遵旨谨陈管见疏(附片) 张之洞
卷五十二 礼政三 大典下
奏定文庙祀典记 俞樾
文庙祀典私议 俞樾
孔忠移祀崇圣祠议 俞樾
请将汉儒许慎从祀疏 汪鸣銮
请升先儒韩愈祀位配享孟庙疏 钮玉庚
遵议先儒从祀请旨准行疏 潘祖荫
禀抚部院 薛福成
续修会典事例请饬妥议开馆章程疏 延煦
卷五十三 礼政四 学校上
说士上 管同
说士下 管同
重儒官议 冯桂芬
戒谕学官 李棠阶
江甯府学记 曾国藩
举行乡课议 刘汝璆
劝置学田说 张之洞
请定乡试考官校阅章程并防士子剿袭诸弊疏 林则徐
请陕甘乡试分闱并分设学政疏 左宗棠
奏设味经书院疏 许振禕
请整顿宗学疏 王榕吉
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 目录

卷五十四 礼政五 学校下
会筹整顿咸安宫官学章程疏(光绪八年) 宝昌
请国学增设举监疏(光绪十一年六月) 王先谦
请恩准职官入监片(光绪十一年) 王先谦
请停武闱片 沈葆桢
胪陈站丁不准考试可疑可悯情形疏(光绪四年) 王家璧
请饬酌加海门厅学廪增各额片(光绪八年) 黄体芳
请添设张独多三厅学额疏(光绪八年) 李鸿章
续陈苗民改装暨整顿义学情形片(光绪九年) 林肇元
口外七厅取进学额请援案办理疏(光绪十年) 奎斌 吕凤歧
请造册送考疏(光绪十年) 文绪
新设县治请立学校疏(光绪十年) 庆裕
改建船山书院片(光绪十一年) 彭玉麟
卷五十五 礼政六 宗法
为人后者后大宗说 吴定
与子敦论宗子不必有爵书 张履
上汤尚书论兼祧服制书 张履
答陈仲虎为小宗殇后宜还服本生书 张履
再答仲虎书 张履
复宗法议 冯桂芬
宋濮议论 张锡恭
濂溪大宗支裔零陵青山周氏谱序 宗稷辰
郭氏族谱序 杨彝珍
南邑唐氏续修族谱序 葛学礼(张坚填讳)
书贾丈湖山展墓图记后 葛学礼(张坚填讳)
咨湖南抚院(咸丰七年) 胡林翼
提督出后异姓疏 曾国藩
据情代奏疏 灵桂
已故大员子亡无嗣请准令择立贤爱疏(光绪十一年) 庆裕
卷五十六 礼政七 家教
训子琐言 牛作麟
送弟之江甯序(松陵文录) 庄庆椿
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 姚莹
笔记十二则 曾国藩
与王庭书 曾国藩
与瑟庵从弟书 刘蓉
与培基培垕 刘蓉
家书一则(节录) 吴廷栋
遗训八则(录二) 张兆熙
与子书 贾履上
甘节妇传 管同
书杨氏婢 梅曾亮
卷五十七 礼政八 昏礼
与张铁甫论昏礼书 张士元
周官媒氏说(儆居集) 黄式三
昏问(衎石斋记事续稿) 钱仪吉
昏问 林柏桐
亲病纳妇论 邓瑶
再答陈秀才书 邓瑶
霍勒霍屯氏守义论 李惺
归葬于女氏之党议 袁翼
书刘贞女纪略后 方东树
书归震川贞女论后 王廷植
书清芬集后 张文虎
书应观察所记张贞女事后 俞樾
卷五十八 礼政九 丧礼
渊亭日录一则 李文炤
丧礼论上 雷士俊
丧礼论下 雷士俊
雨不克葬论 张士元
贻某县令书 全祖望
卑幼初丧不当受贺议 雷士俊
丧归宜入家论 邓瑶
请禁停丧禀 舒化民
东安禁金罐示(按东安县属湖南永州府) 翁普恩
复曾涤生侍郎书 邓瑶
坟茔禁步应遵定制疏 骆秉章
丁忧定制片 吴元炳
请旨仍饬丁忧道员回籍守制片 周瑞清
请严禁火葬积习疏 钱宝廉
释哭(补录) 汤金钊
卷五十九 礼政十 服制
父在为母斩衰三年说 张锡恭
为人后者为所生服议上 沈垚
为人后者为所生服议下 沈垚
为人后者为本生祖父母服辨(可久处斋文钞) 马树华
为人后者为本生祖父母服议 张履
独子兼承两祧孙为祖父母服议 张履
独子兼祧两房服制论(或作独子兼承两祧服制论) 王人定
论独子兼祧之服 俞樾
论为众子妇之服 俞樾
为父后者为出嫁姊妹报服期议(或作为人后者为出嫁姊妹报服期议) 张湘任
服问 钱仪吉
服问 林伯桐
服问 李能定
妾服或问 沈曰富
再醮不得为继妻论 王廷植
殇不当立后议 沈垚
与张生辛木书 顾广誉
卷六十 礼政十一 祭礼
家庙记 谢济世
祠堂记可(久处斋文钞) 马树华
答汪孟慈书(可久处斋文钞) 马树华
与张渊甫书二 沈垚
答祭外祖父母问 王人定
答陈仲虎杂论祭礼书 张履
答陈仲虎论殇祭书 张履
题主说 李棠阶
齐必变食说 顾广誉
华亭南荡张氏支祠记 张文虎
卷六十一 礼政十二 正俗
文昌宫碑阴录 恽敬
鬼神篇上 周元鼎
鬼神篇下 周元鼎
卫武公杀共伯辨 汪能肃
士庶昏丧遵制正俗议 李德骞
与友人书 邓瑶
与计二田书 顾广誉
请饬学政整饬士习疏 黄德濂
访举隐逸疏 胡林翼
金山张堰镇义塾记(代毕子筠大令) 张文虎
送王季平学博之任崇明序 张文虎
请饬属延师训课回族各塾片 刘锦棠
救时刍言一则 张焕纶
卷六十二 兵政一 兵制上
伊犁驻兵书始 松筠
八旗兵制考 姚文栋
简练军实疏(咸丰元年) 曾国藩
论直隶添设六军疏稿 倭仁
答刘霞仙茂才书 江忠源
整顿营务议 龙汝霖
请整顿额兵疏(同治元年八月十二日) 沈葆桢
卷六十三 兵政二 兵制中
会议长江水师营制疏(同治四年) 曾国藩
长江水师事宜三十条 曾国藩
长江水师营制二十四条 曾国藩
续陈长江水师未尽事宜疏 曾国藩
酌议江苏水师事宜疏(同治七年) 曾国藩
酌议长江水师事宜疏 彭玉麟
卷六十四 兵政三 兵制下
新设皖南镇标营制疏 李宗羲
请改台地营制疏 沈葆桢
会筹甘省变通兵制疏(光绪五年) 左宗棠
拟请挑练大同马队旗疏(光绪七年) 卫荣光
新疆局势大定敬陈管见疏(光绪八年) 张曜
奏所部诸军改营为旗疏(光绪十年) 刘锦棠
拟添练两镇马步营疏(光绪十年) 奎斌
谨陈酌改营制藉节饷需管见疏 卞宝第
会办吉林练军事宜疏(光绪十一年) 穆图善 希元
晋省绿营就饷挑练事宜疏(光绪十三年) 刚毅
奏设琼州练军筹议饷项操练章程疏(光绪十四年) 张之洞 吴大澂
本邑兵防刍议 贾履上
卷六十五 兵政四 屯饷上
伊犁兴屯原始 松筠
请于南路雇募民苗禀(壬子) 胡林翼
松郡民团经久刍议(咸丰十年七月) 贾履上
裁屯田议 冯桂芬
奉旨筹拨甘省粮台暨新疆饷项疏 骆秉章
卷六十六 兵政五 屯饷下
矿政 薛福成
条陈时事六则(录请开中盐一则) 葛士达
请拨给满营弁兵随缺地亩疏(光绪七年) 恭镗
请试开煤照章抽厘疏(或作请试开煤照章抽厘片 光绪九年) 铭安 玉亮
奏推屯于练设法开垦并筹树艺情形疏(光绪九年) 林肇元
筹议晋省口外屯垦情形疏(光绪十二年) 刚毅
奏为饷款艰难新疆南北两路急须大兴屯田以裕边储疏(附新疆屯田事宜清单 户部)
卷六十七 兵政六 马政
变通有驿州县夫马报销疏 胡林翼
通筹全局仍请添练马队疏(咸丰九年) 曾国藩
致郭筠仙太史论买马 胡林翼
议吉林添买官马援照驿马定例疏 黄云鹄
呈张中丞论晋省招募北方马队书 葛士达
代民捐办新安渑池两县车马应差并捐银存当生息以充经费拟议章程请示禀 金福曾
裁撤夫马局请旨立案疏(光绪九年) 丁宝桢
请酌添宝坻县驿站夫马片(光绪九年) 张树声
酌办甘肃驿站事宜疏(光绪九年) 谭钟麟
新疆南路改设驿站章程片(光绪十一年) 刘锦棠
卷六十八 兵政七 保甲
请实行保甲疏(咸丰元年七月) 宗稷辰
上裕抚军论防御事宜书 杨士达
粤西团练略序 龙启瑞
言一则 李祖陶
答某友书 熊少牧
覆文任吾书 曾国藩
上督抚宪紧要事宜归入善后筹议五条 魁联
团练说 朱孙诒
黄特轩传 吴敏树
现饬通行保甲守助之法并请饬部详定就地正法章程疏 张之洞
通饬顺天畿东各州县编查保甲示(光绪十年) 周金章
民团论 葛士清
保甲论 葛士清
渔团条例示 邵友濂
救时刍言一则 张焕纶
卷六十九 兵政八 兵法上
控制镇筸兵勇并察看各提镇优劣片 林则徐
与于司马书(时江甯失守信尚未至) 鲁一同
与吴中翰论时势书 鲁一同
复戴孝廉 鲁一同
再复戴孝廉书 鲁一同
条陈军务疏 江忠源
答曾侍郎师书 江忠源
与骆吁门中丞 曾国藩
启陈剿盗十三条(咸丰三年) 胡林翼
卷七十 兵政九 兵法中
兵计 何邦彦
致官使相言立小统领 胡林翼
复多都统书 胡林翼
致李方伯多都护书 胡林翼
与本省司道书 曾国藩(或记为胡林翼作)
致卫静澜侍讲书 胡林翼
与(官中堂 都将军 曾侍郎 杨军门)论兵事机宜书 胡林翼
与李幼泉书 曾国藩
与袁小午编修书(乙卯十月) 徐鼒
上各宪请武场添试火器刀矛笺(己未守福甯) 徐鼒
劝诫营官四条(上而统领下而哨弁以此类推) 曾国藩
书破地雷事 李元度
预筹三支水师疏(咸丰十年五月) 曾国藩
通筹全局疏(同治元年二月) 曾国藩
卷七十一 兵政十 兵法下
公启曾协揆 冯桂芬
书袁端敏公年谱后 孙衣言
专责成(剿捻十议之二) 葛士达
联民圩(剿捻十议之三) 葛士达
贼党(剿捻十议之四) 葛士达
重间谍(剿捻十议之五) 葛士达
习长矛(剿捻十议之八) 葛士达
拒马绳(剿捻十议之九) 葛士达
霆营兵不宜分疏(同治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沈葆桢
统筹新疆暨各省用兵缓急情形疏 骆秉章
覆陈川省兵力不能会剿黔匪疏 骆秉章
筹议练军事宜疏 曾国藩
再议练军事宜疏 曾国藩
官军出关分起次第行走疏(同治十二年十二月) 左宗棠
上沈相国书(节录) 李有棻
具陈台北情形以明是非疏(光绪十一年) 刘铭传
遵旨督办新疆军务敬陈筹画情形疏(光绪元年六月 补录) 左宗棠
卷七十二 兵政十一 地利上
南北两路卡伦总叙 松筠
与曾节帅论东南战守形势书 罗泽南
长江津要十三则(长江图说) 马征麟
郴州论 黄仲骐
永州论 黄仲骐
答客难 黄仲骐
浙江舆地扼要说 钟文烝
复张制军书 刘蓉
致骆吁门宫保书 刘蓉
大清一统舆图跋(附凡例) 严树森
察看福州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同治六年八月) 沈葆桢
设险守国论 吴曾英
卷七十三 兵政十二 地利下
十三道嘎牙河纪略 胡传
西行日记二则 冯焌光
富良江源流考(甲申闰五月作) 范本礼
金沙江源流考(西徼水道) 黄楙材
鸦龙江源流考 黄楙材
澜沧江源流考 黄楙材
潞江源流考 黄楙材
槟榔江考 黄楙材
禹贡黑水考 黄楙材
恒河考上 黄楙材
恒河考下 黄楙材
印度河 黄楙材
西域图说 黄楙材
巨文岛形势 阙名
卷七十四 兵政十三 塞防上
黑龙江外纪(节录) 长清
康熙中俄定界始末考(边防偶述)
中俄恰克图界约第三条(通商约章类纂)
中俄恰克图界约第六条
中俄恰克图界约第七条
俄罗斯事补辑 张穆
户(一)斋签记(节录) 张穆
俄罗斯进呈书籍记(书目附) 何秋涛
卷七十五 兵政十四 塞防下
从军图说(从军图记) 管同
迤西移改协营添设汛兵疏 林则徐
台地后山请开旧禁疏 沈葆桢
南北路开山并拟布置琅旗后各情形疏 沈葆桢
请移驻巡抚疏(同治十三年十一月) 沈葆桢
故相遗言(西陲述略) 李云麟
论伊 李云麟
论边防 李云麟
论新疆改省 李云麟
善后方略 李云麟
奏为酌撤旗兵疏(光绪二年) 崇实
拟添设茂兴地方分防路记疏(光绪八年) 文绪
奏为两旗争地查办未公据实陈明疏(光绪十一年) 奎斌
遵旨筹议台湾改设行省事宜疏 杨昌浚 刘铭传
吉林防务 胡传
答沈韵松大使 胡传
上吴清卿星使书 胡传
对张幼樵学士问东陲道里形势 胡传
重修甯古塔牙城记(代容峻都护拟) 胡传
卷七十六 兵政十五 山防
增刻三省边防备览序 张鹏飞
保山县城内回民移置官乃山相安情形疏 林则徐
致辰沅永靖道 胡林翼
招抚流亡示 瑞璋
拟设法保护屯民夹片(光绪八年) 吴大澂
请移驻巡检分防疏(光绪八年) 卫荣光
查明角子山地方险阻拟酌拨练军驻扎毋庸改设通判疏(或作查明角子山地方险阻酌拟练军驻扎疏 光绪十三年) 边宝泉
移设县丞都司及建置事宜疏(光绪十四年) 卫荣光
卷七十七 兵政十六 海防上
请改大鹏营制疏 林则徐
尖沙嘴官涌添建台疏 林则徐
覆奏查察虎门排练台疏 林则徐
会奏销化烟土已将及半情形疏(附片)林则徐
附奏东西各洋越窜夷船严行惩办片 林则徐
拟谕咭唎国王檄 林则徐
覆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疏 林则徐
密陈定海夷情片 林则徐
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 林则徐
会同驱诸夷船禀 胡兴仁
征夷船进口硝磺税银议 胡兴仁
卷七十八 兵政十七 海防下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圣武记)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下(圣武记) 魏源
筹海篇上(海国图志) 魏源
筹海篇下 魏源
卷七十九 兵政十八 蛮防
请招募猎户防堵番贼疏 易棠
剿办腾越厅边外野夷情形疏 林则徐
奏为剿平瞻对善后事竣汉兵藏兵一律凯撤疏 骆秉章
奏为田州改土归流通筹全局疏(光绪元年) 刘长佑
请移设绿营疏 岑毓英
报明南路剿番情形疏 沈葆桢
北路中路开山情形疏 沈葆桢
番社就抚布置情形疏 沈葆桢
岷州林口土民自请改土归流疏(光绪十一年) 谭钟麟
条陈粤西土田州土目事宜 谢光绮
上粤督平治黎匪条陈 阙名
防黎示 王之春
会奏黎匪剿抚事宜疏 张之洞 吴大澂
奏台湾各路生番归化并开山招抚情形疏(光绪十三年) 刘铭传
卷八十 兵政十九 苗防
道光湖粤平猺记 魏源
八排兵事考 汤彝
平猺议 陈起诗
治猺 陈起书
断龙 陈起书
覆陈汉苗土司各情形疏(道光十九年正月) 贺长龄
缕陈湖南苗疆情形疏 贺熙龄
遵议抚猺新章并吁加学额疏(或作遵议江华县抚猺新章疏 光绪七年) 李明墀
奏陈苗疆善后事宜片(光绪八年) 林肇元
招抚猓目请予土职各缘由疏 岑毓英
卷八十一 兵政二十 剿匪上
议覆叶绍本条陈捕盗事宜疏 林则徐
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咸丰四年正月) 严正基
弭盗策 周琛
致魏将侯(庚戌) 胡林翼
与大府论会匪书(咸丰元年辛亥) 胡林翼
请通饬修筑碉堡启 胡林翼
上吕方伯启 胡林翼
致督修碉堡各员绅书 胡林翼
论全楚边防 魁联
谕团练示 魁联
上中丞切要事宜 魁联
复周盐道四条议 魁联
代刘侍郎与贵东道书 郭崑焘
檄凤颖淮徐滁泗宿海八府属文(代作) 鲁一同
卷八十二 兵政二十一 剿匪中
上琦中堂书(癸丑冬贼陷仪邑) 徐鼒
定海兵乱记 李尚暲
会匪纪略 孙衣言
会匪纪略书后 孙衣言
又书会匪记略后 孙衣言
陈河南捻匪情形疏 胡林翼
现筹剿办川北巨股调集各军分途前进情形疏 骆秉章
奏为生擒逆首并剿灭发逆巨股疏 骆秉章
卷八十三 兵政二十二 剿匪下
前赴山东剿贼疏(同治四年五月) 曾国藩
奉旨覆陈疏(同治四年) 曾国藩
平定捻匪策 程祖植
通筹滇黔大局疏(同治四年) 曾国藩
进驻泾州筹办军务疏(同治八年六月) 左宗棠
分道进剿布置联络情形疏(同治八年八月) 左宗棠
复李制军书 刘蓉
设法严拏哥老会匪片 沈葆桢
操练西丹备调片 丰绅
请准首匪投诚疏(光绪九年) 刘秉璋
禀办匪乡事宜 徐赓陛
通禀筹议缉捕海盗 徐赓陛
办理学堂乡情形第二禀 徐赓陛
拟分任文武大员查办匪乡疏(光绪十二年) 张之洞
卷八十四 刑政一 刑论
与王咸斋太守论自新所书 张諴
罪疑惟轻说 裕谦
体法外之仁 宋邦
戒滥刑 宋邦
慎疑狱 宋邦
皋陶论 李元度
书荥阳狱 周树槐
书张文和公逸事 李元度
审明迤西续获匪犯就地正法片 林则徐
慎重刑章疏 胡庆源
酌拟抢劫重案就地正法各条疏(光绪十年) 边宝泉
遵照筹议军犯情形疏 丁宝桢
命盗案件请暂行变通办理疏(光绪七年) 刘锦棠
人命重案碍难遽复旧制疏(光绪十二年) 刘锦棠
卷八十五 刑政二 律例上
筹议严禁鸦片章程疏 林则徐
重禁吸烟以杜弊源片 林则徐
对用刑说 管同
修例宜慎 宋邦
平反冤狱 宋邦
请饬刑部增改条例疏 王宪成
服制命案例无明文请旨饬议专条疏 钱宝廉
剥船盗米案酌拟变通办法疏(光绪九年) 继格 孙毓汶
情轻盗犯请饬部申明旧例疏(光绪十年) 郑训承
请另立专条严办斗匪疏(光绪十二年) 张之洞
请惩办南山匪徒疏 叶伯英
上莫善征邑侯书 秦荣光
卷八十六 刑政三 律例下
香港交解华人逃犯例章(通商约章类纂)
奏定外国交出中国逃犯办理章程(同治五年 总署王大臣)
奸民诱拐人口卖与洋船变通惩办章程(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
上海洋泾设官会审章程十条(同治七年 总署王大臣咨南洋)
外国流氓无论抢劫中外民人货物由地方官捕拏送办(同治八年 总署王大臣咨三洋)
英人枪毙华民拟绞决禀(同治八年) 朱凤梯
洋行买办华人涉讼由华官讯办(总署王大臣咨南洋)
滇案拟结缘由疏 李鸿章
通商口岸关系英人命盗及审断交涉案件委员观审章程(光绪二年十一月 总署王大臣咨南北洋)
致陈荔秋星使 徐赓陛
论招工(洋务抉要) 李东沅
索逃犯议 李钟珏
禁猪仔议 李钟珏
卷八十七 刑政四 治狱
审明丁灿庭等两次京控疏 林则徐
定谳必平恕 宋邦
案宜早结以免拖累 宋邦
至诚开导令愚民悔悟 宋邦
决狱贵有断制 宋邦
受诉不可执成见 宋邦
耐烦听察务得确情 宋邦
戒株连 宋邦
请臬宪区别斋匪禀 何绍祺
请饬永革陋习以重命案疏 邓庆麟
据供先结以清庶狱疏 张道渊
清理积案以苏民困疏 丁日昌
设法清理监押人犯并勒限查办疏 文煜 丁日昌
奏为刑赏失中谨披沥直陈疏 王昕
为杜讼棍株连苦累小民疏 卞宝第
奏为重案未协有关治本民心疏 张之洞
遵旨查覆东乡一案疏 李宗羲
条陈办案积弊疏(光绪元年) 陈彝
请清厘刑狱疏(光绪七年) 徐克刚
建设候质公所拟请按提经费疏(光绪八年) 毕道远 周家楣
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 目录

卷八十八 工政一 土木
筹办战船情形疏(咸丰四年) 骆秉章
造船开工日期并船厂情形疏(同治七年正月) 沈葆桢
江岸坍塌谨陈筹堵情形疏(同治七年闰四月) 沈葆桢
机器到工已齐并船厂现在情形疏(同治七年六月) 沈葆桢
暹木到工船身告成并铁厂教造起限情形疏(同治七年十二月) 沈葆桢
船工将竣谨筹善后事宜疏 沈葆桢
查悉工程积弊请饬部妥议章程疏(绪光八年) 宝廷 许应騤
派营兴修城工告竣疏(光绪七年) 杨昌浚
捐建铁桥夹片(光绪七年) 岑毓英
会筹修筑要工片(光绪七年) 卫荣光
修理直晋各工完竣疏(光绪十年) 张之洞
卷八十九 工政二 河防上
查验豫东各厅垛完竣疏 林则徐
栗恭勤公传 梅曾亮
送陈伯渊赴官东河序 王拯(原名锡振)
改河道议 冯桂芬
河防刍议 刘成忠
治黄运两河议 柳应墀
黄淮分合管议 丁显
黄河复由云梯关入海说略 丁显
一边出土节略 丁显
卷九十 工政三 河防中
奏请以工代赈疏 刘长佑
请筑河堤疏 胡家玉
复郭雨三书 曾国藩
覆奏黄运两河情形疏 李鸿章
沥陈黄水情形疏 李宗羲
黄水下注遵旨豫筹防范疏 李宗羲
查勘应修黄河南岸长堤及设官修守疏(光绪二年) 曾国荃
饬员测绘现在河图疏(光绪八年) 梅启照
请饬筹拨河工需用银两疏(光绪九年) 游百川 陈士杰
马颊河不宜开挖分流缘由会同覆奏疏(光绪十年) 李鸿章
河工重要亟应妥筹长策疏(光绪九年) 游百川
请饬筹办民片(光绪十一年) 延煦
遵旨筹办河防据实直陈疏(光绪十一年) 陈士杰
办理赵庄溞沟两口情形疏(光绪十一年) 陈士杰
上游决口一律堵塞及筹办下游情形疏(光绪十一年) 陈士杰
奏报徒骇河堤一律修筑片(光绪十二年) 陈士杰
卷九十一 工政四 河防下
查勘山东黄河情形并酌拟办法疏(光绪十二年) 张曜
查勘黄河旧道谨拟酌办情形疏(附片) 张曜
兴办河工委派司道将弁各专责成疏(光绪十二年) 张曜
查勘江北旧黄河情形疏(光绪十二年) 曾国荃 卢士杰
遵旨会勘干河上游情形覆陈疏(光绪十二年) 成孚
遵旨筹议分流南河故道情形疏 张曜
查明黄河经过各属地方疏(光绪十三年) 倪文蔚
黄河南决请速筹堵塞并设法补救疏(光绪十三年) 翁同龢 潘祖荫
会奏遵旨体察开浚下河情形疏(光绪十四年) 曾国荃 卢士杰
遵旨迅筹浚河培坝工程疏(光绪十三年十一月) 张曜
遵旨妥筹应挑洪湖引河地势情形疏 曾国荃 卢士杰
议购外洋铁路土车等片 倪文蔚
治河议上 童宝善
治河议下 童宝善
卷九十二 工政五 运河
淮黄济运议 沈兆霖
汶济运论 范本礼
筹办通漕要道疏 林则徐
筹办河运事宜疏 曾国藩
遵旨查勘北运河工拟请疏筑疏(光绪四年) 广寿 贺寿慈
请饬疏浚山东减河疏(光绪十年 附片二) 刘恩溥
遵旨查明四女寺哨马营两处减河口情形疏 陈士杰
照章估筑拦河大坝疏(光绪十一年) 觉罗成孚
邳宿济漕各工择要赶办疏(光绪十二年) 曾国荃 卢士杰
筹办南运减河要工疏(光绪十三年) 李鸿章 张曜
运河(水道纪略节录) 陈重威 范本礼
运道(水道纪略节录) 陈重威 范本礼
卷九十三 工政六 水利通论
南北两路山水总叙(伊总统事略) 松筠
水利议(延陵处士集) 吴麒
秀州水利纳泄泖湖考 顾广誉
东南水患论(江西水患附) 李祖陶
田制沟洫(水器稻种附) 林则徐
畿辅水利推行各省议 林则徐
兴水利议 冯桂芬
劝谕泾阳诸县士民条约 刘蓉
平捻善后议(戊辰七月) 葛士达
开浚长沙城北碧浪湖议 李元度
淮北水利说 丁显
卷九十四 工政七 直隶水利
畿辅水利议总叙 林则徐
开治水田有益国计民生议 林则徐
直隶土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议 林则徐
历代开治水田成效考 林则徐
责成地方官兴办无庸另设专官议 林则徐
劝课奖励议 林则徐
缓科轻则议 林则徐
禁扰累议 林则徐
惩阻挠议 林则徐
开筑挖压田地计亩摊拨议 林则徐
禁占垦碍水淤地议 林则徐
请定天津水田章程疏 崇厚
问北方水利自元虞集后屡兴屡废果不可行欤抑行之未得其道欤 范本礼
卷九十五 工政八 直隶河工
核办永定河工程款项疏 曾国藩
覆陈直隶河道地势情形疏(光绪七年) 李鸿章
挑辟直境各河克期工竣疏(光绪七年) 李鸿章
奏陈永定河工村民交土流弊疏(光绪十年) 徐树铭
查勘献县河务并拟办工程疏(光绪十年) 徐树铭
遵查献县河工实在情形疏(光绪十年) 李鸿章
奏为筹款修办要工疏(光绪十年) 李鸿章
卷九十六 工政九 江苏水利上
致江苏中丞张兰渚师诚书(易园集) 李林松
嘉宝水利论(节录) 张崇傃
刘河节省银两拨挑七浦等河疏 林则徐
验收刘河挑工疏 林则徐
验收苏松太等处水利疏 林则徐
盐城丰县两处借项修筑河堤疏 林则徐
上河督请复淮水故道书 裴荫森
黄河北徙应复淮水故道有利无害论 丁显
卷九十七 工政十 江苏水利下
拟复淮水故道章程 丁显
导淮捷议 丁显
导淮补议 丁显
导淮别议议 丁显
查勘炮台河湖情形酌拟导淮办法疏(光绪七年) 刘坤一
卷九十八 工政十一 各省水利上
书王芥子泾水志后 安清翘
两修都江堰工程纪略序 强望泰
凿合州钜梁门二滩记 强望泰
筹防襄河堤工疏 林则徐
查勘江汉堤工疏 林则徐
疏分汉水支河说 江开
请查濒湖私垸永禁私筑疏(道光五年) 贺熙龄
樊城新堤记 贺熙龄
遵旨查明据实缕陈疏(光绪四年) 彭玉麟
开浚南湖议 刘汶璆
浚湖州漊港议 刘汝璆
治漳说 葛士达
卷九十九 工政十二 各省水利下
报销疏浚河道经费清单疏(光绪七年) 何璟 岑毓英
奏开河种桑捐廉办竣片(光绪七年) 林肇元
覆陈广东水利议 徐赓陛
挑挖贾鲁河一律深通疏(光绪八年) 李鹤年
开浚河工告竣接修要工缘由疏(光绪八年) 李明墀
修复渠工请照旧开支岁修银两疏(光绪八年) 冯誉骥
办理浚河筑坝并各工情形疏(光绪十年) 继格
大修广肇两属围堤工竣绘图奏明立案疏(光绪十二年) 张之洞
修筑潮属韩江围堤片 张之洞
卷一百 工政十三 海塘
勘估宝山塘工疏 林则徐
亲勘海塘各工片 林则徐
验收宝山县海塘工程疏 林则徐
请将浙江西塘柴埽工程奏复一年固限 舒化民
修防 舒化民
修防酌宽固限 舒化民
修防 舒化民
修防核实 舒化民
修防筹费 舒化民
建复东中两防石塘记 戴盘
塘工及长安河事宜 刘汝璆
续修海塘酌拟变通办理疏(光绪三年) 梅启照
勘明海盐县坍塌石塘择要估修疏 刘秉璋
卷一百一 洋务一 洋务通论上
致直隶讷制军书(金壶浪墨节录) 刘韵珂
天津新议续议(中西纪事)
密陈夷务疏(节录) 殷兆镛
拟陈洋务疏 郭嵩焘
覆奏洋务事宜疏 沈葆桢
海防条议 丁日昌
覆奏总理衙门六条疏 李宗羲
卷一百二 洋务二 洋务通论中
上合肥伯相书 郭嵩焘
条陈洋务事宜疏 王先谦
瀛海论上篇 张自牧
瀛海论中篇 张自牧
卷一百三 洋务三 洋务通论下
南洋形势(游历刍言) 黄楙材
书魏默深筹海篇后(边防偶述)
沿海练水师议(边防偶述)
备夷策 欧阳柄荣
答倭问兴亚 姚文栋
日本地理兵要例言 姚文栋
巴黎答友人书 李凤苞
英人以三岛制五洲论 彭瑞熙
缕陈中西情形种种不同火车铁路势不可行疏(格致书院课艺代作) 刘锡鸿
中国创设铁路利弊论(格致书院课艺代作) 钟天纬
卷一百四 洋务四 邦交一
重专对议 冯桂芬
儗与英国使臣威妥玛书(啸古堂集) 蒋敦复
条陈出使外洋事宜疏(附出使章程 总署王大臣)
遵旨议奏疏(附各片 总署王大臣)
约章(筹洋刍议) 薛福成
邻交 薛福成
敌情 薛福成
通使总论(星轺指掌) 丁韪良译
论各国应有专署以理外事 丁韪良译
论通使之例 丁韪良译
论使臣等级 丁韪良译
论使臣职守 丁韪良译
论出使人员 丁韪良译
卷一百五 洋务五 邦交二
论使臣之权利 丁韪良译
论通使礼节 丁韪良译
论使臣所任之事 丁韪良译
论使臣升降解任等情 丁韪良译
论各国往来礼节 丁韪良译
论水师礼节 丁韪良译
卷一百六 洋务六 邦交三
论领事官之责任 丁韪良译
论领事官所任之事分类 丁韪良译
论领事官驻劄回部 丁韪良译
公法十一篇(边事续钞)
卷一百七 洋务七 邦交四
瀛海论下篇 张自牧
论交涉 李东沅
小国换约(中西纪事)
论俄罗斯条约疏 郭嵩焘
中俄天津和约十二条(咸丰八年五月)
中俄续增条约十五则(咸丰十年十月)
中法通商新约十九条(光绪十二年三月)
琉球小志跋(壬午四月) 姚文栋
答马相伯书(癸未正月) 姚文栋
卷一百八 洋务八 军政上
论夷务疏(咸丰十年 附片) 沈兆霖
再论夷务疏(咸丰十年) 沈兆霖
密陈夷务疏 袁保恒
遵旨筹办防务情形疏 李宗羲
轮船工竣并陈机器局情形疏(同治七年九月) 曾国藩
第一号轮船下水并续办各情形疏(同治八年五月) 沈葆桢
请创设外海兵轮水师疏(光绪十一年) 张佩纶
统筹闽粤浙三省防务片(光绪十一年) 曾国荃
请拓增船大厂疏(光绪十一年) 左宗棠
请拨款制船疏(光绪十一年) 裴荫森
购置练船疏(光绪十一年) 裴荫森
试造浅水兵轮工竣察看疏(光绪十二年) 张之洞
谨陈船政形势及应行次第举办事宜疏(光绪十二年) 裴荫森
船政(筹洋刍议) 薛福成
卷一百九 洋务九 军政中
请开铁路以图自强疏(光绪六年) 刘铭传
津沪电线办有成效请招商接办推广疏(光绪九年) 李鸿章
天津等处试办铁路以便调兵军械疏(总署王大臣)
驾驶轮船说略 葛道殷
德国陆军枪队操法序 冯国士
操练洋枪浅言(附表) 冯国土 葛道殷
用要言 葛道殷
新法台议(江左校士录) 周郇雨
卷一百十 洋务十 军政下
上黎星使书(壬午春时高乱未萌) 姚文栋
筹办海防禀二 徐赓陛
水陆制敌章程(光绪十年) 张学醇
操练章程(光绪十一年) 张之洞
论练兵(洋务抉要) 李东沅
论民团 李东沅
救时刍言六则 张焕纶
广军会合桂省主客各军力战破敌实情疏(光绪十一年) 彭玉麟
款议虽定仍宜备战以毖后患疏(光绪十一年) 彭玉麟
缕陈选将练兵情形疏(光绪十一年) 鲍超
疏陈边疆文武大臣得人疏(光绪十一年)彭玉麟
卷一百十一 洋务十一 教务上
猾夏之渐(中西纪事)
江楚黜教(中西纪事)
教堂一案设法办理疏(同治元年十二月) 沈葆桢
皖南人心稍定洋教士迭请雪冤并拟现办情形疏(光绪二年) 沈葆桢
卷一百十二 洋务十二 教务下
致各西国大臣书(附商办传教章程八条 同治十年 总署王大臣)
禀覆教民案件 徐赓陛
禀督院张 徐赓陛
覆法国领事文(光绪十二年) 张之洞
洋教所言多不合西人格致新理论 杨象济
各国教门说 王韬
论教传(洋务抉要) 李东沅
卷一百十三 洋务十三 商务一
互市档案(中西纪事)
漏本末(中西纪事)
白门原约二则(中西纪事)
卷一百十四 洋务十四 商务二
长江设关(中西纪事)
洋药土税(中西纪事)
牛庄设关(通商约章类纂)
卷一百十五 洋务十五 商务三
咨行通商各口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通商约章类纂)
拟购挖土机船铁胁新式轮机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 沈葆桢
核减台煤出口税片(光绪元年) 沈葆桢
筹议出关饷需碍难借用洋款疏 沈葆桢
开平煤出口税拟请援案减定片(光绪七年) 李鸿章
请开两广铁禁疏(光绪十三年) 张之洞
中英烟台会议条款(第三端之一及三端之三三端之七 通商约章类纂)
照会法公使恭思当商务专款十条(光绪十三年总署王大臣)
覆陈维持招商局事宜疏(光绪十二年 户部)
派员查明南洋商务情形拟设领事并筹计一切经费疏(光绪十三年 附片) 张之洞
洋关征收税钞分项总数表(光绪通商列表 补录) 杨楷
卷一百十六 洋务十六 商务四
利权一 薛福成
利权二 薛福成
利权三 薛福成
利权四 薛福成
上曾侯条陈第四则 张焕纶
扩充商务十条(上南皮张制军) 钟天纬
论天津宜设官牙茶行(洋务管见六条之一) 姚文栋
论税务(洋务抉要) 李东沅
论商务(洋务抉要) 李东沅
论借款(洋务抉要) 李东沅
商政(筹洋刍议补录) 薛福成
卷一百十七 洋务十七 固圉上
英旧约第三条(通商约章类纂)
爱珲城俄约第一条(通商约章类纂)
俄约第九条
中俄黑龙江定界记文(附交界道路记文及牌文)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首段(通商约章类纂)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一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二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三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四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五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六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七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八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九条
中俄塔城议定记约第十条
俄续约第一条(通商约章类纂)
俄续约第二条
俄续约第三条
塔尔巴哈台界约首段(通商约章类纂)
塔尔巴哈台界约第一条
塔尔巴哈台界约第二条
塔尔巴哈台界约第三条
科布多界约首段(通商约章类纂)
科布多界约第一条
科布多界约第二条
科布多界约第三条
乌里雅苏台界约首段(通商约章类纂)
乌里雅苏台界约第一条
乌里雅苏台界约第二条(附乌里雅苏台界约记略)
中俄改订条约第一条(通商约章类纂)
中俄改订条约第五条
中俄改订条约第七条
中俄改订条约第八条
中俄改订条约第九条(附光绪七年中俄卡伦单)
美续约第一条(通商约章类纂)
中法会订越南新约第一款(通商约章类纂)
中法会订越南新约第三款
卷一百十八 洋务十八 固圉中
复总署论挖吴淞涨沙书 李宗羲
筹边论三(论东北边防) 姚文栋
赠朝鲜人李秉辉归国序 姚文栋
保护朝鲜议(边防偶述 乙酉三月)
上吴清卿师 胡传
恭报会同俄员勘界立牌绘图补记遵旨画押各日期疏(光绪十二年) 吴大澂
会勘倭那二牌应照图约更正疏 吴大澂
俄罗斯属地西卑利亚新造铁路图说 姚文栋
卷一百十九 洋务十九 固圉下
论今南洋各岛国 吴曾英
五印度形势(游历刍言) 黄楙材
腾越边徼 黄楙材
西域形胜 黄楙材
恭报撤师日期并调度刘军安置越民情形疏(光绪十一年) 岑毓英
英缅兵争现拟筹布边防疏(光绪十一年) 岑毓英
筹议广西边防请移驻提督添设镇道各缘由疏(光绪十二年) 张之洞 李秉衡
会奏移设裁改边要各缺疏光绪十二年(光绪十二年) 张之洞 李秉衡
照会法使恭思当文(光绪十三年 附续议界务专条四款 总署王大臣)
澳门租界改归葡国永远居住立约尚宜妥议缓定疏(光绪十三年) 张之洞
卷一百二十 洋务二十 培才
采西学议 冯桂芬
酌议同文馆章程疏(总署王大臣)
拟选聪颖子弟出洋习艺疏 曾国藩
派员带幼童出洋并应办事宜疏(附出洋应办事宜六条) 李鸿章
选派闽厂生徒出洋习艺并酌议章程疏(附选派船政学生出洋肄业章程十条) 李鸿章 沈葆桢
续选闽厂生徒出洋疏 李鸿章
条议一则 薛福成
文法举隅序 曾纪泽
与葛子源书 姚文栋
上曾侯条陈(摘录二则) 张焕纶
救时刍言四则(上南皮张制军) 张焕纶
论考试(附论洋学)
议覆谢祖源奏请练习洋务人才疏(光绪十二年 总署王大臣)
会议算学取士疏(光绪十三年 总署王大臣)
粤省创设水陆师学堂以储材疏(光绪十三年) 张之洞 吴大澂
请设广方言馆疏 李鸿章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一
 学术一原学
  养源篇   
宗稷辰
将有所灌输于天下而使得被于远者如其近者焉流于异日者如其同时焉其志量恢恢乎无际矣然而神圣之人不怖其无际而穷其有际因其有际而更穷其际之所从来则并窅然若不见其际焉盖其终大而不可穷其始必小而不可穷也所谓源也河汉之不涸也东井之不枯也源之出于天者固然已若夫岷嶓以上泛觞所出遂以成夫江崑仑以上众窍所发遂以成夫河以及汝汉淮泗恶池睢漳湘沅章贡淞渐震泽支川万千莫不有源而清淑之气絪縕其间流液于泱漭之区久而无息故恒不凋不枯如天上之水是故养其源者天地也惟其然而君子之养源不可以已矣夫源之出于天地者灼然在人耳目间而天地之潜养之者仰莫见其端俛莫见其倪也若天下有大源焉存乎凡为天下国家者之先及其久而安焉人莫而莫知焉源大者千岁而不竭源小者百年而渐消微后圣人起不能求前圣人之源之所在而能养之乎养天下之源奈何曰仁厚而已矣仁故大而无不容厚故均而无弗普皇者洪之帝者崇之王者廓之伯者托之其下薄之匪惟薄之且自剥之故有有源之天下有无源之天下有源可养也无源者乌从而养之哉彼大小之国大者视此矣至于家之视国甚也而其家之所兴与家之所由大亦不能无源源之正者要无出于仁厚源深而养深者家必茂而长源浅而养深者家亦积而昌源浅而养又浅家宜其落而伤苟无数世之源而无一日之养是无惑乎其晁兴而夕亡盖国家之源本虽殊而驯致之天理同也至于人之有身身之有心视家又少也而其身心之所由生与身心之所由成更不能无源源之上者要不过乎仁厚源而养之又可贤也可圣也源未尽而养之使可善人也可君子也源既不而养之复失其则始正而终邪者有之昨良而今佞者有之初念是而转念非者有之一息存而一息亡者有之钧是人也皆出于性皆出于天不得谓之无源而禀气受质之不齐其源之所得者稍薄后起之教所以启其觉者或难尽复其最初之良而尽化其气质之駮则其身心之不能以自养往往然也而或臧或否几庞然而难以辨也夫天下国家之源其得养失养也在数人在数世不当其任者虽欲养之而无由若其身心非分外之责源可自求养可自力权在己而悠悠忽忽自弃于小人之归禽兽之路是谁贻之戚哉吾故尤痛言之以望世之养源者
  与曾子植书   
刘蓉
别且岁余彼此僻左无因缘相见屡欲寄书而恒艰于便欲专足相候则凡鄙意所欲宣者未知于吾弟意云何也故辄嘿嘿开春接令兄书所以见嘱意良厚比拟五七月或至省门足谋一晤既不幸遭大母之忧而羸弱之躯日有疾病自虽怠废自治弗遑其奚暇为足下谋缘是因循遂成疏阔而足下亦卒未有书问比岁学业所及志趣所存莫或告语仆罔闻知也然每一念及令兄屡年见嘱之意与吾弟昨岁相与之情抚躬慨然未尝不呼负负怀之既久义不容嘿辄缘此足之便略述鄙怀以晓左右窃以人之为学贵先辨其志志不立则因循委靡日以销而月以蚀终莫幸有成焉其志苟断然有以自决于中者其成也亦必远矣僚之丸秋之奕羿之射庆之鐻师旷之审音公输之呈巧庖丁之解牛彼非有过人之材智而卒能以其技名一世者其用力专而志先定也夫君子之于学亦岂异于是哉志于小故所就者亦小志于大斯所成者亦大大小虽不同量而要其励吾志以从之竭昼夜忘寝食以蕲至于是而不至是不止者则一而已是故小人志艺以技成名君子志道以学成德基之于一念之闲而成之于数十年之后有如操左券以责右契卒之无不偿者古昔圣贤所以成不朽之业皆由于此矣顾论学于今日则又有辨有考据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三者皆杰然超出于科举俗学之上材智之士争趋附焉然仆以为是三者苟不本于道德之实则亦与彼俗学者同归于无用而已如欲务其实而求适于用则莫若从事于道义之学焉道义之学其蕴极乎高明广大而实为吾心吾性有生同具之端其精极乎性命天人而实皆愚夫愚妇可与知能之事其功用极乎参赞位育而要不越乎庸言庸行民生日用之常盖凡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治周孔颜曾思孟之所以教胥于是乎在焉学者诚能励吾志以从之其高可至于圣贤最下亦不失为善人君子譬诸射者之于的然苟栖鹄于侯而日凝神注矢以从之虽功力所及有远近难易之不齐然其中也必有日矣其不惟正鹄之求则且弯弓终日而莫知的之所向况望其有一中之得哉是可为学而志于圣贤者喻也然而世之学者往往病其高远而难几甘自暴弃而不求而独于身外傥来不可必得之数则趋之若鹜虽至冒廉耻捐顶踵而不惜向道若彼趋利若此岂其才之优于为小人而不足于为君子哉凡其可以为小人之才皆其可以为君子之才使易其所以为小人者为君子将无不足然往往勇于为小人而怯于为君子者非才与不才之异其志之所趋殊焉耳今斗筲者流既惟利禄之趋苟其稍自立知向学者则流俗之论辄相与诳诱而震撼之内慕乎富贵显荣之遭而外畏乎庸俗讪笑之口气慑情葸而不克以自振兹士风之所以日敝也
士君子读圣贤书当识轻重明趋舍而知所好恶奈何不慕为古之仁圣贤人而慕此苟贱亡耻之众不畏古之法言庄论而畏此悠谬无识者之口哉夫慕之固将效之畏之又将思所以悦之苟自好者其自待轻重宜居何等也且吾人斗室穷居不过一草茅士吾励吾学独行其志此亦何与于人顾尚畏兹众楚之咻不能自决借令一旦列朝班跻显仕欲有所论建而群小譸张浮言胥动则遂将缄口咋舌俯仰从人而已乎胡广冯道之流阉然媚世夫人而知笑之及其持厥躬也不能自激励焉穷居无以自见立朝欲以何施吾见笑人者行躬蹈所笑之辙而坐见揄者之乘其后也兹非志不立而随俗浮湛者之明鉴哉故夫吾人一日之志终身成败之机也机决于此而千秋之业立焉机失于此而一生之行堕焉使世之为士者日自磨砻以蹈先民之矩虽由是与曩哲争光无难焉使古之为圣贤者稍自降抑以徇流俗之规则亦与彼蚩蚩者同归于尽而已君子之求志也不期立异于人世亦不肯苟同于流俗躬仁义而力践之不以举世不为而自阻饫道德而心乐之不以没世无闻而自戚凡所为竞竞焉较义利于毫芒之际争得失于方寸之闲惟日孜孜常若不足者要以期依乎中庸几于成德之域而止及其成也穷与达靡不得焉进与退靡不裕焉其素所树立者然也夫圣贤之当为夫人而知之矣尧舜之可为夫人而闻之矣知其当为而行之不力自弃者也知其可为而诿之不能自贼者也自贼自弃斯下愚者所甘心而志士所深耻而不肯出者也故仆今者窃愿足下先定其志志既定而后工夫之次第功力之得失可得议焉其不然者虽日言学无益矣足下且以为何如哉仆早岁不学壮又放废今犬马之年行及三十而碌碌无所短长盖志气因循之过也足下之齿少于仆而聪明才力又皆过之使及此盛年力自奋励古人不难到失今不图则后之视今将如今之视昔虽欲悔之抑无及矣日月奄忽转盼即逝尚以仆为前车鉴哉平生迂直与俗少谐其于朋友苟实爱之则必尽所以责善之道而不敢恕数年来以此获戾于人人者不少虽颇自尤然于心终无悔焉足下性笃挚令兄盖亟许之其于仆似非无意者故聊诵言以发足下之志其以为然将继此而有进焉其不然亦幸有以相覆要当极论以求至当之归乃不虚此往还耳客中布此虽猥多恨不逮意惟足下审察
  致刘孟容书   
曾国藩
去岁辱惠书所以讲明学术者甚正且详而于仆多宽假之词意欲诱而进之且使具述为学大指良厚良厚盖仆早不自立自庚子以来稍事学问涉猎于前明本朝诸大儒之书而不克辨其得失闻此闲有工为古文诗者就而审之乃桐城姚郎中鼐之绪论其言诚有可取于是取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而读之其他六代之能诗者及李杜苏轼黄庭坚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归然后知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矣乌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古圣观天地之文兽迮鸟迹而作书契于是乎有文文与文相生而为字字与字相续而成句句与句相续而成篇口所不能达者文字能曲传之故文字者所以代口而传之千百世者也伏羲既深知经纬三才之道而画卦以着之文王周公恐人之不能明也于是立文字以彰之孔子又作十翼定诸经以阐显之而道之散列于万事万物者亦略尽于文字中矣所贵乎圣人者谓其立行与万事万物相交错而曲当乎道其文字可以教后世也吾儒所赖以学圣贤者亦藉此文字以考古圣之行以究其用心之所在然则此句与句续字与字续者古圣之精神语笑胥寓于此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词气之缓急韵味之厚薄属文者一不慎则规模立变读书者一不慎则卤莽无知故国藩窃谓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为要务上古盛时圣君贤相承继熙洽道德之精沦于骨髓而学问之意达于闾巷是以其时虽罝兔之野人汉阳之游女皆含性贞嫺吟咏若伊莱周召凡伯仲山甫之伦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降及春秋王泽衰竭道固将废文亦殆殊已故孔子获麟曰吾道穷矣畏匡曰斯文将丧于是慨然发愤修订六籍昭百王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仲尼既殁徒人分布转相流衍厥后聪明魁杰之士或有识解譔着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駮一视乎见道之多寡以为差见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轲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见少者文駮焉尤少者尤駮焉自荀扬庄列屈贾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数夫所谓见道多寡之分数何也曰深也博也昔者孔子赞易以明天道作春秋以衷人事之至当可谓深矣孔子之门有四科子路知兵冉求富国问礼于柱史论乐于鲁伶九流之说皆悉其源可谓博矣深则能研万事微芒之几博则能究万物之情状而不穷于用后之见道不及孔氏者其深有差焉其博有差焉能深且博而属文复不失古圣之谊者孟毛而下惟周子之通书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许郑亦能深博而训诂之文或失则碎程朱亦且深博而指示之语或失则隘其他若杜佑郑樵马贵与王应麟之徒能博而不能深则文流于蔓矣游杨金许薛胡之俦能深而不能博则文伤于易矣由是有汉学宋学之分齗齗相角非一朝矣
仆窃不自揆谬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而为文复臻于无累区区之心不胜奢愿譬若以蚊而负山盲人而行万里也亦可哂已盖上者仰企于通书正蒙其次则笃耆司马迁韩愈之书谓二子诚亦深博而颇窥古人属文之法今论者不究二子之识解辄谓迁之书愤懑不平愈之书傲兀自喜而足下或不深察亦偶同于世人之说是犹盘诰之聱牙而谓尚书不可读观郑卫之淫乱而谓全诗可删其毋乃漫于一概而未之细推也乎孟子曰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仆则谓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离书籍而言道则仁义忠信反躬皆备尧舜孔孟非有余愚夫愚妇非不足初不关乎文字也即书籍而言道则道犹人心所载之理也文字犹人身之血气也血气诚不可以名理矣然舍血气则性情亦胡以附丽乎今世雕虫小夫既溺于声律缋藻之末而稍知道者又谓读圣贤书当明其道不当究其文字是犹论观人者当观其心所载之理不当观其耳目言动血气之末也不亦诬乎知舍血气无以见心理则知舍文字无以窥圣人之道矣周濂溪氏称文以载道而以虚车讥俗儒夫虚车诚不可无车又可以行远乎孔孟殁而道至今存者赖有此行远之车也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乎哉故凡仆之鄙愿苟于道有所见不特见之必实体行之不特身行之必求以文字传之后世虽曰不逮志则如斯其于百家之着述皆就其文字以校其见道之多寡剖其铢两而殿最焉于汉宋二家构讼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于诸儒崇道贬文之说尤不敢雷同而苟随极知狂谬为有道君子所深屏然默而不宣其文过弥甚聊因足下之引诱而一陈涯略伏惟悯其愚而绳其愆幸甚幸甚
  答刘孟容书   
曾国藩
孟容足下二年三辱书一不报答虽槁木之无情亦不恝置若此性本嬾怠然或施于人人岂谓施诸吾子每一伸纸以为足下意中欲闻不肖之言不当如是已也辄复置焉日月在上惟足下鉴之伏承信道力学又能明辨王氏之非甚盛甚盛盖天下之道非两不立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干坤毁则无以见易仁义不明则亦无所谓道者传曰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斯二气者自其后而言之因仁以育物则庆赏之事起因义以正物则刑罚之事起中则治偏则乱自其初而言之太和絪縕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钧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而其习又无毫发累于是曲践乎所谓仁义者夫是之谓尽性也推而放之凡民而准推而放之庶物而准夫是之谓尽人性尽物性也常人者虽得其全而气质拘之习染蔽之好不当则贼仁恶不当则贼义贼者日盛本性日微盖学问之事自此兴也学者何复性而已矣所以学者何格物诚意而已矣格物则剖仁义之差等而缕晰之诚意则举好恶之当于仁义者而力卒之兹其所以难也吾之身与万物之生其理本同一源乃若其分则纷然而殊矣亲亲与民殊仁民与物殊乡邻与同室殊亲有杀贤有等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如此其不齐也不知其分而妄施焉过乎仁其流为墨过乎义其流为杨生于心害于政其极皆可以乱天下不至率兽食人不止故凡格物之事所为委曲繁重者剖判其不齐之分焉尔朱子曰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此言好恶之良知也曰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此言吾心之知有限万物之分无穷不究乎至殊之分无以洞乎至一之理也今王氏之说曰致良知而已则是任心之明而遂曲当乎万物之分果可信乎冠履不同位凤凰鸱鴞不同栖物所自具之分殊也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舜负之鲧堙洪水舜殛之禹郊之物与我相际之分殊也仁义之异施即物而区之也今乃以即物穷理为支离则是吾心虚悬一成之知于此与凡物了不相涉而谓皆当乎物之分又可信乎朱子曰知为善以去恶则当实用其力务决去而求必得之此言仁义之分既明则当毕吾好恶以既其事也今王氏之说曰即知即行格致即诚意工夫则是任心之明别无所谓实行心苟明矣不必屑屑于外之而虽不仁不义亦无损于心之明是何其简捷而易从也循是说而不辨几何不胥天下而浮屠之趋哉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岂有他与即物求道而已物无穷则分殊者无极而格焉者无已时一息而不格则仁有所不熟而义有所不精彼数圣人者惟息息格物而又以好色恶臭者竟之乃其所以圣也不如是吾未见其圣也自大贤以下知有精粗行有实不实而贤否以次区焉国藩不肖亦谬欲从事于此凡伦类之酬酢庶务之磨砻虽不克衷之于仁将必求所谓蔼然者焉虽不克裁之于义将必求所谓秩然者焉日往月来业不加修意言意行尤悔丛集求付一物之当其分而不可得盖陷溺者深矣自维此生纵能穷万一之理亦不过窥钻奇零无由底于逢原之域然终不敢弃此而他求捷径谓灵心一觉立地成圣也下愚之人甘守下愚已耳智有所不照行有所不慊故常馁焉不敢取彼说者廓清而力排之愚者多柔理有固然今足下崛起僻壤乃能求先王之道开学术之蔀甚盛甚盛此真国藩所祷祀以求者也此闲有太常唐先生博闻而约守矜严而乐易近着 国朝学案一书崇二陆二张之归辟阳儒阴释之说可谓深切着明狂澜砥柱又有比部六安吴君廷尉蒙古倭君皆实求朱子之指而力践之国藩既从数君子后与闻末论而浅鄙之资兼嗜华藻笃好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王安石之文章日夜以诵之不厌也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其有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其无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辱知最厚辄一吐不怍之言非敢执涂人而齗齗不休如此也
  答刘孟容书   
罗泽南
所示诸生持守涵养之说诚为学者良剂士人读圣贤书不徒以之资口耳实以之范身心持守不固涵养不深虽日谈仁义终是一场鹘突古人之学言与行合而为一者也以平日之所言者励而为行即以一身之所行者发而为言故闻其言即已知其人也今人之学言与行分而为二者也着为议论者居然圣学之矩矱见诸行事者不免世俗之迷乱问其言则是问其人则非也纵令其行事勉强支持不至堕落此心憧憧已不可质诸幽独况涵养不深则省察不密省察不密则举动必乖举动既乖则言语必谬其病相因而其害无穷泽南每当清夜之余恒自悔往日之践履少而议论多显不可以质大廷幽不可以盟夙夜近不可以慰良朋远不可以对圣贤一时存养忽而一时宽懈日月流驶白发催人膺心自问悚仄悚仄霞仙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不特诸生所宜书绅亦泽南所宜奉为针灸者矣惟学者工夫穷理居敬直须并进不居敬无以立穷理之本不穷理无以明居敬之功天下之理至精至微自一身至于万物晰之必先其切也自一理至于万殊穷之必尽其量也其道靡尽其功靡竟使于理有所未明终难必其持守之悉当于义有所未精终难期其涵养之尽纯大学教人以格致为首务其先后之序皎然其不可乱朱子之补传或问切切然为学者言之其功直在于万世也陆子静不事讲习专务践履是以终堕于禅学朱子之所以辨之者既明且详其文集中虽有悔往年教人在言语文字上用功之语此无非鞭辟学者欲其即平日之讲习为身心之准绳其所谓言语文字者固即讨论玩索之功非如俗学之词章在所可后也若以讨论玩索为可后而惟专力于持守涵养是又堕陆学窠中矣王阳明取其说之近乎是者以为晚年定论朱子集注或问为中年未定之说后自痛悔至自以为诳思欲改之而未及其说之诬先儒辨之明矣后世主良知之说者犹自张其诞而哓哓不休圣学不明人不复寻其绪于遗经者直自阳明之毒中之吾辈既知其害之大正宜剖析毫厘决其疑似以障狂澜于既倒不可有一毫假借使入主出奴者为之窃发于其闲也霞仙佩服晦翁至深至坚而其殚力于格物致知者既已有年固将觉后进之昏愦而使之不陷于异说今独举此文集中之一语以为学者不加循守专务诵说未免后其所先先其所后夫不加循守专务诵说固中吾人今日之大病矣而其所谓先后之义若有不甚明者伏冀霞仙取朱子文集中之意再为明示以解诸生之惑且勿为良知家所藉口也所示启某执事书极陈时弊再三展读不禁为之浩叹是固有为人之所不能言亦有为人之所不敢言者忧世之心可谓深明而痛切矣然亦窃愿有质之霞仙者士君子学圣贤之学明德新民莫非一己分内之事朱子称范文正公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以其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但身处草茅道在求志全一己之性天不必议人世之是非监古今成败之不必论时政之得失有忧国忧民之心不必有感时愤俗之语一部周易皆言素位位在潜而潜潜有潜之道存位在跃而跃跃有跃之道存禹稷以三过不入为中颜子以箪瓢陋巷为中位在故也伏冀霞仙学与年进德与时加合古人之聪明为一己之聪明学问中未始非阅历尽庭帏之侍养以验平日之讲习阅历中未始非学问殚敬恕之功以全性分之大储经济之略以待国家之用精进之功斯愈达而愈上而其所以流诸笔墨形为简牍者尤宜谨慎不然出位之谋欲伸及身之灾难料是固不可不为留心者至于身体违和亟自保惜养生之道大约以除嗜欲定心气节劳逸调起居为要披阅经义虽宜乘时讲究力不能继之时不可稍事勉强以耗精血慎之慎之须留此身以有用也叨在知心直陈鄙见以霞仙之高明当有以恕其狂瞽矣近作养气论以明天人一理天人一气之旨亦好为论说之病特以霞仙不来欲语无人聊抒所见以代讲习望细为简阅订其瑕疵其言或有悖于古或有戾于今或择焉而有所不精语焉而有所不详者皆为一一标明使泽南得有所质证焉则幸甚也
  求阙斋日记一则   
曾国藩
本朝博学之家信多闳儒硕士而其中为人者多为己者少如顾阎并称顾则为己阎则不免人之见者存江戴并称江则为己戴则不免人之见者存段王并称王则为己段则不免人之见者存方刘姚并称方姚为己刘则不免人之见者存其达而在上者李厚庵朱可亭秦味经则为己之数多纪晓岚阮芸台则不免人之见者存者用力固宜于幽独中先将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力种桃得桃种杏得杏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鬯茂者也
  拙修书室记节录   
吴廷栋
人莫病于拙然拙非病拙而不学乃病诚学矣非惟拙不足累学而学反赖用拙惟学以拙进者其知乃真知而行乃坚固而不挠子曰参也鲁而契子言一贯之旨者厥惟曾子非善用拙何朱子曰虽有上智之资亦必用困勉之功又答南轩先生书云近日一种向外心悦之而不能自已者皆准止酒例戒而绝之此前辈所谓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者若扩充不已从此补复前非庶其有日尝窃取其义以名吾读书之室曰惟拙乃修惟修化拙不拙不修而欲以巧自饰者其终乃至拙也哉
  求放心说   
刘蓉
古圣贤有治心之学而不闻有求心之法凡其说之见于诗书礼乐为后世学问之助者皆治心之要也然心果治矣固可无俟于求自无放佚之患苟或失之未有不得所以求之之道而能自进于治心之学者此孟子求放心之训所由昉欤虽然人知此心逐于物欲者为放而不知流于昏愦之为放也知此心游于渺冥者为放而不知堕于虚寂之为放也知此心沦于纷扰庞杂者为放而不知溺于记诵词章者之亦为放也夫苟不能明辨其端势将误以放者为存其为心害且有不可胜言者此尤用力于求放心者所宜知也且夫求之云者夫岂以此求彼如失鸡犬者然必俟求而后可得哉人与鸡犬两物也故可以相求然其求之也亦有或得或不得而不可必者惟其判然二物非可恃为吾所固有之具也夫心则一而已矣以心求心如以目视目以耳听耳未有能见且闻者不甯惟是而已且将益驰骛于惝恍不可捉摸之域胶扰促迫无复一息之甯此佛氏返归寂照之说所由悖谬而不可训也然则其求之奈何曰是其放之已往者既已如星飞电驰不可复追矣若其乍觉而忽在者不可不提撕警觉以冀其复存也存之之道无他亦日约之于义理之途而已是心一离乎义理之外则瞬息千里顷刻万变不可以方所求吾一念悚然自觉其放则向之瞬息千里顷刻万变而不可测者固已不待羁束而自归于虚灵之舍矣于是主敬以持之穷理以精之养之于端庄静一之中以立其本约之于学问思辨之际以博其趣庶吾心有所向往持循及其久而安焉惟所欲而不踰中正之矩此求心之道所以为求仁之方也其或不务出此而拘束操切冀幸一日之存或转有躁扰而不甯者譬之马然患其泛驾奔踶不可羁驭也于是絷而维之加桎梏焉非不帖然服也然情志益迫则且益奋跃踯躅而不得其安夫岂术之善者哉造父于此施之羁靮范我驰驱按辔徐行于通衢坦道之间左控右勒指顾千里其用力不劳而自无奔逸之患则操纵之道得焉尔是故善御马者制之使行善持心者约之使达苟得其道虽一日之闲周览八方酬酢万变而神明之用无往而不存也苟失其道虽终身块坐寂守一隅吾知必背而驰焉然则君子于此亦可得所以用力之方矣余病夫学者放其心而不求或求焉不以其道且纷扰烦迫转益其疾甚或堕于释氏清静寂灭之归也故为之说以晓之
  原学仪顾堂集   
陆心源
学也者学为君学为臣学为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者也三代而下有小人之学有异端之学有小儒之学有大人之学约纵连横之说也坚白同异之辨也词赋之类于俳优也占毕之诬罔圣贤也内不足以治其身外不能以益于人苟以趋时好悦人主窃显官惑愚众此荀子所谓以学为禽犊也皆小人之学也黄老之清静杨氏之为我墨氏之兼爱申韩之刑名释氏之慈悲用其说亦足以立国原其心亦主以救偏而济人然而畸于先王之教悖于圣人之道皆异端之学也研训诂通假借证名物析异同但道伏郑是甯言孔圣非是为考证之学文必饰词必修皮傅孔孟祖述韩欧诩诩然矜为因文见道者是为文章之学徐言而缓步儒冠而缝衣析性命必精微辨朱陆之同异囿于一先生之学不博考于圣人之通者是为性命之学是数者几于道矣然而考之于古而宜推之于今而未必宜着之于言而然稽之于行而未必然修之一身而优措之天下而未必优皆小儒之学也若夫大人之学则何如学也者学为君学为臣学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者也上究今古兴衰之故中通宇宙利病之情下严身心义利之界若汉之贾生董生孔明唐之陆敬舆李邺侯宋之范希文濂溪明道横渠考亭止斋东莱元之静修 本朝之亭林稼书是也夫是之谓六儒之学
  学论寄村居集   
葛学礼张坚填讳
古之学者学先圣贤之行事而已盖自其为弟子时固已正其性情端其趋向而后诵诗读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及其入学则并习出征献俘之礼而于并世之人材有一善可师者亦必求得而识之以为行习之助故一旦任事直举而措之耳矣即时异势殊不可径用所学要于古人之行事平日既好学深思而得其意则变化生心而不穷于应此真学古之效也今之学者乃不然其专攻举业空无用者勿论已一二有志之士研求经义高谈汉儒然其学也祗日求古人之短思乘闲抵隙以徼一日之名而于其可实见诸行事者固弗识也洎乎世变事起则其平日所论说与此殊不相涉而仓皇失措甚或名义荡然与空者等且未古之人不特幼而学之者其于天下事若所素习虽以俗吏武夫稍知向学往往不数日而卓然有异于众此无他惟学古人之行事而有得也识得古人数十百事而适遇事之不甚与古异者推以行之而功名烂焉今读古人之书日惟求得其间一置喙以动人听闻而博取声誉富贵宜天下之事日坏而无克救之者也
 先君子平生志行略见诗文存草自序已列学术儒行类矣兹谨录数篇有关法古训俗之大者分列原学宗法两门俾阅者益得因其文以考其行焉士浚谨识
  移建上海县学记代蓝观察蔚雯   
葛学礼张坚填讳
上海学故在县治东宋景定中里士唐时措始作文昌宫建古修堂为诸生肄业地迨元至元三十一年既立县遂改为学至大中或移县治西未几复旧址此后增修不一而常在东今毁于火者犹是也古诸侯之学曰頖宫亦曰泮水毛诗郑笺朱传俱以水释之学宫之必有水也所从来远矣 国朝教学加详上海学当干隆三十三年张尹记略云修其沟道通池贯门自户聿嘉北出方呼吸疏通则泮水之形犹可想乃距今未百年沟渠湮塞地逼市廛尘溷秽积泮水至黝黑不可向视固已失絜清之义矣今 天子纪元之三年粤闽匪徒袭据上海乙卯元旦克复入城则学宫被焚大半余方总理善后事宜修城浚隍外并谋所以新之都人士遂以故址焦芜图请移学于西城右营署基余按其图式水贯注城堞环拱且地远嚣尘实胜旧址检志载其地在胜国为海防道署因裁故归营今营复于东南数步得粤商前置公所地建衙营基仅存瓦砾以之移建学宫固无不可既呈大府报允于是取其地十六亩并市之民者十二亩有奇度材致用而属役于学博章君安行及诸生贾生履上等以岁孟秋始事期月而舍菜焉门观显严殿阁崇邃神位清密祭用毕修博士之庐列于渠外因地制宜不侈不陋于泮水之称其尚有当既章君偕生等请余为记余维古来学记蓄道德能文章者为之乃可垂之久远如曾南丰宜黄学筠州学朱子静江府学铅山县学诸记不必官其地始为之也余不学大惧无所发明以捄时弊已不获辞则曰移建固得所矣然所以移建者岂不亦以粤闽匪徒据城时宫庐尝被不絜哉夫下无学贼民兴所谓无学非必学校废也诵章句课文字而内不能修身外不能镇俗其尤浮薄者至与商贾竞淫侈乃匪人之耳而目之者因乘间求餍其欲此世变之所以亟也然则余及都人士宜各痛自惩艾亟亟明伦以倡乡里以合情谊而由体及用至于成谋问囚之故罔不究心焉庶不负 圣朝教学之意而古道复见于今与闻者韪余言因撮其要为记而识其细于碑阴
  量随识长论   
瞿庆贤
豪杰之所以异于凡庸者异乎其量实异乎其识耳为万物笼罩则量隘贵有识以破之为众见束缚则量拘贵有识以开之凡此笼罩束缚能脱得一分量亦扩得一分脱得十分量亦扩得十分未有无识而能脱笼罩束缚者也未有不脱笼罩束缚而量自扩者也古之人任事功有容事功之量享富贵有容富贵之量遇拂逆有容拂逆之量尧则天而民无能名此容事功之量也舜禹有天下而不与此容富贵之量也颜子犯而不校孟子言待横逆以三自反此容拂逆之量也无容事功之量者任事功未有不伐无容富贵之量者享富贵未有不淫无容拂逆之量者遇拂逆未有不忤无他此事功富贵拂逆有识以运之则随在见其能容无识以宰之则随在为其笼罩束缚而不能自脱也然则程子谓量随识长者乌容昧乎识之至者知事功虽大皆我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何至于伐知禄位皆为外物盖物本我一体则富贵何至于淫拂逆何至于忤是故量之狭者不能求之量也当求之识识非一日能至故量非一日能宏也如草木然必渐以长焉以道义胜世俗之精以学问祛庸陋之见察于物理者精则胸襟自广阅于人情者熟则意气自平养识以养量量之随识而长也固非可骤期而有出于不自知者尔是故古之人以养识为务格物致知所以精此识也实之以诚正充之以修齐治平皆所以链此识也识之长也无止境量之随以长也亦无尽期学者读古人书非不自高所见而卒不能自脱于笼罩束缚之中是虚见而非真识也至于不善读书锢其灵明而堕于理障是又自误其识而于笼罩束缚之外又滋一蔽也不惟无裨于量且深有害于其量是又乌可不辨耶
  论语说   
李元度
读论语而知圣人之卫道严也盖举异端及百家九流后起之流弊而悉杜之矣所谓异端神农之言也老庄也杨墨也申韩也释道也孙吴穰苴商鞅李悝皆是也当孔子时未尽出已名露其端孔子则皆辞而辟之司马谈以阴阳儒墨名法道为六家班固益以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农家兵家辞赋家术数家方伎家其类伙矣而圣人皆预知其流弊而有以防之如樊迟请学稼圃是即为神农言者之见端所谓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也盖后世称述上古多失其义理犹阴阳方伎家之称黄帝汉人之称黄老耳孔子曰迟为小人复进以大人之事即孟子劳力劳心之说也此明义而言神农者诎至许行始申之复为孟子所距而其害息矣原壤母死而歌夷俟孔子老庄之流也晋人清谈谓礼岂为我辈设实作俑于此阮籍闻母死仍终弈局正与壤同宜夫子斥壤为贼也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欲同人道于牛马亦学老庄而失之太简者有子谓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皆为自放于礼法外者警耳以德报怨老子守黑守雌之学也孔子折之曰何以报德而其说诎矣接舆荷蒉沮溺丈人废君臣之义洁身而乱大伦已开杨子为我之先路宜孔子早辨之也庄子称墨子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韩非子称墨者之葬也桐棺三寸服丧三月盖以薄为其道也其书以三年之丧为败男女之交宰我问短丧盖不觉浸淫于墨氏矣其问从井救人亦即摩顶放踵利天下之恉也得孔子明告之而万世之论以定楚直躬证父攘羊近于无父之教墨子称帝尧土阶茅茨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鉶以此为万民之率是又棘子成质而已矣之说所自来也圣门皆有以正之岂待孟子始距杨墨乎申韩之学名法家言也季康子欲杀无道就有道其意已专尚刑名孔子既非之又言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所以遏申韩之焰于未起也后世酷吏之祸圣人盖忧之矣释道之恉近于老庄以清静寂灭为教求脱离生死而因果轮回及丹鼎符籙禨详祈祷之事出焉卫人称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是寂灭之行也子既辨其不然又尝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以道为断则生死不足言也及季路问事鬼神问死则告以某之祷久而符籙祈禳之说辟矣后世人主好佛老服药求长生斋醮祷祠贻讥史册圣人皆已洞烛于几先至谶纬之说班史所谓阴阳家术数家也子张问十世可知已渐堕术数之智孔子准之以礼而后王之信图谶奉赤符者可以反焉孙吴穰苴班史所谓兵家也灵公问陈子路问行三军皆独重兵家言孔子皆不与而后世之争地争城者可以反焉商鞅开阡陌李悝尽地力纵横家之属也孔子罕言利又严斥聚敛之冉有则固预有以防之虞初齐谐班史所谓小说家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又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者为难则于后世之造小说以害人心者亦预有以防之公孙龙作坚白异同之论大约主变易是非自孔子明之曰不磷不淄而坚白之真出矣不但已也其曰中庸民鲜能则逆知后世有索隐行怪之徒矣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则逆知后世有蔑古妄作非尧舜而薄汤武者矣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则逆知后世有子莫执中之病矣曰下学而上达温故而知新则又逆知后世有金谿慈湖横浦白沙姚江诸家之流弊矣故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盖皆于异说初萌时力折之为万世虑者至深远也至其曰有言者不必有德则又举辞章家之失而砭订之然则百家诸子莫能出圣人之范围而其说具详于论语读者可不尽心欤
  答友人论异教书   
李元度
俗之厚薄奚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而智者所言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其风民皆以义故道一而风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言不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先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圣哲画像记   
曾国藩
国藩志学不早中侧身 朝列窥窃陈编稍涉先圣昔贤魁儒长者之绪驽缓多病百无一成军旅驰驱益以芜废丧乱未平而吾年将五十矣往者读班固艺文志及马氏经籍考见其所列书目丛杂猥多作者姓氏至于不可胜数或昭昭如日月或湮没而无闻及为文渊阁直阁校理每二月侍从 宣宗皇帝入阁得观四库全书其富过于前代所藏远甚而存目之书数十万卷尚不在此列呜呼何其多也虽有生知之姿累世不能竟其业况其下焉者乎故书籍之浩浩着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饮尽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驰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昔在汉世若武梁祠鲁灵光殿皆图画伟人事蹟而列女传亦为画像感发兴起由来已旧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意心诚求之仁远乎哉
尧舜禹汤史臣记言而已至文王拘囚始立文字演周易周孔代兴六经炳着斯道备矣秦汉以来孟子盖与庄荀并称至唐韩氏独尊异之而宋之贤者以为可跻之尼山之次崇其书以配论语后之论者莫之能易也兹以图于三圣人后云
左氏传经多二周典制而好称引奇诞文字烂然浮于质矣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十之六七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然经世之典六艺之旨文字之源流幽明之情状灿然大备岂与夫斗筲者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说者哉
诸葛公当扰攘之世被服儒者从容中道陆敬舆事多疑之主驭难驯之将烛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诚譬若驭驽马登峻纵横险阻而不失其驰何其神也范希文司马君实遭时差隆然坚卓诚信各有孤诣以道自持蔚成风俗意量亦甚远矣昔刘向称董仲舒王佐之才伊吕无以加管晏之属殆不能及而刘歆以为董子师友所渐曾不能几乎游夏以余观四贤者虽未逮乎伊吕固将贤于董子今以类图之惜乎不得如刘向父子而论定耳
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上接孔孟之传后世君相师儒笃守其说莫之或易干隆中闳儒辈起训诂博辨度越昔贤别立徽志号曰汉学摈有宋五子之术以谓不得独尊而笃信五子者亦屏弃汉学以为破碎害道齗齗焉而未有已吾观五子立言其大者多合于洙泗何可议也其训释诸经小有不当固当取近世经说以辅翼之又可屏弃言以自隘乎斯二者亦俱讥焉
西汉文章如相如子云之雄伟此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此天地温厚之气得于阴与柔之义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东汉以还淹雅无惭于古而风骨少隤矣韩柳有作尽取扬马之雄奇万变而纳之于薄物细故之中岂不诡哉欧阳氏曾氏皆法韩公而体质于匡刘为近文章之变莫可穷诘要之不出于二途虽百世可知也
余抄古今诗自魏晋至 国朝得十九家盖诗之为道广矣嗜好趋向各视其性之所近犹庶羞百味罗列鼎俎但取适吾口者哜之得饱而已必穷尽天下之佳肴辩尝而后供一馔是大惑也必强天下之舌尽同吾之所嗜是大愚也庄子有言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余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好之者十而七八非之者亦且二三余惧蹈庄子不解不灵之讥则取足于是终身焉已耳
司马子长网罗旧闻贯串千古而八书颇病其略班氏志较详矣而断代为书无以观其会通欲周览经世之大法必自杜氏通典始矣马端临通考杜氏伯仲之间郑志非其伦也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训诂专治说文多宗许郑少谈杜马吾以许郑考先生制作之源杜马辨后世因革之要其于实事求是一也故并图焉
先王之道所为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而已矣秦焚书籍汉代诸儒之所掇拾郑康成之所以卓绝皆以礼也杜君卿通典言礼者十居其六其识已跨越八代矣有宋张子朱子之所讨论马贵与王伯厚之所纂辑莫不以礼为兢兢我 朝学者以顾亭林氏为宗 国史儒林传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厥后张嵩庵作中庸论及江慎修戴东原辈尤以礼为先务而秦尚书蕙田遂纂五礼通考举天下古今幽明万事而一经之以礼可谓体大而思精矣吾图画 国朝先正遗像首顾先生次秦文恭公亦岂无微指哉桐城姚鼐姬传高邮王念孙怀祖其学皆不纯于礼然姚先生持论宏通国藩之粗解文字由姚先生启之也王氏父子集小学训诂之大成敻乎不可几已故以殿焉
姚先生言学问之道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戴东原氏亦言如文周孔孟之圣左庄马班之才诚不可以一方体论矣至若葛陆范马在圣门则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张朱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皆义理也韩柳欧曾李杜苏黄在圣门则言语之科也所谓词章也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在圣门则文学之科也顾秦于杜马为近姚王于郑许为近皆考据也此三十三子者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用之而不能尽若又有陋于此而求益于外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其庸有当乎
自浮屠氏言因果祸福而为善获报之说深中于人心牢固而不可破士方其占毕唔则期报于科第禄仕或少读古书窥着作之林则责报于遐迩之誉后世之名纂述未及终编冀得一二有力之口腾播入人之耳以偿吾劳也朝耕而暮获一施而十报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责之贷者又取倍称之息焉禄利之不遂则徼幸于后世不可知之名甚者至谓孔子生不得位殁而豆之报隆于尧舜郁郁者以相证慰何其陋欤今夫三家之市利析锱铢或百钱逋负怨及子孙若通闤贸易货山积动逾千金则百钱之有无有不暇计较者矣富商大贾黄金百万公私流衍则数十百缗之费有不暇计较者矣均是人也所操者大犹不暇计其小者况天之所操尤大而于世人毫末之善口耳分寸之学而一一谋所以报之不亦劳哉商之货殖同时同地而或赢或绌射策者之所业同而或中或罢为学着书之深浅同而或传或否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非可强而几也古之君子盖无日不忧无日不乐道之不明己之不免为乡人一息之或懈忧也居易以俟命下学而上达仰不愧而俯不怍乐也自文王周孔三圣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忧以终身乐以终身无所为祈无所为报己则自晦何有于名惟庄周司马迁柳宗元三人者伤怀不遇怨悱形于简册其于圣贤自得之乐稍违异矣然彼自惜不世之才非夫无实而汲汲时名者比也若汲汲于名则去三十三子也远甚将适燕晋而南其辕其于术不亦疏哉
 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三十三人豆馨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
  船山遗书目录序   
邓显鹤
船山遗书刻既成乃僭书其后曰自孔子没而大道微七十子之徒遗言坠绪不绝如缕遭秦燔灭荡然无存汉兴收拾余烬始立专门各抱一经私相授受孔郑诸儒始贯穿籍钻研训诂迄其蔽也杂于谶纬堕于支离破碎魏晋以后崇尚虚无流为佛老学术纷歧世运榛塞圣人之道唏矣唐代义疏之作具有端绪而是非得失未有折衷宋世真儒出经乃有定论至于近代学者疾陋儒空谈心性逸于考古遂至厌薄程朱专考求古人制度名物以为博甚则刺取先儒删落踳駮谬悠之论以为异而一二天资高旷之士又往往误于良知之说先生忧之生平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而原本源渊尤在正蒙一书其推本阴阳法象之状往来原反之故反复辨论累千百言所以归咎上蔡象山姚江者甚峻或疑其言太过要其议论粹然一一轨于正固无以易也先生生当鼎革自以先世为明世臣存亡与共甲申后崎岖岭表既知事之不可为乃退而着书窜伏祁永涟邵山中流离困苦一数徙其处最后乃定居湘西蒸左之石船山筑观生居以终席棘饴荼声影不出林莽没后四十年遗书散佚其子敔始为之收辑推阐上之督学宜兴潘先生因缘得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湮灭不传后生小子致不能举其名姓可哀也已当代经师后先生而起者无虑百十家然诸家所着有据为新义辄为先生所已言者 四库总目于春秋稗疏曾及之以余所见尤非一事盖未见其书也近时仪征相国裒辑 国朝经解刻于广南所收甚广独不及先生其他更何论已先生出处本末略见潘宜兴储六雅全谢山余存吾诸文集中不具述独详述先生学业之大者着于篇使世之读先生书者有所考焉
  汉学商兑重序仪卫轩集   
方东树
三代以上无经之名经始于周公孔子乐正崇四术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及至春秋旧法已亡旧俗已熄诈谋用而仁义之路塞孔子惧乃修明文武周公之道以制义法而作春秋春秋亦经也孔子虽未尝以是教人然其平日所雅言于人者莫非春秋之义也卫君待子为政子曰必也正名乎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季氏伐颛臾旅泰山则使欲止之此皆春秋之义也至于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论语卒篇载尧曰一章柳宗元曰是乃夫子所常常讽道之辞云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又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故庄周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经之为道不同而所以致用则一也此周公孔子之教也及秦兼天下席狙诈之俗肆暴虐之威遂乃荡灭先生之典法焚烧诗书于时不特经之用不兴并其文字而殄灭之矣汉兴购求遗经于是经始稍稍复出或得之屋壁或得之淹中或得之宿儒之口授而固已残阙失次断烂不全赖其时一二老师大儒辛勤补裰修明而葺治之于是易有四家书与诗三家礼春秋两家号为十四博士则章句所由兴家法所由异汉儒之功万世不可没矣自是而至东京魏晋以逮于南北朝累代诸儒递相衍说辨益以详义益以明而其为说亦益以多矣及至唐人乃为之定本定注作为释文举八代数百年之纷纭一朝而大定焉天下学者耳目心志斩然一新兼综条贯垂范百代庶乎天下为公而可谓之大当也然其于周公孔子之用犹未有以明之也及至宋代程朱诸子出始因其文字以求圣人之心而有以得于其精微之际语之无疵行之无弊然后周公孔子之真体大用如拨云雾而睹日月由今而论汉儒宋儒之功并为先圣所攸赖有精粗而无轩轾盖时代使然也道隐于小成辨生于末学惑中于狂疾诞起于妄庸自南宋庆元以来朱子既没之后微言未绝复有钜子数辈起于世奋其私智尚其边见逞其驳杂新慧小辨各私意见务反朱子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其于道概乎未尝有闻焉者也
逮于近世为汉学者其蔽益甚其识益陋其所挟惟取汉儒破碎穿凿谬说扬其波而汨其流抵掌攘袂明目张胆惟以诋宋儒攻朱子为急务要之不知学之有统道之有归聊相与逞志快意以骜名而已吾尝譬之经者良苗也汉儒者农夫之勤菑畲者也耕而耘之以植其禾稼宋儒者获而舂之蒸而食之以资其性命养其躯体益其精神也非汉儒耕之则宋儒不得食宋儒不舂而食则禾稼蔽亩弃于无用而生无以资其性命今之为汉学者则取其遗秉滞穗而复殖之因以笑舂食者之非日夜不息曰吾将以助农夫之耕耘也卒其所殖不能用以置五升之饭先生不得饱弟子长饥以此教人导之为愚以此自力固不获益毕世治经无一言几于道无一念及于用以为经之事尽于此耳矣经之意尽于此耳矣其生也勤其死也虚其求在外使人狂使人昏荡天下之心而不得其所本虽取大名如周公孔子何离于周公孔子其去经也远矣尝观庄周之陈道术若世无孔子天下将安所止观汉唐儒者之治经若无程朱天下亦安所止或曰天下之治方术多矣百家往而不反小大精粗六通四解一曲之士各有所明虽不能无失然大而典章制度小而训诂名物往往亦有补前儒所未及者何子罪之深也曰昔者周尝封建诸侯矣诸侯而下为卿大夫卿大夫而下为士士之下为庶人周固天下之共主也及至末孙王赧不幸贫弱负责无以归之逃之洛阳南宫謻台当是时士庶人有十金之产者因自豪遂欲以问周京之鼎十金之产非不有挟也其罪在于问鼎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今之大赖程朱出而明之乃复以其谀闻駮辨出死力以诋而毁訾之是何异匹夫负十金之产而欲问周鼎者也是恶知此天下诸侯所莫敢犯也哉故余既明汉儒之有功若彼而复辨诸妄者之失若此后有作者亦足以明余非乐为是譊譊也其亦有所不得已焉者也
  诗文存草自序   
葛学礼张坚填讳
吾平生杂文不多作盖谓文之有裨于世者至今日已大备要在择其尤切者见诸行事焉耳少好读书自谓苟任耳目喉舌当有以自见自年二十六中乡举乙榜后屡试不合会海滨多故捐例大开党有捐赀万贯愿入吾名冀得一官者吾弗应以为吾苟以赀郎进他日何面目言事且人捐赀而我得官少有分辨者不为也后患下血精力渐耗知不复堪为世用乃始思以文传然稍用心疾辄作而文亦不可多得矣此吾文之所以止于此也诗视文微多然少作率稿本无存洎乎壮年阅人渐多且更事变往往托以风喻盖吾邑多巨商大贾侈靡成风僭横骄盈几过贾晁所论尝有一吴儿因人丐诗吾小规切之几为所侮自后吟亦稀此吾诗之所以又止于此也呜呼吾德薄行鲜不足垂后所谓魂魄一去将同腐草然平生所志要无不可告人也区区诗文恨未能尽且又拙朴少文谁乐观之虽然犹赖以考见者独此耳故略序颠末藏以有待焉
  复贺耦庚中丞书   
曾国藩
接奉手示过蒙矜宠奖饰溢量国藩本以无本之学寻声逐响自从镜海先生游稍乃粗识指归坐眢见明亦耿耿耳乃甫涉向道之藩遽钓过情之誉是再辱也盖尝抉剔平生之病源养痈藏瘤百孔杂出而其要在不诚而已矣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骋辩之柄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贵耳转相欺谩不以为耻至如仕途积习益尚虚文奸弊所在蹈之而不怪知之而不言彼此涂饰聊以自保泄泄成风阿同骇异故每私发狂议谓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绩翫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方今时事孔棘追究厉阶之生何尝不归咎于发难者彼岂实见天下之大计当痛惩而廓清之哉岂豫知今日之变实能自我收之哉不过以语言欺人思先登要路耳国藩以兹内省早所为涉览书册讲求众艺者何一非欺人之事所为高谈古今嘐嘐自许者何一非欺人之言中夜以思汗下如溜顷观先生所为楹帖道在存诚云云旨哉其闇然君子之言乎果存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镜海先生庶几不欺者也倭艮峰前辈见过自讼言动无妄吴竹如比部天质木讷贞足干事同乡则黎月桥前辈至性肫肫陈岱云行己知耻冯树堂有志力学皆勉于笃实者也国藩虽愚柔既闻明训敢不请事若夫读书之道博学详说经世之才采广询自度智慧精神终恐有所不逮惟当谨守绳墨不敢以浮夸导子弟不敢以暴弃殆父母之遗体其有所进幸也无所进终吾身而已矣辱承扶掖之盛心恐不察其浅鄙而期许过实故谨布一二以为请益之地亦附于皇华三拜之义云
  与高伯平论学案小识   
鲁一同
承示唐氏所纂学案小识闲有所疑滞者窃少繙阅麤尽指要颇谓唐氏有志于道矣其书义例不敢苟同今条其一二私于左右君子之论人也是非功罪粲然明白犹所难言至于学术藏之于心未易高下人非亲习事隔时地徒凭纂述议论以相差等且班氏为古今人表高下蹖駮遗议到今无他分晰太多不无蹉失故也昔孔子以上圣之姿操人伦之鉴其于列国公卿子产平仲文仲公绰之流祗就其人抑扬是非未尝较分等列子张问令尹子文陈文子皆曰未知焉得仁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而对以其才不知其仁也冉有公西华亦然师之于弟何所讳忌隐微之地诚未易为测识也今唐氏之书横列三等曰传道四人曰翼道十有九人曰守道四十有四人综计一代老师耆德魁艾大贤而第其上下进退率于胸怀轻重凭其位置虽具高论之识实非虚己之义不可一也传之与翼似殊高下守之与传何判优劣昔孟子为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吾以为必如孟子足以当之若三千之徒皆传孔子之道未必人能守也帝王卿相下逮匹夫小家莫不传诸子孙子孙莫不传其先业或乃中更零落坠宗失绪繇此言之传者未必能守守者断无不传今更颠倒其次诗曰有凭有翼传曰辅之翼之翼祗是辅守乃为主加翼于守尤所未喻其不可二也盖传道之说始于韩子韩子托于孟子而颇失其义孟子述闻见之知乃是麤举大概故曰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若伊尹莱朱太公望散宜生皆然且如稷契并履帝廷契掌五教尤当斯道大宗周公亲承文谟今皆疏脱古人文字宏不为促促苛细韩子则不然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轲也死不得传然推其义例直如佛祖传灯支派可考书家笔诀递相口授后世儒者因缘推广而有道统之说又以为孟轲既殁直至宋河南程氏始出自时厥后乃更流衍递相祖述至宋历元逮明先后相望豆纷如总览上下四千年间唐虞迄周每五百年裁一二见总五六传而绝中间旷一千五百余年至宋而复兴兴六七年不绝而治不加古古之传道世远而人少今之传道世促而人多中间旷绝理不相接天地气运不应疏数乃尔愚则以为道无不传而传必不统正如子贡所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汉承秦弊遗经废缺诸儒修明麤未遑精微识小为多宋世遗经大备因藉前资乃复讲求微言奥义识大为众要之是非不谬于圣人行己无惭于天地代有其人故足扶树世教到今今必标树风旨区别猥多既列三章又述经学不知经者为是道耶为非道耶经不蹈道则非学学不宗经则非道适开门户之私又非文章性道合一之旨其不可三也
有传则有统有统则有争禀质既殊致功亦异各循从人之途遂有彼此之说盖在圣门子夏子张之论交曾子子游之言礼子夏子游之言教迄以不合不无优绌而义并两存往者象山标尊德性之旨姚江开致良知之说率其高明自趋简易承学之士沿流增波浸以放滥要之二子未为披猖今必斥之为异端为非圣无法比之杨墨之邪说商鞅之坏井田废封建甚以明社之屋归罪阳明掊击之风于斯为甚或曰阳明之徒排摈朱程拒之不得不严攻之不得不力君子立言期于明道不尚意气非曰彼攻之我乃攻之如愚夫之詈于市争胜不已于何穷极昔孟子生衰周之世杨墨横行无父无君故毅然辞而辟之不遗余力阳明立教不无任心自便高论动人要其立身自有本末功业轩天地忠孝感金石作人如此宜曰可矣今谓事功豪杰所为闻道则未不知豪杰复是何人闻道又将何用要而言之程朱之学模范秩然圣哲由之以利用中材循之以安身陆王之学高明得之为简易愚顽蹈之为猖獗此其优劣乃在疏密之分非关邪正之别意见一胜彼此凿枘遂使吾道之内矛戟森立歧畛横分世变日下人材至难何苦自相摧败如此推寻唐氏一书不过攻王尊朱用意良厚然持之过坚有一言攻击王氏者虽有底蕴未尽可知而必加褒美或少涉出入虽以李二曲之笃实李文贞之醇深而不无抑扬孔子恶乡愿孟子放淫辞祗是生平一事未见两经之中连章累牍尽是此言着述如此诚所未喻三代以下有无欲之君子无无意之君子意之一字七百年中贤者不免子张所谓执德不宏信道不笃诸君子信之笃矣执之恐未宏也追寻空虚之弊岂惟陆王实开其端利器示人有由来矣昔圣人教人因事各殊大要即其日用之常求其灿着之自子贡之徒索之高深每加裁抑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曰下学而上达及其积久有得乃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性与天道固非谈论之资岂是口耳所涉自宋以后言性益详言天道益精妙义一开横流歧出胜衣受学便讲无极之精毁齿操觚已谈五常之蕴浅者尚欲循途高者辄思任道辨论太多不能无生得失得失既分遂成同异人人有直接心源之意而道几乎裂矣陆王特其甚者耳救斯之病惟当原本忠孝推崇节义综取先儒立身行己居官立政之大端如先贤传言行录之例以风化流俗标举当世其有空文无实虽极精微概从刊落庶几允蹈大方亦可稍息论檮昧无闻率其胸臆曼衍遂多知不免见罪于当世足下笃道励志必有发明惟恕其狂愚而裁正之幸甚不宣
  书学案小识后   
曾国藩
唐先生撰辑 国朝学案命国藩校字付梓既毕役乃谨书其后曰天生斯民予以健顺五常之性岂以自淑而已将使育民淑世而弥缝天地之缺憾其于天下之物无所不当究二仪之奠日月星辰之纪氓庶之生成鬼神之情状草木鸟兽之咸若洒扫应对进退之琐皆吾性分之所有事故曰万物皆备于我人者天地之心也圣人者其智足以周知庶物其才能时措而咸宜然不敢纵心以自用必求权度而絜之以舜之浚哲犹且好问好察周公思有不合则夜以继日孔子圣之盛也而有事乎好古敏求颜渊孟子之贤亦曰博文曰集义盖欲完吾性分之一源则当明凡物万殊之等欲悉万殊之等则莫若即物而穷理即物穷理云者古昔贤圣共由之轨非朱子一家之刱解也自陆象山氏以本心为训而明之余姚王氏乃颇遥承其绪其说主于良知谓吾心自有天则不当支离而求诸事物夫天则诚是也目巧所至不继之以规矩准绳遂可据乎且以舜周公孔子颜孟之知如彼而犹好问好察夜以继日好古敏求博文而集义之勤如此况以中人之质而重物欲之累而谓念念不过乎则其能无少诬耶自是以后沿其流者百辈闲有豪杰之士思有以救其偏变一说则生一蔽高景逸顾泾阳之学以静坐为主所重仍在知觉此变而蔽者也近世干嘉之闲诸儒务为浩博惠定宇戴东原之流钩研诂训本河闲献王实事求是之旨薄宋贤为空疏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名目自高诋毁日月亦变而蔽者也别有颜习斋李恕谷氏之学忍嗜欲苦筋骨力勤于见等于许行之并耕病宋贤为无用又一蔽也由前之蔽排王氏而不塞其源是五十步笑百步之类矣由后之二蔽矫王氏而过于正是因噎废食之类矣我 朝崇儒一道正学翕兴平湖陆子桐乡张子辟詖辞而反经确乎其不可拔陆桴亭顾亭林之徒博大精微体用兼赅其他钜公硕学项领相望二百年来大小醇疵区以别矣唐先生于是辑为此编大率居敬而不偏于静格物而不病于琐力行而不迫于隘三者交修采择名言略依此例其或守王氏之故辙与变王氏而邻于前三者之蔽则皆厘而剔之岂好辩哉去古日远百家各以其意自鸣是丹非素无术相胜虽其尤近理者亦不能餍人人之心而无异辞道不同不相为谋则亦已矣若其有嗜于此而取途焉则且多其识去其矜无以闻道自标无以方隅自囿不为口耳之求而求自得焉是则君子者已是唐先生与人为善之志也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曾国藩
 与左逸民书   
鲁一同
书来推大雅明哲之义葆爱茂勉甚厚材猥知下不能尽明窃怪足下谓士人好论时势中贾生之毒殆非明识所宜言也又汉文不用贾生善守家法益不然也人生要不立天地间一日践毛土不可不求豪毛补益仁贤用心自古以然何必贾生独为狂惑汉兴承千载之衰周踵暴秦之覆辙风纪荡佚法制乖迕贾生一痛哭而明主回心史册所载文帝遇大臣有礼先仁义后刑罚广积储兴礼乐以化天下开梁代以制六国延及孝武推恩分封坐制强藩皆师其意何谓不用哉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又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因时立政与世推移斯为善守藉令汉文不用贾生之言箕踞怒骂不好儒术岂非其家法哉斯已颇矣周公承文武之德乃作周官及其所用又不尽合夜而思之坐以待旦孔子告颜渊四代礼乐帝王御世如日御天历年既久必有差忒动烦推算足下乃谓守成之世一切不宜更改则吕公不当兼三王孔子不当论四代矣又谓人以才智加友友必嫉之加其祖父嫉之弥甚以明臣子不宜议法而不知忠臣亮士日夜焦心苦思以求天下之故者将以利国家安社稷邪将慢其君父以才智加之也不求其端不责其是而曰故事此汉唐中主饰非拒谏之常谈足下又黜大义而伸小忠益便于人臣持两端而保爵禄者也一代之兴规模大体万世不易其小小节目日变月易自以不同宣成之制已殊文景开元之礼变于贞观推移之渐故也且如本朝二百年来 列圣相承未尝一议更革然冗官渐多岁出浸广文法浸繁准之 开国已难悉合而论者不以为非今汰冗官省岁出易文法则以变易为罪不知变者为变乎不变者为变乎天下安常习故庸人乐其无事而不肖有所容彼自全躯畏祸耳至于草野讲求何畏何忌乃欲卷舌入口以无讳之世为重足之忧非所望于士君子也足下抱观古之识究极物变汪洋其文仆每目惊心怖尝欲极论以拯天下之惑而足下先施教戒其敢不尽言以报大德
夫足下推禅让薄世及进退尧舜抑扬禹文降汤武于莽操进范蔡为知机谓太伯伯夷有心为善此皆衰周大乱之世庄惠驺慎之徒所以惑世而害民方今 圣人御宇正教昌明犹守此不变以为奇怪可喜则谈鬼说梦颇足娱心何必詖词陈陈厌耳若实见为如此则是衰周数子之学待倡明于足下也万一远近流传诧为诡诞采风之使密以上闻事后之悔殆不可讳数十年来人心渐肆士大夫为大言以毁前圣小人私智而抗国法此宜深识所用隐忧足下又从而张之殆加甚焉凡人议论贵平实文章务切事情至于求高好险犹舍菽米而吞马肝毁冠裳而衣木叶甚非所以养性命之道也耳目所及当世之故粲然易明犹扞格不入唐虞殷周去今数千载法度典籍百无一存壁书冢史真伪参半上圣用心凡近迥绝今舍当世之得失究皇古之是非掇断烂之词参私臆之说推常人之腹测圣哲之心已乃不合一切诋毁首尾横绝黑白混淆人禀天地之余气百年如驶精爽几何徒弃掷于无用之地使当世斥其狂愚后世指为异学岂不哀哉推足下之心岂谓往圣可非籍可毁徒以流俗文字奄弱一出高论震惊万物大名立致不知文章如水火土谷可以养身其余以养人其余以养天下后世要其指归无足惊喜若画布为龙张革为虎以诧乡里小儿则譁然走矣宇宙甚大后来无穷岂皆童昏幼稚可以鼓而惊之哉闻足下为诗杂取子史追琢为词储而待选大才盛气何所不可要之此事须从心出夫假物于人虽十年不还其主亦不追索要之吾心岂不摇摇如传舍哉足下疏达而和深明退让之理必受尽言吾辈议论不厌十反直谅之友古人所贵若鄙论可采感动于心去其曼衍割其假借则足下之清空迈往足以自雄于天下仆将执鞭而从其后若足己自是听言不答则足下之业止矣天下之人必无能如仆之爱足下进苦口于足下者异才难成直口易忤交臂之间可为浩叹又前赠诗诚钦澹泊之风高素尚之志不图怪异以为见轻足下十年不入城五年不入市犹以贫贱为羞邪文章事业皆以静俭为根柢诚不愿畸人高德效此俗怀也仆见足下文词奇质爱重不已至于昕夕不能去怀又感教戒之意于鄙心私有未尽故敢布其区区狂言伤直惟恕而赐覆幸甚不宣
  与左君第二书   
鲁一同
书未发又得来教喜足下议论渐确实多可采者虽然足下殆未明于今日之大势也传曰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又曰法后王可也为其论卑而易行昔盖宽饶刚直高节好犯上意王生伤之寓书见规以为数进不用难听之言匡拂左右夫言不取高务在切时高而不切犹乖时用况于匪高足下之言曰国家取利多途政源不清下流易浊于是欲罢乌喇探珠之军止吉林采参之贡革三姓征貂之官辞叶羌搜玉之使却波斯珊瑚之琛去关市之征开鱼盐之禁绝外洋之商清心寡欲以风天下陈议甚高伟纠时甚直切抑足下徒观前世之失未今日之弊若陈此论于汉太初宋大观明万历之世岂不识时务明政体豪士哉惜乎献闇王之规于有道之世绳墨虽切肯綮未得譬奏刀于无用之地虽不缺折亦无解焉国家 列圣相承 世德继美 皇上御极以来躬行节俭为天下先闻诸近臣 皇上御澣濯之衣却珍奇之味后宫无盛宠外戚鲜恩私匪颁有节出入有常可谓恭俭矣未明而视朝既哺乃罢纲纪庶政一日万几可谓兢业矣且今吉林三姓叶尔羌之属昔称绝远悉隶版图物贡其方何有费帑劳人上困下敝哉天下大利所在圣人必操其权节其出入而救其敝关市有征盐利有禁外夷有市所以权衡百货消息万物历汉唐宋明千数百年踵沿不改今乃欲引隆古迂远之事一切罢去不知天下地丁杂税岁入四千余万灾荒停缓在其中而户部奏岁出至三千三四百万脱田赋之外悉取裁革军国事体重大匪如足下匹夫小家可以拮据补苴僶俛卒岁此真经生之迂谈宜吾不敢服也
古人之税民有田有口周官九赋汉有口率唐称两税所以警游手恤南亩也今天下之丁皆并于田法取简捷农夫重困游民滋多足下又议去杂税农人焉得不流亡奸民焉得不滋横钱之与银流通货物而已非可而食之裁而衣之也不在于此则在于彼上下转输无关息耗足下以银贵为外洋通商之故此朝士已议之矣不思天下之困不专银少由衣食之源不足衣食不足由物力之艰物力之艰由糜费之众糜费之众由风俗之奢风俗之奢由百官之侈官侈于上士华于下工作于市农效于野朴为雕皆官之由以今日河员言之一饭之费八口数月之食也一衣之费中人一家之产也河水非金穴堤防非银矿何由而致哉足下谓仆节省工帑为言利聚歛仆诚不肖不至为桑弘羊裴延龄而足下必欲庇此积习至引汉高陈平之事纵其出入以为大度而专一责取朝廷以节俭之意是犹治家者听奴仆之逋窃而疏食饮水以求无贫不可得也足下但识嘉庆年间河费至五六百万谓今日省减不知当其有事千万不吝当其无事则两河四百万之帑漏非小吾见其长奸而病国未见其为大度也足下又谓胥吏无能为弊官不勤也官之不勤捐职多也今捐职渐少矣由科甲者未见其能勤民而制吏也古之治天下者皆略于上而详于下三代封建数千皆州县也方伯连帅落落数十人分土而治诸侯以下卿大夫士无虑数百胥吏减少足以为治汉法极重守令刺史之秩甚微唐县七等节观察为数亦少其后失制乃更加多明初督臣用之沿边中叶以后浸以设由此言之封疆大吏在得其人不在多设夫州县所以不能制胥吏者牵制太多文牒太繁驳覆太密穷日夜之精神以承总督巡抚布政按察巡道五六公之意旨而恐其不给又安能亲民而督吏足下以督抚为心膂司道为耳目州县为手足胥吏为袖履心膂不太多乎耳目不太多乎手足不太多乎袖履不太多乎吾则以为宰相心膂也近臣耳目也院司臂也州县指也胥吏犬也两臂不能运一指故院司宜少一指不能御千犬故胥吏宜减夫牵一指于两臂尚不能御犬为臂者又纵犬而啮其指指益困矣足下切齿州县之弊由今之道虽足下为之焦心苦思倾产破家亦不能给又安能去弊诚牵制之患深长吏之职难也天下事必有受病之处不得其处东指西斥愈纷愈乱论国用则减赋额而纵官贪论治术则乐牵制而护胥吏皆由好高不由情实由君子言之欲国不贫先核浮冒欲吏不扰先一事权浮冒核则出入有经矣事权一则指臂相使矣足下幸留心当世熟思其宜无徒高言匡拂 朝廷宽纵臣子以从王生之戒
  与陈颂南书   
张穆
先生以直谏闻天下天下仰望风采以一瞻颜色为幸即如敝乡人士素木强不工应酬今且吁为先容通刺相谒盛名难副讵可不力自振刷慰天下仰望之心乎窃见先生年来日以招呼名士为事苟有闻于世必宛转引为同类从无闭户自精读书味道之时穆蒙不弃不四五日辄示过乃不闻以新知相贶所谈者皆泛泛不关痛痒之言何以自了深为先生惧之当今天下多故农桑盐铁河工海防民风士习何一事不当讲求先生富有藏书经学既日荒废治术又不练习一旦畀以斧柯亦不过如俗吏之为而已古今必无徼幸之名臣循吏也愿稍敛征逐之发架上书择其切于实用者一二端穷原竟委单心研贯一事毕更治一事然后于朋友中明白事理如印林伯厚比者相与讨论之如此则取友自然不滥他日出而宰世亦不至贸贸而行令人有言行不相顾之疑也度今天下更无以直言贡执事者过承厚爱故敢竭其狂瞽惟亮察千万
  与蒋瀛海书   
罗泽南
瀛海足下苔洲自书院归言足下近与诸友龃龉忽逞怒气悔悟之余欲得吾一言以相警可见足下悔过之速且有喜闻过之诚幸甚幸甚余意昨日之事大约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平之意久蓄于中偶尔触动遂一发而不可禁不知吾人持身涉世亦惟求己之不是而已不必计人之不是也求己之不是者日用酬酢必自立于无过之地一言未法不啻芒刺之在背一行未善不啻嘉石之自陈忧惧惕厉以保无咎自检点之不暇何暇检点他人若惟以计人之不是为心此心祗见人之不是不知人亦有是矣此心惟欲攻人之不是不知此攻人不是之一心先已自蹈于不是矣始犹欲以己之是责人之不是继则浑忘己之不是而惟索人之不是始则犹以人之不是为不是责其必出于是继则直以人之是为不是以掩覆乎己之不是是与不是遂颠倒于吾之一心而不可以复辨操是术以往处乡邻则结怨于乡邻处朋友则结怨于朋友甚至于父兄师长之前亦将絜长论短负气不肯相下小则招尤大则取祸皆由此见人不是之心以至于此极耳夫人之所以充乎一身者气也能宰制此气者理也人之于气惟时以理御之则可成为德义之勇足以胜天下之大任否则为客气为暴气为戾气如无之马无楅之牛奔放触而不可以复制天壤闲以气坏事者最多匪气之为害由无义理制之故也足下天资强健英气勃勃充其才力似亦可以有为伏惟平时读书穷理以义理浇灌心胸取古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道鞭策自己身心以调和其血气临时又痛自省察之翦落之人是矣而我不是不是在我于人何尤我是矣而人不是不是在人于人何校顺乎道理抑其躁戾庶心平气和行事不至有失且刚大自养足以配道义而无馁矣余少时好逞气不惟行事多错至今胸闲尝有肝气作痛足下自当以我为戒宿雨初收天气清和此际正好平心读书以观义理之所在慎勿以区区微嫌芥蔕于胸中也惟足下释之
  遗书日记二十二则   
倭仁
世情冷煖有一毫介意便是渣滓亟宜化之
室人讥予多言隐觉怫然方望一家迁善而恶闻己过悖矣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满腔恻隐之心也不问世道人心如何这一副与人为善热肠断冷不得
谈人过止缘心地不洁以恶感恶遂牢着于心不去耳过岂在口哉
武侯言违覆而得中犹弃敝屩而获珠玉恶直喜谀自怙其过无乃宝敝屩而弃珠玉耶
支持外面尚是畏人意多不到安处善乐循理地步终靠不住
孔子之乐在发愤忘食颜子之乐在克己复礼孟子之乐在不愧不怍不从实地上作工夫悬空想像以为至乐在是圣贤无此学问
才看出些少道理便是己非人如何能有长进
一言不诚欲行掩护病中生病
昔人谓岩墙处处有之饮食起居不适其宜皆岩墙也宜时时畏谨
朴庵患闲思告以思本心官思得其正自无闲思遏抑他不得惟时以圣之贤之言栽培浇灌令义理融洽与心为一则俗肠俗骨变矣工夫以渐以恒不可欲速助长
人能禁得冷耐得穷便有几分人品
薛方山以汉之二疏为为身谋以后其君而责以伊周之事夫伊周之德之位岂二疏敢望盖自度其德与力不足以转移储贰如太甲成王之迁善悔过则莫若移疾去位犹可以远辱而保身高节远识亦大异乎知进而不知退者矣何事过求乎
无坚定之力视听持行且游移无据更莫论处大事临大节
疑人偏见安知非己之偏不可不察
利害倚伏不必别有害利心即害也
言适可而止多一句便错字字当理言简意尽最难
居敬工夫到至虚极静时看道理便亲近
本源不透彻藉古人语言激发意兴转眼便衰歇了终归无济
双池云视听言动偶失其则家人已生漫易之心亲爱贱恶稍流于辟家人已生怨怼之心读此思修身之道有多少不检之处
蕺山云无事得一偷字有事得一乱字诚然惟其无事时偷所以有事时乱
交游宜慎不止比匪为伤即一种不长不短随俗浮沈朋友日与渐濡亦足损人高明之志
  求阙斋日记二则   
曾国藩
人必中虚不着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着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着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着也无私着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以此读无妄咸中孚三卦盖扞格者鲜矣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曰暴柔恶曰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曰慎言语曰节饮食凡此数端其药维何礼以居敬乐以导和阳刚之恶和以宜之阴柔之恶敬以持之饮食之过敬以检之言语之过和以敛之敬极肃肃和极雍雍穆穆斯为德容容在于外实根于内动静交养睟面盎背
  塾言三十七则   
刘熙载
志于道则艺亦道也志于艺则道亦艺也故君子必先辨志
有先事之学有即事之学事已至前学似无及然能察之明处之当便是工夫
能事人而后能使人知亲上敬上推之即知慈下礼下矣故小学之教自事人始
证父非直从井非仁仲子恶能廉匡章非不孝以此类推可识圣贤精义之学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穷理须是将理穷得活了方有用
干土之下有伏泉死灰之中有宿火几希可以扩充如是
问昔者有过今日无过可谓之过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可谓之疾乎只怕自谓已愈之时仍是病人耳
夜行者以火照路照路只为行路起见学或务知不务行与照路而不行何异
人外无道道要在人上尽事外无理理要在事上尽
不言而四时行者天也天以行代言人以言代行可乎
责己者尽伦之本舜之负罪引慝孔子之所求未能只是常见己之不是耳
有志立品者未至纯粹且须坦白表里如一便可实实用功以去非求是不然挟助长之心强附纯粹必反落着善掩不善界里断送一生矣闻圣人取狂狷而恶乡愿以此
狂狷可为社稷之臣直谅之友乡愿则容悦而已矣善柔而已矣余以是推之
大者不立故廉为小廉谨为曲谨不然君子之一介不取细行必矜又何尝有一时不以廉谨自律哉
有益生人之用方可为才观高幸才子高阳才子可以定才之实矣
能用才而不为才所用方是量余才外若有一分技痒之意浅矣
体不立则用不行而非用要无以见体观于天以时行物生为道则知人有开物成务之责矣
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此二语通乎学问事业之本
古与今理同势异不能贯通之是不知本不能变化之是不知用
超出一物斯能运动一物纳身瓮中尚欲瓮惟我运乎
己富而能济人之贫己贵而能恤人之贱己智而能觉人之愚己勇而能振人之弱与物为体即是可推君子
推乐于人引忧于己小人反是
吾欲为物计久远物或不喻其意而反以为苦之吾于此不可忿疾于顽致不能从容以成事焉
善操舟则风不为患人事之可以挽回气数何疑
隐用变化之道于人而人不知者上也若待于显辨是非须是理平而气不动人乃易从
谋贵详断贵约推而上之可通精一之旨一是一非显然相形则无事乎权权从似乎两是者而生故非有精义之学者不可言权
困于饮食男女与困于死亡贫苦皆非易之所谓亨者
心贪为贫屈为贱衰为老疚为病亡为死若心无累境自不能困之
木入水则浮金入水则沈浮者自浮沈者自沈水无与焉舍分量而问位置枉为务外而已
随时之义随时救之非徇之也以喜随人者不占而已矣
为人作一事要旁人道好及要其人生感其不因人不知而辍者鲜矣抑所谓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道只是个常常必合对待流行者以观之遇盈谓盈遇虚谓虚遇消谓消遇息谓息难以知常矣
观于药性知草木亦秉五常之一只是不能相通故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本心喻以镜不如喻以日日能长养万物镜但能照而已用异则体可知矣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举趾高心不固内以占外外以占内皆易理也
不情之理非理非理之情不情失在礼乐不相用也相用者须是节而和和而节
  劝诫浅言四则   
曾国藩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好谈兵事者其阅历必浅好攻人短者其自治必务实之学必自禁大言始欲禁大言必自不轻论兵始自不道人短始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孔子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二语立达云何盖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修绠山房日记二十则   
瞿庆贤
周官云学古入官议事以制又云不学墙面事惟烦三代以上未有歧学与事而二之者
儒者之学期于明体适用今则为治心之学者不求通时务为经世之学者不反励身修所学庸有济乎无省察克治之功虽终日读书只是虚度日子
功夫最怕外周密而内疏懈谨于人所共见忽于人所不见终身不能入道
士穷见节义特谓穷则节义显见耳实则无处不可见节义日用闲于不当为之事断然不为即节义之所见也苟且徇之即是节义不立
与人谈论率有二病一是必欲直己之说一是苟且顺之人说
勿顺己意所便安勿徇人情之好尚处事方直截了当卤莽而不精审沾滞而少决断皆事之贼
处世无利己损人矜己傲人之心则不期和而自和舍此而言和必至于流持身有非礼不动非义不取之守则不期介而自介舍此而言介必失之厉
记曰强毅以与人心中有分辨不为诡随是谓强毅若言行闲辄露圭角是客气也而或以此为强毅失之远矣
多发议论此心已不凝静心当凝静时神明内敛虽一语亦不轻发
就人情物理上体验则读书方能通世务
闻誉而欣闻毁而戚必至迁就所为以避毁邀誉是皆名心为累名心不断到底做成乡愿
与善柔者处其他损处未及见先长我自是之病自是者百损之根也
凡人知识之蔽不外气质习俗物欲三者蔽于气质者以己之意见为是非囿于习俗者以世之好尚为是非汨于物欲者以心之爱憎为是非三者胶固于中一遇事来即凭此以为是非安能见得真是非
家庭闲是非太明必至日启争论若不至争论而隐伏在心为害滋甚
学未至于此圣尽人是蒙故当随处虚心从善以求发其蒙
书太甲言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孟子推之云太甲悔过自怨自艾盖徂桐之后其所以克终允德者必有此怨艾之实境读古人书正当推见当时实境方有益
心定时眼前有一物置之不正必使得正而后心安苟役役无定虽有颠倒在眼前亦漠然不觉是故平天下者欲使万物各得其所必在钦厥止
为善去恶此志要常自扶策日用闲涵泳义理以充养其志审察思虑以维持其志勘验过失以激励其志皆所以立其志使不放倒
遇事于难措置处正宜子细思量求得正当道理若小有窒碍遽视为无可奈何是此心先已懈散更何能区处道理
  省心迩言十六则   
朱树新
学问之道致知贵心虚力行贵心实
左传言立功孝经言扬名功必济世名必副实若止科第而已则但可谓富贵何功名之有俗唤科第作功名误矣
责人时须想着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律己时须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孔子言乐道人之善孟子戒言人之不善圣贤俱以隐恶扬善为心
能勘破义利一关斯全得纲常两字世未有怀利以相接而能不遗不后者也
养气之功重在自反而缩集义所生生于其缩耳
忠质文各当其用是即所以为中清任和各当其用是即所以为时
人须要自食其力从人餔餟最可耻故梁伯鸾之赁舂王承福之业圬皆可与伐檀之诗人媲美
朱子曰天生一人便须管天下事窃谓人固不可为自了汉然须先理会得身心事才能管天下事也闲杂思虑随灭随起切要工夫或作或辍可惧孰甚
过自欲生寡欲则寡过
讼过只须改过讼之不已而成心疾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伊川程子曰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可长留在胸中为悔
吾人有道中之学无道外之学以道学之名加人而自甘于无道不学异哉
未事不多言语临事不动声色既事不伐功能
作止语默无非教为师者可不慎欤
商贾欲逐利故冠巾衣服之制多方更变而俗人见异思迁甚至子弟效优装以为美妇女学妓饰以为时异哉
  金壶醉言三则   
黄钧宰
水吾血石吾骨土吾肉风雷吾耳日月吾目也万物吾心人吾手足也君子以人才济万物犹以手足藩心
器之成于人者先败之琢玉雕木皆然也麦之为酱也豆之为豉也秫之为酒也蒸而熟之又从而覆之使之霉烂败坏败之又败而大美呈焉故物有成而败有败而成有败而终败是弃材也
豁达之与放荡俭约之与吝啬谨慎之与拘牵简默之与深险倜傥之与獧佻慷慨之与浮靡坦白之与麤野镇静之与空疏忠厚之与颟顸精明之与刻薄相似也而背道如燕越故观形不如视神视神不如察气豁达气博放荡气散俭约气固吝啬气缩谨慎气定拘牵气滞简默气和深险气沈倜傥气超獧佻气薄慷慨气豪浮靡气流坦白气真麤野气陋镇静气定空疏气嚣忠厚气宽颟顸气钝精明气清刻薄气促持此以相天下士于择交用人之道思过半矣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四
 学术四广论
  天地   
罗泽南
邵子曰天地之大阴阳尽之矣其说可得而知之乎曰可太极既判两仪以立纯阳之气浮而为天苍苍之色非形质也人望之而所见如是也一昼一夜周行三百六十五度有奇而未尝息者所以称为健也地以纯阳之气凝结于天之中天之气甚厚循环不已故常聚而不散天有以施地得有以成之易之所谓承天时行也有形者阴也无形者阳也有形之阴质摄于无形之阳气如人之百骸五官各有定位精神血气时灌输于筋节络之间也阴阳之最着者莫如日月日为众阳之宗其光乃阳精之气所溢日质本阴者不过如火之中闇非真有形质也月则有质借日之光以为光如水本明无日月火光以照之其中亦无所见是亦地之无成而代有终也阴气敛阳于内阳欲出而不得则激而为雷阴气格阳于外阳欲入而不得则噫而为风阴气出而阳驱之阴不能拒阳则集而为云阳气升而阴压之阳不能胜阴则持而为雨此二气之交感也物之得阳者亲上物之得阴者亲下飞也动也阳也潜也植也阴也鶡旦求阳阳生而鶡旦不鸣反舌感阴阴生而反舌无声凡物之生死伏见鸣已皆二气之消长也是孰非阴阳之所充周者哉虽然布濩天地者气也而纲维天地者理理生气理即存乎气也气载理气实统乎理也于穆不已天地之所以常存覆载无私天地之所以不息向使无理以主宰于其闲则此阴阳之气将游散而无纪安得赀生赀始化育流行之若是哉然则天地无消息乎曰物有息必有消即天地会有尽时继此而为天地者将不知其凡几是亦惟此一理以递嬗之也气有消息理无消息也然则天地有内外乎曰物有内即有外即天地亦有尽处此外之为天地者又不知其凡几是亦惟此一理以统摄之也形有内外理无内外也是固以理推之合当如是耳人处天地之中微矣五官得其宜万事得其理天以之清地以之甯是以圣人体天地之理持天地之化而天地顺之故曰天地人谓之三才
  复性二则   
孙颐臣
光明者火火无光也无明也非火之无光也无明也无以光明乎火者也积薪而焚之倾膏而然之人皆曰火之光也火之明也假而曰是薪之光也是膏之明也执薪而求光薪乌乎光也执膏而求明膏乌乎明也然而一车之薪光十丈薪聚则光聚薪烬则光烬矣一石之膏明百步膏盛则明盛膏竭则明竭矣夫性火也学薪与膏也性无不善火无不炎也非薪非膏火熸矣非学性漓矣鉴于水者胡更鉴于火
转丸天下之至秽也蛣蜣不秽乎转丸也而嗜之西子天下之至美也游鳞不美乎西子也而避之匪转丸之馥于蛣蜣西子之媸于游鳞也不蛣蜣不嗜转丸不嗜转丸必不蛣蜣也不游鳞不避西子不避西子必不游鳞也然而叩之蛣蜣蛣蜣弗知叩之游鳞游鳞弗知蛣蜣性乎嗜游鳞性乎避也人性乎善犹之蛣蜣游鳞也然而蛣蜣不移其嗜游鳞不移其避而人独移其性何也蛣蜣游鳞始终乎性者也人之移其性情为之也故君子制情以复性
  仪宋堂后记   
邵懿辰
三代之下道义功利离而为二而犹幸道义得附功利而存何也自孔子雅言诗书礼翼赞周易因鲁史成春秋其后弟子相与撰次其言辞行蹟为论语而又各以意推衍为大学中庸七篇之书经火于秦论语伏于屋壁大学中庸汨于戴记而七篇夷于诸子岂经书之藏显固有时乎何尊慕而信用之者少也汉武帝始以英杰之才崇向儒术用孔子六经收召当世贤良俊茂之士其后遂为成格而史迁读功令乃至废书而叹班固继讥之以谓儒道所由广禄利之途然耳明太祖既一海内与其佐刘基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于今议者又谓以排偶之文汨传疏之体束发小生哆口执笔代圣人立言为侮圣伤道之大者夫二君诚不能以道义躬先天下不得已而为此制盖亦厄于世变而其为效亦有以阴福天下后世而人不知且使秦汉迄元明至今二千余年之久田不井学不兴圣君贤宰不闲出苟无孔子之六经与夫有宋程朱所考定四子之书在天壤之间如饮食衣服常留而不敝则夫干坤几何而不毁坏人类几何而不绝灭耶徒以功令之所在爵赏之所趋故虽遐陬僻壤妇人小子皆能知孔子之为圣程朱子之为贤言于其口而出于其心猝不知其纳于义理之域是其为效固已奢而泽天下后世固已博矣二君者以功倡天下而道赖以尊以利诱天下而义赖以着盖于此非甚失者向使汉不以经术取人明不以制义试士虽圣贤精神与天地相凭依必不至归于泯灭无有然亦安能家喻户晓焯然如今之盛邪不察是而尤之亦徒好为高论而未达事实之过也余友苏君厚子为正谊明道之学而弃科举十年于兹矣名其堂曰仪宋属余为之记盖既以志其趋向而亦以病夫世之穿凿新异名为汉学者夫汉学长于考订宋学长于义理固不可畴为轻重然自明至今所承皆宋学也士大夫必用四书义进其身程朱之传注童而习之既长而畔焉何异虫生于苗而还食其叶其为蠹学也大矣余于兹未暇与辨而且论古今学术之通乎世变者若此俾夫学者知循今之法犹可恃以安而无为譁世取名骤变经常之制也是为记
  明说   
艾畅
齐目之明有见数步数十步者焉有见数百步数千步者焉夫此见数百步数千步者人以为远于明者也然使咫尺之际物蔽于前则欲争明于数步数十步者不可得而此见数步数十步人之所谓迩于明者也然能无蔽于前本其所及数步数十步者以递迁而为之用则环宇之辽旷皆得而周察之又何数百步数千步之足多哉是知明不明不在目在于目之蔽不蔽也夫其蔽也固不必有若屏者若垣者若城郭之闳林之密而山之峭者一叶之翳而其明即废矣人心之明甚不可有蔽也亦然而其易于蔽即较目为甚吾好声色声色为之蔽矣吾好货利货利为之蔽矣好骄好胜骄胜为之蔽矣好谗谄面谀谗谄面谀之人为之蔽矣方寸之明而蔽者万端日昏日塞虽其事之得失是非了然目前亦熟视莫之省即有从旁为之直指而切告者方不自以为蒙而反以责其诞又其势之隔于至远几之伏于未形而能有察哉盖其明之夺于所蔽直与无目等更非有目而蔽者之可方也吾撤其所为蔽之者而明即及于其故心则不然外有蔽则内有损蔽愈厚则损愈多譬目之病翳膜者壁坚于外而睛即伤于中纵有名医能以妙刀抉而去之其光之闪烁者终莫能遂复且恐其根之旋即萌也则不惟抉之而已又不可无防护滋养之方其方奈何寡欲以端其情格物以储其理广询博采以达其机此固受蔽者之所宜急药而亦未受蔽者所宜预药也否则终于蔽终于瞽而已矣目之瞽即其行步不能无蹉跌损伤之患况于心之瞽而有不祸其身者哉
  病说   
龙启瑞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然则子何病曰吾苦腹疾而事圊焉医者治之三月而不效吾忧之不知所出辍吾业以治之则疾益以剧龙子喟然叹曰吾乃今知子之诚病也夫子之所谓腹疾者是特饮食寒热之为患也而丰而食焉而华而色焉乃其根柢固莫之能也竣之而已而遂废而事而日槁而形荧而心终日博博若大难之将至者是子之神先敝也疾何与焉夫万物生于神养于神故神聚则强神王则昌神衰则病神散则亡是以啜糟之夫卧之颠之侧而不堕者其神全也嫛婗之子遇猛虎则折三尺之莛以驱之虎犹不害何则心忘乎物则物莫之能贼也今子未甚病也而日以病为忧夫忧者实病之所从集也子盍朝作而于于夜瞑而蘧蘧无怀无思以甯子居疾其庶有瘳乎客曰善将从子之言三日试之其病良已
  习说   
刘蓉
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久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家国天下为顾谓童子取土平之嗣复起旋履其蹴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于是作而叹曰习之中人甚哉足之利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既久则洼者若平不待目与地属心与足谋而自适其适至使反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趄而不甯岂非性随习易以失其故趋哉上之布令戾于民者始若有所甚苦久乃相与安之及其又久视听移而心志以淫且视为固然而不之怪是故君子务平其政诚慎其所以道之也昔者先王谨庠序之教使士兴于学修五礼敦六行使民劝于义所以范其心思耳目手足百体使习于动作威仪进退俯仰之容其法至备凡以道之使复其性而已及其渐摩久而礼俗成则民之赴义如饥渴之于饮食不必劝而后趋见邪说淫辞之咻吾前而疾去之如避蛇蠍不待禁而自绝此先王治天下之大法所以纳民轨物而建久安长治之规也自王熄而百度废治教之经不正而邪慝兴于是民志荡然始如堤防之决泛滥横流而莫知所止于斯时也殊方不道之教又闯然入吾国而潜煽之其窥测象数之精既足以耸贤智者之听而功利夸诈之说又足炫乱愚不肖之耳目而蛊其志浸淫不已与之俱化虽欲使反而即乎其故而固不可得此尤古今乱辙之较然者也然且不为之忧夫恶知所终极哉吾惧夫足之与洼适也故着其说于篇
  火喻   
史善长
火生于木故得木而然始犹荧荧然既益炽烟焰坌起火渐熄木则灰矣木吾知其含是火者也而不可遂谓之火也烟吾知其出是火者也而不可即谓之火也火者木之所形而者火之所蔽木至静也有火以动之故明察万物纵逸不可制其光气逆行而旁射火孛郁蒸夫然后聚为烟而夺之焰烟岂木之所固有哉而或谓烟缘木以助火故木烬烟歇此言非知理者火不离乎木无木则火不见火无烟火自若也烟虽亦不能离火然实足以害火火之用烨然四达而止耳外物所接徐而引之骤而张之连延而侈大之发越之至其神竭其气亏由是烟得迷漫掩覆而无所摄是助火之盛适兆火之衰也及乎火灭烟散澌然俱尽而木之礼亡矣性木也情火也自情而之欲烟也情根性欲牵情久且迷没溺惑不知返烟蒙火而焚木之象也是故君子必先抑情以存性若告子之以食色为性然则木即火耶荀子之以性为恶然则烟亦木耶
  天论   
汪能肃
心与头目手足不同所矣触在头目手足心无不知为一气也故心不期而无不人者天所生亦一气也故一天乎亿兆人犹一心乎头目手足也然心之也近故易见天之也远故难见惟人与天均定也然后见人定则善恶定善定则转罚为赏恶定则转赏为罚故胜天天定则赏罚定赏定则别善于恶罚定则别恶于善故胜人然则跖荣颜瘁何也曰跖身荣名瘁颜身瘁名荣身之荣瘁也有限名之荣瘁也无穷故天之赏罚在名不在身身不荣名安得瘁身不瘁名安得荣荣其身正以瘁其名也罚之也瘁其身正以荣其名也赏之也何以明之跖既荣矣然试问于人曰尔愿为跖乎则人莫愿也颜既瘁矣然试问于人曰尔愿为颜乎则人犹愿也今谓天赏跖而罚颜也岂有以人所不愿为赏以人所愿为罚者耶然则秦桧子孙多富贵岳王子孙多贫贱何也曰秦桧之达为其祖父积德而赏之也及其达而不善遗臭千载是赏之反罚之也未厌天所以赏之意故更赏其子孙也岳王之达亦为其祖父积德而赏之也及其达而能善流芳千载已厌天所以赏之意故不更赏其子孙也然则秦桧之恶独不当罚乎岳王之善独不当更赏乎曰流芳千载赏孰大焉遗臭千载罚孰大焉故不更赏罚其子孙也且人虽不见神欲谓天地闲无神乎不敢也不敢则有神决矣有神则天福之赏地狱之罚皆有之决矣皆有之则岳王之得天福秦桧之得地狱决矣刘禹锡柳宗元论天大率谓天无预于人请即刘柳验之二人皆附王叔文柳能悔过故没为明神子亦登第而刘不然故终身论谪后无闻焉由此观之天之赏罚爽耶不爽耶无预于人而能然耶嗟乎人见数十年耳天则百千年而未有极以数十年之天断百千年之天固多不验何也未定也故论天者必待其定论之若刘柳之哓哓皆求时夜于卵虽然劝于赏始为善惩于罚始不为恶又岂有志者哉
  与郭筠仙中丞论通志体例书   
李元度
某积岁从戎学殖荒落去秋当事招入志馆其时告养尚未得请虑有阻格须浼当道再陈故未敢谢却又闻总其事者为阁下某不过备写官之列侧耹绪论亦藉以牖茅塞故姑蝨其间实则无能为役也迩者议论多而成功少同事半已谢去方惧事无成局又恶敢更立异同顾愚者千虑或有一得私心见为未安亦未敢嘿尔而息前见同人所拟体例实有不悦于心者不敢附和谨条举而商搉之夫志为官书自有通行体例书成当缮正本表呈 御览非私家着述比亦非郡邑志之犹可别出机杼者比也康熙中尝颁河南通志于天下为修书之式雍正七年 诏各直省纂辑通志亦经部颁条例今虽不可得见然各志具在河南志具在是即通行之格式也至 盛京通志热河志则皆经 钦定大清一统志则奉 敕编撰四库书提要称 盛京志发凡起例一一皆禀 睿裁然所分三十六门统名为志未闻别立名目也热河志分二十四门一统志每行省立统部外诸府及直隶州又各分二十一门均未闻变易名目也自喜庆中谢蕴山修广西通志仿景定建康志图表志传例为典一表四略十录二传八实二百年来十八布政司中官书之创体道光初阮文达重修广东志仍而效之遂为耆奇好古者之滥觞昨见子寿同年志例琐谈拟全效其体执事韪之蒙窃惑焉谨案 列祖 列宗实录告成后例修 圣训即以 实录馆为训典馆典之义本自尚书尧典舜典皆以稽古称其为史臣追记明矣是训典祗宜用之于 列圣而 今上之 诏旨又不能不恭录统称训典于义未安转不若各志之称 诏谕者为合也查广西志训典中不载 世祖定鼎建元诏凡 列圣遗诏 登极诏皆阙焉广东志效之而独于 仁宗遗诏 宣宗登极诏恭录于篇竟似有所择者然开宗第一义即详略不伦若此其不可从一也学校为政教之源人才所自出世道之升降系焉康海武功志并学校于建置中此特为简括计且系邑乘姑从略耳然已有议之者通志效之则可谓不知本矣考州郡志之存者以宋朱长文之吴郡图经续记周淙之干道临安志为最古吴郡志为目二十有八中立学校门在州宅亭馆祠庙之前临安志亦立学校门继城社廨舍之后自宋仁宗庆历四年始诏郡县皆立学朱氏书成于元丰七年相去三十余年而其知重学校已若此自后若常棠澉水志袁桷延佑四明志均详学校未闻并入廨舍亭堂寺庙及城邑祠祀中也
明包节陕西行都司志置学校祀典于建置中谓二者为建置大端提要驳之曰自郡县山川人物外无一不从建置起者能全附之建置乎其论正矣 圣朝重道崇儒典章大备高出宋明万万两广志乃列学校于建置略凡典制礼仪乐舞概付阙如是可略也孰不可略如谓事系公典通礼会典有专书无俟赘引然则彼所谓经政略前事略者何一不具有成书而乃详于彼而略于此乎且既并学校于建置矣而学制学田苦于无可附丽则又分见于经政略中相距三四十卷之遥不惟轻重失宜亦且首尾悬隔其不可从二也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物产而已元和郡县志颇涉古蹟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始及人物艺文皆繇舆地推广及之者也夫有土地然后有人民政事法当以地理为本今以表继典表目四惟沿革属地理而职官选举封建遽以类从共为卷八十有奇始及地图今又增道里表则卷益繁重提要有云末大于本舆图反若附录其间诚如所讥矣且使阅者繙书二三十册尚未见地图于地志名义实不相应其不可从三也周官六卿分职后世六部因之凡官署皆设六曹贺氏经世文编亦以此分类邓氏宝庆志创为六书虽变旧例而眉目实秩然不混今其所谓经政略者为类二十有一合吏户礼兵工之政统出一门端绪迷茫不便检阅至户口应与田赋连类乃入舆地略中附以希姓尤觉不伦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以户口水利隶食货门提要讥其牵强不伦创例未协惜乎未及见两广志也夫通志备官民稽考宜雅俗共赏凡通行体例人所习也今忽变更名目使阅者茫然及核所纪载仍系公家言不过分并易置以表异徒见为作聪明乱旧章耳其不可从四也方志古称图经图与表河南通志皆有之自不可少若夫录也略也传也则皆与志同一义也既曰志矣而志中复有略有录有传非叠架屋乎古志书以录名者惟宋高似孙剡录其目有官治志山水志兵志学志反以录为经而以志为纬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似孙为馆职时上韩胄生日诗九首皆用锡字寓九锡之意清议摈之知处州尤贪酷其人不足道其书更不足据也以略名者惟明谢肇淛之滇略计分十门曰版略胜略产略俗略绩略献略事略文略夷略杂略一义相承未闻又阑入别体也
此外若明任庆云撰商略自谓本诸华峤提要驳之云华峤曰略语出史通亦史志之别名非地志之名也略之义例如此则易志为传尤可不必矣叉考明雷礼真定志为纪四志九传十五提要讥其与地志体例不合隆庆永州志为记一志七传五提要讥其虽宗汉书却非志体胡松滁州志提要亦讥其以志名冒史体文虽刱而义则乖是地志之不宜袭史体也彰彰矣提要为 钦定之书言淆乱衷诸 圣断两广志炫博矜奇故与相背其不可从五也或谓谢阮号称硕学钜公创例当有义法然舍 钦颁之成式 钦定之成书而独从一家之臆说此岂遵道遵路之义抑岂为下不倍之义乎且十八布政司皆有志两广仅居其二广西志在谢氏前者有郝浴李绂金广东志在阮氏前者有黄佐刘秉权郝玉麟皆循通例是谢阮特两志中偶一为之者耳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何必违众用独舍坦途而履羊肠若徒震其名则各直省纂修通志之见于四库目录者黄宫允之隽沈光禄起元查编修慎行傅编修玉露陆检讨奎勳孙编修灏顾司业栋高杜检讨诏储庶常大文皆鸿达魁垒之彦未必遂后谢阮二君也昔王文恪作姑苏志以杨仪部循吉好谣诼不欲与之同局书成循吉摘姑苏二字未展卷即诋为不通文恪大服毛西河撰萧山志刊误又作杭志三诘三误辨今之为仪部为西河者正不乏人若循旧章而偶误犹可说也变通例而召谤谁其尸之其不可从六也凡此六端即质之作者亦不能强为辞至山川关隘反居舆地之外官绩着录另立迁谪一门及阮氏谓 国初收粤及削平尚藩诸钜事已载 国史此志不得书之与广西志同例则子寿已纠其谬矣顾犹欲用其例殆仅见其目录未细察其书乎窃谓作志以典核谨严备掌故扶植伦常有益民风吏治为贵不在体制之异也前者南屏年丈于大箸湘阴志屡欲献疑某谓邑乘例不进 呈不妨自为一则惟通志不可执事见告亦如此云迄今并未裁示体例度未必竟以两广志为圭臬某不胜私忧过计虑或至一成不变故不能已于言窃见江南通志用班史例分为十志以纲统目以简御烦视河南志小有出入而例实完善附录别纸略加变通移职官选举封建世爵诸表于后以还地志面目未知有当否如必以为瞽说而憖置之即亦不敢作伴食之怀慎矣虑口述不能尽其辞故以笔谈干渎清严伏增惶悚
  复何补之书   
张文虎
得书审近状甚慰拙稿向不甚人惟极知己始出奉教乃徒相推誉而无一言益我何邪鄙人总角即学为五七言长益嗜之及今思之中无实得而徒刺刺不休即造诣如古人亦屋下驾屈耳况万不能乎至欲以此相标榜更为谬妄徼幸传名与徼幸科第有何高下且此念一萌心术已坏诗以言志其志可知近日唱和题图酒食角逐之事愈繇而可厌直是不作诗庶几谢绝应酬非仆矫情实见其无益且无谓耳补之天资绝人气方英锐将大用力于诗古文辞此谁得而沮者然窃不自揣欲补之屏去众蓺专力于轩岐之书君家累代名医补之祗承家学又灵敏善会应手着效何不因此而益充之取素问灵枢难经伤寒金匮下至后世诸名家书究其会归而辨其舛谬外参之于临证其有扞格则深思而阙疑勿泥古勿徇今勿强书以就我务求其实用而已如此数年当为国工夫坐言起行而有实用于世莫如医诗古文辞无用之空言也徒因其名高而事之惑矣且医固技也而可进于道诗古文辞艺能之末事未见其高于医若云载道之文有功于人心政治此固甚善然又不可徒求之诗古文辞也且读书当观其通善通之者汫澼洸之药可用于战陈铸金之术可移之铸人苟不其然诵诗三百不能专对精微如素问不当仅以医理尽之补之诚专力于此其于道当有左右逢源者仆多欲寡择初汨没于辞章继又泛滥于考证律历之学每自念于斯世斯民一无所济坐费日力悔恨填膺补之遽以品学见奖令人媿赧无地用敢抒其耿耿者贡于补之惟仆之爱补之者深遂不自觉其言之唐突也幸谅之
  积善积不善说补录   
汤金钊
世有为善不得福而善念旋隳者有为不善不得祸而恶念遂肆者皆未明乎积之义也积非一朝一夕之故以渐而成如积钱然一日一钱千日千钱当其初未尝有富名久之始成为富善不善之积亦然惟积斯久非久不足以见诚偶行一善谁则不能偶犯一不善贤者不免所判在积耳或积之数年数十年而后验或积之数世数十世而后验报速者小报迟者大故为一小善勿谓无益此即受庆之基特患不积耳为一小不善勿谓无伤此即受殃之本特幸不积耳明乎积之义而为善者可以勉矣为不善者可以畏矣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
学术五文学一
  玩易阁记   
刘蓉
六经皆载道之文然诗书礼乐或出太史所采史官所记与学士大夫所辑录独易为圣人载笔之言又经秦火以卜筮不焚故于六经独为完书其言自天地阴阳名物象数以至人事之繁赜终始无所不备何为教之详欤盖伏羲氏始画八卦以着阴阳之象而已至文王周公始系之辞孔子又复引伸其义而人事备于下天道显于上圣人之心于是大着然而后之学者或诵其词而迷其旨溺其流而不识其精何哉圣人以忧患之心作之后世以浅易故常之心读之宜乎日用而不知矣昔者文王幽拘羑里周公徂东以避流言皆际人伦之奇变然所以处之无不曲当时义之宜孔子栖栖卒老于行而被谗于鲁受于陈蔡艰难困蹇之途殆非人世所尝遘者彼三君子皆躬圣者之资又备历屯邅如此则推人事之变迁祸福之倚伏以究天运循环阴阳消长往复迭胜之机其道万变而不可穷靡不假易以发之故其词艰危怵惕虽蹈常履顺于时大亨而动色致戒若深惧后世之迷焉者彼卦爻所值之时之位皆圣人所躬践而忧勤惕厉以出之故不觉言之深切而痛至也后人资或凡近又未尝身更其故其由之终身而不知其道者多矣顾欲窥测爻象役志冥求以达圣人之微旨岂不远哉予于此有默契焉故阁于居之北陈象与辞而熟玩之当其观变于阴阳也远而六合天地万物之情近则一身动静语默之节其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其类由家国而达之天下无钜不赅无微不入即后世更亿千年事变万歧而莫之或外何其深且博也道所为弥纶天地无闲于显微者乎及审卦爻之位以求时义之宜常变险易各有攸当虽吉凶悔吝之从其类厥归万殊然其为道求诸己而无望于人贞吾之常以听天之自至何其约而尽也君子所以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者乎虽然吾观古人所以处困而亨履险如夷者莫不以刚健之德胜之至于祸福利害或有所不遑恤故曰吉凶者贞胜者也守吾贞而吉焉道之所以行也即其凶焉固未尝怀幸免之心惟义之安而无所于悔故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老子惟不知此是以有专气致柔之说扬雄氏惟不知此是以有逊于不虞永保天命之言其又下者乎嗟乎圣人忧世之心如此其切也垂训以诏来者如此其反复而曲至也后世践穷亨之途者不思贞吾德以胜之窥时俯仰懦缩诡随以侥幸一时之遇岂迷溺于老聃扬雄之教以汨其天乎抑利害祸福之见深中于人心之隐微则蹈其几者不谋而自合乎阳德之于人微矣柔道之牵往往从而痼之此从古人心变迁之常然恶知蔽陷沈沦之极而不知反也于虖圣人则既往矣忧勤之思更千世犹将不释予于易见其心焉书于阁所以志吾慨而着圣人为虑之远也
  诗序汇说序   
葛学礼张坚填讳
诗序汇说嘉定诸璞崦先生所辑也其书具载序语除人人诵习之经文集传外自汉唐以至 本朝凡诸儒之说之发明序意及虽非序意而说有可通者咸采摭焉先生自说则为案语盖以毛郑为宗而不事门户攻击者也或见而哂之曰序视经为重耶何详于序而略于经也余以为不然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诗人之志在于序诚博观乎众说而曲折推寻豁然洞见作诗之本旨由是以求经之音训名物则彼此触发盖可以免拘牵之失而并自远于穿凿傅会之为世有泥于文辞而遂失其志者矣未有能得其志而犹艰于文辞者也且所贵乎学诗者为足以用世也故孔子之言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而可与言诗之子贡孔子亦以足食足兵民信奉使不辱君命期之岂非以治内治外兼需政事言语之才而为诗当得其要乎哉汉初学者独见此意故贾谊号能诵诗驺虞之说欧阳公本之以与毛郑立异而其为文帝策多积贮信威令移风易俗数大端其说乃一一精核匈奴患边至求典属国以制之虽其材有过人者亦由学之能举其大故也今试取周盛时及宣王中兴诸诗序反覆读之岂不犹隐然有动于中而不能自已乎然则先生此辑殆亦将为有用之学而不欲溺于世俗浮薄与一切标新领异支离破碎之说以负 朝廷教育之意也是为序
  孟子要略序跋   
曾国藩
朱子所编孟子要略自来志艺文者皆不着于录朱氏经义考亦称未见宝应王白田氏为朱子年谱谓此书久亡佚矣吾亡友汉阳刘椒云传莹始于金仁山孟子集注考证内搜出复还此书之旧王氏勤一生以治朱子之业号为精核无伦而不知要略一书具载金氏书中即 四库馆中诸臣于金氏集注考证为提要数百言亦未尝道及此书盖耳目所及百密而不免一疏事之常也观金氏所记则朱子当日编辑要略别为注解与集注闲有异同金氏于人皆有所不忍章云要略注尚是旧说桃应问曰章云要略注文微不同今散失既久不可复椒云仅能排比次第属国藩校刻以显于世抑犹未完之本与然如许叔重五经异义余隐文尊孟辨之类皆湮晦数百年矣一旦于他书中刺取掇零拾堕遂复故物则此书之出安知不更有人焉蒐得原注以补今日之阙乎天下甚大来者无穷必有能笃嗜朱子之书网罗以弥遗憾者是吾椒云地下之灵祷祀以求之者也
凡孟子书二百六十章朱子采入要略者八十五章其不入者都一百七十五章孟子之书自汉唐以来不列于学官陆氏经典释文亦不之及而司马光晁说之之伦更相疑诋至二程子始表章之而朱子遂定为四书既荟萃诸家之说为孟子精义又采其尤者为集注七卷又剖晰异同为或问十四卷用力亦已勤矣而滋又简择为要略五卷好之如此其笃也盖深造自得则夫泳于心而味于口者左右而逢其源参伍错综而各具条理虽以国藩之蒙陋读之亦但见其首尾完具而不复知衡决颠倒之为病则其犁然而当于人人之心可知已国藩既承亡友刘君遗令为之排定付刻因颇仿近思录之例疏明分卷之大指俾读者一览而得焉大贤之旨趣诚知非末学所可幸中犹未知于吾亡友之意合耶否耶死者不可复生徒使予茫然四顾而伤心也夫
  新定鲁论语题辞   
钟文烝
鲁论语自夏侯萧韦以来一变为张侯论而包氏周氏据之则以鲁兼齐说矣再变为郑本则以周之本兼齐古说矣三变为何本自宋至今之所承用则且以包周郑之本与孔马古文之本杂然混合矣夫汉代经师今文之学实胜古文而今文之传自鲁人者尤为可贵顾独于论语昧其朔焉将可乎哉窃谓何本论语其字句不尽鲁也其篇章则犹鲁也就其篇章审其字句斯后儒之责已岁甲戌门人沈善登请定鲁论语乃谨据隶释汉石经残碑之所存及经典释文郑注之所出其记郑本异字梁武帝说等考而改之惟卅字卌字两处不依碑本加圈以为识赣字毋字斿字国字蘠字避字佚字志字有未敢径改者亦鑯圈其侧夫字宜删不删则识以长方又旁考盐铁论法言白虎通论衡潜夫论孟子注汉书后汉书魏志吴志及诸汉碑一一捃摭以还鲁学是书也虽未必尽如夏侯萧韦之旧而大较不相远矣易之为亦可以纠史记下之为趋可以通聘礼躁之为傲可以证荀子其他如贡为赣与为予燕为晏识为志芸为耘则皆用正字传为专抑为意乎为于赋为傅诲为悔荡为汤傩为献以为已饥为饥折为制算为选裨为卑慧为惠廉为贬窒为室呵为何坠为隧则皆今文家声义通借之字习小学者可以观焉至于鲁读无可考见者悉依何本而何本之不同有正义本有释文本有义疏本有外国足利高丽各本又有唐石经蜀石经本今各择善而从不拘一例往往以玉篇广韵经音辨五经文字两汉书注文选注及唐宋诸类书之属参伍求之世有明眼人当不以专辄诮我
  今文孝经十八章为定本说   
艾承禧
孝经一书其出在汉初者祗有今文孝经自古文孝经出孔壁中而其文小异章数亦殊至刘向校书删其烦惑以十八章为定则孝经之宜从今文固也请得而申其说按孝经为孔氏遗书观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言孝经一书实与春秋并重当秦代焚书其藏于民间者自非一二可尽况焚书距汉兴祗七年之近古文科斗之书在秦焚绝已久以河间颜芝所藏证之长孙氏及江翁后苍翼奉张禹等所说罔有异者如是而又何疑于今文且即古文可信而出自孔壁之说司马温公于孝经指解序中早已辨之又孔壁尚书先儒或疑其伪不得以尚书同出之孝经偏信其真今试即章法求之其割裂无理每不若今文之通顺如庶人章分为二曾子敢问章分为三而增入闺门一章尤失圣人立言本意正义以为刘炫所分司马贞以为近儒妄作此传假称孔氏不特闺门章为伪撰即二十二章之篇段亦为妄分审是而古文均出附会其不足凭信也又明甚夫有汉校经之精首推刘向注经之确无若康成孝经注或疑非康成所为然小同亦衍康成之传刘郑既均以今文十八章为正其为定本固无可疑者唐开元中诸儒多排毁古文明皇亲注孝经删闺门一章而古文遂废可知自汉迄唐无不以今文为定本者
  就度誉究畜五字分训五孝说卧庐文稿
孝经陈天子至庶人五等之孝其用各别其原不殊疏备引援神契以就度誉究畜五字分训五孝以古音论之此五字者皆孝字双声叠韵之字古书训诂往往如此而其义有可推言者天子孝曰就就成也言天子既极爱敬则德泽远被凡五等之孝皆赖之而成非若诸侯以下其分各有所限而教不能及天下也诗访落篇将予就之即率时昭考之道敬之篇日就月将即上企缉熙之学孝之言就其义固属之天子为合夫天子在上其法度莫敢不遵而惟诸侯最近天子之光节以制度故可议德行谨尔侯度故可质民人孝为德之本诸侯之所以和民人也苟不奉王度以承先业则其德不足服人即社稷亦难永保故经言谨度即以度为训若卿大夫章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则法度之谨守当亦与诸侯同而云卿大夫行孝曰誉者盖言行寡尤远近咸服庶几无恶无斁以永终誉矣诗思齐古之人无斁郑笺引口无择言二句以明之择与斁通惟无斁斯能致誉也誉又为善声卿言章善大夫曰大扶进人夫至怨恶俱泯则善声章于天下而化人不善以导人为善其扶持引进之功不少矣至于孝道之行人以类推而义当兼尽惟士能研究于先而知资亲事君之道诗常棣是究是图皇矣爰究爰度究皆训谋有明审之义传曰通古今辩然否谓之士辩亦有究义夫究孝道之全不越爱敬而其事则在能养庶人行孝曰畜畜即训养礼祭统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此言顺于德教非专以畜养为义也孔子言以畜万邦畜亦训孝然使万邦之人竞行孝道惟天子孝治为然又非庶人之所能及也然则孝之训畜何以属之庶人哉盖散文通言之五孝皆可训为畜对文析言之则庶人务农力穑食节事时以尽服劳奉养之道所谓小孝用力于畜义尤切近焉孝畜古同音孟子畜君训好君畜与好亦叠韵尔雅曰善父母为孝墨子经篇曰孝利亲也释名曰孝好也善与利与好皆同物也古人训诂之理此为最着
  复李眉生书   
曾国藩
接初三日手书藉审台候绥愉醇修日密公余读书日有常课欣慰无已承询虚实譬喻异诂等门属以破格相告若鄙人有所秘惜也者仆虽无状亦何敢稍怀吝心特以年近六十学问之事一无所成未言而先自愧赧昔在京师读王怀祖段懋堂诸书亦尝研究古文家用字之法来函所询三门虚实者实字而虚用虚字而实用也何以谓之实字虚用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上风雨实字也下风雨则当作养字解是虚用矣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上衣食实字也下衣食则当作惠字解是虚用矣春朝朝日秋夕夕月上朝夕实字也下朝夕则当作祭字解是虚用矣入其门无人门焉者入其闺无人闺焉者上门闺实字也下门闺则当作守字解是虚用矣后人或以实者作本音读虚者破作他音读若风读如讽雨读如吁衣读如裔食读如嗣之类古人曾无是也何以谓之虚字实用如步行也虚字也然管子之六尺为步韩文之步有新船舆地之瓜步邀笛步诗经之国步天步则实用矣薄迫也虚字也然因其丛密而林曰林薄因其不厚而帘曰帷薄以及尔雅之屋上薄庄子之高门悬薄则实用矣覆败也虚字也然左传设伏以败人之兵其伏兵即名曰覆如郑突为三覆以待之韩穿帅七覆于敖前是虚字而实用矣从顺也虚字也然左传于位次有定者其次序即名曰从如荀伯不复从竖牛乱大从是虚字而实用矣然此犹就虚字之本义而引伸之也亦有与本义全不相涉而借此字以名彼物者如收敛也虚字也而车之軨名曰收贤长也虚字也而车毂之大穿名曰贤畏惧也虚字也而弓之渊名曰畏峻高也虚字也而弓之拄弦处名曰峻此又器物命名虚字实用之别为一类也至用字有譬喻之法后世须数句而喻意始明古人祗一字而喻意已明如骏良马也因其良而美之故尔雅骏训为大马行必疾故骏又训为速商颂之下国骏厖周颂之骏发尔私是取大之义为喻也武成之侯卫骏奔管子之弟子骏作是取速之义为喻也膍牛百叶也或作月比或作毗音义并同牛百叶重叠而体厚故尔雅毛传皆训为厚节
南山之天子是毗采菽之福禄膍之是取厚之义为喻也宿夜止也止则有留义又有久义子路之无宿诺孟子之不宿怨是取留之义为喻也史记之宿将宿儒是取久之义为喻也渴欲饮也欲之则有切望之义又有急就之义郑笺云汉诗曰渴雨之甚石苞檄吴书曰渴赏之士是取切望之义为喻也公羊传曰渴葬是取急就之义为喻也至于异诂云者则无论何书处处有之大抵人所共知则为常语人所罕闻则为异诂昔郭景纯注尔雅近世王伯申箸经传释词于众所易晓者皆指为常语而不甚置论惟难晓者则深究而详辨之如淫训为淫乱此常语人所共知也然如诗之既有淫威则淫训为大左传之淫刑以逞则淫训为滥书之淫舍梏牛马左之淫刍荛者则淫当训为纵庄子之淫文章淫于性则淫字又当训为赘皆异诂也党训乡党此常语人所共知也然说文云党不鲜也党字从黑则色不鲜乃是本义方言又云党智也郭注以为解寤之貌乡射礼侯党郑注以为党旁也左传何党之乎杜注以为党所也皆异诂也展训为舒展此常语也即说文训展为转尔雅训展为诚亦常语人所共知也然仪礼有司展币则展训为陈周礼展其功绪则展训为录旅契时庸展亲则展当训为存省周礼之展牺牲展钟展乐器则展又当训为察验皆异诂也此国藩讲求故训分立三门之微意也古人用字不主故常初无定例要之各有精意运乎其闲且如高平曰阜大道曰路土之高者曰冢曰坟皆实字也然以其有高广之意故尔雅毛传于此四字均训为大四牡孔阜尔殽既阜火烈具阜阜成兆民其用阜字俱有盛大之意王者之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马曰路马其用路字俱有正大之意长子曰冢子长妇曰冢妇天官曰冢宰友邦曰冢君其用冢字俱有重大之意小雅之牂羊坟首司烜之共坟烛其用坟字俱有肥大之意至三坟五典则高大矣凡此等类谓之实字虚用也可谓之譬喻也可即谓之异诂也亦可阁下现读通监司马公本精于小学胡身之亦博极书即就通监异诂之字偶一抄记或他人视为常语而已心以为异则且抄之或明日视为常语而今日以为异亦姑抄之久之多识雅训不特譬喻虚实二门可通即其他各门亦可触类而贯彻矣
  与朱仲我书   
曾国藩
来函具悉所论转注谓戴氏专以训诂解转注义有未尽诚为确论至谓会意之老形声之考焯然已知而疑许氏合此二字为转注者为失之赘则窃以为为不可许君固非绝无可议者惟指考老为转注则在不可议之列尊意履本训践其所为践之具者为转注是以虚用者为本训实用者为转注凡古今文字何字不可虚实两用如屦字以实用者为本训而羽猎赋之屦般首则虚用矣舄字以实用者为本训而鲁颂之松桷有舄则虚用矣推之衣巾冠带皆实字也而孟子之衣褐周礼之巾车史记之冠玉月令之带弓则虚用矣宫室门户皆实字也而尔雅之大山宫小山左传之复室其子公羊之无人门焉者汉书之王嘉户殿门则虚用矣将循履字之例概以虚者为本义实者为转注乎抑有时以虚者命为转注乎曩常讥戴段二家以一部尔雅全目为转注以五百四十部首全目为转注以为何必六书祗此一书足矣今来函所述庭训其病殆亦近之不佞窃不自揆谬立一说笃守许氏考老之恉以谓老者会意字也考者转注字也部首之可指数者如犁部爨部酓欠部盐部弦部酉部皆转注之部也凡形声之字大抵以左体为母以右体之得声者为子而母字从无省画者凡转注之字大抵以会意之字为母亦以得声者为子而母字从无不省画者省画则母字之形不全何以知子之所自来惟好学深思精心研究则形虽不全意可相受如老字虽省匕字而可知考耋等字之意从老而来履字虽省去舟文而可知屦屐等字之意从屦而来豕木字虽省去豕字而可知囊橐等字之意从豕木而来(爿梦)字虽省去梦字而可知寤寐等字之意从(爿梦)而来推之犁爨画眉等部莫不皆然其曰建类一首者母字之形模尚具也其曰同意相受者母字之画省而意存也抑又有进者转注之字其部首固多会意者矣亦有不尽然者如盐从卤监声形声字也而所属盬硷等字仍不害其为转注之字酓欠从欠酓声形声字也而所属之歠仍不害其为转注之字至于酉者象形字也本不得目为转注之部特以酉字之才不足以统所属之字似应别立酒部而于酝酿醋醇醨等字增曰从酒省日皿声从酒省襄从酒省寿声昔声享声离声云云乃与全书义例相合盖此等字本不仅胚胎于酉字实由酒字贯注而来斯又许君所未指为转注而不害其为转注者也此说蓄诸鄙心历有岁年闲语朋辈疑信参半以生平于小学致力甚浅不敢有所造述因来函陈义颇坚辄复贡其肤末以相质证
  风俗通义篇目考   
陆心源
风俗通义隋书经籍志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唐书艺文志三十卷与隋志异盖隋志录计之唐志不录计之也至宋已无完书是以崇文总目所载惟十卷元丰中苏魏公以官私两本互校次为十卷即今所行本也见魏公集卷六十六嗣后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载无过十卷者但风俗通原本虽佚而庾仲容子钞马总意林宋时尚有完书所录皆据三十卷本此见于广韵御览通志者所以多出今本外也嘉定钱晓征始有逸文之辑仁和孙贻谷继之卢弨弓又加考订刊入书拾补中于应氏书逸文搜罗略备矣惟原书三十卷篇各有名今自十篇之外书亡而篇名亦亡虽以钱孙卢三君之博洽仅据太平御览续汉书五行志考得论数灾异两篇名其他未能详也愚以苏魏公集校正风俗通义序考之皇霸正失礼过誉十反声音祀典神怪山泽十篇之外其余篇名之见于意林者曰心政曰古制曰阴教曰辨惑曰析当曰恕度曰嘉号曰秽称曰恃遇曰姓氏曰讳篇曰释忘曰辑事曰服妖曰丧祭曰宫室曰市井曰数纪曰新秦曰狱法凡二十目合之今存十篇适得三十篇与唐书艺文志合御览所引论数当即数纪篇卢氏据续汉五行志增灾异一目恐未必然也叙又引意林所载析当篇云泰山太守臣劭再拜上书曰秦皇焚书坑儒六艺缺亡高祖受命四海乂安往于壁柱石室之中得其遗文竹朽帛裂残缺不备至国家行事俗闲流语莫能原察故三代遗輶轩使者经绝域采方言令人君不出户牖而知异俗之语耳凡九十字为书拾补所遗故并录之
  淮南子高许二注考   
陆心源
隋书经籍志淮南子二十一篇许慎注又高诱注二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同至宋而高许二注相混故陈氏书录解题谓今本题许慎注而详序文即是高诱殊不可晓嘉庆中庄逵吉重刊淮南子叙始谓后人误合两家为一混而不分似矣至据地形训大汾注与吕览注异俶真训剞劂注与本经训注异以证之则未知古人注书先后互异者甚多未可以为证也以愚考之高注十三篇自汉迄今无异许注二十一篇至北宋时存十八篇今惟存八篇何以明之高氏自序云弁揖借八篇刺之会揖身丧遂亡不得是诱在时已亡八篇矣隋唐以后何以反得廿一篇乎此高注原本有十三篇无二十一篇之明证也苏魏公校正淮南子序云是书有后汉太尉祭酒许慎东郡濮阳令高诱二家之注隋唐目录本别传行今校崇文旧书与蜀川印本暨臣某家书凡七部并题曰淮南子二注相参不复可辨惟集贤本前贤题云许标其首皆是闲诂鸿烈之下谓之记上高题卷首皆谓之鸿烈解经解经之下高氏注每篇之下皆曰训又多数篇为上下以此为异崇文总目亦如此云又谓高注更详于许氏本书文句亦有小异臣某据文推次颇见端绪高注篇名皆有故曰因以题篇之语其闲奇字并载音读许于篇下粗论大意卷内或有假借用字以周为舟以楯为循以而为如以恬为惔如此非一又其详略不同诚如总目之说互相考证去其重复共得高注十三篇许注十八篇此北宋时许注存十八篇之明证也余初读淮南子颇怪原道俶真天文坠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泛论说山说林修务十三篇注何以详且有音读其余八篇注何以略且无音读截然如出两手及读苏魏公集且细绎高氏序而千载之疑乃释案原道俶真天文坠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泛论说山说林修务十三篇每篇名注皆有因以题篇四字注中载音读如滑读曰骨哥读曰讴歌之类甚伙则此十三篇乃高注也谬称齐俗道应诠言兵略人闲泰族要略八篇篇下无因以题篇四字注皆粗解大意且无音读则此八篇乃许注也想魏晋以后因高书不全遂以许书补之犹范晔书无志以司马彪补之也故隋唐志皆云二十一卷许注略于高注后人喜详轻略高书行而许书遂微宋时尚存十八篇至明而十八篇亦不可见矣独怪孙氏星衍钱氏坫程氏敦庄氏逵吉于淮南书用功颇深但知二注之混而不知其混而实分则矜言汉学读书不多之弊也后有校正淮南子者于谬称八篇宜题曰许慎记上于原道等十三篇宜题曰高诱注斯乃高许之功臣矣
  六朝经师宗派所着经注经说考   
姚文
儒者每谓汉人经学有师承魏晋以后无之以今考之斯言殊误曷证之隋书经籍志云孟氏京氏易有书无师夫既以无师别之则其余未亡诸家皆有师承可知矣难者曰李延寿南北史儒林传南略而北详北史传序述经师宗派断自徐遵明魏献之若谓皆有师承则其前何以不详曰此又误也北史儒林传序乃袭李百药北齐书儒林传序非延寿本文百药但为北齐诸儒推其渊源故举魏末大儒为断读史者不得据延寿探取之文谓可赅北四朝宗派正当因百药本文推以为例而知其余之亦有宗派也盖百药能溯源于魏末而魏收不能溯源于晋初沈约萧子显姚思廉不能溯源于汉末以来是可憾耳然散见列传犹有可考者如由献之上推则有程元由遵明上推则有张吾贵郦诠牛天佑又若沈麟士沈峻太史叔明沈文阿张及王元规等之授受贺道力贺瑒皇侃郑灼之传三礼张崖刘文绍咸之传三礼周宏正张讥陆元朗朱孟博之传授均散见本传惟欲上续两汉则魏晋间相传之绪阙不可考慨自正始以来士大夫崇尚虚无究经术者日以寡朝廷既不厝怀纪载因之阙略故儒林虽有宗派而国史多所不详固不得专咎陈寿诸人也李延寿云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论南北宗派之殊此其大略按东晋时荀崧请置郑易博士不果而郑易遂微然书郑注春秋服义仍与孔杜并行故宋时裴駰作史记集解征引尚伙至陆氏释文始称尚书近惟崇尚古文马郑王注遂废释文作于陈末而曰近则郑义之废实在齐梁以后然春秋服义仍与杜氏并行陈书王元规传称自梁以来为左氏学者皆以贾服之义难杜凡一百八十条此其明证然则江左服郑之微亦有先后也至谓服郑行于河洛尤有未尽然者隋书儒林传于易则称河南及青齐间多主王辅嗣所注于春秋则称河外儒生俱服膺杜氏然则服郑行于河北不行于洛中而洛中之尊尚王杜实在江左之先且较江左为甚固无可疑者厥后隋氏自北南而北学转微南学转盛岂非洛中都会之地久习王杜故耶延寿又云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然叶遵于毛诗之外别树一帜议礼家于王肃之义参用亦多则延寿之言亦第举其概尔至南北朝人所着经注经说汇见于隋书及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杂见于经典释文叙录南北各史儒林传隐逸传散见于各史本传大抵隋志有而唐志无者十之五六唐志有而隋志无者十之三四而史传及陆氏叙录所载足补隋唐志之阙略者亦复不少按隋书作于贞观中而唐志实据开元四部贞观开元相去未远书或先存而后佚或先隐而后见参以史传互相校核适足以互相补苴固其宜也
顾各书同异歧出颇多有卷帙相同而书名各别者如崔灵恩传左氏条例十卷唐志崖灵恩春秋申先儒传例十卷凡此之类疑多同书异名有书名未改而卷帙顿殊者如顾彪尚书文外义隋志一卷旧唐志三十卷新唐志五卷凡此之类疑多分合增删之本惟宋明帝论语补卫瓘注隋志二卷唐志十卷证以陆氏叙录知唐志兼瓘原书数之而隋志专指补注此则可考其异同之故者矣外此卷帙差池者尚伙然钱宫詹廿二史考异称隋志毛诗义疏二十九卷沈重撰周书儒林传作二十八卷今按 武英殿本隋志实作二十八卷则知刊本多讹未必史文之同异参校转为多事矣若其所着经注经说之见于宋以后着录者关朗易传一卷见宋史艺文志晁氏读书志陈氏书录马氏文献通考任正一甘棠正义三十卷见宋志及崇文总目马氏通考刘炫春秋义囊二卷见宋志均史传隋唐志所未见者关书至今尚存已灼知其伪炫有春秋述义攻昧规过及杜序集解各书宋志所录疑后人拾其遗文辑为一书者玩囊字之义傥或然欤至任书裒然巨帙当时何至漏略崇文总目称孔氏正义申演其说不知何据殊未可臆断矣至其见于史传隋唐志而复见于宋以后着录者宋志最伙然多不传于今其传于今者庾蔚之礼论钞崔灵恩三礼义宗两书马作吾辑本各得三卷又非全帙其全帙具存者惟 四库着录之皇侃论语疏十卷然亦失而复得之本也至若庾蔚之丧服要记杜君卿载入通典太叔求诗谱注本欧阳公得诸绦州刘瓛易义张皋文辑入别录刘炫规杜卲氏瑛为之持平其余散见李氏周易集解陆氏经典释文及孔贾各疏者尚伙残膏賸馥亦复沾溉靡穷在嗜古者搜采而已此南北朝人所着经注经说之大略也夫所着各书即可考见当时宗派之得失故王光禄蛾术编颇有论列然其书既已不存惟是搜剔佚文议论长短未见其然兹故略焉是为考
  拟汇刊宋人及 国朝人补历代史表志序   
姚文
昔刘知几史通述史有六家而归于二体然编年一体匪无作者而相沿正史独用马班旧式窃尝以为疑反复思之乃知纪传可以赅编年而编年不能赅纪传何言之史汉首本纪本纪即史汉中之编年也若其举一朝之将相除拜封爵袭替而丝联绳贯以为之表罗一代之典章制度而使之各具本末以为之志则其开帙厘然有胜于编年家者是则编年家之所短而史汉之所长矣独怪后之作史者能取法史汉而仍舍史汉之所长如陈寿李延寿书皆无表志沈约萧子显魏收书及唐初所修各史皆有志无表旧唐书五代史亦如之其有志有表者又或详略失宜读史者病焉宋时丰城熊氏始有补史之书爰及我 朝作者尤盛方今粤东书局又有校补史志之议卷轴增益正未可量而先出者转已有散佚之患兹荟萃各种都为一编既以广其流传亦使究心史籍者无零星购觅之难也嗟乎以当时所阙略而出于后人之补苴其为益也已浅顾开帙厘然读史者宝之矣辄用龙门叙传例列其目如左
西汉郡国兵制孟坚附入刑法志京师卫士见于百官表不立兵志非疏阙也钱氏搜采本书使散者毕萃虽云借抒胸臆于史学亦有功矣录钱文季补汉兵志一卷
史之无表自后汉始不知东观记及谢承司马彪诸书固如是耶要之蔚宗有不得辞其咎者丰城补史之堂所由起也录熊广居补后汉书年表十卷
自蔚宗作俑继起者因之故十七史自史汉外惟新唐书有表余盖阙如四明万氏悉为补撰娲皇之石厥功伟矣录万季历代史表五十九卷
熊丰城书善矣然海昏不其寿亭各条 四库纠之后有作者削其瑕疵摭其未备以成一书抑亦丰城之功臣也录钱可庐后汉书补表八卷
魏收作魏书立官氏志托克托修金史立部族表有元起自北方宜同斯例而史臣阙焉是安可以不补录钱竹汀元史氏族表三卷
竹汀别有元史稿百卷可庐别有后汉郡国令长考一卷意其各有专精与汉圣唐监公媲美无难也况艺文一门尤钱氏所究心者录竹汀补元史艺文志四卷可庐补续汉艺文志二卷
目录之学史志最要然汉隋唐宋五书外无志此者今所采集与钱氏弟兄书相先后录倪璵士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侯君谟补后汉艺文志四卷三国艺文志四卷
崔鸿作十六国春秋并为年表今久佚矣而后之作者复有斯制以司马子长十二诸侯六国年表及秦楚之际月表例之虽补入晋书可也录张庭硕十六国年表一卷
自汉以来言地理者宗班志司马彪续汉志差可继武嗣后雄纠纷疆域割裂志之也愈难而志之者之且阙也弥甚有能究心于此而为其所难岂不可珍也哉录洪稚存三国疆域志二卷东晋疆域志四卷十六国疆域志十六卷
正史未有志僭伪疆域之例稚存十六国一种固不可以补入晋书然为其所难正于僭伪蜂起时见之有未可以常例拘者故因稚存书录徐仲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若干卷刘孟瞻楚汉诸侯疆域志一卷
今隋书十志乃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志史通古今正史篇可证则谓梁书无地理志不可也然晋书有地理志而稚存东晋一种史学家珍之况梁固未有专志乎录洪子龄梁疆域志八卷
郝冀公续后汉书有职官录然杂采史记前后汉书晋书之文纪载冗沓未可据为三国典要况班书百官表实承史记将相大臣年表之例后世史臣但为之志失初意矣录子龄三国职官表三卷
李延寿南北史无表志然沈约萧子显魏收及唐之史臣既各为之志矣则志固可以不补而表则必当补者也录周两塍南北史表六卷
尝怪司马彪志舆服沈约萧子显志符瑞祥瑞而食货兵刑之大阙焉轻重颠倒莫此为甚后汉南齐未有为之补辑者今录郝兰皋补宋书食货志一卷刑法志一卷
兵之有志始于新唐书自是乐清钱氏遂起而补汉书之阙趣数百年乃复有钱氏者起而补晋书之阙若有渊源者然录钱衎石补晋兵志一卷
凡宋人所补表一志一 国朝人所补表七志十有三合若干卷其有续出者惟当世君子共留意焉年月日某序
  国朝文录自序   
姚椿
自孔孟没而文与道歧汉唐以来离合参半至宋朱子出而始举道与文而一之其读唐志之文详哉有味乎其言之也有元逮明大旨不甚相悖 国朝儒者斟酌乎文与道之间其言曰以韩欧之文达程朱之理可谓正矣而或者曰是不可合合且两伤焉呜呼是岂真不可合与抑未深究乎本末轻重之说也国初诸家沿明季绪余尚未有以尽变中叶以来文事大兴然其途亦遂歧出矣综而论之要不可谓非一代之盛轨也夫朱子毕生研究文字其用功由致知格物入而又以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是岂不足乎文者而其言如此亦可思其故矣夫形而下者谓之器今也以游艺而先乎据德依仁以文学而驾乎孝弟谨信是尚得谓知要者乎又其甚者駮杂以为博诋諆以为能而文之事益荡然矣蒙窃惑焉计自幼岁耽好文词茫乎未知大道之归也其后奉袂硕师饫熟余论有以知前修之不苟而向所采获复恐有所散失辄取而类之汰其繁芜去其复冗其意以正大为宗其辞以雅洁为主间小有出入要必于理无甚悖者然后辑焉愚鄙之识岂谓足以知诸君子之大且全而永其传顾或任其放轶亦非述信好古与夫不贤者识其小之意也于是合为书凡八十二卷窃以为后之君子苟欲观历代之会通综 一朝之典要而求前古圣贤之遗意焉其亦将流览于斯
  唐十八家文录序   
张文虎
世人论古文辄曰唐宋八家又曰昌黎起八代之衰不知唐之与宋原委既殊门径自别非可概论至起衰之功断推元道州为首第其文散漫未立闲构若独孤梁权规模粗具而犹苦肥重惟昌黎氏原本六经下参史汉错综变化冠绝百世要其学出安定而实渊源于毘陵则未尝无所因也柳州初工骈体后乃笃志古文其才气陵厉足以抗韩至于学识根柢逊韩多矣同时若刘宾客才辨纵横间以古藻亦柳之亚元相滔滔清绝开宋人一派李皇甫皆学昌黎而一得其理一得其辞亦各自成门径牛相文笔刻露议论警辟沈下贤喜为小篇戛然自异杜牧之雄奇超迈实为苏氏先导孙可之源出韩氏而专务奇峭要其独至处不可及世以孙刘并称然复愚则近于险怪矣皮袭美根据深厚若在韩门当肩随习之陆鲁望不衫不履野趣自得颇有似元道州者罗昭谏怀才不试好为寓言出以过激每不中理然固唐一代人文之后劲也予录唐文凡十八家源流迁变概见于斯以破唐宋八家之说之固陋学者苟就其所近择途以从则当取全集而熟复之勿以方隅自画此外如萧茂挺李遐叔吕和叔非无杰构往往杂以骈语符厚之佳处不出独孤梁权范围李元宾奇伟而纯以辞胜未脱绮丽之习白傅平衍而不免于冗欧阳行周气息近古而所诣未成不能与李皇角立李卫公史论篇幅短隘盖无意为文故今所录皆不及云咸丰丙辰长夏
  续古文辞类纂序   
王先谦
自桐城方望溪氏以古文专家之学主张后进海承之遗风遂衍姚惜抱禀其师传覃心冥追益以所自得推究阃奥开设户牖天下翕然号为正宗承学之士如蓬从风如川赴壑寻声企景项领相望百余年来转相传述于东南由其道而名于文苑者以数十计呜呼何其盛也自圣清宰世用正风厉薄海者硕辈出讲明心性恢张义理厥后鸿生钜儒逞志浩博钩研训诂繁引曲证立汉学之名诋斥宋儒言义理者惜抱自守孤芳以义理考据有所归故其为文源流兼赅粹然一出于醇雅当时相授受者特其门弟子数辈然卒流风余韵沾被百年成就远大逐末者不闳而知道者常胜讵不信与道光末造士多高语周秦汉魏薄清淡简朴之文为不足为梅郎中曾文正之伦相与修道立教惜抱遗绪赖以不坠逮粤寇肇乱祸延海宇文物荡尽人士流徙展转至今困犹未苏京师首善之区人文之所萃集求如昔日梅曾诸老声气冥合箫管翕鸣邈然不可复得而况山陬海澨弇陋寡俦有志之士生于其间谁与祓濯而振起之乎观于学术盛衰升降之源岂非有心世道君子责欤惜抱古文辞类纂开示准的赖此编存学者犹知遵守余辄师其意推求义法渊源采自干隆迄咸丰间得三十九人论其得失区别义类窃附于姚氏之书亦当世着作之林也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附例略
论辨类元六十五续四十一序跋类元五十八续一百四奏议类元八十三续无今之奏议要在明切事理古义美辞所弗尚也体既专行不入兹录书说类元八十五续书六十四说无赠序类元五十三续二十七诏令类元三十六续无传状类元十八续三十三碑志类元一百续八十杂记类元七十六续七十五箴铭类元二十四续九赞颂类元六续赞六颂无辞赋类元五十八续无风雅变体取工骈俪国朝诸家尤罕沿袭间有述作不复甄采哀祭类元三十八续十七
纂集断自干隆以降故姜坞梅崖与焉姬传受业姜坞复与殿麟悔生师海台山絜非师梅崖硕士学于絜非更事姬传姬传之徒伯言异之孟涂植之最着硕士行辈差先伯言其年家子异之典试所得士也仲论春木生甫出姬传少后姜坞曾孙硕甫亦姬传高第弟子而名业特显不徒以文称秋士品诣孤峻尺木其族子究心理学尤与台山善子居皋文私淑海同拔起者小岘祁孙其尤也湘皋善硕甫而与星叔相先后月沧归向桐城尝问道于仲伦春木以所学倡于粤西其乡人伯韩子穆翰臣定甫亦请业伯言子序通甫位西子余皆从伯言讲论者也石州以朴学鸣与伯言论不合鲁川兼师两人异之子小异传父业而早卒植之之门惟存庄着称焉曾文正公亟许姬传至列之圣哲画像记以为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然寻其声貌略不相袭道不可不一而法不必尽同斯言谅哉南屏沈思孤往其适于道也与姚氏无乎不合学者读文正欧阳生文集序及南屏与筱岑论文派书百余年文人承嬗离合略可矣
自惜抱继方刘为古文学天下相与尊尚其文号桐城派当海之世有钱伯垧鲁思从受其业以师说称诵于阳湖恽子居武进张皋文子居皋文遂弃其声韵考订之学而学古文于是阳湖古文之学特盛陆祁孙七家文钞序言之此阳湖为古文者自述其渊源无与桐城角立门户之见也立言之道义各有当而已愚柔者仰企而不及贤知者则务为浩侈不肯自抑其才姚氏见之真守之严其撰述有以入乎人人之心如规矩准绳不可踰越乃古今天下之公言非姚氏私言也宗派之说起于乡曲竞名者之私播于流俗之口而浅学者据以自便有所作弗协于轨乃谓文派别焉耳近人论文或以桐城阳湖离为二派疑误后来吾为此惧更有所谓不立宗派之古文家殆不然与
昔尝病孙与可之与友人论文书称其所受真诀自来无择皇甫持正上溯昌黎称举至再如小儿得饼矜衒不已皇孙二家文集视昌黎相去何如览者自得之来氏泯无闻焉可之自鸣非笃论也惜抱振兴绝学海内靡然从风其后诸子各诩师承不无谬附孟长卿言田生枕传经祗以取讥同门若文章之事高下粲殊开卷即得无待证明也梅氏浸淫于古所造独为深远其志固不屑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矣曾文正公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冠绝今古其于惜抱遗书笃好深思虽謦欬不亲而涂迹并合学者将欲杜歧趋遵正轨姚氏而外取法梅曾足矣其余诸家骈列所得洪纤各不相掩仆有恒言文士毕生苦志身后之名后来者当共护惜之苟有可取弗遽抹杀区区寸抱幸高识者谅焉
  书法言后   
方东树
退之论文屡称扬子而不及董子盖文以奇为贵而董子病于儒余闻之刘先生说如此然窃以为退之所好扬子文亦谓其赋及他杂文耳若法言太元理浅而词艰节短而气促非文之工者也退之所好不在此夫立言者皆欲其不弃矣而不能为不可弃者理不当而辞不文也文其辞而无当于理者有之矣未有当于理而其辞不文者也扬子徒知为不可弃而不务培其本毕生用力造字句已耳或日扬子成太元桓谭以为后世复有子云者必能好之及宋司马温公果笃嗜其书意者其奥而世鲜知耶余曰不然夫孟荀扬韩虽并称然孟氏之道班于圣人今读其书充然沛然高下曲折涵天地而无极指事而无不尽焉曷尝待于入黄泉出青天若扬子之所为耶夫以扬氏书与孟氏相比差等殊绝若河潦之不可同观如彼而司马氏犹非孟子而尊扬子是尚得为知言乎哉又按昔东坡不喜法言海谓韩公好太元法言故其文字句奇二说皆是学者宜互参之
  文论卧庐文稿
有学人之文有才人之文学人以学问熔性情其为文也与天地同其节才人以学问舒性情其为文也与天地同其变与天地同其节者烟景必于春雷霆必于夏风霜必于秋冰雪必于冬其性情所发常得天地之正气故立言平粹有甄陶万世之功与天地同其变者春云煦物忽而电掣风驰秋涛卷空忽而水清石瘦才人之文不必尽衷诸道而天下古今之情变则固腹存手集而有震动一世之神如天地之大寒暑灾祥变亦不失其正也才人为文当去其嫚之词而不当抑其激昂之气学人为文当务为练达人情之学而不可存偏执一己之心激则可挽颓波而行山练则不至坐幽室而谈道扶世立教其功必要诸此此文所以为天地之心也
  答东洋近出古书问   
姚文栋
中国之通日本始于秦迁史言始皇遗徐市即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又徐市尝称海中有三神山其后实至日本今纪伊国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此其证也日本之通中国始于后汉范书言建武中元委奴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所谓委奴者亦即日本近时筑前人掘土得汉委奴国王印此其证也徐福东渡时齎书与否盖不可考彼国史称有典坟殆因中土有此名而附会之未有人见其书也欧阳公日本刀歌云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此亦好古想像之词耳据源光囗(八方)大日本史应神十六年征王仁于百济始有论语千字文此钟繇千文继体七年十年百济遣五经博士段扬尔又遣汉安茂始有五经日本纪以礼乐书论语孝经为五经古语拾遗曰上古之事口耳相传而已自王仁来人始识字按日本通百济其时当中国南北朝之季而陈寿志有亲魏倭王之北史云其后并受中国爵命江左历晋宋齐梁朝聘不绝则是中国汉以后频与日本往来而未有一书出海考之彼国史而可知也隋炀帝时日本遣大礼小野妹子隋书云苏因高即其人来聘妹子归奏曰臣之还隋书授臣以书臣船经百济百济逼臣夺书此为中国书东流之始自后遣唐之使相望于道又频遣留学生来唐由是其国书籍渐富然彼史无艺文志无由考知其书目及诸书存佚聚散之由至宋书称日本僧然献郑注孝经又然述其本国之书内有文馆词林宋人不知其名误馆为观事见宋朝类苑引杨亿谈苑意中国经五代之乱书多散亡转有藉日本以流传者矣然日本自保元平治而后武门争权源平二氏日寻战区宇云扰书多毁于兵燹其时赖以绵一之传者惟僧人耳越九百余年德川氏兴而文治复盛学校书库之设于各藩昌平学足利学枫山官库伊势林崎文库其藏书尤伙者也一时学士大夫渐摩风气无不知贵重古本如狩谷氏求古楼小岛氏宝素堂福井氏崇兰馆新见氏赐芦文库曲直濑氏怀仙楼山田氏九折堂增岛氏竹荫书屋江氏容安书院塙氏温古堂多纪氏三松斋伊泽氏酌源堂海保氏传经庐松碕氏石经山房奈须氏久昌院皆海外铮铮有声者近世书目家前有藤佐世之日本现在书目又有今人森立之之经籍访古志觕足以资考证立之云彼国所传古钞本具存隋唐之旧为宋元人所不能睹者盖不下数十百种至于宋元板及朝鲜刊本为明以来诸家所未睹者尤指不胜屈一一能征其言颇非夸诞然其书散在各方艰于搜采而明治维新以后西学兴而汉籍替世禄废而学士贫将不能保其所有其流落妇于澌灭者翘足可待也光绪三年番禺何公使日本访搜佚书无所获然日人知中国之求之也乃稍稍出其所有以闻于世今星使遵义黎公复搜之未一年间不胫而至者殆及二十种则将来之续有所获益未可限量矣
  瀛环志略自序   
徐继畲
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道光癸卯因公驻厦门晤米利坚人雅裨理西国多闻之士也能作闽语有地图册子绘刻极细苦不识其字因钩摹十余幅就雅裨理询译之粗知各国之名然卒不能详也明年再至厦门郡司马霍君蓉生购得地图二册一大二尺余一尺许较雅裨理册子尤为详密并得泰西人汉字杂书数种余复搜求得若干种其书俚不文淹雅者不能入目余则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自癸卯至今五阅寒暑公事之余惟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陈慈圃方伯鹿春如观察见之以为可存为之删订其舛误分为十卷同人索观者多怂恿付梓乃名之曰瀛环志略而记其缘起如此
  附凡例
一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其原图河道脉络细如毛发山岭城邑大小毕备既不能尽译其名而汉字笔画繁多亦非分寸之地所能注写故河道仅画其最着者山岭仅画其大势城邑仅标其国都其余一概从略
一此书专详域外岭之东外兴安岭之南五印度之北一切蒙回各部皆我国家候尉所治朝鲜虽斗入东海亦无异亲藩胥神州之扶翊不应阑入此书谨绘一图于卷首明拱极朝宗之义而不敢赘一辞
一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五印度近连两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故于此两地言之较详至诸岛国自两汉时即通中国历代史籍不无纪载然地名国号展转淆讹方向远近亦言人人殊莫可究诘转不如近时闽粤人游南洋者所纪录为可据此书于南洋诸岛国皆依据近人杂书而略附其沿革于后五印度现为英吉利属部皆依据泰西人书其历代沿革过于烦琐且半涉释典仅于篇中略叙数语以归简净
一西域诸部迄南之波斯天方诸国泰西人绘有分图其岭之西里海之东波斯爱乌罕之北峨罗斯之南泰西人绘为一图总名为达尔给斯丹斯丹一作士丹西域言国主也元史讹为算端又作算滩乃古时康居大夏大宛大月氏奄蔡诸国历代变更沿革乱如棼丝近世士大夫从军西域者亦多所撰述今止就见于官书者约略言之不敢涉考据之藩篱亦聊以藏拙云尔
一日本越南暹罗缅甸诸国历代史籍言之綦详今止就其现在国势士俗立传而略附其沿革于后至欧罗巴阿非利加亚墨利加诸国从前不见史籍今皆其立国之始以至今日其古时名国如巴庇伦今土耳其东土波斯即今波斯希腊今土耳其西土犹太即拂菻今土耳其东土罗马即大秦今意大里亚列国厄日多即麦西在阿非利加北境非尼西亚即加尔达额在阿非利加北境之类皆别为一传附于今本国之后庶几界画分明不涉牵混
一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人杂书有刻本有钞本并月报新闻纸之类约数十种其文理大半俚俗不通而事实则多有可据诸说闲有不同择其近是者从之亦有晤泰西人时得之口述者凑合而敷衍成文期于成片段而已取材既杂不复注其出于某书也
一泰西人如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之属皆久居京师通习汉文故其所着之书文理颇为明顺然夸诞诡谲之说亦已不少近泰西人无深于汉文者故其书多俚俗不文而其叙各国兴衰事蹟则确凿可据乃知彼之文转不如此之朴也
一外国地名最难辨识十人译之而十异一人译之而前后或异盖外国同音者无两字而中国则同音者或数十字外国有两字合音三字合音而中国无此种字故以汉字书番语其不能合者本居十之七八而泰西人学汉字者皆居粤东粤东土语本非汉文正音展转淆讹遂至不可辨识一波斯也而或译为白西转而为包社巴社讹而为高奢余尝令泰西人口述之则曰百尔设又令其笔书之则曰比耳西今将译音异名注于各国之下庶阅者易于辨认然亦不能遍及也
一泰西人于汉字正音不能细分斯也士也是也实也西也苏也混为一音而剌与拉无论矣土也都也度也杜也多也突也混为一音而撒与萨无论矣故所译地名人名言人人殊
一泰西各国语音本不相同此书地名有英吉利所译者有葡萄牙所译者英人所译字数简而语音不全葡人所译语音虽备而一地名至八九字诘屈不能合如花旗之首国英人译之曰缅葡人译之曰卖内卖读如美内读如呢今姑用以纪事无由知其孰为是非也
一地名中亚字在首者皆读为阿在尾者多读为讶加字多读为嘎平声亦有读为家者内字皆读平声音近尼字读如诃
一各国正名如瑞国当作瑞典嗹国当作嗹马西班牙当作以西把尼亚葡萄牙当作波尔都噶亚然一经更改阅者猝不知为何国故一切仍其旧称
一外国地名人名少者一字多者至八九字绝无文义可循数名连写阅者无由读断今将地名人名悉行钩出间加圈点以醒眉目明知非着书之体姑取其便于披阅耳
  日本国志凡例甲申九月   
姚文栋
一编次 全书分为十卷第一卷总附东西两京第二卷畿内第三卷东海道分上下两卷第四第九卷仿此第四卷东山道第五卷北陆道第六卷山阴道第七卷山阳道第八卷南海道第九卷西海道第十卷北海道每道以国为纲每国首疆域次形势次沿革次郡数次户口次田圃次租税次府县治次军镇次学校次名邑次山岳次原野次河渠次湖沼次港湾次岬角次岛屿次暗礁次灯台次灯船次浮标次工场次物产分为二十四门其经纬幅员建置治体皇宫官省军舰炮台开港铁道电机邮便各门则总载于首卷中至古蹟名区无关政治者均不采录经始于光绪八年正月至九年十月告成
一事物异称 日本一里或云当中国十里或云六里零其里法六尺为间六十间为町三十六町为里田亩之制一间平方为步三十步为亩十亩为反十反为町又街亦曰町市集曰各邑书信局曰邮便外国租界曰互市场船埠曰波止场此类不可枚举其地名人名多有杜造之字为中国字典所未载者如十山(上下)中囗(八方)米叉之类今悉仍之以见一隅风气
一采用书籍 内务省地理寮及东京地学协会藏贮地志书最多惟皆倭文无全汉文今者将采译书目录于后日本风土记五十卷民部省图帐二卷皆官书大八洲记十二卷梨本佑之撰天保乡帐无卷数官书舆地实测录十三卷伊能忠敬撰日本地志提要七十七卷国势要览二卷皆官书 以上总国五畿内志六十卷关祖衡撰迁都考证一卷望月纲撰〕雍州府志十卷黑川道佑撰摄阳谈十卷冈田徯志撰 以上畿内三国地志百十二卷藤堂元甫撰五铃遗响八十卷安冈亲毅撰尾张志六十卷深田正韶撰骏国杂志四十九卷阿部正信撰骏河新风土记无卷数新庄道雄撰骏河志料七十九卷新宫道平撰甲斐国志百二十三卷松平定能撰豆州志稿十三卷秋山章撰新编相模风土记稿百二十五卷官书新编镰仓志八卷河井恒久撰新编武藏国风土记稿二百六十五卷东京府志料百二十卷皆官书新编常陆国志六十三卷中山信名撰 以上东海道近江舆地志略百卷寒川辰清撰飞州志十二卷长谷川崇忠撰白川风土记三十三卷新编会津风土记百二十卷皆官书新撰陆奥国志九十卷士岸俊武撰 以上东山道三州志四十卷富田景周撰若耶谈二卷撰人不详足羽县地理志无卷数官书 以上北陆道因幡志三十七卷安倍维亲撰云阳志十四卷黑泽宏忠撰怀橘谈二种撰人不详 以上山阴道作阳志六卷江村宋普撰东作志四十五卷正木辉雄撰备阳记三十五卷石丸定良撰冈山县里程经纬周围录一卷官书备前略史二卷成田元美撰福山志料三十五卷吉田丰功撰艺藩通志百五十九卷官书 以上山阳道日本国地方铭监一卷安冈百树撰纪伊续风土记九十七卷附录九十四卷官书阿波志十二卷藤原宪撰赞岐志十卷尾原景惇撰西赞府志六十卷秋山维恭撰西条志二十卷官书南路志百二十卷武藤致和撰 以上南海道地理纂考二十八卷官书太宰管内志八十二卷伊藤常足撰筑前续风土记二十八卷贝原笃信撰丰后国志九卷唐桥世济撰长崎志十六卷田边茂起撰续长崎志十三卷小原克绍撰肥后国志无卷数森一瑞撰壹岐续风土记百十七卷吉野秀正撰 以上西海道边要分界图考七卷近藤守重撰虾夷志料二百九卷官书 以上北海道共九十九部又有朝鲜书海东诸国记二卷亦资参考焉
一参订姓氏 塚本明毅中根淑皆静冈人北泽正诚长野人柳楢悦三重人川田刚荒井郁之助冈本监辅皆东京人藤野正启爱知人铃木大亮冈千仞木材信卿皆仙台人小牧昌业鹿儿岛人以上诸人或熟悉方舆或谙习掌故随时咨访纠正良多
一未备 此编之外有矿产考海陆驿程考火山温泉考皆别为专书故卷中不列一字又有年号表及注明险要地图为此书之辅均因时日迫促厘订未就又如军政官制刑法食货等皆其立国之要务考索所不容遗也后之君子尚其补诸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六
 学术六文学二附算学
  新译几何原本序代曾文正公   
张文虎
几何原本前六卷明徐文定公受之西洋利玛窦氏同时李凉庵汇入天学初函而圜容较义测量法义诸书其引几何颇有出六卷外者学者因以不见全书为憾咸丰闲海甯李壬叔始与西士伟烈亚力续译其后九卷复为之订其舛误此书遂为完帙松江韩绿卿尝刻之印行无几而板毁于寇壬叔从余安庆军中以是书予曰此算学家不可少之书失今不刻行复绝矣会余移驻金陵因属壬叔取后九卷重校付刊继思无前六卷则初学无由得其蹊径而乱后书籍荡泯天学初函世亦稀觏近时广东海山仙馆刻本纰缪实多不足贵重因并取六卷者属校刊之盖我中国算书以九章分目皆因事立名各为一法学者泥其而求之往往毕生习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遂有苦其繁而视为绝学者无他徒眩其法而不知求其理也传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然则数出于象观其象而通其理然后立法以求其数则虽未前人已成之法刱而设之若合符契至于探赜索隐推广古法之所未备则益远而无穷也几何原本不言法而言理括一切有形而概之曰点线面体点线面体者象也点相引而成线线相遇而成面面相叠而成体而线与线面与面体与体其形有相兼有相似其数有和有较有有等有无等有有比例有无比例洞悉乎点线面体而御之以加减乘除譬诸闭门造车出门而合辙也奚敝敝然逐物而求之哉然则九章可废乎非也学者通乎声音训诂之端而后古书之奥衍者可读也明乎点线面体之理而后数之繁难者可通也九章之法各适其用几何原本则彻乎九章立法之源而凡九章所未及者无不赅也致其知于此而验其用于彼其如肆力小学而收效于籍者欤
  象数一原序一   
项名达
方圜率古不相通也径求周以勾股衍算不易割圜弧矢率又甚西人八妙矣求八必资六宗三要二简法非可径求所以然者方有尽圜无穷势难强合也自杜氏术出而方圜之率始通其术用连比例一率半径二率通弦三率倍矢由是递求诸率有径即得周有弦矢即得弧有弧亦即得弦矣其算捷其数亦最真顾是术也梅氏赤水遗珍载焉而未释明静庵先生捷法解释焉而未抉其原当自为一书非正释也自董氏术出而方圜率相通之理始显术凡四曰求倍分弦矢求析分弦矢审定乘除法以明率数倍分率圜所以通方也析分率方所以通圜也其释倍分率以方锥堆而方锥堆实出于三角堆弦之二率即两堆根相并数四率即两立积相并数矢之三率即两平积相并数五率即两三乘积相并数四五率以下多乘积以还莫不如是故递次乘除皆求堆积法也而即以之求弦矢弦之分有奇无偶矢之分奇偶俱全至析分率则三角堆无其数即假倍分之率较量而反释之可为独具只眼矣所疑者堆积既与率数合何以有倍分无析分倍分中弦率又何以有奇分无偶分且弦矢联于圜中于三角堆何与蓄是疑有年丁酉归自苕南舟中偶念此恍然曰三角堆数起于一递加一得堆根递加根得平积递加平积得立积盖递加数也弦矢率由圜中两等边三角挨次比例而生亦起于半径之一半径即一率递加一率得二率递加二率得三率递加三率得四率亦递加数也数有整必有零起整分者曰整数递加祗一式即三角堆相连两根积相并与倍分矢率倍分中奇分弦率等数起零分者曰零数递加有无量式不可以三角堆名依式推衍倍分中偶分弦率及析分弦矢率实参列其间不惟若是倍分者一分弧之几常以一为分母析分者几分弧之一常以一为分子今得零分则分子母不必定一任设几分弧之几无不可求因立此弧求他弧两术以补所未备又不惟若是分子母既可任设则六十度通弦倍矢与半径等诸率齐同取为分母任设某度为分子并诸率本数可省去不求但求递加差数即得逐度分秒之通弦倍矢亦即得逐度分秒之正弦正矢因更立半径求弦矢两术以备制表之用似便于用弧约言之弦矢诸率其比例生于两等边三角其数本于递加两等边三角尖象也递加数尖数也通方圜必以尖故自来割圜术不离勾股而得其象未得其数取数不无繁重自有零整分递加而后象与数会分于是定率亦于是通分即递加数之根率即递加数之积分以子母管乎外圜涵方也率以奇偶应乎内方就圜也割圜术至此始无余蕴爰乘数月暇着为图说二卷友人王子琴逸嗜算术遍涉中西见是术爱之欲与杜董术合刊为一册嘱余序其大意余因详术所由不嫌辞费者亦以此通贯方圜之率非董氏理无自彰非杜氏法无自立非勾股割圜等法以为导亦无自察象稽数以底于至精然则古人创始之难其可忽哉
  象数一原序二   
项名达
向玩弦矢诸率会得递加数复析圜得两等边三角其象适与数会因草成图解一册聊自达意而脱甚多丙午冬谢去紫阳讲席笔墨就闲渐编定整分半分起度两种弦矢率而梁楚香中丞复以紫阳大小课艺嘱选辞不获遂又见阻杨缃芸农部在京见旧刻割圜捷术序中言及图解亟思一见丁未冬来杭见访因示以所编缃芸谓书未半而君年垂迈是书断不可不成且不可缓成克期以一载临别尚谆切致嘱余感其意为之定书名曰象数一原卷一曰整分起度弦矢率论卷二曰半分起度弦矢率论卷三卷四曰零分起度弦矢率论卷五曰诸术通诠卷六曰诸术明变随将卷三编定选课毕复阻于病今夏始将卷四着有六纸不料病躯重感湿热兼肝乘脾几不可救医治两月无起色乃又重感燥火致脏腑无不病者遍体血脉不行医尽束手自知残灯微焰断难久延而是书从此搁笔矣缺而不完世间事大都如是何必恋恋所歉者负缃芸谆嘱之心耳然书虽未完而零分各腰率零分递加数卷三中已衍成其式惟义赜绪繁拟分条详论于卷四业论至易率法之相当率寄分毕则论用率寄分论定率寄分皆宜分别奇偶论之而易率法毕次论衍递加数法亦论寄分论子母论正负论奇行偶行积子母互异论直行并行积子母互异而递加数毕次论递加数即各形腰率而正负不同论心角形腰与腰较率正负相反论并积即弦矢率易正负有定法论矢率弦率子母全半之不同而弦矢率毕末乃依半分起度式分六术以明其算特彼论全半此论子母异同处略一分别可也至卷五卷六皆有旧稿且经编定只须照式录之今将各卷总为一束设有本鄙意而续成者惟条论稍难六术则易于从事无续成者卷四作未完之书亦无不可
  对数简法跋   
项名达
求对数旧法言之綦详而数重绪多初学恒未易了鄂士先生揭其精要而变通之着为对数简法首论开方自浅入深而约以七术继复立累除法省数十次开方用表已备极能事尤妙者舍开而求假设数夫对数折半真数开方开至单一下空多位之零数于是真数对数遂得其会通此开方所由重也顾必累开不已始得会通何如迳就会通处假一数以通之迨展转相通而七十二对数之等差已备具于假设诸数中一比例而定准之数出矣以是知数之为用带零求整难设整御零易凭所知课所求顺推而入难借所求通所知逆转而出易苟悟此可以得用数之方岂惟是对数一门有裨后学耶
  对数简法识   
戴煦
对数以加减代乘除用之甚便而求之甚难旧法求诸对数皆先求自一至九递至单一下九空位零一至九之九十九数而求之之法大略有三先定十百千万之对数而其间之零数则用中比例累求而得以首率末率两真数相乘开方得中率之真数以首率末率两假数相加折半得中率之假数渐求渐近以至适合如旧法求九之假数用中比例求至二十六次而得八位之对数此一法也凡假数之首位因真数之位数而递加以真数递次自乘至多位而其位数即假数首位以前之数然后以自乘第几率除之即得真数第一率之假数如旧法求二之对数自乘至一千三百余亿率除自乘之位数四百十余亿位而得十二位之假数又一法也既定十之对数为一乃以真数十开方五十四次三十三位以假数折半五十四次为逐次假数列为开方表乃以第五十四次真假两数比例得单一下十五空位零一之假数为率于是以应求对数之真数开方四五十次求得十五空位与为比例然后以开方第几次之率数乘之而得二十二位之假数或真数开方二十余次求得九空位与表内九空位开方数为比例亦以率数乘之而得十三四位之假数如旧法求二与六之对数又一法也顾此数法布算极繁甚至经旬累月而不能竟求一数故言算者鲜不望之而生畏夫立法太繁则较算不易深虑寖久而失其真也因复详加探索始悟求十一二位之对数开方表祗须二十一次一十四位已属敷用而既有开方表则求诸对数可不必更开方较之旧法省算数倍且不特此也凡诸对数皆定于十之对数而实生于单一下五六空位零一之对数今欲以十之对数求单一下五六空位零一之对数势不得不屡次开方若借一算为单一下五六空位零一之对数转求十之借数即可得其比例之率知累除之法可代开方而用二十一次之开方表犹属舍易求难然是术也立法殊简用意非深西士若往讷白尔之徒既能刱立对数虑无有不知此者意者彼时欧逻巴人故匿其易而衒其难以夸中土欤兹为揭出俾求对数者有取焉
  续对数简法   
戴煦
 前岁之秋予以对数简法呈梅侣项先生翼日谓予曰递求数可开平方亦可开诸乘方会得二术属稿未定予归而思之亦得二术以呈先生而先生亦以定稿见示其逐数皆正一术与予正负相闲者不同其第一数正而以下皆负一术则若合符节焉于是开诸乘方遂有三术予思既有三术必更有一术因补衍之将呈先生而先生适以补衍一术见示又若合符节焉惟先生以乘数加一为廉率谓诸乘方第一廉与末一廉之数也而予以连比例率推之复一一合因以其法用代累乘求积亦无不可通乃知廉率本生于连比例率也夫对数开平方多次以开方旧法至十二乘已属繁重断难开至亿兆乘故以平方代开耳今开诸乘方既通为一法可不必代开由是因繁得简复推得开极多位九乘方之法而对数之简法出矣盖前术用假设对数乃立天元一术即西人之借根方但天元一可乘而不受除常寄除法为母今须累除数百次则寄母极繁不可算不得不径用除法既用除法则数百次之畸零累积其差甚大故难求至多位不如连比例递求数之所差极微也至对数还原即代累乘求积之法而变通之因亦类焉
对数生于连比例率如设一数为本数第一率命为方根则其自乘之积为倍大第二率再自乘之积为倍大第三率三自乘之积为倍大第四率故以本数之对数二乘之即自乘积之对数三乘之即再乘积之对数四乘之即三乘积之对数若反言之则设一数为本数第一率命为方积而其开平方之根为折小第二率开立方之根为折小第三率三乘方之根为折小第四率故以本数之对数二除之即平方根之对数三除之即立方根之对数四除之即三乘方根之对数推之多乘其倍大折小之率莫不皆然然倍大各率与连比例率相应而折小各率不相应者谓二率平方积自乘一率方根除之得三率立方积二三率平方立方二积相乘一率方根除之得四率三乘方积推之各率皆然折小各率则不然盖倍大之率率数也故求对数用乘法折小之率率分也故求对数用除法倍大不仅率数亦有率分如以二率之二除一率之一得五即倍大第二率之率分以三率之三除一率之一得三三三零即倍大第三率之率分折小不仅率分亦有率数如五即折小第二率之率数三三三零即折小第三率之率数其倍大折小同率之率分率数恒两两反对其每率之率分率数恒与第一率之一为三率连比例而必以一为中率故以率分除之或以率数乘之得数必同且不特此也率有整亦有零整率者如倍大折小一二三四第率非率分为整数即率数为整数零率者如有一数较本数开平方根则不足较本数开立方根则有余其率分必为二而下带畸零小余或较本数自乘积则有余较本数再乘积则不足其率数亦必为二而下带畸零小余而以此种带畸零之率分或率数为首率一为中率求其末率必仍带畸零是此种倍大折小之率分率数皆带畸零而成零率矣若今所用之对数正真数之率数也非率分而其本数第一率为一故一之对数为一即一率之一而一为本数倍大第二率其对数亦为二一为本数倍大第三率其对数亦为三若一以上一以下自二至九则不满一率故对数首位为而下带畸零一以上一以下自十一至九十九则不满二率故对数首位为一而下带畸零此即所谓零率也知对数之为连比例率数而求对数之法可得而言矣
 
倍大率
 
 
 
 
 
 
 
 
率数










 
一率
方根
二率
平方积
三率
立方积
四率
三乘方积
五率
四乘方积
六率
五乘方积
七率
六乘方积
八率
七乘方积
九率
八乘方积
十率
九乘方积
率分


三三三
二五

一六六
一四二
一二五
一一一

 
折小率
 
 
 
 
 
 
 
 
率数


三三三
二五

一六六
一四二
一二五
一一一

 
一率
方积
二率
平方根
三率
立方根
四率
三乘方根
五率
四乘方根
六率
五乘方根
七率
六乘方根
八率
七乘方根
九率
八乘方根
十率
九乘方根
率分










  以本数为积求折小各率
  第一术
法检本率乘数之开方初商表取其较小于本数者以其根为第一数正 次以本数为除法以初商实减本数其减余数为乘法其所求第几率名为率分乃以乘法乘第一数除法除之又以率分除之为第二数正以乘法乘第二数除法除之又以率分加一乘之二因率分除之为第三数正 乘法乘第三数除法除之二因率分加一乘之三因率分除之为第四数正 乘法乘第四数除法除之三因率分加一乘之四因率分除之为第五数正 如是递求至应求位数乃诸正数得所求
 按此术项氏所定
  第二术
法检本率乘数之开方初商表取其较小于本数者以其根为第一数正 次以初商实为除法以初商实减本数其减余数为乘法乃以乘法乘第一数除法除之又以率分除之为第二数正 乘法乘第二数除法除之又以率分减一乘之二因率分除之为第三数负 乘法乘第三数除法除之二因率分减一乘之三因率分除之为第四数正 乘法乘第四数除法除之三因率分减一乘之四因率分除之为第五数负 如是递求至应求位数乃诸正数又诸负数减之得所求
 按此术予所定
  第三术
法检本率乘数之开方初商表取其较大于本数者以其根为第一数正 次以初商实为除法初商实内减本数其减余数为乘法乃以乘法乘第一数除法除之又以率分除之为第二数负 乘法乘第二数除法除之又以率分减一乘之二因率分除之为第三数负 乘法乘第三数除法除之二因率分减一乘之三因率分除之为第四数负 乘法乘第四数除法除之三因率分减一乘之四因率分除之为第五数负 如是递求至应求位数乃诸负数减第一正数得所求
按前开平方七术即此法
  第四术
法检本率乘数之开方初商表取其较大于本数者以其根为第一数正 次以本数为除法初商实内减本数其减余数为乘法乃以乘法乘第一数除法除之又以率分除之为第二数负 乘法乘第二数除法除之又以率分加一乘之二因率分除之为第三数正 乘法乘第三数除法除之二因率分加一乘之三因率分除之为第四数负 乘法乘第四数除法除之三因率分加一乘之四因率分除之为第五数正 如是递求至应求位数乃诸正数又诸负数减之得所求
按前二术予所定与项氏所定暗合
  以本数为根求倍大各率
  第一术
法任截本数几位依本率乘数累乘之为第一数正 次以本数为除法本数内减截去数为乘法其所求第几率名为率数乃以乘法乘第一数除法除之又以率数乘之为第二数正 乘法乘第二数除法除之又以率数加一乘之二除之为第三数正 乘法乘第三数除法除之率数加二乘之三除之为第四数正 乘法乘第四数除法除之率数加三乘之四除之为第五数正 如是递求至单位下乃诸正数得所求
  第二术
法任截本数几位依本率乘数累乘之为第一数正 次以截去数为除法本数内减截去数其减余数为乘法乃以乘法乘第一数除法除之又以率数乘之为第二数正 乘法乘第二数除法除之率数减一乘之二除之为第三数正 乘法乘第三数除法除之率数减二乘之三除之为第四数正 乘法乘第四数除法除之率数减三乘之四除之为第五数正 如是递求至率数减尽而止乃诸正数得所求
  第三术
法任截本数几位于末位加一依本率乘数累乘之为第一数正 次以截去数加一为除法截去数加一内减本数其减余数为乘法乃以乘法乘第一数除法除之又以率数乘之为第二数负 乘法乘第二数除法除之率数减一乘之二除之为第三数正 乘法乘第三数除法除之率数减二乘之三除之为第四数负乘法乘第四数除法除之率数减三乘之四除之为第五数正 如是递求至率数减尽而止乃诸正数又诸负数减之得所求
  第四术
法任截本数几位依前术加一依本率乘数累乘之为第一数正 次之本数为除法截去数加一内减本数其减余数为乘法乃以乘法乘第一数除法除之又以率数乘之为第二数负 乘法乘第二数除法除之率数加一乘之二除之为第三数正 乘法乘第三数除法除之率数加二乘之三除之为第四数负 乘法乘第四数除法除之率数加三乘之四除之为第五数正 如是递求至单位下乃诸正数又诸负数减之得所求
 按有本数求倍大折小各率本通为一法非有二义其第二数倍大用率数乘者缘率分率数与单一为三率连比例率分为首率则单一为中率率数为末率故以率分除之之数即同于率数乘之之数而折小各率率分整而率数零故用率分为便倍大各率率数整而率分零故用率数为便也其第三数以率数加减一乘之二除之者缘连比例首率与中率之比同于中率与末率之比前四术首率内加减中率乘之倍首率除之后四术中率内加减末率乘之倍中率除之其得数必同也以下各数义仿此其第二三术与前第二三术正负各异者缘乘法虽云率数内减一实一内减率数其减余为负算故乘为负乘既为负乘则乘后之正负必变故能变逐数皆负者为正负相闲变正负相间者为逐数皆正也其率数减尽而止者凡算例以适足为实任以正数负数乘除之必仍为适足或正负数为实以适足数乘除之亦为适足故率数减尽则以下无数也
又按前四术可为开方捷法后四术所求止须以本数累乘即得而挨次递求似乎较烦然开方与累乘但能求倍大折小各整率若前八术则凡第一数可知者虽零率亦可求用之对数为尤要也又按每数通用之乘法除法若先以除法除乘法用为递次乘法则一次乘可代一乘一除若先以乘法除除法用为递次除法则一次除可代一乘一除
  论对数根   
戴煦
对数根者诸对数之所生即单一下无数空位零一之对数也旧法以一为积开方五十四次以其方根单一下空位后所带之零数为一率单一折半五十四次即一兆八千余亿除单一之数为二率单一下十五空位零一之一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对数根夫以一为积开方五十四次即以一为本数第一率求折小第一兆八千零一十四万三千九百八十五亿零九百八十四万一千九百八十四率也今有本数即可求折小各率则是第五十四次开方数可以径求矣既可径求则求第一兆八千余亿率不如求第一无量数率一无量数犹云一千或一万何也盖一兆八千余亿率为第五十四次开方数之率分其位数甚多用连比例求得率数亦有多位即第五十四次开方数之对数而布算甚繁一无量数数虽极大而仍为一不过一下有无数空位耳以为首率用连比例求末率必为单位下无数空位零一此即求对数根四率之二率数既为一可省多位乘法一次且一无量数较一兆有零为尤密也
  今定一之对数为单一求对数根
法先以一开平方五次或开平方三次三乘方一次或平方一次三乘方二次皆可但取其降位易而已得折小第三十二率一七四六七八二八三二一三一七四九七为对数根之用数用数见后第三十二率以前各率为用数则降位稍难若三十二率以后皆可为用数不必定用三十二率也置用数减去首位单一以除用数得一四四三四一九二一八八六八六五三九为递次除法用数为通田除法用数减首位为通用乘法此即前所云以乘法除除法为递次除法则一次除可代一乘一除也乃以除法除单一以折小率三十二乘之得二二二一六九四六九二四九六三二六六为第一数正 除法除第一数一乘之二除之得七七一二三八六四一六七八三为第二数正 除法除第二数二乘之三除之得三五六九七一六四九二五一二二为第三数正 除法除第三数三乘之四除之得一八五八七七八二四九九八五为第四数正 除法除第四数四乘之五除之得一三二四九四四二八三为第五数正 如是递求得五九七三一七三三七四一为第六数正 三五五四六一六三一三为第七数正 二一五九四一四六为第八数正 一三三二六五三为第九数正 八三二七一为第十数正 五二五五七为第十一数正 三三四五为第十二数正 二一四为第十三数正 一四为第十四数正 一为第十五数正 乃诸正数得二三二五八五九二九九四四五七七为首率单一为中率求得末率四三四二九四四八一九三二五一八一一即对数根也
用数  一七四六七八二八三二一三一七四九七
除法  一四四三四一九二一八八六八六五三九
第一数  二二二一六九四六九二四九六三二六六 除法除之一乘二除得
 二     七七一二三八六四一六七八三 同   二 三
 三      三五六九七一六四九二五一二二 同   三 四
 四       一八五八七七八二四九九八五 同   四 五
 五        一三二四九四四二八三 同   五 六
 六          五九七三一七三三七四一 同   六 七
 七           三五五四六一六三一三 同   七 八
 八            二一五九四一四六 同   八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