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

  作者:十不二门枢要  宋了然2卷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續藏經 十不二門樞要
 宋 了然述
十不二門樞要敘

  十不二門解釋而眾者安不由文以意為主悟意不侔文隨意變故諸先達不克自默今亦然也十門之作正為于觀故曰觀心乃是教行樞機輙以樞要名云。
  紹興戊午八月丙辰墨禪齋敘

  

  十不二門樞要卷上

    東掖虎溪沙門 了然 述
  十不二門
  或曰既是後人錄出詎可私安此題釋曰天台目錄有六即義一卷十如是義一卷今入太部由從大部流出別行故有此稱今可例之秪以十不二門四字別題無爽況云故此十門不二為目實雖名其所作恐亦意乎別行然此文興致正為於觀教觀傍正須知二意一約三部所自之文二約一家傳通之旨三部所自則傍正互有如義例云凡欲釋義先思部類如法華玄雖諸義之下皆立觀心然文本意明五重玄義出諸教上則教正觀傍託事興觀義立觀心若今止觀縱用諸教意在十法以成妙觀則觀正教傍一家傳通則惟觀為正是故三部皆以觀心而為正要蓋天台申經非數他寶故遵佛囑須立觀心若不立觀季世根機無由入道如佛囑云若人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是以天台立觀專據此囑文文之下皆可修觀求其旨者以佛世滅後信法二行分其根性從多為論若非法行無由趣入況法行思惟其義尚通當了諸法悉惟是心應以觀心為其正要以從文故玄既觀傍故於十妙觀有存沒今從旨故玄亦觀正故撮十妙為此十門門門既乃即心妙妙無非是觀若談觀文言望於止觀此中極略若談宗旨望於止觀今文頗周以止觀宗旨無出三千即在一念今以三千不二點示一心心全是妙妙不出十若曉十妙則止觀可知故云一期縱橫不出一念三千世間即空假中理境乃至利益咸爾則止觀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若不先了不二法體欲申十門恐其未可一者三諦為不二體如云若非三千空假中二者空中為不二體如云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三者中道為不二體如云非權非實四者一性為不二體如云本謂一性或曰不二之體妙絕言思如何進退有四不同答妙絕言思即一體也但以三諦即一空中即一中道即一 即不二故此四焉即是一法為不二體若謂為一亦非不一淨名真入其在斯歟然不二之名本出淨名今特取之以為目者蓋玄迹門十妙之後乃約悟理方名開顯故云若取悟理者理即非權非實不見一法空拳誑小兒說權說實是則為麤理則非權非實是故為妙籤云一切諸法亡泯不二更約悟理開前十妙權實同成一理心性所謂悟理者開權顯實若悟實理理非權實則權實不二故疏云今還悟入三一不二即知佛說三一無分別也記云次文約理故有權有實為權權實不二為實此第二釋秪是顯前實教之理理是權實不二苟不如此豈得文云開權顯實二而不二耶其稱門者不二即門該理教行即不二理為言詮即不二理為觀行皆可稱門止觀云止觀是行無生門是教依教修行通至無生法忍因位具足淨名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門此以不二門為教也玄文云約行者泥洹真法實眾生從種種門入三十二菩薩各入不二法門此以不二門為行也妙句云實相亦二義一當體虗通故名之為門如淨名入不二門二能通方便作門記云只一實理從二得名由虗通故令他所歸此以不二門為理也今從別論以不二觀入不二理惟觀稱門故曰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如淨名廣記解疏用於十種四句釋不二門云第十四句者純約觀門雖徒多門意在於觀故使觀門最在後說然門是能通乃有二義一者就妙自論能通以不二觀通不二理二者對麤以論能通以不二觀而通於二使二而入不二之門即於諸法見不二理須了觀之與理不離一心以心入心心無二相當處絕待實無能入及於所入無所拘滯通而不壅亦無所住方可名門或曰以十門為能通十妙為所通可乎答若約能申所申其亦可云今立十門申通十妙故撮十妙成此十門但不可認門之一字云從圓通十妙而立。
  △釋文為三初總序二初敘玄文二初敘教二初敘。
  然此迹門談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門融通入妙。
  玄云上來四妙名為圓因三法祕藏名為圓果籤云上四妙為因者位妙若立實通因果為對三法且從因說又曰若從別說當位高深自是一意是則五妙有橫有竪橫則當位高深俱通因果竪則迷悟對論局分因果竪中前三一向因後一一向果位妙一往通因果二往局在因局在因者又有通局通則該乎觀行相似籤云行之所階則有諸位若即行所階為位不獨位通觀行亦乃行通相似若從行所階為位行局觀行位局相似由行所階方有諸位位居行後故局十信舊釋自他二說不同正義以前五妙為自後五妙為他指要文心圓通同以後之五妙能化為自所化為他今曰正義得其法體失文所從其指要等得文所從失其法體何者若約法體自即空中同前自行如籤八云如釋十妙自有從因至果自行化他故知今云談其因果及以自他者自之一字即自行也若文所從今在後五論其感應能化所化即體(自也)利他(他也)是故乃云及以自他至自他門當見今說一代教門者五時四教也其迹門所談因果自他者使知四時三教之麤融入法華圓教之妙。
  △二證。
  故凡諸義釋皆約四教及以五味意在開教悉入醍醐。
  玄文凡於因果自他諸義解釋皆約四教及以五味者意在開四味三教之麤入醍醐圓教之妙是以向云使一代教門融通入妙言不虗矣二敘觀二初敘一家以觀為正。
  觀心乃是教行樞機。
  玄文因果自他等曰入道須約觀心若非觀心入道無門豈非觀心為教行要故知今文以觀為正指要云一切教行皆以觀心為要皆自觀心而發觀心空故一切皆空等四意以入道具德為要文心云教之所歸行之所自要在觀心下文云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教之要也又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行之要也斯是文心承用指要正義云教無觀心乃成徒施行無觀心從何發起於教於行若戶之有樞弩之有機言其要也圓通云問聖人被下名之為教如何以觀心為樞機答聖人設教要令觀心若不觀心名數他寶又問行即觀心如何觀心為行樞機答妙行必以觀心為要若不觀心非行機本故止觀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但觀識陰識陰者即是觀心如灸病得穴伐樹得根豈非觀心方是妙行之樞要乎斯是圓通承用正義諸師之說皆不以一家傳通之旨今日入道觀為正要且圓通雖云聖人說教要令觀心及下却云灸病得穴豈非觀心方是行要然圓通之失有二一者不知三部皆觀為正二者既然不許十不二門教傍觀正如何却云教若無觀名數他寶今只問云還可得云妙教乃是觀心之樞機不若不可者豈非教傍觀正者耶。
  △二示部類以觀為傍二初示觀傍二初通示二初對他部名廣略。
  仍且略點寄在諸說。
  對止觀之廣則玄文為略以此略點寄在玄文諸妙後說籤云若觀心十並皆附在諸文之末又玄文觀心且略點者由觀心義寄在止觀并四念處及小止觀諸說故也。
  △二就今部辯存沒。
  或存或沒非部正意。
  以由玄文以觀是傍其觀心文故或存沒籤云本迹各十具列在文若觀心十或存或沒不別開章。
  △二別示。
  故縱有施設託事附法或辯十觀列名而已。
  前通示存沒今別示所存縱或存者其所施設不出託事附法或辯從行而此三種既然非正故但列名又列名者別語從行問十觀者十乘也若託事附法亦修十觀今何別指為從行耶答十乘者三種觀法之通體也託事附法從行者三種觀法之別相也以依表託之事修十乘者曰託事觀以依法門之相修十乘者曰附法觀除前二外以依萬境修十乘者曰從行觀荊溪之文乃攬十乘通體而為從行別名故從行觀云十乘如別章。
  △二明教正三初辯妙字。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詮詮中咸妙。
  能詮即今經妙法之名詮中即始七科諦境終十番利益各該時教以開顯故咸受妙名。
  △二辯十字。
  為辯詮內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
  玄云法雖無量十義意圓圓即周具正義云自行以境妙為始三法為末化他以感應為始利益為末今為證之玄云前五約自行因果具足後五約化他能所具足自他始末皆悉究竟籤云結成自行化他各有始終既云各有故可為證又始則自行因果故有其五末則化他能所故亦有五以由今文先舉始末與玄文殊。
  △三結法華。
  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無不盡。
  既演十妙則一化之事周窮一化既窮則出世之意罄盡若非法華妙詮化意何由可盡。
  △二敘今作四初攬教成觀。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綱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
  正明教則十妙可盡欲入道則須了大綱十妙之教如網目觀心之要如大綱前文以觀心為樞機今文以觀法為綱體豈非觀心為入道之本大綱者即是十妙有此大綱色心不二是境妙大綱乃至受潤不二是眷屬利益二妙大綱以十門不二之觀法為十妙教網之大綱可以此綱統攝十妙故云更以十門収攝十妙即是撮十妙之大綱為觀法之大體。
  △二會通諸法二初約迹會本。
  若解迹妙本妙非遙應知但是離合異爾因果義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以迹會本細釋如他。
  △二約名會四。
  況體宗用秖是自他因果法故況復教相秪是分別前之四章使前四章與諸文永異。
  △三結成觀要二初以三千結要二初結一代。
  曉斯旨則教有歸一期縱橫不出一念三千間世即空假中。
  四章即釋名本妙即迹妙迹妙即括一化一化即該十方而十方必包三世若了斯旨則一代時教乃有所歸不出歸乎一念三千故曰一期縱橫不出一念三千世間一期者即五時也今據籤文釋玄一斯化道事理俱圓云始自寂場終乎鶴樹故曰一期誘物入實故曰化導一代教法咸歸本實亦同涅槃疏荊溪私謂云細將六門以括一部願以一部統収一期縱橫者即教法也教有顯密密橫顯縱顯中又二一類竪稟之教屬縱所被增減之教屬橫又不別分對但言一期所有教法被物不同故曰縱橫意在見其被物之教無方自在云縱橫爾問或以時縱教橫何如答一者文繁一期即時二者義局時亦有橫如通五時問圓通一期者一往也一往言之五章十妙一一相生名縱各各相望名橫五章十妙實非縱橫但一往耳又引例云如玄義云復次百界千如縱橫甚多以經論偈結之令其易解記云實非縱橫義言縱橫又指理境利益咸爾為歷妙結境乃云既歷十妙結成三千何但約於四教五味以釋縱橫故知消文須觀前後収束結撮承躡有由今曰不然一者不可以一期為一往今文一期須同玄文一期化導并輔行云一期佛教故知一期是時也佛教即教法也二者不合以玄為例彼談百界千如故曰實非縱橫三者正違歷結之文何得却以為證何者若縱橫已是十妙指為三千既畢何以復云利益咸爾若云歷妙結者咸爾之言深為未便如云一期理境利益不出一念三千又更結云理境利益咸爾可乎。
  △二例十妙。
  理境乃至利益咸爾。
  前文通結一化不出一念三千今文例點十妙亦何出此一念三千。
  △二以止觀會同。
  則止觀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則彼此昭著法華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詮可識。
  立行修觀無出止觀既點玄文十妙即止觀十章則顯彼此皆法華行使十妙功不唐捐十妙本釋能詮之名名既即觀名下所詮無非觀道故云可識問起教一章廣文雖闕裂網一略義即足焉還於初心可修習乎答諸師異論備在他文今曰從文生起自行化他兩種裂網皆在果上自行亦果者行始為因行終為果果即自行之證故輔行云如此自他皆由妙觀契於妙境是故能有如此妙用良由自行於真證位契乎妙境自行裂網也故方有於妙用之能他裂網也若入心成觀則自行化他二種裂網皆在初心即可修習一者三觀對論修於空中自行裂網修於假觀化他裂網二者三觀通論修三觀者入以照理自行裂網出以照物化他裂網若得此旨用格諸師自見臧否不暇廣陳問入心成觀唯修十乘復修起教若只修十乘其起教一章不用修耶答起教一章文雖在後入心成觀法理在初由修十乘既有假觀豈非即是起教一章初心修耶問若約法理只修十乘已攝起教何故復云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答今從別攝文相以說。
  △四正示今作四初示十門。
  故更以十門収攝十妙。
  由今作者於十妙中撮其大綱成此十門若爾故可以十門觀法之大綱而收攝十妙教法之網目。
  △二示立名。
  何者為實施權則不二而二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法既教部咸開成妙故此十門不二為目。
  二而不二者開權見實實亦不立方名不二問為實施權不二而二為同體耶為異體耶若異何云不二而二若同何云而二屬麤答雖然不二而二其奈二即是麤問二雖是麤其奈不二為二答約佛意說故云不二而二當施權時眾生但見於二豈知不二為二故釋籤云眾生得即理之事聖人得即事之理聖人知即眾生不知。
  △三示通入。
  一一門下以六即撿之。
  十門皆觀且置境等生起之說是故當門各有淺深特名門者由通入故乃自理入至究竟入。
  △四示所申。
  本文已廣引誠證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經旨皎在目前。
  今所申者為成觀故即不二理成不二觀以不二觀申不二理理既不二故云一理即是經旨開權顯實諸法實相三諦四句皆即一故而此一理即我當念以念如境境全是心以境照心心全是境故此一理皎在目前。
  △二正說二初列十門對妙二初列門。
  一者色心不二門(至)十者受潤不二門。
  △二對妙。
  是中第一從境妙立名(至)第十從眷屬利益立名。
  △二正說十初色心不二二初標。
  一色心不二門者。
  此門一性為不二體故曰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以無覺知之色對有想念之心當體一如是名不二。
  △二釋二初通約自己示色心不二三初開總出別二初約七境通示總別。
  且十如境乃至無諦一一皆有總別二意總至一念別分色心。
  十如是境以十界因果為別十二因緣境以三道為別四諦境以世出世間二種因果為別二三一無諦境通而言之以三諦為別問一實及無如何是別答一實及無乃屬於心此心對色為二成別問總在一念念即是心何不名別答總在一念之心乃是色心不二之心蓋非對色辯心之心豈可得名為別問如上之別事耶理耶答通而說之十如是境既是十界因果之法據輔行云不談十界收事不遍屬事別也又鏡明性十理具三千即理別也像生修十變造三千即事別也十二因緣既是三道即事別也又性具三道即理別也修造三道即事別也四諦境中苦集二諦即事別也道滅二諦即理別也又苦集道三即事別也滅唯理別又四既名諦諦即是理皆理別也又理具四諦即理別也修中四諦即事別也二三一無皆理別也又俗諦事別也真諦理別也又俗諦事別也真中理別也又真俗事別也中道理別也又真俗中三皆事別也一實及無準真中說問真俗中者三諦之理何名事別答以對亡三不二為理故使照三而二為事如輔行云三諦無形俱不可見然即假法可寄事辨乃至假立中名假立空稱假立假號指三為假假即事也而又明云可寄事辨豈非照三為事者耶問夫三諦者天然性德事義何在答三諦事理義不一途若約過德則三諦為理三惑為事是故得云天然性德若約亡照則一性為理三名為事是故得云然即假法可寄事辨可執過德而難亡照苟謂不然大師或以中道為理真俗為事或真中是理俗諦為事荊溪何云三皆性德問照三為事事即情矣空假中三應屬情耶答三惑三道體乃是情如璞如垢空假中三如砧如鎚因治三惑於一性上立三假名名由情得故空假中為情所累遂得事名然空假中自非情也上約能具一性而立三名以說若約所具空假二邊體是無明亦屬情攝又性本亡名但以為緣附世假立如大師云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三壽三量既順世間立三名字世非事耶今亦例然又荊溪云如來名號十萬不同般若一法說種種名解脫亦爾多諸名字是名隨情今亦例爾問可以照三為真理否可以德三為由情否答大卛學佛須善法體法體不明則隨文生解隨文生解則心理錯亂當知真俗中三只一法體隨義分判故有過德亡照等殊若從此三即性是三故三為理若從此三附事立三故三為事且如照三豈可不是即性是三且如德三豈可不是附事立三但為區別義各有從故於亡照取附事邊立三屬名故於過德取即性邊立三屬體若於亡照取以即性為三體邊是故照三亦名真理若於過德取以附事為三名邊是故德三亦名情事問三名可云由事而立名下之體本所有者云何由事又三能詮名可云是事三所詮理如何是事答究竟剋實有三體否有三理否若云有者祖師何云雖有三名而無三體雖是一體而立三名既許三名是事故知三即事也既云名下之體及名所詮理號之為理且夫體理既然非三信知一性乃是理也請明心者細為思之若不許者今復可問夫三諦者天然性德既是天然即本有也未審本有有三名耶有三體耶若云本有有三名者輔行何云理本無名強為立號若云本有有三體者止觀何云雖有三名而無三體請為答之問三諦之體若是一者輔行何云諦體恒三答此約隨名辨體以說若其剋實以論於體故曰雖有三名而無三體問附事之三為圓融耶為隔歷耶答以三即體故三屬圓融以三附事故三屬差別然此差別乃平等之差別圓融之隔歷何者由是一體立三名故問圓頓教中何有隔歷答妙玄明圓教法門眷屬云隨情一諦三諦為權又云化他一諦三諦為權妙句釋圓教方便云權有差別又釋圓教權用云立一切法差降不同既以圓教三諦為權既云圓權而是差別是亦可云圓教三諦為差別矣況章安於涅槃疏明以一諦即三諦是無差別差別是故今曰平等之差別況差別者即隔歷也豈不名為圓融之隔歷故輔行中料揀圓教三諦四諦而文乃云問前三四容可橫竪圓融三四如何橫竪答實如所問今言橫竪者如三諦中且據開一以為二三即名二三以為方便方便望實亦得名竪開權顯實無復二三何所論竪既於一實不分而分分為三諦何妨此三非橫非竪而名為竪四諦亦然約方便教可說為橫無作四諦本來相即與誰論橫亦是不分而分分為四諦何妨非橫非竪而名為橫如六即位非橫非竪而名為竪諸波羅蜜非橫非竪而名為橫故知橫竪高廣不二問前所論別何云通說答剋從法體唯事為別別即差別非不二矣豈非事耶問理性十界既亦為別豈是事耶答剋從法體理豈有十緣以此理是圓具之理能具十界所具十界體即是事由理具故故名理十十法剋體還是事別良由就理辨具此十故此之十名理具爾剋從法體具無別具乃具變造隨義詮辨在理曰具在事曰造問總義何如答從文通說總在一念念即妄心故事為總攝別入總一切諸法無非心性性即理性故理為總若剋從法體唯理為總總即無差乃是不二豈非理耶問復何事總答剋從法體妄之為念即取著心是斯迷妄生滅之心豈總諸法常住不二由就妄念了念即性性既不二故此妄念能總諸法就法論總即是事總功歸論總即是理總然就法論總何獨妄心妄色亦總今從觀心故指妄念然此總別若通途泛示凡有其六義一者事總事理別如云總在一念即事總也別分色心既該理性色心事造色心故事理別也二者理總事理別如云一切諸法無非心性心性即理總也一切諸法即指向文別分色心既向色心有理有事故事理別也三者理總理別如云心之色心上之心字即理總也下色心字即理別也四事總事別如云即心名變心即事總變即事別五事總理別亦可心之色心上之心字推功雖理就法即是凡夫一念亦事總也下色心字即理別也六理總事別亦可即心名變心之一字就近而指雖是妄心推功而論由心是性即性名變全體為用故即心字乃是理總變即事別通途泛示雖有此六若剋法體以理為總以事為別問若克體理總事別與昔何殊答意不同也正義事別但為所破今謂彼說其妨有二一者妨圓佛用由彼不知即眾生事是佛大用如何一向為所破耶淨名疏以眾生實疾亦乃不除蓋是果後大用者也二妨圓即義即事是理何破之有圓通乃以事別屬於不可思議三千妙假但為所顯其妨亦二一者妨於現文因緣是三道為別四諦有苦集之別何以一向為所顯耶二者妨於事屬差別既是不二而二正同理即事故一一境相差別不同豈非思議此亦可問學指要者指要先示四時三教色心為二法華圓教乃名不二及總別二種三千皆是於妙且三千之別為色心二耶為不二耶若云不二與總何殊若云是二三千豈妙問今論總別為妙為麤答義不一向須善法理若取即總而別即別而總既皆相即故總別事理悉得為妙若置相即但取總別故總妙別麤乃至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皆例此說問以總妙別麤者且三千之別出自止觀不思議境豈可屬陰境耶答取總別相即故出妙境若取三千所攝之法既然攝於別分色心亦該陰境又正義專以十界為事別三諦為理總妨於現文三諦是別文心圓通專以俗諦為事別妨於現文以二三一無諦等為別。
  △二約七境則示色心。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體力作緣義兼色心因果唯心報唯約色十二因緣苦業兩兼惑唯在心四諦則三兼色心滅唯在心二諦三諦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實及無准此可見。
  細釋如他。
  △二攝別入總二初示攝別入總。
  既知別已攝別入總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宛然。
  真心理性即平等性心性之言是其總也此平等性亦名一性同自他門本謂一性也若今文中一性中也無性空也三千假也此三名別斯約尅體以分總別若從文意應知今文意在論總一切諸法既即心性故此心性即空假中而此之三皆是心性心性是總故三即總圓妙難思豈同差別是以上文總在一念別分色心者雖然談總意在論別乃同為實施權不二而二又同隔歷三諦麤法也今文既知別已攝別入總等雖然談別意在論總乃同開權顯實二而不二又同圓融三諦妙法也是以前三為別今三為總前三為別者即一而三名也今三為總者即三而一體也。
  △二示事理二義二初理。
  當知心之色心。
  既一切法無非心性此之心性即具色心若本不具何由變造欲論變造之源是故先示理具。
  △二事。
  即心名變變名為造造謂體用。
  理本不遷變名何得性本無作造義亦非故知變造之稱乃是偏情事體但以圓理頓具變造不遺若知即理而事皆是圓故使偏情而麤無不妙是以今文即具為變變已知源且夫變名為造造謂作為若直從名還未解旨全體為用造始識真荊溪行文可謂高密問圓通云然輔行中明二種造謂理及事造既有二變亦應然今何定體以變為事答圓通乃迷輔行造字何者由止觀中引華嚴經但說心造造乃屬事以事顯理是故引之輔行意謂造本是事故在事曰造具本是理故在理曰具既引造文而證於理故其造字即是具也於是乃云造即是具本意談理曰具不可名造故云造即是具如何却云理亦名造問理具而不具造耶答語能具爾此深有意且略示之理性為能具事造為所具所具之事不出三世變造之十界也能具之理不出平等祕藏之一性也此一性者亦名三諦亦名空中亦名中道以此一性即是十界是故十界界界互融乃成三千纔語三千必該一性與十界也今於三千中舉能融之一性而為能具舉所成之三千而為所具故此一性能具三千足見一性乃是圓具三千之一性蓋非別教但理淳一之一性也是故一性不在前三千不在後如物之八相離計之縱橫今止觀中直從近要即指妄念全是此性故曰介爾有心三千具足是以一念能具三千今修觀者但觀能具一念三千任運攝其所具變造故權造實造無不顯現復次應知既識一念能具三千念與三千不前不後其用觀時心無並慮但觀一念此之一念便是三千以輔行破立法界悉皆云俱余患言不盡意覽斯說者宜自補解。
  △三通結總別。
  是則非色非心。
  結總在一念。
  而色而心。
  結別分色心。
  唯色唯心。
  結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以由全性為此色心故一切法趣而無外。
  良由於此。
  良由一性之體不礙色心之別事理既色心無外然色心總別即三千法門諸師異論紛然不同今略辨之先示三千次約三千以示總別示三千者或云理有事無謂三千者即是三諦非相之理是故此理而有三千若其十界乃是緣生情貌之事則非三千或文於事說三千者此乃寄事顯理以生顯具爾或云事有理無謂俗諦建立可具十界空中之體既絕數貌豈有三千或云若事若理各有三千謂理有三千即鏡明性十事有三千即像生修十今曰此之異論並恐未達三千正體當知單理獨事豈是三千必須事理融攝方曰三千此乃根以明文原以開顯只舉三千則事理因果迷悟權實一切諸法蘊乎其中出三千外若更有法豈是法華之極談豈曰吾祖之己道何得事是而理非何得理是而事非又何得事理而各有荊溪豈不云於一念心不約十界收事不徧不約三諦攝理不周不語十如因果不備無三世間依正不盡故甞輒以四義而談三千一融攝無不徧二歸趣無不極三能詮無不圓四所成無不俗具如別章若以三千論總別者攝無不徧側三千中蘊總蘊別故荊溪云三千總別咸空假中趣無不極則三千趣一性故總總外無法三千趣諸法故別別外無法斯亦可云三千俱總三千俱別詮無不圓則三千總別唯圓詮非前三教之所詮述圓詮別者猶云法華是詮迷教故荊溪云若非圓心不攝三千成無不俗則三千皆別故荊溪云今文未論諸土體者為成世間差別義故得今諸義似合祖文所談三千而圓旨恐顯。
  △二別約生佛示色心不二三初通示己他。
  故知但識一念徧見己他生佛。
  或謂前文但明一念攝色攝心未明一念該生該佛今文方是攝生攝佛今曰不然本明色心一體却成三法無殊不惟濫同內外一門其抑分開色心二節何者此門始終莫不為明色心不二前文但示一念所具自己生佛色心未示具於他之生佛色心今兼示之若自己生佛色心若他之生佛色心悉在一念皆不二也而今文中不云色心者此門本辨色心不二以前冠之可曉故若知後人不善一門始終皆是色心不二想荊溪當時必下色心云或曰圓通云前文心之色心當知即是己心生佛故今乃明他生他佛同歸剎那以彰三法無差妙旨此說可乎今曰不可一者不可認於色心而為三法三法無差屬下內外非今文意二者不可認其所具而為能具當知今文乃蘊二重能所之義一者己他為能具己他各有生佛色心為所具二者上來能所皆為所具俱在一念念為能具圓通乃失初重能所不合直認他之一字為所具耳今元文意但識一念既見自己所具自己生佛色心於此一念亦見他生所具生佛色心并見他佛所具生佛色心故今須約心佛眾生各有生佛色心同在自己一念而不二矣此義幽遠覽者宜詳若了今說方善消於輔行文云彼彼三千者生佛各有生佛也互遍亦爾者生佛之生佛在自己之一念也輔行中說於三法三千今文乃說三法色心雖然色心亦是三千隨意辨義各有所從問圓通云若得自己心法總別不二之旨則能通達他生他佛所以謂之故知但識一念遍見己他生佛圓通既以己心總別通達生佛況總別者即是色心豈非會於三法色心不二者耶答圓通之見但以色心三千總別會於三法以成無差不曉文意會三法中色心不二何者由他意謂色心二千既是十界必該生佛也色心三千既在一念是故生佛不離剎那故圓通云生佛之義有己有他己他生佛不出十界色心三千前文既明剎那總別一念三千心之色心當知即是己心生佛自心生佛既居一念他生他佛豈異我心故今乃明他生他佛同歸剎那以彰三法無差妙旨豈非乃以色心總別而收生佛皆在一念但成三法無差者耶而乃不知辨三法中色心不二可謂毫釐意差天地懸隔。
  △二以他況己。
  他生他佛尚與心同況己心生佛寧乖一念。
  且佛之生色心與眾生之生色心并佛之佛色心與眾生之佛色心此等生佛色心尚與自己心同皆是不二況自己之生色心與自己之佛色心安不同在當念而不二耶。
  △三別約於他。
  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彼彼者生佛也境法者即生佛亦有七科諦境色心之法也差而不差者生佛色心雖二當處即是一念之總成不二也不於生佛以明色心境法之言如何消耶信知前文辨自己所具生佛七科諦境之色心今文辨生佛所具生佛七科諦境之色心故三法各有生佛色心悉在一念皆不二矣。
  △初標。
  二內外不二門者。
  此門乃以三諦一實為不二體故內外二境皆云即空假中復云惟一實性此中內外據下所釋不出三法色心者也問前色心門亦談三法色心何以為異答色心是三法之通體三法是色心之別相上約三法辨色心故云色心不二今約色心辨三法故云內外不二不見此意徒或云云。
  △二釋又三初總標。
  凡所觀境不出內外。
  圓通云能觀之觀雖然無別所觀之境須分內外乃同輔行理即事故故有陰等十境之別不可以事即理故而一一境皆不思議而為難也乃至云苟順凡情而分別爾今曰內外之二既是思議順情分別何故色心之二是不思議而却順於三千法門若指分別色心既是圓妙三千何故別分內外却是思議妄境若云今順所觀之境者且夫色心不是所觀之境者耶若云上明色心乃是妙境者既是妙境合當不二何色心二是妙境耶若云纔云妙境色心不二者何故却以別分色心為三千妙境耶言內外者乃該三法及以色心何者既以生佛為外故自己為內(此通三法)既以自己之心為內故以自己之色為外(此通色心)若從文的辨則以自己心法為內生佛依正色心為外亦非三法亦非色心良由今文乃於自己依正之色置而不說若約義通收故使自己依正之色可該內外以三法論則屬內也以色心論則屬外也若以文比顯是則今文乃當三法以分內外何者據下文云誰云內外色心己他且內色心為己外色心為他豈非三法而分內外若其上文所以不語己色法者以從近要觀己心耳故但於己示念無念惟內三千其實己色望於生佛亦是內也故云內外色心己他其觀音玄與今文同彼云境復為二所謂自他他者謂眾生佛自者即心而具而於自己亦不言色又同念處若外觀十法界即見內心十界生佛故云外見自己心故云內其於自己亦不言色又同輔行縱知內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乃至結云心佛眾生豈非己心為內生佛為外而於自己亦不言色。
  △二正釋又二初釋外又二初示境觀。
  外謂訖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
  他生他佛各具依正色心屬外然此之境未達屬妄達之即真何以故即三諦故。
  △二示亡照二初示二初示亡。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絕唯一實性無空假中。
  己心之體有隨名辯體有克實論體若隨名辨體即是生佛依正色心名下所詮差別之體其差別者有生有佛有依有正有色有心各各有體若克實論體則眾生與佛依正色心同一真性而為其體實無差別今云色心體絕者乃是隨名辨體此體可絕若其克實論體體何可絕祖師云非謂空無心體然生佛依正差別體絕者功用三觀妙故方絕何者以了生佛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圓融妙一故能絕於差別妄體妄體既絕實性斯彰故曰惟一實性無空假中言無空假中者一者三觀本為照於妄境令境即真今境既真觀亦何用二者以觀觀境境有真妄今於所觀真境而論若以真境為三諦能觀之觀即空假中若以真境為一實能觀之觀非空假中是故能觀惟一實觀斯由真境有亡有照亡則非真俗中惟是一性照則有真俗中而云三諦今於真境既然亡三惟一實性故能觀亦乃亡三無空假中。
  △二示照。
  色心宛然豁同真淨。
  上示亡故色心體絕惟一實性今示照故色心宛然豁同真淨既色心宛然故三觀俱照以空觀照生佛色心色心豁同空真而淨以假觀照生佛色心色心豁同俗真而淨以中觀照生佛色心色心豁同中真而淨良以三觀俱照色心宛然之處能使色心豁同三諦真理而淨又豁同真淨一句屬下釋又此文意色心體絕惟一實性者約對治說破昔計故令於色心純見一性色心宛然豁同真淨者若見一性則見一性純是色心。
  △二釋二初釋亡。
  無復眾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淨穢差品。
  故此釋出亡依正相云眾生者言正報也通亡十界故云無復眾生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故知眾生乃該十界別舉三乘故云七方便異云國土者言依報也通亡四土故云不見國土別語淨穢故云淨穢差品。
  △二釋照。
  而帝網依正終自炳然。
  以諭顯照。
  △二釋內又二初了外歸內。
  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
  從迷定境有內外異約悟為觀內外一如故知色心全是一念當處平等內念亦亡故云無念。
  △二就內釋相。
  唯內體三千即空假中。
  內體即己心妄境三千乃所顯三諦故云即空假中又內體三千是因緣生法點茲緣生即三諦理故云即空假中問諸文或云三千即空假中或但云即空即中或但是假者何答先須了知三千法體方識諸文指用進否以由三千單理不成單事不具必以空中之理而融十界之事然後界如互具方曰三千是故三千體通三諦其三千內有空假中通舉其體乃曰三千點體具德名空假中故有文中舉三千已復云即空假中問未審三千之內何法是空中何法是俗假答於三千內趣舉一法即乃具該空假中矣且如舉相者假也此相即空中為相故相乃融是故此相即具空中已上乃約三千法體攝無不遍具空假中若取空中之理融十界之事乃成三千故能成是空中所成是俗事置於能成但取所成故三千惟俗由是諸文或以三千一向名假此約所成無不俗也於此之俗復通二向一者乃取此俗即性為俗是故號為不思議俗若爾纔舉三千已是妙假是故但云即空即中若更即假則成重繁如義例云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二者乃取此俗雖然即性且置性邊但取其俗俗即緣生然此緣生又通二義一者克從法體故緣生之俗與三諦中不思議俗法體是同既然法體是同故舉緣生已是俗諦是亦只云即空即中二者隨義詮辨則緣生之俗與妙假殊復有二義俗若不即性故號緣生非三千也俗若即性乃是三千而非緣生屬妙假也如義例云觀此一運此乃緣生也即具十界百界千如此乃妙假也又云雖觀十界四運此乃緣生也亡界亡運唯觀三千此乃妙假也二者雖是三千亦名緣生故舉三千緣生俗已然後點此三千緣生即是三諦是故復云即空假中故觀音玄云十界相互則有千法如是等法皆是因緣生法乃至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問以三千結為緣生為是思議為不思議答法體只一名通二向但取緣生故是思議若取緣生既然互具故不思議如止觀云若觀法性因緣生故一種一切種等記中指為不思議也雖不思議由取緣生故止觀中復點三諦問何以得知於緣生俗通此二義答據止觀云因緣生法即空即中記中釋云但云空中者且以法性空中對幻假說其實須云幻假即是不思議假(此約義異乃有二〔段〕)何者今但以此假即是空中此假任運成不思議故不別說此約體同只是一假但即不即異故分二別今取體同是故別無不思議假只指緣生即是空中故此緣生成妙假也然此文意幽隱難曉當求文中兩云此假自見義異體同之說問學者多云偏假妙假二體殊分偏圓自別故破偏假顯妙假也但以圓中約即論破故諸文中即偏緣生為圓妙假其輔行文乃是此意若謂二假體一何故文云其實者耶答二假之體云有殊者自昔乃有二見不同一云緣生是事有相妙假是性非相一云緣生乃是情相妙假乃是具相今謂初說但得能具之性為妙假耳可云非相其次說者失於所具法體只一何者且如須彌入芥必當以人天報得須彌即諸佛妙用須彌而有二種須彌體也以此而求只一須彌由此須彌未即空中故非妙假纔即空中則名妙假豈有二體文云其實者自約義異云其實爾意謂二假之義既異其實須云因緣生法即空即假然若約體同而亦得云其實幻假即是妙假如輔行問此不思議還只次第以釋十界與思議何別答其實無別思議乃作從心生說不思議作一心具說以生顯具何須更問心生豈非同幻假心具豈非同妙俗(云云)。
  △三結不二二初別結二初結以內攝外。
  是則外法全為心性心性無外攝無不周。
  以自己心性能攝生佛依正色心。
  △二結以外攝內。
  十方諸佛法界有情性體無殊一切咸通。
  生佛性體既與自己性體無殊自己性體既攝生佛故生佛性體亦攝自己依正色心故云一切咸遍。
  △二通結。
  誰云內外色心己他。
  既以自己心性攝生佛之外則無外矣復以生佛心性攝自己之內則無內矣內外既亡己他何有。
  △三結。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門成。
  色心依境妙而立外內依智行而談由境發智故云用向色心者也又上門約三法而論色心今論約色心而辨三法故云成也。
  △初標。
  三修性不二門者。
  此門乃以平等一性為不二體境性觀修境觀即一以論不二故下文云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由平等性為乘體故又其境觀各有修性性具三千為性境修用三千為修境性德三觀為性觀修德三觀為修觀問上內外中已有境觀與此何揀答內外雖該境觀且在解知境邊既未行修自與今異。
  △二釋二初示二初修性相狀二初通示二初示修性。
  性德秪是界如一念此內界如三法具足性雖本爾藉智起修。
  且四德之性只是界如而此界如即在一念此念中界如三德三軌無不圓足故云此內界如三法具足內猶中也指法之詞不同前文內境之內性雖本來有三必須藉智力起於修性是境三即法身中三故云本爾依境發智即智三也乃般若中三故云藉智由智導行即行三也乃解脫中三故曰起修起修者即茲性三由智照故而起進趣乃成修三如下當辨。
  △二轉釋。
  由修照性。
  轉釋藉智起修何為良由此修能照性故。
  由性發修。
  轉釋性雖本爾性若不具修何以發。
  在性則全修成性。
  轉釋由性發修何者且性何能發良由在性之時全修成性是故此性而發修。
  起修則全性成修。
  轉釋由修照性修何能照良由起修之時乃全性為修是故此修而能照性。
  性無所移。
  轉釋起修則全性成修既成修已應無性耶當知雖然成修性何改易。
  修常宛爾。
  轉釋在性則全修成性既成性已應無修耶當知雖然成性修自宛然。
  △二別示二初示逆順二初示。
  修又二種順修逆修。
  △二釋五初逆順二義。
  順謂了性為行逆謂背性成迷。
  一者約於善惡法體以分逆順從究極謂九界是逆修佛界為順修天然體性本具善惡具善則佛界之順稱之為悟具惡乃九界之逆號之為迷二者約知不知以分逆順善惡十界既性本具發而為修能了善惡之修全性本具者名為順悟不知善惡之修全性而起者名為逆迷問了善可爾了惡如何亦名順耶答只恐不了其若了者惡全是性即見性體本非善惡所以名順傳四明者皆謂修惡只是性惡便以此惡而為觀體斯殊不知當於修惡之暗達見修善之明良由惑智皆即是性是故非但惑性無殊只如惑智亦乃一體是故得云能觀觀智即無明是如此了已若相體俱即故方可云惡是觀體其荊溪云忽都未聞性惡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者非謂以惡為性德行況性德行者三因善行也由無作故名為性德良由此行非但自體修即性故名為無作其所斷惡惡即是性無所斷故故能斷行得名無作乃以所治顯其能治所治之惡既然即性故可信其能治之行亦即是性所謂性惡者即指前文三道流轉所謂性行者即指前文修德三因由開權故於權見實故三道三因皆名性矣故乃得云性德緣了。
  △二迷了性同逆順事異。
  迷了二心心雖不二逆順二性性事恒殊。
  迷了二心即妄心也以無明之心為能迷能了之二心耳心雖不二者點其妄心即是真理故云不二逆順二性即真性也以真如之性為所逆所順之二性耳性事恒殊者即其真性為逆順事故云恒殊又上心是妄下心是真點妄心成真心故云不二上性是真下性是妄變真性為妄性故曰恒殊。
  △三不改迷逆無由成了。
  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
  欲令迷修成了必須革逆歸順豈可逆事不移便令迷心成了。
  △四改逆成順。
  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期約也始名字終究竟此一期中皆須轉迷成了以了了迷使迷即性照性成修問修性一門只可通該智行二妙於迷了達即智妙也照性成修即行妙也尚非位妙何以釋於迷了成修通究竟耶答從文生起故在名觀當門高深須該六即理即是所了名等是能了名字約解轉迷成了五品約行轉迷成了乃至果佛究竟照性成修其修究成矣通論雖然若別論者智了行修修屬妙行正是令文辨修性也或謂一其或訓一往皆非文意。
  △五逆順俱亡。
  見性修心二心俱泯。
  逆順二心若能見性性本亡泯復何迷了。
  △二示離合二初總標。
  又曉順修對性有離有合。
  或謂離是各義如云離為修性各三合是對義如云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今謂對各皆通離合對通離合者既云順修對性有離有合離豈非對耶各有離合者離如他引各通合者如玅記云故束性三俱為正因緣了各合俱名為一。
  △二別釋二初法二初三六論離合。
  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
  然此修性人見文云第二第三依智行立故辨修性皆約境智行三而為離合謂得所自其或全引玄籤境三智三行三之文消今離合今恐未然應知內外修性二門通而言之各具智行內外門云凡所觀境不出內外觀非行耶又云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了非智耶修性門云順謂了性為行了即智也行即行也若從別說內外一門別在智妙以辨內外修性一門別在行妙以辨修性何者蓋由文云性雖本爾藉智起修意謂藉於智妙而起行妙故指行妙而為修耳以行妙之修對界如之故理立修性不二門也以此驗知雖該智妙若辨修性當在行妙故一門始終除逆修修字之外凡有修字皆行妙矣問智非修耶答智是名字望於理即亦屬於修但以解知為修非觀行修也今辨修性者乃觀行之修故當別指行妙為修若謂不然奈文但云藉智起修而不以智為修明矣無謂從強間若以行為修乃同正義所難者耶答正義不合改智為知意以今文該智為修若識今文以行為修不改乃當問文心通於正義難云智起即修誰此分隔豈非智亦修耶答今謂文心徒文其言意還墮難何者所云智起即修者此一修字為智為行若云是智則違見文修字是行故云藉智而起於修若云是行是則還成行妙名修故知此文正是約位竪論不可執橫為難(云云)圓通云荊溪語巧須善會通欲以修性二名收於境智行三是故謂之性雖本爾籍智起修也所以不言籍智起行者其意在茲故也今謂不然若如他說是則返成荊溪語拙何者既欲以修收於智行但可語云藉智起行對上性雖本爾之言是故智行可俱為修如何別語所起之行而為起修豈是語巧問智非離合耶答智妙亦乃辯於離合如釋籤云境即理三智即名字三行即觀行相似三當知九秪是三三秪是一但今文中正就行三而對境三以辨離合問行無智耶答約位竪論智屬名字行妙乃屬觀行相似是故行妙而乃非智約法橫辨其行玅中而有般若豈非智耶但此之智皆在行收是故得云約於行妙名之為修而辨離合知此義已然後消釋修性離合義皆宛順修性各三者性亦有三修亦有三故云各三乃以行妙修三照界如性三性三修三六法相也修二性一者以行妙之三從強受稱但以解脫般若為修合行法身同名修二以境妙之三從強受稱但以法身而為於性故合境中般若解脫同名性一人以境三智三行三釋今離謂修性各三者有二不可二者且今文云修性各三修之一字豈非上文藉智起修之修字耶如何却以智三釋修二者若使今文已是修六性三又與下文修二各三共發性三其文何別無謂重釋。
  △二三九論離合。
  修二各三共發性三是則修雖具九九祇是三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
  人謂修二各三共發性三釋上離義今謂不然上離是修性各三今離是修中具九以由錯認以六為九故釋下文義成乖芿何者其實上文行三是修境三是性斯乃離則修性各三合則修但有二性但為一文意乃是修性通論三六離合今文於修但有二中復各具三故為修六以此修六照發性三故性亦屬修故云修雖具九離雖具九合但為三故云九只是三斯乃修九以論離合故與上文二義不同一者上文修性通論今文單約修論文雖該性攝屬在修由於修二離出六法發性三故二者上文三六法相今文乃是三九法相然離合之義從名則離合異途從旨則總別一貫又通論具德故離專隨功用故合具如別章。
  △二喻。
  二與一性如水為波二亦無二亦如波水。
  一性喻水二修諭波全一性為二修修外無性如全水為波波外無水了二修即一性性外無修如了波為水水外無波故云二亦無二亦如波水以修比性故於法喻各云亦也又上云二與一性者二之一字是二修之二下云二亦無二者二之一字是修性之二上文論修性相即如水即波如波即水下文論修性體亡如波為水故無波水為波故無水故云二亦無二亦如波水。
  △二修性所從。
  應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從性成成三法爾。
  此文當指性三修三終不可云此修三者二修各三然從三障而有性三乃從性三而起修三若以修還性以性還迷豁悟真源廓然無寄豈不以一性之體本非三一由對生迷而談性體所具之源乃云三爾光明句云有事必有理既有事理必有非事非理如此三法皆由無明故有及金錍云汝無始來唯有煩惱業苦而已即此全是理性三因其文泯同指要云問性三本具那言對障名三答本具妙理若定是三不能作一及無量故故知立則一多宛然亡則修性寂矣今就亡說豈得將立以難之今究其意何不答云為從近要示立觀慧故指三障性方具三而云就亡者不有旨耶必以妙理性本寂絕一法不立方能即一即三即無量矣故使纔云性三從立說也復次若直云三但得性用失於性體。
  △二結不二。
  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法界洞朗。
  亡修亡性咸歸平等若有分別法界成迷。
  △三結。
  此由內外不二門成。
  從文生起通途而明內外修性並由智行故從內外立修性門若的別而說內外是智修性是行由智立行故能成此若從意辨內外一門雖有境觀對於修性但是所知三法之境以辨不二屬今性字今欲融於境觀不二故次而立問必應境智未不二耶答觀從智起觀既與境而乃不二智豈尚殊。
  △初標。
  四因果不二門者。
  此門乃以三軌即一三千趣常為不二體因果如上今復辯之一者此門既從位法二立故位因法果又位法之二各通因果文云義開六即乃位通因果又云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乃法通因果因果之義括歸三向一者通論十界各有因果如地獄界十惡為因苦報為果乃至佛界自有因果今圓詮之皆是妙性是故各名因果不二二者別論別在圓教佛界因果三者對論九界為因佛界為果今於別論復有三向一者五即為因妙覺為果指要用此二者四即為因初住為果正義用此以今觀之此之二說互有傍正游於四方直至道場妙覺為正若開聲聞初住作佛分果為正故妙玄云性德三軌冥伏不縱不橫修德三軌彰顯不縱不橫籤云彰顯即是究竟今不云究竟者義通初住豈非由果通於分極故但云彰顯意有含畜耶三者理即為因妙覺為果且置中間是今正用由當文云眾生心因既具三軌心因之言即指愽地凡夫者也又下文云若了迷性實惟住因乃名字位了於理即因迷之性又玄文中明始終者不取五品教乘為始乃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種性相為三法始籤云不動凡夫三法而成聖人究竟三法此文正同文句約位釋十如中理性三德乃理即也故妙記云初三為理位定在凡據此諸文並指始因局乎愽地對究竟果問第三對論九界為因佛界為果與圓佛界自論因果為同為異答法理是同得名處別因之為言通過通德若指九界所迷為因即是實相實相即佛是故得云佛界之因若取能迷而為因者迷即無明無明即九是故得云九界為因佛界為果。
  △二釋二初示因果不二。
  眾生心因既具三軌。
  圓通以三軌為果文心以三軌為因一往似爾覈之皆非應知三法若約實體一切三法只一妙性非因非果若從立名三因三識在因涅槃三德在果其三軌者非因非果而通因果以通果故由是玄文以三法妙而在於果以通因故玄文或云從性德三法起名字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修觀行之三法所以十種三法之內無三軌者由十種別對迷悟三軌通在十中篤論其體乃非因果今明不二正約三軌非因非果以辨不二或唯在因或唯在果則因果異矣故今文意三軌在因名為三因三軌在果名三涅槃不顯云者既云心因即是三因故不別提三之一字以軌顯之又且從無明心因以說故無明心因能具三軌。
  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文心以三軌為因者既云此因乃是指前三軌之因似合此文細究文意是大不然此因二字乃指心因何故心因能成於果由此心因既具三軌軌通果故故成果時名三涅槃圓通不了三軌通果却定在果。
  因果無殊始終理一。
  因之與果皆是三軌故云無殊籤云前文明位之始終則約凡位一始終(五品始相似終)聖位一始終(初住始妙覺終)今明三法始終故須始凡夫一念終在顯彰聖位故今別以理即為因其在斯矣今文乃以三軌即一為不二爾。
  △二立疑解釋二初立疑。
  若爾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果所證者證於三德因已具軌軌即三德何不住因然對果有因既在事異豈可永住必當求果也因所具德乃是理同縱至於果亦不離於因所具德故下文云實惟住因也。
  △二解釋二初釋二初略釋二不二二初別釋二初釋二。
  但由迷因各自謂實。
  迷之為言通該能所三道為能三軌為所一者由迷心因之三軌遂於能迷之三道各計為實二者所迷三軌本如來藏一心三法六道菩薩迷心因之三軌各於資成少分計實聲聞緣覺迷心因之三軌各於觀照少分計實。
  △二釋不二。
  若了迷性實惟住因。
  孤山乃以了屬名字故正義云若了迷心即三諦性實惟住佛界名字之因今曰了之一字克從法體即是究竟果佛之智而為能了從位通辨可通名字已上五即而為能了從別而論以研為修以了為解雖了屬名字亦不可以住因因字為名字位名字能了理即之因故曰住因其迷性者即是理即所迷之性雖然名字亦通為迷迷之法體還是九界屬理即爾。
  △二總釋。
  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
  故久研此理即之因由此心因具三軌故是故可研此因若顯名之為果既云因顯名果必對未顯名因成因果二又既是因顯名果斯則果全是因故因果不二故此一節乃當總釋二與不二。
  △二廣釋二不二二初釋不二。
  祇緣因果理一用此一理為因。
  一理之體非因非果因之與果皆不出此故云理一因既全是此體故云用此一理為因果亦全是此體故亦應云用此一性為果其不云者下云理顯顯乃是果義同用此一理為果。
  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
  一理非果無復果名亦是非因復何因號。
  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因果即理故泯理亦無名故亡。
  △二釋二初法。
  秪由亡智親疎致使迷成厚薄。
  圓通云亡智者亡理之智此偏失也指要云即上事理頓亡之智此其得也今曰亡於因果之事并亡理性之理指此事理能亡之智故曰亡智圓通云理何自亡須由智泯今曰理若本不是亡此智何由可泯由稱理為智故智可亡理文心云上言泯亡且寄理顯須知亡智通乎始終今曰稱理之智亦無始終言親疎者正義約利鈍二人合為諸師不取言厚薄者有對有各對則三惑全在為厚除去一二為薄各則三惑各歷斷位厚薄可知圓通云親疎淺深可通六即迷有厚薄唯在五即由妙覺無惑今曰約位論斷亦通妙覺有最後品名之為薄文心云由疎親故所以分五今曰應該六即以下文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則全淺全疎屬理即也指要云以智分惑今曰從文雖然約意不爾智是順理之智即以頓亡為體豈可分惑為厚薄耶約情說智故有親疎由智親疎分惑厚薄親疎之言就法在智功歸有情。
  迷厚薄故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
  迷有厚薄故三惑斯分智有淺深故六即而揀惑本一體故曰強分理本無位故曰義開。
  △二喻二初通喻四法。
  故如夢勤加功空名惑絕幻因既滿鏡像果圓。
  夢喻智也空喻惑也幻喻因也像喻果也夢體雖虗夢事宛爾實相之智智體雖亡而智用不失以用即性性即無作故同夢中所為其實不曾作作以空喻惑空但有名而無真實問空名者能喻也惑絕者所喻也為將空名直喻於惑為喻惑絕答且置於名今乃以空直喻於惑惑絕之處如無於空以空體本無無無所無惑體本絕絕無所絕不同圓通惑但有名名即叵得泯絕不生若依彼意以名喻惑幻像喻因果者喻前文義開六即因滿果圓者圓通云別在妙覺方名果圓今曰此門因果有通有別若一向別如前所示理即為因妙覺為果若通論者因通真似果通分極今文因果乃約通論若以似因為滿故初住果亦得名圓文心云前三喻體不可得後一喻任運所見今曰像雖任見而今文意喻叵執取指要云勤修慧行如夢作為都無所辨惑但有名如空無實知無即絕因無能感故如幻果非所克故如像解脫稱實四皆無作因果既爾何有二耶今曰義理雖爾文意不然今文意者雖如夢幻空像不妨法法宛然是以用智斷惑因滿果圓故下別釋空像中云像實故稱理本有空虗故迷轉成性豈非文意在不二而二耶。
  △二別辦空像二初通明同異。
  空像雖即義同而空虗像實。
  云義同者皆叵執取虗空與像如何執捉喻惑與果不可取著而空虗像實者言其異也空則無相故虗像則有相故實以相皃之有無喻二種之法體剋實論體惑乃無體如空無相理乃有體如像有相上云果圓者即以所證之理為果圓也正義云性虗故同文心云體虗雖同指要云空惑像果不實之義雖同圓通云空但有名而無實法像不可得亦但有名是則空像其義不殊以今說比之皆恐不合以果理之體為虗同於惑體為虗耳豈知像體有相以喻果理之實哉。
  △二別釋其異。
  像實故稱理本有。
  非謂空無心體證此心體即名為果故果本有。
  空虗故迷轉成性。
  惑體既無故轉成性則無惑也問像喻果者果有三身此喻何身答因以三智圓修果必三身圓顯故知像喻通喻所證三身之理問今文鏡像與妙記中鏡明性十像生修十云何異同答有同有異同則二處佛界皆是自行所感之果異則彼通十界今但在佛問又與下文如鏡現像為同為異答下是化他所起之應用今是自行所感之實果若爾前云通喻三身法報可云自行應身化他安得不同然三身自他不可一槩若以三身對分自他可如所疑今以三身通分自他證此三身一向屬自特以化物一向屬他今取三身皆屬自行問像實故稱理本有本有之言為鏡明性為像生修若云像生何言本有若云鏡明不應喻像答妙記以鏡明喻性像生喻修今文雖置鏡明之言但取像生以喻果德然此果德約能證是修所證是性故以像實通喻此果即性成修猶即明為像故云本有問於四喻中何以只揀空像不釋夢幻答圓通云以果例因以因例智由夢有夢中之事幻有幻作之物惟有惑絕不可更生猶如空名永無其實今曰惑絕不可更生即反顯因滿可更生因耶然只可云今取唯過唯德相對以辨由是四喻只語空像若其智因者智有淺深因涉凡下是故此二置而不辨。
  △二結二初通結二不二二初結二。
  是則不二而二立因果殊。
  此結義開六即。
  △二結不二。
  二而不二始終體一。
  此結因果既泯。
  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
  因若異果非但果不從因而得抑亦因非克果之因。
  曉果從因因方尅果。
  若了果必自因方見因能尅果。
  △二示二與不二所以二初示二之所以。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
  咸語三千者三千正體攝無不周於此體中迷悟因果并事理等不在體外但舉一法三千咸趣若於三千體中舉眾生之迷妄是故三千未顯在理即中咸趣無明若於三千體中舉諸佛之悟證是故三千已顯在果德中咸趣常樂迷是無明悟是常樂是以因果殊也其所以殊者良以三千趣因果之事異故成不二而二也。
  △二示不二所以。
  三千無改無明即明。
  上於三千中舉迷悟之事是故三千乃趣此事所以乃成三千事異今於三千中舉平等之理其理既常是故三千咸趣此常號為無改況因迷三千與果悟三千既是無改豈可遷因為果是故無明即明。
  三千並常俱體俱用。
  三千並常者常即無改乃變文耳言體用者用屬九界故指因迷而為用也體屬佛界故指果悟而為體也上乃指因即果今乃指果即因是以因果不二者也其所以不二者良由三千咸趣理故故此二句乃以三千趣因果之理同故成二而不二也問今云因果理同與理同故即何殊答理義雖等即義有殊彼約六即橫論即佛今約竪論九界即佛佛即九界問何以指用為九指體為佛答於十界中論體用者義不一途若以十界皆假是故佛界亦在於用如下染淨悉皆是用若以九界為假是故佛界乃屬於體如淨名疏非道是用佛道是體今此亦爾但今之文與淨名文法體雖同辨或有異一者彼文約於所成無不俗義故三千屬用名為非道其佛道之體不曰三千今文約於歸趣無不極義故三千趣體是故其體亦曰三千二者彼文點用即體今文點體即用然俱體俱用多說不同正義云迷悟各有體用迷中以無明為體造九界為用悟中以法性為體造佛界為用文心云三千全是法身之體二德之用圓通云因果三千並皆常住既稱為體又得為用指要云理具三千俱名為體變造三千俱名為用因果三千之體俱能起用則因中三千起於染用果上三千起於淨用今曰諸師皆於因果事異之上各論體用但見體用不二未見因果不二縱云因果既然各有體用故因體用與果體用相即不二例金錍云迷悟雖殊事理體一者以今論之約意雖通就文不順上句既點因即果故無明之因即覺明果下句何以因果各論必須點果即因方順文體恐皆由昧果上之用剋體言之用屬九界法體是因也然釋今文應以俱體是果俱用是因點果即因故云俱體俱用若就諸師評其得失正義意以三千唯體今言用者良以點用即法性體全體三千而為用也是故事用乃非三千失今俱用則指要得之文心圓通但以三千為用失今俱體所謂俱者即三千也若點三千空中無相如何言俱亦指要得之問指要云以除無明有差別故以說體中三千宛然又云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觀名照三千宛然一手制述何爾相違有人答云相有情法以除無明有差別故乃於體中而有法相一相不立乃亡情相今可問之假觀名照三千宛然還亡情否若云不亡三千何顯若云亦亡應亦假觀一相不存耶應知四明所云體中有差別者乃約即義良由指要正對他宗不識即義故有其說問體中差別為是性惡為是修惡答今所云義通修通性從惡當體即是修惡從惡即性即是性惡故知云具性惡者由即修是性故具性惡所以別教無性具者由不談即故性不具圓既談即是故性具此乃約惡說性是故可云若不談即具義不成若約性說惡別教但中不能具惡既但中之性非具惡之性是故修惡不能即性圓教返是由圓中之性是具惡之性是故修惡而能即性斯亦可云若不談具即義不成二義雖異其旨無殊又復當了一家教門於九界權法有情相體三情即九界各各而有妄執之情相即九界差別之相體乃有二一者隨相辨體乃有九界差別之體二者剋實論體故九界差別但有其相實無自體同以一性為九界體此體常即。

  十不二門樞要卷上
  十不二門樞要卷下

    虎溪沙門 了然 述
  △初標。
  五染淨不二門者。
  此門空中為不二體先知染淨有體有用一者染淨為用體非染淨二者淨體染用佛界為體九界為用三者染淨俱體俱用性具染淨為體變造染淨為用今文自行惟在空中是則染淨但在於用前之四門雖有體用別在於體由是自行因果故也今之一門雖通有體別在於用由從化他立此門故既談果上淨用則對眾生染用故今染淨皆在用也言染淨者不出十界若克論法體有迭有對迭則地獄為染佛界為淨八通染淨對則或三途為穢餘七為淨或六道為穢四聖為淨或九界為穢佛界為淨此尅從法體約所具說若隨具詮辯約能具說故前來染淨在能具之穢則俱屬穢在能具之淨則俱屬淨此能具淨穢亦通迭論及以對論但今文中尅從法體是四六對故曰六穢四淨隨具詮辯是九一對故曰十通淨穢染淨之二既通此二不二亦然亡淨穢故以空以中此就尅從法體以點不二仍由空中轉染為淨此就隨具詮辯以點不二故今文意乃以空中為不二體故佛淨用眾生染用染淨雖殊空中無別眾生心體全是空中逐日所為不離此性故佛淨用全同生染是以乃可了染即淨復由染心空中本具淨用一者互具十方諸佛所起淨用即在今日染心中具故染淨不二即見逐日所為無非他佛之用二者各具自心中佛當起淨用即在今日染心中具故染淨不二即見逐日所為無非自佛起化他用。
  △二釋二初通約剎那釋三初法二初染淨二本。
  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故可了今無明為法性。
  識之與了皆提剎那以達無明法性故也由今十門皆是示觀或隨義便即於初文直點剎那以成觀道今文雖隱故下文云不離剎那。
  △二染淨立法。
  法性之與無明遍造諸法名之為染。
  且置與字更加即字即法性之無明文義乃顯如輔行云故知世人非但不識即無明之法性亦乃不識即法性之無明應用此意以消與字遍造諸法者如事權中眾生心意識起淨不淨業故知尅從法體所造之法應通染淨若隨具詮辯則俱名為染以從無明心所造故如妙記云前事理中即以染緣為一切法。
  無明之與法性遍應眾緣號之為淨。
  所應之緣必應十界克從法體亦該淨穢故下文云隨感而施淨穢斯泯施處必淨穢差殊泯故方空中一體且夫施時既亦有穢今云淨者隨具詮辯從法性心所應淨穢咸名為淨如妙記云此中即是淨緣諸法今文立法該記三句遍造諸法即三道三因遍應眾緣即果中勝用問何該三因答造通淨業。
  △二喻三初立喻。
  濁水清水波濕無殊。
  水喻染淨二本波喻染淨立法濕喻二本并立法中平等性體故約法約喻義皆有三法三者一平等性二無明法性三立染淨二法若就法論本則迷中無明悟中法性二各為本若功歸論本則是平等一性為本由無明法性皆即此性此性者體非染淨而能具染淨故有而染之無明而悟之法性喻中三者一濕喻平等性二水喻無明法性二本三波喻染淨立法問法三文中有二水之法無明法性二波之法遍造遍應未審何文是濕性之法答文云即法性為無明即之一字平等體也若非此體無明法性二何相即又無始者有事有理若約事消以無始時對於今日若約理釋言無始者乃平等性約二法相對則無明法性互論始終約平等一性則二法一體故無始也。
  △二釋喻。
  清濁雖即由緣而濁成本有。
  向所立喻一者但云波水清濁未見波水何故清濁故今釋云清濁由緣二者但云清濁波水同濕無殊未見清濁是濕本具故今釋云濁成本有言由緣者二水二波皆有其緣二水乃以珠象為緣由珠入則清象入則濁珠象即喻迷悟二心水之濕性本非清濁平等一性非染非淨由迷解二緣則有無明之染水法性之淨水二波以風為緣風動清水則波清動濁水則波濁風通喻二一者起濁波之風喻於他境如輔行云又自行染有內有外內謂無明外謂他境以內具故他境能熏以他境之緣風動無明之水本立濁波之染法二者起清波之風喻於機感以機感之緣風動法性之水本立清波之淨法然此清濁若從文意正是二波由今正談果上起用從感應立以此淨用對生染用是就波中辯清濁耳以波之清濁必該於水故辯緣者須曉二別濁成本有者釋上波水皆即濕性性非清濁而具清濁莫見由緣清濁而亡一濕本具然此一濕通具清濁何故只云濁成本有良由他宗亦知心性本具於淨其但不知性本具染今但指染其清可知又下文既云全體是清清亦本有綺文互現也又眾生既在迷染故且從染示染意在了染即淨所以先於濁談本有。
  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清。
  濁既濕性本有濕性奚嘗無清清濁之濕體既同故濁體全是清體二體既同以體即相二相亦即是故濁波即是清波染淨不二。
  △三結。
  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
  二波結上清濁之波而不言水者一者順今起用二者波必該水為成文體故但言波例如上文但云清水濁水波濕無殊而於其波不云清濁者為成文體自可以水而顯於波諸師不了即便釋云波亦無殊此乃不了為成文體若其義理合云濁水清水濁波清波其濕無殊言理通者結上濕無殊也二波道理同是一濕故云理通通猶同也同即無殊舉體是用者水濕乃為二波之體此濕體中本具清濁二波之用故云舉體是用向若不釋云濁成本有并全體是清則立中但云清水濁水波濕無殊者未見舉體是用之妙旨也由向釋故故今結之於理方顯然此一節文自古云云今作此釋恐得祖意。
  △二合四初合清濁水波。
  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
  由此十門點示觀道故以三千而為指南染緣起者即九界也若但九界豈是圓乘三千趣九同為染緣即見法界之全體也淨緣起者即佛界也若但佛界亦非圓乘三千趣佛同為淨緣即見法界之全體也既皆法界全體則染淨不二昭然可知今此三千趣於染淨染淨屬事即此三千同名為事故妙記云界界三千事緣起也然此三千豈定事耶何獨非事亦乃非理亦非非事理不容擬議若曰念盡情亡還是不會此道念盡情亡猶不許念情全在安可論云因果者一者三千即因果法故云三千因果二者三千是能趣因果是所趣所趣因果有對有各各論迷之九界有因有果悟之佛界有因有果對論九界皆因佛界是果俱名者俱之一字從文似指因果為俱從意乃指三千為俱如上文云俱體俱用俱即三千言緣起者一者平等濕性為能起染淨水波為所起二者二水之本為能起二波立法為所起如上兩重能起所起皆所起也迷解之緣并於他境機感之緣為能起也若以三千會於能所理具三千為能起變造三千為所起濕性唯喻理具三千二波唯喻變造三千二水通喻兩種三千水對二波則屬能起理具三千水對濕性則屬所起事造三千問法性為本斯則可爾無明云何亦得為本答功歸論本唯在一性就法論本通指無明問無明之水可對濕性而為變造法性之水云何亦得屬變造耶答談法性說無明皆由緣起平等理體名字不存今對緣立名名從事得所以屬事問此之法性又與一性如何辯別答體同名異良由法性名從對得以對無明名法性故體自性彰而此法性即是平等一性之體但今文中正談於用且以水濕俱為能起波為所起即界界三千事緣起也。
  △二合濕性無殊二初直合。
  迷悟緣起。
  水波也。
  不離剎那。
  水濕也剎那即心心乃惟一是故迷悟當處無殊如清濁波濕性不異。
  △二轉釋。
  剎那性常緣起理一。
  上句點剎那之妄即是真常下句釋迷悟緣起不離剎那剎那既乃性常迷悟所以理一。
  △三合濁成有本。
  一理之內而分淨穢。
  上云清濁雖即由緣而濁成本有點其緣生即是本具故今合云一理之內理即能具合上本有之能有而分淨穢合上清濁由緣并濁成本有即此淨穢之清濁為本理之所有所以故在一理之內。
  別則六穢四淨通則十通淨穢。
  六穢四淨約克從法體十通淨穢約隨具詮辯淨穢之義不出此二故今文中約四六以論別約九一以論通言九一論通者以四六之淨穢在九界無明迷染心中故十皆穢在佛界法性悟淨心中故十皆淨故云十通淨穢。
  △四合濁體是清。
  故知剎那染體悉淨。
  染合濁也淨合清也體合前文全體是清也前喻指濕為體今合指理為體剎那即本有也上云本有即濕性之能有也今從法說此之能有即剎那之理體也染淨既同一理故染體即淨體意顯染相即淨相也問今云染淨約何分耶答通於二義今別九一以染淨門正指佛界所起淨用以對生染論不二也又克從法體既是一理之內而分故此法體可以隨具詮辯乃見十界在迷在悟一心中具今於剎那心體人界染用所具十界即與佛界淨用所具十界而無差別是故得云染體悉淨問今文三千理耶事耶若事造者何云一理之內而分淨穢若理具者何云三千因果俱名緣起答今所立義只一三千中有具有造理性為能具事造為所具舉能具之理三千趣理故曰理具三千舉所具之造三千趣事故曰事造三千今文舉所具之造而云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舉能具之理故曰一理之內而分淨穢雖通二種只一三千問十通淨穢舊釋何如答他釋十通淨穢還是六穢四淨何者且地獄具十如何地獄通淨通穢必須指云具六為穢具四為淨若爾還是六穢四淨況今文意在十界皆淨十界皆穢恐作今釋方順文旨問指要以清濁二水喻迷中染心果後淨心以波喻三千俱用濕喻三千俱體全體為用乃全濕為波其義何如今曰以法對喻義有未善於法必以無明為本起於染用法性為本起於淨用應以二水乃為無明法性二本是三千俱體二波乃為染淨立法是三千俱用乃見波從水起全體為用如何直指濕性為體若爾但見波從濕起離於水耶若云濕必該水應通以水濕喻三千俱體如何但指濕為俱體然此對當義未善者蓋由不合立二染淨一者法門二者情理若法門淨穢則無增減故說為三千若情理染淨則情染須破以縛著故非是三千由此既失染淨法體故諸義未善源從此出後來學者又復隨文而生於解皆謂縛著情染之用不是三千而據文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今曰法門三千既通名穢何故法門三千不通名縛若云縛是縛著非是三千今曰穢是穢污豈是三千若云此穢乃非情穢故穢即淨今曰此縛乃非情縛故縛即脫若云縛既即脫則不名縛今曰穢既即淨則不名穢何故法門而存穢號信知乃是隨文生解而不深思法體者也問今立染淨法體在生在佛法體無別者且佛用是淨何以云染答隨具詮辯故佛用名淨若克法體故佛用有染亦名染用故南嶽云以佛望於眾生故此德為淨若佛德中論染淨者此德實是亦違染用即今文中六穢四淨皆是果用穢非染耶問若佛染用體同生者必佛染用亦名縛耶答法體實然但隨具詮辯以佛之用名為自在生名縛著若克從法體佛有染用亦名縛著故輔行辯普門示現云若現六界為縛現二乘為脫佛菩薩界為雙照縛脫自非證得法華三昧不思議身自在之業安能現此三十三身非縛非脫而現縛脫故知隨具詮辯是以名曰不思議身自在之業若從法體現六道用亦名縛矣問指要云波之與水濕皆無殊又云以清濁二波只一動性故云理通其說如何答不合於波自說無殊乃云二波只一動性又云以水清後還是濁時動用若爾斯亦可云以清濁二水只一靜性以水清後還是濁時靜體是故二水亦無殊耶若云於二水取同一濕故無殊何以不於二波取同一濕為無殊耶問指要委釋妙記相位之文用誡以濕無殊其釋如何答今亦委釋用誡以波唯動無殊先說二義然後釋文一者尅從法體波有清濁故而殊濕性是一故無殊二者隨具詮辯波濕相從以波中有濕濕中有波若以波從濕故清波即濁波濁波即清波波亦無殊就法而論是波無殊功歸而論由濕無殊若以濕從波故清濕非濁濕濁濕非清濕濕亦有別就法而論是濕有別功歸而論由波有別故妙記云位據理性決不可改相約隨緣緣有染淨克從法體如波異濕同也又云緣雖染淨同名緣起如以波從濕波亦無殊也若從所起染淨乃殊如波清濁所起異也若從能起染淨乃一如清濁波皆是濕性為能起也云同名緣起者由取能起同一理性起此所起乃以所起從於能起是故得云同名緣起即便喻云如清濁波濕性不異指要等師莫不皆云二波當體只一動性者由迷此文同名緣起同字而得又云如清濁波濕性不異同以濕性為波故皆以如為相此喻緣雖染淨同名緣起相從性起以相從性相亦一如如清濁波波從濕起以波從濕故波無殊又云同以波為濕性故皆以如為位此喻了相即性還從於性以說一如不例上文波濕相從由上文中以波從濕故波無殊今若例者應云同以波為濕性故皆以相為如以濕從波濕亦有別今文不作此例者且取世相與位皆不出如猶於波濕悉皆同濕且相是隨緣緣即差別差即無常乃喻波也位是理性性則一如如故是常乃喻濕也波既喻相故波無常今點波即濕濕既喻位是故乃云以如為位即便結云所以相與常住其名雖同本當位濕是常今點相波即是位濕故相亦常由是相之與位皆常住也如波與濕皆不殊耳是故經曰世間相常住相既是常故相與常住其名即同不云即同者以生下文分別之義故云雖同又云染淨既分如位須辯此乃方是以濕從波濕亦有別有濁之濕有清之濕故可喻於迷中真如悟中真如也指要等釋波無殊者功不于濕但由清濁只是一動故曰無殊且妙記中釋相等者由如理之濕故知不可以波之動自說無殊須當約濕為波波乃同耳問昔人亦以波中之濕為常與今何異答意不同也由昔以世間相常相自不常以理為常是故波乃殊濕為不異今乃相既即理故相是常波既即濕故波不異故知昔人但得離義而失即義由失即義無今就法(云云)問若不許指要濕喻三千俱體波喻三千俱用而置於水者何故妙記云如清濁波濕性不異不言水耶答妙記不言水者彼以理性為本但說一法是故唯辯真如理濕今文既有無明法性二法為本故說二水其妙記中水通二向水相在波收水性在濕收故金錍中以水同濕如云無有無波之水未有不濕之波上句言水下句言濕以濕替水以水即濕及下一向以水為喻而不言濕良以水性是濕言水則濕在其中故不復云也又以波必有水是故妙記之文不分波水之別乃將水即是波但取真如之理如濕性染淨緣起如水波彼文只約功歸論本是平等理今文乃約就法論本是故乃有無明法性開出水喻。
  △二別明淨用約位次釋前但水波清濁通名緣起今云未顯意在果用又二初歷位示相四初三即。
  三千未顯。
  果中淨用之三千未顯者。
  驗體仍迷。
  以驗理具三千空中之體仍由在迷下文云是則理性名字觀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偏舉此三者以尚迷故雖迷而具故云已有以顯今文迷該三即。
  △二相似。
  故相似位成。
  淨用三千似顯。
  六根徧照。
  如法師功德品肉眼具五眼乃至意根互用徧照。
  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六根即人界根根十界即人界中具十界也人界既爾例九咸然故云各具。
  豈六根淨人謂十定十。
  結釋具意十若定十云何各具。
  △三分證。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如前各具。
  △四究竟。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究竟之果等於分真故稱為彼由百界淨用三千是同但迷似分極約位有異今約同邊故云等彼已上之文雖該理體意正在用等彼之言雖指分證究尋文意即指前文未顯三千以前未顯故迷由今已顯故成。
  △二攬入初心二初達果上亡照三初示遮照。
  故須初心而遮而照。
  由前在果今示初心圓通見今文中既有初心之言至此方為示觀今曰不然一者前文既云故知剎那染體悉淨豈非觀耶若云無初心之言故非觀者色心門中亦何嘗有初心之語只云但識一念遍見己他生佛與今若識法性即無明等又何別耶二者縱以前文是示染淨二法今攬前染淨二法為觀者亦開科未善且今立觀良由文云六根遍照照必有遮此皆是果是故攬入初心為觀豈于前來通示染淨。
  △二出法體。
  照故三千恒具遮故爾空中。
  向云遮照未審何法故釋出之以三千淨用之事為照法體以三千空中之性為遮法體。
  △三明同時二初示。
  終日雙亡終日雙照。
  終日之言意顯同時照處即亡亡處即照。
  △二釋二初即亡而照。
  不動此念。
  即亡也以不動故是空中體。
  遍應無方。
  即照也不動而應亡處而照。
  △二即照而亡。
  隨感而施。
  即照也。
  淨穢斯泯。
  即亡也隨感而泯照處即亡以顯前云終日雙亡亡淨穢也終日雙照照淨穢也淨穢是二是故云雙諸師多云亡前遮照照前遮照今曰則妨淨穢斯泯之言豈非雙亡。
  △二示因心轉迷三初牒前。
  亡淨穢故以空以中。
  若隨文而說別揲向文淨穢斯泯若約意而論通揲遮故法爾空中。
  △次正示。
  仍由空中轉染為淨。
  非獨果上以空以中而亡淨穢因中轉染亦由空中故揲上文為成今義須知今文指於果上以空中亡淨穢者從所攬法說若從能攬即此果法亦在今日因心之中觀上一念即具果上乃以空中亡淨穢法復由空中轉於因染而為果淨前淨穢約所具尅從法體義後染淨約能具隨具詮辯義若得今意欲作指要情理法門說何不可前文乃約所具法門以論淨穢今文乃約能具因緣以論染淨因中以能具之情為染果上以能具之理為淨則因果各具淨穢法門今轉因中情染之淨穢為果上理淨之淨穢故云轉染為淨干何不可但不合認法門淨穢穢之法體而與情染染之法體為不同耳故可問之法門之淨與情理之淨同耶異耶若異應有兩佛界耶不可以性德修德而云兩也若云同者淨既是同穢何獨異故知雖然立於二義以分染淨但可分染淨何可分問今之所說果上起用淨穢之穢與因轉染為淨之染此二染穢異耶同耶答法體是同隨具有異法體同者起用之穢與因中染或皆四趣或皆九界今起用從文且別四趣因中從文且別九界雖四九取舍分對不同若其染穢法體無異隨具異者一者前穢是所具今染是能具二者以果上悟性即性為用故穢為法門此乃從穢所依體說故名為理由悟所依是實乃知起用是權故或名權造以因中迷性不了即性為染於是但從染之當體故名為情既昧實理不識是權故或名實造是以果穢因染隨迷悟二心具辯有異也問果上起用之穢與因中所轉之染為可斷耶不可斷耶答尅從法體斷則俱斷存則俱存由穢染體而不別故若隨具詮辯果上之穢既乃即性故屬法門則不斷也因中之染既不即性當體屬情故須斷耳若因中知染即是於性故染亦不斷如云闡提若能達修惡則與如來無差別若果上從穢當體而說是亦須斷故云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亡非斷耶良由圓中說不斷斷斷處即不斷不斷處即斷從因至果無不然也而圓通中未曉斯旨乃云亡淨穢者是則亡於妙假自約秘藏任運如是轉染為淨自約治惑翻迷向悟故知空中亡於淨穢與夫空中轉染為淨過德有異不可參濫今問豈圓因中亡惑行人不依秘藏任運而然耶不知又將何法而斷惑耶應有兩種空中者耶應知神智說二種亡一者三惑說亡乃亡過患之情不亡三諦之法是故三千俗諦不亡故圓通曰良由不知所破所轉只是無明迷情之病耳三千之法何所破哉二者三千說亡乃約祕藏任運泯亡故三千之法亦可亡也故圓通云若謂輔行亡泯三千只是亡情而不泯法者此則彰灼對面違文法若不泯情何能亡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今謂其說似是而非以三惑為定斷以三千為虗論今只問於祕藏說亡亡三千法且三千俗諦性德常住耶事相無常耶若謂無常豈得名為三千妙假若謂常住如何可亡今復問之法師凡於字義最欲分明何得於今亡之一字而不通曉亡者無也且立則而有亡則而無既可有可無豈是真常天然性德又輔行云俱破俱立俱是法界破之一字亦如上難破者壞也且請分別破三惑之破與破三千之破二破如何不同莫不破三惑之破是破壞也破三千之破非破壞耶若非破壞何以云破恐他或曰祕藏說破者由空中之體體非三千妙用之相故云亡云破其實三千妙用之相相自不亡亦乃不破今亦難之且夫三千妙用亦非立中之體是則妙假亦云亡云破者耶由昔不知說三千者常同常異法界全體在一念故故攝無不遍有事有理有破有顯有麤有妙皆即一念方見事理俱理而非事理破顯俱顯而非破顯麤妙俱妙而非麤妙何者且舉一隅如三千中攝無不遍豈不攝於所破者耶此之所破既三千法趣此所破是則意破則非破若以三千俗事一向不為所破者斯則不了三千攝法而乃有破若謂三千俗事一向為所破者斯則不了三千宗旨是則非破若識此意方可解會以三千為非道則是經中不斷癡愛起於明脫也故淨名玄云三種非道不礙三種解脫之佛道三種解脫之佛道不破十二因緣三種之非道如須彌入芥無相礙也豈非三千非道乃不斷耶如觀心疏云圓觀之道體生死之三道即是三德涅槃是即三道即法界法界何所破壞問且佛在因由斷染竟然後成果今於果用有染法門若又云亡是則如來兩番亡染答此問還迷法體者也今更說之染法因果通於九界今且約於地獄以說圓人在因了知地獄惑業與果皆即是性無一毫髮是可斷者但由與性而未相應惟見惡因若不斷因後報何免若斷此因其果亦泯而此之斷非滅此惡名之為斷但了之即性性既泯亡惡不可得名之為斷是故於惡不可實造所謂相離其性常即以性即故性能具相故相亦存空中是體此相是用自行入道了用即體乃以空中而亡於染是故號為斷惑成佛及成佛已為生起用即乃復立地獄之染其了用即體還以空中而亡此染若隨具詮辯故前一番是自行入道從因至果以空中亡染其次一番是化他起用以空中亡染故前亡實染後亡權染二番不同若克從法體皆是以空以中而亡於染能亡空中法體不別所亡之染法體亦同何以可疑兩番亡染問空中法體是同不疑且染法體權實乃別如何是同若是同者必須以因中實染乃為果上權用耶答正是實染為果權用若以實造與權造殊者但得隨具辯異之義失於法體是同之旨今引一文證其實染為果權用如淨名疏釋經設身有疾而不永滅疾有二種一者實疾二者權疾皆不永滅故疏明云而不永滅者亦有實權實者雖有此疾體疾無疾不斷不破以己之疾慜於彼疾若觀此疾入實相者得無緣大悲還用利生故不永滅權者若一段眾生疾滅於餘眾生猶須為現故不永滅既將實疾至於果上還用利生豈非實疾為果權用伏請後賢細究疏文則於十界法體一家教門可以同入問但云空中何不言假答此門之旨只於染淨以見不二染淨假也不二空中也何於不二欲說假耶故約果橫論果上淨穢不二由以空以中若因果竪論轉於因染而為果淨以辯不二仍由空中故因中淨穢俱染之用與果淨穢俱淨之用約此二用之假以見空中故不二也所謂空中轉染為淨者問前文空中亡淨與穢今文何但轉染為淨答前約體用對論故十界皆用以體亡用故亦亡於佛界之淨今於用中約迷悟對論故轉九界之迷染以為佛界之悟淨雙亡淨穢亦由空中轉九為佛亦由空中是故二文進否不等問空中亡泯何不泯淨答空中既妙能亡能立前則淨穢俱亡次乃亡染立淨皆空中德且如中道雙遮為體雙照為用今亦然也以空中遮故乃轉於染以空中照故何妨為淨既約即亡轉故染淨不二而圓通中亦所未曉妄有破斥何者由指要云染中淨穢更顯明者復是空中之力故轉染為淨圓通破云此乃淨穢俱立爾何名亡淨穢耶又云當知染體無明該於通別二惑淨體法性攝於空中二理今謂圓通之意又以淨是空中乃轉於染也雖皆未見文意而圓通之釋不及指要遠矣一者今染淨不二應指空中為淨二惑為染耶若爾即是體淨用染如何可說果上淨用二者今染淨不二又必從自行因染果體而立耶非但未達空中之染亦乃不識今文之淨況今文之淨亦是佛界應用之淨。
  △三結成不二。
  由了染淨空中自亡。
  但云空中自亡不云淨亡者且取轉染為淨由空中力空中若亡淨用既即空中淨用豈得不亡亡染淨則以空中泯空中則由一性染淨亡者亡俗也空中亡者亡空中也故云三諦無形俱不可見以空中體全是一性雖乍分二名實一體無別所以自亡。
  △三結。
  此以因果不二門成。
  由因尅果果中勝用對於生迷以論染淨不二者也。
  △初標。
  六依正不二門者。
  此門乃以三諦一實為不二體四土之依三身之正斯皆為物之用二也三諦一實之體不二也即體以論用了用而為體故依正之二而不二矣問寂光法身本屬體一何言用二答淨名疏云真如佛性非身非土(只一妙體故屬不二)而說身土(附世假立說身說土由為物故即屬用二)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名身土者一法二義(一法不二也二義而二也二即一法故依正不二故荊溪云寂光法身異而常一)寂光身土既然三土既即寂光應身既即法身所以三土之依應身之正方稱不二若知此意方見依正不二之根源出自寂光法身者也又若以寂光法身為體不二則以三土應身為用是二三土即寂光應用即法體故依正不二。
  △二釋三初示。
  已證遮那一體不二。
  已證即果也但舉法身必攝寂土點此身土之二共一體性故云不二皆謂今文但明不二殊不知在身土之二問常寂法身既然無相如何可說不正之二答附世假立二種名字亦得為二問若爾寂光實無相耶答寂光妙土何曾是相及與無相如章安辯法身云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與不空為兩緣故言色非色非色亦色色亦非色色非色不可思議以文照之是故寂光不可以相及與無相而思議矣若也為緣假說亦可云相及與非相尅從法體寂光無相然此寂理即一切法而下三土皆即寂光故寂光有相即義復二一者穢離淨即故寂光有金寶淨相二者淨穢俱即故寂光有地獄蓮池乃至三土淨穢之相相即無相無相即相是故相相皆常寂光土且附於依報論即其實正報亦乃即是寂光之相問寂光尅體云無相者解脫一德體是有相如何寂光一向無相答解脫尅體云有相者屬三土用非寂光體問然則寂光但空中耶答今須分別一者寂光非三乃唯一性云三德者乃為三土立三德名如同飰色二者寂光是空中三土屬解脫故荊溪云解脫乃從所離得名三者寂光是中道三土屬空假四者寂光是三德三土屬三道於第四義解脫一德復有二向一者所具解脫有相屬下三土今取能具解脫之性為寂光爾二者即就一性自有三名以一性雙非故名法身以一性能空故名般若以一性自在故名解脫非三土俗事之解脫也例如中道亦名為空亦名為有故妙玄云又此實相諸佛得法故稱妙有實相非二邊有故名畢竟空神智法師不曉此意乃云寂光不一向無相由有所具解脫者也若爾還成寂光有三土相豈自有相問尅從法體寂光無相與淨覺意何殊耶今克法體云無相者乃是無相即相之無相也故與彼殊問即一切法皆是寂光故寂光有相者與四明意何異耶答今以克體寂光無相下之三土凡有相者皆是染礙只如安養金寶淨相且就同居對穢名淨乃至寶報對於方便名為無礙若望寂光故三土相皆為染礙今即三土若淨若穢染礙之相是常寂光乃是相即無相之有相也其意稍殊。
  良由無始一念三千。
  無始即因也一念即因心為不二之體也三千即依正之二也由三千依正既即一念故不二也良由因有依正之不二故使果證身土以無殊問指要云示現三國土名為依報示現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正報以寂光圓佛本無二故即是能開之妙法此淨穢土及勝劣身同在初心剎那有何二耶圓通云為實施權則不二而二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豈可以前三教之麤釋圓依正之妙耶須知圓教即體之用故有三千妙假依正妙假相即良由圓中三諦一體故名不二二家之說若為可否答若以今義收攝二家指要得尅從法體故依正之二在偏不二在圓圓通得隨具詮辯而二不二皆圓良由圓教亦詮偏故如指法華為詮迷教若以意比是不無優降故圓通之失失在尅體由失尅體二義俱非何者且如依正之二雖在圓詮克體言之二須屬麤如何以二亦名為妙而不許四明以前三教依正為二耶并不許淨覺以下三土相為所破意謂三土是三千妙假而諸文云方便實報患累及所破者但破無明之因生死之果妙假何所破哉今問變易生死果累盡時人居何土既居寂光豈非實報依正之相乃是無明之所感耶但淨覺不合一向為破今曰自行證體故破化他起用故顯又當體須破即性故顯是以破即非破顯即非顯故圓詮三土使非破非顯之道昭矣況復神智不曉今文三諦即一為不二體文云無始一念三千三千即舉所成無不俗也故有依有正一念即舉能成三諦之妙理也為不二體故義例云為示三千在一念故故知一念為不二體問何知今文乃以三諦為不二體答文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問復何一念為不二耶答文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良由就法指一念功歸是三諦故或言三諦或語一念。
  △二釋為三初單就因釋二初約法釋。
  以三千中生陰二千屬正國土一千屬依。
  問依報亦有假名云何一向在正答並由人能詮屬依報何嘗自名。
  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雖無能所依正宛然。
  三諦妙性能融能亡亡則依正不存融則依正宛爾今從融故所以依即正正即依依正宛然互融互入方可得云依正不二況在果中化用不可一向泯亡但依正相即之處而見依正雙亡然茲依正互入所見不同神悟謂其依正之相悉屬情境諸佛不斷性惡故有普現色身在佛則唯有性善性惡而眾生自於性善惡中生於形相其實性之善惡所有境界更互相收復何形貌神智云依正互收乃是三千妙假皆佛所證不思議事今曰二說皆偏當知事中相狀即性故融性之互融在相而顯相性一體無復異途悉是如來妙證境界詎可見理而非相認事而失性耶。
  △二約位釋。
  是則理性名字觀行已有依正不二之相。
  雖然未能似顯其證而因心中依正已融問相似亦果耶答今取似證證非果乎如法師功德品身現山海等是相似位正中現依也不二之相者然此依正必該十如今但云相正從依正相貌以說文心云即佛界如是相也今謂於十如中指相頗善而惟佛界則失法體佛既能起十界應用故身土相須通十界或別九界以用法體屬九界故若該佛界須約二義一者權應分證亦名佛界二者則指假名寂光法身為佛界也圓通亦云區別身土依正能所故名相狀三身四土依正可知今問圓通前云即體之用故有三千妙假依正是果後垂應即用之體是已證遮那依正不二莫不指此為區別耶良由不曉復有附世假立之義是故唯只以寂土法身為體不二。
  △二因果對釋為四初總明因果對攝。
  故使自他因果相攝。
  自即己心他即生佛因果通二竪論自己與生為因佛則為果橫論三法各有因果因中依正不二攝果依正不二果中亦然故云相攝。
  △二別明因生攝果。
  但眾生在理果雖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前總三法今別在生以生該自又前總該橫竪因果今或別竪以眾生因理雖然未若他佛已辨果法而動止覩對莫非在於他佛遮那依正之中又或別在橫雖然未辨自己佛果依正不二而日用之中莫不已在自己果佛依正妙境。
  △三出因局果遍。
  然應復了諸佛法體非遍而遍眾生理性非局而局。
  法體理性同出異名然其性體非遍非局例四土體非垢非淨佛悟故遍生迷故局例寂光為淨諸土為垢當知名從對得曰遍曰局體自性彰非遍非局問正義云非遍即局也於生局處佛能遍融非局即遍也於佛遍處生自局限指要釋同文心云法體非遍約證故遍理性非局隨情曰局問局義可爾法何不遍答理絕百非何遍之有圓通釋同今曰正義不合非局為遍非遍為局文心圓通二皆不了本不名遍由對生局所以名遍故圓通以由智通故悟體而遍不云此悟體非遍局文心以理絕百非意謂法體其實是遍云非遍者由遣執也不云本不名遍非由遣執問若云本不名遍何金錍云心體本遍答由對今日情局故云本遍性乃無名豈云本遍問對局名遍但得相待若絕待遍豈對局得答絕亦無寄絕遍何在。
  △四結因果齋致。
  始終不改大小無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別。
  由前理體非遍非局性恒常住故云始終不改言始終者眾生迷真起妄則真終妄始佛返妄歸真則妄終真始如淨名記云若從事說若見法性始則見無明終從見法性終名見無明始雖經如此始終若其理體非遍非局如如何易故曰始終不改理既非遍若云遍大其亦無妨理之非遍理既非局若云局小其亦無妨理之非局意言大小遍局皆無妨此非遍非局之理體也又局小之理與遍大之理既是一體非遍非局遂使大遍不妨局小局小不妨遍大故云大小無妨已上出於能融不二之理體也而此理體在生在佛不曾暫別故曰因果理同以此能融之理融於依正則不間因果何者生因亦此理果佛亦此理因果之理既同則因中依正由此理故故依即正正即依而依正無別其果上依正由此理故亦依正無別此約生佛各論依正何別又果由此理依正不二因既同有果上之理則因中依正與果依正故乃無別此乃以果顯因若以因顯果因中之理本具依正不二其果上之理既同因理則果上依正與因本具依正何別此約生佛對論依正何別。
  △三單就果釋三初示所現依正。
  故淨穢之土勝劣之身。
  別約果後所現依正然其淨穢勝劣竪則三土迭論橫則三土各有。
  △二同法身寂光。
  塵身與法身量同塵國與寂光無異。
  下三身土皆云塵者言其多也妙記云諸身既與法身量同諸國亦與寂光無異諸即多也寂光依正之二既一法體三土既即寂光應身既即法身是則三土諸身亦依正不二。
  △三顯互融不二。
  是則一一塵剎一切剎一一塵身一切身。
  一塵之剎即一切剎而云一一者非獨此一塵剎即一切剎亦乃彼一塵剎即一切剎故云一一由上但示依正相即而未明依報即依正報即正今示依正各自互融文心至此引妙記塵剎重重相入為未了者以事顯理之文意謂理即無相但以無明未盡故有重重相入之相乃以此事而顯於理互融無相今曰以事顯理須通二義一者以果上依正互融之事而顯眾生因迷之理具此依正互融之事故云以事顯理莫聞理言便謂無相二者以所融依正之事而顯能融之理理何以融必融於事故寄所融之事即顯能融之理非謂顯於理絕依正人不見此遂成異說。
  廣狹勝劣難思議。
  釋上一一塵身皆難思議廣狹約所被之境籤云被多世界為廣被少世界為狹勝劣約能被之身雖攝廣狹意在能被。
  淨穢方所無窮盡。
  釋上一一塵剎悉無窮盡。
  △三結。
  若非三千。
  結上因中依正之二。
  空假中。
  結上因中一念不二。
  安能成茲自在用。
  結上果中之用。
  如是方知生佛等。
  因果皆有依正不二。
  彼此事理互相收。
  理因果事各有依正不二是同故云相收又依正是事三諦是理以理收事即二而不二以事收理不二而二此因彼果皆有事理。
  △三結。
  此以染淨不二門成。
  不別而別染淨是感應依正是神通從感應成神通故依正由染淨。
  △初標。
  七自他不二門者。
  此門一性為不二體言自他者一約過德迷為性過故有自他如輔行云故推此具為心為緣心自緣他德悟三諦故歸不二如輔行云不得而得三諦宛然由離性執而悟三諦二約體用俗有事理故分自他如輔行云俗諦理者緣於俗諦恒河三昧言俗事者緣眾生病及神通等利生之事以利生為他故三昧為自了此自他即空中一體故為不二三約中邊以真為自以俗為他如輔行云自謂內照他謂隨緣此亦真俗異名而已了此自他即是中道乃為不二四約亡照以照三故乃有自他空中為自俗諦為他了此自他即是一性為不二也第四一義正是今文分自他矣空中為自所化為他故能化應用通自通他從所依之體是自從所被之機是他以喻顯之鏡明是自物形是他中間之像乃通自他全鏡明以為像故像為自由形貌而為像故像為他像即能化應身者也應身相貌同機為他應身之體空中為自故此能應通自通他其下文云能應雖多不出十界若取能應之體體是空中故乃為自能應之像從物而有還屬於他是故機應皆在利他三千所攝曉此法理不妨以應為自以感為他問若約法理則成體用不二者耶前文已云俱體俱用今何復說答法理雖同用與不等前辯因果不二故俱體為果俱用為因今於化他中辯自他不二故能應之體為自所應之用為他若謂不然只如以應為自以感為他上染在機淨用在應亦可難云何故再辯問可以像相為應自否答亦有此義約像與形義異而辯但非今文自他之意今文不取應用用邊名之為自乃取應用體邊為自。
  △二釋三初示本具自即益他二初單約應釋二初示自他本末二初標。
  隨機利他事乃憑本。
  能隨之自所化之他標末也今日果用即自益他事皆性具標本也。
  △二釋二初釋本。
  本謂一性具足自他。
  雖語自他文意在本一性平等為能具也空中之自俗諦之他皆所具也又就三諦中自論能所空中之自是能具也俗諦之他為所具也所以空中通能所者名從對得則為所具體自性彰則為能具若曉此意下文或以空中喻鏡無所妨也圓通云一性即空中也自他即妙假感應也今謂此說對面違文既云自行唯在空中豈非今文自字者耶然今亦可云一性即空中故一性是自也以一性空中之自能具俗諦之他故云一性具足自他。
  △二釋末。
  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至果以空中而益物也須了本謂一性具足自他者斯舉天然性體在迷在悟不曾增減無見方至之言以性在迷而解。
  △二示自他法理雖云一性本具自他未知自他是何法理故今示之又二初通舉。
  如理性。
  同前一性。
  三德三諦三千。
  同前自他舉三德者他宗以謂惟果顯證故今特語果德本有舉三諦者理本天然舉三千者乃是今文指南之道若以下文顯之則今三千但在俗諦若以當文類之而此三千即是三諦以對一性是亡皆在而照中辯是則三諦而自而他圓通以理同前一性其說甚善而三諦等不同自他此為失旨。
  △二別判。
  自行唯在空中化他三千赴物。
  三德三諦通該自他於三千中別指於俗又三德俱中三諦俱空三千俱俗然約三諦三觀以辯自他者一者尅體空中屬自由見思無明牽生迷理障自己故假即屬他塵沙不能牽自己報障化他故二者隨具在乎己者皆自也成佛豈無慈悲果證須了萬法出乎物者皆他也為他必說空中益物乃令斷惑是以三俱自行三俱化他識向二義方可解會隨智隨情隨情智耳。
  △二機應共釋二初明機應不出三千。
  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十界。
  感應三千必該自土須知二意一者自行因果之俗該攝三身及以四土皆名為俗乃以平等一性為真如輔行引十義辯土前九三千成差別義後一乃是諸土之體平等理也二者化他能所之俗機在三土應用隨機亦在三土此尅體也若隨具詮辯法身寂光為生立名亦在用收則該四土又實報中有分證寂光亦可通四但尅體收皆三土耳土既如此身亦例然又從教旨以圓教機皆名寂光此則約於所為以說故妙玄云圓佛一時照於十界寂光土機良由化機為令契於寂光故也。
  △二明身土不出寂光。
  界界轉現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此就物機三千能應十界點示一性為不二體一身轉現諸界身者並由一性本具於他他即三千轉現無窮不出一性現土亦然而云一念者就法言之也下云寂光者功歸言之也即是平等非垢非淨之寂光矣問今文身土互現互生機耶應耶答通機通應通機者如於同居得四教益即是同居見于方便及以實報見身亦然若作應願通生三種眷屬則於實報方便見同居也見身亦然若以今文會前一性本具自他者乃通二義一者前文通語具自具他今文別舉一性具他故一念寂光即是平等一性者也二者於前兩重能具之中乃約空中而為能具即是今文一念寂光界土化用既是所具不離空中故云不出其體用既同故自他不二即以平等一性體是空中乃會亡照成體用義約此體之自對化用之他為自他門下去鏡明皆同此意。
  △二示由具三千機應道合二初法二初示機應元由。
  眾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諸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
  理即前文一念寂光或指空中或指平等在果故滿在迷故具具之與滿同一三千由佛有生乃可應由生有佛乃可感今辯自他不二非以只一三千而論不二但取三千他用即自行空中故不二也若直以三千作感應不二則未見於自他不二由眾生雖具理既未顯則無自行所證之德佛既理滿自行己證故即自行而益於他是全理滿為能應也是故文中於機以三千在理具之下於應以理滿在三千之下深有意哉故於佛邊雖語三千乃取三千空中理滿為能應也其於生邊雖語理具乃取理具三千善惡為能感也能應三千空中是自能感三千是他乃是今文不二之旨若不如此何以貫通上下之文且上文云自即益他而下文云不起自性應無方所。
  △二示感應道合。
  應徧機徧欣赴不差。
  應徧於機機徧於應欣故即赴感應無差問機應無差皆由三千如何以應為空中耶答今文無差須該二義一者單就他字而論應亦三千感亦三千斯亦可云感應無差但於應中乃取應同眾生之用為無差爾故曰化他三千赴物能赴能化是應所赴所化是機故此能所無差皆在他字收也二者自他共論自之一字亦是能應於能應邊取能應之體空中為自對於化他是故乃曰自他不二良由三千空中之理已顯滿故故應為自赴而不差。
  △二喻三初立。
  不然豈能如鏡現像。
  若不許於由理具滿三千故機應不差者豈得如鏡現像者耶今不言形語像必有下不言鏡但云形對理必是鏡然鏡喻對法若不分明則法理有礙今略辯之涅槃疏云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俗故是明明故則像亮假顯淨故瑕盡真顯鏡故體圓中顯章安取明能現像邊故以明為假若止觀中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鏡喻即中若妙記中鏡明性十像生修十亦以明喻空以像喻假團圓喻中或可以明而喻空中像喻於假鏡圓以喻平等一性其性十界者十界二字是所具故同像性之一字是能具故同明今文亦通此之二義一者鏡喻平等即本謂一性明喻空中之自像喻赴物之他鏡必有明下云由塵所遮義含明也二者以鏡同明皆喻空中像即喻假知此意已可以語法。
  △二釋三初順釋。
  鏡有現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
  理即道理性即性分問理之與性何所喻耶答先明感應法理然後方可說喻一者通論二者別論於此各有二義通二義者一者通明機應二者機應通有空中之理及三千事文云理(機空中也)具三千故能感三千理(應空中也)滿故能應若別論者一者別在能應如前文云隨機利他後云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及應無方所等二者應別空中機別三千且此應用如何得起豈不由佛自行己證空中者耶於機雖有空中之理與三千之事而不取空中為能感但取三千之事者以空中理體一切咸有何故復有不感佛者由未有於能感之事由眾生在事發善惡穢故於能感別在修事問由理具三千故能感且理具三千豈修事耶答空中之理是能具三千俗事是所具然此所具若即具而造造即是事故論感佛之機造善造惡乃是修事以此修事全是三千與佛果用其實無別但為空中之體性迷未顯故三千妙用亦乃未彰於是指之為理具爾能應非無修事別取空中者一切眾生何不能應由未顯此空中之體若體未顯無由應物如云三千未顯驗體仍迷由體顯故三千用顯今文自他正取能應之自能感之他咸是天然本性所具如來證此自即益他自他不二從此而立若從喻說亦別在應其鏡喻者欲喻此應如何得起故以鏡喻空中之體形喻能感之機雖然以像而喻應用但欲顯於因鏡能像推功在鏡故以鏡有現像之理喻於能應空中之體若但有鏡體而無形事像何所起能起之形雖然以空而為其體空喻理具形喻三千感像在形而不在空是故形有生像之性下云形事即性分是事不見此意徒或云事及云理耳問何云形以空為體耶答今從事說像依鏡明而現故攬鏡明而為像體形從虗空而立故攬虗空而為形體故楞嚴云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通立依正皆名世界。
  △二返釋。
  若一形對不能現像。
  以不能現反顯能現。
  則鏡理有窮。
  鏡若不能現像則為鏡之理而有盡爾以喻空中之軆若不能起應則空中體而有窮盡意謂若空中但能對此機而起應不能對彼機而起應者則空中之體有窮盡爾能喻亦然故云一形。
  形事不通。
  形之與事對鏡必像若形對鏡不能有於現像事者無此道理通猶道也喻機必須能感於應若機不感應則機關事壅前以鏡之道理喻空中之理體今以形之世事喻關感之事。
  △三返順共釋二初形二初返釋。
  若形與鏡隔容有是理。
  喻機與應隔容有是理以此文顯今說為正形不現像喻機應相隔其能應者像耶鏡耶若云是鏡鏡喻空中以顯今義符此文旨若云是像今文應云形與像隔而但云鏡豈非意在別取空中為能應耳。
  △二順釋。
  無有形對而不像者。
  略去鏡字以上文顯之。
  △二鏡二初返。
  若鏡未現像由塵所遮。
  體未起應由惑所覆此語應元在凡莫云機塵覆應問既以體未起應釋鏡未現像豈非應屬於像向何以鏡而為應耶答欲了此義今約二重能所以說一者鏡是能起像是所起二者鏡之與像若望於機乃是能應機是所應於能應中空中是能應之體俗事是能應之用若辯自他當取能應之體為自是故不取能應之用而為自也上文形與鏡隔者正取能應之體故以鏡為應今文鏡未現像者乃取能應之用故以像為應信知法理若正於諸說中略無疑礙。
  △二順。
  去塵由人磨現像非關磨者。
  塵喻於惑人喻因地修觀之人磨喻行人修觀破惑顯發空中何所不應然此空中能起應用全是本有非由修得。
  △三合。
  以喻觀(平聲)法大旨可知。
  △三明本具由修顯發二初牒前。
  應知理雖自他具足。
  雖然一性具足自他。
  △二示修二初由因尅果二初修發化他。
  必籍緣了。
  由因也。
  為利他功。
  尅果也理具自他即三諦也今對緣了二修性三合為中道乃以緣了為利他功又理具自他先明修發理中之他云緣了者智行正助二種緣了此即俗諦亦論正智之了緣助之行斷塵沙惑顯俗諦理。
  △二修發自行。
  復由緣了。
  由因也。
  與性一合。
  尅果也此以中道正智之了斷無明惑福德之緣助顯中道真空例說言一合者緣了之修與真中性泯而一合此約住前并等覺因對分極果論利他功并性一合。
  △二示果證相二初示。
  方能稱性施設萬端。
  以稱空中之體而起三千化用。
  △二釋。
  則不起自性應無方所。
  稱性而動故不起施設普遍故無方始示本具自他并自即益他今乃發現同上至果自即益他豈非自他不二是自行空中與化他耶圓通謂前文本具自他并自即益他皆在用中至釋今文却云不起自行空中之性本具三千不思議假乃能遍應不定方所今曰此說迷文今云不起自性應無方所與前自即益他有何異耶又若以自他一門正從化他能所而立不望空中名為他者未審何處見其自行化他之不二耶當知於後五妙凡立六門其染淨依正三業權實皆從應立受潤屬機而皆未明自行化他對辯不二故以自他一門居六門之中貫上貫下則見自他一體不二若無此門但見十門自行化他各辯不二。
  △三結。
  此以依正不二門成。
  果上所現依正乃是全體而為前但於依正之用以辯無差未曾對能應之體以論不二故約依正成自他門。
  △初標。
  八三業不二門者。
  此門不二之體或以空中或指一性文心云身輪本屬前門此門正在口密文舉三者相帶而明圓通取用文心之意而云說雖屬口豈無身意身輪雖屬前神通妙相成何妨兼而明之今曰不然若別口密如何口密獨不二所云此門從說法立者其染淨門淨用雖通三業別在於心良由法性為淨用故其依正門正報雖通三業別在於身是故文曰勝劣之身今三業門實通三業以對前別是故一往別在於口所以但云從說法立若辨不二合明三業非謂相帶相成而來何者由前依正染淨二門但以依對正以染對淨而辯不二未曾辯於正報之中及淨用中三業不二是故今文當三明耳故不二體乃該二向一者空中由即空中為應三業是故不二二者一性良以真身亦辯三業真身說實說即是口必有意輪故是一性融於真應兩種三業皆不二也問真身無相云何三業答克從法體則無三業今隨應用辨此真身亦云三業又雖無別體附世有名是故却以平等一性無名之體融此真身三業不二問其不二者必對於二三業為二其義若何答一者凡諸差別皆名為二三業差別亦屬二也如下受閏十番利益以差別故亦名為二未必指二方為二者也二者牒前諸異皆成二法故但以二而為差別受閏雖十但成權實二種之益今之三業即色心二故下文云色心一如。
  △二釋二初示果佛三密二明心佛無差然十門皆為觀設是以攬其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而為於觀故須各就本法而名無妨談他佛之果證是我凡心之法門今文所說心佛無差文雖現後旨實在初又自他門中雖說由修顯發乃是談於果人故曰方能并不起等若依文而辯却似一門首尾未見今曰觀心當知文意既為觀心是則自他豈離當念不須辯別其旨已明初復為二初直明果用二初示三密二初通明三密二初示三密名體所從二初體。
  於化他門事分三密。
  三密當體從應身得望於理體所以名事如妙記云凡云三密必約應化自受用報平等法身何所論密。
  △二名。
  隨順物理得名不同。
  一者法身非三應隨物機三名不同二者如來所證三業互融分身口意名不同者乃為順物三者只身口意或名三業三密三輪三不護三無失等者皆順物耳四悉赴機名隨物理或順物機道理可以名與凡夫異者乃曰密曰輪曰不護曰無失或順物機道理可以名同者故身口意亦名為業予甞以佛起應同眾生所作事業他有難云佛曰三密豈得名業蓋他失記今不二門號為三業得名業者所以作事號之為業且今文中佛所作者身以現通口以說法意以鑒機為事業也若以遍應六道起同事攝亦同眾生所作事業然在佛妙證應全是體既無所作何業之有但順物機權名業耳又三業之名一往通因果二往局在因故妙句中釋安樂行三業在因若三密三輪一向在果言三密者淨名記云一一界中各具十故不可以一界測不可以多界測故名為密大論云佛有三密一切人天不解不知問所言密者真耶隱耶答從意則真應用即體界界具十全體為用故用莫測從事該隱是故玄文秘密教中特云三密四門以不思議力令他不知即隱密也問若通真密即屬法身奈妙記云平等法身何所論密答帶三說密故在應身良由法身不論三故今以真密在應用中故云三密。
  △二示三輪對機不忒。
  心輪鑒機二輪設化現身說法未曾毫差。
  佛身口意一體無殊且從事分由心鑒機故使二輪設化無忒二能碾眾生惡塵故名為輪問佛心必是中道法性復何以云法身非密答若全體為用心即中道但在體性則不名心對用身口以立心目若直就用說佛諸心盡唯慈悲存此心全以生心為心問心輪鑒機為作意耶不作意耶答從用當體故屬作意良由如來權現心法是故三七思惟是事若不作意何曰思惟亦如普門品中云應以也從用所依即平等性何思何作如鑑現像鑑豈有心故輔行中謂佛作意者斥同外道也現通有二一者如來示身之處即是神通二者有現常身有現通身法華放光是現通身未放此光是現常身只說法者或默得度默亦說収。
  △二別明身口二初立。
  在身分於真應在法分權實。
  約身分真應約口分權實偏圓對論故分此二由圓教中了應即法故號真身名雖曰真身即是應例如觀經真法身觀即是應身名真法耳總攬諸文法身之名法字有二一者理法智法用法是故三身皆名法身如淨名玄云毗盧遮那佛真淨法身盧舍那佛淨滿法身釋迦牟尼佛應化法身二者法即理法隨處受名不出三種一者理法身二者用中法身如大論中法性身佛三者得法之身其四教主未得道時名為生身已得道故名為法身昔人有云用中法身不同理體神智復云得法之身亦不同體今曰尅從法體法字一同隨具詮辯故乃有異法性身佛得中法性故立此名得法之身亦由證得法性故也不可隨名而失一體以隨在用曰用中法身隨在證得曰得法之身法之一字皆理體也問真與法性既皆在用二身同耶答大論法性通於實報方便二土并以偏教。
  △二釋二初二身二說不可異。
  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說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指應即法順土而指即三藏佛為圓真身順教而指即圓勝應而是真身或指三教應身即真皆成佛道指權即實以所說法顯能說口說權之口即是實口。
  △二二身二說不可一。
  若唯法身應無垂世。
  若唯圓教之法身應無三教應身之垂世。
  若唯佛道誰施三乘。
  云三乘佛道亦以所顯能若但有說佛道之口誰當為施權法之談前不可異約開權也今不可一約施權也但欲辯佛身口一異不可難云前開後施亦可開後逗機復施。
  △二明不二三初點三業以成不二。
  身尚無身說亦非說身口平等等彼意輪。
  文心云上云應即是法身已融矣權皆成實但是所說已融未顯能說無異今曰不然當知上文應即是法由存法身權即是實由存實說未見身口泯亡還成三業之二今通指真應身即無身通指二說說即無說身口既泯即等意輪是故三業方成不二無見前文指應即法便謂已該三業不二說之一字皆是以所顯能非謂前說為所今說為能問開權顯實二而不二既指應即法豈非不二耶答雖是不二乃非今文三業不二但就身口各說不二指應即法身不二也指權即實口不二也豈是身即是口口即是身身口即心之不二耶。
  △二約不二以成化用二初示。
  色心一如。
  不二也。
  不謀而化。
  即亡而照為化用也乃即三業不二之理為身口意各二之化。
  △二釋。
  常冥至極稱物施為。
  化何謂不謀由常冥至極。
  △三以三千總結不二初結百界同一心而不二二以界例業皆一念以何殊。
  豈非百界一心界界無非三業。
  不二之旨旨在三千即一念故百界居一心而不二三業亦互即而無殊何以故以界界中是三業故故復以界例釋業云。
  界尚一念三業豈殊。
  業不出界界尚即心業豈殊性。
  △二示果由因二初總明因果。
  果用無虧。
  一者百界界界皆有三業故無虧二者百界界界三業應機故無虧。
  因必稱果。
  果所證者因必稱果良由因心本具百界三業妙用。
  若信方知三密有本。
  若信因具方知果用三密有本文心云若信下或無因果二字義雖無損語似不全今曰四字為句語何不全。
  △二別明果德二初示果德法理。
  百界三業俱空假中。
  空假中者果德之法理也。
  △二示果德化用。
  故使稱宜遍赴為果一一應色一一言音無不百界三業具足化復作化斯之謂歟。
  三德既顯化用難思稱宜即意輪遍赴即身口一一應色別示遍赴之身一一言音別示遍赴之口問何知遍赴乃是身口而非意輪答下文有云如前心輪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以一界身為能具百界身為所具口意例爾又一界身為能具百界身口意為所具口意例爾又一界身中一色為能具百界三業為所具一界口中一音為能具百界三業為所具心亦例耳一界身上現一色相此是化也於此色上又現百界化復作化也口意亦然化復作化語出地持故曰謂歟。
  △二明心佛無差二初正明二初生具佛。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
  就法是凡心功歸是理性此能具也。
  三密相海。
  此所具也乃明生具佛之三密。
  △二佛具生。
  一塵報色。
  即凡夫自己身口之色乃所具也。
  同在本理毗盧遮那。
  毗盧遮那即是諸佛所契之本故名本理乃能具也此理具已故云同在當知上文自己為能具但舉於心次文自己為所具但舉身口能所相顯則自己三業俱為能具俱為所具諸佛為能具但舉理體諸佛為所具但舉三密能所相顯故理體三密俱為能具俱為所具問理體何得為所具耶答體為相隱存有曰具問文心云三密是遮那之用若爾前文但有所具今何不同答蓋由不知理性二字即是於體乃屬能具而認理性同三密用皆為所具問何云同在答言一塵者舉其極微與一切法同在如來毗盧體中意云此體於諸法中亦不漏落一塵之法故云同在又不獨凡心在此體中只此一塵同在其內又不獨如來三密之用在此體內只如凡塵同在其中問何云相海答海之一字功歸在理就法在事故相相無邊問凡心具此相耶答宗淨覺者以俗用之性為所具空中為能具故云具性今曰却見空中不是俗性宗四明者所具三密有性有相故通具性相今問三密是性為是俗耶為空中耶若云俗者亦見空中不是俗性若云空中即非三密故今正說性之一字體是空中屬能具耳乃是能具三密之性方見空中即俗明矣若有問云為具性耶為具相耶應答云從能具說即曰具性從所具說即曰具相委如宗圓問三密相海意何稱相答別在身口通三皆相由此意密可以身口比並分別。
  △二結示。
  方乃名為三無差別。
  心生佛三雖迷悟高下三業不二則一體無殊不惟佛妙心生亦乃心生妙佛。
  △三結。
  此以自他不二門成。
  自即益他故現三業。
  △初標。
  九權實不二門者。
  此門即以一性中道為不二體言權實者妙記云當知四教或八十或百二十或百六十攬茲共成一不思議權實謂體內權以對於實若不爾者非法華也然此權實生不知即乃成體外佛能知即乃為體內若其法體不出偏圓九一者也故今權實說圓實法備佛界機說偏權法備九界機如下文云九權一實今文正就所說法立非約所被其所被機即當眷屬利益二妙在受潤門然權實之道名義法體亦難區別今略示之且約十界十如明權實者若以如是空中為實十界相報因果即俗皆名為權(體用義)若以如是為中為實十界相報空假皆權(中邊義)若以如是惟屬平等一性之實十界相報空假中三皆名為權(亡照義)若以如是為三諦實十界相報皆是因緣所生之法三道所収悉名為權(過德義)以如是屬三諦者據妙記云四聖是事從因至果六道亦事亦應例然因果既同十義寧缺文以因果之十為事故十界中各有因果故輔行云不語十界攝事不遍者正指十界相性報等因果為事既指相性報等為事其云不語三諦攝理不周者合以如是為三諦也然佛界得為緣生三道者例如事權雖起淨業亦在染收教行為緣雖起佛界奈何此淨返妄為真從妄而辯皆三道攝若其三諦天然性德不論反妄緣起之事是故三諦屬理實也已上諸義唯約權實二名相對若立非權非實對而權而實為名者則前體中亡德四義之權是以皆號非權非實十界十如之權皆名而權而實當以佛界十如為實九界十如為權其過德之緣生與體用之俗事既然皆有十界故該而權而實若中邊之二邊約界如而辯者則六道是假二乘與佛是空菩薩通空假又以佛為空九界為假故空實而假權若亡照之俱照約界如而辯者或以佛菩薩通三諦餘八在空假或別以佛是中為實九界空假為權若今文正在雙亦兩非之句乃通二義一者中邊二者亡照非權非實為亡為中而權而實為邊為照故玄収五差為權實云前四是權法後一是實法細論各具權實且依兩義然此權實不可思議乃是三世諸佛二智之境且佛二智以俗為權以中為實故文句云一切種智名實道種智名權不言空者或合歸中或合歸俗既此權實所照已該三諦之境故非權非實即是一性若藥草中句以十界論差無差記云即空故差即無差即假故無差即差即中故非差非無差既以佛界為無差之實屬空九界為而差之權屬假故知中道為[雨/隻]非也所以今文須通中邊亡照二義問諸師皆於俗諦之上乃以九一而分權實今何不用答於俗諦中以佛為實者乃通二義一者例如俗諦若望空中號之為事若俗自論亦通事理故輔行以恒沙三昧為理神通化物為事今之十界望空中之理是實故十界是事為權若就事權自論故九界為權佛界為實二者於十界中取佛緣生能顯中道故名為實到底實字還歸中理或歸空中或歸三諦其如單俗但可說十差別之權耳今只問云俗諦之事為差無差若云無差妙記乃以即假是差若云差別差即是權實方無差故妙句云以智方便權有差別悉到智地則無差別是故此門不二之體或是一性或是中道。
  △二釋二初明權實二初全體照用。
  平等大慧常鑒法界。
  全平等體照法界用平等大三應通二釋一者平等即中道理大召空假權實之用故句釋經寶中云平等大慧者即是諸佛智慧如前行步平正義也平等有二一法等即中道理二眾生等一切眾生同得佛慧大者如前高廣義也約觀心者空觀竪等假觀橫等中觀橫竪平等平等雙照即是平等大慧也文記云平等有二者法等者大慧所觀理也同得者皆用因理以至果也若所觀理與眾生異不名大慧句云法等即中道理故知平等即中道也既云大者如前高廣當知高廣須通二義一者只以中道有高廣德此高廣德體是於中二者以空為高以假為廣今取次義故屬空假又云平等雙照即是平等大慧者此全中體起雙照用是故乃云平等大慧自行照體化他照機又云常鑒取照機義即體為用乃以空假照十法界權實之機二者平等當通三諦如句觀心以此三諦乃為所照平等之理慧為能照故慧稱大大復該三乃以三慧照於自行三諦之體全體為用照於十界空假中三權實之機若依此義體中之三當處即一為非權實照於十界為而權實佛界中實九界俗權空通二向成亡照也又觀心之文亦中邊也空但竪等假但橫等是故二邊不名平等問正義云出纓絡經今何取以妙句而釋答觀荊溪意取用妙句記釋句云大慧所觀理也又云皆用因理以至果等與今文云亦由理性九權一實至果乃由契本一理文義相類可用釋此言常鑒者體不離用故云常鑒法界乃通三諦法界空假法界問常鑒法界何唯在於而權而實答今取照於權實之機故下只云九權一實而此權實體常平等即非權實故下有言相冥一念不可分別。
  △二理具果契為二初理具。
  亦由理性。
  能具也或指中道或指一性。
  九權一實。
  所具十界而權而實。
  實復九界。
  圓通云復由歸也返也還也今謂不然復由重也良以佛界重有九界如云重重互現。
  權亦復然。
  此一復字應通二釋一者同上訓重九界之權亦重有佛二者以九例佛故云亦復意謂九權重有佛界亦復如佛重有九界。
  權實相冥百界一念。
  相冥一念即是非權非實之性權實既一性相冥百界故泯歸一念。
  不可分別任運常然。
  若以初句連上讀之良由百界在一念故不可分別次句單讀通結上意百界權實雙亦雙非咸在理性任運常然亦可如於諸師之釋問理百界為相無相答不許定作相無相會常相常無相如此了者依稀識具。
  △二果契。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權非實而權而實。
  理性之體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今證而果故云至果即知前理在而因也一理者即平等一性也如此一性乃非佛界中道之實亦非九界空假之權故此一性曰非權實而復能照佛界中道之實九界空假之權故此一性而能權實約亡照義作如此釋又一理者即中道也如此中道乃非佛界真空之實亦非九界俗假之權而復能照佛界真空之實九界俗假之權故此中道而能權實約中邊義作如此釋然中邊亦可得名亡照良以中道能亡能照今為立名詮揀法相且以三一對論為亡照二一對論為中邊應知今文通此二義問今云契本一理與前本謂一性何殊答若約亡照其義一同若約中邊二處有異前以空中為一性今以中道為一性前文若以空中為一性則不可云非自非他法門義理各有所從其意幽微不可率爾。
  △二會三業二初示三業皆通權實然今文中會三業者一由所說權實之法既屬口輪口必附身現此身口必先心鑒故乃會之二由權實通於三業前明權實別在口輪故須會釋又二初示。
  此即如前心輪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
  若非心輪鑒權實之機何能身口起權實之赴應身赴權機真身赴實機口赴亦爾故知三業皆通權實。
  △二結二初結三業皆通權實。
  三業一念無乖權實。
  三業既然體同一念故其權實通於三業通具無乘。
  △二約三業結顯權實不二而二。
  不動而施豈應隔異。
  一句對上三業一句對上權實乃以三業結顯權實初句則不動一性而施三業即理為事也意例結顯當知權實即非權實為此權實故此權實豈應隔異不隔異者良由事理不相隔異是故乃可即理為事若隔異者不可即於非權實為而權實故此文意且明不二而二未點二而不二大率云三業既然即性而施權實豈應異性而有又不動三業而施權實以此對機豈應隔異此由上又赴權實機而來也非謂不動前門三業而施此門權實為無隔異。
  △二示權實別在口輪為二初示別相。
  對說即以權實立稱在身即以真應為名。
  若謂三業各通權實何故前文別以權實而為口輪故今示云。
  △二結不二。
  三業理同權實冥合。
  此舉通顯別亦舉能顯所以能為之三業既同一性而不二故所說之權實亦冥合以無差若得今釋文不繁重以由前文尚是不二而二今文方點二而不二。
  △三結。
  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三業是能以能成所故有此門。
  △初標。
  十受潤不二門者。
  此門乃以一性中道為不二體云受潤者以四眷屬得十利益故名受潤依文句科差別有六第五受潤以立今目當知受潤有通有別別論唯在三艸二木閏而增長通論其地亦可受潤今從法華一雨潤於三艸二木之權及以一地之實故名受潤若論受一雨之閏則受潤二字已是不二今取所潤草木與地權實不同故乃屬二同是一雨方名不二此則能潤不二所潤是二又以所顯能故雨亦二如妙記云今從所雨得差別名若爾與草木何別答艸木唯從艸木立名雲雨乃從所顯為能是故不同若約所閏之地以辯不二三草二木皆一地生地是無差之實草木而差之權以權異實故為二以實會權故不二此不二體或空或中今不約此以辯不二文中自約地與草木皆同四微故為不二是故四微通喻一性及以中道乃同向門非權非實為不二體故釋權實與受閏者須知此意正取玄文悟理論開結諸權實即一權實亦不可得為不二矣復知圓教就位論開以位格量亦有三草二木之益究其所歸圓只一地若以今門對前而揀前自他門雖亦該機乃以機應對辯不二未曾就機自論不二權實三業並就能應而辯不二。
  △二釋二初受閏法理二初示。
  物理本來性具權實。
  物機之物道理之理從本以來有雙非之性為能具而權而實為所具。
  無始熏習或實或權。
  然熏習之義起信廣明輔行亦說今約二處文意而試辯之夫熏習者有能有所性具善惡為所熏也其能熏內外有事有理一者事理對論以平等一性為能熏即內熏也修中善惡為能熏即外熏也二者就事自論內外若約善法論內外者凡有其四一約智行以智為內以行為外二約正助正之智行為內助之智行為外二約依正正報六根而起修善為內熏歷外六塵而起修善為外熏四約己他自己能於依正修善為內熏假佛菩薩力修善為外熏以善例惡亦通此四凡作惡者乃非無情必有識知但此之知是無明心為能熏者乃名為內(例同善中之智)因無明心起而為行行行其惡惡為能熏乃名為外(例同善中之行)餘之三種皆可例說內外者也當知起善起惡必由此四而為能熏若事理相對事中四義皆為外熏乃以真如能具之理而為內熏良由體性常熏所具故在性時已有熏義外熏遇時即得生修中之性不見此意徒釋今文然須復了前念為所熏後念為能熏若內若外即一實性以實性心熏實性境而顯實性斯亦可云實心熏實境實熏次第生實實迭相熏自然入實理今文所云無始熏習者正約事中內外二熏而為能熏性具權實而為所熏由彼熏故全性成修乃得權實二益不同。
  權實由熏理恒平等。
  二益殊者由修熏發其能具性權實本一故云平等又所具權實人人有之由熏自異或一人成權或一人成實其實人人皆具權實故云平等。
  △二釋。
  遇時成習行願所資。
  釋於前文無始熏習無始而來若遇機應相感之時則乃成習成習者內熏也行願者外熏也此通智行內外并正助內外亦傍通依正內外由歷外塵發行願故乃知普賢觀對皆起行願。
  若無本因熏亦徒設。
  釋前本來性具權實亦可得云若無熏習具亦徒設。
  遇熏自異非由性殊。
  釋上權實由熏理恒平等科此一段而為釋者釋上示也得茲科意義已顯然豈同諸師恐成煩沓文心已上所示之文但為內熏遇時習行但為外熏今謂未然上文只云無始熏習焉知但是內熏者耶圓通以無始對下遇時乃為今曰其亦未然只云遇時何定今曰正義以無始熏習為遇權實教也以遇時成習等為遇教即有解行也成習是解行願是行此皆外熏以性具權實號為內熏今問指性具者為能熏耶為所熏耶若據正義云故知不明性善性惡則內熏尚昧故輔行云以內具故他境龍熏此則孤山乃以性具為所熏也若爾但有外熏熏於內具則內具自無能熏者耶若謂性具善惡為能熏者未審指何為所熏耶故知未善真如常熏內具之文返成內具常熏故今不取。
  △二明受閏感應有二初示感應二初總立。
  性雖無殊。
  牒上生下。
  必籍幻發。
  能發屬應所發屬機玄云弩有可發之機故射者發之籤云眾生如弩宿因如機佛如射之應如發之益如箭中文雖舉應必有所發。
  △二釋相二初釋幻發。
  幻機幻感幻應幻赴。
  以性奪修故皆如幻意在即幻而為感應指理即事故機感應赴無不宛然。
  △二釋無殊。
  能應所化並非權實。
  機應如幻並非權實點事即理故性無殊。
  △二明性具三初示。
  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應。
  生之與佛同一妙性故皆具權實以成機應。
  △二釋二初釋權實。
  物機應契。
  物以權實為機應以權實而契。
  身土無偏。
  生之與佛各具權實各有身土今文通二一者尅體在下三土由應機故二者隨具亦乃該攝寂光法身此有三義一者以實報中有分證故二者極品寂光以被機故機雖在下法乃究竟三者由機通得妙覺益故例如約觀約[仁-二+亡]論斷約位而論在妙覺位得妙覺益機成益相能成在機在因所成在佛在果以生與佛權實一同故云無偏非謂權實自相即故云無偏也。
  △二釋雙非。
  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皆歸一性故云同也土同寂光身同法身無非即同義法界即法身。
  △三結二初結感應。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
  兩處心地結上生佛具非權實兩處三千結上成於權實機應。
  △二結機感受閏不二。
  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實之一地權之草木皆具四微其四微者正喻不二之理性也以中道一性而有四德故喻四微權實益等者合法也得權益者亦一性四德得實益者亦一性四德是故受閏則不二矣若以今文約於三千喻四微者幾許悞哉。
  △三結。
  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由說權實之法故有受閏之機。
  △三結二初結能申。
  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
  十門為能申十妙并經乃是所申故能申之門門門通入以不二觀照不二心入不二理三千一念咸空假中即三是一以為不二故此不二即為能觀即為所觀能所一如全體是入非謂入他。
  △二結所申又二初所申十妙從文分說玄文十妙為能申經之妙名為所申今牒此能所皆為所申即以十門為能申也從意而說玄文十妙即經妙名今總言之皆所申名故次科中方是所申經之別文 初又二初所申十妙理一又二初標。
  故使十妙始終理一。
  由能申不二故所申理一如色心申境乃至受閏申眷屬利益色心中云一切諸法無非心性內外中云唯一實性無空假中修性中云達無修性唯一妙乘因果中云因果無殊始終理一染淨中云由了染淨空中自亡依正中云依正既居一心自他中云本謂一性三業中云界尚一念三業豈殊權實中云權實相冥百界一念受閏中云權實由熏理恒平等以能顯所十妙咸一。
  △二釋。
  如境本來具三。
  境妙。
  依理生解故名為智。
  智妙。
  智解導行。
  行妙。
  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異而異假立淺深設位簡濫。
  位妙。
  境智行等所論三者由今釋法故名三軌然此三軌即一實性是故三軌通於始終不須於此以辯離合法體既圓離合之旨蘊乎其中當順文意且辯始終理一者也而云行解契理者行三解三各皆契理由契理故理同故即不可分別位之高下不異而異辯位高下故云假立。
  三法祇是證彼理三。
  三法妙也證無別法即是證於境妙理三此約三為自行因果。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感應等五起三法用三法在己為自行因果三法為物為化他能所。
  △二攬妙成觀又二初示三法不出一念。
  三法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成即自行五妙故玄文云前五自行成也用即化他五妙故自之與他皆即一念。
  △二示一念即攝本迹。
  若了一念十方諸佛之法本迹非遙。
  能了一念即開顯之道備矣十方諸佛本迹三千不離當念故曰非遙。
  △三示十門所申歸趣。
  故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
  玄文已釋十妙今復述此十門故云重述又籤文依玄釋十妙竟今復十門以述妙旨故云重述所述一念三千意在觀行明了。
  △二結所申經文。
  首題既爾攬別為總符文可知。
  十妙妙字即首題之名以總類別別文符合旨在觀行故云可知。

  十不二門樞要卷之下(終)


  本講智涌和尚嘗為門學敷演此文窮深極微符軌合轍覈諸章藻雖則建大義立宗旨各據其所得至於決擇考較不能無同異短長之論諸生請為註解遂成一家之書示寂日付之小子嗚呼古人所謂百年影殂千載心在故不可不傳於將來謹命工鏤板庶與諸家鈔記爭輝並耀君子不黨四方明達之士必將有鑒於斯。
  紹興壬戌七月晦日門生與咸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