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读史方舆纪要_10

  作者:清  顾祖禹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扶南国在真腊西境,大海西大岛中,北距日南七千里,东北去林邑三千余里。三国吴黄武中,入贡。晋太康中,亦来贡。刘宋元嘉及萧齐永明中,皆遣使自广州入贡。隋唐时,亦遣使贡方物。寻并于真腊。○注辇国,在真腊西南。《宋志》云:注辇国,东距海,南至罗兰,自古不通中国。祥符六年,入贡。

  堂明国在海岸大湾中,北距日南七千里。即道明国也。三国吴黄武六年,来贡。《唐志》:真腊去长安二万七百里,东距车渠,西属骠,南濒海,北接道明,东北抵州。又陆真腊,旧曰文单国。又有投和国,旧在真腊南。

  黄支国旧《记》:在日南之南大海中,去长安三万里。汉元始二年,王莽讽使来贡。《汉志》:自甘都罗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朱崖相类,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后·东夷传》:自女王国东渡海,千余里至狗奴国,又南四千余里至侏儒国,人长三四尺,又东南船行一年至裸国、黑齿国,使译所传尽于是矣。

  已上真腊

  暹罗在占城极南,顺风可十日程。本暹与罗斛二国地。暹国土瘠,不宜耕艺。罗斛土地平衍而多稼,暹人岁仰给之。元元贞初,暹人遣使入贡。至正间,暹降于罗斛,自是合为一国。明初,暹罗斛王参烈昭毗牙遣使朝贡。永乐初,始止称暹罗,朝贡不绝。《四裔考》:暹罗,即古赤土国之地,扶南别种也。土色多赤,故曰赤土。隋大业三年,使者常骏自南海郡水行,昼夜二旬至焦石山,又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又南行至师子石,自是岛屿连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见狼牙须国之山,南达鸡笼岛,至赤土界。杜佑曰:崖州直南水行便风,十余日到赤土国,其国热气持甚。刘句曰:崖州南渡海便风,十四日至鸡笼岛,即至其国,赤海中之一洲也。又有丹丹国,亦振州东南海中一洲,舟行十日可至。

  满剌加在占城南。自三佛齐顺风,八昼夜可至其国。前代不通中国。永乐三年,其王西利八儿速剌遣使朝贡,诏册为王,自是朝贡不绝。道出广东,以达于京师。《四裔考》:满剌加国,古哥罗富沙之地。又有顿逊国,在海崎山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去扶南可三千里,亦羁属扶南。又与婆相近,一名大婆,后称重迦罗,满剌加旧羁属焉。明初,羁属于暹罗。○古麻剌国,在满剌加之南。永乐中,其王哇来顿道出福州来贡。《一统志》:岛夷之属曰苏门答剌国、苏禄国、彭亨国、古里班卒等国,又东南有吕宋等国,皆国朝朝贡诸国也。

  三佛齐在占城国南五日程。本南蛮别种,与占城为邻,居真腊、爪哇之间。所管十五州,其属国有单马令、凌牙斯、蓬丰、登牙侬、细兰等国,其王号詹卑,其人多姓蒲,一名于陀利国。梁天监初,入贡,后绝。唐天初,始通中国。宋建隆初,其王悉利胡大霞里檀遣吏朝贡,其后屡至。明洪武四年,国王哈剌札八剌卜遣其臣来朝贡。永乐初,为爪哇所并,以其地为旧港。五年,设旧港宣慰使司,授头目施进卿,嗣是朝贡不绝。道出广东,以达于京师。

  氵孛泥去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齐四十日程,去占城三十日程。本婆属国,在西南大海中,所统十四州。前代不通中国。宋太平兴国中,其国王向打始遣使入贡。元丰中,其国王锡理麻喏复遣使入贡。明洪武四年,国王马谟沙遣其臣朝贡。永乐三年,诏遣使封其王麻那惹加那乃为氵孛泥国王,自是朝贡不绝。《四裔考》:其国有长宁镇国山,永乐中,其王屡请封是山以为一方镇,因锡是名。盖其国之后山也。道出广东,以达于京师。

  西洋古里在西海中。其国为西洋诸番之会。永乐元年,其王马那必加剌满遣其臣马戍来朝,贡马,自是朝贡不绝。道出广东,以达于京师。

  苏门答剌在西南海滨。自满剌加顺风,九昼一夜可至其国。其西去一昼夜有龙涎屿,在南巫里洋之中,国人采龙涎香于此。洪武中,称须文达那国,遣使贡献。永乐三年,封其首锁丹罕阿必镇为苏门答剌国王,自是朝贡不绝。其旁有喃勃等国,亦常来贡。《四裔考》:苏门答剌,在占城之西洋中,南接宾童龙国,东北接雪山、葱岭,盖即古之大食国。宋熙宁以后,分为勿斯离、弼琶、勿跋等国,而苏门答剌出龙涎香,布那姑儿产硫黄。又有层檀国,亦在南海旁,其城距海二十里。宋熙宁四年,入贡,顺风行百六十日,经勿林、古巡、三佛齐国,乃至广州。其风俗语音皆与大食同。

  锡兰山亦在西南海滨。自苏门答剌顺风,十二昼夜可至其国。有高山,番语高山为锡兰也。永乐七年,太监郑和等斋诏谕其王亚烈苦奈儿,苦奈儿负固弗服。和设策擒献阙下,乃改立耶巴乃那为国王,自是贡献不绝。《四裔考》:锡兰山,即古狼牙须国。萧梁时,有南海中狼牙修国来贡,疑即此。其地在西洋,与枝国对峙,南与别罗里为界。自别罗里南去顺风,七昼夜可至山洋国,十昼夜可至古里国,二十一昼夜可至卜剌哇国。枝接大、小葛兰二国,山连赤土。自小葛兰顺风,二十昼夜可至木骨都束国。自古里顺风,十昼夜可至忽鲁谟斯国,二十昼夜可至剌撒国,二十二昼夜可至阿丹国。又自忽鲁谟斯,四十昼夜可至天方国,乃西洋尽处也。大食、天方,今俱见陕西塞外。

  佛朗机在爪哇南。历代不通中国。正德十二年,驾大舶突至广州澳口,以进贡请封为名,寻泊东莞南头,恃火铳以自固,桀骜为患。官军进讨,擒其魁,乃遁去。嘉靖以后,往往杂诸番舶中往来市易。《四裔考》:广州东南海中洲上,旧有婆利国。隋大业中,尝遣使入贡。永乐十年,喃勃利国王马哈麻沙遣使入贡,或即婆利之裔,而佛朗机亦其种类也。

  右西南海外诸国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毒矢,着肤立死。今其种散居诸郡山谷间,猡、獠、爨、之人,率之以争衡天下,无不可为也。然累世而不一见者,何哉?或曰:“云南东出思、黔已数十驿,山川间阻,仓卒不能以自达故也。吾以为云南所以可为者,不在黔而在蜀。亦不在蜀之东南,而在蜀之西北。元人取道泸州,置驿于永宁、赤水之间,盖用蜀之东南。明初取道贵州,置驿于普定、普安之间,则又弃蜀而专事黔矣。大都邮驿之设,以京师为向背,而夺其径易之路,示以画一之途,亦制驭强索者,所有事也。沿袭渐久,遂徇耳目而废其心思。若谓云南要害舍黔中无足计者,是亦不知变也已。明初,规取云南,太祖谕傅友德曰:关索岭路,本非正道。正道又在西北,此亦不专事黔中之一验也。吾观从古用兵,出没恍惚不可端倪者,无如蒙古忽必烈之灭大理也。自临洮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自金沙江济,降摩荻,入大理,分兵收鄯阐诸部,又入吐蕃,悉降其众。夫从临洮而抵金沙,亦不过二千里,行军于无人之地,更不事假道蜀中也。夫彼可以来,我何不可以往?设有人焉出丽江而北,招纳诸番,结以信义,径上洮岷,直趣秦陇,天下之视听,必且一易,以为此师从天而降也。或者曰:此上策也。然而未易言矣。请言其次者,则盍观蒙氏之已事乎?蒙氏之初,以小夷倔强,并有六诏。吾计其时,唐之天下尚无事也。而首发大难者,乃在南诏。鲜于仲通、李丧二十万之师,而南诏之势遂成。太和三年,尝陷戎、、邛三州,径抵成都,寇东川,大掠而去,蜀中为之虚耗。大中十三年,寇播州,陷之。咸通四年,寇西川。六年,陷州先是,咸通二年寇州,是年又陷州。又咸通元年至五年,再陷安南,乱邕管。十四年,寇黔中。十五年,寇西川。明年,逼成都。乾符初,复寇西川。盖当天宝之时,以迤咸通、乾符之季,中国疲于奔命者,后先历见。论者谓唐之式微,繇宦官蠹其内,南诏扰其外也。夫南诏以一隅之地,而能为中国患如此者,必取道会川而北径走成都也。或者据韦齐休之说,以为清溪关能引云南之寇。宋弃州,而蜀遂无边患。自此以后,故道遂湮。此非通论矣。夫弃清溪关,必先弃州。州,今版图内地也。明初,大理总管段宝闻太祖开基,遣其叔段真从会川走金陵,奉表归顺,此出何道乎?今永宁、莨渠、北胜以东,姚安、武定以北,皆与蜀之盐井、会川、东川接界。自诸葛武侯平南中,以迄王建之破郑,明玉珍之侵中庆,皆取道于会川之南,特未尝规模前烈,赫然启疆,以梁、益为先务耳。故道岂尽榛芜也?且临洮可以创行而越金沙,建昌何不可循迹而问两川乎?或又曰:往时云南所以争蜀者,以蜀为富饶耳。今时势已异,两川数千里间,荡为丘墟。得其地,谁为之耕;得其城,谁为之守。蜀所以不足问也。予曰:此又不然。蜀中幅员广远,山川阻,乱寇之剪屠,大抵成都最甚。其窜徙穷僻,保聚山谷者,时亦不乏焉。诚广为招徕,厚其生殖,择噤喉之地,画而守之。且耕且屯,严为训练,敌来攻我,势未能旦夕下也。转输则长安以南,道途险远;出掠则村落鲜少,清野无虞。此亦坐制敌人之策矣。且夔门尚有掺戈之士,郧中亦多挺之夫,松潘、龙安之交,番族之戴,我豢养者不难揭竿起也。因利乘便,驱而用之。北震关中,东临三峡,不患无策矣,岂将坐槁于寂寞之乡哉?诚如是也,吾计黔、楚之间,虽有压境之师见,我方纵横四出,捣其不备也,势必还而自救,则东道之患宽矣。或曰:子之坐筹,若有余矣,惜未身阅其际也。方东道孔棘时,专力以图之,犹惧不足。尚能从容北顾,为多方误敌之谋哉?予曰:此误于不早图也。昔祖逖以单弱之旅慷慨渡江,及屯雍丘,俨然重镇。以刘曜、石勒之强,不能为之难,使今有远猷者出焉。统罢散之卒,入空虚之地,措置有方,应援益众,安在不可奋然有为,而逡循失据。望敌气沮,使敌势日张而吾境日蹙,以至于亡也。且也吾专拒敌于东,而敌果不能为我患,是亦可也。我拒敌于东而敌忽乘吾之西,又将何以应之哉?俟敌之加我,而后分兵以应之,何如敌未加我,而先发以制敌,使敌不能测吾之虚实也。诚以数千里之地接壤吾之封内,又为吾所恃以图度中原之本也,乃竟同瓯脱置之,不亦异哉?上策既未可行,中策又不知法,而局守于曲靖、普安之郊,此最下策也,太祖固言之矣。曰:关索岭非云南正路也。何其不三复乎此也?君子盖观于蒙氏之所以兴,及段氏之所以亡者,而未尝不为之欷嘘太息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滇王降,以其国置益州郡,属益州部。后汉增置永昌郡,亦属益州部。三国时为蜀汉地,又分益州,置交州后主建兴二年,改益州郡为建宁,又增置兴古、云南二郡。以南中阔远,置降督于建宁总摄之,遥领交州刺史。今曲靖府废味县是其治也。晋泰始七年,改置宁州。太康三年,复省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护之。大安二年,复置宁州自是郡县增置益多。咸康四年,分置安州《晋春秋》:太宁以后,宁州没于李蜀。咸康四年,蜀李寿篡立,分柯、夜郎、朱提、越置安州,既又分兴古、永昌、朱提、云南、越、河阳六郡置汉州。明年,宁州复为晋有。晋、宋《志》皆云是年置安州。盖即李寿所置,而晋因之,故云。八年,仍并入宁州《晋志》:是年以越郡还属益州。宋、齐因之。梁大同中,改置南宁诸州,承圣末,没于群蛮。隋开皇十七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唐武德四年,置姚州管羁縻州三十二。贞观六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后因之天宝元年,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并荒梗无户口。自开元之季,南诏渐强《会要》:开元二十六年,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也。其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曰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漾备、越澹。兵力相埒,莫能相一。蒙舍最在南,谓之南诏。是时,皮逻阁寝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洱河蛮之功,乃册为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徙居大和城。天宝以后,大为边患。《南诏记》:六诏者,一曰蒙舍诏,今蒙化府是。二曰浪穹诏,今浪穹县是。后移今剑川州,改浪剑诏。三曰邓睑诏,今邓川州是。亦作赕诏。四曰施浪诏,今浪穹县蒙次和山之地是。亦作浪施诏。五曰摩些诏,今丽江府是。亦作越析诏。六曰蒙诏,今四川建昌卫是。蒙舍最南,谓之南诏。五诏皆为所并。《滇记》云:滇西六诏之外,又有时旁诏、矣川罗识诏,谓之八诏。此外不称诏者,北有浪稽蛮、罗哥谷蛮,东有些狄蛮、乌皮蛮,南有离东蛮、锅锉蛮,西有摩些蛮。与南诏、越析相姻娅,皆哀牢杂种,九十九部之后也。诸蛮吞并而为八,又并而为六云。天宝九载,遂有云南之地,僭国号曰大蒙《白虎通》:战国时楚庄乔据滇,号为庄氏。汉元狩间,庄氏后有尝羌者,与白王争衡。武帝乃立白人仁果为滇王,而乔嗣绝。仁果传十五代,为龙那,当蜀汉建兴六年,诸葛武侯南征,师次白,立为酋长,赐姓张氏,遂世据云南。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历十七传,当唐贞观世,张乐进求以蒙舍酋细农罗强,遂逊位焉。蒙氏者,乌蛮别种也。永徽四年,细农罗遣使入朝。上元元年,子罗炎晟立。太极元年,子晟罗皮立。唐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六年,子皮罗阁立,以破洱河蛮功,乃赂剑南节度。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请于朝,许之。赐姓名蒙归义,册为云南王。自是益强。天宝八载,子阁罗凤立,始叛唐。取夷州三十二,进陷州。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其地东至铜柱、铁桥、蟠桃、王榆,东南至交趾,南至骠国木落山,西至大食,西北至吐蕃,北至神川,东北至黔巫,回环万里,西南夷中称为最强。贞元十年,改国号曰南诏阁罗凤之子曰凤迦异,未立而死。子异牟寻以大历十四年立。贞元四年,吐蕃册为日东王。五年,复归唐。十年,请改国号南诏。《载记》:异牟寻初立,尝改国号大理云。大中十三年,改称大礼异牟寻之子曰寻阁劝。寻阁劝之子曰劝龙晟、劝利晟,相继立。劝利晟之子曰晟丰。太和三年,复叛唐。大中十三年,丰死,子隆立。僭称帝国,号大礼。死,子隆舜立。隆舜为其臣杨登所弑,子舜化真立。《唐书》:乾符四年,大礼酋龙卒,子法立,国号鹤柘,亦号大封。人龙即隆也,一作世隆,一作佑龙。法即隆舜也。又南诏自寻阁劝以后,其君皆称骠信,犹中国称帝云。光化四年,国乱,改称大长和蒙氏自细农罗传至舜化真,凡十四世,二百四十七年。其臣郑买嗣夺化真位而灭其国,改国号大长和。卒,子嗣。卒,子龙嗣。为其臣杨干贞所杀。郑氏传三世二十八年而国灭。后唐天成三年,国号大天兴。明年,称大义宁杨干贞杀郑隆而推其党,赵善政立之,国号大天兴。仅十月干贞自取之,国号大义宁。于是段思平起兵讨平之。赵氏、杨氏得国共九年。石晋天福二年,属于大理。宋初因之《绎年运志》:段氏之先为武威郡白人,有名俭魏者,佐阁罗凤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十传至段庆义,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凡四年,而段氏臣高太以东方兵讨灭之,立廉义子寿辉。复废之,而立其庶弟。正明五年,正明避位为僧,国人共奉太为主,而段中绝。自熙宁八年以后,段氏衰。元元年,高氏代立,号大中国。元符二年,段氏复兴,号后理国高太既代段氏,将卒,嘱其子太明求段氏后正谅立之,于是段氏复有云南地。淳十二年为蒙古宪宗蒙哥二年,蒙古忽必烈灭大理自正谅至段兴智,凡七传而国灭。前后凡二十二传,历三百五十年。段氏虽灭,元人复设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以段氏子孙世守其职。元至元十三年,立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治中庆路。元亡,其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及段明分据其地。洪武十五年,讨平之段氏自段实暨段明,有十一总管,与元氏共为存亡,始置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今领府共二十二,内羁縻者十一;州共四十一,内羁縻者亦十一;县三十,内羁縻者二;又羁縻宣慰司六,宣抚司四,安抚司二,长官司共二十四总为里六百二十有四,夏秋二税大约一十四万五百八十九石有奇。而卫所诸司,则参列其中。今仍为云南布政使司,领府十九、州三十二、县二十六。

  ◇云南府属州四 县九

  昆明县附郭  富民县  宜良县  罗次县今属安宁州

  晋宁州属县二

  归化县  呈贡县

  安宁州属县一

  禄丰县

  昆阳州属县二

  三泊县  易门县

  嵩明州

  ◇曲靖军民府属州四 县二

  南宁县附郭  亦佐县

  沾益州

  陆梁州

  马龙州

  罗平州

  ◇寻甸府今为州

  ◇临安府属州五 县五 长官司九

  建水州附郭

  石屏州

  阿迷州

  宁州

  通海县  河西县  峨县  蒙自县  新平县

  新化州

  纳楼茶甸已下皆长官司  教化三部  王弄山  亏容甸溪处甸思陀甸  左能寨  落恐甸  安南

  ◇江府属州二 县三

  河阳县附郭  江川县  阳宗县

  新兴州

  路南州

  ◇广西府属州三

  师宗州

  弥勒州

  维摩州

  ◇广南府属州一

  富州

  ◇元江军民府属长官司一

  因远罗必甸附郭

  直隶者乐甸长官司

  ◇楚雄府属州二 县五

  楚雄县附郭  广通县  定远县  定边县  Ф嘉县

  南安州

  镇南州

  ◇姚安军民府属州一 县一

  姚州附郭大姚县

  ◇武定军民府属州二 县一

  和曲州附郭

  元谋县

  禄劝州

  ◇景东府

  ◇镇沅府属长官司一

  禄谷寨

  ◇大理府属州四 县三 长官司

  太和县附郭

  赵州属县一

  云南县

  邓川州属县一

  浪穹县

  宾川州

  云龙州

  十二关

  洱海卫附见

  大罗卫附见

  ◇鹤庆军民府属州二

  剑川州

  顺州

  ◇丽江军民府属州四

  通安州附郭

  宝山州

  兰州

  巨津州

  ◇永宁府属长官司四

  剌次和  革甸  香罗  瓦鲁之

  直隶北胜州

  ◇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附见 属州一

  蒗蕖州

  ◇永昌军民府属州一 县二 安抚司一 长官司二

  保山县附郭  永平县

  腾越州

  潞江安抚司

  凤溪  施甸

  腾冲卫附见

  ◇蒙化府

  ◇顺宁府属州一

  云州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

  缅甸军民宣慰使司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

  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

  孟养军民宣慰使司附大古喇宣慰使司

  ◇老挝军民宣慰使司

  南甸宣抚司

  干崖宣抚司

  陇川宣抚司

  孟定府

  耿马安抚司

  ◇孟艮府

  威远州

  湾甸州

  镇康州

  ◇孟密宣抚司

  蛮莫安抚司

  钮兀长官司

  芒市长官司

  孟琏长官司

  茶山长官司

  麻里长官司

  东接黔、蜀,

  云南,与贵州、四川接壤。今行旅所经有东西两路,而皆以曲靖为孔道。从辰、沅经贵州,出威清、平坝、普定、安南、越普、安州,入云南界,遵平夷而达曲靖者,此东路也。从巴、夔经泸州,出永宁、赤水、毕节、乌撒,逾七星关入云南界,遵沾益而达曲靖者,此西路也。《志》云:云南之门户有四:曰古路,曰西路,曰东路,曰间路。自邛、雅、建昌、会川渡金沙江入姚安、白者,古路也。秦常音案略通五尺道,至蜀诸葛武侯始大辟之,谓之南道。亦曰石门道。《唐书·韦皋传》:石门者,隋史万岁南征所开也。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兵南溪今见四川叙州府,道遂闭。至是,蛮径北谷近吐蕃,皋复治之,繇黎州出邛部,直云南,置清溪关见四川重险。始遣幕府崔佐时复从此通南诏。又蜀王建时,繇此击云南,俘斩数万。自宋以后,此道闭塞。西路亦曰姚路。唐天宝中,出师繇之。元季始置邮传于此。东路则肇自庄乔,而立驿则自明初始。若繇重庆、綦江,七驿至遵义,又六驿至贵州,所谓间道也。诸葛武侯遣李恢、关索分道南征,又马忠抚定柯,皆繇此。此四路者,主黔蜀而言也。若从广西而入云南,又有二道,皆会于宜良明万历三十二年,普氵朋驿丞李仲登请开广西路,以便云南。其略曰:云南富州与广西宾州接界,仅隔一江。欲开水路,则从宜良、路南、弥勒、维摩,至水下江,泛舟过富州,计程不过六日。往时有在城驿、回部驿、维摩驿、阿母驿,今皆荒废。欲开陆路,则从宜良、师宗、块卜、古彰、阳达,计程八日。至泗城州、田州,通计二十日。中间平川坦道,接三岔江。入京师,不过七十四站。水陆通渠,较近二十余站,中惟普、鹅埂、马蚌、古彰、夜得、板羊、阿拜等村设驿四站。土壤饶沃,道路易通。不果。从安南而入云南,亦有二道,皆会于蒙自明永乐中,平安南,分军出云南蒙自是也。罗氏曰:蒙自县经莲花滩,入交州石陇关,循洮江右岸者,此大道也。自蒙自县河阳隘入交州,循洮江左岸者,皆山险崎岖,此间道也。今详广西安南。其余蹊径岐途,不可更仆数矣。杨氏曰:昔诸葛武侯入南中,分军一出柯今四川遵义府而西南,皆道,一向益州今曲靖、云南皆古益州郡也,而躬率步骑渡泸,入越四川建昌行都司入姚安府境是也。隋史万岁平南蛮,自越、马湖、青蛉、弄栋而入,即其道矣。自是有事南中者,未尝不师武侯之成法也。唐天宝九载,鲜于仲通伐南诏,统大军出南溪路今四川叙州府,分遣越军出会同路见建昌行都司,安南军出步头路步头,今临安府。十三载,李宓伐云南,亦分二道。宓自蜀入宓时为剑南留后侍御史,广南节度使何履光督军自海道入又贞元五年,异牟寻谋归,分遣信使繇西川、黔中、安南三辈俱达于成都。安南路,即所谓海道也。宋宝初,蒙古攻大理次忒列在吐蕃境内,分军一从西道入曰晏当路,在今丽江府徼外,一从东道入路繇白蛮,即今姚安。或以为曲靖路,误也。忽必烈将劲骑从中道入从越渡金沙江至北胜州,此中道也。元至顺初,遣撒里帖木儿击云南叛者时云南诸王秃坚等为变,亦分军一自四川进,一繇八番进今贵州也。又至正二十四年,明玉珍攻云南,分兵三路。一繇界首入在叙州府,一繇建昌入,一繇八番入。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等帅师讨云南,分军出四川、永宁,趣乌撒。而大兵自辰沅出贵州,向曲靖。此从来攻取之大势也。

  南控交趾,

  自广南、广西、临安、元江以及车里、老挝二宣慰司之南,皆安南国地。

  西拥诸甸,

  自永昌以西皆蛮甸,环立为边徼外藩。

  北距吐蕃。

  永宁、丽江皆与吐蕃接界,今西番诸蛮是也。明初,既平云南,裂吐蕃二十三支分属沿边郡邑,辖以土官。于是控制在我,侵叛绝少,盖得御番之上策矣。

  其名山,则有点苍山、

  点苍山,在大理府城西五里。高千余仞,盘亘百余里一云高六十里,盘亘三百里。介龙首、龙尾两关之间,前襟榆江,碧澜万顷,背环漾水,连络为带。亦曰灵鹫山。有十九峰环列内向,如弛弓然。山椒悬瀑,注为十八溪。翠峦条分,青嶂并峙,如大鸟之连翼将翔也。旧《志》:山似扶风太乙之状,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结,阴崖积雪,经夏不消,亦名雪山。《名山志》:自山南而北,一曰斜阳峰,溪曰南阳溪。二曰马耳峰,溪曰葶溟溪。三曰佛顶峰,溪曰莫残溪。四曰圣应峰在城南十里,溪曰青碧溪。五曰马龙峰,溪曰龙溪。六曰玉局峰城南五里,溪曰绿玉溪。七曰龙泉峰,溪曰巾溪。八曰中峰,溪曰桃溪。九曰观音峰,溪曰梅溪。十曰应乐峰在城西北,溪曰隐溪。十一曰雪人峰,溪曰双鸳溪。十二曰兰峰,溪曰白石溪。十三曰三阳峰去城北十三里。溪曰灵泉溪。十四曰鹤云峰在城北二十里,溪曰锦溪。十五曰白云峰城北二十六里,溪曰芒涌溪。十六曰莲花峰,溪曰阳溪。十七曰五台峰,溪曰万花溪。十八曰苍琅峰,溪曰霞移溪。十九曰云弄峰,下与洱海相接。环海之外,复有诸山,曰青巅,曰鸡岩,曰玉几,曰罗筌,曰曩葱,曰龟,曰蛇。若拱若揖,其间石窟岩峦,不可殚述。又玉局峰,一名占文峰,峰顶之南有冯河,周回万步,叠承流,水色莹澈。又西南为青碧溪,溪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缘山麓北行二里,至祭天台,诸葛武侯画卦石在焉。山中林阻谷奥,而无猛虎毒蛇。冬夏气候调适,暑止于温,寒止于凉。诸泉流注为十八川,川流所经,沃壤百里。溉灌之利,不俟锄疏。舂碓用泉,不劳人力。东注洱河,河山辉映。盖与临安之西湖,洪州之西山,嘉州之峨嵋,齐安之临皋,滁之琅邪,同一巨丽矣。唐时蒙氏窃据,封为中岳。天宝九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进薄白崖,渐逼江口谓漾备江也。分军欲自点苍山西腹背攻太和城,为蛮所败。贞元十年,西川帅韦皋遣节度巡官崔佐时至云南,云南王异牟寻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是也。宋宝初,蒙古攻大理,登点苍山,下临城中。城中危惧,寻弃城走。明初蓝玉等攻大理。大理城西倚点苍,东临洱海以为固。玉等遣奇兵绕出点苍山后,攀木援崖而上,立旗帜,敌遂惊溃。李梦阳曰:点苍山色积黛,四时如一。高六十里,接连云气。滇西山川,联络拱揖,此为之冠。

  高黎共山、

  高黎共山,在永昌府腾越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名昆仑冈,土语讹为高良公山亦作高黎贡山。东临潞江,西临龙川江,左右有平川,名为湾甸今山之东南即湾甸州也。山上下东西各四十里,登之可望吐蕃雪山,草卉障翳,四时不凋。瘴气最恶,冬雪春融,夏秋炎炽。山顶有泉,东入永昌,西入腾越,故又名分水岭。《志》云:泉极清冽,行者咸掬饮之。蒙氏封为西岳。明永乐初,平缅诸蛮刁孟叛,何福讨之。跻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正统二年,麓川贼思任发叛,断潞江,守将方政击败之,别将高远追败贼于高黎共山下,乘胜深入,逼思任发于上江,遇伏战死。七年,督臣王骥等奉命进讨,分军破上江贼寨中军。繇夹象石渡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进至腾冲。其山延袤数百里,当走集之道,战守要地也。一名磨盘山。《滇行记》:越怒江二十里为磨盘山,径隘菁深,屈曲仅容单骑,为西出腾越之要冲。即此山也。又《滇附录》云:渡怒江至八湾,度高黎共山,其高四十里,下山为橄榄坡驿。左渡龙川江,其炎瘴同怒江。过龙川至腾冲卫,地稍凉。中国之西南界尽于此矣。

  玉龙山江云露山、蒙乐山附见。

  玉龙山,在丽江府西北三十里,一名耸雪山,亦曰雪山。条冈百里,岿嵬十峰。上插云霄,下临丽水。山岭积雪经夏不消,玉立万仞,千里望之,若在咫尺,与蜀松州诸山相接。蒙氏封为北岳,或谓之雪岭。唐贞元中,韦皋约云南共袭吐蕃,驱之云岭之外,盖即雪岭外也。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四川行省兵讨之,至雪山峡,击败罗罗斯军。《滇志》:唐贞元四年,异牟寻自称日东王,僭封五岳、四渎。五岳者,东岳曰江云露松外龙山,在武定府禄劝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接四川东川府界。亦名乌蒙山,亦名云龙山,亦名绛云露山,亦曰雪山。北临金沙江,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绝,盘旋七十余里。唐贞观二十年,州都督刘伯英言:松外诸蛮暂服亟叛,请击之,以通西洱河天竺之道。从之。明年,遣梁建方发蜀十二州兵讨松外诸蛮,杀获十余万,群蛮震骇,走保山谷。遂遣使诣西洱河,谕其酋帅,相率受命,松外首领蒙羽亦请入朝是也。南岳曰蒙乐山,在景东府北九十里。西南入威远镇康州界,西入云州界,东南入者乐甸长官司界,艮疑当作亘三百余里。亦名无量山。西岳则高黎共山,北岳则玉龙山,中岳则点苍山也。东南两山虽非险要所系,然亦境内之大山矣。

  其大川,则有金沙江、

  金沙江,源出丽江府西北旄牛徼外,以产金沙而名。亦曰丽水,流入巨津州北境。唐时谓之神川天宝以后,吐蕃有其地,置神川都督于此。贞元五年,南诏破吐蕃于神川。十年,南诏复击吐蕃于神川,大破之。《载记》云:南诏之地,北至神川。是也。东南流环丽江府境之三面,流入宝山州境。经州南而入鹤庆府东北境,又经顺州之南而入北胜州界,从州南而东经宾川州东北,乃入姚安府北境。又东历武定府北境,又东达四川之会川卫西南而合泸水,于是金沙江亦兼泸水之名。繇会川卫而南过金沙江,即武侯五月渡泸处也。两崖峻极,俯视江流,如在井底,烟瘴拍天。冬月行人过此,亦皆流汗,惟雨中及夜渡乃无虞元李京云:从滇池至越,道经金沙江,计程一千三百里。繇会川而东北流,经东川乌蒙府境。又东北经马湖府南,为马湖江。又东流至叙州府东南,而北注于大江亦见四川大川泸水。蒙氏封为四渎之一。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度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济,其济处盖在丽江府之北。又至顺初,搠思班击云南叛者诸王秃坚等,夺金沙江,遂直趣中庆,云南平。所夺盖在武定、姚安间也。《志》称云南左右分画,界以大江,东北曰金沙,西北曰澜沧,是矣。杨士云《议开金沙江书》云: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东经丽江府巨津、宝山二州,三面环府界。又东经鹤庆,受漾、共诸水。又东经北胜,受桑园、龙潭、程海诸水时未设宾川州,故书中不及。又东经姚安府界,受青蛉、大姚、龙蛟诸水。又东经楚雄、定远,受龙川诸水。又东经武定府,受元谋西溪诸水,又受滇池螳螂诸水士云所引诸水,源流多不可考,武定已下,次第益复舛错。又东经东川府,西入滴虑部,受寻甸牛阑江、谷壁川、喟啮、化溪诸水。又东经乌蒙南,又东经盐井、建昌、会川、越诸卫,合泸水,受怀远、宁远、越溪、双桥、长河、泸沽、大渡、鱼洞、罗罗、打冲、东河、热池诸水。又东至马湖界,受泥溪、大小汶诸水。又东至叙州府,合大江。此南中西北之险,蒙氏僭称北渎者也。汉武帝开益州郡,诸葛亮平南中四郡,皆先得此险而始通西南夷。历晋迄隋,通壅靡常。至唐蒙氏,世为边患,至酋龙极矣即晟隆。屡寇黎、雅,一破黔中,四盗西川,皆繇我失险,坐基南诏亡唐之祸。宋太祖鉴此,以玉斧画大度河曰:此外非吾有。繇弃此险,遂成郑、赵、杨、段氏三百余年之僭。元世祖乘革囊及筏渡江进薄大理,禽段智兴以破此险,遂平西南夷。明初,梁王拒命,太祖命将征讨。谕颍川侯等曰:关索岭路本非正道,正道又在西北。盖谓此也。夫云南四大水,惟金沙江合江汉朝宗于海,为南国纪。天造地设,本为天下用也。历代乃弃诸蛮酋,资其{舛马}骜。虽建立城戍,斤斤自守,时或陷没。岂知天有宿度,地有山水,人有脉络。《禹贡》于州末必曰浮某水,达某水,入某水,逾某水,盖记贡道达都,著天下大势,以水为经纪也。孰谓滔滔大川,可浮可达,反舍而陆,乃北至永宁,东至镇远,不亦迂乎!诚一劳永逸,暂费永宁,缵神禹疏凿之绩,恢四海会同之风,息东西两路之肩,拊滇云百蛮之背,变彼绝险奥区,而为掌中腹里。一统无外之治,实在此矣《滇志》:正统间,靖远伯王骥议浚金沙江,不果。嘉靖间,抚臣黄衷复议浚之,为武定土酋凤朝文所梗,事遂寝。既而抚臣汪文盛亦议修举,卒中止。其后臬臣毛凤韶上议:云南水路,昔人谓繇滇之海口浮船武定金沙,达马湖,仅七日。其武定府迤东水路,自云南海口至安宁、罗次、富民、只旧、你革、达古、普河、安革法,于土色出东川大江,至阿纳木姑,共一十三站,惟土色有叠水。又迤西水路,自云南陆路至富民、武定、虚仁、环州,凡五站,于金沙江巡司浮舟至骂喇母、白马口、粲喇则、五曲革、直勒则、卓剌、除鲁、圭宁、抄塔甸、沙吉、撒麻村,亦至土色大江阿纳木姑,凡一十四站,惟卓剌、沙吉有叠水。又金沙江土司言:弘治、正德、嘉靖间,木商多自马湖伐杉木,以五板巨舰载之。中经虎跳、天生桥,虽险阻,无害也。又姜驿驿丞言:木商结筏自本司江流,六日即抵马湖。大抵武定迤东最为捷径,迤西则水道益广。中间虽有虎跳、天生二滩,皆沙石易凿。诚于东西二道勘实鸠工,随宜利导。若果崖石险绝,人力难施,亦须设法变通,水陆兼济。至于郡邑远近,村舍稀密,堪立驿递哨堡者,皆当以次修举。所关不独一时一方之利而已。适地方多事,竟不行。隆庆初,抚臣陈用宾复申前议,亦不果。天启中,安酋倡乱,贵阳道阻。复议开通。臬臣庄祖诰谓自金沙巡司而东,由白马口历普隆、红岩石、喇至广翅塘,皆禄劝州地。其下有三滩,水溢没石,乃可放舟,涸则跻岸缆空舟以行。又历直勒村、骂喇、土色,皆会理州地。其下有鸡心石。石如锥者三叠。江中行舟,必度水势缓急。又历踏照、头峡、喇至粉壁滩,甚驶,皆东川地。又历驿马河新滩至虎跳滩、阴沟硐,皆乌蒙地。虎跳湍泻陡石,不可容舟。阴沟二山相接,水行山腹中,皆从陆过滩。易舟而下,又历大小流滩,为蛮夷司地。又历黄郎木铺、贵溪寨、业滩至南江口,始安流。自广翅塘至南江,约十日程,又至文溪、铁索江数滩,历麻柳湾、教化岩,为马湖府地。又历泄滩、莲花三滩、会溪、石角滩,至叙州府。此金沙江道里之可据者也。

  澜沧江样备江附见、

  澜沧江,出吐蕃嵯和哥甸鹿石山。一名鹿沧江,亦曰浪沧江,亦作兰仓水。流入丽江府兰州境。南历大理府云龙州,又南经永昌府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两崖壁峙,截若垣墉。缆铁飞桥,悬跨千尺,亦曰博南津。《后汉书》:永平十二年,得哀牢地,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他人。指此也。《志》云:澜仓江径云龙州入永昌,广仅三十余丈。其深莫测,其流如奔。有大瘴,零雨始旭,草玄叶脱时,行旅忌之。自永昌东流入蒙化府西南界,又流经顺宁府东北,至府东南百二十里之泮山下,会于墨会江。墨会江者,即样备江也。源出西番境内可跋海。一云出鹤庆军民府剑川州南五里之剑川湖。亦曰漾濞江,亦曰濞溪江,亦曰黑惠江。流经大理府浪穹县西,又南过府西之点苍山后,会西洱海程大昌曰:唐樊绰以丽水为黑水,恐其狭小,不足为雍、梁二州界。惟西洱河与《汉志》叶榆泽相灌,广处可二十余里。既足以界别二州,其流又正趣南海。昔人谓此泽以榆叶所积得名,则其水之黑似榆叶积渍所成,尤为证验。大昌盖以样备水为叶榆泽也。流入赵州西南,亦曰神庄江。又南流经永昌府永平县之东境,蒙化府之西境,又南至顺宁府东北境,南流至泮山下,合于澜沧江《志》云:澜沧江中有物黑如雾,光如火,声如折木破石,触之则死。或曰瘴母也。《文选》谓之鬼弹,《内典》谓之禁水。惟顺宁江中有之,他所绝无。二水合流,至云州南,又东南经景东府及镇沅府西南界,又达元江府西南境、车里宣慰司东北境。又东南过交趾界,为富良江而入于南海。蒙氏以墨会江、澜沧江皆列于四渎。明洪武二十年,诏沐英于澜沧江津要筑垒置守,以备平缅是也。李元阳《黑水考》云:《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又曰: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释经者拟议其说,而卒无所据。夫黑水之源固不可穷,而入南海之水则可数也。何则?陇蜀无入南海之水,惟滇之澜沧江、潞江二水皆繇吐蕃西北来,与雍州相连,水势并汹涌,皆入于南海。是岂所谓黑水者乎!然潞江西南流,蜿蜒缅中,内外皆蛮。其于梁州之境若不相属,惟澜沧繇西北迤逦向东南,徘徊云南郡县之界,至交趾入海。今水内皆为汉人,水外则为夷缅。禹之所导,于以分别梁州界者,惟澜沧足以当之。孟津之会曰:{髟矛}人在今北胜,濮人在今顺宁,皆在澜沧江内也。《地理志》谓南中山曰昆イ,水曰洛。《山海经》:洱水西流入于洛。故澜沧江又名洛水,言脉络分明也。《元史》:至元八年,大理劝农官张立道使交趾,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其国。亦一证也。夫古今郡县因革之名,不可纪极。而山川之迹则不可移,不据不可移之迹而据易变之名,末矣。所以然者,论者但知陇在蜀之北,蜀在滇之东北,故以《禹贡》黑水为梁、雍二州界。又入南海为疑,不知陇、蜀、滇三方鼎立,陇则西南斜长入蜀,滇则西北斜长近陇,蜀则尖长入滇、陇之间,故雍以黑水为西界,对西河而言也;梁以黑水为南界,对华阳而言也。惟三危之山不可考。或谓近在丽江。夫《禹贡》明言三危为雍州山,且三苗所窜,岂复在南夷之地乎?姑置之阙如可也。今黑水见川渎异同。

  潞江、

  潞江,在永昌府潞江安抚司东北三十里。源出吐蕃雍望甸,东南流经司北,两岸陡绝,瘴疠甚毒,夏秋之间人不敢渡。本名怒江,以波涛汹涌而名也《滇记》:诸葛武侯六擒孟获,驻兵怒江之浒。即此。又东经永昌府南百里,复东南流,经孟定、芒市界,达木邦、缅甸,入于南海潞江源委,诸志皆以荒远略之。元人朱思本《图》稍悉,亦难尽据。蒙氏封为四渎之一。明正统三年,麓川土酋思任发作乱,遣兵断潞江,立栅以守。官军讨之,不得渡。都督方政渡江击走之。四年,复命沐昂等征麓川,败贼于潞江,进抵陇把今陇川宣抚司治此,不能克而还。或曰:潞江自孟定府西入于麓川江,而麓川江自陇川宣抚司西南入于金沙江,三水源异而归同也。麓川江者,即龙川江。源出腾越州徼外峨昌蛮地之七藏甸,绕越甸而东南,经高黎共山下。其渡处地名夹象石,在江之东岸。南流至南甸宣抚司东南境,为孟乃河。经芒市西界,入陇川司东,为麓川江。川流湍迅,蛮人恃以为险。思任发之乱,方政击败之于潞江西岸。别将高远追贼,度龙川江,败贼于高黎共山下。乘胜深入,与方政等逼贼于上江。上江,贼重地也。远力惫无援,败没。政亦西度龙川追贼,遇伏战死。继而枢臣王骥督大兵进讨,遣总兵刘聚自下江夹象石径进,攻上江贼砦,破之。于是骥引大军繇夹象石度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至腾冲。繇南甸捣贼巢,平之。上江、下江者,土人以江近麓川城为上江,而近腾越为下江也。繇陇川而南接芒市西界,西南流入金沙江。金沙江,即大盈江也,亦名大车江。源出腾越州西徼吐蕃界,流入州境。南流经南甸及干崖宣抚之西境,有槟榔江,亦出吐蕃界,东南流合焉。朱思本曰:大车江、槟榔江二水合流,始名大盈江也。大盈江又东南流,绕芒市西南界,陇川西北界,又南而麓川江西南流合焉。并流经孟养宣抚司东境,谓之金沙江。江合众流,水势益盛,浩瀚汹涌,南流入缅甸界,阔五里余。经江头、大公、蒲甘诸城而入于南海。盖云南西南境之巨津,又与东北之金沙江异流而同名也龙川、麓川、大盈、金沙诸川,《志》皆错杂不可考,今略为定正。

  滇池、

  滇池,在云南府城南。一名昆明池,亦曰滇南泽。战国时,楚将庄乔灭夜郎,至滇池,以兵威略定其地,又使部将小卜引兵收滇西诸蛮,是也。汉元封中,欲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于长安西南穿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征南中,至滇池。常璩《南中志》:滇池县有泽水,周回二百余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长老相传,池有神马,交则生骏驹,俗称之曰滇驹,日行五百里。《南行录》:滇池亦名积波池,周广五百里,盘龙江、黄龙溪诸水之所汇也,称南中巨浸焉。池中有大小卧纳二岛,水之下委为螳螂川,萦回安宁州治,过富民县而北,达武定府东北界,注于金沙江。今城西南八十里为海口大河,即滇池导流处也。《滇记》云:郡城,金马、碧鸡二山东西夹护,商山北来而环列于前,中开一大都会。滇池受邵甸牧羊山诸泉及黑白龙潭、海源洞诸水,汇为巨浸,延袤三百余里,军民田庐环列其旁。而泄于稍西一小河,又折而北,不见其去,故又名滇海。《元史》:至元中,张立道为云南劝农使,以昆明池夏潦必冒城郭,乃求泉源所出,泄其下流,得良田万余顷。明初,傅友德、沐英驻守云南,皆事屯田。而滇池之水皆首为灌溉之利。

  西洱河。

  西洱河,在大理府城东。源出邓川州浪穹县北二十里罢谷山,汇山溪诸流,又合点苍山十八川而为巨浸,下流合于样备江,即古叶榆泽也。相传黑水伏流别派自西北来,会于太和县东而为洱河。《后汉志》注谓之冯河,亦曰叶榆河。《水经注》:诸葛平南中,战于榆水之南是也。亦曰珥水,以形如月抱珥也。一云如月生五日。亦曰洱海,亦曰西洱海,杜佑谓之昆イ川。汉武帝象其形,凿以习水战,非滇池也。古有昆イ国,亦以此名。隋开皇十七年,史万岁击南宁叛爨,至南中,过诸葛亮纪功碑,度西洱河,入渠滥川见昆阳州,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唐武德四年,州都督韦仁寿检校南宁,将兵五百,循西洱河,开地数千里,置七州十五县。贞观二十二年,梁建方讨松外蛮,破走之。于是遣使诣西洱河,谕其酋帅归附者七十余城。复遣奇兵自州道千五百里,掩至西洱河,蛮帅杨盛骇惧请降。其西洱河蛮酋杨栋,东洱河蛮酋杨敛等,俱请入朝。或曰即一洱河,而蛮分东西为界也。永隆元年,吐蕃陷安茂城城在四川茂州西南徼外,以兵据之,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新唐书》:繇郎州走三千里,达西洱河。天宝九载,鲜于仲通伐南诏。十一载,李宓又伐之,皆败于西洱河。河形如人耳,周三百余里。中有三岛、四洲、九曲之胜。三岛者,一曰金梭,一曰赤文,一曰玉几。金梭岛亦名罗签岛,洱河东北岸有青巅山,岛在其南。玉几岛亦名浓禾岛。以形如几案,故名。亦曰玉案,在洱河东岸。赤文岛亦名赤崖岛。四洲者,一曰青沙鼻,一曰大贯氵朋,一曰鸳鸯,一曰马帘。九曲者,一曰莲花,一曰大鹤,一曰幡矶,一曰凤翼,一曰萝莳,一曰牛角,一曰波Σ,一曰高岩,一曰鹤翥也,皆可田可庐。而大鹤洲随水浮沉,冬夏不改。河绕城而西南流,会于样备江。波涛千顷,澄泓一色,因谓之西洱海。《志》云:洱河绕城西南,繇石穴中出。石穴即天桥东岸。有分水崖,俨如斧划。渔人谓自岸下分水为两,南河北海,咸淡不类,河鱼不入海,海鱼不入河。元郭松年《行记》曰:洱水涉历三郡,氵亭蓄紫城。东北自河首,南尽河尾。汪洋浩荡,波涛于两关,周回百有余里。今西洱河袤百里,广三十里,盖汇群流而成。苏轼曰:南诏有西洱河,即柯江。误矣。

  其重险,则有石门龙首、龙尾二关附见。

  石门,在丽江府巨津州西百里,今在大理府北七十里,当点苍山之背。遵洱河而上,其山两壁墙立,有若门然,即唐时石门南道也。从会川渡金沙江西南行,繇此入南诏之羊苴咩城。诸葛武侯繇此征南中,史万岁繇此击叛爨,韦仁寿、梁建方亦繇此平西洱诸蛮。韦皋复繇此通南诏。《滇记》:天宝中,鲜于仲通讨南诏,下兵南溪,石门道遂闭。韦皋通云南,以蛮经北谷近吐蕃,乃复治石门道,繇黎州出工卩部,直达云南,谓之南道。今详见四川重险清溪关。其地亦名天威径,以武侯七擒孟获而名。今石门南有上关城,在府北七十里,周四里,四门。一名龙首关。当西洱河之首,亦曰河首关。又府南三十里有下关城,周二里,三门。关南有桥,桥南有壁,一名龙尾关。当洱河之下流,亦曰河尾关。自河尾顺流而下约里许,有石门,巨石横眉,号石马桥,为群波争道之地。悬流奔注,云涛雪浪,声闻数里。郭松年《行记》:自赵州舟行三十里,有河尾桥。架木为梁长十五丈余,穹形,饮水,睨而视之,如虹霓然。桥西则为龙尾关,北入府城之路。南诏皮罗阁所筑,最险固,高壁危构,岿然尚存。稍西南则为石马桥,亦曰天桥。何钟《记》云:取道龙关,南循洱河,往观天桥及石门关,出石关,如行成皋之虎牢。沓嶂岩,可百余武,名一线天。为洱水故道,险厄之地也。是龙尾关南又有石门矣。五代晋天福二年,段思平自石城见曲靖府起兵,鼓行而西,至河尾,遂入关,灭杨干贞而代有其地。明初,蓝玉等攻大理,其酋长扼下关以守,玉等至品甸即云南县,遣别将繇洱水东趣上关,为犄角势。自率众抵下关造攻具。夜半,潜遣一军繇石门间道渡河,绕出点苍山后,攀木缘崖而上,立旗帜。昧爽,大军抵下关,望之踊跃ん噪,敌众惊乱。沐英率军策马渡河,斩关而入,山上军望见亦下攻之。敌大溃,拔大理城。既而分军出上关,取鹤庆,略丽江,又出石门关此石门谓巨津州西百里之石门,下金齿。是下关亦可兼石门之称也。《滇略》云:龙尾关有伏波庙。世传诸葛武侯驻兵濞水上,一军皆,因祷伏波之神得愈。关东又有战士冢,唐天宝中李宓丧师处也。又天桥在府西南三十五里,两山辐辏,中空丈余,水从空中出。两岸石各上特出丈许,其微不相及处,有巨石覆掩。非人力可致。过石桥,攀鸟道数十武,为达样备孔道。此石桥东崖也。循岸南行里许,有地名不落梅。乃洱水出桥外石崖,悬泻数十尺,冲激乱石,溅沫上起如梅花。此下关外之极胜也。自上关以外出石门而北者,皆谓之天威径。唐顾云诗:云南八国万部落,皆从此路来朝天。盖石门之系于云南,非浅鲜矣。

  【按】云南古为荒服,自汉以来,乍臣乍叛。盖疆域辽阔,部落环伺,崇山巨川,足以为保据之资。故时恬则牛驯蚁聚,有事则狼跳虎敢,势固然也。西南一隅,反覆最多。麓川抗戾于前,缅甸恣睢于后。蚕食邻封,志欲渐广。尾大之祸,识者早见其端矣。说者曰:云南山川形势,东以曲靖为关,以沾益为蔽。南以元江为关,以车里为蔽。西以永昌为关,以麓川为蔽。北以鹤庆为关,以丽江为蔽。故曰云南要害之处有三:东南八百、老挝、交趾诸蛮,以元江、临江为锁钥。西南缅甸诸蛮,以腾越、永昌、顺宁为咽喉。西北吐蕃,以丽江、永宁、北胜为厄塞。识此三要,足以筹云南矣。虽然,云南者,南临交广,晋太康初,陶璜为交州牧,言宁州诸蛮接据上流,水陆并通是也;北时川蜀,诸葛武侯欲专意中原,虑群蛮乘其后,乃先南讨。蒙氏据有云南,屡为唐剑南之祸是也。《元史》言:云南之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之丽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乃一隅,自保不暇。梁王、段氏,不为千古之羞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云南府东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东南至江府百八十里,南至临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东北至寻甸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里,至京师一万六百四十五里。

  《禹贡》梁州南境。殷周时,为徼外西南夷地有、鸠、獠栗、裸毒、犭卢Ф、乌蛮诸种居此。战国时,楚庄乔略地至此,窃王其地,号曰滇国。汉元封二年,滇王降,始置益州郡取疆壤益廓之意,治滇池。《汉书》:武帝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是也。蜀汉建兴三年,改为建宁郡徙治味县。晋初因之。惠帝太安二年,置宁州,寻又增置益州郡仍治滇池。怀帝永嘉二年,改为晋宁郡。宋、齐并因之宋治建伶县,齐因之。梁、陈间废。隋初,立昆州,寻废。唐武德初,仍置昆州,属姚州总管府。贞观四年,改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南诏。广德五年,凤伽异增筑之,曰拓东城南诏于东境置拓东节度,言将开拓东境也,为六节度之一。六节度者,曰拓东,曰弄栋,曰永昌,曰银生,曰剑川,曰丽水云。六世孙券丰拓改称鄯阐府鄯阐,犹言别都也。《滇纪》:蒙氏名都曰苴咩,别都曰鄯阐。《志》云:寻阁劝尝改太和城为西京,善阐曰东京。隆舜时又改西京曰中都,东京曰上都云。大理因之段氏时以高智领善阐牧,遂世有其地。元初,置鄯阐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中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云南府,领州四,县九。今仍曰云南府。

  府控驭戎蛮,藩屏黔、蜀,山川明秀,屹为西南要会。《史记》:楚威王时《后汉书》《华阳国志》俱作顷襄王时,使将军庄乔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也。秦时,常略通五尺道。说者曰:滇池险,置栈道,广不过五尺云。汉兴,滇与中国绝。及元狩元年,会王然于等间出西南夷求身毒国,乃至滇。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后数平西南夷。元封二年,又发巴蜀兵击灭滇旁东北劳浸、靡莫二国浸,《汉书》作深。以其与滇同姓相结,且数侵汉使也。遂以兵临滇,滇降。滇自是入版图矣。历东汉以迄六朝之际,皆郡县其地。然大抵因其故俗,羁縻勿绝。隋、唐之间,地虽益斥,而羁縻未改。天宝以后,遂成异域。历五代以及宋季,至理宗淳十二年,而大理亡于蒙古。自是蒙古纵横于宋之西南,而宋之天下如捧漏卮矣。明初,以云南阔远,尽平中原,然后以师临之。云南降下,而西指大理。破竹之势遂成,于以经理强索,岂非西垂要地欤?

  昆明县附郭。汉滇池、建伶二县地。隋为昆州境。唐为晋宁县地。元初,立二千户所,后改置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州寻废,又并官渡入焉。明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拓东城今府城也。唐广德中南诏所筑。后改曰善阐府城。元曰中庆城。明洪武十五年,建云南府,改筑府城。周九里有奇,设六门,南曰崇正,东曰咸和,西曰广远,北曰保顺。西南曰洪润,俗谓之小西门。东北曰永清,俗谓之小东门。万历四十八年重修。门各有楼,四隅亦各有楼。环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关,形胜颇壮。

  苴兰城府北十余里。相传庄乔所筑。一名昌城。《汉志》:益州郡有昌县。后汉因之。《华阳国志》:汉武遣将军郭昌平滇中,因名县为郭昌,以威蛮人。孝章时,始改曰昌。今《班志》作昌城,则非章帝时改也。晋仍为昌县,属建宁郡。宋、齐因之。梁、陈间,为蛮所废。傍有玉女城。《志》云:元梁王所筑也。○秦臧城,在府西,汉县,属益州郡,后汉因之。晋属建宁郡,南渡后属晋宁郡,宋、齐因之,后废。唐复置秦臧县,属昆州。天宝中,没于南诏。

  建伶废县在府西北。汉县,属益州郡。蜀汉属建宁郡,晋因之。大安二年,分建宁置益州郡,治此。永嘉末,改为晋宁郡。宋因之。元嘉十八年,晋宁太守爨松子叛,宁州刺史徐循讨平之。齐亦为晋宁郡,梁末没于蛮。○益宁废县,在府西,唐昆州治也。《唐志》昆州所领有益宁等县,后废。又官渡废县,在府东南三十里,元置县于此,寻废入昆明。

  高关城在府城西云津桥北,为关津总要处。《碧精舍记》:滇海西斥舍舟登陆,俗亦曰高桥。稽之古志,桥实曰,以山形似秦关也。高与碧鸡相望,如箭括然。

  ○五华山在城内。上有五华寺,俯见昆明池。○螺山,在城北,旧名盘坤山。山童然皆石,作深碧色。蟠旋如螺髻,因名。下有二洞,曰潮音,曰幽谷,深杳莫测。自滇池中望之,惟螺山与碧鸡独高。○商山,在螺山北,去城二十里。连峰叠嶂,丹崖翠壁,有鹤停鹄峙之态。冷泉在其下,或曰商山,一名蛇山,即《汉书》所谓繪山也。《汉书·志》注:来唯县有从陉山,出铜。繪,胡工反,似非此山矣。

  玉案山府西二十五里。一名列和蒙山。山秀丽多泉石,南去滇池十余里。远望出西南诸峰之上,一名棋盘山。下有菩提山泉。又府北二十五里有文殊山,一名蒙滞雄山,文殊泉出焉。流过松花堰,入于西湖。

  金马山府东二十五里。西对碧鸡山,相距五十余里,其中即滇池也。汉宣帝神爵元年,方士言益州金马碧鸡之神,可祠而至。乃遣谏议大夫王褒求之,即此。山不甚高,而绵亘西南数十里,源泉出于山巅。又上有长亭,下有金马关。元至顺二年,云南为诸王秃坚所据,官兵击之,战于金马山。获其党伯忽。又至正末,明玉珍将万胜攻云南,梁王孛罗走金马山,胜入城。孛罗复攻之,胜败走。明初沐英等师至云南之板桥,进驻金马山是也。○龙泉山在府东北二十里,下有龙湫。

  碧鸡山府西南三十里。东瞰滇池,苍崖万丈,绿水千寻,下有碧鸡关。又碧鸡西北有太华山,有太华寺。下瞰滇池,左环右绕,称滇城绝胜。○万德山,在滇池南十里,又南十里许曰进耳山。天外三峰,形如笔架。

  海源洞在城西二十里。中容数百人,四崖削立,石乳奇幻。下有龙湫,其水清浅,四时不竭,流入鸳鸯池,又注为黑龙潭。潭深不可测,一名黑鱼池。《志》云:池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又西为白龙池。自白龙池西十里曰横山水洞。一山横立如墙,凿山凹为东西洞,引泉以灌八村之田。洞高五尺,广二尺。自西跨东,五十有八丈。得泉二十二道,宛延萦迂四千一百八十三丈,奇胜不一。《滇纪》:横山水洞,隆庆六年左布政陈善始成是役。溉田四万五千六百余亩。

  ○滇池在府城南。府西南八十里为海口,池水繇此北入。富民县汇于广翅塘,通金沙江处也。海口财赋,岁以亿计。咽喉通塞,利害最大。元至元中,张立道浚之,以泄滇池之泛溢。明弘治十四年,抚臣陈金亦浚治之,岁一疏浚,在田赋正供,谓之海夫。余详大川昆明池。

  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又九龙池在城内,中多废圃。亦曰莱海。其平者为稻田,下者为莲池。沿五华之右,贯城西南,流入顺城桥,汇于盘龙江,达滇池。

  盘龙江在府东五里。源出嵩盟州故邵甸县之东西二山,凡九十九泉,合流西注,曲折而南,入于滇池。

  金棱河在府治东十里,俗名金汁。引盘龙江水,繇金马山麓流经春登里,灌溉东乡之田,为利甚广。蒙段时,堤上多种黄花,名绕道金棱。元赛典赤赡思丁复修筑为堤,今废。又府西十里有银棱河,俗名银汁。亦引盘龙江水,繇商山麓流过沙浪里,南绕府治。蒙段时,堤上多种白花,名萦城银棱。明弘治中,尝浚二河,亦谓之东西沟,今涸。○宝象河,在府治南,源出杨林县之上板桥。分泻至此,注于滇池。

  松花坝在府城东北,为滇池上流。元赛典赤赡思丁增修二堰,灌田万顷。又有南坝闸,在府城南。东北诸泉,旧繇银棱河入滇池,恐其泛溢,故筑此障之。元赛典亦尝增修,今废。

  ○金马关在府东七里金马山下。旧有关城,元筑,今废。又碧鸡山之北麓为碧鸡关。○云津桥在府城东二里,跨银棱河上。本名大德。明初修造,更今名。稍西为通济桥,跨金棱河支流。元末梁王杀平章段功于此。今水涸而桥存。又伽桥在府西北。元至顺初,跃里迭木兀收复云南,取安宁州,将抵中庆,贼拒战于伽桥右壁中,复败之。

  板桥驿府东三十里。又东达杨林废县六十里。明初沐英等征云南,师至板桥,即此。又滇阳驿,在府城外东南,洪武中建。《志》云:昆明县西北五十里有清水江巡司,与富民县接界。武定夷入犯,必取道于此。又赤水堋巡司。在县东七十里。○常乐寺,在城南,俗呼西寺。又有觉照寺,俗呼东寺。唐贞观初建。各有塔,高十三丈,俗呼白塔。觉照寺亦名慧光寺云。

  富民县府西北九十里。东至嵩明州百七十里,西北至武定府禄劝州九十里。唐初为昆州地,天宝以后没于蛮。乌蛮酋些门些末始筑马举龙城,号黎氵囊甸。元至元中,立黎氵囊千户所,寻改今名。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里。

  ○富民故县旧治在安宁河南梨花村旁,寻徙大河北。明嘉靖中,以河流泛滥,复迁河南土主村。万历中,复徙治大河北。旧无城垣,崇祯十三年,始营城浚隍,即今治也。

  ○灵芝山县西南二里。旧名赤晟化山。元延中,改今名。又县东南三里有洞口山,下有洞,水从中出。流经县南,入安宁河。《志》云:县南十余里有三卧山:一曰颠卧山,今名滇和山。一曰噜卧山,今名鲁和山。一曰蒙课卧山,今名无怯和山。又县北十五里有黄弄山。

  ○螳螂川在县东。源自滇池,萦流安宁州境,又东北入县界,又北历武定府境,入金沙江。晋大宁二年,蜀李骧寇宁州,刺史王逊使督护姚岳与战,败之于螳螂川。或以为即此地。

  安宁河在县西南。《志》云:河出安宁州入县界,又经罗次县,为沙摩溪。至禄丰县,为大溪。至易门县,为九渡河。流入元江府界。

  Д札郎水县东北十里,西入大溪。又县北五十里有农纳水,源出武定府界,亦西南流入于大溪。

  宜良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北至曲靖府陆凉州百三十里。唐昆州地。后蛮酋罗氏筑城,号裒笼。蛮谓城为笼也。元初,立宜良匡城及大池千户所。至元中,改置宜良州,领大池、赤水二县。后改州为县,并二县入焉,今因之,城周三里许,编户四里。

  ○大池废县在县东。元大池千户所治此。后改为县,寻废。又赤水废县在县西,元置县。后为赤水堋巡简司。《志》云:赤水,今入昆明县境。

  ○水井山县西十里,本名观音山。顶有泉,因改今名。其南有岩泉山。○客争容山,在县东十里,县之镇山也。

  诸葛洞在县南小石岭。诸葛武侯南征时,尝置营于此。亦名诸葛营。

  ○大池江在县东八十里。一名盘江,一名大河。从曲靖陆凉州流入境,流六十里出县界,入江府界,谓之铁池河。○大城江,在县东,源自江府杨宗县,流经县界,下流入盘江。

  ○汤池驿在县西北八十里,有汤池,水如百沸汤。汤池巡司亦置于此。西去府城七十里。

  晋宁州府东南百里。东南至江府百里。南至临安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昆阳州九十里。

  汉益州郡滇池县地,晋属晋宁郡沈约《宋志》:晋惠帝大安二年,分建宁西七县为益州郡。怀帝永嘉中,更立晋宁郡,治建伶县,而滇池属焉。隋开皇中,置昆州寻废。唐武德初,开南中,复置昆州,领晋宁等县。后入于蒙氏,为阳城堡部。段氏因之。元初,置阳城堡万户府。至元中,改置今州。明初因之编户五里,领县二。今仍曰晋宁州,领县一。

  州拱翼会城,指臂旁郡,亦要地也。

  ○晋宁废县《志》云:州有内城,蒙氏所筑,即阳城堡也。有外城,周七里,九门,十二衢,隋刺史梁昆所筑,在今州城西北,俗呼为古土城。明成化、弘治中,皆因故址筑土墙。万历四年,始筑砖城,周三里。

  天女城在州西。晋大安中,李毅为益州部南夷校尉,病卒。女秀明达,有父才,权领南中,城盖秀所筑,因名。○大甫城,在州南二十里。元至正中,置县,寻省入州。

  ○万松山州东五里。山多松树,形如盘龙。一名盘龙山。又州西三里有海宝山,相传山下有窍,滇池之水繇此泄入江府之龙泉溪。又西二里曰金砂山,以砂石如金而名。○五龙山,在州南五里,上有五龙泉,一名小石屏山。又光长山,在州西南十里,北瞰滇池。

  ○大堡河在州西。《志》云:源出江府新兴州界,经州之永兴乡,分流入于滇池。

  ○忽纳寨在州西。明初瓦尔密闻曲靖破,走入晋宁州忽纳寨,赴滇池死,即此寨也。○儒宁驿,在州西北,去府城八十里。又南七十里而达江府之江川驿。

  归化县州东北二十里,东南至江府百二十里。本名安江城,有吴氏居此,因号大吴笼。后为些莫徙蛮永偈所据。元初,隶呈贡千户所。至元中,分大吴笼安江、安氵朋之地置归化县。明嘉靖中,因旧土城砌以石,周不及二里。编户一里。县今省。

  ○罗藏山在县东十里。山高耸,将雨,则有白云卷舒其间。

  ○交七浦县东北二十里,广二百余亩。《志》云:滇池之下流也。○金鲤潭,在治南六里之白马勒村,旧为平原,恒苦亢旱。明隆庆六年七月,田中忽水涌成深潭,有金鲤游泳其中,遂为一方灌溉之利。

  呈贡县州北六十里。旧有呈贡城,为乌、白、些门、些莫徒、阿茶五种蛮所居。元初,立呈贡千户所。至元中,改为晟贡县。明初改今名,编户四里。

  ○伽宗城在县治西。大理段氏时,土官伽宗所筑,因名。

  ○三台山在县治北。三山相属如台星,因名。一名万福山。○象兔山,在县西南十五里,旧有蛮寨,为恃险之处。

  ○滇池县西南三十里。烟云万顷,支流环绕,邑中资以灌溉。又落龙河,在县北十里,南流入于滇池,上有天生石室。

  安宁州府西七十里。西至楚雄府三百一十五里,北至武定府二百十里。

  古滇国螳螂川地。汉为益州郡之连然县。晋初,属建宁郡。大安后,属晋宁郡。宋、齐因之。隋初,属昆州。唐武德初,改置安宁县,仍属昆州。天宝初,陷于蛮《滇纪》:天宝初,越都督竹灵倩置府东爨,通安南,因开步头,筑安宁城。赋役烦重,群蛮作乱,攻陷安宁,即此城也。步头,今临安府治。后为蒙氏所据蒙氏以苏闭阿裒治此。《滇纪》:初群蛮陷安宁,唐发兵南讨,命南诏皮罗阁合军击平之。九载,南诏益强。诸爨微弱,寇陷姚州,遂攻安宁。会鲜于仲通将兵南讨,乃解围去。及仲通败,遂取安宁。十三载,李宓讨南诏,自安南而北进,取安宁及盐井。未几败没,安宁遂没于南诏。段氏因之使高氏守其地。元初,取其地隶于阳城堡万户府。至元初,立安宁千户所,后改为安宁州。明初因之土知州董氏世袭,编户十里,领县一。今仍曰安宁州,领县二。

  州东屏会城,西联楚雄,为往来孔道。南诏阁罗凤谓安宁雄镇,为诸爨要冲,是也。

  ○江东废县在州东南。又州北有青笼城,皆昔蛮酋恃险处。《州志》:州旧有安宁守御所土城,明洪武二十四年所筑。周二里有奇。万历四年,始建砖城于旧土城北,为州治,周四里有奇。

  ○呀山在州西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有煎盐水。《汉志》:连然有盐官。《华阳国志》连然县有盐泉,南中所共仰。《滇程记》:安宁民食马蹄盐。盐产象池井。今州治西古阿宁地有盐课提举司,辖盐井四,列于司治之东西。

  洛阳山在州东十里。山顶平旷,峰峦峭立,下有泉流经东桥下,入于螳螂川,灌田三千余亩。《志》云:州治西有罗青山,出泉极甘美。又城内有太极山,亦高耸,与虎丘连山而分岐。○岱晟山,在州北十五里,山高耸,今名笔架山,亦曰坎山。又葱山,在州西北二十里,高耸冠诸山,其北复起,为凤城山。

  ○螳螂川在州南。源出滇池,萦回州治东北,流入富民县界。川中有沙洲,形似螳螂,因名。又有安宁河,在州西,亦流入富民县界。

  汤池州北十里。亦名碧玉泉。《滇略》云:滇温泉至多,而州之碧玉泉为冠。四山壁立,中为石坎,飞泉注焉。

  盐井在州治西。《志》云:安宁提举司有大井、石井、河中井、大界井、新井,其新井旧无今有,故止称四井。

  禄驿州西五十五里。兼置巡司于此,亦曰禄票。地食釜盐,产黑井中。又西八十里而达禄丰县之禄丰驿。

  罗次县州西北九十里。东至府百四十里,北至武定府和曲州百二十里。古压磨吕村乌蛮罗部农落弹居此。宋时,大理高量成令高白连庆治其地。元至元中,置罗次州,隶中庆路。后改为县,属安宁州。明初因之。弘治十二年,改属府。今改属安宁州。县无城,编户三里。○罗部城在县北,旧为蛮酋恃险处。亦曰罗部府。《元史》:兀良合台从忽必烈攻大理,分兵取附都善阐,转攻乌蛮之合剌章水城,屠之。前次罗部府,其酋高集诸部兵拒战,大破之于夷可浪上下。遂进至乌蛮所都押赤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选骁勇以炮摧其北门,纵火焚之,皆不克,乃大震鼓钲,进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为。如是者七日,伺其乏,夜五鼓潜师跃入,乱斫之,遂大溃。至昆泽,擒其王段兴智,押赤城。盖在县东南境云。

  扶邪城或曰在县境。南诏有扶邪都统。《实录》云:扶邪县属罗次州,南诏所置。罗次一作罗伏。○九戍山在县南五里,以九峰高起而名。一名九涌山。又有玉龙山,在县东南五里,中有碧石窦,涌泉如玉龙,因名。○穹荡山,在县南十五里,乌蛮谓之堀峰。又有苴麽﹀裒山。译云子望母山也。有二:一在县旧治东北四十里,一在县南三十里,两山相望,因名。

  ○沙摩溪在县西。自富民县流入境,即安宁河也。流入禄丰县界,谓之大溪。○星宿河,在县西北,自武定府和曲县流入县境,又西南入禄丰县界。

  ○炼象关在县东百里,有巡司戍守。《滇程记》作栋橡关。关北二十五里曰矣者村,东十五里曰清水沟。

  禄丰县州西百八十里。西至楚雄府广通县百三十里。古为禄奉甸之白村,乌蛮居之。其地瘴热,迁徙不常。大理时,高智子义胜治其地。元初隶安宁千户所。至元中置今县,属安宁州。明因之。今编户三里。

  ○骥琮笼城在县东北山上。又县南有巅裒城,皆昔蛮酋恃险处。

  ○南平山县西十五里。三面陡峻,惟南稍平,因名。县东北三十里有姚陵山,本名骥琮笼山。群山之中,一峰高耸,有泉。又有古营垒,即骥琮笼城也。《志》云:治西五里有蒙答缚山,势如屏障,今名三次和山。

  ○星宿河在县西。源出武定府,过易门县而入元江府境。○大溪,在县东,其源即安宁河也。自罗次县流入县界,又南流入易门县境。

  ○老鸦关在县东四十里。有巡司。又有狮子口,路迮临涧壑。谚云:狮子口,十骑九下走。又有栋橡坡、棠梨哨,皆险厄处也。杨用云:十里棠梨哨,三重栋橡坡,是矣。其间有草,名金刚锁。碧干而猬芒,形肖刺桐,其浆能杀人。

  兰谷关在县西,与楚雄府接界。两山夹水,鸟道羊肠,自县之楚雄者,为必繇之道。又有六里菁,溪谷蒙笼,林木茂密,与兰谷并称深险,皆行旅所经也。○南平关,在县西南平山上,有巡司。《志》云:司东二十五里有清水河,西三十里为稗子沟。

  昆阳州府南百五十里。东至江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临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楚雄府四百六十里。

  汉益州郡昆泽县地。晋属建宁郡。宋、齐因之。隋属昆州,寻废。唐初,亦属昆州,后复废《一统志》:萧梁时土人爨瓒者据此,隋时南宁夷爨玩来降,拜为昆州刺史,治于此。麟德初,置河东等处二十四羁縻州,隶州都督府,后改隶黎州。天宝中,没于南诏。五代时,大理段氏有之,为巨桥城段氏以高氏世治其地。元立巨桥万户府。至元中,改为昆阳州。明因之编户四里,领县二。今仍曰昆阳州,领县一。

  州北负滇池,南临番部,称为雄胜。

  ○巨桥城今州治。即大理段氏时所置巨桥城也,本属善阐府。元立巨桥万户府于此,寻为州治。明正德四年,始筑州城,周三里,有门四。沿海附山,又筑堤以广城基云。

  望水废县在州西南。唐武德七年,置南龙州。贞观十一年,改钩州治望水县,兼领唐封一县,寻废。刘句曰:钩州东北接昆州界,又废。《河西县志》云:在州之河西乡。元至元中置,寻省入州。

  ○长松山在州西五里。望之郁然深秀。又州北十里有望州山,其势昂耸,回顾州治。○珊蒙果山,在州西十里,顶秀三峰,奇分八面。

  ○渠滥川州东南五里,东北流入于滇池。隋开皇中,史万岁为行军司马,自蜻蛉川至渠滥川,破夷落三十余部,即此。

  三泊县州西北七十里。西北至禄丰县一百六十里,旧为獠所居。大理时,筑那龙城于此,隶善阐府。元初,隶巨桥万户府。至元中,改置三泊县,以溪为名。明因之。县无城,编户二里。县今省。

  ○河东城在县北十五里。唐河东州置于此,土人称为华纳城,天宝中废。

  ○云龙山县西北十五里。冈峦秀耸,四时苍翠,将雨则云凝其上。○葱蒙卧山,在县北十五里,山之东即河东城旧址。又滑光习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岩上有一小城,盖蛮垒云。

  ○三泊溪在县南。《志》云:望洋、鸣矣、利资、三河,萦抱县治,是为三泊,下流入于滇池。又有乌蚁河,在县北,流合于三泊溪。

  易门县州西百五十里。西南至楚雄府故Ф嘉县二百二十里。旧为乌蛮酋仲磨繇男所居,地名市坪村。大理时,高福世守此。元立Д门千户所,隶巨桥万户府。至元中,改置今县。明因之。城周二里,编户三里。

  ○易门城在县南三十里。旧县治此。明洪武二十四年,建易门守御千户所,隶云南都司,筑城戍守。万历三年,迁县于所城内。《元志》:县西有泉,曰Д源,讹曰易门。

  ○娘当山在县治北。旧名戈晟智桶山。三峰耸秀。《县志》:山一名智勇山,又名娘当山。○蒙低黎岩山,在旧县治南五十里,高插云汉,下有平谷,宜畜牧,异马多产于此。《志》云:山一名马头山,又名黎崖。明万历初,抚臣邹应龙斩马誓蛮于山上,亦名斩马山。又禄益恶危山,在旧县西百里,上有依主城,昔善阐边戍之所,今名禄益山。

  ○九度河在县西,即禄丰县之大溪也。流入县境为九度河,下流入元江府界。

  嵩明州府东北一百十里。东至曲靖府一百十里,西至武定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寻甸州三百三十里。

  古滇国地,汉为益州郡地,隋为昆州地《一统志》:古乌蛮车氏等据此。筑沙札卧城,后为枳氏所夺,因名枳。后有汉人筑金城于此,曰长州,因筑台与蛮盟,故名其地曰嵩盟。唐时尝立长州,蒙氏改为嵩盟郡,段氏因之。初置嵩盟万户府。至元中,改为长州,寻升嵩盟府,后复改为嵩盟州,领杨林、邵甸二县。明初因之。洪武中,省邵甸县。成化间,省杨林县。俱并入州,改盟为明编户九里。今仍曰嵩明州。

  州山川环结,土田饶沃,居然奥区也。而东连曲靖,西走会城,尤为形要。

  ○金城在州西南,汉人所筑。《志》云:金城南有诸葛武侯与夷插盟台,嵩盟之名盖本此。明弘治十三年,于州治建土城。隆庆二年,易以砖,周三里有奇,门四。○邵甸城,在州西四十里,本名束甸。蛮语束为邵。元初,立邵甸千户所。至元中,改置县,属嵩盟州。明洪武中省。

  杨林城在州东南三十里。城周四里。昔为枳氏、斗氏、车氏、麽氏四种蛮所据。元初,立羊林千户所。至元中,改为杨林县,属嵩盟州。明初因之。成化中省。又有杨林旧城,在今州西南二十五里。今为杨林驿,西去府城百里,为往来必经之道。

  集兴笼城在州南。南诏时,清平官杨者,筑梅堂、阿葛笼、蒙琮笼、白笼、集兴笼诸城,周回相望,为犄角之势,抚定蛮民,甚有威绩,此即其所筑也。

  ○罗锦山在州东北十五里。岩石峭立,文彩若罗锦,因名。下有罗锦泉,里中之田资其灌溉。《志》云:州治北有蛇山,形如盘蛇,一名黄龙山。○秀高山,在州东二十里。耸出霄汉,环州众山皆出其下,俗呼摇铃山,相传蜀汉时孟获立寨于此。

  弥雄山州北三十里。苍崖叠出,望之郁然,土壤肥沃,果蔬繁美。今名弥秀山,弥雄水出焉,南入罗婆泽。

  束山州东四十里。世传蒙世隆征乌蒙,得四女,归经此。四女登山叹望,忽山巅雾起,结为三峰。蛮语三为束,注为。其山酉特峻,登眺则郡境悉在目中。一名峻葱山。

  东葛勒山在故邵甸县西北,高三十里,为南中之名山。○乌纳山,在废杨林县西南十里,有石若马头,土人以乌纳名之。山周百余里,西距呈贡,东接宜良,多水草,利闲牧。又杨林山,在废县治东,群峰屏列,山麓有石如羊,本名羊林。元至元初,改今名。

  ○龙巨江在州东。一名龙济溪。源出寻甸州西南果马山,流入境,至州东南入嘉利泽。○牧样水,在州西南,源出乌纳山之牧样涧,西南入于滇池。

  嘉利泽在州东南十五里,周百余里。水可以溉,鱼可以食,即杨林泽也。或谓之杨林海子。又或谓之罗婆泽。《志》云:州西中和里有两泉对流,名对龙泉,流百余步,复合流入于嘉利泽云。邵甸河在州西六十里。杨慎云:河有泉源二,皆发寻甸府梁王山西北。一自牧羊村历核桃村,至高仓入河。一自崛泽屯入河。二水交流,至回犁湾松花坝,石遏流,入于盘龙江,带滇池汇昆池,氵彪流浸腴田殆万余顷。

  ○易龙驿在州东南。《舆程记》:自曲靖府之马龙驿西行八十里,至易龙驿,又七十里至杨林驿,又百里达云南府治。

  附见:

  广南卫在府治东南。又有云南左右中前后五卫,俱在府城内。洪武十五年所建也。

  杨林堡守御千户所在废杨林县东五里。洪武三十五年,建有所城,周二里,属云南都司。又安宁州宜良、易门二县,俱置守御所于城内。

  ◇曲靖府东至贵州普安州三百四十里,南至广西府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寻甸州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故乌撒军民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八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三百五里。

  《禹贡》梁州南境。汉为益州郡地。蜀汉改置建宁郡治味县。晋置宁州,宋、齐因之。梁改置南宁州,后为爨氏所据大宝初,湘东王徵、南宁州刺史徐文盛赴荆州,属东夏尚阻,未遑远略,土民爨瓒遂窃据其地。《一统志》云:后分东、西二爨,而曲靖为西爨地。隋开皇中,亦置南宁州,又为恭州、协州地先是,蛮酋爨玩请降,其后复叛。开皇十七年,命史万岁南讨,疆理其地。唐武德四年,复立南宁州,改恭州为曲州,分协州置靖州,俱属戎州都督府。贞观八年,改为郎州《新唐书》:武德初,开南中,置南宁州。四年,置总管府。五年,侨治益州。八年,复治味县,更名郎州。贞观初,罢都督。开元五年,复曰南宁州。天宝九载,没于蛮。大历初,南诏置石城郡,段氏因之。后为磨弥部所据。元初,取其地置磨弥部万户府。至元八年,改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总管府。二十五年,升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曲靖军民府,领州四、县二。今亦曰曲靖府,领州五、县一。

  府东连贵竹,南通交广,北届川蜀,西上滇藩,为四达之冲。而其系于云南也,犹人之有头目然。曲靖一破,而云南之全壤必不支矣。汉兵临滇国,自而来。武侯入南中,使降督李恢案道向建宁。恢大破群蛮,南至盘江,东至。隋初梁睿言:南宁州,汉世之地。其处去益路止一千,朱提比境即与戎州接界,幸因平蜀士众,即略定南宁。自泸戎以北,军粮须给。过此即于蛮夷征税,以供兵马。唐初,亦开东西二爨地。天宝十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将兵讨南诏,分道出戎州,进次曲靖,大败,其地遂悉没于蛮。蒙古将兀良合台自鄯阐而东平夷蛮,而后略定诸裔,引兵从交广而北。明初,命诸将收云南,分军一自乌撒而南,一自普安而西,皆以曲靖为之噤喉。曲靖既克,而云南大理次第举矣。曲靖所系顾不重哉?

  南宁县附郭。汉味县地。唐初,置南宁州于此,有石城,后没于蛮,因置石城郡。段氏时,有乌蛮莫弥部据此。元初,置千户所,属莫弥部万户。至元十三年,升为南宁州。二十二年,改为县。今因之,编户三里。。

  ○南宁城在府西平川中,地名三岔,旧名共范川。《志》云:唐武德初,南宁州治共范川,时段纶为益州刺史,遣使俞大施至南宁州,治共范川,讽喻诸部纳款是也。寻徙石城。咸亨三年,南宁州爨归王杀东爨首领盖聘父子,仍治共范川,后因之。今城明初洪武二十年改筑,周六里有奇,有门四。○石城,在府北二十里。《志》云:本汉柯郡地。唐贞观初,以蛮酋爨归为南宁州都督,居石城。石晋天福二年,时南诏为杨干贞所篡窃,其故臣段思平借兵东方诸爨,起兵石城,即此。又同乐废县,在府境。《唐志》:郎州治味县,兼领同乐、升麻、同起、新丰、陇堤、泉麻六县是也。

  废味县在府西。汉置,属益州郡。蜀汉时为建宁郡治,晋因之。建兴二年,没于李雄。咸康四年,复为晋有。宋仍为建宁郡。齐属左建平郡,萧梁末废。《华阳国志》:建兴三年,丞相亮南征,改益州郡曰建宁,治味县。晋时遂为宁州治。又蜀汉置降督。《水经注》建宁郡故降都督屯,蜀汉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胡氏曰:《蜀志》:降督治平夷,盖侨治。马忠为督,复治建宁味县。南中去蜀远,置督以总摄之。晋泰始中因之,分立宁州也。

  废恭州在府东北,隋置。古朱提地也。蜀汉建兴中,分犍为郡界置朱提郡,晋因之。建兴二年,没于李雄。咸康五年,复属晋宋,仍为朱提郡,齐改为南朱提郡。萧梁末废。隋改置恭州。唐武德八年,改为曲州。天宝末,没于蛮,迁置于戎州西境。今见四川叙州府。○废协州,亦在府东北,古夜郎地也。《志》云:晋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柯、朱提、建宁郡立夜郎郡,治汉柯郡之夜郎县,宋、齐因之,梁末废。隋改置协州,唐初因之。武德八年,又析置靖州。天宝末,俱徙治戎州境内。

  废越州在府南十五里。唐武德中,置悦州治此。领甘泉等六县,后为爨蛮所据,号普麽部。元初置千户所,隶末迷万户府。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隶曲靖路。洪武末,废州,改置越州卫,今号其地为南城村。龙和城在府西南。《志》云:唐置南宁州,其东西爨蛮分乌、白二种,自曲靖二州西南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距龙和,通谓之西爨。白蛮自弥鹿、升麻二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黑蛮。贞观中,以西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袭杀东爨首领盖聘。天宝中,南诏阁罗凤以兵胁西爨,废南宁州,徙其部属。自曲靖至龙和皆残于兵,于是东爨复振,徙居西爨故地,与南诏为婚姻。即今曲靖地也。

  丹川城在府境。晋咸康六年,汉李寿遣兵攻丹川,拔之,建宁太守孟彦等战死。盖是时戍守重地也。

  ○胜峰山在府城西。嶙峋耸拔,高出群峰。《志》云:山脉来自金马,为群山长。旧名妙高山。明初,颍川候、西平侯与元平章达里麻战,胜之,因改今名。又负金山,在府南十五里。○真峰山,在府西南二十里。山峦秀丽,下有弥陀岩,山后又有普贤洞。又莲华山,在府东南二十里,与真峰山对峙。

  石堡山在府东南二十余里。一名分秦山。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与诸酋会盟处。下有温泉,阔二丈许,其沸如汤。或曰:即东山河之源也。又青龙山,在府东二十里。山色苍翠,俗名朗目山。又有观音洞,在府南二十里,宽平可容数百人。

  汤池山在府东南。明洪武十五年,王师南征越州未下,沐英驻兵于此,谕降其众。又紫溪山,亦在府东南。《志》云:初越州酋阿资降,既而复叛,据龙窝为巢穴。洪武二十六年,沐春讨之。进至紫溪山,败其党,直抵龙窝擒之,是也。又有龙华山,在府北二十里。

  ○白石江府北八里。源自马龙州界,流经此,东南合于潇湘江。明洪武十四年,沐英征云南,故元将达里麻拥兵屯曲靖,英倍道而进,未至白石江,忽大雾四塞。冲雾前行,及江而止,雾霁则两军相望矣。敌大惊,亟涌兵陈水上。英别遣一军,溯流前渡,出其陈后。鸣鼓角,树旗帜,为疑兵山谷间。敌军乱,我师遂济。使猛而善泅者斫其军,师毕济,整列,而鼓炮声震天。英纵铁骑捣其中坚,生擒达里麻,俘斩无算,遂入曲靖。今有白石江桥跨其上。

  潇湘江在城南。源出马龙州木容菁山,流经此。秋水时至,有若洞庭潇湘之势,因名。其下流入于东山河。○东山河在府东南,亦谓之南盘江,即潇湘、白石所汇流也。《志》云:河旁有洲可百余顷,平坦肥沃,旱涝无虞,南流入陆凉州境。

  东海子在城东五里,广轮五十里。夏秋之交,雨水汪洋,称为巨浸。又东二十余里有黑龙潭,旁有石洞。其上怪石岩,林木茂密。潭水泓深,资以灌溉。又龙泉在府西南十里,泉分两派,灌溉甚多。

  ○白水关府东八十里。府境旧有白水蛮。唐永徽三年,郎州白水蛮反,踲麻州,即此。胡氏曰:白水蛮与青蛉、弄栋接。似误。今设白水驿,有巡司戍守。《舆程记》:自乌撒达沾益而南,谓之西路。自普安达平夷而西,谓之东路。合于白水驿,谓之十字路云。

  宁越堡在府南。洪武二十四年,越州酋长阿资再叛,何福讨平之。因扼其险要,置宁越堡于此。既而阿资又叛,福与西平侯木春讨斩之。○松林驿,在府东北九十里,与沾益州接界。《舆程记》:自沾益驿西南六十里,至炎方驿,又六十里而至松林驿,此乌撒南出之路也。又南宁驿,在府治西北十五里。

  亦佐县府东二百五十里。东北至贵州普安州百里,本汉柯郡之宛温县地。蜀汉以后,属兴古郡。晋永和中,桓温改曰宛暖。宋、齐因之。梁末废。唐为盘州地,后没于蛮,号夜苴部,讹曰亦佐。元至元间,并入罗雄州,寻复置今县。明初属罗雄州。永乐初,改今属,县丞龙氏世袭。今编户二里。县今省。

  ○宛温废县在县东北。《滇纪》:在县北二百里。今沾益州亦故宛温地也。又亦佐旧治,在县东十里,遗址尚存。

  ○矣层山在县治西。山有清泉,居人皆汲饮之。蛮语水曰矣。又治东有旱感山,岁旱祷之,即雨。亦曰旱改山。

  ○块绎江县南十五里。源发白水驿,南流达于罗平州境。又有小黄河,在县治旁。四时色黄,因名。

  沾益州府东北二百十三里。东南至贵州普安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四川乌撒府界九十五里。

  汉郡地。蜀汉时,属兴古郡。东晋成帝分置西平郡于此《华阳国志》:王逊为宁州刺史时,爨量叛,据兴古之盘南。后刺史尹奉讨平之,分盘南之盘江、来如、南零三县,立西平郡。沈约《宋志》:永嘉五年,王逊郡治西平县。唐贞观中,为盘州地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蛮,后为摩弥部所据。元初,属弥摩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置沾益州。今因之土官安氏世袭,编户十四里。

  州险阻四塞,介滇、黔之口,北通乌撒,东控普安。毂绾之口,州实当之矣。

  ○沾益城今州治。元置沾益州于此。《志》云:州城本贵州乌撒卫后所城也。明洪武十六年,筑土城。永乐初,以砖石。天启二年,贵州水西酋安邦彦叛,沾益土妇设科、叛目李贤等应之,陷州城,分兵四掠。官军讨平之。四年,修筑城,周三里有奇,门四。

  交水废县州南百三十里。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此,名易陬笼。后为大理国高护军所夺。至元十三年,立为交水县,属沾益州。明永乐初废。今为交水村。天启三年,州陷于贼。四年,收复,筑交水城,为控御之处。又州南六十里有炎方城,又西南六十里有松林城,亦天启四年筑。与州城互相犄角,为曲靖捍蔽。炎方、松林二驿设于此。

  罗山废县在州东南百二十里平夷乡,本磨弥部东境,名落蒙山。元置县,属沾益州。明永乐初废。又石梁废县,在州东北五十里石梁山,本磨弥部,又名立勒部。元立为县,属沾益州,亦永乐初废。

  盘江废县在州南。《华阳国志》初爨量保盘南,刺史王逊讨之,不克,逊卒。刺史尹奉募外夷刺杀量,而盘南平。乃割兴古盘南之盘江、南如、南零三县,立西平郡。今州东有西平郡故址云。

  同并城在州北。汉郡属县也。始元元年,益州之廉头、姑缯,之谈指、同并二十四邑三万余人皆反。其地大约在益州东北,西南。后汉仍曰同并县。晋咸宁五年省。隆和初,复置,属建宁郡。宋、齐因之。梁末废。

  ○石龙山州东七里。西麓有石蜿蜒如龙。《志》云:土官营栅,据山为险。又炎方山在州南六十里,山下即炎方驿。○伯蒙山在州东南二百里,高出诸山之上。

  推涌山州东南二百余里,延袤二百余里。峰峦堆突,如涌出然。又东山在州南二百里,山乔耸而色苍翠,亦名曲靖东山。

  ○盘江在州北百二十里。或曰即可度河也。自四川乌撒府流经贵州毕节卫,南入州境。又东南流经贵州安南卫境。《志》云:州据南北二盘江之间,其南盘江盖即府境之东山河,流经州西南境而入陆凉州界。今详见川渎异同。

  交河州南百七十里。《志》云:南盘江与葛溪之水合流于此,故名。又十里为交水坝,其地为平蛮乡,与块步水合。交水税课使置于此。明天启二年,官兵讨沾益叛贼,自交水进,为贼所败。又有车翁江,在州西北二十里,下流合于北盘江。

  ○阿幢桥州南百八十里。跨交水上,有巡司。《滇程记》:桥有大道达曲靖府,号三叉路,其西有铁沟,守以卢荒夷。卢荒夷者,即猡猡之讹也。又南三十里为太平桥,长八十尺,阔二十尺,亦交河水所经。

  垒水铺在州南二百里。明天启初,水西安邦彦作乱,毕节、平夷及乌撒以南炎方、松林皆为所陷。又围普安、安南、云南,官军赴救,贼伏兵于垒水铺,官军尽殪。于是交水、曲靖、武定、寻甸、嵩明之间为之骚动。○三岔口,在州南,距交水二十里,为往来要地。《志》云:州南百里有松韶铺巡司。

  倘塘站州北百二十里。为乌撒往来要道。明天启二年,沾益土妇设科等作乱,焚劫沾益、倘塘、炎方、松林、交水及曲靖白水驿,凡六站,官军讨之。明年复收诸站,蜀道始通。

  陆凉州府南一百二十里。东南至罗平州百四十里,南至广西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江府二百六十里。

  汉郡县地。蜀汉属兴古郡,晋后因之。唐武德七年,置平夷县,属西平州。贞观八年,属盘州。天宝末,没于蛮。南诏号为落温部,大理因之。元初,置落温千户所,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三年,改置陆凉州。明因之编户八里。今仍旧。州山川环结,为险固之地。

  ○平夷城唐复置平夷县,属盘州,后没于南诏。元置陆凉州,治于此。明万历三十八年,始筑土城,周二里有奇,门三。

  河纳废县州南八十里,地名蔡村。蒙氏时,置陆郎县于此,后并于落温部。元初置百户所。至元中,改河纳县,属陆凉州。明永乐初,省入州。○芳华废县,在州西四十里,昔落温部之地,蛮名忻歪,又名部封,以近部封山也。元初置千户所。至元中改芳华县,属陆凉州,永乐初,废入州。

  附唐废县在州东南。唐为盘州治兼领平夷、盘水县。后并没于蛮。又西昌城在州西南,当中延泽之尾,水绕城郭,南中之固城也。又有木栅羲城,在中延泽中洲上。其南又有骑思笼城,皆大理时蛮酋所筑。

  ○丘雄山在州东七里,上有方池,水无盈缩,分酾山椒,凡十八道,谓之十八泉。○木容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峰峦林木,苍翠可爱。又有满戍山,在州北二十里,高出群山,林木郁茂。

  部封山州西四十里。山高耸,多花木,芳华县之名本此。其相近有石门,平畴沃壤,石笋森密,周匝十余里。大者高数仞,参差不齐,望之如井,东西行者穿其中,故名石门。又东出数百步,有离石,状类西岳三峰云。

  ○中涎泽在丘雄山下,即南盘江也。自府东南合潇湘诸水,至是汇而为泽。州境十八泉与南涧诸水皆注之。《志》云:南涧在州西北,东南注于中涎泽。

  ○木容关州西十里。又州北二十里有石嘴关,又天生关在州南九十里,皆自昔设险处。

  荞甸在州西南。其地与江、云南二府相接,山川回曲,道路环通,奸宄窜聚于此。明万历三年,抚臣邹应龙征荞甸等蛮,平之,立营戍守。于是云南、曲靖、江、临安、广西、广南六郡乃安。寻复叛。四十一年,攻宜良,官兵拒却之。四十八年,又四出剽掠,抚臣沈儆招降之。设法古甸、龙峒等营戍守其地。寻又奏设荞甸守备治之。天启二年,改为游击,盖防御要地。

  马龙州府西北七十里。西北至寻甸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云南府嵩明州一百四十里。

  汉益州郡地。蜀汉为建宁郡地,又分置兴古郡治于此《志》云:兴古郡治律高县,即今州也。晋因之。宋、齐时亦为兴古郡地宋兴古郡治漏卧县,齐治西中县,而律高并属于兴古郡。梁末废。唐初,为南宁州,后为麻州地。天宝末,没于蛮,为撒匡部,寻为纳垢部《元志》:州本名撒匡,蛮剌居之。后有盘瓠裔纳垢逐旧蛮而有其地。元初,置纳垢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为马龙州,明因之编户四里。今仍旧。

  州东倚曲靖,西屏云南,形援相接,实为要地。

  ○律高废县在州东。汉益州郡属县也。蜀汉为兴古郡治。晋因之。宋、齐仍属兴古郡。梁末废。今州城,本元马龙州治也。明永乐二年,建马龙千户所,城周二里有奇。万历四十一年,创建州城,亦周二里余,有门三。

  通泉废县在州西南四十里。《元志》云:与嵩盟州杨林县接壤,本盘瓠后纳垢之孙易陬者居此。元初置易笼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置通泉县,属马龙州。明永乐初废。

  西安废县在州东。晋渡江后,析律高县地置,属兴古郡。宋因之。齐曰西中,为郡治。梁末废。○废麻州,在州北。唐贞观二十二年,分郎州置麻州。永徽三年,郎州白水蛮反,寇麻州。郎州都督赵孝祖讨平之,即此。又废耶城在州东南,相近者又有尚赞城,皆昔蛮酋所筑。

  ○伯刻山在州南六十里。其相连者曰多罗山,峰峦峻峭,怪石岩,为州之望。

  木容箐山在州东南六十里。下有木容溪,流注于府之南境,为潇湘江。○杨磨山,在州西七十五里,一名关索岭,上有夷关。

  中和山近《志》云: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其山发自宜良,宛蜒起伏,至此结为二峰,前后突兀,左右有层峦环列,曲涧回绕。又有仙人洞、五龙潭诸胜。上下平田可千顷,云南前卫屯兵数百家居焉。磨盘山在州西北。明天启五年,乌撒土酋安效良再叛,犯马龙州,官军败之,又追败之于磨盘山。贼自寻甸遁去。又罗犴候山,在州西北境。唐永徽二年,白水蛮寇边,郎州道行军总管赵孝祖伐之,败之于罗犴川候山,即此。

  ○东河在州治东。治西又有西河,东流合于东河。入寻甸界。○灵泉,在州西南三里,水色清碧,引流灌溉,居民赖之。

  ○分水岭关在州西南二十里。又州东三十五里有三岔口关。○易龙堡,在州西南九十里,亦曰易龙驿。《滇程记》:南宁驿四十里而达马龙驿,自驿达易龙堡,经鲁婆伽岭巡司下板桥、古城堡、小关索岭,凡七十里。又七十里而达于云南府之杨林驿。《名胜志》:易龙驿亦曰木密关,与寻甸府接界,为往来走集之冲。

  罗平州府东南二百七十里。东北至贵州安顺府三百七十里,南至广西府二百十里,西至江府路南州一百二十里。

  汉郡地。蜀汉以后,为兴古郡地。唐没于蛮,为塔敝纳夷甸,寻为罗雄部相传盘瓠后裔有罗雄者居此。其孙普恐因以名部。元初属普摩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置罗雄州,属曲靖路《志》云:州城在喜旧溪东。元至元中,割夜郎苴部置。明初因之。万历十四年,更名曰罗平编户三里,旧土官至是改流,属曲靖府。今仍旧。

  州联接溪洞,密尔蛮獠,为曲靖东南之屏障。

  ○罗雄城今州治。元置州于此。明万历中,改曰罗平。明年筑城,周二里有奇。引河为濠,高深可恃。○束龙石城,在州南。万历十二年,土酋者继荣作乱,修束龙石城,遣部兵四出攻劫师宗、维摩等州,官军讨平之。

  漏卧废县在州南。汉县,属郡。故漏卧国也。武帝开西南夷,置漏卧县,仍授其酋长。河平二年,钩町王禹与夜郎王兴、漏卧侯俞举兵相攻,漏卧盖介夜郎、钩町二邑间。后汉仍为漏卧县,蜀汉属兴古郡,晋因之,宋为兴古郡治。齐仍属兴古郡,梁末废。

  ○五台山在州南五里。又南十五里曰钟山,又南十里曰楼阁山。○白蜡山,在州西南十三里,又有罗庄山在州东南六十里,皆材木之薮也。

  禄布山在州北八十里。《志》云:山高二百余丈,盘旋百里。林木葱,峭石岩。州西北八十里又有八部山,与禄布相近,冈峦八面耸列,蛮因呼为八部云。

  ○盘江在州东南九十里。自广西府师宗州流入界,下流入贵州永宁州境。《志》云:州西南二里有大渡河。又有矣则江,在州东南五十里,俱流入于盘江。○喜旧溪,在州西,源出州西南龙甸村,环流州境,下流入于盘江。又有太乙湖,在州北一里。

  附见:

  曲靖卫在府治西。洪武二十年建。

  附平夷卫在沾益州南一百二十里。《志》云:卫本故越州地。明洪武十四年,王师南征,越州降下,既而其酋复叛。诏傅友德讨之。道过平夷,友德以山势峭险,密迩越州,乃迁山民于早上村,设千户所,驻兵立栅于山上。二十三年,建为平夷卫,属云南都司,为贵州西入之冲要。弘治七年改筑卫城,周二里有奇,有门三。天启二年,为沾益土妇设科及叛目李贤等焚毁。明年修复。《志》云:旧城在卫东厄勒铺,弘治以前卫皆治此。

  ○峦冈山在卫东八里。山高耸,雄视万山。又杨威岭,在卫西五里。又西五里曰定南岭。明初,西平侯尝提兵驻此,今壁垒故址犹存。○清溪洞,在卫西三里,洞内石笋林立,外则溪流环绕,又有桂花洞,在卫北十里。

  ○十里河在卫西南二里。会清溪河入罗平州界,注于盘江。

  ○豫顺关在卫北二里。又有宣威关,在卫北十五里,皆设险处也。○古城寨,旧在卫西定南岭,明建文初因险筑城,后以山风高烈,徙于桂花洞。

  平夷驿在卫城外。《滇程记》:自贵州普安州亦资孔驿七十里而达平夷,自此西望,山平川豁,因以为名。自平夷四十里而达白水驿,有茶花箐,旧多盗。

  附赵州卫在沾益州东南六十里。《志》云:旧越州在今府南石堡山西,元置。洪武二十一年,越州酋长阿资叛,东屯普安,倚崖壁为固。傅友德击破之。阿资还越州,友德复败之。沐英以阿资恃其地险故叛,请置越州、马龙二卫,扼其冲要,分兵追捕。阿资穷蹙,乃降。二十四年,沐英以阿资叛服不常,请徙越州卫于陆凉。既而阿资复叛。事平,遂废越州置越州卫于此,隶都司。

  ○杨梅山卫东十五里。多杨梅树,因名。又有潇湘山,在卫南三十里。

  ○下桥大河在卫西五十里。曲靖府境之水及龙潭河水合流而下,汇为大河,南注于南盘江。

  附陆凉卫在陆凉州西南二十五里。明洪武三十一年,建有城。周六里,门四,隶云南都司。

  ○南涧在卫城西北之芳华乡。《志》云:卫城南北俱有桥,北桥跨于南涧水上。

  附乌撒卫后千户所在沾益州治西北,隶贵州乌撒卫。《志》云:永乐二年建。○马龙守御千户所,在马龙州治北。明初置马龙卫,后废。永乐二年,复置千户所于此。又定雄千户所在罗平州治南。万历十四年,平者继荣余党之乱,移调曲靖中左所,为定雄所附州守御是也。

  ◇寻甸州府西北百四十里。东至沾益州界九十二里,南至马龙州百二十里,西至武定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四川故东川军民府界一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八十里,至京师一万五百二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汉初,为滇国地。后犭犭剌蛮居此,号仲溢原部,后又为乌蛮名新丁者所夺,遂号新丁部,语讹为仁地部。蒙氏时为寻甸部,段氏为仁德部。元初,置仁德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为仁德府领为美、归厚二县。明初,改寻甸军民府省二县入焉,编户七里。成化十二年,改为寻甸府以土酋安氏兄弟争袭仇杀,始奏除流官云。今为寻甸州,属曲靖府。

  州北达川蜀,南巩会城,右邻武定,左出沾益。山水萦回,川原平衍,宜于耕稼,亦奥区也。自元以来,皆以土酋世袭。明成化中,始革。嘉靖六年,厥裔安铨者作乱,袭入府城。于是南陷嵩明及杨林。又阻木密关,攻马龙州。西构武定酋凤朝文者,直趣会城,西北门军民市舍,势颇张。逾年征兵四集,乃克歼之。寻甸所系,可概见矣。○寻甸城《城池记》:元仁德府城在府旧治东五里今城。嘉靖十二年所筑。先是,成化二十一年,以初任流官筑土城为保障。嘉靖六年,安铨作乱,遂入据之。克平后,乃筑城于旧治之右,逾一涧又置凤梧千户所于旧治左之河见村,府城周三里有奇,门四。

  为美废县在州北三里。地名溢浦适侣ㄦ甸。方百里,即仁地故部也。元至元二十四年置县,明初废。○归厚废县在州西百三十里,地名易浪氵南笼,旧属仁地部。元至元中置傥俸县,旋改归厚。明初废。今有九层城,即县故址也。安乐城《志》云:在故归厚县西南。其地有山,名落陇雄,绵亘五十余里。其东又有哇山,秀如剑峰,土人筑寨其上,名安乐城,险不可即。○九湾九层城,在州西亦郎里,其旁有米花洗马山,相传土人曾据此为险云。

  ○月狐山州东北八里,绵亘五十余里。山顶有云气即雨。一名凤梧山,凤梧所之名本此。○勇克山,《志》云:在州城西,峰峦峭拔,林壑高深,夏月恒有积雪,俗呼雪山。下有泉,流为傥俸溪。其西里许曰隐毒山,地多岚瘴,惟此开朗。土人每岁夏月避居其上,下有隐毒泉。

  果马山州西六十里。下有泉,流为果马溪。其派别流入昆明县,注于滇池。一名龙巨江。○三棱山,在州西南六十里,与嵩明州废邵甸县接界,上有九十九泉,其水流入昆明县。即盘龙江之上源。又南有岩峰山,产石蜜。《志》云:通滇中径路也。其相近又有凤凰、麒麟二山。

  梁王山州南七十里,接嵩明州界。其相近又有海岳山,旁有洗纳龙寨。

  龙头山在州东四十余里。下有二备水合为一河,流入四川故东川府界。又怒勒峰在州东五十里。有一水,畜鱼甚多,上列六寨,曰沙必郎,曰折,曰则干,曰按羊,曰怒勒,曰纳龟,皆盗薮,与沾益州接界。

  额吾峰州南五十里。上有清水塘,亦有寨五:曰额吾,曰竹圭,曰束那,曰沙黑,曰额峰。有温泉二泓,俗呼热水塘。又有温泉桥,长五十丈,阔二尺,跨阿交合水上。○那多峰在州北,有大石寨,接东川府界,亦盗薮也。

  龙洞在城北五里。洞有流泉,田畴赖之,流为螳螂河。《志》云:府西南四里有仙人洞,深二十许里,其下又有水洞云。又三龙泉在州西十里,周回石如砌就,其泉穿山而出,面对一洞,可容千人,地名法果儿。

  ○阿交合溪州东十五里。旧名些丘溢派江。其源有二:一自嵩明州,一自马龙州,流至此又合流过沾益州界。或曰即交河上源也。跨溪有桥曰通靖桥,为四达之冲,在州东二十里。

  车湖在城西三十里。一名清水海子。周广四里,四围皆山,有灌溉之利。又州西十里,有二龙泉,居民亦引以溉田。○冷水塘,在城北四里,一名矣部乌泉,流入州东北之沙林甸。

  傥俸溪在废归厚县旁。源出勇克山,流经此。有九湾绕城而流。又磨浪水在废为美县西,其北五里曰螳螂河,源出龙洞,磨浪水流合焉。又东南流,经州东南三十里入阿交溪,为三岔河,旁有排额洞,颇幽胜。

  附见:

  木密守御千户所在州东南七十里,即木密关也。明洪武二十三年建,直隶云南都司。有土城,周二里有奇。又有凤梧千户所,在州治东,嘉靖七年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古句町国句,一作钩。颜师古曰:读句挺。汉武开西南夷,置句町县,属郡《汉纪》:始元五年,益州夷叛,钩町侯母波击反者有功,立为句町王。河平二年,与夜郎、漏卧相攻。太守陈立斩夜郎王兴,句町、漏卧震恐受命。莽始建国初,遣使南出俞徼外,历益州,改句町王为侯。句町不服,因起兵为边患。莽天凤三年,遣兵击句町,不克。后汉仍属郡。蜀汉属兴古郡。晋因之,梁末废。唐为羁縻州地属黔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南诏,置通海郡都督府。宋时大理改为通海节度,寻改秀山郡,又改为通海郡。其后蛮酋互相侵夺或属鄯阐,或属阿。元宪宗六年内附,置阿部万户。至元八年,改为南路。十三年,改为临安路治通海县北五里,以通海为附郭县。明洪武十六年,改为临安江府移治建水州。《通考》:临安诸夷居于西南境外者曰泥蛮,巢居林处。其在旁郡者曰乌爨、梅鸡、犭、些袁等,皆凶悍,潜匿山谷以剽略为事云。领州五、县五、长官司九。今仍曰临安府,领州四、县五。

  府南邻交趾,北拱会城,为滇南之上阃,作边陲之保障。西南窃发、筹边者所当先加之意也唐天宝初,越都督竹灵倩通安南,因开步头。九载遣鲜于仲通伐南诏,大军分道出南溪会同,而命安南军自步头路入,是也。

  建水州附郭。唐时乌麽蛮地,古称步头,亦曰巴甸。元和间,蒙氏筑城,名惠历刂。汉语曰建水。段氏时,为些麽蛮所据。元初内附,置建水千户所,属阿万户。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属临安路。今因之,编户八里。

  ○曲江城在府治北。临曲江有二城:一筑于汉,一筑于蒙氏。元为建水州治,改筑土城。明初洪武二十年,易以砖石。成化十六年,复修城浚濠。今城周六里有奇,有门四。○段氏古城,在府城南五里泸江乡,今为无垢寺址。又城西二里莲花池亦有段氏古城遗迹。

  贲古城在府东南。汉县,属益州郡,后汉因之。蜀汉属兴古郡,晋因之。东晋时废。又胜休城在府南,汉县,亦属益州郡。蜀汉属兴古郡,晋成帝时,改属梁水郡。宋改。齐因之。梁末废。○宝山城西南二里。相传山产石宝,夜有火光。又里许为乐荣山,相传山泥有香,作饼炙之,可食。又象山在府南五里,以山形如象而名。

  石岩山在府东十五里。或谓之蒙山。山岩有洞,异龙湖、泸江诸水流入此洞,复流出,入阿迷州界。《志》云:山峭壁千仞,其受水洞合五河之水,汇为一泓。折而入,西阻华盖,连冈叠嶂,绵亘数百里,为郡城右臂。又《滇纪》去蒙山五里,有岩洞,亦谓之颜洞,以迁客颜闳所开而名。洞有三:曰云津洞,今名水云洞,门可容数百人。曲径萦纡,众水伏流其中,东会于盘江。游者架桥列炬而入。岩洞后曰南明洞,上有两窍,阳光射入,中多奇胜。曰万象洞,岩绝险,跻石蹬数十级,隐隐闻风雷声。亦曰钩町三洞。

  火焰山府西北十里。土有硫黄气,履之灼足,著枯叶即焦。人卧其上可去湿疾。又黑冲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云树深黑,经年不霁。多瘴疠,人不敢往。又有石门,在府西北百里箐口。凿石为门,以通车马。下临曲江,险可守。

  判丈山府南五十里。高千余仞。中有三峰耸峙。段思平外舅爨判者常居其上,因名。后以北拱学宫,改曰判文山。明嘉靖中,又易为焕文山。○连云山,在府南二十里,山高耸,时有云气旋绕,因名。又有晴山,在府北二十里。一名北岭。山势嵯峨,林木葱,与判丈对峙,为一郡主山。

  ○泸江在府南。源自石屏州异龙湖,东流径州境,入阿迷州。南为乐蒙河,入于盘江。○曲江在府东北九十里。源出江府新兴州,繇峨县石屏州会诸水流入境,又东入于盘江。夏秋水溢,洚洞可畏。

  礼社江在府西。源出大理府赵州之定西岭,流经楚雄府定边县,合阳江之水为定边河。东南流经镇南州,为马龙河。又东南经Ф嘉县而入新化州界,谓之摩沙勒江。又历元江府,东南入府西南境,经纳楼茶甸,为禄丰江,历亏容甸,为亏容江。过蒙自县,为梨花江。又东南流入交趾界,合于清水江。

  建水在府城南。广五亩,今堙塞过半。《元志》建水城每秋夏之间,溪水涨溢如海。蛮谓海为惠,为大历刂。故以惠历刂名城,盖即此水也。○白龙潭,在府西北二里,灌溉甚溥,亦曰白龙泉。有桥跨其上。又东北有甘泉,甚清冽,汲之不竭。又莲花池在府西二十里,广二里,清彻如鉴,民引以溉田。

  ○曲江驿在府东北八十里,下临曲江,为往来津要。曲江巡司亦置于此。《志》云:府北九十里有曲江桥,府通判驻焉。

  大关府西北三十里,道出江川县,为往来襟要。

  纳更山寨在府东南百里。有土巡司。明嘉靖十二年,议讨安南。安南酋莫登庸闻之,遣人行觇,至纳更山,为土舍所擒是也。

  石屏州府西七十里。北至江府新兴州界百二十里,西南至元江府界百十里。

  古南蛮地,蛮曰旧欣犹汉言林麓也。唐乌麽蛮所居,筑城名末束。宋时,阿蛮夺而据之,名石坪邑《志》云:蛮辟地得石坪,方五里,聚为居邑,因名平坪。元至元七年,改邑为州属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曰石屏州编户八里。今因之。

  州环水为险,襟带南藩。

  ○石屏城今州治,故石坪邑。向无城垣,明嘉靖三十年,始筑土城,寻圯。万历二十四年,因旧城重筑,周三里有奇,门四。○乾阳山州北五里。高五百丈,上有石洞,林木郁葱。○莱玉山,在州东十五里,产石似玉。又州南二十五里,有钟秀山,产紫石,可为砚。山高三百余丈,绵亘百余里。其西北又有宝山,产石如圆珠。今州东有宝秀驿,兼置宝秀巡司于州治西三十里,盖皆以山名。

  ○曲江在州东。自河西县流入府境,又东入州界。○落矣河,在州西八十里,阔三丈,源出元江府境,南流入亏容甸。今有落矣河桥。又五塘沟在州南,有五温泉注其中,资以灌溉。

  异龙湖州治东。有九曲,周百五十里,中有三岛。其小岛曰孟继龙,有蛇虫,不可居。昔时蛮酋每窜罪人于此。中岛曰小末束。蛮居其上,筑城曰小末束城。今名挖断山。其大岛曰和龙。立城其上,汉名水城。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攻略郡县,石屏镇将朱宝以和龙岛有垒堑可保,引众据守。贼帅战舰来攻,宝拒却之。三岛四面皆巨浸,东流至府境,为泸江。

  阿迷州在府东南百二十里。东至广西府弥勒州一百七十里,北至宁州一百三十里。

  古南蛮地。元初,立阿宁万户府。至元初,隶南路总管府。大德中,隶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立阿迷州编户十二里,属临安府土知州普姓。《志》云:阿宁古蛮名,今讹为阿迷。今因之。

  州岩峦深险,控扼群蛮。

  ○阿迷城今州治。旧无城。明正统中,始筑土城。嘉靖四年复展筑。万历四十五年,始易砖石。周五里有奇,门四。又阿迷守御城,在州东百二十里,地名虚卜桶,旧为犭贼所据。万历二年,抚臣邹应龙荡平之,复置戍守于此。

  杨广城《志》云:州有杨广城,凡三所。一在州东南二里通安桥。宋皇初,侬智高奔窜,狄青使其将杨文广追之,屯兵于此。一在州之市平铺,一在石头寨。

  ○鸟兖山州东十五里。一名东山,东山口巡司盖置于此。山之西为禄丰山,又西为蓬和山。三山相连,环抱州治。

  买吾山在州东南。明万历初,抚臣邹应龙击逋贼于此。忽震雷,杀贼数人,因易名曰雷公山。有南洞,亦曰通灵洞。邹应龙记云:阿迷州南有岩穴数处,旧为逋薮。即买吾诸山也。○傍甸洞,在州东南百四十里,有声如风雷。又府西南二十五里,集甸境有传声洞云。

  交岗在州南。其地东西绵亘,与交趾分界。明天启二年,水西安邦彦作乱,沾益土酋亦应之,乌撒安效良复叛。引兵入沾益,抵交岗,犯安南长官司。A1古哨上官沙源击走之。A1,读陇。《志》云:交岗旧属安南长官司,后为州界。交人亦置戍守于此。相近者又有地名南外,亦交趾分界处。

  ○盘江州北二十里。府境之水自江府新兴州经建水州界流至此,俱汇为一江,浩荡奔轶,乃十八寨蛮人出没之限隔也。州与广西府弥勒州亦以此分界,又为南盘江之别源。

  乐蒙河在州东。其上源即泸江也。自建水州流入境,回折而东,入于盘江。○火井,在州东北三十里。其水溢出于田,常有烟气,投以竹木则火燃,夜则有光。

  ○合江口寨在州东。宋皇初,侬智高败遁,谋入大理。狄青遣将杨文广追之,至阿迷州合江口,不及而返是也。或曰:合江口即三江口,盘江与众水合流处。

  多萸铺在州南。《滇程记》:自教化三部而北,有舍苴河菁口。又北为教化河,外近州界有琐罗城。又北至歪头山,又北次多萸铺,乃至州治。渡小盘江至彭堡,接弥勒州界,为北走会城之通道。又《滇纪》云:州有阿迷、矣马、罗台三驿。

  蛇花口在州北,为州境之险。又州境有佴革A1山,势险恶,蛮酋往往恃以为固。

  宁州府东北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一百五十里,南至阿迷州百三十里。

  汉益州郡地。蜀汉为兴古郡地。梁为南宁州地。唐初,析置西宁州。贞观八年,改黎州。天宝末,没于蛮,地名浪旷蛮语谓旱龙也,步雄部些麽徒蛮据之。寻属爨部,又属宁部。元初,置宁部万户,后改宁海府。至元十三年,改宁州属临安路。明亦曰宁州编户七里,土知州普氏,嘉靖中改禄氏,属临安府。今因之。

  州北接江,南翼郡城,为肘腋要地。

  ○梁水城今州治东。晋成帝分兴古郡置梁水郡,治梁水县。宋、齐因之,梁末废。《唐志》:贞观中,改西宁州为黎州,领梨水、绛二县是也。后为蛮所据。元始置宁州于此,今州城,明嘉靖十三年筑,周四里有奇,门三。

  西沙城在州东,宁部蛮世居此。其裔孙西沙筑此城,因名西沙笼。元初,其酋普提内附,置西沙万户。至元十三年,立为西沙县。二十六年,以县隶宁州。至治二年省。《通志》:西沙笼在州之老寨后大菁内。酋语城为笼。西沙县故址则在州南二里仁善坊内。○武侯城,在州东二里,相传武侯南征时筑。今谓之宁州古城。又宁海府故址在州西五十里大雄寺傍,今亦名旧州。

  ○万松山州东九里。山麓盘回,峰顶峭立,上有松林,四时苍翠。又登楼山在州东南二十里,高可千丈,袤八十里,登之则远近之景举在目中。巅有池,方百步。又天平山在州西南。《志》云:自登楼山至天平山六十余里,渡江道通纳楼茶甸。

  木角甸山在州东百三十里。地名备乐村,产芦甘石。旧封闭。明嘉靖中开局铸钱,取以入铜,自是复启。又东为阳暮山。夕阳倒景,金紫万状。中有龙洞,分上中下凡三,幽奇瑰异,不可穷究。○碧玉峰,在州北五十里,岩石磷磷,下瞰江府之抚仙湖。波光涵浸,如碧玉然。一名石钟岩,以有石如悬钟也。《志》云:州北有竹子山,道出云南府宜良县。

  ○婆兮江州东六十里。源自江府抚仙湖,流经州境,汇于婆兮甸,下流入盘江。○浣江,在州西南三里,水从州北晴龙潭流下。夹岸林树阴森,为行客饯别之所。经州南,又东南会于婆兮江。《志》云:州南有瓜水。浣江之水自北至,思永之水自西至,转而东南下矣冲之水,与之俱会于茶部冲。形如瓜字,故名。思永河在城南四里,即海眼泉。水甚清澈,热如沸汤。海口有池曰汤池。

  高河泉在州西南四里团山顶,外窿中洼,周二百余步。涝不涸,雨不溢。又州东北十里有巅岩泉。两岸相对,下有溪涧。一泉自山巅下垂,如瀑布然。又通井,在州治南。水甚洁,虽旱不涸。

  ○甸苴关在州西北四十里。《滇纪》:宁州有甸苴关,旧置巡司于此。

  通海县府东北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府江川县百二十里。旧阿蛮居此。一名阿亦,又名尼部。蒙氏于此置通海郡,段氏时为秀山郡。元初立通海千户,隶鄯阐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通海县,隶宁海府。二十七年,隶临安路,后又改隶宁州。明属临地府。今因之。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句町废县县东北五里。相传汉句町县盖治此。后汉因之。蜀汉以后,俱属兴古郡。梁大宝初,始没于蛮。唐初,为柯州地,蒙氏置通海郡于此。其后段氏改置秀山郡,蒙古置临安路,皆治焉。明初,移临安府于建水州,因改置今县,而置守御通海前前千户、右右千户二所于此。《滇志》:通海二所,洪武十五年与临安卫同置,创筑土城。二十四年,易以砖石。又有旧土城在县东五里,相传大理段智兴时筑,此以御诸蛮。今废,址尚存。

  ○秀山在县南六十里,又名青山。列翠如屏,下瞰长河,即海子也。旧有启祥宫,大理段智祥时所建。山半又有判府泉,亦因爨判而名。王奎云:逾滇以南,深渊绝壑,通海为最胜。环通海数十里,峻壑遥峰,秀山为最胜。秀山之奇,曰浮屠者三,涌金为胜云。○诸葛山,在县东南三里,相传武侯南征屯兵于此,因名。

  ○通海湖县北三里。源自河西县来,注于此。周八十里,似环而缺。一名杞麓湖,俗名海子。○新生泉,在县东十里,可溉田百亩。

  ○宁海关在县境。《志》云:县有宁海关。又青口铺在县东南三十里,通海驿在县东。

  河西县府西北百八十里。东至江府江川县百九十里,北至江府新兴州百三十里。唐武德中,于姚州南置西宗州。贞观中,改曰宗州,河西县隶焉。天宝后没于蛮,地名休腊,本属步雄部,后阿爨蛮易渠夺而居之。元初内附,属阿万户。至元十三年,始为河西州,隶临安路。二十六年改为县,明因之,编户四里。

  ○古城在县东北一里,相传唐宗州故城也,今废。

  ○琉璃山在县治北。元时土酋建城寨于其上,凡三层。其西为普应山。又有佛光山,在县西十里。○螺髻山,在县西五里,山峰尖峙,因名。又碌溪山在县东北,山多石,近溪四围皆水,通海湖之源出于此。

  ○曲江在县东。自峨县流经此,又东入石屏州界。○禄卑江,在县西五十里,一名沾夷江。源自新兴州流经县境,东入于曲江。碌碌河在县西北。源自新兴州江川口,合诸流成河,经县境而入于曲江。○东湖,在县东南二十里,延四百步,袤三百步。其北有西湖,延百步,植堤蓄水,资以溉田。又县北有三龙泉,县西南十里有九龙泉,延百步。皆有灌溉之利。

  ○曲陀关在县北三十里,蒙氏所置,亦曰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立元帅府于此,为商旅辐辏之地。明初,废于兵燹。旧有曲陀巡司,万历中裁。

  龙马槽寨县北五十里。相传尝有龙马现此,因名。昔为蛮酋恃险处。又鞑靼营,在县东南东湖旁,蒙古尝屯兵于此而名。峨县府西北二百六十里。北至云南府昆阳州二百里,西南至元江府界二百三十里。唐时有蛮猊居此,名峨部,后并于阿。元初,置峨千户,隶阿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峨州。二十六年,降为县,隶临安路,后又改属宁州。明初,改属府土知县禄氏、主簿王氏。编户十五里。

  ○筇洲废县在县西北九十里。元初,置县于此,属河西州,后废为筇洲乡。《志》云:旧峨县治在今县东北二里峨山之阳。又县有废城二:一在县西怕念乡,元时有百夫长居之。一在平甸乡,元末梁王备兵之所。

  ○桂峰山县南二里。高峰峭拔,上多桂树。其相连者为龙山,下有龙泉,四时不竭。又峨山,在县东北二里。县北又有萃秀山,环拥县治。○五凤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五山连峙,其势如飞,山麓有凤山洞。

  三元洞县西十五里。两山并峙,东西二门,高十余丈。洞分三层,可容一二百人。又有筇洲洞,在县西百里。○邃岩,在县西二百二十里兴依乡,深邃广阔。旧有兴依乡巡司,岩在其南,明万历中司废。

  ○曲江在县东。自江府新兴州流入境,又合流。江在县东南二里。一源自新化州,流经县北,为大河。一源自石屏州,流经县南,为小河。合流入于曲江。

  丁癸江在县西北二百五十里。源自三泊,流经丁癸村。其水深阔,居民刳大木为舟,下流入于曲江。

  ○伽罗关在县西,有巡司。又猊寨在县西北四十里,元时所建,基址尚存。一名唐猊寨,旧置巡司,明万历中裁。又有褚市屯,在县东三十里。

  蒙自县府东南一百五十里。东至广西府故维摩州百五十里。本蛮地,以目则山而名。汉语讹为蒙自。南诏时,以赵氏守此。至大理时,为阿蛮所有。元初置蒙自千户所,隶阿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隶临安路。明属临安府,今因之。编户十五里。

  ○目则山在县西三十里,即汉语讹为蒙自者也。其山横列二十余峰,秀丽如画,百里外举目皆见。《元史》山有古城,白夷所筑。下临巴甸,故县盖治此。

  云龙山在县东三十里,回环盘束,几数十里。中有石室,可坐千人。又有石洞,足容百人,经行者夜宿其中。其余危峰森束,林箐深广,岩壑幽胜,不可名状。又北为小云龙山,亦奇峭。○耳罗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每风雨雷电自山峰中起,年必大丰,土人以为验。东有仙人洞,四面石壁悬注,如钟鼓然。

  羡裒山县东九十里。其上石笋森立,绝顶平广,有田千顷。中有三池,水草四时丰衍,宜牧放。

  ○梨花江在县东南。源自纳楼茶甸境,流入县界,其上源即礼社江也。又倘甸河在县东南七里,流入梨花江。

  长桥海县东二十里。构木为梁,长十八余丈,四面皆水。又二十里为矣波海,中多鱼虾。《海菜志》云:县西南二十里之水曰西溪,有二所,一出银矿,一出锡矿云。又有草湖,在县治南百步。

  莲花滩在县南。为入安南之道,即澜沧江下流,交趾洮江之上流也。明永乐初,沐晟出蒙自莲花滩进讨安南。嘉靖中,莫登庸作乱,抚臣汪文盛以莲花滩当交广水陆之冲,遣兵据其地。为诸来归人声援,登庸大惧。即此。《舆程记》:繇莲花滩达安南之东都,可四五日而至云。

  ○大窝关在县西南,亦曰大窝子,有险可恃。又南曰打巫白箐,箐深道峻,下马攀援乃得前。又南至江浒地,名矣吝母渡江,为勒古薄地,入交趾界。《滇纪》:县有箐口关,旧置巡司。

  杨柳河关在县西南,近王弄山长官司。山高箐密,深险可恃。《志》云:自关而南,地名老寨。旁有白木、乐龙、老火等箐及奚乌石洞,皆险僻处也。

  发果寨在县东南。傍有五山,峻拔险固可恃。○八寨,在县南。《滇纪》:自老寨,雾露结箐、洒哈诸地至八寨,又进至江底,其傍曰猛撒箐。渡江即交趾界。又有哑得白箐,自溪楮山南出之道也。渡江为交趾境内之阿别波哨。《滇纪》:孟撒至交趾境内者兰州三十里。

  贺谜寨在县东南。《滇纪》:县有溪楮山,去八寨二十余里。又南至大江,地名安边。繇县至底泥,又前渡三岔河,即至贺谜。其地有万山相接,正中地名慢老。左曰磨莫,右曰八洒,俱近安边。自慢老至江底,皆崇山峻岭,旁有黄角榆诸处,江南为笼阴山箐入交趾界。

  柏木芦寨在县南。据山绝顶,四面悬崖峭壁,外建墩台,以护水道。又南渡江入交趾界。《滇纪》:县南有雾露结箐,繇此抵柏木芦寨。又有薄喇寨,去交趾者兰州仅五里。○鸡街寨,在县西北,道出府城,此为要口。

  新平县在府西北三百三十里。本峨部地。元初,为峨千户地。至元中,设平甸县,属峨州,后改平甸乡,仍隶峨县。明为丁苴白改夷所据。万历十九年,夷酋普应春叛,讨平之,置新平县。有土城,编户二里。

  ○镇元山县南三十里。又南二十里曰金营山。○南峒山,在县南二百里,南峒巡司置于此山。有七十二峒,名胜不一。又倚山在县西百里,崇岩峻石,若楼阁凭虚。○平甸河在县东十里,众流所汇。又东五十里有大罗河,水势汹涌。○洪本泉,在县治西,流灌郊郭,为利甚溥。又西里许,有瑞木井,源出木下,味甘冽。

  新化州府西北五百三十里。南至元江府界二百里,西至者乐甸长官司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四百三十里。

  古南蛮地,蛮名马龙、他郎二甸,阿诸部蛮居之。元初内附,立为二千户所,属宁州万户府。至元十三年,以马龙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为马龙部千户所,属元江万户。二十五年,属元江路。明初,改为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直隶云南布政司。弘治中,改为新化州。万历十九年,改属临安府。州今为开化府。

  州江山险要,控扼群蛮。

  ○新化城明州城,旧为长官司治。本无城垣,明嘉靖五年,建土城,周五里。

  ○迤而山在州治东。山势来自昆阳,连属不绝。又迤阻山在州治西,与迤而山对峙。○彻崇山在州治北五十里,林木蓊郁,岩石峻险,延长一百五十里。路险人迹罕至,下有温泉。又龙阁山在州北百里,五峰耸峙,有泉下注于摩沙勒江。

  马龙山州西百里。旧名马笼。蛮酋结寨其上,因名马笼部。又北有陀崆山,陀崆山之北又有法龙山,皆蛮酋结寨处也。

  ○摩沙勒江在州东南八十里,即马龙江之异名也。自楚雄府Ф嘉县流经此。又东南经元江府境,为礼社江之上源。《元史》谓之鹿沧江,秋潦有瘴。《志》云:马龙诸山,在江之右。迤阻诸山,在江之左。群山夹江,其隘如峡云。元至元中,平缅叛,结寨于马龙他郎甸之摩沙勒。明初洪武二十一年,平缅土酋思伦发入寇,亦结寨于摩沙勒。沐英遣将击却之。既而复寇楚雄之定边县,英昼夜兼行凡十五日,抵贼营,悉平其党。今有摩沙勒巡司。

  阿怒甸在州东北,其相近有喇乌得箐,俱近新平县界,为两境之要地。

  纳楼茶甸长官司府西南一百八十里。蒙诏时为茶甸地。元置茶甸千户,隶阿宁万户。至元中分为二千户,后又改今名,属临安宣慰司。明初改为长官司,土官普姓。临安九司,司独在江内云。

  ○通曲山司西南八里山下。有泉两派,一流入禄丰县,一流入司东北五十里之仙人洞,亦谓之石洞。又松子山在司南一里,山多产松子而名。○羚羊洞,在司北,中产矿炼银。其高耸处,有羚羊飞石层积,人不可到。又司东二十里有风洞,司东南六十里有鱼洞。《志》云:司旧有矿场三:曰中场,曰鹅黄,曰摩柯,今皆封闭。

  ○禄莲渡司南四十里。又司东南百里有乍甸渡,又司东百五十里有呵土渡,所谓纳楼三渡也。

  ○倘甸在司东,道通蒙自,为边境要地。明天启二年,增设倘甸守备于此。

  教化三部长官司府东南三百五十里。唐时强现蛮居此,为强现、牙车等三部酋地。华语讹为教化。元为强现三部,隶临安宣慰司,后属强现四部。明初,改为长官司,属临安府,土司张氏。司今省。

  ○波些山司西四十里,孤峰秀削,冠群山之上。

  ○鲁部河司西南三十里。源出礼社江,经司境流入蒙自县之梨花江。

  ○牛羊箐在司南。有酋长守其地。《志》云:繇敦化三部而南,地名枯木箐,亦有酋长戍守。又南为斗嘴三关,险固可守,自三关而南,即抵牛羊,与交趾接壤处也。

  王弄山长官司府东南二百五十里。元为王弄大小二部。明初改置长官司,土官阿氏。万历中,沙氏世袭。

  ○木底河箐在司境。《志》云:司境又有梭罗洞、锁狸城洞、黑打洞、弄弄山箐,俱设险处也。

  亏容甸长官司在府西南百四十里,旧为铁容甸部。元至元中内附,隶元江路,司治亏弓村。其地上湿下热,多炎瘴,常以安置罪人。明初,改置长官司,隶临安府,土司阿氏。

  ○亏容江司西五里。源自元江府流入境,至司东,经车人寨,出宁远州。一云:即礼社江之上流也。○槟榔渡,在司西北五里。又有茶渡,在司北四十里。

  溪处甸长官司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为七溪之溪处甸部,其酋名贺,华讹为和泥。初本一部,后分为三,溪处甸其一也。元置军民副万户,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明初改长官司,隶临安府,土司赵氏。《志》云:司治左作村,部夷有夷、倭泥二种。

  ○溪处山在司治西。奇峭延长。民居山上,中有溪涧。

  思陀甸长官司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旧为官桂思陀部,管落恐、溪处二部,后分为三部。元置和泥路,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明初,改为思陀甸长官司,隶临安府,土司遮氏,后为李氏。司今省。

  ○思陀山在司治东。山顶平旷,有思陀寨遗址。

  左能寨长官司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本思陀甸寨。明初置长官司,隶临安府,土官吴氏。

  ○乐育甸在司东。《滇纪》:自石屏州界坝罕渡江而南,至乐育。是也。○崇府寨,即司治。《志》云:高山连亘,崖谷之险,倍于他司。

  落恐甸长官司府西南二百里。旧名伴溪落恐部,属思陀甸。元置落恐军民万户,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明初,改长官司,隶临安府。

  ○大寨在司西南。《滇纪》:繇石屏州坝罕甸出猛甸,遂抵落恐大寨。又西近元江府境,自大寨而东北,地名乃龙,出纳楼等司境。

  安南长官司府东南百九十里,本阿蛮所居。旧名裒古,亦曰部弱踵甸。阿裔孙舍资居此,因名拾资部。元初,置拾资千户。至元十三年,以舍资地近交趾,为安南道防送军千户,隶临安路。明初,改为长官司。正德六年,省入蒙自县。天启二年复设,后又并入王弄长官司。

  附见:

  临安卫在府治东。洪武十五年建。又守御通海前前千户所,守御通海右右千户所,俱在通海县治东,洪武十五年建,隶临安卫。

  ◇江府东南至广西府弥勒州二百五十里,南至临安府宁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云南府晋宁州百里,北至云南府宜良县百十五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三百里,至京师一万七百四十五里。

  《禹贡》梁州南徼地。汉为益州郡之俞元县。蜀汉属建宁郡,晋因之。宋改属晋宁郡,齐因之。梁属南宁州。大宝初,没于爨蛮。隋属昆州。唐为南宁、昆二州地《元史·志》:唐州地。天宝末,复没于蛮,号罗伽甸。初麽些蛮居此,后为蛮所夺。上元中,南诏取其地,改置河阳郡。大理时,析蛮为三部:曰强宗,曰休制,曰步雄部。后居罗伽甸者号罗伽部。元取其地,置罗伽万户府。至元三年,改为中路。十六年,升为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江府,领州二、县三。今仍曰江府。

  府北倚会城,南接临安,襟水负山,称为饶沃。介壤甸之中,厚藩翰之势,亦雄郡矣哉。

  河阳县附郭。汉俞元县地。晋、宋以后因之。梁末,废南诏置河阳郡于此。元初,置罗伽千户所。至元中,改河阳州,寻降为县。今因之,编户六里。

  ○河阳城即郡城也。《志》云:府城旧建于绣球山。明弘治中迁于金莲山。正德中,迁溥山麓。嘉靖中,复迁金莲山南。隆庆四年,与县同迁于舞凤山。环城为濠,引东西泉水会入濠中,复达于抚仙湖。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西古城在县治西。元时筑,遗址犹存。城西十里别有西街,城居民稠密。正德六年,以寇警,守臣唐臣谕众民以其屋地所占及第户之高下分筑为城,周匝三里,为五门,与郡城相犄角。

  ○舞凤山今府治后。势自罗藏山之中支逶迤而来,如凤首览辉而下。左右两山并峙,如展翼然。明隆庆四年,郡守徐可久迁治于山麓。旧《志》云:在府西北七里。又回龙山在府治东南,一名象鼻岭。石骨低回,蜿蜒如入湖状。其脊分垅旋转,北望罗藏城郭,左顾若龙蟠然。又治西北有山,曰龙爬山。○金莲山,在府治东五里,一名龟山。高圆平正,众山环拱。日光照耀,有若金莲。又溥山亦在治东五里,上有诸葛营,为武侯驻兵之所。《一统志》:府治北有于扎山,一名无诈山,今名乌。其麓有泉,流为于扎溪,南入抚仙湖。又云龙山,《滇纪》云:在府东十里,一名订盟山,相传诸葛武侯誓蛮于此。

  罗藏山府北十里。《后汉志》俞元县有装山,出铜,后误为藏。又蛮语虎栅为罗藏。昔有虎自碧鸡渡滇池为民害,土人造栅取之,因名也。山高五千尺,上宽平,有龙湫,时兴云雾。元梁王结寨其上,亦名梁王山。明初梁王瓦尔密闻曲靖破,走入罗藏山是也。南有泉,流为罗藏溪,入抚仙湖。北有泉,流为锦溪。西有泉,流为弥勒石溪。俱经阳宗县,入于明湖山之东。又有菜花坪,以野菜蔓生而名,相传梁王宴游处。○阙摩山,在府北三里,多岩穴泉窦,其水流为北波沼。又府西有盘龙冈,石岩下双湫夹出,曰西{山}。一云即西浦龙泉也。旧传水自地中接昆明池,双涌于西山之麓。流不百步,南折入于湖。今增建闸堰,蓄泄以时。涌拔山府西南三十里,孤高突秀,有玉笋之形。一名玉笋山,屹立于抚仙湖上。又八仙岩在府西十五里,壤接{艹收}甸,寇盗窃发,往往经此。昔有亭鄣戍卒,今废。

  ○抚仙湖城南十里。一名罗伽湖,一名清鱼戏月湖。周三百余里,北纳诸溪流,南受星云湖。涵泓清彻,一碧万顷。中多石,尾闾东会于盘江。○龙泉溪,在府西十五里乱石中,流入于抚仙湖。

  铁池河府东二十里。源自曲靖府陆凉州,流经宜良县,至铁池铺入山峡数十里,会抚仙尾闾。又东入路南州,谓之铁赤河。河外竹山五丛,林木深密,伏戎之莽,扼河可守,盖天堑也。

  氵敕玉泉《志》云:府东街有氵敕玉泉,出重珠山下,有氵敕玉桥。又庄镜泉,出碌奇山下,有庄镜桥。附郭田畴,资其灌溉。又西街有立马闸,防龙泉溪之水。太平闸,防梁王冲之水。又有太平桥,在治西二里,跨罗藏溪。

  江川县府东南九十里。西南至临安府河西县百九十里。汉时名碌云异城,蛮名易笼。唐时南诏徙曲旺蛮居此,以白蛮守治之。大理以些麽徒蛮子孙分管其地,名步雄部。元初,置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为江川州。二十年,降为县,属江路。明属江府。今因之。县系土城,编户二里。○部椿城县北二十里。昔蛮易昌所筑。元置双龙县于此,今为双龙乡。

  ○龙凤山县西三里。崇冈叠阜,为县镇山。下有温泉、冷泉,泉水四绕,合流而注于星云湖。又西里许有西山,峰峦起伏。又城东三里有东山,山顶浮圆。唐天宝二年建。○海瀛山,在县东南。特起湖中,四壁如削。凭虚视下,竞秀争流,一名孤山。

  蟠坤山县南十五里。东临抚仙湖,西际星云湖,山顶石皆赭童无草木。又屈颡颠山,在县北十五里,山半涌泉三派,西入滇海,东入抚仙湖,南为阿件溪,入星云湖,溉田甚博。《志》云:土人谓犬为屈,惜为颡,尝有猎是山而不获者,因名。

  绿笼山县西北十里。林木苍翠,下有泉,流为六部溪,东南流入星云湖。○覆盆山,在府西南三十里,山皆螺甲,形若覆缶。○星云湖在县治南,周八十余里。东流五里,繇海门入抚仙湖。

  ○海门桥县东南五里,临安要路也。星云湖水经其下,繇此入抚仙湖。

  阳宗县府东北四十里。北至云南府呈贡县界一百里。唐时麽些蛮强宗居此,号强宗部。后讹为阳宗。元初,置阳宗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为县,属江路。明属江府。县有土城及濠,编户二里。县今省。

  ○黑相城在县治东。一名输纳笼城。又梁王屯在城东南二里棋坪山,上有废垣,元梁王曾城其地。《志》云:明初征滇,伪梁王使其部酋屯于此,阴决沟,引水以灌我军。有沙锅者侦以告,因绝其水,遂灭之,今亦名沙锅寨。

  ○夹浦山在县城西。弥勒石溪及冷水塘二水夹流其下,因名。又棋坪山,在县东南二里,顶若棋坪,上有梁王屯。《一统志》作棋和山。又化石祖山,在县西北七里。其南有泉,流为日角溪,一作觉卜山。

  天马山在炒甸南三十里。山形肖马,故名。两山并峙,峰峦起伏,茂林曲涧,蓊郁盘旋。陟其巅,见宜良大池江,南望江抚仙湖,西连阳宗、梁王屯,北睹汤池、万佛寺。山麓流泉,环绕若带。《滇纪》云:山在县东三十里。

  ○明湖在县北。一名夷休湖,一名阳宗湖。源出罗藏山,下流入盘江,周七十余里。两岸陡绝,山水赤色,产鱼甚佳。○弥勒石溪,在县西,发源罗藏山,流经县治东北,而入明湖。

  大冲河在县南五里,源出罗藏山北,诸水汇而为河,下流亦入于明湖。明隆庆中堤决,县令文嘉谟复浚而深之。又日角溪,在县西北百里,出化石祖山,伏流至天生桥下,复出成溪,又东北入于明湖。《志》云:县西有锦溪,亦汇于日角溪。

  新兴州府西一百二十里。南至临安府石屏州百二十里,北至云南府昆阳州一百里。

  古滇国地。晋新兴县地,后因之。梁末,土人爨瓒居此,分为西爨地。唐贞观中,置求州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置温富州,段氏时麽些徒蛮分据其地。元初,置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置新兴州,隶江路,明属江府编户二里。今因之。

  州山川环列,居然奥区。

  ○休纳城今州治。《志》云:昔有强宗部蛮之裔,长曰部旁,次曰普舍。部旁据普具龙城,亦名休制部。元初,立部旁千户所。至元七年,改为纳县。十三年,置州于此,寻省县入州。明正德间,始筑土城。万历六年,改筑砖城,周三里有奇,门五。○白城,在州西北。昔部旁、普舍二城之西有此城,汉人所筑,二酋屡争之,莫能定。又州治西南有禄匡城,州治南有昌人城,相传汉时所筑。

  普舍城州北二十五里。强宗部蛮之裔普舍者居普札龙城。元初,置普舍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明初省入州。○研和城,在州南三十里。昔麽些徒蛮部雄居此。元初其孙龙锸者内附,立百户。至元十三年,改为研和县。明初省入州。又畔龙城在州西十里。元至元中置县,后省入研和。《志》云:研和县有王乞城,汉筑。又州西有中古城,州北有黑村、马桥二城,俱元置。《志》云:有大营城,去州十余里。

  ○奇梨山在州治西。林木茂蔚,下有泉,流为奇梨溪,下流入大溪。○罗麽山,在州东北二十里,今名石崖山。下有白龙泉,流为罗麽溪。溪凡九曲,入于大溪。又灵照山在府东十里,山高峻,日出则光先照,因名。

  博螺山在州东南。《滇纪》:自州境出博螺、龙马诸山,道宁州入蒙自县界。

  大棋山在州西北十五里。元末,蛮酋据险设寨于此。又蒙习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一名适饥山,山顶与晋宁州分界。○关索山,在州西。道险,引绳而渡,谓之关索驻驿。

  ○大溪州西北五里,源出州北之夹雄山。自东北流绕于州之西南,过罗麽、奇梨二溪,出临安府之峨县,入于曲江。○九龙池,在州西北二十里,池聚九泉,分灌赤壤。《志》云:州北十里有莲花池,下流入于大溪。

  萝木箐河在州北。自晋宁州流入境,又西南流入临安府峨县界。又密罗河在府西,源出密罗村,亦西南流入峨县。

  铁炉关州北三十余里。为北出昆明之要路,向有巡司戍守。《志》云:州东有棠梨坡砦,自州至江川县,此为次舍处。

  路南州府东百三十里,东北至曲靖府罗平州百二十里,南至广西府弥勒州二百二十里,北至曲靖府陆凉州二百三十里。

  古滇国地。汉为益州郡地。蜀汉为建宁郡地。唐为昆州地,蛮名路甸。天宝末,为黑爨蛮落蒙所据,号落蒙部。元初,置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为路南州《元志》:至元七年,并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为二路,改罗伽为江路,落蒙为路南州,属江路。明属江府编户三里。今因之。

  州旁控蛮甸,雄峙东陲。

  ○撒吕城州东北一里。《志》云:州旧城也,即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因有落蒙部之名,后废。明弘治中,始筑土城。隆庆六年,重筑。万历四十八年,复修治,周二里有奇,门四。

  邑市废县州东北八十里。旧有邑市、弥沙等城,落蒙子孙分据之。元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弥歪二城立邑市县,弥沙等五城立弥沙县。二十四年,并弥沙县入邑市,隶路南州。明初因之。弘治四年,邑市县省入州。《志》云:弥沙城在州东南,相近又有河头城,俱汉时筑。

  达子城州东三十里,蛮语为底伯卢。其城起自曲靖,底于广西,绵延三百里,昔蛮酋弟兄筑此分界。

  ○竹子山在州南五十里。山高千仞,周百里,旧为贼巢。明弘治中,方伯陈金平之。环向有蜡、香炉诸峰。○遮日山,在州东南十五里。峰峦峻拔,阳辉掩映,一名些亦山。又龙山在州东八十里,峰峦高耸,下有小石,可炼为铜。《志》云:州治旁有鹿母山,治南半里又有紫玉山。

  照镜山州西北二里。山前有池如镜,倒影其中。又休桑山在州东北十五里,今名九盘。下有流泉,曰休桑溪。南流入于盘江。○羊鼻山,在邑市废县东北十五里,以形似名。顶有泉,引以灌溉。又木龙山,在邑市废县东南十五里,高可五百余仞。《志》云:州北三十里有关索岭,高二十余丈,险峻难度,若关隘然。

  ○巴盘江在州西。源自曲靖府陆凉州,流经云南府宜良县,入府境,过邑市废县,至州西南合铁赤河,东南流入广西府界。

  铁赤河州西四十里。自府境流入过瓦渡、双龙溪至州西南,又过兴宁溪,下流入于盘江。○兴宁溪,在州东二里,绕州治西南流入于铁赤河。

  ○天生桥有二:一在州北五十里,一在州东北十二里,皆石梁可渡,不假人力,因名。又州境有革泥巡司及和摩驿。

  ◇广西府东至广南府四百八十里,西南至临安府阿迷州二百二十里,西至临安府宁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曲靖府罗平州二百十里,西北至江府路南州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二十里,至京师一万九百六十五里。

  《禹贡》梁州南徼。汉为郡地。蜀汉属兴古郡,晋宋因之。隋属州,东爨、乌蛮、弥鹿等所居。后师宗、弥勒二部强盛,历蒙氏、段氏,皆不能制。元初,内附,隶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二年,立广西路。明初,改为广西府土知府旧昂姓,今为土照磨属夷,有黑爨、夷、上獠、沙蛮、猡猡,五种杂居。《筑城记》:广西东临水下沙夷,西近龟山寇巢,南连路南州,北接陆凉旧越州。土舍夷猡,四面杂处,而沙夷尤称犷犭旱。旧为矣邦、生纳下村,土官掌之。成化十四年以后,属于流官,领州三。今仍曰广西府。

  府东瞰粤西,南控交趾,山谷幽阻,民夷富强。《志》曰:诸山为屏,八甸为堑,弹压乌沙、土獠诸蛮,是郡之大势也。

  ○广西城府治旧在矣邦、生纳二村,无城,成化中,始筑土城,寻圯。隆庆五年,易以砖石,周三里有奇,门四。

  ○发果山在府治北,培相接,环于府治。城中有山曰钟秀,城南二里曰翠屏山,皆与府治相环带。

  阿卢山在府西三里。山延亘四十余里,南连弥勒,北跨师宗,有山洞深邃莫穷,洞中流泉入于西溪。山下诸蛮旧曰阿卢部。又有吉输山,在府东南五里。○临光山,在府西十里,与阿卢山相接。

  ○巴盘江在府西北百里。一名潘江,亦作半江。自江府流入,又东至师宗州界而入曲靖府罗平州境。又有盘江,在府西五十里,自临安府阿迷州流经弥勒州界,复东北流经府西,至师宗州而会于巴盘江。

  西溪在城西。《志》云:师宗州诸水多伏流于地,至阿卢山洞始出而为溪,流经府城西,环抱城南,与东溪合,下流入于矣邦池。

  矣邦池在府西南。一名龙甸海,亦谓之乾海。周三十余里,半跨弥勒之界。有二源:一出阿卢山麓石窍,一出弥勒州吉双乡,南流入盘江,中有小山。明弘治十二年,李韶言府南有乾海,后有平壤一带,有水利可开屯田,是也。

  师宗州在府北八十里。北至曲靖府罗平州一百二十里,西至江府路南州一百二十里。

  古南蛮地,地名匿弄甸。爨蛮师宗者据之,号师宗部《一统志》:宋时爨蛮居宕浪甸,其后师宗居匿弄甸。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二年,置师宗千户总把,领阿宁、豆勿、阿卢、豆吴四千户,属广西路。二十七年,改为师宗州。明因之编户六里。属广西府。今仍旧。

  州山高水深,称为雄险。

  ○师宗城今州治。《志》云:元置师宗千户总把,治于州东南槟榔洞,后徙今治。旧有土城,万历二十八年修筑。四十年,复展拓之。城周三里有奇。

  ○恩容山州北五里,三峰峭拔。○锁北门山,在州北十二里,二峰高耸。经行其间,如门扃然。《志》云:州西南七十里有龟一山,极高峻。去府城亦七十里,为夷猡之薮。明万历四十八年,筑土城于此。周一里有奇,谓之督捕城,府通判驻守其地。

  英武山州东八十里,峰峦峭拔,高可千仞。明洪武中,设英武驿于其下,山饶盗贼及虎。行人稀阔,驿遂废。○绿德山,在州东百二十里,孤峰秀削,一名六德山。有六德废驿址,在山下。地名阿歹村,多暴客。

  马者笼山州东二百四十里。山高峻。又州东二百里,有高耒山,高三百仞。《志》云:高耒山西南三十里,即马者笼山。

  ○巴盘江在州西北五十里。自府境流至此,又东北入曲靖府罗平州界。又州西二十余里有盘江,亦自府境流入而合于巴盘江。《志》云:州近治有大河口,盖盘江经此回曲而为大河也。

  ○槟良驿在州东南五十里,今为槟洞村。又东为英武驿,又东为六德驿,三驿俱明洪武初设,寻废。

  弥勒州府西九十里,西南至临安府阿迷州百七十里,西北至江府二百五十里。

  古南蛮地,本名郭甸、巴甸、部笼之地。些莫徒蛮之裔弥勒者据此,因名弥勒部。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二年,以本部为千户总把,领吉输、裒恶、部笼、阿欲四千户,属广西路。二十七年,改置弥勒州。明属广西府编户十六里。今仍之。

  州襟带山川,控扼蛮。

  ○弥勒城今州治。旧为甸村,元置千户所于此。明弘治十一年,始筑土城,周四里,门四。○卜龙山州南五里,旧部笼部千户所置于此。叠嶂重峦,环绕州治。又阿欲山在州西十里,旧阿欲部千户所治也。冈峦重叠,下有温泉。其山绵亘七十余里,东接北倾山。○北倾山,在州北三十里阿欲乡中,高五十余仞,西连阿欲、构甸二山。

  盘江山州东南百里。有东西两山相峙,盘江流其中。东抵师宗州,南抵阿迷州,中有石窍,深广丈余。浊水涌出,注于盘江。

  ○盘江在州东南。自临安府阿迷州流入境,又东北入府界。○八甸溪,在州治北,其源有三:一出旧村,一出阿欲山,一出北倾山,至州治东而合流,南入盘江。治前有桥曰玉津桥,跨溪上。长五丈,阔七尺。

  ○十八寨在州西南。有十八寨山,山箐连属其中。蛮种最繁,盖盗薮也。寨东五里有白马河。○新哨,在州西南。自阿迷州之彭堡达于新哨,乃至州治,又北出板桥,接云南府宜良县界。

  维摩州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广南府百七十里,西至临安府蒙自县百五十里,南至安南界一百七十里。

  古南蛮地。元始立维摩千户,隶阿迷万户。至元中,以维摩为千户总把,领维摩、屈中二千户,隶广西路,后改为维摩州。明初因之土知州旧资姓,今李姓,编户九里。州今省。

  州南瞰交趾,险阻之区也。

  ○维摩城今州治。元初,为维摩千户所,后建为州。明洪武初,设流官,筑土城于今州西北。宣德以后,交趾背叛,土司侵强,旧治遂废,因徙今地。万历二十年,始筑土城,周二里有奇。《志》云:州西南有法土A1城。A1,读陇。其城险固。城后有高山壁立,复有石城,甚险峻,冯高临下,城中每恃为声援。又西地名江那,亦据险处也。丘北城在州西。又东至旧维摩城,有箐口甚险隘。《志》云:州西又有三乡城。明万历二十二年筑,周一里有奇。

  ○曲部山在州治西。中峰高耸,下有泉,流为溪。经州南数里,入于石窦。今山下有曲部驿。○万年龙山在州东北百里,有泉成溪,流入广南府界。又有宝宁山,下亦有泉,流入于宝宁溪。

  小维摩山在州东北八十里。高可千仞。又有大维摩山,在州东南一百里,高出众山之上,昔时土官皆世居此。○阿母山,在州东南九十里,高千余仞,下有阿母驿。又东七十里为维摩驿。又折角山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下有泉,流为折角溪。○龙定山,在州东南三百余里,有五峰屹立。

  ○宝宁溪在州东北百二十里,出宝宁山,南流合万年龙溪及折角溪之水,流入广南府界,汇于右江。

  ◇广南府东至广西泗城州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广西府维摩州百七十里,南至古器野界六十里,北至曲靖府罗平州界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九百九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三十里。

  古南蛮地。宋时名特磨道,侬智高之裔居之宋至和二年,广西经制使余靖遣邕州司户参军石鉴入特磨道,生获侬智高母,即此。元至元中,立广南西道宣抚司,领路城等五州。后来安路夺其路城、上林、罗佐三州,惟领安宁州、富州。明初,改置广南府编户六里,土同知侬姓,领州一。今仍曰广南府。

  府山崖高峻,道路崎岖,控临边陲,有金汤之固。《志》云:广南古无郡邑,西洋江限其南,牌头山为之镇,崇巨壑,峻阪深林之区也。

  ○广南城《志》云:今府治,在平关坡上。明洪武十九年,树木为栅,周四里有奇,设西南二门,栅下有濠。

  ○牌头山府西北五里,峰峦起伏。其右小山连峙如盾,土人筑砦居之。○莲花山,在府东北二十里,五峰连耸,诸小峰参差旁峙,形如莲花。

  ○西洋江府南八十里。源出府东南境之板郎山、速部山、木王山,三流相合,东南入于广西田州府之左江。

  富州府东二百里,东至广西安隆长官司界一百里。

  本南蛮地。元至元中,置富州。明因之土知州沈姓。州无城,编户二里。州今省。

  州山谷峻阻,控御群蛮。

  ○废安宁州在州西南。元置,明初省。又罗佐废州,一云在州东北百里,亦元置,明初废。

  ○祛丕山在州治西。形如狻猊。昔土人结屋避兵其上,今呼狮头寨。

  玉泉山州西北七十里。山顶有泉,飞流如素练。下有石池,清碧洄旋,溢流于西洋江。○者鹞山,在州东南九十里,高二百仞,怪石槎岈,蛮酋之壑穴也。又西宁山在州东北百十里,岩洞深邃,蛮潜匿其中,不可究诘。

  ○楠木溪州东三十里。源出州境之花架山,其水常温。又南汪溪在州治西,源出州西北之麻卯山暨僻令山。流至州南,合楠木溪东行至石洞,伏流十五里复出,下流入于右江。

  ◇元江府东至临安府石屏州界一百十里,南至临安府思陀甸长官司界二百十里,西至思论设者癸寨界三百里,北至新化州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五里。

  古西南夷地,蛮名惠龙甸,又名因远部。蒙氏时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蛮戍之。又开威远等处,置威远,读简,制若中国之州。或曰:与赕同,读淡。后仿此。后和泥蛮侵据其地。宋时,侬智高之党窜于此,和泥开罗甸居之,后为些麽徒蛮阿诸部所有。元初内附,后复叛,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万户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讨平其地,复于威远置元江路《元志》:割罗、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尼陀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明初,改为元江府。永乐初,改元江军民府,领长官司一土知府那姓。嘉靖三十年,土舍那鉴作乱,寻讨平之,革其官以临安卫署之,寻复故。今曰沅江府。

  府屹峙南陲,制临交趾,山川环屏,道路四通。

  因远罗必甸长官司附郭。本名罗甸。元属元江路。明初,置长官司,编户八里。

  ○步日城在府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蛮镇之,名步日,元为步日部,明初废。《志》云:今府城元大德中筑,三面濒河,延袤九里。

  ○玉台山在府城东。旧名罗山,凡二十五峰。悬崖绝壁,险厄难登,苍翠如玉,望之若台。又有天马山,在府治旁,秀如华峰,相对峙学宫前。○自乐山,在府东北十里,状如中原之崆峒。今名栖霞山。《志》云:山与蒙乐山同脉,故名。

  路通山府东二十五里。旧名马笼山。北瞰礼社江,高峰千仞,蔽亏日月。一线羊肠,通临安路。○嵯峨山,在城西南二十里,中峰嵯峨,状如卓旗,飞舞翔动。又宝山在府西二十里,圆如螺髻,尖若插簪。俗传昔有蛮藏宝山麓,因名。

  因远山府西四十里。有因远驿,为往来必经之地。泉出岩中,流为仲夷溪,分溉田亩。东流入礼社江。《志》云:府北有奇山,旧曰龙瓜山。有涵春泉、仙人洞,奇诡万状。又有九龙山,在府西北三百里,产矿,名鱼凫场。

  ○礼社江一名元江,自新化州流入境,绕府城东南而入临安府境。○良峨河,在城西四十里阿南村。有混龙桥跨其上,下流入礼社江。

  ○力白衣甸或云在府南境。元至元二十七年,云南力白衣甸酋长凡十一甸内附,盖皆在府境云。○鱼复寨,在府西,近镇沅府界。明嘉靖三十年,镇沅知府刁仁攻那鉴克鱼复寨,是也。

  ◇者乐甸长官司东至新化州界三百四十里,西至镇沅府界二百里,南至钮兀长官司界三百二十里,北至景东府界一百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五里。

  古南蛮地。南诏蒙氏属马龙、他郎二甸,地名猛摩,夷名者岛。后为阿诸部所据。元时内附,属他郎甸管民官,隶元江路。明洪武末,分置者乐甸长官司土司刁姓,直隶布政司。

  司据山附水,称险僻之地。

  ○者岛山在司治北。岛,讹为乐,司因曰者乐。山高耸可以望远,为北面之障。蒙乐山司西北二百里。一名无量山。巍然高峻,穷日之力,方陟其巅。有毒泉,人畜饮之即死。山与景东府接界,今详见景东府。

  ○景来河在司东。自景东府流经司境,下入马龙江。以自景东府来,因名。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汉属益州郡,后为杂蛮耕牧地《一统志》:晋咸康中,尝于此分置安州,寻罢入宁州。据《宋志》:晋成帝咸康四年,分、夜郎、朱提、越四郡为安蛮州。安州未尝治此也,名峨碌。后爨酋威楚筑城峨碌赕居之,因名威楚城。唐贞观末,诸蛮内附,此为傍、望、览、丘、求等州地《唐史》:贞观二十三年,遣将击西爨,开蜻蛉、弄栋为县,其西徒莫祗蛮、俭望蛮皆内属。以其地置傍、望、览、求、丘五州,隶郎州都督。《滇志》五州惟求州在江新兴州境内,余俱在府境。天宝末,没于南诏,属银生节度,寻改置银生府于此。大理时,以银生属姚州,此为富箸,又改白鹿部,后改威楚郡。元初内附,置威楚万户府。至元八年,改为威楚路。后又置威楚开南等路宣抚司于此。明初,改为楚雄府近郭有罗婺诸蛮,领州二、县五。今因之。府当四达之冲,东卫滇郡,西连大理,南控交趾,北接姚安。山川清秀,土壤肥饶。盐井之利,商民走集,称为大郡。

  楚雄县附郭。南诏时为安州威楚县,后为爨蛮所据。大理时,属于姚州。元初置千户所。至元十五年,改置威州。二十一年,降为威楚县。明初,改今名。县丞杨氏世袭,编户十里。

  ○德江城在府城西北二里。《志》云:威楚在蒙诏时,为银生黑觜之乡,因置银生节度。至段氏中叶,高泰执国柄,封其侄高量成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高长寿,附于元。今府西北二里有德江村,或云即故城处也。今城明初洪武十六年征蛮都督袁义所筑。义以南山高峻,逼近城郭,倘寇据以临城,是资敌也。因绘城山图以献,报可。义遂改筑石城,缘山为险,岁久渐圮,隆庆四年改筑。万历二十八年,东南城圮于水,寻复修筑。四面有濠,城周八里有奇,有门六。

  富民废县在府东。元至元中置,寻省入威楚县。今为富民乡。又有净乐县,亦元置,后省,今为净乐乡。

  ○南山在府治南。旧名雁塔,山亦名金矿山。其麓有武侯祠,相传孔明曾营于此。又慈乌山在府治东,城跨其上。○鸣凤山,在城西,亦名卧龙冈。《志》云:冈在府西十里,以孔明曾过此而名。又城北青峰坡有峨碌山,古峨碌城之名本此。今有峨归驿。《志》云:城北五里,又有锦囊山,形如锦囊布地,因名。

  薇溪山城西二十五里。山高千仞,峰峦百余,而溪箐如之。每溪皆有泉,分流三十里。乃合而注卧龙江,又西五里有紫溪山。

  ○龙川江在府城北。源出镇南州平夷川,东南流经府城西,合诸水至青峰下而为峨川。又东会诸水,经定远县境而入武定府界。○平山河,在府东三里。源出南安州山中,流经府北而入龙川江,跨河有平山桥。

  波罗涧在府西八里。《志》云:其麓有夜合榆,榆下有卤水。元至正间设官开井,煎盐输课,今废。又捣练溪在府西三里,水宜酿酒。又凤泉在城东,四时不竭。

  城南堰在府南三里,可灌田千余亩。《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梁王堰。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所筑也。

  ○吕阁驿府西四十里。古名合关滩。元至正末梁王孛罗败明玉珍将万胜于关滩。既而玉珍入云南,大理段功进兵至吕阁,败玉珍兵于关滩江,焚其众于古田寺。又追败之于回蹬关,又追至七星关,是也。《舆程记》:今吕合驿郎吕阁也。又吕合巡司北至姚安百五十里,西至镇南州沙桥驿六十五里。旁有合襟水,因改名吕合云。古田寺在吕阁东七星关,见贵州重险。

  广通县在府东七十里。东至云南府禄丰县百三十里,北至姚安府百六十里。蛮名古路赕。元初,置路赕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广通县,隶南安州。明初,改今属,编户四里。

  ○东山在县治东。势若鱼跃。又东三里,曰高登山。元时有盐井,建盐司于此,今废,亦名盐仓山。又鹤翥山在县东北十里。山形如鹤,环绕县治。其相近者又有蟠龙山,山形蜿蜒,中有龙泉,甚甘冽。或曰即九盘山也。回旋险峻,道路九盘,立关其中。又东为凋林山,高插霄汉,登之则禄丰、定边诸境一览在目,为楚雄众山之长。

  和茶山县南十五里。清水河源出焉。其东有阿纳香山,一溪河出焉。二山相连,高耸峭拔,延亘二百余里。○凤山,在县西一里,又里许有营盘山,相传山下为武侯屯营地。又《图经》云:青峰即峨碌山,其支在广通之南者,名阿浮炼山,是县之主山也。

  回蹬山县西十八里。相传南诏阁罗凤攻云南,柘东城至此山,以雷雨回兵而名。一云阁罗凤叛唐,唐师讨之,不克,返辔于此,故名也。有回蹬关,为趣府之道。元末明玉珍将兵三万来攻鄯阐,大理段功赴救,败其兵,追至回蹬关。又有泉出山之东,为观山河。○翠屏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汤团箐。相传诸葛武侯出师时遗迹。又西十里为罗苴甸山,一邑物产,此出大半。稍东为卧象山,地名罗苴村。其东南又有卧狮山,相对拱峙,山麓俱产银矿。阿陋雄山县东北十五里。高逾千仞,有泉出山西,为罗申河。出山南,为阿陋河。○龙街山在县北七十里,有龙街洞,为县之胜。

  ○舍资河县东五十里。源出武定府东,流入南安州界,至元江府境,下流入交趾河。今有铺,有堡,有巡司,有驿,有村,皆以舍资为名。巡司之前有陡涧桥,跨舍资河上。《志》云:舍资巡司在县东七十里。

  立龙河县西一里,源出马鞍山下,流经城西,又北会于大河。大河在县北三十里,自府境流入,汇县境群流而西北出,流入定远县境之龙川江。又罗绳河在县西南三十里,流经定远县之黑井,亦入于龙川江。

  蒙七塔溪县东二十里。有翠微桥跨其上,其后即蒙七塔铺。《志》云:县东三里,有清风河。发源于县东北之赵普关,流至枯木村,有清风桥跨其上。又城东北十里有雕龙河,源出阿陋雄山。又有龙泉,出县东北之蟠龙山。山势蜿蜒,出泉甘冽,环绕县治,交会于大河。

  阿陋井在舍资村中。又有猴井,俱产盐。置盐课大使,属黑盐井提举司。《志》云:县产盐之井凡四十七区,俱环盐课司四旁。或以人名,或以地名,今多淹没,总以奇兴大井为名。

  ○回蹬关在回蹬山上,有巡司戍守。又九盘关在九盘山上,二关为县境东西之险。○沙矣旧箐在县东北七十里,有巡司戍守,司南三十里,即舍资驿也。

  舍资驿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戍守。《滇程记》:自云南府禄丰县七亭而畸达舍资驿,中途有窝石炮南平坡、六里箐、响水桥、响水铺诸境,自舍资驿四程而达县,为路甸驿。有十八湾坡、清川桥之胜。

  定远县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北至大理府赵州云南县百二十里。地名日直赕,杂蛮所居。唐为姚州地。一云:本{髟矛}州地,天宝中,没于南诏,使爨酋筑新城于此,曰耐笼,后入于段氏。元初,曰牟州,置牟州千户,牟与{髟矛}同音也。至元十二年,改置定远州,后降为县,属威楚路。明属楚雄府,主簿李氏世袭。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五里。

  ○南宁城在县南,地名黄蓬。《滇二志》:宋绍圣中,段氏时臣高泰专国政,命云南些麽酋徙民三百户于黄蓬。元初,立黄蓬百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南宁县,寻省入定远,今为南宁乡。

  ○赤石山县西二十里。《图经》云:定远镇山曰赤石味山,邓楚雄之峨录山也,亦曰赤土山。多赭石,林木幽翳,延亘二百余里。其东有泉,下流为零川。其相近者又有云龙山。山势峭拔,起伏非一。亦名伏虎箐。

  会基山县南四十里。高三千仞,连亘数百里。有五十余峰,群山之脉皆起于此。上有会基关,向设兵戍守。《志》云:县之清和乡有木剌答村,山多岩怪石。又有马蹄石,一路峻崖,凡七里许。畔有石池,方广各丈余。泉香而甘,石上有马蹄痕数处。又紫甸乡有自久山,方广四十里。明初,有土酋名自久者据为寨,因名。

  玉璧山县东六十里,高千仞。旭日照之如玉璧然。东有凤羽山,南有易者山,北有绝顶峰,皆丹崖壁立,高出群山之表。又诸葛山,亦在县东六十里,一名独立山。世传孔明过此,令掘断山冈左右以厌胜,亦名破军山。山畔有井,旧出卤水,下有白石泉。

  ○龙川江在县东。自府境流入,又东北入武定府元谋县界,而为西溪河。

  黄莲池县东南五里,广二里许。池常产黄花如莲。又龙马池,在县西南五里,方广四里。相传有龙马现池中。《志》云:近城有浪溪,产盐泉。

  黑盐井县东七十里。有釜盐。设提举司。其产盐之井曰复隆井,旧名岩泉。又有大井、东井,凡三井。其东又有琅井,亦产盐。元李源道记云:滇池西走六驿,有郡曰威楚。东北五舍,沿浪山入长谷,有鹾井,取雄于一方。井西里许有山曰万春,墙立屏峙,束龙江之水,踞虎岭之麓,为最胜处。又环黑井上者曰金榜山,近琅井者曰笔架山。今为黑盐井及琅井两盐课提举司。又有黑盐井、琅井二巡司。《志》云:琅井提举司本名安宁,在云南府安宁州治西。明天启三年,移置于县界,改曰琅井。

  ○罗平关县西南三十里,有巡司戍守。或讹为罗那关。元至大二年,梁王老的与大理构隙,引兵至罗那关,以计杀其守将高蓬。盖关为大理之界云。又会基关,在会基山上,与广通县接界,有会基巡司。○诸葛营,在县西十里,相传武侯讨南中,过日直赕北傍山下筑营。夷称望子洞,基址尚存。《志》云:营在县境者有三:一在磨盘山,一在羊牟山,一在光法山。

  自久寨在县东紫甸乡。明永乐初,蛮酋自久据险犯顺处。

  定边县府西三百十里。西南至景东府一百八十里。地名南涧,为濮落蛮所居。元至元二十二年,置定边县,隶镇南州。二十四年,省县入州。明初,复置今县,改属府。土县丞阿氏世袭,编户五里。

  ○苍山在县北。《图经》云:青峰山在定边之北者名曰苍山,盖一山高大,分为五县之镇也。《志》以县治后真武坐台山为镇山云。○涌翠山,在治北十里,有刁思郎遗垒。又北有螺盘山。山顶盘旋,形如螺髻,故名。明初西平侯沐英与刁思郎战于此。山之西产青绿石矿,上有自普关。又陶罗山,《一统志》云:在县治西,高可千仞。

  无量山在县西五十里。《志》云:山高万仞,为西南天堑。俗传孔明南征至此乏粮,亦名无粮山。即景东府之蒙乐山矣。

  ○定边河在县南。其上流一自大理府赵州流入,即礼社江也。一自蒙化府罗丘场流入,即阳江也。合流经县之和木村。五六月间,涨水汹涌,人不敢渡。县东又有环川,县西又有牟苴河,一名零川。相近又有剌崩川,下流俱合于定边河,入镇南州府界。

  ○自普关在县北螺盘山上,为控扼之地。○武侯台,在县东五里刘村,相传武侯屯兵处,遗址尚存。

  定边驿在县治西。又北百里即大理府赵州之定西驿矣。又有新田驿,在县南。石洞哨,在县南六十里。

  Ф嘉县府南四百五十里。东至临安府新兴州百里。本蛮獠地,曰虚初。元至元中,置Ф嘉千户,后改为县,属威楚路。明属楚雄府,编户二里。县今省。

  ○黑初山在县治西。高千余仞,五峰耸列,连亘百里。《志》云:蒙古灭段氏而赦段兴智,兴智于黑初山设寨自守。时有星殒化为黑石,以为祥,因名Ф嘉寨云。○卧象山,在县治东,形如蹲象,上有元Ф嘉千户所。旧址泰定间所建,属景东路。

  卜门山县东北三十里。高可千仞,最为险峻。《志》云:即楚雄峨录之支也。高耸入云,其泉下绕,为卜门河。自县入郡,路必经此。凡三十六折,乃至其巅,亦曰北门山。又罗甸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丙龙岩,在县北十里,岩高数丈,下有水自景东府流入境,下流亦入于卜门河。

  ○卜门河在卜门山下。县西四里,有马鹿塘河流合焉。二河合流之处,有西龙桥跨其上,在县北十里,又东北入于马龙江。

  马龙江在县北。自镇南州流入境,又东入新化州界,又有上江河,在县西五十里,与南安州分界。

  南安州府东南五十里。东至云南府易门县二百里,东南至新化州四百三十里,西南至镇沅府三百里。

  古为黑爨蛮所居,寨名摩刍。元初,置摩刍千户,属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置南安州,隶威楚路。明属楚雄府编户五里。今仍曰南安州。

  州山岭稠叠,林麓四周,为险固之地。

  ○南安城古摩刍寨也。元筑土城,明初因之,城周一里有奇。

  ○健林苍山州东五里。今讹为阿姑娘山。山半有泉,昔黑爨祖瓦晟吴立栅居其上。子孙渐盛,不属他部。至大理时,高氏封威楚,始隶焉。盖蛮酋据险处也。○紫石山,在县东一里。又里许为乌笼山,树木丛密,望之郁苍,泉出下注,为黑龙潭。

  表罗山州西南四十里。中产银矿。俗名老场。滇中银场以此为最。○安龙堡山,或云在州东南。山高险,贼蛮潜伏于此。明嘉靖间,有奚德、奚本者,倡众为乱。知州苟诜出奇设伏,躬入巢穴,率师格杀,仍立哨于要地,民用以安。

  ○黑龙潭在州东七里。水深莫测。州东三里,又有白沙泉,土人资以灌溉。又石井在县东北二里,其泉涌出,随取随满。

  镇南州府西北七十里。北至姚安府一百二十里,西至大理府赵州二百八十五里。

  古濮落蛮所居,川名欠舍,亦曰沙却。中有城,曰鸡和。唐上元中,蒙氏置俗富郡于此,后属于段氏。元初,置欠舍千户。至元二十二年,改为镇南州,属威楚路。明属楚雄府编户四里,州同杨氏,州判陈氏世袭。今因之。

  州山川环带,舟车往来,走集之郊也。○和子城州东二里。唐上元中,南诏阁罗凤击东爨,侵峨录,取和子城,即此也。元始筑土城为州治。明初废,弘治间改筑,嘉靖中圮。四十年,因旧址筑。万历四十三年,易以砖,周三里有奇,门四。石鼓城州东三十里。旧名鸡和城,阁罗凤侵东爨,取鸡和城,置石鼓县,段氏因之。元初置石鼓百户。至元二十二年,改为县。二十四年,省县入州,为石鼓乡。

  ○石吠山州东南二十里,产煤炭。相传上有石如犬,凶年则吠。又金鸡山,在州东五里,高出群峰,每日出则先照其上。《一统志》:州治西北有鹦鹉山,平地突出,甚高耸,鹦鹉产焉。○十八盘山在州北十五里,登之者迂回山冈,十八折乃至其巅。

  石鼓山州东三十里。上有石行列如鼓,旧石鼓县以此名。又五楼山,亦在州东三十里太乙村后。嵯岩峭拔,最为幽胜。《一统志》:州东十里有会逢山,峭拔耸空,草木丛茂。

  ○马龙江州西南百八十里。其上流即定边河也。自定边县流入境,东南流经Ф嘉县东,又东南入元江府界。

  平夷川州西三十里。源出众山中,经州城西,东南流至府城,西而入龙川江。《志》云:州西四十里有苴力桥,州西三十里有白塔桥,州西十里有平夷桥,俱跨平夷川上。

  南堰在州南。又州西有西堰,可溉田二千余亩。○子甸溪在州东北,亦溉田至数千亩。

  ○英武关州西七十里有巡司戍守,亦曰鹦鹉关。《志》云:英武关蹑山脊,越峻阪,箐莽阴翳,行者寒心,为郡境之险。又有阿雄关,在州西北,亦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境又有镇南关巡司。

  沙桥驿州西三十里。又有铺,有堡,有巡司,俱以沙桥名,皆在州西三十里。又西七十五里为普氵朋驿。《滇程记》:自州三亭而畸达沙桥,有鸳鸯、白塔二坡,自兹徂西山确道,修凡八亭而遥达普氵朋。土人称陂堰为氵朋也。途经小孤山、鹦鹉关、七里坡、普昌关、麦地哨,道列巨箐危石,为险厄之所。

  附见:

  楚雄卫在府治东。洪武十五年,废征缅招讨司,置卫。又定远千户所,在定远县治东。洪武二十一年置,隶楚雄卫。

  ◇姚安府东至武定军民府元谋县三百二十里,南至楚雄府百九十里,西至大理府三百七十里,北至北胜州四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威龙长官司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七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十里。

  古滇国地,属楚。汉属益州郡。后汉因之。蜀汉属云南郡,晋初因之。东晋咸康初,析置兴宁郡治弄栋县。宋齐因之。梁末,没于群蛮。唐武德中,置姚州初为姚州总管府。贞观四年,改置都督府于戎州。《通典》:姚州,麟德元年置,其人多姚姓,因名。刘句曰:武德四年,安抚大使李英奏置姚州。麟德元年,始自云南移于弄栋川也。又咸亨三年,永昌蛮叛,寇姚州。调露二年,永昌蛮复寇姚州,败州兵。于是废姚州。垂拱四年复置,仍为都督府督,羁縻诸州。天宝初曰云南郡。既而蒙氏据其地天宝七载,州为南诏蛮所陷。十二载,复置戍守于此,寻为蛮所陷,改置弄栋府又置弄栋节度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宋时段氏改为统矢逻,又改为姚州,亦曰姚府欧阳玄曰:段氏以姚州为姚府,居八府之一。《滇志》:段思平改弄栋府为统矢逻。段政严时,封高太明之子明清为演习官,世有其地。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统矢千户所。至元十二年,改置姚州,属大理路。天历初,升为姚安路。明初,改路为府,寻又改姚安军民府府州佐皆高姓,高明清之后也。明清七世孙曰泰祥。宋理宗二十二年,蒙古攻略至境,泰祥悉力拒守,被执不屈,见杀。忽必烈因官其子伸,至今不易。所属蛮曰散摩都猡猡,强悍好斗。领州一、县一。今仍曰姚安府。府通道越,络绎滇洱,为南北之要会。诸葛武侯平南中,渡泸水而南,隋史万岁略西洱,亦自青蛉、弄栋而入。唐永徽三年,赵孝祖平青蛉、弄栋西白水蛮,遂请略定西裔孝祖上言:贞观中,讨昆州乌蛮,始开青蛉、弄栋为州县。弄栋之西有小勃弄、大勃弄二州。勃弄以西与黄瓜、叶榆、西洱河相接,人众殷富,多于蜀川,请因破白水蛮之兵,随使西讨。从之,遂略定大小勃弄之地。麟德初,武陵县主簿石子仁建言:姚州在永昌之北,越之南,此地有崇山修谷,平畴广川,东有金沙江之利,西接云南州之胜。距威楚,瞰点苍,最为险要。请置都督府于昆明之弄栋川,屯兵镇守,以治叶榆、イ河诸蛮。则群蛮不敢横,而中国长有盐贝之利矣。从之,因置府于弄栋川。咸亨以后,南中渐多事。姚州废置不恒。神功二年,蜀州刺史张柬之表言:姚州绝域荒外,山高水深。诸葛破南中,使其渠帅统之,不置汉官。国家既置姚州,叛乱屡见。延载中,司马成琛更置泸南七镇,戍以蜀兵。自是蜀中骚扰,乞罢姚州,隶府,并废泸南诸镇,于泸北置关。禁止中国百姓不得与蛮无故交通往来,以防乱萌。不纳。景云中,姚州蛮叛,引吐蕃攻陷姚州,于是姚路绝。开元二年,姚蛮复来寇,州军讨之,为所败。天宝以后遂没于南诏,恒以重兵守之,闭塞汉人南入之道。贞元中,西川帅韦皋复通南诏,自清溪关出工卩部,经姚州清溪见四川重险清溪关,工卩部见四川建昌行都司,入云南,谓之南路。盖自姚安而北,则度金沙,入越。自姚安而西,则指叶榆,趣大理。自姚安而南,则出威楚,向昆明。郡为全滇之要会。西南有事,争于滇蜀间者,自古恒在姚州也。

  姚州附郭。汉为弄栋县,属益州郡。蜀汉属云南郡,晋因之。东晋成帝析置兴宁郡于此。宋、齐因之。梁末没于蛮。唐置姚城县,为姚州治。天宝末,没于南诏,为弄栋府治。大理段氏仍置姚州。元为姚安路治。今因之,编户四里。

  ○弄栋废县今州治。《志》云:州北有旧城,汉弄栋故县也。县境有蛮曰栋蚕。王莽时,益州郡蛮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后汉建武十八年,栋蚕与姑复、叶榆、弄栋、连然诸种叛,杀长吏,寻击平之。自晋至梁,皆为晋宁郡治。唐贞观二十二年,平西爨,开青蛉、弄栋为县。既而以弄栋地改置姚城、泸南等县。景云初,御史李知古改筑姚州城。蒙氏为弄栋府治,大理至元皆因故址。明初易以砖石,周二里有奇。嘉靖七年,筑月城于南门外。三十九年,复于城南增筑土城,四关皆缭以土垣。万历四十六年,复增拓旧城,创设敌楼以壮形胜。今城周六里有奇,门四。

  泸南废县在府东北。唐置。《新唐书》:武后垂拱初,置长城县,属姚州。天宝初,更名泸南县,以地在泸水南也。天宝十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即此。又废长明县,亦在州境,唐置,属姚州。天宝以后,没于南诏,与泸南俱废。

  澄川城在府东。杜佑曰:澄川守捉在云南郡东六百里,唐开元中置,属剑南节度。即此城也。《新唐书》:姚州有澄川、南江二守捉城。○废于、异州,在府境。《唐史》:武德四年,置姚州都督府,并置于、异、五陵、袖、和往、舍利、范邓、野共、洪郎、日南、眉邓、备、洛诺共十三州隶焉。《会要》:麟德初,姚州都督府管五十七州,盖皆羁縻蛮地云。

  ○龟祥山府治西。一名赤石山,以山石皆赤也。山顶有泉,亦曰龟祥泉,旁有万花谷。又西五里曰金秀山,阳氵瓜河出焉。其相接者为龙马山。○白马山,在府东十五里,又东五里曰燕子山,形如燕垒。又府西七十里有稽肃山,泉流入于阳氵瓜河。

  东山府东十里,一名饱堙萝山。其西有武侯塔,相传诸葛武侯南征驻兵于此。后人建塔其上。山之南又有古城。《志》云:唐天宝初,云南太守张乾陀所筑,以防南诏。又寨子山在府东八里。明洪武末,土爨自久叛,结寨于此,官军讨之,败贼于东山箐,即此山也。有泉流入乌鲁氵朋。○笔架山,在府南二十里,有三峰并峙,上有井,云出即雨。又三窠山,在府南六十里,青蛉河出焉。

  九鼎钟山府东北二十里。峰峦凡九,状若悬钟,一名华山,以春时多花木也。又仙景山在府西北十五里,一名西山,亦名石云山。山麓有赤甲、西岭二泉。○矣保山,在府北十五里。又北五里曰龙凤山,山有白塔。石晋天福间建,高十五丈。一名白塔山。

  宝关山在府北百二十里。东去盐井提举司一里,山高百仞,以通盐要路,因名。又司东一里曰回龙山,司南一里曰北极山,司北一里曰象岭山,俱以形似名。○绿萝山,亦在府北百二十里,一名盘曲山,其相接者曰黎武山。

  ○金沙江府东北百四十里。从北胜州流入界,府境之水皆流入焉。又东入武定府界,详见大川金沙江。

  青蛉河在府南。旧名三窠戍江。源出三窠山,流至府南四十里,潴为石池氵朋。周广三百余亩,分为东汹溪、西汹溪,灌溉田亩。至府城北复合流,至大姚县南合于大姚河。又东入于金沙江。○阳氵瓜河,在府西。自金秀山发源,东流汇为阳氵瓜湖,入西汹溪而合于青蛉河。

  连水府西十三里。源出楚雄府镇南州北之磨盘山,流经此亦曰连场河。西北流七十余里,入大姚县之龙蛟江。又香水河源出府北黎武村,与白盐井提举司之观音箐步水合流,亦入龙蛟江,而注于金沙江。

  七氵朋在府城西南,土人称陂堰为氵朋。凡七,皆前代所筑,潴水灌田,民皆赖之。○金龟井,在府西十里,水甚清洌,土人皆汲于此。

  白盐井府北百二十里,本大姚县地。有盐课提举司,旁有九井:曰观音,曰旧,曰界,曰中,曰灰,曰尾,曰白石谷,曰阿拜,曰小。皆产盐,为公私之利。《滇略》:羝羊石在司西里许,蒙氏时有羝土,驱之不去,掘地得卤泉,因名。白羊井后讹为白盐云。明初土爨自久作乱,官军败之于白盐井。遂进,败贼于东山箐,今有白盐井巡司。

  ○三窠关在府南三窠山上,为南面之险,有巡司戍守。○诸葛垒,在府东十五里,又府北十二里有孔明遗垒,盖武侯渡泸南征道出于此。

  普氵朋驿府西南百五十里。西至大理府云南县六十里,南至楚雄府镇南州百里,为往来必经之道。兼设巡司戍守于此。《滇纪》:姚安有白石村,官军败贼自久于此。又蹙贼于马哈山、芦头山,皆在府境。

  大姚县府北三十里。汉青蛉县地,属越郡。蜀汉属云南郡,晋因之。咸康中,改属兴宁郡。梁末废。唐武德四年,置西濮州。贞观十一年,改曰{髟矛}州,治濮水县,后没于南诏。大理段氏时,属姚州,蛮名大姚堡。元初,置大姚堡千户所。至元中,改置大姚县,属姚州。明初,改属府,今编户四里。

  ○青蛉废县在县北,汉县盖治此。常璩曰:青蛉县有盐官。是也。亦曰青蛉川。隋开皇十七年,史万岁击南宁叛爨,自青蛉川入,至南中。唐贞观四年,击西爨,开青蛉、弄栋。二十三年,复遣将击西爨蛮,开青蛉、弄栋,皆为县,寻以青蛉县属{髟矛}州。天宝中,没于南诏。又有岐星、铜山二县,亦唐{髟矛}州属县也,俱天宝中为南诏所废。扬波废县在县东。唐武德四年置裒州,领扬波、强乐二县,后废。又废靡州,在州西北,唐武德四年,置西豫州。贞观三年,改曰靡州,领靡豫、七部二县。又靡州之西曰废徽州。唐武德四年,置利州。贞观十一年,改徽州,领深利、十部二县。后俱废。

  马西废县在县北。《唐志》:武德四年,置尹州,治马邑县,兼领天池、盐泉、甘泉、涌泉四县,其地与{髟矛}州接。是也。后俱废。《志》云:县东北马鞍山麓,有武侯土城。

  ○四奇山在县南七里,有四峰高耸。又有几山,在县治东南一里。东隅有石穴,一名石壁洞,俗名纱帽山。○文笔山,在县西一里。《志》云:山之后曰凤凰山,左曰观音山,相去约二里。县西北三里,又有玉屏山。

  马家山县北十里。高出群山,林木深郁。又北二十里有方山。《汉志》青蛉县禺同山有金马碧鸡,或以为即方山也。○书案山,以县东北百五十里。山形如几案,大姚河出焉。

  赤石崖在县西北,与大理府十二关长官司接界。明嘉靖二十三年,增设姚安府督捕通判,驻赤石崖。万历中省。盖北渡金沙,东出武定,此为要地也。又柴丘岭在县东二十里,上有古砦。

  ○大姚河在县北。源出书案山,流经县西北,合铁索箐之水。又南流至县西南,合姚州小桥村之水。又东流绕县南,复东北会于青蛉河。或以为即《汉志》所称仆水也。

  龙蛟江县西北百二十里。源出铁索箐,合姚州连场、香水二河,东北注于金沙江。俗名茸泡江,音讹也。水产金。

  ○铁索箐在县西北,逶迤千里。山阿水隈,径深险。蛮人每聚于此,恃险出没,剽掠几百余年。明万历初,铁索箐力些蛮畔,抚臣邹应龙讨之。七十二村悉平,因置戍守此,四境乃安。

  附见:

  守御姚安千户所在府城北。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又姚安中屯千户所,在大姚县东二里,旧为土城,亦洪武二十八年筑。永乐初,易以砖石,周一里有奇。

  ◇武定府东至云南府富民县百里,东南至云南府二百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三十里,西北至姚安府五百四十里,东北至四川建昌行都司会川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一万八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南境。汉属越、益州二郡。蜀汉属建宁郡。晋以后属晋宁郡。隋为昆州地。唐为宋州地,属戎州都督府。天宝以后,没于南诏。宋时,大理段氏使乌蛮阿历刂治此《元史》:昔犭卢鹿等蛮所居。段氏使阿历刂治纳Д尼共笼城。又于共甸筑城,名曰易笼。其后裔孙法瓦寝盛,称罗婺部《志》云: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元宪宗四年内附,寻置罗婺万户府。至元八年,更置北路总管府。十二年,更为武定路《元志》:至元八年,并仁德、于矢二部入北路总管府。十二年,复分二部,更置武定路。明初改为武定军民府《通考》:府为南诏二十七部之一。明初以阿历刂裔孙弄积妻商胜者归附,世袭知府。正德中,弄积三世孙阿英改姓凤,畜异谋,死。子朝文嗣。嘉靖六年叛,附寻甸土舍安铨,犯会城,死。子幼,妾瞿氏抚之守土,久之复死。朝文养子继祖谋夺嫡。四十五年,作乱。官军讨平之。隆庆初,遂革土官改设流官,领州二、县一。今仍曰武定府。

  府四维千里,削壁悬岩,水甘草茂,宜于畜牧,亦蛮服之雄也。且北渡金沙,接壤戎。蜀境之险,府实共之,而地接昆明,旦暮可达。府境有变,祸必中于会城明嘉靖六年,凤朝文助寻甸之乱,直犯会城。四十二年,凤继祖复构衅,掠富民、罗次,纠东川蛮酋攻曲靖、寻甸,所至骚动。万历三十五年,土酋阿克等复作乱,直抵会城。城外坊市悉被焚劫,还攻元谋、和曲诸城,未及一月,陷一府、三州、四县。寻甸叛目亦应之,陷嵩明,逼杨林。官军拒却之。还攻寻甸,陷禄丰。官军四面合击,追至东川,尽擒其党。绸缪之虑,乌可略哉?

  和曲州附郭。旧治在府城西南三十里,蛮名叵甸,、诸种蛮所居。蒙氏时,白蛮据此。段氏改属乌蛮,因并吞诸种聚落三十余处,统于罗婺部,初改叵甸曰和曲。至元中,升为和曲州。明初因之。嘉靖末,改筑府城,移入郭内。今编户十一里。

  ○南甸废县旧在郭内。蛮名Д陬笼,又名甸,讹曰南甸。元至元中,置南甸县,为武定路治。明初,改属和曲州。嘉靖末,县废,寻又改筑土城,移和曲州入郭内。隆庆三年,复移建石城于狮山之麓,即今府治也。万历四十六年、崇祯十三年,屡经修筑,周六里,门四。

  宗居废县在府西北。唐武德四年,置西宋州。贞观十一年,正称宋州,治宗居县,兼领石塔、河西二县,后废。○诸葛城,在府东二里。《志》云:武侯初过大渡河,驻节于此,今故城遗址犹存。

  ○狮子山城西五里。高千余仞,顶平旷,有石岩,状如狮子。中藏深谷,可容万人。又有泉自山岩喷出,潴为小池,郡郭群山错立,此为最胜。又三台山在府西北六里,高可千仞,叠起如台。明隆庆初,土官凤继祖叛,筑寨于此,为拒守处。○五峰山,在府东三里,攒列郡前。又府南二十里有天马山,其相接者曰笔架山,连峰并峙,为南境之胜。

  佐丘山府西北二十五里。中平坦,有泽,广五亩,水泉无盈,涸名洗马池。分流东注,一为勒溪Д,一为东波Д。又雄轴龙山在府西北八十里,形势峭峻,林麓茂密。○猗朵山,在和曲旧治西北。有泉,下流为南甸河。又哇山在府西南五十里,山势险隘,有悬瀑千馀丈,下注成池。蛮名哇咦。

  红崖峡府东北四十里。东枕溪流,险峻难涉。明弘治中,土知府凤英始筑路以便行者。又武陵洞,在府北八十里夹甸西,山洞深不测,内有流泉。其西又有三石塔洞,泉石甚幽胜。

  ○金沙江府北三百八十里,自姚安府流入界。又东达四川会川卫界之废黎溪州,有金沙江巡司戍守。杨士云曰:自府境金沙江渡而北,达会川卫,不过七十余里。蒙氏四渎之一也。详大川金沙江。

  乌龙河在府北五里。源出禄劝州之乌蒙山,绕流经此,溉田数百顷。下流入于金沙江。又西溪河在府西北,即楚雄府之龙川江也。自定远县北流入界,又西北至元谋县,西而入于金沙江。又勒溪Д在府东北,出佐丘山与东波Д皆分流而东北出,注于金沙江。

  惠弱湖在府西北八十里。湖方五里,茂林掩映,水色清碧,深不可测。○广翅塘,亦在府西北。《志》云:安宁州螳螂川经富民县境,又北入武定府界,为普度河。汇于广翅塘,入于金沙江。

  只旧盐井《志》云:距州百六十里。又草起盐井,距州二百里,俱产盐,以为民利。

  ○虎市桥府东北一里。相近又有龙潭桥,两崖石壁,峭立相对。跨以木桥,下临龙潭,渊深莫测。又仙人桥,在府西北三十里,地名龙三藏涧。出崖壑间,涧边有石,两隅拥出,相接而成梁。

  虚仁驿在府北。《图经》:府北有勒站及虚仁、环州、姜驿等站,达于四川会川卫境,自昔往来通道也。○利浪驿,在府南八十里。《舆程记》:又东南七十里,即云南府城矣。

  元谋县府西北百九十里。北至四川会川卫界九十里,西至姚安府三百二十里。蛮名华竹,一名环川。元至元中,置县,属和曲州。明初因之。土官吾姓。嘉靖中,改流官,编户五里。

  ○马头山在县南。连亘四十里,地势最高。东望寻甸,南见楚雄,北眺黎溪,西瞻大理,县境之镇山也。○吾梁山,在县北三十里,孤圆秀拔,登临最胜。相近者曰雷应山,高三十余里,绵远深秀,顶有古刹。应元溪经其下。又西北四十里为盘龙山。《志》云:县西北又有火焰山。

  住雄山县西北十里。壁立万仞,顶摩苍空,西枕陋甸,东连诸山,环于县境。一名法灵山,俗名环州山。○竹沙雄山,在县西北二百里,四面卓立,高出群山。竹木丛密,人迹罕至。

  ○金沙江在县北百八十里。自姚安府东流经此,县境群川悉流入焉。○西溪河,在县西,其上流为龙川江。自府境北流经县境,又东北流入于金沙江。

  应元溪在县南。《志》云:自和曲州之虚仁驿流经马头山下,合于纪宝溪。○纪宝溪,出楚雄府定远县界之苴宁山,北流入县境,合于应元溪,居民多引以灌溉。下流皆注金沙江。

  禄劝州府东北二十里。东至寻甸州界二百三十里,东南至云南府富民县九十里。

  唐羁縻宋州地,蛮名洪农碌券甸,杂蛮所居。元至元中,置禄劝州,属武定路。明属武定府编户七里,今仍旧。

  州接壤、蜀,控扼群蛮,山川险固,称为要地。

  ○石旧废县州东五里。旧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块,曰抹捻,曰曲蔽。后讹掌鸠为石旧。元至元中,置石旧县,属禄劝州。明初因之。正德中,废入州。《志》云:今州城,旧系土垣,不及一里。万历七年,改筑今城,周一里有奇。

  易笼废县州北百八十里,地名倍场。有二水相合,绕城而东。蛮谓水为Д,城为笼,又讹Д曰易,故曰易笼也。昔为罗婺大酋所居,群酋会集于此。元至元中,置易笼县,属禄劝州。明初,省入州。

  ○法块山州北二十五里。四面削立,惟东南有一径,可容单骑,旁有裒阿龙山。又哇匿歪山,在法块山西。巅凹而平,可容万家。○幸丘山,在故易笼县东北。四面陡绝,顶有三峰,可容数万家。昔为罗婺寨,有天生城,牢不可破。

  乌蒙山在州东北二百八十里。一名绛云露松外龙山。与四川东川府接境,山北临金沙江。山有十二峰,耸秀为一州诸山之冠。八九月间,其上常有雪。又顶有乌龙泉,下流为乌龙河。蒙氏封此山为东岳,今附见前名山玉龙。

  ○乌龙河在州北。源出乌蒙山下,流入于金沙江。○普渡河,在废石旧县东南,北流入于乌龙河。普渡河巡司置于此。又撒里巡司,在州治南二百里。

  掌鸠水在石旧废县,绕县三面凡数十渡。东南流,合普渡河。其合处形如狮子,一名狮子口。

  ◇景东府东至楚雄府四百里,南至威远州界四百里,西至云州界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楚雄府定边县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一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六百里。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蛮名猛谷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蛮所居。汉、唐未通中国。南诏蒙氏立银生府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寻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蛮遂据其地,历大理段氏莫能复。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中,置开南州,仍隶威楚路。明洪武中,改为景东府编户八里。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

  府山川环绕,群蛮错列,亦控扼之所也洪武二十年,沐英自楚雄至景东,每百里置一营,率兵屯种,以备蛮寇。盖州与群蛮迫近。

  ○景东城《志》云:府旧无城池,治北有卫城。洪武二十三年建,周二里有奇。又别为小城,在卫城之西,据景董山之顶,周三十余丈,开东北门以望远,名玉笔城。万历三年及十八年,相继增修,而府治则在卫城南门外之东。

  ○景董山在府治西。昔为酋寨,明洪武中,建卫城于山上。其城西据山巅,又有小城,亦据山顶,形如偃月,谓之月城。

  邦泰山在府治东。高耸延长,有险可恃。土官世居其麓,曰陶猛田。○锦屏山,在府南一里。其相接者又有孟沼山。《郡志》:东有邦泰之秀,南有孟沼之雄。是也。又鹤笼山,在府北三十里,一峰突兀,绝顶盘圆。

  蒙乐山府北九十里,与者乐甸长官司接界。一名无量山。高不可跻,连亘三百余里,中有石洞,深不可测。一峰突出,状若崆峒。其南有泉,流为通华河。北有泉,流为清水河。俱东流入于大河。山上又有毒泉,人畜饮之,皆毙。蒙氏封此山为南岳。《志》云:城西景董山,即此山之支陇也。余附见名山玉龙。

  ○澜沧江府西南二百里。自云州流入境,又东南入镇沅府界。详见大川澜沧江。

  大河在府东。其上流即定边河也。自楚雄府定边县南之阿笠村流入府境,有三岔河流合焉。又引而东,蒙乐山之清水河、通华河俱流合焉。又东入楚雄府镇南州境,流入于马龙江。

  笕泉在府北卫城内。明洪武中,建卫城,中无井泉,指挥袁贤以竹笕引蒙乐山泉入城,凿池潴之,上覆以亭,取汲于此,因曰笕泉。又府有土井,产盐。

  ○母瓜关府南百里。又府北一百五十里有安定关,又府东南百二十里有景阑关,皆控御处也。

  板桥驿府东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为定边县界之新田驿,又六十里即定边驿矣。○保甸,在府西北百里。有巡司戍守,宣德中置。又有三岔河巡司,在府东。明弘治中置,辖一碗水、九窑坡二哨,地多盗。

  兰津桥《滇纪》云:旧在府西南,跨澜沧江上,后汉永平初所建。永乐初修,高广千仞,两岸峭壁林立,飞泉急峡,复磴危峰,森罗上下,熔铁为柱,以铁索系南北为桥。自古称为巨险。○大河桥,在府东二里,跨大河上。上覆瓦屋四十九楹。

  附见:

  景东卫在府北卫城中,洪武二十三年建。

  ◇镇沅府东至者乐甸长官司界二百里,南至威远州界三十里,西至景东府界三十里,东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六百里,至京师一万二千四百五十里。

  古荒外地,濮洛杂蛮所居《元史》作昔朴、和泥二蛮。唐天宝以后,南诏蒙氏为银生府之地。后金齿夷侵夺其地,大理段氏不能复。元初内附,属威远州。后置案板寨,属元江路。洪武末,改置镇沅州《志》云:州境有刁猛混及孟婆、遗定、案板等寨。洪武末,元官土官刁平剿平之。因置州,以平典州事。永乐四年,升为府府无城池,编户五里,土知府刁氏世袭,领长官司一。府今省入沅江府。

  府群山环峙,介于群蛮,亦控扼地也。

  ○案板山在府治北。高百余仞,形如几案,元以此名寨。○鸟连山,在府东北。山高林茂,群鸟常集,因名。又府治东有石山,以Лヴ少土而名。

  波弄山在府治西。山势起伏,形如波浪。山之上下有盐井六所。土人掘地为坑,深三尺许,纳薪其中,焚之,俟成灰,取井中之卤浇灰上,明日皆化为盐。盐色黑白相杂而味苦,俗呼为白鸡粪盐,用以交易。

  ○杉木江在府治南。源出者乐甸,流经府境,下流入威远州界,合于谷宝江。江岸多杉木,因名。

  ○者章硬寨在府西南。明正统五年,麓川叛酋思任发屯孟罗大掠,据者章硬寨,沐昂督兵进克之,贼宵遁威远州。

  者达寨在府境。又有石崖等寨。《滇纪》:永乐初攻石崖、者达寨,外夷整线来降。又有六谷等三十三寨,亦近府境。

  禄谷寨长官司府东北二百五十里,永乐十五年置。

  ○马容山司北八十里,高千余丈,盘亘数百里。石路隘狭,仅容一马。又石罗山,在司南百里。又司东百里有小不旧山。

  纳罗山司西百里。山深险,中多虎豹。土人呼藏为纳,虎为罗。南浪江出于此。

  ○南浪江在司南。源出纳罗山,下流经司治南,又西南流,合于杉木江。○马涌江,在司东,源出临安府纳楼茶甸长官司,流入司境,又西南合于南浪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五十里。

  《禹贡》梁州南境。汉武开西南夷,此为益州郡地。后汉时,属永昌郡。蜀汉属云南郡。晋初因之。永嘉中,又分置东河阳郡沈约《宋志》:晋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郡,领东河阳、榆二县。宋因之。梁末,没于群蛮。唐武德七年,为羁縻南云州地亦谓之昆弥。唐武德四年,昆弥遣使内附。《唐书》:昆弥即汉之昆明,在爨蛮西,以西洱河为境。贞观三年,改为匡州。天宝以后,没于南诏南诏伪建都邑于此,亦谓之西京,后又改为中都。五代时,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相继据之,后段思平代有其地,称大理国。元宪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府。至元七年,改置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大理府,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今仍旧。

  府西倚点苍,东环洱水,山川形胜,雄于南服。昔武侯南征,规固其地,于是收资储以益军实,选劲卒以增武备,遂能用巴蜀之众,屡争中原。唐之中叶,蒙氏负于此,乘间抵隙,常为蜀肘腋患。段氏承之,抚有城邑,保其险塞,雄长群蛮者,亦三百余年。蒙古取其地,益成包并东南之势。盖地虽僻远,而封壤延袤,关山襟带,西南都会,滇洱其竞胜者矣。

  太和县附郭。汉叶榆县地,属益州郡。后汉为榆县,属永昌郡。晋属云南郡。永嘉以后,属东河阳郡。宋、齐仍为榆县。梁末,废于蛮。唐为羁縻匡州地。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皮罗阁逐洱河蛮,取太和城。城盖蛮所置也。其后遂据其地,段氏因之。元立太和上中下三千户所。至元中,改置理州及河东县。后省州,改县曰太和,属大理路。今编户六十六里。

  ○太和故城在府南十五里。今城本羊苴咩城也。唐开元末,皮罗阁取太和城,遂徙居之。其城周十余里。蛮语以坡陀为和,和在城中,尊之曰太,城因以名。阁罗凤亦窃据于此。天宝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击南诏,深入至太和城,以粮尽引还,为蛮所覆。贞元中,异牟寻寇西川,败还,惧筑羊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之,改号曰大理。自是太和别为一城。段氏时,故城渐废。太和之名,遂移于羊苴咩城。今故城犹谓之太和村。《云南记》:羊苴咩城在点苍中峰下,即古榆城也。蛮语讹为羊苴咩,亦曰阳咀咩城。南去太和城十余里,北去成都二千四百里,去云南城三百里。繇泸州南渡泸水,行六百三十里,即至羊苴咩城。贾耽云: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此繇安南通天竺之道也。贞元初,异牟寻筑此城。七年,西川帅韦皋遣判官崔佐时至羊苴咩城,说异牟寻,使归唐。宋时段氏据此,亦谓之大理城。元郭松年《行记》:大理城,一名紫城,方圆五里。西倚点苍,东扼洱水。龙首关于邓川之南,龙尾关于赵之北,称山水大都。是也。明洪武十七年,复因故城修筑,砖表石里。二十五年,复展筑东南面,方三里,周十二里。南门曰承恩,东门曰通海,西门曰苍山,北门曰安远。

  榆废县在府东北。汉县治此,本曰叶榆。境内又有姑缯夷。始元初,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后三岁,姑缯叶榆复反。后汉建武十八年,叶榆、弄栋诸种叛,杀长吏,寻讨平之。元初六年,永昌诸郡蛮复叛,益州刺史张乔遣从事杨竦将兵至叶榆,败蛮酋封离等,尽平其党。晋亦曰榆县。宋、齐因之,后废。又东河阳废县,亦在府东。晋永嘉中置,属东河阳郡。宋齐因之。梁末,郡县俱废于蛮。

  勃弄废县在府东百里,亦曰勃弄州。隋开皇十七年,史万岁击南宁叛爨,入自青蛉川,经弄栋,次小勃弄、大勃弄,至南中,渡西洱海。唐永徽初,青蛉、弄栋西白水蛮与大小勃弄蛮酋相诱为乱,遣赵孝祖为郎州道行军总管,将兵讨破白水蛮。孝祖言:小勃弄、大勃弄常诱弄栋为乱,请遂西讨。诏可。明年西入小勃弄,酋长殁盛屯白旗城,破斩之。进至大勃弄,获其酋长杨丞颠,悉破降其众,始改云南县为匡州。《唐史》:弄栋西有大勃弄、小勃弄二州蛮,其西与黄瓜、叶榆、西洱河接。武德七年,置南云州。贞观三年,改为匡州,领勃弄、匡川二县,后没于蛮,州县俱废。

  史城府北四十里。隋开皇中南宁夷爨玩既降复叛,史万岁讨之。入南中,过诸葛武侯记功碑,度西洱河,此其驻师处也。唐大历十四年,异牟寻立,初迁史城。贞元初,引吐蕃寇蜀,败还。四年,始改筑羊苴咩城,徙居之,称日东王。《滇纪》:史城,即太和县喜村,元初,尝置喜州,旋废。盖讹史为喜也。○九重城,在府境。九重,犹言九座。《志》云:南诏境内有九重城,皆备吐蕃而设。一在河尾里,一在关邑里,一在太和村,一在北国,一在蟠溪里,一在塔桥,一在摩用。其二城则羊苴咩城、史城也。又有金刚城,在点苍山佛顶峰麓,亦南诏所筑。

  ○点苍山在府城西。巍峨秀丽,为南中奇胜。顶有高河泉,深不可测。分为十九峰。又有瀑布诸泉,流为锦浪十八川,环绕于群峰间。南诏常封此山为中岳。今详见名山点苍。

  玉案山在府西南,叶榆河之东。相传汉元封初,司马迁使昆明,尝至此,观西洱河。或云:司马相如奉使时,亦尝至焉。山形方整,亦谓之玉几岛,与青巅、罗筌相映带,共为西洱河之胜,详附见大川西洱河。

  鸡足山府东北百里,与宾、邓二州接界。前有三距,后起一支,形若鸡足,因名。《志》云:山峰攒簇如连华,然盘折九曲,松杉郁葱。其崖、壑、台、洞、泉、涧之属以数百计,上有石门,号华首门,俨如城阙,人莫能通。佛寺环列,金碧辉映。绝顶五更见日出之光,游人经旬乃尽其胜。杨慎云:自府城至鸡足山,繇海则径,繇路则迂。大约出府城六里至海神祠,登舟约二十里至橹摆山。又二十余里至下仓,又二十里至白梅桥,又二三里至洗心桥,过盘磴者九又两之,凡十八湾而至大龙潭。又数里至山绝顶,亦名九曲岩。又鸡额山,在府北七十里。《滇略》云:自上关放舟而南,有飞崖出水面者,曰鸡额山。石磴盘旋,可三百武,削壁卷阿,正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又南为铁雨崖,崖面如蜂房蚁穴。又南即赤文岛矣。

  ○西洱河在府城东,亦曰叶榆水。源出浪穹县罢谷山,流经府西北而至城东点苍山,十八川之水皆会于此。又西南流会于样备江。杨士云曰:大理之境,峰峦万叠如列屏十九曲,峙于后者,点苍山也。波涛千顷,横练蓄黛,如月生五日。潴于前者,叶榆水也。今详见大川西洱河。

  样备江在府西。源出鹤庆府剑川州之剑川湖,流经浪穹县过点苍山后,会西洱海,出天桥而入赵州界。详附见大川澜沧江。

  喜洲在府北五十里。其地名何矣城村。《白古通》曰:点苍山脚插入洱河,其最深长者惟城东一支与喜洲一支云。

  ○龙首关府北七十里。亦曰石门关,又谓之上关城,有四门。府南三十里为龙尾关,亦曰下关城,有三门。皆控点苍、洱海之险,为拒守要地。详见前重险石门。

  天桥府西南三十五里。一名石马桥。下断上连,绝壑深险,洱河之水从此泄而南注郡境,无泛溢之患。《志》云:天桥石梁横亘,凭虚凌空,渡者仄足而过,称为绝险。

  五华楼在府治西。唐大中十年,南诏晟丰┙所建,以会西南夷十六国君长。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蒙古忽必烈入大理,驻兵楼前。至元三年,赐金修治,今故址犹存。亦曰五华台。○祭天台,在府城西,其地有武侯祠。祠后有山冈台在其下,今坛之址犹存,相传武侯祭天画卦处也,一名画卦台。

  三塔在府城北。中高四百余尺,凡十六级,旁二座差小。相传唐贞观六年,尉迟敬德监造。开元初重修,其寺曰崇圣。城南有塔一,高二十丈,级十六,其寺曰弘圣,在玉局峰东一里。

  赵州府东南六十里。东南至景东府三百三十里,西南至蒙化府界九十里,东北至宾川州九十里。

  汉榆、云南二县地,后为罗落蛮所居。唐为匡州地。蒙氏为赵川《滇志》:蒙氏使赵康居此,因以名。蛮语州为也,读若简,见前元江府,寻改赵郡,又为赵州。段氏时,曰天水郡。元初为赵千户。至元中,改为赵州,属大理路。明属大理府编户八里,领县一。

  州当往来之孔道,控苍洱之要冲。山川回抱,原隰沃衍郭松年云:赵之山,四周回抱,川泽平衍。神庄江贯其中,溉田千顷,民多富庶。蒙古取大理,先下赵州。明初,大军入赵州,遂经营两关谓上下两关也,进薄大理。盖攻取之先资矣。

  ○赵城今州治。《志》云:州初无城郭。明初迁州治于三耳山,或以为即古勃弄州治也。弘治二年,始筑州城,周七里有奇,引水为垣,屹然险固,有门四。

  白城州东南九十里。《滇略》云:即古彩云城也。汉元狩初,命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间出西南夷至滇,指求身毒国。是岁彩云见于白。蜀汉建兴中,丞相亮南征,斩雍于白川。师还,命龙那为酋长。那始于白西山下筑彩云城。一名文案洞城,其后谓之白城。唐时蒙氏曰白,为境内十之一。贞元十年,异牟寻大破吐蕃于铁桥,并破施、顺二蛮,禽其王置白城,是也。《唐书》:自戎州开边县南行,至白城,三千里而近。宋淳十二年,蒙古忽必烈攻大理,至白,筑垒于白东南七里,寻置白千户所。至元中,改置建宁县,属赵州,寻省。郭松年云:自赵州山行六十里,至白甸,甸形南北袤与云南品甸相埒,居民凑集,禾麻遍野。西山石斩绝,其色如雪,因名白。明嘉靖二年,增置大理府督捕通判驻此。四十三年,筑土城为卫。万历末,裁通判不复设,而居民殷阜,俨若城邑云。铁桥,见丽江府巨津州。开边废县,见四川叙州府。

  安东城州东二里。《滇略》云:蒙氏安东将军李专珠所筑,城东一里有九龙池,山上有诸葛武侯营垒遗址。○唐城,在州南十九里。唐天宝中,李宓征云南时筑。今州西二十五里,有万人冢,垒土如山,即鲜于仲通及宓丧师处也。

  ○三耳山在州治西里许。有三峰,高耸如耳。一名凤仪山,以一支两翼如凤来仪也。其东为龙伯山,与凤仪相对,俱点苍之南支矣。○宿龙山,在州北十五里,顶有浮图,唐镇南将军韦仁寿所建。或曰山在龙伯之南,又州南有五佛山。山下出泉,不竭不溢,谓之圣泉。

  九龙顶山在州南五十里。九峰相聚,望之如龙,与云南县接界。○西山,在白川西,有毕钵罗窟,一名宾波罗窟。岩壑耸拔千余丈,有独木桥十余所,樵子最狷捷者乃能履之而过,谓之仙桥。《志》云:毕钵罗窟山在州东六十里,北去宾川州二十里。

  定西岭州南四十里。本名昆弥山。明初平西侯沐英过此,更今名。岭高千余仞,设关其上,波罗江出焉。又岭东南七里有故垒,蒙氏灭大理时屯兵处也。俗谓之胡营。

  ○样备江在州西南。自太和县流入界,又南流入蒙化府境。○波罗江,在州治东南,有二源:一出九龙顶山,一出定西岭,合流而北,经州治。又西北流入西洱河,一名大江。

  白江在州东南。《志》云:出白西山之毕钵罗窟,流经楚雄府定边县,为礼社江之上源。亦曰白川。又赤水江,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定西岭。东南流,亦入定边县界,合于礼社江。又毗雌江,在州西南六十里,源出蒙化府之巍山,流入州境,合于赤水、白二江。

  ○迷渡市在州南九十里,有巡司。相传诸葛武侯曾筑城于此,名诸葛城。又州东有干海子,多沙无水,亦设巡司于此。《志》云:州境又有赤壁岭巡司。

  定西驿在定西岭上。为往来必繇之道,置关戍守,兼设巡司于此。其在州治旁者,曰德胜关驿。又有样备驿,在州西八十里。南趣蒙化,西达永平之孔道也。

  云南县州东南百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远县一百二十里。汉元封初,置云南县,隶益州郡。后汉改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二年,置云南郡治焉。晋、宋至梁,皆因之。唐为匡州匡川县地。后张仁果据之,号白子国。蒙氏改为云南州,段氏因之。元初,曰品甸千户所。至元中,复曰云南州,寻降为县,属大理路。明初,改隶赵州,土知县、县丞俱杨姓,主薄张姓,编户十五里。

  ○云南故城在县南。《滇略》:汉武时,彩云见于白,县在其南,故曰云南。蜀汉因置云南郡。《水经注》:云南郡本云山县地,云山疑亦云南之讹矣。《唐志》:自戎州开边县而南七十里至曲州,又二千五百里至云南城。即此城也。后迁今治。《志》云:今县东南又有废城,即唐时匡川县治,后废。

  云平废县在县东。本云南县地。晋咸宁五年,析置云平县,属云南郡。《晋志》:郡初治云平县,后还治云南。宋、齐俱为云平县,梁末废。○镜州城,《一统志》云:在县治东,唐置,领夷郎等六县,后废。今名云南,土城遗址尚存。考《唐志》,不载镜州也。《滇略》云:镜州城在今县治西南。郭松年云:自镇南州过雌岭,即大理界。山行七十里,有甸焉。川原坦衍,山势回合,周二百余里,乃云南州也。州西北十余里,山麓间有石如镜,光可鉴。旧名镜州,以此。镜州,盖即云南州之别名矣。

  ○青华山县南八里。下有洞,阔十丈。山仅培娄,洞中甚深,邃不可穷。旁有石窍漏光,若天窗然。《滇纪》:自洱海卫城西行,通蒙化,岐左有青华洞,中极宽衍。是也。○水目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宝华山。山巅有泉,深不可测。又南二十里曰南华山,一名天花山。

  宝泉山在县西北十五里。九峰相并,望之簇如青莲,石穴空洞,盘折而升,一名九鼎山。又龙兴和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亦高耸。又有梁王山,在县北三十里,蒙氏时有酋长王氏屯据于此。

  安南坡在县东南。《滇程记》:自镇南州普氵朋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叶镜湖县南三十里。中有石如镜,因名。又清湖在县西南一里,湖水恒浊。永乐七年,黄河清,此水亦清。自是不复浊,因名清湖。

  青海子县东南二十里。其地有金龙山,水出其下,一名青龙海子。又有周官些海子,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蒙舍海。旧引宝泉山水蓄于周官、品甸二陂,以备农事,即周官坡也。

  品甸陂在县西三十余里。《志》云:唐初尝置坡州于此。其地川原饶沃,亦名清子川。甸中有池,亦曰清湖,灌溉甚溥。又品甸湾在县东北十里,相传蒙氏尝置品甸县于此,元千户所以此名。○溪沟,在县西三里,源出宝泉山,东流入定边县界。夹溪十里多花卉,亦名万花溪。

  ○云南驿在县东。其相近有古城村,或以为古云南郡城也。自驿而西,又八亭达于赵州之定西岭。○力士营,在县南九里,相传诸葛武侯驻兵之地。

  邓川州府北七十里。北至鹤庆府百九十里,东南至宾川州百五十里,西南至云龙州百五十里。

  汉益州郡榆县地。唐初,为川州,隶姚州都督府,后为赕诏所据。南诏并之,置邓川赕,后改为德源城。段氏因之。元初,立德源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邓川州,隶大理路。明属大理府土知州阿姓。隆庆三年,改设流官,编户十二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峭山深堑,控据边陲,号为险要。

  ○德源城在州治东。亦曰大城。唐时备州治此。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取太和城,又取大城,是也。后为德源城。元因置德源千户所。《志》云:州水患频仍,迁徙靡定。旧无城郭,明崇祯十三年,迁治邓川驿,始建土城,周六里有奇。未竟,复为山水决坏。

  宁北城州北三十里,唐时蒙氏所置。《滇纪》:唐贞元十五年,异牟寻谋击吐蕃,以川、宁北等城当寇路,乃峭山深堑,修战备,为北面之固。是也。段氏时城废。

  废曾州在州东境。或曰即汉时姑缯夷之地,唐武德四年置曾州,治曾县,兼领三部、神泉、龙亭、长和四县,后废。《旧唐书》曾州西接匡州,是也。

  ○鼎胜山州东南十里。孤峰特耸,洱水为襟。登山一望,波光万顷,最为奇胜。《志》云:州治旁有象山,其南为伏虎山,东北曰卧牛山,俱以形似名。又东山在州东十里,山麓崖下有泉注为池,深不可测,谓之星鲤泉。又东为狮舌山,以山形如狮吐舌也。下有龙潭,与鼎胜山皆环峙州治,并为形胜。

  钟山州北八里。《滇纪》云:唐开元中,赕诏酋咩罗皮据大,为南诏所攻,率其部据钟山之险以自守。即此山也。

  豪猪洞州东二十里,山顶有石墙遗址,下有龙潭。《滇志》:孔明纵孟获于白,获引所部至银坑。坑一名豪猪洞,险绝,非人力可到。孔明出奇策擒之。是也。洞南有诸葛寨,相传武侯驻兵处。《滇纪》云:寨在州东三十里。

  ○普陀江在州北,其上源即浪穹县之宁河。东流经州,北折而南,流入于西洱河。一名弥苴亻去江。或谓之葡萄江,即普陀之讹也。上洱池州南十五里,即普陀江之旁出者。又南五里有油鱼穴,皆流达于西洱河。○南诏潭,在州西南二十里,广十余亩,三山环匝,其一面峻壁如石墙。潭深莫测,昔人尝避兵其中。

  ○佛光寨在州北三十里,与浪穹县佛光山相接。《滇志》:初,孟获自豪猪洞被擒,丞相亮复纵之。获走佛光寨,据险坚守。汉兵不得进,乃繇漾濞江而北出砦后,遂破之。明初,傅友德等既平大理,余孽普颜笃复叛,据佛光寨,先不华据邓川。友德自七星关回军大理,平邓川,破佛光砦。遂过金沙江,下北胜、丽江巨津之境,是也。

  阿至店州东八十里,接北胜、宾川州界。又州东南有青索鼻巡司。《志》云:司南十五里,地名干海子。

  浪穹县州西十五里。北至剑川州百里,汉叶榆县地,蛮名弥次,即浪穹诏所居。唐武后永昌初,浪穹州蛮傍时昔等二十五部先附吐蕃,至是来降。诏以傍时昔为浪穹州刺史,统其众。开元初,其王铎罗望与南诏战,不胜,移保剑川,更称浪剑。贞元中,为南诏所破,亦置浪穹州于此,统浪穹、旋浪、邓赕之地,段氏因之。元初改置浪穹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为县,属邓川州。土知县、典史俱王姓,编户三十五里。

  ○凤羽废县县西南四十里。蒙氏所置,以凤羽山为名。或曰元时亦尝置县,属邓川州。旋废。今为凤羽乡,有巡司戍守。《志》云:凤羽巡司西二十里,有罗坪关,北五里至闷江门哨。

  安宁城在县北。唐天宝八载,州都督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安宁城及五盐井,复立马援铜柱,是也。《滇纪》:县西北有石和城,唐开元末施浪酋长分兵据此,以拒南诏。南诏袭败之,遂取其地。

  ○宁山在县西。形如凤翼,一名凤翼山。又灵应山在县东二十里,峻拔高耸,上有石岩。

  佛光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山盘亘回远,接邓川鹤庆之界,佛光寨以此名。其南崭然险绝,山半有洞,可容万人。山后尤为,仄径仅容一人,名曰一女关。山下又有九石窍,泉出其中,名曰九龙泉,流入宁河。

  莲花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形如莲花。三面陡绝,惟一面仅容单马。其相连者曰蒙次和山,三面绝险,一面临河。六诏时,施浪诏居此。两山下亦曰蒙次和村。唐开元末,为南诏所并,设三营以守之。蒙古忽必烈自石门入,取大理,见二山为襟喉之所,乃留达军三百户镇之,亦分为三营。《志》云:三营在莲花山下,是也。

  罢谷山县北二十里。《水经注》:罢谷之山,洱水出焉。其山空洞,泉涌起如珠树,乃澜沧江之伏流也。○凤羽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郭义恭《广志》所云吊鸟山也。《后汉志》《水经注》皆云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俗言凤凰死此,众鸟来吊云。《滇志》云:山旧名罗坪山,或作罗浮山,蒙氏改为凤羽山。

  普陀崆县东南十五里。为往来要隘之地,有巡司戍守。其南有龙马洞,深不可测,石壁上马迹犹存。《志》云:普陀崆巡司东十里曰下山口,南二十里曰闷江门,西三十里曰大树关,北三十里曰观音山。

  ○样备江在县西百里。自剑川州流入县境,有上下江嘴。又南流入太和县界,亦曰漾濞江,或谓之漾、濞二水,盖同流而异名也。唐景龙初,吐蕃及姚州蛮寇蜀,使唐九证为姚道讨击使击之,蛮以铁梁漾、濞二水通西洱蛮,筑城戍之。九证自入永昌,累战皆捷,尽刊其城垒,毁焚桥,勒石于剑川,建铁柱于滇池,俘其魁帅而还。吐蕃渡处盖在县境。《志》云:县有上下江嘴二巡司,上江嘴东去罗坪山麓五里,下江嘴东去罗坪山二十里。

  宁河县西北五里。《通志》:罢谷之水,注于宁河,亦曰明河,又为宁湖,下流即葡萄江也。《一统志》:明河宁湖周回五十里,水色如镜。○鱼子氵朋,在县西。水色青碧,流合于宁河,一名龙池。

  五盐井在县西北三百里。即唐天宝中何履光收复之地。明洪武十六年,建五井盐课提举司于此。《志》云:五井一曰洛马井,一曰石缝井,一曰河边井,一曰石门井,一曰山井,俱在县界及云龙州之境,亦曰上五井,兼置巡司于此。又有顺荡井巡司、师井巡司、十二关巡司,俱在县境。

  ○三营在县东北莲花山下。南诏时,设营于此。蒙古取大理,复设三营万户以守之。洪武十五年,云南平蓝玉遣兵攻拔三营万户砦,是也。《志》云:县西南有箭杆场巡司,司南八十里为马鞍山干海子,接永平县界。

  凤凰台县治北。旧传施望欠诏所筑。台下有白沙井,泉味甘冽,亦施望欠所凿也。又县东二里有九气台,台凡九窍,下有温泉。其气从窍而升,台因以名。

  宾川州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姚安府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楚雄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赵州九十里。

  汉益州郡地。后汉属永昌郡。晋属云南郡。唐为匡州地。蒙氏为太和楚场地,段氏因之。元亦为太和县地。明弘治七年,建宾川州割太和县九里、赵州一里、云南县二里置,属大理府编户一十二里。今因之。

  州控姚安之肘腋,蔽大理之肩背,襟带山川,东西联络,屹为形要。

  ○诸葛城在州西二里虎居山上。相传为武侯驻兵处。

  ○钟英山在州东。基垂百里,产竹箭,饶鸟兽毛革之利。○翠屏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形方顶平,苍翠横列,如倚屏然。又乌龙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岩壑玲珑,东麓有白塔,又有乌龙池,积水下迸,诸堰皆仰给焉。

  鸡足山州西四十里,与太和县及邓州川接界。亦名九曲山。《一统志》:山在洱河东百余里,峰峦攒簇,状若莲花,九盘而上,亦曰九重岩。其南有上仓湖,最为幽胜,今详见太和县。○毕钵罗窟山,《志》云:在州南二十里,即白西山也。今详见赵州。

  ○金沙江州东北百五十里。自北胜州东南流经此,入姚安府境,有巡司戍守。《志》云:金沙江东北有汉遂久废县,古称白门,谓入白果国之门也。白果即白崖矣。

  金龙湫在州西百里洱河东。《通志》:大理之龙潭有三:在赵州干海子哨者曰干龙潭,在邓川州钟山寺鸡足石侧者曰大龙潭,在宾川州西龟山东者曰红雀龙潭。今引潭为新渠,东注杨梅谷,灌田万顷。

  ○赤石崖镇在州东。今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境东接姚安,南接赵州。嘉靖以前,夷蛮剽劫,往往出没于此,因置戍于赤石崖诸处,与姚安、云南、十二关互为形援。又有宾居巡司,本名蔓神寨。又有神摩洞巡司、白羊市巡司,俱在州界。

  云龙州在府西六百里。西至永昌府永平县一百五十里,北至鹤庆府剑川州一百七十里。

  汉益州郡地。后汉永昌郡地。晋为西河郡地,宋、齐至梁因之。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段氏因之。元至元末,立云龙甸军民府。明初改为云龙州,属大理府土知州段氏。万历四十八年,改流官,又裁五井提举司,以盐课归州。编户二里。今因之。

  州藩卫大理,襟带永昌,密迩生蕃,为西垂要地。

  ○唐废县在州南。汉县,属益州郡。汉武开西南夷,欲通身毒国,北方闭氐、﹂,南方闭、昆明。徐广曰:唐县与昆明正相接。颜师古以即州,误也。后汉属永昌郡。《古今注》: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唐,镇慰哀牢、榆蛮是也。晋仍属永昌郡,后废。南诏为云龙甸地。元始为军民府治。明改建为州。

  比苏废县在州西。汉县,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郡,晋初因之。咸和中,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芘苏县,宋、齐因之。梁末废。

  ○三峰山在州西五里。一名三崇山,壁立万仞,人迹罕至。或以为即古之三危,黑水所经,误也。山后有野蛮,距郡五百里。

  ○澜沧江州东二里。自丽江府南流入州境,复折而西南,入永昌府境。详见大川澜沧江。

  苏溪在州西北,与浪穹县五井盐课司接界。下流入于澜沧江。

  诺邓井州西北三十五里,盐井也。置盐课大使于此,所辖又有石门一井。又大井,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产盐。所辖又有山井及天耳井。又师井在州西北百三十里,顺荡井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俱有盐课大使,旧属五井提举司。万历末,废提举司,改属州。其井新旧互异,仍与浪穹境内洛马盐课使统为五井云。

  ○云龙甸州东北七十里。甸广衍,宜畜牧,有巡司戍此。

  十二关长官司府东三百里。本云南县楚场地。元至正间,因僻险始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明初,改为长官司,土司李氏。

  ○归山在司西。峰峦耸峙,为境之望。《志》云:司北百二十里,有赤石崖、大山箐,西三十里为干海子山箐。东六十里曰楚场山箐,南四里即你甸也。

  一泡江在司南,波流湍急,自归山而东,历司城南,东北流入姚安府界,注于金沙江。

  附见:

  大理卫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

  洱海卫在云南县治西,洪武二十二年建。

  大罗卫在宾川州治东钟英山下。州境旧为荒原,弘治中,置州及卫,得古碑曰大罗城,因以名卫。杨慎曰:云南诸城西上永昌,经途所届,旁多寇巢,曰金鸡庙、赤石、螳螂龟山、铁索箐。其诸蛮皆以盗掠为雄。弘治中,始州宾川而卫大罗,城迷渡而戍普氵朋,冀以弭盗,竟不克。嘉靖初,巨魁就擒,道路始宁息云。金鸡庙,《志》云:在云南县境。

  ◇鹤庆府东至北胜州二百十里,南至大理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七十里,北至丽江府宝山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二百四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四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汉属益州郡。东汉分隶永昌郡西北境。唐为越析诏地地名鹤川,又名样共川。南诏徙羊苴咩城,近龙尾、鹤拓即此。天宝中,属于南诏。太和中,置谋统郡。蒙氏劝丰于样共川置。宋时段氏因之。元初,置鹤州,寻改置二千户,仍称谋统属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复为鹤州。二十三年,升为鹤庆府,后又改为路。明洪武十五年,复为鹤庆府,旋改为军民府编户十三里。《通考》:鹤庆四十八村,乌蛮、猡猡、西海子等尤为犷犭旱云,领州二。今为鹤庆府。

  府山川明秀,内固大理,外控番戎,险阻足据,平原可耕,亦要地也。

  ○鹤州城今府治。宋时大理所筑。元置鹤州于此,明初废。洪武十五年,因旧址列栅为守。永乐初,以砖石。嘉靖十九年,复拓旧址,改筑,号曰新城,惟北门月城尚因旧垣。万历二十八年,复修城浚濠。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废副州在府境。《一统志》:废木按州,亦在府境。二州皆元置,属鹤庆府,明初省。

  ○覆釜山府西五里,为郡镇山。形如覆釜而最秀,南北诸山皆拱翼之。下有龙潭。又有金灯山,在覆釜下,亦名秀台山,其相抱者曰仰止山。○金凤山,在府西二十五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曰逢密山,有三峰入云,山腰有洞颇幽胜,谓之青玄洞。

  峰顶山城东十七里。峰峦起伏,南接龙珠山,北抵丽江界。下有五泉,可以溉田。○龙珠山,在府南五十里,前耸后平。象眠山,在城东南二十五里,山势逶迤如象眠然。下有石穴,漾共江之水过此穴而流入于金沙江。

  拱面山在府西北五里。山高百仞,一峰拱向郡治。林峦环映,阴晴异态。又府西南十里为朝霞山,山半有风洞。又西南二十里曰垂珠洞,又西二十里曰金斗陂,下有银泉。

  方丈山城南百二十里。《志》云:南诏名山凡十七,此其一也。南接点苍,巍峨峻拔,山半有洞曰太极洞。中有池曰金龙潭,深不可测。一名观音山,南去浪穹县仅四十里。又半子山,亦在城南百二十里,产矿山也。山北有涌泉,伏流二里许,始泄为三派,居人赖之。又南五里为豸角山,以形似得名。桃树江出山下,流入南山岩穴中。大成坡府东南七十里。顶有泉,深广仅尺许,不溢不涸,行人资焉,谓之一碗水。又府东南百三十里有炼场岩,下有温泉。岩石层垒,可数千仞。又大孟岩,在府东南百八十里,石壁屹立,其形如城。

  松桂台在城南六十里。明初傅友德征佛光寨尝屯兵于此。又城北八里有象跪石,相传忽必烈自丽江石门关乘象至此,象跪不前,因名。

  ○漾共江在府治东南,即鹤川也。阔十余丈。源出丽江界,流入境,至象眠山麓。群山环合,水无所泄,潴而为湖。入城东五里之石穴,复出,名为腰江。东与金沙江合流。○落钟河,在城南五里,源出朝霞山之龙湫,截官道而东入于漾共江,昔尝坠钟于此,因名。又长康河亦在府南五里,源出府西黑龙潭,东流注于漾共江。

  白龙潭府北七里。潭之上,山数十重。最高一峰名金顶,下为白鹭。山势若骞凤,泉源甚远。至白龙祠下,有泉百派,汇而为潭。又西龙潭在府西七里,源出覆釜山,东流溉诸村田,亦名上潭。其东北有龙宝潭,一名下潭,周五百丈,堤曰万年堤。石闸之下有会济池,东分一小闸,为波流山,亦金灯山脉也。《志》曰:府境龙潭凡十五,流入漾共江者十三:曰黑龙,曰青龙,曰白龙,曰西龙,曰龙宝,曰吸钟,曰石朵,曰香米,曰北,曰柳树,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其流入金沙江者曰龙公,而停蓄极深者曰大龙。

  诸葛泉在府南百四十里罗陋村。相传武侯驻师之地。泉均二流,甚为民利。○温泉,有二:一在观音驿南二里,一在驿南十里。

  ○宣化关在府东北,有巡司。又观音山驿在府南百二十里,亦有巡司戍守。又南七十里至大理府邓川州之邓川驿。

  剑川州府西九十里。南至大理府云龙州一百七十里,北至丽江府七十里。

  古南蛮地。唐时,为义罗鲁城,一名剑川《志》云:唐显庆初,浪穹诏与南诏战不胜,走保剑川,更称浪剑。贞元初,南诏击破之,尽夺剑共诸川地,其酋徙居剑赕西北四百里,号剑羌云。南诏置剑川节度。宋时大理改为义督赕或谓之波州。元初,置义督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为剑川县,属鹤庆路。明洪武十七年,升为州编户十八里。今因之。州控厄西番,藩屏内地,亦称形胜。

  ○望德城在州南三里,周五百丈,段氏所筑。今为民居,名水寨村。《志》云:州治旧无城,明崇祯末始筑土城云。○罗鲁城,在州南十五里,唐所筑,今为瓦窑村址。罗鲁,西夷云海也。《志》云:州东北六十里有达子城,即蒙古入大理驻师处。一云,在州南百三十里。

  ○金华山州治西一里。自西番界罗均山盘折而来,延亘二十余里。山顶常有紫色如金,故名。西麓为西湖,秋水时,与东湖相连。至冬水落,民始播种。又州治南有金山、银渡两山并峙。一赤如金,一白如银,因名。○剑和山,在州西四里,以卓立如剑而名。又州东十五里有青崖山,山产青石如列翠屏。又州南二十里有夜合山,剑湖绕山麓而出。

  石宝山州西南二十里。层崖峭壁,上有石坪方数十亩,岩洞泉壑,往往奇胜,南中之名山也。又南一里为中山,岩壁峭立,亦称奇胜。○石罗摩山,在州东北七十里,峰高百余丈,屹立如巨人状,亦名将军山。

  ○剑川湖州南五里。湖广六十里,尾绕罗鲁城。南流为漾濞江,俗呼为海子。每岁办渔课于州。《一统志》:湖在州西北七十里,山顶有泉,广可半亩,流经州东而为此湖。又剑川在州南十五里,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

  弥沙浪河在州南百里白水场,与剑湖水汇而南流。○大桥头,河在州东二里,古名合惠尾江,下流入剑川湖。每遇洪潦,辄泛溢害稼。又桃羌河,在州南三十里,东南流入于漾濞江。

  诸葛池州北四里,相传武侯饮马处。《志》云:州有龙潭凡九:曰老君,曰易堤坪,曰仙女炼,曰隔,曰建和,曰白难陀,俱流入剑湖。曰花丛,曰白龙,曰青龙,俱流入湖尾。弥沙盐井在州西南百五十里弥沙乡。有盐课司大使,辖产盐井二:曰大井、小井。亦设弥沙井巡司。

  顺州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北胜州界五十里,北至沧浪卫百五十里。

  古南蛮地。唐时地名牛赕,南诏徙诸浪人居之,与罗落蛮杂处《元志》:顺蛮种本居剑川。唐贞元间,南诏异牟寻破之,徙居铁桥、大婆、小婆、三探览等川,其酋成丰族渐盛,自为一部,徙居牛赕。至十三世孙自瞠犹隶大理。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改为顺州,属丽江路。又改属北胜府。明初,仍曰顺州,改属鹤庆府土州同时氏,今编户三里。州今省。

  州山川列峙,亦称险厄。

  ○顺州城今州治。元置州于此,未有城垣。明万历二十八年,筑土城,周三里,环城有池。

  ○公山在州治北七里,危峦耸拔,数峰融结。其并峙者曰漕峰山,一名母山。《志》云:漕峰山在州治北一里。○杨保山,在州东北八里,下有池,中多蒲草,凫鹜之薮也。又乌铺山,在州西南十里,有乌铺桥,跨乌铺山溪涧上。

  ○牛甸湖州东二里,其下流合于河头溪。《志》云:溪在州东二十里,出石岩下,周八十余丈。又有浴海浦,在州东二十余里,水中分界。西畔属顺州鱼课,入剑川州河泊所。东畔属北胜州,广可三十里。

  ◇丽江府东至澜沧卫蒗渠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西番浪沧江二百里,南至鹤庆府界七十里,北至永宁府革甸长官司界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七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南徼,为荒服之地。汉为越、益州二郡地。后汉兼属永昌郡或曰:即古白狼地。后汉永平十七年,白狼王唐作诗三章,诵汉功德,即此。隋属州,唐因之。后没于蛮,为越析诏。贞元以后,属于南诏,置丽水节度。宋时,麽些蛮据此,大理不能有。元初击降之《元史》:丽江路自汉至隋唐皆为越郡西徼地,麽蛮、些蛮居此,为越析诏。二部皆乌蛮种也。居铁桥,后归南诏。宋时复据此。宪宗三年,征大理,从金沙济江,麽些负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置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改为宣慰司。十三年,改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府罢,更立宣抚司于通安巨津间置。明初洪武十五年,改丽江府。既又改为军民府土知府木姓。《志》云:府治及所属四州,俱未设城垣,领州四。今为丽江府。

  府南屏大理,北拒吐蕃,为西北之冲要。南诏与吐蕃相持,恒角逐于此。蒙古忽必烈降摩荻一名摩沙,即摩些之讹也,进取大理,即其道也《明史》:万历三十一年,税监杨恭责丽江土官木增退地,听开采,按臣宋兴祖言:丽江木氏世有其地,守石门以绝西域,守铁桥以断吐蕃,不宜自撒藩篱,贻误封疆。不报。

  通安州附郭,在今府治东偏。古笮国,地名三赕,蛮云样渠头。汉为定笮县地,属越郡。唐改定笮曰昆明,属州,又升为昆明军,此为昆明地。天宝后,为越析麽些诏所据,后并于南诏。宋时仆纟解蛮居之,后复为麽些蛮所据。元初,置三赕管民官。至元十四年,改为通安州。明因之。土州同高姓,编户十三里。

  ○象山府西北五里,形如伏象。山下有泉,曰象泉。又东山,在州东二十里,一名吴烈山。峰峦起伏,环拱郡治。

  雪山府西北二十余里,即玉龙山也。蒙氏封为北岳。详见名山玉龙。

  珊碧外笼山府西南二十里。孤峰酉,多产箭竹。又马左墅山,在府南三十五里,土人常牧牦牛其中,一名马左墅他郎场山。

  ○金沙江一名丽江,从巨津州流入界,环府境三面流入宝山州界。详见大川金沙江。

  清溪在府城东南。其源有二:一出东山,一出雪山。至府东东圆里而合流,绕府城之前,灌溉甚溥。今城东五里有东圆桥,跨青溪之上。○龙潭,在府西南十里,阔数十亩,深不可测。《志》云:府治西有在城驿,明洪武十六年建。

  宝山州府东二百四十五里,东至永宁府界一百里,南至鹤庆府百三十里。

  汉越郡西境地。后汉属永昌郡。唐为麽些蛮所据。元初,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至元十四年,置宝山县。十六年,升为州属丽江路。明因之土知州罗姓,编户六里。州今省。

  州雪山西峙,丽水环流,居然雄胜。

  ○阿那山州西南十五里,上有阿那和故寨。又珊兰阁山,在州北八十里。

  ○金沙江在州南。《元史》:州在雪山之东,金沙江西来,环其三面,是也。

  ○大匮寨在州界。唐时麽些蛮兄弟七人分据七寨:曰大匮,曰罗邦,曰罗寺、曰碍场,曰卞头场,曰当波罗场,曰当将郎。蒙古忽必烈征大理,自卞头济江,繇罗邦至罗寺,围大匮等寨,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是也。

  兰州府西南三百六十里。北至巨津州一百六十里。

  汉益州郡西北境。东汉永昌郡地。唐时,属于南诏,为犭卢蛮所居《元志》作卢鹿蛮部,地名罗眉川。宋时,大理段氏置澜沧郡于此《一统志》:段氏使董庆治此,后有周姓者强盛,遂与董分为二部,以江为限。元初,皆内附。元至元十二年,置兰州属丽江路。明初因之,属丽江府土知州罗姓,编户四里。州今省。州密迩番戎,屏翼内郡。

  ○雪盘山州南十里。四时常积雪,下有白石溪。○福源山,在州北十里,延亘而东南,凡五十余里。又有老君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古名如剌均山,顶有深渊五所。一名牧牛山,土人常牧牦牛于其上。

  ○澜沧江州西北三十里。源出吐蕃,流入境,又南入大理府云龙州界。○白石溪,在州治南,中多白石,下流入澜沧江。

  巨津州府西北三百里。南至兰州百六十里。

  古西番地。唐时,为罗婆九赕、濮犭卢二蛮所居,后麽些蛮夺其地。南诏又并之,属丽水节度。元初内附。至元十四年,于九赕立巨津州,属丽江路。明亦曰巨津州编户六里。今因之。

  州迫邻吐蕃,当西北陬之要害,神川之险,守御所资也。

  ○临西废县在州西北。《志》云:县在府西北四百六十里,为大理极边险僻地。麽些二种蛮居此,名罗裒间。元至元十四年,以其西临吐蕃,置临西县,属巨津州。洪武十五年,改属府。正统二年,为蕃人所居,仅存一寨,后亦革去。《滇略》:临西亦称剌缥郡,今为他照和村。

  ○华马山州东南百五十里。崖壁有石如马而色班烂,因名。昔麽些诏自名其国为花马国。忽必烈南灭大理时,三赕土酋麦良内附,并破铁桥之华马国,以功授职,即此。又州东北二十里,有金马山。有石如马而色黄,因名。

  汉薮山州西北二百八十里,高可万仞,上有三湖,各宽五亩,深不可测。○果铺山,在废临西县治西,今入蕃界。

  ○金沙江在州北,亦谓之神川。唐贞元五年,南诏异牟寻破吐蕃于神川,遂断铁桥,吐蕃溺死者万计。十年,异牟寻复击吐蕃于神川,大破之,取铁桥十六城是也。《元志》:江为南诏吐蕃交会之大津渡,故以巨津名州。

  ○雪山关在州东北。亦曰雪山门,旧名越灭根关。当吐蕃、麽些之界,极为险峻。○石门关,一云在州西百里,有巡司。所云铁桥以限吐蕃,石门以绝西域者也。唐贞元九年,韦皋遣崔佐时繇石门趣云南,复通石门南道,盖谓此。

  铁桥在州北百三十余里,跨金沙江上。或云隋史万岁及苏荣所建,或云南诏阁罗凤与吐蕃结好时建,或云吐蕃尝置铁桥节度使,是其所建。《唐史》:天宝初,南诏谋叛唐,于麽些、九地置铁桥,跨金沙江以通吐蕃往来之道。贞元十年,异牟寻归唐,袭破吐蕃于神川,取其铁桥十六城。十五年,吐蕃复袭南诏,分军屯铁桥。南诏毒其水,人畜多死,乃徙屯纳川。《志》云:时吐蕃置铁桥城于此,为十六城之一,今有遗址。其桥所跨处,皆穴石熔铁为之,冬月水清,犹见铁环在水底。又旧《志》:铁桥在施蛮东南。一云:施蛮在铁桥西北,居大施赕、敛赕、寻赕,又顺蛮在敛赕西北四百里。《新唐书》异牟寻大破吐蕃于神川,并破施顺二蛮,禽其王置白城,是也。又《元志》:汉裳蛮本汉人部种,依铁桥而居。今有古宗蛮在铁桥之北,一名西番,一名细腰番云。明初裂吐番二十三支分属郡邑,以土官辖之。丽江控制古宗,余州郡各有所辖,盖驭戎之善策也。

  白马寨在州南二里。《唐书》云:姐羌白马氐之裔居此,因名。州境又有宁番巡司及清水、澜沧二驿。

  ◇永宁府东至四川盐井卫三百里,西至丽江军民府宝山州界一百里,南至澜沧卫蒗蕖州二百十里,北至西番界三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六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里。

  《禹贡》梁州徼外。汉越郡西境地。旧名楼头赕,与吐蕃接界。又名答蓝,后为麽些蛮所据麽些蛮酋祖泥月乌者,逐出吐蕃而居其地。唐时,属南诏。宋时,属大理段氏。蒙古忽必烈南侵大理,至其地《元史》:世祖驻军日月和,即此地也。至元十一年,置蓝管民官。十六年,改置永宁州,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属鹤庆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永乐四年,升为永宁府府无城,领编户四里。土知府阿姓,正统以后,为盐井诸酋所侵。土官不能制,乃请设流官,寄治澜沧卫,遥领郡事。领长官司四。今仍曰永宁府。

  府襟江带湖,山川险阻,人习战斗,为边徼之藩蔽。

  ○干木山府东南十五里,高八十余丈,根盘百余里。一名狮头山,亦名孤山。又有甲毋山,在府东,岩峦苍翠,耸入霄汉。

  ○泸沽湖府东三十里。湖周三百余里,中有三岛,高可百丈。又鲁窟海子,在干木山下,周回一百里,中有小山,名水寨。或曰即泸沽河也。土官筑水寨于岛上云。又有海门桥,在府治西。鲁窟海子之水流经此,通四川打冲河,达川江桥外,入盐井界。

  勒汲河在府治北。源出西番,流入境,东流入四川盐井卫界。又有勒汲墩,盖府地密迩吐蕃,居人与番杂居,常被凌扰,筑此墩于河上以为界云。○罗易江,在府南,自澜沧卫蒗渠州北流过府境,入于泸沽湖。

  ○瓦都寨府东北六十五里,与四川盐井卫接界。旧为番部戍守处,旁有温泉。

  剌次和长官司府东北二百四十里。永乐三年置,土官阿姓。下同。

  ○六捏山在司治西北,盘亘四里,为司之胜。

  革甸长官司府西北百二十里。

  ○干如山在司治北。司凭以为险。

  香罗甸长官司府北百五十里。

  ○卜兀山在司治西,高耸数百丈。

  瓦鲁之长官司府北二百八十里。

  ○剌不山司东北三十里。《志》云:司之胜,剌不山峙其东,金沙江绕其西。

  ◇北胜州东至四川盐井卫马剌长官司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武定府元谋县百里,西至鹤庆军民府顺州界五十里,南至大理府宾川州界一百里,北至永宁府三百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二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

  古蛮地。唐贞元中,南诏异牟寻始开置,名北方赕《滇纪》:贞元十一年,异牟寻开北方赕,徙洱河、白蛮、罗落、麽些、冬门、寻丁、娥昌七种蛮以实其地,亦号成偈赕《元史》:铁桥西北有施蛮者,贞元中为异牟寻所并,迁其种居之,号剑羌,名其地曰成偈赕,又改名善巨郡。宋时,大理段氏改为成纪镇。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置施州。十七年,改为北胜州。二十年,升为府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州,属鹤庆军民府。十九年,属澜沧卫今州与卫同城。正统六年,改隶云南布政司土州同高姓,判官章姓,编户十五里。今仍旧。

  州东出建昌,南卫大理,山川险厄,称为要区。

  ○北胜城今州治。明洪武二十九年,筑以石,通水濠。正德中,地震圮,寻复修筑。城周五里有奇。○蚃峨故城,在州南五十里蚃峨村,蒙氏所筑。其趾犹存。又州东南三十五里有蚃峨海。

  ○澜沧山在城西南二里,高二百余丈。卫与驿皆曰澜沧,以此。又乌洞山,在州西二里,上列五峰。下有洞,广仅丈余,深不可测。又州西三里曰三刀山,山径险窄,相传武侯征南时所开。○乌鸦山,在州南十里,形如削玉,为州之胜。

  东山州东三里。亦曰观音箐。山之西麓接香炉峰,有三山鼎立。又三泉山在州东南三里,上有石崖,涌出三泉,民资以灌溉。

  甸头山州北三十五里。群峰耸列,林木森蔚,土人于此牧羊,又名牧羊坪。《志》云:州西北三里有红石岩,亦曰赤石崖。崖有泉,味如醴,下流入于金沙江。

  九龙山州南百里。山有九顶,一名九头山,高万余丈,四顾可千里。又州东南百里有大坡难岭,高二万余丈,巅有龙湫。又老虎山,在州南百三十里,山势雄峙,望之如伏虎。

  ○金沙江在州治西。自丽江鹤庆府流入境,繇西而东,环绕州治,一名丽江。明朝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自邓川州过金沙江,攻北胜府,擒伪平章高生,复平丽江、巨津等州,是也。详见大川金沙江。

  陈海州南四十里,周八十里。相传昔本陆地,有陈姓者居此。一夕沉为海。或作程海。又程湖,在州南五十里,溉田可千亩。又州东南三十五里曰浪峨海。下流俱入于金沙江。

  桑园河在州西南。源出大理府云南县。流经州西南百五十里之桑园村,下流入金沙江。又有五浪河,在州西五十里,自蒗渠州流入界。又三渡河,在州南百四十里,其水旋绕三围,下流俱入于金沙江。

  九龙潭州西十五里。有泉九眼,溉田可万余亩。其下流亦入金沙江。又大龙潭,在州南百四十里。又南九十里曰小龙潭。居民俱引以灌溉。

  ○小吉都寨在州东五里。《志》云:元时土酋高斌祥屯兵于此。又州治东二百里有宁番巡司。

  ◇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与北胜州同城。

  本北胜州地。明洪武二十九年,于州治南筑城置卫城周五里有奇,开四门。北胜州治旧在拱极门北五里。弘治九年,始迁于城内西南隅,初领北胜、蒗蕖、永宁三州。永乐四年,升永宁为府。正统六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卫领州一,隶云南都指挥使司城邑、山川,详上北胜州。今省。

  蒗蕖州卫北百八十里。东至四川盐井卫界二百里,北至永宁府界二百五十里。

  古蛮地。唐时地名罗共赕,罗落、麽些三种蛮居之。元至元九年内附。十六年,置蒗渠州属丽江路,后改属北胜府。明洪武十五年,州属鹤庆军民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土知州阿姓,属蛮有数种,曰猡猡、麽些、冬门、寻丁、峨昌也。今俱省。

  州山川峭险,为北胜永宁腰膂之地。

  ○白角山在州西北白角乡。又绵绵山,在州西南绵绵乡。两山皆高峻,为州之望。

  ○罗易江在州东,合数溪流入永宁府界。又白角河,源出绵绵乡,经白角乡,而入西番界。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

  《禹贡》梁州西南徼外地。古为哀牢国,九隆氏居之。汉武帝置不韦县,属益州郡。后汉永平初,置澜沧郡《滇纪》:汉武置不韦县,其后复叛。建武末,酋长贤栗请降。永平初,复叛。太守张翕讨平之,立澜沧郡。寻改永昌郡治不韦县。《志》云:后汉建武一十七年,哀牢王贤栗始诣越太守郑鸿降,求内属。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因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蜀汉迄晋因之。唐属姚州都督府《唐史》:武后延载初,永昌蛮酋董期等率部落内附,后为蒙氏所据,历段氏、高氏,皆称永昌府。元初,立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为府仍隶大理路。二十三年,又置金齿等处宣抚司于此《志》云:元初,置明义军万户所,在今府治东。后为左千户所。又置四川军万户府,在今城南七里。又有蒙古军千户所,在城东五里。回回军千户所,在今城内,后为中左千户所。又有爨军千户所,亦在城内。后为左千户所,军营俱明初废。明洪武十五年,仍置永昌府,又立金齿卫。二十三年,省府,以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改为永昌军民府仍置永昌卫,领州一、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二。今仍为永昌府。

  府藩屏边索,控驭群蛮。自汉开西南夷,始通中国。《华阳国志》:武帝度澜沧水,置不韦县。是也。东汉建武中,西南夷栋蚕叛,诏刘尚讨之。尚追破之于不韦,斩栋蚕帅,西南夷悉平。永平十二年,哀牢内附,置永昌郡,西南益少事。及晋末,而群蛮窜居其间,遂与中国绝。南诏异牟寻破群蛮,略其人以实内地。及大理时,白蛮复炽,渐复故地。元征白夷,复归版图。明初,克大理,沐英等遂分兵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下金齿,以为西陲保障。正统初,麓川作乱,金齿实扼其冲。征集军粮,悉会于此,以渐克平。盖诚必争之地矣。

  保山县附郭。汉不韦县地。元为永昌府治。明为永昌金齿二千户所,属金齿卫。正德十四年,改设新安千户所。嘉靖元年,始改置今县,取大保山为名,编户九里。

  ○永昌城今府治,旧系土城。唐天宝中,南诏皮罗阁所筑。西倚大保山麓,段氏因之。元至元间,复修筑。明洪武十五年,又因旧址重修,寻废。十八年,改筑以砖石。又于大保山绝为子城,设兵以守。二十八年,复辟城西罗大保山于城内,设八门。其南门曰镇南,东北曰拱北。外皆有子城,辟二小门。嘉靖二十八年,复增筑西城,浚濠为固。万历二十八年,复修浚焉。今城周十四里有奇。

  不韦废县在府东北,汉置。《华阳国志》:武帝渡澜仓水,置不韦县,徙南越相吕嘉宗族以实之,名曰不韦,彰其先人恶行也。本属益州郡。后汉建武二十一年,刘尚讨栋蚕叛蛮,破之,追至不韦,诸蛮悉平。永平中,置永昌郡,治此。晋初因之,元康后荒废。《水经注》:不韦县北去叶榆六百里。

  哀牢废县在府西南。故哀牢王国。后汉永平中,哀牢王柳貌内附,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刘昭曰:哀牢在牢山绝域,西南去洛阳七千里。《通志》云:府治东即汉哀牢县故址,元为永昌府治。明初,改为中千户所。

  金齿城今府城也。百蛮之俗,以金裹两齿者曰金齿蛮,漆其齿者曰漆齿蛮,文其面者曰绣面蛮,刺其足者曰花脚蛮,以彩绳撮髻曰花角蛮。又或以铜圈穿其鼻,坠其耳,总曰哀牢蛮。谓之金齿,因其俗也。《元志》:金齿之地,在大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曰峨昌,曰骠,曰纟解,曰渠罗,曰比苏。金齿蛮本名芒施蛮,自异牟寻破诸蛮,金齿种衰。其后浸盛,元因置金齿等处安抚司,又改为宣抚司。杨廷和曰:元务远略,创立金齿等司于银生甸,其地去今府千余里。后以远不可守,移其名于永昌府,其实非金齿故地也。《志》云:元时城中有爨千户所,今改为右所军营。明义万户府,今改为左所军营,回回千户所,今改为中左所军营。又城西南门曰龙泉门,东南门曰镇南门,西北门曰永镇门,东北门曰仁寿门。

  密堵城在府南境。明万历十五年,缅酋入寇,陷密堵、速松二城,官军击走之。或曰:速松城亦在境南。

  ○大保山在城内,正西。嵯峨东向,高千余丈。横冈数里,山巅平衍,可习骑射。周遭林木苍翠,称为奇胜。诸葛武侯尝掘山脚以防蛮叛,深可三丈余,铁物间之。○宝盖山,在城西北永镇门外,以形似名。山势がテ,为众山之冠。右曰梯山,左曰玉壶山,山麓有石窦,流泉甚清。○灵鹫山,在城北八里,高如宝盖,延袤七里余。山巅有报恩寺,俗呼为大寺山。

  九隆山城西南七里。山势起伏,凡九分,为九岭,一名九坡岭。其麓有泉,自地涌出,凡九窦,土人石为池承之。其下汇为大池,可三十亩。名曰九龙池,或谓之易罗池。相传蛮妇沙壹者浣絮池中,感沉木而生九隆,种类遂繁,世居山下。诸葛武侯南征时,尝凿断山脉以泄其气,有迹存焉。○法宝山,在城南十里,势邻九龙而沙河限之。又南五里为卧狮山,高百丈,袤二里。○官市山,在城南二十里,下有芭蕉湖,最幽胜。其北为官市堰,沙河水所经也。

  哀牢山府东二十里。本名安乐。蛮语讹为哀牢。孤峰秀耸,高三百余丈,雄峙西陲,延袤三十里许。山下有石如鼻,二孔出泉,一温一凉,号为玉泉,因亦名玉泉山。又有诸葛井,在巨石间,可饮千人。○凤溪山,在府东三十里,上有吕公台。《志》云:不韦废县在其麓。又笔架山,在府东南三十里,有五峰如指。

  虎嶂山城西北二十里,有温泉,可浴。其相近者曰云壶山,以山多白石而名。又五里曰云岩山,山高二百丈,盘回三里许。昔人尝因岩石凿为卧佛,因名卧佛山。

  峡口山府东南四十里,下有石洞,广二丈,高半之一。郡之水俱泄于此。阴流地中,达于施甸枯柯,下澜沧江。洞多鱼,亦名鱼洞。○天井山,在城东北三十里,冈陵四绕,中有平地可居,亦谓之石涧山。

  罗岷山在城东北八十五里澜沧江西岸。高千余仞,延袤四十余里。《志》云:府北十里又有白龙山。○屋床山,在府南七十里。《滇程记》:繇永昌过蒲缥驿,经屋床山,箐险路狭,马不得并行。过山至潞江之外,为高黎贡山,是也。

  玛瑙山在城西百里。山产玛瑙石,哀牢山之支脉也。又有风洞山,在府西八十五里。风自洞出,因名。○龙王岩,在城西十五里。一山中断,两崖壁立,如斧劈然。

  ○澜沧江在城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广二十六丈,其深莫测。《滇程记》:自沙木和十亭而畸至永昌,途经澜沧江,江流介二山之趾。两崖壁峙,截若墉垣,因为桥基。缆铁梯木,县跨千尺。束马以渡。又西为江坡,有径路。新辟爰建一亭。《志》云:跨澜沧江者为霁虹桥。守永昌者往往扼江为险,桥其重地也。余见大川澜沧江。

  潞江在府南百里,旧名怒江。源出吐蕃界,经潞江安抚司北,又东南经府境,复南流入孟定府境。两岸陡绝,夏秋间瘴疠尤甚。详见大川潞江。

  上水河在城内。又有下水河,源出九龙池及宝盖山箐。合流入城,贯穿委港而达于东河。东河亦曰郎义河。源出龙泉,流经郎义村,合清水河,南入峡口洞。○沙河,在城南七里,源出九隆山,南流入于峡口,洞有众安桥跨其上。

  清水河城北二十里。《志》云:河有二源:一出府北阿隆村,一出甘松坡下,合流至潞江城。东北折而东合凤溪郎义河。又经府城东南,合沙河诸水,入峡口洞。今府北二十里有北津桥,为屋其上。又东十里有东津桥,皆跨清水河。

  沙木河在城东北百十里。自顺宁府流入,合铅山涧水,汇流三十里入澜沧江,有凤鸣桥跨其上。

  青华海在府东五里,汇诸流为池。又九龙山麓有九龙池,泉有九窦,亦曰易罗池。又响水湾,在府北六十里。泉如瀑布,声若鸣金,即澜沧江回折处也。

  龙泉有二:一在司城北郎义村,折为三派;一在石丛村,皆有灌溉之利。刘寅《记》:永昌之城,右倚巍山。下有泉汪然涌出,停畜为池,周环数百步,澌而东南。灌田千余顷,谓之龙泉,或曰即九龙池也。

  大诸葛堰在城南十五里。其东有东岳堰及小诸葛堰,皆有灌溉之利。○甸尾堰,在城南二十里,周广二里。

  ○清水关在城西北卧佛山之西,扼清水河之要。元时建,今设清水驿,亦设巡司于此。○山达关,在城东北七十五里。其处又有阿章寨。《志》云:保山境内有甸头、水眼关二土巡司,俱万历中裁。

  诸葛营在城南七里。一名诸葛村。旧《记》:孔明既擒孟获,移师永昌,即金齿也。城南八里西山下,武侯尝屯兵其间。师还,民构祠祀之,因名。《志》云:元时有四川军万户府,在诸葛营后,土人居于营前。小海子内有土阜一区,周遭三十三丈,高六尺,随水高下,巨潦不没。相传为孔明竖标台。《一统志》:武侯旗台在东岳堰内。○金鸡村,或云在城东五里,有金鸡泉,一温一凉,四时可浴。泉北有将台,高丈余,广倍之。相传蜀汉时永昌掾吕凯筑此,以拒雍。村后有蒙古千户所废址,土人居之。

  沙木和驿在府东北沙木河侧。巡司亦设于此。《滇程记》:自永平县七亭而崎达沙木和。土人谓坡为和也。途经铁场坡、花桥哨、蒲蛮哨、丁当丁山关,皆高险。蒲蛮者,孟获遗种也。今城南六十里,有蒲缥驿。《土夷考》:蒲蛮居澜沧江以西,一名朴子蛮,性勇为盗,以采猎为业云。

  霁虹桥府北八十里,跨澜沧江。武侯南征,孟获架桥济师,后以索为之,修废不一。元至元中,也先不花重修,名曰霁虹。明初镇抚华岳置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火所焚。弘治十四年,备兵使者王槐构屋于上,贯以铁绳,行者若履平地。南北往来,此为孔道,亦曰澜沧桥。

  永平县府东北百七十里,东至赵州界百七十里。本汉博南县地。晋因之,后改永平县。唐时,蒙氏改为胜乡郡,后段氏因之。元初,废郡,立永平千户所,后复为永平县,属永昌郡。今因之。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

  ○博南废县在县南东。汉永平中所置县也。《哀牢传》:章帝建初二年,哀牢王类牢反,攻越。永昌太守王寻奔榆,哀牢遂攻博南,焚烧民舍。明年诏发蛮汉兵进讨。邪龙人卤承等应募,率诸郡兵大破类牢于博南,斩之。即此。今其地名江东村。

  永平守御城在县治东北。城周三里有奇,洪武十五年建。内有金齿前前、右右二千户所。《志》云:洪武十九年,县城立木为栅,跨银龙江上。三十六年,易以砖石。万历二十八年,议者以江流贯城南,小关洞开,每值水涸,窃盗辄乘以出入。乃浚东西两濠,引江水分流城外,会于城南,砌塞水洞为城垣云。

  ○博南山县西南四十里。汉武通博南山,即此。一名金浪颠山,俗讹为丁当丁山。极险隘,为蒲蛮出没之所。北麓有泉,流为花桥河。《华阳国志》:博南县西山,高三十里,赵之得兰仓水。有金沙,洗取融为金。《滇南略》云:博南山高二十里,上有铁柱,为西陲要道。和丘山县西三十里,高千余仞,云合即雨。东麓一潭,四时澄彻,流为木里场河。西麓有泉,流为曲洞河。○花桥山,《志》云: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铁矿。又县西南五里有髑髅山,县北八里有罗木山。

  羊街山县北四十里。山半涌泉,周围五尺,名曰一碗水,行者咸掬饮之,地名碗水哨。○罗武山,在县东北百十里,高百五十丈,山半有泉,胜备江发源于此。

  横岭山县东北百三十五里。山极陡峻,驿路经其上。其西有泉,下流为九渡河。○宝藏山,在县东七十里,一名观音山。相传武侯南征,至此迷道,遇一老妪,呼犬从绝径中出,始得路。兵旋,建庙祀之,俗名娘娘叫狗山。

  ○银龙江在县治东半里,守御城跨其上。源自县西上甸里合木里场河,又南合曲洞河,又东南过萨佑河、花桥河,又东南入澜沧江。《志》云:银龙江每孟冬时,近晓有白气横江,盘旋如龙,因名。一名太平江。有昌平桥跨之,长四十丈,高二丈五尺,广二丈,瓦亭十有二。亦曰太平桥。其东北又有安定、通市二桥。《志》云:曲涧河在县西三十里。县西四里有桃源河,皆注于银龙江。

  胜备江在县东北百里。出罗武山,引流而东南。合九渡、双桥二河,至蒙化府,合漾备江。《志》云:九渡河在县东北五十里,出横岭山。沿水绕流,上跨九桥,故名。花桥河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博南山,下流入于银龙江。《滇程记》:出下关石桥,至碗水哨。又西为四十里桥,又西为响水涧桥。循涧行,巨石峭Ф,鸣若轰霆,类嘉陵散关。近关有花桥,桥皆架木飞梯,横耆悬度,行人战栗,所谓花桥河也。

  ○丁当丁山关在博南山。山路峻险,置哨守于此。○上甸关,在县北二十里,有上甸定夷关巡司戍守。

  花桥关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有花桥河,控扼险厄之处也。今改曰玉龙关。

  诸葛寨县北三里。相传武侯驻兵处。○关索寨,在县东北五里,周回二里。俗传蜀汉将关索所筑,寨下有洞,首尾相通。樵牧过之,尝闻洞中有戈戟声。

  永平驿在县治东五里。又东九十里为打牛坪驿,兼设巡司于此。又六十里为蒙化府之漾备驿。《滇程记》:自漾备驿九亭而达打牛坪,途径横岭。其高傍云,梯箐以升。又西为云龙桥。又西为大斗坡,而后至坪。相传武侯南征,驻师兹坪。辰值立春,鞭土牛以训蛮耕,遂以名驿。又自打牛坪十亭而畸达永平县,有毕胜桥,观音叫狗山,谚名娘娘叫狗山。其间有九转十八湾之险。

  腾越州府西南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南甸司界二十五里,西至麻里长官司界三百里,北至茶山长官司界二百四十里。

  汉为永昌郡西境越赕地。唐为羁縻州地。贞元中,南诏异牟寻逐诸蛮,置软化府。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大理因之。元宪宗三年,府酋高救内附。至元十一年,改腾越州又置腾越县。十四年,复改腾冲府仍治腾越县。二十五年,县废而府如故,隶大理路。明初因之。洪武末,改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正统九年,升所为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嘉靖二年,改置腾越州编户八里,属永昌府。今因之。

  州山川险厄,为诸蛮出入要害之地。洪武中,麓川蛮入寇,自腾冲屠永昌,沐英讨平之。正统初,麓川酋思任发作乱,搅南甸,突干崖,径犯腾越,屠其城栅。守潞江督臣王骥等进讨,复腾冲,然后直捣贼巢。盖西南有事,州实当其冲也。《志》云:州与孟养、缅甸诸蛮接境,出州之镇夷关,即南甸、干二宣抚司。渡金沙江,则大小孟艮之地。其为控扼之要也,允矣。

  ○腾越废县即今州治。元至元中置县,腾冲府治焉,后废。《志》云:州旧无城。明正统十四年,再征麓川,大兵驻此,因筑土城。十五年,以砖石,周八里有奇。嘉靖二十九年,复筑濠为固城,周七里云。今城西北有土城遗址。○越甸废县,在州东北。元置此县于越甸,寻省入府。又古勇废县,在州西百里。元置此县于古勇甸,寻废。

  顺江州城在州南。元至元十一年置。至正七年,酋长乐孙求内附,立宣抚司,寻废入腾冲府。○罗密城,在州北三十里,旧为蛮酋所居,今濠堑犹存。又州西山平原中二里有西源城遗址,相传段氏所置城也。

  ○来凤山城南四里,亦名龙凤山。又南三里曰飞凤山。南去里许曰团山,形如龟,林峦相接,多修竹名材。○球牟山,在城东五里,下峻上平,可居以避寇。山顶有池,池旁有穴,下注为伽和池。明正统间,麓川贼寇边,守御官军据此立寨,军民潜避其上,亦名梗寨山。○宝峰山,在州西十里,一名长洞山。又南五里,有水尾山。下干峨山州北十五里。下有池,亦名下干峨。又上干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下有池,名清河,亦名上干峨,周五百余丈。亦曰澄镜湖。又北有金塔坡。○土山,亦在州北十五里,上有龙池,周五十余丈。下亦有龙池,居民祈雨于此,境内无旱灾。

  罗生山州东南二十里。峰峦千仞,条冈百里,林木森茂,腾冲之名山也。○あだ山,在州北三十里。山极高峻,云合即雨。○赤土山,在州东三十里。又州西三十五里,有缅箐山,皆高峻。

  罗左冲山州南六十里。上有镇夷关,山后即南甸宣抚司。悬岩峭壁,足为华戎之限。《滇略》谓之半个山,界限华戎,北寒南暑,迥然各天。

  高黎共山州东北百二十里。一名磨盘山。与保山县接界。山极高峻,中外之限也。详见名山高黎共。○明光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银矿铜矿。

  马峰山州东十五里,又州东六十里有橄榄坡,产橄榄。今橄榄坡驿置于此。○擂鼓山,在州西南十里,相传孔明尝驻兵于此。

  ○大盈江在州西。又名大车江,出吐蕃界,流入州境。州西之水有三:一出赤土山,流为马邑河。一出あだ山,流为高河。一出罗生山,流为罗生场河,环绕州城,自东而北而西,并注于大盈江。南入南甸、干崖之境。详附见大川潞江。

  龙川江源出峨昌蛮地七藏甸,绕越甸界,经高黎共山北,下流注南甸、干崖及陇川境,合于大盈江。其渡口有桥,旧编藤铺板以渡,名曰藤桥,在州东七十五里。《一统志》:藤桥有三:一在龙川关,一在尾甸,一在回石,俱跨龙川江上。盖江水湍急,难以木石施工,编藤为桥,繁于岸树,以通人马。或曰:龙川盖麓川江之别名也。

  叠水河在州西南,大盈江之支派也。山麓有石,断陷百尺,水势奔飞,吐珠喷沫,观者毛发为竦。

  大车湖在州南团坡下。湖面广阔,中有小山若浮。○温泉,有四:一在城北马邑村,一在城东南大洞村,一在城南罗左冲山村,一在城西缅箐山村。水沸如汤,人多浴者。

  ○龙川江关在州东七十里。江之西岸有龙川桥,江上旧编藤铺板,名曰藤桥。明弘治中,备兵使者赵ぁ始缆铁为桥。嘉靖中,潘润复修之,为往来要道,置巡司及驿丞。○古勇关,在州西百里古勇甸。又镇夷关,在州南罗左冲山,有巡司戍此。

  夹象石在州东龙川江东岸。渡江而西,即高黎共山麓也。明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叛,都督方政及别将高远渡江而南,逼贼于上江。上江,贼重地也。深入力惫,求救于沐晟。晟以少兵往,至夹象石,不进。政等渡江,追至空泥,贼伏四起,我师覆焉。七年,王骥等以大军征麓川。八年,自夹象石下江径抵上江贼巢,而大军亦自夹象石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至腾冲云。

  潞江安抚司府西南百三十五里。西北至腾越州百五十里。

  汉永昌郡地。旧名怒江甸,讹为潞江。元至元十三年,置柔远路军民总管府治怒江甸,隶金齿等处宣抚司,后为麓川宣慰司所据《元史·志》:其地一名潞江,一名普坪,一名申寨,一名乌摩坪蛮,即《通典》所谓黑爨也。中统初,蛮酋阿八思入朝。至元中,始置柔远路云。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柔远府。二十三年,改为潞江长官司。永乐九年,升安抚司土官线氏世袭。《职方考》:潞江安抚司而外,有镇道安抚司、杨塘安抚司与茶山长官司四司,并属永昌卫。司东蔽永昌,西援腾越,南接群蛮,为襟带要地。

  ○镇姚所城《志》云:在司西老姚凤山之麓,土筑。周四里有奇,砖四门,覆城瓦屋八百十八间,明万历十三年建。

  ○和埸山司东三十余里。又司南三十里,有掌亢山,司东八十里有雷弄山。

  ○潞江在司北三十里。本名怒江,以江流汹涌不平也。源出吐蕃,流入司境,南流经司城东,又南经孟定、芒市而入缅界,下流入于南海。蒙氏封为四渎之一。江之两岸皆陡绝,瘴疠甚毒。夏秋之间,人不敢渡。今详见大川潞江。

  ○潞江关在潞江东岸。《滇附录》云:金齿西上一程曰蒲缥,地犹稍平。过蒲缥驿,经打板箐而下潞江,若降深。四序皆燠,赤地生烟,瘴气腾空,触人鼻如花气。渡龙川江,其炎瘴亦然。○细甸,在司东南。明正统中,麓川首思任发叛,督臣王骥言:江北细甸昔剌等处系贼左臂,恐乘虚窃发,侵犯金齿,阻绝粮道。今分军二路,别将冉保从细甸直取孟定,合木邦、车里之兵为东路,而大军繇西路至腾冲与保会,使贼腹背受敌云。

  全胜关在司西。《志》云:在镇姚所南,有偃草坡。明万历十一年,参将邓子龙败缅军于此。时缅人崩溃而下,至今草生不能上指。又松坡营在镇姚所西南。营南一里,有战士冢。又所城东南亦有之。

  景罕寨在司西南境。明洪武末,平缅诸蛮刁孟叛,何福讨破之于南甸。还兵击景罕寨,蛮乘高据险,坚守不下。福粮垂尽,沐春驰至。径渡怒江,驰躏寨下。蛮出不意,遂降。乘胜复击崆峒寨,贼溃走。崆峒寨盖亦在司境。又正统三年,方政破麓川贼于潞江西岸。贼走景罕寨,官军复败之。《滇纪》云:景永城在陇川宣抚司宅后,砖,万历六年建。或以为即故景罕寨,恐误。

  阿坡寨在司南。隆庆六年,金腾兵备许高征蒲蛮阿坡寨,擒其将蒋裕,于是桑科等二十八寨皆畏服。又有潞江、乌色、平戛三寨蛮亦来附。

  凤溪长官司府东二十五里。本元永昌府地,洪武二十三年置司。

  ○凤溪山在司治东。有东西二泉,合流为凤溪山。去府东北三十里,与哀牢山并峙。或云:汉不韦故县在凤溪山下。山有吕公台,以吕嘉子孙迁此而名。又有木鼓山,在凤溪山之右,高七里,袤如之。

  施甸长官司在府南百里。唐时蒙氏为银生府北境。宋时段氏置广夷州。元至元十一年,置石甸长官司,后讹今名。明初因之。《志》云:司东接顺宁,南接湾甸州境。万历十一年,湾甸酋景宗真导缅入姚关,焚掠施甸,官军败缅,复收其地。

  ○秀岩山司东南二里。岩下出泉,注于小罗窑河,北流经峡口洞而入澜沧江。又摩苍山在司东二里,一名施甸山。孤峰耸秀。又司西十里有石栅山。○当归山,在司西北二十五里,产当归。又甸头山,在司西南三十里,其南有碧霞山。又司西北四十里有新栅山。

  ○坪市河在司西。有二源:一出甸头山,一出石甸寨,合流经司西,又南合蒲缥寨涧水,经新栅山口,斗飞下,下流入于怒江。

  ○蒲关在司南莽田寨。《滇略》云:蒲人散居山谷无定所。永昌凤溪、施甸二长官司及十五哨、二十八寨皆其种也。元时为可蒲寨。至元十六年,广西宣抚使讨平和泥蛮,遂徇金齿甸七十城。越麻甸,抵可蒲,皆下之。又有小白夷,熟夷也。环居于永昌西南境。

  猛淋寨在司东南。万历十一年,缅蛮寇顺宁,遂破施甸、猛淋、盏达诸寨。官军击走之。盏达寨,见干崖宣抚司。○镇安所,在猛淋寨,本金齿千户所。万历十三年移置,改今名。

  附见:

  永昌卫在府城内。嘉靖中建。

  腾冲卫在腾越州城内。本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二年改置。

  ◇蒙化府东北至大理府赵州界六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边县界六十里,南至景东府二百五十里,西至顺宁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大理府太和县界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一十里。

  汉为益州郡地,后汉永昌郡地。唐属姚州都督府初天竺张仁果据此,号白国。传至乐进求,逊位于蒙氏,称南诏,号阳瓜州《志》云:初罗罗摩及蛮居此,后蒙氏细奴逻等城居之,号蒙舍诏,即南诏也。后徙居太和城,以蒙舍为旧都云。宋时,段氏改为开南县。元初,为蒙舍千户所。至元十一年,为蒙化府。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年,降为州隶大理路。明初因之,属大理府。正统间,升为蒙化府土官左氏世袭,编户三十里。《通考》:近郡有摩察夷,黑爨之别种也。今仍旧。

  府南接楚雄,北距大理,四山环堵,屹然险固。

  ○蒙舍城在府北十里。唐永泰中,为阳瓜州。天宝间,凤伽异为州刺史,即此。今遗址尚存,地名古城村。元改置蒙化州于此。今府城旧系土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砖城,周四里有奇。门四。○箐口新城,在府东北,有四门,以界赵州、白川一带,即所谓蒙化箐口也。

  ○斗斛山城北三里,亦名覆屋山,亦曰棋盘山。又城东有天台山,望见百里外。又有玄珠山,上有白浮图。相传武侯建以镇蒙者。○甸尾山,在府南十里,下有温泉。旧有甸尾巡司戍守。又城东北十五里,有伏虎山。

  巍山府东南二十里。峰峦高耸,冠于群山,亦名巍宝山。蒙氏之初,尝耕牧于山之麓。《志》云:昆雌江出于此,东北流入赵州界,合于礼社江。

  龙图山城西北三十五里。初蒙氏龙伽独者,以唐贞观间将。其子细奴逻自哀牢而东,迁居其上。部众日盛。高宗时细奴逻入朝,授巍州刺史。筑城高三丈,周四百余丈,居之。自称奇王,号蒙舍诏。今有浮图在山上,亦曰あ山,亦谓之あ图城。其相接者,又有天马、御笔诸山。又金牛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亦名寨子山。石母山城北七十里。出石黄及雄黄。有泉,流为赕中溪,南入罗盘江。又天耳山与石母山相接,即甸头山也。旧有甸头巡司戍此。《志》云:府西南二百里有凤凰山,亦名鸟吊山,盖传讹耳。

  ○阳江在城西。源出甸头山花判涧,南流至甸尾巡司,又东南流九十里,入楚雄府定边县界。又有锦溪在城东一里,西北流,达于阳江。

  样备江府西百五十里。一名神庄江。自大理府赵州西境,流经永昌府永平县之打牛坪驿。又经府西北百二十里之样备驿。有样备桥跨其上,为蒙化永平之界。又南流入顺宁府而会于澜沧江,本名漾濞江,讹为样备云。

  澜沧江在府西南百五十里。自永昌府流入府境,又东南入顺宁府界。江之南岸有马耳渡。○蔡阳河,在城南,源出东山,流入阳河。又教场河在府北二里,又北二里为寄马椿河。又有五道河,在府南七里,俱流注于阳江。

  ○样备驿在府西北百二十里。《舆程记》:自赵州德胜驿西至样备驿八十里,又有四十里桥。《志》云:蒙舍至赵州界四十里,桥因以名。为龙尾关样备驿之中路。又开南驿,亦在府境。○迷渡镇,在府东,与大理府赵州接界。嘉靖初,筑城于此,控制白崖等要路。

  附见:蒙化卫在府治东,洪武三十三年建。

  ◇顺宁府东至蒙化府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湾甸州界二百八十里,南至孟定府界四百七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四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一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

  古蛮夷地,地名庆甸《滇纪》:孟获为孔明所纵,南走庆甸,即此,蒲蛮居之一云即古濮人也,后讹为蒲。自宋以前不通中国,蒙氏段氏皆不能制。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元年置顺宁府,并置宝通州及庆甸县。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而以州县省入焉编户二里。土知府猛氏。万历二十四年,猛庭瑞叛,讨平之,改为流官,属州一。今仍曰顺宁府。府众山环绕于西南,二江襟带于东北。地虽弹丸,有建瓴之势。至于三甸鼎足,形如犄角,南鄙藩篱,备未可略矣。

  ○宝通废州或云:与庆甸县俱在府城内,元置,明初省。《志》云:庆甸废县在府东八里。

  顺宁城今府治。《志》云:城在凤山之中。万历二十八年建,以砖石,周五里有奇。又有旧城,为猛氏世居,去府城一里,旧有土垣,今废。

  右甸城在府西南二百里。《志》云:在矣渚十三寨之中,右甸川之西山麓。万历三十年砖筑,周三里有奇,为郡城藩蔽,今倾圮过半。

  ○凤山在府治东。治西亦有此山。两山夹峙如双凤然,亦名交凤山。泻泉流于治北,有桥跨其上,曰掬春桥。桥有瓦屋扶阑,居然幽胜。○东山,在府东二里。又府城北有鼓山,城西有旗山,皆近郊之胜也。

  乐平山府西北十五里,为郡之镇山。山下有塘,周围里许,知府猛寅所凿,以备灌溉。又府西十五里,有中阿山,亦幽胜。○玄玉山,在府西南十五里,一名契山,重冈叠,苍翠如画。又西南五里曰郁密山,千万壑,如群星拱斗,上有太平寺。○九层楼山,在府西八九十里,重岩复岭,盘折九层,山椒有聚落。把边山城南四十三里。上有把边关,两山对立如门。一径中通,崎岖厄塞,实称险隘。○泮山,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亦曰山,山陡绝,下即澜沧、黑惠合流之处,号为泮江山,又因江以名也。

  阿鲁使泥山府北百八十里。中有洞深十余步,上积华盖,层层如楼阁。尝有白气出入其中,名曰霞洞。两山迥绝,中为磴路,可百余步,平直如坻,径之旁皆细草蒙葺,俗呼观音接路。○赤龟山,在府北二百三十五里,以形似名。黑惠江如长蛇盘绕其下,山阿有聚落,行旅往来,多宿于此。

  铎山府西南二百里。山势百盘,林深谷奥,下临绝涧,渡以藤桥,土人呼为阿铎五山。山水急迅,流为阿铎河,土人构藤以渡。○西奥山,亦在府西南二百里,层峰削壁,下有洞豁然,谓之琼英洞。形肖城阙,广约十余丈,嵌空奇崛,深邃莫穷。

  蜢濮者山府北二百四十里,土少石,多高峻骨立,宛如鬼工削成。下有聚落,俗呼蜢濮者。《滇略》云:顺宁境内沿澜沧江而居者,曰普蛮。一名扑子蛮是也。

  ○澜沧江府东北七十里。自蒙化府东南流入府境,与黑惠江合。南过景东、元江、交址,乃入南海。石齿嶙峋,波涛汹涌,实为险阻。有澜沧浮桥,编竹为之,长十五丈,广五丈,人马经之,如卧虹然。《府志》云:澜沧江中有宝峰山,奇胜处也。江干又有三台山,至为险峻。余详大川澜沧。

  黑惠江即样备江也。亦曰濞溪江,又名墨惠江。在府东北百十里,自蒙化府流入境,东南混流百里,至泮山下,合于澜沧江。详见大川样备江。

  顺宁河在府城东。源出甸头村山箐内。流入云州孟河,为府之带水。又瓮磉河,在府南一里,源出南山,流合于顺宁河。又腊门河,在府北十里,亦南流,合于顺宁河。○虎墟河,在府北百九十里阿城旧村之南,以河傍旧有虎穴而名。其水流入黑惠江。又龙湫在府治南山之麓,方一亩,林木蓊郁,相传有龙居其中。

  ○把边关在把边山上,为府之险厄。○牛街驿,在府北百八十里濞溪江上,路通蒙化,有渡,深险不测。飞涛乱石,不容巨舟。旧刳木为舫,如竹半破,渡者畏沮。近时建桥以度,行者便之。《志》云:府境旧有顺宁、观音、水井,牛街、锡铅、右甸、枯河六驿,皆土驿丞司之。

  矣堵寨在府西南。万历二十八年,矣堵十三寨莽亢等复叛,官军讨平之。顺宁云州复定。○猛淋寨,在府境。万历十一年,湾甸酋景宗真导缅入姚关,寇施甸,焚掠顺宁,破猛淋寨。今亦见施甸长官司。《志》云:府境有锡铅寨巡司,又有董瓮寨、亦壁岭、蟒水寨、锡腊四巡司,万历中裁。

  云州西北至顺宁府百五十里,东至景东府界九十里,南至镇康州界七十里,西至湾甸州界百二十里。

  古蛮地,名孟白夷所居。元中统初,内附,属麓川路。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大候长官司。正统三年,改为大候御夷州。万历二十五年,改为云州编户四里。先是,土官奉氏世袭。是时,顺宁府土酋猛庭瑞叛,大候土酋奉赦叛应之。事平,改设流官,属顺宁府。今为直隶州。

  州控澜沧之险,为诸蛮襟要。西出则顺宁、永昌震,东顾而景东、威远危,亦必争之地矣。

  ○云州城今州治。旧有土城,在州南十里。万历三十一年移建于大栗榆镇西山下,以砖石,周四里有奇。

  ○无量山在州东北六十里,即景东府之蒙乐山也。《志》云:上有孟获故寨。

  镇西山在州治北。州南曰永宁山,其相对者曰平头山。○昔弥山,在州东六十里。又蛮赖山在州西六十里,山多竹。又八剌山,在州北八十里。

  蛮弥山州南二百五十里。林木阴森,石崖壁立,山东南麓即澜沧江。○阿输山,在州西南三百里,连峰叠,四时苍翠。

  ○澜沧江在州南。自顺宁府流入界,又东入景东府界。

  孟河在州治东。顺宁府境诸水汇流于此,入于澜沧江。又州南八十里有孟赖河。○南看河,在州东。自顺宁河分流,入州境。州西又有南缪河,合流于南看河,其下流俱注于澜沧江。

  孟缅长官司在州西南。明隶布政司。又有猛猛、猛撒二土巡司。万历二十五年,改隶云州。《滇略》云:州境有三猛蛮,即猛缅、猛猛、猛撒也。猛猛最强,部落万人,时与二猛为难。其地田少箐多,射猎为生。猛缅地虽广衍,而民柔怯。猛撒最弱,近折而入耿马矣。

  ○梳头山在猛缅蛮西南,高六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美水山,多古柏。其东曰天台山,高耸插天,山多雪。又孟缅境内有邦凤山,上有诸葛碑云。○邦偏山,在猛猛南,高六十里。又猢狲山,在猛撒北,高二十五里,最险隘。其南有大河,北入山穴中。

  ○金水河在猛缅境内。又有大河,北流入于猛赖河。○猎逊江,在猛猛境南。《志》云:猛猛有大河,南流入于猎逊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

  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产里以象齿短狗献,后周公作指南车,导之归,故名车里。后为倭泥、貉、蒲剌黑角诸蛮杂居,不通中国。宋宝中,蒙古主蒙哥遣将兀良合台伐交,经其所部,悉降之。元大德中,置彻里军民总管府《元史》:大德中,云南省言:大彻里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今大彻里酋胡念已降,小彻里复控扼地利,多相杀掠,乞别立宣抚司,择通习夷情者为之帅,招其来附。乃立彻里军民总管府。又府统六甸,后又置耿冻路及耿当孟弄二州。明洪武十七年,改置车里军民府。十九年,改宣慰使司宣慰刁姓。司今省,下同。

  ○小彻里在司东,车里之别部也。《志》云:大彻里部旧在司西南,东北至者乐甸千里,下临九龙江,有诸葛营垒。

  ○九龙山在司治后。《志》云:司治在九龙山,下临大江,江亦名九龙。《志》以为黑水末流也。○孟永山,在司境,山高险,为境内之名山。

  普洱山在司北。《滇程记》:自景东府行百里至者乐甸,又一日至镇沅,又二日达车里界,又行二日至普洱山。旁有一山涌秀,谓之光山,有车里头目居之。蜀汉孔明营垒址在焉。

  大川原亦在司北。《滇程志》:自光山行二日至大川原,广可千里,蛮人豢象于此。旁有山,亦曰孔明寄箭处。旁有古碑,蛮人亦谓之孔明碑。又行四日,始至宣慰司治,繇车里司西南行八日,则八百媳妇宣慰司也。

  ○澜沧江在司东北,自元江府流入界,下流经交趾而入于南海。《志》云:澜沧江在司境,经九龙山下,亦谓之九龙江。又沙木江,在司南,其水流入澜沧江。○孟累箐在司西,又东南为孟远箐,皆车里部落也。又有慢法箐,亦在司西北。○孟{洼},在司北,又北为普滕,渐近边内矣。

  ◇缅甸军民宣慰使司东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南至南海,西至戛里界,北至陇川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西南夷,汉之掸国也掸,读坛。《后汉纪》:永元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繇调遣使重译朝贡。永宁初,复遣使朝贺,献新乐及幻人。应劭曰:掸国在永昌徼外,其使者自言海西人,盖其地近海西,与大秦为邻国。大秦,今西域拂林国也。在唐谓之骠国《唐书》:骠,古朱波也。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师万四千里。南滨海,北南诏。至德初,与寻传蛮皆降于南诏。贞元十八年,自南诏入贡,骠国王雍羌遣其弟悉利移来朝。元和初,复至。太和六年,南诏掠骠民,迁之拓东。咸通三年,复遣使来贡。《通鉴》:骠国在南诏西南六千八百里。至宋始谓之缅崇宁四年,缅、波斯、昆仑俱入贡。明年,蒲甘入贡。绍兴中,缅复来贡。元至元中,屡讨之至元五年,命爱鲁等击缅。自是缅屡入寇,辄兴师击之。自后于蒲甘缅城置邦牙等处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破缅,置宣慰司,缅降。大德初封缅酋为缅国王。四年,复叛,寻谕降之。明洪武二十一年,缅叛,沐英讨败之。二十七年,始置缅甸军民宣慰使司《通考》:洪武二十六年,缅酋南速来朝贡。明年,置司于此。授其酋普剌浪,自是屡来朝贡。土司皆莽姓。嘉靖初,缅为孟养酋思伦所破,杀宣慰莽纪岁,遂与木邦酋瓜分其地。三十三年,纪岁子瑞体长,以计夺大古喇地,寻复入缅,并孟密,掠孟养,残孟乃,侵车里、木邦、老挝、八百之境。隆庆二年,木邦酋罕拔叛附于缅。六年,陇川叛目岳凤亦附,缅蛮莫酋思哲亦附焉。万历初,罕拔、岳凤等导缅兵入陇川。三年,复陷干崖。七年,遂尽据孟养之地。十年,并据有干崖地。是年,瑞体死。十一年,瑞体子应里并木邦地。湾甸酋亦叛附焉。遂寇顺宁以北,官军破走之,复收湾甸、耿马诸境。别将率兵出陇川、猛密,至缅境。于是木邦、孟养诸酋皆降。师还,缅复炽,数侵邻境。十六年,复夺孟密。十八年,又夺孟养及孟拱、孟广之地。二十一年,入蛮莫,寇陇川。官军击却之。寻复寇蛮莫,寇孟养。三十二年,猛养陷。自是以后,五宣慰渐为缅所并。遂倔强于云南西南境云。

  ○江头城在司北。东北去永昌府腾越州十五日程。元至元十九年,遣诸王相答吾儿击缅,分道攻之,拔其江头城。又以建都、太公城乃其巢穴,进军拔之。于是建都王乌蒙金齿与西南夷十二部俱降。《志》云:太公城北去江头城凡十五日程。○马来城,在司境。《志》云:北至太公城八日程,又南五日程为安正国城。

  蒲甘缅城在司西南。《志》云:城东北去安正国城凡五日程,去大理五十余程,与江头诸城为缅中五城。元至元十三年,以缅酋数侵永昌,遣速剌丁伐缅,降其寨三百馀。明年,缅寇蒲甘,复侵金齿。行省丞相赛典赤遣万户忽都等迎战于金齿南甸,缅酋败走。十五年,复入寇,又败去。十九年,命大兵击缅,造船于阿若、阿禾两江,得二百艘,进破江头城及太公等城。明年破缅,始置邦牙宣慰司于蒲甘城,命云南王也先帖木儿移镇缅。二十五年,复还,镇大理。《一统志》作蒲江缅王城,或以为即缅国故都云。阿若、阿禾两江,即金沙江之随地易名者。阿瓦城在司东北。旁有阿瓦河,因名。万历四年,缅酋瑞体寇孟养,孟养酋思个潜发兵至阿瓦河,绝其饷道,据险待之,缅大困。十一年,王师讨叛缅,别将刘纟廷出陇川、孟密,直抵阿瓦。阿瓦酋莽灼与猛密蛮莫诸酋俱诸降。师还,缅复攻阿瓦,莽灼内奔,至曩朴寨,病死。缅酋复守阿瓦,以拒王师。○洞武城,陆氏《滇纪》云:在缅东千五百里,近时为缅境东偏要地。尝以子弟帅重兵戍此。

  ○金沙江在司北江头城下。其上流即大盈江也。《志》云:缅有金沙大江,阔五里馀,水势甚盛,缅人恃以为险。自孟养境内流经司界,下流注于南海。详附见大川潞江。

  阿瓦河在司北。自孟养流入境,下流入于金沙江,为司境北面之险。

  ○普坎《志》云:在缅甸司西三百里,旁通蒲甘。《滇纪》:诸葛丞相六擒孟获,复纵使去。获携重赂入缅、木鹿等国,借安都鲁兵来战,大败,复就擒。自是不复反。武侯乃于普坎立碑纪绩,遂班师。按三国时无缅之名,恐未可据。

  江桥在司北,跨金沙江上。又有孟坝,亦在司北,皆自司境北出之道也。

  洞伯村在司东八十里,又司东南百十里,地名象腿,皆缅近郊也。又有马得狼、井角等村,皆近江滨。○者梗,在司东。其相近者又有井梗。《志》云:者梗竹城茅舍,仅同村落。自蛮莫入缅界,抵金沙江,舟行至井梗,陆行则至者梗。者梗在阿瓦河北,与阿瓦城甚近。从井梗至者梗,数十里而近耳。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东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南至速克剌蛮界,西至缅甸宣慰使司界,北至芒布长官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五程,转达于京师。

  古南蛮地,本名孟都,又名孟邦。元至元二十六年,立木邦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木邦府。永乐初,改为宣慰使司土司罕姓。《通考》:司于六宣慰中分地最多。永乐、正统间,数以从征军功益地。隆庆二年,土舍罕拔叛附缅,屡寇陷邻境。万历十年,为缅所侵夺。明年,官军讨却之,立罕钦守其地。钦死,其叔罕礻盍约暹罗攻缅。缅恨之。三十三年,缅围木邦,陷其城。伪立孟密思礼领其地。官军未能讨。

  ○废蒙怜路在司北。元至元二十七年,从云南行省请,以蒙怜甸为蒙怜路军民总管府,蒙莱甸为蒙莱路军民总管府,后废。其地皆在今司境。

  ○慕义山在司北。万历二十二年,陇川孟卯酋多淹叛附缅,负于木邦境内慕义山。时抚臣陈用宾议于木邦、天马、汉龙之地,置关以拒缅,淹袭杀其工役。木邦酋罕钦奉檄擒淹,淹觉,欲奔古喇。钦追及之于雷耸茂,诛之。缅失淹,于是东路寇掠稍缓。雷耸茂亦在司西北境。

  ○喳里江在司西,即潞江也。自芒布流入境,又西南入缅甸界。

  ○孟炎甸在司北。万历十一年,官军讨缅。缅酋莽应里西会诸路兵于孟卯东,会车里、八百、孟艮、木邦兵于孟炎,合犯姚关,寻败还,是也。姚关,见后湾甸州。孟卯,见陇川宣抚司。

  天马关在司北。万历二十一年,缅入寇。抚臣陈用宾击却之,遂城天马及汉龙关以拒缅,是也。

  ◇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老挝宣慰使司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北至孟艮府界。自司治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世传其土酋有妻八百,各领一寨,因名八百媳妇。元大德初,遣兵击之,道路不通而还。后遣使招附。元统初,置八百等处宣慰司。明洪武二十四年,其酋来贡。乃立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土司刁姓。

  ○南格剌山在司东北,为车里、八百之界。上有洞,南属八百,北属车里。

  ◇孟养军民宣慰使司东至金沙江,南至缅甸宣慰使司界,西至大古剌宣慰使司界,北至干崖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七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西徼地,地名香柏城。元元贞二年,置云远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改为云远府。十七年,又改置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土司刁姓。正统后,属于思氏。《通考》:宣德中,夺麓川酋思暗地授孟养酋刀宾王,宾王懦,麓川孽思任发复拥众据麓川,并略取孟养地。宾王走死永昌。正统六年,王骥等平麓川,思任发走缅。十年,以孟养地与缅,购任发,诛之。于是以缅酋卜剌浪子银起莽居守。而思任子思机、思卜亦皆遁居孟养,招诱部众,复图为乱。十三年,王骥等复帅大兵入孟养,讨麓川余孽,屡破蛮兵。思机等竟不可得。师还,部落复拥任发少子思禄为乱,逐银起莽,据孟养地。骥知贼不可灭,乃许为土目,立誓而还。于是孟养在废除之数。嘉靖初,孟养酋思伦纠木邦诸部击缅,破之,杀其酋莽纪岁,遂与木邦瓜分缅地。既而纪岁子瑞体长,复有缅地。隆庆中,数侵孟养。万历七年,为缅所并。十一年,官军败缅,孟养酋思义来归。十三年,始立孟养为长官司。十八年,缅复并孟养。二十四年,孟养酋思轰弃缅来归。二十七年,缅攻孟养,抚臣檄各土司赴救,缅溃还。三十二年,缅复攻孟养。孟养酋思轰败死。酋长思华代据其地,遂服属于缅。

  ○密堵城在司南。又有速送城,皆距孟养十余程,为别部所居。其地濒金沙江,近缅甸之阿瓦城。万历初,为缅所据。十二年,官军败缅,孟养来归。移兵至二城,二城皆迎降。十四年,缅复攻陷之。既而孟养酋思威纠土兵图复二城,求援于官兵。官兵至遮浪,缅兵溃,复取二城,后仍没于缅。

  ○鬼窟山在司东,极险厄。蛮人据为硬寨,或讹为鬼哭山。正统十三年,督臣王骥复征麓川余孽思机等于孟养,败其兵于金沙江。贼于鬼哭山立三大栅,骥与总兵张亲冒矢石,战一日,而栅寨悉拔,即此。○芒山,亦在司东。王骥破思机于鬼窟山,又攻芒山等寨,拔之,是也。

  ○金沙江在司东界,即大盈江之下流也。正统十一年,麓川余孽思机据孟养,诏沐斌等调缅甸、木邦等兵征之。至金沙江,遣使招谕,许赦其罪,竟不出。缅、木二蛮兵亦不敢渡江,遂还。十三年,王骥复征之。抵金沙江。贼据西岸,立栅坚守。骥造浮梁亘数千尺,遂渡江攻拔贼栅,乘胜至孟养,进至孟卯。孟养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余里,诸部皆震怖。曰自古汉人无度金沙者,王师至此,真天威也。今详见大川潞江。

  ○戛撒在司南。道出缅甸,至为险隘。万历四年,缅人来寇,孟养酋思个潜遣军至阿瓦河,绝缅粮道。而督大兵伏于戛撒,诱缅深入。思个不战,但塞险隘,断归路。亟请援于官军,欲腹背歼之。缅大困。久之,援不至,陇川叛目岳凤集兵援缅,导之由间道逸去,缅自是复炽。

  孟伦在司西。隆庆中,缅酋莽瑞体屡侵孟养。孟养酋思个退保孟伦,与缅相持处也。又孟矿寨在司西南。弘治中,思禄尝据此为巢穴。或曰,即孟巩也。又讹为孟拱。《志》云:近缅诸部有景迈猛巩、猛别诸部。万历四年,与官军期共击缅。既而官军援孟养者久不至,皆为缅所并。又十八年,叛缅莽应里复掠孟养,破孟拱。孟养酋思远奔盏西。盏西,在南甸境内。

  戛里在司西南,孟养别部也。又有哈喇杜诸蛮,皆近孟养、缅甸之境。《志》云:司北又有阿昌诸蛮。○猛别,在司西南,近缅界。万历十一年,官军败缅酋应里,追至境。既而缅酋还守阿瓦,又遣亲信分守洞吾、猛别、雍会诸地。猛别,盖与雍会相接,近大古喇境。

  ◇老挝军民宣慰使司东至交趾水尾州界,南亦至交趾界,西至宁远界,北至车里宣慰使司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六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俗呼曰挝家。累代不通中国。明永乐三年来贡,置老挝军民宣慰使司《通考》:老挝土司无姓,酋长有三等:大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又次曰招化。而袭宣慰者则招木弄也。其地在八百媳妇西南二千余里。又西千余里则西洋海。自车里至老挝,所谓六宣慰也。成化十五年,安南攻老挝,杀其宣慰,并攻八百。车里来告急,抚臣吴诚请降敕切责安南国王黎灏,使退兵,于是老挝复定。

  ○三关在司东南,老挝与安南拒守之界也。永乐中,征交趾叛人陈季扩。季扩败走老挝。张辅遣将蹑之,进克老挝三关。蛮人惧,弃季扩于南麽,遂擒之。

  附见:

  大古喇宣慰使司在孟养西南。《滇略》:永乐四年,遣官招谕云南西南夷,大古喇、小古喇等部落,皆愿内属。置宣慰司二、长官司五。《通考》:永乐初,大古喇、底马撒、靖定与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共为西南十宣慰司。而大古喇亦曰摆古。自缅甸度大江,不过两日程,即至大古喇之境。其地滨南海,与暹罗邻,亦近佛狼机诸国,善用火器。嘉靖三十三年,以兄弟争国,缅孽瑞体和解之。德瑞体,割马革地奉焉。瑞体寻以计灭其国云。

  ○底马撒在大古喇东南。永乐初,尝置宣慰司。后与靖定等司俱废,其地亦为缅所并。

  洞吾在大古喇之北,有土酋据此。嘉靖三十三年,缅孽莽瑞体寄居洞吾母家。既长,遂据其地。又诈杀古喇酋排来等,而并其境。《滇程志》:自缅甸行十日至洞吾,又十日至摆古,为莽酋所居。旧《志》云:自老挝宣慰西行十五六日,至西洋海岸,即摆古莽酋地。

  得楞在大古喇西南,古喇别部也。亦曰古喇得楞,与暹罗相近。万历三十八年,暹罗与得楞合攻缅甸,杀莽应里子机挝,摆古为之残破云。

  ◇南甸宣抚司东至永昌府潞江安抚司界,南至陇川宣抚司界,西至干崖宣抚司界,北至永昌府腾越州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二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徼外地,曰南宋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明洪武十五年,改南甸府。永乐十二年,改南甸州。正统八年,升宣抚司土司正宣抚刁氏,副刘氏。《通考》:司幅员甚广,为三宣最。万历十一年,为叛缅所残破,既而官兵败缅,复收其地。

  ○半个山在司北。《志》云:司置于腾越南半个山下。其山巅北恒有霜雪,南则炎瘴如蒸,盖天限华戎也。○蛮干山,在司东十五里,土酋恃其险阻,世居其上。又丙弄山,在司东十里。○温泉山,在司东二十五里,层峦叠嶂,绵亘二十余里。林木阴森,下有温泉。

  沙木笼山司南十里。上有关,立木为栅,周围一里,正统六年,时麓川思任发叛,督臣王骥等自腾冲进讨,取道南甸,至罗卜思庄。前军哨至沙木笼山,贼党率众二万余,据高山中立硬寨。又于左右山巅连环为七营,官军攻破之。

  南牙山司西八十里。山甚高峻,如建牙然,延袤百余里,官道经其上。树木阴森,石栈重叠,蛮人据以为险。又有清泉下注,与小梁河合,名南牙江。正统八年,督臣王骥等再征麓川,遣别将陈仪开南牙山,断贼走路,是也。

  ○大盈江在司西。自腾越州流入境,经干崖芒市又南流入孟养、缅甸界,谓之金沙江。

  小梁河司东北三十里。源有二:一出腾越州赤土山麓,一出州之缅箐山麓,至此合为一。西南流经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又南入干崖,为安乐河,而合于大盈江。

  盈乃河司东南百七十里,即腾越州之龙川江也。流入境,为孟乃河。又南入干崖境。

  ○黄连坡关司南三十五里。《志》云:自腾越西南行二百里,逾黄连关,即至干崖境。又有小龙川关,在司东北八十里。

  罗卜思庄在司南七十里。正统七年,王骥讨麓川贼,自腾冲出南甸,进至罗卜思庄。又万历三年,木邦酋罕拔导缅兵,又合陇川叛目岳凤兵袭陷干崖。干崖守备李腾霄退守罗卜思庄口。《志》云:司所辖有罗布思庄与小陇川,皆百夫长分地。又有知事谢氏居曩宋,闷氏居盏西,皆在司西南境。万历二十一年,抚臣陈用宾议建关置堡于司西北,今废。○孟村,在司西南,北去腾越百二十里。自是而南,渐为羁縻荒外地。

  ◇干崖宣抚司东至南甸宣抚司界,南至陇川宣抚司界,西北俱至南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郡徼外地。其地旧名干赖赕,亦曰渠澜赕,白夷居之。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置镇西路军民总管府领二甸。明洪武十五年,改镇西府。永乐中,改为干崖长官司。正统八年,升宣抚司土司宣抚刁氏,副刘氏,土经历廖氏。《通考》:万历十年,干崖为缅所并。十一年,官军复收其地。

  ○废南赕在司西北。其地有阿赛赕、牛真赕,为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置南赕,隶金齿宣抚司。《志》云:元金齿领六路一赕,六路:柔远、茫施、镇康、镇西、平缅、麓川也。一赕即南赕也。明初废。

  ○云晃山司南十五里。有瀑布泉,注为云晃河。又云笼山在司东二十五里。

  白莲山司北六十里。中有一峰,状若簪笏,土官居其麓,下有白莲池。又剌朋山,在司西百余里,林木阴森,四时苍翠。

  布岭在司西。旧尝开边筑堡于此。万历中,以兵废。《滇附录》:出腾冲至南甸、干崖,其地虽冬月衣葛,汗犹如雨。又西为布岭,稍凉,如腾冲。又西为雷弄,又西为揭阳,又西为孟乃,又西为火岗,其炙毒益甚矣。

  ○大盈江在司西。自南甸流入境,又南有槟榔江流合焉。《志》云:槟榔江在司西百五十里,源出吐蕃,绕金齿蛮界,经干崖阿昔甸,下流至比苏蛮界,合大盈江入于缅。或曰:比苏即汉益州郡属县,恐误。

  ○安乐河在司东云笼山下。一名云笼河,即南甸小梁河也。流至司治北折而西,入大盈江。○云晃河,在司治南,源出云晃山,下流与云笼河合。灌田千余顷。又司东北三十里有正西河,源出云笼山,流十五里合云笼河。

  ○雷弄在司西,干崖别部也。《滇纪》:司有蛮洒冈,旧为同知刘氏所居,其雷弄洞则经历廖氏所居。后即其地为回龙营。又知事管氏居猛语冈,三姓皆华人,以功授。万历三年,雷弄洞土目廖元相为木邦叛酋罕拔所劫,附于缅。十一年,官军破缅,仍来归。

  盏达在司西,亦干崖别部也。副宣慰刁氏世居其地。万历十一年,为叛缅莽应里所陷,土酋刁思廷被擒,民物皆一空。官军破缅,复收其地。

  ◇陇川宣抚司东至芒市长官司界,南至木邦宣慰司界,西至干崖宣抚司界,北至南甸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六十六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徼外地。其地曰大布茫,曰赕头附赛,曰赕中弹吉,曰赕尾福禄塘,皆白夷所居。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置麓川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七年,置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通考》:元至正初,麓川酋思可法数侵邻境,屡遣将讨之,不克。可法并吞旁路兵力,益强。明洪武十五年,平滇南。明年,麓川酋思伦发陷永昌,既而傅友德等谕降之。于是置宣慰司,授思伦发。十八年,叛,寇景东。二十一年,侵并孟定、孟艮、孟养、戛里,威胁缅甸、木邦、南甸、干崖,他出郎甸入寇,官军败之。既又悉发其众,寇楚雄定边,为沐英所败。二十二年,复内附。三十年,平缅诸蛮乱,逐思伦发,命沐春讨定之。思伦发复还。再传至思暗,与木邦相仇杀,因而失官,以孟养刁氏代之。刁氏弱,伦发次子思任发遂拥众麓川,略孟养地。故酋刁宾王走死,任发于是益骄恣。正统三年,土酋思任发叛。六年,讨平之,遂革宣慰司。十一年,复置司于陇把之地,改曰陇川宣抚司《通考》:正统三年,刁思任侵扰孟定、湾甸、南甸、潞江诸处,进陷腾冲,云南震动。命沐晟等率兵讨之。前锋度潞江而前,深入至上江,遇伏败绩。贼遂犯景东、孟定,残大侯州,破孟赖寨,胁降孟琏等长官司。乃复命沐晟等讨之,渡潞江直抵陇把,复败却。六年,发大兵讨之。议者初欲自湾甸、芒市、腾冲三道俱进,不果。至是枢臣王骥督兵至金齿誓众,仍分三道:一军出镇康,繇湾甸趣孟定,会木邦车里之师。大军繇中路出腾冲,而别军自下江夹象石渡,径抵上江贼寨。因风纵火,焚其上江寨。贼大败,上江平。大军自腾冲出南甸,进抵麓川,合军攻之,焚其栅,贼从间道渡江走缅。骥等班师。明年,思任发复自缅窥麓川,仍命蒋贵、王骥等进讨。自金齿至腾冲,分遣沐晟等仍自东路出,径捣麓川,而驰谕缅献任发。缅请奉命会骥等,疑阻,遂不果。东路兵克孟养诸寨,任发子仍潜窜孟养,不能得。十年,遂以孟养地购任发于缅,任发至,诛之。而思机等寻窃孟养地,与缅相终始矣。明年,改麓川为陇川,设宣抚司于陇把,以旧目恭项为宣抚,与南甸、干崖合为三宣。十二年,恭项以不法废徙,以多氏代。自是多氏世有其地。隆庆末,陇川酋多士宰死,子幼,土目岳凤谋据其地,导缅酋瑞体入犯。阳集兵于麓川东岸,声言捍缅,实迎之也。万历初,缅兵至。岳凤约木邦酋罕拔及缅兵袭入陇川,尽杀多氏族属而窃其地,附于缅。十一年,官军败缅,岳凤降,以多思顺为宣抚,管陇川事。自是数为缅所侵,土酋往往叛附缅云。

  ○麓川城在司南,近木邦界。旧麓川宣慰司治此。正统初,思任发以麓川叛,官军讨之,久无成功。云南镇将沐昂言:麓川地方险远,夷情谲诈。宜会集大兵,繇湾甸、腾冲、芒市三道并进,直捣巢穴。六年,王骥等讨麓川,自腾冲、南甸直抵贼巢。其处山冈峻险,周围余三十里,栅坚堑广,不可骤越。东南一面,傍江壁立。骥等相度攻取。贼伏兵泥沟箐,驱象阵突起,官军击败之。既而大兵四面云集分攻其西中西北及西南江上二门,又攻东北门及东北出象门,克之。贼从间道渡江,繇孟养遁入缅甸。骥等毁其城栅,班师而还。《志》云:平麓城即故麓川旧址,亦曰孟卯。在三宣之外,为诸蛮要冲。正统十三年,王骥讨麓川余孽于孟养,渡金沙江,逾孟养,还至孟卯。万历十一年,官军讨叛缅,缅酋莽应里西会缅甸、孟养、猛密、蛮莫、陇川兵于孟卯,东会车里、八百、木邦兵于孟炎,复并其众,入犯姚关。官军败却之。二十一年,缅贼夺蛮莫,寇陇川。陇川酋多思顺奔孟卯。明年,孟卯叛目多淹导缅兵繇孟卯袭遮放,官兵败却之。二十四年,孟卯酋多亨复勾缅构乱,木邦酋罕钦奉抚臣陈用宾檄灭之。用宾以孟卯阡陌膏腴,宜耕屯,因筑平麓城于孟卯,大兴屯田。时又檄筑四关堡于陇川,以为捍卫,于是境内稍定。

  遮放城在司东南,近芒市,亦陇川之别部也。万历十一年,叛目岳凤执遮故头目刁落恩送缅。明年,官兵平凤,以多思顺为陇川宣抚,又以多淹为同知,居孟卯。多恭为副使,管遮放,即此。

  废平缅路在司东北。其地曰骠赕,曰罗必,四庄,曰小沙摩弄,曰骠赕头,白夷居之。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平缅路军民总管府,与麓川等路并属金齿宣抚司。明洪武十七年,并入麓川宣慰司。三十年,平缅诸蛮刁孟作乱,遂麓川酋思伦发,赴京陈诉。明年官军击平缅,擒孟,平缅悉定。是也。

  废通西府在司西南。《元志》:大德初,蒙阳甸首领缅吉纳款,遣其弟阿不剌入贡,请置郡县驿传,遂立通西军民府是也。明初废。

  ○马鞍山在司北,山高险。正统七年,王骥讨麓川叛贼,进至马鞍山,破蛮象陈,军势大振。径攻贼巢。贼使别军自永毛摩泥寨至马鞍山,潜出我军后,别将方瑛复击败之,于是贼势益窘。《志》云:马鞍山石罅中流温泉成河,热如沸汤。

  罗木山在司境,极高大。夷人恃以为险。又有摩梨山,亦险峻。○寄箭山,《滇略》云:司有诸葛武侯寄箭山,过此尽平地,一望数千里,绝无山,亦无果树。

  ○麓川江在司东南。或曰即龙川江也。自腾越州流入南甸境,为孟乃河,下流至此,经芒市西界,而合于金沙江。《志》云:司南有西峨渡,为麓川达木邦之路。正统六年,王骥征麓川,遣兵守西峨渡,以阻贼奔窜之径,且通木邦之道,即此。

  金沙江在司西北。自干崖东南流入司境,又南流入孟养界。正统八年,王骥复征麓川,檄缅酋,缚献思任发。缅邀大臣往议,郭登请往。自金沙江入缅,酋从命,遂缚任发以献。会有嫉登功者,骥调登以他任。缅至,不见登,迟回不敢献。骥亦疑缅有变,密令蒋贵率师匝金沙江而下,大战,焚缅舟数百。缅仍以任发逸去,官兵追之,为缅所败。

  沙坝在司境,亦设险处。正统八年,王骥再征麓川,使郭登守沙坝。又有栗柴坝,在司西南。万历二十年,叛缅复侵陇川,酋多思任奔孟卯,会官军大战于栗柴坝,逐缅出境,是也。

  ○曩扑寨在司境,自缅甸北出之道也。又有雅益、工回等寨,皆近司西,与孟艮之孟爱等部相接。

  ◇孟定御夷府东至威远州界,南至孟琏长官司界,西至陇川宣抚司界,北至镇康州界。自府治东北至布政司一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本名景麻甸。元至元十六年,立孟定路军民总管府领二甸。明洪武十五年,改置孟定府。万历十三年,兼领安抚司一编户五里,土知府刁姓,正统以后罕姓。《通考》:正统中,麓川叛侵孟定,知府刁禄孟弃地远窜。木邦舍目罕葛从征麓川有功,因代领其地。嘉靖中,木邦酋罕烈夺据之。令舍人罕庆管治,是为耿马。万历十年,耿马舍人罕虔叛附缅。明年,官军破缅,收其地。于是复立罕葛之后罕合知府事。府今省。

  ○废谋粘路在府东南。元至元中,置谋粘路军民府于此,后废。○景杏土城,在府境。《志》云:其相近有马援营。

  ○喳哩江在府东北。自潞江安抚司流入境,又南入芒市界,为府境之险要。

  ○孟赖寨在府东南。正统二年,麓川思任发叛,犯景东、孟定,破孟赖寨,降孟琏等长官司。寨盖孟定之别部也。

  孟缠甸在府东北,一作孟罗。正统五年,思任发自麓川屯孟罗,进据镇沅府之者章硬寨,为沐晟所败。

  耿马安抚司府北百里。土司罕姓。《通考》司与孟定同川,隔喳哩江而居。孟定居南,耿马居北。嘉靖间,木邦兼孟定,以罕庆食其地。庆死,其族舍罕虔附缅夺据之。万历十一年,从缅克木邦,逐罕进忠,破施甸,又勾缅犯姚关,为官军所败,擒斩虔父子。十二年,奏设安抚司,仍以庆子罕们领司事。

  ○三尖山在司西。万历中,罕虔党罕老聚众负固于此,官军讨平之。有马养山,亦在司境。

  ○喳哩江在司南,与孟定分界处也。

  ◇孟艮御夷府东至车里宣慰司界,南至八百大甸界,西至木邦界,北至孟琏长官司界。自府治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名孟指,自昔未通中国。永乐四年,始来归附,置孟艮府《通考》:酋无姓,号怕诏。怕诏者,蛮之尊称也。其地沃野千里。《滇程附录》云:自干崖之火冈度金沙江,又百里入小孟贡,渡小孟贡江,入大孟艮云。府今省。

  ○废木朵路在府东二百里。元至元三十年,以金齿木朵甸置木朵路军民总管府,后寻废。

  废孟爱路在府东北百七十里。元至元二十一年,金齿新附孟爱甸来朝,即其地,立军民总管府,是也。

  威远御夷州东至新化州界,南至孟琏长官司界,西至孟定府界,北至景东府界。自州治东北至布政司一十九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唐为南诏银生府地本濮落杂蛮所居。大理时,为蛮所有。蒙古中统三年,击降之。至元十三年,立威远州隶威楚路。明初,仍为威远州土知州刁姓,编户四里,直隶布政司。州今省。

  ○蒙乐山在州北,与景东府接界。详附见名山玉龙山。

  ○谷宝江在州境。自遮遇甸流至州,下流合澜沧江,亦谓之威远江。正统五年,麓川叛酋思任发自镇沅之者章硬寨,败遁威远州,知州刁盖扼之于威远江,败之,即此。又南堆江亦在州境。○莫家寨河在州境,汲其水浇炭火上炼之,即成盐,居人恃以为利。

  ○猛列村州东八十里。《滇纪》:威远之地,东八十里至猛列村界,南八十里至车里,所辖三圈江界,西百里至猛猛达笨江界,北六十里至景东府蛮折哨界,又东至元江府及新化州界。

  湾甸御夷州东至云州界,南至镇康州界,西至永昌施甸长官司界,北至顺宁府界。自州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名细赕。蒙古中统初,内附,属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置湾甸州编户五里,土知州景姓。《通考》:州山高水迅,每至六月,瘴疠盛行。万历十年,土酋景宗真叛附缅,引缅入寇。官军败缅,斩宗真,复收其地。州今省。

  ○高黎共山在司西北。山左右有平川,即湾甸界也。《志》云:高黎共山之麓,厥土肥,草卉贯四时不凋,瘴气最恶。详见名山高黎共。○孟通山,在司境,产茶,名湾甸茶,味殊胜。

  ○黑泉《志》云:州瘴疠不可居,水不可涉。有黑泉,水溢时,飞鸟过辄堕。蛮以竿挂布浸而瀑之,以拭盘盂,人食立死。

  ○姚关州北七十里,东北接顺宁府界。万历十一年,缅陷木邦。湾甸酋景宗真复导缅寇姚关,焚掠顺宁。明年,官军进讨,缅酋复合东西诸路兵进寇姚关。参将邓子龙大破之于攀枝花,其地在姚关南也。十三年,添设姚关守备于此。《滇程记》:自姚关西南渡喳哩江,二十程至木邦,自姚关南行八日,入孟定府境。

  镇康御夷州东至孟琏长官司界,南至孟定府界,西至永昌府潞江安抚司界,北至云州界。自州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名石赕黑所居。蒙古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镇康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隶金齿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改为镇康府。十七年,改为州编户四里,土知州初名刁闷光。永乐以后,遂以闷为姓。《通考》:州土田瘠狭,民性乔健。今省。

  ○无量山在州西即蒙乐山也。《志》云:州南六十里无粮山接耿马界,即此山矣。详附见名山玉龙。○乌木龙山,在州西南。与无量山俱产大药,味甘美,山当木邦之要路。

  ○潞江州西七十里,亦曰喳哩江,与潞江安抚司接界处也。天启二年,木邦兵据喳哩江,镇康酋闷枳奔姚关。姚关守备遣官抚之,木邦乃退,即此。○昔剌寨在州南境。正统五年,大军讨麓川,至金齿,镇康酋闷孟乞降,王骥命别将冉保分兵据其城,因其兵破昔剌寨,移攻孟琏,是也。

  控尾寨在州西南。万历三十三年,木邦酋罕思礼诱镇康酋闷枳归缅,枳不从。遂令其党海庆袭控尾据之。又欲取猛,猛亦州境别部也。

  ◇孟密宣抚司东至木邦宣慰使司界,西至缅甸宣慰司界,北至蛮莫安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西南夷地,后为群蛮所据。明初,为木邦宣慰司部落。成化十九年,始析置孟密安抚司,属湾甸州。万历十三年,改为宣抚司,直隶布政司土司思氏。《通考》:木邦界有宝井。天顺中,宣慰司罕使其陶猛思歪领之,陶猛犹言头目也。既以女囊罕弄妻之,罕弄据有宝井,常藐其父。成化中,罕死,孙罕挖嗣。罕弄阴叛之,会镇守内臣需索宝石,听其开采。遂略木邦地以自广,内臣疏其罪请征之。或导以重宝赂时相,不惟罢兵,且可授官,比于木邦思歪,用其策。于是廷遣都御史程宗往抚,罕弄遂慢视朝使,不肯出迓。宗与期会于南甸之南牙山,悉以所略木邦地糚之。为奏设安抚司。司歪之子孙得世袭。于是尽夺木邦地,罕挖出奔,四邻诸番不平,往往藉口弄兵。后副使林俊稍令割故地,还木邦,然竟仇杀未已。《滇略》云:孟密在腾越南千余里,其地产宝井金矿,估客云集。山高田少,米谷腾贵。南距缅仅十程,常苦侵暴。嘉靖三十七年,附缅。万历十一年,官军败缅,始内属。十三年,升为宣抚司,授其酋思忠。思忠复投缅。十六年,为缅所并,寻复羁属于中国云。

  ○孟乃在司北,孟密别部也。嘉靖三十九年,缅酋瑞体入孟密,残孟乃,擒其酋思混。又猛哈部,亦孟密别部也。有土目守其地。万历十三年,以孟哈土目思化为宣抚司同知。十六年,为缅所并。○孟广部,在司东北,亦孟密别部,近陇川界。万历十八年,为叛缅所陷。

  ○宝井在司西南。《滇程记》:繇陇川十日至孟密,又二日至宝井,又十日至缅甸。是也。

  蛮莫安抚司南至孟密安抚司,西至孟养宣慰使司。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一程,转达于京师。

  本孟密分地。万历十三年,析置安抚司土司思姓。《通考》:蛮莫在腾越西蛮哈山下,山如象鼻,行者累足。弘治中,孟养叛酋思禄乘木邦之乱,攻孟密,取蛮莫十七寨。后复请入十寨以赎罪,即此地也。隆庆三年,蛮莫头目思哲叛附缅。万历十一年,官军败缅,复收其地。十三年,置安抚司,授土目思顺。顺复走归缅,其子代领司事。十六年,缅攻孟密,陷之。猛哈酋思化等奔蛮莫,遂据其地。十九年,缅率旁部兵围蛮莫,官兵赴援,缅始却。二十一年,缅复据蛮莫,仍分道内犯。一入遮放芒市,一入腊撒蛮颡,一入杉木笼,并寇陇川。明年,官军讨之,复取蛮莫,兼设蛮哈守备于此。二十四年,缅复来寇,官军救却之。二十九年,思化子思正袭职,侵扰陇川。明年,旁部共攻思正,正奔腾越,诛之,改立酋长,抚定其地。

  ○等练城在司东北。万历二十一年,缅酋入蛮莫,破等练城。明年,抚臣陈用宾以缅贼大入等练、陇川,遣将王一麟夺等练,卢承爵出雷哈,钱中选等出蛮哈,张胤开道繇海墨出打线,合击缅贼,复收蛮莫,是也。雷哈等地皆在司境。

  ○练山在司北。万历二十年,叛缅遣兵来犯,蛮莫酋思化奔练山,参将邓子龙提兵营等练,缅兵屯遮遨。子龙发兵击之,大战于控哈。缅稍却,屯沙洲。官兵无船,不得渡,相持弥月,缅退去。

  ○孟木寨在司西。弘治中,孟养叛酋思禄过金沙江,夺据孟木、章贡、蛮莫诸村寨,即此。

  钮兀御夷长官司东至元江府界,南至车里宣慰司界,西至威远州界,北至临安府思陀甸长官司界。自司治北至布政司一十六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名也兀民皆倭泥、蒲类蛮,自昔未通中国。宣德七年,始来归附,置钮兀长官司。

  芒市御夷长官司东至镇康州界,西南俱至陇川宣抚司界,北至永昌府潞江安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旧曰怒谋,曰大柘赕、小柘赕,即唐时茫施蛮也在永昌西南四百里。《滇纪》:唐贞元十一年,南诏异牟寻破芒蛮,即此。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茫施路军民总管府领二甸,属金齿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置茫施府。正统九年,改置芒市长官司土司放氏。《通考》:万历初,芒市土酋放福导缅入寇,讨斩之。立舍目放纬领司事,辖于陇把。其地原川旷远,田土肥美,又饶银矿,最称殷富。

  ○青石山在司西南。峭拔千仞,奇诡万端。又有永贡、孟契二山,皆高广陡绝。蛮酋立寨居之,恃为险要。下有芒市河。

  ○麓川江在司西,与陇川宣抚司接界。下流至缅地,合于大盈江。

  大盈江亦曰金沙江。自干崖折而东南流,至司西南青石山下,又南流入孟养界,亦谓之大车江。《志》云:司有金沙江,出青石山,流入大盈江,出金。误矣。

  孟琏长官司东至车里宣慰司界,南至孟艮府界,西至木邦宣慰司界,北至威远州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地,名哈瓦。正统间,平麓川,始来归附,置孟琏长官司《通考》:部内有莫乃场矿,蛮酋世专其利,以致殷富。

  ○废木耒府在司东南。《元史》:至元二十九年,云南省言:新附金齿适当忙兀秃儿迷失出征军马之冲,资其刍粮,拟立为木耒路。于是置木耒军民府,寻废。

  ○亦保寨在司境。正统六年,讨麓川,分军从东路会合木邦诸军,元江府同知杜凯率车里大侯诸蛮招降孟琏长官司亦保等寨,攻破其乌木弄、戛邦等寨,余党悉诣军门降附,是也。

  景线村在司东。道通车里,出普洱元江,可达交岗。又有路通老挝,可达交趾。《滇纪》:自景线渡江出猛乌,又越黑江走沙仁孟乃,更渡江,便可达交岗,入交趾。交岗,见临安府阿迷州。沙仁孟乃,盖近元江府西南。

  茶山长官司。

  古蛮地,后为孟养部落。永乐三年,置茶山长官司《通考》云:地在腾越州西北五百里。据高黎共山。地瘠土寒,不生五谷。土酋早姓。本属孟养。永乐三年,孟养叛,茶山不从,自诣阙下,授长官司。其地僻远,常为野人杀略。今奔入内地阿幸栖住。《职方考》:茶山司属永昌卫。

  麻里长官司。

  古蛮地,亦孟养部落。永乐初,置麻里长官司《通考》:麻里地与茶山接壤,亦以拒孟养功,授长官司。土酋刁姓,副早姓。所辖皆峨昌蛮地。其地近亦为野人所夺,奔入赤石坪栖住。野人者在二长官司界外,赤发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凶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外此又有八寨长官司、瓦甸长官司、麻沙长官司、沙勒长官司,俱在腾越徼外,皆羁縻蛮族也。

  附考:

  敦忍乙国在缅甸西境。后汉永元六年,永昌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遣重译入贡。永初元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举众内附。永宁初,掸国王雍繇调复遣使诣阙朝贺。敦忍僬侥盖皆缅甸旁国矣。○寻传国,旧《记》:在永昌徼外,生蛮属也。唐至德初,附于南诏。《滇纪》:寻传畴壤沃饶,人物殷凑。南通勃海,西近大秦,自古未通中国。唐上元初,南诏刊木通道,直抵其国,谕降之。又弥臣国,在缅甸西。《唐会要》:骠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其西别有弥臣国。《滇史》:贞元十二年,骠国王雍羌遣使同南诏入献,诏封雍羌为弥臣国王。是弥臣即骠国之别名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曰:孙子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今夫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一旦武关入,阴平逾,所谓函关、剑阁者,曾不能如门阈之限焉。一成足以兴夏矣,三户可以亡秦矣。此一成三户者,岂有金城汤池之固哉?有志者得而用之,天下不能与抗也。其可以贵州为蕞尔而少之哉?常考贵州之地,虽偏隅逼窄,然驿道所经,自平溪、清浪而西,回环达于西北,几千六百余里崇祯四年,督臣朱燮元讨安位,位降,使位通上下六卫,并清平偏镇四卫,设亭障,置游徼,纪里道之数千六百余里。贵阳犹人之有胸腹也。东西诸府卫,犹人之两臂然。守偏桥、铜鼓以当沅、靖之冲,则沅、靖未敢争也。据普安、乌撒以临滇、粤之郊,则滇、粤不能难也。扼平越、永宁以拒川蜀之师,则川蜀未敢争也。所谓以守则固矣。命一军出沾益,以压云南之口,而以一军东指辰、沅,声言下湖南而卷甲以趋湖北,武陵、澧阳不知其所守,膺击荆南,垂头襄阳,而天下之腰膂已为吾所制矣。一军北出思、黔,下重庆,敌疑我之有意成都,而不疑我之飙驰葭萌也。问途沔北,顾盼长安,而天下之噤吭,且为我所扌益矣。所谓以攻则强矣。如是而曰贵州蕞尔之地也,其然乎哉?客拂然起曰:子之言亦诞矣。夫贵州者,山箐蓊郁,蛮左侏离。自明初以迄今兹,苗种狺狺,时或为患。及大军四集,则草而禽之矣。未闻其能为中国病也。且东出沅辰,则五溪结曲为之限;北趣巴蜀,则重江汗漫为之防。子又何言之易矣。余曰:如客之言,所谓知其常而不知其变者也。贵州之地,自唐、宋以来通于中国者,不过什之一二,元人始起而疆理之。然大抵同于羁縻异域,未能革其草昧之习也。夫风气日开,人才亦渐出,今中国衣冠固多流寓其间者,且英雄俊伟之士亦何地不生?而谓贵州终于犭丕犭秦之俗也,吾不信也。彼苗顽者,贪残性生,争夺无厌,见利而逐,自取剪屠,固其宜矣。然安邦彦亦不过水西支孽耳。一旦披猖肆恶,结乌撒以攻沾益,而云南为之震惊;诱诸苗以袭偏沅,而湖广为之奔命,帅其党类,围迫贵阳、龙里、新添以东,所在焚劫,而川粤之师,回翔而不敢进。其为患亦剧矣。赖邦彦亦止苗夷故智,无深识远图耳,犹且兴五省之甲,仅而克之。西南半壁,驿骚殆遍,尚谓不能为中国患乎?客曰:诚如子言。以水西一族,而贵州全力且不能御之,又何有于纵横天下哉?余曰:此非贵州之不足恃也。用兵者不知其方也。王三善统川、贵之师,当贵阳就围,逡循途次,自平越至龙里,计程百三十里耳。积四日而后达,贼自畏葸解围引去耳。使三善于顿兵平越之时,分遣精锐,从遵义而进,直指大方,覆其巢穴,贼必溃散。扼其要害,至则歼之,贼可旦夕平矣。计不出此,使贼展转出没,逞其恣睢,动涉旬时,易三大帅王三善、闵梦得、朱燮元,扰半天下而后底平,谓用兵者犹有人乎哉?故曰非贵州之不足恃也。客曰:然则贵州诚为险要之区,英雄当从而争之矣。余曰:是又不然。天下有创起之地焉,有根本之地焉。创起云者,惟其所在不择地而皆可以有为者也。根本云者,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当竭智尽能以图之,竭智尽能以保之者也。汉高创起于泗上,而以关中为根本;光武创起于南阳,而以河北为根本。泗上、南阳,非无形势可取,而苟无与于天下之要会,英雄亦以邮传视之矣。项羽恋恋于彭城,李密拳拳于巩、洛,狼戾无成,千古同叹。皆不知创起之地非根本之地者也。夫不知创起之地而以根本视之,不知根本之地而以创起置之,其敝皆足以至于亡。客曰:贵州之较泗上、南阳又何如哉?余曰:子姑置之□□贵州在秦汉之交亦未入版图。彼二君者,亦幸不生于其地耳。使贵州而为今日之贵州,二君生于其地。而适当亡秦乱新之际,二君者,其竟以匹夫老乎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晋及宋、齐因之。隋置州。唐分置思、夷、珍、播等州,俱属黔中道《唐志》:州为羁縻州,又有充、应、琰、牢、在、矩等州,俱羁属黔中。又有罗罗鬼主居之罗罗本罗甸之卢鹿部,后讹为罗罗。或曰:州境即殷时鬼方也。《易》曰:高宗伐鬼方。《诗》曰:覃及鬼方。考今犹有罗鬼之名。宋时,亦置思、播、珍等州《宋志》:大观中,以故夷州建为承州。宣和中省,属珍州,亦为罗施鬼国地。元于此置八番、顺元等处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八番,程番、韦番、方番、洪番、龙番、金石番、罗番、卢番也。龙番又有卧龙、小龙、大龙三番,而实与龙番同种。故云八番。《元志》:至元十六年,西南诸番归附者凡三千四百八十七寨,隶四川行省。至元二十八年,改隶湖广行省。明初以其地分隶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洪武十五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一年,始建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属州九、县十四、宣慰司一、安抚司二、长官司七十一,而都司所领卫十八、直隶所一、守御所十、长官司六总为里七十有九,夏秋二税约三万七百石有奇。盖府卫参设焉。今仍为贵州布政使司,领府十二、州十一、县十九,而卫所亦错列其中。

  ◇贵阳军民府属州三 安抚司一 县二 长官司十七

  新贵县附郭  贵定县附郭

  定番州领长官司十七

  程番附州  小程番  韦番  方番  洪番  卢番上马桥  卧龙番  小龙番  大龙番  金石番  罗番  卢山已上皆长官司,又木官等里附见

  开州广顺州

  金筑安抚司领长官司三

  木瓜  麻向  大华

  ◇贵州宣慰使司与府同城  属长官司九

  水东  中曹蛮夷  青山  佐  龙里  白纳  底寨乖西蛮夷养龙坑

  ◇贵州卫与府同城

  ◇贵州前卫与府同城

  ◇安顺军民府属州三 长官司六

  宁谷  西堡

  镇宁州领长官司二

  十二营  康佐

  永宁州领长官司二

  慕役  顶营

  普安州

  ◇普安卫与州同城 属所四

  乐民  平夷  安南  安笼

  ◇都匀府属州二  县一  长官司八

  清平县  都匀  邦水  平浪  平州六洞

  麻哈州领长官司二

  乐平  平定独山州领长官司二

  合江洲陈蒙烂土  丰宁

  ◇都匀卫与府同城

  ◇平越军民府属卫二 州一 县三 安抚司一 长官司一

  清平卫

  兴隆卫

  黄平州领县三

  余庆县  瓮安县  湄潭县

  凯里安抚司领长官司一

  扬义

  ◇平越卫与府同城

  ◇黎平府属县一 长官司十三

  永从县  潭溪  八舟  洪州泊里  曹滴洞  古州西山阳洞 湖耳亮寨  欧阳  新化  中林验洞  赤溪氵南洞  龙里潭溪以下,俱蛮夷长官司

  ◇五开卫与府同城 属所五 隶湖广都司

  黎平  中潮  新化亮寨  隆里  新化屯

  ◇铜鼓卫隶湖广都司

  ◇思南府属县三 长官司四

  安化县附郭  永德江附郭  蛮夷附郭  婺川县印江县沿河溪  朗溪

  ◇思州府属长官司四

  都坪峨异溪  都素  施溪  黄道

  ◇平溪卫隶湖广都司

  ◇镇远府属县二 长官司二

  镇远县附郭  施秉县  偏桥  邛水十五洞

  ◇镇远卫与府同城 属长官司一 隶湖广都司

  臻剖六洞横坡等处

  ◇偏桥卫隶湖广都司

  ◇清浪卫同上

  ◇铜仁府属县一 长官司五

  铜仁县附郭  省溪  提溪  大万山  乌罗  平头著可

  ◇石阡府属县一 长官司三

  石阡附郭  龙泉县  苗民

  葛彰葛商

  ◇龙里军民卫属长官司一

  大平伐

  ◇新添军民卫属长官司五

  新添附郭  小平伐  把平寨  丹平  丹行

  ◇威清卫

  平坝卫

  普定军民卫

  安庄卫属所一

  关索岭

  ◇安南卫

  毕节卫属所一

  七星关

  ◇赤水卫属所四

  赤水前  摩尼  阿落密  白撒

  ◇乌撒卫

  永宁卫

  普市所

  东连五溪,

  思州、镇远、铜仁、黎平,皆五溪地,与湖广之辰、沅、靖州相错杂。苗蛮环伺,乘间抵隙,每烦扑灭焉。

  南接西粤,

  广西柳州府之西北境,庆远府及南丹州之北境,皆与都匀、贵阳、安顺接界,而泗城州密迩普安。滇、黔有警,应援相近,故师旅相寻,必议以一军出泗州为后劲之势。

  西通滇服,

  自普安而西七十里,为亦资孔驿。驿,滇、黔分界处也。自驿而东,地气蒸湿,雨潦不时。自驿而西,山川开朗,风景晴和。黔土在藩服之间,固为最劣哉!

  北屏川南。

  川南亦蛮夷渊薮也。西起乌撒,东抵平茶,回环不啻千里,跳梁之祸往往而起。万历以降,遵义、永宁之乱,其尤剧者也。而贵州诸境,与川南皆犬牙相错,不特平越掣遵义之肘,毕节掎永宁之足也。故出奇制胜,从事于贵州者,什恒居其五六。

  其大川,则有乌江、

  乌江,在贵阳府北二百里,出水西境,内与四川遵义府分界。湍流汹悍,其渡处有乌江关。两境恃以为险。东北流经平越府余庆县及瓮安县西,又北经石阡府西,又北入思南府界。经府西北,流入四川重庆府彭水县界,而为涪陵江。经县西,又东北经武隆县治南,复折而西北,经涪州城东而入于大江。盖贵州东北境之大川也。

  盘江。

  盘江,在贵州境者为北盘江,出四川乌撒府西百五十里《一统志》:盘江有二:源北流曰北盘江,南流曰南盘江。环绕诸部,各流千余里,至平伐横山寨而合焉。曲靖府沾益州正据南北二江之间。盖盘江之源流诸《志》皆未备。《一统志》虽言有二源,而源所从出者既不详,其言合于平伐横山寨,亦殊荒略。罗氏云源出陆凉州,亦非也。今详见广西大川右江。东南流至乌撒南九十五里,谓之可度河。又东南为七星关河,折而南经云南沾益州界,入贵州境。经安南卫东,又南经永宁州西境、普安州东境,盘回曲折于山箐间,阴翳蒙密,夏秋多瘴《安南志》:盘江两岸,崖壁厄束,林木深阻,江流阔狭无时,隐见不一,藏垢伏秽,蒸为瘴疠。流经慕悦长官司东南,而南盘江流合焉。又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而谓之左江。陶弼云:左江即盘江,盘江即江也。汉武帝时,唐蒙欲浮船以制越,武帝遂使驰义侯发夜郎兵,下江会番禺。诸葛武侯南征,亦至盘江。此贵州西南境之大川也。今详见川渎异同。

  其重险,则有七星关、

  七星关,在乌撒卫东南百七十里、毕节卫西九十里。其地有七星山。山有七峰,置关其上。杨慎云:孔明牙之地也。关下为七星河,两崖壁立,迤逦而东。鸟道崇冈,屹然天险。水经其中,奔腾澎湃,险不可犯。初立铁柱,系铁鑮以渡。后为浮梁,架以七舟,名曰应星桥。然泛涨时辄至漂坏,易舟以济,则横流冲激,尤多覆溺。嘉靖间,道士黄一中者,始创为七星桥。经营相度,纠工聚材。其徒继之,功始集。公私便利。今从云南沾益州而北,道乌撒,越七星关,趋毕节,而后臻赤水、永宁。关当云、贵、川三省之交,为喉叽之要矣。元末,大理段功追败明玉珍于七星关。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引兵捣乌撒,寻大破蛮兵,得七星关以通毕节,进至可度河即盘江。四川乌撒府,而东川、乌蒙、芒部诸蛮皆下。关盖必争之所也。今有官军戍守。

  偏桥。

  偏桥,在镇远府西五十里。自湖广沅州而西,四百四十里而至偏桥。自贵阳府而东,三百六十里而至偏桥。盖辰沅之指臂,贵阳之噤喉。偏桥警而东西隔绝,粮援中断矣。国家幅员滇洱,置驿四川,不如取途湖广为径。云南、湖广之间,惟恃贵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重贵阳不得不急偏桥,必至之势也。元人开置黔壤,即有偏桥中寨及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诸长官司。明洪武四年,设偏桥长官司。二十五年,置卫,地在贵州,而军属湖广,可以知控制之势矣。嗣后苗蛮有警,必急扼偏桥,而不轨之徒亦复眈眈于此。杨应龙跋扈于前,袭偏桥而楚黔中梗;安邦彦跳梁于后,犯偏桥而黔贵几危。所以国家于湖南建节而以偏沅为称者,盖偏桥在三省之交,苗蛮环错,四顾皆险,其在贵阳,尤为上游之形胜也。

  【按】贵州自元以来,草昧渐辟,而山箐峭深,地瘠寡利,苗蛮盘绕,迄今犹然。惟是滇南北上,必假道兹土。故疆理制置,不容不亟焉。又其地界川、湖蛮峒之间,师旅之费,大都仰给二省,时称匮诎,若寄生然。至于水西、普安、凯里诸酋,旧以富甲他蛮,奸萌日稔。自万历以来,播、蔺二凶,扌祸于外;水西狂孽,继乱于中。劳师动众,骚驿已甚。而贼亦大创,不逞之志,今屏息矣。夫国家制驭群蛮,贵图之于豫。逮其乱作,而草禽之,亦岂善策也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南裔。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置郡。隋亦为郡。唐为州地。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开宝中,蛮酋普贵内附,置大万谷乐总管府授之。嘉定中,移府于今治。元至元二十年,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通志》:元初为罗甸鬼国。寻改罗甸军民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顺元军民安抚司。二十年,于司治北增置亦奚不薜总管府。二十四年,复增置顺元路,并贵州于司治内,以统降附者。《元志》皆不载,属八番、顺元等处军民宣慰司。明洪武四年,置贵州宣抚司。六年,升宣慰使司,隶四川行省时酋长密定等举土内附。永乐十一年,改隶贵州布政司。成化十年,分置程蕃府。隆庆六年,移府治于省城,改为贵阳府。万历二十八年,又加军民府,领州三、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十六。今仍曰贵阳府。

  府当四达之郊,控百蛮之会《志》云:贵阳所辖蛮种非一,曰罗罗,曰宋家,曰蔡家,曰仲家,曰龙家,曰曾竹龙家,曰红犭乞犭老,曰花犭乞犭老,曰打牙犭乞犭老,曰东苗,曰西苗,曰紫苗,曰卖爷苗,习俗各异。一旦有警,则滇南隔绝,便成异域。故议者每以贵阳为滇南之门户,欲得滇南未有不先从事贵阳者。自滇南而东出贵阳,其必争之地也。盖应援要途控临重地矣。新贵县附郭。元置贵竹长官司,属顺元路安抚司。明初因之。万历十八年,改置今县。编户六里。

  贵定县附郭。万历三十六年,割新贵县及定番州地置。编户四里。

  ○贵阳城今府治。即明初宣慰司城也。洪武五年,始筑城,以石。其城依山麓为址,地势坡陀高下,少平衍。西南临河,东北有池,为水关二,门五,城周九里有奇。

  瓮蓬废县府北四十里。元置,今为瓮蓬堡。又章龙废县,在府北二十里,元置,俗讹为陇上。其相近者又有废章龙州。《通志》作龙章州,似误。○洪边废州,在府北八里。《志》云:元至元中建,隶八番罗甸宣慰司。今本《志》不载。又乖西废军民府,在府北百里,地名大乖西。元皇庆初置府。又大万谷落废总管府,宋开宝八年所置羁縻府也。在府北百二十里。

  小罗废县在府城南。元置,寻废。俗名尔溪街。《志》云:府南二十里,有大罗废州,亦元置,俗讹为大罗街。《元志》有小罗州,无大罗州。或云对县而言,故曰大罗。○鸭水废县,在府北百六十里,近鸭池河。《志》云元置。按《元志》有高桥、青塘、鸭水等处长官司,无鸭水县也。又骨龙等处废长官司,在府北六十里。又陆广等处废长官司,在府北百五十里。底窝、紫江等处废长官司,在府东北百五十里。又曾竹等处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八十里。皆元置,明废。又水西故城,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盖明初所筑,垒门尚存。

  平伐废长官司府东南百二十里。元置平伐等处长官司,洪武十五年,改为平伐长官司,属贵州卫。二十八年,改属龙里卫。万历〔十〕八年,改置新贵县,以司地省入。今为平伐乡。《一统志》:平伐长官司在龙里卫东南六十里。

  ○贵山府北二里,入蜀之道也。一名贵人峰,贵州之名以此。又铜鼓山,在府东二里,高百余仞,每阴雨,山半空洞中有声若铜鼓。其相接者曰东山,峭壁千仞,俗名老王山。又有栖霞山,在府东七里。山半有来仙洞。○照壁山,在府东北里许,以岩石屹立而名。又东北六里有石洞山。山有石洞通人行,一名髑髅山,俗呼枯髅山。《通志》:在府北四里。

  狮子山在府城西。土山戴石,状如狮子。明初傅友德南征驻兵于此。又城东亦有狮子山,城南里许亦有之。城周围又有五虎山,城南五里则有凤凰山,俗传五虎三狮一凤凰者也。天启初,水西土目安邦彦作乱,进围会城,沿山札营,四面把截,以断城中出入。城东有山冈,高与城齐,贼据其上,作厢楼。官军设计焚之,会援军至,贼始引却。又坎马山,在府西二里,俗名坎马冲山。

  高连山府南二里。山势高耸,与贵人、天马诸山连接。《志》云:即新添关诸山也。其前为天马山,又前为天榜山。又斗崖山,在城南里许,俗名倒崖山。其相近者曰笔架山。山之西曰文笔峰,皆与高连山相映带。○交椅山,在府南五里,以形似名。又卧牛山,在府南二十五里。山南有长丰堰,溉田甚广。府南五十里曰簸箕山,傍有青岩。岩临河,通定番州。其侧为羊、虎二场,四方军民贸易于此。

  木阁箐山府西北五十里。延袤百余里。林木蓊蔚,中有道通水西、毕节。上有龙潭。深不可测。又三脚山,在府北五十里。三峰竦立,形如鼎足。又石人山,在府北三十里,水西大道也。山顶群石拱立如人,俗名石人山坝。又府北八里有翠屏山,旁有绣岭。府北五里曰骊珠山,其相接者曰鸦关山,府北二里曰白崖山,兔场官道经其下。

  石门山府东六十二里。绝顶二石对峙,人行其中,俨然如门。《唐志》:有高连、石门二山。《志》以为即此山也。又冗刀山,在废平伐司治西。峰峦高耸,状如列戟。宋末有蛮酋保郎者,立寨此山,招集蛮类,以拒蒙古,故址犹存。○清水山,在府东二十里,下临清水江。两岸壁立,水深莫测。又唐帽山,《一统志》云:在府南六十里,以形似名。土人尝避兵于此。

  南望山府北百里。崇峰大箐,岚气昼冥,人迹罕至,为郡之镇。又鲁郎山在府北八十里,元时有鲁姓者读书于此,因名。本名乖西山,亦名书案山。旁有洗马潭,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洗马于此。○玛瑙山,在府西二百五十里,峰峦逶迤,林木叠翠,水西宣慰安氏宅其山麓。又箐林山,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水西境内。又北二里有聂石坝。又西北三百里有克仲坝,即水西巢窟也。

  梯岭府南三里。有石级如梯,中曹司路经其上。《志》云:府城内前卫治西南隅有藏甲岩,一名鬼王洞。○朝阳洞,在府北废骨龙长官司侧。中容数百人。又白龙洞,在府西北十五里。云崖洞,在府西北三里,旧名唐山洞,皆幽邃。又三仙洞,在府东四十里,地名蓊若堡,中有泉石之胜。又龙冈,在府北五十五里龙场驿侧。又有东洞,正德初,王守仁谪居于此,改名阳明洞。

  ○乌江府北二百里,源出水西,与四川遵义府分界,湍流汹悍,其北岸有乌江关。详见大川乌江。

  南明河府城南。源出定番州界,东北流经青岩下,至南门外,中有芳杜洲。广百步,可以种植。其下流为清水江。《志》云:清水江在府东北百二十里,与新添卫分界,水甚清冽,两岸峰岩壁立,崎岖难行。乖西、巴乡诸部苗犭老倚此为险。景泰三年,南和侯方瑛将兵济此,平其两岸以为坦途,至今苗獠夺气。又东北入于乌江。○三水江,在府北三十里。府西境之水派流而下,至此合流为一。东流合于清水江,即陆广诸水之下流也。

  龙洞河在府南十里。又四方河在府西南五里,下流俱入南明河。又富河在城南一里,源出八里屯之龙井。东北流入南明河。又贯城河在城北,源出夷界,流贯城中。夏秋涨溢为患。正统、景泰以后,常浚治之。下流亦入于南明河。

  陆广河府西北百二十里。源出苗界。或曰即三水江上源也。当水西驿道于此,置巡司以盘诘行者。天启初,安邦彦挟宣抚司安位以叛,位之母曰奢社辉,与位据大方。抚臣王三善既解会城之围,分军屯陆广以逼之。安邦彦纠群贼攻陷陆广,势益张。既而官军四集,邦彦堑陆广以自守。议者谓陆广去大方百七十里,前后左右皆罗鬼巢窟。王三善之败,以失地利故也。未几,朱燮元督川、湖、云、贵、广五省之军,分道并进,而亲帅大军驻陆广,逼大方,奇兵四合,遂克之。《滇纪》:陆广河有水口寨,又有陆广城,为水西要地。

  济番河府西南三十里。俗名花犭乞犭老河。八番路所经。成化初,宣慰使宋昂垒石为桥。其下流合于南明河。又鸭池河,在府西百五十里。一作鸦池河,下流达于陆广河。○墨特川,在府西北。元大德五年,顺元酋长宋隆济与水西土官妻蛇节作乱,攻陷杨、黄二寨,进攻贵州。元将刘国杰讨之。自播州进战,大破隆济等于墨特川,贼遂降散。川盖在水西境内。

  泽溪府西三里。一作宅溪。有广济桥跨其上。天启初,王三善援会城营于南门外坡上,又移宅溪。安邦彦远遁陆广、河外。《通志》:泽溪在府治北,源出髑髅山,流合贯城河,入南明河。又西溪在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流合陆广河。又有沙溪,在府北二百里,流合乌江。○圣泉,在府西五里,自山麓涌出,下流溉田数百亩。又温泉在府北九十里,地名杨郎坝。其始出可以熟物,流远乃可浴。又神应泉在府北百二十里,地名巴乡。击石则泉出,因名神应。又济行泉,在新添关铺。有二源:出高连山穴,行者至此,籍以济渴。又有九十九泉,在府西二十里,地名高寨。泉出山顶,凡九十九穴。

  ○新添关府东南一里。贵州站在其下。又鸦关,在府北鸦关山下。关西为杨柳铺,四川驿道所经也。又蔡家关,在府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志》云:府南百里有瓮岩关。又阔水关在府西北。洪武三十年,顾成征水西诸蛮,破阔水,进克宗那革、贾母龙等关寨。盖皆在蛮境。○陆广河寨,在府西北百二十里,有陆广河巡司。陆广驿亦置于此。其对岸曰黄沙渡,亦有巡司。又府北二百里有沙溪渡巡司。

  洪边堡府北十里。土司宋氏所据。又有八姑荡及平八庄诸寨,在府西北,皆诸苗窟穴也。天启初,安邦彦作乱,洪边土酋宋万化与诸苗应之。刻期复犯会城。抚臣王三善遣别将王建中等剿八姑荡,焚庄寨二百余处,穷追渡河,贼谋始寝。○孙官堡,在府西北。安邦彦渡江败官兵,烧劫麻姑孙官堡,抚臣王先遣兵攻府西河沙坝,尽俘其罗鬼。广顺、定番、青岩、白纳一带苗蛮为之夺气。又遣兵败邦彦于赵官堡。水内水外之贼皆溃去,赵官堡亦在府西北。

  青岩堡府南青岩下。天启初,安邦彦复攻贵阳,使其党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断贵阳粮道。抚臣王三善使别将王建中救青岩,焚贼寨四十八庄,定番路始通,是也。四十八庄皆群苗屯聚处,亦谓之四十八马头。

  奢香驿府西北二百六十里。奢香者,明初水西酋霭翠之妻也。霭翠死,香为贵州都督马烨所辱。香诉于朝。太祖为诛烨,而封香为顺德夫人。香归,开贵州西北赤水、乌撒道以通蜀乌蒙;立龙场九驿,世办马匹廪饩以报德。故驿因以名。又水西驿,在奢香驿东五十里。又东五十里为谷里驿。又东南五十五里即陆广驿也。《志》云:自奢香驿而西北,又经金鸡、阁鸦、归化三驿,而至毕节。驿去府城四百二十里。○龙洞铺,在府东十里。天启,初安邦彦叛,攻会城。抚臣王三善引兵赴救,克龙里。邦彦退屯龙洞,即此。

  贵州驿在府城北。又府北六十里有佐驿,九十里为底寨驿。府北百里又有渭河驿,百二十里有养龙坑驿。又龙场驿在府西北五十五里,又西五十里即陆广驿也。○威清驿,在府西北四十里。又平坝驿,在府西北九十里。又府东五十里有龙里驿。皆为往来之要道。

  麦架桥府北三十里,通水西大道。又阿江桥,在府西十里,云贵往来必出于此。

  定番州府南八十五里。东至龙里卫大平伐长官司八十里,西至金筑安抚司百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百五十里。

  古西南夷地。元至元十六年,置程番武胜军安抚司。明初,改置程番长官司,隶贵州卫。正统四年,属贵州宣慰司。成化十年,置程番府于此时长官方勇等请设府治,遂从之。十二年,创筑府城,周二里,有门四。隆庆六年,移府治于省城。万历十二年,置定番州于旧府治编户四里,属贵阳府,领长官司十三、里三。今仍曰定番州。

  州北屏贵阳,东接龙里,控御蛮獠,粮援所资也。

  程番长官司附州。元安抚司治此。明洪武五年,改置长官司,授土酋程谷祥。本隶贵州卫,寻隶宣慰司。后为府治。隆庆初属贵阳府。万历中始为州治。编户一里。

  ○废定远府州南二百二十里。元置,领桑州等五州,朝宗等十一县。明初俱废。《志》云:州南三十里有废南宁州,宋所置羁縻州也。似误。

  ○连珠山州南八里。五山圆秀,连络如珠。其相近者曰笠山,俗名斗蓬山。又南二里有三宝山,上有龙洞。《志》云:州南五里有挂榜、笔架二山。又有营盘坡,在州南二里。○麒麟山,在州东五里。又州东一里有琴山。

  天马山州西南七里。又州西五里有交椅山,西一里有旗山,皆以形似名也。《志》云:旗山相近有红土坡。又有杨梅坡,以所产名。○龙玩珠山,在州北二里,以山势盘曲向城也。又州北二十里有凤凰山。

  龙山在州西。《志》云:在程番司西二十里,又司治南二里有蒙山。○滴水崖,在州东南十里,水出崖中,四时不绝,行者资以济渴。崖前有平地,名曰三墓。常有贼出没于此为患,向立哨兵戍守。

  ○都泥江州城南。一名江。源出州西北三十里乱山中,曰潭。经州南界地,名破蚕,流入广西南丹州境。《志》云:江有二流:一自金筑东北流绕州城,一自上马桥东流入境,合为一江而东南注。详见川渎盘江。又七曲江,在州西二十里。又有玉带河,在州北二里,皆流合都泥江。

  清水塘州南五里。水清不涸,溉田数百亩。《志》云:程番司北一里,有乾堰塘。此水盈缩,可验丰歉。

  ○程番关州北十里。又鸡窝关在州南十里,相近者又有磨石关。○滴水岩关,在州南十五里。又南五里有石门关。又有卜弄立旺等寨,皆在州境。

  小程番长官司州西北十里。北至府城七十五里。元置小程番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四年,酋长程受孙归附,改置是司授之。初属贵州卫,寻属宣慰司,又改属程番府,后改今属。余皆仿此。编户〔十〕里。

  ○唐帽山在司治北。又司东四里有五魁山。○嘉木箐,在司南十五里。又司南五十里有江度箐。又有伏龙坡,在司南二里,西通上马桥,东达卢番司。又司西二里,有廖家坝。

  ○涟江在司治东。又冷水河,在司南五十里。俱流入于都泥江。

  韦番长官司州南十里。北至府城九十五里。元置韦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五年,酋长韦四海归附,仍置司授之。编户〔十〕里。

  ○印山司西一里。又司南十里有三宝山。

  ○大韦河司南三里,流入都泥江。《志》云:河上通程番,下接卧龙番。又滚水泉,在司西三里。

  方番长官司州南七里。北至府城九十里。元至元十六年,置方番河中府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方得用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锦屏山司北一里。其相近又有将台、旗峰二山。

  ○小河在司治南。又南五里有底方河,司北一里有云溪水,下流皆合于都泥江。

  洪番长官司州西九里。东北至府城九十里。元置洪番永盛军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编户〔一〕里。

  ○三叠山在司治南。峰峦绵连,曲折三叠。又司北一里,有伏蛟山。

  ○小溪在司治南,溪流清澈,亦东入都泥江。

  卢番长官司州北五里。北至府城八十五里。元置卢番靖海军安抚司,寻又析其西北境,置卢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五年,酋长卢朝俸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象山司南一里,又南里许,曰狮山。又南里许曰太平山。《志》云:州东三里曰桐木山,又有长崖,在州南十五里。

  ○洗马河在司东。下流南入于都泥江。

  上马桥长官司州西北二十里。北至府城七十里。元置上桥县,属定远府。明洪武五年,酋长方朝俸归附,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屏风山司南一里。又南二里曰卓笔山。○高洞山,在司北二里。又北二里曰崖头山。

  ○上马桥河司治东,北流入贵阳府界。或曰即南明河之上源也。

  ○洞口关司东南二十五里。又小山关在司东五里,青苗关在司南四十里,长田关在司东南三十里。

  卧龙番长官司州南十五里。北至府城百里。《志》云:宋置南宁州治此。至道元年,有南宁酋长龙溪入贡,自号龙番。元丰二年,复入贡。元置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龙得寿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里。

  ○笔架山司南三里,旁有月坡,皆以形似名。又有文峰山在司南十里。《志》云:司东十里有仙人洞。东南十里有白象洞,洞中有石如人如象也。

  ○绕翠江在司治南。自山涧中绕流而东,亦入都泥江。

  ○下马关司南十五里。又鸭水关,在司西北六十五里。

  小龙番长官司州东南二十里。北至府城百有三里。元置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龙昶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九龙山在司治北。有九岭起伏蜿蜒如龙。又马鞍山,在司南十五里。又南五里曰旗鼓山。○牛眠岭,在司南十里,其相近有文秀峰。又古松坡,在司南一里。

  ○双峡水在司治南,有二水导流会于司东。又南流而西折,入于都泥江。

  大龙番长官司州东南三十里。北至府城百十里。元置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编户〔一〕里。

  ○执笏山在司治南。其相近者曰挂榜山。又栗木山,在司西十里。《志》云:司南一里,又有桐木冈。

  ○奔龙江司东一里。又大龙河在司治后,合奔龙江,下流入于都泥江。

  ○龙堰口关司西十二里。

  金石番长官司州东二十里。西北至府城百里。《志》云:宋元丰二年,石番来贡,即此。元置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石爱归附,置是司授之。编户□里。

  ○三台山司南一里。又司治东有小龙山,司治西二里有天堂山。又伏龙山,在司南五十里。司东六十里,又有天生洞。

  ○回龙江在司东南,流入都泥江。

  ○墓口关司西三十五里。又梅子关,在司西九十里。木星关,在司西南八十里。

  罗番长官司州南三十里。北至府城百十五里。《志》云:宋元丰二年,罗番入贡,即此。元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龙世映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屏风山司治北。又司北三里有松明岭,又龙王洞在司西五里。○环带江在司治南。又司治北有罗番河,流合环带江。又有小水河,在司东五里,亦合流而入都泥江。

  ○乌罗关司西北五十里。又司北十里有冗夏关。相近者曰竹柯关。

  卢山长官司州南七十里。北至府城百五十里。元置卢山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卢经保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卢山司治南。极高,旁有三石峡如门,盘旋而上,顶平广,可容千人。有泉池田土可耕食,盖乡人避兵处也。又五门山,在司东三里。司南二十里,又有茶山产茶。○宝塔山,在司西五里,峰峦尖削如塔。又司治北有纱帽山,亦以形似名。《志》云:司北一里,有卧牛冈,南十五里有翁松岭。

  ○腰带河在司治南。又摆游河,在司西三十里。下流俱入于都泥江。

  ○翁松关司西北八十里。又司西北七十里有苦练关。

  木官里州南百四十里。元置木当蛮夷长官司。明改为木官里。初属贵州卫,寻属宣慰司。成化中,属程番府,寻改属定番州。余仿此。

  ○沿台山在里寨西三里。寨北五里又有木栗山。又独峰在寨东二里。

  克度里州东南百里。元置雍郎、容都等处长官司。明初,改为克度里。后属定番州。

  ○松岐山在里寨南二里。又南四里,有高囤山。

  ○龙井河在寨南。

  ○克度关《志》云:在定番州东南百八十里,接广西龙平界,属克度里管辖。

  通州里州东南百五十五里。元置重州蛮夷长官司。明初改为通州里,后属定番州。

  ○连云山里寨南五里,以高竦连云也。相近又有屏风山。

  ○绕村沟在里寨西。

  ○通州关《志》云:在定番州东南百七十里,抵新添卫之丹平、丹行二长官司界。又有把马等十八寨,俱属通州里管辖。

  开州府东百二十里。东西距百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清平县界八十里,西至息烽所界三十里,南至贵州前卫界四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五十里。东南到平越府治百三十里,东北到瓮安县治九十里,西到修文县治五十里。乖西长官司在州东北六十里。

  本水西地。明崇祯三年,开置州,属贵阳府。今因之。广顺州在府西南百十里。东至普定县界十里,西至安顺府界二十里,南至定番州界四十里,北至镇夷关界五里。东南到定番州治五十五里,西南到镇宁州治百八十里,西北到安顺府治八十里。

  本水西地。明崇祯三年,开置州,属贵阳府。今因之。

  金筑安抚司与州同城。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定番州百里,西至安顺府百三十里,北至平坝卫九十里。

  古西南夷地。唐为国羁縻州地,宋亦为羁縻蛮境《志》云:宋为南宁州地。元置金竹府,属顺元等路。明洪武四年,改置金筑长官司。十年,升为安抚司,隶贵州卫《志》云:初金竹酋长密定归顺,置长官司授之,治斗笠寨。洪武十六年,迁治杏林峰。永乐十一年,又迁于马岭之阳,即坝寨也。正统四年,直隶贵州布政司。成化十一年,改属程番府。隆庆二年,改属贵阳府编户十里,领长官司三。

  司重冈叠阜,山广箐深。居诸蛮丛集之中,称为要地。

  ○古筑废县《志》云:在司南百里。元置古筑县,隶金竹府,俗名其地曰占羊。明初,县废。

  ○天台山司西南二十里,孤耸如台。又螺拥山在司东二十里,山高五里,状如螺拥。上有深渊,水碧如蓝,四时不涸。又簸箕山,在司东六十里。○马鞍山,在司治后,又司北十里有粗石坡。

  ○麻线河司北十里,流延如线,下流入于都泥江。○乾溪,在司南五里,雨集成溪,雨止溪涸。又胜水,在司西五里,地名麻大寨,人汲则涌,不汲则止。

  ○翁桂关司东二十里。又有白崖关,在司东十五里。○乾溪关,在司西四十里。又西五里有文马关。又有燕溪关,在司北十三里。《志》云:司东南又有罗荣寨。

  天生桥司北三十里。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流其下,人行其上,平坦如桥。

  木瓜长官司安抚司东百里。元置木瓜犭乞犭老蛮夷军民长官司。《志》云:元初,置罗赖州,寻改木瓜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葛蛮安抚司,误也。明洪武五年,酋长石盖归附,改置是司授之。又以从征官顾宸副之,属金筑安抚司。成化中,改属程番府。隆庆中,复改今属。编户〔一〕里。

  ○天马山司西一里,旁有莲花洞。又独鲤山,在司南一里。司东二里又有凤凰山。

  ○九曲溪司南八里。又沿井,在司北一里,清流汹涌,虽旱不涸。

  ○蔓头关司北十五里。

  麻向长官司安抚司东百十里。《志》云元置麻向等处蛮夷长官司,误也。盖明洪武五年增置,以授归附土酋得雍。成化中,改隶程番府,后复旧,编户〔一〕里。

  ○百连山司北二里。又司治后有盘龙山。

  ○小河在司治前。○打仇关司东二里。

  大华长官司安抚司东百二十里。元置大小化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十年,改置是司。成化中,改属程番府,后复故。编户〔一〕里。

  ○翠松山司治前。又司南十里有牛角山。司北二里有播山。

  ○清水沟司西一里,相近又有龙塘。

  ○黑石关司北六里。

  ◇贵州宣慰使司与府同城。明初置,后增置府治,而宣慰司如故,领长官司九。

  水东长官司府北三里。元置水东寨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向四归附,置是司授之,又以随征官胡文英副之。编户〔一〕里。

  中曹蛮夷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元为白纳县阿耸寨地。《一统志》云:元中曹白纳等处长官司也。明洪武五年,土酋谢石宝、刘礼宾归附,置司授石宝而以刘礼宾副之。编户〔一〕里。

  青山长官司府东北四十里。元置青山、远地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蔡、刘士真归附,置司授而以士真为副。编户〔一〕里。

  佐长官司府北五十里,元置落邦、佐等处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宋文忠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龙里长官司府东五十里。元为龙里等寨长官司。《志》云:本龙里县,后改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何有善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今以龙里长官司并龙里卫置龙里县,属府。

  白纳长官司府东南七十里。元置茶山、白纳等处长官司。明洪武初,并入中曹司。永乐四年,复置是司,授归附土酋周可敬。又以土人赵仲祖副之。编户〔一〕里。

  ○白纳废县司西八里,元初尝置县于此,亦曰躬蛾寨。

  ○风洞山在司西。山腹有洞,风贯其中,有声如雷。

  底寨长官司府北百里。元置底寨等处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蔡永昌归附,置司授之。八年,又以从征官梅忠副之,编户〔一〕里。

  乖西蛮夷长官司府东北百五十里。元置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杨文真归附,改置是司授之,又以土人刘海为副。今编户〔一〕里。

  ○阴阳山司治旁,土人以云气占晴雨,因名。

  ○金明寨在司境。洪武二十一年,顾成统平越等卫军征乖西、扒古、谷劳、金明等寨,平之。或曰:其地与都匀府丰宁司接界。

  养龙坑长官司府北二百二十五里。元为养龙坑、宿、徵等处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蔡普化归附,置司授之。又以土人谢文直为副,今编户〔一〕里。

  ○养龙坑在司旁。两山夹峙,潴流其中,泓氵亭渊深,龙藏其下。春初牧牝马其侧,多产龙驹。

  ◇贵州卫在府城内西偏。洪武四年建,隶宣慰司,寻隶贵州都司。旧领程番等一十三长官司。正统四年,十三长官司皆改属宣慰司。后又属程番府,即定番州所领诸司也。今亦设贵州卫。

  ◇贵州前卫在府城内西北隅。洪武二十六年建,属贵州都司,今亦设贵州前卫。

  ◇安顺府东至贵阳府金筑安抚司百三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云南平夷卫界三百二十里,北至安庄卫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八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七十里。

  古荒服地。汉为西南夷地,后为郡地。唐为罗甸国地。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宋为普里部。元置习安州《元志》不载。属云南普定路。明洪武十六年,改安顺州,属普定府。十八年,府废,改属普定卫,隶四川都司。正统三年,改隶贵州布政司州亲领十四寨。《名胜志》:嘉靖中,州移治普定卫城内。万历三十年,升为安顺军民府,领州三、长官司六。今曰安顺府。

  府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形势雄远,屹为襟要。

  ○普定废县在府治西。《志》云:元置县,隶普定路。明初,省入安顺州。今《元志》不载。今仍置普定县属府。又府治旧在今治南,地名八十一寨。正统中,移治普定卫西南。

  ○旧坡山州治西北。两峰相峙,中有石关,为郡治之要隘。旧《经》云:州治马头山,即此山之麓也。又新坡山,在府西北三里。其岭长广五里,府治枕之,以为形胜。《志》云:府西南三里有红土坡,土色如朱。西南十里有黑土坡,土色如墨。

  岩孔山府东四十五里,高峻盘亘,顶平广可坐万人。旁多孔穴,有崖孔寨,山因以名。又马首山,在府东南四十里。○搏翠峰,《名胜志》云:在府东北五里。其麓有龙潭洞,出洞十余丈,即天生桥。《广记》:天生桥,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经其下,惊涛急湍,乃天设之险。

  ○碧波桥河在府东二里。又府西十里有宁谷桥河。

  ○旧坡石关在旧坡山上。又普利驿,《志》云:在南门外。宁谷长官司府西南三十里。元置宁谷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顾兴仁为副长官。正统初,授其三世孙雄为正长官,领二十九寨。

  ○马鞍山司西十一里,以形似名。

  ○干海子司东南四十里。水泛成湖,波面甚阔。《志》云:云南值旱,此水必泛溢,境内常丰。云南雨潦,此水必涸,境内多旱。盖地脉相通,互为盈缩云。又清水井,在司东南三十里。

  西堡长官司府西北九十里,元置西堡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二十五年,授土酋卜却,领四寨。

  ○习安废州在司北浪伏山下。《志》云:元置州于此,隶普定府,明初废。

  ○伐木山司南六十里。山高箐深,多材木。○白石崖,在司西南五十里,崖甚险峻,惟一径可以攀援。顶平广可居。又有泉,四时不竭。蛮尝据此为硬寨。成化中,官兵讨破之。

  楚由洞司东南五十里,山高万仞,盘桓起伏,迤逦三百余里。洞在山畔,深广亦百余里。又播老鸦洞,在司东南六十里,山势峻险,洞深不可测。

  ○谷陇河司治前。西北流五十里,下流合于乌江。《志》云:司南四十里有索桥,在谷陇河上。水势湍急,系藤为桥,以济往来云。

  ○阿驴寨在司境,蛮寨也。洪武十五年,吴复击破西堡贼,拔阿驴等寨。二十六年,顾成平西堡贼,拔阿得等寨,寨盖与阿驴相近。

  镇宁州府南七十里。东北至金筑安抚司百五十里,西至永宁州六十里。

  古荒服之地。汉、唐、宋为罗甸国地。元始置镇宁州《通志》:宋为普东部,元于罗黎寨置和弘州,寻改镇宁州。隶云南省普定路。大德间,改属曲靖宣慰司,隶湖广。《元志》皆不载。明洪武十四年,属普定府《志》云:时置州于罗夷寨,即罗黎也,寻改属四川普定卫。正统三年,改属贵州布政司州亲领六寨。《名胜志》:嘉靖十二年,州迁治于安庄卫城内。万历三十年,改今属,领长官司二。今亦为镇宁州。

  州介滇、粤之间,山川险阻,翼带南垂,亦为要地。

  ○火烘坡州治北。古名和弘。元置州治此。山高峻,其气燥燠,虽隆冬登陟,汗常浃背。《舆图》云:州治火烘寨,亦名罗黎寨是也。

  ○既济泉在州治东,其地极热,此水独凉。

  ○安庄驿州北三十里,亦曰白水站。《志》云:州城内有税课司。洪武十六年,置司于普定府城内。永乐九年,改为普定卫税课司。正统三年,改属镇宁州。又改曰镇宁州,在城税课司。

  十二营长官司州北三十里,元为十二营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陇阿佐世守,领二十九寨。

  ○普定故城司东南二十里。《志》云:洪武十四年,大军克普定,暂立此城,为守御。十五年,征南将军傅友德徙于今卫治,而故城遗址尚存。

  ○马鞍山司东三十里。又司西北三里有猫儿山。皆以形似名。

  ○公具河司东北四十里。旁有公具寨,因名。灌溉田亩,军民利之。又阿破河,在司北五十里,亦以旁有阿破寨而名。土人以藤索为桥而渡,名索渡桥,又名阿破桥。又龙潭,在司治北,水色常黑,虽旱不涸。

  ○天生桥司东北四十里,为往来要道。

  康佐长官司州东四十里,元为康佐寨。明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授从征官。薛福寿又以于成副之,领四寨。

  ○摆山洞司东七里。广七丈,深不测。旁有摆山寨,因名。永宁州府西南九十里。东至镇宁州六十里,西至普安州百九十里,东北至安庄卫界百五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百六十里。

  古荒服地。汉、唐为地,乌蛮、农人、犭乞犭老所居。元置永宁州,属普定路《志》云:元初为达安夷民打罕,寻改为永宁州。大德中,改属湖广行省。至正中,为广西泗城州所并。明洪武十四年,普定土酋安瓒不恭,命颍州侯傅友德讨平之。十六年,仍置永宁州,属普定军民府。十八年,府废,属普定卫,隶贵州都司。正统三年,改属贵州布政司亲领六寨。郭子章《黔记》:州初治打罕寨。宣德间,改建于关索岭所,俗仍谓之打罕州。成化三年,打罕州土同知韦阿礼作乱,调广西泗城州土舍岑善忠剿平之,即此。万历四年,又改建于安南卫。《志》云:州西去安南卫三十里。似误。其相去盖百里。万历三十年,改今属,领长官司二。今仍曰永宁州。

  州山川险阻,林箐蓊蔚,控御边陲,恃为保障。

  ○红崖山州西北八十里。四面悬崖,壁立万仞,惟东面一径可登。山畔有洞,宽广若堂,深数十丈。相传诸葛武侯驻兵处,上有诸葛营。○打罕坡,在州北十里,旧名达安坡。道经其上,凡十里,崎岖险峻。

  ○盘江州西三十里,自普安州流经顶营司西。又南流径此江之西岸,即慕役长官司境。亦谓之北盘江,以别于南盘江也。有盘江巡司,其地名黄土陂。《志》云:盘江巡司在州西北百八十里。似误。○者马河,在州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之误也。自安南卫流入境,注于盘江,有者马桥跨其上。

  ○查城驿在州北八十里,与安庄、安南二卫接界。

  慕役长官司州西七十里。旧《志》作百七十里,似误。元置慕役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阿夷,又以从征官杜仲仁副之,领四寨。

  ○安笼箐山司北五十里。山峦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官道经其中,险阻难行。秋冬多雾,昏晓不辨。《舆程记》:箐东北去关索岭四十里。○象鼻岭,在司西北四十里,路出滇南必经其上,险峻难登。

  ○盘江司东四十里,即北盘江也。又东南,而南盘江自云南罗雄州界流合焉。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

  白水河司西北三十里驿道侧。自安庄卫西南流经此,有白虹桥跨其上。洪武二十五年建。《志》云:白水河自高崖下注,长数十丈,飞沫如雨,凡二三里。瀑布之大者,无逾于此。其下流注于盘江。又郎公河,在司东南三十里,湍流急疾,不能为桥。惟设舟楫以济往来,或曰即白水河下流也。

  顶营长官司州北七十里。旧《志》在州南百五十里,似误。元置顶营寨。明洪武四年,置司授土酋阿光,继又以从征官程士贵副之,领四寨。

  ○箭眉山司西百里。地名陆堡。势极高大,周四十余里。河流萦纡其下。巅有两峰,峰畔一谷甚宽平,可耕艺。土气多燠,蔬果四时不乏。然多烟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

  鸡公背坡司东三十里,形如鸡背,与关索岭对峙,下临溪涧,山路艰险。○关索岭,在司北三十里,岭极高,周回百余里。入滇者道必由此,与安庄卫接界。

  ○盘江在司西二十里,自安南卫流经司界而入州境。今有盘江渡,与安南卫接界处。

  普安州府西南二百里,东至永宁州百九十里,南至云南广南府界五百四十里,西至云南平夷卫界百十里,西北至云南沾益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安南卫一百六十里。

  汉初西南夷地,后汉属郡。蜀汉为兴古郡地。隋属州。唐武德二年,置西平州。贞观元年,改盘州以盘江为名,领附唐、平夷、盘水三县。隶戎州都督府,后为南诏之东鄙,东爨乌蛮居之,号于矢部一作榆市部。其后爨酋阿宋号齐弥部,寻复为于矢部。宋宝中,附于蒙古。蒙古置于矢部万户府《通志》延四年置,寻改为普山府。至元间,改置普安路领和龙、八纳、习旧、普安四部。隶云南行省,寻改为宣抚司一作安抚。后复为普安路《通志》领和龙、习旧、八纳三千户所。镇宁、永宁、习安三州,普定、永山、石梁、罗山四县,隶曲靖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军民府,隶云南布政司。二十二年,改置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寻改,隶贵州都司《志》云:初置军民府,授土酋那邦妻恭。恭卒,子普旦袭。洪武二十五年,普旦与越州叛酋阿资等连兵袭陷普安府,事平,罢州置卫。又移治今城。永乐元年,改普安安抚司,属普定卫。十三年,改为州初置安抚司,授土酋慈长。十三年,长复谋不轨,因改为州。隶贵州布政司领罗罗蛮民十二部,号十二营。谓部长曰营长。《名胜志》:州初治撒麻寨,寻迁海子,复迁卫郭。万历十三年,迁入卫城。万历三十年,改今属。今仍为普安州,又置普安县属焉。

  州当云、贵之噤喉,达川、广之声援,据险立城,控扼群蛮,实为要害。

  ○普安城《志》云:旧城在今州东三十里,元普安路治此。洪武中,迁于今治,城周七里有奇。

  附唐废县州南百里。地名黄草坝。唐置县,属羁縻盘州。又平夷废县,在州西百二十里。即今云南之平夷卫。又盘水废县,在州东盘江上。《唐志》:盘州领三县,即此也。天宝以后废。今亦见云南陆凉州。○罗山废县,在州西百里香罗山。又有永山、石梁二废县,俱在州西,皆元置,属普安路。明初废。

  ○番纳牟山州治西北,州之镇山也。驿道经此,一名云南陂。陂陀相续,往来者行石齿中,其西有和合山。又营盘山,在州治西,相传武侯征南时结营于此。《志》云:州治南一里,有雄镇山。普安卫治在其下,治东又有笔架山。三峰相峙,中峰特起。

  八部山州东三十里,九峰摩空,一泉奔注。普安旧治在其下。又新盘山,在州东七十里。新兴站在其上。又八纳山,在州东北七十里,高二十里,顶宽平有潭,四时不涸,旧有夷寨。又盘江山,在州东北百八十里,接安南、安庄二卫界。《志》云:州东南百五十里,有杨那山,势极陡峻,者卜河出焉。安南所在其下。

  广午山州北九十里,林木郁然,下有小溪流入山穴。又罗摩塔山,在州治北百八十里,四面峭壁,惟一径可通。上有寨,其东北崖下瞰盘江。○香罗山,在州西百里,平夷千户所在其上。又夹牛山,亦在州西百里,乐民千户所在其上。又州西南二百七十里,有党壁山,四山环绕,东南一箐,外狭中旷,可容数百家。土夷每避暑于此,又名躲瘴。

  格孤山州东北四百五十里。山势雄峻,界连滇、蜀。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帅师循格孤山而南,径捣乌撒。盖循格孤之南而西北出也。《志》云在州东南,似误。○得都山,在州东南四百二十里,一名白崖。产雄黄、水银。《志》云在州治东,亦误。

  碧云洞州南三里。本名水洞,外狭内广。又州治南有新石洞乐民所城。西有天桥洞,以有石如桥也。

  ○盘江州东百里。自安南卫流入永宁州界,又绕流入州境。《志》云:州东百二十里有盘江渡。即安南卫及顶营司接界处也。又东南流入永宁州慕役长官司界。《一统志》:盘江自乌撒普畅寨经州东北。误。又拖长江,在州东七十里,源出沙陀石崖中,下通盘江。

  者卜河州东南百八十里。源出杨那山,流经安南卫境,下流入盘江。《志》云:州南二百里,有磨溪,即者卜河下流也。又深溪河,在州东南百二十五里。源出木邦寨,西南流经黄草坝,曲折三百里,入盘江。○软桥河,在州东三十五里。又南板桥河,在州东南八十里,上接州南三十余里之大水塘。俱流入盘江。

  响水州南五十里,水入石洞,声闻数里。又三一溪在州治东。《志》云:水源有三:一出州北沙河庄,一出云南坡,一出城北三里目前山。三流合一,入于水洞。○以冲海子,在州西南安所城南,周三里,深不可测。旁有石门,海子之水注入焉。

  ○芭蕉关州东八十五里,又倒木关,在州南四十里。州西百十里又有分水岭关,东南三百四十里有安笼箐关。○何买寨,在州南。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等克普安,别将杨文拔何买寨,唐铎击破楚华山寨。寨亦在州境。

  亦资孔驿州西七十里石象山下,递运所亦在焉。亦曰亦资孔站。又西七十里至云南之平夷卫,滇黔孔道也。天启二年,安邦彦叛,围贵州,四出侵掠,云南抚臣闵洪学遣兵援黔,收复新兴、普安等城,及亦资、孔站是也。又新兴驿在州东七十里,亦曰新兴站。有新兴堡城,周二里。又东八十里至安南卫之尾洒驿。○湘满驿,在州治南,又有湘满站,在州城北。又税课局在州城东门外。

  保甸铺在州东。弘治十一年,官军讨普安乱贼,营于保甸铺侧,为贼所袭,死者甚众。

  ◇普安卫州治西南。洪武二十二年建,属贵州都司,领守御所四。今亦设普安卫。

  乐民守御千户所州西南百里夹牛岭上。洪武二十二年建,所城周一里。

  平夷守御千户所州西百里香罗山上。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一里。

  安南守御千户所州东南百六十里杨那山下。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二里。

  安笼守御千户所州东南三百里安笼箐口。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一里。

  ◇都匀府东至平越府黄平州界二百二十里,西至龙里卫平伐长官司界百二十里,南至广西南丹州界三百十里,西北至平越府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七百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四十五里。

  古西南夷。汉、唐为地。五代时,蛮名都云《五代史》:晋天福五年,都云酋长尹怀昌帅其属十二部附于马氏,即此。宋为羁縻合江州、陈蒙州地。元置都匀军民府《元志》:又有都云、桑林、独立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又有都云县,属定远府。都云洞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宣抚司。《一统志》:元置都云等处安抚司,属云南行省。《通志》:元置都云军民府,领都云县。定云府领合江、陈蒙二州,俱隶思明路,寻合置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隶云南行省,皆未知所据。

  明洪武十六年,置都云安抚司,隶四川布政司。二十三年,改置都匀卫军民指挥使司自是改云为匀。谓云之为物,变化不一。改匀字,取均匀为义,仍隶四川布政司。永乐七年,改属贵州都司时都匀卫领七长官司,卫属贵州都司,而七长官司则属布政司,寻复属卫。弘治六年,复置都匀府与卫同城。领州二、县一、长官司八。今仍曰都匀府。

  府山川环峙,控扼广远。西固粤西之唇齿,北接川播之藩篱。明初,散毛、散狗二蛮作乱,凉国公蓝玉遣凤翔侯张龙讨翦之,境内始宁。天启初,都匀、麻哈之间,有长田一带苗蛮助安邦彦为乱,掠清平、新添诸路,饷道为梗,官军讨平之,贼势始杀。《志》称黔中四苗仲,而狡悍无如匀、哈,制之不可无策矣。

  ○都云废县府西南十七里。《志》云:元置县于此。又有都云、桑林、独立等处废长官司,在府西二百里。今府城,明初卫治也。洪武二十三年,苗叛,平羌将军何福讨平之,筑城于中都云竹林蛮寨,奏改安抚司为卫,都云为都匀。从之。初为土城,寻以石。弘治中,改为府城,有门五,城周八里有奇。又有内城,周不及二里。今仍置都匀县。

  合江废州《志》云: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宋所置羁縻蛮州也。元因之,寻改为合江州长官司。考《元志》有峡江州,属管番军民总管府,盖讹为合江也。明初废。又陈蒙废州在府东南百里。《志》云:亦宋所置羁縻州,元初因之,寻为陈蒙蛮夷军民长官司,亦属管番军民总管府。明初废。又定云废府,《志》云:在府东百五十里,元置。今《元志》不载。又府北七十里有都镇、麻乃等处废长官司,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亦明初废。

  ○龙山府西五里。高万仞,双峰插天,为府境之望。《陆东游记》:出都匀西门,渡邦水河,河阔百余武。及岸,西过小团陂,又西为观音坐山。山旁道达姬家冲,稍西北上煤炭坡。又西里许曰笄山,即龙山麓也。盘曲崎岖三四里而及山巅。群山环列,不啻儿孙。郡城楼堞,市衢井舍,历历在目。○小孤山,在府西二里。又府西北十里有养牛山,上有寨。西北五十里有二龙戏珠山。二山环绕,中有圆山,其状若珠。

  东山在城东。其相接者曰谯山,山高可望远也。又蟒山,在府南三里。府东南五里,又有文笔山。○七星山,在府北七里。又府城西北一里有笔架山,三峰高耸,以形似名。

  ○邦水河在府城西。自邦水司流入,南流为都匀河。罗氏云:都匀河即平越卫之麻哈江是也。又东南径独山州,为独山江,入广西天河县境。详见广西大川右江。

  长河在府城北。有二源,俱出山涧中。至城东北三里,合流为一。其下流达湖广黔阳县,可通舟楫。又便河,在府城东,起自北门,历西南一带,环城围绕,阻绝诸苗入城之路。今淤。又三道河,在城东二里,下流合邦水河。○胡公堰,在府城北一里,明初指挥胡纲所筑。城西之田赖以灌溉。

  ○平定关府北二十五里。其南有平定桥。又靖盗关,在府北二十里。威镇关,在府西四十里,今改为粟谷堡。《志》云:府西十里又有屏山关,路通平伐。贼往往出没于此,因增置关戍守。摆沙寨府西北三十里。天启初,府境长田诸苗应安邦彦为乱,平越官军讨之,克其摆沙大寨。寨居诸寨之中,去平越百里。官军由间道袭破之,进攻瓮岳等寨,复攻府城西南仲贼,克江时、户西、高平、养古数十寨,扫荡二百余里云。

  来远驿府北一里。又府北七十里有都镇驿。○云津渡,在府西一里,邦水河渡处也。府东五十里又有扬安渡,即长河渡处。近《志》云:府东四十里有马尾渡。

  清平县府北百三十里,北至清平卫一里。自昔为蛮夷地。洪武十四年,开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升为清平长官司,属平越卫。二十三年,置清平卫于司北,因改属清平卫。弘治八年,改司为县,属都匀府。编户〔一〕里。

  ○恭溪望城崖岭等处废长官司县东南三十五里,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今为望城堡。

  ○香垆山县东三十里,壁立千仞,延袤三十余里。众山环列,若戈相向,盘亘三四重。鸟道悬崖而上,可容百万人。有瀵流一溪,沃畴千畎,聚落蜂屯,保以为奸。正统末,苗韦同烈者凭险旅拒于此,官军讨之,久而弗克。景泰三年,乃就抚。正德十二年,苗阿向等复据旧巢作乱,列栅数十里,积粟聚兵,结都黎、都兰、大漂、大坝、龙对诸苗相形援,诏湖贵合兵讨之。环列山下,弗克攻。侦知苗俗以长至日为岁朝,至其夜,架梯悬崖,直捣其巢,焚其寨栅,遂平之。因城香垆为官戍。嘉靖十三年,增拨清平卫中左所兵戍守。

  东山县东三里,有岩洞之胜。又东二里,有马鞍山。○盔山,在县西三里,形如覆釜,一名锅底山,又西二里有葛贡山。又石仙山,在县南三里。又南一里有万朝山。双乳山,在县北六里。县北二十里又有罗仲山。

  望城山县东二十五里。又有笔架山,在县东二十里。其相近者为小华山,又天榜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木级坡县南五里。两木交生,如阶级然。苗蛮恒出没于此,为戍守要地。又龙王坡在县南四里,王家坡在县东一里,观音坡在县北二十里。○云溪洞,在县北十五里。溪水从洞流出,资以溉田。旧名大空洞。相近有宾阳洞,一名小空洞。《志》云:县北七里,有天然洞。嘉靖十五年,新开其左为太极洞,土人以云溪、宾阳、天龙为三洞。

  ○山江河县东五十里。或云源出香垆山,又县东八十里有舟溪江,其上源即兴隆卫之重安江也。并流而南,经平定长官司界,合为一川。又南合于麻哈江。

  东门溪在县城东。又西门溪在县西五里,勇胜溪在县南九里,凯还溪在县北五里,下流皆合于山江河。《志》云:县西北五里有葛贡连塘,有灌溉之利。○济生池,在县治西北。《志》云:县城即清平卫城也。正统十四年,苗贼围城凡十四日,军民赖此以济。又有便河在城内。正德八年,凿引城濠水注之,以防不虞,因名。

  ○鸡场关县南十里。又县北罗仲山上有罗仲关。俱洪武二十五年建。○清平驿,在县治南。《志》云:卫城南一里有清平驿。洪武十六年,建为翁霾驿,隶四川黄平安抚司。至十九年改清平驿,隶平越卫是也。《滇程记》:兴隆卫达清平,有黄安、周洞、重安、罗冲、落灯等七亭,由清平达平越,有鸡场、胡资、杨老、羊场、三郎等五亭。又云:陟梅岭关渡麻哈江,地与羊鸡之场为诸蛮互市处。以十二辰相递,历十二日一市,每场岁三十市。

  黎树寨在县东北苗寨也。景泰二年,湖广督臣王来攻香垆山贼,分军一自龙场进,一自万朝山进,一自重安江进,诸将破黎树翁沟三百余寨,又招抚衮水等二百余寨,遂会兵香垆山下。贼党缚其魁出降。重安江,见平越府,即废重安长官司也。○龙角塞,在县北五十里,亦苗寨。《志》云:县多犭乞犭老诸苗,是也。

  都匀长官司府南七里。《志》云:元为上都云等处军民长官司。今《元志》不载。明洪武十六年置司,授土酋吴赖为副长官。景泰三年,授其孙正为正长官。编户〔一〕里。

  ○凤凰山司治南。又司东十里有都云洞,洞有南北二门。或云元置都云洞长官司,即此地也。明初因之。弘治六年,始徙长官司于今治。○黄土坡,在司境,苗寨也。弘治三年,黄土坡蛮王和等作乱,官军讨平之。

  ○都匀河司治南,即邦水河也。自府城西南流经此,曰都匀江。《志》云:司南有马尾河,独山、平州往来所经也,即都匀河矣。又司境有羊Ф诸苗,多濒都匀河而居。

  邦水长官司府西二十里。《志》云:元为中都云、板水等处军民长官司地,今《元志》不载。明洪武十六年置司,土官吴氏世袭。编户〔一〕里。

  ○箐口山司西南二十五里,高险多箐。《志》云:司境多犭木犭老属蛮,依山为险。

  ○邦水河在司东南。本名板水,后讹为邦。即都匀河上流也。一名板水塘。

  平浪长官司府西五十里。《志》云:元都云安抚司地。明洪武十六年,分置是司,土官王应铭世袭。编户〔一〕里。

  ○凯阳山司西南六十里。山险峻,有寨在其上,即凯口囤也。围十余里,高四十丈,四壁斗绝,独一径仅尺许,盘旋而登,上有天池,虽旱不竭。嘉靖十五年,部苗阿向据此为乱,抚臣陈光宅檄水西安万铨讨之,屯兵囤下者三阅月。仰视绝壁,无可为计。独东北隅有巨树,斜科偃蹇半壁间,去地二十丈许。乃募壮士乘夜先登,垂徽引下,人继上,复攀缘至囤顶,仅得二三十人。即举火发炮,大呼曰:天兵上囤矣。贼惊起,自相格杀及夺径坠崖者甚众。会抚臣失士心,阿向走免。月余,复袭杀守囤官军而据之。诏安万铨进剿,万铨招下之。《平凯记》:凯口苗阿向自正德末据大囤为乱,官军屡讨之,不下。嘉靖十五年,檄水西兵与官军合势俱进,寻破其囤,斩向。向侄阿四者更名王聪,聚党袭破戍军。复据囤为乱,官军复进讨。聪乘夜来犯,官军擒斩过当,追击至囤下,沉贼于溪河甚众。随援绳梯,直捣其巢,贼皆降溃,进攻老虎山,克之,追擒聪于里耸山中。继而其党王佑、王毛复乘虚据囤,官军购旁寨顺民攻复之。余孽走谷坡箐中,次第抚定。悉擒其党,贼遂平。于是更凯口囤为灭苗镇,益兵守御。

  鸡冠山在县东,以形似名。《志》云:司西北二十里,有雄黄洞。

  ○麦冲河司东南十里。岸有古寨,下流入于都匀河。正德三年,都匀、清平间叛苗富架重恶龙作乱,官军讨之。一由杨安干麦冲进,一由清平索驴撒毛进,即此麦冲河也。

  平州六洞长官司府西南百五十里,元为六洞、桑远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十六年,置司,授土酋杨氏世守。编户一里。

  ○六洞山司西南七十里。山险峻,上有大六洞寨。○凯口洞,在司东北三十里,苗人常避兵于此。

  ○平州河司治南。水中有沙洲,土人开肆贸易其上。

  ○羡塘寨在司境。洪武三十一年,顾成讨司境叛苗,破苗坡、羡塘、光金、蒙台诸蛮酋是也。

  麻哈州府北六十里。西至平越军民府三十里,北至清平卫七十里。

  古蛮地。元置犭乞犭老寨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通志》:元置麻峡县,寻改为麻哈长官司,迁治于犭乞犭老寨,误也。考《元志》,麻峡属定远府,而麻哈长官司则《志》不载。明洪武五年,改置麻哈长官司授土酋宋氏,后改为土同知,隶平越卫。弘治八年,升为州,又改今属州内为石墙,外为土墙,有门四,领长官司二。今亦为麻哈州。

  州西控平越之肘腋,南壮都匀之肩背,苗蛮错聚,捍御所资也。

  ○波陇山州东十里。《志》云:州西十里有铜鼓山,有树状如圆鼓,因名。○玉屏山,在州北一里。又州南二里,有天马山。

  ○麻哈江州南五里。其上流为两坌江,为水,下流即邦水河也。《志》云:州南又有摆递河。

  ○都镇驿州城内,都匀、平越之交也。

  乐平长官司州西北四十里。南至平越府二十里。元犭乞犭老寨地。明洪武五年,置乐平长官司,授土酋宋氏为副长官,隶平越卫。弘治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马场山司东北五十六里,与牧马场相连,因名。

  ○乐平溪司治南。下流合于麻哈江。《志》云:司境有紫疆苗,夹溪而居云。

  平定长官司州西北百里。东北至清平卫六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置司授土酋吴氏,初属平越卫。三十年,改隶清平卫,后又改今属。编户一里。

  ○扬古山司北二十里。又有平孔山,在司南三十里。

  ○舟溪江司东八十里。又司东北五十里为山江河,有山江渡,至清平城四十里。司东又有平定溪,流入山江河。

  独山州府南百五十里。东至广西融县界百六十里,南至广西天河县界二百里。

  古蛮地。元置独山州军民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洪武十二年,改为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境内有九名九姓苗也。隶都云卫。弘治八年,升为独山州有土城,仍属都匀府,领长官司二。今仍为独山州。

  州密迩粤西,襟带南服,为边隅要地。

  ○独山州南二十里。山尖圆高峻,无他山联属,因名。又镇夷山,在州治南,山高顶平,土酋结寨其上,以镇苗蛮,因名。

  ○独山江在州南,即都匀河之下流也。又南入广西天河县界。又母鱼河,在州南二十里,流入独山江。

  ○阿坑关州北三十里。又鸡公关,在州南四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缶覃>子窑关。

  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州东百里。西北至府城二百里。《志》云:宋置合江、陈蒙二羁縻州。元初因之,寻置陈蒙蛮夷军民长官司,隶管番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改置是司,授土酋张氏为副长官,属都云卫。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丙王山在司东,高数百丈。又梅花洞,在司东南三十里。宣德九年,叛苗据此为变,都指挥顾勇讨破之。相近者又有石黄洞,亦叛苗据守处。《志》云:司境多短裙苗,皆依山洞为窟穴。

  丰宁长官司州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二十里。《志》云:元都云安抚司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司,授土酋扬氏,隶都云卫。弘治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行郎山司西南八十里。山麓斗绝,山顶平坦,道路崎岖。土人造梯以登,上有蛮民二百余家。半山岩中有流泉涌出,四时不竭。《志》云:司境有仲家苗,皆依山以居。

  ○黑石关在司南,为戍守要地。○谷劳寨,在司西南。洪武二十六年,顾成讨丰宁叛苗。藩台、谷劳、摇安诸寨皆近司境。

  ◇都匀卫与府同城。洪武二十三年置卫,寻增置都匀府,而卫不改,隶贵州都司。

  ◇平越军民府东北至偏桥卫百八十里,东南至都匀府百里,南至新添卫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二十里,至京师七千五百里。

  《禹贡》荒服地。秦为黔中郡地。汉、唐为所据,叛服不常。宋为羁縻蛮地《通志》: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复麦新地,亦内附,号黎峨黑等寨。元置平月等处长官司。按《元志》有平伐、月石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疑即此地矣。元置平月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四年,置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领杨义、麻哈、乐平、清平、平定长官司五,属四川布政司,寻改属贵州都司三十年割清平、平定二长官司属清平卫。弘治七年,又改麻哈长官司为州,隶都匀府。万历二十七年,平杨应龙,分播州地置平越军民府,与卫同城而理,领卫二、州一、县三、安抚司一、长官司一。今仍为平越府。

  府山溪深险,苗夷环伺,介黔、播之肘腋,为楚、蜀之藩维。万历中,分道讨播,平越其北出之要也。事平,置府于此,厚襟带之防,成崎角之势,屹然雄镇矣。

  ○平越城今府治。洪武十四年建土城,置卫于此。三十年,改以砖石。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今置平越县。

  三陂地蓬等处废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今为地蓬铺。

  ○叠翠山府东南三里。群峰稠叠,青翠可挹,三江皆会其下。又石关口山,在府东南二里,两崖如门,官路经其中。又月山在府南一里,又南二里曰笔峰山。高耸卓立,四时常青。○文笔山,在府东南五里,一峰挺秀,如立笔然,下临三江。稍西曰天马山,与文笔并峙。又有笔架山,亦在府南五里。

  氵翁霾山府北六十里,山高林深,霾雾氵翁郁。又峨黎山在府东八十里,绝顶有泉,又有穿岩,岩孔穿透,广容千人。

  七盘坡府东五里,官道经其上。高峻崎岖,折旋凡七,坡下有溪。一云以盘回七里而名。又倒马坡,在府西南五里。官道经此。骑行者苦其险仄,马多困踣。○燕子洞,在府西二里。又西八里有百人洞,一名穿洞,清泉涌出,广容百人。

  ○麻哈江府东南三里。其上源即黄平州之两坌江。南流入境,其水清深,萦绕城下。又东南经扬义司界而入麻哈州境。○马场江,在府南四里,与羊场江通,其水湍急而深,中流如沸。又南合于麻哈江。《志》云:卫东南七里有三江口,三江即马场、羊场与麻哈江也。三水会合,波流萦回,为郡之胜。

  清水江府西四十里。其上流自新添卫流入界,源远流阔,雄吞诸溪。又北经乖西、巴乡诸苗界而入乌江。天启初,安邦彦作乱,围贵阳。抚臣王三善分兵从清水江驰救,是也。

  地松河府东北十五里。其地名松屯,南流入麻哈江。又羊场河,在府东五里,横截驿道。弘治十年建石梁于其上,曰通济桥,俗以为葛镜桥也。跨两山间,石壁千仞。从山坡百级而下,过桥则复百级而上,皆用舟渡,每患覆溺。里人有葛镜者,捐赀建桥于此,因名。流通马场江,入麻哈江。○冷溪,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入清水江。

  ○武胜关府南二里。又谷芒关在府南四十五里。梅岭关与新添卫接界,在府东四十里。七星关,在府北五里。《志》云:府东南二十里又有羊场关,以羊场河而名。又有高平寨,亦在府境。○平越驿,在府城内。又城南有平越站,又府南三十里有黄丝站,府东三十里有杨老站。《志》云:自遵义入贵州之通道也,有杨老堡。

  清平卫府东北六十里,东北至兴隆卫六十里,西至扬义长官司四十里,南至都匀府一百三十里。

  古夷地。明洪武十四年,始开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增置清平卫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通志》:二十四年,移卫治于清平堡北。似误。万历二十七年,改属平越府初领清平、平定二长官司。弘治七年,改清平司为县,属都匀府,又以平定司改属麻哈州。《志》云:卫与清平县同城。今城邑及山川险隘,俱详见清平县。今亦设清平卫。

  卫群山环拱,溪水交流,居川、黔之间,为要会之处。

  兴隆卫府东北百二十里,南至清平卫六十里,西至黄平州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偏桥卫六十里。

  古夷地。宋、元皆为羁縻蛮地《通志》:宋为狼洞寨,属黄平府,元因之。未详所据。明洪武二十二年,始置兴隆卫军民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通志》:洪武八年,为四川播州重安长官司地。二十二年,颍国公傅友德征南,以其地当西南要冲,始置是卫。初名兴龙,后改为隆。万历二十一年,改今属。今亦设兴隆卫。

  卫北接川播,东控溪蛮,为三方之保障楚、蜀、黔也,壮四达之噤喉。

  ○兴隆城今卫治。洪武二十六年建,寻以石,为门四,城周三里有奇。

  ○香垆山卫西南十五里,与清平卫接界。峭拔高耸,叛苗常屯据于此。今详见清平县。

  龙岩山卫城北一里。一名龙洞山。石势崭岩,水色深碧。相传龙居其中,时出云雨。明初卫名兴龙,以此。一名狼洞。其相接者又有揭榜山,崖壁端直而峻削,因名。○大翁山,在卫北二十里,形势雄伟。其对峙者曰马鞍山,岩石甚胜。

  飞云岩卫东三十里。一名东坡山。壁立千仞,奇胜万端。下有澄潭,旁为月潭寺。今置月潭公馆于此。○截洞,在卫南。景泰二年,苗贼韦同烈伪称苗王,纠众数万屯聚截洞,攻平越、清平。官军进讨,会师兴隆。贼迎战,击败之,遂退据香垆山洞,盖与香垆山接。

  ○重安江卫南三十里。源出苗境。两山夹岸,水深莫测。当滇、贵驿道,维舟为渡。又南入清平县界,为舟溪江,下流入麻哈江。○处洞河,在卫西十里,源出苗境,东流经处洞,至卫城西,有兴隆大河及兴隆小河流合焉。又东入镇远府之镇阳江。

  高溪在卫西南,傍有高溪屯。又秀溪,在卫东三十五里东坡堡下。下流皆入重安江。

  ○大石关在卫北。又卫南二十里有重安关。关南有重安桥。《志》云:卫西南二十五里,有重安巡司。旧属黄平安抚司,今属黄平州。○东坡堡,在卫东二十五里,又卫南三十里有重安堡,皆置站于此。又黄平驿,在卫城南,亦兼置兴隆站。

  黄平州府北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里,东南至兴隆卫界七十五里。

  古荒服之地。秦隶黔中郡。汉、唐以后,为柯蛮所据,叛服不常。宋为羁縻蛮地《一统志》:宋为黄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长官司,隶叙州。今《宋志》不载。元置黄平府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八年,改为黄平安抚司,仍属播州宣慰司初杨氏世守其地。元至元中,黄平蛮叛,播州杨氏将罗季明讨平之,遂有其地。明初罗镛归附,仍令世守。万历二十七年,改为州,又改今属。今仍曰黄平州。

  州控御蛮獠,襟带黔楚,且土田沃饶,山溪险固,北出播州,界壤相接焉。

  ○黄平城今州治。元置府于此,旧有土城。明初因旧址修筑。洪武八年,改建安抚司。以地多叛苗,复置黄平守御千户所于城内,隶四川都司。十五年,改隶贵州都司。万历中,并所入州。《城邑考》:城本洪武二十五年筑,以石,有门三,周九里有奇。

  重安废长官司州东南百里。元黄平府地。明洪武八年,置重安长官司,授土酋张佛保,又以冯铎副之,世守其地,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废。《一统志》:司在播州东南四百里,又东三十里即兴隆卫司,近重安江,故名。○葛浪洞,等处废长官司在州西,元置,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初废入黄平安抚司。

  ○梯子山州西北五十里,山最高,中有一径至山之巅,屈曲陡峻,梯石为磴而上。又都凹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州北六里,又有琴坡山。○笔架山,在州治南,以形似名。州南五里又有铜钉山。相近者又有宜娘山,上有垒。又斗崖山在州西五里,亦曰西岩山。《志》云:废重安司北五十里有马鞍山,亦高峻。马鬃岭州东四十里,官路所经,接镇远、石阡二府界。岭之阳有马蹄井。○七里谷,在州东五里,俗名七里冲。两山壁立,中通一路。杨应龙畔时,屯兵二十七营于此,以窥黄平,盖以此为贵竹咽喉也。又州城东有梅子洞,以多梅树而名。又有燕子洞,在州西十五里。

  ○两坌江州西南十五里。有两源:《一统志》:两坌江源,一出上塘,一出大原。流转三波,合而为一。流入平越界,即麻哈江之上源也。又州西有水,流入两坌江。○泠水河,在州城东,水白而寒,三伏亦不可涉,下流亦入两坌江。

  西门河在州西北。自北而东,入镇阳江。又东溪在州东北,流入西门河。○苗里水,在废重安司西南,出苗里寨,下流入镇阳江。

  ○马鬃岭关在马鬃岭上。其东有镇宁关,属石阡府。又烂泥关,在州北。《志》云:州北十五里,又有深沟关。○丹章寨,在废重安司西南,旧为叛苗屯聚处。

  余庆县州西百六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百六十里。元末为余庆州,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十五年,改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土官毛氏世守其地。万历二十七年,改置今县。编户〔一〕里。

  ○白泥废长官司县东北百四十里。元置白泥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安抚司。至正末,改为白泥州。明洪武十七年,复为长官司,授土酋扬氏世守,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并入余庆县。

  ○拱辰山县南百五十里,以山势北向而名。又紫霄山,在废白泥司东四十里,山势巍耸,上凌霄汉。

  ○小乌江县南六十五里。源出县东境之树溪。西南流入于乌江。《志》云:县东北有鱼窟头山,鳌溪出焉,下流入小乌江。

  白泥河在县东废白泥司南。源出黄平州葛根洞,流经此,又东北入南府界,亦入于乌江。

  ○走马坪寨在县东南。旧为控扼苗蛮之处。嘉靖三十四年,督臣冯岳以播州之三度关、余庆之走马坪、石阡之龙泉司为三省接壤苗蛮之冲,请各立哨堡于其地。瓮安县州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百二十里。《志》云:宋绍兴中,开设瓮水寨,为黄平府地。土酋犹氏世守。明洪武十七年,犹恭以地归附,授瓮水安抚司,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播酋杨应龙作乱,出瓮安,犯龙里。事平,改置今县,编户〔一〕里。

  ○草塘废安抚司县东百里。元置旧州草堂等处长官司,隶播州军民安抚司。土酋宋氏世有其地。明洪武十七年,宋显威以地归附,授草塘安抚司,仍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并入瓮安县。

  ○旗山县南五里。山顶有洞,一名川岩。又万丈山在废草塘司东南二十里,崖壁高峻,矗立万丈。又有后岩,在废草塘司治北,沿岩曲折而上,石壁列两傍,如雉堞然。○龙洞,在县北三里之鼠场,极幽邃,水深数仞,中有一石,横架如桥,宽平可涉。

  ○乌江县西五十里,与四川遵义府接境。又东北入石阡府界。县境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

  ○黄滩关县西十五里。明万历中,李应祥自平越进攻播贼,破四牌、乾溪等寨,直抵黄滩关,是也。《志》曰:四牌寨在县东四十里,旧播州叛苗所聚。

  飞练堡在废草塘司北十里,傍有飞练泉。万历中,播酋作乱,攻贵州边界,围飞练。又攻东坡、烂桥诸寨,焚之。楚黔路梗,黄平、龙泉所在告急,是也。东坡寨即兴隆卫之东坡堡,与烂桥寨皆接偏桥卫境。

  西坪寨在县西。明景泰五年,草塘苗贼黄龙、韦保等作乱,攻劫西坪、黄滩等处屯寨营堡。贵州督臣蒋琳会四川兵进讨,龙等据地泡山寨。其党黄定干据水坪大寨,官军击破之,尽焚其巢。分兵破中潮山及三百罗等寨,贼犹据沿江崖箐以抗拒。于是克乖西、谷种、乖立诸寨,擒其贼首。余寨遂望风逃遁。○乾溪寨在县东。或云元所置乾溪、吴地等处长官司也。明初,废为寨。又东有中坪寨。

  天邦囤在废草塘司西北三十里。万历中,贵州兵讨杨应龙,与贼战于飞练堡。贼佯走天邦囤,诱官军至,尽歼之。

  湄潭县州北百里。本播州之苦竹坝、三里、七牌地。明万历二十七年,议者以湄潭川当川、贵之险要,始置县于此。四十七年,官军讨永宁叛酋,败贼于湄潭,是也。今编户□里。

  ○容山废长官司在县东。旧《志》:在播州东三百二十里。元置容山长官司,隶播州安抚司。明初因之,授土酋张氏世守,地界湖、贵间,溪山荒旷,土地卤瘠。嘉靖中,为臻洞所残破,民夷桀骜,长官不能治也。万历中,平播因以兵威略定其地,故有湄潭驿。于是改置县,而长官司遂废。○湄潭水在县西。《一统志》:播州东二百里有湄潭水,下流入乌江。○三江水,在废容山司东五里。有三源,俱出苗界山箐中,流经司东之望浦,合为一川,下流亦入乌江。

  凯里安抚司府东北百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二十里。

  本柯蛮地。元为播州安抚司地《名胜志》:元置凯里安抚司,属播州军民宣抚司,土酋扬端世守其地。明初,端之孙友与其弟仇杀而司废。今考《元志》不载凯里司,疑有脱误。明正统中,分播州宣慰司地,置凯里安抚司。嘉靖九年,改属贵州清平卫《通志》:司在卫东四十五里。万历二十七年,改今属。今亦设凯里都司。

  司接壤川、贵,于遵义尤为密迩。语曰:骨肉醯,参商播、凯。甚言其相倚之切也。

  扬义长官司府东南二十里。元为平月长官司地。明洪武十四年置司,土酋扬氏世守其地,属平越卫,编户一里。

  ○杉木箐山司西五十里。峰峦高峻,苗倚为险。《滇记》:由杉木箐出水西之卧遮龙场,约五十里。又西有撒以河、乌西桥、六归河,皆水西境内之大道也。

  ○十里溪司西八十里,清水江支流也。《志》云:明初王师征蛮,尝驻兵十万于此。

  ◇平越卫治府城内。洪武十八年,置属贵州都司。

  黄平守御千户所在黄平州治南。洪武十八年建,亦隶贵州都司。

  ◇黎平府东至湖广靖州二百三十里,西至都匀府界三百六十里,南至广西柳州府六百里,北至镇远府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湖广沅州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五十里,至京师六千二百里。

  《禹贡》荆州荒裔。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南境地。唐为夷、叙二州地。宋为诚州地地分十洞。五代时,属马氏置诚州。后为土酋杨正崖所据,遂以十洞移徽、诚二州刺史。宋乾德中,授其土酋为蛮夷官。太平兴国中,十洞酋长杨通蕴内附,使其弟杨通宁来贡。以通宁为诚州刺史。淳化初,复以通蕴之子为诚州刺史,诏于武冈之西作城,赐名靖州。寻为董氏蛮酋所据,而杨氏还次故诚州,遂与靖州分治。熙宁八年,诚州蛮来降。明年,靖州蛮董整白降。诚、靖之分益可见矣。元置上黎平长官司《元志》:上黎平及诚州富盈等处二长官司,俱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又有上里平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一统志》:元为潭溪等处长官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后又立五开卫,俱隶湖广。永乐十一年,改置黎平、新化二府,属贵州布政司,领县一、长官司十三。今仍曰黎平府。

  府南通交广,北走沅辰,山川环绕,苗蛮错伺,为控扼要地。

  ○黎平城今府治。元置上黎平长官司,在府西。明初,改设长官司。洪武十八年,立五开卫以镇抚苗蛮。十九年,始筑土城。二十三年,改以石,环城为池。永乐十一年,建府治于城西。弘治八年,迁入城内,在五开卫治之南。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

  诚州富盈等处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又五开洞长官司,《志》云在府境。府东又有废铜鼓长官司。皆元置,明初废。《元志》不载。

  ○五龙山在府城中。高不逾数仞,广十余里,山势盘纡,连绵相属。有二涧夹之,皆西北流。中央曰黄龙山,府治其上。南曰赤龙山,北曰玄龙山,皆以方名。府城南北跨二山之巅,其傍二山,仅培娄耳。

  宝带山府南三里。蟠旋如带,亘二十余里,达城西北,皆山麓也。其相接者曰笔架山,在城南五里。又锦屏山,在城东三里。山高耸,为郡之镇。○太湖山,在府东北五里,又府东北五十里,有挂榜山。又五十里,有森嘉坡山。又五十里,曰白山,皆苗贼出没处。

  太平山府东四十里。其东南二十里曰丑家山,苗贼巢穴也。又巴龙山,在府东南九十里。龙见山,在府东百里,皆高胜。又有ㄢ玻山,在府南四十里。○石井山,在府西南四十里。又府西六十里,有天甫山。西南百二十里,有四寨山。又宝唐山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山高广,为郡境之望。

  摩天岭府东八十里。其高摩天。又铜鼓岩,在府东北二十里。有洞高大如屋,深远可三里许,中有溪水横流。又罗团洞,在府东北十五里。洞门高广,旁有石磴如床,容二百余人。

  ○福禄江在府西。源出苗地,至府界为古州江,东至永从县,南合彩江,为福禄江。又南合大岩江,为南江,流入广西怀远县界。新化江在府西。源出天甫山,东北流经八舟、龙里、亮寨、欧阳诸司,又东北入于沅江。一名三石江。又清水江,在府西北,出生番界,东至赤白两江口,合新化江。○宝带江,在府西南三里。源出石井山下之庄家潭,东北流绕宝带山,沿城西北,至府城北五里,汇于潋村溪。又东北经挂榜山,又北经亮寨西,又北入于沅江。

  敛村溪府北五里,出府东北六十里之敛村山。西流经太湖北而入于宝带江。又宁溪水,在府东,源出府东南六十里之丑家山,北流经宁溪堡,又北入于敛村溪。

  ○陵溪关府东九十里。又府南百五十里有播阳关。

  地青寨府南六十里。又枷勺寨,在府南二十里,防苗要地也。○罗团堡,在府东二十里。又东二十里为宁溪堡,有土城,周一里。《志》云:宁溪山箐险厄,苗蛮出没。隆庆中设堡,属隆里所戍守。又二十里为铁炉堡,有城周三里。又平苗堡,在府东九十里,今废。一名苗坡堡。《边略》:罗团以下四堡,皆五开卫军防戍。

  水井堡府南二十里有土城,周一里。又府东南三十里,有燕窝冲堡,山谷深险,苗贼潜伏处也。亦曰燕巢冲。○镇罗堡,在府北九十里中林司界,今废。

  黄团驿府东一里。又东三十里有铜鼓驿。又三十里为铁炉驿。又三十里为江团驿。《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三里坪驿,有城,周一里。又东三十里曰西楼驿,亦有小城,可戍守。○石家驿,在府东百八十里,即湖广靖州之石家堡也。亦有土城,城北五里曰横江桥,通道所经。又永平驿,在府东二百十里,亦有土城,东北去靖州不过三里,今亦详见靖州。

  永从县府南六十里。《一统志》:唐为溪洞福禄州。宋改福禄永从军民长官司。元因之,属思州安抚司。今《元志》不载。明初,改永从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正统七年,又改为永从县,有土城。编户二里。

  ○江头山县西五里,又县南三十里,有上皮林山。又南十里,为洒洞山。又南二十里,有冲口山。

  ○福禄江在县南。自府西流入界,有彩江自县西流合焉。南入西山阳洞司界。○永从溪,在县南三里,源出江头山。东流入湖广通道县界,为多星江。

  ○赤沙上寨在县西。又县南有赤沙中寨,县东有赤沙下寨,又顿洞寨在县西南十里。潭溪蛮夷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通志》:宋置潭溪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诚州。元因之,属都云定云安抚司。今《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石文汉,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三里。

  ○潭溪旧城《志》云:旧址东北去府三十里。本上黎平之官团寨,明初,置司于此。正统间,始移今治。

  ○铜关铁寨山司东二十里。山高峻,其上平广,可容千人。三面绝险,惟南有径可登。《志》云:山之西一里,有石崖,四壁峭绝,中可容二百人。○磨山,在司东四十里。又司西北二十里有天桥山,一名湾寨山。

  ○潭溪在司南。有巨石跨其上,广二丈余,长十倍之,名天生桥。《一统志》:潭溪在洪州泊里司治南。恐误。

  ○顿洞寨司南四十里。又有容洞、铜锣二寨,俱在司南七十里。司境之寨,凡二十有五,此其最著者。

  八舟蛮夷长官司府北七十里。《通志》:宋置八舟蛮夷军民长官司。元因之,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初置是司,授土酋吴金骨。初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编户二里。

  ○八舟山司治南。上有石如人,名仙人岩。

  ○八舟江在司南。自府境流经此而入龙里司界,即新化江也。

  ○新寨在司北。又司北四十里有平南寨。《志》云:司境之寨,凡二十,此为最著。○权寨,在司南。其前有权寨渡。

  洪州泊里蛮夷长官司府东南百二十里。东至湖广通道县界八十里,南至广西罗城县界百十里。《一统志》:宋置洪州泊里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元因之,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从征官李德舆世守。初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编户四里。

  ○龙洞山司治南。洞宽广,深里许,傍有龙潭。又都莫山,在司南十里。特洞山,在司西南五十里。○六平山,在司西北十里。又司北十里有陆陪山。《志》云:司东二十里,有石崖山,又东二十里,有磨山。

  洒洞山在司西南。下有泉,曰洒洞泉,亦名神泉。明初俞通海克蛮贼于此。《里道志》:洒洞北去府城百二十里。

  ○洪州江司治北。流经府东龙见山,下入靖州通道县境,入渠阳江。渠阳江盖渠水之别名也。又潭洞江,在司南一里,出龙洞山,东流合洪州江。○上黄溪,在司东南,源出洒洞山,东北流入通道县界,会洪州江,入于渠阳江。《志》云:洪州司山势险绝,有泉数道,合流成江,深广可以行舟,即洪州江也。

  ○特洞寨在特洞山上。高数十仞,四面壁立,惟一径仅尺许,曲折而入,上有天池,虽旱不竭。其中平田数百亩,皆腴壤也。又东曰都莫大寨,去司治九十里,为苗贼哨聚之所。○江口寨在司北五里,又北十里曰草坪寨。《志》云:司北四十里,有秦洞寨。五十里,为吴家寨。又潘老寨,在司北百十里。又十里曰上黄寨,又四十里曰浦洞寨。司境之寨,凡三十有八也。

  曹滴洞蛮夷长官司府西北百里。元置曹滴等洞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都。万历初,属思州宣慰司,后改今属。编户六里。

  ○容江巴黄废长官司在司东南。《一统志》:宋置,元析置曹滴洞司。明初,以容江巴黄司并入曹滴洞。按《元志》不载容江巴黄长官司也。又旧曹滴洞司,《一统志》云:在府南六十里。《黎乘》云:故地名龙峻,成化十年移治霸留,即今司治。

  ○银赖山司南十里。旧有银赖洞寨。明初俞通海讨古州诸蛮洞,首克银赖洞及三门会水古州蒲洞,进克铜罗蛮,又克龙里四寨,克洒洞及上黄洪州迷洞。又克杨潮三达及龙寨两洞,蛮贼悉平。其地皆在府境。

  苗沙山在司治西。容江之水出焉。亦曰苗沙洞。又高韦山,在司南三十里。高镜山,在司东七十里。

  ○容江在司治西南,下流入福禄江。○高镜溪,在司东,出高镜山,流合新化江。又高韦溪,出高韦山,下流亦入新化江。○忙敛寨司南五里。又司南四十里有五湖寨,相近有高牙寨。又赖洞寨,在司南七十里,或以为即银赖洞寨也。相近又有铜罗寨,又司北四十里有罗洞寨。

  古州蛮夷长官司府西北八十里。宋咸平初,古州刺史向通入贡,其后皆臣附。元置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秀茂,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古州蛮叛,都督俞通海讨平之。三十年复叛,诏楚王、湘王合征之。事平,复令杨氏世守。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二里。

  ○废古州在司东。《志》云:在府北八十里。原隰平旷,可为邑居。相传宋时古州治此,土人呼为里古州,又北三十里有古城屯。

  ○古州江在司西南。又南流入府境,即福禄江之上源。

  ○王梅寨司北四十里。又司北三十五里,有秦洞寨。司北六十里,有蒲洞寨。《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五。

  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府西南二百里,古生苗地。明永乐五年,置司授土酋韦方魁,属思州宣慰司。十一年,改今属,地多峒人,犷悍难治。正统中,峒人叛乱,后稍平。嘉靖八年,复韦昌金世守。编户二里。

  ○大岩山在司治北。《志》云:山之西为高峰岭,又西南有西山,东有大有山。○小岩山,亦在司北,与大岩山相连。

  ○大岩江在司南。源出大岩山,东南流入福禄江。《志》云:福禄江自永从县南流入境,会于大岩江,亦谓之南江。

  湖耳蛮夷长官司府东北百二十里。《志》云:元置湖耳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扬再禄,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十二年,又以土酋欧景甫为副长官司,属新化府。府废,仍属黎平府。编户二里。

  ○白云岩山司西五里。又西三里有响水洞。水出洞中,冲激有声。《志》云:司西又有犭乞狼山。○石流山,在司东三十里,飞泉迸出,乱石四流。又东十里有九牛山。

  ○朗溪在司东。源出石流山,一名楠溪。东流入湖广会同县界,亦曰郎江。《志》云:朗江旧流东合清水江,入沅水,其后南徙,土人谓之变溪。○清泉,在司治西南。两石相向,中有泉穴,深不可测。

  ○固安寨司东二十里。又司北二十里,有秃洞寨。又北十里有溪口寨。○长滩寨,在司西三十里。又张寨,在司西北二十五里。《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八。

  亮寨蛮夷长官司府东北九十里。元置亮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龙政中,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程岩山司西五里,石壁临溪,其相接者有罗丹山、龙池山。又西有石门山,皆高胜。

  ○错寨在司西南。《志》云:寨南有错寨渡,又罗丹寨在司西罗丹山下。○诸葛寨,亦在司西。《志》云:府北八十五里,有诸葛营,即此寨也。司因以名。

  欧阳寨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八十里,《志》云:元置欧阳洞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扬氏世守,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属新化府,后又改今属。编户一里。

  ○东茶山在司东。《志》云:司西七里,有邦寨山,又西曰吴寨山。

  ○东茶溪在司东北,出东茶山,流入亮寨界,下流合于湖耳司之朗溪。

  新化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六十里。《志》云:元置新化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欧明万,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增置新化府治焉。宣德十年,府废而长官司如故,属黎平府。编户一里。

  ○六叠山司西十五里。盘回六叠,始至山顶,因名。

  ○杨家寨司东五里。相近有莲花、乌潭、琴图等寨。又司东十五里有休团寨。

  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府北百里。《志》云:元置中林验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从征官杨盛贤,仍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赤溪氵南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北三百里。《志》云:元置赤溪氵南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吴世铭,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六年,杨通谅以功为正长官,而吴氏副之。寻属新化府,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江口寨司南三里。又司南十里,有小氵南寨。《志》云:司境连苗窠,屯寨错列,由山路三百里而达镇远府。

  龙里蛮夷长官司府北八十里。《志》云:元置龙里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官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光福,仍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浦女}洞寨司北十五里。明景泰四年,{浦女}洞贼由石流山攻掠古城乡,参政甄完击败之,追至黄蘖山而还。山盖在司界。

  ◇五开卫在府治北。洪武十八年建,隶湖广都司。今设卫,仍隶湖广。

  黎平守御千户所府西南三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有土城,周一里有奇。

  中潮守御千户所府东南四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不及二里。《志》云:府东南百十里,有中右所。百四十里,有中中所。皆置土城为戍守处。盖府境诸司皆在西北,惟洪州一司僻在东南。中潮等三所皆在洪州北境,其间丛山峻坂,密箐深林,磴道萦纡,中惟一径,东达通道县,西至郡城,中潮其冲也。苗贼出没,必由于此。盖府东南之锁钥矣。

  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府东北五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三里有奇。

  龙里守御千户所府东北八十里。洪武二十五年置,有土城,周二里有奇。龙,亦作隆。

  新化屯千户所府东北四十里。又东北至新化司二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二里有奇。其相近有江口、关峡二堡,皆为守御处。《一统志》:五所俱属五开卫。○平茶所,在府东九十里,亦有土城,周二里有奇。去所二十里曰来威屯。又有平茶屯所,在府东百二十里。亦有土城,周一里有奇。又怀仁所,在府东南百三十里。今废为朝阳屯。又长春所,在洪州司北,今废为上黄堡。武阳所,在府西,今废为天甫屯。平和所,在府东北,今废为龙岩氵南洞屯。平茶以下,皆洪武二十五年所置也。

  ◇铜鼓卫府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后二年废。永乐三年,复建,隶湖广都司。卫城周三里有奇。今设卫,仍隶湖广。

  ○楚王山卫东三里。《志》云:卫城四围皆高山,可以屯兵。其东三里,曰楚王山,有楚王川垒,明初征蛮时筑。

  ○清水江在卫西南,即新化江也。江水清深,旁皆乱山丛箐,为生苗巢穴,可通竹木牌筏,至靖州之远口堡。《志》云:自卫而西百二十里,抵清水江,江南三十里,抵亮寨司。似误。

  ○枫香堡卫东三十里。成化中,水冲苗蛮为患,因设堡筑城,拨卫军戍守。又东四十里为黄泥关,山溪险隘,可据为囤。又五十里至纠坡堡。嘉靖初,吴洞苗为患,设立堡城,置军哨守。又百里至靖州。

  石炭堡在卫西。又西为营寨。又西为山洞屯。《志》云:卫西八十里,抵藕洞苗寨,皆山箐深险处。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三百九十五里。

  《禹贡》梁州荒裔。秦黔中郡地。□□因之,后□□□。后周武帝时内附,以其地属黔州。隋初置务川县,属庸州。大业初,改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置务州治务川县,贞观四年,改为思州。天宝初,曰宁夷郡。乾元初,复故。宋为羁縻蛮地。政和八年,开置思州仍治务川县。宣和中废。绍兴初,复为思州。元置府,寻改置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云:至元中改为思南宣抚司,隶湖广行省。《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改思南宣慰使司,治今镇远府,隶湖广布政司《志》云:思州自唐永隆中已为田氏所据,历宋至元皆内附。明初,田仁厚等献地来归,置司授之,仍令世守。永乐十一年,改为思南府时宣慰田宗鼎以不法废,因改为府。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三、长官司四。今仍曰思南府。

  府襟带川、蜀,控扼黔、楚,山溪连亘,蛮獠环错,昔人以为柯要路唐初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柯要路,请置郡抚之。盖地接黔、播今四川彭水县,故黔州治。播州,今四川遵义府。自播以西南,皆汉柯郡地,形援便易也。

  安化县附郭。隋务川县地。《志》云:唐置思州,治务川县。后没于蛮。宋大观初,蕃部长田恭归附,仍置思州。后废置不一,元初置新军万户府,寻改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徙治龙泉坪。其地有龙泉,因置龙泉平长官司为附郭。今石阡府龙泉县是。后毁于火,移治清江。至元十八年,仍还旧治。至正中,田氏族属相争,分据其地,以献伪夏,始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复徙今治。明初改为宣慰司,治镇远州。二十二年,还治水德江。永乐十一年,始为府治。弘治十四年,始建土城。嘉靖二十八年,以石。万历二十八年,复分置安化县于郭内。城周四里有奇,门五。编户二里。

  永德江长官司附郭。在府治东南。元置水特姜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土酋张坤元世守其地。明洪武初,张乾福来归,置司授之。二十二年,改今名,为宣慰司治。永乐十一年,为府治。十八年,复以土人扬潮海为副长官。今编户四里。

  蛮夷长官司附郭。在府治西南。洪武十年增置,授土酋安辉世守,复以李斌副之,属思南宣慰司,寻为司治。今编户三里。

  ○思王废县在府南。唐武德三年置,属思州。贞观初,州废,属务州。四年,改务州为思州县,仍属焉。唐末废。《志》云:县在府南,水路三百里。今镇远府东八十里有故城。又扶欢废县,在府西南五十里。《志》云: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扶欢县,属溱州,以县东有扶欢山而名。后废。溱州,今见四川真安州。

  多田废县府西北四十五里。《唐书》:武德四年,务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垦田盈畛而名。贞观八年,改属费州,后废。《志》云:县北有乐浮山。又扶阳废县,在府西北八十五里。刘句曰:隋仁寿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阳水为名。今《隋志》不载。唐武德四年,属务州。贞观四年,改属费州,后省。○城乐废县,在府西北百五十里。唐武德四年,山南道大使赵郡王孝恭招慰生獠,置属思州。初筑城时,人歌舞之,故曰城乐。贞观初,属务州。八年,改属费州。后没于蛮。

  涪川废县府东北百里。《隋志》云:开皇五年置,属黔州。大业初,属黔安郡。唐武德四年,属务州。贞观四年,属思州。是年置费州治焉。天宝初,改州为涪川郡。乾元初,复为费州,后州县俱废。宋白曰:州界有费水,因以名州。《通志》:费州,后周宣政初置。唐武德间,移州治蒙笼山。误。

  废县在府西。隋初置,兼置州治焉。大业初,改州为郡。唐武德二年,复曰州。刘句曰:蛮首领谢龙羽遣使朝贡,授州刺史,封夜郎郡公是也。又改县曰建安。四年,又改州曰州,寻复故。开元中降为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后废。《志》云:州南有新兴废县,唐初与州同置。又有宾化废县,亦隋初置,属州。唐因之。后俱废。《通志》云:《唐志》称蛮国,其王号鬼主,别部曰罗殿王。似去今郡甚远,盖思州迁徙亦不一地,故址亦不可得而考矣。

  废充州《志》云:在故州北百五十里。唐武德三年,以别部蛮置,所领平蛮等县七。《通典》:羁縻充州所领有梓潼县,与湖广沅州西废业州接界。开元二十五年,充州酋赵君道来朝。又后唐天成二年,有清州刺史宋朝化来朝。宋乾德三年,有南宁州刺史龙彦舀来贡。景德四年,有罗瓮井都指挥使颜士龙来贡。皆蛮也。《寰宇记》:南宁州,本清溪镇,唐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从南宁州至罗殿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曰充州,曰琰州,曰犍州,曰庄州,曰明州,曰州,曰矩州,曰清州,凡九州。每年朝贡自州、袭州、峨州已下凡四十四州,洞内羁縻而已。时于黔州置都督府,管播州下五十三州,即南宁州以下诸州。是也。又梓潼废县,考新、旧《唐书》不在充州七县之列,未详所据。或曰、充等州皆在今黎平、都匀之境。

  废庄州在府境。隋郡地。唐贞观三年,以南谢蛮首领谢疆地置南寿州。四年,更名庄州,领石牛等七县,寻复置清兰县属焉。十一年,升为都督府。景龙二年,府罢,属黔州都督府。州南百里,有桂岭关。又废应州,在庄州之北。刘句曰:南蛮别种有东谢蛮,在黔州西数百里,地方千里。贞观三年,首领谢元深入朝,因开其地为应州,领都尚等五县。《唐志》:东谢蛮在西爨之南,居黔州西三百里。又废矩州,与应州相近,唐武德四年置。显庆初,矩州人谢[C043]灵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讨平之。唐末,仍没于蛮。

  废明州在府南境。刘句曰: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其地山洞深阻,莫知里数。南北十八日行,东西十二日行。赵氏代为酋长。贞观二十一年,西赵酋长赵磨奴请内附,因置明州。其土俗略与东谢同。胡氏曰:东谢蛮西接蛮,南接西赵蛮。之别部,曰罗殿,今广西买马路。自桂州至邕州横山寨二十余程,自横山至自杞国三十二程,又至罗殿十程。唐贞观十三年,渝州人侯弘仁自开道,经西赵出邕州,以通交桂,即此道也。又蛮州亦近府境。唐贞观中置,领巴江一县,属黔州都督府。贞元十三年,有蛮州刺史宋鼎等请入朝,即此。寻没于蛮。

  ○岩门山府城西南。两相对峙,岩壁险峻。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岩门,右曰小岩门。永胜、武胜二关依岩而立,郡之门户也。去岩门数里,有迎春、藏春二洞,又有钟鼓洞,皆奇峭。○万胜山,在城东南一里,四面陡绝。元末红巾之乱,郡人避兵于此。又城东三里,有东胜山。

  思唐山府东北四里。《胜览》云:山南连河只水,北枕内江水。内江,即水德江也。又有三峰山,《志》云:在城东,高竦奇秀。或曰即城南三里之三台山。又天马山,在城南二里,与三台相接。○大龙头山,在府东北七里。其南有白鹿峰,在城东七里。又铜锣山,在府东十五里,以水出山峡中如锣鸣也。或曰:以山形如锣而名。又东十五里为马鞍山。

  石柱山府西二十里。顶有巨石,参差屹立,为郡之胜。又思王山在府西南三百七十里,旧名龙门山。又无党山,在府城南百里。四面悬绝。或云即婺川县之华盖山。未详。○屏风山,在府北百二十里。府北百八十里,又有石马山。峰峦竦拔,独冠诸山。上有巨石如马。又蒲竹山,在府北二百里,山极高峻。

  ○乌江在府城南。自石阡府流入界,至府南十里,经鲇鱼峡,湍流澎湃,险不可言。旁有大岩,岩有一孔,若鲇鱼口然。经城北一里,有香炉滩。滩石如鼎,因名。滩下为白鹭洲,突出中流。《志》云:洲在城东北一里,双峰峙左,二水绕傍。又北历狮吼洞。乌江越府城三十里,至洞下,泻十余里,声如狮吼,舟莫能行。稍北为潮底泊。江流经此,平静无波,商旅皆于此易舟而下。至府北三百五十里为龚滩,洪涛汹涌,声震如雷,长十余里,惟轻舟始得济。又北历袁滩而入四川彭水县界,亦谓之黔江,亦谓之涪陵江也。详见前大川乌江。

  水德江府东南一里。源出乌江,东北流入四川彭水县界,入涪陵江。又思印江,在府东三十里,旧名思印水,源出朗溪。下流合水德江,唐以此名州。

  上费溪在府东北百里,旧费州以此名。北流入四川黔江县界,亦曰黔江。又东北入湖广施州界,谓之清江。○青鸾溪,在府西五十里,下流入乌江,俗名黑鹅溪。石牛潭府西南三十五里,澄澈深广,水际有石如卧牛,因名。又龙泉,在府东二里万胜山下。马家泉,在府南十三里。自山麓悬流,势如瀑布,俗名白水泉。皆有灌溉之利。

  ○永胜关府西二里。府西南二里又有武胜关。皆在岩门山下。○太平关,在府东一里。府南十里。又有德胜关。《志》云:府城西南又有水关。○洪渡,在府北三百里,盖即乌江渡口,其傍居民皆事舟楫以济人。

  板桥镇府东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司旧置于石阡府苗民司北。弘治十四年,酉阳蛮争沿河司地,因迁司治于此,以固藩篱。又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有覃韩偏刀水巡司。府北三百七十里,有都儒、五堡、三坑等处巡司。司本属婺川县,后改今属。

  婺川县府北二百四十里。隋开皇末置务川县,属庸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置务州治此。贞观四年,为思州治,后废。宋政和八年,仍置务川县,为思州治。宣和四年,废为务川堡,隶黔州。绍兴初,复为县,思州治焉。元曰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初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安夷废县在县南。本务川县地。宋政和八年,析置安夷县,属思州。宣和四年,废为寨,属黔州。绍兴初,复故。元并入婺川县。《通志》:今镇远县,即宋之安夷县,恐误。

  ○华盖山县西十里。峰峦高大,林木深邃。昔人尝避兵于此。或以为无党山也。《胜览》云:无党山在思邛县南四十四里。亦详见附郭。又安峰山,相去里许有笔架山。又多罗山,在县西四里。其相接者有马鞍石岩,又西一里有山羊岩,皆高胜。又木悠峰,在县西四十里。上有水月宫,产朱砂。

  岩前山县东北二十里。山产朱砂。又东北三十里,有长钱山,亦产朱砂,地名板场。《志》云:县有板场坑、水银场税课局盖置于此。成化九年废。又泥塘山,在县南五十里,亦产朱砂。○大岩山,在县东八十里。山有岩屋,颇深广,容百余人。又卧龙山,在县北五十里,地名祥川。其相接者有金藏崖,颇幽胜。《志》云:金藏崖在县东五十里。

  ○倒羊江县北五里。江城关临其上。或云:江源出华盖山,东北流入于乌江。又丰乐河,在县东五十里。又有罗多水,在县东八十一里,流经县东六十里之丰乐渡。合丰乐河南流入府界,注于乌江。又河只水,在县东二十一里。流合丰乐河。《志》云:河只、罗多皆獠姓名也。暖塘县北五里。至冬尤暖,秋分后鱼皆聚焉。又县东北二十里,有来雁塘,昔有雁集于此,人以为瑞。

  ○焦岩关县东十二里。关北有焦岩渡。又缺窑关,在县东北百五十里。○乌金关,在县西二十里。又西十里曰杉木关。又石板关在县西五十里。又西二十里曰长滩关。江城关,在县北五里。又县北八十里,有天生关,百里有濯水关。《志》云:县西南百三十里,有九杵关,路通遵义,旧为要害。又县西有石槽、檬子、土地三关,俱接遵义境,旧皆有兵戍守。《通志》:九杵关在县东三十里,似误。

  印江县府东三十里。唐开元四年开生獠地,置思邛县,属思州,在今镇远府界,后废。宋政和八年,置邛水县,属思州。宣和中废为堡,隶黔州。绍兴初复置县,隶思州。元置思邛江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后讹邛为印。明初因之,授土酋张氏世守,隶思南宣慰司。永乐中,属思南府。弘治十八年,长官张鹤龄罪废,改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大圣登山县东五里。山高耸,为县境之望。

  ○思印江县南十里。源出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又中洲溪,在县北五里,流入思印江。

  ○峨林关县南七里。又秀宝关在县南三十里,犭乞楠关在县东七十里。

  沿河溪长官司府东北二百十里,西北至婺川县百七十里。元置,属播州军民安抚司,以土酋张文龙世守其地,冉永安副之。明改今属。编户三里。

  ○鬼岩山司东十里,高百丈,延袤二十余里,为江东诸山之望。东南接酉阳境。又高歇峰,在司北十里,形如削壁,高耸入云。

  ○河由江司北十里。源出铜仁府乌罗司。又石马江,在司西百三十五里。下流俱入水德江。《志》云:司北五里有五门滩,四十里有培塔滩,乱石横江,水势最险。又有黎芝滩,与湖白滩相距十里,崖石险峻,皆江流所经也。○桃竹溪,在府北高歇峰,下流合河由江。朗溪蛮夷长官司府东四十五里,北至沿河司二百六十里。唐贞观八年,置朗溪县,属巫州,在今湖广沅州界。元为朗溪洞,洞人犭乞獠据此。明洪武十年置是司,授土酋田荣。永乐四年,又以土酋任鉴副之,属思南宣慰司。十一年,改属乌罗府。正统四年,府废,复改今属。编户二里。

  ○琴德山司东五里。山多材木,望之郁然,为司之胜。

  ○仁溪在司治前。出山岩中,自高而下,居人引以溉田。中有川主洲在司治东南,居人建川主庙于其上,因名。

  ○皂岭关司东五十里。又司北四十里有松岭关。

  ◇思州府东至湖广沅州界九十里,东南至湖广天柱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黎平府界三百里,西至镇远府界百里,北至铜仁府界百二十里,东北至湖广麻阳县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二十里。

  《禹贡》荆州。秦为黔中郡地。汉为武陵、二郡地。唐为思州地。宋因之。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安抚司。寻自龙泉坪移安抚司治清江,即此地也。后宣抚仍还旧治。至正中,其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据其地,以献伪夏。于是创设思南府,而宣慰田琛徙治都坪。思州自此分为二。按《元志》有沿河等处长官司,疑即《志》所称沿江安抚司。明洪武三年,分置思州宣慰司《志》云:吴元年,田氏归附。是年始置宣慰司,仍隶湖广行省。以田琛世其职。一云:明初以思南授田仁厚,而以思州授其子弘正。琛即弘正之子也。永乐十一年,改为思州府时田琛与思南宣慰田宗鼎有隙,弄兵坐废,隶贵州布政司,领长官司四。今仍为思州府。

  府东连沅、靖,西抵涪、渝,扼瓠之噤喉《元志》:思州蛮有犭羊犭黄、犭乞猪、木犭、猫数种,盖皆瓠之苗裔,为楚、蜀之唇齿。且重山环抱,溪水萦流,商贾贸迁,居民辐辏,实西南雄胜之地矣。

  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附郭。元置台蓬、若洞、住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六年,改置是司授土酋何梦霖。二十五年,省入黄道溪长官司。永乐十一年复置,授土酋周斌与何氏,并世其职,为府治。十三年,营府城,后复展筑。有门四,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平溪废长官司府东北五十里。《志》云:元置平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都云军民府。考《元志》:平溪等处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府,去府境似远。明初废。又废都素府,《志》云:在府北七十里。元初置,寻废。

  ○松园屯山府城北。高大磅礴,为郡之镇。《志》云:府治北有后山,旧在城外,议者以俯瞰城中,敌至难守,乃筑石城环之,周百二十丈。今亦曰据胜山。又龙塘山,在府城北,产铅铁。一云:山在府东六十里。又平山,在府北十里,顶平如台。○独峭山,在府东北一里,孑然孤峭,卓异群峰。又平轩山,在府东一里,一作平Й山。又岩前山在府东五十里。

  峨山府南三里。其山律而嵬峨,登陟颇艰。下有架溪,跨以木桥。往来者经其上。《志》云:府南一里,有点灯山,亦高竦,夜常有光如灯。又上下住溪山,在府西三十里,诸溪之水流经山下,潴而复流,因名。

  白崖府西五里。高峻难登,中有空洞,下临深潭。○打宝坡,在府南五里。又府南百里,有岑贾坡,外接洪江,苗所出没。又十万囤,在府东十里,其地平旷,可屯十万兵。

  ○清江在府东,即氵舞水也。经镇远府境,曰镇阳江。流至府西三十里,曰注溪,以众水所潴也。又东经城南曰架溪,至府东三十里曰平溪,流入湖广沅州境,注于沅江。《志》云:府东八里曰异溪,以小水派流,合平溪大河而名。○洒溪,在府城北,源出都素司之马口溪,绕城北而东,合于架溪,谓之清江。一云,洒溪在城南,似误。

  养苗溪府西北八十里。源出岩洞中,有巨石障流,土人架木槽引以灌田。又转水在府西北四十里,群山四合,水经其间,众流悉汇,旋绕数曲。风气完固,可建城邑。引流而东南,至府北十里,为纸漕溪。又东南,入于清江。○龙溪,在府西五十里,相传土人击铜鼓于此而龙出,因以成溪。府西二十里又有凹溪,东岸有油鱼洞,西岸有铜鱼洞,俱流合于清溪江。

  ○平溪关府东北三十里,又东北三十里有鲇鱼关,俱属平溪卫。又黄土关,在府南十五里。○盘山关,在府城北。《志》云:关倚城临水,一径盘回。又清平关,在府南一里,都哨关在府东一里。

  平溪驿府东北四十里。平溪卫城外有平溪渡。又东北三十里有晃州驿,又七十里为便溪驿,有便溪浮桥。又东五十里即沅州也。○磨寨,在府北五里,有磨寨渡。又府北五十里,有云盘渡,转水津济处也。

  都素蛮夷长官司府西九十里,本蛮地。明初为马口寨,属黄道司。永乐十一年,始置是司。编户二里。

  ○土麻山在司治北。又江头山,在司东北三十里。《志》云:山在府西北八十里,旁有歇路坪,土人每遇节序,则相聚笙歌于此。又天应山在司东南十里。旧《志》云:山在司西百里,最高耸,土人尝祷雨于此。呼雷而雷应,因名。○天平囤山,在司南二里。《志》云:土人避兵处也。又有狮子口山,在司境平牙寨,为洞苗出没处。

  ○马口溪司北一里,即洒溪上源也。又左溪,在司南十里。泠水溪,在司西南二十里,下流俱入于清江。又竹溪河,在司北,流合洒溪,有竹溪河渡。施溪长官司府北二百五十里,元置施溪、漾头等处长官司,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迁置施溪长官司于平地寨,授土酋刘道忠,隶湖广沅州卫,寻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丹川废县《通志》云:今司治。唐武德初,置丹川县,属夷州。贞观初,州废,改属务州。是年县废。县盖以溪水产丹砂而名。旧《志》:施溪司在府南百四十里,似误。

  ○御屏山司北里许。又司北二十里者蜡傍山。其相近者有六龙山,苗常出没于此。○漾头山,在司南三里,又大龙坑山在司西三十里。

  独径岩司东北十里,路狭岩险,设隘御苗。《志》云:司境有朱砂坑四十八面,明初督其课以充贡,寻改折秋粮二十三石。罢其贡,坑犹存。

  ○施溪司东里许,其上流自铜仁府来,流经司北十里,有龙门滩。滩险损舟,下流达湖广辰州府界。

  黄道溪长官司府东北百三十里。元置黄道溪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初仍置司,授土酋刘贵,又以土酋黄文聪副之。二十五年,迁治武陵坪,仍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丹阳废县《通志》:今司治。唐初置丹阳县,属思州。贞观初改属务州。二年废。旧《志》:黄道司在府南百二十里,似误。○野鸡坪废长官司,在司西。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废。《志》云:司西有务程龙鳌坪长官司,又有岳溪都坪长官司,洪武二十五年,俱废入黄道司。

  ○旗头山司西三十里,山势险峻,高可万仞。又鳌山在司西八十里,以形似名。○黄崖冲山,在司西南五里,山势险固,其中平广,有据险避苗囤。又杨柳岩,在司西二十里,亦险峻。

  九曲坡司西十里,山高路险。又田Й坪,在司西北三十里,四山围绕,中有广原沃野。坪前半里为小石桥,路出晃川,通沅州大道。又前四里余为大石桥,皆往来通津也。嘉靖中,议者谓田Й坪一带系平溪、万山、黄道等卫司及沅州相邻接,为三省屯寨通衢。又迫近大陇山叛苗,宜筑一城,增兵戍守云。○泉洞,在司西七里,崖壁千仞,瀑泉飞泻,下成溪河。以艇从傍入,洞广容百人。

  ○黄道溪司西南八十里。《志》云:司北五里有淘沙溪,西北三十里有瑰楼溪,五十里有白崖溪,为思州、铜仁分界处。溪左山上常有戍兵屯守。又田塍岩溪在司西五十里,有渡。诸溪下流皆附平溪大河入于沅江。○龙泉,在司治北。其水清洁而甘,居民赖以溉田。

  ◇平溪卫府东北三十里。西南至清浪卫七十里,东北至湖广沅州百六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隶湖广都司。今设卫,仍隶湖广。

  卫当黔、楚之冲,控御溪苗,东西应援,良为要地所属关、堡、驿、站,分见上府境及湖广沅州。

  ◇镇远府东至思州府界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靖州界四百二十里,南至黄平州湄潭县界六十里,西至平越府兴龙卫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遵义府界百四十里,北至石阡府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三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荒裔。汉为郡地。唐为思州地,寻没于蛮蛮名竖眼大田溪洞。元初,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寻改为镇远府,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置招讨司。二十年,改为军民总管府。似误。明洪武五年,改为镇远州,隶湖广行省《通志》:时改置思南宣慰司,治镇远州。二十二年,始徙治水德江州,直隶湖广布政司。永乐十一年,仍于州置镇远府,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省州入府,领县一、长官司二。今仍曰镇远府。府东达沅辰,西通贵竹,当往来之冲,为扼要之地嘉靖中,知府周瑛议镇远东接沅州,西接播州,中间道路险阻,乃云贵往来必繇之所,而所属邛水、施秉等司县,又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百姓平居无事,皆带镖弩自随,有事则肤刃接矣。故镇远者云、贵之门户也,邛水、施秉者镇远之噤喉也。欲通云、贵,当守镇远;欲守镇远,宜经营邛水、施秉等司县。此形势之可考,事理之必然也。

  镇远县附郭。《一统志》:元置镇安县,寻改安夷县,后又为金容、金达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地,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为镇远、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属镇远州,授土酋何氏世守。正统三年,改属府。弘治十一年,长官何伦以罪废,因改为镇远县。《城邑考》:府旧无城,嘉靖三十年议者言府治前逼大江,后逼高山,参错广轮,丈不盈百。纵使筑城,寇自高临卑,势难固守。迤西三里,地名平昌。高爽饶衍,可容万家。后山如圭如笏,前江环绕,如拖练然。四围诸山,皆如龙翔马驰,拱揖相向,宜于此设立城池。但地连镇远卫教场,宜相视地形,彼此易置。不果。乃即旧址为城,有门三,周四十五丈,而于江南岸筑土城为县治。编户三里。

  ○思邛废县府东南九十里。唐开元中,置思邛县,盖治此。《思南志》:府东南三百九十里有废思邛县,即此也。后徙而北,今为印江县。又思王废县,在府东八十里,亦唐故县治。今俱见思南府。《通志》:府境有定安、永安二县,皆元置,属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寻废,未知所据。

  金容金达旧长官司《志》云:在今府东八十里,元初置司于此。又有杨溪、公俄等处废蛮夷军民长官司,在府西。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并其地置镇远金容金达司,是也。又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废长官司,在府东。又府东七十里有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废长官司,皆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俱废。《通志》:府南有废德珉蛮夷长官司,元置,未详所据。

  ○中河山府治东半里。《志》云:元置镇远军民总管府以授田氏,治中河山上,即此。有两水夹流,山处其中。两崖皆有巨石,卓立水中,上丰下俭,呼香炉崖。南麓有洞曰太和洞,北曰北洞。一名东岩洞。又吉祥山,在府治西半里,临江,状如燕窠,上有吉祥寺。《志》云:府城中有五老山,以五峰相接而名。○铁山,在府东北三里,石皆铁色,下为铁溪。溪之第一湾,有巨石,下瞰如屋。其第二湾,有长潭,潭之北岸为铁山绝顶,南岸石委积成洞,有蹊隧通镇阳江。江边群石错立,急湍奔泻,名浮石滩。其东有石侧立,上多树木,名古牛崖,郡之名胜也。又笔架山,在府东南五里,三峰并耸。

  石崖山在府治北。石高百仞,屹立如屏,亦曰石屏山。郡之镇山也。山半有石窦,久雨窦中水出,其明如虹,则江必溢。居民候此以避水。山右有路旋绕屈曲,名九曲冈。《志》云:苗自金浦狗洞来,必由县后大石崖山。自施秉鼓楼坡来,必由卫后小石崖山。有事时戍守于此。○双峰山,在府西三里,一名平昌山。《志》云:诸山自府北境白羊坡顿伏而来,至此方止。双峰圆耸插天,江水环其前。四山回合,中有平原可居,演武场在焉。又一里有狮子山,自东南望之如狮,自北望之如展旗。又六里有白石柱,临江骈立,一大一小,高数十丈。西至偏桥,有西峡渚山,悬崖飞瀑,奇胜不一。

  观音山府东十里,岩石错立,俗名观音岩。《志》云:府西十里,亦有观音岩,岩高数十丈,屹立江上。下有石洞,可据船而入,称为幽胜。又太平山,在府东二十五里,上有小池,虽旱不涸。○巴邦山,在府东南四十五里,周围陡绝,苗蛮出没,居人尝避兵于此。又思邛山,在府东南八十里。《一统志》:山连思邛水,在旧思邛县东。又都来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山在旧思邛县东五十里。唐锦州有常丰县,与此接界。又都波山,亦在旧思邛县东,接洛浦县界。常丰、洛浦在今铜仁府境,去府界远,恐误。

  鼓楼坡府南十里。冈阜重复,状如鼓楼。又马场坡在府东十五里,两旁皆深谷,中有一路,苗自白虫来者必经此,为戍守要地。○大洞,在府东五里分水岭北,俗名七间屋。以宽广相似也。嘉靖中,好事者名曰凌玄洞。

  ○镇阳江在府治南。一名镇南江,又名氵舞溪。《汉志》:无阳县有无水,首受故且兰,东入沅。今受兴隆黄平诸水,过府城而东流三百余里,入于沅江。

  铁溪在城东北铁山下,南流入镇阳江,其水刚利可淬铁。又焦溪在府东十里,宛溪在府东十五里,梅溪在府东五十里,秋溪在府东百三十里,下流皆汇于镇阳江。○松溪,在府西北一里,府西五里有牙溪,又西五里曰小田溪,相近者曰勇溪,犭乞犭老所居,傍多隘口,又白冰溪在府西三十里,自盘石奔流入江,洁白如冰。自铁溪以下,所谓镇远九溪也。

  平宁陂府西六十三里,居民引水溉田,四时不竭。又龙池,在府北一里。○云根五窍泉,在府西油榨关崖下,五窦并出,行者藉以济渴。

  ○油榨关府西三十里。旁有二仙坡山,二峰突立,其状如人。崖壁险固,控拒所资。又焦溪关,在府东三十里,临焦溪上,有焦溪桥。《志》云:府东三里有复古关,府治东有东关,城北又有北津关。西北有镇西关,旁有西关泉。府西三里又有西南坡关。西二十里有望云关,相近者曰九曲关。俱洪武二十二年以后次第增置。又铁山关,在城东北铁溪上。

  瓮蓬关府西五十里,为戍守要地。《志》云:府东四十里,有沙关,地名金蓬洞。又东二十里,有梅溪关。○清浪关,在府东七十五里,清浪卫治于此。

  烂桥关府西七十五里,镇阳江西岸长坡上。万历中,播酋杨应龙作乱,焚东坡烂桥,楚黔路梗。即此。东坡堡,见兴隆卫,盖与烂桥相接。又紫冈关,在府西北八十里。○老鹰关,在府东北九十里,与思州府都素司接界。又凯料关,在府北九十里,与石阡府接界。《志》云:自瓮蓬关以下,俱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置。

  相见堡在府西。《志》云:堡初属沅州,后属镇远卫。嘉靖中,改属府。又柳塘堡,在府北,属偏桥卫。○茅坪寨,在府南,苗寨也。成化二年,茅坪诸处苗作乱,官军讨平之。

  镇远驿在府治西。又偏桥驿,在府西六十里。清浪驿,在府东九十里。《志》云:驿西去卫十五里,又西五里有清浪桥。

  施秉县府西南六十里。《通志》:元至元二十年,置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施秉蛮夷长官司,授土酋杨氏,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年,长官杨政麒从宣慰田琛之乱,官废。正统九年,改置今县。编户二里半。

  ○岑{敖山}山县北一里。《尔雅》:小山多石曰{敖山}。土人呼高为岑也。元末有陈元帅者,屯兵于此,营垒尚存。又岑麓山在县治后,四面陡立,冈峦重复。《志》云:县初治仁化镇。正统十四年,苗叛,县毁。景泰间,招抚复业,依此为治。

  巴施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山圆耸插天,状如卓笔。又癞头坡在县北十五里军民会哨于此。

  ○洪江在县治南,即镇阳江之别名也。又有秉溪,在县西南,北流入洪江。○响泉,在县治内,泉声触石如雷,冬夏不涸,灌溉甚广。

  ○岑麓堡县治北。《郡志》:县旧有岑麓等四堡。又邛水司,旧有荡洞等十六堡。镇远司,旧有金浦一堡。正统十四年,皆为苗贼所毁。天顺、成化间,议于府境及邛水司要冲处所立荡洞、岑麓、八弓、得民等四堡,不果。成化八年,始筑荡洞堡。嘉靖中,始筑岑麓堡。后相继修葺,为守御之备。偏桥长官司府西六十里。元至元二十年置偏桥中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安德,属镇远州。正统三年,改属府。编户二里。

  ○凤凰山司北三里,又司东二十里有马鞍山,与府接境,峰峦特起,形如马鞍。○瓮蓬洞,在司东十五里,江水经此而出,隘口凡五。行舟过此,如入瓮中。瓮蓬关以此名。稍西又有芙蓉洞,水自洞出,流经瓮蓬。长不满百尺,高百余丈,旋凿旋塞。又果老岩,在司西五里,亦幽邃。

  ○杉木河在司北。出黄平州湄潭县界,流入境。又东南入镇阳江。又黄平河,在司西。其上源即黄平州之西门河也,下流亦入镇阳江。

  ○偏桥在司东十里。左倚高崖,右临溪水。斫石架木,以通往来。又有烂桥关,在司西十五里,见上。

  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八十里。《志》云:元置安宁县,寻改邛水县。《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二十五年,并四司入邛水司,授土酋袁诚本为副长官,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五里。

  ○马首山司南一里。其山东昂西伏,状如马首。明长官邓章尝聚兵保民于此。又岑楼山,在司东南八里。金朝山,在司西十五里。又西五里为巴邦山,与府接界。○岑药洞,在司西八里,崆峒深邃,莫测其际。

  ○邛水在司治南。源出蛮地,东流入洪江。

  ○荡洞堡在司东北。又司东南有得民等堡,为戍守要地。《黔略》云:邛水、施秉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清浪卫止控扼在外道路,其苗所自入防御最切者,荡洞、得民诸处是也。

  ◇镇远卫在府治西南镇阳江西岸。洪武二十三年建,领长官司一,隶湖广都司,今亦设卫本省,湖广仍设镇远卫。

  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卫西七十里。元置臻洞、涪洞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即此地。明初废,洪武二十三年,改建是司。

  ◇偏桥卫府西六十里,偏桥长官司南。西南至兴隆卫六十里。洪武二十三年建,隶湖广都司。今亦设卫本省,湖广仍设偏桥卫。

  卫当黔、播之咽喉,为辰、沅之藩屏。苗蛮有警,卫实当其冲。万历二十六年,播酋袭据偏桥,掠兴隆、镇远,楚黔路梗。事平后,益为重地余见上偏桥司。

  ◇清浪卫府东七十五里。洪武二十三年置,隶湖广都司。今设清浪卫,仍隶湖广。

  卫当往来之冲,控扼苗蛮,亦为要地。

  ◇铜仁府东至湖广麻阳县界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沅州界八十里,南至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界七十里,西南至思州府都素长官司界二百里,西至思南府印江县界二百里,北至四川邑梅长官司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湖广五寨长官司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七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里。

  《禹贡》荆州南裔。汉为武陵郡地。隋属清江、明阳二郡。唐初为辰州地。垂拱初,分置锦州。五代以后,仍没于蛮《通志》:宋为思、珍二州地。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初,隶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置铜仁府,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一、长官司五。今仍曰铜仁府。

  府东连溪洞,北接苗,窥伺之患,视他郡倍多。盖辰、沅之要隘,而思、石之门户也。镇压得人,则楚、黔两路可恃以无恐矣。

  铜仁县附郭。元置铜仁,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一统志》:初隶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后改隶思州也。明洪武五年,改置铜仁长官司,授土酋李氏世守,隶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建府治焉。万历二十五年,以土司李永不职,改置今县。《城邑考》:府旧无城,景泰二年,始筑土城。嘉靖二十七年,改以石,有门六,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里。

  ○常丰废县《志》云:在府西南五里。唐垂拱二年置,曰万安,属锦州。天宝元年,更名常丰。今见湖广麻阳县。又洛浦废县,在府东北,亦唐锦州属县也。今见湖广永顺宣慰司。○德明洞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废。

  ○东山府城东。嶙峋峭拔,迥出群山,为郡之镇。又东里许,为天乙峰,亦雄峻。又石笏山,在府东五里,一名文笔山。《志》云:文笔山在府东南五里,高插云汉。○铜崖山,在府城西南,高十仞,屹立铜仁大小二江间。又天马山,在府南五里。又南一里曰晒袍山,其南四里曰双贵峰。《志》云:府南三十里又有玉屏山。俱秀耸。

  诸葛山府西十里,形势突兀。俯瞰诸垤,上有武侯屯营故址。《志》云:府西三里曰三台山,其相接者曰半月山。又有席帽山,在府西二里。凤山,在府北三里。皆以形似名也。又狮子山,在府南七十里,以山形雄踞而名。百丈山府西百里。峰峦律,林木丛茂。一云山在府西二百十里。又层嶂山,在府西百十里,层崖叠嶂,如壁立然。《志》云:府西二百里,有独崖山。又有将军山,在府北六十里。○黄蜡洞,在府东五里。又东五里有滴水洞,又府北四十里有川江洞。皆深邃。

  ○铜仁大江府城西南。源出乌罗司西,九龙山东。流经城南,又东入湖广麻阳县界,谓之锦水,下流入于沅江。○铜仁小江,在府城西。源出府西北瓮济洞,东南流至府治,西北合于铜仁大江。今城西南有双江渡,崖削水深,渡以小舟,即二江合流处也。

  ○龙势关在府东北。又东北有石榴关。《志》云:毛口寨隘在府东北二十里,黑坛隘在府东北七十里,张家寨隘在府东北八十里。又倒马关,在府北。又北有清水塘关、芭茏瓮梅关及倒水关,并为守御处。○施溪漾头关,在府东南三十里,接施溪司界。

  亚寨堡府西北六十里。宣德七年,总兵萧绶大征叛苗,于贵州设亚寨等十堡,是也。后遂为戍守重地。又孟溪堡,在府西一百里。《通志》云:宋置龙泉葛泽长官司于此,元因之。宋元《志》皆不载。明初置今堡。又小桥堡,在府西北百八十里,接四川酉阳平茶司境,亦苗蛮出入之冲也。又落马堡,在府西北二十里。落壕堡,在府西五里。城北堡,在府城北门外。

  石子营府北三里。又府西三里,有坝地冈营。东三里,有木桶营。《志》云:府境近郊之守,如石子奥、黄蜡滩、坝地冈、木桶营、凯槽溪、龙于寨诸处,皆为要地。又乌业营,在府西北,一名乌泥营。又西北有河界营,嘉靖二十七年,讨叛苗,官军自铜仁进屯乌泥营,又屯河界营是也。○天生寨,在府北百二十里。正德八年,官军讨叛苗,入天生寨囤,绝蛮峒水道,贼平。今其地有天生桥。又龙于寨,在府西二十里,其地有龙于渡。又开添铺,在府南,有兵屯守。《通志》:府境有废太平溪金场。永乐十三年置,宣德八年废。

  省溪长官司府西百里。《一统志》:元置省溪等处军民长官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后改省溪、坝场等处蛮夷长官司,隶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氏,又以戴氏副之,隶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五云山府西五里。常出五色云,因名。又江头山,在司西九十里,罗江出焉。司北三里又有仙女洞,亦幽胜。

  ○罗江司北二里。源出江头山,至司西二十五里,其流始大,东流合于铜仁江。水产金,或谓之省溪。又司北七里,有云舍泉,西流注于罗江。

  提溪长官司府西百四十里。《一统志》:元置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后隶思州军民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秀纂,后又以张秉仁副之,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编户一里。

  ○磴山司东三里。山高险,有石磴萦纡而上。又滥泥山,在司西三十里。

  ○提溪司西五里,源出滥泥山。引流而东,入于铜仁大江,中产砂金。《志》云:府东一里,有印江,流合提溪。

  大万山长官司府南百里。元置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政华,仍隶思州宣慰司,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勒舍废长官司在司东。《志》云:元置,属思州安抚司,寻废入大万山司。

  ○新坑山司北五里,岩谷深邃,土人尝避兵于此。《志》云:山产朱砂、水银。又大万山,在司南三里,司以此名。

  ○司前溪司南一里。出大万山,东北流入于铜仁大江。

  乌罗长官司府西二百里。宋为乌罗洞,属思州。祥兴元年,湖南制置使张烈良等起兵兴崖山,军败奔思州乌罗,为元军所袭,皆战死。元因置乌罗、龙于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世雄,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置乌罗府治焉。又以冉兴祖为副长官司。正统四年府废,改今属。编户三里。

  ○九龙山司西九十里。高百丈,下分九枝,铜仁大江出焉。俗名饭甑山。又迎虹山,亦在司西南,高出群山之表,朝旭初升,山色光映,因名。相近又有云朵山,秀丽如云。○石梁山,在司东五里。山石横亘,如栋梁然。又东五里有琴阁山。《志》云:司东十三里,又有木降山。

  木耳坡《志》云:在司治旁,官道经其上。俯视群山,森列其下,苍翠郁然。○观音囤,在司西南三里,崖壁峭峻,卓然天险。上有三井,可容五百人。又万胜蹬在司西南三十里,上亦有井,可容百人。苗乱,土人恒藉此以避兵。

  ○乜江司治南。上纳乌罗溪、羊溪二水,下达湖广辰州,可通舟筏,其旁地为宋陇诸苗蛮所据,阻绝不通人迹。○木耳溪,在司西南。源出山洞中,其流曲折,东抵平南寨,为九十九渡水。又乌罗溪,在司治东,源出林箐诸山,流潆司前,为乜江上源。

  ○平南关在司南。其相近者,又有野猫关,东近府境之孟津堡,西近思南府朗溪司界。向设官兵戍守。

  平头著可长官司府西北百三十里。元置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氏。又以田氏副之,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属乌罗府。正统四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森崖山司治西。峰峦高耸,林木蓊郁,望之如云。又石榴坡,在司西南,道出乌罗司,最险仄,有毒雾,行者畏之。

  ○甘梗泉在司南石崖中,一泉涌出,清浊分流,居人资以灌溉。

  ○地架堡在司东北。控御苗蛮,最为要地。《边略》:地架及小桥、亚寨,与湖广麻阳县之鸦剌关为三省连接处,戍守最切。鸦剌守则铜信溪、小坡水、草奥水、打田石、羊头等处,隘兵可以不用。亚寨守则毛口寨、石子奥、黄蜡滩、白水洞等处,隘兵可以不用。地架守则孟溪堡、平南关、冠带河、瓮绞囤、龙于寨、张家寨、四十八旗、提溪、省溪等处,隘兵可以不必全用。地架、亚寨不守,则张家、毛口、瓮绞诸处防御最切矣。嘉靖中,议者又以地架偏在一隅,应西迁苗羊坪,为地架、小桥适中之处,可与乌罗、朗溪相应援,不果。

  油蓬堡在司西。《志》云:司孤悬苗界,地最广饶,赋役出办居多。与乌罗、朗溪及四川之邑梅司接壤,守御至切。而油蓬堡、苗羊坪、冠带河皆置戍处也。嘉靖中,议者以孟溪堡偏守一隅,宜迁于油蓬堡,乃平乌二司适中处,且可与四十八旗相应援云。又冠带河堡,在司西南,苗犯思石,此为必由之道,有险囤可以固守。○四十八旗屯军,在司东南,为湖广军民杂处之地。嘉靖中,议筑堡于此,恃为险囤,不果。

  地运寨在司东南,苗寨也。《志》曰:贵州叛苗有黑潭、乾溪、骂劳、吕、骂冲、地所、塘寨、蜈公、地运、平头、地根、老条、龙塘、苟脑、山总、栗凹、治古、麦地、抱木、老见、旦逞、普杓、田坪、乌牌、平茶、麻峒、木枰等二十七寨,多在铜仁北境。《边略》:嘉靖二十七年,贵州及湖广境内群苗皆叛,备兵使者赵之屏讨之,分兵屯河界、龙势、麦地三营,剿境内龙塘、鬼堤、江口、小茶园、麦地、都库、骂劳、桐木坪、上下中地、所见、老条、新江口十四寨,又调湖广鸦剌、眉亮二营,剿境内田坪、旦逞、栗凹、匏颈、麦冲、狗脑坡六寨,又调四川地架、平茶二营剿境内塘寨、地根、地、地架、吕蜗、新寨、抱木、普杓八寨,次第克平,前后凡七十二垒,是也。

  ◇石阡府东至铜仁府界八十里,东南至思州府界三十里,南至镇远府界百八十里,西至平越府余庆县界百六十里,北至思南府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里,至京师七千七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荒裔。汉为郡地。唐为思、夷二州地《通志》:唐武德四年,置夷州,即今府治。误。宋为羁縻蛮地。元置石阡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初,改隶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置石阡府,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一、长官司三。今亦为石阡府。

  府山溪峻险,江水萦纡,悬崖削坂,茂树深林,为黔、播参连之地,蛮苗丛蕞之墟。盖边方胜境,形援要区也。

  石阡长官司附郭。元置石阡等处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正德,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为府治。十四年,又以土酋安景文为正长官,而杨氏副之。《城邑考》:府旧无城,正德五年,始筑土城。嘉靖初,建三门,城周三里有奇。

  ○龙山在府城东南隅。山高耸,左崖畔有古洞,洞内石隙中有水泻入深潭,至春弥漫,流出五巴寨,入于大溪,冬则涸。时有大风飓发,俗呼为风鬼洞。《志》云:洞在石阡司治后龙山下,即此。又金鸡山,在石阡司治东,高百丈。又东有黄杨山,上多黄杨木。又知府山,在府东三里,其右曰侯山。

  崖门山在府治西南。有两山,高下相并,谓之崖门。崖下水流合平茫水,入大溪。西上有洞向北,深广莫测。《志》云:司西五里有排衙山,其相近者曰云堂山,一名琵琶山。草塘后洞苗所出没处也。《一统志》:琵琶山在府南四十里。○骆驼山,《志》云:在石阡司西三里。又西为飞马山。府西南又有挂榜山,府南曰温塘山。

  青山府北七十里。山高耸,多林木。又北五里为笔架山。《志》云:石阡司北又有文笔山。又迎仙峰在府西北百五十里,下有龙塘泉。○望乡崖,在府西百六十里,下亦有泉,曰望乡泉。

  香炉囤府北十里。平地高二十丈,可容五百人。避苗寇者倚此为险。又十万囤,在府南六里,可容十万人。○寒林箐,在府城西,以竹树阴森而名,城西北有杉木箐,多杉木。

  秋满洞《志》云:在石阡司治南。成化中,郡守余志《记略》曰:府南梭寨隔岸有山,高峻凌空,下有秋满洞。洞门开敞,洞后穿过塘池寨、平茫溪,石泉长流,资以灌田。正统间,苗贼为乱,民多窜入洞内。贼不敢入,但守洞口,计当困死。民从洞后逸出,皆得免。又龙洞在府西南龙底江上,阔三丈余,深一里。又府西张家寨旁高山上亦有洞峻险,人不能至。

  ○乌江府西百五十里。自四川遵义府流入界,又东北流入思南府境,又北入四川彭水县界而为涪陵江。详见大川乌江。

  龙底江在府城西南三里,亦谓之大溪。其上源为包溪、铺溪,流经府东黄茅囤而合流,绕府前入思南府界,注于乌江。○洋溪,在府北十里,出铜仁府提溪司山中,西南流入界。又西经龙泉县界,有桶口河流合焉,入于乌江。又深溪在府西百二十里,各容溪在府西八十里,皆西流注于乌江。登沙塘在石阡司治南。居民筑堤遏水以避旱。又司治西有新寒陂,相近者有各容陂,皆潴水溉田。《志》云:府城南一里有温泉,泉源涌出,四时清暖。相近又有小温泉,岁旱居民皆决渠引水以溉田。○平贯沙洲,在石阡司治北,上有平贯寨,寨前有温泉潭,又保大沙洲,在司治西,相近者为石滩。《志》云:龙底江所经也。

  ○松明关在府治东。又东有凯斜关,南去镇远府九十里,镇远卫军戍守。又大定关,在府东南,官路所经地。属镇远卫。○镇宁关,在马鬃岭,大路岭属黄平州。盖境相接也。又武定关在府境白马岭上。《志》云:松坎关在府治南,府东北又有石灰窑关。

  铜鼓关在府西北。《志》云:石阡司与思南府蛮夷司接界处。又镇夷关在府北,地属思南府印江县,接近府境。《志》云:石阡司又有象鼻关,司前又有太平寨。○茶园关,在府南,与偏桥卫接界。又府西南有锡乐坪关,与平越府余庆县接界。

  龙泉县府西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绥阳县百七十里。元初置大保龙泉长官司,寻改为龙泉坪长官司,思州安抚司治于此。明仍为长官司,属思南宣抚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十七年,以土酋安永和为正长官。万历二十七年,播酋杨应龙突犯龙泉,长官安民志战死。播平,改为龙泉县,以民志后世袭土县丞。编户二里。○绥阳山在县治西北。又鸡公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唐绥阳县治绥阳山下。又鸡翁县在鸡公山下,今俱见四川绥阳县。○东山,在县东二十里。又县东五十里有石牛山。

  腾云洞县北十里。平地突起一峰,四面险阻,中通一孔,外窄隘而中高广,可以避兵。○青竹崖,在县治东北,一名深箐。又县治东有玛瑙崖、山羊岩,皆高险。又黄蜡箐,在县治东。县北又有隘头箐、石笋峰、中宗崖,皆错列近境。黄杨古囤县东三十里。岩绝壁,有大河环绕其上,可容百万人。又龙泉坪,即今县治,旧长官司以此名。万历中,杨应龙以播州叛,突攻龙泉,又从龙泉移兵攻婺川。既而湖帅陈琳进兵白泥,分两翼,使陈良比等由龙泉坪进,是也。

  ○桶口河在县北,流合洋溪,西入乌江。又县治北有清江溪,亦流合桶口河。又犭乞木溪,在县南,环绕县治,入于清江溪。又鱼□孔泉,在县□□□□□深不可测,常有小鱼从中出。

  ○牛水口关县西八十里。《志》云:县界又有天井关、青龙关、张教坝关、竹坝平关,俱为戍守处。又东山寨在县南。

  邓坎寨在县南。杨应龙攻龙泉,袭官军于邓坎。官军击走之,破其金竹、青冈嘴、虎跳关等七寨,盖县境去播最近也。

  苗民长官司府西南八十里。本蛮地,名曰壁林。明洪武十年置司,建文初,授土酋汪得英,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二里。

  ○洋川废县《通志》云:在司南洋溪山下,唐夷州属县也。今见四川绥阳县。

  ○马鞍山在司治东,山形昂耸。又东有黄杨山,多黄杨树。又笔架山,在司治南。司西又有青山。○长沙岭,在司东。《志》云:司南有烂沉箐,又有来林箐。司西有大夫峰,又有斜崖,环拱司治。

  ○小溪司北四十里。源出山箐中,出溪口会于乌江。水流迅疾,恒有涨溢之患。《志》云:司北有相公滩,即溪流湍激处也。又有金场滩,在司治南。沙洲在司治东,山溪之水汇流经此,北入于小溪。○大龙潭,在司北,澄深不测,有灌溉之利。

  ○板桥司北四十里,跨小溪上。正统初,建桥以便行旅。天顺三年、成化十四年以后,屡经修治。板桥巡司亦置于此。《志》云:板桥巡司在府西北三十里。弘治中迁治于思南府东。境内之巡司遂废。○金树寨,在司前,旧为戍守处。

  葛彰葛商长官司府南百里。元置葛彰、葛商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仍置是司,授土酋安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中,改今属,编户二里。

  ○夜郎废县《通志》:在司西六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夜郎县,属夷州。贞观初,与州俱废,即此县云。

  ○狮子山在司治旁有二山,皆高耸。又司东有飞凤朝阳山。又金顺山,在司东五十里。下有石荫泉,广一丈,深莫测。○麒麟山,在司治南。又南为云谷,其相接者为聚兵墩峰,峻险可以屯兵。

  隘门山在司治北,两峰相峙,险隘如门。又司西有擒苗山。其相近者曰三尖峰、黄杨岭。又有峰洞岩、瓮古岩及山丹、绵花诸坪,俱为西面之险。○杉木岭,在司北。又北为葛冲岩。《志》云:司东有甘猛崖,司南有坪耕箐,司境又有崖头、葛蔓诸箐,皆以岩险阴而名。

  ○乐回江在司南。其源有三,至方竹箐合为一。流出司东北,又折而西流,注深溪,入乌江。○氵龙陂,在司南,旁有氵龙滩,皆乐回江所经也。

  ○牛塘坝关在司境。又司南有乐回寨。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汉为西南夷地。唐、宋时,皆为罗甸蛮地。元置平伐等处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志》云:元初置龙里州,隶八番罗甸宣慰司。至元末,改为平伐长官司。大德元年,平伐首领内附,乞隶亦奚不薛千户,从之。寻改隶新添葛蛮安抚司。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龙里卫,属贵州都司。二十九年,又升为军民指挥使司《志》云:洪武四年,置龙里驿。十九年,改曰龙里站。二十三年,始置卫,属贵州都司,而总领于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增置贵州布政司,卫仍属贵州都司,领长官司一。今以龙里卫并龙里长官司,置龙里县,属贵阳州。

  卫咫尺会城,噤喉要地。脱有不虞,则黔、楚之路绝,而肘腋之患至矣。故曰:欲保贵阳,先守龙里。此前鉴也天启初,安邦彦作乱,犯贵阳,先据龙里,以绝官军之援。既而官军克龙里,贼遂引而西。

  ○龙里废县卫东南五十里。《志》云:元初置县,属龙里州,寻省入平伐长官司。又龙里废州,在今卫治西。亦元初置,寻废。今卫城,明洪武二十三年筑,以石,有门四,城周四里。

  平伐废长官司卫东南六十里。元置,明初因之。万历十八年省,今见贵阳府。又哝耸、古平等处废长官司,《志》云:在卫东十里。元置,隶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

  ○龙架山卫南一里。卫西南一里又有回龙山。卫西一里又有马鞍山。《志》云:卫城东有紫虚观山,又龙里站旁有潮音山,参差角立,为近郊之险。

  冗刀山在废平伐司西南八里。峰峦如列戟,上有营垒故址,今见贵阳府。又长冲山,在卫西四十里,旧为苗贼出没之所,成化间,置哨堡以守之。

  ○簸箕河卫北四里。入新添卫境,下流合清水江。又原溪在卫西南五里。东北流,合于簸箕河。今其地有广济桥,为往来者必经之道。○加牙河,在废平伐司北,源出卫东南谷者寨,流入大平伐之瓮首河。

  ○长冲关卫西十七里。又龙耸关,在卫东二十里。俱洪武二十五年置,设兵戍守。《志》云:卫西一里有西关,东一里有东关。又卫西五里有永通关,二十里有黎儿关,皆戍守处也。

  龙头营在卫东。天启初,安邦彦犯会城,抚臣王三善赴救,自新添抵龙头营,败贼兵,夺龙里,是也。○白杵营,在卫东南。安邦彦犯会城,其党洪边土司宋万化据龙里,官军不能进。别将杨愈懋等与贼战于江门白杵营,死之。

  莲花堡在卫西。天启三年,安邦彦再犯会城,使贼党何中尉据龙里。抚臣王三善遣别将祁继祖等下龙里,破莲花堡,连烧上中下三牌贼寨百余处。于是龙里之路始通。又高寨亦在卫西。王三善克龙里,引兵复进,夺高寨、七里冲,乘胜进兵毕节铺,遂抵会城,是也。○龙里驿在卫城西。又龙里站,亦置于此。

  大平伐长官司卫南八十里。洪武十九年置,授土酋宋隆豆为副长官,属贵州卫。二十八年改今属,编户四里。今亦设平伐司。

  ○谷峡山司治东北,连峰峭壁,中一径可通。旧与平伐长官司分界。

  ○瓮首河司东南二十里,下流合清水江。

  ◇新添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南至都匀府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平越府七十里,西南至龙里卫六十里,北至乖西长官司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五百六十里。

  《禹贡》荆、梁南境。秦为黔中郡地。汉为西南夷柯郡地。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服麦新等地,以其子胜守之,改麦新曰新添。元至元间,置新添葛蛮安抚司初隶湖广行省,后改属云南行省。至正间废。明洪武四年,置新添长官司。二十二年,增置新添千户所,属贵州卫。二十三年,改所为卫。二十九年,又升为军民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都司仍统于四川。永乐中,始增置贵州布政司,而卫所悉属于贵州都司。后仿此,领长官司五。今置新添卫。

  卫当出入之交,居形援之要。会城有警,新添无恙,折冲不虞无术也。盖根柢滇黔,控扼蛮左,卫实居其上游矣天启初,安邦彦之乱,贵阳围,龙里陷。贼方分兵下瓮安,袭偏沅,以断我军。时主师者出平越,抵新添,西指会城,贼旋引却。瓮安县,见平越府。

  ○新添长官司附郭。明洪武四年置,授土酋宋仁贵。初属贵州卫,寻为卫治。《城邑考》:卫城俱洪武二十二年筑,以石,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瓮城都桑废长官司卫西南二十里。元置,属新添安抚司,明初废。

  ○金星山在卫城西。又西二里有银盘山。又象鼻山,在卫北一里。卫北十里,又有杨宝山,峰峦秀耸。○文笔山,在卫南六里,亦名笔峰山,以山势高耸也。城南十里又有天马山,与文笔山对峙。

  谷定山卫西北五里。又卫东北十里,有蔡苗山。上有飞泉,悬崖而下,宛如玉虹。《志》云:县东十里有东山,南十五里有松牌山。

  猪母洞卫东二十里。天启初,安邦彦围贵阳,抚臣王三善自平越赴援,至猪母洞。明日次新添,是也。《志》云:猪母洞今名凭虚洞,其后又有雷鸣洞。

  ○清水江卫西北三十里。自贵阳府流入界,又东北入平越府境。○大笼河,在卫东六十里,北流入清水江。又八字河,在卫东二里,有东西二水,合流如八字,其下流亦入清水江。

  瓮城河卫西南二十里。源出龙里卫废平伐长官司界。东北流经此,下流亦入于清水江。天启初,安邦彦犯会城,据龙里。王三善进兵平越,别将徐时逢败,死于瓮城河。又官军讨邦彦于水西,不克,退屯威清。苗仲乘官军之溃,大掠龙里。至瓮城,尸横四十里。即此。《志》云:瓮城河受众水之流,涨溢独甚。横截官道,津济为艰。旧有浮梁,弘治六年改建惠政桥于其上。其处即元瓮城司废址也。○乾溪,在卫西十里,流合瓮城河。又麦新溪,在卫城西,流合八字河,上有麦新桥。

  ○谷忙关卫东十五里,与平越卫接界。又卫西南十五里,有瓮城关,俱洪武二十三年建。《志》云:卫城东有东关。又有西关,在卫西。○新添驿,在卫城北。又新添站,亦置于此。

  小平伐长官司卫西南五十里。元为雍真、乖西、葛蛮等处长官司,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志》云:元为雍真等处蛮夷长官司。大德初,改平伐等处兼雍真蛮夷长官司,似误。明洪武十五年,置小平伐长官司,授土酋宋斌保,属贵州卫。二十三年,属龙里卫。二十九年,改今属。编户〔六〕里。

  ○谷阻山司东五里。又司西十里有陇冒山。

  ○雍真河在司治西,流入清水江。元长官司以此名。

  把平寨长官司卫南六十里。元置,属顺元路安抚司。明洪武五年,仍置司,授土酋萧任成,属贵州卫。二十三年,属龙里卫。二十九年,改今属。编户〔二〕里。

  ○摆笼山司东二十里。又司北十五里有翁黄山。

  ○翁黄河在翁黄山下。又司南有罗鸭溪。皆流入瓮城河。

  丹平长官司卫西南百里。《志》云:元置丹平等处蛮夷长官司,属广西南丹州,后废。明洪武三十年,仍置司,授土酋莫谷送,改今属,后废。永乐元年复置,编户〔四〕里。

  ○陇黄山在司治南。又司东二十里,有摆铺山。司东北三十五里,有洞得山。

  ○甲港溪司东十五里,亦流入瓮城河。

  丹行长官司卫西南百二十里。《志》云:元置丹行等处蛮夷长官司,属广西南丹州,后废。明洪武三十年,仍置司,授土酋罗海。又改今属,寻省。永乐元年复置,编户四里。

  ○睹虎山司西十里。多林木,谓之睹虎大箐。又藤茶山,在司治西南。

  ○藤茶河在司东南。源出藤茶山,东北流,亦瓮城河之上源也。

  ◇威清卫指挥使司东至贵阳府六十里,东南至定番州百三十里,南至金筑安抚司八十里,西至平坝卫六十里,北至水西鸭池河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五十里。

  汉为西南夷地,后为郡地。唐、宋羁縻蛮地。元为贵州宣慰司地。洪武二十一年,置威清站,隶贵州卫。二十三年,改置卫,隶贵州都司。〔今亦设威清〕卫。

  卫肘腋会城,控扼孔道,襟带山川,拒塞苗左,西偏要地也。

  ○威清城今卫治。洪武二十六年建,以石,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马鞍山卫城东南。又有笔山,亦在城东。《志》云:卫西北五里,又有蜜蜂山。○铜鼓山,在卫西南二十里。相传诸葛武侯南征,获铜鼓于此。又羊耳山,在卫北。天启初,别将张彦方败水西贼于此。

  香炉岭在城西。又城南一里,有曹本洞,明敞如堂室。又卫西南十里,有凉伞洞,一名华盖洞。近时或易为云龙洞,其相对者曰扁洞。洞口匾窄而中宽广。○耸翠峰,《志》云:在卫东十里石宫堡。

  ○的澄河卫西八里。《志》云:源出普定九溪坝,东流入界,经卫西入山洞中。伏流十里,至青山长官司界而复出,合于陆广河。今有的澄河巡司,在卫西五里,永乐中置。

  鸭池河卫西北百里,与水西为界。天启初,王三善解会城之围,乘胜而前。一军屯陆广,向大方。一军屯鸭池,向安邦彦巢穴。贼纠其党攻陷陆广,乘胜赴鸭池,王师退屯威清。既而官军复振,贼堑鸭池以自守,是也。

  大坝洪卫西北百五十里,入水西境内。天启初,别将张彦方败贼于羊耳,追至鸭池河,深入大坝洪、红冈岛,即此。○汲波塘,在卫西南二十里,壅溪涧诸流,灌田甚广。

  ○的澄关卫西八里,临的澄河上,因名,路出滇南。○三坌寨,在卫西北,与水西接境。崇祯初,督臣朱燮元讨水西,分兵三道。一出三坌,一出陆广,一出遵义,即此。又威清驿,在卫城南,威清站亦置于此。

  ◇平坝卫指挥使司东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金筑安抚司九十里,西至普定卫六十里,北至水西界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七十里,至京师八千五十里。

  汉为南夷地,后为柯郡。唐、宋俱为罗国地。元为金竹府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卫,属贵州都司。今亦设平坝卫。

  卫背负崇冈,面临沃野,山川环峙,控扼要冲。

  ○平坝城今卫治。洪武二十三年建,有门四,周四里有奇。

  ○鹿角山卫城南十里。石峰耸立,形如鹿角。又马头山,在卫东南二十五里。群山连络,高耸凌空,状如马首。○天马山,在城西一里,又城南一里,有圆帽山。三里,有笔山。八里,有蹲狮山。亦名狮子山。又团山,在城内,卫治南小山也。又卫治西南,有观音山。

  袈裟岩卫南五里,削壁千仞,如展袈裟,其相接者又有包玉岩。○南仙洞,在卫东南十五里,石壁高十丈,入洞二十余武,地势广平,可容千人。其西有深潭。又洛阳洞,在卫东十五里,下有洛阳河。

  ○车头河卫南十里,水势百折。又南十里有麻绵河,卫东十五里为洛阳河,其水皆汇流而东北入于鸭池河。○东溪在卫城东,源出东北石洞中。流灌田亩,人赖其利。又龙洞泉在卫南二十五里龙洞堡侧,亦有灌溉之利。

  ○滴水关卫南三十里。又平坝驿,在卫城东南。又卫城南有沙作站。

  ◇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平坝卫六十里,东南至金筑安抚司界百里,西至安庄卫六十里,东北至水西界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六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里。

  古西南夷地。汉为郡地。晋为兴古郡地。唐为罗甸蛮地《志》云:唐为罗鬼、犭乞犭老、可历刂苗民所居,号普里部。元初,置普定府,属云南行省《志》云:元初置普定万户,寻改为府。至元中,又创置罗甸宣慰司于此。二十七年,司罢,仍为普定府,领安顺、永宁、镇宁、集安四州。大德七年,改府为路仍属曲靖宣慰司。寻改属湖广行省。明洪武十四年,仍置普定府,属贵州布政司。未几,增置普定卫。十八年府废。二十五年,改置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仍属四川领三州,六长官司。正统中,始割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改属贵州都司。

  卫山川扼塞,民夷辐辏,襟带三州谓四川、云、贵,控引百蛮,边鄙一都会也。

  ○普定城今卫治。《志》云:故城在今城东二十里。洪武十四年筑,明年,改筑今城,以石,府卫皆治焉。有门四,水关三,城周八里。

  ○旗山卫东南一里,峻拔如卓旗。又城东有马鞍山。城西一里,有龙井山。二里有印山。三里有大林山、小林山。又有唐帽、猫儿等山。《志》云:卫治东南有东胜山,高数仞,长倍之,俗名青龙山。又治西有西秀山,上有浮图七级,二山皆在城内,与近城诸山互相掩映。○搏翠山,在卫东北五里。其上危峰雄峙,下有龙潭洞,泉石甚胜。又玄真山在卫西十五里杨家桥铺。山高险,一径逶迤,可达其巅。

  欢喜岭卫北二里。洪武中,蛮贼攻城,指挥顾成大破之于此。军民皆喜,因名。《志》云:卫东南二里,有清虚洞,亦幽胜。

  ○九溪河卫东南四十里,溪流九曲,萦回而东,即威清卫的澄河之上源也。○龙泉,在城西一里,出龙井山。又永济泉,在城西北二里,水出石中,涌流成溪。又枪凿泉,在城西十里,自山麓下流。俗传诸葛武侯驻兵于此,将士以枪凿之,泉即涌出。又圣泉,在卫东北五里,亦自山麓引流。《志》云:卫城四面皆深濠,山溪水注之,萦纡四达,皆流会于九溪河。

  思腊河在卫北境,接水西界。天启初,官军议讨水西,使黔兵繇普定渡思腊河,径趋贼巢,谓此。

  ○罗仙关卫东十里。又杨家关,在卫东三十里。老虎关,在卫西三十里。牛蹄关,在卫西五里。大屯关,在卫西十五里。旧皆为戍守处。

  何买寨在卫北。洪武十年,安陆侯吴复遣将杨文击普定贼,破何买等寨,是也。又穿心堡,在卫东二十里,有穿心堡桥。《志》云:卫西十里,有诸葛营,相传武侯遗址。○普利驿在城南门外,隶安顺府。又城西一里,有普定站。

  ◇安庄卫指挥使司东至普定卫六十里,东南至安顺府九十里,西至安南卫百十里,北至水西界百二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二十里,至京师八千三百里。

  古西南夷地。元为永宁、镇宁二州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庄卫《志》云:洪武十四年,置纳吉堡,是年改为卫。隶贵州都司,领守御千户所一。

  卫近接黔、蜀,远控滇、粤。而关索岭者,又明初用兵之地也。洪武十六年,太祖尝谕傅友德云:关索岭非古道,古道又在西北,可以大军蹂之,开此道以接普定,即芒部渠长可尽获也。噫!用兵于西南卫,其绾毂之口矣。

  ○安庄城今卫治。洪武二十五年筑,以石。有门四,周四里有奇。

  ○青龙山在卫城南。连峰叠,委迤如龙,下有嘉乐池。其对峙者曰白虎山,亦在城南。又龟山,在卫西南五里。○东坡山,在卫东三里,逶迤盘郁,高三十里,亘十余里,卫之名山也。《志》云:卫东一里有玉京山,又有笔架山,皆与东坡山相接。

  环翠山在城北。林木苍翠,环拱卫城。又白崖山,在卫西三里,山势起伏联络。自水西至普定欢喜岭、老虎关、马场铺、龙井铺等处,绵延百里,至此而止。又慈母山,亦在卫西三里,形如母负子,俗名背儿崖。又有螺山,在卫西三十里,下有大河。○白马洞,在卫南三里。又卫西五里,有紫云洞,一名太极洞,以上圆下方也。又有巢云洞,在卫北二十里,皆有泉石之胜。又有黑洞,在卫东一里。又卫东南五里,曰仙人洞,皆深黑,非秉炬不可入。

  ○乌泥江《志》云:在卫南百里。源出山箐中,汇诸溪涧之水,其流始盛。东南流入金筑安抚司界,又东南入定番州界,流急水浑,故曰乌泥,即都泥江也。详见川渎盘江。

  白水河卫南三十里。源出山中,悬崖飞瀑,自高注下,三相承,凡数十仞。湍激若雷,时有云雾塞其下。《滇程记》云:白水驿达渣城有鸡背、关岭、白石堡、安笼箐,凡六亭。谚云:渣城白水,半人半鬼。盖滇路之险绝者。南流经慕役长官司,注于盘江。

  杨吉河卫西南十五里,下流注于白水河。又贺家溪,在卫城北,源出东坡山。东北流,绕卫城中西出,溉田甚广。又石溪,在卫南四十里,流入慕役长官司界,注于白水河。○荻芦池,在卫北六十里。周回八里,中有小岛,居人资以灌溉。又有石泉,在卫西三里,出石窦中,引流灌田。其相近有丰泉,出白崖山下,浸灌颇广。又清泉亦出白崖山,其下流为浦泉,合于城西五里之碧溪,入白水河。

  ○老虎关在卫东二十五里。与普定卫接界,又木各屯,在卫东南九十里,旧为戍守处。

  白水堡卫南二十五里,堡东为安庄站。又北口堡在卫南五十五里。南口堡,在卫南八十里。堡东为查城站。又有查城驿,西南至安南卫三十里。

  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卫南五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关索岭、鸡公背二堡,寻并鸡公背入焉。二十五年,置为所,建城,以石,有门三,城周三里。亦置关岭所。

  ○关索岭即所治,滇黔通道也。洪武十五年,谕吴复等取关索岭。既又敕曰:若通关索岭,慎勿与蛮人战于岭上,当分哨直捣其巢穴,以掩袭之,使彼各救其家,不暇纠合以抗我师。其旁土寨即未能下,合兵攻之,无不克也。继而诸将克关索岭,又取其旁土寨数十。《滇程记》:鸡公背与关索岭相对,两山之趾,界以溪涧。岭凡四十三盘,至巅,有香树坡、小箐口坡、白口东坡、安笼箐坡、胡椒凹、象鼻岭,左右皆崖箐万仞,中仅有道如梁。行者忄栗且汗矣。今亦见永宁州顶营长官司。

  ○马跑泉所北十里。相传关索领兵至此,马跑泉出,因名。

  ○阿咱寨在所南。洪武十五年,吴复等攻关索岭,别将顾成克阿咱等山寨。既而蛮攻安庄,成复击破之,进击阿咱寨及围鹿角、当硬诸寨,追破慕役诸蛮贼,是也。

  ◇安南卫指挥使司东北至安庄卫百十里,南至普安卫安笼所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普安州安南所百五十里,西至普安州百六十里,北至普安州界二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三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一十四里。

  古西南夷地。蜀汉及晋俱属兴古郡。唐为国地。宋为罗甸国地。元为普安路地,隶云南行省。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南卫先是,洪武十七年,置尾洒驿,属普安军民府,至是改置今卫。隶贵州都司。今亦置安南卫。

  卫据山川之胜,扼往来之冲,指臂滇、黔,恃为襟要。

  ○安南城今卫治。《志》云:洪武十七年置尾洒驿。二十年,置尾洒递运所。二十一年,置尾洒站及尾洒堡。二十三年,置卫治江西陂。二十五年,迁治尾洒堡,因筑卫城,以石。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尾洒山卫南二里。山势高耸,其巅常有云雾,土人因名尾洒,犹华言水下也。又玉枕山,在卫南一里。独秀山,在卫东一里。又东一里,有飞凤山。卫东北五里,有龙翔山。○白基山,在卫西三十二里。巍峨挺秀,旁有削壁。《志》云:卫西南五十里有白石崖。崖壁峭绝,飞泉下垂。

  盘江山卫东三十七里。东北与安庄卫为界,石路屈曲,降陟峻险。西南至普安州百八十里,山盖诸州之望也。○爆石岩,在卫东二十里。岩崖高峻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窦中,流注深潭。又清源洞,在卫东十二里,洞深旷,有清泉流出,当官道傍,行旅资焉。又朝阳洞,在卫城西南一里,岩峦高耸,林箐茂密,日出则光先照,有泉出石隙中,澄澈如练。

  江西坡卫西南三十里,高耸宽平。洪武中,置卫于此。后迁今治。坡旁有河。洪武十五年建桥跨其上,曰江西坡桥。又江西坡铺,亦置于此。商民辐辏,无异城市。

  ○盘江卫东四十里。自云南沾益州流入界,又南入安顺府境。其间崖壁隘束,林箐障阻,纡回隐见,广不过里许。至沙麓津则上下皆迫狭,岸广中深,其流尤细而瘴疠郁蒸,行旅艰阻。嘉靖初,尝疏涤之。未几壅滞如故。《志》云:盘江自乌撒过西堡诸溪,流经皮古、毛口诸屯,合规模小溪水,至下马坡转南,入岩穴,或见或隐,下通乌泥江。似误。今详大川盘江。

  者卜河卫东南四十里。源出普安州杨那山,曲折二百余里,至永宁州界,入于盘江。又江西坡河,自江西坡东南流,亦入于盘江。

  ○乌鸣关卫南二里山巅。下入深箐,称为奇险。洪武中,置有戍兵,俗称老鸦关。又盘江关,在卫东盘江上。其下即盘江渡,为云贵孔道。两山陡夹,水势汹涌,行者惮之。○尾洒堡,在卫城东北,又尾洒驿、尾洒站及递运所俱置于此。

  ◇毕节卫指挥使司东北至赤水卫百七十里,南至水西奢香驿百六十里,西至四川乌撒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镇雄府二百四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九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九千六百六十里。

  汉属西南夷地,后属郡地。唐宋为罗鬼国地。元为八番顺元等处军民宣慰司地。明初为贵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六年,始置毕节卫《志》云:洪武十五年,傅友德平乌撒诸蛮,置乌蒙卫于乌蒙境内。明年,奏请徙置于此,因毕节驿为名。隶贵州都司,领守御千户所一。今仍置毕节卫。

  卫通道滇、蜀,控扼苗蛮。洪武中傅友德驻此,以其地宽广,四面皆夷,路当冲要,因请置今卫以保障边隅,联络形势。其后群蛮蠢动,所藉以解散奸谋,振扬武略者,恒繇于此。天启初,水西安邦彦作乱时邦彦结永宁贼奢崇明、乌撒贼安效良寇掠川贵及滇南之境,而邦彦为最强,议者谓以重兵临毕节,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后可以奇兵四面俱进。由贵州抵大方大方,水西贼巢,路险,贼惟恃毕节一路外通。毕节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贼所必争者也。毕节守而贼四走之路断矣。既而水西克平,果繇毕节为我所扼也。唐凤仪言:毕节诸蛮出入之所,为川、贵藩篱。自四川之镇雄乌撒永宁以迄云南沾益,其安危之故,系于毕节而已。

  ○毕节城今卫治。洪武十六年,傅友德使别将汤昭立排栅为守。二十年,始筑卫城,以石。有门四,周三里有奇。

  ○木稀山卫东四十里。崖陡峻,石磴崎岖,仅容一马,设关以守其险。《志》云:卫东一里,有青螺山。二里,有东壁山。其相接者曰崧山。又卫南二里有南霁山。北一里,曰北镇山。又北一里,曰脱颖峰,亦曰笔峰。又云峰,在卫北五里,一名灵峰。卫北百里又有石笋峰,以孤峰独立而名。

  翠屏山卫西九十里。四时苍翠,望之如屏,与四川乌撒府接界。又七星山在卫西九十里,七星关置于此。见前重险七星关。○鼍音洞,在卫南五十里。一名响鼓洞。又丰乐原,在卫西十里,平原沃野,丰乐铺置于此。

  ○响水河卫东二里。源出四川镇雄府。东南流经此,悬崖飞瀑有声如雷。《志》云:河源有三,合流为一。南入落析水河。○落析水河,在卫南八十里。经归化、鸽鸦二关间,流入水西境,为陆广河之上源。又南加河在卫南十里,源出卫西四十里之清水塘,流入落析水。

  七星关河卫西九十里,即盘江也。自乌撒卫流经此,两岸壁立,有七星渡。嘉靖中,改建桥于其上。下流入云南沾益州境。○威镇河,在卫东十里,上有桥,路出赤水卫。又归化河,在卫南四十里,其下流皆入水西界,合于落析水。

  ○善欲关卫南五里。又老鸦关在卫西三十里,道出乌撒。○木稀关,在木稀山上,与赤水卫接界。又北镇关,在卫北二里北镇山下。《志》云:卫西北二十里,有罗罗关。卫南八十里,又有落析关,临落析河渡。又铁锁关,在卫西南。戴金云:由四川永宁赤水以至毕节,重冈巨箐,马不成列,间关百倍。由毕节铁锁关而入,则山箐益深,道路益险,部落有名,巢居非所矣。

  层台驿卫北六十里,接赤水卫界,川贵之通道也。《志》云:层台驿,西去乌撒三百里。○周泥驿,在卫西六十里,周泥站亦置于此。有小城,设兵戍守。又西六十里为黑章驿。入乌撒府境,又西六十里为瓦甸驿。明初太祖谕傅友德曰:云南士卒粮食少,不宜分屯。止于赤水、毕节、七星关各置一卫,黑章之北,瓦甸之南,中置一卫,如此分守,则云南道路往来无碍。谓此地也。

  毕节驿卫东一里,隶贵州宣慰司。又毕节站亦置于此。《志》云:卫东南三十里,有归化驿。又东南三十里,曰阁鸦驿。又五十里,曰金鸡驿。又五十里,即奢香驿也。为往来之孔道。

  守御七星关后千户所卫西七星关山上。洪武二十一年置,属乌撒卫。永乐十二年,改今属。《城邑考》:所城,洪武中置,有四门,周二里有奇。

  ◇赤水卫指挥使司东至遵义府三百里,南至毕节卫百七十里,西至镇雄府三百里,西北至永宁卫百四十里,北至普市所九十五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九千五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南裔。汉为地。唐为蔺州地。宋为疆州地。元为永宁路地。明洪武二十二年,分置今卫,隶贵州都司,领所四。今亦置赤水卫。

  卫连络滇、黔,藩屏川蜀,山川环峙,亦控扼处也。

  ○赤水城今卫治。洪武二十二年筑,以石。有门五,周三里有奇。

  ○雪山卫北二十里。岩高峻,亘数十里。方冬积雪,春尽始消。中通一道,置关于此,有兵戍守。又落幔山,在卫北十里,峰峦高出群山之上,如悬幔然。又海洪山,在卫西北四十里。延袤高秀,林木深密。卫北四十五里又有摩泥山,亦高峻。

  层台山卫西南百里。山高箐密,烟雾晦冥,接毕节卫界,层台驿置于此。《志》云:卫西有香炉山。西南五十里,又有相见坡。两山相对,道经其上。行者交相望见,故名。又倒马坡,在卫西南百十里。以升陟峻险而名。○东陵山,在卫城东。水石清幽,苍翠如挹。又猿窝山,在卫城东南。山势险阻,林木蓊郁,为猿猱窟宅。《志》云:卫东有东山。又卫东北五十里,有黑泥坡,官道所经,泥泞为甚。

  石窦岭在卫城南,与卫北雪山对峙。又曰崖山。在卫南五十里。西崖在城西,皆高耸。○水脑洞,在卫西四十二里。成化四年,讨叙州都掌蛮。别将崔由普市水脑进,是也。又西接镇雄府界,又滑石洞,在卫东南百二十里。

  ○赤水河卫城南。源自四川镇雄府,经城西五十里之红土川。东流经此,每遇雨涨,水色深赤。下流至永宁界,入永宁河,一名赤虺河。《志》云:河当川贵驿道,初以舟济,寻为浮桥。其南北近岸处,水浅流阔,船不能及岸,人犹病涉。正统中,增造小舟相维,始与岸接。其后相继修葺,在今城南。

  杉木河卫东南五十二里。土人伐木山中,皆繇此出。又白撒溪在卫东南白撒所旁,下流皆入赤水河。又龙溪,在卫北十二里。其源曰瀑布泉,飞流成溪,东南注于赤水河。○三渡水,在卫东北七十里。水流曲折,横截官道,行者三涉。南流入赤水河。又一碗水,在卫东北四十里,泉出石隙,氵亭泓仅如一碗,虽群聚饮不竭。

  ○雪山关在卫北雪山上。又赤水河关,在卫城南一里。○石关,在卫东北八十里。又木稀关,在卫西南七十里,与毕节卫接界。

  白崖驿在卫南白崖旁。又西南六十里,为层台驿。《里道志》:卫城南关有赤水驿。城东南又有赤水站。又阿永站,在卫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为阿永驿。古阿永蛮部也。旧《志》云:永宁江出于此。又有落台站,在城南百里。摩泥站,在卫北四十里,又北去永宁卫九十里。四站俱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所建。

  红崖囤卫东南百里,水西贼巢也。天启初,川兵克永宁,进兵追奢崇明,连克红崖、天台二寨,贼数千人迎降,遂安抚红缭四十八寨。又天启三年,贵州总兵鲁钦自遵义直入贼巢,进营红崖。红崖与天台、水脚、娄石、牛酸草等囤,素称天险。至是多为官军所破。旧《志》:赤水卫至水西大方六十里,红崖盖在大方迤北。

  赤水前千户所在卫南百里层台山下。《志》云:赤水五千户,四在城南,惟前所置于此。洪武二十七年,筑所城,有门三,周一里有奇。

  摩尼千户所卫北四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阿落密千户所卫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七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白撒千户所卫东南七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乌撒卫在乌撒府治南。洪武十五年置,属云南都司。永乐十二年,属贵州都司,领千户所一。详见四川乌撒军民府。今仍设乌撒卫,属贵州都司。

  乌撒后千户所卫南二百四十里,在云南沾益州治西北,永乐二年置。

  ◇永宁卫在永宁司治西南。洪武四年置,属贵州都司。今详见四川永宁宣抚司。

  普市守御千户所北至永宁卫五十里,南至赤水卫摩尼所五十里,西南至毕节卫二百四十里,西至永宁九姓长官司百二十里。自所治至布政司七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八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二百五十里。

  古西南夷地。汉为地。唐属蔺州,广德中州废。元为永宁路地。明初属四川永宁宣抚司。洪武二十二年置普市所,直隶贵州都司。

  所四山围绕,峻险如壁。明初以地当滇贵要冲,设所以莅之。控扼群蛮,为边隅之襟带。

  ○普市城即所治。《志》云:洪武二十五年建,有门二,周二里有奇。

  ○木案山所东二里,茂林修竹,横亘青翠。下平如案。洪武中,以山当南北之道,乃置所于山下。又秀林山,在所南二里,山多竹树,郁然森秀,又所北有锦屏山。

  ○落窝溪所东十里。《志》云:所东六里,有龙泉涧,出山谷中。至所南潜流入洞,出为落窝溪,下流入永宁河。

  ○猫儿关在所西北。东去永宁卫五十里,为猫夷出没之处,有险可恃。向设兵戍守。○普市驿,在所南三里。又普市站,亦在城南西,去永宁卫五十里。

  附考:水西宣慰司在贵阳府西北二百里。土酋安氏世守其地。其先济火之后也。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帅济火积粮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罗甸国王,居普里,即今普定卫。俗尚鬼,号正祭者为鬼主。唐开成初,鬼主阿风内附。会昌中,封罗甸王。后唐天成二年,罗甸王普露靖率九部入贡。宋开宝间,有普贵者纳土归附,仍袭王爵。自济火至普贵,凡三十六世矣。时有宋景阳者,真定人,奉诏平定诸蛮,因析置大万谷落总管府授之。元开置安抚长官,分授诸酋长。明洪武四年,有霭翠、宋钦及土人安沙溪等归附,诏以霭翠为贵州宣慰使。钦与沙溪等俱同知,皆设治于会城内。仍各统所部居水西,而霭翠最强。霭翠死,弟安的袭职,因为安氏。安氏以罗夷民四十八部。部长曰头目。宋氏世居卫城侧,领夷民十二部。部长曰马头。同知安氏领夷民一部,部长亦曰头目。安氏西据水西之地,南逾陆广,东接遵义,西连赤水,北抵永宁。延袤数百里,山险箐深,有水西、大方、织金、火灼诸城堡,而大方尤为险固。役属部落日以富强。万历中安疆臣潜与播酋相结,继而朝廷赫然诛播,惧祸及,遂悉力深入。播平,朝廷嘉其功,不问也。天启初,疆臣死,子位幼弱,土目安邦彦挟之以叛。时永宁贼奢崇明者亦倡乱,与邦彦相结,朝廷讨之。崇明败归邦彦。又乌撒土目安效良,沾益土目李贤等皆叛应邦彦,邦彦纵横滇黔之交,南犯会城,东袭偏沅。洪边土司宋万化及东西诸苗悉叛应之。官军四面攻讨,未克。四年,督臣朱燮元议以滇兵出沾益,遏乌撒应援,而别布天生桥、寻甸,以绝其走。蜀兵临毕节,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别出龙场、岩头以夺其险,黔兵由普定渡思腊河,径趋邦彦巢,而陆广、鸭池,捣其虚。粤西出泗城,分兵策应,然后率大军由遵义鼓行而进。燮元旋以忧去。崇祯二年,燮元复督川湖云贵广五省之兵再莅黔,乃檄滇兵下乌撒,蜀兵出永宁、毕节,扼各路要害,而自帅大军驻陆广,逼大方。会邦彦与奢崇明犯赤水,深入永宁,乃遣官军一从三坌入,一从陆广入,一从遵义入。复以奇兵绕出其后,贼不能支,遂大溃,斩邦彦等,围安位于大方。贼窘,请削水外六目地及开毕节等驿路以降,许之。燮元又遣兵诛摆金、两江、巴乡、狼狈、火烘五峒叛苗,以孤其势,位寻死,其族党争纳土归附。燮元因请分水西之壤授诸渠长及有功汉人,使势少力分,易以制驭。于是水西复定。

  ○水西城水西巢穴也。直贵阳府之北,旁多大山深箐,径路迂回。夷恃为险。《野记》云:夷人所据,或箐名,或洞名,皆因险筑垒,如内地之城郭,而所属之地界多谓之则溪,如内地之乡邑。其号为则溪者,凡十有一,而箐洞之属,以累百计,未易悉数也。

  大方城在水西西偏,与毕节卫相近。险固匹于水西。蛮人以为重地。天启三年,黔抚王三善讨水西,入大坝、洪江、乌江,直逼大方。贼焚大方老巢,遁入火灼堡。崇祯二年,督臣朱燮元围大方,贼降。旧《志》:大方南近陆广河,西近赤水卫,是也。

  织金城在水西西北,地深阻,蛮人以为险巢。天启三年,黔抚王三善逼大方,安邦彦窜入织金,既而三善为降贼所诱,师陷,邦彦遂复炽。

  火灼城在水西北,深险与织金相次。○果勇底城在水西西北,水西酋险巢也。亦曰果勇底寨。其东十余里为沙窝等寨,皆险奥可凭。

  ○比喇大箐在水西、大方之间。东北去果勇底寨五十里。崇岩茂林,四面深阻,中平广,容数万人,夷酋奥地也。又有波罗箐及白蜡等箐,皆山岭险恶,仅通一径。蛮人筑垒其上以为固。又有塔寨箐,近水西。来泥箐,近果勇底。相去皆二十余里。○陇跨箐,在大方东北,与比喇相近。又有木泥箐在其东,皆深阻盘回,夷人窟穴其间。又以列箐,在陇跨北,自遵义出水西,由此达赤水、乌蒙之境。

  十万溪大箐水西东境。《野记》:自新添山寨西三十里入箐中,溪水回环,山峦峭拔。又六十里悬崖绝壁,无径可行。遥望一山甚危峻,四面皆设屯寨,即十万溪箐也。○杓里箐,在水西东北,路近遵义,中有平川,可容数万人。入路极险,其西有莫陇法地,危峰突峙,四面绝壁,蛮人周为石垣,上营木城,后有间道可登。

  白玉洞在水西东北,亦曰白玉岩。夷酋聚粮处,洞险恶,西近卧遮龙场。《志》云:自卧遮出平越府,杨义司之杉木箐,约五十里。

  阁鸦洞在大方西南,近毕节之阁鸦驿。《志》曰:落析水自毕节流径此,谓之阁鸦江,流颇盛。渡江而北,即至大方,有阁鸦洞。俗名牛皋子洞。悬崖绝壁,下临巨川,舟行洞中,深广不可测。登降以梯,乃得上。夷人常保此,以为大方之障蔽。《滇纪》:由阁鸦至大方洞,凡三十有四,而阁鸦最险。又有岩底水洞,在大方城南,洞深广二十余里,相近又有水银洞、岩下洞,俱险峻。

  角溪洞在大方东,洞最深险。中又有洞,为水所限。又阿足洞,在大方东北,一名阿脚洞。奇险难入,与红岩洞、比喇箐皆相近。又有险水洞、阿母遮洞,皆蛮人据守处。○比渡坡,在大方东南。《志》云:渡六归河至比渡坡,趋以列箐,道险隘。

  ○陆广河在水西南境。《志》云:水西之河,最大者曰陆广,其上流曰鸦池,下流东注,曰黄沙渡。会于清水江,又东会于涪江。鸦池,或曰即鸭池河,涪江即乌江别名也。○落淅水,在水西西境,下流为鸽鸦河。又有西溪,源出毕节卫界化阁山,流合落析水,下流为鸦池河,即陆广河上源也。

  六归河在水西城西三十余里。自山箐中汇流而东出,经岩石间,湍流峻急,阔处几数十丈。涉渡为艰,蛮人以阁鸦江为外险,六归河为内险,下流入于乌江。○以撒河,在果勇底东北,湍流迅险,流合六归河。

  ○化乍关在陆广河西北。蛮人于此戍守,为中外之界。○老塘铺,在阁鸦驿西十里,水西通乌蒙之道也。又有牛羊山铺,道出毕节,自此而西南,至乌撒之养马川,为捷径云。又官庄,在水西城西六归河上,为往来通道。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川渎异同序

川渎异同序
  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如是,则曷异乎尔?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川,言山川而不考其同异,未可云辨于方舆者也。《禹贡》以山川源委条贯于九州之次,一经一纬,灿若列眉。《职方》诸书,未有继之者也。司马迁著《史记》,昔人称其明于山川条列,然所记载,仅错见于群篇之中,而《河渠》一书,未为详核。班固志《地理》,复为《沟洫志》,沟洫何必不在地理中与?其于江、汉、淮、济,何以略而不书与?后世言川渎者,则纡回复乱,如棼丝之不可理也。志郡邑者,则凌杂剥裂,如累砾之不可辨也。《唐六典》叙十道山川,推本《职方》,而未能远法《禹贡》。故于川渎源流,未遑综论于十道之后。郑氏《通志》自谓准《禹贡》以理川源,本《开元十道图》以续今古。予尝读其书,以为不足以实其言也。今所诠次,大略本之《禹贡》遗意。其间略者详之,阙者益之,旧迹新途,判然杂合者,则分别而书之。言川渎而不言山者,以川渎之异多,而山之异少也。嗟乎!其间盖有天事焉,有人事焉。大河之日徙而南也,济渎之遂至于绝也,不可谓非天也?开凿之迹,莫盛于隋,次则莫盛于元。其间陂ヌ堙障,易东西之旧道,为南北之新流,几几变天地之常矣,又何从而验其为氵、沮、济、漯之故道也哉?说者曰:《禹贡》导川,先及黑、弱,而今别为西裔之川。洛、渭次于四渎之后,而今目为一方之水。济川虽绝,诸家皆载其源流,而竟视为枯渎。盘江悬隔岭表,于禹迹何与焉?漕渠一时之制耳,恐非万世之经也。海运特元人故辙,何容附于川渎之后?乃犹谓无倍于《禹贡》所未解也。曰:《易》不云乎?观其会通,行其典礼,圣人所以经世而善俗也。夫时势迁流,姑勿论矣。即《禹贡》以来四千年间,其为山崩泽竭、地震川移之类,亦不知凡几也。《诗》有之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以王横有九河湮没之言,班固有商竭周移之慨。使神禹生于今日,亦必不能执《禹贡》之旧文绳今日之山川矣。子犹欲规规而索之,毋乃不知晦朔与春秋乎!诚欲识古今之因革,究天地之变通,亦于其所以异者求之可已。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禹贡》山川

  郑氏樵曰:《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言山川者,未有不本于《禹贡》而能识其指归者也。夫《禹贡》亦纪治水耳,何必兼言山?盖山与川相因也,不相悖也。虽然,动静殊形,融结异理,体于不变者,山也;归于必变者,川也。此异同所由分也。欲知今日之川渎,盍先观《禹贡》之山川。

  《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蔡氏沉曰:此导北条大河北境之山也。岍山,今见陕西凤翔府陇州。岐山,见凤翔府岐山县。荆山,见西安府富平县。壶口,见山西平阳府吉州。雷首,见山西名山雷首。太岳,见山西名山霍山。底柱,见河南名山底柱。析城,见泽州阳城县。王屋,见河南怀庆府济源县亦见山西垣曲县。太行,见河南名山太行。恒山,见直隶名山恒山。碣石,见直隶名山碣石。孔氏颖达曰:《禹贡》山川之分,见于九州者其经也,聚见于后者其纬也。无经,则不知其定所;无纬,则不知其脉络。禹本导水,而先之以导山者,天下之水,未有不源于山者也。司马迁曰: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苏轼曰:地之有山,犹人之有脉。有近而不相连者,有远而相属者,虽江河不能绝也。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蔡氏曰:此导北条大河南境之山也。西倾,见陕西名山西倾。朱圉,见巩昌府伏羌县。鸟鼠,见临洮府渭源县。太华,见陕西名山太华。熊耳,见西安府商州。外方,见河南名山嵩高。桐柏,见南阳府桐柏县。陪尾,见山东兖州府泗水县。曾氏肇曰:《禹贡》所纪诸山非水之所出,即水之所经,故初则随山以相视群川之源委,次即导山以经理群川之脉络。又即导山旁涧谷之水以尽达之川,其后则旅平焉,以告治水之成功。禹施功在水,而致意于山盖如此。

  导れ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蔡氏曰:此导南条江汉北境之山也。れ冢山,见陕西名山れ冢。荆山,见湖广襄阳府南漳县。内方,见安陆府荆门州。大别,见湖广名山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蔡氏曰:此导南条江汉南境之山也。岷山,见四川名山岷山。衡山,见湖广名山衡岳。九江,见湖广大川洞庭湖。敷浅原,见江西九江府德安县。博阳山,或以为即庐山。吕氏祖谦曰:岷山之脉,其一支为衡山者,已尽于洞庭之西。其一支又南而东度桂岭者,则包潇湘之原而北经袁筠之境,以尽于庐阜。其一支又南而东度庾岭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尽于建康。其一支则又东包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尽于会稽,南其尾以尽于闽越也。《左传》昭四年,晋司马侯曰:四岳所谓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也、三涂今河南嵩县有三涂山。服虔云:虎牢、に辕、崤渑,此三涂也、阳城太室谓阳城之太室,今河南登封县之嵩山是也、荆山见上,或以为湖广南漳县之荆山、终南见陕西名山终南,九州之险也。《史记·封禅书》:自崤以东崤,三崤也,见河南名山,名山五、大川二:山曰太室。太室者,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见浙江名山会稽、湘山即湖广岳州府之君山。水曰济,曰淮。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即雷首山。岳山即太岳、岐山、吴岳吴岳,见陕西陇州、鸿冢司马贞曰:黄帝臣大鸿葬雍,因名鸿冢。即今陕西凤翔县也、渎山。渎山者,蜀之汶山也即岷山。水曰河,祠临晋见陕西朝邑县;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见陕西固原州;江水,祠蜀。公孙卿曰:天下名山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太山、东莱今山东平度州莱山也,此五山也。又《管子》云: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亦见《山海经》。《淮南子》: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九州之名类皆诡诞,今不载。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九山者,曰会稽,曰泰山,曰王屋,曰首山,曰太华,曰岐山,曰太行,曰羊肠羊肠即太行之险道也。或曰今山西交城县之羊肠山,曰孟门见山西吉州。九塞者,曰大汾或云今山西曲沃县之蒙坑是也,曰冥厄见河南重险,曰荆厄或曰即湖广南漳县之荆山,曰方城见河南裕州,曰崤即三崤,曰井陉见直隶重险,曰令疵亦曰令支,见直隶永平府,曰句注见山西名山,曰居庸见直隶重险。《吕氏春秋》亦言九塞,与此合。九薮者,越之具区见江南大川太湖,楚之云梦见湖广安陆县,秦之扬纡《职方》以为冀州薮。《尔雅》十薮,秦有扬纡。《穆天子传》:西征至扬纡之山。又《淮南子》:禹治洪水,具祷扬纡。高诱亦以为秦薮也。纡,一作华,或作夸,晋之大陆见直隶隆平、宁晋、广阿三县,梁之圃田《尔雅》作郑有圃田。见河南中牟县,宋之孟诸见河南商丘县,齐之海隅今登州之地,赵之巨麓即大陆也。或曰在赵州隆平县者为大陆,在顺德府巨鹿县者为巨麓。夫巨鹿、隆平,地本相接,一泽弥漫,岂容分之为二。正如具区五湖,为川为薮,后儒曲为之说,于义实有未安。《尔雅》十薮,鲁有大野。今山东巨野县有巨野泽,即《禹贡》所云大野既潴者,燕之昭余《职方》并州薮曰昭余祁。《尔雅》亦作昭余祁。《吕氏春秋》作燕之大昭。今见山西祁县。《尔雅》又云:周有焦获,凡十薮也。今陕西泾阳县有焦获泽。夫九塞十薮,《尔雅》及《吕氏春秋》皆前言之,而独以《淮南子》为据者,取其备也。《国语》周太子晋曰: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也。马氏融云:地东西为广,南北为轮。凡言山川之序皆先北而南,自西而东,必然之势也。右导山。

  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蔡氏曰:北导西流之川也。弱水,今见陕西甘州卫。合黎山亦在焉。流沙,今卫西北境居延海。《汉志》注云:古文以为流沙也《淮南子》曰:弱水出穷石山。班固《地理志》:金城郡临羌县西有弱水。又张掖郡删丹县注: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括地志》曰:兰门山,一名穷石山,在删丹县西南七里。《通释》: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删丹县西流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是也。盖《禹贡》时之弱水大抵湮没,今可见者,张掖河之源流耳。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蔡氏曰:此导南流之川也。黑水,今见陕西肃州卫。三危山,见废沙州卫孔安国曰:黑水自北而南,径三危山入南海。杜佑《通典》曰: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径敦煌,过三危山,又南入南海。此云在肃州卫者,盖据此为说。又按《山海经》曰:黑水出昆仑西北隅。班固《地理志》益州郡滇池县有黑水祠。又《汉志》注:犍为郡南广县有汾关山,黑水所出,北至道入江。司马贞《索隐》则引《地志》之在滇池者。张守节《正义》则引《地志》之在南广者,又引《括地志》曰:黑水出梁州城固县之北太山。《唐史》:咸通中,樊绰宣慰安南,亲见山川,以丽水为即古之黑水。夫丽水乃金沙江之异名,在云南北境。其下流仍合大江,初非入南海之水。樊绰所称丽水者,缪以澜沧江为丽水下流也。宋程大昌乃云:丽水狭小,不足以界别雍、梁二州,而以西珥河、榆叶泽相贯,为足当黑水之称,其言固已支离失叙。元金履祥又误以泸水为黑水,转辗滋缪。李元阳始益畅程氏之说,而证澜沧江为黑水。说者谓雍州西境有三危山,而黑水之流今已不至其地,澜沧去南海虽近,而于三危之境无关。疑以传疑,似无容强为之说矣。丽水、澜沧,今俱详云南大川。易氏祓曰:欲正主水,先清客水。弱、黑二水,皆水性之异者。一西流而一南流,经行荒僻,初无与于中国。当洪水泛滥,二川亦失其故道,漫漶而东,为中国病。大禹先从而经理之,二川安流,而中国之川可以次第治矣。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至于大亻丕;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北条北境之大河也。积石山,见陕西名山。积石山有二,此即西宁卫西南境之大积石山也。龙门山,见陕西韩城县。马氏曰:河源不始于积石,此记其施功之始也。诸家皆言河出昆仑,经积石乃为中国之河。禹自此导之东北流,又北折而南出龙门中。悬流奔浪,所谓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华阴,即华山之阴。山当大河南下之冲,河水至北乃复折而东,潼关在焉潼关,见陕西重险,为古今形胜之会。《陕西志》云《陕西通志》,明马理撰:黄河由积石暨潼关,凡五大折。由积石北径湟中,则鄯、兰也,是一折也。自兰州益转而东北,直至灵州西南,为凉、会诸州之境,是又一折也。自灵州更折而北,经宁夏、榆林之间,直至古丰州西北,是又一折也。自古丰州西北复转而东,出三受降城之南,是又一折也。经古胜州之北,又转而南,经古胜州之东,废东胜州之西,又南流出秦、晋两境之间,以直抵于潼关,是又一折也。盖包络全陕之三面,回环五千馀里。秦中为关河天险,不信然与?底柱山,在河南陕州、山西平陆县之间,河自蒲津西来,至是微折而南。山当转曲之间,河水包山而过。自汉至唐,皆为漕运之道详见河南名山。自此而东,至于孟津,为古来南北之津要,河阳三城在焉详见河南重险。又东至巩县之北,洛水入焉。曰洛者,河之南,洛之北,其两间为也。河、洛清浊异流,焉殊别。应《灵河赋》:资灵川之遐源,涉津洛之阪泉。谓此矣。大亻丕,在直隶大名府县城东。黎阳白马之津,皆在其境。昔为天下要冲,今则一望平陆耳。盖河流南徙,陵谷改观也。洚水,即今顺德府广宗县境之枯洚渠。大陆泽,见前大陆薮。九河,《尔雅》:曰徒骇,曰太史,曰马颊,曰覆,曰胡苏,曰简,曰《尔雅》注疏皆作,蔡传讹作氵,曰钩盘,曰鬲津。《汉书》:成帝时,许商以为古说九河有徒骇、胡苏、鬲津,见在成平今直隶献县东南有废成平县、东光今直隶河间府属县、鬲今山东德平县东有故鬲城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余里。孔氏曰:九河故道,河间成平以南,平原鬲县以北,徒骇最西。以次而东,今略载其可知者。徒骇,地志即古今舆地诸志以为池也滹沱河,今见直隶大川。许商谓徒骇在成平。孔氏曰:在沧州景成。《寰宇记》:在沧州清池县西五十里。《九域志》:在故沧州西北二十里。《元志》云:在山东齐河县。景成,今亦见献县境内。太史,在徒骇之东《通典》:九河,四在景成,二在平原。其太史、简、氵,未详处所。《元志》云:太史河在沧州南皮县治北。盖亦臆言之耳。马颊,《舆地志》以为笃马河也今见山东德州。《元和志》:笃马河,在德州安德、平原二县东。《寰宇记》:在棣州商河县北。《一统志》:在东光县界。覆,在平原界中亦作釜。《通典》:覆釜河在德州安德县。或云在沧州庆云县,今亦见山东海丰县。胡苏,在勃海《汉志》注:勃海郡东光有胡苏亭。许商亦云:在东光。《寰宇记》:在沧州饶安、无棣、临津三县。《元志》:在庆云县西南。

  简亦在勃海。,与简相近《舆地记》:简、,在沧州之临津县。孔氏谓简在贝州历亭县,误也。《元志》云:简、,在南皮城外十余步。又蔡氏曰:九河一为经流,先儒误分简氵为二。曾氏亦主此说。林氏曰:河自大陆以北,播为九道,安得以一为经流,八为支派耶。钩盘,亦在平原颜师古曰:平原般县,即九河之钩盘。《寰宇记》:钩盘,在乐陵东南,从德州平原来。《元志》:献县东南八十里有钩盘河。鬲津,在钩盘之北《汉志》注:平原鬲县,平当以为鬲津。许商亦云:鬲津在鬲县。《通典》云:在献县之废饶安县。《舆地记》:在无棣。《寰宇记》:在乐陵东,西北流入饶安。《元志》:在庆云县,又在乐陵西三十里。今亦见山东齐河县。夫黄河自塞外而来,盘曲万山之中,汇合百川之水,自巩、洛而东,已出险就平。大亻丕以北,地势益复广衍,大陆则又钟水之区也。乘建瓴之势,注沮洳之乡,奔腾横溢,必不能免。禹因而疏之,顺其性之所便,从其地之所近,而九河以名。此在洚洞之时,最为当机而扼要。禹平成之烈,亦莫著于此也。自禹治河之后,河遂得其所归,计初时泛滥乍平,九河自必势均力敌。既而横流益杀,更复冬春消减。九河之或盈或涸,或通或湮,亦理所必有,为时益远。后人但见安澜之效,而忘其弭患之功。遂置九河于度外,而任其升沉。壅阏益远,淫潦乘之,河于是起而发大难之端矣。夫九河之湮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则九河之复也,亦必非一手一足之烈。然治平成以后之河,与治洪荒时之河,亦复不同。不得其意,漫欲师神禹之故辙,势必如汉行封建而反者九起,王安石法《周官》而祸及鸡豚矣。郑玄谓齐桓霸世,塞河广田,于是九河为一《书纬》云: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郑氏之说本此。夫齐桓方申曲防之禁,岂躬为遏塞之举乎于钦云:河自大陆趣海,势大土平。自播为九,禹因而疏之,非禹凿之为九也。禹后历商周至齐桓时千五百余年,支流渐绝,经流独行,其势必然,非齐桓塞八流以自广也?《周谱》云:定王五年,大河南徙,九河之湮废,当始于此时三代之时,河患见于经传者绝少。虽盘庚之诰有荡析离居之言,然其时之臣民,方且恋恋厥居,不以从迁为乐。盖止于滨河侵溢之患,不若后世漂ㄨ田庐,千里一壑之甚也。汉代河患渐多,自宋以后,大河未有十年无事者。说者以为天地之气,古今不同,岂其然乎。汉世去古未远,九河之迹已不能详究,后代乃欲凿空驾虚以实其说,多见其不知量矣王氏曰:汉世去古未远,讲求九河,止得其三。唐人集累世积传之语,遂得其六。欧阳《舆地记》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载以旧名,或一地而互为两说,皆无依据。又汉平帝时,司空掾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郦道元谓今碣石沦于海水,王横之说信而有征。宋世诸儒主此说以释《禹贡》,谓沧州以北之勃海与北平接境,相去五百余里,《禹贡》九河当在其地。于钦云:据《禹贡》之文,则大陆与九河相接,大陆去海岸已数百里,若又东至海中,始叙九河,则大陆与九河相去千里,不应如是之远。王横谓海溢出浸数百里,而青、兖、营平郡县不闻有漂没之处,乃独浸九河,此亦不可信也。今平原迤北诸州,虽皆树艺,已为平土,而地势河形,高下曲折,其为九河之迹无疑也。逆河当九河之下流,为河海相接之处。孔氏曰:九河至沧州同合为一,谓之逆河。蔡氏曰:逆河以海潮逆入而名也。盖海水内吞,河水外灌,不惟藉水力以刷沙,而海之潮淤亦藉河力以敌之,此禹以水治水之法矣。潘季驯曰:九河非禹所凿,特疏之耳。盖九河乃黄河必经之地,势不能避,而禹仍合之同入于海。其意盖可见也。

  れ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ㄛ,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南条北境之汉水也。れ冢山,在陕西汉中府宁羌州东北三十里详见陕西名山れ冢。汉水出焉,亦曰漾水阚る曰: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其说似诞。《华阳国志》:漾水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曰漾。漾山,或曰即れ冢之别名。言东源者,别于西汉水也。西汉水,亦详见大川汉水。一名沮水,以其初出沮洳然也《水经注》:以沮水为汉之别源。一名沔水。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东南流为沔,至汉中东行为汉。如淳曰:北人谓汉为沔,汉、沔通称也。今由汉中府而东,则曰汉水。自襄阳而下,亦曰沔水,亦曰夏水,其实即汉水矣。沧浪水,在今湖广襄阳府均州。《北地志》云: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汉水亦名沧浪水俗讹为千龄洲,在今均州城北四十里,又《水经注》:荆山相邻有康狼山,或谓之沧浪。荆山,即襄阳府南漳县之荆山。《禹贡》曰:东为沧浪,明非别水也。三ㄛ,在今安陆府沔阳州。孔氏曰:三ㄛ,今景陵县三参水是也参,去声。今京山县有ㄛ水,出县西七十里磨石山,南流径景陵县西南三十里,又东入蒿台湖,曰三汊口,亦曰三汊水。或以为三ㄛ,或以为三参。又许慎曰:ㄛ者,增埤水边土人所止也。楚中多以ㄛ名者。《左传》文十六年,楚师次于句ㄛ,以伐诸庸此ㄛ水当在今郧阳府境,与上庸近。宣四年,楚令尹子越将攻王师于漳ㄛ今安陆府荆门州当阳县北有漳水,杜佑以为即春秋时之漳ㄛ。昭二十三年,楚司马越追吴师不及,缢于ㄛ或曰:在京山县。定四年,吴败楚师于雍ㄛ。五战及郢,既而楚左司马戍败吴师于雍ㄛ,三战皆伤,死之今京山县西南之ㄛ水,刘氏以为即春秋之雍ㄛ。或云:京山县有汊ㄛ、漳ㄛ、ㄛ,此《禹贡》之三ㄛ也。盖汉水之旁以ㄛ名者,非一处矣。《书》疏此即明茅瑞徵所辑《禹贡汇疏》:三ㄛ,一在沔阳,一在景陵,一在京山。自南而北,皆有ㄛ水,与汉水相距又甚近也。大别山,在今汉阳府城东北百步详湖广名山大别。汉水自西北来,经其东而南入于江,所谓汉口也详湖广重险夏口。江汉合流而东,水势益盛,至浔阳之境,则章贡诸川之水,复北流来会焉。弥漫汹涌,于是回薄而为彭蠡之泽章贡水,详见江西大川赣水。彭蠡,详见江西大川鄱阳湖。又东为北江,以趋于海。朱子曰:彭蠡之为泽也,在大江之南,其源东自饶、徽、信州、建昌军信州,今广信府。建昌军,今建昌府,南自赣州、南安军,西自袁、筠以至隆兴、分宁诸邑筠,今瑞州府。隆兴,即南昌府。分宁,即宁州,方数千里之水,皆会而归焉。北过南康杨澜、左里杨澜、左里,俱见南康府都昌县,则西岸渐迫山麓,而湖面稍狭,遂东北流以趣湖口而入于江。然以地势北高南下,故其入于江也,反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而自潴以为彭蠡,初非有资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不惟无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日高,势亦不容江汉之来入矣。又况汉水自大别山下南流入江,则与江为一。已七百余里,谓其至此而一先一后以入于彭蠡。既汇之后,又复循次而出以为二江。则其入也,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水而先行?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后会?其出也,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水而今分之以北,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之以居中耶?且以方言之,则应曰南汇而不应曰东汇。以实计之,则湖口之东但见其为一江而不见其分流也。湖口横渡之处,但见舟北为大江之浊流,舟南为彭蠡之清涨而已。盖彭蠡之水虽限于江而不得泄,亦因其可行之隙,而未尝不相持以东也,恶睹所为北江、中江之别乎?吴氏澄曰:汉既入江,与江为一,而又曰东为北江,似别为一水者,何也?盖汉水源远流大,与江相匹,与他小水入大水之例不同,故汉得分江之名而为北江也。纪其入海者,著其为渎也。明邵氏宝曰:江汉水涨,彭蠡郁不流,逆为巨浸,无仰其入而有赖其遏,彼不遏则此不积,所谓汇者如此。汇言其外,蠡言其内也。曰北江者,江水浚发,最在上流。其次则汉自北入,其南则彭蠡自南入。三水并峙而东,则中为中江,汉为北江,彭蠡所入为南江,可知矣。非判然异流也。且江汉之合,茫然一水,惟见其为江,不见其为汉,故曰中江,曰北江,非经误也。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蔡氏曰:此导南条南境之大江也。岷山,在四川成都府茂州西北五百里详见四川名山岷山,江水出焉。《益州记》:江源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觞。说者曰:羊膊岭,岷山别阜也。自《禹贡》以来,书传所载,皆言江出岷山。或者蔽于所见,以为江源不在岷山也。易氏祓云: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远在西徼松山之外。范氏成大曰:江源自西戎中来,由岷山涧壑出而会于都江,世云江出岷山,自中国所见言之也。陆氏游曰:尝登れ冢山,有泉涓涓出山间,是为汉水之源。事与经合,及西游岷山,欲穷江源,而不可得也。盖岷山盘回千里,重崖蔽亏,江源其间,旋绕隐见,莫测其端,不若汉源之显易也近代有创为迂诞之说者,谓江源亦出昆仑。好事者复为之附会,以实其说,陋矣。沱,江之别出者也。孔氏曰:汉出为潜,江出为沱,犹之河出为氵,济出为沮也。《汉志》蜀郡郫县,南郡枝江县,皆有江沱。今按沱水大抵在四川境内,或以灌县湔江当之《汉志》注: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玉垒山,见灌县江阳,今泸州也。郦道元乃曰:湔江,蜀相开明所凿开明,七国时蜀相。《华阳国志》:杜宇称帝于蜀,其相开明决玉垒以除水害,即湔江也。或非《禹贡》时之江沱矣。又或以成都内江、外江为沱水内外江俱见成都府附郭县。夫二江为秦时蜀守李冰所引,益非当日之沱,明矣。澧水,在今湖广澧州境,亦谓之澧江,源出慈利县西三十里之历山,流经石门县及澧州城南,又东经安乡县、华容县境而入于洞庭湖。今澧水与大江相距几一二百里,曰东至于澧者,洪荒之时,澧未必不与大江接也。九江,即今之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一里详见湖广大川。以沅、渐、[C043]、辰、叙、酉、澧、资、湘九水所会,故曰九江。今大江横过洞庭之口,又东引而北出,九江之水悉灌输焉,即过九江之谓矣洞庭入江之口,曰三江口。详见湖广重险。东陵,朱子曰:即今之巴陵罗泌曰:东陵与夷陵相对,夷陵曰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汇者,水流回合之名。汉水南来,江水北注,其会合之处,若迎若却,必有折旋之势,所谓汇也。许慎曰:迤,邪行也。江水自东陵而东,迤逦而北,会于汉,故曰东迤北会于汇旧本皆作于汇,俗本误作为汇,辞旨俱失,今为订正。或误以汇为彭蠡之泽,相去何啻千里哉!或曰:江在汉南,彭蠡又在江南,今于导漾言,东汇泽为彭蠡,而导江则不及焉,毋乃参错失伦乎!曰:此《禹贡》之文所以为简且尽也。江固大川,而又益之以汉,势盛流溢,不能无回薄之处。系彭蠡于导漾之下,明乎彭蠡之汇由于汉入江,而江不能尽容也。此曰东迤者,则对东至大别以立言;曰北会于汇者,则对南入于江以立言。导江导汉,所重全在合流之处。江汉合而下流遂无事可书矣。使略其正流之所会,而详其余波之所溢,岂圣人所以立言之旨哉!且于导漾明言入江而后汇于彭蠡,则彭蠡非无与于江可知。正不必繁其文辞矣。其曰中江,亦对北江而言,见水流顺轨并趣而东,滔滔以达于海也。说者曰:天下之水,在北莫大于河,在南莫大于江。今自岷山而下,巫峡而上,盘回百折,蜀中大小群川悉输之于江。而后东下荆楚,则洞庭合西南之水而出岳阳汉江,统西北之水而趣鄂渚,又经黄、蕲而向浔阳,则彭蠡会赣江东西之水而来湖口。又东北纳淮南之众流,泄宣润之陂泽,而后放于大海。天地间之川浍,其附江以达海者,十且居其四五焉。江为四渎之长,不信然与?

  导氵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北条之济水也。济水,出河南怀庆府济源县西八十里之王屋山,亦曰氵允水《山海经》作联水。郭璞曰:联、氵允声相近,即氵允水也。俗或讹为衍水。孔安国曰:泉源为氵允,流去为济。今自王屋山下伏流而东至济源县城西北三里,重源双发而为东西二泉,并流而东南合为一川,谓之济水。经温县西南虢公台下,又南注于河。此济水之在河北者,自源而流,终古未变者也。郦道元云: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矣。荥,荥泽,今开封府郑州有荥泽县。原隰匀匀,无所谓泽也。盖大河决塞,陵谷顿殊,济水之堙遏,当由于汉季之河患,岂真以旱涸之故耶?又《水经注》云:济渎受河有石门,谓之荥口。石门,此即后汉永平中导汴分河之处今详见河阴县石门渠。盖借汴水之分源,迹济渎之余派,非竟以汴水为济水也汴水,见河南大川。陶丘,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七里。曰出者,折旋之间,因丘为隐见耳。夫济水,昔萦流于豫兖之境,汉时以济阳名县见河南兰阳县,济阴名郡今山东曹州。经流故迹,大概可知。又《水经》云:济水经定陶故城南。意是时故渎犹有可见者与《水经》所载南济、北济之名,大都牵合附会,今并不载!菏,菏泽,今曹州东南三十里有菏水,说者以为即菏泽。汶水,在今山东汶上县详见山东大川。济水自西南来,,汶水自东北至,故曰会也。由是并流而北,复折而南,以达于海。今山东之境,有大小二清河,经济南、青州二郡之间者,或曰即济水之委流矣详见山东大川。杜佑曰:今自东平以东,有水流经济南、淄川、北海界中入海者,谓之清河。盖汶水、菏泽之合流,非古时之济水也。夫济为四渎之一,自昔推为九州大川。而堙没无征,莫甚于济,何与?至于三伏三见之说,出于近代俗儒。自孔、郑诸家以迄于宋世诸儒,未有主此说者。盖发源之处,或有伏见之分;入河而后,未尝伏而复出也。且经文已明言之矣。曰浮于汶,达于济。又曰浮于济、漯,达于河。岂有伏见不常,而可为转输之道者哉!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北条南境之淮水也。桐柏山,在南阳府桐柏县东里许。《山海经》曰:淮出余山注云:余山在湖阳东义乡西,盖即今桐柏县地。《汉志》: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大复山,在桐柏山之东三十余里。《志》云:淮出桐柏,又潜流出于大复山。《水经》:淮水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胎簪山,在桐柏山西北三十里。《地志》曰:胎簪、大复皆桐柏之支陇,然则淮实出于桐柏也。自桐柏而东,出豫州之境而入徐州之域。泗、沂,皆徐州川也。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西南历江南徐州城东北,又东南流经邳州城南,而沂水流合焉泗水,详见江南大川清河。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西南历沂州城东,又南至邳州城北,分东西流入于泗沂水,详见沂州及邳州。沂、泗并流,东至淮安府清河县治西南而入于淮。今黄河夺沂、泗之流,可见者沂、泗二水之上源耳。淮会泗、沂,由是而东,以达于海也。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蔡氏曰:此导雍州大川也。鸟鼠同穴山,今在陕西临洮府渭源县西二十里。《水经注》:渭水出南谷山,在鸟鼠西五里。其别源出鸟鼠同穴山,渭水流合焉。夫南谷去鸟鼠止四五里,则导渭自鸟鼠同穴,宜矣。程大昌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泉源周七尺,四时流注,即渭水之原云。沣水出终南山谷中,北至咸阳入渭终南山见陕西名山,沣水见西安府。泾水出开头山见陕西平凉县,南至高陵,入渭详见陕西大川泾水。漆水出同官川见陕西同官县,东南至三原县,合于沮水。沮水出子午岭见陕西中部县桥山,南至三原县,合漆水沮水,亦曰洛水。今漆、沮俱详见陕西大川洛水。并流而东南,至朝邑县,南入渭。渭水逾陇阪而东,则沣水先会焉,次则泾水会焉。又东则漆沮水入焉,又东注于大河也。今详见陕西大川渭水。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蔡氏曰:此导豫州大川也。熊耳山,在陕西西安府商州西五十里。郑玄曰:河南卢氏县熊耳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则《禹贡》导洛处也。《山海经》:举之山,洛水出焉。《汉志》:雒水出上雒冢岭山在今商州南六十里。陆澄曰:冢岭,即举山。《志》云:商州西北百二十里有举山,则非一山矣。夫举、熊耳、冢岭三山,同在上洛之地。溪涧相通,无容岐别。而卢氏之熊耳,洛水经流在焉。谓导洛始功于此,未为缪也。涧水,出河南渑池县白石山,东至洛阳,南入洛。水,出洛阳县西北城山,至洛阳故城西南而入洛涧、二水,俱详见河南大川洛水。伊水出卢氏县峦山即闷顿岭也。东北至偃师县西入洛伊水附,详见河南大川洛水。洛水自熊耳而东北,则涧、二水先流入焉,又东北而伊水流合焉。又东北入于大河,谓之洛,亦谓之洛口。今详见河南大川洛水。《禹贡》曰九川涤原,此概言九州之川耳。或即以黑、弱九水当之,误矣。九水之中,黑、弱则荒裔之川也。河流自塞外而经中国,回环半于天下。在《禹贡》九州,则雍、豫、冀、兖,皆其所经。今且折而入徐、青,侵扬州北境矣。江流萦纡广衍,其在《禹贡》则梁、荆、扬三州之地,其所经也。究其源流,与河大抵相埒。南江北河,实所以统纪群川。故于天象,亦以两河分界,而中原之形胜胥萃于此焉。汉水出梁州之北,经荆州之半而合于江。淮水出豫州之南,绕徐州之境以注于海。比之江河源流,未逮其半。济出于冀州之南,虽经豫、兖二州之境,然大都于淮、汉比肩,不能与江、河并驾也。今且灭没难明,在阙疑之列矣。渭、洛在雍、豫中,足为群川之长,然皆以河为宗,如大国之有附庸然,故更次于淮、济之后也。或曰:言渭水,以雍州为天下险;言洛水,以豫州为天下中也。然其为川也,仅及于境内,恐未足以该天下矣。是九川之中,其条贯犹存而经纬可见者,惟江、淮、河、汉四水而已矣。嗟乎,江河日下,即安能以既倒之狂澜,而复为《禹贡》之山川乎!《管子》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与《山海经》合。又曰:水出山而流入海者,曰经水;引他水入大水及海者,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海者,曰川水也。《唐六典》: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也。其余百三十有五,是为中川。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为小川王氏云: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有七,江河在焉。道元《水经注》引支水一千二百五十三,即古今有名之川,大概可见。《六典》所称,盖本之也。夫山川沸腾,流移决塞,朝更暮改。今汴、泗、汝、颍之流,尚且销沉难问,而陂、池、沟、洫之属,其不可知者,正不知其几矣。本《禹贡》之旧文,准以今时之川渎,务其大者、远者,或庶几乎!

  右导川。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大河上

  《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ㄨ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计民生,靡所止定矣。次大河源流,而参互以古今之变,为此纪也,其有忧患乎!

  河源发于昆仑,

  《禹贡》曰:导河自积石。司马迁云: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今曰河源发于昆仑者,从其可信者言之也。《尔雅》:河出昆仑墟。《淮南子》:昆仑之墟,河水出其东北陬。《水经》亦曰:昆仑墟,河水所出。自古言河源者,皆推本于昆仑按《史记·大宛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县西有昆仑山祠,亦不云在西北也。又《西域传》: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郑樵遂谓河有三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南山,其正源自昆仑云。《唐史》:长庆中,刘元鼎为吐番会盟使,言河之上流由洪济桥亦曰洪济城,见陕西西宁卫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冬春可涉,夏秋乃胜舟。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四下,曰紫山,在大羊同国今见西番朵甘卫,古所云昆仑也,番名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万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缓下,稍合众流,水色赤。行益远,众水并注,则黄浊。河源东北直莫贺延碛尾今西番火州境有莫贺城,隐测其地,盖当剑南之西班固《地理志》金城郡河关县有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后汉·西羌传》:自河关之西,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又《段传》:延熹二年,出湟谷南渡河,破羌于罗亭,追至河首积石山,出塞三千余里。据此则河源在西南羌中,汉时已明知之,不待唐时矣。《元志》:至元十七年,命招讨使都实求河源。实还报,谓河源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登高望之,如列星然,是为星宿海也番夷名火敦脑儿。朱思本曰:河源在中国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西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西北一千五百余里。群流奔凑,连汇二泽番名阿剌脑儿。东流曰赤宾河。益引而东,凡二三百里,群川次第流合焉。其流浸大,遂名黄河。然水清可涉。又东一二百里,岐为九度河番名也孙斡论。通广六七里,又四五百里水益浊,土人抱革囊乘马以渡。自是经两山峡间,广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测。至朵甘思东北,有大雪山番名亦耳麻不剌,译言腾乞里塔。其山最高,多积雪,即昆仑也。自九度水至昆仑,约二十日程。昆仑山麓,绵亘五百里,河随山足而东《河源考》:河水北行,至昆仑,转西北流。又折而东,过昆仑北,乃折而东北流。又东北流千余里,有细黄河自西南来注之番名纳邻哈剌。又东北四五百里至贵德州在西宁卫西南,又四百余里至积石州,即《禹贡》导河之处矣。自发源入中国,计六千余里,南北溪涧,络绎灌注,莫知纪极。昆仑之西,人鲜少,山平水漫。其东山益高,地渐下。至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盖谓乞光马出及贵德州也。○按王氏鏊常言:天下之山起于昆仑,天下之水亦宜出于昆仑。汉张骞历西域诸国甚久。东汉之世,大秦、条支、安息,至于海滨四万里外,重译贡献,甘英尝穷临西海而还。皆未睹所谓昆仑者。元使所言,何昆仑之近乎?恐未可以一人之言废千古之论也。夫张骞固已凿空,甘英亦非专使,考刘元鼎之说参以都实所见,河源庶几可考。今特著其切实而雅驯者,其荒僻无征之辞,未遑博采也。且河源本在西南,而张骞乃求之西北,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与!

  至积石而入中国。

  积石山,在西宁卫西南百七十里。大河经其下,即禹迹所陟,古今华戎之大限也详见陕西名山。自昆仑而至积石,皆经川流通《史记·大宛传》《汉书·西域传》皆言河出于阗。于阗以东之水,东注盐泽,潜行地下,而南出于积石。《水经》又言河水自蒲昌海又东入塞,经敦煌、酒泉、张掖郡南,又东至河阗。杜氏《通典》力訾之。今不待辨而知其谬矣,有邈水流合焉朱思本曰:黄河经贵德州马岭,凡八百余里而与邈水合。《图经》:马岭在贵德州之北。今邈水在西宁卫。

  又东经河州城北。

  《元志》:大河自积石州东行五日,至河州安乡关关在州西北百里,是也。今大河经州北六十里,有大夏河。经州东三十里,又北入于河大夏河,在今河州南三里,或云即漓水,至兰州境入河。今详见河州卫。

  又东北流经兰州城北,又东经金县北。

  大河自河州东北流,至兰州境。其西则湟水合浩河流入焉详见西宁卫,其南则洮河流入焉洮河,详见陕西大川。又东北经州城北二里,金城关在焉,为河津之要隘。又东北经金县北六十里,流入乱山中。危湍仄涧,凡二百余里而入靖远卫界。

  又东北径靖远卫北,又东北经宁夏中卫南。

  大河自金城乱山中而来,泻落平川,奔流汹涌,乌兰桥之险在焉在靖远卫西南百二十里,详见卫境。又东北出卫城北一里,山峡险隘,河经其中,悬流数仞。又东北二百余里经宁夏中卫南十五里,地势稍平,而河流益盛矣。

  又东经灵州所北,又东北经宁夏卫东南。

  大河自中卫而东几三百里,经灵州所城北一里,其地亦谓之河曲。盖河自积石至中卫,大抵东北流;中卫至灵州,则正东流。由灵州至宁夏,则益折而北,故曰河曲也。经宁夏卫东南四十里益引而北,入废丰州界。自宁夏以上,民多引渠溉田,而宁夏尤被其利,民无旱涝之灾。盖上源势稍缓,无涨溢之患,且泥沙未甚,故引河为宜也。

  又东北入榆林西境,经古三受降城南,又东折而南,经榆林之东。

  大河在榆林卫北千馀里,自宁夏卫东北流六百余里,经古丰州之西,又北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三城相距凡八百里,至废东胜州西废东胜州,在山西大同府西境大河之滨,与榆林东北故胜州隔河相望,正当大河折旋之处,乃折而南。其西则榆林之东境,其东则山西大同府,朔州之西境也。又南至黄甫川黄甫川堡,在榆林东境,而西为延安府府谷县境,东为太原府河曲县境。其间回环曲折,几三千里,古为朔方地,今谓之河套,山川之襟要,中外之钜防也详见陕西榆林卫。

  又南经府谷县东,又经神木县南而入葭州境,经州城东。河之东岸,为山西河曲县及保德州暨兴县之境。

  大河在府谷县城东百步,西南流入神木县境,经县南十里,又南经葭州城东一里。而山西之河曲县北去黄甫川二十余里隔河相望也,西南去府谷百余里。县滨河为险,山西之防,以河曲一带为最冲详见山西太原府。而保德州西临大河,与府谷县隔河相对府谷,在黄河西北岸。保德州,在黄河东南岸。河自黄甫川而下,皆迤逦西南流也。又南百五十里,则岢岚之兴县也。县西去大河五十里,与葭州滨河为界。

  又南经吴堡县东,又南经绥德州东。河之东岸,为山西临县及永宁州宁乡县之境。

  大河自葭州而南八十里,经吴堡县城东一里。又南百六十里,经绥德州东境西去州城百二十里。而山西之临县西北去大河二十里与吴堡县接界,永宁州则西去大河百十里《志》云:自州城渡河至绥德州二百五十里,宁乡县西去黄河七十里,皆与绥德州滨河为境也。

  又南经青涧县东,又南经延川县及延长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石楼县及永和县、大宁县之西境。

  大河在青涧县东百里,无定河自西北流入焉详见绥德州。又南经延川县东四十五里,又南经延长县东三十余里。而山西之石楼县西距大河百里西南接青涧县境,永和县西距大河五十里西北接延川县境,大宁县西距大河七十五里西北接延长县境,津流相通,一苇可航也。

  又南经宜川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吉州及乡宁县之西境。

  大河在宜川县东八十里,而山西之吉州西距大河七十里与宜川接界。孟门山、壶口山皆在其地,为河津险要。又南为乡宁县,西距大河八十里。又西南接韩城县界,缘河两岸,群山列峙,称险固焉。

  又南经韩城县东,又南经阳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河津县及荥河县、临晋县之西境。

  大河在韩城东北八十里,龙门山在焉详见陕西韩城县。《大事记》即吕祖谦所著:周威烈王十三年,晋河岸倾,壅龙门,至于底柱。吕氏云:自春秋以后,河患之见于史传,盖始于此。又南流经梁山东山在韩城县南十九里,亦详见韩城县。春秋成五年,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即此矣。又南经阳县东南四十里,津渡相通,战守所资也。而山西之河津县,即古耿邑也。商祖乙都耿,圮于河水。《书》有盘庚之诰,是矣。今县西去大河三十里,亦有龙门山,与韩城之龙门对峙。所谓禹凿龙门,河经其中者,非与?又南经荥河县城西,城去大河不及一里,汾水自东北流入焉详见山西大川汾水。又南经临晋县西三十里,渡河而西又三十余里即阳县矣临晋有吴王渡,阳有茶峪渡,俱黄河津济处。

  又南经朝邑县东,又南经华阴县东北,而渭水入焉。河之东岸,为蒲州城西,又南过雷首山西,乃折而东也。

  大河自阳县南百二十里,而经朝邑县东三十五里滨河有临晋关,亦曰蒲津关。又南五十余里,至华阴县境,则华山当其冲,潼关在焉关西去华阴县四十里,详见陕西重险。又渭水流经华阴县北,至县东北五十里而入于河,即《禹贡》导渭入河处也渭水详见陕西大川。而山西之蒲州,大河自临晋县境南流五十余里,经其西门外,有蒲津关与陕西朝邑县临晋关夹河相对,关在县城三十五里。为自古设险之处详见山西重险蒲津关。又南则涑水流入焉即绛水也。详见蒲州。经雷首山西山在蒲州东南十五里,详见山西名山雷首,折而东,其地亦谓之河曲。春秋时,秦晋战于河曲,是也。河流自东胜州折而南,几千八百里。自壶口、龙门以至于潼关,两岸重山,翼带深险,而华山复横亘其南,冈峦盘固,河于是复折而东。河山之胜,甲于天下矣。

  又东经阌乡县北,又东经灵宝县北。河之北岸,为芮城县南境。

  大河在阌乡县北七里,又东经灵宝县北十里。而山西之芮城县负山面河,南距大河二十里,与阌乡县夹河相望,三十里而近耳。盖河自雷首西麓而南经芮城西二十里,稍南即折而东。芮城当其曲折之间,而阌乡县亦为大河东折之冲。东至灵宝县七十余里,西距潼关六十里,踞高临深,并为险塞。

  又东经陕州城北,又东经渑池县及新安县北。河之北岸,为平陆县及垣曲县境。

  大河在陕州城北,自灵宝县东流六十里,至州城西北三里,大阳津在焉亦曰茅津,详见陕州,河津要地也。又东四十余里为底柱山,控扼中流,惊涛怒湍。舟船经此,称为艰阻详见河南名山底柱。又东百余里经渑池县北境大河南去县城六十余里,又东百里为新安县境大河南去县城四十余里,陵阪陂陀,津途遥隔,故二邑无滨河之称也。而山西之平陆县城临大河东南,距陕州不过五六里,南北往来,尝为津径。又东二百余里,至垣曲县南二十里,冈阜逶迤与河南岸两相倚阻,皆非利涉之所也。

  又东经河南府北。河之北岸,为济源县南境。

  大河在河南府城北二十里,绕北邙山之麓北邙山在府城北十里,详见河南府,层峦叠阜,屹然保障。《志》云:大河自芮城阌乡而东河之北岸,则中条以接王屋,南岸则崤函以接北邙。夹河翼带,并趣而东。虽底柱扼塞中流,而旁无ㄨ决之患。则以岗陵包络,有自然之险固耳。而济原县南距大河七十里,西邻垣曲,南卫洛阳,亦控守之处云。《唐史》:圣历二年,河溢,湮济源民舍千余家。或以为山水暴发,非河患也。

  又东经孟津县北。河之北岸,为孟县南境。

  大河在孟津县北五里,北岸至孟县三十里今孟县西南至孟津县五十余里,盖嘉靖中孟津益徙而西也。即古之孟津也,河桥在焉。自昔为设险之处,河阳三城置于此详见河南重险,今废。《宋史》:乾德二年,孟州水涨,坏中氵单桥。《金史》:大定十一年,河决王村,南京、孟、卫州界多被其害王村,今山东濮州治也。孟州,即今孟县。南京,即今开封府。盖下流壅,故倒灌上流也。嘉靖十七年,河涨孟津,县圮于水。盖河自孟津而上,多循山麓。行至孟津,两岸平阔,河势渐张,溃溢之患,于是乎见端矣。夫决在下流,河之患犹浅;决在上流,河之患乃深。孟津河行平陆之上流也,河患及此,下流之壅阏必日甚,横决必且益多。征之往事,不信然与。○丘氏曰:河为中原大害,自古治之者未有能得上策者也。盖以河自星宿发源,东入中国,逾万里,凡九折焉。合华戎诸水,千流万派,以趣于海,其源之来也远矣,其水之积也众矣。夫以万川而归于一壑,所来之路孔多,所收之门束隘,而欲其不泛滥也难矣。况孟津已下,地平土疏,易为冲决,而移徙不常也哉。

  又东经巩县北,洛水入焉。河之北岸,为温县之境,济水入焉。

  大河在巩县北十里西去孟津县八十里,洛水自西南流入焉详见河南大川洛水。又东经温县南二十里,济水入焉济水,详见《禹贡》导川。《里道纪》:自巩县东北至温,凡四十里。宋太平兴国二年,河决孟州之温县,盖河既出险就平,复南纳洛川之注,北并济水之流,纵横震荡,势不能已。疏导无方,巩洛而下,《禹贡》旧迹,安得不月异而岁不同哉!

  又东经汜水县北,又东经荥阳县北。河之北岸,为武陟县之南境。

  大河在汜水县北一里《里道记》:渡河西北,至温县二十五里。又东经荥阳县北二十五里。明洪武十五年,河决荥阳,命修塞之。正统十三年,河复决荥阳,经曹、濮,冲张秋曹,曹州。濮,濮州。张秋,在山东东阿县。今详见漕河,溃沙湾东堤沙湾,在济宁州寿张县。亦详见漕河,夺济、汶入海。寻自开封西南经陈留,自亳入涡河,又经蒙城至怀远县入淮陈留县,属河南开封府亳州。蒙城县、怀远县,俱属江南凤阳府,而开封城遂在河北,久之始复故道。而武陟县南去大河五十里,西南与荥阳县接境。沁水自北来,至县南入于大河沁水,详见山西大川。其入河之处,旧名沁黄口,今曰南贾口。宋熙宁十年,河溢怀州黄沁口,即其地云。

  又东经河阴县北,又东径荥泽县北。河之北岸,为获嘉县之南境。

  大河在河阴县北十三里《里道记》:自河阴县渡河,至武陟县五十六里。县西二十里有石门渠,即古之荥口。秦始皇二十三年攻魏,引河沟灌大梁。汉王横言:秦攻魏,决河灌其都,决处遂大,不可复补,即此矣。后汉初,河自荥阳决入汴河阴,故荥阳县地。永平十三年,诏修汴渠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盖始功于此今详见河阴县。自河阴而东三十里,经荥泽县北五里。荥泽地稍下,古荥水所钟也。唐开成三年,河决,浸郑州外城。五代汉乾佑三年,河决郑州。周广顺二年,河复决于郑州。说者曰:自荥泽县决而南也《五代史》云:河决原武。或曰,当在荥泽。显德初,遣使修塞决河又《五代史》:周广顺中,河决河阴。宋太平兴国二年,河决于荥泽。熙宁十年,河复决荥泽。元延佑十年,河决荥泽之塔海庄东堤塔海庄,在县东南七里。久之始塞。明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既而自孙家渡决而南孙家渡,在县东南五十里。全河南徙,久之始塞。弘治五年,河大决于封丘。抚臣徐恪请开孙家渡。从之,既而复塞《河渠考》:先是弘治二年,河决原武,命户部侍郎白昂治之。昂于荥泽县杨桥开支渠,引中牟尉氏决河,由陈颖至寿州达淮。杨桥,在县东南,与孙家渡相近。盖引决河使入正统时南决旧道也。至是河流横溃,张秋决口塞而复决。恪上言:决河湍悍之势,未可遽回。今自荥泽孙家渡口旧河东经朱仙镇,下至项城南顿,犹有涓涓之流。若疏之由泗入淮,可杀上流之势。又黄陵冈有贾鲁旧河,南经曹县梁清口,下通归德丁家道口。今梁靖以北淤塞将平,计功力之施八十余里。若疏而浚之,使由徐入淮,以杀下流之势,则决口可塞,运道可完也。时多从其策。而卫辉府之获嘉县南去大河六十里,与荥泽河阴接壤。宋太平兴国三年,河决怀州之获嘉。盖亦堤防之处矣。

  又东经原武县北,阳武县南。

  大河在原武县北二十二里。五代周广顺中,河决原武,寻遣使修塞。又显德六年,郑州奏河决原武。宋元丰元年,河复决于此。五年,又决下流,纳梁山泺梁山泺,在山东寿张县。《宋志》:河决原武埽,溢入利津河、阳武沟、刁马河,归纳梁山泺。利津等河皆在阳武以东。明洪武十四年,河决原武及祥符、中牟。二十四年,河决原武黑阳山在县北二十里。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项城,经颍州颍上县,东至寿州正阳镇正阳镇在寿州西六十里,全入于淮。而河之故道淤塞,疏久之,乃复旧。弘治三年,河复决原武,支流为三:一决封丘金龙口亦作荆隆口,漫祥符及长垣直隶长垣县,下曹、濮,冲张秋长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泛滥于兰阳、仪封、考城、归德,入宿州。诏白昂修塞之《河渠考》:昂为户部侍郎,奉命治河。筑阳武长堤以防张秋之决,引中牟决河出荥泽杨桥,下达于淮,浚宿州古汴河达泗州。又浚睢河,自归德饮马池中经符离桥,至宿迁县入漕河。上筑长堤,下修减水闸。又疏月河十余以杀其势,塞决口三十六。由河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达海,水患稍息。昂又以河南入淮非正道,恐不能容,乃复自鱼台历德州,至吴桥,修古河堤。又自东平北至兴济凿小河十二道,引水入大清河及古黄河入海。河口各作石堰,以时启闭。昂意盖欲于东北分其流,于东南疏其淤也。未几,河复决徙,昂所规画一时皆废。吴桥、兴济今直隶属县也。而阳武南距大河十余里,旧时大河经城北,与卫辉府之新乡、汲县接境。自决塞不时,河遂徙而南。周广顺二年,河决阳武,寻修塞之时又决常乐驿,或曰驿在阳武西。宋乾德三年,河决阳武。开宝五年,复决阳武。金大定十七年,河决阳武之白沟白沟,在县东南三里。明昌五年,河决阳武故堤决口地名光禄村,灌封丘而东。元至元二十五年,阳武诸处河决。泰定三年,河决阳武,漂居民万六千五百余家,寻复塞治。明洪武十五年,河决阳武。天启元年,河决阳武县脾沙礟在县东南三十里,由封丘、曹、单至考城,复入旧河。自河出阳武之南,而新乡、汲县、胙城之境,皆去河渐远。禹迹之益,不可问也,自阳武之决塞始也。

  大河旧道,在阳武县北,又东经延津县北,又东经胙城县北。河之北岸,为新乡县及汲县之境。

  此大河旧道也。旧《志》云:河在阳武县北二十三里。河之北岸,即新乡县境,县南去大河三十里。金明昌中,河决阳武,入封丘。于是河益东南下《金史》:贞四年,延州刺史温撒可喜言:近世河离故道,自卫东南流,由徐邳入海,以此河南之地为狭。臣窃见新乡县西河水可决使东北流,其南有旧堤,水不能溢,行五十余里,与清河合。则由州、大名、观州、清州、柳口入海,此河之旧道也。皆有古堤,补其罅漏足矣。如此则山东大名等路,皆在河南,而河北诸郡亦得其半。退足以为备御之计,进足以壮恢复之图。议者以河流东南已久,决之非计,遂寝。清河谓淇水口,柳口即今直沽口也。元至元九年,河决新乡《元史》云:河决新乡广盈仓南河北岸。盖是时河犹出阳武新乡间也。由阳武而东五十里,径延津城北十七里。延津,即古酸枣。汉文帝后元年,河决酸枣,东ㄨ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五代周广顺二年,河决酸枣。显德初,遣使修塞。前朝成化十四年,河溢延津。明年,复自县南流入封丘也。其旧流故道,则自延津折而东北,经汲县东南十七里,又东北径胙城县北一里《里道记》:延津县东北至胙城四十五里。宋熙宁四年,河溢卫州王供埽旧《志》云:在州东三十里。十年,复溢王供埽及汲县上下埽。金大定二年,河决卫州及延津县,弥漫至归德府。二十六年,河决卫州堤,坏其城,泛滥及于大名。先是,胙城隶开封府。泰和八年,以限大河,改属卫州。贞三年,徙州治于宜村新城详见胙城县,以胙城为倚郭。胙城为河北县,自金始也。

  又东北径县之南,滑县之北。

  大河旧在县城南一里。河之南岸,即滑县界《里道记》:滑县西北至县四十里,县南至胙城县五十里。大河经其间。北曰黎阳津,南曰白马津。自昔津济之要,今变为平陆矣。汉建始四年,河决东郡金堤颜氏曰:在今滑州界。唐元和八年,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十二里。郑滑帅薛平、魏博帅田弘正,共发卒凿黎阳山东,复入故渎故渎在黎阳西南。时河流南徙,薛平请于田弘正,共发卒凿古河十四里,径黎阳山东会于故渎,自是滑无水患。开成三年,河决,浸滑州外城。乾宁三年,河涨,将毁滑州。朱全忠决为二河,夹城而东,为害滋甚。石晋天福六年,滑州河决。九年,滑州河决,侵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大发数道丁夫塞之。五代汉乾元年,河决滑州之鱼池店在州西。周广顺二年,河决滑州灵河诸处灵河废县,在今滑县西南六十里。《五代史》:广顺中,河决灵河、鱼池、六明镇诸处,盖皆在今滑县境内。命王浚修塞之。三年,义成帅白重赞奏塞决河。宋乾德四年,滑州河决,坏灵河大堤。太平兴国三年,河又决滑州之灵河。八年,河大决滑州之韩村在州东北。泛澶、濮、曹、济,东南流至彭城,入于淮时大发丁夫筑堤塞之。议者欲于澶、滑间立分水之制,于北岸开入王莽河,以通于海。南岸开入灵河,以通于淮。多作斗门,随时启闭。可以通舟航,溉农田。不果。王莽河,即屯氏河。灵河,即灵河决口。欲因决河通泗入淮也。九年河复决滑州之房村亦在州东北。既而巡河官梁睿言:滑州土脉疏,岸善ㄨ,每岁河决南岸,害民田。请于迎阳埽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河,以防暴涨。从之。既而渠成,又命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铁狗庙五十余里,复合于河,以分水势。迎阳,在州东北,大河北岸。大中祥符四年,河决通利军今县。合御河,坏州城田庐州城,即州城。天禧三年,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此清水谓泗水也。东入于淮,州邑罹患者三十二。诏发丁夫塞治先是,李垂上《导河形势书》,大略欲自汲郡东推禹故道,挟御河出大亻丕、上阳、太行三山间,复西河故渎。又欲自滑州而北,以渐派为六渠,导入漳河、滹沱、易水,以入于海。议者以为未便。至是垂复请自卫州东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河北岸凸处,就岸实土坚处引之,正北稍东十三里,破伯禹古堤,注裴家潭,径牧马陂。又正东稍北四十里,凿大亻丕西山洒为二渠,一逼大亻丕南足,决古堤正东八里,复澶渊旧道。一逼通利军城北曲河口,至大禹所导西河故渎正北稍东五里,开南北大堤。又东七里入澶渊旧道,与南渠合。如是则北载之高地,滑州之水,不治自涸矣。议复格。上阳山,或曰即直隶清丰县之广阳山。四年,河复决于天台山先是,西南堤成,又筑月堤于天台山旁。及是,河复决于天台山下,达卫南,浮徐济,为害益甚。大发丁夫筑塞之。天圣五年,塞河成,以其近天台山麓,名曰天台埽。自是以后,滑州之患大抵移于澶州元符三年,河复决于苏村,在县东北。然其为害甚鲜。重和初,诏于滑州州界万年堤广植林木以护堤岸,壮地势云。○河自大亻丕以上,犹《禹贡》时大河经流也大亻丕山,在县东二里。汉贾让欲决黎阳遮害亭亭在县西南五十里,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此即司马迁《河渠书》所称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之说也。其后王横亦言:禹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宜更开浚,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宋李垂祖其说,欲引河自大亻丕而北,载之高地。其后孙民先亦主是说。元丰中,陈甫亦请修复禹故道。夫滑州河患,莫甚于宋之天禧以前,于此时引河北去,未为不可。其后河亦益徙而北,出于信都、勃海间,故道庶几可复矣。乃谋国者方且人持一说,非迂疏拂逆之计,则因循苟且之见而已矣。以千载一时之机,而空言坐失之。宋事之不可为,岂惟用兵为然哉?至于李垂《导河形势书》,迂回繁复,类皆不切于用,盖所见近是而未达于因势利导之方也。其言果行,安在不与六塔五股并遗诮于后世哉!

  又东北经开州南,长垣县及东明县之北。

  大河旧在开州城南,汉之濮阳,宋之澶州,皆其地也。汉元光三年,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既而决瓠子在今州西南二十五里,东南注巨野巨野泽,见山东巨野县,通于淮、泗此为黄河入淮之始。丘氏以宋熙宁十年为黄河入淮之始,误矣,泛郡十六。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元封二年,自临决河塞之,作瓠子之歌,是也。五代周广顺三年,澶州河溢。宋乾德三年,河决澶州。开宝四年,河复决澶州,东汇于郓、濮,坏民田舍。五年,河复决濮阳,命颍州团练使曹翰往塞之。淳化四年,河复决澶州,陷北城,坏庐舍七千余区。景德元年,河决澶州横陇埽在州东,自是遂为故道,所谓横陇河也。四年,又坏澶州王八埽在州西南。大中祥符七年,河决澶州大吴埽在州东。天圣六年,又决州之王楚埽在州西南。景元年,复决于横陇埽。庆历八年,又决州之商胡埽在州东北三十里。自是遂为故道,所谓商胡河也。宋人谓横陇决而东为滨、棣诸州患,商胡决而北为河北患是也。《宋志》:商胡决河自魏北至恩、冀、乾、宁入海,为北流。其二股河自魏、恩东至德、沧入海,为东流。嘉元年,河复决于六塔河六塔河,在州东北十七里。自商胡东南通横陇河之支渠也。先是皇二年,河决馆陶县之郭固。四年,塞郭固而河势犹盛。议者请于澶州开六塔河以披其势,于是遣使相度诣铜城镇海口,以约古道高下之势。欧阳修以塞商胡开横陇,回大河于故道计一千余里,役巨费烦,速宜停罢。李仲昌等固请开六塔河,使归横陇。时横陇湮塞已二十年,商胡复决数岁矣。贾昌朝等又欲移决河于京东故道,欧阳修曰:六塔止是别河下流,已为滨、棣、德、博诸州患,若全回大河,其害必甚故道,理不可复,不待智者而知也。至是遂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遂决,河北被患者数千里,铜城镇在滨州海口。熙宁四年,河溢澶州之曹村在州西南,十年,大决于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梁山泺见前。张泽泺,或曰即今山东汶上县之南旺湖。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淮,一合北清河入海南清河,今泗水也。北清河,大清河也。《金志》:明昌四年,都水监丞田栎言黄河利害云:前代每遇古堤南决,多经南北清河分流。南清河北下,有枯河数道,河水流其中者,长至七八分。北清河乃济水故道,可容二三分。因欲于滑州墙村决河入梁山泺故道,依旧作南北两清河分流。不果。盖误引此说也,灌郡县四十五,濮、济、郓、徐更甚。元丰元年,决口塞,改曹村埽曰灵平。筑堤断流,河复归北。三年,澶州孙村、陈埽及大吴、小吴埽复决孙村等埽俱在州东。四年,小吴埽复大决,自澶注入御河,恩州危甚。五年,河溢内黄,决大吴埽,以纾灵平水患放之使北也。《宋史》:元丰八年,时河流虽北而孙村低下,夏秋霖而涨水,往往东出小吴决口。既而决大名小张口,王令图议浚滑州迎阳埽旧河,于孙村修金堤,使河复故道东流。既又言故道难复,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时吴安持等亦主回河东流,赵等以为不可。请开阚村下至栲栳堤七节河门、修平乡巨鹿埽、焦家等堤,浚澶渊故道以备涨水。不从。阚村等堤俱在内黄魏县以北,时大河流合御河也。○又是时陈甫上言:商胡河道填淤渐高,今当修者有三:商胡,一也;横陇,二也;禹旧迹,三也。然商胡、横陇故道地势高平,水土疏恶,皆不可复,复亦不久。惟禹故渎在大亻丕太行间,地卑势固。故昔李垂、今臣孙民先,皆议修复,乞命民先自卫州王供埽案视,迄于海口。从之,既复中止。盖自河入御河之后,而宋澶州之患稍缓。至金大定以后,河益徙而南,澶州之流遂绝。明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自阳武冲入故道,直至州治南。又东抵濮州,坏张秋堤入海,后复塞治。盖瓠子、灵平之旧迹,皆不可复识矣。○考自滑县开州以下,此秦汉以来之故道,非禹治河之故道也。盖自周定王以来,禹迹不可复矣。史称汉武塞瓠子,而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岂其然耶?

  开州之东北为清丰县之西,内黄县之东。

  大河旧道,在内黄县东南及清丰县西南《水经注》:大河故渎,东北径戚城西,又经繁阳故城东,阴安故城西,是也。戚城,见开州。繁阳,见内黄。阴安,见清丰县。汉时河皆经此。元光三年,河徙,从顿丘东南流顿丘,今清丰县境是也。后决塞不时,故道废。宋时澶州河屡决,河复行北道。开宝八年,河决澶州之顿丘。太平兴国二年,河复决于顿丘。元八年,河溢内黄埽时有司进梁村上下约束狭河门,河遂涨溃,南犯德清,西决内黄,东淤梁村,北出阚村。宗城决口,复行魏店。北流淤断,河水四出。坏东郡浮梁,遣官修塞。许将言大河势盛,宜因梁村口以行东,因内黄口以行北,而尽闭诸口,以绝大名诸州之患。俟春夏水至,乃观水势所宜,或闭内黄,或塞梁村为便。梁村,在清丰县东南。元符二年,河决内黄口,灌邢、莄诸州,而东道之流遂绝《宋志》:元符二年,河决内黄口,遂由魏县而北。挟卫漳之水,并流而东北。大观二年,邢州言河决,陷巨鹿县。既而冀州言河溢,坏信都、南宫两县。三年,河复溢冀州信都县。未几,复南决于清河埽。自是大河不复北矣。

  又东北经南乐县及大名县、元城县之东。

  《水经注》:大河故渎,径昌乐故城东,即南乐也。宋时大河亦径此。嘉五年,韩请分浚二股、五股诸河于县境,以减下流恩、冀之患。治平元年,始命都水监浚治。熙宁初,河自恩、冀北注。议者请开二股河,渐闭北流。二年,张巩等奏大河东徙,北流浅小,请闭北流。从之。未几,河自其南四十里许家港东北,泛滥大名、恩、德、沧、永静五州军境永静军,本定远军,今景州。诏遣官相度。六年,王安石奏自大名之东南开修直河,使大河还二股故道。于是河势增涨。十年,河遂大决于澶州此即宋人回河之误也。《宋史》:嘉五年,河流派别于魏州之第六埽,曰二股河,行一百三十里。经魏、恩、德、博之境,亦曰四界首河。于是河北漕臣韩ど言:四界首古大河所经,即《沟洫志》所谓平原金堤开通大河入笃马河至海五百余里者,浚之一月可毕。支分流入金赤河,使深六尺,为利可必。商胡决河自魏至恩、冀、乾宁入于海。今二股河自魏、恩东至德、沧入海,分而为二。则上流不壅,可无决溢之患。从之。既而商胡堙塞,冀州界河浅,房家、武邑二埽溃,复塞之。熙宁四年,河溢恩、冀、瀛诸州,下属恩、冀,决御河奔冲为一。张茂则等谓二股河地最下,宜浚其湮塞。又开清水镇河以折其势,则捍者可回,决者可塞。从之。五年,河溢夏津县。王安石又请开修直河,使大河还二股故道,由德沧以达海。十年,河大决于曹村,而二股、直河俱废。元丰以后,王令图、范子奇等复执回河之说,欲自孙村口而东仍出二股河,功卒不就。金、赤二河在东平平原间。清水镇河,盖卫河之支流,旧在南乐县境,今湮。而大名元城县,亦皆大河所经也。唐开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唐书》:开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十五年,冀州河溢。先是,河决博州,故水溢而北也。宋嘉七年,河决大名第五埽。元丰七年,河溢元城埽,决横堤。冀、莄、北京皆被其害。八年,河决大名之小张口在元城县东。《宋志》:是时河流虽北,而孙村低下,夏秋霖雨,往往东出。小吴之决未塞,于是又决于此,河北诸郡皆被其害。宋时以大名为北京,堤防障遏,无岁不讲也。

  又东北经馆陶县东,又东北经临清州及高唐州之境,又东北径恩县南。

  大河故道,自元城冠县间入馆陶界冠县、馆陶俱山东属县。《汉·沟洫志》:自塞宣房即瓠子河,见开州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因其自然不堤塞也屯氏河,见馆陶县。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灵县,见山东博平县。鸣犊口,见直隶清河县。成帝建始二年,河复决于馆陶所决之河,亦名屯氏别河,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又鸿嘉四年,清河、勃海、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新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汉所称魏郡,大约主馆陶以北言之。《汉书》: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灾,故遂不堤塞。《水经注》:大河故渎,经甘陵故城南甘陵,在临清、夏津之间,亦见清河县,又东北径灵县故城南。河渎于县别出为鸣犊河,又东径俞阝县故城东俞阝县故城,在今平原县西南五十里。《汉志》俞阝居河北,即此。此即汉时河所出之道。宋皇二年,河决馆陶县之郭固在县东北,四年,塞之即《宋史》所称郭固塞而河势犹盛,议者请开澶州六塔河者。熙宁四年,北京新堤第四、第五埽决,漂溺馆陶、永济、清阳以北永济废县,今在临清州西。仁宗皇元年,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县以永济渠而名也。清阳废县,亦见清河县,下属恩、冀,合于御河。五年,河溢于夏津,而清河即宋之恩州也。熙宁元年,河溢恩州乌拦堤在州东。是年,又决冀州枣强埽,北注瀛州。既又溢瀛州乐寿埽。元四年,又溢冀州南宫等五埽。时都水监言:前二年,河决南宫下埽。去三年,决上埽。今四年,决宗城中埽。盖皆自恩州决而北也。政和二年,河决冀州枣强埽。都水孟揆言:枣强东堤决溢,其漫水行流多咸卤及积水之地,不犯州军,止经数县地。分迤逦接御河归纳黄河。今欲自决口上恩州之地水堤为始,增补旧堤,接续御河东岸,签合大河。从之。宣和三年,河决恩州清河埽。盖自内黄决后,河出清河之北,至此下流渐壅。故上流复决,河又从瀛冀而西南矣。

  又东北径德州西,又东北经景州及沧州之境,入于海。

  德州,汉平原郡界也。河之故道,本在平原以北。汉以前大概从魏郡、清河、信都、勃海界入海,皆与平原接境,不径至平原也。武帝建元三年,河水溢于平原。成帝建始三年,河决馆陶,遂溢入平原、千乘、济南界中。河平三年,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复堤塞之。东汉永平中,河流合汴,泛滥兖、豫。明帝使王景治之,绝水立门,河汴分流。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无复溃漏之患。然则河经平原以南,自汉建始中始。而永平以后,尝为河之经流矣后汉以及南北朝时,大河决塞,史多失于记注。《水经注》:大河故渎,径平原故城西,又北径修县故城东修县,今直隶景州。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东光,今直隶属县,而合于漳水。此亦约言西汉时大河所经之处。道元时,河仍自千乘入海,不至东光合漳也。宋自熙宁以后,主回河之说,沧、景常多水患。元丰四年,河溢沧州、南皮上下埽,又溢清池埽,又溢永静军阜城下埽。既而河流益北,大抵合御河、西山诸水,自深州武强、瀛州乐寿埽至清州独流寨三叉口而入于海今见河间府青县。

  开州之东为观城县及朝城县南。河之南岸,则濮州之北。

  《水经注》:大河径卫国县南卫国县,即今观城县,鄄城县北鄄城,旧县濮州治也。疑东汉以后,大河故道即出于此矣。五代晋开运三年,河决澶州临黄。汉天福十二年,河决观城界楚里村堤在县西南,东北经临黄、观城二县临黄废县,今见观城县。宋开宝五年,河决濮阳濮阳郡,即今濮州。明道二年,移朝城县于社婆村移而北也,避河患也。前朝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冲曹、濮。弘治三年,河复决原武,冲曹濮。濮州盖旧道所经,常为东下之冲矣。

  又东径范县北,莘县及聊城县之南。

  大河故道在范县之北,仓亭津在焉津在今县东北。旧经云:自范县渡河而西北六十里,即莘县是也。而聊城故博州治,今东昌府治焉。唐开元十年,博州河决。五代晋天福四年,河决博州,即此矣。

  又东径东阿县北,博平县及茌平县南。

  东阿,自昔大河之冲也。南涨则东平,东溢则侵济南。五代梁末,唐遣李嗣源取郓州,守杨刘今见东阿县。梁人攻杨刘,决河口以限晋兵。决口益大,连年为曹、濮患。同光二年,命娄继英督汴滑兵塞之,未几复坏。晋天福二年,河决郓州自东阿决而南也。开运三年,河决杨刘,西入莘县,广四十里,自朝城北流自东阿决而西也。周显德初,命宰相李治堤,自阳抵张秋口遏塞之《五代史》:先是,河自杨刘至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数百里。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田庐,不可胜计。朝廷屡遣使,不能塞。至是诣澶、郓、齐,案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宋乾德二年,河决郓州之竹村在州西北。三年,郓州河决。太平兴国七年,河涨挟清河谓济水也。凌郓州,城将陷,州将塞其门以遏水。驰奏遣使往固其城。咸平三年,河决郓州王陵埽在州西,浮巨野,入淮泗,水势悍激,侵迫州城。明道二年,废郓州王桥渡以避水渡在州东。是时河流涨入小清河,济南淄川皆被其患。后河势益趋而北,郓州之患始少。此五代及宋郓州水患也。而博平、茌平亦大河东出之道矣。

  又东经长清县北,禹城县南。

  长清以西,古大河所经也,高敖津在焉详见长清县。宋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高敖守之。是南北朝时,大河皆经此矣。大抵东阿以东,往往挟济而流,又东北以达于海也。

  又东经历城县北,临邑县南。

  临邑东有四渎津,大河故道所经也详见长清县。唐《五行志》:永徽六年,齐州河溢,即此地矣。

  又东北经商河县北,武定州南。

  此昔时大河所经也。唐长寿二年,河溢棣州时坏居民二千余家。又开元十年,棣州河决。太和二年,河决,坏棣州城。宋祥符四年,河决棣州聂家口在今武定州西南三十里,旧州城之西南。五年,又决于州东南李氏湾,环城数十里民舍多坏时大河挟商河为患,议者请徙商河以杀其势。役兴逾年,捍护筑塞,财力俱困,仅免决溢而湍流益暴,需地日削。河势高民屋逾一二丈,民以为忧。乃议徙州治于阳信之八方寺。六年,徙州治而北,以避河患。自是澶、滑之间,大河屡溢,而棣州之流渐绝矣。

  又东经滨州境,合清河以入海。

  《水经注》:河水东径湿沃津今见蒲台县。又东径千乘城北,又东过利城北利城,今见博兴县,或伪为黎城。又东北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夫水流变迁,其详不可得而知。今大清河自蒲台利津县东北入海,惟小清河则经青州府博兴、乐安县境而后入于海。或谓宋初大河东行,大抵从滨州境合于大清河。或谓大清河即东汉以来大河经流之处《水经注》有南北二济,无大小清河之名。其所言北济者,大概与大清河相参错。或大清河即大河故渎,河迁而济水注其中与。夫自东汉至隋唐,水之侵啮涨溢,岂能尽免。而由平原、千乘间以入海,则未经变异也。然则治河如王景,其成法讵不足遵与?自梁晋夹河之战,苟且目前,横挑大衅梁段凝于卫、滑间,决河引水以限晋兵,谓之护驾水。此五代以后溃决之患所由致也。延及宋季,横决无已,而一时蜩螗沸羹之说,迄无成见。金、元河患,皆与国为终始。至于晚近,且谓御河如御翟,庙堂无百年之算,闾阎有旦夕之忧,亦独何欤?《水经》诸书既未能条贯源流,兼综终始,史家纪载,又往往参差同异。兹略举往迩,为之差次古今之变,览者亦可知其梗概矣。右古大河。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大河下

  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此十五处也。又二十五年,河复决汴梁之太康、通许、杞三县,灌陈、颍二州。皇庆三年,河决开封陈留等县,没民田舍时又决陈、亳、睢三州。延七年,河决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诸处。泰定二年,河溢汴梁。三年,复坏汴梁乐利堤,发民夫筑塞。明洪武七年,河决开封堤。十六年,,又决开封东堤。自陈桥至陈留陈桥,在府东北二十里,溃流数十里。二十年,河复决开封城。三十年,河溢开封。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寻自荥泽县孙家渡决而东南,开封遂在河北。景泰中,始复故《河渠考》:明初开封城北去大河四十里。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而东经城北五里至此,遂出府南。筑塞以后,大河经城北不过十数里。天顺五年,河溢,决开封府北门。弘治三年,河决开封,南入淮。成化十四年,河决开封府西杏花营在府西二十里。万历十七年,河决府西北刘兽医等堤十余处刘兽医堤,在府西北三十五里。四十四年,河决开封陶家店、张家湾陶家店,在府西北二十里。张家湾,在府西北十五里。由护城堤下经陈留等处,入亳州涡河。是冬决口淤,河复旧道。崇祯十五年,贼决开封西北朱家寨在城西北十七里。城陷大河,自陈、颍诸州漫入淮泗。盖大河出阳武之南,开封城外皆为浸淫沮洳之场矣。而河北之封丘县南去大河五十一里,旧时大河在县西北四十余里。金明昌五年,河决阳武,灌封丘而东,此封丘隔在河北之始也。元至大二年,河决封丘。顺帝至元初,河复决于封丘。明弘治二年,河决原武。其支流决封丘荆隆口在县西南三十余里,漫祥符,下曹、濮,冲张秋。五年,河复决于荆隆口,溃仪封之黄陵冈,更犯张秋,坏会通河。寻命刘大夏治之《河渠考》:弘治六年,都御史刘大夏受命治河,上言:河流湍悍,张秋乃下流噤喉,未可辄治。宜于上流分道南行,复筑长堤以御横波,且防大名山东之患。俟其循轨而后决河可塞也。报可。大夏乃浚孙家渡口,开新河七十余里,导水南行,由中牟至颍州东入淮。又浚祥符东南四府营淤河,由陈留至归德,洒为二道。一由符离出宿迁小河口,一由亳州涡河会于淮。又于黄陵冈南浚贾鲁旧河四十里,由曹县出徐州合泗入淮。支流既分,水势渐杀,张秋遂塞。又筑西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三百六十里,谓之太行堤,凡五旬而功毕。《志》云:县东南有陈桥集在县东南四十余里,与祥符县接界。东连马家口,西抵荆隆口,为大河冲要。弘治七年,河决陈桥集。嘉靖二十四年,河复决于此。又有于家店、中栾城与荆隆口相连中栾西为荆隆口。又西即于家店。《志》云:开封西北三十里为于家店渡。即此。皆滨河要地也。万历十五年,河复决于荆隆口,长垣、东明几于陷溺,堤防切焉。○考自阳武而入封丘,河益东南流。荆隆口直东则经长垣、东明,出曹、濮,直趋大清河矣。较之出徐、沛,合淮、泗以入海者,道为径易。夫河行之道,宜直不宜纡。入海之口,宜近不宜远。河之两岸宜阔,而归流宜深归流,即俗语所谓落漕也。平水则宜置斗门,且多置之。用王景更相回注之意,使不至旁溢,河未必不可东也后世遥堤之法,即两岸宜阔之意矣。缕堤之法,即归流宜深之意矣。滚水石坝及格堤之法,亦即斗门回注之意矣。盖未有舍古法而可以集事者。夫得其大意,尚能随试辄效,使究其精微而权其通变,悠悠黄河,岂终付之不可问乎。虽然,大河东,则会通河废。会通河不废,则大河不可得而东。两者不并立矣。此终明之世大河所以屡决而东,终抑之使南也与。

  又东经陈留县及兰阳县之北。河之北岸,为长垣县之境。

  大河在陈留县北三十里《河防考》:大河北岸,有陈留寨、铜瓦厢,为黄河冲激之处,属陈留界内。又东三十五里,至兰阳县县北,去大河十五里大河旧在县北三十余里。《志》云:大河经陈留、兰阳而东,水流湓溢,冲激曹、单。嘉靖七年,于兰阳县北开赵皮寨白河一带以分杀水势赵皮寨,在县北十余里,南达巴河,或谓巴河为白河。是时,刑部尚书胡世宁言:运道之塞,河流致之。旧时河自经汴以来,南分二道。一出荥泽,经中牟、陈、颍至寿州入淮。一出祥符,经陈留、睢、亳至怀远入淮。其东南一道,自归德、宿、虹出宿迁,其北分新旧五道:一自长垣、曹、郓出阳,一自曹州、双河口出鱼台塌场,一自仪封、归德出徐州小浮桥,一出沛县飞云桥,一出徐、沛间境山之北沟。此六者,皆入漕渠而南汇于淮,今俱湮塞,止存沛县一河,势合岸狭,不得不溢。所以丰、沛、徐州漫为钜浸。近溢入沛北之昭阳,以致运道壅淤,今宜因故道而分其势。其阳、鱼台二道势近东北,恐河壅而决,不可复开。汴西荥泽孙家渡至寿州一道,宜常浚以分上流之势。自汴东南出怀远、宿迁小浮桥、沟四道,宜择其便利者开浚一道,以分下流之势。至于修城武以南废堤,塞沛县北庙道口之新决而防其北流,亦一计也。河臣盛应期复奏开赵皮寨白河一带,以分水势。从之。十三年,河遂决赵皮寨口,南入淮,既而河流迁徙,赵皮寨口复塞。十九年,兵部侍郎王以于县东开李景高支河在县东北十里,引河由萧县出徐州小浮桥,凡六百余里,以济二洪之涸时河决睢州而南也。未几,复淤。万历十七年,河决李景高口,入睢、陈故道决河故道也。寻塞之。而长垣县南数里有河堤,旧为大河所经即弘治中刘大夏所筑太行堤也。《河防考》:长垣县南堤,长九十七里,西与封丘县新丰村接界。堤外有淘北河,相传即黄河故道。万历十七年,河自荆隆口决入挟淘北河,冲决长堤之大社口,长、东两邑俱被昏垫,寻复修塞。又有大冈集,与东明县之社胜集,旧俱为长堤要害。今县去大河六十里而遥矣。

  又东径仪封县北。河之北岸,为东明县界。

  大河今在仪封县北二十里。元至元二十三年以后,河屡决汴梁路,河出兰阳、仪封之南。大德元年,河决杞县蒲口仪封西南至杞县九十五里。蒲口,在杞县东北。《元史》蒲口决,诏尚文相度。文言:陈留抵睢,东西百有余里,南岸旧河口十一,已塞者二,自涸者六,通川者三。岸高于水,计六七尺,或四五尺。北岸故堤,其水比田高三四尺,或高下等。大抵南高于北约八九尺,则堤安得不坏,水安得不北也。蒲口今决千有余步,迅疾东行,得河旧渎二百里。至归德横堤之下,复合正流。或强湮遏,上决下ㄨ,功不可成。揆今之计,河西郡县,宜顺水性,远筑长堤,以御泛滥。归德、徐、邳民避冲溃,听从安便。被害之家,量于河南退滩内给付顷亩,以为永业。异时河决他所者,亦如之。亦一时救患良策也。蒲口不塞便,河朔、山东争言不可,乃塞之。未几,蒲口复决,水竟北达,河复故道。二年,蒲口复决,漂溺归德属县田庐。三年,复决蒲口,归德郡县皆罹水灾。明洪武十六年,河决开封东堤,寻决杞县,入于巴河。弘治二年,河决原武,分流泛滥于仪封、考城、归德,趋宿州。五年,河决封丘荆隆口,溃仪封黄陵冈在县东北五十里,冲张秋。今县东北有三家庄、石家楼诸处,皆为堤防要害。而河北之东明县,西接长垣,东南接曹县。县南旧有长堤,为河流所径,今河益引而东南,东明去河远矣。

  又东南径睢州及考城县之北,又东南径归德府北。河之北岸,为曹县界。

  大河南去睢州七十里。明嘉靖十九年,河决睢州野鸡冈在州北六十余里,其旁决处曰孙继口。由涡河经亳州入淮,徐州吕梁、百步二洪皆涸,寻修塞之。又东径考城县北,南去县三里,县境尤为河流之冲也《河防考》:大河南岸有芝麻庄、陈隆口,为县境堤防要地。又东南径归德府北,南去府城三十里。自元以前,归德去河远,患颇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冲决河南郡县,归德始被其患。大德二年,河决蒲口,漂溺境内田庐。三年,复决蒲口,侵归德郡县。至大二年,河决归德。是时河南徙,归德常在河北。至顺以后,河渐决而北,归德仍在河南。明洪武二十三年,河决归德,命修塞之《志》云:是年决归德东南之凤池口,漂没夏邑、永城二县。自正统以后,河决而南,归德又在河北。正德以后,则仍在河南。其新集口及丁家道口皆河滨冲要也新集口,在府北三十里,稍东即丁家道口。嘉靖三十七年,新集河淤,河流于是一变《河防考》:大河旧道由新集历丁家道口、马牧集、韩家道口、司家道口、牛黄固、赵家圈至萧县蓟门集,出徐州小浮桥,此贾鲁所复故道河流。势若建瓴,上下顺利。后因河南水患颇急,另开一道,出小河口,意欲分杀水势。而河不两行,本河日就浅涩。至是自新集至小浮桥,淤凡二百五十余里。河流北徙,出砀山县治之背,趋单县东南之段家口,又析为六股:曰大沟、小沟、秦沟、浊河、胭脂沟、飞云桥。俱由运河至徐州洪。又分一股,由砀山坚城集下郭贯楼,又析五小股,为龙沟河、母河、梁楼沟、杨氏沟、胡淀沟,亦由小浮桥合徐州洪。大河分十一流而势弱,势弱则淤益多,淤多则决溢更甚矣。今详见下。四十四年,河淤益甚,而运河大受其病。未几,河复决新集塞、庞家屯在府东北,东出飞云桥。万历二十九年,河决蒙城集东南萧家口蒙城集,在府东北三十里,以故蒙城而名。河复南徙,而曹县在归德府西北百里,南去大河五十余里。县为河流南下之冲,一有ㄨ决,县辄当其患。金大定八年,河决李固渡在县西,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今曹县,故曹州也。单县,故单州也。自宋时大河北决以后,寻复徙而南。《金史》所载河患,始见于此。二十九年,河复溢于曹州小堤之北。元至顺元年,河决曹州北魏家道口。至正四年,河北决白茅堤在曹县西北七十余里,与东明县接界。又北决金堤在濮州西南,亦曰老堤。并河郡县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水势北浸安山安山,见山东平州安山湖,沿入会通河,延袤济南、河间,将坏两漕司盐场,妨国计,发丁夫修筑,不克。五年,河复决济阴即曹州,漂官民庐舍殆尽。九年,白茅河东注沛县,遂成钜浸。乃命贾鲁治之,疏塞并举,河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元史·志》:鲁之功,始自白茅继自黄陵冈,又南至刘庄村、砖固、黄固诸处,至归德府之哈只口。又东至凹里村、张赞店,抵砀山县。又东至徐州,凡六月而功毕。二十六年,河复自州境北徙州境,徐州境也,东明、曹、濮下迄济宁,民皆被害《元史》:先是河决徐州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至是复北徙。明洪武元年,河决曹州,从双河口入鱼台。正德四年,河决曹县杨家口在县西,奔流曹、单二县境,东达王子河故河在单县东,接丰县之境,抵丰、沛,舟楫通行,遂为大河。五年,起工修塞,弗就。七年,始塞之河臣刘恺筑大堤,自县西北魏家湾,东至双固集,亘八十里。赵瓒继其职,复增筑三十里,曹、单始平。八年,河复决曹县《河渠考》:是时决曹县西之娘娘庙口及孙家口二处,河从城北东行,而曹、单居民被害益甚。既复骤雨,涨娘娘庙口以北五里之焦家口,冲决曹、单以北,城武以南,居民田庐,悉皆漂没。嘉靖七年,河复决曹县杨家口时又决单县、城武县梁靖口、吴士举庄,冲鸡鸣台,沛县以北,皆为钜浸。梁靖口,在曹县东南,近归德府大河北岸。吴士举庄,在单县西南。鸡鸣台,见沛县。二十六年,河决曹县,冲鱼台之谷亭。三十七年,河复自曹县境东北出,冲单县之东南,盖归德府北之新集淤而河流四溢也。自嘉靖以前,曹县河患称为首冲,几与宋之澶、郓同一辙矣。○考曹县河患,论者谓始于金之大定中,非也。后汉永平中,诏书称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然则曹州于汉世,已曾为沮洳之场矣。大约、滑、澶、濮、曹、单数州县间,大河东出,实为腰膂之地。疏浚无方,病必先见。自古及今,其得免于垫溺者几希矣。

  又东为虞城县及夏邑县之北。河之北岸,为单县之境。

  大河在虞城县北十三里。又东径夏邑县北二十二里。嘉靖十三年,河自兰阳赵皮寨南决入淮,运河淤,二洪涸。继而自夏邑县太丘、回村等集太丘集,在县东北三十里,接永城县界。又西即回村集冲激数口,转向东北流。经萧县城南,出徐州小浮桥,济二洪之涸,运道得以不阻。赵皮寨寻塞,而单县南去大河二十余里,去夏邑县八十余里,亦河流之冲也。嘉靖六年,河决单县,冲入沛县。九年,河由单县侯家村在县东南决鱼台塌场口,冲谷亭决而东北也。塌场口,在鱼台县南四十里。万历二十一年,河决单县西南黄固口近虞城县界,一出徐州小浮桥,一出旧河,达镇口闸旧河,沛县南旧运河也。镇口闸,在徐州之茶城。详见曹河。二十五年,河复大决于黄固口《河渠考》:时运河浅涩,河复大决于黄固,溢于河南之夏邑、永城界,径宿州符离桥,出宿迁小河口入大河,半由徐州入旧河而二洪涸。先是河臣杨一魁谓黄固口深渊难塞,议浚小浮桥,引汴泗之水及浚沂河口,筑小河口以济运。既而久旱,河复决单县之义安东坝。一魁又议浚黄固口及上埽湾活嘴,以受黄水,救小浮桥泗上之涸。又导义安决水入小浮桥,济二洪之涸。运仅无阻,至是二洪涸。一魁议浚李吉口以挽黄流,不克。李吉口,《志》云:在单县东南四十里,西去黄固口二十里,南去砀山县五十里。二十九年,河决单县之蒙墙寺在县西南七十里。《河渠考》:时河臣刘东星代一魁治河,复开李吉口。时黄固未塞,大河日益南。李吉口在黄固之下,淀淤益高,北流遂绝。彭城、吕梁之间,褰裳可涉矣。东星即李吉口旁开一小河,引水下徐州济运。又增建六闸,以节宣山东汶济之水。藉其南流,漕舟迟阻,至京往往后期。二十九年,黄固口垂塞复决,上流蒙墙寺,入归德商水,南流与淮会,注于洪泽,为泗州患。三十年,河复决单县之苏庄在县东南,冲鱼台、丰、沛。明年,复决苏庄,冲入沛县太行堤在县西北,灌昭阳湖,入夏镇俱详漕河,横冲运道,于是氵加河之议起《河渠考》:二十九年,河决归德萧家口。河臣鲁如春议开虞城西北王家口新河,以回河济运。决河广,新河不任受。三十年,河溢,决苏庄,冲鱼台、丰、沛,功遂寝。明年,复决苏庄,入沛县,而运道益阻,因议开氵加以济运。盖河患之剧,曹、单其最矣。

  又东为砀山县之北,又东流经丰县之南。

  大河在砀山县北二十里,为丰、沛上游县西北有坚城集,为单县接境之处。旧筑斜坝于其东,以防垫溢。又西有刘霄等口,亦为河流冲要。《志》云:大河旧经县南三十里。嘉靖三十八年,河流北徙,始出县北。又东经丰县南三十里县西南有秦沟口,亦曰邵家口。嘉靖四十五年,河决邵家口,出秦沟,入运。又县东南有浊河口。隆庆元年,秦沟迤南冲浊河一道,为黄河支流。后河分流,遂徙于此。万历中,筑坝堤防,使河不得北决以防运,又东入萧县界。

  又东径沛县之南,萧县之北。

  大河在沛县南五十余里,此隆、万间河流也。初,大河自丰、砀间经萧县。沛去河远,虽有冲决之虞,而非经流之所也。正德四年,河决曹县,直达丰、沛。既又决城南飞云桥,入运河。嘉靖二年,河决沛县《志》云:亦自曹、单决而南也。又五年,决县西老和尚寺。又决入丰县境内云。六年,河自曹、单境冲县东北之鸡鸣台。七年,河决而南县北庙道口在县西北三十里,淤三十余里。八年,飞云桥之水北徙鱼台县之谷亭,舟行闸面。九年,沛县北境之水决鱼台塌场口,冲谷亭水,经三年不去。十三年,庙道口复淤《河渠考》:自正德四年大河从曹、单决入,沛县飞云桥以北皆为钜浸。嘉靖七年,大河东溢,逾漕河入昭阳湖,泥沙聚壅,运道大阻。于是河臣盛应期请开赵皮寨以杀水势。八年,飞云桥之水北徙谷亭。十三年,河决赵皮寨。于是谷亭流绝,而庙道口复淤。久之,稍复故道。详见漕河。三十七年,归德新集口淤,大河散溢,支流冲入飞云桥。四十四年,大河淤塞。自萧县赵家圈泛滥而北,至曹县南崇棠朴林集复分二股。南股绕沛县戚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杨家集亦在县西南,入秦沟在徐州东北三十里,至徐。北股绕丰县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由山东马村集漫入秦沟,接大小溜沟大沟,在徐州北五十里,亦曰南沟。小沟,在州北六十里,亦曰北沟,溢入运河,至徐。其北股又自华山而东北,分为一大股,出飞云桥,散为十三股,纵横以入漕河。至湖陵城口在沛县北五十里,又逾漕河漫入昭阳湖、促沙河灌二洪,浩渺无际,而河变极矣《河防考》:时砀山县东郭贯楼支河,淤全河,遂逆行俱入于北股云。明年,河复决沛县南二三等铺,冲入运河,亦由湖陵城口入湖陂。是时,河臣朱衡、潘季驯方改浚新河,既而县东马家桥堤成马家桥,在沛县东南四十里,障水南趋,横流复定详见漕河。而萧县在大河南五十里,亦隆、万间河流也。旧时大河,自县西六十里之赵家圈经冀门集在今县西北十三里,出徐州之小浮桥,皆安流无恙。嘉靖三十七年,大河北徙,其后东西靡定。一变为溜沟,再变为浊河浊河,在徐州西北二十余里,又变为秦沟。嘉靖末,大抵自县西北崔家口、石城集、雁门集、北陈沟、梁楼沟、胡淀沟东下小浮桥崔家口东至石城集十五里,又东至雁门集十里。又东十余里至北陈沟,北陈至梁楼沟三十里。又十五里至胡淀沟,又东三十里即小浮桥也,径行陆地。水深或仅一二尺,比之故道,高三丈有余。停阻泛滥,萧县境内,一望弥漫,城内城外,皆为泽国。隆庆四年,决溢崔家口。五年,河臣潘季驯上言:大河原自新集口经虞城夏邑之北,砀山之南,至萧县冀门,出小浮桥。其后河流迁徙,行水之处俱系民间住址。陆地水不能刷,冲不成漕,虽一望茫然,而深不及尺。且大势尽趋浊河,出小浮桥者,不过十之一二。决裂之患,正恐不免。日者臣由夏镇历丰、沛至崔家口,复自崔家口历河南至新集口,则见黄河大势已直趋潘家口。乡老言:去此十二三里,自丁家道口以下二百二十余里,旧河形迹见在可开。臣即自潘家口历丁家道口、马牧集、韩家道口、司家道口、牛黄固马牧集,属虞城县。以下皆属砀山县。《舆程记》:马牧集去丁家道口四十里,其韩家道口则在赵家圈西五十里,又西三十五里则司家道口也。牛黄固,即单县之黄固集、赵家圈,至萧县一带,皆有河形,中间淤平者四分之一。河底俱系滂沙,见水即可冲刷。莫若修而复之。河之复,其利有五:从潘家口出小浮桥,则新集迤东河道俱为平陆,曹、单、丰、沛永无昏垫,一利也。河身深广,受水必多。每岁河免泛溢之患,虞、夏、丰、沛之民,皆得安居,二利也。河从南行,去会通河甚远,闸渠无虞,三利也。来流既深,建瓴之势,导涤自易,则徐州以下河身,亦必因而深刷,四利也。小浮桥来流既远,则秦沟可免复冲,茶城永无淤塞,五利也。报可。既而季驯以言去,遂中止。万历五年,河冲萧县。三十二年,河臣李化龙言:河自开封归德而下,合运入海,其路有三。由兰阳出茶城,向徐、邳,名浊河,为中路。由曹、单、丰、沛出飞云桥,向秦沟,名银河,为北路。由潘家口入宿迁,出小河口,名符离河,为南路。南路近陵,北路近运,惟中路既远于陵,亦济于运。前兴役未竣,今自坚城以至镇口,河形宛然,宜仍旧开浚。从之。三十四年,河工成。自砀山朱旺口至小浮桥,袤百七十里,河归故道。自是萧县去大河十五里而近,而沛县去河益远《河渠考》:万历三十三年,河由沛县昭阳湖穿李家口,出镇口闸,全河上灌南阳,北薄新店。明年,河臣曹时聘挑朱旺口由坚城集出小浮桥,几二百里。于是河回故道,鱼、沛、单、济、金乡之水,悉归大河。

  又东经徐州之北,又东南经灵壁县之北。

  大河在徐州城东北,今为漕、黄交会之冲,咽喉重地也。嘉靖八年,河决州北大溜沟。三十二年,河决州东南之房村在州东南五十里,旋塞之《河防考》:河决房村,由鲤鱼山出直河、睢宁、新安以下四十里,皆浅淤,鸠工浚塞之。四十四年,河由秦沟冲茶城,运道大阻。万历元年,河决房村。三十三年,河决州北境之苏家庄,淹丰、沛。黄水逆流,灌济宁、鱼台、单县,而鱼台尤甚。于是吕梁河涩,明年复故。三十九年,河决狼矢沟在州东二十里,塞之。明年,又决三山在州东南二十里,灌睢宁诸处,出白洋小河,复合正河。寻塞之。四十四年,复决狼矢沟,由蛤、曼、周、柳等湖蛤湖、曼湖与周湖、柳湖,俱在邳州西北入氵加河出直口直河口也,详见邳州。复与黄会,既而复故《河防考》:万历十七年,河臣潘季驯筑长塔二山长堤,中建石坝,以防狼矢沟之决。其地卑洼,河往往仍从此溃溢。是年,漕臣陈荐檄开武河等口,泄水平,既而决口淤,河复故道。天启三年,河决徐州青田、大龙口,寻塞之《河防考》:青田等口俱在州东南三十余里。先是,河决灵壁、双沟,至是复决于此。徐、邳、灵、睢、黄河并淤,吕梁城南隅陷沙高平地丈许。双沟决口亦满。上下一百五十里,尽成平陆。浚塞兼举,乃复旧。四年,黄水大涨,灌州城。乃迁州治于云龙山,而灵壁县亦大河所经也大河在县东北五十余里。隆庆四年,河决县西北之双沟《河渠考》:嘉靖末,河涨徐州,上下茶城至吕梁,两崖束山,河不得下,又不得决。至是乃自双沟而下,北决油房、曹家、青羊诸口,南决关家、曲头集、马家浅、阎家、张摆渡、王家、房家、白浪浅诸口,凡十一处。枝流既散,干流遂微。乃淤邳州匙头湾以东八十里,而河又一变。河臣潘季驯浚治,故道旋复。万历十七年,河又决双沟单家口。四十二年,河决灵壁县之陈铺,决口旋淤,河流复故。天启元年,河决双沟黄铺,水由永姬湖在睢宁县境出白洋小河口,仍与黄会白洋河见宿迁县。故道湮涸,复筑塞之。

  又东南经睢宁县北,邳州城南。

  大河在睢宁县西北五十里。隆庆四年,河决睢宁之曲头集曲头集、王家口、马家浅、新安集一带,皆县西北境之要口也,寻筑塞之,而邳州尤大河之襟要也大河在州城南二里。城北有沂河,从山东沂州界南流,径城下,分东西流。南入大河。又州西北有氵加河,亦自山东峄县界流入境,会沂水入于河。隆庆六年,邳州河决是年,河决灵壁县境内大河北岸栲栳湾,连邳州界。先是,河决双沟、曲头集诸处,自睢宁白狼浅至宿迁小河口,淤百八十里。河臣翁大立请开氵加河以避淤,又请开萧县河以杀河流。至是复申前议,潘季驯以为不可。万恭亦言:氵加口限岭阻石,不可开。乃专治徐、邳河,分筑南北两堤。北堤起徐州磨脐口,迄邳州宜河。南堤起徐州东南梨林铺,迄宿迁小河口。各延袤三百七十里,于是河复故道。万历二年,河决邳州是年,决州东娄儿庄等数口,寻筑塞之。三年,邳州河溢是时河决崔镇,逆灌邳、徐。既而潘季驯浚塞之,河复旧道。十七年,季驯于河南岸睢宁界上筑羊山,至土山横堤以防横溢,河益安流。三十二年,氵加河成而黄运分为两途矣。

  又东径宿迁县南,又东经桃源县北。

  大河在宿迁县南十里,东流为小河口,睢水入大河之道也睢水,在县东南十余里。又县东南三十余里有白洋河,旧皆为大河旁溢之道。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筑归仁集堤于此,今详见运河。又东经桃源县城北。县西北三十里曰崔镇口。隆庆五年,河决于此,运河浅阻时淮决高堰,而南河亦决崔镇而北,桃源、清河之间河道遂塞。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始修塞之季驯筑遥堤于河北岸。又于崔镇以东徐、季泰、三汊诸处俱筑减水石坝,以防横溢之水。而于河南岸筑马厂坡堤,以防大河南溢入淮,由是县无水灾。二十六年,于县境开新河,分导黄河入海,既而复塞《河防考》:万历十六年,科臣王士性建议,于县东三汊镇分导大河入清河县治北老黄河故道,又引而东,从颜家河至赤晏庙,下大河入海。常居敬以为自三汊入清河县界,大概淤平故河,不可复问。清河县东北数里有訾家营,西北正迎淮口。议开支河,分引河流东入于草湾河,出赤晏庙,复归大河,庶为近便。潘季驯以为非是,遂中止。二十四年,黄淮涨溢,河臣杨一魁主分黄导淮之说,因于桃源开黄坝新河,自县东十里黄家嘴起,至安东县北五港灌口,分泄黄河入海,令毋得尽入淮。从之。既而复塞。

  又东南经清河县南,而淮河合焉。

  大河在清河县治南一里,淮河自西南来合焉。县当淮、黄交会之冲,形势特重。《志》云:黄河经流,即泗水旧道也泗水亦名南清河,县因以名。县西三十里,有三汊河口。泗水至此,分为大小二清河。大清河径县治东北入淮,俗讹为老黄河,今堙。其小清河在县治西南入淮,即今之清口也。天下之喉吭,清口实司之矣。

  又东经淮安府城北,又东经安东县南,而入于海。

  河淮合流经淮安府城北五里。明永乐十四年,平江伯陈经理漕渠于北河南岸淮人谓黄河为北河,淮河为南河,亦曰外河,而漕河为里河,筑堤四十余里。自是常修筑之。隆庆三年,河溢。自清河抵淮安城西,淤三十余里,决方、新二坝二坝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清江浦堤之东。新,一作信;方,一作方家坝。出海平地水深尺余是时宝应湖堤崩,山东莒、郯诸处皆水溢,从沂河、直河灌入邳州,人民垫溺。四年,淮决高堰在府西南四十里,详见淮河。河决崔镇见桃源县。横流四溢,连年不治。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培高堰以障淮水之东,塞崔镇以防大河之北,而黄淮复合先是隆庆五年,漕臣王宗沐亦筑高堰诸处。万历三年,仍复溃溢,至是始称安流矣。是时,亦增筑清江浦、新城及钵池山、柳浦湾迤东堤岸柳浦迤东四十里为高岭。又二十里,戴百户营。是时皆接筑长堤,自清江浦而东,凡百三十余里,称为完固。十四年,河决范家口在府城东北。水灌淮城,全河几夺。又决天妃坝即清江浦口,旧坝也。详见漕河,淤福兴等闸,寻塞治之。二十三年,河淮决溢,邳、泗、高、宝诸处,皆患水灾。按臣牛应元言:治河在辟清口浮沙,次疏草湾下流草湾河,详淮安府。达伍港灌口见安东县,广其途入海。治淮在开周家桥,达芒稻河入江详见淮河。河臣杨一魁亦议先分黄,次导淮。分黄则开黄家嘴新河在桃源县,分泄黄水。导淮则辟清口积沙数十里。又于高堰旁若周家桥、武家墩稍引淮支流分入江海,水患稍息。天启元年,河决王公堤堤在清江浦北岸,逼邻大河。《志》云:自淮安西门外抵清江浦约三十里,内外二河仅隔一堤,相距不过寻丈。王公堤势最危急,二渎南徙,冲刷日甚。卷埽堤坝,不可不密也。《河渠考》:天启元年,淮安淫雨连旬,黄、淮暴涨数尺。淮安、山阳之里河,则决王公祠、杨家庙、清江浦、磨盘庄、谢家墩、凤直二厂等处,外河则决安乐乡、颜家庄、张家洼、高堰、武家墩诸处,清河则决龙王庙、徐家路诸处。惟时水灌淮安、新联二城,小民蚁城而居,里外河、清河一带汇成钜浸。郡守宋统殷等力塞王公堤,患始杀焉。三年,复决磨盘庄在城西二十余里。盖淮郡为漕、淮、黄绾毂之口也。而安东城在黄淮北岸,海口渐近,上流无壅水,自奔趋以赴海矣。○考大河之流,自汉至今,流移变异,不可胜纪。然孟津以上,则禹迹宛然。以海为壑,则千古不易也。由孟津而东,由北道以趋于海,则澶、滑其必出之途。由南道以趋于海,则曹、单其必经之地。冲澶、滑必由阳武之北,而出汲县、胙城之间。冲曹、单必由阳武之南,而出封丘、兰阳之下。此河变之托始也。由澶、郓而极之,或出大名,历邢、冀,道沧、瀛以入海。或历濮、范,趋博、济,由滨、棣以入海。由曹、单而极之,或溢巨野,浮济、郓谓济宁东平。挟汶、济以入海。或经丰、沛,出徐、邳,夺淮、泗以入海。此其究竟也。要以北不出漳卫,南不出长淮,中间数百千里,皆其纵横糜烂之区矣。又自古大河深通,独为一渎。今九河故道既湮灭难知,即历代经流,亦填淤莫据。大抵决而北则掩漳、卫,决而东则侵清、济,决而南则凌淮、泗。昔人谓河不两行,余谓自汉以来河殆未尝独行矣丘氏以宋熙宁十年,黄河南徙,一合南清河入淮,一合北清河入海,为黄河入淮之始。此殆未详考耳。先是真宗咸平三年,河浮巨野入淮。天禧十年,河合清水、古汴东入于淮。又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东南流,至彭城入淮。更远而汉武帝元光中,河决瓠子,通于淮泗。然则河之趋于淮也,旧矣。独是合淮三百年而不变者,唯有近时耳。

  汉贾让言: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注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此皆前世所排也。今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谓之上策胡氏谓昔人上策,大抵迂远不经,是矣。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据坚地作石堤,北行三百余里入漳水中,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民田适治,河堤亦成,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不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

  北魏郑偕言:水之凑下,浸润无间。九河通塞,屡有变更,不可一准古法,皆循旧堤。何者?河决瓠子,梁、楚几危。宣防既建,水还旧迹。十数年间,户口丰衍。又决屯氏,两川分流。东北数郡之地,仅得支存。及不通灵鸣,水由一路。往昔丰腴,十分病九,邑居凋杂,坟井毁灭。良由水去渠狭,又不开泻。众流壅塞曲直,乘之所致也。至若量其逶迤,穿凿沟浍,分立堤曷,所在疏通。预决渠路,令无停蹙,随其高下,必得地形。土木参功,务从省便。使地有金堤之坚,水有非常之备,钩连相注,多置水口,从河入海,远迩经通,润其卤,泄此陂泽。九月农罢,量月计工。十月昏正,立匠表度。县遣能工,麾画形势。郡发明使,筹察可否。审地推岸,辨其脉流。树板分崖,练厥从往。别使案验,分布是非。遐睇川原,明审通塞。当境修治,不劳役远。终春自罢,未须人功。即以高下营田,因于水陆。水种亢稻,陆艺桑麻。必使室有久储,门丰余积。斯实上策,御灾之方,亦为终古井田之制已上大概论水门之利。

  宋欧阳修言: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淀之势,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不快,上流乃决,此其常势。然避高趋下,水之本性。故河流已弃之道,自古难复。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不久终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高,水不能行也已上论旧河不可复。

  苏辙曰: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

  任伯雨曰:禹之治水,不独行所无事,亦未尝不因其变而导之。盖河流混浊,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则久而必决者,势也。惟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而已已上论防河。

  元欧阳玄曰: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生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趣卑。高卑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通行,河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益悍,故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御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治堤一也,有创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剌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堤,有缕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有龙尾、拦头、马头等埽,其为埽台及推卷牵制挂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弋、用纟互之方。塞河一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旧常为水所豁,水退则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龙口者,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也。凡水工之功,视土工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为难。塞十丈之口,视百丈为尤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也已上论治水之法。

  明徐有贞曰:平水土在知天时、地利、人事。天时既经,地利既纬,人事乃究。夫水之性,可顺以导,不可逆以堙。河自雍而豫,出险固之平衍,势已滥肆。又由豫而兖,土益疏,水益肆。决ㄨ之患,势不能已。新决既移,故渠随淤。措画之法,惟宜首疏水势,势平乃治其决,决止乃浚其淤。

  潘季驯曰:水以海为壑,海口外壅,则河身内溃季驯尝言:上决而后下壅,非下壅而后上决。是故草湾开而西桥故道淤,崔镇决而桃清以下塞,崔家口决而秦沟遂为平陆。然壅与决相因,其初必由壅而决,其继则由决而益壅也。议者欲以浚海为上策,不知大河入海之处,潮汐往来,人力难以施工。然旧口皆系积沙,水力自能冲刷,故海无可浚之理,惟导河以归之海,则以水治水,导河即浚海之策也。然河非专以人力导也。欲顺其性,先惧其溢。惟缮治堤防,俾无旁决,则水由地中,沙随水去,治堤即导河之策也。若治堤之法,有缕堤以束其流,有遥堤以宽其势,又有滚坝以泄其怒。水虽横暴,以三者预为之防,自足以无患。又曰:河之性宜合不宜分,宜急不宜缓。合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分则流缓,缓则停滞而沙淤。此以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以水治水之良法,切要而不可易也季驯尝言: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不旁溢于两旁,则必深刷于河底。又曰:欲疏下流,先固上源。欲遏旁支,先防正道。筑塞似为阻水,不知力不专则沙不刷,阻之乃所以疏之也。合流似为益水,不知力不盛则沙不涤,益之乃所以杀之也季驯尝言:治河者无一劳永逸之功,惟有补偏救弊之策,不可有喜新炫奇之智。惟当收安常处顺之休,毋持求全之心,苛责于责难之事。毋以束湿之见,强制于叵测之流。毋厌已试之规,遂惑于道听之说。循两河之故辙,守先哲之成谟,所谓行所无事者与。○考自古及今治河之说,亦纷如矣,然终未有奇策秘计也。其稍异者,亦曰移河而北,载之高地耳。夫宋人回河而东,为千古之诮。今遽欲回河而北,不复蹈前辙乎?或曰:别穿漕渠,无藉于河,河必无如我何?夫漕渠纵无藉于河,河可任其横决乎?淮、济诸州之民何罪,而尽委之壑乎?且自《禹贡》以至于今,大河常为转输之道,置河而言漕,不犹因咽而废食乎!或曰:弃地以畀河,使遂其游荡。夫九州之内,莫大于海。乃舍其归宿之地,而于都邑闾井间别求一贮水之壑,此更不通之论也。然则治河者将如何?曰人事修举而已矣。所谓人事者,疏也,浚也,堤也,塞也,无不可用也。上流利用疏,暴涨利用疏。汉桓谭《新论》曰:河水浊,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决,以其噎不利也。可禁民勿复引河,此即后人河不两行之左证也。贾让以多开水门为中策,而说者非之谓河流不常,与水门每不相值。或并淤漫之,且旱则河水已浅,难于分溉。潦固可泄,而西方地高,水安可往,似矣。然今榆林、宁夏以西,皆引河灌溉,有沃饶之利。诚上流多为支分,稍杀其悍激之势,未必非利也。至漫漶四出之日,浚塞之功,茫然莫措,于是多为派别,平其泛滥,而后随宜致功,轨之于正。疏可偏废乎?归流宜用浚,农隙水涸时,宜用浚。河出险就平,中土旷衍。孟巩而东,曾无崇山钜陵为之防,重陂大泽为之节。惟恃河身深阔,庶几顺流无阻,安可不察其堙障,急为荡涤。又北方土厚,水流迅直,霜降水涸。往往曾不容ザ,及伏秋淫潦,百川灌输,Е洞之势,一泻千里。使不于浅涸无事时预为经理,使深广如一,忽然奔溃,而后图之,其有济乎?河流散漫宜用堤,地势卑薄宜用堤堤有遥、直、逼、曲四种之分。盖河性易迁,任其浸淫,无以约之,则变且不测。堤以束之,使顺堤直趋,无从旁溢。所谓因其势而为之防,非逆其流而为之障也。若其沙土疏薄,形势卑洼,则必当规其远近,随其平险,多方以制其侵啮,御其奔冲。若以劳费为虞,是厝火于积薪之下也。故道当因则新口宜塞,正流欲利则旁支宜塞。欧阳子谓故道不可复,亦谓故道之湮灭难返者耳。若源流未改,而忽以一时之冲溢,遂弃旧道于不问,将随其决裂,何所抵止。又水之横溃,多在上流。惟下流淤,然后上流溃;亦必上流缓,然后下流淤此上流谓近海口之上流。近海之处,正当厚其力而速其势,不当多为之途以弱其力也如草湾河、新黄河之类,非治河胜策也。所谓塞亦可用者,非乎?要以与时变通,因端顺应,本之以己饥己溺之心,揆之于行所无事之智,河未必终于不可治也夫《宋志》: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自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谓之信水。二月桃花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花水。春末芜菁花开,谓之菜花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Ё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花,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落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其水势凡移横注,岸如剌毁,谓之岸。涨溢逾防,谓之抹岸。埽岸故朽,潜流漱其下,谓之塌岸。浪势旋激,岸土上溃,谓之沦卷。水侵岸,逆涨谓之上展,顺涨谓之下展。或水乍落,直流中忽屈曲横射,谓之径{穴叫}。水猛骤移,其将澄处,望之明白,谓之拽白,亦谓之明滩。湍怒略氵亭,势稍泊起,行舟值之多溺,谓之荐浪。水退淤淀,夏则胶土肥腴,初秋则黄灭土,颇为疏壤,深秋则白灭土,霜降后皆沙也。

  右今大河。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淮水 汉水

  《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而淮且南注于江乎?为纪淮水。

  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

  《禹贡》曰:导淮自桐柏。淮之源与古不异也。或以为出自大复,或以为出自胎簪。夫大复、胎簪之去桐柏也,仅矣。何必求胜于古人耶详见《禹贡》山川?

  东流经信阳州北,确山县南。又东历罗山县北,真阳县南。

  淮水在信阳州城北四十五里。魏人所云义阳,差近淮源者也详见信阳形势。淮之北岸,即确山县境。北去县四十里,东流七十里,至罗山县境。南去县二十里,淮之北岸,为真阳县境。北去县八十里,南北相争,淮流常为襟要。

  又东经息县南,又东经光山县北。

  淮水在息县南五里,东流三十里,径光山县北。南去县八十里,自汝、颍而问途于江汉者,光山其利涉之所矣。又东径光州之北,又东北流经固始县北。淮水在光州城北六十七里。又东北流百四十余里,而经固始县北,南去县七十里唐贞元十三年,淮水溢于亳州。盖自县境北溢入州界。此为淮西襟要之地。盖自固始而东,咫尺寿春。淮之北岸,则为江南颍州之界。又东北经颍州之南,又东经霍丘县北。淮水在颍州城南百三十里,又东流十余里,汝水自河南境流入焉汝水,详见河南大川,亦谓之淮口。淮口南北相争时要口也。淮之南岸,即霍丘县界,南去县三十里。

  又东流经颍上县南,又东经寿州之北。

  淮水在颍上县南三十里。又东三十五里,即东西正阳镇也东正阳,属寿州西,正阳属颍上县。夹淮据险,为古来之津要。今商旅往来者皆辏集焉。颍水亦自河南境流经此入于淮颍水,详见河南大川,谓之颍口。盖自北而南者,颍口其必争之地矣。又东六十里至寿州之北,南去州城二十五里。肥水自南流入焉肥水,详见江南大川,谓之肥口亦曰淮口。肥口者,淮南之喉吭,战守之枢机也。立国于东南,寿州常为重镇,岂非以肥、颍二口滨淮环带也哉?

  又东经怀远县南,又东经凤阳府北。

  淮水在怀远县南一里,流经荆、涂两山之间荆、涂两山,见怀远县,至县城东稍折而北,涡水亦自河南境流入焉涡水,详见怀远县,谓之涡口,亦淮南津要也。又东至凤阳府北《舆程记》:自怀远县缘淮而东三十里,曰半步。又二十里,曰长淮。又二十里,曰十里。又三十里而至凤阳府,陆行则七十里而至矣,南至府城十里。濠州向为淮南重镇,盖以长淮为屏障也。

  又东北经临淮县北,又东北经五河县南。

  淮水自凤阳府而东,又折而北,凡二十余里而经临淮县城北。稍东曰新河口,濠水自南流入焉濠水,详见凤阳府,谓之濠口。又东北流八十里而经五河县城,东南一里,有浍河、沱河、河、潼河自县西北次第流入焉俱见五河县。与淮为五河,因谓之五河口也五河交会之处,在县城东二里。

  又东径泗州城南,盱眙县北。

  淮水在泗州城南一里。淮之南岸,去盱眙县城北二里。两城相距凡七里,自昔为淮流矜束之处,战守所必资也。汴水自河南境流经泗城东而合于淮汴水,详河南大川,亦谓之汴口。宋时以此为漕运要冲,今惟涓流可辨耳。由泗城而东三十里,龟山峙焉山见盱眙县。淮流至此,乃盘折而北。又二十余里,而洪泽、阜陵、泥墩、万家诸湖环汇于淮之东岸,淮水涨溢,恒在于此。泗州逼淮而地下,故侵陵之患,每不能免也《唐志》:贞元八年,淮水溢,没泗州城。又《宋志》:开宝七年,淮水溢,入泗州城。咸平四年,复溢。天圣四年,又溢。景三年,作外堤以备淮水,高三十有三尺。自是患稍弭。欧阳修云:泗州之患,莫暴于淮。是也。元大德十一年,淮水溢入南门,深七尺余。明正德十二年,泗州水患尤剧。○万历十九年,泗州大水,淮水泛溢,高于泗州城,溺人无算,浸及祖陵。盖淮之患,未有不首被于泗者。

  又东北经清河县南而合于大河。

  淮水经清河县南五里,泗水自北流入焉泗水亦名清河,详江南大川,谓之泗口,亦曰清口,自古为南北必争之地。今黄河夺泗之流,乃为黄淮交会之冲。淮之南岸,则运河流入焉,所谓清江浦口也详见运河。淮河既受黄流之委输,又为运渠之灌注,势不能安流以达海矣。说者曰:淮河受汝、颍、肥、濠、涡、汴诸大川及淮南七十二溪之水以注于海,水清流疾,恒无壅决之患。淮之患自河合淮始也。河自北而来,河之身比淮为高,故易以遏淮。淮自西而来,淮之势比清江浦又高《河渠考》:泗州淮身视清江浦高一丈有余,自高趋下,势常陡激。是也,故易以啮运。然而河不外饱,则淮不中溃。惟并流而北,其势盛,力且足以刷河淮。却流而南,其势杀,河且乘之以溃运矣。病淮必至于病运者,莫如河。利河即所以利运者,莫如淮。黄、运两河之枢机,实自淮握之。则今日之治淮,乃治河治运之先务也。然则何以治之?曰:吾亦以淮治淮而已。夫淮之源流,于《禹贡》时未有改也。若欲驾其功于神禹之上,则淮不治。昔之淮东会于泗沂,今之淮东会于大河。会泗沂而治,会河则不治者,泗沂小于淮,河大于淮也。我不能使今日之大河如昔之泗沂,乃欲使今日之淮更不如昔之淮,则淮不治。然则高厚其堤防,使淮无所旁出。修明平水之制,使淮不至于涨溢。此陈平江之治淮,所以二百年无事者与。《河渠考》即《治河通考》,明刘隅、潘季驯等辑:隆庆四年,淮决于高堰即高家堰,在淮安府西南四十里,河亦决于崔镇见前大河,漕臣王宗沐修塞之宗沐《决河记》云:是年淮决高堰河,蹑淮后径趋大涧口,破宝应黄浦口入射阳湖,清口遂淤,海口几为平陆。万历三年,高堰复决于是。山阳高宝、兴盐诸处,悉为钜浸。黄水蹑淮之后,浊流西溯,浸及凤、泗,清口填淤,海口亦复阻塞,而漕黄交病矣。河臣潘季驯以为高堰淮、扬之门户,而黄、淮之关键也。欲导河以入海,势必藉淮以刷沙。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堙,河必决溢上流水行平地,而邳、徐、凤、泗不免皆为钜浸。是淮病而黄病,黄病而漕亦病,相因之势也。于是筑高堰堤,长八十里,起自武家墩在高堰北十余里,经大小涧大涧在高堰南十三里,又南五里即小涧。大涧口为冲决要处,筑石堤以护其口,长数百丈,历阜陵湖湖在堰西南二十余里、周家桥北去高堰四十余里、翟坝在周家桥南二十余里,为山阳、盱眙接界处。或曰周家翟坝长二十五里,与高邮南北金门两闸及西堤四十里石工相对。周桥翟坝决,而高邮南北冲溢无时矣,以捍淮之东侵。又以淮水北岸有王简、张福二口,淮水每从此泄入黄河,致淮水力分而清口淤浅。且黄水泛涨,亦往往由此倒灌入淮,于是并筑堤捍之堤在清口西三里。后议者又以东淮太迫,于张福堤洼处黄韶、王简二口置减水二闸。淮溢则纵之外出,黄溢则遏其内侵。王简口亦曰王家口,使淮无所出,黄无所入。于是全淮毕趋清口,会于大河,以入海。而河与漕俱治。盖高堰之筑,始于汉末之陈登,修治于明初之陈,而复于季驯云隆庆四年,王宗沐修筑高堰,卑薄无所增加,随即圮坏。至是经理,始尽制焉。万历二十一年,淮复决于高良涧在淮安府西南七十里。《志》作九十里。凡二十二口,旋筑塞之。明年,黄水大涨,清口沙垫,阻遏淮水,不能东下。于是挟上源阜陵诸湖与山溪之水暴浸泗州、陵州,城湮没。是时科臣张企程言:周家桥北去高堰五十里,其支河接草子湖在宝应县西南五十里,若浚三十余里,一自金家湾在扬州府北四十里,入芒稻河在扬州府东三十里,注之江。一自子婴沟在宝应县南六十里,入广洋湖在宝应县东南五十里,注之海,则淮水泄矣。武家墩南距高堰十五里,逼永济河在淮安府西南,一名新河。引水自窑湾闸出口即新河接运河之闸,直达泾河在宝应北四十里,自射阳湖入海,则淮之下流有归,此急救祖陵之议也。二十三年,淮复决高家堰、高良涧诸处,寻筑塞之。明年,河臣杨一魁以黄淮冲溢,乃议分黄导淮,辟清口沙七里,达淮之经流,建武家墩泾河闸以泄淮之旁溢。又建高良涧减水石闸、子婴沟、周家桥减水石闸,一自岔河在新河南下泾河,一自草子湖宝应湖下子婴沟,俱通广洋湖及射阳湖入海。犹虑淮水宣泄,不及南注各湖为患,又开高邮西南之茆塘港在州西南六十里,通邵伯湖。开金家湾,下芒稻河入江,以疏淮涨一魁所举行,大抵本于企程之说。于是淮患渐平。自是虽时有决溢,而培固高堰,增置坝闸之外,无所为治淮长策也。《两河议》两河,谓黄、淮也。见《明季河工奏议》曰:高堰去宝应高丈八尺有奇,去高邮高二丈二尺有奇,高宝堤去兴化泰州田高丈许或八九尺有奇,去高堰不啻卑三丈有奇矣。昔人筑堰,使淮不南下而北趋者,亦因势而导之。不然,淮一南下,因三丈余之地势,灌千里之平原,安得有淮南数郡县俨然一都会耶?万历二十一年,淮漫高堰堤上且数尺,周家桥口原自通行,又加决焉。决高良涧至七十余丈,南奔之势若倒海。高宝、邵伯诸湖堤一日崩者百十余处。于时泗城亦复灌溢,而所减之水不过尺许,则以淮南之地自高宝而东则下,由邵伯而南则又昂,自兴盐以东滨海诸盐场,比内地亦复昂也。泗州之地比高堰为下,与高宝诸州县皆若釜底然,安能免淮之浸哉?虽然,淮之浸,河阻之也。河之阻,未必不仍自淮致之也。高堰一带修守不严,奸商盐贩之徒,无日不为盗决计。泗州之人未究利害之源,但见高堰增筑,势必且遏淮以入泗,惟恐堰之不速溃也。淮之旁流日多,则淮之正流日弱。于是刷沙无力,而黄流益横。清口就淤,势不得不倒灌淮南,决堤堰而败城郭,委运道于茫无畔岸中矣。于此时而议导淮,导淮亦治标之一策耳。善乎先哲之言曰:御黄如御敌,淮日退则黄日进。论者若以导淮为秘计,而不察其为弱淮之先征也,淮之患安有穷已耶?

  又东经淮安府城北,又东径安东县南而入于海。

  淮水自清口而东五十余里,而经淮安府北,去城五里而近。又东九十里,经安东县城南。又东北五十余里,即海口也。黄、淮并流,势盛流疾,海潮若迎若遏,互相回旋。其地有四套、五套、六套之名,盖皆湍激所成也谓之海套。势益东北出,西岸近海州云梯关,亦谓之云梯海口。海口阔处几十四五里,或七八里。安东而上,大约二三里。此即《禹贡》以来淮水入海之道也。自桐柏发源以达于海,经流曲折,几二千余里《汉志》:淮水出桐柏大复山,东至淮陵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郡四,谓南阳、汝南、九江、临淮也。潘季驯曰:淮、黄相合,淮得黄而力专,黄得淮而流迅。两河相合,同趋中流,此治淮即以治河,并即以利漕之大机也。

  右淮河。

  汉水自梁而荆,汇江入海。或曰:汉合于江,自源而流,亦甚近矣。似难与江河并列者也。余曰:云汉为章,诗人歌之。天汉之称,其名甚美。汉之为义也大矣,因纪汉水。

  汉水出陕西宁羌州れ冢山。

  《禹贡》れ冢导漾,即此山也。《水经》以为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沮县,今陕西略阳县,东南流注汉。然则沔水特入汉之小水耳。乃言沔水之源,而不详汉所自出,舛矣。郦道元以为沔水一名沮水,东南流会于沔,同为汉水之源。说者谓汉有二源,理或然矣陇东之山皆れ冢,狼谷亦れ冢之支裔耳。今略阳县东南有分水岭。或以为即狼谷。陆游曰:尝登れ冢山,有泉涓涓出山间,是为汉水之源。孔氏曰:泉始出山为漾,非即此水与?

  东流经沔县南,又东径褒城县南。

  汉水在沔县南十余里。孔氏曰:汉上曰沔,县以水名也。又东南流经褒城县南四里,而东入南郑县界。

  又东南经汉中府城南,又东经城固县南。

  汉水在汉中府城南三里,又东径城固县南五里。《志》云:汉水自褒城而东,曲折环流,为郡邑之襟带。

  又东经洋县南,又东经西乡县北。

  汉水在洋县南一里。《志》云:汉在县境中者,多滩濑之险。自是而东,水势渐盛,流渐阔。又东径西乡县北,而洋水会诸小水流合焉,漫衍几里许。南北朝时,沿流置戍,因以为险。

  又东北流经石泉县南,折而南,流经汉阴县西。又南经紫阳县城西,复折而东北流,经汉阴县之南。

  汉水在石泉县城南,县屹峙汉滨,称为津要。经县东五六里,复折而南,流经汉阴县西境,又南至紫阳城西五里,复折而东,经城南,又东北流,出汉阴南境《志》云:汉水北去县八十里,而入兴安州界。盖石泉以东南皆大山盘阻,汉江回绕而出也《舆程记》:自洋县行九十里地名庙上,陆行三十里,水行九十里,皆极险,所至处名渭门。又一百八十里而至石泉县,又一百八十里至马家营,又百里至紫阳县,又二十里至中沙坝,又十里地名耳河,又六十里至小河道,又百九十里至兴安州。自洋县至兴安州,回曲几及千里,恐迂远不至此,今存以俟考。

  又东北经兴安州北,又东北经洵阳县南,又东南经白河县北,湖广上津县之南。

  汉水在兴安州城北四里,为州境之襟带。汉川有事,州其中流之会也。又东百二十里而经洵阳县城南《舆程记》:州东九十里至黎家口,又东三十里至洵阳县,旬水自北流入焉,谓之旬口。又东南流经白河县北,南去县二里《舆程记》:洵阳县百四十里,至树河关,又百里至夹河关,又四十里而至白河县,北去湖广上津县百二十里,江口镇在焉,即汉滨渡口也上津,在白河县西北百六十里,而次于白河之后者,上津去汉远也。

  又东经竹山县北,郧西县南。

  汉水自上津县而东,经竹山县北境,南去县百余里,县境诸水皆流入焉。又东流经郧西县南五十里,而入郧县境。汉江经此,为荆、梁、雍、豫四州之间,道里绵邈,山川阻深,多伏戎之患。

  又东南经郧阳府城南,又东经均州北。

  汉水自郧西县东南流二百四十里,而经郧阳府城南。府北通宛洛,西走金商,沔北之要地也。东北流百八十里,而经均州北《志》云:汉江南去州城四十里。州翼蔽襄樊,恃汉水为形胜云唐长庆四年,襄、均、复、郢四州,汉水溢决。开成三年,江汉涨溢,坏房、均、荆、襄等州,民居及田产殆尽。会昌元年,汉水坏襄、均等州民居甚众。宋时均、襄亦多水患,盖汉水至均州而流益盛也。

  又东南经光化县北,又东南经城县东。

  汉水自均州东南流一百五十里,而至光化县城北《舆程记》:自均州九十里至小江口,又六十里至光化县。又东南流五十里而至城县境《志》云:汉江西去城二十五里。《舆程记》:光化东南九十里曰紫店冈,又九十里即襄阳府。城在府西,为汉水必经之地。均水自北流入焉,谓之均口,亦襄、邓间之要地也。

  又东径襄阳府城北,又东南经宜城县东。

  汉水在襄阳府城北。汉江北岸,即古樊城也。夹江对峙,为古今之形胜,南北之要膂。有事战守者必资于此。汉建安中,关羽围于禁于樊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余,羽乘水急击,遂克之。自古襄阳倚樊城为固,而樊城恃汉水为险也。《志》云: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襄阳实当其冲,为患最剧。自唐以来皆筑堤绕城以防溃决,故有襄阳大堤之称。明正统、嘉靖间,两被漂溺,皆以大堤废损故也。惟修筑旧址倍高且厚,襄城庶恃以无恐。自襄阳以下,汉水益折而南,凡百二十里,而经宜城县东汉水西去县四里。又南,入安陆府界。

  又南经安陆府城西,又南径荆门州东。

  汉水自宜城县南流,凡百七十里而至安陆府城西。府控临津流,为南北冲要。江沔有事,此亦必争之地也。而浊流啮决,最为可虞。嘉靖末,曾被其患,不可不预为备《实录》:嘉靖四十四年,府境支河尽塞,而下流竹筒河复淤。下滞上圮,漂溺不可胜纪。竹筒河,在沔阳州北。又南流四十里而经荆门州东境州西去汉水八十余里,汉江至此,复渐折而东矣。

  又东南经潜江县北,又东经景陵县南,沔阳州北。

  汉水在潜江县西北四十里,又东南经县北而入景陵县境。北去县百里,南接沔阳州亦百余里。《志》曰:汉水由荆门州界折而东,大小群川咸汇焉。势盛流浊,浸淫荡决,为患无已。而潜江地居污下,遂为众水之壑。一望弥漫,无复涯际。汉水经其间,重湖浩淼,经流支川,不可辨也。盖汉水为湖北之害,而襄、郢二州为甚。潜江又承襄、郢之委流,当汉江曲折回合之处,潴为大泽,势不能免矣。而景陵、沔阳,又潜江之委流也。今沔阳四境惟湖陂连亘几数百里,皆为汉水所汇。盖汉水性曲,往往十里九湾。语曰:劲莫如济,曲莫如汉。郢、沔之间,波流回荡,自必潴为薮泽。小民见填淤之利,复从而堤防之。为民牧者,又不讲于节宣之宜,疏瀹之理,岁月之间,苟幸无事。大水时至,则委之洪涛中耳。童承叙明人,撰《沔阳州志》曰:汉水至浊,与江湖水合,其流必澄。故常填淤,而沮泽之区因成沃壤。民渐芟剔,垦为阡陌。又因其地之高下,修堤防以障之。大者轮广数十里,小者十余里,谓之曰垸。其不可堤者,悉弃为莱芜。昔时垸必有长,统丁夫,主修葺。其后法久弊滋,修不以时。垸愈多,水愈迫,客堤益高,主堤益卑,故水至不得宽缓,喘怒迅激,势必冲啮,主堤先受其害,客堤随之泛滥汹涌,悉为钜浸矣。○按均州以上,汉水发源未远,故溃决常少。汉川以下,汉水入江已近,故横溢鲜闻。惟襄阳以迄于沔阳,上流既远,而众流日益,入江尚遥,而地势愈卑,汉水泛滥其中,如溃痈然,不可不察其病而图其方矣。○天下之水,大河而外,重浊而善决者,在北则漳与沁又桑乾、滹沱两河经太行而东出,自高趋下,流浊势急,故溃决亦常见,在南则汉。漳附卫入海,而后漳水之决少;汉附江入海,而后汉水之决少。沁本浊而又并入于河,故河之决最多。或谓河合于淮,藉淮以刷河,而河庶几可治。然淮终非河敌也,又安能使河之不至于决哉?

  又东经汉川县南,又东经汉阳府城东北,合于大江。

  汉水在汉川县西南十里,又东南流百六十里,至汉阳府城北五里。又东南经大别山北而南入于江,谓之汉口,亦曰沔口,亦曰夏口,为自古噤喉之地。谈东南形胜者,必以夏口为首也详见湖广重险夏口。夏口东岸,即是武昌府。自昔置重镇于此,岂非以险要所在,控扼不可或疏也哉!蔡氏曰:《禹贡》言江、汉朝宗于海,明乎江、汉二川势均力敌,非有主客先后之分矣。自れ冢发源以达于江,经流曲折,凡三千余里《汉志》云:沮水出沮县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郡五,谓武都、汉中、南阳、南郡、江夏也。汉水实南纪之雄矣。

  右汉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曰:岷山导江。荀卿曰:江出汶山汶、岷通。《山海经》亦曰:岷山,江水出焉。《水经》:岷山,江水所出。或作山,或作文山,其实一也。大江发源于岷山,审矣。山谷纡回,泉流隐伏,盘溪曲涧,汇流成川。郦道元云:岷江泉流深远,为四渎首。是也。《江谱》《岷江渠堰谱》,宋张韪撰:岷江发源临洮木塔山临洮,今陕西洮州卫,山当在其南境。或曰木塔山,即岷山之支陇。《益州记》:江源出岷山羊膊岭宋任豫《益州记》:江出羊膊岭,经甘松至灌千余里。《洮岷记》:大江出陕西岷州岷山,南流入川。《舆程记》:江源出松潘卫北二百三十里之大分水岭,或以为即羊膊岭,似误,分二流:一西南流,为大渡河详见四川大川。一南流,为大江《水利志》:岷江出羊膊岭,分二派。一西南流,为尖囊大渡河。一正南入溢村,至石纽,过汶川,历今灌县境,即禹所导之大江也。今松、茂以北,接陕西洮岷之境,群山错杂,其涧谷之水,皆奔辏而南,合为大江。然则江源本无正流。《禹贡》以岷山表识之,而江源可以依据。此圣经之文,所以为不可易与!

  西南流经松潘卫西,又南经叠溪所西。

  大江在松潘卫西六十里,其上流自大分水岭而来也。又南流经叠溪所西三里,盘旋崖石间,曾不容ザ矣。

  又南经茂州城西,又西南经威州之西,又南经保县东,又东南流至汶川县西。

  大江经茂州城西北,折而西南,经威州北三十里高碉山下,唐维州城故址在焉。三面临江,号为险塞。又西经保县城东十里,复折而东南,经汶川县治西。曲折环流,蜀境西北之保障也。

  又东南经灌县西,又东南流经崇庆州北,又东南经新津县南。

  大江自汶川县东南流,几二百里而至灌县西,去城三十三里,离堆在焉。秦李冰凿渠分流入成都处也有内江、外江及都江之分,今详见成都府。其正流经崇庆州西北五十里,又南为味江唐贞元十一年,蜀州江溢,即此。又东南流经新津县城南,亦谓之皂江。又东南流入眉州境。《蜀记》本唐郑撰。此盖袭前人旧名也:大江在威、茂之间,谓之汶江。自汶川县而南,往往随地易名,不可更仆数也。

  又东南经彭山县东,又南经眉州之东,又南经青神县之东。

  大江在彭山县东北二里,其支川自灌县分流,经成都南境者,于新津、彭山之间,复次第流合焉。经县城东,江流益盛,亦谓之武阳江。又南经眉州城东四里蟆颐山下,亦谓之坡黎江。又南经青神县东二十里,南流入嘉定州境。

  又南经嘉定州东,又南经犍为县东。

  大江经嘉定州城东,亦谓之通江。至城东南而大渡河合青衣江之水自州西南流合焉,亦兼合水之称。又南经犍为县城东,复折而东南,流入叙州府境。

  又东南经叙州府城北,又东南经南溪县东。

  大江自犍为县东南流,凡三百六十余里而至叙州府城北,经城东南,而马湖江自西南流合焉马湖江,详四川大川泸水。又东南流百二十里,经南溪县城东三里,又东南入泸州境江之北岸,为富顺、隆昌之境。《志》云:大江在府境,亦兼外水之称,控御蛮,襟带两川,为腰膂之寄。

  又东经江安县北,又东经纳溪县北,又东北经泸州城东,又东经合江县北。

  大江自南溪县东南百二十里,而至江安县北。南去城二十里,又东南六十里,至纳溪县城北。又折而东北流七十里,经泸州城东南,资江自北流合焉,所谓中水是也详见四川大川雒江。又东北几二百里,而至合江县北。南去城五里,又东北入重庆府境。《志》云:大江自泸州而上,滩碛交错,江流阔狭不常,由嘉定州而上,则重山曲折,崖高流迅,牵挽益艰。自泸州而下,虽滩碛间列,而江深岸阔,江淮朦艟,可以溯流而达矣。

  又东北经壁山县南,又东北经江津县北,又东北经重庆府南。

  大江自合江县东北流百八十里,至壁山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北百三十里,而经江津县城北二里。又东北二百余里,而经重庆府城东南。涪江合嘉陵江自北流合焉,所谓内水也详见四川大川涪江。府居内外二水之间,凭高据深,为全蜀之襟要。

  又东经长寿县南,又东经涪州北。

  大江自重庆府城东流二百余里,至长寿县城南。又东流百三十里,而经涪州城北。至城东黔江,自南流合焉亦曰涪陵江,今详见涪州。东通湖广,南入贵州,黔江其径道矣。

  又东北流经酆都县南,又东北经忠州城南。

  大江自涪州东北流百四十里,而经酆都县城南《舆程记》:涪州六十里至东青水驿,一名焦崖驿。又八十里即酆都县。又东北百九十里,而至忠州城南,又东入夔州府境。

  又东北经万县南,又东经云阳县南。

  大江自忠州东北流二百余里,而至万县城南。又东二百七十里,至云阳县城南。又东百七十里,即夔州府城矣。

  又东经夔州府城南,又东经巫山县南。

  大江经夔州府城南,又东八里,而为瞿唐峡,所谓瞿唐、滟,天下之险也详见四川重险瞿塘关。又东百二十里,至巫山县城南。又东三十里,经巫峡中,峡长百二十里。两岸连山,舟行其间。江流至此,为出蜀而入楚之处详见四川名山巫山。波涛崩湃,崖石嶙峋,诚古今之至险,亦山川之奇胜。《江行记》:巫山东至巴东县,凡一百六十里,皆在峡中行也宋张《禹庙记》曰:夔门当西蜀川流之聚,合数百源而委之。沆氵奔泛滥,又甚他所。而巴冈、巫桥,崔嵬盘错,壁立骨峙,绵亘峻极,固塞其冲。奔溃汹涌之势,艰乎为力哉。已而瞿唐瓜分,滟孤蹲。千崖万磴,两两却立。黄流钜浸,帖帖东下。环数千里之地,既宅既旅,既蚕既粒,孰知疏凿功用之至于斯耶。

  又东经巴东县北,又东经归州城北。

  大江经巴东县城北,又东九十里,经归州城北。山峡连绵,与蜀相接,所谓步步皆险也。

  又东经夷陵州南,又东经宜都县北。

  大江自归州东屈曲流,凡百八十里,至夷陵州城南、城西北二十五里,西陵峡在焉。与夔州之瞿唐、巫山之巫峡,共为三峡。州当三峡之冲,故言形胜者,恒以西陵为吴、楚之西门。又夷,平也。江流至州西,始出险就平,故曰夷陵也详见湖广重险西陵。自州而东,又曲折流六十余里,而至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之荆门山,与南岸虎牙山对峙,自昔为险厄之处详见湖广重险荆门。《江行记》宋范成大撰,一名《吴船录》曰:蜀中之江,会流于三峡者,凡二百八十有奇。蜀中之滩,次及于荆门者,凡四百五十有奇。自荆门以东,其以滩碛名者,无复嵯岈之势,亦无栉比之多矣。又东南流经宜都城北三里,而东达于枝江县境。

  又东北经枝江县北,又东南经松滋县北。

  大江自宜都县东北流七十余里,而经枝江县城北。江流至此,分而为二,间以大洲,谓之百里洲。洲之北曰北江,南曰南江。《禹贡》东别为沱,即此地也。又东南流七十里而经松滋县城北,江流至此,复支分为三派,名曰川江。又东北流入江陵县界。

  又东北经荆州府城南,又东南经公安县北。

  大江自松滋县东北流百二十里,而至荆州府城南。府翼带江沱,称为都会。府东二十里曰江津口,江水支分于枝江以东者,至此洲尽而流合,势益盛。昔时滨江置戍,为江陵重地。又东南四十里,即公安县也。江流经城东北三里,又东南入石首县界。《荆州记》旧记晋郭仲产撰:江水方出峡,势如建瓴。夏秋泛涨,顷刻千里。然夷陵而上,山阜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阔,顺流直注。又两岸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惟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之间,江流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迁回。至岳阳复自西南转东北,湖水迸流,易于涨遏,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往往沿岸为堤,咫尺不坚,千里为壑矣吕后三年,江水、汉水溢,流四千余家。八年,江汉水溢,流万余家。

  又东南经石首县北,又东经监利县南,又东经华容县北。

  大江自公安县东南流百十里,至石首县城北。又东南流百二十里,至监利县城南。又东南流六十里,经华容县东北境之黄家驿驿西南去华容县九十里,东北至城陵矶亦九十里。江流深阔,商旅往来,所在辐辏。

  又东经岳州府北,又东经临湘县北。

  大江经岳州府城西北十五里之城陵矶,洞庭之水自南而北,由此注于大江,谓之荆江口。亦谓之西江口,又谓之三江口。以洞庭及澧水与大江并会于此也详见湖广重险荆江口。控据要津,为湖南北之喉吭。又东北七十余里,经临湘县城北《舆程记》:城陵矶驿南二十里,为洞庭湖口。东六十里至临湘县之鸭栏水驿,皆滨江要地也。又东北入武昌府境。

  又东北经嘉鱼县西,益折而北,经汉阳府城东,武昌府城西,而会于汉水。

  大江自临湘县而东百十里,至石头口驿驿为嘉鱼、临湘县分界处。又东北七十里,至嘉鱼县城西北七里。又东北九十里,至洲镇属嘉鱼县有洲驿。又九十里至金口驿属江夏县,又六十里,经汉阳府城东北之大别山南。东折而北出,会于汉水,所谓汉口也。亦谓之夏口详见湖广名山大别及重险夏口。夏口之南,即汉阳府。夏口东岸,正对武昌府。二城隔江相对,不过七里,为襟束之处。天下有事,无不注意于此者。又北出而东折,即黄州府境矣。

  江水会于汉水,并流而北,复折而东。江之北岸,为黄陂县及黄州府境。南岸为武昌府及武昌县境。

  江汉并流,北出而东折,去汉口三十里曰青山矶在江南岸,为津渡之要。又东十五里,为黄陂县之沙口镇在江北岸,亦曰沙武口,西北去县五十里。又十五里为阳逻镇在江北岸,有阳逻驿,属黄冈县。《舆程记》:阳逻而东十里,为抽分厂竹木抽分处也。又东二十里,曰白湖镇,在江南岸,属江夏县,有巡司。对岸即双流夹。又八十里曰团风镇,又二十里曰三江口《江行记》:汉水入江,江水益盛。黄州西百里,有双流夹。以江水分流而名。此曰三江口,又以江分为三,至此合流而名也。又三十里经黄州府城南。隔江相望者,为武昌县县在江南岸,距黄州府十里。又东南三十里曰巴河口在江北岸,巴河入江之口也。南北纷纭,江滨多故,此皆烽火之区矣。

  大江又东,经蕲水县南,又东经蕲州城南。江之南岸,为兴国州之境。

  大江自巴河口东三十里,至蕲水县之兰溪驿东北去县四十里。又东南九十里,至蕲州西之蕲阳口亦曰蕲口,蕲水入江处也。又三十里,至州城南。大江至此益折而东南。又三十里为马口渡渡在江北岸,东接广济县境。又东南二十里为富池驿在江南岸,属兴国州。西南去州城六十里。江之南岸,接江西九江府瑞昌县之境兴国州东即瑞昌县境。

  又东南经广济县及黄梅县南境。江之南岸,为九江府城之北。

  大江自富池驿而东。又东南六十里,经广济县之龙平镇镇西北去广济县百余里,盖大江自蕲州益引而南也。又东南十里,经黄梅县之新开口镇东去县七十里。又东南五十五里,即九江府城也大江北岸,即黄梅县界,北去县城五十里。江流至此,阔二十余里,波涛浩瀚,谓之浔阳江《唐·五行志》:大历九年,江州江溢。舟行其间,有内路、外路之分并江南岸为内路,江北岸为外路。《舆程记》:九江府城稍西北五里,地名官牌夹。从江中至龙坪六十余里,遇大水时,自夹中直上龙坪五十里而近。亦谓之九江也详见江西大川九江。古称湓口重镇,中流襟带。盖府城当吴、楚之要会,不特江右安危,视九江之缓急,而上游之势,淮南、江左祸福与共,所谓地有常险者,非与?

  又东经湖口县北,又东北经彭泽县北。江之北岸,为宿松县及望江县之境。

  大江自九江府城而东六十里,经湖口县城北。湖口,江西之噤吭也。彭蠡之水,自县西南二十里,注于大江。环城而北出,故县以湖口为名详见江西重险。又东北六十里,经彭泽县西北二里。江流至此,益折而北。江心有小孤山,与宿松县分界《志》云:小孤山北去宿松县百二十里,宿松西南,则与黄梅县接界。江滨又有马当山,与东流县分界马当在江东南岸,去东流县七十余里。小孤、马当,皆江津之险也。自彭泽而东北,凡百二十里,至望江县之雷港口雷池,入江之口,古所谓大雷也。西北去县城三十五里。又《唐志》:太和四年,江水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盖江南、江西、湖广三境之地,犬牙相错,滨江环峙,为设险处。

  又东北经东流县北,又东北经安庆府城南。

  大江自雷港而东北,又二十里,江之南岸,为东流县。北去县城二里,又东北流九十里,江之北岸,经安庆府城南,所谓皖口之险也。特立江滨,江环三面,屹为形胜。盖南畿上游之屏障矣。

  又东北经桐城县南境。江之南岸,为池州府北。又东经铜陵县之北。

  大江自安庆府城东北流九十里,经桐城县之枞阳口西北至县百二十余里。又西十里,经池州府之池口驿。南去府城五里,又东北四十五里,至梅根港,古所谓钱溪也。梅根港而上,江岸颇狭。今南北往来者,往往截流而渡。南自池州出江右,走闽广;北自庐州走濠、寿,趋徐、汴,为捷径云。又东北二十里为大通驿,又三十里经铜陵县城北。又二十里曰丁家洲,又四十里为荻港驿俱在江南岸,入繁昌县界。《江防考》:大通驿而下,江面阔三十余里,上游之险,莫过于此。又兼汊港丛杂,戍守切矣。

  又东北经无为州南境。江之南岸,为繁昌县之北。又东北经芜湖县之北。

  大江北岸,自桐城县南之枞阳口至无为州南境之泥汊河口,几二百里南岸即繁昌县界,江面阔二十余里。又东接和州之境。南岸则自荻港而东三十里,经繁昌县城北十五里。又东北四十里,经三山矶。又二十里,经鲁明江口亦曰鲁港口。又东北十里,经芜湖县城西五里。又东北流,入当涂县界。

  又东北经和州之东,太平府之西。

  大江北岸,自泥汊河而东北百二十里,曰裕溪口北去和州九十里。河口为无为州巢县之通道。又北二十里,为西梁山。江之南岸,则自芜湖北五十里,至东梁山与西梁山隔江相对,所谓天门博望之险也详见江南名山梁山。又北四十里,经采石圻,亦曰牛渚坼。江之西岸,为和州之横江浦西北至州城二十五里。自古有事于东南者,多自横江济采石,形胜莫重焉详见江南名山采石。今沙洲横亘,或非利涉之道矣采石江滨旧有洲曰成洲,横列矶下。又西南有陈家洲及新洲诸沙渚。今延袤相接,益复回远。滩浅错杂,舟行甚艰,故道出采石者益少。天地之气日就迁移,山川形胜,岂有常哉。又东北二十里,经太平府城西北五里,又东北五十里经烈山入江宁府界。

  又东北经江宁府城西北。江之北岸,为江浦县及六合县之境。

  大江自烈山而东北十余里,经三山。又六十里,至江宁府城西北观音门外。自观音门渡江而西北二十里,曰浦子口。又西五里,即江浦县也。自观音门渡江而东北四十里,曰瓜埠口。又西三十里,则六合县也。昔人称建康江流险阔,气象雄伟,信矣。

  又东北经句容县北,又东北经仪真县南。

  大江自金陵而东北八十里,曰黄天荡。南北两岸,阔四十里。洲港错杂,防闲未易。又东十余里,经江南岸之龙潭驿。南去句容县城七十里。又东北四十五里,经江北岸之仪真县城南。县控临江津,南北往来,亦利涉之所也。

  又东北经镇江府北,扬州府南。

  大江南岸,自龙潭而东百里,至镇江府城西北。渡瓜洲,江面不过七里有奇。又北四十里,即扬州府城矣。大江北岸,自仪真东至瓜洲五十余里,而金山屹峙大江之中。又东十五里,为焦山。皆控扼江心,并称形胜。然金山近在津途,尤为要会。扬帆击楫,必以金山为表识矣。昔人言京口、采石并为东南重镇,而采石江岸比京口为狭,故备采石者恒切于京口。乃今昔变迁,京口江面殆更不及昔时之采石矣。安得不以备采石者转而备京口乎?况岁漕数百万粟,皆自仪真、瓜洲而达。天下之吭,自金山上下数十里间操之耳。由京口而东,渐近大海,岛夷出没,京口尤为扃钥之地。谈形势于东南,安有先于京口、维扬间者与!

  又东南经丹阳县北,又东经泰兴县西南。

  大江自镇江府城东折而东南流,六十里经山下。又东南二十里,经丹阳县北大江在县北五十里。又东,即常州府界也。大江北岸,自瓜洲而东百二十里,曰三江口。又四十里,曰周家桥,始与南岸山相对,为江津戍守处。盖南岸江流直而北岸曲也。又东北四十余里,经泰兴县西南。又东,即靖江县境矣。

  又东经常州府北及江阴县之北。江之北岸,为靖江县及如皋县南。

  大江自丹阳县而东三十里,经常州府西北之孟渎口东南至府八十里。为戍守要地。又东九十里,至江阴县之夏港口。又十里,即县城北也南去城一里。又东三十里,为杨舍镇,与常熟县接界。江之北岸,旧自泰兴而东为如皋县南境大江北去县城六十里。而靖江县在江阴之西北,隔江相望,四十余里,孤悬江中,称为京口外卫。今北面堙为平陆,东北与如皋接,西北与泰兴接,而东西南三面屹峙江滨,与江阴、武进为唇齿之势云。

  又东经常熟县北。江之北岸,为通州之南。

  大江自江阴县而东,至常熟县北四十里之福山镇。江之北岸,为通州南十五里之狼山镇。二山隔江相对,江岸阔几八十里。滨江置戍,恃为门户之险。然江流浩淼,风帆倏忽,欲却敌于江中,未易言也。又东经海门县南,江之南岸,为太仓州之北,由此入于海。大江自狼福两山而东。波涛汹涌,与海相接。而海门旧在通州东百余里,称为江海出入之门。太仓西北去常熟百里,东北至海七十余里。亦江面回合处也。今海门益沦于海,形势又一变矣。至于崇明环海为邑,沙渚迂回,江口倚为外卫。然而自守则有余,制敌或未足。江防险易,安可一律论与。○按大江自源徂流七千余里《汉志》:江水出湔氐道西徼外山,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九郡,谓蜀郡、犍为、巴郡、南郡、江夏、庐江、九江、丹阳、会稽也。广陵固其入海之处,故不在九郡之列,或称为南北之限,或恃为天堑之防。然用之得其当,则节节皆险。失其宜,亦处处可渡。险易固无定形矣。善哉,陆抗之言曰:议者以长江峻山限带封域,此守国之末务,非智者所先也。右大江。

  五岭以南,非禹迹所及乎?曰:理或有之。然则秦汉以前,岭南不得为中国地矣。曰:否。夫尧命羲叔远宅南交,南交载在《尧典》,则《禹贡》时可知也。又周公化行,越裳重译。越裳来自成周,则唐虞时更可知也。且南交、越裳,其去岭南也更远矣。安得谓岭南遂无与于中国乎?然则岭南山川,何以不列于《禹贡》?曰:岭南隔越重山,当时洚洞之害,固无与焉。《禹贡》所书,皆神禹疏导之实,安得滥及于岭外也。且夫重内可以略外,举近可以该远。《禹贡》言黑水、衡阳,实包乎岭以南之地矣。言岛夷、和夷,实兼乎岭以南之人矣。安得谓岭南必无与于中国也?然则纪盘江而不及五岭也,何居?曰:山主分而水主合,山之条列易知,水之脉络难辨也。然则何以不言左右江?曰:盘江之源,出于四川、云南之境,而经贵州、广西、广东之地。其在贵州者曰盘江,在广西则曰左江、右江,在广东则曰西江,而统之以盘江者,从其源之远者言之也,故但曰盘江也。盘江有二源,其出四川境内者曰北盘江,北盘江出四川乌撒府西百五十里乱山中一名可渡河。东南流经贵州毕节卫西东去卫九十里,亦曰七星关河,又南至云南沾益州东北南去州百二十里,又东南流经贵州安南卫东西去卫城三十七里,又南经永宁州西境及普安州东境东去永宁州三十里,西去普安州百里,又东经慕役长官司东西去慕役长官司四十里,司属永宁州,又南则南盘江流合焉。

  其出云南境内者曰南盘江。南盘江出云南曲靖府东南二十余里石堡山下一名东山河。首受白石、潇湘二江之水,汇流出于山南。南流经陆凉州东西去州七十里,亦名中延泽,又西南流经云南府宜良县东西去县八十里,亦曰大池江,又南经江府路南州西东去州二十里,亦曰巴盘江,又东南流经广西府西北境东南去府百余里,又东经师宗州西北境去州五十里,而盘江之支川流合焉江府南境之水汇流于临安府境,至阿迷州北二十里,亦谓之盘江。复东北流经广西府弥勒州东南百里,又北经广西府西五十里,至师宗州西二十里,又北入于巴盘江。盖南盘江川流浩衍,分合回旋,互相灌注也。纪载荒略,源流多误,略为考正。又东入曲靖府罗平州东南境西北去州九十里,又东经贵州慕役长官司东南,而北盘江合焉。

  二源合流,而入广西境内,谓之左江。

  南北盘江同为一川,自慕役长官司境东南流百余里,而入广西泗城州境,谓之左江。经州东西去州城八十里,又东南流,经田州东南境西北去州三十里,又东经奉议州城北,又东经归德州西南《志》云:江在州西南数百步,又东经隆安县南北去县二里,又东经南宁府城南,亦谓之大江府境又有左右二小江,自交趾境内流入府境。合流至府城西南,入于左江,故言大江以别之。又东经永淳县南北去县十余里,又东经横州城南,又东历贵县城南,又东经浔州府城南,至城东,合于右江。《志》云:左江一名南江,以在广西南境也。一名郁江,以浔州府旧为郁林郡也。一名柯江,以昔时道通柯郡也。而其上流,则为南北二盘江。

  江之别出于贵州境内者,又有三源:一曰福禄江,一曰都匀江,一曰都泥江。

  福禄江,出贵州黎平府古州蛮夷长官司东北蛮峒中一名古州江,南流经黎平府西境去府七十里,又南经永从县西南东北去县三十里,又经西山阳洞长官司东南去司三十余里,有大岩江流合焉,而入广西柳州府怀远县界。○都匀江,出贵州黄平州界初名两坌江,在州西南十五里,南经平越府东南名麻哈江,在府东南三里,又东南历麻哈州治西南,又南历邦水长官司东西去司十五里,亦曰邦水河,又东南经都匀府城西亦曰都匀河,又东南经独山州南北去州二十里,亦曰独山江,又东流入广西庆远府天河县界。○都泥江,出贵州贵阳府定番州西北乱山中一名柯江。一云出安庄卫南百里,经金筑安抚司流入定番州界,东南流入广西庆远府南丹州界。此广西右江之上源也。

  流经广西境内,谓之右江。

  福禄江自贵州永从县界南流,经怀远县西东去县三十里。又南历融县东,而谓之融江西去县十五里,亦名潭江。又东南经柳城县东西去县三十里,而都匀江流合焉。都匀江自贵州独山州界,东流经天河县西南,亦谓之龙江东北去县二十里。又南经庆远府城北,又东经柳城县西南去县十里,又东南合于融江。二江合流经柳州府城西南,而谓之柳江。又东南经象州城西亦谓之象江。又南经武宣县西,而都泥江流合焉。都泥江自贵州定番州界东南流经南丹州南境,又东历那地州北境,又东经忻城县北南去县一里,又东经迁江县北南去县二里,又东南经宾州南北去州三十里,亦谓之宾水,又东北历来宾县南北去县四十里,又东至武宣县西,而合于柳江。三江同流,势益盛。历武宣县东南三十里,而为大藤峡口。由此而南,山峡深险,盘纡回伏三百余里,为犭犭童啸集处,粤西肘腋之患也详见广西重险大藤峡。又东南经故武靖州南,又东南至浔州府城北,绕城而东,合于左江。《志》云:右江一名北江,以在广西北境也。一名黔江,以源出贵州境内也。亦曰浔江,以自浔州合于左江也。左右二江并流而东,经平南县东南西北去县十余里,一名龚江,又东经藤县之北南去县三十里,亦曰藤江,又东至梧州府城西,而漓江流合焉见广西大川漓江,亦曰三江口。又经府南而入广东肇庆府境。

  左右江合流于广东境内,谓之西江。至广州府南而入于海。郁江、黔江、漓江三江合流,东经广东封川县南北去县一里,所谓封川扼三江之口也。又东经德庆州城南自此以下,皆谓之西江。州人亦谓之南江,又东经肇庆府城南,又东经顺德县北南去县七十里,一名龙江,又东经广州府西北东去府城二十里,而北江来合焉北江详广东大川。自西而南,则东江之水来会焉东江附详广东大川北江。亦谓之三江口。又南流注于大海。此盘江源流大略也。盖经行滇黔两粤之间,回环四千里之外,自岭以南,川之大者无有逾于盘江者也。可以《禹贡》所未详,《职方》所不载而忽之与?右盘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漕河 海道

  《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河之利未备也。明因其旧制而益为疏浚,岁漕数百万,皆取道于此。盖浮江涉淮,溯河逾济,而北达于漳卫,输之太仓。天下大命,实系于此矣。是为漕河也。漕河始于扬州。明初定鼎金陵,西下江湖之粟,东输两浙之漕,最为便利。然东北一隅,恒仰内地之供亿。洪武二年储粮于苏州太仓以备海运饷辽东。五年,遂由海道运七十余万石至辽。自是屡由海道运粮以饷辽洪武十三年,运七十万石。二十二年,运六十万石。三十年,复运七十万石。又洪武六年,浚开封漕河。明年,运漕粟于陕西。永乐元年,命于淮安运粮入淮河、沙河,至陈州转入黄河,复陆运入卫河,以达北京沙河,河南之蔡河也。《河漕考》:是年命于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改用沙船。可载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阳武八柳树等处,令河南车夫运赴卫河,此为变海运之始。六年,命海陆兼运,以达北平时驾驻北平,百费咸集,命海运粮八十万石于北平。其会通河、卫河以浅河船相兼转运。十三年,复自海运四十八万余石于通州。又自淮入黄,至阳武陆运至卫辉,由卫河入白河凭亻赞运粮四十五万余石于通州,所谓海陆兼运也。十三年,会通河成,海运始废。自是除河南、山东、两淮诸处运米各由近道达北京外,其浙西漕粟凡一百六十五万余石,皆自瓜洲坝以达于扬州瓜洲坝在扬州府南四十里,今详见扬州府瓜洲城。上江及江西、湖广漕粟上江,即江宁以西滨江诸郡凡八十八万余石,皆自仪真坝以达于扬州仪真坝,在仪真县东南二里。今详见仪真县江口堰。按成化七年,定兑运改兑之额,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境,盖总天下之全数言之。扬州盖东南漕粟之咽喉矣《河漕考》:万历二十七年,扬州南门二里桥河势直泄,为盐漕梗。盐使者杨光训檄开二里桥河口,西折而东,从姚家沟以入旧河,名曰宝带新河。

  北经高邮州城西,又北经宝应县西。

  漕河自扬州府以达于淮安,所谓南河也。洪武九年,命扬州修高邮宝应湖堤六十余里,以捍风涛时老人柏丛桂奏置湖堤,因命知州赵原督民夫修筑。既而丛桂又言:宝应自槐角楼抵界首,沿湖堤岸,屡修屡圮,民苦役无已。请开宝应直渠。从之。就湖外穿渠南北四十里,筑长堤与渠等,引水于内,以便舟楫。休民力,免沉溺,时以为利。宣德七年,平江伯陈筑高邮、宝应光、白马诸湖长堤,以便牵挽堤下皆置涵洞,互相灌注。成化八年,河臣王恕请治扬州至淮安湖塘,造闸达,引塘水,接济运河是时恕以扬州一带河道止藉高邮邵伯等湖两水接济,河身高于湖面,湖水消耗,则河不能行舟。因议浚深河身,并严防近湖居民决水溉田,使湖得储水以济运,盖时势不同矣。弘治二年,户部侍郎白昂以高邮西甓社湖漕舟经此,往往覆溺,触岸辄坏,乃奏开复河于故堤东,以避其患,亘四十余里,赐名康济河。正德十六年,管河郎中杨勖请修筑宝应越河,不果。嘉靖三年,郎中陈胤贤奏称:宝应西光湖,运船入湖三十余里。湖堤旧基俱是土石筑成,仅高河面三尺许。堤西湖身高,堤东田势下,唯赖一堤以障水。且西有天长、六合、泗州诸水乘高而下,一遇淫潦,即时弥漫。加以黄河水涨,又由淮口横奔,数年水患不时。非惟运粮有妨,而宝应、盐城、兴化、通泰诸境民田没,饥荒随至。此江北第一患也。请照康济河事例,于湖堤迤东修筑运河一道,庶可免风波之患。复不果。五年,御史戴金请浚高、宝一带堤下久壅河道。十七年,漕臣周金奏修宝应一带堤岸。隆庆四年,淮决高堰见前淮水,高、宝湖堤崩坏。五年河臣万恭奏修治平水诸闸。其略曰:高、宝诸湖,周遭数百里。西受天长七十余河,秋水灌湖,徒恃百里长堤。若障之使无疏泄,是ㄨ堤也。以故祖宗之法,遍置数十小闸于长堤之间。又为令曰:但许深湖,不许高堤。故以浅船浅夫取河之淤,厚湖之堤。夫闸多则水易落而堤坚,浚勤则湖愈深而堤厚。意至远也。比年畏修闸之劳,每坏一堤,即堙一闸。岁月既久,诸闸尽堙,而长堤为死障矣。畏浚浅之苦,每湖浅一尺,则加堤一尺。岁月既久,湖水捧起,而高宝为盂城矣恭又曰:湖漕弗堤,与无漕同。湖堤弗闸,与无堤同。陈平江置减水闸数十于长堤间,令丁夫以时启闭。湖溢则泻之以利堤,湖落则闭之以利漕,完计也。积久而减水故迹不可复得,湖且沉堤矣。今大治平水闸,闸欲密欲狭。密则水疏无胀闷之患,狭则势缓无啮决之虞。于高邮设六,江都设四,宝应设八,山阳设二。复有民自设者,曰民闸。因礼泰山祠而愿设者,曰灵应闸。皆从平水之制,上之灌输无恙,下之膏腴旱涝有备。因而勿坏,公私百世之利也。万历三年,淮复决高堰,高、宝堤坏,山阳、兴、盐一带,悉为钜浸《河漕考》:是年,高邮西堤决清水潭及丁志口诸处。四年,漕臣吴桂芳修复高邮西湖老堤,改挑康济越河,并筑中堤老堤,即洪武九年所筑。弘治中,白昂于堤东越民田三里凿康济河,通饷避湖,谓之东堤。其捍隔民田者,为中堤。中堤之中,有田数十万顷,谓之圈田。后圈田没,老堤倾圮。至是修复老堤,傍老堤为越河。废东堤,改筑中堤,以便牵挽云。八年,决高邮城南敌楼之北堤南上河,田庐皆没。又决宝应之黄浦,寻筑塞之。十二年,科臣陈大科等请挑宝应光等越河三十六里,置南北闸二座,以避湖险。从之。河成,赐名弘济后以南北闸水湍损船,改为平水闸。十三年,修筑高邮护城堤漕臣王宗沐檄郎中许应逵修砌高邮护城堤、西北杭家嘴小湖口堤,各数百丈。又宝应界首三里湖堤,亦称险地,并筑治之。十九年,淮湖大涨,决扬州邵伯湖堤及高邮中堤《河漕考》:是年,淮湖冲决邵伯湖淳家湾石堤,又决邵伯镇南小坝、桩板工二处。又决高邮中堤朱家墩、清水潭二处。郎中黄日谨等筑塞之。二十一年,淮湖复涨,坏高、宝诸堤《河漕考》:是年,淮湖溢决高邮南北中堤及魏家舍等处大小二十八口,长百余丈。湖水漫过西老堤,冲决东堤,又决宝应六浅潭堤二十九丈。郎中沈季文等筑塞之。六浅,在县南十里,曰白田浅。二十三年,高邮中堤复决。河臣杨一魁等分导淮流,患稍弭详见淮渎。二十八年,河臣刘东星檄开邵伯及界首镇越河避湖险东星檄郎中顾云凤等开邵伯越河长十八里。又挑界首镇越河十余里,各建南北金门石闸二座。其邵伯越河又建减水石闸一座,舟行者便之。三十年,高邮北关小闸口溃,旋塞之。四十一年,漕臣陈荐檄开宝应南北月河《河漕考》:是年,荐檄郎中何庆元等开宝应弘济河北月河一道,长百三十丈。南月河一道,长百五十丈。又建近湖西堤八浅、九浅滚水石坝二座。先是弘济河南北二闸,每遇夏秋淮水涨发,二闸不及吞吐,舟行覆溺。至是水遂平。八浅曰白马浅,在县北十里。九浅,即黄浦浅也。四十七年,复修高邮城西石堤河臣王佐檄行郎中徐待聘修高邮西门窑港口迤南石工凡数里。是年,浚界首镇南北淤河。天启二年,宝应西堤一浅等处为风浪冲卸一浅,亦曰子婴沟浅,复筑治之。三年,修高邮中堤及浚界首运河。又修筑邵伯石堤,人以为便《漕河考》:高邮中堤长亘四十余里,岁久不修,夏秋水涨,农田被潦,因筑南北金门二闸,以为障,艚由外湖,每遭覆溺,至是修筑。而界首运河迤北一带,当高、宝接界处,每岁浅淤。市滑擅浅剥之利,私阻官浚。至是察其弊,大加捞浚,重运无阻。又邵伯湖一带风浪拍堤,行舟往往触石覆溺,亦更加修治。而露筋庙湖口石堤,从水中叠土筑砌,长百六丈,为牵挽之利。《舆程记》:自扬州而北十五里,曰扬子湾一名湾头。湾头北五里曰高庙。又十五里曰东西湾,又十里即邵伯驿。又北三十里,曰邵伯驿亦曰邵伯镇。其西为邵伯湖。湖堤有一浅、二浅诸处,为湖心冲要。万历十七年,河臣潘季驯修筑石堤几二千丈以备之,自是而西北湖泊相连,风波殊险。又三十五里,曰烈女庙俗称露筋庙,自邵伯而北十里地名三沟。又十里,曰腰铺。又十五里,至露筋庙,为湖波冲激之处。有露筋庙阙口,漕舟惮之。又三十里,至高邮州。绕城西而北,一望弥漫,皆大湖也康济河在焉。旧有东中西三堤,今有西堤、中堤,漕舟出其间。又北二十里,曰清水潭地形卑洼,每为湖波冲啮。又西北数里,有朱家墩、丁志港诸处,皆万历中决溃处也。又北十五里,曰张家沟有巡司。又北二十五里,曰界首驿亦曰界首镇。又北十里,曰子婴沟沟西接运河,东连潼河,入于广洋湖。淮湖灌溢藉此旁泄。有子婴铺。又十里有水闸,又五里为瓦店闸。又十里即槐角楼矣。又三十里,为槐角楼亦曰槐楼镇,湖波鎝洞,滨堤为险。淮,一作槐。又二十里,至宝应县,环城三面,重湖浩淼城南为清水湖,西北接光、白马诸湖。万历十二年,越河成。自城西北至槐角楼以南长三十六里,即旧堤为西堤。而别堤其东,引水注之,舟行其中。又筑滚水三坝于两堤间,水涨则注于支河,由射阳广洋湖以入于海。又北二十里,曰黄浦亦湖流决啮处也。万历十七年,河臣潘季驯以黄浦水多傍渍入湖,致淮安新闸一带流缓沙氵亭,乃筑西土堤数里,以束漕水。又北十里,曰泾河首受漕河,东达射阳湖。万历二十三年,河臣杨一魁开泾河以泄淮水之横溢,即此,而入淮安府界《志》云:宝应、山阳以黄浦为界,自泾河而北十里曰平河桥。又三十里至杨家庙,又十里即淮安府城。此皆运艘必经之地,不可少有间阻者也。淮扬南北统计三百有十里,为输挽噤喉之地。然漕之治否,由于诸湖之节宣得宜。而诸湖之治否,又由于淮黄之分合无阻。嘉、隆以来,高、宝之间,载胥及溺矣。说者曰:欲开闸洞,先浚支河。欲浚支河,先通海口。此亦救弊之善策欤。

  又北经淮安府城南,西折而入于淮,又北出以入于河。

  漕河在淮安府城南。永乐十四年,平江伯陈疏浚故沙河,置闸通舟,谓之清江浦《河渠考》:初漕至淮安,悉从府东北车盘过坝入淮,逆水行六十里。至是因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旧渠益加疏治,置闸通舟,又于新城东西置五坝,引湖水绕城,抵坝口。遇清口淤塞,运船从城东经城东北仁、义二坝入淮,官民商船从城西经城西北礼、智、信三坝入淮,人以为便。今详见淮安西三十里之新城。今自城而西十五里曰板闸本名移风闸,后改。万历五年,漕臣吴桂芳等增筑山阳运堤,自板闸至黄浦长七十余里。又增建兴文闸于府城南十里。又十五里,曰清江闸分司主事驻此,俗谓此为清江浦。又十五里曰福兴闸旧闸在清江闸西五里,去通济闸二十里。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改建于寿州厂适中之地,即今闸也。又十里曰通济闸旧名新庄闸,亦曰天妃闸,与清河口对岸。嘉靖末,浊流填淤,因改置通济闸于浦南三里沟。隆庆中,河臣万恭复开天妃闸以通运。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奏移置通济闸于甘罗城东,去新庄旧闸不及一里。河口斜向西南,以避黄趋淮。因议废新庄旧闸,而建坝于闸内,为车盘入淮之道。其旧置五坝,信坝以近淮城,系黄河埽湾,久废。仁、义二坝,原共一口出船,亦系黄河埽湾,又与清口闸相邻,恐有意外冲漫,不复修复,止将礼、智二坝修复,与新庄旧闸为车盘三坝。十四年,河决天妃坝,淤福兴闸,乃筑塞之。《河渠考》:初陈创凿清江浦一带,以通黄、淮两河。而黄流甚浊,恐至淤淀。乃设天妃等闸递相启闭,以时节宣。时将入伏,闸外即筑软坝,一应船只,俱从五坝车盘。九月水落,复开坝由闸。二百余年,皆因其制。后渐废弛。天妃闸全纳浊流,舟行阻滞。乃改置闸于三里沟,以避黄就淮。隆庆五年,河臣万恭言:旧道天妃口入黄河,穿清河,半晌耳。嗣缘黄河水涨,逆入天妃口,而清江口多淤,议者乃塞天妃口,开新河以接淮河,盖以避黄水之淤耳。及伏秋黄水发,则西拥淮流数十里,并灌新开河,未尝不淤也。又使运艘迂八里浅滞始达于清河,孰与出天妃口之便且利哉?因复开旧闸,既而启闭不时,淤塞益甚。万历五年,开朱家口,引清水灌之,仅可通舟。六年,潘季驯乃改建通济闸,专向淮水,用清避浊。五六月间黄水盛发,虑其逆上,仍筑软坝,随时启塞。申严旧制,运道赖以无阻。闸口即清江浦口,为漕河入淮之处。稍折而北,乃为清口,即黄淮合会处也。《河漕考》明艾南英合辑:景泰七年,河灌新庄闸口至清江浦三十余里,淤浅阻漕,命浚治之,寻复旧。隆庆四年,淮决高堰,河决崔镇见桃源县,漕河涨溢。万历三年,高堰、崔镇复决,山阳以南,汇为钜浸。五年,漕臣吴桂芳等增筑山阳运堤,筑清江浦南堤以御湖水,增河岸以御黄淮。六年,河臣潘季驯复筑高堰长堤,修清江浦北岸迤东长堤,而漕大治。十四年,河决天妃坝,寻塞之。天启元年,山阳里河、外河、清河俱溢决数处,水灌淮城详见大河。三年,山阳外河谓淮河决乾沟新河乾沟,在清江浦西南,新河即永济河也,西湖决马湖闸、月坝等处西湖,即管家湖。马湖闸、月坝,俱在府西南二十里清江浦南岸,寻筑塞之。四年,浚新河起自府城南十里杨家庙,西至武家墩文华寺止,几七十里,旋浚正河时正河浅淤,因先浚新河以通回空漕舟,而次浚正河以行重运,又修筑护城堤以防水患城南筑包家围、洋信港诸处,城西筑西湖嘴至许家闸诸处。说者曰,漕河要害莫甚于清江口一带,倘南河水发谓淮河,必奔入浦口,冲闸决堤,漫湖坏坝。决而北,则扫河头、湖嘴诸市而入北河,决而南则出高家堰,席卷湖荡,破诸涵洞。包家围以南,必且为沮洳之区矣。倘北河水发,不冲啮北河堤岸,亦必注南河,破运道,泛滥于高家堰一带。然此犹南北独涨之患也。倘两河并溢,则上至清河、邳、宿,下至高、宝、兴、盐,且荡然一壑耳。《淮志》《淮安府志》,明陈文烛修云:平江伯创挑运河,开清江浦口。其法全仗水平,清江口自新庄闸而下,因其高卑,递为五闸五闸或曰旧通济闸,原在新庄、福兴之间,旋废。故福兴、新庄相去至二十余里,潘季驯因而改置也。板闸而下,南抵瓜、仪,堤湖凿渠,置闸设洞,水各相平,以时蓄泄。又虑河溢,则南侵漕,于是堤北河南岸长四十余里以护漕河,而石鸡嘴鸡嘴坝,一名顺水坝,于草湾对岸之冲以护堤。虑淮涨则北侵漕,于是筑漕南之高家堰,长二十六里余以护漕河,而砖洞于高卑有辨之界以护堰。一防北河黄流入口,不免泥淤,因详为闸坝之制。一防各闸启闭无时,不免浅涸,因严其启放之规。法至密也。其后日就废弛。不究水平法度,不审坝闸利病,何怪淮之日却,而南河亦乘之同注于漕渠哉《漕河议》:淮安城南漕渠之西,有泾河,有管家西南诸湖。湖满则入漕渠,渠东岸堤自城南包家围至宝应界,可六十里,有涵洞、有平水闸。水满则过闸入洞。洞外有沟接受闸洞余水会诸圳洫。不妨田畴,且资灌溉,与泾河并横亘而东,并入射阳湖,薄盐城石达口入海。又郡城之东,有涧河,有马逻、建义诸港。中间各有田畴,各有沟洫。或顺涧河,或顺诸港,各入射阳湖,由庙湾暨盐城县北出捍海塘以入海,此亦疏导壅阏之一法也?

  又西北经清河县治西,又西经桃源县北,又西经宿迁县南。

  漕河自清江浦口接淮河。稍东北行五里而至清口,清口在清河县治西南。又西三十里,为三汊口有巡司,即清河分流之处。万历十六年,议开老黄河处也。又西二十里,曰新河口。又西十里,曰黄家嘴万历二十四年,杨一魁分导新河之处。又十里,即桃源县大河南去县城不及一里。又西十里,曰满家湾。又西三十里,曰崔镇隆庆、万历间,河屡决于此。清口淤塞,黄运交病。又西二十里,曰古城驿。又西二十里,曰白洋河口,归仁集堤在焉堤在河口东南,所以捍御黄水、睢水、湖水,使不得射泗州,冲高堰。又束睢湖之水使并注黄河。助其冲刷者也。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创筑,长三十九里,关系至重。又十五里,曰陆家墩。又十里,曰小河口。又十五里,至宿迁县。又十五里,为落马湖口《志》云:宿迁县北有侍丘、落马诸湖,山东境蒙沂诸水所汇也。天启初,议开落马湖口至邳州,直河东岸马颊口,凡五十里,以避刘口、直口及磨儿庄一带险溜,直接氵加河。继又以县西二里有陈窑口,竟通落马湖。复议开陈沟,更避二十里河险。盖董家沟在县西二十里,东去落马湖口五里。又西为刘口,又西则磨盘庄接直口之处,旧皆运艘所经。是时氵加河通运垂二十年,因益开新路以接氵加河。崇祯六年,大河从吕梁洪西决入直河,而直河董口汇成洪流。明年,复经理之。又十五里为汊路口,又二十里至皂河而接邳州界《舆程记》:汊路口西五里为毛儿庄,又三里为龙冈浅,又十二里即皂河矣,盖即大河经流之道矣。

  又西经邳州城南及睢宁县北,又西经灵壁县北。

  漕河在邳州城南二里。自皂河而西十里,至直河口山东蒙、沂诸山之水,从此泄入于大河。又西三十里,至匙头湾隆庆四年,河决灵壁县油房诸处,下流浅淤。河臣潘季驯浚匙头湾八十余里,尽塞决口,河复故道。又二十里,至邳州。又二十里,至乾沟。又二十里,至睢宁县之辛安驿。又十里,为马家浅。又二十里,为灵壁县之双沟。又五里,为徐州接境之栲栳湾在大河北岸。以上诸口皆大河决溢处也。《河渠考》:万历三十一年,河决单县之苏庄,入夏镇,冲运道。明年河臣李化龙以漕事可虞,请挑氵加河,起直河口,至李家口止在夏镇东十里,凡二百六十里,漕船始由氵加通行,以避黄险。盖氵加河之议,始于隆庆中河臣翁大立。而氵加河之功,成于化龙。中间开直河之支渠,修王市之石闸王市在邳州北五十余里。平大泛口之湍溜大泛口,在州西北八十里,浚彭家口之沙浅彭家口,在州西北百十六里,入山东峄县境内,为功最钜。自是漕出邳州之北,河经州南矣《实录》:万历三年,科臣侯于兆等议以河冲萧、砀则二洪涸,冲睢宁则邳河淤,请自夏镇以东数十里开性义岭通氵加河,为可兴之功。议者多言不便。至是河成,卒赖其利。《里道记》:由直河驿而西北二十里,至田家口。又二十里,至万庄集。又二十里,至猫儿窝。又十里,至齐塘桥。又十里,二郎庙。又十里,王市闸。又十里,氵加沟口。又三十里,为台儿庄。又二十里,邓家闸。又十里,至臣梁桥。又三十里,至韩庄闸。又六十里,而至夏镇。此氵加河开后,漕舟北出之道也。万历末,河臣刘士忠复虑氵加河易淤,议每岁三月开氵加行运,九月闭之以修浚,开吕坝令回空由黄。是后氵加黄并用云。氵加河,今详见邳州。

  又西北经徐州之北,而接于泉河。又西北经沛县之东。

  漕河在州城东北。自州北以达于临清,所谓泉河也汶泗之水与诸泉汇流而成川,故曰泉河,亦曰闸河。其旧道自栲栳湾而西北十五里,至房村又十里,至吕梁洪,旧称悬流千仞处也。今镌凿屡施,无复嵯岈之患矣详见徐州。又二十里曰黄钟集,又十五里曰樊家店,又七里曰狼矢沟万历中,河屡决于此。今详见大河及徐州境内。又十八里,至百步洪。峭石惊湍,险与吕梁相埒,今亦铲凿就平详见徐州。然上流决ㄨ,漕舟经此辄有浅涩之虞嘉靖十九年,河决睢州,二洪涸。兵部侍郎王以开兰阳李景高口以济运,上言漕河初开,原不资于大河。后因黄河屡被冲决,曹、单、丰、沛、鱼台数十年间泛滥弥漫,因其势而曲为宣防。故徐、吕二洪亦赖济运。然鲁桥以下诸闸及昭阳湖泊多被淤塞。今河渐南徙,旧决各口俱已干塞。惟存野鸡冈、孙继口二处,亦系旧渠,导河支流直出徐州小浮桥,径下徐、吕二洪。比之往年出自丰、沛、鱼台等处,绝不相同,与诸闸无干,可免淤塞之患。若令本口多开一沟,常借三分支流使归渠内,则二洪得以通行无阻矣。其后二洪益至浅涸,河流亦复迁徙。万历二十五年,河决单县黄固口,入河南夏邑、永城界,二洪复涸。河臣杨一魁亦言:国家运道原不资于河,全河初出亳、寿之郊,以不治治之,故岁无治河之费。其后全河渐决入运,因遂资其灌输。五十余年,久假不归。又日筑垣而居之,涓滴不容外泄。于是浊沙日淤,河身日高。上遏汶泗,则镇口受淤,鱼滕被侵。下壅清淮,则退而内潴,盱泗为鱼。以至频河没溺,岁运飘流,甚至侵及祖陵。而当事者猥以运道所资,势不能却之他徙。臣谓宜改弦易辙,但用小浮桥股引之流及节宣汶、泗、沂、兖之水,已足济运。正不必殚力决塞,以回全河也。既而二洪益涸,河患无已。乃复挽黄流,疏徐、邳运河。盖自徐吕二洪至清河五百四十里,重运出其间,欲仅以汶、泗余波济之,必不得之数矣。又二里,出州城东北大浮桥在旧城东北三里,本名万会桥,今去新迁州城五里。又西北二十里,至秦梁洪。又十里,至茶城,旧为北接闸河之口大河旧道,从城东北隅小浮桥合运。嘉靖末,河益徙而北,小浮桥渐淤,遂自茶城接于闸河。《河漕考》:徐州北三十里有秦沟,正与茶城对冲。戚家港一带,水势湍,自河入秦沟济运,往往覆溺漕舟。因另开河北岸塔山支河以行舟,后复淤,因开内华等闸。隆庆六年,河臣朱衡言时河决邳州,运道阻,衡奉命浚徐、邳河:茶城以北,防黄河之决而入;茶城以南,防黄河之决而出。故自茶城至邳州、宿迁,高筑两堤,宿迁至清河,尽塞决口。盖防黄河出,则正河淤也。自茶城秦沟口至丰、沛、曹、单,皆接筑水旧堤。盖防黄河入则漕渠淤也。二处告竣,则沛县窑子头在沛县东南三十里至秦沟口,应筑堤捍御。从之。万历十六年,潘季驯言:河水浊而强,汶、泗清而弱,交处则茶城也。水涨沙停,水落沙去,全在闸禁严明,启闭以时。所谓建闸易,守闸难也《河漕考》:万历九年,中河郎中陈瑛以茶城口逼近黄流,水发则倒灌,茶城沙停易淤,因移河口于茶城东八里,创建古洪、内华二闸,黄涨则闭闸避淤,黄退则启闸冲刷。十六年,科臣常居敬复于古洪闸东南二里余增筑镇口闸,去河愈近,冲刷益易。十七年,河臣潘季驯议以镇口古洪以东多傍山麓,以西一望平旷,浊河经流,更无堤防,黄水出岸,横截闸河,腹心受病。因于塔山支河接筑缕堤一道。而牛角湾,即茶城旧运渠也,又筑坝一道,东接塔山,西接长堤,凡二里许。又以坝地本系河身,因于坝南旧缕堤支将军庙起,东接塔山,筑长堤以卫之。黄流始无从逸入。是时季驯复请开小浮桥旧河,议者谓自归德丁家道以东旧河多成平陆,小浮桥去古洪三十余里,难以济运,遂寝。三十四年,复开小浮桥河由故道。又十里,曰梁境闸其地有境山,因名。《舆程记》:境山北二十里,曰黄家闸。又十余里,曰皮沟闸。又九里,即留城矣。《漕河记》:运河自茶城北出临清,旧有七十二浅。新河开后,悉为通渠。惟茶城为黄运交会间,正值运盛时,黄水浅,高下不相接,是以有茶城黄家闸之浅,因复设境山闸以节宣之。又三十里,至留城,接沛县境。嘉靖四十四年,黄河横决,绝漕河入昭阳湖,泛滥而东详见大河。运道大阻。遣工部尚书朱衡浚治,衡奏开新河,自留城北至南阳闸,凡百四十一里有奇新河在旧河东三十里,旧河自留城以北十二里,曰谢沟闸。又十里,曰下沽头闸。又北五里,曰中沽头闸。又五里,为上沽头闸。又七里,为金沟闸。又十里,至沛县。又北三十里,曰庙道口闸。又北十八里,为湖陵城闸,入鱼台县界。而沛县东北有昭阳湖及沙薛诸水,皆入金沟闸,注于运河。初嘉靖七年,河决曹、单,侵沛北,逾漕入昭阳湖。沙泥聚壅,运道大阻。河臣盛应期请于昭阳湖左别开新渠,北起姜家口,南至留城百四十余里,以通漕舟。而廷臣胡世宁亦言,宜于昭阳湖东岸滕、沛、鱼台、邹县地方之中,地名独山、新安社诸处,别开一河,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二处旧河,以为运道。而以昭阳为河流漫散之区,所谓不与水争地也。从之。功未毕,为异议所阻。至是河流变异,运道悉皆淤塞。朱衡谓运道之利,莫如应期所开之地,乃上言:自古治河,惟欲避害。今之治河,兼资其利。河流出境山之北,则闸河淤。出徐州之南,则二洪淤。惟出自境山,至徐州小浮桥四十余里间,乃两利而无害。自黄河横流,砀山郭贯楼支河皆已淤塞。河从华山分为南北二支,南出秦沟,正在境山以南五里许。此诚运河之利也。惟北出沛西及飞云桥,逆上鱼台,为患甚大。今议者多以复故道为言,其不可有五:自新集至两河口皆平原高阜,无尺寸故道,可因郭贯楼至龙沟一带颇有河形,又系新淤,无可驻足,一也。河流由新集则商丘、虞城、夏邑受之。由郭贯楼,则萧、砀受之,今改复故道,则鱼、沛之祸,复移萧、砀,二也。黄河西注华山,势若建瓴,欲从中凿渠挽水南向,必当筑坝,为力甚难,三也。旷日持久,四也。工费告匮,五也。惟宜广开秦沟,使下流通行,修筑长堤,以防奔溃。从之。及新河成,引鲇鱼诸泉、薛河、沙河注其中坝。三河口筑马家桥堤,遏水俱入于秦沟,而横流始杀。三河口诸处,见滕县及沛县境。浚旧河自留城至境山之南,凡五十三里有奇一作留城至赤龙潭,凡五十三里。运河通利《河渠考》:隆庆元年,河冲浊河鸡爪沟,从徐入洪,继而山水暴发,淤新河三河口。朱衡于薛河则筑王家口、豸里沟等坝,开支河引水,由吕孟湖出地浜沟西南入运河。于沙河则筑皇辅等坝。开支河引水,会赵沟等泉而入独山湖注运河。凡新河之为闸九,其利建闸属北河,而珠梅以南八闸属夏镇。又减水闸凡二十,坝十有三。薛河口石坝一,南阳河石堤三十余里。又开支河凡八,旱则资以济漕,涝则泄之昭阳。而运道尽通,所谓夏镇河也。三年,河溢丰、沛间。衡复自城东北二十余里开回回墓河,上通昭阳湖口、陵城河口以泄涨水。既而河臣翁大立开鸿沟废渠,亦自昭阳东出留城,为节宣之利云。今自留城而北十三里,曰马家桥闸自闸而北五里有百中桥。又十里曰西柳庄闸一名萧县闸,西去沛县四十里。又五里曰满家桥闸,又五里曰夏镇闸有夏镇城分司驻焉,在县东北四十里,万历三十三年,氵加河成。漕由直河而西北至夏镇,始合于正河,不复出徐、沛东矣。自夏镇而北,又六里曰杨庄闸旧名杨家楼闸,在县东北四十三里。《河漕考》:杨庄闸东北即薛河坝,又北即沙河坝,所谓沙河口也。西北去滕县五十里。又北即山东鱼台县境。

  又西北经鱼台县东,又北经济宁州西运河西岸曰嘉祥县,曰巨野县,亦皆运道所经。

  运河在鱼台县东北二十里,自沛县之杨庄闸三十里至朱梅闸旧名宋家闸。《沛县志》云:在县北四十里,已上属夏镇分司,又北四十里至利建闸属北河分司。又二十里曰南阳闸。自留城至南阳,所谓新河也。其旧运河在县东十七里,一名谷亭河,有谷亭镇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志》云:自沛县北胡陵城闸十二里至孟阳闸,又十八里至八里湾闸,又十八里至谷亭闸,又十八里即南阳闸矣。此旧运河所经之道也。又西南为塌场口在县南四十里。明初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开塌场口,引大河入泗通运时运河未浚治也。永乐九年,初浚会通河成会通河本元旧名也。《志》云:元初定江南,漕转之路自浙西入江淮,由黄河逆流至于中滦。登陆以至淇门,复由御河登舟以达燕京。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乃命兵部尚书李粤、鲁赤等自今济宁州开河,达于今东平州之安民山,凡百五十里。北自奉符为一闸,以导汶水入。东北自兖州为一闸,以遏泗沂二水,亦会于。以出济宁之会源闸,分流南北。其西北流者,至安民山以入清济故渎,经东阿县至利津县入于海。其后海口沙壅,又从东阿陆转二百里,抵临清州以下御河。二十六年,以寿张县尹辑仲晖言,复自安民山西南开河,由寿张西北至临清,引汶绝济,达于御漳,凡二百五十里,是名会通河。由是南接丰、沛,北迄天津,凡一千五百余里,而推挽之劳不事焉。明初,河决原武,漫入安山湖,而会通河淤。永乐九年,以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浚会通河故道,自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凡九阅月而绩成。侍郎金纯从封丘荆隆口引河达塌场口,筑堤导河,经二洪百步、吕梁洪也南入淮,后黄河屡经迁决,而塌场运道淤。嘉靖七年,河决而南,沛县北庙道口淤。八年,沛县飞云桥之水北徙鱼台、谷亭,舟行闸面。九年,河决塌场口,冲谷亭,水经三年不去。二十六年,复自曹县决入谷亭。四十四年,黄河决溢,谷亭以南运道复淤。于是河臣朱衡改浚新河,至南阳,复合于旧河。今由南阳而西北十里,曰枣林闸《志》云:南阳西北有支河曰牛头河,由鱼台东旧河口分流而北,至巨野县永通闸,复合于正河。又五里曰鲁桥闸,又三里曰师家庄闸,又八里曰仲家浅闸,又五里曰新闸,又五里曰新店闸,又十八里曰石佛闸,又五里曰赵村闸,又八里曰在城闸,又二里至济宁州城南天井闸,又西北三十五里至通济闸而入汶上县界通济闸,万历十七年增置,属巨野县界。又西南五里有永通闸,亦是时增置。本名梭堤集,即牛头河合流处也。《舆程记》:州西三里有分水闸。又西十三里旧有安居闸,又五里曰耐牢坡闸,又十里曰火头湾,即通济闸也。自茶城而北直至临清,皆所谓闸河也,亦谓之泉河。《漕河考》亦见《泉河史》:山东泉源,属济兖二府十六州县,共一百八十泉崇祯五年,共计旧泉二百二十六,新泉三十六,盖山谷之间随地有泉,疏引渐增也。议者谓诸泉沙积颇多,汶河每为壅淤,如天时亢旱,泉水亦无涓滴。一遇淫潦,则随地漫流。故泉可恃而未可尽恃云。分为五派以济运道,新泰、莱芜、泰安、肥城、东平、平阴、汶上、蒙阴之西,宁阳之北,九州县之泉俱入南旺分流,其功最多,关系最重,是为分水派。泗水、曲阜、嵫阳、宁阳迤南四县之泉,俱入济宁,关系亦大,是为天井派。邹县、济宁、鱼台、峄县之西,曲阜之北,五州县之泉,俱入鲁桥,是为鲁桥派。滕县诸泉,尽入独山、吕孟等湖以达新河,是为新河派。又沂水、蒙阴诸泉,与峄县诸泉俱入邳州徐、吕而下黄河,是为邳州派《志》云:弘治中,弃蒙、沂诸泉。万历初,以滕、峄、鱼之泉旧入沙河,及二洪新河开后,由吕孟等湖入运。湖有余潴,亦议弃之。其分水、天井、鲁桥三派,均漕河命脉也。

  又北经汶上县西,又北经东平州西。

  运河在汶上县西南三十五里。《志》云:自济宁州通济闸而北二十余里,至县境之寺前闸《舆程记》:火头湾而北十里曰小长沟,又六里曰大长沟,又五里而至寺前闸云。又十二里曰柳林闸亦曰南旺上闸,又四里为南旺此为南北分流之始,又四里曰南旺北闸亦曰下闸。南旺南北闸,河之上源也。永乐中,筑戴村坝在东平州东六十里。遏汶水尽出南旺,分流为二,四分往南,以达徐、沛,注于河。六分往北,以达临清,入于卫《河渠考》:是时相地置闸,以时启闭,自分水至临清,地降九十尺,为闸十有七,南至沽头,地降百有十六尺,为闸二十有一,故曰闸河。自是修堤浚渠,专官管理,称为要害南旺上流专藉汶水,然汶水浊流多沙,自戴村直至南旺,河皆平满,水易涨溢。虽屡经挑浚,而沙积两岸。或平铺地上,风起飞,仍归河内。嘉靖间,筑东西堤拦之,且开减水闸、滚水坝各四,以泄暴水云。潘季驯曰:南旺分水地形最高,所谓水浚也。南流北流,惟吾所用。当春夏转输之际,正汶水微弱之时。宜用轮番之法如运艘浅于济宁之间,则闭南旺北闸,令汶尽南流以灌茶城。如运艘浅于东昌之间,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以灌临清。当其南也,并发东南诸湖水佐之。当其北也,并发滨北诸湖水佐之。泉湖兼注,南北合流,即遇旱,鲜不济矣。所谓分则不足,合则有余也。《漕河考》:运艘全赖于漕渠,漕渠每资于水柜。南旺等五湖谓南旺、蜀山、安山、马肠、马踏五湖也。或以南旺、安山、马肠、昭阳为四柜,水之柜也。漕河水涨,则减水入湖,涸则放水入河。各建闸坝,以时启闭,实为利漕至计嘉、隆以来,昭阳湖为河水淤平,民耕其中。而南旺、安山诸湖,亦多为民所盗种。湖皆狭小,无以济运,漕行其间,多患浅涩。盖河身常高于湖至六七尺,水易旁泄。潴蓄得宜,则湖利而漕亦利矣。万历中,科臣常居敬言:镇口闸至临清板闸一带,漕渠共计八百余里,皆藉汶河之水以资利涉。而漕渠颇远,泉源颇微,故多设闸座以便节宣,修复南旺等五湖以便潴蓄,建立减水闸坝以便宣导,皆治漕要务也。后旧制渐湮,漕始多故矣。自北闸而北又十二里,曰开河闸。又十二里,曰袁家闸《漕河考》:永乐中,尚书宋礼浚会通河,一因元人之旧。惟于汶上县袁家口东徙二十里,至寿张县之沙湾而接旧河,即此处也。又十八里,曰靳家口闸以下属东平州。又十五里,曰刘家庄。又十五里,经东平州西之安山湖东去州城十五里,有安山闸。元至元二十六年,自安民山西南浚会通河至临清,是也。明天顺八年,安山北至临清二百五十余里皆浅阻。都察院都事金景辉上言:汴梁北陈桥原有黄河故道,其河北由长垣县大岗河,经曹州至巨野县安兴墓巡司地界,出会通河,合汶水,通临清。惟陈桥三十余里,浅狭可开挑深阔,引河沁二水通运河。如此则徐州、临清、西河均得河沁之济,而卫河亦增。且开封、长垣、曹、郓等处税粮,俱免陆运,江淮民船亦可由徐州小浮桥达陈桥,至临清,得免济宁一带闸座挤塞留滞之弊云,又北三十里,曰戴家浅闸,而入寿张县界。

  又北经寿张县东,东阿县西。又北经阳县东。

  漕河自东平州戴家浅闸西北十五里,至安平镇,即古张秋也东北至东阿县六十里,西南至寿张县五十余里。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而东,冲张秋,溃沙湾沙湾在寿张县东北三十里,当张秋之南。命廷臣石璞及王永和等修塞,弗克。景泰三年,沙湾复决《河渠考》:时决溃沙湾东堤大洪口,济汶诸水皆从之入海,会通河遂淤。漕运艰阻,命都御史徐有贞治之有贞言:大河东决,沙湾东大洪口适当其冲。于是决而夺济汶入海之路以去。诸水从之而泄渠ㄨ堤,淤涝则溢,旱则涸,此漕途所由阻。然欲骤堙,则ㄨ者益ㄨ,淤者益淤。今请先疏上流,水势平,乃治决。决止,乃浚淤。多为之方以时节宣,庶几有成。从之。有贞为广济渠以疏决河渠首起张秋西南,行九里至濮阳泺。又九里至博陵陂,又六里至寿张沙河。又八里至东西影堂,又十五里至白岭湾,又三里至李{山隼},又西上二十里,至竹口莲花池。又三十里,至大潴潭。乃逾范暨濮,又上而西,凡数百里,经澶渊以接河沁。有贞以河沁之水过则害,微则利。乃节其过而导其微,用平水势。渠成,赐名广济渠。张秋之闸曰通源闸。设九堰,以堰河流之旁出而不顺者,水遂不东冲沙湾,更北以济运矣。大潴潭,一作大亻丕潭,漕复通利时有贞既治决河,乃浚漕渠。由沙湾北至临清凡二百四十里,南至济宁凡三百十里,复建闸于东昌之龙湾、魏湾者凡八。水涨则开而泄之,皆导古河以入海云。弘治三年,河决原武,其支流自封丘决而东冲张秋。五年,张秋复决《河渠考》:是时,河自封丘荆隆口ㄨ仪封黄陵冈,下张秋入漕河,与汶水合而北流。七年,河复决张秋东堤,夺运河水东流。由东阿县旧盐河奔注于海,命都御史刘大夏塞之大夏议于山东、河南与直隶大名接界处修整黄陵南北古堤,防河东注。疏曹、单间贾鲁古河,导河尽南下徐沛,由淮入海。乃于张秋镇南北各造滚水石坝,中砌石堤十余里,仍疏引汶水接济运河,万一河再东决,坝可泄涨水,堤可捍冲流。或夏秋水溢南边石坝,逼近上流,河口船只,不便往来,则于贾鲁河或双河口,径达张秋北下,且免济宁一带闸河险阻,尤为便利。漕河复治。于是更名张秋堤曰安平镇河防分司驻焉。自镇而北十二里,为荆门上下二闸。又十二里,为阿城上下二闸。又十二里,为七级上下二闸。又十五里,为官窑口。又十里,曰周店闸荆门以下诸闸,俱属阳县界,而入东昌府界。

  又北经东昌府东,又北经堂邑县东,又北经博平及清平县西。

  漕河在东昌府城东南,自周店闸而北十五里,曰李家务闸一作李海务。又二十里至府城南通济闸《志》云:自东昌府南至安平镇,凡九十里。又五里,至城北永通闸二闸皆万历初增置。又三十五里,曰梁家乡闸。又十五里,曰土桥闸二闸属堂邑县境。又十二里,曰魏家湾闸。又北二十里,曰戴家湾闸二闸属清平县。《志》曰:清阳驿在二闸间,相去各十里。河之东岸,即博平县界也。又北接临清州界。

  又北经临清州城西,而入于卫河。又北经夏津县及武城县西。

  漕河在临清州城西,自州北以达于天津,皆卫河也。《志》云:漕河自清平县戴家湾闸二十里,至双浅铺。又二十里,至州南三里之板闸。又北至城下曰新开上闸。稍北曰南板闸,为北接卫河之口。闸河至此,势弱流缓。而卫河流浊势盛,故于其间,节比置闸,以防闸河之北出,又以防卫河之南溢也《漕河考》:闸河高而卫河下,此为交会之处。每三四月间,雨少泉涩,闸河既浅,卫水又消。高下陟峻,势若建瓴,节宣不可无术也。漕舟入卫,河始无启闭之阻,安流以达天津矣。由临清而北四十里,曰夏城窑一作油坊巡司。又北二十里,入夏津县界,东北去县四十里。又二十里,曰渡口驿。又三十里经武城县城西,又东北五十里曰甲马营有巡司,而接恩县界。

  又东北经恩县西,又北经故城县东。

  漕河在恩县西北五十里,自甲马营东北五十里至郑家口,又三十里至防前,又三十里经直隶故城县城东南,又七十里即德州矣。盖自临清而东北,即直隶大川卫河所经之道也。

  又东北经德州城西,又东北经景州之东,吴桥县西。

  漕河在德州城西。自故城县流经此。又七十里,地名桑园有良店水驿。又北三十里,为废安陵县。西去景州十七里,安陵之东,即吴桥县界也东去县城三十里。又三十里,曰黄家园亦曰黄家园河口。又三十里,曰连儿窝有连窝驿,属吴桥县。又东北接东光县界。

  又东北经东光县西,又东北经交河县东。

  漕河在东光县城西三里,自连窝驿三十里而经县西。又东北五十里,而经交河县东五十里之泊头镇。又东,即南皮县界也《舆程记》:自东光县东北二十里至下店口,又三十里即泊头镇,新桥驿在焉。

  又东北经南皮县西,又东折而北,经沧州城西。又北经兴济县西。

  漕河在南皮县西北二十里,有齐家堰。自泊头镇东北二十里流经此,又二十里为薛家窝。又三十五里,至沧州南之砖河驿。又北三十里,至沧州城西。又北四十里,而经兴济县城西也。

  又北经青县东,又东北经静海县北,又北接于白河。

  漕河在青县城东,自兴济县北流四十里而经此《舆程记》:兴济县北十里,至周官儿屯。又二十里至青县。又东北流四十里,至流河驿。又六十里,至双塘《舆程记》:流河驿东北二十里,有唐官河屯。又四十里,至双塘儿。又东北十二里,经静海县城北。又北二十里,至独流河。又二十里,为新口。又二十里,为杨柳青。又二十里,为曹家庄。又二十里,至天津卫,卫河至此而合于白河。天津当两河之交,为噤喉重地。卫东为小直沽口,畿辅群川,悉由此而达于海矣自天津卫至海口,凡六十里。

  又西北经武清县东,又西北经氵郭县东。

  漕河在武清县东三十五里。自天津卫以达于神京,皆白河之流也。亦谓之通惠河元人创开运道,自昌平州引神山诸泉,经都城至通州,合于白河。又南以至于天津,皆曰通惠河,今亦曰大通河。今自天津而西北十里,曰丁字沽。又二十里,曰尹儿湾。又十里,曰桃花口。又十里,曰满沟儿。又二十里,曰杨村驿潘氏曰:杨村以北,通惠之势,峻若建瓴。白河之流,淤沙易阻,夏秋水涨,则惧其潦。冬春水微,则病其涩。浮沙之地,既难建闸以备节宣,惟有浚筑之工耳。沿河两堤如搬罾口、火烧屯、通济厂、东耍儿渡口、黄家务、华家口、阎家口、棉花市、猪市口、观音堂、蔡家口、桃花口以上堤岸,卑薄最甚,民居漕艘,被患不时。所当以时浚筑,不可或忽也。又三十里,曰南北蔡村。又十里,曰砖厂。又十里,曰黄家务。又十里,曰蒙村。又十里,曰白庙儿。又十里,曰河西务西南至武清县三十里。又三十里,曰江庙《里道记》:河西驿十五里,至王家摆渡口。又十里,至鲁家渡。又五里,至红庙。又十里,曰靳家庄。又十里,曰搬罾口。又十里,曰萧家林。又十里,曰和合驿属通州。又二十里至氵郭县杨家庄。又三十里,至氵郭县。又十里,则火烧屯也。自河西务以至通州张家湾,计百四十里。河狭水迅,路曲沙氵亭,凡五十有九浅云。

  又北至通州,南而输于太仓。

  漕河至州南十五里,曰张家湾。东南运艘,毕集于此。乃运入通州仓《里道记》:火烧屯而北七里,曰公鸡店。又七里。曰沙孤堆。又六里,曰保运观,亦谓之李二寺。又十里,即张家湾矣。自通州而西又四十五里,乃达于都城。则上流浅阻,置闸节宣,仅容盘运,非运艘直达之道矣详见京师大通河。潘季驯曰:治河莫难于我朝,亦莫善于我朝。宋、元以来,惟欲避河之害,故贾让不与河争地之说为上策。自永乐以来,由淮及徐,藉河资运,欲不与之争,得乎?此之谓难。然以治河之工而收治漕之利,漕不可一岁不通,则河不可一岁不治。一举两得,所谓善也。故宋、元以前,黄河或北或南,曾无定岁。我朝河不北徙二百余年,此兼漕之利也。今欲别寻一道,遂置两河于不治,则尧舜之时,泛滥于中国者,此河也。纵使漕运无阻,民可得而食乎?又曰:运河自瓜、仪至淮安,则资湖;自淮安至徐州镇口闸,则资河;自镇口闸至临清板闸,则资汶、泗。河、洚洞之水,患在涝;汶、泗涓涓之流,患在涸。固其堤使之可捍,深其渠使之可容,此治涝法也。湖以蓄之使不匮,闸以节之使可继,此治涸法也。邵伯堤固而湖水无泛滥之虞,宝应堤成而闸口免回沙之积,高堰无倾圮之患则淮阳免昏垫之灾。淮河绝支岐之流,则清口有专攻之力;茶城、镇口之闸建,深得重门御暴之方;永通、通济之闸增,自无长堤济运之困;五湖堤界明,则汶、泗氵亭涵而不时之需可待。斗门闸坝设,则蓄泄有所而湖河之利相须。汶泗趋而泉河易竭,故坎河大坝之关系匪轻;汶北注而南旺之东流必微,故何家一坝之利赖不少。至于卷筑障埽,加帮卑薄,虽非一劳永逸之计,然亦每岁修防之必不可已者也夏允夷曰:漕河南尽瓜仪,北通燕蓟,其间自昌平县神山泉诸水,由西山贯都城,过大通桥,东至通州入白河者,大通河也。自通州而南至直沽,会卫水入海者,白水也。自天津而南,至临清会闸河者,卫水也。闸河自南旺分流,北经张秋,至临清会卫河南,至济宁天井闸,会泗、沂、三水者,汶水也。自济宁城东北出天井闸,与汶合南流,至南阳出夏镇,每年俱于三月开彭坝入氵加河,出直口入黄以济重运。九月闭彭坝,由徐州大浮桥入黄南下者,泗、、沂并山东泉水也。自直河口至清口者,黄河也。自清口通淮南至仪真瓜洲者,淮湖诸水也。王在晋曰:东南粮饷,由会通河而达京师,南北不啻数千里。总命曰漕河,其实有六:为白漕,为卫漕,为闸漕,为河漕,为湖漕,为浙漕。大抵水势迥异,而治法亦各有缓急之殊。六漕之中,惟河漕、湖漕最急。河漕为有源之水,而迁决靡定。湖漕为无源之水,而冲啮可虞谢肇氵制曰:漕河由广陵而达淮安,为南河。由黄河而达丰、沛,为中河。由山东而达天津,为北河。由天津而达张家湾,为通惠河。之四者,天下之脉络所关也。佘毅中曰:国家定鼎燕都,转漕吴楚,其治河也匪直祛其害而复资其利,故较之往代为最难。然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故较之往代亦最利。迩岁以来,横议滋起。有以决口为不必塞,而且欲就决为漕者,不知水分势缓,沙停漕淤。虽有旁决,将安用之。无论沮洳难舟,田庐咸沼也。是索途于冥者也。有以缕堤为足恃,而疑遥堤无益者,不知河挟万流,湍激异甚。堤近则逼迫难容,堤远则容蓄广宽,谓缕不如遥,是贮斛于盂者也。有谓海口浅垫,须别凿一口者,不知非海口不能容二渎,乃二渎失其注海之本体耳。使二渎仍复故流,则海口必复故额。若人力所开,岂能几旧口万分之一。别凿之说,是穿咽于胸者也。又有谓高堰筑则泗州溢,而欲任淮东注者,不知堰筑而后淮口通,淮口通而后入海顺。欲拯泗患而訾堰工,是求前于却者也。他如绝流而挑,方舟而浚,疏渠以杀流,引洫以灌溉,袭虚旧之谈,而懵时宜之者,纷纷籍籍,载道盈廷。至于钓奇之士,则又欲舍其旧而新是图,于是有氵加、胶、睢三河之说焉。不知既治河而又别治漕,是以财委壑也。又有兴复海运之说焉,不知岁用民赋而又岁用民命,是以民委壑也。是又不达于水可攻水之理耳。盖黄河之性,合则流急,分则流缓。急则荡涤而疏通,缓则停滞而淤塞。故以人力治之,则逆而难;以水力治之,则顺而易。大都尽塞诸决,则水力合矣。宽筑堤防,则冲决杜矣。多设减坝,则遥堤固矣。并堤归仁,则黄不及泗矣。筑高堰复闸坝,则淮不东注矣。堤柳浦缮西桥,则黄不南侵矣。修宝应之堤,浚扬仪之浅,则湖捍而渠通矣。河身益深而河之赴海也顺,淮口益深而淮之合河也切。河淮并力以推涤海淤,而海口之宣泄二渎也易。此借水攻沙之明效也。若谓水驯于分,涌于合,恐其合而涌也,则堤址既遥而崩腾可恣,是寓分于合矣。若谓胡不用浚而纯用筑也,则筑坚而水自合,水合而河自深,是藏浚于筑矣。若谓胡不使黄淮分背,而乃使淮助河势,河扼淮势也,则合流之后海口即大辟。盖河不旁决,正流自深,得淮羽翼而愈深,是用淮于河矣。若谓河决为天数,不可以人力强塞,故曰故道难复也。然既塞之后,河即安澜,是全天于人矣。若谓胡不创筑一渠而拘拘胶柱为也,则二百年成规本无庸创,而自今复之,是兼创于守矣。若谓闸坝之复,行旅稍滞,然河渠既奠,而行旅益通,何便如之,是含速于滞矣。虽然,排河淮非难,而排天下之异议难;合河淮非难,而合天下之人情难。使非选择明而任用专,何能奏难成之绩哉?右漕河。

  海道南自琼崖,北达辽碣,回环二万余里。鱼盐之饶,下被于民;挽输之利,上济于国。而挞伐之方,戍守之备,所系亦綦重矣。今略举滨海州县著之于篇,而附以元人海运之迹城邑形胜,山川事迹,俱散见各卷中,此不载。其要荒蕃服及岛屿诸夷,皆略而不书者,亦以见重内略外之意,且不欲启后世穷兵黩武之心也。广东为府者十,而滨海之府八。琼州府则回环皆海也。琼州府北至海岸十里,渡海至雷州府海岸,为道六十里,而儋州西北去海四十余里,万州东去海二十里,崖州西南去海五十里,所属十县,类皆并海。而琼之澄迈、临高、文昌、乐会,儋之昌化,万之陵水,崖之感恩,去海尤近云。

  大海在钦州之南,又东为廉州府之南。

  海在钦州南二百五十里,与安南国接境。又东为廉州府,北去府城八十里。

  又东折而南,为雷州府之南。

  海自廉州府南境折而东南,出雷、琼二府间。又绕而东北,今雷州东西南三面皆环海。东面去海仅十里,所领县三,徐闻一县,尤逼海滨矣县在府南百余里,东去海二十里。

  又东北为高州府之南。

  高州府南去大海百五十里,所属州一,县五,而化州之吴川县尤迫海滨,次则电白县也吴川县南去海四十里,电白县东南去海百里。大海自雷州而东北,经吴川县南。又东经高州府电白县南,而入肇庆府境。

  又东为肇庆府南境。

  府南境去海为远,而所属之阳江县,则南去海仅五十余里县在府西南四百四十里,与高州府之电白县,广州府之新宁县界相接也。

  又东北为广州府南。

  海在府南百里,而所属之新宁、新会、香山、东莞、新安五县,尤为滨海要冲。自阳江县而东经新宁县南县南去海七十余里。又县西南二百里,名寨门海,向为番舶往来之冲,又东北为新会县南县南去海八十里,宋之崖山在焉。又东北经会城南,而三江之水流入焉三江,西江、北江、东江也。详见广东大川。其南则香山县也县北去府城百五十里,大海环其外,渡海至北岸,几五十里。又东北经东莞县南县西南去大海六十里,又东南为新安县南海自县之西北绕而东南,番舶往来,皆出于此,又东北接惠州府界。

  又东北为惠州府南。

  海在府南百十里,而所属之海丰县,为滨海要地县城南去海百里,有甲子门诸险。《志》云:海自广州府新安县东北经府南境,又东三百里乃经海丰县南,闽广往来海丰,其必出之途矣。

  又东北为潮州府南。

  海在府南百五十里,而所属潮阳、惠来、普宁、澄海四县,尤近海滨。自惠州海丰县东二百三十里,经惠来县南海在县南四十里,又东经揭阳县南海在县东南九十里,又东经潮阳县南海在县南五里,又东经府南,又东经澄海县南海在县南四十里,而接福建漳州府界。

  福建为府八,而滨海之府四。其西与潮州府接境者,曰漳州府。

  海在漳州府东南五十余里,而所属诏安、漳浦、海澄三县,皆滨海冲要也。自潮州澄海县东北入诏安境海在县城东南一里,又东北经漳浦县东海在县东百里,又北经府东南,而海澄为漳州之门户。县之东北以及西南,皆滨大海。欲固漳州,必先卫海澄也。

  又东北为泉州府南。

  海在泉州府城东南四十里唐贞观二十一年,泉州海溢。而所属同安、惠安两县,尤为冲要。自漳州府海澄县东北经同安县南县西南去大海仅十余里,又东北经府东南,又东北经惠安县南县西南去大海仅十余里,又东北接兴化府界。

  又东北为兴化府南。

  海在兴化府南三十里。自泉州府惠安县东北入府境,又东北接福州府福清县境。东南有警,防维最切。

  又东北为福州府东。

  海在福州府东百里,而所属福清、长乐、连江、罗源四县,皆滨海之区也。自兴化府东北经福清县东县东去海三十余里,又北经长乐县东县东去海亦三十余里,又北经府东而建江流合焉建江详福建大川。又北经连江县东县东去海三十里,又北经罗源县东南县东南去海三十余里,又东接福宁州界。福州者,东南之奥区,海陬之襟要也。自福州而达江浙,风帆往来,最为捷径。自福州而达交广,乘潮驾浪,东西便易。东晋末孙恩肆毒于东海,其党卢循等窜入番禺。既而刘裕与循等相持于浔阳,裕潜遣水军自海道袭其番禺,则闽海非经行之地乎!唐咸通中,安南陷于南诏,诸道兵皆屯聚岭南。馈运艰阻,闽人陈石建议,自福建运米泛海至广州,军食以足。宋理宗朝,朱子奏札言:广东海路至浙东为近,宜于福建、广东沿海去处,招邀米客。景炎祥兴之际,自闽入粤,与蒙古争衡于海岛。元至正十九年,时山东河南之路不通。议遣户部尚书贡师泰往福建,以闽盐易粮给京师,得数十万石。其后陈友定亦自闽中海运,贡奉不绝。明初定闽粤,皆繇海道而前。汤和出明州海道取福州,而廖永忠自福州海道定广东。世庙时,倭寇播恶,歼除之绩,多在闽、粤海中。至于安南用兵,识者皆以海道之兵不继,故荡平未奏。然则交广用兵,闽海又其上游之势与附《海运考》:福建布政司城东南水波门船厂发船,至神仙壁碧水屋山岛开洋,至三坌河口。又东至鼓山寺,至琅琦港娘妈宫前泊。一日至长乐港口。一日至民远镇巡司。一日至总埠头港。一日至福州左等卫。一日至五虎庙。一日至五虎门。开洋望东北行,正东便是荻芦山,亦谓之裹衣山。正北是定海千户所,东南是福清县盐场。一日至王家峪海岛泊。一日至北高山巡司西洋山口泊。一日至福宁州帮娘娘庙前泊,一日至蒲门千户所,晚收艚巡司海口。一日至金乡卫,一日至温州府平阳县平阳巡司海口,至凤凰山、铜盆山,晚收中界山泊。一日至磐石卫,见雾在中界山正北岛泊,待南风行,至晚收楚门千户所泊。北过利洋鸡笼山,至松门港,收松门卫东港泊。又至台州海门卫东洋山泊,离温州望北行,到桃渚千户所圣门口泊。开洋至大佛头山、屏风山,至健跳千户所长亭巡司,又至罗汉堂山,到石浦千户所东关泊。离石浦港后门,过铜瓦山后沙洋、半边山,至爵溪千户所望北行,至青门山乱石礁洋,至钱仓千户所双脐港、骑头巡司,过至大嵩千户所沈家门山、招宝山,进定海港。定海卫南门开洋望北行,至遮口山、黄公洋、冽港千户所,海宁卫东山、姑山望北行,若至茶山低了,至金山卫东海滩、松江府上海县海套水浅。望东南行,晚泊候潮,过羊山、大七山、小七山、太仓宝塔,望东北行,两日夜见黑水洋,南风一日见绿水,见海内悬山一座,便是延真岛、靖海卫口浅滩,避之。此运船自福州至登州靖海卫之道也。

  又东北为福宁州东。

  大海在州东六十里,自福州府罗源县东折而北出,经州东。又绕州北而达浙江温州府界。

  浙江为府十一,而滨海之府六。其南与福宁州接界者曰温州府。

  大海在温州府东九十里唐显庆元年、总章三年,海水屡溢永嘉、安固二县,即温州境也。而所属平阳、瑞安、乐清三县,皆滨海要地也。自福宁州北经平阳县东海在县东南七十里,又北经瑞安县东海在县东百里,而海港直通县城南,又北经府东,又东北经乐清县东海在县东南六十里,又东北接台州府界。

  又东北为台州府东。

  海在府东百八十里,而所属太平、黄岩、宁海三县,皆滨于海。自乐清县东北经太平县东海在县东南二十里,又东北经黄岩县东海去县城百里,有海港直入,径至县城北。府境海防县为最冲,黄岩台郡之门户也。又北经府东,又东北经宁海县东海在县东四十里,与宁波府接界。

  又东北为宁波府东,海在府东南百余里,而所属之象山、定海、慈溪三县,皆滨海要地也。自宁海县东折而北出,为象山县县东西南三面皆滨海,相距皆不过数十里,防卫至切。又迤北而西折,定海县当其冲县城东北两面皆滨大海。定海不特宁波一郡之锁钥,而全浙之噤喉也。由定海而西,为宁波之北境府北距海六十余里。又西则慈溪之北矣县北距海六十里。盖大海自闽至浙皆北行,至台州东北乃益折而东,过象山又折而西,府境适当折旋之处。东南北三面皆险也。自宁波北望金山大洋,出崇明沙上海门,风帆隼飞,信宿可至。宁波告警,大江南北安得晏然无事与!

  大海西折而北出,西南为绍兴府境。

  海在府北三十里,浙江、钱清江、曹娥江之水并会于此而入海,谓之三江海口唐太和二年,越州大风雨,海溢。西北趋杭州不过百余里,会城以此为门户。而所属之余姚县,亦为滨海要地海在县北四十里。自府北而东,北对海宁、海盐一带,烽火相接也。

  又北为杭州府境,又东北为嘉兴府境。

  海在杭州府海宁县南十里,与绍兴府三江口相接,并为襟要唐大历十年杭州海溢。自海宁县而东又微折而北,经嘉兴府海盐县城东里许,又东北折而入江南松江府界。

  江南为府十有四,而滨海之府四。其南与嘉兴府接境者曰松江府。

  海在松江府东南七十余里,而所属上海县,亦滨海要区也。自海盐县东北折,即府境金山卫在府东南七十二里,其南遥对定海门。当江南之要冲,又东北经府东,又北历上海县东西去县七十里。而吴淞江之水,自县北以达于海矣吴淞江,详见江南大川三江。

  又微折而西北,经苏州府之东。

  海在府东百八十里,而所属之嘉定县、太仓州、常熟县皆滨海,崇明县则孤悬海渚在太仓州东二百里,大海环其四面。东北与海门县之料角嘴相为控带,为长江外卫,旧称险要。今自上海县而北,即嘉定县之东境海在县东四十五里,县南吴淞江与上海县分界。又北即太仓州之东境海在州东七十余里,刘河入海处也。又北为常熟县东北境海在县东北百余里,大江经县北以达于海。江之北岸,即扬州府境矣《海运考》:刘家港出扬子江南岸,候潮长,沿西行,半日到白茅港。潮平,带蓬橹摇过撑脚沙尖,转崇明沙正东行,南有朱八沙、婆婆沙、三脚沙,须避之。扬子江内,北有双塔,南有范家滩,东南有张家沙,江口有陆家沙,可避。口外有暗沙一带,直至崇明江,北有角嘴,开洋或正西、西南、西北风,潮落,正东或带北一字。行半日,可过长滩,是白水洋。东北行,见官绿水。一日见黑绿水。循黑绿水正北行,好风两日一夜到黑水洋。又两日夜,见北洋绿水。又一日夜,正北望显神山,半日见成山。自转角嘴未过长滩正北行,靠桃花班水边,北有长滩沙、向沙、半洋沙、阴沙、溟沙,切避之。如黑水洋正北带东一字行,量日期不见成山,黑水多必低了。可见升罗屿海中岛,西有矶如笔架,即复回。望北带西一字行一日,夜便见成山。若过黑水洋,见北洋官绿水或延真岛望西北行,便是九峰山。向北去有赤山、劳山,皆有岛屿可泊。若劳山北有北茶山、白蓬头,石礁横百余里,激浪如雪即开,使或复回。望东北行,北有马鞍山、竹山。岛北有旱门、漫滩,皆可泊。北向便是成山。如在北洋官绿水内望见显神山,挑西一字多必是高了,即便复回,望东北行,过成山正西行,前鸡鸣屿内有浮礁,避之。西有夫人屿,不可行。须到刘公岛西,可泊。刘岛正西行,到之罘岛。东北有门可入,西北离百余里,有黑礁三四亩大,避之。至八角岛,东南有门可入。自之罘岛,好风半日过抹直口,有金嘴石冲出洋内,潮落可见,避之。至新河海口,至沙门岛。东南有浅,挨深行,南门可入。东有门,有暗礁。西北有门,可泊。沙门岛开洋。北过鼍矶山、钦岛、没岛、南半洋、北半洋,到铁山洋,东收旅顺口。又东收黄洋川,西南有礁。黄洋川东收平岛,口外有五个馒头山,进内泊南岸外洋成儿岭。尽东望三山正中入,内有南北沙相连,可泊。三山西有南山,收青泥洼。西有松树岛,北有孤山,东北望凤凰山、和尚岛,墩西有礁石,外有乱礁,避之。三山北青岛一路望海驼、收黄岛、使岛、若铁山,西收羊头洼、双岛,有半边山、艾子口、望塔山,看连云岛,东北看盖州,西看宝塔台,便是梁房口,入三汊河,收牛家庄马头泊,此自刘河运至辽东之道也。

  又北为扬州府之东境。

  海在府东三百余里,而所属之通州、海门、如皋、兴化诸州县,皆滨海处也。今自海门而南为大江入海之口,最称冲要东南与崇明县相望。自县东又折而西北旧《志》:海门县东去海十里,北去海二十里,今县境大抵沦入于海,非复旧壤也,为通州之东北境州东北去海五十里,又西北为如皋县之东北境县东北去海百余里,又北为兴化县东境县东去海亦百余里,又北接淮安府盐城县界。

  又西北经淮安府之东。

  海在府东二百里,而所属之盐城、安东县,以及海州、赣榆县皆滨海。今自兴化县而北经盐城之东县东去海五十里,又北经府东,益折而西北,为长淮入海之口。淮河北岸,即安东县也县东去海五十余里。又北经海州之东海在州东二十八里,又北为赣榆县之东海在县东北七十里,而接山东青州府境。

  大海自江南海州而北,为山东青州府之境。又折而东,为莱州府及登州府之南境。

  海在青州府日照县东二十里,与赣榆县接界唐上元三年,青州大风,海溢,漂居人五千余家。折而东北,为莱州府之胶州境州东南二境,皆去海数十里。又东北经即墨县境海在县南五十里,自县南以达于东北,皆滨海。南与海州及安东县相望。又东北为登州府莱阳县境海在县南百余里。又东为栖霞县境海在县南百四十里,又微折而东南,为文登县境海在县南六十里,而东北两面亦皆滨于海。此山东南面之海道也。

  大海经登州府东境,又折而西,经登州府之北及莱州府、青州府之北。

  海自文登县东北出而西折,经宁海州之北州北至海五十里。又西经福山县之北海在县东北三十余里,又西经登州府之北海在府城北五里,北与辽东相望。自新开海口而北,至辽东金州卫旅顺海口五百里而近,又西经招远县之北海在县北五十里,又西经莱州府之北海在府城北九十里,又西经昌邑县北海在县北五十里,又西经潍县北海在县北八十里,又西经青州府寿光县北海在县北五十余里,又西经乐安县北在县东北百十里,与博兴县接界,又西北而入济南府境。此山东北面之海道也。

  大海西折而北出,经济南府之东北。

  海在济南府滨州东北八十里。今自乐安县而西北,经蒲台县东西至县百四十里,又北经滨州东,又北经利津县东海在县东北三十里,又北经沾化县东海在县东六十里,而入直隶沧州境。盖山东之为郡者六,而滨海者凡四。

  又北经直隶河间府之东。

  海在河间府沧州东百八十里。自沾化县境经盐山县东海在县东七十里,又北经州境,又北经静海县东海在县东北百五十里。当漳、卫诸川入海之处,所谓小直沽也,天津卫在焉卫在静海县西北七十五里,为畿辅噤喉之地。元人海运至大都者,皆集于此。明初亦因其制,今漕运之达京师者,亦未尝不自天津而北也《海运考》:自直沽开洋,望东挑南一字行,一日夜见半边沙门岛。挑南字多必见莱州三山,挑东北行半日,便见沙门岛。若挑北多见砣矶山,南收登州卫沙门岛开船,东南山嘴有浅,挨中东行,好风一日夜到刘岛。刘岛开洋望东挑北一字行,转成山嘴正南行,好风一日夜见绿水。一日夜见黑水。又一日夜见南洋绿水,又两日一夜见白水。望南挑西一字行,一日点竿戳二丈,渐减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二尺深,便是长滩,渐挑西收洪。如戳硬沙,即便复回,望东行,见绿水。到白水寻长沙收三沙洪。如不着洪,望东南行,日看黄绿色浪花如茶抹,夜看浪泼如大星多,即是茶山。若船坐茶山,往西南一字行,朝北见崇明沙,南见清浦墩岸刘家港。如在黑水洋正南,挑西多是高了,前有阴沙、半洋沙、向沙、拦头沙,即是角嘴。便复回往正东行,看水色风汛收三沙洪。如风不便,即挑东南行看水色收宝山。如在黑水大洋,挑东多必是低了,见隔界大山一座,便望正西南一字行。一日夜便见茶山。如不见隔界山,又不见茶山,见黑绿水多便望正西行,必见石龙山、孤礁山。复回望西南行,见茶山收洪。此运舟自直沽南还之道也。

  大海又北折而东出,经顺天府东南及永平府之南。

  海自天津而东北,为顺天府宝坻县东南境海在县东南二百余里。又折而东,为丰润县之南境海在县南百二十里。又东为永平府滦州南境海在州南百三十里。又东为乐亭县南境海在县南三十里,又东经永平府南海在府城南九十里,又东为昌黎县南海在县东南七十里,碣石山在焉,又东经山海关南而接辽东界海在关南四里。自登莱以迄于沧州永平之境,古所谓渤海之险也。

  大海自西而东,经广宁之南境。又南折而东出,经辽阳之南境。

  辽东南面皆滨海为险,回环几二千里。自山海关而东,旧曰广宁前屯卫南去海二十里。又东,旧曰宁远卫南去海二十五里。又东北,旧曰广宁中屯卫南至海五十里。又东,旧曰义州卫南去海百五十里。又东,旧曰广宁右屯卫南去海三十里。又东,旧曰广宁卫南去海百三十里。此古所称辽西地也。自此折而南,经故海州卫之西南,曰梁房口关亦曰三岔口,亦曰辽河口,在海州卫西南七十里。为辽河入海之处。又南经故盖州卫西东去卫城十里,又南经故复州卫西东去卫城四十五里。又南经故金州卫西东去卫城三十里。又南折而东经卫南北去卫城百二十里,曰旅顺口关,为辽东金镇咽喉之地南对登州府新开海口。又东北至辽阳南境海在城南七百三十里,又东接朝鲜境内,此古所称辽东地也。盖西南以安南为翼卫,东北以朝鲜为藩维,怀柔镇叠之规模,于此亦可睹矣《海运考》:自辽河口开洋,顺风一日夜至铁山。带东二字望南行,经成山入南洋,望正南行三日夜,经桃花班水望东行,见白水。带西二字勤戳点竿寻长滩一丈八尺,渐减至一丈五尺,望西行戳扬子江洪。如不见望下使必见茶山,船稍南面坐茶山望西行,半潮便见崇明沙。如风顺,一潮至刘家港内。此运舟自辽东南还之道也。丘曰:海运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杜甫诗: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又云: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布,泛海凌蓬莱。此唐人海运之证也。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则始于元初伯颜平宋,命张等以宋图籍自崇明由海道入京师。至元十九年,始建海运之策,命罗壁等造平底海船,运粮从海道抵直沽。是时犹有中滦之运,不专于海道。二十八年,立都转运万户府督岁运。至大中,以江淮江浙财赋府每岁所办粮充运。自此至末年,专仰海运矣。说者谓虽有风涛漂溺之虞,然视河漕之费,所得盖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罗洪先曰:考元至元二十一年,伯颜始建议海运。寻建海道万户府,三任故海盗朱清、张、罗壁为万户。初时押运粮仅三万五千石,船大者不过千石,小者三百石。自刘家港出扬子江,盘转黄连沙嘴,月余始至淮口。过胶州劳山一路,至延真岛望北行,转成山西行,至九皋岛、刘公岛、沙门岛放莱州大洋收界河,两月余抵直沽,实为繁重。至元二十六年,增粮八十万石。二月开洋,四月直沽交卸。五月还,复运夏粮,至八月回。一岁两运,是时船尚小。二十七年,朱清请长兴李福四押运,自扬子江开洋,落潮东北行,离长滩至白水绿水,经黑水大洋,北望延真岛,转成山西行入沙门,开莱州大洋进界河,不过一月或半月至直沽,漕运利便。大德以后,招两浙上户自造运船,量给脚价。船大者八九千,小者二千余石。岁运三百六十万石至京师,迤南番贡亦循道而至。自上海至直沽内扬村马头,凡万三千三百五十里,不出月余即达,省费不赀。若长乐港出福州,经崇明以北,又自古未有之利也《元史》:初,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而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路多浅沙,行月余始抵成山。计其水程,自上海至杨村马头,凡万三千三百五十里。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险恶,复开生道。自刘家港开洋,至撑脚沙,转沙嘴至三沙扬子江。过匾担沙大洪,又过万里长滩放大洋,至青水洋。又经黑水洋至成山,过刘岛至之罘、沙门二岛,放莱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为径直。明年,千户殷民略又开新道,从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视前二道为最便云。梁梦龙曰:《元史》称元人海运,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今国家都燕,财赋自东南而来者,仅恃会通一河,识者不无意外之虑。若寻元人海运之道,别通海运一路,与河漕并行,江西、湖广、江东之粟照旧河运,而以浙西东濒海一带由海运,未为非策也丘氏亦主此说。又曰:元人由海运或至损坏者,以起自太仓、嘉定而北也。若但自淮安而东,循登、莱以洎天津,本名北海,中多岛屿,可以避风。与东南之海渺茫无际者迥异。诚议运于此,是名虽同于元人,而利实专其便易矣。王在晋曰:元虏使其民,是以投之穷海而忍视其死。至元二十八年,漂米二十四万五千石有奇。至大二年,漂米二十万九千石有奇。其随船汩没者,不知几千人矣《元史》亦言:风涛不测,粮船漂溺,无岁无之。夫驱民而纳于沆漭之中,仁人不忍言也。况以今时而出海道,则三十六岛之间,定有余粮矣。或者曰:利害相因,在审时而度势,事之不可执一论也。岂独海运为然哉!○《山居赘论》曰:《禹贡》言,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又曰:夹右碣石入于河。是贡赋之道,未尝不兼用海也。秦人飞刍挽粟,起于黄垂、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其制未尽非,而用民失其道矣。说者谓海运作俑于秦,而效法于元,岂通论哉!右海道。

  ◎分野叙

  五行之质位于地,五行之气丽于天。九州十二国,位于地者也;二十八宿十二辰,丽于天者也。气与质之不相离也,犹影响也。《周礼》列保章之官,春秋时,分星之略征之子产,而梓慎、礻卑灶之属,亦往往以此验郡国之休咎。后世司马迁、班固、蔡邕、皇甫谧诸家,亦从而著其说。而史传所纪,如高诩、申胤、崔浩、高允之徒,以迄近代之善言天文者,有所推验,类皆不爽。而世儒则疑之,以为稽其世次,则韩、赵、吴、越不并列于一时;考其区分,则交趾、九真未版图于周季;按其方位,则降娄、析木不同符于土封;语其广轮,则环海四夷何无与于分野。胶执毋乃过与!夫以十二辰之次,配以十二国,亦犹言天度者,寓以名而纪其数也。五行以相生为用,相克为功,或配合以成能,或错综以尽变。达于其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分野无不可言也。余略为差次所闻,以备方舆之阙。若其穿凿附会,诞妄而不经,拘牵而失实者,概无取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
  ◎分野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

  《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星纬分验之文。左氏多有,今略举二条。子产之说,即二十八宿之分也。伶州鸠之说,又即五星之占也。然则分野之验,其传旧矣。

  郑氏曰:此即《周礼》星土之说也。易氏曰:在诸侯则谓之分星,在九州则谓之星土。九州星土之书亡矣,今其可言者,十二国之分谓十二次之分,详见下。考之传记,灾祥所应,有可证而不诬者。昭十年,有星出于婺女,郑礻卑灶曰:今兹岁在颛顼之墟,姜氏、任氏实守其地,释者以颛顼之墟为玄枵。此玄枵为齐之分星,而青州之星土也。昭三十二年,吴伐越。晋史墨曰: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释者以为岁在星纪,此星纪为越之分星,而扬州之星土也。昭元年,郑子产曰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实沉为参神。此实沉为晋之分星,而并州之星土也。襄九年,晋士弱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此大火为宋之分星,而豫州之星土也。昭十七年,星孛及汉。申须曰:汉,水祥也。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此И訾为卫之分星而冀州之星土也。襄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蛇乘龙。龙,宋郑之星,此寿星为郑之分星而亦豫州之星土也。《郑语》:周史曰:楚,重黎之后也。黎为高辛氏火正,此鹑尾为楚之分星而荆州之星土也。《尔雅》曰:析木谓之津。释者谓天汉之津梁为燕,此析木为燕之分星而幽州之星土也。以至周之鹑火,秦之鹑首,赵之大梁,鲁之降娄,无非以其州之星土而为其国之分星,所占灾祥,其应不差。陈氏曰:先儒谓古者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焉。观《春秋传》凡言占相之术,以岁之所在为福,岁之所冲为灾。故师旷、梓慎、礻卑灶之徒,以天道在西北而晋不害,岁在越而吴不利,岁淫玄枵而宋郑饥,岁弃星纪而周楚恶,岁在豕韦而蔡祸,岁及大梁而楚凶。则古之言星次者,未尝不视岁之所在也。又梓慎曰:龙,宋郑之星也。宋,大辰之虚也。陈,太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卫,高阳之虚也,其星为大水。以陈为火,则太之木为火母故也。以卫为水,则高阳水行故也。子产曰: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然则十二域之所主,亦若此也。《史记·天官书》:杓,自华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济之间;魁,海岱以东北。此以中宫斗杓言分野也。《春秋纬·文耀钩》因其说而广之。其言曰:布度定纪,分州系象。华、岐以西,龙门、积石,至三危之野,雍州,属魁星。太行以东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属枢星。三河、雷泽东至海岱以北,兖州、青州,属机星。蒙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扬之州,属权星。大别以东至彭泽、九江,荆州,属衡星。荆山西南至岷山、北岖、鸟鼠,梁州,属开星。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豫州,属摇星。此九州属北斗。星有七,州有九。但兖、青、徐、扬并属二州,故七星主九州又《后汉志》注:玉衡九星,主九州。第一星主徐,二主益,三主冀,四主荆,五主兖,六主扬,七主豫,八主幽,九主并。《晋志》则曰:北斗七星:一秦,二楚,三梁,四吴,五燕,六赵,七齐。

  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Δ、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又曰:昴、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其阳阳国。

  此以二十八宿言分野也。后班固、皇甫谧诸家之说,大都不出于此。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燕、齐之疆,候在辰星,占于虚危。宋、郑之疆,候在岁星,占于房心。晋之疆,亦候在辰星,占于参罚。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阳则日。岁星、荧惑、填星占于街南,毕主之。其西北则胡犭各、月氏诸裔,旃裘引弓之民为阴,阴则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昴主之。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是以秦晋好用兵,复占太白。太白主中国。胡犭各数侵掠,独占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翟。其大经也。此以五星占分野也。《星经》曰:岁星主泰山、徐、青、兖;荧惑主霍山、扬、荆、交;镇星主嵩高、豫;太白主华阴、凉、雍、益;辰星主常山、冀、幽、并。其以五星分配五岳、九州,盖亦本于此。而唐一行山河两戒之说,亦由此而推广之。

  《汉书·地理志》: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今河南灵宝县废函谷关以西京兆今西安府、扶风今凤翔府、冯翊今同州、北地今庆阳以北、上郡今延安以北、西河今汾州府以西北、安定今平凉府、天水今秦州、陇西今韦昌府,南有巴今重庆府、蜀今成都府、广汉今汉州、犍为今叙州府、武都今阶州,西有金城今兰州以西、武威今凉州卫、张掖今甘州卫、酒泉今肃州卫、敦煌今废沙州,又西南有柯今遵义府、越今建昌行都司、益州今云南府,皆宜属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觜、参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以东尽河东今平阳府、河内今怀庆府,南有陈留今河南有陈留县,及汝南之召陵见河南郾城县、氵隐强见许州、新汲见洧川县、西华今县、长平见陈州、颍川之舞阳今县,郾即今郾城县、许即许州、鄢陵今县,河南之开封见开封府附郭祥符县,中牟今县、阳武今县、酸枣见延津县、卷见原武县,皆魏分也。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阳、城俱见今河南府附郭洛阳县、平阴见今孟津县、偃师今县、巩今县、缑氏见偃师县,是其分也。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为周之分。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韩分晋得南阳郡今府及颍川之父城今见汝州郏县、定陵见舞阳县、襄城今县、颍阳见登封县、颍阴见禹州、长社见长葛县、阳翟今禹州、郏即郏县,东接汝南今汝宁府,西接弘农,得新安今县、宜阳今县,皆韩分也。自东井六度至亢六度,谓之寿星之次。郑之分野与韩同分。

  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今北直冀州、真定今府、常山今元氏县,故郡治也、中山今定州,又得氵豕郡之高阳今县、莫阝今见任丘县、州乡见河间府附郭河间县,东有广平今府、钜鹿今顺德府境、清河今有清河县、河间今献县是其治也,又得勃海之东平舒今大城县、中邑在沧州境、文安今县、束州见河间县、成平见献县、章武见盐山县,河以北也。南至浮水即浮阳,今沧州治,废清池县也。讹曰浮水、繁阳见内黄县、内黄今县、斥丘见成安县,西有太原今府、定襄见朔州、云中见大同府境、五原见榆林卫、上党今潞安府,皆赵分也。

  燕地,尾、箕分野也。东有渔阳今蓟州、右北平今永平府、辽西今广宁等卫、辽东今辽阳等卫,西有上谷今宣府卫境、代郡今蔚州、雁门今代州境,南得涿郡之易今易州、容城今县、范阳见易州、北新城见安肃县、故安见易州、涿县今州、良乡今县、新昌见新城县,及渤海之安次今东安县,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今朝鲜境,亦宜属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川今县、东莱今莱州府、琅邪今沂州地、高密今县、胶东今即墨县、泰山今泰安州、城阳今莒州、千乘见高苑县,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见北直南皮县、高城见盐山县、重合见沧州、阳信今县,西有济南今府、平原今德州境,皆齐分也。鲁地,奎、娄之分野也。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见邳州、睢陵见盱眙县、僮见虹县、取虑亦见虹县,皆鲁分也。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宿州境、梁归德府、楚徐州、山阳见山东金乡县、济阴今曹州境、东平今州、东郡之须昌见东平州、寿张今县,皆宋分也班固又云:东平、须昌、寿张皆在济东,属鲁,非宋分也,当考。盖固本据旧文,不敢以己意刊正。古人之不敢自用类如此。

  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也。今之东郡今北直开州及魏郡彰德府境、黎阳见县、河内之野王今怀庆府附郭河内县、朝歌见卫辉府淇县,皆卫分也。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荆州府、江夏武昌府、零陵永州府、桂阳郴州、武陵今常德府、长沙今府,及汉中今府、汝南郡,尽楚分也。

  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苏州府以南、九江寿州以南、丹阳应天府以西、豫章南昌府以南、庐江庐州府以南、广陵扬州府以北、六安郡治六县,见庐州府舒城县、临淮郡郡治徐县,今见泗州境,尽吴分也。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梧州府、郁林今郁林州以西北、合浦今廉州府境、交今太平思明等府境、九真今安南境内、南海今广州府、日南今安南境内,皆粤分也。此十二国分野之详也本志所载十三国,而曰十二国者,吴粤本同分也。王氏曰:十二国分野,本出于七国甘、石之学《天官书》:传天数者,在齐甘公、魏石申是也。汉之言天数者,复以当时郡县分配之。班氏志地理,遂从而著其说。其后张衡、蔡邕亦传述焉。郑康成曰:九州诸国中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正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后之言分野者,益从而附会之,诞矣。○《山居杂论》曰:分星之说,载之《周礼》,散见于左氏。司马迁世掌天官,亦言曰:天有日月,地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列宿,地有州域。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乘兼之北斗乘十二辰,兼十二州也。所从来久矣。然参考诸家,惟班氏所载,庶不大悖于古,亦可兼通于今。因差次其文,以备一家之学。至于《晋志》所载,魏太史令陈卓更定郡国所入宿度,其辞虽详,然大旨不出于《班志》而特为支离穿凿之耳。其尤不经者,柯、越而概之以魏,酒泉、张掖而系之于卫,济阴、东平而属之于郑,上党、太原而别之为秦。则其术之疏缪,固不必累举而见也。乃后代犹袭其缪而附益之,不亦异乎?

  《帝王世纪》:黄帝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星纪之次。今吴越分野于辰在丑,律中大吕。斗建在子,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今齐分野于辰在子,律中黄钟,斗建在丑,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豕韦亦曰陬訾,今卫分野于辰在亥,律中应钟,斗建在寅。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今鲁分野于辰在戌,律中无射,斗建在卯。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今赵分野于辰在酉,律中南吕,斗建在辰。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今晋魏分野于辰在申,律中夷则,斗建在巳。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今秦分野于辰在未,律中林钟,斗建在午。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今周分野于辰在午,律中蕤宾,斗建在未。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今楚分野于辰在巳,律中仲吕,斗建在申。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今韩分野于辰在辰,律中姑洗,斗建在酉。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今宋分野于辰在卯,律中夹钟,斗建在戌。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今燕分野于辰在寅,律中太簇,斗建在亥。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此皇甫氏谧略言十二国所入宿度也。案蔡氏邕《月令章句》及陈氏卓《郡国宿度》,其所入之数虽微有不同,而大抵相类,故不并著。王氏曰:杜佑谓国之分野,上配天象,始于周季。《世纪》所云,盖以星官之书自黄帝始也。○又《广雅》云:东方七宿三十三星,积七十五度《星经》:角四星十二度,亢四星十度,氐四星十七度,房四星五度,心三星六度,尾十星十八度,箕四星九度,是三十三星七十五度也。南方七宿六十四星,积百十有二度《星经》:井八星三十二度,鬼四星二度,柳八星十三度,星七星七度,张六星十八度,翼二十二星二十一度,轸九星十九度,是六十四星,百十有二度也。西方七宿五十一星,积八十度《星经》:奎十六星十七度,娄四星十二度,胃三星十五度,昴七星十一度,毕八星十五度,觜三星半度,参十星十度,是五十一星八十度也。北方七宿三十二星,积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星经》:斗七星二十五度,牛六星七度,女四星十一度,虚二星十二度,危三星十度,室八星十九度,壁二星九度,是三十二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也。四方凡一百有八十星,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九州十二国之分野各以类推。杜佑《分野议》曰:《左传》周敬王鲁哀公之时,吴为越所灭。其后六十九年,至威烈王,始命韩魏赵为诸侯。后十七年,安王之时,三国共灭晋而分其地。后五十六年,显王之时,而越为楚所灭。当吴之未亡,天下列国尚有数十,其时韩魏赵又未为诸侯,晋国犹在,岂得分其土地?自吴灭至分晋,凡八十八年。时既不同,班固《汉书》、皇甫谥《帝王世纪》所列分野,下分区域,上配星躔,固合同时,不应前后。又考所在封疆,详辨隶属,甚为乖互。勾践灭吴称霸时,未尝有苍梧、郁林之地。越灭后十代,至闽君摇,汉复立为越王,都东瓯。其时秦南海尉赵陀亦称王,五岭之南皆陀所有也。其于会稽之越,地分星躔,皆不相涉。未审二子何所依据,览者所当察也。○孔氏曰:星纪在于东北,吴越实在东南。鲁卫东方诸侯,遥属戌亥之次。又三卿分晋,方始有赵,而韩魏无分,赵独有之。《汉书·地理志》分郡国以配诸次,其地分或多或少。鹑首极多,鹑火极狭。徒以相传为说,其原不可得闻。其于分野,或有妖祥,而为占者多得其效。盖古之圣哲有以度知,非后人所能测也。易氏曰:分野之说,有可疑者。武王伐殷,岁在鹑火。伶州鸠曰:岁之所在我有周之分野,盖指鹑火为西周丰、岐之地。今乃以当洛阳之东周,何也?周平王以丰、岐之地赐秦襄公,而其分星乃谓之鹑首,何也?又如燕在北,而配以东方之析木;鲁在东,而配以西方降娄;秦居西北,而鹑首次于东南;吴越居东南,而星纪次于东北。贾氏以为古者受封之月,岁星所在之辰,恐不其然。若谓受封之辰,则春秋战国之诸侯以之占妖祥可也,后世占分野而妖祥亦应,岂皆古者受封之国乎?唐氏曰:子产言封实沈于大夏,主参。封阏伯于商丘,主辰。则分星之说,其来已久,非因封国始有分野。若以封国,岁星所在即为分星,则每封国自有分星,不应相土因阏伯,晋人因实沈矣。又汉魏诸儒,辰次之度,各用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亦非天象度数之正也。○袁氏黄曰:分野灾祥,应尝不爽。稽之后代,四星聚牛女而晋元主吴,四星聚觜参而高齐王邺。彗扫东井而苻坚亡国,岁见尾箕而慕容复燕,此其最著者。郑康成曰:分野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气,为象当矣。又分野之次于东西南北,有相反而相属者。《三礼义宗》有云:晋属实沉者,高辛主祀;宋属大火者,阏伯当飨;齐属玄枵者,逄公托食。意者五德之后,各有攸主,而五气类应焉。征之传记,可以意通也或曰:燕属析木,高辛所建。鲁属降娄,少始都也。

  《唐·天文志》:李淳风次《汉书》度数,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两戒之说,本于《汉志》。武帝元封中,星孛于河戒。占曰:南戒为越门,北戒为胡门。其后汉兵击拔朝鲜,朝鲜傍海,越象也,居北方,胡域也。《天官书》:越之亡,荧惑守斗。朝鲜之拔,星于河戒。是也。又《星传》云:月入牵牛南戒。又曰:积薪在北戒西北。积水在北戒东北。南戒、北戒,即南河、北河也。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貊、朝鲜。是为北纪,所以限戎翟也。南戒自岷山、冢,负终南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为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陕为两河之会,五服诸侯在焉。自陕而西为秦梁,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陕而东,三川、中岳,为成周。西距外方、大亻丕,北至于济,南至于淮,东达巨野,为宋、郑、陈、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邶、、卫;汉东滨淮水之阴,为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南纪之东,至南河之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涉江汉,为吴、越: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翟。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始终,而分野可知矣。此以山河两戒言分野也孔氏曰:南河、北河三星分夹东井。南河为南戒,一曰阳门,亦曰越门。北河为北戒,一曰阴门,亦曰胡门。两戒间,三光之常道也。史又云: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河下流。陬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河济间。星纪得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又曰:斗杓谓之外廷,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斗魁谓之会府,以治内,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星经》: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其余列舍在云汉之阴者八,为负海之国。在云汉之阳者四,为四战之国。降娄、玄枵负东海,岁星位焉。星纪、鹑尾负南海,荧惑位焉。鹑首、实沉负西海,太白位焉。大梁析木负北海,辰星位焉。鹑火、大火、寿星豕韦为中州,镇星位焉。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而著其分野。其州县虽改隶不同,但据山河以分,可得天象之正一云:云汉自坤抵艮为地纪。北斗自乾携巽为天纲。乾维内为少昊之墟,外为颛帝之虚。巽维内为太昊之虚,外为列山氏之墟。徐氏曰:九州十二域,或系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五星。至唐一行,又为山河两戒之说,而宋世之言分野者多宗之。然而因数推理,验往察来,则经纬分而主客辨,度数定而方位明。如昔人所称,汤王殷而星聚房房,宋亳之分,武造周而星聚柳柳,河洛之分。三星会而敬仲知齐之必霸会于虚危,齐分也,五星会而甘氏知汉之必兴会于东井,秦分也。火守心而子韦以为宋当其祸心为大火,宋分也,日食毕而仲舒以为晋大其民毕为大梁,晋分也。太白蚀昴而赵括长平之事应昴在赵分,荧惑守斗而吕嘉南越之衅成斗为越分。自古及今,类皆不爽,固不必为更新之论矣。然而因源溯流,由微察著,所贵通于感召之几,明于天人之际。而拘牵拟议,守象纬之成说而不知变者,无当于知天之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