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嗨网首页>书籍在线阅读

中国撰述史传部释迦传

  作者:释迦如来成道记注  唐道诚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白色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續藏經 釋迦如來成道記註
 唐 道誠註

  

  釋迦如來成道記註

  釋迦如來成道記
  唐 太原 王勃 撰
    錢唐月輪山居慧悟大師賜紫道誠 註
  釋迦者梵語也。華言能仁。即娑婆世界化佛之姓也。謹按長阿含經云。昔有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譖。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蔚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詔。四子辭過不皈。父王乃三歎曰。我子釋迦。因命氏焉。如來者梵云多陀阿伽度。秦言如來。十號之一也。謂從如實道來成正覺也。成道者法王啟運之謂也。夫諸佛之道無得為得。非常道也。且釋迦如來成道已來甚太久遠。非即今世以慈悲大誓化現身相接物利生。亦有始末。故云成道。
  唐書。王勃。高宗朝博士。福時第三子也。與兄勮.勔俱有才名。時稱為王氏三珠樹。勃少與楊烱.盧照隣.駱賓王齊名海內。號為四傑。乾封中沛王聞其才名辟入府。時諸王尚闘鷄。勃戲為檄英王鷄文。高宗怒曰此即交搆之漸。乃黜虢州參軍。有滕王閣記.釋迦畫像記.維摩畫像碑並盛行於世。
  觀夫釋迦如來之垂迹也。
  觀夫者。發語之端緒也。釋迦如來見上註。垂迹者。祐法師云。蓋聞菩提之為極也。神妙寂通。圓智湛照。道絕形識之封。理畢生滅之境。豈實誕於王官。寧真謝於固林哉。但憫群萌長寢。同歸大覺緣來斯化。感至必應。若應而不生。誰與悟俗。化而無名。何以導世。是以標號釋迦。擅種剎利。體域中之尊。冠人天之秀。然後脫履儲宮。真觀道樹。捨金輪而馭大千。明玉毫而制法界。此其所以垂迹也。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將紀化迹始末。乃先談法身。夫法身者。即化身之本體。清淨法界也。強名頗多。此不備敘。秦僧肇云。如來者。法界為體。形無不在。量出規矩之外。道超言議之表。凝然湛寂。非色非相。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故云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此句明有出沒也。言大悲者。佛四等心之一。是佛道之根本。以拔苦為用。用在佛果。故稱大也。願者。即大誓也。力者。十力也。此十波羅密。隨舉其二。夫諸佛有大悲故不住涅槃。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願故所以涉苦彌勤。從真入假方便有身。故云示現受生。
  洎兜率陀天。
  梵云率兜陀。或云覩史多。華言知足。即欲界第四天也。涅槃經云。此天欲界最勝。故補處菩薩皆示生此天。為教化眾生故。
  為護明菩薩。
  護明即釋迦佛因地。於此賢劫過去人壽二萬歲時。值迦葉波佛。最後受當來成佛記時名也。及生兜率亦用此名。若今之慈氏也。菩薩。梵語具足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從行立稱。今略云菩薩。
  降迦毗羅國。
  梵云迦毗羅蘇都。華言妙德城。即中天竺也。
  號一切義成。
  梵云薩婆頗他悉陀。華言一切義成。即釋迦佛最初小字也。或訛略云悉達。瑞應經云。菩薩王宮生時。國中釋種同日生五百男子。廐中象馬各生五百駒子。宮中五百伏藏現海中。五百商人採寶歸。各獻珍琛。父王見其瑞事。故立此名。攝大乘論云。立名有五因。謂因生類。因相。因假。因輕賤。因敬重。太子立名因相也。謂生時有多瑞相故。
  金團天子選其家。
  本行經云。護明謂天人金團曰。往昔補處菩薩托生之家。須具六十種功德。三代清淨。汝下閻浮為我觀察。金團曰。迦毗羅城王名淨飯。夫人名摩耶。於諸世間具足功德清淨。有大名稱。堪生彼家。護明曰。善哉。我定生彼。
  自淨飯王為其父。
  梵云首圖駄那。此云淨飯。本行經云。謂財德純備故。
  玉象乘日。
  夫釋迦如來示生此土始終。有其八相。一兜率來儀相。二嵐毗尼園降生相。三四門遊觀相。四逾城出家相。五雪山示修道相。六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相。七鹿野苑轉法輪相。八娑羅林下般涅槃相。此初相也。普曜經云。菩薩當行白象形入胎。何以故。三獸渡河。象窮底故。
  示來於大術胎中。
  梵語摩訶摩耶。華言大術。即佛母也。是天臂城中善覺長者第八女也。相師占曰。此女當生轉輪聖王。時淨飯王聞。乃娶為妃。本行經云。摩耶夫人夢白象日輪右脇而入。具以白王。召相師問之。曰女人此夢必生轉輪聖王矣。嘗試論之。經不云。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如何最後生中有身為白象耶。然婆娑論云。此非實事。以彼國尊日貴象。凡有此夢為大吉祥。欲令占者言之。故示其相爾。問曰。最後生菩薩實受胎耶。答華嚴經云。為欲成就小心劣解眾生。不欲彼作念是自然化生。功德智慧不從修得。是故示現受胎。又云。菩薩在母胎中。室樓珍殿一如天宮。行住坐臥不令母有苦患。日日三時十方諸佛入來安慰說受生法門。十方同行菩薩及諸天人。皆入問訊聽法。以此明證非實事也。
  金輪作王。
  輪王有四。一鐵輪王。治一天下。二銅輪王。治二天下。三銀輪王。治三天下。四金輪王。統治四天下。有七寶千子。七寶者。一金輪。二玉女。三馬。四象。五主藏神。六主兵臣。七如意珠。此七物聖王受位之日皆自空來。由是凌虗周遊四天。一切國土見金輪飛至皆自臣伏。本行經云。太子生已。善相者云。具三十二相顯著。必為轉輪聖王。
  創誕於無憂樹下。
  此第二嵐毗尼園降生相也。瑞應經云。摩耶夫人胎月將滿。思遊此園。到已即舉右手攀無憂樹枝。從右脇而生太子。天帝以天妙衣裹手承接。天人持金抦傘蓋。諸天龍神散香華皷音樂。十方大地六種震動。有三十二種瑞應事。文多不錄。按今古論衡周書異記云。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井泛溢山川。宮殿震動。常星不現。有五色光貫大微宮。王問群臣。太史蘇由奏曰。西方有聖人生。却後千年教法來此。王令鐫石埋於南郊誌之。
  八十種隨形之妙好餐若芬華。
  婆娑論云。八十種好。在諸相間。隨諸相轉莊嚴佛身。言芬華者。具足梵語芬陀利華。此云白蓮華。涅槃經云。如來之身。非胎所污。如芬陀利華。本性清淨故。
  三十二大士之相儀皎如圓月。
  涅槃經云。示現三十二相以自莊嚴。如十五日夜盛滿之月。
  四方而各行七步。
  瑞應經云。菩薩初生之時。無人扶持於。四方面各行七步。自然蓮華承足。華嚴經云。現於世間最無比故。金剛仙記云。如來示行有三種。一運神通凌虗而行。二自然蓮華承足。三行時足底離地四指。千輻輪相印地分明。
  九水而共沐一身。
  普曜經云。菩薩生時。九龍在空降微細雨。不冷不熱。浴菩薩身。
  現優曇華。
  優曇鉢羅華。金輪王生。此華方現。以世間有名難見。故喻佛出世難值也如是。本行集經云。阿私陀僊白大王曰。如優曇鉢羅華。無量無邊億百千年時一出現。佛亦如是。阿含經云。當觀如來出世如優曇鉢羅華。涅槃經云。佛如優曇華值遇生。
  作師子吼。
  因果經云。太子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師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夫世間師子百獸之長也。一吼有四事。一百獸聞則腦裂。二香象降伏。三飛鳥墮落。四水族潛伏。今喻佛聲盖取無畏之義也。亦有四事。一佛聲說法百法俱破。二天魔降伏。三外道邪見墮落。四一切煩惱伏斷。法喻平等其若此也。
  言胎分之已盡早證常身。
  常身者。淨法界法身也。法華經云。如來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若然者則胎分已盡。不受後有。今何生耶。
  為度以還來今垂化迹。
  諸佛之心。大慈悲是也。以眾生界無盡。故大悲亦無盡。所以為度眾生出現世間爾。問曰。佛既成道久遠。具大自在。何不直便化生成佛。何用入胎誕脇耶。答曰。大善權經云。菩薩欲不由胎生一頃成佛。恐彼小心劣解眾生疑是變化不肯受教。若生貧賤設易出家。人謂避飢寒故。是以示入胎誕脇生帝王家。種種順俗而後出家。
  於是還覉襁褓示類嬰兒。
  涅槃經云。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血肉筋骨所成。隨順世間眾生法故。示為嬰兒。釋名曰。[离-禸+月]前曰嬰提之。嬰前以乳養之。故曰嬰兒。
  為占相也悲悵於阿私陀仙。
  梵云阿私陀。華言無比。是西域長壽仙人。有人倫之鑒。本行經云。淨飯王詔阿私陀仙相太子。其仙悲啼哽咽。王問其故。仙曰。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分明顯著。非是轉輪聖王。決定出家成佛。轉大法輪。安樂一切眾生。我今自慨年耆。不見法化。失其大利。故悲悵爾。
  往効祠也驚起於大自在廟。
  瑞應經云。淨飯王嚴駕抱太子謁大自在天神廟時。諸神像悉起禮拜太子足。父王驚嘆曰。我子於天神中更尊勝。宜字天中天。此即佛第二小字也。
  或為童子。
  華嚴經云。現居童子地。欲示現通達世間一切事業故。
  或學聲聞。
  天竺大論有五明。一聲明。二工巧明。三毉方明。四因明。五內明。其聲明論釋詁訓。天竺聰明者方教之。太子周學五明。此舉其一。則四從之。
  為講武也箭塔箭井猶存。
  太子師羼提提婆此云忍天學武。本行經云。太子年十五。與諸釋種闘射。一箭穿透七金皷。又一箭徹一鐵猪。其箭透出著地入土。幽泉迸涌。時天帝釋取其箭歸忉利天上建塔盛貯供養。此天上四塔之始一也。其泉涌處。人名為箭井。唐三藏西域記云。箭井在迦毗羅城東南三十里。其水味甘如醴。病者飲之即愈。民于今利之。
  為捔力也象跡象坑仍在。
  經云。太子與弟難陀.調達出園捔力已。調達前行。見一大象當門。以手搏之而斃。次難陀出見象。當途引手拽之道傍。後太子出見。用左手提起。右手托而擲之。象墮城外。地為之陷。故呼為象坑。
  受欲樂於十歲。
  色聲香味觸此之五塵。欲界生者無不貪著為樂。故名欲樂。本行經云。太子在宮。具足五欲。娛樂自在。十年不曾外出。故云受樂十歲。
  現遊觀於四門。
  此第三四門遊觀之相。為出家之張本也。
  樂沙門身厭老病死。
  沙門者。出家弟子之通稱也。本行經云。太子宮中樂極思遊園苑。王勑嚴淨街衢。莊嚴園觀。選一智臣為侍。備於顧問。初出東門。淨居天人化一老人尫羸倚杖。太子見問侍臣曰此何人耶。答曰此老人也。問何名老人。答昔曾少壯。以寒暑迭遷。血氣衰變。人生世間無免老者。次出南門。天化一病人。太子問。侍臣答。此病人也。夫人嗜欲不節。飲食過度。四大不調。轉變成疾。眾痛迫惱。存亡無期。人生無有免者。次出西門。天化一死人。太子問。侍臣答曰。此死人也。以壽數向盡。精魄已去。四大各離。六根無覺。父母妻子情深愛重。無能留者。世人無貴賤無賢愚皆不免死。太子由是情思不悅。迴駕歸宮。或問曰。經云。王勑嚴淨街衢。瓦礫草[卄/(厂@(土/且))]不容遺餘。安有病死之人敢當法駕之前耶。答。本行經云。淨居天人挾緣而化。惟太子侍臣見之。乃至侍臣應答皆天力使之然也。問曰。天何人哉。而強化斯事。答皆菩薩夙世同行善友知識。以誠誓所持故。常隨左右作諸變相。俾太子在樂生厭。不忘出家也。太子次出北門。天化一沙門。持錫掌鉢徐行駕前。太子問曰汝何人耶。答我佛弟子沙門也。問何名沙門。答曰。三界兮擾擾六。趣兮昏昏。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言訖騰空而去。太子瞻仰而喜曰。惟此為快哉。當修學。於是還宮。
  於是澡缾天子以驚覺彰伎女之醜容。
  太子因四門歷觀諸相。忻厭之意愈一日。由是父王益其伎樂以悅之。每至夜分有淨居天人名澡缾。住在空中發言驚策。復使樂器皆出五欲非樂世間無常涅槃寂靜速須出離之聲。乃至令眾伎女熟睡。衣裳披露不淨流溢。太子歷見倍增厭離。夫如來於淨法界大悲心中現斯影事。豈實愛欲樂而待空言賴警策而生厭離。若然則與凡夫何別耶。盖欲教化世間而示同世間之業也。大方等無相經云。若言如來實生王宮乃至八相成佛。則是謗如來。
  淨居天人以捧持躍車匿而嚴駕。
  此第四逾城出家相也。至此據大乘宗說。太子已年二十九歲。車匿者。太子御人也。本行經云。太子屢以出家心白父王。父王語曰。汝當作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統四天下。如何以剃髮染衣為樂耶。太子對曰。期成正覺。統御大千。攝化眾生。令出長夜。豈以七寶四天下為好耶。父王但加侍衛。增伎樂。曉夜惑之。一夜淨居天人於空中告太子曰。行矣。時也。乃召車匿[革*(佫-口+田)]馬王犍陟至。太子上馬。四夜叉承馬足。天人持盖。梵王居左。帝釋侍右。天王從衛。使國官諸門自然間闢。守禦者都不覺知。乘虗而行至雪山苦行林中。詰旦已行八百里。華嚴經云。最後身菩薩。法爾如是。欲令著家眾生捨離家法。為現自在不屬它故。宣揚出家功德勝故。是以示現出家。
  逾春城於八夜。
  當二月八日夜半時逾城出家。按論衡云。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歲也。
  棲雪嶺於六年。
  言六年者。是太子在雪山示修苦行究竟之數。
  人辭愴戀王之心。
  人謂御人車匿也。本起經云。太子至山。語車匿曰。所難作事。汝與揵陟已能作之。可但還國。車匿悲啼悶絕曰言。如何教我獨還宮中。
  馬舐落連珠之淚。
  馬王犍陟聞太子言已。屈膝舐太子足。淚下不絕。
  揮寶刀而落紺髮塔天宮。
  本行經云。太子自以寶裝佩刀。左手握紺青之髮而發願云。我今落此髮。誓與眾生斷除煩惱及與習障。尋即截下擲向空中。天帝釋接往忉利天建塔安貯供養。此天上四塔之二也。
  將袞服以貿皮衣形參山鹿。
  本行經云。太子自顧衣裳。非出家者所服。時淨居天人化作獵人披袈裟衣。太子見乃脫珍服換得披著。喜曰。我今始為出家人也。如經云。天人化作獵人披袈裟者梵語。此云壞色。盖非五方正色。此惟佛法出家者所服。然西域獵人多竊此衣著入山者。山中多師子。見此色衣謂是沙門即不害之。彼天欲太子問此衣。即為讚嘆衣之功德故。又經云。換鹿皮衣。又車匿白太子言。如何捨彼妙衣。皆與諸麋鹿同處耶。
  扣林仙之所得了世定之非真。
  此第五雪山修道相也。林仙者。謂苦行林中外道也。所得者。外道所修之定。謂心帶異計。忻上厭下。而修雖得生天。乃是世間有為有漏。故云世定。假令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壽八萬劫。限滿仍前墮落欲界。或生三惡道酬償夙業。金剛經頌云。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即世定也。本行經云。太子至雪山苦行林中問諸仙曰。汝勤苦修行。當求何果。仙曰求生諸天。太子不悅。捨而前行。至阿藍迦蘭并鬱頭藍弗二大仙處。問四空處定。作是思惟。俱非究竟解脫之法。亦捨而去。
  食麥食麻降苦降樂。
  本行經云。太子至伽耶山尼連河側思惟觀察。一切眾生根緣。六年後方可度之。乃示修苦行。日惟食一麻一麥以此自試。是降樂也。後悟此非真修。乃受美食洗浴香塗。是降苦也。
  且瑤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
  此釋成降苦樂意也。如佛在日。有大富長者子名億耳。投佛出家。為求道故日夕精勤苦行。乃至足破血流久無所證。將欲反道。佛知之問曰。汝在家日能彈琴耶。答能。佛問絃太急太緩時如何。答聲不成曲。又問絃得中時如何。答曲韻方成。佛言。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則疲倦。太緩則懈怠。得中則其道成矣。億耳奉教。不月證阿羅漢果。
  佛果圓因亦假中而果滿。
  此句合前喻也。梵云佛陀。此云覺。謂自覺覺陀覺行圓滿。今略稱佛也。果即二空大涅槃也。因謂六度萬行也。謂求佛圓果。非太急太緩可成。惟處中方成矣。
  由是擇其處也過龍窟。
  處謂菩提場也。在閻浮提地方之中。三世諸佛皆向此處成道。故須擇也。本行經云。菩薩往菩提場。彼路有一龍王名迦茶。其龍長壽。曾見往古三佛成道瑞相。乃以眷屬具香華音樂幡盖迎菩薩供養。又至文鱗盲龍在處。水邊坐。放光照水。龍目暫開。亦備香華音樂出水迎奉供養。龍有七頭。以身繞佛三迊。昂頭覆菩薩頂。
  浴其身也入連河。
  經云。菩薩入尼連河浴時。有諸天持種種華香散河中。浴訖時有樹神按樹枝低手。引菩薩出水登岸。
  示其食也受難陀之乳糜。
  涅槃經云。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飲食。為諸聲聞說。先受二牧牛女乳糜故。本行經云。菩薩將往道樹時。有天人告善生林主二女。一名難陀。華言喜。二名婆羅。華言力。曰汝可最初施食。於是二女以乳烹糜。其釜上現種種瑞相。乃用鉢盛奉獻。菩薩食已。將其鉢擲向尼連河中。天帝釋收歸天上建塔安置供養。此四塔之三也。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天竺坐法必敷草為藉。時天帝釋化為刈茆人。菩薩問其名。答名吉祥。乃受其茆。茆色青綠柔軟。光滑若孔雀頂。
  以最後之勝體。
  補處菩薩只此一身。更不受後有。故云最後勝體。
  詣菩提之道場。
  梵云菩提。華言道。謂佛在彼成道。故曰道場。西域記云。在摩竭國尼連河西南十里。有樹名菩提。本行集經云。菩薩將至彼處。色界諸天先以天繒幡盖懸於樹上。用為標幟。
  圓解脫之深因。
  解脫者障惑俱遣。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世趣不能攝。能令修短改度巨細相容。即是所證之聖果也。言深因者。謂三祇中所修一切行願并二空根本智。此時功滿。故云圓也。
  登金剛之寶座。
  俱舍論云。此座下連金輪。故云金剛座。三世諸佛皆於此座成道。古今有此土僧親至禮拜供養。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依法相宗。佛不共功德有一百四十。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四一切清淨.大慈大悲.無忘失.一切種妙智。惟佛果具足。故云不共。
  八萬四千法門高超十地。
  為世之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以眾生塵勞有八萬四千。故法門之數亦爾。盖病以藥對待也。言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瑜伽論云。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名佛地。在十地之上。故云高超也。
  由是魔軍威懾於慈刀悉怖旅歸。
  此第六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相也。如來至此三十五。瑜伽論云。魔有四種。一天魔。二死魔。三煩惱魔。四五陰魔。今言魔軍。即天魔也。理實四魔俱降。從顯立談。故云天魔。本行集經云。菩薩初坐道埸。即放眉間一光。名降魔。直照魔王宮殿。令失常也。一時震動。魔將兵眾現種種可畏形狀。各執器仗欲害菩薩。是時菩薩入慈心三昧。一切刃首皆生蓮華。由是魔眾驚懾潰散。
  媚女敗毒於定心媸羸變質。
  魔有四女。端正無倫。共來菩薩前呈諸姿態。欲壞梵行。時菩薩以慈心力。四女皆變為老醜羸弱之狀。羞愧而退。
  於是堅窂地神踊躍而作禮。
  觀佛三昧經云。彈王問佛。汝之功德誰為證明。佛即垂無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種震動。時堅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證明。
  虗空天子展轉而報知。
  菩薩成佛已。地神報空神。空神報天神。乃至上天展轉相報。
  類蓮華而出水赫煥無方。
  涅槃經云。如來出世清淨無染。猶如蓮華。
  若桂月以懸空光明洞徹。
  涅槃經云。如來出世猶如秋月十五夜。清淨圓滿無雲翳。一切眾生無不瞻仰。
  經七日受提謂之麨蜜警以少小之言。
  七日者。如來成道已來日數也。提謂者。北竺二商人也。麨蜜者。天竺常食也。本行經云。佛成道七日。有樹神告二商人。一名提謂。一名波利云。汝可備供養如來。於是各獻麨蜜。佛受之。為說布施因果。故云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賈客之戒歸賜與人天之福。
  佛聲無漏故云一音。賈客即提謂也。戒謂五戒。歸謂三歸。持戒果報。死生天上。次生人間。故云賜與人天之福。夫諸佛教化常法。有其七要。先發人心。一說布施。二說持戒。三說生天果報。四說果報樂味。五說果報過患。六教離世間。七難涅槃功德。今方成道。投機觀根。且說歸戒爾。
  既成佛已觀所化緣。
  觀察何者堪先度脫。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二僊謂阿藍迦蘭并鬱頭藍弗也。念此二外道垢薄根利。欲先度之。彼死七日。嗟其不遇正法。華嚴經云。震實法雷音。雷音者。如來具五種聲之一也。
  喜五人而堪從法化。
  五人者。一憍陳如。二跋提離。三婆沙波。四阿奢輪。五摩訶南。佛次觀此五人在鹿野苑。根緣僅僅熟可以度。
  然以塵根昧劣聖智淵深。
  一切煩惱能坌污淨心目之為塵。是生死之本。故名根也。唯佛一切種妙智。於三世一切法照見無不自在。故曰聖智。
  順其法則法不應根順其根則根不達法。
  如來化儀法有權實。眾生所欲根有大小。大根者授以小法。若內穢食於寶器。小根者說與大乘。猶使蚊負於高山。苟不觀根。則人法俱失。
  莫不為愛河之長溺緣痴樂之所盲。
  順正理論云。愛者三界貪也。隨所樂境轉。能汩沒有情。喻之河也。眾生不能自出。經無數時。故云長溺。癡者謂三界無明也。使不見正道。謂之盲夫。一切眾生皆具正眼。與佛無異。但由無明妄想覆蔽。不見正道。故法華經云。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
  苟不利於當聞仍假言而入滅。
  此方便張本也。法華經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於是忉利帝釋雲驅於三十三天。
  梵云多羅夜登陵舍。訛略云忉利。華言三十三天。謂妙高山頂有四朵。每朵有八天。中間帝釋所居善現宮善法堂。共成三十三也。帝釋者即彼天王。梵云釋迦提婆(上聲)那因。秦言能主。總師三十三天王也。
  堪忍界王霧擁於一十八梵。
  梵語娑婆。或云索訶薩訶。華言堪忍。即大千界之都名也。自誓三昧經云。謂此土人剛強難忍。故云堪忍也。界王即大梵天王。是娑婆世主也。言一十八梵者。謂初禪有三天。謂梵眾.梵補.大梵。二禪有三天。謂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三天。謂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禪有九天。謂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共有一十八天也。禪之與梵皆清淨義。雲駈霧擁者。來見佛時眾多如是也。
  頭面作禮致敬精專請轉法輪隨宜說。
  頭面著地。五輪具足。是佛法中上品禮。蓋敬之至也。觀請者五法中一也。具自他二利。故諸佛凡有所說。皆名轉法輪也。梵王帝釋皆觀請人也。隨宜說者。方便之義也。
  如來尋念善逝通規順古佛之嘉謨應群機之鄙欲。
  如來者即釋迦也。善逝自過去佛也。謂成等正覺。已出生死長夜。具一切種智二利功德。善事已畢。故云善逝。通規嘉謨。皆佛方便善巧也。鄙欲者。樂小之心也。法華經云。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于時十方佛現同興讚美之詞。
  如來思惟方便之時。十方諸佛皆現前讚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可用方便。隨宜說法。
  一法乘分共創塵勞之域。
  此方便門開也。涅槃經云。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生死煩惱界中。謂之塵勞域。
  由是起道樹詣鹿園。
  此第七鹿野苑轉法輪相也。道樹者。成佛處菩提樹也。既受勸請。將轉法輪。離彼樹下。故云起也。鹿園者。即初轉法輪處也。西域記云。在波羅奈國。昔釋迦佛因地修菩薩行時。化身為鹿王。名善鹿王。提婆達多名惡鹿王。各有五百眷屬同止此林。時國王名梵摩達。遊獵此林。二鹿王并眷屬俱在圍中。時善鹿王遂至王前啟白王曰。大王挍獵。燎原之次。我徒一千死在今日。然鹿死肉多。即日腐臰。願王恩宥。許日供一鹿入王大厨。王有割鮮之膳。我徒延朝夕之命。王善其辭。遂俞所請。其兩群內。日輪一鹿。未甞敢失。一日當次惡鹿群。一雌鹿鹿有胎。故告王延。俟後期不允乃投善鹿王。王曰。悲哉慈母。恩及未形。汝自安心。吾當可代。時善鹿王自詣王厨。宰夫奏。王問其故。對曰。今日次一雌鹿有胎。乞延下次。無宜代者。然一日之命。誰不保惜。我今不忍。又慮失供。故自赴厨。願王聽許。王歎曰。善哉。汝有此心。我乃獸心爾。當斷肉味。無復日供。乃施此林為養鹿之園。佛觀此地有昔因緣。首來說法。報地恩也。
  三月調根五人得度憍陳如悟慈尊之首喝剏解標名。
  三月調根者。俟其時也。佛觀五人根緣僅熟。乃往化度。猶未信受。佛現神變種種調練。計經三月。乃為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五人中憍陳如先悟解得法眼淨。即證阿羅漢。佛稱為阿若憍陳如。為出世第一弟子。梵云阿若。華言解。故云剏解標名也。餘四人相次得道。且憍陳如或云陳那。此云火器。蓋祖先因事火命姓也。率先得度。蓋有宿因。按因果經云。釋迦因地為忍辱仙人。在一山中修道。時憍陳如為國王。名歌利。受性暴惡。一日將諸婇女入山。獵倦假寐。時諸侍臣入林採華。行至仙人菴前。仙為說法。良久王窹。不見諸女。擕劒尋覔。見在仙菴前。王怒問曰。汝何人。答忍辱仙人。又問得上地定耶。答未。王曰既未得上定。乃是凡夫。遂拔劒截下仙手足。見仙神色不動。遂問汝恨我耶。仙曰。不恨。願我成佛先度於王。今既得道。先度陳如。即歌利王也。
  舍利弗逢馬勝以傳言於途見諦。
  梵云舍利弗多。此云鶖子。從母立名也。始為刪闍耶外道弟子。愽達十八大論。辨才無敵。然常慨所學所師俱非真正。又鄙外道事行麤惡。一日途次逢馬勝比丘。持錫掌鉢衣裳楚楚。行步徐雅。悅而問之汝師是誰。馬勝報曰。佛大沙門。是我之師。又問說何法。答曰。我出家日淺而無強記。今略以一偈相示。曰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于時舍利弗言下悟解。諦者實義也。馬勝即鹿苑初度五人中阿奢輪也。
  採菽氏繼踵以師事率門屬以同歸。
  採菽氏即大目乾連姓也。先與舍利弗同師。甞立要云。若得甘露。願共分之。其日見舍利弗歸。神色怡悅。乃問之。兄得勝法耶。舍利弗乃說其所遇。仍以偈示。目連亦悟正理。相謂曰。外道之法徒勞耳。二人同心。各領徒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佛命善來。鬚髮俱落。袈裟著身。佛告大眾。此二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連神通第一。
  迦葉氏彙跡以降心領火徒而迴席。
  迦葉氏即事火外道優婁頻羅姓也。佛欲化之。故往寓宿。迦葉辤無舘舍。佛指龍堂。答云。龍性暴惡。恐害於仁。佛言無畏。即攝衣自入中坐。至夜龍歸。見佛遂怒。放火燒佛。佛入火光三昧。擔宇洞然。龍竄無所。惟見佛鉢清涼。乃躍入其中。迦葉是夕見火熾然。謂其徒曰。彼沙門必受苦矣。至旦。佛擎鉢出。示於迦葉。心既稍伏。請佛少住供養。然未肯受法。佛現五百神變。方乃歸依。與徒二百五十人一時剃落出家。障盡意解。成阿羅漢。所有祭火器悉棄水中。有親弟二人居于下流。一名伽耶。一名那提。亦事火龍。見流中祭器。奔來看省。見兄已成沙門。問其故。兄為說法。亦與徒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皆證道果。彙。類也。優婁為類。首二弟從之。易云。拔茅彙征之謂也。各與其徒棄火事佛。故云迴席。
  莫不甘露洪澍末尼普應。
  甘露者天之上味。喻一乘妙法也。末尼者或云摩尼。此云無垢。即珠寶也。以其珠體圓瑩。對物現色。喻佛自在。普應群機。隨根授法也。
  天界人界。
  天界者。佛成道二十七日。在他化自在天宮。天王請說十地經。後來又在彼說般若理趣經。在摩醯首羅天宮說文殊千鉢經。在忉利天宮普遍光明閣說一字奇特佛頂經。并為母摩耶夏三月說法等。人界者謂五竺十六諸國等處。
  鸚林尸林。
  鸚林者。百緣經云。佛自舍衛國行詣摩竭提國。中途有鸚鵡林。其鸚鵡王并諸眷屬飛翔宮中。迎請世尊眾僧。願於我林一宿。使我供養。佛即許之。與僧俱入林中坐定。鸚鵡眾見佛相好光明。眾僧威儀寂靜。各生歡喜信心。同日命終。生忉利天。尸林者。涅拌經云。佛一時在恒河岸尸首林中。爾時世尊取少樹葉告諸比丘。我今手中葉多耶。一切大地葉多。諸比丘言。世尊。一切大地葉多。不可稱計。如來手中。少不足言。佛言。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大地草木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我手中葉也。
  或鷺池。
  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有白鷺池。佛說第十六會般若經。
  或鷲嶺。
  在王舍城。梵云耆闍崛山是也。佛說大般若并法華等諸經。
  或海殿。
  佛在難陀龍王宮吉祥摩尼寶藏大雲道場寶樓中說大雲輪請雨經。
  或菴園。
  菴摩羅果名也。園中多植此果。佛說淨名等經。
  或獼猴江。
  近毗耶離城有獼猴池。池上有山精舍。佛在中入不動三昧。度五百商人。皆證阿羅漢。時大眾問佛耶輸陀羅比丘尼及五百商人往昔因緣等。
  或火龍窟。
  西域記云。北印土城西有大洞窟。是瞿波龍王所居。其龍忽發惡心。欲害王壞國。佛知乃運神足往彼。龍王見佛歡喜。惡心乃息。佛為說法。授不殺戒。因請留佛住此受我供養。佛言。吾將寂滅。今為汝留影至吾滅度後。汝惡心若起。當觀吾影。仍遣五百羅漢住此受汝供養。作福田也。因茲國王城邑永無憂患。記云。唐三藏弉法師親往禮拜供養。佛影遠望則金色炳耀。近則無視。
  或住波羅奈。
  正梵語云波羅痆斯。華言江遶國。佛說出曜.時世.轉法輪等經。
  或居摩竭提。
  唐言無恚害國。佛說華嚴.本起.賢愚等經。
  或依堅固林。
  梵云沙羅。此云堅固。瑤法師譯云堅林。即佛臨滅最後說大般涅槃等經。
  或止音樂樹。
  在維耶離城。佛居樹下說灌頂拔除生死得度經。
  或海濱楞伽頂。
  山在南天竺海邊。梵云楞伽。華言不可往。唯得神通者可到。佛居彼說經。名入楞伽山經。
  或山際補陀岩。
  梵語具云補怛洛迦。今訛略云補陀。此云小白華。謂此山多生此華。香氣遠聞。是觀自在菩薩住處。佛在彼說十一面觀自在經。
  或迦蘭陀竹園。
  梵云迦蘭陀。華言好音。即西域禽名也。謂迦蘭陀長者同類婆娑羅王同施立精舍。請佛眾住止。
  或舍衛國金地。
  梵云室羅伐。訛云舍衛。華言聞物城。其中有長者名須達拏。華言善施。常賑恤孤貧。國人重之。同號給孤獨長者。因往王舍城護彌長者家為子求婦。見其家備設香華飲饌。來日請佛。須達拏本事外道。乍聞佛名。心寒毛竪。是夜便往禮佛聞法。即發先業。得正信心。便證初果。遂請佛歸國。佛許之。及歸家。卜勝地。惟祇陀太子園高爽方廣。堪建精舍。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即我當賣。須達喜曰。此園屬我矣。歸家運金亥布八十頃。由是買得。建立精舍。曰祇桓。今呼佛寺為金地金田者。因此也。
  或應念而空現。
  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遇佛信法已。共言。我女勝鬘。聰慧利根通敏易悟。若得見佛必速得道。宜遣信報之。勝鬘聞佛功德。歡喜頂受。說偈贊佛。願佛慈慜令我得見。作此念時。釋迦如來忽於空中現無比身。勝鬘見之。對佛說十受三願等一十五章。名勝鬘經。
  或沒山而出宮。
  佛從鷲峯山沒。忉利宮出。須彌山沒。炎摩宮出。乃至已上說華嚴等經。
  或說法假於六方。
  優婆塞戒經云。善生長者子白佛言。外道諸師教人晨朝禮六方。則得長壽富貴。佛法中有此禮否。佛言。亦有。所謂禮東方是檀波羅密多。禮南方尸波羅蜜多。禮西方羼提波羅蜜多。禮北方毗梨耶波羅蜜多。禮下方禪波羅蜜多。禮上方般若波羅蜜多。若能日日正觀禮拜供養。即得長壽富貴。
  或化身變為三尺。
  懼師羅長者身長三尺。佛為教化令歸正法。亦化身長三尺。經所謂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是也。
  或掌覆而指變。
  掌覆者。楞嚴經云。世尊以閻浮檀金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放寶光。同時來祇陀林灌阿難頂焉。指變者。淨名經云。螺鬢梵王語舍利弗言。我見此土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坈坎穢惡充滿。於是世尊以足指按地。即此時三千大千世界皆是七寶莊嚴。如寶莊嚴佛國。
  或光流佛來或一身普集於多身。
  法華經。大樂說菩薩欲見釋迦如來分身諸佛。爾時世尊放白毫相光。遍照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佗河沙佛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而為侍者皆來此土。如是諸佛皆是釋迦佛所化之身。
  或此界便明於他界。
  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爾時世尊即現十方諸佛淨土。令韋提希目觀自選願生何處。韋提希即指阿彌陀佛國。我願生彼。佛教修十六觀。
  或變淨而以淨覆穢。
  佛方便報恩經。佛放大光照十方佛剎。有無量百千諸菩薩至。此時娑婆世界無諸山川林藪等。又法華經。三變土田十方嚴淨。又仁王經。佛為大眾現不可思議神變。令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淨復現穢。穢復現淨。
  或隨俗而即俗明真。
  佛所說法不出二諦。二諦者。俗諦.真諦也。或言在俗諦而理歸真實。或即俗即真。或因俗明真。仁王經。波斯匿王問言。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佛言。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一義二義也。又十六國王咸作是念。世尊大慈。普得利益。我等如何護國。由是如來因此說菩薩護佛果真實甚深般若。
  若空谷之答響洪鐘之待扣矣。
  此如來隨機赴感說法也。
  其間所說阿含四有般若八空。
  佛成道三十年內說此二教。蓋隨機投根故也。梵云阿含。華言法歸。是小乘教。有四部。一長阿含。二中阿含。三雜阿含。四增一阿含。此教說一切法有。故名四有。梵云般若。華言淨慧。是大乘教。說一切法空。有八部。故云八空。
  密嚴華嚴佛藏地藏。
  此四部大乘經名也。言地藏即十輪經也。
  思益天之請問。
  思益者。一梵天人名也。請問法義。從人立題。
  楞伽山之語心。
  入楞伽山經。大乘經也。此經以心為宗。故云語心。
  萬行首楞嚴。
  首楞嚴者。三昧名也。此經從所詮立題。
  一乘無量義。
  無量義處。亦三昧名也。從所詮立稱。
  大悲芬陀利。
  梵云芬陀利。此云白蓮華。從喻彰名也。
  法炬陀羅尼。
  梵云陀羅尼。此云總持。以法總持。有寂照之用。喻如炬。此從能喻所喻二名立稱。
  無垢稱之說經。
  梵云維摩羅詰。華言淨名。或云無垢。皆一義。蓋譯者巧拙也。
  須達拏之瑞應。
  梵云須達拏。此云善施。即釋迦因地作太子捨一妻二子時之名也。此經從所詮立題。

  釋迦如來成道記註卷之上
  釋迦如來成道記註卷之下

  唐 太原 王勃 撰
    錢唐月輪山居慧悟大師賜紫道誠 註
  本事本生之別諷頌重頌之殊。
  此十二分教之四名。類揚論云。本事者。謂如來說聖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者。謂如來說菩薩本所修行相應等事。梵云伽佗。此云諷誦。謂以朦妙之言緝為讚詠等。梵云祇夜。此云應頌。如經云。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也。
  象馬兔之三獸渡河。
  次第喻菩薩.緣覺.聲聞人也。河喻十二因緣也。三人同悟而深淺不同矣。婆沙論云。三獸渡河。兔浮水上。馬及一半。象窮水底。
  羊鹿牛之三車出宅。
  法華經三車喻也。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三乘俱以運載為義。前二乘是方便施設。惟大白牛車是實。引重致遠。運載萬有。不遺一物者也。宅者。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又三界之身為邪見之宅也。
  或謂之有空守中也。
  此敘如來化儀說教不同也。初說有教。次說空教。皆為不了義。守在中道。不務速說。俟其時也。
  或謂之無轉照持也。
  空教但破有病緣。未顯真靈之性。只以一切差別之相為法。法是俗諦。照此諸法。無為無相。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等義。是真諦。此之無字。非斷滅無。蓋是遮詮。意顯真空妙有真靈之性。令展轉推照任持修證也。
  或謂之頓也漸也。
  且眾生之根有利有鈍。故佛說教有頓有漸。今就教有化儀頓漸。應機頓漸。就人有教授方便頓漸。根性悟入頓漸。發意修證頓漸。
  或謂之半也滿也。
  涅槃經云。半字者是煩惱言說之本。滿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本。但半字是不了義。滿字是了義。
  或無說而常說。
  般若經云。汝勿謂如來有所說法。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有頌云。始於鹿野苑。終至跋提河。中間五十年。未曾說一字。此約如來離法界外。及三世諸佛同。故云無說。若約俗諦。則何甞不說。
  或不聞而恒聞。
  淨名經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此皆約第一義諦也。
  或保任而可憑。
  法華經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虗也。此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也。
  或加被而不忘。
  阿難。佛成道後二十年方為侍者。佛前後所說法或不聞。或粗聞。乃至過去佛所說。盡能憶念。以佛加被力故。寶積經云。如來以佛神力加諸有情。令念宿住。而告之曰。汝今應念於過去世。已種如是諸善法根。彼諸有情以如來力。隨念皆知。
  無小而不大。
  此融會教體也。小謂小乘。大謂大乘。以如來逗根不同而法無大小之別也。文殊問經云。佛言未來世二十部小乘。譬如海水無有異味。皆從般若波羅蜜多出故。
  無邊而不中。
  有無二見。良由惑見殊致。及乎會歸中道。則泯然一味矣。
  三乘同入一佛乘。
  涅槃經云。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一切眾生皆有一乘也。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三性同歸一法性。
  法性者佛性也。涅槃經云。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無有差別。同一法性也。
  真可謂父母孩孺導師險夷。
  涅槃經云。佛念一切眾生。猶如赤子。故佛為眾生慈父母也。法華經云。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險難長遠。言險者即三界生死惡趣也。夷者即一乘妙道也。華嚴經云。佛於一切眾生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為導。令究竟至安穩處故。為師。令入真實法中故。
  懸日月於幽宵。
  金光明經云。無上佛日大光普照。又云。安住三界如日照晝。華嚴經云。月有四奇特。一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隨時示現盈虧。三於世間澄清水中影無不現。四一切見者皆對目前。如來出世亦復如是。一映蔽一切二乘外道。二隨其所宜示現壽命長短。三一切世界清深心眾生菩提器中影無不現。四一切眾生有瞻對者。皆謂如來惟現我前。隨其心樂而為說法。又大婆娑論云。月麗高天有二種利益。一照於幽暗。二滋長草木。佛出世間亦有二利益。一照破無明痴暗。二滋長人天善根。言幽宵者謂生死界也。惟識論云。未登真覺。常處夢鄉。故我說為。生死長夜。
  布舟航於幻海。
  如來大智大慈。具運載眾生度生死岸與樂之用。故喻舟航也。一切有為法虗妄造作轉變不實。喻如幻術也。煩惱奔流汩沒。有情難渡彼岸。喻如海也。
  為雲為雨使枯槁以還滋。
  法華經云。如來出世如大雲起雨。於一切卉木藥草隨分受潤。一切眾生為煩惱燒煑。法水未洽。謂之枯槁。如來出世。大慈大悲隨根說法。眾生本有善根因之增長。故云還滋。
  為救為歸指窮途於壽域。
  救護也。歸趣也。梁僧亮法師云。主救於國。親護於家。佛則不爾。一切皆救護也。生死曠遠無際。乏於法財資用。謂之窮途。涅槃常住。不隨世法遷變。謂之壽域。
  暨乎所作已辦功成不居將返本以還源類薪盡而火滅。
  此第八雙林般涅槃相也。如來度生緣畢。謂之所作已辦。將息大用。示歸真寂。謂之功成不居。本之與源皆一真法界也。法華經云。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華嚴經云。如來為示一切有為行法非安隱故。為諸人天樂著色身示無常力不可轉故。十方諸佛不入涅槃際。為調伏眾生示現滅度。息用名滅。非斷滅也。
  繇是指力地諸金河。
  拘尸羅城多產有力之士。諸國無敵。故號力士生地。梵云[口*尸]離剌拏伐底。或訛略云跋提。華言有金河。是產閻浮檀金處。水之淨莫過此河。梁僧宗法師云。佛來此河邊入滅有意。且河流奔注。喻生死遄速。金沙不動。喻佛性常住。如來因地修行時在此處六捨轉輪聖王身命。今來此入滅。為報地恩故。
  光流面門相驚塵剎山搖地動俱興苦痛之聲。
  面門者口也。放光表最極之相也。佛光佛聲山搖地震。皆相也。塵剎者無數佛國也。涅槃後分經云。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出大音聲。唱言苦哉痛哉。如何一旦世間孤露。慧日滅沒。喪真慈父。一切大海混濁涌沸。苦痛之聲遍滿世界。梁僧瑤法師云。無情尚爾。況有心者哉。
  異類變容同現奢華之血。
  涅槃經云。一切天龍八部人民悲惱痛切。身皮血見。如波羅奢華。梁僧亮法師釋云。天竺有此華。其葉白。其脉赤也。
  受純陀之後供。
  梵云純陀。此云解妙義。是拘尸城工巧之子。來白佛言。為令世間得善果報。受我最後之供。佛許之。或問曰。經云。人天四眾國王豪族皆來獻供。如來皆不受。何故受此工巧子微供耶。答曰。亮法師釋云。佛意不欲棄少從多。遺卑就勝。而純陀生地雖賤。而志德甚大。苟有其道。不在貴賤。使廁下之徒皆不自輕也。言志德大者。蓋悟常住法。又有言曰。為令世間得善果報。天王人王并諸豪族雖競獻珍妙。諒闕此心。亦如左傳云。黍稷非馨。明德斯馨矣。問。經云。如來之身如全劑金剛無所熟二藏。在世洎滅。何故受食耶。答。此非實事。涅槃經云。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祗劫不受飲食。為諸聲聞說。先受二牧女乳糜。為諸眾生。復受純陀後供。又菩薩處胎經云。至九地菩薩方見如來食。時言捷疾。天人接佛所食。將往十方世界施作佛事。若維摩化人取香積佛飯也。
  納毗夜之密言。
  毗字合作卑字。梵云波卑夜。譯云惡。是魔王波旬名也。涅槃經云。魔王持寶獻供上佛。并說呪護法。佛言。我受汝呪。為護將來眾生及四部弟子故。
  唱四德以顯三伊。
  四德者。常樂我淨。此四是涅槃果也。三伊者。謂般若.解脫.法身。此三是涅槃體也。梵書伊字只三點。一點在上表法身。兩點在下。左點表般若。右點表解脫。此約能依所依論也。涅槃經云。如來唱言。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般涅槃。
  指萬有而歸一性。
  萬有者。有情大數也。一性者。佛性也。如來至涅槃會上。方直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訓多羅迦葉四十二請問已周。
  涅槃會上有多羅聚落迦葉氏菩薩。申三十四問。首言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等。按梁武帝為高僧寶亮法師製涅槃經義疏序。略云。發迦葉之憤悱。吐真實之誠言。三十四問參差異辨。方便勸誘。各隨言答。今言四十二。是澤州遠法師疏分開也。
  度須跋陀羅八十一化緣將畢。
  梵云須跋陀羅。華言善賢。是外道之師。聞佛說涅槃甚深之義。智超惑亡。投佛出家。佛命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掛身。即席證阿羅漢果。年已八十一。佛記言。此我最後得度弟子也。
  破十僊之橫計使獲朝聞。
  十僊者。涅槃經云。一闡提首那。二婆私吒。三先尼。四迦葉氏。五富那。六淨梵志。七犢子。八納衣梵志。九弘廣婆羅門。十須跋陀羅。此十仙皆是外道上首。有大名稱。國王師重。其徒實繁。於涅槃會上各肆本宗所見。競縱偽辨。問難如來。如來一一破其宗計。由是詞窮理盡。亡羊多岐。同歸一路。即席皆證道果。朝聞者道也。論語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建四塔之崇規遐滋末葉。
  此謂人聞四塔也。一如來生處塔。二如來成道處塔。三如來轉法輪處塔。四如來般涅槃處塔。
  將欲明有為之有滅表無相以無生。
  有為者世諦法也。一百法中。九十四法皆生滅法。般若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相者真諦也。無為法性。眾偽已盡。非一切相。故非生滅也。
  上升金剛身往復虗空界。
  涅槃經云。如來以黃金色身示諸大眾言。我於累劫修難行苦行。得此金剛不壞之身。我今化緣已畢。將入涅槃。汝等細觀。今日則有。明日即無。乃從寶牀上升空中。高七多羅樹。如是七反。復歸寶牀。
  日月其猶墜落螢光如何久留。
  日月天壽五百歲。即人間一千八百萬歲。以人壽百年比之。若螢火也。教示勝光王經云。日月有神用勢力。放大光明。遍照世間。終歸隱沒。無常經云。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
  誡有常身使無放逸。
  四大.五蘊.三十六物。是無常身。而凡夫外道計之為常。涅槃經云。佛言。我於往昔。為汝等故。無量劫捨身命財。求無上菩提。是故汝等於我滅後。應廣修行。速出三有。勿復懈怠。散心放逸。此如來最後垂誡。
  於是還登玉座首臥鶴林。
  還登者。如來自空下也。玉座者。即所臥寶牀也。首臥者。謂北首臥也。天竺以北為上故。又表佛涅槃後。遺法久熾北天故。佛涅槃處有樹。梵云娑羅。華言堅固。四方各二。合則成八。高五丈。上合下離。其樹佛滅時枯悴變色如白鶴。故云鶴林。
  遍遊三昧之門將復一真之性。
  三昧者正定也。一切聖人所由。故曰門也。一真性者法界也。涅槃經云。大涅槃者是諸佛如來法界。
  逆入順入全超半超。
  此敘遍遊三昧門也。涅槃經云。如來臨般涅槃時。入初禪。初禪出入二禪。如是乃至四空處天。入滅盡定。此名順入。若出滅定入非非想天定。乃至出初禪。此名逆入。若初禪入三禪出。三禪入空處出。乃至非非想處出。此名半超。若初禪入乃至非非想天定出。此名全超。如是超禪。經七反復。乃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般涅槃。
  依四禪之等持湛三點之圓寂。
  涅槃經云。世尊於娑羅林下寢寶牀上。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便般涅槃。等持者。梵云三摩地。謂平等任持一聚心心所法。令不散亂。深取所緣。名等持。即七定之一也。今言依四禪。合是根本定。梵云馱那演那。此云靜慮。婆沙論云。此定定慧平等。餘定闕少。不名靜慮。此通有漏無漏有心。不通無心。湛者寂然也。三點者。見上伊字註。圓寂者。涅槃也。梵云波利眤縛南。此云圓寂。圓謂德無不備。寂謂障無不盡。故今稱涅槃亦梵語之略。具足應云般利涅槃那。華言普究竟。謂一切煩惱結習普究竟故。
  是時也人天叫躃鳥獸哀唬飄風驟雲山吼波逆。
  此略敘佛涅槃時變異之相。文可解也。按古今論衡云。佛涅槃時。當此土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也。是日暴風急起。發損人舍。摧折林木。山川大地宮殿震動。穆王問羣臣。太史扈多奏。西方聖人入滅。哀相現爾。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問曰。如來何故二月十五而般涅槃。佛言。春陽之月。華木榮茂。鳥獸孚乳。眾生多起常想。如來為破如是想故。若以世壽筭。佛止此年七十九歲矣。金光明經。信相菩薩作是思惟。釋迦如來壽命短促。方八十年。于時所居忽然廣愽嚴淨。有四如來現在其前而告之曰。一切諸水可知幾滴。諸須彌山可知斤兩。一切大地可知塵數。虗空分界可知邊際。無有能筭釋尊壽命。不應生疑。
  案輪王之古式方俟葬儀。
  涅槃經云。阿難問佛葬法如何。佛言。當依轉輪聖王儀式。
  命力士以捧持竟無能動。
  拘尸城力士。諸國無疋。共舉金棺。竟不能動。此時摩耶夫人自忉利天下至涅槃處。執佛衣鉢鍚杖唬動悶絕。爾時如來金棺自開。起身合掌問訊慈母。遠屈下來。諸行法爾。願勿啼泣。阿難白佛。後人設問如何應答。佛言。但云佛涅槃後。摩耶夫人下來。佛為將來不孝眾生從金棺起。合掌問訊。應如是答。
  繇是金棺自舉遶拘尸之大城。
  涅槃經云。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得平等福。金棺自舉升虗空中。徐徐而行。天人龍神香華音樂隨遶供養。自拘尸城西門入東門出。南門入北門出。如是出入。經于七反。人民瞻禮訖。然後自至茶毗香臺之上。
  寶炬不然駐闍維之盛禮。
  梵云闍維。此云焚燒。經云。一切人天皆執寶炬。欲然香薪。火到皆滅。阿難告眾曰。如來待大迦葉。故未然也。
  莫不未生怨在於王舍創結夢於十號慈尊。
  未生怨。即王舍城主阿闍世王小名也。佛涅槃時。王臥疾。得五惡夢。及窹方知佛已入滅。十號謂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慈者大慈四等心之一也。
  大迦葉遠下雞峰獲瞻禮於千輻輪足。
  雞峯者山有三峯。如仰布雞足。名雞足山。摩訶迦葉在彼住止。去拘尸城遠。聞佛入滅。不運神足。將五百眾奔至雙林。七日方到。佛出雙足於棺外示之。迦葉瞻禮悲泣。見足底千輻輪相金色炳耀。說偈讚訖。於是如來出大音聲。我以正法眼付汝。當作依止。然後佛足還入棺中如故。
  畢以兜羅緻[疊*毛]聖火自焚。
  兜羅者天竺綿也。緻[疊*毛]者天竺貴布也。依轉輪王葬式纏褁全身。火既不然。迦葉語曰。如來金剛之身非世間火而能燒之。於是如來以大悲力從心卍字中涌火而自然之。故云聖火。
  爇王眾栴檀之薪注帝釋金瓶之水。
  荼毗香薪。皆天王人王所奉。故曰王眾栴檀也。帝釋先告佛乞半身舍利歸天供養。佛唯許右頰上齶一牙。洎火已焚。七日而烈燄未滅。龍王作念撲滅是火。先取舍利。皆盡力不能沃滅。及天帝釋躬持金瓶注水。火乃息矣。見褁佛身千[疊*毛]唯著身。并最上二[疊*毛]宛在中間。諸[疊*毛]皆為灰燼。其頂骨乃四牙燦然不動。帝釋稟教。惟取所許一牙。迎歸天宮建塔安置供養。此天上第四塔也。
  彼願力猶在悲心尚熏碎金剛之勝身為舍利之遺骨。
  一切佛始發心皆有四願。一云未度令度。而眾生界未盡。我願亦未盡。故於真如界中大悲心內現起化身。廣度眾生。雖示滅度而留舍利流布世間。令瞻奉供養發心生善。故云願力猶在。悲心尚熏也。涅槃經云。以勝金剛定。自碎金剛身。不捨於大悲。舍利猶分布。
  於是八國嚴衛四兵肅容各自捧於金壜競歸興於寶塔。
  八國者。天竺強國也。四兵者。象馬車步也。壜者瓶屬。以金為之。梵云蘇鍮婆。此云寶塔。凡土木塼石成者。但有佛舍利。皆名寶塔。菩薩處胎經云。佛滅度後有舍利八斛四斗。八國王各嚴四兵來爭。乃至天龍八部皆興奪心。時有智臣告曰。諸王若爭。須有勝負。如來舍利不成利益。我當分為三分。一分奉諸天。一分與龍神。一分分八國。由是眾心悅隨。各將金壜盛貯。迎歸本國建塔供養。
  於是若牙若髮迦葉波禮於忉利天宮。
  忉利天帝釋建塔有四。一如來髮塔。即悉達太子入雪山時自截下髮擲於空中者。二箭云。憍梵波提頭面禮眾中清淨大德僧。象王既去象子隨。太師既滅我亦滅。於是化火自焚。
  一燈滅而一燈續。
  燈者。如來正法眼喻如燈也。有照闇除昏之用。故淨名有無盡燈義在此也。如來般涅槃時。付囑大迦葉。迦葉滅度付阿難。阿難滅度付商那和修。自下二十七祖但一人傳一人。故圭峯云。先祖草昧防失。故一人傳一人。世代已有所。憑任千燈千照。
  莫不大迦葉雲迎千眾。
  佛既涅槃。諸外道喜曰。瞿曇在日。教法猶火。今既滅度。不久撲滅。時梵王帝釋與諸天王皆來請迦葉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囑尊者。宜早結集。於是迦葉遣使往彌盧山頂。擊銅揵椎。聲中有言。遍召聖弟子無學千人至摩竭提國上茆城畢鉢羅窟。請阿闍世王為檀越外護。結集遺教。
  阿難陀雷吼三輪。
  梵云阿難陀。華言慶喜。是佛堂弟。出家之後。二十年為佛侍者。多聞第一。初結集場中唯取無學聖人。時阿難尚居學地。被迦葉揖出眾。阿難憤悶。乃於林中習上地定。斷盡煩惱殘結。即證阿羅漢果。即來門外白眾求入。迦葉語曰。若已得無學。當從門隟中入。阿難應聲乃入。禮拜大眾。迦葉請優波離集律藏。阿難集經藏。阿難升座。眾有三疑。一疑佛再出。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洎阿難唱如是我聞。群疑皆釋。言雷吼者。法句經云。比丘摩訶盧達嚫。聲如雷吼。或以阿難比之。三輪者謂聲舌語也。然聲有五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三聽者無厭。四入心愛樂。五諦了易解。阿難具此。故云雷吼三輪。
  商那表定於未來。
  如來在日遊摩突羅國。指一青林謂阿難曰。此名優婁茶山。吾涅槃後有比丘名商那和修。於此起伽藍。說法教化多所利益。至佛滅度後。阿難弟子名商那和修。阿難欲滅。付法與之。大行教化。果如佛言。商那度優波毱多長者為弟子。一日至彼所坐牀上。毱多諸弟子皆不識。多起慢心。商那乃舉手空中。甘露雨下。現五百法門。毱多不識。商那曰。佛入此定。目連不達。目連入諸。比丘不達。我入。汝不識。我得七萬七千本生經。八萬毗尼。八萬毗曇。汝皆不達。我若去。諸法門隨去也。
  毱多化籌而盈室。
  優婆毱多。商那和修付法弟子也。佛在日有外道尼犍子。名薩遮。聰明辨利。博達眾論。諸王皆拜為師。然知佛法正妙。欲求出家。來白佛言。若我出家得如佛否。佛言不得。又問如舍利弗.目乾連乃至問如已下五百比丘否。佛皆云不得。若我滅後無諸大人然後如也。佛語眾曰。我滅近百年。此外道生摩突羅國。名優波毱多。華言近護。出家證果。化人無數。至期皆如佛記。於中印土說法教化。凡受化俗人夫婦偕得道者。即擲一籌置於石室中。室高二丈。縱橫三丈。其籌遂滿。至毱多滅度。弟子名通真量。只用此籌闍維之。
  始自壞梁之感。
  大迦葉將涅槃。付法與阿難已。捧佛所付衣入鷄足山入定。待彌勒下生。先阿闍世王有約。尊者入滅必來告我。乃往辭。王睡不見。王於睡夢屋之大梁折乃寤。方知迦葉入滅不俟。駕奔至山前。其山已合。先是迦葉入山時有要期云。若阿闍世王來。及彌勒下生。此山方開。洎王來山為之開。見迦葉捧衣端坐其中。王瞻禮悲泣。讚頌訖。山乃復合。
  終乎流乳之徵。
  西天傳法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在罽賓國。然知有難不可苟免。乃付一衣一偈與弟子婆斯多尊者語曰。吾此有難。汝當往他國行化。其後外道昌熾。譖於彌羅掘王。王失正信。乃毀法壞寺。執劍斬師子首及。白乳涌高數尺。於是彼國傳法終在此人。
  缾器異而水必同。
  阿含經云。阿難傳持佛法。猶缾水注置餘器。缾器雖殊而水無別。
  燈點殊而光終一。
  灯點喻傳法。人光喻如來。法雖一灯分千。而光明無二。
  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文殊彌勒異其宗。
  真空妙有。大乘之至理也。然佛法雖惟一味。而投機隨根不無其別。且文殊菩薩弘一性宗。此克實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彌勒菩薩弘五性宗。謂一聲聞性。二緣覺性。三大乘性。四不定性。此不定性謂第八識中具有三乘種子。遇緣即修。故云不定。五無種子性。此謂第八識中無聞熏種子。非如瓦石之無也。如善戒經云。無種性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小乘而分[疊*毛]析金上座大眾元其部。
  小乘教者。佛為鈍根方便施設。元無別本。至佛滅後。師資相授互相予盾。派流遂別。出三藏記云。佛在日。有長者夢一貴[疊*毛]。忽自分為五段。怖以問佛。佛言。此表我滅後律藏分為五部。又有因緣經說。頻婆娑羅王夢一枝金杖斬為一十八段。以白佛。佛言。表我滅後小乘教分為十八部。言上座.大眾者。二根本部也。
  或十支宏闡。
  此序聖弟子造論破邪立正也。言十支者。一略陳名數支。即百法論。二粗釋體義支。即五蘊論。皆天親菩薩造。三總色眾義支。即顯揚論。四總攝大義支。即攝大乘論。皆無著菩薩造。五分別名數支。即雜集論。無著.師子覺.賢慧等三菩薩造。六離僻處中支。即辨中邊論。無著菩薩造。七摧破邪山支。即二十唯識論。八高建法幢支。即三十唯識論。皆天親造。九莊嚴體義支。即大莊嚴論。十攝散歸觀支。即瑜伽論。皆慈氏菩薩造。
  或千部鬱興。
  天親菩薩是無著菩薩俗中親弟。法中小師。始宗有部。造五百論。明小斥大。天竺無敢敵者。無著是初地菩薩。觀其弟大乘根緣將熟。乃假疾召歸。甫近一驛。遣一弟子往接。至夜同館宿。其弟子夜誦大乘一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天親聞之。豁然悟解大乘正理。且悔昔誹斥深咎何補。元其罪本但是舌根。乃起手執利刀欲截其舌。無著遙知。伸臂捉住。諭之曰。汝悟大乘。蓋其時矣。昔以舌毀。宜以舌讚。可補其過。苟斷舌不言。其利安在。天親受教乃止。戴星而行。洎覲本師。諦聽慈旨。便造大乘論。累五百部。故天竺呼為千部論師焉。
  馬鳴龍樹繼其芳。
  此二菩薩。始事外宗。皆迴心正法。出家宣揚大乘。俱為論師。
  無著天親播其美。
  此乃賢師哲資。俱大論師。已見前註。
  或提婆鑿眸而作器。
  提婆菩薩是龍樹弟子。才敏辨義。擅名五印。住南天竺。初得法已。人未歸信。其國有大自在天廟。鑄金為像。高二丈。以頗黎寶為眼。用機能動。凡人不敢正視。提婆入廟驗之。從觀者眾。時天像動眼向提婆。提婆語曰。神則神矣。何斯小哉。當以精靈感人。智德伏物。而假黃金自多。頗黎熒惑。非所望也。乃登梯鑿出其眼。神遂無靈。由是提婆聲化大振。今詳器合是氣字。緣本傳無作器事。蓋提婆欲揚正法。鄉人未信。故作氣驗神。
  陳那吼石以飛聲。
  陳那菩薩。大論師也。初劫有外道伽毗羅。修世定。得五神通。造論名僧佉薩怛羅。此云數論。恐後人破我此義。乃往大自在天求長生術。天曰。我化汝為一物。最極長壽。無越石也。乃遍告門徒。我將化石。若有人難我論。令書於石上。我自通答。洎陳那造因明論。將破邪解。知此石是彼外道。乃書比量於上難之。斯須答文隱出。陳那再立量答文。經宿方出。至第四量難之。石不能答。忽大吼一聲。震烈迸碎。故天竺云陳那有吼石之能。
  或百偈齊祛於外宗。
  論師名比羅。是馬鳴菩薩弟子。造無我論百偈。到處執我外道無不摧伏。
  或十而翊贊於遺頌。
  天親造三十唯識頌。後有護法菩薩十大論師共造釋文贊成之。今唯識論是。
  或聞經而夜升兜率。
  無著菩薩入法光定。夜升兜率天。請問慈氏金剛經義。慈氏說八十頌申明大義。無著約十八住處造論二卷。天親約斷二十七疑造論三卷。
  或待佛而窟寄修羅。
  明辨論師欲求長生。待慈氏下生。乃往南印度修羅窟前誦金剛呪呪白芥子。擊其石門。石門遂開。明辯攝衣奮入。相隨入者六人。石門乃闔矣。梵云阿修羅。華言無端正。神也。
  或劒誓首以要期。
  提婆菩薩受出家法已。於天竺國四衢道中敷高座。作三論云。一切聖中佛為第一。一切法中佛法第一。一切救世僧為第一。八方論士有能破此義者。我當斬首謝屈。既鳴皷已。八方論士皆集場中。亦各立要。若我不能破此義者。亦斬首為謝。如是賓主敵論涉于三日。八方論士辭義皆墮。各請斬首。提婆告曰。我所宗法仁治萬物。不斬汝首。但斬汝髮。與死無別。於是八方論士皆剃髮出家。
  戒象駄金而請釋。
  天親菩薩為眾講婆沙論。以一日所講之義乃造一頌攝之。用赤銅葉刻字置象頭上。出金五十片置象尾上。自坐中間。擊皷唱言。有能破此義。當奉此金。諸國無人能破。乃將頌并金寄與罽賓國。諸婆沙師亦不能盡解。彼諸師却加金五十片迴餉天親。請作釋文。天親由是自造長行釋頌。即今俱舍論是。
  或賞能而食邑。
  論師摩陀那。才辯縱橫。因論義得勝。頻婆娑羅王割一邑以賞之。
  或得勝而建幢。
  付法藏傳云。馬鳴菩薩於富那夜奢處得勝法已。乃建大法幢。
  或論般若之理也名燈。
  南天竺國論師名迦毗。造論名般若燈。謂根本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故以燈為喻。
  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
  昔迦濕彌羅國有論師名眾賢。見天親俱舍論乃造五千頌斥其非義。名俱舍雹論。以世間雹能壞稼穡華果。故以喻為名。乃將徒持論尋訪天親欲定是非。天親為諸國無正人為量果。遂避而未就。甫近一驛。眾賢忽覺氣衰不能前進。乃修書遣弟子送論與天親。其書略云。不自量力。作為此論。智小謀大。死期至矣。菩薩抑揚至理。若得存遺文則死而無恨也。天親讀其論。見文多順己義。又重其知過。乃為更名順正理論焉。
  莫不殊塗異轍終會一源自有及空咸歸萬德。
  殊塗異轍。謂外道小乘也。自有及空者。皆邊見也。一源萬德者。謂大乘真諦實性也。
  自商周見虹貫。
  周書異記云。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貫連。王問。太史扈多奏。西方聖人入滅衰相耳。
  炎漢夢金人。
  後漢第二主孝明帝。永平二年夜夢金人丈六飛至殿庭。光明炳耀。且問群臣。通人傅毅奏曰。西方聖人號佛。陛下所夢必是彼也。愽士王遵奏。臣按周書異記云。大史蘇由奏昭王曰。西方有聖人出。一千年後聲教來此。陛下所夢即其事也。
  教及神州聲流華夏。
  聲亦教也。此方教曲以佛無漏聲為體。故云聲教。又唯識論用聲名句文四法為教體矣。時明帝納王遵奏。乃遣中郎將蔡歆.泰景博士王遵一十八人同往西域迎佛法。至月支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梵僧。并白[疊*毛]畫釋迦像.四十二章經。白馬駄至洛下。即後漢永平十年丁卯。為此土有三寶之始也。明帝勑圖釋迦像於西陽城門上及顯節陵上供養。即此土畫像之始也。有唐高僧大律師道宣居終南山。以戒德律行至高。北天毗沙門王常遣二天人冥佑之。宣甞經行失脚將墮階下。時天人承足方現其身。因問。其稱是天人。宣問曰。如周之蘇由.扈多。漢之傅毅.王遵。吳之闞澤。皆素未識佛法而能知聖人生滅聲教將來。辯佛法為上。彼何人耶。天人黃瓊答曰。彼皆天人也。為佛法流行此土。天遣降神佐國。宣明佛法故也。
  勃叨生季世獲奉真譚雖錄續而以敘金言在飄零而不逢玉相。
  釋迦如來滅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唐三世在像法之末。故云季世也。三藏至真之教。謂之真譚也。如來金口所宣。謂之金言。佛眉間白毫相光。謂之玉相也。
  見聞盡爾宗致昭然蓋委遺文不復備而言也乃為銘曰。
  化起從本源
  化起謂三類佛身。本源謂一真法界。
  功成應賢劫
  如來經三無數時修六度萬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無有如針鋒許非是如來捨命處。此謂功也。然燈佛授記於此賢劫成佛。梵云跋陀劫簸。此云賢時。猶紀年之類也。
  萬行顯真宗
  天真佛不從外來。一切眾生各各具有。但由虗妄流轉。二障覆蔽。不能了知。故菩薩修六度萬行。功德莊嚴既滿。用根本無分別智照真如理。於金剛道中斷盡煩惱.所知二障種子。集氣於解脫道中顯出法身。若用藥磨鏡也。
  三祇積鴻業
  梵云阿僧祇。華言無數時也。今略云三祗。菩薩經此修六度萬行謂之鴻業。
  為法出於世  降靈示分脇
  無常經云。若世間無老病死三法者。如來則不出現及說調伏等事。
  眉橫天帝弓
  華嚴經云。眉細曲如帝釋弓。經音云。虹名天弓。
  目帶青蓮葉
  肇法師云。天竺有青蓮華。其葉修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將為喻。
  仙師相垂淚  天神爭捧接  灌頂當在宮  飛輪化彌帖
  帖靜也。灌頂者。轉輪聖王子。將紹王位。父王取四大海水灌其頂上。乃冠其首。爾時七寶自空而來。其金輪寶飛往四天下。一切國土悉自歸化。
  宗承天日貴  象貫師子頰
  天日者佛祖姓也。師子頰聖王即日種之後。是佛祖也。
  善教誰與傳
  本行經云。太子自七歲入學。王請婆羅門毗奢蜜多羅教文。羼提提婆教武。頞誰那教筭。雖立三師。而太子文武筭法通達。三師皆神伏。所謂無師智.自然智生而知之也。或問此無師智自.然智莫與外道自然同否。答曰。非也。斯是常住之義。雖不約緣生。要假緣顯。故法華經云。佛種從緣起也。
  抨彈獨豪俠
  經云。太子年十五。與眾鬥射。嫌諸弓軟弱。令取祖廟轉輪聖王弓來。眾人皆不能施張。唯太子安坐微挽而滿。彈其絃聲。遠邇震響。由是皆伏其力。
  遊觀驚老死  逾城棄臣妾  落髮親寶刀  [卯/貝]衣遇群獵  寄跡狎麋鹿  苦身示羸怯  食糜人盡知  坐草魔方懾  潔若蓮出水  明逾鏡開篋  山海類高深  雲雷等辭捷
  大婆娑論云。如來升有餘涅槃空界。興大悲雲。發勝慧電。震空無我雷音詞。謂四辯中無礙辯也。捷謂七辯中捷辯也。如來具此諸辯。故知一切法名相句義。樂說縱橫而無遺失怖畏。分別了了故。
  三時教彌闡
  佛所說教有三時別。第一時說有教。第二時說空教。破前有病。第三時說中道教。雙治二病。故或問如來出現本為大事。如何先說有教化人耶。答。此時執常外道多。若說大乘常住之法。小根之人有謗法之罪故。
  萬類根自愜
  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謂密口一音。殊類異解。
  四問聊欲酬
  智度論云。佛涅槃時。阿難申四問。一問佛滅度後諸比丘以何為師。佛言以戒為師。二問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三問惡性比丘如何調伏。佛言梵壇治之。四問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佛言當云如是我聞。
  十僊度相躡(見上注)  補處記慈氏
  凡一化佛滅度。必授一菩薩當來何劫於此處成佛。說何法。度幾眾生等。名為補處菩薩。今釋迦佛授慈氏菩薩補處之記。
  遺文囑迦葉
  涅槃經云。佛言。我所有無上正法。悉付囑摩訶迦葉為作依止。
  臥樹徒載春
  臥樹。謂娑羅樹也。
  香薪已焚[疊*毛]  悲心及綿遠  舍利光煒燁
  梵云設利羅。今訛略云舍利。華言骨身。所以不譯者。恐濫凡夫骨身故。又云馱都。此曰不壞。義有二種。一全身。二碎身。碎身有三種。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紅色。三髮舍利。黑色。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變化。不為一切物所壞。經無量劫常在。具足駄多之義。
  獨我生後時  餘波幸霑涉
  獨我者。王氏自嘆之辭。生當像法之後。故謂後時。佛遺教謂之餘波幸。小雅曰。非分遇福也。寶雨經云。如來於一切諸法會中。以法雨水灌人天頂。故云霑。霑者濡也漬也。毛詩注云。水行為涉。斯謂沐法雨入法流也。音義指歸云。注猶源也。俾尋波討源。文義無失。此記文皆內曲事迹。不可易知。今引諸經論以為注。非出之胸臆也。其有事實與世相違。乃假問端。亦引經為答。所貴照我佛之化迹。以釋人之疑情。博達君子不以枝訶為誚焉。

  夾註成道記卷之下(終)