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

  作者:净土随学  清古昆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續藏經 淨土隨學
 清 古崑編

淨土隨學題詞

  每嘆娑婆無量苦。死生輪迴沒定所。纔得人身轉瞬間。又隨惡報沉冥府。何幸世尊悲願深。特駕慈航救沉淪。無問自說持名法。欲使含靈盡出塵。東土闡揚自遠祖。社結廬山修淨土。高士無數悉往生。後裔諸賢踵其武。傷哉正法值陵夷。學侶紛紛喜鬥奇。但念彌陀心顯現。不肯承當反覔誰。敲門瓦子打親娘。可憐背騁趣羊腸。好說唯心無他土。如斯邪見更可傷。幸師力將悲智運。法藥遍施救時病。一字一句總清凉。令速超凡義無剩。神珠且寶不可量。亦猶帝網映千光。根器奚容分高下。隨分領納盡非常。(神珠即師所集之書。極應時機。以開圓解。淨業學者。當細玩之)嗟我何緣值明師。一言痛快愈盲癡。(瑩向喜持名。愧無要指。蒙師示以嬰兒墮水急呼母救之喻。頓息馳求。深霑法乳)但願法寶常住世。人人隨學霑恩施。
  時大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中秋日涔陽後學照瑩敬然臂香三炷稽首題於法源庵之報恩關前

  淨土隨學目錄

上卷
  阿彌陀經禮想儀  阿彌陀經頌  臨睡入觀禮誦儀  九品觀章頌  西方徑路偈  發願受持  勸持經念佛  即心念佛頌  念佛述懷  念佛偶成  無上深妙禪  供奉佛名  淨土總讚  佛立華池讚  慕西方樂  厭娑婆苦  取捨然指文  結壇持名  解七懺願偈  題讀佛軒  約誓自勉  誡止人情  七期禁語  日課慎言  普觀念佛  專修要訣  念佛開心頌  極樂甚奇特  淨宗八要  痛策惡習  稱名自慰

下卷
  蓮宗必讀序  西方徑路序  自警錄後序  淨土神珠序  西歸行儀序  經律異相序  觀經妙宗鈔序  彌陀圓中鈔序  淨土十要序  往生集序  圓覺經序  圓覺彌陀二經合讚  刺血寫阿彌陀經發願  刺血寫(四十八願九品觀章)發願  自慶聞法然身香發願  然臂香供圓通偈發願  然臂香供圓覺經發願  牙痛然臂香懺悔發願  病久發願  戒述發願  慎狂發願  七期發願  呵棄欲蓋  血佛像詩  為友封龕  往生要關  佛恩加被  憶恩流淚  慶領直捷  惜前謬濫  名號本願  持名自得  持名要策  持名重口  持名當響  持名伏妄  三業圓修  有佛土頌  自題小照  痛策依稀  深恩略讚  佛前號哭  刺血暢懷  老實念佛  念佛慰進  三業同運  繞佛偶成  持名要切  願師生蓮  掩關警策  策不相應  讚佛聯對
  

  淨土隨學卷上

    戀西學人 玉峯古崑 自編
  夫障重眾生。道業難成。最可哀矣。古崑本發真實心。棄捨雜業。專持佛名。欲求現世脫苦。誰知於持名中。又起種種我見。好揚己解。向來不習文字。而今偏喜亂作。豈非顛倒。況古人妙典。堆積如山。今更作之。真是棄摩尼求瓦礫。自喪實德。貽笑諸賢。總因生死不切。故被此魔擾亂。至同治癸酉春。因撰述而得重病。始知障道非淺。恨意馬難止。遂立誓戒之。後因舊願未了。觸事昏迷。猶有破犯。若不懺悔。必成惡障。是故於乙亥年佛降生日。敬然臂香九炷。發露懺悔。重立誓云。無文好作甚堪耻。自恨貪心難制止。立誓今生再不為。再為即是逆佛子。遂將自警錄。及一生醜拙。會集一本。以便自覽。而常警策。名淨土隨學者。乃隨信力勉強之所學也。(信者信佛恩加被。乃能入此法門。所以頓忘鄙陋。種種出醜)惜數年中。為此一事。日夜不安。勞心費力。苦不可說。是故於編稿畢。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發願云。願我承此隨學善根。早得見佛聞法。早能說法利生。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季夏日。後學古崑書於法源庵之報恩關。時年四十有八。

  佛說阿彌陀經禮想儀

    後學 古崑遵古 略輯
  經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故知此經不可思議。乃諸佛心要。法門綱宗。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備。字字是行人真歸。字字是行人妙觀。但得聞名便登不退。皆為諸佛護念。何況受持也哉。崑未出家時。首獲此經。迨閱要解。始知深妙。從茲發願受持。志求淨土。夫淨土莊嚴。甚深微妙。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唯此經依正。稍近凡情。乃彌陀大願。接引下凡之異方便也。故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此勸下凡往生。得與上聖同居。法門勝異。全在於斯。諸佛稱讚。皆為此也。謹遵時公受持行儀。略輯禮想儀軌。以堅信願。經中大意。分十二科。依科唱禮。隨經默想。恭對西方。如在目前。雖依正不能明了。而信願已真。如是一心持名。則空有同彰。理事備焉。釋迦及十方諸佛。同聲勸信。可不勉哉。當知此經。的是樂邦家書。彼國莊嚴。無非自家故物。彌陀慈父。待己多時。操此求生。而萬牛莫挽矣。同治己巳秋識於旌教寺之天台教觀。
  (行者凡禮想時。先跪佛前。燒香合掌云)。
  願此香煙雲。徧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世間難信法。及諸上善人。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即起禮佛)。
  一心頂禮。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說難信法本師釋迦牟尼佛(拜下。默想經文一節云。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下。至是為甚難止)。  一心頂禮。十方世界。出廣長舌勸讚西方恒河沙數諸佛(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下。至上方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止)。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光壽無量普攝群生。阿彌陀佛(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下。至於今十劫止)。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執持名號臨終導引。阿彌陀佛(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下。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止)。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己今當願皆令往生。阿彌陀佛(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下。至生彼國土止)。  一心頂禮。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下。至及諸佛所說止)。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觀音勢至諸上善人。及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下。至俱會一處止)。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靈鳥樹下聞音正念。諸菩薩摩訶薩(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下。至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止)。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黃金地上盛華供佛。諸菩薩摩訶薩(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下。至功德莊嚴止)。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蓮華池內寶樓閣中。諸菩薩摩訶薩(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下。至功德莊嚴止)。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切菩薩摩訶薩(爾時佛告長老下。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止)。  一心頂禮。文殊彌勒諸大菩薩。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及十方三世一切聖眾(如是我聞下。至無量諸天大眾俱止)。
  禮想已跪誦彌陀經一卷往生呪三遍讚云。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佛多少隨力而止)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稱)念畢回向發願云。
  弟子稱念阿彌陀  真實功德佛名號  唯願慈悲垂攝受  證知懺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今所修諸善根  一切皆悉盡回向  普願法界諸眾生  同生西方極樂國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禮想儀者。每日欲修幾時。隨力可耳。但早晚二時。決不可少。末後一時。佛數念完。佛前長跪合掌。先誦四十八願。再念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發願回向。或禮拜四十八願更好。當合掌定心。如對佛云。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念畢拜下。想第一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禮第二拜。想第二願亦如是)禮觀音勢至及大海眾菩薩(各三拜。照前發願回向。三歸依畢)。

  阿彌陀經頌

  從是西方有樂城。彌陀說法正當今。七重樹覆珍珠網。自在逍遙絕苦輪。
  七寶池中德水盈。蓮華香潔底純金。四邊階道琉璃合。樓閣層層瑪瑙成。
  黃金地上每經行。天樂時時奏法音。適意妙華盛滿裓。他方佛國任飛升。
  靈禽樹網出玄音。晝夜常宣三寶名。見色聞聲生正念。菩提道果自然成。
  萬德圓融相好身。光明徧照攝羣生。壽同人命不思議。故號名為無量尊。
  無數聲聞與上人。常居一處若同倫。凡夫到此皆無退。聞者應當發願生。
  依正莊嚴無等倫。雜修福善豈能生。一心不亂持名號。化佛來迎道果成。
  濁惡娑婆說此經。十方廣舌勵羣生。應當諦信無疑惑。功德莊嚴念念成。
  此經功德妙難思。金口殷勤勸受持。但得聞名佛護念。是人永不退菩提。
  欲往彌陀安養城。己今當願盡超生。如斯圓頓難思議。只在當人信力深。
  五濁眾生業垢深。非持名號道無成。本師行此甚難事。諸佛同舒廣舌輪。
  徹底悲心自說經。特垂方便攝三根。文殊身子皆聽受。我等人人當奉行。
  阿彌陀經。乃淨土最要之典。有緣遇此。不可輕易。此頌全依經中要旨而述。非敢臆說。讀者宜靜心思察。不可草草。方知釋迦及十方諸佛。為我等苦惱眾生。慈悲救濟。恩德如此。具佛性者。可不信乎。唯願同行之士。極力奉持。仗此功德。早生西方。

  附勸誦經偈

  梁朝有一道珍僧。僧講大經數十春。雖見西船不得去。只因未誦彌陀經。

  臨睡入觀禮誦儀

    後學 古崑遵古 略輯
  觀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余因此。確信釋迦如來與阿彌陀佛。在因地中。同發慈悲之願。同開折攝之門。所以本師纔說除苦惱之法。彼佛便垂具莊嚴之身。合韋提希等。欣淨之意。濃而又濃。厭穢之心。切而又切。其實韋提希等。並未作觀。但深厭娑婆世界之苦惱。大欣釋迦本師之悲訓而已。智者大師云。欲決定得生西方。須具欣厭二行。誠哉此語。真得韋提夫人往生之妙訣矣。故知障重眾生。欲修佛觀者。只要深信釋迦折伏之言而生其厭。專慕彌陀攝受之德而生其欣。至心向西頂禮。佛必遙知。臨命終時。定來接引。實則現在依經向禮。現已感佛近前。眾生障重。自不解耳。感應之道。其理必然。為此依觀經之言。遵時公之式。略輯臨睡八觀禮誦儀。禮者禮彼佛神通如意變現自在之身。誦者誦本師分別解說斷除苦惱之法。修淨業者。必須遵此。始知二佛願力。同化眾生。慈悲如此。九品儀者。乃鄙見謬撰續入。因得下品惡人稱佛之益。是故禮之。以策自疑障深功淺恐難往生之退屈心耳。同治庚午冬識於旌教講寺之讀佛軒。
  (行者一日佛事圓畢。當向佛前。修如是法)。

  一心頂禮。娑婆世界。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本師釋迦牟尼佛(拜下想偈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為求離苦接足禮)。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住寶蓮華。現丈六身。形真金色。圓光映徹。圓光中無量化佛菩薩阿彌陀佛(想偈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為求徃生接足禮)。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天冠立佛。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想偈改觀音菩薩影現中)。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肉髻寶瓶。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想偈改勢至菩薩影現中)。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讀誦修慈三心圓發。諸菩薩摩訶薩(拜下。默想本品經文云云。下例此。或不想經文。但至誠向禮亦可)。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上品中生。解第一義心不驚動。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上品下生。但發無上清淨道心。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中品上生。修行諸戒無眾過患。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戒威儀。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下品上生。多惡稱佛三聖慰迎。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下品中生。毀戒聞佛火滅聖臨。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下品下生。惡逆稱佛十念得超。諸菩薩摩訶薩。
  拜想已。長跪合掌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雜想觀九品觀(須尋西歸行儀及蓮宗必讀)。
  誦至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至心竭力。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口氣)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發願云。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禮佛三拜。歸寮養息)。

  九品觀章頌

  圓發三心誦大乘。修行六念并慈心。以斯功德求生彼。佛聖無邊至此迎(上品上生)。
  大乘不謗因果明。又解經中第一義。三聖親臨千佛隨。同時授手迎歸去(上品中生)。
  但發菩提求極樂。臨終三聖即來迎。五百化佛同時至。皆讚行人發上心(上品下生)。
  修行眾戒無諸過。以此善根願往生。臨死彌陀來讚說。出家定得脫酸辛(中品上生)。
  一日一夜持眾戒。威儀無缺有深勳。故蒙彼佛來稱讚。因順經言得往生(中品中生)。
  能行孝養及仁慈。最後又逢大善師。聞說彌陀宏願力。屈伸臂頃到蓮池(中品下生)。
  愚人無愧造多惡。臨死能稱彼佛名。三聖忽然隨念至。慰言罪滅我來迎(下品上生)。
  毀戒之人將墮獄。忽逢知識讚洪名。聞斯即滅無邊罪。猛火遂消三聖臨(下品中生)。
  五逆十惡罪極深。臨終值遇善知識。教稱十念阿彌陀。即見蓮華來迎接(下品下生)。
  九品頌者。但頌其修行之因。生時之緣。下三品。本皆惡人。臨終暫修稱佛洪名之因。應時即值佛來迎接之緣。豈有圓頓。勝過於斯。彌陀願海。攝受惡人。慈悲恩德。乃至如此。故知只怕不念佛。不愁不往生。惡人臨終暫修。尚感佛來。況無惡者。一生念佛。臨終佛豈不救。故智者大師云。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淨行道力。功不唐捐。此九品行相。乃障重眾生入佛知見之大方便門。專淨業者。不可不熟也。古崑幸獲此章之益。始想一生成辦。是故頌畢。敬然臂香九炷。供養九品善人。願我速脫輪迴。早登下品(因念佛時。心多散亂故)。

  西方徑路決疑策進

  不肖古崑。愚癡下劣。染心熾盛。於諸法門。莫能希冀。唯持名一行。最極方便。惡逆愚人。悉皆收攝。省庵法師云。彼佛願力獨超卓。不遺五逆并十惡。信願持名苟不虧。他年定向蓮華託。因此發願。專持名號。無奈宿習偏強。心猿難制。謹將彌陀名號。及佛祖要言。述成四十八偈。以為鞭策。并深信佛願。決志求生。善導祖師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故以西方徑路決疑策進名焉。智者十疑論問。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二種行。定得生彼。一厭離行。二欣願行。遵此謹述欣厭二門。為徑路之先導也。

  讚佛起欣

  娑婆教主  開淨土門  甚難希有  至頓至圓  十方諸佛  廣舌同宣  殷勤稱讚  勸勵眾生  極樂導師  光壽無邊  慈悲攝受  九品同登  千經共指  萬聖同遵  橫超三界  唯此一門

  自警生厭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一失人身  萬劫難復  暫寄人間  常居地獄  苦報無邊  始因三毒  情愛牽連  自纏自縛  不起厭心  何時可脫  法門無量  誠難湊泊  一心念佛  定生極樂

  徑路策進

  一句阿彌陀。徹底悲心說。聞此難信法。當願生彼國。
  一句阿彌陀。諸佛所護念。聞名及受持。皆得不退轉。
  一句阿彌陀。六方同稱宣。出廣長舌相。勸勵諸眾生。
  一句阿彌陀。釋迦叮嚀說。皆當信我語。及聽於諸佛。
  一句阿彌陀。光明照十方。普攝念佛人。同登極樂邦。
  一句阿彌陀。壽命不思議。及其諸人民。一切皆無異。
  一句阿彌陀。具足妙莊嚴。上善同聚會。生者無退緣。
  一句阿彌陀。信者當發願。持名便往生。即是多福善。
  一句阿彌陀。法藏宏誓攝。十念不往生。我終不作佛。
  一句阿彌陀。願力實難量。臨終獄火現。十念往西方。
  一句阿彌陀。無量功德力。大石置船上。必定不沉溺。
  一句阿彌陀。罪除無量劫。聞名尚離苦。何況憶念切。
  一句阿彌陀。末法緣最深。餘行難成就。唯此獨超倫。
  一句阿彌陀。諸佛異方便。欲生安養國。應當專心念。
  一句阿彌陀。華嚴極讚揚。文殊普賢等。咸願生彼方。
  一句阿彌陀。千經萬論宣。彼佛與我等。宿有大因緣。
  一句阿彌陀。慧遠知幽玄。功高極易進。念佛最為先。
  一句阿彌陀。智者垂遺言。惡逆尚往生。淨行不唐捐。
  一句阿彌陀。善導詮二門。專修人人去。雜行却難生。
  一句阿彌陀。承遠行不休。勸化至萬人。皆同如是修。
  一句阿彌陀。法照問文殊。唯此一法門。最應末世機。
  一句阿彌陀。少康願無易。以錢誘小兒。普勸皆念佛。
  一句阿彌陀。智覺登初地。料簡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一句阿彌陀。慈雲有至訓。十念最切要。當生決定信。
  一句阿彌陀。省常立淨行。諸賢同結社。大開念佛門。
  一句阿彌陀。蓮池具正見。臨終垂慈誨。只要老實念。
  一句阿彌陀。幽溪闡妙理。我此念佛心。法界圓融體。
  一句阿彌陀。蕅益深得意。一生補佛位。尚能帶業去。
  一句阿彌陀。堅密應時說。痛言三大要。第一欣厭切。
  一句阿彌陀。省庵作詩說。六字出乾坤。不用三祇劫。
  一句阿彌陀。徹悟垂遺訓。一稱佛洪名。一分相好現。
  一句阿彌陀。祖祖相傳說。佛號投亂心。亂心即成佛。
  一句阿彌陀。括盡三藏底。下凡例上聖。此法更無比。
  一句阿彌陀。普被諸眾生。咸令登不退。九品隨機分。
  一句阿彌陀。感應難思議。散心稱佛名。皆登安養地。
  一句阿彌陀。快哉佛助喜。疑惑中悔者。亦生邊界裡。
  一句阿彌陀。五道橫超出。十稱尚成就。況念千萬億。
  一句阿彌陀。纔稱已種蓮。念念不離心。其華時時鮮。
  一句阿彌陀。不假方便力。憶念心不亂。華開即見佛。
  一句阿彌陀。全憑信願切。念佛多散亂。九品皆收攝。
  一句阿彌陀。救護悲心切。十惡五逆人。皆令生彼國。
  一句阿彌陀。恩德深無比。令我種善根。直至補佛已。
  一句阿彌陀。佛界因緣起。跡未離娑婆。神棲蓮華裏。
  一句阿彌陀。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哀哉甚可惜。
  一句阿彌陀。無上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信實堪傷。
  一句阿彌陀。苦海大慈航。人人肯登舟。個個到西方。
  一句阿彌陀。神力不可測。八哥稱佛名。皆生極樂國。
  一句阿彌陀。萬德慈悲父。願我與眾生。速往安樂土。

  徑路決疑銘

  我佛如來  眾聖中尊  垂異方便  圓攝三根  但持名號  佛國便登  一音普被  十剎同宣  文殊普賢  咸願往生  馬鳴龍樹  皆悉欽遵  千賢萬聖  同入此門  疑惑不信  地獄火坑  佛功德海  深廣莫測  眾流同赴  一切俱攝  彌陀名號  成就萬德  普度羣生  同登彼國  將墮猛火  暫稱頓息  已入泥犂  聞名便出  感應昭彰  莫能盡述  但肯迴心  苦海橫截

  發願受持

  同治八年九月十五日。於天台教觀西軒。然臂香十二炷。供養佛說阿彌陀經。發願每日誦經六卷。稱佛號六萬聲。畢生為限。因此思惟。釋迦本師。憐念我等。於五濁惡世。開往生門。彌陀慈父。憐念我等。發六八大願。莊嚴淨土。六方諸佛。憐念我等。出廣長舌相。同聲勸讚。故知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從曠劫來。未曾暫捨。自恨愚癡。捨父逃逝。沉淪多劫。不覺心酸。悲泣流淚。因作偈云。
  憶想西方兩淚淋。悲傷多劫負慈尊。莊嚴功德皆成就。無奈娑婆業海深。
  樂邦家信本師通。諸佛相援路不壅。慈父倚門常挂念。可憐迷子太朦朧。
  西方極樂本吾鄉。多劫漂流已盡忘。幸得能仁通信息。始知慈父在家堂。
  纔思極樂便心酸。可厭娑婆苦萬端。慈父多時懷念我。從今切莫更遊觀。

  勸持經念佛

  佛說阿彌陀經者。乃釋迦本師及六方諸佛徹底悲心。為我等濁惡眾生。說彼清淨佛土。殷勤勸往。阿彌陀佛。乘大願力。接引娑婆世界念佛眾生。法門勝妙。讚莫能窮。金口誠言。皆當信受。
  一卷阿彌陀契經。十方諸佛大悲心。但憑此道超生死。萬德功歸彈指成。
  八萬四千妙法門。彌陀一句最為尊。十方盡出廣長舌。同讚西方勸往生。
  徹底悲心為甚麼。殷勤只勸念彌陀。娑婆苦海風濤險。白蕅華中快樂多。
  壽量光明讚莫窮。無邊世界攝羣蒙。但能一念生歸敬博地高登極樂宮。
  天台徹證自心源。親見靈山事儼然。坐不背西常念佛。臨終但舉樂邦緣。
  永明宗匠出羣賢。理事融通心鏡懸。萬善同修歸淨土。十人九錯是空禪。
  善導遺風千古傳。勸人念佛要精專。當知徑直修行路。一句彌陀最勝緣。
  懷玉金臺志願堅。銀臺雖現不從緣。平生實行無他事。朝念彌陀五十千。
  彌陀一句法中王。雜念紛紛也不妨。萬里浮雲遮赫日。人間處處有餘光(要解云。淨土殊勝。謂帶業生同居淨。此全籍彼佛光明願力也)雜念紛飛實可哀。千般計策莫能排。那知一句彌陀佛。不斷凡情入聖胎(天如云。深信佛力。雖具惑染。亦得徃生。故有帶業橫超之說)彼佛因中願行高。嚴成寶土為吾曹。但稱十念超生去。受用何曾減一毫(法藏願云。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稱名。若不生者。我不成正覺)法門特出甚奇哉。惡逆凡夫達聖階。獄火現時憑十念。臨終端坐寶蓮臺(蘧庵云。夫念佛三昧。不擇賢愚貴賤。不論久近善惡。唯取決定信心。臨終惡相。十念徃生。此乃凡愚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永明所謂奇哉佛力難思。古今未有也)。

  即心念佛頌

  幽溪大師圓中鈔。以極樂依正為妙有。一心持名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證於極樂之妙有。微妙有而莫能顯於此心之真空。合二義作頌曰。即心念佛。
  佛號聲聲空合空。宛然依正在其中。一輪皓月千江現。了了分明絕點踪。
  心包剎海量無邊。極樂明明在目前。一句彌陀纔繫念。己今身住玉池蓮。
  念念彌陀念念心。聲聲喚醒本來人。當知彼佛威神力。攝取羣生誓海深。
  一句彌陀一數珠。珠珠相映寶光舒。互含互徧難思議。苦海橫超極樂居。

  念佛述懷

  嘗見禪者。輕念佛法門。為愚夫愚婦勾當。作此。聊由鄙懷。同治己巳書於白沙泉之護國寺。
  莫輕念佛是愚蒙。達者還須入此宗。一句彌陀全體現。何消更覔主人翁。
  一句彌陀深妙禪。六方諸佛說誠言。離斯更覔西來意。流落他鄉五十年(五十年喻五道。出法華經)。
  口誦彌陀手掐珠。拈花微笑有何殊。等閒覷破無生面。極樂莊嚴總是渠。
  向上機關不較多。只消老實念彌陀。庭前栢子西來意。六字洪名是甚麼。
  念念彌陀惺寂寂。山河大地非壅塞。無邊剎土現其中。他佛還從心想出。
  彌陀念念寂惺惺。彼佛宛然即我心。極樂現時本性現。自他不隔一纖塵。
  我念彌陀未幾秋。彌陀念我願無休。不拘罪業誰輕重。只要持名便往遊。
  朝朝暮暮念彌陀。念得心酸淚轉多。八苦交煎直痛切。未知何日離娑婆。
  淚出痛腸事若何。聲聲哭告老彌陀。漂沉生死經多劫。願我今番越愛河。
  心猿意馬最難停。曠劫奔馳直到今。靜念彌陀猶不息。從茲記數要分明。
  輪迴生死最堪憂。急急須尋徑路修。法法思來機不契。彌陀名號正相投。
  稱佛一聲萬德周。何須離此向他求。但能念念休忘却。教海無邊六字收。

  念佛偶成

  娑婆教主號能仁。普度羣生方便深。說法五時分頓漸。隨機化導出迷津。
  末世眾生實可憐。醫王出現恨無緣。幸垂一滴真甘露。入口能令萬病痊。
  娑婆苦海苦如輪。苦去苦來苦不停。苦死苦生真實苦。刀山劒樹苦尤深。
  極樂逍遙絕比倫。盤桓都是聖賢親。黃金色相無窮壽。寶地經行天樂鳴。
  吾心廣大妙難量。極樂莊嚴是故鄉。句句彌陀頻喚母。早來携我入華堂。
  彼佛悲心不可量。娑婆苦海泛慈航。常思蕩子登舟去。各各同歸極樂鄉。
  稱一洪名哭一聲。朝朝哭向大慈尊。這迴若不歸家去。六道何時得脫身。
  稱一洪名行一步。時時行著家鄉路。可憐蕩子不回頭。終日忙忙常背父。
  面西端坐想池樓。極樂宛然在屋頭。無奈終朝常間斷。皆由往昔未曾修。
  遙瞻極樂想慈容。歷歷分明在眼中。可恨多生不會面。今朝雖見却難通。
  西方淨土即唯心。欲識唯心須往生。親見寶林宣妙法。始知物物總家珍。
  本性彌陀丈六身。巍巍端坐寶華輪。往生彼國分明見。却是吾家舊主人。

  無上深妙禪

  大集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故知禪淨一體。理事無殊。多見世人。妄分是非。執禪謗淨。可不痛惜。聊述愚懷。以自勉耳。
  一句阿彌陀。無上深妙禪。即是不生滅。如來親口宣。
  一句阿彌陀。微妙最深密。淨名默無言。遠摩云不識。
  一句阿彌陀。西來的的意。不必問如何。只消驀直去。
  一句阿彌陀。碧潭空界月。了了分明現。畢竟非他物。
  一句阿彌陀。虗空皆消歿。徧滿十方界。覔之不可得。
  一句阿彌陀。萬法悉皆如。巨海入毛孔。芥子納須彌。
  一句阿彌陀。無生真妙訣。本來怡恰是。弄巧反成拙。
  一句阿彌陀。十方母憶子。癡兒向外求。苦痛何時止。
  一句阿彌陀。最勝摩尼寶。能滿一切願。速成無上道。
  一句阿彌陀。諸佛皆稱讚。功德難思議。切莫生輕慢。

  供奉佛名

  阿彌陀佛本願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願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觀經云。惡逆眾生。臨終應墮地獄。教稱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即變獄火。而成蓮華。又經云。法滅之時。經典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毀謗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故知彌陀名號。乃末世救急之良藥也。況我古崑。生在末世。業障最重。聞此佛名。不得不尊重。而力行之。是故發至誠心。請蓮根淨友。大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以便終身供奉。并感李崇西居士。發心塗金裝裱。而共成之。歡喜無量。感激之至。故於張掛之日。敬然臂香九炷。至心發願云。
  稽首阿彌陀。歷劫慈悲父。存此萬德名。流徧十方土。我昔何因緣。今朝得逢遇。雖只六字名。却與身無二。以此度眾生。願深莫能喻。現生欲脫苦。離此無是處。是故然臂香。至誠發宏誓。盡此一報身。供奉終不棄。今日纔張掛。跪對厲聲誦。願我命終時。必與今日共。願同書寫人。及與塗金者。今世同往生。永劫不相捨。願諸見聞者。各各生恭敬。各各願受持。各各決定信。願以此功德。速往極樂國。親見阿彌陀。如佛度一切。

  淨土法門總讚

  妙哉眾生心。皆有諸佛性。若無增上緣。隱覆終不現。法王無上尊。為此一大事。廣設多方便。助顯佛性義。小智樂小法。不堪聞大乘。方便說小教。權指寂滅城。雖說三乘法。究竟為佛乘。欲令易成就。特開淨土門。廣演華嚴教。大心皆踴躍。末後十願王。回向生極樂。彼佛大願力。超勝十方國。依正妙莊嚴。功德無倫匹。一音纔舉揚。十方皆稱說。如此妙法門。成佛之秘訣。但能一念信。必定當成佛。念念念佛時。念念已成佛。佛德實難量。讚嘆心莫及。盡力說數偈。如毛沾海滴。願我同行人。輾轉相傳說。仗此最勝緣。速往極樂國。

  阿彌陀佛立華池讚

  極樂世界七寶池  池中蓮華無數量  有大寶華高湧出  阿彌陀佛住華上  神通變現丈六身  微妙莊嚴金色相  圓光映徹逾琉瑠  化佛菩薩悉無量  白毫瑩淨放光明  攝取眾生歸安養  觀音侍左勢至右  九品往生咸瞻仰  彼佛神力不思議  十方諸佛皆讚嘆  我今憶念佛神通  願命終時登彼岸

  慕西方樂

  七寶池邊聽法音。琉璃階道任遊行。仰觀池上蓮華裏。盡是娑婆念佛人。
  樓閣層層眾寶成。光明映徹了無塵。法王於此談玄理。諸上善人笑滿盈。
  天樂空中晝夜鳴。天華隨處落繽紛。黃金地上經行者。都是盛華供佛人。
  寶網重重覆樹林。鳥鳴風動出玄音。眾生到此心安樂。坐臥常稱佛法僧。

  厭娑婆苦

  三界無安若火坑。人人處此被燒焚。縱饒作善生天上。福盡還歸地獄門。
  樂事由來是苦緣。愚人貪著甚拳拳。暫時豪貴多招業。死後仍投獄卒前。
  色身虗假是深冤。百計安排亦枉然。老病相侵尤可畏。死時[月*夆]脹臭熏天。
  情愛牽連切骨讐。令人常被死王勾。不求彼佛生安養。六道輪迴怎出頭。

  取捨然指文

  弟子古崑。從無始來。至於今生。造無邊罪。受無量苦。今得人身。三毒仍熾。將來必定。更墮三途。從苦入苦。無解脫期。今始覺知。可悲可痛。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若機感不專。聖應莫顯。故於今日。至心發願。敬然二指。又然頂香十炷。供養十方世界勸讚西方恒河沙數諸佛。唯願大慈大悲。同垂證明。哀憐攝受。一指供養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願我早捨娑婆之苦。盡未來際。廣度眾生。同捨此苦。一指供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我早取西方之樂。盡未來際。廣度眾生。同取此樂。虗空有盡。我願無窮。法界眾生。同圓種智。願現世之中。善根增長。不失淨因。臨命終時。身心正念。視聽分明。面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眾。手執華臺。接引於我。一剎那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結壇持名

  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彼佛願力。不可思議。若有聞者。執持名號。臨命終時。皆得往生。況十方如來。示大舌輪。殷勤勸勵。娑婆教主。告誡叮嚀。其辭激切。我雖愚癡。難調難伏。諸佛悲憐。必得成就。是故仰憑佛語。結七七淨壇。六時禮誦。一意持名。每逢七首。敬然臂香十二炷。供養佛說阿彌陀經。及一切三寶。發願云云。依然指文。

  解七懺願偈

  稽首無量光。慈悲願無盡。至心稱佛名。感應隨時現。我今發誠心。仰遵諸佛訓。持名經七七。未曾見感應。皆由宿業重。使我心無定。念佛多散亂。哀哉真大病。賴有佛慈悲。散稱亦成聖。是故不捨離。終身志決定。今重然臂香。供養聖中聖。懺悔無始業。皆令速清淨。仰願蓮池會。佛及諸賢聖。哀憐攝受我。臨終垂顯應。今世得往生。報恩終無盡。眾生皆作佛。我願方畢竟。普願諸善友。西方決定信。凡有見聞者。各各生欣慶。

  題讀佛軒

  余愧薄福多障。身雖出家。心不染道。而生死輪迴。可悲可痛。雖淨土有橫超方便。而古德開示念佛。必要參究明白。一心不亂。始得成就。此亦非易事余雖篤奉斯道。無奈正念佛時。心中偏想別事。種種壓捺。莫能暫停。可不哀哉。賴有彌陀願力。九品齊收。臨終苦逼。心中不能念佛。口稱十聲。亦得往生。法華經云。散心一稱。皆成佛道。十稱一稱。功德尚爾。況復終身受持讀誦。憑此決志。不論解與不解。散與不散。每日讀誦阿彌陀佛六萬聲。以作淨土資糧。如川流赴海。定不虗棄。因題其居。曰讀佛軒。并作偈繫之。
  讀誦西方六字經。不參禪理不求心。憑他妄念紛紛亂。且盡平生弄口唇。
  我念彌陀甚可傷。口稱心散莫能降。賴聞佛有慈悲願。十念功成達彼方。
  痛哉痛哉真痛哉。生死冤家莫挽回。我念彌陀已盡力。心猿馳逐不歸來。
  幸哉幸哉實幸哉。法藏願門正大開。極惡愚人能念佛。臨終亦送紫金臺。

  約誓自勉

  自從無始起貪瞋。百苦煎熬直至今。幸感佛慈垂攝受。誓求淨土利羣生。
  佛法已聞又作僧。難遭難遇事非輕。願求早赴蓮池會。廣度眾生報佛恩。
  自恨愚癡染惡深。雖求佛法實無成。寶山空手真堪惜。誓念彌陀出苦輪。
  日課彌陀六萬聲。從今誓不更因循。但期早促閻浮壽。速得西方下品身。

  誡止人情

  光陰迅速命難存。日日須防入死門。客至休談塵世語。當稱佛號莫停聲。
  無常未測幾時臨。當念彌陀待往行。慢褻諸公休見怪。可憐吾輩障緣深。
  心猿意馬莫能停。念佛應須立課程。朝定彌陀六萬數。深慚失敬上賢賓。
  聽教參禪不奈何。無能秖合念彌陀。往來上士休垂問。憐我如同老太婆。

  七期禁語

  七日為期勿外求。向西稱佛令無休。光陰易過誠堪惜。尊客臨門恕應酬。
  欲成三昧早生蓮。先在當人絕外緣。口說是非增散亂。故於七日不開言。
  尅期禁語念彌陀。痛策身心莫放他。苦海深沉難自度。願憑佛力出娑婆。
  罪報因緣實可傷。屢遭兵火受灾殃。誓從今世逃生死。默默專求大願王。

  日課慎言

  厭離生死慕華池。朝誦彌陀限六時。人命無常真可懼。縱然對客勿多辭。
  日課彌陀誦未圓。客臨休怪默無言。死生事大難迴避。鈍馬應須著痛鞭。
  自慚口過欲停聲。恐負同心念佛人。午後稍談生死事。是非長短莫開唇。
  同仁垂顧莫閒言。當說西方淨土緣。慚愧向來無學問。癡心只想玉池蓮。

  普勸念佛頌

  西方有佛號彌陀。接引眾生出愛河。諸佛同宣當諦信。臨終免得見閻羅。
  欲念彌陀出火坑。須憑信願力俱深。當知一句纔開口。極樂蓮華已發生。
  五濁臨時苦日增。人根愈陋垢愈深。餘門學道難成就。淨土橫超易往生。
  炎炎火宅避無門。只有西方甚易生。惡逆凡夫能十念。白牛當處露全身。
  淨土門開道易成。賢愚不論悉堪憑。但持名號皆成就。上善同居莫比倫。
  彌陀願力與光明。攝取無邊念佛人。但得持名心不亂。臨終化佛定來迎。
  西方淨土異常倫。為有蓮池九品生。末法修行難得度。唯依此道出沉淪。
  莫嫌念佛法門低。一法能收萬種機。上自文殊與徧吉。同心發願盡歸依。
  坐禪悟道理圓明。那有西方不欲登。覺老九旬嘗入定。彌陀十萬願求生。
  禪機不悟也無妨。只要專心念法王。但得臨終生極樂。頓開佛慧妙難量。
  深通經義是靈根。正好依經求往生。一部華嚴該海藏。願王回向見慈尊。
  不通經典念彌陀。勝過聰明智慧多。六字洪名真法界。徧收教海沒淆訛。
  榮華富貴事遂心。不往西方亦假名。一氣不來空手去。單單獨獨見閻君。
  貧窮困苦日奔波。正好回心念佛陀。極樂家鄉原不遠。急須歸去莫蹉跎。
  愚人造業必沉淪。念佛定然見佛身。九品尚收諸惡逆。莫愁自己不能生。
  十惡狂徒皆佛子。應當念佛早還家。天真慈父不求救。難免牛頭一鐵扠。
  世事千端仔細詳。那能不去見閻王。只聞佛有異方便。能度眾生出死鄉。
  欲出死生老病鄉。須求佛國大慈王。彌陀本是天真父。及早思歸莫暫忘。
  餘教修行難進路。莫如念佛易承當。但憑信願為良導。穩坐慈航到樂邦。
  樂邦慈父望娑婆。垂手殷勤十劫多。必欲此生超苦海。從今速速念彌陀。
  稽首哀陳諸善人。慈悲聽察願同行。雜修功業心多亂。專志持名定往生。
  莫輕吾輩是愚人。當信佛言句句真。情愛牽連須早捨。蓮華清淨急求生。
  苦哉下劣是吾身。全賴彌陀大願因。再不持名生極樂。輪迴萬劫莫超昇。
  善友垂慈再愍聽。更偷兩句作人情。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專修要訣

  專念阿彌陀。不必除妄想。只要聲不絕。決定生安養。
  專念阿彌陀。不必參是誰。只要心不亂。決定出輪迴。
  專念阿彌陀。不必懺宿業。只要仗佛力。決定能消滅。
  專念阿彌陀。不必斷煩惱。只要佛聲現。決定當時少。
  專念阿彌陀。不必尋方便。只要心常憶。決定成一片。
  專念阿彌陀。不必求悟門。只要到西方。決定悟無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報四恩。只要佛不離。決定利羣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多疑惑。只要信佛語。決定生彼國。

  念佛開心頌

  崑自學淨宗以來。每見念佛之人。或執著悟門。意不開暢。或惡嫌妄想。心生憂愁。因此二種。不能死盡偷心。竭力念佛。想此二種。談何容易。從古高賢。能有幾人相應得去。況當今之世。知識愈少。業障愈多。能開悟門。不起妄想。又能有幾人。而且淨土法門。並不如此。故徹悟禪師云。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余同治癸酉冬。在天台教觀。七期內。忽憶此事。心大不喜。恐此二種大障。令淨土勝異方便。不能盛行於時。故於解七之日。遂從四十八頌。欲即流通。以結淨緣。未知有同志者。肯允可否。此頌因念佛人。心多煩悶而作。故名之曰。念佛開心。凡念佛者。肯讀此頌。必能開其心懷。速成妙功。臨終時至。決定往生。故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頌分六段。

  念佛得妙(一)

  一心念佛妙無窮。不用參求理自通。念到臨終生極樂。等閑大振古家風。
  一心念佛妙無窮。金口親傳向上宗。諸佛廣長同作證。愚夫愚婦悉能通。
  一心念佛妙無窮。暫到同居四土融。具縛伴中多補處。微風聲裏演真宗。
  一心念佛妙無窮。頓破無明不假功。彼佛三身隨念見。塵塵盡現法王宮。
  一心念佛妙無窮。徧吉文殊始悟通。博地凡夫能信入。不離當處見慈容。
  一心念佛妙無窮。百草頭邊啟笑容。蠢動含靈皆有分。聰明禪客却難通。
  一心念佛妙無窮。大地羣生一體同。廣舌決疑原為此。諸賢切莫看輕鬆。
  一心念佛妙無窮。憑仗能仁指示功。諸祖唯心人已識。吾宗唯佛有誰通。
  一心念佛妙無窮。趙老瞞人語未終。念佛果須真潄口。應言何垢在其中。
  一心念佛妙無窮。新定因斯得異功。念佛一聲出一佛。大家親見盡歸宗。
  一心念佛妙無窮。寶誌輕西為己宗。誰識愚人能樂彼。靈光已託寶華中。
  一心念佛妙無窮。智者深知不面東。最後舉揚無別事。殷勤獨讚藕華宮。

  散持有功(二)

  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西齋詩云。魄飛心散亂。佛號罪銷鎔。蓮爍如初日。西昇極樂宮。秘藏指南云。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華開雖遲。樂勝天宮。永脫輪迴。位居不退)敬遵此旨。而述頌言。
  散亂持名大有功。經文明載法華中。散稱一句皆成佛。多誦應知道德充。
  散亂持名大有功。橫超帶業最圓融。彌陀願海如斯異。諸佛咨嗟讚不窮。
  散亂持名大有功。往生不落疑城中。暫時九品分高下。究竟莊嚴與佛同。
  散亂持名大有功。無邊教海盡融通。但憑記數常專念。不必先求妄想空。
  散亂持名大有功。多生愛索一時鬆。休將妄想嫌如賊。當識佛聲妙莫窮。
  散亂持名大有功。幽途蒙照悉皆通。莫令佛日西山落。那怕迷雲百萬重。
  散亂持名大有功。平除妄想若雷轟。假饒還有干邪在。不敢私心起害風。
  散亂持名大有功。如當亂世出英雄。不愁盜賊千千萬。只要將軍智力充。
  散亂持名大有功。彌陀攝受德無窮。任憑雜念常侵擾。佛號厲稱莫放鬆。
  散亂持名大有功。垢心未斷入蓮宮。彌陀常運於身口。定保臨終不落空。
  散亂持名大有功。縱然造業不能[〦/兇]。一朝感佛垂加護。萬億程途彈指通。
  散亂持名大有功。何愁地獄莫能空。善知臨死生惶怖。十念亦超極樂宮。

  不求開悟(三)

  蓮宗不必求開悟。唯在當人知淨土。彈指便能見法王。何須別走他鄉路。
  蓮宗不必求開悟。倘已悟明須急吐。但把彌陀老實持。自然蒙佛親吩咐。
  蓮宗不必求開悟。須走故鄉徑直路。口上彌陀放寶光。照開家裏金銀庫。
  蓮宗不必求開悟。當信彌陀是舊父。日日思親不暫忘。臨終決定分明覩。
  蓮宗不必求開悟。須掐輪珠百八數。只要手中勿暫停。珠珠照徹心王路。
  蓮宗不必求開悟。六字洪名須保護。但得口中刻刻持。聲聲喚應天真父。
  蓮宗不必求開悟。却要時時朝佛坐。暫向彌陀本性明。何勞別想心光露。
  蓮宗不必求開悟。應定彌陀多少數。日日能持十萬聲。時時常走歸元路。

  不問如何(四)

  妄想不必問如何。但管持名莫厭他。六八願王垂攝受。無勞斷惑出娑婆。
  妄想不必問如何。只要看伊是甚麼。但保佛聲無間斷。千思萬想總憑他。
  妄想不必問如何。直把洪名著力呼。譬若路行逢盜賊。須憑喊救始堪過。
  妄想不必問如何。當識自身是大魔。日夜思量皆為此。誓持佛號勿隨他。
  妄想不必問如何。須立功勳抵死魔。每日持名歸幾萬。無明煩惱任他多。
  妄想不必問如何。全在彌陀念得多。雜亂垢心能記佛。當知罪業已消磨。
  妄想不必問如何。總是前生業障多。久病暫時纔服藥。安能便得離沉疴。
  妄想不必問如何。當起悲心念佛陀。莫恨持名多散亂。須憑信願脫娑婆。

  稱讚佛號(五)

  當知佛號福無窮。暫舉一聲眾罪空。非少善根原在此。故令持者往蓮宮。
  當知佛號德彌深。竭力十稱即往生。惡逆之人能遇此。定教不落泥犁坑。
  當知佛號功無比。作佛因緣從此起。昔有樵夫念一聲。如今久在華池裏。
  當知佛號妙難量。一句隨稱萬德彰。諸佛因斯皆護念。眾生不信實堪傷。

  呵棄妄想(六)

  當知妄想最堪呵。常害行人落愛河。今日持名不懇切。只愁仍舊在娑婆。
  當知妄想禍根深。刻刻令人失正因。單舉洪名終不伏。須加信願始堪平。
  當知妄想本真心。逐境昏迷作禍根。信願持名休放逸。聲聲能攝妄歸真。
  當知妄想有奇勳。彈指能摧地獄城。以此求生尤易往。隨他造業永沉淪。

  頌成回向

  我今作此頌  為斷諸人惑  兼備自修行  以此作警策  每見念佛人  心中多不決  或想除妄心  或思參明白  因此二種心  生起種種惑  或生別求心  或嫌不得力  或愁心不明  或憂多罪業  是故念佛時  心中不能切  不知念佛門  橫超帶惑業  不須參話頭  自然心明白  我發至誠心  奉對諸人說  盡採大乘經  皆遵祖師說  倘有虗妄言  自當墮拔舌  若能合於經  願佛早垂接  為此然臂香  炷數四十八  以表真實心  聊酬佛恩德  唯願諸眾生  讀此生歡悅  漸漸心華開  漸漸妄想滅  隨力念佛名  心中無疑惑  念到命終時  決定生彼國  倘有讀誦人  知此有利益  願發大慈悲  處處代傳說  我今作頌完  回向此功德  願同諸眾生  早生安樂國

  極樂甚奇特

  或有難云。法門無量誓願學。何故偏戀西方。不修餘行。答曰。吾欣此門。易修易至。功高奇特。復說偈云。
  吾欣極樂甚奇特。不怕眾生具惡逆。但肯回心念佛名。頓消地獄生蓮國。
  吾欣極樂甚奇特。生者還能帶惑業。有此法門不肯修。輪迴何日得超越。
  吾欣極樂甚奇特。攝受凡愚生彼國。如此功能何處來。皆從法藏願心出。
  吾欣極樂甚奇特。六字包含無量德。只要持名信願堅。臨終佛必親垂接。

  淨宗八要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東明因寺。捧讀曉柔法師淨土詩八首。曰欣。曰厭。曰信。曰願。曰行。曰專。曰久。曰警。誠哉此詩。可謂淨土之要關。行人之痛策。修淨業者。不可不讀。余因此有感於懷。不覺頓忘鄙陋。拈筆和之。愧無文理。不敢續附於後。故別錄之。名淨宗八要。以為自警云爾。古崑敬然臂香九炷謹識。

  欣

  西方勝境獨超倫。上善同居絕苦辛。風動樹林宣妙響。鳥飛空處現奇身。寶蓮華裏人如佛。功德池中水是珍。欲慕臨終生彼國。須從平素不因循。

  厭

  吾躬下劣孰同倫。昏昧愚癡最苦辛。口裏喜談塵世語。心中偏著女人身。聲名本假貪如寶。財利原空愛若珍。多劫沉迷方起厭。急須念佛莫因循。

  信

  蓮邦清淨絕塵囂。立志求生勿動搖。佛有慈悲容彼入。土無高下任吾超。心言相合終歸去。感應道交不用招。篤信修行全智力。功能成就罪能消。

  願

  立心堅固勿循情。誡止閑非不妄行。淨業功多應努力。塵緣過重必須輕。欲令彼國蓮華大。全在當人道念成。發願往生親見佛。速來救苦出迷城。

  行

  讀誦洪名不用疑。堂堂大路向西馳。光陰有限宜精進。人命無常莫待時。欲識念心是那箇。須知彼佛號阿彌。但憑此行歸安養。定作娑婆說法師。

  專

  修行定課事何饒。日日如斯始可標。雜學餘門原路遠。專持佛號豈途迢。輪珠記數平常念。蓮蕚書名必獲超。但辦一心生極樂。莊嚴功德永無消。

  久

  極樂迢迢甚易超。全憑誦佛志無搖。聲聲相繼莊嚴露。念念勿忘功德饒。終日修行靡間斷。畢生求願豈堪聊。蓮邦從此朝朝近。懈怠情萌路轉遙。

  警

  久迷本性最堪嗟。道業難成苦永遐。宿世造愆真可惜。今生修善不宜差。攀緣必落輪迴所。謗法終歸地獄家。警策身心勤念佛。定超彼國淨無瑕。

  痛策惡習

  貪毒深。道難學。常求名利必無覺。急須看破念彌陀。始可臨終生極樂。
  嗔火大。行難成。雖念彌陀被惡侵。須向逆緣常忍耐。西方淨土始超生。
  癡垢重。罪難明。不知因果枉修行。非憑善友常提拔。那可今生出苦輪。
  慢山高。法難住。明師雖遇亦徒費。必須自己生深慚。方得持名登寶地。

  稱名自慰

  我稱佛。不相同。全賴妄心顯大功。平世安知兵有力。賊臨始見將威風。
  空妄想。亂如絲。不念彌陀那得知。心鏡初磨謂影現。當知佛號妙難思。
  稱佛名。用珠算。轉凡成聖功難判。欲求極樂速超生。只要朝朝數不亂。
  口稱佛。心必清。如人重魘聞呼聲。因茲不怕心多亂。只怕口中斷佛音。
  蓮宗初祖念佛三昧序云。夫玄音之扣。塵累每銷。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與於此。古崑所以每勸持名者。切莫怕妄想。嫌罪垢。而先求一心不亂。只要出音記數。畢命為期。佛一出音。珠一記數。塵累每銷。滯情融朗。功愈勝矣。經云。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塵累每銷。又云。散心稱一聲。皆已成佛道。即滯情融朗。豈有不令妄想時時而輕。罪垢時時而減。一聲佛一聲相應。聲聲佛聲聲相應。亦此之謂歟。當知出音記數。畢命為期。縱未到一心不亂。信願必然堅固。往生決定可期。不過品位暫低而已。故要解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奉告有緣之士。於持名時。只要令音聲不絕。不必著一心不亂。音聲不絕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自然而然。所謂形直則影端。聲和則響順。可惜今時人。佛尚不肯常稱。於句句中。有銷塵融滯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亂。豈非鳥無翼而欲飛。樹無根而欲茂。所以每每念彌陀。每每沒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別門去。嗚呼哀哉。淨土法門。衰敗至此。可謂極矣。願我同流。出音記數。努力努力。又當知出音是口。記數是身。故妙叶禪師云。能運身口之念。母論其散。但不間斷。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心。惟行之不休為度。固不必憂散亂矣。如母喪愛子。龍失命珠。不期心一而自一。豈制之令一也。心不可制。實在行人勤怠耳。

  淨土隨學卷上
  淨土隨學卷下

    戀西學人 玉峯古崑 自編

  蓮宗必讀總序

  淨土法門者。乃諸佛究竟之法也。故彌陀因地。觀此理而大誓普收。釋迦果成。稱此理而廣舌深讚。彼則鉅賢至聖。咸舒藻以為盟。此則覺德鴻儒。盡摛毫而作誓。挺身立行。力修此道者。列宿塵沙。莫況其多也。下至惡逆凡夫。十念便登寶土。飛禽畜類。隨稱亦達金池。此非彌陀願力。安能若是。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靈峯云。於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直捷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古人獨以彌陀經為日課。豈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無遺。統宗教無外。尤不可思議也哉。其名號功德。自何而始。乃因六八大願之所莊嚴。九品悲心之所成就也。然彼佛願力雖不可思議。若厭離不深。則娑婆業繫不脫。故藉五王八苦之緣。以作進修之策。而進修儀軌甚多。唯慈雲行願。最為切要。上根之士。一聞便信。中下之輩。多諸疑惑。智者十疑論。統淨宗一切疑問。振菩提大道之綱。斷疑生信。厥功最巨。善導云。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若專修者。十即十生。法照大師。感文殊告曰。汝今念佛。正是其時。當知念佛。諸法之王。慧日感觀音亦云。汝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二大士皆法王長子。親口傳授念佛法門。殷勤如此。可不信哉。飛錫永明四明慈照優曇天如妙叶楚石幽溪等。乃傳宗列祖。闡教聖師。皆撰文述偈。深勸往生。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蕅益法師。每見學者。未識方隅。靡慚濫吹。或云念佛。散心無益。或云念佛。須一心不亂。或云念佛。須參究是誰。詰其信願。毫無所知。可悲也夫。如意珠王。遇此等人。而成瓦礫。以此故述信願持名歷九品說。行者宜勤覽之。又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堅密云。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省庵云。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徹悟云。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故要解云。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如上所述。咸遵佛祖誠言。非敢臆說。撮其詞明義顯。最切要者。會成一冊。以便朝暮莊誦。刻刻提撕。如面聆法音。不敢疑貳。名之曰蓮宗必讀。余為障緣深重濁智騰波。非專修一行。生死難脫。匪憑聖教。信願難階。況去聖時遙。邪風競起。正行之人。多被惑亂。是故必讀此書。然後必生淨土。愧鄙見隘劣。焉敢公諸勝友。但自為鞭策。而作往生左劵。敬摘諸文。而謬為之序。時在丁卯冬住普陀之法華洞。

  西方徑路序

  夫一句彌陀稱徑路者。乃橫絕迷源。直投覺海。至簡易至直捷之大方便也。故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要解云。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直指云。無上正徧知覺普應機宜。說法三百餘會。皆令羣有同證真常。求其機宜相感生佛緣深至簡至易。而功高徑捷者。無越求生淨土一門。況五濁盛時。眾生垢重。餘道修行必難成就而匪仗此門。其何從疾脫生死。是故娑婆教主。再四叮嚀。十方如來。殷勤勸讚。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大矣哉。一句彌陀。真可謂渡苦海之巨航。生西方之徑路也。昔善導和尚。專志於此。眾稱彌陀化身。豈欺我哉。詳其自行化他。總不出彌陀一經之妙旨。乃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徹悟云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之業乎。又云。世間出世思惟徧。不念彌陀更念誰。謹遵此旨。并深信佛願。將一句彌陀。述成四十八偈。盡採金口誠言。及祖師臨終遺囑。平生實行。並非臆說。名之曰西方徑路。復集諸文為證。以便初機易生正信。倘有同志。不以人廢言。亦可憑此互相警策。速念彌陀。速生淨土。速念眾生。速行化度。庶不負彌陀化身。直指徑路。一片血滴滴之老婆心矣。發願回向云。
  稽首娑婆說法主  稱讚淨土十方佛  極樂世界大導師  淨土圓頓修多羅  觀音勢至大海眾  闡揚蓮社諸聖祖  我發誠心集此書  唯願證明垂加護  復然臂香六八炷  供養彌陀慈悲父  願我承此殊勝因  早促陽壽生淨土  願此徑路廣流通  見者聞者生欣慕  早念彌陀早往生  早入娑婆早化度

  淨土自警錄後序

  余於咸豐辛亥冬。在仙居之南峯山。閱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見序中云。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虗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誠哉此語。感德無涯。乃余信淨土之根本也。因師兄敬峯上人。指示圓覺妙經。乃八道之要典。便熟讀熟背。忽疑經中之語。發心參究。雖障深未悟。而信力已增。一時不能放下。是故仍住叢林。多親禪德。亦有慈悲知識。方便證明。自慚功淺。不敢承當。唯恐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不如繼念彌陀。猶有入品之功。況且名利習氣。日有所增。諒必工夫。不相應故。雖知如是。還不能死心念佛何哉。皆因不知念佛法門。有奇特超勝之功。只謂禪淨無二。不生輕易而已。後參昌啟老人。於杭之大崇福。屢蒙痛拶。盡改前非。深知向上宗乘。不是容易可得。遂乃兼修淨業。兼讀淨土諸書。及見永明禪師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祖師之言。禪淨分別。優劣乃爾。可信淨土。別有奇特。索性棄禪修淨。不讀他經。後避兵災。於普陀佛頂山之慧濟寺。讀堅密大師淨要總序。靈峯大師彌陀要解。及幽溪大師圓中鈔等書。乃知五濁盛時。眾生障重。非執持名號。必難往生。況此法門。微妙難思。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從此晨朝十念。記數持名遂然兩指。供養兩土教主。以作欣厭之本。盡此一生。誓無改變。自後倣其樣者漸多。虗名漸大。每有學者。再三請示。余深漸障重。勉學此門。以此為人。豈不謬哉。用力推之。莫不招怨。不得已。將金口之誠言。祖師之要語。述成一冊。以此自警。并警有緣之士。勿執偏空。勿貪禪語。老實持名。求生淨土。書成之後。復呈鄙見為之序。

  淨土神珠序

  淨土神珠者何。現前一念心性靈妙莫測之謂也。彌陀經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者。蓋為此也。古今賢聖。極力弘通寶王三昧。亦為此也。此心性者。本自竪窮橫徧。不生不滅。本具十方諸佛淨妙國土。是故實有西方彌陀淨土。宛然在中。無奈眾生障重。不能得見。故勞娑婆教主。開方便門。十方世尊。出廣長舌。故妙宗云。心藏具法。有何邊涯。無妙觀緣。隱而不發。今依佛語。順性想之。寶地光明。種種奇相。隨心出現宗論云。現前一念之心。亘古亘今。故名無量壽。靈明洞徹。故名無量光。果能念念執持阿彌陀佛即是念念證無量壽。放無量光。果因交徹。微妙難思。諸佛護念。其在茲焉。故知淨土。乃無上心要。如如意珠。頓含眾寶。復何疑哉。余惜從前。雖喜淨土。不知其實。每問禪友。皆云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可著相。因此雖喜念佛。但只著空而已。後閱台淨二宗。及無生論。始知淨土實境昭彰。即是唯心。彌陀真身顯現即是自性。實有淨土可生。實有彌陀可見。故云生本無生生四土。見猶離見見三身。從茲死心。念佛求生。謹將鄙見起信要言。略集成編。以此自勉。并告同心所願廣開解目。深入行門。一句彌陀。包含無盡。佛功德海。當念圓成。釋迦勸讚。諸佛同宣。凡有信者。不可不盡心而力行之也。同治己巳夏月幽溪傳法後裔古崑稽首謹識。

  西歸行儀序

  西歸行儀。本戀西學人自行之佛事。因閱妙宗圓中二鈔。及淨土十要等書。始知彌陀經十念門。二經行儀。四十八願。九品觀章。皆淨土必要。深信切願。莫不由斯。是故將此。奉為日課。并告同心。共作往生左劵。彌陀經者。乃諸佛之心要。樂那之家書。功德不可思議。故聞是經受持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臨命終時。彌陀聖眾。現前導引。況多佛勸持。那堪不誦。十念法門。本彌陀大願實淨土指南。修淨業者。必不可少。楚石禪師。道高德備。朝朝十念。尚無虧焉。禮想入觀二儀。從時公行儀中摘出。專修之士。尤為急要。修此者。不觀境而淨境宛然。不參心而真心全露。可謂見佛之奇勳。明心之妙訣也。四十八願。九品觀章。乃法藏之因心。彌陀之果德。讀此方了彌陀因果。始終不捨於我第苦惱眾生。而依此持名。於念念中。必能圓具信願行之三種資粮。西歸不遠。唯在此矣。如上皆諸祖闡揚之旨。並非臆說。唯願諸見聞。皆生決定信。勉力共修持。同歸彌陀願。一生成佛。廣度眾生。在此一舉。不可緩也。戀西學人古崑在舜江天台教觀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稽首謹序。

  經律異相摘錄序

  昔釋迦如來。慈愍應世。說法四十九年。積經千萬億卷。總而名之。曰經曰律曰論。然於經律論三藏之中。撮其要義。則不出十法界之因果。又於十界因果中究之則是現前一心。更無別法。迷之則九界雜陳。生死不絕。悟之則佛道圓成。寂常真淨。吾人欲知未來苦樂之果。當觀現在善惡之因。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貪心重必沉鬼趣。惡見猛必墮地獄。向善多必生天官。念佛切必往淨土。唯須自己檢點。不必旁問他人。修行之士。切宜慎之。徹悟禪師云。真法無性。染淨從緣。一真既舉體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一真。是故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經律異相者。乃梁之高僧所撰。因其大藏浩瀚。初心難入。恐後向佛之徒。因果不明。修行無益。是故備採經律。專明因果。會成一冊。共五十卷。欲令眾生。憑此修學。同證菩提余因亂世。避居南海。偶讀此書。羣疑冰釋。始知佛法之妙。莫要於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惜其部帙猶廣。披閱仍難。由是發心。摘錄兩卷。欲刻流通。普結法緣。助生淨土云爾。

  重刻觀經義疏妙宗鈔勸讀序

  觀無量壽佛經者。乃釋迦本師為五濁惡世苦惱眾生而說之也。特假韋提夫人受苦之緣。以為發起。令末世眾生。早知厭苦。早慕西方。此經不獨被韋提希等圓頓之機。悟無生忍。亦能普收十惡五逆愚癡之輩。入寶蓮華。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也。昔天台智者大師。眾稱小釋迦。靈嶽親承。大蘇妙悟。證法華三昧。獲無礙辯才。以此判釋一代時教。乃有三大五小之說。論其部類。則有三大五小之分。究其要義。則不出現前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之妙三觀也。觀經義疏者。乃五小部之一也。此經妙觀。深固幽遠與華嚴法華同體。非東土小釋迦。誰堪解釋。以合妙宗。若不解釋。安能令末世障重眾生。了知三身不異。四土圓融。之微妙觀法也哉。妙宗鈔者。四明法智尊者所作。尊者乃天台大師之遠孫也。力闡台宗。精修妙觀。至宏淨土法門尤為要切。見觀經義疏。妙旨甚深。初心難入。若不重為細釋。恐此圓頓妙觀。不能廣傳於世。故鈔云。當知今觀。非直於陰。觀本性佛。乃託他佛。顯乎本性。故應佛顯。知本性明。託外義成。唯心觀立。又云。應知實相。全體照明。稱為真心。亦名本覺。覺體徧故。諸法皆實。若指其要。不離現前分別之念。念即本覺。覺即經體。無別經體。以為所詮。以此覺心。觀於依正。能所即絕。對待斯忘。妙觀之宗。自茲而立。寄語行者。觀雖深妙。本被初心。若能進功。何憂不就。縱未入品。為因亦強。生至彼邦。得預大會。所見依正。微妙難思。速入聖階。度生亦廣如此土人。宿圓修者。於諸座席。見相殊常。聞法易悟。以此類彼。功在妙宗。願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鈔所以作也。嗟乎。吾奉此書。已竭力矣。至逢刀兵大亂四處奔逃。亦負之而行。唯恨神識飛颺。不能作觀。然所得利益不可思議。焚身供養亦報不盡。鈔云。應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余閱至於此。乃深思之。既舉此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則生佛依正。一一無非法界圓融不思議體。故知彌陀名號。亦是舉此體而作。亦即是法界圓融不思議體。故幽溪大師云。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以此妙心。念彼阿彌。則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靈峯大師。深得此旨。故於要解中云。光則橫徧十方。壽則竪窮三際。橫竪交徹即法界體。是故彌陀名號。即是眾生本覺理性。彌陀名號。既即法界圓融不思議體。則但持名號。豈有一法而不圓收。故幽溪靈峯堅密徹悟諸大祖師。皆云持名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余死心持名。乃從此入今特記之。以明法惠。并告同行之士。雖不作觀。此書不可不讀。若不讀此書。安知淨土法門。至頓至圓。後來恐被他岐所惑。甯不寒心。願共勉之願共勉之。深愧薄福。不能將此法門。重刊流布。令法界眾生。而共聞之。幸有妙(根然)二師。深知佛恩。悲智雙運。一見此書。喜如獲寶。再三閱之。欣樂愈深。遂募資刊布。廣結大緣。所願見者聞者。深開妙解。稱者觀者。同見彌陀。淨業之士。欲深明三觀之旨。鈔中已具。余愧無文。莫能嘆述。聊採數言。以為勸發云爾。四明遠裔古崑然臂香九炷稽首謹識。

  彌陀圓中鈔勸讀序

  夫彌陀一經。乃釋迦如來。於深法中作淺說。廣法中作略說者也。詮理則至頓至圓。詮行則至簡至易。故聞之者。決定不退菩提。修之者。決定早登補處。無奈眾生。障垢日深。經旨莫識。由此而諸解漸興。然解雖多。論俯須時機。則皆可稱美。論闡揚妙觀。則莫若幽溪大師之圓中鈔矣。其序云。以極樂依正為妙有。一心持名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證於極樂之妙有。微妙有而莫能顯於此心之真空。所謂不思議假非偏假。真空不空非但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則圓中圓滿非但中之道成。是故命為鈔焉。意欲讀是經而修行者。顧名思義。誠宜一心不亂。而萬慮皆忘。則真空之理彰。七日持名。念念相續。則妙有之理顯。行成而見佛。心淨而華開。娑婆之印壞。而極樂之文成。印壞所以空其情。是之為真空。文成所以立其法是之為妙有。二者俱存而俱忘。彌陀久經。厥語所以略。厥義所以深也。崑於咸豐五年。在杭之大崇福寺。一見此書。宛如熟識。遂覓此板。乃在城內法藏院諾庵法師所。即印數十部。以廣其傳。因此淨緣漸熟。圓解漸開。是故歷逃兵難。未嘗暫離願同學諸友。此書必須多讀。始得深生信願。決志持名。佛法之妙舉。不外乎此矣。

  淨土十要重梓序

  淨土十要者。乃靈峯大師徹底悲心之所結集也。堅密大師剖心瀝血之所流通也。自古宏淨土者。未有如此直剖心宗。力救時病可謂將法王最勝寶藏。一旦盡開。普施大地眾生。現成受用。猶有不肯死心承當者。真是愚之甚。癡之極矣。靈峯云。深信發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堅密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幽獄。奔託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忍莫回。又云。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此乃二大師哀憐末世。之大慈大悲真語實語。大舌輪之所同說。金色臂之所常垂。皆此意也。願深思之願深思之。愧哉。吾本屠門之子。地獄之人。賴佛光垂照。善友提携乃知厭苦。發心出家。屢蒙師友重重開示。始慕宗乘。愧宿障深厚。參究數年。只解偏空而已。辛酉春。在虞東明因寺。忽遭兵灾。方覺前來。學未真實。幸佛恩加被。在大難中。雖傷一足。猶可奔逃。遂隱居於普陀佛頂山慧濟寺。於夏月間。細閱此書。感激之至。如多年暗室。忽遇明燈。可惜從前。不肯細讀。空過光陰悔之不及。自此盡棄舊習。專學持名。欲具欣厭。故然兩指。十念記數。皆從此起。有淨侶妙能大師。與余頗似宿緣。一見歡喜。乃共行之。見十要序云。像季久轉。唯淨土一門。契理契機而淨土諸書。唯此諸要。盡美盡善。因兵燹之後。此板無存。遂發誠心。勸募重梓。唯願十方三世。共遵此書。同念彌陀。同生淨土。方慰諸佛廣長。二師願力也矣。學人古崑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稽首謹序。

  重刻往生集序

  余尊奉此集。略有三意。一信本師親口。告舍利弗曰。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己今當願。己今當生。集中上至高僧鴻儒。下至愚夫愚婦。信願念佛。悉皆往生。豈非本師金言。的確非謬。二信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集中四眾人等。乃至惡人。臨終念佛。皆得往生。其惡人臨終。應墮地獄暫稱佛號。即免地獄。而便往生。如此功德。安可思議也哉。豈非諸佛稱讚不可思議功德。真實不虗。三信彌陀因中大誓願云。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集中多見念佛之人。臨命終時。佛及聖眾。親垂接引。豈非彌陀誓願。決定可憑。蓮宗行者。苟能具此三信。決定往生無疑。往生集者。乃蓮池祖師。大慈悲心之所撰也。余確信淨土著事之功。實因於此。是故發心。重募流通。以公十方淨友。普勸得此書者。當時常披閱。一則企慕先賢。免生退屈。一則增長信力。淨業易成。庶不負蓮祖之厚望焉。

  讀圓覺經深信念佛序

  大方廣圓覺經者。乃如來入大光明藏。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而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豈不甚深微妙廣大圓融也哉。圓覺者何。現前一念無明業識之心是也經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悟此故也。又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迷此故也。故裴公云。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出現。蓋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詮此也。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是故古崑。雖生末世。惡業深重。猶可得聞如斯妙經。獲益甚深。佛恩難報。倘不知現前一念無明業識。即是如來圓覺妙心。那能決志。專念彌陀。若不專念彌陀。定隨無明。造生死業輪迴六道。永無出期。經中得益之處頗多。不能全舉。唯將念佛起信之言。略引之耳。經云。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當立期限。稽首十方諸佛名字。又云。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夫圓覺經者。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最要之典。尚云欲修行者。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及諸佛名字。故堅密大師云。參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甯不寒心。此言禪淨兼修為益最大。永明所謂。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又何故偏云。淨土必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蓋言事有顯理之功。不必外加夾雜。永明所謂。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可知圓覺妙經。乃禪淨圓融賢愚普攝之大法門也。永明之角虎。亦不外乎此矣。經云。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則半偈。圭峯云。實由法無不持。機無不被者也。戀西學人古崑。敬然臂香十二炷。供養圓覺妙經。唯願承此功德。早見彌陀世尊。誓度法界眾生。同歸大圓覺海。

  圓覺彌陀二經合讚

  大矣哉。圓覺妙經。真渡我出迷流之寶筏也。若不讀此經。安知現前一念。竪窮橫徧無法不具。若不知現前一念。竪窮橫徧。無法不具安信有十萬億佛土外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若不信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肯死心持名。發願往生。若不肯死心持名。發願往生。安能速離苦海。早見。彌陀。若不早見彌陀。安得一時頓現自心本具無量功德也哉。

  刺血寫阿彌陀經發願

  娑婆教主。在祇園會上。說出一卷阿彌陀經。六方恒沙諸佛。同聲稱讚。同為護念。復出廣長之舌。徧覆大千世界。普勸眾生。應當信受何哉。蓋此經。乃直顯眾生久迷之自性。大暢諸佛普度之本懷故也。故經云。將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百年。眾生遇斯。皆可得度。若有眾生。聞斯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古崑為此。述禮。想儀奉為日課。再欲將斯經典。廣為人說。以報佛恩。舌鈍心昏。不能滿願。豈不恨極。障深福薄。乃至如此想在俗不遇此經。決不能發意出家。出家不仗此經。決不能死心念佛。此恩此德。難報難酬。是故每想刺血。書寫此經。以自供奉。愧無忍力。不敢下手。直至同治癸酉。忽得舌病。經久不除。定是累生妄語之報。若不懺悔必墮三途。因此發決定心。對釋迦像前敬刺舌血。書寫阿彌陀經。又然臂香九炷。供養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六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發願云。
  弟子古崑。見經中說。已發願若已生。今發願若今生。當發願若當生。是故我今。至心發願。
  我得舌病難除滅  定是累生多妄說  發心書寫彌陀經  為表至誠刺舌血  以此勅血之善因  懺除舌根諸惡業  願我臨欲命終時  下品蓮華定得入  唯願蓮華速速開  早得如來廣長舌  誓入娑婆惡世中  將此妙經細解說  隨聲出現妙莊嚴  普令見聞生歡悅  人人皆念阿彌陀  箇箇同生極樂國  仰願彼佛及本師  并此經中六方佛  大慈大悲同證明  我願如是無休歇
  直顯者。圓中鈔云。瓊林玉沼。直顯於心源。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但舉假名。全收實法故曰一稱嘉號。萬德齊彰。是則依此經修。但以稱佛名號。六字音聲。而為所緣之境。無以觀佛相好。以濫經宗。要解云。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故徹悟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又云。深信切願。專懇持名。能於念念中。齊澄眾染。圓顯本空。頓契靈源。直趣果海。徑路序所謂。一句彌陀。乃橫絕迷源。直投覺海。至簡易至直捷之大方便也如上引證。皆直顯之旨願持名者。同盡心焉。光緒元年。歲次乙亥。佛涅槃日。於法源庵之報恩關。發此願也。

  刺血寫四十八願九品觀章發願

  同治元年。古崑在佛頂山慧濟寺。閱淨土十要。至寶王論中。知智者大師。臨終令讀四十八願。九品觀章想智者。乃東土釋迦。臨終令讀。豈非至要之言。因此熟讀奉為日課。為感得聞彌陀願力。九界普收。惡逆之人。能稱十念。亦必往生。是故刺血書寫以常供奉。發願云。
  我今刺身血  敬寫六八願  願我命終時  得見彌陀面  又復然臂香  炷數四十八  供養阿彌陀  願速生彼剎
  我今刺身血  敬寫九品經  願我早離苦  早得下品生  又然香九炷  供養華池佛  願求命終時  蓮現如初日

  自慶聞法然身香發願

  我弟子古崑。從於無始以至今生。常因三毒。造罪無邊。今雖出家。得聞佛法。三毒之心。依然常熾。倘不聞彌陀有十念之願力。蓮池有九品之方便。那敢現世求願往生。若不想現世往生。必定退失善根。轉貪利養。非佛護念。安有今朝。是故於解七之際。敬然身香五炷。供養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感入五濁惡世。說難信之法。令我得聞彌陀名號。死心執持。又然身香十八炷。供養六方世界一切諸佛。為感護念阿彌陀經。及聞是經受持者。(要解云。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又然身香四十八炷。供養西方極樂世界光壽無量阿彌陀佛。為感因中所發四十八願。以名號功德。普度有情。至稱十念。亦得往生。又然身香九炷。供養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阿彌陀佛。為感果上所開九品方便。令惡逆眾生。十念稱佛。得生寶池。我弟子古崑。以此然香功德。至心回向。唯願六方諸佛。兩土世尊。慈悲證明。哀憐攝受。願我盡此報身。決定得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下品華內。承佛冥加。一彈指頃。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然臂香供楞嚴觀音圓通偈發願

  我然臂香十二炷。供養楞嚴圓通偈。願我早生七寶池。早淨耳根聞妙諦。
  楞嚴經觀音圓通偈云。十方俱擊皷十處一齊聞此則圓真實。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此則通真實。聲無亦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此則常真實。幽溪大師楞嚴玄義云。常真實即聞性竪窮。不生不滅也。圓真實即聞性橫徧。無去無來也。通真實即聞性清淨。不受妄染也。(崑曰。宛同圓覺經覺性徧滿清淨不動之義)又云圓通常。即三德也。即常住真心也。此數偈。不唯可以驗耳根本理圓妙。行者亦宜持此。以資圓修。如人靜居之時。隨其音聲。發於何方。應於障外。或動或靜。而吾之聞性。圓通常住。於此彌可資而得矣。又復應知。法本非空非假。亦非非空假。秪由法性絕待。就此寓名為中。秪由法性無染。就此寓名為空。秪由法性具足諸法。就此寓名為假。只一法性。即絕待即無妄即具法。如摩尼寶珠。即瑩徹即具寶即體圓。雖三宛然。而是一珠。雖是一珠。而三宛然。耳根圓通。亦復如是。十方俱擊皷。十處一齊聞。就此絕待。說名為中。能觀此圓。是觀中道。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就此無礙。說名為空。能觀此通。是觀真空。聲無亦無滅。聲有亦非生。就此無生。說名為有。能觀此常。是觀妙有。天台云。全由性具。實匪修成。不其然乎。此猶約不次中。說於次弟。若不次不次說者。舉圓必通必常。舉通必圓必常。舉常必圓必通。是故返聞之時。但觀其圓。則通之於常。皆在是矣(文)崑為沙彌時。初閱此經。一見擊鐘驗常。及此偈等。便生歡喜遂將此經常帶身邊。故受戒後。住國清禪堂。於靜夜中。歡喜聽幽冥鐘。反觀聞性。一夜聞鐘聲。恍有所解。而成偈云。
  本來無可比  因他現其己  他己自消融  無憂亦無喜
  後見幽溪生無生論云。靈虗不昧。吾心自空也。物來斯應。吾心自有也空有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諦也。非三觀也。修之者。稱性照了也。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始知前所解者。恍契此旨。乃信極樂依正莊嚴之他物。即吾人虗靈不昧之自心。故圓中鈔云離彼妙有。無以顯此真空。離此真空無以證彼妙有。余幸知此。方能勇信西方。死心求生。實從無生論及圓中鈔而入是故願嗣台宗。為幽溪之後裔焉。

  然臂香供圓覺經發願

  我然臂香十二炷。供養圓覺了義經。願我早見阿彌陀。早來以此度羣生。
  圓覺經云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崑因師兄指示。讀至於此。喜而有疑。遂向日用中。參箇能知覺者。畢竟是誰。亦在國清寺禪堂。於解七之際。豁然有省。如久渴得漿。喜不可說。後念佛時。因述偈云。
  本有一圓覺  動轉及施為  明明全體是  何必更問誰
  了了無踪跡  時時在目前  本來離言說  故佛亦無傳
  吾聞淨土教  頗似有宿因  所食諸雜毒  吐成六字經
  崑因宿障深重。學禪難就。遂捨之修淨。恐招謗禪之罪。是故將從前濫沾法乳之言。至心呈出。一表賢聖流通經典之恩。一表祖師建立禪堂之德。雖則入門甚淺。然於淨土。甘心守愚。全仗此矣。

  牙痛發願

  古崑恒受牙痛。心不能忍。靜心思之。定是前生毀謗三寶。及一切人。故招此報。若不懺悔。必墮地獄。是故發心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發露懺悔。願早往生。願云。
  我受牙痛為何因  諒必前生謗三尊  謗法謗僧過已重  再加謗佛罪難陳  若不懺悔并發願  必墮地獄痛尤深  故然臂香六八炷  供養彌陀大慈尊  願我速離牙痛苦  願我促壽早往生  願我早見彌陀面  以真實語利羣生  讚佛讚僧心不已  更讚淨土妙法門  普令眾生皆度脫  我願方始得稱心  仰願十方三世佛  一切菩薩賢聖僧  大慈大悲同證明  同垂救護令往生

  病久發願

  古崑於癸酉年。三月初五日。身染重病。直至秋間。夜不安眠。口不開味。生死之事。未知如何。想我此生。別無所能。只有淨土一門。極力相信。誠恐宿業深重。現生不能如願。豈不孤負佛恩。枉被法服。虗消一切信心供養。佛袈裟下。失却人身。最堪痛惜。異方便中。不成道業。寗不悲傷。故於九月二十三日。在天台教觀。啟建四十九日七期。禁止語言不敢放逸。每日早晨。敬然臂香三炷。供養阿彌陀佛。發願云。
  六八大願王  九品妙慈力  令我速歸去  早來度一切  我壽若未盡  願令病消滅  誓發精進心  持名不休歇

  戒述發願

  古崑慚愧數年以來。謬述偈文。自不知醜。靜心思之。不但枉費工夫。全無利益。而且勞損精神。增長狂見。其害非淺。止觀云。領持記憶。心勞志倦。言論往復。水濁珠昏。領持記憶。乃學佛法之要事。修止觀者。尚須棄捨。況專持名號。現世求生之人。那可向外習學。擾亂心神。使三昧不成。往生難決。為改前非。復成偈云。謬述偈文向外學。妄招賢士生輕薄。祖師妙典積如山。何用吾盲多造作。可醜可醜真可醜。私採他言為己有。如此狂心不肯休。西方直路成橫走。如斯深障每欲戒之。意馬難止。是故於同治癸酉年。佛成道日。敬然臂香三炷。立誓願云。古崑此生再述偈文。必墮地獄。又敬然臂香六炷。供養釋迦如來。彌陀世尊。唯願以慈悲願力。加被於我。令我定心念佛。速往西方早見慈尊。頓開佛慧。盡未來際。說法利生。

  慎狂發願

  妙叶禪師云。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又云。與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崑每好亂改學友之言。豈非見人之非。執我之是。故知虧道內矜。受害非淺。淨業未成。自救不了。那敢評人是非。的是狂魔所附。回心思之。懊悔不已。是故於光緒元年夏日。向阿彌陀佛敬然臂香九炷。以求懺悔。發願偈云。
  深慚無智起狂見。每每胡圖改友言。今向佛前求懺悔。願除狂害早生蓮。

  七期發願

  要解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徹悟云。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具。則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崑每揣障重。要仗一心不亂。方得往生。今生決定不能。若仗信願能生。似可勉力。是故凡建七期。定十萬彌陀為日課。以作發願之本。決不求一心不亂。每晨必然臂香三炷供佛。至心發願云。
  我今然臂香。供養彌陀佛。願我命終時。決定生彼國。

  呵棄欲蓋

  慈雲懺願儀云。定取淨業即時成就。不得一念思憶五塵。呵去愛欲。勤息恚癡。行人各有無始惡習。速求捨離。不為正懺障礙。當觀察何習偏重。呵棄調停。取令平復。勿便行法唐喪其功。余為此。採止觀方便中呵五欲棄五蓋之文。附以欣求淨土之意。述成十偈。寫諸坐隅。日以自警云。

  色

  色欲侵人禍甚深。輪迴六道苦彌增。願求彼佛垂慈愍。早放光明接往生。

  聲

  媚言艶曲眾邪聲。惱亂行人道不成。誓念佛名生彼國。常聽靈鳥唱玄音。

  香

  芬芳馥郁害非輕。高志之人亦被侵。唯願早登安養國。蓮華香裏悟無生。

  味

  沙彌躭味墮蟲身。此欲由來害亦深。及早修行生極樂。酥酡妙食自然成。

  觸

  堪嗟觸害少人知。垢體常希細軟衣。託質蓮華身淨潔。微風吹著妙難思。

  貪

  貪心一起黑沉沉。人相翻為餓鬼形。急念彌陀生寶所。現成受用不須尋。

  嗔

  炎炎嗔火若蛇形。燒却無邊功德林。遙羨樂邦諸善友。慈悲喜捨利羣生。

  睡

  睡魔久住黑山林。晝夜常欺學道人。痛策身心稱彼佛。早歸極樂始安寗。

  掉悔

  掉舉身心障已深。更縈憂悔道難成。一聲佛號超生死。自在逍遙莫比倫。

  疑

  疑蓋縈纏道不成。應須急棄莫存心。樂邦有路原相近。信極方能易往生。

  血佛像詩

  同治壬申夏初。崑在旌教講寺。看顯明和尚之病。見妙能法師自題血像詩十首。喜其深得欣厭取捨之旨。故不揣庸愚。學而和之。每得二首。原韻別記。
  久背彌陀大導師。深沉苦海莫能離。剖身欲畫慈悲像。滴血解鮮帶淚垂。
  血描極樂大恩師。盡報歸依不敢離。苦海漂流無可出。願伸寶手近吾垂。
  說著死門涕淚淋。深慚虗度莫追尋。至心血寫如來像。願我速聞極樂音。
  窮兒嘆苦淚淋淋。痛失摩尼沒處尋。割血圖成親長者。朝朝求降大慈音。
  勞勞碌碌百無成。孤負靈臺一點明。賴有彌陀垂攝受。恭描血像願求生。
  善事難周惡易成。皆由因果不分明。今刳舌血描慈像。九品華池定得生。
  造業之時只一軀。三途受苦有千殊。願從此世生安養。剖血描成彼佛模。
  只說聖凡各一軀。誰知真性體無殊。誠心血繪彌陀像。帶起當人臺日模。
  覺體靈明本自安。量周沙界一毫端。血圖聖像皆因此。唯願諸人著眼看。
  莊嚴淨土最堪安。寶樹重重樂萬端。痛血畫成調御像。願生彼國倚欄看。
  輪迴生死去還來。何日能昇七寶臺。割血描師求出苦。免教痛哭響如雷。
  剖身滴血畫如來。願我臨終上寶臺。諸佛現前同授手。梵音慰喻響如雷。
  現前一念本惺惺。為染塵緣失己靈。血畫彌陀全體露。宛然心佛不丹青。
  彌陀願海寂惺惺。攝取羣生復本靈。剖血繪成真實像。是心是佛是丹青。
  佛性常存非舊新。眾生迷背認殘身。精誠血畫慈尊像。普願含靈越垢塵。
  一點靈光萬古新。情根覆蔽變凡身。血心畫作西方佛。願了娑婆歷劫塵。
  情枷愛鎖莫能開。急急回頭把藕栽。恭對西方剖舌血。描成彼佛宛然來。
  彼佛願門正大開。應將信種急培栽。我今血畫金池像。宛在心中無去來。
  曠劫奔馳喪本真。深悲空過負慈親。今番立誓持名號。滴血申誠畫佛身。
  血寫彌陀即一真。為人自肯乃方親。還須把本逃生死。念念休忘彼佛身。

  為友封龕

  拈封條云。真如界內。本無東西之隔。生滅門中。却有來去之形。恭惟旌教堂上顯明和尚。一生行滿。大事圓成。可謂無所從來。來生東土亦無所去。去往西方更白數言聊表尊德。脫俗離塵數十春。尋師訪道志宏深。因緣時至心華發。親見無生舊主人。苦志參禪功已至。忘身為眾愈加精。朝行百事無疲倦。夜坐觀心達五更。戒行精嚴如雪淨。慈悲忍辱利羣生。出言不說他人過。居世常存厭世心。臨終一著無餘事。但念彌陀願往生。可幸顯公歸西去。堪憐吾輩少知音。且道封龕一句作麼生。多年苦行忙如箭。今日安閒坐寶蓮。便封。

  往生要關

  念佛之人。將往生時。最怕心懷疑惑。自生退屈。謂我等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豈能一世便得往生此皆不如彌陀願力。特為救度苦惱眾生一生成就。而設此方便也。觀經云。十惡五逆。臨終苦逼。教稱十念。即生彼國。此豈非一生成就之明證乎。十惡五逆。乃極大惡人。尚能一生成就。何況小惡。何況無惡。何況一生念佛之人。豈不決定往生。疑者云。大惡之人。臨終念佛。十念往生。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乃能如此。釋云。大惡之人。宿世尚有善根。何況小惡。何況無惡。何況一生念佛之人。豈有無善根之理。當知但能遇善知識。聞佛名號。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不可自生疑惑。自障其心。令一生空過道業無成。余親見善友。根機最利功行高超。臨終生疑。不得往生。有愚鈍者。老實念佛。臨命終時。即得往生。可見淨土法門。不論根機大小。功行淺深。唯在深信佛語。皆得成就。故慈照宗主云。將謂是凡夫。不得生淨土。且自持齋戒。後世願為人。輾轉更修行。方可生彼國。多見修行人。常作如是說不稱彌陀願。不合淨土經。邪見障覆心。畢竟難出離。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成百蹉。勸汝修行人。信我如來說。佛無不實語。豈是虗誑言。但當自精勤。一心求淨土。

  佛恩加被

  余庚午冬。在旌教寺。起七念佛。因得小病。便生疲倦。不能提起。心中胡思亂想。忽然想著在家之時。衣食難圖。苦不可言。今賴佛恩百事現成。稍有微恙。那堪放逸。今逢如此良緣。再不精進念佛。豈有出苦之期。因此忽爾新鮮。神清氣爽。念佛頗見有力。因作厭苦出家念佛求生四偈。以常警策。
  自慚歷劫罪根深。報在貧家做苦人。衣食難圖多困厄。親隣靡恃甚酸辛。雖存藝業空無味。賴遇病緣起厭心。感佛慈悲垂救護。願修大行度羣生。
  造惡愚人忽作僧。未知往昔有何因。旱逢甘澤非吾福。病遇良醫是聖勳。大石將沉還不沒。重囚臨死得回生。願祈速出輪迴苦。廣學菩提報佛恩。
  幸得為僧異俗倫。深慚垢重道難成。胸中妄想紛然起。意地貪嗔不暫停。始學禪宗緣未就。將修淨業病相侵哀哉寶所空無獲。立誓專稱萬德名。
  畢命為期誦佛名。朝朝六萬定功程。往生盡在專修志。流轉咸由放逸心。極樂人民皆不退。娑婆豪貴亦沉淪。唯求早託蓮池底。免在閻浮受苦輪。

  憶恩流淚

  同治庚午冬。余在旌教寺。裱一軸六字洪名供於室內。於初掛之日。竭力跪誦千聲。以申誠敬。忽憶萬德洪名。救我死心之恩。不覺聲淚並出因作偈云。
  六字洪名妙莫測。無邊功德皆含攝。本師為此重重宣。諸佛因斯處處說。善導多稱多放光。少康一唱一飛佛。我今跪誦憶深恩。句句聲聲淚並出。

  慶領直捷

  彌陀要解云。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徹悟禪師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寄語持名行者。當思此語。始知持名不必參觀。至簡易至直捷也。余愧數年以來。不解此旨。隨伶俐人脚跟所轉。妄謂彌陀名號。曲為下根之人。若上智念佛。必要參究作觀方稱有禪有淨。每懷此意。究竟參又參不到。觀又觀不成。幸於辛未春。而得解入彌陀三身之德。恒稱名而頓彰。圓中鈔云。一稱嘉號。萬德齊彰。果有此妙。自此參觀心絕。慶幸之至。若非父母勤苦之力。讀兩年書識幾箇字。那有今朝。愧出家來。並無酧薦遂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願我生身父母。承此善根。早生極樂因作偈云。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果得持名無異念。聲聲露出紫金容。
  手掐輪珠記佛名。珠中有佛甚分明。只因自己塵緣重。終日於中不見形。
  家貧已讀兩年書。父母辛勤汗如雨。今解以名召德宗。全憑識字看經語。
  臂上虔焚六八香。至心供養彌陀佛。以斯功德願雙親。早脫苦輪生樂國。

  惜前謬濫

  堪悲昔日墮偏空。妄謂己明向上宗。念著彌陀平淡淡。自稱見地喜濃濃。
  初出家時本信西。一欣禪理反嫌低。至遭兵難方知謬。盡改從前一切非。
  淨宗未入自稱通。濫解彌陀即主翁。雖說洪名吾喜念。心中猶著沒西東。
  我學恭禮只解空。謬稱心淨即蓮宮。至看十要明西有。始決持名願捨東。

  名號本願

  眾生垢重道難修。苦海茫茫怎出頭。法藏因斯立誓願。但將名號度羣流。
  彌陀名號願無邊。普攝凡愚頓且圓。惡逆回心纔十念。火車化作紫金蓮。

  持名自得

  洪名隱隱口中稱。手掐輪珠靜靜聽。聽得玄音明歷歷。恍如有佛露真身。
  開唇誦佛微微響。攝耳澄心細細聽。聽得佛音含淚出。宛如難子哭慈親。

  持名要策

  口誦佛。耳聽聲。句句應使勿暫停。但得如斯無夾雜。宛然有佛在其唇(西齋詩云。口耳相傳六個字聖凡不隔一條絲。即此義也)。
  名一舉。佛頓彰。(徹悟禪師云。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少康祖師。功極於此。故能稱一聲名。出一尊佛)聲聲全露自心光。(即徹悟云。一聲佛號。一聲心直下分明。豈待尋鞭影。不勞頻舉示。白牛運出古黃全)為茲不用雜參觀。只要當人願力強(堅密大師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此即願力堅強之謂也)。

  持名重口

  持名重口義深深。當究大乘圓頓經。法華一稱皆作佛。觀經十氣便超生。
  洪名功大在音聲。故得頓收惡逆根。感應易成全仗此。高賢慎勿看為輕。

  持名當響

  我稱名號響如雷。彼佛遙聞必速來。只為念聲力小小。故他緩緩送金臺。
  我把彌陀盡力稱。蓮池會裏必聞聲。其中諒有舊親戚。終肯早來送好音。

  持名伏妄

  稱佛不宜記妄心。最宜聽著口中音。譬如白日濃雲起。當幸陽光不被侵。
  稱名伏妄有奇勳。勳在口中出響聲。譬若人間千怪起。一雷能破眾邪心。

  三業圓修

  口稱佛號必從心。手掐輪珠正屬身。三業圓修功必大。故堪將此廣流行。
  細想佛宣三藏經。無非警誡修三業。所以深勸稱彌陀。聲聲圓淨易超越。

  有佛土頌

  曾見學者。將一卷彌陀經。都說是自心本性。並無彼佛彼土。豈非撥境求心。斬頭覔活。余聞之不忍。遂述有佛土頌。以警童蒙。
  大哉一卷小彌陀。佛字算有八十五。只見三心在厥中。敢云無佛甯非忤。
  土字覔成二十一。徧尋性字無踪跡。分明有土是圓談。不比小乘多說寂。

  自題小照

  本貧窮人。是地獄種。何福而遇出家。何慧而知西方。必蒙彌陀恩德之所加被。既感佛恩。當持佛名。慚愧不能參究作觀。不能平伏妄想。只堪記數讀誦。畢命為期而已。曾有偈云。
  感佛深恩誦佛名。不修妙觀不參心。任憑意地多思想。誓掐輪珠動口唇。問如此念佛。有何奇特。答念珠在手華池朗。佛號離唇性地昏。

  痛策依稀

  堅密大師云。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棄無餘。崑向謂名號即佛。豈非依稀。又謂名號即心。豈非分別。如此小利。那可不吐因然臂香九炷。而述痛策云。
  彌陀六萬定規繩。日日堅持作路程。不想白牛當處露。只求臨死免沉淪。
  朝數洪名六萬聲。憑他微妙深非深。不求彼佛今時現。只想臨終得往生。
  多劫以來積罪深。持名一世豈能清。必憑佛力垂加護。使我臨終帶業生。
  巍巍萬德紫金身。纔誦洪名那得親。必仗當人真信願。臨終佛救始超昇。
  吾人心性含諸妙。信此求生終易到。最怕於中解不忘。雖持佛號功難效。
  彼佛洪名度一切。急須持誦休停輟。當如遇難喊人援。莫謂音聲便是佛。
  難難難難難之極。頓悟依然生苦域。實為理明事不精。故知重解反招躃。
  易易易易易之至。十聲佛號歸西去。只憑一點願心堅。故信洪名功莫喻。

  深恩略讚

  一句洪名血滴滴。當知法藏大恩力。經無數劫結吾緣。始肯今朝口不輟。
  一句洪名血滴滴。釋迦之苦如山疊。捨頭捨目為吾身。今日方能聽彼說。
  一句洪名血滴滴。六方盡出廣長舌。為防吾信不能堅。六道輪迴無可出。
  一句洪名血滴滴。祖師菩薩汗如血。剖心竭力造諸書。勸我必從者裏入。
  古崑自發狂來苦有數載。幸於此休。故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彌陀釋迦。六方諸佛。及歷代祖師菩薩發願云。我供臂香四十八。微酧佛祖諸恩德。願吾今世得超生。盡未來時度一切。

  佛前號哭

  同治庚午九月。崑在旌教寺。啟建七七道場。每日持名十萬。至圓滿日。自慚空過。佛前號哭云。
  法門如此勝妙  我罪如此深重  為人如此心急  慧辯如此愚鈍  信願如此極力  持名如此散動  如此難得相應  真實可悲可痛
  此偈乃佛前聲淚俱下之言。倘有妄語。自招拔舌。真實哭有多次。今特記出。以告諸賢。俾知我古崑雖盡心竭力。窮究淨土妙旨。不及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之人。猶得一心不亂。

  刺血暢懷

  我今刺舌血。敬寫彌陀經。諸佛應生喜。彌陀必更欣。
  我今刺舌血。塗徧六方佛。諒必共哀憐。令吾生樂國。
  我刺左手血。書成六八願。彌陀欲普收。必定有吾分。
  我刺右手血。流歸九品池。不分華大小。必有我一枝。

  老實念佛

  老實念彌陀。蓮邦歸路直。暫時生巧心。即刻墮邪域。
  老實念彌陀。易離生死苦。一貪奇妙功。難到清凉所。
  老實念彌陀。應須不輟口。聲聲如哭親。恰恰朝西走。
  老實念彌陀。數珠休脫手。日持幾萬聲。在此終非久。

  念佛慰進

  一句阿彌陀。一顆大明珠。在在勤抹拭。處處寶光舒。
  一句阿彌陀。一把金剛劍。日日持手中。朝朝魔不現。
  一句阿彌陀。一條安養路。步步向前行。時時離穢土。
  一句阿彌陀。一分相好光。念念常不捨。刻刻近法王。

  三業同運

  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云。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因述四偈。而為警策。
  時時近佛繞。步步出塵牢。日日常如是。往生位必高。開口誦彌陀。聲聲莫間斷。承斯往樂邦。彼佛必先喚。欲離煩惱纏。念念休忘佛。不假諸功勳。速超安樂國。欲成微妙德。唯在阿彌陀。三業同時運。得功易且多。

  繞佛偶成

  口稱彼佛名。身向彼方走。可恨貪嗔癡。不能隨我後。
  願心欣西走。妄想好東遊。賴有彌陀力。終能到寶樓。

  持名要切

  洪名口口稱。生死聲聲哭。願佛大慈悲。令吾歸去速。

  願師生蓮

  崑深愧在俗之時。貧苦無依。誤歸外道。幸遇普甯堂上。上滌下凡茂老和尚。救度出家。今聞去世是故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發願云。
  我然六八香。供養彌陀佛。願我剃度師。早生極樂國。

  掩關警策

  余有同學。於旌教寺掩關。說法甚勤。為人甚切。只恐利人太早。有損於己況凡夫習氣。名利難輕。情愛易熾。雖然志在淨土。無奈力量未充。因忝在知心。同為生死。故述八聯示之。願共警策。
  掩關本避人情亂  定課原防世事纏  六字洪名應努力  三時淡飯可隨緣  識性不嫌羹味苦  知心何用語言甜  順境亂心多罣礙  逆緣助道少牽連  法愛不輕功不熟  人情難淡道難全  名聲愈廣情愈重  利養越多愛越堅  勸人恐惹人情縛  說法防招法愛牽  癩客醫瘡真可笑  破舟救溺實堪憐

  策不相應

  嘗見淨友。根機稍利。最好稱能。常說厭娑婆欣極樂人命無常。光陰有限。而所行之事。全不相應。余因此自省。習氣相同。遂作兩聯。以自警策省庵法師云。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可不慎乎聯云。
  真欣極樂逍遙。彼佛洪名當緊誦。
  實厭娑婆苦惱。自身能處不宜稱。
  既知人命無常。外事紛紛林再管。
  果信光陰有限。內心亂亂急須平。

  讚佛聯對

  苦海風狂真可怕。必依教主之言。始得速離此岸。
  愛河浪險實堪愁。終靠導師之力。方能早到他鄉。
  娑婆教主。悲願宏深。誓度苦人離火宅。
  極樂導師。慈心廣大。常迎迷子入蓮池。
  黃金地上。寶樹重重。盡是修行者種。
  白玉池中。蓮華朵朵。無非念佛人栽。
  日日執華臺。處處去迎念佛者。
  朝朝垂寶手。時時來接信心人。
  我口裏纔唱明幾聲佛號。
  彼池中便高了數寸蓮華。
  暫禮金容三身圓現。
  壹稱嘉號萬德齊彰。
  白毫徧攝微塵剎。
  紺目常窺大地人。
  華臺迎接無疑士。
  寶手提攜有願人。
  聖號暫稱功莫測。
  凡心雖亂妙難量。
  一聲佛號微微誦。
  七寶蓮華大大開。
  覺號在唇唇有佛。
  清珠存手手無塵。
  稱洪名蓮華燦爛。
  起惡念劍樹魏峩。
  六方佛出廣長舌。
  三界人歸安樂家。
  入此門來當念佛。
  行其路去莫忘西。(門對)

  淨土隨學卷下(終)
淨土隨學新刻緣起

  淨土隨學一書。乃戀西大師。深念佛恩。剖心瀝血之言。其中闡揚淨土妙義。罄無不盡。非但言真行實。令人易起深信。而且文簡理明。令人易發大願。信願既備。則持名一行。不勇自勇。如禮想與八觀。將二經之本旨。次第指陳。徑路及開心。將淨土之正宗。分明拈出。非善導親承。堅密面授。豈有是哉。十一序文。或引初心。而別垂方便。或宏淨要。而細剖幽微。皆依聖教發揮。慈心湧出。十篇發願。或感深恩。而立誓上求。或懺重罪。而發心下化。可謂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至若有佛土頌。破心性無佛無土之偏邪。痛策依稀。救名號即佛即心之混濫。乃別出心裁。對病發藥。且平常且奇特。非透徹靈峯堅密之意。安有此作。以及深恩略讚刺血暢懷。種種偈等莫不為被時機。瀝枯心血。幽玄文至。警策之極。夫此書者。真可謂救病神方。生西妙訣。故能令我障重之人。於持名法門。深起信願。死盡偷心。自蒙曉法師。指我見師於佛頂山。至今十有餘載。所承法恩。不可思議。非盡未來際。助師行化。安能酬報也哉。乙亥夏。有西舲上人。自涔陽遠訪至紹。一見此書。殷勤稱讚。再四勸師。流通結緣。遂題詞於卷首。又淨友本緣。對余曰。某甲得解魔纏。仗隨學力。遂出錢貳拾千。復行倡募。願廣流通。以報深德。書名隨學。隨者講也。學者信也。師具此謙信二德。將來往生。必早見佛。唯願淨業之士。咸隨此學學到如師信願切。定隨師後見彌陀隨學二字。甚深甚深。可知吾師一生苦志。都回向在隨學二字。故自序云。願承此隨學善根。早得見佛聞法。早能說法利生。即普賢菩薩常隨佛學恒順眾生之願也。
  時光緒元年臘月弟子妙能芳慧在旌教寺敬然臂香四十八炷稽首謹識

往生要關附

  余每見修淨業者。說著現世往生。多疑心不決。非疑業障深重。即疑功行淺薄。人人易犯此病。箇箇難逃此關。何哉。皆因不知彌陀願力。特於苦處生悲故也。余壬申夏至虞。見戀西大師要關之旨。不怕蒙障重。只愁信力微。不嫌功行淺。最忌心自退。此深契彌陀普收之願。諸佛廣讚之心。可謂破夜明燈。過河要筏。欲往西者。必不可少。遂發心付梓。并印千張。以結淨緣。今刊神珠。又附於後。普願見者聞者。知其勝異方便。不被此一疑而失千萬劫難逢之奇遇也。
  芳慧識
  要關云
  念佛之人。將往生時。最怕心懷疑惑。自生退屈。謂我等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豈能一世便得往生。此皆不知彌陀願力。特為救度苦惱眾生。一生成就。而設此方便也。觀經云。十惡五逆。臨終苦逼。教稱十念。即生彼國。此豈非一生成就之明證乎。十惡五逆。乃極大惡人。尚能一生成就。何況小惡。何況無惡。何況一生念佛之人。豈不決定往生。疑者云。大惡之人。臨終念佛。十念往生。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乃能如此。釋云。大惡之人。宿世尚有善根。何況小惡。何況無惡。何況一生念佛之人。豈有無善根之理。當知但能遇善知識。聞佛名號。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不可自生疑惑。自障其心。令一生空過。道業無成。余親見善友。根機最利。功行高超。臨終生疑。不得往生。有愚鈍者。老實念佛。臨命終時。即得往生。可見淨土法門。不論根機大小。功行淺深。唯在深信佛語。皆得成就。故慈照宗主云。將謂是凡夫。不得生淨土。且自持齋戒。後世願為人。輾轉更修行。方可生彼國。多見修行人。常作如是說。不稱彌陀願。不合淨土經。邪見障覆心。畢意難出離。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成百蹉。勸汝修行人。信我如來說。佛無不實語。豈是虗誑言。但當自精勤。一心求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