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续通典_1

  作者:清  爱新觉罗弘历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续通典 一百五十卷 (清)高宗敕撰

●目录



  凡例

  职名

  三通馆

  总裁

  纂修兼总校官

  纂修兼校对官

  满纂修官

  提调官

  收掌官

  武英殿修书处

  总裁

  总理

  提调

  校对

  监造

  总目

  食货典凡十六卷

  卷一 食货一

  田制上

  唐

  五代

  宋一

  卷二 食货二

  田制中

  宋二

  辽

  金

  卷三 食货三

  田制下

  元

  明

  卷四 食货四

  水利田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五 食货五

  屯田上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卷六 食货六

  屯田下

  元

  明

  卷七 食货七

  乡党版籍职役附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八 食货八

  赋税上

  唐

  五代

  宋

  卷九 食货九

  赋税下

  辽

  金

  元

  明

  卷十 食货十

  户口丁中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十一 食货十一

  钱币上

  唐

  五代

  宋一

  卷十二 食货十二

  钱币中

  宋二

  辽

  金

  卷十三 食货十三

  钱币下

  元

  明

  卷十四 食货十四

  漕运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盐铁

  盐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铁

  宋

  辽

  金

  元

  明

  卷十五 食货十五

  榷酤醋税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杂税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榷茶

  唐

  宋

  金

  元

  明

  卷十六 食货十六

  平准均输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互市

  宋

  辽

  金

  元

  明

  平粜常平义仓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选举典凡六卷

  卷十七 选举一

  历代制上

  唐

  五代

  卷十八 选举二

  历代制中

  宋

  辽

  金

  元

  卷十九 选举三

  历代制下考绩附

  明

  考绩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二十 选举四

  杂议论上

  唐

  五代

  卷二十一 选举五

  杂议论中

  宋

  金

  卷二十二 选举六

  杂议论下

  元

  明

  职官典凡二十二卷

  卷二十三 职官一

  历代官制要略

  官数

  宋

  辽

  金

  元

  明

  官品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设官沿革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封爵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三公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宰相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三老五更

  禄秩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二十四 职官二

  三公总叙四辅二大附

  太师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太傅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太保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太宰

  太尉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司徒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司空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大司马

  总叙三师三公以下官属

  卷二十五 职官三

  宰相并官属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官属

  宋

  辽

  金

  元

  明

  门下省

  侍中侍郎 给事中 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 起居 补阙拾遗 典仪 城门郎 符宝郎 弘文馆校书郎等

  中书省

  中书令侍郎 舍人 通事舍人 集贤学士 史官 主书

  卷二十六 职官四

  尚书上

  尚书省并总论尚书

  录尚书

  尚书令

  仆射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员外郎附

  历代尚书

  历代郎官

  历代都事主事令史

  行台省

  枢密院

  枢密使知院事 同知院事 枢密副使 签书院事 同签书院事 都承旨 副都承旨 检详官 计议官 编修官 客省使 断事官

  卷二十七 职官五

  尚书下

  吏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司封郎中 员外郎 司勋郎中 员外郎 考功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户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度支郎中 员外郎 金部郎中 员外郎 仓部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辽

  金

  明

  礼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祠部郎中 员外郎 膳部郎中 员外郎 主客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兵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职方郎中 员外郎 驾部郎中 员外郎 库部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刑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都官郎中 员外郎 比部郎中 员外郎 司门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工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屯田郎中 员外郎 虞部郎中 员外郎 水部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二十八 职官六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中丞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监察侍御史

  主簿典事检法经历都事附

  卷二十九 职官七

  诸卿上

  总论诸卿上少卿附

  太常卿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礼郎 协律郎 两京郊社署 大乐署 鼓吹署 太医署 太卜署 廪牺署 汾祠署 太公庙署 检讨吏目附

  光禄卿丞 主簿 大官署 珍羞署 良酝署 掌醢署

  卫尉卿丞 主簿 武库署 武器署 守宫署 公交车司马令 左右都候

  宗正卿丞 主簿 崇元署 诸陵署 太庙署 大宗正司附

  太仆卿丞 主簿 乘黄署 典厩署 典牧署 车府署 诸牧署

  大理卿正 丞 主簿 狱丞 司直 评事 监 寺副附

  卷三十  职官八

  诸卿中

  鸿胪寺丞 主簿 典客署 司仪署 鸣赞 序班附

  司农卿丞 主簿 上林署 太仓署 钩盾署 ■〈道上禾下〉官署 苑总监 诸仓监 司竹监 温泉汤监 诸屯监 騪粟都尉等官 典农中郎将等官

  太府卿丞 主簿 诸市署 平准署 左右藏署 常平署

  秘书监丞 秘书郎 校书郎 正字 者作郎 佐郎 校书正字附 太史局令 丞

  殿中监丞 尚食 尚药 尚衣 尚舍 尚乘 尚辇等局 奉御 直长

  卷三十一 职官九

  诸卿下

  内侍省内侍 内常侍 内给事 内谒者监 内寺伯 掖庭局 宫闱局 奚官局 内仆局 内府局

  少府监少监 丞 主簿 中尚左尚右尚 织染 掌冶等署 暴室等丞

  将作监丞 主簿 左校署 右校署 中校署 甄官署 东园主章令

  国子监祭酒 司业 丞 主簿 国子博士 助教 太学 广文 四门 律学 书学 算学等博士

  军器监丞 主簿 甲坊署 弩坊署

  都水使者丞 主簿 舟檝署 河渠署

  卷三十二 职官十

  武官上

  将军总叙

  左右卫并亲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左右羽林卫

  左右龙武将军左右神武等军附

  卷三十三 职官十一

  武官下

  大将军并官属

  车骑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

  四征将军

  四镇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杂号将军

  监军军师祭酒 理曹掾属附

  三署郎官叙

  中郎将五官中郎将 左右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

  四中郎将

  杂中郎将

  折冲府果毅别将等附

  三都尉奉车 驸马 骑 奏朝请附

  卷三十四 职官十二

  东宫官

  太子六傅三太 三少

  太子宾客

  太子詹事丞 主簿 司直

  太子庶子中允 司议郎 中舍人 舍人 通事舍人 谕德 赞善 崇文馆学士 洗马 文学 校书 正字 典膳 药藏 内直 典设 宫门等郎

  太子家令丞 主簿 食官署 典仓署 司藏署

  太子率更令丞 主簿

  太子仆丞 主簿 厩牧署

  左右卫率府副率以下官属

  左右司御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监门率府

  左右内率府

  太子旅贲中郎将

  太孙官属附

  卷三十五 职官十三

  王侯总叙

  历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属附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三十六 职官十四

  州郡上

  司隶校尉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州牧刺史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总论州佐别驾 治中 主簿 功曹书佐 部郡国从事 典郡书佐 祭酒从事 中正

  都督总管节度团练都统等使附

  都护

  卷三十七 职官十五

  州郡下

  京尹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河南尹 留守附

  郡太守

  总论郡佐郡丞 别驾 长史 司马 录事参军 司功 司仓 司户 司兵 司法 司士 参军事 经学博士 医学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掾 督邮 郡尉

  县令

  总论县佐丞 主簿 尉 五百附

  乡官

  镇戍关市官

  致仕官

  卷三十八 职官十六

  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特进

  光禄大夫以下

  武散官

  骠骑将军

  辅国将军

  镇军将军以下

  诸校尉附

  勋官

  内官命妇附

  卷三十九 职官十七

  禄秩干力 白直 仗身 庶仆 亲事 帐内 执衣 防合 邑士 士力 门夫等并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致仕官禄

  宋

  金

  明

  职田公廨田

  宋

  金

  元

  明

  卷四十  职官十八

  秩品一并命数

  唐

  正一品

  从一品

  正二品

  从二品

  正三品

  从三品

  正四品

  从四品

  正五品

  从五品

  正六品

  从六品

  正七品

  从七品

  正八品

  从八品

  正九品

  从九品

  卷四十一 职官十九

  秩品二

  宋

  正一品

  从一品

  正二品

  从二品

  正三品

  从三品

  正四品

  从四品

  正五品

  从五品

  正六品

  从六品

  正七品

  从七品

  正八品

  从八品

  正九品

  从九品

  卷四十二 职官二十

  秩品三

  辽

  金

  正一品

  从一品

  正二品

  从二品

  正三品

  从三品

  正四品

  从四品

  正五品

  从五品

  正六品

  从六品

  正七品

  从七品

  正八品

  从八品

  正九品

  从九品

  卷四十三 职官二十一

  秩品四

  元

  正一品

  从一品

  正二品

  从二品

  正三品

  从三品

  正四品

  从四品

  正五品

  从五品

  正六品

  从六品

  正七品

  从七品

  正八品

  从八品

  正九品

  从九品

  视二品

  卷四十四 职官二十二

  秩品五

  明

  正一品

  从一品

  正二品

  从二品

  正三品

  从三品

  正四品

  从四品

  正五品

  从五品

  正六品

  从六品

  正七品

  从七品

  正八品

  从八品

  正九品

  从九品

  未入流

  礼典凡四十卷

  卷四十五 礼一

  吉礼一

  郊天

  唐

  五代

  宋一

  卷四十六 礼二

  吉礼二

  郊天中

  宋二

  辽

  金

  元

  卷四十七 礼三

  吉礼三

  郊天下

  明

  卷四十八 礼四

  吉礼四

  大雩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大享明堂

  唐

  五代

  宋

  明

  卷四十九 礼五

  吉礼五

  朝日 夕月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大■〈礻昔〉宋

  灵星

  宋

  明

  风师雨师及诸星等祠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太一九宫贵神附

  唐

  五代

  宋

  金

  卷五十  礼六

  吉礼六

  方丘神州后土附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社稷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山川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籍田

  唐

  宋

  元

  明

  先蚕

  宋

  元

  明

  卷五十一 礼七

  吉礼七

  天子宗庙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原庙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后妃庙

  唐

  五代

  宋

  金

  明

  皇太子及皇子庙

  唐

  金

  元

  明

  卷五十二 礼八

  吉礼八

  诸侯大夫士家庙庶人祭寝附

  唐

  宋

  元

  明

  天子皇后及诸侯大夫士神主藏主室及题版制附

  唐

  宋

  金

  元

  明

  时享荐新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禘祫

  唐

  五代

  宋

  金

  明

  卷五十三 礼九

  吉礼九

  功臣配享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天子七祀

  宋

  金

  元

  明

  丧废祭议

  宋

  元

  明

  祭迁日及摄事议

  五代

  宋

  上陵拜扫及请节上食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明

  太学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郡县学

  南北朝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释奠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祀先代帝王名臣附

  唐

  宋

  金

  元

  明

  老君祠

  宋

  元

  明

  卷五十四 礼十

  吉礼十

  孔子祠先儒及弟子附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太公庙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巡狩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封禅

  宋

  明

  告礼

  宋

  元

  明

  历代所尚宋

  享司寒

  五代

  宋

  禜

  唐

  宋

  金

  元

  明

  高禖

  宋

  金

  明

  诸杂祠及淫祠兴废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五十五 礼十一

  嘉礼一

  天子加玄服

  金

  明

  皇太子冠皇子皇孙附

  宋

  明

  士大夫冠

  宋

  明

  庶人冠

  宋

  明

  女笄

  宋

  明

  卷五十六 礼十二

  嘉礼二

  冕

  宋

  辽

  金

  元

  明

  通天冠宋 辽 金 元 明

  金文金冠

  实里薛衮冠

  七宝重顶冠

  珠子卷云冠

  金凤顶漆纱冠

  远游冠宋 辽 金 元 明

  七梁额花冠

  进德冠

  保和冠

  忠静冠

  进贤冠宋 辽 金 元 明

  貂蝉冠

  连蝉冠

  缁布冠

  獬豸冠宋 辽 金 元

  毡冠

  翼善冠辽 元 明

  纱冠

  金梁冠

  甲骑冠

  刻期冠

  武弁元 明

  皮弁

  帻辽 元 明

  平巾帻

  空顶帻

  帽宋 辽 金 元 明

  乌纱帽

  硬帽

  小帽

  金锦暖帽

  红金答子暖帽

  白金答子暖帽

  银鼠暖帽

  白藤宝贝帽

  七宝漆纱带后檐帽

  学士帽

  锦帽

  雨帽

  遮阳帽

  乌纱描金曲角帽

  乌纱小顶帽

  金鹅帽

  巾宋 辽 金 元 明

  皁纱折上巾

  紫皁幅巾

  幅巾

  吐鹘巾

  软角唐巾

  唐巾

  进士巾

  四方平定巾 软巾

  四带巾

  幞头宋 辽 元 明

  交角幞头

  凤翅幞头

  控鹤幞头

  花角幞头

  皁绉纱幞头

  练省幞头

  漆纱幞头

  交脚幞头

  簪戴宋

  重戴宋

  钹笠元

  卷五十七 礼十三

  嘉礼三

  天子纳妃后册后附

  宋

  辽

  金

  元

  明

  天子册妃嫔夫人

  宋

  金

  明

  卷五十八 礼十四

  嘉礼四

  皇太子纳妃皇子诸王附

  宋

  辽

  明

  公主下降仪宗室附

  宋

  辽

  元

  明

  大夫士婚礼

  宋

  辽

  明

  庶人婚礼

  宋

  金

  明

  卷五十九 礼十五

  嘉礼五

  君臣服章制度袍附

  宋

  辽

  金

  元

  明

  卷六十  礼十六

  嘉礼六

  后妃命妇首饰制度

  宋

  辽

  金

  元

  明

  后妃命妇服章制度

  宋

  金

  明

  卷六十一 礼十七

  嘉礼七

  君臣玉佩剑绶玺印

  宋

  辽

  金

  元

  明

  卷六十二 礼十八

  嘉礼八

  天子五辂

  宋

  辽

  金

  元

  明

  副辂宋

  耕根车

  宋

  辽

  金

  明

  进贤车

  宋

  辽

  金

  明远车

  宋

  辽

  金

  羊车

  宋

  辽

  金

  指南车宋

  记里鼓车宋

  白鹭车

  宋

  金

  鸾旗车宋

  崇德车宋

  皮轩车

  宋

  金

  黄钺车宋

  豹尾车宋

  属车宋

  五车宋

  凉车

  宋

  辽

  卷六十三 礼十九

  嘉礼九

  皇太后皇后车辂

  宋

  辽

  金

  明

  皇太子亲王车辂皇太孙附

  宋

  辽

  金

  明

  公侯大夫等车辂

  宋

  金

  元

  明

  主妃命妇等车

  宋

  辽

  金

  明

  卷六十四 礼二十

  嘉礼十

  辇舆

  宋

  辽

  金

  元

  明

  卷六十五 礼二十一

  嘉礼十一

  卤簿旌旗附

  五代

  宋

  辽

  金

  卷六十六 礼二十二

  嘉礼十二

  卤簿旌旗附

  元

  明

  卷六十七 礼二十三

  嘉礼十三

  养老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异姓为后议宋

  读时令

  唐

  宋

  元正冬至受朝贺朔望朝参及常朝日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六十八 礼二十四

  嘉礼十四

  圣节朝贺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策命皇太子

  宋

  辽

  金

  元

  明

  皇太子与百官相见

  宋

  金

  元

  明

  册命诸王侯

  五代

  宋

  辽

  明

  天子追尊祖考妣上尊号附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天子崇所生母议追崇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支庶立为天子追尊本亲议

  宋

  金

  元

  明

  五宗宋

  公子二宗宋

  九族宋

  乡饮酒

  唐

  五代

  宋

  明

  卷六十九 礼二十五

  宾礼一

  天子受诸侯藩国朝宗觐遇

  宋

  辽

  元

  明

  卷七十  礼二十六

  宾礼二

  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

  宋

  辽

  金

  元

  明

  天子遣使迎劳诸侯

  卷七十一 礼二十七

  宾礼三

  三恪二王后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天子朝位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天子上公及诸侯卿大夫士等贽

  信节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七十二 礼二十八

  军礼一

  天子诸侯将出征类宜造禡并祭所过山川

  宋

  辽

  元

  明

  軷祭

  天子诸侯四时田猎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大阅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命将出征

  宋

  明

  宣露布

  五代

  宋

  辽

  明

  卷七十三 礼二十九

  军礼二

  天子诸侯大射乡射

  唐

  宋

  辽

  金

  明

  天子合朔伐鼓

  唐

  宋

  明

  马政马祭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时傩

  宋

  辽

  元

  卷七十四 礼三十

  凶礼一

  大丧初崩及山陵制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总论丧期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奔大丧奔山陵附

  周

  汉

  宋

  辽

  元

  明

  国有大丧受他国吊慰服议

  宋

  辽

  君遣使吊他国君

  宋

  辽

  金

  卷七十五 礼三十一

  凶礼二

  未踰年天子崩议

  元

  明

  藩王入继大统为先君服议宋

  天子为继兄弟统制服议

  唐

  宋

  金

  明

  天子不降服及降服议

  周

  晋

  宋

  天子为皇后父母服议皇后为父母及为祖父母服附

  周

  南北朝

  宋

  明

  天子为庶祖母持重服议

  五代

  明

  天子为母党服议

  南北朝

  宋

  天子吊大臣服议

  宋

  明

  天子为大臣及诸亲举哀议

  五代

  宋

  辽

  金

  明

  公主服所生议宋

  卷七十六 礼三十二

  凶礼三

  臣民为太皇太后皇太后服议

  五代

  宋

  明

  臣民为天子服议

  唐

  宋

  明

  皇太后皇后以下为天子服议

  宋

  明

  宗室童子为天子服宋

  皇后为亲属举哀议

  五代

  宋

  皇后亲为皇后服议宋

  臣民为皇后服议

  宋

  明

  皇太子为皇后不终三年服议

  唐

  明

  皇太子为所生母服议

  皇太子为庶母服议明

  诸王出后为本生父母议明

  为皇太子服议

  宋

  明

  为太子妃服议明

  为皇子服议宋

  为公主服议

  唐

  宋

  明

  为诸王服议

  宋

  明

  为诸王妃服议

  宋

  明

  为皇子殇服议宋

  卷七十七 礼三十三

  凶礼四

  丧制上

  初丧

  宋

  元

  明

  复始卒事位及奠讣告等附

  宋

  明

  大夫士吊服

  宋

  辽

  三不吊议明

  沐浴

  宋

  明

  含

  宋

  明

  袭

  宋

  明

  设冰周

  设铭

  周

  宋

  明

  悬重宋

  始死服变

  宋

  明

  始死襚大敛襚附

  汉

  宋

  小敛

  宋

  明

  既小敛敛发服变

  宋

  明

  小敛奠代哭附

  宋

  明

  棺椁制

  宋

  明

  卷七十八 礼三十四

  凶礼五

  丧制中

  大敛

  宋

  元

  明

  大敛奠

  宋

  明

  殡设熬附

  宋

  明

  将葬筮宅卜日附

  宋

  明

  启殡朝庙宋

  荐车马明器及饰棺

  五代

  宋

  元

  明

  祖奠

  宋

  明

  赗赙

  五代

  宋

  明

  遣奠

  宋

  明

  器行序

  宋

  元

  明

  挽歌

  五代

  宋

  元

  明

  卷七十九 礼三十五

  凶礼六

  丧制下

  葬仪合葬附

  晋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虞祭

  宋

  明

  卒哭祭

  宋

  明

  祔祭

  宋

  金

  元

  明

  小祥变

  宋

  明

  大祥变

  宋

  明

  禫变

  宋

  明

  五服成服及变除附宋

  五服衰裳制度

  五代

  宋

  五服制度考宋

  卷八十  礼三十六

  凶礼七

  五服年月降杀

  斩衰三年

  唐

  宋

  元

  明

  孙为祖持重议

  宋

  元

  适孙亡无后次孙为祖承重议宋

  适孙承重在丧而亡次孙代之议宋

  齐衰三年

  五代

  宋

  金

  后妻子为前母服议晋

  为高曾祖母及祖母持重服议

  宋

  明

  父卒母嫁复还及庶子为嫡母继母改嫁服议

  父在为出母服议元

  父卒为嫁母服议

  宋

  金

  元

  明

  齐衰不杖周

  宋

  明

  齐衰三月宋

  大功殇服九月七月

  为众子妇

  宋

  元

  小功殇服五月周

  小功成人服五月

  唐

  宋

  嫂叔服

  唐

  五代

  宋

  元

  明

  缌麻成人服三月

  宋

  明

  舅之妻及堂姨舅

  唐

  宋

  元

  卷八十一 礼三十七

  凶礼八

  三公诸侯大夫降服议

  隋

  唐

  宋

  明

  奔丧及除丧而后归制宋

  士为所生母服议

  宋

  明

  大夫士为慈母服议明

  继适母党服

  妻已亡为妻父母服议

  五代

  宋

  总论为人后议明

  近亲无继官为继绝议宋

  闲代立后议

  晋

  宋

  夫为祖曾祖高祖父母持重妻从服议

  宋

  明

  出后者为本父母服议

  隋

  宋

  出后子为本亲服议

  为庶子后为庶祖母承重服议

  南北朝

  宋

  明

  并有父母之丧议

  宋

  明

  有适母丧而所生母死为服位议宋

  居重丧遭轻丧易服议

  宋

  明

  居所后父丧有本亲丧服议明

  卷八十二 礼三十八

  凶礼九

  祖先亡父后卒而祖母亡服议

  南北朝

  宋

  祖与父先后丧亡服议明

  生不及祖父母不税服议

  南北朝

  宋

  小功不税服议

  唐

  宋

  庶祖母慈祖母服议

  南北朝

  父母乖离知死亡及不死亡服议

  晋

  南北朝

  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服议宋

  昏有期而夫死服议宋

  丧遇闰月议

  隋

  宋

  忌日议

  唐

  宋

  金

  明

  国忌日议

  唐

  五代

  宋

  辽

  金

  明

  忌日祭奠议

  金

  明

  忌日祭祀停乐议

  唐

  宋

  忌日易服议

  宋

  金

  明

  忌日不废军务议唐

  立春遇忌日议宋

  庆节遇忌日议明

  忌日辍经筵议明

  祧庙废忌日议

  唐

  宋

  忌月举乐议

  唐

  宋

  卷八十三 礼三十九

  凶礼十

  师弟子相为服议

  唐

  宋

  元

  明

  朋友相为服议宋

  除心丧议

  南北朝

  隋

  唐

  宋

  周丧察举议宋

  丁忧终制议

  元

  明

  改葬服议

  南北朝

  唐

  宋

  明

  改葬反虞议

  宋

  明

  父母墓毁服议明

  三年而后葬变除议宋

  久丧不葬服议南北朝

  招魂葬议

  唐

  宋

  明

  禁火葬议

  宋

  元

  明

  卷八十四 礼四十

  凶礼十一

  卒哭后讳及七庙讳字议

  唐

  五代

  上书犯帝讳议宋

  山川与庙讳同应改变议宋

  诔议

  周

  汉

  晋

  南北朝

  丧礼杂制

  服术有六元

  从服有六元

  绝族无移服宋

  上杀下杀旁杀宋

  亲疏嫌疑同异宋

  五服十制四疑明

  冠制宋

  笄总制

  宋

  明

  绖带制

  宋

  明

  杖制宋

  屦制宋

  丧不用乐

  宋

  明

  丧不宴客元

  丧不嫁娶

  宋

  明

  匿丧不举五代

  释服从吉唐

  停丧不葬

  五代

  宋

  元

  明

  神像明

  墓祭

  宋

  明

  礼从简约宋

  居丧读礼宋

  乐典凡七卷

  卷八十五 乐一

  历代沿革上

  唐

  五代

  宋

  卷八十六 乐二

  历代沿革下

  辽

  金

  元

  明

  卷八十七 乐三

  十二律

  五声八音名义

  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

  五声十二律相生法

  历代制造

  卷八十八 乐四

  权量

  金一四清声钟 景钟 镈钟 编钟 金錞 金镯 金铙 金铎

  石二特磬 编磬 笙磬 颂磬 磬石

  土三埙 缶

  革四建鼓 散鼓 晋鼓 鼗鼓 雅 相 搏 拊 鞞

  丝五七弦 太一 六弦 天宝乐 琴 阮 瑟

  木六柷 敔 舂牍

  匏七巢笙 和笙 竽笙 闰余匏 九星匏 七星匏

  竹八篴 篪 箫 管 钥

  八音之外又有七

  乐悬

  卷八十九 乐五

  歌

  杂歌曲

  舞

  宋

  辽

  金

  元

  明

  杂舞曲

  卷九十  乐六

  清乐

  坐立部伎

  四方乐

  唐

  宋

  辽

  散乐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前代杂乐

  卷九十一 乐七

  大祠与忌日同者不去乐议宋

  古乐淡且和议宋

  律尺议宋

  元丰朝会乐十议宋

  杨杰大乐七失议宋

  用正声废中声议宋

  太正少三等八条议宋

  崇宁之乐可变议元

  黄钟三寸九分不合于理议明

  琴以第三弦为宫为中和议明

  兵典凡十五卷

  卷九十二 兵一

  叙兵

  唐

  宋

  金

  收众

  唐

  宋

  辽

  金

  元

  选择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明

  立军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论将

  唐

  宋

  金

  明

  搜才附

  唐

  宋

  明

  卷九十三 兵二

  法制

  唐

  五代

  宋

  辽

  金

  明

  杂教令附

  唐

  宋

  卷九十四 兵三

  料敌制胜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敌十五形帅十过附

  察而后动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验虚声知无实

  汉

  金

  元

  敌降审察

  唐

  宋

  辽

  元

  明

  卷九十五 兵四

  间谍

  唐

  宋

  金

  明

  不信敌间附

  行师先在台力不可穷兵

  唐

  宋

  辽

  金

  元

  临敌易将

  五代

  金

  元

  明

  军政不一必败

  唐

  五代

  宋

  元

  明

  军无政令败

  宋

  金

  明

  推诚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示信

  唐

  宋

  金

  元

  示义

  唐

  宋

  金

  元

  明

  卷九十六 兵五

  抚士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明赏罚

  唐

  宋

  金

  明

  行赏安众唐

  分赏取敌

  宋

  元

  行赏招降

  唐

  宋

  金

  元

  示惠招降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军帅志坚必胜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军将骄败

  唐

  宋

  敌屡胜骄不备可败五代

  军行自表异致败宋

  师行众悲恐败唐

  声感人附

  唐

  五代

  元

  守则有余

  唐

  宋

  金

  守拒法附

  唐

  宋

  明

  卷九十七 兵六

  示弱

  唐

  五代

  宋

  明

  示怯

  五代

  宋

  元

  示缓

  唐

  五代

  辽

  金

  元

  明

  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示形在彼而攻于此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示无备设伏取之

  唐

  元

  示强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敌军攻城久不下师老取之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九十八 兵七

  佯败引退取之

  五代

  金

  元

  明

  引退设伏取之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声言退诱敌破之五代

  引退设伏潜兵袭其营

  五代

  金

  元

  设伏引敌

  五代

  宋

  明

  设伏引敌

  元

  明

  示退乘懈掩袭五代

  敌退追奔

  五代

  金

  元

  明

  纵敌退于归路设伏取之

  唐

  宋

  辽

  金

  诱敌进于归路设伏取之附金

  兵机务速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掩袭

  唐

  五代

  宋

  元

  明

  甘言厚币乘懈袭之

  唐

  五代

  卷九十九 兵八

  避锐

  五代

  元

  坚壁持久候隙破之

  唐

  五代

  金

  元

  坚壁挫锐

  唐

  宋

  元

  不战挫锐

  五代

  宋

  元

  敌饥以持久敝之

  唐

  五代

  宋

  因敌饥乘其敝而取之唐

  因敌三鼓致衰败之元

  致敌力疲夹攻败之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阵久疲致败五代

  出其不意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击其不备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攻其不整

  唐

  宋

  金

  元

  明

  先设备而胜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  兵九

  以逸待劳

  五代

  金

  明

  师不袭远

  五代

  明

  饵敌取胜

  唐

  辽

  元

  明

  受敌饵取败附唐

  军胜掳掠被追袭多败

  唐

  明

  抽军

  五代

  宋

  乘敌抽军袭破之附唐

  卑辞怠敌取之五代

  称降及和因懈败之

  唐

  五代

  金

  两军相对取背破之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两军相对继遣军助即胜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兵多力有余宜分军相继

  唐

  五代

  辽

  金

  明

  我寡敌众自远至乘疲败之

  五代

  宋

  元

  明

  挑战

  唐

  五代

  元

  敌处高勿攻

  唐

  五代

  元

  贼党急之则合缓之则离

  唐

  五代

  假托安众

  唐

  宋

  金

  卷一百一 兵十

  行军下营审择其地

  唐

  五代

  宋

  元

  乡导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下营斥堠并防捍及分布阵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先据要地及水草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识水泉隔山取水越山度险附

  唐

  宋

  据仓廪

  五代

  宋

  元

  明

  卷一百二 兵十一

  攻其必救

  唐

  五代

  宋

  辽

  元

  明

  军师伐国若中路城大兵多须下方过

  元

  明

  必攻其易

  金

  元

  明

  毋贪其易附元

  轻易致败

  唐

  五代

  宋

  辽

  元

  明

  乘敌乱而取之

  宋

  金

  元

  明

  分敌势破之

  唐

  五代

  宋

  元

  明

  审敌势破之附

  唐

  元

  明

  布阵大势分易败

  五代

  辽

  惜军势五代

  力少分军必败

  五代

  宋

  卷一百三 兵十二

  按地形知胜负

  五代

  宋

  元

  明

  自战其地则败

  金

  元

  据险隘

  唐

  五代

  宋

  金

  元

  塞险则胜否则败

  唐

  宋

  明

  死地勿攻

  唐

  五代

  宋

  总论其地形附

  宋

  金

  明

  励士决战

  唐

  五代

  宋

  元

  明

  众寡势百相悬励士攻其师

  唐

  金

  辽

  金

  元

  明

  乘卒初锐用之

  唐

  元

  激怒其众

  五代

  明

  卷一百四 兵十三

  围敌勿周明

  围师量无外援缓攻取之

  唐

  五代

  元

  攻城战具附

  唐

  五代

  元

  明

  绝粮道及辎重

  宋

  辽

  金

  元

  明

  火攻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火兵附

  宋

  元

  火兽附

  宋

  明

  火禽附

  火盗附五代

  火弩附元

  御火攻附

  唐

  宋

  乘风取胜

  五代

  金

  元

  明

  水攻

  五代

  宋

  金

  元

  明

  水平及水战具附

  五代

  金

  元

  明

  敌半涉水击必胜

  五代

  军行渡水附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御敌水军绝下流败之

  元

  明

  卷一百五 兵十四

  因机设权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多方误之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先攻其心

  唐

  金

  元

  明

  夺敌心计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六 兵十五

  敌无固志可取之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归师勿遏

  宋

  元

  明

  防遁附元

  大阵动则乱因乘而败之

  唐

  宋

  辽

  金

  元

  先设伏乘势逐敌败之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乘胜

  唐

  五代

  金

  元

  明

  乘势先声后实

  唐

  金

  元

  明

  散众

  宋

  元

  明

  因敌惧遂取之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推人事破灾异

  唐

  五代

  宋

  元

  明

  风云气候杂占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刑典凡十四卷

  卷一百七 刑一

  刑制上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卷一百八 刑二

  刑制下

  元

  明

  卷一百九 刑三

  杂议一

  唐

  五代

  宋

  卷一百十 刑四

  杂议二

  辽

  金

  元

  卷一百十一 刑五

  杂议三

  明一

  卷一百十二 刑六

  杂议四

  明二

  卷一百十三 刑七

  详谳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十四 刑八

  决断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考讯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十五 刑九

  守正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十六 刑十

  赎刑

  虞

  周

  汉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十七 刑十一

  赦宥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禁屠杀赎生附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十八 刑十二

  宽恕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囚系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十九 刑十三

  舞紊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卷一百二十 刑十四

  峻酷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州郡典凡二十六卷

  卷一百二十一 州郡一

  五代一

  梁

  汴

  洛

  雍

  兖

  沂

  密

  青

  淄

  济

  棣

  登

  莱

  徐

  宿

  郓

  曹

  濮

  宋

  亳

  辉

  颍

  陈

  蔡

  许

  汝

  郑

  滑

  襄

  均

  房

  邓

  随

  郢

  泌

  复

  安

  申

  蒲

  孟

  怀

  晋

  绛

  陕

  虢

  华

  商

  同

  崇 岐

  邠 岐

  宁 岐

  庆 岐

  衍 岐

  鄜 岐

  坊 岐

  丹

  延 岐

  夏

  银

  绥

  宥

  灵

  盐

  魏

  博

  贝

  卫

  澶

  相

  邢

  洺

  磁

  镇

  冀

  深

  赵

  易

  祁

  定

  附外属州

  卷一百二十二 州郡二

  五代二

  后唐

  洛

  雍

  汴

  兖

  沂

  密

  青

  淄

  齐

  棣

  登

  莱

  徐

  宿

  郓

  曹

  濮

  宋

  亳

  单

  颍

  陈

  蔡

  许

  汝

  郑

  滑

  襄

  均

  房

  邓

  随

  郢

  唐

  复

  安

  申

  蒲

  孟

  怀

  晋

  绛

  陕

  虢

  华

  商

  同

  耀

  邠

  宁

  庆

  衍

  鄜

  坊

  丹

  延

  夏

  银

  绥

  宥

  灵

  盐

  岐

  陇

  泾

  原

  渭

  武

  秦

  成

  阶

  凤

  干

  魏

  博

  贝

  卫

  澶

  相

  邢

  洺

  磁

  镇

  冀

  深

  赵

  易

  祁

  定

  沧

  景

  德

  瀛

  莫

  幽

  涿

  檀

  蓟

  顺

  营

  平

  蔚

  朔

  寰

  云

  应

  新

  妫

  儒

  武

  忻

  代

  岚

  石

  宪

  麟

  府

  并

  汾

  慈

  隰

  泽

  潞

  沁

  辽

  附外属州

  卷一百二十三 州郡三

  五代三

  晋

  汴

  洛

  雍

  兖

  沂

  密

  青

  淄

  济

  棣

  登

  莱

  徐

  宿

  郸

  曹

  濮

  宋

  亳

  单

  颍

  陈

  蔡

  许

  汝

  郑

  滑

  襄

  均

  房

  金

  邓

  随

  郢

  唐

  复

  安

  申

  蒲

  孟

  怀

  晋

  绛

  陕

  虢

  华

  商

  同

  耀

  邠

  宁

  庆

  衍

  威

  鄜

  坊

  丹

  延

  夏

  银

  绥

  宥

  灵

  盐

  岐

  陇

  泾

  原

  渭

  武

  秦

  成

  阶

  凤

  干

  魏

  博

  贝

  卫

  澶

  相

  洺

  邢

  磁

  镇

  冀

  深

  赵

  易

  祁

  定

  沧

  景

  德

  忻

  代

  岚

  石

  宪

  麟

  府

  并

  汾

  慈

  隰

  泽

  潞

  沁

  辽

  附外属州

  卷一百二十四 州郡四

  五代四

  汉

  汴

  洛

  雍

  兖

  沂

  密

  青

  淄

  齐

  棣

  登

  莱

  徐

  宿

  郓

  曹

  濮

  宋

  亳

  单

  颍

  陈

  蔡

  许

  汝

  郑

  滑

  襄

  均

  房

  金

  邓

  随

  郢

  唐

  复

  安

  申

  蒲

  孟

  怀

  晋

  绛

  陕

  虢

  华

  商

  同

  耀

  解

  邠

  宁

  庆

  衍

  威

  鄜

  坊

  丹

  延

  夏

  银

  绥

  宥

  灵

  盐

  岐

  陇

  泾

  原

  渭

  武

  干

  魏

  博

  贝

  卫

  澶

  相

  邢

  洺

  磁

  镇

  冀

  深

  赵

  易

  祁

  定

  沧

  景

  德

  忻

  代

  风

  石

  宪

  麟

  府

  并

  汾

  慈

  隰

  泽

  潞

  沁

  辽

  附外属州

  卷一百二十五 州郡五

  五代五

  周

  汴

  洛

  雍

  兖

  沂

  密

  青

  淄

  齐

  棣

  登

  莱

  徐

  宿

  郓

  曹

  濮

  济

  宋

  亳

  单

  颍

  陈

  蔡

  许

  汝

  郑

  滑

  襄

  均

  房

  金

  邓

  随

  郢

  唐

  复

  安

  申

  蒲

  孟

  怀

  晋

  绛

  陕

  虢

  华

  商

  同

  耀

  环

  邠

  宁

  庆

  解

  鄜

  坊

  丹

  延

  夏

  银

  绥

  宥

  灵

  盐

  岐

  陇

  泾

  原

  渭

  秦

  成

  阶

  凤

  干

  魏

  博

  贝

  卫

  澶

  相

  邢

  洺

  磁

  镇

  冀

  深

  赵

  易

  祁

  定

  沧

  德

  滨

  瀛

  莫

  雄

  霸

  府

  慈

  隰

  泽

  潞

  扬

  楚

  泗

  滁

  和

  光

  黄

  舒

  蕲

  庐

  寿

  海

  泰

  濠

  通

  附外属州

  卷一百二十六 州郡六

  宋一

  京畿路

  开封府

  京东路

  东路

  青州

  密州

  济南府

  沂州

  莱州

  淄州

  西路

  应天府

  袭庆府

  徐州

  兴仁府

  东平府

  济州

  单州

  濮州

  拱州

  广济军

  京西路

  南路

  襄阳府

  邓州

  随州

  金州

  房州

  均州

  郢州

  唐州

  光化军

  北路

  河南府

  颍昌府

  郑州

  滑州

  孟州

  蔡州

  淮宁府

  顺昌府

  汝州

  信阳军

  河北路

  东路

  大名府

  开德府

  沧州

  冀州

  河间府

  博州

  棣州

  莫州

  雄州

  霸州

  德州

  滨州

  恩州

  永静军

  清州

  信安军

  保定军

  西路

  真定府

  相州

  中山府

  信德府

  浚州

  怀州

  卫州

  洺州

  深州

  磁州

  祁州

  庆源府

  保州

  安肃军

  永宁军

  广信军

  顺安军

  河东路

  太原府

  隆德府

  平阳府

  泽州

  代州

  忻州

  汾州

  辽州

  宪州

  岚州

  石州

  隰州

  慈州

  麟州

  府州

  丰州

  威胜军

  平定军

  岢岚军

  宁化军

  火山军

  保德军

  晋宁军

  卷一百二十七 州郡七

  宋二

  陕西路

  永兴军路

  京兆府

  河中府

  解州

  陕州

  商州

  虢州

  同州

  华州

  耀州

  清平军

  延安府

  鄜州

  丹州

  坊州

  保安军

  绥德军

  银州

  庆阳府

  环州

  邠州

  宁州

  醴州

  定边军

  秦凤路

  秦州

  凤翔府

  陇州

  成州

  凤州

  阶州

  渭州

  泾州

  原州

  德顺军

  镇戎军

  会州

  怀德军

  西安州

  熙州

  河州

  巩州

  岷州

  兰州

  洮州

  廓州

  乐州

  西宁州

  震武军

  积石军

  两浙路

  临安府

  绍兴府

  平江府

  镇江府

  湖州

  婺州

  庆元府

  常州

  江阴军

  瑞安府

  台州

  处州

  衢州

  建德府

  嘉兴府

  淮南东路

  扬州

  亳州

  宿州

  楚州

  海州

  泰州

  泗州

  滁州

  真州

  通州

  高邮军

  安东州

  招信军

  淮安军

  清河军

  淮南西路

  寿春府

  六安军

  庐州

  蕲州

  和州

  安庆府

  濠州

  光州

  黄州

  无为军

  怀远军

  江南东路

  江宁府

  宁国府

  徽州

  池州

  饶州

  信州

  太平州

  南康军

  广德军

  江南西路

  隆兴府

  江州

  赣州

  吉州

  袁州

  抚州

  瑞州

  兴国军

  南安军

  临江军

  建昌军

  荆湖北路

  江陵府

  鄂州

  德安府

  复州

  常德府

  澧州

  峡州

  岳州

  归州

  辰州

  沅州

  靖州

  荆门军

  汉阳军

  寿昌军

  荆湖南路

  潭州

  衡州

  道州

  永州

  郴州

  宝庆府

  全州

  茶陵军

  桂阳军

  武冈军

  卷一百二十八 州郡八

  宋三

  福建路

  福州

  建宁府

  泉州

  南剑州

  汀州

  邵武军

  兴化军

  成都路

  成都府

  眉州

  崇庆府

  彭州

  绵州

  汉州

  嘉定府

  邛州

  简州

  黎州

  雅州

  茂州

  威州

  永康军

  仙井监

  石泉军

  潼川路

  潼川府

  遂宁府

  顺庆府

  资州

  普州

  昌州

  叙州

  泸州

  长宁军

  合州

  荣州

  渠州

  怀安军

  宁西军

  富顺监

  利州路

  兴元府

  利州

  洋州

  阆州

  隆庆府

  巴州

  文州

  沔州

  蓬州

  政州

  大安军

  金州

  阶州

  同庆府

  西和州

  凤州

  天水军

  夔州路

  夔州

  绍庆府

  施州

  咸淳府

  万州

  开州

  达州

  涪州

  重庆府

  云安军

  梁山军

  南平军

  大宁监

  珍州

  思州

  播州

  广南东路

  广州

  韶州

  循州

  潮州

  连州

  梅州

  南雄州

  英德府

  贺州

  封州

  肇庆府

  新州

  德庆府

  南恩州

  惠州

  广南西路

  静江府

  容州

  邕州

  融州

  象州

  昭州

  梧州

  藤州

  龚州

  浔州

  柳州

  贵州

  庆远府

  宾州

  横州

  化州

  高州

  雷州

  钦州

  白州

  郁林州

  廉州

  琼州

  南宁军

  万安军

  吉阳军

  平州

  从州

  允州

  庭州

  孚州

  溪州

  镇州

  延德军

  地州

  文州

  兰州

  那州

  观州

  隆州

  兑州

  燕山路

  燕山府

  涿州

  檀州

  平州

  易州

  营州

  顺州

  蓟州

  景州

  经州

  云中路

  云中府

  武州

  应州

  朔州

  蔚州

  奉圣州

  归化州

  儒州

  妫州

  卷一百二十九 州郡九

  辽一

  上京道

  上京临潢府

  祖州

  怀州

  庆州

  泰州

  长春州

  乌州

  永州

  仪坤州

  龙化州

  降圣州

  饶州

  徽州

  成州

  懿州

  渭州

  壕州

  原州

  福州

  横州

  凤州

  遂州

  丰州

  顺州

  闾州

  松山州

  豫州

  宁州

  东京道

  东京辽阳府

  开州

  定州

  保州

  辰州

  卢州

  铁州

  兴州

  汤州

  崇州

  海州

  渌州

  显州

  西州

  宗州

  干州

  贵德州

  渖州

  集州

  广州

  辽州

  遂州

  通州

  韩州

  双州

  银州

  尚州

  咸州

  信州

  宾州

  龙州

  益州

  湖州

  渤州

  郢州

  铜州

  涑州

  率宾府

  定理府

  铁利府

  安定府

  长岭府

  镇海府

  冀州

  东州

  尚州

  吉州

  麓州

  荆州

  懿州

  媵州

  顺化城

  宁州

  衍州

  连州

  归州

  苏州

  复州

  肃州

  安州

  荣州

  率州

  荷州

  源州

  渤海州

  宁江州

  河州

  祥州

  卷一百三十  州郡十

  辽二

  中京道

  中京大定府

  成州

  兴中府

  宜州

  锦州

  川州

  建州

  来州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

  平州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

  丰州

  云内州

  天德军

  宁边州

  奉圣州

  蔚州

  应州

  朔州

  东胜州

  金肃州

  河清军

  卷一百三十一 州郡十一

  金一

  上京路

  会宁府

  肇州

  隆州

  信州

  海兰路

  率宾路

  哈斯罕路

  和啰噶路

  乌克苏喇

  咸平路

  咸平府

  韩州

  东京路

  辽阳府

  澄州

  潘州

  贵德州

  盖州

  复州

  博索府

  北京路

  大定府

  利州

  义州

  锦州

  瑞州

  广宁府

  懿州

  兴中府

  建州

  全州

  临潢府

  庆州

  兴州

  泰州

  西京路

  大同府

  丰州

  宏州

  净州

  桓州

  抚州

  德兴府

  昌州

  宣德州

  朔州

  武州

  应州

  蔚州

  云内州

  宁边州

  东胜州

  中都路

  大兴府

  蓟州

  易州

  涿州

  顺州

  平州

  滦州

  雄州

  霸州

  保州

  安州

  遂州

  安肃州

  卷一百三十二 州郡十二

  金二

  南京路

  开封府

  睢州

  归德府

  单州

  寿州

  陕州

  邓州

  唐州

  裕州

  河南府

  嵩州

  汝州

  许州

  钧州

  亳州

  陈州

  蔡州

  息州

  郑州

  颍州

  宿州

  泗州

  河北东路

  河间府

  蠡州

  莫州

  献州

  冀州

  深州

  清州

  沧州

  景州

  河北西路

  真定府

  威州

  沃州

  邢州

  洺州

  彰德府

  磁州

  中山府

  祁州

  浚州

  卫州

  滑州

  山东东路

  益都府

  潍州

  滨州

  沂州

  密州

  海州

  莒州

  棣州

  济南府

  淄州

  莱州

  登州

  宁海州

  山东西路

  东平府

  济州

  徐州

  邳州

  滕州

  博州

  兖州

  泰安州

  德州

  曹州

  卷一百三十三 州郡十三

  金三

  大名府路

  大名府

  恩州

  濮州

  开州

  河东北路

  太原府

  晋州

  忻州

  平定州

  汾州

  石州

  葭州

  代州

  隩州

  宁化州

  岚州

  岢岚州

  保德州

  管州

  河东南路

  平阳府

  隰州

  吉州

  河中府

  绛州

  解州

  泽州

  潞州

  辽州

  沁州

  怀州

  孟州

  京兆府路

  京兆府

  商州

  虢州

  干州

  同州

  耀州

  华州

  凤翔路

  凤翔府

  德顺州

  平凉府

  镇戎州

  秦州

  陇州

  鄜延路

  延安府

  丹州

  保安州

  绥德州

  鄜州

  庆原路

  庆阳府

  环州

  宁州

  邠州

  原州

  泾州

  临洮路

  临洮府

  积石州

  洮州

  兰州

  巩州

  会州

  河州

  卷一百三十四 州郡十四

  元一

  中书省

  大都路

  上都路

  顺宁府

  兴和路

  永平路

  德宁路

  净州路

  泰宁路

  集宁路

  应昌路

  全宁路

  宁昌路

  砂井总管府

  保定路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

  顺德路

  广平路

  彰德路

  大名路

  怀庆路

  卫辉路

  河闲路

  东平路

  东昌路

  济宁路

  曹州

  濮州

  高唐州

  泰安州

  德州

  恩州

  冠州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

  般阳府路

  宁海州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

  晋宁州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

  和宁路

  卷工百三十五 州郡十五

  元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路

  广宁府路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大宁路

  东宁路

  沈阳路

  开元路

  咸平府

  海兰府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汴梁路

  河南府路

  南阳府

  汝宁府

  归德府

  襄阳路

  蕲州路

  黄州路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

  安丰路

  安庆路

  淮东道宣慰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

  淮安路

  高邮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路

  峡州路

  安陆府

  沔阳府

  荆门州

  德安府

  卷一百三十六 州郡十六

  元三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奉元路

  延安路

  兴元路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

  凤翔府

  邠州

  泾州

  开成州

  庄浪州

  巩昌等处总帅府

  巩昌府

  平凉府

  临洮府

  庆阳府

  秦州

  陇州

  宁州

  定西州

  镇原州

  西和州

  环州

  金州

  静宁州

  兰州

  会州

  徽州

  阶州

  成州

  金洋州

  土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河州路

  雅州

  黎州

  洮州

  贵德州

  茂州

  图沙玛路

  岷州

  铁州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等处宣抚司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民元帅府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西蜀四川道廉访司

  成都路

  嘉定府路

  广元路

  顺庆路

  潼川府

  永宁路

  四川南道宣慰司

  重庆路

  绍庆府

  怀德府

  夔州路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

  叙州路

  马湖路

  附蛮夷种落

  上罗计长官司

  下罗计长官司

  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

  诸部蛮夷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

  甘州路

  永昌路

  肃州路

  沙州路

  额齐讷路

  宁夏府路

  山丹州

  西宁州

  乌拉海路

  卷一百三十七 州郡十七

  元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

  中庆路

  威楚开南等路

  武定路军民府

  鹤庆路军民府

  云远路军民总管府

  彻里军民总管府

  丽江路军民宣抚司

  东川路

  茫部路军民总管府

  孟杰路

  普安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

  澄江路

  普定路

  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建昌路

  德昌路军民府

  会川路

  柏兴府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临安路

  广西路

  元江路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大理路军民总管府 蒙怜路军民府

  蒙莱路军民府

  金齿等处宣抚司

  柔远路

  茫施路

  镇康路

  镇西路

  平缅路

  麓川路

  南睒

  附各甸寨军民府

  乌撒乌蒙宣慰司

  木连路军民府

  蒙光路军民府

  木邦路军民府

  孟定路军民府

  谋粘路军民府

  南甸军民府

  六难路甸军民府

  陋麻和管民府

  云龙甸军民府

  缥甸军民府

  二十四寨达噜噶齐

  孟隆路军民府

  木朵路军民总管府

  金齿孟定各甸军民官

  孟爱等甸军民府

  蒙丌路

  通西军民总管府

  木来军民府

  卷一百三十八 州郡十八

  元五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

  杭州路

  湖州路

  嘉兴路

  平江路

  常州路

  镇江路

  建德路

  松江府

  江阴州

  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庆元路

  衢州路

  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

  婺州路

  绍兴路

  温州路

  台州路

  处州路

  江东建康道肃政兼访司

  宁国路

  徽州路

  饶州路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集庆路

  太平路

  信州路

  广德路

  铅山州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

  福建路

  建宁路

  泉州路

  兴化路

  邵武路

  延平路

  汀州路

  漳州路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

  龙兴路

  吉安路

  瑞州路

  袁州路

  临江路

  抚州路

  江州路

  南康路

  赣州路

  建昌路

  南安路

  南丰州

  广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司

  广州路

  韶州路

  惠州路

  南雄路

  潮州路

  德庆路

  肇庆路

  英德州

  梅州

  南恩州

  封州

  新州

  桂阳州

  连州

  循州

  卷一百三十九 州郡十九

  元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

  武昌路

  岳州路

  常德路

  澧州路

  辰州路

  沅州路

  兴国路

  汉阳府

  归州

  靖州路

  湖南道宣慰司 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

  天临路

  衡州路

  道州路

  永州路

  郴州路

  全州路

  宝庆路

  武冈路

  桂阳路

  茶陵州

  耒阳州

  常宁州

  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

  静江路

  南宁路

  梧州路

  浔州路

  柳州路

  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平乐府

  郁林州

  容州

  象州

  宾州

  横州

  融州

  藤州

  贺州

  贵州

  思明路

  太平路

  田州路军民总管府

  来安路军民总管府

  镇安路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

  雷州路

  化州路

  高州路

  钦州路

  廉州路

  干宁军民安抚司

  南宁军

  万安军

  吉阳军

  附西南诸番

  八番顺元蛮夷官

  管番民总管

  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

  思州军民安抚司

  沿边溪洞宣慰使司

  播州军民安抚司

  新添葛蛮安抚司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

  沈阳等路高丽军民总管府

  征东招讨司

  各道劝课使

  耽罗军民总管府

  卷一百四十  州郡二十

  明一

  京师

  顺天府

  保定府

  河闲府

  真定府

  顺德府

  广平府

  大名府

  永平府

  延庆州

  保安州

  万全都指挥使司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

  南京

  应天府

  凤阳府

  淮安府

  扬州府

  苏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镇江府

  庐州府

  安庆府

  太平府

  池州府

  宁国府

  徽州府

  徐州

  滁州

  和州

  广德州

  卷一百四十一 州郡二十一

  明二

  山东

  济南府

  兖州府

  东昌府

  青州府

  莱州府

  登州府

  辽东都指挥使司

  山西

  太原府

  平阳府

  汾州府

  潞安府

  大同府

  泽州

  沁州

  辽州

  卷一百四十二 州郡二十二

  明三

  河南

  开封府

  河南府

  归德府

  汝宁府

  南阳府

  怀庆府

  卫辉府

  彰德府

  汝州

  陕西

  西安府

  凤翔府

  汉中府

  延安府

  庆阳府

  平凉府

  巩昌府

  临洮府

  灵州

  兴安州

  洮州卫

  岷州卫

  榆林卫

  宁夏卫

  宁夏前卫

  宁夏后卫

  宁夏中卫

  靖虏卫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卷一百四十三 州郡二十三

  明四

  四川

  成都府

  保宁府

  顺庆府

  夔州府

  重庆府

  遵义军民府

  叙州府

  龙安府

  马湖府

  镇雄府

  乌蒙军民府

  乌撒军民府

  东川军民府

  潼川州

  眉州

  邛州

  嘉定州

  泸州

  雅州

  永宁宣抚司

  二九姓长官司

  太平长官司

  天全六番招讨司

  松潘卫

  迭溪守御军民千户所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

  平茶洞长官司

  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

  安宁宣抚司

  酉阳宣慰司

  石砫宣慰司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

  江西

  南昌府

  九江府

  南康府

  饶州府

  广信府

  建昌府

  抚州府

  临江府

  袁州府

  赣州府

  南安府

  卷一百四十四 州郡二十四

  明五

  湖广

  武昌府

  汉阳府

  黄州府

  承天府

  德安府

  岳州府

  荆州府

  襄阳府

  郧阳府

  长沙府

  常德府

  衡州府

  永州府

  宝庆府

  辰州府

  郴州

  靖州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永顺军民宣慰使司

  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浙江

  杭州府

  严州府

  嘉兴府

  湖州府

  绍兴府

  宁波府

  金华府

  衢州府

  处州府

  温州府

  卷一百四十五 州郡二十五

  明六

  福建

  福州府

  兴化府

  建宁府

  延平府

  汀州府

  邵武府

  泉州府

  漳州府

  福宁州

  广东

  广州府

  肇庆府

  韶州府

  南雄府

  惠州府

  潮州府

  高州府

  雷州府

  廉州府

  琼州府

  罗定州

  广西

  桂林府

  平乐府

  梧州府

  浔州府

  庆远府

  南宁府

  思恩军民府

  太平府

  思明府

  田州

  归顺州

  泗城州

  向武州

  都康州

  龙州

  江州

  思陵州

  凭祥州

  安隆长官司

  卷一百四十六 州郡二十六

  明七

  云南

  云南府

  曲靖府

  寻甸府

  临安府

  澄江府

  广西府

  广南府

  元江军民府

  楚雄府

  姚安军民府

  武定府

  景东府

  镇沅府

  大理府

  鹤庆军民府

  丽江军民府

  永宁府

  永昌军民府

  蒙化府

  顺宁府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

  缅甸军民宣慰使司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

  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

  孟养军民宣慰使司

  老挝军民宣慰使司

  南甸宣抚司

  干崖宣抚司

  陇川宣抚司

  孟定御夷府

  威远御夷州

  湾甸御夷州

  镇康御夷州

  孟密宣抚司

  蛮莫安抚司

  者乐甸长官司

  钮兀御夷长官司

  芒市御夷长官司

  孟琏长官司

  大古刺军民宣慰使司

  刺和庄长官司

  保瓦长官司 散金长官司

  麻里长官司

  八寨长官司

  底兀刺宣慰使司

  广邑州

  贵州

  贵阳军民府

  贵州宣慰使司

  安顺军民府

  都匀府

  平越军民府

  黎平府

  思南府

  思州府

  镇远府

  铜仁府

  石阡府

  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

  新添卫军民指挥使司

  安南卫

  威清卫

  平坝卫

  毕节卫

  赤水卫

  普市守御千户所

  敷勇卫

  镇西卫

  边防典凡四卷

  卷一百四十七 边防一

  边防东

  序略

  正东

  朝鲜

  濊

  耽罗

  新罗

  长人

  日本

  邪古 波邪 多尼

  婆罗

  冯嘉施兰

  东南

  鸡笼山

  琉球

  三屿

  吕宋

  合猫里

  沙瑶 吶哔啴

  古麻刺朗

  文郎马神

  美洛居

  佛郎机

  和兰

  卷一百四十八 边防二

  边防南

  序略

  正南

  盘瓠种

  西原蛮

  南诏

  文面濮 赤口濮 黑僰濮

  骠

  缅

  安南

  南掌

  暹罗

  彭亨

  丹眉流

  占城

  宾童龙

  满刺加

  阿鲁

  瓜哇

  重迦罗

  日罗夏治 碟里

  丁机宜

  苏吉丹

  柔佛

  真腊

  投和

  婆利

  三佛齐

  苏禄

  勃泥

  层檀

  巴喇西

  瞻博

  修罗分

  室利佛逝

  名蔑

  单单

  注辇

  马八儿诸国

  西南

  渝州蛮

  两爨

  东谢

  ■〈牜羊〉牱

  充州

  夜郎

  昆弥

  松外诸蛮

  吐蕃

  朵甘

  长河西鱼通宁远

  董卜韩胡

  乌斯藏大宝法王

  大乘法王

  大慈法王

  阐化王

  赞善王

  护教王

  阐教王

  辅教王

  西天阿难功德国

  尼八刺国 地涌塔国

  麻叶瓮

  陀洹

  南毗

  苏门答刺

  览邦

  澹巴

  百花

  那孤儿

  黎伐

  南渤利

  柯枝

  小葛兰 大葛兰

  锡兰山

  卷一百四十九 边防三

  边防西

  序略

  正西

  沙州

  赤斤蒙古

  罕东

  安定

  阿端

  察逊

  哈玛尔

  哈密

  土鲁番

  火州

  柳城

  卫喇特

  龟兹

  于阗

  吐浑

  党项

  大食

  拂菻

  波斯

  撒玛尔罕

  哈鲁

  达尔玛

  实喇哈雅

  塔什罕

  萨兰

  克实

  特尔默

  布哈尔

  养夷

  沙喇斯

  纳苏察罕

  哈喇

  温图珲

  拔达克山

  爱达罕

  喀什噶尔

  伊斯帕罕

  呼喇济

  奇尔玛

  白松虎儿

  敏珠尔

  日落

  默色尔

  都尔苏

  萨哈勒

  罗密

  坤城

  阿苏

  天方

  默德讷

  榜葛喇

  沼纳朴儿

  祖法儿

  木骨都束

  不喇哇

  竹步

  阿丹

  刺撒

  麻林

  忽鲁谟斯

  溜山

  南巫里

  加异勒

  甘巴里

  急兰丹

  沙里湾泥

  千里达 失制比

  古里班卒

  刺泥

  白葛达 黑葛达

  西洋古里

  西洋琐里

  意大里亚

  西北

  伊里巴拉

  准布

  突厥

  回鹘

  黠戛斯

  沙陀

  卷一百五十  边防四

  边防北

  序略

  正北

  鞑靼

  朵颜 泰宁 福余

  鬼国

  珠巴克

  鸟尔古

  契丹附近诸国

  铁甸

  东北

  渤海

  和硕馆

  富珠哩

  乌舍

  铁骊

  博啰满达

  定安

  室韦



●凡例

 

  凡例十四则

  一杜佑作通典之后至宋时尝命朱白续修而其书巳不传今续通典循杜氏之例仍分为八门自各代正史之外如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集礼明会典诸书皆参酌引用以期无舛无漏

  一通典所纂止于天宝之末今续纂自唐肃宗至德以后迄于明季按年编次至五代兵争典章未备诸门细目中或有一代全阙者则仍从略若五代史止有司天职方二考余俱阙如其有可考者仍从会要册府元龟等书搜辑补载

  一通典自纪事而外凡古今名贤议论有关典要者靡不甄收今从其例凡唐宋元明人文集奏议及唐文粹文苑英华宋文鉴元文类历代名臣奏议明经世编各书择其立论精确可资考核者依类采入

  一杜氏首列食货典以食乃民之司命也有土斯有财故列田制水利屯田诸目有人斯有土故列乡党版籍户口诸目余如赋税钱币漕运盐铁各条又皆所以经理乎食者也顾历代沿革不同杜典诸细目内如土断之法起于晋南渡后算缗之法起于汉孝武时而后世史志中罕有其目则在所从删至于茶课至唐末而始兴则类载于杂税之后互市至宋辽金元明而特重则类载于平准均输之后其余诸典之或并或增或删各随时代所有以期征实

  一杜氏选举典列于食货之后职官之前所谓欲行富教在乎设职官欲设职官在乎得人才也后世选举之法不一其途大约设科以取士分铨以授官率行之不变杜典于历代制之下复缀杂议论三卷盖利弊得失之故必博采议论庶可见之施行今亦仿其例若宋司马光欧阳修吕大临真德秀叶适之徒其所敷陈皆可为选举之衡镜元赵天麟之太平金镜策明王鏊之制科议归有光之三途并用议并能切中事宜今亦各摭其要叙次于篇

  一杜氏职官典其前卷先叙官制之要略以下复分门胪列凡内外文武诸职各系以沿革顾历代设官之制其称名各异职掌各殊五代史无职官志其时废置不常自宰辅诸职而下无可纪述宋时官制巳与唐异辽之官号多用国语金则有省有院有台有寺监诸职元又从而损益之明革中书省复大加更定今仍以通典所列官名为目而以历代或有或无或名虽异而实则同分叙于下庶几有条不紊至于明代宦官执政国柄下移爵以公侯荫及弟侄实为紊乱名器之尤考内监给事宫闱本不应与命官朝士相齿卷中宦官诸品秩谨遵圣谕从删以彰建官之体且以示炯戒焉

  一杜氏礼典凡一百卷于诸典中为最详以帝王制作之大莫过于礼也惟是风会递迁代有所尚其因革损益亦惟礼为最繁杜氏原门曰吉礼曰嘉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凶礼复采公私论述条次于各目之后以为礼仪大约吉礼莫重于郊庙前代之主凡遇大祀多命有司摄行虽复考定仪文终无当于诚敬之本嘉礼莫重于冠婚朝贺至冕服采章本属不相沿袭如辽金元之轻改衣冠蔑弃旧制卒至国势浸微圣训昭彰垂戒万禩其所关正匪浅鲜他若宾礼本指天子诸侯之朝觐会同后世封建不行宾礼亦略则取累朝接见蕃国之仪入之军礼自田猎大射而外天子亲征之典代不恒举故杜氏于出师仪制之下惟载各代扬兵讲武之事今仍以阅兵之礼叙于卷内凶礼自国恤而下杜氏杂载群议最为详赡今亦择其有关丧制者依类增入

  一杜氏乐典于历代沿革之下复载十二律五声八音名义诸目夫乐之声容节奏固因代而殊若十二律五声八音则亘古不易者也惟是声音之道至为微渺非有夙解神悟者未易遽得中声宋大儒若司马光范镇朱子蔡元定之流皆留心乐律明则韩邦奇黄佐辈并着有成书每多托诸空言而手定一代之乐者或不尽洞悉律元之人今仍依杜典原目而节采诸家之说以备参考

  一杜氏以大刑用甲兵故列兵制于刑典之前其所分诸目由叙兵收众以至气候杂占多至一百四十余条所谓兵以奇胜因机而发凡有合于兵法者悉条之为目不厌其详也今所叙列自唐季迄明凡英君良将战阵之事迹以及兵家之议论亦分类入之以合原书之体

  一杜氏刑典于刑制之外备列杂议及宽恕峻酷诸目其自序又谓善用则治不善用则乱不在乎宽与峻者盖世轻世重惟视乎人之所用也自唐而降刑制互有重轻说者谓宋自仁宗以后法制不立浸至柔弱又有过宽之弊明之律令颇为简当而厂卫之兴毒流海内则用法与用人两失之今总其得失具着于篇

  一杜氏州郡典统以禹九州岛顾自州郡既兴而禹迹益难深考往往有一郡之地而错出于两州者且杜典既以禹九州岛为纲而于九州岛之外仍别为古南越郡府一卷巳未免自乱其例宋辽金元迄明或分为路或分为道或分为省各成一代之制若仍分属于九州岛未免纷纭割裂欲徇上古建州之名而转失后世分土之实今稍变其例即以代为纲

  一杜氏边防典分东西南北四裔顾边外之地通阻不常或同是国而名巳递更或同是地而境巳兼并故杜典所载诸部每有见于前史而后史即无闻者辽金与元起自塞外东北诸部皆其境土而宋则白沟以北即属边防明则边墙以外俨成敌国此又形势之不同非可执一以论也今并依时代据实编载

  一续通典皆载唐以下五朝事迹但史书所载或有是非失当若纲目编之发明广义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其议论尤多私谬兹谨遵通鉴辑览御批以昭定论

  一辽金元人名地名官名对音旧多讹误兹悉遵钦定辽史索伦语解金史满洲语解元史蒙古语解另为译正


●钦定续通典卷一 食货一

 

  (臣)等谨按杜佑作食货典以谷为人之所仰地为谷之所生人为君之所治三者相资于政尤切故其述田制水利屯田所以经地乡党版籍户口所以料人而赋税钱币市榷诸条则皆所以治谷也第历朝制度互有详略通典文字简质不拘尺幅其所叙述自隋以前率举其大要而于唐制加详又其意尝欲推而行之卓然近于可用故其序次之闲凡诏令章疏有词旨开明敷陈婉切者具见采录而一时通达治体晓畅时事学士大夫居恒论著之文亦闲掇其要可谓勤已今悉准其例以所引开元令天下之田五尺为步二百有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凡给田之制有差 【按旧唐书食货志武德七年已有此令】 载在六典者为断其自肃宗代宗而后至于明季辄以次纂辑又杜典分注三代以上文出经传者往往诠释意旨三代以下文有繁复未可遽删则大书旁注意存互见亦势然也兹于注文诠释无多而旁推详说分注于下盖宋元以来事繁于前而文显于昔无取疏解云

  第一田制上

  第二田制中

  第三田制下

  第四水利田

  第五屯田上

  第六屯田下

  第七乡党版籍【职役附】

  第八赋税上

  第九赋税下

  第十户口丁中

  第十一钱币上

  第十二钱币中

  第十三钱币下

  第十四遭运 盐铁

  第十五榷酤【醋税附】 杂税 榷茶

  第十六平准均输 互市 平粜常平义仓【社仓附】

  田制上

  ○田制上【唐 五代 宋】

  唐

  五代

  宋一

  △唐

  唐代宗广德二年敕如有浮客愿编附请射逃人物业者便准式据丁口给授如二年以上种植家业成者虽本主到不在却还限任别给授大历元年制逃户复业给复二年如百姓先卖田业尽者委本州岛县取逃死户田宅量丁口充给德宗贞元中陆贽言曰古者百亩地号一夫盖一夫授田不过百亩欲使人不废业田无旷耕今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家为其私属终岁服劳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京畿田亩税五升而私家收租亩一石官取一私取十穑者安得足食宜为占条限裁租价损有余优不足此安富恤穷之善经不可舍也穆宗长庆元年敕节文应诸道管内百姓或因水旱兵荒流离死绝见在桑产如无亲承佃委本道观察使于官健中取无庄田有人丁者据多少给付便与公验任充永业不得令有力职掌人妄为请射其官健仍借种粮放三年租税懿宗咸通十一年敕诸道州府百姓承佃逃亡田地如已经五年须准承前赦文便为佃主不在论理之限仍令所司准此处分 【先是宣宗大中中以逃户桑田被人代纳毁折遂成闲田敕许校勘送县任人佃纳五年不复佃人为主至是复有是敕】

  △五代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诏曰今年夏苗委人户自供手状具顷亩多少仍以五家为保委无隐漏攒连手状送于本州岛本州岛具帐送省州县不得差人检括如或人户隐欺许令保内陈告其田并令倍长兴二年敕凡置营田比召浮客若取编户实紊常规如有系税之人宜令却还本县应三京诸道营田祇耕佃无主荒田及召浮客此后若敢违越其官吏及投名税户当行重断愍帝应顺元年诸处籍没田宅并属户部除赐功臣外禁请射

  晋高祖天福二年以杜簉策言荒田一任百姓开种三年检照所开种顷亩多少量纳一半租税敕曰辟彼污莱期于富庶方当开创正切施行往日虽曾指挥渐恐废堕当在申于劝诱期共乐于丰穰宜令逐处长吏遍下管内应是荒田有主者一任本主开耕无主者一任百姓请射佃莳三年内并不在收税之限 【三年六月金部郎中张铸奏臣闻国家以务农为本劝课为先用广田畴以资仓廪窃见所在乡村浮居人户方思垦辟正切耕耘种木未满于十年树谷未臻于三顷似成产业微有生涯便被县司系名定作乡村色役惧其重敛畏以严刑遂舍所居却思他适睹兹阻隔何以舒苏既乖抚恤之门徒有招携之令伏乞皇帝陛下明示州府特降条流应所在无主空闲荒地一任百姓开耕候及五顷以上三年外即许县司量户科徭如未及五顷以上者不在骚扰之限则致荒榛渐少赋税增多非唯下益蒸黎实亦上资邦国从之】

  周太祖广顺二年敕应诸处户部营田人户租税课利除京兆府庄宅务赡军国外其余并割属州县所征租税课利官中祇管户部营田旧征课额其户部营田职员一切停废其客户元佃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令充为永业自立户名仍具元佃动用实数陈状县司给与凭由仍放下户三年差遣若不愿立户名许召主卸佃不得有失元额租课其车牛动用屋舍树木亦各宣赐 【是年九月敕京兆府耀州庄宅三白渠使所管庄宅宜并属州县镇郭下店宅外应有系官桑土屋宇园林车牛动用并赐见佃人充本业如已有庄田自来被本务或形势影占令出课利者并勒见佃人为主依例纳租条理未尽委三司区分仍差尚书刑部员外郎曹匪躬专往点检割属州县】

  世宗显德二年敕逃户庄田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业者桑土不以荒熟并庄园交还一半其承佃户自出力盖造屋舍及栽种树木园圃并不在交还之限如五周年后归业者庄田除本户坟茔不在交付如有荒废桑土承佃户自来无力佃莳祇仰交割与归业户佃莳其近北诸州限番人户来归业者五周年内三分交还三分十周年内还一半十五周年内三分还一分此外不在交还之限五年七月上将均定天下民租 【均田之名始见汉书王嘉传注孟康曰自公卿以下至于吏民名曰均田皆有顷数】 诏曰朕以寰宇虽安烝民未泰当乙夜观书之际校前贤阜俗之方近贤元稹长庆集见在同州时所上均田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传于方册可得搜寻因令制素成图直书其事庶公卿观览触目惊心利国便民无乱条制背经合道尽系变通但要适宜所冀济务系乃勋旧共庇黎元今赐元稹所奏均田及图一面至可领也十月赐诸道均田诏曰朕以干戈既弭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议并行均定所议冀永适重轻卿受任方隅深穷治本必能副寡昧平分之意察乡闾致弊之源明示条章用分寄任竚令集事允属推公今差使臣往彼检括余从别敕乃命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于诸州检定民租

  △宋一

  宋太祖建隆二年遣使度民田课民种树每县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男女十岁以上种韭一畦阔一步长十步乏井者邻伍共凿之令佐春秋巡视书其数秩满第其课为殿最诸州各随风土所宜其不宜种艺者不须责课遇丰岁则谕民谨盖藏节费用以备不虞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为首配役从者徒三年太宗端拱二年诏兴置方田命知定州张永德等各兼方田都总管诏谕边将令缘边作方田量地里远近列置寨栅以为战守之备至道元年诏曰近岁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田卒污莱招诱虽勤逋逃未复宜申劝课之旨更示蠲复之恩应州县旷土并许民佃为永业仍蠲三岁租三岁外输二分之一州县官吏劝民垦田之数悉书于印纸以示旌赏二年陈靖言逃民复业及浮客请佃者委农官勘验以给授田土收附版籍州县未得议其差役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复患于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一家有三丁者请加授田如丁数五丁者从三丁之制七丁者给五丁十丁给七丁至二十三十丁者以十丁为限若宽乡田多即委农官裁夺以赋之其室庐蔬韭及梨枣榆柳种艺之地每户十丁者给百五十亩七丁者百亩五丁者七十亩三丁者五十亩不及三丁者三十亩除桑功五年后计其租余悉蠲其课诏以靖为京西劝农使按行陈许蔡颍襄邓唐汝等州劝农垦田以皇甫选何亮副之选亮言功难成愿罢之事遂寝 【窦俨曰小亩步百周之制也中亩二百四十汉之制也大亩三百六十齐之制也今所用者汉之中亩】

  真宗咸平中令阁馆检校故事申定职田之制以官庄及远年逃亡田充悉免租税佃户以浮客充所得课租均分如乡原例州县长吏给十之五自余差给其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防御团练州三十顷中上刺史州二十顷下州及军监十五顷边远小州上县十顷中县八顷下县七顷转运使副十顷兵马都监押砦主厘务官录事参军判司等比通判幕职之数而均给之二年诏请佃荒田未定赋税无田税者方许请射系官荒土及远年落业荒田候及五年官中依前敕于十分内定税二分为永额如现在庄田土窄愿于侧近请射及旧有庄产后来逃移已被别人请佃碍敕无路归业者亦许请射六年静戎军王能言于军城东新河之北开方田广袤相去皆五尺深七尺以限隔戎马仍以地图来上帝以图示宰臣李沆等对曰缘边所开方田专委边臣可以为备乞与施行威虏顺安军亦宜兴置从之 【先是三年知雄州何承矩言兵有三阵日月风云天阵也山陵泉水地阵也兵车士卒人阵也今用地阵设险以水泉作固相高下建陂塘纵有敌骑何惧奔冲自后河北塘治相循不废仍领于沿边屯田司】

  干兴元年 【是时仁宗已即位】 制衙前将吏各免户役者除见庄业外不得更与买田土如违将所典买没官其罢任前资官元无田者许置五顷为限又敕应以田产虚立契与买于形势户下隐庇差役者命官使臣除名公人百姓决配又唯臣僚奏命官所置庄田定以三十顷为限衙前将吏合免户役者定以十五顷为限所典买田只得于一州之内如祖父迁葬别有茔地者数外许更置坟地五顷 【时洺州肥乡田赋不平郭谘摄令以千步方田法四出量括遂得其数除无地之租四百家正无租之地者百家收逋赋八十万会三司议均税法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不知均括之术惟谘方田法简而易行诏谘与孙琳均蔡州与上蔡税三司议均田租谘陈均括之法十条】

  仁宗天圣初诏民流积十年者其田听人耕三年而后收赋减旧额之半后又诏流民能自复者赋亦如之既而又与流民期百日复业蠲赋役五年减旧赋十之八期尽不至听他人得耕明道二年刘平奏自边吴淀望长城口东西不及五十里请引水植稻以开方田四面穿沟屈曲为径路纔令通步兵引曹鲍徐河及鸡距泉分注沟中数载之后必有成绩从之 【始置弓箭手斥塞上弃地人角力胜者给田二顷一百人以上团为一指挥即要害处为筑堡使自堑其地为方田以环之塞上诸堑率以丈五尺为深广之限山险不堑者但治使峭绝而已后皆以为法时曹韦知镇戎军请自陇山而东循古长城凿堑为限弓箭手给闲田蠲其税春秋耕敛出兵护之】

  庆历中诏限职田有司始申定其数凡大藩长吏三十顷通判八顷判官五顷幕职官四顷凡节镇长吏十五顷通判七顷判官四顷幕职官三顷五十亩凡防团以下州军长吏十顷通判六顷判官三顷五十亩幕职官三顷其余军监长吏七顷判官幕官并同防团以下州军凡县令万户以上六顷五千户以上五顷不满五千户并四顷凡簿尉万户以上三顷五千户以上二顷五十亩不满五千户二顷录事参军比本判官曹官比倚郭簿尉发运制置转运使副武臣总管比节镇长吏发运制置判官比大藩府通判安抚都监路分都监比节镇通判大藩府都监比本府判官黄汴河许汝石塘河都大催纲比节镇判官节镇以下至军监诸路走马承受井砦主都同巡检提举捉贼提点马监都大巡河不得过节镇判官在州监当及催纲拨发巡捉私茶盐贼盗驻泊捉贼不得过簿尉皇佑中帝闻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每下赦令辄以招辑流亡募人耕垦为言民被灾而流者又优其蠲复缓其期招之诏诸州长吏令佐能劝民修陂池沟洫之久废者及垦辟荒田增税二十万以上议赏监司能督责部吏经画赏亦如之神宗熙宁闲复诏详定职田凡知大藩府二十顷节领十五顷余州及军并十顷余小军监七顷通判藩府八顷节镇七顷余州六顷留守节度观察判官藩府五顷节镇四顷掌书记以下幕职官三顷五十亩防御团练军事推官军监判官三顷令丞簿尉万户以上县令六顷丞四顷不满万户令五顷丞三顷不满五千户令四顷丞二顷五十亩簿尉减令之半藩府节镇录参视本州岛判官余视幕职官藩府节镇曹官视万户县簿尉余视不满万户者发运转运使副视节镇知州开封府尉提点视余州发运转运判官常平仓提举官视藩府通判同提举视万户县令发运司干当公事视节镇通判转运司管干文字提刑司检法官提举常平仓司干当公事视不满万户县令蔡河许汝石塘河都大催纲管干机宜文字府界提点司干当公事视节镇判官总管视节镇知州路分钤辖视余州知州安抚路分都监州钤辖视节镇通判藩府都监视本州岛判官诸路正将视分都监副将视藩府都监走马承受诸州都监都同巡都大巡河并视节镇判官巡检堡砦都监砦主在州监当及催纲拨发巡捉私茶盐贼盗驻泊捉贼并视幕职官巡辖马递铺监堰并县镇砦监当并视本县簿尉诸路州学教授京朝视本州岛判官选人视本州岛曹官又诏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以本路职田令逐州军岁以子利稻麦等拘斛变钱从本司以一路所收钱数又纽而为斛斗价直然后等第均绐自熙宁三年始五年帝患田赋不均重修定方田法诏司农以均税条约并式颁之天下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县以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垆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若瘠卤不毛及众所食利山林陂塘沟路坟墓皆不立税凡田方之角立土为峰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令既具乃以济州巨野尉王曼为指教官先自京东路行之诸路仿焉六年诏土色分五等疑未尽下郡县物其土宜多为等以期均当勿拘以五七年诏从邓润甫之请京东十七州选官四员各主其方分行郡县各以三年为任又诏每方差大甲头二人小甲头三人同集方户令各认步亩方田官验地色更勒甲头方户同定诸路及开封府界秋田灾伤三分以上县权罢外余候农隙河北西路提举司乞通一县灾伤不及一分勿罢元丰五年开封府言方田取税之最不均县先行即一州而定五县岁不过两县今府界十九县准此行之十年乃定请岁方五县从之其后岁稔农隙乃行而县多山林者或行或否 【八年帝知官吏扰民诏罢之天下之田已方而见于籍者至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四十九顷先是熙宁五年诏开方田至是遂罢】

  哲宗时毕仲游言曰有人则有田有田则有分田有瘠薄人有众寡以人耕田相其瘠薄众寡而分之谓之分分定而以名自占之谓之名田无甚难行者而至今不行则其制未均而恤之太甚故也盖周井田之法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余夫二十五亩以至工商士人受田亦各有等而又分之不易一易再易之差以一夫一妇而受百亩无主客之别比今二百亩矣以不易一易再易之相掩而又有余夫则比今三百亩矣什一而征无他赋敛而又岁用其力不过三日则比今四百亩矣而何武之制自诸侯王及于吏民皆无过三十顷以一诸侯王而财七八农夫此所谓制未均者也名田之议起于董仲舒申于何武师丹至晋泰始限王公之田以品为差而均田之制起于后魏至唐开元亦尝立法而卒皆不行夫名田之不行非下之人不行也乃上之人不行也非贱者而不行乃贵者而不行也在上而贵者戴高位食厚禄官其子孙而赏赐狎至虽田制未均犹当行也而何师之议则革于丁傅董贤晋魏有存则名存而实去此则所谓恤之太甚者也今将议占田之数酌复除之法则周官之书汉魏隋唐之制有可行者有不可行者董仲舒以秦变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置锥之地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其说虽正而不闻其制度何武之制太狭今日之制太无限宜约周官授田之数与唐世业口分之法参其多少而用之士大夫则因其品秩之高下与其族类之众寡无使贵者有余而贫者不足要之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旁可以及兄弟朋友而不为兼并则善矣昔周官小司徒辨征役之施舍卿大夫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征秦民耕织致粟帛多与汉之孝弟力田皆复其身而丞相之子返与戍边为践更卒则今日之复除亦可因而为法九品者复其身亡品者复其子孙五品以上乃复其家而戍边之制可易以助今齐民之役虽丞相子必使出泉以助之则下贫之室不困于重烦而在上贵者亦不纯于侥幸然田制之未均可以均也非今日之患也迫于富家大室而恤之甚者则自汉以来未有以处之今日之患也夫事稽之于古而不合验之于今而未见其利害测之于人情未得其中若是者诚难行也今占田之数复除之法稽之于古无不合验之于今已见其利害测之于人情得其中加之无丁傅董贤之用事而今日之议过于何武师丹则无以富家大室为难而行之天下幸甚徽宗崇宁三年宰臣蔡京等言自开阡陌使民得以田私相贸易富者恃其有余厚立价以规利贫者迫于不足薄移税以速售而天下之赋调不平久矣神宗讲究方田利害作法而推行之方为之帐而步亩高下丈尺不可隐户给之帖而升合尺寸无所遗以卖买则民不能容其巧以推收则吏不能措其奸今文籍具在可举而行诏诸路提举常平官选官习熟其法谕州县官吏各以丰稔日推行自京西北两路始政和中品官限田一品百顷以差降杀至九品为十顷限外之数并同编户差科三年河北西路提举常平司奏所在地色极多不下百数及至均税不过十等虽出十分之税地土肥沃尚以为轻第十等只均一分多是瘠卤出税虽少犹以为重若不入等则积多而至一顷止以柴蒿之值为钱自一百而至五百比次十等全不受税既收入等但可耕之地便有一分之税其闲下色之地与柴蒿之地不相远乃一例每亩均税一分上轻下重欲乞土色十等如故外即十等之地再分上中下三等折亩赹数谓如第十等地每十亩合折第一等一亩折十等之上受税十一不改元则十等之中数及十五亩一等之下数及二十亩方比上等受一亩之税庶几上下轻重皆均诏诸路既行其法五年福建利路茶户山园如盐田例兑方量均税七年诏内外宫观舍置田在京不得过五十顷在外不得过三十顷不免科差徭役支移虽奉御笔许执奏不行宣和元年臣僚言方量官惮于跋履并不躬亲行繵拍峰验定土色一付之胥吏至御史台受诉有二百余亩方为二十亩者有二顷九十六亩方为一十七亩者虔之瑞金县是也有租税十有三钱而增至二贯二百者有租税二十七钱则增至一赏四百五十者虔之会昌县是也望诏常平使者检察二年遂诏罢之民因方量流徙者守令招诱归业荒闲田土召人请佃自今诸司毋得起请方田诸路已方量者赋税不以有无诉论悉如旧额输纳民逃移归业已前逋欠税租并与除放 【按方田之制自崇宁三年蔡京请开五年诏罢大观二年复诏行之四年罢其赋税依未方旧则至是遂不复行】

  北宋田制自太祖开宝末天下垦田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三百二十顷太宗至道二年垦田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一顷景德中丁谓着会计录云总得一百八十六万余顷以是岁七百二十三万余户计之是四户耕田一顷繇是而知天下隐田多矣又川陕广南之田顷亩不备第以五赋约之至天圣中国史则云开宝末垦田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三百二十顷至道二年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一顷天禧五年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八十四顷而开宝之数乃倍于景德则谓之所录固未得其实皇佑治平三司皆有会计录而皇佑中垦田二百二十八万余顷治平中四百四十万余顷其闲相去不及二十年而垦田之数增倍以治平数视天禧则犹不及而叙治平录者以谓此特计其赋租以知顷亩之数而赋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率而计之则天下垦田无虑三十余万顷是时累朝相承重于扰民未尝穷按故莫得其实而废田见于籍者犹四十八万顷

  钦定续通典卷一




●钦定续通典卷二 食货二

 

  田制中

  ○田制中【南宋 辽 金】

  宋二

  辽

  金

  △宋二

  南宋高宗时中书舍人洪遵上言限田之制本于抑兼并恤编户宽力役可谓尽善然州县猾吏因缘为奸至于坟地蔬圃例皆纽计中下之家惟恐顷亩溢格至有货鬻坟山以避徭役者甚非立法利民之本意而奉行之官不能体国漫弗加省望圣慈命户部行下令品官之家止限见在田产山林园圃坟茔地段并行豁除仍以逐县为率依新制各计顷亩不通一州之数庶几田制稍宽不致重扰建炎元年命有司招诱农民归业者振货之蠲欠租免耕牛税三年广州州学教授林勋献本政书十三篇大略谓国朝兵农之政大抵因唐末之故今农贫而多失职兵骄而不可用是以饥民窜卒类为盗贼宜仿古井田之制使民一夫占田五十亩其羡田之家毋得市田其无田与游惰末作者皆使为农以耕田之羡杂纽钱谷以为什一之税本朝二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今本政之制每十六夫为一井提封百里为三千四百井率税米五万一千斛钱万二千缗每井赋二兵一马率为兵六千八百人马三千四百匹岁取五之一以为五番之额以给征役无事则又分为四番以直官府以给守卫是民凡三十五年而役始一遍也悉上则岁食米万九千余斛钱三千六百余缗无事则减四分之三皆以一同之租税供之匹妇之贡绢三尺绵一两百里之县岁收绢四千余匹绵二千四百觔非蚕乡则布六尺麻二两所收视绵绢倍之行之十年则民之口算官之酒酤与凡茶盐香矾之榷皆可弛以予民其说甚备又诏天下官田令民依乡例自陈输租绍兴元年以军兴用度不足诏尽鬻诸路官田初闽以福建八郡之田分三等膏腴者给僧寺道院中下者给土著流寓自刘夔为福州始贸易取资迨张守帅闽上倚以拊循凋瘵存上等四十余剎以待高僧余悉令民请买岁入七八万缗以助军衣余宽百姓杂科民皆便之是时帝惧职田不均诏诸路提刑司依法标拨官多田少即于邻近州县通融须管数足又诏将空闲之田为他司官属所古者拨以足之仍先自簿尉始其有无职田选人并亲民小使民每员月支茶汤钱一十贯文内虽有职田每月不及十贯者皆与补足所以厚其养廉之利惧其病民则委通判县令核实除其不可力耕之田损其已定过多之额若其顷亩多寡具有成式知藩府二十顷发运转运使及知节镇一十五顷知余州及广济永康诸军并路分钤辖十顷发运转运判官及通判藩府八顷知余军及发运司干办公事七顷通判余州及军满万户县令六顷藩府判官录事参军及同巡检都大巡河提点马盐四顷节度掌书记及军监都监三顷五十亩军监判官及监堰满五千户县丞满万户簿尉并三顷余州及不满五千户县丞二顷五十亩不满五千户县簿尉及监堰二顷三年户部言人户抛弃田产已诏三年外许人请射十年内虽已请射及拨充职田者并听理认归业官司占田不还许越诉如孤幼儿女及亲属依例合得财产之人委守令面问来历取索契照句勒耆保邻佐照证得实实时给付或伪冒指占者论如律从之五年诏诸官田比邻田租召人请买佃人愿买者听佃及三十年以上者减价十之二六年诏诸路总领谕民投买户绝入官及江涨河田海退泥田七年以贼徒田充官庄其没官田依旧出买十二年左司员外郎李椿年言经界不正十害一侵耕失税二推割不行三衙门及坊场户虚供抵当四乡司走弄税名五诡名寄产六兵火后税籍不失争讼日起七倚阁不实八州县隐赋多公私俱困九豪猾户自陈诡籍不实十逃田税偏重人无肯售经界正则害可转为利且言平江岁入二十万不及昔之一半望考按核实自平江始然后施之天下则经界正而仁政行矣上谓宰执曰椿年之论颇有条理秦桧曰其说简易可行程克俊曰比年百姓避役止缘经界不正行之乃公私之利翌日甲午以椿年为两浙运副专委措置经界椿年条画来上请先往平江诸县俟其就绪即往诸州要在均平为民除害更不增税额如水乡秋收后妄称废田者许人告陂塘塍埂之坏于水者官借钱以修之县令丞之才短者听易置图写墟亩选官按覆令各户各乡造砧基簿仍示民以赏罚开谕禁防靡不周尽吏取财者论如法又诏人户田产多有契书而今来不上砧基簿者皆没官用椿年请也十四年椿年权户部侍郎仍旧措置经界十二月椿年以母忧罢两浙运副王铁权户部侍郎措置经界十五年诏户部及所遣官委曲措置务使赋税均而无扰又因兴国军守臣宋时言诏诸州县违期归业者其田佃及官卖者即以官田之所耕者给还十七年李椿年再权户部侍郎专一措置经界言已打量及用砧基簿计四十县乞结绝其余未打量及不曾用砧基簿止令给甲县分欲展期一月许人户首实昨已起新税依额理纳俟打量宽剩亩角即行均减更不增添税额仍令都内人各书实状遇有两争即对换产税诏可十九年冬十一月经界之事始毕初朝廷以淮东西京西湖北四路被边姑仍其旧又漳汀泉三州未毕行二十年诏凡没官田域空田户绝房廊及田并拨隶常平司转运提刑茶盐司没入田亦如之又诏琼州万安昌化吉阳军海外土产瘠薄已免经界又泸南帅臣冯檝抗疏论不便于是泸叙州长宁军并免渠果州广安军既行亦复罢自余诸路州县皆次第有成 【是年诏敕令所删定官郑克行四川经界法克颇峻责州县所谓有庄田者虽蔬果桑柘莫不有征而卭蜀民田至什税其伍二十年诏两淮沃壤宜谷置力田科募民就耕以广官庄知资州杨师锡言有司奉行失当田亩不分腴瘠市居丈尺隙田亦充税产于是降诏曰椿年乞行经界去民十害今闻寖失本意凡便民者依已行害民者与追正二十六年王之望上书言蜀中经界利害甚悉明年以之望提点刑狱毕经界事三月户部言蜀地狭人伙而京西淮南膏沃官田尚多许人承佃官贷牛种时通判安丰军王时升言淮南土皆膏腴然地未尽辟民不加多者缘豪强虚占良田而无遍耕之力流民襁负而至而无开耕之地凡荒闲田许人刬佃户部议期以二年未垦者即如所请京西路如之汤鹏举言离军添差之人授以江淮湖南方田人一顷为世业】

  二十一年以大理寺主簿丁仲京言凡学田为势家侵佃者命提学官觉察又命拨僧寺常住绝产以赡学户部议并拨无敕额庵院田诏可二十六年以诸路卖官田钱七分上供三分充常平司籴本初尽鬻官田议者恐佃人失业未卖者失租侍御史叶义问言今尽鬻其田立为正税田既归民税又归官不独绝欺隐之弊又可均力役之法浙中刑狱使者邵大受亦乞承买官田者免物力二年至十年于是诏所在常平役官户绝田已佃未佃添租未添租并拘卖二十八年诏户部员外郎莫蒙同浙西江东淮南漕臣视诸路河田芦场 【先是言者谓江淮闲河田芦场为人冒占岁失官课至多故有是命己而言者极言累民未便诏止为势家诡名冒占其三等以下户勿例根括】 诏浙西江东河田芦场官户十顷民户二十顷以上并增租隶提领官田所寻罢之 【干道闲复梁俊彦等措置括得河田芦场二百八十余万亩】

  孝宗隆兴元年诏凡百姓逃弃田宅出二十年无人归认者依户绝法干道四年知鄂州李椿奏江南荒田甚多请佃者开垦未几便征税度田追呼不任其扰旋即逃去今欲召人请射免税三年后为世业光宗时知漳州朱熹条奏经界状略曰臣自早年即为县吏实在泉漳两郡之闲中岁为农又得备谙田亩之事窃见经界一事最为民闲莫大之利其绍兴年中已推行处至今图籍尚存独泉漳汀州不曾推行细民业去产存苦不胜言而州县坐失常赋势将何底然而豪家大姓猾吏奸民皆所不便向议辄为浮言所沮甚至以汀州盗贼借口不知往岁汀州累次盗贼正以不曾经界贫民失业更被追扰无所告诉是以轻于从乱今者议臣之请且欲先行泉漳次及临汀既免一州盗贼过计之忧又慰两郡贫民延颈之望诚不易之良策也一推行经界在于推择官吏乞朝廷先令监司一员专主其事使择一郡守察其属县或不能则择于其佐又不能则择于他官一州不足则取于一路见任不足则取于得替待缺之中果得其人则事克济而民无扰矣一经界之法打量一事最费功力而纽折算计之法又人所难晓者绍兴中户部行下打量攒算格式印本乞特诏户部根检誊录点对行事一图帐之法始于一保大则山川道路小则人户田宅必要东西相连南北相照以至顷亩之阔狭水土之高低亦须当众共定各得其实其十保合为一都则其图帐但取山水之连接与逐保之大界总数而已不必更开人户田宅也其诸都合为一县则其图帐亦如保之于都而已不必更为诸保之别也如此则其图帐之费亦当少减若朝廷矜三郡之民不忍使更烦费则莫若令役户只作草图草帐而官为买纸雇工以造正图正帐费就两司上供钱内截拨应副也如此则大利可成而民亦不至于甚病矣龙岩县刘璧申经界之行惟里之正长其役最为烦重疆理■〈亩犬〉亩分别土色均摊税赋其在当时动经岁役出入阡陌妨废家务固已不胜其劳一有广狭失度肥硗失宜轻重失当则词诉并兴而督责又随至矣然有产则有役道当重难使出心力以应役使亦无可奈何彼皆乡民安知经界书算则必召募书人以代此役而书人必尝为胥吏之桀黠者莫不乘时要求高价执役之人急于期限不免随索则酬而又簿书图帐所用纸札亦复不资窃谓经界之在今日不可不行行之亦不患无成若里正里长书人纸札之费有以处之则可举行若坐视其殚力耗财如曩日恐非仁政之意也窃详此意与臣所奏大抵略同一绍兴经界打量既毕随亩均产而其产钱不许过乡此盖以算数太广难以均数而防其或有走弄失陷之弊也若使诸乡产钱租额素来均平则此法善矣若随乡已有轻重人户徒然攒算不免有害多利少之叹乞特许产钱过乡通县均纽庶几百里之内轻重齐同实为利便一本州岛民闲田有产田有官田有职田有学田有常平租课田名色不一而其所纳租税轻重亦各不同年来产田之税既已不均而诸色之田散漫参错尤难检计奸民猾吏并缘为奸实佃者或申逃阁无田者反遭俵寄至于职田俵寄不足则或拨到诸色官钱以充之其弊不可遍举今莫若将见在田土打量步亩一概均产每田一亩随入等高下定计产钱几文而总合一州诸色租税钱米之数以产钱为母定等则一例均敷每产一文纳米若干钱若干米只一仓受纳钱亦一库交收却以到官之数照元分数分隶若干为省计若干为职田若干为学粮若干为常平逐旋拨入诸色仓库除逐年二税造簿之外每遇辰戌丑未之年逐县更令诸乡各造一簿开具本乡所管田数四至步亩等第各注某人管业有典卖则云某年典卖某人又造合乡都簿一扇类聚诸簿通结逐户田若干亩钱产若干文其有田业散在诸乡者并就烟爨地分开排总结并随秋科税簿送州印押下县知佐通行收掌人户遇有交易将契书及两家砧基照乡县簿对行批凿则版图一定而民业有经矣或者尚疑如此则本州岛产田纳税本轻而今当反重官田纳租本重而今当反轻施行之后争竞必多须俟打量了毕灼见多寡实数方可定议说似有理乞圣照并与行下一本州岛荒废寺院田产颇多目今并无僧行住持田土为人侵占逐年失陷税赋不少乞特降指挥许令本州岛出榜召人实封请买不惟一时田业有归民益富实亦免向后官司税赋因循失陷而又合于韩愈所谓人其人庐其居之遗意诚厚下足民攘斥异教不可失之机会也先是漳泉二州被命相度而泉州操两可之说朝廷疑焉著作郎黄艾轮对又言之且云今日以天下之大公卿百官之众商量一经界累年不作大于此者若之何上乃谕辅臣令先行于漳州明年春诏漕臣陈公亮同熹协力奉行南方地暖农务既兴非其时也熹犹冀嗣岁可行益加讲究条画既备遍榜郡县细民知其不扰而利于己莫不鼓舞而贵家豪右占田隐税侵渔贫弱者胥为异论以摇之至有进状言不便者前诏遂格阅两月熹请去寻命持湖南使者节犹以经界不行自劾议者惜之宁宗开禧元年夔路转运判官范荪言本路施黔等州荒远绵亘山谷地旷人稀其占田多者须人耕垦富豪之家诱客户举室迁去乞将皇佑官庄客户逃移之法校定凡为客户者许役其身毋及其家属凡典卖田宅听其离业毋就租以充客户凡贷钱止凭文约交还毋抑勒以为地客凡客户身故其妻改嫁者听其自便女听其自嫁庶使深山寂谷之民得安生理嘉定闲知婺州赵■〈与上心下〉夫行经界于其州整有伦序后守魏文豹行之益力于是向之上户析为贫下之户实田隐为逃绝之田者粲然可考凡给甲册户产簿丁口簿鱼鳞图类姓簿二十三万九千有奇刱库迁以藏之历三年而后上其事于朝八年诏职田蠲放如民田违者坐之理宗淳佑二年敕自今凡民有契券界至分明所在州县屯官随即归还六年殿中侍御史谢方叔言豪强兼并之患至今而极非限民名田有所不可是亦救世道之微权也今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石者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小民田日减而保役不休大官田日增而保役不及可不严立经制以为之防乎去年谏官尝以限田为说朝廷付之悠悠不知国用边饷皆仰和籴然权势多田之家和籴不容以加之保役不容以及之乞谕臣僚论奏使经制以定兼并以塞从之景定四年贾似道以国计困于造楮富民困于和籴思有以变法而未得其说知临安府刘良贵浙西转运使吴势献买公田之策似道乃命殿中侍御史陈尧道曹孝庆上疏请将官户田产逾限之数抽三分之一以充公田帝从之诏买公田置买官田所以刘良贵提领临安府通判陈訔为检阅副之良贵请下都省严立赏罚究归并之弊帝曰求免和籴无如买逾限之田为良法然东作方兴权俟秋成续议施行当始于浙西诸路视之为则似道乃上疏条陈其制帝悉从之由是浙西六郡买田三百五十余万亩每乡置官庄一所民为官耕者曰官佃为官督者曰庄官庄官以富饶者充应两岁一更每租一石明减二斗不许多收 【既而言者历言其弊甚至民本无田而以归并抑买自经分置庄官催租骚扰至度宗咸淳四年始罢庄官而令诸郡公租以三千石为一庄听民于分司承佃不许盗易至德佑始尽除之而宋祚讫矣】

  度宗咸淳元年监察御史赵顺孙言经界将以便民虽穷阎下户之所深愿而未必豪家大姓之所甚乐今之所谓推排非昔之所谓自实推排者委之乡都则径捷而易行自实者责之于人户则散漫而难集嘉定以来之经界时至近也官有正籍乡都有副籍为乡都者不过按成牍而更业主之姓名若夫绍兴之经界其时既远而籍之存者寡矣因其鳞差栉比而求焉由一而至百至千至万稽其亩步订其主佃亦莫如乡都之便朱熹所以主经界而辟自实者正谓此也州县能守朝廷乡都任责之令又随诸州之便宜而为之区处当必人情悉孚不令而行矣从之三年司农卿季镛言经界之法必多差官吏悉集都保遍走阡陌尽量步亩审定等色纽折计等奸弊转生若推排之法不过以县统都以都统保选任才富公平者定田亩税色载之图册凡民有定产产有定税税有定籍吴门绍兴及湖南一路俱已告成窃惟东南诸郡皆奉行惟谨其或田亩未实则令乡局厘正之图册未备则令县局程督之监司郡守递相稽察如周官日成月要以综核之于是诏诸路施行史臣论曰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而诸籍没田募民耕者皆仍私租旧额每失之重输纳之际公私事例迥殊私租额重而纳轻承佃犹可公租额重而纳重则佃不堪命州县胥吏与仓库百执事之人皆得为侵渔之道于耕者也季世金人乍和乍战战则军需浩繁和则岁币重大国用常苦不继于是因民苦官租之重命有司括买官田以给用其初弛其力役以诱之其终不免于抑配此官田之弊也嘉定以后又有所谓安边所田 【凡籍没权幸而围田湖田之在官者皆隶焉】 收其租以助岁币至其将亡又限民名田买其限外所有谓之公田初议欲省和籴以纾民力而其弊极多其租尤重宋亡遗患犹不息也

  △辽

  辽太宗会同三年诏于谐里河胪朐河之近地给赐南院鄂津图噜伊逊巴勒北院乌纳哈喇锡林为农田圣宗统和中萧达林为西北路招讨使以准布都落伺隙而动欲增戍兵又恐馈饷不给问于耶律昭昭以书荅曰窃闻治得其要则仇敌为一家失其术则部曲为行路夫西北诸部每当农时一夫为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大率四丁无一室处刍牧之事仰给妻孥一遭寇掠贫穷立至春夏赈恤吏多杂以糠粃重以掊克不过数月又复告困且商牧者富国之本有司防其隐没聚之一所不得各就水草便地兼以逋亡戍卒随时补调不习风土故日瘠月损驯至耗竭为今之计若赈穷薄赋给以牛种使遂耕获置游兵以防盗掠颁俘获以助伏腊散商牧以就便地期以数年富强可望然后练简精兵以备行伍何守之不固何动而不克哉七年诏括民田又诏燕乐密云二县荒地许民耕种免赋役十三年诏昌平怀柔等县诸人请业荒地十五年诏诸道劝民种树又诏品部旷地令民耕种又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

  △金

  金之田制量田以营造尺五尺为步阔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民田业各从其便卖质与人无禁但令随地输租而已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少者必植其地十之三明安穆昆户少者必课种其地十之一除枯补新使之不缺凡讲射荒地者以最下第五等减半定租八年始征之作己业者以第七等减半为税七年始征之自首冒此邻地者输官租三分之二佃黄河退滩者次年纳租海陵天德二年定制凡职田亩取粟三斗草一称仓场随月俸支正三品三十顷从三品二十一顷正四品十七顷从四品十四顷正五品十三顷从五品七顷正六品从六品六顷正七品从七品五顷正八品四顷从八品三顷正九品从九品二顷诸防刺以上女真契丹司吏译史通事不问千里内外公田三顷诸亲王受任朝官兼外官者职田从职 【金制二品而下无职田三品而下在京者亦无职田】

  正隆元年遣刑部尚书赫舍哩罗索等分行大兴府山东真定府拘括荒闲牧地及官民占射逃绝户地戍兵占佃官地外路官本业外增置土田及大兴府平州路僧尼道士女冠等地益以授所迁之明安穆昆户且令民请射而官得其租也世宗大定十一年正月上谓宰臣曰往岁清暑山西近路禾稼甚广殊无商牧之地因命五百里外乃得耕种今闻民皆去之他所甚可矜悯其令依旧耕种 【先是十年禁侵耕围场地】

  十七年邢州男子赵迪简言随路不附籍官田及河滩皆为豪强所占而贫民土瘠税重乞遣官拘籍冒佃者定立税课复量减人户税数庶得轻重均平诏付有司将行而止复以近都明安穆昆所给官地率皆薄瘠豪民租佃官田岁久往往冒为己业令拘籍之又谓省臣曰官地非民谁种然女真人户自乡土三四千里移来尽得薄地若不拘刷良田给之久必贫乏其遣官察之时省臣言官地所以人多蔽区由盗耕罪轻乃更条约立限令人自陈过限则告者有赏十九年帝谓宰臣曰亡辽时所拨与本朝地亩民或指射为无主地租地及新开荒为己业者可以拘括其闲播种岁久若遽夺之恐民失业因诏括地官张九思戒之复谓宰臣曰朕闻括地事所行极不当如皇后庄太子务之类止以名称便为官地百姓所执凭验一切不问其相邻冒占官地复有幸免者能使军户稍给民不失业乃朕之心也二十年以行幸道隘诏沿路顿舍侧近官地勿租与民耕种又诏山东路拨地一百四十顷大定初又于中都路赐田百顷命拘山东之地入官又谕有司曰白石门至野狐岭其闲淀泺多为民耕植者而官民杂畜往来无牧放之所可差官括元荒地及冒佃之数二十一年帝谓宰臣曰山东大名等路明安穆昆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尽令汉人莳种取租已禁买奴婢委阅实户数计口给地必令自耕力不足者方许佃于人时言者谓豪强之家多占夺田者 【有一家一口至三十顷以致小民无田可耕】 因令占官地十顷以上者皆括籍入官均赐贫民 【又以山东路所括民田已分给女真屯田人户余地还民】

  又尚书省奏山东所刷地数上曰此虽民地然无明据括为官地亦无不可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民尝恣意种之后遣使安置屯田民惧征租逃者甚众因免征赦罪别以官地给之二十二年省臣张仲愈等谓民初无得地之由抚定后未尝输税妄通为己业者刷之上谓太刻但令明安穆昆人户随宜分处计其丁壮牛具合得土田实数给之不足则以前所刷地二万余顷补之二十三年奏明安穆昆户垦田一百六十九万三百八十顷有奇牛具三万四千七百七十一在都宗室将军司垦田二千六百八十三顷七十六亩牛具三百四德呼勒唐古二部垦田万六千二十四顷一十七亩牛具五千六十六二十七年随处官豪之家多侵占官地转与他人种佃规取课利命有司拘刷见数以与贫难无地者每丁授五十亩庶不致失所余佃不尽者方许豪家验丁租佃二十九年拟再立限令贫民请佃官地缘今已过期计已数足其占而有余者皆容告诉恐滋奸弊况续告漏遗地敕旨已革今限外告者宜却之止付元佃兼平阳一路地狭人稠官地当尽数拘籍验丁以给贫民上曰限外指告多佃官地者却之当矣如无主不愿承佃方许诸人告请其平阳路宜计丁限田如一家三丁己业止三十亩则更许存所佃官地一顷二十亩余者拘籍给付贫民可也又从言官请招他路流民量给闲田耕河南旷地愿作官地者免税八年愿为己业者免税三年并不许贸易章宗明昌元年六月以明安穆昆户不务栽植桑果令每十亩中栽一亩仍下各路栽之三年议行区种法四年敕令农田百亩以上如濒河易得水之地须区种三十余亩多种者听无水之地则从民便承安元年四月初行区种法男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有土田者丁种一亩丁多者五亩止二年二月九路提刑马百禄奏地肥瘠不同乞不限亩数制可泰和四年令所在长官及按察司随宜劝谕亦竟不能行是年定制军人所拨地止十里内自种种数每丁四十亩续进丁同此余者许令便宜租赁及两和分种违者钱业还主时六路括地其闲屯田军户多冒名增口以请官地及包取民田而民有空输税赋虚抱物力者应命于税内每岁续核之八年户部尚书高汝砺以旧制人户请佃荒地者纳租之时多巧避匿由元限太远请佃之初无人保识请自今请佃者可免三年作己业者免一年以邻首保识为长制宣宗贞佑三年宰臣以既徙河北军户于河南请以官田及牧地分界之已为民佃者处之刘元规曰括地之议闻者无不骇愕向者河北山东已为此举民之茔墓井灶悉为军有若复行之大失众心荒田不可耕徒有得地之名而无享利之实纵得熟土不能亲耕而复令民佃之所得无几而使纷纷交病哉遂罢之 【时北方侵及河南由是尽起诸路军户南来保守军粮无出众议益赋或与军田二者不知所择汝砺言河南官民地相半又多全佃官地之家一旦夺之何以自活如山东拨地时腴地尽入势家瘠者乃付贫户无益于军而民有损惟当倍益官租以给军食复以系官荒田牧地量数与之令其自耕为便从之其后军户日给不足应授以荒官田及牧地可耕者人三十亩汝砺既总括荒田旋又奏顷亩之数甚少军月复不能自耕必以与人取租数百里外请罢给但半给种半实直焉四年省院又议军户愿佃者计口给之其余僻远不愿者宜准近制系官荒地许军民耕辟亦未能遽减其种迟以岁月俟成伦次渐可以省官廪耳后乃定拟民有能开牧马地及官荒地作熟田者以半给之为永业半给军户】

  兴定三年尚书右丞侯挚言河南军民田总一百九十七万顷见耕种者九十六万余顷合上中下十一取之岁得九百六十万石自可优给岁支民不疲而军用足诏有司议行之四年伊喇布言军户自徙于河南尚未给田移徙不常贫者甚众请括诸屯处官田人给三十亩仍不移屯他所宰臣议先拨授之为永业俟有获即罢其家种从之五年京南行三司舒穆噜斡鲁言京南东西三路屯军四十万口岁费种一百四十余万石皆坐食民租宜括逋户旧耕田南京一路旧垦田三十九万八千余顷内官田民耕者九万九千顷饥民流离猝难复业不若分给军户人三十亩使之自耕或召人佃种令省臣议更不能行

  
●钦定续通典卷三 食货三

 

  田制下

  ○田制下【元 明】

  元
  明

  △元

  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曰井田之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凡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井百为成成方十里成百为同同方百里同百为畿畿方千里臣尝计方千里之地提封百万井山川城市等除百分提封之三十六外定六十四万井为私田五万一千二百万亩其井中区除宅居二十亩之余为公田五千二十万亩又乘除粟稻等子粒之多寡每亩岁只率一石五斗而计之则私田子粒可得七万六千八百万石公田子粒七千六百八十万石其鳏寡孤独无告者须先振惠焉上下相睦贫富相均此隆周所以旁作穆穆迓衡而孟子所以不惮区区告人也自嬴秦变法之后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置锥之地越至于今迫于豪富官贵而不能复圣朝东西南北地境无穷国家用费之资仅足下民愁叹之声未绝且古者方千里之地得公田子粒七千六百八十万石今能得之乎臣知其断不能也方今之务莫如兴复井田尚恐骤然骚动宜限田以渐复之望陛下一新田制凡宗室王公之家限田几百顷凡无族官民之家限田几十顷凡限外退田者赐其家长以空名告身每田几顷官阶一级不使之居实职也凡限田之外蔽欺田亩者坐以重罪凡限外之田有佃户者就令佃户为主凡未尝垦辟者令无田之民占而辟之且全免第一年租税次年减半第三年依例科征凡占田不可过限凡无田之民不欲占田者听凡以后有卖田者买田亦不可过限也私田既定乃定公田公田之法凡九等一品者二十顷二品者十八顷三品者十五顷四品者十二顷其以下俱以二顷为差至九品但二顷而巳庶乎民获恒产官足养廉行之五十年之后井田可以兴复矣至元三年定随路府州县官员职田上路达噜噶齐一十六顷总管同同知八顷治中六顷府判五顷下路达噜噶齐一十四顷总管同同知七顷府判五顷散府达噜噶齐一十顷知府同同知六顷府判四顷上州达噜噶齐一十顷州尹同同知五顷州判四顷中州达噜噶齐八顷知州同同知四顷州判三顷下州达噜噶齐六顷知州同州判三顷警巡院达噜噶齐五顷警使同警副四顷警判三顷录事司达噜噶齐三顷录事同录判二顷县达噜噶齐四顷县尹同县丞三顷主簿二顷县尉主簿兼尉并同经历四顷又定按察司职田各道按察使一十六顷副使八顷佥事六顷七年立司农司颁农桑之制十四条其最善者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一人为之长增至百家者别设长一员不及五十家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远人稀不能相合各自为社者听其合为社者仍择数村之中立社长官司长以教督农桑为事凡种田者立牌橛于田侧书某社某人于其上社长以时点视劝诫不率教者籍其姓名以授提点官责之其有不敬父兄及凶恶者亦然仍大书其所犯于门俟其改过自新乃毁如终岁不改罚其代充本社夫役社中有疾病凶丧之家不能耕种者众为合力助之一社之中灾病多者两社助之凡为长者复其身郡县官不得以社长与科差事农桑之术以旱暵为先凡河渠之利委本处正官一员以时浚治或民力不足者提举河渠官相其轻重官为导之地高水不能上者命造水车贫不能造者官具材木给之俟秋成之后验使水之家俾均输其直田无水者凿井井深不能得水者听种区田其有水田者不必区种仍以区田之法散诸农民种植之制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听种榆柳等其数亦如之种杂果者每丁十株皆以生成为数愿多种者听其无地及有疾者不与所在官司申报不实者罪之仍令各社布种苜蓿以防饥年凡荒闲之地悉以付民先给贫者次及余户每年十月令州县正官一员巡视境内设法除蝗十二年江陵行省廉希宪以宋引水扞敌是以城闉之外济水弥望因引还江流遂得陆地数百万亩招谕富民随力耕种约以三年后减半收租贫民趋之曾未期年巳成沃壤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及诸司职田比腹里减半上路达噜噶齐八顷总管同同知四顷治中三顷府判二顷五十亩下路达噜噶齐七顷总管同同知三顷五十亩府判二顷五十亩经历二顷知事一顷提控案牍同散府达噜噶齐六顷知府同同知三顷府判二顷提控案牍一顷上州达噜噶齐五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同提控案牍一顷中州达噜噶齐四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一顷五十亩都目五十亩下州达噜噶齐三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一顷五十亩上县达噜噶齐二顷县尹同县丞一顷五十亩主簿一顷县尉同中县同上 【无县丞】 下县达噜噶齐一顷五十亩县尹同主簿兼尉一顷录事司达噜噶齐一顷五十亩录事同录判一顷司狱一顷巡检同按察使八顷副使四顷佥事三顷经历二顷知事一顷运司官运使八顷同知四顷运副三顷运判同经历二顷知事二顷提控案牍同盐司官盐使二顷盐副二顷盐判一顷各场正同管勾各一顷成宗大德二年凡在官之地许民佃种输租七年浙省平章政事彻尔以松江填淤民不可稻因导水入海民得良田若干万顷武宗至大二年苗好谦献种莳之法其说分农民为三等上户地一十亩中户五亩下户三亩或一亩皆筑垣墙围之以时收采桑椹依法种植武宗善而行之三年申命大司农总挈天下农政修明劝课之令除牧养之地其余听民秋耕 【秋耕者掩阳气于地中蝗蝻遗种皆为日所曝死次年所种必盛于常禾也】
  仁宗延佑元年平章章闾言经理大事世祖巳尝行之但其间欺隐尚多未能尽实以熟田为荒地者有之惧差而析户者有之富民买贫民田而仍其旧名输税者亦有之由是岁入不增小民告病若行经理之法俾有田之家及各位下寺观学校财赋等田一切从实自首庶几税入无隐差徭亦均于是遣官经理然期限猝迫富民黠吏并缘为奸以无为有虚具于籍者往往有之明年命河南自实田自延佑五年为始每亩止科其半 【按河南省总计官民荒熟田一百一十八万七百六十九顷江西省官民荒熟田四十七万四千六百九十三顷江浙省官民荒熟田九十九万五千八十一顷】
  英宗至治三年张珪上疏曰天下官田岁入所以赡卫士给戍卒自至元三十一年以后累朝以是田分赐诸王公主驸马及百官宦者寺观之属遂令中书酬直海漕虚耗国储其受田之家各任土著奸吏赃官催甲斗级巧名多取又且驱迫驿传征求饩廪折辱州县偿补逋负至仓之日变鬻以归官司交忿农民窘窜臣等议惟诸王公主驸马寺观如所与公主僧格勒及普安三寺之制输之公廪计月直折支以钞令有司兼领输之省部给之大都其所赐百官及宦者之田悉拘还官着为令时不能从文宗天历中诏诸路农民请佃荒田者与免租赋三年作己业者一年自首冒佃及诸佃黄河退滩地者不在免例顺帝至正二年六月命江浙拨赐僧道田还官征粮以备军储四年六月立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 【时赐托克托松江田故也】
  十三年正月命乌兰哈达乌克逊良桢兼大司农卿给司农分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顺州东至还民镇凡系官地及元管各处屯田悉从司农分司立法佃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召募农夫诸费给钞五百万锭以供其用三月以各衙门在官田地并宗仁等卫屯田地土并付司农分司播种四月以礼部所辖掌薪司并地土给付司农分司又诏取勘徐州汝宁南阳邓州等处荒田并户绝籍没入官者立司牧署掌司农分司耕牛又立玉田屯署十四年二月诏河南淮南两省并立义兵万户府建清河大寿元忠国寺以江浙废寺田归之十六年三站台臣言系官牧马草地俱为权豪所占今后除规运总管府见种外余尽取勘令大司农召募耕垦岁收租课以资国用从之十九年三月置大都督兵农司仍置分司十道专督屯粮以博啰特穆尔领之所在侵夺民田不胜其扰

  △明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宋元时入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壖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壬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余为民田太祖即位遣使核浙西田亩又以中原田多荒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 【令各处田土兵燹之后他人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业主巳还有司于附近庄田拨补又令复业人民丁少而旧田多者不得依前占获丁多而旧田少者于附近荒田验丁拨补】 设司农司开置河南临濠之田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不得兼并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每年中书省奏天下垦田数官给牛及农具者乃收其租户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绵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民有犯法应籍没者田土令拘入官洪武三年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五年诏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为限十年赐百官公田 【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又赐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指挥没于阵者皆赐公田二十四年给公侯岁禄归赐田于官】
  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其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毋令产去税存以为民害】
  二十一年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二十四年令公侯大官以及民人不名何处惟犁到熟田方许为主但是荒田俱系在官之数若有余力听其再开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则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有又令山东概管农民务见丁着役限定田亩着令耕种敢有荒芜田地流移者论如律二十六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凡田以近郭为上地迤远为中地下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仍元里社之制河北诸州县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民先占亩广屯民新占亩狭故屯地谓之小亩社地谓之广亩时又令开垦荒芜官田俱照民田起科二十八年诏河南山东桑枣及二十七年后新垦田毋征税 【按宣德间垦荒田永不起科及洿下斥卤无粮者皆核入赋额数溢于旧有司乃以大亩当小亩以符旧额有数亩当一亩者步尺参差不一人得以意赢缩土地不均未有如北方者贵州田无顷亩尺籍悉征之土官而诸处土田日久颇淆乱与黄册不符】
  成祖永乐元年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英宗正统三年诏各处凡有入额纳粮田地不堪耕种另自开垦补码者有司勘实不许重复起科五年令北直隶府州县将富豪军民人等包耕田地除原纳粮田地外其余均拨贫民及冲塌田地人户耕照例起科其贫民典当田宅年久无钱取赎及富豪军民占种逃民田地待复业之日照旧断还原主十三年令各处寺观僧道除洪武年间置买田土其有续置者悉令各州县有司查照散还于民若废弛寺观遗下田庄令各该府州县踏勘悉拨与招还无业及丁多田少之民每户男子二十亩三丁以下者三十亩若系官田照依减轻则例每亩改科正粮一斗俱为官田如有户绝仍拨给贫民不许私自典卖景泰帝二年令各处寺观量存六十亩为业其余拨与小民佃种纳粮英宗天顺二年敕皇亲公侯伯文武大臣不许强占官民田地事发坐以重罪八年 【时宪宗巳即位】 以顺义县安乐里板桥村太监曹吉祥抄没田一处拨为宫中庄田 【皇庄之田由此始】
  宪宗成化五年彭韶疏言奉命会勘真定府土地按真定在尧舜时为冀州之域其赋第一等或杂出第二等说者以为如周官田一易再易之类盖以其地有间一岁一收者有间二岁一收者所以赋有不同则是未尝逐亩定赋而一亩必兼数亩之地明矣我太祖皇帝于洪武二十八年户部官奉旨百姓供给烦劳巳有年矣山东河南民人除额入田地照旧征科新开荒地不问多少永不起科有力者听其自种宣德六年本部官又奏北京八府供给尤多钦蒙宣宗皇帝准令照例是祖宗之心即尧舜之心也以此真定所属武强等县新开地土向不起科至天顺二年太监韩谅奏讨武强县踏勘得无粮地五百一顷三十五亩蒙英宗皇帝钦拨一百顷与韩谅外有四百余顷仍旧与民耕种不曾科粮是英宗皇帝之心即祖宗之心也后因广宁侯家人刘聪等累年搅扰民间方将前地并韩谅还官地减轻起科诚出无奈今指挥同知周彧等又奏前地有司不能明白敷奏再量出无粮地七十余顷盖其地间有多余故也然地虽间有势难尽量臣等不敢欺蔽请陈其实顷者亲诣本县见其地有高阜者有低洼者有平坦硗薄者天时不同地利亦异且如亢旱则低处得遇而高处全无水潦则高处或可而低处不熟沿河者流徙不常咸薄者数年一收截长补短取彼益此必须数亩之地仅得一亩之入是以尧舜行错法于前我祖宗许开种于后良为此也即今彼处人民追赔马匹起运粮草砍柴人夫京班皁隶等项一年约有数班差役以致丁丁皆授役之人岁岁无空间之日所深赖者顾恋地业尽力耕种以取给朝夕而巳今若一亩只量与一亩余皆夺为闲地则仰事俯育且无所资其余粮差何暇复计臣知其非死则徙耳自古立国皆重根本今真定近在畿内理宜加厚此臣等所谓不可尽量者也而戚里功臣之家锦衣美食与国咸休但能存心忠厚自然富贵两全奚待与民争艰食之利哉况圣朝卜世无疆法当垂后土地有限而求者务多亦恐终不能有所应付也伏望特悯其祖宗开垦艰难其子孙衣食所托量加宽恤庶几民间知有生生之乐六年从原杰奏凡军民有告讦不起科者不听又题准各王府及功臣之家赐田土佃户照原定则例将该纳子粒每亩征银三分送赴本管州县上纳令各该人员关领不得自行收受二十一年令辽东地方军人有开垦抛荒土地 【不系屯田】 分上中下三等起科
  孝宗弘治二年令顺天等六府入官田地俱拨与附近无田小民耕种起科每名不过三十亩三年禁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实在田土总计四百二十三万八千五十八顷内官田五十九万八千四百五十六顷民田三百六十万九千六百一顷武宗正德十六年差夏言樊继祖张希尹等往顺天等府查勘各项庄田地土共二十万九百一十九顷又外系先年侵占民者共二万二百二十九顷各给主遂罢皇庄及官庄等而宦戚辈复中挠之帝命核先年顷亩数以闻改称官地不复名皇庄 【又定凡公主国公庄田世远存什三嘉靖三十九年遣御史夺隐冒庄田万六千余顷穆宗复定世次递减之限勋臣五世限田二百顷戚畹七百顷至七十顷有差初世宗时承天六庄二湖地八千三百余顷领以中官又听校舍兼并增八百八十一顷分为十二庄至是始领之有司兼并者还民宗室买田不输役者没官皇亲田俱令有司征之赐额有定征收有制民害少衰神宗赉予过侈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皇庄至四万顷群臣力争乃减半王府官丈地征税旁午于道时复更定勋戚庄田世次递减法视旧制稍宽其后应议减者辄奉诏姑留不能革也】
  是年核马房地土顷亩设立碓开挑濠堑呈部照验世宗嘉靖初因给事中底蕴奏正德以来无籍之徒捏称湖荡等项无人之地投献势要奏建皇庄命刑部尚书林俊查勘俊疏言窃查皇庄及皇亲功臣各庄田所占各府州县地自正德十一年以前巳有三百八十余处每处地土动计数千百顷中间侵占混夺之獘积袭巳非一朝为厉之阶实起于奸人欲尽规地利以媚朝廷究其流獘则坏于势家尽夺民产以肥私室其在宫闱者则中官禁卒旁午肆出而郡县恣其骚扰其在勋戚者则豪奴悍仆肆行威断而官府莫敢谁何节经差官查勘终于患害不除盖由私人贵戚凭借宠灵猾少奸徒盘据窟穴是以积垢宿蠹莫可爬梳合势朋计动行沮挠此实累朝獘政至于先朝而极畿辅军民剥肤摧髓之害莫有甚于此者也兹者伏荷皇上至仁体物轸念民穷故因言官建议亟蒙俞允之音继因该部执奏特降谆切之旨将管庄人员尽数取回复禁皇亲功臣不许自行收受厉阶祸本一旦刬除中外人心不胜欢庆但先经该部具题节行抚按衙门去后续因差科道等官止令前去会同本处巡按御史而于巡抚衙门顾未之及臣等愚昧以为锄击豪强则于巡按之体为切至于检核田土则于巡抚之职为宜必须彼此会同方于事体稳便且顺天等八府虽云近在畿甸然地方辽阔周延千里故抚按付以四人分理今皇庄并各项庄田所占之地几遍八府以正德十一年以前所有计之无虑九万余顷至于近年以来岁增日益踰乡跨邑无处无之且先年祇因一二处奏辨告争朝廷差官亦不过一二处踏勘尚有经年阅月方得事竣今举列郡皇庄之多百年积习之獘一旦付臣等清理是宜举措之间要必先有次第访得各该抚按官员见今巡历各在一方相去隔远卒难期会请查照该部原议先行抚按衙门遵照先令即奉钦依事理一面委官分头亲诣各处皇庄逐一查出四至段落并原额顷亩数目及审有无侵占等獘开具略节听候臣等领敕亲诣各该地方备出告谕严加督责密行体访中间或权豪势要沮坏行事或侵夺隐占积久难明或奸猾刁徒乘机诋诈或贪官枉法欺弊或冗官玩法稽行俱听臣等会按施行疏上敕顺天等八府畿内重地朝廷累有优恤禁例近奸猾无稽之徒妄以军民田地指作空闲投献奏改皇庄以致失业朕深恻然兹特命尔与山西道监察御史樊继祖等会同抚按亲诣核勘给主召佃凡有益国家有利军民者悉听会同议处施行俊又疏曰伏读诏书内一款京通二仓水次仓皇城各门京城九门各房仓场各皇庄凡正德中额外增置者内城司礼监照洪武初年例查奏取回又礼科给事中底蕴奏为应诏查处皇庄事奉旨该部查覆本部依议转行查勘既而兵部又称差管皇庄内臣官校数多移咨勘报臣等益加骇愕窃惟太祖以应天等处为兴王之地特将夏税不时全免太宗建都北平恪守成宪列圣相承益隆无替正德以来无籍之徒辄取畿内逋田投献近幸奏为皇庄况管庄内臣又凭城狐社鼠之势而收租官校即系设谋投献之人横征巧取莫敢谁何而皇亲驸马功臣人等庄田散布其间乘机侵夺往往有之幸赖陛下圣明入继大统即有前项裁革管庄内臣之诏甚盛心矣旬日之间乃复许皇庄责令私人管理不意惟新之初有此厉民之渐伏望陛下垂念畿辅根本收回成命又查勘事宜重大必须差科道部属假以事权公同查勘庶几克济奉旨奸猾之徒侵夺民田朕在藩邸巳知其弊便写敕遣官查勘给主管庄人员尽数撤回务使积弊尽革钦此臣等遵敕请以顺天等府州县会同前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昆今接管右副都御史孟春并巡抚保定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凤前巡抚直隶监察御史王琳宋钺今接管监察御史郭楠选官亲诣各处召集地邻里老等严加查勘旋据顺天等府经历司以委官治中王槐等所查勘各州县原额庄田并投献侵占额外地土各顷亩数目及取具业主召佃人户退认供给领状造册呈缴臣等覆勘讫窃臣等奉命以来按行八府阅历三时仰希明恩俯询民瘼凡成化弘治及正德年间皇庄及皇亲功臣庄田凡属奸民投献势要侵占者尽数查出给主召佃还官归民一切遵旨施行所据查勘顺天等府地方各项庄田地土计二十万九百一十九顷二十八亩退断侵占过民地计二万二百二十九顷二十八亩闾阎欢忻鼓舞歌颂但臣等区区尚有进于是者臣闻古者四民各有常职而农者十居八九故衣食足而民无困洪惟我太祖立国之初检核天下官民田土收种俱有定额乃令山东河南额外荒田任民开垦永不起科至我宣宗皇帝又令北直隶地方比圣祖山东河南例民间新开荒田不问多寡永不起科至正统六年则令北直隶开垦荒田从轻起科实于祖宗之法略有背戾至景皇帝寻亦追复洪武旧例不许额外丈量起科至今所当遵行盖缘北方地土平夷广衍中间大半泻卤瘠薄之地葭苇沮洳之场且地形率多洼下一遇骤雨即成渰没不必淫潦之久辄有害稼之虞祖宗有见于此曲为体恤是以北人虽有水潦灾伤犹得随处耕垦不致坐窘衣食夫何近年权幸亲昵之臣妄听奸民投献辄自违例奏讨由是公私庄田踰乡跨邑小民恒产岁剥月削至于本等原额征粮养马产盐入站之地一例夺据权势横行何所控诉产业既失粮税究存徭役苦于并充粮草困于重出饥寒流转靡所底止以致强者起为盗贼弱者转死沟壑其巧黠者则或投充势家庄头家人名目资其势力转扰良民或匿入海户陵户勇士校尉等籍脱差徭以重困敦本之人凡所以蹙民命竭民膏者百孔千疮不能枚举臣等伏查各宫庄田祖宗以来未之有也惟天顺八年以顺义县安乐里板桥村太监吉祥抄没地一处拨为宫中庄田其地原额一十顷一十三亩初吉祥占过军地二十四顷八十七亩共三十五顷立庄今次查勘又占过民田四十顷见在共七十五顷此则宫闱庄田之始而数十年间侵占之数过于原额巳十倍也举此一处其它可知至成化年间惟增宝坻县王浦营庄田一处原系会州卫草场当时止增丰润新城雄县庄田三处至弘治十八年十月乃孝庙升遐之后先帝践阼之初一月之间建立皇庄七处曰大兴县十里铺皇庄曰大王庄皇庄曰深沟儿皇庄曰高密店皇庄曰石■〈浦上女下〉营皇庄曰六里屯皇庄曰土城皇庄自此之后设立渐多而皇庄之名始着其在昌平州则有苏家口皇庄在三河县则有白塔皇庄在真定府宁晋县则有铺头村皇庄大刘村皇庄在平阴县则有大灰窑皇庄在新河县则有仙汪庄皇庄在南宫县则有南庄村皇庄此皆正德元年之新设也又东安县则有南葛里皇庄宝坻县则有李子沽皇庄通州则有神树皇庄武清县则有灰蜗口皇庄王庆陀皇庄静海县则有四当口皇庄此皆正德二年之所设也至正德四年则立大兴县三里河皇庄二处正德五年则立六里屯皇庄一处正德七年则立武清县尹儿湾大直沽皇庄二处正德八年则立昌平州楼子村皇庄静海县卫河两岸皇庄青县孙儿庄皇庄保定府安州骟马庙皇庄清苑县阎庄社皇庄正德九年则又立安肃县龙化社皇庄数年之间设立皇庄如此之伙共计占地三万七千五百九十五顷四十六亩皇庄既立则有管理之太监有奏带之旗校有跟随之名下每处动至三四十人其初管庄人员出入及装运租税并自备车辆夫马不干有司正德以来权奸用事于是有符验之请关文之给经过州县有廪饩之供有车辆之取有夫马之索其分外生事巧取财物又有言不能尽者及抵所辖庄田处所擅作威福肆行武断其甚不靖者则起盖房屋驾控桥梁擅立关隘出给票帖私刻关防凡民间撑驾舟车放牧牛马采捕鱼虾螺蚌莞蒲之利靡不括取而相邻地土展转移筑封堆包打界至见亩征银本土豪猾之民投为庄头拨置生事帮助为虐多方括克获利不资输宫闱者会无十之一二而私入囊橐者盖不啻什八九矣是以小民脂膏吮削无余丁壮逃窜户口消耗里分减并粮差愈难卒致辇毂之下生理寡遂闾阎之间贫苦刻骨道路嗟怨邑里萧条此弊不革将见数十年后人民离散土地日蹙盗贼蠭起奸雄借口不知朝廷何以为国此可为太息流涕者也幸遇皇上天纵仁智入继大统曩在潜邸巳知其弊即位之初首下明诏管庄人员尽数革回乃者复采廷议委臣等以查勘前项地土草莱之人始得披云雾而睹青天脱水火而就袵席矣臣等勘报文册将在京附郭大兴县地方各宫庄田原不系占夺民田不满数十顷者请一切改为各宫亲蚕厂公桑园等项名额以备宫中蚕事其余一应庄田远在各府州县动以千百顷计者臣愿陛下一切弛以利民或勒归户部造入版籍令民照旧输纳以为在官地土不必更属宫闱如宫中常年供用不能顿缺敢乞令户部每岁进纳上供银两若干分进各宫以充支用则光明正大何必虚受庄田之名而贻小民之害哉至于皇亲功臣钦赏庄田查得洪武初年公侯驸马伯禄米皆给官田令量原定官粮私租之数依主佃分数收取至洪武二十五年皆给禄米赐田还官窃惟洪武初年天下甫定干戈之后土地有余彼时受封者又皆佐命元臣比今之戚畹恩泽封拜万万不同然而给禄之后原赐土田急令还官诚以土地乃农业所资国家之本夫古之有田禄者各食其田之所出以为世禄今既官给之禄柰何又与之田是重出且过制矣然功臣之中勋劳大者至今仍有庄田不过数家管业巳定侵占亦少惟近年皇亲侯伯凭借宠昵奏讨无厌害民夺业甚失人心今臣等仰遵敕旨退给伏望陛下敕部自功臣家外将累朝皇亲侯伯受赐庄田据臣等勘报文册通融数目多寡定为中制量给养赡其过多者一切裁损以还之官臣等又查勘过各项田土数目并是退给侵牟开豁荒咸核实之数比与先年妄报投献奏讨原数不同乞敕部一以新册为定移出所给执照以便征收其山东河南奉例开垦之地亦有奸猾之徒投献王府势与畿甸之弊大抵相类请敕下凡皇庄及各皇亲庄田处分既讫一并出榜颁示天下其有违例投献夺至百顷以上者处以极刑则法重而民不敢犯恩溥而民得安生矣六年令各处板荒积荒抛荒田地不拘本府别府军民匠宠尽力耕垦给与由帖永远管业七年题准今后应赏地土随品级定制凡远遗庄田别其世之亲疏量为裁革至于戚畹开垦置买不行报官纳粮者照功臣律例一体追断八年霍韬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巳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广东无藩府非欺隐即委弃于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是时桂萼郭宏化唐龙简霄先后疏请核实田亩而顾鼎臣请履亩丈量丈量之议由此起江西安福河南裕州首行之而法未详具人多疑惮其后福建诸州县为经纬二册其法颇详然率以地为主田多者犹得上下其手又令各抚按官查有荒废寺观无僧行住持及遗下田产无人管业者照彼中时价召人承买改名入册办纳粮差又令陕西抛荒田土最多州县分为三等第一等召募垦种量免税三年第二等许诸人承种三年之后方纳轻粮每石照例减纳五斗第三等召民自种不征税粮抛荒不及三分有附近及本里本甲本户人丁堪以均派带种者劝谕自相资借牛种及贫无力者官为借给责令开垦不必勘报又令西安等府田土果系抛荒无人承种者即召人耕种官给牛具种子不征税粮若有水崩沙压不堪耕种者即与除豁九年查顺天六府所属通州大兴等六十七州县勋戚内臣寺观庄田共四百一十九处计地四万四千一百二十五顷四亩十一年令蓟州永平沿边关营抛荒山场地亩系有粮原为民业者附近军余承佃任纳民粮其册籍不载并原系附近官山官地拨给附近正军耕种量收轻税作为屯田余地其建昌等营裁革镇守守备内臣遗下田土房屋系占夺者给还原主当办粮差系官山官地分给贫军耕种量收税价以充各边赏劳修理公用十三年题准各处但有抛荒堪种之地听招流移小民或附近军民耕种照例免税三年官给牛具种子不许科扰如地主见其开种成熟复业争种者许赴官告明量拨三分之一给主二分仍听开荒之人承种各照亩纳粮十年之上方行均分敢有恃强夺占者官司问罪又裁汰陕西镇守太监其养廉地一百五十四顷令原佃军民承种附入实征册十四年以通州晒米厂地四顷召佃为修理公廨之用十五年以陕西中护卫外地九顷抛荒田二十五顷召佃以备军储二十一年以总兵官东红花等庄田三顷革任太监所遗荒田二顷副总兵游击将军各一顷皆军余开垦屯田听军人佃种至各边将官能于边外自开地者任其开垦耕种不在此例
  二十二年令陕西查勘朝邑县地方 【潼关以西凤翔以东】 黄河退滩堪以耕种地二百九十一顷八十三亩令居民照旧耕种收入实征册自本年为始每亩起科三升二十四年诏流民复业与牛种开垦闲田者给复十年二十九年令凡公主国公下庄田世远者以十分为率内尽一处拨给三分其余七分尽数追出还官征银解部以补官庄备边之需若爵级巳革除补足宫庄额数外余剩地亩照例征银解部济边或量留五分给与的亲承继人员管业以备护坟香火之用其余五分还官寺观太监下自买营造邱陇奏免粮差地不及三顷者容令照旧若至三顷之外量免其养马均徭差役每亩督办纳子粒解部穆宗隆庆元年御史董尧封奏查出苏松常镇四府投诡田一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七十亩花分田三百三十一万五千五百六十亩因条上便宜事一议丈量二定粮册三均粮役四明优免五均平徭役六裁供亿七申法守八严责成户部覆丈量均赋私兑恐烦扰难行优免虽有定例但吴中起科甚重若止论粮石均为不均宜视田亩之数为差其余悉如议报可二年题准以后奏请庄田乞钦定数目拨给其年远勋戚行屯田御史自封爵之日为始传派五世亲服巳尽者止留庄田百顷或支派巳绝并爵级巳革尽数追夺还官又题准元勋后裔传派五世者原议百顷之外今再留一百顷如系勋戚相半者再留五十顷神宗万历二年召人垦种甘州荒地俟六年量征四年诏凤阳淮安力举营田六年张居正以田赋失额小户多存虚粮致里甲赔累从言官疏诏令二直隶十三布政司府州县通行丈量限三年之内竣事居正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于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遂先后按溢额田增赋时诏江北诸府民年十五以上无田者官给牛一头田五十亩开垦三年后起科又诏苏州诸府开垦荒田七年核两畿山东陕西勋戚田十一年议陕西延宁二镇丈出荒田不在屯田旧额内者俱听军民随便领种永不起科各边但有屯余荒地可垦者视此十九年诏定戚臣庄田二十六年正月大学士沈一贯奏山东一省六府地广民稀宜令巡抚得自选廉干官员将该省荒芜地土逐一查核顷亩的数多方招致能耕之民如江西福建浙江山西及徽宁等处不问远近凡愿入籍者悉许报名择便官为之正疆定界置署安插辨其衍沃原隰之宜以生五谷六畜之利其新籍之民则为之编户排年为里为甲循阡履亩劝耕劝织禁绝苛暴罢免追呼止奢僭以养淳朴之性兴礼让以厚亲睦之俗以钱谷为市使奸民无所觊觎贪吏无所渔猎或又听其寄学应举量增解额以作兴之听其试武私充吏役纳粟授官以荣进之毋籍为兵以骇其心毋重其课以竭其财有恩造于新附而无侵损于土著务令相安相信相生相养既有余力又为之淘浚沟渠内接漕流以轻其车马负担之力使四方辐辏其闲则商贾纷来鱼盐四出而其利益广不数年可称天府诏可二十八年诏查僧道废绝山田南直隶寺院俱优免 【诏谓畿辅重地焚修香火概免清查】

  钦定续通典卷三


●钦定续通典卷四 食货四

 

  水利田

  ○水利田【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唐

  唐代宗大历五年朗州刺史韦夏卿治溠陂溉田千余顷十二年升州句容令王听因绛岩湖周五百里为塘立二斗门以节旱暵开田万顷十三年敕毁白渠支流碾硙以溉田德宗贞元二年明州刺史任侗修鄮县仲夏堰溉田数千顷又汉州刺史卢士程于雒县立堤堰溉田四百顷宪宗元和三年福州长乐令李茸于旧海堤筑立十斗门以御潮旱则潴水雨则泄水遂成良田又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筑堤扞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凡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万二千顷穆宗长庆初朗州刺史温造开后乡渠百里溉田二千顷号右史渠后迁节度河阳复怀州古秦渠枋口枢以溉田济源温河内武陟四县田五千顷

  △宋

  宋太祖开宝八年知琼州李易上言州南五里有度灵塘开修渠堰溉水田三百余顷居民赖之太宗至道元年正月度支判官梁鼎陈尧叟上郑白渠利害按旧史郑渠本引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溉田四万顷亩收一锺白渠亦引泾水起谷口入泺阳注渭水长二百余里溉田四千五百顷两渠溉田凡四万四千五百顷今所存者不及二千顷皆近代改修渠堰浸隳旧防由是灌溉之利绝少于古郑渠难为兴工今请遣使先诣三白渠行视复修旧迹于是诏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乘传经度选等使还言周览郑渠之制用功最大并仲山而东凿断冈阜首尾三百余里连亘山足陻废己久其始泾河平浅直入渠口暨年代浸远泾河陡深水势渐下与渠口相悬水不能至实难致力其三白渠溉泾阳栎阳高陵云阳三原富平六县田三千八百五十余顷此渠衣食之源也望令增筑堤堰以固护之旧设节水斗门一百七十有六皆坏请悉缮完渠口旧有六石门谓之洪门今亦隤圯若复议兴置则其功甚大且欲就近度其岸势别开渠口以通水道岁令渠官行视岸之缺薄水之淤填实时浚治严豪民盗水之禁泾河中旧有石堰废坏巳久其后止造木堰梢桩出于缘渠之民水潦时漂流散失秋复率民葺之数敛重困自今溉田既毕命水工拆堰木置于岸侧可充二三岁修堰之用所役缘渠之民计田出丁凡调万三千人疏渠造堰各获其利固不惮其劳也选能吏司其事置署于泾阳县侧以时行视往复甚便真宗景德三年盐铁副使林特度支副使马景盛陈关中河渠之利请遣官行视郑白渠兴修古制乃诏太常博士尚宾乘传经度率丁夫治之宾言郑渠久废不可复今自介公庙回白渠洪口直东南合旧渠以畎泾河灌富平栎阳高陵等县经久可以不竭工既毕而水利饶足民获数倍大中祥符七年泾原都钤辖曹玮言渭北有古池连带山麓今浚为渠令民导以溉田诏嘉奖之天禧四年淮南劝农使王贯之导海州石闼堰水入涟水军溉民田亦赐诏嘉奖神宗即位志在富国故以劝农为先仁宗景佑初遣尚书职方员外郎沈厚载出怀卫磁相邢洺镇赵等州教民种水田神宗熙宁元年诏诸路监司比岁所在陂塘堙没濒江圩垾浸坏沃壤不得耕宜访其可兴者劝民兴之具所增田亩税赋以闻二年权三司使吴充言前宜城令朱纮治平间修复木渠不费公家束薪斗粟而民乐趋之渠成溉田六千余顷诏迁纮大理寺丞知比阳县或云纮之木渠绕山渡溪以行水数勤民而终无功是后置三司条例司具农田利害条约诏颁诸路凡有能知土地所宜种植之法及修复陂湖河港或原无陂塘圩垾堤堰沟洫而可以创修或水利可及泉而为人所擅有或田去河港不远为地界所隔可以均济流通者县有废田旷土可纠合兴修大川沟渎浅塞荒秽合行浚导及陂塘堰埭可以取水灌溉若废坏可兴治者各述所见编为图籍上之有司其土田迫大川数经水害或地势污下雨潦所锺要在修筑圩垾堤防之类以障水涝或疏导沟洫畎浍以泄积水县不能辨州为遣官事关数州具奏取旨民修水利许贷常平钱谷给用初条例司奏遣刘彝等八人行天下相视农田水利又下诸路转运司各条上利害又诏诸路各置相度农田水利官至是以条约颁焉秘书丞侯叔献言汴岸沃壤千里而夹河公私废田略计二万余顷多用牧马计马而牧不过用地之半则是万有余顷常为不耕之地观其地势利于行水欲于汴河两岸置斗门泄其余水分为支渠及京索河并三十六陂以灌溉田诏叔献提举开封府界常平使行之以著作佐郎杨汲同提举叔献又引汴水淤田而祥符中牟之民大被水患都水监或以畸非四年前知襄州光禄卿史照言开修古淳河一百六十里灌田六千六百余顷修治陂堰民巳获利虑州县遽欲增税诏三司应兴修水利垦开荒梗毋增税五年程昉奏引漳洺河淤地凡二千四百余顷帝曰灌溉之利农事大本但陕西河东民素不习此苟享其利后必乐趋三白渠为利尤大有旧迹可用力修治凡疏积水须自下流开导则畎浍易治书所谓浚畎浍距川是也其时人人争言水利提举京西常平仓陈世修乞于唐州引淮水入东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溉田二百里提举陕西常平沈披乞复京兆府武功县古迹六门堰于石渠南二百步傍为土洞以木为门回改河流溉田三百四十三大抵迂阔少效六年程昉言得共城县旧河漕若疏导入三渡河可灌西垙稻田从之五月诏诸创置水硙碾碓妨灌溉民田者以违制论命赞善大夫蔡朦修永兴军白渠七年程昉言沧州增修西流河堤引黄河水淤田种稻增灌塘泊并深州开引滹沱水淤田及开回胡卢河并回滹沱河下尾又金州西城县民葛德出私财修长乐堰引水灌溉乡户土田授本州岛司土参军又诏司农寺具所兴农田水利次第八年发京东常平米募饥民修水利又管辖京东淤田李孝宽言矾山涨水甚浊乞开四斗门引以淤田权罢漕运再旬从之深州静安令任迪乞俟来年刈麦毕全放滹沱胡卢两河又引永静军双陆口河水淤溉南北岸田二万七千余顷河北安抚使沈披请治保州东南沿边陆地为水田皆从之又右班殿直干当修内司杨琰言开封陈留咸平三县种稻乞于陈留界旧汴河下口因新旧二堤之间筑水塘用碎甓作虚堤五步以取汴河清水入塘灌溉从之又江宁府上元县主簿韩安厚引水溉田二千七百余顷迁光禄寺丞太原府草泽史守一修晋祠水利溉田六百余顷又知河中府陆经奏管下淤官私田约二千余顷下司农核实九年程师孟言河东多土山高下旁有川谷每春夏大雨众水合流浊如黄河矾山水俗谓之天河水可以淤田绛州正平县南董村旁有马璧谷水尝诱民置地开渠淤瘠田五百余顷其余州县有天河水及泉源处亦开渠筑堰凡九州岛二十六县新旧之田皆为沃壤前毕功缵成水利图经二卷今巳十余年闻南董村田亩旧直三两千收谷五七斗自灌淤后其直三倍所收至三两石今臣权领都司淤田窃见累岁淤京东西咸卤之地尽成膏腴为利极大尚虑河东犹有荒废之田可引大河淤溉者于是遣都水监丞耿琬淤河东路田十年师孟琬引河水淤京东西沿汴田九千余顷又前权提点开封府界刘淑奏淤田八千七百余顷三人皆减磨勘年以赏之元丰元年都大提举淤田司言京东西淤官司瘠地五千八百余顷乞差使臣管干许之又诏辟废田兴水利建立堤防修贴圩垾之类民力不给者许贷常平仓谷哲宗元佑中知杭州苏轼奏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食今湖狭水浅六井尽坏若二十年后尽为葑田 【按临安西湖源出于武林泉钱氏有国始置撩湖兵士专一开浚至宋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成葑田】 则举城之人复饮咸水势必耗散又放水溉田濒湖千顷可无凶岁今虽不及千顷而下湖数十里间茭菱谷米所获不赀请募民开治禁自今不得侵占种植及脔葑为界以新旧菱荡课利钱送钱塘县收掌谓之开湖司公使库以备逐年雇人开葑撩浅后湖既开因积葑草为堤相去数里横跨南北两山夹道植柳林榜曰苏公堤行人便之因为轼立祠堤上高宗绍兴元年诏宣州太平州守臣修圩三年定州县圩田租额充军储建康府永丰圩租米岁以三万石为额圩四至相去皆五六十里有田九百五十余顷五年明州守臣李光奏明越陂湖专溉农田自庆历中始有盗湖为田者三司使切责漕臣严立法禁宣和以后废湖为田自是有水旱之患乞行废罢尽复为湖其江东西圩田苏秀围田令监司守令条上诏逐路转运使相度闻奏十六年知袁州张成己言江西良田多占山冈望委守令讲陂塘灌溉之利其后比部员外郎李咏言淮西高原处旧有陂塘请给钱米以时修浚知江阴军蒋及祖亦言浚治本军五卸沟以泄水修复横河支渠以溉旱乃并诏诸路常平司行之孝宗干道七年修兴元府山河堰委御前诸军统制吴珙经理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大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凡溉南郑褎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是时诏漕臣王炎开浙西势家新围田草荡荷荡菱荡及陂湖溪港岸际旋筑塍畦围裹耕种者所至守令同共措置淳熙八年襄阳府守臣郭杲言本府有水渠在中庐县界拥漹水东流四十五里入宜城县后汉南郡太守王宠尝凿之以引蛮水谓之木里沟可溉田六千余顷岁久堙没乞行修治宁宗庆元二年襄阳守臣程九万言募工修作邓城永丰堰为农田灌溉之利是时户部尚书袁说友等言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塘溇渎悉为田畴有水则无地可潴有旱则无水可戽不严禁之后将益甚嘉泰元年以大理司直留佑贤宗正寺主簿李澄措置凡官民围裹者尽开之又令知县并以点检围田事入衔

  △辽

  辽太宗会同初诏以乌尔古之地水草丰美命谔尔昆锡林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

  △金

  金章宗明昌五年言事者谓郡县有河者可开渠引以溉田诏下州郡中都路言安肃定兴二县可引河溉田四十余亩诏命行之其时傅慎微权陕西诸路转运使复修三白龙首等渠以溉田募民屯种卢庸为定平令治旧堰引泾水溉田民赖其利六年定制县官任内有能兴水利田及百顷以上者升本等首注除穆昆所管屯田能创增三十顷以上赏银绢二十两疋其租税止从陆田承安二年敕放白莲潭东闸水与百姓溉田三年命勿毁高梁河闸从民灌溉泰和三年遣官行视中都田禾水泽分数八年诏诸路按察司规画水田部官谓水田之利甚大沿河通作渠如平阳掘井种田俱可灌溉比年邳沂近河布种豆麦无水则凿井灌之计六百余顷比之陆田所收数倍以此较之他境无不可行者遂令转运司因出计点就令审察若诸路按察使因劝农之便按问开河或掘井如何为便规画具申以俟兴作宣宗贞佑三年谕尚书省岁旱议弛诸处碾硙以其水溉民田又禁随朝职官夺民碾硙以自营利四年言事者程渊言砀山诸县陂湖水至则畦为稻田水退种麦则所收倍于陆地宜募人佃之官取三之一岁可得十万石诏从之兴定五年南阳令李国瑞创开水田三百余顷诏升职二等仍录其最状遍谕诸道其冬议兴水田省奏汉召信臣于南阳灌溉三万顷魏贾逵堰汝水为新陂通运二百余里人谓之贾侯渠邓艾修淮阳百尺二渠通淮颍大冶诸陂于颍之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今河南郡县多古所开水田之地收获多于陆地数倍敕令分治户部按行州郡有可开者诱民赴功其租止依陆田不复添征仍以官赏给之陕西除三白渠设官外亦宜视例施行元光元年正月遣户部郎中杨大有诣京东西南三路开水田

  △元

  元太宗十二年梁泰奏请修成渠堰比之旱地其收数倍所得粮米可以供军遂令泰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郭时中副之置河渠司于云阳县世宗中统元年怀孟路旱总管谭澄令民凿塘造渠引沁水以溉田教之种植地无遗利二年王允中等奉诏开沁河渠计六百七十七里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渠成甚益于民名曰广济溉田四百六十余所三年左丞张守谦荐郭守敬习水利帝召见守敬陈水利言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又磁相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又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又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山斥〉下至温县南复入于河其间亦有可灌田二千余顷乃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时王允中亦请开邢洺等处漳滏沣河达泉以溉民田遂皆从之至元二年郭守敬以河渠副使从张文谦行省西夏视古渠之在中兴者一名唐来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他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自兵兴后皆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灌田九万余顷七年二月立司农司专管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九年诏诸路开浚水利又敕巴图军于哈哩纳之地开渠耕田是时帝加意农田十余年中屡兴水利于是导任河复民田三千余顷导肥河入于酅淤陂尽为良田又发肃州等处军民凿渠溉田浚奇■〈口耒〉以溉衮诺尔黄土山民田又开安山渠凿通州至都河改引浑水溉田其时能兴水利之臣西夏行省郎中董文用疏唐来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平阳路总管郑鼎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荆南行省廉希宪决江陵城外蓄水得良田数万亩长葛令赵志以地卑湿使为水田旱则决瀵水灌之清苑令耶律伯坚毁势家水硙以溉民田事闻省部着为定制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张立道以昆明池环五百余里夏潦暴至必冒城郭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泄其水得良田万余顷卫辉守王昌龄因清水出辉县入卫河创浚沟浍溉田数百余顷三十一年 【即成宗元贞元年】 平章特尔格奏太湖淀山湖世祖时尝役民夫二十万疏掘今诸河日受两潮渐致沙涨乞即以淀山湖田粮二万石就募民夫四千调军夫四千依旧宋例屯守立都水防田使司修治河渠围田从之成宗大德二年立浙西都水庸田司专主水利置浙西平江湖渠闸堰凡七十八所武宗至大初江浙行省言去岁水旱为灾百姓艰食农作将兴各处田围高下不等陂塘围岸高渠宜依法修治遇旱则车水灌救遇潦则泄水通流修浚之际田主出粮佃户出力系官围田无力修治者官为借贷收成日如数还官其抛荒积水田租额无人承佃者劝谕富户自备工本修筑塍围听令佃种抛荒官田止纳原租初年免征三年后依民田输税 【其围岸体式以水为平田与水为平者第一等围岸高七尺五寸底阔一丈面阔五尺田高一尺为第二等围岸高六尺五寸底阔九尺面阔四尺五寸田高二尺为第三等围岸高五尺五寸底阔八尺面阔四尺田高三尺为第四等围岸高四尺五寸底阔七尺面阔三尺五寸田高四尺者为第五等止添备水围岸高三尺底阔六尺面阔三尺若迫近诸湖之处自愿增高者听】 时哈喇哈斯行省和林浚古渠溉田数千顷三年陕西行台御史王承德言泾阳洪口展修石渠为万世之利由是会集奉元路三原泾阳临潼高陵诸县洎泾阳渭南栎阳诸屯官及耆老议如准所言展修石渠八十五步计四百二十五尺深二丈广一丈五尺计用石十二万七千五百尺官给粮食用具丁夫就役使水之家顾匠佣直使水户均出陕西省议计所用钱粮不及二年之费可谓一劳永逸委屯田府达噜噶齐珠拉齐督工二百四十二日毕工英宗至治元年陕西屯田府言洪口渠自秦汉至唐宋年例八月差使水户自泾阳县西仲山下截河作洪堰改泾水入白渠下至泾阳县北白公斗分为三限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南限入泾阳浇灌官民田约七万余亩三年省臣奏委官体究吴江松江还言宜开浚者常熟七处上海十四处其通海大江旧有河港联络官民田土藉以灌溉者亦须疏通以利耕种至泰定元年乃浚涤之并立闸以节水势三年立都水庸田使司于松江掌江南河渠水利文宗天历二年因屯田总管兼管河渠司事郭嘉议言奉元洪口渠应令泾阳近限水利户添差修筑三年怀孟路同知阿哈玛特言天久亢旱夏麦枯槁秋谷种不入土民匮于食近因访问耆老咸称舟水浇溉近山田土居民深得其利有沁水亦可溉田中统间尝开广济渠设官提调遇旱则官为斟酌验工多寡分水灌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后因豪家截河起堰立碾磨壅遏水势又经霖雨害渠河渠司寻亦革罢今五十余年旧迹可考若将旧渠开浚禁安磨碾设立闸堰旱则于闸浇田涝则闭闸退水公私俱利从之顺帝至正十二年立都水庸田使司于汴梁掌种植稻田事十三年右丞相托克托言京畿近水地利召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麦百万余石不须海运而京师足食于是立分司农司以左丞乌克逊良栋右丞乌兰哈达兼大司农卿托克托领大司农事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澶顺州东至迁民镇凡系官地及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引水立法佃种给钞五百万锭以供工价牛具农器谷种之用又以武卫所管盐台屯田荒闲之地及各衙门系官田地宗仁卫屯田礼部所辖掌薪司地土并付分司农司播种又取勘徐州汝宁南阳邓州等处荒田并户绝籍没入官者立司牧署掌分司农司耕牛中书省又议于江浙淮东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堰之人各一千名为农师教民播种从之是岁大稔十五年诏凡有水田处设大司农司招集人夫有警乘机进讨无事栽植耕种凡置保定河间武清景蓟四处二十年陕西行省左丞相特哩特穆尔遣都事杨钦修治泾渠凡溉农田四万五千余顷

  △明

  明太祖立国之初以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谕之曰比因丧乱堤防颓圯民废耕耨故设营田司以修筑堤防专管水利春作方兴虑旱涝不时其分巡各处务在蓄泄得宜毋负付任之意遂诏所在有司民以水利条上者即陈奏洪武元年修和州铜城堰闸周回二百余里四年兴修安灵渠为陟渠者三十六其渠水发海阳山秦时凿溉田万顷马援葺之后圯至是始复八年命耿炳文浚泾阳洪渠堰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余里九年修彭州都江堰十七年决荆州岳尚坝以溉民田二十四年浚定海鄞二县东钱湖灌田数万顷二十七年特谕工部陂塘湖堰可蓄泄以备旱涝者皆因其地势修治之乃分遣国子生及人材遍诣天下督修水利至明年冬郡邑交奏凡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三十一年洪渠堰圯命耿炳文修治之复浚渠十万三十余丈成祖永乐元年命夏原吉治苏松嘉兴水患浚华亭上海运盐河金山卫闸及漕泾分水港原吉言浙西诸郡苏松最居下流嘉湖常颇高环以大湖绵亘五百里纳杭湖宣歙溪涧之水散注淀山诸湖以入三泖顷为浦港湮塞涨溢害稼拯治之法在浚吴淞诸浦按吴淞江袤二百余里广一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海前代常疏之然当潮汐之冲旋疏旋塞自吴江长桥抵下界浦百二十余里水流虽通实多窄浅从浦抵上海南仓浦口百三十余里潮汐淤塞巳成平陆滟沙游泥难以施工嘉定刘家港即古娄江径入海常熟白茆港径入海皆广川急流宜疏吴淞南北两岸安亭等浦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茅二港使其势分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今下流壅塞难浚旁有范家滨至南仓浦口径达海宜浚深阔上接大黄浦达泖湖之水庶几复禹页三江入海之旧水道既通乃相地势各置石闸以时启闭每岁水涸宜修圩岸以防暴流则水患可息帝命发民开浚原吉昼夜徒步以身先之明年九月毕功农田大利二年复兴安分水塘兴安有江源出海阳山江中横筑石埭上迭石如鳞以防冲溢自严震直撒石增埭水迫无所泄冲塘岸尽趋北渠南渠浅涩民失利至是修复如旧又谕工部安徽苏松浙江江西湖广凡湖泊卑下圩岸倾颓亟督有司治之夏原吉复奉命治水苏松尽通旧河港又浚苏州千墩等处二万九千余丈松江大黄浦等处万二千丈以通太湖下流五年又筑高要银冈金山等溃堤溉田五百余顷九年浚潍县千丹河定襄故渠六十三里引滹沱河水灌田六百余顷又丽水县民言县有通济渠截松阳遂昌诸溪水入焉上中下三源流四十八派溉田二千余顷上源民泄水自利下源流绝沙壅渠塞请修堤堰如旧部议从之十三年吴江县丞李升言苏松水患太湖为急宜泄其下流若常熟白茆诸港昆山千墩等河长洲十八都港汊吴县无锡近湖河道皆宜循其故迹浚而深之仍修蔡泾等闸候潮来往以时启闭则泛溢可免而民获耕种之利从之十七年萧山民言境内河渠四十五里溉田万顷比年淤塞乞疏浚仍置闸钱清小江坝东庶旱涝无忧山东新城民言县东郑黄沟源出淄川下流壅阻淫潦妨农陈家庄南有干河上与沟接下通乌江乞浚治并从之二十一年修嘉定抵松江潮圯圩岸五千余丈又文水县民言文谷山常稔渠分引文谷河流袤三十余里灌田今河溃泄水应请修葺从之宣宗宣德二年浙江归安知县华蒿言泾阳洪渠堰溉五县田八千四百余顷洪武时长兴侯耿炳文前后修浚未久堰坏永乐间老人徐龄言于朝遣官修筑会营造不果乞专命大臣起军夫协修从之三年临海民言胡巉诸闸潴水灌田近年闸坏而金鳌大浦湖涞举屿等河遂皆壅阻乞为开筑帝曰水利急务使民自诉于朝此守令不得人尔命工部即敕郡县秋收起工仍诏天下凡水利宜兴者有司即举行毋缓视时巡按江西御史许胜言南昌瑞河两岸低洼多良田洪武间修筑水不为患比年水溢岸圯二十余处丰城安沙绳湾圩岸三千六百余丈永乐间水冲改修三十余丈近者久雨江涨堤坏乞敕有司募夫修理中书舍人陆伯伦言常熟七浦塘东西百里灌常熟昆山田岁租二十余万石乞听民自浚之皆诏可四年潜江民言蚌湖阳湖皆临襄河水涨岸决害荆州三卫荆门江陵诸州县官民屯田无算乞令军民筑治从之福清民言先贤里官民田百余顷堤障海水堤坏巳久田尽荒芜永乐中命修治迄今未举民不得耕帝责有司亟治而谕尚书吴中严饬郡邑陂池堤堰及时修浚慢者治以罪六年巡抚侍郎周忱言溧水永丰圩周围八十余里环以丹阳石臼诸湖旧筑埂坝通陟石门塔农甚利之今颓败请葺治教谕唐敏言常熟耿泾塘南接梅里通昆承湖北达大江洪武中浚以溉田今壅阻请疏导并从之七年修眉州新津通济堰堰水出彭山分十六渠溉田二万五千余亩英宗正统三年疏泰兴顺德乡三渠引湖溉田宁夏巡抚都御史金濂言镇有五渠资以行溉今明沙州七星滩伯石灰三渠久塞请用夫四万疏浚溉芜田千三百余顷从之五年令天下有司秋成时修筑圩岸疏浚陂塘以便农作仍具数缴报俟考满以凭黜陟九年浚无锡谷里诸河东南接苏州苑山湖塘北通扬子江西接新兴河引水灌田又开海阳县隆津等沟引长溪水溉田十三年以云南邓川州民田与大理屯田接壤湖畔积水壅沙禾苗揜没命州卫军民疏治十四年浚和州姥镇河张家沟并建闸以溉降福等七十余圩及南京诸卫屯田时范衷知寿昌县辟荒田二千六百余亩兴水利三百四十六区景帝景泰四年云南总兵官沐璘言城东有水南流源发邵甸会九十九泉为一抵松花坝分为二支一绕金马山麓入滇池一从黑窑村流至云泽桥亦入滇池旧于下流筑堰溉军民田数十万顷霖潦无所泄请令受利之家自造石闸启闭以时报可五年疏灵宝黎园庄渠通鸿泸涧溉田万顷七年尚书孙原贞言杭州西湖为势豪侵占湖水浅狭闸石毁坏今民田无灌溉资乞敕有司兴浚筑禁侵占以便军民从之英宗天顺二年修彭县万工堰灌田千余顷五年佥事李观言泾水出泾阳仲山谷道高陵至栎阳入渭袤二百余里汉开渠溉田宋元俱设官主之今虽有瓠口郑白二渠而堤堰摧决沟洫壅潴民弗蒙利乃命有司浚之都御史项忠又言瓠口郑白二渠宣德间遣官修凿亩收三四石无何复塞渠旁之田遇旱为赤地昨请于泾水上源龙潭左侧疏浚讫旧渠口寻以诏例停止今宜毕其役邳州知州孟琳言榆行诸社并临沂河久雨岸崩二十八处低田尽淹乞兴修筑并从之宪宗成化十年廷臣会议江浦北城圩古沟北通滁洌浦子口城东黑水泉古沟南入大江二沟相望冈垄中截宜凿通成河旱引涝泄从之十二年巡按御史许进言河西十五卫东起庄浪西抵肃州绵亘几二千里所资水利多夺于势豪宜设官专理诏屯田佥事兼之十八年浚云南东西二沟自松华坝黑龙潭抵西南柳坝南村灌田数万顷二十年修嘉兴等六府海田堤岸特遣京堂官往督之时张瑄为广东布政使修陂塘圩岸四千六百雍泰知吴县太湖涨没田千顷作堤为民利称雍公堤孝宗弘治七年浚南京天潮二河备军卫屯田水利特命侍郎徐贯与都御史何鉴经理浙西水利巡抚都御史王珣请于灵州金积河口开渠灌田给军民佃种从之武宗正德十五年御史成英言应天等卫屯田在江北滁和六合者地势低屡为水败从金城港抵浊河达乌江三十余里因旧迹浚之则水势泄而屯田利诏可世宗嘉靖二十四年吕光洵按吴奏苏松水利五事一曰广疏浚以备潴泄开吴淞江等处泄淀山之水以达于海浚白茆等处之水以注于江导田间之水悉入小浦使流者皆有所归潴者皆有所泄则下流之地治而涝无所忧矣乃浚艾祁通波以溉青浦浚顾浦吴塘以溉嘉定浚大瓦等浦以溉昆山之东浚计浦等塘以溉常熟之北浚臧村等港以溉金坛浚澡港等河以溉武进凡陇冈支河湮塞不治者皆浚之深广使复其旧则上流之地亦治而旱无所忧矣一曰修圩岸以固横流向来民间足食有余力治圩岸田益完美近皆空乏无暇修缮故田圩渐坏岁多水灾合敕所在官司端治圩岸岸高则田自固虽有霖涝不能为害一曰复板闸以防淤塞一曰量缓急以处工费一曰重委任以责成功诏悉如所议二十六年给事中陈斐请仿江水田法开江北沟洫以祛水患益岁收报可三十八年总督尚书杨博请开宣大荒田水利从之是时有司能以水利益民者廉州府知府张岳督民垦弃地教以桔槔运水绍兴知府汤绍恩因山阴会稽萧山三邑之水汇三江口入海潮汐日至良田尽为巨浸乃遂建闸三十有八筑石堤四百余丈刻水则石间以时启闭自是数百里无水患徐九思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庞嵩为应天治中江宁县葛仙永丰二乡频遭水患居民止存七户嵩为治堤筑防得田三千六百亩立惠民庄四召贫民佃之瞿晟知广平府凿长渠三百里引水为四闸得田数十万亩神宗万历十三年以尚宝司少卿徐贞明兼御史领垦田使贞明为给事中尝请兴西北水利如南人圩田之制引水成田工部复议畿辅诸郡邑以上流十五河之水泄于猫儿一湾海口又极束隘故所在横流必多开支河挑浚海口而后水势可平疏浚可施然役大费繁而今以民劳财匮方务省事请罢其议乃巳后贞明谪官着潞水客谭一书论水利当兴者十四修时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方开水利于蓟永有效于是给事中王敬民荐贞明特召还赐敕勘水利贞明乃先治京东州邑如密云燕乐庄平峪水峪寺龙家务庄三河塘会庄顺庆屯地蓟州城北黄厓营城西白马泉镇国庄城东马伸桥夹林河而下别山铺夹阴流河而下至于阴流遵化平安城夹运河而下沙河铺西城南铁厂涌珠湖以下韭菜沟上素河下素河百余里丰润之南则大寨刺榆坨史家河大王庄东则榛子镇西则鸦红桥夹河五十余里王田青庄坞后湖庄三里屯及大泉小泉至于濒海之地自水道沽关黑岩子墩至开平卫南宋家营东西百余里南北百八十里垦田三万九千余亩至真定将治滹沱近堧地御史王之栋言滹沱非人力可治徒耗财扰民帝是其言将罪诸建议朝申时行言垦田兴利谓之害民议甚舛顾为此说者其故有二北方民游惰好闲惮于力作水田有耕耨之劳胼胝之苦不便一也贵势有力家侵占甚多不待耕作坐收芦苇薪刍之利若开垦成田归于业户隶于有司则己利尽失不便二也然以国家大计较之不便者小而便者大惟在斟酌地势体察人情沙鹻不必尽开黍麦无烦改作应用夫役必官募之不拂人情不失地利乃谋国长策耳于是贞明得无罪而水田终罢三十年保定都御史汪应蛟言易水可溉金台滹水可溉恒山溏水可溉中山滏水可溉襄国漳水可溉邺下而瀛海当众河下流故号河中视江南泽国不异至于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皆有宜各设坝建闸通渠筑堤高者自灌下用车汲用南方水田法六郡之内得水田数万顷畿民从此饶永无旱涝之患不幸滨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此国家无穷利也报可应蛟乃于天津葛沽何家圈双沟白塘令防海军丁屯种人授田四亩共种五千余亩水稻二千亩收多因上言垦地七千顷岁可得谷二百余万石是时有司能兴水利者陈邦瞻为河南布政使开水田千顷陈幼学为中牟令县有大泽积水占膏腴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获大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真定知府郭勉浚大鸣小鸣泉四十余穴溉田千顷邢台达活野狐二泉流为牛尾河百泉流为沣河建二十一闸二堤灌田五百余顷熹宗天启元年御史左光斗用应蛟策复天津屯田令通判卢观象管理屯田水利明年巡按御史张慎言自枝河而西静海兴济之间万顷沃壤河之东尚有盐水沽等处为膏腴之田惜皆芜废今观象开寇家口以南田三千余亩沟洫芦塘之法种植疏浚之方皆具而有法人何惮而不为大抵开种之法有五一官种谓牛种器具耕作雇募皆出于官而官亦尽收其田之入也一佃种谓民愿垦而无力其牛种器具仰给于官待纳稼之时官十而取其四也一民种佃之有力者自认开垦若干迨开荒既熟较数岁之中以为常十一而取是也一军种即今海防营军种葛沽之田人耕四亩收二石缘有行月粮故收租重也一屯种祖宗卫军有屯田或五十亩或百亩军为屯种者岁入十七于官即以所入为官军岁支之用国法兵农之善制也四法巳行惟屯种则今日兵与军分而屯仅存其名当选各卫之屯余垦津门之沃土如官种行之章下所司命太仆卿董应举管天津至山海屯田规画数年开田十八万亩积谷无算庄烈帝崇祯二年兵部侍郎申用懋言永平泺河诸水逶迤宽衍可疏渠以防旱涝山坡隙地便栽种宜令有司相地察源为民兴利从之

  钦定续通典卷四


●钦定续通典卷五 食货五

 

  屯田上

  ○屯田上【唐 五代 宋 辽 金】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唐

  唐德宗建中初宰相杨炎请置屯田于丰州发关辅民凿陵阳渠以增溉京兆尹严郢尝从事朔方知其利害以为不便疏奏不报郢又奏五城旧屯其数至广以开渠之粮贷诸城约以冬输又以开渠功直布帛先给田者据估转谷如此则关辅免调发五城田辟比之浚渠利十倍也时杨炎方用事郢议不用宪宗元和中振武军饥宰相李绛请开营田可省度支漕运及绝和籴欺隐宪宗称善乃以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田和籴水运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出赃罪吏九百余人以耒耜耕牛假重粮使偿所负粟二岁大熟因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耕百顷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凡六百余里列栅二十垦田三千八百余顷岁收粟三十万石省度支钱二千余万缗重华入朝奏请益开田五千顷法用人七千可以尽给五城会李绛巳罢后宰相持其议而止至宪宗末天下营田皆雇民或借庸以耕又以瘠地易上地民闲苦之穆宗即位诏还所易地而耕以官兵耕官田者给三之一以终身灵武邠宁土广肥而民不知耕文宗太和末王起奏立营田后党项大扰河西邠宁节度使毕諴亦募士开营田岁收三十万斛省度支钱数百万缗贞观开元后边土西举高昌龟兹焉耆小勃律北抵辪延陀故地缘边数十州戍重兵营田及地租不足以供军于是始有和籴

  △五代

  周太祖广顺三年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自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营田以耕旷土其后又募高赀户使输课佃之户部别置官司总领不隶州县或丁多无役或容庇奸盗州县不能诘梁太祖击淮南掠得牛以千万计给东南诸州农民使岁输租自是历数十年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会合门使知青州张凝请罢营田务李谷亦以为言遂敕罢之

  △宋

  宋太宗端拱二年六宅使何承矩请于顺安砦西引易河筑堤为屯田及承矩知雄州又言宜因积潦蓄为陂塘大作稻田以足食会沧州临津令闽人黄懋上书言闽地唯种水田缘山导泉倍费功力今河北州军多陂塘引水溉田省功易效三五年闲公私必大获其利诏承矩按视还奏如懋言遂以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懋为大理寺丞充判官发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给其役凡雄莫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初年种稻值霜不成懋以晚稻九月熟北霜早而地气迟江东早稻七月即熟取其种课令种之是岁八月稻熟初承矩建议沮之者颇众武臣习攻战亦耻于营葺既种稻不成群议愈甚事几为罢至是承矩载稻穗数车遣吏送阙下议者乃息又度支判官陈尧叟等言汉魏晋唐于陈许邓颍暨蔡宿亳至于寿春用水利垦田陈迹具在请选官大开屯田以通水利发江淮下军散卒及募民充役给官钱市牛置耕具导沟渎筑防堰每屯十人给一牛治田五十亩虽古制一夫百亩今且垦其半俟久而古制可复也亩约收三斛岁可收十五万斛七州之闲置二十屯可得三百万斛因而益之数年可使仓廪充实省江淮漕运帝览奏嘉之遣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丞何亮乘传按视经度

  真宗咸平中大理丞王宗旦请募民耕颍州陂塘荒地凡千五百顷部民应募者三百余户诏令未出租税免其徭役然无助于公利而汝州旧有路南务内园兵人种稻至是命京朝官专掌募民二百余自备耕牛立团长垦地六百顷导汝水灌溉岁收二万三千石又知襄州耿望请于旧地括荒田置营田上中下三务调夫五百筑堤堰仍集邻州兵每务一百人荆湖市牛七百分给之是岁种稻三百余顷四年陕西转运使刘综亦言宜于古原州建镇戎军置屯田今本军一岁支给刍粮四十余万石朿约费茶盐五十余万倘更令远民输送其费益多请于军城四面立屯田务开田五百顷置下军二千人牛八百头耕种又于军城前后及北至水峡口各置堡砦分居其人无寇则耕寇来则战就命知军为屯田制置使自择使臣充四砦监押每砦五百人充屯戍从之既而原渭州亦开方田戎人内属者皆依之得安其居是时兵费浸广言屯营田者辄诏边臣经度行之顺安军兵马都监马济请于靖戎军东壅鲍河开渠入顺安威虏二军置水陆营田于其侧命莫州部署石普护其役知保州赵彬奏决鸡距泉自州西至蒲城县分徐河水南流注运渠广置水陆屯田诏驻治都监王昭逊共成之自是定州亦置屯田五年罢襄州营田下务六年耿望又请于唐州赭阳陂置务如襄州岁种七十余顷方城县令佐掌之调夫耘耨景德二年令缘边有屯营田州军长吏并兼制置诸营田山田事旧兼使者如故大中祥符九年改定保州顺安军营田务为屯田务凡九州岛军皆遣官监务置吏属淮南两浙旧皆有屯田后多赋民而收其租第存其名在河北者虽有其实而岁入无几利在蓄水以限戎马而巳天禧末诸州屯田总四千二百余顷河北岁收二万九千四百余石而保州最多逾其半焉继右正言田况言镇戎原渭地方数百里旧皆民田今无复农事可即其地大兴营田以其兵之不习战者分耕五百人为一堡三两堡置一营田官领之播种以时农隙则习武事疏奏不用后乃命三司户部副使夏安期等议并置边屯田迄不能成神宗熙宁三年著作佐郎王韶言渭原城而下至秦州成纪旁河五六百里良田不耕者无虑万顷治千顷可得三十万斛因知秦州李师中等奏韶妄指实无其地降韶官其后韩缜知秦州乃言实有古渭砦地空地四千余顷遂复韶故官从其所请行之明年河北屯田司奏丰岁屯田入不偿费于是诏罢缘边水陆屯田务募民租佃收其兵为州厢军时陕西多旷土未耕屯戍不可撒远方有输送之勤知延州赵卨请募民耕以纾朝廷忧诏下其事经略安抚使郭逵言怀宁砦所得地百里以务弓箭手无闲田卨又言之遂括地得万五千余顷募汉蕃兵几五千人为八指挥诏迁卨官赐金帛而熙州王韶又请以河州蕃部近城川地招弓箭手以山坡地招蕃兵弓箭手每砦五指挥以二百五十人为额人给地一顷蕃官二顷大蕃官三顷七年以熙河多良田诏委提点秦凤路刑狱郑民宪兴营田许奏辟官属以集事枢密使吴充上疏曰今之屯田诚未易行古者一夫百亩又受田十亩为公田莫若因弓箭手仿古助田法行之熙河四州田无虑万五千顷十分取一以为公田大约中岁亩一石则公田所得十五万石官无屯营牛具廪给之费借用众力而民不劳大荒不收而官无所损省转输平籴价如是朝其便有六而提点刑狱郑民宪言祖宗时屯营田皆置务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固有异制然襄州营田既调夫矣又取邻州之兵是营田不独以民也边州营田不限兵民皆取给用是屯田不独以兵也至于招弓箭手不尽之地复以募民则兵民参错固无异也而前后施行或侵占民田或差错耨夫或诸郡括牛或兵民杂耕或诸州厢军不习耕种不能习水土颇致烦扰至是岁之所入不偿其费遂又报罢惟因弓箭手为助田法一夫受田百亩别以十亩为公田俾之自备种粮功力岁亩收一石水旱三分除一官无廪给之费民有耕凿之利若可以为便然弓箭手招至者未安其业而种粮无所仰给又责其借力于公田虑人心易摇乞候稍稔推行九年诏熙河弓箭手耕种不及之田经略安抚司点厢军耕之官置牛具农器人一顷岁终参较弓箭手厢军所种优劣为赏罚弓箭手逃地并营田召佃租课许就近于本城砦输纳仍免折变支移元丰二年改定州屯田司为水利司及章惇筑元州亦为屯田务其后遂罢之募民租佃役兵各还所隶五年诏提举熙河等路弓箭手营田蕃部共为一司隶泾原制置司提举熙河营田康识言新复土地乞命官分画疆界选知田厢军人给一顷耕之余悉给弓箭手人加一顷有马者又加五十亩每五十亩为一营四保砦见缺农作厢军许于秦凤泾原熙河三路选募厢军及马递铺卒愿行者人给装钱二千诏皆从之

  知太原府吕惠卿尝上营田疏曰今葭芦米脂里外良田不啻一二万顷夏人名为真珠山七宝山言其多出禾粟也若耕其半则两路新砦其费亦不尽资内地况能尽辟之乎前此所不敢进耕者外无捍卫也于今葭芦米脂相去一百二十里闲各建一砦又其闲置小堡铺相望则延州之义合白草与石州之吴堡克明以南诸城砦千里边面皆为内地而河外之州荒闲之地皆可垦辟以赡军用凡昔为夏人所侵及苏安靖弃之以为两不耕者皆可为法耕之于是就籴河外而使河内之民被支移者量出脚乘之直革百年远输贵籴以免困公之弊财力稍丰又通葭芦之道于灵州之神木其通堡砦亦如葭芦米脂之法而横山膏腴之地皆为吾有矣七年惠卿雇五县耕牛发将兵外护而耕新疆葭芦吴堡闲膏腴地号木瓜原者凡得地五百余顷麟府丰州地七百三十顷弓箭手与民之无力及异时两不耕者又九百六十顷惠卿自谓所得极厚可助边计乞推之陕西八年枢密院奏去年耕种木瓜原凡用将兵人马之费所收禾粟荞麦不偿所费因诏止惠卿其河东进筑堡砦自麟石鄜延南北近三百里及泾原环庆熙河兰会新复城砦地土悉募厢军配卒耕种免役巳而营田司使言诸路募发厢军皆不娴耕作遂各遣还其州

  高宗绍兴元年知荆南府解潜奏辟宗网樊宾措置屯田诏除宗纲充荆南府归峡州荆门公安军镇抚使司措置五州营田官樊宾副之渡江后营田盖始于此其后荆州军食仰给省县官之半焉三年怀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陈规仿古屯田凡军士相险隘立堡砦且守且耕耕必给费敛复给粮依助田法余并入官凡民水田亩赋税米一斗陆田豆麦夏秋各五升满二年无欠给为永业兵民各处一方流民归业寖众亦置堡砦屯聚之凡屯田事营田司兼之营田事府县兼之延臣因规奏推广谓一夫受田百亩古制也今荒田甚多当听百姓请射其有阙耕牛者今用人耕之法以二人曳一犁凡受田五人为甲别给蔬地五亩为庐舍场圃兵屯以大使主之民屯以县令主之以岁课多少为殿最下诸镇推行之诏江东西宣抚使韩世忠措置建康营田如陕西弓箭手法世忠言沿江荒地大半有主难如陕西例乞募民承佃都督府奏如世忠议仍蠲三年租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诏湖北浙西江西皆如之其徭役科配并免五年诏淮南川陕荆襄屯田六年都督张俊奏改江淮屯田为营田凡官佃逃田并拘籍以五顷为一庄募民承佃其法五家为保共佃一庄以一人为长每庄给牛五具耒耜及种副之别给十亩为蔬圃贷钱七十千分五年偿命樊宾王弗行之寻命五大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吴玠及江淮荆襄利路师悉领营田使迁宾司农少卿提举江淮营田置司建康弗屯田员外郎副之官给牛种抚存流移一岁中收谷三十万石有奇殿中侍御史石公揆监中岳李寀及王弗皆言营田之害张俊亦觉其扰请罢司以监司领之于是诏帅臣兼领营田九月以川陕宣抚吴玠治废堰营田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岁收一十五万石以助军储赐诏奖谕

  二十二年督视湖北京西军马汪澈言荆湖两年屯收襄汉粮饷浩瀚襄阳古有二渠长渠溉田七千顷水渠溉田三千顷兵后堙废今先筑堰开渠募边民或兵之老弱耕之其耕牛耒耜种粮令湖北京西转运使措置既省馈运又可安集流亡从之孝宗隆兴元年臣僚言州县营田之费其说有十曰择官必审募人必广穿渠必深乡亭必修器用必备田处必利食用必充耕具必足定税必轻赏罚必行且欲立赏格以募人及住广西马纲三年以市牛会有诉襄阳屯田之扰者上欲罢之工部尚书张阐言今日荆襄屯田之害以其无耕田之民而课之游民游民不足而强之百姓于是百姓舍巳熟田而耕官生田或远百里征呼以来或名双丁而役其强壮老稚无食一方骚然罢之诚是也然自去岁以来置耕牛农器修长水二渠费巳十余万一旦举而弃之则荆襄之地终不可耕也比见两淮归正之民动以万计官不能给食则老弱饥死强者转而之他若使就耕荆襄之田非唯可免流离抑使中原之民闻之知朝廷有以处我率皆襁负而至矣异时垦辟既广取其余以输官实为两便诏除见耕者依旧余令虞仲文同王珏措置二年江淮都督府参赞陈俊卿言欲以不披带人择官荒田标旗立砦多买牛犁纵种其中官不收租人自乐从数年之后垦田多则谷必贱所在有屯则村落无盗贼之忧军食既足则馈饷无转运之劳此诚经久守淮之策诏从之

  干道四年四川宣抚使郑刚中拨军耕种以岁收租米对减城都路对籴米一十二万石赡军然兵民杂处村疃为扰百端又数百里差民保甲教耕有二三年不代者民甚苦之知兴元府晁公武欲以三年所收最高一年为额等第均数召佃放兵及保甲以护边从之八月诏镇江都统司及武锋军三处屯田兵并拘收入队教阅六年罢和扬州屯田八年复罢庐州兵屯田

  淳熙十年鄂州江陵府驻札副都统制郭杲言枣易屯田兴置二十余年未能大有益于边计非田有不良盖人力有所未至今边陲无事正宜修举为实边之计本司有荒熟地七百五十顷乞降钱三万缗收买耕牛农具便可施功如将来更有余力可括荒田接续开垦从之

  光宗绍熙元年知和州刘炜以剩田募民充万弩手分耕

  宁宗嘉定三年国子监司业刘爚接伴金使于盱眙军还言两淮之利藩蔽江南干戈盗贼之后宜加经理必于招集流散之中就为足食足兵之计淮东地平博膏腴有陂泽水泉之利而荒芜实多其民劲悍勇敢习边鄙战斗之事而安集者诚能经画郊野招集散亡约顷亩以授田使无广占抛荒之患列沟洫以储水且备戎马驰突之虞为之具田器贷种粮相其险易聚为室庐使相保护联以什伍教以击刺使相紏率或乡为一团里为一队平居则耕有警则守有余力则战帝嘉纳之

  七年以京西屯田募人耕种十三年四川宣抚使安西总领任处厚言绍兴十五年诸州共垦田二千六百五十余顷夏秋输租米一十四万一千余石饷所屯将兵罢民和籴为利可谓博矣干道四年以从屯兵归军教阅而营田付诸州募佃遂致租利陷失骄将豪民乘时占据其弊不可概举今豪强移徙田土荒闲正当拘种之秋合自总领所与宣抚使措置其逃绝之田关内外亦多有之为数不赀其利不在营田之下乞并括之十五年诏江淮荆襄四川制置司监条画营田来上十七年复命淮东西湖北路转运司提督营屯田理宗端平元年命王旻守随州王安国守枣阳蒋成守光化杨恢守均州并益兵饬备经理唐邓屯田又以臣僚言屯五万人于淮北且田且守置屯田判官一员经纪其事暇则教以骑射初弛田租三年又三年则取其半知大宁监邵潜言昔郑刚中营于蜀之关隘杂兵民屯田岁收粟二十余万石是后屯田之利既废粮运之费益增宜诏帅臣纵兵民耕之所收之粟计宜以偿之则总所无转输之苦边关有储峙之丰战有余勇守有余备矣从之

  嘉熙四年孟洪为宣抚四川兼屯田大使军无宿储遂大兴屯田调夫筑堰募农给种首秭归尾汉口为屯二十为庄百七十为顷十八万八千二百八十上屯田始末与所减券食之数降诏奖谕又令流民于边江七十里内分田以耕遇警则用以守江于边城三五十里内亦分田以耕遇警则用以守城在砦者则耕四野之田而用以守砦田在官者免其租在民者则以所收十之三归其主俟三年事定则各还原业

  淳佑十二年诏襄樊已复措置屯田修渠堰宝佑三年诏拨封桩库十八界会十万银二千两付李梦康措置襄阳屯田又诏沿边耕屯课人登羡管屯田官推赏荆襄两淮及山砦如之度宗咸淳元年诏曰淮蜀荆襄之民所种屯田既困重额又困苛取流离之际口体不充及遇水旱收租不及而催输急于星火民何以堪其目前旧久并除之复催者以违制论

  △辽

  辽太宗会同五年诏以契丹分屯南边圣宗统和十二年赐南京统军司贫户耕牛耶律昭言西北诸郡每当农时一夫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四丁无一室处刍牧之事仰给妻孥一遭寇掠贫穷之室春夏振恤吏多杂以糠粃重以掊克不过数月又复告困且畜牧者富国之本有司防其隐没聚之一所不得各就水草便地兼以逋亡戍卒随时补调不习风土故日瘠月损驯至耗竭为今之计莫若振穷薄赋给以牛种使遂耕获置游兵以防盗掠颁俘获以助伏腊散畜牧以就善地期以数年富强可望时皆以为切论太平七年诏诸屯田在官斛栗不可擅贷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输赋税兴宗重熙十三年诏选南北府兵富者授山西路余屯田于天德军道宗大安初年西蕃多叛上欲为守御计命耶律唐古督耕稼以给西军唐古率众田胪朐河侧岁登上熟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每斗不过数钱

  △金

  金太祖收国元年败辽军于阿娄冈获其耕具数千给赐诸军天辅五年二月分诸路明安穆昆之民万户屯泰州赐耕牛五十其时伐辽取泰州徙辽降人居之命千户穆昆宗雄按视泰州地户宗雄包其土来奏曰其土如此可种植也由是徙万家屯田泰州以博勒和为都统太宗天会九年诏新徙戍边户乏耕牛者给以官牛别委官劝督田作其续迁戍户在中路者姑止之即其地种艺俟毕获而行及来春农时至戍所熙宗天眷初年以既取江南虑中原士民怀二始创屯田军凡女真奚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春夏量给其衣遇出师始给钱米凡屯田之所自燕南至淮陇之北俱有之皆筑垒于村落闲世宗大定三年以正隆兵兴农桑失业明安穆昆屯田多不如法遣户部侍郎魏子平等分道劝农二十一年以山东路所括民田分给女真屯田人户又时以黄河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民时帝意不欲明安穆昆人户与民户杂居凡山东两路屯田与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田对易御史中丞张九思言屯田明安人户为盗征偿家贫辄卖屯地凡家贫不能征偿者止令事主以其地招佃收其租入估价与征偿相当即以其地还之临洮尹完颜让亦论屯田贫人征偿卖田乞用九思议诏可二十二年以山东屯田户邻于边鄙命聚之一处俾协力耕种章宗明昌元年敕当军人所授田止令自种力不足者方计承佃亦止随所产纳租其有自愿折钱输纳者从民所愿不愿承佃者毋强又敕随处系官闲地百姓已请佃者仍旧未佃者付明安穆昆屯田承安二年差户部郎中李敬义往临潢等路规画农事旧令军人所授之地不得租赁于人违者苗付地主五年中都山东河北屯驻军人地土不赡官田多为民所冒估主兵者言比岁征伐军多败衄盖由屯田地寡不免饥寒故无斗志愿括民田之冒税者分给之则士气自倍朝议已定平章政事张万公独上书言其不可者五大略以为军旅之后疮痍未复百姓拊摩之不暇何可重扰一也通检未久田有定籍括之必不能尽适足增猾吏之弊长告讦之风二也浮费侈用不可胜计推之以养军可敛不及民而无待于夺民之田三也兵士失于选择强弱不别而使同田共食振励者无以尽其力疲劣者得以容其奸四也夺民而与军得军心而失天下心其祸有不可胜言者五也必不得巳乞以冒地之巳括者召民莳之以所入赡军则军有坐获之利而民无被夺之患矣书奏不报命枢机使宗浩礼部尚书贾铉佩金符行省山东等路括地给军凡得地三十余万给军顺天军节度使张行简上言比者括官田给军既一定矣有告欲别给者辄从其告至今未已名曰官田实取之民以与之臣所管己拨深泽县地三百余顷复告水占沙鹻者三之一若悉从之何地可定臣谓当限以月日不许再告为便下尚书省议奏请如实有水占河塌不可耕种按视覆同然后改拨若沙鹻瘠薄当准巳拨为定制曰可泰和四年定制所拨地止十里内者自种之每丁四十亩续进丁同此余者许令便宜租赁及两和分种违者钱业还主五年二月帝又闻六路括地时其闲屯田军户多冒民增口以请官地及包取民田而民有空输税赋虚抱物力者应诏陈言人多论之遣官分清追照案凭尚书省奏遣官徒滋讼言乃令虚抱税石巳输送入官者于税内续扣之宣宗贞佑三年以时方南迁徙河北军户于河南议所以处之者宰臣言当指官田及牧地分界之巳为民田者则俟秋获后仍日给米一升折以分钞大常丞舒穆噜世绩曰荒田牧地耕辟费力夺民素垦则民失所帝欲从宰臣议侍御史刘元规复上言帝乃罢之后因北方侵及河南尽起诸路军户车来共图保守复议得军粮之术或益赋或与军田二者孰便参政高汝砺言河南官民地相半又多全佃官地之家人旦夺之何以自活小民易动难安一时避赋遂有舍田言及与人又复悔悔则忿心生矣如山东拨地时腴地尽入富家瘠者乃付贫户无益于军而民有损惟当倍益官租以给军食复以系官荒田牧地量数与之令其自耕则民不失业官不厉民矣从之又言河北军户徙居河南者几万口 【疑当作百万口或系史之误】 人日给粟一升岁费三百六十万石半以给直独支三百万 【疑当作二百万】 河南租地计二十四万顷岁租计一百五十六万乞于经费之外倍征以给之帝命右司谏冯开等五人分行诸郡就授以荒官田及牧地可耕者人三十亩至十一月又以括荒田及牧马地给军事命汝砺总之汝砺还奏今顷亩之数较之旧籍甚少复多瘠恶不可耕又僻远之处必徙居以就之彼皆不能自耕必以与人又当取租于数百里之外况今农田且不能尽辟岂有余力以耕丛薄交固草根纠结之荒地哉询诸军户皆欲得半粮犹足自养得田不能耕复罢其廪将何所赖臣知初籍地之时未尝按阅其实所以不如其数不得其处也若复考计州县必各望承风旨追呼究讦以应命不足其数则妄指民田以充之所在又骚然矣今民之赋役三倍平时飞挽转输日不暇给而复为此举将何堪之且军户蹔迁行有还期何为以此病民病民而军获利犹不可为况无所利乎遂诏罢给田但半给粮半给实直焉四年复遣官括河南牧马地既籍其数帝命省院议所以给军者宰臣言今军户当给粮者四十四万八千余口计当口占六亩有奇继来者不与焉相去数百里者岂能以六亩之故远来兼月支口粮不可遽罢臣等窃谓军户愿佃者即当计口给之其余僻远不愿者宜准近制系官荒地许军民耕辟例令军民得占莳之院官言牧马地少且久荒难耕军户复乏农器不给之则彼自支粮外更无从得食非蓄锐得敌之计给之则未能遽减其粮若得迟以岁月俟颇成伦次亦渐可以省官廪今夺于有力者即以授之其无力者恐无以耕乞令司县官劝率民者借牛破荒至来春然后给之司县官能率民户以助耕而无骚动者量加官赏庶几有所激劝宰臣又言若如所言则司县官贪募官赏必将抑配以扰民况民家之牛量地而蓄之比年以来农功甫毕并力转输犹恐不及岂有暇耕他人之田唯如前奏为便诏再议之乃议民有能开牧马地及官荒地作熟田者以半给之为永业半给军户奏可省臣又奏自古用兵且耕且战是以兵食交足今诸帅分兵不啻百万一充军伍咸仰于官至于妇子居家安坐待哺盖不能屯田为经久之计也愿下明诏合诸帅府各以其军耕耨亦逸以待劳之策诏从之兴定二年帝谕枢密院曰中京商虢诸州军人愿耕屯田比巳括地授之闻徐宿军独不愿受意谓子田必绝其廪给也朕肯尔耶其以朕意晓之因命诸军遍授屯田邳州行省侯挚言东平以东屡经残毁邳海之闲贫民失业者甚众日食野菜无所依倚恐因而啸聚以益敌乞募边为兵自十月给粮使充戍役至二月罢之人授地三十亩贷之种粒而验其收获量数取之逮秋复隶兵伍且战且耕公私交利亦望被俘之民易于招集也至三年藉邳海等州义军及胁从归国而充军者人给地三十亩有力五十亩仍蠲差税日支粮二升四年移刺不言军户自徙河南数岁尚未给用兼以移徙不常莫得安居故贫者甚众请括诸屯处官田人给三十亩仍不移屯他所如此则军户可以得所官粮可以渐省宰臣奏前此亦有言授地者枢密院谓俟事缓而行之今河南罹水灾流亡者众所种麦不及五万顷殆减往年大半岁入不能足若拨授之为乘业俟有获即罢其家粮亦省费之一端也从之五年京南行三司舒穆噜斡鲁言京南东西三路屯军老幼四十万口岁费粮百四十余万石皆坐食民租甚非善计宜括逋户旧耕田南京一路旧垦田三十九万八千五百余顷内官田民耕者九万九千顷有奇今饥民流离者大半东西南路计亦如之朝廷虽招使复业民恐既复之后生计未定而赋敛随之往往匿而不出若分给军户人三十亩使之自耕或召人佃种可数岁之后蓄积渐饶官粮可罢令省臣议之仍不果行

  钦定续通典卷五

●钦定续通典卷六 食货六

 

  屯田下

  ○屯田下【元 明】

  元

  明

  △元

  元太祖时舒穆噜拜达勒为霸州等路元帅镇守固安水寨令军士屯田且耕且战披荆枣立庐舍数年之闲城市悉完为燕京外蔽宪宗初以有宋兵世祖请立经略司于汴以蒙古史天泽等为使授之兵牛敌至则御敌去则耕乃置屯田万户于邓完城以备之三年汪特格修治利州且屯田七月屯田于凤翔中统三年韶凤翔府种田户隶平阳兵籍毋令出征务耕屯以给军饷又诏诸道括逃军还屯田严其禁三年始立左卫屯田调枢密院二千人于东安州南永清县东荒土及本卫元占牧地立屯开耕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 【其官属详载职官典武官下卷中】 为军二千名为田一千三百一十顷六十五亩又置右卫屯田调本卫军二千人于永清益津等处立屯开耕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其屯军田亩之数与左卫同至元元年以益都武卫军千人屯田燕京官给牛种二年诏孟州之东黄河之北南至八柳树枯河徐州等处凡荒闲地土可令阿珠阿喽罕等所领士卒立屯耕种并摘各万户所管汉军屯田又诏西川山东南京等路戍边军屯田四年置中卫屯田于武清香河等县继以各屯田界相去百余里往来耕作不便迁于河西务荒庄杨家口青台杨家白等处其屯田之数与左卫同为田一千三十七顷八十二亩六年以攻襄樊军饷不足发南京河南归德诸路编民二万余户于康邓申裕等处立屯七年创立高丽屯田是时东征日本欲积粮饷为进取之计遂以王綧洪茶邱等所管高丽户二千人及发中卫军二千人合婆娑府咸平府军各一千人于王京东宁府凤州等处一十处置立屯田设经略司以领其事每屯用军五百人八年佥发已未年随州鄂州投降人民一千一百七十户往中兴居住继即编为屯田户凡二千四百丁 【至二十三年续佥渐丁得三百人】 为田一千八百顷十一年徙生券军屯田和林置陕西屯田总管府以安西王府所管编民二千户立栎阳泾阳终南渭南屯田又置宁夏路放良官屯田从安抚司请招良人民九百四户编聚屯田为田四百四十六顷五十亩又置叙州宣抚司民屯命西蜀四川经略司起立屯田又置潼州府民屯佥本府编民及义士军二千二百二十四户立屯又置夔路总管府民屯佥本路编民至五千二十七户又置重庆路民屯于江津巴县泸州忠州等处佥拨编民二千三百八十七户并召募共三千五百六十五户十二年置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军民屯命于所辖州县拘刷漏籍人户得六千六百有六户立屯田继又佥本府编民四百户及永昌府编民一千二百七十五户增益之后立大理军屯于爨僰军内拨二百户续佥二百八十一户又增一百一十九户总计民屯三千七百四十一户军屯六百户为田军民巳业二万二千一百五双又置曲靖等处宣慰兼管军万户府军民屯田拘刷所辖州郡诸色漏籍人户七百四十户立曲请路民屯续佥民一千五百户增入其所耕之田官给一千四百八十双自备已业田三千双复立澄江民屯所佥屯户与曲靖同凡一千二百六十户后立军屯于爨僰军内佥一百六十九户复佥一百二十六户增入又立仁德府民屯所佥屯户与澄江同凡八十户给田一百六十双后立军屯佥爨僰军四十四户续佥五十六户增入所耕田亩四百双俱系军人己业置顺庆路民屯佥顺庆民三千四百六十八户置立屯田又置成都路民屯佥阴阳人四十户办纳屯种又置鹤庆等路军民屯田佥鹤庆路编民一百户立民屯后又佥爨僰军一百五十二户立军屯军屯六百八双民屯四百双俱已业又置中庆路军民屯田于所属州县内拘刷漏籍人户得四千一百九十七户官给田一万七千二十二双自备已业田二千六百二双继立军屯用爨僰军人七百有九户官给田二百三十四双自备已业田二千六百一双又置临安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军民屯田于所属州县拘刷漏籍人户开耕宣慰司所管民屯三百户田六百双本路所管民屯二千户田三千四百双继又续立爨僰军屯为户二百八十八田一千一百五十二双十三年置广元路民屯从利路元帅言广元实东西两川要冲支给浩繁经理系官田亩得九顷六十亩遂以褒州刷到无主人口偶配为十户立屯开种十五年置威楚提举司屯田于威楚提举盐使司拘刷漏籍人户充民屯本司就领其事为户三十三为田一百六十五双又置威楚路军民屯田拘刷本路漏籍人户得一千一百一户内八百六十六户官给无主荒田四千三百三十双余户自备巳业田一千一百七十五双继立屯军于本路爨僰军内佥三百九十九户内一十余户官给荒田六十双余户自备已业田一千五百三十六双又置前卫屯田以各省军人备侍卫者于霸州保定涿州荒闲地土屯种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屯军与左卫同为田一千顷又置后卫屯田以永清等处田亩低下迁昌平县之太平庄屯军与左卫同为田一千四百二十八顷十六年给千户玛尼部下巴图军及土浑川军屯田牛具置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募民开耕连海州荒地官给禾种自备牛具所得子粒官得十之四民得十之六仍免屯户徭役为户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三为四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三顷三十九亩又置宝坻屯佥大都属邑编民三百户立屯于大都之宝坻县为田四百五十顷又置额齐纳屯田调归附军人于甘州至十八年置武卫屯田发迤南军人三千名于涿州保定定兴等处置立屯田分设广备万益等六屯为田一千八百四顷四十五亩以充屯田军后又迁甘州新附军二百人往屯额齐纳合即渠开种为田九十一顷五十亩又置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屯田因阿尔娄官人言近于玛纳齐图沁纳沁高州呼兰达巴等处改置驿传臣等议可于旧置驿所设立屯田从之后发虎贲亲军二千人入屯又增军一千凡立三十四屯于上都置司为军三千人佃户七十九为田四千二百二顷七十九亩是时又置德安等处军民屯田总管府以各翼取到汉军及各路拘收手号新附军分置十屯立屯田万户府继又改立总管府为民九千三百七十五名军五千九百六十五名为田八千八百七十九顷九十六亩又置甘肃管军万户府屯田发军于甘州黑山子满峪泉水渠鸭子趐等处立屯田为户二千二百九十为田一千一百六十六顷六十四亩又置汀漳屯田以福建调军粮储用依腹里例置立屯田命管军总管郑楚等发镇守士卒年老不堪备征战者得百有十四人又募南安等县居民一千八百二十五户立屯耕作十九年置陕西等处万户府屯田以盩厔南系官荒地发归附军立孝子林张马村军屯继以南山把口子巡哨人八百军户于盩厔之杏园庄宁州之大昌原屯田又发文州镇戍新附军九百人立亚柏镇军屯复以燕京戍守新附军四百六十三户于德顺州之威戎立屯开耕为户孝子林屯三百一户张马村屯三百一十三户杏园庄屯二百三十三户大昌原屯四百七十四户亚柏镇屯九百户威戎屯四百六十三户为田孝子林二十三顷八十亩张马村七十三顷八十亩杏园庄一百一十八顷三十亩大昌原一百五十八顷七十九亩亚柏镇二百六十八顷五十九亩威戎一百六十四顷八十亩又置桂齐延安府屯以拘收赎身于良布哷齐及漏籍户计于延安路特默齐草地屯田为户二千二十七为田四百八十六顷又置宁夏等处新附军万户府屯田发迤南新附军一千三百八十二户往宁夏等处屯田又遣塔塔喇千户所管军人九百五十八户屯田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顷三十三亩又置绍庆路民屯于本路未当差民户内佥二十三名置立屯田继于彭水县管籍万州寄户内佥拨二十户又佥彭水县未当差民户三十二户增入后以屯户贫乏者多负逋复佥彭水县编民一十六户补之又置嘉定路民屯佥亡宋编民四户置立屯田继又拨成都义士军八户增入二十一年置岭北行省屯田并和林阿拉克岱元领军一千人入五条河后又摘六卫汉军一千名赴青海屯田以五条河汉军并入青海后又屡增军户共为户四千六百四十八为田六千四百余顷又置金复州万户府屯田发新附军一千二百八十一户于根敦扎卜置立屯田继又分京师应役新附军一千人屯田哈斯罕关东荒地后又以伊噜音特穆尔塔斯哈雅两万户新附军一千三百六十户并入金复州立屯耕作为户三千六百四十一为田二千五百二十三顷又置芍陂屯田万户府因江淮行省言安丰之芍陂可溉田万余顷乞置三万人立屯中书省议发军士二千人行之屯户共一万四千八百八名又置夔府万户府军屯从四川行省议除沿边重地分军镇守余军一万人命官于诸处择膏腴地立屯开耕为户三百五十一人为田五十六顷七十亩凡创立十四屯其成都等路万户府军屯于本路崇庆州义兴乡楠木园置立为户二百八十九人为田四十二顷七十亩河东陕西等路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之青城陶坝及崇庆州之大栅头等处为户一千一百二十八名为田二百八顷七亩广安等处军屯置立于成都路崇庆州之七宝坝为户一百五十名为田二十六顷二十五亩保宁万户府军屯置立于崇庆州之金马为户一百六十四名为田七十五顷九十五亩叙州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之青城为户二百二十一名为田三十八顷六十七亩五路万户府军屯置立于成都之大栅镇孝感乡及灌州青城县之怀仁乡为户一千一百六十一名为田二百三顷一十七亩兴元金州等处万户府军屯置立于崇庆州晋源县之孝感乡为户三百四十四名为田五十六顷随路八都万户府军民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县温县为户八百三十二名为田一百六十二顷五十七亩旧附等军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县崇庆州等处为户一千二名为田一百二十九顷五十亩炮手万户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县龙池乡为户九十六名为田一十六顷八十亩顺庆军屯置立于晋源县义兴乡江源县将军桥为户五百六十五名为田九十八顷十七亩平阳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崇庆州大栅头为户三百九十八名为田六十九顷六十五亩遂宁州军屯为户二千名为田三百五十顷又置嘉定府万户军屯摘蒙古汉军及嘉定新附军三百六十人于崇庆州青城等处屯田为田二顷二十亩二十二年置广济署屯田以崔黄口空城屯田岁涝不收迁于青伧等处以尚珍署旧领屯夫二百三十户归之既又迁济南河南五百五十户平滦真定保定三路屯夫四百五十户并入共为户一千二百三为田一万二千六百顷三十八亩又置丰润署屯田于大都路蓟州之丰润县为户八百三十七为田三百四十九顷二十三年置尚珍署屯田于济宁路之兖州为户四百五十六为田九千七百一十九顷七十二亩又置洪泽万户府屯田初于洪泽南北三屯设万户府以统之因江淮行省言国家经费钱粮为急今屯田之利无过两淮况芍陂洪泽皆汉唐旧立屯之地若令江淮新附汉军屯田可岁得粮百五十余万石从之继罢三屯万户止立洪泽屯田万户府以统之其置立处所在淮安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为户一万五千九百九十四名为田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二顷二十一亩二十四年置左右钦察卫屯田发本卫军一千五百一十二名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及钦察屯田千户所于青州等处屯田后又创立龙翊侍卫复隶焉为军左手千户所七百五名右手千户所四百三十七名钦察千户所八百名为田左手千户所一百三十七顷五十亩右手千户所二百一十八顷五十亩钦察千户所三百顷又置永平屯田总管府以北京采取材木百姓三千余户于滦州立屯设官署以领其事为户三千二百九十为田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四顷四十九亩又置管田提举司设立于大都漷州之武清县为户军二百五十三民一千二百三十五析居于良四百八十布咪齐二百三十二和卓一百七十口独居布呼齐一十二口哈喇穆尔丹八十二名为田三千五百二顷九十三亩二十五年置湖南宣慰司衡州等处屯田调德安万户府军士一千四百六十七名分置衡州之清化永州之乌符武冈之白仓置立屯田二十六年置左翼屯田万户府罢蒙古军人之屯田者别以鄂端巴十伯里回还汉军及大名卫辉两翼新附军与前后二卫迤东还戍士卒合并屯田设左右翼屯田万户府以领之遂于大都路霸州及河闲等处立屯开耕置汉军左右手二千户新附军六千户所为军二千五十一名为田一千三百九十九顷五十二亩其右翼屯田万户府继发真定军人三百名于武清县崔黄口增置屯田分置汉军千户所三别置新附军千户所为军一千五百四十人为田六百九十九顷五十亩又置保宁万户府军屯因保宁府言本管军人一户或二丁三丁父兄子弟应役实为重并若又迁于成都屯种去家隔远逃匿必多乞令本府在营士卒及夔路守镇军人止于保宁沿江屯种从之佥军一千二百名继发屯军一百二十九人从万户伊苏岱尔西征别佥渐丁军人入屯为户一千三百二十九名为田一百一十八顷二十七亩又置顺庆等处万户府军屯发军于沿江下流汉初等处屯种为户六百五十六名为田一百一十四顷八十亩二十七年置武定路总管府军屯以云南戍军粮饷不足于和曲禄劝二州爨僰军内佥一百八十七户立屯耕种为田七百四十八双又置乌撒宣慰司军民屯田其乌撒路军屯以爨僰军一百一十四户屯田又立东川路民屯屯户亦系爨僰军人八十六户皆自备已业又置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军户屯田其会通民屯屯户系爨僰土军建昌民屯拨编民一百四户又立会川民屯发本路所辖州邑编民四十户德昌路民屯发编民二十一户二十九年置忠翊侍卫屯田命各万户府摘大同隆兴太原平阳等处军人四千户扬珠格尔齐勤地面及红城周回置立屯田开耕荒田二千顷仍命西京宣慰司领其事后改立大同等处屯储万户府以领之又改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仍领屯田三十年置梁千户翼军屯因梁王遣使诣云南行省言以汉军一千人置立屯田后发三百人备镇戍巡逻止存七百人于乌蒙屯田后迁于新兴州为田三千七百八十九双又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民屯召募民户并发新附士卒于海南海北等处置立屯田继以其地多瘴疠纵屯军二千人还各翼留二千与召募之民屯种后罢屯田万户府屯军悉令还役止令民户八千四百二十八户屯田琼州路五千五百一户雷州路一千五百六十六户高州路九百四十八户化州路八百四十三户廉州路六十户为田琼州路二百九十二顷雷州路一百六十五顷五十一亩高州路四十五顷化州路五十五顷二十四亩廉州路四顷八十八亩成宗元贞元年置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以纳延布拉噶齐及打鱼硕达勒达女真等户于肇州旁近地开耕为户布拉噶齐二百二十户硕达勒达八十户归附军三百户续增渐丁五十二户二年置叙州等处万户府军屯迁遂宁屯军二百三十九于叙州宣化县喁口上下荒地开垦为田四十顷八十三亩大德二年置广西两江宣慰都元帅府獞兵屯田部民吕瑛言募牧兰等处及融庆溪洞猺獞民丁于上浪等处开屯耕种继又平大任洞以所遗地产续置藤州屯田为户上浪屯一千二百八十二户忠州屯六百一十四户那扶屯一千九户雷留屯一百八十七户水口屯一千五百五十九户又置赣州路南安寨兵万户府屯田以赣州路所辖信丰会昌龙南安远等处贼人出没发寨兵及宋旧役弓手与抄数漏籍人户立屯耕守以镇遏之为户三千二百六十五为田五百二十四顷六十八亩四年置大同等处屯储总管府屯田以西京黄华岭等处田土颇广发军民九千余人立屯开耕为户军四千二十民五千九百四十五为田五千顷武宗至大元年置左卫率府屯田于大都路漷州武清县及保定路新城县置立屯田仁宗延佑二年置乌蒙等处屯田总管府军屯因云南行省言乌蒙乃云南咽喉之地别无屯戍军其地皆古昔屯田之迹乞发辉和尔及新附军屯田镇遏从之七年置重庆五路守镇万户府军屯发军一千二百人于重庆路三堆中曹赵市等处屯耕为田四百二十顷英宗至治二年置宗仁卫屯田发五卫汉军二千人于大宁等处创立屯田分置两翼屯田千户所为田二千顷文宗至顺元年置宣忠卫屯田命收聚讫一万俄罗斯给地一百顷立宣忠扈卫亲军万户府屯田

  △明

  明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又令诸将屯兵龙江等处惟都水营田司康茂材绩最着乃下令褒之因以申饬将士曰兴国之本在于强民足食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今各将帅已有分定地镇然随处地制未能尽垦数年未见功绪唯康茂材所屯得谷一万五千余石以给军饷尚余七千石以此较彼地力均而入有多寡盖人力有勤情故耳自今诸将宜督军士及时开垦以收地利继于两京各省直建设卫所置屯田以都司统摄之洪武三年中书省请税太原朔州等卫屯田官给牛种者十税五自备者税其四帝命弗征明年中书省言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及直隶淮安诸府屯田凡官给牛种者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诏且弗征三年后亩收租一斗是年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因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重从山西行省言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给淮盐一小引以省途费而充边储谓之开中继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输米诸仓以为军储计道里远近自五石至一石有差先后增减则例不一率视时缓急米石高下中纳者利否道远地险则减而轻 【后至弘治中户部尚书叶淇变法而开中始坏诸淮商悉撒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于淮边地为虚米石值银五两边储枵然至嘉靖时陕西巡抚杨一清复请召商开中庞尚书总理江北盐屯寻于九边与总督王崇古区画屯政然因循日久卒鲜实效】

  四年从中书右丞相徐达请徙山后民一万七千余户屯北平又令于山北口外东胜蔚州安丰云应等处极边沙漠之地各设千百户收抚边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就以所储草给之达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余户屯田北平凡置屯二百五十四开田一千三百四十三顷

  六年太仆丞相额森特穆尔言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相去八百余里土田膏沃宜招集流民屯田从之是时遣邓愈汤和诸将屯陕西彰德汝宁北平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又因海运饷辽有溺死者遂益讲屯政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开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逃亩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初税亩一斗后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十九年以云南既平诸蛮未附命西平侯沐英镇之英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田命军士开耕以备储蓄乃谕户部曰屯田可以纾民力立兵食边方之计莫善于此然边地久荒榛莽蔽翳用力实难宜缓其岁输使乐耕作收年之后征之可也英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后景川侯曹震又屯田品甸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屯田定边姚安毕节诸卫

  二十一年敕五军都督府曰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今海宇宁谧边境无虞若使兵坐食于农农必受敝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兼务国用以纾自是岁得粮五百余万石

  二十三年延安侯唐胜宗督贵州屯田二十四年又谕后军都督沐春曰今塞外清宁已置太宁都司及广宁诸卫足以守边而守关军士已令撤之而山海关犹循故事其七站军士虽名守关实废屯田养马自今一片石等关每处止存军士十余人讥察逋逃余悉令屯田

  二十五年诏天下卫所军以十之七屯田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建文四年令直隶屯田差御史比较各都司屯田巡按御史比较后改增按察使佥事盘查屯田或令各省市按三司提督或令巡按御史提督或令总兵官镇守提督或差户部郎中巡屯御史随时更改沿革不一

  成祖永乐元年命靖安侯王忠往北京整理屯田工部尚书黄福奏陕西所属行都司所属屯田多缺耕牛耕具合准北京例官市牛给之耕具于陕西布政司所属铸造从之二年定屯田官军赏罚例岁食米十二石外余六石为率多者赏钞缺者罚俸又以田肥瘠不同法宜有别命军官各种样田以其岁收之数相考较太原左卫千户陈淮所种样田每军余粮二十三石帝命重赏之宁夏总兵官何福积谷尤多赐敕褒美户部尚书郁新言湖广诸卫收粮不一种请以米为准凡粟谷穈黍大麦荞穄二石稻薥秫二石五斗穇稗三石皆准米一石小麦麻豆与米等从之着为令又更定屯守之数临边险要守多于屯地僻处及输粮艰难者屯多于守屯兵百名委百户三百名委千户五百名以上指挥提督之屯设红牌列则例于上年六十与残疾及幼者耕以自食不限于例屯军以公事妨农务者免征子粒并禁卫所差拨宣宗宣德中屡核各屯以征戍罢耕及官豪势要占匿者减余粮之半迤北来归就屯之人给车牛农器分辽东各卫屯军为三等丁牛兼者为上丁牛有一为中俱无为下兵科给事中戴弁言自山海关至蓟州守关军万人列营二十三所操练之外无他差遣若稍屯种亦可实边请取勘营所附近荒田斟酌分给且屯且守帝命户部兵部各遣官与都督陈景先经理兵部黄福言永乐闲虽营建北京南讨交址北征沙漠资用未尝乏比国无大费而岁用仅给即不幸有水旱征调将何以济请设操备营缮军士十万人于济宁以北卫辉真定以东缘河屯种初年自食次年人收五石三年数倍之既省京食口粮六十万石又省本卫月粮一百二十万石岁可得二百八十万石帝善之下户兵二部议部奏缘河屯田实便请先以五万顷为率发附近居民五万垦之但山东近年旱饥流徙初复卫卒多力役宜先遣官行视田以俟开垦遂令吏部郎中赵新等经理福总其事既而有言军民各有常业若复分田役益劳扰事竟不行继遣侍郎罗汝敬督陕西屯田柴车经理山西屯田分遣御史巡视宁夏甘州屯田水利至七年帝从户部议令他卫军戍宣府者悉遣还屯种左都督谭广上言臣所守边一千四百余里敌人窥伺窃发无时脱有警征兵数百里外势岂能及屯种之议臣愚未见其可帝以边卒戍守有余但命永乐中调戍者勿遣英宗正统元年发禁军三万人屯田畿辅二年免军田正粮归仓止征余粮六石后又免沿边开田官军子粒减各边屯田子粒有差景帝景泰初边方多事令兵分为两番六日操守六日耕种时学士商辂言边外田地极广先因在京功臣等将附近各城堡膏腴之产占作庄田其余闲田又为镇守总兵参将等占为已业以致军士无田可耕夫且耕且守如汉赵充国诸葛亮晋羊佑皆有明效今曰守边之要莫要于此下所司议行宪宗成化初宣府巡抚叶盛买官牛千八百并置农具遣军屯粮收粮易银以补官马耗损边人称便自正统后屯政稍弛而屯粮总存三之二其后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古夺法尽坏宪宗之世颇议厘复而视旧所入不能十一矣

  孝宗弘治闲屯粮愈轻有亩止三升者而定制各省屯粮又折以银虽有征粮违限之罚强占屯田之禁终无大裨十四年户部尚书秦纮总制三边见固原迤北延袤千里闲田数十万顷旷野近边无城堡可依议于花马池迤西至小盐池二百里每二十里筑一堡堡周四十八丈役军五百人固原迤北诸处亦各筑屯堡募人屯种每顷岁赋米五石可得五十万石下诏行之武宗正德时辽东屯田较永乐闲田嬴万八千余顷而粮乃缩四万余石初永乐时屯田米常溢三之一常操军十九万以屯军四万供之而受供者又得自耕边外军无月粮以是边饷恒足及是屯军多逃死常操军止八万皆仰给于仓而边外数扰弃不耕刘瑾擅政遣官分出丈田责逋希瑾意者伪增田数披括惨毒至辽卒胁众为乱抚之乃定世宗嘉靖时辽东巡抚李承勋招逋逃三千二百人开屯田千五百顷佥都御史刘天和督甘肃屯政请以肃州丁壮及山陕流民于近边耕牧且推行于诸边奏当兴革者十事田利大兴总督宣大兼督河南山东军务翟鹏浚濠筑垣修边墙三百九十余里得地一万四千九百余顷募军千五百人人给五十亩省仓储无算大同巡抚詹荣以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帝从之时杨一清复请召商开中又请仿古募民实塞下之意招徕陇右关西民以实边其后周泽王崇古林富陈世辅王畿王朝用唐顺之吴桂芳等争言屯政庞尚鹏总理江北盐屯寻移九边与总督王崇古先后区画屯政甚详然卒鲜实效给事中管怀理言屯田不兴其弊有四疆场戒严一也牛种不给二也丁壮亡徙三也田在敌外四也如是而管屯者犹欲按籍增赋非扣月粮即按丁赔补耳屯粮之轻至弘正而极嘉靖中渐增穆宗隆庆中复亩收一斗然屯丁逃亡者益多管粮郎中不问屯田有无月粮止半给沿边屯地或变为斥卤沙碛粮额不得减屯田御史又于额外增本折屯军益不堪命时给事中郑大经言蓟屯当量地利而定其则辽屯当改营田而足其额此兴复屯政之大较也御史李叔和言辽东屯田半废近行营田之法拨军耕种致行伍空虚且岁收田租止备修边工费而各军支饷如故有损无益盖此法止可行于河西人少之处若河东则当广召种之今授田征税悉抵岁饷以省内输简回壮勇以实行伍仍特敕官董之如内地屯田之制从之时又给宣大屯田官养廉田宣大开垦田已成业令每十顷内给将官五十亩为养廉之资若副参开种不及百顷守备以下或不及一十顷参论戒饬又诏各边自垦田永不起科如岁增粟十万五千石自垦至百顷千顷者重加升赏神宗万历时山东巡抚郑汝璧请开登州海州北长山诸岛田福建巡抚许孚远垦闽海檀山田成复请开南日山澎湖又言浙江海滨诸山若陈钱金塘补陀玉环南麂皆可经理天津巡抚汪应蛟则请于天津兴屯或留中不下或不久辄废时方征倭寇济阳卫舍余李大用等请以万人自备资种随行给事中郝敬上疏曰臣阅李大用等奏畿辅附近济阳等卫屯牧额兵共四十八万愿以万人随行征倭众军自贴粮饷臣访其故自永乐时靖难功成剩精兵四十八万内一十二万选入十二团营余三十六万给赐屯田牧地种纳子粒马价分置七十八卫于顺天所属州县俱属三千营统辖听调征剿今二百余年生齿繁衍与民混杂有司派以马户撑船运米等役众军脱卸无计昨者宁夏之役各余丁议自备粮随行征剿求免前差未几宁夏平议遂寝兹缘倭奴告警重复申奏盖彼以三十六万之众止出万人是三十六人中抽一人耳以三十六万众共饷万人是三十六家共赡一军耳又得概免民差图此便利今东征师可勿复用此惟是辽左空虚宜因群情为转移之计即于各卫原籍中十名抽一据三十六万原数除六万作耗外可得壮丁三万人择干廉官数员统领赴辽东开种屯田于存留三十万中各十名帮贴屯田一名牛种庐舍之费令概免前差开垦田成即给本兵为永业大率每兵一名垦田二十五亩内除五亩为官田每亩量收子粒五六升则三万人可垦田七十五万亩一岁收官田子粒可八千余石以备缓急之需因愿赴之人心蠲不急之徭役一呼而得胜兵三万坐收兵食两利之效备门庭之警扶肘腋之危何惮而久不为此熹宗天启初巡抚张慎言复议天津屯田而御史左光斗命管河通判卢观象大兴水田之利太常少卿董应举踵而行之光斗更于河闲天津设屯学试骑射为武生给田百亩保定巡抚汪应蛟亦请兴天津屯田疏言天津葛沽一带地从来斥卤不耕种臣谓地无水则咸得水则润以闽浙治地之法行之未必不可为稻田今春买牛制器开渠筑堤葛沽白塘二处耕种五千余亩内水稻亩收四五石种薥荳者得水灌溉亦亩收二三石惟旱稻以立鹻立槁始信闽浙之法可行于北海而斥卤可变为膏腴也天津为神京牖户开府设镇其地益重见在水陆两营兵四千人岁费饷六万四千余两俱加派民闲天津荒田奚啻六七千顷若尽依今法为之开渠以通蓄泄筑堤以防水涝每千顷各致谷三十万石以七千顷计之可得谷二百余万石非独天津之饷取给而省司农之转馈无不可者且地在三岔河外海潮上溢取以灌溉于河无妨白塘以下地无粮差白塘以上为静海县或五亩十亩而折一亩粮差每亩不过一分八厘民愿卖则给价不愿则给种于民情无拂请以防海官军用之于海滨垦地每岁开渠筑堤可成田数百顷一面召募居民承种数年之后荒田渐辟各军兵且屯且守民闲可省养兵之费重地永资保障之安矣得旨允行李继贞巡抚天津亦力于屯务然仍岁旱蝗往往弗克底成效也五年贵州巡按傅宗龙讨诸叛苗大破平越毁其砦百七十宗龙乃条上屯守策一曰清卫所原田一曰割逆贼故壤而以卫所之法行之盖黔不患无田患无人客兵聚散不常不能久驻莫若仿祖制尽举屯田以授有功因功大小为官高下自指挥至总小旗卑以应得田为世业禁其私买卖不待招徕户口是实臣所谓以守为屯者如此部议从之庄烈帝崇祯九年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卢象升大兴屯政积粟二十余万谕九边皆式之

  十年陕西巡抚孙傅庭厘正西安三卫屯粮疏言洪武时每军额地一顷岁征正粮十二石余粮十二石尽行收贮屯仓以正粮按月支给本军以余粮支给官军粮俸饷不烦转输而仓廪充实兵不烦召募而士卒精强法至善也至永乐二十年奉诏减免余粮六石然正余一十八石犹然交仓按支法尚未坏也至正统二年以正粮十二石兑给本军充饷免纳免交止征余米六石入仓而屯法大坏矣至后复将余粮六石改为正粮一并兑军免纳而屯粮既不入仓屯地几为私产莫可究诘矣陕西省下旧四卫因檄行西安府推官王鼎镇清查除右护卫名隶秦府外先将左前后三卫各地查明推情定法按地起课即责办于见今承种之人每上地一顷征粮十八石中地量免三石下地又免三石每石折银七钱总计三卫起课地三千二十七顷零征银三万五千余两宽平易从无不翕然相安不呼吁以窘大农不加派以厉子遗疏上帝褒嘉之

  钦定续通典卷六
●钦定续通典卷七 食货七

 

  乡党版籍职役附

  ○乡党版籍【职役附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臣)等谨按杜典食货立乡党版籍一门而所载徐伟长中论齐高帝建元之诏皆及职役今考宋以后各史及历朝会要会典诸书凡乡党里保虽代异其制而必兼职役焉故以职役附于乡党版籍以补杜氏之未备云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五代

  周世宗显德五年诏诸道州府今团并乡村大率以百户为一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凡民家之有奸盗者三大户察之民田之有耗登者三大户均之仍每及三载即一如是

  △宋

  宋因前代之制有衙前里正户长耆长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令两京诸州应部民有乏种及耕具人丁者许众共推择一人练土地之宜明种植之法者县补为农师相视田亩及五种所宜即令乡三老里胥与农师周劝各民于旷土种莳俟岁熟共取其利为里农师者蠲税免其它役淳化五年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为户长勿冒名以给役然自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仁宗庆历中委二府大臣裁减科役不均以乡村坊郭户均差王逵为荆南转运使率民输钱免役得缗钱三十万由是他路竞为掊克知并州韩琦上疏曰州县生民所苦无甚于里正衙前每乡被差疏密与赀力高下不均假有一县甲乙二乡甲乡第一等户十五户计赀为钱三百万乙乡第一等五户计赀为钱五十万番休递役富者休息有余贫者败废相继岂朝廷为民父母意乎请罢里正衙前命转运司以州军见役人数为额令佐视五等簿通一县计之籍皆在第一等选赀最高者一户为乡户衙前后差人放此即甲县户少而役繁乙县户多而役简者簿未尽实听换取他户里正主督租赋请以户长代之二年一易下其议京畿河北河东陜西京东西转运使度利害皆以为便而知制诰韩绛蔡襄极论江南福建里正衙前之弊绛请行乡户五则之法襄请以产钱多少定役重轻至和中命绛襄与三司参定继遣尚书都官员外郎吴几复趋江东殿中丞蔡禀趋江西与长吏转运使议可否因请行五则法凡差乡户衙前视赀产多寡置籍分为五则又第其役轻重放此于是立法下三司颁焉自罢里正衙前民少休息至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又设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十家为保保丁皆授其弓弩教之战阵参知政事吕惠卿及其弟曲阳县尉和卿皆请行手实法其法官为定立田产中价使民各以田亩多少高下随价自占仍并屋宅分有无蕃息立等将造簿预具式示民令依式为状县受而籍之以其价列定高下分为五等既该见一县之民物产钱数乃参会通县役钱本额而定所当输明书其数使众悉知之诏从其请于是司农寺乞废户长坊正令州县坊郭择相邻户三二十家排比成甲迭为界头督输税赋苗役一税 替其后诸路皆甲头催税未便遂诏耆户长壮丁仍旧募充其保正甲头丞帖法并罢哲宗元佑中殿中侍御史刘次庄言近制许雇耆户长须三等已上户不知三等以上户不愿受雇郡县仍用差法不若立法明差之为便继又定制乡差役人有应募者可以更代即罢遣之许借坊场河渡及封桩钱以为雇直耆户长壮丁召雇不得以保正保长保丁充高宗绍兴初参政李回言于帝曰前诏官户役钱勿减半民户役钱概增三分官给庸钱以募户长及立保甲未几废保甲起推割推排之制民闲纤微细琐皆得籍之唯江之东西以亩头计税不待推排保正长之立也五家相比五伍为保十大保为都保有保长有都副保正余及三保亦置长五大保亦置都保正其不及三保五大保者或为之附历或为之均并户则以物力之高下为役次之久近凡差役皆当因时制宜其应免应募毋胶前制云

  △辽

  辽圣宗统和三年枢密奏契丹诸役户多困乏请以富户代之上因阅诸部籍有二部户少而役重者并量减之兴宗重熙八年北院枢密使萧孝穆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由是通括户口政赋稍平云

  △金

  金制以民户内有物力者为课役户无者为不课役户令民以五家为保太宗天会三年禁内外官及宗室毋得私役百姓权势家不得买贫民为奴世宗大定二年诏免二税户为民 【辽时以良民赐诸寺分其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故谓之二税户】 金制又仿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作通检推排之法是时承正隆师旅之后民之贫富变更赋役不均世宗下诏曰粤自国初有司常行大比正隆时兵役并兴调发无度富者今贫不能自存版籍所无者今为富室而犹幸免是用遣信臣泰宁节度使张宏信等十三人分路通检天下物力而差定之以革前弊俾元元无不均之叹以称朕意凡规措条理命尚书省画一以行又命凡监户事产除官所拨赐之外余凡置到百姓有税田宅皆在通检之数五年有司奏诸路通检不均诏再以户口多寡贫富轻重适中定之既而又定通检地土等第税法十五年上以天下物力自通检以来十余年贫富变易赋调轻重不均遣济南尹梁肃等二十六人分路推排后又制明安穆昆户科差之法均其贫富及量其奴婢之多寡定之诏宰臣明安穆昆多亲强旧弱差役不均其令推排当自中都路始二十二年诏令集耆老推贫富验土地牛具奴婢之数分为上中下三等以同知大兴府事完颜乌林先推中都路续遣户部主事谙达等十四人与外官同分路推排后或推排通检之法举行不一章宗泰和六年以旧定保伍法有司灭裂不行其令结保有匿奸细盗贼者连坐宰臣谓旧以五家为保恐人易为计构而难觉察令从唐制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以相检察京府州县郭下则置坊正村社则随户众寡为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村社三百户以上则设主首四人二百户以上三人五十户以上二人以下一人以佐里正禁察非违置壮丁以佐主首巡警盗贼明安穆昆部村寨五十户以上设寨使一人掌同主首寺观则设纲首凡坊正里正以其户十分内取三分富民均出雇钱募强干有抵保者充人不得过百贯役不得过一年凡户口计帐三年一籍自正月初州县以里正主首明安穆昆则以寨使诣编户家责手实具男女老幼姓名以实转报县申州再达上司到部呈省凡汉人渤海人不得充明安穆昆户明安穆昆之奴婢免为良者止隶本部为正户凡籍官良人隶宫籍为监户籍官奴婢隶太府监为官户七年敕中物力户有役则多逃避有司令以次户代之事毕则复业以致大损不逃之户令省臣详议宰臣奏旧制太轻遂命课役全户逃者徒二年赏告者钱五万如实销乏者内从御史台外从按察司体究免之宣宗贞佑三年河北民迁徙河南者甚众侍御史刘元规上言侨户宜与土民均应差役上留中而自以其意问宰臣丞相布萨端平章穆延尽忠以为便尚书左丞贾益谦曰侨户应役甚非计也河北人户避兵而来稍息即归今旅寓仓皇之际又与地著者并应供亿必骚动不能安居上甚嘉赏兴定五年省言随处土民久困徭役客户鬻贩坐获厚利官无所敛亦宜稍及客户以宽土民从之

  △元

  元太宗时耶律楚材条便宜事言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怴其民州县非奉上命不得擅行科差世祖至元七年令县令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为之长增至百家别设长一员不及五十家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远人稀不能相合各自为社者听其合为社者仍择数村之中立社长官司长以教督农桑为事凡种田者立牌橛于田侧书某社某人于其上社长以时点视劝诫不率教者籍其姓名以授提点官责之其有不敬父兄及凶恶者亦然仍大书所犯于门俟其改过自新乃毁如终岁不改罚其代充本社夫役社中有事不能耕种者众为合力助之一社之中多事者两社助之凡为长者复其身郡县官不得以社长与科差事十年令特默齐随处列社与编民等十三年诏民之荡析离居及僧道漏籍诸色人不当差役者万余人充贵彻后又诏京师势家等皆与民均役焉英宗至治三年诏行助役法遣使考视税籍高下出田若干亩使应役之人更掌之收其税租以充役用官不得与时浙右苦于徭役民充坊里正者皆破家朝廷令行省召人郡集议便民之法杭州总管赵琏献议以属县坊正为雇役里正用田赋以均之民称其便泰定帝泰定二年命江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者于所输税外每顷量出助役之田具书于册里正以次掌之岁收其租以充助役之用凡寺观田除宋旧额其余亦验其多寡令出田助役民赖以不困吕思诚为蓚县令差民力为三等均其徭役又刻孔子像令社学事之印识文簿畀社长记其善恶季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罚其输作

  △明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其诸不能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有司定其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使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谓之黄册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庋藏之岁命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一人户部主事四人厘校讹舛其后黄册祇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以其业着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许自实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为善平乡里争讼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饥年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凡逃户明初督令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其不能归与不愿归者令在所著籍授田输赋英宗正统时造逃户周知册核其丁粮凡流民初令勘籍编甲互保属所在甲长管辖之宪宗成化初荆襄寇乱流民百万项忠杨璇为湖广巡抚下令逐之祭酒周洪谟着流民说引东晋时侨置郡县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都御史李宾上其说命原杰出抚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凡附籍者正统时令家属离籍千里者许收附不及千里者发还景泰中令民籍者收附军匠灶役冒民籍者发还其移徙者明初户部郎中刘九皋言狭乡之民迁于宽乡可使地无遗利太祖采其议屡有迁徙永乐中又迁太原诸郡之民以实北平焉至明代役法洪武初造黄册成以上中下户为三等凡应役者编第均之银力从所便曰均徭他杂役曰杂泛二十六年定各处三等人户仍开军民灶匠等籍除排年里甲依次充当外其大小杂泛差役各陷所分上中下三等人户点差景泰元年令里长户下空闲人丁与甲首户下人丁皆同差成化十五年令各处差徭户分九等门分三甲凡有差派定民输纳然上供京繇主纳为中官留难不易中纳往复改贸其弊甚多且役民自里中正办外如粮长解户名色甚繁因事佥编嘉靖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条鞭规制渐紊不能尽遵也明中叶以后工役日烦京营之兵悉为所役军政皆废弛云

  钦定续通典卷七
●钦定续通典卷八 食货八

 

  赋税上

  ○赋税上【唐 五代 宋】

  唐

  五代

  宋

  △唐

  唐宪宗时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宰相裴垍又令诸道节度观察调费取于所治州不足则取于属州而属州送使之余与其上供者皆输度支后讨淮西判度支杨于陵坐馈运不继贬以司农卿皇甫镈代之由是益为刻剥司农卿王遂京兆尹李翛号能聚敛乃以为宣歙浙西观察使予之富饶之地以办财赋盐铁使王播言刘晏领使时自按租庸然后知州县钱谷利病虚实乃以副使程异巡江淮核州府上供钱谷至江淮得钱百八十五万贯穆宗即位姑息戎臣武卒多非时赏赐馈运不能给帛粟未至而诸军或强夺于道盖自建中定两税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至是四十年当时为绢二匹半者今为八匹大率加三倍豪家大商积钱以逐轻重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帝亦以货轻钱重民困而用不充诏有司议革其弊而议者多请重挟铜之律户部尚书杨于陵奏王者制钱以权百货贸迁有无通变不倦使物无甚贵甚贱其术非他在上而已何则上之所重人必从之古者权之于上今索之于下昔散之四方今藏之公府昔广铸以资用今减炉以废功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余炉岁盈百万今纔十数炉岁仅十五万而已大历以前淄青太原魏博杂铅铁以通时用岭南杂以金银丹砂象齿今一用钱货故钱不足宜使天下两税榷酒盐利上供及留州送使钱悉输以布帛粟谷则人宽于所求然后出内府之所积收市廛之滞广山铸之数限边裔之出禁私家之积则货日重而钱日轻矣宰相善其议由是两税留州皆易以布帛丝纩租庸课调不计钱而纳布帛唯盐酒本以榷率计钱与两税异不可去钱太和九年以天下回残钱置常平义仓本钱岁增市之非遇水旱不增者判官罚俸书下考文宗尝召监仓御史崔虞问太仓粟数对以二百五十万石帝曰今岁用广而蓄少奈何乃诏出使郎官御史督察州县壅遏钱谷者时豪民侵噬产业不移户州县不敢徭役而征税皆出下贫至于依富为奴客役罚峻于州县长吏岁辄遣吏巡覆田税民苦其扰宣宗以后四方兵兴役重赋繁公私俱困竭矣初干元末天下上计百六十九州岛户百九十三万一百三十四不课者百七十万四千五百九十二口千六百九十九万三百八十六不课者千四百六十一万九千五百八十七减天宝户五百九十八万二千五百八十四口三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三元和中供岁赋者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户百四十四万比天宝开元四之一兵食于官者八十三万加天宝三之一通以二户养一兵京西北河北以屯兵广无上供至长庆中户三百三十五万而兵九十万率三户以奉一兵至武宗即位户二百一十一万四千九百六十会昌末户增至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宣宗既复河湟天下两税榷酒茶盐钱岁入九百二十二万缗岁之常用率少三百余万有司远取后年乃济及群盗起诸镇不复上计云

  △五代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敕城内店宅园囿比来无税顷因伪命遂有配征后来以所征物色添助军装衣赐将令通济宜示矜蠲今据紧慢去处于见输税丝每两作三等酌量纳钱其丝仍与除放吏部尚书李琪上疏谓救人瘼者以重敛为病源料兵食者以惠能为军政伏惟湥留宸鉴如以六军方阙未可轻徭两税之余犹须重敛则但不以折纳为事一切以本色输官又不以纽配为名止以正税加纳天下幸甚敕本朝征科唯配有两税至于折纳本不施为宜依李琪所论应逐税合纳钱物斛斗盐钱等宜令租庸司指挥并准元征本色输纳

  明宗天成四年户部奏三京邺都诸道州府逐年所征夏秋税租兼折征诸般钱谷等征条流所有各处节候早晚以差等作期纳足长兴三年三司奏请诸道上供税物充兵士衣赐不足其天下所纳斛斗及钱除支赡外请依时折纳绫罗绢帛从之

  晋高祖天福四年敕应诸道节度刺史不得擅加赋役及于县邑别立监征所纳田租委人户自量自槩

  周世宗显德三年敕应天下今后公私织造到绢帛绸布绫罗锦绮及诸色匹帛其幅尺斤两并须合向来制度不得轻弱假伪妄冒取价又敕旧制织絁绢布绫罗锦绮纱縠等幅其幅阔俱有准制来年所纳官绢斤两不得差误

  △宋

  宋制岁赋之类有五公田之赋凡田之在官赋民耕而收其租者民田之赋百姓各得专之者城郭之赋宅税地税之类丁口之赋百姓岁输身丁钱米杂变之赋牛革蚕盐之类太祖建隆四年令诸州受民租籍不得称分毫合龠铢厘丝忽钱必成文绢帛成尺粟成升丝绵成两薪荞成束金银成钱开宝三年诏诸州府两税所科物非上地所宜者不得抑配八年诏今后民输税绸绢不满匹者许计丈尺纳价钱毋得以三户五户聚合成匹送纳烦扰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以连岁丰稔边储有备河北诸路赋税并听于本州岛军输纳二年颁幕职州县招徕户口旌赏条制九年诏诸路支移税赋勿至两次仍许以粟麦荞菽互相折输凡岁赋谷以石计钱以缗计帛以匹计金银丝绵以两计藁秸薪蒸以围计他物各以数计至道末总七千八十九万三千自唐以来民计田输赋外增取他物复折为赋谓之杂变亦谓之沿纳名品烦细其类不一官司岁附帐籍并缘侵扰民以为患仁宗明道中诏三司以类并合于是悉除诸名品并为一物夏秋税第分粗细二色百姓便之谏官王素奏天下田赋轻重不等请均定欧阳修亦言秘书丞孙琳尝往洺州肥乡县与大理寺丞郭谘以千步方田法括定民田愿诏二人者任之三司亦以为然且请择诸州之尤不均者均之于是遣郭谘往蔡州括一县得田二万六千九百三十余顷均其赋于民后以州县多逃田未可尽括遂罢初湖广闽浙因旧制岁敛丁身钱米大中祥符闲诏除丁钱而米输如故既而渐次蠲免自郭谘均税之法罢论者谓朝廷徒恤一时之劳而失经远之虑至皇佑中天下垦田视景德增四十一万七千余顷而税谷乃减七十一万八千余石田赋不均故其弊滋甚后田京知沧州均无棣田蔡挺知博州均聊城高唐田岁增赋谷帛无棣总一千一百五十二聊城高唐总万四千八百四十七乃复诏均定遣官分行诸路秘书丞高本在遣中独以为不可纔均数郡田而止神宗元丰二年诏诸路支移折税并具所行月日上之中书权发三司户部判官李琮根究逃绝税役江浙所得逃户凡四十万一千三百有奇为书上之明年除琮淮南转运副使两路凡得逃绝诡名挟佃簿籍不载并阙丁凡四十七万五千九百有奇正税并积负凡九十二万二千二百贯石匹两有奇然每遇水旱辄轻弛赋租或蠲放倚阁赋输远方不均皆遣使按之陕西转运使吕大忠令农户支移斗输脚钱十八御史劾之乃定制均轻重之等以税赋户籍在第一等第二等者支移三百里三等四等二百里五等一百里不愿支移而愿输道里脚价者亦酌度分为三等以从其便徽宗崇宁二年诸路岁稔行增价折纳之法民以谷菽物帛输积负零税者听之又诏天下租赋科拨价折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乃者漕臣失职有不均之弊其定为令支移本以便边饷内郡罕用折变之法视岁丰稔以定物之低昂俾官吏毋得私其轻重又诏比闻慢吏废期凡输官之物违期促限蚕者未丝农者未获追胥旁午民无所措自今前期督输者加一等坐之致民逃徙者论更加等政和以后天下户口类多不实于是立法比较钩考岁终会其数按籍檃括脱漏又诏诸路凡奏户口令提刑司及提举常平同参考保奏终莫能拯其弊故租税亦不得而均是时国用不给凡府畿之外南暨襄唐西及渑池北踰大河民田有溢于初券者辄使输公田钱宣和初州县主吏催科失职逋租数广令转运司察守贰勤惰听专达于内侍省浙西荒田天荒草田葑茭荡湖泺退滩等皆计籍召佃立租以供应奉置局命官有措置水利农田之名部使者且自督御前租课高宗绍兴元年五月诏民力久困州县因缘为奸今颁式诸路凡因军期不得已而贷于民者并许计所用之多寡量物力之轻重依式开具使民通知凡税额减去大观三分之一十五年户部议准法输官物用四钞户钞付民执凭县钞关县司销簿监钞纳官掌之住钞仓库藏之所以防冒伪备毁失也继而两浙州县合输绵绸税绢茶绢杂钱米六色皆以市价折钱却别科米麦有亩输四五斗者京西括田租加于旧湖南有土户钱折絁钱醋息钱面引钱名色不一荆南户口十万寇乱以来几无人迹议者希朝廷意谓流民已复可使岁输十二积逋至二十余万缗民力重困右承议郎鲁冲上书论郡邑之弊以臣前任宜兴一县言之漕计合收其名甚繁有丁盐坊场课利钱租地钱租丝租纻钱每岁不过一万五千余缗其发纳之数有大军钱上供钱籴本钱造船钱军器物料钱天申节银绢钱之类岁支不啻三万四千余缗又有见任寄居官请奉过往官兵批券州郡督索拖欠略无虚日今之为令者苟以宽恤为意而拙于催科旋踵以不职罢何暇承流宣化哉吏部侍郎许兴古言今铨曹有知县令二百余阙无愿就者正缘财赋督迫所以畏避如此若蠲民积欠谨择守臣则吏称民安矣诏如所奏行而两浙江东西积逋悉蠲焉孝宗淳熙五年诏曰比年以来五谷丰登蚕丝盈箱嘉与海内共享皁康之乐尚念耕夫蚕妇终岁勤动价钱不足以偿其劳郡邑两税除折帛折变自有常制当输正色者毋以重价强之折钱临安府刻石遍赐诸路光宗绍熙元年臣僚言古者赋租出于民之所有不强其所无今之为绢者一倍折而为钱再倍折而为银银愈贵钱愈艰得谷愈不可售使民贱粜而贵折则大熟之岁反为民害愿诏州郡凡多取而多折者重置于罚民有粜不售者令常平就籴异时岁歉平价以粜度于民无伤于国有补诏从之秘书监杨万里奏输粟于民谓之苗旧以一斛输一斛今以二斛输一斛矣输帛于官谓之税旧以正绢为税绢今正绢外有和买矣旧和买官给其直或以钱或以盐今皆无之又以绢估直而倍折其钱矣旧税亩一钱输免役一钱今岁增其额不知所止矣既一倍其粟数倍其帛又数倍其钱而又有月椿钱版帐钱不知几倍于祖宗之旧又几倍于汉唐之制乎此犹东南之赋可知也至于蜀赋之额外无名者不可得而知也陛下欲薄赋敛当节用度用节而后财可积财积而后国可足国足而后赋可减赋减而后民可富民富而后邦可宁也二年诏郡守县令毋得科敛先期竞务办集理宗嘉熙二年臣僚言陛下自登大宝蠲赋之诏无岁无之而百姓未沾实惠盖民输率先期归于吏胥揽户乃遇诏下则所放者吏胥之物所倚阁者揽户之钱是以宽恤之诏虽颁然民未沾惠尝观汉史恤民之诏多减明年田租今宜仿汉故事如遇朝廷行大惠则以今年下诏明年减租示民先知减数则吏难为欺民庆实赐矣从之淳佑八年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陈求鲁奏本朝仁政有余而王制未备今之两税本大历之弊法也常赋犹足困民况预借乎以百亩之家计之罄其永业岂足支数年之借操纵出于权宜官吏得以簸弄公私俱困臣愚谓今日救弊之策其大端有四焉宜采夏侯太初并省州县之议俾县令得以直达于朝廷用宋元嘉六年为断之法俾县令得以究心于抚字法艺祖出朝绅为令之典以重其权遵光武擢卓茂为三公之意以激其气然后为之正其经界裁其横敛则预借可革民亦获利矣议者以为切于当时之弊然

  宋自南渡以后川蜀之赋最重科敛繁多有诸路常平司坊场钱激赏绢奇零绢估钱布估钱常平积年本息对籴米及他酒盐诸名色钱大抵于常赋外岁增钱二千六十八万缗而茶不预焉军储稍充蜀民始困后虽屡经蠲减而其弊不去天下诸郡每年常贡京畿路开封府贡方纹绫方纹纱芦席麻黄酸枣仁京东路青州贡仙纹绫梨枣密州贡绢牛黄济南府贡绵绢阳起石防风沂州贡仙灵脾紫石英茯苓锺乳登州贡金牛黄石器莱州贡牛黄海藻牡砺石器潍州贡综丝素絁淄州贡绫防风长理石淮阳军贡绢应天府贡绢袭庆府贡大花绫墨云母紫石英防风茯苓徐州贡双丝绫绸绢兴仁府贡绢葶苈子东平府贡绢阿胶济州贡阿胶单州贡蛇床防风濮州贡绢京西路襄阳府贡麝香白谷漆器邓州贡白菊花随州贡绢绫葛覆盆子金州贡麸金麝香枳壳实杜仲白胶香黄檗房州贡麝香纻布锺乳石笋均州贡麝香唐州贡绢河南府贡蜜蜡磁器颍昌府贡绢藨席郑州贡绢滑州贡绢孟州贡梁米蔡州贡绫淮宁府贡绸绢顺昌府贡绸絁绵汝州贡絁绢信阳军贡纻布河北路大名府贡花绢绵绸平绸紫草开德府贡莨莠席南粉沧州贡大绸大柳箱冀州贡绢河闲府贡绢博州贡平绢棣州贡绢鄚州贡绵雄州贡绸霸州贡绢德州贡绢滨州贡绢思州贡白毡永靖军贡簟绢清州贡绢信安军贡绢保定军贡絁真定府贡罗相州贡暗花牡丹花纱知母胡粉绢建德府贡白纻簟卫州贡绢绵洺州贡绸深州贡绢祁州贡花絁庆源府贡绢绵保州贡绢安肃军贡素絁广信军贡绸顺安军贡绢河北路太原府贡大铜鉴甘草人参礜石隆德府贡人参蜜墨平阳府贡蜜蜡烛绛州贡防风蜡烛墨泽州贡白石英禹余粮人参代州贡麝香青碌忻州贡解玉砂麝汾州贡土絁石膏辽州贡人参宪州贡麝香岚州贡麝香石州贡蜜蜡隰州贡蜜蜡麟州贡柴胡府州贡甘草丰州贡甘草柴胡威胜军贡土絁平定军贡绢岢岚军贡绢宁化军贡绢火山军贡柴胡保德军贡绢陕西路京兆府贡鞾毡蜡席酸枣仁地骨皮解州贡盐花陕州贡绸絁括蒌根柏子仁商州贡麝香枳壳实虢州贡麝香地骨皮砚同州贡白蒺蔾生熟干地黄华州贡茯苓细辛茯神耀州贡瓷器延安府贡黄蜡麝香鄜州贡麝香后改贡蜡烛坊州贡弓弦麻席保安军贡毛段苁蓉庆阳府贡紫茸白花毡麝香黄蜡环州贡甘草邠州贡火筯荜豆翦刀宁州贡庵闾荆芥砚席秦州贡席芎藭凤翔府贡蜡烛榛实席成阶州贡羚羊角蜡烛渭州贡绸苁蓉泾州贡紫茸毛毼段原州贡甘草德顺军贡甘草镇戎军贡白毡熙州贡毛毼段麝香巩州贡麝香兰州贡甘草两浙路临安府贡绫藤纸绍兴府贡越绫轻纱纸平江府贡葛蛇床子白石脂花席镇江府贡罗绫湖州贡白纻婺州贡绵藤纸庆元府贡绫干山蓣乌贼鱼骨常州贡白纻纱席瑞安府贡鲛鱼皮蠲糨纸台州贡甲香鲛鱼皮处州贡绵黄连衢州贡绵藤纸建德府贡白纻簟嘉兴府贡绫淮南路扬州贡白苎布莞席铜镜亳州贡绉纱绢宿州贡绢楚州贡苎布海州贡绢獐皮鹿皮泰州贡隔织滁州贡绢兴州贡麻纸通州贡獐皮鹿皮鳔胶安东州贡葛布石斛庐州贡纱绢蕲州贡苎布簟安庆府贡白朮濠州贡绢糟鱼光州贡石斛葛布黄州贡苎布连翘无为州贡绢江宁府贡笔宁国府贡纻布黄连笔徽州贡白苎纸池州贡纸红白姜饶州贡麸金竹簟信州贡蜜葛粉水晶器太平州贡纱南康州贡茶芽广德军贡茶芽隆兴府贡葛江州贡云母石斛赣州贡白苎吉州贡苎布袁州贡纻布抚州贡葛瑞州贡纻兴国军贡纻南安军贡纻临江军贡绢建昌军贡绢荆湖南北路江陵府贡绫纻碧涧茶芽柑橘鄂州贡银德安府贡青纻常德府贡纻布练布澧州贡五加皮芒硝杜若峡州贡绫竹簟岳州贡纻归州贡纻辰州贡朱砂水银沅州贡朱砂水银靖州贡白绢潭州贡葛茶衡州贡■〈麦失〉金犀通州贡白苎零陵香永州贡葛石燕郴州贡纻宝庆府贡犀角银全州贡葛零陵香桂阳军贡银福建路福州贡荔枝鹿角菜紫菜建宁府贡火箭石乳龙茶元丰贡龙凤等茶泉州贡松子元丰贡绵蕉葛橄榄淳佑贡苎布南剑州贡上茴香元丰贡茶漳州贡甲香鲛鱼皮柑橘汀州贡蜡烛邵武军贡纻兴化军贡绵葛布成都府路成都府贡花罗锦高纻笺纸眉州贡春罗单丝罗绵州贡绫纻布汉州贡纻布嘉定府贡■〈麦失〉金卭州贡丝布简州贡绵绸■〈麦失〉金黎州贡红椒雅州贡■〈麦失〉金茂州贡麝香威州贡当归羌活仙井监贡苦药子续随子潼州府路潼州府贡绫曾青空青遂宁府贡摴蒱绫顺庆府贡丝布天门冬资州贡■〈麦失〉金普州贡葛天门冬昌州贡■〈麦失〉金绢叙州贡葛合州贡牡丹皮白药子荣州贡班布渠州贡绵绸买子木怀安军贡绸宁西军贡绢利州路兴元府贡胭脂红花利州贡金铜铁洋州贡隔织阆州贡莲绫隆庆府贡巴戟巴州贡绵绸沔州贡蜜蜡蓬州贡纻丝绫绵绸镇州贡■〈麦失〉金羚羊角夔州路绍庆府贡朱砂蜡施州贡黄连没药咸淳州贡绵绸万州贡金木药子开州贡白纻达州贡绸涪州贡绢重庆府贡葛布牡丹皮云安军贡绢梁山军贡绵大宁监贡蜡广南东路广州贡胡椒石发糖霜檀香肉豆蔻丁香母子零陵香补骨脂舶上茴香没药没石子元丰贡沉香甲香詹糖香石斛龟壳水马鼊皮藤簟韶州贡绢锺乳循州贡绢藤潮州贡蕉布甲香鲛鱼皮连州贡苎布官桂元丰贡锺乳梅州贡银布南雄州贡绢英德府贡纻布贺州贡银封州贡银肇庆府贡银石砚新州贡银德庆府贡银南恩州贡银惠州贡甲香藤箱广南西路静江府贡银桂心容州贡银朱砂邕州贡银融州贡金桂心象州贡金藤器槵子昭州贡银梧州贡银藤州贡银龚州贡银浔州贡银柳州贡银贵州贡银庆远府贡生豆蔻草豆蔻元丰贡银宾州贡银藤器横州贡银化州贡银高良姜高州贡银雷州贡高良姜元丰贡斑竹钦州贡高良姜翡翠毛白州贡银缩砂郁林州贡缩砂廉州贡银琼州贡银槟榔南宁军贡高良姜元丰贡银万安军贡银吉阳军贡高良姜

  钦定续通典卷八
●钦定续通典卷九 食货九

 

  赋税下

  ○赋税下【辽 金 元 明】

  辽

  金

  元

  明

  △辽

  辽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太宗籍五京户丁以定赋税圣宗太平七年诏诸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输税赋此公田制也十五年募民耕滦河旷地十年始纳租此在官闲田制也又诏山前后未纳税户并于密云燕乐两县占田置业入税此私田制也各部大臣从上征伐俘掠人户自置郛郭为头下军州凡市井之赋即归之此头下军州赋制也其余若南京岁纳三司盐铁钱折绢大同岁纳三司税钱折粟又开远军民岁输税向例斗粟折五钱耶律穆济守郡时表请折六钱各随地异宜当时称为利民之政焉

  △金

  金制官地输租私田输税其输租之制不传大率分田之等为九而差次之夏税亩取三合秋税亩取五升又纳秸一束每束计十有五觔夏税六月至八月止秋税十月至十二月止分为初中末三限州三百里以外者纾其期一月屯田户佃官地者有司移明安穆昆督之章宗泰和五年改秋税以十一月为初限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临潢陕西地寒稼穑迟熟夏税以七月为初限凡输送粟麦在三百里外者石减五升以上每三百里递减五升粟折秸百秤者百里内减三秤二百里减五秤不及三百里减八秤三百里及输本色稾草各减十秤计民田园邸舍车乘牧畜种植之资藏镪之数征钱有差谓之物力钱遇差科必按版籍先及富者势均则以丁多寡定甲乙其或不可分析者率以次户济之宣宗兴定四年镇南军节度使温特赫思敬上书言今民输税其法大抵有三上户输远仓中户次之下户最近然近者不下百里远者数百里计道路之费倍于所输而雨雪有■〈禾贵〉违之责遇贼有死伤之患不若止输本郡令有司检算仓之所积称屯兵之数使就食之若有不足则增敛于民民计所敛不及道里之费将欣然从之矣此外又有牛头税即牛具税明安穆昆部女直户所输税也其制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百顷四亩有奇岁输粟不过一石官民占田无过四十具太宗天会三年以岁稔官无储积无以备饥馑诏令一耒赋粟一石每穆昆别为一廪贮之四年诏内地诸路每牛一具赋粟五斗为定制世宗大定元年诏诸明安不经迁移者征牛具税粟即命穆昆监其仓有亏损则坐之二十三年以版籍岁久贫富不同明安穆昆又皆年少不练时事一旦军兴按籍征之必有不均之患乃令验实推排阅其户口畜产之数尚书省详定入奏

  △元

  元之取民大率以唐为法其取于内郡者曰丁税曰地税此仿唐之租庸调也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唐之两税也丁税地税之法自太宗始行之初每户科粟二石后又以兵食不足增为四石至丙申年乃定科征之法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新户半之老幼不与其闲有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地之等征焉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工匠僧道验地官吏商贾验丁虚配不实者罪之仍命岁书其数于册由课税所申省以闻世祖申明旧制于是输纳之期收受之式关防之禁会计之法莫不备焉中统二年命远仓之粮止于沿河近仓输纳每石带收脚价中统钞三钱或民户赴河仓输纳者每石折输轻赍中统钞七钱五年诏僧道儒人等凡种田者白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军站户除地四顷免税余悉征之至元三年诏窵户种田他所者其丁税于附籍之郡验丁其地税于种田之所验地漫散之户逃于河南等路者依见居民户纳税八年又定西夏中兴路西宁州乌梁海三处之税其数与前僧道同十七年遂命户部大定诸例全科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每亩粟三升减半科户丁税每丁粟一石新收交参户第一年五斗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入丁税协济户丁税每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升随路近仓输粟如在远仓每粟一石折纳轻赍钞二两富户输远仓下户输近仓每石带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凡粮到仓以时收受其输纳之期分为三限初限十月中限十一月末限十二月成宗大德六年申明税粮条例复定上都河闲输纳之期上都初限以次年五月中限六月末限七月河闲初限九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一月至于秋税夏税之法惟行于江南初世祖平宋时除江东浙西其余独征秋税而已至元十九年用姚元之请命江南税粮依宋旧例折输绵绢杂物寻及令输米三之一余并折钞以七百万为率岁得羡钞十四万锭其输米者止用宋斗斛盖以宋一石当七斗故也二十八年又命江淮寺观田宋时旧有者免租续置者输税至成宗元贞二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于是秋税止命输租夏税则输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其所输视粮之数每粮一石者输钞自三贯以至一贯五百文有差输三贯者若江浙省婺州等路江西省龙兴等路输一贯者若福建省泉州等五路输一贯五百文者若江浙省绍兴路福建省漳州等五路皆因其地利之宜人民之众酌其中数而取之其折输之物各随时估之高下以为值独湖广则异于是初阿尔哈雅克湖广时罢宋夏税依中原例改科门摊每户一贯二钱视夏税约增钞五万余锭大德三年改门摊为夏税而并征之每石计三贯四钱有赢视江浙江西为差重云其在官之田许民佃种若江北两淮等处荒闲之地令佃种至第三年输租后又以地广人稀更宽令第四年始输凡系官田则夏税皆不科泰定之初又有所谓助役粮者其法命江南民户有田一顷以上者于所输税外每顷量出助役之费具书于册里正以次掌之岁收其入凡寺观田除宋旧额其余亦验其多寡令出助役焉天下岁入粮数腹里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十九石江浙省四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石江西省一百十五万七千四百四十八石潮广省八十四万三千七百八十七石辽阳省七万二千六十六石河南省二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六十九石四川省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四石陕西省二十二万九千二十三石甘肃省六万五百八十六石云南省二十七万七千七百十九石其江浙等三省夏税以天历元年钞数计之江浙省五万七千八百三十锭四十贯江西省五万二千八百九十五锭十一贯湖广省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锭二贯此外复有科差之法其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丝料之法太宗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觔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包银之法宪宗乙卯年始定每包银四两一半输银其半折收丝绢等物至世祖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例然户各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有储伊苏岱尔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户既不等数亦不同至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其法亦以户之高下为等全科户输一两减半户输五钱于是以合科之数作门摊分为三限输纳如有被灾之地听输他物折焉其物各以时估为则凡儒士及军站僧道等户皆不与二年复定科差之期丝料限八月包银初限八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二月三年又命丝料限无过七月包银限无过九月及平江南其制益广至元二十八年以至元新格定科差法诸差税皆司县正官监视人吏置局均科诸夫役皆先富强后贫弱其贫富等者先丁多之户后丁少之户成宗大德六年又定丝料限八月包银俸钞限九月布限十月大率因世祖之旧而增损之云科差总数以中统四年计之丝七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觔钞五万六千一百五十八锭其后逐年递增逮及至元四年丝一百九万六千四百八十九觔钞七万八千一百二十六锭天历元年包银差发总数凡钞九百八十九锭■〈贝八〉一百十三万三千一百十九索丝一百九万八千八百四十三觔绢三十五万五百三十匹绵七万二千十五觔布二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十三匹

  △明

  明制赋役之法一以黄册为准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曰夏税曰秋粮凡二等夏税无过八月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丁曰成丁曰未成丁凡二等役曰里甲曰均徭曰杂泛凡三等以户计曰甲役以丁计曰徭役上命非时曰杂役皆有力役有雇役两税洪武时夏税曰米麦曰钱钞曰绢秋粮曰米曰钱钞曰绢弘治时会计之数夏税曰大小米麦曰麦荍曰丝绵并荒丝曰税丝曰丝绵折绢曰税丝折绢曰本色丝曰农桑丝折绢曰农桑零丝曰人丁丝折绢曰改科绢曰绵花折布曰苎布曰土苎曰红花曰麻布曰钞曰租钞曰税钞曰原额小绢曰币帛绢曰本色绢曰绢曰折色丝秋粮曰米曰租钞曰赁钞曰山租钞曰租丝曰租绢曰租粗麻布曰课程棉布曰租苎布曰牛租米谷曰地亩棉花绒曰枣子易米曰枣株课米曰课程苎麻折米曰棉布曰鱼课米曰改科丝折米万历时小有所增损大略以米麦为主而丝绢与钞次之夏税之米唯江西湖广广东广西麦荍唯贵州农桑丝遍天下唯不及川广云贵余各视其地产此明代赋役制之大槩也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此农桑丝绢所由起也洪武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银一两钱千文钞十贯皆折输米一石小麦则减直十之二棉苎一匹折米六斗麦七斗麻布一匹折米四斗麦五斗丝绢等各以轻重为损益愿输米者听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越二年又令户部侍郎杨靖会计天下仓储存粮二年外并收折色唯以北方诸布政司需粮饷边仍使输粟三十年谕户部自二十八年以前天下逋租咸许任土所产折收米绢棉花及金银等物着为令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绢一匹石有二斗棉木一匹一石苎布一匹七斗棉花一斤二斗帝曰折收逋赋盖欲苏民困也今赋重若此将愈困民金银每两折米加一倍钞止二贯五百文折一石余从所议成祖永乐中既得交趾以绢漆苏木翠羽纸扇沉速安息诸香代租赋广东琼州黎人肇庆徭人内附输赋比内地天下本色税粮三千余万石丝钞等二千余万计是时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丰满岁贡银三十万两有奇而民闲交易用银仍有厉禁

  英宗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言行在各官俸支米南京道远用度甚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帝以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二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输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槩行于天下自起运兑军外粮四石收银一两解京以为永例诸方赋税折银而仓廪之积渐少矣明初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唯苏松嘉湖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赋亩加二倍故浙西官民田视他方倍蓰亩税有二三石者洪武十三年命户部裁其额亩科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者减十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者俱止征三斗五升其以下者仍旧惠帝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成祖革建文政浙西之赋复重宣宗即位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苏松嘉湖诸府民多逃亡询之耆老皆云重赋所致如吴江昆山民田租旧亩五升小民佃种富民田亩输私租一石复因事故输官辄如私租例尽取之十分取八民犹不堪况尽取乎请将没官田及公侯还官田租俱视彼处官田起科亩税六斗宣德四年令江南府县官督察各属粮屯 【按明洪武四年令天下有司度民田以万石为准设粮长一名专督其乡赋税】 凡有倚恃富豪交结有司承揽军需买办移用米粮假以风涛漂流为词重复追征者重加究治又令推升郎中员外及御史长史等六员为各部侍郎分往浙江江南湖广河南山东山西等布政司并南北直隶府州县督收税粮

  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着为令于是江南巡抚周忱等曲计减苏粮七十余万他府以为差正统元年令苏松浙江等处官田准民田起科粮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作三斗二斗一升以上至四斗者减作二斗一斗一升至二斗者减作一斗景帝景泰十三年奏准两京农桑夏税绢匹不及五十匹以上者俱送该府掌印官看验又令各司府州县夏税农桑绢匹务织造紧密厚重双经双纬净织纱尺长三丈二尺阔二尺每五十匹作一束印封粮长大户人等赴部交纳天顺时令镇守浙江尚书孙原贞等定杭嘉湖则例以起科重者征米宜少起科轻者征米宜多乃定官田亩科一石以下民田七斗以下者每石岁征平米一石三斗民田四斗以下者每石岁征平米一石五斗官田二斗以下民田二斗七升以下者每石岁征平米一石七斗官田八升以下民田七升以下者每石岁征平米二石二斗凡重者轻之轻者重之欲使科则适均而亩科一石之税未尝减云世宗嘉靖二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余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余万石今少二百五十余万而宗室之蕃官吏之宂内官之众军士之增悉取给其中赋税则日损支用则日加请核祖宗赋额及经费多寡之数一一区画于是户部议令天下官吏考满迁秩必严核任内租税征解足数方许给由交代仍乞朝廷躬行节俭帝纳之既而谕德顾鼎臣条上钱粮积弊四事一曰察理田粮旧额请责州县官于农隙时令里甲等仿洪武正统闲鱼鳞风旗之式编造图册细列原额田粮宇圩则号条段坍荒成熟步口之数官为覆勘分别界址履亩检蹋丈量具开垦改正豁除之数刊刻成书收贮官库给散里中永为稽考一曰催征岁办钱粮成弘以前里甲催征粮户上纳粮长收解州县监收粮长不敢多收斛面粮户不敢杂以水谷糠粃兑粮官军不敢阻难多索近者有司不复比较经催里甲负粮人户但立限追比粮长令下乡追征豪强者则大斛倍收多方索取孱弱者为势豪所凌不免变产补纳至或旧役侵欠责偿新签且往时每区粮长不过正副二名近多至十人以上其实收掌管粮之数少而科敛打点使用年例之数多州县一年之闲辄破中人百家之产害莫大焉宜令户部议定事例转行所司审编粮长务遵旧规又其二则遣官综理及复预备仓法也时议虽不行切中时弊至十八年鼎臣为大学士复言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供输甲天下而里胥豪右蠹弊特甚宜将欺隐及坍荒田土一一检核改正于是应天巡抚欧阳铎检荒田二千余顷计租十一万石有奇以所欺隐田粮六万余石补之余请豁免时嘉兴知府赵瀛建议田不分官民税不分等则一切以三斗起征铎乃与苏州知府王仪尽括官民田裒益之履亩清丈定为等则所造经赋册以八事定税粮曰元额稽始曰事故除虚曰分项别异曰归总正实曰坐派起运曰运余拨存曰存余考积曰征一定额又以八事考里甲曰丁田曰庆贺曰祭祀曰乡饮曰科贺曰恤政曰公费曰备用以三事定均徭曰银差曰力差曰马差着为例征一者总征银米之凡而计亩均输之其科则最重与最轻者稍以耗损益推移重者不能尽损唯递减耗米派轻赍折除之阴予以轻轻者不能加益为征本色递增耗米加乘之阴予以重时豪右多梗其议鼎臣独以为善顾其时上不能损赋额长民者私以已意变通由是官田不至偏重而民田之赋愈加矣时又有纲银一串铃诸法纲银者举民闲应役岁用丁四粮六总征之易知而不繁犹纲之有纲也一串铃则伙收分解法也自是民闲输纳止收本色及折色银矣

  穆宗隆庆元年十月巡按御史董尧封奏查出苏松常镇四府投诡田一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七十亩花分田三百三十一万五千五百六十亩因条上便宜事一议丈量二定粮册三均粮役四明优免五平均徭六裁供亿七申法守八严责成户部覆丈量均赋私兑恐烦扰难行优免虽有定例但吴中起科甚重若止论粮石以为不均宜视田亩之数为差其余悉如议报可户部又覆应天抚臣林润奏复粮额议改折二事谓各省粮额俱以夏税秋粮马草为正赋差徭编增为杂派唯是苏松诸郡不分正杂而混征之名曰平米其中如马役料价义役原非户部之加增如轻赍脚米户口盐钞亦非额粮之正数杂派渐多常赋遂累诚有如润所言者宜令逐项清查旧额所征之数通行造册送部以凭裁减至于两京各衙门俸银改折之议则当斟酌轻重事难尽从盖南京水陆四道米谷饶裕便于改折若一槩施之北地亦或未便请将南京各衙门官吏人等月粮及嘉靖四十年以前积欠京储尽行改折每石七钱在北者量折十分之二每石一两米贵仍复本色从之四年巡抚保定朱大器条陈田赋五弊言祖宗时粮有定额当全征也近年务为姑息遂谓完及八分者官得转迁是即无灾祲辄自蠲二分矣即二分之数而类计之一郡千计十郡万计积而上之可知也弊一粮有定数当完解也近年创为截解之法官吏藉已完者以邀虚声奸民视后纳者以为得计所解者少所负者多兼以粮长之侵欺吏胥之渔猎其弊不可胜穷弊二国家存留粮系宗藩所在则抵补禄米无宗藩则数多余羡今之官府率以不急视之勾管无专官岁会无定法秪以为奸民之利而已弊三官必任事而后食禄军必在伍而后支饷此定制也今官有迁代军有逃亡而俸廪未闻扣减则必有侵冒者矣弊四屯田在边鄙则多抛荒在腹里则多欺隐地与粮俱失旧额久矣议者不察乃为兑支之说夫官为收支其权犹在上也若听其私兑则地之埋没数之虚报者曷从稽考弊五以上五弊皆今日所当厘正者部覆诏如议

  六年南京河南道御史陈堂奏言国制十年大造黄册凡户口田赋事役新旧登耗之数无不备载所以重国本而存故实也今沿袭弊套取应虚文奸吏得以那移豪强因之影射其弊不可胜穷盖有司征钱粮编徭役者为一册名曰白册而所解后湖之黄册又一册也有司但以白册为重其于黄册唯付之里胥任其增减凡钱粮之完欠差役之重轻户口之消长名实相悬曾不得其彷佛即解至后湖而清查者以为不谬于旧册斯已矣窃谓欲理图籍必专责成必经综核夫书算豪猾类非守令之法所能制也顷苏松常镇添设督粮通政一员请赐之敕责令兼理黄册事务凡人丁事产悉照白册攒造其欺隐脱漏者如例问遣驳回者依限完报田至十万亩以上者仿古限田之法量为裁抑如势要阻挠有司阿纵听抚按官参奏庶册籍清而赋役可均部覆诏如议然自嘉靖以后国用不足屡行加派后乃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用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用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用度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其天下每年常贡 【按明初有土贡方物中叶以后悉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所贡者唯茶药野味及南京起运杂物而已】 南直隶宜兴县贡茶一百觔庐州府六安州贡茶三百觔广德州贡茶七十五觔建平县贡茶二十五觔浙江湖州府长兴县贡茶三十五觔绍兴府嵊县贡茶八觔会稽县贡茶三十二觔温州府永嘉县贡茶一十觔乐清县贡茶一十觔杭州府临安县贡茶二十觔富阳县贡茶二十觔宁波府慈溪县贡茶二百六十觔处州府丽水县贡茶二十觔金华县贡茶二十二觔衢州府龙游等县贡茶共二十觔台州府临海等县贡茶一十五觔严州府建德县贡茶五觔淳安县贡茶五觔遂安县贡茶三觔寿昌县贡茶三觔桐庐县贡茶二觔分水县贡茶一觔江西南昌府贡茶七十五觔南康府贡茶二十五觔赣州府贡茶一十一觔袁州府贡茶一十八觔临江府贡茶四十七觔九江府贡茶一百二十觔瑞州府贡茶三十觔建昌府贡茶二十三觔抚州府贡茶二十四觔吉安府贡茶一十八觔广信府贡茶二十二觔饶州府贡茶二十七觔南安府南康县贡茶一十觔湖广武昌府贡茶六十觔岳州府湘阴县贡茶六十觔宝庆府邵阳县贡茶二十觔武冈州贡茶二十四觔新化县贡茶十八觔长沙府安化县贡茶二十二觔宁乡县贡茶二十觔益阳县贡茶二十觔福建建宁府建安县贡茶一千三百五十四觔内探春二十一觔先春六百四十三觔次春二百六十二觔紫笋二百二十七觔荐新二百一觔崇安县贡茶九百九十一觔内探春三十三觔先春三百八十觔次春一百五十觔荐新四百二十八觔又宁国府宣城县贡木瓜三千三百枚广西思明府贡消毒药五百三十四味四川成都府贡药材七味又南京每年起运各物司礼监制帛一起笔料一起鲜梅四十杠或三十五杠枇杷四十杠或三十五杠杨梅四十杠或三十五杠尚膳监笋四十五扛鲥鱼二起各四十四扛守备处鲜橄榄等五十五扛鲜茶十二扛木樨十二扛石榴柿子四十五扛甘橘甘蔗五十扛尚膳监天鹅等二十六扛腌菜薹等一百三十二坛笋一百一十坛干鲥鱼等物一百二十坛紫苏糕等物二百四十八坛木樨花煎等物一百五坛鹚鸠等物十五扛司苑局荸荠七十扛苗姜一百担姜种芋头等物八十扛十样菓一百四十扛鱼藕六十五扛内府供用库香稻五十扛苗姜等物一百五十五扛十样菓一百一十五扛御马监苜蓿种四十扛又各直省办贡野味一万四千五百一十四只活鹿二百六十七只活天鹅三百二十只杂皮二十四万七百六十一张翎毛二千二百七十六万六千五百五十根

  钦定续通典卷九
●钦定续通典卷十 食货十

 

  户口丁中

  ○户口丁中【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臣)等谨按杜典户口丁中各自为目而丁中仍杂以户口未能条分缕析今依通考之例合户口丁中为一凡正史所载以及他书之可以援据者备为捃摭详列于左又按丁中之制自唐后惟宋金明可考五代及辽元则未详云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五代

  五代乱亡相继疆土分裂中原户口之数梁唐晋汉纪载莫详 【梁开平二年尚书令户部奏请诏天下州府准旧章申送户口帐籍从之唐天成三年殿中监李延范奏请指挥诸道州府每逃户归业后委州司各与公凭二年内放免两税差科如有违者许州论诉勘责若州县官招得五百户以上乞等第奖酬从之】

  周广顺三年敕天下州府及县除赤县畿县次赤次畿外其余三千户以上为望县二千户以上为紧县一千户以上为上县五百户以上为中县不满五百户为中下县户部奏据今年诸州府所管县户数目合定为望县六十四紧县七十上县一百二十四中县六十五下县九十七显德六年总简户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此周之户数略可考见者也

  △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干德元年令诸州岁奏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是年平荆南得户十四万二千三百平湖南得户九万七千三百八十八三年平蜀得户五十三万四千三十九开宝四年平广南得户十七万二百六十三八年平江南得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九年天下主客户三百九万五百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钱俶献闽浙诸州之地四年平太原又得户七十三万七千八百七十八是时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而户数不及其半历百余年招徕降附休养生息至神宗元丰元年天下总四京一十八路 【按元丰闲又析为二十三后复置京畿路合二十四路】 户主客一千四百八十五万二千六百八十四口主客三千三百三十万三千八百八十九丁主客一千七百八十四万六千八百七十三徽宗崇宁元年计天下增至户二十一万九千五十口四千三百八十二万七百六十九视汉唐盛时盖有加焉政和三年详定九域图志蔡攸等言天下户口数类多不实且以河北二州言之德州主客户五万二千五百九十九而口纔六万九千三百八十五霸州主客户二万二千四百七十七而口纔三万四千七百一十六通二州之数率三户四口则户版刻隐可知乞诏有司申严法令务在核实又淮南转运副使徐闳中言九域志在元丰闲主客户共一千六百余万大观初已二千九十一万乞诏诸路应奏户口岁终再令提刑提举司参考同保从之 【按马氏通考云古今户口之盛无如崇宁大观之闲然观当时诸人所言则版籍殊欠核实所载似难凭据谨附识】

  高宗南渡中原陕右尽入于金所存止十五路绍兴八年尚书刘大中奏自中原陷没东南之民死于兵火疫疠水旱以至为兵为缁黄及去为盗贼余民之存者十无二三奸臣虐用其民诛求过数丁盐绸绢最为疾苦愚民宁杀子而不愿输生女者又多不举乞守令满日以生齿增减为殿最又诏诸州县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户及无等第贫乏之家生男女不应养赡者于常平钱内人支四贯仍委守令劝谕父老晓譬祸福若奉行如法所活数多监司保明推赏至宁宗嘉定十六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六十七万八百一口二千八百三十二万八十五较之崇宁盖己减半理宗以后国势日蹙景定五年户部献今年民数仅户五百六十九万六千九百八十九口一千三百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二而宋旋以亡此宋代户口盛衰之数大略如此也

  △辽

  辽时户口之数不甚可考据地理志所载五京道民户仅得五十余万诸州县不可计者尚多 【按辽史营卫兵卫志载有宫卫之户曰正户曰蕃汉转户共二十万三千丁四十万八千又有五京乡丁其可考见者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三百为乡兵并附录于此】

  太祖初年以兵四十万攻下河东河北九郡获其生口九万五千伐女直获其户三百先是德祖俘奚七千户徙饶乐之清河至是创实喇部分十三县五年讨东西奚尽有锡忻之众东际海南暨白檀西踰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咸入版籍神册元年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番沙陀诸部俘户一万五千六百四年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十月破乌尔古部俘获生口一万四千二百五年擒天德节度使宋瑶徙其民于阴州六年分兵掠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俘其民徙内地十二月晋新州防御使王郁率其众来降徙其众于潢水之南又徙檀顺民于东平渖州天赞三年五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天显三年诏遣耶律羽之徙东丹民实东平其民或亡入新罗女直因诏困乏不能迁者许上国富民给赡而隶属之四年二月阅约尼氏户籍太宗会同九年吐谷浑献生口千户大同元年四月俘晋主重贵归顺七十六处得户一百九万百一十八时籍上京户丁以定赋税

  圣宗统和元年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招宋边七十余村来附又招亡入宋者得千余户归国诏令慰抚八年七月诏东京路并省州县以其民分隶他郡九年七月通括户口十三年四月诏诸道民户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十四年三月诏安集朔州流民十五年正月徙梁门遂城泰州北平民于内地三月通括宫分人户

  开泰二年四月诏从上京请以韩斌所括赡国达鲁河奉豪等州户二万五千四百有奇置长霸兴仁保和等十县

  四年四月以耶律世良所获于厥众并达勒达所获实默里部民城胪朐河上居之

  八年五月迁宁州渤海户于辽土二河之闲

  道宗咸雍时遣使括三京隐户不得以耶律引吉代之得三千余户马人望为三司度支判官会检括户口未两旬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户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谢曰君虑远吾不及也

  太康九年六月诏诸检括脱户罪至死者原之

  大安三年以民多流亡除安泊逃户征偿法

  天祚帝天庆三年籍诸道户徙大牢古山围场地居民于别土

  八年六月通祺双辽四州之民八百余户降于金是时萧博和哩等十五人各率户降于金刘宏亦以懿州户三千降金而辽不能国矣

  △金

  金制户有数等有课役户不课役户本户杂户正户监户官户 【按有物力者为课役户无者为不课役户女直为本户汉人及契丹为杂户明安之奴婢免为良者止隶本部为正户没入官良人隶宫籍监者为监户没入官奴婢隶太府监者为官户】 奴婢户二税户 【金承辽制多以良民赐诸寺分其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故名二税户】 男女二岁以下为黄十五以下为小十六为中十七为丁六下为老无夫为寡妻妾诸废笃疾不为丁凡户口计帐三年一籍自正月初州县以里正主首明安穆昆则以寨使诣编户家责手实具男女老幼年与姓名生者增之死者除之正月二十日以实数报县二月二十日申州以十日内达上司无远近皆以四月二十日到部呈省汉人渤海人不得充明安穆昆户太祖收国元年六月辽通祺双辽等州八百余户来归命分置诸部择膏腴地处之

  太宗天会元年十一月徙迁润来隰四州之民于渖州后海陵南侵遣使籍诸路明安部族及契丹奚人不限丁数悉佥之凡二十四万又佥中都南都中原渤海丁壮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籍之凡二十七万虽亲老丁多求一子留侍亦不听世宗大定三年诏流民未复业者增限招诱十七年五月省奏咸平府路一千六百余户自陈皆长白山锡忻察逊河女直人辽时移居于此号移典部今乞厘正诏从之二十一年六月徙银山侧民于临潢又命避役之户举家逃于他所者元贯及所寓司县官同罪为定制二十三年奏明安穆昆户口之数明安二百二穆昆一千八百七十八户六十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四口六百一十五万八千六百三十六 【内正口四百八十一万二千六百六十九奴婢口一百三十四万五千九百六十七】 在都宗室将军司户一百七十口二万八千七百九十 【内正口九百八十一奴婢口二万七千八百八】 德哷勒唐古二部五乣户五千五百八十五口十三万七千五百四十四 【内正口十万九千四百六十三奴婢口一万八千八十一】 先是大定初举国户纔三百余万至二十七年户六百七十八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口四千四百七十万五千八十六章宗明昌元年奏举国户六百九十三万九千口四千五百四十四万七千九百六年奏举国内女直契丹汉户七百二十二万三千四百口四千八百四十九万四百泰和七年奏举国内户七百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八口四千五百八十一万六千七十九此金版籍之极盛也卫绍王时军旅不息宣宗南迁所在凋敝户口日耗军费日急赋敛皆仰给于河南民不堪命率弃田庐相继亡去虽屡谕招抚卒无还者自是户口之数不复可纪

  △元

  元代幅员既广户口殷繁计其盛时虽汉唐之世有不逮焉初太宗并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籍汉地民户增二十余万世祖中统二年计天下户一百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九三年天下户一百四十七万六千一百一十六四年天下户一百五十七万九千一百十至元元年天下户一百五十八万八千一百九十五二年天下户一百五十九万七千六百一三年天下户一百六十万九千九百三四年天下户一百六十四万四千三十五年天下户一百六十五万三百八十六六年天下户一百六十八万四千一百五十七七年天下户一百九十二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八年天下户一百九十四万六千二百七十九年天下户一百九十五万五千八百八十十年天下户一百九十六万二千七百九十五十一年天下户一百七十六万七千八百九十八十二年天下户四百七十六万四千零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图二十七年籍天下户一千六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世又增二十万有奇矣

  △明

  明制户凡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着于籍丁有二等曰成丁曰未成丁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徙者曰移徙凡逃户督令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老弱不愿归者令在所著籍授田输赋凡流民令勘籍编甲互保属在所甲长管辖之设抚民佐贰官归本者劳徕安辑给牛种口粮宪宗成化初荆襄寇乱流民百万湖广巡抚项忠杨璇下令逐之死者无算祭酒周洪谟着流民说引东晋侨置郡县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都御史李宾上其说于是帝命招抚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河南巡抚张瑄亦请辑西北流民凡附籍者并从其请英宗正统时令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属离本籍千里者许收附不及千里者发还景帝景泰中令民籍者收附军匠灶役冒民籍者发还其移徙者民初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一千三百四十三顷复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租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成祖时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又太祖初惩元季余弊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尝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一万四千三百余户徙其家以实京师谓之富户成祖时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 【按明制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 附籍京师仍应本籍徭役供给日久贫乏逃窜辄选其本籍殷实户佥补宣宗宣德闲定制逃者发边充军官司乡里隐匿者俱坐罪孝宗弘治五年始免解在逃富户每户征银三两与厢民助役世宗嘉靖中减为二千以充边饷太祖立法之意本仿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其后事久弊生遂为厉阶今按历朝户口之数增减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百五万二千八百六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万历六年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此明代户口之大略也

  钦定续通典卷十

●钦定续通典卷十一 食货十一

 

  钱币上

  ○钱币上【唐 五代 宋】

  唐

  五代

  宋一

  △唐

  唐肃宗上元元年诏曰因时立制顷议新钱且是从权知非经久如闻官炉之外私铸颇多吞并小钱踰滥成弊抵罪虽众禁奸未绝况物价益起人心不安事藉变通期于折衷其重棱五十价钱宜减作三十文行用其开元旧时钱宜一当十文行用其干元十当钱宜依前行用仍令中京及畿县内依此处分诸州待进止寻敕重棱五十价钱先令畿内减至三十价行其天下诸州并宜准此又诏应典贴庄宅店铺田地蹍硙等先为实钱典贴者令还以实钱赎先以虚钱典贴者令虚钱赎其余交关依前用给赏价钱 【由是钱有虚实之称】 宝应元年 【时代宗已即位】 改行干元钱一以当三干元重棱小钱亦以一当二重棱大钱一以当三寻又改行干元大小钱并以一当一其私铸重棱大钱不在行用之限人甚便之其后破钱铸器不复出矣时诸道盐铁转运使刘晏以江岭粗贱之货积之江淮易铜铅薪炭广铸钱岁得十余万缗输京师及荆扬二州

  代宗大历四年关内道铸钱等使户部侍郎第五琦请于绛州汾阳铜原两监增置五炉铸钱许之七年禁天下新铸造铜器唯镜得铸其器旧者不得货鬻

  德宗建中元年户部侍郎韩洄上言江淮钱监岁共铸钱四万五千贯输于京师度工用转送之费每贯计钱二千是本倍利也今商州有红崖冶出铜益多又有洛源监久废不理请增工凿山以取铜兴洛源钱监置十炉铸之岁计出钱七万二千贯度工用转送之费贯计钱九百则利浮本也其江淮七监请皆停罢又天下铜铁之冶是曰山泽之利当归于王者非诸侯方岳所宜有今诸道节度都团练使皆占之非宜也请总隶盐铁使皆从之

  二年诸道盐铁使包佶奏江淮百姓近日市肆交易钱多粗恶拣择纳官者三分纔有二分余并铅锡铜荡不敷斤两致使绢价腾贵恶钱渐多访闻诸州山野地窖皆有私钱转相贸易奸滥渐深今后委本道观察使明立赏罚切加禁断贞元初禁钱出骆谷散关九年张滂奏诸州府公私诸色铸造铜器杂物等伏以国家钱少损失多门兴贩之徒潜将销铸钱一千为铜六斤造写器物则斤直六百余其利既厚销铸遂多江淮之闲钱实减耗伏请准从前敕文除铸钱外一切禁断又禁陌内欠钱时商贾至京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道诸使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元和四年禁之后民有滞藏物价浸轻判度支卢坦请许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增给百钱然商人无至者】 又禁卖剑铜器天下有铜山任人采取其铜官买除铸镜外不得铸造

  十年敕铸造铜器不须禁止其每斤买卖价直不得过一百六十文如有销钱为铜者以盗铸钱罪论十四年盐铁使李若初奏诸道州府多以近日泉货数少缯帛价轻禁止见钱不令出界致使课利有阙商贾不通请指挥见钱任其往来勿使禁止从之

  宪宗元和元年以钱少禁用铜器二年禁铅锡钱三年盐铁使李巽以郴州平阳铜坑二百八十余井以两炉日铸钱二十贯一年铸成七千贯有益于人从之时天下岁铸钱十三万五千缗又诏曰泉货之法义在通流若钱有所壅货当益贱故藏钱者得乘人之急居货者必损己之资今欲着钱令以出滞藏加鼓铸以资流布使商旅知禁农桑获安义切救时情非欲利若革之无渐恐人或相惊应天下商贾先蓄见钱者委所在长吏令收市货物官中不得辄有程限逼迫商人任其货易以求便利计周岁之后此法遍行朕当别立新规设蓄钱之禁所以先有告示许其方圆意其它时行法不贷又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矿铜者可资于鼓铸银者无益于生人权一重轻使务专一其天下自五岭以北见采银坑并宜禁断采银一两者流他州官吏论罪 【按韩愈钱重物轻状云五岭买卖一以银元微之钱货议状自岭以南以金银为货币其时天下惟用钱白金尚未通行也】

  四年京师用钱缗少二十文陌内欠钱及有铅锡钱者捕之敕五岭以北所有银坑依前任百姓开采禁见钱出岭

  六年诏贸易钱十缗以上参用布帛河东节度使王锷奏请于当管蔚州界加置炉铸铜钱废管内锡钱许之仍令加至五炉七年诏令度支量支钱三万贯充蔚州铸钱本复诏曰钱重物轻为弊颇甚详求适变将以便人所贵缗货通行里闾宽息宜令百寮各随所见作利害状以闻

  八年以内库钱五十万贯令两市收市布帛每端匹估加十之一时兵兴七道经费屈竭皇甫镈建议内外用钱每缗垫二十外复抽五十送度支以赡军十三年复给京兆府钱五十万缗市布帛而富家钱过五千贯者死王公重贬没入于官以五之一赏告者京师区肆所积皆方镇钱少亦五十万缗乃争市第宅然富贾倚左右神策军官钱为名府县不敢劾问民闲垫陌有至七十者铅锡钱益多

  十四年敕时用钱每贯除二十文足陌内欠钱有铅锡者宜令京兆府枷项收禁穆宗即位京师鬻金银十两亦垫一两籴米盐百钱垫七八

  长庆元年以所在用钱垫陌不一诏从俗所宜内外给用每贯一例除垫八十以九百二十文成贯不得更有加除及陌内欠少户部尚书杨于陵曰王者制钱以权百货贸迁有无变通不倦使物无甚贵甚贱其术非他在上而已何则上之所重人必从之古者权之于上今索之于下昔散之四方今藏之公府昔广铸以资用今减炉以废功昔行之于中原今泄之于边裔又有闾井送终之唅商贾贷举之积江湖压覆之耗则钱焉得不重货焉得不轻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余炉岁盈百万今纔十数炉岁八十五万而已大历以前淄青太原魏博杂铅铁以通时用岭南杂以金银丹砂象齿今一用泉货故宜不足今宜天下两税榷酒盐利上供及留州送使钱悉输以布帛谷粟则人宽于所求然后出内府之积收市廛之滞广山铸之数限边裔之出禁私家之积则货日重而钱日轻矣敬宗宝历元年河南尹王起请销钱为佛像者以盗铸钱论制可

  文宗太和三年中书门下奏元和四年敕应有铅锡钱并令纳官如有人糺得一钱赏百钱当时敕条贵在峻切今详事实必不可行宜立节文令可遵守臣等商量自今巳后有用铅锡钱交易者一贯巳下州府常行杖决脊杖二十十贯已下决六十徒三年过十贯巳上集众决杀其受铅锡钱交易者亦淮此处分其所用铅锡钱并纳官其能糺告者每一贯赏钱五十不满一贯者淮此诏可之四年诏积钱以七千缗为率除合贮数外一万缗至十万缗者期以一年出之十万至二十万者以二年凡交易百缗以上者匹帛米粟居半河南府扬州江陵府以都会之剧约束如京师未几皆罢

  五年盐铁使奏湖南管内诸州连接岭南山洞深邃百姓依模监司钱样竞铸造到脆恶奸钱转将贱价博易与好钱相和行用其江西鄂岳桂管铸滥钱并请委本道观察条疏禁绝诏从之八年河东锡钱复起盐铁使王涯置飞狐铸钱院于蔚州天下岁铸钱不及十万缗时文宗病币轻钱重诏方镇纵谷交易时虽禁铜为器而江淮岭南列肆鬻之铸千钱为器售利数倍宰相李珏请加炉铸于是禁铜器官一切为市之天下铜坑五十岁采铜二十六万六千斤

  武宗会昌六年二月敕缘诸道鼓铸佛像钟磬等新钱巳有次第须令旧钱流布绢帛价稍增文武百寮俸料宜起三月一日并给见钱其一半先给虚估匹段对估价支给敕比缘钱重币轻生人坐困今加鼓铸必在流行通变救时莫切于此京城及诸道起今年十月以后公私行用并取新钱其旧钱权停三数年如有违犯同用铅锡恶钱科断其旧钱并纳官事竟不行复废浮屠法永平监官李郁彦请以铜像钟磬炉铎皆归巡院州县铜益多矣复许诸道皆得置钱坊淮南节度使李绅请天下以州名铸钱京师为京钱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交易禁用旧钱会宣宗即位尽革会昌之政新钱复铸为像昭宗末京师用钱八百五十为贯每陌纔八十五河南府以八十为陌

  哀帝天佑二年敕每贯抽除外以八百五十文为贯每陌八十五文闻坊市多以八十为陌更有除折今后委河南指挥市肆交易并须以八十五文为陌

  △五代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诏曰钱者古之泉布盖取其流行天下布散人闲无积滞则交易通多贮藏则士农困故西汉兴改币之制立告缗之条所以权蓄贾而防大奸也宜令所司不得令富室分外收贮见钱又工人销铸为铜器兼沿边州镇设法钤辖勿令商人搬载出境知唐州骈晏平奏市肆闲点检钱帛内有锡蜡小钱拣得不少皆是江南纲商挟带而来诏曰泉布之弊杂以铅锡惟是江湖之外盗铸尤多市肆之闲公行无畏因是纲商挟带舟檝往来换易好钱藏贮富室实为蠹弊须有条流宜令京城诸道于坊市行使钱内点检杂恶铅锡并宜禁断沿江州县每有舟船到岸严加觉察若私载往来并宜收纳明宗天成元年敕诸道州府及诸城门所出见钱如五百以上不得放出至行使铜钱不得挟带蜡钱如违其所使钱不限多少并纳入官仍科深罪二年度支奏三京诸道买卖见钱旧有条流每陌八十文近市肆人户皆将短陌转换长钱若不条约转启幸门请指挥买卖并须使八十陌钱从之时铜器贵市人多销钱为器及以铁蜡铅锡钱夹用废帝时屡禁之终不能行

  晋高祖天福三年诏曰国家所资泉货为重令三京邺都诸道州府晓示无问公私应有铜者并许铸钱仍以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委盐铁使铸样颁下诸道令每一钱重二铢四参十钱重一两仍禁以铅铁铸造杂乱铜钱凡久废铜冶处许百姓取便开炼官中不取课利除铸钱外不得接便别铸铜器寻以逐处铜阙难依先定铢两令天下有铜欲铸钱者取便酌量轻重铸造不得入锡并铁及缺漏不堪久远用使四年敕今后祗官铸钱私下禁复建泉炉于栾州为石豹冶

  汉隐帝时三司使王章征利剥下缗钱出入原以八十为陌章每出钱陌必减其三始使七十七陌钱时膳部郎中罗周允上言曰钱刀之货古今通行从古自来铸造不息长无积聚盖被销镕非峻设堤防何以绝其奸宄臣请敕三京邺都诸道州府凡器物服玩民闲百物旧有铜者今后禁断不得用铜诸郡邑州府鄽市巳成铜器及腰带幞头线及门户饰许敕出后一月并令纳官官中约定铜价支给候诸处纳毕请在京置炉铸钱俾铜尽为钱以济军用除钱外只令铸镜其余并不得用铜疏奏不报

  周太祖广顺元年敕铜法今后更不禁断一任兴贩所有一色即不得泻破为铜器货卖如有犯者有人纠告所犯人不计多少斤两并处死其地方所由节级徒三年邻保人杖七十其告事人给与赏钱一百贯世宗显德二年敕国家之利泉货为先近朝以来久绝铸造至于私下不禁销镕岁月渐深奸弊尤甚今采铜兴冶立监铸钱冀便公私宜行条制起今后除朝廷法物及火珠铃铎其余一切禁断应两京诸道所有铜器限敕到五十日内并须毁折送官所纳到铜据斤两给价如出限及有隐藏五斤以上处死一两至五斤罪各有差初以高丽地产铜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钱六年其王高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 【南唐元宗既失江北困于用兵锺谟请铸大钱以一当十曰永通泉货未几废时韩熙载又铸铁钱以一当十】

  △宋一

  宋之钱法有铜铁二等而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则随时立制因地定规西川湖广福建皆用铁钱与铜钱兼行江南旧用铁钱十当铜钱一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蜡钱悉禁之 【自平广南朝廷听权用旧钱勿过本路之境】 私铸者皆弃市江南钱不得至江北蜀平听仍用铁钱干德四年令所在悉用七十七百为贯重四斤半以上 【初输官钱用八十或八十五为百然诸州私用随俗至有以四十八为百至是始定】 开宝四年诏雅州百丈县置监冶铸铁钱岁铸九千余贯增十炉禁铜钱入两川 【太平兴国初复令兼行铜钱一当铁钱十】 九年升州言岁铸三十万缗命通判杜见素经度采铜时复取唐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州便换其法商人入钱左藏库先经三司投牒乃输于库 【开宝时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诣务陈牒即辇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赍券至当日给付违者科罚至道末商人入便钱一百七十余万贯天禧末增一百一十三万贯至是乃复增定加饶之数每百缗河东京西加饶三千在京余路四千】

  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钱二年樊若水言江南旧用铁钱于民非便宜于升鄂饶等州产铜之地大铸铜钱铜钱既不渡江益以新钱则民闲钱愈多铁钱自当不用悉镕铸为农器什物以给江北流民之归附者除铜钱渡江之禁从之四年听铜钱入蜀而铁钱不出境令民输租及榷利铁钱十纳铜钱一时铜钱巳竭民甚苦之商贾争以铜钱入川界与民互市铜钱一得铁钱十四五年转运副使张谔言川峡铁钱十直铜钱一输租即十取二旧用铁钱千易铜钱四百自平蜀沈伦等悉取铜钱上供及增铸铁钱易民铜钱益买金银装发颇失裁制物价滋长铁钱弥贱请市番人铜斤铁钱千可大获铜铸钱民租当输钱者许且输银绢候铜钱多即渐令输诏令市铜斤给钱五百余皆从之然铜卒难得而转运副使聂咏转运判官范祥皆言民乐输铜钱请岁遍增一分后十岁则全取铜钱诏如所请祥等以俸所得铜钱市与民厚取其直于是增及三分民益为苦坐罪者甚众知益州辛仲甫具言其弊帝使吴承勋驰传审度因集诸县令佐皆言不便寻令川峡输租榷利勿复征铜钱咏祥等皆坐罪免西北戎人多赍货帛于秦阶州易铜钱出塞销铸为器诏吏民阑出铜钱百以上论罪至五贯以上送阙下饶州永平监用唐开元钱料铸钱最善转运使张齐贤即诣阙面陈八年诏增市铅锡炭价于是得铜八十一万斤铅二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岁铸钱三十万贯 【天圣闲岁铸百余万贯庆历闲至三百万熙宁六年后岁铸铜铁钱六百余万贯】 时奚屿请于建州铸大铁钱文曰太平通宝寻罢之雍熙初令江南诸州贮库杂钱每贯及四斤半者送阙下不及者销毁时复禁用恶钱京城居民蓄铜器者限两月送官

  端拱元年诏察民私铸及销镕好钱作薄恶者并弃市辄以新恶钱与蛮人博易者抵罪江北诸州用钱非甚薄恶者新旧大小兼用江南仍用旧大钱淳化闲铸淳化元宝钱自后改元更铸皆曰元宝又令川峡路改铸一当十大钱御书钱式诸州旧贮小铁钱悉辇送官 【从赵安易请也】 未几罢仍以铜钱一当铁钱十

  四年诏每贯及前诏斤数有官监字号者皆许用不分新旧五年令荆南岭南民输税须大钱民以小钱二或三易大钱一官属以俸钱易于民以规利诏禁之令民输纳但常所通行钱至道二年池州新置钱监赐名永丰真宗咸平初又申新小钱之禁令官置场尽市之二年宰相张齐贤请置监广铸命虞部郎冯亮等按视至建州置丰国监江州寓广宁监 【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唯建州增铜五两减铅如其数】

  三年凡铸一百二十五万四年诏犯铜满五十斤以上取裁余从第减 【旧禁犯铜七斤以上者处死多蒙减断因诏】

  景德中岁铸一百八十三万贯大中祥符闲铜坑多不发时铁钱有三监邛州曰惠民嘉州曰丰远兴州曰济众大钱贯十二斤十两嘉邛二州所铸钱贯二十五斤八两铜钱一当小铁钱十兼用盗多镕铁为器每二十五斤其直二千七年从凌策请诏减景德之制岁铸总二十一万贯四方由此钱重而货轻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 【交会之法盖取于唐之飞钱】 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仁宗时转运使辪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止帝从其议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为额景佑初度支判官许申建议以药化铁与铜杂铸轻重如铜钱法铜三分铁六分费省而利厚诏命申铸万缗工人苦铁之流涩而多不就逾月纔得万钱申知言无效乃求为江东转运使欲行其法于江州朝廷从之诏申即江州铸百万缗卒无成功宝元闲命钱以皇宋通宝为文 【庆历以后复冠以年号】

  是时军兴陕西移用不足用知商州皮仲容议采洛南县江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置阜民朱阳二监以铸钱既而陕西都转运使张奎知永兴军范雍请铸大铜钱与小钱兼行大钱一当小钱十奎等又请因晋州积铁铸小钱及奎徙河东又铸大铁钱以一当十以助关中军费未几三司奏罢河东铸大钱铁钱而陕西复采仪州竹尖岭黄铜置博济监铸大钱因敕江南铸大铜钱而江池饶仪虢州又铸小铁钱悉辇至关中数州钱杂行大约小铜钱三可铸当十大铜钱一以致民闲盗铸者众钱文大乱公私患之于是奎复奏晋泽石三州及威胜军日铸小铁钱独留用河东河东铁钱既行盗铸获利十六钱轻货重其患如陕西言者皆以为不便知并州郑戬请以河东铁钱二当铜钱一行之一年又以三当一或以五当一罢官炉日铸且行旧钱知泽州李昭遘亦言河东民烧石灰家有橐冶之具盗铸者莫可诘而契丹亦铸铁钱以易并边铜钱朝廷遣鱼周询欧阳修分察两路钱利害至庆历末遂命学士张方平宋祁御史中丞杨察与三司杂议时叶清臣复为三司使与方平先上陕西钱议曰关中用大钱本以县官取利太多致奸人盗铸其用日轻比年以来皆虚高物估始增直于下终取偿于上县官虽有折当之虚名乃罹亏损之实害救弊不先自损则法未易行请以江南仪商等州大铜钱一当小铜钱三又言奸人所以不铸小铜钱者以铸大铜钱得厚利而官不能必禁若铸大铜钱无利又将铸小铁钱以乱法请以小铁钱三当铜钱一既而河东小铁钱如陕西亦以三当一且罢官所置炉朝廷皆用其言自是奸人稍无利犹未能绝滥钱皇佑中诏商州罢铸青黄铜钱又令陕西大铜钱大铁钱皆以一当二盗铸乃止然令数变兵民耗于用类多咨怨久之始定时兴元府西县置济远监 【寻废】 而韶州天兴铜大发岁采二十五万斤诏即州置永通监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至和二年韶州岑水场铜发诏漕司益铸钱嘉佑四年诏停铸十年以休民力至是独兴州铸钱三万英宗治平四年置惠州阜民监神宗熙宁初立伪造交子罪赏如官印文书法二年以河东运铁钱劳费乃诏置交子务于潞州寻致盐矾不售有害入中粮草遂罢之三年陕西兴置铸钱监市岑水场铜铅增铸百万缗四年令行交子于陕西而罢永兴军盐钞场陕西转运副使皮公弼奏自行当二钱铜费相当盗铸衰息请以旧铜铅尽铸诏听之自是折二钱遂行于天下五年交子二十二界将易而后界给用巳多诏更造二十五界百二十五万以偿二十三界之数 【交子之有两界自此始】

  时交子给多而钱不足致价大贱既而竟无实钱法不可行于是罢陕西交子法六年又诏京西淮南两浙江西荆湖各置铸钱监又于兴国军睦衡舒鄂惠州置十监通旧六监为十六监时诸路大率务于增额 【惠州永通阜民旧额八十万至七年增三十万及折二几五十万卫州黎阳监岁增折二五万缗西京阜财监岁增十万缗兴州济众监岁增七万二千余缗陕西铜钱监三岁各增五万缗】 又于陆徐梧万皆置监秦凤等路即凤翔府斜谷置监至是法弊私钱杂用不能禁诏在官恶钱不堪用者别为模以铸八年于商虢洛南增置三监耀鄜又权置二监合通永兴华河中共为监九以给改铸令候改铸罢并其工作归永兴等四监专铸大钱知太原韩绛请仿陕西令本重模精以息私铸之弊元丰元年兴州济众监增铸并旧为七万二千余缗二年通远军监改铸铜钱自是而后西师大举边用匮阙同渭秦陇等州监并废置而又自弛钱禁民之销毁与夫阑出境外者为多张方平尝极谏曰禁铜造币盗铸者抵罪至死示不与天下共其利也故诸监所铸钱悉入于王府岁出其奇羡给之三司方流布于天下然自太祖平江南江池饶建置炉岁鼓铸至百万缗积百年所入宜乎贯朽于中藏充足于民闲矣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不知岁所铸钱今将安在夫铸钱禁铜之法旧矣令敕具载而自熙宁七年颁行新敕删去旧条削除钱禁以此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闻沿边州军钱出外界但每贯收税钱而巳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海共享又自废罢铜禁民闲销毁无复可办销镕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用获利五倍如此则逐州置炉每炉增数是犹畎浍之益而供尾闾之泄也三年计诸路铸钱总二十七监铸铜铁钱五百九十四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 【铜钱十七监铸五百六万铁钱九监铸八十八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铁钱惟成都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行使其余开封府管十三路俱行使铜钱】 八年复申钱币阑出之禁 【时哲宗巳即位】 敕罢徐州宝丰鼓铸及凡增置铸钱监罢者十四陕西行铁钱至陕府以东即铜钱地民以铁钱换易有轻重不等之患哲宗元佑二年置河中府龙门韩城钱监八年命公私给纳贸易并专用铁钱而官帑铜钱以时计置运致内郡商旅愿于陕西内郡入铜钱给据请于别路者听罢二广铸折二钱时铁钱寖轻以铜钱千易铁钱二千五百 【熙丰闲铜铁钱尝并行铜钱千易铁钱千五百未有轻重之弊】 因定钩致折二铜钱之法欲复旧止行于本路议者谓关东诸路既巳通行夺彼予此理亦非便且陕右所用折二铁钱止当一小铜钱即折二铜钱尽归陕西猝难钩致且与铁钱一等虑铁钱转更加轻乃令折二铜钱宽所行地听行于陕西及河东晋绛等州余路则禁仍限二年无更用寻诏更铸小铜钱绍圣二年施州置广积监时交子界率增造以给陕西沿边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则百万而成都之用又请印造故每岁无定数元符二年诏陕西悉禁铜钱在民闲者尽送官取就京西置监徽宗嗣位议者谓铁钱重滞难以赍远而铜钱积贮州县反无所用乃诏铜铁钱听民闲通行而铜钱止用籴买时铁钱多而铜钱少有请铸铜钱者 【陕西转运副使孙杰】 有请罢铸铁钱者 【转运判官都贶】 会蔡京当政令陕西铸当十钱及夹锡钱许天启推行其法当十钱除陕西四川河东系铁钱地方不得行使外诸路并行之如有私铸即以一文计小钱十定罪夹锡钱以一折铜钱二既而河东转运使洪中孚言二虏以中国钱铁为兵器请铸夹锡当三当十钱通行于天下 【会蔡京罢相乃止】 又令陕西及江池饶建州以岁所铸小平钱增料改铸当五大铜钱以圣宋通宝为文既而并令舒睦衡鄂钱监用陕西式铸折十钱是时诸州所积折二钱甚多法不许转运京师发运司请以官帑所有折二钱改铸折十钱崇宁三年罢铸小平钱及折五钱置监于京城复徐州宝丰卫州黎阳监并改铸折二钱为折十折二期一岁勿用大严私铸之令民闲所用鍮石器物并官造鬻之又令二广于产铁处铸小铁钱止行于两路于浔州置铁钱监依陕西料铸当二钱时令京西北路通行交子四年令诸路用钱引惟闽浙湖广不行罢在京并永兴军交子务又立钱纲验样法崇宁监以所铸当十钱来上缗重铜九斤七两有奇铅半之锡居三之一诏颁式于诸路令赤仄及乌背书画分明时尚书省言东南诸路盗铸当十钱者多令福建广南毋行用第铸以上供及给他路行使其本路别铸小平钱又命荆湖南北江南东西两浙并以折十钱为折五旧折二钱仍旧乃以江为界准南重宝钱亦作当五用五年盗铸尤甚小平钱益少命以折五折十为上供小平钱留本路钱监岁课以八分铸小平钱二分铸当十钱又诏福建淮南等处以折二钱改铸折十复罢铸当十二分之令尽铸小平钱荆湖江南两浙淮南重宝钱当用三在京畿及熙河等处作当五旋复诏当十钱仍旧两浙作当三江南淮南荆湖作当五寻诏当十钱止行于京师陕西河东河北俄畿内并用之余路悉禁期以一季送官偿以小钱私钱亦限一季自致计铜直增二分偿以小钱 【寻令外路每一私钱计小平钱三以小钱易于官在京以四小平钱易之】 隐匿者论如法又诏郑州西京亦听用折十钱尚书省言钱引本以代盐钞而诸路行之不通欲权罢印制在官者如旧法更印改解盐钞民闲者许贸易渐赴买钞所如钞法分数计给从之大观元年复主用折十钱京畿置钱监专铸之衡鄂舒暨广南皆铸夹锡钱 【时蔡京复相】 转运使宋乔年铸乌背漉铜钱进诏以漉铜式颁诸路并颁大观新修钱法于天下又置真州铸钱监以本路不依式钱及当二钱用旧式改铸当十钱改四川交子务为钱引务更界年新交子一当旧者四故更张之以四十三界引准书放数 【时用兵湟廓西宁籍其法以助边费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欲损】 二年诏永兴军更置务纳换陕西河东引令江池饶建州钱监自来岁以铸当十五分铸小平钱复申私铸之法三年申当十钱行使之令益以京东京西行使而河北并边州县宝砦四榷场及登莱密州缘海县镇等皆禁复以两浙铸夹锡钱扰民诏东南皆罢铸 【时蔡京复罢相】 诏钱引四十一界至四十二界毋收易四年假四川提举司封桩钱以五十万缗为成都务本又诏鼓铸当十钱多虑法随以弊其止铸旧额小平钱时利州路钱轻货重提刑司言欲将折二大铁钱以一折一虽稍减钱数钱必稍重诏许陕西铁钱仍旧入蜀其河袹河东京东皆罢铸夹锡钱产铜郡县改铸小平钱政和元年诏官私当十钱可并作当三以为定制时御府之用日广东南钱额不敷宣和以后尤甚乃令饶赣钱监铸小平钱寻又令江池饶钱监尽以小平钱改铸当二钱以纾用度二年复铸夹锡钱如故广西湖北淮东如之且令诸路以铜钱监复改铸夹锡遂以政和钱颁式焉未几以夹锡钱不论何路身铸并许通行陕西用政和通宝旧大铁钱与夹锡钱杂虑流转诸路四年诏无更行用致令诸监改铸夹锡钱郑居中刘正夫为相奏禁淮南诸路夹锡钱并罢各监各监铸造止用旧法鼓铸重和元年权罢京西铸夹锡钱继以关中籴买用复命鼓铸专给关中行钦宗靖康元年令川引并如旧即成都府务纳换以置务成都便利岁久至诸州则有料次相杂之弊

  钦定续通典卷十一

●钦定续通典卷十二 食货十二

 

  钱币中

  ○钱币中【南宋 辽 金】

  宋二

  辽

  金

  △宋二

  南宋经兵革之后州县困敝鼓铸皆废高宗建炎元年工部郎李士观言江池饶建州四监岁铸钱百三十三万余缗多未输者请令发运司委官催督时东南小平钱甚重张寿言改当十为当三无私铸之利请行于东南于是当三大钱始通于淮浙荆湖诸路又铸建炎通宝钱二年罢益利夔三州铸三年命江池饶钱监以二万五千缗为一纲绍兴初并广宁监于虔州并永丰监于饶州岁铸纔及八万缗铜铁铅锡之入不及于旧而官吏稍廪工作之费仍各如故每铸钱一千率用本钱二千四百文工部进真篆当二小平铜铁钱样诏下铸钱司时张浚因婺州屯兵请桩办合用钱而路不通舟钱重难致乃造关子付婺州召商人入中执关于榷货务请钱愿得茶盐香引者听于是州县以关子充籴本未免抑配而榷货务又止以日输三分之一偿之人皆嗟怨六年诏置行在交子务造百五十万缗充籴本 【先是张澄请依四川法造交子三十万行于江淮至是遂置务】 臣僚言朝廷措置见钱关子有司寖失本意改为交子官无本钱民何以信于是罢交子务令榷货务储见钱印造关子时复敛民闲铜器诏民私铸铜器者徒二年提点官赵伯瑜以赣饶二监为得不偿费请罢鼓铸九年诏陕西诸路复行铁钱十三年韩球为使复铸新钱兴废坑冶至于发冢墓坏庐舍籍冶户姓名以胆水盛时浸铜为岁额无铜可输者至镕钱为铜然所铸亦纔及十万缗十五年置利州绍兴铸钱监铸钱十万缗以救钱引二十二年复嘉之丰远邛之惠民铸小平钱二十三年诏利州并铸折二钱后又铸折三钱二十四年罢铸钱司归之漕司二十七年出版漕钱八万缗为铸本岁权以十五万缗为额复饶赣韶铸钱监二十八年出御府铜器千五百事付泉司大索民闲铜器得铜二百余万斤寺观钟磬铙钹既籍定投税外不得添铸二十九年印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淮西湖广关子各八十万缗淮东公据四十万缗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内关子作三年行使公据二年许银钱中半入纳又令命官之家留见钱二万贯民庶半之余限二年听转易越数寄隐许人告以李植提点铸钱公事植言岁额内藏库二十三万缗右藏库七十余万缗皆至道以后数也绍兴以来岁收铜二十四万斤铅二十万斤锡五百斤仅可铸钱一十万缗诸道拘到铜器二百万斤附以铅锡可铸六十万缗然拘者不可以常唯当据坑冶所产工部权以五十万缗为额又明年纔铸及十万缗今泉司岁额增至十五万缗小平钱一万八千缗折二钱六万六千缗岁费铸本及起纲糜费约二十六万缗司属之费又约二万缗东南十一路一百一十八州之所供有坑冶课利钱木炭钱锡本钱约二十一万缗比岁所收不过十五六万缗耳岁额金一百二十八两银无额以七分入内库三分归本司铜三十九万五千八百斤铅三十七万七千九百斤锡一万九千八百七十五斤铁二百三十二万八千斤比岁所榷十无二三每当二钱千重四斤五两小平钱千重四斤十三两视旧制铜少铅多钱愈锲薄矣三十年钱端礼为户部侍郎被旨造会子端礼委徽州创样撩造纸五十万 【续造于成都又造于临安】 边幅皆不翦裁初以分数给朝士俸而于市肆要闹处置五场辇见钱收换每一千别输钱十以为吏卒用商贾入纳外郡纲运悉同见钱无欠数陪偿及脚乘之费公私便之三十一年始立会子务分一千二千三千凡三等诏隶都茶场明年定伪造会子法初止行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除亭户盐本用钱其路不通舟处上供等钱许尽输会子其沿流州县许钱会中半民闲典卖田宅马牛舟车等如之全用会子者听孝宗隆兴元年诏铸当二小平钱又令会子以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为文更造五百及三百二百文会置江州会子务又于大军库储见钱印造五百并一贯直便会子发赴湖广襄郢等处大军当见钱流转止行于本路 【三年收其印板自后屡以关子钞引及新会换易至光宗绍熙初诏湖广会子仿行在立界收换宁宗嘉定中以旧楮二而易其一又令以一楮半而易其一军民便之嘉熙宝佑以后因仍行之】 二年会子印造益多实钱浸少至于十而损一帝念其弗便出内库银二百万两售于市以钱易楮焚弃之仅解一时之急 【洪迈容齐随笔作三年】 饷臣赵沂请添印钱引二百万 【北宋时蜀交出放两界每界一百二十余万后三界通行为三千七百八十余万至绍兴末积至四千一百四十七万余贯时所贮铁钱仅及七十万贯以盐酒等阴为称提是以饷臣王之望亦谓添印钱引以救目前诏添印三百万之望止添印一百万至是又增印】 干道初诏两淮京西悉用铁钱荆门地接襄岘亦用铁钱二年诏别印二百三百五百一贯交子三百万止行使于两淮其旧会听对易凡入输买卖并以交子及钱中半如往来不便以交子会各二十万付镇江建康府榷货务使淮人之过江江南人之渡淮者皆得对易循环以用寻以交子不便复照铜钱并会子依旧过江行用民闲交子许作见钱输官三年诏造新交子一百三十万付淮南漕司分给州军行使不限以年寻以民闲会子破损别造五百万换给又诏损会贯百钱数可验者并作上供钱入输巨室以低偿收者坐之四年以取到旧会毁抹付会子局重造三年立为一界界以一千万贯为额随界造新换旧凡旧会破损贯百字存印文可验者即与兑换五年令行在榷货务都茶场将请算茶盐香矾钞引权许收换第一界会子 【后每界收换如之】 其州县诸色纲钱以七分收钱三分收会六年舒蕲黄各置监铸折二钱令两淮通行九年大江之西及湖广闲多毁钱夹以泥沙重铸号尾钱诏严禁之淳熙二年又并赣司归饶州三年诏第三界第四界会子各展限三年令都茶场会子库以第四界续印会子二百万贮南库时户部岁入一千二百万其半为会子 【南库以金银换收者四百万流行于界外者二百万耳】 五年以蜀引增至四千五余万立额不令再增九年诏广泉明秀漏泄铜钱坐其守臣 【舶商往夹钱宝多泄因诏】 十年并舒州宿城监入同安监十二年诏舒蕲铸钱以淳熙通宝为文十五年四川饷臣言大安军及嘉川县产铁七十余万斤乞从鼓铸光宗绍熙元年诏第七第八界会子各展三年臣僚言会子界以三年为限今展至再则为九年何以示信于是诏造第十界立定年限二年诏川引展界行使三年诏造交子二百万付淮东造一百万付淮西每贯准铁钱七百七十文足以三年为界宁宗庆元元年诏会子界以三千万为额三年禁铜器期两月鬻于官复神泉监以所括铜器铸当三大钱四年诏两淮第二界会子限满明年六月更展一界嘉泰三年罢舒蕲鼓铸开禧三年复之时川引两界出放凡五千三百余万缗通三界出放益多嘉定初川引每缗止直铁钱四百以下饷臣陈咸出金银度牒一千三百万收回半界期以岁终不用诸州去总所远者千数百里期限巳逼受给之际吏复为奸于是商贾不行民皆嗟怨一引之直仅售百钱制司乃谕人除易一千三百万引三界依旧通行又檄总所取金银就成都置场收兑民心稍定自后引直铁钱五百又即利州铸当五大钱二年以三界会子数多称提无策会十一界除巳收换尚存一千三百六十万余贯十二界十三界除烧毁尚存一万二百余万贯诏封桩库拨金一百五万两度牒七千道官告绫纸乳香凑成三千余添贴临安府官局收易旧会品搭入输以旧会之二易新会之一五年江北以铜钱一易铁钱四诏禁之时铜钱之在江北者悉以铁钱易之或以会子一贯易铜钱一贯 【干道以后皆然】 其铜钱输送行在易京西铜钱亦如两淮例九年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司言川引每界旧例三年一易自开禧军兴以后用度不给展年收兑遂至两界三界通使然卒以三年界满方出令展界以致民听惶惑今欲以十年为一界着为定令则民旅不复怀疑从之青田县主簿陈耆卿奏言钱犹母也楮犹子也母子所以相权不可重子而轻母也夫有钱而后有楮楮益多则壅滞益甚甚则称提之说兴焉厥今在朝在野日夜讲画而奉行未尝有言及钱者楮日多钱日少禁楮之折阅者日严而禁钱之漏泄者日宽非果宽也宽于大而独严于小则虽谓之宽可也闉堵之闲有腰百金以出者吏卒巳目送之积而至于数百则攟摭之鞭笞之矣高樯巨舳出没江海有豪家窟穴其中则人不敢仰视闲能捐豪末以饵逻卒则如履康庄矣若是者知几数百耶夫豪家之弊犹可言也富商之弊不可言也豪家泄之于近而富商泄之于远泄于近犹在中国也泄于远则转及外夷而不可复返矣夫一金之铸其为费不啻数金一金之博易其为利亦不啻数金朝廷常以数金之费而为富商谋数金之利钱既日耗则其命遂归于楮其弊遂积于楮而上下之闲遂一切并力于楮不知楮之所以难行者不独以楮之多而亦正以钱之少也存者既少藏者愈牢故虽以重法欲散出之彼将曰吾之钱吾所自有吾所藏也彼以中国之所有而散之外夷上不之禁而何以咎我是故家可空身可辱而心不可服盍亦反其本乎故臣以为今日之务不专在于称提楮弊又在于称提铜钱也盖今铜钱之法大率犯者罚轻而捕者赏轻犯者罚轻则人易为奸捕者赏轻则吏不尽力臣愚欲望圣慈申饬攸司严漏泄之宪优掩获之典其捕至若干者特与附类获盗改秩以风厉之庶几各务罄竭以从上之令诚使钱不甚荒则楮不偏胜此称提本务也江西提举袁燮疏曰我孝宗皇帝颁楮币于天下常通而不壅常重而不轻无他道焉有以收之而巳自开禧用兵造币甚广知散而不知收故其价甚贱今日更定其法固将流通而不穷其可不法孝宗所以收之者乎盖楮之为物也多则贱少则贵收之则少矣贱则壅贵则通收之则通矣虽然朝廷收之可也州郡若何收之曰是在长吏而巳长吏而贤何事不集今公清者少贪浊者众肆为蟊贼无所忌惮尚何望其财用之积而楮币之收乎我朝家法最为忠厚而独于赃吏之罚甚峻深知其蠹不得不然当今之务谓宜痛惩贪浊崇奖公清盖公清之士必能正身律下而黠吏莫措其奸必能爱惜财物而宂费无所不节必能选择官僚讲理财之策必能宽裕民力养丰财之源薄关市之征则商旅四集谨鉟销之防则铜钱不耗严交易税契之法则泉货顿增守钱会相半之制则藏镪可出财既裕矣视时楮价其贱耶亟从而收之何忧其不贵至日月浸久价将复贱则又收之非常收也贱而后收也此孝宗之规模也今为郡守者或拘民闲米盐并从官卖或科有余之家强以买会或令民闲输纳非买楮于官者不与收接甚者课吏收豕听其自卖而输缗钱于官朝夕纷纷与民争利甚非治民之事也惟圣主速救之又上便民疏曰臣闻楮币之用至今而穷立法而称提之所以济其穷也然今日之所谓称提者果能有济乎始以法令从事兑不以省陌者必罚无赦未几从民之便又未几而有三分七分之说展转屡变而卒归于铜钱楮币之相半是复其旧也是犹未始称提也经久可行之策顾不在兹乎今议者急于丰财欲用铁钱与铜钱并行当不足之时焂焉有余宁不可喜而其实有不然者往时楮币多故铜钱少而又益以铁钱不愈少乎往时楮币多故物价贵今又益以铁钱不愈贵乎铜铁之价固不相若铸以为钱孰贵孰贱兼用之于市而实得铜钱之直得无徒费铁钱乎两淮虚耗甚矣运铁钱于江南贸易而归固将裕之也然江南之楮币易淮甸之铁钱厥价三倍奸巧之民争先取之此盈而彼虚矣铁钱日以朘削铜钱禁不得往淮人将安所用哉名曰裕之其实蹙之臣不知其可也且夫铁钱之易就非若铜钱之难成盗铸如云而起楮之轻也滋甚譬之人方病寒又以凉剂投之祗益其病而巳内不足以权楮外不足以裕淮将何便于此哉且今日楮币之轻得非以铜钱之寡欤海舶之泄未始无法也而检空之委得于情垦纳其私贿纵其私载则连樯而去奸民相结贮钱小舟潜往海洋纳诸巨舶捆载而归此钱之所由少也独不可申严其禁乎销钱为器未始无法而获利十倍人竞趋之所在公行若当然者句容天台四明池阳临川之所铸者以精巧名人皆贵之此钱之所以销也独不可痛惩其奸乎鼓铸之司令至严也每岁增之何可胜用自黠吏既渔其利而场户复济其奸惮取铜之难销钱以输之幸其精炼无复致诘钱安得而不耗独不可坚明其约束乎邦有常典讲若画一人不畏法以法绳之谁敢不服若夫守法之地人皆观瞻而先自废法罪莫大焉铜楮相半之制其来旧矣乃创为新例输楮于官者必令贴纳是利其赢也是弛相半之法而置钱于无用之地也奸民乘之逞其私欲毁之匿之者不胜其众是孰为之倡哉臣窃观当今州郡大抵兼行楮币所在填委而钱常不足闲有纯用铜钱不杂他币者而钱每有余以是知楮惟能害铜非能济铜之所不及也加之贴纳岂货泉之利也哉朝廷深惩往事革三分七分之币而复二者均平之法此干道淳熙之美意也人情翕然佥曰至当守法之便昭晰如此夫法有常守则观听不惑而民有定志法不一定则前后相戾而人无信心守铜楮相半之法悠久不变而异时谋利挠法之蠹荡涤无余尚何忧铜钱之寡而楮币之轻乎此当今之急务也惟明主留意焉理宗宝庆元年新钱以大宋元宝为文绍定五年两界会子巳及三亿二千九百余万端平元年复申严铜钱入海之禁二年臣僚请以两界旧会付封桩库收贮以备缓急从之嘉熙元年诏新钱当二并小平钱并以嘉熙通宝为文当三钱以嘉熙重宝为文淳佑二年宗正丞韩祥奏坏楮币者只缘变更救楮币者无如收减自去年至今楮价粗定不至折阅者不变更之力也今巳罢诸造楮局及诸州科置楮皮更多方收减则楮价有可增之理帝善之三年臣僚言今官印之数虽损而伪造之券愈增且以十五十六界会子言之其所入之数宜减于所出之数今收换之际元额既溢举者未巳若非伪造其何能致多如是大抵前之二界尽用川纸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欲为伪尚或难之迨十七界之更印以杂用川杜之纸至十八界则全用杜纸矣纸既可以自造价且五倍于前故昔之为伪者难今之为伪者易人心徇利甚于畏法况利可立致而刑未即加者乎臣愚以为抄撩之际增添纸料宽假工程务极精致使人不能为伪者上也禁捕之法厚为之劝厉为之防使人不敢为伪者次也四年复申严铜钱漏泄之禁七年以十八界十七界会子更不立限永远行使八年监察御史陈求鲁言议者谓楮便于运转故钱废于蛰藏自称提之屡更圜法为无用急于扶楮者至嗾盗贼以窥人之阃奥峻刑法以发人之窖藏然不思患在于钱之荒而不在于钱之积夫钱贵则物宜贱今物与钱俱重此一世之所共忧也番舶巨艘若山岳乘风驾浪深入遐陬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用之异物而泄于外地者乃国家富贵之操柄所得几何所失者不可胜计矣京城之销金衢信之鍮器醴泉之乐具皆出于钱临川隆兴桂林之铜工尤多于诸郡姑以长沙一郡言之乌山铜炉之所六十有四麻潭鹅羊山铜户数百余家钱之不坏于器物者无几今京邑鍮铜器用之类鬻卖公行于都市畿甸之近一绳以法由内及外观听聿新则鉟销之奸知畏矣香药象犀之类异物之珍奇可悦者本无适用之实服御之闲昭示俭德自上化下风俗丕变则漏泄之弊少息矣此端本澄源之道也诏从之十年以会价低复申严下海之禁十一年以会价增减课其官吏十二年申严鉟销之禁及伪造漏泄之法宝佑元年诏新钱以皇宋元宝为文时贾似道当国请称提楮币改造金银见钱关子以一准十 【关子之制上一黑印如西字中三红印相连如目字两傍各一小长黑印宛然一贾字】 银关既行物价顿踊矣四年台臣奏川引银会之弊皆因自印自用有出无收当拘印造之权归之朝廷仿十八界会子造四川会子视淳佑之令作七百七十陌于四川州县公私行使两料川引并毁见在银会姑存旧引既清新会有限则楮价不损物价自平公私俱便矣从之景定四年以收买逾限之田复增印会子一十五万贯度宗咸淳元年复申严鉟销漏禁四年以近颁见钱关子贯作七百七十文足十八界每道作二百五十七文足三道准关子一贯同见钱转使公私擅减者官以赃论吏则配籍五年复申严关子减落之禁复以会板发下成都运司掌之七年以行在纸局所造关子纸不精命四川制使钞造输送每岁以二千万作四纲川引

  △辽

  辽太祖以土产多铜广造钱币遂致富强以开帝业太宗置五冶太师以总四方钱铁石敬塘又献沿边所积钱以备军实景宗干亨中以旧钱不足于用始铸干亨新钱钱用流布圣宗统和十四年凿大安山取刘守光所藏钱散诸五计司又出内藏钱赐南京诸军司太平中兼铸太平钱新旧互用兴宗重熙二十二年长春州置钱帛司道宗清宁二年诏行东京所铸钱九年令诸路不得货铜铁以防私铸又定铜铁入回鹘法禁益严矣大康九年禁外官部内货钱取息十年禁毁铜钱为器大安四年禁钱出境是时钱有四等曰咸雍大康大安寿隆皆以改元易名 【肉好铢数不可考】 后经费浩繁鼓铸仍旧国用不给至天祚之世更铸干统天庆 【天祚帝年号】 二等新钱而上下穷困府库无余积矣

  △金

  金初用辽宋旧钱太宗天会末亦用齐 【刘豫国号】 阜昌元宝阜昌重宝钱海陵贞元二年置印造钞引库及交钞库用宋张咏交子法制钞 【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为大钞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为小钞】 以七年为限与钱并行寻罢七年之限令民得常用岁久字文磨灭许于所在官库纳旧换新每贯取工墨钱十五文正隆二年始议鼓铸又禁铜越境外悬罪赏格括民闲铜鍮器三年中都置监二 【东曰宝源西曰宝丰】 京兆置监一 【曰利用】 铸钱文曰正隆通宝轻重如宋小平钱而肉好字文峻整过之与旧钱通用世宗大定元年命陕西参用旧铁钱四年以铁钱不行诏罢之八年禁销钱铸镜者十年以官钱多积恐民闲不得流通令诸处贸易金银丝帛以图流转时吏多抑配反害百姓帝切责之十一年禁私铸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之半惟神佛像钟磬鱼袋之属则存之十二年以铜少遣使诸路规措铜货能指坑冶得实者赏十三年命非屯兵之州府以钱市易金帛运致京师使钱币流通以济民用十六年遣使分路诏察铜矿苗脉十八年代州立监 【二十年命名阜通】 铸钱命工部郎中张大节吏部员外郎麻珪监之 【初命震武军节度使李天吉知保德军事高季孙往监所铸斑驳黑涩不可用诏削二人官两阶杖季孙八十】 文曰大定通宝字文肉好又胜正隆之制二十年诏与旧钱并用初新钱之未用也以宋大观钱当五用之又令官民用钱皆以八十为陌 【从斡鲁补请也时独民闲以八十为陌为短钱官司用足陌为长钱至是遂定为制】 二十三年令交钞易新不拘贯例每张取工墨钱八文二十六年命诸路官钱非屯兵处可尽运至京师从丞相克宁请止运其半二十七年曲阳县铸钱别为一监 【名利通】 二十九年以代州曲阳二监岁铸钱十四万余贯而岁所费至八十余万遂罢之 【时章宗巳即位】 章宗明昌二年防销钱铸镜减卖镜价 【大定闲定制民闲以铜镜申卖入官每斤三百四十文】 三年敕民闲流转交钞当限其数毋令多于见钱四年令籍钱贮于库以备缓急时陕西交钞多于见钱民艰流转令本路榷税及诸名色钱折交钞五年令官民之家以品从物力限见钱多不过三万贯明安穆昆以牛具为差不得过万贯凡有余令易诸物收贮之承安二年交钞工墨钱令收十二文以钞买盐引每贯权作一贯一百文时交钞所出数多民闲成贯例艰于流转诏西北二京辽东路从宜给小钞且许于官库换钱与他路通行又铸银名承安宝货 【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 公私同见钱用仍定销铸及接受稽留罪赏格 【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有截凿者价亦随低昂】 凡官兵俸及边戍军须皆以银钞相兼行使三年令以钱与外方人使及与交易者徒三年三斤以上死驵侩同罪捕告人官先代给赏五百贯其接引馆伴等以次坐罪仍令均偿时交钞稍滞命西京北京临潢辽东等路一贯以上俱用银钞宝货一贯以下听民便复以一贯以下交钞许易钱用之时官民多不遵限钱法遂复减元限之数更定官民存留钱法三分为率亲王公主品官许留一分余皆半之其赢余之数期五十日内尽易诸物违者以违制论以钱赏告者又于两行部各置回易务以绵绢物服易银钞亦许本务纳盐钞赴榷场出盐引纳钞于山东河北河东等路从便易钱各降补官及德号空敕三百度牒一千从两行部指定处限四月进纳补换又置四库更造一百例小钞以代钞本并许官库易钱一贯二贯例并支小钞三贯例则支银一两小钞一贯若五贯十贯例则四分支小钞六分支银欲得宝货者听有限滞及辄减价者罪之四年以银钞阻滞令院务诸科名钱除京师河南陕西银钞从便余路并许收银钞各半仍于钞四分之一许纳其本路随路所收交钞除本路者不复支发余通行者并循环用之榷货所鬻盐引收纳宝货与钞相半银每两止折钞两贯许人依旧诣库纳钞随路漕河所收除额外羡余者亦如之所支官钱亦以银钞相兼银巳零截者令交钞库不复支若宝货数少可复增铸银钞既通则物价自平虽有禁法亦安所施因除阻滞银钞罪制又命在部官钱榷货务盐引并听收宝货附近盐司贴钱数亦许带纳民闲宝货有所归自然通行不至销毁时复令不须印造小钞俟其换钱既尽可罢四库但以大钞验钱数支易见钱时私铸承安宝货者多杂以铜锡寖不能行京师闭肆五年罢承安宝货太和元年通州刺史卢构言银出多入少市价不平若令诸税以钱银钞三分均纳庶革其弊下省议宰臣谓军兴用交钞以出多遂滞如欲均纳必至偏胜至欲银价之平宜令诸名各铺马军须等钱许纳银半无者听便二年令诸税各带纳三合同交钞一分 【先是尝行之后止行于民闲而官不收敛朝廷虑其病民】 虽止系本路者亦许不限路分通纳户部见征累年铺马钱亦听收其半寻废不用至是国虚民贫其弊弥甚四年罢限钱法五年欲增铸钱命百官议足铜之术中丞孟铸谓销钱作铜及盗用出境者不止宜罪其官及邻太府监梁■〈王堂〉等言铸钱甚费率费十钱得一钱识者谓费虽多犹增一钱也乞采铜拘工以铸宰臣谓鼓铸未可速行其铜冶听民煎炼官为买之凡寺观不及十人不许音法器民闲鍮铜器期以两月送官给价匿者以私法坐限外人告者以知而不纠坐其官寺观许童行告者赏又定便易钱法听人输纳于京师而于山东河北大明河东等路依数支取后铸大钱一直十篆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参行时又令交钞工墨钱贯止收六文六年陕西交钞不行以见钱十万贯为钞本与钞相易复以小钞十万贯相参用之时复许诸路各行小钞于各路府州官库易钱又令户部印小钞五等附各路同见钱用七年敕在官毋得支出大钞在民者令赴库易小钞及见钱院务商税及诸名钱三分须纳大钞一分惟辽东从便时货币屡更民多嗟怨户部尚书高汝砺等议立钞法条约凡民闲交易典质一贯以上并用交钞须立契者三分之一用诸物六盘山西辽河东以五分之一用钞东鄙屯田户以六分之一用钞不须立契者惟辽东钱钞从便工墨钱每张止收二钱商旅赍见钱不得过十贯所司籍辨钞人以防伪冒品官及民家存留见钱比旧减其数若旧有钱多者许送官易钞十贯以上不得出京民闲有宋会子亦令同见钱用十贯以上不许特行榷盐许用银绢余市易及俸并用交钞其奇数以小钞足之银绢不足应支亦给钞随处州府各有办钞库去都远之地设置合同换钱客旅经之皆可相易纳昏钞者受而不支积半岁赴都易新钞又令州县委官于市肆要处置库支换以出首之钞为钞本易钱者人不得过二贯帝从之敕捕获伪造交钞者皆以交钞为赏寻复议更钞法帝从高汝砺言命在官大钞更不许出听民以五贯十贯例者赴库易小钞欲得钱者五贯内与一缗十贯内与两缗惟辽东从便河南陕西山东及他行钞诸路院务诸税及诸科名钱并以三分为率一分纳十贯例二分五贯例余并收见钱八年京师钞滞收毁大钞行小钞时孙铎言院务税诸名钱可尽收钞秋夏税纳本色外亦令收钞不拘贯例农民知渐重钞可以流通并请罢诸州县钞局以免市肆抑配买钞令赴省库易小钞各限路分亦甚未便可令通行帝命亟行之又令官兵俸以十分为率军兵给钱三分官员承应人给二分多不过十贯余皆给钞民闲旧钞故暗者许所在库易新若旧限巳满当更展五十日许令变易钞引诸物宣宗贞佑二年乃更作二十贯至百贯例交钞又造二百贯至千贯例者时交钞有出无入轻而不行钞每贯仅直一钱三年河东宣抚使胥鼎请权禁见钱令计司以军须为名量民力征敛则泉货通而物价平矣自是泉货不用富家皆至窘败时谓之坐化商人往往舟运贸易于江淮钱多入于宋矣又诏改交钞名为贞佑宝券时京师谷价翔踊帝令尚书省集议开封府议谓宝券初行民甚重之但以河北陕西诸路所支既多人遂轻之商贾争收入京以市金银银价昂谷亦随之若令宝券路各殊制则不可复入河南则河南金银贱而谷自轻帝从其议而河北宝券遂不复行于河南由是愈滞诏集百官议从陕西行省令史惠吉言更造券以贞佑通宝为名 【惠吉言自百至三千等之为十听各路转运司印造仍不得过五千贯与旧券参用】 兴定元年始诏行之凡一贯当贞佑宝券十贯重伪造阻格罪及捕获之赏时制钞纸用桑皮故纸皆取于民至是钞法屡更得纸甚艰令计价但征宝券通宝名曰桑皮故纸钱五年宰臣奏向者宝券既弊乃造贞佑通宝以救之迄今五年其弊又复如宝券之末初通宝四贯为银一两今八百余贯矣宜复更造兴定宝泉子母相权与通宝兼行每贯当通宝四百贯以二贯为银一两随处置库许人以通宝易之县官能使民流通者进官一阶升职一等其或姑息以致壅滞则亦追降的决为差州府官以所属司县定罪赏命监察御史及诸路行部官察之定挠法失纠举法失举则御史降决行部官降罚集众妄议难行者徒二年告捕者赏钱三百贯元光元年始诏行之二年更造每贯当通宝五十又以绫印制元光珍货同银钞及余钞行之三年宝泉几于不用乃定法银一两不得过宝泉三百贯凡物可直银三两以下者不许用银以上者三分为率一分用银二分用宝泉及珍货重宝京师及州郡置平准务以宝银相易哀宗正大闲民闲但以银市易天兴二年印天兴宝会于蔡州自一钱至四钱四等同见银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